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知乎用户 凯风 发表 几大悬念。 第一,出生人口会否再创新低? 第二,汉族人口比例会不会继续下滑? 普查结果: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相比 2010 年降低 0.4 个百分点。 第三,性别比恶化还是好转? 普查结 …
等了好久,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姗姗来迟。
对比下三次人口普查跨度 20 年的主要人口数据:
这里面我比较关注的数据包括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养老问题)、城镇化率和流动人口(影响房价)和家庭人口数(生育和投资相关)。
当然最为关心的 2020 年出生人口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也可以根据历史已有数据进行进一步深挖。
有句话说的好,数据和历史一样,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很多时候需要对表面的数据进一步深挖,才容易发现更为深刻的真相。
已经公布的每年全国出生人口:
近十年的人口走势大家已经十分清楚,从 18 年开始大家明显感觉到出生人口在下降,全网尤其是知乎大批网民深入关注人口话题。
但如果拿全面开放二胎的生育巅峰 2016 年来看,出生人口从 1786 万降低到 2019 年的 1465 万,也就降低了 17.80%。
如果是从 2010 年开始算,十年时间才下降 7.8%,似乎没什么大问题。
记住这个感觉,咱们再来看一张图:
身在大城市,身为同龄人,催婚 vs 单身是常年的热度话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之后,大家也有来越来越多的理由不结婚。
于是,全国结婚登记数据从 2013 年的高峰 1347 万对,降低到 2019 年的 947 万对,降幅为 29.70%。
这个降幅好像要比出生人口数据厉害不少?
这还只是结婚登记的数据,包含了离婚又再婚的;而对于广大适龄生育青年来说不够准确,我又重新找了 “初婚” 的数据:
从 2013 年 1190 万对,降低到 2019 年 699 万对,降幅为 41.26%。
这个降幅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了,那又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年轻人都没有结婚,那他们会生育吗?当然不会。
和欧美不同,中国社会即使是当前,未婚生育的比例还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想要年轻人生育,首先就得先结婚。
那么一个差距就出现了,前面我们看出生人口最大的降幅也才 17.80%,而初婚降幅最大有 41.26%,这多出来的新生儿从哪来的呢?
答案就是二胎及以上的英雄父母们。
从 “单独二孩” 到“全面二孩”,2013 年二孩及以上新生儿只有 588 万,到了 17 年增加到 999 万,一路释放到现在,2019 年也还有 872 万呢。
而一胎新生儿呢?
从 2013 年 1052 万,一路头也不回降低到 2019 年 593 万,跌幅达 43.63%,甚至比初婚人数的降幅还要恐怖。
同期,一胎新生儿在全部新生儿的占比,从 2013 年的 64.15%,降低到 2019 年的 40.48%,也就是说 6 成的新生儿都是二胎、三胎们。
如果拿一胎新生儿和头一年的初婚数量来比对,会发现比值相对稳定在 80% 左右,但整体趋势向下。
2014 年一胎新生儿比上 2013 年初婚对数,为 82.02%,到了 2019 年一胎新生儿比上 2018 年初婚对数,是 74.22%。
这里面的差距,主要是来自年轻人初婚到生育之间的推延,这五年时间里,年轻人结婚后生育得越来越晚,随便多花点时间打拼物质基础,就足够覆盖这 8% 的差距了。
回过头来,在没有看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之前,我们通过分析过去几年人口和结婚数据发现:
最紧迫的问题不是出生人口暴跌,而是年轻人不结婚了。
不结婚可能有两种原因,相对可怕的是年轻人不愿意结婚,选择不婚至死;另一种是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不断往后推延结婚的年龄。
结合我自己和身边人的情况,尤其是大城市里,后者的概率非常之大。
拿我自己来说吧,在北京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们,大部分和我一样今年 28 或者 29 岁,已经结婚的不到一半,结婚的里面大部分也都是最近一年办的婚礼。
另外这十几个样本里仅有一位明年当爸爸,其余已婚人士暂无生育计划。
就写到这里,期待后续更多的七普数据细节,也看看国家和社会环境会不会有相关后续调整。
:)
公众号:陈才源
最值得关注的是生育政策是否转向。
从政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政府的真实想法,简单说,凡是不肯投入人力财力的,统统都可以认为是不受重视的。
比如教育,“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和 “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 是两种办法,前者要真金白银花钱。比如房地产,“为多孩家庭提供差异化的首付和信贷政策”和 “支持各地开展相关探索” 是两种力度,前者会减少税收。比如校外机构,“以学校为主体,普遍建立延迟放学制度”和 “引入社会力量,统筹解决三点半难题” 是两种思路,前者是要增加教师工作时间。
等新政策出台,特别是各部委和地方的配套规定,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看里面有多少明确的鼓励生育的内容,就能知道国家和地方对于人口和生育的真实态度。
相比 7 普数据的内容,我更关心 7 普数据发布之后的记者会问答上,提到的 2020 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
结果显示,去年出生人口约 1200 万人,总和生育率 1.3。
这个整体跟我前天预测相符,下图是我前天的文章内容。
2016 年,我们出生人口还有 1786 万人,一直到 2019 年至少也还有 1465 万人。
去年出生人口 1200 万人,同比下降 18%。
仅仅 3 年的时间,就从 1723 万人,下降到 1200 万人,这简直就是断崖式下跌。
这里值得注意,我们去年总和生育率居然只有 1.3,这是非常低的!
按照 2018 年世界 197 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排名看,我们去年 1.3 的总和生育率,可以排在世界倒数第 10,甚至低于日本!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量,都还不如日本这个低生育国家。
要知道,2018 年我们的总和生育率还有 1.69,结果仅仅只过了两年就只有 1.3!这简直就是断崖式下跌。
总和生育率是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量,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要达到 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长期稳定。
总和生育率低于 2.1,那么长期来看,人口数量将必然持续下降。
如果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在 1.5 以下,那么基本只要过个 50 年,人口就会减少一半。
也就是说,要是我们未来几十年都保持在 1.3 甚至以下的总和生育率,那么到 2070 年,我们的总人口可能就会下滑到 7 亿的水平。
单从总和生育率看,我们国家的整体生育水平,已经排在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那一批水平。
此外,这次 7 普数据里 “户别人口” 这个数据也是比较严峻的。
本次普查数据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 2.62 人,比上次普查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给出的减少理由是 “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但一个家庭人口少于 3 人,这说明 “离异家庭、丁克家庭、晚育家庭、独居老人、独居青年” 的数量在增多。
这其中丁克家庭、晚育家庭、独居青年是会比较大影响到每年的出生人口。
总体来说我们的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且严重程度是远超很多人预期的。
最近关于人口危机到底好还是不好,网络上有比较大的争论。
我今天文章,也试着来谈一些我的看法。
(1)人口危机会带来什么问题
很多人认为,在未来智能化时代,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口工作,所以人口减少也是一件好事。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在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也有分析过。
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忽略了,当前人口在现代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作用,那就是贡献消费。
在同样人均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一个人口 1000 万的国家,跟一个人口 1 亿的国家,肯定不是一个体量的经济体,消费市场规模更是云泥之别。
在消费经济里,人口 = 市场。
在互联网经济里,人口 = 流量。
如果我们国家不是有 14 亿人口,而是只有 2 亿人口,现在肯定诞生不了这么多数亿级别基数的 APP,更没有那么多的流量经济可供挥霍和炒作。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 = 金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路资本都在想方设法去挖掘人们的流量,占用人们的时间。
资本在给一款互联网 APP 估值的时候,普遍比较看重几个数据,比如日活、月活、平均每人在这款 APP 上面所花费的时间。
比如说一款 APP 日活是 1000 万人,意思是每天有 1000 万人使用这款 APP。假设平均每人使用这个 APP 有 30 分钟,那么资本就会根据这些数据给予这个 APP 估值。
这样的估值背后,人口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一天就是 24 小时的时间,不可能变成 25 小时,并且刨除掉正常的 8 小时睡觉时间,我们可供 APP 压榨的时间就是 16 小时。
一个国家如果有 1 亿人口,那么其一天可供互联网 APP 压榨的流量总时间就是 16 亿小时,不可能再多了,这就是这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天花板。
而一个国家如果是有 10 亿人口,其可供互联网 APP 压榨的流量总时间是 160 亿小时,会比 1 亿人口多 10 倍,那么这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规模,也必然就是 1 亿人口的十倍。
这就是人口作为一个基础参数,在现代经济里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人口基本就是这个国家经济上限的天花板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参数。
我们国家为何发展潜力比美国要强很多,因为美国只有 3 亿人口,而我们有 14 亿人口。
所以假如我们的人均 GDP 能够达到美国一样的水平,我们的 GDP 总量将至少是美国的 4 倍。
我们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天花板上限,是美国的 4 倍,所以我们的发展潜力比美国强。
不过,按照当前普遍的人口预测,在本世纪末,我们的人口估计会下降到 6 亿~ 7 亿的水平。
假如到时候,美国仍然还是 3 亿多的人口,那么我们的发展天花板也就比美国多了一倍,就不是差距那么大。
所以,很多人说,美国也才 3 亿多人口,消费市场仍然那么大,经济那么发达,所以我们是没有必要维持这么多人口,我觉得这种看法对,但也不对。
人口少,并不是说一定不好,但人口少必然会限制我们的发展潜力,让我们的发展天花板下降。
人口多的国家,不一定就能发展起来,但人口多,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强,这个发展天花板的上限会比其他国家高。
这本身也是一种优势。
所以,人口太多也不好,但人口太少同样也不好。
像韩国那种,本世纪末会人口会从现在的 5130 万人,下降到 1700 万的国家,并且超过 80% 人口集中在一个大城市里,基本就没有什么前景可言。
韩国当前已经是发达国家,意味着他们已经触碰到了他们发展的天花板。
这使得人口的下降,就会导致其天花板不停的下降,会导致其国家经济不断地萎缩,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我举个例子。
我们住在一个 200 平,楼层高度有 3 米的大房子里,会感觉很宽敞,生活得很舒适。
但假如我们生活在同样 200 平的大房子里,但楼层高度只有 2 米,我们就会感觉很压抑,甚至楼层高度突然下降到 1.5 米,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天天面对 “穴居生活”,那么即使这仍然是一个 200 平的大房子,我们也会生活得很不舒服。
所以天花板的持续下降,是必然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一个已经触碰到天花板的国家来说,会更严重。
我们当前人均 GDP 才刚迈过 1 万美元大关,距离当前发达国家普遍的人均 GDP 为 3 万美元的天花板来说,还相距甚远。
所以,我们的人口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实际上还没有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已经触碰到人均天花板的国家大。
因为我们还可以在触碰到天花板之前,继续挖掘现有存量人口的发展潜力,不会像日本和韩国面对人口危机时,感觉到更加的 “逼仄”。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以完全无视人口危机所带来的冲击。
因为人口的下降,仍然会下降我们的天花板高度,并且这个是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个天花板要开始持续下降。
这包括我们当前急速转变的严重老龄化社会,已经天花板急剧下降所带来的冲击,都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我以前也跟大家说过,人口数量下降,不一定就是坏事,但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太快,就肯定是坏事。
我也是赞同,在智能化的时代里,在不需要这么多就业人口的情况下,我们整体的人口数量的确是不需要保持在超大规模的水平,我认为可能本世纪末我们人口数量保持在 7 亿左右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
但问题是,我们是花 80 年的时间,把人口稳步下降到 7 亿,还是只用了 30 年的时间,就人口快速下降到 7 亿。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对经济的冲击是完全不同量级的。
并且,如果新生儿人口数量下降太快,很容易让人一眼看到 30 年后的天花板下降高度,这相当于一头在狂奔而来的 “灰犀牛”。
这同样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上世纪 60 年代,我们第二波婴儿潮,是我们历史上生育规模最大的一代人,其规模是远高于第一波婴儿潮。
而第二波婴儿潮里,年龄最大的也已经 60 岁了。
所以当前我们人口结构里,45 岁~ 60 岁是占比最大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 20 年里,我们将急速进入到一个严重老龄化社会,并且每年死亡人口也将从当前的每年 900 多万人,上升到超过 1000 万人。
如下图所示,我们每年的死亡人口最近这 20 年一直在持续上升,这是因为我们老年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每年出生人口在持续下降,此消彼长之下,我们进入到人口下降阶段的拐点,很可能是高于很多人预期的。
去年的出生人口在 1200 万人,那么即使死亡人口为 1000 万人,那么二者相差已经只剩下 200 万人。
也就是,即使 2020 年我们人口仍然保持增长,但可以预期的是,我们人口从增长到下降的转变,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提前很多。
在前几年,人们普遍预测我们人口要等到 2030 年才会开始下降。
但从现在的趋势看,我认为我们人口可能会在 2022 年之后就开始下降了。
这个我们同样可以看一组数据。
上图是有专家在 2017 年对未来 3 年的一胎数量的乐观预估,他认为 2020 年一胎数量仍然可以保持 800 万的水平,但实际呢?
根据去年初公布的数据 2019 年出生人口是 1465 万人,其中二孩及以上的占比是 59.5%。
这里面有一个隐藏,但可以直接推算出来的惊人数据是,2019 年一胎数量是只有 40.5%,也就是只有 593 万人。
这个数字远低于专家在 2017 年预估的 801 万人。
我个人猜测,去年的一胎数量可能会更加不容乐观。
过去这些年,我们每年出生人口,基本都是靠最后一批 80 后生二胎撑起来的。
但在当前最年轻的 80 后,也已经超过 30 岁了,再过两年基本都超过最佳生育年龄。
可以预计的是,从明年开始,二胎数量应该会大幅度下降。
因为,当前的 90 后年轻人,连一胎都不大愿意生,就更别说生二胎了。
当前二胎数量超过一胎数量,是因为我们计划生育叠加 2016 年放开二胎所致的非常态现象。
正常二胎数量是要少于一胎数量。
一个总和生育率为 1.5 的国家,二胎数量应该是一胎数量的一半。
我们假设 2022 年开始我们的二胎数量也是一胎数量的一半。
那么即使按照 2019 年一胎数量的 593 万来计算,2022 年的二胎数量可能只有 300 万左右。
这意味着 2022 年的新生儿数量是有很大可能跌破 1000 万人,有可能只在 900 万人左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预测值,实际值是多少,大家还得到时候具体观察。
而即使按照我们当前每年死亡人口近 1000 万人的数据来算,几乎可以说,明年开始我们人口就会下降,我认为是大概率的事情。
虽然去年我们人口仍然保持增长,不过相比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这已经不是太重要的事情。
按照我预估,可能今年我们的出生人口,就只能维持在 1000 万~ 1100 万人之间,死亡人口仍然保持 1000 万的话,已经只能勉强保持增长,甚至也已经有可能为负了。
而假如明年我们出生人口继续下滑到 900 万人的话,那么最迟明年就会开始由增转降。
当然,这仍然只是我的个人预测值,具体还是得以实际为准。
我个人认为,比起人口数量下降,我认为每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问题更加的严重。
在 2016 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口出生数还有 1786 万人。
但假如明年就下滑到 900 万人,那几乎是只用了 6 年的时间,就直接下降一半。
这个过程速度太快了,时间太短了。
我还是那个态度,我认为我们可以允许人口数量在一个更长周期里持续下降,最终保持在 7 亿人左右合理数量。
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人口数量出现在较短周期里的快速下降,特别是新生儿数量不应该下降过快。
由于当前人们寿命整体要提高很多,所以新生儿数量快速下降,是很可能被掩盖在人口缓步下降里。
所以,新生儿数量的快速下降,更有可能被人们忽视。
而要知道,在经济学里,新生儿的数量,就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说白一点,新生儿的数量,直接决定未来这个国家的接盘力量多寡。
新生儿越少,那么这个国家未来可供接盘的有生力量就会越少,那么经济萎缩的概率就会越大。
这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难题,是我们当前肉眼可见,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头 “灰犀牛”。
仍然还是以韩国为例,1973 年韩国每年有 100 万人出生,1991 年就下降到 70 万人,2016 年下降到 36 万人,到了去年就只剩下 28 万人出生。
这意味着什么呢?
91 年出生的 70 万人,现在差不多是 30 岁了,刚好是买房成家立业的时候,还有 70 万人去买新的房子。
等到 30 年后,能够买新的房子的刚需数量,就只剩下 28 万人。
新生儿数量的锐减,意味着经济活力将持续下降,因为未来给经济提供增量来源的青壮年人口会持续萎缩。
这首先必然导致整体经济总量会持续衰减,日本之所以长期保持经济停滞状态,跟其人口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人口下降并不可怕,关键是新生儿数量骤减,这个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太大了。
要不然,最近这段时间,也不会那么多 “地产经济专家” 都纷纷跳出来高呼要放开生育并且鼓励生育。
因为他们背后的地产经济都开始着急了,面对当前肉眼可见的新生儿数量骤减,20 年后如此庞大的房地产市场找谁接盘呢?
我们还是以韩国为例吧,韩国现在 5100 万人口,首尔是 1000 万人口,只集中了 20% 的人口,其他 80% 分散在其他城市。
但在本世纪末,韩国人口下降到 1700 万,首尔是 1400 万,集中了 82% 的人口,这意味着其他城市的人口将寥寥无几。
到时候大量现在还繁荣的中小城市,将在本世纪末变成了空空荡荡的鬼城,这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疯狂朝着大城市聚拢,来抱团取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座城市假如都空空荡荡的,你们觉得这座城市还要怎么发展?当前高高在上的房价还找谁接盘?
这几乎是肉眼可见的超级 “灰犀牛”。
只不过这样的灰犀牛,至少得 20 年后才会开始显现出来,所以人们现在等于是被温水煮青蛙,还没有什么感觉。
但当前这些地产经济学家如此着急地呼吁放开和鼓励生育,其实也没有什么用。
人口危机,是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必然导致的时代趋势。
日本和韩国这些出现人口危机的国家,都已经绞尽脑汁去鼓励生育,但却完全不能缓解人口生育率下滑的趋势。
所以,我之前也是一直希望我们还是赶紧放开生育,甚至鼓励生育,虽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但至少可以给有想生二胎想法的人,多一些动力,能缓解一点人口危机压力,是一点。
不过,我们必须面临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的人口会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速度进入到从增长到下降的转折,并且我们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将出现大幅度下滑,在未来给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是要有所准备的。
既然人口危机的问题,是时代趋势,是很难扭转,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躺平?
当然不是。
这种消极应对,一直不是我提倡的要积极主动应对。
我们需要客观认清这种现实的难题,也是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应对。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未来人口下降的压力,逼迫我们自己加速经济转型,其中包括集中力量推进工业智能化,也就是当前至关重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制造 2025。
工业的智能化,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人口来生产更多的东西,这某种程度可以对冲人口下降所带来的冲击,日本实际上也是依靠这种方式,来对冲人口持续下滑,要不然日本就不是维持经济停滞,早就开始持续萎缩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大力度推进我们这里独一无二的 “乡村振兴” 模式,这种逆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也是只有我们一家,别无分店。
在当前发达国家都普遍出现大城市病的情况下,要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不要那么大的压力、不要那么焦虑的生活,乡村振兴模式也算是我们尝试的一种解决办法。
由于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主流,所以也没人知道乡村振兴这样的逆城市化能否成功,但总归是一种尝试,让我们多了一种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持续大力度去推进。
本身,我们当前也是在整体仍然在城市化的过程里,去尝试乡村振兴模式,这就是典型的多种尝试,摸石头过河的状态。
只有多多尝试,我们未来才会多更多的选择和出路,这种可以通过顶层规划来做各种尝试,本身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
本文来源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听直播,2020 新生人口 1200 万 +,然后看了历年的数据。
结论如下:
1、结合最近五年的数据,新生人口持续暴跌,相比四年前减少了三成。
2、普查数据与之前的统计数据不匹配:
2020 年统计的 0-14 岁,也就是 2006 年 - 2020 年的出生人口,按上表右侧汇总一下,06-19 年出生人口共计 22580 万,然后加上 2020 年全年的 1200 万,23780 万,和普查的 25338 万,还有一千五百多万的缺口。难道都是没上户口的黑户么?
更简单的算法是这样的,0-14 岁,总共是 15 年,25338/15=1689.2 万,看看上表,有几年达到了,如果按 14 年算的话,25338/14=1810 万,这是梦回 1995 年了…
3、如何解读是个技术活,分明是一胎减少,整体生育率下降,但是换个角度看,就是二胎的生育意愿提升…
4、直播提到统计的生育意愿高达 1.8,还有希望,但是首先梦想照进现实的难度大家都懂,其次现在人口政策是放弃治疗了么,目标都不敢再奢谈 2.1 了?
就说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增长和生育政策的变化,另一个就是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人口增长和生育政策变化
虽然生育表面上是个伦理问题,但实质上则是一个绕不开的经济问题。
在谈及计划生育时,我们是不该忽略其背后时代背景的;
因为究其根本,生育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和社会资源所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的,而这种动态调节也在历史的不断演绎中被不断展现,纵观历史,往往混乱过后的朝代会大力鼓励生育,比如说汉初,而饥荒年代又会存在一定限制,但究其根本,都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我国生育格局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在 1970 年前,我国整体是处于一个人口激增阶段的。
虽然说最早也有一定 “适当性节育限制”,但很快就被当时后续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前景和蓝图所打倒,人口也在这个时期迅速激增。
但在随后的 “三年困难时期” 出现首次不正常的人口负增长,而这也可能是后续资源限制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就在 “三年困难” 之后,我国对节育的态度就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了。
1963 年 10 月,卫生部下发《关于修改人工流产及男女结扎手术条件规定的通知》,取消人工流产和绝育手术的限制条件;1964 年 1 月,国务院设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但于 1968 年 11 月被撤销,计划生育工作仍由卫生部承担。
当然,从印象流来讲,60、70 后差不多正好是现在 80、90 后的长辈,那一带普遍家里四五个孩子都是挺正常的,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时代背景吧。
截止 1964 年,中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全国总人口接近 7.23 亿,而截止 1969 年中国人口超过 8 亿
1970-1978 年应该算是一个过渡时期。
可能是有介于当时我国人口过快社会负担加剧的现状,亦或是困难时期所带来的教训,人口政策在这一时期是有明显转向的,但更多地也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面。
1970 年代初期,,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 “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的口号。
1977 年 8 月 12-18 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的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1978 年 3 月 5 日,新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 “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虽然在这一时期控制人口数量逐渐成为共识,但限制政策还没有具体得到落地。
而从 1979 年开始,我们所熟悉的计划生育也就来了。
1979 年 1 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讨论了争取 1980 年把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的具体措施。此次会议第一次将计划生育作为政府倡导的一项活动,改变成为一种需要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才能够推进的工作,要求在全国性法律颁布之前,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先行制订地方的计划生育试行条例。
而当时做出 “计划生育” 决定也是考虑到生产力因素的。
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就人口政策的几次转变来说,人口问题实质都是生产力问题,是现有资源约束下一种妥协。
生育是源于传承的渴望,而节育则是由于生存困难带来的恐惧所做的妥协。
但原有逻辑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是又有了很大改变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激增后,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却又陷入了不敢生的泥潭之中。
而 20 世纪后,由于完全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千禧年之后的人民受到各种现代思潮影响后再也不复当年老一辈 “多子多福” 的心态了。
再加之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大家便变得更加不愿意生育了,所以即使我们在后续进行了一些放松政策,但效果可能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2011 年 11 月,河南省调整生育政策,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经批准可以生育两个子女。至此,中国大陆 31 省份均已放开 “双独两孩”(双独家庭生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3 年 11 月,中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单独两孩),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4 年,各地陆续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但当年申请数仅 106.9 万,大大低于官方预期。
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全面实行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就现有的数据来看,我们过往估计的 16 亿人口峰值可能是永远达不到了的。
二、从放松限制到鼓励生育的预期。
就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来看,接下来可能我们对于人口政策的态度是会有一个较大转向的,也即从宽松到鼓励。
但现在的问题也就来了,这个转向是会以什么模式进行的呢?而这个鼓励生育的钱又从哪里来呢?
