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仅 4% 中国学生表示放弃留学计划?

by , at 16 December 2020, tags : 出国 疫情 同学 国外 保研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俊杰 发表

我支持留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利益相关: 在隔离点防境外输入的一线医生。

留学生绝对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群体了。他们很有礼貌,能理解别人,能很快的弄清楚规则,也愿意帮助别人。

作为医生我更明白国内外在科学和技术领域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留学生去国外把这些知识带回来,大家都在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奋斗,加油!

空话说太多没用,我说个真事。那天半夜来 3 个隔离观察的,飞机从日本来,下午 6 点降落浦东,送到隔离点的时候已经一点多了。三个人里一个是中国的中年妇女,一个是中国的年轻留学生,还有一个是日本女孩。我在门口让三个人按下车顺序一个个排队来登记,结果中年妇女最后一个下车,隔离衣都不脱,行李还没消毒,要先来登记。隔离点登记会给个二维码,让隔离人员扫码以后填一个表格,中英双语的,结果中年妇女一听到这事就嘟嘟囔囔的说不会用手机,说不会打字,让我帮忙填,这事情其实挺普遍的,我也没推辞,就帮了,但很多信息都要一个个问,比如证件号码,14 天后是否离沪,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等,这位大妈的统一回复是,不知道,不清楚,你们问过了(海关那边),你问那么多干嘛。废了老鼻子劲,总算帮她填好了,一句谢谢也没,跟着酒店工作人员飞奔去自己房间了。

接下来是那个留学生,因为之前已经让他先扫码了,所以他已经填写好了。酒店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下来,所以让他等在旁边。

最后一个是那个日本女孩,一通交流,坏了,既不会中文,也不会英文,就科大讯飞的垃圾翻译器根本没用,交流得手舞足蹈,但还是鸡同鸭讲,还好这时候留学生小哥出手帮忙,看得出来他的日语其实也不是特别流利,有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一下手机词典,但总算是帮忙把表格填了,注意事项也逐一解释清楚,这时候已经凌晨 3 点了。其实留学生小哥本来可以独自上楼的,他也没义务帮助我们,飞了一路过来忙到现在,是个人都困得要命,所以我真的特别感谢这位留学生小哥。期间还被中年大妈各种电话骚扰,一会说不能连 wifi 啦,一会要吃东西啦,一会又问怎么看电视啦,真的是超级烦躁。后来这小哥还帮这日本妹子和我们沟通交流,还帮她办了一些出隔离点的手续,感谢这小哥。

澄清一下,他们应该不认识,因为一个是留学生,一个是来中国探亲的。一个 2 礼拜以后回老家,一个 2 礼拜以后留在上海。

再说一个我映像深刻的事情。有一天工作过程中被门口的公安同志叫过去看一个快递,这个快递怎么说呢?很诡异,东西很常见,就是一盒老大房的鲜肉月饼,问题就是这盒子外面包了一层塑料,整个月饼盒被塑封了起来。

南方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这种包酥皮月饼的纸盒子是绝对不会塑封的,因为本来就是鲜食,没有保存的需求。

问了下快递员小哥,他说是某个房间客人要的,他去买了月饼以后按照顾客要求,去了一家塑封店把月饼包装了起来。然后我就明白了,聪明,真的很聪明。因为隔离点有个规定,外卖食物必须有完整的外包装,不然会被公安同志拦下来。所以除了周黑鸭等少数直接带外包装的外卖,基本只能送点零食,泡面这种。这盒月饼虽然是鲜食,但是因为有塑封包装,经过消毒以后确实是可以送进来的。

我回去查了一下那个客人的资料,是个法国回来的留学生,他们一架飞机上有好几个留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楼面上。然后呢,这个客人打了个电话过来问,如果他有东西要给别人该怎么做,我说按照规定把东西放在门口的桌子上,然后另一个人过来取就可以,两人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过了一段时间,管监控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看了一段监控录像,里面一个月饼盒子,一个楼层上的几个客人依次打开,取走一个月饼,然后关门,整个过程没有人员接触。

看到这一幕我是真的有点被感动到了,我看到了怎么样的一群中国人呢?他们既不是规则下唯唯诺诺的羔羊,也不是自由中迷失自我的浪子,他们会去了解规则,利用规则,敬畏规则。同时也还记得要团结,要分享,这样的中国青年难道不可爱吗?

知乎用户 明灯 发表

留学不是买菜,一拍脑袋,今天中午我减肥,啥也不吃了。留学是一个需要漫长准备过程的事情。

我本科毕业出的国。提前一年就要开始考语言,三个考试折腾一轮。那还是我英语好,好的程度在当年是足以让我炫耀下的,我雅思裸考是 8 分。比我英语差点的,比我多花一年准备语言考试不过分吧?

还有许多琐事。要去学校开成绩单,要找做 SRTP 的老师签字推荐信,要找大二暑期实习的公司经理出推荐信,要写 cv 和 ps,要问以前的师兄师姐和实验室各个老师国外某些课题组的方向和情况,要看意向课题组的许多文章,要给意向课题组的老板发邮件,要写申请材料,要算着汇率发材料交钱,要申请奖学金,要在不同 offer 之间抉择,要礼貌拒绝,要找住宿……

真的,在你拿到任何一份满意或者不满意的 offer 之前,那是一整年甚至更久的努力和准备。而且大概率你放弃了保研直博的名额,也没有准备任何工作面试。

不去,一切努力都白费了,而且没有着落,毕竟大部分人没有家业等着你继承。青春这个东西,不是只有谈恋爱的时候才值钱。


我已经人到中年,上岸多年啦。只是回想自己的留学生活,看看今年的孩子们很纠结,所以有感而发。事后诸葛亮是非常容易的,但身处当时,真的有多少人能确保自己做出的是最明智的选择吗?已经够卷了,已经够难了。不要总用先知的标准去分析别人的人生。好好考虑然后再选,一旦做了选择,就买定离手。拿在手里的牌,都是好牌,其余的不要太往心里去。

知乎用户 vczh 发表

这个时候就不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坚强意志了。比起以前经历的种种苦难,这点小事怎么可能动摇人们早已下定的决心呢(逃

这让我想起来我 08 年秋季找工作。当时 5 月份去实习,我就想着实习完转正。按照正常的轨迹,微软怎么可能进不了呢?所以我直接放弃了 9 月份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的招聘,反正拿了 offer 也不可能两个月不签,面了也是白面,一直等到了 10 月份。然后我就听到了经济危机的消息。大陆企业被波及的没有美帝那么厉害,但是也录取的差不多了,基本已经不面试了。这也不妨碍 google 决定不招人的同时吹牛逼说自己绝对不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微软也是被波及,几乎所有组 freeze headcount,剩下的一点点要拿着面试结果去总部审批。

当时百度我也有个面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坚持我一定要回广州,但是我显然回不去,于是还没面试就黄了。结果百度上海的面试点就在微软给我租的酒店里面。从此我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一个这么死板的公司,怎么会有前途。11 年过去了,历史证明了一切。

结果到了我面试的时候,我们部门就只剩下 1 个 headcount 了,我们的 director 还去美国出差。本地的几轮早早就面完了,但是 director 作为 hiring manager 作为最后一轮面试是不能跳的,于是我只能在天国的 Office Communicator 上天天催他,最后他觉得他出差是没办法回来了,所以还是走了电话面试。

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也在面,反正最后决定是给了我口头 offer。这已经是 11 月底了。于是按照流程就要拿去总部审批。招个应届生也要那边批准的这个阵仗我也是第一次见,于是当我拿到书面通知的时候已经马上要过春节了。这段时间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最后能不能来微软,当时就想好了,实在不行就毕业后在家啃两个月老,然后再面。

最后终于入职了,结果入职的那一天我才知道,我本来要去的那个组早就灰飞烟灭了,于是转而去了 SQL Server。

我当时遭遇了环境的变故,放弃成为程序员了吗?显然没有。这些人又怎么会放弃出国留学呢?又不是学校不要人,就算暂时无法登陆,还能 remote 学习的嘛,多大点事。

知乎用户 老蒋 发表

这事还不好理解啊。天天跳着脚骂留学生的都是自己不能去留学的啊。。。

你以为他们在骂崇洋媚外吗?发泄自己生活不如意的不满罢了。

还有个暗搓搓的想法是,要是万一有哪个傻孩子因为他们的骂声改变了留学的念头,那他们就会很开心,仿佛自己赚了一样。

以上是应知乎要求修改后的答案。

知乎用户 迷鹿 发表

很简单,这事如果放到国内,你会因为别的原因放弃好不容易考上的研究生吗?

留学不是个短期工程,它往往需要短则一年,长则整个高中或者大学期间的准备。不是脑子一热,拍拍屁股就能走的。

我家是工薪家庭,大三之前,我没有考虑过出国,原以为会考国内的研究生或者公务员,没想到大三寒假的一天,家里人聊到出国读研,居然十分支持,并且主动问我想不想去,从那时起,出国才正式列入我的计划之内。

可能很多朋友会说,大三开始准备也并不晚啊,我就是大三开始准备的。

可那是相对于正式准备来说的,很多人虽说大三才开始准备,可是早在大一大二就打好了基础,省去了很多麻烦。

而我别说正式准备,快到大四了,连心理准备都没做好,等于是从头开始了解出国留学,目标是本科正常毕业,中间不留 gap year 直接读研。

于是从大三那个寒假开始,从初步了解,到明白一步步怎么做,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

由于之前没考虑过留学,所以根本没在意过期末成绩,不过好在不算特别差,没有挂过科,但要把分数低的科目重新刷上来。

于是大三下学期,我成了混迹在大一新生班里的老学长,大家都以为我是挂科来重修的。

一边重修,一边补习英语。其实关于考雅思,我当时是非常怵的,因为从小英语就是我的天敌。

可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得上啊。我相信考雅思 / 托福对于每一个普通的留学生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从寒假开始到年底,整整一年,我学出了考研的节奏,甚至比很多考研的同学还要狠。

周一到周五的课排满,每天下了课后在自习室待到晚上十二点,周六周日去市区的雅思班上课,一学期结束,我有 4 门课刷到了满分,所有重修的课都是 90 分以上。

我学习的天赋可能真的不够高,但我想说的是,关于出国这件事,真的不是父母拿了钱,孩子不用做任何努力就能去的,至少对我这种学生不是。

我也是流过汗的。

那段时间压力大到什么程度,早上起来一看,后脑勺的头发掉了一绺(俗称鬼剃头)。

好几年过去了,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还真挺励志的,从决定出国到尘埃落定,中间经历了许多选择,也经历了迷茫、灰心、沮丧,不过好在还是挺过来了,重修的绩点达到 4.2(满分 5),雅思考了 6.5(比不上知乎大神们),比起后来见过的诸多美景,增长的诸多阅历,吃的这一点苦,我觉得是值得的。

可如此匆忙的我,从开始到完成,也准备了将近一年啊。

那些准备了更久,想要去更好学校的学生们呢?让他们放弃憧憬许久,马上就要完成的事情,怎么做得到啊!

不去,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考出的雅思,刷出的分数对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的帮助微乎其微。

他们努力的那些日夜,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机会,可能是保研的名额,可能是大公司的 Offer。

现在因为别的客观条件而阻拦了我完成目标的脚步,是我,我也不甘心。

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吧?我能做到注意防护的吧?我能不让家人担心的吧?我能变得更成熟,更独立的吧?

觉得自己能的那些同学,就让他们去吧。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少年终究是少年。

知乎用户 搜粟都尉赵过 发表

留学分三种。

第一是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知识型。这类人在本科后出国读研的人中占比较高,其余也有,靠寄托雅之类出去,本身学生素质很不错。客观的说,我国在许多领域相比国际一流大学确实有差距,这部分优秀学生,出去学的东西大概率好于在国内继续读研学的东西。就算不比国内研究一定好,但是站在那种更有话语权的地方,研究东西也很容易得到更多成绩。所以不管说他们将来在哪里发展,出去读书都有国内读很难替代的价值。

第二是出去混文凭型。这种人数不少,各级学生都有。毕竟国内层层考试确实难度不小,就算家长有钱有权,一定程度能走点潜规则,成本也非常大,成功概率也极其不稳定。所以出国读书,利用不少国家高校的空子或者故意招揽这种学生的生意,让孩子更容易避开国内竞争,拿到较高文凭,回来作为安排工作的敲门砖。这类学生来说,出国读书这条路,国内更难替代。

第三种是鸡蛋多篮子型。比如许多大富之家送孩子早早出去读书,将来立足,也好确保资产更安全出去,避免在国内这一个篮子里。这种出国的属于长线谋划,甚至往深处说还有家族责任,本质就不是为孩子读书问题的,所以更没有任何替代可能了。

因此,总的来说,疫情虽然体现了国内更安全,但是这只能吓退一些压根没有规划的人,让他们在谋划下一步发展适合将出国留学往后排排。对于已经确定留学的人,无论以上三种哪一种,都很难找到在国内较好的替代方案,所以只能选择继续出国。

毕竟,病毒再危险,也是可防可控的。自己天天戴口罩、注意卫生,感染几率就会小很多。如果有一天真的大量人要放弃留学计划,那一定不是因为病毒,而是因为国外的人为政策。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个足球方面的体育新闻,内容大概是中国足球队某年龄梯队参与德国某级别的足球联赛的比赛,锻炼技战术和水平,意在 XX 届世界杯。

但是这个事情发生了一件插曲,就是某独分子带了几面旗帜跑到现场,场边发生了一些冲突,众所周知德国是某独的大本营,这个事情以中国国家队愤怒抗议并退出此次策划较久的合作收场。

我那时候看新闻就有个疑问:这不是正中下怀嘛…. 几面旗子喊两嗓子就把你干跑了,难道不应该苦练球技,号召更多的华人及留学生现场助战,自发组织爱国宣传普及一个中国知识,并且在球场击败对手,亲吻国旗嘛?(注:足球场进球亲吻队标、国旗是常见行为)

同样的,美国右翼希望限制中国学生前往美国中上游院校学习 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大领域合并简称) 方面的知识,然后一群键政人士竟然也希望中国学生别去留学,我竟一时分不清这是什么逻辑,仿佛当年的足球那新闻又浮现在眼前。

如果中国足球水平高于德国,梯队的孩子们自然不用去德国苦哈哈的乞求一个低级别联赛的锻炼机会,同样如果中国 STEM 高于美国,自然大量跑去美帝及海外的孩子有花钱转一圈的可能,但是问题是起码现在的节点,还是不存在这种情况。并且事实也是国内不再公开千人计划亦或者外籍教授等努力引入海外 STEM 精英的信息,防止被美国等政府扒到被 GANK,但是依然在低调进行该项目。

我能理解键政人士的逻辑,中国很厉害,欧美都衰落,所以得出一个结论,留学的都是出去送钱的,也就是我们中老年父爷辈最爱看的 " 美国傻了、日本呆了、俄罗斯惊了、欧洲怕了、印度疯了 " 等内容。

但是即使是以中国软科针对高等教育的客观科研学术排名 (这里是学术排名,只看科研干货产出完全不看有没有外籍学生这种搞笑因素)

知乎用户 kkhenry​ 发表

仅 4% 的意思不知是说应该要有更多人放弃还是如何,但留学的决定,如果轻而易举的就改了,那大概也不太对。

大家都从前程学业的角度来谈留学的必要性,这两方面当然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但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其实很多是出于一个想去看看的想法。

当然也有为了履历等等,但他们在国内其实也能混的不错,毕竟都是 985 毕业的,出国是一个可选但不是必选项。

从我一个医学生的角度来说,出国算是一个镀金的机会,在日后职称晋升、人才计划的申请都是加分项,尤其是在国外的镀金过程中,能有一两个卓越的成果或者与某实验室有紧密的合作联系等等。

但于我而言,出国的目的更多是经历,大概就是,我想看看别人那边是怎么回事。

我记得 2016 年学校有个公派出国访学的计划,我拿到的是剑桥大学的指标。

和剑桥的 supervisor 联系的时候,他很详细的询问了我的目的,比如是来了解某一个研究方向的,还是来参加剑桥的一些课程的,或者是来医院进行临床观摩等等。

我大概描述了一下想要看看剑桥的课程、学院文化、做研究的方式甚至前言的一些学术报告等等。

最后那位教授的总结是,“You want time based in Cambridge.”

