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张“遗照”背后,农村老人的“死亡尊严”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过去四年间,80后摄影记者杨鑫和她的团队志愿者们为近2000位老人拍摄了“遗照”。这些老人基本是偏远山区的空巢老人。杨鑫为这些老人拍摄的照片,是很多老人人生中,除了身份证照之外的唯一照片。

口述 | 杨鑫

记者 | 李秀莉

编辑 | 王珊

“纸牌位”

我是陕西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今年37岁。工作十多年里拍摄过不少农村题材的照片。

我第一次想到为老人拍“遗照”,是在一个低保户老人家里。那是2017年,我当时与人合作了一个叫“老有所衣”的公益项目,给贫困老人们送“温暖包”,有羽绒服、羊毛护膝和羊毛袜等。

触动我的那个老人70岁左右,住在两间小土房里。我去的时候,门口的土灶台还烧着火,屋子里烟熏火燎。老人的房间里,正对门摆着一张方桌,桌上竖着一张A4大小的硬纸板,上贴白纸,用毛笔写着“xxx之牌位”,牌位前有燃过的香,显然是经常在供奉。

我有些吃惊,问了一句,“怎么没有照片?”“山里人谁去拍照?”老人的语气很平淡。我又问她是否还记得老伴的样子,她有点尴尬地抿了下嘴,“走了十几年了,早不记得了。”临走前,我举起相机,给她拍了张照片,后来洗出来送去给她。她可高兴了,反复用手摩挲着照片,嘴里还念叨着,“以后不在了,留给娃们看”。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我爷爷,他去世很早,我从来没见过他。我对他的所有了解,都来自奶奶的讲述。她说爷爷会做豆腐,还是一个赤脚医生,年轻时总是挑着担子边卖豆腐边帮人看病,有时看病还不收费用。每说起这些,奶奶的话茬就停不下来。当我问爷爷长啥样,奶奶也说,没有留照片,不太记得了。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其实我小时候也没照过相,看到村里其他小孩有满月照之类的,我觉得很遗憾。上大学时,我选了摄影专业,加上想去平常不太去的地方,见各种各样的人,工作后我就主要做纪实摄影。

现在,手机如此普及,在许多人的概念里,拍照就是举手之劳。**但在商洛,如今依然有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拍过照片。**商洛市位于秦岭南麓,“八山一水一分田”,几乎没有平缓地带,脱贫攻坚之前,包括商洛市政府所在的商洛区在内,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生存,这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的老人,大都用老年机,一两百块钱,只能接打电话、发短信和手电筒照亮。有些连手机都没有,跟子女联系,要通过村干部或邻居传话。如果子女有心,在家时会带老人去镇上或者城里的照相馆里拍张照片。

老人们自己是不会去拍的,一是怕花钱,二是山多路途远,这里相邻两个镇,翻山越岭开车可能都要一两个小时,有些村子还没有公共交通,年轻人都靠摩托车出行,老年人腿脚不便,出村都难。有老人告诉我,有几年,也有人会开着面包车来村里,说免费拍照,只收相框的钱。可一个相框要几十块,老人不舍得。况且质量也差,太阳一晒,照片就褪色,糊到看不清脸。

2000多张”遗照“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就在琢磨帮农村老人拍“遗照”的事情。**我奶奶的遗照,就是我上大学时用胶卷机拍的,奶奶是小脚,我还特意拍了她的脚和手的特写。我拿给老师看过这些照片,她觉得拍得好,还提到让我用学校的大画幅相机去拍,参加影展。

事情还没做成,奶奶就去世了。在她的葬礼上,用的就是我当时给她拍的一张黑白照——奶奶站在老房的土墙下,一头白发,对着镜头笑。每看到这张照片,与奶奶有关的生活记忆就会涌来。比如奶奶喜欢养猫,养的第一只猫是黑白色的,很调皮,经常在院子的柱子上练爪,把柱子抓得很细。

**到了2018年,我遇到一个做公益的契机,就和伙伴们做了现在这个“老有所忆”的免费拍照项目。**第一次拍照是2018年冬天,在离商洛城区2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里,我们上午九点就到了,挂起两块背景布,摆好椅子,简简单单就是摄影棚。拍之前,我们心里没底,怕万一老人们觉得忌讳,没人来,多尴尬。