调控政策的实现大概率会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
首要的应该是风气的转变,关于晚婚晚育的宣传可能会成为过去,适当地降低法定婚配年龄,以及对节育和人工流产做出全面限制,比如说限制药房出售相关药物以及限制医院进行相关手术。
这些措施是相对很容易做到的,但估摸着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是简单的一刀切。
当然后续立法和经济上的进展也应该会相应推进,首先我们会从立法角度对 “计划生育” 进行相应展开,但在走程序的过程中先推行一些暂行办法,也即不对 “超生” 进行处罚,并探索部分地区进行全面放开的试点。
虽然大家对全面鼓励预抱有强烈的期待,但从放宽到鼓励,可能我们要走的还很长。
鼓励生育,鼓励谁,在哪做,如何做,谁出钱,这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问题。
如果说鼓励生育成为共识,但在哪鼓励就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问题了。
说一句话很现实的话,大城市是不具备鼓励生育条件的,很简单的道理,不管是从居住成本还是生育意识来说,指望大城市居民多生育是不现实的。
但小地方是不具备条件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没钱。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但对地方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管是支付幼儿的医疗资源,而是加大投入育儿的教育成本以及其它配套措施,对于地方来说,这都是一种支出。
而由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具大差异,这些由地方承担代价生育的幼儿在成为劳动力后,他们会倾向于涌入大城市,而这种劳动力外流的现象也必然会使这些承担生育的地方得不到回报而持续衰弱。
而这就是目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了,北京上海确实没有多少新生儿,但他们的人口是净流入的,而且这个净流入数据是被严格控制的,如果说不加以限制,这些人口流入速度可能是更快的。
简单来说:
对于大城市来说,鼓励生育太难,但吸引人口易,反正有人愿意来,所以缺乏动力。
对于小城市来说,鼓励生育没钱,也限制不了人口外流,担心自己承担代价给别人做嫁衣,所以不敢鼓励生育。
这就是目前人口问题最尖锐的地方。
有钱的地方不需要鼓励生育,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外来人口,没钱的地方也不敢鼓励生育,因为他们无法限制人口外流。
但最矛盾的一点还在于这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均匀,但如果让地方出钱的话,以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财政现状来看,这些钱大概率还是出自土地财政,这种拿土地财政的钱来鼓励生育的做法是很魔幻的。
所以从现实考量,后续从放松到鼓励,不管是网传的社会化抚养还是其它措施,都应该是由国家统筹规划,从大局考虑的,不然按照现实情况来说,应该说没有几个地方是没有意愿去做这些的。
写在最后
其实很多人会就这个问题夹带私货地去分析一波其它现象,比如说地产价格还有其它各种资产的前景,但其实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情都是在一个潜移默化过程中慢慢体现的,也就是随着矛盾的不断积累而爆发的,人口的增长和减少自然是有一个相对周期的,即使说周期的变化部分有超出我们原本意料的,但总归是可以做出调整的。
这就是 “太阳照常升起” 的逻辑,功在千秋自然很好,但我们也必须利在当下。
人口问题分析起来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核心就是过去谁在劳动创造财富,现在谁在创造财富,以及未来谁是劳动的主力军!数据出来之前,已经在之前的回答中列举了提纲,直接拿来用就可以,读者可以先看此前的列举的几个关注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8484293/answer/1878070991)
1)人口结构
人口总数上涨并不出意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随之提高,即使新生儿下降人口短期内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以前人多物资少,人均下来就是贫穷,但在工业化和科技生产下,商品总量大幅度提高,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制造业产能,关注的都是国际需求波动时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胀的趋势下工业品价格反而下降,电子产品尤为明显,由日韩垄断时期的液晶显示屏,当时普通家庭购买价格极高,但现在国产的现在做的越来越大,价格反而更加亲民。回归正题,只要劳动者够多,产能保证,商品成本更低,价格也就可以压得很低,即便存在利益集团,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也可以维持市场的供给,相当于多数人劳动可以养活少数人,或者说人口总数不是工业化国家的关键问题,而劳动者占比才是,8 个人养活 10 个人和 4 个人养活 10 个人结果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有了此前文章提纲的第一个关注点,人口结构,根据公布的数据,15-59 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 6.79%,这个群体是劳动贡献的主力军,又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至 41.4 岁,预计劳动者比重还将进一步下降,如果没有放开二胎的贡献,0—14 岁是不可能呈现 1.35% 的增长,要知道 19 年仅二胎占比就高达总出生人口的 57%!家庭户规模下降,说明很多年轻人连一胎都没有生,二胎红利不知道还能吃几年。老龄化以前都是听说,现在有明确的数据,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上升了 5.44%,社会发展人均消耗只会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购房的都知道,不得不动用六个钱包,但并不意味着父母辈老龄化后不要保障。劳动者少了,老龄化严重了,资本和分利集团在上一个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积累胃口更大了,财富产出和消耗此消彼长,对劳动者施加的压力不可谓不小,人口结构变动是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和现在的劳动者压力至关重要的灰犀牛。
2)平均受教育水平
可以弥补人口结构带来弊端的一个指标是平均受教育情况,也是文章的第二个关注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受教育的参与者是重要的载体,不管是科技研发还是科技使用,商品创造除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还有效率,生产效率与平均受教育情况呈现正相关,也就是教育可以弥补部分劳动者渣比下降带来的问题。根据公布的信息,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 亿人。与 2010 年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增加了 73%,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文盲率由 4.08% 下降为 2.67%,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也为经济体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优质劳动者,缓解人口结构带来的冲击。
3)人口迁徙
过去十几年城镇化进一步加速,城镇人口占比增加 14.21%,乡村人口快速下降,城镇化贡献大量的购房需求,加上宏观货币政策的宽松、地方的限购限售和土地供应问题,房价迅速上涨,上涨又带动投机需求,金融属性快速增加,各大城市纷纷收取进城税,筹集地方发展资金,人口向城镇化的迁徙很大程度上为城市贡献了隐性税收。
此外,人口向经济发展更好的区域流动,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增加 2.15%,中部流失人口 0.79%,西部增加 0.22%,东北流失最为显著,为 1.20%,仅看这几个数据会觉得影响不大,但现实中区域流失的和流入的多为年轻人口,而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本就不高,如果将流失的人口以本地年轻人口总数作为基数来除,各地区流入流出人口的数据差异会非常显著!
从长期来看,人口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尤其是创造财富大于消耗的年轻劳动者群体,产值、税收、消费、土地财政、教育、医疗等等收入都与年轻迁入人口有关,读者也能明显看到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纷纷下调落户门槛,且基本都设置了落户的年龄上限,任何城市都缺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准确来说,现在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未来全国都缺创造财富的人,城市现在不布局抢人,还在通过各种手段大搞土地财政转移地方居民的财富,施加大量的隐性税到年轻人头上,关键财政收入这种东西是恶性循环,越缺钱越要想办法吃拿卡要,或者降低公共福利支出,越是给地方居民施加成本和降低福利,人口流失越快,人口流失越快,创造财富的人越少,人口结构上移以后,老龄化消耗加大,裙带关系盛行,预计会让让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捉襟见肘。
**最后,**还是要给年轻人一些建议,良禽择木而息,需要好好考虑下自己未来城市的选择,建议的参数有几个:收入 / 房价比,高学历落户政策,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教育资源尤其是本省高等教育资源(本省招生有优待),营商环境,政务透明度,GDP 基数与增速等等。落户不仅仅拼的是房价,还有收入以及其他潜在公共福利返还情况,比如教育和高校科研经费都是要靠财政大量补贴,通过房子收你的隐性税你也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返还,一些返还比较低的城市,房子抄的再高,没有人接盘还是房子,这类城市往往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团分食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现在创造再多钱不能返还到大众的福利或者用于地方经济发展中,这类城市在人口结构变动下基本是缺乏竞争力和潜力的。科技和教育只能改善人口结构失衡下的财富创造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财富分配问题,年轻人也只能选择去一个公共福利返还比相对更高具有更好发展潜力的城市。
普查报告里有两句话,站在不同角度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些所谓的红利,到底是谁的红利,值得探讨。
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
你要是从上往下俯视,会对这个结论非常满意。还有人口红利?统统都是我的红利。你们这些年轻人居然动不动就辞职、拒绝加班?没事儿,反正你不干,有的是人来干,劳动力资源丰厚嘛。
但是你要是基层劳动力的一员,就要知道,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非常低,周围都是竞争者。
所以,劳动者的内卷,尤其是从业门槛较低的劳动者的内卷,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注意哦,这里提的是 “人才” 红利,而不是 “人口” 红利。
我的理解是,
人口红利指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非常充沛;
人才红利指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非常充沛。
通俗点说,内卷已经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往脑力劳动者发展了。
这也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一样:无论农民工还是大学生,无论是二本还是 985 甚至清华北大,竞争压力都在增大。
人才红利,客观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科研攻关、产业升级;
但是换个角度看,对于人才个体而言,就不一定有如此幸福的感受了。因为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带来的实质财富,到底有多少能分配给这些人才个体?以及分配权到底在谁的手里?这都是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而未来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也会是舆论场上,尤其是年轻人们关注的重点。
既然 20% 的人掌握 80% 的钱,那也要 20% 的人生 80% 的人口
我竟有种看热闹的兴奋,是不是不太好,但又压抑不住
仿佛回到了高中,对即将发的试卷结果一点不慌,因为我是学渣,习惯了
就目前来看,外地人 30 岁后回乡是必然趋势,那么问题来了,保人口,还是保楼市?不好意思,全都要
目前来看,数据显示是一切顺利,人口持续增长,我们又可以放心单身了(狗头)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生育率很高,老龄化压力一点都没有?一催年轻人他们就结婚,还生两个,不会吧?
所以,年轻人学习日本少子化没毛病,对不对?况且我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少生优生,所以长大后的我决定不生,有什么问题么?更何况,我生什么我又不优 (狗头)
开局的彩礼,到结婚举办,然后房子车子,都要钱,小孩出生了也奶粉学区房,感觉结婚后自己要走的路就已经铺好了而且很难走,我单身不舒服了还是不自由了,根本没那个时间,没那么多钱来承担起结婚后的责任,那么我又为什么要生孩子,让孩子来遭罪呢
前两天去侄女初中学校看了一眼,现在的孩子脸上一点朝气没有,还没入设会,满满的世俗感(可能他们看我也是一副咸鱼样)
不说了,过好自己吧,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成家立业。二十到三十年后我们再见
之前立了 flag,就贴这儿吧:
我想说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不是只有利用人口红利这一种模式,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向前推进,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才对。
到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基本完成之时(目前似乎处于第二阶段?),资本深化、技术扩散、制度变革更应该成为增长的源泉。
应该思考的不是怎样继续维持当前已经庞大和紧张的人口数量,或者是从何处引进廉价外劳以供本国产业部门使用(剥削),并且同时客观上可能加剧与国人的摩擦。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本国劳动力的待遇,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让他们也能更饱满的精力、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态度来驾驭未来堆叠在他们身上的越来越多的人均资本和技术要素。
撑起一个优质消费市场的不该继续是规模极其庞大的低收入者,而是应该转向规模稍小但收入更加丰厚的中等收入阶层。继续推进已经贯彻了好几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中央精神,追求高质量的 “发展”,而不仅仅是规模上的 “增长”,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是一个东亚国家,首先就要考虑的是是否会重走日本的老路。在 90 年代后,日本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 1.5% 左右,日本国家通过提高劳动力使用强度,推广和增进技术进步,积累政府债务,勉强维持住了增长趋势,但从财政情况、长期人口结构来看显然将步入无底的深渊。
中国能否突破东亚国家的历史周期率(相似性),就在接下来的 10~20 年之间。乐观的说,欧洲黑死病结束之后,非但没有因为人口爆增而失去恢复的空间,反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里似乎存在光明的道路。我国在未来面临着一个危机并存的局面,这个危机将带来与黑死病后相似的条件,也即中国年龄阶层中最多的那一代人将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是一个无论现在做何种努力都无法避免的事态——哪怕近几年生育率真的飙升也只是在增加届时面临的人口压力,毕竟少儿也算抚养比。比起星辰大海之流,我认为这才是复兴之路上面临的最大障碍。
改革之路漫漫,且难觅踪迹。中国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导致了对人才的内卷和粗放利用,这是一种结构性矛盾。除科技水平能够彻底的改造生产函数外,制度改革同样有效。一旦现行的制度是缺乏效率的,那么在其他层面的进步也会受其滞固。除非中国真的能依靠自己的魄力,在不走日本道路的前途下,突破了人口结构的约束,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才能说自己已经具备了复兴的条件,并且为全亚洲在本世纪内指明了前途。
但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做最坏打算的人,正如我一样,那么我个人的决定是多看一看亚洲的先行指标日本国的相关事态,我会不定期的在下文中更新相关论文的阅读摘要(录)。
[有哪些国家的历史对中国有借鉴意义?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98869/answer/1853664002)
其次,我从经济史阅读中对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产生了一点感想。
如前所述,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中,曾经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归同于资本积累或技术进步,或把资本范畴扩大到人力资本和社会知识的积累。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则认为,与其说高储蓄率、高教育程度或活跃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随之而出现的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如说它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表征或结果。
从根本上说,除非现行经济组织或制度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发展是不会产生,更不可能是持续的。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倾向于把制度看成是外生的、既定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则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发展所最需要的 (特别在初始阶段) 是努力推动它的制度变迁。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137-139
正常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与其说是维持社会机能正常更替的基础,不如说是社会机能制度正常的表征。也就是说制度不朝着改善底层民众的方向改革,就不构成生育率上扬的条件。那么当代年轻人也没有理由改变当前的状态。你不动,我亦不动,大家都不干无效率和无效益的事情。
统计局本次公布的数据,无疑是有力的支持了这一论断,但从短期来看,也只是有可能构成了推进政策改革的压力。毕竟 60-70 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节点还尚未到来,在近几年内随着资本替代率的提高和劳动力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工作岗位可能竞争更加激烈,怎么会存在短期内改革的动力呢?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对本次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抱着积极的态度。
///////////////////////////////////////////////////////////////
补充: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近还跟很多人聊过,主要有以下几点提及,但并没有闲心(能力)去写了,就权且列在下面吧。
汗流浃背
早在数据出来之前,就很明显看出国家为了应对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在出招了。
[
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对大家的职业规划都会起到帮助
三叔侃侃的视频
· 1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75412638982291456)
大家多结合下过去一阵子的新闻,我来说下个人揣测:
1. 开始整治校外教育市场乱象
直接目的:尽可能缓解家长鸡娃焦虑,减少不必要教育支出
最终目的:多生娃
2. 宣传无痛分娩
直接目的:让准妈妈们享受更好体验
最终目的:多生娃
3. 大力打击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垄断现象以及劳资矛盾
直接目的:进行行业治理
最终目的:尝试给 996 的年轻人松松绑,同时让困在算法里的基层劳动者松口气,然后有心思生娃
4. 推出各种策略控制房价
直接目的:保证交易市场理性
最终目的:让年轻人有钱买房生娃
5. 要求学校给家长减负,延长孩子放学后在校时间
直接目的:让家长不至于太累
最终目的:降低育儿成本,多生娃
6. 强基计划
直接目的:提升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储备水平
最终目的:生产力突破了,才能对目前人口问题进行 “治本”
另外从数据来看,城镇居住人口比例已经远超农村居住人口。这 10 年农民进城数量明显增加,也造成了城市资源更加紧张,必然进一步内卷。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
到底是走城镇化路线,还是乡村振兴路线,恐怕是决策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其实呢,任何国家都有自身巨大内部矛盾存在,犯不着今天火箭上天就星辰大海,明天人口数据出来就哀鸿遍野冷嘲热讽。
对国家来说,在改革深水区能不能啃动硬骨头,能否让既得利益者把蛋糕吐出来,决定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行性。
对个人来说,好好研究这些数据变化,看对于自身所处行业有何利弊,是否有必要选择更适应数据变化的行业,也是一种理性而明智的选择。
各位,都准备好了吗?
普查歌舞升平,现实千疮百孔。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两会以 “生育” 为关键词展开提案,数据显示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比 2020 年上升 5.44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啊!
[
两会关键词:生育!
希刺克厉夫的视频
· 919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51637029504180224)
之前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曾表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所以,这种危机感决定了两会提案都在围绕提高生育意愿服务,而且都是有点 “拐弯抹角” 的自私想着提高妇女生育意愿,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
1. 婚龄降至 18 显而易见是鼓励早婚早育,这是促进那些辍学打工的人结婚的合法性。
2. 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是减轻年轻人养育负担,从而提高生育意愿。
3. 女生生育成本纳入医保,减轻用人单位负担,侧面促进女性生育。
4. 应届生延期至五年是为了让女大学生放心生娃,五年之内保有应届生身份。
5. 设立结婚辅导期,让年轻人持证上岗,上好婚前第一课,增强年轻人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降低离婚率,也能促进生育。
6. 缩短教育学制也是这个目的,是因为上学时间长,会导致婚育时间明显延迟,老龄化问题显著!
7. 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建议,规定男性配偶陪护假不得低于 20 天,夫妻异地的给予 24 天,生育二孩的给予 30 天。“陪护假应视为出勤,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所以从这个大环境之下,国家需要面临的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情况下,这些举措都该支持,况且弊端不是很明显,虽然生育是自由,但是人口是发展的根本,希望能够有效促进生育率的提高。
当然,这些举措并不是促进生育的根本,生娃不难,养娃才难,看一下城市养育成本图,能一定程度上看出来生孩子的难点在哪。
希望国家放开的同时加大补贴力度,从税收、教育、医疗、就业、房价等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
靠提高生育率解决问题是没指望的。
短期看起来 AI 养老也靠不住。看来只有给我们这些老头子上外骨骼了。
我不是开玩笑。就算不指望老家伙们干点什么,改善一下生活质量也是好的。而且能创造是新的产业。
最好是模块化有一定 DIY 潜力的套件。这样我们将来就可以组装自己的外骨骼,不用浪费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来照顾了。
做得比较好的方案还可以放在网上共享,残疾人,糖尿病患者等等也能受惠。
还可以直播。
:“老骨们请看。这是我新攒的。下体包围集成了无菌导尿管和尿袋,可以让你用和以前一样的姿势放水。活动也非常的轻便,肌无力的老骨也带得动,抱孙子上五楼不费劲。背后还有购物袋挂钩。最厉害的是双手,集成了甩棍和电击枪,几条狗都不怕…… 这位老骨说管制物品? 多虑了啊,哪个看守所不开眼想收我们这种老骨头啊?”
**小孩、老人的比例升高,**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中年人的生存压力提升。
几个选择:
1)忍受不那么友好的就业环境——卷、996;
2)减少生育——家庭规模继续减小;
3)背井离乡寻找机会——人户分离继续;
资本市场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
上面这些,都是中年人未来的支出、未来的成本。
对社会中坚力量来说,未来的生活是辛苦的。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同志总结如下:
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 下降 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全国共有家庭户 49416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 129281 万人;集体户 2853 万户,集体户人口为 11897 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东部地区人口占 39.93%,中部地区占 25.83%,西部地区占 27.12%,东北地区占 6.98%。与 2010 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 1.20 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文盲率由 4.08% 下降为 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 10 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 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人户分离人口为 49276 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 11694 万人,流动人口为 37582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12484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长 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7 万人,占 8.89%。与 2010 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 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 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0.40 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先占个坑~~~
下面给大家好好说一下:
其实在去年北大的研究团队一篇文章就已经发现近 30 年来,我国婚率和生育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了。
2020 年 7 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 / 宋逸团队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柳叶刀 · 全球健康》发表了题为:Chinese trends in adolescent marriage and fertility between 1990 and 2015: a systematic synthesis of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population dat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1990 年至 2015 年,中国青少年(15-24 岁女性)已婚率和生育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 2015 年出现反弹。此外,青少年性行为、外出务工、男女比例失衡以及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年轻女性的婚育水平。
结婚和生育的时机对女性的健康极为重要,研究表明,早婚和早育与更严重的家暴、妊娠并发症、产妇死亡风险上升、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前景等密切相关。
总体而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早婚早育现象也逐渐减少,但地域差异也很大。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腾飞,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变化,然而地域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失衡、进城务工人口增多等诸多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影响着落后地区人民的婚育。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中国人口普查(1990 年、2000 年和 2010 年)和中国 1% 全国人口抽样调查(1995 年、2005 年和 2015 年),对中国 15-24 岁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了纵向研究。
中国的人口变化
从 1990 年开始,中国的总生育率低于生育更替水平(每名女性平均生育 2.1 次),直到 2014 年下降到 1.3 次。长期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则意味着人口将开始负增长。
2015 年,15-24 岁青少年人数为 1.86 亿,比 1990 年(2.56 亿)减少了 27%。
此外,1990 年 - 2015 年,男女比例愈加失衡;受教育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2015 年城市为 80.4%,农村为 49.2%);进城务工人员在 2017 年增加到 1.7 亿人,但留守儿童在 2010 年达到 61 万顶峰后,逐渐下降。
中国 15-24 岁女性的已婚率和生育率趋势
在 15-19 岁的女性中,已婚率从 1990 年的 4.7% 下降到 2000 年的 1.2%,但在 2015 年回升到 2.4%。同时,这一年龄组的年龄别育率(ASFR)从 1990 年的【22.0/1000 人】下降到 2000 年的【6.0/1000 人】,并在 2015 年回升到【9.2/1000 人】。
同样的,在 20-24 岁的女性中,已婚率从 1990 年的 58.6% 下降到 2015 年的 25.5%。年龄别育率(ASFR)从 1990 年的【198.8/1000 人】下降到 2000 年的【55.0/1000 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5 年,农村地区 15-19 岁女性的已婚率和年龄别生育率比城市高 3 倍。
已婚率和生育率的城乡差异
2015 年,农村地区 15-19 岁女性的已婚率为 3.8%,而城市地区为 1.1%。
1990 年 - 2015 年,15-19 岁女性的已婚率中的城乡差异有所增加,与城市地区(46%)相比,农村地区的已婚率下降较少,并且在 2005 年 - 2015 年的回升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在 2000 年,农村和城市地区 15-19 岁女性的年龄别育率(ASFR)分别为 8.7 和 2.3,相较于 1990 年分别减少了 66% 和 77%。在 2005 年 - 2015 年,中国 15-19 岁女性的年龄别育率(ASFR)回升,其中农村地区变为 15.4,城市地区为 4.1。
除此之外,不同教育水平的女性的已婚率差异也相当大,统计数据表明,在 2000 年 - 2010 年期间,未上过高中的 15-19 岁年龄组的已婚率有所提高。在西部地区,15-19 岁的女性结婚和生育的可能性更高。此外,部分少数民族因为习俗和自治政策的原因,女性会更早结婚和生育。
对此,研究者表示教育对青少年的婚育起到了保护作用。
总而言之,此项研究通过上述这些来自中国的全国代表性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年轻女性的平均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虽然在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后有所回升,但中国的总生育率仍远低于生育更替水平。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受到青少年性行为、外出务工(同居率增加)、男女比例失衡以及教育资源失衡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 15-19 岁女性的婚育率水平有所上升,并且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
由于中国传统上对男孩的偏爱,导致男性过多,而独生子女政策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不过男女比例在 1981 年(1·07)开始上升,在 2005 年达到最高水平(1·18)。在 2000 年,出生时性别比例偏高的男性人群开始进入婚姻市场(大约 20 岁)。2015 年,年龄在 20-24 岁之间的男女比例达到了 1·11。
在男人过剩的情况下,为了寻找配偶出现了各种的替代策略,比如更高的彩礼,寻找更年期的女生,甚至从越南等国购买贩卖的新娘……….
