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位战争片导演,你会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中去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开车阵亡杨大少​ 发表

“西方的战争片大多走的是反思战争,焦点落在小人物身上煽情的路子,是因为他们的战争缺乏正义性”

我要拍战争片,就拍宏大叙事,就拍名将名帅,就拍现实中存在的战斗英雄,就深挖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就不整儿女情长哭哭啼啼

这种真实存在的战斗英雄故事哪个老部队没一大把?随随便便一改编就能当剧本,而且肯定比文学创作好看——毕竟现实不需要讲逻辑

实际上我个人是希望做动画片,或者最终幻想电影那种 2.5D 风格,因为现在的小鲜肉的演技大概率不能支撑起角色……

哦对了,不找港台导演,不找港台演员

知乎用户 我们的天空​ 发表

**1952 年 11 月 25 日,抗美援朝战场上,上甘岭战役胜利。**此役,美军先后投入 6 万余人的兵力,出动 3000 架次飞机和 170 余辆坦克,进攻不到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 43 天的激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 2.5 万余人,涌现出无数战斗英雄,形成了伟大的上甘岭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这是一次打出国威军威的战役

双方战力对比及战役的残酷与惨烈:

美 军

兵力:6 万余人

大炮:300 余门

坦克:170 多辆

飞机:3000 多架次

对志愿军两个连约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 190 余万发,炸弹 5000 余枚。整个山头被炮火削低了 2 米,岩石被炸成 30 多公分厚的粉末。

我 部

我部进行大规模作战 29 次,打退敌排以上进攻 900 余次,连级干部伤亡率超过 65%,班长、副班长伤亡率 100%,16 个连队 3 次打光重建。

战役期间,上甘岭,这个不足 3.7 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成为了继二战以来最惨烈的战场。面对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地面火力、坦克的轮番攻击,坚守阵地的志愿军第 15 军 45 师官兵寸土不让,顽强抗击,逐阵地、逐战壕、甚至逐弹坑都与敌反复争夺。一场攻防战,多次打成白刃战、肉搏战。

**随手抓把土,能数出 30 多块弹片;一面战旗,被打穿 381 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竟然嵌进了 100 多个弹头和弹片。**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里特原计划只用两个营的兵力,5 天的时间,伤亡 200 人便可拿下上甘岭的美梦彻底成了泡影。他更没想到的是原本是个局部规模的战斗,竟发展成了一场惨烈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体现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

这次战役里有我们不能忘却的英雄

在此次战役中,涌现了太多的英雄烈士。

**有全军挂像英模之一的黄继光。**在反击战中,为了保证反击部队按计划发起冲击,135 团 2 营营部通信员黄继光主动请战,带领两名战友,冒着密集的炮火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战斗中,黄继光第一次爆破火力点未能成功,在身负七处重伤,左腿被炸断的情况下,毅然挺起胸膛,冲着狂喷火舌的射孔,张开双臂,猛扑上去,用血肉之躯中断敌人的射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有年仅 19 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在 597.9 高地 9 号阵地上,美军在其顶部的巨石下修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龙世昌果断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约有四五十米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着龙世昌拖着伤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被里面的敌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被敌挡住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膛顶住往里压…… 整个人都被炸成碎片,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还有双腿被炸断,仍然坚持爬行指挥的排长孙占元;用衣襟裹着流出来的肠子,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葛洪臣;退敌军 40 余次冲锋,毙伤敌人 280 余名的新战士胡修道等等。

《志愿军第十五军抗美援朝战史》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 成为普遍现象。” 以致各级指挥员不得不下令: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堵敌枪眼和射孔。

战后的上甘岭,随手抓把土都可以数出几十颗弹片,一截一米不到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 这片 3.7 平方公里的山头,早已被鲜血浸透了,英勇的志愿军用青春热血在异域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这次战役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 演唱:郭兰英

这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虽然这首歌是战后创作的,但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战场上处处洋溢着深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是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情况下,战士们也丝毫没有失去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上甘岭》中那位在坑道里为重伤员深情歌唱的女卫生员王兰,原型人物就是当年的上甘岭战斗英雄、二等功臣——王清珍

当时,年仅 17 岁的王清珍负责护理坑道中的 20 多名重伤员,她除了给伤员喂水、喂药,还要喂饭。

有的重伤员全身裹着绷带,只露出鼻子和嘴巴,失去了自理能力,王清珍凭着对战友的深情,将饭先含在自己口里嚼碎,然后嘴对嘴给重伤员喂饭。一次,一位腹部中弹的志愿军排长从前线抬下来,救治期间怎么也排不出小便,导尿管插上也无济于事,王清珍只得用嘴含住导尿管吸,终于使尿排出来了。这位从未流过泪的刚强排长,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王清珍的手说:“好妹妹,我一辈子忘不了你呀!”

这是我们上小学时,语文课本里《一个苹果》的插图。空降兵军史馆仿真复原的坑道里,把这个场景生动地呈现在眼前:135 团 5 连运输员刘明生向前线运送弹药途中,在一个炮弹坑里捡到一个苹果,带上 597.9 高地坑道,交给 7 连连长张计发。张计发把苹果交给步话员,步话员又将苹果传给重伤员……

**一个苹果在坑道里 8 个人传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张连长沉默了一会,只好带头咬一小口,再往下传,这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

当时,要把一个苹果、一箱弹药送进坑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志愿军后方的阵地,到上甘岭的坑道口,近的只有 500 多米,远的不过 1000 多米,可就是这样一点距离被美军的飞机和大炮隔成好几条封锁线。只要看到一个运输员,马上就呼叫来飞机大炮,把山谷打得烟尘冲天。军长秦基伟的警卫员王六申请上前线,秦基伟特意让他带一挎包苹果进坑道,但王六在途中就已牺牲。老兵们在回忆中谈到:通往坑道的路上满地都是被炸飞的慰问袋,萝卜、苹果、馒头……“一个苹果” 就是上甘岭战役中团结友爱的真实写照,是生死与共的友情苹果。正是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把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滴水、一个苹果就可以决定一个生命存在和死亡的时候,更彰显出团结友爱的伟大力量!

那场战役

那些英雄

那些故事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知乎用户 久肆​ 发表

小人物的故事:


租界内的几个外国人喝醉了酒,嬉笑着拦着一个中国女子不让离开,女人想走,一个巴掌重重地甩在了她的脸上。

吃着大鱼大肉的官员听着底下人汇报说又发生了车夫罢工,一脸不在乎地说:“让他们闹罢了。”

看着眼前衣不蔽体为一点食物争抢动手的百姓,豪绅大户一脸不屑地说:“这群狗一样的东西。”

日本军人手持着砍钝了的刀,继续挥舞着朝眼前这群手无寸铁的农民们的脖颈砍去,脸上露出狞笑,在故乡他也是没什么尊严的底层,但在这里,他就像他的祖辈们惧怕的会在路边拿普通人试刀的武士那般威严。

是的,这样的百姓,究竟算是什么东西?


