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前防疫收紧,基层卫生官员自述:现在不是想控制疫情,是想控制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高层还在强调,疫情防控是算的总账、讲的大局、干的大事,里边蕴含着大智慧。不讲科学,讲政治,这就没话说了。

端传媒记者 赵梁 发自新加坡 2022-10-03

2022年9月9日,天津,新一轮全市核酸检测期间,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的人群。 图:VCG via Getty Images

2022年9月9日,天津,新一轮全市核酸检测期间,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的人群。 图:VCG via Getty Images

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国很多城市出现了一个关于疫情封控的新说法——全域静态管理,全员静默状态。其特点是,只要出现阳性确诊者,其所在地几乎所有区域都被要求立即“静止”,等待全员核酸。

外界推测这是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中共二十大采取的加码防疫措施。对于“动态清零”是否会在二十大后逐渐退出,很多人充满期待,却普遍悲观。

我们找到一位中国大陆卫生系统的基层官员分享和讲述Ta的疫情经历和体悟。2019年底至今,Ta参与和目睹了三年间中国防疫的基层工作以及发生的变化。2022年9月中旬,Ta所在县城刚从名为静默实则封城的状态中走出,历时一个月。“我们的疫情防控说实在的,是从最上边就有问题,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采取了一整套看起来管用、实际上(对病毒)无效的管控措施。”Ta说。

以下是Ta的讲述。

2022年9月19日,北京,人们在核酸检测站前排队。

2022年9月19日,北京,人们在核酸检测站前排队。

摄:Thomas Peter/Reuters/达志影像

9月份,国家卫健委重提“核酸常态化”,并要求在国庆假期及其前后实施“落地检”,事实上向各地官员传达出一个信息:从现在开始,疫情防控要更加严格。

我们从8月到9月封了整一个月。封控前基本没有准备,因为它来得很快,在实施前一天才说要“全域静态管理”,第二天马上开始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开始核酸之后说是实行实施静态管理三天,但实际上三天之后静默就一直持续下去。静默第一天还可以出小区,不太限制人员流动,气氛没那么紧张,第二天就不让出小区了。

我们县城人不多,主城区不到6万人,每天早上大概5点到10点11点这一时间段全员核酸。第一天很多超市正常开放,买东西的人很多。当时大家认为就3天,不用准备太多东西,够用就行了。也有人认为政府说3天往往不止3天,所以抢购了更多物资。

我当时没有抢购,因为家里一些平时需要的物资都有。这一次(封控),没有出现吃饭的问题,比食物、粮油,基本都能买到。最初很多措施还没到位,社区居民自主组建了一些群,小区里超市工作人员能帮忙解决一些紧急问题。后来基本每个小区都有一个志愿者组建的群,每天提供日常物资采购清单,一般头一天下单,最迟第二天下午配送到位。

我所住的小区后来划定为中风险,但大家对各自小区具体因为什么被封并不知情,只能根据小区、家庭和本人受到的管控程度,判断可能处于什么状况。

我们小区有南北两部分,各自分开。南边小区一共10栋楼,北边小区有8栋楼,核酸是工作人员上门检测。我们单元楼后来有了阳性,当天晚上他们就被拉走了。单元楼随后封闭,居民足不出户。

就我所知,我们楼一层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是半夜被拉走,就像贵阳转运一样在凌晨2点多。我记得,有一天晚上12点多把一户阳性全部转运,楼道消毒处理完毕后,紧急凌晨采核酸。第二天早上的核酸照做,等于那一天我们做了两次核酸。

为什么一般转运都在晚上?其实有一套工作流程,一般采核酸是上午12点以前,基本下午5点才能出结果,要6个小时。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有关部门在一起会商判断,对结果进行研判,再确定风险等级、划分区域,然后流调,再确定哪些人是哪一级防控措施,这样一套流程走完后再决定转运。

所以转运一般都在晚上,因为走完整套流程已经是夜晚。大面积转运往往更晚,因为被隔离的人太多只好转运至外地,转运肯定更慢。疫情最高峰的时候,我们县向临县转运了一万多名隔离人员,因为县里已经住不下了。

这一次病例并不多,基本情况看省一级通报,只通报到市,具体感染者信息由各市再公布,比如流调信息。但我们这儿疫情中后期基本上不再公布流调信息,我能看到的最早那一批通报,公布了几个人的流调信息,后来全都没公布。

