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教育 10 月 12 日正式宣布暂停营业,大型教培机构「倒下」将产生哪些影响?
知乎用户 发表 10 月 12 日,美股上市公司精锐教育(NYSE:ONE)发布致家长信,宣布暂停营业,成“双减”下首家倒下的美股教培公司。公告前,精锐各地校区及旗下学前教育板块子公司已爆发数日维权退费风波。 致家长信称,精锐教育已无法维持 …
“束脩” 这个词,隐藏着两千多年来,教师行业的窘境。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现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十条肉干,另外一种是整装束身恭敬请教(约束修养)。这就成了不太一样的两个意思,一是 “肉干也能当学费”,一是 “恭敬请教我没有不教的”。
后世多数还是认为说的是 “十条肉干”,因为后头还跟着个“以上”。熟悉古文的人都应知道,无论是“以上”,还是“以下”,都是说“** 及 ** 以上”“** 及 ** 以下”,是包含前面所说之物的。又,《礼记 · 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 酒、肉、犬献上,是《礼》中的礼节。“束脩以上”,则是 “束脩”“束脩、壶酒”“束脩、壶酒、其他礼物” 等等情况。孔子最注重的就是周礼,那么,这个“束脩”,可能的确就是肉干的意思了。他说,带着肉干礼来拜师,我就收徒。
那么,在孔子时期,十条肉干是多重的礼呢?
无论是束脩的大小,还是钱币的换算,算到最后,偏差都太大了。但无论怎么个偏差法,这个 “束脩” 都不会被认为是昂贵至极。只不过小民难得吃一回肉,那是平时舍不得,要真狠下心去买,倒也能买得起。譬如,现在因为产量和运输、保存上的方便,一斤肉价十多块钱,而在古代则是略等于七十块钱一斤,这的确是屁民平日所食无法承受之重,可逢年过节想要承受,只要不是穷得要饭,倒也能承受一下。而这“束脩”,我猜测应是普通底层工人工作一月的工钱,可以买得到的——但他们平时绝不会舍得吃。
得出这个结论,是结合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国教师所接受的束脩礼做出的判断。明清时期,学生入学给老师的束脩,不是一次性的。过年要给一次,端午节要给一次,中秋节再给一次。这分别对应着过年、夏收、秋收,刚好是学生家里有钱的时候。当然,衙门收税也专挑这时候。学生这三次见礼,已经不给肉干了,“束脩”也就成了 “学费” 的代名词。
普通学校,学生每次大约是要给老师 500~600 文钱,一年的学费是 1500~2000 文之间。钱不值钱的时候能到 3000 文,钱值钱的时候 500 或者 800 文都是有可能的。
这个数,刚好是城市底层小工一月的工钱。
人们评价先生,说先生这个工作,传道、授业、解惑。到最后,一个学堂,“一年学赀,不过十三四千,比之人家雇工,虽见有余,较之有等匠师,则大不足。”教师是个清水差,一年赚的钱,比雇农雇工是强一些,但比社会上很多同为 “师傅” 的职业,薪酬是差太多了。
这就是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普通塾师的 “束脩”。孔子说“束脩”,绝不可能是说非常贵重的物品,那语境也不对。“束脩” 平民舍不得吃,但作学费,的确也不算非常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是对中产之家来说的。古时的贫农经常占据一半的人口,放眼望去,都挣扎在贫困线上,加上苛捐杂税苛政灾荒,有的连地都完税去了,吃饭尚且困难,也就没几个人有闲钱供孩子读书了。
尽管如此,向人求学交点学费,依然是应该的。有的穷学生一次束脩交两百文 + 六个鸡蛋,非常可怜,心善的老师的确也忍了。孔子收的钱,实际上是和普通老师一个价,但人家可是著名学者,因此异常火爆。就这你还说 “要弟子送他东西”…… 又不是开了个割韭菜的短课,不要说得跟人家想讹你肉吃似的。
是。
虽然你可能不大相信,但是就算是孔老夫子,不吃饭也是会饿死的。
《小辩束脩》(读者非商业用途可以任意转载,注明知乎出处和作者即可,商业用途禁止转载)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就是一捆干肉,一束十条。
然而子又曰:有教无类。
那么既然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十条干肉呢。孔子在后世逐渐成为圣人,所以有很多人为孔子辩护,认为束脩不是收费教学。最有名的是汉代大儒郑玄,他是这么断句的,自 — 行束脩 — 以上。孔子以前的时代,男子十五入学,要 “行束脩”,孔子是在说,自十五以上来找我学知识的,我没有不教的。郑玄不愧是大儒,似乎也能解释的通,而且也不违背“有教无类” 的原则。
郑玄身为大儒,为圣人回护,情有可原。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实现途径却是 “礼” 字。所以孔子如非必要,应不会突破周礼。那么似乎又与有教无类的原则相违背了,其实探究一下,也不矛盾。
