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21 年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Ph 迪 发表

问的人比较多,我展开说一下消费。

消费为什么迟迟不能复苏?

大家都知道,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去年,我们顶着疫情的巨大压力实现了经济的 V 型复苏,2020 年全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4.7%,但是社零增速全年下降了 3.9%。2021 年以来,消费复苏的脚步也一直低于大家的预期,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结构恶化疫情反复扰动这两条主线分别来解读。

首先说收入结构恶化。

我们知道疫情之后,经济是 K 型复苏,收入的修复也是分化修复。简单地说就是有钱人变得更有钱了,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比较有限。有几个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一,2020 年一季度之后的连续四个季度,GDP 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这与过去几年的情况正好相反,经济快速修复了,但 “国富民穷” 的现象又出现了。不过这个数据在今年二季度出现了边际改善。

第二,我们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相比,发现从 2020 年以来连续 6 个季度,平均收入的增速要快于中位数收入的增长,这是收入差距扩大最直接的证据,说明我们的收入结构再次远离了理想中的 “纺锤形”。

第三,2020 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出现了首次下降,其中跨省流动的数量下降的更加显著,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农民工不但外出意愿下降了,且外出的半径也明显缩短了。映射到现实当中,就是有一部分农民工可能就留在了当地,参与一些政府小基建项目,有一部分农民工选择了在当地的县城或者市区里打工,放弃了回到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机会。从数据上我们也能看到 2020 年农民工平均工资的增速显著下滑。

第四,经济的 K 型复苏也导致用工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口产业链招工难,生活服务业就业难,劳动力市场冰火两重天。我们还是拿数据来说明,2020 年 IT 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上涨了 10%,而住宿餐饮的平均工资收入却下降了 3%。

**站在学术的视角来解读这件事儿,就是经济结构在疫情冲击下发生了非连续的重大变化,但人力资本的变化却是一个连续函数,**景气度较差的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得不面临 “转行”,前期的人力资本积累没有用武之地,这也使得收入增长变成了一个很困难的事儿。

做个小结,收入修复了,但是收入分配结构恶化了。就业修复了,但是就业质量不高。有钱人变得更有钱了,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而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并没有显著改善,所以消费复苏动力较弱。

然后再说疫情对消费的影响。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疫情反复出现,线下消费的修复多次受阻。

从去年冬天的河北疫情,到今年 5 月份的广东疫情,再到这一轮南京 Delta 病株的出现,疫情的魔咒一直都在。而且每一次只要疫情有抬头趋势,都会导致防控措施升级,一些密闭的、人员集中的消费场所就会被关闭。

我们以餐饮收入为例,去年 10 月份,我们餐饮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速转正,增速是 0.4%,最新的数据表现如何呢?7 月份餐饮收入的两年复合增速是 0.9%,也就是说,10 个月过去了,增速水平几乎没动,疫情之前的增速中枢可是 9% 啊。所以疫情对于线下消费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

第二点,消费品的供应仍然是受限的。

**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看票房数据。**疫情之后的每一个节假日的票房数据都是创历史新高的,春节、清明、五一节,都是远超历史同期,这说明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是在的。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看整个月的票房数据,表现就很差了,6 月、7 月这两个月的票房数据竟然还不如 2014 年。造成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呢?主要是电影供应的不足,相信大家跟我有一样的感慨,没什么好电影可以看啊。疫情既限制了消费需求,也抑制了消费品的生产,尤其是海外,电影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今年我们进口海外影片的数量只有 2019 年的一半,所以我们看到电影院又开始放阿凡达和哈利波特了。

除了电影以外,演唱会还是没有的,景点还是要预约的,看球是要测核酸的,汽车因为 “缺芯” 也是得等的,消费仍然处于一个 “限量供应” 的状态,这也是消费修复受限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疫情期间 “宅经济” 相关的耐用品消费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服务类消费,因此对整个线下消费的复苏造成了中长期的压制。

大家知道,疫情之后,宅经济相关的消费是非常好的,手机、小家电、体育用品等等。但这些消费其实会替代一部分线下消费。

打个比方,我是一个很喜欢喝咖啡的人,疫情之前呢都是在楼下咖啡店买咖啡,但是疫情期间无论是因为楼下咖啡店关门了或者我自己防护意识比较强,我购买了一台咖啡机自己做咖啡,这就形成了耐用品消费对于服务类消费的中长期压制。

因为耐用品有折旧的概念,买了之后一般都得用 2、3 年。接着刚才那个例子,每当我现在想去楼下买咖啡的时候,我老婆就会唠叨,“几千块买的咖啡机就不用了?自己做不行么!”

所以当破壁机替代了果汁店,烘焙机替代了面包店,健身环替代了健身房,虽然不是绝对替代的概念,但肯定会对服务类消费造成一个长期的影响。

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耐用品消费可以提供的增加值肯定是不如服务类消费的,这也是消费增速难上台阶的重要原因。(自己做咖啡成本几块钱,随便一杯星巴克都是 30 多啊!)

以上就是第二块,疫情仍然对消费活动仍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原因呢,消费增速想回到疫情前 8~9% 的增速是比较困难的。

尤其是疫情又卷土重来的时候,消费的复苏需要我们报以更多耐心。

知乎用户 Odysseus​​ 发表

谢谢大家的邀请,我感觉这个问题其实可大可小。就自己而言,较小的时间维度它没有太不达预期,较大的时间维度,中国经济和之前分享的一样,在 2015 年之后就没有走出来,我们已经不达预期 6 年了…. 这只是大时间维度里面另一个平平无奇的,不达预期的一个月….

为了让这个答案有一个喜剧收尾,我们先从大的宏观叙事开始。先从这些数据里面挑选出最经典的两个同步指标,消费零售和工业增加值。为了方便数据的获取,我用了工业企业利润代替工业增加值。

我们可以看到,从 2015-2017 年之后,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同步指标分项(工业利润和消费)就一直没有回到之前的趋势线。

这个月很不达预期么?那也未必,实际上由于 PPI 的上行,工业企业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消费很不达预期么?也没有,但它同样没有恢复的动力。

上面这两张图让我想到的就是美国那个 GDP 增速图…

所以简单逻辑推理一下,我们有且只有三种情况:

  • A:经济指标将来,可以回到 2015-2017 年之前的趋势线
  • B:经济指标将来,不可以回到 2015-2017 年的趋势线,2017 年之后是另一个趋势线,而 2021 年 7 月的数据高于这个趋势线
  • C:经济指标将来,不可以回到 2015-2017 年的趋势线,2017 年之后是另一个趋势线,而 2021 年 7 月的数据低于这个趋势线

第一种情况需要巨大的经济改革,我自己觉得 emmm,you know… 看到再说比较好

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就比较精髓了,需要稍微思考一下。于是我们可以从宏观叙事里面走出来。

我自己觉得前段时间经济意外指数和国债收益率的背离,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一方面经济比预期要好,但债市投资者依然非常不信。可以说向上的蓝色线条代表了乐观看法,而国债收益率的下行代表了悲观看法。当然,因为我们的失业率有些时候失真,而失业率在经济意外指标中又特别重要,所以这个意外指数的质量没有太高。不过依然说明了很多问题。

除了数据可能失真之外,样本的差距可能也是不同看法的来源,从 2015 年之后,伴随着工业企业利润的走低,工业企业负债率的变化也非常有趣。

这里我想说的是,类比美国的情况,在总量增速放缓之后,不同部门内部结构的差距可能是放大的而不是缩小的。不是说总体的波动率和增速下来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差距就缩小了。

一个例证是,08 年美国那个 GDP 的增速预期放缓之后,美国的价值和成长比价反而是拉开而不是缩小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上,A 是最乐观的情况,B 是最悲观的情况,C 是比较中性的情况。

我自己不太相信 A,至少没看到大规模的政策之前不相信,但我其实也不太相信 B,因为我总觉得在后周期的时候看空,是个短期正确长期错误的事情。在繁荣的末期去看空更好。现在先行指标一直在跌而且很低,历史经验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显示有机会反转,至少不跌了..

另外一点是,上图这个先行指标一直跌,经济同步指标不说跌但至少也不好,油价最近也很动荡,这就是普林格经济周期最后第六阶段的征兆,历史经验是一般这阶段只要持续 1-3 个月政府就开始逆周期了。所以这种时候去悲观,是一个逻辑上没错误,但很容易被样本外数据干掉的观点…..

当然,悲观可能被样本外数据干掉,但现在乐观是更没有道理的…. 各个股指的远月贴水都很高,各个合约的平价看跌期权比看涨期权贵 20%-50%。。。如果要简单点总结,大家从一个极其拥挤的市场里面走出来,做风格切换,换仓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保护自己…

简单来说,现在适合旅游….


我自己会比较相信 C

意思是,我们正在期待一个逆周期的政策,这个逆周期的政策不足以把我们拉回到 2015-2017 年之前的增速趋势线。但这个逆周期的政策可能让信贷脉冲止跌,可以让我们锚定一个新的经济增速预期,央行给的态度是 5.1-5.5%,持续到 2025 年。然后你这么一看你就会发现

  • 如果你接受了中国经济降速这个事实,如果你接受了未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速就是 5.1-5.5%。那么和 08 年之后美国做对比,其实你会发现最近的数据没那么糟糕… 历史就是这样的,天灾就是会让长期经济增速预期降低….
  • 我们可能就和 2013 年的美国人一样,要意识到,QE 的极限,货币的极限,也就把经济搞成这个样子了,2.2% 的历史经济增速如镜花水月。市场在新的预期稳定之后就开始了新的逻辑

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喜剧收尾

知乎用户 Orz 辉​ 发表

主要工业数据和消费数据都太差了。

前者更多是结构性问题,后者则是短期冲击问题。

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是 5.6%,已经低于疫情前水平了。

除了受到限电、环保、运输、缺芯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工业衰退的趋势。

要知道虽然有疫情冲击,但是由于国内防控做得好,所以外贸环境不错,这缓解了限电等内部冲击,所以总体上疫情期间短期因素对工业的影响是好坏参半。

其实在疫情前,蔡昉等人就指出中国存在制造业过早衰退的问题了。

按规律,各国制造业占 GDP 比重和人均 GDP 是倒 U 型关系,2 万美元左右才开始下降,之前是上升。

但中国制造业比重在 2006 年,人均 0.31 万美元的时候就开始下降了,所以中国 “去工业化” 现象出现的过早(可能早了 15 年)。

中国制造业受到空间错配和房价影响太明显了。

制造业作为 “可贸易部门”,非常依赖运输,所以必然在东部沿海地区聚集。

但是,国家从 2003 年开始,为区域经济平衡,关闭了大量东部地区开发区,而给中西部地区开发区更多土地。

这造成中国制造业从 2003 开始全要素生产率就开始下降。

土地指标的东西部地区分配失效,还造成东部地区高房价问题,而高房价造成的 “荷兰病” 对制造业的打击太严重了,我感觉近些年有加速倾向。

受限于数据来源的关系。国内很多关于房价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多采用 2007 年前的企业微观数据库,而这肯定低估了近些年的影响。

十年前,房价的主要影响是投资方向。企业家利用房价、土地升值,质押贷款,然后投资地产,从而影响资金错配(和去年疫情期间,放松中小企业贷,造成深圳房价暴涨如出一辙)。

不过当时的房价从就业层面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还很微弱,因为此时制造业毕竟符合比较优势,公资和就业规模还在不断增加。典型就是汽车产业。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上 “劝退” 的舆论氛围愈加浓厚——这肯定是以前研究受制于数据层面,而低估的。

敢兴趣的,甚至可以用爬虫做房价和制造业 “劝退” 的研究。

除此之外,中国的金融业低效,人为压低利率和政府的隐性担保,造成国有制造业企业过早进入重资本阶段。

对资本的依赖,加上审批权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造成很多制造业企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反过来,如果人力资源重要,它们自然集中于人力成本低的三四线城市。

用知乎某些劝退大 V 的话说:哪怕产业升级,大国工匠工资和德国、日本一样,他们依然不可能买得起上海的房子。

所以,某些企业因为行政审批的原因,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本身就是违背规律的。

不解决东西部之间土地资源空间错配、重要企业扎堆一二线核心城市、一二线城市土地供给过少等问题,工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很难高增长。

至于消费层面,以后再说。

知乎用户 凡仁 发表

我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们公司成立已经有 30 年了,不算是一家大的食品公司,充其量算是普通的水平。

在国内各区都有代理,在国外也有经销点。

昨天我搭业务线销售总监的车,他顺路送我一程。

一路上他愁眉苦脸的问我,市场现在什么情况?

我说你有没有一个感觉,就是今年好像比前年还糟糕?

他説,现在已经 8 月中旬了,但是业绩完成刚到去年同期的 1/3,不到 19 年同期的 1/2。

现在疫情呈多点爆发,大家现在根本不敢备货

上午采购部开会通知大家,所有原料上涨 20%,其中我们用量最大的三个原料,供应商建议我们做锁定,大家一时议论纷纷。

老板会后通知市场和业务,今年产品涨价势在必行了。

最少要涨 10%。

人事部招工情况,未达预期,完成率仅 35%。

而且这个 35% 还是生产招工。

IE、品管、研发空缺率 60%,周围小厂纷纷来挖人。

公司签订的校企合作,实习生,实习结束立马被人挖走。

业务嫌弃市场的设计师不行,想要找牛 B 点的设计师,

结果面试两个月,低于 1w 的基本看不上

稍微看得上的 1.5~2w。

就这样,来面试的人都屈指可数。

同期 2021 年 1~4 月深圳房价平均上涨 2w / 平

8 月因为限价限购,二手房成交下滑

媒体惊呼深圳房价大跌,实则是,4w 涨到 8w,跌回 7.5w。

就这半年还是涨了一半。

所有种种都指向一点,要涨价。

然而市场能接受你的涨价吗?

2021 年 1~8 月外贸运费上涨 5000%;

我们所有海外客户,在 1 月份就已经订完了未来一年的量。

小客户,完全订不起。运费比产品还贵。

我赶涨价吗?

今年,公司离职率再创新高。

60% 离职员工选择返乡就业。

我问我老婆,她做外贸的,现在怎样?

她接了一个图发我

诚然,这些大卖被封是因为不良操作,但是我们看看这些老板背后的资金流向,你会不会流汗?

他们的欠款就是中国目前的现状。

一个倒下企业背后有几十家,上百家的供应商。

他们因为市场不好做,而不得不接受卖家账期

现在有账期的生意基本没人敢做

原料、人工全线上涨。

我都愁啊

你说怎么搞?

这事我也跟几个哥们商量过

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每年都觉得今年难 或者每年都想的是挺过今年明年会轻松点

哪里知道

年年都有年年的事。

你说怎么搞

搞呗!

宏观分析了再多

今年还得上

不上咋办?

那个家庭没房贷。

知乎用户 白力 发表

之前在公众号里说过,消费异常萎靡是当前经济复苏的最大内忧

几周前的通胀和货币数据已经预示经济很拉胯,关键看两个剪刀差。

第一个剪刀差是 PPI 和 CPI 剪刀差。

CPI 和 PPI 剪刀差 7 月高达 8%,创下近五年新高。

正常经济扩张下,上游原材料上涨必然导致下游消费品上涨,PPI 和 CPI 同步涨跌。但现实是原材料大宗商品涨上天,消费价格始终上不去。企业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没法提价销售甚至降价销售,说明终端消费异常萎靡

没人买,消费品价格自然涨不动,再叠加大宗商品上涨,CPI 和 PPI 的剪刀差必然不断加大。至于老百姓为啥没钱买没钱消费,主要是债务实在是太高了。居民部门杠杆率今年一直处于历史高位,老百姓负债去哪了,不用说都懂。

第二个剪刀差是 M1 和 M2 剪刀差。

今年 M2-M1 剪刀差一直在持续走阔。

M1 相比 M2 流动性更强。M1 占比越高,货币在实体经济中潜在流通速度越快,促进经济会更主动更直接。

如果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乐观,随时准备补库存或者扩张生产,那么企业会选择持有大量现金流,M1 上升 M2 下降,M2-M1 剪刀差走窄。相反,如果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企业就会更倾向于金融投资,比如买货基、银行理财、大额存单等,M1 会向 M2 转化,M1 下降 M2 上升,M2-M1 剪刀差走阔。

而今年以来货币剪刀差不断走阔,说明企业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在持续深化,都不愿投资不愿扩张,实体经济活力不断下降

所以无论是通胀剪刀差还是货币剪刀差,走势都很不妙。经济还能向好就有鬼了。

不过能想到数据差,万万没想到会这么差。尤其是社消,季调后创十年来新低,**7 月的两年平均增速已经低到 3.6%。**19 年还有 8%,考虑疫情缓步下降以为今年至少还能到 5-6%,好家伙现在看连 4% 都保不住,直接自由落体。

16 年居民房地产信贷扛鼎到现在,是到了尝苦果的时候了。高杠杆叠加高房价已经形成巨大的财富吞噬黑洞。尤其房价还不能大跌,一跌就来系统性风险,各地财政直接死给你看。但维持高房价不跌或者小幅慢涨,老百姓收入增速始终跟不上,对社会消费挤压将越来越厉害。消费不振是经济最大内忧,根源就在房价水平与居民收入极不匹配。

另外数据最好的就是就业了,稳稳的 5%。不过看看细分项:16-24 岁人口、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16.2%、4.2%。到底哪批人扯就业率后腿,很明显啦。

还有全国每周平均工作时间 47 个小时,打工人可以自己算算,扯了平均数多少后腿。

最后预言一下,如果耶伦要来谈关税,很有可能就坡下驴各取所需。IMF 已经下调了中国下半年的增长率,美帝的造势先搞起来。内循环被房价拖住拉胯,最后不得不还是靠外循环。


节选自文章:雪上加霜,就坡下驴(有删节)。公众号:摸鱼摸石头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螺旋下降,远远没有到底。

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吧。

经济理论:聊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原创 MRAnderson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2 月 22 日

不谈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谈谈腐朽堕落反动万恶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许多人都知道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这个名词,但是具体是怎么回事,各种说法五花八门,本文试图用一种比较通俗但未必严谨的解释,让读者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有一个粗浅的理解。
简单地说,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产能大于有效需求,一旦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暴露出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或大萧条。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是由政府赤字增加消费或投资,增加内需,拉动经济,掩盖经济危机或大萧条。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是不需要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经济繁荣期,一群中小企业一哄而上,纷纷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支付工资。工资是立即支付的,产品生产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于是社会上供需两旺。
如果没有继续追加投资的话,这些产能达产以后,能提供的商品总量必然高于工人工资总量,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如果没有第三方,比如经济殖民地、比如封建地主,提供利润,那么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产品滞销。然后,就是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工厂倒闭。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有巨大的动力,向外扩张,寻找新的市场。
中国这么大,有四万万人口,有大量的白银,却不消费英国的产品,那还得了?什么都不要,鸦片总需要吧。连鸦片都不要,英国军舰就开过来了。
商品或军舰,资本主义国家总有一样东西撬开其他国家的大门。只要撬开了大门,就是商品涌入,白银流出。
世界没有全部被征服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危机就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也不需要凯恩斯主义。
好景不长,每次危机都会有一批小资本破产,一部分资本兼并同行以后幸存,这些兼并同行的资本开始新一轮投资高潮。金融进入以后,这种兼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 19 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高度垄断的经济基础。
垄断以后,就不存在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市场份额的可能了。垄断企业对市场有效需求知道的一清二楚。由于竞争导致的经济复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长期的停滞。
地球是有边界,资本的扩张是有极限的。截至 19 世纪末,落后国家基本都成为了经济殖民地。
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很容易出现长期的停滞。
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钱把多余的产品消费掉,维持一个虚假的繁荣。说是虚假的繁荣,因为这种经济政策有严重的后遗症。具体的后遗症,后面会谈。
这种情况出现在 1930 年代。
资本主义列强经历了一战前的备战,一战的统制经济,战后重建的投资高潮,1920 年的借贷消费高潮,到了 1919 年,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出现了大危机。
1933 年 1 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开始推行重整军备的政策。德国推出米福票(亦称梅福票),增加军工产品订单,扩张产能。德国实现了经济复苏,就业率增加。
1933 年初罗斯福当选,推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包括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增加财政赤字,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增加就业。
1936 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赤字财政找到了经济理论的依据。记住,不是先有经济学理论,后有经济学实践,而是先有经济学实践,后有经济学家提出理论,为经济实践提供合法性。
凯恩斯在《通论》里提出了,由财政部把旧钞票埋进垃圾坑,让企业雇佣工人掏挖垃圾坑的方式增加就业。
凯恩斯的这个说法,非常通俗,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特点描述得一清二楚:由财政出面、使用价值符号、为企业提供利润、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不触及原有既得利益。
以上的部分,估计大多数读者都了解,下面分析实践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会中出现的的一些现象。

