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乔治 · 奥威尔《1984》?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Eddy 发表

直白,血腥,残忍,赤裸裸

奥威尔的文字是被拔去了树叶只光溜溜带着刺的树枝。

以下有剧透……

主人公温斯顿是第一个出场的头脑清醒的人,他怀疑现实世界,质疑老大哥和核心党的决策,在思想警察严酷监督的夹缝中做些出格叛逆的事,他写日记记录所想,出入无产者生活区,和表面无脑盲目崇拜老大哥实际对一切嗤之以鼻的女同事朱莉娅幽会相好。他相信革命组织兄弟会的存在,并坚信无产者会战胜一切。在得知核心党成员奥布莱恩是潜伏的兄弟会 “成员” 时他欣喜若狂,甘愿为兄弟会组织奉献一切,无条件信任奥布莱恩。

然而现实却是,党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面目和善租给他藏身之处的旧货店老板就是思想警察,奥布莱恩也不是什么兄弟会成员,一切都是党的精心部署。温斯顿所犯下的是思想罪。思想罪不会导致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死亡是思想罪的最终结果,但死亡不是目的,清除思想中一切反动、质疑、记忆,扭转 “错误” 的思想,相信二加二等于五,对老大哥由衷地热爱才是一切酷刑和折磨的目的。

死是一定要死的,但即便死亡的那一刻,思想也必须毫无瑕疵。呵!

阅读的过程是带着希望的,当看到温斯顿避开电屏幕的监视偷偷写下日记,当温斯顿在旧货店买下过分好看的玻璃珊瑚镇纸,当温斯顿与朱莉娅在没有人监视的郊外缠绵,当温斯顿被奥布莱恩单独谈话,当温斯顿阅读兄弟会组织头目戈德斯坦写的书,当温斯顿被思想警察抓进监狱,仍然带着一丝丝希望。

奥布莱恩对温斯顿的审讯、拷问、酷刑,仍让人感觉亲切、可信任,是不是他在考验温斯顿思想是否坚定?是不是考验结束后就可以正式接触兄弟会核心组织?

直到书的最后一页。

温斯顿终于从背后挨了枪子,倒下的最后一瞬间,他想,他热爱老大哥。

读完思想是懵的,身体是僵的。怀疑一切,又否定怀疑。怀疑和反抗的最终结果都是失败,没有任何意义。

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二加二等于五。权力即上帝。

像在海洋里溺了水。

知乎用户 淳泱 发表

这么说吧,里面有几句话,越想越有意思

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

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

1984 形容的那个世界真的是想想就非常可怕,主人公所在的国家 - 大洋国有四个部门,真理部负责编造谎言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掩盖贫穷的事实,和平部负责战争事务,仁爱部负责疼爱那些犯了罪(尤其是思想罪的人),四个部门偏偏都按照和他们本身的行径最不搭边的东西命名。由于历史可以随意修改,导致我们都不知道那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伊曼纽尔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编造出来用于团结人民,转移矛盾的? 老大哥到底是真是存在,还是只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的象征?

书中写道:“思想罪不会导致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在这个仿佛所有人都共同做的梦境一样的社会里,如果你不能应用双重思想时刻麻痹自己,就会如温斯顿一样犯下思想罪,而犯下思想罪可怕的不是到来的死刑,而是你从梦里面醒了。看清这个社会反而成了一个更可怕的一个事情。

总之,奥威尔的这本书简直经典到爆,推荐反复阅读

知乎用户 三三俩俩 发表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喻小说,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1984》中描绘了一个极权社会,正如书中所言,“老大哥在看着你”。在这个世界,有三个国家的存在,东亚国、欧亚国、大洋国。主人公温斯特就生活在大洋国中。在大洋国,政府被分为四个部门: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足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和美术,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足部负责经济事务。这些部门的名字,是一种反讽,真理即谬误,战争即和平,仁爱即极权,富足即贫穷,这与书中的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三条标语一样,奠定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基调,在这个社会,人们是时刻处于战争中,始终被奴役着,没有思考,麻木的。

全书围绕主人公温斯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温斯特的觉醒,他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开始思考老大哥的存在,以写日记的方式与自己进行对话和辩论,对自己进行治疗。第二部分是温斯特的反抗,温斯特遇到了自己的情人裘利亚,裘利亚引导着温斯特的反抗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开始接触戈斯坦因的学说,准备去追求真正的自由。第三部分是温斯特的重新堕落,温斯特被思想警察奥兰多抓住,开始重新建构温斯特,这部分个人认为是最精彩的部分,他表达出了作者对乌托邦社会的讽刺,对极权社会的厌恶,同时也表达出人们毫无办法逃离这中环境,只能在悲观绝望的境遇中死亡。《1984》全文借由第一人称温斯特的视角来叙述,作者完全处于隐身状态,更加提高了小说的说服力,读者会将自身带入小说主人公中,这种叙述视角被称为 “人物有限视角”。

再值得一提的是奥威尔对新词的描写,许多新词已经被收录进词典里了。其中,我认为,“双重思想” 最为精彩。

“大洋国社会从根本上守着这样的信条,即老大哥无所不能以及党永远正确,然而因为在现实中,老大哥并非无所不能,而党也并非永远正确,这就需要在现实问题上不懈地,时时刻刻地弹性对待。此处的关键词为 “黑白”,用在敌人身上,它意味着无视客观事实,厚颜无耻的颠倒黑白。用在党员身上时,它的意思是在党的纪律要求如此时,要出于忠诚的意愿颠倒黑白。它同时还意味着相信黑就是白这种能力,知道黑就是白的,然后忘记他曾经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1984》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人们用 “奥威尔式” 来形容小说中极权主义社会的行为或组织,“老大哥”在作家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里成为了某种象征,而村上春树的《1Q84》更是向该书致敬,体现了《1984》的巨大影响力。

知乎用户 野生年华 发表

首先,对《1984》的讨论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 1984 所描述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过分遥远,甚至称得上无比陌生。

举个例子:知乎上对于 1984 的评论就不是很多,也不值得引起很大的关注。

这其中的原因是,总体上,《1984》是一个对于反乌托邦的想象,又或者说它只是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叙。它是历史上统治者采取过的残暴举动的综合,是管理水平没有跟上,以至于使用过于粗暴落后的手段对民众进行管理的结果。它在技术上极为落后,除了加强的监控设备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真正的极权社会不是这么运作的,使用的手段会更高明一些,《1984》的作者很多描述不免流于想象。

到了今天,国家层面早就不太可能使用这种管理手段了。

《1984》里面描述的管理手段更多只会在一些比较落后的私人工厂里面出现。比方说,工厂为了盈利,老板对工人实施残酷的人身控制,才有可能会采取这种控制手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认为未来的愿景更适合《美丽新世界》。

众生娱乐至死。

一切复杂的、需要思考的问题都离我们远去。

未来的控制不会依赖强权,不会依赖于对人类使用的语言的压制和控制,不会依靠避免让人发出声音,不会依赖所谓的审讯、拷问、酷刑,相反,它只会依赖于无穷无尽的娱乐软件和工具,用无穷无尽的声音和多元化让人没办法去思考正确的答案。民众自以为拥有自由,但是,他们的自由事实上只是虚构出来的幻境,是不存在的。

《1984》是通过给民众痛苦来实现统治,但是,相比于给人痛苦,显然无穷尽的快乐,更适合驱使民众去行动。

所以,我认为《1984》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幻世界,但是它距离现实世界太远,而未来也不会是 1984 这样的封闭式的,充满暴力的世界,《1984》对人类的思想的控制的构思虽然很有趣,但是,都是些旧把戏了,总体上,它的效率过于低下,以至于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需要大量浪费资源,全球一百年内没有国家能拿出这样的资源和政治决心去监视民众,很难想象这么强大的国家内部供给还会不足。

残酷的统治会引起民众无休止的反抗。

未来的世界只会是充满快乐的,用大量的信息量对人类的思维进行轰炸,从而让其没办法完成独立思考。

所以,如果未来是《1984》这样的世界,大概大家还是有机会去改变的。它并不是最坏的世界。

知乎用户 Kasia 发表

不列颠帝国:乔治奥威尔是一个持有共产主义观点的左派作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一定得禁掉这本书

奥威尔:作为一个坚定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为了振兴社会主义运动,一定要揭穿苏维埃极权主义的本质

于是《1984》与《动物农场》作为最有力的武器被出版了

这两部书显然政治意味深长,二战期间,英国的主要出版商们都婉拒出版,因为 “政治正确” 的理由维护着盟友苏联。战争结束时《动物农场》才刚刚出版。几年后他写完了《1984》,大获成功(主要原因是纳粹被解决后意识形态的区别日渐加重)

这与区区几年前的冷遇真是天差地别……

不出意料的,它们都上了苏联的禁书名单。(或许算是大成功?

总而言之,1984 是一本杰出的小说,特别是在那一个时代(法西斯的极权,民粹。苏联的白色恐怖,个人崇拜。以及各种主义的狂热)能够看穿苏联的本质实属不易。因此,虽然 1984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它却依旧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它值得深究:马克思和列宁的构想是令人向往的,但至今又有哪个国家消灭了阶级呢?


2020 更新

最近有看王尔德写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还有在看《美丽新世界》

现在我觉得《1984》的夸张成分更大一些,我认为 1984 式的极权社会不会出现。

1. 这样的社会对行政资源的浪费太大

2. 所有国家都必须要是类似政体,否则根本没法进行对生产力的浪费

《美丽新世界》的方式更有可能出现吧(吞下蓝色药丸)

推荐看一下《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虽然不是真正 “社会主义”,不过某些论调的确蛮有意思

回到主题,在一个人人以为 2+2=3 的时代疾呼 2+2=4 确实重要,但如何让 2+2=3 的情况不会出现应该是更重要的。

《1984》大概只做到了前者罢。

ps: 答主年岁尚浅,某些地方不免会有谬误,见笑辽

知乎用户 荒荒写字生 发表

《一九八四》久负盛名。个人认为算是一个优秀的现代主义小说,算是和卡夫卡是一脉相承的吧。

在西方世界正站在现代性的前厅时,人的不安和焦虑曾有过一段时间集中的表现出来。那个时间就产生了不少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成书的时代,西方世界刚刚从一场现代性的大病中起身——短短半个世纪内发生两次世界大战。

书中对一个 J 权社会的想象影响了后世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由自由世界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 J 权题材的作品——因为他们没办法体验生活……

个人认为他笔下的 J 权社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现实基础的社会,而只是一种象征,一种普遍的,形象化的不公,压抑和荒诞。

所以说它是现代主义的文学,而不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它的主题是人的逆反和不安,而不是那个模模糊糊的社会。

所以它应该算不上是预言或寓言,而是一声惊呼,从中吓醒过来的那个恶梦。

另外,很多人分析了他笔下的那个社会,认为它精妙地预言了后世的几个国家的权力运作细节。其实我觉得,他只是基于英帝国在殖民地的总督府的行径,以及西方知识分子对斯大林的苏联的不明就里的不满,再加上了一些深沉的艺术想象。我所认识的 J 权社会运作的比他笔下的流畅多了。

作为作者来说,他是一个很棒的小说家。他持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立场,抗争才是他想写的。然而,尽管作者想要,小说也不是用来解决历史和社会的问题的。他只能有限的层面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把试图回答的过程写了下来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们都说时光不可以倒流,我看他们都错了。1984,触手可及。

知乎用户 富贵子 发表

由于最近才读完了英文版的《1984》,文中很多 “点” 都历历在目,所以想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但是我不想评价,因为这是一本好书,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影响其他人。

简单介绍一下 1984 的背景,如果不想提前知道的话可以跳过这一段。


主角,Winston Smith, 隶属于真理部门 (Ministry of Truth),每天的工作就是篡改和“老大哥”(Big Brother) 预判不准确的报纸和信息。真理部,消除真理,和篡改历史的部门。除了真理部, 还有财富部(Ministry of Plenty), 和平部(Ministry of Peace), 友爱部(Ministry of Love)。每个部真正所做的事情都和他们的名字相反。

世界被三个大国所占据,主角所在这个超级大国 Oceania 是其中之一,且奉行英国社会主义 “Ingcos”。

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就是上文所提到过的老大哥 (Big Brother)。

1984 里的阶级从高到低是: Big Brother > Inner Party > Outer Party > The proles = Animals

在 1984 的党的眼里,“Proles and animals are free”, 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动物一样。

主角所居住的地方, 墙面上全被贴上了海报, 全都写着:“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提醒着所有人,他们随时随地都是处于被监视的情况。因为监视他们的 TV 无处不在,人们的谈话也都是在被监听的。

为了消除思想罪 “Thought Crime", 友爱部的思想警察"Thought Police"也无处不在且无所不用其极。所谓的思想罪 “Thought Crime",是和老大哥的理念不符或是不服从老大哥的罪恶。

还有为了防止思想罪而衍生出的产物 “Newspeak”。Oldspeak 是指普通的英文,而 Newspeak 就是被精炼后的英文,用来削弱人用不同方式及语句表达意见的能力。

在这样的集权社会中也存在反对 Big Brother 的秘密组织,叫兄弟会 “Brotherhood”,但只存在于传说中。


这本书里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例如:压抑 Repression,非人化 Dehumanization,权力滥用 Abuse of Power,审查制度 Censorship….

