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危机下,中国经济基础依然牢固,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by , at 22 March 2022, tags : 疫情 经济 目标 政府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薛洪言​​ 发表

为何不再提出 GDP 目标,一句话表述,就是报告中提到的,“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2020 年是个特殊年份,生存问题大于增长问题,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尤其如此。解决生存问题,不会带来增长;而一味追求增长,不一定能更好地涵盖生存问题,甚至有害无益。所以,不设置 GDP 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各方资源聚焦生存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今年依旧设置 GDP 增长指标,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区县,指标层层分解,最终政府的焦点就是完成 KPI,而要完成增长 KPI,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傍大户,搞基建房产、推动大企业扩大投资,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真正事关生存的问题,短期内于增长无益,反倒容易被忽略。

在这个意义上,不设增长指标,才是经济发展为人民的真正表现。当然,也会有人担心,不设增长指标,就业问题怎么办?

其实,保住了中小企业的生存权利,就业就不会出问题;反过来,一味通过增长来提升就业,反倒缘木求鱼了。基建房产能快速保增长,但吸纳就业的能力很有限,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强关联,已经一年比一年弱了。十年前,我们还在强调 GDP 保八就是保就业,当前的环境下,保就业的思路已经改变,保中小企业才是保就业。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这段话说得很明确了:

“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不以 GDP 为考核”和 “没有考核” 是两个概念。考核肯定要有的,即使是不追求增长、转入保底线,也会配套相应的内化考核指标,这是板上钉钉。

不考核 GDP、不设定明确的增长目标,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1.GDP 难以表达保底线工作的效果。

GDP 是计算商品交换的变化量,这商品既包括实体产品,也包括非实体的服务和虚拟资产。作为统计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这个指标是有效的。

但是大量保底工作,是很难被 GDP 所表达的。看一眼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都是在各个层面维系安全底线,保持正常运转。

既然要保,那就必须对波动进行一定的预判和布局。

例如某些地区长期从事某些国家某种品类的外贸生产,如今谈判失败,这块的就业可能要崩,那就要提前在这块区域做好调节,用基建、扶植小微企业、政府投资等手段做支撑。

当订单消失导致的失业潮可能要连锁传导时,迅速用扩张的就业容量来吸纳。

这些手段如果单单从 GDP 的数据上看,是无法衡量有效性的。因为你是在努力维系,经济交换的变化量很可能区别不大。

常说上医治未病,现在眼看大病将临,不能等病发了再做应对,否则代价过大。但是要做先手布局,又会消耗体制的资源和精力,这些资源和精力怎么衡量,是个重要问题。

如果还使用测算变化量的指标,努力守住的人和不怎么受冲击的人会获得同样的评价,这显然不公平,也无法调动整个体系的积极性。

2. 今年外部高度的不确定性。

国家每年的增长目标不仅仅是目标,还会有完整配套的产业规划与指导,并且层层细化,各级都会有任务有指标。

一个数字,是可以拆解成几万页介绍的。

这些规划指导和政策的依据,大量来自外部。作为世界工厂,我们的表现与全球紧密挂钩,大量对内规划,也是严格参照全球产业的动向来做判断的。

但是今年,外部不确定性太高。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动员体系都处于倦怠期,对疫情的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不少国家完全是放任态度。在这种状态下,他国的产业规划已经不可靠了,经济好不好,新冠病毒的 RO 值说了算,自然规律说了算。

另外,各国在严重经济波动下会做些什么,这个也很难说。经济平稳增长时,蛋糕够大,大家的决策理性占上风;但是经济严重下行时,民粹与感性会干涉精英层的决策,非理性政治行为会大幅上升,甚至会有军事冒险行为。

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可靠的增长规划基本不会存在,不如全心全意专注基本盘。这时候就别管风动幡动,盯好自己的心动没动。

3. 内需市场的自然生长。

我们自改开以来,一直是重外轻内。三架马车,外贸肯定是外,投资长期也是外资,就算是内资这些年起来了,也服务战略和国计民生行业,在增长上跟随外资。

我们一直把内需市场看作对外的一个从属,认为只有外贸和投资发达到一定程度,内需市场才会有起色。因此在产业政策上,内需领域一直出现明显的跟随性。

外贸做起来了哪些民用工业品,再转到内需;外资投资拉动了哪些行业,再往内需领域下沉。

但从今年开始,内需市场一定是压舱石。

外资有专业的投资机构做梳理,外贸有贸易公司下订单,国家可以在较为精准的需求上引导产业发展,不会出现太大失误。

我们为全世界生产;我们知道谁要,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自然也能判断要对哪些领域加大投入。

但内需的消费者是我们自己,是做国内的自循环体系,把自己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培养起来。这种方向下,必须要让市场的调节力量发挥作用。

而国家的任务,则是为市场尽可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低经营成本、法制健全、产权清晰保护、基建齐备使用廉价。

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暴露出市场自身无法满足的短板,再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

把国家当幼儿园老师,以前是老师做示范,孩子跟着学动作,谁的动作规范谁有糖;如今是老师巡场观察,孩子自己玩,谁玩出花谁有糖。但要是有欺负人的行为,老师就过来拎耳朵了。

这种思路下,还拿 GDP 做引导也是不合适的。该管的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不应该大包大揽的事情就不能干,有可能越干越赔。

说到底,越是大争之世,越不能乱动,每次乱动,都是在消耗宝贵的底牌。因此要稳,要战略定力,要不被外部变幻扰乱心神。

反正别人也不让你出去,你还不如待在家里老老实实练基本功。那既然练基本功,就翻开太祖长拳专心练,外面那堆功法练不练也无所谓,天知道那些门派过几天还在不在呢。

知乎用户 lastdancer​ 发表

经济目标的数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的结构和质量。经过了多年的数量化扩张,经济的结构需要调整,面对疫情、全球经济放缓、外部压力变大,当务之急是稳住内需基本盘,保就业、保民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逐步实现经济创新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

知乎用户 何云 Howard 发表

今年是小康社会落地最后一年,明年是建党 100 周年,

小康是什么?不是经济突飞猛进,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均寿命和受教育程度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科技创新指数。

而在疫情的挑战下,我们如何保证完成任务?唯有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其中保比稳重要,“以保促稳,稳重求进”

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

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保粮食能源安全,就是保住了国家的生命线。

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保企业生产,稳中国制造。

保基层运转就是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而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

疫情之下,中美对比非常明显,美国经济突飞猛进但遇到问题容易分崩离析,150W 的感染者历历在目。

而中国踏踏实实的做好了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才能稳中求胜。

在疫情下,如果仍然设置 GDP 目标,那么就会出现行动和目标不统一的情况,

到底是为了 GDP 提升大搞基建房产还是选择踏踏实实的稳住就业改善生存环境?

无疑后者,而把这件事放在两会上进行强调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两会内容精简版:
一、去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 99.1 万亿元,增长 6.1%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
二、今年重要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6% 左右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编制好 “十四五” 规划
  抗疫: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
  财政: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 1 万亿元,发行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 2.5 万亿元
  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
  创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消费: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 5G 应用
  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6000 亿元
  金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 40%
  脱贫攻坚: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 8000 万亩
  教育: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社保: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开放: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感谢阅读,我是净安集团

@何云 Howard

,多多关照。

知乎用户 马克潮爷 发表

其实我们老百姓,一直就不是很看重这个数字,

虽然数字是经济的体现,但是数字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生活。

房价一点,健康一点,物价一点,生活一点,这就是我们关心的,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结合这次疫情,全球都像是一个大考,以前是都公布成绩,现在不公布分数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最差的那一些。

我身边除了电影院,几乎所有都恢复了之前的节奏,可以说我们是提前交卷的人。

这次疫情,虽然让全球经济受到重创,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执行力,我们的决心,我们的无私慷慨,都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经过这一切,我更要努力生活,才配得上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知乎用户 Odysseus​​ 发表

感谢邀请,不设经济增速目标是一个务实的举动,用三句话来形容我的感受

  • 人民政府在用 09 货币政策 + 12 年双创的政策,应对另外一个类似 09 年的危机。我觉得是有进步的,它绕开了低效的基建环节
  • 政府控制赤字的决心是要有的,不管是否能够实现,这个问题上态度比结果重要太多了
  • 将来的共和国,企业和居民将成站在追求更高回报率和追求稳定生活的两端(冒险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水岭),政府将居中调解,尝试平衡和调节两者的比重。这是我心目中政府最重要的两个职能:鼓励冒险,同时保障冒险失败之后的人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支持,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似乎有意给企业和群众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我觉得是对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鼓励冒险,然后冒险失败后有保障,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去承担风险,去获取利润。**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尽可能遏制无风险的利润。不过今年疫情最大,并不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好时机

在我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 M2 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显然是借鉴了 09 年的经验

甩开 M2 和 GDP 的差距,尝试用货币政策逆转周期。

熟悉我之前观点的朋友肯定知道,我不觉得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有效的,相反我更相信市场自己才是有效的,我们应该允许企业有自己的生老病死,才有长期的发展。但我也知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出太激进的改革往往就是赵武灵王身死人笑的故事。好的改革应该是中庸和渐进的。

在我理想的世界里面,我觉得企业,政府和居民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风险获得回报,遇到了黑天鹅,在过去获取最多回报的人因为承担了最多的风险所以理应受损最严重。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有效和长期的经济增长。但显然经济学只是社会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经济之外的因素要考虑。

言归正传,在 M2 显著高于 GDP 已经成为定局的时候。我们来寻找和 09 年以及过去的不同,借用朋友发来的一张图

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显然是在发力的,类似 09 年,财政政策发力但没有说离谱,财政赤字上升的幅度,抗疫特殊国债的额度都是中规中矩。

而最关键的是,在基建领域的投资是不达预期的。这是我觉得非常好的一个现象,借用我自己之前的回答,在我反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回答里面,我觉得赤字增加如果是全民共享,还算是可以接受,要是在经济危机中继续干基建逆转周期那就真的没意义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 09-12 年发生了什么,在基建刺激完成之后,由于大部分基建具有公益属性,所以回报率偏低,导致在刺激完成之后经济增速的可持续性是存疑的,09 年经济复苏昙花一现,之后经济降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而从 12 年开始,经济降速使得经济需要创新,换句话说,需要有人承担风险,回报总是来自风险的承担,我举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尝试,基建让政府部门不愿意继续投资高风险的领域,居民部门天生喜欢低波动上涨的资产…. 那总得有人来承担风险。

12 年我觉得有待商榷的地方在于,当时出来承担风险的创业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没有准备好。而当时的社会风气依然是讲究政府主导投资,经济增速目标,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和民企的融资也没有太过上心。

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企的融资需要走影子银行… 在 16 年打压影子银行之后,民企的融资难问题一路发酵直到 2018 年 11 月达到全历史最高点

我一直都觉得,经济增速不是政府定出来的,是社会上冒险家干出来的,社会越喜欢承担风险发动积极性,经济增速就越高,政府的职责就是鼓励社会的冒险主义者,同时不忘记保护那些决定不冒险的保守主义者

而基建显然不是冒险… 它对回报率没有要求,地产今天也是这么个行业,投资基建和投资地产是一个不需要太多创新就可以做的事,如果全社会都去干这事不冒险那经济增速从何而来?

所以我感觉似乎中央政府也吸取了这个教训,地方债保证政府的职能,削减非必要的开支让全场鼓掌,更多的精力放在支持企业上,当然如果要我说,我会希望全民能够共享政策福利,但世界毕竟不是童话世界,当前我们依然对于经济增速有追求,因此需要用企业和居民的收益率不同来刺激资源向更高收益率要求的企业部门集中。

因此我觉得这就是一个 09 年货币政策刺激 + 12 年鼓励企业创新的结合,绕开了中间 09-12 年的基建投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最大的感受,我感觉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企业和群众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对象,对于企业,支持税收减免,支持延期还款,对于群众,增加养老金等等。虽然看起来都一致,但我还是感觉政策在向企业倾斜,我有种感觉,企业是政府鼓励大家做的,群众是要保障基本需求的。施政的目标是不同的。

而我是支持这种做法的,只有一个前提,分开施政必须允许群众和企业自由转换,这点也在报告中有所提及,鼓励创业,创业就是群众变成企业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不觉得分开制订政策有问题,只要允许大家自由转换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尝试,把需要回报率的冒险主义和不需要回报率的保守主义分开,然后尽可能让市场去决定谁胜出。当年英国国内不也是一群保守主义者,然后一群殖民者冒险去全球。社会总是有分歧的,有些人喜欢冒险,有些人喜欢岁月静好,政府只要鼓励冒险保障底线就好,因为你给正在冒险的冒险主义者保障他也不需要,给保守主义者鼓励也没用。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和建议

  1. 不要低估政府逆周期的决心,但这次逆周期的方法不是基建而是直接把 12 年的想法嫁接给 09 年,这个不同需要仔细研究
  2. 政府依然有控制赤字的决心,在危机中的控制意味着市场会成为更大的主体,这是对的,这种态度也是对的
  3. 未来共和国追求回报率的人和不追求回报率的人之间的隔阂会加大,每个人可能都被迫选择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最关键的是,我们还需要平衡风险与回报之间的比例,不能让太多人不承担风险就获得回报。疫情当头如此改革可能难以实施,但这会是社会下一步的期许。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现在再谈全年经济增速,已经全无意义了。

两个月前和一个月前我曾在知乎连续分享过一个想法:

我们国家现在千万别为了经济的纸面数字面子(比如 GDP 数字等),丢掉了经济的里子(产业升级、人民实际生活状态)。

否则,未来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难!

很高兴看到国家没有明确拟定经济增长目标,

当前的疫情阶段最重要的是保就业、活下去,

等疫情过去了,中期内就是经济结构性改革

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升级,向消费大国转变,消费占 GDP 比重将会较大攀升。(详见本文:pure 日月:中国与美国 GDP 各细项比重的比较研究

如果拟定经济增速,地方政府为了这个数字目标,就会走曾经的老路,房地产➕政府举债投资。

这样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即便利好短期数字,但是这样的数字对经济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是破坏性的。

大家要记住现在是 2020 年了,不是 2015 年更不是 2008 年,大基建和房地产的逻辑已经翻天覆地。

今后将尽半个世纪,我国所有政策的基本逻辑就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人老了还变少了),这是理解当下很多社会现象 / 国家政策的基础。

比如现在热闹的山东农村合并、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等。

很高兴看到国家没有定增速目标,最起码方向上是正确的,既表达了高层态度也给地方政府进行 “数字减压”。

知乎用户 Justin Lee 发表

只是没有直接提罢了,但隐藏在其他数字里:

报告提出 “今年赤字率拟按 3.6% 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 1 万亿元”,由此可知赤字规模为 3.76 万亿元,**按照赤字率 3.6% 计算出名义 GDP 为 104.4 万亿元,较 2019 年的 99.1 万亿同比增长 5.4%。**需要指出的是,赤字率之所以为 3.6% 以上而非具体的值,主要是因为今年的形势变化极快,实际 GDP 增速和平减指数下行,名义 GDP 增速很有可能达不到 5.4%,如果达不到,则即使赤字规模在 3.76 万亿,赤字率将被动提高到 3.6% 以上。

从新增城镇就业 900 万人以上的目标看,按照我国 2019 年新增城镇就业 1352 万人,实际 GDP 增速 6.1%,每个单位百分点增速可创造就业 222 万人,则 900 万人以上目标对应的实际 GDP 增速为 4.1%。但是一季度 GDP 同比增速 - 6.8%,二季度大概率在微弱正增长(预计 1-2%),实现全年 4.1% 的增速需要下半年达到 11% 的增速,是极为困难的。目前看 2020 年全年年 GDP 增速最有可能在 2% 左右。

原文推荐:罗志恒:从 “保六” 到“六保”——解读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目前看到的写得比较不错的一篇解读。

知乎用户 凯风​ 发表

这是务实体现,防止为了稳增长而大行刺激之能事。

过去几年,保 8、保 6 的说法不绝于耳。为了实现经济增速目标,大水漫灌、刺激房地产之类的做法屡见不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按照当初 2020 年 GDP 相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年 GDP 增速至少要在 5.6% 以上。**如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谓困难重重,除非祭出超级版的大水漫灌的手段。

最近央行与财政部人士关于 财政赤字货币化 的对垒就是如此。所谓货币化,说白了就是大肆印钱

显然,一旦为了 GDP 增速目标打开了潘多拉之门,想要再关上就难了。

更关键的是,面对疫情冲击和国际局势变幻,相比经济增速,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住就业和民生,这才是关乎经济基本盘的关键问题。

正如报告所说: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

六稳说的是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是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可见,相比经济增速,稳就业和保民生是第一位的,这是底线思维的体现。

既然淡化了经济增速,那么地方政府再为政绩考核而大行刺激房地产,就没有可以说服的理由了。(更多分析参阅公众号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知乎用户 南风窗​ 发表

5 月 22 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人们看到了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和过往不同,这份报告大幅压缩到一万字,几乎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非常时期,实干为要。挑战前所未有,容不得 “假大空”,需要的是切实解决问题。我想,这也是非常时期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可贵品质。

在全国 “两会” 召开前,社会各界最为关心、讨论也最为充分的悬念之一是,在疫情远未结束、整个世界经济都严重衰退的背景下,政府还会不会设定年度经济增速目标?

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认为,尽管面临种种不利条件,政府还是有必要设定一个增速目标,哪怕是一个有弹性的增长区间都可以。

理由有很多,比如 GDP 对中国政经体制下 “条条” 和“块块”配置资源的指挥棒作用,GDP 与就业的相关性,尤其是一定的经济增速有助于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降低爆发的可能性。

但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态度很明确:不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相信这是中央政府经过仔细权衡后的结果。

**不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了。**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说得很明白: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也就是说,社会各界关于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那些理由,政府也很清楚。

只不过,非常时期,很难两全其美。

对这个非常时期的 “诊断”,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说的:受全球疫情冲击,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经济形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任何政府都会面临着选择,工作的重心是放在集中资源追求一个经济增速目标,还是放在动用各种可能的政策工具去帮助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渡难关上?

显然,由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以及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现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所在国的经济造成何种影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此时,强行设定一个非要达到的经济增速目标,就不是明智的做法。

只要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就可以了解,**今年政府工作的核心考虑就是帮助老百姓和市场主体渡难关。政府提出的 “六保”,最关键的是保市场主体和保民生。**只要市场主体和民生保住了,中国经济基本盘就不会出大问题。

事实上,政府提出 “六保” 中的 “保” 字本身就预示了政策抉择的方向。

“保” 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消极的提法,其实不然。“保” 所针对的是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 意味着这些矛盾和风险隐患,如果继续恶化下去,那么可能会动摇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甚至可能会打断长期向好趋势。

可以说,**这是一种底线思维,**就像一辆前行的汽车,此时首先要保证的是不能翻车。在全社会都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府集中精力去守住一个经济体正常运转的基本底线,实在太重要了。**无论是秉持 “管得越少越好” 的政府还是全知全能的政府,此时的选择都是不能不出手。看看欧美国家在疫情蔓延后迅速推出的政策举措,这个道理就一目了然了。

历史已经昭示过,**社会前行到一定程度,在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重大事件冲击下,往往会拐弯,有时候也可能会发展到超出人们初衷的方向上去。**在当今国内外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具有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

当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社会,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变成了 - 6.8%,有那么多的市场主体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倒闭,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活下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六保” 内部的重要性不分上下,比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如果从政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来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可以下结论,是保市场主体。**如果没有巨量的活跃着的市场主体,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就无法解决,政府税基也会随之萎缩。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举措,所针对的也主要是保市场主体。**比如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 1 万亿元,同时发行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 2 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主要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 40%,“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为此,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 50% 以上。**各项财政支出 “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虽然没有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是政府仍然是有维系一定经济增长的具体举措的,比如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 1.6 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6000 亿元,重点支持 “两新一重”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

这些投资安排,是扩大有效需求中的投资需求,对缓解经济过快下行的压力会有很大帮助。

只不过,正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的,“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要优选项目, 不留后遗症, 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这是提醒要避免出现政府主导的投资中的 “国进民退” 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在 2020 年,为了保住中国经济基本盘,中央政府推行了一场大力度的对企业、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 “转移支付”,这样一来,使得 2020 年有别于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以某个经济增速目标为核心部署政府工作的年份。**有了这样的举措,相信 2020 年会成为继续通向更美好未来而非在此处拐弯的一个桥梁。

作者 | 南风窗执行主编 赵义

编辑 | 何焰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专家连线:解读为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 GDP 增长目标

新华网北京 5 月 22 日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六保” 是今年 “六稳” 工作的着力点。守住 “六保” 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 GDP 增速具体目标,新华网记者连线采访了多位专家,分析该表述变化背后的考量。

以下是专家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考虑到时间因素,今年两会召开已经是 5 月下旬,今年的时间基本上快要过半,加上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非常严重,在此背景下,设定年度的增长目标实际意义不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小康社会的指标不是仅用 GDP 来衡量,因为单一数据很难准确涵盖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像 “六保” 这样更多、更广泛的指标,有利于精准定位,反映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在全球疫情前景不明之时,对经济更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种种前提条件的不具备,使得刻意追求 GDP 数据的行为更加不客观。

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这是当前应对疫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冲击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稳定和持续扩大内需。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

今年外部环境非常严峻,各国疫情也存在反复的可能性,此时暂时淡化我国经济增速的目标,可以说是因势利导。如果是提出一个较低的增长目标,即便可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其对市场预期的重塑也没有很大帮助;但如果要提出一个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又容易打乱投资决策对效率的注重。所以不提目标,更显主动性。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受到疫情冲击,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境外疫情还难以预料。总体来看,我们要通过 “六保” 来实现 “六稳” 的目标,保障经济的基本稳定。(记者 何凡 杨晓波 于杨)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特殊时期,特殊处理。

2020 年不是经济增长多少。

平时你增长 7%,别人增长 2%

今年,你增长 3%,别人倒退 10%

这个优势反而更大了。

国外还有第二轮疫情。

不到疫苗出来完不了。

还有各种甩锅摩擦。

保证稳定,不折腾,投资到有长远利益的领域,稳住就业和正常生活。

疫情过后,有增长的时候。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不是很清楚嘛,要集中精力做好 “六稳”、“六保”。

为什么要 “稳”,为什么要 “保”?

知乎用户 安好心​ 发表

当年房价高攀,出口依赖,消费低迷。还遇到了金融危机。GDP 还在讨论是 “保八还是保七还是保几” 的时候。我们普遍认为,GDP 的增长不完全代表人民生活的幸福。谁敢提我们是世界第二,我们就马上拿十四亿好好的除一下。

除吧。

现在我们的人均 GDP 是世界第一强国的 1/6。他们的确诊数是我们的 20 倍。咱由于人口约是他们 4.5 倍多,他们的确诊率是我们的 90 倍。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应对疫情时,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比他们成功了 540 倍?

我相信国家记得民间的批评,从以 GDP 为纲的时代,经济结构性改革至今。对数据重视,到对民生的重视。虽然还远未能大庇天下寒士,更谈不上万世太平。

但对人均资源的利用效率,那是肉眼可见的增长。拉动内需,积极扶贫,一带一路消化产能。探索能探索的一切。

最终在新冠之战中,资源利用的成功程度碾压世界第一强国,保下了更多国人的性命,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我们一直强调 GDP 这个数据背后的东西应该是幸福。我们一直怀疑中国人口太多由于物以稀为贵,我们中国人的人命是不是不值钱?多少年疑虑,现在算是看见了回应,并以人民健康的形式体现出来。

虽然我们在公平分配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我知道这条路绝对没错。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因疫情全国曾经一度停摆,世界至今依然动荡不安,经济形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很难限定一个特定的数字去追。曾经以 GDP 为纲的日子,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伤痛。

若有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某个数字,而瞒报漏报反复而来的第二波疫情,那就是本末倒置,无异于揭开伤疤。与其期待所有人都如圣人一样面对大义,不为利诱所动,还不如直接让急功近利得追求 GDP 变得没意义。

追求 GDP 增长从来不是为了追求数字,而是 GDP 背后被一定程度关联而未必是必然关联的东西,民生。我们曾经在超高的增速下,在狂进的鞭笞中,稍稍迷失了自己。不代表我们永远迷失。

这次疫情中取得的成果,也正是建立在发展道路正确的基础上。

我们要保几?保大?保小?保六?保五?

都不保。

保 14 亿。

知乎用户 申鹏​ 发表

说到 GDP,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往前推一推,上世纪 3、40 年代,是延安解放区的 GDP 高?还是国统区的 GDP 高?是延安普通民众士兵生活水平高?还是国统区的平民生活水平高?

GDP 这个数据,真的很重要吗?真的可以完全诠释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吗?

中国 2019 年人均 GDP 才刚刚一万美元,不如俄罗斯、不如阿根廷,和墨西哥、土耳其一个水平,但我们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安全保障水平、生存发展水平,真的和他们一个水平吗?

那么什么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生活水平?其实并没有这么一个完美的经济学工具。GDP 不行,GNP 不行,PPP 也不行,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 2018 年就世界第一了呢。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不能完全用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来衡量。

我举个例子,疫情期间,社区封闭、村镇封闭,市场活动停止,许多地方其实启用的是 “战时分配政策”,直接把生存物资送到社区,输送平价的肉、粮食、蔬菜,严格限制了口罩、消毒水的价格,这时候企业工厂全力开动,生产医疗物资,运输物流全国支援,都是不盈利的,这个时期的经济活动,你就不能完全按照 GDP 的统计方法来统计,在这种时候,价格其实并不能发挥全部作用,物资物流统筹分配更重要。GDP 仅仅只是市场价格的加总,直接反映一国在一年内新增产品、服务的价格总量,间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规模和经济规模,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生存发展潜力。

再举个例子,意大利 GDP 达到人均 3 万多美元,真正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的产业太过单一,很多产品都不能自己生产,奢侈品产业虽然厉害,但那不是国计民生的必需品,平时可以轻松赚钱,但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国家和国民的抵抗力是比较差的,当口罩和消毒液都不能自产的时候,他们抗击疫情就失败了,大量的感染和死亡,混乱和萧条,生产和运输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能说很高。

不比 GDP,应该比什么?比工农业产出,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消耗的工业制成品,人均消耗的粮食、肉、蛋、奶,人均拥有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人均能够享受到的安全保障、信息服务。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发展中国家,离欧美差的比较远,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美国强多了。所以,不要太把价格作为主要因素的 GDP 看得太重。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中国大概有几亿农民其实是不太产生什么 GDP 数据的,因为他们虽然一年的收入很少,但一年的消费也很少,他们是穷人,但他们过得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差,因为他们有耕地、自留地,有牲畜家禽,有不需要付房租房贷的房子,一年到头很多东西是不需要买的。疫情期间,我呆在湖北农村,两个多月,我岳父岳母只去超市买过两次东西,而肉食、粮食从未短缺,到了后期生产力恢复,村干部天天上门来送口罩消毒剂,村里的超市也担负起了为农民配送物资上门的服务,其实生活水平、满足度,是比许多城市平民高的。

所谓经济,不过就是生产 + 分配,我们的商品交易,其实也就是通过市场来分配,那么不通过市场进行的分配,就不是分配吗?我们就没有经济成果吗?数据的意义不大,老百姓能够得到的物资和服务最重要。从前,我们总觉得,计划经济导致没有活力、生产过剩、经济僵化,但今天时代变了,大数据在上,谁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完全可以精准知晓,信息透明,等于开了天眼,计划 + 市场是未来的王道。

一谈到计划,有的人就谈虎色变,就能联想到当年苏联计划经济 “排队领面包” 的画面,其实这个“排队买面包”,反而是八九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搞市场经济改革,计划经济的生产、核算、分配体系被抛弃,因为双轨、腐败导致的经济混乱和物资短缺。真正的计划经济时代,苏联人民的人均消费量是非常高的,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差距也是最小的,当时的一个将军元帅,可能工资待遇不如一个工人劳模。

另外,排队也没什么不好,排队代表着公平,2020 年的今天,无论你贫穷富裕,去公立医院看病,不都得老老实实挂号排队嘛?老头老太太一大早去超市买打折的鸡蛋、蔬菜、食用油,不也是排队嘛?