到今天为止,我仍觉得这是出国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吧。

就是去经历。

从前程的角度来说,医学上,深耕国内的一个学科方向,抓住一个大牛,好好做研究,也好好学临床,多出去交流开会,也从混圈的社交中收获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假以时日,光明的前程是一个并不太难的事情。

国外的履历可能意味着更为严谨系统的科研培训、较好的英语交流水平和一定的国际交流经验,但国内的很多平台,这些东西也都可以达到。

在我看来,出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是去看看世界。

人,总是为了去经历的。

来大城市打拼,是为了经历;换公司换工作,是为了经历;工作到一半想去念书读博,是为了经历;甚至和一个人相爱,生孩子等等,都是去经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出国同样如此。

去体验下别的国家的生活方式,去看看别的人是怎么工作的,也去看看对于食物、休闲、家庭的观念,都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我在剑桥的那段时间,真正呆在 Addenbrooke’s 医院、甚至 biomedical campus 的时间很少,因为我想好好看看剑桥,看看英格兰。

更多的时候,我出现在历史系的 talk 上听他们讲北欧维京时期挪威人怎么打天下的;找人带我们去学院的 formal;去巴斯看古迹;去伦敦的 SOHO 泡夜店。

我的 Supervisor 问我在剑桥这段时间过得怎么样,

我说,你是想问我的收获是什么

他说,不是,我想问你是否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因为我希望这是你的一段美好的经历。

我说,当然。

在英国的很多经历,其实很多时候影响着我。

比如我知道剑桥这种大学或者医院同样内卷严重,大家也都焦虑成果焦虑产出;我们说国外的创新力强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你无法知道比你早一百多年的科技积累和研究习惯,和创新力是不是一个东西;在放到很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英国比我们死脑筋的多。

所以这些所见所闻,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的哪里都是一样的。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学生会凌晨 3 点做实验,是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剑桥最安静,对实验的干扰最小;牛顿数学研究所的学生能发 nature,是因为他们学完生物学课程之后,自学编程,再申计算数学的课程,拼了将近两个 PhD 的内容;Addenbrooke‘s 医院的住院医生,5 点多就会到医院进行 Pre-round,加班到晚上 8、9 点也是常事。

(在医院真的没拍几张照片,因为都在到处逛。。。)

我记得在上海接待我们学科顶级杂志 Anesthesiology 的主编 Kharasch 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从他如何进入麻醉到他的家庭等等,最后的时候,我说如果有一天我想申请去你的实验室做研究,能否给与一些优先考虑。

他说,他的实验室并一定比国内的一些顶尖实验室更好,也不是你发一篇 Nice paper 的保证,但如果是为了一段愉快的研究经历,或者在美国的一种记忆,那他一定让我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虽然这个老头现在跳到 Duke 去了,但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

他给我的第一个优待,大概是让我一篇很烂的文章,在投到 Anesthesiolog 后进了一审,拿到了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总的来说,我觉得对于国内很多留学生来说,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文凭这一项。

从学科角度来说,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有,内卷也的确更严重,但可能更多的同学申请出国也是有 “出去看看” 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尽管我们的国家不断崛起,逐渐强大,但出国看看世界的想法可能不过是作为一个个体最单纯直接的一个目的,就想有人愿意去加入无国界医生、加入 WHO AIDS Care 的计划等等,

想要经历,本身就是没错的。

而至于留学的回来与不回来,不过是对自己未来规划的选择,倒是大可不必上升到家国的概念上,

也不必夸大国内的内卷程度或者恶劣的学术环境。

很多东西,没我们想的那么大不了。

一百多年前,我们吃了闭关锁国的亏,

现在强大了,出去走走看看,经历这个世界,

自然也不会是一件坏事。

知乎用户 加拿大公务员图鉴​ 发表

因为统计的样本有问题。你去提问那些准备了一两年,没办法参加普通高考,甚至刷雅思刷了几十次,成本已经下去的人,他们的留学计划最多被 defer,小概率取消。

真正要去访问的样本应该是好几年后才有可能去留学那些人,他们很大多数我个人认为会放弃留学计划,除了疫情问题外,还有排华问题,还有留学含金量的大减等。

所以,不要看今年明年,且看 2023 年及以后。

知乎用户 Lulu 在荷兰​ 发表

说说我们的感受:CM 原本计划 2020 年 9 月入学的同学中,大概 50% 的同学今年按时入学,有人 9 月刚刚去了国外,也有人先在国内上一段时间网课,晚几个月再过去。剩下近 50% 的同学,三分之二选择延期一年入学,三分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放弃入学,有人是因为疫情,有人接受了其他国家的 offer(CM 专做荷兰、比利时留学),还有人是自身计划有变,如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所以放弃。

如果这 4% 指的是因疫情所导致放弃留学计划的数据,我认为是不太准确的,至少我们的样本中这个数字接近 10%。


也陆续有 CM 的同学找我交换意见,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去向往往有多于一个的不错选择。仅限于我所了解到的,分享他们决定继续留学的想法:

第一位同学在 211 读双一流专业,成绩非常优秀,去年申请到荷兰专排第一,综排荷兰数一数二的学校,同时拿到美国某名校 offer。原本打算放弃荷兰,今年 9 月去美国,后来因为国外疫情和中美关系,决定延期一年入学荷兰。

前两天的沟通中了解到原来 TA 也有直博国内 TOP2 学校的机会。面对这个机会,其实我是毫不犹豫的劝 TA 争取国内直博,然后再出国的。省钱还是小事,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毕业后的起点与在国外读硕会完全不同。但直博的事情知道的晚了些,那时他已经放弃了国内机会,坚定的选择出国了。

让 TA 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是:看到身边背景出色的同学拿到国内人人羡慕的大厂 offer,但他们早 9 晚 11 的生活状态完全不是自己所期待的。于是选择出国,希望借这个机会看看能否在国外实现更加 work life balance 的生活。沟通中 TA 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把勤奋当本钱”,而自己希望尽力逃离这个内卷严重的大环境。

第二位同学本科 211,现在大四,上个月学校有保研机会,问我在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是应该保研还是出国。TA 关心的更多是哪里读研会让自己提高更多,对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

回国一年后我对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感受很深:目前国内的好学校尤其 985 和部分 211,学术角度,不一定比国外差,某些专业甚至可能更好。如果读硕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先进的专业知识,除了我们被卡脖子的专业,其他专业其实可以优先考虑国内,以便提前适应国内的社会环境和游戏规则,还有积累人脉和资源。

而国外读书会带来 added value 则更多是训练自己身处完全不同环境下的独立性、不同文化下的包容心、还有国际化思维方式、辩证性分析能力,以及跳出现有圈子看到更大世界后对未来种种一些可能不同于现在的判断力。这几点说出来有些空,但的确是我在荷兰学习生活工作近 8 年后的真实感受。

这位同学最后决定继续国外申请的考虑是:希望开拓眼界,毕业后尝试在荷兰找工作,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回国,给自己一次做不同选择的机会。

第三位同学今年刚刚大一,高考发挥失常,却依然一本线 +。录取了某中外合作大学,开学一个月很喜欢这种非传统的教育模式。7 月底在知乎上问我应该本科就出国还是硕士再出去,我劝 TA 尽量读研再出去,因为 TA 的本科学校还不错,拿到学位证后申请国外硕士的优势很大。

然而过了几周这位同学还是联系我们申请荷兰本科。有天 TA 妈妈单独找我沟通,问孩子这个决定会不会太任性了。再次确认我们已经把低龄留学的利弊都清晰的分析给 TA 后,相信也希望这个选择不会让日后的 TA 后悔。

同时我也在思考,一直以来都不太赞成的低龄留学,可能已经因为时代的变更发生了变化**。对比过去的我们,不少 00 后更早的通过学校教育、互联网信息、还有父母资源接触并了解国外,对他们来说,出国留学可能早已不是一个陌生和遥远的决定,而是人生规划中的必经之路。**


回到开头的数据,其实 10% 依然比我预想的要低很多。跟我妈聊天时有问过,如果是我计划今年留学,会不会同意我出去?我妈的回了我一个非常坚定的不。

我其实也不清楚如果真的是自己经历这个特殊的时期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也真心觉得在巨大变化和未知下,能够果断做出适合自己选择并坚持下去的同学非常难得。

知乎用户 同哥 Same​ 发表

别评价了,这届留学生是我见过最苦逼的了 (இдஇ;),题主、看官们有点人性好嘛。

1,高赞答主

@明灯

已经说了:留学是一个很长的准备过程。 就我经历来看,这过程那是长到令人发狂的,再补充点内容吧:

三大考里 GRE 还行 有效期有 5 年**,雅思和托福的有效期只有 2 年,万一还涉及送分程序的话**,几乎考个三次都是少的。(如果英语基础一般,这关恐怕就得小半年。)

学渣我当时的雅思资料(局部)

无论是否 DIY 还是中介,这些都得准备:自己搞的 CV,厚脸皮 + 忐忑要来的 recommend letters,部分硕博可能还要套磁。

再就是忐忑得等 offer,哪怕很顺 很顺 很顺,弄完也得心力交瘁地渡过半年了。

这大半年里,你可能还会放弃好的工作机会,

前期沉没成本已经如此之高,还怎么放弃?

2,本届留学生真的已经很悲惨了。

如今全球疫情,要么签证拿不下来,要么航班、留学地的感染风险大。

而这些因为不可抗力而被迫做出选择的对象,大部分是仅仅 20 出头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们。

3,最后:

(1)其实绝大部分留学生也都是工薪家庭,好好学习的是多数,毕竟有钱人在哪里都是少数。

不少同学在留学的前期投入中,已经让自己的家庭陷入不可再损失的境地。

(2)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是热血的爱国者。

这个不多解释了,相信大家留意一下新闻都有体会。

(3)目前国内考研已经白热化,出国学习分流,其实还是双赢。

这个也没啥可解释的了。

知乎用户 安田里 发表

是不是仅有 4% 中国学生表示放弃留学计划我不知道,但是对于已经准备要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因为疫情完全放弃出国留学的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虽然出国留学看起来好像不如考研那么辛苦,但是每年多少留学生为了留学考试而奋斗。留学日本需要英语成绩加日语成绩(N1) 以及入学考试成绩,留学英国需要雅思和 A Level(英国本科入学考试),申请研究生绩点不好看还需要考 GMAT,光是为了把自己的绩点刷上去就已经在毕业的前两年做准备。

让一个留学狗因为疫情放弃留学,跟让一个高三生因为疫情放弃高考一样,简直是拿自己的未来发展和曾经的付出开玩笑,实在不是能轻易下得去手的啊……

留英朋友原话:

我当年为了把绩点刷上去,大三的时候一学期上 20 多门课,往往早上 7 点起床室友都在睡觉但人家已经准备出门了,辛苦程度不亚于考研,更不必说为了去名校而刷 GMAT、SAT 和 A Level 的人。就好像玩游戏打副本,你辛辛苦苦终于打到最后一只怪了,这时候断网了你第一反应肯定是去网吧继续,而不是放弃不打了。

回头再看看疫情爆发的时间点,作为去年就已经申请的中国学生,与其重新开始为下半年的考研做准备,不如延期一年到明年入学,这是非常正常的取舍,直接放弃付出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未必如人所愿。

那么多日日夜夜的努力,每天都是枯燥乏味的单词,重复几十次精听的一篇听力,熟悉到一听就能知道是剑几里面哪个 section 的听力。刷新绩点的辛劳,提高英语的心酸,等待 offer 的焦急,这是所有留学生准备出国阶段的血与泪,因为疫情就统统放弃,投入到国内年底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我做不到。

好不容易可以摆脱内卷化竞争,即便外国的月亮并不比国内更圆,但还是想出去走走看看学学。

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觉得想要出国的留学生怎么这么贱,甚至于在国内疫情开始的时候就有讽刺留学生在国外避开疫情,等国外疫情开始的时候又回到国内,现在到了入学的时候又想要回到国外。

但是留学生群体也只是人,我们没有那么高尚,我们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更何况我们的选择对于疫情没有任何影响,我们也只是想在激烈竞争的当代社会以轻一点的生活压力生存下去。

其次,很多去国外大学读本科的留学生从小上的都是国际学校,对比国内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的学生是不属于体制内的。换句话说就是,国际学校的初中生没办法参加中考,高中生没办法参加高考,对于他们来说,再回头去读国内公立学校已经是不可能的,那么只剩下出国这一条路,那还怎么放弃出国呢?