孔子的目标是,通过礼建立一个有公序良俗的社会体系,其一切言论和行为,都是为这个目标的。这样一个社会,知识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传播知识的人,也应该得到尊重,所以束脩之礼,是寻求真理的人对知识应有的尊重,是不可以废的,这才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孔子迂腐,认为孔子会理所当然的主张奉献,孔子是最不讲奉献的,最喜欢讲有偿交换。举个例子,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看这两个例子,为何子贡救人不要赎金,子路救人接受了别人的谢礼,孔子却为什么教训子贡而称赞子路。因为子贡的行为看似高尚,但是他擅自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反而导致了社会公序良俗的败坏,这是一种伪道学,是孔子最反对的。同样的,我们今天的宣传部门,动不动就推出最美乡村教师,最美这个最美那个,片面强调奉献,其实对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真想根本解决问题,给乡村教师提高工资就好了,别让他们最美,让他们最富,自然乡村的教育就会直线提升,当然有关部门也就是时不时洒一下狗血,弄两个假高潮,伪装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大家都别当真就是了。
回到束脩,孔子如果为了名声,不受束脩,那么如果孔子不被饿死,那么人们很快认为教育应该是免费的,知识应该是免费的,结果只有一个:多数教师被饿死,再没有人传授知识,社会退回到一个更蛮荒的阶段。
看来,天下不应该有免费的午餐,更不应该有免费的知识。如果今天孔子在知乎写答案,也会发个支付宝,让大家往里面汇点肉干吧。
多说一句不相干的,知乎现在这么办下去,如果既保护不了版权,又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知乎会办黄的。
-————————————————————-
早上还看到有人贴南怀瑾的解释,我没时间批,下午没有了,我也就不批判了,还是吐个槽,有南怀瑾的书,逮住了赶紧烧啊。
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hzblzly)
以防失联
是啊。。。
因为大成至圣先师也是为了避免像我这样的,白给人答题传授知识,还有可能挨骂挨打被举报。。。
三千年前知识是有价的,三千年后就是我欠你的证据。
子这么做,就是怕后世同类被道德情操活活饿死。子这么定价,后来骂子贡舍己为人,都是大智慧啊。
都教人知识不要钱,救人之后不要报酬,宣传调门儿越来越高,圣贤就越来越少。最后全社会鄙视公务员,侮辱英烈,以做外国蛮夷为荣,轻贱教师,防贼一样防着自家军警宪特,逮着个治过病的医生就想扑上去来两刀。。。
有人这么问,就有社会基础。有人按上面这段做,就会有更大规模的宣传。。。。。。人心不古,干肉何辜?
因为他不是穆斯林
孔子以前,教育基本上被贵族阶级垄断,平民阶层无缘接触知识。
孔夫子有教而无类,将教育推广到了平民阶层(虽然不是新中国这样的全民普及教育)。后世说孔子伟大,很大程度上是要赞颂这一条的。
所以,即使我们把这一句理解为 “只要带着肉来求学的,我没有不教的”,也丝毫无损于孔子的形象。今天的教育已经完全普及了,故而受教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回到孔子那个年代,受教育还得看你的身份够不够格。这时候有位老师,只要你想学他就愿意教,上哪儿找这好事去?
而且说实话,如果连一条腊肉都出不起,在那个年代,也就告别知识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觉得孔子说 “带着肉来的,我没有不教的” 好像有点丢份。但在孔子那个时代的人听了,我猜要么肃然起敬,要么咒骂他收学生不看出身,断不会有人说“你教书还收东西?”
另外有答案说颜回特别贫穷的,我找到一段《庄子》: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首先,南怀瑾把束脩解作「自我约束修行」的洗地行为不仅无益于洗白,反而有些有辱斯文了。
关于束脩,应该作干肉解。个人理解是,孔子说「带着干肉来见我的,我都会他们一些教诲」,但没说「真心求学但两手空空的人我就不教他,除非他交束脩给我」,事实上颜回非常穷困但他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可见束脩并不是到孔子门下就学的硬性标准(当然要是有人说颜回就是因为买干肉才穷的那我也不知道说啥好了〜)
也许登门拜访又带着礼物显得访客比较懂礼数会给孔子一种孺子可教的印象,才会给拜访者一些教诲吧(「君子不失言亦不失人」是也,知道谁该教谁不该教)
孔子是圣人,圣人的行为常人只能以事后诸葛亮的方法来理解。
孔子看到,日后否定他地位的人将与恨猪分子结盟,为了表明立场,就在生前将猪肉货币化,借些做为是不是支持周孔文明的踏绘。
西游记 倒数第三回
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感觉这个问题能有这么多或复杂,或奇怪的回答也是不可思议。
易经的蒙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收肉干是个什么意思?重要的是肉干么?不,是姿态。
蒙,启蒙,教育。
读书,接受教育这种事情,的确是有教无类。但态度很重要。
不是我哭着求着喊你,孩子啊,你读点书吧,有点知识吧。而是希望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知识不够,文化不足,求老师能够教导自己。
我们看看老师?没有哪个老师会求着家长说,让我教你家孩子吧,求求你了,不教你孩子是我人生中的损失啊!
