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疫情0329:意大利病死已过万,全球一日新增近7万,美国超2万
海外累计确诊近60万,美国超12万。中国确诊患者人均治疗费用1.7万元。 **文 |《财经》数据研究员徐进 图 |《财经》视觉中心 ** 编辑 | 郝洲 一、联合国向纽约捐25万只口罩 图1 海外累计确诊近60万,单日新增进一步扩大,接近7 …
活动可以取消,旅行可以取消,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不会
3 月 15 日,英格兰东北部海岸 Seaham。政府鼓励大家去人少空旷处散步,但需与他人保持两米以上的距离。
我在英格兰东北部的小城杜伦 (Durham)。上午,我和三个室友坐在客厅,各个凝神刷手机,几小时过去了,除了偶尔抬头交流一下最新的消息,什么都没做。这天是 3 月 17 日,英国通报新冠病毒确诊病例 1950 例,死亡 71 人。
我们四人都是今年 1 月刚毕业于杜伦大学的硕士生,分别来自中、英、美、法。在各国每天不断变化的疫情和对策之下,焦虑各有不同,又都紧紧纠缠在一起。
「我的航班取消了!」法国室友詹娜拍着桌子嚷道。她 2 月刚刚结束欧盟总部实习,打算在杜伦见见朋友,讨论下一步的人生规划。没想到疫情发展迅猛,眼看着她就回不了家了。
前一天晚上,我们陪她一起听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第二次全国讲话。除了关闭法国主要公共场所,要求人们尽一切可能减少流动,马克龙还提到,自 3 月 17 日中午起,欧盟将考虑关闭所有边界,暂停欧盟与非欧盟国家之间的旅行 30 天。詹娜早先已订了 18 日飞回法国的航班,我们宽慰她说,你应该还来得及飞回去,英国现在毕竟还在欧盟内嘛。结果,部分航空公司和机场还是相当谨慎,次日纷纷取消了航班。
昨晚,她已经大哭了一场。她在巴黎的姑姑一家全部出现了新冠肺炎初期症状,表哥已经送进医院上了呼吸机,其他人也已隔离在家。她急于回法国陪伴独居的妈妈,同时也焦虑自己有可能在国际航班上被感染。不过,得知航班取消,她反而平静下来,去超市买了不少饼干和罐头。「反正也没什么其他我能做的了。」
美国同学汉娜已经改了三次航班。特朗普宣布 3 月 13 日起禁止欧洲航班入境 30 天,两天后把英国和爱尔兰也加入了禁飞名单。不过,目前美国公民还可以入境,只是班次减少,且仅限于 13 个机场。汉娜的最新计划是纽约落地,再转三次国内航班回家乡得州,行程之长也让人捏一把汗。「希望我落地的时候,特朗普还没禁止国内航班吧。」她的英国签证 3 月底到期,她担心如果逾期,会影响秋季回英读博士的学生签证。
英国室友索菲相对最淡定。她打算尽快回到伦敦,「回去让我妈妈先隔离 14 天,不是我。这样我还可以外出帮她采购食物和生活所需,减少她的风险。」她的妈妈已过六旬,独居在家,且有慢性疾病长年缠身,属于易感人群。这两天,她妈妈已经打电话跟她叮嘱了「后事」:「如果我被感染,我不想死在医院里。」
我自己处于焦虑状态的时间更长。最近每天收到亲友们的轰炸信息,追问我英国「群体免疫」政策是不是风险过大,催促我早日回国;又不断读到近期海外归国者的入境经历和引发的种种争议,以及每天更严格的「境外输入」管理。明知如今宅在原地比国际旅行更安全,但由于签证时限,我也只得加入抢购机票的「跑毒」大军,颇感无奈。
「活动可以取消,旅行可以取消,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不会,」这个人人郁结的下午,最终以汉娜念的一条鸡汤文告终,「比如,文学、艺术以及我们与所爱之人的交流、关切和爱。」
英国首相约翰逊 3 月 12 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话,已经尽人皆知——「我必须向你们坦言,向英国公众坦言,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失去挚爱的亲人。」当天的统计数字是 596 人确诊,10 人死亡,相比英国 6600 万总人口而言,似乎情况还在掌控之中。但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官帕特里克·瓦兰斯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说,他预测目前英国实际感染人数在 5000 到 1 万之间,而暴发高峰会在未来的 10 周至 14 周到来。约翰逊宣布,英国公共卫生风险程度从中等调整到高级,从「遏制」(contain) 转入「拖延」(delay) 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延缓暴发高峰的时间,减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NHS) 的压力,保证重症病人和脆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英国政府建议,有发热或者持续咳嗽症状的患者不要马上拨打 NHS 的热线,而是先在家自我隔离 7 天,尽可能与家中其他人保持两米的距离;如果症状未能得到缓解,再联系医疗机构。
