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公职人员(含其由财政发放工资的人员) 的社会供养比是多少?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资本市场极左 发表

你不如去研究下体制内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多少。

首恶是谁,要搞清楚。

知乎用户 可可的老尸 发表

从逻辑来思考这个问题。

1. 公职人员,吃财政饭的人员非常好统计,因为财政要发钱,所以内部肯定有一个很详细的数量。

2. 既然有一个详细的数据和赡养比,为什么官方不公布呢?只有一些小道统计,这就引发了逻辑 2。

逻辑 2

我国有一个特点,凡事比国外做的好的事情,必然大肆宣传,并且标上这次我们又赢了。

比如,防疫这几年,很多人认为西方已经水生火热要崩。

那为什么不宣传我国的赡养比呢?

显然不合适宣传。

为什么不合适呢?

显然数据不好看.

至少比大多数国家要差,否则早就宣传了。

逻辑上就能推出我国目前的一个情况。

知乎用户 否极泰来 发表

这个,有公开的数据。

谈点个人体会:这个比例太低了,应该 14 亿人全部做公务员,这样就可以共同富裕了。

知乎用户 火星宏观 发表

长期以来,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数据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的争论也比较大。我们目前到底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在国际上偏多吗?财政供养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带来了哪些社会经济难题?我们要如何扭转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加膨胀的趋势?

一、大众为什么关注财政供养人员数量?

因为财政供养人员中,较大部分自身并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所有的财政供养人员,其办公经费、工资福利、退休待遇,不管来自财政预算内经费,还是预算外收入,或是自筹资金,在本质上,都属于对社会生产征收的税收。这个金额大小、比例高低,直接涉及到社会生产的成本,本质上,就是涉及到在国民收入大蛋糕中,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非财政供养人员,可以分配到的蛋糕比例的大与小。因此,社会公众一直关注这个数据,当然属于合理的关切。

二、目前媒体、自媒体是如何介绍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的?

出于统计制度的原因,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并不直接公布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薪酬福利总额、平均工资等数据。因此经常有一些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凭借各自掌握的数据和五花八门的推算方法,自行估算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在各种学术刊物、媒体文章中,大体上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只有以下三个数据:

一是财政部 2012 年出版的《2009 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里面披露了 1998 年到 2009 年,全国每年的在职与退休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1998 年为 3843 万人,到 2009 年增加到 5393 万人, 12 年增加了 1550 万人,增长 40.3%,年均增加接近 130 万人,年增长率为 2.86%。

二是 2015 年 9 月 17 日,《经济参考报》发布一篇标题为《四项经济改革亟须推进》的报道, 详细介绍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陈剑的专访内容。当时陈剑提供的一个最新数据是,到 2014 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远超过 6400 万。

三是《凤凰周刊》在 2013 年的一篇报道曾称,中国的 “吃公粮” 人口仅截至 2012 年已超过 5700 万,这个数字已经逼近英国的人口规模,并且还以每年超过 100 万人的速度递增。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数据,有说 3946 万的,有给出 5473 万的,有说超过 7000 万的,还有个账户叫 @深度关注 的大 V,说财政供养人员达到 8000 万,加上退休的,总数超过 1 个亿。

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呢?

三、哪些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

在我们国家,有的人认为财政供养人员,仅指党政机关人员(含公检法),又称国家公务员,这样的人在国外称政府机关雇员或文官,也称狭义的财政供养人员

在国际上,约定俗成的财政供养人员,又称公职人员,不仅包括机关人员,还包括由财政供养的公共机构人员,如公立机构的教师、医生、环境卫生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相当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员。

按照《行政管理学》的权威定义,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类,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党政机关人员和社会团体机关人员;二是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文化等公立部门人员。

弄清楚财政供养人员的范围比较重要。因为范围不统一,比较无意义。比如 2016 年 6 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公务员人数并不高。”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竹立家的判断逻辑是:米国 2015 年 3.2 亿人,公务员人数有 2800 万左右;而我们有 13 亿人口,公务员才 716.7 万。我们总人口是米国的 4 倍,而公务员数量仅为米国的 1/4,“怎么比都是不多的”。

竹立家之所以得出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前提就在于他用我们财政供养人员中的公务员人数与美国既包括包括公务员,还包括公立教师、医生在内的所有财政供养人员数量进行比较。即小口径去和人家大口径对比,当然得出的是谬误。

四、我们目前到底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

在国家统计局的劳动力统计分类中,国家单位就业人员的分类有 19 个,其中有 7 个类别,应该属于财政供养人员的范畴。他们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就业人员,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人员,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员 (街道、居委会、网格员等),教育业就业人员,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就业人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文化馆、群艺馆、体育馆、各地文化局下属的各种剧团等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就在这里)。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公布这些分类的人员数量和工资情况。但我们必须注意,这个数据仅包含在职的,并不包括退休人员。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三件事。

一是验证这 7 类人员合计的数量与财政部出版的《2009 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在职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是否相符。

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可以查询到的数据中,2006-2009 年是重叠的。这四年财政部的在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分别比国家统计局的 7 个类别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高 9%、3.9%、5.6%、2.9%,平均高出 4.1%。这个误差说明国家统计局劳动力项目下的 7 个类别的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与财政部的财政供养人员口径,基本上相符,4.1% 的误差应该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二是使用《2009 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 1998-2009 年财政供养人员中退休人员的比例和年增长速度,合理估算 2010 年之后的财政供养退休人员数量。

1998-2009 年,退休人员在财政部公布的财政供养人员总数中的比例,从 16.4% 逐步增加到 19.2%。原因主要是平均寿命增加导致的退休人员更替比例慢于在职人员更替比例。

依据基本的统计推算方法我们可以推算出,到 2020 年,退休人员比例应增加到 34.7%。

三是估算 2020 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数量。

2020 年,国家统计局劳动力项目下的 7 个类别的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为 4660 万人,按照推算的退休人员占比,退休人员应有 2481 万人,财政供养人员合计为 7141 万人,比 23 年前的 1998 年增加了 3298 万人,增长了 85.8%,年均增加 143.4 万人,年增长率为 2.73%。

五、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在国际上偏多还是偏少?

从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人数的财政供养比来看,我们 2020 年的财政供养比为 4.7%,在亚洲国家偏高,在西方国家偏低。原因在于,亚洲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多不如西方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亚洲国家显然低于西方,因此在这方面形成的需要财政负担的公共就业岗位,亚洲国家显然就低于西方国家。我们 4.7% 的财政抚养比,从匹配所提供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内容看,显然是偏高的。

从具体数量上看,2020 年,泰国有 6900 万人,英国有 6600 万人,法国有 6700 万人。我们财政的供养人口多达 7141 万人,已经超过了泰国、法国、英国的人口数量。

在全球 197 个国家中,2020 年,总人口数量超过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口总量的国家只有 19 个,其中包括我们自己。

六、财政供养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带来了哪些社会经济难题?

从经济学上看,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以内,不应持续性刚性扩张。因为财政供养人员失控,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与经济问题。比如会导致行政成本提高,必然使税赋和行政性收费罚款加重,市场主体压力增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这无疑是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是导致社会劳动力的负担加重,劳动报酬降低。

财政供养人口的工资、福利、医保和退休金,都是由在职的非财政供养劳动力(以下简称社会劳动力)供给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在劳动力人口中占比越大,社会劳动力从自己创造的经济价值中需要分出去交给政府分配的比例也就越大,这意味着社会劳动力的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报酬降低。

1998 年,我国财政供养人口在劳动力中只占 4.3%,23 年后的 2020 年,占比增加到 7.8%。1998 年,23.5 个劳动力抚养一个财政负担人员,到 2020 年,12.9 个劳动力就要负担一个财政负担人员。

二是导致行政成本提高,社会税赋和收费罚款偏重。

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多年来广受市场主体的诟病。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汽车玻璃厂之后,对企业税费负担有了切身的体会,曾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虽然比美国低很多,但税费等其他社会负担比美国高很多,所以制造业成本上并无竞争优势。

从 1998-2020 年的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来看,这一点也特别突出。1998 年,我们的财政支出为 1.08 万亿,占 GDP 的 12.7%。到了 2020 年,财政支出膨胀到 24.57 万亿,占 GDP 的 23.9%。23 年来,财政支出金额增加了 21,75 倍,在 GDP 中的占比差不多翻了一倍。

财政支出的钱从哪来?财政收入。即使我们现在有点财政赤字,最后还是由财政收入负责偿还。财政收入哪里来?税收、收费、罚没、政府的创收。财政为了降低税收比重,可以创设各种名目的收入项目,但在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里,千变万化都是凭借权力向经济主体收取的税收。

三是挤占了居民消费,是居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获得感” 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收入角度看,GDP 是经济主体创造价值的大蛋糕,财政供养人员越多,社会劳动力分得的蛋糕就越少。从支出角度看,大家在消费社会财富时,政府消费得越多,居民就消费得越少。从国家统计局用支出法编制的国内生产总值表中,有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类。1998 年,在 GDP 总额中,居民消费占到 45.5%,政府消费为 14.9%,政府消费为居民消费的 32.7%,不到三分之一。到 2020 年,居民消费在 GDP 中所占比例下降到 37.7%,占比下降了 17.1%。政府消费占比却增加到了 16.6%,占比增加了 11.4%,政府消费为居民消费的 44%,比例扩大了 11.3 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意味着,居民获得的经济利益落后于经济(GDP)增长速度,政府获得的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四是降低了行政效率。

财政供养人员多,官位就多。这不仅造成了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还造成很多该放的权放不下,该经管的事又无人管。人难见、事难办,往往与官位过多、人浮于事有关。这就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

七、如何扭转财政供养人员不断膨胀的趋势?

