网传 3 月 31 日中科院化学所发生反应釜爆炸,一人疑似身亡,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如何避免发生?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辣椒 发表

有认识的朋友在化学所,问来了一些细节

  1. 事故不是水热釜造成的,是高压反应釜,是因为釜内压力还没有完全卸掉(里面还有 6-7mpa,也就是 60-70 个大气压)的时候拆釜,把釜盖崩飞了,弹到房顶后砸到的人。

强调一下,这次出事故的是高压反应釜,不是水热釜,高压釜长这样

这种反应釜可以打到非常高的压力,大几十 MPa(几百个大气压)跟玩似的,水热釜也就几个 MPa。这种反应釜需要一整圈紧固螺栓固定,并且要用扭力扳手定扭以保证均匀的锁紧力。反应结束拆釜的时候大釜降温泄压要等很久,小釜可能半小时一小时的就完事了。

说真的。。。。我真不知道这玩意带压居然还能拧得动。。。。。。。。。

2. 出事的是【数据删除】送去 ICCAS 联合培养的专硕,也确实不是研究员,人中科院里的研究员是职称。

3. 现在全所实验全部暂停,后续细节未知

怎么说呢。。。。。。反应釜这东西如果认真注意操作规程的话是比较安全的。我之前做腐蚀试验,5 升的哈氏合金反应釜里面一大堆石油和矿化水,外加 3MPa 的腐蚀性气体,总压用氮气打到 20MPa,拆釜当天一大早开始泄压降温,足足等了大半天,所有废气通过减压阀排进碱缸,到下午四点多才开始拆。这种怕是没冷多久就开始了。。。。。安全规章真的是用人命堆起来的经验,务必要无条件,100% 不打折扣的遵守。

逝者安息

21/04/02 更新

才想起来学校实验室里也有用来做腐蚀的高压釜,这个玩意要是炸了就真的要跟

@史老柒

说的那样拿铲子铲了。。。。。。

知乎用户 龙草​ 发表

现在很多研究生在实验室里,倒是很注重个人防护,知道有毒的东西躲得远远的,有害的东西不瞎搞,通风橱坏了就立马不做实验,这都是好事。加热装置、电气设备现在大家也都知道危险性,这也挺好。

但是传统安全教育里面有一个环节一直强调的不够,就是高压。很多安全教育资料里面有说过高压的危险性,但是强调得不够,但高压危险是无形的,最容易被忽视。

高压危险其实有两个方面,高压和高负压。高压是指高压反应釜这种设备,还有就是气罐。但是这些设备都有压力计,这种东西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按理说参考压力计的标识做实验就不会有问题。但是我发现一些同学就很容易忽视压力计,平常取用惰性气体也都靠感觉拧活塞,这种习惯就非常不好。

至于高压反应釜,那个东西的问题更大。一般的高压釜随便就能上几百个大气压,如果不严格参照压力计的示数操作,后果没法预计,出人命都是轻的。

而且我预计这次事故也不是说压力在反应条件下就开釜了,那个我觉得很难相信。因为有几十上百个大气压压在螺纹上,一般人根本没法拧开;哪怕能拧动,这么大的应力也应该反应过来了。一般的水热釜的压强,也不是一般两三下就能拧开的。我估计是在降温降了一段时间后,经验主义觉得往常放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压力散的差不多了,然后也没看压力计、想都没想直接就开盖了,但是人预估时间是不准确的,而且也可能出现什么别的情况导致压力没有散那么快,然后结果就跟中了一发硬芯穿甲弹一样。

另一个方面其实关注的人更少,就是高负压

做分离的时候常常用到各种泵,就是用来抽气制造负压的。比如减压蒸馏,就要用泵抽,降低一些高沸点物质的沸点。但是很多同学就更本不理解各种常见气泵的适用范围。实验室常见的有水泵,隔膜泵,蠕动泵,油泵。一般情况下,实验室能用到的各种小型泵里面,保养得不错的油泵(油封旋片泵)的真空度是最高的。导致了一些同学为了图快,就什么东西都上油泵,也不用缓冲,我甚至见过拿油泵抽旋蒸来除 DCM 的,溶剂和产物喷得到处都是,非常浪费。

而且滥用油泵还有一个更危险的问题。任何玻璃仪器都有各自的设计承受压强,这都不能胡来的。比如锥形瓶因为形状原因,往往很难承受很高的负压。还有就是哪怕有一丁点裂缝的玻璃器皿,其承压能力都会极大下降。如果盲目上油泵来抽一些承受不了高负压的器皿,就很容易造成爆炸。而且往往这种爆发会把玻璃器皿炸得非常碎,对人的伤害极大。

对于高压和高负压的危险,在化学实验室的人一定要注意三点:1. 读说明书,一定要再三确认自己操作的容器,无论是反应釜还是玻璃器皿,是否能承受相应的压力;2. 看气压计,还要注意就是气压计的刻度是多少,是 KPa 还是 MPa,差一个字差三个数量级。我就听说过有人拿 MPa 表当 KPa 表,以为没事了,最后出大事的例子;3. 仔细听有没有漏气,漏气声应该被视为实验室能听到的最危险的声音信号,一旦听到漏气声就应该马上停止操作,无论是加热还是减压,等体系压力恢复正常后再检查气密性。

知乎用户 法式滚筒 YEboss​ 发表

首先希望逝者安息。

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看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反应釜爆炸,一种是水热釜爆炸。

先简单给大家说一下这两种设备的区别,实际上这两种东西都可以用来做高压反应,如果一定要说区别的话,水热釜结构简单,反应釜更加复杂一些。

这个图里面左边的就是水热釜,右边的是反应釜

这两种设备一般都是用一整块钢棒把中间掏空做出来的,壁厚非常厚,承压能力非常强,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在反应釜里面熬炸药,不会把整个釜炸掉,最多就是盖子飞出来或者物料喷出来罢了。我本人距离删号重练最近的一次就是反应釜的压力表飞出来差点爆头。

二者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水热釜的结构太简单了,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里面用四氟做个防腐蚀内衬。使用的时候把各种物料往釜里一加,然后水浴或油浴加热就可以了。这种设备一般用于一些不需要搅拌的高温高压反应。水热釜价格比较便宜,大概也就百把块钱的样子,一个实验室可以同时买好多个,平行开实验,效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关键在于,水热釜结构太简单了,为了降低成本,最简单的水热釜没有压力表,没有泄压阀,没有温度探头,就更不要提安全阀,爆破片这类的措施了。所以有些回答里提到,被害人是因为水热釜没有完全冷却,实际上内部还是高压的情况下强行打开水热釜,被釜盖炸死的。如果是水热釜的话确实有这种可能,因为根本没有仪表告诉你釜内温度有没有彻底冷下来,压力是多少。更何况是有可能在操作过程中直接进行了水冷,导致水热釜实际上是外冷内热的状态,更容易出现判断错误。

归根到底还是水热釜结构太简单了,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水热釜是可以配压力表和泄压阀的,价格也就贵一点点。但凡水热釜上挂着个压力表,告诉人里面的压力是 70 公斤,或者是有一个泄压阀,可以先手动开阀把压力降下来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还有一点比较迷的就是如果容器内有压力的话,实际上无论是反应釜还是水热釜凭借人力都是很难打开的。一个女生能在这种情况下把釜打开简直是难以置信。

相对而言反应釜结构复杂很多,首先是反应釜有搅拌,原本搅拌是比较容易泄漏的地方,但是实验室规模的高压釜一般都用磁力联轴器带搅拌,因此问题也不大。另外反应釜本身参考了一些压力容器方面的设计,除了配置了压力表,温度计外还有安全阀和爆破片这样的安全措施,另外反应釜一般都有一个泄压阀,如果使用者着急开釜看实验结果的话,实际上是可以把泄压阀开启缓慢释放反应釜内气体,等到压力达到常压的时候就可以正常开釜的。可以说,如果是在使用反应釜的过程中出现带压拆釜这种低级失误的话,那完全就是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到位了。

当然尽管反应釜安全措施比较到位,但我认为在实际实验室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有安全隐患。

首先,就是设计反应釜的时候,有些做化学出身的老师,根本就不会参考相关的规定,设计的反应釜方案就有瑕疵,更有甚者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要配安全阀。

另外,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安全阀泄口没有接室外。这里与实验室的规划有关,所谓安全阀就是一个特殊的阀门,也就是上面那个图压力表旁边那个。类似于我们的高压锅,如果反应釜内压力超过危险值的话,这个阀门会开启,把反应釜内的气体排放出来。但现实中很多实验用反应釜的安全阀设计不合理,排气直接在室内,如果是有毒有害气体这就会危害人的健康,如果气体中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排放到室内可能直接被室内电器引爆,这样安全阀反而变成了危险阀。更加搞笑的是,有些人设计反应釜的时候,安全阀口的方位是对着人的,你去反应釜前面拧个阀门,抄个数据,安全阀直接对着你的脸,万一这时候安全阀起跳,高温高压气体直接就往人脸上招呼,设计及其不合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参考压力容器的规定,这种高压容器的仪表,包括温度计,压力表以及安全阀是要定期检查的。因为是仪表就会坏,就会失效,我们必须时刻确定他们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但实际情况下,现实科研与生产中,几乎没有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忽略这个问题。大家科研任务和项目繁忙的时候谁会有心思来考虑这个问题。但这就是安全隐患,我读研的时候有一次隔壁实验室出事故,事故的原因很简单,做反应的时候有结晶,时间长了以后,结晶把压力表和安全阀的管路堵死了,这个阀门都失效,直接把釜盖顶了。实际上实验室更应该注意仪表的检查,因为大家做实验首先是频繁操作,其次是物料情况复杂多变,最后学生操作的时候不规范的地方多,拧螺丝用力不对都有可能影响仪表和设备寿命,导致故障率增加,这种情况其实更应该注意仪表的检查。

还有就是腐蚀问题,化学化工实验室,常常是一套设备做多种反应,设备材质可能无法满足所有试验的需求,而且也会存在 “就做一两次,没关系” 这样的现象。长期操作已有设备就有可能受到腐蚀,其实均匀腐蚀也还好,比较可怕的是局部腐蚀。我之前工作的时候有个老工程师就跟我说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反应釜泄漏,整个釜体几乎完好无损,就是在底部有一个非常细微的裂纹。这种局部腐蚀非常隐蔽,危险性也很大。

实验安全事故可以说防不胜防,我们上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听到哪里又死了人之类的新闻。

如果要改善的话我觉得有几点其实可以注意一下:

1. 高校内实验室由于种种原因过于拥挤,一个 60 平米的空间,能放两个精馏装置,两台色谱,两台反应釜,外加一个马弗炉,还有其他设备若干,还能顺带让人办公。如此拥挤的环境容易磕磕绊绊,物料混杂,漏水漏电都容易出危险。而且环境拥挤杂乱也不利于之前说过的设备检修。

2. 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因为商业,或是因为学术导向,很多课题组项目过于繁杂,一套反应釜伺候不同的反应物料和条件,人员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无形中加大了设备故障的概率,所以大家经常觉得设备容易坏,三年研究生两年修设备,就是如此,同时人员精力不集中,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其实我觉得大学少做点课题,反正做了也没什么用。

3. 然后安全教育不要只在入学入职或者出了事故以后做一次,应该定期做,人都有惰性,人都会油条,安全教育以后一个月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时间一长就开始大大咧咧,这很正常,人的心理学就应该是这样,因此安全教育应该要定期经常做。

4. 还是建议化学化工实验室,要配专门的机修工和电工,几个课题组共用一个也是可以的。我知道很多老一辈的教授因为当初条件有限,自己学习的时候就是设备自己修,电自己接,他们可能会觉得现在的研究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好像退化了一样。但是从效率角度上,术业有专攻,如果一个学生三年研究生,两年都因为设备问题做不出东西然后在修设备,那才是真正的浪费。

最后还是希望能花点钱给实验人员弄点好设备,如果真按其他回答所说是水热釜爆炸,但凡给这个釜配个压力表悲剧都不会发生。

知乎用户 钟无艳​ 发表

我想看看调查报告,就到底出事是因为什么,是设备质量问题还是人的操作失误……

由于我个人的实验室体验,我一直觉得很多网上说的实验室里关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东西带来的危险是经验不足的人写的,他们说的大多数都远比实际情况恐怖,或者实践中并不容易碰到。我个人特别怕的东西大多是带压强的东西,不管是反应还是设备。

以搭反应来说,每次做需要密闭体系的反应我都是特别的谨慎,哪怕温度也就那么几十度,溶液合计也就那么三四十毫升,我都会按照如果体系下一秒就爆炸的假设去行动。反应从开始加热到反应结束完全冷却并连通大气,确保整个体系达到大气压之前,我通风橱的挡板是绝对不会拉起来的,全过程如果有操作,我都只会在中途打开一个能让我的手伸进去的缝。即使反应本身风险极低,我也会预想他特殊情况下的状况,万一瓶子有裂缝我没注意到结果炸了呢?万一温度控制器失灵,体系莫名其妙升到了一两百度但温度显示还是 50 度这种情况呢?我都是按照极限的情况去设定的,而我的操作,我自认为还是能大大降低风险的。

但是反应釜这种东西真的是没办法…… 我觉得这玩意的特殊之处在于,万一他真的温度 / 压强显示失灵,你人还是得在旁边打开他,而这玩意是真真正正的容错率为 0 的。除了你本人读表不能错,等他降温的时间不能短,生产厂家对设备的质控还是个重中之重…… 这么多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不出生命安全的问题,这事本身就很可怕。而且除了不用反应釜以外,我觉得基本没有太多降低风险的方案。万一他哪个生产批次有那么一两个产品出了问题没被发现,你碰上了就没跑。

我是很怕反应釜这鬼东西,说实在的我对氮气钢瓶也很怕,天知道这玩意的阀门会不会出问题,会不会崩开以后伤人。还有之前氢气泄露带来的事故。我觉得质控相关的潜在问题我觉得比学科实验本身带有的危险要严重多了,而且学科实验的危险绝大多数是可预知可防可控的,但质控的问题就防不胜防,好些还是一出事就要人命的那种。

非要鼓捣反应釜的话,我的想法都是增加容错率,如果能在反应釜外面加层防爆保护,人可以在保护下开釜,这还比较能接受。理想中的情况,应该是当意外发生的时候也能是有惊无险的…… 唉。

知乎用户 史老柒 发表

目前比较实锤的证据,女,硕士一年级,联培,高压釜加氢反应,降温过程中发生爆炸,颅骨碎裂,当场死亡。

以下为我猜测:

首先应该是小型高压釜,有效容积小于 1 升,大概率是 250 毫升或 500 毫升的,因为这俩规格的我当年在化学所见得最多,但因为都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现在还是不是这么大不好说,长这样

但我可以断定是小高压釜,因为如果是大釜,就不是光脑袋碎了,而是整个人都需要拿铲子铲了。

而且在这多说一句,至少妹子删号很利索,很痛快,不受痛苦,这在我们化学狗里,就算好结局了,跟白磷烧伤 icu 哀嚎一个月才删号的相比,这种算幸福的了。

在这多说一句高压釜,别看釜体厚的很但在高压面前战五渣,你们没玩过你们不懂,高压釜有一个扣松了直接泄露然后变形然后空气混合氢气然后爆炸,当年军科院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不过人家是远程操控,边上没人,所以无人受伤。

有人说应该先氮气吹扫置换氢气,的确应该,但我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就上面图片的小釜,我降温到 45℃的时候觉得太慢了,把内胆拎出来打算放进垫了毛巾的冰水浴盆里降温,然后你们猜怎么着?全不锈钢的内胆咔嚓嚓裂了好几个大口子,当时我魂儿都踏马飞出来了一半,一动不敢动生怕破坏了现有的平衡结构釜炸了,一直到温度降到 10℃,冰也全化了,我用我这辈子最轻柔的动作,极为缓慢的把排气口打开,把里面的氢气释放出来,然后看到压力表归零,我的魂儿才复位。

你觉得我这时候怎么置换?我踏马都不敢大声喊人好么!

加氢反应固然是因为各种作死的操作才会出事,但是,哪怕你一点都不作死,加氢反应也经常出事的,军科院那次就是,事后复盘没有任何问题,然而釜踏酿的就是炸了。

以下为旧作:

高压反应釜必须带表,压力表。 但是国内的压力表有很多种,标尺也很坑爹。 比如有 mpa 表,pa 表,10mpa 表等等。

不得不说,做加压反应,一定一定要把压力表的计量单位看清楚!

一定一定要把压力表的计量单位看清楚!

一定一定要把压力表的计量单位看清楚!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某硕士,还是那个学校的,做压力反应的时候,表拿的是 10mpa 的表,但是打给当成 mpa 的表了。 8 个压就变成了 80 个压。 压力反应釜都有一个安全阀,是一个钢片,压力太高就会崩飞,以防止反应釜炸裂。 崩飞之前会鸣笛! 这是为了警示,让你赶紧闪! 结果硕士把脑袋凑了过去…… 安全阀直接从眼珠子打进去,后脑勺打出来,打穿了一堵墙进了隔壁。 脑袋里面都打浆了!

-—-《说说我自大学至今 12 年化学之路遭遇的安全事故》第十五章节选

知乎用户 励志脱坑的化学妹 发表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中阐述了 “风险共担” 的概念,并认为如果想将风险转嫁给他人,需要支付一定代价,如果在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享受收益,是不道德的行为。

目前生化环材界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风险,好比某些危险性实验,导师只要拍下脑门,学生就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导师在几乎不用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将风险转嫁给学生,却享受超额收益;反观遇到风险时,导师却可以通过 “学生安全意识不够”、“操作不规范” 等借口顺利开脱。

有意思的一点是,“风险共担” 系统会通过淘汰犯错误的失败者实现自我进化。这件事故里失败者显然是这位不幸丧生的女生,而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理解实验中的 “非对称风险”。而劝退界也一直致力于让广大学子理解 “非对称风险”,从而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这次事故显然是一次 “非对称劝退” 事件,女生承担了全部代价,用生命劝退了广大天坑学子,而享受收益的是因此事而转行的同学,在塔勒布的观点中,这是圣人的行为准则!

祝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知乎用户 西门龟 发表

我累计烧过的釜也有上千个了,烧釜这个事一直是化学领域出事的重灾区,危险防不胜防,不管是这次事故里的高压还是水热,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点事,无法避免,具体的原因是

1,烧釜这个事比较迷,烧的人根本不知道烧出来是什么,烧的过程反应机理是什么,有哪些中间成分,所以开釜前很难判断有没有危险,另一个呢,烧釜的影响因素也迷,比如烧的过程反应釜掉铁锈堵住螺纹了,拧不开了,搞得烧釜的危险防不胜防

2,现在烧釜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中规中矩烧出来的东西别人都烧过了,所以很多烧釜的设计实验会追求极端环境,加点氢氟酸,浓硝酸,浓硫酸就是常事。有时候洗釜都要用烧硝酸来洗。搞得烧釜的危险越来越猛。

3,很多同学被迫疲劳烧釜,特别是那种一烧一大片的,疲劳烧釜很容易把东西加混,(复旦的烧釜同学就是把乙醇错当成水了),再者,烧釜就是重复性工作,疲劳烧釜的时候很容易心不在焉,忘记了安全防范。

4,实验室把实验计划排的太紧凑了,周三过滤,周四测试,或者上午必须处理,下午洗釜加药品,晚上放进去开第二锅,学生不着急才怪。

以上因素,皆不可完全避免,同学们也别觉得只要自己操作规范,就能避免危险了,烧釜的危险和你的成果一样玄学,不出这事出那事。吸入危险,液体飞溅危险,腐蚀危险,总有一个适合你的。

最后,告诉大家化学事故有多可怕,天津一个化工厂爆炸的死亡人数接近雅安地震的死亡人数。你怕不怕?