不过,英国政府并没像法国、意大利、冰岛、爱尔兰等国一样,马上建议学校停课或者取消大型公共活动。约翰逊说,没有确实的科学依据表明取消大型聚会将减缓病毒传播。更多的例子证实,病毒是在家庭朋友聚会这样亲密、小型的环境中流传的。况且,如果学校停课,意味着至少需要一个家长在家照料,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停工;如果由祖父母照料,则会加大高龄人群感染的风险。
英国政府的逻辑是,如果疫情将持续数月乃至一两年,过早采取严厉措施,会导致民众产生倦怠心理,反而在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刻不够重视。
引发更大争议的是瓦兰斯之后接受采访时抛出的「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概念。他表示,对于季节性病毒,仅靠临时压制无法阻止其再次复发;终结的办法是社会产生大规模的群体免疫,而根据模型推算,要达到此效果,英国至少会有 60% 的人口感染。
这一发言引起了极为广泛的争论。有评论认为这是无奈之下的理性之举,是考虑英国现有医疗能力和社会状况后的审慎选择;政府科学团队认为,在没有诊疗手段和疫苗的情况下,最大的悲剧是发生医疗资源挤兑,而此举可以稀释和缓解暴发高峰的到来。德国、加拿大、日本的做法其实也差不多,但都没有英国说得如此直白。也有人戏谑说,这是约翰逊的「心理战」,如果直接告诉全社会关停隔离,估计民众不会接受和遵守;如果说大部分人会感染,一部分人会死去,大家反而都不敢出门了,好像英国佬都是被吓大的。
引人注目的批评,来自数百名英国科学界的研究人员,他们联名发表公开信,表达对这一政策的担忧,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更强硬的社交隔离措施。有学者指出,官方的逻辑建立在几个科学假设之上,但是新冠病毒出现才几个月,模型可能会有偏差。比如,大部分轻症患者会自愈的判断,没有考虑到病毒可能对感染者的其他机能造成长期损伤;感染者一经治愈就会获得终生免疫的假设,也没有考虑病毒可能会突变,治愈者可能再次感染。还有评论认为,这一策略是约翰逊政府掩盖自己的惰政无能,乃至称其「达尔文主义」「违反人道精神」等。
不过,我身边的英国同学似乎轻易地就接受了「群体免疫」的说法。他们向我解释:如同疫苗一样,如果大部分人接种了,少数人理论上可以不接种,「搭便车」。现在政府的科学团队认为,大部分感染者为轻症或者干脆没有症状,却因此获得了免疫力,这样就可以保护更多年长者和免疫力脆弱的人。
索菲说,英国的对策并不理想,却可以理解。虽然没有严厉的社交隔离方案,但伦敦街头和地铁的人流明显少了很多,人们还是有了警觉。「英国不可能像中国那样直接隔离几个月,一步步来也许是更实际的办法。」另一位英国本科生西蒙是工党的坚定支持者,不相信约翰逊政府,但相信目前科学家团队的解释和预测。「现在避免挤兑医疗资源是最重要的,轻症自我隔离也许会有帮助。只是实践中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似乎是我身边大部分英国人的态度,他们普遍觉得新冠病毒有点吓人,但也不过是一场更凶猛的流感。复活节的旅行不能成行了,国际学术会议取消了,酒吧和夜店去不了了,但该继续的还是要继续,「随其所是」(It is what it is)。英国自「二战」以来最流行的口号似乎又一次派上了用场:保持冷静,继续前进 (Keep calm and carry on)。
不知道是出于舆论反响太大,还是本来就在规划好的时间线中,3 月 16 日,约翰逊在新闻发布会上敦促所有人尽可能避免去酒吧、影院、剧院等公共娱乐场所;有条件居家工作的尽可能在家;如果家中有人出现发烧或持续咳嗽的症状,全家都要自我隔离;建议 70 岁以上老人采取社交隔离至少 12 周等。3 月 18 日,政府终于下令关闭了所有学校,但父母从事关键岗位的孩子所在的学校除外。
政策归政策,观察身边的日常生活,又让我颇为困惑。一方面,几乎每个场合,人们见面就先讨论疫情,热议最新的进展和各国政府的应对得失。虽说街上很少看到有人戴口罩,但是无论超市、药店或者网购,口罩早已脱销或沦为天价,免洗手液、酒精、湿纸巾之类也早不见踪迹。自上周起,各大超市里的通心粉、米面、罐头等也几乎断货或者限购,厕纸更是成为最抢手的用品之一。可见,已有不少人在做隔离准备,无论出于理性或者恐慌。