纵向从历史上看,横向与其他国家比较,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已经超过了经济承载能力,人员膨胀的压力很大。特别是今年开始经济处于调整周期,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而意外的防疫支出压力又比较大。

2022 年 1-4 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累计虽然同比增长了 5%,但 4 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却较上年同期锐减 41.3%。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47.3%。这是连续第五个月负增长。

这既是危机,也是机会。作为量入为出的财政收支,与目前刚性膨胀的财政负担人员的费用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提醒我们,是时候采取断然措施,重启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减臃员了。

最近十几年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热门领域,面临巨大的进人压力,如每年都需接纳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和军转干部等新增就业人员,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消化渠道不畅,主要是自然减员,数量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出少进多,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存在扩张趋势。

前朱 PrimeMinister 曾经表示,臃肿的机构和数量庞大的行政人员,“把国家的钱都吃光了”。2013 年 3 月 17 日,李 PrimeMinister 与媒体和公众见面时,曾就削减政府开支,进行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机关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十年回头看,这三条都未做到。

因此,精简机构,简政精兵,应当是目前我们稳定经济大盘重点工作之外的又一项迫切任务。为了使财政收入能为均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困难群体和低收入阶层能通过财政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为了改变机关的臃肿和人浮于事,我们需要及时启动机构改革,通过精简人员,缩减与社会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与福利差距,增强社会公平和经济活力。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知乎用户 牟有钱​ 发表

我们纳税人,作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雇了多少人?养了多少人?我们至少应该有知情权吧。

政府一天藏着掖着,统计局又不公布数据,那就只能自己瞎猜了。

到头来我们花了钱,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雇了好多人?养了多少人?我们还问都不能问,哪儿有这个道理呢。

知乎用户 铁树心​ 发表

中国最怕吏而不怕官。

养吏的成本远比养官的成本高,而且吏对于民间具有直接伤害,因为官是有财政预算,由政府拨款供养的,政府一般还会做点长远打算,不想搞残搞垮自己的体系,所以会有一个克制,比如清朝,直到灭亡,他们也没有加税,表面上维系了永不加赋的承诺,但清朝的贫民就因此而得到了减轻负担了吗?并没有。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吏的身上。官是有财政预算供养的,可吏没有,他们的身份就是现在流行的临时工身份。财政预算里面没他们的份,他们又得依靠政府供养,于是只能盘剥当地百姓,连转移支付都做不到。所以你会看到任丘出现羊做核酸的奇闻。他们若不以给羊做核酸的借口行动下手,他们想吃烤全羊就没有经费,不像官,想吃啥了只需要在朋友圈透露一点意向,吏们的经费,全靠自找。

官毕竟还有一个远大前程的考量,所以凡事会考虑的长远一点,比如看点王阳明曾国藩之类的鸡汤,好为以后高升打下点基础,积累点政绩和能量。而吏,是注定了成为一个狭小地界里面的海葵或者藤壶之类的死活人,只能在那个圈子里混一辈子到老死,所以也没啥可追求的,只想着顺自己的性子和能耐,能三清就三清,可四光就四光。他们不需要考虑后面的继任者上来顶自己的职后还有没有可以吸食剥削的可持续资源。所以,吏的凶残程度又是远超官的贪婪程度的。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痛斥官场腐败,其实,人们还真错骂了对象。而官场又往往需要为吏治腐败背锅,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百口莫辩,确实明明都是那些临时工干的坏事,可是民众都是愚夫蠢货,又怎么可能分得清官与吏之间的区别,只知道他们沆瀣一气,就以为他们是同个系统,同穿一条裤子。

殊不知,官与吏之间是有鸿沟的。

虽然官离不开吏,处处需要差使吏们干活,比如现在到处防控疫情,官员们是只出口不出力的,出力的都是底下的小吏们,只有他们肯去组织人把守路口,调配人力,动员大家搞核酸检测。所以官老爷是指哪,小吏们就要负责权力打到哪。官员离不开吏,但又瞧不起吏,因为吏在他们眼里就是当差使唤的狗腿子。而吏需要依附于官,从他们这里获得权力授权,才能执行,不然,没有官的命令,你去大街上拦人要测体温,被人打死了也活该,但一有官的授权,别说拦人,就是把人打死了,也有官在上面背锅。

官为了加强基层渗透力和执行力,就得不断雇佣更多的吏,但这些吏的开销,又不在预算之内的。没有哪个官是活雷锋,会把政府拨给自己的经费分匀到吏的那里,而吏们虽然都顶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但真有谁是纯为了做个志愿者的情怀与理想去贡献青春的?大家都是冲着有比别的职业更好的油水而争抢着加入这个阵营的,所以每年的公考才会千军万马奔腾而去。

官需要吏来干活,又无法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经费,就只能在自己可控的势力范围内想办法,同时也让吏们自己想办法出去创收搞油水养活自己。这就有了裤带里栓个公章一路沿街收钱的,也有穿上制服架个横杆拦路收费的,现在网络发达精准,就流行起了查网红偷税漏税。这些都是吏们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更美好的未来而想出的生财自救之道。

所以,不要在意政府公布的财政预算,那些明见的负担,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个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恰恰没体现在预算报表里。

知乎用户 海上孤鹜​ 发表

先讲一个传说,据说胡适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只有纳税阶级和食税阶级。最少从社会经济学角度上讲,没错。我们老祖宗也进行过相似的划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下面的不重要,随便说说。

除了大家熟悉的党公教,妇工医,公检法

很多新兴财政供养人员没有计算。

他们不是公职人员但用财政资金供养。

最早的城管,现在正式列入公职人员。

现在的辅警,现在明确是财政供养的非公职人员。

城管入公成功后,那些在街上的市容管理啊,特勤啊,各种穿不伦不类的军警制服的人员,全部由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以所谓社会招标的方式养着的。

各地居委,街道办的工职人员,包括各个接待窗口的,扫地的,看门的,全部是财政资金,居委主任不在编制内,但由财政资金供养。居委书记事业编,财政资金供养。

还有什么网格中心,党建,城市运营中心等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编制,但都由财政资金供养。

至于形形色色的党的工作人员,我不知道,大概率不是志愿者。

知乎用户 胡静怡​ 发表

苏北一个小县城

一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 亿

一个月公务员加全拨人员工资 5000 万

加上差额 自收自支

加上考核奖 绩效奖

非编制财政供养人员

加上每个财政供养年八千的办公经费

这 20 亿根本不够

知乎用户 千答通 发表

其实数量供养比,不是问题。

最大问题是资金供养比。

怎么理解呢,比如 A 小区和 B 小区,物业人员与业主数量比都是 1:30,但 A 小区物业请的都是人均 3 颗牙的大爷看门,平均工资 3 千,而 B 小区物业人员直接招募退役 WJ,都是年轻精壮的小伙子,平均工资 1 万,那么相应的 B 小区每人要交的物业费,起码是 A 小区的 3 倍以上。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合法收入都不会超过本国平均收入太多,顶天了就是超平均水平 50% 左右的中上等水平。

当然有很多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公务人员灰色收入是其主要收入,这方面难以统计。

即使是号称高薪养廉模式的新加坡,普通公务员的收入,仅仅高出本国平均薪资 20~30%。(当然,你和我举例什么部长,那就当我没说)。

世界各国公务员真实情况

而且限制非常多,比如日本的公务员就规定,不得接受费用超过 1 万日元的赠礼、请客吃饭、旅游…… 即使是亲友之间请客,身为公务员也得 AA 付自己的那部分。

再说回来,虽然简中互联网上,经常有公务员吐槽自己收入低,但横向对比当地平均收入,那不管哪个地方,公务员收入都是当地平均收入的 2-5 倍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比如中西部地区,当地工人平均收入 3-5 万 / 年,普通公务员普遍收入 6-15 万 / 年。东南沿海普通人平均收入 5-10 万 / 年,普通公务员普遍收入 10-30 万 / 年 (不要说你到手多少,请把社保、公积金、补贴、奖金都加上,更别说机关食堂、机关幼儿园、免费门票、节假日大礼包等隐形福利)。

所以,如果说中国的社会供养比,还算正常的话,那如果把这个数据乘以 2-5 倍,您看还正常吗?

