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抗也需要合作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已经有太多人断言,新冠将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我们此前曾习惯的那个彼此密切联结的全球化时代,看来已经落幕。随着外企产业链可能撤出中国的传闻涌来,国人的危机感也再一次被激发,这恐怕也是“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与世界接轨”十多年后,正当我们越来越需要世界时,现在“世界”却在与中国“脱钩”了

这样的变局应当如何应对,人们的反应不一。有些人认为“脱钩”的传闻本身就有待证实,就算有,也难证明针对中国;有些人主张中国必须更深地融入世界,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加快海外布局;但我也看到有人认为,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而最最根本的,就是中国自身要变强大:“被孤立,说明你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让强大者感到不安。要打破孤立,你只有变得更加强大,强大到让试图孤立你的人反而陷入孤立。”

这种声音在草根社会颇有代表性,很容易受到欢呼。但是等等——被孤立能说明强大?冷战时欧洲最孤立的国家可是阿尔巴尼亚。当我指出这一点时,得到的答复是:“难道不应该强大,永远成为附庸的不孤立才好?”在他看来,近三四十年是为了最终强大而“韬光养晦,忍辱负重”。

这种逻辑耐人寻味,可以看出一些国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孤立倾向,也就是说,与人交往是迫不得已,内心将之视为受制于人,最终仍要回归孤立,因为自足、不假外求才被视为真正的“强大”。这种视角理解的“强大”,其实是一种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制约的权力

美国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其名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强调:“把巨大的危险看成是一种挑战而不是一种威胁,这是一种罕见的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这往往是一种好斗的男性气概和权欲的体现,而在社会交往中,“相等力量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标志着缺乏权力”。换言之,表现出自己不依赖他人、却又能对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是权力的必要条件。

像这样的权力认知到处皆然,大国因其相对自足和内部事务繁剧,也常常都有潜在的单边主义倾向。Barry Buzan在《美国和诸大国》中就说过,美国的孤立主义与单边主义是一体两面,并患有“中央之国综合征”——也就是把自己看作是宇宙的中心、唯一至关重要的文明价值及标准的绝对持有者。

但要说到“中央之国综合征”,那毫无疑问我们中国的历史传统至少也是美国的十倍那么长。在“天下”的政治格局中,中国不仅不假外求,甚且以此为耻,因为理论上说,“天朝”不存在对等的敌手或盟友,一旦遇到挑战,中国人内心深处都觉得“练内功”造就自身强大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近来甚嚣尘上的“入关学”,其底色也是如此。国内网上的这些言论,也许就其本身而言不值一驳,但作为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却值得认真对待。“入关学”的流行意味着,中国虽然已经开放四十年、与国际接轨二十年,但很多人在****内心深处仍相信中国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保持联系,而在政治上却怀有对国际社会的根本拒绝

在这种时代错置的世界政治视角中,西方是“大明”,而中国则是准备入关的满清,虽然被视为不文明的“蛮夷”,但只要凭实力说话,征服对方就行,“所以不用靠向什么普世价值,也不用弄什么软实力,之前那套谦虚,自省的文化输出也都收起来吧,没用。证明自己很强,才是最好的文化输出。”

这是一种既自卑又自负的中二病,带有中国政治中一贯的偏好:在一次决战中,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都自认“蛮夷”了,那说好的“文化自信”呢?这其实是“文化自卑”加“权力自信”,只不过带有一种粗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认为一切靠实力说话,“文化”根本没用,类似斯大林说的:“教皇有几个师?”

当然,这有个基本前提,就是“我比你强”——但“我”是谁?“你”又是谁?显然,在这个视角之下,“中国”与“世界”(几乎是“西方”的同义词)是二元对立的,这感觉就像是被班上同学霸凌后的小男孩,选择了变古惑仔找人拍砖,但也很可怜,因为其他小朋友都不和他玩。这样,对抗与自我孤立彼此强化,走向了乍看热血沸腾、实则风险高而胜算小的路径

之所以说这很中二,是因为世界政治史一再证明,“对抗”和“合作”远不止是那么截然二分的,甚至搞对抗时还更需要合作,因为近现代史上,试图改变现状的国家之所以失败,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无法集结起一个足够多数的联盟,而要靠单打独斗改变世界格局,不仅不可能,通常都是自速其祸的

德国政治家俾斯麦就是深谙此道的外交大师,这位“铁血宰相”通过三场干净利落的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但始终注意在欧洲五大国的格局中站在对自己有利的多数一边,并强调不能受制于意识形态过多树敌,因为现实政治必须有弹性,这样才能善用每一个可能的选择机会。