只有家长说,我这孩子不服管教,不学知识。希望老师你能教教他,让他做个有用的人。
当然,孔子的学生未必是孩子,如果是这个人自己意识到自己有所不足,希望从有知识的人身上学习知识。那么自然就是求老师教自己了。
求人是个什么态度?不言自明。
而且孔子也不是说非要肉干,重要的不是拿什么求我,而是你要表明你求学的诚意,求学的心。
最近刚好在同济大学旁听《论语导读》一课,也正好讲到这一章,我简单地解释一下。
收学费和有教无类并不矛盾,据刘强老师的解读,当时的十串肉干并非昂贵的东西,所以孔子此言主要不是强调 “学费 “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希望看到学生求学的诚意。
在当时来说,这符合孔子一直推崇的 “礼” 的准则,也包含着求学问道尊师守礼的内涵。况且,就算学生穷得没有办法交学费,孔子也会愿意教导有诚意求学求道的学生,这更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简单地分析当时的情景,再从现在实际生活中感悟,这句话其实很容易理解。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恐怕孔子的聪明就在这个地方。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但还是设置了两个门槛
第一是 “自行”,第二是 “束脩”,结果也只是 “未尝无诲”,而完全没有保证过会给什么,也没有蓝翔技校那样的包教包会,说明孔子对人性自身具备的弱点洞若观火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孔子什么学费都不收,也不要求学生有自己付出辛苦求学的意愿和主动性,而是白白免费去教育所有人。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孔子就被骂死了
因为不主动就没有诚意,不交学费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人性对免费的东西会看做是大自然的赐予,是自己天然应得的;既然天然应该得到现在这些,那再天然得到更多的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既然他能免费得到 1,那就应该免费得到 n 以至于无穷。社会上实际表现出来就是人们对免费的东西不但不会珍惜,反而会得寸进尺的提更进一步要求,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痛苦的所在
在你若继续免费满足这些更高的要求之后,马上会有更加难以容忍的要求提出来,你再满足他们就会再加码的要求,直到你试图不再满足更多要求或是不再无偿而是哪怕索取一分回报的时候,人们会反而觉得是你欠他们的,是你抢走了本来就应该免费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会不顾一切的怨恨你,骂声也会不可避免且淹没一切
社会上近年捐资助学者,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午餐者,公立医院带有福利性质的医务工作者,义务帮助困难人员的志愿者,他们的遭遇大家有目共睹;那位自己花两个亿盖了数百套别墅免费赠送给村里乡亲们的富豪,不是也被骂的连自己的老家都回不去了么?
大家从自己身边的人群中应该也都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免费给大家用的公园设施也会被破坏性的使用甚至占有,就连免费给大家体验的宜家商场的床都有人在占着睡觉呢
孔子打破了这一人性的怪圈,也使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家摆脱了被骂死的命运,还使自己的思想在一群懂得珍惜的学生中间,靠着大家的口传心授流传了下来。
这表面上看仅仅是依靠简简单单的几条束脩来做人性的筛选器。其实深层次来看,更是靠了孔子对人性弱点深刻的洞察
其实这跟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有点像,一只股票只要当天以任意价格成交了一手,其他所有的股票以及整个公司就都可以有一个确定的估值了;但是如果有一手的成交价是零,那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声称自己对整个公司的所有股票都拥有无限制的索取权。
孔子就是勇敢的给他的教诲报出了一个基础定价,一句教诲 = 一束脩。这样他的其他教诲都可以以有代价的方式提供,自己可以掌握自主权,而不是任何人都有权对其进行无偿任意的索取,而后者显然会对孔子和其他同学都造成非常不利的后果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教师呢!只要交点学费就管有教无类。往前那可是不敢想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学术完全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别说十根肉干,牵十头猪来也没你念书的份。
请问你害想咋地?
那是学费啦,孔老师也是人,要吃饭养家的说。不交学费你让孔老师喝西北风啊?
不过孔夫子绝不是乱收费的黑心老师,他收学费明码标价,是符合教育局规定的:十五有志于学(交 15 条干肉让你提起学习兴趣),三十而立(交 30 条干肉你可以站着听),四十不惑(交 40 条干肉老师给你答疑,让你没有困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个高端了,交 50 条干肉,老师给你讲点进阶内容),六十而耳顺(交 60 条干肉老师就讲点你爱听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交 70 条干肉你上课时想干嘛就干嘛,老师不会挂你的)……
嘛~老段子了。
///////////////////
孔子:还是弟子对我好,后世那些人嘴上夸我是圣人,心里巴不得我不收学费活活饿死,然后去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不是的!
![](data:image/svg+xml;utf8,)
你是不是觉得就人家苏格拉底会批评别人收学费,就人家高尚,咱们孔子收弟子就要收肉干,就略逊一筹?!?!?!不是的啊!兄弟姐妹们,孔子是不收肉干的!听我细细来同你港
![](data:image/svg+xml;utf8,)
1. 束脩也可以指年龄
古代的贵族子弟十五岁进大学时,要带着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给老师。后来就用 “行束脩之礼” 代表年龄 (十五岁)。
如同 “及笄” 和 “加冠” 一样,束脩也是可以用来指年龄的。
在当时社会,十五岁之后只有贵族子弟可以继续学习,而普通百姓的乡学只到十五岁。而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所以!孔子有学问之后回馈社会~打破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继续升学的限制,宣称十五岁以上就教!想学习的就来!来了我就能教!!!
2. 孔子不食沽酒市脯
在乡党篇第八章中讲了孔子对于饮食的原则,大家不要只看第一句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看一看后面啊,还有更挑的啊!和今天明知道是垃圾食品还是忍不住大喊 “我可以” 的我们不同,孔子是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说了十种啊!
![](data:image/svg+xml;utf8,)
当然,重点不是说孔子有多挑剔,孔子非常注意养生,因为病从口入嘛,所以对于饮食非常的重视。外面买来的肉,来路不明,孔子是不吃的。
并且!!!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弟子三千,如果孔子要是收,这就是三万束肉干啊。嗯,三万束肉干…… 我觉得应该没有谁可以…… 吧……
3. 孔子有其他职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敢说孔子作为一位老师可以不收学生的学费。
在述而篇第九章,孔子弟子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从这句记录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孔子是靠主持丧礼来维持生计。
因为古代认为人死为大,丧礼是非常繁琐复杂的,从一个人去世到埋进坟墓里要经过五十几道程序,主持丧礼也因此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
而后来墨家批评儒家:一听到有谁家有丧事就说吃饭的机会来了。虽然说明有些弟子真的啥也不是,但这也同样侧面证明了学生跟着孔子学到了主持丧礼的礼仪。
4. 白话翻译的语法问题
先这样,一会再写
看完觉得有道理的朋友们,请给 “为孔子辟谣行动” 投上您宝贵的一票!谢谢大家!
