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青千回国后,发的文章质量下降很快?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orbicula​ 发表

所以这答案也要无声无息地删?

是我说的话太实在吗?

————原答案————

什么实验条件不行这种客观原因,不是没有影响,但绝对不是普遍性和决定性的。

不怕得罪人的话,说白了就是只擅长做题。

在国外靠别人开的宗立的派拿一些水到渠成的好 idea 发文章,轮到自己独立了发现离了已经熟悉的那点儿研究经历一点儿有价值的新东西都憋不出来。

我不是说中国盛产做题家。以我在国外这些年观察,负责地说,这种做题家无论哪国,在博士、博后群体里比例都不低。真正能自己在前沿领域动脑子搞创新的在普通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能有 5% 顶天了。全球最顶尖的研究机构里比例才会稍高一点。

如果说我国有什么特殊的话,大概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回国的概率和做题家更接近,而我国的某些奇葩国情、政策、风气特别利好做题家回国,做题家回国的好处远大于留国外发展,甚至压过有能力的海归和国内的土博。

知乎用户 Field T​​ 发表

这个问题我也发现了。不止部分青千,包括很多其他从国外回来的 PI。我觉得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 这些人能青千回国就要求发的文章数量质量都得有。然而这些满足要求的基本都是 postdoc 或 postdoc + PhD 都是在大牛实验室的。尤其是 postdoc 期间,大牛实验室项目多资金足,大文章几乎随便发。甚至有些小的实验室,和大佬们合作多挂一个通讯作者文章水平就不太一样了。我了解到过的某 HHMI 大佬实验室,人均一套酶,走的时候好多人都会把自己那一套带走,可以在成立新实验室的时候省好一笔钱。另外,杂志都是 peer review,所谓 “peer”,对于大杂志比如 CNS 这种,就意味着是大佬和权威。而且往往领域内大佬们和大佬们之间也都是很熟很了解的。也就是说,文章都相当于是自己人审了。所以这些中国 postdoc 发大文章就容易很多。所以,很多拿着一手大文章回国的,实际上水平还是有点虚的。

2· 硬件上的差别。现在国内硬件确实越来越好了,钱足足的,甚至已经比一些国外中上等的实验室都阔气了。但是确实相较于那些青千们待过的顶尖实验室,差距还是有一些些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已经是 2018 年了,仿佛我国制造业早已无人能敌的时候,实际上实验室里还用不到质量稳定的国产移液枪头。

![](data:image/svg+xml;utf8,)

在国内实验室总会看到的现象就是:今天做 RNA,拿出实验室珍藏的进口枪头,小心地在超净台里插满一个崭新的枪头盒,然后拿去灭菌。。。

然鹅,国外的枪头都是这样的:

这是我当年年少的时候出国做实验当时就震惊一脸的事实。然而国内的实验室大多还在抱怨一排枪插下去总有几个枪头是堵的。

所以我真的质疑过自己很多次,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满大街都是 made in China 的时候,实验室里除了微波炉就很少见到这个标志了。而且枪头这种,需要很高技术含量么?。。。求大神指教吧

不过当然,国内大实验室也越来越有钱,买进口枪头也不是问题了。。。

3· 软件的差别。首先,做实验的人不是青千自己了,而是学生们。这就不好控制了。自己做实验负责一个项目自己都有数,学生招进来,就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进实验室目的性也千差万别。而且所有的 PI 都会领导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几乎没有 PI 了解过管理,甚至也几乎没有 PI 真正学过什么教育理念,他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无非是以前待过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 自己多年摸爬滚打悟出来的东西。所以一个实验室队伍的效率就很难保证。有时候运气不好,招来几个不怎么上心的学生,那整个实验室就得乌烟瘴气几年。

当然国外也不是说就没有这种情况。但是青千们发大文章时的实验室往往都已经运转多年了,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机制,lab manager 和 technician 们搞得井井有条,而且国外的 PhD 招生要严格的多,因为学生工资很高,所以 PI 们都是精挑细选就怕自己的钱打水飘。所以国外的 PhD 里真正热爱科研的比例要比国内高很多。这实际上就让整个实验室的风气改观不少。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4· 考核压力。国内基本上除了清北这些顶尖学校(而且这些院校也是这些年才开始),大部分学校对于 PI 们的考核并不严格,至少与国外的 tenure 机制比压力小的太多。老话说得还是有理啊,,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部分青千不排除是抱着养老的心情回到祖国怀抱的。。所以文章不多,他们也没那么在意其实,因为心里很清楚的。

此外,国外的院校科研管理体系确实相对成熟很多,但是体制上真的各有利弊,这个不好说。

而且听说因为最近老美好像很没有安全感老搞一些事情,青千的事情低调了许多,也不知道真假。反正国内的基础科研不可否认势头很猛,但是,问题也是摆了一地。看那帮已经混出来的大佬们有什么好办法了。

知乎用户 一只豆瓣酱​ 发表

前排很多人提到硬件条件,提到创新能力,提到个人素质,但有些隐形的东西被大家所忽视,而其实外人也未有体会无从得知。

圈子。

科研圈其实是个很小的圈子,研究到顶端了以后其实每个话题也就那么几个组,基本上都互相知道。

不在一个圈子里,很难让别人带着你一起玩。特别出众特别出彩的除外,一般情况下,顶刊的编辑、审稿人和作者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都是见过面的。

很多青千博后发得贼好,那是人家老板是这个圈子里的,圈子里的人带着一起玩的是人家老板,不是博后本人——闷头在实验室里纯干活是没有前途的。

很多国内的学者,即使做到了教授,也不太了解西方学术会议的存在意义。

第一次跟着老板开会的时候,老板各种叮嘱,这次学术会参加的有哪些哪些教授,重点关注哪几位大牛,一定要抓住机会给他们介绍我们的成果,就餐的时候记得要坐到他们身边,海报汇报的时候记得把他们引过来看,记好他们给的建议,到时候就请他们做审稿人

有的会议会直接专门安排杂志编辑见面环节,那就更方便了。

我们实验室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文章,一般基本上投稿的时候都能秒过。

疫情期间不少会议取消了,有几篇文章没参过会直接硬投,和之前投的文章有些类似的套路,但给出的评价明显低了不少,要补的东西也明显多了,这还是建立在我老板在圈子里还算立足脚跟的基础上。

当然参不参会也不是绝对的,文章本身质量够硬足够新颖当然也没问题。

然而,很多回国的青千,有的是在国外就一直在实验室闷头苦干从没真正进入过相关的圈子,有的因为回国的地理位置、签证等各种原因没有再经常去参加会议刷脸刷存在,加上中国人本来就不擅长这类欧美式社交,掉到了圈子外面,再加上文章本身还是博后期间的老套路老话题(毕竟科研更新换代还是很快的,需要每年开会去 get 新热点),无怪乎文章水平一落千丈。

咋办呢,谁叫学术圈的话语权不在咱手里呢。

知乎用户 Wayne 韦恩​​ 发表

每个人的情况其实都不太一样,如果要客观分析,以下可能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因素

1. 回国前是一个成熟的平台,回国后往往需要自建平台

个人认识一个末代青千,回国入职某 211 高校一年多,一直没能拿到足够的场地搭建实验室。学校因为各种历史遗留因素,无法兑现承诺。学院也难为无米之炊,挪不动其他早已占了地盘的各路神仙

为了做实验出成果,这位朋友甚至不惜耽误时间被隔离,也要回到自己读博的地方。到现在两年多了,才勉强拼凑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这种情形下,如何能够出好成果?

当然,这个个例很极端,但相信每一个回国的青千,都有过重新搭建平台、采购或寻找仪器资源、打通各种关节的经历,长则一两年,短则三五个月。即便所有路子都跑通,再摸索出稳定的实验条件,也需要不短的时间。这自然会影响出成果和发文章的时效

2. 回国前是自己一个人干,回国后是指挥着别人干

这两个角色需要的技能其实有差别。前者属于自己管好自己,后者则需要管理他人,但管人往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当遇到的学生能力不如自己时,就会出现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的情形

个人有另一个青千朋友,身处南方某 985。按理说这儿的博士生质量不至于太糟糕,这位朋友还是跟我抱怨,说一个简单的高分子合成反应,最后还是需要他亲自上手,替学生跑通,才能再手把手交给学生去重复

除了能力差异,回国后更换角色成为老师,也难免开始被除了科研之外的其它杂事所干扰,能专注投入科研工作的有效时长一定是减少得厉害,产出降低也就不奇怪了

3. 回国前做的领域是老板的,回国后往往需要另起炉灶

这算是博士和导师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被遵守,除开个别特殊情况。有些强势的大老板甚至会为此不惜撕破脸面,对学生赶尽杀绝

另起炉灶就意味着有走错路的风险。科研也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从概率上讲,要产出顶刊级别的成果,背后至少有三四个其它方向要被当做分母

即便属于学术圈顶流的老板,组里也不是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做出顶刊级别的成果。以日本的 Aida 教授为例,养着一个三五十人的大组,每年都能产出好几篇 NS 文章,殊不知任何一个工作的背后,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4. 回国前发文章可以靠老板刷脸,回国后则不一定

学术圈也非绝对的净土,论资排辈、看碟下菜的事情其实不少见。同一个工作,自己投也许刚刚能够上中科院 1 区,博士老板投可能就可以 AM、Angew、JACS

有一部分青千回国后发文章不再依靠老板,也许是因为研究方向有差异,也许是想要独立发展,这时候一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在学术圈积攒下自己的声名,打开局面

个人最近碰巧见到一个例证,某江浙 211 高校的一个博导,三年前发文章基本就是中科院 2 区的水平,_Prog. Org. Coat._和_Polym. Chem._这种。近三年因为某些缘故和一个国外大佬搭上关系,一下子发了两篇 NC,充分体现了发好文章靠学术大佬挂名是一条捷径的事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千都如此,也有个人实力和背景非常强悍的例子,回国没几年就可以干出 NS 级别的成果,个人也认识好几个

所以说,青千项目也是国家层面的一场投资,类似于风投寻找好项目。是投资就有风险,但不冒风险也不太可能取得高收益。为了能够在学术领域培养出顶级人才,利用这样的契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发展,国家层面的目的绝对是达到了

知乎用户 花花鼓​ 发表

1. 国外的实验室那是现成的,去了就能做实验写 paper 不耽误事。回国自己当 pi,一堆烂事,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一个报销就能报销掉所有时间,还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会议,而且挺多人回来后就成家生孩子了,时间相当不够用。至于搭建自己的团队更难了,趁手的人不好找的。