部分内容来自「生物世界」,另外为什么评论全被自动删除了,好吓人!!!
感觉现有的很多回答已经不是在讨论数据本身,而是在表达诉求。
某个存在低级错误的回答,仍然能拿到近两万赞,我认为多少也说明了目前知乎大量用户群体的焦虑和愤懑情绪。
在立场先行的情况下,数据分析和解读已经意义不大了。
我就简单说点个人看法吧:
1,考虑到新冠疫情可能的影响,未来还需结合 2021 乃至 2022 的数据进一步观察,但现有数据已经不算乐观
2,未来政策肯定会逐渐转向,但考虑到产业发展以及财政现状,预计政策转向需要比较长的过程
3,长远来看,即使产业升级顺利完成,即使鼓励生育的政策全面推行,生育率也很难抬升到 2.1 的水平
因为生育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文化观念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未来可能会从菲律宾等国适当引入家政服务业人员。
4,我个人对中国的产业升级非常有信心,考虑到中国较为漫长的陆地边境线,未来中国可能面临比现在欧美更严重的非法移民问题
5,在上述前提下,对外能否保持强势文化输出,对内进一步塑造文化认同,整合东亚儒家文化圈,可能是真正的关键。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太能生了。
0-14 岁占比还提高了,你敢信?
不得不说,中国人民的生育能力真的太强大了。
事实证明,知乎上面都是幸存者偏差。
生孩子的主力军根本不上知乎。
各位大佬脸被打得啪啪响。
这次,我们真的赢麻了。
不接受反驳。
不接受任何反驳。
/// 下面是补充
冷知识:上一个用紧平衡这个词的是武汉前市委书记马国强。
2.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955 别想了),而且有新的优势 (长期的工程师红利,996 范围将继续扩散)
我真不懂这群人在这里忧国忧民什么劲?
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口降低;之前人太多地铁太挤房价太高学校太少,抱怨人生的太多
现在计划生育初见成效人口增长趋势放缓,马上就要实现负增长通过接下来 20 年恢复到正常的 10 亿以下人口的伟大目标了,怎么又开始在这里阴阳怪奇什么老龄化养老问题?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你们满意?
既得到了人口红利,现在还一点利息不过分吧???
1、总人口 141178 万,一个吉利数字,14 亿人要一起发;
2、人口低增长态势依旧,人口峰值加速到来的态势没有变;
3、男性人口为 723339956 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38768 人,占 48.76%。男性比女性多出了 3500 多万,男光棍堪忧,男女性别比,最失衡的是海南,其次西藏,第三是浙江。分别是 53.02、46.93、52.45、47.55、52.16、47.84;
4、劳动力人口在下降,15 到 59 岁的人口下降 6.79 个百分点;
5、人口增长较多的 5 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经济好坏和人口基本正相关;
6、甘肃、内蒙、山西、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
7、人口变老了,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2.6 亿,60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
8、河南人口居然低于 1 个亿;
9、家庭变小了,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10、中国人口平均年龄 38.8 岁,美国是 38。
接着奏乐接着舞
====
盗个图
小孩考试没考好,不敢跟父母说分数,其实拖拖拉拉已经说明成绩了;这次人口普查就有点这意思。
今天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如下:
看到没?一派 “欣欣向荣” 之景!
所以以下内容权当 “谣言”,
同志们看过一笑。
想来也有趣,非要选在今天公布。
你看,
明天是 512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而且还是护士节;
在下斗胆诛心 + 阴谋论一波,
明天再回忆下汶川地震,
感恩一波护士医生,
惹毛了再联动娱乐圈整几个瓜,
这事就被盖掉了,妙哉~
先不提客观数据,
大家主观上也觉得生娃的不多吧?
我老家同学去年陪老婆生小孩,
他说他去的那家医院,
楼道有个显示屏,
可以看到妈妈们开指,麻醉情况啥的,
他没事就在楼道瞄两眼上面进展。
第 2 天这屏幕上没变化,
意思就是当天没孩子出生,
结果第 3 天、第 4 天都没变化…
后面几天他晚上陪夜,没事出来散步,他发现整个楼层有一半都空着的…
果不其然,
这生育率崩不崩,
看的还是一胎。
比如 2017 出生人口,
2 胎就占一半;
而一胎崩不崩看什么?
看结婚登记数。
13 年 - 19 年结婚登记数从 1347 万降到 947 万,一胎也从 1000 万降到 570 万,去年 1 胎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原因就差写我们脸上了,
不用翻译,喔不是,不用分析啊~
你说有好政策么?
放开 234567 胎这叫好政策?
你们看劳资矛盾缓解了吗?
资本受限了吗?
劳动法落地了吗?
同志们居者有其屋吗?
老板有把员工当人看吗?
职场女性、工厂女工能随便生娃而不被裁员下岗吗?
大到彩礼,婚礼,房车,
小到尿片、奶粉、学费,
每样都要钱,
年轻人没那么多钱承担婚后责任,
哪还会生个孩子让孩子来遭罪呢?
原因并非是我想说的,
大家都有切肤之痛,自不多言。
我最想说的,是要驳斥 2 种观点。
这次人口普查,
市面上有 2 种观点甚嚣尘上,
1 种是无意误导,
1 种是故意误导。
第 1 种观点是:
人越少,我工作越好找,
我生活质量越好,
或者说,人多人少关我屁事?
第 2 种叫:
少子化是大势所趋,全世界都这样。
我们要去适应它,
并去解决少子化带来的问题。
我很好奇为啥会有人觉得人越少,
我工作越好找,我生活质量越高?
同志们,事实恰恰相反,
现在出生率越低,
20 年后消费力越差,
工作岗位越少,
咱越难找到好工作。
而且跟你竞争的那是年轻人么?
是跟你相仿的同龄人啊。
比你大 30 岁的小伙子,
谁会跟你抢一份看大门的工作?
而且,我说的再本质一点,
你也不是跟中国人竞争,
你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什么印度人、非洲人、东南亚人,
一帮子人都在抢你的活。
想过得好,是靠科技发展,靠产业升级,
绝非是靠人少,
人少就是纯粹的劣势。
人口不足,消费不够,
往小了说 20 年后找工作费劲,
往大了说,
会导致中国产业升级失败,
中国人到死都只能做低端产业。
因为产业升级是要抢欧美饭碗,
中国人少,其人才、内需、市场,
绝对顶不住欧美制裁;
最后我们永远只能做竞争激烈,
谁都能做的低端产业,
想做美国小弟都竞争不过日韩。
我再重复一遍:
你现在过得不好不是因为人多,
是因为世界分 3 层,美国在塔尖,
他们有顶尖科技、发达金融。
日韩、英法在中间,
他们有民用、中端科技。
而我们呢?在底层,
我们只有低端产品,
廉价劳动力、市场,
这才是我们过得很累,
赚不到钱的根本的经济原因。
产业落后我们已经尝到恶果,
什么恶果?比如人口流向。
单说东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都是人口流出大省,人口都流向一线跟新一线:北上广深、杭西武成;其他地区谁也别笑谁,同病相怜,你跺你也麻。
我们为什么要到一线城市谋生?
建设自己家乡不香么?
很简单,老家里找不到工作,
为啥老家找不到工作?
因为老家产业太过落后,
还有势力家族把持很多岗位;
因为我们学的专业,
老家里没那么多岗位能承接。
可到了一线买不起房,
回到老家又没工作能去养房,
故乡和他乡,一头一尾,
撕扯着每一位游子。
我一位东北的粉丝跟我讲,
他是学航天的,
在哈尔滨没有这种单位;
他朋友是东北财经的硕士,
毕业了咋办?不去北京、上海,
那这几年书不都白学了?
最后他说,
他们小区房屋空置率 50% 以上,
小区里一半都是 50 岁以上居民,
35 以下的不到 1 成,
整个小区就像个养老院一样。
地区间产业差距极大,
年轻人只得用脚投票,
到一线城市当人形干电池;
人人都深爱家乡,
但人人再也回不去家乡,
尴尬之下,
反应在下半身就是生不起娃。
关系太大!
因为:
年轻人口所占的比例,
影响教育行业的发展。
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
影响医疗行业的发展。
人口流动性,
影响一个地区的房价。
具体点,假设你上班是做 k12 教育的,
现在新生儿不多,你这客户就少,
你拿的工资奖金就少,
新生儿再少,甚至公司倒闭,
你被降薪裁员。
假设你从事养老行业,
那你这几年有的好忙了,
钱也有的好赚了,
因为你这朝阳行业嘛,
以此类推什么金融、投资都一样。
很多人觉得现在人够多了,
少点人少抢我饭碗,
觉得人多人少跟我没关系,
焦虑生娃干嘛?
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他们只看到了人口减少,却没看到这是整个人口结构的灾难性变化。
因为一胎拉胯还不如更刺激的老龄化;
2010 年时,老年人口(年龄大于 65 岁)总数为 11894 万人,占比 8.87%;到 2019 年时老年人口 17603 万人,占比 **12.57%,**今天人口普查结果是 **13.5%。**有相关人士预测,明年中国 65 岁人口占比会超过 14%。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创纪录的速度加速,而近 3 年,中国老年人口增速保持 4.8% 以上增速。
曾有人保守估计,若按这速度到 2050 年,中国老龄人口能超过 30%,社会总抚养比要远大于 70%。
说人话就是,现在我们是 3 个人养 1 个人,到了 2050 年,那就是要 10 个人要养 7 个人(其中有 5 个老年人),几乎 1 个人养一个人。
之前有人做过模型推演,把 2043 年后新生人口按 25 年前 18-25 年新生人口推算,把 28 年后死亡人数,用 2010 年 “六普” 中 38-68 人口代替。
复杂的论证过程我就不复制了,我只说结果,结果是:到 2050 年开始,中国出生人口不到 300 万,死亡人口接近 2000 万;这是人类历史除战争、瘟疫外,和平时期最猛烈下降。
中国自 2041 年开始,人口下降速度远超今天日韩,成为全世界人口下降最严重国家,没有之一。
若未来几年中国不能拔高生育率,2050 年后的中国,每年死亡人口接近新生儿 10 倍,想想就头皮发麻。
现在人口是在负重前行,一旦开始减少,那就如雪崩一样势不可挡,等到时候再说人少,就是指望流星能倒着飞回去。
别等到下雪了才准备羽绒服,
那说什么都晚了。
有人说:
说生育率低,是正常现象,
这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去适应它,
并要解决少子化带来的问题。
大错特错,
同志们万不要被误导!
这种观点坏在哪?
坏在他默认少子化是对的!是正常的!
他坏在让大家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策马狂奔,最后一起玩完。
这种观点表面很务实,说一旦少子化,势必经济下沉,内需为 0,市场萎缩,我们要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有个人腿断了,
他走路不方便,
你跑过来说要给他买个轮椅,
要给他办个残疾人证,
要给他送温暖。
你说这叫务实。
我说你该去挂个脑科。
人家腿断了,
你第一反应难道不是想法子把腿接上?
生育率崩了,
你第一反应难道不是让民众放手生娃?
你默认腿断了,是应该的?
你默认生育率崩了,是正常的?
这种观点坏在把少子化强行合理化,
它本质就是如何彻底少子化!
如何让民众更好地不生孩子!
有人说现在非洲人生娃,
发达国家都不生娃,
我们中国也不生娃,
于是乎我们快是发达国家。
这想法也挺可爱。
全球生育率低下的本质是:在私有制环境下,人民生育难度大,换句话说,这根本就是个伪趋势!
为什么全球无产者都不愿生娃?
因为全世界大部分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全世界真正走社会主义国家的,
屈指可数,
我们不是,我们叫特色
(先暗示,我后面会说)。
更有甚者说美国那么大土地,
3 亿人口活得好好的,
也没见他们人口焦虑。
这又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他们忽略了 1 点,
中外国情不同,中美人口结构不同。
这种人长口闭口就是一句:人家国外政府发钱都不生孩子,可想而知人家多么进步!
这种话也不要再说了;生个孩子发两个臭钱就叫激励了?老百姓差你那几个子么?荒也!谬也!
老百姓最切身的是什么?是房子、看病、上学、工作、父母养老,这 5 座新的大山,你去看看国外真正无产阶级是不是也一样扛着。
国外政府最擅用福利掩盖痛病。
至于国内,就类似于这种早已脱离群众的 “中产” 评价年轻人一样:
**
**
有人说要移民,
要全面放开生育,
要提高储蓄、投资,
推动养老改革;
还有人提到要延迟退休,
要学发达国家,搞移民。
你自己摸良心说,
这上面都改革了,
你会生孩子吗?
哪怕 1 个。
我敢赌 1 包辣条,
你 1 个都不会生!
这通通都是敷衍!
那怎么让年轻人生娃?
请允许我先说一个 “假大空” 的话,
当下让他们生娃必须用 “虎狼药”:
政治民主化 + 经济公有制
尤其经济上,务必丢掉私有制,
重新走上并探索公有制。
全面实现公有制生产关系,
更重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落地到具体就是:
房子公有化、教育公有化、
医疗公有化、养老公有化。
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养老,
国家全面兜底,
彻底推翻年轻人头上数座大山,
生育率一定、必定、肯定、绝逼拔高!
当然仅限于近几年。
你别觉得这是扯淡,
这特么才是正途。
新中国为啥能取代旧社会?
因为在经济上,
1 解放了生产力,
2 改善了分配关系。
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为什么?
**现代资本家的 2 大剥削手段是房地产 + 金融。**马云、王健林要是成功了,未来必定压在你身上的先是房贷跟消费贷 2 座大山!
资本主义是什么逻辑?
**生产—消费—生产扩大—消费减少—生产减少—消费萎缩,**公司倒闭,然后社会崩溃,内战、世界大战再来一轮。
社会主义是什么逻辑?
**生产—消费—生产扩大—消费增加—生产继续扩大的无限正循环,**这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方向。
你一对比就会发现,
这 2 条路的最关键区别就是:
生产扩大后这个环节,
即生产力提升后,
是否向人们分配发展红利。
当下中国社会各类矛盾是发展到头?
是人口太多?不,是分配!
我在之前文章说过,
如果不看重分配,
你就算建立海外殖民地,
搞个日不落中华帝国都没用,
你不过是把 996 撒满了人间;
你就算全中国只有 100 个人也没用,
那 98 个人一样被迫绝育,
只有那 2 个人生育自由。
年轻人不生孩子,
就是没分到红利的表现之一。
我发现我周围同事,朋友,
他们 20 多岁时候务必坚持不要小孩,
但到了今天 30 了,开始憧憬,
有个小崽子日子是怎样的?
人的需求,总是会变的。
我现在很多人包括粉丝留言说,
坚决不要小孩,我也只是笑笑,
没说啥。
因为我知道,时间会改变很多,
包括我们的思想。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权利,
但凡事有利有弊,都是取舍,
生娃,尤甚。
对我个人来说,
我还是希望我们的未来能多一点,
能红色一点,
不要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
他们的路现在看都有问题,
走下去必是死路。
我们要通过公有制经济,让民众奋斗更有方向,更有活力、动力,让他们的生活不再焦虑,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想生几个就生几个。
我相信,一个红色、昂扬奋进的年代,一定好过一个裹挟着所有人脱鞋狂奔,没时间停下来休息的焦虑年代。
就像这张图一样,
年轻人已经顶风冒雪,
他们不想自己生个孩子也是这样;
那该怎么办呢?
有个窝就好了。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 没卵用的分割线 ———–
谢谢各位知友赏脸,
谢谢,真的谢谢你们!
我看有几位粉丝问我之前被禁的文章,
辛苦你们在为 心上搜下我账号:宝哥胡扯淡
同知乎号。
就能看到很多除了这篇以外,
很多在 X 乎上被禁或没法通过的文章了。
因为怕被封,所以就不敢多说,
真的谢谢你们给脸,
谢谢!
其实大家最关心一个数据是:
2020 年到底出生多少人口。
中国已经从城镇化到城市中心化了,
我们来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
故个人结论
1 大多数县城的房子能卖赶紧卖掉,折价也赶紧卖掉吧(沿海工业强的小镇不要个例举出来),
现在本身大多数县城二手房都不太好卖,
何况以后了。
2 抛开 1 线城市,新 1 线城市,个别少数经济不错城市,
大多数城市房地产行业最多 5 年后开始萧条(应该不会用 5 年),非刚需客户不用考虑投资了。
1 大多数县城的房子能卖赶紧卖掉,折价也赶紧卖掉吧(沿海工业强的小镇不要个例举出来),
再过几年就真心卖不掉了。
核心原因是接下来县城人口接下来会持续减少,而中国目的大多数县城房地产本身存在泡沫。
首先从城镇人口来看,
2020 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 了,
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
国际城镇化一般是到人口 70%,城镇化开始变艰难。
同样抛开乡村里面中年,中老年,老年,
中国现在农村基本没有太多年轻人了。
再考虑到 1 线城市,新 1 线城市,2 线城市等大力吸引人口,
而且由于生育率降低,县城生育的孩子数量在减少,
2020 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 1003.5 万
所以未来大多数县城会肉眼可见人口数量大大减少,
特别是年轻购房人群。
而目前县城房地产不仅供给明显过剩,价格还严重虚高,
从数据看,中国本身房地产供给就过剩。
2015 年到 2020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合计为 974440 万平米,
如果人均住 30 平米,可以住 32485 万人。
6 年时间可以居住 3 亿多人房子啊。
这个数字和美国全国人口类似。
2020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76086 万平方米
2019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71558 万平方米,
2018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71654 万平方米,
2017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69408 万平方米,
2016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57349 万平方米,
2015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28495 万平方米,
至于房价,
许多地方县城房价都是上万,
当地工资才 2000 元到 3000 元 / 月,
明显价格虚高。
一方面需求量大大减少,
一方面供给本来很大,
而且地方还需要卖新房,
接下来大多数县城的二手房房价大概率持续下跌。
打鸡血也会下跌。
如同这些年乡镇,
我外公在乡镇一套三层楼门面房 2012,2013 年几个人上门 40 万求买房。
接下来房市一直不好,
即使 2016 年到 2017 年也不好,因为人口持续流失。
现在价格估计在 20 多万,还难卖!
你现在看全国房地产商前 50 强有几个还在普通县城拿地(非沿海经济强县)?
前段时间,住建部公开征求意见:
[如何看待住建局公开征求意见,县城新建住宅以六层为主,最高不超过 18 层?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1998716/answer/1819048950)
我个人看法是上面最担心出现烂尾楼。
参考:
公安部:全国 2020 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新生儿共 1003.5 万,
三个点比较值得关注: 流动人口,民族人口,城乡人口。
2000 年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户分离数为 1.44 亿,流动人口为 1.21 亿。
2010 年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户分离数为 2.61 亿,流动人口为 2.21 亿。
这次普查,中国的人户分离数为 4.92 亿,流动人口为 3.75 亿。
中国的人口流动趋势一直在稳步上升,人户分离数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 1/3,逐步接近一半,户口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社会制度已经事实上在逐渐失去现实意义。
在不进行人口普查的年份里,民政部门也会按照年度人口抽查进行大致估算,但这种估算基本上是不准确的,和往往会极大低估人口的变化情况,例如 2019 年估算的人户分离数有 2.80 亿人,流动人口有 2.36 亿,2018 年估算的人户分离数有 2.86 亿,流动人口有 2.41 亿,而 2020 年人口普查准确数据出来后,一下子涨到了人户分离数为 4.92 亿,流动人口数 2.21 亿,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唯一的结论只能是基于人口抽查进行的估算并不准确。
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说明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事实上超越了地域的限制,经济活动的全国化已经基本成形,而非几十年前全省化都属奢求的状态,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然后是民族人口
本次调查数据中,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7 万人,占 8.89%,与 2010 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 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 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0.40 个百分点,那反过来说,汉族人口比重降低了 0.40 个百分点。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由于执政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于如何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因此在社会制度建立的很多方面全盘照抄苏联模式,这其中也包括苏联式的民族识别政策。
苏联式的民族识别政策究竟是亡国陋规还是新朝雅政,历史自有公论,苏联已经用自己的下场给中国做出了最好的示范,事实就是事实,事实不以你的意识形态情绪为转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之所以能保持总体上的社会平稳,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掩盖,对冲了许多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在总人口规模中占据压倒性优势也同样是主要原因,回避这一点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民族结构的复杂化,是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一个主要源头,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地区的社会矛盾固然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但民族问题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人都喜欢把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想,这是人性使然,但事实就是事实,你不喜欢它也是事实。
对少数民族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初衷是加速老少边穷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出现了严重缺陷,导致这些扶持政策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基于血统论的优待政策,成了一种不平等的社会政策,成了对社会上大多数人口事实上的系统性歧视政策,这是极为错误的政策灾难。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有许多人利用这一政策投机获利,利用这种政策性的优势获取不正当的社会竞争利益,比如某些人在高考前改自己的户口册,某些群体打着民族团结的旗号行坑蒙拐骗,欺行霸市之实,某些群体肆意干涉其它人的生活传统和社会习惯,甚至不允许其他人喝酒,不允许其他人过春节,不允许其他人穿汉服,你要抱怨两句,马上团结帽子劈头盖脸扣过来。
人民群众对此不仅有怨言,而且很大,我们不能回避这一点,我们更不能禁止一大部分人搞民族主义的同时,鼓励一小部分人搞民族主义。
按照阶级叙事,应该以贫困与否而非血统作为扶持标准。
按照民族叙事,应该优先扶持主体民族以吸引其它族群加入主体民族,从而促进民族融合,以确保整体社会稳定。
最次最次,应该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唯才是举。
阶级不占,民族也不占,这种政策真正实现了两头不讨好。
万幸的是,我们看到取消基于血统论的高考加分政策的试点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社会反响也比较正面,这是一个极为可喜的现象,必须加快推进,全国推广。
我很高兴看到我们正在逐渐纠正这一过去的错误政策,在新时代推行改革,消除其社会影响。
最后是成长人口。
按照本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城镇人口为 9 亿人,占 63.89%,乡村人口为 5 亿人,占 36.11%,城镇人口相比较 2010 年增长了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
这是我国几十年如一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获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扶贫搬迁,异地安置等政策的充分落实,终于让中国的多数人口进入了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比较完善的城市,离开了很多从自然条件来看根本就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荒郊野岭,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
就比如郭亮村,郭亮村村民开山裂石,悬壁凿路,其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壮举固然令人钦佩,但最优解难道不是扶贫搬迁,进城读书上班吗?