如果本身已经破釜沉舟退无可退,家境好一些的再多准备一年到更好的学校,家境差一些的硬着头皮远赴他乡,生活本就无可奈何,我们都只是选择了一条更合适自己的路。

所以看到 4% 的中国学生放弃出国我觉得这个占比还是挺高的,毕竟每年大学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学生那么多,2020 年高考报名人数就有 1071 万,如果题主说的是以所有应届毕业的高中和大学生为基数的 4% 的话,这个数量我觉得已经远远超过我对于疫情之下留学情况的估计了。

如果只是原先准备留学的学生群体的话,放弃的人真的不多,但是延期的数量就会高挺多。

最后对留学狗们说一句,疫情这事儿谁都没法预料到,你们面对的情况后有无来者不知道,但前无古人是真的有。这不是你们的错,你们的努力也不是没有价值,扛过去又是一条好汉!顺祝前程似锦,否极泰来~


这回答的点赞量让我不好意思不放公众号做宣传呀咳咳咳

这里是一枚【温柔】的杂食学姐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计算机漫步】

聊技术学习和感慨大厂 / 瞎侃时事和瞎逼吹哦~ 么么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睡不着不如来码码字。没有评价,碎碎念,爱看您就往下看。先说明一下,我大概算 4% 里面的一员吧,虽然不知道这个数据有几分可信度,提问的也没说数据来源……

我为什么不出去了呢?很简单,不是我不想出去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国防七子本科,英国研究生,流体力学专业。本来打算留在研究生的组里读博,导师给争取到了很优厚的奖学金(ICASE,大概 120% 欧盟全奖),课题也是自己很喜欢的,延续做研究生的毕设。这些是 18 年底确定下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梅姨辞去了首相,约翰逊上台,任命了右派内务大臣。当时就有学长警告我我们专业签证要收紧,没在意,也没办法。签证需要一个专业审查,ATAS,去英国读工科的应该知道,通常需要 28 工作日。然而我的整个 2019 年都在等待这个文件。没有消息,没有解释,去邮件不回,学校出面联系得到一堆套话。整个 2019 年我没法安排任何事情,因为随时处于 “下周可能要递签” 的状态。不可能工作,也没找实习,每天在家心情忐忑的跟公开课。

11 月底,ATAS 终于给过了。从 4 月等到将近 12 月。递签,加急,预计 5 天出签。

一个月以后收到拒签信。英国的 T4 签证(2020 年 10 月已经废除了这种分类)是积分制系统(PBS),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积分,加起来超过一定的数值就算过了。我的拒签信中解释,我的积分已经合格,但是引用某个特殊条例,经由内务大臣评审决定强制拒签。

我惊呆了,惊讶我这菜鸡的签证居然犯得着用部级干部的名义否决。火速维基这是何方神圣,才知道了约翰逊任命的这位新内务大臣,一贯主张强硬的移民政策。这里插一句,这位内务大臣是位女士,她本人系巴基斯坦移民二代。各位自己品。

这时候是 1 月 12 日,新冠前夜。

我不服,写信申诉,导师也建议我申诉。3 月得到结果,维持原决定。随后导师失联。

4 月开始在网上找其他的机会,套瓷。6 月得到一个面试机会,仍然是英国的学校。一周后通知过了,给国际生全奖,9 月入学。当时英国预计 9 月全面恢复正常。7 月收到正式的 offer,立刻申请 ATAS,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收到结果。学校给推迟到 1 月入学。

不敢等了。到了 9 月中旬,国内的学校开始纷纷招收我们这种有学上不了的学生,我也开始联系国内的学校。

客观的说,国外的高等教育体制相对来说真的是更先进的。为什么国内稍微好一些的高校招教职都要求 “海外经历”?高校最懂高校,我们在这方面的确要走的路还很远。

我认为啊,个人要发展,在哪里发展最快就去哪里发展。做出了成绩再谈报效祖国并不迟。而一味的闭门造车,仇视走出去的人,才是最不可取的,愚孝了。

这里还要给工科特别是相对敏感的专业的同学提个醒。英国博士的签证收紧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了,硕士的话今年还没有听说什么不好的消息。美帝收紧了大嘤其实真的是早晚的事儿——毕竟也算是几个没有投票权的海外州之一。希望各位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这说明有 96% 的留学生不爱国

知乎用户 二狗宝宝 发表

说说我自己吧。

我一个哲学 + 政治 double major,从 18 年毕业从美帝回来之后,先去搞了一阵区块链,又去搞了一阵 python,反正基本上就是先玩了大半年。

之后想了想自己的出路,在国内呢,一个没什么名气的美国 T30 文科专业混到最好也就是毕业拿个 3w 月薪开始混,要不然就继续死皮赖脸拿家里钱去创业(之前在美国有过相关经历)。

后来想了想,朝九晚五的工作的确不想做,3w 在北京不租房的话一个月也就攒下来 2w 块钱,也的确干不了啥。所以心一狠,开始准备 LSAT,考 JD。

19 年申请本来已经申上了,结果家里突然出了一系列事情,再加上学校本身也不满意,就决定再考一年 LSAT 算了,结果考了个全球前 2% 的成绩,也顺利身上了 T20 全奖,打算白嫖一年之后碰碰运气转 T14。(有 lower T14 的 offer,一分钱奖学金没有)

结果好了,今年大使馆不开门,只能 defer 一年。目前在某最大的留学教育机构当老师教 SAT 阅读和一些国际学科课程,不知不觉已经一年多了。暂时收入不算少,但绝不是未来有前景的那种。

所以现在的选择就三个:

  1. 继续国内工作干下去,30 岁以前就混一天算一天
  2. 在国内寻找机会干点别的,但我不是一个喜欢承担大量风险的人
  3. 明年就去读 JD,运气好留下去赚赚十几万刀的年薪,运气不好也能靠履历混个有前景的路子

再说了,我人生梦想本来就是先赚够钱,然后去读个哲学 phd,找个东西海岸的小破大学读书养老。要是就这么卡在国内,肯定会不甘心的。

知乎用户 InVisor 留学​ 发表

开门见山:这意味着留学竞争依然激烈,实现申请抄底有难度。

QS 排名机构称:疫情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选择观望状态,并非放弃;仅 4% 中国学生因疫情放弃留学。今年具体的实际出国人数还没更新,但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站 2020 年 3 月 25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仅中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便已达到 66.2 万。**许多 2020 申请季的学生默默流泪:和身边的朋友一边说好不留学,一边瞒着对方偷偷抢考位 (;´д`) ゞ

这些数字和现象背后都指向一个问题——留学在中国仍是刚需。

面对只增不减的需求,对比参考一下国际市场的微妙变化:

**① 激烈竞争背后的间隔年申请者。**2020 的申请季加入了许多来自 2020 秋季入学的 deferrer;而 2021 申请季则顺应加入了许多来自 2020 秋季延期一年申请的 deferrer。

**② 主流留学国家申请者数量发生变化。**申请美国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减少,而申请英国的学生数增加了 23% 以上,澳洲部分学校申请者数量甚至巨增 80%。

**③ 主流留学国家面对国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美国许多院校一改往日 “高冷” 风格,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英国受脱欧持续进行中的影响,将进一步释放 9000 个 vital 专业的国际生名额,100% 接受托福;而澳洲许多院校的社交媒体甚至已经打出 “欢迎中国留学生” 的口号!

面对 “热络” 的国际市场,对比国内暗潮汹涌的“留学竞争”,准留学申请者们应该如何应对?那得搞好绩点和标化,好好提升软实力背景吧!赶紧戳戳咱们的往期干货文章,恶补一波考试技巧 & 背景提升吧( • ̀ω•́ )✧

[[薅羊毛链接] 普通学生可以 DIY 留学吗?如何为留学申请做准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875899/answer/1287760075)


如果你有任何留学问题,可以在回答下留言或者私信我们 (・ω・)ノ

也欢迎直接敲我们的微信客服 invisor001 进行留学咨询,备注 “小鸥” 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两个方面:

第一,4% 的学生放弃留学计划,这已经很多了。

第二,教育部已经插手了这件事了,而且已经和很多大学有联系,推出了很多方案来解决中国学生的留学问题。

相关新闻:

[教育部出台留学新政策 破解疫情期间出国留学难​baijiahao.baid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78666643287909832%26wfr%3Dspider%26for%3Dpc)

来源:海外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部分我国学生赴境外国家和地区留学的计划被迫改变、延迟甚至取消,不少学生面临就学困难。教育部为此出台专门政策,通过引导学生国内上网课、允许国内高校提供短期学习交流机会、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等方式,解决这类学生的现实困难。

一是合理引导学生国内上网课。针对境外高校安排学生上网课的情况,引导学生在国内通过在线方式继续完成学业。同时发布专门通知,明确留学人员受疫情防控影响无法按时返校而选择通过在线方式修读部分课程,以及因此导致的其境外停留时间不符合学制要求的情况,不作为影响其学历学位认证结果的因素。

二是允许国内高校提供短期学习交流机会。允许高校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过与境外合作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等方式,接收出国留学生先行在国内借读学习。

三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丰富就学路径。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出国留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为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招生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

此外,教育部还将指导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积极与驻在国教育部门和高校联系,敦促其妥善解决我留学人员学业受阻问题。教育部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接用人单位需求,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指导。(薛 梓)

新闻链接

举措将涉及哪些学生

这一举措将涉及哪些学生?如何实施?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负责人就此作出解答。

问:此次招生政策的招生对象主要涉及哪类学生?

答:已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原计划于 2020 年秋季学期攻读境外高校本科或硕博士研究生的中国内地(大陆)籍学生符合基本报名条件。各招生院校根据相关规定和本校实际情况设置报名条件和录取标准,公开招生简章。

问:此次招生采用怎样的招生方式?

答:此次扩大合作办学招生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招生工作遵循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保证质量的原则。学校对报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适当形式组织招生考试,录取标准不低于外方合作办学者同类专业在其本国的标准。学生完成学业后,达到学业要求的,仅颁发外方高校学位证书,并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认证。相关高校应制定详细招生简章,明确招生对象、招录程序、录取标准等,严格保证招录工作公平公正。

问:根据此次招生政策,哪些院校参与招生?

答:依法在办的可颁发外方学位证书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部分项目所在高校,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办学能力,在与外方及港澳台合作单位就招生方案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开展招生工作。参与此次招生的有北京、浙江、广东等 19 个省市的约 90 个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 年 09 月 24 日 第 08 版)

知乎用户 棕榈大道​ 发表

4% 这个数据,有很多值得存疑的地方。

众所周知,QS 是一所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鼓励留学是他们一贯主张。

近十年,QS 的市场开拓部门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大陆。我有一个认识的朋友,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 QS 供职,她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游说中国各高校,积极与 QS 合作,大力发展国际教育事业。

因此,这样的调查机构立场本身很鲜明,那所样本选择时是否会有倾向性?这一点是存疑的。

其次,官方发布的消息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留学生样本的具体数量。这本身就不够严谨。

再者,报告调查时间是今年上半年,而众所周知,那时候中国抗疫是重点,同时欧美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新冠疫情的严重性。所以,在该段时间内进行的调查,具有一定片面性,无法全部反映真实意愿。

最后,对于 4%,我的理解是这部分人完全放弃了留学计划,哪怕新冠疫苗出来全民接种之后,也不打算去留学了。这其实有些绝对,因为谁都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其实,新冠疫情下,选择留学或放弃留学都可以理解,不用特别大惊小怪。

切入正题,为啥不放弃留学呢。

首先,前期沉没成本过高。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是 “沉没成本”,就是为某件事投入的不可回收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财力等。

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有的家庭给孩子的规划一开始就是出国。所以,他们会让孩子读国际幼儿园,民办小学,外语学校初中,然后大概率高中就直接出国了。

这一类的孩子,几乎没有在中国义务教育的体系里待过,家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规划留学,如果一时放弃,明知道前路凶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投入。

还有呢就是,虽然疫情严重,大家都在 Zoom University,但我们总体来说对全球抗疫形势是充满信心的。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研发新冠疫苗,趋势良好,如果同心协力,年底前疫苗试验成功,明年大规模推广,疫情控制还是积极向好的。

即使疫苗没有问世,但目前国内应对疫情的经验证明,新冠疫情是可以被战胜的,只有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自己注意防护等等。所以,疫情已经没有想象得那么恐怖。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留学是有其必要性的。

“经济全球化”和 “地球村” 是不可逆的趋势。想要完成自己 “国际化” 的过程,留学是一条必要且必须的道路。

留学经历,可以让你近距离接触多种族多文化交融的生存过程,可以直观了解地球村其他地方的国家里,人们的所思所感所想,不求认同,但求理解。

同时,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佳的熔炉,很多中国学生从小习惯了 “填鸭式” 教育,当久了好学生乖宝宝,然后到了国外,也努力学习用功读书,再然后 “哐当” 一下,发现绩点并不令人满意。这时候,才会真正的反思。

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都是留学经历给予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无法被国际学校或者其他一些方法替代。

也正是这种无可替代性,才会加深留学必要性的认同,才会有那么多父母执意送孩子出国留学。

当然呢还有一些人,那是完全的被动选择。

有一类孩子,在国内没有办法获得更好学业前途。他们或者因为学习习惯不行,或者因为不适应教学方式,又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总之就是学习成绩不够好。我并不觉得学习成绩不够好就说明这个人不够好脑子不够聪明。

目前,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普通高中升学率都不到 50%。这意味着,有近 50% 的孩子读不了普高,也就上不了大学。面对这种情况,出国 “镀金” 是最好的选择,换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没准孩子就能学进去就能适应了。

所以,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出国留学是最后 “救命稻草”,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轻易放弃。

我一个同事家闺女,上的是北京东城区某 top 级小学,到 5 年级孩子在班里都是倒数。不是孩子不努力,是不知道怎么努力。我同事自己有过 10 年的留学经验,所以在孩子 4 年级的时候觉得情况不对,果断选择办留学,自己把工作辞掉陪读。后来,孩子申请到了华盛顿一所不错的公立初中读书,仅仅一年就拿到了校长奖学金,还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街舞社,整个和在北京换了一个人。

可能对于很多学霸来说,留学只是其中一个选择,即使不留学,也能考上很不错的学校。

我高中有个同学就是这样。她平时稳稳排名年级前十,高考和出国两手准备。当时她申请英国,圣诞节之前就拿到了 UCL 的录取,后来觉得英国离家太远,还是在国内读吧,于是又专心复习高考。最后高考考上的华东师范。

这种学生,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后路。

还有一种,是属于家里给留足了后路。我有一个同学,她是学艺术的,高中一直想申请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后来没去成,她爸就让她转学到某艺术类院校附中,相当于晚一年高考,然后顺利考取了。当然,这种拼爹拼自己,不是谁都能拼的。

那么那些没什么后路,或者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退路的学生,当然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这个答案下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真的是把把辛酸泪,请大家给他们多一点爱吧。