2. 很多青千都要在国外待 3 到 6 年,这是科研最黄金的时期了,这之后精力就会下降,正好对应回国的时候。

3. 大佬和小佬做同样的东西,大佬就是能比小佬发的好。大佬有名声有积累,编辑和审稿人都要给面子的,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小佬的 paper 能送审就不错了。

4. 有的青千发展不好,有的青千发展一般,有的青千发展不错,有的青千发展极好。青千拼到大帽子的大有人在。我看还可以提问下为啥有的人回国后文章发的更好了。这可能就是一个分布问题。

5. 不要以文章档次论英雄,还是要看内容。很多原创性的想法,一开始都不被认可的,怎么发的高。唐本中院士的 AIE 最开始发在 cc 上,被广泛认可以后 jacs 随便发。

知乎用户 被离异的单亲母亲 发表

前夫青千回国后,七年半只发了一篇合作文章,断崖式下跌,丢人现眼。但是仍旧野心勃勃,认为还会重现往日辉煌,也不看看自己原来发的文章是借助了谁的力量。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他没有

哦对了,在别的青千回国后焦头烂额忙着搭建实验室、建立人脉、努力发文章的时候,前夫回国后迫不及待地换了老婆,拿着国家给的钱完成了配偶的升级换代!文章能不能发得出他是无所谓的,自己享受到了就是胜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去求爷爷告奶奶找某个设备给你做实验?你信不信有钱人家都可能不给你做,给做也得排队等半年?

所以说,为啥会有那么多人钟情于有行政职务 / 荣誉榜身的导师,大至校长、副校长,小至院长、系主任,更有什么院士、长江学者呢?其实就是在攒人脉资本,因为并不是你有经费,别人的设备就会给你做实验,走商业合作的路子,那点经费怕是不够烧的。即使钱到位,排队到你怕也是黄花菜都凉了。

知乎用户 卡卡罗特 发表

我觉得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平台不一样了。拿到青千的时候可能在比较成熟的研究组里工作过。设备等条件失去了,所以产生的文章下降了。

二是青千回国需要定居,定居十分消耗精力。青千的岁数正属于上有老下有小样样需要顾到的时候,找房子,置办锅碗瓢盆,办户口,小孩上学…… 一折腾就筋疲力尽了。很多人常年在一个城市生活没体验,因为你是慢慢积累的,毕业后一步步走到现在。一个三十五六的年轻人,空降到一个城市,毫无根基,而这岁数又有家小,从零搭起一摊真的十分辛苦。你分散在很多年完成的事他得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完成,很快就有气无力了。三十五六跟二十五六差别很大。

三是终于找到职位,可能想做点自己真心想做的研究。大家走上研究这条路,几乎都是理想驱动的。不论你是读了科学家传记,还是读了太多科普,还是天生喜爱研究,最后走来,都有一个科学梦想。不止青千,很多年轻科研人员都有这个问题。一旦自己不打工了,掌权了,就想做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然而梦想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做成熟的,自己擅长的才能发文章。做自己想研究的,难免不熟悉,或者能力不够,毕竟没有积累。不做你以前老板的题目,另起炉灶都需要很多时间上路,自然就工作质量下降了。

这几个是主要的,还有些特殊情况,比如中外有别。有些单位要求第一作者,但一些国际合作是按姓氏排名,这样你若花精力搞国际合作,可能就对你的考核毫无贡献。因而一些合作就被逐渐放一边了,而那些合作可能是你一直擅长的。

我建议青千们或各位有志青年不要介意社会上的议论纷纷,比如知乎上目前这个题目下的议论。每个人情况不同,别人无法理解你的难处或理想,也不打算体谅你,给你时间发好文章。不必介意,自己做自己的事就行了。不要理会议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之前已经回答过了,

如何看待「不少海归学者在国外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而回国后却只能平凡地灌灌水」这种现象?

简单点说就是,玩命在国外拼了几年以为总算熬出头了回来放松一点,

没想到这才只是一个起点,根本看不到头。

不然就会被学生说,回国后文章就发不出来的辣鸡。

(你等着,等把国外成熟的条件,二三十人的团队搞齐了,一定能发。毕竟国外还有关系不是,互惠互利。)

另外,楼下好像有个青千风评受害了,如果不是嘴炮的话。

贱贱的圈 | 群 | 站 «<

知乎用户 keep 博 发表

这是一个非常操蛋的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总是停留在数数,看影响因子的层面,却很少去关注论文本身对某个领域的影响。如果一个青千回来每天总是想着怎么 follow 别人发高档次文章,有啥鸟用,只是给别人添了几块砖。当一个青千回来,一直在尝试挑战艰难,甚至无人区问题,尽管不成功,那也是国之大幸,钱投给他们也是值得的,总比那些整天 follow 别人发鸡肋文章的要强得多,至少有那么一批勇士在为国探路。当然那些 follow 别人还是发很水文章的不在本讨论范围之内,那确实是水货。总之,中国人是该沉下心来做科研了,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在大方向方面,要多想想怎么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别整天老想着发高档次文章,整天以文章论英雄。百年之后,人们往往记住的是第一个提出的人,而不是那些所谓发高档次文章的人,这些人恐怕也早已被历史所遗忘。

知乎用户 Rozen 发表

好多回答都是在说之前的高产是老板、关系、国外先进设备等因素造成的,没了这些青千本人并不高产。我想换一个角度,可能并不是青千本人以及其所在环境的问题。

首先声明我的观点只适用于少部分青千,但因为问题是问为什么,所以我想把这种可能原因也说出来。

这种比较少见的原因,就是青千回国之前从事的课题基本做完了。回国之前的 5~10 年间,该博士 (后) 在某一研究方向深耕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最终搞了个大新闻 (CNS) 并拿到青千回国。但是,这篇大新闻的发表也基本标志着该研究方向走到了尽头,受限于体系本身而 (暂时) 没有了研究价值。所以,回国后只能靠着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发水文,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又不顺利(这在科研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我不认为这可以说明研究者的水平低),就出现了题主所描述的情况。

灵感来源: 隔壁大牛组发表 nature 后,被迫转方向的过程中鲜有成果。大牛如此,青千也逃不过

知乎用户 Prof. 鎏​ 发表

发文章和科研是两个问题,真正厉害的人一辈子可能只做一篇文章就够了,发现准晶体的以色列人谢赫特曼 2011 获得诺贝尔奖时,只有准晶体那篇获奖论文引用次数超过 1000 次。

![](data:image/svg+xml;utf8,)

所以,破除 “四唯” 是对的,单从论文数量上评价,现在发 JACS,Angew 比以前容易多了,因为很多学术编辑都是华人,再加上我国的论文市场。这些期刊也“不得不低头”。一个大佬,招 10 几个博士再招 10 几个博士后,试问他一年不发这么多高质量论文都对不起“人工费”。

所以,青千本来也就不应该纠结于 TOP 期刊论文数量的多少,当然,不是说一定拿诺贝尔奖去比较,只是说我们需要有价值和意义的科研。

“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嘲笑我。但我并不在意,我知道我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时间终于证明了这一点。”——谢赫特曼

知乎用户 白毛小狼狗 发表

1、高水平文章除了看实力,更看关系。在很多牛组里,你文章能发到哪,完全取决于老板想让你发到哪。

2、做出来高水平的工作,不一定是一作的功劳。有多少外人看起来牛逼哄哄的组,内部是流水线作业的。据我所知有好多做生物的组专门有充当 “大脑” 和“民工”角色的人。

3、都已经青千了,在很多不那么好的学校里,地位身份基本也就比较稳定了,谁还想那么玩命干啊?

4、一辈子朝 8 晚 11 一周七天的工作死得早啊!

知乎用户 雪人 发表

硕博选导师千万不要选刚回来的青千。

这类人虽然学识渊博,但不一定科研成果会很出众。但是自负是一定的。

我也不知道为啥青千回国之后就不行了,可能有的人纯粹是靠运气,原来组上有很好的平台,老板也足够优秀,有很好 idea,在领域是大牛,做通讯总能发出大文章,所以他们在国外能做一些东西出来。

怕就怕,一些人把平台的优势幻想成自己的优势,本来他看到山顶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他自己就是巨人。

也可以拿建房做个类比,PI 就像建筑师,科研助理(未来青千)就是个搬砖的,砖搬的好,不代表将来到了建筑师的位置,设计也很好。

也可以拿公司作比较,PI 相当于老板,科研助理相当于员工,老板统筹全局,给出公司的发展方向,建立发展项目,员工负责实施就行了。等员工坐上老板位置,会不会管理,有没有能力给出发展方向这就很关键了。

还有就是,青千回国以后,由于帽子太令人瞩目了,有些人就会飘飘然了,这看不起,那看不起。在国内这个环境下,资源到底是稀缺的,青千拿那么多资源,承受的压力也大一点。自己当老板毕竟不容易,更能展现综合素质。

刚回国的青千就是个未知数,不要把他们看的太高,很多人都是滥竽充数。等过个 5 年就知道,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正常。他们以前发的文章很多时候取决于他们老板的名头。带上老板,本应该据的变大修,大修变小修,小修可能就直接收了。很多时候 idea 都是老板的。

所以, 一旦开始自立门户,立马抓瞎。别看一个个以前牛哄哄的,不少人是没有 idea 的。

知乎用户 Batman 发表

  1. 青千做博士后,跟老板一起发文章,你看到的是文章,并不知道这篇文章青千是产生了 idea,从头到尾设计了实验,写了文章,还是老板的 idea,老板的设计,青千只是贡献了体力劳动。如果是后者,青千独立了什么都要自己来,自然会抓瞎。
  2. 行政环境,美国的科研人员基本上都可以专心做科研。青千回国要花很多精力应付跟科研无关的事。
  3. track record,跟着老板发文章,老板都有几十年的声誉肯定也认识很多人,天然就可信,跟一个新人比本来就容易发。
  4. 科研环境,试剂,仪器,什么的就不说了,很多人都提到了。
  5. 社区交流,美国各方面大牛都很多,学术交流频繁,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分享 idea 产生启发还是要东西都容易的多。