李老三只是个拉车的,人力车夫。他最骄傲的事情是青帮的头子坐过他的车,他和其他车夫把这事吹了一整年。

他还拉过当时他并没有当一回事的人,也见过他只在远处瞅了一眼的事。

比如那个给被租界外国人强暴后投井自杀的女子伸冤的女大学生。

比如像蝗虫一样涌进城里乌泱泱一大片垂头丧气的难民。

他只是个旁观者。其实开始他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在那场集会罢工时被警察狠狠打了一顿后,他便再也不敢参与冒头的事。

他也听那些穿着长衫或者西服的先生们说:那些人是我们的同胞。

他一直不理解同胞到底是什么,尤其是能听见城外炮响的那个夜晚,城里体面的老爷们仍在他们的宴会上灯红酒绿。

李老三还见过一些人,被押去刑场,脸上却带着骄傲的笑。像李老三一样的人们或者同情,或者只是看热闹的笑。

日本人打进了城,李老三担心老母安危,跑回了老家。

已经七十岁的老母下身赤裸地躺在被烧成灰烬的房子外,失去气息。村子广场上是一堆堆的人头。那些人头李老三都认识,有隔壁的张大爷,有和他从小玩到大的宋大宝,有和他向来看不顺眼的王二,甚至还有当初把他排挤出走的郑善人。在李老三记忆里,这些都还是活生生的人。

放眼望去一片焦土。

李老三号啕大哭,但祖辈留下来的坚韧让他又重新振作,哪怕这仍不足以给他回到城里去和日本人拼命的勇气。

他开始种地,埋头种地。春天播种,夏天繁盛,秋天结实。就像是要重现这个村庄往日的生机。

但冬天的寒冷和皑皑白雪又会将所有生的气息所掩埋。

有逃兵沿着大路走过,这个死去的村庄并不能让他们提起驻留的兴趣。

在被逃兵们抢过一次粮食后,李老三只是躲远远地看。

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也有和李老三见过的士兵不一样的军队路过,远远看去他们衣着褴褛,默默行军。

其中一个人远远地朝还没来得及藏起来的李老三招手,又跑过来,李老三认出了那人,是宋大宝的儿子。

李老三看着衣着比他还破而且少了一只胳膊的宋大宝的儿子,问他们要去哪,是不是打了败仗。

宋大宝的儿子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却语气坚定地说:“继续去打日本人。”


锄头一下一下砸在地上,在砸到一块石头后蹦出火星,李老三赤裸的脚板沾满尘土。

烈日当头,远远地听见脚步。

李老三惊慌回头,看见一支队伍,声势远比他以前见过的队伍浩大。

队伍中有个身影朝他挥舞着半截袖子。

李老三赶集的时候已经听说,日本人走了。他问跑到跟前的宋大宝的儿子:

“你们又去哪里,又要做什么?”

“去推翻旧世界。”

又瞎了一只眼睛的宋大宝的儿子的话依旧坚定。


天色阴沉,但是却潮热。

李老三拉着板车踩在尘土飞扬的地面——他已经有十二年没拉过车了。

前方传来炮火,李老三没有抬头。在他的身边,是千千万万面露菜色衣着破旧的穷苦百姓,他们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失去女儿,有人失去双亲,还有人已经一无所有,过去的几十年的苦痛在此时都成为了他们的力量来源。他们中有人肩扛有人棍挑,还有人像李老三一样拉着板车。

李老三骄傲无比,为他在队伍中因为曾作为人力车夫所以步履轻快而骄傲。这是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有过的骄傲。哪怕是当初产生于青帮头子夸赞他拉的车又稳又快而产生的那点骄傲,和此刻比起来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屁。

炮弹就在不远处炸响,但这群人没有一个露出害怕的神色。前方是他们的军队在打仗——人民的军队。

这样的百姓算什么?

知乎用户 沉默的威廉​ 发表

如果我拍《芳华》。我会选一个真实的故事:

80 岁的刘泽华自离异后,一直独自生活,但她不想自己离世时孤苦无依,于是托人介绍个搭伙的老伴儿。所托几经传导,最后有人介绍了 82 岁的邱老汉。

初次见面,刘泽华见邱老汉虽然贫困潦倒,住在窝棚,却收拾得颇为整洁,便问,你当过兵?结果邱老汉闻言连连摆手:没,我从没当过兵。

邱老汉一生跌宕起伏,早已心如死灰,对找老伴儿并不热衷,又因为见惯人心险恶,更担心老来受骗,于是就说自己只有低保,每月 200 多元,根本养不起老伴。但刘泽华告诉他,自己还有点积蓄,不用他来养。就这样,两个老人走到一起,搭伙过起日子。

彼时刘泽华并不知道,眼前的邱老汉其实当过兵,而邱老汉也不知道,眼前的刘泽华也只是个化名。

时间回到 40 年前。

1953 年,一场运动在红色大地如若燎原,曾在伪国民政府做过警长的邱大明,因害怕被 “镇反”,四处逃亡。但最终他仍然被捕,并被判处 “无期徒行”,押往新疆劳改。在狱中,他得知妻子为撇清关系,和他离了婚。或许他并不惊讶,因为在那个年代,和敌人划清界限是唯一的 “正确”。何况婚后这些年,因为他是个武夫,妻子是个学生,两人常常话不投机,争吵不休。他更惦记自己的一双年幼的儿女,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否有机会和他们相见。

同一时期,刘泽华在重庆如若飘萍。自她离开家乡到重庆寻找丈夫,已经度过了 10 多个年头。在这些年里,她走了无数的路,吃了无数的苦,做女佣,当女工,但漫漫人海,丈夫依旧杳无音信。

最后,她心灰意冷,改嫁给了一个厨师。但两人未有生育,只是抱养了一对儿女。惜乎婚后夫妻感情不睦,并且随着儿女长大,徒增了更多的矛盾。

1975 年,经过 21 年的牢狱生活,邱大明被 “特赦”,但眼见狱友被家人逐个接走,已经年近花甲的邱大明放眼望去,只有眼前漫天的黄沙和身后孤立的监狱。既然无处可去,他索性就辗转在新疆各地,流浪了四年。后来他想到人终要魂归故里,就打起行囊,回到了阔别廿载的重庆。

在重庆,他找到了自己的儿女。但他对儿女并无抚育之恩,又多年未见,儿女们们对 “父亲” 的感知,只是他们幼年时作为他的 “狗崽子” 所遭受的屈辱和欺侮。寡淡的父子女情,让邱大明不得不重回独身生活,为了生计,他在街边撘了个窝棚,拉起了板车。

而在 3 公里外的一江之隔。刘泽华终于不堪家庭纷争,决定净身出户。她开了个小粥铺,每天起早贪黑,小本经营。

时间再回到 60 年前。

1937 年,一支部队在星夜兼程地行军。他们衣衫褴褛,穿着草鞋。全连只有一挺轻机枪,全营只有一门迫击炮。只有不到 1/3 的人背着 “汉阳造”,其余的士兵武器各异。邱大明是其中之一。

全军虽然装备低劣,但士气高涨。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上海。预计 50 天的路程,他们只用了 24 天。将士们各个摩拳擦掌。

八月十三日,淞沪会战爆发。这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役历时三个月。将十里洋场变成尸山血海。

面对日寇的猛攻,邱大明所在的 20 军虽然奋勇抵抗,但奈何装备老旧,通讯落后,战术低劣,指挥混乱,最终损失惨重。

如 26 师作战前是 1 万人的满员编制,经此一战,仅余 600 人。其中 14 个营长战死 13 个,连排级的基层军官阵亡超过 250 人。其中不乏先一天被火线提拔为基层军官以顶替空缺,后一天旋即阵亡沙场的。

