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的县长父亲》作者发声称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只想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故事?

by , at 20 September 2022, tags : 父亲 文章 县长 征文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沧浪之水​ 发表

比起《生活在树上》等堆砌词藻话都不好好说的高考作文,比起某些不接地气全程 “” 的党建评论文章,《我的县长父亲》无疑是一篇朴素真挚的优秀作品,标题也比《逝去的背影》更符合文章内容。

这样撞梗的文章标题,说明作者的年龄对当前网络比较陌生。比起玩梗的标题党网友,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州市作协领导对网络事件的处置方法。其实这事挺简单的,完全可以在获奖名单后面附带作品预览、简介、链接等,再不济也可以建议作者使用原题目,可偏偏作协领导选择了最差的做法让人诟病。

可以说,当前的某些领导干部没有甄别能力,干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点点负面嘲讽和舆论都扛不住,缺少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简单说就是蠢。

建议作协的党员干部多读几遍这篇文章,好好的反思下自己所作所为。

知乎用户 蔡正奋 发表

作者不必多解释,应该为自己的父亲而自豪。老一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虽然当的是县长,却没有以权谋私,而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值得大家的学习、尊重和爱戴。

知乎用户 张方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看到这个标题时,我首先脑补出的情节是《夏洛特烦恼》中,袁华以《我的区长父亲》获得全区作文一等奖的互联网梗。然后脑补出的画面是周公子们在朋友圈疯狂炫富炫特权的无脑行为。

但我看完文章之后,发现自己错了。

文章中没有豪车名表,只有掏粪和馒头。没有特权后门,只有送子参军。没有县长留下的房产和财富,只有父亲留给子女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文中的这位县长父亲已经去世,作者本人只是某银行支行退休的普通工作人员,这和我们最开始带着情绪的脑补完全不一样。这个世界从不缺少情绪和脑补,缺少的正是文中 “县长父亲” 这样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

这几年网络上红了不少好文章,去年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网络,讲述了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被人们称为 “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我的县长父亲》也用朴质深情的言语打动了无数人,我觉得可以称为 “当代版项脊轩志。文章选取了父亲人生中的几个代表事件,都是平淡中见真情,还紧扣廉政的主题,这样的文章不得第一,谁得第一?

真要给文章挑毛病,那就是标题起的不好,但凡把文章标题换成《我和我的父辈》《父亲的日记本》,作者也不会受到这么多非议。据作者说,文章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后来才改成了《我的县长的父亲》。如今这个题目虽然文章是缺点,但恰恰是作者的优点。在这个喧嚣杂乱的互联网时代,一个人连常见的互联网梗都不懂,不更加证明作者是个纯粹简单的人吗?

这个话题之所能成为热点,我觉得和词语被污化有关。“县长父亲” 一词在有些人眼里代表着官威、特权、凡尔赛。但在作者眼里象征着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以及公民公仆的责任。但如今大部分人看到这个四个字,本能反应是前者的特权,而不是后者的信仰。大家不把他当做荣耀,反而当做笑话。只看标题不读文章就来批判,这是愚昧的行为。但如果不搞清这个词语被污化的原因,我们也很难干净起来。

我们现在看《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文章,如同在听传奇故事,但这却是 60 年前真是发生过的历史。60 年时间里,我们改变了很多,也迷失了很多,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 “县长父亲” 本该拥有的样子。但究竟是谁污化了这四个字,不是我们,是那些背离信仰的贪官,是那些炫耀特权的公子。

“县长父亲” 最初是什么样?《我的县长父亲》给我们绘制出了一副很好的人物肖像图。什么时候这幅肖像不存在于对过去的回忆中,而是现实中我们随处可见。那么沾染在这四个字上的污泥,也就彻底洗去。

不是大人不是官,向来赤子是平凡。

莫关青史记何处?心在清风脚在田。

知乎用户 云上科技坊 发表

谢邀,《我的县长父亲》这个题目起的非常好,说撞梗的必然没看过文章,要不然会羞愧难当!

作者回应:“我也听说了,他们愿意咋说咋说吧,咱也堵不了人家的嘴,因为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事情,(文章)那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向天发誓的,说实话就是朋友说,你原来写的那个提炼一下,我也是凑热闹的心态,没想到会获奖。”

没看的来看看原文:

齐鲁网 3 月 31 日报道,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曾收到一份由热心市民捐赠的珍贵礼物——来自上个世纪的 91 本工作日记,日记的作者是 14 岁就参加抗日的老党员于志明。

这是山东禹城市政协关于这个县长的描述:

文学让位于电影真的是荒诞现实,一个严肃的文学作品居然说跟一个喜剧电影 “撞梗”,这个热搜真是气人,德州作协就不能硬气一点?

袁华那个《我的区长父亲》是干啥? 那是拼爹呀,但是这篇《我的县长父亲》的作者已经是退休干部,退休再拼爹?

本人毕业于某 985 汉语言文学专业,没啥水平,只是说说个人读后感。

《我的县长父亲》首先这个题目只能是这个题目,跟撞梗毫无关系,因为作者写的从头到尾都是围绕 “县长父亲” 这一主题。

其次,我认为最好的文学作品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大刘《三体》之外,那就是身边人身边事,因为里面会有作者充沛的真实情感支撑,《我的县长父亲》大抵如此。

全文没啥技巧,甚至是 “流水账” 一般在叙述父亲的事迹,以父亲的无情为切入来进行阐述。

一、父亲无情:

1969 年让年仅 16 岁大哥参军

1973 年让二哥参军

70 年代不给大嫂解决铁饭碗

1977 年二哥退伍被父亲分到化肥厂

1962 年党哥转正父亲没有批准

二、父亲是好官

1953 年救活李光禹并开导他重拾生活信心

1962 年父亲驻村事迹,禹城大涝父亲不顾一切冲锋在前

1960 和 1961 年给烈士表舅 35 元,1962 年补发的工资上交国家

然后是父亲在禹城改变盐碱地的事

所以,从文学角度确实没啥高超的叙述技巧,但是对父亲的情感纠葛贯穿其中,再加上人物的各种事迹凸显了一个县长父亲的大公无私,情感真挚,比起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廉政征文,此文甚好。

知乎用户 观察者网​​ 发表

9 月 18 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微信公号 “德州市作家协会” 推送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引发关注。

有网友从这个文章题目联想到,《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由此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当天晚上,该协会删除了这条动态。

但有网友在看完文章全文后发现,这篇《我的县长父亲》讲述的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 “好官、清官” 的故事,“和某部电影里获奖的情节完全是两回事”。

9 月 19 日,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表示,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 “肯定合规”;德州市作协相关人员表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学作品征文,是按照廉洁文化主题创作要求、投稿作品的文学性来评选的。对于该文作者于忠东,他们并不熟悉,只是此次征文投稿的一位作者。

同日,文章作者于忠东表示,获奖文章仅为精简版,内容绝对属实,没想到会获奖。此前她曾在父亲节写过万字长文,而写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

家人眼中 “无情” 的父亲,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作者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

文章中,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展现自己眼中对家人 “无情”“抠门”“一根筋” 的父亲,侧面反映了父亲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比如,于忠东在文章中说,小时候是 “恨” 她的父亲的,因为在她小时候母亲突然生重病,可是她的父亲接到口信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回来照顾于忠东的母亲,而是说“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但多年之后,于忠东发现了父亲留下的工作日记,才知道那时候父亲是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作者印象中父亲做的另一件 “无情” 的事情是,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父亲明知道那年的新兵将开往北疆,随时可能参战,但还是送她 16 岁的大哥参军了,1973 年又送她的二哥入伍。

作者还提到,自己的堂哥从山东水利厅回到禹城发展时,刚开始是一名临时工,水利局党组多次向时任县长的作者父亲打报告,希望能让堂哥转正,但是父亲硬是没批,理由就是上级没有相关政策。

作者还介绍,她的父亲多年带领当地百姓治理沙碱地,扩大当地的耕地面积。

老县长的 129 本工作日志

公开资料显示,《我的县长父亲》作者于忠东为山东禹城人,是当地某银行的退休干部,平时爱好写作,在当地多家媒体和文学平台都发表过作品。

在禹城市党史研究中心的官方平台上,发布过热心市民捐助工作日记的消息,而捐助人就是于忠东,日记的作者正是她的父亲于志明。

于忠东介绍,每次搬家,他的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都是工作日记。这些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 1951 年 4 月 1 日到 1978 年 12 月 21 日,于志明工作的这 27 年间,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落实情况。

此外,8 月 3 日,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平台曾发布一篇推文,文中作者庞伟伟记载了读老县长于志明 “129 本工作日志” 有感。

于志明同志

文章介绍,于志明 1929 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 年投身革命,1948 年 10 月入党。曾任禹城 “王寨区” 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 年 10 月年仅 26 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文章写道,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记载着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

当时的人都知道,于县长家里穷。穷到什么程度?在困难时期家里 5 个孩子没饭吃,揭不开锅。

然而,在于志明 1960 年的工作日志中,夹着两张 1960 年和 1961 年的汇款单,两年汇出三十五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

夹在工作日志中的汇款单

原来不仅是这两年,而是从五十年代 “供给制” 到后来的“工资制”35 年来,于志明履行烈士任荣贵的嘱托,一直向烈士亲属陈英贤汇款,直到陈英贤去世。不仅如此,1962 年,于志明甄别平反后又将复职补发的 1000 多元工资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七十多年前,禹城 80 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德州作协、文联、作者本人回应

不少网友们在看完文章全文后态度反转:“为我昨天的轻浮道歉”,也有网友直言,不理解为何文章要被删除。

据大河报 · 豫视频 9 月 19 日消息,获奖名单发布单位德州市作协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学作品征文,是按照廉洁文化主题创作要求、投稿作品的文学性来评选的。对于该文作者于忠东,他们并不熟悉,只是此次征文投稿的一位作者。

另据 @中国新闻周刊 消息,9 月 19 日,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 “肯定合规”。 对于德州作协删除获奖名单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此外,据 @红星新闻 9 月 19 日消息,文章作者于忠东告诉记者,获奖文章仅为精简版,内容绝对属实,没想到会获奖。此前她曾在父亲节写过万字长文,而写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

知乎用户 香樟连翘​​ 发表

看到这个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很多人气的不打一出来!掏出了 40 米的大刀了!

都以为是夏洛特烦恼里面的梗,全区作文第一名,我的区长父亲!

如果就是叫《逝去的背影》我觉得一点毛病都没有。

它依然会得一个一等奖。

只不过这个事,压根就上不了热搜,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感人的老干部回忆录。文学就是贴近老百姓,就是这样朴实无华。

真实的东西,细微之处最感人!

这是一篇算及格的回忆文学。

如果就叫那个背影,甚至在网上不可能弄起什么波澜。

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现在的风气与人们的意识会变成这样吗?

但是这样的回忆录真的很常见。确实写的实事求是,只不过一个很中性的名字,我的县长父亲,我不懂这些为啥会招来非议?

为什么现在人一提到我的领导爸爸,首先想到的,却是江西周公子之流呢?

你随便翻看一下那些老干部的回忆文章,吊唁文章,基本上都是这样朴实的故事。

我是非常敬佩那一代人,这个文章越看下去,眼睛就湿润了,我就知道了,这个质朴无华的文字,太真实了,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做派!

不信你看看香樟哥写的,获得了专业认可的知乎万赞帖子!

你认识最顶级的富二代,他们怎么生活?

看完这个作者的文字之后,真的非常感动,但是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把这篇文章删了。就因为网上的奇奇怪怪的热议吗?

这文章多写实啊!以前的县长可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的外公,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师范大学生。毕业后回老家当老师。他就跟我讲了一个小事:

有一年,他从镇上的学校下班,推着自行车,结果路上碰到同样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中年人,看着就是一个干部形象。这个干部很热情,就主动和年轻的外公打招呼,两个人一起谈古说今,聊一聊镇上县里的事,就这么一路走到县里。

直到县里大街上有人喊了一句:刘县长。

我外公才知道,这个走了一路的中年人就是我们当地的县长。

一点架子都没有!

那个年代的干部是真的正!两袖清风,有理想有信念,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对了,就是那次谈话,让刘县长记住了我外公的名字,后来我外公也踏入了公务员的序列。后来刘县长调去当专员了,还把我外公调去市里任职了。

我外公调去市里后,还拎着一筐鸡蛋去送他,结果还被他们夫妻俩给骂出来了。

那一代人是真的正!

我觉得这样的文章,非常值得现在在位的领导干部和在职年轻公务员好好读读!

好好反思!