一句话就把受教育是阶级特权变成了受教育是有钱人的特权。而当个有钱人虽然也不容易,但起码比阶级的天然鸿沟要好得多了
实乃社会一大进步,这肉干收得好!
孔子绝壁是一个老吃货。不是说年纪老,是资格老。一直就很喜欢吃
在孔子的著作里,最著名的关于吃的内容都在《论语 · 乡党》一篇里。最著名的一段是这样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嘛,越精致越好,鱼肉嘛,切的越细致越好。这就是日本生鱼片的一方面特征,特别细。食物颜色变深了,腐烂变质了,本大爷是不吃的。鱼肉臭了,肉烂了,也是不吃哒。颜色不好看不吃。味道不好闻当然也不吃。
食物没烹饪好,没熟,就是不吃。不是时令食物,就不吃。你看孔大爷就已经关注时令食物了。割肉你斜着割不行,明明应该蘸辣酱你非要蘸黄豆酱,不能吃啊!虽然本大爷是吃肉的,但是主食比肉重要,不能让肉喧宾夺主。
但是酒可以随便喝啊哈哈哈,只要别喝乱性了就好。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脯就不吃,必须自己做的才吃。这是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做的肉我才吃!唯独姜要每天吃,但是也不能多吃。据鲁迅考证这是因为孔子有肠胃病。
祭祀公家的时候也要用肉,但是你隔夜了我就不吃。那意思就是隔夜了就坏了。自己家祭祀的肉隔了三天也就不能吃了。最后重要的就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一定不能说话!
其实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孔子这么讲究,才是他能长寿的秘诀。在那个年代,活孔子这么大岁数的人真不多。而且他也不算什么大贵族。医疗条件也不见得多好。但是他靠饮食让自己活到那么老。
吃货,应该也是注重养生的人。不能乱吃,不能胡吃海塞。那不是吃货了,而是一个只知道吃的傻子。你看他那么讲究,其实都是很科学,很讲究营养学的。这些都是孔子自己的经验。在他的概念里就有类似饮食宝塔的结构,饮食卫生很重要,躲避假冒伪劣,味道是必须关注的,少量饮酒也有好处。其实他是中国营养学的先祖嘛。来,营养学的亲们来拜老祖宗。
![](data:image/svg+xml;utf8,)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这样写是在坚持礼。确实也有道理。礼是规范人言行的,但是有时也是在保护人。所以虽然孔子这样说,证明他确实对吃很关注,但是也不能说他只知道吃。毕竟吃饭也是礼的一部分。
![](data:image/svg+xml;utf8,)
孔大爷在意吃是肯定的。吃饭和啪啪啪,人生就这么两件事,礼肯定要管一下。但是孔子又说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意思就是说,随便吃饭,不喝酒喝水,开心就好啊!你一定奇怪,怎么又变了?刚才那么关注吃,这又不管了?
大爷又称赞自己的徒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吧,证明孔子其实很欣赏这种不关注饮食的行事风格。而且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证明他觉得,君子不是必须关注饮食的。
那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大爷是个两面人?一个虚伪的人?肯定不是。
原因是,君子在孔大爷那,代表着行仁义。为了行仁义而来不及关注礼,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你有条件,还是应该关注一下礼。不单单是为了礼节,也是为了自己嘛。你吃那些腐烂变质的东西对身体也不好是吧。
孔子都说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是君子不单单是人。就是这么简单。而且其实,孔子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君子。
所以孔子关注饮食的礼和推崇君子不关注饮食,是不矛盾的。虽然孔子希望克己复礼,但是仁义是他理论更核心的东西。
![](data:image/svg+xml;utf8,)
有条件,咱们就上礼。没条件,也不是非要不行。仁义更重要。孔子是尊重人对于食色的欲望的。人都有,这是没办法消除的。那么你吃饭的时候讲究一点,大家都好。但是如果你有更高的,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那你就可以放弃食色了。比如仁义。
其实孔大爷只是个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就有食色的欲望。但是他又超越了凡人,让自己有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他希望自己成为君子,没成为也没关系。努力就好。
孔子小时候其实过的挺苦的。他的老祖宗是宋国人,还是贵族。结果有一代祖宗惹事了,后代只好跑到鲁国。
但是孔父叔梁纥因军功而获封鲁郰邑大夫,所以在鲁国还是贵族。不过可惜,三岁就没了爸,跟着妈,生活肯定困难点。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就是小,做点小官。干点接近民间的事。所以他之所以注重吃,除了礼的因素,很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并没有获得什么良好的食物。