家里有余粮,能生产赚钱,有片瓦遮头,有生存保障,买得起粮食、肉、蛋、奶,买得起衣服鞋子,有手机电脑可以上网,有公交车、高铁可以出行、社会安定团结,普通人免于混乱、恐慌、饥饿、战乱、疾疫…… 这些,比 GDP 重要多了。

知乎用户 王志昊 发表

我很欣慰

在疫情和米国的双重压力下

这届政府没有 GDP 增速放在第一位

而是因势利导去优化产业结构

一个字,稳!

其实如果要 GDP,只要再来一波 N 万亿的大放水,让北上广的房价和深圳一样吹起来,GDP 的数据也一样会好看。

但这个并不是真的需要的,在当前形势下,要的是实际效益。

产业结构、社会稳定,国际影响力,这些都要比 GDP 重要太多了。

以上

详细再研究一波政府工作报告后再来分享

知乎用户 凤梨罐头 发表

我很乐观,实事求是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很稳定牢固,如果真的病入膏肓,国家一定会想方设法不惜竭泽而渔的稳定信心吧。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不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政策调控是非常罕见的,客观经济环境原因大于主观原因,下面将从货币发行的锚,货币供应刺激效果以及疫情的冲击三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1)货币发行的锚

现代货币政府只承诺强制力,就是本国所有人不得不接受本币用来购买商品,却往往不承诺购买力,即便如此各国发型货币也都有依据,就是所谓货币发行的锚,小的国家可以用汇率做货币发行的锚,只要其参考的大经济货币购买力稳定,则本币购买力稳定,有一些国家以通货膨胀率为货币发行的锚,发行货币不得使通胀大于规定的阈值,如 0~3%,央行发行货币引起高于锚内的通胀则会被问责,这些国家同时也表现出比较低的 GDP 增速,也就是说以通胀为锚会伴随着低的发展速度。

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引入,更多的国家会选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即货币供应量增速与 GDP 增速差值拉大,虽然伴随着通货膨胀预期,但同样会减少人们的储蓄欲望,增加消费和投资行为,这样 GDP 增速也会高于原本政策使用之前。发展中国家大多体现在发展二字,也就使得货币供应的目的往往是为发展服务,制定的锚点也就优先是 GDP 增速,我们国家最具代表性,GDP 增速成了过去几十年最优先的目标,比如制定维持十年的 GDP 增长大于 8% 或者 6% 的目标,以通胀为锚点发行货币,就要牺牲 GDP 增速,此时的货币发行毫无疑问是以 GDP 增速目标为锚,而相应的通货膨胀就一定是牺牲的成本,经济学很少有两全齐美的情况,有得必有失,发展中国家往往对应较高的 GDP 增速同时有着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率。

找到了锚点,再来看近十年的货币政策和三次大放水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到 2019 年底,近十年都可以维持住 6% 以上的 GDP 增长,但同时 M2 增长已经从 40 万亿飙升至 200 万亿,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之和,实际通胀可想而知,房价也不可能不涨,并且房地产近十年常位于 GDP 增长贡献的重要位置, 换句话来说,房子暴涨得益于我们选取 GDP 增长作为印钞锚的红利,这就是以 GDP 增长为首要锚的必然结果。

2)货币供应刺激效果

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 GDP 有明显的副作用,如图是 07 年开始我国的 M2 暴涨的阶段,第一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用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将五年期基准利率一年间下调 189 多基点,货币供应量增速直接提高到 28% 左右,经济在 2009 年停止下滑,并且出现了逆势的增长,而其他国家仍进行着痛苦的市场出清,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兴奋剂,药效之后 GDP 增速又一次下降,如果按照此增速,应该会在 16.17 年就会破六。当然如果坚持以 GDP 增速为锚印钞的话,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求 12 年两次降息,在 13 年 GDP 增速开始反弹,这次也并没有持续多久,之后仍然是很快速的 GDP 下降。如果仍然强调 GDP 为首要目标的话,货币政策必然要做出决策,那就是引发 16 年涨价去库存 5 次 125 基点的降息政策,引起了 M2 和 GDP 增速的背离,由于前几次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基数增加的原因,导致了 15 年 M2 增速增加 1 个点就是 1.2 万亿,大量的热钱涌入市场,经济下行趋势得以稳定,但也应该注意,这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刺激没有带来 GDP 增速上行,而仅仅是稳定住了下行的趋势。

为了更清楚的看到近今年的 GDP 增速,我们把 14 年到 19 年的 GDP 增速区间放大,明显的是随着 16 年涨价去库存的进行,房价从一线涨到二线再到三四线,起到的效果也仅仅是稳住了 GDP 的快速下行,药效过后,你会发现,GDP 下行的速度加快,根据此趋势预测,即使没有疫情,GDP 破六也是必然的趋势。又根据以往经济体的经验,本次选择仍然以 GDP 为锚点印钞,付出的代价将会非常巨大,16 年涨价去库存都没有预期的 GDP 增速上行,本次刺激 GDP 也大概率会低于预期。货币供应来源于债务,您从银行每多借一笔钱出来则货币供应量会增加一部分,但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管债务偿还的,就和信用卡一样,总是鼓励大家透支消费和办理分期,但其实利息在逐渐吃掉每个人产生的现金流,对于宏观货币发行也是一样,鼓励个人和企业借债,但这些钱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产出和消费,钱进入不到需要的投资和消费领域,而是更多的进入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空转,滋生债务支撑的经济泡沫,但利息逐渐吃掉各个部门产生的现金流,以往虽然还提 GDP,但近几年关注点也在改变,从 GDP 的量到质转变,把所有商品价格增加一倍,那么名义 GDP 就可以翻倍,无非是让原来借 100 块的人现在借 200 块,总结起来就是,即使没有疫情,GDP 增速作为货币发行锚点的先决条件已经弱化,不是不想通过扩展性货币政策刺激 GDP 增速,而是失去了刺激经济的效果。

3. 疫情下的经济维稳

和此前通过 GDP 为锚印钞的结果是名义 GDP 的高位发展,不要觉得 6% 低,现对于其他体量比较大的经济体来说是非常高的,但同时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维持高 GDP 也是有代价的,高负债率就是其中之一,疫情将直接打破这种现金流的平衡,以前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足够维持到期的债务偿还,但现在疫情下所有行业受到冲击,债务规模之大,因为债务违约而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变大。债务不会因为黑天鹅而被减轻,除了减税降费以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继续增加企业负债,允许借新债还旧债,比如企业 100 万债务到期,疫情下不能偿还贷款,此前央行也出面承诺维稳,允许低息让企业借 120 万还款,这样企业暂时不会出问题,银行也暂时不会因为债务违约而不良率增加,这也是最近 M2 从此前一直稳定的 8% 左右上升到 10%、11% 的原因,用新签订的债务偿还旧的到期债务。

如果这么好用且没有副作用,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2%~3% 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上升在 190 万亿的基础上那就是 3.8~5.7 万亿的货币供应量流入市场,数量上等于 08 年救市的 4 万亿,并且丢到市场也就起到了将危机推后的作用,数学上是幂指数的增加,也能明显看到 40 万亿到现在的 210 万亿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未来刺激 gdp 成本更高,效果更差,如果继续以 gdp 增速为锚的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我国的 m2 总量可能直接赶超未来世界所有国家货币供应量之和,汇率和通胀带来的实际压力远大于 gdp 带来的愉悦感。

总结起来:扩张性货币政策现阶段只是用来保护不出现大规模违约风险,由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受益逐渐低于债务所消灭经济活动的现金流,gdp 增长也就不再是印钞最优先的锚,货币政策更多的用于防风险和关注稳定上面。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今年经济增长不设目标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大家预期的决定。

实际上,当然还是要在保证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下尽量地恢复经济增速。今年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应该都是负数,而且应该是个比较大的负数,我们能保住经济不萎缩就是巨大的成功。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BvmcE 发表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但是着重强调了全面脱贫这一硬性任务必须完成。

这是政府因势利导,聚焦于改善民生的体现,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基调。

回顾过去几年,我们也不再一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从事劳动生产、创造历史伟业的源动力。

因此,在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改善民生上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目标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的富强,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

经过这些年的和平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越来越好,追求越来越高,想要的也越来越多。

比起 GDP 增长,我们更关注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发展目标。比如:

教育质量越来越高,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公平;

医疗水平越来越高,公共卫生体系越来越完善;

社会治理越来越好,全国各地犯罪率越来越低;

文化领域全面复兴,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知乎用户 天阶夜色 发表

“人活着,钱可以再赚”

知乎用户 弗兰克​​ 发表

说是要稳和保,其实中央的做法还是比较冒险的。

市场之前的一致预期是会定一个低一点的宽幅增长目标,比如说 0-2% 这种,然后会有更激进的财政政策,比如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债总量会去到 7-8 万亿,而不是我们看到的 4.75 万亿。

这种预期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以中国的体制,要真正的求稳妥很容易,通过政府的大额赤字兜住经济的底,然后通过长期通胀和货币贬值来慢慢消化赤字是最稳的操作。具体的利弊其他很多回答都说的很全面了。一方面,前景不确定性仍大,如果上头定了个比较实的军令状,下面在执行过程中碰到困难难免要技术变形搞出乱子来。另一方面,增长目标定太难看还不如不要,太好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财政下狠手其实依赖的是官僚体制,其中的空转、盘剥、分配不均问题无需多言。

但是不定增长目标,财政不及预期真的是最优决策么?其实也不一定,只是这次在财政和市场中,中央选择了市场。

这个问题其实从最近财政和央行的论战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赤字派相对保守,更愿意走老路保大局,在这个动荡的环境里我觉得也无可诟病。但是周小川、吴晓灵最近的表态就很明确的表示我们要更多的依赖市场的自我修复机制和金融体系

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央决策者显然听进去了经济学家的话。坚持房住不炒,财政弱于预期,强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幅提高社会融资总额和货币增长。**通俗一点的说就是老手段不再是重心,这次要把钱硬塞到企业手里,让他们去放手一搏。**为了长期目标,愿意在最困难的时候进行改革,这种破釜沉舟的态度真的是令人激动和敬佩的。

当然这种操作的问题也很明显,如我之前在分析 4 月 M2 的回答所说,只要有地产和城投这样的低波动高收益的资产在,市场的趋利避害机制最终都会让钱去到这些低风险高收益的地方,不解决这几个堰塞湖,市场机制就很难畅通。说得通俗一点,M2 和 TSF 冲上来,怎么按住房价让股价上去,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并不比保守派的赤字货币化问题更容易。

所以到这里我只能说我佩服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相信我们会比 08 年做的更好更成功。但具体到什么程度我心里其实是打鼓的。显然中央也看到了这些困难,所以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财政赤字定在 3.6% 或者更高,这个操作就很骚气,我们现在周期领先,拿争取来的时间和空间先搏一搏,实在不行再说,大不了搞回老一套,把赤字顶到 4% 或者更高就是。

最后,我想给中国的经济学家和中央决策者的勇气和信心点个赞,希望我们选择的新道路可以越走越好。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往乐观了想:

浅层次的乐观:求真务实,不立 flag,不死要面子,争实惠而非慕虚名,肉闷在饭里吃。

深层次的乐观:欧美(尤其是美国)糟糕的疫情表现,促使国内反思西方理论(尤其是经济学)的权威性。反思构建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某些指标(尤其是 GDP)未必能准确全面衡量国家实力。再结合之前提过的 “理论创新”,这可能预示着新的方向和道路。

当然,若想让乐观落到实处而非盲目乐观,需要群策群力。

我们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关口。

知乎用户 小怪兽也不瘦​ 发表

普通老百姓大多数不关心 GDP,大部分也只关注就业,养老,医疗,生活条件改善与否。只有地方官员才关注 GDP。我们只想吃饱饭,有房住。

即使 GDP 增速变成负数,而百姓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百姓也不会问责地方官员。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夭寿哦,夭寿哦,我建州看来是决心要堵死公知、美分、恨国党们最后一条生路喽。

这帮舔货多年来有一个自闭自洽的理论,即我建州毒菜,在关外人心中没有合法性,只有通过快速发展经济,才能转移群众视线,否则分分钟被关外人和大萌里外联手推翻。

所以,在舔货的精神同温层里,经济持续发展是建州毒菜存续至今的基础。

现在我建放弃经济增长,在舔货眼里无异于自毁长城,我建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但如果我建一年后没有分崩离析呢?那就是舔货的自闭自洽的精神支柱的末日了!

知乎用户 多冰多糖 发表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今年我国的经济情况一定会是全球最好的。

这是因为比起重视人,更重视经济吗?

不,是因为最先重视疫情,把人的生存权放在第一位,所以顺带着也保住了经济。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知乎用户 投基不投机​ 发表

如何看待 2020 年我国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简单说就是按照原先的 2020 年目标,受到疫情影响,除非大力刺激房地产,否则是绝对达不到的,但是刺激房地产又是饮鸩止渴,不符合长远发展的目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弱化 GDP 的增速目标,从其他更多的角度来诠释 2020 年目标是既符合长期经济发展利益,也使得政府能成功完成 2020 年目标的最好的方法。

知乎用户 吴凛凛 发表

这事要综合点看,前阵子有一份很火的文件,中央发文《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本次两会没有提及全年的增长目标,其实是这份文件的延伸而已。

要素市场化的配置,有方方面面的,当时讨论比较火的是土地问题。以往土地的一级开发,就是地方政府卖地收钱而已。这份中央的文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农村的集体土地入市,耕地指标的交易等等。中央的思路很清晰,靠房地产靠基建拉动 GDP 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房地产都在往股权投资的方向发展,连碧桂园都投定增了。但具体如何执行,还不是很明确,毕竟动了地方政府的蛋糕,会不会导致执行下不去,这是市场的疑虑。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房地产的玩法,变了。

然后是地方财政的问题。借用一下券商大佬的观点: 2 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决不允许截留挪用。目前市县一级地方财政已经很多枯竭,财政特别国债钱来基本就要用于填坑,补发公务员工资,偿还拖欠欠款等,减租,降税,拉消费,扩投资,这四块目前是在地方政府 list 里面排最后的,当下首要任务是保证基层的基本运转,直接抵达县一级,避免省部级截胡导致一个亿到地方就剩下一千万,同时号召省部级勤俭节约,避免不必要的开支,2 万亿不会有太多的新增投资和消费的,主要是稳住基本盘。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定高了,无法实现,底层只能拼命房地产基建,拼命增加债务经济的危险性。定低了,面子上又不好看,底层有可能趁机装死不作为。

不定目标还有超过 3% 的虚幻可能,政府也可以随便变政策,随时加国债,随时拉房地产基建,最灵活了。

今年这么复杂的现实,其实不定目标是一个正常操作,大家都激动不已,各种兴奋,大家对 XX 的标准和信心也太低了吧,也是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知乎用户 张半城 发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每年的 GDP 增长率也好,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的年度目标也好;不仅仅是个目标问题,对生活在这个国度的所有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者、劳动者和老百姓们而言,还是个信心问题。

这种信心,我们是能够从街头巷尾的日常讨论中,从企业者的经营决策中,从各地政府的每年的工作指引中看到端倪的。前两年,当我国的 GDP 增速要跌破 7% 时,可还记得在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广泛讨论。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作为 GDP 体量已经达到百万亿人民币级别的 “超级国家”,哪怕没有此次疫情的影响,今年的 GDP 增长率的目标是多少?此前的广泛预计大概是“保六” 吧。

从理性上来说,诺大一个经济体,增长率维持 5%-6% 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水准了。但是从感性认知的角度而言,5.x% 给人的信心,与 6% 给人的信心,远远比这其中零点几个百分比的差距要大的多。何况,在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规模下,哪怕 0.1%,也是巨额数字,中国商业电影的年度票房总额(600 + 亿元)尚且不及。当然有点妄议的协议,但是此前若干年对于 GDP 数字的严苛追求,“信心管理” 一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当前的形势,疫情的严重性已经对我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球的严峻形势,各国疫情曲折反复的可能性,都增添了未来的多变性和困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相对较低的 GDP 增速目标,也并没有办法真的给人增添多少信心。而若是为了维持信心提出一个难度过高的,以至于浮夸的增长目标,最后导致的就是经济增长的低质化,长期而言仍然会让人失去信心。

反倒在此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更稳定的社会塑造之上,用看得见的更实在的经济措施,来获得全民以至全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顺手利用疫情这样一个 “黑天鹅 “,把长期以来桎梏在中国经济信心头上的已经有些 “形而上” 了的 GDP 增长率移出视线,虽然效果尚无从知晓,但从策略和信心管理而言,不得不说是一手妙棋。

再回头看这 “六保 “和” 六稳“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非要笼统的说,其实保的也是信心,稳的也是信心。

新冠疫情是一个全球性事件,中国虽然最早受灾,但也因为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最早将疫情控制住,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应该是和日本差不多,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时间相对较短的国家。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的政府经济报告,放弃纸面经济数字,而用更实际的目标和措施作为纲领,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全世界各国展示出来的一种态度。

我并不是太赞成,从一些细枝末节比如 “财政赤字率“或者” 新增就业率 “之类的角度倒推隐藏的 GDP 增长目标的思路。” 财政赤字率“更主要还是表达了政府投入的力度,重点是新增 1 万亿财政赤字的投入决心;而新增就业岗位 900 万(相较以往的数字偏低),就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承诺和保障了。

虽然不知道最后这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目标能完成地如何,这样一个务实的态度,这样实在的信心管理手段,这样平实而高效的工作报告行文,这届政府面对今年复杂形势所展现出来的气度和态度,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 “爱了,爱了 “。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我没大家那么的乐观,

1、gdp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确实有很多问题,如果不用 gdp 来衡量,那么有其他更好更合理的指标吗?我没看到。

2、提升人民幸福感,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机构,…… 类似的说法很对很正确,然而如何衡量?gdp 有一万个缺点,那也是相对客观的指标。

要是 zf 真的用幸福指数、国家崛起完成度这类的指标作为发展依据和衡量标准,难道大家就觉得没问题了吗?

用就业率当指标就没问题?2k 的工作和 5k 的工作都是提供一样的就业分子,但实质能一样吗?

支持中小企业怎么衡量?A 省倒闭了 20% 的中小企业,B 省倒闭了 15%,所以 A 省就一定比 B 省做得差吗?不见得吧,如果 A 省活着的企业把 20% 的倒闭企业的劳动力都吸收了而且还创造了更多的产值呢,如果 B 省活着的企业只吸收了 5% 的倒闭企业劳动力而且整体产值下滑了呢?

谁都知道,在一个大体系下,你设置 kpi 往往就只能得到 kpi 而非最想要的初衷,问题的关键在于 kpi 能多大程度上还原核心目标。gdp 会有的缺点,其他任何指标一样会有,但是 gdp 有的优点,其他指标可不见得会有。

3、在没有比 gdp 更合理的指标之前,就只能用 gdp 来做衡量。今年不提增长目标,只有一个原因:变数太大,并且是负面的。计划 3% 实际 6%,和计划 6% 实际 3%,都是大幅偏离目标,都是偏差 3%,但效果能一样吗?

4、缺乏大规模逆周期调节的资金来源安排,1 万亿特别国债,3.75 万亿地方专项债,是不够的。新西部大开发,新基建,外海一带一路,和美国打第二阶段的 my 站,都需要天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

中国 100 万亿体量的 gdp,200 万亿体量的 m2,有的人说中国债务已经挺高了,有的人说中国债务潜力还十分巨大,那到底要不要再加杠杆?要用多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调节?

5、在外部环境扑朔迷离,美国无限量 QE,和中国大打科技站,my 站,金融站的局面下,如何部署应对,仅仅靠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的安排是不够的。

下半年天量的美元要来中国兑现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怎么应对?

美国打压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怎么应对?

与美国的关系,是刚到底,还是且看且行适时和解?如何部署应对?

我国这次疫情危机处理很好,花费了巨大代价。在全球局面看,我们也许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时点,你可以说危机中有机遇,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机会中处处是危机。

不可太过乐观。


知乎用户 RiskRaider 风险雷达​ 发表

今年不定经济指标!将改变你的一生!

引述新华社 2020 年 5 月 22 日的最新报道,在 zf 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国内相关专家表示:“因为国外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我 the Middle Kingdom 的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

经济方面 zf 相关专家徐洪才,和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媒体这样解释:

(PS:由于原采访内容比较长,我就把两人的口语化表达浓缩,并加在一起。)

未来仍然存在超级不确定性,全球的价值链条,工业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

目前国内经济急需实现经济转型,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发展。

为了对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坚定扩大内需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最终达到稳定和持续扩大内需的目的。

在今天的 “会议” 上,针对资本市场,zf 明确提出要求从今以后,市场要按照市场的规则运转,信息量极大。

对于各位大佬个人而言,特别重要的一条信息:不打压房产,不刺激房产,保持稳定,房住不炒。

换句话说,高层已经下定决心,让房地产市场撤离资本属性。

打算对房地产市场抄底的朋友,一定要苟住!!!留住现金比一切都好!

考虑到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进入 the Middle Kingdom,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等金融属性较强的平台,极有可能成为新的资本蓄水池。

Zf 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国内市场价值,将内销和外贸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以上,是今日北京方面传递出来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可以做更深层次的解读,因为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别实际的关系,请仔细认真 get 到信息背后的发展脉络。

与其说这些消息是战略规划,倒不如说是对未来的一种,非常谨慎且乐观的预言。

今年不定经济指标,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他们从内心深处,就非常非常非常务实。

GDP 指标在当下的环境下,极有可能让下面的决策者急功近利,也容易错误影响企业的发展。

临时笑出 GDP 指标,说明今年的经济,的重心在于两点:

1、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2、追求经济健康发展;

这就好比,以前你天天吃路边摊,随便吃吃沙县,但是从今以后,你要去法式餐厅,要注重卫生和格调,而不是注重今天吃了多少饭。

现在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有格调,还要保证大家能继续好好吃,还要保证那些曾经连沙县都吃不好的,未来也能吃日料、法餐、高档中餐。

当然,上面是一个类别,一个经济领域的类比。

实际意思是说,the Middle Kingdom 要把精力放在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VR、AR、现代农业、医药研发、航天航空等等高端行业。

要想赚更多钱,实现阶级跃升的小伙伴,建议近两年,赶紧进入以上提到的诸多行业,时间不等人。

不在以上行业的小伙伴,可能只能等待被淘汰的命运。

同时,zf 要保证各行各业的人有工作做,有钱消费。

曾经卖产品到国外的企业,今年就尽量打开国内市场吧,大不了把国内的商品价格全都给做下来,通过降价,换一种方式提升国内消费能力。

做一个可怕的假设,去年 20 万一辆的吉利汽车,别卖南美了,分一部分出来,降价卖给国内市场,现在整个市场,大概率是这样一种转型,对国内市场来说绝对利好!

另外,这一次 zf 对国内定调了,老北京的银行大概率不会给房地产输送大规模能量豆了,炒房子的朋友,死了这条心。

那些手里头有 100 套房子的朋友,有多少,赶紧抛多少,那么多房子,真的不安全,这些曾经的优良资产极有可能大规模缩水。

那些只有几套房子的小伙伴,就不用着急了,资产再怎么缩水,也缩不到你身上,因为房价不会下跌多少,价格会稳住!!!

房地产市场稳定化之后,真正影响最大的,是手里头有几百套房子的人。

这些人一般在限购之前,就弄到 N 套房子,不过,国内的租售比太惨,这么多房子,租出去,也收不来房产市值缩水的钱。

对于中小企业的企业主,不用太担心了,zf 决定给一系列优惠措施,也在催促银行放钱给这些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必须保证,将资金投入到扩大化再生产中,而不是买深圳的房子。

当房地产市场稳住之后,普通消费者,就有更多的钱买汽车、买摩托车、买音乐剧门票、买小米家电饭煲、买莆田鞋……

大家应该感到幸运**,国内有足够的实力约束资本的发展,不会让其变成托斯拉,但同时又有足够的改革动力,允许并支持资本的健康发展。**

如果说自由主义经济,让资本变成一头洪水猛兽,任凭自己的欲望吞噬一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繁荣周期,但堕入萧条阶段时,这位猛兽只能拼尽全力保全自己,拒绝资本进入风险极高但能够创造未来的新产业。

历史就是这样,牺牲亿万,留下一人。

我们人类走了无数条道路,但最终总会找到那条黄金通道。

现在,the Middle Kingdom 已经开启了一条 “2020,未曾设想的道路” 剧本,他们正在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中。

我们没有退路,我们将继续前行,我们的目标是浩瀚星河!

今年,the Middle Kingdom 只要过完年底,基本上就能躺赢。

不用质疑,看看巴西、美国、英国、俄罗斯的现状,并对近未来做一个理性的预测,相信您自己有一个不错的答案。

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

1492~2020,西方世纪近 500 年的超级太阳似乎正在熄灭。

现在,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一个赶超 1980 年代美国梦的新时代就要降临,技术与革新融为一体,重塑这个不平淡的世界。

与过去 500 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新希望,将不可逆转的降临上海。

世界中心,从开封,到纽约,恰好 1000 年。

但从 2020 年起,上海,将开启下一个 1000 年。

说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情,唐纳德 · 特朗普、拜登等人投资的公司,正在转移大量资本,进入上海。

不要看他们在推特上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资本知道自己想去哪儿。

做个小小的提示,诸如 “Megvii、Face++、渤海丰收投资有限公司”,对于有 RiskRaider 风险雷达、企查查、天眼查账号的大佬,可以自己查查,他们的背景,来源于何方,您会被吓到!!!

