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纸穿透中国大学高墙:站出来,看到了集体行动的可能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编者按】封控抗议潮争取回了最基本的“自由”。11月30日起,广州、重庆、北京陆续宣布放宽封控措施:解封临时管控区,取消社会面核酸检测,公交、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证明,医疗机构不得拒诊无核酸患者,购买感冒发烧药品也不再受限;而抗议的起点乌鲁木齐也正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此时解封的城市,均为入冬后中国大陆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它们的解封预示着中国大陆防疫政策的清晰转调。另据《南华早报》报道,习近平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会谈时 表示,抗议封控措施的主流是学生,他们在三年抗疫后感到“沮丧”。习近平还暗示,将进一步放宽防疫措施,并称Omicron致病性降低,但仍担心老年群体的疫苗接种率。

一张白纸引燃了中国大学对封控政策的示威潮。

11月26日下午,天色些许阴沉。南京传媒学院钟楼前,身穿黑色衣帽的女生正默站,她手持一张A4白纸,举在胸前,注视前方,独自悼念乌鲁木齐火灾逝者。一位配戴眼镜的男子径直朝她走去,拿走白纸,转身离开。不远处的同学向他喊道,“白纸有什么攻击力啊。”失去白纸后,女生面不改色,双手悬在空中。

后来,白纸重新出现在她手中,身旁聚集了更多白纸。数位同学加入静默示威,同学们手举白纸直至黑夜降临。他们从空地上转移至钟楼台阶上,层层人群在台阶下围成半个弧形。现场布满手机灯光。光点环绕着白纸,他们大喊,“人民万岁,逝者安息。”

就在两天前,11月24日晚,在封城逾百日的乌鲁木齐,一栋居民楼高层燃烧熊熊大火,最终十人离世。疑因长时间封控,小区内路障和私家车堵塞道路,消防车难以及时救火。25日深夜,乌鲁木齐政府在火灾事故发布会上,称火灾发生原因之一是“居民自防自救能力弱”。

这一年,因防疫政策引发次生灾害层出不穷,社会情绪逼近沸腾临界点。

乌鲁木齐大火被浇灭,但中国民众对防疫政策的怒火终于井喷。25日夜晚,乌鲁木齐民众走出家门,上街抗议。26日当天,北京多个小区的居民亦挺身抗议封小区,夜晚至27日凌晨,上海市民在乌鲁木齐中路悼念和抗议,后被警方清场,数人被带走。封控抗议潮在全国迅速蔓延,中国高校成为主要战场。根据端传媒核实和统计,截至12月2日下午,至少159所大学有学生发声。

大学生为何走出来?集体连结如何形成?他们的诉求能否得到回应?抗议退潮,他们的命运会去向何方?

第一把火

11月25日,一篇讽刺乌鲁木齐官方通报的微信文章《路是通的,他们不跑》在小北朋友圈刷屏。原文很快被删除,其他帐号接力转载,都难遭删帖命运。这天,涉及乌鲁木齐火灾的其他文章、视频,无一不在短时间内被消失。

小北是南京传媒大学(下称南传)的学生。这天,他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同学都被乌鲁木齐火灾激怒了。

26日中午小北看到,同学制作了抗议纸板,写着“我摔断了腿,医生连忙跑来缝我的嘴”“奠 中国电影”“在口口,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这十年是我们口口电影的好时代”(注:口口指中国)⋯⋯标语摆在校内不同地方,有的贴在树上。但很快被保安清除。

“这些东西制作出来, 还没有(被保安)没收来得快。所以干脆就不写字了,就举着白纸了。”小北总结。

晚上六时,他来到钟楼静默示威的现场,围观人数已有上百。不到一个小时,钟楼前人潮涌动。

一位新疆籍同学走进人群,站上台阶,高喊:“我来自新疆,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因为我勇敢,是因为台上的女生给我足够的勇气……我在这里,我代表我自己,我代表家乡发声,我为火灾里面逝者的家人发声,也为全国同胞们发声。”他的身后是一片白纸,面前响起掌声。有同学喃喃,我要听哭了。

学生的行动让校方紧张。学生会干部接到封路任务,在现场维持秩序,不再让人进入。老师和校长陆续赶来现场,以教育的姿态面对学生。“你们根本就不理解国家的很多⋯⋯”学生当即呛回这名女老师:“你太理解了,你是贵州车上那27个人吗?”校长那句“总有一天,要为你们今天所做的付出代价”,当场被学生怒怼:“你也要付出代价!国家也要付出代价!”