中国的优势是某些行业投入基金多,人工便宜(养一个美国博士生需要 4 万美元,可以养多少中国博士生大家算算),不过这个优势远远不能抵消前面的劣势。所以发文章质量大幅度下降也是正常的。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确实有不少青千,回国后发表的文章,相比回国前,有明显下降。我以为,这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搭建实验室需要时间。许多青千回国后,是自己做 PI 的;即使加入大佬的课题组,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团队。购置、搭建仪器、实验室装修、招学生、博后等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自然很难维持以前的产出。

其他工作会牵扯时间精力。青千在国外做博后时,精力一般只要花在科研上就行了,经费有博后合作导师负责,其他工作组里一般也有行政人员帮助。回国后,需要自己申请经费,需要自己学习和适应国内的各项流程,部分还有教学任务。这些事情都会牵扯大量的精力。

独立工作后,发表文章确实会相对困难。实话实说,审稿人多少是会受作者的名气影响的。在国外做博后时,合作导师不少是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论文相对容易发表。回国后,总是要开始独立工作的,投文章老挂着以前老板的名字,也不像话。而且,惜羽毛的大佬,也不希望自己不了解的工作,带着自己的名字投稿。因此,回国后,哪怕是相同质量的工作,投稿难度也会上升。不过,我也知道,部分青千,回国多年后,仍然想尽办法,带着国外老板的名字投文章。

目前,哪怕是对青千(虽然现在不公开讲青千了),考核压力也不小。回国前,可能还是得稍微留点数据,让自己在头两年能有所产出。

知乎用户 泉啊​​ 发表

1idea,可能会存在导师提供想法,指明方向等等情况,虽然在大牛组,但是个人对科学研究的思考可能不深,参考成电某副院长 (ps: 这里只是讨论可能的,部分的情况,很多青千牛逼程度不是我这个凡人能评价的)

2 实验条件,总所周知,很多学科实验仪器是无比重要的,几百万的启动资金根本不经花的,很多科研烧钱的不行。或者你没有这个仪器,这下根本做不了这个实验,用别人组的就需要 social,要等,文章挂名还有可能扯皮,几次下来可能一年过去了,实验没有做几次。总之,实验条件对不少学科绝对是重要限制因素,现在也出现青千不独立成组,依附于同方向的院士团队的情况。毕竟设备资源摆在那里,不可谓不诱惑。

3 国内科研,智商高,情商也要高,各种繁琐的事情不少,财务如果没有得力助手就会让你脱层皮,还要注意各种开会 social,经常跟国内外大佬,编辑混熟脸。

4 回国后就需要招学生,开始培养学生,这个时候也体现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如何训练出强有力的助手,而不只是帮你搬搬砖的廉价劳动力,带起一个有生命力的团队也是考验一个人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

5 在以上各个条件综合下,加上青千的审核压力,能够安心下来做出成绩的其实都是真正的猛人,各方面都很强的那种。正所谓大浪淘沙,有青千渐渐退居科研二线,不再拼命往上,也有各种文章在手,学校重视,青千帽子逐步淡化,其他更大的帽子,荣誉接踵而来。杰青,长江也是水到渠成。

知乎用户 喵喵不理你 发表

在一个完整的,正常运转的大组里做事,和自己单干是两码事。

青千一般回国都是独立或半独立成组的,国家目的也是让这些人独立,要不然给那么多钱干嘛。

在别人的组内很多非技术问题都已经被前人扫平了,而自己单干,首先要花大量时间去解决这种事情,然后还要完成一个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转变,以前都是自己做文章,现在是指导别人做文章,这些困难都会使得无暇无时间顾及科研本身,或者管理不善导致别人做不出文章,有不少人直接因此下去再也没有起来过。最初的几年往往很难,这一段时间如果扛过去,情况就会好很多,水平还因此可能恢复。

当然也有青千是水货,不够这个阶段国家评审也很完备了,看起来这样的人其实不多。

实际上,这个问题都可以把青千两个字去掉都可以成立。很多人博士毕业,换组后水平直线下降,或者换工作导致水平直线下降,这简直是太普遍的事情了。因为现在很多科研工作尤其是实验学科需要大环境支持,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自然就会反应到科研产出上。

国外 AP 上 tenure,不少是要考虑毕业以后独立成组的科研产出的,很多时候和博士 / 博后期间的工作没办法相比的,但是依然还是有可能评上的,相反如果挂着老板,文章猛也可能被各种诟病,而现在国内也开始考虑要 “独立” 后的工作了,主要是人都会钻营,抱大腿最后就成学阀的比拼了。

知乎用户 孙尉翔 发表

“青千” 是由其评选标准来定义的。它怎么评出来的,它就是啥。

虽然人类掌握一些决定论的、线性的所谓 “自然规律” 但是大自然是非线性的甚至混沌的随机的。既然人从根本上不能预知未来,那固然就没有任何一种评选标准是能基于未来的情况制定的。所以不管 “青千” 怎么评选(或说它如何定义),它都不会保证回国后的质量。所以看你以前发得好这青千就给你了撒!否则你还想咋样?后序不好的话要“摘帽摘牌”?“非升即走”?如果说是因为纳税人给你发的工资所以就活该这样,那纳税人真的就是一种过何拆桥兔死狗烹的 jian 人了。不能这样。所以给了你帽子就给了没犯什么原则性错误不会摘你帽子。再说了《科技进步法》规定了允许科研人员尽力了却出不了成果。

所以 “有的 XXX 下降快” 就太正常了,“都不下降”才异常。这个问题逻辑上自己消除掉了。你若想解决什么 “南郭先生” 的问题那至少不能从这个角度去想,得想别的办法去治。

知乎用户 张喵喵喵喵喵喵 发表

国内的科研评定政策:

产量需要大

时间周期基本上每年都要

质量够糊弄外行就行

你觉得会弄出啥东西。

知乎用户 赛赛 发表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反正我的一个小伙伴,她们的实验室团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有的人负责研究算法,有的人负责写代码,有的人负责组织文章,最后分配给谁由导师决定。

也就是说每个团队成员精通自己的一方面,但是在整体技术上就说不准了。而且团队运行效率的核心还是掌握在导师的管理能力中,以及导师高超的拿到项目的能力。

这是一个国内的团队,国外的不太清楚,但是我想如果要高效率的发表文章,团队作战效果应该不错。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只研究一个流程,精通的速度应该能够快很多。

知乎用户 某某冬 发表

再补一点我的视角:

其实就是 “独立做事” 和“给人做事”的能力有区别,就跟不是每个企业的高管跳出来创业都能成功一样

招人机制上可能确实更容易招到 “给人做事” 的人,但这个也很难评判啊,谁统计过呢?需要看到:有很多人是曾经在国外做得很好,独立之后表现一般了;但也有很多人是曾经一般,独立后大放光彩;还有很多完全本土成长起来的 PI 做得一样很好。

A 过去是大企业高管,跳出来创业表现平平;B 过去业绩远不如 A,混不下去了,拉了几个朋友出来单干,没几年就 IPO 了;C 是一开始就自己做生意,摸爬滚打很多年做大了;D 过去是名企高管,创业后继续很厉害。

这几类人在社会上都有,大家习以为常,为啥放学术界就觉得不正常了呢?这跟要求高考状元个个必须成才有啥不一样吗?

知乎用户 金屬材人 发表

個人推測:

回國前文章先質後量

回國後文章先量後質

以上!!

金屬材人 03/01/2022

知乎用户 非主流科淆家 发表

在一些偏基础、非热门的领域,有的中国学生和国外导师一起在所谓 “top 期刊” 发论文,经常是沾了导师的光。因为这类题材的论文关注少,引用率低,如果没有著名导师的署名,编辑直接就秒拒。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说这些青千回国以后做的不好,而是 “top 期刊” 的功利性导致的。

当然,在能源、材料等的热门领域,没有知名学者加持的优秀论文也能得到较高关注。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论好好学语文的重要性。

《南橘北枳》回去通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乎用户 聿先生 发表

选择回国做青千貌似的确会有被问这种问题的风险。下面有一种说法是没了老板,没了关系,没了想法,自然现在就没文章。谈下这个想法,有这种背景的青千是不会回国之后发不出文章的。不是每个青千都有这么好的命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本身就这个水平。

2. 没有了国外资源的加持。(我老师在国外养的细胞、老鼠,包的病毒,都是远远好过国内的,就算订购的国外的,在国内要不了多久就变得垃圾了。另外在国外的时候他们的导师也比较厉害,自然跟着走就轻松发文章)

3. 国外发文章本身也要容易些。所以灌水也能灌出好文章。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这就是 overfit 啊,人拥有高水平产出可能是出于能力也可能出于运气,只有之前就有高水平产出的人才能继续科研事业,而这些人之前的高水平产出可能出于能力也可能出于运气,如果是出于运气,就大概率不能保持这种高水平的产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声明:双非硕士,来回答这个问题前,思索了好久,作为双非硕士出身来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是飘了,那我就漂一回。在某一千人组里待过,坐标:火星。领域:** 化学,成就:有好文章,对于发表文章的成就,可以说非常厉害了。对于我这种小硕士的感觉就是:回国的那些发了好文章,并且数量够,质量够的新贵们,似乎他们在这个圈里跟大佬们都有交情。即使出国前没有,但只要你成为新贵,大佬们都会认识你,你也会结识大佬。在两年多的相处中,他给我的感觉是:虽然他发表过绝对牛逼的文章,但是他对化学的理解或许并不是那么深,或者广,是的,化学算是一个基本面比较广阔的学科。他认为化学还是炼丹,扔进去搅搅就可以看结果了,这对于小心投反应的小伙伴是否会很无语。很多人在回答中提到的一点,在国外老板组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很容易在前者的路上发好文章。我感觉似乎是有依据了。现在做了老板,需要自己去把握方向了,这和他在做学生那会是完全不同的。这个过程附带很大试错成本。在组里期间,在他主导下,一哥们换了很多课题,但有一个特点:每次立项之前异常亢奋,大概率是感觉到了,一拍脑袋就立项了,然后一窝蜂,各种辅助人员一通操作发现是个二百五。但是对于发文章,他觉得 angew 都太垃圾,你们这些发不了 angew 的都是啥呢 ( )。对于学术,我觉得或许没有什么可以鄙视的,在这一行,能做多大做多大,能做多深做多深,在看看那些在某一个领域疯狂灌水,然后树立自己在这一小领域发言权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文章被谁引用了,我曾听过一大佬给组里一个心腹博士说:某某太不友好,没有引用我们一篇文章,回看他的文章,这些年的确没什么创新。这也只是一部分,不能说很多,但也不能否认没有。对于他们占有了资源,但对于科学或许是没有啥推动的,前几天看了某一诺奖得主的故事,他对蓝色绝对痴迷,他对合成工作,以及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看了他的事迹,我觉得他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的品质:对 ** 化学绝对的热爱。那些你感觉他水的人(客观评价)他们没有。也注定是平凡人。