我们不应总是把希望寄托在让人民去战天斗地上,艰苦奋斗本身不应该是目的,艰苦奋斗恰恰是为了今后再也不用艰苦奋斗。
人口向城市群的集中,既降低了社会行政成本,又改善了人居条件,特别是可以把有限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行政资源集中到城市群中,以更高的质量服务于民众,几千年来皇权不下乡的根本原因是皇权没法下乡,而如今人口进城后,基础设施,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品质覆盖更多的人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彻底解决了中国自古以来有村无治,造鱼鳞黄册提前造到崇祯 26 年的搞笑问题。
我国城乡人口在 2010 年实现了比例五五开的历史性跨越,而后一直稳步增长,2015 年城镇人口占比达到了 55%,2019 年达到了 60%,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也稳步降低,目前已经低于 25%,这对于千百年来依靠对有限农业资源投入过量劳动力以勉强糊口的中国人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别忘了,“内卷” 这个词,最早指的就是东亚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的过密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集约化,大型化和机械化,在穷山恶水的一点点薄田里精耕细作,土里刨食吃的日子再也不应该回到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
简单计算
男性 - 女性 = 三千四百万
也就是说
我国接下来的十年还是处于男多女少,大量适龄男性找不到女友的状态。
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将继续存在
什么高额彩礼,什么房价问题,知乎上各种谈崩什么要不要分手,这些会一直存在。
我国有高达 9 亿人生活在城镇,但其中的 2.6 亿人没有城镇户口。
另外我国有 4.9 亿人居住地和户口地不在同一个地区。
这 2.6 亿或 4.9 亿人生活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态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完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出来了,我也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做足了功课,这里为大家稍微画画重点,阐述一些我比较关心的话题,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大家的思考,抛砖引玉。全文 4171 字,阅读时间大约 10 分钟。
大家如果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区被自动关闭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19〕24 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2]。一年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普查现场登记和普查主要数据的汇总评估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成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www.stats.gov.cn
第二号公报主要说明了我国总人口数为 1443497378 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的位置应该来说还是保住了。增长 5.38% 和年均增长 0.53% 这两个数据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那么展示统计图的这张图,大家就明白了:
之后是有关户别人口的数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很关键的信息: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有两个解读:
1、成年后的子女更倾向去外地发展,把户籍迁走。因为这个 10 年中,很多新一年城市或者全国重点城市放开了落户,大家更有概率搬迁到其他的城市去居住。基本上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地区的落户门槛基本上不会超过缴纳一年的社保。
2、我们国家新生儿确实变少了(希望这个猜想是不正确的),家庭规模开始出现萎缩,也就是保证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开始越来越少。
第四条民族人口,汉族依旧是 90% 以上的绝对主体民族,没有什么好分析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www.stats.gov.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8.html)
第三号公报主要谈及地区人口,这个可惜只有省份这一级别的数据。无法看到城市,尤其是一些热点城市的数据。但是通过省份的数据我们也可看出一些东西。
分区域 [4] 看,东部地区人口为 563717119 人,占 39.93%;中部地区人口为 364694362 人,占 25.83%;西部地区人口为 382852295 人,占 27.12%;东北地区人口为 98514948 人,占 6.98%。
分区域看,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1.20 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动还是从西部向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具体到每个省、市、直辖区的人口在 2010 和 2020 的比重可以看出,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这些发达地区的人口比重在增加,江西、四川、湖南等这些发达地区外来务工来源地的省份人口比重在下降。
西部地区人口略微上涨,是否可以理解成成渝经济带在这 10 年的蓬勃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呢?希望生活在这里的朋友可以解读一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www.stats.gov.cn
第四号公报主要是男女性别构成。单身狗们可要睁大眼睛去阅读这一号公报了。
全国人口 [2] 中,男性人口为 723339956 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38768 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我国男女比依旧失衡。但东北地区的辽宁和吉林,是两个真正意义女多南少的省份,单身狗们可要注意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www.stats.gov.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0.html)
第五号公报又是一个非常重磅的公告,涉及人口年龄问题。可惜的是,年龄人口的区间太大,无法做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因为区间为 0-14、15-59、以及 60 岁以上。
全国人口 [2] 中,0—14 岁 [3] 人口为 253383938 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76020 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18766 人,占 18.7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35280 人,占 13.50%。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1.35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7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4.63 个百分点。
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并没有出乎意料地加深了。0-14 岁的人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我们基本上可以预测出我国未来人口增长的上限。这个数据不容乐观。
该公报同样给出了每个具体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情况。首先给出通常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根据数据,我国只有西藏自治区(6.75%)暂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但已经非常接近边界了。
10% 以下的地区有(升序):西藏、新疆、广东、青海、宁夏
15% 以上的地区有(降序):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吉林、黑龙江、山东
可以看出,我国两大经济引擎中的长三角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上海和江苏均超过 16%。浙江也超过 13%,而广东(大湾区)人口老龄化则不到 9%,长期来看,广东未来的发展潜力或许会更大。长三角地区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引进。除此之外,总体趋势是,北方、西部地区的老龄化较为严重,发达地区东部比南部老龄化较为严重,中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www.stats.gov.cn
第六号公报主要是人口受教育情况:
全国人口 [2] 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0767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3005258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487163489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49658828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4032 人上升为 15088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8788 人下降为 34507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26779 人下降为 24767 人。
这个数据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少数几个可以令人高兴的数据。我国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最大的是**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现在超过 15% 的人口接受过大学教育。也可以估算出,大约 7% 的人口接受过本科教育。
北京无愧于全国的科教中心,大约有 40% 以上的人口接受了大学教育,上海也有大约 33%,天津为 26%。其他地区则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最多。如果有更加细节到城市的受教育程度比例就好了。比如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的教育程度,我也很感兴趣。
同时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数据: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 31 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 10 年以上的省份有 13 个,在 9 年至 10 年之间的省份有 14 个,在 9 年以下的省份有 4 个。
这个数据说明,**我国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取得了成功!**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均接受了至少初中教育。并且由于人均已到了 9.91 年,说明很多家庭均已经开始让子女接受高中教育。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是时候准备推广 12 年义务教育了(最后三年可选择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
具体到每个地区,北京是唯一一个人均教育年限超越 12 年的地区。这意味着很多北京市的年轻人有上过大学,这与前面 40% 的大学文化人口是吻合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0 年的省份有(降序):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辽宁、陕西、江苏、吉林、新疆、海南、内蒙古、湖北
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传统意义的高考大省、竞赛强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并没有超过 10 年,其中的问题引人深思。
下面的数据关于文盲:
全国人口中,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37750200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 16906373 人,文盲率 [4] 由 4.08% 下降为 2.67%,下降 1.41 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我只能说,希望早日清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www.stats.gov.cn
这个公报也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公报。
全国人口 [3] 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1162 人,占 63.89%(2020 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87562 人,占 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15856 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1984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城镇化,我国目前已经超过 60%,发达国家一般在 75% 以上。大概在下一次普查中,我国应该可以突破 70%,2035 年应该可以实现 75% 以上。下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还是相当迅速,一点也没有减缓的意思:
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 [6] 为 492762506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 [7] 人口为 116945747 人,流动人口为 375816759 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124837153 人,省内流动人口为 250979606 人。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231376431 人,增长 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76986324 人,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加 154390107 人,增长 69.73%。
这个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大家依旧愿意去外地打拼一番事业出来。同时由于我国交通网络构建日益成熟。尤其以高铁作为代表的交通工具,逐渐形成了都市圈、一小时圈这一概念,大家跨城市、跨区域往来更加方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www.stats.gov.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3.html)
这个数据大家自行阅读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www.stats.gov.cn
蹭热度表达下观点,可能答不对题
第一,中国生育率很成问题
第二,中国生育率的主要问题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生了
第三,照这么下去,中国生育率可能会刷新世界记录的下限
第一点不需要解释了,第二点开始讲,中国 2000 年人口普查就是 1.4 的生育率,只是后来通过入学数据又被计生委调节到了 1.8,之后持续了 N 年如此调节,直到最后劳动人口数据对不上了,纸包不住火,才结束这个闹剧。
其实我们去观察中外家庭你会发现,虽然中国这几年一直被舆论说生育率下降,但是大多数家庭还是一个孩子,甚至不少家庭有 2 个孩子,丁克依然是极少数,所以其实并不存在中国人不愿意生这个问题。反过来,国外家庭生育率普遍高于 2,即使是日本,二胎三胎的家庭也比比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生育率低主要是因为结婚率低,家庭生育率普遍是大于 2 的。而中国家庭生育率就是 1.4 左右,因为中国结婚率高达 98%,至于中国家庭生育率为什么那么低,自然是拜计划生育所赐,只生一个好这句口号深入人心。
不信大家可以问问自己,有几个人扛得住社会压力终身不婚不生?但是是不是觉得生一个就完成任务了?所以中国现在的情况就是家庭生育率极低但是尚且稳定,而结婚率极高,并且在快速下滑。同时育龄人口也在快速下滑
这就引发了对第三点的担忧。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终身不婚率是 20%,中国是 2%(之前更低),但是现在伴随着大家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同性恋的认同度的提高,导致未来结婚率必然会大幅下降。而且中国 1989 年是个生育高峰,1989 年的新生儿数量是 2000 年的 1.4 倍,假设 26 岁为结婚高峰年龄的话,我们可以认为 2015 是一个结婚高峰,而婚后一年是生育高峰,叠加当时二胎政策,猴年效应等,所以 2016 年新生儿特别多,于是我们可以预期,即使结婚率保持不变,接下去 10 年,大概率新婚夫妇就会下降 40% 左右,而大多数人依然会觉得只生一个好,生一个就完成任务,那么考虑到结婚率还可能大幅下降,那么到 2025 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只有 2016 年的 50% 以下是大概率事件(别忘记 16 年还有刚放开二胎以及猴年效应)
现在中国的人口基本上就是不如一个通缩螺旋了,25 年前的新生儿下降导致现在的育龄人口下降,现在的育龄人口下降,又会导致 25 年后的育龄人口进一步下降,除非能破除大家只生一个就完成任务的观念!(很简单一个问题,生过孩子的人来说说,即使你现在经济压力不大,你又是否愿意生二胎三胎?)毕竟别忘记,即使每个家庭愿意 2 胎,总和生育率也不过就是 2,也就刚好保持 25 年后的育龄人口不下降而已(考虑各种意外夭折的人口以及部分家庭不孕不育,其实每个家庭平均得生至少 2.1 以上个才可以实现人口长期不下降)
实际上结婚率这个事情是很难扭转的,而且这算是个次要矛盾,但是现在各大专家们都认为这才是人口主要矛盾,包括政府感觉也是这么认为,但是简单计算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现在中国的年轻人 100% 愿意结婚,愿意生,大多数也就愿意生一个,由于育龄人口的下降,少子化依然是必然。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人口问题应该从观念入手,赶紧换个口号!
虚惊一场,我就知道没问题的,红利没有消失,一直在我们身边,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看到我周围的人头顶都冒出了红利两个字,老板的头顶冒出了享受红利四个字,顿时感到欣慰。
今天是一个胜利的日子,加班加久一点庆祝一下才说得过去,我在想要不要延迟发工资呢?或者说这个月的工资免发,大家免费打一个月工,来感受这份难得的美好。
生娃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大城市的小伙伴们,加油,努力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要忘我,要专心,生娃这种事情,留给小城市小地方的人,他们比较擅长,一线城市的人们要了解自己的定位,不要去想去做太复杂的事情。
工作时间这东西,做着做着就习惯了,根本不用缩短,大城市的功能本来就是转移支付,别问那么多,干就完事。到时候小城市会继续来人接你的盘。啊不是,接你的班。北上广深永远行,大城市是用来工作的,不是用来生活的。
大家不用操心这么多,新鲜劳动力由小城市小地方提供就行。感谢调休,感谢老板给我工作机会,感谢房价高给了我动力,感谢 996 强壮了我的体魄,我的心中只有感恩。
东北人口十年下降 10.05%!东三省一年减少 100 万人,十年少 1000 万人。
但 “环球网” 这样的媒体却白纸黑字大标题误导你只下降了 1.2%。
真相是【东北地区人口全国占比下降 1.2%】
玩文字游戏可以,麻烦不要糊弄。
知道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了吗?
是因为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两件事在东北给出的答案:
东北十年减少 1000 万人,GDP 十年原地踏步。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看看下图这畸形的人口结构,当 1955 年到 1970 年这波婴儿潮褪去后,东北才真正迎来人口断崖。
再次重申:
【东北不是人口外流,是低生育和老龄化】
【东北不是人口外流,是低生育和老龄化】
【东北不是人口外流,是低生育和老龄化】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东三省,每年人口减少 100 万这一过程,还将持续三十到五十年。
东北的 GDP 仍将继续原地踏步(人均将上升,但落后全国)
五十年后的东北三省,上限 4000 万人,下限 2500 万人。
至于全国么,请自行推算。
天津市民王爱勃在河东区、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拥有四套房产。同时他在世一大(副部级)兴隆山校区就读,入学时间超过三个月;他又被世一大(副部级)交流到哈尔滨马家沟男子技工学校一年。
人口普查的时候,王爱勃的户籍地天津河东区,他的房产所在地的天津其他三区,世一大(副部级)兴隆山校区所在地济南市市中区,马家沟男子技工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市南岗区,都有充分的理由把王爱勃纳入统计。
再穷不过是山东,初音一葱拍死张恩硕。随着李春姬的一声惊吼,山东贫穷落后的面貌惊动了黄海两岸!中央再不给钱给政策,山东就穷死了!快给转移支付,快给精准扶贫!天津市的四区、黑龙江与山东都希望在统计中保留王爱勃这个统计数据,以此获得按照人头分配的中央政策与转移支付。于是统计数据汇总的过程中,要费很大的经历撕逼扯皮,对原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越差。
过去的人可以在县域内生活一辈子。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户籍地、工作地、居住地、房产所在地可能全部分离。比如说
,生在山东,工作在北京西城区,房子买在河北三河市,他为了方便 996 在石景山区租住,这都是很现实的现象。七普应该是我见过最差的一届人口普查。
我们要想避免上述的干扰,获得精准的数据,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及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
这下放心了!全国人口形势一片大好,是大好不是小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我就知道这 10 年来人口还在持续增长,人口危机根本就是一派胡言。
我就知道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没有消失殆尽,可以继续享受。
我就知道全国新生儿数量正在稳步增加,绿油油的东西每年都在生产。
我就知道全国总人口还不到 15 亿,人口终于控制住了!
不想生的很开心,生了的也很开心,这波是双赢——你们赢两次。
统计局和计生部门的同志,你们辛苦了!
总人口 14.1 亿的蛋糕已经出了,现在就看各地的人口统计局反应速度,谁出的快,谁分的多。
前有各省 GDP 总和溢出,后会不会有各省人口总和溢出,就拭目以待咯
皮尔斯:之前各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都说自己遥遥领先,现在就是见真章的时候了。
新一线城市的 GDP 大战即刻演变成人口大战。
0-14 岁增加是正常的,因为 2010 年还在计划生育,2016 年放开了二胎,就算再怎么意愿下降,那还是有愿意生二胎的,16-20 的这些额外人口加上去,才增加了 1 个百分点,已经算很少了。
户均人数下降也是正常的,十年前农村人口进城的还不多,很多家庭是老人和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现在农村全是空巢老人,就算两家人了。
我现在比较好奇的是年龄别生育率,因为这个才是真正反映生育意愿的,这个数能够看出来,网络上最近这股子吵吵嚷嚷的 “996 高房价降低生育意愿” 是真的还是假的。
目前年龄别生育率只公开到 2015 年,后面就没数据了,七人普的全部数据公开后,应该会有这个。
现在媒体们爱用的 “总和生育率” 这个指标,实际上反映的是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但根本反应不出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的人口变化不是一种自然变化,而是有很深的政策因素在里面,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 1982 年开始实施的一胎化计划生育
而总和生育率这个指标,统计的是 15-49 岁所有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分子是新生儿数量,分母是 15-49 岁的所有女性。
**中国以 1982 年的计划生育为分界线,新增人口是有一个断崖式下跌的,而且每年都持续在跌。**这在数据上,就会造成 “总和生育率” 的分母,每年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拿 2020 年和 2010 年相比,在 2010 年,育龄妇女中 35 岁 - 49 岁的可能只占三分之一,因为这时候,72 年 - 82 年出生的人口还只是二三十岁,而这代人未受计划生育影响,数量是较多的。但到了 2020 年,这时 70 后已经是 40-49 岁,而 85 后成了二三十岁,由于 85 后相对 70 年人数是断崖式下跌的,所以到 2020 年,35-49 岁的育龄妇女,可能就要占一半了。
而我们用脚趾头都能想到:35 岁以上的女性,对分子是几乎没有贡献的。但她们的占比增加,稀释了分母。
这导致 “总和生育率” 这一指标,是不能用来描述生育意愿的。
35 岁 - 49 岁的妇女,生育意愿必然低于 15-34 岁的,这是客观规律,不是值得讨论的事情。
所以要讨论年轮人还愿不愿意生的问题,那就要剔除客观规律的因素,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年龄别生育率来重新计算 “15-35 岁育龄妇女生育率” 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之前写回答算过 2015 年前的数据:专家建议放开三胎,以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危机,能实际提升生育率吗?少子化的原因还有什么?
如果我们用媒体们那种汇总生育率的算法,2003-2007 这五年间,15-49 岁育龄女性的平均年生育率是 3.5%,而 2011-2015 年,是 3.1%。从总量上看,生育水平下降了。然后很多媒体,包括这个问题下的很多答主,就拿着这个变化趋势去喊”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了。
然而:2003-2007 年间,15-35 岁育龄女性的平均年生育率是 6.1%。而 2011-2015 年间,15-35 岁育龄女性的平均年生育率是 6.7%。
总和生育率是下降,但整体生育意愿是上升的。
所以你看,数字就是这么有意思的东西。
我现在就很想看看 2016-2020 年,15-35 岁育龄女性的平均年生育率。
当然,16 年开放二胎,这也是个干扰因素,不过可以计算二胎率进行剔除。这样剔除后,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搬个小板凳,等着国家统计局官网的具体数据。
疯狂打了那帮整天在网上 jjyy,yygq 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的年轻人的脸
咦?
你们不是说都不生了吗?
你们不是说咱们人口红利不足了吗?
你们不是各种阴阳怪气吗?
现在统计结果出来了,瞧瞧数据!
打脸不?
什么?
你说你看到形势一片大好,而且你被打脸了,所以你很生气所以你真不生了?
那,那…… 嗨,一个数据嘛,你说你这整的,该生还是要生啊,该加班还是要加啊……
什么?
你说我刚刚承认这个数据只是 **…… 没有啊,别乱说啊,数据是很好的,形势也是很好的,数据方方面面展现了我们的胜利,双赢三赢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什么?
你说那你就不生了,反正不差你这一个?
别啊 ,数据只是…… 咳咳,那个…… 这个……emm……
什么?
你说我支支吾吾,相当于承认自己数据有问题?
小伙子你听着。
数据精准无误。
形势一片大好。
但你害得生,为啥?因为数据精准到个人,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数据很好,
但你不能不生,你不生,它可能就会将来变得不好,嗯,没错,将来变得不好的锅是你的,是因为你不生
没错,我们的数据就是如此精准,精准度方方面面都是领先的,可以说是在这个领域都是完胜。
其中有一个数据,户均人口 2.62 人,而 10 年为 3.10 人,2014 年户均人口 3.01 人。
户均人口一旦小于三是什么概念?
正常的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已经占据不到主流。
而丁克家庭、离异夫妻带孩子、独居老人、独居青年男女超过了三口之家的数量。
上面说的这四种稳定性比较差,传导到社会层面上,社会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我也没关评论。。。
我看了很多私信和讨论,网友 Perry 的计算结果较为细致,公布如下:
已知:统计局公布的 2020 年新生人口数据为 1200 万。
这个数据的漏洞还是很大。
有些网友说,统计局的数据有少报(漏报瞒报)的情形,但是 6 普数据修正只好,反倒是偏低的,也就是说统计局数据不光没少报,还多报了。
还有些网友说得算上黑户和死亡人口的情况。ummm 我只想说 2005 年之后,还有 1600w 规模的黑户??这就太埋汰人了吧,不光抹黑 tjj,还抹黑了这些年的经济成就吧。
人口数据这些年一直在受争议,越讨论越接近真相
………………………………………………
这报告上说:0-14 岁 25338 万人
也就是说 2007-2020 年新生人口加一起,一共 25338 万人。
2006-2019 的数据都是现成的,我们只要把 0-14 岁的总数减去 2006-2019 的新生人口数,不就能得出 2020 年的新生人口数了么?
按统计局的数据,2007-2019 一共生了多少人呢?
21104 万人!
那 2020 年生了多少人?
2650 万 人!!!!