知乎用户 手抖毛大夫​​ 发表

我不是化学专业背景,对如何在具体实验中预防类似事故可能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对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却有一点点直观的认识。

当年刚上临床轮转那会儿,出急诊外科的夜班流水的时候,就曾经遇上过一个化学实验事故的受害者。

这位受害者是我校某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博士 o 按年纪应该算是我师姐。师姐后半夜独自做实验(很多实验学科的研究人员都有这个习惯),结果不知道是因为反应参数的问题还是催化剂的问题,一个使用中的反应釜炸了,一大堆玻璃碎片带着大量的反应液体向着她溅射而去。

师姐当时直面着反应容器,被炸了个措手不及,只是下意识用一只手迎着溅射物的方向挡了一下。

幸运的是,她的这一挡挡住了绝大多数的喷向头面部的碎片和液体,也是因为生化反应实验一般还是比较温和的,不像这次的化工反应一样有着大量的高温高压环境。此外,她还按照安全规程佩戴了护目镜,加上自己的近视镜,等于有了双重眼镜的保护。

所以,师姐不仅得以免去了生命危险,甚至还是自己走来急诊的。要不是有以上这些 “幸运因素” 恐怕她就没有机会来医院见到我,我也就没有机会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而会是像今天一样看到一条网络上的新闻。

不过不幸的是,在那下意识的一挡中,她的一只手被那些溅射物喷了个正着。不仅手掌面和前臂被嵌入了大量的玻璃碎片,还有不少反应药物和其他物质一同进入了伤口之中。

于是,那天晚上,我得以度过了一个 “鞠躬尽瘁” 的夜班——从凌晨一点到早上八点,我和另一值班一线在外科处置室里,弯着腰给她清创清了一晚上。一开始还 “饶有兴致” 地数能清出来多少玻璃碎片,但清出来第一百个玻璃碎片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没有了心情,一方面是弯腰弯的几乎站不起来了,一方面是还不知有多少伤口内的玻璃碎片在后面等着我们,只想着赶紧把能清的都清出来……

总之,等到清创基本干净的时候,小小的处置室被我们弄得一片狼藉——光是冲洗伤口用的双氧水用了小 20 瓶,纱布缝线什么的更是到处都是,还有装了整整一个弯盘的大小碎片。

等到最后出来的时候,我们两个值班一线几乎都是扶着墙出来的——腰痛得实在是站不起来了。

好在这大半夜也没白忙,师姐手和前臂上的大大小小近百个伤口被清创干净了。只不过,可能是因为部分反应药品的缘故,师姐告诉我有一部分伤口出现了持续性的不愈合,但好在积水潭烧伤科给力,折腾了近半年、经历了数次植皮手术后,师姐后来得到了比较良好的恢复。

后来再想起这件事,依然感到后怕——如果当时没有那下意识的一挡、如果当时没有护目镜、如果当时进行的是这次新闻中的高温高压实验、如果那些让手臂变成蜂窝煤样的伤口再深一点、如果反应釜里的试剂是高毒性药物……

恐怕我就没有这样清创清一夜的 “独特经历”,而是和大家一起,看到来自自己母校的事故新闻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故事和自己 “手抖” 的先天属性,我一直对各种实验室保持充分的敬畏之心,因为我算是知道了哪怕一个平平无奇实验中的任何违规操作、安全疏忽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代价——即使不死人,一点 “皮肉伤” 也可能让人痛不欲生。更何况这次新闻中的高温高压实验环境下的高能“炸弹”。

可能对于这次事故的遇害者来说,我能想到的唯一一点 “幸运”,就是他被几十个大气压推动的沉重釜盖击中头部的一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瞬间毁伤,大约是感受不到什么痛苦吧……

R.I.P

知乎用户 貂丝女婶教授​ 发表

当年我配试剂的时候出过一回事情,浓硫酸带着浓硝酸就往外喷啊,吓死我了,满屋子黄烟啥都看不到了。我当时迅雷不及掩耳地跳到窗台上,心想它要是真爆了我就跳下去,实验室在二楼。

我们那楼里面毒气弥漫的,夏天开着窗户从来没有一只蚊子苍蝇进来,植物拿进来基本上一天打蔫三天之内连根都烂了。师兄们身体都不好,楼下还经常有个女的推着她脑瘫的儿子走来走去,小孩十来岁被绑在轮椅上,不停地抽动发出怪叫。我师姐说那是她从前的师姐也是在这做实验的。所以她看到这个情况坚决生了小孩再回来读的博士,师姐的儿子很聪明健康,耽误几年还是值得的。

当年一楼实验室的压力容器也爆炸过,窗玻璃全部炸裂把外面的车都炸花了,还好当时实验室里没人。还有个实验室的废液缸也炸过,所以我每次往里面倒东西都心惊胆战的,生怕出点什么问题。最可惜的是有个小师弟,毕业论文都交了也找到工作了,结果被他老板拖回去做实验,结果浓硫酸崩出来把眼睛给烧了,他当时还戴着眼镜,不知道怎么就弄进去了,据说角膜还是结膜烧了两个洞,视力有些受损,可惜了,本来马上就有大好前程的小帅哥。后面不知道对他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了。

所以,一言难尽,百感交集。有些事故规范操作是能避免的,但有些意外是真的真的没办法,本来就是个危险的行业。大家还是尽量保护好自己吧。我的身体那几年也受到了损害老是病恹恹的。所以由于身体原因不再做这个方向了,我现在也终于逃离苦海了。

知乎用户 菜可夫斯基 发表

为了避免误读引发误操作,先把水热反应釜的正确打开方式放在最前面:

从马弗炉、烘箱等加热器中拿出反应釜后,将其静置在通风橱内自然冷却,等釜体温度到达室温后再在橱内开釜;开釜前可以检查底部垫片是否松动,作为泄压完全的标准。


以下为原文内容:

化工相关专业。

我记得本科做毕设的时候,实验室的师姐千叮咛万嘱咐:老弟,反应釜一定要给他在水槽冲水静置冷却半个小时以上,再间隔一段时间再开釜。(不够严谨,正确的做法在最前面)

有一次在实验室合成纳米晶体,时间安排的很赶。反应釜在 200 度下反应 6h 后,再过两个小时就要拿着反应好、洗涤好、离心好的纳米晶体去拍电镜,进行形貌表征。

6h 准时结束反应,按照要求在水槽静置冲水冷却半小时。拍电镜前一个小时准备打开反应釜,此时反应釜已经基本是常温状态,摸上去没有啥感觉。

可是,当我小心旋开顶端螺帽时,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洪荒之力从里面冲出来。螺帽在我眼前玩了一套空中转体,弹到了桌子上,反应物瞬间呼了出来,溅了我一身。好在底物成分比较温和,弱酸低毒。

不过,那红彤彤的溶液还是让我的白大褂壮烈牺牲…

拿着只剩下 1/3 溶液的反应釜、穿着 “鲜血淋漓” 的白大褂走到离心实验室,路上回头率百分之百…

心里 os:看个釜子….

水热反应釜应该是现在化学实验室最常用的一类压力容器了,表面上看上去人畜无害。可是,当它在高温下长时间反应之后,腹内储存了大量的产生气,内压变得很大,甚至可以高达好几兆帕,远超大气压力,是个实打实的定时炸弹。

一般而言,当确认腹内温度低于反应物系种溶剂沸点后方能打开釜盖进行后续操作。

可是,由于反应釜(普通水热釜、高压釜等)内条件复杂,除了大家常用的水、有机溶剂外,还存在不少沸点更低的气体。因此,当你觉得不太烫手就直接开帽,很有可能内压还累积着好几大气压。这样的情况下,螺帽一松,内外压差就足以顶开螺帽。如果压差过大,就像是朝空中发射出的一个直径巨大的子弹,实验人员如果站立在附近,很有可能会击中头部。如果是压力更高的高压釜,冲击力会更强,这应该也是这位研究生不幸去世的原因所在。

个人经验,无论什么反应,一定要先静置水槽冲水冷却至少半小时,再等一个小时以上方可开釜,并且一定要在通风橱内开,鬼知道反应之后釜内有什么毒气。当然,评论区也有朋友指出,反应釜刚刚拿出来时,温度较高,直接拿水冲容易损耗釜体,加快锈蚀;并且,四氟内衬导热系数低,冷水冲外壁降温之后,溶液温度可能还比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

所以,比较正确 / 安全的操作应该是:

拿出反应釜后,静置在通风橱内自然冷却,等釜体温度到达室温后再开釜。(釜底垫片泄压后会有点松动,也可以作为开釜的指标)

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案是:

第一天白天做反应,晚上离开实验室前把反应釜拿出来冷却,第二天早上再开。

提供足够的降温泄压时间,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打开反应釜过程中爆炸的危险。

此外,反应过程中的水热反应釜内压更加惊人,所以一定必须在放入高温加热装置之前,正确放入垫片,再用螺杆拧紧反应釜的螺帽。不然,当你再次打开加热装置(如烘箱),你会发现你的反应釜,身首异处,里面的溶液早已变成烘箱的内壁涂层…


本科和研究生时,每年都会看到高校里的化学化工实验室出现实验事故,许多年轻的生命稍纵即逝,无比痛心。不经意间,生化环材的实验人员变成了高危行业。事实上,这和许多实验室缺乏系统长期的安全教育有关。大家都有经验,大部分的实验室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进行实验室安全规范考试,但基本都是笔试,实际教育意义不大。到后面进入实验室,平时的操作基本考自觉。

然而,为了赶进度,反应釜还热着就打开;水浴锅一直开着反应人不在旁边,第二天来了都已经把水烧干,呼呼冒烟;做反应时候玩手机,气路接错了都不知道,等发现把惰性气体接成了氢气,已经为时已晚;做腐蚀性实验,觉得戴放毒面具不舒服,直接裸脸上,液体受热飞溅,后果自行脑补… 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安全规范必须要时刻强调,一直保持,时刻也不能松懈。虽然有点官方语调,但实验室安全真的不是儿戏。

所以,大家一定要时刻在心头敲响警钟,只要一进入实验室,请放下侥幸心理。所有的实验流程都尽量按照规范流程和操作手册来。尤其是涉及到高温高压腐蚀性有毒的实验,更要步步小心,倏忽之间,真的可能樯橹灰飞烟灭。

记得当年实习参观燕山石化,这句标语历历在目,发人深省:

从事危险反应、物化过程的各位老铁,当你进入实验区域,请放弃一切自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流程和准则,远离侥幸,切莫大意。

各位珍重。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自己遇到过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和事故,一起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知乎用户 飞机嘟哒哒 发表

先吐槽一句,化学相关行业这么点儿钱,还这么危险,以后招不到人就关门吧。


我之前还做实验的时候,最喜欢就是加压氢化了。为什么,因为涉及压力釜,那群二杆子领导就不会蹲旁边瞎指挥了,我乐的清静;再一个,压力釜各种规程,需要严格遵守,没有别人打扰更加能执行好。

之前用的那个压力釜,要求螺栓对称拧,限定了拧螺栓的顺序和扭力,我这个强迫症表示极其舒适。但,实验室小伙伴不是这样,人家就喜欢挨个拧,扭力扳手经常超过规定数值,大大小小的。虽然正常不会出问题,可是一但失控了,就会造成事故扩大。


这里我先回答后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发生?”

我觉得至少是两点:

第一,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到死板的程度,30㎝厚高强度钢板的那种板。要求按照 1357924680 顺序拧螺丝,你 0135792468 都要罚款扣钱全体员工大会检讨鞠躬乃至自裁谢罪。

第二,人要放机灵点儿。化学反应研究深度还是不足的,任何任何可能涉及危险的东西,一定要做好防范。别说压力釜了,我上次在家高压锅打开的时候感觉紧了点儿,第一反应就是立马丢水池里,离开厨房打了半小时游戏再回去的。反应釜能不能开,导师、领导、上级再有经验,也不如阎王爷有经验。


至于第一个问题,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网上看到的还少么?前段时间的天嘉宜化工厂的爆炸看过了吧。

但,化学安全事故真正可怕的是人心。

去某工厂做放大生产,中途无意中发现反应釜后面有大量电线裸露,我告诉工人和车间主任,如果有机溶剂挥发多了,达到爆炸极限,这里电线一个打火就完蛋了。那边人一脸少见多怪的表情,说多少年了都这样,没有事的。我后来就很少去车间指导操作了。

他们没有一颗对事故警醒的心,持着这样的心态只能中午干活,因为早晚要出事。

后来,那个车间炸了,一个毁容,一个毁容 + 残疾,赔了大几百万 + 医药费全包。然后,死不悔改,又炸了一次,死了一个,厂子给关掉了。而在我发现电线裸露之前,那个车间其实也爆燃过一次。

所以,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取决于人有多大心。心够大,事故规模无限大。


最后,再吐槽一句。

我当年填志愿时候,某 211 的计算机也是够的,兴趣也是很大的,但是因为自己数学差,所以没好意思填计算机。

隔壁邻居家比我小两岁的人,当年上了某三本计算机,现在年入 200 万 +。

我数学是差,但高考分数也快有他双倍了。讲实话,我是实名眼红。

反正我孩子以后敢学化学专业,腿打折是起步价,上不封顶直到打死。

知乎用户 江北烟雨人​ 发表

从本科到现在学了八年化学,深有体会的一点是:做化学实验,不出事故,不是因为实验做得细,而是因为实验做得少。

知乎用户 六只正在飞的羊 发表

化学专业也有必要学一点三传一反以及化工机械,这样对于各种反应装置的受力有个基本的概念,也就有了甄别危险源的能力。很多化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没有学过一丁点和工程有关的内容,而做起实验来却要玩几十 MPa 的反应釜,很难保证不出事。

安全培训也是,这玩意反复搞再多次,不如实际演练一遍,有个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几个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培训能做到人手用一次灭火器的?压力容器不规范使用有多危险这种事情,不妨搞一个受控的装置演示一下。

最后谈一谈仪器的采购和订制。反应釜压力计、温度计失效什么的也不罕见,有没有备用测量手段?这种和安全有关的参数,原则上应该有至少两套不同原理的设备来测量。有些测量方法,里面假定所使用的流体性质接近水或者空气,但这条在科研实验中经常不满足。很多科研单位的反应釜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在各种试剂的蹂躏下,你也不好说它有没有形成原本没有的结构缺陷,定期的探伤有没有做?科研用的反应釜往往也没有联锁控制的能力,这往往构成对于新手的安全隐患。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骑电动车出门,是会遵循交通规则的。

但是如果你是个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原来 30 分钟的路程必须 20 分钟送到,那恐怕就顾不上交通规则了,外卖小哥违反交通规则甚至出事的例子到处都是。

中科院的研究生不会不知道实验室安全,但未必顾得上安全。

知乎用户 知三天乎​ 发表

这个应该符合 “安全生产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二条,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
中科院化学所,应该不属于 “不适用”。

造成一人死亡了,那么这个事故按照 “两高” 的司法解释,司法需要介入,根据事故调查报告,相应追责。

化学品事故,特别是涉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这个涉及到化学品以及危险化学品的性质。

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直接影响到事故发生的难易程度。这些性质包括毒性、腐蚀性、爆炸品的爆炸性。

具有毒性或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后, 可能直接导致危险化学品事故, 如中毒等。

不燃性气体可造成窒息事故。

可燃性危险化学品泄漏后遇火源或高温热源即可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还有涉及到化学工艺过程。

涉及高温,高压,化学反应的复杂和激烈程度。一旦失控,也容易造成超温超压,从而引发事故。

危化事故一般都是群死群伤,波及面积广,危害大。

当然,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危险化学品的经营企业,有着严苛的法规,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审查。只要严格遵守,还是能够保障安全的。

目前的危化行业的事故率,还是有很大得降低,根本不需要恐慌。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全能够得以保障。

知乎用户 瑀哥哥​ 发表

这个题我真的能答,我是在化学所烧过高压水热釜的,惋惜这位同行啊。

我以前做水热碳化实验,让纳米颗粒碳化又想保持纳米颗粒的球形形貌,直接马弗炉管式炉是行不通的,上水热釜也不行的水热釜只能烧到 200℃,200℃我的材料还没开始热解呢。

我那个材料做完 TGA 一看曲线,300 多度才开始碳化,所以我定了个反应温度 350℃,因为我查了一下水的临界温度是 375℃,那我 350 不算高吧,现在想想真特么闷声作好死。

为了扛这么高温还有高压,定制了法兰口的反应釜,没有压力表没有泄压阀,就是个闷罐,确确说这就是一个炸弹 。为了拧紧六个法兰螺丝,我买了扭矩扳手拧,为了拧得更紧我天天去五号楼负一楼物业工程部借台钳固定了拧,生怕拧不紧,真特么闷声作得一把大死。

但是好就好在我还是知道自己在干啥,我也知道在玩火,所以我都是晚上放炉子里,早上起来就开炉让他冷却,白天一般不烧,热的时候我不动,坚决不动。里边只放水,酸碱一律不加,加压想都不要想,这个已经是极限了。

我还也是想过哪天会把实验室炸了,但是没办法啊,实验压力在那,每次打开炉子我不是怕它炸了,我是怕里边漏气了烧没了。

说起安全培训,咋培训?入所讲过血淋淋的案子,刚开始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后边还不是因为科研压力在危险边缘作大死,刀尖跳舞。刚进实验室,总是想着危险的药品我不用危险的实验我不做,第一年下来,嗨也没那么可怕,做吧毕业要紧,再第二年,特么的有啥不能做的?老子要毕业,第三年第四年,老子要毕业,我说的,耶稣也罩不住…

如何避免,无法避免。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可能吗?

奉劝各位同仁,安全意识提到嗓子眼,狗命要紧,狗命要紧,狗命要紧。

突然想起老杜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知乎用户 秉烛游​ 发表

使用反应釜一定要注意:

(1)一般反应物的加料系数要小于 0.8,最好溶剂体积占比保持在 70% 以下。产气量大的,如氨水或者双氧水等,填充率一定要在 30% 以下

(2)确保反应釜下垫片位置正确(凸起面向下),然后依次放内胆、上垫片,先拧紧反应釜盖,反复确认无误后,在用螺杆拧紧反应釜盖(最好买带螺杆的反应釜)。

(3)反应温度一定要小于规定的安全温度,这个一般购买的时候都会有说明,有特殊需求需定制特殊的反应釜。实验室常年不用的反应釜,没有说明书和操作说明的最好不要用

大多数普通反应釜,反应温度一般都小于 280 摄氏度,压力小于 3Mpa!

熟悉物理化学的同学建议做反应前大致计算一下自己的反应条件:

PV=nRT

(4)反应结束后,让其自然冷却降温,不要试图用冷水冲洗降温,以免爆炸。最好隔夜冷却,怕危险可以搁置更久一点。

当确认釜内温度低于反应物溶剂的沸点后才能打开反应釜,冷却过程不要扭动釜盖!

做实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实验前,要了解需要使用的每一种仪器的安全操作细则以及每一种化学试剂的国际化学品安全卡。

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文版)

希望以后不会再有年轻的生命因此而去。

知乎用户 歧路先知 发表

啊这,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用反应釜,估计有个几千次了。看到这样的消息,感觉挺痛心的,逝者安息。

这玩意虽然温度不高,但在加热时里面的压强巨大(设计目的如此)。如果超过规定温度(比如标定两百度的你给加热到两百五)就有爆炸的危险。

隔壁实验室的新生有一次用马弗炉把反应釜加热到六百度,反应釜直接把整个马弗炉都炸烂了,幸好是在半夜,现场没有人。

还有一种风险就是在没有充分冷却时就打开反应釜。有人在反应完后用水降温,这非常危险,因为外面金属壳被水冷之后,内衬里面的温度和气压依然很高,这时开盖就可能被奇怪的高温蒸汽喷一脸。

使用反应釜导致危险,既有可能是不熟悉相关规范引发的,也可能是做的太多就不当一回事了。用之前要检查是否能拧紧,放进烘箱前确认温度,反应之后务必冷却到室温再处理

假如一切正常(反应釜质量 ok,反应前已经拧紧了),那么在冷却之后,这玩意应该可以很轻松的拧开。要是拧着费劲千万别强上,要么是里面还不够冷,要么是这玩意快坏了。

想到什么再补充吧,安全生产大于天。

知乎用户 chivliu 发表

做化学的当了老板后,大都有个很迷的操作:对安全极不重视,或只是口头上重视。似乎一不做实验以后,就忘了自己当年做实验有啥风险,对手下人一点共情都没有。当年我研究生同学刚进实验室不久就炸伤了眼睛,有个老板就评论:“真是个傻瓜!没脑子!”,他可没讲所里什么安全培训都没有。

归根结底,就是组里出了安全事故,这些搞化学的导师老板一点责任都没有,一点影响也没有,能够给认定个工伤就不错了。手下人出了事,是自己不小心,学艺不精,给老板添麻烦了,死了活该。

公司还好些,有安监,消防,劳动部门管着。学校里,研究所里,导师老板们真一个个独立王国,无法无天。

知乎用户 一氧化二氢 发表

毁天灭地的事故才有人看,而这一行对人的慢性伤害经常被忽视。

2011 年南开化学楼重大爆炸事故,一位还有半年毕业的女博士被炸伤,面部完全毁容,手指炸断三根。后来我在学校见过一次,戴着一块纱布遮住了眼睛以下的部分,但额头有明显烧伤的痕迹,一生就这么毁了。
其它小事故听的太多了,过去烘干用的恒温烘箱是用水银温度计来控温的,水银温度计打破后散落在烘箱最底部,根本看不到,于是造成学生汞蒸气中毒,也查不到最初是谁打碎的温度计。
实验楼常年充斥着一股怪味,比较常见的是丙酮、乙醇、氨气等。不要扯什么通风橱,南开材料学院是新建的,整栋楼和里面的设备都是新的,照样常年一股怪味。原来我做实验用过呋喃和吡啶(可导致不孕不育),巴豆醛(剧毒),实验副产物光气(就是那个用于战场的著名化学武器)。由于需要通风,实验室冬冷夏热,大冬天吹着北方的冷风,用寒冷刺骨的水洗烧杯,洗几十秒手就冻得没知觉了,需要暖一会再接着洗;夏天三四十度的高温,穿着白大褂,必要时还要戴着面具做实验,汗流浃背。
当年我们班一名同学,保送研究生之后进实验室做实验,发现全身起疹子,离开实验室几天后自行恢复,最后没办法转了导师。
不少做实验的同学都提到过吃饭越来越闻不到气味,怀疑嗅觉受损。记得有一次一大早我去实验室,楼道里很明显一股氨味,当时只有一名隔壁组的同学在做实验,我跟他说你们氨气漏了,对方还问我:你闻到气味了?
这种恶心的事要多少有多少,恶性事故不多,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损害你的身体健康,很难说二十年后查出个白血病、癌症什么的,你找谁说理去?

