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中有哪些无比悲壮的场面?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柳五 发表于 4/18/2020

公元2015年8月12日,81岁的考古学泰斗哈立德·艾斯阿德 (Khaled al-As’ad) 被“伊斯兰国”斩首,尸体被绑街上的一个红绿灯上示众,头被放在尸体的脚下。随后,又被转移到巴尔米拉神庙遗址上示众。理由是他在城破之前协助转移了城中博物馆里的文物,并拒绝吐露文物的下落。

巴尔米拉在旧约中出现过,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交通要塞,巴尔米拉连接着波斯,印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在这里,古希腊,罗马,阿拉伯艺术完美的交织在一起。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时常就文明和艺术夸夸其谈,会同朋友争论在火灾中应该救蒙娜丽莎而不是小猫,还认为自己会像月亮的六便士里一样,为了艺术和梦想奋不顾身。然而回到现实,面对滴血的屠刀时,我大概率会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哈立德馆长做到了,在他心中,生命不过百年,艺术却能不朽,为了保护不朽,宝贵的生命是可以放弃的。

正因为如此,哈立德馆长舍身的行为也将不朽,他本人也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

ISIS进城破坏前后对比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12/30/2019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于 3/10/2020

这是一场距今最近的大屠杀。这场屠杀就发生在 1994 年,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有超过 100 万人被屠杀。

1

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不少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如果只以遇难人数来算,发生在卢旺达的这场「种族大屠杀」并不是最多的。

但是,它之所以令人发指,是因为这是一场距今最近的大屠杀。这场屠杀就发生在 1994 年——这是人类自以为已经摆脱蒙昧,即将迎来新世纪曙光的前夕——距今也就过去了 26 年而已。

而且,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有超过 100 万人被屠杀。卢旺达的全国人口,因此减少了 1/8。全世界人口,被抹去 1/5000。所以,这已经不叫「种族大屠杀」了,而是「种族灭绝」。

2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卢旺达这个国家。

卢旺达,位于非洲的中东部,全称为「卢旺达共和国」,是一个内陆国家。

卢旺达的国土面积为 26338 平方公里,比我国的海南岛小一点吧。卢旺达境内多山,所以有「千丘之国」的称谓。因为它平均海拔 2000 米左右,所以虽然地处非洲,但气候还算宜人。

卢旺达在大屠杀爆发前,全国大约有 700 万人口,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600 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

700 万人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胡图族是卢旺达第一大种族,要占到全国人口的 84%;排在第二位的是图西族,占到人口的 15%;特瓦族很小,只占全国人口的 1%——正是因为它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后来反而逃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胡图族是卢旺达的原住民,而图西族早先是游牧民族,但从本质上说,这两个族群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已经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有同样的生活习惯,并且说的是同一种语言。

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图西族人身材略高)

胡图族人和图西族人(图西族人身材略高)

1884 年,卢旺达作为殖民地被划给了德国,但德国并没有太管这个地方,卢旺达还是维持一种酋长部落式的形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卢旺达被划给了比利时。

比利时接过统治权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3

比利时并没有像德国那样进行松散式管理,而是深深介入了卢旺达的统治。

但比利时的统治,在卢旺达呈现出了矛盾的两面性。

一方面,比利时延续了胡图族和图西族隔离的政策,并且进一步固化了阶层(原先两个族群的身份是可以流动的,贫穷的图西族会成为胡图族,富裕的胡图族会成为图西族):

管理者根据身高、肤色,甚至鼻子和瞳孔的大小,明确区分出了胡图族和图西族,而且在 1935 年,他们用身份证制度,将两个族群乃至阶层牢牢地固定了下来。

阶层怎样分化?那就是人口占少数的图西族明显占据统治阶层,族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基本上被剥夺了资格,沦为了社会底层——1987 年,在卢旺达 20 个政府部长席位中,胡图族人仅占有 4 个席位;在国民议会的 65 个席位中胡图族人仅占有 7 个席位;在中央委员会的 65 个席位中,胡图族人仅占有两个席位;15 个省中,仅有 1 个省由胡图族人担任省长。

为什么比利时要扶植人口占绝对劣势的图西族,统治人口占绝对优势的胡图族?

古今中外,很多殖民者其实都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因为外来殖民者一旦让人口占多数的族群掌握统治权,自己的地位很可能就会被团结一心的他们推翻,而选择人口占少数的族群去压制人口占多数的族群,那个人口占少数的族群反而会对自己死心塌地。

但比利时进行严格的阶层固化,只是悲剧发生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又表现出了矛盾的另一面。

随着比利时传教士大规模进入卢旺达,无论是图西族还是胡图族,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信奉天主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加上时代的发展,一批经济作物的引入使得胡图族农民在生存上对图西族地主的依赖渐渐减少。矛盾则开始渐渐激化,双方长期有小规模相互屠杀和报复的行为。

1988 年,卢旺达首次出现了胡图族人担任总统的政府,但这也引起了流亡的图西族人的不满。

1990 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了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 年 8 月,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

但一纸和平条约根本无法弥合两个族群之间的矛盾,相反,胡图族不少政府高官认为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对图西族人让步太多。

1994 年 4 月,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悲剧终于爆发。

4

1994 年 4 月 6 日,一架飞机突然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火箭炮击落。

那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上面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

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谁是凶手?