因为不希望太主观的来评价这本 masterpiece,所以还是鼓励大家自己去看。(最好在看的过程中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和激进想法,因为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政治方面的点)

不过《1984》和我最喜欢的漫画,进击的巨人,都拥有同一种追求。

那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在巨人里,主角艾伦对自由的追求是:

“我们所有的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是自由的。阻碍我们自由的事物,不论有多么强大,都无所谓。无论是石油,冰川还是别的任何东西。看到了那些的人,才是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的人。战斗啊,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无论世界多么恐怖,都无所谓。无论世界有多么残酷,都无所谓。战斗啊!战斗啊!战斗啊!”

不被巨人所威胁的自由,能够越过墙壁看世界另一头的自由。

在 1984 里,主角 Winston 认为的自由是:

“Freedom is the freedom to say that two plus two make four. If that is granted, all else follow.”

“自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果这是允许的,其他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能够控制自己婚姻的自由,能够拥有自己想法的自由,和能够追求自由的自由。

尽管他们身在不同的反乌托邦世界,但是他们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歇。


和大家分享一下给我带来震撼的词语,给没有看过的人一些 idea。

关于自由:

“Freedom is the freedom to say that two plus two make four. If that is granted, all else follow.”

“自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如果这是允许的,其他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关于为什么 Party 要对性压制:

“It was not merely that the sex instinct created a world of its own which was outside the Party’s control and which therefore had to be destroyed if possible. What was mere important was that sexual privation induced hysteria, which was desirable because it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war-fever and leader-worship.”

“这不仅仅是因为性本能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受党的控制,因此,如果可能的话,这个世界必须被摧毁。更重要的是,性剥夺导致了歇斯底里,这是可取的,因为它可以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

关于人性的讨论:

“So as long as human beings stay human, death and life are the same thing.”

“所以只要人还是人,死和生就是一回事。”

关于 1984 里的主流价值观:

“WAR IS PEACE”

“战争即是和平”

“FREEDOM IS SLAVERY”

“自由即是奴役”

“IGNORANCE IS STRENGTH”

“无知即是力量”

还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这是在文中不多的温情:

“If you loved someone, you loved him, and when you had nothing else to give, you still gave him love.”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爱他,当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他时,你仍然给他爱。”


最后多说一句,

知乎里有个题目是 “年轻人不必要读的书有哪些?”,在回答里《1984》榜上有名。

如果乌托邦的书是一碗毒鸡汤,例如《The Giver》。

那反乌托邦的书就是一根大麻,看多了是会上头的。

借用某位答主的话说,就是会变成 “魔怔壬”。

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并且有一些人就是喜欢追求 “清醒”。

因此我也不会去阻拦或妨碍人们想去探索新事物和真理的自由。

但鄙人在此建议所有追求简单幸福生活的人,最好远离类似于 1984 的书。

毕竟清醒的人最痛苦。

千万不要自找苦吃,尽管这些书看起来非常牛逼,但牛逼是个幌子,是让你跳进痛苦的幌子。

对于那些脑子不清醒还要读这些反乌托邦的书的人,我只能保佑他们了。

毕竟和稀泥真的好恶心 (͡° ͜ʖ ͡°)

知乎用户 萨尤克 发表

奥威尔,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先知,科幻领域永远滴神。

他在 1948 年,就通过《1984》精准预言到了 2020 年大洋国的未来。

谁控制了过去,就等于控制了未来;谁控制着现在,就等于控制了过去。

[如何看待白宫发推称美英击败了纳粹而不提苏联?​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3836275)[如何看待美国声称 “二战美军解放了奥斯维辛”?​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120978/answer/1020890813)

战争即是和平,自由即是奴役,无知即是力量。

[“二战” 后美国发动的 13 场海外战争 - 环球视野 -​www.globalview.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globalview.cn/html/military/info_30699.html)[5 月 5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超 120 万,目前情况如何?​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887678/answer/1204514206)[如何评价特朗普建议注射消毒剂来防治新冠?​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185244)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如何看待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舰长因发求救信而被免职?​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738182)

“思想罪” 不招引死亡,“思想罪” 本身就是死亡。

[如何看待纽约疫情日记的作者纽约蓝蓝因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326893)

知乎用户 曾枕寒 发表

私以为每个政府都有这样控制民众的梦想。

愚民,闭关,封锁消息,禁言。这样的手段现在不还在使用?

《1984》描述了极端情况下的统治,而只要我们的世界还存在政府 / 政党等各种形式的统治,这本书都能给统治者敲响警钟,也能让我们这些 “愚民” 擦亮眼睛。

这就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吧。

知乎用户 江之鲤 发表

我们生来就带着枷锁,

却又无时不向往自由。

知乎用户 风居住的街道 发表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读《1984》有感

记得高中时第一次翻阅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好奇地去了解了一下它的写作时间,小说大部分完成于 1948 年。当时我就不禁在想,奥威尔将书名最后两个数字和写作年份颠倒了一下,寓意如何呢?读完全书后,心里对此也有了一点想法了。可以说,《1984》这本书,是推动我思想第二次深化的动力。而第一次,则是王小波先生的《黄金时代》了。暂且不说题外话,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1984》的部分理解和它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

既然谈到了年份,就不得不说它对我思想产生的冲击。这本书大部分写作于 1948 年,书中的描述,有人认为是对斯大林时期的苏俄的讽刺和抨击,不过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言,正如另一本和它齐名的著作《美丽新世界》一般。只不过,《美丽新世界》是通过非暴力的身心控制,基因控制来实现对国家里的人的控制,而《1984》则是通过惩罚和暴力手段,来产生恐惧,实现控制。不幸的是,这个预言在 10 多年后的中国一语成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同书中类似。亲人反目成仇,告发解密;青年走上红卫兵道路,武力威胁;食品计划供应紧张,转移矛盾,毕竟饱暖思淫欲嘛;思想观念洗脑,早请示,晚汇报,大红太阳高高挂;制造学术垃圾,禁止优秀外国文学翻译,产生出一批时代特色的毫无营养的小说等等,基于个人权威的极权主义便这样迅速出现,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跨度之长,实在难以媲美。特别是那段时间,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此时中国在二者之中的摇摆,便显得很有趣。正如《1984》中大洋国在欧亚国和东亚国之间的摇摆一般。大洋国可以轻易改变敌对国家,并且回收以往报纸,篡改记忆。场面无比真实,却又无比刺痛。

记得主人公温斯顿被 “兄弟会” 的美名而诱导犯罪后,奥勃良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同过去的迫害者不同吗?我们不满足于消极的服从,甚至最奴颜婶膝的服从都不要。你最后投降,要出于你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并不因为异端分子抗拒我们才毁灭他;只要他抗拒一天,我们就不毁灭他。我们要改造他,争取他的内心,使他脱胎换骨。我们要把他的一切邪念和幻觉都统统烧掉;我们要把他争取到我们这一边来,不仅仅是在外表上,而且是在内心里真心诚意站到我们这一边来。我们在杀死他之前也要把他改造成为我们的人。我们不能容许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不论多么隐蔽,多么不发生作用,居然有一个错误思想存在。甚至在死的时候,我们也不容许有任何脱离正规的思想。”这段话,也是《1984》最后神来一笔的最大伏笔了。也正如奥勃良所说,“党不是要你说二加二等于五,而是让你相信,二加二的确等于五”。最终结尾,温斯顿坦白了所有事,指认了所有人,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老大哥万岁!

读完此书,我也不禁在思考,像温斯顿这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对手头的回收工作和所处社会产生质疑,懂得避开电子屏幕写日记,内心渴望爱的人,最终居然都能被洗脑,坦白了一切事情。甚至在临死前,居然发自内心的说出了,我爱老大哥。而剩下的底层群众,该如何抵御极权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啊!

其实,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群众基础仍然残存在我们身边,就算我们接受了多年的民主教育。2008 年由丹尼斯 • 甘塞尔执导的德国电影《浪潮》中,大学教授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将接受了 20 年民主思想教育的青年,推向极权化方向。“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 “行动铸造力量” 与《1984》中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何其相似!一旦个体被卷入了一个高度纪律化且有特殊身份和标志的群体,便会打着组织的名号对组织外的人员为所欲为,从而吸纳更多的成员,壮大自己的力量。电影中是如此,现实中的希特勒主义也是如此。可能有人会觉得,电影仅仅是电影,而希特勒主义则是当年特定的战争环境,专制氛围所导致的极权。那么我将透露一个更为可怕的事实。《浪潮》其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1967 年,在美国的一所高中里,教师 Ron Jones 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这个实验便是《浪潮》的原型。脱离了德国独特的专制传统,在素来有民主美誉之称的美国,短短五天之内,发生这种极权主义事件,难道不是预示着极权吗?因此,倘若将《1984》和《浪潮》结合起来鉴赏,便会发现更为深层的事实。《1984》中老大哥的极权统治,电子屏幕 24 小时监督、真理部收回报纸,篡改历史、设置仇恨对象、口号洗脑、话语控制,推行新话、制造学术垃圾等等,将极权主义的浪潮推向最高峰。群众性的盲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利用起来,所掀起的浪潮将不堪设想。

“思想罪不能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1984》中老大哥的做法,和《美丽新世界》中领袖的做法,何其相似。消灭以往的书籍和历史,自己创造全新的话语以及事物,不让人民有时间静下来读书,不允许他们有思想。群众性的思想缺失,便易受到煽动,推动极权化浪潮。之后,再神化一个领导人,这个领导人不一定需要真实存在,但他要有足够的权威,无所不能。就如同乔治奥威尔的另一本著作《动物庄园》中的猪老大一般,一切话语权掌握在上层手上,国家极权化就这样完成了。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我的思想启蒙导师王小波先生的著作《黄金时代》中的一段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极权国家中的每个人,莫不如此。从一开始压抑不住的欲望,发自人性的呐喊,到慢慢被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大锤给锤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激情象征(生殖器官),被生活无情阉割之后,也就慢慢臣服了,不再生猛。他们也沦落为持锤人,锤骟一代又一代的激情和质疑精神。就像被锤骟的公牛一样,从此之后吃草和劳作,再也没有斗争和反抗精神了。因此,我很喜欢小波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知道,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就像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一样,永不屈服,永远以诙谐和幽默笑对发生的种种事件。脑海中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永远特立独行。

我诚挚地希望,我也能成为这头猪。

知乎用户 仗脸走天涯 发表

奥威尔是一名社会民主党人,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有多少中国读者需要补充四个自信

知乎用户 瓷不旧 发表

这是一本久负盛名的作品 - 乔治奥威尔的《1984》

因它的荣誉而捧起,当我放下而理解时,或许已过数年

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 · 奥威尔于 1949 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这部小说至今已经被翻译成 62 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 3000 万册,是 20 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 年 11 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 20 本学术书之一。”
摘自百度百科

当我打开这本书之前,以为政治讽喻小说会是枯燥晦涩的语言,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文字有种简单直接的别样魅力吸引着我。所以,在阅读时无需多余的担心。


主人公温斯顿是这个严谨社会政府部门 “真理部” 的一名工作者,上班的主要内容是将各类媒体上的消息和历史按社党的需要做出修改。不难看出,真理部实际上为“虚假部”。

在这个国家,电屏与摄像头无处不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 “老大哥” 和思想警察收入眼底。国家的臣民实际上成为了提线木偶般的存在。