虽然他挺鄙的,但是别人还嘲笑他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可是形容孔子的啊!不过嘛,孔子还是蛮可爱的。他也没反驳,就直接说,老子不屑于和你们一样!这水平就高了。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他还是个吃货。这从他的比喻就看得出来。听首歌,就是三月不知肉味。他也把食物抬高到了人生唯二重要事的境界。
比如说,他离开鲁国的时候,就是因为国君没给他祭肉吃。当然这是礼的要求,但是却以食物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后还是要说说他的束修。其实束修这个东西,学术界不认为指十条干肉。说束修是十条干肉这种说法,来自于唐代对论语的解释。但是汉代并不是这么解释的。
汉代人说,束修指的是十五岁以上,能够扎上腰带修饰好妆容,孔大爷我就教你了。在春秋时期,十五岁称为童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修饰仪式,然后就可以上学了。孔子自己也说 “十有五而志于学”。所以他其实真的没有收徒弟干肉。再说收点肉也吃不饱。他还是当过大官,有点积蓄的。再说这么多徒弟,子贡又是大商人,接济老师点钱还不是问题。
![](data:image/svg+xml;utf8,)
不过其实有必要说说干肉。干肉也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食品,很可能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了。至今在俄罗斯某些捕猎为生的族群里,吃不了的肉还是晾在屋檐下成为干肉的。而且特别的是,生肉风干以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而且完全没有生肉的腥味。
食物有一种很特别的特性。如果你晾着,就不会轻易坏。如果你老捂着,反而坏的快。当然这是因为,在空气中需氧微生物繁殖缓慢,厌氧微生物无法繁殖,而且水分蒸发,导致食物表面形成一层硬壳,更容易保存的缘故。至今在很多地方,风干肉食还是一种风味食品,有特别的味道。尤其在一些地方能够吸引老年人。比如南方很多地方的腊肉。
其实先秦时期,齐鲁大地的主要食物就是粮食而不是肉类了。肉食主要来自六畜中的牛,猪,狗,鸡,羊,再加上鱼肉。所谓肉食者鄙,能吃肉的都不是普通人。但是孔子虽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经常能吃肉的。否则就不会那么惦记祭肉吃了。说明,他的徒弟不送他肉。他也不能经常吃肉。直到文景之治,普通人才能吃上肉。但是随着汉武帝的那些事,农民又吃不上肉了。
干肉应该叫肉干。肉干的制作方法在古代称为腊脯法。也就是做腊肉和肉脯了。把猪牛羊的肉切成条叫脯,把整只鸡鸭做了叫腊。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加盐,一种不加盐。相同的是都是用风干的办法。如果加盐的话,同时还会加很多香料,比如生姜肉桂。如果不加盐,就直接风干了。
其实加工肉食还有很多方法,都在下面列举了。我先说怎么做肉干。肉干要经过蒸煮,蒸煮后的肉就已经成型。然后加香料和盐糖,卤煮。肉入味后再风干。
但是,传统制作肉干的方法制作出的肉干质地非常坚硬,很难咬。而且颜色是黑褐色,很灰暗。
当然这是因为美拉德反应。现代人的牙齿通常不好,咬不动坚硬的肉干,而且灰暗的颜色不利于销售。于是人们就研发出了新方法。企业使用碎肉,搅拌成肉糜,然后在 4 摄氏度下加入 5% 的大豆蛋白和水,再加入葡萄糖和异维生素 C 等物质,不再风干,用烘干机干燥,这样制作出的肉干,颜色鲜艳亮丽未产生美拉德反应,肉质软嫩,比传统肉干要好看好嚼的多,应该说其外观味道安全性都是有所改善的。
你在淘宝买的猪肉脯,大多是这样做的。但是,前提是厂家是正规的。而且喜欢吃哪种制作方法出来的肉干,还是个人的选择。我个人就喜欢比较耐嚼的呢。
如果你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vita-force
![](data:image/svg+xml;utf8,)
作为一个风度翩翩的猪肉佬,说说浅见。
送肉和送钱比,有两个特点。
一是比较委婉,更接近于 “礼物” 而远于“报酬”。
特点二是重点。一条肉或者十条肉,单条肉的分量可多可少,是有弹性的,
但是名义上没有不同。
穷学生送一条二两的肉,说起来是一条肉。
土豪学生送一条两斤的肉,说起来也是 “一条肉”。
对比下直接收钱,区别很明显: 先假设当时的货币单位是文,穷学生出十文,富学生出五十文,公平否 ¿ 穷学生或者富学生一方会对这个差别没有任何介意吗 ¿
所以,收肉而不是收钱,不言自明地,起到了实际不 ‘相等’,名义上却 ‘平等’ 的作用。保护了穷学生的自尊心和受教育的权利,也让富裕学生有了名正言顺地自愿地多付报酬的机会。教师自己当然也高兴。
钢琴老师开个考级辅导班是不是要学生交学费?为什么?
这问题问的意义在哪里?我怎么就不明白呢……
想起来当年在医院时,有一天晚上,医院附近的几个流氓混混喝酒闹事,把急诊的一个老主任给打了,主任去附近派出所报案,民警和混混们都是有交情的,把混混放了,然后数落起老主任来:
你们医院不是应该救死扶伤的吗?怎么看病还得挂号要钱?怨人家打你吗?