胡图族人反应神速,他们立刻站出来指证:肯定是图西族人干的!

4 月 7 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冲进总理府,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三名部长。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此拉开帷幕。

知乎用户 唐三藏 发表于 12/20/2019

08抗震

照片和我没什么关系

我在当时是在四川一个宾馆的衣柜里。

第二天被救出来的

我这人文笔不好

就一句话

“中国消防官兵天下第一!”

知乎用户 三十二画生 发表于 3/27/2020

本文节选自空军军旅作家张嵩山《解密上甘岭》。

1952年10月24日,因顶不住志愿军四十五师连续反击和夜袭的消耗,美第七师连夜撤下上甘岭两高地中的597.9高地,由韩第二师接替。

听说韩第二师上来了,我坑道部队压根儿没把他们放眼里:嘁,李承晚的兵,根本就不禁打!可是没料到这伙李伪军还挺棘手,一接过防务便对597.9高地坑道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破坏活动,其手段较之美军更为毒辣阴险。

后来第四十五师老人们提起韩第二师就骂娘:“狗日的李承晚兵,那算是坏透了,多阴损缺德的点子他们都想得出来!”

韩第二师不像美国兵性躁蛮干,他们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事,并充分扬厉了亚洲人狡黠而灵巧的心智,以及比美军更能吃苦、更有耐性的禀赋,把破坏坑道工作做得极富创造性。他们用曲射炮轰炸坑道口,用毒气罐、硫黄弹往洞里熏,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滚来巨石堵住洞口,将铁丝网缠绕成团堵塞坑道……

美国大兵们乱哄哄地忙活了五天,对坑道仍无可奈何,韩第二师接防的当天,就成功地将60多米深的2号坑道炸短了半截,压死两人,压伤6人。1号坑道的两个出口也被他们全部炸塌,碎石淤塞得只剩下碗口大的一个孔透点气。八连奋勇抗击,付出37人伤亡的代价,才艰难地将洞口重又掏开。

当天,第四十五师炮兵指挥所便将四门山、野炮推上菊亭和菊亭砚阵地,分别直接瞄准597.9高地的几个主坑道口,专门轰击破坏坑道的韩军,以保护坑道口。

两高地坑道部队的处境,一天天恶化。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美第七师,也不是韩第二师,而是水。敌人在破坏坑道的同时,加紧了对坑道部队后方供给运输线的封锁,用绵密的炮火进行全纵深压制,切断五圣山至上甘岭前沿的所有通道,致使上甘岭各坑道粮弹罄尽,滴水无存。

后方拼出牺牲几条性命的代价,送进坑道一布袋饼干,可它无法通过战士干燥的食管,几乎停止分泌唾液的口腔,拒绝任何食物的吞咽。仁丹粒含在嘴里都化不开,舌头肿胀得话也说不清,发出的声儿呜嘞呜嘞的,含混一团。坑道里并不荒诞地出现了拿着饼干、馒头挨饿的情景。

饥与渴,如同两把钝刀子,慢条斯理地宰割着一个个萎缩的胃和欲燃的咽喉。渴极的战士往干裂的嘴唇上抹牙膏,有的趴在坑壁上舔那一块块湿润的岩石。最后终于有人打破羞涩,小心翼翼地提出可以用尿解解渴。这一提议立即被响应。卫生员规定为保持体内的水分,每次只能由一个人尿,大伙儿轮着喝。连长李宝成带头端起盛着尿液的茶缸说:“喝,就当它是光荣茶嘛!”

这是以损害肾脏为代价的极端求生之举。严重缺水的人所排泄出的尿液,经体内高度浓缩,味道也格外难闻。

李宝成说:“那有什么办法呢?权当它是可以治病的药吧,喝一口能治渴。”

喝第一口时,那股怪异的尿味儿熏得大伙儿直皱眉头,几口下肚之后就不大在乎了,而且渐渐喝出了点小窍门:用毛巾裹上一包湿泥土,将尿淋上去过滤一下,然后再挤点牙膏掺和进去,这样异臭便小得多了。有好几天里,尿液成了生存的第一需要。倘若该着谁尿的动作慢了,还会有人等不及地催促:“叫你尿了我喝,你咋不尿呢?

那个兵便急得直跳脚:“我尿不出来你咋喝?真是的,怎么就尿不出来呢?”