知乎用户 每日怡见 发表

看过电影《夏洛特烦恼》的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个名场面:

袁华同学获得了全区作文比赛的一等奖,作文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随着电影的火爆,这个梗也开始广为流传,用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但却承蒙祖荫,拼爹拼家庭的那些 “二代们”。

但真正让这个梗发扬光大的,是贾浅浅和江西周劼。

浅浅体火了之后,网友们扒出了贾浅浅当年出道的时候,曾经写过很多诗歌和散文,名为 “我的作家父亲” 系列。

这些,都是当初贾浅浅 “打江山”“奠定文学地位” 的扛鼎之作。

这也直接让贾浅浅成为了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

再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江西周公子事件,还有那两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家族传承吾辈责”,以及 “王侯将相,就是种乎”。

更是直接将这个梗给推到了高潮。

而就在昨天,又出了一件事,堪称和电影里的情节神同步。

9 月 18 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这一下,网友们全都炸锅了。

原以为电影里面的情节,那全都是虚构,杜撰出来的,可没想到,现实中居然真的上演了。

这条消息一出,当然是引起了广大网友们一阵冷嘲热讽。

“这哪是作文比赛啊,这是在拼爹啊!”

“这县长父亲就是要比区长父亲好使啊!”

“袁华同学看了都要自叹不如。”

……

我和大家一样,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想到了电影里面的那个名场面,我心想这什么人啊,也太嚣张了吧。

现在国家高压反腐的态势下面,还敢这么玩?这也太狂了吧?

是不是又出那个孝顺的儿子,准备公开举报一波,送自己的县长父亲进去了?

总之,再初看这个标题的时候,所有人和我一样,大家都是无限的联想。

但直到我看完原文之后,我对于这位德州老县长,就只剩下了敬佩和感动。

下面,我就把原文给贴上来。

咱们也当一回评委,看看,这个征文大赛一等奖,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

后来我又去查了资料。

文中提到的县长父亲叫于志明,1929 年出生,1943 年投身革命,1948 年 10 月入党。

1955 年 10 月,年仅 26 岁的他,成为了禹城县第一届县长。

这是县长父亲生前的工作记录。

看得出,是一位认真负责,为民办事的父母官。

作者在小时候,其实是很 “恨” 父亲的。

因为小时候,作者的母亲突然生重病,可是县长父亲接到口信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回来照顾妈妈,而是说 “回去也帮不上忙,就不回去了”。

就这样,父亲冷漠无情的印象就印到了作者幼小的脑海里。

就这样这种误解存在了好多年,直到后来,作者发现了父亲留下的工作日记,才知道那时候父亲是忙着跟村里的村民抢收秋麦和秋种,所以,没办法回来。

下图就是于老县长这么多年留下来的工作日志。

还有一件让作者觉得父亲无情的事情。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明知道新兵随时可能会上战场,而他父亲当年还是送作者 16 岁的大哥参军了,第二年又送二哥入伍。

后来有好几次,哥哥和亲戚,本可以通过县长父亲打招呼得到更好的工作安排,但是都被父亲拒绝了,甚至被家人认为是 “一根筋”。

在工作中,县长父亲多年带领当地百姓治理沙碱地,扩大当地的耕地面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良田。

可以说,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会由衷的敬佩这位于老县长,而这篇文章也是纪实文,荣获一等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咱们再说说作者吧。

于忠东,女,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她的座右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看到了吧,这位阿姨人家就是一个退休干部,多大年纪了都,人家哪里会知道网上的这些梗?

人家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那都是真情实感,获得一等奖,完全就是实至名归的。

虽然光看标题会引人遐想,可人家文章写的是完全没有问题啊。

作者的父亲,那位于老县长 1988 年就已经去世了,怎么可能还会利用他的权力和影响力,来替女儿谋私,来获得这个一等奖呢?

根本不可能的,好不好!

但是很多网友们却不管这个,他们只看标题就过来喷,觉得这又是一个可以攻击体制,攻击作协的好机会了。

有些人生活不顺心,所以他也不让你顺心,也不让其他人顺心,就开始在网上各种喷粪。

然后,他们就开始造谣,开始断章取义。

这不就是娱乐标题党吗?

请问,我的区长父亲和我的县长父亲,这二者之间有可比性吗?

但这些人不管啊,喷子的嘴巴就像棉裤腰的线一样,说松就松。

于是,在网上这顿嘴炮嘲讽的攻势之下,德州作协今天已经把获奖信息和链接给删除了。

这就是,那群网络喷子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不分青红皂白,胡喷一气的下场。

看到这,我不禁感到悲哀。

文章的内容既然没有问题,获奖也是实至名归,经得住社会大众和历史的考验,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删除呢?

因为一时的网络热梗,就给人家退休老阿姨写出的对父亲的真情实感的文章,给删除掉,请问,这样真的合适吗?

难道,德州作协你们连自己的审核能力,连自己的判断力都不相信了吗?

既然你们都一致决定,要将这篇文章评选为一等奖,那么为什么又要因为别人毫无根据的指手画脚,就给删除掉呢?

这不就是在自我否定吗?这像话吗?

这次的删除,不仅是现今互联网娱乐至死的悲哀,也是整个文学界的悲哀。

对所有热爱文学,用心写作的人,都是一次侮辱。

作者:每日怡见

知乎用户 官官居柩 发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前几年的我爹是李刚已经给大家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了。

往往都是被舆论带沟里,永远都是哪里人多去哪里。谁的声音大听谁的,人云亦云。好的能被带成坏的,白的说成黑的。

以下是网上找来的原文,值得品鉴。

我的县长父亲

□于忠东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1958 年,父亲因坚持事实求是、反对浮夸,被降职降薪,1962 年,甄别平反后再任禹城县县长。刘少奇主席来禹城时,是他介绍给我们县的三级干部。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讨具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他的故事在他生前我知之甚少,直到去年我整理他工作日记时,才晓得我心目中 “无情”“抠门”“一根筋” 的父亲,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之所以觉得父亲 “无情”,首要原因是我九岁时,娘生病父亲所说的那些话,它让我一直耿耿于怀。那是一个深秋的夜里,一向身体硬朗的娘,突然上吐下泻发高烧,我和长我五岁的二姐急得团团转,没办法,我俩半夜三更去医院请大夫。等开方、取药、娘输上液时,天已蒙蒙亮,我盼着驻村的父亲快点回来。那时通信不方便,村子里没有电话。便让和父亲一起的叔叔捎信,信是捎到了,父亲的回话却是:“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当时我那个恨呀,恨父亲怎么可以对我们这么 “无情”。在整理父亲日志时,我才知道,那时他在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父亲的 “无情” 还表现在我们家的一件件 “大事” 上。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边境冲突不

断,战事一触即发。父亲明知道那年的新兵将开往北疆,随时可能参战,但还是将年仅 16 岁的大哥送入军营。1973 年,又送二哥参军入伍。父亲说: 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正是受父亲的影响,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再到和平年代,我们家没出五服的亲人,当兵的就有 27 人。好几位堂哥都是父亲亲自送入军营的。父亲的家国情怀,影响了我们家几代人。

七十年代,非农业户口可是个香饽饽,拥有非农业户口就相当于端上了 “铁饭碗”,大嫂是一家工厂的临时工,多次恳请父亲退休后,让自己接班。他还是那样话:“我是党的人,违犯政策的事咱不能做!”

1977 年 3 月,二哥从部队退伍,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可以安排工作,但必须先在企业工作。父亲当时就在武城县民政局任副局长,且分管安置办,如果稍微变通一下,二哥就可能进事业单位,可父亲不管不问,于是哥被分到了武城化肥厂。后来工厂效益下滑,战友都陆续调走,父亲恰好要到平原棉麻站工作,组织上为了照顾父亲的身体,主动提出安排一名子女在身边工作,父亲却说,组织上调动他的工作,子女掺和啥?

1958 年,堂哥于忠臣考上了山东省曲阜水利机械学校,1961 年被分配到山东省水利厅。1962 年,中央决定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堂哥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禹城。由于禹城水利事业急需这样的人才,于是堂哥在县水利局当上了临时工。水利局党组多次打报告,要求当县长的父亲为其转正,父亲却因为上级没有相关政策,愣是没批。父亲说: 权利是人民给的,没有政策规定的事,咱不能做。

父亲就是这样的 “一根筋”。

父亲虽然有工资,但对我们兄妹几个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他的儿女,也从没体会到县长子女的 “风光”,大姐上中学时,从城里南街到辛店上学,每个星期都要步行走七八十里路,姐要求父亲给她买辆自行车,父亲不给买,说: 你看看,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吗? 等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给你买一辆,你不能搞特殊。我的父亲就是这么“抠门” 然而在我眼中 “无情抠门” 的父亲,在百姓眼中却是有情有义的“好官”。1953 年冬,父亲在禹城任民政科科长时,路过城关镇薛庙乡,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少年正哭得死去活来,原来少年叫李光禹,到河里捞鱼,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等被人救上来时,人已是奄奄一息,父亲急忙上前,发现他还有气,连忙将自己的大衣脱下给他换上,又以最快的速度从邻村借

来辆拉车,将他送到了齐河二郎庙李世温大夫家。经过抢救,李光禹命是保住了,但也从此丧失了听力。没过多久,他原来定好的亲事也散了。在这一连串儿的打击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万般无奈,他母亲找到我爸,请我父亲帮忙劝劝他。父亲二话没说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去了他们家,又帮忙联系军医大夫,在父亲的开导鼓励下,李光禹终于慢慢走出了阴影。后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1962 年,父亲

重回禹城任县长时,光禹叔背着一大袋地瓜看我父亲,父亲说什么也不收,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娘出注意,让父亲给光禹叔钱,算是我们家买的,这事才算了结。

光禹叔的哥哥李光星老人回忆说: 父亲 1962 年驻村时住到他们家,看到院子脏了,拿起扫录就扫。

为了摸清村民困难情况,他总是卡着饭点去人家查看。我们这里地势洼,胶泥地,谁家玉米苗出多少他都记在本子上。有时他会带来馒头让我母亲热热,自己却不舍得吃,先拿起窝头,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省下馒头给我爷爷。我爷爷常说: 新社会的县长,没有半点 “官” 样,是跟咱百姓心连心的好官啊!

1962 年禹城大涝,城北很多村庄陷入一片汪洋,为了将积水尽快导入河道,父亲不顾一直在下的大雨和因营养不良浑身浮肿的身体,拄着木棍率领分管水利的副县长和县委办公室陈富羲亲自到梁家镇王化屯村视察,研究抗涝救灾的办法,村子的百姓无不动容。

父亲心中装着百姓,百姓也时刻怀念着他。我

回老家听到最多的话是,父亲是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三年困难时期,我家穷的揭不开锅,大伯要饭,父亲眼肿得一按一个坑,却因为对列十任荣贵的一个承诺,1960 年和 1961 年两年汇出 35 元给任荣贵的表舅。1962 年,父亲甄别平反后还将复职补发的 1000 多元工资全部上交给国家。父亲的 “大方” 造成我们家 “富裕” 的假象,1963 年县委一名干部,到我们家求父亲要救济,可当他看到我们家里的摆设,一个木头箱子、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再看看饭桌吃的是麸皮窝头时,再也不好意思张口,转身离开了。

有一次,父亲骑着自行车到梁家镇搞调研,半路饿得实在骑不动了,他便到了路边的一家农户要了把枣充饥,临走要留枣钱,人家知道他是具长,说什么也不要,但最终于父亲还是悄悄的把钱留下走了。

1966 年,父亲被下放到武城马甲营公社当炊事员在伙房工作两年多,他从没吃过食堂的一顿饭。

五十多年前,禹城 80 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沙荒地有 2.6 万亩,涝洼地 5 万亩,为了

改变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 的状况,父亲在任县长时,日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下雨之后出苗率等。他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沙碱地,让百姓吃上饭。1957 年,父亲组建改碱队,先后用藏碱、深翻土地,修台田、条田等办法治理,在实践中探索着改碱治沙的办法。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推动了禹城改碱治沙的进程。1966 年初,中科院 100 多名科技工作者进驻禹城,成立了 “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1988 年 6 月,病重的父亲听说辛店沙河辛昔日光秃秃的沙碱地和漫天飞扬的尘沙变成了绿洲良田,李鹏总理还题词“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 时,他躺在病床上高兴得像中了大奖,特别想去亲眼看看! 但当时条件有限,他又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直到 1988 年 9 月父亲离世,一直没能成行,这也成了我们家人的终生遗憾。

“天地之间有杆秤,大秤砣是老百姓”,父亲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也将他永远铭记在心中,他是那代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知乎用户 小鱼​ 发表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的啊,把一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一生履历展现出来,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却被一些盲目照搬夏洛特烦恼里面搞笑梗的网友给嘲讽了。

知乎用户 Arthur Wang 发表

虽然只是几乎无关的借梗,但袁华和夏洛可以考虑回应一下这个事情。

知乎用户 云风 发表

实际上是很多人受到《夏洛特烦恼》中袁华的《我的区长父亲》的影响,以至于 “见题思义”,没看文章就产生了一种“偏见” 或者“歧视”,想当然地就往以权谋私上联想……

可惜的是,现实中《我的区长父亲》很多,而《我的县长父亲》却很少,以致于大家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此类文章是通过 “关系”“权力” 才获奖的,却忽略了文章本身的内容。

“区长”做的坏事请让 “区长” 自己背锅,不要连累到可爱、可敬的 “县长”,真心希望当今时下“县长” 越来越多,而 “区长” 越来越少,向老一辈共产党人致敬!