看了这样的问题,不由得想起来当时那个问话的警察,也不知道是傻啊还是傻……
你看看孔老二罪恶的一生就知道了,这些奴隶主和封建余孽的狗腿子都是无利不起早的贪婪之徒,怎么可能做不求回报的善事。
if you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你就假设当时实行的是种姓制度,你再理解一下这句话,就懂得什么叫 “有教无类” 了。
孔子的学生救了一个人,那个人想送给他一头牛,学生拒绝了。
孔子知道此事之后责骂了学生,告诉他如果让众人知道,做好事会有回报,才会有更多的人做好事。
《海贼王》的作者尾田荣一郎是日本目前收入最高的漫画家,每当有人去采访和拜会他,都被他富丽堂皇的豪宅所震惊,他们就问尾田,为什么你的房子要如此豪华(据见过的人描述,堪比小型游乐场)。
尾田荣一郎告诉他们,我就是要让我后辈的那些年轻人看到,做漫画家也可以过上如此好的生活。(而且还会有一个像娜美一样身材好,颜值高但贪财的老婆)
就像海贼王宗旨是一样的,大海贼时代的建立并不是凭空的承诺和所谓的幻想,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所有人趋之若鹜。
老人倒在马路上没人敢扶,是因为做好事还可能有损自己的利益,如果扶一个老人可以获取几千元不等的收入,估计老人倒在地上旁边会有人竞速做好事的。
假设孔子当年教学生分文不取,后世人就会指着学校的鼻子骂,孔子当年都不收钱!你们凭什么要这么多学费!你算什么东西?
举贤不避亲,教导不排除自己。
这是教导他们要” 尊师重道 “。
虽然这个图黑的有点过但是还是有一些建设性思考的:
1. 他已经把学生推广到农民了,那他的学生里面有奴隶阶层吗?
这个需要逐个调查他的学生家庭成分,可惜受限于史料,我们无法知道。
2. 当时的平民有没有上学的觉悟?
现在上学,比如我吧,我的学校,如果国家没有每年 3w 的补贴让我一年只交 1w 学费,我们家人只能贷款供我了。
十条肉干,在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可能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但是在当时 (现在也是) 读书无用论和农村的宗族打架斗殴现象 (宗族是不舍得子嗣出去的) 影响下,有几家愿意把孩子送出去?
我纯粹是搬运工,关于"束脩 “,正好看到两则资料。
其一是清褚人获的《坚瓠集》:
束修二字。自朱子以束脯言。人知为弟子馈师之礼。不知汉书邓后纪云。故能束修。不触罗网。注以约束修整言之。又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冯衍传。圭洁其行。束修其心。又刘般束修至行。杜诗荐伏湛云。自行束修。讫无毁玷。延笃云。吾自束修以来。为臣子忠孝。交不謟渎。盐铁论。桑弘羊曰。臣结发束修得宿卫。梁啇曰。王公束厉节。晋荀羡擒贾坚。坚曰。吾束修自立。君何谓降耶。嵇中散集云。全束修无玷之称。皆检束修餙之义。可见自行束修以上。夫子言能餙躬者。皆可教也。未必言及礼物。朱子以礼物言者。本檀弓曰。古之大夫。束修之问不出境。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修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修一犬。榖梁传曰。束修之问。不行境中。故云束修至薄者。
这里列举了大量例子,证明 “束修” 确实有两义,一指能自己约束自己,修习礼仪,一指薄礼。
另外傅佩荣《朱熹错了》一书,亦有论到 “束脩 “之义:
朱注认为:束脩是薄礼,表示来者诚心向学,所以孔子没有不教诲的。另外,在《后汉书》的《延笃传》与《伏谌传》都出现 “束脩“一词,而这两处的“注” 都说是指 “年十五以上”,并且可以上溯到郑玄的观点。也有人把“束脩“说成“束带修饰”。如黄式三《论语后案》说:“自行束脩以上,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修饰之礼。” 那么,束脩是指薄礼还是指年纪呢?为了辨明这个问题,首先不妨就语法来看。
首先,如果束脩是指干肉,则句子结构是:“自行…… 以上”。但是遍查《十三经》的语句,没有这种用法。有的是 “自…… 以上”,所指为年纪,为“从几岁以上” 之意。譬如,《周礼 · 秋官司寇》两度提及 “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意思是:从一岁以上的孩子都要登记户口。“以上” 二字描写数字往上增加,十分恰当。如果把 “以上” 说成学生带着干肉“来请教我”,则表示孔子这个老师自居高位,实不合宜。
其次,在《论语》中,“自”字二十见。其中十次为 “从”(从某处或某时)。另有十次以“自” 为“自己”,这时只有一种用法,就是作为反身动词的主词,譬如 “夫子自道”(14·28),“毋自辱焉“(12·23),”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5·15),以及” 自讼 “()5·26),” 自省 “(4·17)等,这个” 自“是不能另有”宾语 “的。现在,如果依朱注,把” 自行束脩以上 “理解为” 自己带着干肉来请教我 “,那么这儿的” 自“就有明确的宾语(干肉)了。如此不合乎其他的”自 “作为” 自己“的用法。
如果把这个”自 “当作” 从“,就没有问题。孔子的意思是:“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诲的。”至于十五岁的人是否“束带修饰”,则并非重点。年纪是唯一考虑的。
关于束脩这个词。向来存在很多胡说八道。基本上都是说,老师苦,老师迂,没钱收,还好面子。
这根本就和肯德基 6 翅鸡一个道理。
束脩,这是上古传下来的仪式,孔子最讲究复礼,所以肯定是要按照上古周礼来做的。
说礼记是肉干的,都是引了礼记注,《礼记 · 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 郑玄 注:“束脩,十脡脯也。” 这是郑玄说的,不是孔子说的。
问题是,少仪篇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君子礼仪。少仪” 郑注为:“以其记相见及荐羞之小威仪。”