有没有想到另一个经典 –《楚门的世界》

温斯顿在这样一个看似 “毫无差错” 的社会中保留了头脑中清醒的一部分,反抗的意识始终伴他左右。

按照这样的开头,本书似乎给我们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看它发芽,成长,冲破阻碍。

然而,却在最后被告知,这是幻想。不过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幻想罢了,与海上泡沫、空中楼阁也是本质一样的存在。

主人公温斯顿在书里经历了找寻爱情,享受切实人生的过程,也自以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想与其一起慢慢瓦解大洋国的统治 - 亦或只是反抗也无悔。

但是,虚假又严密的英社最终控制了一切,生命与希望的气息不复存在。一次次的轮回往复依旧是追逐权力与绝对控制。温斯顿被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 - 老鼠带来的深深恐惧,因此成为一个不再具有独立意识的、合格的英社公民,在呼叫着 “老大哥万岁” 的口号中被枪击至死。

书中虚构的英社 - 大洋国,在作品中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虚假背景。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负责战争的是和平部,负责囚禁的是仁爱部,负责篡改的是真理部。这个国家的交战国,随着时间变化也在不断改变,而最高领导人 - 老大哥也未曾露面。或许老大哥只是最高政府为了集中民众的焦点而捏造出来的一个化身而已。

人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学习 “正统思想”,文化等一切形态的意识不复存在,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向思想警察揭发父母的反动言论。绝对控制与恐慌并存,反抗的嫩芽会给予它模糊的希望,但随后会毫不留情地连根铲除。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口号。关于 “战争即和平” 的论述着实震惊了我,也使我陷入了沉思。

《1984》不同译本

人们追求绝对安全与保障的代价是接受国家机器的统治,国家机器为了维护上层的利益和统治,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给人们造成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假象来使其满意现状)而降低普通民众的待遇 - 防止上升至同一地位而导致威胁政权的情况出现,可以同时满足这两点要求的是一种便捷的方式 – 发动战争来消耗产品。

在思想控制方面,杜绝一切文化与思考,词语只被赋予了基础含义而无赘余与延伸义。人们被灌输的是无条件支持阶级统治的观念,坐立行止均为社会所需而无个人目的。

这样的国家,最准确的诠释了什么是 no idea and no soul。所以,话语即权利这句话有着最为真切的道理 - 自由是人们所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

生活虽然平淡,但我们仍需为鲜活的空气欢呼。

首发于公众号:句读光影

知乎用户 Ni Dios 发表

1. 本文内容大概 3500 字 + 左右,我很贴心的把它分为四部分(实际上是 5 部分 2333)

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读完,但是相信鄙人_阿房_,注定不虚此行;

第零部分:引用原句营造背景;

第一部分:原文概括一下;

第二部分:简单地赏析,感受一下内容的感;

第三部分:我从中学到总结的思想(本文核心,如果觉得我话痨可以直接翻到这里)

第四部分:再 bb 两句~

大狸子保护~

2. 涉及一定的内容剧透,提前打好警报,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再看内容的话可能①有些看不懂,一头雾水,但是作为更好理解这本鸿鹄著作有一定的更深的理解②看完会打死我,我会时不时兜点小机灵晚点梗,如果看官老爷大佬们有意见请指出,狗头保命~ love&peace.

奇怪的保护增加了


零、

“他仰望着那张巨大的脸,他花了四十年去研究那副黑色胡须底下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微笑。噢,多么残酷又无助的误解!噢,他的顽固居然让他自愿离开那副关爱的胸膛!两滴眼泪混合着杜松子酒的味道,顺着鼻翼两侧留下来。不过没关系,一切都没有关系,挣扎已经结束了,他打赢了对抗自己的这场战争,他爱老大哥。”

源自网络引擎,侵删


壹、 概括说一下:

概括作者刻画出了一个极端恐怖的世界;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被一双 “眼睛” 无时无刻的盯着。从出生直到死亡。主人公作为一个保留着旧社会记忆的人,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加入反政府的组织,从而希望当前政权的覆灭。却在最后只是中下了全套,锒铛入狱,被 “思想拯救”,终于成为“老大哥” 的信徒,最后走上台——自尽的悲惨故事。

源自网络,侵删


贰、细节说一下:

“温斯顿和茱莉亚两人在某种程度上都知道,他们现在拥有的这一切都不可能长久,他们时不时都会想起来这件事。有时候觉得死期真的不远了,就如同躺在这张床上一样的真实,这时它们就会抱在一起,倘若没有明天那样尽情纵欲,就像受到诅咒的灵魂,还有不到五分钟,铃声就要响起,他们只能抓住这最后一点点的欢愉……”

——作者运用唯妙的动作和联想能够很轻易的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极力的营造出那种文斯调理般温水煮青呱的思想,此刻宁静极有可能在下一秒就化作冰雹砒霜,崩碎在眼前;故事中的温斯顿与茱莉亚享受片刻翻云覆雨,与独立的私密的同时,也意味着破格与打破统治的思想,倘若现在的他们被其他人所发现,那等待他们的,注定是无法想象的痛苦。

“因为他们不了解,所以还能保持理性,只是对每件事都囫囵吞枣,而他们吞下的东西对身体其实也没有害处。因为这些东西完全不会留下来,就像小鸡吞下了一粒玉米粒,完全不会消化就排出来。”

——通过小鸡进食儿的比喻,给人制造出一种无形的变化感,正如环境不一定会改变你的性格,但注定会影响你的性格一般,悄无声息间渗透入思想之中;这能够更好地让读者反思作者所提出的思想以及故事发生的脉络。

源自搜索引擎,侵删


叁、推荐说一下:

三点:双重思想 + 性 + 真相

1. 双重思想:

总结:指鹿为马,表里不一。

文章中的男主角温斯顿因为不屈服于现状政权人们的地位,所以想通过参与反政府组织能够破坏现有的社会制度。却在一次次的精力中,步入了政府所埋下的圈套。而在他被抓捕后,遭受肉体上摧残,更遭受了精神的 “灌输”。他明知自己无法接受这种思想,却要认同并且实施这种思想。也就是说认同和实际做是两种方向相反的轨道,他却必须全力飞奔。倘若在行驶的过程中出现差池,那么最后火车将会出轨——死亡。

而他运用一次次双重思想却在自己最信任的行刑官欧布莱恩的操作下,次次识破。直到最后拿出他最害怕的东西——死亡(实际上是他这个人最害怕的大老鼠,每个人最恐惧的东西都不一样的吼),并且一步步的啃食自己的肉体,磨灭自己心中的底柱,才让他从心里和表现的体现上完全趋同。

而这一切的转变,不过是将原有 “反社会” 思想强行扭转为 “老大哥” 唯一的思想。

温斯顿到最后,因为为以前 “反社会” 的思想而感到忏悔,肯定了双重思想。自愿走上台枪毙。

故事当中还有很多双重思想的体现,感兴趣自己去看。

源自搜索引擎,侵删

2. 性:

总结:欲望冲动;性欲抹杀;

欲望的存在固然会对当前的政权产生一定的冲击。**欲望并非人为的可控,正是这种不可控的思想随时都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欲望是生物表现诉求的体现,是进化的最大动力之一,只有狼子野心的狂妄与奢求,才能使得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那些 fo 系的动物,则只会安居于现在,到头来过了几千几万年还是没有任何进化,当食物链任何一段出现损失时,对于它们的影响就是被动摇甚至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连根拔起。

而故事中的统治者知道这一点的存在,这永远都无法磨灭的一点,但是为了不让它为非作歹,那么最好的措施——处理弱化它处理它。所以政府采取每周固定时间,让人们对敌人的宣泄以及愤怒去排解,树立假想敌与所谓的正义领袖——老大哥 站在一起;

在极度密封,思想僵化和社会闭环的情况下,人们的欲望难以得到释放,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性欲的存在会欲发狂热,现实中的情感无法表达,自然换换做成内心压抑的情绪。

短时间没事,长时间可就不好说咯。而这种本性的性压抑会抹杀人们对思想的积极性,最好的处理方式同欲望冲动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性欲就是欲望中的一部分,但是是当中最能影响人类的一部分),不是把他抹干了嘴儿一股脑清掉,而是——合理分配;

故事中的 party 选择不会产生性欲的两个人相爱,两个人就不会因此为爱冲昏头脑不顾一切,像故事主人公温斯顿和茱莉亚这种因为情感上有共同点意义的伴侣注定不会在一起。想象一下,你是个俊郎的帅哥,物色着漂亮的姑凉,因为你长得风华阳光,注定能吸引无数迷妹,但是人家给你分配一个东施,你肯定觉得厌烦,但是无法反抗毕竟打不过人家,这样你就无法把自己的多余情感放在性欲和欲望上,除了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和欲望不会多想,自然不会把感情付诸于欲望上;

同时对于小猪同学那种多人运动,在当时会:没收淫秽物品(人没了),严处群众淫乱罪,这样的律法,自然就不会使得社会为止动荡。

虽然需要时间和手段,却是最好可以遏止思想罪的最轻松处理手段。

毕竟思想才是引领斗争的核心。

一点点的将欲望冲动 “合理转移”,一点点的抹杀性欲。

源自搜索引擎,侵删

3. 真相(的审视):

总结:学会独立,拒绝盲从;认清现实

故事中的人们只是一味听从,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故事中的 zf 第一天说的错误战报在第二天被修改却毫无有人站出来,说出来而是跟着沸腾处。在社会上的人只是一味的盲从:因为常年战争,每年的遭遇并非相同。而作为领导的 “老大哥” 会在每天对战争情况以及未来做出估计。所以自然会有差池。而这些差池会在第二天立即被修改。前一天的报纸将会改写完实际的编报。就在一次次的变革中。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即使是细微的私下讨论也没有——因为出口的顷刻间,就会成为思想罪的判定,从而死刑。一昧的长久,人们只是毫无思考的跟着报纸喊毫无意义的口号,人们缺失了理性;在轻易间就跟随波浪而逝。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结果,看似会使一切平稳的运行,所产生的的结果不过就是独步自封;

归根到底的将,是因为统治阶级的 party 通过传播信息的媒体——报纸的区分、思想书籍的焚烧、媒屏的老大哥讯息统一、思想交流的禁止一系列措施步步封锁,使得人们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只会跟着控制话语权的 “主流思想” 踊跃,到最后跟个愣头青二傻子似的别人说撒子就信撒,放在现在真的就是一个 250,当没有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后,就会成为故事中所描述的情节一下(放最近美丽国的现状,就是最好的体现,类似的起义美丽国早就有 n 回了,但哪一回真正成功了?不过就是人家 zf 先让你撒欢,撒完欢你们没劲了就各回各家,还闹的人抓进 jail 享受极致生活进去玩);

就这样的社会环境稳定是肯定稳定的,毕竟一次次反抗斗争的核心——革命领袖、核心思想的屠龙秘技都是龙发明的,怎么可能会有进步?到最后阶级稳定,party 永远统治着低层人,低层人永远被 party 统治,这样的没有阶级流动的社会丝毫没有进步空间,而那些统治阶级的 party 则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的统治讲人们永远永远的锁在这片区域之中;

老大哥思想与我国思想的体现的体现存在的明明白白。两种对待人民的区别放在现在就是:一个是两党之争看上去都在为人民发声,实际上人家只把你当人型选票,自己当上执政 party 后会做的最大的事就是维护帮助自己的财团制订漏洞,拼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剩下的事做做样子,可能最后做都懒得做;一个则是目标明确,就是为了百姓生活,人民富强为目的的发展方向,并且实行的是政商分离,从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第一种糟糕的核心发展。这样的国家中的 party 人选从百姓中选出,并且核心思想是:“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这样类似的思想就可以可以极大地避免故事中那样的现象;

正如当下随着网络社会的高度发展,大家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资源:学习、热点、舆论甚至某 hub 学习网站;各种内容在网上肆意横飞。产生的影响注定是双刃剑:运用者能够行云如水的处理身边的遭遇,沉迷者注定陷入泥沼。我们要做的就是拒绝盲从崇尚独立。不要因为网络上的各种流言而冲昏头脑。到最后,连裤衩也不剩。只有做到反思自己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曙光。


肆、多余的 bb:

如果你看能看到这,那我真的可以给你踹你一觉,然后磕个头说一声大佬,感谢在碎片化的世界看完鄙人文章;如果你忘了我上面啰嗦半天说的啥子,那么我简单粗暴一下:

一代经典,疯狂安利;

如果没看,一定要看!!!