经此一战,邱大明虽然死里逃生,但战友十亡其九。而在撤退过程中,又因当局谋划失当,且自身是杂牌部队,竟然无所补给,甚至无处可依。一路上,他们腹中饥渴,心中惶恐。直至后来李宗仁出面收编,这些散兵游勇,才侥幸未沦为孤魂野鬼。

之后邱大明又随军参加了南京守卫战、鲁南会战,并凭借战功晋升为上校。期间他几度和死神擦身而过,直至在一次战斗中肩部中弹,被撤往后方。

于此同时,他奔赴沙场前刚新婚四个月的妻子李德芳已经八年未收到他的消息。甚至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家人劝李德芳改嫁,但她执意不从,并孤身前往重庆,寻找丈夫。而这一去就是多年。渐渐地家人再也收不到她的音信。

1945 年,退役后的邱大明成为了一名警长,他也曾托人回去打探过李德芳的消息,但被告知她已经 “失踪”。邱大明寻妻无果,想来战乱之下,人命如草芥。只怕李德芬早已遇难或改嫁了。再加上耽于大城市优渥的生活,自喜于眼下的身份地位,所以也未再上心找寻,转而另娶了个女学生,并生下一双儿女。

再回到 60 年后。82 岁的邱老汉和 80 岁的刘泽华相处了些时日,彼此信赖加深。邱老汉问起刘泽华,你老家是哪里的?刘泽华回答,宣汉县。

邱老汉说,我年轻时在宣汉待过,那里的人多姓李。你怎么姓刘?

刘泽华回答,我本姓李。原名叫李德芳。后来因为是 “国军家属”,怕被牵连,就改名为刘泽华。

邱老汉立时睁大眼睛,问她,你叫李德芳,又是 “国军家属”,那你认识个叫邱大明的人吗?

刘泽华回答,我当时嫁的军官就叫邱大明。

邱老汉闻言老泪纵横:我,就是邱大明。

最后,再回到 1936 年。

时年 21 岁的国民革命军第 20 军少尉排长邱大明随部队驻扎宣汉县。经人说合,他迎娶了 19 岁的当地姑娘李德芳。新婚四个月,转眼来到 1937 年,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作为先锋部队,20 军紧急集结,于是邱大明匆匆告别妻子,和战友打着草鞋,准备奔赴上海。

临别之际,李德芳交待丈夫,“早点回来”。

—————————- 分割线————————-

再说一遍,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他们在 20 岁的年纪相逢,然后一个背井离乡,一个转战四方,被战火阻隔了近 20 年,之后又因为际遇,一个流浪山城,一个发配边疆,被千万里路又阻隔了 20 年,再之后一个伶仃江北,一个孤苦江南,虽然止相隔 3 公里,但又被造化阻隔了 20 年。

再次相遇,已经逾半个世纪。此时他们容貌已改,又因历史原因,都改换姓名,所以少年的结发夫妻重逢到同一屋檐,竟一度 “相见竟不相识”。

60 年里,李德芳变成了刘泽华,而这 60 年的等待,经造化的戏弄,竟会如此的曲折而离奇,最终化作她一生的《芳华》。

现实里,久别重逢的两位老人连看电视都拉着手,直至李德芳老人去世。20 天后,邱大明老人随发妻而去。

谨以此文献给抗日战争期间,300 万出川作战的巴蜀健儿。

知乎用户 屈斯特林桥一声吼​ 发表

跑个题

国内关于战争史的影视作品有两个大毛病,一是对历史细节的选择性忽视,一个是对军事细节在不在乎。

比如关于新四军敌后作战除了《东进序曲》、《历史的天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作品,《孤军英雄》基本可以算是用大的历史背景讲一个虚构的故事,《黄桥决战》连战役指挥者名字都不敢出现。

被拍烂的八路军敌后作战几乎都没有涉及到抗战中期根据地的严重危机,以及抗战中统一战线工作带来的复杂矛盾,《亮剑》除了赵家峪出现了妇救会之外基本没有表现出什么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中只有一晃而过的各种大背景(顺便一说该片作为所谓大制作还要拿各种老电影的片段充数),《永不磨灭的番号》居然成了为数不多反映八路军地方部队困境的作品—军属居然会饿死,指挥员居然会饿得走不动道。至于从平民和根据地角度出发的作品,近年来几乎绝迹,敌后根据地被迫种 OO、动员民众走私杂货、某些地区被强制摁住的土地矛盾、与地方势力的斗争与改造(成功了就是先念在湖北,失败了就是豫西事件)、某些地方的逃兵与强征、农村民主选举与组织生产等等也就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PS:少有的反映敌后抗战中争取地方势力、地方势力在敌我之间左右横跳的居然是《铁道游击队》

军事细节上更是一塌糊涂,似乎从上世纪到现在不仅没有任何长进反而越混越回去了。上一代战争片也不是没有失误,《大决战》也犯过让国民党军装备 M4A3E8、用运 5 客串美式运输机、用 59 冒充谢尔曼、让罗奇的赵子龙师排成方阵进攻这类错误,这还可以用电影工业落后和早期考证不足来解释,可是过去这么多年该犯的错误还是一堆。即使是下了大工夫的《八佰》,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服还是错的,甚至生造出几个日军在淞沪会战中压根没有出场的装备。靠抠图和海量群众演员充数的新版《大决战》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不能称之为战争片。

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内没有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比如《大捷》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两部作品都是基于真实历史下的虚构故事,抗战中并没有河西会战和韩培戈中将,日军也并没有在 42-44 年间对怒江东岸发动大规模攻势,第二次远征军也并没有坦克和全部美械,不过这并不妨碍两部作品讲了两个好故事—很简单,从最基础参与者的视角出发,把他们在战争中的生活拍出来,就是一部好作品。

战争片的基本背景是战争,战争的叙事主体是人,战争片应该表现的是 “战争中的人”。国内长期以来把战争片当作献礼和汇报工具,在“惨烈”、“伟大光荣正确”、“民族的胜利” 三个极端之间来回横跳,忘了 “波澜壮阔” 的下面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更忘了革命战争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

这样看来无数人诟病的《亮剑》、《八佰》与《集结号》反而是鹤立鸡群,毕竟以上几部作品的出发点是 “人的故事”。

PS:《亮剑》中政治不正确的收编土匪、军事主官山大王作风、进城之后换老婆等都是确实存在过的;《集结号》中所谓被指责卖队友更是可笑,豫东战役中许世友敢带着那么多人撤围兖州卖队友,同样是睢杞战役中的赵堂反击战,出现过不止两三起营连一级受敌军冲击擅自放弃阵地让友军顶上的状况,事后还被 24 军写进了汇报材料,怎么拍成了电影就不行呢?