《论语 · 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邢昺 疏:“束脩,礼之薄者。”
而讲到孔子收礼,这是述而篇。这是孔子讲自己的,两篇根本不在一起。我们研究论语,不能简单地把每一篇都认为是一起的。
根据这些,我们知道。束脩最早就是礼物。发展到拜师这里,作为一种仪式物,就像封红包一样,有的地方封红包几千几万,有的地方封红包一块两块。再之后,引申为学费。再由老师的学费,引申为普通的工资薪金的意思。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于孔子是个讲究礼法的人,所以这样仪式性的事情,是一定要做的。
能用钱解决的,不要用人情。
要知道,人情还不起。
《论语 · 述而》中的确是有过这样一句话,说: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 便是指的干肉,这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际交往中**最微薄的拜见礼品**。
这句话实际上表达的是,孔子对于**收徒的手续要求是很低**的,一点象征性的微薄进见礼对孔子表示敬意,即可拜入师门求学。
这样低的要求对任何愿意求学的人来讲,都没有太大的负担,因此,学生不管家境如何、地位如何,孔子都是向大家敞开大门的。
这和孔子的另一个观点 “有教无类” 可以放在一起看。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论贫富贵贱、宗族种类、学识教养等等,提出这个观点的社会背景是当时古代贵族统治阶级对知识的垄断。
而支撑 “有教无类” 的实现的,便是招收徒弟的很低的进入门槛,即题主所谓的给点肉干。
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实际上是**给贫民弟子极大的阶级跨越的机会**。
是要送肉干的。
原因有五:
1,不诚者不教。不是认真来学的,学了之后不能笃行,不如不学。_子路有闻, 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_多知则患。
2,不敬者不教。对学问没有敬意,光听个热闹,容易听出个少正卯。
3,束脩者,贽礼也。晚辈拜见尊长,要行贽礼,以示尊之。礼者,天理之节文,先王用以化民。你长久的,诚心诚意的去行礼,自然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拜见每个尊长,都打心眼里敬佩之,奉上礼物以示尊重,你会越来越有敬意。
夫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是好歹是在哪都被礼遇的,能差你那几条肉干吗?这几条肉干无非还是诚意敬意的体现,是遵守礼的体现。
4,礼必有实。几条肉干已经是贽礼中最薄的了,但是依然要有。因为这是实。
5,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这句出自礼记,依然是对学问的重视。你看夫子也是在守礼。
其实说是 5 条,归到一起就是诚敬俩字。夫子之学以诚敬为本,需要躬身而行,所以最基本的诚意和敬意要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
束脩一词古老,但却并不冷僻,现在很多人经常解为学费。古人也经常讨论束脩。但重点不在学费翻阅古籍资料,束脩一词大概有四个意思:1. 为贽礼,即学费。2. 为年龄,即十五岁男子。3. 为修饰,即束带装饰。4. 为检束修德,自我约束。
傅佩荣先生解释是:自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我是没有不教的。
注:《后汉》杜诗薦伏湛曰:‘自行束脩。讫无毁玷。’自行束脩谓年十五以上。
说点实际的。
以职称小一为例: 农村教师基本工资 1560。加上绩效工资 200,生活补贴 133,总工资 1893。可是每年必须上报市政府我的工资是 2237,343 元不知克扣到谁那里了。
而饭店端盘子的一个月底薪 1600,每月还有全勤奖巴拉巴拉的。
我城人均收入约 1000 元。
然后社会各种弘扬农村教师支教深山的伟大精神,呵呵。
昨日刚听闻我们的老校长胃癌晚期,54 岁,和我爸一样的年龄,一辈子只够在城里买到一套房。妻子初中老师,女儿刚上班,也是老师。
同事最近查出来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是学校第 4 个得了这种病的老师。
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是老师们的通病。
The Chechen: What do you propose?
The Joker: It’s simple. We, uh, kill the Batman.
[mobsters laugh]
Salvatore Maroni: If it’s so simple, why haven’t you done it already?
The Joker: If you’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我们现在给孔子的一个定位是「教育家」。我们还把孔子对弟子的教育,看成是与现代教育产业一样办学。
既然是开办学校,那么,这学校就是一门生意,就得向学生收学费,只有这样,学校营运下去。
于是,问题来了,孔子是怎么收学费的呢?
史书上记载,孔子收学生时,接受学生送来的「束脩(修音)」,其他的,就没见过孔子收学费的记载。
这个「束脩」什么东东呢?
「束脩」类似今天的火腿、腊肉的肉腌制品。这个,其实并不是学费,而是拜师礼。
也就是说,只要收了「束脩」这个拜师礼,就成为孔子的弟子。可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回答,孔子收学费吗?
其实,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孔子只收弟子的拜师礼,是不收弟子学费的。
但是,你也不要把孔子的办学理解为免费教育,孔子做的,远比免费教育还要过分,他不但不收学费,还养弟子,给弟子发工资。
@%%&()(&……%¥???!!!