知乎用户 我不叫巴赫 发表

这么说吧

有个评语是这样的

:“随着历史的前进,苏联解体,南斯拉夫破产,中国 wen ge,等等事件的发生,只是在证明乔治奥威尔的先知”

能推断出历史的屈指可数

乔治奥威尔这个自称无政府主义的算一个

《1984》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思想表现

观看《动物庄园》《巴黎落魄历险记》等他的著作后,再回顾他先富有后贫困的生活,你就会惊讶于他细腻而又残忍的笔触。

那些饥饿,政变的描写,具有同观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的感受。

《1984》是人性洞察之林的一竖标杆,没有人能回答的问题。

知乎用户 SelavyM 发表

我一直以为书里提的就是我想的那些经历过的,后来突然发现本书写于 1949 年,悚然一惊

知乎用户 木户孝允 发表

转一段艾略特的评价吧。虽然我不太认同。

在这封 1944 年作为 Faber and Faber 编辑写给奥威尔的退稿信中,艾略特指出《动物农场》写得不错,作为寓言写得技巧很好,自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来,很少有作者能做到,但他的批评意见是:
“我们没法确信… 动物农场的观点是批评当前政治局势的正确视角。任何一个对商业利益以外的兴趣和动机有丁点关心的出版社都理所当然应该出版与目前的潮流相反的书籍。… … 我认为动物农场不是现在我们需要的东西。”
“We have no conviction … that this is the right point of view from which to criticis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e present time. It is certainly the duty of any publishing firm which pretends to other interests and motives other than mere commercial prosperity to publish books which go against the current of the moment,” … “[I’m not convinced that] this is the thing that needs saying at the moment.”
艾略特的批评似乎主要是从文学写作出发的,他认为奥威尔过于同情托洛茨基 (Trosky)。《动物农场》里的反角是一只叫拿破仑的猪,这个形象是基于斯大林的,而另一只叫雪球的猪则基于托洛茨基,最后拿破仑获得胜利,赶走了雪球。
艾略特写到,“不管怎样,你的猪比其他的动物要聪明得多,他们因此是最适合来管理农场的--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猪,农场就无法存在:因此需要的不是更多共产主义,而是更加具有大众精神的猪。”
“After all, your pigs are far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 other animals, and therefore the best qualified to run the farm – in fact there couldn’t have been an Animal Farm at all without them: so that what was needed (someone might argue) was not more communism but more public-spirited pigs.”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些小年轻啊,看了几本书就以为自己看透社会黑暗了,你现在还能搜到这个问题就是反驳你的最好证明”

然后该问题现在已经无法在内部访问

知乎用户 诗人说梦 发表

非常害怕眼下对随处可见的灰色地带的默许,最终会在某天演变为黑即是白的混沌。

王小波说这本书对他来说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我却认为它已经近乎现在

知乎用户 天生玩家 123 发表

你认为奥威尔是在暗讽苏联,实际上他把西方世界黑得更惨。

知乎用户 云卷云舒 发表

感觉魔幻地有些失真。

这个国家科技水平已经发达到了电幕,以及到处都是的窃听器,背后雇佣了大量的思想警察来时刻调查监督。军事水平强大到全世界到处出击。

就这么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居然莫名低下,糊糊状的午餐、难喝的咖啡跟巧克力……

奥威尔描绘的世界有些像科技升级版的蒸汽朋克风格十九世纪英国。当大英帝国征战全世界的时候,曼彻斯特的底层工人平均寿命是十七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本书很多地方对我的触动都很大,说一点没什么人说的,即最后温斯顿和朱莉亚互相出卖。

在经历了严刑拷打和精神折磨后温斯顿都没有 “出卖” 朱莉亚,可是在面临最大的恐惧时这份让当事人坚信不疑的感情瞬间崩塌,是这里让温斯顿真正变得丑陋,而后也变得自卑,自暴自弃。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有深刻的爱情,是会让人充满自信的,并且坚信这份感情不论外界如何刺激都不会改变,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唯一例外的是恐惧,被恐惧摧毁了意志,放弃美好的爱情,在经历这种毫无自尊的放弃之后,即使你有机会重拾那份爱情,也会源于自卑自责而产生生理抗拒。

知乎用户 丶墨明棋妙丶 发表

值得一读

多读无益

徒增烦恼

知乎用户 行人 CampsisPKU 发表

谢邀。

奥威尔的《1984》在其政治性和传播的广度上毫无疑问是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之作,它能够使我们每个人开始反思乌托邦式的独裁政治和集体主义对人性的扼杀。

如果你感受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1984》

知乎用户 芒果热风 发表

警示也是预言,令人全身颤抖。

知乎用户 归藏君 发表

这本书某种程度上被过誉了,但换个角度,它又值得,为什么呢?

如果要从极权社会的社会架构、个人在极权下的定位、集权的利弊来龙去脉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而科普为了通俗性,常常不得不舍弃一些逻辑性和接地气的现实,比如 “这么严密复杂的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行无碍的?“

但是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掺杂了一些非专业社会学家而又颇有灵感的”局外人 “对极权的想象。电幕长什么样?思想怎么从根本控制?又或者啪啪啪是怎么” 被人为压抑却又激情而涩情“?

文学传递的不是一条逻辑链,逻辑链的事应该交给擅长它的论文先生。文学也不是构建模型,数学小姐显然更懂这件事。

文学讲的是生命的故事,是无数情景矛盾、时代场合下迥异而又相通的生命故事。

1984 讲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或者说,反而是通俗者更循循善诱。

1984 的实体书上常常有这么一句广告语:多一个人读 1984,世界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真正的因果不是 1984=> 自由,而是 1984=> 思考,而思考和很多因素共同促进了自由。

确实,这个时代《1984》似乎和很多半通俗又带点严肃的文学成了通俗文学的” 政治正确 “。但是我们总是会有这样的优越感:读了 xxx 书,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我们就变成了 xxx。

有没有搞错,这样的话我家存满书的电脑早该学会帮我写论文了。你是个成熟的电脑了. jpg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 虚假独特性 “,我们以为自己很独特,我们以为自己会独立思考。

我倒觉得” 俺是老粗 “都比认为自己会独立思考好。我们读了 1984,到底得到了什么?一句极权必死的口号?一些金句摘抄?一种茶余饭后的高端谈资?

我们只是多一种人生的共情,眼光稍稍宽了一些。

但是都 0202 年了,不会还有人指望看一本书就打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知乎用户 吃月亮的人 发表

同是反乌托邦作品,1984 和美丽新世界带给我完全不同的两个感受:

读完美丽新世界,我感觉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并无哪里不好,在那个世界下的人们也大都这么想,性自由,娱乐是生活的全部,社会井然有序,不存在任何意外,有消极情绪就来一片苏摩…,这样的社会我实在讲不出哪里不能接受,哪怕野人有那一番颇具煽动性的演讲:

“事实上,你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那么没错,我就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但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不幸福的权利究竟必要在哪里,换言之,自由之意义所在不正是追求幸福吗,因此这本书中秩序和自由的对抗我并没有看到一个确切的结果,随着野人的自杀我对自由的质疑反而到达了顶峰。

但 1984 不一样,看到现在我越来越体悟到自由于人的意义何在(虽然还是说不出来),至少作者想表达的反极权,歌颂思想自由的意图我能很明确的感觉到。

我想了想原因可能在于,美丽新世界的社会是完全悲观的,作者没有设定一个 “反对派” 的角色,这就带来了人们对乌托邦并不排斥的错觉,以至于读者细想一下也不觉得乌托邦有哪里不对,男主或许算半个,但由于男主被塑造得过于惹人讨厌所以反而会起到反作用。1984 则不然,虽然依旧是绝望的社会,但自由主义的火苗自始至终没有熄灭,这对读者或许会起一个正向作用。

好像美丽新世界后面还有重返美丽新世界,有赫胥黎对美丽新世界与 1984 两种社会样态的细致对比,读完 1984 后打算去补一下。

知乎用户 Kate 发表

#读书笔记-《1984》#推荐阅读,一本看完背脊发凉的书。本书前 3 分之 1,作者刻意营造了比较沉闷的气氛,从一个角度、一些小事,描写这个他幻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中间 3 分之 1 突然节奏变快,生动有趣起来;最后的 3 分之 1 我就不剧透了,是本书的精髓所在…… 作者十分擅长心理描写和气氛烘托,但最可怕的是,作者在 1948 年想象出权力达到极致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而这个社会后来真实发生在 1966-1976 年的中国……

坐井观天,对于蛙,虽做不到把井推倒,但要知道自己在井里,可以跳出井去看看,或许还是觉得井里好,但是要知道,井外还有一大片天……

知乎用户 超高校级大笨蛋 发表

对书本身的评价:

前面其实挺无聊的。因为主人公就是个在乌托邦里百无聊赖挣扎的人。

读到 “我爱你” 那一段,世界亮了起来。

读到《寡头集体领导的理论与实践》觉得很有意思。

读到奥布赖恩清洗温斯顿大脑 (第三章) 觉得写的甚好。也真的很恐怖。

后面细思恐极,谁也不知道戈斯坦写的头头是道我刚刚读的津津有味的那玩意儿到底是骗人的还是真的。书里描绘的很好,以至于我现在一想到大洋邦就感觉恶心,和深深的绝望。

对书思想的评价:

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东西,特别是政府和群众所信仰的。

相信你自己。坚持自己的判断。

死也说出二加二等于四。

知乎用户 斯少 发表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不是故事,是预言!

48 年写的书,66 年的 wg,东德的斯塔西!! 讽刺!

知乎用户 檜摦俷 发表

1984 读的很难。

作为虚构小说有着太强的政治隐喻色彩,作为批判文学又缺乏客观辩证的看待。

小说以脸谱化的社会描写调动读者种种的情绪,不正同小说里的老大哥一样?

确实不少人就这么轻松地被作者 (另一位老大哥) 牵着鼻子走了。

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摆脱老大哥的影响有多么困难。

知乎用户 蟹黄 Naan 发表

愚以为它深刻预言到了某国的历史进程

知乎用户 柒步绝章 发表

一本改邪归正的书,党中出现了一些思想走了弯路的同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回归了正道。

知乎用户 SpoilerAlert 发表

我这辈子最最后悔的事,是在小学 5 年级的时候就看了这本书

知乎用户 念杰 Panda 发表

最近在二刷了,真的句句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我在想老大哥他们成功掌握政权及人们思想的前提到底是什么?难道毁掉一个人的亲身经历的一切是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像做了脑白质切除术一样没有任何情感对党的话毫无异议,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的话,他们也便没有求生欲了吧。我身边许多人都是,在他们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时,支持他们活下来的就是他们的妈妈,他们总是会想到没有了他们,妈妈就活不了了,所以才会活下来。如果人连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的与生俱来的感情也不复存在的话(甚至去揭发父母的 “罪状”),配上枯燥乏味思想窄化,有多少人能坚持活着还是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会一生为党卖命?
当然,也不乏有这样一类人的可能性。即使连自己在干嘛都不清醒,可却对党的话 “清醒” 地唯命是从,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是社会的主流,主流不演变,一小部分人的清醒都是一种浪费。说什么要 “清醒” 地让自己“不清醒”,可这个时代,唉,清醒的人,太少了,寥寥。
再说到新话,老实讲,这对英社来讲真的是个好东西,我也试读了附录中提到的几个新话的例子,那些单词,简单而干脆,念的时候还真是不过脑子(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可当时的人们还难免会有 “双重思想”,但其实,思想罪犯得最深的,是老大哥他们本身,他们是当世真正完全明白自己在干着什么、为了什么的人,可是,老大哥死了呢?后来的后来掌握政权的人应该早已不存在 “双重思想”,他们无比虔诚地做着老大哥表面上做的事情,但他们一定学不来,因为他们的思想…… 早已…… 他们连自己在干吗,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干都不知道啊!盲目地、集体无意识地、机械地运作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我们记忆中的人类啊。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因为没有人会去做没有目的的事情,但是书中也说了,人是最胆小怯懦的,所以,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看清我们,当无意识,没有理由的做一件事变成了主流,当人们的思想被新话完全窄化(不是无法表达,而是根本就不想表达什么),没有人会再次清醒了,没有人会质疑了。这时悖论就出现了,包括统治者也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些(他们已接受的,我们觉得莫名其妙的)正统的事情,那,他们,图个啥?? 或许这就是很多人说的奥威尔的想象力吧,这样的一个令人绝望的社会的演变,其实还是建立在许多前提上的,我还是相信,随着人类情感的越来越丰富,我们大概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吧。
不知所言。

知乎用户 赞美太阳 发表

建议大家评论时谨言慎行,毕竟 “老大哥在看着你们”

特此声明: 我坚决拥护老大哥,坚决支持以老大哥为核心的大洋国的一切决议

知乎用户 尤里组长 发表

如何评价?