结果没过一会,就有村民过来问,你们这是不是可以照相。我特激动,用双手比划着12寸照片的大小,说不收钱,还送一个金边相框,只要年龄满65岁就行。拍了十多个人以后,消息传开了,先拍的老人把邻居和亲戚都叫来了,有骑三轮车的、骑摩托的、还有推着板车来的,一直到下午2点才拍完。有人说这是他们除了办身份证外,第一次拍照。

受这次活动鼓舞,之后的一个月内,我们又去了三个村子,拍的照片加起来有四五百张。我们选的都是空巢老人相对集中的偏僻贫困村。去之前,我们先和村长联系,村长会通知村民,给我们报个大概的拍照人数,人多时,我们派两个摄影师,人少就去一个。

**在拍摄时,我们从来不提“遗照”这个词,但村干部告诉我们,他们反而会跟村民讲,照片是“老了(死亡的委婉说法)之后用的”。****这老人们对此好像没什么心理负担。**拍照时,他们会说,“那谁还不死了,有照片总比没有好吧?”有时拍摄,一些老人紧张,旁边的老人还会打趣,“你不笑,你家娃以后把你照片给扔了咋弄”,或者“你个老怂,这照片摆你家柜上,丑不丑。”

**很少有老人对拍照提要求,基本都觉得顺眼就行。**有一个老人,有龅牙,长得不算好看。他跟我说,自己曾花钱照过两张相片,都不满意。我琢磨了下,可能是因为,他一笑,龅牙看起来很明显,不笑,整个人又看起来很严肃。我就跟他开玩笑,让他放松,最终抓到了一张满意的照片:嘴角微抿,龅牙被遮住,表情也松弛。

拍照时,对于老人的面貌,我们会最大程度保持真实状态,胎记、老年斑类等都会保留,除非被拍的老人有明显的面目缺陷。像我们遇到过一个老人,少一只眼睛,拍的时候我就问他,“眼睛后期给你修一下行不?”他表示很愿意。

对照片的背景,第一次拍照时,我们提供了红、蓝两色供挑选,结果大部分人都选了红色,觉得喜气,后面我们就只用红背景。另外,我们的所有照片,虽然老人心知肚明是遗照,但表情都很舒展,不是那种别别扭扭的笑。

**老人们这种对生死的态度,可能跟商洛的风俗有关系。**我从小商洛农村长大,村里老人过了60岁,会给自己准备寿衣和棺木,就摆在住的房间里,做好的时候还会请客。可能在他们的观念里,这跟祝贺添新丁一样,也是大事。

落寞

**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老人很热情。**不少人拍完照不走,会站在路边一直等着,邀请我们去家里“烧水喝”,就是做客吃饭。我们一般都会拒绝:因为农村老人做一次饭要吃一天,我们去了,他们不但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还要格外忙活。

但也有拗不过的时候,有一次,一个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到中午饭点时,一点也不吃。回去的路上,她悄悄告诉我,活动中间去上了个厕所,被一个拍过照的老人认出来,硬是拉到家里吃了一碗凉粉一个饼。

**接触久了,就知道这些老人的热心来自哪里。**像大多数北方的农村一样,我们去过的村庄,平时村里老人最多,要么在房前屋后干点农活,要么去山上挖点草药,摘点酸枣。腿脚好一点的老人,平时还去赶个集,凑个热闹。腿脚不好的,就整天坐在自家院子里发呆。村子里特别安静。

**我这几年跑农村,最大的感受是,在政策扶持下,农村老人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大,基本从土房子搬进了砖瓦房,院子也做了硬化,可他们却始终很孤独。**我在短视频账号上发过一个老人的故事,他有五个孩子,都外出打工,一年回来一次。我问他,想不想孩子呀?老人说,想,想了就视频。我说你还会发视频呢。他说他自己不会打,只会点接听,所以永远都是等着孩子打过来。