知乎用户 乌麻布​ 发表

你觉得《我的县长父亲》这个题目不好,完全的不讲道理。

就好像我管你叫,同志,你觉得我在骂你一样。

玩梗可以,但是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东西,什么是梗。

如果因为梗,人都不能正常说话了,那凭什么呢?

这不是很可笑吗?

这篇文章当然是个好文章。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巧妙的比喻,但是用语朴实,言辞恳切,饱含深情,让人动容。

征文的主题是廉洁文化,这篇文章就是说的廉洁文化。

《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非常的合适,恰如其分,和文章的朴实作风一脉相承。

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是谁污名化了我们的干部?

《我的区长父亲》为什么不好?

是《夏洛特烦恼》拍的不好吗?不是吧。这个电影问题确实有,但是这部分拍的很好,讽刺到位。

这个区长父亲不好,是谁让他不好的?是谁告诉老百姓,这个区长,他不好?

不用多说了吧。

回答上面那个问题,是我们的干部污名化了自己。

所以,我们今天不需要这样的 “区长父亲”,我们需要的是这篇文章中的 “县长父亲”。

文章中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干部,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

没有把县长看成是一个官位,而是看成了一个职位。

为革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徇私枉法,可谓楷模!

现在的,有些老爷,干的事情,怪别人看不过嘲讽你们吗?

看看周公子,看看易太子,看看前两天联姻的特步公主和七匹狼王子。

这么多年看过来,看吐了已经。

互联网确实越来越妖魔化了,很多人只看了标题,没有看到内容就开始喷了。

这是互联网的特点,打从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开始,这个事情就已经如此,并且无法解决。

但是,事情发生了,还是可以补救的。

也许大家当时没有深入去思考,但不是不能思考,我们趁着这样的机会,增加这个事情的热度。

大部分人,我相信是善良的。

就算不善良,他也不傻吧?要区长,还是要县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知道要选哪个吧?

这篇文章的结尾写的很好,我很喜欢。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过去的县长,今天的区长,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呢。

老百姓看出了区长的问题,早晚也会看到,也会想起县长的功绩。

知乎用户 跨界文案 发表

- 这是 跨界文案 的第 357 篇原创文章 -

当过县长

做过饮食员

干过掏粪工

一生几起几落

没给子女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

只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

——《我的县长父亲

这篇获奖文章

通过亲生女儿的回忆

讲述出父亲的一生

对子女:

“无情”、“扣门”、“一根筯”

为人民:

务实、廉洁、鞠躬尽瘁

天地之间有杆秤

大秤砣是老百姓

今天跨界文案整理出了

《我的县长父亲》文字版

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哟↓↓

《我的县长父亲》原文作者:于忠东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1958 年,父亲因坚持事实求是、反对浮夸,被降职降薪,1962 年,甄别平反后再任禹城县县长。刘少奇主席来禹城时,是他介绍给我们县的三级干部。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

他的故事在他生前我知之甚少,直到去年我整理他工作日记时,才晓得我心目中 “无情”“抠门”“一根筋” 的父亲,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所以觉得父亲 “无情”,首要原因是我九岁时,娘生病父亲所说的那些话,它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里,一向身体硬朗的娘,突然上吐下泻发高烧,我和长我五岁的二姐急得团团转,没办法,我俩半夜三更去医院请大夫。等开方、取药、娘输上液时,天已蒙蒙亮,我盼着驻村的父亲快点回来。那时通信不方便,, 村子里没有电话。便让和父亲一起的叔叔捎信,信是捎到了,父亲的回话却是:“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当时我那个恨呀,恨父亲怎么可以对我们这么 “无情”。在整理父亲日志时,我才知道,那时他在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父亲的 “无情” 还表现在我们家的一件件 “大事” 上。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边境冲突不断,战事一触即发。父亲明知道那年的新兵将开往北疆,随时可能参战,但还是将年仅 16 岁的大哥送入军营。1973 年, 又送二哥参军入伍。父亲说: 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

正是受父亲的影响,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再到和平年代,我们家没出五服的亲人,当兵的就有 27 人。好几位堂哥都是父亲亲自送入军营的。父亲的家国情怀,影响了我们家几代人。

七十年代,非农业户口可是个香饽饽, 拥有非农业户口就相当于端上了 “铁饭碗”,大嫂是一家工厂的临时工,多次恳请父亲退休后,让自己接班。他还是那样话:“我是党的人,违犯政策的事咱不能做!

1977 年 3 月,二哥从部队退伍,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可以安排工作,但必须先在企业工作。父亲当时就在武城县民政局任副局长,且分管安置办,如果稍微变通一下,二哥就可能进事业单位,可父亲不管不问,于是哥被分到了武城化肥厂。

后来工厂效益下滑,战友都陆续调走,父亲恰好要到平原棉麻站工作,组织上为了照顾父亲的身体,主动提出安排一名子女在身边工作,父亲却说,组织上调动他的工作,子女掺和啥?

1958 年,堂哥于忠臣考. 上了山东省曲阜水利机械学校,1961 年被分配到山东省水利厅。1962 年,中央决定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堂哥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禹城。由于禹城水利事业急需这样的人才,于是堂哥在县水利局当上了临时工。

水利局党组多次打报告,要求当县长的父亲为其转正,父亲却因为,上级没有相关政策,愣是没批。父亲说:权利是人民给的,没有政策规定的事, 咱不能做。

父亲就是这样的 “一根筋”。

父亲虽然有工资,但对我们兄妹几个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他的儿女,也从没体会到县长子女的 “风光”,大姐,上中学时,从城里南街到辛店上学,每个星期都要步行走七八十里路,姐要求父亲给她买辆自行车,父亲不给买,说: 你看看, 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吗? 等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给你买一辆,你不能搞特殊。我的父亲就是这么 “抠门”。

然而在我眼中 “无情抠门” 的父亲,在百姓眼中却是有情有义的“好官”。

1953 年冬,父亲在禹城任民政科科长时,路过城关镇薛庙乡,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少年正哭得死去活来,原来少年叫李光禹,到河里捞鱼,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等被人救上来时,人已是奄奄一息,父亲急忙上前,发现他还有气,连忙将自己的大衣脱下给他换上,又以最快的速度从邻村借来辆拉车,将他送到了齐河二郎庙李世温大夫家。

经过抢救,李光禹命是保住了,但也从此丧失了听力。没过多久,他原来定好的亲事也散了。在这一连串儿的打击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万般无奈,他母亲找到我爸,请我父亲帮忙劝劝他。

父亲二话没说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去了他们家,又帮忙联系军医大夫,在父亲的开导鼓励下,李光禹终于慢慢走出了阴影。后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962 年,父亲重回禹城任县长时,光禹叔背着一大袋地瓜看我父亲,父亲说什么也不收,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娘出注意,让父亲给光禹叔钱,算是我们家买的, 这事才算了结。

光禹叔的哥哥李光星老人回忆说: 父亲 1962 年驻村时住到他们家,看到院子脏了,拿起扫帚就扫。为了摸清村民困难情况,他总是卡着饭点去人家查看。我们这里地势洼,胶泥地,谁家玉米苗出多少他都记在本子上。有时他会带来馒头让我母亲热热,自己却不舍得吃,先拿起窝头,- 边吃一边说真好吃,省下馒头给我爷爷。我爷爷常说: 新社会的县长,没有半点 “官” 样,是跟咱百姓心连心的好官啊!

1962 年禹城大涝,城北很多村庄陷入一片汪洋,为了将积水尽快导入河道,父亲不顾一直在下的大雨和因营养不良浑身浮肿的身体,拄着木棍率领分管水利的副县长和县委办公室陈富義亲自到梁家镇王化屯村视察,研究抗涝救灾的办法,村子的百姓无不动容。

父亲心中装着百姓,百姓也时刻怀念着他。

我回老家听到最多的话是,父亲是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三年困难时期,我家穷的揭不开锅,大伯要饭,父亲腿肿得一按一个坑,却因为对烈士任荣贵的一个承诺,1960 年 和 1961 年两年汇出 35 元给任荣贵的表舅。1962 年, 父亲甄别平反后还将复职补发的 1000 多元工资全部_上交给国家父亲的 “大方” 造成我们家 “富裕” 的假象

1963 年县委一名干部, 到我们家求父亲要救济。可当他看到我们家里的摆设,- 一个木头箱子、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再看看饭桌吃的是麸皮窝头时, 再也不好意思张口,转身离开了。

有一次,父亲骑着自行车到梁家镇搞调研, 半路饿得实在骑不动了,他便到了路边的一家农户要了把枣充饥,临走要留枣钱,人家知道他是县长,说什么也不要,但最终于父亲还是悄悄的把钱留下走了。

1966 年, 父亲被下放到武城马甲营公社当炊事员,在伙房工作两年多,他从没吃

过食堂的一顿饭。

五十多年前,禹城 80 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沙荒地有 2.6 万亩,涝洼地 5 万亩, 为了改变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 的状况,父亲在任县长时,日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下雨之后出苗率等。

他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沙碱地,让百姓吃上饭。1957 年,父亲组建改碱队,先后用藏碱、深翻土地,修台田、条田等办法治理,在实践中探索着改碱治沙的办法。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推动了禹城改碱治沙的进程。1966 年初,中科院 100 多名科技工作者进驻禹城,成立了 “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

1988 年 6 月,病重的父亲听说辛店沙河辛昔日光秃秃的沙碱地和漫天飞扬的尘沙变成了绿洲良田,李鹏总理还题词 “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 时,他躺在病床上高兴得像中了大奖,特别想去亲眼看看!

但当时条件有限,他又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直到 1988 年 9 月父亲离世,一直没能

成行,这也成了我们家人的终生遗憾。

“天地之间有杆秤,大秤砣是老百姓”,父亲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也将他永远铭记在心中,他是那代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END—
跨界文案

相信文字的力量

知乎用户 云上轻骑兵​​ 发表

这反映了,网络的某种阴阳怪气的氛围,已经让很多人觉得中国这个国家,已经没什么好人了。

甚至已经影响到基层体制内单位的一些判断了,比如德州市作协就撤稿了。

我曾经也是一样,当三四月份网上开始出现统一话术的人对我进行疯狂谩骂的时候,我也是在自我怀疑,甚至把我某篇写中国科技人才回国的文章匿名关屏了,甚至把我某些写中国航母的文章给删了。

我三四五六月还关了私信,相信如果那时候有人联系我,也应该发现了。

我相信德州作协的某些人,和我想法一样,被骂了,有舆情了,删掉了事。

“反正我没有做错什么,我不理你们就是了。”

多少纯真的上网人,都是这种想法。

但是,删掉,但是,关了评论,他们就不会骂你吗?

不会的。

就像德州作协删掉了,依然还是全网的热点。

我只是觉得德州作协和他们的上级领导,可能就是缺乏应对网络某些阴阳怪气的经验,毕竟,阴阳怪气大爆发也是在俄乌战争的时候才开始的,很多人都缺乏应对经验,包括上网写东西无数年的我也是一样,反思自己,删掉自己的某些文章。

现在我已经觉得,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尤其是大可不必的让作者个人出来回应一些关切。

其实,这篇文章写的相当好,从人生大事、从生活、从对个人的影响,记录了一位共产主义者、一位父亲、一位为人民服务的老革命活生生的样子。

而且,看了文章,文笔也是朴实、充满感情的,也是基于真实的故事进行的创作,真实,永远是网络上的普通人(除了阴阳怪气喷子)最喜欢的人,而且这篇文章经过专业评委的评选为第一(作协的评奖找的基本都是上级或者同级单位的有声望的评委),这种文章为什么不能获奖呢?

出了些周公子、出了些唐山、出了些河南,出了些别的事情,痛心吗?肯定是痛心的,有问题是要解决的。

但是,中国有 14 亿人,只要国家全局没有没有问题,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可以过的很好的。

那些阴阳怪气的人,真的是致力于将全中国搞乱的,所有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他们进行网络放大的对象。

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他们会说都是他们在网上发声的功劳,如若问题还未解决,他们就会天天在网上喷。

他们恨不得中国不能写一篇正能量的文章,如《我的县长父亲》一样;他们恨不得唐山受伤的人死掉,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攻击;他们更恨不得每个人都过得不好,这样他们就能天天做文章;他们最恨不得的就是中国放开防疫,这样每死一个人,网上就会像唐山一样洪水滔天。

这些天在财政部的培训,听智库专家的一些讲座,讲国际形势的时候,说俄乌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影响之一,即以西方以系统化地割裂中国舆论场。

你见过最无耻的双标是什么?

应对措施当然是有的,但是让我这种普通人提意见的话,我就比较直接了,像台湾一模一样:

违反防疫规定的,直接罚款 100 万!