我可不敢评价


算了我还是说两句吧

对于某些施行者来说,还得加一句 “贫困即富裕”

马上要被消灭了

知乎用户 李木子 发表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可怕的不是现实社会,而是思想警察!

知乎用户 晋绥之虎楚云飞 发表

事实上这本书是在一个极端的假设下进行的,一切的存在看似不合理又有迹可循。我们可以在德国纳粹以及苏联中找到这本书的影子,事实上这本书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这些历史。

首先就本书的创作而言,冷战时期的作品,欧洲一片废墟,百业待举。作为英国人,视角一定是不用多想的留在了伦敦,他的政体也是 “英社” 看似是讽刺——主义,迎合冷战的一部作品,实则不然,它作为一本杰出的 “反乌托邦作品” 给我们主要有三个思考。

第一:欧洲启蒙运动所宣扬的 “自由,平等,博爱” 是否坚不可摧,无懈可击。

一战二战确实给了启蒙思想家们以重创,有的继续坚持,有的探求别的道路:诸如 “科学——主义”、“空想——主义”、“无政府主义” 思潮纷纷而起。然而启蒙思想由于其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遥遥无期。更加上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富差距,社会阶级直接击破了以前的 “自由,平等,博爱” 新的社会制度又不得而知。事实上 “自由,平等,博爱” 作为启蒙思想的代表是正确的。可是在: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操控或是政权建立后无法实现的等等问题下,他们会思考 “启蒙思想” 是正确的吗?

于是 “法西斯主义” 和“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是顺理成章的,这里我们并没有批评——主义,只不过是用扭曲了——主义的 “斯大林模式” 代称。这并没有解决 “启蒙思想” 的问题,反而造成了比之前更严重的问题。但是严重的是当时的民众为两个政权所蒙蔽欺压,造成了西方资产阶级恐慌。这恰恰是 “启蒙思想” 阶段性失败的宣告,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警钟。

第二: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一定是要客观的,不偏不倚的,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言所行,所接触到的无不是被扭曲过的历史。或多或少,或有心或无心。“三国”“隋唐” 的历史扭曲是一个典型。

我们会说了,我们不研究历史,何必要这么认真呢?其实问题很严重。这有两个后果。

第一、当事人能预想历史的可操作性与可塑性于是胡作非为,然而如果只要他掌握足够的权利,他就可以编造篡改历史。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试想一个人在胡作非为,颠倒黑白之后还能青史留名?这对极权者来说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了。极权者不可能受到法律和历史的双重制裁,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只能靠他的 “责任感” 了

第二、历史作为一种书面记载为主的,叙述为辅的文体,一旦被篡改的历史流传于世,本来错的东西也变成了对的。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将会如何?书中 “英社” 对历史大肆修改,无所不用其极,用一切伪造的证据证明党是绝对正确的,英明神武的。显然我们绝对不会在相信历史,或者我们会完全相信历史。这只能靠民间自己政府的历史自觉性以及历史责任感。假如我们身处“大洋国”,无疑我们会坚信历史。但是如果我们身处相对自由的国家,我们就会对历史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

第三、人性的考验

书中讲到了党对权利追求的目的就是权利,原话是这样说的 “迫害的目的就是为了迫害,酷刑的目的就是为了酷刑,权利的目的就是为了权利” 实际上这是一个传统的哲学命题 “性善论和性恶论”。可是问题又不仅仅这么简单,我们高贵的品质是都能在权利之前屈服呢?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能,恰恰在中国,我们也一定不能。然而这样穷凶极恶的追求权利确实在“斯大林时期” 存在过:“大清洗”“肃反运动”。这就使得这个命题存在的可能性成立。

于是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世界上的做法无外乎两种 “思想教育”“制度牢笼”。其实说“思想教育” 我是很不愿意的,因为作为人的美德,为什么要作为一种政治目的加以普及。但是我们也明白,这两种方法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可能在若干年后,“大洋国”或许会真正的产生。

实际上作为 “反乌托邦” 作品,我们理想中的世界真的能达到吗?社会一定是向前发现的吗?我们如今就是正确的吗?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也同时为我们的 “道德” 正名,从这本书我们可以领略到 “道德” 之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可能这本书对我们的警醒意义比西方宣传的,作为阶级教育的 “粗鄙目的” 的价值高得多。

我从不想意识形态,我只求我自己起码是一个品质高贵的人,能够正视历史,兼顾他人。

知乎用户 floee 发表

看完了 1984,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似乎什么都不明白。

知乎用户 有读青年 发表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

要想评价这本书和作者,就要考虑 20 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背景和奥威尔本人的特殊经历。

奥威尔曾做过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警察(政治光谱的右派),也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反法西斯阵营(政治光谱的左派)。奥威尔的人生经历之丰富 / 残酷 / 真实,是他创作的最大优势,除此之外还有他的反思。

奥威尔是一个乐于反思的人,也常被自己的反思所击垮重塑,这种反思是对于自己原本身份的一种重新审视,或者说是「背叛」。

我很喜欢奥威尔的散文《射象》,讲的是他在缅甸殖民地当警察时期,参与的一次猎杀大象的任务。他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一份子」内心却被这种统治结构所扭曲压抑,以至于他也明白过来,原来自己并不是「帮凶」,而是帝国主义统治结构的「受害者」之一,自己虽然是个英国人,但与千千万万的缅甸平民一样痛苦。

而后奥威尔辞职,开始当作家记者,开始广泛接触英国底层无产阶级。

30 年代后他参与了被称为「二战预演」的西班牙内战,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侧,拿起枪开始与法西斯分子斗争。

然而众所周知,西班牙内战期间西班牙左派(反法西斯阵营)内部分裂严重,共产主义者、工团分子、斯大林主义者、托派、无政府主义者内部都无法保持思想的统一。奥威尔也在残酷的战争中,看到某些左派背后的极权属性(比如斯大林主义),他又从一个标准的左派,开始朝中间派——或者说是民主社会主义——转变。

在这些思想的共同作用之下,他于二战后写下了《1984》,写完没多久便去世了。

奥威尔这一生,可以说毫不顾忌阵营与立场的转变,但始终都在为最简单的一件事,也就是「个人的自由」而战,《1984》正是对他所追求的最完美的总结与诠释。

PS:他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共产主义者,他在苏联东欧阵营被视为反共代表,所以在他生前,没有任何政治当局喜欢他,这个情况在他死后也差不多。

知乎用户 熊起 发表

作者的预言来自于对自己生活的提炼,他主要生活在英国。

有人喜欢强调西班牙内战,然而背景上完全没有关系,他的作品显然是稳固统治的环境而不是革命战争中;而且奥威尔有独立作品回忆西班牙内战,请自己去看看有没有思想上的联系。

既然都是政治评价,那价值显然在于各种满碎片式预言。

我认为很能联系当前但被提及很少的碎片有:

小说制造机:快餐厕纸

词汇混淆和消灭:通过学术上重新定义词汇来发明历史

电屏:大数据 手机

集体野营:扩展训练

。。。

想到再补

知乎用户 尘梦羽 发表

一种预言,看的时候觉得可笑,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一天人们会惊觉这事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致大举报时代的来临》

知乎用户 苏简 发表

生活是苦难的,

但,我又划着断桨出发了

知乎用户 吉成钢 发表

《1984》不只是一本控诉集权主义的书,更是在控诉资本主义。

《1984》书名的来源是作者将 1948 的后面颠倒过来。这不是对未来苏共的寓言,是对现实的讽刺,奥威尔发现英国政府对言论的控制已经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于是写下的此书。 我觉得《1984》中的世界,在本质上更靠近赛博朋克,就像刘慈欣在《赡养人类》中反映的那样,造就世界悲惨现状的是资本主义对人们的压迫,科技仅仅是手段与工具。这点在《1984》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在我看来 1984 中 “三等人” 的论述都是扯蛋,自己思考才发现,那些站在 “英社” 中的人物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资本家,哪怕让战争摧毁物资都不愿发给无产者,这与现实中的资本家如出一辙。1984 中的世界,不过是个高度扭曲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八百竿子打不着。人们庆幸 1984 的寓言没有成真,呵呵,早就成真了,在美国,在韩国,在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发生着,只不过更隐秘更精巧罢了。1984 中的统治靠的是权,现实中资本家靠的是钱,有区别吗?资本主义的媒体拿 1984 控诉社会主义,不知道该说他们愚笨好呢?还是背后的资本家精明。

知乎用户 涅瓦河畔 发表

相当于赎罪券。

知乎用户 龙虾兵 发表

只可惜我们现在迎来的是美丽新世界

知乎用户 塔顶花园 发表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1984》作为反乌托邦经典小说三部曲之一,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起初在看这本书时,我真的很难读下去,因为我觉得放在现在不管对于谁来说,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里了,怎么去逼自己接受一个充满压迫、令人窒息和极度扭曲的世界?怎么去理解作者用晦涩的文字塑造的世界观?

所以我觉得我不应该停留在这个世界外,以局外人的身份俯瞰一个世界,不要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判断对与错,于是我觉得进入那个世界,呆在温斯顿身边,作为他的一个挚友去看他的成长,或是改变,才最能感受那个未来社会的恐怖。

“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都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我陪着温斯顿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和消除与旧历史有关的证据的工作,但我却知道温斯顿很厌恶这份工作;

我欣喜温斯顿直觉出一个和他好像 “志同道合” 的人 — 奥伯良,哪怕最后我唏嘘奥伯良是最残忍的“思想警察”;

我欣慰在这样的环境中温斯顿找到了挚爱(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茱莉亚,却也感概俩人戛然而止的爱情和酷刑下的相互背叛;

我庆幸有古董店的老板 — 查林特愿意向他出售笔记本、为他提供一间可以和女友约会的房间,但我憎恶他和奥伯良用一样的身份在他身边潜伏七年之久以及对温斯特的欺骗。

“那个房间是一个世界,一个属于过去的港湾,已经灭绝的动物可以在那里行走。”

我陪着温斯特回忆年少,陪着他一起经历思想斗争,陪着他一起承受酷刑,陪着他一起做出改变。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从一个还仅存一丝理智的人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提线木偶,对此,我感到悲哀。

此时,我离开这个世界,再回头看那个世界,发现那个世界里的人 — 就暂且称之为人吧 — 其实都并非 “活着”,当我真的离开那个世界去怀念我的“朋友” 时,我渐渐明白了温斯顿到底是哪里变了,或者换个说法,这个世界真正可怕的是什么。

对,就是支撑这个世界存在的唯一支柱 — 思想

“思想犯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犯罪本身就是死亡”

我并不想过多赘述这个世界如何如何压迫,如何如何窒息,如何如何扭曲,因为我不是一个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可以分析的头头是道,所以我只是站在温斯顿的一个朋友的角度,和他一起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体会思想的改变可以对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那样的世界中想要独善其身真的太难太难了,我一直以为温斯特作为故事的主角会带着主角光环独善其身到最后,成为那个世界中唯一还有意识的人类,文章越到最后我越发现,这个世界的残忍远不是一个人用残存的理智所能对抗的,这个世界太强大了,当你的声音、你的微表情、你的动作、哪怕一个眼神都在 24 小时随时监控着时,你唯一能感觉到的只有累。

太累了,保持理智也太累了,最后当温斯特以 “思想犯罪” 的罪名被捕时(说到这里,我觉得十分可笑,一个连法律都没有的国家,怎么去判断一个人犯了什么罪名呢?大概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手段吧。),当他被送进 101 室时,当他强撑着不愿承认 2+2=5、明明是四根手指必须要承认是五根的荒谬理论时(对!就是这么荒谬!),哪怕身体已经被酷刑透支,但其实最累的是你的思想 — 你不能承认啊,一旦承认了,你和 “思想警察” 就是一样的了,世界上就没有 “人” 了。