作为一个长期身处留学圈子的人,我想聊聊身边众生相。

疫情期间,我身边的大部分定居国外,或者留学国外的人,都纷纷根据自己现实情况做出了选择。

譬如说,无论如何都要回国型。

父亲同事家女儿在美国读书,果断中断学业回国,申请休学一年。她爸就一直在说,生命安全最重要,没学历就没学历了,大不了后面再补。

前同事,跟着富豪老公移民美国,前年拿到了美国籍。但自从疫情开始,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回国。因为目前没办法取得中国签证,只能在美国待着,心惊胆战,因为种族主义特别严重,她住的社区前些日子还发生了枪击案,特别吓人。所以她准备明年回上海,带孩子读国际学校。

还有观望型:

朋友家孩子在某准一线城市最负盛名的外国语学校读高一,预计后年出国读本科。这个学校每年高考人数差不过个位数,绝大多数都出国或者保送国内外语类高校。因为疫情,她目前处于观望状态,让孩子所有留学准备都在准备着,但国内各种考试也不放弃,看大形势再做决定。

更多的是随遇而安型:

发小在安娜堡读博,目前没有回国打算,而且准备一直在美国发展,他媳妇儿在杜克大学读博,也差不多同时毕业,两人都准备在美国某个教职,说到不回国的原因,他说因为 “一线城市房子买不起”。

总之呢,虽然我是做留学的,但我不鼓吹留学,也没有必要。之前很多人骂我说机构又在骗人去留学了,我心想现在人很难骗的好吗,何况每年出去留学的人那么多,我们公司一年才辅导多少啊,这个市场不会因为我一家之言就扩大的。

想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真诚的建议大家:

1. 有自己判断,不人云亦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要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现实情况,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出最优选择。

2. 既然选择了,不要后悔。没有人有 “后眼”,对所有人来说,前路都是黑的。所以,不要因为别人回国在大厂赚得盆满钵满而羡慕,也不要因为别人留在国外好山好水好空气而感叹,你的选择就是对自己负责,人生没有后悔路。

3. 无论哪种选择,只要自己好好努力,都会有好的回报。调整心态很重要,千万不要攀比千万不要攀比千万不要攀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其实,无论在回国与否,竞争都存在,烦恼也都存在,所以调整好心态,好好努力就行。

4. 安全第一,健康第一,不要勉强。任何选择都有风险,但是一定要客观评估风险。人生在世,安全第一,健康第一,不要勉强自己做出任何选择。

知乎用户 燃点学院​ 发表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站 2020 年 3 月 25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仅中国大陆出国留学人数,达到 66.2 万。
1. 从庞大的数字可以推测,出国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通过走出中国,放眼更大的国际舞台。今年中国教育在改革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从幼儿园 / 小学到大学,每年都有不同的方案投入其中。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教育多元的重要性,出国读书成为了莘莘学子们增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的选项。
2. 准备过留学或者正在准备的同学都知道,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夜之间就可以准备到位的。很多小伙伴都是提前 2-3 年已经开始留学计划:考托福雅思、冲校内成绩、参加社团活动、找对应实习等提高自己的学术和活动背景。而疫情的突然来访和爆发却打乱了大家的步伐:出不出国?成为了各位留学生 “头大” 的选项。既然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年龄、学历等),大部分人仍然坚持留学。
3. 大部分留学生对于国际控制疫情抱有积极态度。

知乎用户 安好心 发表

更新:

我刚随便搜了一下。

题目的这个 4%,大概是说 QS 的最新报告,我懒得打开那个读的特别慢的官网。

我就随便贴个一般都把 “仅 4%中国学生放弃留学!” 这几个字放在标题里的文章吧。

由于 COVID-19 疫情期间各大高校都面临着国际生招募的困难,QS 就当下情况向全球近 30000 多名准留学生开展了调研,分析了疫情对国际留学生心态与决策的影响。
57% 留学生计划受疫情影响
QS 此次全球调查的范围主要针对来自中国、欧盟、印度和北美的留学生。
当他们被问及留学计划是否受疫情影响时, 有 57% 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的计划受到了影响。尤其是 2-3 月,受影响人数激增。
中国留学生表示受影响的百分比最高,占到 66%。
确定取消留学计划的只有 7%
QS 询问了具体的影响,例如他们是否希望推迟或推迟他们的学业,决定在另一个国家学习,不再计划留学等。
47% 的受访者打算推迟留学,13% 的受访者打算出国留学,仅 7% 的受访者不再想出国留学, 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不到一成。 中国留学生决定放弃留学的更是仅占 4%。[1]

推迟,观望,当然是正常操作。因为观望这个动作本就不耽误大部分的正常生活。

中国承认受影响的人,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决定观望的,是低于平均水平的。

这是很正常的数据,决定中断计划的比例比起承认受影响很低,那只能说明投入了太多,教育对未来太重要。没说要反向跑毒。反而看全了这组数据,我们更怕毒,中断计划损失也更大。

这种稿件都能看出问题,我就不必找官网了,这么多字都写完了还没打开 QS 呢。


以下是原答案:

我不知道是哪来的数据,没头没尾就一个 4%。

首先,我是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不愿意放弃留学计划的。因为留学之前有着深度的准备过程,更不要说那些国际班的学生都丧失了高考的能力,已经孤注一掷把未来留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那是青春,那不是家里剩多少钱能解决的事。

所以我常说,特朗普一惊一乍式的对留学生的升学稳定性做出攻击,是对留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破坏性的。因为这不是买东西,留学生的每一天前面铺垫着长期的深度准备,后面连着遥远的职业规划。法律也许会尽力保护学生,但经不住突发状况折腾,疫情,政治,种族,每一项都很让人头疼。这绝非是留学生们迟钝,而是沉付出了太多。

留学生放弃计划的人数确实是小于预期的,这不假。

但这个数据……. 我不知道怎么统计的。有些计划是藏在心里的,让他们主动说出一个自己放弃的计划,这统计方式很诡异。一个计划暗自生灭,真的可以用问卷统计下来么?

我认识的做留学咨询的大佬可不觉得这行没受影响,他们做咨询通常是和学生的留学计划同步的。甚至全程参与这个计划,就是他们的工作。而他表示现在比较头疼的,早就不是学生了,而是家长。现在大部分家长根本不问你学校怎么样,直接问你政治环境,疫情防控。咨询的客户里,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家长关心学习本身了。

最后真的是父母直接提孩子取消计划,那才是出钱的人。然而孩子自己表示出一个 4%….. 这……. 机构多希望这钱是孩子自己出啊。今年出入境相关的机构,据说人员流失(包括裁员)是 50%,出入境业务受波及的机构是 95%,数据可能不准确,是北京行业协会会长今年 9 月份在行业峰会上说的。具体到留学行业,2-3 月崩溃的小机构很多,大机构也面临艰难困境,外面的消息报喜不报忧,报忧不报数,确实还有一定的咨询量。然而他们倒闭的,辞职的….. 这行业不要太多。

如果留学行业只损失 4%……2020 年算是好行业了。少部分人发出更大的声响制造出来的信息,可以是一种心声,但也会是一种噪音。我们用心去理解时,那就是心声。我们拿过来判断现实时,那就是噪音了。

没办法,用脚投票(用钱投票)总比问一些人自己在没人看见的角落里是否有一些念头暗自生灭要更有参考性。

学生有一种付出青春不想辜负的执着,但是家长对此略微顿感,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可能要看着子女远赴海外而自己帮不上忙,并且每天看着疫情和时政新闻提心吊胆。所以他们通常作为出钱人,会严重左右这个计划。他们反而会觉得钱不是事儿,而计划出国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很有出息的,花父母钱的时候,这份损失会不自觉计入自己头上。

所以你问他要不要放弃这个计划,很难得到放弃的答案。我们一直被教育不要轻言放弃,这很正常。但客观上导致多少人放弃呢?这要看哀鸿遍野的留学机构和海外院校了。

参考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694678748428360&wfr=spider&for=pc

知乎用户 rq cen 发表

看完自己的回答不禁回忆起了当年刷 GRE 的分析写作的手感

这个数据的基本情况都没有说明,结论有很大歧义。

4%的基数究竟是全体大学生?还是原本已经决定要留学的大学生?还是国际班的中学生?

如果是对全体大学生抽样,本来会考虑留学的大学生比例都不一定有 10%(粗略瞎估计),那这个 4% 其实很高了,相当于 40% 原本打算留学的学生都放弃了。

如果是对原本决定留学的大学生抽样,即便是和平年代和健康年代,会中途放弃留学的比例八成都不止 4%,这个数字低到不真实。

根据对认识的学弟学妹的了解,今年申请出国的比例比往年明显低许多。因此这个调查很可能就是一拍脑袋,在网上或者线下随机找一群大学生,问:“你今年有放弃留学计划吗?A. 有 B. 没”。那些原本就不打算出国的学生,根本就没的放弃只能选 “没”,于是整个比例看上去就很低了。

甚至如果调查对象是国际班的中学生,他们花了十几年学习备考的 SAT、托福、活动等指标跟高考完全不是一个套路,放弃留学直接等于不念大学,4%的低比例还算说得通。

知乎用户 陈健坤 发表

我妈就是大学教授,她已经劝过我 N 次了,这是我的回复:

“我的领域(社会计算)里,南大的青年长江陈云松发过的最好的期刊叫做 social networks, 美国一线大佬的博士我见过有发过一作 Nature 的,有发过一作 science 的,有一批能发子刊的。

我留学中忍受的孤单寂寞,不是为了和陈云松们一起喝咖啡的。

“鬼门今日功劳了, 好去临江醉一场”

这是国内大二的时候了解到的社会计算大佬

在国内社会学 A 的学校最好期刊是 social networks 就能评上青年长江

这是我大二的时候了解到的社会计算大佬

拿他和领域元老比确实是不对等比较、即使两个人年纪相仿。我们现在后退一下,这是比陈云松小 10 岁的电子科大教授吕琳媛:

“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Physics Report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谷歌学术引用万余次”

我们再后退一步、这是一个土博:

青年长江,领域杰出学者陈云松发表期刊甚至跟土博相比都有明显差距,而这个两个学者名义上是一个领域的。

我参加过陈云松的讲座,提问题,但被无视。我大二上的第一门社会学的课介绍到了 duncan Watts 。他受邀请回康奈尔和学生互动一节课。课结束后已经晚上 10 点了,彼时什么都不知道的我单纯凭借着对他的著作的兴趣去和他聊了十分钟。这个领域元老,Networks 研究发在 PRL,Nature,Science,社科顶刊的杰出教授很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还给我的书签名,鼓励我继续探索这个领域。虽然科研上差距明显(谷歌引用 173:100956, 期刊完全没可比性)但陈云松和瓦茨年纪相仿。这门课的授课老师 Michael macy 自己也是社会计算大佬,18 年以来发过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human behavior

**我自己的领域而言,这些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美国一线大佬对待学生的态度的差距可能要大于科研上的能力差距。除了陈云松,**清华社会学的几个同学也告诉我清华的罗家德不搭理自己系的本科生。美国的一线大佬,我自己当面聊过的 duncan watts, Michael macy 和 David lazer 都是很尊重学生,没摆架子。后两位在 18 年被 science 做评审员,各自专业(社会学,政治)的先例。有一次 watts 回康奈尔分享,watts 的博导,院士斯托加茨自己坐在后边的小椅子上。我坐前边给他让座被拒绝,他觉得他只是个听众,学生来上课应该坐前边好座位上。Macy 会耐心听什么基础都没有的本科生的想法,并且鼓励做下去。忙不是对待学生态度差的借口。当时我室友国内交换的跟他做了一年,罗家德听闻后主动加他微信。

有些专业领域国内美国没区别,有些专业老师的风气很朴素,但有些研究领域天差地别。我本人打算读博后回国找教职,那个时候国内的理科院系应该也发展出容纳我们领域的专业了,比如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交叉学科研究院等等。

最后附上我写的专业劝退

[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5144561/answer/1216685922)

我的社会学劝退回答多次被折叠,其中至少两次说是关于南大的部分敏感,而我只不过是搬运了一下 CV 和别人对比了一下。至于被折叠的原因嘛,大家自己想想。

更新:

1。有知友提到大佬不回邮件。是的,大佬确实不会回你的所有邮件而且回复的话也简短。但是 1。你说明来意约他时间他会尽量安排 2。跟他交流时你能感受到他是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在对待一个新的科研工作者,在认真听你的想法并且给出建议的

2。关于美国教授也有不尊重人,卡学生的事情,康奈尔社会学系也这样。做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摆架子无视本科生跟国内的如出一辙,所以我直接写专业劝退开地图炮了

3。妈妈:“你写的这些回答,专业劝退,你是不打算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吧?”

“我知道以后我会打交道的学者对这群圈地自萌,自嗨的社会学教授啥态度。甚至还有杰出教授给我的专业劝退文章点赞来着”

4。妈妈:“别指名道姓啊”

“陈云松老师以及别的社会学教授教会了我不需要尊重科研能力不行的人。我现学现用了”

5。妈妈:“社会学会发展起来的啊”

“一个 45 岁的青年长江最好期刊是 social networks。社会学出身的 Michael 18 年以来发过 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human behavior。等陈云松,梁玉成赶上美国一线教授的水平的时候,北京动物园的猴子都进化成人了”

6。简单说一下国内社会计算的发展。

理科院系出身的有北师大系统科学,中科院数学,经济,C9 里数学,物理、计算机出身的学者。我文章开头提到过美国大佬的博士发一作 Nature,他本科北大数院的。这些学者发过各种顶刊,但是全职做社会计算的不多。这个群体里的博士,教授有给我回答点赞的。

社科院系出身的,比如社会学里的这些人。科研水平想必大家也看到了。我并不无畏。我知道踩这些社会学的人没有后果我才这么写的

7。马学体系下:

朋友们好啊我是浑元形意掌门人陈保国。刚才有个朋友问我陈老师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怎么回事,给我发了一几张截图,我一看!嗷!原来是佐田,有个年轻人质疑我学术能力。传统社会学研究以发到为止。不能深究期刊质量。我说小伙子你不讲学德你不懂。

陈老师对不对不起,我不懂规矩。啊,我是… 他说他是乱打的,他可不是乱挂人的啊,期刊对比,领域内比较,训练有素,后来他说他做过三四年科研,啊,看来是油备而来!这个年轻人不讲学德,来对比,来偷袭,我四十五岁的老同志,这好吗?这不好,我劝这位年轻人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聪明,小聪明,啊,呃… 学界要以和为贵,要讲学德,不要搞窝里斗,谢谢朋友们!