公安部的 2020 新生人口户籍注册是 1003 万…… ,我滴个瓜瓜!
不知道信谁
………………………………
1200 万,跟大家猜测的差不多
………………………………
6 普数据如下:
全国男女比例最平衡的:黑吉辽。
以上是原图,再来个排序图:
一直被黑的山东,河南男女比例小于全国平均。
ps:河南男女比例约 1:1,非常意外!!
一直被黑的福建,江西名副其实。
万万没想到的是广东,西藏,海南!男女比例超过 110!
还有浙江!男女比例 109!上海!107!是不是也很让人意外?!
总的来说,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大部分在南方。
好了,大家可以骂我了………………
~~~~~~~~~~~~~~~~
更新:
放一些网友们关于男女比例的争论吧,大家看看。
还是非常担心老龄化的情况,
数据显示 15-59 岁人口下降 6.79%,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8.70%。
怕就怕未富先老,
怕就怕老年人多年轻人少,
怕就怕年轻人还不愿意生孩子。
其实我还是不太喜欢房产中介说什么 “抢疯了,赶紧买”
看这阵势还继续的话,
真想糊他们一脸。
未来孩子晚生一年,
竞争压力目测就会减轻一年。
拭目以待?
大家要把数据看全,不要看个标题就输出情绪嘛。
1. 人口低速增长。
说明在不丢掉人口红利的情况下稳定缓慢地调节人口数量,增加人均 GDP,好!
2. 户别人口由 2010 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 3.10 人变成 2020 年的 2.62 人,减少 0.48 人。
说明我们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从而和父母分家,善!
3. 虽然总人口性别构成变化不大,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低了啊,20 年后又多了一批生孩子的,棒!
4.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
虽然老年人口比例增多了,但是利好茅台啊!
呸,但是新生儿比例也上升了啊!各位观众把最新人口政策效果显著打在评论区!
5.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
受教育水平飞速提高,生产力提升指日可待!
对了,还是那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劝你耗子尾汁。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主要可能是房价导致的结果
现在年轻人太容易破产了
各种金融骗局,网络赌博骗局,游戏颓废人群,都是造成结婚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国房价表面上是个人买单,实际上是全国人民在平摊买单,压力很大,又加上一破产就得十年还,结的起婚的也生不起小孩。
房价与小孩成反比
总数增长,增速放缓,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红利继续存在(新闻发布会原话)
这个数据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新闻发布会原话)
统计局的同志辛苦了。(本人对统计局的感谢)
PS:以上三句话其中两句引述新闻发布会原话,最后一句是本人善意的感谢。事实上新闻发布会上也有提到对统计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谢意。
如果知乎还要删这个答案,那就是否定这场发布会。
首先为
和
两位答主的严谨考据精神点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容得下理性的争鸣声音
不过就二位答主的结论(0-14 岁人口与 07-20 年出生人口差距过大)而言,我认为还是有商榷的余地的,因为这个误差在可以合理解释的范围内
已经有普查员
亲自现身解释七普中 0-14 岁人口的统计方式了,即七普中的 0-14 岁人口,统计的是 2005 年 11 月 - 2020 年 10 月之间出生的人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总人口超 14.1 亿,10 年来保持低速增长,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8811096/answer/1879804691)
那么根据这个计算方式,我们大概来算一下误差,如图:
其中 2005 年 10 月后的出生人口的计算方式 = 2005 年出生人口 ×2/12
2020 年 11 月前的出生人口的计算方式 = 2020 年出生人口 ×10/12
可以看出,按照七普数据,2006-2019 年每年的出生人口统计,大约有 6% 左右的误差,即每年少统计约 90 万新生儿
考虑到边远山区、农村广泛存在不规范接生、黑户、统计人员素质问题等情况,出生时未被统计,但孩子长大后被七普普查员统计到。每年约 90 万这样的数字,我认为是一个合理的情况
Again,该回答仅针对二位答主的结论。二位答主细心考证、理性质疑的行为本身是值得点赞的,也是一个社会持续进步必须要有的动力
我不信。
作为一个知乎天津问题答主。
相比 2019 年,
一,北方地区(长江以北)大部分省份人口负增长,东北华北山西内蒙人口均负增长。黑龙江吉林人口减幅惊人。南北人口发展逐渐失衡。
二,京津冀地区,北京人口增加 35.31 万人,河北人口减少 130.98 万人,天津人口减少 175.4 万人,减幅惊人。北京号称做 “减量发展”,最终实现了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长双丰收,京津冀协调发展了个捷豹。
三,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塌陷,会导致对于北京提供人力资源数量和水平下降,北京不得不更加加强现有经济模式——金融业、高科技行业、高端服务业,以从全国吸纳人口为己所用,而愈加无法与津冀、乃至北方大部分地区分享北京经济建设成果。这会是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从内卷走向折叠。折叠,各位网友自己脑补脑补。就不展开讲了,讲多了估计答案没了。
四,我前一段时间在知乎上写了两个预测,一是七普数据公布后,天津人口减少 200 万人,二是天津房价再下跌三分之一。七普数据显示天津人口减少 175.4 万,比我的预测好一丢丢。那么,天津房价再下跌会不会比我的预测好一丢丢? 跌个三分之一弱?
五,看现在的趋势,天津经济增速啥时候能跑赢全国增速是个大大的问题了。
六,如果人口下跌不能止跌,那么导致的天津房价再下跌三分之一,那么能不能实现我在知乎上写过多次的,天津以不高的房价 + 不高的生活成本 + 丰富的消费样式 + 独有的医疗教育底子 + 持续的产业重建带来的就业机会,就会有变数。
人口是经济复兴的底子。人口持续流失→房价持续下跌→经济重建效果不好→全国舆论说此地无希望→年轻人离开→人口持续流失,这是无解的恶性循环,这是大麻烦。
天津这一次真的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要我说我这样的普通天津人应该怎么办,趁年轻多挣钱。如果不是在天津工作,那么中年后争取回天津找一个职位,回天津定居。
1、对于热答中的黑户疑惑(0-14 岁和出生人口对不起来),用这个角度试着解释下——小学生:
将当年出生人口对比 7 年后的小学生数量
会发现似乎 7 年后的小学生招生数都要多一些,8 年累计差了 1320 万;
造成这个落差的原因不详,或许没出生在列入统计的医院(去国外生)?又或者小学生数据有问题?
然后,以相同的比例 “扩大” 其他年份,06-20 年,对应 0-14 岁,一共有 25001.94 万;
公布的数字是 25338 万,相差不多;
如今大数据时代,黑户的可能性不太高;
如果实在要开脑洞,倒是可以联想下 “苟晶” 事件中,那些伪造身份证的产业链;
2、查了下维基,在全球 227 个国家和地区中,我们的生育率基本快垫底了,背后的生育意愿和经济成本,参见 HK 人口负增长的民意调查:
低生育率代表 “北京折叠”,很大很撕裂;
在乎的人很在乎,不在乎的人压根不关心;
3、快步进入老龄化,社科院有对未来养老金、医保基金的详细测算,建议去看一看,和每个人都相关;
有很多人或许会说 “大不了就划转 G 资” 或者压根不关心;
但别忘了 G 资本质还是属于大家的资源,羊毛羊身上
普查主要数据
(一)人口总量。全国人口 [注] 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 下降 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 49416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 129281 万人;集体户 2853 万户,集体户人口为 11897 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比 2010 年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 39.93%,中部地区占 25.83%,西部地区占 27.12%,东北地区占 6.98%。与 2010 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 1.20 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五)年龄构成。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文盲率由 4.08% 下降为 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 10 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 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 49276 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 11694 万人,流动人口为 37582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12484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长 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7 万人,占 8.89%。与 2010 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 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 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0.40 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七人普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我们正在抓紧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开发,后续会采取更多方式公布和共享普查成果,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最大程度发挥普查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务院七人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向奋战在普查工作一线的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正是 700 多万普查人员不辞辛苦、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有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期完成了普查现场登记,切实做到了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使七人普的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向积极参与、配合、支持普查工作的社会各界和广大普查对象表示衷心感谢!正是 14 亿人民以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的主人翁精神,认真履行普查义务,如实提供普查信息,构筑了七人普这一庞大工程的坚固基石。向参与普查宣传的所有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正是通过各位的全方位宣传,使广大普查人员得到鼓舞和激励、增强了信心和动力,让全体普查对象了解和理解人口普查、支持和配合普查工作,七人普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离不开你们的悉心投入和辛勤劳作。谢谢大家!注: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一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19〕24 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从 2020 年 11 月 1 日到 12 月 10 日,全国 700 多万普查人员严格执行普查方案,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对全国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圆满完成普查入户登记任务。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六、确保数据质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追溯和问责机制,确保普查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可问责。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和企业大数据,对普查数据开展精细化比对核查。各级普查机构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要求,认真开展质量验收,确保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为客观全面评价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质量,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率为 0.05%,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七、全面摸清家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掌握了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统计信息支持。这次普查,既摸清了我国人口总量,掌握了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也查清了人口结构和分布状况、人口迁移流动状况,反映了人口结构演变和人口社会变迁等情况。注释:[1]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 普查标准时点为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 [2] 为 1443497378 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 1411778724 人;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 [3] 为 7474200 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 [4] 为 683218 人;台湾地区人口 [5] 为 23561236 人。
二、人口增长全国人口 [6]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339724852 人相比,增加 72053872 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图 2-1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三、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 [7]494157423 户,集体户 28531842 户,家庭户人口为 1292809300 人,集体户人口为 118969424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四、民族人口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286311334 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67390 人,占 8.89%。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60378693 人,增长 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11675179 人,增长 10.26%。注释:[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全国总人口包括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台湾地区人口。[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20 年底的数据。[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20 年底的数据。[5]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 2020 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6]全国人口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三号)——地区人口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常住人口[2] 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一、地区人口 31 个省份中,人口超过 1 亿人的省份有 2 个,在 5000 万人至 1 亿人之间的省份有 9 个,在 1000 万人至 5000 万人之间的省份有 17 个,少于 1000 万人的省份有 3 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 [3] 比重为 35.09%。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分区域 [4] 看,东部地区人口为 563717119 人,占 39.93%;中部地区人口为 364694362 人,占 25.83%;西部地区人口为 382852295 人,占 27.12%;东北地区人口为 98514948 人,占 6.98%。表 3-1 各地区人口单位:人、% 地区人口数比重 [6]2020 年 2010 年全国[5]1411778724100.00100.00 北京 218930951.551.46 天津 138660090.980.97 河北 746102355.285.36 山西 349156162.472.67 内蒙古 240491551.701.84 辽宁 425914073.023.27 吉林 240734531.712.05 黑龙江 318500882.262.86 上海 248708951.761.72 江苏 847480166.005.87 浙江 645675884.574.06 安徽 610271714.324.44 福建 415400862.942.75 江西 451886353.203.33 山东 1015274537.197.15 河南 993655197.047.02 湖北 577525574.094.27 湖南 664448644.714.90 广东 1260125108.937.79 广西 501268043.553.44 海南 100812320.710.65 重庆 320541592.272.15 四川 836748665.936.00 贵州 385621482.732.59 云南 472092773.343.43 西藏 36481000.260.22 陕西 395289992.802.79 甘肃 250198311.771.91 青海 59239570.420.42 宁夏 72026540.510.47 新疆 258523451.831.63 现役军人 2000000 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二、地区人口变化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 个省份中,有 25 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 5 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 21709378 人、10140697 人、6088113 人、5734388 人、5341952 人。分区域看,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1.20 个百分点。注释:[1]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3]全国人口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4]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10 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6 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12 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3 省。[5]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6]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四号)——人口性别构成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性别构成情况公布如下: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一、全国人口性别构成全国人口[2] 中,男性人口为 723339956 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38768 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图 4-1 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二、地区人口性别构成 31 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 100 以下的省份有 2 个,在 100 至 105 之间的省份有 17 个,在 105 至 110 之间的省份有 9 个,在 110 以上的省份有 3 个。表 4-1 各地区人口性别构成单位:% 地区比重性别比男女全国 51.2448.76105.07 北京 51.1448.86104.65 天津 51.5348.47106.31 河北 50.5049.50102.02 山西 50.9949.01104.06 内蒙古 51.0448.96104.26 辽宁 49.9250.0899.70 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吉林 49.9250.0899.69 黑龙江 50.0949.91100.35 上海 51.7748.23107.33 江苏 50.7849.22103.15 浙江 52.1647.84109.04 安徽 50.9749.03103.94 福建 51.6848.32106.94 江西 51.6048.40106.62 山东 50.6649.34102.67 河南 50.1549.85100.60 湖北 51.4248.58105.83 湖南 51.1648.84104.77 广东 53.0746.93113.08 广西 51.7048.30107.04 海南 53.0246.98112.86 重庆 50.5549.45102.21 四川 50.5449.46102.19 贵州 51.1048.90104.50 云南 51.7348.27107.16 西藏 52.4547.55110.32 陕西 51.1748.83104.79 甘肃 50.7649.24103.10 青海 51.2148.79104.97 宁夏 50.9449.06103.83 新疆 51.6648.34106.85 注释:[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全国人口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公布如下: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一、全国人口年龄构成全国人口[2] 中,0—14 岁 [3] 人口为 253383938 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76020 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18766 人,占 18.7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35280 人,占 13.50%。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1.35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7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4.63 个百分点。表 5-1 全国人口年龄构成单位:人、% 年龄人口数比重总计 1411778724100.000—14 岁 25338393817.9515—59 岁 89437602063.3560 岁及以上 26401876618.70 其中:65 岁及以上 19063528013.50 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31 个省份中,15—59 岁人口比重在 65% 以上的省份有 13 个,在 60%—65% 之间的省份有 15 个,在 60% 以下的省份有 3 个。除西藏外,其他 30 个省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 7%,其中,12 个省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 14%。表 5-2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单位:% 地区比重 0—14 岁 15—59 岁 60 岁及以上其中:65 岁及以上全国 17.9563.3518.7013.50 北京 11.8468.5319.6313.30 天津 13.4764.8721.6614.75 河北 20.2259.9219.8513.92 山西 16.3564.7218.9212.90 内蒙古 14.0466.1719.7813.05 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辽宁 11.1263.1625.7217.42 吉林 11.7165.2323.0615.61 黑龙江 10.3266.4623.2215.61 上海 9.8066.8223.3816.28 江苏 15.2162.9521.8416.20 浙江 13.4567.8618.7013.27 安徽 19.2461.9618.7915.01 福建 19.3264.7015.9811.10 江西 21.9661.1716.8711.89 山东 18.7860.3220.9015.13 河南 23.1458.7918.0813.49 湖北 16.3163.2620.4214.59 湖南 19.5260.6019.8814.81 广东 18.8568.8012.358.58 广西 23.6359.6916.6912.20 海南 19.9765.3814.6510.43 重庆 15.9162.2221.8717.08 四川 16.1062.1921.7116.93 贵州 23.9760.6515.3811.56 云南 19.5765.5214.9110.75 西藏 24.5366.958.525.67 陕西 17.3363.4619.2013.32 甘肃 19.4063.5717.0312.58 青海 20.8167.0412.148.68 宁夏 20.3866.0913.529.62 新疆 22.4666.2611.287.76 注释:[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全国人口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3]0—15 岁人口为 268707162 人,16—59 岁人口为 879052796 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公布如下:一、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国人口[2] 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0767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3005258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487163489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49658828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4032 人上升为 15088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8788 人下降为 34507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26779 人下降为 24767 人。表 6-1 各地区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单位:人 / 10 万人地区大学(大专及以上)高中(含中专)初中小学全国 15467150883450724767 北京 41980175932328910503 天津 26940177193229416123 河北 12418138613995024664 山西 17358164853895019506 内蒙古 18688148143386123627 辽宁 18216146704279918888 吉林 16738170803823422318 黑龙江 14793155254279321863 上海 33872190202893511929 江苏 18663161913330822742 浙江 16990145553270626384 安徽 13280132943372426875 福建 14148142123221828031 江西 11897151453550127514 山东 14384143343577823693 河南 11744152393751824557 湖北 15502174283428023520 湖南 12239177763563625214 广东 15699182243548420676 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广西 10806129623638827855 海南 13919155614017419701 重庆 15412159563058229894 四川 13267133013144331317 贵州 1095299513046431921 云南 11601103382924135667 西藏 1101970511575732108 陕西 18397155813397921686 甘肃 14506129372742329808 青海 14880105682434432725 宁夏 17340134322971726111 新疆 16536132083155928405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3]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31 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 10 年以上的省份有 13 个,在 9 年至 10 年之间的省份有 14 个,在 9 年以下的省份有 4 个。表 6-2 各地区 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年地区 2020 年 2010 年全国 9.919.08 北京 12.6411.71 天津 11.2910.38 河北 9.849.12 山西 10.459.52 内蒙古 10.089.22 辽宁 10.349.67 吉林 10.179.49 黑龙江 9.939.36 上海 11.8110.73 江苏 10.219.32 浙江 9.798.79 安徽 9.358.28 福建 9.669.02 江西 9.708.86 山东 9.758.97 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河南 9.798.95 湖北 10.029.20 湖南 9.889.16 广东 10.389.55 广西 9.548.76 海南 10.109.22 重庆 9.808.75 四川 9.248.35 贵州 8.757.65 云南 8.827.76 西藏 6.755.25 陕西 10.269.36 甘肃 9.138.19 青海 8.857.85 宁夏 9.818.82 新疆 10.119.27 三、文盲人口全国人口中,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37750200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 16906373 人,文盲率 [4] 由 4.08% 下降为 2.67%,下降 1.41 个百分点。
注释:[1]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 全国人口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3]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将各种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计算平均数得出的,具体的折算标准是:小学 = 6 年,初中 = 9 年,高中 = 12 年,大专及以上 = 16 年。
[4] 文盲率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城乡分布及流动情况公布如下:
一、城乡 [2] 人口全国人口 [3] 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1162 人,占 63.89%(2020 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87562 人,占 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15856 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1984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图 7-1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二、流动人口 [5] 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 [6] 为 492762506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 [7] 人口为 116945747 人,流动人口为 375816759 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124837153 人,省内流动人口为 250979606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231376431 人,增长 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76986324 人,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加 154390107 人,增长 69.73%。注释: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1]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 城镇、乡村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3] 全国人口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4] 此数据由公安部提供。
[5] 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6]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7]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第八号)——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 年 5 月 11 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居住在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人口数居住在 31 个省份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 371380 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 55732 人、台湾地区居民 157886 人,外籍人员 845697 人,合计 1430695 人。
二、性别构成上述人员 [2] 中,男性 736286 人,女性 694409 人。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 202296 人,女性为 169084 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 29067 人,女性为 26665 人。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 102897 人,女性为 54989 人。外籍人员,男性为 402026 人,女性为 443671 人。来源:国家统计局整理汇总: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
三、居住时间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 40659 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 56342 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 166884 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 248174 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 314954 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 603682 人。
四、来内地(大陆)或来华目的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 77008 人;以就业为目的 444336 人;以学习为目的 219761 人;以定居为目的 419517 人;以探亲为目的 74735 人;其他目的 195338 人。五、地区分布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 418509 人,云南 379281 人,上海 163954 人,福建 106248 人,北京 62812 人,江苏 58201 人,浙江 46189 人,广西 26043 人,山东 21829 人,辽宁 20562 人。居住在其他省份的 127067 人。注释:[1]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 上述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不包括因出差、旅游等原因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适龄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下滑,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这是无可逆转的大趋势。
现在当局做法是鼓励生育,从以前的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变成早婚早育,多生是福报。
但我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我给开出一副药方:
1、尽快推出房产税,增加多套房者的持有成本。
推出房产税会打压房价,但房产税的主要目的不是打压房价,而是压缩富人成为新一代地主的空间。
一旦富人掌握过多房产,形成垄断,就会导致社会成本居高不下,社会产生断层,参考香港现状。
生存成本居高不下,还要早婚早育,多生多育,那就是雪上加霜,根本不可能真正提高生育率。
2、大力发展 AI 人工智能产业。
适龄劳动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养老压力大增,这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机器人的帮助。
让从事流水线生产,从事简单重复基础工作的劳动人民解放出来,去从事服务业,例如从事养老服务这种需要个性化服务的行业。
这样既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可以缓解养老压力。
3、改变财富分配机制,增加劳动者所得,压缩资本收益。
现在社会两极分化,劳动者没有积极性,就是因为资本投机所得远远大于劳动者收入。
最典型的例子,就像各种互联网中介平台,掌握了流量入口,对实体商家和劳动者形成双重挤压,两头都赚钱。
实体经济利润和劳动者收入则都受到了损害。
对于平台式互联网企业应该限制其野蛮生长,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向电信,铁路,粮食之类的产业一样搞国营,而不是任由资本跑马圈地。
现在大数据就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这应该是要抓在国家自己手里,应该是属于集体所有的,而不能成为某些人的私有财产。
千呼万唤始出来。
老实说,这个数据比想象中的好,0-14 岁人口比重上升了 1.35 个百分点,说明还是有一波年轻人保持了生育的传统。但是这些新生儿的增长远远不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中国人口正在不断老龄化的事实。所以有关部门用了一个词:低速。真是恰如其份的表达了国家镇定却略带焦虑的心情。
那人口老龄化背后的经济逻辑究竟是什么?中国人口问题到底该何处何从?
01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城市是怎么来的?是工业化聚集,带来人口的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城市。而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工业化,引入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都是前提。
哪怕在我国短暂的计划经济时期,也是资本逻辑下的商品经济,只不过是没有资本家;而现在的市场经济,懂得都懂,阶级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矛盾缓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你是哪个国家,采取何种体制,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一直在发挥作用。
而占绝城中人口大多数的工薪阶层,大部分时间又是忙于奔命,无暇陪伴家人,更不用说独自生养后代。我认识很多把父母接过来照顾孩子的年轻人,他们心里明白爸妈更愿意留在老家,但是依旧别无选择。
越是大城市,城市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越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激发潜力。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和生活成本也会不断加大。有些人想生不敢生,生了没有精力照顾;而那些有钱人,要么享受人生,最多生两三个,不足以拉高平均数,要么感受到国内体制对私人资本的限制,资产全球配置,移民去做世界公民了。
所以,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不是一句笑话。
02
那有解决办法吗?
之前的战略是卫星城市。自认为是无敌小钢炮的就去大舞台搏一搏,闯荡一番。自认为资质平庸的,回到小城市岁月静好。大小城市之间,小城市相互之间产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现在看来,是失败了,因为中国的基建实在太牛了。就比如说,高铁圈的建设,加速了小城市人的口、生产要素、高净值产值快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虹吸流入。以至于能对全国人口有吸引力的,人口流动的大方向只有两个——长三角和珠三角。
这趋势像极了隔壁的邻居 - 日本,全国人口大部都集中在东京湾地区,年轻人就算没工作,宅在出租屋里,发路费撵都撵不走。
为什么?不走,还能早晚体会下活着的感觉;回老家,虽然肉体活着,可就直接算是宣布社会性死亡了。
可问题是,总不能全国所有的人都挤在北上广深,无休无止的内卷下去吧?试想一下,一大群小旅鼠,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噔噔噔集合到一个地点,然后老龄少子化、未富先老、人口断崖….