知乎用户 黑翼炽天使​ 发表

香港没回归之前,港产片经常会说到三个数字:600 万市民,18 万公务员,其中 3 万 7 千多个警察。

国内哪个城市有这比例的,哪位报出来给大伙开开眼界

知乎用户 氷氷 发表

目前国内公职人员的社会供养比,已经是世界排名前几位了。

大家只要看看不断壮大的公务员队伍,年年招收的公务员,每年退休的公务员,在大街小巷的交警、协警、城管、社区人员等等,都是越来越多。

不但正式的多,临时的也多。

他们都靠谁养活?是大家,只要你挣钱、花钱,就要养他们。

曹德旺说过,我国的税收税负是高于美国的,我们没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那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呢?这就很好解释了,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劳动力价值被压低了,所以我们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公务员社会保障,高于我们生产资料创造者,高出几个档次。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高于我们,国企也高于我们。

请问,国家养这么多人让大家养着,大家的收入和社会保障都被压低了,哪里来的钱来供养他们?内需靠谁带动,大家的钱都被税收、罚款、收费等等交给了国家,国家分配优先分配给了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等单位和部门。

难道让大家都去银行贷款,我们社会保障程度低,生老病死开销大,存不了几个钱。

现在已经不是国内消费不景气的事情了,是大家口袋都没钱,还要被平均。

把马云的钱分给我们了,还是把马化腾的钱分给我们了,哪个部门机构平均的,哪个部门机构把钱给我们,谢谢。

请问,一月几千块钱,吃穿住行都要花钱,能剩什么钱?国家把我们当什么了?

知乎用户 朱栗敏 发表

人数大概是 1/10,

收入大概是 10/1,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那么多人的回答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说到点子上。

有人觉得万恶之源是工资太高 有人说是福利太好 有人说是退休金太多

我觉得万恶之源是 体制内的务虚部门太多了。

以 zzb jw xcb 三大部门为首 全是务虚的事 几乎一点正经事不做 但是他们三个部门永远是编制最齐 人最多 而且年轻人 优秀的人才也最多

年年评先进还必有他们 吃最多的资源 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负的

这些人没事聚在一起就是想着法的折腾 变着法 的找由头搞检查。

几乎每一个单位都需要从非常有限的人手当中抽出一两个年轻人去应付他们的日常工作

到了检查的时候 几乎是全员为他们加班。

你知道为什么你去办事效率低吗?因为他们要忙着搞务虚的工作。

每年都有各种大检查活动 检查完要整改 整改完要回头看 看完之后又要整改。

现在的基层基本上是几个人做事 几十个人变着法的检查。

这群吃着财政饭 一点正经事不干的人才是真正的毒瘤

说难听点 群众监督不爱你这几个破部门来的好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不说,我就问你们,公车改革后这么多年,你们单位养的司机都在干什么?是不是都躲在办公室里,白天连灯都不开,都在那睡觉

知乎用户 白木 发表

光谈人数比例没意义的,低保也是供养,别墅大奔也是供养。

只能说给个模糊的感受,在三线以下除去那几个县域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最好的就业是体制内吃财政饭。

知乎用户 严劳伦​ 发表

其实你不用看这些数据,你只要记住,现在到今天为止还养的起二胎三胎的只剩公职人员了。

家里有 2 辆以上车的是公职人员(他们可能会跟你说车不是自己的是朋友借的)

他们大多都不是本地人。从不关心柴米油盐,从来不关心房价多少。

直系亲属一半以上都是公职人员。裙带关系,官官如何能不相护,都是一家子当然团结。

最主要的就是社会财政上面你完全看不出问题,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地方可以捞钱。

例如派出所和二劳释放人员合开的发廊,麻将馆。

消防部门科长的小舅子开的消防器材销售公司。

上海诸葛亮的侄女在疫情期间开的保供蔬菜公司。

很好来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示范老师?你是公务员?

有人问我为什么盯着公务员不放,不是还有资本家么?我只能说,公务员按照道理是可以治理资本家的,如果他们不作为,那这个国家就完了。

我是一个患有抑郁症和精神疾病的作家,以上内容都是我发病时候写的,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知乎用户 小痔 发表

这几年的情况,有心的大家自己想想,就明白问题在哪里了

成天鼓吹生二胎三胎,疫情期间看看自己小区,发现生二胎的大都是体制内、国企上班的

在公司上班,尤其生了男孩的,很少敢生第二个

疫情期间,公司上班的,真的恨死了疫情管控,小商小贩更不用说了,但是小区群里面总有一个人让我们坚持防疫,一开始不清楚,想着观念差异吧,2 个月之后,发现原来这人是体制内的…..

再回想这 2 个月内,谁成天说我们最好居家、不要外面跑(你以为我想跑?业务在家能天上掉下来???),也是体制内的,我们志愿者的辛苦是不用理解的,他们向上面拍马屁是最重要的。

再想想房价,想想国内近几年越发厉害的言论管控,突然一下都明白了,我们的努力是为了供养那 1 亿人呀,毕竟不割我们,怎么供养他们呀。

知乎用户 冬泳健将钱谦益 发表

应该取消公职人员的财政供养,把所有体制内机构全面推向市场。

知乎用户 一击必杀神话​ 发表

体制外大多数人的平均待遇不如体制内,不过对那些有能力获得高收入的人,这点可怜的薪水可以说是一百步和五十步的区别了。为了提高体制外底层劳动者(需要提醒的是,月薪 6000 已经超过中国一半多的人了)的收入,把更多人吸收进这个体系是不现实的,这只会进一步增加财政供养比例,降低既有获益者的待遇,形成一种类似于 “公有制共同贫穷” 的假象。

所以还不如按市场方式,体制内一些人的工作值得拿高薪,而有的人则是一分钱都不配拿,只要把一些被人们认为不必要的岗位被解散后,这些人自然会产生新的两极分化。但可惜的是,体制外人群收入低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改善——哪怕一刀砍到大动脉,中国吃财政饭的只剩下不到一千万人。

而且最关键的事是,新的严重社会问题会因此产生,即正常人都会引以为傲的高于中国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治安、交通、电信、教育、医疗事业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这些具有社会主义公益色彩的事业不是每个公民每月多出几百元钱就能换来的。

对至少六亿人来说,这些东西比他们不到 1000 的月收入具有更高的价值。

所以还有一个办法是加强组织建设,确保每个公职人员都是群众心里那些配拿这点稳定工资的人,但我估计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配的。

想来想去,还是多宰大老虎和大肥猪吧。一个健康的私有制社会应当把定期杀大肥猪看作常态,谁反对杀大肥猪,谁就是中国平民的敌人。

知乎用户 野生微笑 发表

有些事不上称没有四两重,可一旦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知乎用户 约翰 逗比斯朵夫 发表

公职人员不创造财富吗?

一名老师,如果在公立小学里教数学,就被视为吃财政饭 “被供养的”,如果在社会机构里交小学数学,就被视作 “供养的”,明明提供相同的服务,前者被视作某种负担,后者就成了生产者,这合理吗?这有道理吗?

一名拿着财政最低工资维护环境的环卫,和一个在私企整天做无用 PPT 拍老总马屁的白领,哪个才是对社会的正产出?哪个是对社会的消耗?我们能说后者 “供养” 了前者吗?

财政发放工资的本质,是全民向这些公职人员购买其劳动,那么请问教育、医疗、公共安全、基层公务这些你们认为 “被供养” 的部门如果彻底市场化后,你们购买同等服务的价格会上升还是下降?

凭什么认为企业高管的管理工作是创造价值的,政府官员的管理工作是消耗价值的?如果一项事业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企业,事情本身不变,这件事难道一瞬间就由消耗价值变为创造价值了吗?

资本增殖的效率和社会的效率是等价的吗?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不应用全国人口数来算公务员比例,而应该用城市人口数,或者有社保的人数来算公务员比例。

每月只有 100 块养老金的人对公务员的供养作用应该是微乎其微吧。

应该给他们多发钱,少给公务员发钱。

知乎用户 北美老虎哥 Tiger 发表

问大家个问题,国资背景的融资平台公司法人一般是谁?