这段对话发生时,小北正努力从外围往核心区域里挤。

小北从同学那得知,有现场围观的学生被校方叫去了解情况,不过暂时没事,只是和警方谈话,写情况说明,且正在等公安领导到校。

钟楼台阶下,执行校长曹国胜表示:“大家只要现在离开,今天的事情就等于没有发生。所有人的责任都不会追究。”同时还承诺,若学生要反映情况,就去行政楼的办公室里坐下聊。

那天晚上一则来自南传学生的帖子也颇受关注,内容称校方一直在保护学生,关灯为了防止学生被警方拍到,还拒绝警察进入校内。然而,小北在人群里发现了便衣警察,“他们上半身有明显的负重痕迹,看人、看东西的习惯、动作,也有很强的被训练过的痕迹。”

抗议现场,在学生的质询和反对、校方的规劝和威胁中一度僵持不下。

八时,小北已跻身人群中心。有同学面对面质问校领导,被带走的学生是什么情况、被谁带走、谈什么、几点回来。校领导一问三不知。该同学又问,学校外面的警车是怎么回事。得到的答案依旧是“不知道”。约九时,经过校方的承诺和安抚,小北看着同学们慢慢散去。

2022年11月26日晚上,大批南京传媒学院学生在校园钟楼前聚集,手举白纸、打开手机闪光灯集会,纪念在新疆乌鲁木齐大火中遇难的民众。

2022年11月26日晚上,大批南京传媒学院学生在校园钟楼前聚集,手举白纸、打开手机闪光灯集会,纪念在新疆乌鲁木齐大火中遇难的民众。 网上图片

散场后,有同学去了行政楼附近,等待被叫去谈话的学生出来。现场有校领导,也有便衣。小北听说,现场同学不被允许进入。直至十二时,被谈话的同学才全部出来。

南京传媒学院悼念示威之际,全国多所大学也出现抗议海报和标语。同一天,西北政法大学一名同学在排队核酸时背后挂着标语:“大巴车翻车的是我,生病拒诊的是我,崩溃跳楼的是我,火灾被困的是我。如果这些不是我,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中央美术学院的核酸亭被涂鸦:“把青春还给我!”北京电影学院一楼梯扶手上绑满染红的口罩,墙上贴着“不要温柔走进这良夜”“我不是哑巴”等标语。

接力与阻力

抗议的火炬也传到了中国两所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25日深夜,北大学生廖菡的朋友连续看了几遍火灾视频,泪流不止。朋友陷入政治性抑郁已久。廖菡和朋友到未名湖散步谈天,看着自己校园没有抗议声浪,他们感到失落,“我们两个还说,北大现在这么寂静。”朋友想做些什么,例如在校内贴宣传品,被廖菡拦下,“我叫他不要做,你做这个事情,不会有结果。”

不料,24小时后,涂鸦标语出现在北大校园。那是26日深夜,北大食堂阶梯外墙出现红字涂鸦:“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核酸要吃饭,务实不是躺平,睁眼看看世界,动态清零终是谎言,早日转向还有缓冲。”

但很快,校内保安用厚大衣盖住了涂鸦。有人将现场相片上传至校内匿名论坛树洞,很快被删帖。尽管如此,涂鸦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已经迅猛流传。

廖菡在接近凌晨两点时看到涂鸦,她没多想,马上拉着室友出门。“那个晚上显然已经坐不住了,不出去的话可能会后悔。”抵达现场时,已有逾百名同学聚集。

北大学生庄子然更早抵达现场。她原本担心不会有很多人,看到现场聚集了数十位同学后,感到振奋和欣慰。庄子然目睹工作人员喷漆覆盖标语。疑有校方工作人员录像。

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很快也来到现场,“一开始他们装傻,说不知道涂鸦写了什么。”廖菡说,现场同学和学工对话,解释涂鸦内容,零星几位同学也唱起国际歌。

陆续有更多学工赶到,尝试阻止抗议行动。根据庄子然的观察,当前排学生与校领导对话时,学工就在外围劝退学生。最后,几乎各个院系的学工都在,现场至少有30人。学工多由老师、行政人员或学生担任,平时负责收集信息、宣传和“说服”工作,像是校园内的基层工作人员。