“社会氛围像一个围城,是否拥有一块马肉是富有与贫穷之间的差别。”

所以,当温斯顿感受出 “他爱老大哥” 时,他承认 2+2=5 不是不可能的,他确实 “看到” 了五根手指时,我脑子里那根紧绷的弦也断了 — 这个世界已经没有 “人” 了,温斯顿和这个世界共沉沦了。

看完这本书的当天晚上,我其实在想,我看过这本书之后到底想明白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能从中感悟什么,我想走出这个世界给我的震撼。

答案仍旧是 — 思想

我们的世界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没有思想桎梏,没有精神绑架,这样的一个美好生活,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以自己为中心,那么自己便是一整个世界。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出现新的人、新的事,可以说,就是这些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可能起初是家人,后来是同学,之后是恋人,最后到社会中共事的同事)和各种各样的事在循环的打破、重塑你的世界,你会在这个世界的不断变化中完成你思想的不断蜕变。

比如,你身边的人,ta 们这样处事是你心里认可的,因为符合你现有的思想体系,ta 们那样处事你又是不太赞成的;你觉得 ta 这一点很值得你学习,因为你觉得这样对你来说这是一个让你变得更好的过程。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发生任何显著的改变。我们已经死了。我们真正的生命在于未来。我们将作为一抔骨灰成为未来的一部分。但是,未来有多远,谁也不知道。”

当我这样放在生活中想的时候,便猛然间发现,其实这就是思想啊,生活中处处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便是我们独立于世的根基。所以,我们所处尘世,思想影响永远存在,可能会将引导着我们变得更好,也可能会使我们变得面目全非,当思想堕落将自我连根拔起,那存在便毫无意义了。

这就是我的感受吧:

我只想活得最像我自己

塔顶花园

人群中 我们等你

知乎用户 哩哩啦啦 发表

看了一大半,然后想上知乎来找找有没有人回答温斯顿母亲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我回答的时候反完了前面 94 个回答,怎么说呢,很多人都说的对,这本书确实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发展历程,我们也确实也经历了一些黑暗的时光,但是我觉得说就大大方方的说,别老是阴阳怪气的,温斯顿做的那个梦里有一句话 “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可是我觉得知乎上很多人真的太酸,总把目光停留于最最黑暗的午夜,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现在,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未来。过去最很重要,但是有没有想过,现在对于未来来说,也是过去,所以为什么不能够放眼于黎明,放眼于阳光,抓住机会,改变未来的过去呢?知乎和豆瓣,果然一沾上意识形态就开始散发文人的酸气。(别杠,杠就是你对,我是无知小韭菜,行了吧?)

知乎用户 上上签 发表

大概是不请自来 (笑

————————————————————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

只要学过初中历史的人稍作联想就可以想到中国某个时期和苏联未解体前。

  • 思想罪是其他一切罪行的源头

( 事实上思想从来不是原罪,

如果一个政权想要发出统一的声音,就必须将不和谐的声音剔除 。)

  • 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的擦干净写上新的内容。

( 在千年后的我们仍然会有人将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套在真正的历史上。

但就事实而言,三国演义也只不过是后人对先人的臆想而写就的罢了。

又因为在时间的流逝,历史被擦拭,人们也逐渐忘记真正的历史 。)

  • 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

( 如果一个人向你说地球是方的,你会不相信。

但如果是一群人长久向你说明地球是方的,你可能就开始怀疑自我。

毕竟你也没有什么证据说明地球是圆的,

你所了解到地球也只不过是道听途说。

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这里,在众舌之下谎言也就成了现实。正所谓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也便是这样的道理。)

从各方面来讲,男主角的悲剧是一种必然。
在那个极权主义社会里,他保持着清醒,对所处的社会报有怀疑。
“愚民和牲口都是自由的” 只有觉醒了意识的人才会感到痛苦和约束。
而觉醒了意识的人不是蒸发掉就是最后成为 “思想纯洁者”。
就连一个孩子也会因为思想而举报自己的父亲。
这便是这个社会的窒息和恐怖之处了。

PS

老实说,第一次看这本书我还蛮震惊的,居然可以出版出来。(笑

因为阅历的原因,可能理解不到位,见谅。

附图

知乎用户 零点八的爱 发表

刚刚看完,不请自来。1984 这本书被赐予了很高的地位,也有很多精彩的书评,我现在所写下的这一些,仅仅就只是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最直接的体验。

耗时两个月看完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书中所描述的情节很难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我看来,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被打败的,某些人也许会,但人类一定不会。因此,比起反乌托邦政治预言小说的定位,我认为这更像是一本夸张讽刺小说。

从情节上看,一开始对温斯顿生活以及工作状态的描述就极大的渲染了其所处的社会的环境氛围——黑暗、丑陋、极度压迫。这一部分对后面出现的人物都做了伏笔,对裘莉亚的印象是冷酷无情的反派,而对店铺老板却林顿和匆匆一瞥却心领神会的奥勃良却是正面的印象。这三个人物都在后面发生了极大的反转,裘莉亚的热情奔放和对爱与性的执着会令读者在为她处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设身处地的着想而感到不安;却林顿先生作为思想警察这一身份的揭露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而最可怕的是奥勃良,作为幕后的黑手和思想死亡的推动者,让读者一点一点的对他产生恐惧感和荒诞感。温斯顿的生活,从平淡有序,到热烈狂妄,再到冒险被捕,最后一步步被拖着走向一个无法回头的思想黑洞,是极其可怕的。他被剥夺了一切的情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人相处的模式,凡是和思想有关的东西,都夹杂着肉体上的惩罚在被一点一点的擦除着,并且在擦除之后的地方,又被书写着新的荒诞不经。

我的确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应该怎样存活,温斯顿的一个眼神,就使奥勃良明白了他和别人不同,是奥勃良的眼神出卖了他?还是温斯顿自己出卖了自己?自己与别人的这份不同,是不是能一直掩盖下去?那么这份不同如果一直被掩盖的话,与别人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像他这样采取了和自己思想一致的行动,那么最终被剥夺思想的结果,又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呢?总而言之,作者对这样的权力统治下的世界是极其悲观的,那就是无论温斯顿怎么做,都是徒劳,都将导致这思想的灭亡。很多读者将当今世界的言论管控和思想侵蚀与这本小说联系起来,我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小说中所描述的,有关,但并不绝对相关。我不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会变成小说中的那样,就算将来一部分人的思想被管控起来,那么一定有人的思想无法被管控,一定有人会打破那沉闷恐怖的局面。人是及其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也是及其复杂的存在,思想的全部毁灭总是不太可能的,思想的毁灭一定在肉体的毁灭之后。这种不一样的理解大概是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上的认知区别吧。

不得不说的是,作者在构建这样一个社会的时候所搭建的逻辑桥梁是非常结实和完整的,尤其是第二部穿插的那部 “反党教材”,是整本小说的点睛之笔。第一部对世界的描述仅仅是温斯顿的视角,而这本教材的描述,集中表达了作者的社会体系构建,里面高度的逻辑自洽和有力的分析给读者以高度的认可和代入感,有了这些,才有了后面产生的共鸣、理解和恐惧,的确是引人入胜。

知乎用户 桃乐西本西 发表

人被两种力量同时牵引,死本能和生本能。死本能以恐惧的力量,让人活在当下保全,牺牲未来。生本能以爱的力量,让人活到未来和长远,有时牺牲当下。一种没有未来,一种要与当下阵痛并存,看你如何选择。没有理性,便没有未来。

知乎用户 张麦冬又回来 发表

作者应该是把大清洗时期的苏联和纳粹德国更加极端的延展了开来,架构了一个不可能产生的世界观,讲述了一个叛逆党员温斯顿的洗脑史。

在揭露集权上很深刻,但故事本身很荒诞,它如此极端,以至于你将不明就里的憎恨一切把这个世界管理的井井有条的制度,不管他们多么的合理,你总能从 1984 里找到让人憎恶的部分。

这就是文人的问题,挑毛病的本事大大的有,实践起来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让他奥威尔当首相试试,绝对不如鲍里斯。

quote 崇祯:天下文人皆可杀。

知乎用户 斜月三星头 发表

有些书是依靠优美的文笔来取悦读者,有的则是以惊险的剧情给读者以刺激。而有的书则是凭借作者天才的洞见与超出时代却无比合理的思想来震撼人心。 我每次读时都不寒而栗,不知是胆颤还是兴奋到战栗。:)

知乎用户 薄荷糖 发表

“纳粹是由美英战胜的”

这个书中世界或许正在渐渐成为现实。一个学不会自省,被操控,低人权的社会正在建立中。

知乎用户 毕巧林 发表

从结局上看,温斯顿和裘莉亚在极权世界的反抗是以悲剧收场了。所以我认为奥威尔想告诉我们的是:在专制极权的制度下,无论个人或少数人多么向往真理,为此虔诚地践行,这种抗争都是不会成功的,多么伟大的爱情、多么超前的意识在这种制度下都是螳臂当车,且清醒过后的代价是毁灭性的,你的大脑和心智会被完全的改造。

温斯顿知道

“有真理,就有非真理,如果你坚持真理,哪怕全世界都不同意你,你也没有发疯”。

也因为担心恋人关系会暴露,对爱人裘莉亚说过

“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但最终,非真理

“(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

控制了你,控制了你的爱人。非真理控制真理,你还是发疯了,虽然你在一定程度上打败了他们。

奥威尔能自圆其说,真的伟大。他的生平也值得了解。现在国内出版了他的纪实作品集和杂文集。

怎么评价呢,预言或是影射了某某制度、国家或是党派?是的吧,各种情景在这里或那里都出现过。伟大的作品总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正像这部,奥威尔是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但他看不惯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所以用笔墨抨击那不堪的现实,他希望社会主义往好的方向发展,真正的造福人民。也像鲁迅先生,在当今娱乐至死的国家里,他们的作品都像是清醒民众的良药吧。英国评论家普利切特称奥威尔是 “一代人的冷峻良心”,在我看来,何止一代呢。。

好像扯多了。奥威尔说他想把 “政治性写作变成艺术”,我觉得他做到了。此“艺术品” 中富有内涵哲理的词句很多,但我最近真的很丧,不想翻书摘抄了。。记得关于爱情,他说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爱他,当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时,你仍把你的爱给他”

关于真理和清醒地活着,我在上面也抄了几句。至少证明它不是一部枯燥的政治小说,说它是爱情小说(不是言情,那样说的话感觉侮辱了什么。。)也可以,但它更是一部**值得所有对制度感到困惑,哪怕坚定不移但闪过仅仅一丝困惑念头的人们去读的不朽伟大的经典。**就像主人公温斯顿和裘莉亚,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某种意义上已经赢了,因为毕竟他们清醒过。(不能再多说了,此段粗体字就是我的评价)

知乎用户 没错是本亮仔 发表

明明知道这是个虚构的世界,但是你还是能在其中清晰地找到现实生活的对照。

全书不压抑的点基本仅存于朱丽娅的 “我爱你”,而这样一句话不仅是温斯顿爱情和希望的开始之处,也是终结之处,华丽而又凄楚。

我们无法独立,无法自由,无法憎恨老大哥,甚至无法写下二加二等于四。我们仅仅是用来献身的工具。

知乎用户 子渊 发表

《1984》读书笔记

《1984》很有名,没看过也能附和一句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不过千人心含千种哈姆雷特,以下便是我个人对《1984》的一些注释和评价。

第一章第一节

他不道她的名字,但是他知道她在小说司工作。由于他有时看到她双手沾油,拿着扳钳,她大概是做机械工的,拾掇那些小说写作机器。她是个年约二十七岁、表情大胆的姑娘,浓浓的黑发,长满雀斑的脸,动作迅速敏捷,象个运动员。她的工作服的腰上重重地围了一条猩红色的狭缎带,这是青年反性同盟的标志,围的不松不紧,正好露出她的腰部的苗条。温斯顿头一眼看到她就不喜欢她。他知道为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她竭力在自己身上带着一种曲棍球场、冷水浴、集体远足、总的来说是思想纯洁的味道。几乎所有的女人他都不喜欢,特别是年轻漂亮的。总是女人,尤其是年轻的女人,是党的最盲目的拥护者,生吞活剥口号的人,义务的密探,非正统思想的检查员。但是这个女人使他感到比别的更加危险。有一次他们在走廊里遇到时,她很快地斜视了他一眼,似乎看透了他的心,刹那间他充满了黑色的恐惧。他甚至想到这样的念头:她可能是思想警察的特务。不错,这是很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她在近处,他仍有一种特别的不安之感。这种感觉中掺杂着敌意.也掺杂着恐惧。