首先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支出方向的选择。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项目选择,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注定是掏挖垃圾坑,而不会真正的满足绝大多数群众迫切的现实的无力支付的需求,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项目的选择,要么是与绝大多数群众的基本需求无关,要么是假借基本需求名义的幌子,大肆挥霍财政资金。
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人民真正紧缺的住房、教育、医疗,国家资金是不会介入的。这些领域,是资本的摇钱树,资本控制这些领域对劳动者敲骨吸髓,国家资金是不会进入增加供给的。一旦增加供给,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利润下降,垄断资本也绝不会允许国家资金进入自己的禁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选择,必然维护垄断资本的利润,为垄断资本创造利润。违背垄断资本的利益的政策,要么无法制订,要么成为一纸空文。
还有些国家,比如当年的美国,耗费巨资为社会底层提供大量鸡肋式的公共服务。比如为偏远地区修筑公路,为偏远地区的少数族裔的儿童提供教育。表面上看,这些政策是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实际上,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如果本意是改变底层民生的话,完全可以采用更节约、效率更高、收益更好的方式。比如,预期为偏远稀少的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州(比如德克萨斯)的住户提供几乎没有人使用的公里,不如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为他们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住宅。人迹罕至地区的公路的建筑成本,显然要远远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住宅。但是这样一来,显然会触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的土地资本的利益。相比之下,在偏僻的地区修筑几乎没有人使用的公路,则既不会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还能使用政府税收或通货膨胀的方式强迫全民买单,为垄断资本提供利润。为偏远地区恶少数族裔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其实也是大同小异。如果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寄宿制学校,必然增加供给,导致学费下降,触动教育产业链上的资本的利润。反之,由政府出资在穷乡僻壤为这些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则既不会触动原有既得利益,也能为资本增加利润。
因此,弗里德曼说过,政府提供的应该是免费的公园门票,而绝不能是能改变任何现有分配结果的产品。对大多数工资勉强糊口的人来说,公园门票本来也不在支出范围之中。提供公园门票,表面上是改善多数人的生活,实际上既给承包商提供干工程的机会,又不会触动现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对此,局外人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能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的选择,为什么一方面一毛不拔,一方面大肆挥霍。其实,不论是一毛不拔,还是大肆挥霍,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不触动垄断资本原有的既得利润,增加新的利润来源。
德国本身就是军事工业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倾向增加军工订单,也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是代议制政府,即使人口稀少的州,也有两个参议院议席。于是各州之间出现互相交换赞成票的滚圆木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各州的参议员来说,使用联邦财政在本州增加支出,在短期内可以增加本州的就业,自然有利于增加自己再次当选的机会,至于长期的联邦赤字,那是天塌下来砸大家。
既然是挖垃圾坑,也就并不局限于生产和建设,也可以包含很多选择,比如美国的登月计划,比如越战。美国政府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购买军企联合体的产品和服务。当然,军企联合体也有发动战争或宏大计划的冲动。尤其是战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些黄金落在谁的手里了呢?相比之下,登月计划会有良性的溢出效益,这个后面再说。
在这方面,只要符合不触动原有既得利益,同时为资本增加利益,那么具体的项目的选择方式,只有大众想不到,没有资本做不到。所以,直到二战爆发前,虽然德国政府的财政几乎崩溃,但是德国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如果不是停滞不前的话,至少是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军工生产。这些有限的改善,也是来自就业的增加和工资总量的上升,而不是德国政府增加了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当然,美国人的遭遇也类似。
其次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对控制垄断资本的社会顶层来说,必然是一场盛宴。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支出方式,对底层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消费。这种强制消费,是由政府代替民间做出的,迟早要由社会中下层来支付。
凯恩斯主义政策增加政府支出的时期,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社会中下层的收入会有一定的上涨,但是上涨的幅度永远没有政府支出总额多,期间的差额就是垄断资本的利润。
同样是收入增加,垄断资本的收入必然增加得更快。归根到底,这是由于垄断资本不但控制经济基础,也影响上层建筑,可以按照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推出经济政策。
事实上,如果垄断资本的收入增加更慢的话,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存在自愈的可能。
如果对施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的贫富差距进行统计的话,可以发现贫富差距必然是不断拉大的。
有人会说,只要社会底层能满足温饱,那么贫富差距拉大又何妨?问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存在巨大的副作用,不可能一直使用下去。一旦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停下来,所有的问题就都会爆发出来。
再次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副作用。
大量的资金,从政府流出,进入经济循环,很快落入垄断资本的手中。
由于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使用价值符号,就必然出现滞涨沫崩的选择。
由于大量货币不断被创造出来,投入经济循环,垄断条件下,经济规模扩张的速度远远落后货币创造的速度,必然出现大量货币无处可去,最终推高资产或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这时,垄断资产和生产生活必需品必需品的垄断资本,可以双赢,也就是赢两次。第一次是获得政府订单,第二次高价出售自己控制的资产和生产生活必需品。
由于利润缺口的存在,实现同样刺激效果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所需要的货币总量会几何级数增长。
假设一个经济体充分就业的工资总量是 W,利润总量是 P,那么社会总产品总量就是 W+P。施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就是由国家出钱,购买价格为 P 的这部分产品。
现实之中,垄断资本提供的产品总量,不是 W+P,往往低于 W+P。经济垄断程度越高,垄断资本新增的产品总量越少,产品价格越高。在这种条件下,本身就孕育着价格上涨的因素。
随着不断施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等价的经济规模保持不变,需要注入的货币总量也会随着物价上涨,不断滚动增长。如果经济规模扩张,那么需要注入的货币总量会更加惊人。
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两者至少出现一种,也许两种同时出现。如果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就需要资产价格上涨,如果资产价格停滞,甚至泡沫破裂,就会出现物价飞涨。
此时,即使停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停止注入货币,物价也会继续上冲。
这是因为即使货币总量不增加,随着政府订单的减少甚至取消,经济规模逐步萎缩,经济进入先崩后滞,流通中商品总量下降,货币总量不变,商品价格必然重估。
现实之中,停滞期的工资总量,取决于由资本家的有效需求衍生出来的经济规模,必然比 W 更低,不展开讲。不仅如此,由于前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必然造成停滞期的经济规模进一步萎缩。
这时,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政策,经济会雪崩式螺旋下滑,物价则会不断攀升。由于贫富差距扩大,经济最终的平衡点必然低于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前。
由于经济规模下降,大批劳动者会失业。毫无疑问,资本可以趁机延长工时,压低工资。
如果此时政府完全停止注入货币,那么必然导致大量的债务无法偿还,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社会成员来说,可能面临存款无法提现。
此时,很多人会因为失业,无力偿还贷款,失去房产,非核心经济区的房产价格会大幅下降。
不过,一线核心经济区的房产价格反而可能上涨——破产地区的劳动者涌入一线大城市谋生,刺激一线大城市房价和房租上涨。不仅如此,一些失业的货币资本,为了保值也会抢购一线大城市资产,房产自然首当其冲。
随着政府支出的增加,政府债务必然不断积累。这些债务有两种解决方式,增加税收或印钞。如果印钞的量不够,政府为了偿还债务,还可能加税或者拖欠基层公职人员工资。不论哪种解决方式,最终的主要负担,都必然由社会中下层承担。
对劳动者来说,此时可能是六输:工资下降,物价上涨,存款被冻结,房产被廉价拍卖,房租上涨,税负增加。
这六重打击,未必同时出现。
比如,如果政府采取极端的货币政策,放任通货膨胀不管,那么完全可能出现类似德国 1920 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成千上万马克买一个面包。那样一来,实际工资虽然下降,但是名义工资完全可能上涨。当然,这种涨幅必然远远落后于物价。这种情况下,银行存款虽然还能取得出来,但是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时也不必加税了。不过,社会底层的痛苦程度则不会减轻。

正常情况下,政府不会采取这么极端的经济政策。所以,常见的现象,是六重打击同时出现。
实际上,使用价值符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如果发生的话,必然出现这些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饮鸩止渴,把经济危机后移,代价就是经济危机的烈度必然被以几何级数放大。
拥有经济特权的统治阶级,则可以趁机大捞一把。
如果政府一直采取印钞的方式刺激经济,他们可以申请贷款,抢购关键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核心资产,囤积居奇;如果政府停止印钞,他们可以申请贷款,廉价收购资产;如果他们还不上贷款,他们可以申请纾困资金,理由是他们 “大” 而不能倒;他们可以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获得更高的利润;他们还可以制订对自己有利的经济政策,让财政补贴向自己倾斜。
对垄断资本来说,政府用债务刷 GDP,一时刷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还债的时候,它们一样爽,底层则如同进入火葬场。
最后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善后。
从本质上讲,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政府使用国家信用为媒介,强制代替社会底层进行超前消费,为垄断资本提供了利润。底层可以不消费,可以节衣缩食,但是他们躲不过税收和通货膨胀。最终,底层还是要还债,要么缴税,要么承受通货膨胀,同时,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债务爆雷,存款可能无法提现。
玩过《钢铁雄心 4》,选择过法西斯德国的玩家应该知道的梅福票。这是一种由纳粹政府发行的用来支付垄断资本利润的可以贴现的永续债或准货币。

这些准货币,完全可能诱发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希特勒政权凶多吉少。对此,希特勒本人心知肚明。所以,他必须让马克的币值相对稳定。
作为被垄断资本扶上台的代理人,他很清楚自己无法无偿没收垄断资本控制的福梅票。他可以使用真金白银去回收这些准货币,这些真金白银来自被无偿没收的犹太人和占领区的财产。他也可以占领他国增加马克流通范围,由于流通商品总量的增加,即使德国不回笼货币,币值也会相对稳定。他还可以从占领区征收重税,支付垄断资本的利润,减少本币发行。
希特勒曾经向张伯伦保证,一旦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就不再继续扩张。事实上,他哪可能到此为止?只要他不断的使用财政满足垄断资本的利润,就需要不断向外扩张,或者掠夺他国财富回笼货币,或者增加德国马克流通范围,或者增加财政收入,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总之,对外扩张,是希特勒当时唯一的选择。
如果不是二战战败,纳粹德国在占领全球之前,是不会停下来的。
相比之下,罗斯福的新政政策包含改良的成分,比如向企业分级征收所得税,比如征收超额利润税。可以说,罗斯福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从垄断资本那里征收的税收,满足垄断资本的利润。
罗斯福这样的做法,遇到了巨大的政治阻力,许多怀揣发财梦的中小资产阶级,也不支持他。
1930 年代,苏联完全没有经济危机。苏联的经济循环之中,不存在利润,所以自然也就不存在由于利润导致的潜在产能与需求之间的缺口。
与列宁的预测相吻合,出现社会变革的不是拥有广袤的经济殖民地的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相对落后的缺乏殖民地的后发国家。不论是共产主义也好,还是法西斯主义也好,总之,在 1930 年代,后发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如果没有广袤的殖民地,是难以维持了。在这样的国家,如果无产阶级战胜垄断资本,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那就是苏联路线。如果垄断资本压制了无产阶级,建立了高压政治,那就是德意日路线。
相比之下,有广袤的经济殖民地的国家,比如英法美,则有机会选择改良资本主义路线。这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如果这些国家不采取改良措施,迟早也会阶级矛盾升级,面临路线选择。
再说一点关于美国把登月项目作为凯恩斯主义项目的外部性。这样的项目显然极大的推动了美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增加资本投资。不过,相比 20 世纪初,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所以,刺激投资的效果相对较差。
对垄断资本主义来说,除非工业革命,否则不要内战就是外战,要么阶级斗争,要么侵略殖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让资本主义多一个新的选择,不过是是饮鸩止渴的拖延性的经济政策,短期内可以制造繁荣,掩盖危机。长期看,则必然导致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甚至诱发社会动荡。
凯恩斯说过,从长期看,我们都是死人。他的意思,大约是我死以后,洪水滔天与我无关。不过,他死于 1946 年,应该经历过伦敦大轰炸。纳粹德国国内的洪水,显然比他预期的早得多。
如果不能确定即将发生工业革命,或者有唾手可得的经济殖民地,那么在没有想好善后政策以前,慎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否则,续命的政策,却可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经济理论:再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原创 MRAnderson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3 月 1 日

1、全文 9000 多字,词不达意的地方很多,实在没有精力修改了。
2、我尽量放行大家的评论,也请大家注意评论的尺度。
********************************************************
不谈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谈谈美国、纳粹德国、印度那些腐朽堕落反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
还是继续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讨论一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垄断资本和社会中下层之间的关系。
上次分析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如同吸毒,好吸不好戒。
吸毒一时爽,戒毒火葬场,戒毒弄不好会死人的。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是如此,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初期,一切欣欣向荣,但是随着货币总量(债务总量)的增长,物价和资产泡沫不断上涨,就要面临退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问题。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长期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不停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迟早面临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停止使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就会引发全面经济危机。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继续用是等死,停下来是找死。停还是不停,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这次,我们分析一下,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再退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时期,为了做好善后,可能采取的具体的经济政策。
至于一直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没有必要分析,看一看德国、南京国民政府这些恶性通胀国家(或政权)最终发生了什么就知道了。
言归正传。
简单地说,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是由政府信用介入,为全民提供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社会顶层垄断资本创造利润,最终由社会中下层支付代价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曾经说过,由财政部把旧钞票埋藏在垃圾坑里,由资本掏垃圾坑,挖钞票矿,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没有政府的介入,资本是不会去掏垃圾坑的。因为资本很清楚,掏垃圾坑,没有人买单。
全民紧缺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也不会碰,那是资本的摇钱树。在资本主义国家,谁有钱,谁有权制订国家的经济政策。一群大资本家或者他们的代理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腰包下手呢?如果真的准备把群众从沉重的生活成本中解放出来,有必要通过政府吗?资本家直接增加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供给就可以了。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过,单个资本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国家作为代表利益他们的机构,也必然不愿意做。
任何可能让统治阶级的利润受到损害的经济政策都无法通过或者变成一纸空文,反过来,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必须要给统治阶级创造利润。冷静地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施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垄断资本必然获得惊人的利润。包括某些所谓惠及民生的财政支出也必然如此,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财政支出大多是借尸还魂、移花接木、偷梁换柱,要么是多此一举,要么是远远高于真正所需的水平。
既然有惊人的利润,就必然有人承担相应的负担。这些负担的承担者,绝不会是垄断资本自身,而注定也必然是社会中下层。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绝不会是削峰填谷,而注定是全面搜刮与定向补贴相结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不例外。万变不离其宗,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无非是政府出面点菜,资本享受盛宴,中下层买单。不过,与一般的经济政策相比,点菜与买单,有一个时间差而已。一般的经济政策,是政府先向中下层收税,然后选择对资本有利的方向支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则是政府先支出,日后再印钞、收税或者用其他方式支付代价。无论是印钞、收税或者其他方式,承担负担的,都必然也只能是中下层。
有些蠢货认为,通货膨胀下,有钱人的财产会缩水。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在通货膨胀来临之前,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生产生活必需品,通胀使垄断资本可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其控制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不仅如此,这些垄断资本还可以申请贷款,用于投机炒作。
这并不是说,政府的选择是一条路走到黑,放任物价失控。对垄断资本来说,物价上涨可以发财,物价下跌一样可以发财。一旦加息,物价下跌,资产价格下跌,垄断资本可以大量借贷,廉价收购资产。
对垄断资本来说,有金融资本,甚至国家信用的支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总是赚钱。
我们并不排除政府会一条路走到黑,比如当年的魏玛德国和蒋介石领导下的南京反动政府就选择了放任通胀恶化的态度。不过,与蒋介石政权不同,魏玛德国没有立即完蛋。原因很简单:蒋介石的时代有解放军,人民用脚投票选择支持解放军;魏玛德国的时代,德国刚经历过一战,普通民众已经流了太多的血,斗争性下降,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刚被杀,境外力量也没有插手的意愿,革命力量被血腥镇压,孤立无助,群龙无首。
本文探讨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所以,默认政府会收缩货币,控制通胀。如果政府放弃对货币的控制,那么最初必将回到如同中世纪的易货贸易、物物交换的时代。那时,社会化大生产遭受重创,多数人关心的将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内战、政变、生存与毁灭。那样的话题显然超纲了,就此打住。
所以,如果政府要维护本币的信用,保证本币不退出经济循环,不打算发行新币作废旧币的话,那么退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并控制货币增速是迟早的事情。
这时,加息是必然的事情。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迫使政府采取停止刺激政策的原因,往往是物价已经不断攀升出现失控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政府刺激政策的停止,经济规模会不断萎缩至由社会顶层消费衍生整个总需求的水平,随着而来的,必然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相对不断萎缩的经济规模过多,即使不再新增货币供应,也会导致物价出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在物价已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新增攀升的压力,必然导致物价加速上涨。
价值符号的时代,一旦大众默认本币即将失去流通价值,那么本币大概率会真的失去流通价值。居民会迅速脱手手中的货币,提现存款,换取房产、金银珠宝、外汇、名贵烟酒、耐用消费品、粮食等可贮存并可在未来交换的物资。短期内难以增加的商品,尤其会成为货币追捧的对象。在本币长期超发的情况下,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加息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让一部分货币沉淀下来,降低现有货币的流速,一方面,抑制贷款,减少新增信用货币的产生。
如果我们观察遭遇类似情况的国家的金融史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在加息的同时,往往采取本币贬值的政策。
本币贬值有两方面的副作用,一方面,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一方面,会导致借入的外债偿还成本上升。但是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减缓资本外逃,保护外汇储备在一个基本的安全线上,保持本币的汇率,避免外汇替代本币,确保本币的基本信用,一方面,可以增加本国出口,换取外汇,为本国维护基本的汇率提供条件。
除了拥有广阔流通范围的美元、拥有广大前殖民地的欧元和英镑,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是为维持本币汇率的基本条件。外汇储备耗光,本币的下跌很难刹住车。主动贬值,可以为本币在一个较低的汇率站住创造条件,否则,一旦外汇储备耗光,万事皆休。
加息贬值,这是常见的第一种操作。

施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时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信用债务扩张。这些信用债务只有在不断扩大再生产,或者,货币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部偿还。
一旦停止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由政府插手创造的需求消失,民间承担税收或通货膨胀的损失,必然导致经济规模螺旋下降,大批信用债务无法偿还。
这些信用债务既包括由各级政府(联邦、州、县政府)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债务,也包括一些没有来得及及时撤出垄断资本的债务,还包括一些大、中、小资本的债务,更包括大量的普通劳动者为了住房、消费、上学甚至维持基本生活所借贷的债务。
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的债务由美联储负责解决,州政府可以向联邦政府申请纾困资金,县政府可以向州政府申请纾困资金。
与华尔街关系密切,在华尔街有重要地位的大资本也同样有这样的特权。表面上看,这是大而不倒,他们太大,一旦倒下会给经济造成严重震荡。实际上,这些资本的做大,与他们与华尔街关系和在华尔街的地位密不可分。他们不倒,也是因为他们与华尔街关系密切,在华尔街地位重要。他们是因为与华尔街的关系而大,因为与华尔街的关系而不倒。
全部无条件纾困是不可能的,必然按照与华尔街的亲疏关系,根据可以承担的资金总量,安排纾困次序。当年,鲍尔森就没有对雷曼兄弟进行纾困。说到底,他来自高盛。赌哪些债务会得到联邦政府的纾困资金,是发财的捷径。逢赌必赢的前提,是知道后台操作,或者说,与华尔街关系密切。
剩下的其他资本和居民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现金储备偿,他们的现金流也受到冲击,导致他们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他们的抵押物将归银行所有,拍卖之后,偿还债务。如果虽然拍卖了他们的抵押物,但是银行还是蒙受了严重的损失的话,那么这些银行就凶多吉少。
除非有国家信用的背书,否则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在金融危机之中绝对安全。哪些金融机构能获得国家信用的背书是有条件的。具体标准,可以参考前面对大而不倒的解释。相比之下,一些中小银行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只能自求多福。它们会跪求外来资金注入,建议债主变股东,定期债务变为永续债,提高利息哀求大客户不要挤兑提现。如果这些操作顺利的话,它们可能幸存,否则只能破产倒闭。
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中小银行,当初就是作为华尔街的提款机而设立。这些银行贷款创造的货币已经在社会上流通,为其股东创造了相应的利润。这些银行已经失去了作为金融手套的价值,倒掉以后,一了百了。
债转股,转永续债,让一部分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爆掉,默许一大批社会中下层破产,这是常见的第二种操作。

对没有印钞权,又因为前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来说,如果联邦财政不全部兜底的话,改善本级财政状况,努力偿还债务,减少对联邦财政的纾困资金的要求是必然的选择。所以,开源节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政策。
能卖的都卖,能抛的都抛,各种资产,有人要就卖,卖了钱还债。
这些资产包括并不限于地方政府拥有的企业股权、能收费的基础设施(自来水、煤气、轨道交通、电力、通讯、高速公路、水库、海港码头)、矿产资源、能卖得出价钱的特许经营权。
资本不是慈善家。资本买入的每一样资产,无论是企业股权,还是基础设施,或者矿产资源,都是为了在日后产生利润。以尽量低的价格买入资产,榨取尽量高的利润,或者在日后以尽量高的价格卖出去,这就是资本要干的事情。
这些企业、基础设施,本来是用税收或者以政府信用举债建设的,最终被廉价打折甚至赔本甩卖,卖出以后,成为资本的摇钱树和榨油机。而各种各样的特许经营权,则相当于盈利牌照,抛开巨额利润不说,还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上市的私营监狱。地方政府与私营监狱管理公司之间签订 “丧权辱国” 的条款,保证监狱的入住率,保证监狱的利润,否则就要按照合同提供若干的财政补贴。

再比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垃圾处理也由私营企业垄断。居民要按照私营企业的要求缴纳垃圾处理费,政府要保证垃圾总量、可再生垃圾回收品的销路,如果私营企业的利润低于某一个水平,政府还要提供补贴。
当然,资本获得巨额利润的另一面,必然是社会中下层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地方政府为什么这么低三下四?廉价出售企业、基础设施和特许经营权的原因,除了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火烧眉毛,不得不砸锅卖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能够廉价收购这些企业、基础设施和特许经营权的,都不是外人。这些人早就对这些摇钱树和榨油机垂涎三尺,自然要推动通过相关的政策。
这些人在各级政府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时候,获得巨额利润,当地方政府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用巨额的利润,廉价收购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各种资产。他们能赢两次,这就是双赢。
地方政府半卖半送,砸锅卖铁,为了获得现金还债,也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利润,抛售一切可以抛售的东西,这是常见的第三种操作。

