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20 年 1 月 CPI 同比 5.4%?
知乎用户 黎歌 发表 这并不奇怪,我在昨晚的这篇文章里,就预判过 1 月份 CPI 很有可能破 5。 这会最直接导致央行降息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也会让央行在当前经济滞涨的大背景下,更加左右为难。 本文会就此做详细分析。 在前天有一则新闻,是 …
我其实一直很好奇央行到底想放水给谁。
给房地产搞并购?国企趁低价捡便宜?问题是居民负债率相当高了,消费端无购买力,前面生产端能搞啥动作呢?
给股市?不是说好了,信贷资金不能用于证券吗?
给中小企业?但凡是有盈利能力的,想借钱的,这几年都被银行围着灌水。剩下的,要么根本没有盈利希望,要么不想借钱扩大投资。
给居民消费?有钱人不需要借钱消费,以前还能借钱买房子,现在也不买了。没钱人每个月三瓜两枣,哪里敢借钱消费?难道不用还钱吗?
央行副行长的发言如果通俗点说就是赶紧的再降息,不然来不及了。
财经领域有句名言:信心比黄金重要,
货币政策的使用,也是很考验时间节点的。
用的早用得好,能稳住经济,如果人心都散了那么再想通过货币政策重拾信心就太难了。
犹犹豫豫该降不降,而错过了黄金拯救期,也就是八十年代的日本了。等发现经济撑不住了,再去降息,可大家都不敢借,因为拿了钱没地方用,整个经济生态错过了最佳时机风险太大,企业和个人对未来没有信心。
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近三月份美国还要加息,时间越往后拖,降息的空间越小,作用也越小。
宜早不宜晚,毕竟时间窗口期不多了。
但是,这事也不是央行自己就能决定的,作为货币工具能做的和应该做的都表达出来了。
再说如果真降了,到底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会不会加剧贫富差距?这都是要进行利弊权衡的,这都是高层们要考虑的。
不过好在,央行作为金融货币主体机构,把货币政策紧迫性建议给到了,自己份内事算是做到了,剩下的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本周财经方面的事情不少,今天再来说说另外一件大家比较关注的事情。
就是我们央行的货币动向。
其实本周一央行时隔 21 个月下调了 MLF 利率,基本已经用实际行动,定调了短期货币转向的事情。
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关键时刻,同时货币转向,但二者的方向却截然相反。
我们是由相对收紧周期,转向相对宽松周期。
美国则转向幅度更大,要从大放水周期,转向大收水周期。
假如我们下调 MLF 利率 10 个基点,还可以视为小幅下调的温和转向。
美国在今年夏天可能出现 180 度大转弯的货币转向,不但可能多次加息,现在甚至一些大投行认为 3 月份会一次性加息 50 个基点,这是可能导致硬着陆的出现。
所以,我们和美国的货币转向,虽然不约而同转向,但二者方向截然相反,力度也有很大不同。
(1)货币转向
我在周一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中美货币转向的事情。
所以正常应该不用再短时间来分析我们货币政策动向。
包括今天下调的 LPR 利率,在周一下调 MLF 利率后,基本是板上钉钉的,并没有啥悬念。
不过周二央行的一番表态,还是让市场比较吃惊,也挺出乎我的意料。
这是在 2021 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所做的一些回应。
属于比较正式的一个场合和回应。
这些回应内容比较多,下面这一段是我最关注的。
这一段回应,说实话是挺出乎我意料的。
主要是一些措辞,显然力度比较大。
比如,提到的三个发力:
“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
“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
一些措辞也隐含着如果不这么做,后果会比较严重。
比如 “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这些措辞,我个人理解,给我感觉是,如果现阶段不重新转向宽松,那么可能面临的后果会比较严重。
这段话,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在给央行本周开始的转向宽松,做一些回应。
也基本可以定调为下一阶段,至少短期半年内,我们货币政策可能会转向一个相对宽松的阶段。
之所以转向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且消费可能存在失速的问题,这一点,我已经在周二分析 21 年经济数据的时候,有详细分析过,这里就不赘述。
而且从这段话看,我们实际面临的压力,可能比我预想的要更大一些,形势要更为严峻一些。
去年我也分析过很多次,我们坚持不大放水,所面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我是希望我们能撑住,但要是实在撑不住,不得不放水刺激一下,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能多撑一会是一会。
而从目前情况看,现阶段显然是已经到了需要放水刺激一下经济的时候。
虽然,我还是有一些担心放水之后的一些副作用,不过既然已经要转向,我们也只能接受,我也可以理解。
而且从央行的实际操作看,显然这个放水的力度,还是把控得比较谨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节制的大水漫灌,而只是比过去 21 个月,稍微加大一些放水力度。
(2)偏宽松而非超级宽松
比如,本周一下调 MLF 利率 10 个基点,这个也只是小幅下调。
正常调整利率,25 个基点,也就是 0.25%,是属于常规调整幅度,50 个基点算大幅调整,10 个基点算小幅调整。
在 MLF 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后,我在周一也提到过,1 月 20 日大概率会同步下调 1 年期 LPR 利率 10 个基点。
这是由 MLF 利率和 LPR 利率机制决定的。
目前我们利率传导机制是:
实际贷款利率锚定在 LPR 利率上;
LPR 利率锚定在 MLF 利率上;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 MLF 利率,影响 LPR 利率,进而调节实际贷款利率。
不过,今天 5 年期 LPR 利率只下调了 5 个基点,并没有同步下调 10 个基点,这个是低于市场预期。
所以,今天银行板块出现大涨,其实也是因为这个 “低于预期”。
之前分析过,银行基本靠息差吃饭。
LPR 利率和 MLF 利率之间的息差,就是银行重要利润来源。
如果二者同步下调,那么降息对银行来说就没有什么影响。
而如果 LPR 下调幅度低于 MLF 利率,就意味着银行息差扩大,利润就会增加。
当然,因为 1 年期 LPR 利率息差并没有扩大,5 年期 LPR 利率息差也只是小幅增加 5 个基点,实际影响也并不多。
不过银行的资金毕竟都是天量的,这 5 个基点的息差增加也可以带来很可观的利润。
那么为什么 LPR 利率只小幅下调 5 个基点呢?
虽然 LPR 利率是市场化改革,这个 LPR 利率也是在 MLF 利率基础上,18 家银行的综合加点平均出来的结果。
但这也是受引导的。
由于个人房贷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基本锚定在 5 年期 LPR 利率上。
所以 5 年期 LPR 利率下调,对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压力,还有个人房贷所带来的房地产市场,有最直接影响。
5 年期 LPR 利率如果下调幅度过大,很容易用力过猛,导致房价迎来新一轮暴涨,这跟我们房住不炒大战略是相违背的。
所以之前一般都是 1 年期 LPR 利率降得多,但 5 年期 LPR 利率纹丝不动。
这次是好不容易从 5 年期 LPR 利率撬动了 5 个基点降下来,其实是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这个 5 年期 LPR 利率降 5 个基点,对我们房贷利率的影响,我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大多数房贷合同,银行是每年 1 月 1 日按照最新的 LPR 来重定价利率。
由于现在已经过了 1 月 1 日,所以大多数人应该是要到明年 1 月 1 日,才能享受这次 LPR 调降,减少月供。
假如今年内,进一步下调 5 年期 LPR 利率,那么明年 1 月 1 日累积的降低房贷利率的幅度就越大,减少的月供就越多。
反之,如果今年内,5 年期 LPR 利率上调回去,那么明年 1 月 1 日就享受不到这个 LPR 利率调降了。
另外有的银行房贷,是按照满年度调整,即每还款满一年调整执行新的利率。
要是这种情况,可以在自己还款每满一年后,享受最新的这个 LPR 利率下调的优惠。
具体是哪种情况,要看房贷合同里怎么写。
当然,今年新买的房子,接下来就会按照最新的 5 年期 LPR 利率 4.6% 去做一个浮动加点。
不过其实这次 LPR 利率下调幅度并不大,5 年期 LPR 利率才下调 5 个基点,基本属于最小下调幅度。
以 100 万房贷,等额本息偿还 30 年计算,月供额约减少 30 元。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也不用太在意这件事情,还是努力多赚点钱才是王道。
(3)预期变化
虽然 5 个基点对个人影响不大。
但从宏观层面来说,5 个基点虽然幅度比较小,但能撬动的资金还是比较大的,这个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本周 A 股表现却比较弱,除了一些直接受益于降低 LPR 利率的板块,比如银行、基建等大蓝筹。其他大多数个股,本周都跌得比较惨。
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不是 “降息” 是重大利好吗?
这就涉及到金融市场的一个很有意思地方,就是一个消息的落地,好坏并不是客观的,甚至对市场的结果影响也不是客观的。
比如同样降息,有时候降息会导致股市大涨,有时候降息之后股市仍然大跌。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阶段发生,会有不同影响。
这取决于市场如何解读这件事情。
因为市场是芸芸众生的集合体,而芸芸众生背后是我们这样一个个有自己独立思维、主观看法的个体。
这导致市场解读市场的时候,也必然有其 “主观性”。
以本周来说,本来降低 MLF 利率和 LPR 利率,客观来说肯定是直接利好金融市场。
不过呢,架不住市场里有很多人被 “吓到了”。
为什么会被 “吓到”,想必大家也已经很清楚。
说白了就是 “预期转弱”。
所以我周一文章里也提到,央行之所以开始由偏紧周期,转向偏松周期,最主要还是为了 “稳预期” 和“稳市场”。
另外,元旦的时候我也跟大家提到过,过去这一年因为看空股市,我持仓比例很小,最多不超过 20%。
不过,基建板块也是我主要持仓之一。
这个也是我之前预期,我们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还是会靠投资拉动基建,毕竟三驾马车里,通过基建刺激经济的效果是简单直接,见效最快。
不过基建板块大涨之后,我这点小比例持仓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准备获利了结,落袋为安了。
我是不建议现在还去追基建了。
这也涉及到一个 “预期变化管理”。
买预期,卖事实。
另外,除了我们内部这种经济下行压力,所带来的的预期转弱之外。
更大的变数,主要是来自于外部。
其中主要就是美联储今年加息的次数和幅度,这个目前还有比较大的变数。
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是越来越激进。
这类 “嘴炮加息” 有越来越多的离谱版本。
比如,在摩根大通 CEO 抛出今年美联储将加息 7 次的极端观点后,最近美国利率市场又出现美国 3 月份要加息 50 个基点的激进预期。
这个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们这次调降 MLF 利率的幅度才 10 个基点。
正常美国操作利率的幅度是以 25 个基点为主,除了遇到重大危机和需要,美国很少有一次性调降超过 50 个基点。
2020 年 3 月份遇到全球金融市场崩盘,美国才一口气调降了 100 基点,一口气降至 0 利率,是十分罕见的超大幅度降息。
而美国上一次单次加息 50 个基点,还是 2000 年 5 月,当时加息 50 个基点,直接戳破了互联网泡沫。
所以,我倒不认为美联储现在有这个魄力,来做这样大幅度加息。
我的预期是,美国在今年 3 月~ 9 月,会加息 4 次,每次加息 25 个基点,会加息至 1%。
至于后续还会不会加息,得观察美国到时候通胀情况,如果加息 4 次美国通胀仍然高烧不退,美联储的确还是有可能进一步加息。
那么摩根大通所说的加息 7 次的比较极端情况,是有一定概率出现。
但这要取决于美国通胀情况。
如果加息 4 次,美国在夏天之后通胀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那么美联储则有可能直接偃旗息鼓,保持观望。
但不管怎么说,今年美联储加息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虽然貌似还有很多人抱着美联储只会嘴炮加息的观点。
不过,我看了下国际各大投行的最新预期表态,基本是已经没有一家国际投行对今年美联储加息预期是低于 3 次了。
之前一些认为今年加息 3 次的,基本在最近一周里都改口成加息 4 次。
认为美联储今年加息 4 次的,已经成为国际大投行的一个共识。
所以,不考虑加息 7 次和 50 个基点这类比较激进的观点,今年美联储大幅货币转向也没有什么悬念了。
这也会某种程度上制约我们的货币转向。
虽然当前我们货币政策跟美联储是背道而驰,但这个背道而驰的力度也不会太大。
我们回顾过去这两年。
我在 2020 年 8 月就跟大家写过文章,认为我们会小幅持续收紧资金面。
然后在一年前就跟大家判断,2022 年会是全球货币转折之年,美联储大概率会在 2022 年开始大幅度加息,从大放水周期,变为大缩水周期。
而在一年前,美国通胀还维持在 1.4% 的低位,当时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预期美联储 2023 年才会加息。
但随着美国通胀从 4 月份飙升突破 4% 之后,美国通胀就在一路失控飙升。
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随着通胀失控,而不断升温被提前。
所以通胀问题,是美国经济当前最主要的死穴,这一点我也在过去一年的文章里,持续跟大家追踪分析。
(4)货币周期的错峰
从目前回过头看,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和美联储的货币周期,是存在明显的 “错峰”。
2020 年 3 月,我们和美国,都是受疫情影响,同步大放水。
美国是直接进入无限印钞模式,一直到 21 年 11 月才开始缩减购债,减少印钞力度,并将于 22 年 3 月开始加息。
而我们因为提前控制住了疫情,所以我们是从 5 月份开始就回归正常货币状态,没有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包括在 21 年上半年,是持续小幅收紧资金面。
然后在 21 年下半年,随着房地产一些企业暴雷,我们结束了小幅收紧资金面,开始回归不松不紧的政策货币状态,并在本周正式进入偏宽松状态。
可以看到,我们的货币政策,过去这两年,除了 20 年初受疫情影响的短暂大放水,后面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以稳为主。
即使 21 年上半年的小幅收紧资金面,还有当前转向偏宽松状态。
这个转向幅度都不算太大,并且每次货币转向,都会给出至少半年的缓冲时间。
而美国这次从大收水,到大放水的这种大幅度转向,缓冲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上一轮,美国从大放水到大收水,缩减购债用了 2 年,加息到缩表用了 2 年。
而现在,美国从 21 年 11 月开始缩减购债,到 22 年 3 月加息,满打满算最多也就 5 个月的缓冲时间。
美联储动辄可能总计达到上百基点的利率变化,可不是我们这样 5 个基点、10 个基点的小幅转向。
显然美联储这么大力度的货币转向,仅仅只有 5 个月的缩减印钞,并且从缩减印钞到加息中间没任何缓冲,这是完全的硬着陆。
是大概率要出问题。
那么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美联储加息之后,我们货币动向会怎么走。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今年一季度转向偏宽松的货币状态,是抓住美联储加息之前的窗口期,先放水刺激经济一下,然后等美联储加息之后,我们才有加息空间。
对于这个观点,我相对赞同,但并不是完全赞同。
因为货币政策不宜频繁转弯,哪怕只是小幅转弯,也很容易把车上的人晃晕。
所以,既然我们当前转向偏宽松货币状态,我认为至少会维持半年周期。
下半年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先转回正常货币状态,随后再重新偏紧。
我们当前可以跟美联储反其道而行之,在美联储不断提高加息预期的情况下,反向进行宽松,是建立在两个基础。
1、我们的通胀率整体并不高。
我们当前平均通胀率仍然在 2% 以下,并不制约货币政策。
假如我们通胀率跟美国一样飙到 7%,恐怕我们早就加息了。
通胀一直是各国央行最重要的货币影响因素。
2、汇率比较坚挺
即使本周央行下调 MLF 利率,包括过去半年两次降准,还有外汇升准,这些本来都是利空汇率的操作,却都没有阻止人民币汇率升值。
本周这样明显表态要偏宽松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仍然维持在 6.35 以下的汇率高位,显得十分坚挺。
低通胀和汇率坚挺,是我们有底气跟美联储背道而驰的最重要基础。
一些人想当然的拿土耳其跟我们对比,拿我们降息,来说土耳其降息的合理性,但实际上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土耳其的利率动辄就是几百个基点在升降,之前一口气加息到 18%,后面又一口气降息到 14%,波动幅度 400 个基点,跟我们每次就是 10 个基点的精细化调整,完全就是天壤区别。
再加上土耳其 12 月通胀率已经飙升到 36%,突破天际。
而土耳其汇率也是贬值了一半。
这跟我们的情况是截然相反,土耳其这种是完全处于经济崩溃状态,而我们是以稳为主,完全就没有可比性。
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有多异想天开,才会把这两个相提并论。
总的来说,我们当前可以跟美联储采取相反货币转向,是基于我们低通胀和汇率坚挺的情况下。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只有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
所以客观来说,只有我们有跟美联储采取相反货币转向的能力,其他国家大都只能被迫跟随美联储加息,大幅度货币转向。
像韩国这样的金丝雀国家比较敏感的,都已经提前大幅度加息了。
因为这些国家的通胀大都失控了。
所以,通胀和汇率,是今年最重要两个观察指标,也会决定央行本轮货币宽松周期会持续多久。
我认为有几种可能:
1、美联储今年加息次数在 4 次之内,加息幅度低于 100 个基点,那么对我们货币政策影响不会太大,属于我们可承受范围之内。
这种情况,人民币汇率仍然会维持在 6.5 以下保持坚挺,美元指数则会相对弱势。
那么只要我们通胀率不超过 3%,我们就会维持偏宽松状态。
但只要我们通胀率一旦超过 3%,我们则可能随时结束偏宽松状态,进入到偏收紧。
2、美联储今年加息次数超过 4 次,甚至达到极端的 7 次,加息幅度达到 175 个基点。
虽然我认为美联储这样做可能性很低,但如果美联储真的这么搞,就说明,美国是完全在恶意进行全球金融收割,是完全奔着金融收割去的。
这种情况下,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会出现重大危机。
到时候美元可能会大幅走强,出现救美元一幕。
如果这样单纯金融收割效果不好,不排除美国会制造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来加以配合。
那么我们到时候要观察,人民币汇率能否继续保持坚挺,假如汇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我们货币偏宽松也是随时可能结束,并且可能也会在美联储加息后半程里,我们也切换到加息周期中。
我们当前跟美联储的货币周期是错峰的,但不是完全不受影响。
所以,今年我们货币政策走向,主要就是观察汇率和通胀这两个指标。
我认为只要汇率维持在 6.5 以下,通胀率维持在 3% 以下,我们就会持续保持偏宽松。
而假如汇率贬值到 6.5 上方,通胀率超过 3%,则会结束偏宽松,重新收紧。
因此,我们货币政策,整体会保持 “以我为主”,会受美联储影响,但不会完全跟随,更多看我们实际情况,和国际局势情况去随时变化。
这是比较复杂的。
另外很多人也比较关心,我们的货币工具箱里,都还有什么工具,我这里也可以列举一下。
我们可以精细化微调货币政策的工具,确实还有不少。
包括并不限于: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利率市场化降息、LPR 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等。
MLF 利率因为调降过了,我估计短期内不会去再动。
接下来比较有可能的,是再降准一次,但估计再来一次降准就触底了,这次回应里也说了 “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此外包括 SLF 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也是有可能小幅下调。
但不管是用什么工具,我们调整的幅度,基本都会比较小幅去调整,差不多都是 5 个基点、10 个基点这样挤牙膏式调整,不会贸然去无节制大放水。
毕竟当前外部的变数还是比较多,需要走一步看一步,随时随地去灵活应对,来因势利导。
本文就到这里,仅为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一面是债务,一面通胀,该怎么选呢?
这已经不是释放信号,而是按着头往脑袋里塞信号了。
利好 60051 几就不用我说了吧?
我就开个玩笑,可别真信啊。这水放得还不如不放,降息不及市场预期约等于加息,下周到过年大盘大概率要走低的。
所以什么时候开始 UBI?
1 月 17 号央行 MLF 下调 10 个基点,在美联储转鹰的态势下降息,对经济及股市房市有何影响?
这是我之前的回答
里面提到一段楼市,其实就是央行表达的意思的具体案例
去年 3、4 季度我回答过几个问题,3 季度的时候全知乎几乎都在喊滞涨,但是我当时说哪儿来的滞涨,明明是衰退。而且当时我看了央行 2 季度货币执行报告说,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衰退,但是央行迫于 KPI 的压力(压房价,减排,压大宗商品价格的任务考核),只能说经济稳中向好,所以 3 季度不会松,4 季度一定断崖式下滑。
果不其然,4 季度数据一塌糊涂,然后开始纠偏,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都有政治压力,在数据没有断崖式下滑前就松,如果房价涨了,就一定会有人攻击央行说经济那么好,你还放水,不就是为了炒房子么。到时候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等到 3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来以后,央行的措辞就保守了很多,认为新的风险出现了等等,之前也在知乎解读过了,之后央行连开两次工作会议(一般一年一次),尤其第二次,简直是对着脸喊经济要挂,我要降息,我要放水。
结果就是这样,知乎上一堆人还在说中国不会放大水……
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至 3.8% ,此前连续 19 个月不变,释放了什么信号?