从公布的病例数字来看并非没有阳性,后期不再公布流调信息,我推测可能与大部分病例是干部而不是普通居民有关。涉及卫生、公安、文旅几个系统,传播源头很可能都是国家干部职工。政府可能担心公布流调信息对社会各方面影响不好,就没公布。

政策说高风险足不出户,中风险足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可以出小区。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包括我们当地为了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提出了“主城区全域静态管理”的措施,包括城里没有划为中高风险地区的那些小区,全部居家不能出门,下楼做完核酸都回家,街道上不能有人。有人上街不戴口罩被抓,不做核酸被抓,还有人在街道闲逛也被抓了。公安警情通报一直有,每天通报一次,今天处理了多少人。

事实上,一般管控都升级了。正式通知只要求对某主城区进行全域静态管理,但实际上全县都实行了静态管理,包括周边农村。我们当时封控,所有门店不能开门,所有车辆不能上街,小区里不让车辆出入,城里所有红绿灯全部调整为红灯,这肯定比纸面上的防控要求更严。

现在流调很难做到精准,Omicron隐匿性强、传播力强,没办法搞清楚传染源。再加上追责制度和国家对疫情防控要求越来越严格,处理人处理得也比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基层疫情防控决策者,要考虑各方面风险,风险非常大。所以基层政府宁愿将防控做得更严,也不愿意出现疏漏,最后导致疫情失控。

一栋楼出现一个感染者就全部隔离,最早出现在西安。西安之后,很多地方开始沿用这种办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西安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认可,也就是说西安做得好,比较严格,效果比较好。这就导致此后各地的疫情防控实际上都在“加码”,尽管这些措施没有出现在官方方案中。

这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说病毒还有多大危害性。而是国家总方针提出动态清零,要求基层在管理方面更严厉,由此而来的是责任追究也更严厉了。现在如果某一地疫情防控出现纰漏,对人的处理更快更严格。

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层面还曾提出各地在防疫时不能“层层加码”,比如核酸常态化。6月时国家卫健委曾明确“没有疫情发生,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但进入9月,国家卫健委又表态说,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9月中旬又提出国庆假期及前后在全国推行“落地检”。(注:“落地检”指为跨省流动人员到达当地后立即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过去一些地方的落地检是属于层层加码,是受批评的,但现在明确提出所有跨省人员都要落地检,不管高中低风险地区。甚至连低风险地区人员,除了48小时核酸之外,落地后还要三天两检。

这些政策其实也变相地向各地官员传达了一个信息,从现在开始,疫情防控要更加严格。现在离重要会议(中共二十大)还有一个月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现在到会议之前,可能会越来越严。

2022年9月21日,上海爆发疫情后,戴著口罩的人们走在街上。

2022年9月21日,上海爆发疫情后,戴著口罩的人们走在街上。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折腾的是谁?体制内的人

Omicron之后,疫情防控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疫情防控确实问题比较多,很多政策措施都与依法科学精准的要求不符。2021年年末一直到今年,这段时间对国家、经济、社会、人们心理各个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压力最大的角色是谁?

一个社会要保证正常运转,需要非常多的力量,每家每户每个人的力量都在其中。现在的问题是,静态管理之后大家都不能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机构几个人去完成所有防控工作肯定不行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在防疫过程中,头等大事肯定是疫情防控,就不谈诊疗了。

那么问题是,不能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这些事,谁知道?比如,上了岁数、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是有紧急就医需求的这部分人,他们在这一个月平安度过了吗?只有家里出现过类似事件的人才知道,如果不曾发生在自己身边,很难有体会。因为它不允许媒体报道,有人因为抢救不及时去世了,没人说,谁知道?

不要看文件里写的那些东西。疫情防控期间老百姓就医也确定了方案,由某一家医院去承担,但问题在于文件有没有可操作性。

比如,一家医院有几辆救护车,救护车要负责这家医院承担的核酸检测、转运等防疫工作,通常需要上百人才能完成这些事。这种情况下,救护车能不能忙得过来?全县所有公共交通中断,街道全是红灯,所有私家车不能上路,安排一家医院去解决居民的看病就医,救护车跑得过来吗?居民需要买药,打电话给这一家医院,它忙得过来吗?更不用提老人突发疾病、各种慢性病用药、突发疾病的转诊救治了。

单纯靠官僚机构去维持肯定不行。但现在上面的意思,包括整个系统的惯性,都认为依靠自己人——公务员、党员,依靠医疗系统,来面对整个疫情,思维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变化。