说说我自大学至今 12 年化学之路遭遇的安全事故【转自果壳网】

知乎用户 雨落​ 发表

内容和化学无关。

跨学科的人来说一下吧,希望大家都能够警钟长鸣,毕竟 “生病肉疼(土话)” 都是在自己身上。

这边吹一下德国。

我以前是学激光的,我们学校每年必须要参加一次激光安全的课,不然不能进实验室,上这个课需要刷学生卡确认身份。老实说人是会松懈的,所以每年都需要提醒一下。

后来实验课做实验前,有一个类似于 technician 的大爷给我们讲课。大爷说,自己做了 25 年(还是 30 年)激光安全培训,每年都需要给系里面的教授讲一遍激光安全。

当我们进实验室之前,必须带好 goggle,要看好这眼镜上面的波段对应自己要用的激光器。

并且戒指啊之类的一系列东西必须摘掉,博士和老师也都会多次提醒,不要拿手去通过光路,因为你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光。

实验室椅子都是很高的,就是要和光路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出实验室要把激光器出光口关上,蹲下捡东西的时候要闭着眼睛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导师还一再告诫我,别看那个绿光刺眼,那是因为人眼对绿光敏感,那个看上去不太亮得红光才特别危险,千万不要没戴 goggle 就去直接看光源。

我离开德国已经几年了,也不搞激光几年了,但是这些基础的东西我还有印象,感谢当年老师们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说这些。

不管干啥,都要注意安全,健康也好,生命也罢,只有一次。

知乎用户 Z.Tang 发表

逝者安息

我觉得这件事需要的就是,详细调查,官方通报,责任判定,改怎么处理怎么处理

而不是一群人在网上吵吵闹闹,借题抨击化学学科,进一步放大矛盾,什么导师压榨,化学高危啥的都出来了

实验安全大于天,人总会有疏漏的时候,事故在所难免,飞机每年也会有几起空难,治安再好的地方也会有凶杀案

如果化学所让这件事不了了之了,那是真的该骂

发生的事情没法重来,只能从事故中不断吸取教训,改进安全防护措施,最怕的就是发生事故就想着盖下去,掩耳盗铃不可取

知乎用户 生化环材劝退 发表

18 年北京交通大学水处理实验室炸死三个学生,一位博士两位硕士,当时我就很唏嘘!我是做水处理工程方向的,顶着太阳在 30mm 宽 8m 高的池顶搞操作是常态,鸟粪石除氨也是常做,只是自己运气好,都没出过事. 但是一想起我们做的这个行业,硕士博士扎在工地上解决实际问题,和同行一起努力保证了中国大几亿人的用水安全,空气安全,土壤治理后的粮食安全,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压力大,身体伤害大!实验室做检测,化验,各种致癌的药剂,摸着,闻着,而最后带来什么回报呢?努力一年不如房产中介卖一套房,不去程序猿几行代码,不如某些人几分钟的灰色收入!可是我们在玩命啊,为了别人的福祉在玩命!我们有那么高尚到奉献自己的生命么?我们是凡人!生化环材,无论哪个领域有重点突破都足以让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脊梁更直更骄傲,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在一往无前的道路上也走的更激昂更骄傲?

逝者已逝,生者当自强不息,但是这个社会不应当把我们当做默不作声的奴隶!

知乎用户 未折涯 发表

利益相关某所研二在读,昨天晚上就听到我们组今年刚去北化所做博后的师兄在群里说出事了

据我所知我们平时用的反应釜能够承受的压力为 10 兆帕以上,而气体钢瓶的压力最大也不过 7 兆帕,所以在操作规范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故

然后今天早上又看到了师兄的消息

因为反应釜温度最高能到达几百度,空气冷却的话可能所需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组可能仪器比较紧张,规定了每个人使用仪器的时间,才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还好我们组老师没这么 push,都是放养状态,经费也充足有啥事都是老师学生商量着来,但是毕业要求摆在那里也不得不肝实验赶进度,科研民工不易,大家都是从打工人做起,希望多一点相互理解吧。

ps:我做液相有机的不用反应釜,如果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知乎用户 为什么飞来这里 发表

这次只是反应釜冲到人了才出的新闻。

反应釜炸开,冲到墙上 ,冲破天花板,冲穿门,我估计在国内可能每周都在发生。

知乎用户 下水道的绝命毒师​​ 发表

歪个楼,各位材料化学相关的,如果也有做水热的,务必注意安全

第一,反应釜没凉透不要打开,也不要采用某些快速降温的方式导致外面凉内部还是热的,自然降温最多半天,就当划水了

第二,反应温不要太高,经验规律是温度 (摄氏温度,非华氏) 上限为所用溶剂两倍沸点,如果保险点是两倍沸点再减 20 度,比如水的话 180。

第三,拧反应釜底下有一个台钳固定会方便好多

补充一下,反应釜钢釜和内衬实验匹配的,两者空隙过大过小都不好,外面买的不同厂家的反应釜,虽然都是 100ml,其实有个几毫米的差距还是很常见的,买的时候需要注意。过大的空隙会导致高温下内衬融化,过小的空隙导致内衬不容易取出来,甚至溅出来。合适的大小是内衬可以很容易放下去,同时会有阻尼感。

实验做不出来还有机会,命只有一条,且行且珍惜。

以上个人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知乎用户 林清时​ 发表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很痛心!但作为旁人也做不了什么,只能说,身体是自己的,没多少人会对你负责。大家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安全(我知道这是句废话,但还是提一下)

“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这个事情说实话是挺悲痛的。”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爆炸事故存在,但是身故者并非研究员。

真的很讽刺的一点是,这新闻的关注点竟然在是不是研究员。同样是一条生命,难道这里还要搞尊卑之分。

这类事故说实话,每年都会有发生,不管是研究院还是化工厂。

用一句我们知乎流行的话来说,当你看到一起化学事故的发生,暗处可能还潜藏着几百起这样的隐患。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

大家似乎对化工类事故的阈值提高了。很习以为常地一笔带过,至少印象不深吧。作为对比,可能一提拼多多,你可能又想起程序员怎么怎么的了,但却记不住 xx 化工厂突发爆炸事件。

程序员加班出事,立马各大网站热搜安排,瞬间热度火爆。

医生吐槽医患,但一但出现一些医闹事件,哪次微博热搜没安排的。

作为潜在危险显然更大的一些专业,显然没得到他应有的关注。

刚才看有人提到了吡啶,呋喃这些东西。同样的,对于一些长期慢性的物质,致癌的,有生殖毒性的等等,也需要警惕。此类物质长时间对身体也是一种慢性伤害。温水煮青蛙,磨着磨着也能出事情!

除此之外,做实验还得注意其他人的一些实验,被人误伤也是有可能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事故只能尽量避免,只要你在做实验,你也没法保证一定很安全。可能一些小细节没处理好,或者哪天状态不对,总有一些意外的风险。但它的代价,相对于一些专业来说,还是大一点的。

我的态度一直是,对于认真从事科研的人,我始终保持尊重;但对于不适合此类专业的普通人,也希望能顺利退出。

知乎用户 二氧化劉​ 发表

现在研究生疯狂扩招,本科生也是大二大三就早早进实验室做实验。导致实验室人员数量多且非常复杂,培训和监管稍有疏漏和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可以说是应付了事,几乎没有起到作用。情况就是,学生数量庞大,总有一两个大胆的,仪器或设备不会操作,也不问其他人,直接上手试操作。安全隐患极大!而且一些实验室老人也会偶尔有疏忽,归根结底就是对实验室安全没有足够重视。我估计大家都普遍遇到下面几种情况:

(1)磁力搅拌加热塑料烧杯,磁力搅拌表面撒出的溶剂不清理加热后糊住,磁力搅拌温控不清零,磁力搅拌加热未插热电偶反馈;

(2)60℃烘箱内有塑料容器,被其他人调到 100℃以上,导致塑料器具融化;

(3)有机合成,甲醛丙酮之类的随便用,不开通风橱;

(4)水浴锅开盖使用,无人监管直至干烧;

(5)某些仪器开了之后就不知道关,用了 10 分钟,仪器能开一个晚上

…………

这些小问题屡禁不止,一个月不发生个几次就奇了怪了。但就是这些小问题,背后的隐患真的没人仔细考虑清楚。课题组制定了惩罚规则没法真正落实。

因为操作疏忽而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是极其不划算的,希望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能引起重视。


你猜下面磁力搅拌上的糊印是怎么搞得。

刚整理完的试验桌面试这样的:

三天后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阿巴阿巴观察机​ 发表

微博上看到据说是因为 “反应釜未冷却打开导致爆炸”

反应釜这种高温高压的容器爆炸,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比你在用高压锅烧饭的时候忽然打开锅盖,想想都觉得可怕。

违规操作对仪器影响事小 (其实也挺大的),对生命影响最大。一起又一起实验安全事故不断敲响警钟。

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前我们使用液压机设定的压力近 2GPa,师妹在使用时忽然开始神游。压机直接把硬质合金的模具压爆了,幸好当时破碎的模具没有砸到人身上…(不然我们所也该上新闻了)

以前室友他们组有个师姐,在配王水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浓硝酸倒在身上了。如果穿了实验服那就把实验服脱了就 OK,可是,那位师姐穿了连衣裙!!光着腿的那种!!!结果师姐只能在实验室里把裙子脱了。

现在组里,有个憨憨用完低温 XRD,没有等 XRD 回复到室温直接把样品拿出来了。然后我们的变温坏了近半年(反正到现在还没修好)。

知乎用户 小边 发表

同为化学人,明天又要做实验,刚刚正在用 scifinder 查化学反应,就看到手机里弹出了这个消息。震惊过后脑子里第一反应,就希望这个消息要是是假的、是无聊小编吸引人眼球的就好了,太痛心和惋惜了。

不知道这次事故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反应釜爆炸,但真心希望没有人因此去世,无论怎样都是一条宝贵的生命,无论是研究员还是其他任何人。

我们上次刚刚做了一个要用到 Na 的实验,本科生,指导老师都不敢让我们碰,全程老师帮忙操作,就怕学生一个操作失误,把实验室炸了。是的,实验出事故真的很可怕,有时候人力真的没办法控制波及的范围。

记得以前有要用到浓硫酸还需加热的实验,我就差点因为操作失误造成事故,不过万幸的是当时我感觉分层的现象不对劲,就立刻停止了,虽然最后挨了老师的教育,但万幸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

虽然自己做实验动手能力确实不咋地,但是事故这个东西,实验中如果真的是按照安全操作的手册来,自己再对用到的各个物质的理化性质有点研究,我感觉大概率是不会有问题的。

只能说,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吧,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还是小心一些多做点功课比较保险。

你不放在心上的小毛病,有一天一定会让你摔个大跟头。以前对这句话不以为意,但是经历过后,现在已经由不得我不信了。

实验中多一点小心,多一点对规范的遵守,多一点主动了解,确保安全不是大问题,毕竟,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在继续进行着实验研究。

知乎用户 左右 LR​ 发表

虽然做了几年化学实验,但确实没用过反应釜,甚至没见过实物。

从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作为同行人,自然有很强烈的同理心,更多的是无尽的惋惜。

想到了刚进实验室,过氧化氢滴加过快,通风橱瞬间着火,占满了整个通风橱,幸好周围没有其他试剂。当时我是蒙的,赶紧跑去叫师兄师姐,一起灭火。扑火结束,剩下如此残骸。(每个行业都可能犯错,怕的就是错误的代价是生命或者身体)

我讨厌计算机行业对 996 的鼓吹,并认为自己好辛苦好辛苦,而实际上,我国众多的生化环材等行业相关人员,尤其是一众硕博甚至加上博后和高校青椒,都在做着 996 的工作,且没有计算机行业的高薪,且加之化学行业的危险性。(当然 996 都是畸形,在这里也本不必互相攀比。)

甚至我转行待毕业的现在,晚上 10 点前离开实验室,都会有些不好意思?这是什么病态心理?哈哈只是大环境如此,以至于本理所应当的事情变成了 特殊。

然而呢?对此关注的人少之又少,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也只是小范围的哀悼,小范围的共鸣。也只是相关公众号的一个推送,如何让这件事 “出圈”,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事情,为了后来人,也为了坑里的自己。

种种因素下,我开始了劝退。我只是希望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这样行业内的人 (才) 才能得到较好的待遇,否则都是韭菜都是廉价劳动力。

如何避免,唯有转行而已。毕竟,即使概率极其微小,也耐不住时间长河的力量。

诸位同行,且行且珍惜,就算是从事这行,一定也要看到 30 岁后的自己有希望管理别人做实验。不要一直当韭菜,要尝试成为割韭菜的人。

知乎用户 俊俊 发表

科研机构应该不会犯发言时轻视学生的错误

大胆揣测

媒体看到有研究人员身亡的消息

问工作人员:爆炸引发研究员死亡了是吗?

工作人员比较严谨:死者身份是学生,不是研究员

媒体:工作人员回应称死者并非研究员

好家伙节奏起来了


以上纯属没有事实依据的瞎猜

球球大家别赞了 万一传成谣言把我抓起来

知乎用户 江畔何人 发表

昨天看着就挺心凉的,说实话对这种概率论下必然发生的偶然事故已经见多了,我只觉得悲哀。

今天微博爆出来看了一眼评论区,好家伙,出事故死人成了化学工作的固有属性了,说化学不好就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

还有那些叫嚣着死人是科研进步必不可少的人,请自己或者让自己亲人来当这个被牺牲的螺丝钉,来当这个 “代价”。

知乎用户 七海千秋​ 发表

要避免这种事故,单靠安全教育是不行的,根本原因不在安全教育上。985、211 院校和中科院发生的实验事故有很多。难道能考上这些知名院校和研究所、能发论文的人,就真的学不会基本的安全知识?不是的。

关键问题其实是这样的:

1、导师给学生压的任务量很大。学生为了能够做完这些任务、按期毕业,就不得不在安全方面偷工减料、节省时间成本。这是很常见的情况,不是个例。当然,死亡事故确实是个例,毕竟危险操作不一定导致事故,事故不一定就会死人。

2、上级领导给导师压的任务量很大。导师为了完成任务、通过非升级走的考核、为了拿各种学术圈 “帽子”,会认为学生干活越快越好,对于安全方面的偷工减料采取默许态度。有些导师还会主动要求、甚至强迫学生进行危险操作。我曾见过导师怒斥他的学生:“你的命很值钱?”

3、一些学术界大牛,能评的职称都评上了,能拿的帽子都拿上了,能有的头衔都有了,没有生存压力了,是不是他们就能重视安全问题了呢?不是。现实情况是,一个人如果成为了学术圈婆罗门,那他就更不在乎首陀罗、达利特的死活了。对于学术界权贵来说,死个把学生算什么问题?不算问题的。

总而言之,安全工作的偷工减料,是当今学术界运转的基本模式之一,不是偶发现象,而是 work as designed。不解决这个问题,再怎么搞安全教育,不过都是隔靴搔痒,是做给外人看的。

知乎用户 Vam​ 发表

今天早上睡醒朋友圈就被这件事刷屏了,看完心情还是很沉重的,具体事故原因就不去猜测了,等待官方调查结果。

我博士期间也用过一年多高压反应釜,总的来说,如果做实验要使用压力容器,一定要重视高压的危险,宁可过分小心也不要大意。一定要严格执行 SOP,千万别偷懒也别自作聪明跳过步骤。无论是全新系统还是很久没人用的旧系统,做任何高压实验之前,一定要先确认控制测量压力和温度的系统,如果有损坏一定要马上更换。做实验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没有任何数据比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重要。

下面说说我遇到过的高压反应的实验意外吧。我博士期间做过一年左右跟工业界合作的项目,主要做高压加氢,反应釜 400mL,反应温度 200 度压力 800psi,大概五十几个大气压。当时合作的公司建议我们从 Parr 买一套跟他们一模一样的反应釜,但是当时师兄觉得那套设备太贵了,他看完合作组的反应釜,觉得反应釜看结构很简单,他认为就是不锈钢上拧一些管子而已,他自己量尺寸自己画图,想自己做一套。后面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我的导师和合作的公司都坚持必须买商业化的高压釜,最后我们就买了一套。

但是师兄还是不服,在我完成工业项目后,他又带上我和一个师弟跟他一起改造反应釜。那时候我还很年少无知,没想到高压反应有多危险,就跟他一起搞了。我们在反应釜盖上打孔然后拧上一个液相取样阀,但是一直有些漏气。师兄用电烙铁在接口上焊了一些锡,看似不漏了,就加压试一下。在加压到大概 200psi 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然后系统开始漏气,我们都吓傻了。好在反应釜在通风橱里,而且离人很远,充的也是氮气。师兄马上关气瓶,等压力恢复常压我们靠近仔细看,发现是之前焊的锡被压力顶飞了,在通风橱的墙上打出来一个指甲大小半厘米深的坑,那块锡嵌在了坑里面。如果不是刚好对着墙,这块锡飞出来就是一颗子弹。

在这之后,因为反应釜漏气,实验室也就没人再用这个高压釜了,据说我毕业后,来了个印度博后尝试修过,据说他修好了但是也出了些小意外,取样时候喷出来了火苗把他胳膊的汗毛都燎掉了。而我在那次经历之后很少再做高压反应了,我自己搭的反应器,之前在 400-600psi 区间做反应,因为这起小意外,我没有再做加压反应,在常压下把所有数据重新做了一遍,后面文章中也都是常压数据。

本科时也听老师说过一个高压釜的故事,该老师组内的一个硕士用高压釜做反应,控温的系统是他自己搭的,高压釜外面加个电热套,控制电热套测温的 thermocouple 插在高压釜和电热套之间。某一次控温的 thermocouple 掉了出来,电热套加热温度越来越高,系统内部压力过高,顶开了安全阀。高压气体从安全阀中喷了出来横扫了整个实验台,桌子上的玻璃器皿被喷的满实验室飞,好在当时没人受伤。

今年年初我的朋友也近距离经历了一次严重实验事故,事故当事人住了一个星期的院,加上这次的新闻,短短几个月两次严重实验事故,希望未来不会再这么频繁的看到这样的新闻了。最后,引用我之前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时间很紧迫要忙别的事或者很疲惫,那就不要做实验了。尤其是咱们这些只是在读书的年轻学生,科研可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可能毕业后都不会继续做相关工作,没有任何一组实验比自己的安全更重要。

知乎用户 苏灵 发表

化学学院一般认为不需要风险评估,而是提倡小心驶得万年船。换言之,真出了事,他们会认为要么是你操作不规范,要么是你活该倒霉。

知乎用户 RoseofVersailles​ 发表

首先纠正一下某些高赞回答。高压反应釜和水热釜本质上就是一码事。不锈钢法兰水热釜做超临界水热,压强几十 MPa 也是常有的事,没必要纠结文字游戏。

这个爆炸,本质上是压力容器失效,众所周知,在中国,压力容器壁面厚度的计算遵守 GB150 标准,安全系数一般都大于 1.5,因此基本上没听说过哪个压力容器直接在壁面上失效的。这个网传的爆炸事故,虽然没有细节,但是根据我对压力容器的了解,基本上就是两种可能性:1. 焊接问题,这也是工业界压力容器比较典型的一个失效模式 2. 操作问题,我个人更倾向于 2,悉数历来的事故,个人操作不当占的比例往往远远大于其他因素。

至于题主问的如何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其实很简单,不知道有没有听说过瑞士奶酪模型?发生事故永远是各环节薄弱点的叠加造成的。因此对于在实验室工作的学生,虽然做不到对仪器的优化,但是可以从实验室的工程设计,以及个人的 PPE 防护着手。

我举几个成熟国家实验室的安全规范中包含,但是中国的实验室经常违反的例子:

既然中科院这个事故是因为压力容器爆炸,那么就先说个压力容器。下图是一个技术员在搬运高压气瓶。试问:当你要把气瓶从一楼运到五楼的时候,怎么办?当然是坐电梯。中国实验室往往会人和气瓶一起进入电梯,一起从一楼上到五楼。然而这是个典型的事故隐患。气瓶一旦在电梯内破损造成爆炸风险或者泄露风险,搬运气瓶的技术员将会无路可逃。正确的做法是:一个人在一楼把气瓶送进电梯,另一个人在五楼等气瓶上来从电梯取出来,电梯在这个过程中要对任何用户关闭(包括搬运气瓶的技术员),只允许气瓶在里面运输。

再举个例子,实验室用氢气做还原性氛围,烧管式炉或者 CVD。国内实验室经常忽略的有三点:1. 管式炉的出口一定要连接要排风管道,万万不能直接排向房间内部 2. 氢气气瓶一定要储存在连接通风管道的专用柜子内(如下图) 3. 房间要配备氢气浓度探测器。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不加以注意,就有可能造成氢气爆炸,后果往往是死亡。不信的可以去查查过往的新闻,看看有没有中国的实验室因为氢气问题爆炸过。

再举个例子,做化学实验,防护有数层:1. 通风橱的工程防护 2. 个人佩戴 PPE 3. 找更安全的替代试验方案。4. 紧急淋浴。 国内的实验室,因为学生急着出成果,所以首先条目 3 就做不到,实验尽管危险,也要硬着头皮上。其次通风厨经常在做实验的时候不拉到下面。再次,经常不戴护目镜。最后造成实验过程中,强酸强碱飞溅,因为通风厨没有关闭,飞到学生脸上,又因为不带护目镜,导致酸碱进入了眼睛,最后因为附近没有紧急淋浴设备,造成持久伤害。凡是上述防范措施中有任何一条可以生效,就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后说一点个人的想法:国内注重效益,忽视管理的弊病历来有之,究其原因,也是有短期考核指标,大家为了达标只能埋头硬干。但是有效的管理往往是高校或者企业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实现进步的关键壁垒。不管是安全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加强管理学科的建设和突出其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知乎用户 昔年 发表

有机化学毕业的来答一波

我毕业一年后就转仪器行业,在仪器行业做了 10 年,经常单位卖设备给高校,然后我们就去维护和培训。就比如这个反应釜实验,放烘箱加热,我们有卖烘箱给这些单位的,烘箱上可以接一个第三方温度探头(大概 100 块钱),还可以打开本身烘箱的温度报警,完了还可以预设程序,比如烘箱温度降到多少度,关闭烘箱。

然后每次安装的时候,跟使用人员讲 123456…… 的注意点,并且打印好 SOP 和注意事项给实验室的 PI 或者管家。一年后过去维护,使用人员就基本上变成了:开机,设定温度,放样品,然后不管了。什么报警啊,什么监控啊,什么程序,不存在的

还有一些带压的设备,比如微波反应器,高压灭菌锅,反应釜等等。和实验员讲 100 次危险性,听完,过了几个月,就急急急……SOP 是啥,不认识……

化学实验其实本身不危险,所有我们做过的实验、设备,都是要经过风险评估的,别说什么不学化学系就不危险了,都不学,材料科学的进步,靠美国人么?