所以之后任泽平说了最快 1 月 17 号降息,我是深深认同的。
但是我觉得光是降息是不够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波动是来自于投资,而几乎所有投资都是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投资占大头,基建靠卖地来钱),所以核心是必须松地产,让大家对房地产有一个稳定预期,否则经济就是会加速下滑
央行说不但要水龙头开得再大一点,避免信贷塌方,而且要主动走出去,精准送到企业,问题在于,你送我的这东西是负债,你送我就要?相信各位也接到过不少信用卡电话吧,现在免手续费可以给你一笔备用金,年化 18% 的利息(这句不会说),有几个人欣然接受的?要欣然接受这笔钱,要么就是这人完全不懂 18% 年化利率是什么含义,要么就是你有自信一年可以获得超过 18% 的固定回报。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几年大量信贷是房贷,只要大家对房地产预期足够悲观,信贷大概率就会塌方,另外就是企业贷款,房地产这个行业太大,方方面面都能影响到,大多数行业的最终下游几乎都和房地产相关,而且房地产和信贷相关,因此只要房地产挂了,大家足够悲观,那么几乎所有行业,即使完全和房地产无关的行业都会倾向于减少负债,那就注定信贷塌方
所以现在的问题依然没解决,虽然央行很有决心,也很迫切(急迫,央行真的急了),但是不代表方向正确,因为房地产政策不是央行能力范围内,所以央行也真的怕,怕大家到最后漠不关心了,典型就比如最近的深圳,因为房价进入下降趋势,导致投资客也不买了,刚需看你政策那么给力,我也不着急买了,继续等呗,于是陷入通缩螺旋了,这还只是一个深圳,如果全国都这样,那要扭转预期的代价可就大了
所以央行才会说这些话,不过我相信知乎上不少人是无法理解的,觉得房地产打死最好
央行和美联储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预期管理的效果。
美联储其实喊话是很简单粗暴的,就是 2 招:隔夜利率和负债表(08 年以前只有一招隔夜利率)。所有的喊话都是围绕这两样来折腾,虽然这几年美联储的信誉拉垮的不成样子,但是 6 个月内的路线图大家还是会认真看一看的,资金流动的预期路径是清晰和可预测的,所有的资金端随之起舞。
美联储这么干有个坏处,就是放水对资本市场是无差别的,所以任何人只要有个桶就能跑去接着,有钱人之间人人平等。
而央行有个特点就是好像特别怕有人占政策的便宜,所以喜欢发明各种定向工具,我们先不讨论工具的效果,但是这么干的副作用就是预期管理的效果会非常差,因为除了 4 大行,谁敢说自己就是亲儿子一定会被定向到呢?你准备个桶就能接到水吗?回头定向把你的水龙头关了怎么办?桶可是要钱的。记住永远有一个最牛逼的非公开政策工具叫窗口指导。
既然央行对市场不能一视同仁,那么市场怎么相信喊话呢,谁是亲儿子谁不是自己心里没数吗?没数的那些想的挺美的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美联储已经把市场 pua 成针对利率反应的模式,所以他们的预期管理等于是面对这个接口编程,不管美联储说了啥,大家编译成这个接口理解的话就行。所以你看不管是江湖骗子还是小摩的 CEO 在解读美联储预期的时候最后都生成同样的格式,仅仅是参数不一样:加息节奏和缩表 / 购债幅度。
而央行的预期管理其实是一种面对自然语言编程,市场不知道都该编译成什么来理解。对美联储的喊话分析看起来就像讨论 java 语言,对央行的喊话分析看起来像是讨论红楼梦。
所以还是等着看真金白银出来吧
这三句话很简单。
第一句,想办法多放一些贷款出去,要做到应贷尽贷,也就是只要你有需求,手续也都合规,都会把贷款给你。
第二句,放水要尽量的放到那些需要的企业里面去,比如前面说的机器人产业,这个就是高精行业,如果人家不需要,你就尽量上门去给人家提供,主动出击,别等着人家过来要求贷款。
第三句,时间是有限,老美就要加息了,要抢在外部环境发生改变之前,赶紧把放水,否则之后想要放,难度就更大了。
这些都是之前彭叔直播的时候讲了的 N 次的了,今年年初放水是必然的,不然的那些小企业撑不住的,国内 80% 以上的就业岗位是靠这些小企业,这些小企业要是凉了,就业就危险了。再者,不给楼市做好护垫,又怎么敢出大利空呢。就现在楼市这个样子,没护垫的话,一个大利空下来,就砸穿了。
现在的楼市,就到了看空和看多的人,互道一句,啥啥的时候了。
买定离手,别后悔就行。
前年疫情初期美国发钱救信用卡的时候,我到处讲美国不发钱,信用卡就要崩。
期间我一直疑惑:我们就没有 “信用卡” 问题了吗?
后来一刀砍了消费贷。
当时我还有一个观点,贷款涨工资,后来喷的太多,喷到我自己都怀疑自己。
现在重新把观点拾起来,贷款涨工资了。
再输出一个暴论:贷款搞产业转移。
2022 年 1 月 18 日(今天)下午,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稳” 本身就是最大的 “进”。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怎么发力?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三个核心名词的通俗解释(解释参考:滚雪球的猫菲特):
充足发力:不管外面水龙头的松紧,咱这里水龙头必须要开大一点;
精准发力:不仅要放水,还要主动出击,送水上门;
靠前发力:打点提前量,万一渴死了再送水就晚了。
同时,关于 “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 这句言论值得重视,里面多次提及 “稳”,而“稳” 的定义可以深挖:
①表层意思,指使当前经济脱离下行,得以稳定;
②中层意思,稳住当前经济,而稳住当前经济的核心在于稳住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其他中央直属企业,掌握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③深层意思,国有经济在当前多数产业领域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缩小,甚至于退出,即国进民退。从房地产角度而言,近 20 多年来,政府一直没能够驯服房地产这个 “坏孩子”,从当下来看“国进民退” 是一种不错的驯服办法。
本次国新办会议相关链接:
欢迎大家留言或私信讨论。
撰文不易,关注牛兄,关注专栏【地产有感而发】。非干货,不分享。
这种观点并不稀奇,其实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理论,但放水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我们的体量已经达到米国的 80%,这个体量想要维持高速增涨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2021 年的人口增量只有 20 多万,2022 年叠加三胎和鼓励生育,顶多也只能维持个大体平衡,人口已经见顶,与之相对应的是劳动力人口已经开始下降。
反应到社会上,影响也会逐渐出现,譬如汽车市场的销量已经连续几年微增或不增,甚至下跌了,手机市场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市场都会如此。
在供给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已经在发生,虽然我们还是拥有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低端产业的转移既不可逆转,也无需逆转。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时候你放水,到底放给谁呢?
可以肯定的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2022 年的消费规模是不可能爆发的。汽车、家电、通讯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很难做文章。餐饮、服饰这些也是一样,教培被限制了,原本大有可为的旅游受疫情影响太大,剩下的大概就只有文娱了。
千万别又放给房地产,饮鸩止渴。
我们要真正超越米国,必然是综合实力上的超越,不能够指望放水。
米国的两大王牌,科技跟金融。
这又不是放水就能赶超的。
所以,2021 年做得很好,我们要开始修内功了。
要适应低增长,厚积薄发。
不是看到增长就放水,放水能放出科技大国?
改革、增效、积累,才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信贷塌方的核心原因是基数高
基数高里面有啥大家应该猜的到
借新还旧是个好学问 23333333
疫情期间的低价贷款里面多少坏账 23333
不稀释一下是不行的 当然稀释完了发现浓度提高也蛮正常的
就是放给地产企业的。
地产危机已经从恒大、蓝光泰禾这种过度激进的企业,传染到阳光城、世茂这种有点激进,但市场之前印象还不错的企业,现在发展到龙光、旭辉这种偏稳健的企业都爆出负面了。如果下一步再止不住,就是碧桂园、建发,甚至于万科、龙湖、华侨城等。
现在央行急的是地产企业都暴雷了,不仅有十万亿级的债务问题,还有上下游产业链问题。最先倒下的是南通三建这样的施工总包,之后就是园林、钢贸、水泥和玻璃类企业,如果万科龙湖都出问题,那上海建工、中建这种也会步入后尘。
企业都违约了,那 22 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也是问题。毕竟,公开市场违约的企业,就不能再借贷了。失去了借贷主体,央行再怎么降利率放水,都传导不到实体经济了。
核心词 “发力”,毋庸置疑就是要发力宽松。宽松是央行一季度乃至上半年最大的任务。
**充足发力要打开工具箱,就是要把能用的都用出来。**什么降准、逆回购、MLF、LPR、PSL、SLO、逆周期因子都拿出来搞预期,用的差不多了市场预期够了,再来大招降息。从去年年底降准一步步到今天降 LPR,都是这个思路。
**精准发力要迎客上门,就是要主动去加杠杆。**什么是好项目?新基建、绿色减碳中央反复提的都可以算。加紧大干快上,尽可能的把钱送出去,但不能明面上往房地产送,不然是违背 “新理念”
**靠前发力要前瞻操作,就是要和美联储抢跑。**美联储鹰派确定,当下几乎普遍预测 3 月美元会加息。所以要 “一年之计在于春”,必须抢在美联储 3 月加息之前宽松。这里就能回答上面提到的那个问题,何时降息?绝不会晚于 3 月。
**亮点之一是 “避免信贷塌方”。**看数据去年经济增长是不错,但是增长靠的是啥央行心里门清,信贷副作用显现绝对是今年一大隐忧。
**亮点之二是 “哀莫大于心死”。**什么叫心死?隔壁日本就是绝佳例子。预期一旦没了那就真没了,所以一定要千方百计提振预期。年底提出的三大任务,避免 “预期转弱” 最艰巨也最重要。
公众号:摸鱼摸石头。
最近的贷款短信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大,基本上都是 20 万以上,可是信心没了,要钱有什么用呢?
下跌阶段让我贷款接盘,这是想我死啊?
首先,本人预测的一季度降息已经兑现!
目前来看,央行呵护市场的心态呼之欲出,而且 “逆周期” 的操作也很越来越明显了。现在 LPR 的报价时间从 9:30 调整到了 9:15,从 A 股集合竞价就开始了。
因为央行说了,有些事情要早做,及时回应市场的关切。如果做晚了,市场就不关心了,“哀莫大于心死”。
今年,宏观压力巨大:
我们预计的 GDP 增速只有 5.1% 了,这是 22 年来的新低。
最主要的是,美国开始加息,对市场造成很大压力,我们必须要放水对冲了。
目前,本人认为美国国债收益率正式站稳了 1.8%,美股的崩盘以及国们不可避免,准备看好戏吧。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_
谢邀。
人家都说 “避免信贷塌方” 了,还问啥信号?
其实真没啥好说的。昨天就是对房产税表态不那么乐观了点,骂娘的就来了一波。
讲真你骂我有啥用嘛,我又不是收土地出让金的那个…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是写在新闻标题里的。
供需两端啊大哥,预期意味着投资增速和借贷能力啊大哥。有几个标题曾把这三位爷都摆一块的啊大哥?
“借贷塌方” 都写出来了大哥,上次这么写是疫情刚爆发海外订单全面取消。
20 年 12 月企业的新增中长期贷款是 5500 亿元,21 年 12 月是 3400 亿元。
快砍半了大哥。
一直讲 “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这个“积极” 面临 “窄信用” 问题。国家吭哧吭哧搞出几万亿的钞票,发不出去,也没几个拿。
那不得调头来把 “稳健的货币政策” 搞得宽松点?
房地产、基建、制造业(建设用地)投资占固定投资的七成,这块必须托住,就这么简单。
而且要快,你不能等滞涨全面转化为实际的去工业化去实体化,这是在和就业税收造反。
外贸是肯定要回落的,美联储是肯定要加息的,降息降准的窗口期不大。总不能等美联储加息、全球货币回流的时候你宽松吧?
先打一针强心针撑住,美联储加息时你也加得起来,可以拉扯;美联储加息后你再打强心针,主动喷血了属于是。
洒家反正就是个发广告的自媒体,咱再民科一点:
现在是需求在消失,个人不敢花钱、中小微企业不敢借也借不到钱。
外贸是好看但马上就平台期了。
所以眼下政府就一个任务:创造需求,咬着牙把钱压下去,让市场上的各个门类硬花也花出去。买楼盖厂招工什么都好,给爷花。
压下去、花起来,增长就稳住了。什么历史问题都可以在增长环境里慢慢谈。
增长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解决问题?哪里有不靠增长消化的坏账?
所以这次表态里明言三件事:
一,充足发力,货币政策更宽松;
二,精准发力,“金融部门不但要上门迎客,还要主动出击”,要 “主动找好项目”。
别坐那等别人报项目,下去找,找不到的话地方自己发明创造。用尽手段,把钱花出去,把市场交易总量做起来;
三,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
麻溜的。
我之前的回答里已经写了:21 年的 8.1% 靠的是前俩季度的龙抬头。
21 年四季度的 4% 才是 22 年的起点。因此 22 年前俩季度(甚至一季度)必然要把宽松政策给放出来,这样即使二三季度美联储加息,我们也能跑出个龙摆尾,全年保 5% 冲 6%。
房地产肯定会受惠,但总体依然是横盘。因为目标并不是(也做不到)全面提振房地产。
目标是靠横盘托底并出清房地产的风险。21 年我国房企的境内净融资额(借到的减去要还的)是负 1234 亿元,境外净融资额是负 97 亿美刀。
而今年一季度房企要偿还境外债就有 185 亿美刀。
大而不倒,三条红线的去杠杆是为了去风险。丫要是直接轰然倒下引爆风险,那不是搞笑?
稳增长就是稳交易,稳交易就是稳资金流。如果定向的、精细的手段不够,那就只能靠宽松。
肯定得宽一点的。治病不能直接上猛药,先得管饱。
点赞!这是个说实在话的好领导!
我不大懂经济学术语,以前听见比如:
总体稳健、跨周期调节、灵活适度、合理充裕、优化信贷结构、总体增量稳定、精准滴灌等等这些词,每次我都一头雾水,似懂非懂。
必须等知乎上的专家再做一次词汇表述变化分析,进一步进行解读,才能明白其中的微言大义。
但这次这段话,以进促稳、充足发力、开得再大一些、主动出击、向前发力、不能拖。
清晰明了,简洁有力,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第一点是重点,货币信用箱要再开大一些的目的是避免信用塌方,并不是给要圆某些投资客财务自由的梦,这里已经画下一条底线: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的违约事件,要是再出来一个类似 HD 这样的,换做谁都看见了都会嫌烦。
第二点是督促金融部门去干活,别总想着当个老大爷,等着别人主动上门来找。那句 “优化经济结构” 无非是说之前 “援助” 某些企业的钱太多了,现在不许再这么操作,适当对一些小微企业进行“精准滴灌”,不过这点很难执行。
大家都知道小微企业缺钱,包括小微企业他们自己也知道,但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去贷?因为怕还不上,而且银行也怕他们还不上。因此,双方都很有默契,我不会让你贷,你也别过来找我让你贷。
第三点是让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这一条本质上还是配合第二条一起提出的,提醒金融部门既要闷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及时地把握市场的反馈,别走着走着给走丢了。
如果说要执行第三点的话,那还得重点关注龙头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因为只有这些企业才能影响所谓的 “市场曲线”,尤其指楼市。
面对美帝今年要进行加息的举动,央妈也难啊,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1 月 18 日,国新办举行 2021 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就近期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了发布会要点:
1. 货币政策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要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
2.1 月 17 日降息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 LPR 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3. 经过 2021 年两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4.2021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 272.5%,连续 5 个季度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
5. 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2021 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7.9%,增速比 9 月末提高了 0.3 个百分点,四季度房地产贷款较三季度多增 1578 亿元。将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6.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7. 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 808.51 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 2.61 亿个,交易金额 875.65 亿元,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空间变小但仍有空间
1 月 17 日,央行开展了 7000 亿元 1 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 1000 亿元 7 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超预期下调 10 个基点。市场普遍关注,在 1 月 17 日降息的基础之上,下一步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如何,尤其是 1 月份是否还有降准及降息的空间。
对此,孙国峰表示,这一操作是为了增加流动性供给,提前对冲 1 月份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加快发行、春节前现金投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 LPR 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保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刘国强表示,下一步观察利率要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看实际的贷款利率变化。另外一个角度,要看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LPR 是由报价行根据对最优质客户的实际贷款利率市场化报价形成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都会影响 LPR 报价,还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以及存款利率监管等,对资金的成本也会产生影响。” 刘国强表示,经过 1 月 17 日的降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也相应下行,1 月 20 日,商业银行会给出最优的贷款报价利率。商业银行对资金成本等各种因素比较敏感,会及时考虑各种因素的最新变化进行报价。
降准方面,刘国强表示,经过 2021 年两次降准后,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 8.4%,这个水平已经不高了,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应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都不高了,下一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空间变小了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宏观杠杆率连续五个季度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
刘国强表示,2021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 272.5%,比 2020 年末低 7.7 个百分点,连续 5 个季度杠杆率下降。当前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五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
刘国强表示,预计 2022 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从国际上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还是比较好的,经济增长韧性比较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快于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央行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立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跨周期货币政策。
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
邹澜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了介绍。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2021 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 52.2 万亿元,同比增长 7.9%,增速比 9 月末提高了 0.3 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 7734 亿元,同比多增 2020 亿元,较三季度多增 1578 亿元。
邹澜表示,去年下半年,恒大等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金融管理部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出险企业风险化解工作。二是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三是出台《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风险化解和行业出清。
邹澜表示,房地产最核心的特征之一是区域性,在房地产长效机制管理框架下,更多地是落实城市政府属地责任,结合当地市场形势,因城施策实施房地产调控。
“基于去年下半年市场发生的一些变化,各方面尤其是部分金融机构基于对市场形势、风险演进的判断,有一些应激反应,所以去年 9 月下旬以来,央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一起,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帮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判断市场形势变化,更好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 邹澜称。
邹澜表示,央行仍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根据长效机制的安排,保持基本稳定。根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体要求,稳预期首先就是政策预期要稳。下一步,央行将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近期,美联储释放出加速缩减购债(Taper)和加息的信号,市场有所担忧中美货币政策背离会带来资本外流或者人民币贬值等冲击。
对此,孙国峰表示,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也有较强预期,我国的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应对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好跨周期设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这些都有助于缓和和应对外部风险。总的看,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孙国锋表示,下一步,央行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根据国内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同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
对于中美利差是否会影响汇率,孙国峰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市场供求、国际市场走势等诸多因素影响,市场供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主要由市场决定,既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贬值,弹性增强,双向波动,这是人民币汇率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的体现,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变化,跨境资金流动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我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国内经济稳健发展,为保持内外均衡提供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看,跨境资金流动将保持动态均衡。下一步,央行将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以我为主,发挥人民币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引导企业金融机构树立 “风险中性” 理念,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刘国强表示,中国是大国,货币持续的单边升值或持续的单边贬值,在大国很难出现,在中国更不可能出现。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是有度的,也没有大水漫灌,还是按照经济规律做事,微观的市场机制也比较有效,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干扰因素,但总体上还是合理均衡、基本稳定。
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已达 875.65 亿元
邹澜介绍,目前,央行已经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地和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 808.51 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 2.61 亿个,交易金额 875.65 亿元,试点有效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增进了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设计理念的理解。
下一步,央行将按照国家 “十四五” 规划部署,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把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落脚到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上去,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能感受到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充分激发产业各方的积极性。
货币政策要靠前发力
刘国强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具体来说,刘国强提到三个方面。
一是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促进结构稳步优化。创新和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做好 “加法”,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继续发挥 LPR 改革的效能,切实维护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2022 年 1 月 18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回答记者 2022 年货币政策如何实现 “稳中求进” 时直白地表示:
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 本身就是最大的 “进”。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怎么发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避免信贷塌方”,央行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目前信贷状况确实相当严峻。过去几年,央行在促进信贷的投放上一直偏积极,贷款利率一降再降,避免信贷塌方,避免的是信贷需求的塌方,而信贷需求是投资回报率的函数,与企业与个体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有关。
从 2021 年企业贷款的分项来看,企业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逐月降低,新增票据融资的走高反映信贷投放不足。反映出银行并没有足够的项目发放贷款,要么是企业没有贷款需求;要么是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达不到银行的资质条件,无论哪一种都很棘手。
就住户贷款而言,伴随房地产销售面积见顶,占住户贷款大头的房贷恐怕也将下滑。最近几个月房地产政策暖风频吹,但似乎市场并不感冒,2022 年 1 月 1-14 日,30 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 - 24.9%,景气度仍然处在 2012 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未出现春节前回暖的迹象。
由此可见,当前确实存在 “信贷塌方” 的可能。2021 年出台的一些宽松政策的效果相较以前明显降低,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并未改变市场预期,昨天的央行表态是明显超预期的,下面就看市场买不买账了。
**昨天,央行宣布 LPR“双降”!**又是一波欢呼和讨论!本周一降息 10 个点是 MLF 和逆回购有关的降息,随后为市场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回暖,小夏也帮大家分析了对后市的影响,并提到了 MLF 与 LPR 的关系。这不,昨天 LPR“双降” 如期而至。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昨天早上公布的 1 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5 年期 LPR 下调 5 个基点至 4.60%,是 2020 年 4 月以来的首次下调;1 年期 LPR 进一步下调 10 基点至 3.70%,是继 2021 年 12 月 20 日调降之后再次下调。(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22.01.20)
大家都知道,货币政策宽松对市场来说是好事,今天咱们就来具体聊聊 LPR“双降” 和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和投资有什么关系?