申请试用账号查企业:

RiskRaider 风险雷达试用申请

风险雷达官网: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 风险雷达

毋庸置疑,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结束。

但另一颗星星,在东方冉冉升起。

而你,正在见证这一切!

若过年后,或许你会想起那个午后,和身边的朋友,聊起那个世界,与现在,多么不同。

但作为企业主,不得不防范来自下半年的风险,我们的公司要不要在美上市?要不要在风险管控中加入来自北美的威胁?要不要防范资金链在下半年遭遇下一个黑天鹅?

总之,未雨绸缪,才能逆天改命!

知乎用户 曹多鱼​ 发表

首先第一点、是为了务实,是为了防止设立经济增长目标后各地政府可能存在的一层层向下摊派可能性。

如果今年设立了我们需要达到多少多少的增长目标,那么这些压力必然会下发到省里,然后省里必然会一层一层往下压到基层。

可目前基层的经济压力也很大,如果经济增加目标被设立的话,很难保证不出现一些基层为了短期经济指标而不顾实际硬上马大项目的可能性,而这更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其次第二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是今年的重点工作是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民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我们在过去最常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什么? 是稳增长实则保就业。

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适当调整
**李总理表示,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六保” 是今年 “六稳” 工作的着力点。**守住 “六保” 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全球化进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完全取决于我国自身的发展了,而是会深刻地与国家形式相联系。

我们是无法决定其他国家抗疫形式的发展和重启经济计划进程的。

而我们现在一方面是在国际舞台上尽可能伸出援手去促进全球抗疫局面迅速转好以期恢复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好内功,而这些内功我们要做实做对就不能光只是设立形式上的经济增长目标就能行的。

不设立经济增长目标更有利于我们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沉下去做事。

再次第三点人、假设我们提出了经济增长目标的话,可能会引发地方被迫进一步举债发展从而给未来埋雷。

![](data:image/svg+xml;utf8,)

我们调高赤字率是为了有足够的钱去完成六稳六保任务,也是疫情来临后对经济造成伤害后不得不做的做法。

而我们财政赤字规模和特别国债也是要想尽办法去补贴地方财政的。

这一块是为了防止地方高息债务的继续扩张,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

同时也是实实在在把钱交付地方,让地方有充足的子弹去投身于惠民利企的事业而不是说因为囊中羞涩而被迫去再去负债。

总之,不设立具体经济增长目标是完全考虑到我国今年实际国情的,与此同时配套措施也没有大水漫灌的倾向,这也恰恰充分说明了本届政府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期考量。

顺带晒个预测:

知乎用户 体制老司机 发表

任何一个决策,都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到中央的大政方针,小到我们选谁做女朋友,选 offer,都是一样的。

影响决策的因素是无限多的,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一切因素都考虑在内,关键在于,要把那些最重要的因素考虑到,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抓住关键。

因为我们做出任何一个决策和决定,都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因素,只能抓重点,抓关键。

而在体制内,做出决策,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最具体的体现,就是要巩固党的领导,而巩固党的领导,关键在于我们做出的决策,是不是得民心。

当然,这里的民心,指的是大多数群众的民心,而不是杠精和少数精英群体的心。

这次两会不确立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不明确。

其实疫情单纯对经济的影响,是可以大致估计的,但是疫情本身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才是对我们经济造成影响最重要的方面。

比如说,美国因为疫情的原因,经济下滑,特朗普为了转移矛盾,转嫁责任,已经在对我们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战了。而且特朗普的反全球化的趋势,会不断加快。

甚至我们想得再悲观一点,全球局势逐步走向紧张,甚至走向对抗。

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确定一个经济增长数字目标,实际上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准确的。

那到了明年,如果我们完不成这个数字目标,老百姓会怎么看我们?

这会让党的执政能力受到群众的质疑。

此外,提出一个漂亮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似乎很简单,也能提振市场的信心。

但如果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其实对经济也是很不利的。

假使说,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市场盲目地乐观,其实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说,人们可能会加大对房地产的投资,加大家庭负债等,这些都会加重本身已经很严重的经济形势

所以,一个经济增长目标,必须契合实际,必须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状况,才能成为很多经济活动的参考指标。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四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保增长已经成为党执政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所以,每年我们提出比较华丽的经济增长指标,甚至发动统计部门的力量,比如辽宁、天津很多地区在 GDP 上注水,都是为了证明这个执政能力。

虽然数据有一些失真,但这四十年来活生生的成就,已经证明了,我们有这种执政能力。

而在这次疫情影响下,整个世界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众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在降低的,那么,此时不提出一个漂亮的经济增长目标,大众内心是能接受的。

但是,其实执政能力的体现,不能只体现在经济增长上。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平、稳定,能够确保人民有基本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才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最大的体现。

一个国家如果连统一稳定都做不到,其他一切,都是瞎扯淡。

埃及、叙利亚、乌克兰、非洲一些战乱国等国家的现状,已经活生生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但我们享受和平、安定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以至于很多人,已经不懂得珍惜了。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体制老司机微信:xinhuolsj

知乎用户 好春光 发表

作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想说以下几点

1. 我们的领导层是务实的,实事求是,善于总结和改善的,这一点让我们基层感到很欣慰

2. 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多难兴邦,不是说多难好,谁都不喜欢难,而是在面临巨大的困境时候,能够区分出坚定和动摇,能够看得出不变的定力和应变的灵活,能够实事求是,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能够在形势的推动下不断改革进步,能够团结人民确立本我与他者,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认识,这才是多难的意义

3.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

4. 我们有信心,我们有力量,办法总比困难多!!!

知乎用户 锦熙​ 发表

没有提出明确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避免了层层摊派、数据的争议,有助于做好六稳、六保,后面的事这更关键。

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都在经历深刻的震荡和重组,出现逆全球化、或者全球化的多元化分散的可能性加大,这可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外贸订单大量取消的冲击。

欧美可以借助疫情把疫情政治化,借机取消订单,撤走外资,这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撤走的外资会转移到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或者南亚的印度、墨西哥等国家。欧美的资本家为了对我国增加压力,制裁我们,鉴于此次疫情他们很多工业的产业链不在本国附近,口罩、防护服等关键用品生产短缺,他们正在或即将撤走相当部分的产业链。有人会以外资企业的厂房、设备他们搬走要花很大的代价,殊不知外资撤资并不是想的要搬走所有机器、厂房,机器设备从海外运到一般 8-10 年内运转后它的成本就收回来了,后面还有折旧,外资并不会在乎设备的那一点损失。值得警惕的可能是突然中途取消大量订单,转移产业链。因此要提出确保六稳、六保,做好稳着陆。不确定性很大的不确定大多就在外贸上,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深深嵌入这个世界市场之中,一旦欧美利用疫情转移外资,取消订单,贸易封锁,短期内对国内的经济会有相当冲击。

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疫情战、经济纠纷之中,要确定一个全年经济增速的目标相反倒没有保障基本就业。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更重要。

“六保” 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我们可以看到外贸、外资、产业链等频繁出现在六稳六保、政府工作报告和近期新闻里。这也反映了当下复杂的国家环境下这些方面的压力、挑战很大,不确定性很大。

[

知乎盐选会员

畅享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等海量会员内容

新用户仅 9 元 ¥19.00

去购买​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ee8e07f0ce93a291473b828d485ab584)

[

电子书

这里是中国

作者 星球研究所 等

会员专享 ¥100.8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0be61ac192f600139678215e4e2b1167)

知乎用户 无尽星辰​ 发表

″六稳 “、” 六保″的内容如下:
“六稳” 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 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发展的前提是稳定。

只要能够保持稳妥稳定,未来可期。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明年就是建党 100 周年了。

加油!

知乎用户 房杨凯的投资哲学​ 发表

没提方尽显中国传统智慧。

正如《吕氏春秋》所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 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 就没兽了。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 应有长远打算。

所以,高层之所以这样决定,自然是有长远的考虑。

正如问题中所说现在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一切决策都面临着很大的变数。

非要立一个 flag,以我国政府的执行力来看,肯定也是能实现的。

但实现这个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是否对社会经济整体平稳发展有利?是有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

这是很不确定的。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 2 大 GDP 国家,我们想想在弱小的时候,像经济看齐是核心目标。但现在体量已经很大,每一个决定都牵动影响更广,稳态发展比追求经济增速更显重要。

试想如果现在以牺牲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后患长远来看是不是会对社会肌体造成更大的损伤呢。

毕竟,社会民生才是国家的基本盘。

所以,报告中提到的六稳、六保才是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正确举措,才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民生平稳发展。

知乎用户 记取小窗风雨夜 发表

虽然没提经济增速,但是:

CPI 目标由去年的 3.0% 提升到 3.5%。

M2 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求明显高于去年(以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工具)

去年在 8%-9%,“明显” 高于是 15% 还是 11%?不知道。

特别国债 1 万亿,低于预期的 1.5 万亿,年初甚至有预期 3 万亿…… 如何使用,如何承接是个问题,或许还有降准,若降准则会进一步压制利率?

另外,今年的新增赤字安排好像全在地方上?建立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要求直达基层。

没有提棚改的套数目标,到底是无上限还是无下?

知乎用户 小沈飞刀​ 发表

在过去,设定目标,是我们有信心、有规划,去追求我们的经济成长;

在疫情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情况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不纠结于传统,敢于灵活地接受一个低于预期增长的经济,敢于放下一些历史包袱,不设立具体地增长目标,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务实与风度。

在之前的长期规划下,2020 年 GDP 要比 2010 年翻一番,完成全面小康社会,今年的增速需要在 5.5% 左右。在一季度 - 6.8% 增速情况下,这一个目标本身已经不太可能实现了。在两会前,市场的预期大概是会把目标设定在 3% 左右。

结果是政府采取了更务实的态度,选择不设立具体目标,更好实现 “六稳”," 六保 “。

首先从对内的角度来讲,如果政府设立了目标,那么就必须得完成这个目标。落实到地方政府层面,完成 GDP 的有限度就会高于其他目标,包括民生、就业等。

当然,GDP 的构成,主要是消费 + 政府支出 + 投资 + 净出口,用政府支出和投资,比如基建,也能带动一定的就业,但是结构性问题会很严重。比如今年疫情影响下,很多私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裁员压力,这一部分失业的人员,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与后续就业机会?这不是通过全面性的放水和基建就能解决的,需要地方政府层面更加灵活和具体的措施。

因此,不设定目标,就是把六稳与六保的优先度提升了,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不束手束脚,更好的去推动实质性的经济回复与民生保障,而不是单纯的拉动 GDP 上升。

第二,不设定目标,也是继续保持 “有定力”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思路的延续。放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逻辑已经广为人知,不人为的设立高目标,有利于我们的政策在制定时更加注重长远发展,而不会由于短期过度刺激带来资产泡沫

对外来讲,懂王的姿态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而且随着国外疫情的持续,国际关系可能会更加紧张,米国会持续地给我们施加更多的压力。

从美国最近对华为的打压来看,科技战是关键战场,而未来金融领域的争端可能也会出现。科技战,表面上来看只关乎科技企业,但其实从美国与苏联和日本的争端来看,科技战最终胜负的关键还是在于经济实力。

美苏争霸中,苏联在很长时间都与美国势均力敌,而导致最后苏联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没有得到改善,而美国在其经济制度经历 70 年代的 “滞涨” 时期后,在里根供给学派改革的带领下走出泥潭。

日本就更加明显了。在美国对其半导体行业的制裁下,过度放水,导致股市与房市泡沫大增,最后泡沫破灭,迎来了失落的二十年。

因此,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日子过的紧一点、名义上经济增长速度慢一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过度放水和刺激带来了资产泡沫,而给与国资资本做空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灾难。

在这样的国际形式下,“稳” 字当头,是最要紧的。

比如,在全世界的负利率与零利率下,我们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维持高于别国的利率,这就给了我们在之后更大的调控空间。如果经济因为国际争端超预期下滑,那么我们还有降息的空间。而如果现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复苏透支了这种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很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知乎用户 逼乎拉到乎 发表

稳住,我们就能赢,苟一点没关系,没必要设定目标杀多少人吃鸡,我们苟到决赛圈,杀了蓝方就赢了全部

知乎用户 zhiser​ 发表

在全球经济出现巨大变数,哀鸿遍野的情况下,今年中国不出现大面积企业倒闭,不出现大面积失业,就算是非常成功了。

毕竟今年前 3 个月已经出现负增长,后面 3 季度也将会受到出口和消费都非常疲软的双重打击,三架马车废了 2 架,这个时候,还谈增长多少多少,恐怕有点闭门造车的意思。

如果为了达成经济增长率,填平前 3 个月和后面 2 架马车疲软而造成的巨大窟窿,仅靠扩大投资这一架马车,势必是一个天文数字,恐怕是几个四万亿的规模。如果后面新冠疫情结束,消费和出口都恢复过来,这些巨额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该如何面对?让他们都倒闭破产吗?当年四万亿造成的巨大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已经耗费了多少心力才慢慢消化掉,比如搞一路一带,比如借环保关停大量落后产能。

好不容易可以喘一口气了,再来一个更大的定时炸弹吗?

我想,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会再盲目给自己定一个增长目标,然后用投资这一个仅有的手段来达到目标,从而造成经济的失控。

现在的目标不是为了保增长,而是保企业生存,以及保就业。只要保住了企业生存和就业,经济增长率都是迟早会回来的,不用担心。

知乎用户 小木头团子 发表

最重要的一句话,关系到房子和股票的,是 “各级政府过真正的紧日子”。结合前不久经济学界的争论,**是否应该用货币政策为财政买单——这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坚决反对用货币政策解决财政问题的央行在此次博弈中获胜。财政赤字货币化,出现了这个声音,让我看着房子和股票瑟瑟发抖,4 万亿历历在目。

政府过紧日子,说大白话,就是不用印钞票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是通过压缩政府开支。再说白话一点,就是不会放水制造通胀。

在全球国家疫情导致的实体经济衰退中,灯塔国和一众支持者们都用印钞票为疫情买单,我国竟然最后选择了不放水,不用国民口袋里的钱为经济买单,真的感恩国家的担当和良心。

灯塔国的美联储,此刻看来独立性不过如此。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物价、消费、改革…… 解码政府工作报告六大焦点:有一个词出现 39 次,这项工作为何如此重要?

5 月 22 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据报告起草组成员刘日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虽然篇幅只有约 1 万字,但在报告中,今年经济发展、就业保障、改革举措等一系列焦点议题都得到了全面阐述,尤其是报告中 39 次提及 “就业” 一词,较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 22 次大幅增加,显示出这项工作正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读这份 “短小精悍” 而“干货满满”的政府工作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为读者梳理了报告中的六大焦点议题,试图呈现报告所勾勒的 2020 年中国发展总目标。

图片来源:新华社

1、不设 “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有何考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焦点议题,就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这也是自 2003 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出现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相关表述。

李克强总理在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

在 22 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解读表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现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所在国的经济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待观察。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将使我们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做好 “六稳”“六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

何立峰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到 GDP 的增长指标,但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财政、货币政策等相关指标当中。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在接受采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表明政府的工作重心仍在两头:一头防范不确定性,一头重在防控疫情,对于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有所保留,重点在于 “稳定经济运行”。

刘日红也表示,不设具体目标不意味经济增长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放任经济下滑。保就业、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做支撑。

2、四项民生量化指标中就业为何独占其三?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 2020 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四个指标中,与就业有关的就占到三个——分别是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6%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 5.5% 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历来都是高频词汇。比如在 2018 年,报告中提及 “就业” 二字 22 次,而今年则是达到 39 次。尤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还有大幅压缩,因此更显得这个 39 次的 “含金量” 非比寻常。

为何继续保留就业领域的量化指标?对此,杨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从就业上看,前期由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因此员工复岗率仍有一定支撑,但 4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6.0%,比 3 月份上升 0.1 个百分点,开始显现就业压力。

未来如果订单情况继续出现压力,企业存在二次停产、挤出就业的可能性。另外,2020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874 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对相关就业政策提出要求。

图片来源:新华社

要实现上述量化指标,2020 年政策层面应如何发力?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同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 “计划报告”)对此详细部署称,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失业风险。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保居民就业的支撑作用,探索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

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实施部分职业资格 “先上岗、再考证” 阶段性措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3、年度物价涨幅目标为何定在 “3.5% 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为 2020 年中国发展提出了四个量化指标。除与就业有关的三个指标外,还有一个指标与物价和通胀有关。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5% 左右。

此前多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一直保持在 “涨幅 3% 左右”,但此次确定的 2020 年物价目标略高。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前几年各项食品的价格比较低,因此物价调控目标定在了 3% 左右。

但自去年以来的一段时间,猪肉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单月的 CPI 数据一度出现了 “破 5” 的情况。不过受疫情、农产品生产恢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近一段时间物价走势出现了明显回落。

因此,今年设定 3.5% 的物价调控目标,既反映了政策对冲的影响,又充分考虑了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基本面状况。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此前也对今年物价形势解读称,短期内我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突然异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

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4、消费、投资、提振内需如何安排?

此前各界普遍预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好 “六稳”“六保” 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无论是短期疫情海外扩散,还是中长期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中国的外需环境都面临着挑战,增长将主要依靠国内需求。

针对提振内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 2020 年投资规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 1.6 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6000 亿元。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 “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 1000 亿元”。从计划报告有关内容看,新一年铁路建设重点主要是加大沿江高铁、沿海高铁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川藏铁路开工,加快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和市域 (郊) 铁路规划建设。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 “两新一重” 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 5G 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5、新一年哪些改革措施将落地?

与前几年一样,“改革” 依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关键词。在困难挑战增大的背景下,“向改革要动力” 继续成为政策层面发力的重点。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就报告中提及的 “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 等一系列举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读称,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产生了很多生产、经营、消费、服务等模式的创新,而创业板改革能为这些创新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让这些新的业态、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取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力。

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分析称,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表述看,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 “深化”,意味着深层问题要突破。可以预计,下一步分层分类推进 “混改”,将更加重视合理设计调整股权结构,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差异化管控模式。

图片来源:新华社

6、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疫情的不断扩大,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对此,在 5 月 22 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强调,中国有市场优势,形成了全球唯一、人类最全的配套体系。需求上中国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中国也在采取更大的开放举措。

对于外贸外资有关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知乎用户 郑哲琼​ 发表

说明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开明,能审时度势,敢于面对现实。

有些时候的确不能为了有个目标而制定目标,否则就很可能会反被其掣,适得其反。

今年的新冠疫情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及影响不可谓不大,甚至是建国以来史无前例。

现在我们刚摆脱疫情困境,但今年下半年疫情形势仍存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都该求稳,休养生息,平稳度过艰难时刻。

题外话。2020 年,我们亲身经历了太多必将载入人类历史的重大时刻,而且这一年或将成为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知乎用户 有 360 天了么​ 发表

不提是实事求是。

今年变数太多,虽然国内经济基础还比较稳固,但关键是增长并不光是国内经济问题,台湾,香港两个国内风险,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印度,日本,欧洲,美国若干个国际风险,随便哪个爆都影响至少 0.5%,很大可能有热温凉冷战其中之一。

定高了,实现不了,药丸派就跳的更高了。定低了,各级 gov 没动力,容易瞎搞。

不提具体数字,只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不变,地方各尽所能,说不定有奇效。有发展动能的能冲多高是多高,发展动能不足的能冲多高是多高。今年的数字出来,其实更接近真实。

以往 GDP 维持增速,其实是要用市场手段稳就业。今年世界第一强国都扯破脸玩非市场手段了,国内也出台了货币、财政甚至行政手段稳就业,那增速对就业的影响就少了,所以这也是不提的原因之一。

国际上大家都负增长,我们不倒退就是前进,这比建国同志的倒退的少就是胜利要脸多了。

知乎用户 星话大白​ 发表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

本文会来跟大家分析今天开会内容,公开信息背后的一些细节,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深意。

所以本文我会挑几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来深入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谈。

今天 A 股和港股都出现久违的比较大跌幅下跌。

其中港股暴跌 5.5%,A 股则暴跌 2% 左右。

港股的暴跌的原因,你们应该都知道。

这个事情我明天再来做一个专题分析。

A 股的大跌,一部分原因是被港股暴跌影响,但另外一方面也跟这篇文章所分析的内容有一些关系。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也就知道原因了。

虽然股市下跌,但实际上我却从今天的开会内容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 “转危为机” 的希望。

本文会就此做详细分析。

(1)首次不提及年度增长目标

首先在今天的工作报告里,首次不提及了年度 GDP 增长目标。

也就是说,今年我们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之前很多人预期要保 5 和保 4 的预期也就落空了。

可能大家并没有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

这实际上意味着今年我们不再试图去使用强刺激经济政策,来保一个 GDP 增长目标。

换句话说,今年的 GDP 增长可以只增长 3%,或者只增长 2%,甚至如果国际形势严峻就算是负增长也并非不能接受。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应对任何可能的准备。

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在今年这样一个严峻的国际形势,还有疫情这个巨大变数情况下,去再强行设立一个经济增长目标,只会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这也让很多人预期落空。

因为很多人,特别是炒股的人希望今年能够设立一个经济增长目标。

因为之前有人评估过,如果今年要维持 6% 的 GDP 增长,至少需要大放水 7 万亿人民币才有可能实现。

如果是保 5% 的 GDP 增长,则大概需要放水 5 万亿人民币左右。

而我们既然不设立一个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际上背后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我们不搞 “财政赤字货币化”。

这毫无疑问,让很多寄希望于央行大放水,来刺激股市的人,大失所望。

而股市自然也就下跌了。

不过这些寄希望于央行大放水,来让股市上涨的人,却没有好好想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真为了经济增长目标,来搞财政赤字化,搞印钞大放水。

那么即使股市能因此大涨,但大家手里的钱却必然要贬值,这种情况下,你股市里涨的赚的钱,还不一定能够补上你手里钱贬值的速度。

这其中利益得失,实际上大家是需要考量清楚的。

幸好我们在这方面看,对于当前的严峻形势有清醒的认知,并没有盲目为了刺激经济去搞 “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大幸。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性,我之前文章已经详细分析过,就不多赘述。

这里再补充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救还是不救,是要有一个客观认知的。

比如说救经济,什么叫做救经济?

是 GDP 上涨了,就叫救经济吗?

什么叫救企业,是把一个垃圾企业,强行续命就叫做救企业吗?

实际上不是,这不是救,反而是在 “害”。

就好比,你看一个人负债累累,而且没什么收入,整天依然花钱大手大脚,完全不可能还清债务,这个时候你还去借钱给他, 这不是在救他,而只是在害他。

怎么叫救,是让这个负债累累的人,能够洗心革面,能够开始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能够去自力更生,来勒紧裤腰带,慢慢的把债务还上,乃至还清。

这可能会导致他在短时间内过上非常辛苦的日子,没办法跟以前一样大手大脚花钱,但至少能让他稍微像个人一样活下去。

这才叫做救。

其实放大到宏观经济也一样。

什么叫救经济,不是说撒多少多少钱,只管放水就行了,那根本没有用。

现在经济是滞胀周期,放再多水,也只会被挥霍光。

只有趁这个机会,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

才有可能抓住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机会,来反而推动我们自己加速经济转型。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转危为机”。

我们过去这几十年,发展实在太快了。

几乎保持年均 8% 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但我们就像是一辆高速飞驰的汽车,在 2015 年随着经济下行周期的到来,骤然一下子减速。

这一减速,车上的人一下子都被晃倒了。

为啥?

因为过去这几十年大家都在高速飞驰,一下子刹车,自然会摔倒。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15 年之后,那些习惯高速飞驰阶段,大举加杠杆举债扩张的企业,十有八九不是倒闭,就是濒临倒闭。

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实际上一直在不断积累许许多多问题。

这些问题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蛋糕的持续扩大,而被掩盖起来。

但随着经济下行周期到来,经济转型的需要,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开始集中爆发出来。

这就是我们为啥要在 2018 年去进行十分痛苦的去杠杆原因。

但实际上,我们过去高速发展所积累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这一次疫情爆发,世界贸易中断,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对我们的影响和冲击实际是很大的。

但这也是我们加速经济转型的最佳机会。

应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趁这个最糟糕的机会,来破而后立,我们又有什么机会去除掉那些沉疴积弊呢?

我在今年 1 月底分析世界经济危机的文章里,就明确说过。

这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是一次危,也是一次机。

当那些外部烈焰袭来的时候,虽然会把我们灼伤,甚至烧焦,但这也是我们清除我们身上腐肉的最好机会。

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可能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最终在危机过后,轻装上阵。

所以实际上,我们应该趁着这次经济危机的机会,进行大浪淘沙,让市场去淘汰那些垃圾企业,同时尽可能保住那些优质企业。

这样大浪淘沙之后,清除整个社会冗余、低效的产能,同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经济转型,才有机会在危机过后,一飞冲天。

而如果我在这次经济危机里,还试图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打脸充胖子的行为,去挽救经济,挽救那些低效冗余的产能,甚至进一步吹大各类资产泡沫,这才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

这实际上也是欧美国家正在做的慢性自杀行为。

幸好,我们仍然有足够清醒的意识,并没有盲目跟风欧美去疯狂印钞来刺激经济。

这有很多数据,来印证我这个观点。

除了上面所说的不设立经济增长目标之外。

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也远低于人们的预期。

(2)财政赤字率 3.6%

今天的工作报告给出的全年财政赤字率是 3.6%,赤字金额比去年增加 1 万亿人民币。

这是远低于人们预期的。

因为之前很多人预期今年财政赤字率会超过 10%,赤字金额至少得到 4 万亿人民币。

但实际上我们只准备 3.6% 的财政赤字率,赤字金额也只增加 1 万亿人民币。

就算再加上 1 万亿人民币的抗疫特别国债,也只有 2 万亿人民币。

这实际上并不多。

这个是可以做一个纵向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来说,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推出了著名的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当时 2008 年的 4 万亿,可比现在要值钱多了,按照购买力计算,2008 年的 4 万亿,至少相当于现在的 10 万亿。

结果今年,我们并没有推出超过 10 万亿的大放水计划,反而只准备了 2 万亿,还只有 12 年前 4 万亿的一半。

这个力度实际上是非常小的,也难怪今年不设立具体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了。

我们再来横向对比一下。

美国在 3 月底就推出了所谓的 2 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并在近期推出了后续的 3 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总共高达 5 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折合成人民币都 35 万亿多人民币了,是我们的 17 倍。

如果你觉得美国体量比我们大,没有可比性。

那么我们就拿日本来对比一下。

日本在今年 4 月份为了抗击疫情,推出了创纪录的 994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换算成人民币也有 7 万多亿,也是我们的 3 倍多。

所以,不管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

我们的 1 万亿财政赤字计划,还有 1 万亿特别国债,实际上只是毛毛雨而已。

这根本称不上是大放水。

正是因为这个结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所以这也是今天 A 股下跌的其中一个原因。

实际上,当前央行别说大放水了,实际上还在悄悄的缩表。

(3)不为人知的央行缩表

因为昨天文章提到过的一些原因,各路牛鬼蛇神都在过去几个月里不断鼓吹牛市。

偏偏这些牛鬼蛇神都是比较有能量的,可以有很多媒体为其摇旗呐喊。

所以每次央行哪怕只是用 MLF 来正常操作个几千亿资金,都会被鼓吹为大放水。

哪怕央行进行挤牙膏式的 LPR 利率下降,都会被各路媒体鼓吹为 “全面降息”。

然而,当 4 月份央行悄悄的进行缩表的时候。

这些牛鬼蛇神的媒体,却一下子跟得了近视眼一样,全都对这样的重要消息视而不见。

可见这些牛鬼蛇神的屁股有多歪。

所以基本没几个人知道,央行在 4 月份居然还缩表了。

这实际上也是 5 月 1 日之后,国内债基,还有国债价格出现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这里简单再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做央行扩表和缩表。

这个表就是指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当央行扩表,就意味着央行在印钞放水,朝市场撒钱。

当央行缩表,就意味着央行在朝市场回收过去放出去的货币。

所以,你没有看错,实际上央行在 4 月份居然一口气缩表了 5027 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在 4 月份各路牛鬼蛇神疯狂鼓吹央行大放水的时候,其实央行反而悄悄的向市场收回 5027 亿人民币。

实际上,我之前也是完全没想到央行居然在这样的形势下,还缩表了,要知道这是在欧美等国都在疯狂量化宽松的大背景啊!