-—–

看了一些同行的回答,再多说几句

仪器设备很多都是有危险性的,就连实验室最常用的离心机,2 万转的转速,我见过我的客户说,离心机的转子打飞出去,差点砸到人,投诉离心机质量有问题,工程师去现场,发现离心机的一个脚歪了,下面塞了一本书,整个不水平了。问怎么回事,PI 说不清楚,实验室的大师兄挨个问,最后有个孩子说,不小心撞坏了那个脚,然后就随手找了本书垫了垫,不摇晃了就没管了,不知道会有危险……

高校的孩子一年换一拨,仪器厂商刚卖进去的时候,给孩子们培训过,那一届的孩子也许还在按照 SOP 用设备做实验,比如中科院那个,卖反应釜的,肯定跟孩子们讲过,要完全冷却才能开。但是一年过去,被培训过的孩子,有的毕业了,有的出国了,有的工作了,新上来用这些设备的,有些就真的没用过,怎么办呢,靠谱的师兄还能讲讲怎么用,但是安全培训,说不定师兄自己都不太记得。老师就别提了,哪有这功夫记仪器设备怎么用。有的有钱的仪器厂家会安排每年回访,讲座什么给每年孩子们培训;没市场经费的,或者经销商卖的,那一般是客户不主动找,厂家是不会出现的。这时候就出现断档了。

建议学习一下企业,给每一台设备建档,每年有新的学生进实验室了,主动联系下厂家,就算自费学一下设备的安全操作,也比孩子们瞎摸来的靠谱。

当然,比起设备,防护用品在高校才是一言难尽……

比如我吧,我大学打液氮,从来就套个手套完事儿,实验室上下 N 年都这个装备。直到我工作,才知道打液氮要手套 + 围裙 + 口罩 + 眼镜罩,少一样就要被主管批评……

听说生物系当年还有徒手 + 凉鞋做实验的……

估计现在也不少……

至于衣服灭菌,至少我还在仪器公司那十年,可难得才能听到同事在高校卖一次性防护服,或者衣物灭菌柜的…… 白大褂都懂得…… 我大学四年,那套白大褂就是手洗晒干,没高温高压灭菌过

知乎用户 Miracle 发表

中科院学生。先说结论,个人认为是仪器问题。

近两年一直在用反应釜,最高温度从最开始 300 度到现在 450 度。目前国内的反应釜技术并不成熟,普遍都是自升压反应釜,反应釜的危险程度其实要从几个方面来讲,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1 反应釜规格

实际上,越小的反应釜越安全。很简单的道理,反应釜有危险的原因是内部气压过大,就想炸弹,那么越小的炸弹相对来说当然越安全。

2 溶剂填充率

所谓溶剂填充率是加入反应釜的溶剂体积占总体积的比重,100ml 的反应釜加入 30ml 水,那么溶剂填充率就是 30%,同样根据气压的道理,填充率越低,相对来说越安全。所谓超临界状态是,水在 374.3℃与 22.1mpa 的工况下的特殊状态,这个状态下水的诸多特性都发生了改变,有很强的氧化性。为何谈及这一点,是因为这个状态要达到,相当于将 100ml 的水加入到 100ml 的反应釜加热到 374.3℃才可以,那么当填不满的时候,相当于给水留了一部分缓解气压的空间,当加热到 374.3 时,压力不会达到 22.1mpa,大约为 19mpa 左右(本人实验总结)

3 填充的溶剂类型和气体类型

尤其是气体类型,会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我做实验气体填充为 Ar 气,惰性气体相对而言会更加安全一些。很多同学填充的是氢气,而且压力要达到一定的值,尽管内部没有明火,但是整个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把反应釜认为是一个不透气的锅。再给大家说一下,为什么不会是人为操作的问题。对于我的反应釜而言,反应釜炸裂,基本不太可能,因为制作反应釜的是特种钢材而且很厚很厚,我做实验到 35Mpa,压力已经很高了,甚至会将上紧的螺丝挤坏。但反应釜的壁,其厚度根本不是这个压力能够让其裂开的。而且,当压力超过阈值,会有特定的压力阈开关自动爆开泄气。

此外,如果个人操作出现问题,只可能是反应釜没有上紧,那么在自升压的过程中会一直漏气,压力根本升不上去。

个人觉得,是反应釜压力很大,而这位博士所用的反应釜釜体材料不达标所致。

科研人一定要注意安全!

知乎用户 朱迪. 安瓦尔雷茨 发表

从小学到大学,我国教育内容中对安全的教育是极度匮乏的。

然而安全的重要性,应该是最高的,没有了安全就没有一切。反而到工作后进入企业才了解。回想一下我大学的时候在实验室里的各种操作,以我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安全标准来看,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大学时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门上贴的一张从来没人看的制度、规范。 大部分老师老生常谈的内容,也只是诸如 “浓硫酸稀释的方法注意事项”,对单个危险事例进行提示性的警告,这些操作都无法有效的形成安全意识。 并且实验室中的小试仪器,大多趋于手工化,非自动化。能达成试验所需要的高温、高压、低温、真空、高电压、大电流等等极端条件,但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比如安全联锁、应急措施等都不具备。

今天既然谈到安全,很多人讲了操作上的安全方法,但真的只是治标不治本,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必须有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方法。

一、一切行动的准则:安全第一。

听多了品质第一、效率第一、安全第一的口号,对第一已经麻木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是绝对的第一一切行动的准则都应该安全至上。人都没了,人都废了,还拿什么学习、拿什么生产?

记得小时候常常让我们 “见义勇为”,要与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勇敢的作斗争。等逐渐长大了,再也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 “见义有为”,不要求你一个学生要面对违法犯罪活动挺身而出,因为很多事例发现青少年挺身而出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祖国的花朵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发展建设。

同样的,随着时代发展,赖宁的精神可嘉,但行为已经不提倡了。面对火灾要会报警,会扑灭初始火灾,会逃生;铁人王进喜以身体搅水泥的行为,也不再提倡了,要是造成死亡,那么就是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相关企业停产自查、整顿整改,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买一台搅拌机。

我 22 岁的同学,大学毕业后不到一年,边工作边考研,前途美丽光明。如果不是横穿马路遭遇车祸,现在她也可能过着幸福的生活,朋友圈里晒晒娃。但七年前,她已经去了天堂。

无数无数的案例,时刻提醒各位,一定要形成安全意识,**安全第一。遵循安全的三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把安全的优先级捧的再高都不为过,而且必须是第一。

二、安全风险管控

做安全专业的人都很熟悉的安全法则之一,海因里希法则。

这个法则是 1941 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 55 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 1666 件,轻伤 48334 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或重伤、轻伤或故障以及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 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 330 起意外事件,有 300 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 件造成人员轻伤,1 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这个法则为什么重要,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法则揭示出几个道理:

1、每一次致命、重大事故之前都有先兆。

例如,有个人在河边走掉进水里淹死了。那么肯定也有不少人掉进河里了,差点溺水了,但是会游泳;或者是有不少人掉进河里了,被人恰好救了。

但是被人救了的人或者自己游泳上岸的人,没有向有关部门汇报,这个地方安全隐患就没有消除,最终有人掉进河里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这个人不会游泳,这次也正好没人经过附件,也没人听见他呼救,最终他淹死了。

这些人的淹死或者掉入河里都是因为河里很容易接近,没有防坠落措施。

同样的原因,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在最严重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肯定会有同样原因的不严重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当你在电视上、新闻上、传奇故事上看到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是由于各种巧合凑巧发生在一起了。但在这些事情所有巧事发生之前,肯定有不那么巧的事情发生过了。

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横穿马路被撞飞的人发生致命事故之前,他肯定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很多次,还有可能发生过剐蹭刮擦。正是由于发生这些苗头就未引起重视,才有之后的致命事故。

2、结果虽然不可控,但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原因就可以避免重大事故。

在第一个人淹死后,河边安上护栏,就杜绝了以后再有人意外掉入河里。

在第一个落水的人获救后,河边放上提醒,会减少以后人掉落河里的风险,如果安装护栏,则杜绝了以后的意外溺水和死亡事故。

所以,我们发现通过识别安全风险,再采取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的措施,就可以减少或避免此安全风险带来的重大事故。

三、安全风险识别的方法

每一次安全事件发生,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一般实操过程中,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常常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4M1E)进行分析,也就是常讲的人机料法环:

- 人(Man),安全事故相关人员方面的因素。

例如:人的身体是不是健康?主观方面有没有故意?人员有没有足够的知识,有没有受到相关的培训, 技能水平是否足够?

- 机(Machine),安全事故的外部设施方面的因素。

例如:仪器是否符合标准?仪器有没有通过特检所检验?仪器的安全联锁有哪些,是否足够?设备设计时是否有相关安全考虑?仪器的压力表是否损坏?

- 料(Material),安全事故物料相关的因素。(由于是从 TPM 借鉴的方法,本条内容不太适用时,可以忽略)

例如:螺丝的钢材是不是合规,仪器的抗压强度有没有问题。

- 法(Method),安全事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方面的因素。

例如:是否有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对每个学生是否有培训计划?实验室的安全设施是否满足学院、学校、研究所、省市、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是否有应急预案?是否有急救措施?

- 环(Environment),安全事故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

例如:是否环境光线足以让学生读取压力表读数?

先通过以上的全方位的分析之后,找到各个相关的原因。对原因进行进行风险度 R 的评估:

风险度 R = 可能性、发生频率 L * 严重程度 S

其中 L,S 都可分为 1-5 分:

发生频率 L 的定义例如:

1 分:不大可能发生,几年一次;

2 分:小概率发生,一年一次;

3 分:有发生,一季度一次,

4 分;经常发生,一月一次;

5 分;时常发生,一天一次;

严重程度 S 的定义例如:

1 分:皮外伤等,不影响工作时间,无需处理货简单处理即可自愈。

2 分:挫伤、扭伤,擦伤等,影响工作时间,需要休假修养,需要医院治疗。

3 分:骨折骨裂、肌肉拉伤、内伤等,影响较长工作时间,需要长时间休假修养,需要住院治疗。

4 分:严重工伤,烧伤、截肢、尘肺、等,丧失工作能力,无法进行原有工作。

5 分:致命伤害,致死。

两者乘积对照下表进行相应的改正。

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国家尚未普及,但在很多企业管理中已经逐渐运用。

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很多人觉得这些东西麻烦,文字工作多,影响效率,但究其原因是大部分人对安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安全就是在做被人认为 “多此一举” 的事情。**多的一举,平时都不会见效,如同华佗的大哥,治病于为察。如同多数人车上的安全气囊从未打开过,多数楼宇的消防喷淋从未喷水过。但一旦生效,就是救你一命。

希望全国的实验室科研机构和学校,也都能将 OHSAS 18001 的理念和方法运用进来,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毕竟有命才能搞科研!

知乎用户 出门遇到小狗狗​​ 发表

吓死了吓死了,同中科院某所已经毕业。。。

什么实验不实验的,数据,论文,毕业证都不要也一定要注意生命安全!!!

我当初晚上 12. 做实验,给腐蚀液加料犯迷糊,也不小心出了事故,用塑料起子开瓶打滑,一着急直接用戴手套手动开, 一个手抖,满满一瓶 HF,有大半瓶霍到了胸口,当时整个人都吓傻了,因为就在那前几天还看了绝命毒师,搜了 HF 的危害,愣住了足有半秒多,呆呆的看着胸口升腾起白烟。。。还好有无尘服,里面穿了宽松的衬衣 + T 恤(如果不是这两层我肯定也上新闻了)。。。最后只是慌忙脱衣服的时候,隔着袜子脚趾头踩到衣服。。。冷水急冲 + 浸水大半个小时。凌晨三点钻心的疼,起了个白泡里面发黑,当时常常晚上做梦,以为踢到了墙没管它。第二天清早呼呼的冒血。紧急光着一只脚去药店砸门,买葡萄糖酸钙砸碎瓶盖一边狂喝一边往创面倒,去了职业病医院去处理,通知小老板请假,满脑子想的千万不要截肢,实在不行就截了大姆脚趾。。。然后整个实验室都知道了。被实验室管理员老哥揪住一顿关心和训,安全会上重点点名。传到隔壁楼同学那里成了有个二货半夜做实验被一整瓶瓶 HF 给毁容的,大半年后还特么有人问我被 HF 搞是什么感觉的,躺了整整半个月才能下床,一个半月才创面愈合。

当时也有其他小事故,亲见的有同学热板加热忘了关电把滤纸烤糊的,有近千度炉管加热旁边放了个塑料烧杯直接烤化的安全隐患,有做氨水和硫化物溶液几十毫升,直接倒进废液桶搞得整栋楼都臭气熏天的。

注意安全这根弦多么强调都不过分。。

知乎用户 董不懂 发表

生化环材机 这些学科的安全事故每年都有,我的观点是:如果做这个实验 / 加工这个零件 / 读这个学位,收益极小甚至为负——但面对的可能的风险极大,这时候应该避免去做,

当大家普遍都有这种意识之后,实验室环境可能反而会更安全起来。

知乎用户 小鹏 发表

不知道此次事故中中科院化学所所用的反应釜款式
但是我在网上找了几个典型的实验室反应釜实物图

从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些产品都是严重不合格的!

1. 这些设备的最大特点是高压,可以达到几百个大气压强,极具危险性;
2. 使用人员需要近距离接触使用。

以上两点就注定了此类设备的设计重点安全性

安全性有两个方向:

  1. 从设备的压力承受能力出发考虑
    需要高质量高强度的金属部件、更厚的容器壁、防腐蚀等等
    (市面上常见的反应釜应该都能做到这一点)

2. 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出发**(市面上常见的反应釜普遍缺失的点)**
需要具备冗余设计的压强提示装置
比如配备机械式压力表, LED 提示灯
(LED 指示灯可以联动机械式压力表,也可以独立传感器和线路,
甚至可以联动安全箱、安全门:气压不降低到指定值,反应釜是被锁在安全箱之中不能被实验人员接触的,越高的压强,需要越高的安全等级和制度)

其他答主分享的案例中有这样的案例:在反应釜只有数个大气压的情况拆卸反应釜导致人员受伤
我观察了一下反应釜的压力表,发现了问题所在:

此表量程约为 250 个大气压,最小刻度是 5 个大气压
(不知道此表的压力表示单位,为了方便描述,这里当做是 250 个大气压强)

1 巴 (bar)=1.0197162 kg/cm2
1 标准大气压 (大气压)=1.01325 巴 (bar)
轿车标准型轮胎为 2.4-2.5bar,增强型轮胎为 2.8-2.9bar,最高气压不大于 3.5bar;
大货车的轮胎的标准气压在轮胎上面都有注明,主要看拉多少货物,如果是钢丝胎拉货 1~5 吨,8 个气压左右;拉货 10~15 吨,10 个气压左右;拉货 20 吨,12 到 13 个气压左右。

可见数个大气压就已经是很大的气压值了,而当压力值下降到个位数的时候,指针在表盘上的位置是很不起眼的

2.5bar 也就 1% 的位置, 5bar 也就 2% 的位置
量程为 150bar 的情况下,5bar 也就 3.3%

这样不起眼的压力值甚至在某些角度下是接近于 0 的
从心理上来说更低的百分比值 % 更容易被忽视,而其实际上仍然是很高的压力值。

(仔细观察,图中的压力表在最后一段 5 个大气压强的设计上是有考量的,其长度约为后面刻度的两倍,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不够的)

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希望各行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能够把安全问题放到首要位置上!

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ChemAngel 发表

谢邀,再次答实验的问题。

看了新闻应该是赶进度,顾不上规范。老师、学生们,莫忘欲速则不达啊。

实验室安全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但一直没有被遗忘。从初中开始,老师就强调这个问题。

昨天白天一直在忙,没怎么看新闻,没注意到这个事件。晚上在自己的群里溜达,第一条消息就是这个。我当时很懵,觉得是假的,因为第二天是愚人节,而且堂堂中科院化学所(我向往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我到处搜索,发现好像不是玩笑,是真的。也许本来状态就不好,瞬间情绪失控。(主要是群里某人表达方式有问题,有故意刺激别人的嫌疑,今天把他踢了。)

化学安全事故一般没有小问题,都很恐怖。

中科院化学所发生爆炸,1 人不幸身亡!实验安全再敲警钟!

现在看来像做梦一样。一直希望是愚人节的玩笑。同时,由此想起我们学院 2015 年的实验室意外,关于甲烷混合气爆炸的。时间也很巧合,同样都是清明节附近。具体的不翻黑历史了,百度上有。附图:

实验室安全问题一言难尽,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真正在现场却总是忘记,尤其在着急的时候一些细节难以考虑周全,更有的为了赶进度而抱侥幸心理不规范操作,本该分几个步骤做的,结果合并一起做完了,比如冷却不充分就开始做下一步。

如何避免,这篇文章里有一些介绍:

不可忽略的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

科学工作者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安全准则,珍爱生命才能有机会、更好地探索未知。而且这些规则都是前人的经验,他们为了摸索经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都知道舍勒的故事吧,尝试剂毒死的。在看今天我们实验室规则有一条 “严禁品尝任何化学试剂”。从这个层面,不考虑自己,也要尊重前人的付出吧。化学史有很多悲壮的片段,氟的研究是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想对导师们说,别太赶学生,过度施压会影响他们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你们赶学生,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省略、合并步骤,或者做的不充分来赶进度,毕竟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新方案的天才是少数。作为老师要有责任感,当代社会基础学科领域的学生很不容易。

最后想说这个事件对我冲击很大。惊讶之后是莫名地哭,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一直看好并向往中科院化学所,觉得它强大到与实验室意外无关。也许是对同行离去的惋惜,还有对学科发展的感动吧… 太复杂了。

知乎用户 小水道平 发表

对此事表示悲痛。在此提醒所有做化学,化工,还有我的本专业做热催化的同学和工作人员:

任何时候,所有设备,严禁带压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高压釜,水热釜。

所有操作之前,必须泄压!有毒气体必须考虑尾气吸收并在通风橱里操作!

不耐压的设备禁止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剧烈放热,放气的反应!

祝天下化学化工从业和研究人员身体健康。

知乎用户 siclin 发表

小时候,有人跟我说,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化工是全世界的命脉。我那时候幻想着成为一名化环生材领域的科学家,改变世界。

长大了,等我开始学化环生材了,我觉得改变世界可能不太现实,但我仍然想象着毕业之后在化环生材领域大展拳脚,毕业之后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财务自由。

等我进了实验室,看着进大厂工作的同龄人抱怨着 996 的生活,我觉得有些好笑。因为我们的生活永远是 007。当我每天闻着不知道有没有危害的有机溶剂,过着永远过不完的柱子,爬着爬不完的板子,烧着烧不完的炉子,打着打不完的硬度,同时看着招聘会上只有四位数的月薪的时候,我开始不再幻想财务自由全款买房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我的目标变成了能健健康康活蹦乱跳的毕业。

我有时跟朋友吃饭的时候,跟朋友们说,要是能毕业的时候头发还在,那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儿了。朋友纷纷让我别再喝了,怎么没喝几杯就开始说梦话了呢? 我笑了笑,把杯中的液体一饮而尽之后不再说话。

再后来,看各种各样化环生材事故的新闻之后我时而困惑,时而麻木。麻木是因为我就是化环生材的学生,以后也可能继续当化环生材的从业者,新闻中报道的那些事故,从学生 zs 到反应釜爆炸,这些似乎都离我不太远,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而困惑则是因为 how old are we? 为什么老是我们?