违反政府规定发布造谣信息的,直接罚款 300 万

好了,可以来冲我了。

知乎用户 学生 命中无狗 发表

在古代,县长就是父母官。所谓父母官,对应当下是真正的基层,真正和老百姓联系在一起的干部。可当下县长离我们老百姓越来越远,除了在一些极度落后的小县城,县长还在走动走动。就一般的县城,县城差不多都是身居庙堂,主持各种会议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不只是一种民主理想,其实是每个混的好一点的人都应该有的意识,否则就是阶级固化矛盾越积越深。走动中不一定是带去很多实际的好处,联系感情更重要。不走动是不行的。其实下基层就好比走穷亲戚,即便农村道路滑,人心太复杂,这种事情都必须做。

就这篇文中的县长父亲,除了大家看到的廉政,就是一个主动联系群众的形象。我觉得主动联系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群众,比廉政更重要。所以我很看好这位老一辈的县长父亲,朴实有信念,是值得被大家纪念一下的,也是现在大多数干部应该寻根的共产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不知道之前为什么说要删文,这篇文章是很干净的,甚至我觉得相比二舅,县长父亲更能让我感受到希望。因为县长父亲是主动在工作,二舅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可说。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幸亏把标题改成了《我的县长父亲》。

不然作者一旦以《逝去的背影》获了一等奖,那么结局就不是仅仅被删文这么简单的问题了:轻则背上毫无正确历史主义观 [1] 这项罪名,重则就是通过民族苦难博出位(流量)、给镜崴饰栗递刀子的民族罪人。

作者很可能不知道的是,上一个揭露东方大国半个世纪前历史真相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杯具结局。

显然,和袁华一起玩下梗,虽然被删文,但却可以获得” 虽删犹荣 “的 happy ending 结局。

亚历山大 · 索尔仁尼琴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 ZF。

楼下保安则说,在东方大国,许多人其实 30 岁左右就已经死了,只不过到了 70 岁左右才埋。

参考

  1. ^“历史虚无主义”

知乎用户 张导​ 发表

文章里的县长父亲叫于志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第一位县长,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为人民。作者于忠东回应,文章内容绝对属实,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

好文章的精髓,不在于文章构思多么精巧,不在于遣词造句多么惊艳,而在于文章所传递的能量、价值理念、道理哲思、思想内涵。

这篇文章,通篇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设计,只采用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地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位老县长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写得真实、接地气,感人肺腑。

知乎用户 南柯太守​ 发表

名字不一定是好名字,

文章却真是一篇好文章!

古代科举为了防止舞弊,会进行糊名。

现在高考为了防止舞弊,会设置密封线

目的都是消除作者的身份,去看待文章本身的价值。

这一篇《我的县长父亲》,如果我们把文章的名字糊上、密封,仅仅去欣赏正文,那么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一篇写的极好。

真正的好文章,感情是藏不住,文字朴素流畅、内容真挚感人、运笔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细致,似乎能从有限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作者没说的故事,没倾诉的感受。

这样的文章有宏达的时代背景,有丰富的故事来源,有深刻的往事记忆,但是却不能一一写全,只能捡最有代表性的写出来,所以能感受到文笔背后未及细说种种,是谓博观而约取!

《我的县长父亲》,很多人看见这几个字时,已经帮文章下了定义,反对的,几乎都是读完了全文的人!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要是写的好真可以拿出来学习学……

好么!

充满了刻舟求剑的古典 xx 斗士式的叙事,

这文章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

那就是这种叙事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癌症,

它诅咒了我们,

我们就像俄狄浦斯一样,

越是想挣脱命运的安排,

越是随之坠落,

而弑父娶母之类的荒唐的命运,

就把你按在地上教你做人。

叙事这种瘾吸的多了,

就容易咳嗽和无力,

你越想掩饰手抖和注意力不集中,

你越是被这些症候所支配,

就像你雪藏了这篇文章,

企图让它在征文中消失,

或是单纯突重其中的 “真情实感”,

而忽略县长父亲的 “人物设定”,

你都输了,

你蹲在地上,

手都没有力气擦去淌出的鼻涕,

嘶哑地大哭,

却要带着胜利者威严和蔑视的面具。

父亲,

或者说他背后的父权,

在今天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甚至有些滑稽,

对他们咬文嚼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就像在老城郊外的冬日吃一顿早餐。

这里,

下岗潮来临时,

留在厂里的幸运儿跟着单位一起搬到这里,

期待建立新的功业,

但他们所到的地方,

没有仓储超市,

没有 ktv 和电影院,

随着 WTO 的到来,

只有家具城和 4S 店雨后春笋般蹦了出来。

但是你要想找一顿地道的,

宛如老城区的早点,

现实的巴掌就呼到了脸上。

你只能下一顿脏乱差的便宜馆子,

一边说:

切,这才是正宗的老 XX 早餐,

一边指着隔壁刚建成的展览馆,说:

xx 为了建这个展览馆都进去了!花了 xx 亿!

然而这两句吹牛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并且,那个展览馆,

一直到疫情都没有举办什么正经的展览。

除了四流的国风文化就是 xx 精神寻找辉煌。

父亲,

之所以在今天意味变得暧昧,

恰恰是因为一群人敏感地观察到时代在变化,

而另一群人瞎了。

他们甚至即使看到听到,

也要像鸵鸟那样把头埋沙子里。

还说这叫守中持重,

或者说,

我这叫钝感力!你不懂!

一点错没有,

他们就是不想看到改变,

他们就是在召唤上一个时代,

他们就是想要那种,

“我说了你就听着” 的,

上行下效的社会。

你的县长父亲,

我的纯良之心,

多美的对仗啊!

知乎用户 王子卿 发表

“县长” 对某些人来说,代表着权力和利益;对另一些人来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知乎用户 super janet 发表

其实写得挺好的,水平很高了,文笔很好的,就是名字有点响亮(踩雷)。县长这个官真的不大,还带点小官的感觉。如果叫我的厅长父亲,我的市长父亲,我的院长父亲,那不得了那性质就真不一样了,不管里面内容如何,都透着炫耀。

黑粉也是粉,作者不要在意,再多写点好东西,不要被口水压倒

知乎用户 者行孙​ 发表

关键是,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当地为什么要删除呢?

知乎用户 愿君学长松 发表

那时候的很多人确实有信仰

知乎用户 温和派 Zero​ 发表

其实看完这篇报道的全文和附带的视频,我大概可以想到改名的两种可能原因:

  1. 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我的母亲》而且获得了不小的反响,如果是自己改的名,也许是考虑到和之前这部作品联系起来,只不过加了 “县长” 两个字后反而撞了梗。我是更愿意相信这位已经退休了的作者是事先没看过那部电影也不知道那个梗的,事后估计还一脸懵逼。你别看我现在 30 出头还经常主动玩梗什么的,真到了退休之后还有那精力看电影、高强度上网之类的?怕是等不到那时,到结婚生子之后在网上逗留的时间都减半了,四十岁还能坚持创作就不错了。

**大众网 · 海报新闻:**写这篇文章起题目时是怎么想的?
**于忠东:**实事求是,我父亲一辈子做的这些事,不容易。我还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表,有 40 多万点击量,还真有看的人呢,我就想再给老爷子写个传记,老爷子一直初心不改,应该弘扬。

  1. 之前作者就为父亲写了一篇长达万字的长文《逝去的背影》,而这次德州作协有征文,要求字数 3000 左右,在朋友的劝说之下她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后重新投稿。

因此修改文章的名字,一方面可能是和之前的文章做个区分(之前在客户端上已经发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朋友的劝说(怂恿)。

**于忠东:**去年就开始整理老爷子写的这些工作日志,今年我就是随手写了,父亲节之前发表了。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内容是根据时间段一步一步写我的成长过程,写老爷子对我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写了一万多字,当时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了。后来德州征文,征文要求是 3000 字以内,老爷子这一辈子做的,我确实觉着挺敬佩的,朋友劝我删改一下投稿,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但不管改名的原因为何,名字是否妥当,**光这篇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就值得一个一等奖。**我甚至在想,这篇文章如果放在各地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活动教育那阵,说不定能被当成典型教材来教育现在的干部何为初心、何为使命。

放几张采访视频里的截图吧,尤其是最后几句说的是真的挺好的。

知乎用户 赵莲贵 发表

看了文章。

不管是作者,还是作者的父亲,都配得上这个标题。

知乎用户 哆啦 a 梦 发表

文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叙事,而文笔只是点缀装饰花架子,好比功夫表演中看不中用。好比正常人都会倾向于死板白话又 “难看” 的历史,而非 “生活在树上” 这类看起来华丽但狗屁不通的酸臭文章

原标题所传播的信息只有 “这人是死的”。新标题以朴素接地气的方法点明县长与父亲两个主题,也因为“父亲” 放低了作者的身份让读者更容易代入,也反映了那时红一代的纯朴天真但充满理想

而巧合的是不仅 “撞上” 了梗炒起热度吸引人注意,其他文章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看。

所以新标题薄纱旧

知乎用户 图哈特 发表

现在互联网就是个烂梗时代,一些人是不分场合不看情况随时随地的刷梗,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是一件很酷很潮的事情。公众号原文章评论底下刷《我的区长父亲》的人有没有恶意呢,我想大概率也没有,就是触发关键字抖个机灵而已,倒是德州作协的反应有点过度了,很明显对如今互联网的 “梗文化” 不了解。

“刷梗”本没有对错,适度的刷梗也能起到活跃气氛,拉近距离的作用,但问题是现在互联网 “梗文化” 有点太泛滥了,完全起了反效果。特别是一些常用字常用词莫名其妙成了触发梗的关键词,是真的让人反感。比如“五五开”是个形容势均力敌很常用的词,结果硬是被梗小将玩成了关键词,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只要出现五五开这个词,弹幕里是必有 “几几开” 在那玩梗。

最新 cxk 的烂梗又再度爆火,“只因” 这个词也成了关键词了,再多几年,照这个趋势,你说一句话,全是关键词也不是不可能。顺便说一下,cxk 这波烂梗又流行,是别人背后团队有意为之哦,你怀着不喜欢讽刺他的心情刷这些烂梗,事实是帮别人事业更上一层楼时有何感想。

总之现在是个很神奇的年代,看书有人帮你读,看电影只需要五分钟,梗确实是最容易被记住的,但脑子里只有这些梗的时候,还剩些什么?

知乎用户 路边说书人​ 发表

有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

好的作品因为撞了一个梗,然后遭删除

感觉很悲哀

但是又说不清悲哀在哪?

知乎用户 过江东​ 发表

谢邀:

如果是叫最初的题目《逝去的背影》,

挑刺的人们还是会继续去挑他撞梗了朱自清的《背影》。与其去撞那个久远的。没有太多年轻人知道的背影。还不如撞这个年轻人曾经火热追捧过的《区长爸爸》呢?。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所叙述、记录、呈现的文字里面的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他用哪个名字。都不妨碍作者的父亲是一位为官清廉、一心一意为民的、好的父母官。有图有真相的例证。129 本的工作记录手册。哪一位为官者或者为官父母的子女不服的。尽可找出你们的所记所录所作所为的事例来 PK 反驳。

想围观的吃瓜群众多多的。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群众的心理也自是有一杆能够论述公正、公平、公开的称…………

附原文《我的县长父亲。》

事实胜于雄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来写一下我的家族关系吧,我的国企董事长父亲,我的上市公司总经理大伯,我的老革命爷爷,我的包租公岳父,我的富二代老婆,我的学霸小三

知乎用户 夜泮 发表

不亏是山东,儿孝子就是多,难怪这种能获奖。

看了原文和之前网上发的官腔事迹文章不同。确实是自己看错了。鉴于删除评论也删除,修改道歉看评论

知乎用户 Spartakus​ 发表

《我的区长父亲》本质是虚构的,但是描述得何其真实;

《我的县长父亲》本质是真实的,但是描述得何其虚幻。

虚虚实实,这种魔幻般的 “本质 - 描述” 错位自身就是一件绝佳的荒谬类艺术品。

天下虽大,但我没有家。


数百万红军的复员在官僚的形成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凯旋的指挥官们在地方苏维埃、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担任了领导职务,到处都在顽强地推行保证在国内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那种制度。于是群众就从各个方面被逐步排除在实际参加国家领导之外。
除单独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外,官僚还散布一种理论,即中央委员会就是一切,而党等于零。不管怎么说,这第二种理论实现得比第一种理论要成功得多。**统治集团利用列宁逝世宣布 “为纪念列宁而征收党员运动”。党的大门过去是一直小心翼翼地加以守卫的,而现在完全敞开了——工人、职员、官员大批地进去了。政治目的是使革命先锋队消融在粗俗的官员之中,这些人没有经验、没有独立性,但具备服从上级的老习惯。**这个目的达到了。“为纪念列宁而征收党员运动” 使官僚摆脱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监督,给了党以致命的打击。机关为自己争得了必要的独立性。**民主集中制让位于官僚集中制。党机关本身现在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人员大撤换。“听话” 被宣布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优点。在同反对派斗争的旗号下革命家被官员所取代。**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成了它迅速蜕化的历史。Spartakus:被背叛的革命【节选系列 2】——苏维埃的热月

知乎用户 首博尔 SOBRING 发表

文章是一篇好文章,内容也比较诚恳,文艺水平也比较高,不应该被有色眼镜看待。

只能说现在网上被 “梗” 影响的人太多了,看见标题的第一眼就想到了“我的区长父亲”。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被网民炒起热度,让更多人看到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关部门为了大局的考虑,只能牺牲少部分人了。可能换个名字,是不一样的状况吧。

知乎用户 远道 发表

除了名字起的不好,文章是体制内千篇一律的内容,甚至是模板一样有大量同样的文章。

知乎用户 摩卡布奇诺 发表

给作者洗白的回答没有一个有质疑文章的真实性呀,抛开事实不谈我觉得纽约时报还有经济学人这类西方刊物的文章也都写得很好啊

我觉得作协配不上这篇文章,作者应该到西方杂志那里投稿比较合适

知乎用户 长弓玄刃 发表

执政为民,不忘初心,家人也没有享受特权,这才是应该入选教材的文章。

知乎用户 yaoyuan0080 发表

只想好好做的事儿多了,这才哪到哪儿?不过是一篇文章,只是纪念写在日记本里也行啊,这不比很多只是想活着的人做的事儿容易多去了?

