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为什么新闻专业是尴尬的? | CareerEngine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5月14日,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一场校内会议中指出,经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

次日,该学院一位教师当日向媒体证实:从今年开始,清华新传学院将暂停招收本科生,但将扩大研究生招生。这一消息被媒体解读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取消本科”。

撇开媒体和大众对这一消息可能存在的揣测和误读,关于“新闻本科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被持续热议。

有网友表示“新闻是非常讲究实践和人脉的专业,根本不是教出来的”,还有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表示,自己在应聘记者时完全没有优势。这些议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等问题。

我们从许知远的《新闻业的怀乡病》一书中摘编了一些章节,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作为记者出身的许知远,早在2005年,似乎就认识到了新闻专业的尴尬。同时,他认为优秀的记者应当是一名“准知识分子”。

01丨新闻专业为什么尴尬?

两项最负盛名的职业教育正遭遇质疑。新创刊的《管理学习与教育学刊》在对MBA毕业生经过一番调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花费10万美元、2年时间的MBA教育对毕业生未来的薪酬及职业前途并无明显作用。加拿大的管理学权威亨利·明兹伯格最近也说,管理课程只对那些已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适用。

言下之意,你别指望一个25岁、一心要爬上高位的愣小子经过2年学习,就能对别人发号施令。他跟踪调查了19名掌控了大公司的哈佛MBA毕业生,结果发现其中10位碰上了大麻烦:要么公司破产,要么他们自己离职。

哈佛商学院

**比起商学院,新闻学院更为尴尬。**哈佛大学在1908年创办了第一所商学院,不管怎样, MBA在全美最大100家公司中的40家是由MBA(不一定来自哈佛)领导的。创办于1912年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现今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尽管它的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是那么著名,尽管它在新闻领域享受着甚至比哈佛商学院之于商界更高的声誉,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新校长李·伯令格却不这么认为。

**他最近表示,新闻学院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因为它的课程实在太技术化、简单化了。**学生们在这里经过个10月的“如何采访、报道”的简单培训后,就拿到了硕士。

伯令格认为,新闻学院应该更广泛地教授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期也该延长,它有理由像法学院与医学院一样既在****实践上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学术本身上也有更高的追求。

哥伦比亚大学的新校长伯令格

笔者之所以转述这两则例证,是因为笔者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不久前,笔者所在的公司组织了一次时髦的管理训练。你知道,有关“团队精神” “管理能力”的培训项目在最近两年如此流行,以至于所有勇于争先的公司领导者都愿意让自己的员工去感受一下“目标管理”与“有效沟通”。对笔者个人而言,为期两天的培训是个沮丧的经历。在种种考验人的项目面前,尽管笔者所在的团队中不乏聪明人,但在积分表现上却令人苦恼。

恰巧,笔者所在的公司又是一家报社,它吸引了一些来自各所著名与非著名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但我们却最终发现某些熟记“5W”原则的“新生力量们”不会正常写作,除了熟知的采访要素外根本不知道该问采访对象什么问题。**对于商学院,笔者缺乏发言权。

但是,笔者相信管理的短期培训除了像少年时的夏令营一样有一点可玩性外,不具有任何管理意义上的价值。你可以学些财会、心理学、流程上的基本常识,用英语熟练说出“core value”(核心价值)、“strategy management”(战略管理)。但是,一个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是做决策,他需要宽阔的知识背景与至关重要的直觉,这一点在企业的危机时刻尤其重要。

在新闻领域内,笔者的话可能稍微多一点可信度。今日英国最著名的记者克里斯托夫·赫钦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院说,当今的新闻丢失了文学能力,早期的新闻记者从查尔斯狄更斯等作家那里吸取养分,新闻报道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的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新闻业影响巨大的常常是非正规的新闻人:亨利·鲁斯是一个知识分子与准传教士;吉普林与海明威的记者经历鼓舞了后来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彼得·德鲁克年轻时是个社论作家,并终身保持着与媒体的热切联系。

**新闻缺乏独立成为一个行业的能力,它必须不断地借鉴其他领域。**我们可能看到一个只懂物理的物理学家成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却不可能看到一个只懂新闻知识的记者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事实上,记者需要成为一名准知识分子。

困扰我们中国同行的最主要问题,并非是他们采访技能的贫乏,而是他们还没学会严肃地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们首先要成为一名有尊严、有趣味、有眼光的个体,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记者。当然,这个要求适用于所有职业。