为什么出这种严重事故的基本每次都是我们? 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吗? 每次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不规范操作,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想不通

今天,看到了这条新闻之后,我的朋友们开始跟我开玩笑说,读书的目标已经从站着进来站着出去变成了出去时留个全_______。

我有些哽咽

擦干眼泪

柱子要干了

生活还得继续

继续过柱子去了

知乎用户 PearsonChen 发表

据说这次是因为用水冷却反应釜导致的爆炸。

正常来讲反应釜应该是要空冷的,反应釜能够在高温高压下不爆的原因就是因为内部的合金垫片会在高温下膨胀,顶死釜盖,让釜盖和螺纹咬合的很紧,这样压力再高也不会爆,等温度降低了,金属回归正常的形状,就又可以打开了。

而这次直接用水冷,导致外面的金属盖和垫片先冷却了,反应釜提前变成了可以打开的状态,但是内胆还没冷却,还是在超高压的状态,最终导致了危险发生。

正常来讲,每个使用过反应釜的人都应该接受过类似的培训,都应该知道极力避免反应釜的过速冷却,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发生类似问题令人深思。是培训不到位吗,还是真的就差这点时间,以至于连冷却都等不了?管理层的问题才需要我们去追责,去思考。

知乎用户 约克公爵 发表

我记得我以前写过我大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次事故,和这个极其类似。。。

如果我被拍在墙上,估计也是个小小的新闻

知乎用户 宁静致远 发表

看到报道以为是爆釜了。

爆釜这玩意十分可怕,哪怕是久经阵仗的工厂,成年累月地重复同一种工艺,只有有那么一点点疏忽,甚至稍微打了一个盹儿,就会 BOOM,厂毁人亡。这样惨痛的教训数不胜数。

而科研单位在合成中发生爆炸也常见于报端,这种基本上都是惊天动地,藏不住了,或者发生伤亡事故,而实验室内部不为人所知的的没造成伤害的爆釜爆炸就更多了。

究其原因,还是实验室管理培训出了问题。

第一: 实验室设备出现问题,尤其是很多设备频繁工作,而没有按期检查维护,仪表失灵,管路堵塞,这样做就是等于把脑袋放到老虎口里还不停刺挠,运气好,一次两次老虎不合牙,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身。有时候第一次进去就会咔嚓一声。

第二: 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很多操作规程步骤都是无数血泪换来的教训,但是很多人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没有敬畏之心,不以为然,野蛮操作,或者节省流程,投机取巧。

总而言之,就是思想麻痹大意,不把危险当回事,甚至可以说到学校教风不严谨,教出的学生也稀松。没把安全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天天讲,课课讲。一旦开始合成实验,更是如临大敌,首先提的就是这合成实验的危险性在什么地方,合成前如何检查各个装置的可靠性,合成中应当如何观察记录各项参数,一旦出现异常,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还都是常压反应。

那么高压反应呢,这个,毕竟我们都是学渣,还不够资格,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是不能玩这些东西的。也就是给我们一个念想,平时合成实验有一人一套的,两人一套的,遇到高压合成,一组一套装置,还是开空炮,学会组装反应釜,检查管路仪表,然后就是烧开水…… 你看温度到了,压力升了,泄压阀开了,恭喜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高压合成的基础操作,想继续玩,读研究生吧……

不过我们班还是有那么几个幸运儿在毕业前还是玩上了这个,毕业论文的时候,有同学看到某些试验课题竟然要四个人一组,心想这不是可以在实验室打升级拱猪么,屁颠屁颠报了,然后就成为班上最无聊的一批人,等到开始合成时,白天两个,一个人盯反应釜 8 个小时,晚上两个人一起盯 8 小时,还有一个读研究生的师兄带队,五个人的日常操作就是坐在旁边守炉子,寸步不得离开,打饭找人吧,上厕所,憋着,等老师或者其它研究生师兄过来帮忙照看,一次反应 48 小时起步。按照老师的要求,就是釜前时刻有人,一旦无人看管,炸了怎么办?虽然理论上没事,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危险什么时候出现,规定就是规定,谁让这四个倒霉蛋来当炼丹童子了,有时候我们去串门,就看到总有一位同学生无可恋地守着反应釜,按时间记录温度压力等参数,除此之外,就是盯着仪表看。研究生师兄曾笑眯眯地说,这种课题都是在下学期做的,因为总有人帮忙看反应釜。

有时候也会和过来巡查的实验室老师或者课题教授聊天,说这个太无聊,老师都是微微一笑,合成本来就是枯燥无聊的,如果选择了这一行,一辈子都是如此,不同的是,经过最初的一两年守仪表的苦逼日子,总会有新人来接替你继续守炉子,仅此而已。但是安全问题永远不能忽视……


当年我自己也搞过一次类似小事故,不过没有这么危险,后来回忆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把当时的帖子转贴一点过来吧。

在我们专业,一直有一个浪漫的传说,就是只有试验水平最高,最浪漫的同学才能做出一朵水晶玫瑰,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被包裹于透明材料中,晶莹剔透,永葆她的美丽,是求爱泡妞的利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新生入学教育,自然会有师兄师姐在会上介绍学习生活情况,都提到了这个传奇,勉励大家到时候亲手制作一朵,送给心怡的女同学,嗯,没有漂亮的女同学,送给漂亮师姐也可以,没有漂亮的师姐,外系还有很多漂亮师姐都期盼着收到呢……

总算等到专业试验合成透明材料的时候,试验老师也主动提醒大家,不妨在里面放点小东西,作为纪念,比如树叶啊,松柏枝,一分钱硬币啊。

有男同学不干了,不是说可以放玫瑰花么,老师你为啥不提?严重怀疑你存心不良,破坏我的幸福大计。

老师逗乐了,同学们千万不要听你们师兄师姐瞎胡扯,你们是不是也想玩透明玫瑰,哪个试验技能要求太高,我们专业很多年前有一个学生花了很多功夫在老师指导下才勉强做成功了,仅此一例。不瞒大家说,我当年做学生的时候就失败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你听他们说的神乎其神的,好像自己做的如何如何,同学如何如何,其实他们都没亲眼见过,很多根本没有放玫瑰花进去,而且,咱们学校只有蔷薇,哪里找来的玫瑰呢,就是放蔷薇的哪几个做完了都偷偷扔到垃圾筒里去。不过,你们还是可以忽悠下面的学弟学妹,让他们对专业实验课充满了兴趣和期待,这也是我们专业的一个光荣优良传统。

有几个男同学不信邪,放了,但是当同学们拿着包裹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的透明体炫耀时,这几个货没一个掏出来,估计都在垃圾桶里躺着呢。我没有漂亮女同学师姐可送,就啥也没放。

…………

毕业论文试验很无聊的,晚上就我一个人孤单单的呆在实验室里面,总得找一点乐子吧。看着实验室玲琅满目的材料,自然我又想起了哪个透明玫瑰。

虽然知道了师兄师姐同学们悲衰的试验结果,我仍然想试试,到底这个试验有多难?试验教材中只是详细列明了透明材料的工艺条件,至于玫瑰花么,老师们有这么小资么?

说干就干,去校园里偷偷采来了小蔷薇,找齐了各种原材料,当然都是系主任的存货,开始试验。

第一次试验,一看所剩时间不多,就把讲义上的合成温度升高 3 摄氏度,加快合成速度,我左手摇着试管,右手不时搅拌着,观察反应情况,心想,按照目前状况,这还早着呢,估计得……

思维速度有多快,剩下的字还没在脑海中浮现,就看到试管中的液体极速膨胀,砰地一下全部冲出了试管,来了个天女散花……

我艹,爆聚!

这个只在教材中看到,老师们反复强调的传说中的合成梦魇一瞬间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竟然根本没有时间反应。

幸好,事先早已经把右侧的实验台清理地干干净净,

幸好,我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试管方向一直朝向右侧,

幸好,我当时没手贱去用玻璃棒搅拌,

幸好,没玩什么腐蚀毒性的玩意,

不觉出了一身冷汗。

反应过来,急忙清理犯罪现场,把台面上的遗留物擦干净,又用丙酮擦洗了一遍,看看没啥遗留痕迹,把合成用的仪器拆卸清理完毕,溜了……

第二次,就老实多了。完全按照试验的工艺条件合成,到预订工艺点,趁热先倒一半到准备好的方盒内,然后把又盗采的小蔷薇放进去,再接着把剩下的倒满。一切都是很顺利的样子,这应该也没有太难啊?我有点奇怪,怎么老师都说这个不容易做呢?

会不会下面还会发生变化呢?那是肯定的,我就慢慢的看到那朵娇美的红色小蔷薇在液体里慢慢的枯萎变色,我想我的脸色也和小蔷薇差不多,我倒材料的温度太高了。

没有办法,只好倒掉重做。如果我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会这样做了,可惜,世上很多是不讲如果的。

抽空第三次试验,吸取了教训,合成完的材料温度降低了一些才开始浇铸,蔷薇果然没有马上变黑,但是粘稠的材料把绽放的花朵慢慢的压成了一团,像是一双无形的脚毫不怜惜的踩过一样,失败! 两次失败,让我明白这浪漫的小资情调不是随便玩的。浇铸温度不能太高,但是太低也不行,看来只有调整透明材料的合成工艺了。实验教材上可没有写这个啊,只能自己摸索了,那位成功的师兄,我太佩服你了! 怎么调整工艺呢?

我又偷偷开始了第四次实验,蔷薇花浇铸完毕,没有变色,也正常绽放,天可怜见,只要等到完全凝固下来,兄弟我就成功了!!! 但是因为材料反应程度减少,凝固的非常慢,我只好把它藏到一个隐蔽的角落,回去睡觉了。

过了两天,我满怀着幸福的憧憬取出了我的产品,仔细一看,我快哭了! 产品还没有完全凝固,蔷薇花瓣已经凋零,成了残花败柳,鲜红的花瓣变成了诡异的黄褐色,而且剩下的花瓣也皱巴巴的,格外难看。 无奈之下,只好照例把失败的产品从窗户扔出去。就在这时,我看到下面第二次做的产品落在荒草中,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幻影,因为我的重点在蔷薇上,而透明材料最终如何一直没有太关心,反正死马当作活马医,不如去看看。 这里本来是一个校园死角,人迹罕至。我找到了第一次的产品,透明材料做的很成功,晶莹剔透,非常好看。但是里面的蔷薇花也不再是当初的暗红,而是一样变成了棕黄色。 我叹了口气,如果第一次失败之后不是匆忙处理掉,而是耐心的等待它最终的结果,我就不会再想当然的再做第三次试验。 有时候,面对失败要壮士断腕,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损失已经造成,无法挽回,而且也不会产生额外损失的情况下,不如静观其变,发现更多的错误,吸取更多的教训,避免以后犯下类似的错误,一次犯三样错总比三次各犯一样错要好的多。

犯错可以再一再二,但不能再三再四。我这个时候已经明白了,这个试验真是一点都不好做,至少现在,我离成功就差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能让我折腾好长时间。

我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四次失败,如果透明材料本身对蔷薇花的影响那么大,为什么不从蔷薇花身上来做文章呢?脱水?表面涂蜡或者强化处理?这也是不好干的,估计要去找点资料才行啊。

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些困难,如同一座座险峰,大多数人面对艰途,持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态度,终于攀登上去,也看到了更绚丽的风景。不过象我等慵懒的人来说,路在远方,山在眼前,既然翻不过去,那我就绕过去。虽然有点浪费时间,虽然有点吃瘪,但是我的路在远方。

本来打算毕业论文做试验时的无聊时间都用于研究这个透明玫瑰,但是只做了四次就终止了,因为让系主任发现了。

有天我向系主任汇报论文进展,他听完以后冷不丁地问我:你在实验室还偷偷做什么试验呢?

我心里一惊,坏了,让系主任发现了。虽然我都是晚上偷偷做的,但是原料有消耗啊,可能是系主任自己找原料的时候察觉的。

只好老老实实交待,我自己合成做透明材料。

系主任一听,又习惯性地从鼻孔哼的一声,那也用不了这么多啊。你是不是在做透明玫瑰啊?

系主任太厉害了,一语点破我的小九九,我只好承认了。

你做了几次?试验情况又如何呢?

我只敢把三次失败的情况大致讲了一下,系主任沉吟了一下,开始慢声细语地批评我。

你呢,脑子挺聪明的,也喜欢钻研问题,这一点老师都很喜欢,但是呢不能瞎捣鼓,钻研问题呢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不是像个没头苍蝇那样到处撞,或许瞎猫碰到死老鼠,让你撞出来了,但是这个几率是非常低的,往往还没有撞到出路就已经死掉了。

科学研究是讲究原理和规律的,这些原理和规律都是前人花费了无数心血总结出来的,就像你们试验的讲义,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条件都是我们老师反复试验验证出来的,你们严格照着这个条件来做,基本上都能获得满意的成果。

你自己去摸索,没有老师指导,第一不安全,很多反应都是有一定危险的,象你做的这个透明材料,如果反应掌握不好,就可能会爆聚,会有危险。你还给我打埋伏,你是不是爆聚了?

不能啊,我处理地很干净呀。

系主任见我一脸无辜,又哼一声。

你是擦干净了。但是丙酮挥发后桌面还是有少许材料附着,正视看不到,一歪头就能看见银纹闪光了,还是专业不过关。我是发现你台面上有这东西,你自己的试验用不到,我就猜你在偷偷胡折腾了,一盘点我的试验药剂,就知道了。

再次给你强调一遍,化工合成不是玩浪漫,是非常危险的,时刻都要高度警惕,来不得一点点松懈,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来,不能偷懒,也不能蛮干,否则就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这一点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要记一辈子。

第二你这样做实验,没有事先细想的计划,没有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想到那儿做到哪儿,你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透明玫瑰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工艺,但看起来简单,也是工厂失败了多少次才做出来的,你在实验室做还好一些,材料浪费的不多,但是你将来到工厂以后,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一次试验可能就是上千上万,盲目的试验,任何工厂都承受不起这个代价。所以,无论再简单的试验,你都要把它当成毕业论文那样来处理,这样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实呢,这个试验关键是玫瑰花的表面处理,你第一次试验失败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了,而不是做完三次才反应过来。说到底,还是你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缘故。

我是心服口服,系主任批评的非常对。

你呢,总喜欢做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事情,看起来是好事,但一定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否则就是乱弹琴。你还记得你做作业的时候我是怎么给你说的?

系主任当时教的是一门基本理论课,我上课非常认真,每节课都有作业的,有些作业课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他的讲义抄一遍就 OK 了,甚至就是一句大白话。我当时抱着认真深入的态度,去图书馆参阅了不少专业资料,一道题就认认真真的写了满满一页纸,结果让系主任叫到办公室了。指着一道题让我给他解释,我功课做的还算足,啪啦啪啦说了半天,系主任点点头,又指着其中一段涉及的理论让我详细解释,我傻眼了,吭吭哧哧说不出来了,这也难怪,我只是针对这个题目来翻参考书的,个人觉得参考书的解释详细而又严谨,但是它解释中出现的一些相关理论没有再深钻下去,只是照抄罢了。

系主任看着我一副呆样,又哼了一声,你写了这么一大堆,自己真的完全吃透了吗?我总是给你们说,书总是要由厚到薄,然后由薄到厚,我给你们讲的虽然简单,但这是我多年的学术总结,按照你们目前的知识水平教给你们的,你是不是觉得太简单了,不过瘾,自己去看深入一点的资料,你参考的资料是研究生的,是按照研究生的水平来答题的,你没有这个水平就囫囵吞枣,如果你对你写的东西不甚明了,不能自己真正理解消化吸收,那这么多东西只能是唬人的,更是唬自己,没有一点用处。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着我的讲义写作业吧。一句话完事。答案不在字数多少,不在于出现多少专业理论名称,而在是否准确简洁。你真正理解了,就会用最通俗形象的说法给外行人讲明白,你懂了么?

我明白了,还没有学会走路,就想去跑,只会摔得七荤八素,这才是邯郸学步,画虎类犬啊!【按照目前的说法,只为装逼而已】

系主任接着批评道:你的第一个试验方案我否决了,其实也是因为这个道理,你现在明白了吗?做研究先易后难,再难的课题也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子课题组成的。另外,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科目分得越来越细,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全面发展,能在自己的一个小小领域内作出贡献就已经非常了不得了。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在前人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改进,这才是最优化的方法。我当时让你在师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也是这个道理, 而不是让你另开炉灶,异想天开,你也没这个能力和水平,只是重复别人的科研成果而已。

不过,我没有想到你竟然在第二个方案里主动采用正交优化设计,这么多年,本科生里面你还是第一个,这一点,我心里还是很高兴,很欣慰的。

看着系主任终于露出了笑脸,我急忙顺杆向上爬,笑嘻嘻的问:哪个传说中做出透明玫瑰的是不是老师当年你做学生的时候搞出来的啊?

怎么可能呢,我上学的时候条件哪里有现在这么好,都是七八个人一组做试验。材料都要回收,也不允许这样做。

这个是当时一个企业过来请求帮忙解决工艺问题的,我就把它做为毕业论文,带着一个本科生做出来的,前前后后做了几十次试验,才算有点眉目。工厂回去后又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改良,花费了很多功夫才成功的。

后来,每一届的学生做试验都想试这个看似很简单的试验,但是没有一个做成功的。

我叹了口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小玩意竟然花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做我自己的毕业论文吧,我发现系主任冷冰冰的外表下面,对人任何人都是一副欠钱模样,对自己的学生却是很关切很在意的,只不过不轻易表露出来而已。这次谈话也对我受益终生。

那朵透明玫瑰我再也没有碰过,只是偶尔在梦里出现过,在水晶一般的材料中永远地绽放………………

知乎用户 猫奴有喜 发表

不了解中科院发生了啥,就只是忆往昔一下子。以前在有机合成实验室混学历,985&211 国重实验室,一个不到 15 平的实验室,四个通风橱,通风橱下面柜子里 200 多瓶储存溶剂,以及地上堆放着每天使用并不断补充的 100 多瓶日耗溶剂,外加两个冰柜,里面放满易挥发变质药品,易制毒神马的一大堆,还有硅胶粉,四个橱子放了十台加热搅拌器,实验室中间实验台上放满了搅拌器和瓶瓶罐罐,以及硅胶柱子。丁基锂五六瓶吧扔在中间实验台架子上,液溴硼烷哌腚有机锡化物神马的在冰箱里扔这。就这环境,通风橱停电一分钟就很浓药品味了。常驻学生十来人,没有休息室,一天都只能在这里。

学生进组没有安全培训,搅拌器加热不插热电偶的,水浴水烧干的,减压抽干溶剂不加冷却的,冷凝管忘开水的,这都是常见现象,不提也罢。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有人居然不知道甲醇有毒!!!当时是我实验桌对面一个师弟,不知道扔在桌子上一 500 毫升烧杯里啥透明液体,我是眼看着几天时间这液体干了,那期间,晚上我就看不清东西,结果有一天,他在滴眼药水,我说我这段时间看东西模糊,他说他也是!我就问他那瓶子是啥?他说是甲醇。当时我就要暴起了啊啊啊!他居然极其惊讶甲醇有毒吗?!吗个屁啊!然后这货没过几天放了一杯子丙酮桌上!我觉得这货可能对我有深深地杀念!

再有一次,我在加高浓度的丁基锂,那玩意见空气就着火,针管滴加,加快了就不是我要的产物了,我装备齐全,往低温反应瓶里加,旁边一个师弟就在我脚边砸了一瓶浓盐酸,我擦,烟雾缭绕啊,全屋人都跑了,我 TM 只能杵在那里滴。。最后感觉腌入味了。

学生很懒,很自私,根本不会考虑到其他人,最简单的几个例子。不知道谁用抽气软管接玻璃管,玻璃管碎在里面,他就不会收拾了,我这个运气差的人,再往里面塞玻璃管时,里面的玻璃渣把外面的玻璃管硌裂,然后直接捅进手的虎口位置。这种情况就算带线手套都没用,去医院缝了几针。一个师弟,懒得搭减压蒸馏装置,想去除溶剂 DMSO,加热到 100 多度,直接用真空泵抽烧瓶,他自己带着防毒面具,不告诉其他人,真空泵在通风橱外面,直接排气到室内。当时好多人在实验室里,温水煮青蛙一样,大家都没感觉出来空气中气味不对了,后来是一个外面进来的人直接被熏出去了,喊了里面的人,大家才惊觉。

在这个实验室呆到毕业,我嗓子一旦感冒就会一直咳。我比较爱管闲事,所以总在实验室晃荡挑刺,前面那些误操作经常会被我发现,而且早上我去的早,晚上 11 点多回去,基本算常驻实验室,所以一天无数次确认那些琐事,是个很招人烦型师姐。我毕业后没人做这个坏人了,毕业后没俩月,实验室就炸了一把。

无法回答题主的那些如何,只是回忆一下当年,中国的学生,不怕累,不要命,其实更多的是无知吧。

知乎用户 喝酸奶只舔盖 发表

  • 研究员是正高职称,与教授和教授级高工的职称是一个 level 的。因此,“死者非研究员” 这句话没毛病。
  • 严格意义上来讲,死者虽然不是研究员,但算作研究人员
    媒体只报道了前面一部分,没报道后面一部分。选择性报道搞个大新闻,挑起社会敌对情绪,这种无良媒体,去你 MD。
  •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能是警钟长鸣,想要做到规范管理任重道远。我觉得起码再过一代人吧,实验室管理才能真正规范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个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实验室问题,也不仅是学校问题,是我们整个文化的问题。
    **因为我们更看重人治,不看重规则,缺乏契约精神(看看马云就知道什么叫做丧失契约精神了)。正因为这样,再好的制度实验室也执行不了。
  • 严格按照安全规则,在实验室几乎是寸步难行。天天催着要成果,就没有人严格遵守安全制度了。
    例如,过马路的时候,人行道是红灯,但路上没有车辆,你是遵守红绿灯还是不遵守呢?成龙在鲁豫有约说过,他在日本过马路时发现人行道虽然是红灯,但路口没有车辆,所以他仍然走过去了。最后他被日本网友痛批。成龙觉得很委屈。

知乎用户 黄泽洲​​ 发表

好几个人都在邀请我……

首先为这次事故遇难者默哀。

然后必须严查,是违规操作还是设备老化,相关的责任人必须严惩。

缺失的安全管理措施应该立即补上。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是用鲜血写出来的,墨菲定律,侥幸心理要不得。

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知乎用户 唔西迪西 发表

科研实验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每名研究生进实验室之前应该得到细致的安全培训,但是只要不出事就引不起重视。

我的方向就是做一些有机化学部分,会涉及到一些有毒物质,甲醇更是被当成水一样用,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伤害才更可怕,可是实验室还是有人做实验不规范,呋喃哌啶吡啶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长点心自己对自己负责吧。

知乎用户 哥淡定 发表

反应釜的一种英语叫法就叫 bomb,操作不当当然会爆炸。

反应釜有大有小,现在不知道出事故的反应釜是什么尺寸和规格。听说击碎了女生的颅骨造成死亡,感觉这次实验用的是个不小的 bomb。

化学圈子里反应釜爆炸的事情经常发生,我知道的就有这些案例:

1. 实验设计有问题,乱加溶剂和反应物,比如反应釜中加入了易燃易爆的溶液(比如肼)或会发生反应剧烈的原料(如碱金属),结果就是爆炸。

2. 实验操作粗心大意,将烘箱加热温度设错,导致温度过高,反应釜内部压力过大,结果也是理所当然地爆炸。

3. 反应釜粗制滥造,质量不合格,或没有设计安全减压阀,压力过大时爆炸伤人。

4. 开反应釜时不等完全冷却就强行打开,造成压力部件弹飞或釜内的高温高压液体喷出伤人。

所以用反应釜做实验时一定要小心!首先从实验设计上入手,不要设计有危险的实验,不要使用会发生爆炸的反应物或溶剂,加热时温度要控制好,要细心多检查,另外最好使用质量好、带有安全阀的反应釜,加热用的烘箱最好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开始反应后就锁起来不要让人进去,直到反应完全结束再打开。

知乎用户 风鸟 发表

兄弟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从国外贩高精尖设备卖给中石油,其中就有这个这个…… 高压釜。

当时中石油下面油田建立实验室,要分析地层石油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含量什么的,具体我也不清楚,因为我也不是这个专业的,我就是帮着做些商务工作。啥商务工作?就是签合同啊,写发票啊,信用证啊,邮件沟通啊,招投标协调啊,乱七八糟的。要知道国外没有咱们这个发票,国外发票叫做 Invoice,都是用 word 写个文件,签字,就搞定了。