我也是今天因为要查找近期国债和债基价格持续下跌的原因是,才专门跑到央行网站上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情况。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没想到央行居然还缩表了,而且央行今年还缩表了不只 5000 亿。

上图就是我从央行网站上下载下来的资产负债表截图。

其实你们都可以自行上去看,因为这是公开数据,从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媒体都对央行缩表的事情缄默,这是多么险恶的事情。

从央行资产负债看,央行在今年 1 月份的资产负债表是 37.3495 万亿人民币。

而今年 4 月份的资产负债表是 36.0347 万亿人民币。

也就是今年央行前 4 个月累积缩表 1.3148 万亿人民币。

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更重要的是,这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央行居然不扩表反而缩表了。

要知道,除了 2015 年央行曾经缩表 2 万亿人民币之外,其他过去二十多年里,央行一直都是在扩表。

也就是说央行缩表是一件稀罕事情,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持续扩表。

2015 年央行之所有缩表,是因为那一年发生了股灾,并且出现外汇储备骤降、汇率保卫战等等诸多金融战的过程。

而今年时隔 4 年再次缩表,透露出来的信息,自然不同寻常。

首先,我们要明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通俗来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一切市场货币的水龙头。

我们通常所说的 M2,实际上是基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去乘以一个 “货币乘数” 才得出来的结果。

也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这个水龙头,放出来的水,实际放到水池里,会被这个 “货币乘数” 放大。

现在这个水龙头缩表了,实际上就意味着把这个水源的源头给缩窄了

也许你会问,但 4 月份 M2 实际增长了 11%。

为何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缩表了,但最终 M2 还增长了呢?

这是因为,央行资产负债表这个水龙头放出来的水,还要经过货币乘数这个放大器放大后,才会最终流到水池里。

所以,虽然央行资产负债表这个水龙头放出来的水少了,但实际货币乘数却扩大了,最终让加乘后的 M2 数字还增加了。

这个实际货币乘数就是诸如 “降准” 等手段来实现。

因为 4 月份我们施行了 1 次降准,扩大了货币乘数,导致 M2 增长。

这也是为何各路牛鬼蛇神敢对央行缩表视而不见,只抓着 M2 增长,来到处鼓吹央行大放水。

然而,在央行缩表的情况下,基于降准而扩大的 M2 增长,实际上是非常非常虚的。

因为资产负债表是一切货币的源头,是基础货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央行 4 月缩表后,5 月 1 日开始,国债的价格就出现了一波持续的下跌。

国债收益率也随之升高。

可以看到,在 5 月 1 日开始,国债的收益率就出现一波大幅度上升。

之前文章也跟大家科普过相关知识。

当市场上的钱变多的时候,国债收益率就会下降,国债价格会上升。

当市场上的钱变少的时候,国债收益率就会上升,国债价格会下降。

所以,5 月 1 日后的国债收益率上升,国债价格下降,是因为市场上的钱变少了,也就是资金紧张了。

这实际上当时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因为明明看 M2 是大幅度增长啊,为何市场上的钱会变少呢?

原因是央行在 M2 增长的幌子之下,实际上却在悄悄的开始缩表了。

这个水龙头一收紧,市场上的资金自然就紧张了。

这是 5 月 1 日开始国债价格持续下跌的原因。

而国债是债券市场的基石,国债价格一下跌,就会导致整个债券市场走低,进而导致所有债券基金都在跌。

但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信息,大多数媒体居然视而不见,而整天在那鼓吹央行大放水,真心是太过于居心不良了。

要知道,扩表和缩表是真正的金融市场的万水之源。

要是美联储现在敢缩表一下,现在美股就敢马上熔断给你看。

但我们央行在 4 月份悄悄的缩表之后,A 股居然还在 4 月份和 5 月份一直持续小幅上涨,无数散户茫然无知的在各路大 V 的鼓吹之下,冲进场内接盘,一直到最近几天才开始大跌。

有时候真心不得不感叹,这个市场实在是太险恶了。

不过,本来资本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地方,大家都是要进来赚钱,如果大家都赚钱,谁亏钱呢?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散户不做任何准备就贸然冲进金融市场,就好比完全不设防的小绵羊,冲入狼堆里,想不亏钱都难。

回到正题。

央行今年在这样的形势下,居然还缩表,透露出什么信号呢?

大家再想想今天会议上,不设经济增长目标,较低的财政赤字率,以及较低的特别国债。

这些信息综合下来,都指向一个结果。

那就是我们不搞大水漫灌、不搞量化宽松、不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很多人预期的我们央行会跟随欧美国家来疯狂印钞和降息,是一个错误的预期。

为什么央行会在当前全世界央行都在量化宽松扩表的大背景下,突然鹤立鸡群的进行缩表呢?

原因有几个:

1、当前疫情对中国伤害相对比较低,且已经控制住了。所以我们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已经经济崩溃,而不得不疯狂印钞来无限刺激经济。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虽然自身经济也有问题,但可能只是刚被送进病房。

而欧美国家,则是因为疫情,直接被送进 ICU 病房,并且已经心脏骤停,随时都有可能挂掉。

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只能不断下猛药(无限印钞),来做一个心脏起搏抢救。

而我们则还有机会在病房里接受比较长期的针对性治疗,来对症下药。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反对跟随欧美来进行量化宽松、全面降息、无限印钞的大放水行为。

因为这会导致我们完全失去逆袭欧美国家的机会。

2、我们当前的经济是处于滞胀周期。

根据美林时钟的 4 个经济周期,分别有:

(1)经济过热的通货膨胀周期。

(2)经济衰退的通货紧缩周期。

(3)经济衰退但又通胀的,滞胀周期。

(4)经济增长又通货紧缩的,经济复苏周期。

我们当前就处于:通货膨胀 + 经济衰退的滞涨周期,也就是上图的右下角。

这一点从 CPI 指数和 PPI 指数就可以看出来。

从上图可以看到,最近一年来,我们的 CPI 指数在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同时 PPI 指数在持续下降(经济衰退)。

这是很典型的滞涨周期。

滞胀周期,被称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噩梦。

西方国家以前最害怕面对滞胀周期。

因为其他几个周期,比如说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可以加息。

经济衰退的时候央行可以降息,来做一个立竿见影的针对性应对解决。

唯独滞胀周期是即加息也不是,降息也不是。

一方面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让央行不敢降息。

另外一方面因为经济衰退的压力,让央行又需要降息。

但如果一降息,很容易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出现恶性通胀,甚至货币贬值的情况。

这种畏手畏脚的情况,让央行很难在滞胀周期里去有效的刺激经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只能去取舍。

是要 “保民生”,还是 “保经济”。

很明显,从今天会议内容看,我们是选择了 “保民生”。

而在经济方面,我上面也分析了,我们应该是下定决心,要借助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来加速我们自身的经济转型,决定不再去使用太过于激进的手段去疯狂刺激经济。

这意味着,今年很多企业要面临比预期更艰难的苦日子。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开始做好勒紧裤腰带来过苦日子的心理准备。

谁没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还依然大手大脚的花钱、乱投资,谁就有可能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过程。

而一旦我们撑过了这剧烈的短痛,就有可能凤凰涅槃,迎来脱胎换骨的新生。

所以你们实际上可以从今天会议的内容里看到,就专门提到了过苦日子的说法。

这说明,我们已经做好这种过苦日子的准备,而不准备去打肿脸充胖子。

所以,我从今天的会议内容里,看到了真正的希望,那是我们能够转危为机的希望!

面对这样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需要我们上上下下,都有大智慧、大魄力、大勇气去随机应变。

包括,明天要分析的另外一件事情,也是这样的大智慧、大魄力、大勇气体现。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

中华民族加油!

关于我更多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大白话时事” 阅读。

我每天晚上 9 点都会发表有逻辑的理性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知乎用户 观察者网​​ 发表

张维为:中国正在完成新旧动能转换,这盘好棋大棋会被疫情打乱吗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这次没有提到 GDP 增速目标,这是很少见的,也是本次报告的一个新变化。李总理也在报告中提到,这是由于外部环境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去仔细看看美国强行推进复工复产,目前美国的新冠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连美国的医学专家都认为恐怕会有第二次爆发的危险,而且第二次可能会更严重。再者,美国推行量化宽松,外界都很担心会不会再次酿成金融危机。所以,当外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不一定非得先定一个硬性指标。

当天在 “部长通道” 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介绍说,我们现在的指标体系跟过去不一样,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有 25 个,形成了一个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约束性的指标,比如单位能耗,单位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这些都有硬性指标。**像 GDP 增长速度等,我们一般称之为 “预判性指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创造市场环境等有利条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国际社会中总是会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等等,但是西方媒体的习惯是,在面对中国时总会朝消极方向思考。实际上,纵观整个世界,不管我们有多少挑战,中国相对而言还是比别人好很多的,我们率先走出疫情,能够召开全国两会,像今天的全国人大会议同时有 2800 多位人大代表在会场,这样的大型会议现在只有中国能够举行。

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心、自信。我们走出了疫情,我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都在正常化,这是常态下的防控,这种状态非常好。所以,我觉得不要在意西方说什么,他们在明天后天一定会有更多的评论,我们自己要有强大的定力,现在的很多做法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也许再隔三五个月,也可以拿出更详细的发展指标。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知乎用户 苏宁金融研究院​ 发表

面对疫情之后的恢复困境和全球经贸的较大不确定性,设定具体的 GDP 增长目标面临两难,若目标设定过高,达成的难度很大,若目标较低,也并不能起到对经济决策的参考和定位作用。因此与其设定一个具体目标,还不如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尤其是对就业和民生等方面。我们也看到,今年在就业、财政赤字、社会融资增速等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不设定 GDP 增长目标,并不代表在就业、民生保障等方面没有目标,反而恰恰反映了政府将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稳就业保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旦实现了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的总体增速自然会有较稳定的保障。

感谢阅读,此回答由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陶金

@科学家二叔

提供。

知乎用户 Alpha Zone​ 发表

虽然官方不定经济目标,但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很关心今年能走到什么程度的。那就先来看一下各方对增速的预期吧。

那这里其实就是为什么不设经济增长目标的原因之一,我们不是为了设定目标而设定的,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能有一个稳定的发展,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但疫情就决定了接下来两年或者更久可能会走出一个 V 型的走势。也可以参考一下 2003 年和 2004 年的走势。

去年的区间目标大概是 6% 左右,如果今年设定 3%,明年反弹 9%,反而会显得很不稳定,可能还会出现不利于工作展开的情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题注里显示的,确实是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很高,3% 的预测可能波动性较往年也大很多,下半年的走势,如果欧美能够控制住,会向好;如果秋冬流感季全球大反弹,那就是另外的光景了。

我们可以从 GDP 的主要构成去简单分析一下。众所周知,我们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基建和外贸

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就是外贸了,我们可以先看看对全球各地的经济预期。

我这里就选取一下对于全球的预测和欧元区的预测吧可能还相对准一些。北美的疫情还有很大的未知,而且是选年,未知因素太多。可能东亚是整体上最乐观的地区,但我们最近还处于跟亚太区的澳大利亚的纠缠中,作为农产品和矿物的主要合作伙伴,对于外贸的影响也会非常大。

至于消费,由于疫情的特性,本身就会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而且现在也没有像当初家电下乡这样的奇招,可能直播带货 + 电商的补贴大战会在新时代有所贡献。

而不设定经济目标,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用来稳基建(房地产)的。毕竟前两项都很艰难,如果各地设置目标,可能会仓促上马很多基建,棚户区改造,地产等项目。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过去几年一直在坚持去杠杆,如果因此导致地方债务扩大,可能反而会引发更深远的忧虑。现在呢,可以相对平稳的进行建设

以往修路都是一段段在修,最近不清楚具体原因,但感觉上班一路上都在修路。

还有一层因素,就是借此机会,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去掉 “唯 GDP 论”,可以从更多元的角度去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科学把握质量问题:注重企业效益、注重民生效益、注重生态效益;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不再简单以 GDP 论英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比如经历这次疫情考验,在公共卫生方面要求各省建立 P3 级,地级市建立 http://P2peye.com 级,各县集中改造提升地方医疗水平。

那么国家在苦练内功的情况下,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启发呢?在这段调整期,也可以去陪伴家人,学习新知识,只要保持乐观,总会守得云开,愿疫情早日退散。

ps:

我们是由机构交易员,分析师与金融、交易爱好者组成的交易组织。

把握金融市场脉络,梳理宏观交易逻辑,提升系统交易能力,培养个人财经素养,欢迎加入我们!

微信号:ALPHA 自营交易室

官方社区平台:

ALPHA ZONE-HOME

官方交易社群入群微信号:alphazone2

知乎用户 满满的正能量 发表

没有经济目标是国家在疫情背景下的被动选择,有利有弊。

有利方面是,在缺少经济目标指引下,各级政府会集中精力解决六保问题。

不利方面是,经济目标一直是各级政府协调资源的指挥棒。不制定经济目标,各级政府会有不知力往何处使的困惑。虽然中央提出了 “六保”,但“六保” 涉及的目标多,且大都难以量化。因此,短期会有一些困难。

从经济目标管理和晋升角度简单谈一下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 10% 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一种中国奇迹。其中,政府经济目标体制和晋升体制功不可没。

晋升体制

我国的晋升体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上级政府通过考核下级政府官员所属地区的经济表现来决定下级政府官员的晋升。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和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直接挂钩。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日益多元化,中央领导多次公开强调不以 GDP 论英雄,但由于经济表现容易测度,仍旧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

经济目标体制

各级政府通常在年初制定目标,然后以实现经济目标为基础协调资源,通过一年的努力去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晋升激励下,各级政府制定目标有这样三个参考系:上级政府的经济目标、同级竞争对手的经济目标和历史经济表现。这很好理解,如果能够实现超越上级和对手的经济增速,自己肯定会在晋升中脱颖而出。

在这样的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最优选择就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印证了这一体制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一体制也导致了资源倾斜于房地产基建等问题。

注:这里的分析主要参照学校老师指导我完成的一篇文章《Economic growth target, distor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business cycle in China》,被 CER 收录。

知乎用户 财新网​ 发表

2020 年中国是否设定增长目标是近期市场热议的话题。

部分研究人士如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等认为,在国内外疫情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保增长和提出具体增长目标的风险较大,2020 年可以不设具体目标,至少是淡化或取消 GDP 目标的时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等人则认为,不能完全不设 GDP 目标,没有这一目标,企业和官员会失去坐标系和努力的方向,目标可以比实际情况定得偏高一点,有利于动员经济的力量。

李克强强调,中国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 “六稳” 工作的着力点,守住 “六保” 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李克强称,今年不提经济增速量化指标,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参见:2020 年中国未设经济增速目标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

宏观政策取向方面,李克强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

淡化增速的同时,2020 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但考虑到下行压力加大,具体就业目标有所放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较 2019 年减少 200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 6% 左右,较 2019 年上升 0.5 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 5.5% 左右,而 2019 年目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以内。

一个根本问题是:为什么要设立 GDP 增长目标?答案并不清晰。提出经济增长目标,起于计划经济时代。事实表明,国民经济 “有计划、按比例” 发展的梦想不可能实现。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将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但即便在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设定年度 GDP 增长目标的做法也沿袭下来。这一做法有利有弊。

40 多年来,各地 “GDP 锦标赛” 对于经济高速增长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消极面日渐暴露,特别是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远目标,集中表现在:片面发展经济,忽视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代价极高;增长粗放,不可持续。近年来,反对 “GDP 挂帅” 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鉴于此,GDP 增速目标已改为预期性目标,并由锚定一个固定数值改为某一数值左右的弹性目标,并进一步变为一个目标区间,可谓与时俱进。

然而,地方政府的 GDP 热情仍然难以抑制。这带来了产能过剩、政府债台高筑、金融风险增大等不良后果,许多地方还出现了 GDP 注水现象。人们常常将此归因于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不合理。其实,以各地 GDP 增速来决定主政官员的升迁,从来没有成为国家的一项正式制度。但是,GDP 增长成为一种执念,深刻反映了现行体制下中国政府间关系和激励机制。权力运行及监督机制,距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还有明显距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弱化 GDP 增速目标的约束力,并致力于开发 “绿色 GDP” 等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些努力效果有限。人们很难找出比 GDP 更易计量、少争议、可比较的指标。丰富指标体系自有意义,但试图以推行其他指标来治理“GDP 崇拜”,是没有前途的。

一位主张设立 2020 年 GDP 增长目标的学者说,“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需要有个目标,不然工作没法干。” 这一心态具有代表性,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知乎用户 调色板 发表

2020 年的两会正在北京紧锣密鼓的召开,今年的两会有什么特点和新的变化相信大家应该都是比较关心。

在经济层面上二叔关注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对全年的经济增速提出具体要求,这是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显然就是后疫情时代的一个具体应对。

2020 年实在是太特殊了,特殊到生存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增长的问题。活下去,如何生存是广大中小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第一季度是 - 6.8%,假如设定一个一般高的目标,比如 5% 左右,那么下半年每个季度都必须是 10% 以后的增长率,才能填补一季度的这个大坑。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然没法达到上述的预期目标,那么实行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势在必行。

这就是好比给一个病人打超大剂量的抗生素,短期见效,但是后患无穷。我们国家已经发展到目前这个体量,没必要再那么的急功近利了。

当年 4 万亿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4 万亿的弊端还不够沉重吗?后患其实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消除。这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看了今年的政府报告之后,二叔明显感觉到**我们政府更务实了,更加的自信了。**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一下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

关注公众号:南蛮二叔,更多精彩在那等着你。

知乎用户 sky​ 发表

中央政府能定这个调子,

不仅对地方政府很重要,

让大家暂时摆脱 GDP 紧箍咒,做好「六稳」、「六保」;

对众多央企、国企也很重要,

这意味着 2020 年这些大型企业可以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牺牲一部分效率或者利润是可以接受的,

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方面可以发挥更多作用。

比如保险行业

虽然大家对保险行业有各种吐槽,

但是保险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一直不含糊,

据了解,2020 年一季度寿险几家头部公司新增人力超过 70 万人。

既然 2020 年的核心工作在于「六稳」、「六保」,

那金融保险方面的维稳和扶持政策应该也会密集出台,

税优健康、税延养老等等保险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宽以释放更多市场潜力,为更多奋斗者解决后顾之忧。

sky:如何看待「北京医保新政:高额医疗费可二次报销 个人单位都不缴费」,传递出哪些利好信息?

也希望新入行的几十万保险业同仁,能服务好自己的每个客户,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疫情下,为了自己和家人,每个人都在努力,

多数人追求的不再是收入大幅提升,而是能保住岗位,维持生活。

个人如此,行业如此,国家亦如此。

国家是由咱们每一个小家组成的,

大家一起熬过去,GDP 都不是事儿。

天佑中华!


[

黄飞红 传奇麻辣花生 210g*5 袋 网红休闲 下酒小食

京东

¥59.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47985560574431232-0&p=AyIGZR1ZFgUUD1EcWyUCEwdXGF8VBBAGVCsfSlpMWGVCHlBDUAxLBQNQVk4YDk5ER1xOGVUaWxcBFgdTGVoUHUtCCUZrR1kUByJAU1VhdXEWBRpVVkV8EEsnZQ4eN1USWxcKEwZVHFglAhMGVR9eFgEUBmUrWxAyU2lVGV8UChc3VCtbEQoTBVYYUxAHEQRS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BFwFdEl8RBRMDUx5eFwIRBVYHWiUCEwZVElMXChQDOxo1FQoSBFQfXh0BEDdVK1glXHwGBUgIFQQRAztBC0gCFE5SUzUVAhYDVhtYHTIQBlQZWQ%3D%3D)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不预设 GDP 目标的 2020,应该怎么干?

2020 年,非常时期的全国两会有非常之举措。

5 月 22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这份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决策层的务实精神和灵活性。

经济观察报在 4 月下旬发表的社论中也曾提出,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保民生、救企业不仅是当务之急,恐怕也是今年最艰巨的任务。

现实而论,不妨进一步淡化 GDP 指标,更加突出就业和民生相关指标。

当时有论者认为,淡化 GDP 指标,可能会给人以经济增长不重要的印象。

不过决策层对此显然有清晰的认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要看到,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以就业和民生为锚,而不是以经济增长为锚,观察整个宏观政策体系,这可能是 2020 年最大的变化。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撑,但首先不是为了某个增长数字,而是 “六保”,“六保” 保的是中国经济基本盘。这是经济增长之本。

还有一些论者担心,地方政府习惯了在经济增长目标这个指挥棒下安排各项工作,如果忽然不设定这个目标了,会不会让地方政府无所适从?地方政府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得心应手,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

这样的担心也许过虑。不过很显然,地方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应该怎么干,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六保” 和“六稳”。

决策逻辑显然已经改变。基于现实考量不提经济增长目标,不是不要增长,不重视增长。

决策逻辑的起点,是看这个增长是否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否有利于保基本民生,保住更多市场主体——有些投入可能对 GDP 的直接贡献有限,但有利于保就业保民生,能够带来百姓福祉的提升,也许这样的投入就应该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这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经历过 “保 8”,“保 7”,在确定的增长目标为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更在意的是最终的 GDP 规模和增长数据,这是地方官员的核心 KPI,是最重要的政绩。

就地方过去的经验来说,投资拉动,大项目拉动以带动 GDP 增速可以说轻车熟路,现在呢,基建和项目该做的还是要做,但很显然,有些时候有些项目本身,对就业和民生贡献有限,甚至还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但它们都可能被计入 GDP,成为增长的一部分。

而当我们真的将关注的焦点和工作重心放在就业和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还会为这样的项目投下赞成票么?