01 LPR,与企业和普通人都息息相关
要了解这次降息的意义,我们还是再复习一下 LPR 是什么。LPR 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的缩写。贷款大家应该都知道,咱们买房或者做生意的时候,如果钱不够,往往会向银行借钱,这就是贷款,并且这个贷款还需按照银行规定利率支付利息,这个规定的利率就是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之前是由央行统一规定的,而自 2019 年 8 月央行改革完善 LPR 形成机制后,银行新发放的贷款都参照 LPR 来确定利率,但如果贷款利率没有统一的标准,由银行随意制定,那市场不就乱了吗?于是央行定了一个基础利率,规定各银行按照这个基础上下浮动,但不能超过太多。但这个基础利率也不是央行说了算,而是由 18 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求共同报价,央行担当 “评委”,去掉一个最高价,再去掉一个最低价,算出来平均值,最后得出的就叫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现行的 LPR 包括 1 年期和 5 年期两个品种,其中 1 年期 LPR 是金融机构发放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等利率的参考,5 年期 LPR 则与房贷利率挂钩。而这次央行降息是将这两个品种全部下调了,其中 5 年期 LPR 下调 5 个基点,1 年期 LPR 下调 10 个基点,因此,对企业借贷和咱们普通人的房贷都带来了一些影响。
02 房贷月供会减少吗?
对于企业来说,LPR 的变动是对所有行业和企业都有影响,毕竟此次 LPR 的变动是具有普惠性的,不针对某个具体的行业或个人。既然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降低了,那么他们贷款和由此扩大生产的意愿很可能也会随之提升,从而有助于带动整个经济。
而**对于个人房贷来说,部分人的月供可能会减少一些。**对于 5 年期以上品种调整并不会影响所有房贷人士,这与个人选择房贷利率方式有关,若选择了固定利率就没有影响,若选择了浮动利率则会引起后期月供的变化。咱们以 100 万房贷等额本息偿还 30 年为例,5 年期以上 LPR 每下降 5 个基点,月供约减少 30 元。那么这次 5 年期以上 LPR 降至 4.6%,100 万房贷的月供就从 5156.37 元减少至 5126.44 元,那么一年就减少了 360 元左右。不过,虽然 LPR 每月更新,但房贷利率下降也不会立即生效。因为目前不同银行对重定价的周期规定不同,大多数情况下银行每年 1 月 1 日会按照当时的 LPR 重定价,也就是说,还要等到 2023 年 1 月 1 日才会按照最新的报价确定房贷利率。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咨询自己办房贷的银行,得到的消息会更准确一些。
03 对股市影响会如何呢?
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这次降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因为近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下调及央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号已经比较明确了。总体来看,咱们从央行此次降息中能够看出两重含义:
**首先,释放出进一步流动性宽松的信号。**1 年期 LPR 利率这连续两次累计下调 15 个基点,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释放出进一步宽松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鼓励企业增加中长期投资。换句话说,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流动性可能都会比较宽松,整个市场的资金都会相对充裕。
**第二,或许还有更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 “在路上”。**听过小夏之前科普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央行 “货币工具箱” 里可不只有降息这一套工具,据统计,历史上每一轮以 “稳增长” 为目标的时期内,货币政策取向都偏宽松,也有降准降息等宽松操作。今年年初以来各部委动作频频,预计未来半年仍然存在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有望继续推出,共同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然后就又回到节目刚开始的那句话,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 A 股来说是个好消息,现在已然落地的 “宽货币” 和在路上的 “宽信用”,都有可能助力“春季躁动” 行情的到来。而且,考虑到当前市场部分热门赛道的估值已调整至历史均值水平,也可能是布局的时机。(全文参考:新华网客户端,Wind 资讯,国际金融报,2022.01.20)
温馨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换一批新主力资金,推升中国股市复合大盘指数继续震荡上行,上证指数,逐渐震荡上行,触摸 4000 点左右,再观察,换句人话,今年,围绕 4000 点,上下震荡,振幅。在技术形态上,今年上半年,必然也是局部牛市格局。
当增量玩不转的时候
唯一走得通的是存量
我的工具箱很大,你们忍一下。
央行说的很直白了,就是经济太差,开始撒钱,降低大家的借钱成本,让大家去借钱,好促进经济发展。
打个比方,如果你借银行钱的年化利息 5%,你做生意,一年能赚 9%,扣除银行的 5% 之后,你一年才赚 4%,这么点收益,你肯定想,我还幸幸苦苦干啥呀,这就跟余额宝的收益差不多,躺平不更好。
但是,如果银行把利息降到 3%,你做生意,扣除成本后,还能赚 6%,想着虽然这收益也不是特别好,但是马马虎虎能干吧,那就去贷款干呗。
当然,国家降息的目的是为了托底经济,但是你贷款贷出来后,你不一定就去搞实业,你也许想去炒房,房住不炒之前,国家搞一下降息,房价都大涨一波,现在国家按住房价,不让钱往楼市走,有些钱可能就拐着弯的往股市走。
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如果把股市当成一个整体,在一段时间来,股份数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而涌入的货币数量大增,那么股票总体的价格会往上上涨一个台阶。
不过,股市内部也有分化,俗话说:金钱永不眠,钱总是会不断流动。
2020 年,由于全球大放水,大量的钱涌入股市,造成整个股市水涨船高,随便买只基金都能赚钱。
2021 年,增量资金减少,钱只在股市内部流动,因为有些板块继续大涨,有些板块产生巨幅回调,
2020 年在消费,医药等板块躺赢的基金经理,在 2021 年都遭遇了滑铁卢。
接下来的 2022 年,由于国内的降息动作,起到一个托底的效果,但是美国又在开始缩减购债,接下来还将进行加息,外汇储备可能会有所减少,因而我判定 2022 年,大概率还是一个宽幅震荡,内部结构分化的行情,很难复制 2020 年那种鸡犬升天的走势,所以说,2022 年的操作股市 / 基金操作难度并不会比 2021 年低,如果赚钱不及时止盈,可能就反复的过山车,赚钱变成只是赚过。
当然,预测 A 股的难度还挺大的,只能边走边看,小心谨慎为上。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涛哥投资笔记,日常干货分享。
前天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给大家加油鼓劲,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但是细心人还是发现了数据增长的下行苗头。
昨天央行某领导在股市收盘后发表重要言论,提及 “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调整空间变小了,但还有一定的空间”,这种似是而非的话,在渴求“放水” 的情绪主导下被一边倒的解读为重大利好,领导说这话是欲盖弥彰,于是到处刷屏,群情激奋,看好债也看好股。
结果,今天的债市走得基本符合预期:
股市走得可是有点意外:
网上有张现成的图,倒是能解释这种现象:
流动性淤积在银行体系,自然有利于债券,如果不能进一步放出去,股不会有什么实质利好。
当然事后解释的道理可以有千千万万,倒是发现另外一张图可以更好解释当前股市的状态:
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或者
水真的放进脑子里了?
好多人连新闻都看不大明白,也可能是被某些人误导了。。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你好好想想:
这三个问题你想明白了,就知道接下来该往哪走了。
“基于去年下半年市场发生的一些变化,各方面尤其是部分金融机构基于对市场形势、风险演进的判断,有一些应激反应,所以去年 9 月下旬以来,央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一起,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帮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判断市场形势变化,更好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
邹澜表示,央行仍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根据长效机制的安排,保持基本稳定。根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体要求,稳预期首先就是政策预期要稳。下一步,央行将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发钱都不会发,着实不行。
财富占比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跟低预期,
哪是随便搞点信用投放能解决的。
就像厂房着火了,
还想着平账就恢复正常运营啊。
利好酱香型大舰队。
一、降息了
行长发话,1 月 20 日 LPR 果然降了,但是股市并没有暴涨。
五年期 LPR 降到了 4.60%,下调了 0.05%。
央行说要稳中求进,关键要进。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美国今年是要加息的,我们与美国相背而行。
我们现在是 CPI 太低了(不到 1%),没有通胀压力,再加上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速也不算高,所以货币政策有了宽松的空间。
美国是 CPI 太高了(快 9% 了),有较大的通胀约束,所以不得不选择加息。
二、利好谁
以前美国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说过,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降息利好谁,这个答案很明显啊。
利好那些借了钱的人,首先是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借的钱可以少还利息了。
当然也利好那些有房贷的人,毕竟可以少还利息了,也是一个好事情。
三、怎么办
其实降息整体来说,是个悲观的事情,因为经济预期较差。
如果预期好,没必要降息。
既然降息了,那是因为预期较差。
未来怎么办,其实办法很多,核心的原因是,虽然我们在降息,美国在加息,但是利息的绝对金额我们还比美国高很多。
发达国家都在往零利率走,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走到这条路上。
如果真是零利率,那么贷款可以少还或不还利息了,多么好的事情。
不可能放水了!!!
人口不行了!!!
傻了吧,现在还买一线房,等着腰斩才是!!!
降准而已,不是放水。
激动什么,一年 lpr 而已,和房贷有毛线关系?
MLF 降息,关你房贷什么事?
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大点,那也是精准滴灌!!!
……
默默涂点马应龙,他们不可能那样子对我了。
首先需要认识的一点在于,各个部门之间,包括与顶层领导构架之间的意志是不一样的,从以前央行周小川的发言就看得出对于今后如何走的问题意见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甚至于像统计局,央行等职能部门给予的数据也会有较大差异,加上顶层有自身的利益博弈,也有不同派别的利益考量,最后所实行的政厕总是不尽人意的,至少在管理层那里都没有得到一致意见。央行的的发言很显然在己方的数据分析内得出了如果再不进行大规模放水就会产生金融危机,没有直接使用这个严重词汇是不愿意做咬死的认定,但信贷,债务是当今国内经济最大的定时炸弹,如果信贷塌方也必然造成金融危机,硬着陆,那么央行的表态其实就很清楚了。对比于统计局的一贯表现来说,我更信任央行数据做经济做出的判断。
17 日 MLF 和逆回购利率纷纷降低 10 个基点
18 日央行喊话货币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
20 日 1 年期 LPR 再降 10 个基点,5 年期 LPR21 个月首降 5 个基点
够明白了吧?
1 年期 LPR,对应的是实体企业的融资基准利率,在去年 12 月小降 5 个基点的基础上,1 月又再次下调 10 个基点,刺激经济、救小微企业的拳拳之心已经无需多言。
5 年期 LPR,对应的是楼市的融资基准利率,反映的是国家对于楼市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小降 5 个基点。
虎年首月,你们想要的降息,终于来了!生怕大家听不懂,现在已经是密集、大白话地号召大家步子大一点,时间尽量往前靠,莫等 “哀莫大于心死” 啊!
为了迎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央行特地将 LPR 公布时间由每月 20 日 9:30 改成了 9:15!
1
MLF 麻辣粉利率是商业银行向央行中期借款的成本利率,每月 20 日公布一次,周末或者节假日顺延,大家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向央行进货的资金成本,是央行重要的印钞方式和放水途径。
光看这个指标降低多少没用,还要看当月会有多少借款到期,如果到期麻辣粉和增加的麻辣粉数量持平,正负相加则等于没有任何作用。
如果像本月增加 7000 亿,到期 5000 亿,正负相加后还是多释放了 2000 亿的资金。
逆回购一般都是 7、14、21 天的短期借贷,每月可以发起几次,比较灵活,可以看做短期放水。
放水量的多少,和麻辣粉一样,需要减掉到期量才是新增量。
那么这一次的短期放水,是 1000 亿的新增 - 100 亿的到期 = 900 亿的新增。
2000 亿的中期放水 + 900 亿的短期放水 = 2900 亿,就是这一次的总放水量。
2
为什么新年的第一个月,央行就迫不及待地降低两个 LPR 利率,而不是像去年 12 月一样,差异化地调整利率,只降 1 年期 LPR 呢?
1、经济进入下降周期是主因
2021 年经济数据公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14367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1%,两年平均增长 5.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 4.9%,四季度增长 4.0%。
按照这样的速度,22 年第一季度预计连 4 字头都保不住,直接跑步进入 3 通道。而我们的目标是多少?保 5 争 6 啊!
利率的调整,一定要和经济周期相匹配,和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经济过热,就要升息,经济疲软,就要降息,来刺激和托举经济。
当前的经济形势,官方早已定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利率作为工具需要进行逆周期调节。
2、消费不振是次要因素
2021 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44082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5%,除去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7%。2021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65.4%,拉动经济增长 5.3 个百分点。
看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自 2、3 月春节之后就一路掉头向下,年底 12 月更是跌到了 1.7 的低位。
去年不少行业遭受重锤,哪怕是最稳定的体制内公务员,也不能幸免纷纷降薪 10-20%,更何况其他各行各业。没钱花,不敢花,老百姓都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小钱包。
3、提前应对美国的加息周期
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秉持着 “以我为主、稳字当头” 的基调。20 年疫情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启了天量放水,而我们一直非常克制。
这波大水,把美国的通胀直接冲到了近 40 年的峰值 7%,到了不得不收水的阶段。
而我们 21 年整年 CPI 上涨了 0.9%,12 月更是向下降到了 1 字头。没有了通胀的掣肘,降低利率的空间已经打开。
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预计会提前到 3 月升高利率和缩表,为了和美国避免利率调整正面交锋,我们的政策调整一定要时间提前并且加大发力。
4、利率的下调也是市场的现实选择
经济下行,小微企业经营艰难,自然会主动收缩生产、减少贷款。从 21 年二季度开始,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就进入下行区间。中间经历 7 月、12 月两次降准,12 月的信贷余额增速依然延续回落降至 11.6%,是近 20 年以来的历史最低。
20 年 12 月企业的新增中长期贷款是 5500 亿元,21 年 12 月是 3400 亿元,降了多少你们自己算。
企业,不敢借,借不起,借了不赚钱,资金就这样淤积在银行里面空转。
需求端需求疲软,资金价格也就是利率的下降,也是刺激需求、鼓励企业借款的现实选择。
5、重新为房地产企业正名
21 年房地产企业是被污名化和全年爆锤的行业,锤而不死,是为啥?
到了 21 年年底,为房地产正名的风声开始传出来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住房是居民的消费”、“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等等说法又重新提及。
5 年期 LPR 利率,不再歧视性调整,就是对房地产业最大的正名。
无论是 MLF、逆回购,还是两个 LPR,都是货币工具,都是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增长乏力,都是为了刺激货币市场的需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借贷,无论是制造业、大基建还是房地产,不能等苗死了再来水,人不过来我们要主动出击、迎客上门,把钱借出去、把水放出去!
新一轮的 “宽货币,宽信用”,大幕已拉开。
愿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你看到这里,原创不易,希望能得到你的 “赞同”。
一、首先,央行副行长实事求是、语重心长的释放了一个信号,经济下行仍是压力山大,尚未根本缓解,大家伙都要有这个正确的认识;
二、经济不太乐观,大家的钱儿都不好搞的情况下,你望我我望你大眼瞪小眼的情况下,大家要顶住、挺住,稳住就是技术。四面出击、寻求发展、挖空心思搞钱儿是必须的,但要稳住,不能因为腹中虚空踉踉跄跄的不成体统、不成套路…,不管什么情况,想办法也不能自乱阵脚;这就得货币政策进行助力干预,同样,货币政策也得稳住,至少求稳维稳是重点目标;
三、稳住、雄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胆子大一点,步子大一点,裤子褪下去点,“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大一点”,信贷的对象宽泛一些,帮助面广一些,千方百计的把经济搞活络,把气氛搞起来;
四、货币政策信贷措施究竟怎么搞,后面那段具体操作的说辞也算是官面套话,但也很好理解,下沉到需要货币政策帮助的对象,就是不要慌,国家有支持;把自己的火把摇大一些,让自己的业务成为好项目,成为政策精准主动出击的对象;见风使舵把握社会关切嗅闻经济风向调整经营方问,准确的预先到达货币政策与自身需求的切合点。
诺,就是这段,“一是充足发力,…… 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弱弱地问一句,您救谁……?
只有保持市场的良好预期,
经济发展和税收的难度才能大大减小。
第一幕:涨价去库存;
第二幕:涨价收房地产税;
“当前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 本身就是最大的 “进”。”
“简单说,一是充足发力,避免信贷塌方;二是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主动找好项目,优化经济结构;三是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这水能定向放给高科技行业么?
房贷占信贷的比例是不是超过 4 成了?
定向放水市场买不买帐?
工具箱里未用的手段很多:如降低首付比例到 5%(香港、英国在用)、军公教房贷无需利息等等。
所以才有《潼关怀古》中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之后的两句知名散曲。
经济政策还是要看东方。
接着奏乐才能接着舞。
一边经济增速不是很好么,另一边怎么还这么担心信贷塌方呢?主要是信贷可以短期刺激经济热度,但也有副作用,金融空转导致债务和利息黑洞,不塌方的前提是用借更多的债还此前的债,直至把大家的现金流都吃进去。
已经是高杆杆的经济环境下,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改善债务问题,犹如用汽油灭火,发现火并没有被浇灭,之后再得到神奇的结论,火不灭的原因是因为汽油浇的不够。
即不能加息刺破泡沫,又不能近一步给居民部门加杠杆转移风险,钢丝左右都有风险,剩下的选择用一些短期中期货币工具微操。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不再是降息,而是扩表。至于怎么扩是一个问题,而扩不扩根本不是问题。经济社会从金银本位,到纸币,而纸币从锚定商品经济的也就是通胀的传统货币理论,再到锚定就业的也就是人才价值的现代货币理论,货币发行的速度一直在加速扩张。
增加货币政策工具,要想恢复经济增长,提高潜在增长率,扩大内需,实际还是要稳就业。国常会下定决心,开启宽松周期的依据,也是 7 月的失业率数据。之前,经济数据一直不及预期,但还可以忍耐,只是强调了跨周期调节。直到 7 月,失业率开始上升,忍无可忍,连续推出大剂量的量化宽松。
国常会四季度将就业纳入第一位,22 年也会贯穿这个主题,还提出了加强财政,货币,就业的政策协同,实质就是财政,货币,就业,三位一体。对应的货币工具箱,就要按照现代货币理论进行建设,扩充工具储备。
只是目前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思路还是保市场主体上,但雏形基本有了,后面就是成熟的问题。
避免信贷塌方,实际也是保就业增长,而且刘国强强调了一个点就是预期建设,央行希望也是鼓励企业去扩张产能,从而带动就业,所以 22 年 ppi 可能仍然会居高不下,而货币政策也会为产能扩张保驾护航。
21 年国开行和民政部弄了个养老建设的结构性贷款的合作,如果货币和就业协同,国开行的作用也比较重要,不知道会采取怎么措施,间接发力,也就是保市场主体,保科研主体,保研发投入,来增加优质岗位供给。还是直接一点,和部分企业签订放贷协议,但前提是增加就业岗位。精准发力,靠商业银行比较勉强,多半要国开行来。国开行说是银行,实际是货币和政策的交集。
蔬菜涨价主要是财富分配的原因,和放不放水关系不大,既然乡村振兴了,谁还去苦哈哈的卖低价菜,肯定菜价就上来了。
大家把自己带入中小企业主就知道了
前几年拿了贷款左手倒右手反手 all in 房地产的才是主流(扩充生产?你敢扩充生产银行才怕血本无归)
好了,现在房地产也拉不起来了,连借钱 all in 房地产都放弃了
那么自然没人去贷款了
现在剩下的就是预期管理了
五个字,快来借钱呀。
你们买房子也行,开厂子也行,扩生产也行,只要来借钱、把钱花出去就行。利率绝对低,都来借钱呀。
你们这些银行别闲着,都去给我推销,哪怕以贷养贷呢,让他们花钱。
工厂:大佬,我缺的不是钱,我缺的是利润,缺的是买货的人。。房价这么高,需求都给挤压没了,你看看这都 2022 了,人家手机还在用 iPhone8 呢。
房主:大佬,房子现在这个价位,让我贷款上不是割我韭菜嘛。一旦失业,岂不是人财两空。
房地产开发商:大佬,我借我借。银行白了一眼,你,你不行,你借的太多了,怕是这辈子都还不上。
庞氏债务,你不开大一点,不允许借新还旧,当然会塌方。。。
释放了债务存量质量太差,不敢动,续水
愣着干嘛呢?接着奏乐接着舞,赢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22 年 1 月 18 日下午 3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 2021 年金融统计数据,并答记者问。
刘国强表示,今年稳字当头,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 本身就是最大的 “进”。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
谈及如何发力,刘国强表示: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
关于准备金率,刘国强表示,2021 年,人民银行分别于 7 月与 12 月两次全面降准各 0.5 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 2.2 万亿元,长期资金优化了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降准之后,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 8.4%,这个水平已经不高了,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还是与我们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应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都不高了,下一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空间变小了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回应 MLF 和逆回购利率下调时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推动 1 月 17 日 1 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和 7 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均下降了 10 个基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也相应下行。
针对 1 月 20 日的 LPR 报价,孙国峰表示**,LPR 报价行报价时综合考虑自身资金成本、风险溢价和市场供求等因素,LPR 会及时充分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有力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新情况新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去年下半年,恒大等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
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金融管理部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探索新发展模式的要求,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谈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孙国峰表示已经注意到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也有较强预期,我国的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应对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好跨周期设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这些都有助于缓和和应对外部风险。总的看,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关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关系,影响汇率的因素较多,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刘国强表示,中国是大国,持续的单边升值或持续的单边贬值,在大国很难出现,在中国更不可能出现。
因为我们的宏观调控是有度的,我们也没有大水漫灌,还是按照经济规律做事,微观的市场机制也比较有效,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干扰因素,但总体上还是合理均衡、基本稳定。
未来宏观杠杆率将保持稳定,刘国强表示 2022 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当前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五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
从国际上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还是比较好的,经济增长韧性比较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快于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这样的话分母会保持比较大,这就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我们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立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跨周期货币政策。
央行开展 7000 亿元 MLF 操作,利率 21 个月以来首次下降 10 个基点,释放了什么信号?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 1 月 18 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货币政策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央行这一表态透露出五大信号:
第一,央行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货币政策发力前置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人民银行于 12 月和 1 月接连降准降息,并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货币政策提前发力,前瞻性调整,体现了稳增长、调结构的 “初心”。
第二,央行通过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刚公布的 12 月和四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四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消费受到疫情影响增速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增速维持在 0 附近的低位。当前市场对 2022 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较为悲观,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持续释放稳增长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第三,央行将持续发力,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来推进 “宽信用”。12 月 M2 同比增长 9%,较上月提高 0.5 个百分点;社融存量同比增速 10.3%,较上月提高 0.2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市场主体融资环境整体趋于改善。但企业中长期贷款数据表现不佳,表明结构性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解决。央行 “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将综合运用多种总量和结构型工具,同时不排除创设新型政策工具,以支持信用扩张,推动 LPR 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第四,2022 年宏观政策 “稳字当头”,央行一方面通过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房地产市场和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另一方面通过低利率环境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中小微企业。2020 年疫情以来,人民银行货币宽松非常节制,没有大放水,宏观杠杆率已经连续 5 个季度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
第五,从宽信用的角度看,央行有降准的可能性。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降准可以提高货币乘数,有助于宽信用。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在四季度筑底后会趋于好转,因此央行主动型持续性全面降息的必要性不大。未来央行有可能会被动型降息,即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降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企业的融资利率的目标,带动 LPR 下行,央行降低政策利率对此作出确认。这种降息是被动型的、缓慢的、长期的,与央行主动型降息有本质区别。
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已经初步见顶,2020 年为 29.9%,2021 年为 29.69%,长期以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就是靠掠夺实体经济的份额完成的,但是终究有一天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会达到了一个平衡点,互联网经济不可能完全替代掉实体经济。
从单月同比数据来看,网络实物零售额 12 月份的增速仅仅 1.92%,去掉价格因素以外,基本为 0,也就是互联网接下来要增加居民的网络消费额,必须去搞促销,11 月搞促销的增速是 7.43%,2022 年的促销力度一定要比 2021 年大,才能继续维持增长。
网络实物销售基本见顶了,至于快递包裹数量和物流总额是什么时候见顶呢?