当时我干这个,主要是想顺便学学商务英语,丰富一下自己的技能。那时候背单词上瘾,碰到这么个看似高大尚的事儿,就掺乎去了。

后来发现,这个事儿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具体工作嘛,就是个螺丝钉。比如合同,模板有了,基本上稍微改动一下就行,又不是中美 wto 谈判,没有那些唇枪舌剑。然后和国外厂商的代理商交流,你以为都是高鼻子老外?错,都是中国人,而且是英语都不会的中国人,日常沟通就是用 QQ 聊天,一点阴沟拉屎的氛围都木有。

所以那时候唯一有点技术含量的就是产品的英文说明了,对方没有中文资料,我闲得蛋疼,就给无偿翻译成英文(在此感谢百度翻译),写投标书的时候用得着啊。结果翻译着翻译着,我竟然对什么高压釜啊、粘度仪啊、水平井监测设备啊,电感式腐蚀测试系统…… 一堆乌七八糟的东西有了大概性的了解,起码知道这个东西是用来干啥的,详细信息放在那个章节,就酱。

这些设备都是从德国、美国、法国等进口的(国内的产品中石油也看不上),价格贼拉贵(利润当然也……)。

然后装逼的时刻到来了,投标当天,专门飞过来的厂商的二鬼子砖家竟然一问三不知(我严重怀疑丫就是来北京旅游的),然后我这个财金专业的,主动举手给招标方一堆老专家介绍高压釜的工作原理和参数……

其实啊,做工作有个前提,就是你要会说人话,能把事情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概括明白,然后告诉对方,详细资料见标书 xx 页,或和我方真正的专家再做沟通,回头我们主动联系,云云。换句话说,你把投标现场能从容地应付过去,不要出现 “甲方一问乙方三不知,或者乙方扯了一堆,甲方表示不明白” 的场景,就算顺利完成任务了。而说人话正是老汉我的特长,我能听懂甲方想问什么,也能给一个甲方希望听到的回答——就行了。结果会后甲方领导感动的,连声表示我救了他们一命,否则投标就黄了。

正好看到这个事儿,看到一堆说国内产品各种不过关,反过来也加深了我的认识,原来国外产品还是真先进的,倒不纯是为了利益空间……

化学这个东西,确实是危险性大。我记得高中时候,化学老师笑眯眯的说,知道今天为啥不现场作一氧化碳试验么?因为啊,我在上面做,你们下面这一屋子人不够死的:)))

我们高中在辛集,是当时河北最好的,没有之一,当时衡水中学还没冒出来。辛集当时有八个化工厂,环绕在我们学校周围,老师说,当年厉害的时候,正在做早操,看见远处黄绿色臭鸡蛋味道的气体,从郊外扑面而来,全体师生做鸟兽散,跑回教室,关紧门窗。所以到现在我对硫化氢的性状都很熟悉……

上化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反复叮嘱,千万不要把水倒入浓硫酸,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结果一哥们直接打开水龙头开始灌水,白发苍苍的化学老师以光速飞过来,制止了一场事故。还记得试验过程中,玻璃器皿炸裂,碎玻璃片子炸了周围女孩一头发……

我这个人胆小,当时实验楼二层有个骷髅,据说原来是个汉奸,后来废物利用,就长年在楼道里值班,每次上楼看见白森森的骨头,就觉得渗人。——建议方方将来也可以如此利用,还能做点贡献什么的。

但是化学还是很重要,在此,向这个行业内的人士致敬,因为他们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为国家做贡献的。

知乎用户 水库野餐专用猫 发表

我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科研院校,多大程度上存在 “学生不得不违规” 的问题?

注意:对中科院这件事而言,我没有足够信息确定责任到底属于哪边,因此不深入讨论。

明面上的规矩大家都懂,可实际上怎么样呢,真的都严格按照要求嘛?出问题真的都按规定上报了嘛?会不会存在类似美团外卖小哥普遍闯红灯的现象呢?


另,劝退归劝退,注意安全归注意安全。我认为在这个话题下面,劝退的问题还是留给各位自行思考吧,没必要。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谢邀!1、官网至今没有相关报道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这个事情说实话是挺悲痛的。”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爆炸事故存在,但是身故者并非研究员。另外,由于事故刚刚发生,所以目前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未来肯定会以公开的方式提供一个说法

网传中科院化学所发生爆炸事故,工作人员回应:调查工作还在进行

这个事故者并非研究员希望不是带节奏。不管是谁这个代价也是很惨痛的。

3、专业不是化学相关,我们更注意生物安全,但是日常操作一些仪器如离心机、超速离心机、组织匀浆机、酒精灯等都会特别小心,一旦发生事故确实很严重。很多的安全注意事项都是拿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务必敬畏和谨记!

提醒大家任何操作如果不清楚一定问专业人员,一定是先培训后上岗,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并且真的很脆弱。

4、我们所每年都会进行安全培训,周围很多人并不是很在意。说一些实验室常见事故及注意事项!

4.1 培训最多的就是火灾的处理,比如这个灭火器,请问你真的会使用吗?有一次实验室师妹在解剖小鼠,用无水乙醇消毒不小心点着了,吓得手足无措,还好一个师弟会使用灭火器及时扑灭了。不饶实验室都没了!

4.2 酒精灯:只要人离开一定及时盖上盖子。

有很多人做实验的过程中干其他事情就忘记了,绝对的潜在危险。

4.3 离心机:一定要配平,上升到最高转速后再离开。

4.4 高通量组织研磨器:没有配平和拧紧的话样品会飞出来,墙都可以打个洞。

4.5 超速离心机,每次都要找老师帮忙,是真的害怕。

不管科研也好工作也罢,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知乎用户 Jasmine 发表

借个楼,

可不可以要求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强化通风橱使用?

实验安全事故不一定都是非常剧烈的,对身体的损害也可能是慢性而不自知的。

酚氯仿抽提,

用浓氨水,浓盐酸调缓冲 buffer 的 pH,

制 PAGE 胶时加 TEMED。。。

等等以上操作,都是在普通实验台面上操作的,不可避免吸入挥发性有毒物质。

但实验室就用头顶一个红色通风柱来吸?

不方便也不管用。

感觉这种不合理也被其他做化生的小伙伴吐槽过。

实验室也存在其他安全隐患:

高温高压灭菌锅压力未归零开盖,或盖子没盖紧导致蒸汽泄露。

高转速大容积离心机未配平,未等转速上去人就离开。

超净台开紫外,玻璃窗没盖严。

紫外切胶时,手套没套在袖子上,皮肤裸露。

太多了,只有身在其中,就难以避免。

所以安全事故,

慢慢侵蚀伤害身体的就可以不算吗?

我觉得也应该改善吧

知乎用户 你看他 发表

先看下实验室常用高压釜的照片和结构,目前大多数都换成夹套油或者水循环换热了,比原来的电加热安全很多。

很多高压釜甚至需要纯手动抬出釜盖,比如下面这个:

结构如下:

这种高压釜真的是噩梦,投完料总是有地方漏气,好不容易拧紧了又半天打不开,往往搞的现场和战场一样;

但是排除这些,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安全性还是很高的,反应前给氮气正压检查下压力表,肥皂水检查气密性,十字法拧螺丝,反应完降温,降压,开盖前先把能开的阀门都打开,防止某个阀门堵死无法排空,最后还是十字法慢慢拧螺丝,再开盖;

最后,这些破釜什么时候才能换代啊,用过几次进口的,设计合理,用料扎实不生锈,开盖简单,取样口也设计的很好,还自带清洗模块,也不用弯着腰拧螺丝。

知乎用户 薛定谔的脸 发表

事故原因安全注意事项看其他大佬的回答就行了,我想说说中科院联培的事情。

看到说出事的女生是联培一年级的,这导师心也是真大。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联培是什么概念:联合培养,就是中科院导师认识其他学校的老师,关系可能挺好的,这些其他学校科研水平或者仪器水平又可能不如中科院,所以一般每年会把学生送过来一个两个,说的好听一点是让学生获得两边学校的教育资源,但是说白了就在中科院是最底层的劳动力。有些导师甚至就是直接是把学生骗过来联培,我导师当时就骗过北大的学生,挺坑的。

像我导师这样,骗来的是北大的学生虽然同样坑,但是不会出什么危险,学生本身的水平挺高的。怕就怕送来的学生本身基础不扎实,我们组之前有来联培的学生,用 ph 计测有机溶剂的 ph 值。(ph 值是指氢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有机溶剂里没有离子,所以也没有 ph 值的概念)然后 ph 计的电极一下子就溶解了,好几百的电极就坏了。

如果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再加上组里面没有什么系统的培训,确实挺容易出事情的。这次事故还是等官方报告吧,别人瞎猜也没用。我在这回答主要就是劝大家能不要去联培就别去联培,你看现在联培还有可能送命。

中科院仪器水平确实高,而且好多设备你做过几次老师也会让你自己操作。如果来做了联培,除了能够学到一部分大型设备的操作方法,自己的课题听起来高端一些,你几乎学不到其他的东西。好多课题组里面核心的东西老师压根不会让你碰,给你的活多半是这种合成类的脏活累活,要熬夜,要接触大量有毒试剂,还有些是高危实验。苦就算了,有一些课题组的老师甚至会区别对待,实验室办公室打扫的这种稀碎的工作也会让你承担大部分。我们组之前招的好多联培学生,干了好多合成类的工作,最后文章名字都不给人挂一个,你说多惨。对于毕业没文章要求的学生也就算了,好多学校是要求通讯单位的第一作者文章作为毕业要求的,就算你熬到了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很少有导师肯把文章第一通讯单位挂到其他学校。好多联培生之前都被导师骗得好好的,说给一篇文章毕业,但是快毕业了说通讯单位不能挂,都快毕业了才说,这时候联培生也是有苦说不出。

另外一点就是,如果来了中科院做联培,好一点的导师会解决住宿问题,但是中科院这两年附近住宿越来越紧张,好多组都不管了。需要自己解决住宿,导师一个月给你发 1200,也租不起啥贵的,边上 800 一个月的宿舍澡都没地方洗…… 来了中科院大多数联培生没办法两头跑,基本要没日没夜在中科院做实验,研究生基本不会在原本的学校有任何生活,同学一般也不会和你特别熟。关键是在中科院也可能交不到特别好的朋友。这个其实主要是中科院氛围不好,里面学生就是在打工,和校园里面不太一样。好多中科院的学生本身可能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朋友,好多人人品也就那样……

有点扯远了…… 联合培养确实有好多缺点,但我也不是说一定就别来,最关键的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时来我们这的好多同学,一听到中科院就感觉很高端,自己研究生学校也一般般,就稀里糊涂来了。来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生活又苦又累,原来的同学也不理解自己,又没有新的朋友,回去两边的导师不同意,回去也没有课题做。就纯粹变成了导师的牺牲品,前沿别变成这样。中科院这边节奏非常快,跟着做实验开组会读文献确实会对个人提升有不小的进步,而且不定期也会有国内外的交流(最近感觉应该也不会有了……),眼界也会有提升。但你一定要清楚代价是什么,能够获得的成长是什么,对于你自己是不是值得。不清楚的话多找人问问,组里之前去过的师兄师姐都知道情况,一般也不会吝啬自己的解答。

最后就是想说,尤其是联培的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算别人已经告诉你实验步骤了,自己也一定要清楚做的是什么实验。别觉得之前有人做过没事,你做也没事。大家的运气不一定这么好的。做实验就要了解你这个实验有哪些危险,真如果出了危险怎么办。没人讲你就问,没人回答你就查,问了查了心里没底就别做。你要知道命是自己的,有些人真的不配你拿命换的实验结果。

知乎用户 印影 Jessica 发表

微博里有人庆幸自己毕业转行了,结果一群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嘲讽说层主怂层主酸层主没本事科研层主贪生怕死幸灾乐祸不懂为国奉献。。。如果这帮圣母知道生化环材工作环境危险有毒老板 push 压榨所谓的科研奉献就是水论文机械重复劳动毕业后照样不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谓的象牙塔里充满了龌龊和肮脏,我敢说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跑得比层主还快。对,圣母们就希望人家挂了,然后给人家一个为科研献身的虚假的荣誉

知乎用户 Harlan 化浪​ 发表

“安全第一,警钟长鸣,珍惜生命”,这句话其实就是马后炮,真的要等到出现例子了才开始 “警钟长鸣”。说白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就是一部血泪史。

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些设备,不出事就继续用着,出了事才开始重视。当然也不排除操作者违规操作。

如果说死的不是研究员,那基本上是学生了。那么带她做实验的人需要承担主要责任,这种危险的实验肯定是需要有人带着做一遍的,毕竟是理论和实操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同时也等一个官方最终调查声明,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checkmater 发表

泻药。

我最近在中科院下属某所某室工作,所里突然开始严查高压釜使用状况,加上同学都在传,我就大概猜到个一二了,准是谁又捅了什么大篓子。

单说这个事故的发生,那研究员(就是课题组的老板,研究员是职称,等同于教授,不是研究人员)、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和逝者的 co-worker 是肯定都是有责任的。不管是研一也好,研二也罢,都是刚刚进组的新人。研究生第一年是要上课的,如果是研一的话就是提前进组,研二是正常。让一个新人去操作高危实验,肯定是不对的。虽然就我做有机化学的工作经历而言,我本科的时候就操作大量的(>100mmol)易燃易爆(叔丁基锂)、有毒物质(三丁基锡氢),有着熟练的操作,但是我来到我所后,使用这些危险试剂,还是要有其他人在场看护的。所里也明确规定了不允许独自在实验室工作(虽然大家为了工作效率有时候不遵守,毕竟有时候晚上不得不加班,总不能让大家集体陪你吧)。不过总体上,所里还是保持一个高效而安全的工作状态的,不会让新手在没人带的时候就操作危险实验。

其实化学实验说危险也危险,血淋淋的看着吓人,不过保持操作习惯也没什么问题,出事故的学生比自杀的学生那可是少多了。但是这些都不是避免事故发生重点。重点在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直以来是研究院校的大问题。学生就算再怎么培训,不可避免的会有管理松懈和不到位的时候。实验室毕竟不是化工厂,不能用组织化管理的形式来管理学生;自查、学生互查等等也不现实,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能指望他们自己能做到严格的标准。话说回来,还是要研究所在安全管理方面做更大的投入,比如说定期排查实验室水电通风设备,高温高压等危险实验申报(这个我所有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去做)。其实我所已经基本覆盖了大多数我们能想象到的方面。

当然,我们所里做高温高压反应的人还是少,如果是研究材料化学的地方,那他们的高温高压反应是日常,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所以大概率就是意识松懈了 “我们天天操作这种实验都没事,随便弄弄就好了”。就放心大胆地让新手去操作。想想我刚开始在所里工作的时候很不耐烦别人带我 “我操作的实验都不知道多少了还用你教”,现在看重新学习还是有必要的。

顺便插一句,我看见有人说这个逝者是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说所里某研究员和某所外院校(一般都是双非或者二本,没听说过 985211 双一流还往外送学生的)的老师有合作关系,然后所外的老师就把在读的硕士学生送过来做课题,然后所里给点劳务费生活补助啥的,肯定不如学硕专硕给的钱多,不过一般来说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给的钱还挺多的了,比同水平高校多的不是一点半点,好歹还有四位数,好多高校硕士就三位数的补助。这些人是不占所里研究生编制的,说白了就是研究生版的那啥,送多少个其实都行,而且位置越高的人能 “收” 的学生越多。再多的我就不说了,自个琢磨去,我还想混呢。

其实说句公道话,二本和双非硕士,想要往上爬,除了联培也没啥好出路,好歹也是上升到更大平台。那课题和待遇怎么样,大概就只能看研究员的良心了,毕竟出身不好,在研究所这种最讲出身的地方,出身不好就是原罪。

——————分割线——————

之所以提联培这个事呢,不是要秀一下我的优越感,也不是要存心误导谁,而且我也不支持劝退。我说联培这个事,纯属是我工作几个月来目睹此现象之不幸,借此机会简单说一下,你说我说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更深的东西我不想提了,你没有看见,不代表它没有发生。或许你们是大庙,大去处,大平台,招的都是贤才能士,我一个没落 985 的天坑专业,见识不到你们那种大地方,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世界,除了你们,还有别人。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最根本最彻底的避免化学事故的办法就是不要学化学。

知乎用户 Prof. 鎏 发表

化学实验还是要以安全为前提,国家一再强调生产安全。同样,做实验也需要安全,如果实在不安全,就先不要做实验,跟着我写两篇综述也挺好。

知乎用户 陈仙男大天才 发表

研究员是一个职称,正高职称序列中的一员,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这是平级的。

所以既然是一名研究生身亡,北化所方面表态居然是 “有人员在事故中死亡,但死者并非研究员”。

不论是北化所失言还是媒体带节奏,性质都很恶劣。

可以类比一下,医闹砍死了一个住院医,医院发表声明:“有人在院内死亡,但死者不是主任医师,(所以问题并不严重)。”

好歹对底层科研人员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啊… 研究员会一天到晚亲自跑电泳抱反应釜?简直离谱。