再更,

年前找了一个组,新回来的海千,博后是在大牛组里发了一篇顶刊,据组里人说,博士期间就发了点小文章,我和他交流,他基本避而不谈学术,我记住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对于一个新回来的人,最急需展开的学术,可在这里没看到,也没有感受到,从和他聊的过程中就没感觉到他非常敏捷的学术思维和气息,感觉他一直强调要做个乖宝,开始有点失落,感觉的到,他学术有点水,就普普通通一个博士,可他照样拿到了青千。听说博士毕业在药明待过,可能路子通了就出国了,有高分文章就回国了,一直听人说海千,CNS 直接上,JACS,angew 等一等,国内这样的投机者越来越多,在国外大佬组里发顶刊真看运气,而且这个圈子里很大一部分被沪上某所渗透,都是他们的人,熟人,师兄,室友,每次听他说,这个我认识,那个我师兄,感觉真一阵恶臭,而且明说了,他们就是互相帮忙,顺便说,某院士当年得罪人,差点评不上。来这里两个月,跟组里人之外,没有任何交集,就组里人,有的都话少,有时候真心感觉心累是以为这个圈子干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可恶心就在,你不 social,他就觉得你不正常。蛆为什么会在那里,因为他自得其乐。唉,何年是头,我该放手,青青子衿,我何悠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者:湾区博士

链接: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有没有中年危机?

当然,在一线城市卷不过别人的话,去二三线城市还是有一线生机的,这几年也遇到不少二三线城市来挖人的,只是不愿意去罢了。

为什么不愿意去呢?一方面,客观来讲,到哪里都是坑,几乎每所大学招聘的时候都会打出 “年薪 XX 万,补贴 XX 万,科研启动金 XX 万…” 这种招牌来吸引你。

实际等你去了,你发现全部都跟科研指标有关,完不成的话,拿不到的,甚至会被要求退钱。

另一方面,有家有父母有孩子,不是那么好换地方的。其实我觉得有些有条件回家乡的博士,可以回家乡,去你熟悉的环境,你的家人朋友都在身边,也挺好的,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对于我这种家人朋友本来就在一线城市的,远离他们去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二三线城市,远离父母,孩子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太难了。

说一个我师弟的例子,30 岁左右从国外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博士毕业。今年毕业,同时,小孩出生,刚出生没多久就做了 2 次心脏手术。他忙着跟大学签合同,现在已经是我同事了。

合同要求他**完不成科研考核要求的话,要退 XX% 的收入给学校。**据说后来院士老大出面跟人事处吵了一架,才取消了这一条。也就是院士,普通青椒你去吵啊,谁理你,现在都怀疑劳动法管不管这种条款了,企业会炒你,但是会让你退钱吗?这都无耻到什么程度了。

一面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儿做心脏手术,一面是聘用合同的霸王条款,你说你签还是不签?他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很自私,很想为了给家人好的生活,放弃科研,放弃教学,去企业,挣扎了很久。

真的太难了,青椒博士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太难了。

可以说我们刚入职不久就开始中年危机了。

作者:湾区博士

链接:上海复旦大学一教师捅死同事,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可能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单说工作吧,拿我自己来说,这几年以来,我一直很焦虑,当然自己也有调整。我们是跟学校签了合同进来的,这个合同里面直接写明了要拿到什么级别的项目,和多少篇什么论文,这是科研考核要求。

关于教学呢,有一条: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条就有点迷啊,谁知道学校给我安排多少教学任务呢对吧。而且,**过了一年,学校让我们补签合同,这个补签合同有多坑呢,他主要有两条:1. 每年完成 XXXX 学时的课时量;2. 接受学校对于前面那个合同的调整。**反正你的什么户口、社保啊都转过来了,你的家人孩子也来了,房子也买了,你说你有什么办法?签还是不签?

日常工作方面,我们第一要搞科研,而且规定的论文和项目,也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拿到,每年国家就那么多项目,期刊就那么多位置,肯定远远不够啊。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没有新发现的时候,你也得写,那这时候写的不就是学术垃圾吗?而且你都焦虑的不行了,你能有什么创造力呢?

一天到晚的学校有填不完的表格,报个账能烦死你,还要上课、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带研究生、本科生,当班主任,给研究生开会,给本科生开会,组织本科生毕业答辩、研究生毕业答辩,包括一些学院组织的国际会议,你得参加、接待专家学者、当翻译、做海报、写报告,还有搞评估资料等等。

这都不算完,你还要写论文啊,论文是考核硬指标,你想写出高水平的论文,起码你要经常看论文吧,说不定还要组织学生做实验吧。

但是呢,你看论文的时候呢,行政人员甲乙丙丁要你统计 ABCD 各种表格,各种微信群没停过,你又难以静下心看论文和写论文,你甚至都没有一段大块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

这还不够,怎么才能拿到项目呢,你得写项目申请书啊,你以为写作文那么简单,你得查资料,写了改,改了写,得有你的创新… 当然这期间,你要跟本科生、研究生、同事、领导、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对接,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试卷、监考,对了顺便还要监考四六级、公务员什么的。

如果这时候你还要面对家庭里的孩子教育、老人看病等问题,那真的是要长十八支手。

……

我觉得可以设置奖励机制,而不是一刀切,考核不过就淘汰。何况考核的也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大学用于提升自身水平的科研成果,本科教学并不需要这些。

有的老师他教学生很在行,学生也喜爱他,但是他科研成果不多,或者不屑于搞学术垃圾,那你这个大学还是要把他解聘,不是又秒杀了一个好老师吗?这种老师他就没有价值吗?现状是,这种老师几乎没有高校愿意聘用,因为全部都在搞科研竞赛。再问一句:科研是能逼出来的吗?爱因斯坦、爱迪生… 这些科学家有谁是因为科研竞赛产生的?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生存都不能保证的话,工作都朝不保夕,谁会去创新?谁有能力创新?

再就是考核机制的问题,像我们合同里面的那种 “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其实,随随便便都能让我违反合同,你给我安排一个我完不成的教学任务,我就能被你炒了,简而言之,行政被赋予过大的权力。

不知道其它大学怎么样,我们学校这边行政事务耗费了青椒太多额外的精力

以前我在日本读书,其实搞科研是非常纯粹的事情,你就算一篇论文也没有,只要你硕士论文 / 博士论文被答辩组认为是有学术价值的,一样能毕业,就连东京大学也是如此。

大学老师也不需要拿什么国家项目、省级项目,别人压根就没有这些个基金。但是那些大学老师们,我的老师们,各有各的特色,爱写书的就专心写书,爱教学或者爱参加会议,都可以。他们没有那么多焦虑,当然他们能一心一意教好学生,想搞科研的,也能一心一意搞好科研。当然他们待遇也好很多,只需要一个人工作就能够养活全家,也不需要买学区房什么的。

回国参加工作后,突然处于这种焦虑的学术环境下,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去适应。

知乎用户 负教化所有都人祸 发表

绝大多数都是很普通没有学术竞争力的博士毕业生罢了

知乎用户 Tensor​​ 发表

就算是青千回国,去的是不差钱的一类 985 高校,要平台给平台,要团队建团队,要经费给经费,

青千大佬本人也很难像国外一样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

一方面,对很多国内平台(包括高校、研究所)来说,科研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你有很多意识形态的会要开,很多表格要填写;很多行政部门会找你反反复复索要一些交了又交的材料;可能领导还会给你派一些和你科研工作完全无关的活,毕竟学而优则仕。

另一方面,现在国内的考核就是短平快的,短平快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成果质量不高。大家追逐热点,哪还有心思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科学问题。

当然也有许多其他因素,有一些顶级期刊也不是绝对公平。同样水平的论文,通讯挂上国外的大牛导师,录用就容易得多。

知乎用户 爱喝百事的弗兰奇 发表

现在国内搞 tenure 制,方法大概就是看发了多少 paper,约好的期刊越好。但是要求的数量太夸张了,就只能灌水一堆 paper,至少先把数量保证了。之前回国的时候,小老板跟我说,要求三年内 12 篇期刊,robotics 领域不灌水基本上不太可能的。

美国的 tenure 更多是看你 funding 拿的怎么样,圈子内的影响力怎么样,培养的 phd 怎么样。当然美国有些学校也有 paper 的压力,也会发现 ap 前几年水论文的。。。

知乎用户 王振中​ 发表

这多方面因素影响啊。

在国外是奋斗的年龄,那些论文多少象征着入场券,一张高门槛的入场券。奋斗就像在争稀缺资源一样,目标也是极其明确的,再加上国外自由的学术氛围,发表一些高水平论文不足为奇。

拿着入场券回国,购房补贴拿了,科研启动资金也领了,生活补贴也有了。这些补贴比普通人一辈子赚的钱都多。年龄也不小了,该有家了吧。能有几个 “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的代表,人还是普通人居多。

知乎用户 吴秋明 发表

有的青千回国以后文章质量还上升了呢,所以和回不回国一定有关系?