知乎用户 大隐者的深度影评​ 发表

文章写的很好,事迹感人,作者的这篇获奖文章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为何引起了轩然大波?《夏洛特烦恼》的一个梗竟然成了现实,只是故事截然不同。

但网友更愿意选择相信荒诞喜剧的情节,而不是相信现实中存在的事迹,问题出在哪?

答案其实也简单:

荒诞的区长父亲多,朴实的县长父亲少。

周公子是个例吗?

是极少数吗?

emmmm,

看看媒体怎么说吧?

什么该发?

什么不该发?

纳尼?这是该发不该发的事情吗?

想起了郭德纲的相声。

儿子对同学说,如果你输了,我要你命。

父亲批评到:

孩子,你怎么能赌博呢?

正是这些极少数的周公子,

将正直朴实的县长父亲,给掩盖了。

同时参加掩盖的极少数害群之马,

还有深圳只办了仪式没有领结婚证,只是男女朋友关系的自带千万豪宅嫁给马上二线老头儿的宾利姐。

还有用直升机进行直播,十二岁就远渡新加坡,靠勤工俭学上完大学,二十岁出头就有几百万创业资金,有个平凡的警官爸爸的网红王女士。

还有写诗能把人读湿了的贾浅浅

知乎用户 凤凰集香木 发表

文章没看。但看到题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我的区长父亲。

想想为什么会第一时间出现这样的反应呢?时代变了,人心变了人心散了。

我们不相信干部会真正的为人民做事,我们相信干部不是好人了。不相信他们会干净。

其中有干部们自身的不争气。也有敌人对他们的污名化。影响了大众的观感。

知乎用户 巷子巷 发表

在想到底标题要不要加上这个 “县长”。

加了绝对没啥毛病。

一,于作文。

作者把父亲的形象一分为二,作为两个部分来写,有些欲扬先抑的意思。这两部分,一部分是我眼中 “无情” 的父亲,一部分是有情有义的好干部。

文章前几个自然段,都以 “我” 作为干部子女的视角,“控诉”父亲不肯为自己家人谋私利,徇私情,帮家里做点 “好事儿”,所以我总认为是个“无情” 的人。比如此段,

而后文中用了一句过渡,“然而” 一转话锋,原来父亲不是无情,而是有大爱有原则。接下来则开始叙述父亲如何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干部。

最后,将这 “无情” 与“有情”统一,将父亲为官与为父的形象统一。父亲是个真正的有情人。他为官利一方百姓,是个好县长,好干部。他为子女后代树立了榜样,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让子女们自豪,感动,是个好父亲。作者结尾直抒胸臆,连声赞美父亲。

《我的县长父亲》,“县长” 二字对应公,“父亲” 二字对应私,一个当干部的父亲人物就出来了,拿文章主角作标题当然没问题。与廉洁主题征文也联系紧密,一目了然。

其二,于其情。

父亲这辈子几起几落。

未曾查证,但县长应当是父亲生涯中的一个 “高光时刻”。古人说 “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近”,“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做成事,尤其是做成利民的好事,是要有实权的,因为他要违背已有的怪像,冲破阴暗面的藩篱,在其位才有能力谋其政。

父亲如果真如文中所说,如此这般清廉正直,我想他在做县长时,一定会利用自己干部的身份,为当地人办成许许多多的好事、大事。在父亲的日志里,关于县长的内容应该很多吧?有自己如何下乡调研,听取老百姓的话,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有行万里路,四处走访推动,终于为群众修好一条路、建好一座桥的幸福。也有自己面对利益诱惑,如何斗争不屈,挺直腰杆的快活。也有为公而忘私,不为年幼儿女理解的无奈。

做县长难道不是父亲这一生的 “高光时刻” 之一吗?当了一个做实事的好县长,有什么不能写呢?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是的,是的。是君子,就应该立名为后代称述,述之美。把县长两个字突出来,让那些尸餐素位、贪婪无耻的庸官惭愧。

整件事也是这么的 “欲扬先抑”。网友们先是从文章名字入手,以为比赛存在猫腻,为追求公平深挖背后,最终却挖掘出来一个好榜样,好干部,传递了好精神,好风气。相关举办单位实在不应该一有风吹草动,就靠 “删” 了事。不过这一删,更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文章是不是真如所想——是靠 “县长” 父亲的权力关系获奖。更加心中厌恶,这 “抑” 的就更厉害了,“扬”自然也就更厉害了。不料最后收获的竟是感动与敬佩,其实也算是因祸为福,转败为功了。虽然转败为功,但正面典型自有其宣传之道,如征文比赛可将获奖文章内容进行其他途径的曝光宣传。不必次次都“欲扬先抑”,还真吃不消。

最后,文章提到了作者原本是不知道父亲的事迹的,直到整理了父亲的日记。其写作初心也是不想埋没父亲的事迹。

我记得《沧浪之水》里也有一段写 “我” 翻阅父亲的一本书,读到那些内容是 “我” 是如此大受震撼,深受感动,心中热血涌动,摇如旌旗,久久无法平复。

我小心地把手伸进去,慢慢地掏了出来,凑到灯下一看,是本很薄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 书的封面已经变成褐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算算已经三十八年了。我轻轻地把书翻开,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竖着写了 “克己复礼,万世师表” 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 “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稽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侯,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一共十二人。我翻看着这些画像,血一股一股地往头上涌,浑身筛糠般地颤抖。那种朦胧而强烈的感情冲击着,我自己也无法给予确切的说明。

这是池大为年轻初看父亲的书籍,心中深受感动,誓要继承父亲胸怀时的感觉。“朦胧而强烈的感情冲击着”。

但与小说甚异。

此文作者写县长父亲时,已不年轻。我想,她一定也是被强烈的感情冲击着。但不再是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愿,更多的应该是感动,是理解,是无愧。

所以她能够坦然翻开日记,阅读父亲的事迹,能够坦然且动情地写下有关父亲的回忆。

她也就能坦然写下 “县长” 二字。就能坦然写下县长父亲。

把标题从《逝去的背影》变为《我的县长父亲》,对她来说不过是把散文式的抒情标题变为更直接的点题式标题。她本无意,改者听者或许 “有心”。

总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敬佩这位县长父亲。

知乎用户 风清扬 发表

最后说一点:县长指挥秋收?

我说句心里话:某些表演艺术家滚远远的就是对秋收最大的贡献

——————————————————

本来打算好好讲这篇文章和这些事迹的,但想了想,算了

这文章就配三个字:假大空

浪费时间看他

有这时间我看两页《姑妄言》多好

——————————————(())

感觉评论区里一帮子巨婴离了县长指挥就不会秋收了呢,那你们真得好好感谢你们的县长父亲了

——————————————————————

既然被骂,把我就斗胆说说我的真实想法。

一边是秋收——离了你屁事没有。

一边是急病的妻子——说句不好听的那年代的医疗水平……

就这都不回去,你让我一个普通人怎么想?

我第一反应要么这人在表演,要么确实各种客观原因确实回不去,不如顺水推舟捞个名声(或者是作者的描写),要么是真的把妻子看得轻,要么妻子的病其实没啥事。

当然这是我的想法。

但是这也是所有的可能性了,就挑最好的一种,妻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不如秋收(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秋收)

我觉得他很可怕。

————————————————

作者你要表达什么?

一边是秋收,一边是妻子急病。离了你就不秋收了吗?

所以要么这件事另有内情,要么这件事另有内情,要么这件事另有内情。

这篇文章的可信度在我这里就是零。

——————————————————

是我草率了,又看了一下,是作协征文,作者不一定是作协的,但文章写得不好就是不好,这个观点不变

——————————————————

看了原文,说实话

这文章写得平平无奇,写作水平在高中一年级左右

我就很好奇了,这位是怎么进的作协

和《我的县长父亲》没有一点关系吗?

说她文笔朴实文章写得好的,不和你杠

知乎用户 千千世界 发表

这篇文章我看了,除却名字玩梗之外,写的很八股。

从第二段开始,我就能脑补全文,

无私奉献的父亲,弃小家为大家的父亲。

简直就是课本范文,我在无数课本看过这种鸡汤。

八股式鸡汤,前面为大家,后面转折,也为小家,感动升华。

不出彩,也不差。

夸大可不必,第一名是这种,感觉看都没有必要看。

这类散文真的很难突破前人,突破不了,就难以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不过话说回来,地方的小征文比赛不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 觅云人​ 发表

1、原文写的很好,这是没问题的,老人家的事迹也很敬佩,比如在特殊年代反对浮夸风等等

2、举贤不避亲,但能否得一等奖,还得看所有参赛文章,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酵了,就应该公开所有文章,让大家评判。必须说的是,我也不认同只看这一篇写的好,感情又深就应该得一等奖,毕竟还没有比较其他参赛作品嘛~

3、最大的问题是:遇到问题不是删除文章,不是控评…… 为啥不是大大方方的应对呢,原因是_________

(很多评论被删除了,真不怪我)

知乎用户 年轻气盛 发表

写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想笑,我也不是笑作者,不否认作者父亲作为革命前辈的高尚,也承认作者的刚正不阿,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就像是恒大许家印所谓的忆苦思甜饭,你说这东西精神价值很高,能够洗涤心灵,可这玩意不顶饿啊!你还不如写写怎么把馒头吃出肉味呢!我就一屁民,一俗人,别讲太高尚的,我就喜欢俗的,你说我为啥看到这个名字就想笑?你说你这么光明磊落的事情怎么不敢坚持发表?你笑了,我也笑了,你说我笑啥?

知乎用户 棋盘上的喧闹 发表

这年头,百度百科也算好文章?文学不要技法,那还开什么课?

知乎用户 wwwwww 发表

错的不是标题

错的不是她的父亲是县长

错的是现在有些人在其位不干对得起老百姓的事,即比如一些被抓起来的,他们带来了刻板印象

致敬 每一位做出贡献的人民群众

至于人民的公敌,赶紧去踩缝纫机吧

知乎用户 北风雪林 发表

昨天,德州作协火了。

一看有 “作协” 这个组织,大家就知道,这肯定是山东德州,不是美国德州了。

德州作协引发全民关注,是因为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征文获奖名单》。

在这份获奖名单里,一篇《我的县长父亲》获一等奖特别吸引眼球。

因为在沈腾马丽主演的喜剧《夏洛特烦恼》中,曾经有一个情节,是 “官二代” 袁华,写了一篇《我的区长父亲》,然后获得 “全区征文大赛一等奖”。

这一经典桥段,讽刺的是子女通过歌颂官员父亲获得名声与荣誉,是 “公权力的变相世袭”。

因为这个桥段传播极广,深入人心,因此《我的区长父亲》成为讽刺 “公权力世袭” 的代名词。

最近这几年,爆发的一系列 “学阀” 和“官二代炫人脉”事件,网友评论中都大量引用《我的区长父亲》。

正因为这个标题太有讽刺意味,传播又太广,因此我很难想象,当今的 “县长子女” 们,谁会写文章触这个雷。

结果我刚关注这一事件,德州作协就把 “获奖名单” 以及 “文章链接” 给删除了。

这文章还真有问题?删除文章不就代表网友质疑有理么?