特别是跟过去相比,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在服务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领域,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如果就业和民生成为决策之锚,意味着各项政策应该把中小微企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更多的救济和帮助,保住更多的市场主体,就是保民生保就业。

对于地方政府和官员来说,这种约束条件下,着力点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怎样做更有效,恐怕很多地方官员是要摸索和试错的。

这些年来,决策部门一直在主动淡化 GDP 指标,甚至不断喊话,不要唯 GDP,不要带血的 GDP 等等,就是因为**一些地方为了增长目标,忘记了生态环保和绿水青山,为了追求 GDP 而忽视了民众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甚至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一些地方竞相攀比,超出了良性竞争的范畴。

历史地看,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经济增长的描述,经历过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期目标,后来更被定性为指导性目标,就是因为决策部门希望各级政府更多考虑增长质量,考虑增长带给民众的福祉,而不是将 GDP 数字看作唯一。

疫情之下,不预设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可以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仔细想来,却也不仅仅如此。这何尝不是一个改变的机会呢?我们猜测,以就业和民生为锚,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个地方行政体系行为方式和运转模式的改变。

这些年,经营城市是一个流行的做法。

而当城市被物化为增长的工具时,我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写字楼是商业综合体,城市被那些雄心勃勃的规划鼓动,当我们为那样一种繁荣不断投入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城市对于人的真正价值。我们会发现城市不再有小商贩的生存空间了,那些曾经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只留在了老照片中。

但是现在,当我们重新将就业和民生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发现,城市应有的包容性之大,足可以让更多的他们在城市找到生存空间,享有一份有尊严的生活。

今年 3 月,成都市的一份文件让众人瞩目。

原因很简单,这份文件提出,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等工作前提下,允许在一定区域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和夜市、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区域贩卖经营。

这是一份久违了的温情,也是城市原本应该有的样子。

一份没有提出预期增速目标的政府工作报告是特殊的。

也许我们有机会说,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开启了一场真正持久的变革。2020 年也因此成为开始,我们第一次从内心深处,从决策逻辑和着力方向上,都第一次真正地放下了对 GDP 的执着。

说到底,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知乎用户 林轩羽​ 发表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

兵法即人法,经济信心亦无外乎万众人心。在多事之秋算尽利害得失,全力规避风险、万事求稳,是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面对危机时的心理路径依赖。

这绝非什么寰宇比烂的时代,而依旧是一个诸国诸民族比拼心气儿的时代。事实非常清楚: 能看到隧道尽头光明的人,往往最清楚漆黑中的恐惧能升腾到何种地步,乱喊乱叫乱跑乱跳只能徒耗体能。想捱到尽头,唯有颤栗摸索前行一法。

知乎用户 金牛远望号 发表

股市里有一个词,叫五穷六绝。
这个词是啥意思呢,就是说股市 5、6 月份走势比较差。18、19 年都是这样的趋势。
后来大家总结出了原因。两会一般在 3 月召开,两会的议题往往为市场提供了诸多投资题材。在此期间,市场炒题材短期内透支了股市上涨,导致随后的 5、6 月份下跌。
今年就巧了。先是因为疫情推迟两会到 5 月份。两会召开后,不仅没抄上题材,还把股市锤下去了。
路径变了,但结果没变。。。
……
咱们中国人一向是要面子的,不管过程如何,最后的数字一定做得好看。今年这面子直接不要了,要里子。
根据机构的测算,如果要达到 5%~6% 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今年三四季度的 GDP 增速要达到 15%。但是,2007 年后咱们再也没有达成过这么高的经济增速成就。
这还是在经济增速正常的年份。今年咱们国家控制住疫情,复工复产没啥问题,但除了中国,全球没几个国家能做到完全控制。
伊朗 4 月末复工后,5 月初立刻出现了反弹,已经是事实上的二次爆发了。

据我所知,咱们有海外业务的央企或国企给的隐藏基调是,海外疫情就是个长期的过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控制,已经形成事实上的群体免疫。
所以留学生接回去不少,但央企国企一个不撤,除非疫情导致社会治安问题,否则全部正常开展业务。
在这样的全球形势下,追求 GDP 增速毫无意义。
想要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政府一般就两招,一是挨更毒的打(超发货币),二是滴更辣的油(做高政府赤字)。
根据费雪公式,最终的结果也只有两种,一种是消费品涨价,另一种是资产涨价。
前者涨价老百姓肯定要站出来骂街。这就是最近一年猪肉涨价的情况。
一般来讲,各国政府都是让前者温和地涨,让后者猛烈地涨。这样大家也没有出来骂街的理由了,毕竟资产(股票、房子、债券、黄金)就摆在那,谁都可以买。你自己没买,那也别怪资产价格涨得太多。
所以,后者涨价时,大家在家里骂,后来还发展到在网上骂。
但资产涨价有个最大的副作用,准确地说有两个副作用。明面上是吹大资产泡沫,导致市场大幅震荡,结果就是股市或楼市崩盘引发危机。
真正的副作用在于,资产的收益往往快于经济增速,从而不断拉大贫富差距。
过去几千年,人类有一条经济规律压根就没变过,就是资本回报率永远会高于经济增速。

而持有资产的往往又是富人,所以全国的财富就会不断地流进极少部分人的手中。这里没有内涵某国,全世界各个国家,各国的历代王朝都是这么个情况。
即使是现在的全球灯塔,也是这么个情况。

可能有朋友就说了,「其实也没关系的啦,咱们生活越来越好了,钱多钱少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心态要好」。
那就要稍微探讨地深入一些。
对冲基金大佬,桥水基金 boss 达里奥就研究过历史上各个王朝,结论是:
王朝的初期,耕者有其田,大家其乐融融,贫富差距较小。越往后货币增发越严重,资产价格(古代主要是土地)越贵越集中,贫富差距越大,最后就是起义、革命,王朝被干掉。然后下一个王朝上台,继续耕者有其田,继续贫富分化,继续被干掉,就这么不断地轮回。
也就是说,过大的贫富差距最终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
(当然,偶尔也有例外。比如印度依靠种姓制度,愣是有一堆从不反抗、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贱民。所以说,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后,市民阶层消费不起产品,工业或服务业萎缩,不得不裁员或降薪,市民阶层的消费继续萎缩,形成反身性,最后崩溃。
所以过去一百年,美国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候正是 1929 年,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夕。
其实,在整个 20 世纪初,全球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发展到了贫富分化的顶点。结果就是全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欧美之间大规模贸易战,以及全球经济 “大萧条”。
这些危机、冲突,本质上就是社会财富的再平衡、再分配过程。
在一系列事件后,贫富差距缩小,才有了二战后人类历史罕见的全球大繁荣,大和平。
我做了下图,一目了然。下图是美国前 1% 的居民持有的财富占比。

可以看出,一战开始前,美国前 1% 的人口持有了全国 45% 的财富。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
一战、经济危机和二战期间,前 1% 的居民持有财富占比都迅速下降,财富实现再分配,贫富差距迅速缩小。
转折点是 1971 年,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元开始大幅超发,炒高资产价格,此后美国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到今天,美国前 1% 的居民持有了全国接近 40% 的财富,又回到了二战前的水平。
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所以近十年,全球又不稳定起来,本质上还是全球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再次拉大了,极易诱发各种危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也是这么来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美日政府也不是没努力过。他们搞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些历史上有过,比如贸易战和货币赤字化,有些历史上压根没有,是活久见的,比如负利率,无限量 QE 等等。
当然,这些玩意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的短期手段,根本无法解决长期问题。
这话可不是远望的「今天我比欧美央行聪明」系列。事实上,很多资本大佬,比如桥水老大达里奥和新债王冈德拉克都表示过非常相似的观点:「要是欧美日央行搞出来的负利率这些玩意儿真的能解决经济问题,那过去几千年各国政府早就这么干了,何必要等到今天。」
事实上,日本负利率这么多年了,也没解决掉经济增长问题。
如何解决贫富分化导致的危机和动荡,一般来讲有三种路径。
一是发展科技。这是过去几百年大家都在琢磨的事,有一定成效。
二是引进人口,自己生孩子也行。但问题是人这生物很神奇,经济发展后生孩子的欲望越来越低。在美国,不仅是白人,老黑生的也越来越少了。引进人口一直是老美干的事。后来某国也想学,但显然在某些条款不太合适,所以暂缓了。
三是政府致力于减小贫富差距。但问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是由资本主导的。让资本主义割自己的命,就好像让一个人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往上提,任谁都做不到。
后来就有经济学家发现了这个根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他就是老马喽。然后就有了老苏,再有了老中。都是些让资本主义国家恨得牙痒痒的家伙。
好像讲得有点多了,就当是背景了。简单看下政府报告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
一块是 CPI。这玩意的意思是消费品的价格增速。往年这个值保持是 3%,今年提到了 3.5%。也就是说,要把放出来的水(货币)往消费品里引流一些,而不是光抬高资产价格。从而减小贫富分化的速度。
另一块是财政赤字和地方专项债。这玩意的意思是政府今年准备借多少钱过日子。因为政府借钱的目的是使用,最后进入市场,所以也会推动资产价格

今年肯定是比往年多得多了。但基本在预期内。
比如财政赤字,今年是 3.6%,国债增长 2 万亿。而市场早前的普遍预测是赤字 3.5%~4.0%,特别国债 0.5~4 万亿。
总结就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水还是来了。但是今年这轮货币之水基本在预期内。关键是从侧面反映出了政府不愿意资产价格过于波动、贫富差距因此进一步拉大的坚定信念。
今天股市跌成这样也不难理解了。
一是货币之水没有超预期,政府对资产价格的态度坚定,机构跑了;
二是首次不设 GDP 增速目标,散户心理上有点慌。
……
最后说下港股。今天港股是全线下跌,消费、医疗、科技、地产、金融所有板块无一幸免。原因大家都懂得。
其实,国际上的意识形态之争非常夸张,在外媒的各种舆论引导下,咱们国内的一点消息,都会被无限放大,而且主要是朝负面放大。
所以,YouTube 上不管是简体还是繁体视频,评论区总会出现两岸三地网友不和谐之音。只有这类博主的视频下,才能汇集两岸三地的绅士。

中国人尚且不理解中国人,何况外国人呢。
这次的法案,咱们大陆人都能想明白。咱们民族统一几千年了,全球独此一家。只是不希望这地方太乱,而生意照做,股照抄。
但是西方资本想不明白啊,听风就是雨,误解很深。再加上老美威胁要打压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会对香港采取关税惩罚政策。所以今天外资全跑了,疯狂砸盘。
今天这情况反而说明了香港的重要性。这么多年的自由港、制度保证、中方承诺外加中国最主要的对外窗口,西方资金都有疑虑,更何况咱们内地这些交易所呢。
不得不说,中西方信任这事,自从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有了一道抹不掉的裂痕。

作者:远望君;欢迎关注 公众号:金牛远望号(jinniuyuanwang)

知乎用户 胡悠 发表

说明国家务实的态度。

今年不仅仅是新冠疫情,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基层各部门已经为这个事忙活了一年甚至几年了。新冠疫情爆发后,2020 主要面临的挑战从一个,变成了三个:疫情防控、经济增长、脱贫攻坚。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强行追求特定指标的经济增长实际已无可能。年初疫情紧张时与基层的人有过一些交流,他们就担心疫情长时间不解决,甚至可能影响脱贫攻坚。

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普通民众可能没怎么在意,但只要混过这个圈的人都清楚,政治承诺是个什么概念,这个目标是必须保证的。

不追求特点经济指标,其实就是保稳的意思,兜底保障,巩固稳定。

这是一件好事,基层这边此前有担忧,即为了追求数据漂亮,强推经济增长指标,现在看高层明显是务实的,没有搞花架子。

PS:搞扶贫的估计还得熬一熬。

知乎用户 鬼谷子 发表

先看一下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这个统计图表显示我国 2019 贫困人口为 551 万人。

从 2015 年国家的扶贫脱贫攻关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表格。

但是这个表格中并不包含城镇户口的人群,更没有包含因疫情影响而导致贫困的人口。

看一下这个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图,你会发现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下面这段节选文章来自于一个基层教师的疫情期间工作报告。

在三个多月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例。
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的情况最为特殊。该生因成绩优异、做事踏实一直担任我的物理课代表。该生在这次疫情期间多次出现作业提交不及时的情况,近期甚至出现了不参加网课学习的情况。
经过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到该生家庭非常困难,经济条件原因导致该生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网络学习。
据了解该生母亲使用老年机、该生父亲的手机也无法拍照。该生只能借用邻居的手机进行网课学习和作业提交。近期的一次考试该生出现成绩大幅度下滑,担任物理课代表的该生物理考试 40 分的选择题仅考 8 分。三个月的网络教学,以该生为代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严重滞后于教学。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感觉很心酸的同时,也很无奈。催促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只能对该生网课参与、作业提交以及成绩要求放宽要求,以免对该生造成过大心理压力。
河南女生因疫情期间没有手机上网课而选择轻生的事件,凸显了中学生脆弱而敏感的心理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避免刺激到其脆弱的心理。这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避免悲剧发生的必要调整。这也是无奈之举。
全国都在防疫抗疫,教育工作者也是其中一员。在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前,只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在教育战线上为防疫抗疫工作中不给国家添乱。

当前的民生问题远比想象中的严重!


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一直在缓慢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据处于基本持平的发展轨迹。真正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是第三产业。

特别是建筑业。

建筑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与执行对应的是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发展的滞后。

近五年来中国教育的招生人数增长缓慢。

我国的专利增长速度与我国快速增长的论文数量明显不符。

医疗卫生技术人数增长低于 GDP 增速。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驾马车理论。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

  • 先看投资

主要投资用于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的前六名分别为采矿业、科研、教育、文娱、租赁和商业服务以及金融业

这些方面的投入还有增长的空间。但是大干快上肯定不适合当前形式。

  • 再说消费

我国前五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增长态势,但是增速已经逐步放缓。

这次疫情的影响尤其严重,估计可支配收入归零甚至为负数的人也已经不在少数。

寄希望于消费拉动 GDP 增长,不太现实。而要拉动消费,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促进就业。

  • 最后再看进出口。

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贸易增长更多依赖于 “一带一路” 地区的合作。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315505 亿元,比上年增长 3.4%。
其中,
出口 172342 亿元,增长 5.0%;
进口 143162 亿元,增长 1.6%。
货物进出口顺差 29180 亿元,比上年增加 5932 亿元。
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 9269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8%。
其中,
出口 52585 亿元,增长 13.2%;
进口 40105 亿元,增长 7.9%。

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很充足,有利有弊。

毕竟外汇储备过高容易受制于人。(谁都担心最终变成废纸。)

况且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势下,进出口能够给中国带来多大的经济拉动?


中国汲取 2008 年金融危机时候的经验。不提经济指标,不提经济刺激计划。这是对国民负责任的态度。毕竟中国当年的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让美国迅速脱离危机的同时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内伤。

特别是那时候盲目上马的新能源产业,在危机过后遭遇美欧双反。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西方的打压下一地鸡毛。

中国没必要为他人做嫁衣。

希望历史不要再重演!


我国的人口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 工业文明形态不同于农业文明形态;
  • 城镇生活方式不同于农村生活方式;
  • 工商生计模式不同于农民生计模式。

当前的形势是过去发展的结果,

当前的要务是现在危机的解决,

当前的期许是未来持久的发展。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知乎用户 太阳当空照 发表

一个小公司创业者。今天开车的时候听广播听了一段总理作的政府报告。

到了办公室又重头听了一遍。

我的感受是 务实和信心

务实

2020 年注定不平凡,面对严峻的形式,政府更加务实,各种政策也是实实在在的想解决问题。

信心

各种措施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政策,让我感觉对未来的信心。

我们的小公司今年销售还有所增长。我们员工虽然不多,但也 3 月份就给员工都加工资了。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

知乎用户 光明日报​ 发表

今年的全国两会非同寻常。非同寻常的两会必然有非同寻常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各方关切,反映了各方期待,具有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的作用。

22 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

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按照惯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提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期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 GDP 的具体目标,原因何在?

“最大的因素就是不确定性。” 孙国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个不确定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近 500 万,每天新增人数仍接近 10 万,下一步疫情发展趋势谁都无法预知。二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疫情是当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最大因素。全球疫情走势无法准确判断,也就相应无法判断各国疫情管控措施会如何调整。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很多分析都认为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甚至提出衰退的程度可能不亚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经济都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非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 孙国君强调,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叫 “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孙国君指出,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需要经济增长支撑。按照前些年的经验数据,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对应大概 200 万新增就业;从脱贫的情况看,全国有近 3000 万的贫困劳动力在外打工,打工收入是很多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解决脱贫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就业有问题,收入就有问题,并会带来消费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增长至关重要。二是经济下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所以,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实现脱贫目标,就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贫困地区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脱贫攻坚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黄守宏告诉记者。

理解和把握报告下一阶段的政策和部署安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报告提出了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国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这意味着中国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 10 年实现,这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黄守宏表示。

从内容可以看到,往年报告约 2 万字,今年约 1.04 万字,差不多减了一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缩减篇幅、突出重点。由于篇幅有限,很多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没有体现,比如医疗卫生领域中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等都舍弃掉了。“但没有写到的同样重要,不是不写就不做了。” 黄守宏告诉记者,出台政策要 “瞻前顾后”,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我们应对危机的子弹没有打光,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后手。

39 次提 “就业”,稳就业就是保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的最高频词是 “就业”,39 处讲 “就业”,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就业和民生问题。” 黄守宏指出,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目的就是稳就业。去年减税降费 2.36 万亿元,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减税降费 2.5 万亿元。除了减税降费以外,还有一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政策,比如今年要继续降低电价,继续推动网络降费 15%。

今年对中国来讲,稳住就业是最重要的,稳住了就业就保住了基本民生,这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包括没有提出 GDP 增长具体目标,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大家的积极性、把大家的关注点和精力集中到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上来。我们所有的政策都要直击 “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企业。“在保就业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多支持措施。” 黄守宏强调。

知乎用户 尤里列宁 发表

我其实挺不理解一件事的,那就是为什么最优先使用 GDP 增长率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 我觉得最优先使用的指标应该是购买力平价 GDP 增长率,其次是 GDP(注意,这里没有增长率,且我认为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在这里并列)。

我认为,购买力平价 GDP 的增长率才是判断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的最好指标,实际 GDP 增长率其次,而名义 GDP 是评价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再说回来,今年的经济形势确实错综复杂,难以预测,不给出明确的经济增速我觉得可以理解。我一开始想的是,为什么不给出一个经济增速区间呢?然后我又想到,那恐怕完成的时候会按照区间下限来……

今年的形势实在是让人看不清,多的我实在也不敢说……

知乎用户 陈嘉嘉 发表

朋友你可想过,中国政府的执政坚守是什么?

是 “君舟民水”;

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

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重民爱民、保民安民,是两千年前儒家的倡导,也是两千年后中国政府最根本的信念!或者可以说,是执念!

第一次觉得,“执念” 这个词,也可以饱含深情。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组数据——

援鄂医疗队 + 当地医护总共 17w 人,每天每人补助 200 元,一天就是 3400 万;
一套防护服成本至少 300 元,就算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节省下来每人也需要十几套,成本超过 5 亿;
患者治疗的费用上万元,重症高达几十万元,全国确诊病例数万;
加上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建设、各地封城封路;
每天抗疫消耗,相当于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

这基本只是湖北的数据;

不管数据是否准确,有一点起码很清晰,“战疫” 就是 “战役”!

到 3 月中,中国抗疫投入 1169 亿元,世界第一!
从疫情开始,各国关心的都是经济股市;
而中国只字未提钱的事,只提生命!

“战疫” 之初到之后,政府关注的最重心一直都是民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大家都知道,“水能载舟” 出自唐太宗!他治理下的初唐,刚刚经历了隋末战乱
而唐太宗的治理策略,总结为 24 个字,就是:
尊重生命、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像极了当前的中国!

所以中国,浴火重生的原因从来都只有一个——

民生之事无小事、休养生息方崛起!

再把目光看回两会报告,微博 “新华网” 对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解读——

针对 2020 年预期目标:

关于民生问题,提出了具体工作指标;
关于经济问题,稳定发展,不以指标为目标;

关于环保,环保与经济相依,同样不以指标为目标;
另外,重点提到金融风险防控。

1/

关于民生

民生问题作为今年唯一提出具体指标的工作项,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此项目标,针对的是 2020 年初至今,疫情状态下,部分企业经营受损后,导致的裁员或失业情况;国家的态度是,对于百姓的困境,绝不会视而不见,指标不是数据,是从业者正常就业的后盾。

对居民消费价格也提出了指标,居民消费关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日常幸福感,这项指标表示,国家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个普通人可依靠的臂膀。

同时对于市场主体(企业)也提出了,包括加大减税降费、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在内的,各项具体举措。从支持企业经营角度保障就业、稳定经济。

2/

关于经济

不提具体指标,首当其冲的原因是,2020 年首要问题是民生、而经济次之;这也是经历一场 “战役” 之后最应该关心的重点。

除国内疫情影响外,国际形势显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放眼望去,欧美发达国家还没有一个打赢疫情之战,大众恐慌、失业严重、民不聊生、国际金融市场处在崩盘的边缘……

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太特别的那些忽略不计,此处不接受抬杠)。

经济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但,“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就表达了政府在经济上绝不松懈的态度,不管国际形势如何,政府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

3/

关于环保

环保与经济本身就是相依相伴,倡导绿色经济的情况下,经济不定指标,环保何来指标?

但对于环保的工作不会松懈,努力完成 “十三五” 规划目标任务。

4/

金融风险防控

记得之前看到一个讨论 “国际金融危机会来吗?” 有位答主很肯定的说,不是会来吗?是已经来了。

只是中国经济一直都是稳扎稳打、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没有厚此薄彼,没有因利益舍弃其中任何一个,所以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是高于某些泡沫经济下的发达国家的。

(原谅我,实在找不到原文链接了)

未从事金融行业,对国际经济形势很难知其所以然,但道理通俗易懂,我想各位朋友从疫情发生后,中国的基建能力、基础生产能力、生活物资保障能力上,就能对中国的基础产业发展有清晰的认知。

说明过去 70 年中,中国政府从来未放弃过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只是这其中的点滴,已经融入了每个国民的生活习惯,习以为常,便不易察觉。

微博 “新华网” 对于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作出了专业解读——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中国已经不是 101 年前的中国了”!

是的,70 年以人为本治下的新中国,早已今非昔比!

所以

你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
你可以穿上各式潮流的服装;
你可以住进明亮温暖的房子;
你可以安心地做一只宅家网虫;

你关心的是这个月的收入能不能买新款手机;
而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存极限挑战;

反观美利坚,疫情期间,美国居民因延迟缴费而被迫断电,在我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这是关于中国的回答,其实不想提特朗普大叔的……

但他把自己当成美国国王的样子,像极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还像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这些人注定被历史淘汰!

不知道美国未来的走势如何,因为美国只有 200 年的历史,“以史为镜” 的方法,到了这个超级大国身上、缺乏论据。

所以他更没办法 “以史为鉴” 的去应对疫情么?

或者这样说更准确,他根本没打算应对,因为中国孩子都会学历史,但他小时候没有这门课,如果说他只学会两个中国字,我想是 “刀乐”!

最后,想给我们爱民如子的中国政府点赞!

我是严谨且风趣的

@陈方言

陈方言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还不错,关注我一下吧!

毕竟,我有点儿理性、有点儿文采,热衷写文,关注才不会错过我持续有价值的输出!

知乎用户 曹婷婷​ 发表

在两会前,刚好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猜想和思考。从两个方面考虑,今年不会提出具体的目标。

第一,底线目标不能提,疫情的影响还不够稳定,预计全年的 GDP 增速在 2% 以内,甚至为正数就是很好的结果了。但是我们不能把全年的目标定位 2% 或者 0% 这样的目标,我们还是要以尽快的恢复经济为目标。

第二,原定目标不能提,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2020 年的 GDP 目标应该是 6.5%。如果我们要保这个目标,根据上半年的 GDP 实际增速,下半年要增速超过 6.5% 甚至 7%,全年才能实现均值 6.5% 的情况。十三五规划是个目标,但不是行政目标,如果我们真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下半年在疫情防护和经济上做出巨大的突破和挑战,这对整体的疫情和经济发展都会导致变形。所以我们不能提出 6.5% 这个目标。

所以综上,我们不能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 2% 的目标,也不能继续围绕十三五计划的高目标来提,那么不如不提,我们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全年恢复经济就是很好的结果,保民生,促就业就是很好的结果。所以在今年的 2020 年的 GDP 目标就是,无,稳经济盘。

知乎用户 老蒋 发表

这是问问题还是定调子?

知乎用户 与光同沉 发表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在高呼: 宁愿因为新冠而多死点人,也不要影响经济发展。

高下立判,见微知著

知乎用户 高难饱​ 发表

近两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出现一定程度 GDP 增长与民生感受不一致的情况:GDP 增长 6.1%,但企业倒闭越来越多,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这次不再提 GDP 指标,而把民生、就业放在首位,是对前两年经济发展模式的再平衡。保民生、保就业是当前突出矛盾和主要任务,只有合理、优先解决 “六稳”、“六保”,经济增长才有牢固基础。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政府工作报告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

2020 年,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一是经济增长陡峭向下。生产、消费、贸易大范围停滞,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

二是经济主体危机,企业、家庭、政府同时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出现现金流危机,可能破产。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债务积累、赤字上升。

三是金融风险。疫情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市场投资者预期不稳,资产价格波动性上升,金融市场动荡。疫情冲击下企业、居民收入下降、破产,也会传导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威胁金融稳定。

四是内外经济失衡。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均呈负增长。此外,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负收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

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此时,“六保”、“六稳”是当务之急,只有优先做好 “六保”、“六稳”,GDP 才有增长的基础。因此,不提 GDP 指标,把重点放在“六保”、“六稳” 上,是特定时期抓主要矛盾的需要。

没有提 GDP 指标,提了 “六保”、“六稳” 指标:

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6%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 5.5% 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5% 左右;

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上述指标,更专注于不断扩大内需、推进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更专注于稳就业、保民生,使经济发展与老百姓感受同步。


PS:今年不提 GDP 增长具体指标,集中精力抓 “六稳”、“六保” 是一方面,是应对疫情冲击下,政府解决问题的主观意识方面;其实,在疫情冲击下,不提具体指标,还有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经济的增长的重大不确定性。面对重大不确定性,不提比提好,这是 “不提” 的客观条件方面。

在 “2 万亿转给地方建立特殊支付机制对国民会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评论区,有朋友追问,要我讲讲到底有哪些具体影响。我的意见是,只能讲影响方向性,暂时无法具体化。理由如下:

“仅仅说大数,中央 2 万亿,再加地方专项债 3.75 亿,到目前为止,是只能说方向性影响,无法具体化。可以参考美国,联邦财政 2 万亿美元,其中,给大企业多少、给中小企业多少、给居民多少,给医疗系统多少、给地方政府转移多少,每一部分都说得清清楚楚,仍旧无法界定具体产生怎样影响。特殊时期超额财政支出发挥作用,与正常时期不一样:

1、要理解为这是补偿性支出。与正常时期不同,补偿性支出是在弥补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消费骤减、外贸进出口骤减——疫情这个外部冲击性因素使经济骤然停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为止不可知。

2、要理解补偿性支出只是解决部分问题的支出。就是说,疫情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企业、个人要承担一部分,国家再帮着承担一部分。企业、个人能够承受的极限在哪里,国家事前并不知道,因此,国家承担这部分能具体在何种程度上起到作用,也很难具体界定。比如说,企业、个人承受力相当弱,这笔钱根本不够,拔下去之后,企业继续大量倒闭、人员继续下岗,那说明这笔钱是杯水车薪,起到的作用就不大;反之,企业、个人承受力很强,这笔钱拨下去,是锦上添花,企业拿去炒股票、居民拿去买房子,那这笔钱起到的作用也不大。这个边界在哪里,现在不知道。

3、所以,现在这个 2 万亿,包括 3.75 万亿,都还是第一步支出,今后,随着疫情、市场的变化,还可能再有变化,可能再追加财政支出。这也反过来说明,现在这些财政支出,具体能达到怎样的效果,是有待观察的。

因此,现在只说影响的大方向,而不说具体怎么影响、影响到何种程度,这是更切合实际的提法。”

回到咱们这个主题,“为什么不提全年经济增速具体指标?”

政府工作报告开宗明义说得很清楚:“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指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因素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如果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很大情况下,硬要提具体指标,是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是 “作茧自缚”。这种情况下,不提比提好,不提,“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

在特殊情况下,不提具体经济指标,符合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的科学方法论,能够使各级部门,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更有利于战胜疫情、顺利度过这一困难时期。说不清的事情偏要去说,不知道能否做到的事情偏要去做,除了失败,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同时咱们也要明白,今年不提,不是说永远不提。如果今年疫情基本过去,明年依旧会提 GDP 具体增长指标,这同样符合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的科学方法论

知乎用户 匹夫无不报之仇 发表

大喜事,开啤酒庆祝吧。

昭和势力彻底退出舞台。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精神原子弹走不通。

昭和经济学是没用的。

自己给自己设战斗目标,最后就是幽灵舰队保卫东京。

知乎用户 达叔天演论 发表

达叔认为这和很多的公司玩法一样。

之前每年都在领任务、各个部门冲指标,完成 KPI、压货、所有人像打了鸡血一样:

前进、前进、前进,

库存越来越高,

应收款越来越多,

团队越来越水,

坏账越来越多,

完成 KPI 越来越难,

问题越积越多,快撑不住了。

一场疫情,对很多组织来说,终于可以甩锅了,终于可以不用那么拼了,

各个部门都借着疫情,挤水份。

把挤压的库存全部清掉,

应收款收一收,新的分期收敛一点,终于可以不用上杠杆冲业绩了,

内部团队梳理一下,

坏账处理处理,

KPI 没了,大家一起挤挤水份,变得更健康,

为的是下一个增长周期做准备。

很多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应该知道达叔说的是什么意思。

平时想做、该做,又碍于业绩压力,做不了的事,这次统统可以做掉。

这才是真正的 “不要浪费一次危机”.