知乎用户 Leorance 发表

球员时代混的好,不代表当教练也会牛。

接触过本领域青千的评审过程。简单粗暴,有 CNS 正刊的直接上;没有正刊有子刊的再排队一个个选;其它靠边站

这就好比俱乐部选教练时,只看你球员时代拿过啥荣誉;拿过欧冠世界杯的直接上,其他靠边站。

当然不乏齐达内、贝肯鲍尔、瓜迪奥拉这种踢球任教都牛的,但是很少。大部分知名球员转型教练后都不容易;卡纳瓦罗奋斗了这么多年也只能在中超混混。

做科研的独立 PI 和博后那完全是两码子事;特别是在国内。在国外做博后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老板替你搞钱搞人搞关系,但是独立了都得自己来。特别是青年 PI,基本上是老板 + 技术员 + 财务 + 写文章 + 写基金 + 跑关系一人挑,和之前靠着国外大老板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回国的时候老板说你们跟着我发篇 EMBO J 都觉得容易。以后自己独立了能发篇 PLoS Genetics 算你厉害。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懂了。

知乎用户 Shawn Zhang 发表

刚拿到教职的前两三年可能不太能够说明问题,就算是在美国,许多 AP 也是两三年后自己实验室的文章才慢慢出来(期间可能把自己在博后期间的工作接着做一段或者带学生灌点档次不高的水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角色转换需要一定时间。

一方面,拿到教职后科研本身反倒成了副业,至于要花多少时间在经费申请,开会等等其他工作上才算合适,对于许多新 AP 都是个难题。

另一方面,从亲自做科研变成了带学生做科研,从头开始带学生上手(尤其是本科生、硕士生),他们水平比不上博后时期的自己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点对于一些偏重理论计算的学科可能比起实验学科更为突出。(国内博士生水平跟出国的相比如何在此不谈)

所以一部分 AP 为了保持产量,不开辟新方向,就顺着自己博后的工作一路做下去,这样的科研质量就不太可能赶得上博后时期了(彼时就算是老板给 idea 也是有一定 originality 的)。

至于没法保持产量的 AP 们可能更煎熬,学术界三年没有好文章出来,在领域内的地位说掉就掉了,同时就更难招到好学生,成为恶性循环。

这还没提到适应国内学术环境。所以不光是没有 idea 的(等于不会做科研的),就算是科研水平还不错的青千,回国后最初几年要保持与博后期间相当的产量和质量也不是件易事。

知乎用户 所长老王​ 发表

不是每一个优秀的士兵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将军。

青千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大牛实验室,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有青千在回国之前都做到了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有没有学习到巨人成长的精髓、真谛则因人而异了。

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备受称赞,青出于蓝而不如蓝则是行业常态。

如果每个青千回来都像以前那么牛逼,CNS 估计都被中国承包了。

很多青千之所以原来那么牛逼,不得不承认的是受惠于大牛的平台、资源、人脉、硬件和软件,方方面面,大牛枪指的相对准,青千们或努力玩命或聪明过人,所以可以脱颖而出。

然而,当真正独立自己带组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首先,硬件软件平台跟大牛实验室原则上会有一定差距。大牛的经费雄厚、仪器先进、单位的科研辅助服务做的一般都比较好。平台多重要,大概就是你做绿皮火车还是高铁、飞机的差距吧。

其次,大牛多年来摸爬滚打找到的方向和思路,青千作为独立 PI 一般都要自己重新找相关方向。没有了大牛的前期实验的那些预实验数据,这个就真的考验青千在大牛实验室学到的只是如何完成任务,还是真正的科研方法了。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青千带着一条大鱼回国,但是有没有带 “渔” 回来,这个刚开始很难判断,几年之后见真章。

再者,即使硬件软件跟上了、思路也大差不差,大牛的人脉是很多年轻 PI 没有的。大牛会有很多的合作、现在科研发展之快导致很少有实验室能够各方面技术都很完备,这时候合作尤为重要。另外学术圈也已经不是完全靠实力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脉在发文章时也非常重要,同样的工作,大牛可以去 Nature Cell Biology,小牛可能只能去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最后一点,那就是大牛的领导能力一般也都有两把刷子。**要么人格魅力超群,要么如暴君般 hold 住全场,反正总归就是让大家心甘情愿或者不情不愿的也要卖命工作,这个很多青千原来自己当博后的时候只需要自己管好自己,但真正带组了,又完全不一样了。能不能让自己的团队发挥最大作用,除了学术水平之外,如何做人、如何管理也很重要。我了解到的一些青千这方面做得确实有待改进。很多年轻 PI 情绪控制、团队管理更方面有待提高,micro-mangement、课题太分散导致后来团队分崩离析的多的是。

即使有这些层层困难,依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确实牛逼!

这是个人的一点小看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知乎用户 千张​ 发表

没断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跟青千的评价体系有关系,唯文章影响因子论。

但是发什么样的文章,跟专业,跟组有很大的关系,个人能力反倒是不是特别重要。有些组年年出 ns,去了大概率出 ns,但是水平真就有多高吗?也就是说有些青千(有些而已,青千确实大牛有的是)发了大文章完全是靠老板靠平台靠过去实验室的人脉而不是学识渊博能力强科研点子好学术圈人脉广。离开了这个组,也就搞不出来啥了,投稿别人也不给这个面子了。

但很可惜,现在动不动就数影响因子的做法是看不出来最真实科研能力的。

导师在我毕业前夕对我说,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学者,一定要有发现一个新的长久做下去的课题的能力,还要有发现短时间能多出成果的课题的能力,前者奠定未来发展潜力,后者给自己攒成果升教职,我也一直按着他的要求来。如果以他老来看很多青千,就是把自己在国外实验室那一套抄回国内跟着以前实验室屁股跑的做法,作为青年科研人员甚至很多还有教授头衔的青千,根本就不合格

知乎用户 Long Yu​ 发表

一作文章体现的是干活好坏的能力

通讯文章体现的是作为 pi 选择做什么的能力

前者和后者不见得能统一

知乎用户 男团女团八卦多​ 发表

回国,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

知乎用户 周周大人 发表

武汉某 985 最近几年引进的青千教授都是这样,回来了文章也发不出来啥了,带的博士博三了一篇文章都没。

为啥啊,因为菜啊。他在国外发论文不是因为自己牛逼是因为大佬的课题组牛逼。有一套很成熟的实验室体系,设备基本都业内最先进的,缺东西了提个申请就可以买,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梯队建设也很成熟,老带新。他去大佬那读博博一看看文章复现一下,博二上面的师兄和博后可以带着做科研,手把手教学,有啥不会的不懂的去问师兄,同学之间讨论,互相提供思路。有啥难点可能几分钟就解决了。一年两三篇的发,大佬来个牛逼点子几个人一起做,大佬手把手教学修改一下通讯一加,一两年再放个大烟花,履历不就光鲜了。

回国后呢?课题需要自己申请了吧,没有现成的做了,周围也没那种团队能互相帮了,搞天坑的可能设备也不行,也没大佬带了,发文章就难多了。而且三十多了好不容易熬出来了不赶紧捞钱?有几个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搞科研,就是苦了学生以为跟了青千能科研上进一步结果累个半死毛都没得了

知乎用户 半年隼号 发表

主观上有些人只是优秀操作工,实际体系和想法都是老板的,自己思路很一般,独立了就开始垮

客观上国内经费和器械能达到优秀水平,但是硬干 CNS 还是困难

另外自己名字有没有名在审稿人眼里也区别很大

知乎用户 幻梦如歌 发表

说明一个问题,文章质量与课题组 PI 的知名度和财力还是有关系的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很多青千在国外都是报大佬导师大腿。

文章挂个 ieee fellow,顶刊副主编,文章录用难度能少 5 成。

回国了,大佬就未必还让挂名。

2)生产力最高时就是博士,或博后阶段。

年级轻轻,六根清净,肝好肾好,可以潜心科研。

3)入职高校后,又得写基金,又得写院里材料,得自己拉钱养自己科研。各种社交应酬。

4)年纪大了,熬不动夜,肝不动了。

得结婚了,谈恋爱,结婚,订酒席,彩礼三金,买房选址,装修,陪老婆。又是一堆事。起码一年不得安生。

5)生孩子,孩子要上学,找关系,选学校。父母年纪也打大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堆琐事难以抽身。

6)再后来,产出都靠学生。如果招来学生多,学生好。科研产出就高。有些没资源,就一俩学生,学生差,科研产出就低。

知乎用户 高堡名人 发表

这个问题就不对。你以为保持这些高水平产出这么容易吗?如果所有青千回国都能保持之前的产出,那咱们的科技水平早就世界第一了,谁还出国留学?如果所有博士期间发过好工作的人之后能一直保持文章质量,那人类科技应该每天一个样,永远爆炸性增长下去,长生不老药都出来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说青千,美国 AP 刚开始独立那几年也是没啥文章的……

拿我自己来说原来导师虽说不是大牛,但是好在实验室设备齐全,自己多琢磨琢磨也就搞定了。

现在做 AP,拿了个空荡荡的临时实验室,每天要跟 staff 撕逼,催新实验室装修,催设备购买,跑各种报销;还要应付各种没什么 idea 却想占你便宜,美其名曰要找你合作的老教授们;科研上的话得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有时还得帮其擦擦屁股,我这不刚帮学生修了一上午机器,修着修着学生溜走了……

知乎用户 心内科阳地黄​​ 发表

天赋不够。

能力只够学会如何给外国佬当手脚,没有学会怎么去思考,怎么当大脑。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问的是有些,说明还是客观的提问。

除了环境剧烈变化,从跟着大佬干变成自己组队干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环境:

只有现在的中国,才能有那么多教授岗位容纳回国的青年才干。同时还要求那么高的出产。

绝大多数非美国的发达国家,根本没有那么多教授职位提供给留学生。实际上知乎就有很多答案分享英国,法国,德国教职情况。正常只会有教师岗位。要成为教授需要熬很多年。而且教授职位极其稀缺,经常是老教授不退休就不会有新教授职位。

而更多国家,由于国内院校和美国差距太大了,留给留学生职位后,要求很低。就像中国九十年代一样。

只能说,中国教授职位正在对标美国,学习那套吸引更适合榨取全球青年学者的体系。讲究高竞争高回报。申请教授获得课题的门槛低,但跟着的几年考核压力巨大,淘汰率高。

实际上,你去看看知乎里分享在美国获取教职的答案,就会发现,初成为教授时候压力也是巨大,成为终身或者获得不错成就的极少。

对比美国,还真不一定中国青千出不了成果的比例高。

知乎用户 玲珑 发表

有些人本性如此,他不适合做老板。

老板说什么都是对的,手下的人反抗就是大逆不道。

这样的人,做员工对公司没什么坏处,甚至能当个优秀员工。因为公司的方向盘在一个清醒的老板上。

但是等到这样的员工当了老板,公司就完蛋了,而实际上从头到尾他实际上都没有变。

这不是什么屁股问题,这是智商问题。成功的公司老板性格各异,但都不是那样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认识有的人,连文章都没写过,全都是 boss 写的。

你觉得这样的人发再多 ncs,回国能出个毛的工作?