相应的,那些被抛售的企业的员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资本控制企业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掌握一切资产,第二件事,往往就是裁员。把财物控制在手里,然后减人。
原先的联邦、州和县的企业,现在的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往往凶多吉少。政府官僚管理的机构,往往喜欢扩大部门。资本管理的企业,则喜欢提高利润。
美国州县政府还会压缩一切人员开支,比如把现有岗位合并,现有人员辞职、退休后,不再招录正式公务员,把相应工作转交给社会聘用人员,甚至服务外包给相应的公司承担。这种思路,其实与美军大量雇佣民间劳动力,从事非战斗岗位工作一样。都是为了压缩人员开支。
公务人员的工作是为了完成上级指令,企业则是追求利润。高级官僚要考虑民意和舆情,企业则不必。高级官僚个人臭名昭著的话,很难保住自己的位置。一家企业臭名昭著的话,必然增加公关投资,改善与媒体的关系,使用各种方式,封杀对自己不利的新闻,制造对自己有利的新闻。实现这种能力所需要的资源,是高级官僚个人所不可能具备的。
美国监狱私有化已经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医院、学校等公益性机构也开始大规模私有化。
美国政府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武装集团,在社会动员能力方面却远远不如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因为美国各级政府把本级政府规模压缩到极限,一方面压缩财政支出,一方面为资本控制社会成员创造条件。
一些人宣传小政府大社会,这些人有意隐瞒,社会不是平等的,是控制在垄断财富的少数人手中的。小政府大社会,实际上,是小政府大资本。
压缩人员开支,裁撤机构,为资本的社会权力扩张创造条件,这是常见的第四种操作。
广告
文艺复兴的故事(套装全 6 册)
作者:(日) 盐野七生 著 / 计丽屏,徐越,田建国,田建华,李艳丽,李文莞 译
当当
购买既然压缩了人员支出,自然也要压缩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福利支出,是美国等西方政府支出的大头。早期的资本主国家,基本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出现社会福利,是为了降低社会底层的反抗。苏联建立以后,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西方国家开始效仿古罗马,为社会底层提供 “面包和马戏”。其中,社会福利是面包,娱乐至死是马戏。
苏联解体后,外来竞争压力减小,资本善财难舍,减少社会顶层为维护社会制度提供的支出,增加对中层以下的剥削。社会福利渐渐演变为社会中下层提供金钱,为社会顶层提供利润,为社会底层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在社会中下层负担日益加重,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的前提下,如果不增加对社会顶层的税收,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本身就有无以为继。
资产阶级政府正好可以借机顺水推舟,把责任推给经济形势不好,趁机减少社会福利的支出。不过,虽然减少了社会福利的支出,但是资产阶级政府,并不打算减少对社会福利资金的征收。
征收不变,该收的还是收一个子也不能少。支出减少,各种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压缩福利支出。这是变相的赖账。
不从社会顶层征收,而是从社会中下层征收,补贴底层,同时满足顶层的利润,本身就无以为继。当初推行这样的政策,就是搞朝四暮三,让社会底层安分守己别闹事,对抗苏联的压力而已。苏联解体了,自然就要变卦了。
削减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是常见的第五种操作。
广告
文艺复兴的故事(套装全 6 册)
作者:(日) 盐野七生 著 / 计丽屏,徐越,田建国,田建华,李艳丽,李文莞 译
当当
购买除了节流,必然还要有开源。
前面提到的地方政府砸锅卖铁是开源,增加税收也是。不但地方政府有增加税收的动力,联邦政府虽然有印钞权,但是也有增加税收的动力。
债务规模不变,多收税就可以少印钞。印钞看似简单,但是治理恶性通胀实在困难。相比之下,增加税收就简单多了。
一般来说,许多国家的各级政府的理性选择都是债台高筑,债务整理,挖地三尺…… 各种潜力用尽之后,才考虑印钞。当然,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反动政府那样辖区内经济崩溃,失去征收能力的政权的理性选择是另一回事。那样腐败透顶的政权已经难以有效征收税负,只能首选印钞。
增加的税收必然主要由社会中下层承担,这是无须过多解释的。对社会顶层是不能加税的,政策的制定者是他们本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何况,他们的绝大多数财产如果没有建立可以合法避税的基金会的话,往往已经转移到免税的离岸金融中心。
如何具体做到,如何做到逮住蛤蟆攥出尿,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升资产阶级政府的征收能力。
以各种理由增加对社会中下层的税收,是常见的第六种操作。
引入外资,可以改善困境。
鼓励境外产业资本进入,可以增加新增投资,刺激经济,扩张经济规模,增加就业,缓解经济危机。
鼓励境外金融资本的进入,可以增加外汇储备,保证本币的信用,减少维护本币信用所需的加息幅度,减轻本币的下跌幅度。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外资。既然已经对国内的金主跪下去了,再多跪一次,也无所谓。何况,如果境内、境外的资本没有勾结的话,还可能彼此竞争,使政府在砸锅卖铁的时候,处境相对好一些。
表面上看,吸引外资进入,由外资替本国金融资本买单,可以减轻本国中下层的负担,缓解本国的危机。
现实之中,则是另一回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切馈赠都已经在暗中标明了价格。
外国资本帮助本国缓解危机,代价就是交出本国的经济主权。
要境外资本进入本国投资并不容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资本会权衡风险和利润的关系。如果不能像美国那样,有能力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起全面的动荡,让本国成为境外资本的避风港,那么要境外资本进入本国接盘,就要给境外资本足够的利润抵偿风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希望把他国整合为自己的经济殖民地,平时向他国要求利润,危机时刻向对方转嫁损失和危机。
一般情况下,各国对外来资本都高度警惕,设置各种壁垒,包括并不限于行业准入、持股比例等限制,以免境外资本渗透本国,控制官僚和境内资本,进入国计民生领域,垄断经济基础,插手上层建筑。
处于危机的国家,则往往会在国际资本的要求下,主动放弃对境外资本的壁垒,任由境外资本横冲直撞。本国资本会投靠境外资本,成为买办资本,为虎作伥。
有境外资本为靠山,本国资本狗仗洋势,加紧对中下层的搜刮和压榨。
本国资本往往也能看到其中的利害关系,乐于选择主动推动境外资本进入本国。某韩国电影中,代表韩国政府对接 IMF 代表团的某韩国高官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正常国家在正常时代,完全不可能采用的政策,在危急时刻则完全可能通过。对这些国家的领导层来说,是病急乱投医;对境外金融资本来说,是趁火打劫;对境内卖国无门的精英来说,则是大好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借助境外势力,担任买办,成为人上人的机会,万万不可错过。
在本国领导层颟顸短视,境外资本跃跃欲试,本国精英集团蓄谋已久,本国人民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比如当年的韩国,完全可能出现以丧权辱国、有利于本国买办和境外资本的条件为代价,吸引境外资本进入本国的经济政策。
牺牲本国经济主权,吸引境外资本,短期内缓解危机,长期则沦为他国经济殖民地,是常见的第七种经济政策。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比如遭受东南金融危机打击的泰国、韩国,更容易出现这样的经济政策。
广告
英国进口 欧倍 Alpen 巧克力什锦谷物棒 5 条装 137.5g 维多麦 weetabix 即食代餐能量棒(糕点)
京东
_0.00_购买广告
英国进口 欧倍 Alpen 水果果仁谷物棒 5 条装 140g 维多麦 weetabix 即食代餐能量棒(糕点)
京东
_32.90_购买对一些国家来说,境内还有一些没有被资本控制的生产资料。与之相对,与这些生产资料相对应的劳动力,也没有完全被剥离。
因为这些生产资料没有被资本控制,没有上市交易,这些生产资料还有吸纳货币的潜力。
因为与这些生产资料对应的劳动力的联系没有被完全切断,资本无法把这些劳动力压榨到极限。
如果把这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剥离,那么至少能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使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出面,直接或间接剥离这些生产资料,然后把这些生产资料转手卖出,无疑可以极大缓解财政压力。多余的货币涌入这些生产资料,短浅内,这些生产资料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二是可以进一步压低本国劳动力的价格,增加出口。由于长期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本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劳动力价格优势已经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切断劳动力的退路,无疑可以进一步压低劳动力价格,重获价格优势。
把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剥离,可以在由于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对内继续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对外大规模倾销商品。
对内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外压价倾销,继续续命,岂不美哉?
强行剥离一部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邪门歪道的经济政策。使用这样的经济政策,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是每个国家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当年英国贵族,圈占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上驱离撵进工厂,只是做了一半。当年美国政府把印第安人从祖辈生活的土地上驱离,出售土地缓解财政压力,也只是做了另一半。纳粹德国无偿占有了犹太人的财产,并没有把犹太人大规模变为廉价劳动力,而是把他们送进了死亡集中营,也只是做了另一半。
不过,一旦使用这样的经济政策,效果奇佳,风险也奇大。
英国贵族、英国工场主、美国政府、美国土地投机者、美国金融资本家、纳粹高官、容克地主、德国大资本家,都发了大财。至于代价,不展开讲。
并不排除其他有条件的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效仿当年的英、美、纳粹德国采取类似的经济政策。
把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剥离,为对内继续使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外低价倾销创造条件,这是有条件的国家可能采用的第八种经济政策。
如果本国国内没有可以剥离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那么国际上有。
只要战胜了其他国家,就能无条件没收他国公民的财产,把其他国家的劳动者变为奴工。
毫无疑问,这将为本国资本创造利润。至于是否提高本国中下层的待遇,则看本国资本的需求。一般来说,为了扩张领土、镇压异国人民,本国资本需要本国中下层提供兵员,所以往往会提高他们的待遇,并给他们灌输民族主义的思想。当然,在未来的 AI 武士的时代,资本不再需要本国中下层提供兵员,是否还会如此善待他们,让人怀疑。
在危机时期,社会动荡,统治阶级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即使不对外扩张,也有必要加强国家机器,并增加相应的开支。
强化国家机器,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伺机扩张,这是常见的第九种政策。这种政策不是经济政策,但是也是常见的政策。
这些政策共同的特点是为资本创造利润,让中下层承担损失。如果我们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话,就会知道在生产资料高度垄断的时代,所有的经济政策必然有利于控制生产资料的一小撮人,并为他们的利益所服务。利润是这些政策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选择必然是针对阻力最小的方向。经济处于劣势的社会成员,也必然是在政治上处于劣势的社会成员。显然,让他们承担损失的政策,是阻力最小的政策。动力和阻力项结合,两者互相作用,就会出现以上提到的那些经济政策。
退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本质上看,就是政府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对经济选择由滞涨沫崩中的涨沫,转变为滞涨沫崩各选择一部分,与使用凯恩主义经济政策掩盖的经济危机相比,是一场烈度更大的经济危机。
所以,政府在退出凯恩斯主义时期采用的经济政策,往往与一般的经济危机时期所采用的经济政策,颇有相同之处。
不过,相比一般的经济危机,退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导致的危机,有二个的特点,一是政府财政严重透支,二是通货膨胀压力极大。
所以,此时政府采用的经济政策,往往还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从紧的特点。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对从紧。政府仍然可能保持天量赤字,赤字不断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仍然可能继续大幅增加。但是,这样的赤字和货币总量,并不能满足维持所有债务都能被偿清的程度。
对普通人来说,此时的经济动态波谲云诡,极难判断短期的趋势。
有人认为既然会发生通货膨胀,就不如增加债务,购入资产对抗通胀。其实,低收入和高生活成本并不矛盾,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收入未必会大幅增长?还有人认为通货膨胀的时候,进入资产市场可以保值。实际上,高生活成本和资本市场收割也不矛盾,生活成本高企的时候,进入资本市场投机,并不安全。
看过前面的分析应该知道,凯恩主义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信用的资本的盛宴。资本获得了大量的利润,暂时没到盛宴结束的时候而已。政府退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到了资本第二次获得巨额利润的时候。
在资本主义国家,享受盛宴者是确定的,中介是确定的,买单者是确定的,买单的方式则是灵活多样的。

知乎用户 王家 CFA​​ 发表

不是很好。

目前我们在三个重要问题上都是 “紧” 的。

第一个是货币政策

我们货币投放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放水直接在资本市场上买入资产,没有进入实体的资金对通胀影响是相对较小的;我们放水基本会进入实体行业,通胀压力会更大。

虽然相比美国来说我们的货币政策空间还比较大。但是放水非常谨慎,这不仅以为我们有放水之后的前车之鉴,也因为跟随美国的货币周期,有可能再一次陷入被美元周期收割的攻防战里面。

况且,美国 taper 越来越近了。

第二个是投资

基建和地产被寄予厚望一年多了,都没有什么动作,说明我们对经济增长方式深层次转变的决心。当然这两条产业链实在太大,他们起不来,我们当然也就观察到了投资数据不好看。当然这两条产业链的从业者收入不振,对消费就没什么信心。

更广义的说,消费数据不振,和整体经济形势总是直接相关,且具有一定延后性。

手里没钱当然不愿意消费,但是对收入前景悲观,同样也不愿意消费。对希望让消费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策略来说,恐怕消费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轻松。

第三个是供给端。

碳中和是总体要求,对很多行业的产能端是有影响的。

为了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各个行业对产能正在进行改造,关停并转又回来了。前一阵子市场里热议原材料上涨,更多是来自于需求在,但是产能跟不上(或者说不让产能开工),导致了周期行业一大波盈利。

这里问题是,碳中和是优化供给端,优化就意味着很多企业要被动刀,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和从业者会受到影响。这对经济来说虽然有益,但也免不了阵痛。

现在的局面

以上三个问题并不是 2021 年 7 月份才有的,而是一季度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第一个大判断是,我们不会来一个 “瞬间掉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是一个比较坚决的大方向。

于是,不要寄希望于地产和基建的大松绑,他们仅仅具有估值修复的价值。

第二个大判断是,阵痛,也不能说把自己痛休克过去,所以微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比如货币政策微调,比如对基建和地产的微调,比如对碳中和向下供给侧深入调整的某种微调(第三条不是我的专业,所以我把握不是太大)。

于是一些行业的边际拐点,或者二阶导数拐点会更有可能到来。

特别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一些传统行业,对应到资本市场就是更多传统行业的悲观预期会被修正。(比如受流动性影响,死了很久的金融;再比如有色化工这种虽然反弹但是仍然卡了产能的周期行业)

鉴于经济基本面的低迷,整个市场仍然没可能形成趋势性上涨,特别是疫情这颗雷其实一直悬在头上,甚至因为疫情反复了,大家更相信这玩意儿其实超预期厉害。

所以,风格稍微切换切换,倒是有可能。


以上,供参考

知乎用户 星话大白​ 发表

在 7 月 9 日央行宣布降准后,市场普遍认为央行要重新货币宽松的预期。

不过,8 月 11 日公布的 7 月份货币数据,并不如预期,其中 7 月社融更是骤降,并且 8 月 17 日公布的经济数据里,消费数据也不是太理想。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下半年的货币就将持续收紧?

这个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本视频会来具体分析。

知乎用户 影灵衣的神判 发表

你们的记性可真差啊

现在的经济数据不好,我大概 2016 年那时候就预测到现在会这样了,当然那时候我不怎么在知乎写东西,主要在百度知道,百度贴吧那边混。

2017 年我百度知道账号断断续续被封号,年底被永久封号(主要是和 taidu 撕 X 导致被封),就活跃在贴吧那边,百度知道那边还有些粉丝跟我一块过去在贴吧玩,后来那些个粉丝变成了成天造谣抹黑攻击我的人,主要我那时候自己开始研究经济数据,社科数据,说了一些他们不爱听的话。

19 年当时我在帖吧经常拿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说事

2018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76.2%

就是这个数据,这句话,当时被一群人追着骂,后来更是成了那几个攻击我的人拿来说三道四,说我是公知恨国党的论据之一。还说我喜欢拿这个数据抹黑 zf。

可我寻思着这数据不是 zf 自己公布的吗?

我当时在帖吧说过不少次这个数据,做过很多次引申,当然那时候我也不认为有几个人能看得懂(主要那时候帖吧已经完全没什么人了,用户都是些喜欢口吐芬芳的货色)

我当时的引申——

消费对经济贡献增长率达 76.2%,固然说明消费对经济贡献很大,但经济是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消费贡献变得这么大,那反过来说其他方面对经济的贡献就变得很小,也就是只占 23.8%。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并不是美国那样内需强劲的发达国家,大部分人都很穷。

消费贡献占比这么大,但大家又这么穷,那到底消费的钱从哪儿来的?

答案很明显是借贷来的

一些原本没有消费能力的人,靠借贷贡献了消费能力,但这种消费能力可以持续吗?

不能。

因为大家的收入并没有增长,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消费支出却增加了,这种不健康的消费模式,必然维持不了多久。

崩盘是可以预见的。

而且因为之前房价的快速上涨,居民债务的大幅上升,普通人手里可用于消费的现金大幅减少,消费能力其实一直在下降。

不仅存款(存量)给房地产了,工资收入(增量)也给房地产了。

这经济能好就见鬼了。

然后没有任何意外,我说的这些东西成了后来有人给我扣各种恨国党,卖国贼帽子的理由。

可能实话就是那么难听吧。

真要往深了说,现在的经济数据差,实际上可以追溯到 2013 年,那个时候注定就会这样了。

2013 年和 2014 年开始的环保行动,就已经埋下了之后经济数据变差的隐患和地雷,甚至还埋下了后来 19 年猪瘟猪肉价格暴涨的地雷。

为什么?

有人说环保是很好的行动啊,对,环保是没错,但运动式环保是错的。

很可惜,当年的环保行动就是运动式的,一刀切的。

对当年的事有记忆的人,应该记得那时候的活动有多离谱,连路边的五金店都能以污染环境为理由关闭了。

我以山东临沂市为例。

山东临沂市人口一千万,属于人口大市了,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环保行动时,大面积将这些企业关停,导致临沂当时经济直接停转,社会停摆,秩序停摆,整个城市运转陷入瘫痪状态。当地为了对付环保卫星,给地面刷蓝绿色的油漆(卫星上植物的绿色显示的是蓝绿色)。

当时不是一个地方这样,经济直接陷入停摆状态。

我为什么要提这个?

你想想,一个城市高污染企业关停了,对,是对环境好些,可是那些失业的工人呢?

突然就失业了,突然公司就关闭了,没有任何的缓冲期,没有任何的安置和后续处理,只能被迫另寻生路。

你想象一下,一个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几十万上百万级别的人口突然一下子都失业了,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就像一个堰塞湖,积蓄了很多的水,突然一下子湖崩塌了,水直接泄洪似的冲了下来,造成的破坏力该有多大?

有人说,这些失业的人重新找工作不就解决问题了?

1、找工作需要时间

2、首先你得能找到工作才行

几十上百万的人突然一下子都失业了,这里面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年轻的二三十岁的还好说,仗着年轻比较容易找工作。

四五十岁的呢?这种年龄的有多尴尬没点数吗?

其次,关停的都是些重污染(?)的行业,这些企业一部分是永久关闭了,一部分是搬去了内地城市。

失业的人除非跟着这些企业一起搬走,去外地城市工作,否则留在本地除了转行,那就只能失业。

还有一点,以上不论哪种情况,是不是都会对这些失业者的收入造成影响?

一些人可能只是暂时没收入,一部分人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新工作才有收入,也有人可能干脆从此就没了收入。

现在说的只是临沂一个城市,当年的环保冲击的有多少城市?

你想想有多少人失业?多少人的收入受到了影响?

当然了,你要是看失业率的话,根本看不出来什么的,毕竟灵活就业,失业 4 个月以后不算失业,也不过就是数字游戏而已。

而且这些关停的企业,造成的就业缺口,gdp 和税收缺口可还没算呢。

——再说另外一点,猪瘟。

2019 年猪肉价格飞涨,按照某些专家和媒体的说法,根源在于猪瘟。

屁嘞,根源在环保!

你们可以去查查猪瘟前,和猪瘟发生时,国内的生猪出栏量和生猪存栏量这些数据。记得要往前多查几年,从 2013 年开始查起。

经常去菜市场买菜买肉的人,可能有印象,在七八年前的时候,猪肉价格一度低至 7 块钱一斤。

你想,这个价格正常吗?

不正常,因为便宜过头了。(可以参照养猪企业新希望、牧原股份这些企业今年的财报,现在猪肉价格 12-15 一斤,他们上半年的财报是大幅亏损的)

为什么有这么离谱的低价?

因为供过于求。

当时新希望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这些养猪企业,供应的猪肉比例全部加起来是低于 40% 的,剩下 60% 都是农村养殖户供应的。一般农村小乡镇的猪肉供应,都是靠这些零散的农户养殖。

说白了就是国内养猪规模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零散的农户养殖存在着一般其他种植业,养殖业都存在的情况,那就是周期。

今年猪价格涨了,大家一起都养,然后到了明年供过于求,猪肉价格就下来了。

但是 13 年开始的环保,奇葩到农村养猪也属于污染环境,许多农村和乡镇禁止养猪,甚至把猪圈都给你扒了。

(我老家临近的一个村子,有个人当时建起来的能养殖 200-300 头的养猪场,就被拆了)

各地方对养猪定性成污染环境,并禁止养猪这个行为,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有些地方快些,有些地方慢些,有的地方执行严格些,有些执行宽松些。

但总的来说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养猪的供应量减少了,因为大家不能养了,市场上的猪肉供应在减少(生猪出栏量降低的非常快)

经常买菜卖肉的应该会有印象,猪肉价格在之后缓慢涨价,涨得并不是特别厉害,大家都尚在接受范围内。(之所以价格波动不大,因为 zf 有意控制)

猪肉的供应端和消费端,其实有条线,这条线就好比天平,平时保持平衡,但一旦外力打破了这个平衡,天平立刻翻车。

这个外力就是后来的猪瘟。

猪瘟其实死的猪并不多,你们可以去看看农业部的统计数据。

但为什么明明只死了那么点猪,猪肉价格却翻几倍的涨?

有人说当时有人故意炒。

那你可以再去查查屯猪炒作的人,屯了多少,再和国内的生猪出栏量和消费量比一下,完全微不足道。

猪肉价格暴涨,根源就在于猪肉的供应端出问题了。

问:13-19 年,多少年?

7 年。

请问你作为一个原来在农村自家养猪的人,不准养猪了,那你 7 年时间啥都不干吗?

农村养猪很多时候是副业,养几头猪卖掉,一年的日常花销钱就有了。现在猪不准养了,钱是不是就没了?但没钱过不了日子啊。所以怎么办?

出去打工。(养猪都能被定义成污染环境,养鸡养鸭还用我说吗?)

注意哦,这些人出去打工(相当于转行了),并不是暂时离开了,大部分而是永久不养猪了。

我上边说过,养猪和种植业,其他养殖业是差不多的,今年看到赚钱了,大家都会一窝蜂一起养,然后导致价格下跌,价格跌了,养的人变少了,然后价格就又上涨了。然后价格上涨,又一窝蜂去养……

但在环保一刀切的时候,这个循环就被斩断了。

19 年猪瘟来了,猪肉价格飞涨,按照正常的市场情况,价格涨了,农民们会一窝蜂去养,猪肉价格的供应缺口会很快补上。

因为一只猪仔一般养 5-6 个月就可以出栏了。

从时间上来说,猪瘟 18 年底爆发,猪肉价格暴涨,农民从 19 年 1 月开始养,最快 19 年 6 月份猪肉价格就该有所下降了。但现实是到了去年,猪肉价格仍然在天上。

为啥?

农民根本不准养猪啊。

市场的原本的调节作用,失效了啊。供应长时间不足,补不了消费缺口,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而且从 13 年后,那些农民很多人永远也不养猪了,甚至猪圈都给扒了,他们难道还会回过头来继续养吗?(建个猪圈也要花钱)

当然,猪肉价格其实也有微小的下降的,因为当时猪肉价格在天上,各大养猪企业疯狂扩产,新希望牧原股份都是几百万头的养猪场扩增。(甚至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笑话,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新希望牧原股份等这些养猪企业,都要包飞机去丹麦,荷兰,法国进口猪种)

zf 后来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于是农业部带头,开始下发文件,让基层动员,重新让农民们养猪。

(生活在农村的人,肯定听说过这个事。而且肯定听说过一些原本养猪的农民,不敢再养了,会说以前养猪说污染环境,违法,猪都给拉走了,天晓得养了以后,又会换什么说法。不养不养。)

可惜,当初环保埋的这个雷,可不止这些,比如水泥建材行业,一车砂子从原来的几十块,几年内就涨了 10 倍。又比如各种原材料价格疯涨。

其他答主在那里列什么大宗商品导致的通胀,各种原材料涨了多少倍,其实早 TM 就在涨了,跟几年前那种涨法比,现在都是弟弟。

你说各种生产上游的材料价格飞涨,这些年工资又不涨,因为环保关停导致很多人没了收入没了工作,又用房地产吸走了人们的储蓄,再推动消费借贷来维持消费经济增长。

这能持续?

经济不及预期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不尊重经济规律,不给任何的缓冲期和过渡期,凭空就想造出来美好的经济环境,做梦!

我不由想起了最近的教培一刀切。

嗯,好日子都在后面呢!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主要是消费回到 19 年水平了,瘟疫肆虐之前我们就经济不好。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最大的雪不是新冠肺炎,而是我们经济完全没有新的发动机出现,从 2017 年开始这个趋势就开始明显了,接着 18、19 年经济几乎进入停滞状态,很多表象已经与滞涨类似,但(除地产外)通缩还是时常出现。

新冠的确给了中国大力发展的机会,但这个机会不足以支撑长治久安,外无钢铁,内缺农牧,上双创公司天天性骚扰,下老百姓开个店赔得倾家荡产。

哦,你说你关系硬啊…… 能从政府套来项目…… 我们来看看依赖政府模式还能走多远:北方经济不行,唯一的独苗北京几个大项目基本压住了投资和支出,郑州西安还小着呢得养;南方,江苏贵州不必多言,负债九天揽月,浙江上海已经走到城市化深水区了,每往下走一步得看五步,容错率超级低,华南和安徽江西目前和未来大概率都不走政府主导模式,唯一你能这么干就是西南那几个地方了。

这个体量的国家,怎么说都得学会面对问题。消费主义如此盛行,但消费增速如此孱弱。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知乎用户 无志青年刘敬梓 发表

利益相关,在八月初已经加仓

完全预期之内的事情

去年 11 月信贷脉冲就见顶,今年五月转为负数,再加上海外制造业复苏的进度,又赶上个 delta,三季度经济不承压才怪了

知乎的经济板块向来想吃 x 都赶不上热乎的,难怪是最佳反指。经济下行的影响是你应该在今年春节前就考虑的事情

现在发布的这些数据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731 国常会给投资托底经济定了调,这几天央妈的二季度报告也开始松口,政策底基本已经出来了

降准已经先行,降息还会远吗?

政策底往往会带出来市场底,我早在上半年就写了很多次今年三季度很可能是仅次于去年二月份的押注良机

反正是货币超发常态化,实体经济好不好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央妈财爸爱我就够了

知乎用户 杨梅竹斜街的回忆 发表

所有数据里,最不需要看的就是失业率,一直很平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坐标南京,家里做餐饮的。好不容易熬过去年,全年勉强做到盈亏平衡。今年上半年刚有点起色,一波疫情袭来,半封城状态下,客流几乎归零,也不知道何时能够恢复,房租可是一分不少,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准备关门。可是关门之后呢?生意可以不做,家庭生活支出怎么办?并没有多少资本可以坐吃山空。去打工?有多少工厂减员还来不及。

不敢对抗疫政策发表什么建议,怕 15 天,怕被唾沫淹死。但求你们多考虑下我们小个体户的死活。

知乎用户 Wong Ng 发表

其实归根结底是底层没钱消费,市场经济的老难题了 (本来想写资本主义的老难题,后来想想,这也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有意思的是 A 国和 C 国的对比,在疫情来的时候对最底层的小企业和民众现金流支援是完全两个方向,当然,这也是金融体制不同所造成的路径不同。

A 国嘛,世界金融中心,直接融资为主,这我们都听到耳朵起茧了。除了疫情刚开始蔓延时全球对流动性的极度渴求导致美元紧了一阵,后面都是直升机撒钱,只要你想要,近乎零利率的美元随便借,中小企业融资难? 不存在的。对于民众呢?直接塞钱,一轮又一轮。当然,你可以说它是在透支国力和美元信用度。但从企业和消费来看,嘿,效果还不错。

C 国嘛,直接融资在疫情前就不多,说得不好听想找点钱得跪求银行。银行呢,也不可能白借你钱,得用房产抵押,别的抵押物还不认,所以,房是硬通货,房价蚌埠住了。

扯远了,疫情来了,中小企业没现金流了,怎么支援?“——给你减点税费吧。实在不是我不想给你钱,我从娘胎出来就没一个途径是能直接给你直升机撒钱的,你要钱你得先有房抵押……”

至于民众? 这个真对不起了,疫苗免费打已经是极限了,直接撒钱? 路径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那些大把房大把地还有靠山的大企业,想要钱。“可以的,你们抵押物够。而且我还加油通过基础建设项目把钱撒下去,这途径我搞了好多年了,熟得很!”