当你想了解一个事情的内幕,一个非直接指标就是金融行业的反应

华尔街一般不怎么关注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因为这个数字的稳定性。

只有在经济极度疲软或军事冲突期间,这一比例才会上升,因为政府会加快支出步伐以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支出包括建设和维护收费桥梁、图书馆、公园、高速公路和联邦办公大楼的支出;政府雇员的报酬;研究和开发、备件、食品、服装、弹药;以及旅行、租金和公用事业。政府支出和投资通常占美国 GDP 总量的 20%。

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这些 GDP 平减指数优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政策制定者、交易员和一般投资者希望看到总体的经济趋势,而不是像那些专门针对零售(CPI)或批发层面(PPI)的价格的更小、更有针对性的趋势。

交易员专注于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的变化,通常被称为美国核心 PCED。与其他大多数通胀指标相比,这一通胀指标更受欢迎,因为它衡量的是消费者面临的核心通胀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因为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在一个月内会有很大的波动,经济学家喜欢在没有这些噪音读数的情况下看价格趋势。

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通货膨胀。

当 GDP 的增长超过其计算的潜力,形成一个正的差距,经济就被推到了极限。所有的工厂都在满负荷运转,劳动力充分就业,经济产出急剧上升。

经济学家有时会以比率的形式表达产出缺口,该比率由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异除以潜在产出得出。当这一比率低于零时,条件被认为是疲软的,或低迷的;当它高于零时,条件是扩张的。

例如,美联储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设定在什么位置时,会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差距为负值,表明经济增长低于其潜力,美联储可能试图通过降低隔夜利率来激发活动。这将导致整个利率期限的下降,使公司更容易为资本项目提供资金。

Chapter 3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以下是我花了几个月整理的经济指标手册所需的自学笔记 (英文版), 分章分节呈现给大家。开头我会附带一段中文版的小节,后面给用英语学习经济学的朋友们。

Richard Yamarone 是纽约市彭博社 Bloomberg 的高级经济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写了《关键经济指标交易指南》和《经济指标手册》。他还为彭博公司创建了橙皮书,为 BBRG 主持了许多私人市场聊天室,并且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数据价值教育者

更多经济指标使用手册英文版笔记戳专栏:

跨界自学 · 科研: 经济指标使用手册

本自学笔记将会和高级宏观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等专栏,同步一周 7 更。

跨界自学 · 教材: 初级货币经济学

跨界自学 · 教材: 应用计量经济学​

跨界自学 · 教材: 高级宏观经济学​​

3.6 Government Spending

The category includes spending on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toll bridges, libraries, parks, highways, and federal office buildings; on compensation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are parts, food, clothing, ammunition; and on travel, rents, and utilities.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nd investment typically account for 20 percent of total GDP.

Wall Street doesn’t generally pay much attention to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and gross investment. One reason is that number’s stability.

Only during periods of profound economic weakness or military conflict does the percentage rise, as the government picks up the pace of spending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or to support a war effort.

3.7 Net Exports

As with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the trading community has little reason to get excited about the net export balance. It’s true that the business community frowns on widening trade deficits because increasing imports slow U.S. GDP growth. But rising imports also mean that U.S. businesses and households are consuming more goods and services.

These low-priced products are usually s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nfluences the prices of similar U.S.-produced goods. This globalization has led to a lower inflation rate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especially since the mid- 1990s.

Perhaps the major reason investors ignore the trade data is the data’s minor influence on total economic activity. Over the past 55 years, the net export position has averaged a mere half a percentage point of total economic output.

3.8 Deflators

As indicators of inflation, these deflators are preferred to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the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Policy makers, traders, and investors in general want to see overarching economic trends, not smaller, more targeted ones like those dedicated to only prices on the retail (CPI) or wholesale level (PPI).

Traders focus on movements in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excluding food and energy deflator,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core PCED. This inflation gauge is preferred to most of the others as it measures the core, excluding food and energy, rate of inflation that consumers face. Because prices of food and energy can fluctuate greatly during the month, economists like to view price trends without these noisy reading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minal GDP and real GDP is essentially inflation.

3.9 Final Sales

Final sales of domestic product, gross domestic purchases, and final sales to domestic purchasers.

  1. Final sales of domestic product is a measure of the dollar value of goods produc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 particular period that are actually sold.

The BEA first computes “the change in private inventories” by comparing the current level of inventories with that of the previous period.

Economists say current pace because the quarterly figure excludes inventorie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in previous quarters. Many times, economists will compare the growth rates of GDP with those of final sales to determine whether economic growth is being driven by new production or by the consumption of goods that were previously produced and stored as inventories.

2.Gross domestic purchases measures all the goods U.S. residents have bought, no matter where the goods were produced.

GDP is a measure of domestically produced goods and services, whereas gross domestic purchases is a measure of all the goods domestically purchased. Strong quarterly increases in gross domestic purchases generally imply solid demand by U.S. consumers, as only those purchases of domestic goods are calculated.

3.Final sales to domestic purchasers is the level of gross domestic purchases - the change in private inventories. It depicts the desire of Americans, both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to spend, no matter where the goods or services are produced.

Changes i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as measured by the year-over-year percent change in real GDP) possesse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change in jobs as measured by nonfarm payrolls. Holding productivity constant, the greater the need for output (increased GDP), the greater is the need for workers.

3.10 Corporate Profits

The corporate profits data are obtained from IRS tabulations, as well as from the Census Bureau’s quarterly survey of corporate profits and publicly available 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le it is true that all recessions have coincided with declines in corporate profits, not all profit downturns result in recessions.

This inability to count on the stock market as a reliable economic indicator has led to a famous comment accredited to Nobel Laureate Paul Samuelson: “The stock market has predicted nine of the last five recessions.

The output gap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conomy’s actual and potential levels of production. This difference yields insight into important economic conditions, such as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 economy’s potential output is the amou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it would produce if it utilized all its resources. To determine this figure—the trend level—economists estimate the rate at which the economy can expand without sparking a rise in inflation.

When GDP growth exceeds its calculated potential, creating a positive gap, the economy is pushed to its limit. All plants and factories are running at capacity, the labor force is fully employed, and economic output is skyrocketing.

Economists sometimes express the output gap in the form of a ratio derived by divi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tual output and potential output by potential output. When this ratio falls below zero, conditions are said to be soft, or sluggish; when it rises above zero, conditions are expansionary.

The Federal Reserve, for example, considers it in determining where to set the federal funds rate. If the gap is negative, indicating that the economy is growing below its potential, the Fed may try to spark activity by lowering the overnight rate. This results in a decline all along the interest rate maturity spectrum, making it easier for companies to fund capital projects.

Yamarone, R. (2017).The economic indicator handbook: How to evaluate economic trends to maximize profits and minimize losses. Wiley Online.

知乎用户 小白 发表

财政供养不等于不干活白拿钱!!!作为一个人,会生病吧,那要医生吧;需要读书吧,那需要教师吧;需要出门吧,地铁公交车要不要;社会公共服务肯定要花钱啊。

而且现在人对教育、医疗需求越来越高,举个小例子,我上学的时候,小学一个班一百人,初中、高中都是一百人左右。现在呢,都是小班教学,一个班都是 30 人,这就需要多招多少老师!!!不能享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又嫌老师对吧

知乎用户 大补洞 发表

试试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我们 70 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和机器猫都是日本 70 年代的作品,作品中的大多数日本家庭都是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而且里面各位角色的父亲大多数还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社畜而已。

现在 50 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生产效率应该达到或超过 50 年前的日本了吧,然而我们的打工人依然需要夫妻俩都去工作才能勉强养活两个孩子。

照此推算,有可能打工人和财政供养人的比例是 1:1,即一对打工夫妻养活自己家庭和另一对财政供养夫妻的家庭。

————————————————

大意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连 50 年前日本的生产效率都没达到。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做一个企业,不盈利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关键是生产效率。一个企业管理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反正领工资的人数是不变的,正常情况下是管理人数少干活人数多的企业盈利能力强。如果国家公布财政供养人数像公布新冠疫情数据这样及时和真实,政府效率是进步还是退步一目了然,每个地方的政府效率高低是个人都懂。举个列子,西北一个小县城,人口数应该不到 2 万,财政供养人数可以达到 7000 人,这个县城不穷可以说是没有天理的。

我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财政供养人员还要分公务员事业单位老师医生临时工,分这么复杂到底在忽悠谁,为什么要忽悠。苏联不到百年历史,除了在建国初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什么时候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苏联解体消亡是必然的,除了权力交替没章法,特权阶级是关键。特权阶级执政和人民渐行渐远。

现在新冠疫情,隐约可以看到到底谁真正的贪生怕死。俄乌冲突,乌克兰前 100 个首富跑了 96 个,还有 4 个本来也想跑的,其他原因没跑了。要知道这些富豪很多都是曾经是参与管理国家的。一个国家除了既得利益集团贪生怕死,普通百姓连贪生怕死的能力都没有。

依法治国,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想封城就封城,一个打工人从深圳返回百色过个年都犯法。有那么怕死吗?这样弱不禁风的民族希望在哪?人性都是一样的,触动利益就是比触动灵魂要难。

国家公布财政供养人数让人民心里有数,到底谁牺牲了人民的利益,谁真正代表人民。有时候经常说政府的手伸得长,管得宽,唯一的原因是人多了,闲得慌,本职工作做不好,哪里有好处都想参合。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钟院士说带口罩勤洗手可以降低新冠病毒的传播,这个没错。可是全国人民能不能做到,要不要做到,有舍有得,这个是管理者需要权衡的,做到了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做不到会失去什么得到什么。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比例网上公开信息可以计算,没必要捏造数据过度解读,本身没有大问题,少数地区可以合并一下。

相反,还希望体制内,也就是公务员、事业编、国企职工能更多一些才好了,这些是普通人基本生活的重要保证,看看那些倒闭的、不交社保的、拖欠工资的等等企业,普通人最吃亏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是非常公开的数据啊

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得到

既然你这么懒

我来告诉你啊

公务员 800 万,其他事业单位人员 4000 万,离退休人员 900 万

合计 5700 万的样子

占人口比例 4%

其他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 6%-9%

所以

中国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财政供养比例

实现了超过发达国家平均程度的行政效率和安全秩序保障!