总得有个出路。
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大城市周边的城郊化。
注意,这里说的城郊绝不是富人区的郊野别墅区。而是地铁的尽头、尽头,交通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关键房子相对廉价的郊区。用快乐、放养式教育,救济金、不提倡对 18 岁后的孩子继续抚养,大学要自己还贷款…… 来降低生育成本,维持生育率不贴地。
至于结果怎么样,我们还需要观察观察。
结语
人口这个问题,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而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我们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在每个财务抉择上面小心翼翼,谨慎万分,做好提前应对的打算。一切靠自己,问题也就不大。
某个高赞说用总数据减每年出生,得出 2020 年出生了 4234 万人,我想跟他补充一下
06 年五月到十二月,21 年一月到现在出生的,现在也是 0-14 岁。
而且截止统计时间是 20 年 11 月,于是实际上被漏的是 05 年 11 月 - 06 年 12 月这 13 个月出生的人。
正好我有新鲜出炉的全部公报
给大家汇报汇报比值得看的看点
这里边你仔细看看,确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大家都谈的老龄化啥的我就不说了
专注挖掘大家不太注意的地方
以下分别解读:
1. 计划生育的遏制人口增速效果明显。但最近几年热议的人口增幅缓慢问题在 2010 年就基本定型了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1982 年那次普查后,昂扬而上的人口加速增长趋势被打出了一个直线下行的拐点。这种拐点和直线型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人为干预的效果。计划生育功不可没。到 2010 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就已经下降到 0.57 了。这一次再降到 0.53。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定型。即使过去十年计划生育政策还在,但他的约束效力已经没啥意义。人口增长回到自然因素决定。
而且别忘了,这期间还出过开放二胎政策,但显然效果并不明显。
2. 男多女少不是现代现象,自有人口普查以来就是这么回事
从 1953 年以来,男多女少就是我国人口的特色。而且除了 1953 年以外,明显在计划生育那些年人口性别比问题更大,男多女少问题更严重。自从进入 2010 年前后,计划生育政策的真实约束性逐渐消失后,性别比例问题显著缓解。但有趣的是 2020 年这次普查,性别比例又升了 5 个点。**我猜可能和二胎政策有关,一旦有了额外选择权,又有只能合法要二胎的约束。人们对第二胎就有想做性别选择倾向。**所以这也是应该彻底放开生育的一个理由
3. 户均人口数少的出乎意料,家庭小型化成趋势
我们过去看家庭消费时,往往按每户 3 人拆人口数,估算家庭数。结果现在,每户人数竟然已经不足 3 人。三口之家是典型的家庭。低于 3 是真的是蛮低的状态。传统的中国式大家庭文化早已不复存在。虽然公报解释为人口流动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但这背后,其实想象的到的是多少空巢老人、多少相隔两地。养老照护的问题将会日渐显露。
4. 大学以上教育人口只有两亿,而内卷竟然已经成为全民现象
与大家日常以为的我国人才过剩,所以大家只好拼命内卷的印象相反。其实 14.1 亿人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有 2.2 亿。更高学历或者其他更高端的人才数只能更少。然而,就这内卷却已经成为全民现象。
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高端产业供给还远远不够。不是人民不努力,是资本家或者他们自己美化的称呼——企业家,远远不够努力。他们的提供的高端产业是如此至少,以至于竟然让只占人口 1/7 的大学以上人口卷成了那样。
另外,从消费端说。大家吐槽这些年知乎内容 “咪蒙化” 趋势严重。从人口构成上也可以看出。如果知乎不想固守顶天只有全国 1/7 的小池塘。内容向下兼容几乎是必然的方向。(注:这里只是就统计数字说大概现象,学历党或学历仇视党切勿误解引战。)
5. 有 5 亿人漂泊在外。。。
知道大家都在北漂,沪漂,杭漂,各种漂,但是没想到漂着的人有 5 亿人之多。这其中只有 1 亿多一点,是在本市区内漂的,剩下的全在外地。
而且巨牛掰的是增长率,漂的人比 2010 年增加了 89%。去外省漂的多了 70%。
这还只是通过户口与人不在一块统计出来的结果。如果把去了外地但拿到了当地户口的也算进来,估计还得再多一两个亿。
虽然公报把这解释成经济发展的体现。
然而谁家游子不是乡
老家如果有发展机会,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所以巨大的经济不均衡是下一步发展解决的重点。
6. 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差距最大的地方不是贫困地区,反而是最发达的几个地区
与我们意识中,越落后地区越重男轻女,越男女比例失衡不同。其实男女比例失衡的几个大户恰是上海、浙江、深圳这几个地区。
合理猜测,这是因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的外出打拼的结果构成的。男性普遍背负着高于女性的奋斗责任。所以外出到发达地区打拼的更多。最终导致了结果发达地区男女比例过高。
这一点也能被几个相对落后地区男女比例反而较为均衡证明。如宁夏的 103.8,甘肃的 103.1,青海的 104.9 等,以及人口普遍流出的东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为 99.7,99.7,100.3 等。(单身汉子,快去东北找对象~)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却是北京,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男女比例只有 104.7。**结合前面的结论,只能说明,对于出外打拼的各外省青年来说,北京已经不是一个优质的奋斗之地了。而与北京一邻之隔的天津,还能保持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
相似的还有山东,这个北方地区的工业重镇,男女比例也低到了只有 102.7 的水平。这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男青年的流失。
唉,北方啊。。。
7. 各地区中,老龄化的前三甲是辽宁、重庆和四川,紧随其后的竟然是上海
虽然全国老龄化问题都很严重。但位列三甲的分别是辽宁 17.42%,重庆 17.08% 和四川。辽宁可能是年轻人口流出过多。重庆和四川也是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之一,另外当然也可能是太巴适 ,养人。
但是排在第四位,老龄化 16.28% 的上海是怎么回事?包括紧挨着他的江苏也达到 16.2%。对照一下其他城市,包括类似的一线城市,南北方区分等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我读书少,暂时给不出合理的解读。各位网友可以多发表意见,我学习学习。
8. 东北人普遍教育程度高,新疆、内蒙也是,而且十年前就这样
北上广毫无意外占据全国受教育年限顶端。但经济持续下行,人口持续流出的东三省,除黑龙江以外,受教育年限也能排在前列。说明东北的衰落,真心和东北人没关系。
此外出乎意料的是,内蒙、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受教育年限也挺高,怪不得这几年能看到不少内蒙、新疆颇为有才的老师,比如李诞啥的哈。虽然我对地区并没有偏见,但是这两个地区的受教育年限之高还是挺突破大家的刻板印象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受教育年限高不是最近的事,十年前他们就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很牛掰。
大概就是这些吧。公报里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数,有兴趣深入挖掘的同学可以私信我拿报告原文。
以上。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性别比例
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女性人口为 652872280 人,占 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74 下降为 105.20。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性别比例
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2020 年应该增加了 1178 万?
之前根据公安部数据的预测:
按照公安部 2019 和 2020 的数据,2020 年比 2019 年下降了 14.9%。据此推算,实际人口约 1247 万人,比上年少了约 200 万。
那实际还少了一点。
全国共有家庭户 494157423 户,集体户 28531842 户,家庭户人口为 1292809300 人,集体户人口为 118969424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三口之家越来越少,丁克不婚越来越多。
怎么办呢,全开放也不见得有效。
有能力生,又想生的,已经想办法生了。
不管有没有有能力生,都不想生的,还是不会生。
没能力生,但是想生的,还是不会生,因为养不起。
必须加补贴了,看看最厉害的瑞典是怎么搞的:
1,宝宝金
每个在瑞典出生的孩子,家庭每月获得政府 1250 克朗的现金补贴,直到孩子 16 岁。华人一般管这个叫宝宝金或糖果金。16 岁后如果还在上学,金额不变换个名字叫教育金,继续拿到 20 岁。多胎家庭宝宝金更高,3 个孩子每月大约 5 千,5 个孩子大约 9 千
2,产假和妈妈金
瑞典产假 480 天,父母共享自由分配,产假对应工作日,节假日不算,所以 480 天大概等于两年假期。休产假者可领到之前月收入的 80%,政府出钱,每月最多 3.7 万克朗。这个叫妈妈金或爸爸金。瑞典鼓励父亲多休产假,提供额外补贴,480 天中父亲休得越多,奖励越多。
产假在孩子八岁前可任意决定何时休。留学或工作一年以上的外国公民同样待遇,因此有些有孩子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会把配偶和孩子接到瑞典,也能领钱。
也就是说,一个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在孩子八岁前,可以保证大约四年时间,一方全职带薪育儿,简直丧心病狂。
3,教育医疗这些就不讲了吧,跟北欧国家比这些也没意思。讲点一般不知道的的,孩子 18 岁前,瑞典父母拥有减时工作权和特别带薪假。减时工作权指有权每天只工作 6 小时,特别带薪假用于孩子生病等需要照顾的情况,上限 120 天。
不算教育医疗投入,只算现金补贴,瑞典政府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支出已经不低于 80 万克朗。
效果如何呢?
在北欧几兄弟里面,排名是不错的。
道理大家都懂,我们这个规模,肯定走不了这条路,账都算不过来,那么怎么办?
人口红利的时代结束了,下个时代,还要靠人口红利吗?
随着低端产业逐步转移到东南亚,越南等国家将接过我们世界工厂的衣钵。那我们原来的产业链资源怎么办?
必须转型了,转移到高端产业链,转移到服务业,包括养老行业等等。
因为人口结构也在变化,0-14 岁看起来多了点,但是 59 以上多得更多……
简单重复劳动,大量依靠机器和人工智能代替,当然,这依赖于整体人口素质的提升,教育的普及和加大资源投入。
不能完全在依靠原来人口密集型产业链的优势,那就寻找新的产业链。
我无所谓呀,反正我从小就知道男女比例悬殊,男的难找,我现在也不想找了。
我身高 170 公分,学历就是一省属渣硕,男生,学院里女多男少,母胎单身。
原因很简单,见识过贫富差距之后,我只在乎金钱和地位,不想要什么感情。
发生了什么事呢?我妈同事女儿,颜值不算很高,找了一个家里做生意年入近千万的男方家。欧洲旅游,生孩子像玩一样。
我爸熟人女儿,颜值不错是个护士,找了一个家里有一幢楼,上海有别墅的男方。
我不是吐槽什么,她们的婚姻我也没兴趣,倒是她们展现出的生活质量真的吸引了我。我看着我宿舍里的破旧杂乱,我开始想,这么多人追求有爱的婚姻,一生一世一双人有没有用?
想了一晚上,我明白这完全没有用。女人总以为她们比我们成熟,更在乎心灵的契合,实际上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有用的是金钱和地位,这是什么?这是阶层,阶层是什么?是生活水平,不能让生活水平过的更好的任何东西都是扯淡。
所以我不在乎单身,也不怕什么没有魅力。我如果有足够的钱和地位,别说没有爱情没有婚姻,就是不接触异性,都完全没有问题。
我说心里话,YY 一下,我宁愿有机会,像小说里写的领主一样,有权力,住在充满金银珠宝的城堡里,哪怕里面都是冰冷算计勾心斗角没有一点人味。我也不想也极不情愿做一个粗茶淡饭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农民。
如果能得到金钱和地位,那么有没有感情都无所谓。如果没有感情和地位,感情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增长低速就低速呗,我也解决不了。
而且我也很高兴看到男女现在这样的关系,没必要你说他全你说她茶,绝对不来往、绝对不交流、绝对不说话就行。
没必要搞成这样,老死不相往来又不是多难的事情。
第一,中国人口非常健康,那些小人也该住嘴了
第二,新生人口非常多,认为自己退休没养老金领不愿交养老保险的也住嘴吧
第三,大学生人口 2 亿多人,身边同龄人 90%都是大学生,别以为自己是个大学生就了不起,搬砖没人干大学生就得干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想起一句话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说明婚后生育率压根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人结不了婚。而如果我们必然复制发达国家的进程,那就意味着最终将会有超过 1/4 的国民终身不婚。
比根据去年的人口统计数据预估的人口数字多了五百多万,说明是有超生瞒报的现象存在。
但是十年累积下来才差不多多了一年的数字,说明超生的实际规模也就一年五六十来万。
估计国家人口政策不会进行太大规模调整。
谢邀
详细数据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286311334 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67390 人,占 8.89%。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60378693 人,增长 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11675179 人,增长 10.26%。
六普的汉族人口为 1225932641 人,占 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792211 人,占 8.49%。
可以参考一下
1953 年 第一次普查 汉族 5.47 亿,占总人口 98.94%, 各少数民族人口 0.35 亿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性别比变化
各地区人口性别比
记住东三省,唯二低于 100 + 一个 100.35
分区域看,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1.20 个百分点。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结合性别比,东三省的老年人口占比 25%
所以其实只是老太太比老头多,新生儿性别比问题依旧严峻。
全国人口 [2] 中,0—14 岁 [3] 人口为 253383938 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76020 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18766 人,占 18.7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35280 人,占 13.50%。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1.35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7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4.63 个百分点。
确实,二胎政策开放后,0——14 岁的人口增长与比例有所提高。你不能说这政策完全没有作用。
但这增长的效果显然没达到预期,而且有生二胎意愿的,也不是年轻人。
真正的断崖,还得看下一代。
但都生就等于没生,反过来都没生就等于都生了,所以不用担心,维持现状就好。
全程看完直播,注意到一个细节:
两位记者先后都问了一个问题: 是否考虑全面放开生育
发言人两次打太极,始终没有给出正面答复
中国男女比例最均衡的三个省:
黑龙江男性 50.09%,女性 49.91%。
辽宁男性 49.92%,女性 50.08%。
吉林男性 49.92%,女性 50.08%。
不过按照媒体的一贯操行,接下来这个数据恐怕很快又会被颠倒黑白用于污蔑当地人民吧……
先来总结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持续更新)
全国人口超 14.1 亿:较 2010 年全国人口增加 7206 万人
我国人口十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7,较 2010 年略有降低
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 3490 万人东北地区人口 10 年下降 1.2% 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近 5 亿人
中国流动人口 37582 万人中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 2.62 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 2.64 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全国超 2.18 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中国文盲率降至 2.67% 中国城镇人口突破 9 亿
中国城镇人口 10 年增长超 2.3 亿广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和山东人口超过 1 亿人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10 年来中国 25 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前五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汉族人口 10 年增长 4.93%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0.40 个百分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 8.8 亿人
中国人口平均年龄为 38.8 岁
聊聊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吧。
我觉得最有趣的放最后说,城镇人口为 901991162 人(9.02 亿),占 63.89%,乡村人口为 509787562 人(5.1 亿),占 36.11%。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15856 人(2.4 亿),乡村人口减少 164361984 人(1.6 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
实际上最接近九亿农民的说法,应该是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这一说就是好几十年没改过。
我国媒体报道以及每个人口中很熟悉的 “九亿农民” 这个称呼,基本上是真的没有了,包括很多城市居民都在讨论的,过去是城市户口吃香,如今是乡村户口吃香,物以稀为贵嘛,现在看看也是这个比例了。
但我更惊讶的是以下的数字:
人户分离人口为 492762506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 116945747 人,流动人口为 375816759 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124837153 人,省内流动人口为 250979606 人。
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一个媒体报道过很多次的,留守儿童。
这个基本上和流动人口有很大关系,留守之所以叫留守,就是因为没人管,没法管。
一般你也很少看到七老八十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小孩背井离乡,所以这批人想想看也确实就是青年壮年中年。
人户分离的标准是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一个孩子半年以上都没法见到亲人,这就是我国至少以千万甚至亿计数的儿童的现状。
这个报道过很多次了,可说也就到这里了,还有一个我更惊讶的数据——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231376431 人,增长 88.52%;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 76986324 人,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加 154390107 人,增长 69.73%。
流动人口持续增长近 70%,这个已经很恐怖了,按下不表。
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居然增加了将近 200%……
**我们在把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的定义复习一下:**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以我贫瘠的理解能力,就是我国新增了八千万人,在同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内,户口本的地址和他实际居住的地址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这新增的八千万人在城市是有户口本(房子)的,但他们居住的地址,不是这栋房子,要么是租的,要么是买的,总之有新的居所。
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它都是虚的,想想利好哪支股票是正经。
你乎分不清 “0 到 14 周岁人口” 分几年出生的账号有点多啊,而且为啥你们随手拉的表都是同一张,评论区还都关了?
平均年龄 38.8 岁,我记得公务员录取标准是 35 岁以下,各企业特别是互联网 996 企业似乎也不怎么待见 35 岁以上的员工,所谓劳动资源充沛是不是有些文过饰非?
202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为 10484 美元,美国 63416 美元,和美国对标平均年龄差不多,进一步坐实了未富先老的事实。
再联想到现在的生育率、结婚率和离婚率… 能看到这个回答的诸位请保重身体,步入发达国家的日本,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都逼的老人不得不奋斗到 70 岁,我们这代人必须有终身奋斗的觉悟。
5 月 11 日上午 10 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8.8 亿,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 38.8 岁,依然年富力强,并且 “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过去 10 年人口普查,年龄是平均 38 岁,(两国)差不多。”
宁吉喆指出,下一步我们应当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
易富贤说 2020 年实际人口不到 12.8 亿,已负增长;生育率不到 1.1,出生不到 1000 万,死亡约 1060 万。
家里的门再也挡不住想要出去看看的人们,
作为程序猿的我,深知隔壁的同行们过的多么潇洒自由,
自己 996 了半辈子,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来 “吃苦耐劳” 一次,
上一次可以强制减法,这次我倒想看看怎么强制加法?
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那些 “荣光” 与我无关。
================================
果然被安排了,我这就回家生。
果然,是符合我的预测,人口是不会下降的,因为决定人口数量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然后就有朋友过来问我投资了,说是不是可以投资养老板块了
我冷冰冰的回复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养老目标基金到现在为止仍然只是个噱头,投资的公司也不是专门做养老市场的,无非就是医疗和服务类行业,不是不投,是根本就没有一个公司做养老产业
我说中国人根本就不考虑养老问题,确实有失偏颇
还是有一部分人做养老计划的,而大部分不做
因为很多人财富积累到不需要计划,还有一部分人只能去解决目前的温饱问题
而占人口基数最大的一批,反而不做财务规划,觉得养老是 60 岁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
养老这个事,有很强的个性化,每个人对于养老的需求都不一样
我们看兴业证券这份研究报告,提到要建立 “养老年金 + 养老社区 + 养老服务” 产业链,要知道,目前在国内只有保险业能有能力做起来这个产业链,因为保险公司大多是多个股东入资,说白了,靠一个公司去投资,很难会有这个资金去运作
然而,在中国 “保险是骗人的” 深入人心
昨天提到要关注养老问题,因为死亡率下降是肉眼可见的,可是居然有评论说我太秀了,说保险业最容易崩盘,我也给了个回复,哈哈哈
保险就是保障,保障不会因为风险发生而变穷
想想孙悟空成佛后,又被打回石头,难道修炼了个寂寞?
没有人需要保险,必然是好事,因为那就说明养老问题、医疗问题都解决了
不需要愁看病花多少钱,老了没钱吃饭,没钱买衣服,没钱交水电费,这些通通都靠社会福利解决
可是目前,哪个国家能实现?
大家对人口普查数据都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为什么?我想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其实无论数字好不好看,都输了,因为大家都在遭受社会的毒打,已经不关心这种宏观的东西,宏观的数据再好看有什么用,打在自己身上是真疼。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人口结构有问题,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人一个人尚且活得艰难,为什么还要生呢?
我们小区 17 年交房,大家陆陆续续入住,到现在,楼下溜一圈,到处都是小孩,不乏二胎,甚至三胎,几栋楼一眼望去,几乎家家户户阳台上晒有小孩的衣服,只要有个窝,大家还是愿意下崽的。
但现在太多的年轻人没有窝了,他们是被动绝育的。
人口日本化,社会拉美化,金融沙俄化……
我只知道有注水的猪肉,没想到没想到。
随手拉了个表格,自己看吧。
这数据都是官方的,20 年我按照 1400 万算的。
如果数据真实,2020 年新生儿 4254 万人。
我很想去统计局问问,爸妈偷偷生下的弟弟妹妹藏哪了?
==================================================
因为没有办法评论,很多朋友私信我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
0-14 岁的应该统计 15 年,需要加上 2006 年的数据。
4254-1581=2673 万。
实际上,公安部给出的数据是 20 年新生儿登记 1003 万,我更倾向于实际值在 1200 万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多出来的近 1500 万人都是以前统计误差么?
1500/25338=5.9%
将近 6% 的误差,也就是说每 20 个人里就漏了一个。
这工作做得真棒!