所谓 K 型复苏……K 上面那一横是什么角色你不知道吗……

说着说着似乎自己也是行走的 50 万了,但问题在于,为啥 C 国没一个途径直接给最底层的企业和民众发钱? 这个完全不是说因为没有 A 国那种国力,怕票子变毛就可以解释的,因为事实上已经给 K 上面那横的人发钱了 (虽然途径比较复杂),为啥不给下面那横的人发? 我只能理解为路径依赖惯了,阻力太多。

现在的健康码可以定位到个人信息,数字人民币账户也试点很久了,不如统一在一起,按轮给打完疫苗的人发个三五百,看情况发个几轮,然后减少点基础建设支出把赤字控制得不过于失衡,消费不就起来了吗……

口胡完,其实想一想,还真有一个途径是直接发钱给底层的,那就是 “财政供养人员”。但给他们加工资? 不行的,会被口水吐死,共度时艰,不降就不错了。但事实是,很多地方的小店收入的最终来源,还真靠这批人的工资……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实际上全球经济在疫情前就都进入停滞期了,美国那个增长是灌水下的短暂高潮,长期来看也是萎靡不振的局面。

欧洲在数字经济没捞到好处,只能下磨刀霍霍向互联网企业要数字税结果被美国一声吆喝吓回去了,但过几天就又摸了上来。

所以疫情爆发后经济继续低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对今年 GDP 的增长目标也说明了这点 (反倒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的专家们灌水严重)。

而中国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既要拆雷又要快跑;既要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又要保证十四五新基建的巨大投资;既要房价平稳不能跌,又要百姓多生多养娃;既要开放市场迎客来,又要延缓产业转移跑出去;既要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又要抢夺大宗贸易定价权。每个问题都有足以难死若干诺贝尔经济奖大师的难度,逼得一些教授把建设殖民地这主意都提出来了。

所以经济数字不好看不用太过关注,看看乡村振兴能不能给就业兜底才是核心点。至于房地产好转? 做梦都不要想这事,除非南平试点的那个生态银行开到北京上海了。

至于未来吗?

中国靠民众忍耐力和社会积蓄;美国靠超发和军事力;欧洲靠大国吸血小国;日本继续躺着。大伙都在熬。

中国在不惜代价抢下一代信息产业主导权,在舍得代价抢下一代能源产业获利权,在疯狂造舰抢大宗商品定价权。

抢到一个就能制造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抢不到就继续嗷。

美国在不惜代价的阻止中国抢到以上任何一种权力。赌美元超发爆炸前中国的地方债务先爆,然后收割中国一圈,没有对手后再收割世界一圈。两圈下来挣的钱足够平息美股风险,还有资金去推动下一代信息与能源产业了。

欧洲和日本吗,磨刀霍霍等着认爹,然后跟在爹后面切块肉。

当然,对各国而言,更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深化改革,忍住阵痛割掉毒疮轻装上阵。但貌似毒疮已经和大脑连上了,触动根本问题的改革,都无法下手了。

知乎用户 深邃暗黑范特西​ 发表

这是我七月份发的朋友圈,安心赚央妈发的红包不要傻不拉几搞实业。

对了,这个答案不构成投资建议

这个答案不构成投资建议

这个答案不构成投资建议

重要的事说三遍

知乎用户 玄睛 发表

目前中国的潜在经济危机,在我看来,有且只有一个办法来解决,那就是定向 UBI。

这么说吧,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就是 UBI,这是早晚的事情。国家应该早点建立一个完善的 UBI 体系。以中国数字基础建设的完善程度,这是一件技术上很容易的事情。

然而可惜,中国政府对旧的经济循环的路径依赖实在是太强了。实际上,旧的经济循环也有一个 “发钱机制”,但是这个发钱机制的对象,是极少数的一撮人。什么是旧的经济循环?很简单,就是出口在银行间接融资,入口在政府基建项目,包括附属这个经济循环的一些外围金融机构,和有政府关系的接手政府项目的各色人等。而这些项目最终是服务于房地产,让政府可以卖更高的地价,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把这个循环玩下去。

高赞答案不是说收入增长是 K 型吗?所谓的 K,上面一横就是这些人。银行贷款源源不断,地方债务越滚越大,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各色相关人等越来越肥,然而经济结构越来越畸形。

这个游戏能够永远玩下去吗?越南能够在经济学里面制造永动机吗?这样的 GDP 有多高的质量,生产力和效率有进步吗,科学技术水平有提高吗,老百姓生活幸福感有提高吗?

如果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可贸易部门才是真正的创造财富的,不可贸易部门本质上是一个财富分配的工具。

经济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在贸易战和疫情大环境下,进出口是没有指望的。而投资,则是由于路径依赖而畸形独大。消费,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和居民债务率过高也没有指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选择因循守旧,继续走老路,让经济结构继续畸形,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呢,还是危机倒逼变革,对旧的经济结构开刀,走一条新路。

目前疫情在局部区域爆发的情况,实际上是很适合进行 UBI 实验的,对受到疫情影响而强行封锁的区域,对所有人发放仅可用于消费的数字人民币(不可转让,不可转做其他用途),是一件中短期有利,长期也有意义的事情。

突破旧的经济结构和发钱体系,直接把钱发给最需要的,最贫困,最需要支持的人和小商户,这比以往把钱发给基建—地产经济小圈子,要更有意义也更合理。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消费崩了,钱都在天上飞,大家都觉得要提尿壶,我觉得应该反过来想,这次意志坚定得崩成这样都没提尿壶咯……

可以理解成,降低的消费都是新房装修家电材料等等等等,通通图了,挺住。至于其他比预期低的那部分就甩锅到南京老太头上……

反正是不会想通的,绝对不能把老百姓时间放出来让他们去花钱的,绝对不能,就憋着,硬憋。

========

什么叫钱在天上飞:就是金融口有的是钱,银行有的是钱,企业有的是钱,就是不花,不光不花,还不给你花。这就叫钱在天上飞。

========

为什么我这次站在结构化分歧出现的这边,一个是上峰意志如此坚定让人意外,还有一个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有 90% 用于房产相关的贷款、利息和消费了,我看到这个数据以后不知道是不是保真的,但如果是真的,那房价其实已经缺失了最基本的驱动力,这个时候,不要说不想提尿壶,就算想提,能不能尿出来都不好说。

很多人对房价的误会之一就是房价是有心人推动的,我再强调一遍,房价是所有中国人一起推动的,你手里有钱,房价才推得起来,你手里没钱,没有六个钱包,有心人推不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换言之,中国房价那么高的原因,是中国人喜欢屯地,就和美国人喜欢屯股票一样。美国的股价其实是随着消费上涨上涨的,疫情拜登给他们发钱,发多少就拿多少去买股票(雾),我们也一样,有多少钱就拿多少钱去买房子(大雾),和股票不一样的是,房子的门槛太高了,跟茅台似的…… 有人要问了,为啥美国人不喜欢囤地?那你要去问美国人,我觉得一大原因是,美国的地好像是可以私有化交易的,自由市场,欲望很低,而我朝…… 呵呵哒。

知乎用户 认真的活着​ 发表

我靠,这么带节奏真的好吗!

啥叫不及预期?

预期,是一种主观预测,不及预期仅仅是说 7 月的经济数字没有之前预想的好,但也不是说这个月的数据很坏啊。

经济是有规律性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 月的一些数据就是会比 6 月回落。

以工业增加值为例:

2015 年六月 6.8%,七月 6.0%。

2016 年六月 6.2%,7 月 6.0%。

2017 年六月 7.6%,7 月 6.4%。

2018 年六月 6.8%,七月 6.0%。

2019 年六月 6.3%,七月 4.8%。

2020 年情况特殊不计入。

2021 年六月 8.3%,七月 6.4%。

从以上数据可知,今年七月这个数据变化是常态,并没有偏离多少。尤其是 6 月数据异常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下。

题目带节奏,下面回答也跑偏,都歪到中国经济大趋势变化上去了,这也太牵强了吧?

尤其是上半年数据刚刚展示了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情况下。拿一个月,而且仅仅是 “不及预期” 的,本质并不差的数据,来说明中国经济未来趋势向坏,这未免太心急了。

这种标题咱也会写啊,比这惊悚的多:

中国 2021 年二季度 GDP 增速大幅降低 31%,是否预示中国经济崩溃在即?

专业经济问题,咱别玩数字游戏和耸人听闻好吗?

一直标榜的专业精神呢!

知乎用户 左右不分 发表

经济下行并不是多出乎意料的事情。中国经济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情况就好不了。

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位置非常不利。原材料、高附加值产业、加上市场,中国一个都不掌握。这三个因素极大制约了中国的发展。

1. 先说原材料。我国每年要大规模进口诸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之类的原材料,而且我们完全没有定价权。这一阵美国放水,导致原材料涨价,搞得中国工厂很难受其实是一个典型。每次中国扩大产能各种生产要素就涨,总会让澳大利亚之流赚的盆满钵满。

缺乏原材料增大了我国对美元的依赖。进口石油铁矿石需要美元,这意味着我们要出口足够多商品给欧美国家来挣美元,也就极大削弱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的承受力。

原材料的问题非常难解决,毕竟自然资源不够是硬伤。

2. 再来说高附加值产业。有了越南和印度的竞争,低端制造业将会越来越卷。这其实是个必然的趋势,毕竟做衣服和鞋什么的门槛太低,拼的完全是哪里工资更低。所以产业升级非常重要,造汽车,芯片,飞机才能让中国走向富裕。然而产业升级远比大家想像的艰难。

假设有一个产业只有欧美在做,每年能赚 100 块,有一天,中国在相关技术上取得突破,也加入了这个市场的竞争。如多人觉得我们做到和欧美五五开就能各赚 50,事实是,中国公司会把这个行业搞卷了,可能最后中国公司和欧美公司加起来也赚不了 10 块了。我们可能赚的多了一点,发达国家们却要恨死中国了,所以他们会用各种手段阻止中国产业升级,这些这两年我们也没少见了。以后,这条路也会充满艰难险阻。

3. 最后说市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在这个在全球化倒退的时代,这十分危险。中国有 14 亿人,按理说本身应该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工资低,房价高,大家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这两个问题也是老大难。由于高端产业不足,工资水平很难大幅提高,受土地财政制约,房价如果大跌,地方政府和银行搞不好要破产。

总的来说,上面说的三个问题都很难解决,经济前景不乐观啊。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其实单拿 2021 年 7 月的数据来说,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我的理解是是情绪的累加效应到了一个排泄期,所以显得这个问题略有热度。

我觉得已经这个情况了,讨论 MMT 之类的技术流意义不大了,讨论消费之类的社科流也意义不大,码一堆专业文字甚至连起到过去科普兼发泄的作用都不能,徒增焦虑烦恼耳。

其实我比一些人乐观,因为一直以来措施满足两个定理:

1. 阵痛和以后剧痛,选前者,后者留给智慧,做时间的朋友定理。

2. 婆罗门绝不割肉,永远不亏定理。

也就是说,大家都努努力还是能喝到上头留下来的汤汤水水,把自己眼前的小家顾好就行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就是我们和欧美的大周期错配。

打好了,打出一个时间差。

打的一般,也能吃一波。

打得差的话,吃多少吐多少。

我们严防死守赢了抗疫上半场,但一些问题没有果断解决。

某个不能说的税,无差别民生福利,金融方面的调整,还有科技升级,就这四件大事。

这四个事有眉目,下一个繁荣周期就不远。

这四个事没有眉目,反而把一些没必要大动干戈的领域干躺,隔靴搔痒。还把外国机构引进来了,这是倒逼自己进步,还是自己给自己增加通关难度?

还有别忘了物价总体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部门顶着原物料上涨压力,自己扛下来了。

现在欧美顶着疫情开始复苏了,正好对上我国开始阶段性肌肉疲劳。

情况开始变得复杂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事情:舆论越来越振奋人心,但是大家的裤腰带越扎越紧了……

其实本质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失衡所引发的滞胀,滞胀其实是近五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之前保存高增速,维持 6% 以上,通胀刺激确实能带来扩产,虽然很多热钱还是去到了资本市场,但是凭心而论在座的各位也没少拿啊,所以虽然有端倪但不明显。但是后来发现这房地产不能再这么狂奔下去了,但又有谁能替代房地产成为新的支柱呢?

没有。

投资,还是一股脑去搞房地产,这两年好一点了,搞股市,但杯水车薪啊…… 股市的估值要有业绩做支撑,投资股市并不能直接增加各行各业的业绩。

消费,笑了,算算还完房贷月薪还剩多少?

出口,贸易战也是没怎么消停过……

就这个烂摊子,谁能接过地产行业的接力棒?

我们不是没努力过,比如搞基建,确实续了一波命。后来搞电信、5G,这个就出现问题了,普通基建能让搬砖的人吃饱饭,电信、5G 能有几个搬砖的?而且这玩意落地应用不成熟,投入了没回报,长此以往就不是拉动经济的办法,甚至还会持续烧钱……

所以现在是,没有行业能接这个接力棒,放水也没有能马上见效的地方,这就是停滞 + 通胀 = 滞胀。

大家觉得 2018-2019 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其实已经暗流涌动了,大家日子开始不好过了,再不给解决办法大家都要撂挑子了…… 好在一波疫情,掩盖了问题,创造了压力释放的出口。

网上舆论极端本质上不是什么思潮的影响,本质上就是日子不好过带来负面情绪无处发泄……

我看了很多别的答主的回答,也看了很多骂这些答主的评论,基本上离不开对比中美近况…… 说实话,这种对比很无聊,美国人就是饿死,咱们也要面对能不能吃饱饭、如何才能吃饱饭、如何保证不会再挨饿的问题…… 不是美国人拉垮了,我们的问题就消失了,人民公仆要对人民负责,不要扯什么别的地方的事情,就说我们日子不好过这件事情,很多公仆难辞其咎!我们可以原谅一时的错误,但是不能原谅掩盖错误、否认错误甚至自我安慰、得过且过的风气。

如果我们普通民众不督促公仆们快马加鞭,又如何避免眼下问题变成历史遗留问题呢?

我们到底是有一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有一个遗留问题的历史?

更:

评论太多了,回复不过来了,随缘回复了哈哈哈哈

没想到大家点赞这么积极,受宠若惊。

我想强调一点:

我不是恨 guodang,也不是什么美分精日,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是中国公民,我只是在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公民应该做的事情。

可能前面的论述有不合理的地方,敬请原谅。虽然我是金融专业出身,但并没有非常深入地研究经济学,我只能用自己多年前学的专业课里浅显的知识试着分析分析我们当前的局面。

写这篇回答也无意抨击谁,只是单纯呼吁大家理性看待问题,不要非黑即白,也不要轻易被无良媒体转移了视线,并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行使 / 履行起自己督促社会进步的权利和义务。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谢邀。

七月份中国的经济数据八个字解读:消费乏力,投资低迷。

  • 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 8.5%;两年平均仅 3.6% 较 6 月大幅下行 1.3 个百分点。
  • 7 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 10.3%,当月两年平均增速大幅回落 3.3 个百分点至 2.7%。

1、消费方面

有意思的是,消费主要由必选商品消费增速大幅下滑给拖后腿了,可选商品和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速下降较小。

这说明什么?贫富差距啊!

必选商品是家家都要用的,居然增速下降幅度远大于其他,这表明最广大群众买个 “柴米油盐” 都得精打细算了。

作为对比,可选商品和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速下降幅度较小,则表明高收入人群消费习惯基本没变。

这也不奇怪,经济不景气,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作都可能朝不保夕,当然得惨淡经营自己的家庭了;但是,高收入人群几乎不受影响,看,汽车销量好着呢!

当然了,疫情的二次爆发和天气灾害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怕是不是主要原因。

2、投资方面

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下滑较大。

基建投资的大幅下滑是导致固定投资增速不行的主要因素,都已经负增长了啊。话说回来,基建大幅负增长表明什么?

表明国家不走老路啊,不再经济不景气就搞基建开发拉动 GDP 数字了,这其实很好理解,我国大基建基本成型,再不顾全局修基建就是过度修建、是资源浪费。这其实可以和国家最近禁止很多城市修建地铁、以及一些地区修建高铁结合起来理解。国家意志一目了然!

房地产开发投资都回到疫情前了,房地产开发以后都基本上不用看了,再瞎投资怕是闲自己血太厚、命太长!

基于我国当前政策的不确定性,我觉得资本会越发谨慎。课外辅导等就是例子,千亿投资分分钟血本无归。

后记

大家要习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一直像以前那样高速发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明明白白写了我国经济发展将向中低速换挡,以后要走高质量、精细化发展道路。

今天在群里和大家聊了一下通胀的问题,明确告诉大家,我国不会像过去那样高通胀了,不要担心人民币不值钱。

货币金融政策大放水是因为存在一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预期,我们的经济增速和体量可以有效消化这些货币,同时,放水也无可避免让 CPI 增速拉大。

如果高速增长的预期没了,就不可能再大放水了,因为经济体量消化不了,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经济发展降速换挡,货币金融政策都会随着下降的,通胀速度也会随之降到合理范围。我国历史 GDP 增速和 CPI 基本上可以匹配。而且,**这早就已经在先发国家得到了证明,比如日本和美国。

现在就是赚钱、攒钱,等待我喊 “梭哈”,抄底优质资产!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好日子还在后面呢!这只是开始。

一年半前我就说,赶紧发钱,按人头发,结果米国都发了几轮了。我们一毛不拔。任由小微和个体户垮掉。能说啥好呢?

2014 年以来,我有机会就反复讲几个问题,

1、人口问题。从 2012 年以来,劳动人口每年供给减少 400 万左右,直接拖累经济增速减少 0.4%,预计 2030 年将减少 1000 万以上,拖累经济减速 1%,这非常严峻。直到今年,三胎。7 年时间过去了。

2、不要限制大城市发展,投资大城市比投资小城市效益好至少三成。让人们自由落户。前年开始 500 万以下基本放开,500 万以上的还没啥动静。

3、低碳要谨慎,不要让低碳损坏经济。

4、放开土地供应,特别是大城市的土地供应。

5、增加基本工资,改善工人分配,大众没钱,没法消费。

我再提一个建议,就是任泽平前两天说的,不要指望 00 后三胎,要让 80 后生三胎四胎五胎六胎。第一是 80 后人口基数大,第二 80 后生育意愿比 00 后好的多,第三、让生过二胎的生三胎、四胎,比让不想生的生二胎、三胎容易的多,生过的还会再生,不生的怎么劝都没用。

总之,说没用,拿出真金白银改善问题。这样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真金白金。否则,现有的怕也会贬值。

知乎用户 十年一 发表

你去周围商铺看看空置率,尤其最近半年关闭了多少,比分析数据有用的多,还是不理解就看看客流量,不要以为封闭或者隐形的封闭,还没有补助能一直消耗下去,已经断断续续两年了,有几个行业生意的家底能这么耗下去。还有个常识,大多这种服务行业是不纳入就业统计的,但他们即使不纳入统计,也是有经济活动和消费的。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挺好的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伟大思想家张维为曾经说过:

“中国人你要自信。”[1]

题主企图通过有限的数据来阐释无限的心理活动,这可能是题主思想出现模糊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题主所展示的数据具有片面化、绝对化的特点,不能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更不能概括人们的预期。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国人必须、一定是高度自信的。伟大思想家曹丰泽就精辟地概括道:“我们的强大先于一切经验而存在,是不可能被质疑的历史规律。”[2]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的 “新常态”——的自信心立足点之一在于:中国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以及勤劳精神。其中,自由纯洁的高等教育培养了中国年轻人良好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使得中国科学永远年轻,永远处于不断向上成长的青春年华;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也充分培养了中国年轻人的勤劳精神。据《人民网》报道:

在实习活动中,工厂管理人员采取渐进性的工作制度,培养学生的勤劳精神。在刚进工厂的那段时间,学生每天工作八小时,然后,工作时间将逐步增加到十一小时以上,并配合连续性的夜班;在此期间,学生的适应能力将大幅度提高,并认为这些工作可以分担家庭负担,家长为此感到欣慰。此外,校方也对实习高度重视,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将来考学时会有加分;以后学校安排工作,也会让认真实习的学生 “先挑好工作、好单位”。家长也鼓励学生:“坚持到最后。” 可见,学生实习是有人情味的,也是科学的。这就是为什么,实习活动保持了低事故率——某批实习生中,仅有一名学生由于个人心理问题,出现了生理结构不可逆性的显著变化。[3]

“贸易战是美国败军之将,要挑战胜利之师。” 伟大思想家陈平说。[4]

参考

  1.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4581666155644770941
  2. ^https://www.zhihu.com/pin/1404410111696257024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93454433642695&wfr=spider&for=pc
  4.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f4y1C7dH?from=search&seid=11414918442017959635

知乎用户 凌乐​​ 发表

近期市场非常担心 7 月份的消费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925 亿元,同比增长 8.5%,比 6 月份回落 3.6 个百分点。

数据公布之后,出现了很多解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图片中的这种,全面看衰中国经济,认为到了历史级别的寒冬。

很明显真实状况跟这些微博大 V 的观点并不一致,7 月消费数据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疫情,南京机场之后,全国 11 省几十个城市都被疫情影响,消费下降不是正常状况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消费数据下滑是偶然性的,9、10 月份就会开始恢复

另外,7 月是汛情的高峰期,受汛情的冲击,工业生产受到较大干扰,郑州、四川等多地都有影响,这是第二个原因;

还有就是汽车销量也非常拖累消费,汽车同比增速由 4.5% 下降至 - 1.8%,下降幅度为 6.3 个百分点,在我看来,汽车销量增速降低主要是因为缺芯 周末,有个朋友想要买辆车,我们就去奥迪看了一下,本来觉得买辆车嘛,多简单,进去——选车型——选颜色,付款走人。

因为是位女性朋友选车,其实目标已经相当明确了,就是奥迪 Q3,演颜色只要不是黑色就行。到店之后,服务员相当傲慢,说我们店就三辆车了,黑色,29 万部打折,要就要,不要就算了。

我们当即就不爽了,你卖个车,屌什么?搞得我像是求着买一样,换店。 到下一家店,只有一辆车,问其原因,说是因为缺芯,一直供不应求,你看对面的大众,已经卖完关门了,我们这辆车卖完了也准备关门了。

后来又走了一家奥迪店,一辆车都没有,我 C,现在买车都这么难了吗?不仅新能源车火,传统燃油车连活路都没有了。

所以,我的判断是,7 月的消费数据下滑是短暂的,我估计会持续到 8 月,9、10 月份会开始回暖,但是这种不景气的数据会导致央行加大放水量,甚至可能降准,股市不缺钱,还能继续嗨。

但是这种判断在今天看了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后有所改变。

今天,千禾味业今天发布了半年报,Q2 单季度营收同比减少 10%,净利润大减 70%,因财报数据太差,被死死按在跌停板上;

涪陵榨菜,Q2 单季度营收降低 10%,净利润降低 27%,是最近十几年来唯一一次营收负增长的年份;

要知道,越是基础的消费品,越是能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学中甚至有一个榨菜指数,专门反映社会人员流动性和经济景气度,酱油和榨菜的营收和利润降低,已经反映了经济恢复到达一定顶点,并且这两支股并非个例,贝因美、双汇发展、友有食品等多支前期业绩非常稳定的消费股,Q2 的营收开始降低。

并且这个数据不是 7 月份才开始降低的,而是从 4 月份就开始了。

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恢复的拐点,疫情确实在改变世界结构,进出口更难了,地球也不再是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门槛会不断提高,外出旅游消费会一蹶不振,我们必须得承认,回不到疫情前的水平,现在可能是未来十年中增速最高的一年。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知乎用户 chuck lu 发表

最新宏观数据都出来了。社零、投资、出口、工业增加值,全低于预期。

尤其社零,自由落体一样滑落,季调后的数据是过去十年的新低——唯一的经济学解释是,基于财富预期的购买力,在非正常、快速地消融。

投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涂脂抹粉的可能,消费不会。消费是经济最诚实的底色。

说实话,我想到过数据会不好,但也实在没想到会这么不好。

鉴于去年基数效应,以及中美宏观错配下半年才会加速,因此今年数据前高后低是必然的。这也是我很早就把三季度 GDP 增速调低到 6 字头,四季度 GDP 调低到 4 字头的原因。

但当前各数据全面、恐怖的降速,已根本不是中美宏观错配这个外因能解释得了的。大概率,我们内部存在着巨大的财富吞噬黑洞。这个洞不及时堵上,当下的困窘,或只是个开始。下半年,尤其这个冬天,我们所有产业,所有人,都会相当难熬。

基于显而易见的数据情势,我大幅调低三季度中国 GDP 的增速到 5.5%。不出意外,央行会很快被迫再次降准。

至于投资应对,不复杂,强烈风险厌恶,求活为宜。

本月初应邀给某一线城市的企业家协会做报告,我表达了一个观点: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速已筑(见)顶。未来我们要接受和适应长期潜在经济增速回到 4% 上下中轴区间的现实与背景。回落的速度快慢,则取决于外部环境,但更取决于内部应对方式。未来所有都不适应这个变化的投资模型,大概率都会吃瘪。

很多人不以为然。其中一个中国投资圈赫赫有名的参会朋友表达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格隆博士,近两年你对整体宏观趋势的判断似乎都谨慎偏空,忧虑多过乐观。从过去十年 GDP 的逐级下行看,看似也是对的。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说有这风险,那问题,但这些年,我们不也都活过来了吗?不都活得还不错吗?