可再往后,即便是尿也排泄不出了,若能尿出一点来,那还得先保证给伤病员们喝。坑道里最痛苦的,就是那些转运不下高地而滞留在坑道里的伤病员们。

战争从来蔑视道义和良知。盘踞在表面阵地上的敌人和纵深封锁的炮火,残忍地截断了坑道伤员们通往康复的路径。

在连最后一滴酒精、一团药棉都用光了的坑道里,无药可医的伤员们,只好任伤口糜烂、疼痛。他们只能靠刚强意志和身体素质苦熬,等待那不知何时才到来的反击。

战役结束后编纂的《上甘岭战役战救治疗工作评价》中说:

由于不能及时后送,伤员停留于坑道中3至5日、7至8日、14至15日,个别伤员有停留20日的,因此产生了坑道救护问题和比它更严重的生活问题。一个坑道有时囤积30至50名伤员,最多的挤到90名,坐卧在岩石上,衣被不全,拥挤呻吟,空气污浊,甚至蜡烛因缺氧而不能燃烧。再加之潮湿泥泞,血污汗臭,大小便狼藉,伤口流脓生蛆,伤重牺牲后尸体腐臭,垃圾败絮,混为一团,敌常向坑道口袭击,生活的紧张困难已达极点。

有的伤员疼得实在受不了便哼哼,可是刚出声儿旁边马上有伤员制止他:“忍住点儿,同志,我们躺这儿什么也不能干,可他们还要打仗呢,别影响他们的情绪。”

于是,大家便都死死地用床单堵住嘴。伤员们盖的床单没一条是好的,全是咬烂的。有的伤员活活疼死,至死,嘴里咬住的床单还拽不下来。

说到伤员,赵毛臣老人的嘴唇就哆嗦,泪光一晃一晃地从眼里闪烁出来,反复念叨说:“我们的伤员真好啊,真好!那伤多疼啊,可坑道底部安静得我们常常忘了那边儿还躺着一片伤员……”

各坑道的卫生员们在药品和医疗器械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最大创造力。他们夜里冒险爬出坑道,去捡敌人照明弹上的小降落伞,扯敌尸体棉衣里的棉花,找断枪管和断锹柄,回来做成夹板和急救包,给伤员固定断肢,替换敷料。

537.7高地北山一个坑道的卫生员杨朝新,与另外两个卫生员一起,护理着150多个伤员。为了保证每个伤员每天都能喝上一小口水,他几乎整天就那么跪在地上,用棉团一点点地蘸着坑道岩缝里渗出的泥水,然后将泥水挤到茶缸里,用纱布过滤一下,放在煤油灯上烧开。

卫生员接坑道岩缝滴水以救护伤员

战后,第四十五师报功最多的就是坑道卫生员。

第十五军英雄谱上,记有一长串卫生员们的名字。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后荣立特等功,获得“二级模范”称号的第一三三团二连卫生员陈振安。在弹雨如泼的阵地上,在坑道护理的10昼夜,他带着另外两名卫生员,先后抢救护理了100多位伤员,竭尽全力将死亡率、残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但是,他们不可能挽留所有的生命。

咽气的伤员都被抬到坑道底部的右岔洞安放。可是,频频进行的小部队夜袭和反坑道破坏斗争,使得平均每天都有近一个班人伤亡,很快右岔洞里就摆不下了。卫生员请示党支部分工负责照顾伤员的一连副指导员王戌金,问这么多遗体怎么办。

王戌金反问:“你说怎么办?总不能送到洞外让敌人炮火糟蹋啊。摞起来放吧。”

于是,僵硬的遗体像垒墙似的被一层层摞起堆放。王戌金一边摞一边哗哗地流泪,哽咽着跟那摞遗体说话:“真对不起啊,委屈同志们了……也实在是……是没法子啊……”

北方的利芒寒流,飕飕地向低纬度朝鲜中部卷来。下雪了,如绒的雪片轻轻地飘落在焦煳的上甘岭。可是拥挤不堪的坑道里,战士们穿着衬衣还汗流浃背。蒸腾的热气从坑道口飘出来,远远一望,像地灶里冒出的缕缕炊烟。

终日充塞着汗酸、烟草、硫黄、屎尿、血污、秽物以及伤口腐烂恶浊气味的坑道里严重缺氧,煤油灯、蜡烛都点不着。为使坑道里的空气能流动起来,官兵们不得不佝偻着腰身尽量坐低些。那份闷热和缺氧的窒息感,带来头疼、烦躁、恶心、失眠、乏软……狭窄混浊的空间,将蜷缩其中的官兵生存耐力逼到了极限,每一条生命之链都绷得铁紧。

26日,几根生命的链条终于断裂。

那天下午,敌人又一次包围坑道口,几个战士竟情绪失控,一跃而起,不等下命令就咆哮着冲出坑道,与敌人抵面对射。明知道冲出去就是死,他们也不肯憋在坑道里遭这份罪了。

537.7高地北山地形简单,反击成功率高。第四十五师每反击上去一次,便趁机抓紧轮换一批坚守坑道的部队,补充一次弹药、食品和药品,清理一下坑道环境。因此,北山坑道状况相对好一些。而597.9高地上坑道部队,无一不苦熬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

但是没有一个官兵不清楚:坑道就是阵地。无论如何艰难,没有命令决不许放弃坑道。这种强烈的坑道意识,是每个人上高地之前就与枪支弹药一起武装上身的。

第一三四团五连四班是上甘岭之战打响的当天晚上就反击到597.9高地上的。班长丁鸿钧,安徽太和人,一个很干练的“兵头儿”。他指挥全班灵活作战,两天里歼敌逾百,却无一人伤亡。