我们认为物流总额可能在 2023 年见顶,快递包裹数量可能在 2023-2024 年见顶。
网络零售额的统计范畴大于实物网络零售额,我们用季度数据进行比较,2021 年第四季度的增速仅仅为 3.93%,叠加 12 月单月的数据,我们认为增速已经接近于顶部,甚至不大可能保持长期增长,因为经济的负反馈要来了。
不符合贷款的居民被金融资本金授予了过多的信贷,最终必须借新还旧,最后资金链断裂,导致债务违约,消费贷中短期消费贷和中长期房贷的逻辑都是这样的。
-—-
2021 年新车、二手车的总销量是增加的,细分以后我们发现存量二手车继续增加,新车销售数量已经三年保持在 2500w 量左右,而二手车销量仅仅 1758w 辆,从传统的存量市场来看,二手车、二手房的交易量要远大于新车、新房。
也就是存量市场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挤压增量市场,二手车市场的长期扩容,一定会导致新车销售出现阶梯式的下滑,而目前新车销售就是一个顶部阶段。
当全社会开始内卷,之后出现躺平以后,结婚率必然下跌,而汽车作为婚姻的必需品也将下跌,汽车的保养成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持续提高,买车逐渐不如打车划算。
[1] 汽车消费的顶部反映的是中国婚姻的顶部以及价值观的顶部,家庭成员越多越需要汽车,家庭成员越少,越不需要汽车,商品房户型越小,生育率就越低,这都是客观事实决定的。
碰巧有朋友在银行做事。
如果说前几年忙的都是房贷的事,这两年则完全不一样了。
那这两年忙什么呢?
主要忙于商户及养殖等微小企业。
甚至是主动上门送贷款,想不到吧,以前需要看银行脸色的人,终于翻身了。
不仅如此,还有免息政策。你不缺钱也要劝你贷,因为算下来相当于送了一部顶配的新款 IPhone。免费的,就问你要不要?
央妈又来送 “温暖” 了!
1 月 18 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
至于怎么发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讲白就是,水龙头要开大一点,就不要滴水灌溉了;水要主动出击,服务到家;别等渴死再送水就往了。
为了不让信贷塌方,央妈也是拼了。在高杠杆下,不可能让水断了呀,后面还会有政策陆续出台。政府就差直接说明了,不用担心,水管够,尽管喝。
当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基调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就不用说什么 “大水漫灌,炒房时代复苏” 这样的言论了,也不要相信。
目前房地产业基本趋于稳定,想在二三线买房住的就买,不想住的话就不要买来炒了,没啥意义,懂的都懂哈~
码字不容易,觉得还不错的,给我个小心心呗~
我是小雅,正在学习基金知识,如果你也想学习,关注我 @小雅的基金学习笔记,一起互相监督学习!
就差没直接了当得说,我要大放水了。
虽然有些人说话很难听,但是不得不说,他们说了实话。
每一次房价有下跌的趋势,就……..
看来房地产的使命还没完成,还能再继续玩下去。
为什么 16 年房价暴涨?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01053
这事说起来可就话长了!
我国的经济政策经历多次变化之后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为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是人民币汇率长期绑定美刀,外资优惠,出口退税,还有更加关键的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就是通过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允许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通俗讲就是以后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直接绑定美刀,我们放弃了货币自主权。由此,人民币的基础货币的发行,只和赚取的美刀有关,而和国内需求没有关系。这就决定了,内需必然不振,这种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天生就有通缩倾向。因为你的整个国民经济只是向出口部门倾斜,其他部门没有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别说又叠加了地域因素。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体现为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出口部门和出口地区有经济增长,其他地区和部门萎靡不振。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很多地方别说发展了,就是财政开支的工资都保证不了。08 年之后,我们又找到了第二个工具,房地产!不要讲其他的东西,你就看货币!因为房地产能制造债务货币,也就是信用货币。因为美刀能创造基础货币,但是大部分人赚不到美刀。可是土地谁都有,人口都有,所以通过房地产按揭贷款可以大量地制造信用货币,房地产成了第二台印钞机,第一台是美刀。所以各地大上特上基建,大搞房地产,一时间皆大欢喜。地方财政有钱花,老百姓资产大幅上涨,工厂有销路,农民工有钱赚,百业俱兴!
但问题是,这就走上了债务驱动式经济发展方式,一晃 M2 已经 200 多万亿,基础货币才 30 万亿,M2 货币乘数已经是 7 了,银行的准备金率已经低于百分之十,债务驱动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步履蹒跚走不下去了,可是房地产这个印钞机一停,可就是各行各业都没钱了,通货紧缩开始了,怎办?
很多答主已经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从信贷,经济增长等方面给出了解读,这里不再重复,讲一讲从国际形势上,为啥需要更多的工具。
人民币已经涨了一年多了,不只是对美元,对全球所有主要货币都在升值。
人民币为啥升值?因为出口迅猛增长。2021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 6 万亿美元。出口企业得结汇吧,买入人民币卖出外币,变相推高了人民币汇率。当然,外资持续流入,也贡献了一部分,但和出口相比,那就根本不够塞牙了。
人民币升值有啥副作用?欧美发达国家买到的东西贵了呗,贵了就通胀啊,通胀就得加息,加息会影响经济增长,于是,就来指责天朝,都是你的问题。
那为啥他们不去买便宜的呢?因为疫情影响和全球化供应链,去其他国家不一定能买得到。疫情一波又一波,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次又一次停工停产,影响了全球供应链。所以还是买天朝的靠谱,一边买一边还指责,就是因为你封城,所以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
没办法,顾客就是上帝,骂两句就骂两句吧。可是你们好歹给点力啊,GDP 增长率都干不过通胀率,实际增长都是负值,妥妥的衰退啊。天天大鱼大肉,好吃好喝伺候着,你怎么不干活呢?而且你还要加息缩表?理论上来说,加息抑制通胀是没错,但是,这一轮通胀的原因是疫情啊,疫情影响了生产和供应链,疫情不结束,生产和供应链就不会恢复,通胀就不会消失啊!
美国人民说,疫情已经结束了呀,我们天天吃好喝好玩好。可是你们消费的最终产品,很多都是进口的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疫情还没有结束啊,人家还在肉身硬抗啊。所以通胀远还未结束。
天朝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一起完蛋。所以,还是得控制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配合国内形势,稳定增长预期,宽松降息,促进消费。释放了什么信号?你看,我都放水了,人民币该稳定了吧,你们买东西不会再贵了,为了你们的通胀我已经尽心尽力了。
实际效果如何呢?盲猜,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欧美通胀仍旧高烧不退。理由很简单,疫情还没有结束。
生产和供应链的恢复,取决于众多发展中国家什么时候摆脱疫情,Omicron 是不是最后一个毒株,最后一次大流行。不论发达国家有多高的疫苗接种率,多少的特效药,最终决定这次危机走向的是生产和供应链,是生产产品的出口国家。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除非你有全产业链,可以自生自灭。
宽松时间点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为什么不是在去年四季度,而是在今年 1 月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等美联储的紧缩信号。只有美元退出了宽松,进入加息周期,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才会回落。我们此时降息,释放流动性,才不会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威胁,才能真正有效的扩大生产和消费,同时将通胀控制在合理区间。
是的,我们又赢麻了。有本事,你跟着放水呀!
所以有句鸡汤说得好,即使穷,也要跟富人站在一起。富人有闲钱投资房产,你也跟着投,富人借债你也跟着借。富人吃不了大亏,你跟在后面也吃不了大亏。不是我正负怪气,事实真就是这样。
太简单了,把三四五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减少。
增加一二线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提高一二线基础保障,就业率。
提高配套设施,一二线城市就没得水分。
只是代价就是会牺牲其他小城市,不过总体来说未来让更多流入一线城市也是必然现象。
现在信贷问题最严重的行业,不就是房地产行业嘛。从 2020 年开始到现在,这时间内爆出期房验收冲突的数量超过了过去 10 年总和(2010-2020)
这位副行长已经是明示了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救地产了,大而不能倒,不是说说而已。
——————
我觉得很多人对买房有个误区,有钱人房子够了,不会再买。一个常识,你买股票,如果你很看好,市场也很热,你会嫌弃你买入手的股票多吗? 多多益善好吧。有钱人把房地产当投资亦或者投机品了,只要市场热前景好,没人会嫌多。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有钱人也失去了持有的兴趣?
美国的股市,日本的债市,我们的楼市,始终是 yyds!
日本债务占 GDP235%,从未违约;美股熔断后,现在也是小碎步创新高,虽然近期加息和缩减预期有所影响,但是回调之后大概率会再次上涨,下跌就是机会;我们的房地产在去年出现小波动后,现在的政策又逐步松绑,一二线的房子会继续水涨船高。
所以,降息降准,最终的核心问题还是房地产的问题;
但是未来的方向是哪里?还是跟以前一样吗?肯定不会了,去年已经尝到教训了,今后一定会有所调整。
现在基本上有一个共识,三四线城市会越来越不值钱;这个观点对吗?我觉得核心因素还是看人口是不是净增长,要是人口到顶峰了,那么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基本就是顶了,至于什么政策,影响真的不大;你觉得两个年轻人在三四线城市买房有什么压力吗?。一二线房子增长的动力还是来自就业跟人口,现在绝望的就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大部分人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
如果房价按照这个逻辑的话,那么房价是不会出任何问题的,问题就出在贫富差距跟无节制的炒作上面,只有每个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买得起房子了,才不会让房价增速透支大家的信心跟消费能力。
我的结论:1,目前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维稳为主,房价大的涨幅不太现实,包括一二线;2,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推动别的资产来增加个人收入,比如 A 股,肯定有人会喷我(A 股门槛不是很高,有手就能买);但是这是我能想到的通过货币政策跟财政政策来让大部分人钱包鼓起来的方式。这就很考验政策制定者的头脑了,怎么让这个钱流到大部分人的口袋里,而不是再一次进钢筋水泥。
希望如此!
今天下午,央妈将 LPR 发布时间由每月 20 日(遇节假日顺延)上午 9:30 调整为 9:15 ,看出来了吗?很照顾 A 股了。我也希望 A 股能起来。
明仔 LPR 决议公布,大家可以在这里查看:
想起前几天任泽平鼓吹央行给老百姓发点钱,被网民喷成狗屎。
我觉得这,分析来、分析去,没有什么意义……
说白了,现在就是用,金融工具来回拉扯,中美双方看谁先崩掉罢了。
没崩那一个,其实也不好过,毕竟现在不是苏美争霸,世界一方势力瓦解后的空缺,没有其他者后来补上。
试问,现在世界有谁,能承当 90 年代后中国,能够提供的人口、资源和市场呢?
当下,可是一个全球变老、科技停滞不前的环境
做好最坏的打算,即使胜利在我方。
结合去年年底到现在
互联网企业和金融资本的大幅度收缩
现在要搞宽松货币政策
估计是政策要转向
水管直接怼实体
通过实体
稍微改善一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
先把无序扩张的资本捆住
再把水往实体那边引流一下
毕竟现在底层压力太大,连生存都很吃力了
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
这是目前最现实的问题
当然,如果降准之后信贷大头如果还是流向了金融和房地产,那就要有人掉乌纱帽了
你升息是为了避免让外资出逃,是用高额利息挽留外汇,那如果你不需要升息就能避免外资出逃呢?又或者你想让外资出逃呢?
没别的意思,我只是对工具箱发表一些看法,国内债务高企,消费低迷,随时有通缩风险,关键还有一堆美元在手上,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释放了印钱和比特币要上涨的信号
专家解读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连平:2022 年货币政策仍将偏松或小幅降准 1-2 次
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存在稳增长、保就业、稳物价、促平衡和防风险等多种需求,其中稳增长已然成为 2022 年首要政策目标。在经济面临 “三重压力”、通胀预期上行、主要发达国家加息预期持续增强的内外部复杂情况下,2022 年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宽松的条件和操作空间,但仍会保持灵活适度,维持偏松操作,加大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相结合的力度,助力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市场所关心的降准和“降息” 应该都是 2022 年货币政策可能的选项。
近期央行多次强调要保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货币政策的 “稳字当头” 主要体现在货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成本稳中有降三个方面;前瞻性体现在货币政策对市场流动性的精准调节,提前布局以满足市场主体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有效性体现在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能力,同时也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对此,2022 年货币政策将如何演绎,我有以下一些判断:
首先,2022 年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宽裕。2022 年稳健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偏松操作,全年可能会小幅降准 1 至 2 次。2021 年共有两次降准,一次是在年底。考虑到降准效果显现需要一定时间,下一次降准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2021 年 1-11 月金融机构存贷比维持上行趋势,年末降准后有所改善;其中 12 月存量存贷比上升幅度减弱,为 82.97%,较上月少增 0.07 个百分点;12 月增量存贷比也较上月小幅下降。自 2014 年以来,存款增速持续低于同期贷款增速,存贷比有持续扩大趋势;随着 2022 年初信贷大规模投放后,金融机构存贷比又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提出进一步调整的要求。降准可以有效地改善银行负债状况和增强信用扩张功能,同时也会提升银行购债能力,配合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助力稳增长。预计 2022 年央行会适度增强 OMO(公开市场操作)、MLF(中期借贷便利) 等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调节力度,增强前瞻性与精准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根据预测,2022 年社融增速有望维持在 10.5%-10.9% 之间,M2(广义货币) 增速有望维持在 8.5%-8.9% 之间,较大可能与名义 GDP 增速保持基本匹配。
其次,2022 年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功能。一方面发挥其直达实体的良好政策效果;另一方面做好 “加法”,增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推进信贷结构优化。保民生、保就业仍将是政策目标之一,预计 2022 年央行将继续利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企业、先进制造业、信贷增长缓慢省份等薄弱环节、重点领域与区域的支持力度。2021 年底央行已发放第一批 855 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共涉及 2817 家企业的 1425 亿元信贷,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2022 年该两项工具将会进一步发挥其在支持碳减排领域的总量、价格与结构优势。2022 年初央行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工作也已部署实施,今后将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小微信贷增长,助力实现保就业、保收入、稳增长目标。
再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仍将是 2022 年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预计 2022 年央行会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政策传导渠道,继续完善贷款市场报价机制,持续释放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近期多家市场机构提到 “降息” 观点,多认为要降低央行 OMO 利率或 MLF 利率,有关降息的理解过于泛化。需要注意的是该两项利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降息。降息通常是指对金融领域有全局性和方向性影响的政策利率的调降,如美国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中国长期推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降。若从此严格意义上看,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降息,即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很小。在存款增速与信贷增速差有增大趋势、银行负债状况持续偏紧的情况下,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会削弱银行的吸收存款能力。与证券、保险、大额存单等其他相对高门槛的投资产品相比,银行存款具有低收益的劣势。鉴于银行存款主体结构状况,调低存款基准利率会损害中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在共同富裕的政策背景下,调降存款基准利率需要慎重。2013 年央行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设定上限,有意保持存款利率基本稳定。2021 年 6 月央行将自律上限由 “倍” 向“点”调整,表明了监管方面希望存款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相对平稳的意愿。当前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报价机构可以根据供需自行调节,LPR 下调是商业银行的自行报价得出的结果,因此不可能再调整贷款基准利率。2022 年,在降准、再贷款运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条件下,经过央行的窗口指导和政策性利率包括 OMO 利率和 MLF 利率的下调,LPR 仍有一定幅度下降的可能,从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2022 年 1 月 17 日,央行下调 OMO 利率和 MLF 利率各 10 个 BP(基点)。上述两项利率下调之所以选择在年初,是想借此推动报价银行下调 LPR,促进全年中长期信贷增长,降低年度企业融资成本。美联储加息的市场预期进一步提前至 3 月,加之国内 12 月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与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同比回落,通胀预期降低,年初是较好的操作窗口。一季度是全年信贷投放的峰值,跨年资金需求也相对较大,市场具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年初降低政策利率有助于较好地降低融资成本。作为中长期政策利率,下调 MLF 利率将会推动中长期信贷增长,达到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效果。经计算,2021 年前三季度企业贷款加权平均成本仅下降 2BP,预计四季度融资成本也难以出现较大降幅;年初政策利率下调,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缓解经济下行压力。2021 年 12 月降准所释放的 1.2 万亿元长期资金尚未完全运用到实体经济,对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集中体现在 2022 年,年初调降利率可以与之有机地结合。在美联储加息预期提前的情况下,大幅降低 MLF 利率从而推动 LPR 大幅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
最后,货币政策在 2022 年会关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 “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预计 2022 年央行将会进一步规范债券市场发行条件,强调债券发行主体责任,改善发债环节,促进债市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稳增长仍需合理安排房地产行业信贷与发债行为,适度增加优质房企开发贷、并购贷与债券发行,保障市场供给,支持居民购房刚需。
此外,2022 年稳健货币政策还需考虑从多个方面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多渠道稳信用,助力稳增长。一是要创新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结构性应用,发挥其在总量、价格、结构三方面的优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购债或发放贷款加大对国家重大基建,尤其是新基建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进行房企开发贷款投放和居民按揭贷款投放,以保障住房供给和居民合理购房资金需求。四是合理调节相关政策,促进已收缩 5 年的银行表外业务实现恢复性增长。五是推动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力度。六是合理优化上市审批流程,规范发债程序,鼓励更多的 “专精特新” 等优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产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七是持续推进金融开放,适度放宽金融业务范围,提升金融市场吸引外资的能力,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引进先进的金融规则、标准与管理理念,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八是关注传统能源、高耗能等行业的转型风险,重视甄别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等领域的项目风险。
一个普通的天津青年,强答一波,个人认为是二手房逃顶的最后机会,现有的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指向了房地产价格的不可持续,给房地产续命就是饮鸩止渴的道理也不用我多费口舌,现在无非是比拼看美国的股市先爆炸还是中国的楼市先爆炸,谁先炸谁就输了,谁后炸谁还能靠着吃尸体回血一波,现在的人天天喊着怕通胀怕通胀,与其害怕通胀你不如多担心担心你那靠着 6 个钱包掏空家底加上三倍杠杆买的房子会不会在未来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的某一天变成负资产,这一天只是早晚的问题,软着陆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工薪阶层的收入永远不会赶上资产上涨的速度,但是现在,你还有机会卖掉你家满 5 唯一的住宅,比如在天津,即使我们的二手房挂牌天量,阴跌三年,我家是满 5 唯一,68 平,步行 5 分钟到商圈地铁,15 分钟到市政府,市图书馆美术馆,大型购物中心,样我家只值 150W 左右,实际成交也许还要打折个 10-15W,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天津的房地产存在巨大泡沫,跟日美的对比的数据我就不用拿出来了,大家看的太多了。现在的房地产只不过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中国的市场是要讲政治的,上层的想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现在的泡沫已经大到要不你把他戳破,要不等他自己破的地步了,已经没有第二种选择了,日本崩盘之后高位接盘侠的惨状各位可能没法体会,对此有怀疑的可以看看燕郊,这就是中国戳泡泡的试验田。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你现在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劝家里把所有的房子卖掉,分几个 50 万去小银行买点大额存单,等房价崩盘,工厂倒闭,你自己失业的时候,看着别人杠杆崩盘经济自杀,你就可以悠哉游哉的拿着今天存下的钱买下大量优质的资产,也许是一套变两套,也许是一套变一层,谁知道呢,人生发财靠康波,各位平凡的 90 后 00 后啊你这一生最大的机会央行已经给你摆在眼前了。立帖为证,等人考古
1. 货币政策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要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
2.1 月 17 日降息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 LPR 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3. 经过 2021 年两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4.2021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 272.5%,连续 5 个季度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
5. 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2021 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7.9%,增速比 9 月末提高了 0.3 个百分点,四季度房地产贷款较三季度多增 1578 亿元。将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6.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7. 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 808.51 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 2.61 亿个,交易金额 875.65 亿元,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
央妈的水,大 A 的泪
货币只是工具,关键看要用它做什么事情,达成什么样的愿景
当然,我也希望大家知道,货币对个人来说,这是奋斗与汗水得来的,要珍惜
我再吸最后一口
1 月 18 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北京出席 2021 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时提到,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正常来看这条新闻,肯定是利好。
所以,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发了几条微博说:“央行才是救世主,千万不要与央行为敌,要做央行的朋友。央行这个变态,对资本肯定重大利好。明天 (1 月 19 日) 要没有千股涨停,我都觉得机构的脑子进水了。”
结果,A 股回应: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19 日的股市冲高回落,尾盘跌幅有所收窄;锂电、医药权重股普遍大跌,收盘时深成指跌逾 1%,创业板指跌超 2%。
1 月 20 日早上,央行发布 LPR 利率:1 年期 LPR 为 3.7%,此前为 3.8%,下降 10 个基点;5 年期以上 LPR 为 4.6%,此前为 4.65%,降了 5 个基点!