我的回答是:那是你的幸存者偏差与幻觉。你住在最高的头等舱。海水灌到你这一层需要时间。只要你不看地面,你从 30 楼跳下,前 29 楼,你都会以为自己在飞翔。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 “精致型” 精英,他们事业有成,日子过得相当舒适。但也惟其如此,导致他们失去对长远危机的敏感,失去对经济基(低)层与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他们无法客观判断过去的成就,有多少是来自自身的聪慧与勤勉,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时代大环境的馈赠。他们以为这种幸运能一直持续,并对大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Sina Visitor System​weibo.com/1237419703/KtHTwbEcJ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因为发布预期数据的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机构啊!

先给你一个预期,你国下个季度要增长 10000% 了!

然后真实数据是:你国只增长了 10%!

然后得出结论:你国药丸,经济增长远不如预期。

而对于美国呢?

美国下个季度要增长 4%,不得了了,要延续历史最长增长期了!

然后真实数据是美国增长了 4.1%。

然后得出结论:美国经济增长大幅高于预期!经济复舒加快!MAGA!

大忽悠!

不可一世的美国 CIA 预测塔利班将要 90 天控制阿富汗,后来三天攻下 7 座城,再次预计塔利班 30 天后控制阿富汗。

结果呢?前后 8 天!

你信美国人那张嘴,猪都要上天变飞鸽。

pig, e, 上去了 —->pigeon

知乎用户 负二​​ 发表

7 月宏观货币环境偏紧!

就这么简单。

扯一堆什么居民收入的真的懂宏观?

那请问你怎么解释经济数据 5 月行、6 月行,7 月就不行了?居民收入 7 月份开始变差的?

事实就是 7 月 M2 增速触底,PPI 依旧高位,导致 M1-M2 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意思就是企业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继续投入到经营活动中去,企业需求把居民需求带下来了。

这同时解释了工业生产和消费双双不及预期!

不放水数据就是这个样子,满好的,放低预期。

知乎用户 蔡桦​ 发表

经济稳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逐步推进。

你还要我咋说?

如果要认真说,从 2017 年开始,经济数据就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主要原因是房价太高了,严重影响了内需,使得无论什么努力都显得无力。

2022-2024 年经济可能还要下大坡。到 2023 年,如果经济增长还能有 5% 我会很吃惊。 2020 年美国放水这么严重,人民币汇率也就到 6.45,这要是美国开始收紧银根,怕不是要回到 7.

我个人觉得,房子的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土地财政也到了必须要终结的时候了,老百姓现在真的穷啊。很多郑州人现在连一个月 4000 元收入都没有,怎么消费?烧饼夹菜都不敢放开吃。

说实在的,老百姓可怜啊,目前除了少数家里有房子的本地体制内,有几个不绝望灰心丧气的,微博上都是中国赢麻了。

更让人绝望的是,目前的情况看不到个尽头,目前产业升级停滞,人口老龄化加剧,贸易战。叹气。

说真的,我不理解为什么一直不开征房产税,这都喊了二十年了。此外为什么不加大土地供应量。

知乎用户 believedxh​​ 发表

如果房价再翻一倍,

是不是大家就都放弃买房直接消费了?

保房价也是保汇率


看了下评论区

居然还有人等着跌下来自己上车呢

那说明还是涨的不够,给了很多人幻想

抛弃幻想吧,我都在砸饭碗劝你们了

最后补充一句

现在已经没有人有能力掀桌子了

在庄稼面前,都是羊

好好想一下谁才是最大成本供应商

这个供应商才有最终定价权

知乎用户 第五林海 发表

郑州本地教培从业者,6 月初刚送走一批高考的孩子,歇了 10 天左右的年假。

6 月底年假放完,开始上班,没过几天。

7 月初,河南柘城一个培训机构出现火灾,烧死十几个孩子。

于是全省教培机构消防大整顿,我们整栋楼的机构都开始应对检查,基本就是开半天,停半天。断断续续的干了半个月

7 月 20 开始下大雨,没去上班。

7 月 21-7 月 23,河南暴雨,郑州洪涝严重,这大家都知道了,就一直待在家。

7 月 23 中央下达教培新规,7 月 25 郑州地方跟进。

7 月 26 开始,我被机构暂停授课了。

7 月 27 号,整个机构全面停止线下授课。

8 月 16,待到今天。

我一直在家待到现在,前两天刚发了上月工资,不知道啥时候会被开除……..

哎……..

————————补充——————

不是不出去找工作,是我所在的小区,因为郑州爆发的疫情原因,被封锁了。

7 月 31 号郑州六院爆发新冠院感,波及到整个郑州市以及周围县市(开封,商丘等)

我核酸检测都做到第四轮了…….

知乎用户 面面面面包​ 发表

美国马上就要崩溃了,我们只是少有下降。

不怕

知乎用户 AriexBear 发表

全世界经济都不好。我们这时候能维持生产,能维持消费,能维持人口,就是对全世界资本最大的吸引。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去风险,加监管,我们就会变成下一个经济泡沫里最大的泡泡。

因此,国家在趁着美国金融问题无法解决的时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结构,去杠杆,上监管。

但同时,已经深度整合到全球经济中的我们,世界不好,我们的发展也不会好。

内循环远不是说启动就能启动起来的。一台大型的发电机组的启动都需要几个小时,一台 14 亿人,驱动全世界经济的超级发电机,需要多久才能启动呢?五年?我想这已经是一个很乐观的估计了。

冷战不是说着玩的。大家要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准备。

知乎用户 世界恁大 发表

就第三高赞的回答讨论到的 “去工业化问题”:去工业化引起的诸如实体产业空虚,贫富差距拉大等危害高赞回答已经有所提及欢迎大家去看该答主的回答。

本文主要引申探讨一下 “一二线城市去工业化现象” 与 “制造业环境氛围” 还有 “行政区划行政权利” 的关系。

一:制造业需要纺锤型的社会条件:

制造业作为介于第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对于生产要素聚集,土地价格,员工期望薪资水平都有一个严格的区间范畴。

西部一些环境恶劣但是低价趋于 0 的区域,比如青藏高原和新疆沙漠等地,因为自身的交通政策基建太差,本身不具有良好的生产要素聚集,因此不能养育大规模的非资源依赖型的制造业。

东部一些交通政策基建点满了,但是地价太高的区域,也会对制造业形成强烈的挤压。典型的比如现阶段的北京,深圳等城市。并且也因为地价过高,员工对于薪资的期望也会很高,因此如一些回答描述的深圳高薪也招不到人,员工离职跳槽潮遍地的情况。强如华为也会把自己很大一部分的研发部门都扔到东莞去,硅谷也没有诞生寸土寸金的旧金山而是诞生在当时的远郊湾区南部。

因此大多数制造业其实是双重条件都很敏感的中间产业。而目前一二线城市,基本都房价破万,经商环境已经很难支撑得住普通的制造业企业了。而三四线城市在发展上被长期看衰,并且一些城市房价也高涨,因此还造成了部分制造业转移外流的问题。

二:“去库存” 后的二线城市集体 “去工业化”,全国工业后力不足脱实向虚的问题:

我国注定是一个超级大国,且各地政府普遍强势。按照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所有的一二线大城市(二线即网络上炒作的新一线城市)都能对应一个欧陆人口大国的首都体量,都必须且应该要对标国际知名大都市进行产业和城市规划**。倘若能像新竹的台积电一样在发展大潮中保留一些高端制造业就是很好的结果了 (当初不温不火不太赚钱熬了这么多年才出头,如果台积电扔在台北新北估计早就被“产业转型升级” 的金融业房地产干死了),因此指望一二线的大城市发展中端制造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引申一下另外一个生育率的话题(” 人口制造业 “),在各省再造新一线的军备竞赛背景下:大都市天生就自带压制生育率的属性,更不要提中国目前的高层公寓居住形态和房价问题了。。北上广深的最终生育率可能会焊死在 0.6-0.7 左右的全球最低值成为全球最强力的人口消灭机器,杭宁成渝汉这些未来的大都市等几年也会马上跟进进入到目前一线 0.7 左右的生育率水平。只把人当作消费品使用而完全忽略再生产,会出很大的问题。。

过去的 10 年,全国的二线城市实际都比照一线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在基建设施和政策上一二线城市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差距只是产业经济结构罢了。典型的比如成都,人口 2100 万逼近北京,地铁通车里程全球第四,CTU 机场 2020 年全球航空客流第三,今年还开通运营了第二国际机场。现在的成都,俨然就是西南的一个割据 “小北京”。哦不对,考虑到成都人口并不比北京少,未来如果政策不做出改变,人口很显然会超过北京。。所以成都其实是一个低配版的 “大北京”(当然未来的北京作为国家的资源权力的中心肯定是世界中心级城市,比起届时的成都又会高出一个数量级。二线永远不用想追上北京)。

当然,按照我国乃至全球正常的发展规律,成都为代表的一堆二线城市迟早走上北京目前的路子。蜀都和帝都唯一的区别不过就是发展晚了几年,经济结构差了一截;曾几何时新世纪初期的北京也是一个朝气蓬勃,以房价相对低廉,胡同文化,海淀遍地,还有污染闻名的地方;现在成都的诸如大规模兴建地铁基建,房价暴涨,空气污染,学历落户,限售限购,甚至引大济岷引水工程(成都北京本来都不缺水,只是人太多了才缺水罢了),现在的成都一幕幕完全就是十年前的北京的完美复制加强版。

水资源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比如郑州北京,洛杉矶凤凰城等大都市其实都依赖于水利工程作为后备保障);而特大都市却没办法在地价,环境指标上支撑大量中端制造业的

典型的比如北京的去工业化进程,从首钢出走,奥运,到颠覆时期的环保风暴,顺便超级的行政权也把周边一圈的河北也去工业化了。。那接下来成都被挤走的产业会落脚到什么地区呢?

这里我们定义一下 “北京化”:即区域中心城市在大区内过度超前发展,很早就去工业化,而没有将配套产业链转移到临近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虹吸效应;乃至对周边进行强大环保行政令干涉整顿的特殊效应。和 “上海化” 区别在于,上海周边本身自古富裕,制造业服务业底蕴都很优秀,不至于形成过大贫富差距和政策差异,长三角周边发展阶段能与上海处于默契的配合状态。“上海化”是一种合理的金融互联网中心特大都市 — 周边工业带副中心城市户口的配合模式。

问题来了,整个四川省乃至中国中西部都是严重缺乏这样制造业氛围的区域的:一大片居住了几亿人,土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却找不出几个欣欣向荣的制造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为什么成都长沙武汉西安之前能做到,而现在的其他中西部三四线城市想要承接制造业则很困难?

目前我观察到的承接大都市们转移制造业很成功的普适性例子:中西部也就渝西远郊的大足永川合川等暂时做到了县县有产业,当然重庆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基建固投和行政成本,有待时间检验。

三:行政区划造成的经济差异悬崖(失衡的行政优势):

还是以四川省为案例,以自然条件类似的川渝交界处的区县为案例说明行政区划权力的作用。

安岳县位于成渝中点,四川户籍人口第一大县,以浅丘为主,川渝粮食主产区,盛产柠檬粮食。
大足区位于重庆渝西远郊的成渝沿线,地貌以浅丘和低山为主,渝西工业带重点区县。与重庆市区被华蓥山脉割开,距离重庆解放碑 99 公里(中间还需要翻越四道山脉,距离相当于于上海到慈溪的直线距离),本质上是一个隶属重庆都会区边缘的远郊县城。

地理地形上,安岳作为四川户籍人口第一大县养育了众多人口,且刚好位于成渝走廊中点位置,川盆人口重心,不输甚至比大足更胜一筹。但是经济就非常 funny 了。

2020 年安岳县 VS 大足区经济数据对比:

地区GDP人均 GDP
安岳县265 亿元2.79 万元
大足区700 亿元8.38 万元
倍数264%300%

两个自然禀赋类似的独立县城对比,大足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居然在安岳县的 250% 以上!!

造成川渝交接的大足和安岳两个好基友断崖式发展水平差距的核心问题在于:行政权力差异导致基建政策信心的差异,二县在承接大都市制造业转移的浪潮中完全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川渝现状:非成都地区尤其是成渝经济塌陷区的信心已然崩塌。。安岳 150 万人不过是个冷冰冰数字的叹息缩影。。四川一部分人已经不满足于选择家乡还是成都市;而是选择毫无尊严的跪舔于环蓉的诸如视高镇 (位于隔壁眉山市,类似燕郊的区位),金堂县(类比北京延庆),青白江区(相当于北京怀柔) 这些地区房地产 / 发展前景 / 政策支持力度,来与四川第二第三第四大城市互相比较。。。

大足虽然与重庆主城隔着重重山脉近百公里,但是享有主城同等待遇的区级行政待遇和建设倾斜。安岳虽然处于盆地人口重心点,成渝之心,在行政待遇上却只是盆地最弱地级市之一资阳市的一个县。那些东部转移的产业或者说西部自己孕育的中端制造业,宁愿出走疫情混乱的东南亚,也从来没有真正下乡去安岳这种曾经人口 150w 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事实上充其量只是溢出到了大足永川合川这些重庆渝西自己的远郊区县。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趣,如果把重庆主城的经济数据拿出来,能清楚看到背后更本质的问题:

在成渝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成都各区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数据呈现等级森严的主城 - 近郊区 - 远郊区 - 环成都贫困区四阶分化;高新锦江等成都都市产业核心区一骑绝尘;而成华区以下的十几个郊县坐拥巨量西南罕见的平原和最好的政策优势,人均却全部跌破全国人均线。更远的非成都地区:资阳安岳乐至中江等环蓉地区,经济大面积陷入赤贫泥沼,老龄化率个个排名全国前列。巧不巧?成都的夹心饼分布与北京 “东西朝海” 的第一世界,再到丰台顺义房山,再到平谷怀柔密云延庆,最后到河北的环京贫困带的四个世界的森严等级分布像极了!!

而重庆单看直辖前的老重庆地区(重庆都会区):呈现出均衡发展,甚至可以说主城区相当孱弱而郊区却异军突起,除了地理条件逆天的渝中区和政策特别照顾的江北区,其他主城数据都惨不忍睹;沙坪坝这个相当于上海徐汇 / 北京海淀级别的资格老城区竟然跌破全国平均水平,反倒是渝西等地的远郊区县反而非常好。

人均 GDP 严重衰败,已经不如全国人均水平的沙坪坝区是重庆几十年的老区;但是在行政区划角度上,距离市区最远达到 100km,新改的郊县大足潼南永川一样是区。在一个扁平化的思维下,重庆的大足区和沙坪坝区待遇上是平等的,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重庆部分老城严重衰落,远郊崛起。沙坪坝有一切老牌都市的便利,也一样有所有老牌都市面临的土地稀缺,旧改,乃至下岗安置,工业出走产业被迫转型等问题。大足有一切狂野大农村的优势和问题,零基础农业县,但是有造不完的廉价浅丘可以开发,近百万的大足全县人口支持。加之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政策作用下,这个结果就变得更加有意思。

所有的优势和劣势在重庆这种扁平化的模式下,变成了更加不那么典型的,反而相当猎奇的重庆区县发展模式:主城除了宇宙中心区位的渝中 + 全直辖市优势政策扶持的江北长期一骑绝尘,其他几个区全部衰落严重,人均产值大量跌破全国平均水平;以前的工业老区到了现代,普遍缺乏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聚集要素, 重庆主城区的经济实际被隔壁成都甩出一截。不管是房价地铁客流上都可以看到重庆主城这种显著的劣势。互联网造势上重庆也很显然在城市档次文艺清新这些营销话题弱于成都一个档次,骨子里就是个工业平民文化浸润的巨型工业区。

但是重庆都会区昔日的远郊县改区(不算库区渝东南那种三四百公里比成都还远的县)完全反了过来,凭借地价的相对优势异军突起,不仅逆袭了部分主城区,还把成都全体郊区打的落花流水。

因为特殊的行政区划,事实上的 “重庆省” 是一个扁平化的 “省 - 区” 的行政模式,在中西部本应该贫富差距巨大的区域创造了一个在中国其他后发地区看不到的“重庆模式”。当然经济分布上说到底,重庆主城 - 渝西远郊都会区的分工,其实跟上海 - 苏锡工业带的分布非常类似 (吐槽下,无独有偶,工业重镇无锡也有比上海还高的人均 GDP 的。。当然一样没人会以为无锡比上海繁华成熟)

而四川的安岳县的行政等级极端卑微。纵然可能有比大足区更优越的自然天赋,但是最终沦为成渝两大都会区的巨型输血包,人口极度流失极度老龄化。说白了就是个低配版的鹤岗;唯一区别只不过是安岳县从来就没有达到过鹤岗的发展高度,从未进行过工业化就已经枯萎。至始至终就是一个农业小县城,因此暂时还没有鹤岗那么多的闲置住房甩卖出来罢了。。

要人口流失哪家强?中国四川找资阳。东北那点人口流失,在非成都的地区看来完全不值一提

城市65 岁以上人口占比
鹤岗16.45%
资阳(安岳县的母市)22.62%
安岳24.00%

成渝经济的一个小小对比也很能说明这点问题:成都一直非常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和产业公司,最终扬长避短定位成为 “西南地区总部经济城”;重庆则更像世界工厂在大西南的分部:

**成都市著名企业:**新希望(饲料,农业),全友(家具),各地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区分部(腾讯,天美等),四川各种大区总部(水电 X 局,铁路 x 局等单位),四川各地企业搬迁到成都的总部或者分部(东汽,二重, 长虹研发中心,624 等),外资投资大区中心的代工厂(英特尔,富士康等)

**重庆市著名企业:**长安(工业),嘉陵(工业),力帆(工业),宗申(工业),冷酸灵(日化),川仪(仪表),重钢(工业),太极(医药),外资投资大区中心的代工厂(富士康等)等

四:总结

  1. 制造业适合中等要素聚集的区域:土地价格——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政策支持均衡分布的地区。
  2. 我国所有的一二线大城市(现在自媒体改口叫新一线城市)不管是规模体量还是产业都注定最终会挤出全部中段制造业,成为仅保留少量高端制造业,而去工业化的的特大都市(未来的四川,重庆,湖北,河南,陕西,湖南你们选择依赖行政优势最轻松的进行独善其身的 “北京化”,还是均衡富裕的“上海化” 路线??)。一些大都市(譬如副省级城市,省会这种高人一级的行政区划)往往会伴随过强的权力和政策优势,长期垄断基础的交通基建政策,造成资源和工业分布最佳区域的错配。
  3. 中端主流制造业只是这些大都市的过渡产业,而不可能永久留下。。因此行政上要尽量避免大都市行政权干扰打断周边工业化(北京——河北效应),避免大都市攫取垄断全部交通建设 / 工业投资(成都对非成都地区寸草不生的政策优势以及虹吸效应)的问题
  4. 重庆的发展模式也需要时间检验:重庆主城区自身也有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等挑战;主城太弱,新经济太少;同时郊区和环沪地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渝西等地底子过于薄弱;这种长期投入高,财政低,回报小的发展模式也长期饱受争议 (我感觉重庆都会区是主城天赋良好,郊区却没有苏锡常沪经济带的天赋,但是行政上却长期给予郊区大量固投大量政策支持,企图做到平衡的特殊模式)。
  5. 成都只是贯彻的是在现有行政区划下的客观规律,一个地理极其隔绝的人口超级大省在希冀媲美一线而做出的强省会战略下的必然结果,无非比其他地方在大都市化的路上走得更快一步罢了。如果不做出强有力的改变,其他省会都会跟在成都背后变本加厉走向 “北京化” 的路子。
  6. 我认为除了苏鲁浙以外,受限于目前级级相扣的不平等行政区划等级和政策分配机制: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普遍发育不良 (甚至广东非珠也是如此),缺乏制造业必须的基建,交通,政策倾斜。不仅不能承担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而白白流失到东南亚等势力地区,还普遍沦为支付转移+卖地经济支撑的区域 (目前已经全面垮掉的沈大哈长以外的整个大东北;还有比东北慢一拍,一样超低生育率+超高老龄化率+超高人口流失率的四川非成都地区;如果不亡羊补牢做出改变,紧接着恐怕马上是非珠,湖南非长沙,湖北非武汉,河南非郑州等等等地区的接连崩塌 “东北化 / 河北化”)。
  7. 和刻板印象基建过剩完全相反,三四线只是尤其自主权建设的工业园区过剩,而交通设施等需要上级统筹规划的建设普遍非常恶劣短缺。。。在现代技术高度进步,不乏例如合肥天津这样人造出来且极为成功的高铁甚至水运枢纽 (甚至没有区位也可以造区位,很简单人工挖的天津港,江淮运河)。也有川渝的奇葩案例 (地级市这种鬼样子被拆了又拆,交通区位穿裹脚布的地级市能发展起来才真的见了鬼。。),川渝 1.2 亿人本就应该基建对标日本:地位类比札幌 / 北九州,四川老五 (市区面积第三) 的长江酒城酒城 1201 年才刚刚通客运铁路!!。。川渝第三城类比名古屋的绵阳,机场长期超员 200% 运营且无国际航班,迄今铁路不达重庆(相当于名古屋人去大阪九洲四国或者国外任何地区,必须去东京站 / 东京机场中转一圈)。。
  8. 不知道做什么能改变,也许全国行政区划小省扁平化?在目前强势的权力面前,任何改变都不足以抹平强势的行政区带去的资源错配。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所作的不过是在目前问题下代表省级利益的某种程度上的最优解。事实上真正的有机互动的区域不过是重庆城 + 近郊 + 渝西浅丘地带的直径 200km 左右的都会圈。合理的 “一级行政区” 的人口面积覆盖区域其实也只有这么一圈大罢了。该怎么合理安排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也许重庆+渝西都市圈是个很好的探索。

知乎用户 郭荣 发表

稳中向好,又稳又好,双赢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正常现象。

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

我国向来是以投资、出口为主,消费是瘸腿的。

更不要说 08 年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通过借债、增发货币的手段,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的房地产业,就是债务增加、增发货币的手段。

民众在房产、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压力下,当然只能缩减消费。

游戏业、影视业的发展,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这个东西比较便宜,所以民众用这个来娱乐。

参看历史

“柯立芝繁荣” 主要是依靠汽车、电气和建筑三大产业发展。

大萧条之后的时候,也有电影业的短暂繁荣。

但短暂繁荣之后,很快电影娱乐业也不行了。

小罗斯福上台后,采用政府投资的手段,拉动经济,美国才缓过来。

不光美国如此,德国也是如此,沙赫特采用大量借债的方式筹措资金,然后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和扩军备战的方式,来保经济保就业。

有人问过凯恩斯,借债发展经济,等到还债的时候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等到 37 年,还债的时候来了。

德国在 36 年经济就不行了,于是开始了各种军事冒险。最终在 39 年入侵波兰的时候,引发的欧洲战场的大战

日本在 37 年发动了七七事变,当然日本之前经济就不行,所以在大萧条之后,早在 31 年就发动九一八事变,来掠夺中国

意大利是 35 年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

美国家底最厚实,虽然 37 年经济危机重来,但美国还是咬牙坚持住了。

直到其他地方打起来,本国没有战争,成了民主兵工厂,坐收渔翁之利。


历史对应今天来看。

新冠疫情可以算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中国在一开场的时候,被新冠打了个措手不及,类似当年的珍珠港被偷袭。

但中国很快反应过来了,以极大的力量将敌人赶出国土。

现在国土内部有多地零星爆发疫情,类似二战时期日本用气球炸弹炸美国。

只要中国能坚持住,不要听信那些错误言论,学欧美对疫情放任自流,那么今天的中国就将像当年的美国那样,在本土无战争的情况下,坐收渔翁之利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上半年我就在说情况不乐观,