知乎用户 如是青山俏 发表

我今年十八岁,不去读大学难道回老家放牛??高中三年我花了多少心血在标化考试和各种比赛志愿者夏校上面?因为一场疫情就选择转身把钱砸进另一个无底洞?我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的,我做不到。

我也不是美本申请者,和我叨叨中美关系的消停一下吧。

我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发现很多人质疑第四点。把看法再说详细一点。

“疫情会过去” 这点应该没人反对吧?关于 “国家关系总会变好”,再我看来,疫情之后虽然面临地缘政治的各种变化,特别是中外关系在政治、外交、贸易等各方面的摩擦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文化、教育的交流是不会断的。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大家会思考问题,世界的和平,世界未来可持续的发展,都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沟通、交流、合作,这是一个大趋势。

二战时期国家形势更紧张,不也有 “留学生” 的存在吗?


利益相关:国际高中毕业生

观点仅代表个人

  1. 国际高中毕业去参加高考就是送人头。我们没有学过他们的教材。但如果直接让我们把成绩换算成高考分数入学,怕是会被骂上热搜。(补充:有人说国内高校可以凭一定排名内的国外大学的 offer 入学,但我没有申请不太清楚是不是真的。)
  2. 自己努力了三四年换来的成绩和背景,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花了那么多钱考 AP 托福 ACT 申请夏校参加比赛…… 难道要我随随便便转身把钱砸进另一个无底洞吗?
  3. 疫情和国家关系总会变好的,不可能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放弃。
  4. 名校永远是名校,就算关系破裂了含金量也不会变低。不得不承认哈耶普斯麻就是很强。

暂时就能想到这么多了

知乎用户 Orca 是只鲸​ 发表

作为升学指导我来说我遇见的情况。

我在学校和校外遇到的学生从初二、初三到高三都有。仅仅说一线城市国际高中本科留学的情况,大概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只有 4% 的学生放弃留学。

不放弃留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留学是个长期准备的过程, 选择本科留学:绝大多数人不是从高二高三开始准备留学。越来越多的孩子是从初中甚至是小学就开始准备进入这条赛道了,而且一旦进入这条赛道再想转回公立高考体系会非常困难。为什么呢?首先是,语言考试(托福 iBT / 雅思 / 多领国)以及标准化学业考试(A-Level,IB,AP,SAT)都需要从初三 / 高一之前就开始准备了。一般要出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语言课程。

**说实话,如果不这么从初中开始备考语言,高三前托福上 100 分 / 雅思上 7 分其实很难(对于大多数来说,语言考试就是这么难)。**为了备考语言,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初中就开始系统性准备,同时为了节省时间战略性放弃中考。当然,也有学霸小朋友中考和语言都牛的,但大多数学生做不到两者兼顾。

2. 很多学生因为客观原因无法高考(对,我说的就是户籍),那上大学的唯一明路就是出国。我接触很多在北京的家庭都没有北京户籍,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到了高中要么回老家,要么在北京念国际高中,然后出国留学。孩子在北京上了 9 年义务教育,根本没办法和老家千军万马杀红了眼的做题家们比考试。

只剩出国一条道了;

3. **很多学生在国内考不上好学校,但去美国可以。**我们这里能去美国的学生不少真的无法考上 211 985,甚至普通本科也没可能,但他们只要语言考试托福过了 75,就基本有美国 100 名左右大学去了。上了 85 基本上美利坚大学或者乔治华盛顿大学或者是密歇根州立这样学校就会收他们。所以家里有点积蓄,且知道孩子即使进得了普高也考不上大学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去出国这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

以上是三个主要原因。无论从孩子角度还是从父母家庭角度,从中学改换赛道会非常难。在留学的路上奋斗了那么多年,or/and 花了那么多钱,沉没成本会很高。不到万不得已,家庭是不会放弃出国的选择的。

个别我见到不出国的有两类:1. 经济状况出问题;2. 孩子实在是学习太差了


至于硕士留学为什么要去?

现在工作好找么???!上个学还能缓一缓

知乎用户 韩东燃​ 发表

调查数据有问题,或者说被调查群体有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的留学中介机构朋友们早已经找到我谈转行的事情,这个行业已经出了问题了。

有些人,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或者说箭飞出去一半,想停也停不下来,所以当下很多人硬着头皮也还是要上。

至于那些还没拔箭的朋友们,很多已经在考虑其他方案了。

4% 那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的数字可不是这么点儿。

知乎用户 排骨 发表

不知道哪个国家,但如果是日本的话肯定不止。事实上我们也会建议,未来的几年可能不像前几年那么宽松了,日本考大学又难考,不如国内读完本科再去日本读研比较好。

当然,这个不算放弃留学计划,只是暂缓。能让中国学生放弃留学计划的要么是经济问题,要么是内卷化解决。

知乎用户 小兔 发表

止损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便最优秀的交易员,止损也是一件需要用真金白银训练的事情。因为止损意味着要彻底放弃侥幸心理,时刻接受现实对你左右扇耳光。

但是止损有一个好处:让你在灾难中活下去。

如今的外国尤其是美国,是不是可以侥幸赌一下,就看各位自己的判断了。

知乎用户 江睿谨 发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趋势不会断崖式下跌的,原有的惯性跟宣传还会继续存在。

至于结果会怎么样,等时间判断呗。

看趋势,不要看某个时刻的横截面。

知乎用户 令狐冲 发表

因为放弃的成本太高。

国内的高考路线和国外的留学路线,根本就是不同的两条路。你越早开始留学准备,越没有回头路。

大多数留学生,都有很漫长的留学准备。

举个例子,这些年越来越庞大的国际高中,甚至是国际初中、国际小学。你如果从小接受的是这个教育体系,你其实只能走留学路线。一来你已经走不了高考路径,二来那自小庞大的投资岂不成泡影?

能够选择放弃的,其实是那些国内大学准备出去读研的,这批人倒是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未来几年,家长在教育选择上,可能会越来越慎重,并不是说留学就一定好。今年那些中外合资大学的寒潮就是一个征兆。

未来,文凭的价值会越来越小,至少不如硬资源来的管用。教育会越来越回归他的本源,大家还是各就各位的好,更不要有弯道超车的取巧。

出口转内销的伟大时代差不多过去了。

知乎用户 泓三宝 发表

2021 届毕业生,别说是疫情了,就算是战乱,我都愿意等国际局势稳定。

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业深造和学术水平,

就是累了,不想在国内读下去了。

国内安定吗?身体是安全了,可是精神上却是加倍焦虑了。

一、

2020.7.25

拿到了自己大学三年的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名,四六级均 600 分左右

同时收到了浙大某教授的邀请,不出意外可能就在浙大继续读下去了吧。

可是自己从大二开始就不想在国内读研了,

夏令营也只是佛系报名一下,可能觉得自己这个成绩不报名夏令营可惜了吧。

二、

2020.9.3

放弃了学院的保研名额,保研材料甚至都没有准备过,

没有任何老师问我原因,也还好没问我,不然我肯定会怼回去

我感觉整个学院都散发着一股腐败的气息,和最近学校到处在修的路一样破败不堪
对学院的厌恶甚至可以让我放弃自己曾经想追求的东西
对一个学校的失望,是可以让一个人对整个国家失望的,
不想再在国内待下去了

卷,大家都太快了

三、

2020.9.20

开始在 BOSS 直聘上面找工作了,毕竟很快就要成为社畜了,

无奈学院开了一堆可有可无的必修课,一周四天满课,

找不到实习,只能做做兼职,

本专业的工作就是一个笑话,

大学期间拿到了一堆互联网 + 之类的市赛奖项,无奈在社会上人家不认可

还好自己英语不错,拿到了两家还不错的教育机构的 offer,

嘿嘿,面试果然就是要自信

无论如何,先赚钱以后才有机会做喜欢的事情

四、

2020.10.15

身边朋友一个个都晒了一下保研去处

果不其然,身边的人都很优秀,如果自己没放弃的话,

可能和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校友

身边人问我,你焦虑嘛?

其实我早就想好了,人生并不是一定要你追我赶,我想停下来一阵子,我想要先工作一阵子,在出国读研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做一下义工之类的,毕竟我以前每年假期都会做义工!

报名了健身房,开始学习跳舞,好喜欢这种感觉。

五、

2020.10.19

上课前,同学开始聊自己以后的方向

听同学在互联网公司做的好开心啊,

我也想要这样的机会啊,如果在以前我肯定会努力挤进去

现在其实也想,

不过好像研究生文凭是敲门砖。

都随缘了,大厂要不要我,就看安排吧。

六、

2020.10.20

在软件上随机交友,

认识了以为还不错的大叔,

我们在上海南站附近聊了一会儿,

大叔和我说,

无论怎样,只要想要在上海留下去
研究生就是敲门砖,顺便对我放弃保研这件事情感到可惜

是啊,可能还是太理想了吧

七、

2020.10.21

和毕设导师第一次见面,

要开始做毕设了,

毕设导师说,

可以休息一两年,但是记住,
在国内年龄很重要

差点忘记了这一点,人才溢出的时候,

都开始拼年轻力壮了。

导师说国外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慢慢回国了,

其实只要过得开心,我在国外开心的当服务员又何妨呢,

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八、

这个百分之四的数据真实不真实我倒一点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不是欧洲分裂,社会动荡,校园倒闭,核爆炸之类的
我都愿意等。

在这种焦虑面前,总感觉生命并没有多珍贵。

每次有人问我,你想想你 30 年以后,

其实我没想过这么久以后的人生,我不是一个惜命的人,

但是我倒是蛮乐观的,焦虑也只在网上抒发一下,

现实中认识我的话,

肯定看不出来我有这么多的情绪。


仅以此段文字回复大家的好意:

期间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的鼓励也好,阴阳怪气也好,嫌弃吐槽也好,大多数评论我都有看过,先谢谢大家的关注。

一、

记得马薇薇曾经说过一句话

什么是选择,一个对的,一个错的,那不叫选择,因为只有傻 X 才会选那个错的。两个都是对的,那不怕选择,选哪个都很爽。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什么,两个都是错的,这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误带给我们的代价。

我的选择很简单,就是放弃保研,缓个一年在出国深造。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在国内继续读研究生,我可能会很后悔,失去的那些机会和锻炼我可能背负不了。谁不想要出去看看啊。

改编一下莎士比亚的话

Not that I love China less, but that I love the world more.

二、

我不是一个喜欢散发负能量的人,

但是我想让别人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就是有一些选择很让人觉得无厘头,请大家理解和包容

知乎上太多那种,从双非之类的逆袭北大的文章了,那些保研到华五的也一堆一堆的

他们的评论区就是清一色的 “大佬,带带我” 之类的

负能量的文章看了会焦虑嘛,

会!

那正能量的文章看了会焦虑嘛?

也会!

三、

我也没有通篇在鼓吹国外的月亮多圆,

端盘子也只是象征一种体力劳动。

我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出国了,每年断断续续回来几个月,现在疫情期间也没咋回来

我用了我妈的支付宝还被公安打电话联系了,生怕我妈回来了。

我妈会和我说国外的情况,被枪支顶着脑袋的事情也偶尔发生。

但是我妈妈还是和我说,

她老了以后像要在地中海附近定居。

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国外也不过如此,
也有人会认为国外很适合他们。

不过前提都是,我自己亲身体验过,而不是外人和我说到

“去了你也会发现不过如此,歧视啊啥问题的”


2020/12/14

诶,忽然一个多月的回答又火了起来

那我说说我的近况吧

最近秋招拿了几个 offer,还都不错(校平均薪资以上),

和 HR 谈了几轮以后开始确定签三方了

和辅导员聊天发现我是今年本科生就业中

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走的秋招的同学,

现在又快放假了,

估计大多数同学都要走春招了,不过其实对就业市场这一块我还是不大了解~

现在有了公司和就业兜底,也不大焦虑了

不过大四一年确实容易焦虑,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开始长痘黑眼圈脱发的

学会与焦虑共存咯~

此致

三宝

知乎用户 北欧留学教父​ 发表

这个问题居然上热搜了,想必当下的留学趋势,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作为从业者,我们这个行业饱受诟病,留学中介突出一个谎话连篇,

比如这个所谓的仅仅 4% 中国学生选择不出国,

说白了就是从业者鼓捣出来,给大家增强信心的假消息。

原回答的内容我给大家指出了 3 条不成熟的结论,

绝大多数朋友还是能比较接受的。

评论区很热闹,既有 top 10 的学生 “自曝家丑”,也有未出国的朋友为留学生 “捍卫尊严”,非逼在下举出 top 100 的野鸡。

这就是当下越来越 “两极化” 的留学世界:

  • 本就优秀的朋友仍然在苦苦追寻,
  • 怀揣留学梦的朋友忍不住质疑过来人的 “苦口婆心”。

留学价值降低,根源就是读书这件事的价值在降低,

国际关系恶化是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我们当然没必要过度悲观,用一个乐观的状态去面对问题,未尝不可。

但是问题有时候已经火烧眉毛,就没必要再自欺欺人了。

我是做留学工作的,但是我个人一直强调 “留学劝退”,因为:

  • 做留学赚钱本来可以不寒碜,我只不过想站着把钱挣了。
  • 而且,我想站着把钱挣了,不代表我个人道德水平高,单纯是因为我的跪姿不够专业。
  • 我劝退的群体本身就对于留学的期望值太高,我个人觉得留学就是一种读书方式,无非多花点钱和精力的事,并不值得大家上纲上线秀优越。
  • 评论区有美本美研的朋友坐不住了,第一,北欧也解决不了大家的问题,北欧的问题也很大;第二,你们去任何国家,和我个人没有任何关系,大家萍水相逢,不过也没有必要走向对立。
  • “只有较为优秀的人才,才值得去留学 “,
    这句话大家可以细品。这个趋势对于行业,对于我们大众,都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行业的营收面越来越窄;个人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垂直和单一。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当下的时代。不疯魔不成活。

—————————— 以下是原回答 ———————————

我虽然是做留学的,但是屁股不能歪。

甭管有没有疫情,留学的热潮都已经过去了,在很多问题下我都强调过:

很多短期问题看似是疫情带来的,实则,疫情只不过是让社会进程加速了:

  • 95% 的留学机构商业模式不行,因为时代变了,信任媒介变了,岁月静好的背后,藏不住蝇营狗苟。
  • 80% 的留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原因无他,卷。

作为从业者,如果连这基本的判断和认识都没有,还在鼓吹留学好,完全不顾学生 “安危”,天天不知道从哪里搞个报告,来分析疫情对于留学“没影响“ 或是” 影响甚微“,真的挺没劲。

现在随便翻开一个留学机构的公众号,各种长篇大论,解释

  • “疫情下为什么要留学?”
  • “疫情下留学可以弯道超车!”
  • “只有 1%、2%、3%、N%(N 小于等于 5) 选择放弃留学!”

如果留学市场还很好,那解释这些干什么?如果留学市场已经不行了,那骗自己骗学员干什么?