这就是中国官僚体制的惯性,体制内人的思维惯性。

为什么疫情严重的时候,像西安、吉林、长春暴露出的问题好像不多,而现代化程度更高的上海反而暴露出更多问题。主要是上海相对其他城市来说市场化程度更高,居民的公民意识更强,我有不痛快、不舒服我敢说,我胆子比较大。而且上海社区这一块的服务靠的不仅是社区,而是社会各个组织的服务,所以它在目前这种疫情防控体系下,更不适应。

而很多地方决策者,现在在位置上的这些人仍然认为,我们动员体制内所有人都去干这个事儿就能干好。实际上不行。如果能干好,我们还改革开放干什么?我们还要靠社会、民营经济干什么?

基本上,公务员这一块的工作全部都停了,疫情防控成为主要任务,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所有工作人员都集中起来作做志愿者,全部进入到疫情防控各个社区岗位。现在疫情缓解之后,政府要求大家回去上班,因为解封后居民的生产生活可以自己出去解决,就不用再靠志愿者。

现在折腾的是谁?体制内的人。体制内的干部职工都没办法,必须去干。如果再继续这样防疫,基层就全部瘫痪、崩塌了。人员流失在很多基层已经出现了,他们不愿意再在这个行业里待了。比如我是个村医,是卫生院的,是医疗机构的,我不干了,你就没办法再调动我。

包括卫健系统在内的基层,从刚开始到现在也很痛苦,也不适应,也觉得很疲惫,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吃在单位睡在单位。他们很多人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没办法。作为基层,它只能落实上面的要求,没有决策权。

疫情防控从最上边就有问题,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采取了一整套看起来管用、实际上(对病毒)无效的管控措施。比如核酸,现在每天做一次核酸,实际密度加强了,但问题是即便如此也发现不了或者不能完全做到及时发现。

为什么说动态清零这个目标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打了上百亿剂次的疫苗,好像什么用都没有,防控措施还在以没打过疫苗的前提来设定。打完疫苗之后如何评价这些疫苗?各地采取强制措施加强疫苗接种,搞了那么多机制,到底有多大用?没人说,没有一个科学的数据去评价。如果打了疫苗有用,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为什么不调整?当时那些专家说全程接种之后就可以放开了,现在还是没放,反而更严了,老百姓实在是受不了了。

现在说的“静默”,就是不能说,也不能动,不能乱说乱动,你没办法发现受不了。但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到了承受的临界点了。

疫情爆发到现在,中国的疫情防控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疫情爆发,2019年12月武汉疫情爆发,一直到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这段时间,对于病毒、对于疫情,大家都不清楚,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因此我们也不能轻率地去评价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总体上,那是一场遭遇战。

总体效果是好的,尽管损失也很惨重。当时所有人都对病毒一无所知,检测手段也很落后,全国医疗机构基本上都没有做核酸检测的条件,只有到地市一级疾控中心才能做。当时的核酸检测能力也很有限,核酸采样到出结果的时间我们就不说了。

第二阶段我记得很清楚,大概从2020年5月开始。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包括各机构的具体防控方案,对于疫情防控基本上按照依法、科学、精准的要求,就宣布我们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阶段。我感觉,对原始毒株和Delta毒株的防控,文件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Omicron之后,疫情防控应该说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疫情防控确实问题比较多,很多政策措施都与依法科学精准的防控要求不相符。2021年年末一直到今年,这段时间对国家、经济、社会、人们心理各个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2022年8月10日,云南省瑞丽市,一个社区中心收集2019冠状病毒测试试剂盒。

2022年8月10日,云南省瑞丽市,一个社区中心收集2019冠状病毒测试试剂盒。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不讲科学,讲政治,讲政治就是领导说了算

疫情对于普通中国人的影响,包括对于社会治理的影响,很多人的感受是相通的,就是没有必要。就像有人分析,现在的疫情防控不是想把疫情控制住,而是想把人控制住。领导不担心经济下行,领导担心的是人不听话。

我们还是在用过去那一套老办法应对Omicron。实际上,现在对疫情的评估出现了原则性的问题,现在提的疫情防控,不是讲科学,是讲政治。

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所有违法、不合法和胡来,包括随意扩大隔离人员范围、层层加码都是不科学、不精准。但是我们现在不讲科学,我们讲政治。一旦讲政治,这就没话说了。讲政治就领导说了算,领导说怎么弄就怎么弄。