战至15日下午,弹药全部打光了,四班11个人才退守到8号阵地的一个小坑道里。

此后整整11天里,这个班在与上级失去联系,未能得到后方任何接济的情况下,始终依托坑道孤军作战。他们靠着从阵地上搜集到的敌人遗弃弹药、两箱饼干和洞内储存的两小桶水,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个仅15米长的小坑道里。

美第十七团士兵用无后坐力炮轰,用集束手榴弹炸,仍然攻不下这个坑道。实在没着儿了,他们便用了个笨办法,在距洞口几米的地方扯起三道铁丝网,筑起两个地堡,用一挺机枪、八支卡宾枪封锁住坑道口,企图困毙四班。

可是四班战士无一气馁,他们相信有班长丁鸿钧在,就一定能打破美军的封锁。早在1950年大西南剿匪时,这个班就被土匪们包围过一次。当时的班长慌乱无措,是丁鸿钧主动站出来代替他指挥,带领全班安然无恙地突出重围。

班里的战士们相互鼓励说,上级决不会忘记他们,既然没有命令来,那就是说上级需要他们班守住这个坑道。

然而,除了他们自己,全团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个小坑道里五连还有一个完整的建制班在苦守不怠。因为20日那天下午,第一三四团就向师指挥所报告:“五连除连长指导员外,无兵。”

坚守到第十天的时候,8号阵地小坑道里的四班,大多数人已饿得站不起来了。丁鸿钧一看这样不行,人饿死了坑道也就丢了,坑道丟了饿死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于是,他召集班里的其他四名党员,郑重其事地开了个坑道党小组会议。

想象一下那个神圣的场面吧:五个满脸烟尘、棉衣破烂的志愿军士兵,拄着枪支,饥肠辘辘地围坐在一柱寸把长的蜡烛旁,神情严肃地讨论通过一项党内紧急提议:由党龄最长的丁鸿钧同志突围出去,到距他们一百几十米处的2号阵地坑道,向上级汇报这个小坑道的艰难处境,以取得下一步行动指示。

这或许是我党历史上最小型的战场党内会议。

丁鸿钧一路匍匐穿越三道铁丝网,悄无声息地爬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2号阵地东北坡的坑道口。经2号坑道党支部书记、四连指导员赵毛臣批准,27日凌晨,四班全体人员撤离了已坚守11昼夜的小坑道,在四连同志的接应下,全部转移到2号坑道,充实守备力量,准备迎接反击。

这是坚守上甘岭坑道时间最长的一个班,前后达20个昼夜。


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上甘岭坑道的艰苦卓绝,但他不能撤下部队。守住坑道是夺取胜利的关键一环,已成为志愿军从总部首长到第十五军基层士兵的共识。只有将坑道部队钉子般钉牢在上甘岭上,死死拖住敌人,才能为胜利赢得时间。

为此,秦基伟向军后勤部和第四十五师下达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送进坑道。并特意叮嘱第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说,“多送些大萝卜,又解渴又解饿。”

火线运输员被一拨儿一拨儿地派出去,却都一拨儿一拨儿地倒在封锁线上。整个战役期间,第十五军仅前沿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16人,占伤亡总人数的14.8%。

团前进兵站通往上甘岭的那一路上,不知有多少萝卜、包子、馒头、弹药、药品、慰问袋,都滚落、浸泡在血泊中,送进坑道的物品微乎其微。

10月25日,第一三四团派出40多人的一个排,为597.9高地2号坑道送粮弹,还顺便带上一部分祖国慰问团的慰问品。可是这个排途中伤亡殆尽,最后只有1包水果糖、1包砂糖、1条香烟、几十个馒头、20颗手雷和几根爆破筒送进了坑道。四连收到后,指导员赵毛臣立即分给每人1个馒头1块水果糖,伤员每人4块水果糖、1勺砂糖。可伤员们舍不得吃,把糖塞给没负伤的同志,说你们吃了好坚守坑道。没负伤的人把糖又给塞回去,说你们养伤需要营养。

李宝成依稀记得,八连忍饥挨渴地坚守到第九天,才闻到萝卜味儿。

是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带着两个运输员,终于冲破敌人封锁,九死一生地将三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1号坑道。

那一夜,八连如逢盛宴。官兵们一手攥一个青皮大萝卜左一口右一口,咔嚓咔嚓地啃着,快活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攥住萝卜就是把握住了生命啊!

可当官兵们饥不可待地猛啃一气之后才发现,萝卜吃多了烧心,还有一小半人拉稀。于是他们就想,如果这是苹果就更好了。

第十五军后勤部得知这一情况,星夜派人赶往平壤一带,紧急采购来63000多斤苹果。几位军首长也自己出钱买,并在苹果篓上贴上条子:“秦基伟赠”、“谷景生赠”、“周发田赠”、“张蕴钰赠”………专门派人往上甘岭坑道送。

可敌人炮火封锁太猛,大堆的苹果送不上去。情急之下,第四十五师党委向火线运输人员悬赏:凡送上去一篓苹果者,记二等功。

上甘岭战中,即便是喋血搏杀在前沿阵地的一线部队,包括其壮举震惊世界的黄继光,也都只先报功,功级一律待战后再行评定。因而,这个明码标价的二等功,委实是很诱人的。许多火线运输员扛起苹果篓,英勇地攀向上甘岭,试图摘取那枚荣誉的星斗。