知乎用户 剁手党​ 发表

我爷爷八年抗战的老兵,他曾跟贺龙将军打仗,后来因为受伤没去朝鲜战争,腿被炸伤,脚就剩下 2 根指头,头部有很长的疤,眼睛戴的好像是放大镜,听说 1000 度是有的,身上还有碎片没取出来…

每次我问他战争真的和电视上演的那样吗?他说不是,比那个还要残忍,战争说好听点其实就是靠意志再打,跟日本兵跟国民党拼的都是意志,拼的谁不怕死,这个战争能赢就是奇迹,不过还好赢了,才有你们一口饱饭,现在他都不敢想,我问他,你们的意志是什么?他说:一开始就想打完了有顿饭,后来就想不是他死就是我死,我死也要带走一个,打过几次杖后,想到自己还活着,就想我的命是战友的命,我得把去世战友的命让敌人还回来,类似报仇那样,所以只要杀一个对手,他就觉得给一个人报仇了,他害怕打扫完战场,听到说去世了多少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杀不了那么多人,他怕给战友报不仇,可能那些战友他都不认识,他内心虽然纠结,上了战场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杀对手,杀一个赚一个,就这样杀到敌人越来越少,他觉得有可能战争会胜利,有可能给子孙后代一个太平盛世是真的,所以他想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更有精气神了,日本投降后,他们开心的不得了,他想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有太平日子了,结果内战开始了,他不知道怎么可以打同胞,但是又不得不打,因为同胞也再打他,所以他想,我只听党的,党让我干啥我就干什么,打了这么久,党说的都是正确的,听党的,所以他有开始了精气满满的战斗…

他讲过的唯一一次战争就是跟国民党的战争,我只记得他说国民党在炮楼里,他们要进炮楼那边抢枪和打对手,但是敌人在高处,他们要沿这墙根走,这是唯一的办法,但是只要敌人看到,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谁心里都清楚,所以领导根本不会点名叫人去,也不会让大家报名,就是沉默,但是士兵是不会沉默的,直接就站到前面,说我去,我去,我爷爷也在第一次的里面,一共 7 个人,连长说被发现立马回来!这是命令!7 个就这样出发了,然后被发现了,活着回来了 2 个,然后第二次 6 个人去了,活着回来了 1 个,第三次爷爷还要去,连长说两次都死里逃生,休息一下吧,爷爷说不,我年轻,体力好,我还可以去,第三次爷爷又活着回来了,第四次爷爷没去,连长让人拽着他,不许他去,然后第五次,爷爷又去了,第六次,然后第七次他们终于成功了,一整天的时间,他们终于进了炮楼,后来他们胜利了,还给了爷爷二等功,我问他是国民党太累了吗?爷爷说不是,是他们觉得我们不会再进攻了,他们放松了警惕…

这就是我们的祖辈,我们的先辈用生命换回来的抗战胜利,换回来的统一,爷爷说他们在部队是要学字和唱歌的,小时候在爷爷大门上写: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爷爷看到后说就是这首歌,就是这几字让他生生踏着战友的命,背着人民的希望,坚持下来的,走到最后,看到你们都有顿饱饭,有地种,有学上,有活干,有电灯电话了,以后你们还会有楼房,什么都会有的,我也放心了,吃的饱,穿的暖,我觉得我们这群接班人跟着党是对的,你们也一定跟着党走,等我去世了,可以给我的战友们吹牛,我看到了太平盛世… 如果你们学到知识了一定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让日本,让美国,让外国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欺负你们,这样你们的子孙才安全,才能享福,学不到知识别给国家添乱就行(不好意思,今天好奇去查了一下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创作时间,其实挺晚的 1961 的了,所以我记错了,不是歌曲,应该是字,因为爷爷曾经说过他们在部队晚上是要学习字的,所以他认识了很多字,不好意思 20 多年了,我也记不得了,特发来更正,大家见谅!)

知乎用户 勃列日涅夫​ 发表

我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竟然是想拍 “四渡赤水”。但是这种片子绝对不能找高希希来拍!

以我看国内的类似的电影来说,陆川拍的话,应该效果不错。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军事工业发展历史,如何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大工厂。如何从万国牌学习模仿到自主探索创新。

关于武器工业的电影,我最喜欢日本宫崎骏动画电影《起风了》,当然因为题材原因,讲述日本大正昭和,侵华战争前后时期,零式战斗机堀越二郎故事。

很多人评价都会侧重于什么反战反战败。其实作为工业党,我看《起风了》倒是欣赏其讲述飞机工程师设计实验细节。什么牛拉飞机(误),航母舰载机国产发动机不合格漏油(滑稽),新型铝合金应用,平顶螺丝应用,远赴欧洲德国参观学习被德国人嫌弃山寨抄袭(嗯……),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摔飞机,望着一堆废铁发呆;第一次有电影展现工业化工程师文化如此令人着迷。

中国也可以拍这样作品,解放战争时期,原来延安兵工厂的工程师工人远赴东北,接手工厂,把日本专家,当地工人等如何组织起来生产大炮坦克。

知乎用户 甄昊元​ 发表

我想听一个快意恩仇,十荡十决的传奇

英雄除灭了坏人

最后平安回来

他收起了手中的武器,最后拿起了锄头

等待他的是伟大时代的建设

和美好的生活

我要听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热血的故事

一个圆满的故事

知乎用户 雪鸮 发表

翻身农奴参加解放军,一个个端掉反动宗教头目的窝点,找回失踪的亲人被用来献祭留下的骸骨。在最后一战保卫被叛匪围攻的政府办公点时牺牲,倒在烈火中回想曾经亲人的面孔和解放时集体焚烧卖身契的场面,拉响手雷和冲进来的叛匪同归于尽。

知乎用户 钧正平​ 发表

《大决战》正在热播,苹苹每天忙完以后都抱着电脑追剧,尤其是塔山阻击战那一场,看着纷飞的焦土、被敌方炮弹炸伤的士兵,隔着屏幕都觉得心疼。

革命战争史上,我军与敌方重兵激战直至弹尽粮绝的故事有很多。如果苹苹是位战争片导演,想给大家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镜头拉到 1951 年 5 月的朝鲜铁原,官兵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准备工事。

志愿军第 63 军想要完成掩护全军主力向北转移的任务,就要誓死守住铁原这个 25 公里宽、纵深 20 公里的阵地。

第 63 军,只有 2.4 万余指战员,火炮 240 多门,没有坦克、飞机,甚至连军粮都严重不足。

而要交手的美军有 4.7 万余人,各种火炮 1300 多门、坦克 180 多辆,还有空军支援。

不仅双方实力悬殊,而且第 63 军在这里阻击时长,不是几天,而是半个多月!这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的苦战。

果然,自双方接触开始,美军就在强大的地面炮火和空中火力支援下,以坦克群发动突击;第 63 军依托地形和工事,采用纵深梯次和少摆多屯的办法,顽强阻击。

其中第 189 师将全师分成 200 多个小队,分别坚守 200 多个要点,每个点上的兵力和火力配置都使这个要地成为一块 “难啃的骨头”,并且在这块袋形阵地上摆开了一个“八卦阵”。陷入了“拔钉子” 作战的美军,虽然凭借其兵力和火力优势能够从志愿军手中夺取一些阵地,但却减缓了推进的速度。

战至第五天,第 188 师 563 团 1 营 1 连 2 排作为接替兄弟部队的援军,进入高台山主峰前的法化洞北山阵地。

6 月 6 日,2 排刚入阵地,就遭到美军一个营规模的两次进攻。

被击退后,敌人仍不死心。等到入夜,敌人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向 2 排的侧后迂回攻击,让 2 排深陷敌人足足两个营规模兵力的三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凶险。

深夜,563 团团长马兆明在与 2 排的最后一次通话中得知,2 排当时只剩下 8 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此时阵地上的指挥由副排长李秉群担任。

之后,山上道路被敌人 2 个营的兵力分别切断,电话线被炸断,他们 8 个人被 “压缩” 包围在一座孤立的高山上,阵地与团指挥所之间的联系被迫中断。

直至午夜,团指挥所观察到 2 排八勇士的阵地上仍然还有火光和枪声,说明阵地仍在他们手里。

由于夜雨稠密,路滑难行,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前去解八勇士之围的兄弟部队,几次都没能靠得上去。