=====================================================
我这是拉个表,表达我的疑惑。
很多人评论不了,或者评论被删除也不是我干的,没必要私信 M 着我骂。
我只是就数据来说,具体怎么解读你们去看专家的。
再说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历年新生儿数量有差距是正常的,我随手再拉个表。
六普的时候,数据更夸张,0-14 岁人口数量比历年新生儿总和少了 2355 万人。
嗯,一定是当年医疗条件什么的不好,小孩子夭折了。
10 年 0-14 岁占比 16.6% 2.22 亿 为 95 年 11 月 - 10 年 11 月出生人口
20 年 0-14 岁占比 17.9%2.53 亿 为 05 年 11 月 - 20 年 11 月出生人口
也就是说 0-14 岁人口多了 0.31 亿
扣掉共同统计的 05 年 11 月 - 10 年 11 月
也就是说 10 年 11 月 - 20 年 11 月十年,比 95 年 11 月 - 05 年 11 月十年多生了 3100 万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东三省男女比是真正的打拳~ 辽宁 99.7,吉林 99.7,黑龙江 100.3,非常正确~
广东和海南一个 113 一个 112,比大家天天说的江西 106 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应该好好普及平等教育
14 亿里面,只有一个我。
好好活着,善待自己。
争取接下来几次的人口普查里面,依然有我。
刚刚,备受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九大要点如下:
一、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
三、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
四、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 万人。
五、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
六、东部地区人口占 39.93%,中部地区占 25.83%,西部地区占 27.12%,东北地区占 6.98%。
七、人户分离人口为 49276 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 11694 万人,流动人口为 37582 万人。
八、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九、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7 万人,占 8.89%。
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 3490 万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 2.6 亿
(一)人口总量
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 下降 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31 个省份中,人口超过 1 亿人的省份有 2 个,在 5000 万人至 1 亿人之间的省份有 9 个,在 1000 万人至 5000 万人之间的省份有 17 个,少于 1000 万人的省份有 3 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 35.09%。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 个省份中,有 25 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 5 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 21709378 人、10140697 人、6088113 人、5734388 人、5341952 人。
(二)户别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 49416 万户,家庭户人口为 129281 万人;集体户 2853 万户,集体户人口为 11897 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
东部地区人口占 39.93%,中部地区占 25.83%,西部地区占 27.12%,东北地区占 6.98%。与 2010 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 1.20 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四)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31 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 100 以下的省份有 2 个,在 100 至 105 之间的省份有 17 个,在 105 至 110 之间的省份有 9 个,在 110 以上的省份有 3 个。
(五)年龄构成
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31 个省份中,15—59 岁人口比重在 65% 以上的省份有 13 个,在 60%—65% 之间的省份有 15 个,在 60% 以下的省份有 3 个。
除西藏外,其他 30 个省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 7%,其中,12 个省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 14%。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1836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文盲率由 4.08% 下降为 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 10 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七)城乡人口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 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八)流动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为 49276 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 11694 万人,流动人口为 37582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 12484 万人。与 2010 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长 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九)民族人口
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7 万人,占 8.89%。与 2010 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 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 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 0.40 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宁吉喆: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平均年龄 38.8 岁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 “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宁吉喆表示,十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宁吉喆表示称,我们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四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 “一老一小” 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五是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宁吉喆表示,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 “单独二孩”“全面两孩” 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数量是快速回升的。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 0-14 岁少儿人口数量达到了 25338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了 3092 万人,比重上升了 1.35 个百分点。
宁吉喆表示,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 14 亿人以上。普查的结果还显示,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8.8 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 38.8 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 38 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
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
人口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6 年 “全面二孩” 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 1786 万,创 2000 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2017 年出生人口下滑至 1725 万,2018 年再下降 200 万至 1523 万,2019 年降为 1465 万。
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报告指出,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 2030 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 1100 万。
出生人口减少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任泽平指出,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 年将进入占比超过 14% 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 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 20% 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 2060 年的约 35%。
中国人民银行在 4 月发布《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论文表示,目前,我国处于人口转型的第 III 阶段(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即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人的寿命变长(老龄化);而出生率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和较长一段时间计划生育的影响,呈加快下降趋势(少子化)。这导致我国人口继续增长,但增速明显趋缓,同时金字塔顶部的老年人占比增加,底部的少儿人口占比减少,人口结构从建国初期的金字塔形转变为目前的长方形。
据联合国测算,我国人口将在 2030 年达到 14.6 亿的峰值后趋于下降,2050 年降为 14.0 亿。同时老年人占比继续增加,少儿和劳动人口占比继续减少,长方形的顶端进一步变宽,底部进一步变窄,人口结构将变为倒金字塔形(预计 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占 26.1%,劳动人口占 59.8%,少儿人口占 14.1%)
央行论文指出,我国的人口转型不同于发达国家,老龄化更严重。
一是老年人规模大。2000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 8827 万,占比 7%,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 年,该数据分别为 1.76 亿和 12.6%。中国老年人口规模长期居于世界第一。
二是老龄化速度快。联合国数据显示,1990-2019 年,世界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速为 2.7%,发达国家为 2.1%,而我国为 3.2%,预计未来二十年都将快于世界平均增速。2000-2019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 7% 上升至 12.6%,预计 2022 年超过 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32。这一过程仅用 22 年,远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140 年)和瑞典(85 年),也快于美国(72 年)。
此外,发达国家老龄化通常发生在高收入阶段,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多在二千美元以上,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时多在三万美元以上,但我国该数字分别为约一千和一万美元。
另外,央行论文指出,我国少子化更严重。
论文指出,1950-2019 年,我国迅速从高生育率国家转变为低生育率国家(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并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从 6.71 下降至 1.70,减少 5.01,同期美、日、英、法则分别减少 1.28、2.08、0.33 和 1.00。
值得注意的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该结果发布后,A 股养老概念走强,多只个股涨停。开能健康大涨 17%,大湖股份、宜华健康、悦心健康、湖南发展等个股涨停。
央行:要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
控制房价,房价太高逼走年轻人
央行论文还指出,不仅要放开生育,而且鼓励生育。
出生率取决于育龄妇女占比和生育率,前者受历史人口状况的影响,改变起来难度大;后者受当前妇女认识的影响,提高起来见效相对快。
一方面要全面放开生育(三胎及以上)。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则没了用处。
另一方面大力鼓励生育。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倡导生育不仅是父母和家庭的事,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论文提出,要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未来我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
首先环境宽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创新要冒风险,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
第三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
第四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覆盖面、教育公平性。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熊彼特也认为创新性破坏难找规律),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本,教育和科技为辅。
编辑 | 何小桃 杜恒峰
校对 | 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国家统计局、央行论文等
14.1178 亿人口的数据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口普查的意义无需多言,上到高层决策,下到居民生活,都跟人口变化趋势息息相关,中国人最关心的就是都能从普查数据里分析出结论,基本上我们人生所有重要决定都和这次结果紧密相关。
不过看到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 为 8.8 亿人, 劳动力资源仍然充 沛,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 38.8 岁, 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不得不说劳动力是真的丰富,韭菜还是够用的,那还催生催那么紧干嘛呢?
而人口出生率究竟是上升还是下跌?答案已然揭晓:出生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生育率持续走低,其实这个结论,和之前我看到的西瓜视频财经博主温义飞的观点一样**:七普的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到来 。**
和人口联系最密切之一——房价,这也是七普讨论的热点,很多人其实都特别关心,人口红利枯竭会不会重创房价, 楼市到底会不会大利空吗? 人口普查的房价到底有什么影响?大多数人可能是觉得人那么多房价肯定会下跌,其实在我看来:小城市房价失去支撑, 核心城市房价不受影响,至于原因,比较推荐大家去看看西瓜视频上温义飞对于房价走势的分析。
简单来说,根据温义飞视频的分析其实就是两方面:
一方面,三四线城市房价会崩 。
很多人说房价涨跌,长期看人口。现在出生率这么低了,房子肯定会跌,其实不是这样。
相反,人口减少会带来人群的集中,人少之后留下的人更需要抱团。一个区域人少了,首先萎缩的是公共设施配套,你靠一个村子养活不了一个三甲医院的,他只能支撑村里的卫生所,一个小县城支撑不了一个飞机场,因为他没有交通的需求,所以人少了之后,小城市迅速凋零,人们不得不往大城市迁徙,大城市发展会更加繁华。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东北人口 10 年下降 1.2 %,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德国老龄化特别严重,全国人口不超过 8315 万,其中四分之一是老人,可是德国队的房价近几年涨的特别快,欧洲房价增速最快的有四个在德国,柏林的房价更是全球房价涨幅第二,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人口连降 11 年,但东京的房价也连涨了 11 年所以人口的减少会让小城市的房价失去支撑。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房价会继续涨,但是学区房概念会消失
小城市的房价走向不会影响核心城市的房价,虽然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价仍然安全,但是就学区房这个概念可能会消失。
因为学区房的本质不是为了教育投资,而是利用教育投资,为孩子找家教,带她去周游世界长见识,这些钱你是花掉了,这叫做教育投资。但是买学区房的人不是这样想的,大部分的学区房概念,都是你买了学区房之后上了学校之后,你的房子同步也在涨价,等孩子上完学,房子一卖还能再赚一笔,表面是投资教育,实际上是以教育的名义去投资房子。
现在人口结构变化必然会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出生人口少,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教育资源会过剩,学生少老师多,考生少,学校多,学区房的价值还能保持吗?
第二,学区房带来的教育压力,不利于国家鼓励生育,不顺应国家政策,下场一定不好,别的房价不好压制,想打压学区房实在太容易了,把学区随便重新划分一下就行了,不需要把学区变差,只要经常重新划区,这种不稳定性本身就一定消灭了学区房的投资属性,你不会去买一个,明年就可能没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以上都是引用温义飞的观点,看了他的分析其实就是要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
在中国做投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违背国家整体的趋势,国家繁荣个人才能赚钱,从来都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你理解了国家未来的趋势,顺应这个趋势,才能吃到发展的红利
所以说啊,年轻人还在看什么,还不去 996 奋斗,要不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生了孩子连学都上不了喽
我国总人口为 141178 万人,同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723339956 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38768 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
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
与 2010 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2.1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 0.79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 0.22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 1.20 个百分点。
与 2010 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192.66%,流动人口增长 69.73%。
而在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已从 2013 年的 30% 左右上升到 2017 年的 50% 左右。这意味着自 2016 年放开 “全面两孩” 以来,中国新出生人口数仅一年出现上升,此后便不断下跌,总和生育率也已远低于此前预期。
为何我们如此重视人口增长?
因为,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是经济活动最基础的决定因素,其反映了参与制造、销售和购买的人口数量。人口越多意味着相应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越多,因此人口增长直接影响到创造经济增长的人口。
而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之前,养老、退休、生育问题已经成为政策和舆论焦点。反映出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常青松向财新记者表示,出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挑战。
“中国已经掉进了‘超低生育率陷阱’。具体来说,平均 1 对夫妇生 2.1 个孩子,才能保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即人口总数不增不减),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近年来长期低于 2.1,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更是在 1 左右徘徊。” 常青松说。
**而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也是 21 世纪的全球大趋势。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两个主要原因。**作为一个处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国家,中国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并不置身事外,但是也有三个特点:
其一,最快的老龄化速度;
其二,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
其三,未富先老的独特表现。
受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延迟退休方案也在研究中。与此同时,对 “全面开放生育” 的呼声增大。
有专家认为,劳动力资源是国家进行产业升级、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承载体,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变量。人口将是未来中美中长期博弈的重要变量,也是决定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变量。
以上。
参考内容:
不太妙,相当不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将于 5 月 11 日公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8484293/answer/1876323479)
我很不要脸地贴下前两天我很外行的回答。有评论区指出,正常人口数据,是 5 年一步进的。我当时很羞愧,毕竟我真的不专业。因为我在回答里是这样说的。
只要普查数据愿意公布以 10 年为步长的人口年龄分布数据,就说明国家已经有一定的方案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公布年龄分布数据是 20 年为步长,很可能表明管生育那块的部门根本没招,想再浑水摸鱼个几年,这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了。
我希望我确实依旧外行,之后会公布正常的年龄结构数据。
其他的话就先不说了,七普用上了信息技术,能把原先的黑户统计进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过去的存量黑户未统计如今统计了,到底算不算增量还是希望管理者好好琢磨琢磨……
--
选取几个主要可明辨南北方的省份 性别对比
别再整天开口闭口的北方人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什么的呢
注意下中国前五的大省
除去南北文化交融的江苏省
广东 113 浙江 109
VS
山东 102 河南 100
对比还是挺明显的
(认为性别比是外来人口流入造成的。可以看一下输入地北京、江苏的数据,输出地江西的数据。本来不管是流入还是流出,也都在遵循就近原则,好比江西人更爱去广东,东北人更爱去北京)
诚然,造成当下性别比的因素过多,性比别也不是重男轻女的必要原因
只是希望大家和睦一些,没必要人云亦云的去夸大、抹黑其他地区
面对着这么优秀的 7 普数据,放下成见,乾一杯才是对的
[最好吃的方便面,是哪个牌子的哪种口味?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49815/answer/1329256226)[火锅里放什么食材会让人惊为天人,内牛满面?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83447/answer/490823924)
本想为国生娃,看来不需要了,大家继续躺平……
数据摘要
全国总人口 14 亿 1178 万,比 2019 年高 1400 万。
2010-2020 年,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0.53%,比 2000-2010 年的 0.57% 下降 0.04 个百分点。
户均人口 2.62 人,比 2010 年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男性 7.23 亿人,女性 6.88 亿人,男性比女性多 3500 万人。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因此年轻人中男女人口差距超过 3500 万。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2010 年的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63.89%,比 2019 年(60.6%)高 3.3 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45.4%,比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低 18.5 个百分点,对应 2.61 亿非户籍城市人口。
人户分离 4 .93 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 1.17 亿人,流动人口 3.76 亿人。
2020 年出生人口 1200 万人,低于 2019 年的 1465 万。
2020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点击下方链接:
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
相关文章:
21 世纪最大的危机,可能是人口下降中国人口减少一半,人均 GDP 就会提高一倍吗
生了 9 个孩子的 90 后夫妇是英雄:要致富,多生孩子别养猪哪怕放开生育,中国生育率也不会上升
往期精彩文章:
现在男女对立那么严重,剩男剩女那么多,国产电视剧要付多少责任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
数据可以优化,身体一向还是很诚实的
要想知道真实情况,关注近期政策就好
如果坚持超生罚款,说明形势大好
如果取消生育限制,说明形势小好
如果大力弘扬奋斗精神,说明形势大好
如果全力保障劳工权益,说明形势小好
如果严控房价过快上涨,说明形势大好
如果大修公租共有产权,说明形势小好
如果大力宣传教育减负,说明形势大好
如果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说明形势小好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客观说,公布已经的所有数据比起之前的预测来说都好的超出预期,不是小好,不是中好,是一片大好。
打了各路悲观党的脸,这是最近 10 年人口政策的伟大胜利。
那些妄图用唱衰想影响人口政策大局,妄图建言发钱发福利降房价来刺激生育的境外不良势力失望了,人口红利持续(官方原话哦)…….
房价还能再续一波,毕竟 0-15 新生人口(接盘力量)比重还上升了。
坚持人口基本政策不动摇!
赢了!
[全国人口负增长什么时候到来?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9385437/answer/1861969010)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让大家 996,还是让大家早点下班回家生娃带娃,如何抉择?
或者,一部分人负责 996,一部分人负责回家生娃?
不管怎么选,都觉得很酸爽。
看来 g 还是得入。
5 年前我月薪 4000,知乎上说月薪 1 万都是媒体炒作,还有很多人月薪 3000,我看了很开心。
3 年前我买不起房,知乎上说房价要崩了,现在接盘的都是 xx,放着等白菜价,我看了很开心。
1 年前我结不起婚,知乎上说单身好,结婚就是当韭菜,我看了很开心。
1 个月前我生不起娃,知乎上说丁克好,生育就是当冤大头,我看了很开心。
原来开心不取决于我有多少财富,不取决于我住多少平的豪宅,只取决于我看不看知乎,幸福,赢麻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只有一千多万新生人口,也是日本人口的十分之一,要严防死守美日韩新加坡偷窃我们的人口。
小日本很馋我们的人口,毕竟是二代就能完全归化的优质人口………
偷中国人可能将成为日韩新加坡存亡绝续的关键,我们应该要防被偷家……
so,劳动回报赶紧高点吧~
我看了七普后唯一的想法是,该存钱买墓地了,总不能真的撒大海或者沤肥吧……
但是这事情还要跟我老公好好商量一下。
我害怕我留给我女儿的钱最后还不够她给我们买墓地办后事的……
总人口比六普时增加 7200 多万,和六普比五普时的增长基本持平,好。
男女性别比进一步降低,好。
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好。
受教育年限继续增长,文盲率降低,好。
真好啊真好啊,能想到的好事都发生了呢。
谢谢统计局同志的努力,真的感谢!
——————分割线——————
好吧,上面是调侃,下面才是正文:
有时候啊,有的新闻不能光看表面,还得看翻译过的版本,比如我随便截取几个热搜:
翻译:我国一孩生育率明显下降。
翻译:很快就不是了,趁着现在还是,赶紧吹一波。
二孩生育率上升是极好的,但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有二孩呢?
有钱的?没钱的?
学历高的?学历低的?
城市的?农村的?
错错错。
要想有二孩,你得首先有一孩!
听起来是个废话对吧,但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现在一孩生育率简直是断崖式下跌,目前一孩甚至都没有二孩多——连一孩都没有了,更别提二孩了。
现在二孩这么多是因为过去二十年累积造成的,等两三年之后该生二孩的都生完了,想生的也错过最佳年龄了,那时候二孩生育率比一孩跌的更快,因为得先有一孩才能有二孩。
生育率跌下去可就很难再涨了,而一个总人口不断缩小的国家必将没有活力。别提 Al 人工智能代替劳动力这些屁话——经济危机难道是因为劳动力不够?这不是扯淡么?
**经济危机恰恰是因为生产力过剩。**生产的东西太多了,但卖不出去,因为人们没钱买,所以很多食物牛奶都得倒掉。
那好,Al 确实可以代替很多劳动力,但你生产这么多东西有人买吗?没人买岂不是破产的更快?
人,人,人是最基础的,没有人,啥都没有。
有人说城市化是天然的避孕药,还煞有其事列了很多例子,比如日本韩国这些,所以得出所谓的中国人口降低是顺应时代的、无解的这种歪论。
为什么说这些是歪论?
因为避孕药从来就不是什么城市化,避孕药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压榨人的剩余价值,剥削无产阶级,不断挑战劳动者的身体极限,让人不能生,不敢生,生不起。
生育成本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高了,高到已经无法接受了。
如果要想提高生育率,没有别的办法,必须全面掉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保护劳动者权益,降低贫富差距。
1. 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
2. 房价降到一个普通夫妇可以在当地不太费力就能买到房子且有余力抚养孩子的程度,对多套房子的户主征收房产税。
3. 坚决执行劳动法,对恶意裁员罚到破产。
4. 义务教育更彻底,让所有孩子处在相同起跑线。
以上简单的几条,能做到任何一条都将是非常大的进步。
全部做到,中华民族将迎来腾飞。
川渝两省 60 岁以上人口接近 22%,超过北京天津,和东三省的水平很接近;而 65 岁以上人口接近 17%,甚至超过了东三省中的吉林黑龙江两省;考虑到川渝地区人口超过一亿一千万的体量,这个地区未来的养老财政压力会很大,但是似乎没什么人讨论。
广东省的性别比达到了惊人的 113,考虑到广东十年内增加了两千一百万人口,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是不是可以打脸女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喜欢留在大城市的传统观点?
浙江十年内增加一千多万人口,大部分也是流入的外来人口,仅次于广东。同样,浙江的性别比也达到了 109,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另外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 6500 人左右,也就是说十年间有 9100 万人左右从大学毕业。所以不要再问内卷为什么这么严重了,毕竟大家都上过大学等于大家都没上过。
三个惊到我的点:
二胎率从 30% 升到 50%;
人口红利继续存在;
老年人可发挥余热
我最关注的数字是出生人口数和总和生育率。
2020 年_出生人口数_为_1200 万_,2019 年_出生人口数_为 1465_万_,下降 17%。总和生育率为 1.3(总和生育率,在育龄内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_数_),调查生育意愿是 1.8.
下降得有点狠啊……
这个数字对母婴产品、房地产、幼儿看护等产业都是打击。结婚人数越来越少,妇女越来越不爱生,以后房子卖给谁去?谁要接盘?多出来的产能和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怎么办?都是问题。
为什么结婚率一直下降?为什么总和生育率越来越低,已经在全世界倒着排了?这个趋势再发展下去,是往北欧那种方向走,还是往日本那种方向走,还是两种混合起来?这种期望会对年轻人的婚恋观念产生什么样的改变?调查意愿 1.8,实际变成 1.3,是什么在打消她们的生育行为?明年会继续降低吗,会掉到 1 以下吗?这些我都很想知道。
至于用加减法来论证出生数字造假的,大可不必。这是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数字有较大出入,累计起来粗看很惊人,实际并非如此。没有必要惊诧。
肖战好帅啊,郑爽真是太坏了,哇我爱死娱乐圈了。
谢邀,简单说两句,其实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至少目前看来,就是我实在想不出来生孩子对我来说的正面影响是什么,哪怕是我爸妈和女友爸妈说可以帮忙——我也没啥兴趣,主要还是想不出来有啥正面的东西。
几乎全部都是一个负面的东西,现代社会又不像古代社会,人多了才能活下去,寿命不足需要传承啊啥的。
所以我跟女朋友也商量过,爸妈逼得急了干脆去福利院领养两个算了——领养还能选择性别,我想要两个女儿,还为国家解决了孤儿问题……
至于意义嘛……
实际上 19 年末的数据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人口总量增加,增速放缓,所以现在只不过把当时的数据拿出来再说一遍罢了。
所以你要真的说意义,我的评价也是一样的——意义不大。
接上面聊聊,你看到这次公报里最重要的几句话了吗?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分析问题。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是 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 0.04 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生育时间推迟,生育养育成本提高,所以,真的提高生育率怎么提高,你以为人蠢吗?
人不蠢,现在就是该怎么做,开了二胎还在下降,其实这个挺恐怖的。
看见这句话没有。
这说明什么?
在 0-14 岁增加了 3000 万的情况下,总人口增加反而降低了——这说明死亡的更多了。
下一个十年会痛苦的多,因为下一个十年建国第一批婴儿潮到该走时候了。
生会对小家庭有压力,不生会对大家庭有压力
记得几年前看到的一个课外补习班的海报,它上面大概是这么写的: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都害怕极了。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说上海。
上海 0-14 的人口占比只有 9.8%,全国最低,同时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 23.38%,老龄化比东三省其实要严重。因为 0-14 岁人口比黑龙江比例都低。
此前七次人口普查迟迟没有公布引发了外界众多猜疑,外媒甚至报道称 2020 年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随后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将于今天上午 10 点召开新闻发布会。
之前透露的公告并没有缓解人们的焦虑,因为引发焦虑的是延迟发布这件事情本身。它拉响了中国人口危机的预警,就像是一只灰犀牛——人口拐点什么时候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早晚,它迟早要来,而且很快要来。
房地产有一个重要的论断: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土地是财富之母,人口是财富之父,中国近 40 年的高速增长,核心是改革开放使得人口红利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负担加重,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01
城市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样一个看似宏观的问题,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但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却并不相同。有些人甚至觉得人少一点是好事,现在的大城市就是人太多了,所以房价才这么高,交通才这么拥挤,教育医疗才这么难。
但事实可能要事与愿违。人口减少并不公平,它对大城市更加偏袒,对小城市则更加残酷。随着人口拐点的到来,人口会加速从小城市迁徙到大城市,大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而小城市则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可能。
如果我们将全国所有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数据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过去两年,人口正在往区域中心城市集中,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将继续维持城市级别的人口红利,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城市的被剥夺感将更加明显。
所谓的 “逃离北上广”,不过是营销号放大城市焦虑的流量收割,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人口的减少会加剧人口的集聚和城市的分化,这一点在老龄化严重的德国和日本已经验证。日本人口已经连续 11 年下降,但东京都的人口和房价仍然保持长线增长。人口减少的代价更多的要由小城市来承担。
如果人口减少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对个人来说,趁早选择一个在未来依然保有人口红利的城市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02
大城市还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吗?