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战役中为坑道部队运送的物资中仅苹果就达4万公斤。然而,没有一篓苹果通过敌重重炮火封锁区。

最后只有一只苹果进了坑道。

直到今天,中国还传颂着上甘岭“一个苹果”的故事:火线运输员将一只红苹果带进已缺水七天的坑道里,送给了连长。连长舍不得吃,把这只苹果给了每天呼叫联络、嗓子都喊哑了的步话机员。步话机员只闻了闻,就递了最需要的伤员。伤员觉着全坑道还是连长最操心最辛苦,又把苹果塞回到连长手里。连长只好带头先咬了一小口,然后传下命令每人都尝尝。结果,这只飘溢着芳香的红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

这里要捎带提一笔关于这只红苹果的争议。采访中,有人说是火线运输员刘明生往阵地上送弹药时在路上捡到一个滚落路边的苹果,送给了第一三五团七连连长张计法。也有人说它是秦基伟专门委托八连炊事班副班长王国富,带给八连连长李宝成的。

这只著名的红苹果到底谁送的,送给了谁,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作为人民军队团结友爱的象征物,其果香已溢满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专栏中,会搬运更多有关上甘岭战役全程的文章:

三十二画生:死节从来岂顾勋——上甘岭争夺纪实(八)​zhuanlan.zhihu.com图标

知乎用户 温酒壶 发表于 1/2/2020

半小时内200吨炸药倾斜而下。(4分45秒)

下边的片段是日军进行重庆大轰炸的真实影像,来自唯一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抗战题材纪录片《苦干》。重庆大轰炸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期间,日本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死难者达10000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是继德国在1937年4月西班牙内战中对格尔尼卡平民实施轰炸之后,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轰炸。

重庆大轰炸

这部纪录片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叫李灵爱的夏威夷华裔女子。当时美国的主流电影中,华人面孔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孤军抗战,国际社会当时对此却并不了解。李灵爱想让国际社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人的正面形象,呼吁国际社会帮助中国抗战。于是她想到了拍纪录片,她通过变卖祖传的首饰、登台表演和募捐,换来资金和彩色胶片,资助一名叫雷·斯科特的图片摄影师四赴中国,拍摄当时中国抗战的场面。斯科特扛着一台16毫米摄影机,在那段战火漫天的年代,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长达三万多里,拍下了许多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画面,剪辑成了纪录片《苦干》。

这部纪录片中最为珍贵的部分是斯科特趴在重庆南岸美国大使馆屋顶,拍下了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日军飞机轰炸重庆主城,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的影像。轰炸结束后他又到市区拍摄了断垣残壁、满城大火,重庆民众全力救火的镜头。场面真实震撼。他也见证了日军出动370架次飞机,在半小时内扔下200吨炸药的历史事实。

1941年1月2日,李灵爱与斯科特在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夫妇放映《苦干》。当年6月23日,《苦干》在纽约世界剧场首映,《纽约时报》、《芝加哥时报》、《纽约镜报》等百余家美国和其他国家主要媒体刊登了评介文章及照片。6月24日出版的《纽约时报》认为:“《苦干》传递出这个伟大国度的广袤无垠与多姿多彩,及其不屈不挠的亿万人民骨子里所蕴藏的巨大力量,让人彻底折服。”美国作家赛珍珠评论认为,影片表现了战争里中国人的勇敢、坚毅和斗志,最难忘的是拍摄的大量普通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力量所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爆发,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2月,第十四届奥斯卡奖向《苦干》颁发了纪录片特别奖。

滇缅公路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影片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了,不但从来没有在电视上放映过,甚至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资料库里都找不到这部影片的收藏,在资料目录中,它被注明为“遗失”的影片。

直到另一个夏威夷华裔女性罗宾龙(Robin Lung)因拍摄华裔女性题材的纪录片而翻阅到李灵爱的故事,才发掘出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苦干》。罗宾龙了解到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着一部只有35分钟的《苦干》片段。经过曲折的寻找,罗宾龙终于找到了斯科特的墓地,并联系到了他的儿子,最终在斯科特家老房子的地窖里,发现了一卷90分钟的《苦干》胶片,但是这部纪录片已经严重破损。罗宾龙把它送到奥斯卡电影学院,进行修复。经过3年修复,《苦干》基本成型,结合此前罗宾龙找到的35分钟的片段,85分钟的完整版《苦干》重见天日。值得一提的是,担任该片引言部分讲述人的,竟然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

兰州黄河上的筏子

2015年重庆有关机构购买了《苦干》的中国版权,人们也有幸看到了70年前,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真实画面:战争间隙的江南,青山绿水,人们在田里辛勤劳作,难得一片安宁,突然,男人们拿起田地里随时准备的武器集合起来;刚被日机炸毁,几乎在硝烟未散之时就又被修复的滇缅公路;在日本的侵略下,百万中国难民流离失所,而作为“陪都”的重庆,一次又一次经历着轰炸的惨状;从西南到西北,大后方军民对抗日军的韧性坚持……

知乎用户 朱明 发表于 4/23/2020

98抗洪,

有个将军带兵3万上大坝抗洪,三天没合眼。

记者问,将军,你三天没睡了,要不要休息一下。

将军说,我的兵在前面没得休息,我他妈睡什么睡!