关注

@达叔经济学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知乎用户 素心 发表

两层意思,一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年各项数据不会太好看,所以就不用再走形式了,今年没有争多少,只有保多少,但能保多少也很没底。

因为,三四季度乃至明年显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是第二层意思。全球疫情可能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变故,疫情本身造成的蝴蝶效应也在爆发进行时,所以,谁知道会怎么样呢。

知乎用户 德国双元制 发表

就是婉转的告诉你,今年经济下滑是肯定的了,只是下滑多少的问题。国家都没有办法来提振经济了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前回答被删除了,看了很多人答案,表示很着急。

1、不设目标正常。因为设多少都不合适,如果要实现之前的计划,要保持 5.5% 以上的增速,各位觉得可能性如何。如果设定目标只有 1%,各位觉得市场信心会如何?

2、投资是不及预期,我计算了下,今年投资 + 债务,比去年多了 3.7 万亿,这个增速应该是历史最低了。我之前的文章,多次驳斥财经媒体鼓吹的 “50 万亿” 之类的说法,认为会大幅不及预期。股市的暴跌也就是因为不及预期。

3、房地产调控和以前一样。不过关键在货币:引导货币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去年是 8.5%,今年预计保持在 10% 以上。

虽然我之前判断房价会加速下跌,当时认为货币不会大幅增加。

我定的标准是:M2 增速 10% 到 12%,整体趋势和去年一致,有些城市涨,有些城市跌。

M2 低于 10%,绝大部分下跌。

M2 高于 12%,绝大部分上涨。

答主为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更多现金福利和干货,让我们一起摆脱内卷。

知乎用户 ONE-GODOG 发表

我平时喜欢跑步,常常以 5 公里跑进 20 分钟为目标。今天有点小感冒,觉得到公园散散步,走一走就挺好的。

知乎用户 鹿将归​ 发表

我觉得挺好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再一味强调刚性增长,留有一个柔性盘整的窗口,让各级经济主体有了自我修补的喘息之机,休养生息。

知乎用户 赵晟童 发表

综合来看,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和国民保障更具体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多的提出了方法论,宏观经济层面,在面对各种不可抗力的时候,是非常需要 “看得见” 的手,就业是调动社会发展潜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更具体的部署就业问题,综合来看比具体的数字更具有 “定心丸” 的功效。

投资,内需,外贸的三驾马车,离不开就业这样一个润滑剂。就算是医疗,教育,养老新三驾马车,也是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之上。

综合来看,至少今年内,“劳动改善生活” 的宗旨不会变,食利阶层今年保不齐会有点不太好过。

知乎用户 Jason 李 发表

没提增长目标就是很难预测,顺势而为。

首先我不觉得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基础稳定,反之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对比 98 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 08 年次贷危机,不管区域还是全球,单纯的经济危机下,增长是可预测的。

而新冠肺炎疫情不同,这不是单纯经济问题,健康安全受到威胁时,正常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是不可预测的,连离婚率都大幅提高,生育率就更不好预测了,谁能保证孕期一定不会遇到疫情爆发,谁也不希望孩子当疫生君。

其次,就目前中国环境而言,有点内忧外患感觉,尤其是国家安全方面,先不说美国怎么折腾,到处点火,看看台湾 5.20 和最近唐山港演习。

港口一停一个月,这种形势下,怎么预测经济生产活动,所以没增长目标是明智的,也是无奈的,别粉饰什么经济基础稳定,保证百姓生活稳定就成了。

“六保” 之首就是保就业,有就业才有收入,居民收入增加都不提,就别说经济增了。2020 年就像个中年危机感觉,保证个基本生活就成了。

如果真的经济基础稳定,那就是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收入增加就买房,看房价和成交量就好了,如果房价又翻倍,那绝对是经济稳定了。

Jason 李:深圳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后续——窃钩者诛

看看最近房价和金价哪个长得快,什么叫 XX 的古董,XX 的黄金。

知乎用户 嘉天​ 发表

从风险的角度思考,落脚点是我们自己。

风险是什么,关于这点很多人一直有误解,其实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风险是 “不确定性对于目标的影响”。

这个概念在这次的报告中体现的非常充分,既然 “不确定性” 难以被有效降低,那么为了化解“影响”,很务实的方法是调整“目标”。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因为承担高风险不一定换来高目标;但是高目标的背后往往要潜藏着高风险,与其逼着各省市完成特定 KPI,还不如给他们减减压来的实在。

未来的趋势,可能会像清华经管学院魏杰教授所预测的,经济将在低目标、低预期的背景下运行,不会出现衰退,但可能会经历修复阶段、刺激阶段、深化改革阶段这样三个阶段。

身处经济周期中,我们可能也要适当的调整一下目标,走出自己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修复一下个人的身心状态,从疫情的影响中转过来,越早越好;

第二阶段,是通过学习和苦干,刺激自己被潜藏的能力或者资源,专注当下,先把关键的任务完成好;

第三个阶段,是实现对自己在技能、价值观、使命方面的认知升级,伴随疫情之后的机遇,过出更好的生活。

知乎用户 杨庆海​ 发表

今年要求经济的高增长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如放弃要求,让各地挤挤水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根据一季度消息,我国 GDP 同比下降了 6.8%,换算成环比为 2.567%。

备注:同比为今年一季度相比去年一季度,环比为今年一季度相比去年四季度。

根据来自 WTO 数据来看,我国历史的 GDP 历史增势如下:

其中 2019 年增速为 6.1%。即使我们按历史最低要求来算,要求 2020 年 GDP 增长 5%,此时目标值为 105%,基数为 97.43%。

分担到剩下三个季度的指标会要求增长 7.76%。

即每季度环比增长 2.52%。

备注: (1+2.52%)X(1+2.52%)X(1+2.52%)=107.76%

如果我们以往四个季度都保持 2.52%,年增长率可达 10.4%,我们只在 2010 年前大于 10%,之后增速一路下跌。请记住 2010 年已经是 10 年前,不是一年前哦。

即使我们要求今年增长 3%,即三季度每季度增长 1.86%。按以往四季度算要求全年增长 7.69%,也是极其困难的。指数爆炸_百度百科

因此,不如借此机会,不再硬性要求,不给各地放指标,留给各地三个季度的时间放放水,解决下隐形债务。 隐形债务_百度百科

怎么看待山东 gdp 狂砍 9800 亿?

知乎用户 香樟树 152 发表

大家知道,现在美国人均 gdp 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澳门和卢森堡,高于瑞士,瑞典等国,更是完爆德国英国。

大家不知道的是,20-30 年前,美国人均 gdp 在全球并不突出,不但被西欧国家完爆,也不如日本,甚至有时候和沙特差不多。

但是我问你,是 90 年代那个占据世界 500 强一半的美国牛逼,还是现在世界 500 强公司数目一年比一年少,去年被中国超越的美国牛逼?

是 90 年代那个战胜了苏联,如日中天忘乎所以,都发出了历史终结论的美国的人民生活水平高,还是现在连个疫情都搞不定,还有上千万无家可归的人的美国生活水平高?

无家可归的人这个美国有多严重可能大家根本没意识到,B 站上那些美国大 up 主都去拍过,一排排的帐篷就在桥下。

还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就是韩国这样的小国,通过 30 年的高速发展成功跻身发达国家,可是中国都高速发展 40 年了,而且两国发展之初人均 gdp 都差不多。怎么中国看上去还距离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

我不懂经济,但我觉得这个里面肯定有问题,不是韩国被高估了就是中国被低估了。

现在自从 08 经济危机后,gdp 本质上已经和实际生活水平出现了偏差,变成了资本对国家估值的工具,君不见英国为了 gdp 做了啥事?我宣布嫖娼非法,但是嫖娼产生的经济交换必须计入 gdp!吸毒同理!

唯 gdp 论,在中国极速发展的几年,是有用的,但是 08 之后,gdp 在美国一手操作下,已经变为了美国做多本国经济的一个工具,已经偏离了实际劳动价值,否则无法解释美国虚高的 gdp 对应国力的衰退。

那么回到韩国的问题上,我认为,韩国除了自身发展之外,他得到了国际资本的注入,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被估多,也是一个加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

那么这就很好解释韩国为啥仅仅 30 年就成为发达国家,代价也很明显,98 年不堪一击导致国家被美国实际控制。

至于 gdp 我们不用纠结,哪怕增长是 0 也没关系,因为美国今年大概率增长是负的,全球也是如此。

知乎用户 王超然 发表

终于 终于 zf 意识到这些西方创造的数字半点意思都没有了 中国实质 gdp 已经第一 现在外套只在内部矛盾的缓和 加什么速 稳扎稳打 功在千秋才是应对危机的道理 地方缺钱就乖乖地说 维数字至上不可取

知乎用户 真理部 发表

不是纸糊流行一句话叫做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怎么到新华社提问就没有这个敏感度了?

在这个语境中,我们应该先问的是,在全球疫情危机下,中国经济基础是否牢固……

知乎用户 张羽哲 发表

也许就此会发现一个发展新思路:

慢两年,快两年,加速一年,可能要比五年平稳减速的增长效果好。

知乎用户 邓文博 发表

知乎这种事后解答是没有意义的,我在之前的回答和想法中都认为,中国这次会放弃总量目标。(昨天冒险蒙了一个答案,认为当前对总量的…

总量目标既是经济问题,亦是政治问题。经济的角度来看,结构性问题的约束更大(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高杠杆率、产能过剩)使得我们没有足够轻盈的手段去支持 6% 的增长,更需避免在目标的驱动下,再次加产品,现在已经不是 08 年前全球大宗商品牛市的黄金时期了,一旦产能过程,去化的过程会更加艰难,但是如果没有大基建、地产的拉动,新基建是无法完成这么大的量的。

政治问题在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结构非常稳定,以至于可以避免做「短期刺激换长期代价」的事情,但是不同时间与地域的领导人是做不到这点的,他们不敢去承担经济潜在的危险,而我们可以。

知乎用户 Shing Chengyui 发表

我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衡量增长的 GDP 这个概念作为增长指标已经太过于陈旧。这一次疫情下什么样的国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以什么程度调动多少资源的横向比较中非常明显,我想这一次疫情的发展将撼动大萧条以来许多政府决策者包括一般民众对于经济的概念。

除了 GDP 和基于这个概念制定的增长指标,我们能不能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可以的预见期望减少的年代里,提出一种比较革命性的、衡量一个更综合的文明、物质发展程度的经济指标呢?比如综合进一些行为的因素来考虑?可能会导致复杂度上升,没有 GDP 样式统计起来那么便捷,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指标来指导我们国民经济后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学界提出来这一点已经很久了。但是因为 GDP 体系巨大的统计意义上的便利,仍然是一个压倒性地发展衡量标准。我倒是期待中国能利用这个时间仔细思考一下后续咱们能不能搞个自己的 index 带着国际上跟我们关系不错的那帮伙计们慢慢开始从 GDP 开始转移过来,这个其实对我们国际舆论场上占据话语权还是挺重要的,可以借此危机考虑推进一下。以后跟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各种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形成一个大的体系,最后倒逼的许多国际组织也不得不跟咱们一起用,那岂不美哉?

另外一个没有提到的点是,GDP 作为一个经济指标统计经济行为的方式太过于样板化,没有考虑到新技术的发展和实现给每个国家以及人类加总作为一个整体带来的影响。这个危险的点就在于 GDP 的衡量模式会反过来影响政策的制定,有一个 reverse causality 需要考虑。这一点从大家本能地讨厌一些地方上唯 GDP 论就可见一斑,也不是我的什么真知灼见。毕竟确实会影响基层公务人员的选拔。

地球的环境还能不能承受按照 GDP 统计方法 “建议” 的这种大分工,大污染然后逐步产业升级的模式?海洋里的生物多样性能不能承受大型现代渔业的无节制捕捞?在无人机和机器学习中先进算法下已经可以做到的精耕细作的情况下,该不该因为统计数字好看和成本略低就冒着毁灭生态环境的危险继续搞机械化大农业呢?

另外,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均 GDP 提高的过程中,个体的财富和生活质量确实水涨船高。但是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人均 GDP 的额外增长是否能够 justify 我们在社会心理上付出的许多成本,比如无法拒绝的 996、无法拥有更合理更高效的工作氛围,无法投资足够时间来教育培育真正能够引领人类未来的下一代?能不能从社会价值判断体系、经济发展的测量下点功夫,而不是一味怪罪年轻人没有生育的责任感?

还有,按照现行的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架构,不仅是中国,包括中国学习的美国都倾向于把年老的退休人员视为一种社会的负债,这点这一次疫情体现地很明显尤其是美国日本。这一点其实我感觉并不符合我们中国的传统道德伦理和看待事务的方式,但是在现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框架内又确实是一种事实。可是事实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即将老去,而如果仍然按照原先的经济指标来看的话陪伴他们是完全不产生经济效益和价值的,至少不会计入 GDP。这让孝心和个人发展成为了两难,从而很多人无法兼顾,陷入长期的痛苦和纠结。工业社会中的养老问题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至今走在最前面的美国并没有提供一份优秀的答卷,地广人稀资源多教育好的资优生北欧的试卷对别的所有人几乎都是无法复制的。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统计方式来承认陪伴的社会经济价值(使得年轻人免除心理负担,可以在用于生产的时间里专事生产而不必分心,老人也得到情感上的陪伴),那么是不是可以 incentivize 一些普遍的社会养老服务?比如对老人和社区进行的服务可以拿来交换一些别的社会化服务之类的?中国是否能够贯彻自己社会主义的传统,走出一条无人涉足的路?

就如同我校友李开复老师在他的书 AI Superpower 中提到的,当人类的工作可以很大程度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也许我们不应该继续把自己视为冰冷的机器,而转而把目光投向同情这样对人类充满无限价值和肯定,但是不被现在的统计方法承认的服务。

这样下去最理想的情况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大家,你们可能都未必敢想像:我们将成为一个新的灯塔国。这个人类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用 21 世纪的方式,重新告诉工业化社会中的人类我们因何而独特?我们因何而高贵?我们为何能延续? 冰冷的工业机器在漫长的时间里,割裂了人类从农业社会以来建立的社会关系,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孤独的原子,但这真的是历史的常态吗?这个趋势一定是必然的吗?

十六世纪的主宰伊比利亚双雄告诉人类:去探索吧!新世界的黄金在等待着我们。

十七八世纪蒸蒸日上的日不落帝国告诉人类:去远航吧!工业的齿轮推动着帝国的荣耀。

十九二十世纪的人类灯塔合众国,接过英国表哥的火炬,告诉人类:去奋斗吧!自由的资本、明细的产权和政治的民主带来了崭新的世界,寰宇自此成为一体。

他们每一个国家都在对应的历史时刻闪耀过只属于自己的光芒,永远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

21 世纪的中国,会带给笼罩在人工智能阴影下的人类怎么样的崭新价值观呢?我想一切,都要从 2020 年暂停公布 GDP 计数的发展规划开始。。。

知乎用户 顾均辉 发表

第一、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中国疫情虽已得到控制,但海外仍在恶化。由于疫情形势严峻,今年的财政十分紧张,全球怕是短期内好不了了,世界不好中国也受影响,供应链从国外拉回国内,太难了。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降低损失,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理性看待经济遭受的暂时性冲击。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目前看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可控的,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另外,虽然这次传统行业受冲击严重,不过同样要看到,新经济、新动能都在逆势成长。

第三、从宏观来看,全球经济同样遭受重创、严重衰退。但是得益于中国相关政策的前瞻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会在疫情后快速复苏,对世界经济的再次激活起到促进作用,成为全球经济的 “稳定之锚”。

第四、需要调整战略目标,先稳就业、保民生,再来谈增长。从一月份和二月份的数据来看,失业率有所上升,不过随着企业生产的不断恢复,用工情况持续好转,相信下半年整体就业压力会有所减轻。

知乎用户 烧饼馒头包子麻花 发表

因为 18 大提出要在 2020GDP 翻一番!

如果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增速达不到 6% 以上话,

翻番显然无望了……

那还提它干啥玩意儿,徒增烦恼!

不如真抓实干,踏实!(狗头)

知乎用户 Acecome 发表

重温政治课本时间,改开以来的核心政策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考核的核心就应为围绕者经济建设的指标设立,这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唯 GDP 论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那么为什么疫情之后提出不设经济增长指标了呢?

假如若是因为疫情影响、同样是疫情那么非典时期有没有不设经济增长指标?H1N1 有没有不设经济增长指标?

假如若是外需不振,08 年金融危机时期,有没有不设经济增长指标,有没有刺激经济增长?

真正改变的是什么?是国际大环境已经变了,已经是百年未有大变局。已经不再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时代了,今年的重点不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现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近几年中国几次处于开战的边缘(南海危机、洞朗危机),现在随着危机加深,国际形势变差、中美全面翻脸,台海、南海、中印热战可能大增,这个时候设经济增长任务不觉得很幽默吗。六稳六保打头,国内防疫不放松,中国一直处于半动员状态。政府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了,真到必要时刻,发改委进驻接管各大厂产能,全面转化军工产品生产,民防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到人,各级党委就地转为当地战时指挥中心,预备役全面转现役,全国总动员两个月的时候就能完成。

“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决反对和遏制 “台独” 分裂行径。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 “台独”、促进统一,**我们一定能开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现在,就等美国选战期间,怎么突破继续中美三个联合公告打台湾牌了。

知乎用户 出门见历史老师 发表

要是我拿主意,别说经济增速,全面小康都可以推一年,减小压力缓一缓。

下面许多观点和方法,有的中央已经提出来了,有的是其他人提出来的,也有的是我的建议

今年没得说,就是保就业、稳经济;既然中央说 2020 全面小康是庄严承诺,那今年就削尖脑袋把扶贫工作做完。做好剩下的扶贫、安置好异地扶贫的人口,提高农田质量;因种种原因回农村的,做一些保障;鼓励家族、亲戚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救济力量;做好医疗保障,可以免费或低价为贫民做十万以下的中型手术,防止因病返贫;

经济增速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但是一个之前的库存没有去光,今年年初又产生了不少库存,库存多、消费少,要警惕企业资金链断裂、失业潮、通缩和系统性金融危机。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经营良好的企业起示范性作用不裁员甚至增加雇员;搞一些基建毕竟现在很多城市都很堵了,广州尤其;另外现在很多各级公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产权和权限问题,还有一大批冻结的自有资金,可以适当抽取。

公共部门的新楼宇建设可以暂缓两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容;今年就业困难,政府、军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技术人员,或者聘请一些顾问,以大学生为主;这个我心心念念的民间智库可以提上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以官方的注资为主,以各种媒体上面获得的流量为辅,向政府、社会提供公共治理意见,以给地方政府提供意见为主。

城市有出现金融风险的风险,农村是良好的避难所:农村物价低,可容纳人口多,是中国经济的蓄水池、危机的拦洪坝;农村的改造、大拆大建可以暂缓几年,再论证论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改变农村的穷苦面貌。农村的问题仍然在于分散、落后,加强引导和自发整合,不搞命令主义。

小微企业难以吃到补助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推进,监督改革;要保护个体户。

知乎用户 千龙网​ 发表

报告起草组: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不意味着失去方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5 月 22 日举行吹风会,请《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
与往年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黄守宏介绍,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正常情况下综合性、基础性指标,对指导工作具有意义。这在会前也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对于是否设立目标、设多少都有不同的争论。
他说,主张设立目标的认为,不设目标地方政府没有参照和依据。不设目标,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该怎么办?黄守宏回应说,该抓的工作照样抓,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从速度的焦虑中、从数字的包袱中解脱出来。地方政府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上来,这些做到了速度自然就有了。
黄守宏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速度问题要客观看待,“不是说没有速度就失去了方向,速度不是方向。方向是明确的,不会因为不设经济增速就没有方向感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短,但留着充分的余地和后手
**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都是很艰难的过程,尤其是今年,经历时间长,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春节前写的一稿和最终稿,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从内容可以看到,往年报告约 1.95 万字左右、2 万字以内,今年约 1.04 万字,减了一半。由于篇幅有限,很多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没有体现,比如医疗卫生领域中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等都舍弃掉了。但没有写到的同样重要,不是不写就不做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政府工作报告 “三段式” 结构较多,包括工作回顾、总体思路、工作部署,今年改为 “拉条子” 的形式,为了缩减篇幅,同时也突出重点。报告几经修改,很多内容都是重新起草。“往年报告回顾当年成绩后,会介绍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今年没有纳入这部分,回顾工作这部分内容也非常简要。”

黄守宏表示,很多新政策也没有写进去,政府工作报告按照程序经过人代会批准后,国务院会分解目标任务,包括一些需要写但没有写的政策,也会纳入具体措施中,下一步会从一系列具体政策里找到很多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基于当前形势,基于初步对国内外疫情走势判断做出的,一旦发生超出预期的变化,政策会相应完善。出台政策要 “瞻前顾后”,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我们应对危机的子弹没有打光,留着充分的余地和后手。” 黄守宏说。

来源:新京报

知乎用户 静山​ 发表

谢谢邀请。

首先,看看宪法规定,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人民的利益是要保证的。

今年的疫情期间,政府的工作是在保民生,人民的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调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支援武汉,支援湖北,自始至终没有提到钱的问题,保民生是第一位的。

我仅仅看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简略版,就我对形势的理解,谈一谈个人的拙见。

2020 年的疫情,我们是基本稳定了,是否会复发,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世界局势未知,中国的疫情也未知的情况下,不设定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才是有大局观。

在报告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六稳六保。

不设增长指标,才是经济发展为人民的真正表现。

在 2020 年的疫情之下,很多小薇企业能生存下去就很不容易,国家准备发疫情基金,来鼓励人民消费,就是为了保就业、保中小企业的生存,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抓六稳六保的一个方面。

不设目标,是因为有大目标。

知乎用户 陌上公子 发表

讲个故事

1958 年,中苏交恶,为加快独立发展,上层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代表工业水平的钢产量每年翻番的目标,3 年赶英,5 年超美。

1958 年 12 月 19 日,统计局宣布当年提前 12 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 1108 万吨,生铁产量为 1369 万吨。

但是,经核定,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 800 万吨,所炼 300 多万吨土钢、416 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 。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各种生产领域,事后的总结是:

大炼钢铁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回到问题

一旦有目标,我们勤劳伟大的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完成,可是,以史为鉴,罔顾经济发展规律完成的代价也是灾难性的。

还有一点,上市公司财报通常有个做法,如果今年业绩很差,就报的更差一些,把历史问题全部出清,给以后发展扫清障碍,所以,是不是也有这方面考虑?

知乎用户 Hoison​ 发表

学生时代,考题特别难的时候

还考满分的人,往往交不到朋友

知乎用户 多喝热水 发表

今年全球都不好过!

我们的经济不仅仅要看我国抗疫情况以及我国自身其他方面情况,也会受到世界其他经济体影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变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准,毕竟,打怪除了自己也需要一群好队友!

“六稳” 分别是:“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六保” 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个人感觉这 “六稳” 与“六保”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

在全球都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自己稳住比啥都强!

毕竟,现在稳住,疫情过后才有实力去更好的竞争!

知乎用户 超级大国王 发表

说一些不正确的话。

上对下考核的时候,真正直接给增长百分数的几个主要经济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社零额,限上服务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海关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国地税)收入。

这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是按月报(除了过年会推迟),每个月月初,由主要的企业主的会计登录到统计局的网站上报。但是上面每个月月底都会给具体增速最终分解到乡镇街道,然后下面就要使出浑身解数确保完成任务。出口,外资,税收这几个基本没办法,剩下的报多少就看本事了。

这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是列入地方考核绩效的,占比正常都在 3 到 4 成,有的单项指标的绩效分数甚至比大多数其他部门考核的总分高 2 到 3 倍。

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到地方去的检查,随便去哪里查都是呵呵,挤水分以后都是大幅度负增长。

最后 GDP 是通过主要经济指标指标,结合了企业年报上报的人员工资等等另外几个指标,算出来的。所以每年 1 月的时候,地方(县以下)都要把会计们集合起来,开始编年报上的各项指标好确保 GDP 的增速。哪怕经济普查的时候,都是专门组织会计们编数字。


所以今年如果不明确 GDP 增速,首先是好事,本来增速就很虚。但是地方上主要经济指标考核任务早就已经下发列入年度绩效,最后也达不到想要的六稳六保效果。

如果想要达到目的,在不明确增速的同时,还要下文禁止地方绩效考核主要经济指标,甚至应该直接把六稳六保给量化纳入考核,取代现在的指标考核,才能达到效果。

知乎用户 Tiamo 鸭 发表

对比一下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叭

被 “建议” 修改了… 我错了

知乎用户 杏林小老弟​ 发表

股市今年不会好。保房地产要紧!

知乎用户 嘎嘎新的人上逼乎 发表

想增长,先挤水。

gdp 已经越来越泡沫,反倒给未来的增长带来巨大压力

知乎用户 小朋友 发表

1. 这是实事求是的体现。世界疫情发展趋势还没到拐点,还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经济复苏之于疫情防控,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不用为了刻意追求经济增长而付出更高代价,销号几年改革降杠杆稳结构的成绩。

2. 这是自信的体现。今年主要国家中,我国的经济增速无疑是最高的,因为我们防控疫情做的算是最好的(不是我们多优秀,全靠同行衬托),今年美国增速负增长没有悬念,只是好奇会萎缩到什么程度。

3. 这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发展经济就是为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本身,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初心,忘记了为什么而发展,才会去做一些舍本逐末的蠢事,今年保就业是 “六保” 之首,还是比较科学。期待明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增速,希望未来会更好!