知乎用户 yang 元祐​ 发表

rip

做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

该名工作人员表示,爆炸事故存在,但是身故者并非研究员。

这句话啥意思

反应釜爆炸_头条搜索

~~~~~~~~~~~~

好几年前,读硕士的一部分工作是制备金属纳米颗粒。

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方法就是水热法,要用到水热反应釜。

就是这个东西

长得就像个手榴弹

高温高压下,会有一定的可能发生爆炸。

前驱体配料的量一定要和温度相适应

反应釜是放进烘箱的

烘箱要测试性能,比如用温度计校准,保温时间,加热速率要测试。有问题找厂家,如果温度不准,显示两百度实际四百度,那肯定是要出事故的。

我做试验前就有老师师姐们告诉过危险性,每次我都是把反应釜放进炉子间后立马离开,算好时间,温度降到几十度后才进入炉子间。温度在三四十度以下,才去打开反应釜。

反应釜温度过高时,不要着急着打开,不要害怕 “耽误科研 (搬砖)”。

做砖工那段时间,有一次听闻隔壁化学系一实验室反应釜爆炸,所幸是在半夜,烘箱被炸成碎片。

知乎用户 曾晋哲​ 发表

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说明你的房子里已经有 30 只蟑螂了。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你看到一起安全事故,你就应该明白,背后应至少 29 起轻微事故,300 起未遂先兆,1000 个潜在的安全隐患!更何况,连续十三年,年年都有安全事故,你应该明白这背后的安全隐患有多大!相比,理论学科(数学、统计)、信息学科(计算机、软件)、文科、商科哪里有这么危险。久在河边走,哪里能不湿鞋。

——

@霍华德

《我的劝退之总结篇》,2019 年 3 月 [1]

参考

  1. ^ 霍华德,我的劝退之总结篇,“材料专业转行方向” 专栏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74296

知乎用户 影疏​ 发表

看到这个新闻我快吓死了,我是在没有任何培训的情况下,自学使用高压反应釜的(图 1),现在腿是软的 w(゚Д゚)w

以前课题组有同学用反应釜做实验,我没用过,只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最近的课题要用到反应釜,周围没人会用,就跟以前的同学联系,通过电话教了我一下,但是心里没底。买反应釜时反复跟厂家询问使用细节。厂家挺有耐心,有问必答,还发来几页使用说明。但是,高压、高温的反应条件,我还是非常发怵。厂家的语气倒是很轻松,说溶液别装满、完全冷却后再开釜就没问题。听他这么说,我觉得我有点反应过度了。

然后就按照说明书操作。内衬 50 毫升,最多装 30 毫升溶液。盖子先用手拧,再用那个铁棍拧紧,然后放到烘箱里加热。反应结束停止加热后,为了让它凉透,一般等 24 小时才敢开盖。

第一次实验结束后拧盖子,发现是松的,而我实验前明明拧紧了的。于是吓了个半死,赶紧给厂家打电话,他说这是正常情况,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正常不正常。

做了几次实验,没什么事情,就觉得反应釜不那么危险了。毕竟跟实验室高压气体钢瓶、几十万转离心机相比,个头比较小;跟强致癌物 PAGE 胶、PI 染料相比,也不那么恐怖。

今天看到这个新闻,快吓死了。

SOS!向大家求教,我现在瑟瑟发抖:

哪里有反应釜操作的培训啊?

听说可以买个防爆塔,哪里有卖的啊?

反应后盖子变松了是否正常啊?

有人说反应釜温度不要高于溶液沸点的两倍,我用的溶液是酒精,文献上说反应温度是 180 度,超过沸点(78 度)两倍了,那该怎么办啊?

知乎用户 将登太行 发表

以前玩过一年多的反应釜,也见识过两次严重的实验室事故…

如果反应釜指的就是那种做水热反应的有趣的小装置的话,其实正常情况下危险不算很大,因为这种装置的内膛容积很有限(我们当时最常用的一种型号是 11 立方厘米),而且外面有聚四氟乙烯内壳和钢外壳的双重防护,反应温度一般又不会太高,所以内部压力不会特别大。对于一些高沸点溶剂比如 DMF,100 多度的反应温度甚至到不了或者刚超过它的沸点,也就是说釜内部的气压不过 1.5-3bar。考虑最极端的情况,使用甲醇这样的低沸点溶剂,并且加热到 200 摄氏度,使用范德华方程估算一下,可以得出釜内压力大约 39.6bar(不保证算对),考虑到相对有限的体积,这个压力也不是特别惊人。另一方面,反应釜是在烘箱里整体加热的,外壳导热性又非常良好,因此内外温度差异不大,内部压力惊人时外部也会是滚烫的,一个人很难徒手(这里指仅有丁腈手套作为防护)打开高温的水热釜,等釜表面温度下降到七八十度时,内部压力也就明显下降了。所以说在开启水热釜的时候发生爆炸并且致人死亡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令人心痛的致命事故已经发生了,也许可以说明发生事故的并非大部分人猜测的小型水热釜,而是真正的大型反应罐,或者发生事故时反应装置的温度还相当高,譬如刚结束加热过程。

化学实验室的危险源非常多,我见识过的两次大型安全事故,第一次是因为氢气罐突然破裂爆炸,导致 1 人死亡数人受伤,实验室 1 间焚毁数间重创,第二次是因为电线短路造成电火花引燃低沸点溶剂,导致 3-4 间实验室焚毁数间重创,幸而无人伤亡。事后整个实验楼的安全措施显而易见的加强了,比如惹事的钢瓶都搬到了室外,易燃物的布置也发生了改变。但亡羊补牢总归太晚了,希望一系列惨痛的事故能让大家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吧。

最后向不幸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同行默哀,致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水热反应釜未充分冷却啊,这波我熟,好些年前还是大四的时候干过一次。内温高于沸点的话,首先螺纹会特别紧,很难拧得动,所以要把整个身体力量压上去,第二螺纹拧下来那一瞬间压力下降过热的溶液会气化,钢盖子带着扳手会飞出去,聚四氟内釜的盖甚至釜体也会飞出去,速度超过人的反应速度。你能看到的画面就是前一个瞬间东西还在你手上,后一个瞬间就是一声巨响已经满地都是了,中间过程你是不知道的,因为眼睛来不及反应大脑也脑补不上。我当时很幸运啊,就衣服上溅了点内容物也不是腐蚀性的,盖子什么的没砸到人也没砸到设备,大概是压力不是很高所以飞得不高不远,等于只是损失了一次实验产物加上要拖地洗衣服罢了,但还是离死最近的一次。

知乎用户 绿豆糕 发表

我只做过水热釜。这玩意一直算生化环材中玩纳米的基础款了,便宜设备好搞,简直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和院所发文章的救星了。曾经的大组一半在烧釜,烘箱抢到提前半月预约。

看有人提是高压釜,但是水热釜据说也蛮危险的(不是我说是一个老师)。不过操作不好会漏气是真的,曾有过一个釜烧东西,结果不知道产生什么有味气体吓跑一栋楼的人的经历(不是我的)。水热釜的危险也是有的。很多拿水降温的说白了还是在强行开盖,表面釜的温度降下来了不烫手了可以开了,但时间短的话内胆的温度其实还没降下来。开了后嘣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如果是涉及某酸某有机液体就自行多福了。实验赶时间抢设备可以理解,但是安全问题真的不好说,能完全按照安全守则来的其实也不算多(设备、科研进度、自己的惰性都会压着你犯错),只能说自己的实验自己最清楚自己负责吧。至于加的液体的体积,我倒没怎么特别注意过,因为真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内胆盖子盖的严吗?完全盖不下去好嘛。

除了反应釜、炉子,还有个实验室常用东西也注意点,离心机。配平要做,据说这玩意也打穿过房顶。还有就是离心管要有点品质,我就碰到过离心过程中管子裂了的情况。

进实验室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常规化松懈。没接触到一些东西或者刚入学的时候都是很注意安全的,对一些危险用品也足够警惕。但是天天做和科研压力压着后情况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建议不要疲劳实验,和驾驶一样。不要赶,实验室处处是危险,处处都是想不到的情况或者知识盲区。我有次实验室没乳胶手套了,套了一个 pe 的弄王水还是水虎鱼,觉得虽然保护能力弱一点但是也是层保护至少能来得及摘手套或冲洗(我没常识我检讨),结果不小心粘了一点,瞬间 pe 手套的一个指套烧没了…

生化环材的学生,已经够悲催了。可不要把命或健康折里面。

知乎用户 爱生活呀 发表

听说是忘了冷却就打开了高温高压反应釜,导致事故发生。

忘记某一项重要操作导致事故,其实是导致化学实验室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刚进实验室的学生可能会很小心,很谨慎,但时间长了,发现化学实验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险,师兄师姐都很放松,难免会麻痹。

涉及危险操作的实验,一定要把实验过程记在小本本上,严格按照小本本上记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记性好,记住实验步骤然后直接来就行,没准哪天下午你一犯困,就把一项重要的操作忘了。不清醒的时候不要做危险实验。

我曾经就因为麻痹大意,忘了关气瓶阀门就打开了密封高压过滤装置,当时压力是 1.5 个兆帕,呲呲地往外喷气。还好我瞬间清醒过来了,立刻关掉了气瓶阀门,而且是氮气瓶不是危险气体的气瓶,所以才没出事故。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敢麻痹大意了,一定按照小本本上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即使是开关氮气瓶这样很简单基础的操作。

知乎用户 hope 发表

首先是安全教育很多都是摆在面上的大致教育,大家抄来抄去,少有实验室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全摸索形成自己的课程。

其次是反应釜的设计,我记得我们组的一些高压设备都是长螺纹设计,即拧松后,必然是先漏气泄压,但由于长螺纹,盖子还被固定在螺纹上,还必须拧很多圈才可以拿下来,这样就避免了操作失误盖子崩掉的结果。

感觉要吸取教训,从人和物上同事改进

知乎用户 Miss 穆勒 发表

有些吃人血馒头的自媒体,建议封杀!

这事情重点不是在于一定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吗?

珍惜生命,一切来之不易!

我得知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很难受,感觉生命太脆弱了,反应釜真的是很常用的东西,从来没想到会这么危险…

然后我感觉整个天都灰了,连午饭都没胃口吃。

结果午觉起来,发现有些媒体居然把事情的重点往什么不重视学生的方向引,什么居心?就这还要弄点矛盾冲突做文章?连研究员是个职称都不了解,就搁那儿瞎起哄,有意思吗?

化学所的老师和老板都很关心学生安全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出事的还好不是研究员” 这种说法。出了这样的事,大家都很难受。

现在有的媒体,真的没劲!

化学所大门进去的草坪上,有这样的一个牌子,上面是一行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努力活着,好好奋斗,不负韶华。

不要把化学所妖魔化!化学所实力还是很强的,化学专业的学生想要考研考到化学所还是需要很努力备考的。现在春天化学所的花都开了,其实真的很好看:

[

【22 考研】带你直击中科院化学所,看完就冲,万一考上了呢!

Miss 穆勒的视频

 · 1.9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61439183014371328)

发生这样的事我们都很难过,但还是希望不要提到化学就想到这个事情,就觉得实验室不安全。还是多关注化学所的科研实力吧。

知乎用户 张喵喵喵喵喵喵​ 发表

从一个食品检验实验室(化学和生物为主)角度去看安全风险,捋一捋会多的吓死人。

高坠(2 米以上登高作业就需要保护预防高坠了)。

各种物理外伤,烧烫暑冻,电气事故,压力容器失效,放射性,强磁场;

各种乱七八糟的试剂和化学品,管制的毒幻麻炸,致癌性,皮肤伤害性,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可燃气体,挥发性溶剂

病原微生物,还有具有空气扩散能力的真菌孢子。

关键在于,风险预防和控制。

首先机构管理层应当识别本实验室内有哪些安全环境风险,然后加以预防,人员技术方面就该培训,设备管理方面就该维护检定,硬件设施方面就该风险控制。高风险区域应当有适当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后蔓延(比如防爆玻璃柜门的通风柜)。

压力容器这种事情,按规定的话,操作人员全部都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没培训过的人知道高压设备炸了会咋样?)。压力容器要备案,有些类型要年检,压力表强制检定(很多高校和研究院的设备上压力表都经常拆着换)。高压设备在实验室中需要单独房间。

现在的普遍现象就是一帮进了实验室的学生连自己要上手的化学品、工具的基本性质特性都搞不清楚,仅限于学长一些口头传达,这种 “培训” 水平在那硬着头皮乱来。这和油锅起火不关火不盖锅盖直接浇一瓢水没区别。

很多学校光一个电气事故风险就很离谱,很多实验室插线板圣诞树这种高风险的做法不当回事。

知乎用户 Simultaneous​ 发表

做科研,什么都要自己懂。

我就说,你只用氮气瓶有没有风险。

做完实验,氮气瓶如果没关,有可能泄漏导致稀释氧气浓度,窒息死亡。

对于考研季的学生来说,苦练基本功,尽量做到什么都懂,危险真的是无处不在,关键时候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等别人来就晚了。

每一个经历过读研的人,且行且珍惜,善待身边的科教人员。

知乎用户 YUDI TU 发表

其实可以做一些警示案例集。我遇到过的很多问题都是在本科的时候。

本科的时候烧过一段时间水热反应,,生物模板制备 TiO2。烧出来的时候,藻类在 180 度下高压反应了 12 个小时,烧出来的东西有一股难以描述的可怕味道。要中毒的感觉。

本科的材料更加偏化学,有机合成也做过,,狗屁 75 度弯管装上去的时候莫名其妙断掉了,手被割了一下,右手食指差点废了。送医院。

一次从马弗炉里 400 度烧出来的坩埚放在窗台边上(都放在那个区域)降温,同学就直接上手拿了。送医院。

一次做稀硫酸加热实验,试管加热,隔壁小姐姐加热的时候,我离的太近结果暴沸喷一脸,,送医院。

一次做光催化反应,学长告诉我光源是可见光,我也就没在意,结果富含紫外光。角膜损伤,送医院。

我自己经历过的送医院大概就这些,本科毕业出国后果断远离化学,什么合成都别来找我。所有设备的参数、用的试剂的 MSDS 都要仔细读一遍,具体情况怎么处置都要熟知。除了常用的一些溶剂会用,表面改性从来不用超过 1mL 反应物。制备过几次氧化石墨烯,全副武装,带过滤罐的防毒面具、眼镜、两层手套。做 HF 腐蚀 Si 氧化层,边上备好钙剂。液氮使用绝对通风,边上装氧含量警报器。基本从化学脱离变成做物理的,化学太可怕了。

在留学的时候,液氮、高压气体、放射源一年两次培训、一次专门的体检跑不了的,各种案例看到你绝壁不敢有违规操作。学校还让大家把自己做实验时候遇到的 “吓自己一跳” 的危险案例都集中起来,做案例集给大家看,作为一种警示。但是,学校里也有过做氧化石墨烯量太大,降温不到位着火的,有做发动机燃烧实验爆炸,人从窗户炸飞出去的。。。安全的问题再怎么提示都不为过。

回国之后,液氮在密闭空间用的、液氮在电梯运输的、液氮用普通手套操作的,HF 直接上手的,XRD、XPS 瞎搞搞的,高压气体拎着阀门滚的。。。有些提示过了能主动做措施,有些就还是自己随性自己作。。哎。。

珍爱生命。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这种新闻真的很生气,要被气死了。10 年了,多少实验室事故,你们还记得没。清华,复旦,中科院都是有头有脸的学校,快 10 年了还犯同样的错误。

学生出现问题,就是体系的问题,还是漠视安全和生命。这些边边角角不重视的东西,就是我们跟国外先进水平之间最大的差距。 十年如一日的不重视

进实验室不只要培训,还要考试,不行就把考试难度提上来。再不行,就写风险分析报告。做项目之前让学生把所有风险都识别了清楚,再进实验室。风险评估过了,再实验。

天天把学生当实验民工,还不进行完善培训,真的是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各位,学生寒窗苦读十年容易吗?很多高考考研都累的透支健康,就遇上这种老师,这种实验室吗。 为什么现在环化生材这个样子,某些人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呢,某些人你们真的有把学生当人吗?你们自己有孩子吗,如果是你的儿子,你的女儿,你会让她被炸死吗?

气死了,气死了

-– 分割线 —

以上是刚看到语气过激了。

另外补充,此事责任在体系,不在学生。

也告诉各位同学,不要一出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责任。如果你是一步步正常培养过来的,没学过没听过不会,就不是你们的问题。是体系出现了问题,你不会 要及时跟老师沟通,不要觉的羞耻和羞愧,这不是你的错。

国内很缺 no blame 的环境,不管是教育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缺。这就是我们很难做出系统性改革的根本原因。

这个孩子死了,应该是体系不完善,没有进行应有培训,亦或是培训不到位。又或者是,孩子经过了培训,却没有一个体系来检查这种培训效果。让培训的知识,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导致了悲剧。我们只有这样想,才会考虑更完善的体系去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而不是责怪这个孩子,素质不行。唉。

一旦我们去怪罪这个孩子。那问题就变成了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是无法直接解决的。那我们要怎么改善现在的情况呢?

唉,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知乎用户 实在不想起名字了​ 发表

一定要继续加大劝退力度,实在不忍心再看到老老实实做题奋斗的小镇做题家们不明不白的命丧黄泉。

这些学科,课程设置又多又烦,还对你的生命有危险,而且真的读出来,也没几个钱。你选这些专业,对得起自己十年寒窗吗,对得起辛辛苦苦供自己读书的父母吗。

知乎用户 糖飘人间 发表

劝退你们,真不是怕你们竞争抢饭碗。

作为过来人,有些事就是怕你们走错一步,把自己给坑了。

生化环材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不能说,但我知道劝退者们功德无量,希望你们也知道。

可惜的是,现实中我劝退,别人都以为我居心叵测。

知乎用户 阿阳 发表

RIP

事故未必是操作不规范造成的。但是,不得不说。我对中科院化学所的安全教育印象很差,这取决于我遇到的人和事。可能是化学所个别课题组的情况,可能片面,但是我可以认为中科院化学所没有 “强制安全教育”

前年课题组有一个中科院北化所硕士毕业的学生来读博,后来因为不遵守安全规范三个月不到被开除了。无安全意识的行为包括但不仅限于 1. 做实验不穿实验服和带护目镜 2. 8 cm 长的针头不加保护罩水平的拿着在人多的实验室里穿行 3. 水热釜未冷却至室温直接开盖反应产物向上喷了 1 米 4. 水热釜多次在马弗炉 (烘箱) 里产生泄露,难闻的气味扩散到走廊,但每次加热水热釜以后拍拍屁股坐在办公室不去监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5. 你提醒他注意安全他还答“没事““别担心”“别啰嗦”

鉴于以上情况,我问过他你们中科院化学所没有安全教育的吗,你怎么那么基本的安全意识都没有,答曰他们课题组至少是没有,老板不管。这个我不说课题组有没有强制安全教育,化学所里要不要来点强制安全教育 (是真的教育不是走形式那种),这种完全漠视安全还不听劝阻的人还硕士毕业了输送读博。

最后开除是必然的,当然还另外加上了他性格暴躁并觉得别人让他注意安全是啰嗦或者找茬的恶劣态度。一般来说人犯错是难免的,态度好还是有改过的机会。

我同事的观点是:从科研的角度,他印象中 CAS(中科院)是和马普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是一个级别的顶级研究所,为什么中科院 (他不知道中科院还分那么多所) 的学生会是这样的安全意识??

知乎用户 脑子是个好东西 发表

第一,如果有别的专业可以选,千万不要选生化环材专业,选了尽量快点跑路。

第二,这新闻稿写的煽动性太强了,你能把当时的采访视频放出来吗?不然我只能认为这篇新闻在吃人血馒头。

知乎用户 玩玩玩玩玩玩大夫​ 发表

知乎用户 未名的少年​ 发表

突然想起来自己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次师弟把电源线连接错了,我差点被电死。。。

知乎用户 吕小鳯​​ 发表

首先感谢导师让我顺利毕业,然后再次感谢导师一直强调安全。

导师经常跟我们说的就是:“我不求你们科研做的有多好,只希望我们实验室安安全全,你们顺利毕业,不要发生什么事故”。

之前网上有很多关于学生承受不了压力,出现各种状况的。

然后导师就说:“做老师不容易,碰到学生心理承受差的,一辈子就完了”

我导师是属于把安全看得比较重的,实验室有什么摆放不整齐的就会说我们。

经常自夸,我们实验室没什么试剂的味道,不用担心什么有害溶剂。

知乎用户 天坑人 发表

还记得当初我玩过一个 app 化学家

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化学实验能通过软件操作,或许研发机器人代替我们进行危险操作该有多好啊 (当然这大概率不太可能实现)

生化环材每年的实验室大大小小都会有意外,这有些也是不可避免,希望生化环材人都能注意安全⚠️

知乎用户 大番薯​ 发表

严格规范操作,安全第一。落实代领新人的导师,研究生主体责任,严格安全教育和指导,不要让新人野蛮生长。

知乎用户 提笔忘字 发表

本科化工,实验室泡了一年半,至今对高压锅退避三舍,更别说反应釜之类的。

去基层工作时,有企业投资了一个近乎全自动的化工生产厂,身为分管领导,一次都没去过。所有的支持都是在办公室里谈,各种会议谈,各种研讨会上谈,企业负责人还以为我对他们有意见,大小节日比谁来的都勤快,跑省会开会的半路上他都能拦车挤进来里问好。无奈之下说自己易过敏,才打消了对方的其它念头。但是对去工厂实地考察,敬谢不敏,打死不去。

安全第一不仅仅是个口号,各种安全制度、守则,不仅仅是从设计出发,更是深刻教训后痛定思痛,一点点总结出来的,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却大部分是管理松懈,疏于防范,忽视教育;甚至有的是为了节约成本或者盲信经验。亲眼见过工人毫不在乎的用铁锹砸锈蚀的管道,可管道里还有煤气没有排出。

制度严谨,管理严格是安全生产的唯一保障,其它都是可调整可改进的。

知乎用户 mmfl 发表

昨一大早老板就把我紧急叫了过去,实验室的小型水热反应釜当场退役,我们用的都比较小。

后续可能是要买一批带压力表和泄压阀的,现有的水热釜结构过于简单以至于无法判断内压大小。

这样的事故还是很让人痛心的,才研一就让操作这么危险的设备了吗?

不太好说,等一等化学所详细的报告吧

不过这再一次提醒了所有的人安全制度的重要性,不单单是这种仪器设备,还有各种试剂的潜在危险

知乎用户 罪与罚​ 发表

现在真心要感谢我老板了,记得当时在学校也一直用反应釜做纳米粒子,后面去所里联培,依旧想用反应釜做合成反应的时候,老板说这种方法很危险的,我以前做博后的时候,隔壁实验室就是用反应釜爆炸了,再说咱们实验室也没坐虎钳,你咋拧紧的啊。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以前在学校根本都没听说过坐虎钳,一直用手拧啊。。。。

知乎用户 ret147 发表

感到惋惜,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陨落……

15 年的清华,18 年的北交,这次的化学所,实验安全还要说多少次…… 是不是该加入到研究生复试中??是不是应该有实验室的准入考试了?学化学到底是什么人间疾苦……

知乎用户 1P 和 1N 发表

每一个实验室,都要配备一个工艺工程师,一个设备工程师,一个仪电工程师。

每一次爆炸,都是没有吃透工艺引起的。

知乎用户 是小 n 呀 发表

知乎用户 Vagrant​ 发表

快跑快跑快跑啊

知乎用户 Chem RHY​ 发表

31 号听到这个消息后人挺懵的。

本科的时候在课题组里面也一直在使用小号的反应釜(终于有我失手摔不坏的东西了 2333),每次做实验就是一大堆反应釜丢进烘箱里面加热烤烤烤。然后有几天,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做梦梦到实验室里什么烘箱爆炸,反应釜爆炸,实验台燃起来什么的。那段时间就一直瑟瑟花抖的给我师姐吐槽说不想去实验室了,害怕突然小命不保。

每隔几年都会有新闻报道哪个实验室事故,造成什么损伤,每次看到都感到挺难受的,然后因为自己也曾经作为科研从业者觉得会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就那种自己的课题还没做出来,自己的 idea 还没实现,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因为这乱七八糟的实验事故而一切化为乌有了。

至于说回这个话题的话,在实验室里我觉得还是最基本的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吧,避免违规操作真的可以减少很多事故的发生。以及定期对仪器做检修

最后希望化学所能早点查明事故原因,早日恢复正常运转吧。已经发生的事故无法再去挽回,只能说今后希望这样的事故能够尽可能去避免。

知乎用户 实话实说 发表

事故发生快一周还没有公布详细情况,更不用说事故说明了,很有可能要不了了之。所以我还是以专家的身份答一次这个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所有的高赞回答都很不靠谱说白了那种情况下不应该发生报道的那种爆炸。

高赞回答中辣椒说的高压反应釜,史老柒说的女硕士一年级高压加氢反应颅骨碎裂当场死亡我认可。其它的只能算推测,而且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推测。所有的答案都没有涉及关键细节,所以基本上都是零分,再低水平的评价也就是不到 60 分。下面的回答应该能够证明我的专家身份:

现在的高压反应釜像下面的图,大同小异。中科院化学所是有钱的单位,所以不可能是很落后的那种,中国的很多设备其实是和美国差不多包括这种高压反应釜,缺乏的是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导致做不出伟大的科学成就。

高压反应釜的详细结构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看,在这里只提及和本回答有关的部分,外压和泄压部分、加热、和搅拌也就是本回答最关键但是所有的高赞回答没有涉及的。

高压反应釜一般不锈钢外体和聚四氟乙烯内衬,盖用通过聚四氟乙烯垫片螺丝螺紧,有压力表显示压力,电热偶显示温度,泄压阀用来泄压,搅拌机和搅拌子用来搅拌和均匀反应液。加热一般通过搅拌机的电热板。

搅拌子如图,简单地说就是用聚氟乙烯资料包裹的短钢棍,大小不等,形状有点差异,如图:

聚四氟乙烯可以理解为乙烯所有的氢原子都被氟取代以后聚合的,所以非常稳定,作为化学惰性材料被广泛使用。

使用高压反应釜不仅仅要戴防护眼镜,也就是一般的搞化学的进实验室第一时间要做到的事情,而且**要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具。**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具是和使用高压反应釜和一般的化学实验不同的地方,绝大多数答案人没有考虑到。只要高压危险还没有解除是需要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具的。

从间接渠道透露的信息可以肯定,她应该面对高压风险并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面具。

开始反应的时候先投料,然后紧固螺丝,开动搅拌,用惰性气体氩气换气也就是反应容器中的空气,加压,在这里有可能是通过氢气钢瓶,也可能是氩气钢瓶,加热到预定的温度。

现在,本事故可能的第一、二种情况出现,那就是换气、搅拌和加热环节。

我不相信这个事故一定是泄压过程或者泄压后出的事故,也有可能是反应起始阶段。

大家知道氢气燃爆点低临界浓度宽,但是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形成我们常说的鬼火不同,氢气本身在常温常压下是不可能爆炸的。氢气爆炸需要明火点火、撞击、升温等等手段引发自由基反应链引爆才能爆炸。本问题涉及到高温高压反应,所以必须事前用惰性气体置换空气。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没有惰性气体置换空气这个操作,升温达到一定的高度有可能诱发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爆炸,如果催化加氢催化剂效率高有可能在室温诱发爆炸!爆炸的场合限压阀不顶用。

开反应的时候一定要先开搅拌再加热,而且是在高压反应釜不能开搅拌开的过大。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开搅拌过大,那么出现搅拌子不转动而上下跳动的局面,这种情况搅拌效果很差,而且搅拌起来会把反应物溅到到处都是有可能污堵泄压阀和压力表孔。

如果升温到一定程度反应液的粘度下降,那么很可能急速旋转,在该温度压力下可控制的反应瞬间变成不可控的爆炸反应!如果是放热反应结果很糟糕!催化加氢反应是放热反应。

尤其是反应物有固体,温度升高融化的时候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扭力和固体物质阻拦搅拌子不旋转而是上下跳动,又听不到动静。

如果忘记开反应的时候开搅拌,温度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意识到突然开搅拌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就是正常的情况下也是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有可能**断电。来电的时候,如果搅拌功率开的过大就会出现搅拌子跳动,然后温度升高突然加速旋转!**现在因为社会发达断电不容易发生,尤其是中科院化学所这种单位是需要提前通报停电时间,就是因为这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但是,插头接触不良或者没有插紧也会造成这种结果。

就是常温下正常实验室实验也会有危险,上下跳动的搅拌子有可能磕破反应容器,然后反应物和加热板接触就是燃烧甚至爆炸。

这时候需要先关掉加热,然后开一点搅拌立即关以达到控制,再开搅拌再关,这样逐渐加大搅拌速度到预定的功率,然后再加热。全过程需要密切注视反应瓶内的状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关掉搅拌。

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那么需要关加热到足够低的温度再开搅拌才可以。

在高压反应釜,观察里头的状况不大现实,所以这种情况下是需要停机重新开始。

如果是未知反应,是研究性的足够影响反应条件,那么需要重新做,因为无论如何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准确再现的,所以有违科学重现性要求。

另外,如果不是已知的反应,或者足够安全的反应,那么氢气压力是需要逐渐加大,而不是直接开到所需压力,或者反应物浓度不能过高以防不测。

因为氢气和反应物浓度足够高且诱发加氢反应以后很有可能失控,因为加氢反应基本上都是放热反应,导致温度迅速升高反过来加快反应,这样温度加快反应速度和放热相互作用导致爆炸性反应。

到了反应所需的预定温度就是比较安全,除那种断电来电情况基本上平稳安全。

到了**反应结束关机的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先关加热,然后逐渐降温,降温过程不可以关搅拌!**更不可以用凉水或者冰袋降温,那是非常愚蠢的做法。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命了,弄坏设备是小事。

温度降低到一定的值,先关掉反应物也就是氢气瓶,然后通过泄压阀泄压,惰性气体置换氢气。泄压阀泄压,这时候要注意开始一定要轻轻地!因为这个步骤关系到你的生命。如果这个速度过快,尤其是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那么很容易发生爆沸情况,反应物溅的到处都是,很容易污堵泄压阀的泄压孔和压力表的气孔,然后压力表和泄压阀成为摆设!

当然,这种情况在反应开始和反应过程中也是很容易发生的,如果搅拌开的过大,反应很激烈的话。

泄压到常压了,并且惰性气体置换氢气以后,高压反应釜温度下降到足够低就可以开高压反应釜了。和开始的时候一样需要沿着一定的方向一点点拧开螺丝,不可以一下子开松单个或者一边的螺丝,一直到能够听到很小的低压漏气声。

如果一边或者一个螺丝开的过大,那么很容易形成气孔,正好里头有很大的压力,那么这种气体泄漏好比高压气枪很容易致命!喷水口能够穿破小姑娘处女膜很正常,可是那仅仅是几个大气压喷水,高压反应釜有可能高达几百个大气压。

大多数回答推测反应结束后泄压不够的情况下开盖导致爆炸事故,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那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爆炸事故。

先不说内压过大一般拧不动螺丝尤其是女孩,你再完美的拧开螺丝,都是无法做到均匀,就算是你拧开均匀盖和锅体接触面不可能完全平整。所以会出现突破口喷高压气体,而这一点不可能发生爆炸而是氢气燃烧或者喷出的反应液爆燃。燃烧和爆炸是两回事。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形胆再小的女生也是来得及躲避。

现在出现最有可能的本次爆炸事故情形:忘记一直开的没有开想起重新开启搅拌,和氢气泄漏。

再长的降温时间也是需要一直开搅拌的。因为高压反应釜内胆内衬聚四氟乙烯是绝缘材料,也可以起到保温,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可以保温更长的时间。很多人,不仅仅是年轻人,而是绝大多数人包括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足够长的时间可以降低高压反应釜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足够长的时间能够长到多久呢?一般也就是过夜,也就是十个小时左右,比起保温作用不值一提,尤其是有放热反应存在的情况下。

**这时候突然想起开搅拌的事情,突然开搅拌反应突然加速又没有螺丝加固保护的盖很容易冲飞!**稍微撞击脑袋直接毙命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稍微腾飞再下降也就是掉下来扎死人很容易。

下面就是氢气泄漏问题了。本来**这种反应是不仅仅要泄压阀泄压,而且是需要用惰性气体取代氢气的。**大家都知道氢气可以爆燃,也可以爆炸,而且爆炸临界点很低,也就是空气中的氢气含量很低的情况下就能够爆炸。

高含量的氢气导致爆燃,而不是爆炸,但是,低含量的氢气在空气中很容易爆炸。

但是,如果忘记这个操作,那么完全拧开螺丝,泄压完全以后拿下来开盖有个金属触碰就能够产生火花导致氢气和空气也就是空气中的氧气引发爆炸,盖冲飞是完全可以导致毙命的。

当然了,乙醚等低沸点有机物也能够导致同样的爆炸事故。氢气爆炸也可能导致低沸点有机物的同时爆炸。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想象的泄压不够开盖是严重的错误,说明所谓的专业回答很不靠谱,他们的专业水平值得怀疑。

化学实验总体来说不可能完全排除危险,尤其是高压反应釜的反应。我们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危险。尤其是未知反应的研究有很多不确定性,其中也有完全遵守操作规程也是不能完全保证安全。

但是,无论如何完全遵守操作规程是对每一个化学人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的要求。同时,对涉及安全的操作需要懂得关键因素,所谓胆大心细,科学的防止危险。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减少相应的危险做点贡献。

不客气的讲上面的高赞回答全体不及格!

剽窃造假满天飞,所谓的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很有限,公众的科学素养更不能期待。但是,知乎这个平台一个都没有具备科学常识是国家的悲哀。

国人要铭记,剽窃造假成不了真,做事情需要直面现实落到实处,安全也是需要落到实处的!剽窃造假之风盛行,科学素养的缺失,那么下一次的爆炸事故在所难免。

知乎用户 溜了溜了​ 发表

好家伙,死者非研究员

哪个研究员天天做实验,学生的命就不重要了?

我直接好家伙


大家不要被我带偏了,还是多关注事件本身吧,我只是单纯吐槽一下这个新闻标题。

看到这个新闻挺难受的,唉,一定一定要注意实验室安全啊,实验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

知乎用户 satisfy 发表

提到个人防护,说一个前一阵的亲身经历

我现在所在的实验室是做有机方向的,一般接触不到非常危险的东西,最多就是一些致癌物啥的,直到两周前,我在实验室第一次,也是人生第一次使用了液溴。

液溴这个东西是很恐怖的,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挥发性,接触到皮肤上会留下很难恢复的伤口和疤痕。自己之前也看过一些使用液溴发生事故的文章,所以在搭反应的时候小心又小心,双层口罩手套,护目镜全部准备好。

最蛋疼的一部分来了,实验室里使用过液溴的师兄不在,而参考文献中所写的后处理方法竟然是加水煮沸去除溴化氢和挥发的溴,对尾气处理毫无提及!因此,这个反应是我和另一位对溴素没有经验的师兄在尝试着摸索的情况下,大力出奇迹,自己设计出了滴加液溴和后处理的装置,并且全程监控完成的。

也许对于其他经常接触,或者接触过远大于我的反应剂量的同行来说,对这种危险药品的使用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们两个真的在紧张了一下午 + 一晚上之后还去惊魂未定,互称天才。

回到问题,殊不知多少实验室里,致癌物,腐蚀物,高压反应…… 诸位同行一定做好防护,向后看是二三十年的成长经历,向前看是硕博毕业后的精彩人生,保重!保重!

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畏戒

知乎用户 景贤 发表

就在前几天,我差一点就被一个残留长链溴代烷烃的针头扎到手指。我看过那个被二氯扎到的报道,很难说如果我受伤了后果会怎么样。会不会溃烂,甚至截肢,都不太好说。
这个事情一方面说明高压反应釜真的非常非常危险,另一方面,我真的想顺便劝退一下想去化学化工行业工作的朋友们。
你的一生还很长,发生事故的概率再小,工作三四十年的时间内,这个事情都会变得有一定可能发生。一旦要是发生了,非死即残。何况本身工作待遇还没那么好。
快跑吧。

知乎用户 汪 SH 发表

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在导师对工时的压榨下,是一句空话。

任何机构都不可能没有安全规章和对新人的培训,但也几乎无法做到位。基本上不会有足够的指导员,讲解到位,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读研期间做的实验会涉及多少危险。研究所没有那么多资源来保证所有学生都有足够的安全知识,能消化掉,记忆一些规格,而且确认他们有实践的能力。

都是空话,套话。我读研的经验表示,换导师换组算是个解决办法,其次自求多福,别的都没用。

补充一点,现有技术和设计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危险的小量实验,安全操作下 100% 不出人身伤害,因为你只是需要抗冲击,避免破片,通风,泄压。最笨的方法,也是一切都接到室外,起码人不会被 “颅骨炸碎”。实际问题在于,没人在意这些事情,所以没人愿意花钱给所有一线劳动者配齐防护。

比如一般的石英管反应装置,除了常规气路和室内检测器外,还可以设置安全气路和自动断气装置,和一直在工作的气体检测器,并可更换探头。麻烦一些,花不少钱,但可以保证 100% 没有心理负担,实验员需要做的只是在开始反应前确认各个参数和指标都到位,而且也不应该设计那么的反应需要测试,这才是关键。懒思维导致的大量无意义的实验,也放大了出现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比如高压反应釜,本来就应该尽可能不用。用的话,已经有人提到,军科院中的研究就是远程操控的,就算炸也不会人被 “颅骨炸碎”。为啥中科院不用?因为根本不可能给每个研究生都配一套远程操控系统,但如果需要,那么就希望每个研究生都去用这种东西做实验,几十万买一套装置就好了。即使无法配备远程操控,也完全可以做到泄压到室外和一定程度的防冲击。冲击强度跟压力有关,这是多大意义的研究,一定要在 6-7MPa 以上?这样的研究有多少?涉及到的人是否应该有专业执照,以及保险机制?现在的情况是,在这些保障机制都缺失的条件下,逼着学生去裸奔。

这些事故难道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质疑和号召吗?

知乎用户 阿黄 sweetgirl​​ 发表

得知母校出此事故,心中万分悲痛。安全问题真是再小心也不为过。为逝者怜惜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很多问题,来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

(1)近年来国内的科研发展迅速,但是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确实需要同步跟上。新人进入实验室的培训和监管尤其需要重视。西方高校进入实验室要有很多的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通过之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这虽然效率低了点,但是从长远来说,对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甚至对实验仪器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2)作为新学生,在接触危险性实验和仪器时,一定要亲自阅读说明书和查询注意事项。最大的误区是全部听别人的。他们自身的安全知识也可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查资料得到的,才是最接近真实的。也许就十分钟的查询,就能推翻师兄师姐们的认知。

(3)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做好安全措施。很多试剂的毒性没有记录,是因为我们没法用人体做实验,只能靠有限的案例记录。比如,最近刚报道的两滴二氯甲烷被误注射进手指,导致手指截肢的案例,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之前只知道氢氟酸的截肢案例,这个还是第一次听说。所以做好防护,别和皮肤有任何接触才是安全的。

(4)没有任何科研课题值得我们去献出生命。任何罔顾自身生命去做研究的行为值得敬佩,但决不能得到歌颂和提倡。在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形下,完全没必要开展此危险的课题和实验。不如把它交给未来,等开发了安全的方法再去做也不晚。生命只有一次,科研课题却是无限的。想想本科时,我也是愣头青一个。为了研究一个配合物配位实验,竟到处去借氰化钠,最后把师兄师姐吓得不轻。最后因实在搞不到才不了了之。即使我实现了所有结果,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发一篇影响因子不到 1 的配合物论文而已。真是傻的不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庆幸自己安全毕业,就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一句话:实验是老师的,身体是自己的。无论学业压力多大,实验多难,千万千万记得,保护好自己,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健康。人间不值得。

知乎用户 擅长组织内斗 发表

14 年在一家工厂中试,一台真空泵冷却系统故障,导致 2000 升体积的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在反应釜和高位槽之间燃了起来……

那个场面吓人,担心会爆炸,好在罐子是加压陶瓷反应罐,所有安全阀全都自动嘭嘭嘭的全部爆开……

空气中都是火花火苗,呼呼的飞起来,流在地面上的液体也带着蓝色的火焰,流到哪里就着哪里,还浮在水面上,被水带着到处跑……

第一时间所有人撤出中试车间,关闭电源,叫了四台消防车过来,一公里内驱散人群,不敢灭火,一个下午烧完了有机液体再灭,还好没有人员伤亡……

消防和安检要求整改和验收后才能生产,安装了很多阻燃和灭火系统等等,设置安全员,常常拉过去培训学习。

深耕化学方向技术十多年,从实验室到中试车间再到生产线,也从质量、研发、生产和总工程师各个岗位都经历过,每天上班也好、下班也好都要每个设备和岗位都转转,最怕听到异响。刚接手一线生产管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去工厂再转一圈,水、电、气和动力车间都反复察看,几乎几个月每晚鬼压床~~

有人叫我某某总,我说什么总呀,总受气、总挨骂、总担惊受怕…… 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神经兮兮的

知乎用户 星火濯尘 发表

为其不幸默哀。

我在研究生期间也是需要用到反应釜,主要是用来做高温高压反应用。

反应釜内液体首先不能加的太多,一般不能超过 2/3,这是为了给气化的液体一定的空间,反应过程中由于温度一般都是在 100 度之上,有时候要 200 度左右,内部压强就会比较大。一般我将反应釜拿出来后,都是在实验室自来水下冲洗外表十多分钟,或者放在装有凉水的盆里十来分钟,然后再去开。一般也都是徒手开,这样也可以感受温度是否合适(不是直接徒手抓住就开,需要先摸下,觉得温度不高,就可以开了)。

不知道这个身亡的学生是怎么操作的,但是组内老板负有很大的责任。

我第一次做这个的时候,师兄给的我碱液,清洗内壁,然后高温高压,让我练手。就这,还因为加的液体过多,内部内衬上方没有加金属垫片,导致液体在高压下被挤出了反应釜。被师兄骂了后,还要清理烘箱。师兄是比较负责任的,之后还要跟着看我弄两次,然后才放心我独立操作。

国内读研的人太多,老板对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太低,这是不对的!每个初进实验室的研究生都应该得到安全培训,也都应该有一个指导人,领着他入门,教他怎么规范操作!

化工行业的每一个行为规范,后面很可能都是一条条生命换来的,希望各位科研老板们能够在组会上多提提实验室哪些方面没做好,而不是只顾着科研。学校也应该有个独立的监督委员会,抽查性的检查实验室安全、卫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等,不合格的,至少关闭实验室一个月整改!

知乎用户 ghosts999999 发表

说实话,各大院校其实是有死亡名额的,因为类似事件总以极低概率存在。

另外,实验室最忌讳的就是更换操作人员。非操作人员的话,如果没和之前的人好好交接是很容易出事的。就像有人拿了我的临时干燥装置结果不做后续处理,结果第二天浓硫酸就把我一整条裤子都烧(不过刚刚好,裤子烧完腿脚没事)

另外其中以密闭系统最重要了,因为一般这代表有压力以及有毒气体、以及和除水除空气等相关内容。这类实验一定要有准备和提前量的。这种操作属于经验不足

知乎用户 吐奶龙​ 发表

隔壁 top2 化学系毕业。大学化学实验室大多都安全措施薄弱。还记得本科上实验课实验老师问为啥用戴手套洗试管……

有机和高分子实验室一股怪味,大家都习以为常。只要没有剧毒物,防护最多只有白大褂,丁腈手套,活性炭口罩,老师总说没事没事,学生做实验图方便,也不注重防护,我还看过师兄暴露在放射性试剂下裸手做实验,呵呵…

大学化学就是牺牲健康做实验。企业这方面做的反而好些,因为死了人,轻则停业整顿,重则负责人直接进监狱了。

就说这次,死了一个人,最多实验室关一段时间,负责人写写检讨,也就过去了。实验室负责人会被撤职吗?实验室导师会被严肃处理吗?

有人说,学生自己安全意识薄弱,自己作死。有人告诉他做这个实验可能会死吗?实验室老师看过自己的学生是怎么做实验呢吗?!

如果让我处理,实验室 PI 直接辞退,按照企业的安全经营法律处置追究刑事责任。化学所所长检讨,化学所全体整顿半年。才能告慰这个学生的在天之灵。

可以我知道这不可能,这个学生的命只是他导师升职称,发文章,国家化学学科进步的一个小小的代价罢了。

知乎用户 jmk z 发表

我看有人说是带压开盖的……

怎么说呢,感觉应该是周围人的初步推测,因为如果是别的原因把釜盖崩开了,你看到的事发现场应该也是现在这个样子。人已经没了,要复原事件的经过恐怕不是看一眼现场就能得出的。

在化工厂待过,“真正的目睹事故的发生”与 “看事发后现场” 绝对是天壤之别,等领导到达现场,一般也处理的差不多了,倒不是说故意要掩盖什么,这是化工事故正常的处理流程,必须要第一时间处理现场,防止二次危害及环境污染。

所以也凸显了监控的必要性。

知乎用户 DRDang 发表

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室友加师兄熬夜做高温电极反应,一边通着氢气钢瓶一遍接着马弗炉 800 多度的高温,突然收到网上约战邀请,顿时实验也不做了,手里工具一丢跑到校外网吧打了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回宿舍发现实验室大老板二老板一起在等他,实验室的马弗炉被炸得粉身碎骨一群师兄弟包括我都在打扫清点…… 后来这兄弟退博转了硕,跳出了材料坑 。

知乎用户 冰镇熊脑花​ 发表

半利益相关 ,cp 是化院人 + 自己算个传媒人

答案说违反法规了 修改个……… 算了都 * 吧

首先 心疼这个师姐,其次希望研究人员的安全和生命得到重视,也希望民众能尽量不受误导,最后希望各位神奇师兄师姐注意自己实验言行,多少次误操作难道就不怕死神找上门?

文中附带一个近期一师姐与仪器的纠纷

另:** 新闻别来抢新闻好吗?报道好自己领域的新闻可以吗?

刚开始传的图是这样的

看到之后就去问 npy 发生啥事

今天才知道,来是隔壁所的事故(成府路西侧一个小巷子钻进去就是)(大四有些人不考研就去所里搬砖 / 联合培养,所以按说所里也有同学)

首先本着传媒人良心来说先 * 一句新闻春秋笔法钻心眼子,非要用 “不是研究员”,会给普通受众一种非专业人员操作而导致失败的错觉,信息传达失真。

其次,本着共情之上,(虽然他是生化方向的,实验室堆的冰箱比较多………… 没有什么高温高压操作)如果出事的是我的朋友或者我对象,那从生活上工作上来看,暴露了实验安全,仪器操作,以及工作压力的问题。

比如最近才发生的事情————

逝者安息,但不客气说下文这个师姐要是使用高压仪器,怕不是也会出事——

首先:不按规定时间预约,擅自预约

其次,不懂仪器只知道要用,乱操作误操作,不请教会用的同学或者仪器员,弄坏仪器还恬着脸吵架

这种人化院有,全国化学院系多半都有,不排除这回实验师姐也是因为仪器误操作 操作不了不找管理员自己解决结果翻车的可能性

然后,实验压力和安排问题:一些危险仪器的预约比较紧,加上研究人员的进度卷心,往往会压缩时间,酿成事故

“转 lab 之后压力小了很多,以前组里要排队用台子,时间用超了其他同学也会不爽”

以上

另:在其他答案底下说雁栖湖的,能不能分清中国科学院大学相关化学院系以及中科院化学所

那个妹子是研培的

崩崩崩事故二

崩崩崩事故三:

好像是个叠氮 or 氮的卤化物…

化生实验室出了微生物之外的大敌

“罚你舔负八十度冰箱面”

(开玩笑)

* 组似撒金坷垃

芥草亩产一千八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国产」9.6,我一星都嫌多

美剧迷眼中有哪些“神作”? 《生活大爆炸》必是其一。 最近,有什么让美剧迷嗨爆的“神操作”? **《生活大爆炸》,正版,全季,中英双字高清正式引进。 ** 什么叫爽? 不再费劲找集锦。 直接看,随时看,一口气看! 这可不激动么。 许多美剧老 …

什么是“表外煤炭产能”?

收录于话题 #学习 22个 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表外煤炭产能”,是今天新学到的一个名词。 来源是今天看到《财经》的一篇文章。链接在下面,全文约3000字。 《东北拉闸限电与能耗双控无关,这三点才是真实原因》 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