这是董万瑞将军。当时,他的儿子董三榕也在部队,也在同一条堤坝上。上阵父子兵。

董万瑞中将跳进洪水, 身先士卒。

这个五十七岁的老人在七十多个小时内没有休息过一分钟时间,中间也只吃了一顿饭。

董将军已经在2017年去世。

知乎用户 念缺一 发表于 3/5/2020

希腊-土耳其人口大交换

“1930年代开始,我们从土耳其人变成了希腊人,虽然在文化上显然我们与希腊更为亲近,但是在希腊,我们的遭遇却更为辛酸。我们因为不了解近代希腊的历史,我们不知道希腊民族英雄的名字而被认为缺乏国家荣誉感和民族热情,这或许是一种伤害;但对我们而言更伤人的,是当周围的希腊人带着怀疑询问我们是否受洗?在我们故乡是否有教会,这更像是一种侮辱。”
“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所来的那个城市,那里曾经有着整个全世界最宏大最雄伟的东正教堂么?那里是普世东正教宗主教宝座所在的地方么?”

最早根据《希土间交换居民专约和议定书》中的规定,1918年10月30日前在归属伊斯坦布尔市辖区范围内定居的希腊人和在色雷斯的希腊语穆斯林居民可免予交换。

之后经过1922年和1924年间大规模的迁移之后,还留下大约了10万左右的东正教居民,而在西色雷斯地区也存在同等数量的穆斯林居民。

在1923年7月23日的和平条约中,伊姆罗兹和特内多斯两个岛屿上的东正教居民也被免于强制交换,土耳其方面还特别提到“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已经或将要缔结的关于交换希腊和土耳其居民的条款将不适用于伊姆罗兹和特内多斯岛上的居民”,除此外的塞浦路斯岛由于当时是英国殖民地而逃离了交换的命运。

而针对这些免于交换命运的地区及其地区少数民族的保护问题,条约规定土耳其政府保证对一切居民,不分出生地、国籍、语言、种族或宗教,一律给予保护。

然而数十年来,土耳其共和国以国家团结为名通过了一些强制性措施,比如1938年开始土耳其共和国就开始限制了希腊裔公民从事的职业范围,并在二战爆发中向他们征收了高额的税收,理由是支援处于希腊大饥荒下的希腊人民(虽然真的救了很多被纳粹迫害的希腊人),50年代希土冲突加剧,1954年因塞浦路斯问题更使希腊与土耳其两国的关系复杂化。

到了1955年9月6日,土耳其报纸发布消息称国父凯末尔的纪念馆被希腊人安放了炸弹,伊斯坦布尔屠杀之夜爆发,超过10万名土耳其青年涌上街头,对希腊裔公民的财产进行了无情的打砸抢烧,80座教堂,4500家店铺,2500所公寓,40所学校遭到了土耳其人的焚烧和洗劫,他们还冲进希腊人希腊裔公民的公墓,不但对墓碑进行了破坏,还将坟墓扒开,将埋葬的尸体挖了出来进行鞭尸及各种玷污。

而土耳其警察姗姗来迟,至少37名希腊裔公民被杀害,而之后的土耳其政府为了“保护”希腊裔公民,特意在伊斯坦布尔的大型东正教堂部署了土耳其警察岗哨,还有铁栏杆“保卫”,后来希土因为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刀兵相见,1964年的罗马人驱逐法令,土耳其人更是强迫大批不愿意离开的希腊裔公民改变信仰。

直到1978年,土耳其境内希腊裔人口锐减至7000人,这长达数十年的人口大交换强迫约150万来自安纳托利亚和东色雷斯的希腊人,和来自除西色雷斯以外的整个希腊的50万土耳其人重新定居。

总之,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裔公民,从二十世纪初的五十万左右,变成五十年代的三十万,再到今天,就算加上来土耳其工作和学习的希腊人,也不过区区几万人,而从旧奥斯曼帝国延续至今的希腊裔家庭,只剩下了几千人,君士坦丁堡老城区的的希腊社区也逐渐衰败。

同样,在希腊军政府统治下,这些被交换回国的希腊裔居民,所谓的“祖国”只是把他们当成被驱逐的难民,所谓的“同胞”视他们的土耳其口音为笑话,而当初被留下的希腊色雷斯穆斯林更是深受歧视,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中,他们的想法仍在中世纪里,仅仅以宗教信仰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的人生,现代希腊也只剩下1.3%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虽然对于希腊和土耳其共和国来说,这种分离是必要的,但是痛苦永远刻在这些被强行驱逐出自己家乡的居民中,他们放弃了朋友和财产,被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另外一个国家的居民,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乡,而不顾一切留下的人们,仿佛生来就拥有原罪一般。

而在条约上决定了数百万人命运的两个政权从来没有做到不分出生地、国籍、语言、种族或宗教。

知乎用户 盐选科普​ 发表于 6/19/2020

这是一场被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记载的著名起义,但同时,这又是一场对我们来说印象模糊的起义:100 多人起义,72 人牺牲……