回到开头,哈佛商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面临的指责,并非是全然否认它们在技术培训上的非凡贡献,而是对技术环节的深层基础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显得更加珍贵。

那些总是沉迷于技术性改革的行业是不会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的。而对于正在建立自己的商业传统与新闻传统的中国同行来说,及早打下更深厚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02丨通才需求VS专业分工

**有感于美国人对于世界的无知,24岁的亨利·鲁斯与他在耶鲁大学的同学布瑞顿·哈登于1923年创办了《时代》杂志。**关于发起缘起,他们特别强调的是他们对十新观念的浓厚兴趣。在1923年之前,也就是在《时代》创办之前,当人们提到“新闻”时,政治与犯罪是惟一的反应。

**但鲁斯对于一切社会现象几乎都抱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医学、法律、科学、技术、宗教甚至新闻业本身,这也使得《时代》几乎重新定义了“新闻学”的概念。**1929年,鲁斯创办了《财富》杂志,因为他想更深入地了解仍为公众陌生的工商界。而到了1936年,他又试图利用镜头来展现如此广阔与奇妙的世界,于是在美国街头出现了《生活》杂志⋯⋯

《时代》杂志封面上的亨利·鲁斯

亨利·鲁斯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末的改革者传人。200年前,以富兰克林 、亚当·斯密、狄德罗为代表的改革者们对于世界的强烈好奇心,驱动着他们不断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于是,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现代社会的法制、技术、民主、经济等基本观念也由此建立。**产生于世纪和世纪的变革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伽利略对物理学基础的贡献等,同样是被一群对知识强烈饥渴的好奇者所驱动的。

《时代》、《财富》、《生活》等杂志正是鲁斯这种好奇心与思想的产物与执行者。罗伯特·赫钦斯所谓的**“鲁斯和他的杂志对美国人性格的影响要大于所有教育制度的总和”**的评价,正彰显出鲁斯的好奇心与充满理想主义的努力对于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因为在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媒体所营造的影像与文字是公众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的确有可能比正规的学校教育更有效。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同样出现过杂志热。从美国归来的胡适、梁实秋、林语堂,从日本归来的周氏兄弟,当然还有本土的陈独秀等等,他们渴望为僵死的中国文化注入生气,于是他们利用《新青年》、《语丝》,还有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拼命地从西方国家引入制度、文化、思想的讨论。这一切努力的确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人中掀起了一股狂热,他们对于“恋爱自由”、“科学与民主”这样的话题倍感兴趣,并激发了诸如傅斯年、罗家伦这样的青年学生的高远志向。

今天的学者喜欢将“启蒙运动”加之于20世纪20年代,并将其推至一个神圣的地位;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正是那些在20年代不断涌现的各类杂志与书籍,激发起了一代青年沉睡的好奇心,他们开始渴望了解生活的更多种的可能性。

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

尽管今天的中国青年处于前所未有的多样选择的时代,但笔者仍有些遗憾地发现,互联网、电视、书籍并未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与好奇。资讯的充足甚至伤害了他们的思维,当他们面对丰富的世界时,似乎仍在用单调的目光打量,他们****多少有一点与马尔库塞所描绘的“单面人”相类似。

**留心,这触及到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命题——通才教育。****亚当·斯密早在200年前就提醒我们,过细的专业分工正在让人变得工具化。**今天,亚当·斯密的忧虑早已演变为严重的社会弊病。

我们发现自己是如此乏味,除了工作之外,对于其他领域所知甚少。我们是医生,是律师,是程序员,是股票交易者,却不是一个丰富而有趣味的独立个人。在这本杂志的编辑看来,好奇心是对抗这种专业化与乏味化的最有效手段。

当你让莫奈的画、柏辽兹的音乐、非洲的考古发现、微软试验室的科技发明、《纽约书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充满了趣味,它湿润柔软而非干燥坚硬。好奇心让你摆脱与强悍的社会、狭隘的内心碰撞的机率,它让你学会与自己对话,让你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是柏林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教育理想,是《大西洋月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时代》的理想,如今,它也是我们这群年轻而好奇的编辑的理想。

普利策塑造的新闻传统影响着现今大多数的中国记者。**他们将自己的职业想像成一个转型社会的先知,试图在价值失衡的年代,充当暂时的立法者。**他们迷恋于揭露黑暗,追寻真相,就像20世纪80年代前的美国电影中的记者形象:挑战既有社会秩序的不安分的小子。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今天的中国除去面临19世纪末美国的转型以外,还同样面临着CNN与互联网开创的新传播年代,在这种语境中,新闻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呈现更多的信息,而是信息泛滥。在这双重夹击下,新闻业一些固有的缺陷也就更明显地放大出来。