[2021 年上半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12.7 %,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263 赞同 · 166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320142/answer/1999870634)

很多人非要和我杠。

预测一波未来的手段,不解释了,信不信的慢慢看:

1、货币持续宽松。

2、依然还是要尽力吸引外资流入进行投资。创新带动增长固然好,但短期内投资带动增长依然是主力。

3、体制内官员加速更换,各种年纪大的、思想固化的、不适应时代的、不作为的官员,会被加速淘汰。80 后官员会全方位迅速上位,大家拭目以待。

4、扩大向外走,一带一路也好,伊朗、阿富汗也好,东南亚也好,转移低端产能,转移部分矛盾,扩大影响力版图,参与国际治理。

5、一方面继续深化反垄断,一方面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学习浙江模式的经验。

6、更大力度的反腐打黑,给企业利润腾空间。加强对企业家的政治素养培训。

7、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保护知识产权和反垄断相结合,强调长期投资、强调分阶段退出、强调风险共担,并且做好相应的配套。

8、思想精神、价值观念,从上到下大力整肃,统一认识,坚定信念。不识大体的,露头一个打一个,有多少打多少。宣传焦虑的,宣传社会对立的,宣传男女矛盾的,好自为之。

9、淡化传统经济指标,不唯 GDP 数字论英雄。强调发展质量,底线不后退。

10、不要还按照过去的思路看现在和未来,做好迅速的转变,看准机会,时代变局。有的人会持续糟糕下去,但也有很多人会乘风而上。

固然经济指标不甚乐观,但真正看明白的人其实已经是磨拳擦掌,打鸡血状态,迎接新的时代。能不能抓住转型期的机会,就看你自己了。


知乎用户 王度 发表

失业率永远不会超过 6%,记住,这是一条铁律。

知乎用户 金融四十人论坛​ 发表

  • 7 月份的经济数据确实走弱

整体而言,7 月份的经济数据确实走弱

从同比的数据来看,无论是 PMI、工业增加值,或者是消费投资等代表国内需求的指标,还是 M1、M2、社融等货币指标,都有明显下滑

此外,价格水平虽然相对稳定,但是就业市场的压力仍然较大。

  • 经济走弱的原因有很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济确实遭遇了一些冲击。

**外生的冲击主要是由疫情零星式扩散和洪涝灾害导致的。**疫情零星扩散后,出于防疫需求,部分线下服务业和线下消费不得不暂停。洪涝灾害也导致部分地区没法正常开工,冲击了工业生产。

**内生的冲击主要是经济运行几个突出的矛盾一直没有完全解决。**比如缺芯、缺电、缺钢、运费高、原材料价格高等问题制约工业生产,比如制造业投资、消费等后周期动能偏弱,再比如房地产投资和出口等支撑动能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当前经济复苏已经进入后半程,之前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也在逐步退出。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在递减,我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在逐步正常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投资中,只有制造业投资在持续复苏,而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正在持续回落。

  • 制造业在持续复苏,但也面临压力

1-7 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17.3%,两年平均增长 3.1%,前值是 2%,制造业投资在继续恢复,但恢复的速度依旧偏慢,而且 7 月当月两年平均值是 2.8%,较 6 月的 6% 回落。

**原材料价格以及运费价格依旧是压在制造业投资身上的两座大山。**7 月 PPI 同比增长 9%,再度上扬。同时,PPI 生产资料 - 生活资料的差值达到了 11.7 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

制造业投资之所以能够呈现比较持续的复苏,跟海外需求带来的出口景气密不可分。但是现在海外需求端的不确定性在增强。7 月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从 32.2% 大幅回落至 19.3%,进口同比也从 36。7% 下滑到 28.1%,两者都低于市场预期值。整体来看,外贸也面临下行压力。

好消息是,在政策的支持下,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依旧在扩大,1-7 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20.7%,两年平均增长 14.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27.1%、8.8%。

高技术制造业中,有需求支撑的比如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 46.9% 和 34.9%,表现亮眼。

这也意味着即使面临着疫情的冲击、外部的压力,国内还是有很多制造业在通过技术改进、增加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 融资环境收紧、调控政策趋严,房地产投资下降

7 月,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 1.4% 和 - 10.1%,比 6 月大幅下降。当然,这么大的降幅跟偶然因素有关,比如强降雨和局部疫情都会影响项目开工,但这种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

房地产投资下降主要是因为融资环境收紧、调控政策趋严。7 月监管层延续了房地产市场的严监管态势,多地出台了更严格的限购政策。同时,多地也加大了对居民信贷的管理,比如上海将首套房贷利率从 4.65% 上调到了 5%,二套房贷款利率从 5.25% 上调到了 5.7%。另外,部分城市则开始收紧了对二套房贷款的审批。

这在数据指标上也有所体现,比如房地产融资中来自居民部门的部分明显在减少,银行开始收紧对居民部门的购房贷款,7 月居民部门的新增中长期贷款只有 3974 亿元,是过去 5 年的同期最低值。此外,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两年同比增速分别为 - 6.5% 和 - 7.8% 也印证了投资的回落。

  • 下半年财政后置效应会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吗?

市场对基建的后市如何,存在一定的分歧。据媒体报道,1-7 月专项债发行速度只有 37%,预计下半年发行的专项债规模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有助于稳定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因此有人认为下半年的财政后置效应会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但是要注意,2021 年全年的财政预算支出的同比增速只有 1.8%,所以在这样的增速约束下,即使下半年财政支出有一定的增速提升,在量级上或也不会对总需求产生实质的影响。

  • 整体的信用扩张速度在明显回落

7 月社融数据显著低于市场预期,其中贷款数据表现差强人意,政府发债规模收缩和表外融资减少是主要原因。这背后也反映出宏观政策正常化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信用增速的回落有比较强的惯性,往往会持续 4-6 个季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阶段性的回升。即便宏观政策开始转向,特别是货币政策开始逐步宽松,这种政策影响最终传导至信用端还存在时滞。

因此,预计未来的两个季度,信用回落的大方向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只不过 8 月的增速回落或许不会像 7 月这么快。

  • 当下恰是宏观政策发力的最好时候

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持宏观政策应该开始发力,而当下恰是宏观政策发力的最好时候。

**一方面,疫情的短期冲击效应基本过去,社会经济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即使有偶发的局部疫情,配合有效的防控措施的情况下,疫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大。而正常的宏观经济本来就存在周期性,因此需要正常的宏观政策来熨平这种周期性。当正常状态下的宏观经济开始走弱的时候,宏观政策就应该逐步发力,这是宏观政策正常化的应有之意。

**另一方面,当下出现形势误判的概率已经非常低,而留给宏观政策打提前量的时间在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前宏观景气度在不断减弱,此时出现误判的概率,即经济接下来会全面过热的概率,实际上是相当低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大宗商品上涨不等于通胀,在总需求偏弱的情况下,PPI 很难向 CPI 传导,未来大概率是 PPI 向 CPI 快速收敛。

中央提出要把握宏观政策的 “时度效”,时是最需要考量的变量。随着经济复苏动力转弱、下行压力加大,宏观政策干预得越早,需要的宏观政策力度也就越小,这个阶段其能取得的边际效果也就越大。

如果等到经济确认下行趋势之后再调整宏观政策,此时经济的惯性已经形成,需要的政策力度也会更大,最终的效果不确定性也就更高。

  • 财政政策提效能,货币政策唱主角

接下来,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货币政策可以唱主角。

因为受到预算限制的影响,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只能 “按部就班”。即使考虑到财政支出的后置,如前所述,这部分增量对稳定宏观总需求的作用并不会很大。专项债或许是一个可能的发力方向,但单纯强调提高专项债的使用效率效果未必理想,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放松对专项债的诸多限制。同时,考虑到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大背景,地方政府大规模推动建设项目的动力和能力明显受限。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有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政策空间。

一方面,货币政策是可以实现真正的微调,特别是在跟市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有时候可能不需要做太大的政策操作就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同时,货币政策实际上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如果把 7 天逆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指标,目前的 2.2% 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短期政策利率。

而在当前阶段,用货币政策提前对宏观经济变化做出应对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毕竟还是处于全球的领先水平。即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差缩小,只要确保人民币汇率有足够的弹性,现阶段汇率就可以比较及时的吸收这种利差缩小带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等到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的时候,我们再择机使用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被动。因为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阶段,全球资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会更高,这可能带来更大的资本流动压力,我国使用货币政策的难度也会更大。

参考文章

《李奇霖:7 月经济减速之谜》

https://mp.weixin.qq.com/s/Hc8bfN_gPQ9ltzgTkhTgPA

《7 月经济数据回落,当下还需把握宏观政策发力的窗口期》

https://mp.weixin.qq.com/s/XMdDFSTEUAAdsbP59GSvnw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坏消息:宏观数据和货币数据全面不及预期。

好消息:二手房价格拐点在今年就可以看到。

工业利润和增加值大幅下降,主要是上游涨疯了,但是消费端没有涨。PPI 和 CPI 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中游企业叫苦连天。

消费增速也跳水式下跌。主要还是没钱,毕竟收入增速下来了,7 月存款还减少了 1 万亿呢。这和疫情以及水灾有一定关系。

出口不用指望,单相思是没有用的,而且去年的基数太高了。

投资本来应该挑大梁,但是基建投资两年增速是负数!

所以,剩下的一条路,就是赶紧用投资刺激吧,消费是指望不上了,喊了 10 多年都没戏。

另外,M2 的增速已经到了 8.3%,预计可以破 8,二手房的拐点将率先出现。其实 7 月份根据中金的数据,已经到拐点了。

而房地产的销售面积,两年的增长也几乎为零了。

所以,千万别炒房,自住的如果能等,就等到美国加息吧。

最后,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额,和知乎内容不重合,凡是关注我的,都发财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_

知乎用户 饼干 发表

谢邀,回答在此。

知乎用户 林夕邦邦​ 发表

就这个问题下面,我想问一个问题: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有谁家数据好?说美国的我强烈建议你给美联储递简历,按特殊人才引进,耶伦上窜下跳的想让中国邀请他访问你觉得为啥?当年莱特西泽和我在夏威夷谈判的时候可拽的二五八万。为什么美国变着法的发动舆论攻势要中国解除防疫。因为只有把中国的疫情拉到和美国一个水平,中国也一地鸡毛组织不起生产,美国才能输出危机转嫁矛盾。现在的美国收割不动。

国内有些人,不知道是天真还是坏,也跟着拿防疫说事阻碍经济增长,非洲倒是一点也不防疫,你看他有弯道超车的迹象?最先喊出和病毒共存是跟高等级的人道的英国,那经济表现不要太美丽。德国,日本,法国,印度,巴西甭管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都是哀鸿遍野。因为疫情彻底阻断了国际人员流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全部停摆,国际分工体系下的产业链运转不起来。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如果虚拟经济纯粹空转,最好的结果就是美国物价,其他国家就直接变津巴布韦了。

至于办法,我之前写了,第一就是入关,重新分配全球资源,死道友不死贫道。第二就是改革国内收入分配,首先做到去内卷,消除无效竞争的资源浪费,然后是恢复按劳分配主导,最后是打击资本在财富分配中的杠杆作用。必须杜绝几十倍杠杆坐庄操弄股市,楼市套现的行为。去房地产资产化。

至于消费,当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医疗,住房和教育不在成为负担,那么人们自然原因为真正的消费升级买单。但是所谓的网红店,纯粹卖概念和营销的产品最好随着人们因为疫情而产生的理性主义消费观扫进垃圾桶里。


评论区里在科普美国经济形势一篇大好,我寻思美国不是刚放出第二季度经济数据,目前也没啥新消息啊。看来美国的经济指标还要看知乎,美联储懂个锤子美国经济,就是个买国债的


如果你要问原因就是受疫情影响。

目前疫情的影响就是两种:第一像美国那样假装防疫与病毒共存的,经济表现为一塌糊涂。第二种是中国这样的严格防疫但是偶尔还会被病毒偷袭的,经济深受拖累。两箱比较那种防疫方法靠谱不言自明。

因为疫情前景不明朗,经济预期就不明确,大家预期不乐观怎么可能放开投资和消费。没有投资和消费,经济数据就不好看,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

要想改出这个下降螺旋,在增量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动存量。也许世界确实养不起 30 亿高收入人口,那谁出局,如何出局就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第二就是系统性改革财富分配,不是小打小闹的玩二次分配调整,就像 80 年代一样系统性改革。当年能改现在就能改,所有低效的,甚至有害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行业该砍就砍,只针对 K12 的教育行业显然力度不够。其次是民主富豪和其背后的资本怎么能更高效的服务社会发展,这个问题也到了回避不了的地步。把以前埋在地里的银子挖出来,把以前被别人分走的银子拿回来,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必做的两件事。

只要不动房地产,不改变土地财产,看都不看。

知乎用户 吴域 发表

国内似乎希望实现技术自主化和工厂无人化,这样本币升值不会影响国际收支、工业生产和就业,然后通过共同富裕带动消费扩张。不过房地产还在拖延改革,这就难以让人对中国的前途有非常乐观的预期。未来,中央政府可能会不得不在保房价和保生育率之间做抉择。

上月中国工业生产减速之后,美国的消费也在减速。美国可能会遇到中国 2008 年四万亿之后的相似困境。外网有不少文章也在探讨欧洲 2011 年后日本化的情景是否会发生在美国身上。美国的 tapering 和加息可能会被提前,但这很大程度上受通胀飙涨的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一些冷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成为全球 FDI 热点,包括孟加拉国和埃及。

附:历年深圳最低工资

知乎用户 Spontaneous​ 发表

键经几句。

有人说不能炒房了。

这话前几年说没问题。现在有问题。

为什么?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就算把地产打压下去消费也起不来了。我们的窗口期已经错过了。

现在应该怎么办。很简单,再来一次涨价去库存。全国翻倍。

这样底层人民就彻底放弃买房的幻想。

今朝有酒今朝醉,消费还不起来?

知乎用户 猫骑士 发表

我寻思七月不及预期不是因为全国洪水和禄口机场爆炸?那六月呢?五月呢?

难为几个跳大神的每次都能跳出来写特么一堆废话。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越南和整个东南亚都过得不好,经济不行,失业率飙升,房价下跌,

我们也不可能好起来,疫情会一波又一波的来冲击实体经济。

官方的失业率是 5.1%,和 2019 年一样,我觉得有点离谱。

我之前提到过死猫跳的预测正在慢慢实现,没有什么国运,房地产已经绑架了经济和普通家庭,

大部分人都没有钱,还有很多人欠一屁股债。

未来的趋势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唯一可能的变化是疫情恶化也许会让这种下跌趋势突然加速。

知乎用户 观星老道​ 发表

去年 Q4 一系列政策收紧,房地产三道红线更是早在八月就画出来… 成天夜壶夜壶的喊着,总得知道憋尿难受的滋味… 放心,活人不会被尿憋死。

知乎用户 帝钧​ 发表

经济这个东西 短期看金融 中期看政策 长期看人口

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两极化

有钱人因为放水越来越富了,穷人只能享受放水后的通胀

因为富人的消费是有限的,富人再强一个人也不能吃 10 碗饭。他们只会买奢侈品,而奢侈品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且还全是国外名牌。

富人经过疫情消费只争朝夕,奢侈品行业受益,酒吧夜店等场所收益,各种陪酒女收益。

穷人经过疫情存钱的思想很大,吃饭节约消费节约,导致经济承压很大。

其实国家早就看出来来这个情况了

针对教育的组合拳打的还不够猛吗?国家的想法是搬走三座大山。释放消费潜能,减轻压力,也增加了人口。

其实十四五期间根本没有规定 gdp 增量,而且把质量,幸福感,白纸黑字的写上去了。

迫于地方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勉为其难的定了百分之 6 的目标。实际上在今年外贸大爆发的情况 一个很普通的地级市都可以完成 8 以上的增速,根本不用担心。

这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而不是 纠结于短期的数据。

长期下来的组合拳才是最致命的

知乎用户 有事问彭叔​ 发表

现在国内的经济已经不是靠放水能挽救的来了,必须要扭转现在人们的买房致富的心态才行。房价如果不跌,就算银行放再多的水,最后都会变相的流入楼市。

2020 年全国一线城市房价大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四个一线城市里面,包括调控最严的北京,依旧有着大量的人用经营贷去买房,可以说是 2020 年这一波全国楼市行情, 又是一波完全没有产业支撑的行情,全靠银行大放水才导致的。

房价不跌,大家的买房致富心态不改,放水只会让实体经济环境变的更差,让贫富差距变的更大。

知乎用户 记取小窗风雨夜 发表

经济拐点在一季度就很明显了,不过看利率下降的幅度,明年二季度或许就有新一轮的周期,但中轴相比 2020 之前下降应该是挡不住的。

知乎用户 夏一​ 发表

我希望下一次经济座谈会的时候,除了高层的经济学家,大企业家以外,能不能考虑找几个普通老百姓参加一下,因为经济本身就是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的。

除了中国以外,很少有国家把房地产当成核心支柱产业,为什么会这样呢?经济学家不知道是不愿意谈,还是真的不懂?

翻看一下 A 股的上市房企,基本上 98% 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国内,没上市的房企,应该收入无限接近 100% 来源于国内。我们看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一定都有自己强大的跨国企业,包括三星,索尼,松下,丰田,华为,它们都能从国外地区获取大量的营收和可观的利润。

那么到目前为止,我很少看到国内的开发商去国外开发房子,也鲜有国外的开发商来中国开发房子。房地产本身的特质决定了,这东西只能适合在本地搞。你把钢筋水泥和沙以及泡沫砖,运到国外去,然后再在国外盖房子?这是不可能挣钱的!建筑咨询和设计也许能挣点钱,但这不是我们的强项。再就是房子这个东西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国的房型到了国外可能别人就不喜欢了。

但是你看看手机,汽车,数码产品和电脑,芯片甚至是服装,这些东西你做得好,拿到全世界卖都是通用的,完全不需要另外改动,最多汽车方向盘改个左舵右舵。

最后拿出我的观点,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结果,事实上来说,中国点错了科技树。房地产这玩意儿除了收割国内老百姓,并不能实质上为这个国家增加财富,无非是改变国内财富结构,增加贫富差距而已。中国在房地产这个上限极低,没有办法出海去获得海外营收和利润的行业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一步一步造就了今天的的这个艰难的局面。

社会主义国家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一直认为这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有异曲同工之妙。60 年代我们能相继突破原子弹和氢弹,2021 年的今天,如果我们愿意下决心,很多卡脖子的问题完全有能力解决,就看是否有意志力和决心。

我们明明可以选择去突破尖端科技,但是我们却偏偏选择房地产这个技术含量相对极低,发展上限也极低的行业。

很多人说房子可以拉动 GDP,这只是一个骗傻子的逻辑而已,当然,骗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信了。

100 万房子的 GDP=30 万房子 + 20 万车 + 10 万家具 + 10 万家电 + 10 万数码产品 + 10 万服装消费 + 10 万餐饮旅游电影。

等式两边的 GDP 是相等的,只不过是 10 年以后,左边有且只有房子,右边除了房地产本身以外,还能培育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巨头。

每年把房地产开发投资里面拿出小小的 1 万亿,培育一个新产业,10 年以后,增加 10 个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可能整个国家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了。

房价适当高一点,可以增强年轻人奋斗的欲望,但是千万不能过高,否则年轻人会选择躺平。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小故事,一个程序员设置的程序,狼抓羊吃,抓到奖励分很少,抓不到罚分很多,跑了很多遍程序之后,狼选择出生就只杀,这样就能得到最高分(0 分),如果不自杀就是负分。

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在 20 倍以上甚至更高,这种情况下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太正常了,我们不能一边把房价炒到天上,一边要求年轻人玩命生孩子。

第一个小孩每月奖励 1000 元,第二个小孩奖励 1000 元,第三个小孩奖励 1000 元,三个以上就不奖励了,一直发到 6 岁,希望能够尽快实施,因为现在 85 后和 90 后可能给钱还愿意生,再往后,怕 00 后给钱也不生了。一个小孩每年平均 1.2 万元,假设人口出生回到 2000 万,每年的成本是 2400 亿逐渐递增加到 14400 亿,这些钱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挤挤。再就是努力培育出一批母婴行业的国内企业,让这母婴消费尽可能留在国内。除去税收以外,可能国家最终掏的钱,大概率低于 10000 亿,当然,一旦人口出生回到 2000 万以上(长期),又会催生出一大堆和母婴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又能带动经济发展。这些小孩最终长大以后,每年带给社会的回报一定远远不止 10000 亿。

补充: 如何看待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是玩的人手段不够高明。

土地财政最大的弊端:土地财政需要地价一直涨才能维持,地价涨就需要房价一直涨,房价涨就需要有大量的新购房人口。到了这一步问题就出现了,房价涨太快以后,老百姓不生了,维系高房价的人口基础就不存在了。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是由我来制定土地财政政策,我会采取温水煮青蛙,也就是保持房价地价上涨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基本匹配,可以快一点,但是不能过头。现在的政策有点像开水煮青蛙,青蛙都跑了。

知乎用户 哈哈哈哈 发表

都选择以工代赈定向给资本家发钱了,还指望平民有钱消费?

知乎用户 财新网​ 发表

单独分析一下消费。

7 月消费同比增速大幅放缓,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局部地区强降雨和疫情反弹和去年同期基数抬升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 8 月 16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5%,较 6 月回落 3.6 个百分点,为 2021 年以来最低;两年平均增速为 3.6%,低于 6 月 1.3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 6.4%。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当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受到部分地区强降雨和一些地方散发疫情影响,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都比 6 月有所回落。

部分消费领域和服务业增长有所放缓,河南、江苏、湖南等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不同程度上比上月有所回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接触型、聚集型行业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

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市场销售受短期因素影响而有所放缓,但是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

随着疫苗接种范围扩大、疫情防控有效实施,同时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能够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分消费类型看,餐饮消费保持一定修复速度,7 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14.3%,两年平均增速 1.3%,高于 6 月 0.3 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同比增长 7.8%,两年平均增长 2.9%,低于 6 月 2.5 个百分点。

分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等必需品消费同比增速小幅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可选消费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增速出现下降,7 月同比仅增长 7.5%,低于 6 月 5.3 个百分点;前期一度快速增长的金银珠宝、化妆品等升级类消费,去年基数同样下降,但增速也大幅放缓,仅录得 2.8% 和 14.3%,分别下降 10.7 个和 11.7 个百分点。

由于油价继续上涨,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速持续攀升,7 月同比增长 22.7%,高于 6 月 0.8 个百分点;受房地产销售回落影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增速都出现一定回落;芯片短缺对汽车生产的影响继续向销售端传导,7 月汽车类消费同比下降 1.8%,自 2020 年 7 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网上零售增速仍然高于总体增速。1-7 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21.9%,两年平均增速 12.7%,高于整体增速 9.1 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 14.6%, 较 6 月回落 1.9 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3.6%。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7 月经济减速由一系列因素导致,包括河南和长江流域的强降雨和洪灾、首轮新冠疫情以来最严重的反弹、出口疲软以及房地产调控、环保限产等特定领域的政策收紧等。考虑到 7 月消费数据尚未完全反映此轮疫情的影响,他预计,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两年平均增速,8 月经济指标将继续恶化。

供给方面,工业生产在 7 月明显回落,当月工业增加值的两年平均增速为 5.6%,较 6 月大幅下降 0.9 个百分点,跌出已维持数月的 6.5%—6.8% 区间。广发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郭磊表示,7 月工业增加值季调后环比增速仅录得 0.3%,为 5 月—6 月环比小幅加速后首次转头向下,且属 2020 年 3 月疫后修复以来首次下滑至疫情前均值以下。这受到部分设备检修、局部地区暴雨洪灾、限电、芯片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

部分行业生产减速尤为突出。受限产影响,7 月粗钢、钢材产量同比由正转负,分别下降 8.4%、6.6%,水泥产量同比降幅则扩大至 6.5%;在芯片短缺的拖累下,7 月汽车产量、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的同比降幅均有所扩大。

相比工业,服务业更直接受到暴雨洪灾及疫情的冲击。7 月服务业生产指数的两年平均增速录得 5.6%,低于 6 月 0.9 个百分点,降至年内最低,表明服务业修复亦有所放缓。

从需求端看,早前公布的出口数据表明,外需总体稳定。以美元计,7 月出口同比增速回落 12.9 个百分点至 19.3%,符合市场预期。郭磊认为,出口增速回落主要源于 2020 年三季度基数大幅抬升,下半年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基数。如果观测韩国和越南的出口表现,和中国出口表现非常相似:绝对量仍在高位,环比分别上行 1.2% 和 1.9%,同比增速因基数原因低于 6 月。“从中韩越的出口来看,外需目前没有本质变化。”

内需方面,从多家机构测算的两年平均增速看,7 月当月投资回落幅度较为明显,且三大投资均呈现走弱态势。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估算称,7 月制造业投资的两年平均增速为 2.8%,低于 6 月 3.2 个百分点,“可能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回款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承压、从而放缓投资有一定关系”。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继续回落,表明仍然受到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较慢、专项债券项目审核从严以及城投融资持续收紧等限制;此外,高温天气、雨水过多等不利于施工,可能也造成一定拖累。

相关报道:

7 月消费同比增速超预期降至 8.5% 汽车消费由升转降

知乎用户 溜达看看 发表

慌什么,坐等国家发钱。

公民基本收入保障制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少数人养多数人也是必然趋势。过去那种保就业率的路线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所需的人工越来越少。

过去总说,旧的工作消失,新的工作也会产生。问题是,第一,在数量上是否存在等量替代? 第二,旧工人能否顺利转换到新时代。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有 40 年,这 40 年间如果你的工作被科技替代,你能保证跟上时代么?举例来说,学汇编的或许能转 C,到 CPP 呢,JAVA 呢,python 呢,swift 呢? 你能指望一个 50 岁的老码农跟着学新技术么?人人都转管理? 有那么多萝卜坑么?800 人的钢铁厂替代 40000 人的厂。剩下的人难道再扩充 49 个钢铁厂? 你用的不锈钢筷子也增大 50 倍?