看黄花岗起义全程,有时候会有扼腕之叹。

比如温生才突如其来的刺杀,比如因不缠白毛巾造成的自相残杀,在整个起义的筹备过程中,其实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失误,最后,功败垂成。

但再看整个起义的过程,有时又会血脉偾张,尤其是在不利的情况下,黄兴带着那 100 多人还是准备冒死起义。

要知道,那 100 多个人,不少是同盟会来自各省的精良骨干,若放到日后,很可能都是一军之帅,一省之长。而且很多人都家世良好,完全有理由不去送死。

但他们义无反顾。

可能也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举动好傻——没把握,就等下一次嘛,急什么?

说实话,以前我也这样觉得。但每多读一次那个时代的历史,就多理解黄兴他们一分:

火山的内部已经炙热难当,熔浆滚动,可能只要再有一颗火星,就能引发一场最猛烈的喷发,引爆黑暗时代,迎来新的世纪。

但是,谁来当火星?当一颗火星被扑灭后,谁来接力当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

在 1911 年 4 月 26 日的那个夜晚,对黄兴而言,最容易的一件事,莫过于说一句:

「先撤,再等下次机会!」

但难就难在,依旧下令出击。

谁都知道,漫漫长夜即将迎来黎明,但黎明前的那一刻是最黑暗的。那声划破夜空的鸡鸣,背后是无数志士仁人付出的鲜血和生命。

1

1910 年 11 月上旬,身处南洋的孙中山,可能既失望又激动。

失望在于,自 1894 年亲自组织第一场起义以来,大大小小的起义,已经发动过 10 次,无数义士前仆后继,却收效甚微。规模最大的一次萍浏醴起义,也就坚持了半个月,起义军和民众伤亡过万。

但这一年已经 44 岁的孙中山,也有一件颇为激动人心的事。

1910 年 11 月 13 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参会的有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同盟会主要骨干。

会议决定,以清朝的部分新军为主力,再配合八百革命党人组成「敢死队」,发动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起义——不仅要夺取一城,还要以一城为基地,兵分数路,大举北伐。

所有与会的同盟会会员都心情激动,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次起义,将吸取之前失败的种种教训,做到筹备最细致、筹款最充裕、武器最完备、规模空前,最终给予清廷致命一击。

起义的地点,被定在了广州。

2

各路筹备活动,随即全面铺开。

孙中山直接奔赴美国,他肩负的使命只有一个,却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根本:筹款。

这一次的筹款,比以前几次都要艰苦。海外华人的资助一直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国内的几次起义结果,让海外的华人们也一度感到悲观和迷茫。

好在孙中山个人还是拥有强大的魅力和威信,经过多方奔走,反复募集,最终为这次起义募来了大约 16 万大洋——其中来自美洲和南洋的,基本各占一半。

16 万大洋虽然和革命党人之前的预期还有点差距,但这已经是历次起义筹备中,资金最充裕的一次了。

起义的具体组织工作,则交给了 36 岁的黄兴。

这位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的著名革命家,也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这次起义当中。

黄兴在香港成立了起义统筹部,与以往的多次起义不同,黄兴这一次将准备工作做到最细,将起义筹备分了八个「课」:

有专门调度新军起义人员的「调度课」,有负责购买和运送武器的「储备课」,有负责起草各种规则章程的「编制课」,有专门负责侦察敌情的「调查课」,还有专门负责各种文件的,专门负责掌管财政出纳的,连各路革命党人抵达广州的事务也有专人负责。

黄兴

黄兴

按黄兴的规划,届时这场在广州发起的起义,革命党人将兵分十路,一举拿下广州,然后一路人马出击湖南和湖北,一路人马出击江西到南京,然后会师,开始大举北伐。

无论从哪一点看,这应该是同盟会自成立以来策划的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

起义的时间也定了下来:1911 年 4 月 13 日。

但就在起义日子渐渐临近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3

打乱计划的,是一个名叫温生才的人。

温生才,广东梅县人,家境贫苦,参军退役后,到南洋打工生活。在 1907 年听了孙中山的一场演讲之后,他加入了同盟会。

1911 年,温生才已经 41 岁了,但他依然血性十足。在目睹同盟会一次次起义失败后,温生才对清廷的愤怒与日俱增。尤其是同盟会在 1910 年 3 月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更是让他大受触动。

那个去行刺的同盟会的 27 岁英俊青年,舍一己之命,试图用炸弹炸死摄政王载沣,事败后被捕,自知必死,但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在狱中写下万人传诵的诗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没错,这个青年,就是汪精卫。汪精卫当时的义举感动了天下无数志士,其中也包括温生才——他决定以汪精卫为榜样,以一己之性命,换千万国人之觉醒。

1911 年 4 月 8 日,广州将军孚琦在广州城外观看飞行师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的表演后起轿返城,有一人从人群中飞奔而出,投三枚炸弹,欺近孚琦轿前,连开四枪,一枪中孚琦额,一枪中头,两枪中腹,孚琦当场毙命。