结论 1:国际高中生真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留学。
趋势:未来 90% 的国际高中会迅速没落。顶尖国际高中会成为某些小资产阶级后代的一种受教育符号,但是脱离群众路线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结论 2:顶尖本科学员或选择全奖出国或者名校保研;中等水平本科生,考研压力大,出国也会纠结。
趋势:大学毕业生会出现体脑倒挂,两极分化。部分靠着留学生养的野鸡大学 (哪怕是 QS 前 100、前 50、前 30、前 N),会进一步降低招生门槛,从而继续削弱“普通留学生” 的学术口碑和学历含金量。

结论 3:留学这件事,会慢慢回归到最初的起点,只有较为优秀的人才,才值得去留学 (逃避内卷也好;获得更多科研资源也罢)。同时这部分群体,会慢慢反哺我们的高校系统,会持续加强结论 2 的趋势。

知乎用户 看星空的仓鼠​ 发表

放弃留学计划,又能怎么样?谁来解决他们的继续读书之路和未来的出路?( ̄∇ ̄)

不提内卷,就说一个事儿,本仓鼠年初二三月份那会儿拜访一学姐,在美帝认识的,现在在帝都某国际学校当教务主任,一见面就跟本仓鼠说:

孩子们都急疯了,想出国,路给堵上了。

本仓鼠说那就暂时回到高中先念着,说不定能一咬牙考个预科?话音刚落差点挨学姐一嘴巴子 ( ̄∇ ̄)

“他们已经长期接受出国留学教育模式,让他们再回去读国内高中已经不可能了!他们争不过做题家的!”

本仓鼠唯有叹气,就是这么个现状,正面出不去,又不能断了读书之路,想到那个让半途回国的留学生去高职院校的官僚,实际上那是为数不多的强行接续学生学习过程的下策 ( ̄∇ ̄)

“那,美帝肯定是够呛了,英国人快满了,澳洲又有限制,不如让他们去本子的院校呆呆?好像很多有名的本子院校校园里都讲英语的……”

测测看你适合去日本留学吗

然后本仓鼠再次险些被打,从英语系国家直接跳到日语系国家,即使学姐不动手,那些家长在背过气之前也得活撕了本仓鼠╮( ̄▽ ̄"")╭

最后,只好给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祝福,才不至于打起来 (。・ω・。)ノ

看到这儿,各位想必也明白了,除了留学(尤其是去英语系国家)这一条路,学生们真的无路可走,而且在众多国外大学 “善意” 地开放网课之后,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留学计划呢?

当然某位上网课的学生表示,晚上 10 点开课,凌晨两点半下课,第二天早上十点还得准时到打工地点,真是酸爽啊!(⁎⁍̴̛ᴗ⁍̴̛⁎)

人(鼠)生不易,多担待担待~

知乎用户 李乐贤​ 发表

NO JUDGE,这是个选择,也不一定是不好的选择。10%-30%=4%?

(核心观点在:最后)

虽然不知道这个 4% 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不过放弃留学计划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国际局势和疫情多半是个借口(自己本来也没想去,大概率是家里逼着去的,不去也罢)。凡事都有正反面,之前一直都在说留学这里好,那里好。很少有一个问题能讨论一下留学哪里不好。

特别是在现在,中国大陆已经不是各种落后的旧社会了,**很多领域的实践确实是走在世界前列。**比如,在国内做工程类项目,一个超大体量的开发和巨构,除去短暂扯皮的时间,造起来的速度可能是欧美国家的一倍。或者接近生活一点,很多海归人员摆脱了每个月用支票付账,直接刷脸支付。点外卖可以实时看到骑手和快递的位置,多少还是有些激动的……

那么,对于放弃留学计划,(在不耍废,依然努力学习工作的情况下)可能获得的是什么?

(一)不间断积累的优质人脉

从我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经验上来看,如果想要做一件相对比较大的事情,需要有意无意的积累相关的人脉资源,而且这种聚集性很重要。每个行业都是一座山头,知道如何运作一个生意和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

在事业中期的长时间留学在这期间可能会是一个隔板;我有一个理论:**如果你离开一个地方超过五年,那么你在这个地方的人脉基本就断了。**社交和关系的核心是高频交流,虽然互联网可以很大程度弥补,但是如果不在这个地方开展业务或者生活了,大家也就是吹吹水的关系罢了。比如毕业就移民澳洲和加拿大的同学,在美国或者中国开展业务的时候你是不会想到他们的…… 最多也就是朋友圈点赞之交。

如果有一天他们在澳洲和加拿大生活无聊想要回美国或者中国,把断掉的人脉一个个续上是非常困难的,很有可能那些 “老朋友” 已经不在同一个事业阶段,纷纷 move on 了。

所以放弃留学计划,在国内死磕一个行业,拜山头拜师门的优势在这里,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是人脉关系密集型,最好的打算就是在此扎根许多年。

(二)充分观察社会和市场的时间机会

在 2013-2015 年中国自媒体与社交平台流量变现的元年,我是身在美国的。身边的大部分朋友玩着 FB 和 INS,奚落着国内 “错过” 了这些小美好。殊不知国内人口基数和这几十年受教育人口的暴增对于很多新兴市场注入大量的红利,当时通过国内朋友了解到了知乎和小红书这些平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巨大的流量规模和马太效应,并且很好的整合了上下游的内容到变现。

相比那些愁于广告变现不足的海外平台,我们可能更容易察觉母语环境的社会和市场变化。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流量和网红是褒义的。

(三)职业习惯中的职人惯性

职人这个词应该是源于日本,讲的是在重复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人。从目前身处环境中不难感觉到,如果东一下西一下,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有可能跑去的另一个所谓的 “蓝海”,是别人深耕的领域。其实在留学的时间里,有很大一部分有野心和理想的朋友和同学们,因为选择很多而多方面试探,很多年也没有在一个领域深耕。

可能这一点和留不留学没关系,但是相比在国内发展的那一批人,似乎他们没有太多选择的锁定在一个行业或公司,在深耕一段时间后反而有了较强的不可取代性,和所谓的职业惯性。(辩证看待,目前我觉得还是蛮好的)

最后,问题中的这个 “仅”

我有一个学长做高等教育的留学相关业务,基本上垄断了某个细分领域的市场。从他今年的市场表现和报表看,确实今年很多人放弃留学,但是更多人开始计划留学。差不多 10% 的人放弃了留学计划,但是他的招生数量在 10 月份超过了去年;从他的数据来看,保守估计增加了 30% 的人,想要在可能经济不景气的这么几年(市场周期)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术造诣,准备下一场 battle。

所以,也没什么可评价的。成年人的世界谈得失,所谓意识形态?低谷抄底才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知乎用户 Jack Wang​ 发表

看看现在热榜排名第一的贴子,在国内 63 岁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只能娶个 38 岁的,还带着仨娃;在国外,就算在东南亚某国,这个级别的 60-80 岁的一般娶 20 岁的(户口本往高报了两岁),国内太卷,找媳妇难,出国留学还是首选。

知乎用户 群星的尽头 发表

数据存疑,尤其是看了问题日志之后感觉有留学机构浑水摸鱼的嫌疑。

不过就目前我们学校专业保研的情况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保研名额已经顺延到了 25% 左右。我对保研关注的不多,有个模糊的印象往年应该是 19%。

当然,放弃保研的不一定都是准备出国的,还有一些 dalao 以本科生身份拿到大厂核心部门的 sp offer 的。但总的来说,出国人数确实比预料的要多。考虑到美国的顺位无限后延甚至被移出选择的情况下,我感觉这个现象还是挺出乎意料的。而且甚至还有今年五月临时起意准备出国的同学。

根据有限的样本,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使面临极大的挑战,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以 996 为代表的的国内内卷现状已经让不少学生闻风丧胆,以至于即使承担极大风险,只要有希望摆脱这种现状,就已经值得部分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

甚至于… 即使今年这样的情况,在我的朋友圈里,放弃保研都成了一种风潮了。我们宿舍 6 人 6 个保研资格,放弃了 4 个。

知乎用户 彬彬留学​ 发表

出国留学目前是否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已定的留学计划是否需要取消?
留学的现状又将有什么改变?

根据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 QS 发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留学生白皮书》来看:

● 66% 中国留学生计划,受到疫情影响,并因此改变留学的计划。

在受到疫情影响的中国留学生中,确定取消留学计划的人数占比仅有 4%。

不过像日本国家在积极实施着留学利好政策和各大学的尽力支援,使得目前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仍保有着积极态度,保留留学的计划。

● 还有 6% 的中国学生决定更改留学国家。

● 48% 的中国学生打算把入学推迟到明年(2021 年)。

其实整体来看,选择打算推迟或已经推迟的留学生群体最多,一半本科生和六成研究生选择了这个延迟,那么意味着 2021 的申请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包括之前 BBC 的一项调研结果也显示,只有 1% 的中国留学生决定因疫情放弃出国计划:

且同样也出现了留学生最关注的内容,近一半的留学生关心申请截止日期的变更以及申请流程的变更,中国留学生们最关心高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且超过三成的人比较关注专业方向的选择、申请材料的撰写和奖学金。

疫情之下,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出国?难道在国内上学不香吗?

● 国内高校竞争力大:

今年 1071 万人参加高考,而今年清华大学本科计划招生 3400 人左右,北京大学本科计划招生 3700 人左右,总计 7100 人,占比 0.66%。一本的录取率也只有 18% 左右,竞争激烈程度一年比一年激烈… 而考研同样如此… 能上名校的几率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一些家长送孩子出去留学,拿海外身份,等到年龄之后可以以国际生的身份免试上国内的名校,国际生入读国内顶尖名校很简单。根据清华大学官网公布的《2020 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

招收外籍华人在内的国际学生,并采用 “申请 - 审核” 制。外籍学生只需要提交申请所需的证明文件(比如学历证书、考试成绩单、获奖证书等),待材料审核通过之后,即可直接进行面试。

这仅仅只是一方面,就像很多留学生所说那样:准备了两三年的时间,因为疫情就直接放弃自己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心里的确不甘,可以选择疫情较为稳定的国家,或者选择 gap 也是一条路。

当然疫情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扩大 STEM、护理、教育等博士招生
将发给新博士的奖学金加倍
博士生留英时间则延长至三年
推出具有永居导向的全球人才签证
STEM 博士移民+20 分,可直接申请
为优秀博士人才设立人才办公室

明年势必申请人数会增加,从目前疫情和留学申请的情况来看,英澳港新留学人数在持续增加,同样申请竞争压力也会不小,如果确定出国留学的话,建议小伙伴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充分的准备!、

这里是彬彬留学,有任何关于留学的问题,都可以留言哦~

知乎用户 法烂西之胱 发表

知乎真是越来越不行了…

稍微查一下报告很难吗?

那 4% 指的是彻底放弃一切未来的留学计划。

而且报告是 6 月的,那时候欧洲很多国家疫情看上去是在缓解呢。

延迟计划,明年再去的不算。

改变计划,例如从美国转欧洲的不算。

“其他” 也不算,“以上都不是” 也不算

只有最坚定的彻底放弃,不再考虑的,才算。

细看那继续留学的 “96%”

48% 表示要推迟,27% 表示其余都不是(None of those),15% 表示其他情况,6% 换国家

剩下的才是那 4% 表示放弃的。

那我换个角度,能不能说 0% 的中国学生决定继续留学?反正图里没继续这一项。

报告里还说,中国学生对远程教学最感兴趣。

这不是摆明了如果九月疫情不过就远程,疫情没过明年再说吗?

要都这么标题党,同一篇报告我还可以写:

“震惊,疫情过后再无留学生!”

甚至

“一半留学,一半建设祖国!现在第二波爆发悔不当初!”

再说,这样本里包不包含正在留学,碍于沉没成本只能硬着头皮回欧洲的留学生?(我这全是)

有没有包含人在欧洲,马上毕业,原本打算继续读但是放弃的留学生?(我可认识不少)

有没有包含人在美国,想尽办法交换去欧洲的留学生?

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

我知道你们焦虑,毕竟今年甚至明年都不容易开张

但是能不能也不要拿这种垃圾玩意污染我们的眼睛?

唉,想一想你们的平均素质估计这要求太高了

知乎用户 Panopath 过来人 发表

其实这个数据我觉得并不奇怪,更简单的解释是我觉得大部分准备留学的中国准留学生并不觉得这个疫情或者美国的政治问题对留学影响很大。

第一,很多中国的准留学生已经走上了留学这一条路,他们已经没有在上国内的课程体系,所以现在即使他们想取消留学的计划也已经晚了,他们再去上国内的课程准备高考已经没有时间了,可能只有少部分学生还在高一或者刚刚入读国际课程,他们还能有回头的余地。

不仅如此,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固定思维,大部分人其实是不愿意做改变的,大家都是固定思维的认为都已经做了留学这一选择,而且这样的政策和市场大环境好像暂时和我没有关系,再转换去高考,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太多了,我认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决心和毅力去做这个决定。

但是这些刚开始准备留学的学生,他们可能也会认为,暂时的政治因素和疫情的影响都是只是短暂的,在他们申请和读大学的时候应该也可以解决,而且毕竟还有很多留学国家的选择,比如英国和加拿大,因此我认为他们可能也不太担心未来几年的政策,因为他们现在还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去随机应变。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相信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会变得缓和很多,对未来还是看好的,因此没必要放弃留学计划。就拿我的高中的例子来说,今年只有一个人转去普高准备高考的,且不是因为疫情和政治的原因。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因为留学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是一门生意,是他们的收入的一部分来源。

你要放弃了就是对他们的一项损失,这部分钱还要用在他们大学建设,教师工资,各种 funding 上。

就算你想放弃,他们还会想方设法挽留你。

亲,学费部分减免,可远程学习,保证你们不挂科等等等等优惠政策。

你还放弃是把?那你根本就是还有能力高考和考研,那就管不到了。

因为留学对于很多人是刚需,对于学校也是刚需。

都这么刚了,哪有那么容易放弃?

知乎用户 蓝色龙骑兵 发表

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据。

别有用心的人会给大众出示他们想给大众造成心理暗示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是由谁如何统计出来的,谁知道?

就像西方媒体麻醉西方民众的常见手法一样。

只要涉及中国,全是含沙射影制造阴森氛围妖魔化中国。

而这种手法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用来妖魔化中国留学生,也同样好使。

中国大量民众对这种手法也同样缺乏免疫力。

知乎用户 星辰轨迹 发表

难不成你觉得就因为美国之类的西方国家反华我们就不去学习更好的知识了吗?

上个世纪初,西方看得起中国人吗?我们的人才有多少是国外学成归来的?