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三面被敌重围,背后是悬崖。

八勇士依旧毫无惧色,坚持战斗。没有人记得敌人发动了多少次疯狂的进攻,他们只记得每次进攻前都有半个多小时左右的炮击,等敌人涌上来的时候,100 米,50 米,30 米,20 米…… 敌人一进入射程的时候,就开始反击。双方的子弹扫来扫去,炮火、碎石、木屑夹杂着弹片四处乱飞。

这是刻骨铭心的一夜,也是我军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午夜过后,敌人还是拼命地向上冲,仅剩 15 发子弹的八勇士就使用刺刀、木棒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无人退缩,无人投降。

敌人越来越多,战况愈发焦灼。这时候,副排长李秉群说:“现在我们三面受敌,身后又是绝壁悬崖,与上级也失去了联络,要突围,我们只有 8 个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不可能。要打,又弹尽粮绝,难以坚持和敌人面对面地拼,他们人太多,搞不好,我们会被敌人捉了去。”“我们‘钢铁营’‘特功排’的战士,不能给英雄部队抹黑 …… 我提议跳崖宁死不当俘虏。”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八勇士留下一名党员班长和两名战士断后,副排长李秉群带其余 4 人,纵身跳下 30 多米高的悬崖。

断后的 3 人在仅存的子弹打光后,也跳了崖。

跳崖的八勇士中,李秉群、贺成玉、崔学才、张秋昌、孟庆修 5 人当场壮烈牺牲,翟国灵、侯天佑、罗俊成 3 名战士,在重伤后又坚持向我军方向爬行,直至被搜索队伍发现。

后来我们才知道,八勇士在入夜后激战 6 小时,歼敌 100 多人,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历时 12 天的铁原阻击战中,第 63 军顽强抗击美军 4 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毙伤美军 1.5 万余人。美军最终力不能支,全线撤退。铁原,让美军认识到了,即使是在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人也绝不会屈服。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跳崖八勇士,正是铁原阻击战中最璀璨的那颗星。

我是苹苹,感谢您阅读我的观点。

知乎用户 FireToad 发表

我会首选 “碧潼战俘营” 作为题材。

男主角之一一定要请来克里斯 · 埃文斯,扮演另一个位面的美国队长。

开头就是我志愿军从朝鲜军队手里救出来几个美军俘虏,其中一名军官叫史蒂夫(平行世界美国队长)。

这些战俘和其他人一样,被押送到了碧潼战俘营里。

起初这些人旧习不改,抽烟赌博样样不离手,还成天跟个大爷似 (shì) 的。其他联合国军也是一身毛病,很难进行管教。

我方派出懂英语的管教干部,和这帮刺头斗智斗勇。史蒂夫还纠集了一群人,创立了 “avenger” 的帮派和志愿军对着干。

举办运动会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战俘营,战俘们得知后开始了新一轮斗争。

中途还可以穿插为了获取志愿军好感,英美战俘互相出卖,土耳其战俘被众人鄙视的小情节……

没想到,看似平静的生活被一场轰炸打破了。联合国军居然派出了轰炸机对战俘营狂轰滥炸,幸好我军早有防备,但还是出现了伤亡……

在逃跑中,以史蒂夫为首的一批战俘突然觉醒了 “超能力”,从大火里救出了一批人……

他们终于看清了祖国的真面孔,这批刺头几乎同一时间倒向了中国……

一个月后,运动会正常举办,韩国那边获得了长跑冠军,史蒂夫拿下了举重,大家都创造了不错的成绩。

影片末尾,史蒂夫选择了留在中国……

知乎用户 踏歌而行 发表

我会拍一个抗战期间,中美共同抗日的故事,会不会离间日美?

知乎用户 Yaguhei​​ 发表

第三次世界大战。

知乎用户 喜乐 发表

尽量还原真实的战争故事,故事里有勇士也有懦夫,有光明也有黑暗

知乎用户 Evenlyn 琳 发表

我要拍 就拍 董存瑞炸碉堡

因为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就是这个

就是觉得壮烈 悲惨 但是伟大 致敬

别的想不出来

小学生的时候感觉董存瑞真的特别 NB

知乎用户 盡否 发表

尊重历史,还原现实。把感染人的细节要突出,不能太神剧型了。

知乎用户 愉棠 发表

感人的吧,或者家国情怀之类的吧,从小人物讲咯

知乎用户 冷开水 发表

我会以我爸为原型来拍,就一普普通通小老百姓,懵懵懂懂去参军,懵懵懂懂去了趟越南(支援),懵懵懂懂立了个集体三等功评了几个五好战士,退伍回来幸福的进了钢铁厂,平凡的做了几十年工人分了一套房,被老妈压制了半辈子,工作无亮点生活不出彩,如今脑梗瘫在床,这种类似于树先生的把人压抑得窒息的小众文艺片应该不会过审

知乎用户 周天 发表

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片段就是《兵临城下》的开片部分:一群什么都不知道的年轻人,在各种推搡、口号、标语下,简单的训练后一个人发子弹一个人拿枪。

那个时代的人,其实我觉得和我们一样,他们知道爱国,但他们其实并不知道怎么去爱国。这部电影,开头告诉我很大一部分前苏联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以炮灰的形式成为英雄的。

现在的电影太文艺了,一个人一群人如何强大如何的去歌颂他们。

但是要知道。

子弹入肉:是削肉断骨的;

炮弹在身边炸开:是会肢体粉碎的;

拼刺刀:是没有任何花哨的;

一场胜利打下来:脚下全都是同伴的残肢,是痛苦的。

即将开战:是平静的,大家知道自己该去牺牲了。

战争结束:大家是诧异的,自己竟然活下来了。

战争题材永远是血腥的旋律,我们的先辈也一样,想看一部简单的电影,展现真实的绞肉机。我们的祖辈是怎么用自己血肉填饱这台全力启动几十年的绞肉机的,英雄只是战场中的幸运儿,多数都是被连皮带骨被研磨的粉碎的人儿。要说英雄,只有这个名族觉醒的一刹那,所有人眼神中放光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英雄。

大家都是普通人,一位英雄的高光时刻,很大一部分都是有祖宗保佑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样的身体构造,受到伤害也会哭会喊。和异国人对冲,大家都是人,以命换命的震撼才是大家要了解到的战争,你可以看到一个和你一样的小人物,在洪流中,如同一个破袋子一般被扯碎分解。你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觉醒的那一刹,所有人身上发出的光,我们的,战争片不是爽片,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让一个民族一个种族深刻认识自己祖辈的光华一刹,记录还原那一刻。

没怎么整理自己文案,想到啥说啥,上班还是不划水了

知乎用户 Panzerfaust 发表

个人觉得,当代我国战争片最大的缺点是显得不够真实,说服力不足,观众有时候会觉得 “假大空”。与此同时,过于接地气的话,又缺乏严肃主义,不足以反映给观众真实的历史。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最欠缺的战争片形式应该是伪纪录片,用真实的史料去配合采访、记录形式的影像,给观众最真实的体验。

当然,这一灵感并非原创,而是来自于英国导演彼得沃特金,他的伪纪录片做的比较适合我们去应用的有:《克罗登战役》(模拟采访参加 1746 年卡洛登战役的英国士兵与苏格兰士兵);《巴黎公社》(模拟采访街垒中的巴黎公社成员);《爱德华蒙克》(模拟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一生)