现实常常是荒诞的,不安、敌意、恐惧反而可能是深陷爱河的前兆。

第一章第七节

他拣起儿童历史教科书,看一看卷首的老大哥相片。那双富有魅力的眼睛注视着他。好象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压着你——一种能够刺穿你的头颅,压迫你的脑子,吓破你的胆子,几乎使你放弃一切信念,不相信自己感官的东西。到最后,党可以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他们迟早会作此宣布,这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所处的地位必然要求这样做。他们的哲学不仅不言而喻地否认经验的有效性,而且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常识成了一切异端中的异端。可怕的不是他们由于你不那么想而要杀死你,可怕的是他们可能是对的。因为,毕竟,我们怎么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呢?怎么知道地心吸力发生作用呢?怎么知道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呢?如果过去和客观世界只存在于意识中,而意识又是可以控制的——那怎么办?
  党叫你不相信你耳闻目睹的东西。这是他们最后的最根本的命令。他一想到他所面对的庞大力量,一想到党的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能轻而易举地驳倒他,一想到那些巧妙的论点,他不仅不能理解,因此更谈不上反驳,心不觉一沉。但是他是正确的!他们错了,他是对的。必须捍卫显而易见、简单真实的东西。不言自明的一些道理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客观世界存在,它的规律不变。石头硬,水湿,悬空的东西掉向地球中心。他觉得他是在阐明一个重要的原理,于是写道: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言论控制不是集权社会的专利,此次疫情期间特朗普也让福奇有口难言。任何政体都需要有一股力量去对峙和监督,否则就有通往奴役之路的风险。同时按上文说法,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是科学家,那么他往往就是个最向往自由的无政府主义分子。

第二章第一节

他不明白,为什么思想警察要用那种方式送信,不过他们也许有他们的理由。纸片上写的也许是一个威胁,也许是一张传票,也许是一个要他自杀的命令,也许是一个不知什么的圈套。但是还有一种比较荒诞不经的可能性不断地抬头,他怎么也压不下去。那就是,这根本不是思想警察那里来的而是某个地下组织送来的信息。也许,兄弟团真的是确有其事的!也许那姑娘是其中的一员!没有疑问,这个念头很荒谬,但是那张纸片一接触到他的手,他的心中就马上出现了这个念头。过了一两分钟以后,他才想到另外一个比较可能的解释。即使现在,他的理智告诉他,这个信息可能就是死亡,但是,他仍旧不信,那个不合理的希望仍旧不散,他的心房仍在怦怦地跳着,他好不容易才克制住自己。
  他把做完的工作卷了起来,放在输送管里。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分钟。他端正了鼻梁上的眼镜,叹了一口气,把下一批的工作拉到前面,上面就有那张纸片,他把它摊平了。上面写的是几个歪歪斜斜的大字:
我爱你

言情是读书最大的动力,坚持看到此处的人往往会突然鸡血上脑一口气把书看完。

第二章第七节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爱他,当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他时,你仍把你的爱给他。最后一块巧克力被抢走时,他母亲怀里抱着孩子。这没有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并不能变出一块巧克力来,并不能使那孩子或她自已逃脱死亡;但是她仍抱着她,似乎这是很自然的事。那条沉船上的那个逃难的女人也用她的胳膊护着她的孩子,这象一张纸一样单薄,抵御不了枪弹。可怕的是党所做的事却是使你相信,仅仅冲动,仅仅爱憎并无任何意义,但同时却又从你身上剥夺掉一切能够控制物质世界的力量。你一旦处在党的掌握之中,不论你有感觉还是没有感觉,不论你做一件事还是不做一件事,都无关重耍。不论怎么样,你还是要消失的,不论是你或你的行动,都不会再有人提到,历史的潮流里也没有你的踪影。但是在两代之前的人们看来,这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并不想篡改历史。他们有自己的不加置疑的爱憎作为行为的准则。他们重视个人的关系。一个完全没有用处的姿态,一个拥抱,一滴眼泪,对将死的人说一句话,都有本身的价值。他突然想到,无产者仍旧是这样。他们并不忠于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思想,他们却相互忠于对方。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不再轻视无产者,或者只把他们看成是一种有朝一日会爆发出生命来振兴全世界的蛰伏的力量。无产者仍有人性。他们没有麻木不仁。他们仍保有原始的感情,而他自己却是需要作出有意识的努力才能重新学会这种感情。他这么想时却毫不相干地记起了几星期前他看到人行道上的一只断手,他把它踢在马路边,好象这是个白菜头一样。
  “无产者是人,” 他大声说。“我们不是人。”

当今的爱既昂贵又廉价,同一份爱能以物质表现分出高下。很多美好的东西是无用的,实用主义的现代人一边舍弃美好一边问为什么不幸福。我们常有此感慨:对钱权的追逐让人异化,不忘初心是多么难得。越聪明越成功,越成功越聪明,就是有点越来越没有人味。更讽刺的是我们常常需要从贫困的劳动者那儿学习道德,就像感动中国里展示的那样。否则也不会有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的说法。

第二章第九节【自此章起便脱离了小说,开始极大篇幅的作者政治见解阐述】

按以前的战争标准来看,现在的战争完全是假的。这好象是两头反当动物,头上的角所顶的角度都不会使对方受伤。但是,尽管战争不是真的,却不是没有意义的。它耗尽了剩余消费品,这就能够保持等级社会所需要的特殊心理气氛。下文就要说到,战争现在纯粹成了内政。过去各国的统治集团可能认识到共同利益,因此对战争的毁灭性虽然加以限制,但还是互相厮杀的,战胜国总是掠夺战败国。而在我们的时代里,他们互相根本不厮杀了。战争是由一国统治集团对自己的老百姓进行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征服别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战争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结构不受破坏。因此,“战争” 一词已名不符实。如果说战争由于持续不断已不复存在,此话可能属实。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到二十世纪初期之间受到的这种特殊压力,现在已经消失,而由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所取代。如果三个超级国家互相不打仗,而同意永远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对方的疆界,效果大概相同。因为在那样情况下,每一国家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天地,永远不会受到外来危险的震动。因此真正永久的和平同永久的战争一样。这就是党的口号 “战争即和平” 的内在含义。

冷战思维是转移国内矛盾团结人民的绝佳办法。即所谓战争即和平

大洋国社会的根本信念是,老大哥全能,党一贯正确。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老大哥并不全能,党也并不一贯正确。这就需要在处理事实时要始终不懈地、时时刻刻地保持灵活性。这方面的一个关键字眼是黑白 (blackwhite)。这个字眼象新话中的许多其他字眼一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含义。用在对方身上,这意味着不顾明显事实硬说黑就是白的无耻习惯。用在党员身上,这意味着在党的纪律要求你说黑就是白时,你就有这样自觉的忠诚。但这也意味着相信黑就是白的能力,甚至是知道黑就是白和忘掉过去曾经有过相反认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不断窜改过去,而要窜改过去只有用那个实际上包括所有其他方法的思想方法才能做到;这在新话中叫做双重思想 (doublethink)。
双重思想 (doublethink) 意味着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同时保持并且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党内知识分子知道自己的记忆应向什么方向加以改变;因此他也知道他是在窜改现实。但是由于运用了双重思想,他也使自己相信现实并没有遭到侵犯。这个过程必须是自觉的,否则就不能有足够的精确性;但也必须是不自觉的,否则就会有弄虚作假的感觉,因此也有犯罪的感觉。双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思想,因为党的根本目的就是既要利用自觉欺骗,而同时又保持完全诚实的目标坚定性。有意说谎,但又真的相信这种谎言;忘掉可以拆穿这种谎言的事实,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又从忘怀的深渊中把事实拉了出来,需要多久就维持多久;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又一直把所否认的现实估计在内——所有这一切都是绝对必要的,不可或缺。甚至在使用双重思想这个字眼的时候也必须运用双重思想。因为你使用这个字眼就是承认你在窜改现实;再来一下双重思想,你就擦掉了这个认识;如是反复,永无休止,谎言总是抢先真理一步。最后靠双重思想为手段,党终于能够抑制历史的进程,而且谁知道呢,也许还继续几千年有这能力。

这本 1949 年的书能解释当今追星族的迷惑行为,能阐明何为双标狗和杠精

官方的意识形态中充满了矛盾,甚至在没有实际理由存在这种矛盾的地方,也存在这种矛盾。例如,社会主义运动原来所主张的一切原则,党无不加以反对和攻击,但又假社会主义之名,这么做,党教导大家要轻视工人阶级,这是过去好几百年来没有先例的,但是又要党员穿着一度是体力工人才穿的制服,所以选定这种服装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党有计划地破坏家庭关系,但是给党的领导人所起的称呼又是直接打动家庭感情的称呼。甚至统治我们的四个部的名称,也说明有意歪曲事实之厚颜无耻到了什么程度。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友爱部负责拷打,富裕部负责挨饿。这种矛盾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出于一般的伪善,而是有意运用双重思想。因为只有调和矛盾才能无限止地保持权力。古老的循环不能靠别的办法打破。如果要永远避免人类平等,如果我们所称的上等人要永远保持他们的地位,那么目前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加以控制。

如果画一条从左到右的坐标轴,左边是好话,右边是坏话,当最右边的坏话被禁止使用,处于中间偏右的话就会变成贬义,人们的交流就会阴阳怪气起来,变得语义混乱效率降低。如果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或者语义模糊,那么使用者的思维将陷入混沌难辨真假,产生语言腐败

第二章第十节

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但党却不歌唱。在全世界各地,在伦敦和纽约,在非洲和巴西,在边界以外神秘的禁地,在巴黎和柏林的街道,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平原的村庄,在中国和日本的市场——到处都站立着那个结实的不可打垮的身影,因干辛劳工作和生儿育女而发了胖,从生下来到死亡都一直劳碌不停,但是仍在歌唱。就是从她们这些强壮的肚皮里,有一天总会生产出一种有自觉的人类。你是死者;未来是他们的。但是如果你能象他们保持身体的生命一样保持头脑的生命,把二加二等于四的秘密学说代代相传,你也可以分享他们的未来。
  “我们是死者,” 他说。

生命的活力总是由丑陋的污泥孕育,晶莹美丽的天空反而空空如也。大一寒假去东莞流水线打工,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底层的活力。先打工攒满三万块,然后跟媳妇开一家面馆。看着旁边工位的大哥我无法像在知乎上那样,好为人师的告诉他阶级固化通道缩小的屁话。中层上层懦弱,惜命,他们的命值钱,高贵,千年王八万年龟,腐朽,僵化。希望永远在底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智慧的个体总是一盘散沙,而盲目、冲动、狂热、轻信,无知的才能凝聚起来坚不可摧,无知即力量

第三章第三节

你在想,我在谈权力,却没有办法防止我自己身体的衰老。温斯顿,难道你不明白,个人只是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的衰变正是机体的活力。你把指甲剪掉的时候难道你就死了吗?”
  他从床边走开,又开始来回踱步,一只手放在口袋里。
  “我们是权力的祭师,” 他说,“上帝是权力。不过在目前,对你来说,权力不过是个字眼。现在你应该对权力的含义有所了解。你必须明白的第一件事情是,权力是集体的。
  个人只是在停止作为个人的时候才有权力。你知道党的口号‘自由即奴役’。你有没有想到过这句口号是可以颠倒过来的?奴役即自由。一个人在单独和自由的时候总是要被打败的。所以必然如此,是因为人都必死,这是最大的失败。但是如果他能完全绝对服从,如果他能摆脱个人存在,如果他能与党打成一片而做到他就是党,党就是他,那么他就是全能的、永远不朽。你要明白的第二件事情是,所谓权力乃是对人的权力,是对身体,尤其是对思想的权力,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绝对的自由犹如独自在荒岛生存,往往导致人的疯狂。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忍受纯粹的自由和彻底的孤独。而不少人只是体会有限的孤独也感如彻骨的寒冷,他们不想要自由。他们不想承担责任,他们拒绝独立思考,他们只想躲在人民海洋的背后,这时他感觉自己很强大,能成为沙丁鱼群打倒鲨鱼。他们是键盘侠,他们是跟风狗,他们是乌合之众,他们是网络暴民,他们如同绵羊接受牧羊犬的驱赶奴役,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舒适和放松。即所谓奴役即自由