中国的行政效率在世界行政学而言是一个奇迹

————————

更一下啊

下面有人问到临时工,三支一扶云云

这些人员是不是财政供养?

熟悉政府结构和预算编列的人应该知道

雇佣临时人员必须有预算列支

但临时人员与固定编制人员的区别在于

第一,临时人员的雇佣规模是变动的,尽管总体看是逐年增加的,但对于具体个例来说,很少会有某个临时工雇佣到退休;

第二,临时人员的薪酬和福利无法和在编人员相比,所以雇佣一个临时人员和编制人员的财政负担是不同的。

临时人员的数量没有准确统计,但有一个大致的估计,保守估计在 1000 余万,最大估计接近接近 3000 万。

加总临时人员的财政供养人数最大估计值现在是 8000 万,占人口比例 5.7%,依然不足 6% 这个发达国家财政供养人员的最低比例。当然,加上临时工后,中国财政供养比例距离公认的有效管理社会的公职人员比例差距明显缩小,中国的行政奇迹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但是,由于临时工作人员的薪酬和福利显著低于编制人员,这既有违同工同酬的公平,也说明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付公职人员的人工成本的比例是较低的。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特点:物贵人贱。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政府,都是用更大量的资金和财富购买实物,而用较少比例的资金支付人工。正如每个网购的人都乐于支付商品价格而选择免邮费免快递费一样,政府也是这样,用尽可能少的编制和尽可能多的雇佣临时人员最大可能压缩用于薪酬的财政支出,确保完成全部政府工作。

事实上,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无论从编制角度,临时工角度,还是财政支出人头费占比角度,在世界范围内同等水平的经济体比较中,都是最低的。这种低财政供养实现高效管理的事实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世界行政奇迹。但是,当我们认真解释这种低财政供养比例时,却不得不承认,无论从何种角度都显示了一种不公平,一种陈旧观念,和一种无奈的财政现实。

和那些希望借财政供养挑拨体制内外阶级斗争的无知蠢货头脑简单的设想不同,中国财政的问题不在于供养了庞大的吃皇粮群体,而是财政供养不足,财政供养内部存在严重的不公,财政用于人员的经费比例过低,财政支出过度偏向经营性投资,挤出了民间资本,财政支出过度强调收益而忽视公平,财政支出的方式加剧了与民争利的模式等等,这些才是中国财政问题的关键所在。财政应大幅度提高人员支出的占比,扩大编制规模或将临时雇佣人员灵活编制,确保工作时期内的同工同酬,并全面削减直接用于刺激经济,投资生产的部分。政府的第一个作用是保障公平,经济的效率是私人资本自动实现的,但私人资本不会自动实现公平,所以需要政府这只手去调节。政府必须放弃赚钱拜金的思路,必须由直接经营转为监督仲裁服务,这样既能提升经济的活力与效率,又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公职人员贪婪的寻租。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财政供养比例低,效率高这一事实是确凿的。任何以财政供养为借口试图挑动体制内外阶级斗争的人,都是无知短视且别有用心的蠢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虽然但是,财政供养里,差不多能有一半是老师,剩下的一半里公安占 1/3。

而事实上,公安是人手当然不够的,老师得看你怎么理解,旱的旱死。

我国财政供养人员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高和全。

如果教师不是财政供养呢?或者一部分不是?

医生现在基本都不是了。

公安呢?

法检人手也是公认的不足。

两办,纪委,乡镇?

不也都是公认的不足嘛?

核心问题是没有退出机制,没有激励机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首先需要确定 “公职人员” 的口径,是只算党政群机关公务员,还是包括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包不包括可以但不能完全市场化的类别,比如教育卫生环卫市政等等,包不包括购买服务的支出范围,比如购买环卫公司服务但是不是直接给环卫工人发工资,包不包括 army 等等,还有很多更细致的工作需要提前做。

一句话轻飘飘抛个问题除了引战宣泄情绪外一点用没有。

知乎用户 汤杰 发表

从我接触的人来看,刨去老人和小孩,算适龄劳动力的总数量来看应该差不多是 5 个劳动力人养一个吃财政饭的人了。本朝目前大约有 8 亿左右的劳动力,换算过来那就是 8000 万官吏,光吃饭不生产的那种。为啥是 5 比 1?你看啊,目前我们个人 + 企业一共上交的社保基本上在 1000-1200 左右,那 5 个人就是 5000-6000,刚好是一个吃朝廷饭的人的工资。朝廷这账算的真好。什么?社保养老金没有了?消费税忘了么?油价里一半都是税忘了么?以 5000 元个人月收入来看,我总觉得大概有 1000 块左右是税,也就是是说,我真正只能买到 4000 块价值的产品,而不是 5000 块。

知乎用户 霍不单 发表

很多财政发工资的人员本身提供产生价值的服务,比如教师医生;还有国企等也生产产品,产生价值,比如烟草中石化,这些不能说是社会供养的,反而他们上缴利润作为国家收入。真正社会供养的应该是 700 万公务员,他们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对社会贡献有的,比如说交警等。那么按照这个比例的话,大概是 200:1,远低于西方国家。

知乎用户 郭向东​ 发表

脑回路一下。搞个竞标,参加竞标的组织或个人提交投标文件,投标关键点包括 GDP、科技、教育、安全、卫生、国防、基础设施、住房等,军警宪特、公务等人员编制和薪资,经济标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当然还得对赌,参加竞标的组织或个人得拿钱作为保证金对赌。由人大评标、定标。

唉哟喂,我说的是小区物业竞标,业主委员会评标定标。

知乎用户 尼德钦达耶 发表

7200 万左右。

这个有专业人士计算过。

知乎用户 Braveheard 发表

感觉财政供养人数和薪资待遇,也可以接受,中国经济还能勉强承受。

只要做好份内工作,不折腾,服务好社会就行。最大问题在于,过多干预社会和经济生活,经济活力不够、百姓生活变差,钱从哪里收,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有人有权,层层加码,又有想作为,各种工程、各种面子活动,相比薪资来说,花钱最多。

中国人在世界上最能勤快、吃苦耐劳,只要不折腾、不搞各种运动、没有大的战争、社会稳定,自然就是过上富裕生活。

知乎用户 灵均 发表

这个问题比什么俄乌冲突更为贴近我们, 可为什么上不了热搜?

知乎用户 2021 发表

以前政府还公布有多少公职人员,现在不公布了,你还不懂吗?

知乎用户 耍流氓的牛郎 发表

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就是伪命题?

公职人员里绝大多数人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本质上就是服务业。吃财政饭的医生、老师,以及警察等,不由财政发工资,社会也需要这种公共服务,全搞市场化也行,但可能大多数人反而不愿意。所以何来社会供养公职人员的说法?他们产生的服务价值就不是价值了?那所有的服务业(销售、餐饮、运输、环卫等等)都是由直接生产行业供养的,也要算进所谓的社会供养比

而不提供服务的公职人员,提供的社会管理价值,本质上和企业管理层一样,但平常不会有企业的基层员工在供养管理层的说法吧,因为公司需要管理,管理有其价值所在。

说到底,公职人员就是小老百姓,大家都是通过劳动挣点钱,别整得跟阶级斗争一样。通过钱生钱,不参加社会劳动,就能获取大量财富的人,才是被这个社会供养的。

知乎用户 来自阿拉斯加的小胖子 发表

评论区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有,我国财政直接、间接供养人数绝对超过 n 亿。

直接供养人数 5000 万往上。

间接供养人数:

1. 中央预算专项、地方财政预算用于基建的支出是大头,一个项目要养活多少设计、监理、施工、造价、材料商、工人等等,包括其中的涉及到的烟酒、餐饮及其他服务业,另外还会带动运输业的发展。这要统计起来,起码供养 3 亿人,没有这些项目,这些人都得失业。

2. 三公经费及其他非基建类项目支出,比如差旅、文印、办公用品、耗材以及各种政府系统建设及运营费用(知乎程序员多,看你们单位政府业务占比多少?),还有各式各样的补贴等等。少了这块,起码又得个把亿失业。

3. 养老支出,这应该算维持底层运转的支出,虽说确实有少部分不缺钱的老人发着高额退休金,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真的就靠着这点退休金过活,有时候一份退休金要养活几个人。这里又是几亿人。

4. 其他

这样算下来,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其实就是直接间接由财政供养,整个经济运行靠的就是财政供养。不然钱哪来?富人?外贸?