一般来讲,国内现代三十年分为: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同时期,我们还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

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对于辛亥革命的英雄,我们可以模拟采访一下武昌起义的士兵,保路运动的领导人们,从清廷的覆灭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都可以从战争中士兵、领导人的副官与秘书等人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模拟记者采访参加北伐战争的士兵们,可以通过普通人的视角,问问他们为何参军。早期的安源大罢工、长辛店大罢工等工人运动以及澎湃这种农民运动都可以反映。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模拟医生的视角去采访军阀部队中的士兵们,体现一下他们是如何在残酷的军阀战争中崩溃的。

宁汉分裂与 412 之后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为很多人物与事件的资料都处于佚失的状态,我们应该通过模拟采访党史专家,也可以从早期参与革命的同志们的回忆录中寻找一些情节,长征经过各地的时候当地居民的模拟采访,现在长征路上的自然景观,长征中牺牲与失散的同志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模拟通过历史学家、报刊杂志记者的转述去采访一些白区的情况与隐秘战场的同志们,比如可以模拟通过《申报》《大公报》等报刊的记者去采访。有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也可以反映,比如七君子案件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红星照耀中国》里面埃德加斯诺的视角去看,到了解放战争也可以是史莫莱特、白求恩、马海德和柯棣华等国际友人。

抗日战争令人动容的故事就更多了,比如早期有东北抗联,喜峰口大战,血战台儿庄等等,后来有百团大战等等。可以模拟采访、通过运动摄影机(大疆、go pro)的视角去捕捉的人更多了,比如:抗联战士、西北军大刀队战士、八路军战士、冀中游击队员、彭雪枫的骑兵、滇缅地区的部队、飞虎队甚至日军的关东军、板垣师团、伪军以及消极抗战的部分军阀部队。尽量全面地去体现红区、白区、敌占区的战斗,也可以穿插人民的生活:工人、农民、日寇统治下的劳工,东北地区的日本拓荒团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日本左翼导演小林正树的二战电影《做人的条件》,讲述的就是军国主义是如何把一个普通的有一些正义感的人逐渐吞噬乃至毁灭的。

对于解放战争,大决战三部曲珠玉在前,我们也许只能去反映一些其他战场与隐秘战场的故事,也可以写一写白区人民生活的故事。

说句实话,近十年以来我国很多战争片全无真实可言。它触及的仅仅是表面的真相(也许更像是审计师的真相),给人的感觉像是在事实的古老废墟中拍照片的观光客。很多导演认为拿上个摄影机,尽力做到诚实,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获得真相。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真相的挖掘需要大量的文献与素材去体现,这一点很难,所以我个人希望看到的电影如果做不到前者,尽量不要去叙述虚伪。

知乎用户 风沙大海星辰 发表

可惜没那个本事

那些英雄们的经历精彩之极

参见战斗英雄故事选

期待

日后有人能再拍出

平原游击队

红日

那样的电影

电视翻拍过一些

那个么只好不提

知乎用户 kxjordan 发表

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是要将当年发生的事情,尽可能还原给当下的人看,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当下的人知道,并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要那样做?

这并不容易,因为社会变化太大,资讯时代,人们的思维广度在不断扩张,让现在的人能产生共情的时代条件已经不具备了,因此这更需要编剧和导演,下更大的气力。

拿最近在播的《大决战》来说,我个人觉得拍的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不算差。

可从台词来讲,只是在做历史的复制,如果放在 20 年前,也许还好,但时至今日,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台词已经当下的观众情感脱节,这一点做得很差。

剧中有一幕,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就眼下傅作义的形势,延伸讲到了当时的民国四大家族,腐败等等…..,这里如果能够做一些台词上的设计,结合我党今后自身建设不能懈怠等等,也许效果会更好。

以上只是浅薄的理解。

知乎用户 低调做人 发表

屠龙者终成恶龙

我要拍 蒋公怎么从一个马恩信徒红色将军几个月就被权力异化,变成了一个刽子手的。。。

知乎用户 谭江广 发表

现代电影关于战争的刻画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刻意的反应战争的恐怖和对普通人造成的伤害。

而大决战还有原来拍的反应诺曼底登陆的(最长的一天),那种航拍几公里参与者几万人的长镜头,反应波浪壮阔的战争场面的电影现在几乎面没有,(最近还是在复联四最后的决战中看到了)这种电影才是男人该看的电影。(手动狗头)

可以拍一部系列电影,请一些知名的不同风格导演来拍摄,就跟复联一样各方英雄分别登场。最后来一场大决战。

分为四部第一部从重庆谈判开始,共产党还保存幻想和天真以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妄想和国民党何谈成立民主政府。共产党步步退让,国民党步步紧逼。最后谈的拢就谈,谈不拢就打,重点放在孟良崮战役。活捉张灵埔。最后留个彩蛋中央丢掉幻想决定解放全中国,解放中国一定要大型城市作为基础,而这个地方就是东北。

第二部辽沈战役,历史知识缺乏要补充知识,学习后再说。

知乎用户 Duke Sean 发表

我党我军我的很多战役,是很有传奇性质的,把战斗过程拆开分析清楚,你会发现指挥员是怎么开了天眼做出那些难以置信的决定的?

比方——四渡赤水

问题是,怎么才能把这里面的精髓拍出来呢?

讲故事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们过去大多都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决战》这种方式,讲一个主脉络,弄几个指战员在那里喊口号念历史文件教科书,结果,是准确而难看,看得人云里雾里,除了知道我军胜利了,其他一无所知。

而我觉得,有些细节非常重要,要给观众讲清楚,就像悬疑片,破案的,你不把关键信息讲清楚,观众怎么理解凶手就是他? 主角是怎么胜利的?

对,就是要用拍悬疑片的叙事方式,不是要故弄玄虚,而是要把每个战役决策决定,指挥员怎么安排的,怎么起效的,交代出来。

比方,四渡赤水,教员是怎么判断敌军各个派系关系,在战场变化中他们是基于什么因素做出选择而教员是怎么利用其中的间隙穿插的,千万不要平铺直叙,加点悬念,类似……《红色》里面徐天布局一样,困局交代很清楚,主角做出很多安排,前面都是明牌,但是大家不知道什么原因,到时候草蛇伏线一个个兑现,大家才⊙∀⊙!哦原来这样!