**首先,新闻很难客观。新闻对正常的世界不感兴趣,它只喜欢异常。**所以当战争、灾难到来时,新闻记者的神经也开始活跃起来。与过去年代不同的是,媒体在我们时代扮演了中心的角色,媒体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依靠它来了解世界。所以新闻业的习性,将直接塑造大多数人对于世界的感知。

2001年9月11日8点42分之后,美国人几乎相信,这世界上只有恐怖主义;就像2003年4月20日以后,中国人只关心SARS一样。**不得不说的是,灾难的显著性,除去国际压力的影响外,媒体的渲染同样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电视网使中国大部分并非疫区的人民亦有了强烈的参与感。

**其次,媒体具有天生的取悦市场的倾向,市场的诱惑可能比政府压力更可怕。**保罗·克鲁格曼发现,英国的国有BBC电视台在报道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常常对政府持批评态度,而美国私有的福克斯等电视网,却仿佛是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器。因为后者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他们需要迎合公众的态度。

当然,笔者承认,从来就没有笼统的新闻业之称。电视与纸质媒介(报纸、杂志)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前者更容易屈服于市场压力,因为它的反馈更为迅速。所以,中国新闻业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它们必须拥有一个层次更为丰富的媒体行业。

电视天生适合于提供更多的信息;而报纸与杂志却并未提供更多的分析与观点,这种分析与观点本应在混乱期给人提供更多的心理慰藉。

其次,**理解力在我们时代的新闻业中将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比勇敢这种品质更为重要。**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任何单一事件不再是非黑即白,它往往有着太多的牵扯,杰出的记者越来越注重为读者提供这种线索的梳理,而非简单的呈现。

不管新闻业多么受制于外界环境,笔者却越来越相信,与它的品质最直接相关的仍是新闻人本身。希望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平平的中国新闻人能够意识到,束缚他们前行的是他们自身能力的缺陷,他们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

本文节选自

来源:凤凰网读书

《给大家的复旦人文课》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唐诗到宋词,这些人文经典,一代一代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塑造着国民性格。

在这门课中,我们将如繁星般的人文经典以时间的线索贯穿起来,由10位复旦名师亲自坐镇,深入浅出的为你娓娓道来,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唐诗到宋词,不用坐进复旦的教室,也能聆听来自名师的解读。

“《诗经》穿越了两三千年的岁月,来到我们的面前,不仅是时间的悠久,还有血不鼓吹认知升级,不贩卖知识焦虑,只为让你重温大学课堂记忆,聆听名师大家解读经典。”

邵毅平

邵毅平讲《诗经》共有5讲:

❶ 大美诗篇:与三千年前的祖先心灵相通

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起慢慢变老

❸ 之死矢靡它:爱她的人快快来娶她

❹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国式美人的标准

❺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可望不可即的心理时空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书里的全部语句,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足以当得起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傅杰

傅杰讲《论语》《孟子》共有5讲:

❶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两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

❷ 国民心理: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 

❸ 学习的路径:《论语》和《孟子》的基础读本

❹ 被曲解的圣人:从朱元璋删节本到日本禁《孟子》

❺ 书能不能读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

陈引驰讲《老子》与《庄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中国的文化中,儒和道又是互不可缺的,几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都一边藏着儒家,一边藏着道家。”

陈引弛

陈引驰教授讲《老子》、《庄子》共有5讲:

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翩然世间的道家风格

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智慧

❸ 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敞开自我的庄子境界

❹ 朝三暮四,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庄子的寓言

❺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自然与本真的守护

“两千多年前中国一流的历史学家,创造出了独特的宏观历史叙述方式,令人震撼!《史记》书写的,是昨天的历史,而整体呈现的,却是永久的人性。”

陈正宏

陈正宏教授讲《史记》共分5讲:

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❷ 力拔山兮气盖世:本纪与帝王的历史主线

❸ 大风起兮云飞扬:表的格局,书的气象

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世家内外的血统

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列传里的众生相

“魏晋时代是一个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世说新语》中的一千多则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常有妙语,展现出追求率真自然的真性情。”

仇鹿鸣

仇鹿鸣副教授讲《世说新语》共有5讲:

❶ 越名教而任自然:《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

❷ 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魏晋风度的先声

❸ 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精致高雅文化的阴暗面

❹ 吾辈不出奈苍生何:从高卧东山到力挽狂澜的谢安

❺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反角的桓温与魏晋风度的尽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号称‘诗国’,是因为有唐诗,许多人才知道中国人会写诗,也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唐人认真地将作诗当饭吃。唐诗是一部唐代历史的形象再现。”