有些人真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知乎用户 长春子 发表

目前应该是 13 个月薪 1500 的人口养着一个月薪 8000 综合年薪 20 万的公职人员 [包括退休的]。公职人员的岁月静好是由 13 个人口在替它负重前行。

望周知。

知乎用户 无趣 发表

笑。确实是太多了。公安,教师,医生,都可以操作啊。都砍了,砍到有些东西上不了学,就没有这么多阴阳怪气的话,看不病,就只能躺床上,等死。在弄个特区,让他们在里面狗咬狗,完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公务员、事业编这一块相对透明,大家都知道,那我说说没编制的,中部省份七十多万人口县城,我感觉合同制、临时工应该有万人以上,主要集中在一下: 政府各个机构,城管最明显,政府五大投资集团(城投、旅投、发投,高投、交投),城投业务涵盖: 市政工程、矿产资源、建筑公司、建材配套公司、发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环卫,没错环卫工人、倒垃圾的都是,自己开发楼盘,自己配套小区物业,

旅投: 景区所有工作人员,所有政府机关的食堂必须旅投承包,外包不行,自己本单位也不行,所有学校食堂,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部分私企食堂可以不参与管理但原材料要求从旅投供应,学校食堂包括管理人员、厨师、打杂阿姨、超市服务员,旅投还包括政府宾馆、各菜市场招投标管理、旅投投资的餐饮店、美食广场,蔬菜、厨房调味品等供应链公司,特产销售,共享单车、出租车业务也是旅投的业务…… 听说学校食堂阿姨到手工资比在编老师工资高……

其他的企业业务更少一点,人员也少一点,但你想想,街上扫地大爷、食堂阿姨、共享单车维护人员、超市服务员,宾馆服务员,这些都是国企人员,牛吧

知乎用户 河边徘徊 发表

如果算上老师、医生的话这个比例会高,如果仅计算行政编的话,这个比例很低。

一个 100 万人口的区,行政编公务员差不多 6000 左右。

也就是说其实本来国家是希望这 6000 左右个人干完除老师、医生外所有公务工作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烦这些 gwy 收入过高,

需要降薪下岗的节奏,

又没说不让你考?

打不过不会加入?

网上吹的 什么年薪 30 万,

真的有够好笑的,

就算有

那些北京上海深圳拿这么多,

看看房价物价生活水平,

何着工作在上海生活消费在鹤岗是吧,

(没有看不起鹤岗的意思,只因为单纯低房价网红城市)

更何况没有

多数地区也只是当地水平线偏上一点儿,

60% 用来还房贷,30% 用来生活,

一年到头能不能剩,得看生没生病,

有没有什么大的消费,

能在网络上发声,

大部分也都是年轻人,

年龄增长也不会多说话,

同是年轻人,

谁不忍受高房价,谁不负重前行

那些岁月静好的,

跟他们工作身份有关系吗?

就国内这伙仇 f 风气,

无能无力也卑微的好笑,

主要矛盾不去抓,

窝里斗第一名,

在别人规则下斗争,

别人多吐两口,

你就能多吃两口?

你觉得自己被 yp,

收入太少

直接的原因是谁?根源是谁?

支出太多,

又是谁干的?谁获利最多?

根本矛盾不敢直视,

既得利益者不敢斗争

脚痛医脚,

小心坏疽

知乎用户 大三奋斗吧 发表

知乎用户 做善良而智慧的人 发表

实际上,台湾网军 1450 的危害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3 月 3 日的台湾大停电本来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没有这次事件,1450 可能永远也不会浮出水面。当时,国内网络安静的吓人,各种矛盾话题突然销声匿迹,那是一片岁月静好的场景,人与人之间互动也是相当友善。祸害国内网络中文社区 10 年之久的台湾网络特务部队

1450 Bureau ,隶属美国 NGO 资助全球颜色革命分支机构之一,胎毒民进党重金打造的网络地痞流氓组织,已经完全裸露在众人眼前。他们的经费来自美国政府的每年 5 亿美元拨款和台湾伪政府的财政拨款,预计在每年几百亿新台币左右。由于,国内对台湾人天然的警惕性,所以它们现在大多情况是花钱购买国内账号(还注册了许多小号),伪装并模仿以国内网友的口吻发言,有组织的全面渗透微博、知乎和小红书。

它们惯用的流氓手段:

1.通过制造对立、网暴、污蔑、群殴的方式打击网友以达到污染网络境的目的。

2.喜欢用 “独立思考”、“反思”、“感恩”、“赢麻了”、“我也想要台胞证” 等等无赖嘴脸式的反讽语气,言语极其嚣张跋扈,动不动就声称 “我是 50W 你举报 12350”,等等必是 1450,以达到恶心人的目的。

3.通过表达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大家把 1450 当牲口看就可以了),造谣抹黑中国,以达到打击中华民族自尊心的目的。

4.通过历史发明家的文章(瞎编乱造),暗讽 Government 和 party ,以期望达到掀起颜色革命的效果,想让中国永远处于战乱困苦之

中。

5.在热点事件上面,恶意带节奏、造谣、煽动对立情绪,以达到引导国内舆论的目的,破坏国内安定团结的局面。

6.对民族企业恶意攻击、嘲讽从未停止,以达到让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进的目的。等等… 这次俄乌冲突出现侮辱乌女性的评论就 1450 干的,刷完评论就截图转发外网,成为外媒攻击中国人的 “口实”。这种行为十分危险,战争期业间各种武装组织骚动,随时对我国在乌克兰撤侨的 6000 人直接造成生命威胁。

在 2020 年新冠溯源问题上,1450 配合美国在国际上到处造谣生事,网暴世卫组织干事谭德塞,让我国十分被动,差点被世界各国孤立。还有在其他舆论上:

凡是挑动男女矛盾的就是 1450(参考近期极端女权引起的男女矛盾)

凡是挑动民族矛盾的就是 1450(参考近期汉服引起的满汉之争

凡是否定教员和我 D 贡献的就是 1450(这话题就没断过)

凡是否定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就是 1450

凡是否定华为贡献的就是 1450(这话题就没断过)等等…

我们时刻提醒广大网友;“狠狠打击台湾网军

1450、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凡是不要争辩。常用手段就是用强硬的口气硬怼过去,给他们打 1450 标记,然后拉黑不让它们回复、再举报,请千万多多举报,这样才能,让它们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对付流氓的手段,就是用更流氓的手段。

知乎用户 你的热心网友 发表

严格来说,公职人员规模在大部分人心中都是一个关心的话题,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国家公职人员规模一定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大,规模如此惊人。

公职人员远远低于财政供养规模!

大到大学校长,小到幼儿园园长,中到医院护士都算是财政供养人员!

事业单位包含不限于各类学校,各级医院以及各类其他公益性单位和一大批政府合同工(这在国外称之为政府雇员)才是财政供养真正的大头。盲猜占财政供养规模 9/10 比例.

大家可能觉着我们国家发展很好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大学和大专院校,加在一起不足美国的 70%!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不足美国 70%!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不足美国 70%!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不足美国 70%!

我们国家医疗规模不足美国 60%!

我们国家医疗规模不足美国 60%!

我们国家医疗规模不足美国 60%!

因此未来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公务员考试难度极大,竞争高,但这绝不是公职人员收入远超各地市社会平均工资的理由。

你们有啥理由拿社会平均工资的四五倍以上?

关键问题是,有人他妈的贪污腐败,祸国殃民,这是他妈的供养比问题么?

知乎用户 朱黎 发表

这其实没具体数据,但逻辑上应该非常高,道理很简单,我们是全能政府,啥都要管,这些年说简政放权, 然后周围增加了一帮辅警特勤社工城管地铁安检员,这都需要大量人手,所以我们的供养比不会低。

知乎用户 种花家的小努力 发表

一遇到这个话题,总有些混的不如意的年轻人妖魔化公职人员。

每个月的那点钱还有年底的那点钱,在大城市真的不宽裕。公职人员也要生活啊。

别人努力的时候,你们在干嘛,自己不努力,你们只能在网上吃柠檬。

你们有这酸的功夫,不如多打几份工。

知乎用户 歪歪 发表

这题我会!

去年十月公务员入职培训刚讲过,目前全国公务员(含参公)一共有 700 多万,事业编有 2000 多万,光算公务员的供养比是 1:200 多,这个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大概是 1:100 多)。算上事业编是 1:50 多,但事业单位有全额、半额之分,就是不全是靠财政发工资。

知乎用户 Adamamos 发表

妥妥的引战话题啊!