所以,所谓的工作替代根本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那么就必须出现新的制度来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否则,整个社会就必须压制科技来维持社会稳定,进而被更先进的生产力淘汰。于是,未来全民基本收入制度是必然的。现在无非是到了这个门槛。欧洲可以收美国的数字税,河北能不能收北京的数字税? 陕西能不能收上海的数字税? 四川能不能收深圳的数字税? 谷歌的垄断和百度,阿里,腾讯有什么不同? 既然商业上全国一盘棋,那么税收呢? 就业呢? 消费呢? 是用中国的市场来培育超级企业反哺全国,还是各地搞保护主义搞菜鸡互啄? 这不难选择。

所以,这种集中的制度不改革,收入分配又怎么能真正调整? 而中国我觉得正在布局这个事,但第一步是先收税,再发钱,而不是美国那种印钱发钱。别只看美国一个数字好像很好,真经济好,现在急的是中国不是美国。去年到现在全世界都在大放水,就中国逆着走。反正我是看不懂这操作,但我大有信心。至于一些回答给出的建议,我都能看出来蠢的不行,就别现眼了。

知乎用户 南方公园 821 发表

个人建议住房公积金,应该改为小额消费信贷,买车买家电都可以用公积金贷款。婚丧嫁娶也可以贷。或者改为个人缴纳部分满三年可以自由支取。以拉动消费。然后降低房贷部分的额度。好比只允许首套房用公积金。

2020 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 26210.83 亿元,提取额 18551.18 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13360.04 亿元,购买国债 5.04 亿元。截至 2020 年末,缴存余额 73041.40 亿元。

规模还是不小的,以后就不要叫住房公积金了,改叫职工公积金。

数据显示消费还是拉不动!当然房地产前七月销售面积增长 20%,销售金额增长 30%。还是很给力的。远超其他行业。

可除了房地产,老百姓还是没钱消费,问题不是不愿意消费而且真没钱!

不要歧视房地产,房子也是消费,也带动了上千万直接就业人口,而且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平均收入是高于大部分行业的,无论是卖房子的还是盖房子的。而且试问还有哪个行业可以提供给四五十岁,文化小学初中的人,四五千工资的? 低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并非一无是处。而且是拉低中国城乡工资收入差距的关键行业。

房地产也是消费这点毋庸置疑,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可持续性?如果大家不买房子了会怎样,上千万的建筑工人,售楼小姐,该何去何从。地方政府卖不出地怎么维持现金流?

目前中国施工中的房地产 81 亿平米。其中住宅 61 亿平米。这 61 亿平方交房也就是这三四年的事。人均 30 平算。**也就是未来三四年中国不再新开工一个小区仅仅靠存量也会有两亿人能搬进新盖的房子。**今年前七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也证明了这点,超过十亿平米历史新高。今年甚至有可能达到惊人的 20 亿平方米销售额。增速再不刹车我们会在下个十年户均两三套房。

每年两千万套房子的消费需求肯定不可能持续下去,而且个人认为三四年内就会断崖下跌。

美国 3.5 亿人口每年五六十万新房成交量,日本人口负增长,数据更低,整个日本一年卖不到十万套新房。 也就是说我们人口是日本十倍,但是新房销量是日本的两百倍!可我们今年也会开始人口负增长啊!

其实成熟的市场是以二手房为主不会是新房。我们很快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所以可怕的问题是拐点一旦到来,连房子也失去消费市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恐怕消费坍塌一下子就来了。房子其实已经卖出去了留给个人的是 20 年以上的债务,所以即便大家不买房子了,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手里有余钱去消费。

稳房地产就是稳消费,尽可能把房地产的价格以及销量曲线拉平,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才有救。

其实房价涨跌都不可怕,怕的是没有量。没有量了工人就没工作了。

其实个人有个观点就是中国第二产业已经 90 分了,再努力进步空间也有限了。

而且从就业人口来说,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近两倍,而且以后第二产业容纳的就业人口会越来越少,第三产业会越来越多。

所以救中国经济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当然需要时间,希望在转型完成前,房地产这个目前中国的消费支柱,地方政府现金流主要来源的产业的泡沫不要破。

知乎用户 马健雄 发表

分析国内财经的,我就认那群香港人,没那么多口号标语,在商言商

六七月份广州新冠,河南水灾,江南疫情三连击,打的全是经济中心,年初恢复的那点精气神全打下来了

还有教培行业一铁拳消灭,游戏业凛冬又至,餐饮,服务,零售三个就业大池子今年全线低迷,更不用说娱乐业今年没安生过

再加上我们和之前川大帝签的第一阶段协议眼看就到期,现在全世界除了拜登手底下那几个经济官员以外,谁都觉得这协议续不了

反正下半年经济表现预期大家都下调了,看谁先上梅福劵了

知乎用户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发表

为各位知友补充更多信息。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 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1.06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 6362 亿元,引发市场对经济下滑等情况的担忧。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市场主体从金融体系新获得的融资总和,社融总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情况,以观察一段时间经济活动活跃度;通过观测社融 “结构” 分析国内资金流向,企业、居民等部门经济活动变化及趋势等。同时,根据社融增速可以大体判断货币信贷供给是否适度等,为宏观调控提供一定参考。按照最新统计方式,社融主要由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成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存款类金融机构 ABS、贷款核销 10 个分项指标组成。

从历史经验看,国内社融数据季节性特征明显,7 月社融增量环比往往会下滑。之所以 7 月社融数据引发市场普遍关注,主要是数据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预期,叠加海外疫情加剧,市场担忧国内经济活动大幅收缩。从社融数据的 10 个分项指标分析看,7 月社融下滑主要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净融资下滑拖累。7 月企业(债券+股票)净融资同比多增 334 亿元,维持平稳态势。

首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下滑。7 月政府债券增量 1820 亿元,同比少增 3639 亿元,主要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下滑拖累,一方面是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慢于往年;另一方面是去年专项债资金结转的原因。同时,上半年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地方政府稳增长压力不大,为减少资金闲置、提高使用效率,地方政府倾向于发债后置。

其次,新增人民币贷款下降。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涉及居民与企业两部门。7 月居民短期贷款增量 85 亿元,同比少增 1425 亿元,主要与国内个别地方散发病例有关。除了居民外出活动因此趋于谨慎,防疫措施对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也构成一定拖累。7 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 3974 亿元,同比少增 2093 亿元,与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有一定关系。

7 月企业短期贷款减少 2577 亿元,同比多减 156 亿元,波动不大。7 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 4937 亿元,同比少增 1031 亿元,主要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涨价、极端天气及基数效应有关。从近几个月国内制造业 PMI 分项指标看,工业原材料价格持续涨价导致部分中下游企业生产与补库存意愿有所降低;极端天气和散发病例不可避免通过物流运输、供应链影响部分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去年同期企业中长期贷款基数较高,也是个重要因素。

再次,表外融资继续收缩。7 月表外融资减少 4038 亿元,同比多减 1389 亿元,银行表外融资连续 6 个月收缩。主要是国内持续强化监管与影子银行治理,银行积极压降表外非标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特殊年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导致去年社融基数抬升,加之今年货币政策基本回归常态,未来数月社融同比仍有一定压力。观察社融数据不仅要细究其结构,还要将近两三年社融数据结合起来看。

整体看,7 月国内社融意外下滑,系多方面原因导致,不能仅凭单月数据就判定经济趋势下滑。从内外环境看,散发病例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态势。目前,我国疫苗接种超 18 亿剂次,加之防疫经验丰富和疫苗研发进展较快,国内散发病例风险可控;国内托底政策保持灵活,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适度货币信贷环境,疏通政策传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制造业等重点和新兴领域支持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就业、促内需。

(作者系光大银行分析师)

知乎用户 几率重组 发表

一方面老百姓收入缩水消费意愿低迷。中国 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率:前值:12.1%;市场预期:11.5%;公布值:8.5%。

一方面 GOV 收入继续双位数告诉增长。1-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37716 亿元,同比增长 20%。

是不是很魔幻?

为什么消费一直上不去?

一个是疫情导致的全球产业链重塑,以及碳中和导致的国内产业链重塑。表现就是代表全球大宗商品的 CRB 指数比去年翻了一番。国内 PPI 高企但 CPI 低迷,剪刀差达到历史高位。这造成利润向上游产业集中,一些资源类上市公司的业绩甚至是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许多常年亏损的企业也开张吃三年。疫情和碳中和双重影响下,国内大批中小企业或倒闭或苟延,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简而言之,疫情和碳中和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让少部分大型企业受益,大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第二个原因就比较敏感一些。一方面大声疾呼加强内需,提高消费占比,经济内循环,一方面在提高劳动者尤其是中低劳动者收入上毫无作为连口号都不喊。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劳动者收入提不上去 –> 消费意愿低迷 –> 公司产品卖不出去 –> 劳动者收入提不上去。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工人收入怎么提上去的,肯定不是资本家主动提上去的,此处若干敏感词。劳动者缺乏与资本家讨价还价谈判的实力和管道,形不成平衡各方利益的劳动力价格市场,国内消费自然无法均衡的发展。

总而言之,还是切蛋糕的老问题,大部分蛋糕被少部分人拿走了,剩下的蛋糕大部分人一平均变少了,自然消费上不去。

知乎用户 黑宽紧 发表

中国 7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 前值:5%;预期:5%;公布值:5.1%

看到公布值 5.1%,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知乎用户 宝贝请转身 发表

估计是对新冠的影响太乐观了。对内乐观,对外也乐观。

另一个,房地产降温对经济整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吧?

知乎用户 本心 发表

我前几天写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危机,然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几百条评论骂我,终于在不断的举报下被知乎删了。

结果,今天就出 7 月经济数据大幅不及预期。现在,完全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政策只是为了满足舆论。集中出让土地,我之前以为是加大土地供应,结果是土地供应不变,但是降低频率,人为制造紧张局面,变相提高土地价格,挤压地产商。东部地区,房屋出售面积增速低于中部地区,但是房屋出售金额增速居然还高于中部地区,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房价涨幅大幅高于中部地区。民众对房价不满,于是打倒几个地产商。

取消了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说是为了支持硬科技。确定不是为了压制民众对互联网巨头的不满?

小微企业增速依然大幅落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成长不起来不单是巨头垄断的原因,更多的是缺乏新市场,现在除了新能源,找得到一个新市场嘛。

6 月经济数据,pmi 大幅不及预期的时候,当时我就断言,央行会开启放水,结果,放水规模超出预期,预期是定向降准,结果全面降准。今天,央行续作 MLF,预期是续作 3000 亿,结果续作了 6000 亿,也是大超预期。

年初,就说过,中国经济风险很大,看着数据很好看,但是,必须大剂量放水,才能夯实经济基础。非得等到现在,现在放水代价多大?一是外围都开始缩表了,放水对汇率的冲击,通胀成本怎么弄?二是,剂量问题,现在放水大剂量都没用,必须超大剂量 三是,企业竞争问题,疫情后,欧美产能都没恢复,正是挤压产能的绝佳时期,现在都恢复了,企业是否还有那么大的融资需求?从上月社融断崖式下跌就可以看出来了。

晚放水不如早放水,现在才放,亡羊补牢了已经。啥时候成绩指的不是经济增速,而是缩表了。放水等于通胀,通胀等于生活水平下降。那样,央行随便从知乎拉个人,都能操盘了。

…………………………………………………………………………………

之前被举报的回答,提出的方案是,减少放水的中间环节,直接通到就业里去。比如,国家直接从央行拿钱,以 0 利率,或者象征性 1%,拿到钱后,用来上马高校的科研项目,组建产业研究院,兴建科研中心,从而带来大量的研发岗位。人为制造就业紧张局面,倒逼各大巨头加薪,从而让人才价值回归。

这样做的效果,一是变相提高了消费潜力,二是增强了创新动能,三是减少了银行作为中间商赚差价,四是可以精准调控。

结果,回答下,一看要给高校注资,全是打倒学阀的。立场错了,屁股歪了。实际上,连回答可能都没看懂。

学阀怎么产生的,不是高校钱多了,而是钱太少了,学校只能默许教授开展灰色产业来增加收入,教授收入的大头反而成了企业赞助和卖专利,以及水论文来拿各种基金的支持。当这成为行规,自然劣币驱逐良币。还有一些一线城市,有些教授都是校长写信请来的,其中不乏真爱国的,还有一些都是回国捞取其他资本的,但是,待遇比国际上要低很多,为了留人,学校不得不给予更多的权限。

学阀的产生,不是体制问题,不是人性问题,更不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弊端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说得通俗点,就是你指望李云龙的独立团天天遵纪守法一样。

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还有人记住没,前几年,可能是 18 年左右吧,li 在开会时,告诫各 bu,不要手伸得太长,给予互联网企业更多的宽容,当时,力推互联网 +,而那时,也正是蚂蚁金服野蛮生长的时候,结果养虎为患。学阀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当时,期待互联网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而学阀就是期待学校少投入,多出成果,力推校企合作,各种基金,而教授自然而然的把压力传导至学生,忽悠学生加入各种实验室,或者增加学生的研发任务,造成高校已经不是教学的地方了。

再通俗点,这也不是高薪养廉,就相当于破产重组,导入战投,完善监管,轻装上阵。之后,就可以成为融资平台了,不断往里注入资金。因为高校里面存在一些优质资产的,还有这个平台非常重要。

…………………………………………………………………………………

一提高校就是学阀。和前几年,一提国企就是落后,垄断,却忽略国企的职能。国家不投入研发,难道指望互联网巨头去加强研发?

还有一个配套的解决方案,是扭曲货币政策,对于短期贷款非但不能扩张,反而要缩减。央行增加投放中长期贷款,并压低利率,用来增加企业建设长周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货币被沉淀成资产。

货币流向一是,研发岗,二是,项目的产业工人,三是股市。

这个配套方案也是美国在用的,弊端就是容易资产泡沫,效果也不如上面的直接,强力,上面的缺点是覆盖面不够广。所以,最好是配套一下。

知乎用户 巨多 发表

每人发 500,拉一把消费。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7 月份以来发生了几件事:

一个是疫情蔓延,广州刚清零南京就出事,蔓延全国,然后专家们对清零政策有争议,包括南京在内华东地区没有封城。另外郑州暴雨导致了灾难。可谓天灾人祸。

一个是打击中概股及培训业。7 月份暑假本来培训是消费主力,被强行打压了,自然消费不振。连带的广告业也受打击,要知道平均获客成本 4000 元。学前教育培训更是完全叫停,教师课外培训列入扫黄打非。

像我们家 3 个人,一个月伙食 3000,但我女儿课外学习费用要 8000,幼儿园一个月 5000,这就 1 万 3 了,打击了课外培训,也就打击了我们家最大的消费支出,所以消费增速比上个月大跌 50% 也不奇怪了。

但即使这样,中央依旧没有印钞。那么钱葱哪里来?比如最近取消了对某些大厂的软件企业认定,硬是多收 10% 的税,一年就多 1、200 亿,几家公司加一起,一年就是 1、2000 亿。

另外还要调节高收入,估计个税会更加累进,比如年入 200 万、500 万的要交更多税,另外也打击各种避税行为,比如明星那种。

不印钞,政府缺钱,民众紧巴巴,只能杀肥猪了。

知乎用户 bluetie 发表

新的时代从这个月开始。

milestone

里程碑

中国这种体量的经济要再次掉头向上,需要什么样的能量和时间?

什么也不做,就是下一个 milestone

知乎用户 塔哥 FRM​ 发表

偷个懒,转格隆的评价看看:

最新宏观数据都出来了。社零、投资、出口、工业增加值,全低于预期。
尤其社零,自由落体一样滑落,季调后的数据是过去十年的新低——唯一的经济学解释是,基于财富预期的购买力,在非正常、快速地消融。
投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涂脂抹粉的可能,消费不会。消费是经济最诚实的底色。
说实话,我想到过数据会不好,但也实在没想到会这么不好。
鉴于去年基数效应,以及中美宏观错配下半年才会加速,因此今年数据前高后低是必然的。这也是我很早就把三季度 GDP 增速调低到 6 字头,四季度 GDP 调低到 4 字头的原因。
但当前各数据全面、恐怖的降速,已根本不是中美宏观错配这个外因能解释得了的。大概率,我们内部存在着巨大的财富吞噬黑洞。这个洞不及时堵上,当下的困窘,或只是个开始。下半年,尤其这个冬天,我们所有产业,所有人,都会相当难熬。
基于显而易见的数据情势,我大幅调低三季度中国 GDP 的增速到 5.5%。不出意外,央行会很快被迫再次降准。
至于投资应对,不复杂,强烈风险厌恶,求活为宜。
本月初应邀给某一线城市的企业家协会做报告,我表达了一个观点: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速已筑(见)顶。未来我们要接受和适应长期潜在经济增速回到 4% 上下中轴区间的现实与背景。回落的速度快慢,则取决于外部环境,但更取决于内部应对方式。未来所有都不适应这个变化的投资模型,大概率都会吃瘪。
很多人不以为然。其中一个中国投资圈赫赫有名的参会朋友表达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格隆博士,近两年你对整体宏观趋势的判断似乎都谨慎偏空,忧虑多过乐观。从过去十年 GDP 的逐级下行看,看似也是对的。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说有这风险,那问题,但这些年,我们不也都活过来了吗?不都活得还不错吗?
我的回答是:那是你的幸存者偏差与幻觉。你住在最高的头等舱。海水灌到你这一层需要时间。只要你不看地面,你从 30 楼跳下,前 29 楼,你都会以为自己在飞翔。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 “精致型” 精英,他们事业有成,日子过得相当舒适。但也惟其如此,导致他们失去对长远危机的敏感,失去对经济基(低)层与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他们无法客观判断过去的成就,有多少是来自自身的聪慧与勤勉,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时代大环境的馈赠。他们以为这种幸运能一直持续,并对大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曾有报道把中国 GDP 超过美国的日子定在了 2025 年。

这种态度如果不是捧杀,也是极其无聊的。

且不说这种幻想对我们的现实内卷能有多大缓解作用,就说这个追赶速度,显然就不可持续。

这个很好理解,天花板近了,追赶速度自然就降下来了。就好比从 40 分提高 10 分是容易的,但是从 80 分提高 10 分就很困难了。

这次的数据虽然只是一个阶段性数据,但它却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中国经济的成长之路并不像纸上计算的那么简单。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

知乎用户 你走 发表

我其实挺想消费的,但是

电影院都放的什么烂片子,想看的好莱坞大片一部都不引进;

视频网站全是些阉割的毫无意义的垃圾电视剧,视频会员都不想买;

逛街买个衣服鞋子,还会不小心被骂乳化;

吃的喝的,各种卫生问题;

平时年假请不下来,长假也是人挤人,旅游体验就是花钱找罪受;

手机这些电子产品,更新来更新去,都是更新摄像头,我都不出门了,拍照更新了有啥用?

天天网上就是各大官媒引导的 粉红大战,恶臭到都不想上网;

还消费个 P 啊

-———————- 看评论后分割线 ———————-

没想到说个好莱坞也能刺激到一堆 pink,知乎被侵蚀的比我想象的快;

去电影院看电影,本来就是看好莱坞的特效娱乐大片最适合

如果你非要认为好莱坞太爆米花来否定这点,只能说你屁股决定了脑袋了;

去看看今年的票房数据吧,你们倒是去看看那些国产的垃圾电影啊,不然电影院真的要倒闭掉一堆了。

知乎用户 风雨 发表

最可怕的是美国 gdp 增长率可能反超,本来美国基数大,一旦增长率反超了有可能我们就永远追不上了。

本来我们和欧美的经济基本都是逆向的,前几年疫情国内出口大优的时候,获得的领先优势不足。说升汇率结果近 1 年只升了 0.5,只是回到了贸易战开始的水平。最起码也得到个 5 吧,结果还是 6.45。等美国加息一波虹吸回到 7 嘛。

总结一句话,近 2 年的优势期没赚到啥便宜,现在欧美要恢复了,逆风马上来,就看输多少呗。

这些问题和分配没关系,人均 1 万 gdp 的国家,月收入有个 3000 多就是平均了,知乎 er 要是没这个收入就别高喊分配了,还是卸载知乎,努力工作吧。

我觉得问题在于,前两年只有我们能生产的时候,为啥利润还是微薄的。原材料敢涨价,海运商敢涨价,就我们出口商不敢涨价?

难道国内的民族资本天生就带着买办属性?

我觉得国家应该多学学欧美的成功经验,行业协会和 nga,对于出口商统一制定价格,或者出口配额,就像碳排放积分一样。让国外放水的时候把涨价通胀顶回去。结果出口商不但不涨价,反而骂汇率涨太快,输出商品帮欧美平衡通胀,收的绿纸强制结汇换成 rmb,导致通货膨胀,绿纸在期货市场亏回去,买翻倍原材料赔回去,一圈下来欧美赢 4 次。

怪不得欧美都放弃殖民地了,这可比殖民地赚多了。

关于成立行业协会统一价格和配额制度,如果是处理不好利益集团导致一直无法实现,那只能说干不过美国正常,美国当初打大疆 华为 中兴的时候,美国企业尤其是谷歌也是利益受损严重的,别人能安抚住利益集团直接开打,我们不能的话,干不过也正常,72 年利益集团比近 300 年的利益集团还深厚,美国输才是没天理。

知乎用户 alan.pu​ 发表

七月份发生了啥?

反垄断,打击教培,疫情反弹。

然后一个七月份不及逾期就鬼哭狼嚎。

还有人说出的话让我满头问号。

竟然说这两年经济增长没疫情前高,药丸

感情疫情能促进经济增长?

知乎用户 周毅 发表

15-16 年以后的大陆,就没有内需和消费一说了。。。要不是靠着疫情前期我们恢复的快和经济贷炒房,早就崩了。。。这会除了放水没有第二条路走了!

知乎用户 启示录 发表

知乎用户 li cao 发表

谢邀。

经济不及预期没关系,手机打字不详细聊了,个把月的数据也影响不了中长期的什么。

毕竟,楼市还是各种创新高啊。有我们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当定海神针,还愁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经济数据。

土拍政策要调整,父亲对亲女儿的暧昧态度跃然纸上。

躺下继续睡吧。

知乎用户 Elysium​ 发表

预料之中,

我原来就说了,你以为搞垮培训行业影响的仅仅是教育培训这一个行业的人吗?

整个社会都是互相依赖的,一个行业的波动必定影响其他的行业,我们原来写字楼的咖啡店面包店奶茶店美发健身餐馆甚至酒店,哪个不是依赖我们的行业

刺激消费,鼓励别人生孩子,都需要以别人工作稳定不会失业为前提,否则提来有什么用?