比如从这次贵阳转运大巴侧翻事故,就可以知道我们并没有因为感染新冠(Covid-19)死亡多少人,事实上危重症病例并不多。但是因为疫情防控,我们死了很多人。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少没有人知道,它成了一个黑箱。

而且这些(动态清零)措施,对国家在全球经济地位有影响,对政治影响更大。全球各个国家都放开或准备放开了,但中国还坚持清零,看起来很怪、很另类、不协调。

我觉得问题是中国人好面子。什么叫面子?脸是谁给的?好面子实际上是不自信,但嘴上还在讲“四个自信”。我们过去长期被人看不起,这种阴影就在我们基因里,总感觉自己是穷人,担心被人看不起。这种不自信走向极端就是过于自信。不相信科学、不相信法律,只相信领导说的就是对的。过于自信就是不自信,本来就是一回事儿。只相信自己,别人说的都不对,不敢接受别人的观念。

很多人希望这一次重要会议之后政策能调整,但是我认为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会议之后突然调整,会让人感觉是不是专门为了这个会议才坚持清零?好像政策的坚持或调整,各方面来看都不科学、很随意?

很多下台阶的机会都已经错失了。我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疫情防控是讲政治,而不是讲科学。最近一次国务院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高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还在强调,现在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全世界最好的,还在讲疫情防控措施是算的总账、讲的大局、干的大事,里边蕴含着大智慧。

比如,9月中旬后核酸常态化在更多城市实施,你想在重要会议之后马上取消,可能性不大。更核心的问题是,疫情防控的官员责任追究机制不改,即使上边不强调,下边也会继续这样做。所以我对政策调整并不乐观。

疫情对于我们的影响,对于普通中国人的影响,对于社会治理的影响,很多人的感受是相通的,就是没有必要。就像有人分析,现在的疫情防控不是想把疫情控制住,而是想把人控制住。领导不担心经济下行,领导担心的是人不听话。

三年搞到现在,很多东西已经深入个人骨髓了。普通民众看到核酸检测点,也不再紧张,自觉排队,好像习惯了做核酸这个动作。特别是近几年出生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要戴口罩、采核酸,很多小朋友还不会说话,但见到“大白”的第一反应是张开嘴。我们一定要看到他们。

现在的疫情防控,其实唤醒了部分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改革开放40年,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包括更年轻那一代人,从小享受的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市场经济的环境。而这一次疫情唤醒了甘愿服从、甘愿做奴隶的更老一辈人。

很多人之所以排队做核酸,是因为不做会被惩罚甚至被警察逮捕,大家是怕,不是心服口服。很多人不服,包括上海大部分人可能都不愿意服从。但政府有办法让你服,慢慢地就形成习惯了,后面再继续延续政策也就更顺利。我们当时说封三天,三天后社区通知还要继续静默,普通人肯定很不舒服,但我们只能配合,我们没有权力说不,有痛苦也不能喊。

但必须要承认有很多人还是心服口服的,要承认有一个社会基础在这里。他们认为国家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合法正当、有理由的,这类人仍然很多。清零政策之所以能持续,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基础。这次封控前,我看到很多老干部老同志认为国家就应该管得严,不允许人胡跑,在通报了某某给当地带来疫情时,大家恨之入骨。

现在就是一个字——熬。说是那么说,但疫情防控的措施该配合还是要配合,我们又没有权利能做什么。只要不影响我正常生活就行了,没有更多权利要求。

2022年9月26日,北京国庆节前夕,戴著口罩的乘客坐在观光巴士上,夜游经过天安门。

2022年9月26日,北京国庆节前夕,戴著口罩的乘客坐在观光巴士上,夜游经过天安门。摄:Florence Lo/Reuters/达志影像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法治的细节︱关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法律问题

伴随疫情常态化,通过核酸检测提早排查感染者已成为各地政府最常适用的防疫措施。大规模核酸筛查检测需市民的积极配合,但担忧人群聚焦诱发感染或因其他原因不愿检测的个案也不少,如何应对处置遂成为各地政府在推行全域核酸检测时需解决的问题。 一、最严核 …

对于哈市疫情有什么看法呢?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今天 2021 年 12 月 10 日。6 日 “黄码封城” 开始后,这几天的哈尔滨街头已经不能用 “萧条” 形容了:估计行驶的车辆比平日少了三分之二以上,怀疑公交乘客比平日减少四分之三。估计主干道上 80%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