除了无政府状态的国家,任何国家都要有一个合法的执政政权。这个政府必须为它的国民提供公共服务,那么它必须通过购买一部分人的服务来实现,这就是财政供养人员的由来。

严格意义上讲,财政供养人员越多,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力度就越大。因为财政供养人员,广义上就是政权用税收购买提供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服务的人员。

当然也不是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越多越好,那样的话必然会增加投入,最终导致提高税收。虽然对真正的底层人民是有利的,但对纳税的主要人员—占大多数的社会中间阶层—不利。所以一般会根据国情,形成一个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优解。当然这是动态的。

也不要抱怨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企的服务水平。因为公共服务的水平一般不会明显高于或低于社会化组织的平均服务水平。只能说在目前的人口素质下,总体都就这样。

我们总体还不富裕,从而导致大多数人都还不富裕,但这真不是因为什么体制内、体制外,或者什么分配机制的问题导致的。我记得是奥巴马还是谁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中国人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对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

对的,我们人口众多。而无论是国内,或者全世界,资源总量几乎是固定的,增长极其缓慢。蛋糕总共就这么大,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一个资源再分配过程,必然导致更多其它地方的贫穷动乱。这个道理,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早就悟透了。

可惜我们的很多国人还没悟透,总以为是体制机制问题,总以为国家待其不公,总盯着小小的一亩三分地。

如此折腾,只能一直当青蛙,永远跳不出这口井。

知乎用户 xiangtaoli 发表

最近希望降公务员工资的话题增多,希望疫情躺平的增多,各种乱负能量话题增多,有人在趁机捣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数字很容易查到,相比发达国家要低一些

很多人抨击临时工的使用,没办法,想做大政府什么都管就注定人力不足。比如不管多穷的地方都要疫情动态清零,只能财政出钱请临时工。

美国是什么样的呢,一切资本化,富人区纳税多,那警察消防各种人员配备就足够。黑人区纳税少,治安差,公共服务不足。

想学这套的话,先看看自己属于富人还是穷人吧

知乎用户 象马 发表

占每年财政支出的比例真不多,政绩工程花了过半的支出

知乎用户 犭央犭茶湖工务人 发表

铺马路,扫大街,深山野林打灰的也是财政发放工资的人员

知乎用户 FGNB 发表

财政发放工资的除了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还有合同工,劳务派遣,辅警。不过后面这几种都是政府购买人力服务,一个公务员的财政支出能养好几个个劳务派遣。所以好好想想吧,供养比到底是多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可以搞个社会实验,就是划一个地方,把那些觉得吃财政饭人太多,待遇太好的人都归置到那里。然后那边取消编制,所有都放开市场化,然后让他们在那生活三五年,看看咋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好别谈事业单位财政发放的事情。尤其是医生教师这些。这些人巴不得市场化呢,这样就不止这么点工资了。还说养老,市场化之后,可能在岗期间挣的比包括现在所有时候都多。

教师医生这些行业的人。过去基本都是大专本科,现在基本都研究生起步,博士不少。这样一群人,放哪个行业不是顶尖?赚不到这么多钱。

然后还有想吧国企那些人拉上的。国企,石油,烟草,石化,电信,这些肯定会说,这样啊。快点放开吧。快点放开吧。这赚钱谁不会的。

况且,哪怕是吧事业单位人算上,2200 万,700 万公务员。这个比例也不算高啊。

我不否认贪污,这个问题确实从在。但贪污在这个总数在里面显的太小了。而且,想美国这些国家为啥贪污少,人家企业高管光明正大的任职政府还需要贪污。

再试想一下取消这些编制。是能少缴税。但你的生活成本可是上去不少。私有化水电电信支出这些必然是翻倍。然后教育医疗支出成倍增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知乎上,别人问考不考公务员的,都是说公务员工资低 养不起小孩,买不起车房的。公务员都是没本事人考的,一副瞧不起的傲娇样。

而这个问题下面,就是养得起二胎,什么家里两辆车的都是公务员,还有人说收入比 10 比 1 什么的 一副羡慕嫉妒恨的酸样。

有意思

知乎用户 被禁言了 发表

公务员,事业编,零时工,村干部,体制内退休人员等等加起来小一个亿吧。

知乎用户 Tom Jackson​ 发表

去年财政收入 20 万亿出头 GDp 似乎是 114 万亿 所以大概是 17-18% 的样子

知乎用户 Genhz 发表

考虑到六个钱包的话,大概是 14 亿人供养 700w 吧

知乎用户 liuxiaonao 发表

机密,无权知道

知乎用户 黄宾 发表

从财政拿工资的加上垄断国企的一点五亿人左右, 占总就业人群的 20%,这个比率还是比较高的。

知乎用户 情绪化的人 发表

你们讨论来讨论去,我看不如搞包税制,那个省钱,而且还能解决人口问题

知乎用户 皮皮爸爸 发表

20:1,中国的财政供养规模在主要经济体中算低的,比美日都低不少,但绝对值很大

知乎用户 徐徐探索 发表

这样的财政供养人员规模,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知乎用户 东海骑鲸客 发表

不知道,名目繁多的用人办法和以项目为名养人的做法太多,多到统计口径杂乱,财政供养人员如无底洞。

知乎用户 饭菜不好吃 发表

全国公务员七百多万(包含参公,公检法),事业编两千多万(包含教师,医生,自收自支的单位)。

知乎用户 摩米 发表

3000 多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里教师 1600 万,医卫 900 万,不会有人觉得私人化更好吧?不会吧不会吧

700 万 + 公务员中公安 200,税务 90,海关 5,消防 19,街道办,乱七八糟的,不会觉得不重要吧,不会吧不会吧

知乎用户 剑雨倚楼 发表

看到最近知乎乌烟瘴气的样子,难倒仅仅是因为来电了?

我估计还有一点,围魏救赵!

知乎用户 顶级杀手 发表

长期以来,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数据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的争论也比较大。我们目前到底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我们的财政供养人员在国际上偏多吗?财政供养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带来了哪些社会经济难题?我们要如何扭转财政供养人员不断增加膨胀的趋势?

一、大众为什么关注财政供养人员数量?

因为财政供养人员中,较大部分自身并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所有的财政供养人员,其办公经费、工资福利、退休待遇,不管来自财政预算内经费,还是预算外收入,或是自筹资金,在本质上,都属于对社会生产征收的税收。这个金额大小、比例高低,直接涉及到社会生产的成本,本质上,就是涉及到在国民收入大蛋糕中,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非财政供养人员,可以分配到的蛋糕比例的大与小。因此,社会公众一直关注这个数据,当然属于合理的关切。

二、目前媒体、自媒体是如何介绍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的?

出于统计制度的原因,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人力资源部,并不直接公布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薪酬福利总额、平均工资等数据。因此经常有一些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凭借各自掌握的数据和五花八门的推算方法,自行估算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在各种学术刊物、媒体文章中,大体上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只有以下三个数据:

一是财政部 2012 年出版的《2009 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里面披露了 1998 年到 2009 年,全国每年的在职与退休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1998 年为 3843 万人,到 2009 年增加到 5393 万人, 12 年增加了 1550 万人,增长 40.3%,年均

知乎用户 唐门师兄 发表

要像乌克兰、叙利亚一样,把政府人员一个不留,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自由,虽然他们失去了国家,但他们获得了自由!【狗头】

知乎用户 清风浮云 发表

2020 年,全国就业人员总数 75064 万,城镇就业人员 46271 万,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 17039 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 5563 万。

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 1637 万,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 894.5 万,文体娱乐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 85.5 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 1956.6 万。

城镇非私营单位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非私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法人单位。

国有单位,是指国家机关和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监管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事业单位等。

单位就业人员 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 24 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就业人员之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统计局查一下就知道的需要到处问?

这统计的应该是有编制的正式职工,要把临时工,外包都算上就不知翻几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写个偏题的答案,我先计算一下我家的情况。

爷爷奶奶:务农。

大伯及伯母:务农;

大哥及大嫂:务农;二姐及姐夫:个体户;三哥及三嫂:务工。

二伯及伯母:务工、务农;

四姐及姐夫:企业职工;

大弟:事业单位。

大姑及姑父:个体户。

大表哥及表嫂:教师、教师;

大表姐:个体户;

四表哥及表嫂:个体户、企业职工。

二姑及姑父:企业职工;

三表哥:个体户;

五表姐及姐夫:经商及家庭主妇

小表姐及姐夫:务农、务工。

我爸妈:公务员、企业职工。

我:企业职工。

小叔及婶婶:务农、务工。

小弟:事业单位。

小妹:企业。

外公外婆:事业单位,家庭主妇。

大姨及姨夫:事业单位,工人。

表姐及姐夫:公务员、公务员。

二姨:事业单位。

表哥及表嫂:公务员、公务员。

大舅及舅妈:企业、企业

表妹:博士在读

小舅及舅妈:企业、企业

小表妹:事业单位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一共 12 人;总人数 51 人。比例 23.5%

知乎用户 阿布丁 发表

有本事你去考啊!