抗议的情绪也正在清华大学中酝酿。

2022年11月27日中午,清华大园数百名学生加入最近的抗议潮,现场齐声高呼“民主法治、表达自由”。

2022年11月27日中午,清华大园数百名学生加入最近的抗议潮,现场齐声高呼“民主法治、表达自由”。网上图片

27日上午11时半,一位女生站在清华大学紫荆园餐厅门口的台阶上,举起白纸。起初没什么人注意她,大家如常进出食堂,从她身边经过。慢慢地,有几个人停下脚步,打开手机相机为她拍照。

约11时40分,阿齐在朋友圈看到女生举白纸的相片。他知道这需要勇气。

一名配戴绿色N95口罩的老师赶来,以“阻塞通道”“影响他人就餐”为由请她离开。女生坚持站在原地,又请对方具体陈述她如何影响交通。眼看劝不动,老师回到台阶下,继续盯着她。

有同学走近,告诉女生“你很勇敢”“加油”,有同学送给她糖果和明信片。女生唱起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女生的行动。有人走向前,取走白纸。她取出备用白纸,被第二个、第三个人拿走。直至最后一张。夺走白纸的人,很快消失在人群中。围观者怀疑,他们可能是学工。

半小时后,几名同学加入了台阶上女生的行动。聚集人群越来越多,现场自动分隔成三个区域:台阶上的抗议者,台阶下的抗议者,以及中间一块空地。

阿齐带着刚买的白纸抵达食堂时,现场围观者已经有三四百人了。阿齐观察了一会儿,台阶上抗议的同学已有十几个人,最终他也站了上去。

清华的抗议学生还遇到不少阻扰。

有一名男生突然来到台阶上,背对围观同学,面对这排静默示威的女生,将头挡在了她们脸上,双方靠得很近。男生也举起了白纸,试图挡住抗议者,称自己也有表达的权力。晓筠是台阶上的同学之一。她觉得这个画面很好玩,从现场相片的效果来看,阻挡的男生像在支持她们。

有人在台下大喊“保研”,在视频片段刚传出时,不少人以为他们在嘲讽站在台上的女生。但阿齐解释称,“保研”是嘲讽阻止抗议的人向学校表忠心的行为。

有阻扰者试图通过言词激怒抗议者:你们想要诉求,就把诉求写纸上啊,什么都不写,搞什么行为艺术。晓筠身旁的同学起初有些愤怒,据理力争,但晓筠从头到尾都没有理会。她还注意到,有男生试图与女生发生冲突时,假摔在地,被台下围观同学录下过程。

一名黑衣男生走上台阶,用马克笔在一名女同学的白纸上写字。有同学看到他写了“雪糕2元”。该男子又试图在另一名女同学脸上涂画,被人拦下。台下同学发现有人恶意破坏,想将他赶走。男生大喊:“你们都是小丑。”围观者回应:“你才是小丑。”

2022年11月27日中午,清华大园数百名学生加入最近的抗议潮,现场齐声高呼“民主法治、表达自由”。

2022年11月27日中午,清华大园数百名学生加入最近的抗议潮,现场齐声高呼“民主法治、表达自由”。网上图片

谈判

一开始,北大同学因涂鸦聚集。他们希望,校方可以不去追查和问责涂鸦的同学。当人数逐渐增加至两三百人时,现场的诉求变得多元。

根据廖菡的回忆,一开始的诉求是,不要追查涂鸦是谁写的,第二个诉求是赶紧解封,“因为封校太久了。”就在前几天,北大核酸码显示结果混乱。同时,北京高校流传要在校内建方舱。这些事情累积了同学对防疫政策不满。

在场的学工老师尝试与学生对话,但在廖菡看来,学工老师显然是在拖时间,“老师说北大政策是全北京最好的,同学就嘘他,‘你这是比烂吗?’”同学又高喊,“没有自由”“这不是正常的生活”,老师则反复向学生解释已知晓的最新防疫政策。