降息的确刺激了一些股票走好,比如银行、保险、券商等大金融板块。
但是,在金融股拉升的另一边,是超过 3800 只股票的下跌,有 75 只股票跌幅超过 8%,跌幅超过 5% 的有 634 只,仅 745 只股票上涨,三大股指全线收低。反应在分时图上,是代表小盘股的黄线持续创新低。
另一边,港股在周四的表现却是一片红红火火。
恒生科技指数怒涨 4.5%,美团劲升 11.01%,明源云 + 10.93%,阿里健康 + 7.55%,快手 + 6.81%,腾讯控股 + 6.6%,京东 + 6.51%,阿里巴巴 + 5.8%,百度 + 6.25%,微盟 + 6.16%,哔哩哔哩 +5.36%,小米集团 + 3.17%….
显然,去年在香港上市的科网股跌太惨了,应了那句话——弹簧压得越紧,弹起来越高。
可惜,A 股的科技股一片惨绿,因为资金都跑去追捧金融股了?
盘后,腾讯公告:于 1 月 20 日斥资约 2.045 亿港元回购 44 万股股份,回购价为每股 452 港元 - 471.6 港元。才花 2 亿港元,股价就涨了 29.2 元 / 股。
另外,对降息敏感的地产股,周四在香港也大放异彩。
合景悠活大涨 22.15%,绿景中国地产 + 16.91%,金科服务 + 16.26%,宝龙商业 = 16.17%,碧桂园服务 + 15.53%…… 融创中国涨 15.22%,因为 “融创近日已如期偿还两笔合计约 42.5 亿元债务,包括一笔 33.15 亿元境内可回售私募债,一笔 9.36 亿元境内 ABS。” 而且,世茂集团和融创均传出正在出售资产回笼资金的消息。
其实,香港上市的地产股,1 月份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因为市场传闻监管层正在起草全国性规则,以使房地产开发商更容易获得托管账户中持有的预售资金,这是缓解陷入困境的行业严重现金紧缩的最新举措。
地产回软,跟地产有千丝万缕关系的银行保险股也回暖,中国平安大涨 7.17%,中国太保上涨 6.55%… 就这样,在科技、金融、地产板块拉升推动下,恒生指数收涨 824 点,升幅 3.42%,收报 24952 点。
港股大涨,A 股却普跌。在有港股通机制以后,好像还第一次见这种现象。
感觉上,应该跟春节假期之前大家都有畏高情绪有关。加上每次一拉金融股,都有人担心是不是从此有风格转换了,毕竟金融股的市盈率普遍就 5-6 倍
尤其是在年报公布期间,银行股几乎不暴雷,买来等分红也比理财收益高不少。
1 月份我们炒过预制菜,炒过测试盒,炒过冬奥会,还炒过数字货币,这些题材股都因为资金的畏高情绪而冲高回落。
如今金融股地产股也拉升了,资金还会会在春节前追高吗?
周五(21 日)是 1 月期指交割日,一般多空双方要占尽上风都比较难,由于金融地产股的筹码锁定并不是那么好,一旦追高盘不济,行情也就没多大持续性,走一个上升通道的行情,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估计周五多数不会是权重股的行情,就算周五要收阳,也可能是本周年报业绩去的。**比如说,去年受益于 PPI 上涨的那些上游企业,主要的那些周期股,相信年报业绩都是预喜的。
不过,一般而言,题材股在周五更容易有所表现。
港股周四的大涨,当天没能带起 A 股,等周四晚上大家复盘之后,自然会重新规划自己的买卖策略。
另外,2021 年中央企业 “成绩单” 出炉,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实现 36.3 万亿元和 1.8 万亿元,年初制定的目标全面完成,央企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
炒业绩的话,央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而且,央企重组也是一大题材。
1 月 19 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就央企能源保供、混合所有制改革、央企重组整合等广为关注的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及:混改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国企改革的全部,也不是国企改革的唯一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全资企业也可以搞好搞活。
今年将把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原则,依法合规、积极稳妥指导央企做好重组工作。
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这句话的意思讲的很清楚了,并不是大放水要救谁谁,也不是说要放开手脚重操旧业,而是 “按照新发展理念,主动找好项目”。
新发展理念就是转型升级,好项目就是高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能带来优质发展的项目。
要实现自主腾飞,就要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瓶颈,这个要靠私营企业发力,所以要鼓励私营企业借钱搞研发。
所以,这个表态利好大 A 的高科技企业无疑,后面对高科技企业是支持将会是常态,不停送钱支持搞研发搞创新。
但是也不要着急,等米国股市崩一波,带动优质股票也下跌,就可以择优抄底了。
买得便宜是王道,再好得股票如果不便宜,也是不能买得,不能做接盘侠。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感觉讲的深入浅出,适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理解,同时讲的也非常全面。
所以把视频转了成了文字,也稍微做了一点整理,效果可能不好大家凑合看。
周二下午,中国央行的副行长刘国强发表了重要的谈话,在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对中国的金融财经形势的变化,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所以非常有必要及时的与网友们进行沟通。
最好是能够在北京时间的中国 A 股开盘前相关的网友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周二下午,中国央行他们发表的新的政策的一些解析和新的政策的一些计划,究竟有多么大的震撼力呢?LT 可以给网友们列举两个方面的反应,第一个呢,LT 举例的是管清友,你看管清友在听了中国央行的声明之后兴奋不已,他连续发了几通微博,LT 可以给大家念一下。
发的第一条是
央行领导今天的表态比三根阳线作用还大,改变了所有人,所有市场的预期,如果没有改变你,那你好好学习、回味。实践证明,央妈就是央妈,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最坚决,而且一直不忘呵护你。他这个是指的这个投资者。
接着管清友又发了第二个微博,市场的迟钝和犹豫让央妈都着急了。他这个话呢,是针对央行副行长刘国强的发言人而发的感慨。后面 LT 会做一些解读。
那么在星期二的晚上,管有轻又发了他第三通微博,他进一步的来抒发他的一些感慨,他说央行这个表态对资产肯定重大利好,明天要没有千股涨停,我都觉得机构的脑子进水了。
这所谓的明天就是网友们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北京时间周三,他认为因为央行周二的这样一些表态,周三那一定会出现千股涨停的局面。
这事管清友讲的,他呢,还算是中国的这些投行分析师当中相对比较靠谱的,当然他不是顶尖的。
你看他的这样一种兴奋不已的心情和状态,你不管你是熟不熟悉这个财经,你就能够感觉到他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
那么 LT。再列举一个圈外的人的反应,就是前环球时报的主编胡锡进,胡锡进对财经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对中国的政治他还是很了解,你看胡锡进他是怎么发表感慨的?胡锡进说,确实很重磅,连老胡这种平时不感兴趣金融也不炒股的人为之一振。央行星期二明确表态,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而且表示要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看到财经界评论称之为态度鲜明,用词大胆,意味深长。星期一降息星期二做此不寻常的表态,这些是国家不会允许经济低迷下去的清晰的决心展示是今年稳增长大战的发令枪,几天前赌中国经济今年将很难看的人又可以对着镜子抽自己一个嘴巴了。
你看这个是财经金融圈外的这个胡锡进,你看她也感到为之一震,无论从专业人员还是从非专业人员,他们都觉着星期二下午央行的这一通表态是晴天霹雷,给中国的这个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震动和触动。
那么究竟央行他做了什么样的表态,让中国各界兴奋不已,甚至是欢呼雀跃呢?
这个无论是你是否从事专业财经工作,或者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人,你都应该来了解,究竟央行他发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LT 可以把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 18 号,他讲的话的主要内容与网友们分享一下,她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怎么发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第二是要精准化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好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儿,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就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儿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大家听了这个刘国强的这一段原话以后,你什么感觉?你听了他这段原话,你再去听一听那个刚才管友清的那样一种兴奋不已的感慨和胡锡进的欢呼雀跃,你如果冷静想一下,你感觉有没有问题?
或者说刘国强,这通讲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 LT 呢,将结合 LT 对中国政策的了解,以及对刘国强他刚才讲话精神的这样一个理解,可以做六个方面的自己的看法,与网友们进行分享。
那首先第一个感想呢,就刘国强他流露出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或者对稳增长的担忧,他认为稳就是进,现在我们不谈再进一步,再怎么在快速发展了,能够稳住就不错了,所以稳就是进。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 GDP 增长超出了预期的情况下,中国央行为什么这么紧张?你如果从刘国强的这个讲话里边,你看不出来他这种紧迫感的话,这个你可能就是非常盲目了。
你看他从头到尾,他讲的都是要有这种紧迫感,而他这种紧迫感呢,就是要求银行你赶快去找项目,赶快去找企业,赶快去给人家送钱,你不能够等它的这种关切落空,如果企业啊,他再不投资,他哀莫大于心死,你再去鼓动他,再去给他发钱,他也不会投资了的,所以说你要赶快要鼓动这些企业来借款来投资,那么央行为什么会这么紧张呢?
他所谓的稳,就是保五,他为什么对保 5% 这么紧张,从新年一开始就这么紧张?这个就是 LT 上期视频,昨天与网友们分享的,就中国的 GDP 破五,它实际上是从去年的三季度就已经破五了,他是 4.9,那么到了去年的四季度,他已经到了四,那就马上要破四了,你看你还不是破五的问题,所以说保 5 这个确实是中国她在过去 30 多年里第一次感受到的增长压力。
所以这是 LT 啊,从刘国强这个讲话里边所感悟到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央行为什么很紧张,他就是因为确实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破五了,他目前他要在五这个增长幅度上,他要稳住,这是一个感想。
第二个呢,它所谓的政策发力要靠前,这个坦率来讲,这是一种套话,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要求政策发力要靠前,就是你要提前部署,你不能等着经济出现大的问题了,你再去给政策加码,这个不行的。那么这一次,刘国强这个表态,他坦率来讲,它是贯彻经济工作会上那个讲话,它是按原话来表达的。那么至于是不是中国央行做了提前的发力呢,那么后面 LT 会做评论的,所以这第二个方面,他是落实经济工作会的精神。
那第三个方面,LT 的感受,就中国央行副行长他提出来要警惕,要避免这个企业哀莫大于心死这种局面出现。
这句话是什么含义?这句话,它主要是体现了央行对企业的再投资的一种担忧。因为如果企业对宏观前景悲观的话,他们就会谨慎的投资,或者是停止投资的增加。
一旦企业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了之后,你哪怕是再降息也没有用了,因为我明知道投钱收不回来,明知道投钱要亏损,或者我明知道人民币会大幅度贬值,那我为什么现在借钱呢?我为什么现在要投资呢?我不会要,我要等一个更好的时间来做这个事儿,这个就是历次经济危机的时候,企业它都没有投资的意愿。
所以刘国强昨天讲话,它最重要的核心。LT 认为他是要拿鞭子抽这些商业银行,你贷款要发出去啊,你这个款不发出去,你这个增长从哪儿来呢?而且他从他内部数据掌握的情况来看,一定出现了中国的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的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他才说出来,要避免哀莫大于心死,要求银行主动上门儿。
LT 倒不赞管清友理解的那样的,千股要涨停。当然你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理解,就银行都主动上门了,银行要送钱了,那说明央行开闸放水了,那说明各方面资产都要上涨,股市千股涨停版,你那么理解呢也可以,但是 LT 认为刘国强讲的原话并不是那么乐观,他还是要促进企业来投资,来借款,这是第三个方面的理解。
第四个方面理解呢,今天 LT 密切关注美国股市对中国央行这样个新的表态的反应,LT 认为美国股市没有受刘国强讲话的任何影响,它仍然是维持今天由于美国债券十年期收益的上涨,股市它下跌。上一次 LT 提醒过网友们要密切关注美国十年期的国债的利率,上一次 LT 与网友们讲解的时候呢,十年期国债的回报率 1.5,那么现在它已经涨到了 1.8, LT 预计在三月份之前他一定会突破 2。
所以在这样一个美联储收紧这样一个大的政策背景下,就人民币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他是微乎其微影响是非常小的。
人们现在都在担忧,海啸要来了,美元的海啸要来了,美联储一旦加息,他就会在国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上形成海啸,大家都在预备海啸的时候,中国央行他发出一种鼓励,鼓励中国的企业,你赶快到海里面去,到河里面去,赶快去游,给你发游泳圈、救生圈,你发什么都没用的。因为面对这样一个美联储的这样一个大的政策变化,中国的企业家也不是傻瓜。
当然了,中国央行这样来鼓励,它可以降低企业的这种投资惰性,他会把企业的投资惰性降到最低程度,所以 LT 认为刘国强这个讲话是很及时,很必要,但是它并不是像管清友理解的那么兴高采烈。
国际市场如果没有美联储这样一个海啸政策在前面的话,一般就中国的减息,他会有助于美国股市的上涨。
就是我们长期关注这个金融市场的网友,能够理解到,一但是中国降息,他对国际市场它是个正面作用。
但是今天国际股票市场对于中国的这样一种央行的这么一种豪迈宽松的表态反应并不大。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民币的这个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他正常情况应该影响很大,但是在面对美联储的这么强大的政策面前,中国央行这个政策,它起的作用是非常小。
同时,LT 也注意到中国离岸的人民币变化并不太大,就 0.4 的变化,0.3、0.4 的变化。这个也没有让离岸的人民币市场感觉人民币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这是第四个网友们应该注意的。
第五个,中国很多媒体在介绍央行的从周一所谓的降息到周二这个刘国强副行长的讲话,坦率来讲,他们都把有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呢,给弄错了。
所以说,很多网友接收到的信息是一个错误的信息,那么从周一所谓的央行降息,到周二刘国强的这种讲话,中国央行他究竟拿出了什么真金白银的政策呢?LT 也给大家讲一讲,网友们也许就会清楚。
中国的媒体,多数媒体说央行周一宣布降息来刺激经济,他这个不准确的,央行这次降的呢,它是 MLF 和逆回购的利息,那么真正意义的降息呢,它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下调,这个是真正的降息,这个作用会非常强大的,但是中国央行并没有做这个降息处理,他做的是 MLMLF 和逆回购的降息,这个是什么含义呢?MLF 啊,它是一种中期借款,就是银行现在光靠自己的钱,这个有些企业他也不愿意贷,有些企业也贷不着,对整个宏观经济刺激的作用不大。那么央行呢,就说你商业银行你要多贷款,那商业银行呢,就跟央行讲讲条件呢,说我就这么点儿钱,我要都弄出去,我也没钱了,那央行就说好,那我再借给你钱,那么这个就是 Mlf,就是央行借给商业银行的一年期的借款。
他原来的利息是 2.95,现在它降低十个基准点,它降到 2.85。就是你商业银行,你没有子弹了,我来给你子弹,你嫌这个成本高了,我来给你降低成本,你赶快把钱给我送出去,来刺激经济,这个是 MLF。
另外一个概念就是短期,借款就七天,商业银行找央行借七天周期的短期借款,那么这个七天短期借款呢,央行呢也把它下调了,这个借款的利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央行所谓的降息,所谓的放松放水,就是这个 MF 和这个逆回购降了十个基准点,那么这个对货币宽松的影响非常有限的,他是个小动作,不是个大动作。所以说为什么 LT 要及时讲这个问题?因为 LT 看到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的专家,还包括胡锡进这样的杂家,那么欢呼雀跃,实际上他们对央行的这个政策理解啊,是不准确的,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的。
所以这是第五个方面,LT 给大家解释,就是中国央行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他确实有宽松,但是它是一个小宽松。
那么今天刘国强在这个记者会上,他当然做了一些好的消息的预告,他就说中国央行还是有降准的可能性的,还是有降准的空间,另外人民币不会单边升值,也不会单边贬值,他这些话呢,笼统地讲一些,就是说中国央行还有政策,就大家别着急,哎,我先出台这个 MLF 和这个逆回购,这是个小政策,我后面还会有的。
那么这个呢,就是看能不能忽悠这些商业银行放款,和更重要的能不能忽悠这些企业去借款,这个是很重要。而且中国央行并没有把握,因为他还在担心这些企业哀莫大于心死,你给这点小政策,你还打动不了她,这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第六个方面就是面对美联储在今年要加息三到四次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新兴市场的货币面临着贬值,或者面临着美元的短缺,中国他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或者理想的话,中国央行应该是什么政策呢?这个对我们预判中国央行很重要,而且中国央行他并不傻的,它里面有很多 LT 都认识,从美国这个投行引进回去的人。
他理想的状况,就是等美联储的升息,提高利率和债务缩表政策接近到位的时候,人民币开始贬值,或者是降息,这样来对冲由于美元的升值带来的一种紧缩气氛的传导,这个是对中国来讲它是最理想的。
那么但是中国央行为什么要在美联储正式生息之前他提前降息呢?他实际上他是怕美联储这个降息过程太长的话,那么对中国的这样一种投资,或者对中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恐吓威慑作用。
大家呢,提前过早地开始防御,那么这个不利于他的经济增长,所以说他要在美联储正式生息之前,他先做了一个小动作,就是把中期的借款的利率和七天的这样一种逆回购,他把他降了十个基准点,就做一个小的放水。
这个放水很快会被美联储冲掉的,但是冲掉也好过这个中国的企业界在过长时间内,采取一种保守的心态,这个对他的稳增长是不利的。
所以说这一次所谓的央行的这种放水啊,他最终会形成一种像打水漂一样的,最后被美联储的这种生息的加息的政策会吞掉。但是即便吞掉,中国央行,他也愿意在短期内先刺激一下经济。
所以说 LT 赞成中国央行的这样一个做法,就从经济的刺激来讲,这个做法是没有问题的,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做法的实际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通过以上的分析,LT 希望关注这个频道的网友能够理解,就是中国的央行是非常担忧,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同时他们非常担忧中国的企业采取一种过于防守的心态来面对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所以在新年一开始,中国央行它就要炒动企业的投资热情,他要用这样一种,小规模的货币宽松来诱导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这个是刘国强星期二下午他发布声明的直接用意和它的直接效果。
我们如果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或作为普通的股民,如何来应对,或者如何看待这个央行的这样一种重要表态,或者是一些政策的出台呢?LT 认为呢,他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种刺激作用不能够过分的估计,不能过于乐观,绝对不会出现像管清友说的那样,涨停是不可能的。
那么 LT 争取在网友们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是在在中国股票开市之前,A 股开市之前,这个也可以印证一下 LT 判断。
他会有一些积极的,但是不至于是那么强烈,甚至让这个全线涨停版的那样一种激烈的促进作用,千股涨停不可能会发生的。
如果是在未来的一个月,中国央行在宣布降息,真正的降息,降的存款贷款利率那个倒有可能让中国股市啊,它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的,那倒是有可能,但是这一次这个小动作呀,不会有那么大的效果的。
在整理这段文字的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删去了一些分析,但是不多。
地址 youtu 点 be/Qdk2ukkrIWE
怨谁?
之前互联网企业力争打通小微企业和底层借款人的借贷门槛,你们说这是垄断,这是违法,这是违背….,要踏上十万八千只脚在上面。
高利贷,资本,黑心。
好的,明白
那就请人民的,伟大的,无私的,崇高的持有金字牌照的各大商业银行和各大农信社帮您去给真实缺钱的小微和底层去放款吧。
什么? 你说他们不肯,你说资金空转? 你说今年虽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变,但是钱可是赚了不少? 你说他们都是帮富人赚的? 都是帮金融机构和各大 xx 企和头部企业赚的?