又不是不让你考。

什么?你是没有学历?初中高中不好好读书吃屁去了?不让你考就活该。

你有学历考不上?那就怪你自己。

知乎用户 风车 007 发表

不公布就说数据太不好意思让大家知道。肯定比较触目惊心吧。

知乎用户 白水鉴心 发表

只看绝对数量会感觉多,但是按比例看不算高,尤其是考虑到有 1/3 以上的事业编属于公立机构的教师和医生,这可能与其他很多国家都不相同,公立的医疗和教育系统不得不承认其实是为人民减少了很大的负担。

个人觉得看财政支出 / gdp 的概念更有意义,毕竟财政供养最终也是以货币形式供养。

随手查了一下,2021 年我国财政支出 24.63 万亿人民币,gdp114.37 万亿人民币,占比约 21.5%;美国财政支出 6.82 万亿美元,gdp23 万亿美元,占比约 29.7%。

此外,我国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最高,合起来占到了 30%,美国的暂没找到,找到后会补充。

知乎用户 简单 发表

主要还是公务员下限太高了,社会地位也高。体制内平均工资是体制外的两倍左右。不是公务员待遇太高,是体制外待遇太低,体制外的公司各种钻法律空子,各种秀下限,缴纳五险一金双休都算是岗位福利。绝大部分公司简直把劳动法当成厕纸,资本家吃相难看,主要还是劳动法执行不到位。要是体制外也是每天 8 小时,加班给加班工资,按真实薪资缴纳五险一金,大家工作得很体面,还会有那么多考公的吗?就是因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民企才这样肆无忌惮。天天不想着提高效率,提高技术,压榨员工来找利润就离谱。体制内公务员,至少还算是有底线。体制外,互联网 35 岁就要被退休,所有企业不招 45 岁以上的。体制内 35-45 岁正是黄金时期,有能力的干到领导,能够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没有能力的也能在基层守好一亩三分地,没有劝退风险。结果那必然是大家都去考公啊。在国内根本没得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搞清楚什么是全额,什么是差额,什么是自收自支,把这三个概念搞清楚,别看到一个什么公职人员社会供养比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另外,造成我国公职人员数量庞大的错觉,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多,其中教师占了大成。

以美国为例,因为美国的公立学校本身就不多,办学水平也差,所以美国吃财政饭的教师数量占比肯定低于中国。如果你把美国这种教育体制也能吹出什么社会公平正义,那我只能说你瞎。

实际上美国的公务员占比远超中国。可就这样,美国政府机构的运转都会乱象丛生。别的不说,就说警察,美国啥样中国啥样难道不是人尽皆知?

如果按照美国的结构来搞,扩大公务员占比,缩减公立教师和其他事业人员占比,我看你们这些人一个个都会疯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就是高赞说的,

体制内全额在编,

社保按最高的交,

公积金拉满,

诚不我欺。

知乎用户 隔壁小王 发表

你这种问题有什么意义?国家统计局确实有文件,问题是你级别够看吗?

社会上谁能知道这种事?比如某些单位,大连船舶重工,人家经费几无上限,用了多少钱给你报备一下?

一堆回答除了定体问和请资本入场还会干什么?

知乎用户 给红包鬼 发表

公职人员大部分也是小老百姓,一个给私人老板打工,一个给国家社会打工,不存在完全的社会供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是不能直接比较所谓供养比的。

一是,大政府肯定比小政府需要的人员更多。

二是,人口越多,地域越大,所需的层级越多,相应的人员肯定更多。

总的来说,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财政供养的各种人员是偏低的。

知乎用户 沧海一声笑 发表

都是屁民供养

知乎用户 毛启之​ 发表

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我贴一篇 13 年的报道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217/c372574-2386430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近日,多家媒体以 “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 是为了 850 万以上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 为题进行报道和转载,而消息来源皆为“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引用中科院调查报告”。

8 月 27 日晚,中科院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 “…… 经核实,我院未发布过有关调查报告和调查数据,相关报道失实。特此声明!”

北京有媒体记者为此采访殷大奎。殷说:“我觉得我不了解情况,我不好说这个事儿,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他提到,当时看到 PPT 中出现这一数据,他的第一反应就是 “80%” 的情况是错误的。“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我们国家干部的人数还是很少的,而且从 2006 年开始,国家已经在开始控制干部医疗费用了,因此基于宏观考虑,我能够判断这个情况不实。”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个所谓 “谣言”,来自 2006 年 9 月 16 日中欧工商学院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殷在论坛上发表公开演讲,有媒体记者获得了殷大奎修改前的演讲 PPT,并根据 PPT 内容写出了“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 是为了 850 万以上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 报道。

不是马后炮,看到这个报道和相关评论,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个数据。不用殷老或记者辟谣,我凭自己的感知,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水分的数字。但是,实话实说,这个辟谣对渴求知道真相的社会公众,力量显得弱了一些。

**80% 医疗资源用于干部肯定不符合实际,为什么不把肯定符合实际的数据告诉公众呢?一位卫生部副部长,难道连这么一个数据都搞不清楚吗?果真搞不清楚,岂非成了谣言有数据支撑,真相却没有数据支撑?**不管是辟谣还是学术研究、政策制定,你说别人的数据不符合实际,最好是自己拿出一个符合实际的,不能总是真相缺位,符合实际的缺位。

知乎用户 南京路的夏天 发表

阆中市人口不到 70 万,这个是官方数据

知乎用户 金橘 发表

各类大小地主及其狗腿子爪牙是越来越多,黄埔军校已百年了,百年历史轮回如初,打倒的地主阶级如今到处都是,白干了。历史周期轮回而已。早晚必有烟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词挺有艺术性的,毕竟环卫工,劳务派遣也是财政供养,土木职工也是。

知乎用户 数据搬运工 发表

找政府信息公开啊,试试

知乎用户 Lord 刘​ 发表

上次听卢麒元说,政府供养成本,有三点,白色,灰色,黑色白色指财政直接供养,灰色指围绕土地财政不在财政预算内的成本,表现为地方债务,黑色为贪污腐败,十八大之后遏制了黑色,但是灰色无法管控,也没有好办法,但是三者比例没说,有数据的同学可以来说说三者比例

知乎用户 不知道叫啥 发表

这种时候就没人提到国内较低的警民比,较低的人均医生,以及学校大班制了。甚至连翻阅统计表都不愿动弹,直接说亚洲国家水平的社会福利匹配高供养比,高赞某 “首席经济学家” 指的是孟加拉的社会福利水平吗?

知乎用户 骨灰换秘法 发表

欢迎收看 yes minster 《节约运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谁在你背后指使你统计这些数据的,希望你尽快交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西北某三线省会差额事业单位(市属医院),

19 年工龄,网络工程师,国家软考后评上的中级职称。

这个月工资到手 1133.99 元,应发 4041(薪级工资 1003 岗位工资 1940 高定工资 134 艰苦补贴 380,保留地区补贴 305 其他项 79,博硕补贴 200),

扣房金 1140,失业金 58,大病 58,年金 468,医疗 234,养老 937。

绩效 25xx-4xxx 不等~~

年终 12xxx 左右~~

虽事业编制,饿不死而已,所以不少孔雀就东南飞了~~~~

当然医院收入高的应该是医护人员,尤其医生了。

所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学医进医院,学 it 就该进 IT 维主导业务的单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户籍 60 多万常住人口 70 多万,财政供养人员(有编制)11000 的样子。

有编制中部分能自给自足的医院和少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实是不用财政拿钱的。

另外无编制的辅警、协勤、单位临时工,部分幼儿园教师,市政、环卫、村和社区工作人员也是要财政开支的。

财政支出的重点是工程建设,那个才是大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酸柠檬嫉妒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750 多万人口的城市,事业编 18 万【含参公】,行政编数量不知道,估计只有事业编三分之一都不到,估计带编差不多 24 万不到一点,比例 31 比 1。

行政机构的定编缺乏指导性文件,多少人?多大地方?什么情况该配多少人需要规范,而且机构之间人员配比也不合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你怎么界定公职人员,公务员大概 800 万,在全世界比例不算高。但是,老师将近 2000 万。

知乎用户 in 吐了两 发表

体制内的高待遇还要讨论?

你看看回答中新剥削阶级的嘴脸

就知道答案了

知乎用户 德川 发表

真的需要这么多吃体制饭的人?是不要去反思下了

知乎用户 拜登红包小分队 发表

不够,拿 400 亿来凑

知乎用户 www 发表

https://www.zhihu.com/answer/2491296239

知乎用户 小凡 发表

不知道,都是黑盒,因为数据都是假的,无论官方还是。。。。 都是假的,很少有数据可以相信

知乎用户 陈长生 发表

谈待遇的时候,只看在编人员,还只盯着工资待遇靠前的省份地区;谈人数的时候又把临时工,单位大楼的保洁、食堂后勤人员都算进去。

知乎用户 认识那个人 发表

为什么会冗员?一:不把钱花了,下次给你的预算降了怎么办?二:财政供养的除了公务员就是关系户,这里可以权力寻租。三:动吃官家饭的,会引起社会动荡,我朝历史上是国企员工大下岗。见过几次?

知乎用户 司马小明 发表

你问这个是想干嘛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地方财政,发不出工资,是普遍问题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地方财务绝对可以发得起工资 前提是砍掉所有灰色支出 举个栗子 西北某村,文化广场和水泥路 12 年 500 多万修好 15 年大雨,文化广场发生轻微塌方 维修费 50 万 19 年文化广场再次塌方,甚至影响到部分路 …

一般小县城的财政收入都是哪里来的啊?

知乎用户 爱看书的明哥​ 发表 一般财政收入就是四盘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保基金收入。 为了不把问题复杂化,我就简单的说一下上面四盘账里面占大头的是哪些。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部分主要是税收和非税收 …

未来编制内会不会像上世纪的国企工人一样大批下岗?

知乎用户 FanFanFan​​ 发表 建议今日中国青年都能对我国建国至今的简要历史,特别是各代人的阶层构成比例,以及各阶层各人设人群典型的人生经历轨迹,能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没有什么是一定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菜头会飞 发表 不会。尤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