在他离开政治舞台后,德国两次在世界大战中战败,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自我孤立,对抗性强的狂热又缩小了自己的选择余地,而它那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秩序,又很难找到真正的盟友——根据《审问欧洲》一书的观点,纳粹时代那些仆从国、傀儡,与其说是德国力量的组成部分,不如说是负担。

要说“入关”,近代俄国还曾面临更有利得多的形势。1903年,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就曾断言:“以中俄接壤之广及我国极其有利之条件,俄罗斯吸收极大部分之中国乃迟早之事。”更不用说,1945年经历战乱的欧洲疲惫不堪,苏联拿下整个欧洲似乎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一切并没有发生,一时的实力盛衰常常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个幻觉。别的不论,苏联所能集结的华约集团在整体上显然是不能与北约相比的。

国际体系是一个制衡的网络,即便在冷战结束之后“一超多强”的格局之下,美国如日中天,也还是需要盟友而无法单独推进自己的议程。因为如果霸主的单边主义损害了太多国家的利益,那么就算无法直接挑战其优势地位,也可以通过非军事手段来拖延、阻挠、破坏其政策,这就是所谓的“软抗衡”。显而易见,一意孤行追求“强大”,最终其实反倒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是损害而非有助于其变“强大”

一个新兴大国对原有的政治格局不满,想在新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误以为自己可以单挑全世界的,即便强大如冷战后的美国那样,也搞得焦头烂额。至于认为陷入孤立还能发展得更好,那不过只是一种幻觉,最多也只能寄希望于“我的损失比你的小一点”罢了。

作为一个长久以来遗世独立的国家,中国在很久以来都未学会如何“交朋友”,因为“天朝”无此必要。就像研究近代史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说的,中国人从来不知如何平等地对待外国——近代以前是我们不肯平等对待他们,近代之后是他们不肯平等对待我们。

时至今日,**那种“只要我强大,你们就会来讨好我,跟我做朋友”的心态,表面上看是自信,其实仍然是内心深深的自卑。**这就像一个人,不认为自己得到尊重是因自身的性格、素养和兴趣,而是因为自己家有权有势。但且不说别的,这样仅凭利益的结合,是不可能锻造稳定的合作机制,吸引到有价值的盟友的,而最多只能找到那些寻租的仆从。

从个人来说,也需要想想清楚,以前总说“国家好,我才好”,其实隐藏着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国家的强盛将使共同体的每一个人都受益;但如今,政治已变得高度复杂,很多事是反直觉的,世界史上多的是这种事:一个国家谋求自身国际地位和霸主权力的冲动,却需要全民买单

如果说“国家好,我才好”,那么“国家”又是谁?国家其实就是我们。真正“强大”的国家,其强大是来源于它的人民,应该反过来说“我好了,国家就好”才是。与其沉湎于中二的幻想,不如先抬头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国民吧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疫情重创中国经济,制造业会大规模转移吗?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承接中国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就可以高枕无忧 2020年3月24日,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总装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人正在生产作业。图/IC **文 **| 彭韧 **编辑 **| 彭韧 **编者按:**突然 …

陈天庸:这个任老头

晚上看到北京纪委监察委发布的信息,对任老头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关心他的国内外朋友很多,我将知道的一点关于他的情况分享一下:老头生于1951年,今年虚龄七十岁了。这次进去前,医生怀疑他有前列腺癌,本 想过了年去做个检查,赶上疫情,耽搁 …

一场宣传拉锯战:中国的新冠疫情叙事能成功吗?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新冠病毒暴发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周一,长江武汉段。 Photo: Roman Pilipey/EPA, via Shutterstock 几个月来,中国政府的宣传机器一直在抵挡外界对其处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批评,这种宣 …

新冠疫情会导致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出中国吗?

本文转载自李晓鹏博士 公众号 作者朱冰鸿 微信号:worthsoft 这一次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中国大多数行业一度停摆,除少数生产口罩,防护服,洗手液等防护用品的工厂外,制造业更是基本停工,目前虽然疫情大体控制住,企业逐步复工,但是依然有很多 …

疫情危机损害国际形象,中国打响外交反击战

中国政府的初期应对备受质疑,与多国的关系因疫情紧张。如今它开始反击:驱逐外国记者、抨击种族主义、暗示其他国家反应太慢,还暗示病毒源于其他地方 中国官方媒体上周一发表的照片​​显示,习近平在北京视察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Photo: J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