第三章第六节【终章】

他还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大雨如注,雨水在玻璃窗上直泻而下,屋子里太黑,无法看书。两个孩子关在黑暗拥挤的屋子里感到极其无聊。温斯顿哼哼卿卿地吵闹着要吃的,在屋子里到处翻箱倒罐,把东西东扯西拉,在墙上拳打足踢,闹得隔壁邻居敲墙头抗议,而小的那个却不断地号哭。最后,他的母亲说。“乖乖地别闹,我给你去买个玩具。非常可爱的玩具——你会喜欢的。说完她就冒雨出门,到附近一家有时仍旧开着的小百货铺里,买回来一只装着骰子玩进退游戏的硬纸匣。他仍旧能够记得那是潮的硬纸板的气味。这玩意儿很可怜。硬纸板都破了,用木头做的小骰子表面粗糙,躺也躺不平。温斯顿不高兴地看一眼,毫无兴趣。但是这时他母亲点了一根蜡烛,他们就坐在地板上玩起来。当他们各自的棋子进了几步,快有希望达到终点时,又倒退下来,几乎回到起点时,他马上就兴奋起来,大声笑着叫喊。他们玩了八次,各赢四次。他的小妹妹还太小,不懂他们在玩什么,一个人靠着床腿坐在那里,看到他们大笑也跟着大笑。整整一个下午,他们在一起都很快活,就象在他幼年时代一样。

亲人的陪伴会深深的印刻在孩子的脑中,我常想起幼时与外婆打牌的日子,两个人打一整天。一个中老年人怎么能有那么大的耐心一整天应付一个猴子般的小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常常是解除我悲伤的良药。

《1984》不仅是一部政治隐喻小说,本身的可读性也很强。文字的节奏从一开始的枯燥缓慢到中期的加速悬念的展开,直到最后只剩大段大段的急速对话令人屏息,人物的描写越来越扭曲疯狂,甚至我眼前的文字也开始狰狞的扭动,无逻辑,混乱,意识流。

神奇的体验。以上。

知乎用户 陈叶子 发表

我一直觉得,电影霸王别姬坚定了我的人生观,而 1984 则几乎重塑了我的世界观。

大学里上课时偷偷读的,老师在上面叽里呱啦地讲,我在课桌下面一页一页慢悠悠地看,感觉脑袋里突然塞进一根反筋,悄悄告诉你说你要小心啊谁都不能相信全世界都是敌人。谁都不能相信,哪怕是你最爱的人,哪怕是你的同学。

这是一本真正把对自由诠释到极致的书,看完了才知道自由有多么宝贵,思维独立有多么幸福。

我就是我啊,我要的世界,该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世界,在这里做一个 “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 " 的人。

就像 V 字仇杀队那对即将被迫害的同性恋面对动荡握紧了彼此的手,读了这本书之后,异常,异常地对于霸权反应强烈。

知乎用户 总捅达人 发表

看了很多无病呻吟的回答,高呼要捍卫能说出 2+2=4 的自由,请问各位老铁们你们当真是在说 2+2=4 吗?你们争的只是 2+2 不等于 6,反对的是 2+2 小于 10,反对的理由是小于 10 的数字里面有 6,而 2+2 不等于 6,所以 2+2 小于 10 是错的,却认为 2+2 不等于 6 和 2+2=4 是一回事。

另外没人会闲的蛋疼非要让 2+2=5,否则他 BB 有本事在大洋国的坦克装上两层 2cm 的装甲回去自信满满地扛欧亚国的穿透 5cm 装甲的破甲弹去吧,就连果尔德斯坦因的 “妖书” 也承认这一点,在自然科学方面 2+2 必须等于 4,除非老大哥的真实身份是数学小王子毕达哥拉斯。

除此之外我还有个小问题,温斯顿有一次在街上遭到了飞弹袭击,那时的大洋国在联合东亚国打欧亚国,但是飞弹是东亚国打到第一空降场的,然后整个真理部开始洗掉所有老大哥联东伐欧的内容,改成老大哥联欧伐东,并且让人坚信从来即使如此,以此维护老大哥算无遗策的英明,既然他们的洗脑水平如此高超,骗局如此精湛,横竖都是骗,为什么不直接说 “飞弹其实是欧亚国发射的,老大哥一直正确” 呢?

知乎用户 滚轮啊 发表

书是本好书 看的人却不带脑子

哦 对不起 人家压根没看张口就来

………………

真理部篡改历史

和平部发动战争

这是某岛国的作风啊

知乎用户 austerity 发表

字数: 868

建议用时:3 mins

看完 1984 是在清晨的六点,昨晚已经接近尾声但我还是留了个尾巴。特地在天蒙蒙亮的时候醒来,人最静,只有稀疏的鸡鸣陪我走心灵的洗涤。这本书在我看来像槟榔,耐嚼而令人回味。

市面上发行出版的这么多的书籍作品,在近几年我看过大部分的畅销书与 1984,大抵不过是一堆甘蔗,靠噱头追求一时的销量。可能人会在生活所迫之下恰钱吧。

我从大一开始大量的进行阅读,是因为我深知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世界上值得阅读的书寥寥无几,能永世流传的恐怕更是稀少,大抵不超千本。我的阅读,是在为我未来的孩子提前过滤掉不值得读的书,在各个领域分门别类整理好,形成一个在我个人价值判断之下收藏的书库。并在以后按照年龄层段慢慢的推荐给 Ta 阅读,给予 Ta 熏陶。

我的父母从小便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我无法用我受到的教育来阻止他们无休止的争吵。我的做法是帮助下一代乃至于后世避免重演我父母的悲剧。

而今天,1984 正式成为收集进了我的书库,我对它的分类是社会科学 - 推荐阅读年龄 30 岁左右。在十九岁这个年龄,说心里话我是没能真正领悟 1984 想要表达的内核。这必然和我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缺乏等等有联系,但我很清楚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

严格意义上我这篇文字不能算是对 1984 的评价,当我要求自己看一本书就要认认真真的看,看完写一篇文章来回顾。但在 1984 面前,我发觉自己还是太肤浅了,根本无力用任何文字来形容。我能从三体这一片广袤的沙滩上找到一块我能解说的空地,但是 1984 我无从下手。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植物大战僵尸里面的量子坚果,你以为你啃完了,但是它又出现,永远也啃不完。

1984 毫无疑问成为了我年度总结需要进行回顾的书籍。

1984 在现在看来有超越时代的洞见,出版于 1949 年,但我感觉它没有陈旧感,单凭文字你无法判断它成书于何时。即使是路遥的巨著平凡的人生,你初读就能大致判断写于哪个年代。1984 是一本跳出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之外居高临下俯视的书。

。。。

具体的概括已删,我的文字在 1984 庞大的主题前真的太肤浅了,不敢概括。希望以后重读真正体会到了能够补全这一部分。

距离我上一次在一本书面前自愧弗如,深感惭愧已经有点远了,我需要读更多这样的书。

1⃣️看一本书先问自己对这本书的预判是什么,用几个字概括出内核。

2⃣️再没有感觉也要写书评来记录自己的刚刚读完时的想法,有些灵感绝对是错过了就再不能遇见了。

个人分类:社会科学 - 三观有改变系列 - 阅读年龄 30 左右 - 令人震惊系列

知乎用户 木心北 发表

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形成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觉悟

极权政治只是这本书的一个大背景,拘泥于批判政治和主义这些东西是没有太多价值的,做到警惕就可以了。

相反,多读点书,接触不同的思想,了解他人是怎么思考的,把自己的思想武装起来

人性永远是不堪一击的,只有思想的力量才是个体最强大的武器

知乎用户 鲸游侠 发表

说是 “预言” 我觉得绝不至于。

在读苏联史的时候脑中多次回溯到此前看《1984》中的种种情节与隐喻。

如果真的对《1984》中的情节深感兴趣并想探讨这种情节可不可能在历史中发生?有多大程度的 “真实性”,真的可以读一读苏联史,尤其是 30 年代大清洗。

知乎用户 李子树 发表

一本好书。如果要我列推荐书单,top5 里面肯定有它的存在。《1984》和《动物农场》可以一起看,或者《1984》看不下去可以先看《动物农场》。对于我而言,如果说圣经佛经是宗教圣书,那么《1984》对于我政治,阶级,自由的理解层次是圣经一般的存在。要知道,高中的时候都在准备着考试,不太有太多时间去看课外书,看到这本书沉思了很久,动物农场倒是到大学后才看的。后来在大学又看了 v 字仇杀队。反乌托邦,引发人思考。v 是暴力,老大哥则是洗脑。追求自由正义公正的过程中,你真的在追求公正自由吗?会不会,你其实已经背道而驰。

知乎用户 devium stiri 发表

信 vs 服。

知乎用户 友爱部部长 发表

太神了,作者仿佛亲眼看着半岛写成的

知乎用户 无知者 发表

绝望和压迫感,我开始想继续在娱乐的梦里沉醉了

知乎用户 机智转 发表

幸福和自由,只能二选一

看完后证实了我们一直有的却不敢也不想大声说出来的想法,我们正身处在永远不会黑暗的社会,并且得到了共鸣

但是 清醒的自由不一定有用

糊涂的活着起码幸福

知乎用户 禾承翎转 发表

这本书本质上只能是艺术作品。不过是泛自由主义者一堆一堆的报告书的一部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这本书的态度是人类智商的一个试金石,把这本书奉为圭臬的多是……

知乎用户 王科 发表

一本被西方自由世界利用的书,现在咱中国的公知言必称《1984》了,也开始反对所谓的 “极权主义” 了(方方)

反思乌托邦,他反思的是当年苏式的 “社会主义乌托邦“,(其实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这里面的内容仅仅是西方人认为的” 社会主义“——极权主义)

反思极权、集体主义。这当然不一定是错的

可是自由主义的乌托邦难道不该反思?

哦,我忘了,人家自由世界怎么可能” 洗脑 “人?

苏联监视世界,不行,美国监视世界,人家是自由国家,那能叫监视吗?棱镜门的事,那能叫监视吗?

——你为什么来美国?

——我向来学习你们美国的洗脑技术。

——我们是民主自由的国家,我们从不洗脑人民!

——对对对,我想学的就是这种!

知乎用户 原名 发表

看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书…

无论奥威尔是想拿这玩意攻击苏联还是攻击资本主义,都挺让人无语的。你见过谁家的官僚如此高效率,言论检查如此苛刻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他们也不会是官僚,而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了(笑),然而我寻思如果是理想主义者,双重思维又从何而来?对老大哥的形式崇拜又从何而来?你要知道,当初就算是斯大林都是反对个人崇拜的 2333。也就是说这本书构建的世界的底层逻辑就错了 2333,也只能让不读书不了解官僚的坑爹的那些人高潮罢了

知乎用户 毛羽色红根一 发表

两个字 “经典”,三个字 “太经典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美丽新世界》和《1984》中你会选择活在哪本书里呢?

知乎用户 史祭之 发表 我以为这小破答案没人看。。。在这里梳理一下《1984》的情节吧。 当时英国伦敦被极权政府控制(很显然不是现实中躺平等死的样子),极权政府的首脑是个叫 “老大哥” 的人,人民在暗示和逼迫下崇拜他。 政府采用计划经济,人 …

著名反乌托邦小说《1984》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知乎用户 林真趣 发表 首先需要了解他的背景,然后和 美丽新世界 对比来看。 奥威尔的小说和他本人的身份是矛盾的。他是一个坚定的左派,一个社会主义者,一个支持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人,却写了一部可怕的集体主义社会反乌托邦小说。 …

一党专政和自由民主到底能不能共存?

品葱用户 kill_ccp 提问于 7/13/2020 先说明一下,标题里一党专政特指以法律规定某个政党长期执政,其他政党不存在(比如越南、纳粹德国)或者只能长期在野(比如中共的8个民主党派、北朝鲜的社会民主党、戒严时期台湾的国社党和青年 …

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读乔治·奥威尔

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读乔治·奥威尔 记者:BRET STEPHENS 2020年7月3日纽约时报 今年的国庆日,我们有必要盘点一下自由在国内和全世界的状况——以及我们对它的态度。 在俄罗斯,弗拉基米尔·普京刚刚赢得了一项“公民投票”,批准他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