树洞也是现场的对话重点。树洞原是北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平台,供学生匿名发帖、讨论时事和交流意见。过去,学生自行管理树洞,也会管理内容和删帖。2020年尾,北大青年研究中心(下称“青研”)接管树洞,24小时紧盯树洞的发言。在青研治下,发帖时显示仍是匿名,但在后台能看到发帖人姓名。树洞内容本十分多元,有人问升学事宜,有人发泄情绪,也不乏讨论时政和社会议题。只不过,后者总会被接管树洞的“青研”迅速删除。“有同学在上面发别人脚臭,发写不完作业⋯⋯也有很多厌女言论,这些不会被删除。”庄子然说。

北大学生感到言论受到钳制。他们无法讨论防疫政策,无论帖子是否支持清零,都不被允许存活。四通桥事件后,树洞管控力度加大,“甚至不沾边的也删,权力都守不住。”廖菡说。近期乌鲁木齐抗议和涂鸦消息出现在树洞后,树洞甚至被直接关停。这一夜的集会,在树洞上是不被允许的存在。

现场有同学提出树洞议题,最后校方称,将推出树洞删帖的规章,但拒绝了学生要求共同表决通过草案的要求。“这就好像把你头上的刀具象化了,也不会有什么心理安慰。”廖菡不满校方作法。

廖菡认为,树洞的删帖机制对言论表达影响深远,“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管是出于什么需要,想要树洞一样的匿名平台。匿名平台没有了,朋友圈也没法发,表达就被掐断了。没有必要表达,某一部分的思考就没必要了。慢慢想法就变得越来越简单。”

后来,北大校方提出进入食堂谈话。起初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愿意进入室内。庄子然觉得,室外谈判显然更有震慑力。当谈判场域转移到室内,话题几乎转移到校方防疫政策、体育场建方舱、大规模感染的应急预案,以及涉及社会面转运时的畅顺沟通⋯⋯廖菡感觉,“一开始大家的诉求,蛮清晰和激烈的,但到后面诉求被削弱了。”

当同学们发现身边出现越来越多学工后,提出了新的诉求:不对在场学生问责。更高级别的校领导对此作出承诺。有同学现场撰写承诺书,校领导当场签字。不过,就涂鸦者的问责,最后校方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口头承诺不追责,“只要警方不追责,校方就不追责”;其二,是向学生解释纪律处分的流程,暗示追责并不容易实现。学生们并不买帐,他们要求彻底的不追查、不追责。

在庄子然看来,现场提出树洞和防疫政策的诉求,是给双方提供下一步台阶的空间,“如果是纯粹的政治诉求,面对的可能是僵持,僵持的时间长了,可能难以和平收场。”

2022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食堂附近的墙壁出现红色涂鸦文字,写著示威文字。

2022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食堂附近的墙壁出现红色涂鸦文字,写著示威文字。网上图片

数位参与抗议的同学均认为,校领导在现场的对话方式很讲求策略。

在清华,前两小时的抗议行动主要针对乌鲁木齐火灾悼念,及反对清零政策。当党委副书记过勇到达现场后,叶星发现,舆论被引导向校内防疫政策。

“一开始有同学和过勇吵,我们不是为了这个,我们是为了死去的同胞。”“我们不是对学校有什么不满,我们是为社会上的人发声。”但这样的声音很快被淹没,或以潦草的方式回应,“你们这个心情很好,我们很理解。你们说要发声,要让很多人看到,确实在网络传开,你们可以散掉了。”

清华彩虹旗事件遭处分的同学也在现场,她走来问过勇,“是你处分我们插彩虹旗吗?”过勇答“是我”,并对其他同学说,彩虹旗和现在的事情无关。其他同学回应“有关”。但话题并未继续。

过勇当场承诺不追究现场任何同学的责任,有同学要求过勇写下书面保证,但被过勇拒绝,并表示:“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愿。”在现场,过勇以走向人群中向学生点名的方式,来决定对话对象,这些和过勇沟通的同学,再和现场所有人反映、表态。在叶星看来,对话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老师手中。

不过,现场被过勇点名的对象都是女生。阿齐猜测,可能是过勇觉得她们比较容易妥协,尽管由于清华男生比例高,现场围观的男生占多。

阿齐说,行动后半程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几乎都在讨论防疫政策。是否要谈校内防疫政策,在同学们心中有不同答案。叶星认为,校内防疫政策值得一聊,例如一天一检、出校就医审批、在宿舍隔离的诉求等。阿齐却认为,清华的封控措施在北京高校中已不算严格,更重要的是,防疫政策也不是清华校方可以决定。