汪涌豪

汪涌豪教授讲“唐诗”共有5讲:

❶ 一代之诗歌,一国之文学:伟大的唐诗和盛极的时代

❷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情归自然悟道真

❸ 三月尽是头白日:如此风月,奈何人生

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母腹大地的乡愁  

❺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历史的叩问与彻悟

侯体健讲宋词

“宋词是街头巷尾人人传唱的流行歌曲,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诗的新兴文学,有特殊的美感特质,是宋代文学的代表。”

侯体健

侯体健副教授讲“宋词”共有5讲:

❶ 庭院深深深几许:宋词是酒宴歌席间的流行歌曲

❷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才子词人柳永

❸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词谁能唱得了

❹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乱世飘零李清照

❺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侠客到词人的辛弃疾

“要建设一个稳定的安全的长治久安的国家,需要通过对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总结,给当下的人以指导,《资治通鉴》应运而生。”

姜鹏

姜鹏副教授讲《资治通鉴》共有5讲:

❶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部“皇帝的教科书”

❷ “初命晋大夫”,没有主语的开篇:规则中的秩序观

❸ 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正义的重要性

❹ 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什么样的国家是好的国家

❺ 子不语,乱力怪神:司马光的取材标准与价值判断

吴震讲《传习录》

“阳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他人的赐予,只有依靠我们自己的真诚恻怛的良知行动才能得。”

吴震

吴震教授讲《传习录》共有5讲:

❶ 传不习乎:何谓阳明学?谁是王阳明?

❷ 龙场悟道与南镇观花:这个世界的基本构造

❸ 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优先理论?

❹ 吾平生讲学只“致良知”三字:阳明学的标志

❺ 万物一体:我的良知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记录。只有这样,曹雪芹才会有充分的创作自由,才能写出那样一部想象丰富的大书。”

郜元宝

郜元宝教授讲《红楼梦》共有5讲:

❶ 熟悉的陌生人:曹雪芹写的是自传还是他传

❷ 质本洁来还洁去:两个世界的重重叠叠

❸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主线和副线的经纬交织

❹ 翩翩浊世佳公子: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与写作秘诀

❺ 雅而近俗、俗而能雅:与正统诗文相抗衡的高雅文学

课程亮点

限时福利

早鸟福利特惠99

(原价199元)

打卡完成课程全部章节的用户,

更可获赠中读VIP月卡一张,畅听万元内容。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不鼓吹认知升级,不贩卖知识焦虑,只为让你重温大学课堂记忆,聆听名师大家解读经典。

↓ ↓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给大家的复旦人文课:3000年中国经典漫游》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豆瓣9.3,港产第一神剧,原来我一直没看懂…

有这样一部神剧,豆瓣港剧词条中排名第一,得分9.3分… 它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最漂亮的女明星,最具实力的男演员,最好的配角,最牛逼的导演和编剧… 它是一代人的噩梦,股民的灾星,时代的咏叹调,它道尽了命运的无常,人心的险恶,生命的脆弱… 它是一 …

NGOCN 理想主义十五年 补丁版

编按:补丁版较先行版而言,填充、修正内容,并移除个人用词,本身有两个版本作为备选,最终以这个作为补丁版,原因是内容上比较干净(篇幅相对较短),另外一个版本的区别在于存在着不少平行事件的穿插,阅读起来比较难消化。如果你之前已经阅读过先行版可以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红利

昨天一整天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 主要就是因为昨天的付费文章。老读者都知道,我虽然谈钱、喜欢钱,但在公众号赚钱这件事儿上一直相当克制。我会给昨天的文章开付费只有一个原因,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价值百倍千倍于这个定价,所以我对这篇内容的期待其实很高。 …

肖战背后:腾讯的背水一战

2020-05-13 12: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 背水一战 前两天说阅文新合同和肖战模式的时候,我说了这是腾讯的背水一战。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明明是作者和用户被逼到极致了,腾讯依旧那么庞大那么赚钱,依旧是中国互联网的超 …

回望5.12 :那年那场大地震

今天是国内的5月12号,又是一年5.12。 5.12对于我们这代人也算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一晃居然12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轮。 我在国内的时候,最常买的杂志是《财经》杂志,一年下来就是一大摞。每次搬家就会丢掉一批。后来去国离乡杂志基本上都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