故步自封,井底之蛙,圈地自萌才是大忌。

也许科研存在国界,但是知识就应该是达者为师,更何况我国很多学科不像公众以为的在追赶,在反超。而是圈内人没去之前以为离得很远,去了之后感觉差的更多了。

而且有些学科实际上是应该认为没有国界的,比如物理,天文,数学等等,这些学科理应没有国界,因为它们的成果没有专利,公开透明,他们是为全人类造福的,如果你觉得存在国界,你凭啥还能看到 nature 和 science 啊。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国天文望远镜具有一定优势的主要是 lamost 和 fast,lamost 有点本事,但是它是做光谱分析的,fast 这东西公众知道的和实际的效果有出入 (只敢这么说了)。可是貌似明年韦伯就上天了 (超乎想象的红外波段分辨率)。你想想一架没有大气吸收的空间红外波段望远镜 (红外波段大气吸收率基本 100%,也就是红外波段只能空间望远镜,也就是说韦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视角观测这个宇宙),而且可以全天候 24 小时工作,同时可以扫描全天 (fast 和 lamost 都不能扫描全天),而且造价就值 70 个 fast(估计这一年还能再多几个 fast),而且 fast 的造价差不多 4 个 lamost,可以提供世界第一的数据量以及第一的准确度,请问你自己选,你在哪搞科研。更何况,这个数据是公开的! 一般来说天文观测的数据过了半年保密期就公开了,请问国界呢?你猜猜有多少天文学家希望提前半年摸数据,提前半年的数据能写多少 paper,自己想象。这提前的半年有没有可能就是手慢者无,可没可能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试问,谁不心动。中国没能力留住很多纯理科科研人员,因为科研人员追求的是真理,科学家们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真理不分我们是谁。

就以一个学物理的理科党来说,至少国家目前不够给力,但我知道我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以后站边不出错,我研究理论,选择最有优势的没啥错吧,而且我也不能研究出啥武器。更何况基础学科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至于国家的工科水平能不能转化生产力,跟我没关系。

可能屁股略歪。

(换个角度想想哪怕只有一点,只要有人偷到国外的知识回国,是不是都是中国赚了)

知乎用户 SID 德国学长 发表

信息要给完整,不要误导读者。

因为疫情的原因,qs 对全球学生对出国留学计划的调查表明,70% 以上的学生的留学计划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只有 4% 的学生表示放弃留学计划。这个数据只针对,之前有留学计划的同学,所以其结果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大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受各种因素影响,肯定会将之前已经决定好的留学计划再拿出来沙盘推演一番,优势劣势再重新咀嚼一遍。

1、健康因素。现在阶段不可否认,国内是全世界最为安全的地区或国家之一(不排除有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上比国内更加安全,比如朝鲜),包括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疫情初期防控工作做的不错的国家,但由于社会体制问题,民意过度自由,在很多决策上很难做到及时、果断、有效。所以疫情迟迟没有控制下来,到了第二个冬天,似乎又有被反扑的趋势。出于多自身健康考虑,将留学计划暂缓或者改变策略,比如将美国留学改为欧洲留学,或者把留学改为访学或者游学等等。

2、疫情防控,出国和回国都成要经过重重关卡,多次隔离。才能到达最终目的地。如果不提前做好功课,都有可能被扣留或者遣返。比如想从德国返回国内探亲,就要时刻关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相关通知,目前来说,首先登机前 48 小时内必须在德国采样检测取得双阴性证明,两者缺一不可,其次,要向使馆申领绿色健康码或者健康状况声明书方可登机。前者需要关注的,一个是费用,一个是采样地点,另外要注意需要提前预约。从国内去德国一样,也增添了更加繁复的手续,学生来回还是父母探亲都变的不是那么容易,种种因素影响下,势必会左右学生以及家长的判断。

3、国际关系,目前来说中国和其他国家,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交流,不能说关系有多差,但也谈不上有多好,特别是很多国家媒体和政府误导下,让民间的反华情绪逐渐高涨,公共场合对带着口罩的华裔族群敌视,让无辜学生很不舒服。这也是学生和家长最为担心的部分。

4、恐怖袭击阴影,最近奥地利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恐怖袭击,一名华裔中枪身亡,让欧洲普通民众又一次笼罩在害怕和恐惧之下,因为难民和中东复杂形势,极端组织势力活动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伊斯兰移民早已在欧洲地区深入扩散,矛盾冲突无法缓解,虽然前一段时间恐怖袭击几乎偃旗息鼓,但担忧依然存在,这也是学生在选择留学国家需要观测的重要指标。

种种迹象表明,4% 学生放弃计划,一般属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家庭经济优越,留学改为未来访学或者旅游,一个是家庭非常贫困,反正苦苦坚持也很辛苦,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国内继续努力。其他中间人群都会选择观望态度,毕竟一个留学计划的落地,花费了学生家长大量的心血,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轻言放弃。

知乎用户 老猫窝​ 发表

因为这是教育,出国只是为了好的教育。

我敢说中国是最好的国家,但我们都说不出国内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而且对于准留学生来说,留学不仅仅是一个升学节点上的事儿,在此之前投入的时间、经历、金钱,还有与国内普通高校完全不匹配的学习内容、方式,都会让 “放弃” 变得非常艰难

一个高中生花大量时间经历甚至金钱去学那些 A-Level、IB、AP 课程,报班考试刷托福雅思 SAT/ACT 成绩,参加夏校暑研,参加各种竞赛,还要坚持做公益…

最后课上完了,各种分数都刷出来了,选校决定好了,申请材料也准备全了。

家长大量的成本投进去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也投进去了,最后你告诉我:放弃留学在国内上普高,正常参加高考考大学吧。

反正我是接受不了的。

而且这 4% 是彻底放弃留学计划,留在国内的人,起码要有 7 成的准留学生留学计划收到影响的。在 4% 这个数据的出处 QS 发布的《国际学生调研报告》中明确有写到已经有 57% 的准留学打算 defer 到明年入学了,还有 13% 的学生放弃原来准备的国家,考虑去其他的国家留学。

大不了美国不安全我就转英国,转加拿大,转澳洲转荷兰,亚洲国家还有个日本能申英文授课项目…

而且现在对于准留学生影响因素最大的其实是离境限制和入境政策,也就是他们已经做好所有心理准备了,但是现在走不了了!

包括学生现在问我最多的也不是国外安不安全的问题(毕竟安不安全有眼睛都能看见 hhhhh)

而是签证什么时候恢复,什么时候能去上学,我的成绩除了美国还适合申哪个国家…

总而言之,让留学生放弃留学是不可能放弃的。只能先交上学费,每天在家倒时差上网课,等签证开放才能去上得了学这样子。

知乎用户 RoseofVersailles​ 发表

百分之四这个数据存疑。

我认识的留美学生,今年没有一个人拿到签证成功赴美入学。其中就有人(尤其是北航,西工大和哈工大的)转而入学了国内研究生,虽然我不知道是保的还是考的。

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并不像很多答主说的大三大四放弃留学就完蛋了。我当年大四,九月份放弃保研,十月份才第一次着手留学的事,十二月份就拿到了留学 offer 办理入学了,人的效率都是逼出来的,不逼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适应能力有多强。大四临时放弃留学同理,不是什么天崩地裂的事情。

而大一大二的学生,还存在很多斡旋的余地,想放弃留学转而留在国内发展的,绝对不在少数。或者说,我甚至建议大部分人考虑留在国内。目前除了欧盟(德国,法国),目测未来几年,其他发达国家(比如五眼联盟 + 日本 + 新加坡)大概率会想尽办法限制中国理工科留学生。而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面,很多职位招聘也必然不再以留学经历为前提。

当然对于学经管,艺术,文学的多金大佬们,上面这些讨论都是 bullshit,想留学尽管 go ahead 就是了。

知乎用户 闷烧肘子 发表

沉没成本和侥幸心理。

很多同学的出国留学都是大二大三就开始准备了,雅思班、托福班、各种考试、竞赛、科研、已签好的中介…… 已经砸了十几万进去了,成本已经付出,如果这时候放弃,实在不甘心。

准备阶段的同学尚且如此,更别说已经留学的同学了。

其实,从今年公司的业务来看,就算是沸沸扬扬的美国,申请的学生也没有减少太多,原本选择美国的同学,大多不是直接放弃,而是加申了英国、新加坡、香港。

对于美国,学生们的普遍心态是:万一我入学的时候,这些破事都解决了呢;万一大家都不申,我就能申到更好的学校了呢。

知乎用户 张星辰​ 发表

上午刚收到系里的邮件,说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系里的 MSc(Master of Science)学生较去年增加了 28%,给系里增加了不少的压力。

英国的疫情相当严重了,也没阻挡大家来英国。

应该说,留学这件事是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而很多人不会因为疫情而影响这个重大选择。此外,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其他很好的备选项。

知乎用户 赫连镜繇​ 发表

毕竟 “留学” 又不一定要 “出国” 嘛(笑)有待在家里领奖学金上网课拿学位的留学不去干啥……

人家现在还在家里云留学……

知乎用户 熊议会 发表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留学和世纪初之前的情况几乎不一样了。

二十多年前,我在南通参加高考上了同济,尽管上的是我这一辈兄弟姐妹里最垫底的学校,但除我之外,参加的都是京沪高考。在同济之所以放弃保研,申请了港大,一是学历 “遮丑”,二是把个港妹给下一代一个“反杀” 的赛道。当然,后来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京沪同辈们,研究生都去了藤校之类,下一代是英加美纽澳。

现在的孩子,只要预算充足,连研究生留学的选项都没有独木桥可言。你让这些孩子放弃氪金赛道,去死磕千军万马?

知乎用户 Exxcho 发表

我之前回答过几次美国签证和留学的问题,每次都有人在回答下面叫我退学,说现在去美国等于 49 年入国军,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缺乏共情能力。很多人都缺乏这项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假设你在国内备战考研考的非常辛苦好不容易考上了,这时候你要去的学校是新冠集中爆发地,很多网民叫你退学别去了,你作何想法?

很多时候只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就能明白对方的决策了


评论区的人就我举的例子反驳,又是现场演绎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

1. 有的人归结为因为有新冠去了不安全所以不去,我身边知道的基本都 defer 或者上网课,所以没有接触到新冠但是也没放弃留学。而且新冠不会永远不结束,国外名校的学历价值却不会因为新冠贬值。

2. 有的人说反华不去。反华并不是今年开始的,只不过程度比以前递进了。作出留学决定的人早就算清楚投入产出比了,前期也做出很多投入了,因为反华就要去退学了?老实讲美国高校基本都是民主党那一卦,学校里面是禁止种族歧视的,在学校里被反华还是很少的。

还有的说经常有动乱不安全,老实讲去留学平时呆在学校,别去黑人区夜晚没事别随便出门,要遇上啥动乱真的太小概率事件。

假设你作出一项投资,眼看就能开始收到回报了,别人因为一两个概率低的原因叫你撤资让你血本无归,你怎么想?

3. 有的人说放弃是一种勇气。我想问这个人放弃入学你能给他找到新的学校入学吗?而且放弃留学居然被称为勇敢?简直满头问号。放弃留学不过就是找到了其他退路,不放弃的也有自己的考量,说到底都是个人选择,怎么就跟勇敢扯上关系了?

有的人说现在去留学是 49 年入国军,这个比喻我也属实搞不懂,去留学 = 49 年入国军??你确定??又不是入籍美国??更别说国家现在还一直公派留学生,国内高校教职大多都写明要求海外经历,难道国家公开派这些学生入国军???属实很迷

还有的人说中美相争,中美相争这几年就能看出个大势了,而且美国名校的学历不会因为中美相争而贬值,办大学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欧美科学发展的优势也不会一朝一夕就被我们超越,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还一直在公派留学生。要是留学这么不好,国家派他们去留学干啥呢?招聘教授为啥都要求海外经历呢?

我不大明白的就是,缺乏共情能力很正常,但是人家怎么选择是人家自己的自由,怎么留学不留学都能跟道德选择挂钩上然后对人家进行道德评价呢?属实搞不懂为啥现在网上全都只讲立场不讲逻辑,连留学都能给绑定到不对的立场上去呢?留学生是真的很懵逼。留学生也就是去读个书而已,遇上这局势已经很难了,还要被人扣上立场对立的帽子,真的是无妄之灾。而且说到底人家留学不留学也不关你事啊?到处叫留学生退学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他们退学了你们会很开心?难道留学生全都不出国全都参加高考考研让内卷再翻几倍你们就很高兴了?属实很迷

知乎用户 阿尔瓦​ 发表

任何个体做出的选择都是个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个选择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就没有任何人有权 judge。

4% 怎样?!40% 又如何?!400% 关你何事?!

公民最重要的素质是不用任何制高点 “绑架” 别人

知乎用户 灵剑​ 发表

4% 很多了,以清华为例,基本上来说本科出国、保研、就业就是三条互斥的路线:

1. 申请出国没有保研资格,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提高绩点、背单词准备 GRE 托福等

2. 保研如果希望挑选自己喜欢的方向,一般需要提前和导师建立联系,可以提前去相应实验室参与科研

3. 就业需要提前学习职业需要的知识(和科研通常不同)且需要争取实习机会,或者准备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等

哪一条路线中途中断换路都不太容易,因此如果已经积极准备多年,突然要放弃选择其它出路,都有困难。所以得看后面几年选择出国的比例会不会下降、头部学生选择出国的比例有没有变化。不过目前而言,要参与最前沿的研究,出国留学仍然是不错的选择。

知乎用户 Macle 脉壳儿 发表

我有几个 400 多人的留学资源群,跟这些申请中的学生也聊了几个月了。群里经常讨论申请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不乏很多人对 2020 年国际形势的担忧,特别是很多申请美国的同学,经常讨论美国政策对留学生的影响,近期美国大选,群里的消息更是成千上万条的讨论,简直炸锅了!