在现场,阿齐是沉默的。他心中也有明确的诉求,不过现场无人提及。“要说诉求的话,我当然也有。政治体制改革,这种很大,也不好说出口的东西。”阿齐轻描淡写地说道,“我当时就想着要去抗议,不会特别说什么。”

阿齐也承认,现场并没有核心诉求,这在全国的抗议现场也是普遍的现象,“我想,大家不是因为都支持什么而走出来,而是反对什么聚在一起。至于要改变成什么样子,更是千差万别。”正因为此,阿齐感受到,集体诉求的不明确,会将对话主动权交出,“校方试图通过给我们塑造一个集体诉求,使我们的行动无害化。”

最后,过勇以提出召开座谈会讨论校内防疫政策的方式,为对话作结。有同学提议为乌鲁木齐逝者默哀,过勇同意,同时提出唱国歌。“这个提议本身就已经有散场的意味。一方面是满足了我们的诉求,一方面让我们快点散掉。”阿齐有如此感受。

阿齐看到,唱完国歌,有很多同学已经往外走,还有一些同学又唱了一遍国际歌。行动至此结束。

公开的支持,袭来的秋后算账

清华同学站出来的同时,美国时间26日午夜,大洋彼岸的邵城阳通过微信朋友圈,几乎同步看到事态进展。邵城阳是清华大学2013级校友,目前为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博士后。毕业多年,他仍挂心在校学生。

那个深夜,邵城阳紧盯着现场相片和视频,看到了抗议同学的勇敢。邵城阳也非常想在现场,他觉得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在举纸事件发生中,可能会有暴力机关介入,学生有可能受到不合理对待。理智上知道可能性不大,情感上不能不担心。”邵城阳说。

在抗议行动结束前,邵城阳决定以校友身分发出联名信,声援挺身表态的学生。他在联名信最开头表达敬意,“我觉得同学很勇敢。不管最后是不是被分化,他们站出来,举着白纸抗议,就是做着正确的事情。”

北京时间27日下午,他迅速起草好联名信文本,征询熟悉法律的朋友意见后,通过腾讯文档公开。不过,一个小时后,初版文档就无法打开。当时已有约80位校友联署。邵城阳再用Google文档发放联名信,希望创造共同书写的氛围,供校友联署和提供意见。

2022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保安用黑布遮蔽涂鸦文字。

2022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保安用黑布遮蔽涂鸦文字。网上图片

这一次,联名信再次遇到阻碍。

Google文档流传一段时间后,有人恶意捣乱,将内容删除,塞进黄色小说内容。几位清华校友找到邵城阳,希望帮忙维护联名信。众人而后将内容和数据整理编排,转化成表格,重新公开。

联名信写道:“希望学工老师可以代表学校作出明确的书面承诺,不追究参与这一集会的同学们的任何责任,在后续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也不可以此为由制造障碍;更要保障参与集会的同学,免受校外一切单位或机关的不合理对待,免受所谓‘境外势力煽动’的指责。”此外,联名信还提及,校内后勤与安保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封控措施的影响等,希望学校根据二十条、以民主方式做出防疫政策的决定。

截至11月29日上午九时,落墨联署的校友超过600人。邵城阳将联名信通过邮件发给校方,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在邵城阳看来,年轻人的愤怒积蓄已久,“三年的时间里面什么都受限,尤其这一年的朝令夕改,被粗暴对待,谁都会生气。一个是切身感受,一个是对社会情景朴素的共情。”

这几天,痛苦和无力感也包围舒芒,“每天什么事都做不了。”看到联名信,他立马加入其中,“不知道可以为大家做些什么,不能让前线的人承担风险”。舒芒是研究公民教育和政治的学者,长期关注中国抗议示威行动。

“作为多年来关心中国抗议的学者,抗议不会让我感到惊讶,我不是外宾——中国人竟然会抗议?”让舒芒惊讶的是联动的抗议,“行动打破了校园边界。从显赫到一般的高校,从里到外,遍地开花。”

截至12月2日,清华和北大对校方并未公开追责抗议学生,不过根据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不只一位同学在抗议行动后被学工约谈。此外,据端传媒了解,有网警在社交平台发现学生参加抗议,告知学生户籍所在派出所,不仅学生被派出所警告,其家人也被询问;有其他高校同学在抗议后,翌日失去联络,而后突然删除所有朋友微信。