我始终觉得,保住年轻人的就业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没有直接受到双减影响,但是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垮掉感到幸灾乐祸,我觉得如果它不对,整治引导慢慢改变是可以的,速度这么快,让这些失业的年轻人回家躺平抑郁吗?

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觉得矛盾核心就不是高房价不是人口减少,而是就业

要是大家都在公司忙工作,哪儿来的闲工夫不是自己在网上吵架,就是围观别人吵架

一天到晚为了鸡毛蒜皮吵来吵去的本质,不就是太闲嘛

知乎用户 Cavani 发表

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多接触一下一线做实业的,根本不必看数据就能体会出来了,看看死了多少或者多少资金濒临断裂的,就八九不离十了。

真实的社会绝对不是知乎上那种 “互联网” 啊,“造车”啊,“金融”啊这种高大上的东西,还是很多知乎网友看不起的脏兮兮的行业,但他们最能反应数据了。

当然,还好卡大佐溜得快,见好就收,相信我,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2021 以后,不要轻易创业!连卡大佐这种老司机都撤退了,你想想看!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说说微观的个人层面吧。

去年解禁以来,收入没怎么动,但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消费。

该买的都买了,能支持的也都支持了。

现在,要为孩子做点打算,有点贡献不动了。

知乎用户 没救了自动出院吧 发表

消费乏力投资乏力。

还提夜壶呢?这一波连投资都乏力了,你夜壶掏出来也是尿频尿不尽。

消费低迷是常事,但这次投资乏力是异常。但企业利润也在下降。

房产税才是活路啊。

知乎用户 我是你的太阳 发表

看来这个公考热还会持续几年,也还会偏向应届生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1,可以下调预期。

2,夜壶又要上场了。

3,还有一种可能,有人抱怨夜壶太贵,可以创新,租给你呗,实在不行那就按尿排量收费好了。

知乎用户 zlalien 发表

不出意外,在国家行业调整的大背景下,个人消费无法提振是可以预期的。

同时,因为行业调整,不少公司持观望态度,招聘、扩充的脚步都放慢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也是可以预期的。

比如,教培、房地产、互联网这些原本可以容纳大量年轻人就业、提供相对高薪酬的行业目前都在调整期,20-30 的年轻人面临失业、转行的当口,缩减消费是难免的;新能源、芯片这些行业虽然是国家的投资方向,但人才导向是个长远的事情,对于当下来说可能会造成部分人的高薪溢出,却不能普惠广大的就业群体。

未来进一步的行业调整,国家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诸如养老、育婴、医疗等行业很可能从紧缺型高收入行业转向普惠型海量就业行业。这其中,一个是市场导向,一个是国家的就业观念导向。比如引导教培行业的年轻人从事育婴、养老服务,引导 “天坑专业” 的毕业生从事医疗、养老服务等。总之,未来会针对中国社会的人口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服务业容纳就业。

至于制造业,即便转型升级成功,也不会再大量容纳劳动力,而是趋向于从业者的高知化和生产自动化。部分落后产业会继续挤出中国就业市场,只保留高附加值以及集中化的产业。

知乎用户 婢女法学​ 发表

按照本回答下几乎 99% 的悲观预期态度,经济应该全面倒退,而不是不及预期。

知乎用户 喵大人​ 发表

失业只有 5% 不是睁眼说瞎话么,大概摆地摊都算进去了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现实和预期不符时,永远说明的都是预测模型不准确,而不是现实做的” 不够好 “,无法符合模型。

知乎用户 房杨凯的投资哲学​ 发表

今天上午公布了 7 月份经济数据,总体呈回落趋势,表现不是很好;

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导致经济数据回落的原因:

**第一个:**7 份国内 Delta 疫情多点散发,不少地区加强了疫情防控和社交隔离措施,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个:**暴雨使得河南地区遭遇较强的短暂冲击,经济损失非常大;

**第三个:**近期全球疫情有所反弹,出口增速边际回落,工业生产需求有所下滑。7 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有所回落,疫情尚未彻底遏制,未来还将有部分影响,工业生产增速能否上升,还要看出口和投资需求的变化。

从总体的数据和经济周期来看,目前国内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是无疑的。(下图是之前公布的社融数据,依旧不及预期)

简要总结下就是,7 月份的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既有短期因素,也有经济周期性的因素,显然短期的因素对经济数据的冲击更大一些。

从财政政策来看,力度不够,数据这么差,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会采取一些 “放水” 政策,可以多观察下。

知乎用户 Timothy 发表

多年以后回看,中国会是未富先衰的典型。1 万美元出头的人均 GDP,已经陷入 5%-5.5% 这样的增长,2025 年以后极有可能掉入 4%-5%。而且未来出生人口只会越来越低,出生率比日本要低得多,财政供养大量老龄人。

哪怕初中生都能算出来:

一共 10 个人,每人每月收入 10 元,整体一个月收入 100 元。

同样 10 人,8 人每月收入 9 元,2 人收入 19 元,整体 110 元,增长 10%,整体增长并不意味着大部分人变得富裕。

高增长会掩盖很多矛盾,而低增长中,往往都是头部在增长,相比十年前中国百大富豪资产翻 5-10 倍的样子,相信普通人这十年绝没有这么多。

很难增长上去,就是因为口袋没钱啊。钱去买房子了,而房地产呢,是各地收入最大的支柱。谁都舍不得断自己的财路。某些城市房价下降太多,下文件直接设置价格红线下禁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也说个月度数据:2021 年 7 月中上旬,一家中式连锁快餐企业连创新高,超 19 年 5%,但 0720(南京禄口机场发现疫情)后,业绩节节败退,降至 19 年 8 成(-20%),疫情对于餐饮业冲击真猛烈哈

因此别说什么不如预期,要不细看 0701-0720,也许就符合预期啦

再拉长时间看这家公司:

5 月业绩超 19 年 5%;6 月因为广东那边疫情,同比 19 年 - 5%,下滑已是显著;7 月好不容易超预期兴起(中上旬同比 19 年 5%,可以说恢复到 5 月水平),但又来疫情,且波及范围比 6 月广州那次还大,同比 19 年 - 20%,可以说骤降;0810 后才开始反弹,但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到 19 年水平

这家企业数据侧面反映: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影响超乎想象,可以打断市场预期。也从侧面明白政府为什么撤职疫情防护不力人员,实在是损伤惨重!

知乎用户 八宝粥 发表

现在回想,2019 年虽然是新世纪最差的年份,但真的是未来 10 年最好的年份。2020 年突发疫情,2021 年疫情反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真是活久见。

就拿自身来说,2020 年之前,自己买了个入门单反、电动山地自行车,也就是想买就买了。一年还出去旅游两次,一个月下几次馆子。2018 年 5 月前,那时候还有按季度发的绩效工资。消费能力不说太强,至少有流水敢花钱。

疫情之后,装修回迁房基本耗完了家里的储蓄。为了利用公积金,买了一套二手房,现在每个月要还房贷,房贷虽然不多,和每月公积金基本持平,但也是要省点花钱啊。

现在居住城市好多餐饮都倒闭了,有我以前最爱的竹家庄概念川菜馆。张兵酒楼菜价不高非常实惠,现在也做起了外卖生意,68 元一份烧鹅,3 元一个大肉包。要有招待就在家里招待,实惠还省钱。枉费张兵酒楼疫情期间花巨资把饭馆里外都装修了一遍。就像东京奥运会,场馆装修的好,但是没人。所以一年来,很少下馆子。

以前家里还养宠物狗,狗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住楼房,狗不养了,就养了一只巴掌大的乌龟,龟粮还是从拼多多上买的,两斤只要 11 块钱。

搬到新家快一年,之前还有心思买买花草,装点环境,现在一点也不想养了,就养吊兰什么的吧,不要花钱,还不容易死。前几天七夕,老爸花了 120 元买了一束花给偏瘫 10 年的老妈,我还觉得花这个钱搞浪漫好浪费,不如买只老母鸡炖汤。

电影基本是停了,2020 年之前,每月两三部电影不会少,现在,想看电影觉得票价贵,真的想看了,电影院又关门了。

电影院看不了,就用优酷看,没有会员,就用支付宝或者农行的积分兑换。后来发现刷抖音,居然是成本最低的娱乐方式。这两天老是刷到 10 块钱做一顿饭的视频,看来也是精准投送。

之前,还会买早点吃。现在早点一顿也不便宜。一碗面十几块。一碗汤一笼包子也要十几块,于是早饭在单位就吃食堂,自费两块,便宜啊,虽然只有蛋炒饭。在家里,早饭就是下面条、蛋炒饭、下老爸包的饺子馄饨。

经济不好,是切实感受到的。现在对价格还是很敏感的,刚才看到有提 “战时经济” 的说法,感觉认同。我想真的打仗了,也就是这样吧。现在家里冰箱里就塞了不少冻猪肉,存了几袋大米,几桶油和酱醋什么调料。老爸的想法就是万一打仗了,家里也要有三个月存粮。这当然有点像老舍小说里的人物。

再说说家里亲戚的情况。不少退休的亲戚,已经出来工作,有的是小区管理员、有的是停车场管理员,有的是在子女的店里帮忙。原因大多是疫情中子女投资失败或者收入减少,造成负担重。他们出来工作,补贴家用。当然前天老爸也应聘了社区网格员,每月应该增加几百块收入。

现在的经济状况,像是经过高速增长后停在了某个平台。生活水平相比 10 年 20 年前,确实改善了很多,瓦房、平方、楼房,家里也用上了智能马桶盖和吸尘器,双立人的全套炊具也用上了。但是消费后劲明显不足了,消费升级的耐用品质量好,几年内当然是不会更换的。

老爸老妈年龄都快 60 岁了,老龄化真的来了,不为别的,省钱就是为了应急。

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之前没事还给老爸买条烟抽,现在节省下的钱也给自己买了重疾险和交通意外保险。

自己老是觉得,目前的经济低迷可能持续未来五年到十年,塔利班都重回总统府,台湾回归应该快了。要是节衣缩食能够收复台湾,我想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也是愿意的。毕竟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是我们的荣幸。

知乎用户 随作笙 发表

政府对外的领导骨头太软,沙特就把持着一个石油,就在国际上兴风作浪,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个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唯一的制作业出口国,美国印刷美元套中国物资,大宗商品涨价,收割中国财富,没有趁机捞一把,反而被玩成这样,决策层要有多弱就有多弱。ppi 和 cpi 的剪刀差,再加上中国人口拐点,经济数据不及预期,不足为奇。澳大利亚铁矿石都上涨了一年多了,现在才使用钢材出口加关税的做法,早干么去了? 美联储一堆烂牌打的风声水起,中国财政部、央行一堆好牌打的稀烂,能怨谁了? 疫情是个大好时机, 中国政府控制力又极强,各个中小微企业比较容易统一,中国政府不乘机辱一把外国人羊毛,对得起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么? 中国政府一手剪别人羊毛的好牌还被别人剪羊毛,只能说 shameful。

知乎用户 orchimike​ 发表

你们太悲观了。

人民网北京 8 月 16 日电 (申佳平)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今日消息,7 月份,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和国内疫情汛情等多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增长水平符合预期,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制造业同比增长 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 13.2%。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5.6%、6.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 12.7%、9.7%。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62.7%、42.3%、41.3%、10.3%,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 14%。

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同比分别增长 11.3%、20.8%、13.1%,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 20.7%、14.8%、14.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1.0%

16-24 岁人口、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16.2%、4.2%。

还是很不错的嘛!有高增长的科技行业,有水电和日用品吃的涨点价格,欣欣向荣。怎么就不好了?物价才涨 1% 啊!!!

你们这些人啊,看看货币还是正增长,某些行业低一点,这都很正常的嘛!

知乎用户 K 小 K 炸基​ 发表

首先,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1、有一小部分数据还是不错的

**不是全面不及预期!不是全面不及预期!不是全面不及预期!**不能列了几个数据后就说 “全面”。有些数据还是不错的:

出口数据依然亮眼:出口金额创中国单月出口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8.1%,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18.9%;主要是因为国外疫情不断,带动国内出口需求。

高端制造业表现突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5.6%、6.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 12.7%、9.7%;高端制造业表现突出一方面出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是资本的热情和国产替代化推动产业发展。

2、总体上数据令人略感担忧

至于题主讲得那几个数据,确实是不达预期,我们经济基本面从总体数据上来说确实令人略感忧心

把 5、6、7 三个月的数据拉出来看一下就比较直观了:

GDP 的三架马车分别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出口前面说了数据依然很好看,就是投资和消费不行。

2.1 投资

过去这么多年,投资主要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既然我们提倡”房住不炒 “,想要抑制住高房价,那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就一定是会出现的,所以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及预期,倒也不用过于惊慌,这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经济从” 重数量 “到” 重质量“过程中会发生的。

制造业投资中的汽车因为受到 “缺芯潮” 的影响,无法扩大生产,这是短期因素,一旦芯片供应上来,汽车行业的投资数据也就上来了,这个不必过于担心。

运动式减碳导致工业限产限电,造成了一小部分拖累。主要是今年部分地区供电不足,ZF 要求企业错峰用电,限时生产,但这是突发性的。随着能源结构不断改善,后续这类事情对工业的影响会更小。

2.2 消费

另一辆马车是消费,自从疫情之后,消费的恢复一直很缓慢,一方面大家由于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选择把钱存起来,另一方面疫情的反复使得旅游餐饮等出行相关的活动进行不了。所以过去这两年虽然发了不少钱,但 CPI 并没有上涨,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

除了总体上的消费意愿不强,7 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拖累了消费数据。被自然灾害拖累的部分算是短期扰动因素,等重建恢复后就可以期待一个正常的消费水平了。

3 宽松的流动性

对于经济的下行,ZF 早就预料到并且做了一些事情了,譬如在 7 月份时候做了全面降准:

前面降准意味着什么

今天(8 月 17)又释放了 6000 亿的 MLF,这个数量也是超预期的,市场本来觉得应该是在 5000 亿左右。

不过对于经济其实不必过于悲观,毕竟我们是全世界疫情防控得最好的地方。

更多学习资料:

基金干货书籍:从入门到进阶的十几本投资理财必读书籍。

每一个基民都应该关注的一类基金

互联网跌成这样?能不能抄底?

降准利好港股基金?这里有个估值极低的板块

推过的基金涨了 59%~

中了一手,涨了 30%

半导体行业暴涨的逻辑是什么?

基金经理系列文章:

平衡型基金经理:朱少醒张坤傅鹏博周蔚文刘彦春董承非归凯

成长型基金经理:邬传雁冯明远

价值型基金经理:曹名长邱栋荣

主题型基金经理:葛兰蔡嵩松

债券》商品〉股票

知乎用户 水月轩 77 发表

你把那 5.1% 的失业率数据给我删了 太侮辱人了 大家都是有正常智力的

知乎用户 托斯卡尼尼 发表

必须高度警惕拜登打 2021 年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牌

知乎用户 湘西老土匪一名 发表

因为 7 月又来了一波疫情啊,波及多地区,7 月进入假期,本是零售、饮食、旅游的旺季,疫情来了,同时进入最热的季节了,也有一些行业是照往年也是进入了淡季。像什么学生生意和房产方面相关的,很多都是 7-8 月是淡季。

当然说之前有个预期,但没达到,我个人是认为疫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并没有造成多大实际伤害,但这德尔塔不怕热,传染性还强,确实造成了一定民众恐慌。

知乎用户 张二​ 发表

这个 5.1 应该是还没算 7-8 月份那些教培行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吧?

知乎用户 胖麦子 发表

就是形式不好。

美国在慢慢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来收窄中国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之前国外疫情爆炸的时候中国靠着外贸赚了不少,但是现在国外慢慢苟住,产能问题开始慢慢缓解,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利的。

内部来说其实民众悲观情绪还是比较重的,失业率的数字向来是不准确的,公布出来 5.1 的话,实际失业率怕是奔着 10% 去了。百姓手里没钱了,之前一波房地产洗的太厉害了。没钱怎么消费?至于什么内循环,那就更是无源之水。你会发现 2020 下半年到 2021 上半年,还是靠外循环。靠基建和房地产来拉内需,又很怕,因为风险已经很高。

所以还是要努力的打破美国对我们的围堵,俄罗斯只能提供军事同盟,经济上是无法帮助我们的,之前我们大体是在美欧之间左右逢源,如今则不好说了,要更大的智慧。同时产业链慢慢往东南亚和印度转移的趋势恐怕会持续下去,这个也是钝刀子割肉,恐怕也是需要很强的智慧来处理。

知乎用户 狼外婆的守护者 发表

说些不切要害的分析。

我一直觉得,铁路和地铁这对兄弟,远比猪肉更适合做中国经济的风向标。

这两兄弟,极吃财政,财政大头是税收,无论什么商业活动、民间消费,最后的指向都是税收。

2011-2017,铁路老大哥正常发育,地铁增速让业内人都咋舌。曾经喷杭州这种流沙地质怎么能造地铁的言论变成了,什么地方都能造地铁。这段时间我觉得经济也是蓬勃发展的。但是实际上,2016/2017,大家已经明显感觉到财政的后继无力,于是民间融资的 ppp 模式被引入了地铁,民间资本出钱,政府出固定资产入股成立投资公司、运营公司一同建设地铁。

2018 年,地铁寒冬,原因就出在了地铁亏本太厉害和 ppp 模式风险太大不好把控上。而亏本又不是 2018 才发生,北京从 60 年代开始就亏了,所以只能是各地财政已经扛不住和 ppp 模式的新风险突出。于是最严禁令下来了,其中新疆某线路都开挖了一部分,结果被迫回填。

2019-2020,好转了,似乎缓过这口气了。

但是 2021 告诉我们,没有:2021 年 3 月底,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出台。其中一个是禁止城市以开建城郊铁路的形式打擦边球建地铁,另一个就是鼓励铁路学习地铁的 ppp 模式进行民间合作。

同时,南方某地市,给出了一个官方回复:国家指示,现在没有轨交(地铁、轻轨、城际等)的城市,原则上不再新建线路。已有轨交的城市,已报审线路要进一步严审。

老大哥居然要用小老弟曾经的烂招了,小老弟也快扛不住了。

所以,这个经济数据不如市场预期,我是真的不觉得意外。

知乎用户 liliyuanshang 发表

现在经济又想内循环又想复苏,还不想给底层多发钱,你在想 peach?

赶紧搞掉些,把钱分出来,自然经济就会慢慢变好。

动作要快点,不然外部压力要来了

知乎用户 张华 发表

放暑假了,结果疫情下雨,没玩好呗。

按月看宏观数据没卵用的。

知乎用户 青阳真人王青阳 发表

蓝鲸要负责一半的责任。

现在哪有瓜呀,都成大棚的瓜了,多个城市封禁,餐厅,影院,商场,等多个消费场所关闭,检测的检测,隔离的隔离,打疫苗也要请半天假去排队。大家都关禁闭了,哪有人去搞经济,害死人呀!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蓝鲸呀,蓝鲸。

知乎用户 卡列戈 发表

工资没涨的过来点个赞

知乎用户 鹦鹉洲 发表

消费数据不及预期,原因消费人口在萎缩,同时年轻人没钱消费

工业数据也不及预期,主要因素是中高端制造发展不及预期

靠低端出口支撑不了多久

硬核科技产业发展路径是没有问题的

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暂时不匹配

但长期发展,没啥毛病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发展成某个细分行业的龙头

这都是正常现象。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知乎用户 赵子君 Emma 发表

7 月底从广州白云机场飞回成都,诺大机场几乎没啥人… 我坐的南航的大飞机,整个上座率不到三分之一,当时就觉得太恐怖了。

今年上半年除了数据不好看,还有就是财政收入不好看。整个上半年就上海盈余,其余都是赤字。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基建还有消费。

消费受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影响,非常乏力。这里不讨论具体原因。基建就目前财政状况看,也发不了力。

下半年经济压力会更大,叠加外部经济变化,降准还会有。

知乎用户 欧凡 001​ 发表

7 月中国经济数据全面回落,是何原因?

今天 A 股暴跌 2%,就是因为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回落。

经济数据走弱,有几个原因:

1. 需求下降。

新冠疫情对需求端的影响还是很大,旅游,民航需求明显跌到谷底起不来,由于新冠病毒是 RNA 单链病毒,极易变易,不断出来新品种,造成疫情反复,大家没事不会出门,会打压消费。

现在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纯粹是因为疫情对供给端的打击更大,整个市场是弱需求,弱供给状态。

2. 中国主动降低经济增速,寻求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和精细化。

中国对一些拉动经济非常有效的行业在严格打压中。

比如房地产,这个是万亿级别的市场,减缓城中村改造,减缓棚户区拆迁,控制房价上涨速度是第一目标。

比如取消 k12 学科培训,这个是千亿级别市场未来明显要消亡。未来大部分培训要转向体育,音乐素质培训,或者转向成人培训,但是后者就明显没有前者刚需,对经济数据有影响。

比如降低钢铁产量,我国一年产 10 亿吨钢铁,占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但是铁矿石 90% 需要进口,去年到今年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价格翻了 2 倍。给巴西赚钱也就算了,给澳大利亚这种巨恶心的国家赚钱太不爽了。。。于公于私,中国都要打压铁矿石价格。因此主动控制钢铁产量,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除了钢铁,我国的铝,锡,镍等行业的加工制造,也在严格限制产量,一方面是为了 “碳达峰,碳中和” 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煤炭价格高涨,要限制工业用电,最后一方面,美国出台了 3 万亿的基建刺激计划,我们需要把通胀反过来输入回美国,因此各种基础工业品都在涨价。顺道说一句,把通胀反输入美国的目标,完成的不错,目前美国国内通胀高涨,可能要被迫提前加息。

以上的各种控制,明显会对经济数据产生下行影响。

中国在调整经济各个方面,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化和精细化,往高端走,不要简单的傻大粗黑的 GDP 增速。

我们可能要做好准备,长期面对中国经济增速变缓的未来,每年 9% 左右的 GDP 增速,要回落到 5% 左右的 GDP 增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来说,一定要紧跟国内经济大趋势,尽量去做中央提倡的行业,和能够提升中国硬实力的行业,而不是内卷的行业。比如电动,光伏,芯片等等。

知乎用户 无知者 发表

增量没有以前幅度那么大了,而且多出来的蛋糕基本被一小部分人拿走了。剩下大部分的人并没有分到新多出来的那份蛋糕,甚至自己原有的那一份都被那一小部分人逐渐侵蚀。

用官方的话说就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进行大规模触及那一小部分人利益的改革,对经济增长基本是作用不大的,但是自古以来搞这种改革都是很难的(基本都得动刀),就看当局的决心和实力了。

知乎用户 sjdvtbov 发表

有人说消费现在都回到 19 年的水平了,我想问问你造谣不心痛吗

这不是搞笑吗,哪有这种好事,明明是连 16 年都不如了

知乎用户 心中有爱​ 发表

这有什么好惊奇的,改革的阵痛罢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台湾防疫有成去年GDP增长近3% 超过中国

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2020年台湾经济成长率概估为2.98%,高于11月预测的2.54%。这也意味着台湾的GDP增长自1991年以来首次超过中国。 该数字证实了台湾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取得的显着成功。在迅速采取入境限制等防疫措施之后,至今 …

为什么中国比别的国家团结?

知乎用户 江睿谨 发表 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有归属 只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一切归属都小于国家归属。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要团结在党领导的周围,其次才是其他组织的成员。 比如某些信仰,比如某些其它组织,比如某些其它关系。 而西 …

美国和日本直接发放现金,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深圳发的更多。有朋友两个月房子涨了 200 万。 知乎用户 Freezind 发表 鉴于 10w 日元也有我的份,我就先不骂了…… 知乎用户 蛋炒饭炒蛋​ 发表 5.1 更新 @李建秋 的回答实在太扯淡了,我憋了几 …

展望:美国受疫情重创五大板块的未来100天

文 | 《巴伦周刊》撰稿人马修·C·克莱因 编辑 | 郭力群 编者按: 近期,对美国经济形势的预测变得愈发模糊。一方面,美国各地的新增感染病例不断上升,经济重启时断时续。另一方面,包括零售业和制造业在内的数据都在指向“经济正在复苏”。当上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