我感觉你这个思想很危险啊。
LPR 可能再度下降,利好地产。像极了彩礼没谈妥,小伙准备黯然离场时姑娘叫住说别走,彩礼还能降点。
刘行长的意思是三句话:
1. 水龙头再拧大一点
2. 送水要主动上门
3. 水要是送晚了,市场绝望了就来不及了
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一个,是房地产顶不住了需要利好
如果 2021 年 12 月公布,现在你的房贷已经减了。
那么 2022 年 1 月公布呢,对不起你的房贷不变,但是预期调整了。
之前 LPR 降了 5bp,市场对于 MLF 降低是有预期的。但是降 10bp 确实超预期,说明下一步 LPR 很可能还降,这样地产公司就能缓一口气。
像极了彩礼没谈妥,小伙准备黯然离场时姑娘叫住说别走,彩礼还能降点。。。
但是,不知道还赶不赶趟。
网曝禹洲地产南京公司暴力裁员、拒不补偿,还欠上亿外债,真实情况如何?员工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你们俩指定有一个说的有问题。
发行更多的货币。扩大信贷需求,。按历史的经验的话则是房价还会涨。保证已经有的债务不炸。等。
现在情况是经济不景气,
楼市坍塌,房企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是 cpi 增速温和,
跟吃喝有关的花销涨幅不大,
企业生产过剩,消费不足,
工业制品也没有什么上涨空间,
所以放水是顺理成章,一目了然的,
当然,以我们的机制来看,
最后水除了搞房产抵押贷款之外大概也没处可去,
但三道红线是更大的问题,
所以我猜这次多半就是流动性陷阱,
放水之后啥用没有
独家丨半年净赚 300 亿的疫苗公司要进军地产?科兴生物回应 21 记者 - 21 经济网
看看本次新冠疫情中国最大的受益者,精准踩中了节奏的科兴是怎么做的吧。
涨就一个字
我说了好几年了
有个简单的选择题:
1. 放水,适度通胀,保持就业率,但 cpi 上升。
2. 不放水,不通胀,无法维持就业率,但 cpi 不上升。
让你在(疫情下)(地产三条红线)(课外补习行业消失)的大环境下,做决策,你选 1 还是 2?
正常脑子,都会选 1。
因为 1 简单有效,立竿见影。但是 1 有个问题:不够左,立场出身不行。
那些房地产商亏本了?
赚那么多钱,哪里去了?
1. 借高利贷,这个简单,只还本金,利息不还了,债主也损失不大。
2. 高价买地了,把土地退回去政府,钱拿回来。相当于毁约嘛!大家都没有损失。
ok,解决了!!!
央行这两篇工作论文发出来可是还不到一年,还热乎着呢。
2021 年第 1 号 十四五 “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测算研究
2021 年第 3 号 信贷标准、杠杆激增与经济增长——基于居民杠杆快速上升的视角
2021 年 1 号和 3 号工作论文之间的 2 号工作论文想必知道的人是非常多的,就是讲人口的那篇。
上有放法,下有放法。
想起在银行做贷款的朋友跟我说的话。
如果有个人畏畏缩缩、神情彷徨、顾左右而言他的来银行申请小微企业贷款,说要发展经营,那么银行会放给他,因为这个人八成不是为了经营,更有可能是为了买房买车,他肯定会还!
而如果有个人一脸正经、神情坚定、问什么都非常自然的来申请小微企业贷款,说要发展经营,那么银行就不会放给他,因为这个人是 TM 真要创业经营啊,钱八成是有去无回了。
想放水(工具箱开大些),怕担责(避免信贷塌方)。
甚至还怕水放不出去 (主动出击,靠前发力)。
家里有水的不缺您这碗水,快渴死的人喝不着您这碗水。
大家都知道美联储要加息
大家都知道提前降准降息是为了对冲美联储要加息
如果现在真的贷款出来做什么投资,一旦今年美联储加息,大概率血本无归
所以可以判定这些钱会进入短周转轻资产的行业,也就是俗称变现快的
预测股市会大涨一波,毕竟股票买卖都很快
释放了要决堤放水来保证十二个月内不出事的信号。
这个箱子开大点?
那漏给的是 1200 个租客呢还是 1200 个房的房东呢?
有个地方不明白
既然要放水
为什么是信贷扩张,拼命给有钱人送钱?
太多的小微企业拿着经营贷去买房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意太难做,而房地产却一定会被托底
为什么不是直接给所有人发钱呢?
用满 100 减 50 的大额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它不香吗
释放了继续炒的信号
20 日更新,降息 5 pb 够干嘛?小家子气,不过也算验证我的看法吧
19 日,评论中的文字,容我复制粘贴下。
一个副行长其实也就是吹吹风,决策权由不得他定。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国应该宽信贷,2020 年就应该面向消费端宽信贷,我们利息太高了,房贷利息太高了,资金压力全转向民间,匪夷所思!
然后了这两年高利息又带来啥好处了?基本没有,大家都放水,你不放,不就等着把物资换纸吗?问题是为什么迟迟不做?
而且国内市场萧条,大家只好赚美元,现行的货币政策死咬着疫情前的国际环境,导致异常割裂,政策都要基于基本现状吧,刻舟求剑,搞得不知所谓,所以某些人的水平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但是我依然不认为美国会加息!美国真加息,说明民主党不想竞选总统了,美国不想要了!牺牲自己造福对手,甚至搞不好很长时间要失去政权的事,民主党是吃饱了?中国人把美国人太当成傻瓜了吧?太看不起美国精英吧?除非遇见什么天大的好消息(目前只看到坏消息,而经济是看预期的,预期不好,不管怎么折腾都是坏事,除非对岸某执政党自行宣布其政党非法自我取缔,重演 30 多年前),否则,不会加息!知乎上所有说美国加息的人,都太看不起美国精英的智商了,基本听他们的话,钱要赔光,能力问题暂且还可以努力改进,品德问题就是真的很无语。
还有个方法就要有点赌了,就是全面放弃某岛,让对岸几个国家互相拆台,但是一来见效慢,二来,疫情没完全平息效果也不见得会好,所以是赌,美国的国运就看疫情能折腾多久,不管他们用什么的办法,控制住疫情的影响,如果美国中上层相信疫情不致命,(不统计疫情死亡那当然很好,但是,美国很难做到,老百姓信不信无所谓,精英阶层信不信很要命呀,美国经济问题,其实都归因于疫情,疫情就像钝刀子割肉,只要没有疫情,很多经济问题都有办法解决,但疫情迟迟没法控制,加息能有多大效果?最关键是加息又不能很快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大环境改了,在套以前的老经验,会死人的,那美国加息图什么?民主党图自己准备凉吗?病入膏肓的人尚且会搏命,现在还没到病入膏肓吧?你把这层想清楚,美联储也只能做预期管理,不会加息!除非有天大的好事发生。
ps 事实上我在武汉有人做集中隔离做方仓时(不过没做方仓前,还是有点慌),就知道中国的国运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哪怕是只猪来统治,未来的大势也是我们的,超越美国真就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没人信我说的话,而现在的形势只不过是验证我的看法(2020 年我就估计会有人要偷渡回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其实也是蛮无聊的,大方向没啥说的,说了也不会有人信。
我的判断是美国短期不敢加息,那么央行偷偷摸摸说要放水,总算开始思考要不要做一件正确的事了,但偷偷摸摸说,不也就是说明我国放水压力如此之大,我们的国民饱受政治正确毒害,放水这事是充满争议,有些正确的事就是反常识反直觉反政治正确的(所谓正确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符合做的事,刻舟求剑不是正确,所以 15 年涨价去存库莫名其妙,如果 15 年忍一下,20 年放水,一压力没那么大,二经济的活力也会好很多,三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更看好,生育率不会低那么多,会平稳一些,不过也没差,战略上欧美疫情不消失,战术失误一点只是赢得不那么多罢了)。
放水得钱放哪里了?还放给那些房地产,人口下降已成定局,恒大这破事历历在目,银行敢放,私有房地产也不敢再赌了。
放给企业主?大企业主不缺钱,小企业借不到钱(国内利息太高了,利息高只能说明融资难,真不懂我国某些群体吹嘘利息高,有什么好吹的,你原来是外贸型,国外消费,那你利息高无所谓,反正不指望。现在你想转内消费,利息还这么高,真是把消费者不当人,)。
。。。。各行各业都可以说到说到,评论我可以一一论战。
最后水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其实我觉得就算全民普发钱也未必不好,至少底层有钱可以消费了,算是促进内循环了,不过。。。
至于房地产,降息太少了,也算是玩预期管理吧,别崩呀,别崩呀,凭什么别人不崩?就凭涨价去库存?(现在就算放开,估计效果也有限了,马上 00 后要就业了,00 后一不缺房,二 00 后人口就一直往下掉了,三 60 后开始退休,50 后开始逝去,除非放开外国人购房,要不然市场趋势是萎缩,预期是萎缩,怎么逆天?)
实体经济的问题在于需求端,不在企业。
你在怎么给企业减税、发钱,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没人买,只会给负债表上增加数字而已。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看看美国的发展历程,虽然一路发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这么大体量却比其它发达国家增长的更快更稳更长时间,是不是不可思议?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的发达,所以是可以借鉴美国的,想压住房地产继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大证券市场,只有证券市场这个流动性够大的池子才能抵消房地产停滞或下滑带来的流动性下降。
放水给谁,银行体系放了没效果那就放给券商,让券商拿这些钱在整个股票市场做市商。
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这话不是无缘无故说的,联想近期四大行起诉 20 多万业主断供,恒大中国,融创中国资金链出现问题,信贷塌方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全面降准,近期又降低 MLF 基准利率,不出预料很快 LPR 利率也会降下来。
就是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把一些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不是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且行且观察。
2021 年第四季度,中国 GDP 增长已经降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下降至 1.7%,说明经济下行压力很大。2021 年,进出口货物总额增长 21.4%,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2022 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不可能维持高增长,投资,消费要提速,需要政策发力,不仅是货币政策,还需要财政政策一起发力。
假设美联储缓慢加息治理美国通胀,央行可以通过逆回购、降准甚至减息来应对经济下行。
美联储对于怎么加息的心理负担小于央行的。如果美联储来波狠的,央行招架不住国内资产价格触底,美国反而是全球恢复最快的国家,可以抄底。美国出清垃圾资产又收购了优质资产可以躺着繁荣十年。
最近的经济界新名词太多,
我都懵了,容我缓缓。。。
市场也懵了,这是闹哪样啊?开始抒情怀、劈情操了吗?
“信贷塌方”,“哀莫大于心死”,“昨天的故事”。。。
边际效应。
人在钢丝上走的久了,总觉得再走一布也没事吧,不差这一步。
路径依赖下,也就这样了。
股指 etf 会有行情,然后呢?
赚了这波有命花吗?
几个发力说到点子上了,官员说话保守了点可以理解,都 4% 了,谈稳就保守了,现在就是要进取了。如果这是央行的统一口径,方向就选对了。
开工具箱,主动找项目,打提前量,都是很积极的行动,现在需要财政积极行动起来。货币、财政联动也不知道近年理清楚没有,别最后又出现互相甩锅,互相批对方怠政。两方一起发力,让中国经济转型更顺利,发展更平稳。见我写的文章:
[
中国应坚持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美冲突持续,恒大事件发酵,国外疫情恶化,使得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盛嚣尘上,从 6% 到 5%,甚至到 3%。国内 “主流” 的经济学家们不是随声附和,就是集体静音,任由唱衰中国的声音占据了理论界与舆论场。这打击了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造成对人民币及其…
9 赞同 · 2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5135313)
现在确实要找到发力点,否则银行给个人贷款额度增加几倍有什么用呢?预期不好,收入和就业压力增大,谁敢增加消费呢?信心不足,谁敢增加投资呢?所以要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我引用文章里提到的乡村振兴里的荒野重建,是一个好的发力点,毕竟我们人均都超一万二了,还有人住破土房,上天坑茅厕,就不像那么回事了。不过这个从规划到立项,估计一时半会也发不上力。
防灾基础设施升级,倒是应该立即着手。
国外编个故事,电动车就订单好几万辆,比如 Rivian,还上市了。我们国家电动车的技术积累,已经趋近成熟,但却少有在国外攻城略地的。比亚迪唐在北美就买不到,也没有企业研究一下北美市场需求,特斯拉皮卡预定量已经超过两百万辆,特斯拉加班加点 5 年都生产不过来。国内车企是领补贴领的太舒服吗?不敢走出来竞争。对有进取心的企业,金融行业应该大力支持,不能都怕担责任,光想躺着挣钱。
还有关于大数据,开口闭口谈,对实体经济的实际增长作用有多少?大数据确实能助力,但没有实体,它能助谁去? 当前还是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实体经济。
房地产不仅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金融属性。控制房地产,实际上是控制住其金融功能,像某大这么搞,还造车,咋不造宇宙飞船呢?靠房地产金融来支撑风险投资显然是不行的,有本事跟马斯克一样,移民火星也有人信。
房子的供需显然已经过了快速增长阶段,将来主要是存量调整,但由于其金融属性,也不存在大幅降价的空间。与其做减法,不如做加法,让工资性收入在分配中占大头,压缩资产收入和金融行业利润,年轻人工资自然涨上去了。
房价、地价目前还是人民币价值的锚,是人民币资产的核心,不同于美国可以放任房地产大幅波动,我们保持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是十分必要的,是保持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信心。将来逐步把基建、林地、农地等资产,都纳入市场化定价,形成巨大的人民币资产池,房产的比重就会逐步降低,就不能主宰宏观经济。当然,基建、农地、林地等的市场化定价,仅仅是发现一个价格,绝不是指突然放开市场交易,变相成了休克疗法,不能听公知忽悠,搞全盘私有化。
中国经济大有可为,也需要积极作为。不要只关注城市的 AI 等等,引领全球经济可以,走得太前面了变成孤芳自赏。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天地广阔,但切不可把农村现代化狭隘地搞成房地产开发城市化、大农场机械化、过度商业化,而是应当更专注乡村居民生活、收入的现代化,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国内外公知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此起彼伏,央行此时出声、出手正当其时。财政政策也需要清楚表态,积极出手配套政策,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了。
那些鼓吹房地产的,美元一直印下去就可以买了全世界,中国房价一直涨也可以买了全世界,合理么?
扩大堰塞湖的规模?
把问题讲得再明白一些。哈哈哈又是等后代解决。反正我这里没事。货币政策只是延后问题爆发而已。问题就在那,居民负债率高,消费水平下降,小微企业生存困难。美国证明了很多,可是我们依然步他们的后尘。可能这就是规律吧,解释不了的定义为规律就好了,反正挨过这届就行了
显然去年第四季度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没有在 12 月 17 日的降准中得到有效缓解,而是继续传导到了今年一季度。此次,央行副行长发声,已经不能说是释放信号了,更准确的说就是告诉你未来很快就会再次放水了。那么放多少、放给谁、什么时候放呢?总结起来,就是 “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也就是说水要足、要放给缺水的人、要尽快赶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放。
目前,面临的是一方面要:稳增长、促就业;另一方面要控通胀、去杠杆、化解债务危机。两者如何取舍,显然央行选择了前者。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可能仅降准降息是不够的,毕竟降准的空间也不是很大了。
懂的自然都懂。
我只是想说,老百姓一滴汗水摔八瓣儿,辛辛苦苦,没日没夜,赚来那么一点点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存在银行,希冀着给自己生活一点可怜的保障。而你们,就为了填当年你们自己挖出的坑,就把老百姓不当人的往坑里填。良心都让狗给吃了么。
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央行放水不是说直接把钱给塞给谁谁谁,重要的是利率降下来的,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本下来了。实体企业大多数都是有负债的,特别是一些低端制造业,净利率就那么几个点,利息高了没利润就只能破产。所以说,央行放水是为了帮企业一把,迈过这个坎。
经济是一个循环,是一个整体。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ppi 高企,需求减弱,上游价格上涨,中下游企业很难把这部分成本传导到消费者身上,这种情况下中下游企业就只能倒闭,企业一倒闭,老百姓失业,消费意愿更弱,这就成了一个负循环。
央行现在把利率降低,本来要破产倒闭的企业算一算好像还能维持正常经营,有的企业一看,利率也不高,再咬咬牙减持一段时间。这样工厂继续开下去,工人继续领工资,最难的这段时间挺过去,工人手里有钱了,消费自然就上来了。如此,就回归了正循环。
随便说一下美国现在的问题。美国疫情把钱发多了,保住了消费,但是价格噌噌噌往上走,去年是很多人不上班,那个时候如果加息,钱没了,还没有班上,就只能等死,经济循环就崩了;所以美联储一直在等就业数据,大部分人都有收入来源了。这时候再把多的钱收回去,反正大家有工资,也能凑合着过。
中国和美国的最大不同在于,国情不一样。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三个月不上班也能活,美国老百姓三个月不上班可能就饿死了。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呗,当今世上谁又能拒绝 MMT 呢。行动起来找个盆找个好水龙头接水吧。
这波疫情下克制的货币政策和贸易大顺差带来了很大的通胀空间,这一把水很能检验政策的决心和力度,吃瓜观察水大部分究竟落到地产还是高端制造业。
个人建议诸位拿着盆不要找地产的水龙头去接,既逆人口发展趋势的市场规律,也逆政策导向,这么干头太铁。
2021 年 GDP 不是增长 8.1% 吗?!
这还要放水??
到底是经济过热还是。。。????
我肯定支持啊,
房价涨,长痛不如短痛,赢。
房价平,再苦一苦百姓,赢。
房价跌,唯物主义胜利,赢。
翻出我半年前被删的评论,病入骨髓就来点猛药吧,赢了输了一了百了,当世那有神医。
就是市场放水,这样的资金就会留到相应的板块或者其他企业中去的,但是这样都是需要时间去操作的,不是那么快就可以处理好的,毕竟市场这块需要人气去带动他
美国打算通过加息的方式,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外围货币政策缩紧,国内经济稳增长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 4%,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共中央也明确提出了稳增长的要求。因此,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央行政策的重中之重。
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会有小幅的增长,通货膨胀率可能会有所增长。 在资本市场上,资产的定价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正常操作大概,在美元加息前加水继续疏通,保持流动性。经济下行压力大是肯定的。110w 亿的 gdp 想保持增长除非科技质变否则难度太大。
翟东升说五年脱贫攻坚虽然提高了最底层特别是农村老弱妇孺,但本质上只维持了基尼系数的一字拉平,消费依然不振中下层依然没钱,cpi 之所以涨不上去和消费端没钱有很大关系,而 ppi 不等人一路上涨。继续扩大国债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地方债虽然很多但总债务率还是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不过看这意思是要催促金融业主动送水促进流动,那还是要看放水的行业和方式,毕竟美元今年的 cpi 那加息也不远了,维持央行今年的稳定的目标以及以后彻底扭转下行压力的路还很长。
看来 2022 预期经济会很困难
生怕大家昨天没听懂,今天(1 月 19 日)又出来喊了一遍。
人行平时说话都是云山雾罩的。
但这一次的大白话是那么直来直去不拐弯,显然这是生怕大家犯迷糊啊。
话说成这样,这不叫释放了什么信号,这简直就是拿着高音喇叭在喊了。
就是,喊话调节。
尽量不动用货币工具,先靠喊话调节。顶不住在上,真金白银。
这招跟美国学的,学名叫预期调节,比如美联储天天喊通胀暂时的,三月加息年内十次。其实你看着吧。
1 月 19 日,回过头一看,怎么样资本市场不买单吧。耍嘴的唱赞歌不要钱的,资本市场真金白银不和你开玩笑,不见兔子不撒鹰。
人类的生产力还没到喊个创新就有增长,各级政府也不是都有培育新产业的能力。所以嘛,总是要搞一点点的那啥的,否则衣食住行总的那啥稳住才感消费。你都世界老二了,也不能硬去除经济规律不是。
不懂大的金融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谈谈看法。释放出来的信号就是消费侧很有问题,内需不足,经济放缓。
都知道资金要流动才能增值,经济也要流动起来才能增长,而现在流动的关键我认为是在消费侧。
目前的政策就是饮鸩止渴。现在这样的说法,无非就是说大家都不敢借钱,这里有几种,一种是企业不借钱了,为啥?企业不敢扩大生产,因为扩大了也卖不出去,借钱扩大生产找死,原来其实很多也不敢扩大生产,借的钱都进了房地产,因为房地产预期要涨也等于赚钱,21 年这操作不行了,企业方是不敢借钱了。
另一种是个人不敢借钱了,个人借钱,无非就是买房,买车,消费为啥,因为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够高,再加上房产政策原因,也消费不动。
金融里经常提的一句话,信心比黄金重要。企业不借钱,是对消费侧没有信心,个人不借钱,更是对未来消费没有信心。再加上最近生育的新闻,21 年新增人口只有 48w,除了生育观念的改变,更主要的是对未来消费预期不敢生。我认识一个企业主,年入千万,家里生了 3 个小孩还是在 3 胎政策之前,说明真正有钱人是有意愿生的。不敢生和不敢消费一样,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消费侧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企业因为消费预期不扩大生产,不扩大生产员工收入不能提高,收入不能提升就不能消费升级,这就是恶性循环。
所以,政策要系统性的解决消费侧的问题,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消费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1 房地产就是普通人的梦魇
虽然部分人确实靠房地实现了财富自由,但对大部分普通大众来讲,就是一个梦魇。房地产不仅影响当前,还包括未来的预期。按现在的婚恋观念,结婚男方的提供房,车,彩礼,房子是大头。这相当于告诉现在养育儿子的家庭,未来几十年以后,你得给儿子准备这些东西,生育成本不只体现到了现在生,养,教育,医疗,还包含未来 20 年以后的可能要承担的子女婚恋成本。可能你会说不会有人考虑那么远,而实际上大多有能力的中产家庭就是会提前考虑和准备这些,这就相当于锁死了现在很大一部分资金的流动性。这些生育成本也是现在很多家庭不愿意生育的一个很大原因。而房地产对于普通人占用的资金量大,本身流动性不太好,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相当于锁死了大部分资金在里面,很多人一生都锁在这里面,哪有其他资源来消费升级。
房地产一定要健康稳定,不然影响的不只是当前的消费,影响的还有未来。房地产不能再涨了,要真的回归居住本质,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房地产和教育绑定不要那么紧密,要规范租赁市场,要让住房的人也能住的安心,也能接受良好教育。
2 焦虑的职场环境
现在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各大公司和公务员都在卡 35 岁年龄,一方面又在给大家说 40 岁还能生,这就是很魔幻的地方。35 岁职场潜规则,最开始就是从公务员考试而来。曾经还出现过某公司对于 35 岁以上和 38 岁以上未到某级别人员全部辞退的荒缪事情。40 岁左右正是家庭负担最沉重的阶段,而一个大学生就算从 25,6 岁开始工作到 38 岁,也就 12,3 年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他得成家立业,还要考虑 40 以后的职业环境,他怎么敢随意消费升级?稳定的职业生涯才是提升个人未来消费信心的关键。
3 简单粗暴的税收政策和系统
给企业降税企业,把降的税收用于提升员工的收入。给个人降税,鼓励工薪阶层消费。
现在的个税可以说对于工薪阶层是极不友好的,真正的富人阶层还可以各种避税,而工薪阶层又才是消费的主题人群。现在个税不考虑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负担等等,对于支持消费没有任何有益之处。要盘活内需,鼓励消费升级,税收必须要改革。一方面降低企业负担,一方面降低个人税收负担。而个税这块不能简单的提升交税门槛,而是要着眼于鼓励消费。比如,个税先收上去,对于部分消费的费用可以用于抵扣税费,年底再将这部分费用反税回来。
具体操作上,每个家庭可以帮定一张用于消费的银行卡,从这张卡出去的指定消费可以用于抵扣个税。比如,这张卡在指定医疗机构的消费,用于指定教育的费用,用于机票火车酒店等费用,用于电水气加油等民生消费,用于国家鼓励的消费升级的费用,可抵除个税,年底返回。当然这就需要一个复杂的税收政策和系统来支持,而不是现在这种简单粗暴的税收系统。
4 畸形和不可持续的消费陷阱
现在有很多消费主义陷阱,虽然会刺激眼前的消费,但这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必然会被反噬。比如现在的一个趋势就是把除清明节以外的所有节日变成情人节,消费节,逼迫着男人给女人买东西送礼物。比如传统的 2.14,七夕,然后又增加了平安夜,圣诞节,元旦。再然后又增加了 3.8 女神节,又再增加 520 情人节,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才有这么多情人节了吧。还有很多畸形的消费观念,催生网贷,毁掉了不少人的消费观念甚至人生,简直就是竭泽而渔,不可持续。有人说这是资本鼓动的,但是想想,谁是最大的资本?郭嘉才是最大的资本,郭嘉这样竭泽而渔的鼓励消费,甚至是逼着消费,根本就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得愿望,如果收入稳定,未来可期,谁不愿意多花点钱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要盘活消费市场,才能持续推动经济前行。
先写到这里,写的比较乱,只是一点个人想法。
好不容易人口增长放缓,房价有回调趋势了,这一放水,年轻人买房又没希望了!