于是我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我的县长父亲》原文,想看看这个 “县长” 和子女,经不经得起查。

结果读完文章,我发现这真是一篇契合主题,有血有肉,发人深省的好文章。

壹,“我的县长父亲” 是个怎样的人?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

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句,我就不由感叹如今的 “互联网舆情” 杀伤力多么凶猛。

我敢保证,绝大多数 “怒喷官二代权贵嗮人脉” 的网友,最多也就看了这个标题,

只要看了第一句,就会发现这是描述 “建国初期”,熬苦日子那一代人的经历。

这位县长是建国后的 “禹城” 第一任县长,那么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县长。

通过查官方资料,可以发现这位县长于志明是 1929 年出生。

这篇征文的作者,于忠东,一个非常 “男性化” 的名字,但这是于县长的女儿。

通过 “忠东” 这个很有年代氛围感的名字,能判断作者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

按年龄推算,这位作者应该已经退休,这也解释了因为她六十多岁,所以根本不知道 “我的区长父亲” 这个梗。

这也证明了,在她们那一辈人看来,“我的县长父亲”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描述,根本不是 “特殊讽刺意义” 的雷区。

于忠东的这篇文章,呈现父亲 “对亲人无情,但对工作和人民忠诚” 的形象非常饱满。

文章很长,我会将全文放在今天的 “尾条”,这里只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段落,来看这是个 “怎样的县长”。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讲的主要是 “父亲对家人的无情”。

第一件事,就是在 1969 年,中苏爆发 “珍宝岛事件” 之后,北疆局势极为紧张。

父亲却在这一年,安排年仅 16 岁的大哥,到部队参军。

仅仅过去四年,又让不到 18 岁的二哥,到部队参军。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和平年代,他们家没出五服的亲戚,参军的达到 72 人。

父亲的 “无情” 不仅体现在让年幼儿子参军问题上,还有一些 “可以通融” 的问题,从不对 “亲属” 通融。

文中举例,父亲就不肯给大嫂安排 “铁饭碗工作”。

作者堂哥在 1961 年被分配到山东省水利厅工作,1962 年响应国家 “精简城市人口” 的号召,主动从省厅申请调回禹城工作。

这么高的觉悟,从省厅到县城,却只能是 “临时工” 工作,打报告希望时任县长的 “父亲” 通融转正,也被拒绝。

那么县长于志明,是不是只是 “无情的酷吏” 呢?

文章后半段,呈现 “工作中的父亲”,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从 1960 年到 1961 年,父亲持续给烈士亲属汇款,留下的给其中一位的汇款单,累计就有 35 元。(当年这大概相当于多少,我算不过来,但肯定不少)。

1962 年,国家给 “县长父亲” 补发了工资,但于志明以国家也困难为由,将补发的工资全部上缴国家。

贰,官方呈现的 “县长楷模”

通过于忠东的文章,我们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 “焦裕禄式”为人民奉献,对亲属 “亏欠” 的好干部。

那么这会不会是 “子女的拔高”,或者是“女儿眼中的滤镜” 呢?

我还找到一篇《初心如磐跟党走 披肝沥胆为人民》的文章。这是今年八月禹城县政协在官方平台发布的文章。

这篇文章通过介绍 “首任民选县长于志明的事迹”,激发全党干部不忘初心的为人民服务。

这篇文章里,介绍于志明 1929 年出生,1943 年 14 岁就投身革命。1955 年 10 月,年仅 26 岁的于志明就成为禹城县第一位民选县长。

在《初心》这篇文章里,介绍于志明 “129 本工作日志” 真实记录了他从 1951 年到 1985 年, 34 年的工作历程。

《初心》这篇文章介绍,在于志明 1960 年的工作日志中,第十册的第 23 页和 24 页,分别夹着两张 1960 年 1 月 20 日汇出的十五元的汇款单和 1961 年 5 月 4 日汇出的二十元的汇款单,收款人都是临邑陈英贤,是烈士遗属。

这一段刚好与《我的县长父亲》中的描述对应上了。

可见禹城官方,对这位 34 年辛勤工作的 “老县长”,评价极高,称为当代年轻官员需要学习的楷模,也不为过。

叁,我们如何传承 “我的县长父亲”?

通过禹城县政协的文章,以及于忠东 “追忆父亲” 的文章描述,于志明老人在八十年代的最后八年,都在卧病与看病中度过。

作为五十年代的县长,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没 “沾到光”,只是以普通工作退休。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官二代嗮人脉” 完全搭不上边。

因此只要了解了这是怎样的 “一个老干部”,了解了这传承的是怎样的家风,这篇文章就绝不应该被喷,也不应该被删除。

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正缺乏的精神食粮。

可是这次 “德州作协官方快速删除文章以及获奖名单”,体现了我国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面对舆情时的 “脆弱”。

《我的县长父亲》这样的正能量,居然畏惧于《我的区长父亲》这样的讽刺梗。

如果正气不能 “堂堂正正”,给人的感觉就“只剩下蝇营狗苟” 了。

前不久网络舆情经历了江西 “周公子感谢家族”以及 “贾浅浅入国家作协” 两大争议。

我看到网上有形成了一个比较中庸的观点,那就是 “周公子不应该这么高调与嘚瑟”。

也就是说,我们现阶段触动不了更多周公子的 “家族人脉”,只能用民意让这些人 “别太嚣张”,“别到处嗮”,要做到锦衣夜行,低调做人。

我想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估计所有在任县长的官员,都会告诫子女不要去写 “我的县长父亲” 这样的文章。

这是我们 “舆论监督” 的胜利么?把他们逼到封闭的圈子里,去享受世人无法接触也无法想象的奢华,只要两个圈子的壁垒不打破,我们就高高兴兴的过。

这是胜利么?我觉得远远不是!

因为我几乎可以确认,描述五六十年代干部的《我的县长父亲》将成为绝响,因为被教育 “低调” 的官员子女,不会有人傻到去写给父亲惹事的 “县长父亲” 文章,这种征文一等奖,傻子才稀罕。

这样的氛围是不对的。官员子女不应该 “低调的在一个圈子里”,恰恰应该像于忠东一样嗮在阳光下。

经历周公子嗮家族事件,把所有公权力二代,逼到从网上隐身,并不是互联网舆论的胜利,而是要让他们嗮到阳光下。

让我们看清楚他们 “个人的优秀” 与“父辈的廉洁”。只有所有 “二代” 都能平常心,公平公正公开的写“我的 XX 父亲”。

那种几千年来 “官与民” 的隔阂,才算真正打破。也让我们看到,2020 年的县长,依旧在传承 1960 年县长的初心!

作者:北风雪林

知乎用户 荞麦花开​ 发表

港真,《逝去的背影》不比《我的县长父亲》好么?好在两点:

1. 用典,文雅。谁都知道,朱自清名文《背影》,写的父亲。

2. 含蓄,诗意。逝去的背影,就是追忆亡父,中国古典审美。

如果用《逝去的背影》这个题目,不就没有现而今这么大的网络风波了么?

知乎用户 蜗牛蜗牛等等我​ 发表

不能用狭隘和偏见否定老一辈人的无私奉献。

我们不能只看标题就开始喷,就开始阴谋论的怀疑:是不是因为他的县长父亲才会获奖,县长父亲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

看过原文,这位县长父亲不是《你好,李焕英》中的厂长父亲,也不是《夏洛特烦恼》中的区长父亲,而是焦裕禄式的县长父亲。

作者于忠东年过花甲已经退休,县长父亲于志明也早已去世三十多年,作者写这篇文章仅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不忍心把老爷子的多本工作日记当废纸卖掉。

通篇稿子没有华丽浮夸的词藻,用最简单的笔法记录了父亲的一生,真实情感更能引发大家的触动,也令很多人怀念与敬佩。

说实话,得奖实至名归,标题《逝去的背影》确实比《我的县长父亲》更有深蕴,

标题所引发的争议,被删是真的不应该,这篇稿子值得被赞扬,被大肆宣传。

此刻我无比怀念那个年代。

知乎用户 一阳来復​ 发表

斗胆加俩字——《我的民选县长父亲》!

知乎用户 妖刀明月​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删了干嘛?删了好啊!

《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遭删除。

9 月 18 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一文

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 “我的区长父亲” 标题类似,引

发部分网友嘲讽。

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删了好啊!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删了反而火了!

A、删了干嘛?

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刺痛了誰的神经?

《我的县长父亲》征文作者是一名已经退休了几年的女性,在职时就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工作人员,

作者的父亲叫于志明是山东省禹城县第一任县长。

看完了这篇《我的县长父亲》——

不由得热泪盈眶,由衷地敬佩这位纯粹、清廉、正直、勤劳、信仰坚定、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老县

长。作品力压群雄,得奖实至名归。作者已经退休了,作者父亲也的确是位好县长。

他不仅仅是亲人的荣耀,更是国家民族的骄傲。

真情实感流露的文章最好——

那个年代真正为人民的前辈真的很多,能吃苦,又清廉,信仰坚定,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

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想回到过去一穷二白的年代。

就事论事,过去这样的好领导挺多的,真给老百姓办实事。

不知何时开始,人心变了。

老一代的家国情怀,现在看却是虚伪。小聪明成了智慧,精致利己成了王道。

天天正视历史,唯独自己的历史不敢正视。天天反思错误,唯独自己的错误避而不谈。

这篇文章被删恰恰说明什么叫劣币逐良币。

比起堆砌词藻话不好好说的高考作文,比起某些不接地气的党建评论文章,《我的县长父亲》无疑

是一篇朴素真挚的优秀作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老一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作者用非常质朴的文字语言,把鞠躬尽瘁、清廉正直、勤劳敬业、爱国爱人民的好县

长展现出来,与廉洁征文的主题是非常相符的。

这篇文章不仅应该发表,更应该放到语文教材里。

情感的温度不需要技巧,真实的力量超越词藻。作为课本里的教材宣扬廉洁思想是够格的,有的课

文重在文采四溢,比如滕王阁序,犹如山珍海味,回味无穷;但也有的文章,比如丰碑一类,文笔

朴素,却处处真情。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把谁高高举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B、删的好啊!

删除了《我的县长父亲》——

62 家媒体报道这个事件,阅读 4.9 亿,讨论 2.5 万。

删除制造了反差,更好地宣传了这个作品。

德州作协删的好啊!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死了的人好像活着,活着的人好像死了。

无人记得,就会磨灭。无人宣扬,就会远去。

几乎可以确认,描述《我的县长父亲》将成为绝响,这篇文章和撞梗电影的内核相比之下,强烈的

讽刺感仿佛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悼词。现在的官吗?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作者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

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

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

老县长于志明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对他念念不忘。

建国后一穷二白。

旧中国普遍恶劣环境是社会破乱和自然贫瘠。改变贫穷的面貌,最早的改造其实是对恶劣的生产生

活环境的从头改变,需要投入的是原始的劳动。诸如治沙、防风、抗旱涝、改盐碱,这些苦到家的

活儿,新中国刚建立那会儿,条件又特别差,就更加艰难。

起步的时候需要这样一批开路先锋式干部——

建议看看这篇文章,建国之后,出现的这几批好干部,真的是共和国的脊梁,一心一意为我国的生

产环境恢复以及民众生活奋斗着。

佳话太遥远,“逝去的” 背影,总是让人潸然泪下。

我们怀念那个时代什么?是一穷二白?还是艰苦奋斗?

——都不是,我们是怀念那个告别旧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大家装着理想和责任的时代。

那个时代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苦难的记忆。

但人人憋着一股劲,让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生机,奋勇向前。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君不见,重庆山火那绵延的灯光,这就是希望的光。

《我的县长父亲》——

一颗火种,会在无意间唤醒某一颗心灵的共鸣。

精神的传承正是如此!

知乎用户 飞鱼科技海洋 发表

作者:于忠东

于忠东的父亲于志明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1958 年,父亲因坚持事实求是、反对浮夸,被降职降薪,1962 年,甄别平反后再任禹城县县长。刘少奇主席来禹城时,是他介绍给我们县的三级干部。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 129 本工作日记。他的故事在他生前我知之甚少,直到去年我整理他工作日记时,才晓得我心目中 “无情”“抠门”“一根筋” 的父亲,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之所以觉得父亲 “无情”,首要原因是我九岁时,娘生病父亲所说的那些话,它让我一直耿耿于怀。那是一个深秋的夜里,一向身体硬朗的娘,突然上吐下泻发高烧,我和长我五岁的二姐急得团团转,没办法,我俩半夜三更去医院请大夫。等开方、取药、娘输上液时,天已蒙蒙亮,我盼着驻村的父亲快点回来。那时通信不方便,村子里没有电话。便让和父亲一起的叔叔捎信,信是捎到了,父亲的回话却是:“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当时我那个恨呀,恨父亲怎么可以对我们这么“无情”。在整理父亲日志时,我才知道,那时他在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父亲的 “无情” 还表现在我们家的一件件 “大事” 上。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边境冲突不断,战事一触即发。父亲明知道那年的新兵将开往北疆,随时可能参战,但还是将年仅 16 岁的大哥送入军营。1973 年,又送二哥参军入伍。父亲说: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正是受父亲的影响,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再到和平年代,我们家没出五服的亲人,当兵的就有 27 人。好几位堂哥都是父亲亲自送入军营的。父亲的家国情怀,影响了我们家几代人。

七十年代,非农业户口可是个香饽饽,拥有非农业户口就相当干端上了 “铁饭碗”,大嫂是一家工厂的临时工,多次恳请父亲退休后,让自己接班。他还是那样话:“我是党的人,违犯政策的事咱不能做!”