另一方面,市中心还是有很多人聚集,人们还照常拥抱、握手。饭馆、酒吧照常开门,几家向来热门的餐厅门前还是排着长队。街上戴口罩的人三三两两,且以亚裔学生为主。周末,我在杜伦街头随机数了数,差不多每 20 个经过的人中会有一人戴着口罩。
口罩是东西方应对方式里典型的迷思之一。NHS 反复告诉大家,没有证据表明戴口罩会降低病毒的传播,尤其是普通口罩,湿润后会有病毒附着,如果手接触过口罩再接触口鼻,反而会增加感染力度。最重要的还是常洗手,每次不少于 20 秒。除非出入医疗机构、照料已感染患者,或者自己已出现症状,其他场合不必佩戴口罩。
亚裔学生戴口罩出入公共场合,经常遭到侧目,西方学生要么觉得过于大惊小怪,要么觉得需要远离。也有少数对戴口罩者的歧视和暴力行为,以至于如今在脸书等社交媒体上,不断有亚裔学生呼吁破除口罩污名化,尊重他人戴口罩以保护自己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权利。
更让人心急的是,即便关于疫情的新闻早已充斥媒体数月,很多人对于新冠肺炎的传播原理或严重程度还是知之甚少。上周四,杜伦大学宣布停课一周,本意是减少感染风险,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在脸书上相约聚会:「去夜店吗?既然多了一周假期,为什么不啊?」3 月 16 日,约翰逊宣布尽量避免去公共娱乐场所,还是有学生互相约着去酒吧,「也许还营业呢?」这与德国禁止千人以上集会反而有主办方「成功」组织 999 人的活动别无二致,让人啼笑皆非。
或许是希望大家保持镇静,舆论一直在强调新冠肺炎不过是场更严重的流感。不少学生觉得完全不需要担心,顶多注意不要传染给年长的家人。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传染给谁并不可控,以及轻症也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经历呼吸困难等难捱的阶段。詹娜在接到家人电话后就大哭:「骗人!不是说年轻人没事吗?我表哥才二十几岁,为什么也会上呼吸机?」
很多人也不了解传染和预防的途径。比如我偶然听到一场路人的对话,两个都是年轻学生:「好久不见——等一下,我们是不是不能拥抱?」「没事啦,我没有感染。我们拥抱没问题,你只是不能跟陌生人握手。」其中暴露出的种种信息短板,让我很想追上去补一场科普讲座。
也许,英国社会正在逐步接受并应对这场不得不打的战役,只是步伐不一,还显得过于缓慢。目前英国以「群体免疫」为导向的策略是否有效,还要看之后几周的效果。不过,关于政府,目前听到最多的笑话之一是:没法去欧盟开会,看来英国脱欧的过渡期又要延长了。
Related
海外累计确诊近60万,美国超12万。中国确诊患者人均治疗费用1.7万元。 **文 |《财经》数据研究员徐进 图 |《财经》视觉中心 ** 编辑 | 郝洲 一、联合国向纽约捐25万只口罩 图1 海外累计确诊近60万,单日新增进一步扩大,接近7 …
【最新感染数据】据英国卫生部消息,截至3月15日下午4点,英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新增232人,确诊患者累计达到1372人。英国新冠病毒死亡患者单日增加14人,累计35人。 一大清早我爱人就去上班了。虽然今天是周日,但加班加点是医疗系统这段时间 …
**文 |《财经》记者 江玮 发自伦敦 ** 编辑 | 郝洲 当意大利封锁全境、法国宣布学校停课,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最新制定的防疫政策饱受争议。尽管他在3月12日宣布英国的防疫行动进入了第二阶段,但他宣布的最主要三个政策是出现发烧或者咳 …
对于医学史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英国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公共卫生发祥地。 但这个国家最新表明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策略,竟然不是严防死守、彻底封堵,而是明确宣布采取抑制疫情发展速度、尽可能延缓疫情曲线来赢得时间缓冲,最终让英国国民获得对于新冠肺炎的 …
病毒来袭,正好检验国家机器管控的力量,是如何付诸高压实施的。来不及看待它是否过度或因为过度而有所不及,你更真切地体验到了,你 (哪怕躲起来写作) 并非不在这个举国体制的网格里面,更切实地体会到了你在网格化监禁处置间的定位和境遇 已经好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