知乎用户 九皋 发表

开展新方向,提出新问题,发明新方法,组建新队伍,结识新同事。每一步对人都是很大考验。

邹承鲁的话讲: 在一个燃烧的炉子里扔进一个煤球,煤球很容易就着了。自己点火引燃一个煤球,那就难得多。

知乎用户 二冰 发表

因为他们不需要承受在国外的压力了。

这个世界太大了,大到你把所有国家元首叫出来都能组一个加强连。

所谓青千同理,许多人以为青千都是没有任何压力,潇洒自如的科研大牛,但就算是国家元首都能组成一个圈子,何况搞科研的呢?在我们眼里,他们是科研新星,是博士中的翘楚,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弟中弟,自己的同学比自己强,自己的朋友比自己强,放眼望去,好像自己才是圈里的最底层,拼尽全力却只能混个圈里中下游的水平,更别提美国这个国家始终都是白人的国家,这种挫败感产生压力就像一堵墙,压迫着他们全力向前。

人首先具有动物性是动物,再具有社会性是人,除了真正从灵魂深处爱好科研的,不慕名利,大部分人依然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

青千回国后,这种压迫感就消失了,国家该给的政策都有,回来就是副教授,去不了清北,往下数反正 985 也不错,前途、经济、地位都有了,还图什么?享几天清福就行了。

知乎用户 炜光明故 发表

我们老板,不仅不降反而越来越好,你说气人不,哈哈哈哈 ,。。。他回来,这五年,除了应酬,每天早八晚十,学生都顶不住啊,大年初二上班,年三十晚上帮我们改文章,你说说恐怖不

知乎用户 胡行 发表

不是不努力,也不是设备不好,是因为你现在是老板了,不是打工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原因很简单:

1.【科研体系】

外国大牛组有着很好的科研体系,在大牛成熟体系上做工作,稍微有些创新就能发 JACS。对比回国后,想要需要发展自己的体系,自己创新一个新体系,哪来那么容易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

2.【人员配置】

外国大牛组人员配置全面丰富,你做的东西,A 实验不会,你可以问甲,B 分析不会,可以请教乙。请问回国后,自己又不是一个学科所有的技术都会,请教谁呢,难道是组里面的那些学生吗。

3.【设备配置】

在大牛组,大牛 funding 多,自己实验室能买的仪器都买了。然后你随便用,没有的仪器,大牛也能帮你找到别人组去用。回到过,虽然青千给你配置几百万,招学生买试剂还行,买大型仪器根本不够,就得厚着脸去借,于是乎科研进展就受制于人。

关于第三点可以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施一公的学生出来当青千,ta 买不起冷冻电镜,甚至学校都买不起,ta 之前在施一公组确实可以发好多文章,但是请问现在如何发文章呢。

知乎用户 金文夕 发表

答案就是缺乏独立的科研能力。

研一那年,上算法课,课余跟老师闲聊,说到硕士和博士的区别,给我上了很隆重的一课,其中让我一直铭记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合格的博士,在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

所谓独立的科研能力,就是不依靠别人、不依靠平台,能在一个领域,持续性的发现问题并能解决发现的问题。

并给了一个忠告,如果这个能力没训练好,最好不要在博士后选择科研这个职业。

知乎用户 Elme Chou 发表

本来水平就一般,在导师一修、二修、三修,还一个又一个思路才完成了一点稍微像模像样的能混毕业的工作。

回来之后,发现没有导师带,自己随笔搞搞,又是文章,又是项目,日子也能过去,还能名利双收,何乐不为!

本来读硕士、读博士就是体验一个思考锻炼的过程。很多硕士、博士(看学校和导师要求)的论文,本来就是混毕业的。体验过这个过程,特别是在有研究和思考的有深度的导师带动下,自己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下,再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等回过头,说不定发现自己以前搞的都是狗屎!

当然这说的是有志向的研究者,绝大多数毕业者,多年之后也没什么进步,发现自己博士论文竟然是天花板。当然这也要应人、应研究的问题难度、应研究的运气而异!

知乎用户 星天元 发表

主要原因是从大老板课题组独立之后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模式,类似于从一个大公司出来创业的,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这一过程大浪淘沙,对照美国的 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其中有很多是过不了 tenure 评审的。

次要原因是国内很多高校平台并不完善,大把的启动经费给你就是让你从无到有搭平台的。这一过程费时费力,几乎是 0 产出。有的单位杂事很多,报账都需要自己跑腿。另外国外的研究主力是经过训练的博后,而国内的研究主力是研究生和博士生,需要重头培训。

知乎用户 东和麒麟 发表

不知道怎么说,理性思维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是畸形的。

中国社会以一种非理性的主观的顺从的方式在做科学,欧美科研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独立性。

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

给大家一个形容吧,在国外做科学,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为了科学兴趣和就业一起做事,不太考虑导向,中国做科学很多时候好像在服务于某些人的意志,要环绕着这些人的想法来做事,要讨好这些人。

这就是我认为中国科学研究难以维持高质量理性的重大原因,因为里面掺杂了很多 negative effects,让人变得不再以自我和世界环境的客观整体进行高度沟通,从而获得高质量理性,反而是必须限制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回归到社会里去,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咎节,导致人无法顺畅地进行高质量思考,只能处于肤浅的表面。

个人的一点感受,可能是通过对于刚回国的那些人和他们回国后的泛化进行了一定的感知得到的结论。

知乎用户 不二 发表

青千就是运气好的那一拨博后,与普通博后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博后期间凭着运气赶上了一个大 boss 或者热点方向整些好文章,回国后一下子被抬到高位置,没有经过历练就一步到位,相当于揠苗助长。因为经历单纯阅历浅,一下子被抬的高,对自己很难产生清醒认识,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殊不知戴王冠必承受王冠之重,国内的政策制定者不是让青千来享受的,而是要上架子干硬活的。学生选导师,一定要见青千躲着走,不然都是青千的奴隶,这些心高气傲尝到甜头的大蛊不解人性,不通人情,可没有一点恻隐之心。

知乎用户 小般般 发表

一个优秀的特种兵不等于也可以当个优秀将军,因为这两者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他们以前读博士做博后的时候能发好文章,是因为有导师帮着,罩着。

他们当了青千后要自己挑大旗,万事靠自己,就不一样了。

好学生不一定能当好老师。

知乎用户 马克思克斯马 发表

之前是别人的 idea,现在要做自己的 idea,难度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I0lW3 发表

发文章又不是做试卷考试,靠自己单干就行了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

知乎用户 杠精 发表

人设肯定是崩了

知乎用户 独孤无奈 发表

不只是青千,你会发现很多 985 高校的毕业生,去了一般高校,成果水平也在下降。

说到底,导师,高校都是很重要的,离开了这些,质量自然会收到影响。

知乎用户 ll 均益 发表

这个问题对应着好多可能性,不一而足。

  1. 和硬件平台有关。国内大组基本上不会有这种问题,各种软硬件配的很齐了,据我所知,有些前沿且大的组,仪器会配专人维护,很省心了。但是,青千不会倾向于加这种组,用某优秀、聪明的回国人员的话说,“不想被剥削”,“做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想免费用人家辛苦搭起来的平台,怕是不现实吧,搭平台的人(前辈,院士)本身就有抱负,不可能让别人左右发展方向。青千对于学术生涯来说,只是其中一站吧,还有下一站,还得人抬。自己搭平台?那得从砌炉灶开始,买锅买盆,找钱买米,加水做饭,等米饭出锅,怕是一碗糊米。
  2. 学术含金量不足。金子在哪都发光,某国内学者,被挤压的换了单位,但是能力太突出,靠着自己的能力上了杰青(搭了国际大佬,发了两篇正刊,两篇子刊),当初挤压他的人,因自己单位利益冲突太严重,即使有大佬捧,能力强,也上不去杰青,好可惜!好多优青,是 fresh Ph.D,postDr,发文章可能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功劳,有可能是方向好,有可能是大老板硬。
  3. 圈子。好多人抱怨国内期刊投稿因为学阀被拒,害,太阳下的事,多新鲜。哪个顶刊没有圈子?进了圈子,就可以灌水,但是同样的内容,甚至做的更好,别人发就是不行!回了国,离开大老板的圈子庇护,再发顶刊,怕是不可能。所以国内有些团队,总带老外发文章,这就是原因。
  4. 体力不支。做科研,当老板,真不是一般人做的来的,体力不行,根本搞不定,能被累死,好多年纪轻轻的就白了头!
  5. 事务繁忙。自己当老板,申基金,找钱,自己赚钱,开会,指导学生,行政兼职,哪一个都够喝一壶的了。

等等等吧,原因好多的。能折腾的,回国基本混的都不错,不能折腾的,即使不拿青千,自己慢慢干也挺好,就怕能力和野心不匹配。

知乎用户 大型挖掘机 发表

答案很简单。

老外招这些人去就是干活的,招个苦力把自己的 idea 实现。

所以脑力部分(尤其是大框架层面)多是老外负责,中国学生虽然挂了一作,但没有能力独立设计好课题。

然后国内招人就看指标(因为看指标是最容易的),大文章挂了一作就以 “青千” 之类的计划招回来。招回来之后傻眼了吧?这些人大多就一搬砖的苦力,并不真正胜任 PI 的角色(PI 需要能在大框架层面寻找方向、设计课题),随着在国外做的方向不再时髦,当然很快就发不出好文章了。

知乎用户 小皮埃 发表

主要原因是个人能力不足和没有了国外大老板的加持。

国内能发好文章大文章,一般都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毕竟高端一点儿的杂志或者说学术资源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同样的成果投同一个杂志,国人做的大概率会被拒掉。科研圈和娱乐圈其实本质差不多,都是资本资源捧起来的,没有资本或者资源的人很难吃得开。这种情况下,你去国外大老板实验室做工作发文章,或者发文章带国外大老板的名字,都能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更易被接收。当然,你也必须得有拿的出手的东西带大老板的名。一个常年发主刊大子刊的大老板,你发一个一两分的杂志带他名,他肯定是不乐意的。这种情况就需要你有一定的能力。

综上,那些回国后文章质量断崖下跌的很大概率就是个人能力不行,其次,没了国外大老板的加持。这也告诉我们,看一个人真实的科研水平如何,更应该看其是否独立,以及独立以后的文章质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人文的表示资料缺乏,在香港的时候各大图书馆找本日文著作来,基本知道书名就能找到书,找不到马上可以向图书馆申请向全球馆际互借,不花一分钱,前沿性的东西就能写成一篇论文,现在回来了日文学术著作太难找,想跟国家图书馆申请馆际互借还说日文著作限制出借,直接日亚买成本又太高,动不动两三百页的是千元万元的
  2. 国内高校杂事多,境外那种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理想生活是不存在的,高校教师 = 教学,科研,班主任,社会活动,服务社会,指导竞赛,行政事务(党务活动),形式主义,都耗时耗力,科研只能夜深人静时挤出时间来做。