“秋后算账”正在发生。26日晚,南传钟楼前,执行校长曾承诺“不追责”,实际情况却是背道而驰。

抗议翌日,小北发现,钟楼前出现了保安的电动车,好几个人盯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南传领导层给所有能赶到学校的教职工开了会,班主任们也被要求给各自班级的学生开会,统计学生当前所在地。

网传南传某大四班级27日晚的视频会议录屏显示,一位老师称:“建议各位同学不传谣、不信谣,也请各位同学不要参与。因为这个已经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了。还是跟自己前途挂钩吧。”“当前还是先完成自己的毕设,因为现在国外反华势力一直在怂恿各位,尤其是青春热血大学生,所以也请各位同学远离这些事情。”28日晚上,小北的班主任组织了一次线上会议。他们被提醒,最近要谨言慎行,安分守己。也有其他热心老师私下里善意提醒了小北。

校方正私下调查同学。有同学被叫去谈话时,顺口问了调查结果,学校只表示正在进行中。其他班同学告诉小北,班主任和他们说,国安给了名单,名单中的同学正被盯着。“也不知道是老师吓唬学生(有国安参与),还是怎么着。”

小北不太信任学校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常识,道理也讲不通。”一次偶然,小北在虚掩的门外听到了领导谈话,正商量着调查校内老师是否在背后鼓动学生,也计划约谈老师。

29日小北被几个电话吵醒。他被朋友提醒“小心”,有部分同学的手机和电脑已被警察没收。小北后来得知,他们签了笔录和保证书后,领回了设备。

“(抗议)那天警车确实没有进来,领导也希望保下学生,但外部压力不是学校能顶下的。”小北不知道之后会如何处理学生,“但不追责已经不可信了。”

在舒芒看来,高校抗议潮涌现后,许多人把关注放在被视为风向标的清华、北大,“但把这个事情撑起来的,是整个中国平时吸不到关注度的学校。”舒芒说,他在朋友圈分享抗议片段,有人留言“敬佩清华学子”,他心里很清楚,“清华学子也是被鼓舞,要认可别人做出的贡献。”目前,Twitter流传着清华和北大的公开信。舒芒提出问题,别的学校校友写联名信能有这么大关注吗?“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学生抗议行动后,清华校方旋即举办座谈会,以线下和线上直播方式同时召开。舒芒观察到,有人赞许清华校方处理方式。“只要清华做了一件事,别的学校也会效仿,这怎么可能?清华做这件事很多时候是因为它是清华,它是目光的聚焦点,有时候因此会承担一些‘优雅做事’的责任。这不仅不太可能被效仿,而且就在清华本校内也可能掩盖秋后算账的事实。如果到这里为止,就停止关注抗议学生的命运,是很糟糕的事情。”

2022年11月27日中午,清华大园数百名学生加入最近的抗议潮,现场齐声高呼“民主法治、表达自由”。

2022年11月27日中午,清华大园数百名学生加入最近的抗议潮,现场齐声高呼“民主法治、表达自由”。网上图片

确信在场的力量

从清华食堂门口散场后,晓筠回宿舍睡了一觉。她感到状态比前几天好了许多,能够做点事情给了她一些慰藉。站出来时,她没有过担心,觉得自己只是在做想做的事情。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比无力感更痛苦,“无所谓了。只是从旁观到亲身经历一次这片土地的荒谬而已。”

前段时间,晓筠很是煎熬,看着一件件不公正的事情发生,短期内又不会有改变,伴随无力感的是抑郁,乌鲁木齐火灾让情绪到达临界点。晓筠看到26日其他高校同学已有行动,“我知道他们和我拥有相似的感受,他们对这个事感到非常激愤。”

26日夜里,晓筠没有睡好。她想了很久,自己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她想提出一种可能,大家在面对不合理事情时,并不是只能默默忍受,甚至把它们合理化,而是可以做出行动。“我想用我站在那里的事实来证明,确实有这种可能。”

晓筠以前没有如此公开地表达过自己的政治观点。看到其他大学的学生都在做相似的事情后,她受到很多鼓舞,开始思考站出来。“它发生了,被传播出去,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就像其他事鼓舞我一样,去鼓舞更多深陷其中、感到无助的人。”