知乎用户 曹小灵​​ 发表

国家层面高瞻远瞩,这个关头不提 GDP 是自然

要知道,咱们国家的行政体系特点,很多年都是盯着 GDP 看的,在干部的升迁制度上,很多年也是「唯 GDP 论」的

在国内疫情刚开始被压制的时候,很多地区出现了「尝试」复工的情况,其实这种「抢」就是在这种格局下必然出现的冒险行动

现在不设定 GDP,其实就是讲全年工作重心做了一个转移,也让上下都有了一个明确的「KPI」


其中对咱们老百姓,影响最大的还是就业

4 月份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就是,城镇失业率到了 6%(2018 年 4 月中美开始互征关税的时候,失业率是 4.9%;去年 10 月的时候,城镇失业率是 5.1%

这里面,16-24 岁人口的失业率为 13.8%

大家品品这是什么概念

再加上一大波的毕业生要涌入市场,这些学生现在还没有算到失业率里面

2020 年大学毕业人数是 874 万,创历史新高

2020 年考研人数是 341 万,创历史新高

2020 年国考人数是 139 万,创历史新高

这个六稳并不是这次提出来的,在 2018 年第一次提出 “六稳” 以来,稳就业一直放在第一位,从 2018 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到 2019 年 9 月的常务会议,全都是把稳就业放在最前面

而这波疫情下来,吸纳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接近 75% 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刚好也是最大的

这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大家中学历史课,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还记得吧,失业率是 25%

这里是知乎

好处是…… 大部分的小伙伴的生计,不是依靠服务业来维持的

前段时间的两个新闻,都是和知乎 er 看不上的行业

第一个,是《盒马向云海肴、青年餐厅借了 500 名有继续工作意愿的员工》
第二个,是《西贝餐饮董事长表示:疫情致 2 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 3 月》

云海肴和西贝,还算是餐饮里面做的不错的,能勉强撑得上中型企业,已经受到了这样的冲击

但是在知乎上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毕竟是第三产业

但是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企业,其实是第二产业的

根据 2019 年底统计局的数据

我们国家的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有 1807 万家(工信部数据,中小微企业总数是 3000 万),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79.4%(75% 的城镇人口,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口),其中制造业法人单位 324.3 万家

制造业的特点是,上下游咬合的特别紧密

而且一个制造企业,往往还是另外一家的上游

尤其是在中国大范围引入了精密的概念之后,低库存、高扭转、零仓储,变成了大部分制造业采用的模式之后,一旦停工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就像一个发电厂一样,一旦开动,带动的上下游都匀速运转起来,突然断档,上游原材料堆积,下游缺货,制造厂停工

从国际的角度来说,深度嵌入国际制造体系的中国制造厂一停,等 2 个月开工以后,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移除了制造链条了,因为国外不会等

而现在国外疫情爆发,对中国制造企业又是二次冲击,我好不容易撑过来了,准备好复工了,结果原材料进不来,供应商缺货,下游需求暂停

哪怕不是在国际制造体系中的制造厂,受到的影响会少一点,但是依然是伤筋动骨的

知道为什么银行现在压力大么?这些生产企业都不是靠自己的存款去买原材料的,没人出得起那么多的钱,下游的定金也不足以买齐材料,都是走银行短期贷款的,对中小企业来说,这几个月都是资金成本

别小看了咱们国家在国际体系里面的嵌入程度,根据经贸部的数据,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是 1.8 亿

拉拉杂杂的写那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事

这波疫情对就业的冲击,比大家预想的都要厉害

苹果、通用汽车、宜家和星巴克等大型跨国企业或关闭在华业务,或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或准备应对财务上的冲击,他们财大气粗,多元化跨国经营,撑得住

那些中小型企业,说实话,现在这个经济形势,这样一个信贷风向

说实话,不知道垮了多少了

要我换成商学院的套话就是:中国很多小企业本来就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弱,这几年苦苦挣扎求存之下,家底更薄,疫情引发的需求降低、成本上升,原有生产秩序失效,供应链紊乱,使得关联行业相互影响,甚至风险连环爆发,不少小型企业可能有灭顶之灾

和成千上万没有达到知乎平均水平人(大厂、年入百万、有资产)的饭碗一晃悠

牵扯的直接的就是老三驾马车里面的消费

而另一家马车是出口,从去年贸易战开始就受影响了,现在全球疫情没有缓和的趋势,更是惨

剩下的只有一个投资了

新三家马车:养老、医疗、教育…… 就是个笑话,小孩老人和病人的钱,不也是从就业里面来的么…

[

十年一次的造福浪潮——REITs 基金

曹小灵的视频

 · 14.1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41987354099343360)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86inR 发表

国家非常克制。连降息都没有,举债力度也比较小,远远不如预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解读成通胀又要泛滥了呢?

和赤字货币化一样,债务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的延长。举债本质上是政府加杠杆,是国退民进,力度小,说明中央受制于地方,不愿意过多的让利给民间。

a 股市场也用脚投票,恒生指数大跌 5 个点,悲观的预期是通缩,并不是通胀。

知乎用户 寒冬将至 发表

经济下滑已经是事实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走势 v 型、U 型还是 L 型,内外压力都很大,今年的政策选择,可能要决定以后近十年的发展了。望我们同舟共济,走下去,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韶华白首 发表

减少贫富差距的意义大于经济增长,扶贫工作需要加紧了

知乎用户 胖大山 发表

牢固什么呀!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动机,一个是外贸,一个是房地产。

最高的时候,中国一年贸易顺差能够占到 GDP 的 10%,现在就是 3% 左右。况且现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外贸这个发动机几乎是熄火了。

另一个发动机是房地产,房地产产业链极长,特别是对重工业带动作用很大,可以说是决定投资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房住不炒的政策直接形成抑制,另一方面户籍城镇化率已经 60%,未来还有多少空间?

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真的很大啊

知乎用户 数据话房 发表

没有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表示在货币宽松的前提下,不搞大水漫灌。

而大水漫灌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

今天的报告无意外的提到了 “房住不炒”,具体是这样描述的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早在几天前,我们就有朋友做出过预测

1. 如果还是坚持房住不炒没有其它但是 那就是利空了

2. 如果坚持房住不炒 但是更加灵活的因城施策 那一批二线以及三四线要热起来 深圳由于已经涨了一波继续上涨动力不太大了因城施策 北上估计还是不大变

3. 如果不提房住不炒 北上估计才会温和上涨一些

4. 如果鼓励地产消费(概率为零)那么新一轮涨价去库存来了

上述四种情况发生概率依次为 40% 50% 10% 0,这是当时的预测

现在看来,事情基本是按照我们的预测第二种情况推进的。

知乎用户 熊雯 - 入行行 发表

随着新冠疫情进入防控下半场,复工复产稳定经济的发令枪已经响起。除各地方纷纷发布了一批集中复工的重大项目外,企业各方也积极调整战略以应对未来挑战。实际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质量增长之路是必然选择,疫情的出现只是加快了这一过程。 2 月 26 日,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客如云,并评价这一举措是为了,“共同推进本地生活行业数字化升级的进程”。 3 月 2 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杭州战疫情促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表示,“我大胆预言,疫情之后,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从 13 个省市 34 万亿的基建投资迅速扩大到 31 个省市 49 万亿基建投资。尽管各方都将本次大基建和 2008 年应对危机的 4 万亿基建相比,但官方解释本次基建投资不止 “大”,重点 “新”。 根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在总投资规模为 17.6 万亿的存量 PPP 项目中,新基建(信息网络建设、光电、充电桩、生物质能、智慧城市、科技等)不足 1000 亿,占比 0.5%,类新基建项目,如轨道交通、园区开发、垃圾发电等,在 PPP 项目库中大约为 2.6 万亿,占比 14.7% 左右。二者加总占比不过 15% 左右。 很多人对这样的占比表达了担心,但 “四两拨千斤” 恰恰是新兴经济的价值所在。对新经济存疑的投资人也常常对只有 IT 设备和人员工资的资产报表存疑:投入不大,估值口气却不小。 新财观察为我们列举了几个故事: 1. 传统飞机钛合金大型关键构件的制造方法是锻造和机械加工。先要熔铸大型钛合金铸锭、锻造制坯、加工大型锻造模具,然后再用万吨级水压机等大型锻造设备锻造出零件毛坯,最后再对毛坯零件进行大量机械加工。整个工序下来,耗时费力,总花费要高达几十个亿,光大型模具的加工就要用一年以上的时间,要动用几万吨级的水压机来工作,要大量供电,甚至需要建电厂。 2009 年,北航天地激光王华明团队仅仅用 55 天时间就做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 C919 机头钛合金主风挡整体窗框,成本还不足欧洲锻造模具费的十分之一。 2. 在中国西部或沿海很多地带,自然环境恶劣,风机的叶片受损率较高。扩博智能 Clobotics 可利用无人机对高度一般在 150 米以上的叶片进行拍摄和图像识别及分析,并提交对叶片的处理解决方案,相比于传统人力检查叶片受损情况,安全性有了极大提升。 再比如本次疫情受损严重的餐饮老大西贝,在获得救济性资金支持后,迅速将中央厨房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让餐食半成品制成预包装产品,重新走向终端百姓。这种升级的背后,无疑是对企业新媒体、新技术运营能力的增强,也必然引入一批创新服务供应商。可以说引入创新服务供应商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将是解决未来产业出路的唯一方法。 对于本次疫情,我们不仅担心产业经济,担心小微企业,更忧心就业形势。在最新的政府工作会议上,总理说 “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对就业最大的吸纳仍然来自创新企业。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称,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全球大概有 3.75 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 1 亿。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因为新的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报告列出了需求增长明显的 11 个行业大类,其中: 在技术专家(计算机工程师、专家)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 50%; 举例来说,在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换过程中,不仅需要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相结合,还需要诸如传感器、高速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平台。这样的人才需求将倒逼传统农民工从技能型工人向知识型工人转变。在本次疫情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中,各级政府力度最大的就是给予企业培训补贴,鼓励企业运用远程办公、新媒体等新的技术手段拓展业务。 我们相信,只要能持续的引导人才、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结合,我们的经济必将更有韧性,也更有活力。 推荐访问新财观察:数据预见产业未来

知乎用户 明哥夜谈 发表

2100 年前辩论重回,14 亿人钱袋子,在历史性隘口选对方向

1

2100 年前的今天,公元前 81 年,大汉帝国的权力中心,长安城,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思想辩论。

6 年前,汉武帝驾崩。他穷兵黩武,驱逐鞑虏,成就了帝王功业,留下的却是空虚的国库、减半的户口、四起的流民。弥留之际的《轮台诏》,并没有给继位的汉昭帝指明帝国复兴的方向。

朝堂之上,**桑弘羊**在官场纵横 60 年,掌控帝国的财权近 30 年。以桑弘羊为核心的官僚集团,利益盘根错节,坚决维护汉武帝战争机器的国策。

盐铁专营:只能由朝廷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

均输法:特许官府的均输官,在甲地廉价置入特产,转运至他地,高价出售;

告缗令:揭发他人隐匿财产,官府和告密者对半均分;

铸币造假:朝廷唯一合法铸币机构,劣币驱逐良币,搜刮民间财富。

用现代术语来说,汉武帝的政策就是:国进民退、垄断经营、举报瓜分、通货膨胀。

桑弘羊在汉武帝颁布了罪己诏之后,依然固守国策,招致了民间儒生们的不满。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生处于中下层社会,切实感受到了汉武帝国策对百姓的盘剥,一直主张藏富于民。

官僚集团向来不理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批评;底层知识分子的声音,也一贯难以抵达庙堂。受遗诏辅政的大将军霍光,和桑弘羊是政治上的死敌。霍光觉得民心可用,于是做了幕后的操手,促成了财政集团和知识分子之间爆发的「盐铁论战」。

穿越历史的风云,我们回望「贤良文学」儒生们的主张,包括:国退民进、轻徭薄赋、约束造币,与民休息,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哪怕在 2100 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然而,汉帝国官方,从未将这次辩论,写进官方史书中,我们只能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翻遍遗落民间的史稿,搜集只言片语的记录。

历史的结局是,辅政大将军霍光,只是借用「贤良文学」儒生们的发声来达到打击政敌桑弘羊的目的,象征性地废除了酒类专卖、关内铁官后,依然保留了盐类官营、均输法、铸币造假。等到桑弘羊倒台后,霍光的权力得到进一步集中。昭宣中兴 40 年之后,汉朝国策卷土重来,与民争利,一步步走进衰落的历史黑洞里。

2100 年过去了,2020 年的春天,历史又给了我们这个以汉族人口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类似的考验。

这一次,我们能选对方向吗?

2

2020 年的春天,我们撞上了百年未遇的大变局。

对身在高高庙堂里的决策者而言,要关注的不仅是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更要聚焦涉及到 14 亿国民的国库。

从 2010 年开始,我国的财政赤字规模,一步步放大,并且在这个 4 月份,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2010-2011 两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不大,仅 3938、3958 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值为 3.3%、2.7%。2012 年,财政收入远大于支出,不仅没有赤字,反而盈余 1.127 万亿元,国库丰盈。

从 2013 年开始,形势却急转而下。每一年的财政赤字规模,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

2013 年:9235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5.1%;

2014 年:8766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4.5%;

2015 年:23626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12.1%;

2016 年:28469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13.8%;

2017 年:29821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12.7%;

2018 年:42711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16.5%;

2019 年:55341 亿元,占财政收入比 20.1%。

财政赤字规模不断上升的原因是什么?无非是支出大于了收入,青黄不接,导致缺口越来越大。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地方主政官员接受考核和晋升的主要指标,就是经济。发展就是硬道理,经济是最大的民生,但是由于我国 GDP 数字,基数不断被抬高,内生消费需求有限,所以要保持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那就要依靠地方政府主动牵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比如:地方上鼓励房地产发展,收取土地出让金作为财税来源;不顾当地产业的现实情况,贪大求全打造工业园、科技园;交通部主导修建跨海大桥、高速公路;一二线城市修建地铁、争夺高铁,等。

有一些重大项目,对国计民生而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包括:高铁、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但是也存在地方主政官员为了政绩而举债,大上快上的项目。

另一部分重要的支出,是维持体制内人员和组织的运行:低效率的国有企业、3100 万余事业编制人员、已退休公务员的养老补贴。

我国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一直是双轨制。离退休公务员的待遇,以体制外企业身份退休的职工,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上,享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2018 年,我国财政支出 0.85 万亿元,直接补贴离退休公务员的养老账户,金额占到了当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3%。

从 2018 年开始,高高的庙堂,意识到了民营企业经营的困难,不断实行「减税降费」、调低社保缴纳基数等放水养鱼、为经济松绑的政策。

但是,为了为地方政府累计超过 40 万亿元的债务进行纾困,2015 年开始,通过棚改贷款刺激计划,发动了一轮房子「涨价去库存」运动。地方政府卖地之后获取了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暂时舒缓了压力,但是却将全民的钱包,都绑到了钢筋、水泥的牢笼里。

此去经年,无论出台什么鼓励消费、刺激经济、松绑监管的政策,消费需求都一路下行,萎靡不振。

2020 年春,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财政赤字规模进一步放大。

全民禁足隔离、实体经济冰封,2020 年 1-4 月份,财政总收入只有 7.99 万亿元,和 2019 年前 4 个月的 9.22 万亿元相比,同比减少了 13.4%。但是,前 4 个月的财政支出,由于抗疫需要,反而增加了 1.3%,达到了 9.94 万亿元。

收入锐减,支出增加,一减一增,使得 2020 年 1-4 月份的赤字规模达到了 1.95 万亿元。

依常识来论,一国财政赤字的解决,无非 4 种办法:

降低支出(裁撤低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降低体制内退休人员待遇;降低政府主导的固定地产投资);

增加税收(提高增值税率、企业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出台房产税);

发展经济(企业、国民收入高,在税种和税率不变时,纳税基数高);

发行国债。

发行国债,就是财政部,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向居民和金融机构募资,暂时缓解赤字。发行国债,将来一定要还本付息的,但是当下能为未来争取时间。只要财政状况从此开始转好,总好过被困在僵局里。

于是,在 2020 年 5 月下旬的大会召开前,围绕着如何为财政赤字解围,财政部和央行,上演了一轮火花四溅、针尖对麦芒的隔空论战,激烈程度、思想高度,并不亚于 2100 年前的「盐铁论战」。

3

财政部的官员,以财政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为代表,观点犀利、直接:

**发行特别国债,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

**央行对 5 万亿赤字货币化,**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和经济启动难的问题,当前条件下一条很现实的出路。

什么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呢?

财政部发行 5 万亿元的国债,不面向居民个人、金融机构,而是面向央行;

央行发动印钞机器,直接印钞 5 万亿元给财政部,后者日后不用还本付息。

再说得更加直白一点:

让负责印钱的央行,成为国家财政的提款机,为赤字兜底,全民承担多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结果。

我们国家历史上,只负责印钱、货币政策的央行,有没有发生过为财政赤字兜底的行为呢?还确实有的。

1993 年及之前,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财政的提款机,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买单。各级财政,缺乏刚性约束,支出多少钱,完全由主政长官说了算。在追求政绩的动机下,地方长官们比拼着花钱、造政绩,反正无论最终多大的窟窿,都可以行政命令央行凭空印刷钞票。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货币超发,人民币的购买力贬值,通货膨胀;居民争相抢购物资、囤货。

如果你还有记忆的话,一定记得 1993-1994 年物价高涨,食品价格涨了 34.1%。

时任的朱相,见此乱象,狠下决心,猛药去疴,直接紧缩货币供应量,三年之内物价指数降为 2.8%。

在 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本来我们没有必要走此弯路,因为美国的央行:美联储,从 1913 年成立时起,在美国联邦政府面前,就是一家私营的、独立的机构,不完全听命于总统为代表的联邦政府。美联储为各个国家的央行,树立了表率作用。

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央行,之所以要坚持独立,就在于不会被任期内的政客所定下的政绩目标所锚定,胡乱印钞。

4

所以,接到财政部的檄文后,中国人民银行接招,以完全相反的意见,开始了辩论之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俊,认为: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的本质就是,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 “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 来为赤字融资。

如果打开了「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虽然从短期来看,央行印钱为财政赤字兜底,能够为抗疫提供支持,能够为弱势群体、中小型企业提供纾困资金,占领了道德高地,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魔鬼一旦从瓶子中释放了出来,要想抓回去,可就难如登天了。

一旦突破了央行独立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将来经济上遇到任何波动和困难,就伸手要央行印钱,饮鸩止渴,会引发民众对货币贬值的恐慌心理,并且危及到国家信用。

1949 年之前的国民党政权,滥发金圆券,导致国统区物价飞涨,金融秩序紊乱,政权危如累卵。

1970 年代之前,南美大陆的智利、秘鲁、阿根廷,都是世界上响当当的国家,然而一旦当选(政变上台)的政权,突破了所在国央行的防线后,就像吸毒,一开始尝试一口,以后便成了习惯,越吸越大。民不聊生,从此堕落。

世界上币值数字最大的纸币,是非洲津巴布韦国家央行所印,面值达到了 50 万亿津巴布韦元。

然而,这种货币,跟废纸又有什么区别呢?

5

我们的社会,近 40 年来,如同一个没有负反馈、纠偏的系统。所有人都在追求短期出成绩的目标,而不顾及长远规划。

因为 2008 年在海外金融危机,为了保证 8% 的 GDP 增速,出台了 4 万亿元的刺激计划;

4 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导致了重资产、高污染、低效率行业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尾大不掉,所以要施行供给侧改革,去杠杆;

因为想着去杠杆,同时为国企、地方政府解困,就营造股市大牛市、房地产涨价去库存;

因为居民六个钱包被房价掏空,内需不振,消费下滑,民营企业经营面临困境;

实体经济不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账户开始青黄不接,于是提高社保基数、加大征收力度,导致民营企业压力更大,注销企业数量猛增;

财政赤字逐步增加,缺口越来越大,于是想到财政赤字货币化, 让央行直接印钱解决;

……

一环扣一环,每解决了一个当下的短期问题,都为长期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如果我们每次遇到小石挡路时,不是痛下决心猛药去疴,而是绕开它,放任小石头发展成为大山,最终将避无可避。

如果每次都挑最容易走的路,最终便会无路可走。

终于,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5 月 22 日,财政部在极其重要的会议上,提请审查《关于 2019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 2020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申请发行 1 万亿元抗疫国债。

这表明,央行的独立性得以维护,财政部所提议的「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设想被否决。

1 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和国家财政新增的 1 万亿元赤字规模一起,将全部转移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惠民,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

轻徭薄赋、让利于民;放水养鱼,留得青山。

在历史性的十字隘口,我们走对了。

(本文原创发布于微信上的公众号:青驿。该号聚焦于商业、房价、经济、民生等热点话题,揭露社会百态真相。邀请你加关注。)

知乎用户 输给睡魔了抱歉哈 发表

这是很有魄力的一个举动,因为至少过去二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一直被宣传为制度优势、中国模式和执政地位的必然结果,甚至是唯一结果。

知乎用户 winson o 发表

本文首发公众号:悟 funer

我之前在文章中写过,世界经济已经进入萧条期。

在萧条期,世界经济运转的结果就是步入 “竞劣” 状态。

随着经济增速下降,消费水平下滑,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企业收入下滑,债务违约大规模爆发,形成经济崩溃的恶性循环。

此时,资本的逐利性会促动世界金钱向经济环境相对更好的国家转移。比如二战时期,全球超过 70% 的黄金都流入了美国。

各国为了保护自身,吸引世界财富,会拼命放水降息,刺激投资和消费,制造经济发展的假象。

日本宣布近万亿美金刺激计划、美国累计出台刺激计划近八万亿美金。

但这种发展会造成更大的泡沫,就相当于激素,本质上,是为了让自己撑到最后。

因为,经济萧条环境下的全球竞争,最后的结果是赢者通吃。

最后的赢家,吸纳了全球财富,可以大规模吸收倒在前面的国家养分,低价劫掠他国财产,敲骨吸髓。

君不见,苏联解体后的街边,落魄军人在低价贩卖自己的徽章,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所谓英雄。

而欧美则在苏联的尸体上,建立起更加强大的工业化体系,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

这次放弃面子意义的保 4、保 5,采取更加务实的不设经济增长目标的做法,实际上是应对经济萧条的策略。

我们也没有跟进欧美做法,1 万亿特别国债 + 1 万亿赤字,相比欧美刺激计划就像毛毛雨。

因为我们前期一直去杠杆、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以及对疫情的良好措施,给了我们更加广阔的施政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多人幻想的通过刺激政策形成 V 型反转能够实现,这也是这几天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预期落空。

现在的目标,其实是撑到最后。而放眼全球,最有希望撑到最后的,也是我们。

这也是我从 3 月份就一直强调的,至暗时刻还未到来,不要盲目投资。

萧条期,流动性才是最大的价值。等到祖国需要我们接盘的时候,才是赌国运的时候。

当国家宣布全面降息,进行大放水的时候,才是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

如果输了呢?国家都输了,你手里的钱还有什么用?

知乎用户 中华活地图 发表

稳住老百姓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能稳住老百姓的生活,今年数字上是负的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知乎用户 苏媚生 发表

什么问题,你上不上班?

我五百强外企的

我们公司取消今年发展指标了

要命了,问这么小儿科的问题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zZLeC​ 发表

躺赢。躺好,就能赢。

知乎用户 涂奔 发表

看了今天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颇有感触,这次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出乎市场预料,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回顾历史,保 8 放了 4 万亿出来,保 6.5 搞出了棚改货币化 + PSL,汇率保 7 也损失了很多外汇。从长远来看,这些短期有效的保数据政策,最终只是延长了问题解决的时间而已,寅吃卯粮,该来的一分不少地会来,且裹挟着更具破坏性的能量。

4 万亿让落后产能得以苟延残喘,结局是后续的市场出清过程十分漫长且痛苦;棚改货币化 + PSL 让宏观杠杆率升至 290%、居民杠杆率升至 60%;而汇率保 7,在最开始是必要的,保 7 能够防止市场情绪恶化出现踩踏,但是后续守了 7 这条线几年,耗费了不少外储,最后还是没能守住。

放弃保数据的目标设定,凸显了政府体改的决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下,保数据政策受到硬条件的制约,即便设定一个目标也很有可能保不住,同时很可能吹大原有的泡沫,引发系统性经济危机。从世界经济发展局势来看,目前世界正处在这一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衰退转萧条时期,世界缺乏革命性创新技术诞生,相应的创新正在积蓄力量,世界经济大国都在不断 QE 苟延残喘,但 QE 总有极限,看看津巴布韦。

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地产泡沫、地方债务、经济结构升级、汇率四条硬的约束,极大地限制了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美国认定中美关系是修昔底德陷阱,从各方面对中国进行打压,华为只是开胃菜。在当前的经济局势下,中国必须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全面实现结构性转型,我们要从生产低端廉价的工业品转型到生产中高端工业品,我们要从粗放式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这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任何势力也不能阻拦。这一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得以体现。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苦的,甚至是血腥的,靠着石油美元体系渔利了几十年的美国不答应,靠着先进垄断技术压榨了几十年的欧洲不答应,我们的路注定要披荆斩棘,这也是凸显政府体改的决心,我们要顶着压力上。

当前疫情正在全世界肆虐,疫情给全世界人民都带来了灾难,稳定、和平应该是每一个正常人的祈盼。这次疫情凸显了各国的矛盾,其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疫情本身,逆全球化、民族主义抬头都远比疫情本身更凶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疫情中有危也有机,当前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绝佳窗口。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国仍然是很好的价值洼地,甚至可能是第四轮工业革命的领导者,世界流动资本无处可去,此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不需要过分担心资本外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我们不能再犯 09 年的错误。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个国家的复兴,需要抓住历史的机遇迎难而上。面临外部的挑战,我们不惧风雨,危中寻机。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涂奔于 2020.5.22

知乎用户 钱研社张殚 发表

谢官方知乎邀请回答~

这次并没有提出具体经济目标,刺激方案明面上并没有超预期,这也是市场在会议结束后出现回落的原因。

但不设定目标并不是可以放任经济下滑,要知道经济目标并不是一个单一 GDP 的指标,还包含了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体系,不设定具体目标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会议多次强调的六稳六保,保是稳的前提,保并不是消极保守,而是积极进取,只有保住了才能稳得住。这也是今年工作的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

所以对于市场观点,我依然是长期看多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大方向应该更加坚定,短期的回调是为了跳得更高,大家可以按照我反复提到的二季度 2700~2900 的震荡观点来合理安排自己的仓位。

其实~ 在这次报告当中,我还是读取了很多关乎新形势下投资方向的~

对投资者来说,刚刚结束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谓是重头戏,相信大家也都十分关注。

我不打算长篇大论,下面挑一些重点来拆解,为大家接下来的投资明确方向。

解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其实就是之前我们反复提到的以科技为核心的 “新基建”。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丰富、更能体现当前数字经济特征,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产业高端化是大势所趋,科技兴国的路子没有发生变化

但需要注意,新旧基建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在一个新高度上进行协同融合、相辅相成,新旧基建同等重要,将发挥出 1+1 大于 2 的效果,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解读:这其实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进程不会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而改变。昨天我也提到了,美国对华为的 “敲打” 更多是为在未来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的伎俩。

大家别看特朗普天天叫嚣,但中美之间的贸易数字不会骗人,中美依然是彼此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离开了谁都很难受。

解读:关注疫情的同学一定注意到,在第七版新冠诊疗方案中,对于轻型、普通型采取的是中医药辨证施治,而对重型和危重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说白了,中药治疗方案是贯穿始终的,起到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此次报告特别提到了支持中药振兴,值得大家留意。

解读:再次强调了 “房住不炒”,为什么?因为今年的赤字率计划达到 3.6% 以上,规模去比年增加 1 万亿,略超预期,同时要发行 1 万亿特别国债,这 2 万亿将直达市县,直接惠民。

大放水就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不允许截留挪用,更不可能让你去炒房,所以最好趁早放弃房价暴涨的念想。

解读:这一点其实挺值得玩味的,虽然名为落实中美贸易目标,但却重点提到了推进中日韩自贸谈判,说白了,就是要进一步扩大与日本和韩国的多边合作。

我们都知道,在半导体领域,除了美国,日韩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甚至一些核心零部件完全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那么这其实就是留了后手,你美国不是要卡我脖子吗,在做国产替代的同时,多发展一些优质渠道就不必受制于人了,假如这一块进展超预期,对科技板块的提振作用将是十分显著的。

解读:在政府报告的最后,明确提到要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虽然目前的利率水平在我国历史上处于一个相对低位,但放在当前这个新形势背景下来看,我国进一步降息降准的空间还非常大,这也是为了打通企业融资渠道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对投资来说,市场利率不断下行,对那些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必然是一个打击,余额宝早已经跌破 2%,不少短期银行理财也要跌破 3%,而物价指数呢?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计划控制在 3.5% 左右,还不直白吗?低于 3.5% 的理财目标你连通胀都跑不赢啊。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最近几年篇幅最短的,甚至总理在有些地方还有意加快语速,一方面也是特殊时期提高会议效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 “做” 上。

就是这么一份精炼的报告,却突出了稳就业保民生,突出了人民利益至上,尤其是在诸多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上赢得的掌声是最热烈的。

我是钱研社的张殚,更多相关高赞回答: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中国人月薪都过万?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生育的欲望越来越低?
如何看待 2018 年结婚率创新低,上海全国最低?
如今的生活让人迷茫,是赚钱重要还是随心走重要?
如果带着一百万人民币回到 1997 年,你会做什么投资?
假如我有 500w 存进余额宝,那我可以每天坐着等吃吗?
家里条件一般,存款只有 4 万,先买车还是攒着买房子?