当然,过程中,我们的指战员是为什么而战,为什么我们的队伍这么有战斗力,这些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要穿插在里面的,还是像《红色》那样,人性都是隐含在生活中的,不要喊口号。

真的,我党我军战争中可以用这种拍法的战役太多了。

知乎用户 诺兰 发表

太极旗飘扬,哥哥变成了战争机器,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知乎用户 我要穿越 发表

现在战争剧千篇一律,我的团和亮剑都是当年比较真实感强的电视剧。所以拍真实的是很重要的,而真实战场里,国军打的超级拉胯,没看头,有看头而且很少人拍的其实是傅作义。如果拍这个题材肯定可以,一是傅作义正好是第三视角,对共产还是老蒋根本不了解,可以代表一开始老百姓对我党根本不了解且当一个军阀或者匪的情况。二是他是抗日的时候接触到共产党,印象非常好,但傅作义本身又是军事家,学习能力强,可反应正面的国军抗战且是有战斗力的,打的鬼子和伪军不敢惹,但地处绥远很穷,又能反应抗日的艰难。而且从一开始反将时候的战争就可以反应军阀对内内斗,对外软弱的特点,而军阀内心又都不想屈服,傅作义这边正好能反应矛盾点,自己不惧怕外国,但是各种军阀头子就不一样了。。这个矛盾也就是主和派和主战派视角。三是埋了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国军但对包括老蒋在内的军阀具有不信任,不想卖命等等特点后且是一个战斗力非常强的新人,那到国共内战,作为本应该旁观的绥军对是否参战的矛盾描绘就很有看点,而且这是以往电视剧都没描写的国军内部军阀林立,爱国的军阀和纯权术军阀的矛盾几乎就长征这个电视剧反应了下,别的没有,所以国军失败的很大原因竟然没多少反应。。四是解放战争里,傅作义的部队是真的非常有战斗力,从今天留下的文献看,假如当时国军都是傅作义水平,那我军根本没赢的可能,所以这个部队和我军的战争会是非常有看头的,而且穿插描写中央指令,聂帅犯得错误导致战场主动权瞬间变化的险恶,惨烈,个人士兵的恐惧部分可以拍出来,然后拍傅作义入华北后面临城市的部分卷入和国党的政治斗争里,而乡下本就是客家,晋察冀人民是不支持国军的,更别提傅作义这个绥远来的。。而我军在朱老总整顿下,给战士做思想准备,且战争上开始能打赢恢复信心,这个会把我军描述成人而非神,我们的胜利是作为人的胜利而非作为类似高希希导演拍的穿越者都知道结局我军把自己当神,国军各个开始就觉得输这种无语,不符合实际的胜利。四是战术上我军和七路半有些师出同门,所以打的难舍难分,我军后期要谈和平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希望死很多人,因为对方战斗力不差,拿下的代价比较高,且傅作义又本身不是国民党,所以这种相互撕咬的战术拍摄肯定加分,但是前提是得有懂军事的来指导,起码得沙盘上的战争那种,高希希这种面谈,任何好的都能拍烂,大决战里明明我军坚守,突然就冲锋了?而且每一场守卫必有冲锋,简直是 当观众傻子啊。。防守就是依托地形以少量对多量,人家愁的就是你不出来,你还主动冲锋,是想啥?五是和谈后又因为傅作义支持抗美援朝,且要求自己的兵去支援朝鲜,这又能反应国军在接收共产主义后一扫以前当了大军阀就患得患失生怕让外国买办搞的窘境,能描写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知乎用户 行吟在荒原上 发表

若写剧本,我认为从小人物的经历来展现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战争故事是最理想的。再加上我个人对骑兵的喜好,构建出如下的故事提纲:

(主人公)刘素麟(以下简称为 “麟”)出身原奉军骑兵军官家庭,九一八后随叔父到陕西谋生。在七七事变后他加入原东北军骑兵部队(如骑兵第二军),在无数人的死去、中央军的“掺沙子” 与从忻口到豫中绵延数千里的血战和溃败后,他成了自己连队中唯一的东北人。抗战胜利后,麟娶部队护士张汝阴为妻。46 年麟的儿子出生。

内战中,在目睹了中央军的 “劫收” 与溃败后,麟率领所属连队向解放军投诚,并参加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解放后,参加了北方一系列的剿匪行动。再一次行动中,肩膀被土匪打伤,从此辞去军职,专心写作。

1965 年,麟去看望刚加入解放军骑兵部队的儿子,坐在马扎上,拿着自己在晋北战役前夕与战友的合照和儿子在入伍前的照片,肠病发作,去世。

知乎用户 王诚 发表

我曾经还真写过一个剧本,根据这个真实故事,

参阅 | 长征中,“保护一个孩子拼一个团” 引非议,董振堂大怒:“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_陈慧

这个故事让人非常悲伤,公知经常说什么人文关怀,捧那些臭脚,可是,这个故事,不是正正好好的人文关怀吗。

但是,我写完剧本后发现,

我国的编剧行业,影视剧行业,是一个极其封闭,极其封建化的行业,外人?剧本?

偶尔有些什么剧本大赛,你去看看获奖者,呵呵,都是什么作协的某些关系户啊,什么什么文人的孩子,

剧本?

现在哪个流量不养几个编剧,进组后,就开始改自己的台词,最后剧本面目全非算什么?

但是我敢说,这个故事肯定抓人啊,

可惜,我国的影视圈,呵呵,

知乎用户 镇纸​ 发表

我姨夫爷的故事:早年间家里没人了就去参军打鬼子,直到鬼子投降了回到家也没弄清自己跟着谁的部队打得鬼子。回到家发觉连家里的房子都没了索性就有参军去了,这回参加的是人民的队伍渡过江跨过江。一直是伤亡率最高的机枪射手,但命大一直毛发为伤。没仗打了就回家后来娶了我姨奶。临死前的一年找我让我查为啥跟他一起打仗的工资比他多,我拖了好多人去才从纸堆里找到他档案,上面关于他参军时间是 49 年 10 月,算是解放后参军的所以就工资低。我跟他说他想了想说当时部队上统计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哪年参的军了部队的人就说 10 月 1 日建国多有意义!就这天吧!就成了建国后了。工资少就少吧,后来就没再提。死后我姨奶把他葬在西跨院,有事没事烧两张纸,挺幸福的。

知乎用户 有趣 der 灵魂 发表

1、小人物故事。其实在《觉醒年代》中有一幕非常打动人,就是在租界一位俄人肆意向中国报童开枪,像这样非常急促的镜头,展示战争之下的众生相,其实更能引发共鸣

2、以一个物象切入并且贯穿始终。个人觉得可以从一颗子弹切入,然后将子弹从枪膛发出到击中人的过程放缓,子弹穿梭的过程就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过程。

3、鲜明对比。《八佰》其实在战争电影中算是非常好的了,它主要就是通过两个对比:一个是桥两岸租界和四行仓库的对比,一个是上海的今昔对比,整部电影的色彩其实很丰富,并不是一以贯之的黑白风格,这样也能给观众强烈的冲击感。

(写完才发现好像有点偏题哈哈哈)

知乎用户 PitLord 发表

最起码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血腥,战争的残酷。我们中华民族先辈用自己的生命为将来的新中国能够更好,坚强不息的中国,铁骨铮铮的中国,勿忘国耻

知乎用户 羡鹿​ 发表

附上教员当年对历史战争片的史观问题的看法

要拍就拍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知乎用户 不知者为耻​ 发表

好想拍狙击枪王張桃芳的英雄片。以英雄人物为原型,真实历史记录为主线。丰富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同时,加入更多的敘事方式,内心世界:英雄在击杀敌人后,内心的剖析及现实对战争看法!或者更加深入探討一下对战爭的态度,着重展现战斗的殘酷性,真实性,让更多的人了解战爭的本质和殘酷,胜利来之不易,最重要的是完美诠释:信仰的力量!在震撼人心的同时,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个人的魅力及集体的力量,也让我們普通人感受到平凡中的个人伟大,汇聚在一起的无限潜力… 最后音乐的制作和节奏偏现代风格,展現出英雄人物強大的感染力。以上是个人的拙见,有矛盾和不足之处还请知友斧正!

知乎用户 躁世界 发表

高大上高富帥的這種大將軍大元帥的戰爭片,拍攝方式太多太多太多了,我要是一個戰爭片的導演,我更多的會拍爛一些,比較基層的比較能講述現實的人,呈現現實的這種心情的片子,僅供參考。

知乎用户 不服老的阿姨 发表

一位女医生被指派到一个封建小城镇医院里,其实另外一层身份是革命特派员,为那里的百姓解放思想!用西方医术在那里救死扶伤,并且壮大革命队伍!