知乎用户 老厉害啦 发表

看了这么多,我也写一个吧。我博导就是青千,回国前是美国 T1 级别大学的副教授,拿过 NSF 的基金。发的文章差不多 ACS AMI 到 angew 这个级别吧,可能跟某些发正刊子刊的没得比,但毕竟是自己做 PI 独立发表的呀,能力毋庸置疑。

然而回国后就发不出这个档次的了。水土不服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懒,完全躺平不想干了,可能觉得从美国回国内属于低就了吧,放弃了在科研上的追求,每两年拿个面上项目维持实验室就行了。

知乎用户 炸鸡 发表

我 2016 年上大学,我们有个专业课老师,他自己说他是加拿大留学回来的,我们就是一个破二本,学生都是很麻木的,上课的时候肯定是不讲话不闹腾(毕竟都在玩手机),相应的也没有人给他课堂回馈,也没有互动,于是在校领导听课的时候,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什么,但是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专业老师课堂氛围不好拉,讲的不好拉,乱七八糟的一大堆,所以给他的评价也不好,我感觉这个应该是跟我们老师评职称或者工资啊什么挂钩的,因为他在走廊里和校领导打电话,争论之类的,然后肯定是辩不过领导啦,最后很崩溃的嚎啕大哭,他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压在身上,又怎么可能发出高质量文章呢。

知乎用户 乌斯怀亚的风 发表

看了前面一些回答,呵呵。

其实就是失去 big name 和大平台的加持之后现出原形了呗,其他这个那个的都不是主要原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请自来并匿名答一波。

之前老板是首批青千回国,当时手握几片 n 及其子刊,但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国家级 title,如优青杰青或长江。

老板之前国外所在的课题组,在某技术方面基本是全球第一,与很多大牛合作,相对容易能发到顶级期刊。

回国后自己建组,科研条件和人脉都需要重新建立,需要时间和精力,但也一单位发了一些子刊之下的顶级杂志,不过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原因,老板做的是技术,科研上面的新点子不够多不够新,学生过的比较凄惨,虽然是全国前几的高校。

综上,国外的科研条件相对还是更好些,特别是一些顶级的分析技术手段,另外,依靠国外大牛的人脉也会对发好文章特别有利。不过,科研条件不好是可以合作的,人脉也可以通过之前的大牛老板搞起来,回国后发不了好文章的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老板自身。

以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绝大多数情况是:

青千在国外是给大牛干活的,出的成果多是因为 自己本身在专业方面的造诣+大牛的 reputation

回国后主要的研究工作是交给自己的学生来干,自己作为 PI 只负责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从零开始建立实验室的人才梯队和实验室各方面的建设得好几年时间,能否出成果更多的依赖的是 新招的学生的造诣 + 自己的 reputation

至于其他答案说的钱,国内真的不差钱(至少做集成电路是这样的),想买啥买啥(除了某些禁运的东西,至少明面上没有办法。。。)硬件和资金真的是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真正差距在学生水平和青千自己的 reputation 上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说点事实吧。我们学院有一堆 QQ,大部分都是本校毕业的本科生,这也是学校招人的现状,招一些知根知底的更可靠,科研做不好是常态但为人处事不好就难受,总是比一个不小心招了些刺头搅屎棍来着好吧。我们学院大部分 QQ 都是当年在国外抱着大腿发文章,回国之后基本没有任何独立科研的能力,有的定位比较好,开始好好教学,有的做公会主席,有的就比较伞兵了在教工群天天恶心人,没事就和别人抬杠,在外面天天喊着我们学院人傻钱多。

但有极个别更过份,听说是在国外是明抢别人文章,强行挂名,回国后就招各种合同工算是花钱买文章了,在 Mathsci 上查了,这人没有独立过发表过一篇文章,再者这人极度精明,火线入党开始走仕途,在学院舔上欺下,对学生各种 pua,但是这人还是步步高升,也拿到了优青,听说最近跳槽去了 top2。你觉得就这种环境,你是会选择继续科研还是会选择去走仕途。我们学校对这些人没有任何考核任务,而且他们是有编制的,收入高,学校韭菜又好,自己还去亲自干活这不是傻子啊。

知乎用户 连续对称守恒 发表

事实上大千人下降得更快,平均而言

不管大千还是青千本质上都是拉钱的幌子(很多大千人根本身体不出现,只有名字出现),钱是最重要的,到这个层次文章反而不重要

回来就是放弃学术开始追求名和利,潜意识里是这样的,不管嘴上怎么说,过几年后就 “真的” 变成现实

就是苦了裸回的傻子单干的土鳖,反正这两类人本来脑子就有包

知乎用户 观颐自在​​ 发表

我们院(英国大学非中国)一个女教授,前几年去学校做了统管 science 的类似国内的副校长的位置。

当年她剑桥读博,导师是脑神经的大牛。她文章随便怎么写投一篇中一篇。

然后她就毕业应聘来了我们学校。

当年我们学校的心理学院刚因改革分出去变成了另一所大学。

我们校自己的脑神经 / 心理系艰难重建中。

于是,她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拒稿。

她才知道了平台和 Last author 的分量。

知乎用户 Vermisa 发表

因为本来就是些平庸之辈嘛 之前靠些导师人脉混了些无聊东西 没人提携之后自然就泯然众人。现在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嘛 拿诺奖 纳斯达克上市自然是人中龙凤 下面这些无聊玩意儿 自然是无聊之人而为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要看一作,看通讯,特别是独立或者真通讯(通常是共同通讯里最后一个,email 地址是他的),代表研究方向和经费都是自己的,一作是通讯的打工仔。

青千在国外多是 postdoc 甚至 PhD,研究的 idea,研究组织实施都是老板(通讯作者)操心,自己只需要当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照 protocol 操作,理工科论文通常要求八股文,聪明勤奋点的改进一下设计。方向、经费、人脉和团队运行都没有经验。

这不是个新问题,对比钱学森和其他海归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Byronlal​​ 发表

Publish or perish.

大家讨论的都比较全面了,总结一下:

  1. 没大佬挂通讯,很可能顶刊编辑那关都不过
  2. 温室里的花朵,也总会觉得自己在寒冬。但真的进入残酷的竞争环境,几斤几两就表现出来了
  3. 实验水平确实过硬,但没有对领域的全面认识,独立后找不到 idea,只能蹭热点发一些边角料
  4. 实验条件受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 好高骛远,选题过于激进

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认知到自己科研能力不足以站稳脚跟后,及时止损,对自己定位清晰会避免一些弯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自己难道没点 b 树 ,发的文章到底是靠挂大老板还是纯自己牛逼?

知乎用户 不要以为我很帅 发表

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博士博后出国的目的都是镀层金,回国好尽可能通过底层筛选,拿到可观的待遇,之后高枕无忧。有了这个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国外看似牛得飞起,回国反而灌水了。牛得飞起就是在为灌水做准备的。

当然了,国内团队整体科研实力、硬件软件搭配,等等,也是因素。

知乎用户 十赌六赢 发表

写个等式,一目了然:

发文章好坏 = 实力 + 运气 + 平台 + 努力程度

四者兼具时更容易出文章。

回国后其中一两项等于 0 了,文章质量自然下降。

希望多是仪器设备没完善的原因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故事:老板回国前是某杂志审稿人,灌水过。回国后我写了文章,老板一作,投那个期刊直接被拒。

当然水平不行也是另外一回事。其他回答基本对号入座。

知乎用户 不说话的马甲 发表

青年千人,一句话

资本主义的好没学来,资本主义的坏都学来了。

而且归国后,和咱们本国奴才文化一勾兑。就成了集大成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青千代表的是科研水平上的优秀。但是发文章可不是科研水平够了就能发的。你的材料哪里来?做博后的实验室肯给你材料吗?是不是材料收集、制备、整理就要花个三五年?你的仪器设备哪里来?确定你的工作单位能有你想要的东西吗?精度够吗?经费哪里来?国内人脉理顺了吗,不然哪里来的经费?单位里的事怎么处理,怎么在不同的势力派系之间周旋?怎么委婉推掉杂事?怎么尽量少上课又不会被 diss?国内的这帮蠢学生该如何带?有的有能力但是只想混个硕士,怎么劝他读博?有的没能力但是干活卖力,安排啥活?有的招进来就影响声誉,但是熟人加塞的,怎么伺候毕业?

你看,我只是随口这么一说,何况还有些青千就是南郭先生…… 国内的科研难做,真正能做好的,都是有原则有实力且方方面面都强的王者,青千每年那么多,又能出几个王者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回来就教授,可以剥削博士生了,年纪也大了,没有动力了

知乎用户 华尔街老兵​​ 发表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分享最新财经动态


如果这是真的,1500 也太少了吧

被离异的单亲母亲

复旦大学教授吴赛骏年薪 50 万离婚每个月给女儿 1500 元抚养费

知乎用户 招才引智的才哥 发表

如果看论文数量,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那为啥我国还有那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我国诺奖的获得者也是寥寥无几?所以题主的问题不是青千的特例,而是我国的现实情况。

水文多了更是弊大于利,大量的水文会固化传统研究,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垫个脚尖,很难跳出固有研究创造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性的观点。

那么青千或者科研学者有得选吗?可以十年磨一剑吗?可以追求纯粹的科研吗?首先要问科研单位、高校敢于放弃数量追求质量吗?

看到过青千回国后给定的 kpi,其中就有发文数量、申请国家级项目这类的内容。kpi 的存在就是为了达成的,所以满足数量即可。

知乎用户 树枝 发表

不是文字质量下降快,只是入乡随俗了而已。

知乎用户 也西湖论坛 发表

做为最老的青千,虽然研究水平没下降,但是实验室没钱了。

知乎用户 Leonid Moore 发表

因为大部分青千回来之前发的各种大文章主要是因为课题组的平台,导师的能力等外在环境因素决定的。回国之后自己带课题组,自己成了别人的平台和靠山,本部分能力不足的就原形毕露了啊。

很多时候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却忽视了外在环境的作用。有信心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就有点那啥了。所以引进人才的考核需要更加的完善。

知乎用户 荷兰猪 发表

很多所谓的牛人是因为平台牛,站在了路人肩膀上才牛。回到国内把硬件一剥离,就做不出来东西了。其实国内的土博资质一点也不比海归差,还是平台限制了他们的成果水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忙着应付行政和迎合掌管自己职业前途的老人的科研品味

知乎用户 欧木瓜​ 发表

平台的加成,结果被误以为是自己厉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回国后要当独立 PI,一切都从头再来,包括装修实验室,买设备,招学生,写本子,这跟在国外跟一个成熟条件的组能一样吗?