所以,像颜回这样的弟子,一辈子跟着孔子,自己也不出去找工作,也能维持一种清贫、却体面的生活。
孔子办学不收学费,还给弟子发工资,养弟子,你千万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中国自古的传统都是这样的。
中国人自古学艺都是不用付学费的,只要有师傅愿意收你,你意思意思送点拜师礼,拜个师,你就可以跟师父生活、工作在一起,开始学手艺了,不但学手艺,师父还教你怎么做人。
在你还没有学成之前,师父管你吃的、住的、穿的,好的师父还给零用钱。所以,以前叫「师父」,是很有道理的。那个教你手艺的人,真是你生命里的另一个父亲,所以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
等到满师了,你如果想自己出去单独干,就可以离开师父,而想跟着师父继续干的,师父就会给你开工资。
孔子也是这个情况,他的弟子,像颜回这样的,都是跟他一辈子的。
我们现在对孔子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就是以为孔子办学像我们今天一样,孔子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一边还要记笔记。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孔子真正教的东西,学生根本没法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孔子教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种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这种训练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根本没法交流,也没法示范。
作为学生,只能跟着老师一起生活、工作,通过对老师日常生活、工作中言行的观摩,去揣摩、体悟这种心智系统的转换,所以,学起来是一种「非常使不上劲」的费劲。
这样费劲的学习,也只有与师父生活、工作在一起,通过观摩、揣摩才有可能学会。
大家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一个问题产生,孔子拿什么养活弟子、拿什么给弟子发工资?
如果,我们的思想意识能够穿越到孔子那个时代,就会发现,孔子那个时代,对「礼乐」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怎么产生的?心智玩家将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孔子在当时开的并不是一家学校,而是一家「礼乐」咨询与服务公司。那些诸侯国的诸侯、诸侯国中大家族,平时的各种活动、节日、婚丧都希望用礼乐规范起来,这与我们现在喜欢有传统礼数摆排场是一个道理,而且,比现在摆排场有着更深入的原因,所以,当时「礼乐」咨询与服务的市场是很大的。
但是,那时,真正精通礼乐全套规范的人并不多,而孔子,却是那个时代礼乐的顶尖专家,精通各种传统礼乐规制……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所面对的庞大市场,这个市场并不局限在鲁国,其他诸侯国也都是孔子的市场。
孔子面对这么大的市场,他一个肯定是干不过来的,所以,就会找一大批学徒来帮忙,他也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样公司才能做强、做大。这些跟着孔子学徒的人,就是后来孔子的弟子。而且,在学习中,他们发现孔子所推广的「礼乐」,并不是简单的礼仪,在孔子「礼乐」的背后是在当时用语言讲不清楚的心智系统转换,学着学着就学出了一大批精英。
就像今天著名的麦肯锡公司出来的人,一离开麦肯锡,就能当上其他大公司的 CEO,孔子的弟子也这样,一出去,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们现在认为,孔子在当时是很清贫的,这是误解,孔子是专门为贵族阶层提供「礼乐」咨询与服务的,孔子怎么可能清贫,他可富着呢!养的弟子越多,越说明,他的生意兴隆。
想象古典时代落幕后的中世纪吧,交点学费就有学上,这是不是跟科举考试的意义一样呢?微夫子,万古如长夜,譬如玉铎,金声而玉振,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圣人也是需要生存的,一束干肉是最低要求。
很多回答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内容,其实就是很简单的道理
从学生的角度: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被珍惜,更不会被尊重
从老师的角度:这么多人我总要筛选一下吧,孔子设置的门槛很巧妙,既不容易也不会无法达到,就把许多心不诚的人拒绝在门槛之外了
问这个问题的题主应该还没成年吧,大概还没体会到容易的得到的东西总是不会被珍惜的道理
一切脱离历史背景谈问题的都是耍流氓,各位没意见吧?
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定位是什么,是万世之师,是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后世只有一个伟人能与之比肩。
的确存在让弟子送礼的事,可这礼在现代的学名叫作 “学费”,有意思吧,学生交个学费还要被人质疑一番,讲究。
你可千万别说孔夫子是为了开 live 割韭菜啊,从当时的社会阶级来看,孔夫子不差钱,而且也没有连开十几年的 live 啊,割韭菜最怕伤到根。。
为什么要收学费呢,可能是孔夫子的思想觉悟不行吧,跟不上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没有大量私产赖维持这一崇高事业,只好收点学费来维持事业开支,并且拉一点门槛,避免像知乎上那些伸手党一样逗特么乌泱乌泱的来了。
孔夫子的教育主张里有这么一条 “有教无类”,现在通用的理解呢是不要歧视差生,要平等对待。可是还有另外四个字 “因材施教”,你说讲究不讲究。
知乎用户 发表 10 月 12 日,美股上市公司精锐教育(NYSE:ONE)发布致家长信,宣布暂停营业,成“双减”下首家倒下的美股教培公司。公告前,精锐各地校区及旗下学前教育板块子公司已爆发数日维权退费风波。 致家长信称,精锐教育已无法维持 …
知乎用户 齐燕子 发表 关键词:[长剑][武士出身][一丈的巨汉][战车驾驶员][优秀举重运动员][神射手][强大的骑兵][万人敌] 关键词:[长剑][武士出身][一丈的巨汉][战车驾驶员][优秀举重运动员][神射手][强大的骑兵][万人 …
知乎用户 发表 现在老师这个职业是否还那么高尚?这是否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有人品好的也有人渣? 知乎用户 红护 发表 教师的形象变迁只是一个尾声。一个社会关系由集体主义奉献变向资产价值交换过程的尾声。 曾经的所有职业都是强调 “奉献”,鼓 …
知乎用户 发表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23日强调:“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重当前和长远相统一,往深里做、往宽里做、往严里做、往远里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下一步,一是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经出 …
知乎用户 发表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结婚恐惧,对生孩子恐惧,所以出现了很多单身族和丁克族。经济越发达,这种现象更严重。虽然开放了二胎,但是生育率依然不容乐观。 是什么导致了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和生孩子? 难道真的是结婚的成本和生孩子的成本太高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