**接触的老人多了,我有时会很难过。**有一次拍照,一个老大爷急匆匆跑来,布鞋上和身上都是水泥点子,脸上也沾了一些。他有些为难地说,自己在附近给人和水泥,是正干着活跑来的,能不能先拍。我还没开口,旁边的队伍就给他让出了位子。我边给他收拾水泥点边随口问:叔,咋这年纪了还干重活呢?老人说,能赚一点是一点,不给娃们添麻烦。后来我才知道,他已经68岁了。

隔天,又有个独居老人,腿脚不好,拄着拐杖挪过来拍照。我问,叔,腿不舒服,咋不去医院看看?老人摇摇头,说年纪大了,负担不起,也不想让娃们花钱。

这些场景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现在和父母分开住,有一年,春节前两天,我正在分装发给山区老人的暖心包,我妈正好在我这,她在旁边站着,我看她有些不太对劲,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下。她说就是感冒,吃点药就好了。我也没太在意,结果那天我正在公益活动现场,就接到嫂子电话,说我妈突发心梗,上手术台了。我们都觉得老人身体硬朗,其实不是,他们只是能忍,有病了也不说。

**在村里,也能看到农村老人身上的韧性。**我们曾遇到一个老人,80多岁,老伴离世多年,儿子也意外受伤,失去劳动能力,需要照顾。除了国家补助,她平时就靠种玉米、豆子、核桃,拿到镇上卖点钱。我们第一次见面,是给她送羽绒服,当时她戴一副破手套,穿一身破棉袄,清瘦,但很有精神气儿,住的三间简陋土屋建在山顶,车都开不上去,却收拾得很干净。

后来我们去她的村子拍照,她一直站在旁边等我们忙完,拉我们去家里做客。到了她家,她掏出核桃,不停塞给我们,还拿出下午要吃的饼,我们拗不过,六七个人分了她一个饼。

拍“遗照”这个事,我们已经进行了4年。这些照片,有些已经真的成了遗照。2018年,我们刚开始做活动,将第一批三个村子拍完后,才去洗照片,结果送到第一个村子,有村民指着其中的4张照片说,人已经不在了。那之后,我们拍完一个村子,就尽快把照片送过去。

第一次拍摄完,我们将照片洗出来,在村子里做影展,四根铁丝,拉出了一个20米长、30米宽的照片墙,挂着整整四五百张照片,相同的尺寸,清一色的红蓝背景,每张照片都是一个笑脸,看起来特别壮观。那次来了好多老人,特别热闹。后来,我们专门做了展架,每拍完一个村子,就做一次展览,把大家聚起来,再热闹一次。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菲菲/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tomdickharry|一名大陆警察的经历

四月初的时候,我发现手机里的几张照片不见了。那是训练时拍的照片,也是我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照片。 我翻遍了手机里所有的存储空间,最后在聊天记录里找到了打着水印 “!图片已过期或已被清理” 的高糊预览照。我还是截了图,保存了下来。 其中一张是集 …

水表工刘涛决心离开合肥

" 合肥人刘涛曾是一名抄水表工。从2010年起,他开始拍摄家乡街头的人和景观。那些照片获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让他成为城市忠实的观察和记录者。最近,这个观察者决心离开合肥。 抄水表工兼街拍摄影师刘涛决心离开家乡合肥。 早在2017 …

官方回应「是否调整防控政策」称「将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什么?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是怎么做到几百个字跟没说一样的? 知乎用户 飞过海 发表 翻到外面看看,大江南北因为防控已经爆发很多次群体性事件了,甚至还有更严重的,而且往往是以政府的退让收场。当一个更大 的政治性事件将要发生甚至已经发生的时 …

为什么富士康这么大的事儿没有一个官方说法?

知乎用户 一只雪鸮 发表 因为官方在忙着质问韩国 知乎用户 老月牙 发表 不管是高速公路上的人,还是传说中的什么房间,我想根据很多人看到的,也有一些当地员工讲述的,大家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里先不在多言了,因为我也没有啥内幕。但是有个现 …

疫情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知乎用户 Amelie 医生 发表 直接影响就是:不想活了,活不下去 我,90 后,一名医务工作者,已婚未育,坐标一线城市。 疫情不断的反扑反扑,我记不清支援过多少次核酸采样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得了防护服 PTSD,看到想到要穿防护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