1977 年 3 月,二哥从部队退伍,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可以安排工作,但必须先在企业工作。父亲当时就在武城县民政局任副局长,且分管安置办,如果稍微变通一下,二哥就可能进事业单位,可父亲不管不问,于是哥被分到了武城化肥厂。后来工厂效益下滑,战友都陆续调走,父亲恰好要到平原棉麻站工作,组织上为了照顾父亲的身体,主动提出安排一名子女在身边工作,父亲却说,组织上调动他的工作,子女掺和啥?

1958 年,堂哥于忠臣考上了山东省曲阜水利机械学校,1961 年被分配到山东省水利厅。1962 年,中央决定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堂哥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家乡禹城。由于禹城水利事业急需这样的人才,于是堂哥在县水利局当上了临时工。水利局党组多次打报告,要求当县长的父亲为其转正,父亲却因为上级没有相关政策,愣是没批。父亲说:权利是人民给的,没有政策规定的事,咱不能做。

父亲就是这样的 “一根筋”。

父亲虽然有工资,但对我们兄妹几个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他的儿女,也从没体会到县长子女的 “风光”,大姐上中学时,从城里南街到辛店上学,每个星期都要步行走七八十里路,姐要求父亲给她买辆自行车,父亲不给买,说:你看看,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吗?等你同学们都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给你买一辆,你不能搞特殊。我的父亲就是这么“抠门” 然而在我眼中 “无情抠门” 的父亲,在百姓眼中却是有情有义的“好官”。1953 年冬,父亲在禹城任民政科科长时,路过城关镇薛庙乡,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少年正哭得死去活来,原来少年叫李光禹,到河里捞鱼,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等被人救上来时,人已是奄奄一息,父亲急忙上前,发现他还有气,连忙将自己的大衣脱下给他换上,又以最快的速度从邻村借来辆拉车,将他送到了齐河二郎庙李世温大夫家。经过抢救,李光禹命是保住了,但也从此丧失了听力。没过多久,他原来定好的亲事也散了。在这一连串儿的打击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将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万般无奈,他母亲找到我爸,请我父亲帮忙劝劝他。父亲二话没说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去了他们家,又帮忙联系军医大夫,在父亲的开导鼓励下,李光禹终于慢慢走出了阴影。后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1962 年,父亲重回禹城任县长时,光禹叔背着一大袋地瓜看我父亲,父亲说什么也不收,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娘出注意,让父亲给光禹叔钱,算是我们家买的,这事才算了结。

光禹叔的哥哥李光星老人回忆说:父亲 1962 年驻村时住到他们家,看到院子脏了,拿起扫帚就扫。为了摸清村民困难情况,他总是卡着饭点去人家查看。我们这里地势洼,胶泥地,谁家玉米苗出多少他都记在本子上。有时他会带来馒头让我母亲热热,自己却不舍得吃,先拿起窝头,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省下馒头给我爷爷。我爷爷常说:新社会的县长,没有半点 “官” 样,是跟咱百姓心连心的好官啊!

1962 年禹城大涝,城北很多村庄陷入一片汪洋,为了将积水尽快导入河道,父亲不顾一直在下的大雨和因营养不良浑身浮肿的身体,拄着木棍率领分管水利的副县长和县委办公室陈富義亲自到梁家镇王化屯村视察,研究抗涝救灾的办法,村子的百姓无不动容。

父亲心中装着百姓,百姓也时刻怀念着他。我回老家听到最多的话是,父亲是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三年困难时期,我家穷的揭不开锅,大伯要饭,父亲腿肿得一按一个坑,却因为对烈士任荣贵的一个承诺,1960 年和 1961 年两年汇出 35 元给任荣贵的表舅。1962 年,父亲甄别平反后还将复职补发的 1000 多元工资全部上交给国家。父亲的 “大方” 造成我们家 “富裕” 的假象,1963 年县委一名干部,到我们家求父亲要救济。可当他看到我们家里的摆设,一个木头箱子、一张床、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再看看饭桌吃的是麸皮窝头时,再也不好意思张口,转身离开了。

有一次,父亲骑着自行车到梁家镇搞调研,半路饿得实在骑不动了,他便到了路边的一家农户要了把枣充饥,临走要留枣钱,人家知道他是县长,说什么也不要,但最终于父亲还是悄悄的把钱留下走了。1966 年,父亲被下放到武城马甲营公社当炊事员在伙房工作两年多,他从没吃过食堂的一顿饭。

五十多年前,禹城 80 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沙荒地有 2.6 万亩,涝洼地 5 万亩,为了改变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 的状况,父亲在任县长时,日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下雨之后出苗率等。他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沙碱地。让百姓吃上饭。1957 年,父亲组建改碱队,先后用藏碱、深翻土地,修台田、条田等办法治理,在实践中探索着改碱治沙的办法。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推动了禹城改碱治沙的进程。1966 年初,中科院 100 多名科技工作者进驻禹城,成立了 “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1988 年 6 月,病重的父亲听说辛店沙河辛昔日光秃秃的沙碱地和漫天飞扬的尘沙变成了绿洲良田,李鹏总理还题词“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 时,他躺在病床上高兴得像中了大奖,特别想去亲眼看看!但当时条件有限,他又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直到 1988 年 9 月父亲离世,一直没能成行,这也成了我们家人的终生遗憾。

“天地之间有杆秤,大秤砣是老百姓”,父亲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也将他永远铭记在心中,他是那代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引自:网易《人文典藏》链接:散文《我的县长父亲》

知乎用户 路子墨的小墨 发表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小慕容​​ 发表

从文学性和美感上说原名好,但从现在的话题来看,改成《我的县长父亲》简直好极了!

也就幸好我早离开参公单位了,不然可能还真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可是凭什么呀?就像我大部分前同事和还在体制内的亲戚朋友,就算不到呕心沥血的程度,也堪称兢兢业业的。

甚至可以说,我之所以离开参公单位,就是比起前同事们来说我深感不如,觉得自己太容易安于现状,得被鞭打一下,中二一点说,我是从当初 “只要有我在,体制和党内就多一个好干部” 的心思转向 “知道体制内有你们在我也就放心了” 的。

结果因为一个电影梗,这些让我仰望的好干部就自动被打上了引人不快的标签。

我不否认,确实是存在害群之马,但是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鼓励更多的人去当好干部,而不是恶意揣测干部以致于让人心寒,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吗?

我看,还得搞个专门的征文,主题就定《我的 x 长父 / 母亲》,干部子女们都来写一篇,让大家看看,到底现在还有没有好干部了,看看谁还把这类似的六个字一律划为笑话了!

昨天也忍不住写过一个答案,但是实在还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遭删除,如何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一文章水平?

知乎用户 仁山 发表

用现在的眼光看待某些革命时期的老干部是在侮辱我们的革命先辈

知乎用户 王青羊 发表

《逝去的背影》比《我的县长父亲》好听一百倍。

也不知道那个傻缺改的。

知乎用户 就着大蒜喝咖啡 发表

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区长父亲》,然后成了网络上的梗。

这是我们试图去解构这个荒诞的故事,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去反抗这种不公平。

我们从未抗拒一篇真情感挚、真诚朴实的文章,反而更加期待这个世界拥有更多这样的文章,这样的人,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希望还在。

朴实无华的文字,却也难掩这灼灼耀眼的真实人生。

一生为公,一生为民。

知乎用户 啦啦啦啦 发表

删的好,不能因为有一个领导是好的就以偏概全

知乎用户 迅猛阿宅​ 发表

你以为是电影,实际上是现实

知乎用户 南风学姐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这个题目,清晰明了,朴实无华。

从题目就能看该篇文章的主题。

这有什么不好!!!

比起辞藻堆砌的某些高考题目或抓人眼球的标题党。《我的县长父亲》显得格外 “出淤泥而不染”。

和这篇文章一样,多么朴实真挚!

这文章从各方面来说,都贯彻 " 朴实真挚 " 这一风格。

从文章结构上看,是最常用的总分总结构。唯一可以称得上的技巧就是对比。通过描写父亲对 “小家” 与“大家”对比,突出父亲的廉洁品质。可以说没有什么花式写作技巧。

从文章内容上看,充实饱满。没有水文水句。

从文章语言上看,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

这样一篇实诚的、真挚的文章不该因为误撞网络热梗而被埋没。

不过这热梗给人下意识刻板印象,很大也是因为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所谓 “父母官” 造成的。

可悲!

知乎用户 Epicurus 发表

我们反感的不是作文的名称。而是这背后所代表的权利以及所滋生的腐败。

知乎用户 苏软软​ 发表

近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引发热议。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 作品名类似,有网友质疑此次评选的公平性。随后德州市作家协会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但也有网友认为 “看了原文想到了自己爷爷奶奶那老一辈的作风”“不应该看到标题就冷嘲热讽”,文学作品质量和宣扬的人物形象都值得肯定,不该被删除。

随后,有原作者单位同事发文回应,作者为一名已退休几年的人员,在职时就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此次征文主题为 “廉洁文化”,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清廉正直 / 勤劳敬业 / 爱国爱民的好县长,是符合征文主题的。
这样的县长不正是我们当今需要的吗?

知乎用户 意难平 发表

删除文章的人,给文章改名的人,应该感到羞愧。

知乎用户 刘宇翔​ 发表

最坏的猜测,是评选方又蠢又坏

知乎用户 Parachutes 发表

写得挺好的

知乎用户 溪上青草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征文获奖被删除

湖北荆州监利市事业单位一考生凭借笔试 3.17 的成绩综合排名第一

这是我今天看到的两件事,突然想起来我刚毕业工作时候的事情。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京的一个房产中介公司做财务。后来因为生意不好,老板要求降薪,从 5500 降到南京最低工资标准 2200,然后许诺我们度过难关会给我们在 5500 的基础上再涨工资。

因为本身就是刚毕业,还要租房,2200 连生活开支都不够,所以老板画的这个饼,我没办法消化,就辞职了。

等到下月中该发工资的时候,却没有如期发,我又等了半个月,催了好几次,仍然不发工资。实属无奈,带着资料到了南京人设劳动局。

我从劳动局的一个办公室,被踢到另一个办公室。就这样,他们踢来踢去,最后告诉我,公司处于资金困难时期,有权延缓发放工资。然后告诉我,可以去法院起诉,让我撤销劳动投诉。

我去了,但是法院告诉我,从起诉到处理最起码要六个月的时间,弄完这个事情,刚好就过年了。等过完年回来,好家伙,公司直接跑路了。法院说,因为对方换了法人联系不到人,这件事可以由警察介入。

又告诉我,起诉需要起诉费,并且最后,也不一定能要到这个工资。

因为还要上班,没时间没精力更没钱搞这些事情,所以我放弃了……

我想,如果在公司跑路之前,如果劳动局能帮我处理这个事情,工资应该还是能要到的吧!

所以我不理解,无数高分学霸、卷王,拼尽全力挤进去的事业单位,做事都是踢皮球;国家出钱的单位,却不为普通人做事。

也许、可能,是生病了吧……

知乎用户 黄焖酱油蛋炒饭 发表

60 年前,“县长父亲” 是一个人的父亲,更是全县人的 “公仆”,抗起全县人的生活;

60 年后,“县长父亲” 是一个人的父亲,更是全县人的 “父亲”,骑在全县人的头上。

知乎用户 长风破浪 发表

我的兄弟叫周劼,

我的娇妻在北京,

我有个爹是县长,

可惜我乃吕温侯!

知乎用户 司空​ 发表

你没错,你父亲很好,只是时代变坏了。

知乎用户 不忘初心 发表

我靠,袁华儿~~

知乎用户 米卫兵小将 发表

坐等《我的省长父亲》

知乎用户 蓬橙腕蠡 发表

引用一个知乎答案

“《我的区长父亲》本质是虚构的,但是描述得何其真实;

《我的县长父亲》本质是真实的,但是描述得何其虚幻”

为什么我的区长父亲如此真实,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得看到了太多的周公子,而且真正勤政为民的官员不能说没有,但有多少能让人真正记住、爱戴?

和大人和纪晓岚剧里有段对话,和珅问自古以来清官多少,贪官多少。答,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沙。

曾经有官员离任,上演数千百姓含泪送行,后来他被抓了,这些人都是他请来的演员。

可以指责连文章都不看一眼就阴阳怪气的行为是无脑,没有思考,武断,刻板的。但都无所谓了,因为看完这篇真实的故事之后,却还是要面对魔幻的世界

知乎用户 爱国爱到腿抽筋​ 发表

这篇文章看完了,被封很正常。

不封还得了?

而且你还讲实事求是?现在谈的是政治和立场,要大谈特谈!实事求是是啥!

知乎用户 萌面大超人 发表

文章很好,符合历史,不符合现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党员

光荣伟大的

官员

深入人心的

工人

无产阶级的

资本

民族企业的

现实

稳中向好的

未来

充满希望的

知乎用户 男团女团八卦多​ 发表

改题目引发热议,再用热度将原文大范围扩散,造成持续正面效应,本来可以神操作,却在引发热议的第一时间把原文删了?!