即便是这样我没有发现一个同学因为国际形势放弃自己留学计划,仅仅有一个 30 岁左右的伙伴,因为对年龄不太自信和其他一些原因放弃了。其他的同学,很多都是以下操作:

  • 两手准备,一手留学,一手找工作,还有考研,多个选择
  • 多个国家选项,之前一心要来美国的,开始考虑,美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等国家了
  • 继续一根筋的申请,觉得今年申请美国的学生被吓得退缩了,他们可能机会更大一些
  • 等到明年再申请,局势明朗一些,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多把自己的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提上去,找些实习或项目做做提升竞争力,为来年申请名校做准备

很多同学,留学申请的计划可能从初中高中就已经在准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储备,英语提升和考试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家里人的支持,加上自己对留学的向往,是很难被改变的,因此不可能轻易的放弃留学计划。

中国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好,为什么还要留学?留学到底值不值得?群里的留学生们是这么说的

  • 自己想出国是因为喜欢国外的一些文化,主要就是自由吧,就是那种你可以叫你的老板,比你大好几层的大老板,甚至 ceo,总统,直接喊他们的 first name,而且都有可能互相成为朋友,没有那种阶层跨度太大的感觉,不需要觉得自己比他们级别低就唯唯诺诺的,感觉自己更是个 “人” 了。
  • “就我自己来说是非常值得,我在国内的 GPA 还不错,但是来了美国做 TA 之后我发现对很多专业领域的理解完全不如他们的本科生。之前我在国内都是平时不怎么学,期末突击,身边大部分人也这样。在国外的学生很不一样,不停地有 projet 要做,需要从源头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靠期末突击,这是学习方法上本质的不同。”
  • 中国以后的发展我相信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想要更加 balanced 的生活,那还是会选择国外,996 很少。国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住到带花园草坪的大房子,比较方便我玩户外,像我一个老师,养了 6 条狗,这在国内好像没那么容易做到。
  • 另一个引起热议的方面,就是回国担任教职。包括 W 导师和 T 同学在内,都表示他们原本的理想就是能在国内找一个高校任职,但是在国内读书期间发现,学校招新教师的门槛和待遇差别越来越大,W 导师在国内读书时的导师就说,他们当年博士毕业就能到高校任教,但是有一次实验室里来了个 985 高校的博士生,谈笑之间说到自己在几年内都不可能会有编织,但是同期一起来的海外一般的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第一年就被聘为副教授,让他心有不甘。
  • P 同学则引用了一种投资界的说法:名校是好生源成就的,多数风投会把你的学历作为一个维度,这代表你可以整合资源的能力。从数字上看,国内可以选择的,大家公认的国际排名靠前的学校少,再加上国内考研竞争人数多,报考学校又有所限制,所以综合来看还是会选择国外的高校。
  • L 同学从事集成电路方向,芯片前端设计,他透露自己选择海外的高校是因为觉得国内现在的研发环境比较急躁,大家都只想着赚钱,造成了有些企业觉得硕士和博士都是进来干活的,需要快速把方案变现赚钱抢占市场。所以说有很多人愿意出国去读书,因为国外的科研环境确实比国内的好太多,可以一直在实验室待着安心搞科研的这种感觉太棒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导师 K 的赞同,K 导师同时也补充道,在国外做科研真的会比较容易做学术发文章,遇到的导师也都比较负责。
  • 还有很多导师和同学都提到**,**相比国内考研的压力和竞争,去国外留学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小的压力,而且不像在国内,国外的话可以同时申请好几所甚至十几所学校。导师 Y 也补充道,近年来在国内考研的风险变大了,之前还能调剂,现在很多学校包括导师 Y 之前所在的学校都不接受调剂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 20 出头的年轻后辈们,他们的拼劲儿和韧劲儿更值得敬佩。他们不仅仅在学校掌握基础的知识,还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找实习找项目,找课外实践经历。一个个都是学术高手外加过硬的整体素质,看到现在大学生的简历,文章,项目,实习满满当当,就知道,20 岁的学生,他们心里的主意大得很,他们的梦想不只是眼前,而是满地球的去跑,去疯,去折腾!

知乎用户 David 发表

咋说呢,我觉得选择留学的谁不是好好准备个一阵子呢。

研究生可能准备半年?但像本科的话,排除出去玩的,如果真的想上一个好的本科的话,绝大多数应该都是从高中阶段就开始上国际学校、国际部,用国外的教材,在国外的教学大纲下准备国外的高考(A-level、AP 或者 SAT?)。可能还有一小部分是高三开始准备出国?但应该不管哪种应该都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很少会因为外界因素就轻易放弃的。

经过今年的这一系列事件,我觉得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对之前选择出国留学感到后悔 [飙泪笑]。但相比直接放弃留学计划,我觉得寻找替代方案(比如像我一样在家上网课 [飙泪笑][飙泪笑])应该是更为常见的,也是更理性的吧。所以百分之四,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


最后我觉得咱们上网课的同学可以好好交流交流 [看看你][看看你][看看你]

一个人在家上课的大学生活太无聊了 [飙泪笑]

知乎用户 棕榈大道本科留学​ 发表

我是 2024 届留美学生之一,现就读于某大型公立学校。放弃留学计划对于我本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疫情再严重。我从 6 年级就被送去国际学校就读,长时间远离国内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高考对于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讲,留学不是心血来潮的突击尝试,而是需要长期经济和精力投入的三年甚至四年计划。

作为新留美学生,疫情和美国的乱象着实是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在二三月份的时候我甚至还自信的认为 9 月开学时我必能像正常学生样坐在教室中上课。可惜这一切在几天内就化成泡影。美国疫情爆发的太快了,即便想调整也没有办法。我身边留学生的遭遇也都大致雷同。只能要不就顶着风险去美国,要不就在国内 go local 或者上网课。

对于今年来说,仅 4% 的中国学生放弃留学计划,我一点不惊讶,但是过些年出国的风潮可能不会像前些年样疯狂。对于新一届初三、高一学生来说,选择出国这一条路的风险大大提高,可能会有些学生改变原有计划。

其实也不嘴硬,选择中国大学目前来看很好。我有幸最近游览清华。走在学堂路上看着学生们忙碌的样子,听着高中同学给我分享他们在清华所遭遇的生活琐事,我是无比羡慕的。校园生活是我所憧憬的。

但我也还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去美国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有属于自己的校园。其实现在美国某些个别大学已经成功开学并也还算成功。我身边有去 Georgia Tech, Duke, 和 NYU 的朋友,他们在那边的生活也没有想象中的糟糕。似乎最近新冠疫苗也在逐步上市。

即便美国抗疫较为拉垮,但是在我感兴趣的高科技行业,美国还是走在世界前端的。美国大学的吸引力对于我来说还在,疫情并没有影响美国的优点。其中包括各个行业的最顶尖人才和人脉,各种国外大公司提供的诱人实习机会,以及相对国内更加容易得到的本科研究机会。风险存在但收益并存,对于我个人来讲,现在来看,出国留学好像也还可以。

- END -

如果恰巧看到这里,还有美英澳加、新加坡、中国香港本科留学疑惑,可以私信 Leah 学姐
或者添加微信咨询吧:Leah-palmdrive

知乎用户 王之葵托利​ 发表

数据来源于 QS 今年七八月份的报道《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留学生》。

这里的问题描述就有问题!

仅 4% 的中国学生表示放弃留学计划。

这里的 “中国学生”,是参与问卷调查的正在申请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

不是指的所有的 “中国学生”,这是最大的迷惑成分。

甚至都不是统计的潜在申请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

比如很多人早就决定不出国了,然后默默选择了保研或者考研。

虽然放弃了留学,但却并不会被统计进去,因为他们不会找那些已经放弃了出国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靠谱的 “放弃留学计划” 的数据,应该在保研时就能看出来了,今年为了出国而放弃保研资格的同学较往年来说,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知乎用户 Luv Letter​ 发表

毕竟美国学校疫情那么严重也把学生当人看, 不会强行把学生关学校 (当然有设施上的差异), 当然这点只是一点, 还有方方面面.

学校几样东西:

行政、教学、科研, 在国内可以说是样样劝退. 国外可能不是很 TOP 的学校在科研上不是很强, 但是行政和教学基本都没话说, 高下立判.

国内本科 TOP 本身很大程度上吃的还是学生自己的老本, 等这批学生内卷刷完 GPA 跑了, 剩下的水平都摆在那里. 说白了都是为了为了就业留个几年.

当然我觉得放弃留学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美国现在的 OPT 和 H1B 政策变化, 按照这个节奏下去, 当年那种凑钱上学, 然后上一两年班回本的操作可能就很难再现了.

知乎用户 冰臀鸭 发表

即使是因为只有一门 in person 的课我也选择留在美国而不是回国。何况留学计划这种人生大事。疫情在外国人眼里,真的啥也不算。该去餐厅吃饭就去餐厅吃饭,还在家聚餐就在家聚餐。只要政府解除了限制,民众根本不会在乎会不会感染。

可是在国人眼里,感染新冠肺炎似乎和感染感染鼠疫天花一样可怕。这是国内外宣传的差异导致的。显然我国的方式绝对占优。

最近看电视剧在一起,每集结束都觉得我的天这个病太可怕了!我这半年竟然每周都去超市这个月每天都去教室上课我真的太不珍惜生命了。但回到正常生活中,觉得还是学习工作社交娱乐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远比疫情重要的多。有人觉得留学生很多会放弃留学计划,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内把这个病宣传得过于恐怖(美国则是另一个极端)。作为普通的留学生,夹在中间这个感觉极为明显。当然这些很多都是双方国家层面有特殊的考虑,具体到留学生,就需要在规避风险和未来发展之间做选择。而新冠肺炎的真实风险(注意不是咱们媒体让人感觉到的风险)远远不足以让人改变人生计划。

如果我把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态度补全一下,就变成:疫情对留学生生命的威胁足以让大部分留学生放弃留学计划,但为什么没多少人放弃?

答案很简单,疫情的真实风险,对留学生的生命威胁并没有我们前期看到的那么严重。很多回答写的之前做了很多准备考托福 gre 等等,还有人生规划都没错。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留学生在意的不是还要不要出去,而是怎么出去。

疫情对大部分留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不是感染风险和死亡风险,而是生活的不便利,获取签证的不便利。本人作为身在美国的留学生,前期居家隔离了一两个月,之后再也不担心会不会被感染,而是考虑如何在疫情下尽可能地恢复疫情之前的生活。而且事实证明我每周去超市,每周在家和朋友聚餐,之后每周去教室上课,最近还坐了几次飞机甚至在中餐厅吃了几次饭(外国人聚集的餐厅和酒吧还是不敢去的),只要措施得当自己和周围就没有朋友感染。从一开始觉得窗外树上都是病毒,到现在知道只要都戴口罩即使同教室里有人感染也没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在一点一点探索如何在疫情期间正常生活的过程。

咱们国家面对疫情是要把病例数控制为零,所以采取了极为严厉的封锁措施,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但对于个体来说,这个病毒远没有这么可怕。

国外因为体制原因,无法做到封城隔离,就淡化病毒的影响,这是外国政府在无法实现最优选择之后采取的次优策略,结果就是可能百万人死亡。显然,这个病毒比他们描述的要可怕得多。

而只要以平常心看待疫情,做好必要的防护,留学的计划是完全可以顺利进行的。

知乎用户 H.Barnet 发表

因为不留学我就只有初中学历了,真的

问题里这个 “仅” 字我感觉挺误导人的,一般用了这个字就可能要表达比预期小很多。但是吧,甭管这数哪儿来的,百分之四这个数比我的预期大太太太太多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英国本科留学生,我身边认识的人还没有哪个因为疫情还是 zhèng zhì 的原因放弃留学的,倒是有个别选择 gap year 或者复读重申的,还有一些申美的小伙伴临时决定顺便申了一下英国的。如果说放弃留学指的是干脆不留学了,在国内继续读大学(本硕博都包括),或者拉倒了不上学了,我身边还真没有(也有可能是我片面了哈哈)。

很多人觉得留学这事儿很简单,就跟晚上出去吃小龙虾一样。晚上七点你饿了,想去楼下夜市吃个麻小,于是你立刻穿上衣服拿着手机出门了。走到一半,你三舅在微信群:相亲相爱一家人里面发了篇文章,“震惊,小龙虾居然有这么多危害”。你一琢磨,算逑,不吃了。然后去隔壁摊儿吃了烧烤。

这就叫做你放弃了吃小龙虾的计划

不是这样的啊朋友们,留学这东西,尤其是本科留学,这玩意没有撤退可言啊。就拿我自己举例吧,我 16 年在河北中考前那年春天,家里人问我想不想出国读个大学,我倒不是怕卷吧,主要也是想出国看看。反正我高中就去了一所国际学校(不在河北),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就跟体制内的教育完全没关系了。高中一共四年,前两年读的是 IGCSE 的课程,在英国相当于 14-16 岁的课程,我读了 11 科。后两年读的是 ALEVEL,读了四门,就相当于 16-18 岁的课程。这期间还伴随着考雅思(一般人都得考个两三回起吧),打竞赛,参加实习,各种考试。还有高四一年从 10 月开始一直到毕业这一个申请季,这还包括各种文书,面试笔试的准备。这些东西哪个不要时间和精力,哪个不花钱?

说了这么多啊,就是想告诉大家,这和国内普高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体系了,留学这条路走下去就很难回头了。今年三四月份吧,国外疫情开始爆发,我们也都知道有些东西肯定还是国内好,然后你来劝我,咱要不甭留学了,你去参加高考吧。先不说很多省没有会考就拿不到毕业证,仨月咋准备高考啊,就是一年零三个月我也准备不出来啊!我这四年所学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服务于高考的,所以放弃留学对我来说就等于从零开始。可能有小朋友要问了:“但是高中的知识都是通的啊,你学了英国的课程国内的你也都会了啊。” 但是您想想,您上高中的时候有多少节课是在学知识,有多少节课是在学怎么做题?天才少年还是少数人,我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回到体制内的教育了,所以说我如果不留学,我就只有初中的学历了。

总之就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放弃留学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前两三年甚至三四年所有的努力和花费的钱,然后从零开始。而且大部分留学生的家庭背景都比较宽裕,父母更愿意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不是放弃。所以说在我看来,放弃留学是一件很有勇气,很难下决心的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新一代留学生看待祖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知乎用户 NOGI33 发表 我在日本留学,今年春节因为疫情没回家,最近才终于飞回中国。 我想谈谈自己这次回国的经历。 那天夜里,我全副武装,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下了飞机第一眼,看到的是很多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和一张小小的红色看板 “欢迎同 …

爱国的反面不是恨国,而是与我无关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到气氛越来越像过年了,人们转发着国外疫情的新闻——《英国首相鲍里斯确诊!》,一片喜气洋洋,我想人们很可能正在把失去的春节补回来。确诊的人地位越高,越显得疫情严重,越显得国外的失败,于此同时也反证了我国的伟大。古话说得好,哪 …

民航五个一政策延续到 10 月怎么办?

知乎用户 Sherry 发表 太难了,想回个国真的太难了。 刚开始感觉不要给国内增加负担,又怕耽误课程不敢回,后来憋在小房间里隔离两三个月,真的是要自闭了,本来六七月该回了,也觉得慢慢政策会放开吧,毕竟我也买不起十倍的天价票。 现在好啦,直 …

决定定居他国且可能不再回国是有什么样的心态?

知乎用户 刘若愚 发表于 8/21/2015 面对故乡和异乡这类话题,我通常会说两句话:1. 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你的故乡不过是你的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2.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你的故乡不过是你的祖先漂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