几个月来,叶星也很少安稳地睡过觉。贵阳大巴侧翻、二十大胡锦涛被带离场、富士康工人返乡,一直到乌鲁木齐火灾,愤怒层层叠叠。看到火灾新闻时,她已不感到意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望。她失去食欲,失眠,大哭。这一次,叶星站上了台阶,“我也觉得发声没有用,但我还是会站出来,不站出来会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后悔当初。就像后悔18年(修宪)没有站出来。”

2020年疫情爆发时,叶星还在读高中。她看过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一段话:一个被压迫的普通工人,会为建造出来的东西自豪,且不会觉得自己是被压迫的。叶星想到了武汉建设方舱时,都在夸基建的劳工,但他们的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拿伟大的功绩来压榨普通人的苦痛。”她清楚地知道,这个教育体制是培养一些温驯、听话的人。

叶星没有想过示威、游行、哀悼会在中国出现。“(这些)已经离中国很远了。”如果不是因为第一位女生勇敢地站上台阶,她这次也不会主动站出来的。

中国多地出现抗议后,28日一篇题为《颜色革命势力蔓延:多地惊现有预谋的闹事,有境外势力别曝光》的文章于网络流传。同日,中国政法委会议强调,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打击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篇文章也进入了庄子然的视线。她说自己不感到意外和担忧,“(抗议者)被当作境外势力是太稀疏平常的事。这是万金油的说法。都不需要反对国家政策,涉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例如支持性别平权、LGBTQ也会说是境外势力。”

庄子然希望这场抗议潮能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会是一根稻草,会有同等贡献。”她更加确信线下在场的力量,“重点是权力关系。线上封禁会让凝聚被打破,权力完全掌握在官方手上。在线下群众可以获得一定的谈判权力,给到群众更多的力量。”

也有人再次被政治抑郁侵袭,例如廖菡的朋友。廖菡珍惜与朋友谈论社会的日子,尽管谈论这些话题会带来许多痛苦,“最好的结果都是指向个人的,就是你润掉。你不会有指向社会的结果,我要从政、改变社会,这就好像在说笑话。”谈话总是不可避免地滑向消极,但廖菡觉得,能够如此与朋友对话是种“救赎”,“至少你俩可以double check,对方没有疯掉,不只是有自己这样想。我们就好像立在江里的两块石头。几乎只有在和他讨论这些事的时候,我思考的活跃度和深度可以得到保证。”

抗议行动之后,应激反应找上庄子然。她变得害怕、多疑,走几步就回头张望。庄子然发现,校内多了些便衣模样的男人,穿深色服装、配戴耳机,站在食堂门口、三角地等附近。这些地方拥有共同特点——适合组织集会。这些便衣模样的人,平日一般在六四和阅兵等特殊日子出现。

抗议退潮后,网络持续出现被捕、被搜查人士的经验分享。庄子然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但也不放过这些资讯。她阅读了许多如何面对警察、如何应对电子器材被搜查的资讯。

清华校方将座谈会成果发布到微信公众号,“感觉站在学校角度,事情圆满解决了,应付掉了。”对阿齐而言,抗议行动打破了心理预期,也成为很多人的心理选项。“光是抗议的形式,就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会让一些人产生勇气和信心。”

“看到了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人,有站到一起的可能。”阿齐说。

防疫政策的改变似乎正在发生,广州、重庆、北京等多地30日放宽了防疫措施。不过,对舒芒而言更重要的是,“长远来看,中国人把行动的可能性展现出来。在今天这个时代,亲历者更广,就算在这么严苛的环境,也可以透过镜头和图片看见。总有一些东西会被大家的记忆保存。不是个人层面的保留,而是一群人出现,把自己的诉求喊出来,体现作为公民行动和政治参与的行动,能保存下来的可能。”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小北、廖菡、庄子然、晓筠、叶星、阿齐、舒芒为化名

感谢 张兔子 对本文的帮助 ;实习记者 莫然、邓晓雯 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傳 清華 北大 封控抗議潮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中科大学生侮辱助教?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我是真不理解现在的小师弟(妹的概率有点低吧)了。 我自己在科大念本科时,学习态度也不怎么端正,抄作业,或者把作业借别人抄,挺常见的。助教一般也不管,主要我们班整体学风就一般,年级高了之后基本就管不过来(考试作弊的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