而且国内外环境和规则都不同,重新学习,加上安顿家庭,真的是劳心劳力。

知乎用户 Gaarmat 发表

因为青千这项机制,和国内以论文定输赢一样,都是一种官僚机构对科研领域的 “定量管理”,注定不会得到好结果。

科研领域学术界,根本无法定量管理。首先学者们研究的都是前沿事物,官僚们不熟悉,水平也不够。其次科研发展是明显的非线性发展,有些人好多年不出成果,一出就用一辈子。最后,科研这东西无法量化,你根本不知道一项研究的未来经济价值。

所以青千其实和院士数量、论文数量一样,都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东西,是大学要课题要经费的 “抓手”,青千这个制度的问题还在于,它可能压制本土学者的上升空间。我建议废除一切类似的管理方式,海外人才想回国就回来,不想回国也无所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青千很大概率跟学术无关,而是看你会不会舔大佬,但比如原苏州大学做计算数学的陈景润,文章质量学术品位虽然三流,但人家能把 e weinan 等一众大佬舔明白,在学术圈这也是一种本事。在计算学术圈无论国内国内都基本一个样子,很多双标的老外,一面对外宣传自己追求学术诚信,一面跪舔 SIAM 编委,靠其他非诚信手段 发计算数学里 “口碑不错的” 杂志。

知乎用户 张豪 发表

有的是多少,绝大多数还是一少部分?这里面区别很大

知乎用户 雨中漫步 发表

环境。你所处的环境,你接触的人和周围的层次决定了你,没有一个人是独立的存在的。

知乎用户 天空 发表

两点:第一点,人不行,不是高学历就是人才,能考多少分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一个基础智商,但是人的智力水平其实维度很多,考试的成绩可能连百分之 30 的比例都占不到,说伤人的话就是大多数人即便读到博士也可能并不真的聪明。

第二; 平台的价值比你想象的大的多,类似的梗,比如我奶奶和乔丹打球也能拿总冠军,我早期跟着马云创业也可能是亿万富翁之类的。你在外国那种平台能干成的事,换一个平台你可能就不行,因为平台能给人附能。你换成谁其实都差别不大。

人不行加平台没了,出不了成果再正常不过。

知乎用户 竹笔​​ 发表

可能是学生不争气吧…… 比如我……

我硕士的老板就是一个回国青千,我是她的第一个学生……

然后,真的是手把手教你,实验必须按照她的思路来。

然后,实验范式换了五六个也没出结果。

然后她放弃了我,把我转给了组里的助理研究员带。然后我们俩就放飞自我了,尝试了我们一直想尝试,但是老板不同意的实验方向。

然后…… 成了!

所以,青千回国后发不了好文章,大概就是被我们这些倒霉研究生耽误了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平台不一样哈!有些组即便工具人过去也很容易发注正刊的,本校(一所四非院校),一位约 10 年前就聘任上的老教授,在国内以平均 2 年一篇 3 分左右 SCI 的水平蹉跎近 10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某组交流,1 年时间就一作一篇 Science+2 篇子刊啦!现在回来两年多,又是一篇产出都没有了。

所以能发出来这些高水平期刊,要区分清楚是你能发表出来,还是平台能发表出来

知乎用户 mi cai 发表

这个问题很简单,类似于大公司优秀高管出来创业的成功率。从在导师带领下下能做出优秀成绩,到自己完全独立带学生做出优秀成绩,有相关性,但没有必然性。

知乎用户 Charmy 发表

我想想,我要以后回国搞科研,也有可能有相似的问题。首先,一开始启动资金就可能就不够。然后,用个实验器材可能还得排队。在国外学校资源好,学校内送个样很快就有结果了,回国我感觉还得找公司帮我解决,或者学生做,但是也得有学生啊。因为是研究畜牧的,现在学校就有农场非常方便,但是回国我还得找牧场合作,签合同,一堆的事情。

还有就是,在国外指导搞科研就可以了,回国学校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需要处理。再后面,国外生活简单,回国以后要处理安置住处等系列问题。而且你想想 30 的人肯定也要把结婚生子什么的提上日程了吧,这些都要精力的啊。

知乎用户 向远之 发表

应该是一是缺少研究交流和氛围了 现代研究都需要合作 回国后跨国研究网络没那么顺畅 也和课题组更换等有关系 目前国内很多可能还是有差距 同时 这也看个人吧

知乎用户 shitou 发表

不奇怪啊,国外如果老板够牛,捡点老板成果的引申和验证的也能发不少啊

尤其生化类

再把老板名字挂上通讯作者,编辑一看,文章有点水,但又不是太水,看看通讯作者,算了吧,提几条意见,再补充点数据吧。

到国内不一样了,你现在是老板了。

知乎用户 Research Dog 发表

因为国内高校不会招人

知乎用户 一只快乐的咸鱼​ 发表

离开了实验室,离开了团队,离开了老板, 没有了好项目好资源,好人脉,

就好比原来在肥沃的土地种庄稼,现在去了盐碱地种庄稼,种庄稼的都是同一个人,但是种出来的庄家产量质量直线下降了。

知乎用户 大呼小乎 发表

青千计划就是告诉美的千万不要再给资源这些留学生了,这些人都要带着成果走的…… 哎…… 真是反向赶人

知乎用户 星沉大海 发表

大部分科学家出成绩是在 35 岁之前,而千青的入选条件要求比较高,所以有可能入选的人已经过了学术黄金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平台。我师兄发的论文全是本领域顶刊,文章基本都是错的。理论也是错的。今年上会了,但最后一轮没过。为什么我师兄错的理论这都能发呢,因为老板是业界 top3 级别的大佬,审稿人看了都跪舔。

那你猜猜看我师兄回国还能发出来这么多文章么?

劝大组的各位清醒点,你的成果究竟是老板牛逼还是你牛逼?等毕业自己当 PI 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好问题。

同样的问题我们大老板也曾当着全课题组几十号老师的面问过他们:你们在国外都 JACS, Angew 的,本想着招你们回来发好文章,咋回来以后都蔫巴了?

台下有个小老板窃窃的说了一句:那些都不是他们的 idea。

不得不说,这位小老板还是不错的,回国后照样能发顶刊。

知乎用户 小刀从此逝​ 发表

也见过回国快十年仅一篇文章的。

知乎用户 不送快递我必投诉 发表

学士是什么?高考刷卷子的赢家

硕士是什么?首先他是学士,然后考研刷卷子的赢家。(少部分保研 / 直博)

博士是什么?硕士 plus

博士后是什么?博士 plus

青千是什么?博士 plus Max + 有个好导师 + 有个好平台 + 命好博士期间摊上个好课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回国前,文章中总有 IEEE Fellow 出现,而且很多都是一些顶刊的 AE 大佬。或者是各种朋友关系。回国后,文章中清一色的 IEEE member. 我就问你怎么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把论文课题搬运回来了,搬回来的货发了以后呢?评上职称以后呢?有几个青千还能像原来一样保持科研的动力?更不要说他原来的成果也是建立在国外实验室的研究基础上的,偷了点东西回来就能管几十年了,这恐怕是做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学校是所双非,13 年前后引进了一名青千,学校宣传给了 2000 万元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经费,都上了本地报纸了,结果那人待了一年多就走了,经费到没到账不清楚,但是实验室所在的科研楼一直建到 2018 年才完工投入使用。

知乎用户 糊了 发表

青千招一堆海外的博后就离谱

知乎用户 Roger Wang 发表

你去问问他们就清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很多 985/211 学校,四青是通往院级干部的门票。升任领导了,每天校内外刷脸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做科研

知乎用户 Forest 发表

国内考核每年包含了科研分,也就是每年要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都不用回国,男学生毕业就一篇都发不出来的某千老,啥也不会就会打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正常,在国外前单位有着一流的平台和水平很高的 PI 辅助,回来之后自己孤身一人指导学生,平台又没有原单位好,不下降才怪了

知乎用户 panda7 发表

据称是因为当了导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培养学生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Regression to the mean?

知乎用户 hijack 发表

如果文章只认通信作者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很常见的。主要是国外大老板有资源,回国后要靠自己开拓新路。三年不出成果正常的。

知乎用户 白胡椒 发表

独立之后的初期都是这样,国内外一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见过兰大化院某青千把博士 JOC 的课题做了一遍发了 TL,还觉得自己很牛逼。关键是他没博后三篇一区就能上化学的青千….

知乎用户 酸菜鱼 发表

因为中国落后美国太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在国外抱大腿真的好灌水,我之前在一个 IEEE trans 主编 + IEEE fellow 组里待过,真的是什么货色都能发出去,回国后国内大腿也就申 funding 能管用,发 paper 只能靠自己当舔狗了

知乎用户 叶子晟 发表

因为青千评审唯文章论,对于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评议能力有限。

知乎用户 亥乃亚克山冬​ 发表

关键是研究体系是谁的,如果以前的文章是原老板体系里的,这就一般,回国后需要自己当老板开实验室招人不一定有那水平。如果这个体系是自己帮老板开创的,这青千就是货真价实。

除此之外,还需熟悉中国科研经费申请套路,会写基金申报,会管人管钱。总之,回来成立独立课题组就好像开了个小公司一样,保证现金流,人才流,文章流。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日两国科研实力比较

中日两国科研实力比较 作者:Yiren 上一篇文章比较了中国和英国的科研实力,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科研实力情况。 中日两国在Cell, Nature, Science (CNS) 和其附属期刊及四大医学期刊发表文章的情况 1.1 …

从中国本土学者发表的CNS综述文章数量看中国科学人才实力

从中国本土学者发表的CNS综述文章数量看中国科学人才实力 作者:赛诺 众所周知,一篇非常好的综述文章不仅能够详尽地概论某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且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假设,进而为其他研究者指明新的研究方向。而能够在Top期刊如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