反正我看好了,每次放水都是那些投机倒把的吃的满嘴油,还 “哀莫大于心死”,我早就心死了。
2022 年 2-4 月,考验的实体行业的时候到了,
能否有足有的资金,维持企业日常运转,
能否有足够的订单,让企业看到艰难维持的希望
维持一家企业,并不用太多钱,
一旦这个企业倒下去了,那些产线,产能,都被消灭了,想要再次积累起这些社会生产力,就要付出很大的资源代价了。
现在,是救房地产,还是救实业,实业背后还有那么多工作岗位,多少个家庭的吃喝拉撒都挂靠在这些实体企业上。
钱,是给地产,让地产公司去还美元债,脱离社会运转。
还是给实体企业,维持实业存在,维持产线生产,通过实体企业付工人工资,付给上下游材料款,在内部循环流动。
要社会生产力,要工作岗位,
还是要水泥房子,还美元债~~~
我用借来的钱去买借钱做生意的人卖的东西,再做点什么卖给借钱买我东西的人。
这叫 “信心” 和“社会流动性”???
这都 2022 年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的美国都死了快上百万人了,还搁这儿加码玩杠杆呢???
翻译成人话就是:
“央行不只是做银行的妈,还要做所有金融机构的妈;不仅要做金融机构的妈,还要做所有市场主体的妈。”
这就要从央行的职能演变说起了。
最早的央行,只是作为一国法定货币的发行机构,以及国库的管理机构。然而,随着以纸质货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取代实物货币,支撑经济运行的不再是从地底开采的贵金属,而是所谓的 “信用”。央行开始承担维持信用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职能。利率和汇率是信用货币的价格,央行要维持信用货币价格在正常的区间运行。
开始的时候,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玩家,央行想要干预经济必须从银行下手,于是就诞生了最早的央行政策工具:再贴现。通过制定再贴现利率的高低,央行实际上对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价值进行了托底,提供了一个看跌期权。只要银行遇到了流动性困难,就可以把手里的资产,贷款或者债券,拿到央行要求兑换成货币,重新获得流动性。只要央行觉得市场利率太高了,央行就可以通过再贴现窗口,设定低贴现利率,鼓励银行把因高利率而贬值的信用资产按照更低的贴现利率换取更多货币。兑换成至于哪些资产符合兑换的条件,可以换多少钱,就属于央行的政策工具箱的一部分了。
后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券商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市场上的重要玩家,债券在金融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债券的价格成为了影响利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于是,央行将全体金融机构纳入了调控范围,推出了新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当市场利率过高时,央行从持有证券的金融机构手上购买证券,为金融机构补充资金;当市场利率过低时,央行向持有现金的金融机构手上出卖证券,从市场抽走流动性。根据债券的种类不同,期限不同,公开市场操作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MLF(麻辣粉),MLO(麻辣藕)等等。央行成功将券商绑上了自己的印钞机
但是,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这就要介绍一个市场被市场忽略的金融机构:货币基金(MMF)。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基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一个简单的传导链是商票。哪怕是实体企业,金融也会通过商票利率的高低也会影响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在发达国家,持有商票的往往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一旦恐慌席卷金融市场,投资人大规模抛售货币资金的行为极容易造成踩踏效应,推动利率上行,从而压缩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货币基金也是对冲基金杠杆资金的重要来源,利率的轻微上行会导致大量高杠杆运行的对冲基金不得不选择减少仓位,以换取流动性。集体的理性创造了一个集体谬误的恶性循环:资产抛售,流动性被哄抢,利率进一步上行;利率上行导致进一步的资产抛售。
于是一个更加激进的做法浮出水面:
既然央行可以直接向银行,向券商提供资金,那它能否向货币基金,向保险,向对冲基金提供资金呢?
这一做法有一个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直升机撒钱”,或者资产购买计划,各式各样的 Lending facility。央行直接从各个金融机构购买符合条件的资产。更多详情可以关注美联储的官网:
Federal Reserve Board - Funding, Credit, Liquidity, and Loan Facilities
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工具箱的扩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央行开始对越来越的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市场主体持有资产的价格托底。(未完待续)
信号就是考验谁是基本盘的时候到了
贫富分化和国本你只能选一个
再说也没意思了,历史周期律就在那儿摆着
放心,历史规律无人能挡,楼市怎会令人失望呢?。
房价要涨
合格的贷款人没有了,不合格的不肯上当了
意思是还顶的住,不着急。
哪一次喊话不是当刁民才有统战价值?做好自己的事就完了。天塌下来川普顶着。
美元加息,全世界的钱都会变成美元,这个变成美元的过程就是各个发展中国家的优质实业会被卖掉变成美元。
国家没有实业就是没有骨头,立不住的。
本来年轻人的信贷的问题就多,现在还借?335 岁以前能挣钱,35 岁以后呢?最开始允许民间借贷就是一个补不上的大坑
为啥总有人会觉得在全球新冠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经济基本面还会非常好?
保证美元抽水下的人民币流动性
制定信贷的黑名单和白名单
中央级信贷方向——新基建和制造业,行业黑名单、行业白名单;
省市级信贷制定具体信贷大中企业名单的黑名单、白名单;
县级制定中小微企业的黑名单、白名单。
精准到具体企业、工商户
前天还是经济增长接近 10%,工资涨,物价平稳,外贸大涨,形势一片大好。
今天你告诉我要信贷塌方,要放水?
水去哪?
楼市各种限购,还有个房产税的雷,没人敢碰。买房是凉了。
不买房了,离婚率大降到令人怀疑人生。
原来以前一半人离婚是为了买房。
去股市?
去实体经济?
看看水怎么放。
日本的泡沫最后阶段有一波大放水。我们会重复吗?
没用了,信心已经没了,要重建市场信心至少还要 6 到 12 个月。
只是身边统计学,不做负责任的推论。
本身供职于 TOP 地产公司,这些年几乎全行业的疯狂和全民营销下,按理说对这帮最夸大其词,听风就是雨的群体来说,本月 LPR 准备下调按常理是个制造焦虑的大好时机,结果整个朋友圈一片寂静,从高管到基层没有任何反应。
不配合一波全方位多层次的高密度炒作,估计市场都难有波澜。
这就不知道国家和市场各自在第几层了
反正按年后的市场反应就是市场认为赶紧跑,“老乡别走” 不能信
你越说的急切, 越理解为要赶紧跑, 不能信申公豹的道友请留步
刘总司令胆小如鼠,求稳!求稳!
2022-01-19 09:19· 光明网
中新财经 1 月 19 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 18 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 本身就是最大的 “进”。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
刘国强称,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怎么发力?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完)
1、可靠消息:股票机构和社保基金共同联合 10y 重仓该股!2、流通盘极小,容易控盘,主力资金拉起来非常容易!3、筹码集中,上方少有套牢盘,多数是良好的趋势,主力启动意图明显;4、量能开始异动,仙人指路指明了方向,连续多日资金净大单净入扫货,呈多头趋势,13 日线金叉 34 日线,投石问路短线出现;5、股价较低,幅度空间大!目标明确。目前已经调整到位,即将再次开始拉升,机构预测上方空间超过 150%,老地方~ 工盅呺:丁 风 点 盘 )注释下‘跨年’即可,散户不易,愿意共享!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1-19 09:19· 作者:光明网
原文链接:今日头条
大水漫灌:田间不修沟、畦,水流在地面以漫流方式进行的灌溉,多用于牧草灌溉自流灌溉 :借助于水的重力作用,通过引水、输水、配水等设施所进行的灌溉。 灌溉水源比灌溉田地高, 灌溉水可以靠重力自流进入灌溉田地的灌水方法。
聚焦地产的人太多,看上去是都怕了。这里我来唱个反调:这波放水作用到地产上还要 6-9 个月。在这之前如果能够通过放水促进地方新基建与个人消费提升,那么就可以在放水作用到地产前把闸门关上。
唱这个反调的原因有四:
当然也不是说放水不会影响到大家,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也会导致消费领域需求上涨,进而造成各类消费品与服务的价格上调(顺便释放因大宗商品涨价而造成的消费品涨价压力),两者结合这个涨价空间就很大了。
所以大家与其关心房价是否涨,还不如关心馒头酱油理发涨不涨更实际一些。俺的判断是这些在 2022 年涨 30% 或以上都是可能的,所以春节前抓紧时间囤点货。
放水的大部分是群体负债,小部分是通胀
群体基数够大的情况下,人心趋势不塌,负债塌不了
后续还会降息,形势不等人,时机稍纵即逝。
最近身边好几个同事在看房了,目标很一致:学区房 + 二手房,因为学区房新盘根本就没有,如果继续降息毫无疑问会有更多人进场。
至于房产税,可以歇会儿了,四季度经济增速不乐观,再坚持搞房产税,楼市和消费又不用振兴了。我一直认为:普通人交多少税必然减少更多的消费,对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房产税最好的时机已过,慢慢等下个时期吧。
至于新增人口问题,更不要多想,先把眼前难关过了再说吧。
小箱子里拿出个锤子
欢呼吧
对冲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国内流动性紧张的风险,避免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比如,房地产风险,银行风险……
前面有现任这种操作水平的,得上数到老朱了,可惜老朱只做了一任,要不然房地产问题也不会这么严重……
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一是充足发力,二是精准发力,三是靠前发力。
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这些年财富增值就是靠的房产。真要是搞崩了,真是全民掠夺。最后只怕还要被资本来抄底。而且对于持有大量流动性资产的富裕阶层来说,房价涨跌真就影响不了他们。
所以,虽然说房住不炒,稳定楼市,但是从来没有那个说要降房价吧。而且就这样弄的大家都不拿地,地方政府自己围自己的标,还能玩多久?等到供应量下降,到时候想压都压不住。
归根结底,还是这个矛盾被带偏了。
商品房房价高其实并不是问题。重点是你要有大量的保障房能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味的丢市场上去。
继续放水 和美国背道而驰
这下有意思了
我们不怕通货膨胀
美国帕斯了通货膨胀
这就有意思了
美国你亏得起吗
差不多意思就是货币政策明牌了。从上一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来看,当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不急转弯,然后在后续的表态中删除了 “不急转弯” 的表述,很明显在上年的下半年货币政策出现了转弯的迹象,例如 MLF 的放量、央行公开市场放水量明显加大,直到上年 12 月的降准和 LPR 一年期下调,都说明货币政策完成了转弯。
进入今年后,央行直接明牌了,各种降准降息接踵而至,首先是 MLF 和公开市场 7 天逆回购下调 10 个 bp,接着就是央行副行长表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跟着 LPR 一年期下调 10 个 bp,五年期下调 5 个 bp,符合市场的预期。那货币政策也由不急转弯,到完成转弯,再到现在的轰油门,不难预测,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宽松货币政策工具出台,整个市场也就资金泛滥了,可能会出现之前的超级宽松。这个我们可以由之后的股市可以得到印证,因为股市从来都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货币量上去了,钱多了股市自然就涨上来了。就像上两年欧美的经济因为疫情原因都是停滞或者发展缓慢,就是因为超级宽松的政策,所以欧美股市都创下了新高。
对于我国不停降息降准,市场预计是在为宽信用铺路,想要实现宽信用必须要有货币支撑,而宽信用跟宽货币不一样,它是不会像货币政策那样立马生效,它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往往比宽货币来得晚几个季度,因此央行也在不停的表示要政策超前发挥作用,主要目的就是让宽信用按预定计划实现。
夜壶要启用了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今天美国因为新冠死亡人数又增加了五千人。
MLF,降准,降息,降首付,松限购
结合之前某深圳大 V 无事发生一事
大胆猜测后面会玩 ABS,REITS
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目前举债发展的大趋势下,许多企业每年信贷利息就很大一笔开销。所以央行也是为了许多这样的企业不倒闭,避免出现明斯基时刻,债务危机,就开工具箱支持他们活下去。
要避免的事情正在发生
鼓励大家借钱过年 鼓励企业借钱发年终奖
但是今年估计很多人不能回老家过年啊,不用撑门面了,需求端不旺盛啊。
劳动收入上不来,没有积累,就必然没有消费。负债给的再多都没用,除非不用还~
现有矛盾唯一一条路,打土豪,分田地,重建社会分配逻辑。
许家印的功德碑又要立起来了?
我有个办法,不用两万亿,每年新增 500 万新生儿。
国家一分钱不出,给年轻人发房子。
具体步骤如下:
1,选一些房价崩盘的城市
2,政府集采房子,以市场价 1/2-1/3 价格从开发商集采(招标)新房。该政策一出,市场将观望,政府成为唯一的购买主体,想买什么价格就能什么价格。
3,以集采价格(预计一套 100 平 15 万)上市销售,仅面向新婚人群。
4,新婚人群孩子满 10 岁未离异,获得完全产权,否则要补缴差价。
5,该城市推开房产税代替土地财政,该城市对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免税。
以上,一分钱不出,每年创造 500 万新生儿。
缓解贫富悬殊,缓解地区差异,推进城市化,不冲击一线城市土地财政。带动装修建材一系列产业。
受冲击的唯独三四线开发商,但是拿一笔集采的钱清算债务迅速破产,比温水煮青蛙慢慢拖死更好。
有人觉得半价集采房子是明抢开发商。那请问 10 年涨三倍是不是明抢老百姓。
具体操作不用政府下场背骂名的,政府只用在房价下跌的三线宣布大规模开发共有产权房,然后授权某国企集采房子就行。表面上依然是市场行为
Ps:统一回复,鹤岗价格低,年轻人为啥不去。答:鹤冈的房价依然高于他的使用价值,这个价值包含生活成本和工作机会和医疗教育。
我们仅拯救有产业基础,基本面尚可,市场价在 5000-10000,但泡沫高企,导致阴跌不止,库存高企,有价无市,但房子本身有居住价值的三四城市。因为高房价,购房需求未充分释放出来的城市。
我们拯救的是月薪三千的广大在小城市岁月静好的年轻人,不是月薪上万,只买一线的知乎人。
当三线库存被清理,装修建材家电市场被激活,就业被保障。解决了三线,国家才有精力解决二线,然后一线。改革求稳求循序渐进。
整个过程需要 10 年 - 15 年。
学日本央行,直接下场买 ETF。指望大家继续加杠杆很难。
就是预期没有了!怎么办!那就试试放水重新构建预期。
真的不考虑强推数字人民币,然后发钱吗,真以为中国人不花钱全是爱储蓄吗
不知道,只知道,亏傻了。
不懂。
又要金融创新了?
首先,从外围的大环境和内部环境就可以看见了
外围环境,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国外多国放水,别人的水是放到了人的手里, 当基层有了钱当然可以得到发展,稳住经济,当然了,大头还是上层社会的精英带走了。所以 2021 年美股市场还是最优秀的投资市场。
如今,美国开始加息,美元回流美国,当然资金趋利,还会会到美国去,加息对于美国其实会带来更多投资,不要认为加息对美帝负面影响大,其实影响的还是美国之外的国家更大,毕竟金融体系的霸权还是美帝说了算。
所以在美国方面已经确定加息的情况下,我们会提前降息对冲,这样才会去抵消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虽然不能完全抵消,可以预防产生的大的恶果.
听你们的意思,房价又要暴涨?
我以为中国房价不是世界第一吗?
怎么。还要宇宙第一?
算了,一条路走到黑,涨吧,毁灭吧,一百万一平指日可待
累了…… 反正买不起
这个钱你给我我也不敢花
我自己做小生意的
根本没人理你
你想贷款?证明来摆
我经营不好或者周转有吃紧才借
不给你啊,你是啥啊没钱给你
不过真的敢借给私人奥
真的牛皮
[
央行降息重大利好,释放哪些信号?
央行降息重大利好,数字经济全面爆发!原创 量子投研 量子投研 2022-01-18 09:19 收录于话题 #数字人民币 3 个 #车联网 2 个 #央行 1 个 #数字经济 3 个 #智能汽车 2 个 市场表现 【1 月 17 日:创业板延续反弹涨 1.63%,数字经济概念霸屏涨幅榜】 指数午后维持高位震荡,…
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8815784)
[
重磅:LPR1 年期与 5 年期利率均下调!
重磅:1 月 LPR 出炉,1 年期与 5 年期品种利率均下调!原创 量子投研 量子投研 2022-01-20 09:41 收录于话题 #LCD1 个 #大飞机 1 个 #新冠检测 1 个 #股票 1 个 #钢铁 1 个 市场表现 【1 月 19 日:创业板指缩量跌超 2%,锂电、军工等赛道板块领跌】 创业板午后一度跌近 3%,深…
0 赞同 · 0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9720383)
所以房价还要涨?
这贷款多是一件美事啊. jpg
咱不懂经济,但是我觉得。不存在问题的经济体是不存在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
所以我觉得只强调好和不好的都是不客观的。
给普通人发钱比给企业和有钱人发钱有用多了,给企业和有钱人发钱,即使扩大投资和生产又如何,东西卖不出去,不还是死局
房地产就没指望了,最多给点钱让国企替 hold 不住的民企收尸,保交楼。。。
放一点给基建投资,多放给战略性产业、自主研发的各产业
还有就是小微企业,确保就业不要崩
出口部门拜疫情影响,还是挺红火的,也还可以挺一挺
利好房地产,急需买房的人都是买涨不买跌的,等着看吧,恒大会活,房地产会再度起飞,美国房地产占 gdp 比重大约 13%,中国才 8% 左右,还有提升空间。
不管是股市还是期市,和地产基建相关的东西都在猛涨。
部分企业大范围裁员,被裁人员背负债务,短期内存在信贷塌方的可能性,
出台货币政策,提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些,也是为了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
稳定市场经济的同时,安抚民众心理,
你看国家是有政策的,你也要有希望啊
吸一口。我保证这是最后一口了
就看后面股市怎么走了
这手段,怎么这么熟悉
美联储鹰派加息的预期管理,但现实是货币脱离金本位制后熵增的程度非常大,美国自发出清所带来的影响之大并且难以掌控预估,谁能预知潮汐操作后的美股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反弹?
人类历史大体是一部经济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烟花后文明是否重开?
你就直接说这次想涨多少就完了呗
贱女对于渣男,会自我攻略,想想怎么薅羊毛吧
现在不提房住不炒了
2021GDP 不是涨了很多吗,怎么还经济下行???
看到 “塌方” 是写对的了。嗯,权威媒体果然实力不俗
房价↑↑↑
涨工资促消费!创造一块钱价值,发一块五。别创造一块钱价值,发五毛啊!