这个人就是温生才。

其实温生才想杀的,是屡屡挫败同盟会起义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当杀了孚琦之后,他才发现杀错了人,但他并不后悔,当场被捕。

温生才被捕入狱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提审,问他为什么要暗杀大清官员。

温生才淡然回答:「不是暗杀,是明杀。」

问他什么叫「明杀」,他回答:「满清无道,日召外侮,皆此辈官吏阶之厉耳!杀一孚琦固无济于事,但借此以为天下先,此举纯为救民族起见,既非与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严刑拷打之下,温生才一字不吐,官府最终决定将他在孚琦遇袭处处斩。

赴刑途中,温生才大笑不止,高声告诉周边围观百姓:「今日我代同胞复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许多事归我一身担当,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温生才随后被斩首、肢解、挖心以祭孚琦。

但让人们震撼的不是温生才被处斩,而是他临刑前的言语。这些人中包括被暗杀的对象,水师提督李准——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广东率先起义,直接推动和平光复广东全省。

但是,温生才的暗杀行为,之前没有和同盟会的任何人打招呼,属于自己临时起意。

这样的义举虽然令人肃然起敬,但也起到了负面作用——让清廷顿生警觉,广州全城戒严。

原定于 4 月 13 日举行的起义,被迫推迟到 26 日。

4

张鸣岐,辛亥革命成功后携款逃往日本,随后拥立袁世凯称帝,被封一等伯爵,卢沟桥事变后投靠了日本人,1945 年 9 月 15 日病逝

张鸣岐,辛亥革命成功后携款逃往日本,随后拥立袁世凯称帝,被封一等伯爵,卢沟桥事变后投靠了日本人,1945 年 9 月 15 日病逝

起义军接到的坏消息,其实还不止这一件事。

4 月 25 日,就在起义发动的前一天,坏消息再度传来:作为起义的重要力量,广州新军的机枪全被收缴,步枪虽然没上缴,但大部分子弹被收去。不仅如此,清军开始大量向广州增兵,城外的巡防营也开始调入城内。

做出这一切调动的,是两广总督张鸣岐。此人曾镇压过多次同盟会起义,可谓经验丰富。他的这些举动不仅釜底抽薪,更明显释放出一个信号:

和之前的多次起义一样,这次的广州起义,恐怕又提前被泄密了。

而且,因为广州城戒严,很多原先计划运入城内的枪支弹药都已经进不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兴只能下令:暂缓起义。

一时间,分布于广州城内的各个机关迅速隐蔽,原先已经聚集到广州城的不少革命党人开始秘密分批出城。

但在这时候,却又传来了一个有利的消息:在顺德的巡防三营即将被调入广州城。

这个三营里的官兵,从上到下,十有七八都是革命党人或同情革命的人。此外,原本在城中说好准备配合起义的新军第二标的官兵将在 5 月 3 日之前退伍。

知乎用户 秋风 发表于 12/31/2019

1871年5月25日,当国民自卫军的战士放弃水堡街的街垒时,突然有一群妇女冲出来接替他们。她们稳稳地端着枪,口里高喊着:“公社万岁!”队伍中有许多年轻的女孩,其中有一位19岁的少女,身穿海军陆战队的制服,英勇战斗,后来被一颗子弹射穿额头。最后,她们被凡尔赛的军队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变化的时代”,相信恐惧,还是相信文明?

文 | 李厚辰 有一部非常成功的系列惊悚电影,叫做《电锯惊魂》。该电影主题明确,描绘人在恐惧之下如何一步步放弃作为“人”的价值,为自保而做出残忍的举动。 电影魅力的一小部分在于其千奇百怪的机关设定,绝大部分在于萦绕于我们心中的悬念——剧中人 …

摧毁支那还是要根据底层人的诉求来

云建国这种在我眼里就是搞笑来的。 我认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是根据支那一些人人不满的政策来煽动民间对政府的仇恨。 这样可以达到翘杠杆的效果,用最小的力量,获得最大的支持。 比如一直很火的14岁以下杀人不犯法的事情,最近又有一个4个14岁以下男生轮 …

驳“中国人费拉不堪所以中国应该被放弃”论

近期品葱上多了很多“中国人费拉不堪,所以中国人活该被丢在中共等死,被当韭菜,活该,大家移民就行了”之类的论调。 老衲且不说就从我佛角度,岂能留同胞于无间地狱而不试图超度?其非人乎? 就从几个问题分析: 1. 中国人真的民族性低劣吗?我认为完 …

墙内今晚上全民冲塔太刺激了吧

日人民报已经口碑臭得不行了 就连我身边一点政治都不关注的人都给我说不相信人民日报了 而且还很多 朋友圈都刷爆了 李文亮医生的逝世和一系列的事件是要燎原星星之火么 这阵势真的势不可挡太吓人了 我简直被今晚上的朋友圈和微博惊了 水军都吓得不敢出 …

后疫情世界:领跑经济恢复的五个国家

林赛·盖洛威 (Lindsey Galloway) Getty Images 丹麦政府的金融援助方案被誉为世界楷模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各国为了抗击疫情实施了一连串的措施,包括封锁边境和社交隔离,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