知乎用户 Addie 发表

从一个无名士兵的角度: 他想活;他不得不去死;他心甘情愿去死;他不得不活着。

知乎用户 未名小法师​ 发表

首先弃用所有流量明星。。。

知乎用户 唐谨言 发表

我会把观众当回事,现在的影视剧很多不能带脑子去看,主旋律影视又说不得,说它不好看,就有人跳出来说你反动,切走且看吧,从书籍中寻找慰藉也是不错,看的更真实,比二流导演给我喂得烂片香多了。

知乎用户 呃丶饿 发表

如果不考虑当下中美关系的话,驼峰航线绝对是个优秀题材

知乎用户 天天吃饭 发表

把留下来的信件拍下来就行了

知乎用户 那天我不该起床 发表

跳脱人类社会,从地外视角描述地球上一种高等动物的资源争夺史,受众是人类的新生儿。向这位先来后到中的后到者介绍这个世界,告诉他先来的人都干了什么,先来者拥有什么资源,而他只能做什么,让他真正看清自己是谁,自己在人类史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法律、道德、主义、思想,这些谜一样的统治工具,如果他认清现实仍有热爱,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就是让这个世界变美好的人。这是个童话,人不可能这么伟大。

知乎用户 2762598735 发表

击碎侵略者,对敌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

知乎用户 接班人皮皮 发表

一定要拍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镜头要恢宏大气 气势要比毛子拍的更好

知乎用户 上班族需要补觉 发表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对印自卫反击战

知乎用户 塑料妖蛾子 发表

展开了重拍《抗战将军殉国录》。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拍一部体现战争残酷和人性光辉的电影。

知乎用户 智叟 发表

开始一个配角,满身血,在在战场上找吃的。扒开一句句尸体,摸会儿拿走钱,吃的,还有钱。

打死不拍男女主在战争与危难中相爱,紧扣主题啦好不好。

紧贴中国近现代历史,老百姓思想进步,别什么都是男主带领老百姓走出思想文化的困境。来个一分钟镜头的小伙子成不?别老是大学生啊,来个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 额你想吧。

战争胜利的因素: 天时 地利 人和。最重人和,其中主要表现民族凝聚力之类的。

要有鲜明对比,开局与结尾的对比,最能令观众印象深刻……

知乎用户 哄哄 发表

悲壮,情感激昂,渲染气氛浓厚,能够激起人们的爱国情,知国耻,铭记历史。专心拍,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

知乎用户 小宇 发表

二战的,一站的,抗美援朝的

知乎用户 锐雯 发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知乎用户 之乎者也 发表

我会这样拍: 踏平小日本。让岛国寸草不生。谢谢!

知乎用户 独一无二 发表

长春围城

知乎用户 原始森林 发表

我不会做白日梦!也不会当导演!

知乎用户 洋葱 发表

我想拍 日本群众角度下日本政府发动的侵华战争

知乎用户 上善若水 发表

真实的记录历史

知乎用户 想像的不一样 发表

努力挣钱,照顾家庭的故事

知乎用户 拾忆 发表

要是真有这种打算的话,查一下历史文献,然后可以的话再去走访一下抗战老兵们,再去观看收集一下经典抗战剧 / 电影 / 小说之类的。

知乎用户 叶子 发表

美国和日本打,,不死不休的打

知乎用户 瘦马骑疯 发表

战争是一场冲突的过程和和结果,本身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如果影片只围绕战争本身去运镜就太流于表面二肤浅了,不妨试图勾勒战争的起因和内在演化逻辑。是什么最终导致的不得不战争,战争最后的影响是利是蔽等,从上帝视角去解读战争。

知乎用户 依米 发表

最有代表的两个方面有百姓以及抗战的战士们 ,个人感觉侧重百姓的话,更能体现出家国情怀 ,而侧重战士们的话更能体现那种宏伟壮志,所以两者都要 ,可以有《鬼子来了》里面的那种百姓 ,也可以有《风声》里面的那种卧底战士 ,但如果要以革命战争史去讲述这个故事的话,上面两者是不够的,可以拍一个类似群像剧的,毕竟一个时期的历史并不是一个角度能够讲好的 ,而是多个角度的。

知乎用户 star100 发表

英州大捷,我是导演我会选择这个故事,正德这哥们是不着调的,但这仗打的确实精彩,故事性太强,拍个五十级电视剧,比《大明风华》精彩

知乎用户 橙子 发表

拍对越反击战,从一位粤西普通士兵的角度拍。比如我爷爷,我大伯,二伯那样参加过越战的人。

知乎用户 Easyhoon 发表

我会拍一部《国军剿匪记》

弟兄们,为党国尽忠的时候到了!!

(以上只是开玩笑!)

我是想拍一部以国军视角来展开我军是如何过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长征,强渡嘉陵江,腊子口… 最终会师。

以及要好好表现凯申和诸位军阀之间的勾心斗角与算计。

最终结局定格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全国共同抗日!

知乎用户 A. 素还真 发表

没有资历要做很多功课的。所以历史战争片就不弄,所以我觉得还是搞个神话人物战争片。

知乎用户 逝江青 发表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永不泯灭的真善。

知乎用户 蓝色的流星雨 发表

是关于世界大战的!我觉得很有素材!

知乎用户 一只大大大大虾 发表

我觉得人是渺小的,但人的价值并不是渺小的。平凡的人占了世界的大多数,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书上留一言半语。但是很多个平凡的人在一起就造就了如今这世界上最伟大最光荣最英雄的政党。有的人流尽最后一滴血魂归山河,有的人满身伤痕卸下战甲功成身退,有的人目光坚毅为民族复兴扛起大梁,有的人八面玲珑为国家打开世界,有的人舍弃家人甘做无名只为祖国挺直腰杆有底气说话。太多故事太多英雄,就写一个不知道名字,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生,甚至不知道他是男儿还是巾帼的 “无名之辈” 吧。不记得你音容笑貌,但是来时的路一定有你的血和泪,还有对未来的期盼。

知乎用户 Andylee 发表

用蒙太奇手法讲述近代史国人思想的斗争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长津湖》里中在北极熊兵团屋子里,千里为什么拦住了万里?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段就是俩人冲进北极熊兵团的屋子正好看到团长受伤躺在正对着门口的地方,万里想开枪杀死他,但千里拦住了,不让他开枪,说:“有的枪可以不开”是为什么啊 知乎用户 buzhi 发表 在北极熊团级战斗队的中校指挥官麦克莱恩中枪苟延 …

如何看待电影《长津湖》豆瓣评分 7.6 ?

知乎用户 发表 10月1日,《长津湖》豆瓣开分7.6,你有什么想说的? 知乎用户 兔兔他爸​ 发表 《长津湖》7.6 分被低估了,《金刚川》6.5 分被高估了。 我还是挺佩服管虎的,把打着 HONG 旗反 HONG 旗玩到了化境。 管虎拍了 …

电影《长津湖》豆瓣开分 7.6,是高了还是低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苍凉的手势 发表 作为 PRC 和 PRC 领导的军队的死忠粉以及对党史军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给 5 分,二分给制作,三分给演员(演的不错,只不过他们拿了片酬,估计还不低),题材分我没敢给,因为算上题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