如果你挤过早高峰的天通苑地铁站,一定会对人山人海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转而对北京限制人口规模的政策表示理解。
面对同一辆车,已经上车的人永远嫌挤,还在车外的人总觉得还能再挤挤。
事实上,要想从正面回答一个城市应该保持多大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内城市规模的分布都遵从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即取对数后的城市人口排序和人口规模存在线性负相关的关系。公式表达为:ln(rank_i) / ln(population_i) = a(a 为常数)。
我们分别对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日本的人口做了一次验证,齐普夫定律整体拟合度都相当不错,人口与排序的对数分布呈现高度线性相关。
城市筛选标准:population ≥ 100,000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997
线性相关系数:a = -1.366
城市筛选标准:population ≥ 30,000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977
线性相关系数:a = -1.103
这一规律能否描述中国?我们用国内的 2019 年的城市常驻人口数据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发现拟合效果并不理想,拟合程度仅有 0.737,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城市筛选标准:population ≥ 200,000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737
线性相关系数:a = -1.104
**中国似乎是一切例外的例外,国外的规律在中国好像似乎水土不服了。**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怀疑的切口在于重庆,重庆是一个包装为城市的省份,但作为一个西部重要城市,我们很难排除重庆去做研究。
我仔细的查阅了国外城市人口与国内城市人口的定义,发现国外的城市人口数据统计口径与国内不同,国外的人口数据是基于城市的自然边界,而国内的人口数据是基于行政边界的,这就将很多实际上非城市功能区的人口进行了统计。以重庆为例,市辖区人口 3000 多万,但城区人口不到 1200 多万,北京市辖区人口 2150 万,但城区人口仅 1865 万。
我们再一次用住建委的 2019 年的城区总人口(含城区人口及城区暂住人口)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发现了非常好的拟合性。
城市筛选标准:population ≥ 200,000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994
线性相关系数:a = -1.143
如果我们认为这一规律是成立的,就不难发现,与美国和日本的城市人口分布相比,国内大城市的人口普遍的是不足的。美国和日本的最大城市在拟合线之上,而国内的核心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等都要在拟合线之下,暗示着某种人口继续膨胀的潜力。
从这一角度而言,**我认为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我们结合人口流动的数据查看,可以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深圳、中山处于拟合线之下,人口净流入,广州、东莞、佛山与拟合线较为接近,虽然也在净流入,但较为均衡,而广东大量中小城市则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不可否认,大城市当然有大城市的问题,但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解决问题也要放弃收益。以房价为例,鹤岗房价这么低,但仍然止不住人口外流;深圳房价这么高,却是中国最具人口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在宏观层面,高房价是人口迁入带来的结果,低房价很难成为人口迁入的原因。
03
大城市的扩张逻辑——扩张的边际成本更低
如果我们不对排序和人口数据做对数处理,我们将得到一条指数为 - 1.143 的幂函数曲线。这样的分布和社会财富的分布很像。
3 月 19 日,招商银行发布 2020 年年报,其中占比 1.96% 的金葵花及以上客户资产量占零售客户总资产的 82.15%,占比 98.04% 的普通客户,仅仅掌握了 17.85% 的财富。财富具有非常强的马太效应,越有钱的人会越容易有钱。
与之类似,前 10% 的城市占据了 50% 的人口,这暗示着人口因素在城市扩张过程存在着一个正反馈的机制,人口增长本身会导致更多的人口增长。
我在杰弗里 · 韦斯特的《规模》一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他阐述了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建设的成本和产出都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增长的。
以加油站为例,研究表明人口每增长一倍,城市只需要增长 85% 的加油站,而不是翻番。因此,人口每增长一倍都会带来 15% 的系统性结余。当对比一个 20 万人的小城市与 2000 万人的大都市时,这种结余就会更加明显——为了服务 100 倍的人口,只需要 50 倍的加油站,从人均意义上来说,大城市只需要小城市一半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这一结论不仅是适用于所有国家的,也适用于其他与交通供给网络相关的基础设施中,如道路、水管、燃气等等。
为了验证这一规律,我重新将城市人口与加油站数量的对数进行线性拟合。一方面,拟合程度为 0.64,属于尚可接受的范围,另一方面斜率为 0.843,与国外研究的 0.85 非常接近,证明这一规律在中国同样成立:随着人口规模的提升,同样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进而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更低的边际成本。
城市筛选标准:四线及以上城市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640
线性相关系数:a = 0.843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这一差距,我根据不同城市的分级分别对加油站,医院、学校做了平均处理。随着城市等级与人口规模的提升,人均加油站、学校和医院都有下降的趋势。
不同的是,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医院和学校建设,在低县级城市的人均占有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这些城市的在基础设施上的短缺可能要比数字上表现的还要残酷。
道理非常容易理解,凋零的人口很难支撑这些基础设施所需要的财政投入,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又将进一步加速人口向大城市的迁徙。
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城市建设用地、道路交通、供水管道等核心基础设施,虽然与 0.85 的指数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仍表现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
城市筛选标准:population ≥ 200,000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898
线性相关系数:a = 0.921
汇总表:
▲ 数据来源:国家住建委
人口规模带来的高效率有显而易见的好处,这意味着城市扩张的边际成本更低,可以以更低的代价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
04
大城市的扩张逻辑二——扩张的边际收益更高
在大城市呆惯之后将很难适应小城市的生活。城市越大,社会活动越丰富,机会越多,工资越高,多样性越丰富。相反,城市越小,社会生活就越单调,机会越少,工资越低,多样性越差。
《规模》一书提到:“与人口规模亚线性规模缩放的基础设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城市本质的社会经济总量呈现超线性规模缩放,体现了规模收益的系统性增长。” 简而言之,就是城市规模越大,人均 GDP 越高。与之类似的还有工资、专利、社会多样性、甚至犯罪,污染与疾病等一系列好的坏的指标都会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而指数增长。
以 GDP 为例,人口规模与 GDP 的对数相关性为 0.608,具有一定的关联,斜率为 1.094,这意味着人口每增长一倍,GDP 平均要多增长 10%。当对比一个 20 万人的小城市与 2000 万人的大都市时,这种超线性增长就会更加明显——100 倍的人口增长,将带来了 154 倍的 GDP 增长!
城市筛选标准:四线及以上城市
线性拟合程度:R² = 0.608
线性相关系数:a = 1.094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我不做一一赘述。
简单来说,城市人口规模的的增长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增长的边际成本在下降,边际收益在提高,相互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城市投资,进一步吸引了人口的迁入,从而加剧了城市间的人口经济分化。
05
残酷的竞争已经发生——强省会战略
让我们回到这张图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会的济南人口竟然在流失,作为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纽带城市,这样的位置显得颇为尴尬。
不仅仅是济南,每一个没有强省会的省份都面临同样的尴尬。与之相对的是,是人们对成都在四川一城独大,透支周边城市发展未来的抱怨。
强省会战略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但从一个省的角度看,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举动。一个省份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城市,无法吸纳自己省份的人口就要被其他城市吸走,典型如山东和江西,济南和南昌在省内的存在感、认同感都很弱,又分别靠近两大城市群,如果没有一个强省会,未来的人口形势只会越来越严重。
城市财政投入和人口增长一直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前面我们论述了人口规模的正反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越过城市人口规模的拐点,让城市人口进入加速增长的轨道而不是加速流失的滑坡。
如果没有先发优势,追赶者要想扭转人口流动的方向,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集中投入。对省政府而言,相较于均衡发展两个城市,同样的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核心城市的建设成本更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小。山东曾经尝试过均衡发展,但毫无疑问失败了,现在不得不重新转向强省会战略,资源向济南倾斜,守住基本盘。
反观强省会战略实施比较成功的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河南郑州等城市,都在这场人口争夺战中占据了有利态势。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口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在面临人口下降风险的今天,依靠生育率的自然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只有能够持续吸引人口流入保持人口增长的城市才是拥有未来的城市。
这或许有些残酷,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你的家乡终将走向衰落,而你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尽可能留在大城市。
你们那些出生人口的数据都是哪里找的?国家统计局上最近的都是 2015 年的,新的年鉴还没公布吧?
我给那个最高票答案写计算图解吧。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0-14 岁的总人口为 253,383,938,那么先假定:
根据卫健委的统计,2005 年 11 月 1 日 0 时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的新生儿数量皆满足 0.84 至 14.99 岁:
先求和得 2005 年 11 月后至少 2019 年的新生儿数量为:22,998 万。
将 2020 年全年的新生儿数量设为
万,他们在被统计时不足 1 岁。
由假定 3,每个月均匀分布,那参与到人口普查统计的 2020 年的新生儿数量应为
,则如果上述 3 个假设都成立,那么本次人口普查得到的 0-14 岁人口数量
应为:
不难求得:
将
代入得 2020 全年中国新生儿数量
万。
很显然,我相信统计局和卫健委,上述 3 个假设显然存在明显的错误:
2020 年前十个月的出生并到户政部门登记人口为 1,003.5 万,那么年末两个月要补齐普查的数字,需要:
万,占到了全年出生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怎么还是低速增长,什么时候才能低速下降?
说来说去人口就是降不下来。
既然这么多人,为什么还要放开二孩?计划生育应该继续执行啊!
如果一份数据不能与之前与之相关的数据相互印证,那么我们何必对这个数据耿耿于怀呢?
以下斜体为官方数据。
**过去十年增长的人口数量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问题发生在最近几年,**比如 2020 年的出生人口及一胎数量。
子女变得倾向于脱离父母户口且生育率并没有提高。
这几年连振兴东北的口号都不喊了,子弟模式等不断驱赶着年轻人。马上某些国企也要迁出东北,自己再不争气别怪我们鸟尽弓藏。中部因为离东部近,利于人口流动。西部属于正常水平。
好事,但仍严峻。**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地区发展程度关系不大,**可能受到了地区传统观念的影响。
少儿人口比重上升 1.35% 是因为 2007~2020 年的出生人口高于 1997~2010 年的出生人口。**15~59 岁人口比重下降 6.79%,劳动力减少,但不稀缺,**因为农村仍能解放大量劳动力。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5.44%,延迟退休会被提上日程、养老金发放也将面临严峻挑战,之前政府盈余的养老金预计在几年后花光。
好事,之前有一个数据,中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 4%,中国每年毕业近 800 万大学生,因为老人中上大学的很少,所以**每年大学生人数占比会提高 0.57% 左右,**但这也会加剧内卷。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的不多,但年轻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应该提高了不少。
城镇化率为 63.89%,十年增加了 14.21%,**2030 年会达到 70~8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也是我之前说的劳动力人口下降,但不稀缺。
交通的便利、认知的拓展、信息的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均衡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人口流动,**发达的地区越发达,贫穷的地方更加无人问津。**谁又想在贫穷的地方待一辈子呢!
怕被和谐,放张图,大家自己看。
其实光看最近 10 年的看不出什么,毕竟最吊胃口的是 **2020 年出生人口及一胎数量,**听说出生人口好像是 1200 万,一胎数量就不知道了。
我今早把雪球 2 号引擎持有的爱婴室卖了,切换给一拖股份这个老朋友——没人了,以后种地靠机器。
补一句:看不懂数据或者不相信数据的人可以参考一下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资金给出的答案
这么好的数据,怎么不提前发布呢,搞得五一我紧张兮兮的。担心全国就剩下我一个人,那该怎么办,那么多房子怎么管的过来,还要去种田挖地,还要拿枪守边疆,枪放在哪里也不知道,完全没有准备。
现在放心了,感恩。
就这还要一个月?
原始数据直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
我做了两张图,直接看图会比较直观。
上图是各个省市的总人口占比变化情况,左边为各省市人口相对总人口占比增多的省市,右边为占总人口比重减少的省市。
按照增加比例的降序从左到右排序。[1]
上图换个形式可能对手机用户会更友好一些。
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竖过来了,左边为相对 2010 年人口占比负增长的省市,右边为相对 2010 年人口占比正增长的省市。
受经济发展,新兴互联网产业的影响,广东,浙江均出现了明显的人口占比增长,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主要经济发达省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产业与经济重心转移也伴随着人口的大幅迁移,最典型的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口占比大幅下降。
不过,人口迁移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是一方面,气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以长江为界,分析南北方差异的时候,可以看到多数的人口占比减少的省份为北方省份。这也是此次人口普查报告发布会上提到的一点,欧美等国也都有人口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移的类似情况。
下图是 0~14 岁人口与 65 岁以上人口的各省市占比图。
我按照 “0~14 岁人口 / 65 岁以上人口” 的比例进行了降序排序。[2]
最左边为新生儿比例相对老人更高的省市,最右边为老人相对新生儿比例更高的省市。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藏、新疆、青海这些西部内陆地区,新生儿人口增加较多。
东北三省,吉林,黑龙江,辽宁,这个三个省份的总人口持续下降,且新生儿数量相对老人数量大幅减少,大量老人留在了东北三省,而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北京上海广东出现了明显分化,因为经济发展与人口聚集,发达地区的总人口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是在青少儿与老年人的比例中看出,广东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最好,而上海可能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人口老龄化。
浙江算是江浙沪地区年龄结构相对最好的一个,0~14 岁的人口占比与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接近。
排在浙江之后的几个省市,都出现了 0~14 岁青少年占比少于 65 岁以上老人的情况。
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0~14 岁青少年与 65 岁以上老人的相对比例仍然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
分割线下面是我觉得比较奇怪的一些点。
西藏新疆青海的 0~14 岁占比非常高,宁夏贵州广西也是,让我觉得有一点点反常。
这里面是否可能存在一些学区 / 政策移民?或者说这些地区有鼓励生育的政策?
上海 0~14 岁人口比例极低,是否存在相当一部分孩子在上海没有学区没有户口?北京可能有类似情况,但是在上海地区的 0~14 岁人口比例低得有些夸张,这里面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有待探究。
数据背后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点。
应该关注下有中国的养老金是什么情况:
2020 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9.99 亿人,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 4.56 亿人, 占比 45.69%,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 5.42 亿人, 占比 54.31%。
2020 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 4.87 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 4.4 万亿元,占比 90.2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 0.48 万亿元,占比 9.79%。
2020 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 5.46 万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为 5.12 万亿元,占比 93.8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为 0.34 万亿元,占比 6.18%。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103/935588.html
中国社会是城乡二元体制,城镇与农村基本是两个世界,这个在养老金制度上更加突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直接简称城市养老保险,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虽然挂了个城字,但其实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城镇与农村的养老金在人均上面差了十倍有余,农村养老金相对于城镇养老金就是个零头。
在未来 20 年,领养老金的主力是建国后婴儿潮时期的 50 后 60 后, 这批人 80%以上是在农村,拿农村那点微薄的养老金,根本不可能对养老金产生压力。靠那点养老金他们根本不可能养老,更多的靠自己老而不休,以六十岁甚至七十岁以上的高龄继续在村里种地养活自己,辅以儿女给的生活费,农村养老金说白了就是个漂亮的形式,中看不中用。在城里职工还在吵吵闹闹要不要延迟退休,占中国中老年绝大多数的农村农民根本没得选择的只能活到老干到死。
所以,随着老龄化,中国养老确实存在大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国家养老金问题,是中国农村老农民老而不能休的问题,是中国农村老人老而贫困的问题,跟城镇老人关系不大,城里人不要在这里吵吵闹闹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年青的时候在农村被剪刀差为工业化城市化做贡献,年老了却只能老而不休的继续种地自己给自己养老,这就是 50 后 60 后农村人的一生,我们父母辈的一生。球球你们别在拿养老金说事了,那只是少数城里人的奢侈。
等哪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比超过 80%了,再来说养老金危机的事情吧!这大概要等到 90 后老去的时候才能实现,还早得很。老有人说中国未富先老,30 年后中国还未富么?如果 30 年还没有,那就太没有出息了,也是活该!
养老金问题与养老问题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被割裂成了两个距离非常远的问题,很多人,特别是城里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二者是一体的,或者说,农村人在这些人眼里已经被开除了人籍。
后浪们老以为自己是中国发展的燃料,殊不知,真正的燃料是老一辈的农村人,是农民,是农民工。他们的牺牲只是得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让自己儿女能进城,升级为城里人的机会,没有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儿女会象非洲印度人一样,儿女只能继续在农村,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上一辈的人下人的人生。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生来平等的,平等是要自己去争取的,甚至连只是获得可能平等的机会都要去争取,用一代人两代人的人生做燃料去给自己的后辈争取,请不要辜负这个机会!
说这么多,似乎与人口问题无关,其实人口问题中有一个点叫城镇化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人口转工业化人口,农村人口转城镇人口,很多人喜欢谈人口结构,往往只谈年龄结构,其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没有完成之前,产业人口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要比年龄结构要重要的得多,非洲印度的人口结构年青,一堆人窝在地里种那一亩三分地又有什么用?吃得饱么?因为吃不饱而死得早,没几个人能活到老,所以人口结构能一直保持年青,这是好事?
非洲平均寿命 40 岁,人口结构极为年青,谁想要?老年化与富裕程度是成正比的,穷人大概率都活不长,因为营养差,生活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死得快寿命短,所以永远没有老龄化。
那些叫嚣中国应该全面放开生育的人可以歇一歇了。中国未来 10 年,人口都会保持增长!
低速增长也是增长。
而且是在 14 亿的基础上进行增长。
而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会上做出的判断是” 人口与自然资源处于紧平衡状态 “。
这意味着未来 10 年,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还会越来越少。
全面放开生育,找死吗?
不但不能放开,还要继续对二胎以上的生育保持管控,不然怎么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需求侧改革怎么进行?
此外,老人和少儿人口都在增加。代表中间年龄层次的人口压力增大!所以应该对中间人口继续减税!而且减税的力度还需加大,因为以前我们只考虑到了老龄化的压力,但是现在统计数字表明少儿人口也在增加。所以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
《人民日报》今天发文”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 “!这是对未来人口严峻增加形势的重要回应。针对于未来 10 年人口都将增加的趋势,应加大城市土地供应!
以后再碰到哪一位专家说中国人口形势严峻的,大家就用今天发布会的内容打他的脸。
光看标题,整个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总人口数字增加,增速保持低速放缓,0-14 岁人口呈现增加趋势,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比 2010 年上升了 1.35 个百分点。
老龄化人口有所增加,但增速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比 2010 年上升了 5.44 个百分点。
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东北人口在占比快速降低,我大东北真的是要凉了。
几乎是能想到的各种好事都发生了呢(除了东北这个没办法的以外),真的难为大家了。
然后个人有个小疑问,7 普人口增加了 7206 万人,6 普增加了 7389 万人,我们放开计划生育是成功了?
刚看了
回答里发的哪个表,我自己也算了下。
然后我查了下 2020 年的人口出生数字。
按着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19 年经济年报。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 14 亿人,为 140005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467 万人。2019 全年出生人口 1465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0.48‰。
那么按 1465,把 2020 年增加 65,我国 0-14 岁按着近 14 年出生人口的统计结果是 22549,嗯,假设他们是 0-14 其实是按着 15 年计算的(有没有统计学的给点支持,0-14 岁到底从那年开始算起的?),那就在加上 1581 万,也就是 24130 万。
那么,刚刚公布的,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那这里边差的 1208 万人,是说因为这 10 年超生不敢上户口,都积攒到 7 普才出现的?还有不是本国出生的,国外移民移过来的?
另外刚想到还要考虑时间差,七普的统计时间是 11 月 1 日,也就是不能计算 2020 年全年出生人口,不过考虑到出生人口是下降趋势,这个只会增加这个差额。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是 0-14 岁这个区间的死亡率,刚才算的都是净增长,没有考虑减少的数字。
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考量的因素大家可以提供下建议。
兄弟们努力吧,要不以后真娶不上媳妇了!
广东和海南的性别比例十分好看。
现在出生的儿童,决定 2040 年的国运。
中国的人口即将走上巅峰,随后开启漫长的萎缩期,届时在上升期被压制的各类问题都会爆发出来,无法再逃避了。
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都因为人口的减少而走向衰败,经济持续低迷。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新动力始终未定,而各地的人口衰竭,已经迫在眉睫了。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家能在社会高龄化、生育率持续下跌、人口将要减少的情况下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甚至就不增长。
尤其是中西部诸多地区,人均才几千美元就陷入深度老龄化,基本没救了。
人口减少带来的市场萎缩、资本外流、消费不振、投资减少…. 最终会扼杀一切经济增长的潜力,俄国人对此深有体会。
经济循环由人组成,要是连人都没了….
人口减少并不会让降低竞争压力,反而会因为消费市场的萎缩,要拼命争夺余下的份额,从增量博弈变为存量厮杀。
行业冰河期,当然比上升期更辛苦。
在外部对抗上,美国人口未来长期依然会处于增长状态,经济潜力还很大。
截止 2020 年,中国消费市场略低于美国,而今年的消费并不乐观…. 人口登顶意味着未来基本没有增量了,但美国还有。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经济增速必然会持续下降,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时间在敌,越往后对我们就越不利。
一旦美中对抗旷日持久 (几乎是必然),面对西方阵营的竭力封锁,内循环很重要,但看看这人口趋势,再看看消费….
十年内如果不能突破大部分产业壁垒,那最终我们必然会被敌人彻底绞死。
2020 年中国国民年龄中位数超过美国,而到现在,我们已经比美国老了。
从国民年龄中位数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日本在 1988 年超过美国,之后日本的经济就再也无法拉进与美国的距离了。
韩国在 2014 年超过美国,到现在经济增速降幅明显,逐渐无法跟紧美国了。
新加坡与美国相当,现在就已经开始被美国拉开差距,估计以后也追不上了。
那么…. 下一个参考案例会是谁呢?
知乎用户 凯风 发表 几大悬念。 第一,出生人口会否再创新低? 第二,汉族人口比例会不会继续下滑? 普查结果: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相比 2010 年降低 0.4 个百分点。 第三,性别比恶化还是好转? 普查结 …
知乎用户 世袭人民上议员 发表 把论文全篇看一遍,除了 “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句之外,作为一篇官方机构公众号文章感觉还是不错的。关于 “东南亚文科生太多” 这句,这里就不再吐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如 …
知乎用户 一只大河马 发表 人口断崖问题,其实孟子当年早就有过论述,原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知乎用户 Individual404 发表 既然资本家们鼓吹 “懒惰是穷人的原罪”,索性我就懒到底了。 反正日子照样过,没受啥影响。 我这点工资,不论怎么攒,都比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啊。 还不如拿出来,淘点电子产品,拿去给家里人用;顺便淘点洋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这名美国学者是易富贤,《大国空巢》的作者。从知乎的回答看,大家可能认为我似乎是和易老师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的。但事实上,我和易老师大概五年前就已经在微博上相互拉黑了(也许是我单方面拉黑他?忘了)。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