知乎用户 Shiba 发表

这两位解释得很清楚了:

【何立峰:不纠结于经济增长具体指标 专注于扩大内需、六稳六保】为什么 2020 没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到 GDP 的增长指标,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化到财政、货币政策的指标当中。**一方面疫情突如其来,经济指标要有可比性,今年一季度和以前是不具备可比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国经济,**目前全球疫情客观上还在蔓延,全球经济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目前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指标,将使我们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做好六稳六保、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释今年为何没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刘日红表示,我们不设具体目标不意味经济增长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放任经济下滑。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努力。我们还要更努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基础的关键,保就业、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做支撑。

知乎用户 周毅 发表

低福利社会,必然带来高储蓄,低负债。。。说实话,国内这种福利,居民负债率已经非常非常高了。。。这会假如还不能反垄断,让大企业将市场给吐出来,我真不明白中小企业怎么活。。。最后陷入没消费,没收入的恶性循环中,这种指数级的产能过剩如何通过负债去解决?

我不相信我国的居民还会继续负债下去,因为人都会老的,没有好的福利措施,谁会像欧美一样全民负债?

知乎用户 消失的小兔兔 发表

不同意热评,个人认为,初衷非常好,但做法问题很大。

全国 GDP 增速是很多经济行为经济计划经济判断的基准线,这个基准线可以低,可以区间,但不能没有,没有的话,各个层面的经济主体,盲打?

我就说个立马能想到的,没有这个基准线,各个优等生省份们,立马陷入囚徒困境,谁低谁尴尬,我稳稳当当定 3%,隔壁要是下猛药整出个 5% 怎么办?那我岂不是很尴尬?然后就变成了大家比着猛下药。

差生们相反,把积压的各种雷,一次性点爆,然后平躺,中央爸爸请多给我钱多给我项目。甚至不能炸的也炸了它,然后卖给利益相关方。毕竟今年这状况,疫情怪我咯,又没有业绩基准线,锅背不到。

金融业也是,比如对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支持,按照多少做计划,按照 3%?然后别的银行按照 5% 一顿猛搞?

没有基准线,大家一起盲打,很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计划外事故。

知乎用户 小民 发表

大佬们怎么想的我不知道

我就说说我对目前局面的观点

以前到处都是蓝海,要做的就是冲啊,冲啊,人民群众就上,发财机会到处都是。

现在到处都是红海,你还冲,你冲过锤子。

现在就是应该放水养鱼,我们人生导师马云不是说过,他就是社会财富管理者吗,现在老百姓的钱都被他们管理去了。

现在就轮到先富带后富了,怎么操作我不知道,我在表达一个观点。

按照现在的购买力,一个亿万富翁和 100 个百万富翁,对社会的贡献,肯定 100 和百万富翁强。

说直接点,政府打击贪得无厌的大财团,扶持小微企业,让更多人富裕,制造更强内需。

知乎用户 江睿谨​ 发表

稳!

先稳一手,料敌之先,料敌从宽。

学美帝大水漫灌,逆天救市,死路一条。

学欧盟各自为战,扣扣索索,经济重挫。

我们是统一的整体,既不能走美帝激进的邪路,也不能走欧盟地方保守主义的老路。

今年内外部环境很复杂,很多垃圾因为疫情蠢蠢欲动。

内部经济复苏还在进行时,外需不振,内需待加强,就业压力空前强大。

经济刺激可以,但不能乱打猛药,毕竟今年 2020 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节点,滥用基建投资拉动弊大于利,高企的房价肯定不利于民生。

所以稳住就业,稳住中小企业,稳住产业升级。

咱们底子厚,优势在我,此其一。

外部,美帝之心路人皆知,竞争大于合作,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频频出击。

虽然美帝国经此疫情看上去摇摇欲坠,但是大厦将倾,怕是要出险招,狠招,要防一手。

对岸蔡某就职演讲,柔中带刚,大有法理台独进行时之势,可谓自信满满。

上有美国支持,下有民进党席卷台湾,国民党不堪一击,某些香港人士遥相呼应,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咱们有统一的决心,然后咱们今年军费开支增长 6.6%,不管是为了应付美国出招,还是台海统一问题,咱们都要稳住国内经济,此其二。

最后,放弃目标不代表没有目标,顺应经济周期逻辑,调节产业,为下一步复苏跟前进继续力量。

好了,我水了这么些。

我相信咱们国家执政者,就像我以前相信他们一样,他们也值得我们相信。

前进吧,中国!

ps: 公知可以相信川普

日常图片

知乎用户 Mr.Z 发表

首先,对于如何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在 5 月 28 日,李克强总理谈到: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史上罕见。最近不少主要国际组织都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是负 3%,甚至更多。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之外。所以今年我们没有确定 GDP 增长的量化指标,这也是实事求是的。但是我们确定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 “六保” 的目标任务,这和 GDP 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增长不是不重要,我们这样做实际上也是让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有更直接的感受,使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质量,发展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 “六保” 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1]

其实李克强总理的这段话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差不多。但是他在 “六保” 之外还提到了一个新目标,也就是经济的正增长,而且还有一定的幅度。首要目标还是 “六保”,而“六保” 之首就是保就业,而今年新增就业的目标很明确,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6%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 5.5% 左右。但相比过去几年的目标和实际环境情况,今年的这一目标进行了大幅下调。新增就业这一目标最早可以追溯到 04 年,当时全年新增就业目标也是 900 万(实际完成数达到了 980 万)。当时,中国的 GDP 仅排在世界第六(16 万亿人民币)。而 19 年,中国 GDP 已接近 100 万亿。经济学上有个描述就业和 GDP 关系的名词叫做 “奥肯定律”,简单来讲就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存在高度相关,经济增长快,需求旺盛,订单多,企业或是让员工多加班,或是需要招新员工。

现在的问题是,经济总量虽然上去了,但是经济增速却下来了。尤其是今年全球蔓延的疫情,影响了需求端,进而制约了供给端。企业家不是慈善家,也得有订单才能养活现有员工,再招聘新员工。短期的免租、免税和补助,只是政府临时给企业递了一瓢水,可以解一时之渴,但源头的活水还得依靠市场来解决。虽然国内的经济总量比以前强很多,但今年解决就业问题却也难了很多,尤其是存量的劳动力还面临被裁员,新增的毕业生又创新高,而且在逆全球化浪潮正在袭来,外需靠不住,内需只能硬顶上去,所以接下来的经济政策变成了重中之重。

关于接下来的经济政策,李克强总理说道:

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作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不论是筹钱或者说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这次规模及政策筹措的资金,一块就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元。还有另外更大的一块,就是减免社保费……
更重要的是,钱往哪里去?我们这个规模性政策,可以说叫作为企业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主要是来稳就业、保民生,使居民有消费能力,有利于促消费、拉动市场。这可以说是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路子。
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但是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保持中国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总理一开始就提到了,不搞大水漫灌。这句话的含义是不用指望 “强刺激”,也就是连续快速的幅度较大的放松货币政策(例如 2015 年的连续降息五次,每次都达到 25 个基点的幅度)。而今年面临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机,央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超过 2015 年的力度。财政政策也是一样的,虽然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增加赤字支出,但整体不会是当年四万亿的思路。

一句话,不要指望有大规模的总量政策

但李克强又提到:_特殊时期要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_这句话就是说不能大水漫灌,但又不能不放水,放水还是要放的,只是要放对地方,这就是所谓的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既不能预期政策会收紧,又不能逾期会过度宽松。

而李克强谈到了两万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专门的描述:

上述 2 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2]

这 2 万亿将是各地方市县的救命钱,省里不准截留和挪用。而这两万亿,也是用于稳住地方房地产的钱,因为它替代的或许是地方的卖地收入,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其实有四本账。第一本帐是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由各类税收构成;第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第三本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第四本是社保基金收入。后面两项中,社保基金基本上专款专用,而地方国有资本,去年收入 2324 亿,数值占比不大。
所以地方稳增长、保就业、出政绩,主要靠第一二本帐。

据统计,2019 年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一共 10.1 万亿,支出 20.4 万亿。超支的 10.3 万亿,过半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其他接近 4 万亿基本上是赤字,通过地方债等手段解决。此外,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方面,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 8 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 7.8 万亿),支出 8.8 万亿。地方政府共支出 29.2 万亿。

而在一般预算收入里,大量税收还跟房地产相关。比如 19 年全国征收了:契税 6213 亿元,土地增值税 6465 亿,房产税 2988 亿,耕地占用税 1390 亿,城镇土地使用税 **2195 亿。**另外 19 年全国个人所得税为 1.04 万亿,其中有多少是房产交易时产生的,暂无公开资料。如果按 20% 计算,就是 2000 亿。19 年全国企业所得税为 3.73 万亿,国内增值税为 6.23 万亿,这里面如果有 8% 是房企缴纳的,则有 8000 亿

由此可见,房地产对地方财政太重要。如果这个行业停摆一年,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会**损失近 1/3 的财政收入。**而多数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增量变少,住房需求减弱,如果遏制住投资性需求,那么市场会慢慢萎缩。而这些城市往往经济结构单一,过分依赖一两个产业,甚至一两种资源。再加上人口缺乏增量,地方财政反而高度依赖房地产。所以三四线城市财政压力正在慢慢变大,即便没有疫情的冲击,其入不敷出也将是常态。所以中央政府通过新增一万亿赤字和一万亿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二万亿资金 “直达地方政府” 来救急,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地方政府“急病乱投医”,又去刺激房地产。

以目前中国政府总的负债率,当前的国债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通过增加政府债务率,也许还可以持续几年时间,以避免刺激楼市。正如前财政部长楼继伟说的,“购买来的时间” 是非常宝贵的,需要全面推进改革,激活民间活力。这样,才能用实体经济来接续增长。如果到时候接续不上,刺激楼市恐怕就成为无法避免的选项。

国内的未来在于改革,在于深化开放,只有让企业家愿意扩大再生产,而不是 “买房、移民”,让老百姓收入增长,真实消费能力提升,外资愿意加大在华投资等等,实现了这几项,国内的改革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参考

  1.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5/da0249fcf92e4ef38b5152fc208f21a4.shtml
  2. ^http://www.gov.cn/zhuanti/2020lhzfgzbg/index.htm

知乎用户 风啊 发表

这样做是很实事求是的。

首先,全球疫情目前看不到有明确的终止迹象,外需的动能已消失,内需因为一季度抗疫,全年总体是下降的,这个时间去谈经济有很大的增长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如果靠强刺激去强守纸面的数字,经济反而虚火上升,干扰实际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后这个帐是还不起的。

其次,美国对我们的打压未来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形势,国际形势总体的演变短期不利,中长期还需要观察,这个时候明智的做法就是守好自己的基本盘,让经济和民生不乱不散不崩,从而冷静观察,小心应对,迎来反击的机会,现在进入了一个相持的阶段。这次的 “六稳”“六保” 就是这样的一种基本出发点。

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大致的走势就是,今年是稳就业保民生,明后年就将是调经济结构(外向性经济将会越来越难),补短板(科技和军事的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的内涵,提升韧性,以应对今后不可预料的变化,说白了就是西方的打击。

知乎用户 鲨鱼 发表

说明不会出现为了达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大放水和大刺激政策 更多的是维持就业,维持小企业生存的温和正常

知乎用户 七品弼马温 发表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就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清风大叔​ 发表

毫无疑问,看几年经济增速目标怎么设定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个最直接。

出乎意料的是,2020 年居然没有设置 GDP 增速目标。这件事儿可能给到市场信心打击是最大的,毕竟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每年的工作目标当中都有 GDP 增速目标。

而且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很特殊。要实现这个目标,GDP 方面,2020 年要达到 5.7% 左右的增长率,才能实现统计意义上的准确达标。

而受到疫情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切计划被打乱了。咱们一季度经济增速为 - 6.8%,所以说,按理说如果要实现 GDP 翻番目标难度较大,预计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在 3%-4% 之间。

很多人就很失望了,没有设定个增速目标,岂不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向心力吗?

其实不然,因为今年可谓是内有外患,问题太多且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目标设定过高显然好高骛远,目标设定过低还打击打击信心,不设定具体增速目标,我觉得是最为聪明的做法。

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不代表无所作为,就像咱们喝酒时,不多说,都在酒里。这次咱也不多说,都在六稳和六保里: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换言之,没稳住,没保住,谈一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有何意义,只有稳住了,保住了,来日方可期。

知乎用户 科邦实验室​ 发表

首先,今年的工作重点已经写在报告里了:抗疫——统筹兼顾——脱贫攻坚,六稳六保(就业民生是核心),决胜全面小康。

要明白什么叫做 “首要任务”。

在疫情之下稳定,确保百年大计平稳收官,这就是首要任务。这个任务是有清晰指标的:全面脱贫。

以此为主,不管经济增速多少,都是完成了主要目标。在今年的疫情危机下,这就是来之不易的胜利。

我党向来最重实际,从不在乎虚头巴脑的指标,不然和对面的川大统领盯着纳斯达克炫耀有啥区别?

大家不要被一个数字蒙蔽了。我们的发展,不只是 GDP 的增长,民生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程度提高,政府工作能力提高,各方面的进步都和 GDP 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互为表里。

抓住核心问题,自然决胜千里。

说个题外话,今年恰好也是学术界破除 “三唯” 的重要起点,其中一点就是不要用影响因子之类的数字,来评判一个学者的贡献。

能够有胆量抛开数字,说明我们有了自信,有把握从各方面来综合评价自己的水平,我们对自己的发展知根知底,这是强大而自主的表现。

希望政府带头下,各行各业都能主动破除对数字指标的迷信,不然不都成了 “流量经济”?

知乎用户 星月夜 发表

乱时求稳就好吧。第一季度 GDP 增速为负值,现在国内疫情稳定了,但是生产消费还没有回到之前的水平。国际上受疫情和毛衣战双重影响,估计也比较难。在这个 “乱时”,我们稳定经济,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就好了。

知乎用户 Ross Lee​​ 发表

掌声 “打断了” 总理的报告

在听取总理报告的时候,我关注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

报告中指出,政府部门要开始过苦日子了,尤其要从中央带头做起,政府工作中那些非刚性的支出,要缩减到 50% 以上。(大致含义)

这句话还没说完,台下的代表们就自发地鼓掌起来,而且掌声时长明显更加持久。

总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分明有种破釜沉舟式的决绝;

而各级地方代表们自发的 “打断式” 掌声,亦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绝对认同,展示了与中央政府同甘共苦的信心。

这样的表态真正体现了 “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几十年来第一次不再强调 “保增长”,而是集中精力抓好 “六稳”“六保”,这是负责任的政府决策,不为指标所牵累,真抓实干促民生。

知乎用户 巷子里的狗 发表

如果今年没有出现疫情,可能会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是疫情带来的影响超乎想象,中国都已经牺牲了一个季度的经济来对抗疫情,这时再提具体目标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定的太高,完不成,要么就造假数据,要么就直接承认完不成。定的太低,就完全没必要。

今年本来是大家都看好的一年,因为前几年也确实不太好过,结果一开年,病毒直接给了一巴掌,这一巴掌直接把国人打懵了,也打醒了人们对 2020 年的幻想。今年的实体经济遭受严重打击,能恢复成什么样还不清楚,现在首要的是稳住,尤其是现在国外疫情不容乐观,这时候稳住就是胜利。跑得快不一定赢,不跌跟头才是成功。

知乎用户 水墨行云 发表

我就想问一句前边高赞回答那些说经济指标不重要的人,你们的经济是跟体育老师学的?还是说你们压根没学过经济?睁着眼说瞎话?

经济结构,经济质量谁都知道,问题是这并不是可唯一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不能被简单量化评论利弊的。如果简单以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有某种好坏之分,或者认为所谓高新科技产业比例越高就必然对中国越好的,恐怕你们并不懂经济。不考虑中国国情的吗?高科技产业能解决多少就业?能解决哪些人的就业?中国最大多数的简单密集劳动力谁来解决?张嘴淘汰这个淘汰那个的,你不看中国实际国情?不看中国就业人口和就业人员比例?5G 产业能解决多少就业?能解决多少最广大普通劳动力的就业?

事实上能过综合评价经济情况的,GDP 虽然不是唯一指标,但绝对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这是增量经济和广大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关系反映,生活水准变化反映以及社会矛盾抑制反映。

但是,真正不提 GDP 目标我认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防止一些地方为了 GDP 而不择手段,尤其是拿房地产来做什么想法,现在已经有部分地区房价上涨的趋势了,如果真的那么做,就得不偿失了。

知乎用户 NineMiles 发表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将模型缩小为公司来看。

在 2010 年有一家公司,在这年,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被迫下车,于是目之所及,这家公司觉得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此时基本盘稳固)。为了增长,他们开始将 KPI 定为重点考察项目(战略变化)。

很顺利的公司创始人在第二年就拿到了首富,这个财富的增长一方面来源于竞争对手的消失,另一方面来自于 KPI 至上的策略。但是这家公司没预料到的是,外部环境正在起变化,因为某些设备革命,这家公司被降维打击,忽然人们就不再完全依赖他们公司的产品了(因为外部不可控因素,基本盘出现变化,不再稳固)。

但是这家公司仍以 KPI 为基本考察点,开始导致大量公司人才外流,更导致了可能会让这家公司翻盘的产品也被迫响应 KPI 变得人人喊打,而他们的主营业务也因为司内争抢 KPI 而竭泽而渔,于是导致了各种声名败坏的大事件(基本盘不稳,战略还不变)。

至此这家公司因为某些大环境还在还可以继续做下去,但是已经很难追上曾经一个级别的其他公司了。

知乎用户 暮暮 发表

很正常,说明我们越来越实事求是了,就外国的疫情,都不知道几年才能结束,我们是世界工厂,贸易大国,国外一日疫情不结束,这就对我国外贸造成很大困难,再说经济往来,就外国那防控措施,骚操作得一匹,你说他们要是来中国做生意,首先来了就地隔离 14 天,然后核酸测试,一来一往,多影响效率,还有对我国防疫得造成多大的压力,经济贸易人员来往减少,再说外国超前消费,家庭资金在他们封城之后,撑不住多少日子,消费不了那些不是必需的产品,外贸经济自然降低,国内因为疫情,政府很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挽救中小型企业,从退税到补贴到消费券,从企业到个人,都在尽力让企业活下去,但是还是很多企业熬不住倒闭了,就业形势不好,所以扩招学生,扩招研究生等等,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一再强调这几个重点,一是刺激内需消费二是新基建,通过新基建 5g 等等来增加就业,所以政府报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说白了其实就是因为外国疫情的不稳定性,所以无法做出确切的预测跟评估,这个时候如果非要提出目标,高目标吧,我估计一堆公知又得来叭叭,就这疫情情况,你们还只知道经济增速,没有经济真质量,你冷血,你无情,还有那么多人贫困,你增速是造假这类叭叭叭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往年经济目标一提,微博公知都这么蹦哒的,我都听腻,今年不提目标吧,又被叭叭叭说你心虚,肯定是经济下滑,你政府不敢说,肯定又在隐瞒这类叭叭叭,公知总有一万个角度喷政府,所以提这个问题的人,我不明白你有啥想不明白的,说白了就是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所以干脆不提目标了,大家就事事求是,根据全球疫情发展情况,尽力发展经济,发展到哪个增速就到哪个增速,最后看明年的经济总量然后去计算今年的增速不就得吗,反正对我们来说,大家努力挣钱,熬过难关就是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龙宝​ 发表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美国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座落基山。

中国政府不设置经济增长目标,就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政府的遮羞布,而是不希望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使得一部分地区为了达成指标而涸泽而渔,让本就身负重担的人民肩上又徒增一座大山。

如果不顾现状,执意要求经济发展,那和懂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知乎用户 付一夫 发表

“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成为了今天最大的热词,纵观历史,这还是史上头一遭。

不设定具体的增速目标,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做出的清醒判断,诚如原文所说,“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在防控疫情和经济复苏的双重挑战下,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逐经济增速,而是要在 “生命至上” 的前提下,去考虑如何寻求进一步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设定增速目标是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必然。

客观地讲,GDP 增长虽然可以视为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但 GDP 并非综合国力的全部体现,因为除了经济的维度之外,环境、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把蛋糕做大” 已经无法满足新阶段的发展需要,重质量、重效益逐渐成为经济增长主旋律,这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有所提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而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不设增速目标还有其特殊涵义,那就是有利于给各地方经济发展 “松绑”,摆脱“唯 GDP 论英雄” 的束缚,增强各方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因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助于抑制大水漫灌、财政赤字货币化、盲目上项目的冲动,为明年的经济发展腾出政策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不设定增速目标并不意味着发展失去方向。**用原文里的话来说: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一系列 “硬指标” 还得到明确——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6%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 5.5% 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既定目标也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另外,还特别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 3.6% 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 1 万亿元,同时发行 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这些内容,其实已经给出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和底线。

总结起来,表面上看是不纠结于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但却能让中国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做好 “六稳”“六保”,推动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可谓 “无招胜有招”——看似没有明确的招式,背后却蕴藏着更大的能量,足以令人惊叹。

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更何况,国内疫情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线下消费也重新热了起来。这么难的疫情我们都挺了过来,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

知乎用户 瓦里安 发表

看看资本市场的反应吧!

一季度 GDP -6.8%

看看三驾马车

  • 消费

一季度家里蹲没消费

来二季度出现了专家口中的报复性消费没有?

三 四季度怎么说?你三四季度就开始报复性消费了?

没有!

  • 出口

一季度还好

二季度全世界抗疫,出口缩减。

三四季度,华为被掐脖子,美国甩锅中国

国家保护主义抬头

  • 投资

一季度没了

二季度干了基建

三四季度能看的也就只有投资新老基建!


综上: 这些因素的存在,能看的只有投资拉动经济,但是大水漫灌 08 年干过了,副作用有点大,左支右绌!

提不出来目标,不好意思!

是正增长就不错了,要啥自行车

知乎用户 六只正在飞的羊 发表

经济学专业人士不应该从事经济工作

知乎用户 derful wang​ 发表

2021 年是建党 100 周年。

2020 年经济基数低一点,有利于 2021 年增速来一张漂亮成绩单。

2021 年经济增速 8%,叫中国经济强势复苏。

2021 年经济增速 10%,叫重回高速轨道。

如果 2021 年经济增速 15%+,那就叫改革开放以来新高。

你说不可能?那得看今年这个基数是多少。

政策空间就那么多,08 年的子弹现在还在飞。现在把政策空间用出去,胜算三成。万一秋冬病毒又回来了咋办。让病毒跑一会,“六稳”“六保” 把经济实体保护好,等局势明朗了再打枪,胜算更大。

疫情导致 2020 年的经济下行,寰宇皆如此,也无需硬撑,不如让问题暴露彻底一些。在别国负增长的时候,我们能正增长就挺好了。与其今明两年都苦苦撑着一个底数,不如今年不追求数字,数字留给明年,走出一个 V 型。

2021 年亮眼的数字,虽然不会改变 L 型长期走势,但能够增进人们的信心,也是一种百年节点的纪念。我认为这是一个主客观都合理的决定。

算是补充一个理解决策者的视角吧。

知乎用户 兰兮 发表

今天 5/22,

A 股暴跌 2 个点,港股暴跌 5 个点。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知乎用户 壮士请收下我的赞 发表

“依然牢固”。

![](data:image/svg+xml;utf8,)

全民摆摊,

摆的固若金汤。

知乎用户 特比聪本中 发表

怒赞,高层还是把握很准,看的很清晰的。

疫情给我们的教训,以及全球各国百态抗疫,犹如镜子般的提醒,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下更需要这个词了:

实事求是

知乎用户 归璨 发表

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疫情的到来很有可能会带来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因为这次疫情暴露了很多国家工业体系的不完善和产业空心化,比如以各种名义相互扣押盟友医疗物资的欧洲…

一是疫情。

二是目前比较严峻,很有可能脱钩的中美关系。

三是上面提到的逆全球化。

总之外部变化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提一个具体的一定的 GDP 增量目标是不太合适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并同时确定一些稳固根基的目标,比如六保之类。

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世界也往往不是比谁更强,而是比谁活得更久更稳固(综合国力),先死的遗产会被存活者收割。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 2021 年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

知乎用户 Ph 迪 发表 问的人比较多,我展开说一下消费。 消费为什么迟迟不能复苏? 大家都知道,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去年,我们顶着疫情的巨大压力实现了经济的 V 型复苏,2020 年全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4.7%,但是社零增速全年 …

国家统计局发布「 1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以下内容全都不是真实信息,是我梦到的: 1,统计局口径新房销售同比下降 10%,而某不存在的三方统计百强房企销售一共降了 40%+,倒推出来百强开外的小房企们销售逆势大爆发增长了几倍。 2,统计局口径固定资产 …

由防疫抗疫基金说起︰港府公帑用了在哪里?

香港疫情史无前例大爆发,截至3月10日,第五波疫情累计逾60万人确诊,更有近3000人死亡。 2021年大部分时间录得COVID-19零确诊,又长期落实严格社交距离措施的香港,何以被变种病毒Omicron一下子打沉?为何花费近港币200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