希望政府重新放宽环保问题,让工业有由喘气的机会,
原来由于疫情而转移来的订单减少外需降温,内需不足 ,能投的项目不缺钱,既要又要很难办的
不管是炒股还是经营企业,左侧扩张 (买入) 活下来会很爽,但大家都知道左侧尽量不加杠杆的道理
是啊,大企业经营中很害怕银行不给贷款了
为什么一扯到放水就要扯房地产
去年放了多少水了, 连一滴都进不去房地产
怎么到现在还有人头铁
放水是 100% 放的
但去哪里都进不去房地产, 这是 1000% 的
天南海北任我说,说说而已:
1、
私以为,房地产政策来的不是时候,或者说是来得严格了一些。要牛逼,一开始就把门槛设高一些,不准期房只准现房销售,二十年后也不会大面积的企业违约和破产重组了。
这当然是马后炮、是废话了,但是呢,面对现状,长痛不如短痛,权衡之下,机会成本是比较小的选择。
短痛是什么呢?关联行业大面积萎缩,从业人员,估计三十千万短期失业。
2、
财政政策不敢轻易用了,地方债已经很恐怖了;这时候提货币政策,影响的是普遍面,具体到企业、个人头上,感受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你说 5 年期 lpr 降几个几个基点,九牛一毛,根本没感觉的。
至于刘副行说的找好项目、主动服务,这个嘛,权力寻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得区分企业性质和获得成本。
现在是催金融机构放贷,相对地,显得以后还贷就不那么明显和迫切。因为人家不怕 + 无可奈何,谁敢欠银行的钱?肯定不是你我这样的老百姓了,自然就是地方政府和国企啦!
要知道,普通人房贷欠一个月都紧张得不行!
3、另外说的什么靠前发力,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说了!
涨价去库存 start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说明后半句话快了
又要放宽信贷?
为啥不全民发钱呢?
给富人充足的流动性难道就不会通胀了吗?
给富人放水难道就能创造足够的需求了吗?
所以为啥不全民发钱?
❶ 可赶上这拨了
1949 年 1 月 15 日,天津迎来了解放。在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下,身患重病(肺结核)的相声大师郭荣起被送入干部疗养院,并奇迹般地康复。
出院后的郭先生焕发了第二春,积极参与曲艺界的革新,推出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例如,他把解放前的天津市井笑话整理、改良为一系列鲜活的相声,包括《打牌论》、《改行》、《钓鱼》等。而他的师兄马三立,则慧眼识珠地相中了《钓鱼》的小段,亲自打造为相声经典。
相声中,作为 “除了鱼,什么都能钓上来” 的钓鱼佬,为了面对家人的疑问,不惜买了四斤鱼,然后还没进门就大声嚷嚷:
孩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
时间来到了 2022 年 1 月 18 日,嗷嗷待哺的企业大佬、金融圈人士都在大大小小的各种群组里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大家纷纷表示:
真不枉姥姥烙的仨饼,可赶上这拨儿了!
❷ 央妈的罕见表态
1 月 18 日下午,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 “2021 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 上表示:
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
为了照顾个别同志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听力水平,刘副行长不但敲黑板画下了重点金句,还随后掏心窝子地用上了大白话对 “怎么发力” 进行解释。
首先是充足发力。就是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其次是精准发力。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
最后是靠前发力。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拖久了市场就会 “哀莫大于心死”,要抓紧做事,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
这么坦荡到近乎直露,简单到等同于粗暴的措施,是过去若干年来前所未有的。
❸ 科学理解 “充足发力” 的两个目标
“充足发力” 有两层深意:
一方面是告诉不那么灵泛的企业与居民(鬼精鬼精的金融业人士不需要提醒),**你们不要底气不足,该借钱的时候还是借。**清华北大不如胆大,别教条地盯着自家财务数据,可别直接倒下了,扶不起!
另一方面则是敲打敲打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根据 1 月 12 日央行发布的 2021 年 12 月的金融数据,12 月新增信贷 1.13 万亿,环比降低 11.02%,即使相比 2020 年同期也降低了 9.72%,信贷萎缩趋势明显。
而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众多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的市场环境下,信贷增长放缓似乎是更正常的势态。
然而,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如何实现总量稳定与信贷不塌方的双重目标呢?很显然,当 “忠孝不能两全” 时,就必须要抓大放小。一个大胆的推测是:
“货币总量”与 “信贷不塌方” 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有所侧重,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
所以,水龙头再开大一点,没毛病。
翻一翻历史备忘录,2020 年 2 月央行提及 “信贷塌方” 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就由 9% 上升到了 11%,并全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❹ 精准发力:转变喂饼思维
相对而言,“精准发力” 的理解最没有歧义。具体是指:
在连续 5 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应当主动出击,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空间。这就要求金融企业转换思维,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
至于以前的放贷大户房地产业,现状就比较微妙:
在总体上,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但具体而言,它本身并不是伟光正的精准滴灌客户,这次不再是阳光普照。
1 月 11 日,多家银行表示:
已做好房地产并购贷款等业务的额度安排,日前收到监管层要求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并购提供金融支持的相关通知。
1 月 13 日,某房企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时承认:
房地产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该消息属实…… 有部分央企、国企正在多方接触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买卖双方及相关中介 “暗流涌动”。
❺ 靠前发力有玄机
其实,刘副行长发言中,最让人吃惊的是 “靠前发力” 的表述:
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1 月 17 日央行曾发布公告,宣称已开展 7000 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 1000 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但为了满足存款增长需要,2022 年银行准备金账户需净增 1.5 万亿元。
由此可以估测,央行还需要至少一次降准操作。考虑到讲话中 “靠前发力”、“一年之计在于春” 等表述,今年一季度降准的可能性最大。
——说不定就是春节之后呢。
❻ 保持清醒
再次总结一下央妈的苦口婆心:
① 水龙头要拧大一些,免得浇不到;
② 要积极主动地送水上门,照顾老弱病残;
③ 把送水工作做在前面,避免 “水没到、人没了”。
面对着央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你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反正,一定要站在 “量大管饱” 的大势这边。正如《钓鱼》里的台词一样:
嘛玩艺儿,二斤多?介就是四斤,掌柜的还给饶我两条…
所以,今天(1 月 18 日),银行股已经大涨,部分券商分析师高调憧憬 “剑指 6000 点”,这是必须的。
只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要肆意妄想,无法无天。毕竟底子太差的话,麻布袋也绣不出花来。
例如,综观我大 A 股,总有一些奇葩股票真正践行了它的特立独行。也就是:
大盘涨我不涨,我和大盘不一样;大盘跌我猛跌,大盘对我有影响。
全文参见: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 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看了这么多分析都是说房地产有可能要涨,
那挺好的啊!
这样政府有钱了,赢!
房地产公司有钱了,赢!
炒房客有钱了,赢!
我这种的本来就买不起,涨价后就更买不起了。
索性不买了,认清现实,也是赢!
我这么粗略一看就是赢四次,那肯定是好事啊。
我大力支持!
(1)身体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强烈的依赖性。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课题。
(3)毒品危害人体的机理
我国目前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属于阿片灯药物。在正常人的脑内和体内一些器官,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于阿片受体,调节着人的情绪和行为。人在吸食海洛因后,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冰毒和摇头丸在药理作用上属中枢兴奋药,毁坏人的神经中枢。[1]
我就想问,这波操作之后能不能直接炸了,快点炸吧
当 2% 的人占有了 80% 的财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跟那 98% 的人毫无相干。
1 月 18 日,国新办举行 2021 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一席话,带火互联网,刺激得各路期盼继续降准降息、货币放松、贷款放水的大神、小神们口水流了一天,据说昨天一天纯净水的饮用量和茶叶消耗量比前天翻了番。
新闻发布会上,刘国强表示: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 “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金融部门要主动出手,靠前发力不能拖。**刘国强这几句话,立马出现在数不清的自媒体账号上,并被解读成春雷滚滚,给全国希望货币闸门大开的人,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对此,我暗自惊讶。原因么:
比如,针对记者询问 “在 1 月 17 日降息(MLF 中标利率)的基础之上,下一步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如何,尤其是 1 月份是否还有降准及降息的空间”。央行的领导表示,这一操作是为了增加流动性供给,提前对冲 1 月份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加快发行、春节前现金投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下一步观察利率要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看实际的贷款利率变化。另外一个角度,要看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再比如,刘国强还说了,2021 年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率为 272.5%,比 2020 年末低 7.7 个百分点,连续 5 个季度杠杆率下降。当前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预计 2022 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不知道大家读懂了刘国强说的 “2022 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 是什么意思。我想,如果增发货币量比去年多,杠杆率恐怕要增加,那就不是基本稳定了吧。
再比如,对于房地产,央行领导表示, 央行仍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根据长效机制的安排,保持基本稳定。根据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体要求,稳预期首先就是政策预期要稳。下一步,央行将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其实读了这三段话,大家都应该明白,这三段话才是新闻发布会上的正经内容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干货。而刘国强的 “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金融部门要主动出击、要靠前发力不能拖” 三句话,只不过是向银行系统提出的工作要求,与货币政策毫无关系。但因莫名其妙击中了大家的内心渴求,居然成了发布会上最吸引人的内容,并被解读为最新的货币政策。
2021 年,我们的社会融资存量已经达到 313 万亿了,而 GDP 只有 114 万亿,宏观杠杆率已经达 275%,虽然比疫情最严重的 2020 年的 280% 要低 5 个百分点,但比疫情之前的 2019 年要高 20 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宏观经济杠杆率是从十年前的 160% 狂奔到 275% 的,杠杆率的加速度基本上 2 倍于 GDP 了。
如果不清楚 275% 的宏观经济杠杆率有多危险,看我算笔账。按目前 5% 的房贷利息计算,313 万亿元一年的利息需要支付 15.65 万亿元,占 2021 年 GDP 的 13.73%。也就是我们的 GDP 的 13.73% 要用来支付利息。我们宏观经济的平均利润率有多少?A 股上市公司平均 ROE(净资产收益率)约 7%,如果计算含有债务的总资产收益率,还要打五折以上。
所以啊,我们去年一直在降宏观经济杠杆率,不降不行啊,太危险了。刘国强心知肚明,所以在新闻发布会上才说 “预计 2022 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
辛苦一年降了点杠杆率,当然不能第二年又加上去,头年降二年加,货币政策岂不成了儿戏?但市场预期又那么强烈,怎么办?
好在中国人的学习模仿能力特别强。马云学习亚马逊做了淘宝天猫,跑到美国上市了。央行立马学习了美联储的金融心理战,喊话调节术。从美元加息预期到美元加息预期提前,你美联储可以天天喊话调节引导市场预期,我央行央妈也一样可以学啊!刘国强这招,就是尽量不动用货币工具,先靠喊话预期调节。
实在顶不住,该怎么应付?央行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说了:下一步观察利率要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看实际的贷款利率变化。另外一个角度,要看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后面是关键,要看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国际经济形势、美元货币政策,这当然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嘛!
剪切、曲解刘国强讲话为 “水龙头要开大点、要送水上门” 的人,多为职业投资人、房地产行业人士,借曲解刘国强讲话造点势而已。比如这位滚雪球的猫菲特是这样解释刘国强的话:
充足发力,不管外面水龙头的松紧,咱这里的水龙头必须要开大一点;
精准发力,不仅要放水,还要主动出击,送水上门;
靠前发力,打点提前量,万一渴死了再送水就晚了。
首先,这解读不合逻辑。
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取决于 “存款 - 保证金 + 央行货币工具如中期借贷便利和短期逆回购 + 金融债券”。除了存款是市场行为,其他哪一项不是央行手里的政策?央行不降准降息增加金融发债规模,商业银行的水龙头开得再大,又有何用?央行给一吨水,商业银行就放不出 1.1 吨。其实刘行长说“把货币信用箱要再开大一些” 的目的,是避免信用塌方,避免再出现 HD 那样大规模的违约事件,并不是要圆某些投资客财务自由和房企房价再涨的梦。所以说啊,把刘国强的话解读到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开大放贷的闸门,这不是忽悠不懂金融的外行吗?
其次啊,你上门送水,送给谁?谁敢收?
我经常收到各种什么为你准备了几十万、几百万贷款额度的短信电话,相信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会收到类似的贷款信息。你会跟他们深聊,去贷款吗?你送我的这东西是负债,你送我就要?
最近十年二十年新增的贷款、债券,都是哪些行业?政府啊、政府投资平台啊、房地产企业啊。负债超过资产的,不都是这些行业吗?我们的政府不是美国政府,是不可能因为还不上贷款倒闭的。房地产之所以债务越陷越深,是因为二三十年以来持续高涨的地价、房价,增加幅度几倍于贷款、债券的利息。因为有这个涨价预期,银行才敢放、房企才敢贷!如果房价稳定不涨甚至下行了,房企别说还本,利息都难以承担,所以才有恒大之类的爆雷故事。
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就这一条,我相信银行是不敢继续给房企加杠杆了,收都来不及,还加个屁!只要房价稳定不涨,地皮也就难以升值,地方债、政府平台融资,也是危在旦夕。估计也难以大量承接新增债务。做实体的,很多中小企业去年上游涨价两位数,下游价格只涨了 0.9%,原本就危在旦夕的中小微民企,在去年这个结构性通胀中备受煎熬,倒是真的需要钱,需要贷款支撑下去才能维持、发展。但是,他们普遍缺乏足够的抵押物,银行送水上门,他们肯定开心,但银行一看,他们连盛水的桶子都没有,没办法倒水啊!这水也送不出去啊!
刘行长督促金融部门去送水,其实是提醒银行注意 “优化经济结构”,之前重点送给房地产之类的水太多,现在要适当对一些小微企业进行 “精准滴灌”,不过这太难,原因上面也讲了。
18 号刘行长的一席话,被各路神仙解读得热情澎湃,似乎美元加不加息都不重要了,之前的债务存量有多大,也不重要了,央行放水万事俱备了。这跟我的解读显然相距甚远。不过我怎么解读,也不重要。因为市场总是最灵敏的、最聪明的。上面这张截图,是刘行长讲话发表之后第二天—1 月 19 日的 A 股收盘。这张图就是市场给出的解读!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过完春节就把二手房挂牌价提高个 15%。
2022.1.20 更新,5 年期的 LPR 降了 5 个基点。
我的第一反应是,一些地方 ZF 的财政问题已经到了 “积重难返” 的地步了。
就在不久前,美国决定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然后我们宣布放水。
众所周知,世界的经济周期都是以 “美元潮汐” 周期同步,通常情况下美元放水,世界各国跟着放水,美元加息,世界各国跟着加息。
这次反向操作其实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在疫情的后期我们其他国家其实并不在一个频率上
服气,在工具箱里挑挑拣拣,发现还是老工具最好用。
在自然规律面前,总有人觉得自己是特殊的,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普却信
差点就以为自己半年前高位接盘了,吓死我。
果然 drug 不是想停就能停的。
这很显然,我国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这么久,但一直还是很高;地方债(显性隐性)尤其是市级及城投企业的根本不可能还上,放水是唯一也是必然选择。
但是,英国已经加息了,就业恢复差不多的美国今年也一定要加息。胀得这么厉害,利率又不加反降,长期稳中向好,外资是一定要走的;流动性又不够,又得放水。该补的通胀还得补上啊
再多说两句不沾边的:
央行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保证国内的经济平稳,保持国际的收支平衡,这两件事本身会具有一定矛盾性。最简单的就是在美国加息的时候,我们要不要加息。我的答案是先不加,看外汇流出的情况再决定,在引起恐慌之前加。
这一轮放水就是告诉银行大胆贷出去,给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现在实体经济怎么样,大家都有目共睹;如果信贷不够,甚至以前的债到期之后不能够展期,系统性风险就引爆了。但美国加息之后,外资走一部分,市场流动性会更不够。这时候降准,会让银行资本充足率低,降息会让外资走的更快;但要是加息,会让流动性更差。这就是矛盾之处,但我国外汇储备是 32501 亿美元,处于较高点,还是可以扛一段的;优先保国内经济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病急乱投医,现在匆忙上马的大多可能会打水漂。因为人口趋势这几年急转直下,政策却还是惯性大扩张。到没钱的时候,该有多会心疼这些钱。
央行重磅发声,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 本身就是最大的。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的更大一点;二是精准发力,金融部门要主动出击;三是靠前发力,抓紧做事不能拖,要走在市场前面。
这是什么信号?翻译一下,第一,水龙头要开大一点,第二,送水上门给身强体壮的;第三,等渴死再送水就晚了。很久没看到这么急的表态,政策已经在打明牌了,你们懂的!炒股跟政策走,一定要站在央行这一边!
央妈宣布降息,继续吹风,说明经济压力较大!同时也意味着,2022 年信贷不差钱,龙头会开大一些,而且马上就发力!宽松无熊市,对大 A 不应该悲观。另外对房地产的表态也非常积极,楼市有可能走出寒冬。
实业利率和房贷利率都太高了。
经济规模和美帝差不多了,工业产出世界第一,哪还有什么增加值?全世界都是 0 利率 1 成首付,我们 5%~10%?
资金成本贵,哪里来的盈利机会?
银行那头,民企的项目,贷了可能收不回来担责任,不贷又没什么损失,为什么要贷?
“信贷塌方” 这个说法,上一次被提及还是 2020 年 2 月。当时的 M2 月度同比不到 9%,然后就蹿到了 11.1% 并保持全年两位数的增长。同年,沪深 300 指数涨幅为 27.21%
当下重提 “信贷塌方”,而 M2 又一次来到了 9% 附近。如果同样的剧本再来一次的话,今年沪深 300 指数有去 6500 点的机会。
在没有相关数据参考的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种情况,金融机构不愿贷,包括申请贷款而得不到(无论因为行业限制还是资格不达标),或者额度不足无法满足需求。后者可以通过金融政策工具轻松解决;而前者则需要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等,这既是对金融机构的考验,也是经济活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第二种情况,实体机构不想贷,这根本源于经营者对经济前景、行业前景的担忧,这就不是单独的金融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当前生产能力过剩,而有效需求得到抑制,这可能是哑铃的一段甚至中间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欲望被抑制,在基本需求被普遍满足之后没有进一步的消费欲望和能力,这是社会问题。由此而导致生产端、企业经营者陷入在不能做大蛋糕的前提下的竞争环境,实体缺乏扩大经营的冲动,同时社会越来越缺乏蓝海经济领域,进一步压制投资冲动。
这篇回答我贴了无数遍,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真相都在这里。
一切都是凯恩斯主义的后续,本质上还是杠杆拉动经济,最终结果也就是继续加大贫富差距,对于底层人民,保证大部分人能吃上饭就行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吃得好不好,有没有其它需求,暂且不考虑,仅此而已。
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人活在当下,身死之后,管他巨浪滔天,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啊。
具体结果就是,就是房价不断上涨吧。
大家可能以为房价是国家与开发商的矛盾,但是房价本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源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要另寻财政出路。
最后,希望大家好好看看那篇回答,一切都在其中了。
https://mp.weixin.qq.com/s/pkLld2A93Uii-gNnShGHdg
今年的贷款任务下来了,和去年比,翻倍
**今天央行的发言,一半是说给市场、企业、居民,你们不用那么慌,该借还是借;另一半是说给银行,**你们不要再捂盘惜贷,要主动出击,水龙头开足,送水上门。
那如果真是这样,应该怎么做?
鲁迅曰:
——久旱逢甘雨,难道你还借这场雨去洗你那落满灰尘的小茶壶吗?
——还不赶紧拿洗澡盆出去接。
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1. 疫情后期的经济环境因素,比如美国加息等
2.RCEP 的正式启动
3. 近些年国改,混改,反垄断等手段的实施与效果(不说太多)
4. 一带一路的持续升温和推动(参考海合会,土耳其,伊朗等近日的到访)
5. 国内科技,专精新,新能源,碳中和的转型和加速
6. 经济结构性维稳和对冲国际变化
……
顺便提一下,近期股市的表现只是表面现象,节后大概率会回复正常
人口是小问题,饿死才是大事情。没房生不起孩子算啥,没饭吃才是大事。
知人自视为简中互联网高华,其实微博大 V 财宝宝(原财上海),早已把赵国经济金融说透了:
京沪永远涨,一印解千愁。
其实万国都是这一套,没有 M2,再好的奥地利 / 凯恩斯,也玩不出来。
侬房子买好了伐?
知乎用户 黎歌 发表 这并不奇怪,我在昨晚的这篇文章里,就预判过 1 月份 CPI 很有可能破 5。 这会最直接导致央行降息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也会让央行在当前经济滞涨的大背景下,更加左右为难。 本文会就此做详细分析。 在前天有一则新闻,是 …
知乎用户 jinning li 发表 怎么可能需要二三十年? 最早 2021,最迟 2030,中国几个对于人口负增长的版本,2030 年就是卫计委的版本,2021 年是梁建章黄文政的版本,联合国的版本是中位数 2027 年,总之最迟也就十来 …
知乎用户 杜方舟 发表 谢邀,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和科班出身的经济学硕士,我想结合理论和实际来回答一下你的提的 “钱到哪里去了” 的问题,这个问题深层次是中国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的问题。 一、大量信贷派生与货币投放推动的中国式基建推 …
知乎用户 很无名少年 发表 其实咱们国家现在的房地产危机,和 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手段和导火索都如出一辙。 我们都知道,资本世界或者自由市场经济下,商品过剩,劳动者消费疲软的现象是必然出现的。 而这种消费疲软 VS 扩大内需消费商品的 …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前几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在房地产方面,会议主要议题如下:重申房住不炒、加强预期引导,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需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坚持租购并举,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