不担当,无作为,简直就是潜伏在我党内部的特务,尽可能地制造负面舆情,把白的描成黑的,让优秀共产党员污名化。

有胆量改人标题放到网上引发争议,没有胆量扩散原文与质疑者对质,甚至还第一时间删掉原文,让负面影响持续发酵。

这就是某些人对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态度。

你为什么要改题目?你为什么要删原文?你有什么目的?谁指使你的?

知乎用户 云在青天水在瓶 发表

我就想问问把这个作文树成正面典型的那些人还要不要脸?

现在有几个县长敢在乎民众反对浮夸风?

这些东西让谁看了更羞愧,是人民群众吗?

套用那个老革命的话,当初的干部犯了错老百姓愿意聚众为他求情,现在的干部有几个能做到这点?

知乎用户 芥苇 发表

这件事引发的争议固然给作者带来了一定烦恼,但我觉得总体上是好事。如果没有这些争议,这篇文章传播能如此广泛吗?文章主人公和作者能引发如此广泛关注吗?文章传达的正能量能引起如此广泛共鸣吗?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把《逝去的背影》改成《我的县长父亲》,真的是巨大成功。

知乎用户 TK TK​ 发表

这个工作日志可以出版啊。还管他什么征文不征文的

知乎用户 醉酒看狗 发表

这种党员和官员,一直是我少年儿童时代,对于他们这群人的起码认知。我相信在哪个年代,和我一样认知的人不是少数

除了更想成为军人之外,入党从来都是一个比学业有成和功成名优先级更高的人生目标

其实也不是觉得这有多伟大,就是简单的就觉得这是 “正确” 的事情,很多人也在做着这样 “正确” 的事情,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行动的核心标准

但随着个人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时代的演变。虽然 “正确” 的事情还可以有很多,但现在我想不到还有比挣钱更 “正确” 的了,毕竟没有钱,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只能用两点自洽:那是特定时期才会出现的;自己也不是什么坚定的人

那个时代是需要尊敬的,无论怎样,那也是能吃饱饭的第一口馒头

知乎用户 拆台 CT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火了,火上了微博热搜。

但在火上微博热搜以前,刊登这篇文章的德州作协,就已经把文章 “悄悄” 删除。

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据了解,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作者的父亲是禹城县的首任县长于志明,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父辈的情怀与奉献。

换言之,容易引起误解的只有文章标题。

这当然不能过多的怪责读者。

毕竟,在现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党员干部常以负面形象存在,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路径依赖。

再加上某些账号在传播时没有贴出具体内容,其受众多半也没有溯源的习惯,以及贾浅浅事件等诸多影响。

可以说,误解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即便有着诸多因素干扰,也断然不是德州作协匆忙删稿的理由!

因为,旁人或许没有读过稿子,但德州作协绝无可能没有过了解。

说白了,德州作协选择删帖,显现的只有其毫无担当,畏惧舆论到极点。

但通常情况下,越是畏惧,就越是会被舆论反噬。

直言之,当地方政府面对舆论的态度是,无论好坏,无论情况,一律删除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地方对舆论一无所知。

而动用非舆论手段处置舆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越删,关注越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抵有二。

其一是大众对不能看的东西格外好奇,越是不让看,就越是要看。

其二是删除本身也是链接点。

就是说,删除的动作发生时,舆论往往已经开始发酵。

在这种时候,不管是发声、缄默,抑或是删除,在舆论场上都是表态,只不过呈现的形式不同。

可尽管形式有所不同,最后的结果却殊途同归:同样都增加了关注。

其实,如果能认真回应,增加关注以后,不仅能赢得认同,还能一锤定音。

而这,似乎也是官僚们梦寐以求的结果。

但官僚们往往一出手就是删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失去了认同,还为舆论的进一步发酵火上加油。

我此前就说过多次,评判某件事情该不该做的标准,应该是能否增加 “我们的人”,减少 “他们的人”,争取 “中间的人”。

然而,之于某些胆小怕事地方而言,求稳成了不二法门,遇事的第一反应自然也成了删帖。

可删帖真的能保命吗?

如前所述,肯定不能,因为,以非舆论的手段应对舆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归根结底,舆论引导靠的不是谁声音大或者权力大,而是能不能提供有利于己方的、更有吸引力的链接点,只有提出新的事实、新的证据、新的角度,才能完成对舆论的逆转。

妄图通过某个人的命令,用步调一致或者靠大量水军取得成功,我只能说:痴心妄想。

知乎用户 穆琳琅 发表

《逝去的背影》感觉不太好,结合文章内容这个标题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

知乎用户 良园 发表

就应该叫现在这个题目,要不然就不会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如此清廉的县长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对得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那么冷嘲热讽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呢?据我看来,有两类,一类是走资派权贵,一类是想向走资派权贵靠拢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邀请我?

作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回忆县长父亲,这和县长真实的生活经历也许是两回事。

而且作者说了因为曾经反浮夸被免职,所以此后的经历更像自保,没有人情味的人生罢了去。

知乎用户 钟文昊 发表

幸亏他朋友的建议修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酒菜还真以为没背景没实力能当到 x 长,你顶多是个科员,科长你都不配

题目掏粪工,园丁,环卫工父怎么没见拿货一等奖?酒菜还挺会自欺欺人

知乎用户 llyn 发表

五几年的县长,88 年去世。这么有党性一个人,他是怎么活过 wg 的啊。他写的就是真的啊,有人证实吗

知乎用户 呆头 发表

看了原文,想起了我们大队修农机的了,小时候就听奶奶说 “他原本不是我们大队的人,父亲以前是县委书记,当年的共产党为人正,他跟他哥哥毕业后就让他俩各凭本事,于是他就来了咱这修起了农机”。被删了是因为要教人做个标题党,不要去学习实事求是的精神吗?

知乎用户 田衣谷 发表

问题的实质在于两个时代的巨大鸿沟。作者的父亲是前三十年培养出来的共产党人,而后三十年的贪官禄蠹在人民心中的印象,并没有完全消除。《人民的名义》沙瑞金的话,过去老百姓不相信干部做坏事,后来的老百姓正好相反。

导火索自然在于有意或者无意的玩梗,玩梗自然是为吸睛出圈,从结果来看,主办方的目的达到了。

知乎用户 Fridayforever 发表

虽然作品被删除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了一个叫于志明的共产党员和他为民服务的故事。

知乎用户 空舟 发表

这才是真正的讽刺文学啊

知乎用户 薇尔莉特 发表

不要被民粹绑架,不要票选程心

知乎用户 墨子默​ 发表

这个热搜令人警醒。

我还记得二十年前,国家大环境都是对焦裕禄式干部的赞扬和歌颂,电视剧里的有很多克己奉公的好干部形象。当时觉得很正常的价值观,怎么二十年后变成了稀罕东西?

到底是哪里变了?

小时候不懂,现在看来,社会主义这条路真的很难,我们的的确确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信念反而不够坚定了,非常容易被 “糖衣炮弹” 引诱,各种质疑的声音满天飞,仿佛下一秒就要被害得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有问题就改正,没有问题就挺直腰板回应,官方真的要好好提升舆情应对水平了。

知乎用户 爱思考的梅长苏 发表

当代快节奏碎片化信息时代,就会很容易的被别人带节奏。

没有几个人认真细致全面地了解实情!
网络过于发达,很多东西的初衷都变了,可能是因为文章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精彩片段,“我的区长父亲” 作品名类似,于是大家开始热议起来。
说实话,很多人在一看到《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时,很多人会先入为主的带入个人感情,认为又是一篇 “拼爹” 文、“拼背景”文,再看到获得了一等奖,立马就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觉得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获奖,一定是看在作者的背景上。
前些日子诗人贾浅浅也曾被网友嘲讽过,后来被取消了作协会员名额,再后来她也发文进行了辟谣,表示黄瓜诗并不是自己所作,可惜为时已晚。
但实际细读文章,作者于女士已经 60 多岁退休在家了,倘若还在求学或者工作阶段,说她 “拼爹” 情有可原,但人家退休了图个啥?况且其父亲于老爷子去世 30 多年了,谈何对后辈的荫蔽?
她只不过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怀念她的父亲。

然而,在舆论的发酵下,以及被各大网友们的盲目跟帖,就此差点埋没了一篇好文章、错过一次宣传老一辈好干部的机会!
作者的父亲是建国后第一批县长,给他们没有留下物质财富,只留下了 129 本工作笔记,而且这位老人家已经去世了,跟电影里讽刺的《我的区长父亲》有天壤之别,这么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县长有什么可喷的呢?

细看下来,作者将父亲对家人 “无情”“抠门”“一根筋” 等等表现得很生动,讲述老一辈老党员干部那种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严于律己的精神。同时侧面反映了这位 “县长” 是一位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最近文章的作者也站出来回复了,这就是怀念他的父亲的一个小文章,讲了他父亲生活当中的几件事情,情节的真实性也是有保证的。

但这件事在网上发酵起来,德州作协很快就把获奖名单和链接给删除了。他们大概是觉得和网友们对抗是会输的,所以就不敢再把获奖名单放到上面去。

我认为这样做是这个不妥当的。眼下,既然这件事已经这样发酵了,不如借此机会宣传这位县长的事迹。这样,才会让大家感到作者写的都是事实,不能让作者蒙受不白之冤。

今天我看了一天关于这件事的报道。我发现还是有不少人说:如果文章叫《我的父亲》就好了,不应该有 “县长” 二字。

我想,他们还是没有仔细看那篇文章。就好像一个孩子写一篇文章,想讲述妈妈作为医生的故事的,那他把题目写成《我的医生妈妈》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是耐心读过文章的人,便不会反对评选为一等奖的,本文很符合这个征文活动主题。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知乎用户 羊好聪明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文章被删!:内容绝对属实, 9 月 18 日,山东德州,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由于该文章标题与征文活动,与某电影桥段中情节相似,引发部分网友质疑。9 月 19 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文章作者于忠东,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获奖文章仅为精简版,此前她曾在父亲节写过万字长文,而写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但文章获奖后随即被删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标题虽有迷惑性,但小编建议大家理性看待,不要带节奏哦。

知乎用户 berserker 发表

快餐文化,有多少人真的会看完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

看完标题开冲,是无知。
掀起舆论发酵,是盲从。
面对嘲讽删除,是可笑。
通过此事受关,是无奈。
炒作流量看戏,是卑鄙。

知乎用户 特爱安徽卫视冲冲家族 发表

不懂

知乎用户 lc 爱做梦 发表

突然就想到了我的所长外公。

我的外公是镇上的粮管所所长,在那个年代,可想而知权力有多大。但是我的母亲,姨妈,舅舅们,无一不是普通的工人,甚至都经历了下岗潮。

外公早逝,我甚至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而我是他最疼爱的小外孙,有一些小聪明也多半得自他的传承,每次想到这里,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知乎用户 白水 发表

都是父亲,人家当县长的父亲多么棒。贾浅浅当作协主席的父亲是不是相形见绌?

都是孩子,人家写出来的父亲多么感人,贾浅浅写的是个啥,请看看,肉麻不肉麻:

贾平凹是我的父亲。生活中的贾平凹,善良、朴实、幽默、风趣、豁达,平易近人,大智若愚,集各种特点于一身,是一个让人钦佩、值得我崇拜的好父亲。……

从一个知天命的长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做言传身教,学到了什么叫做刻苦勤奋,什么叫做自强不息,什么叫做宠辱不惊,什么叫做大智大勇,什么叫做朴实无华。我作为贾平凹的女儿自有风光得意的时候,也碰上很多恼人失意的事,但这并不妨碍我极度狂热地仰慕、崇拜他。如果有下辈子的话,我还要做他最宠爱的女儿!

……

一段开头,一段结尾,已经让我鸡皮疙瘩掉一地……

最后,有一个期待,希望这位老县长的 100 多本工作日志早日出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什么看见县长父亲就会误解,不能全是梗的原因吧。

我不知道改这个名是为了蹭热度还是干嘛,文学创作真的还需要蹭热度吗?

文章好不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大家伙都觉得县长父亲这个标题像是在用权势压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还是因为对掌权者的不信任。

不过也是,说好公开透明的执政,公开最多的可能是匿名举报者的身份……

知乎用户 燃一点 发表

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父亲的正能量文章,在征文比赛获一等奖后,因网友质疑而被火速删除了获奖信息。

1、网友为什么质疑?

人民文娱发文称,因该文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 “我的区长父亲” 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

“我的区长父亲” 是什么梗?

网友嘲讽的又是什么?

有多少网友略读过该征文?

看过标题就开始质疑跟风嘲讽,这代网友,阅读能力果真如此的话,岂不是被 “标题党” 深深祸害。

可以反思的是,为什么仅仅看到《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就会有人莫名其妙地攻击、联想、情绪表达,想当然地把它归为一个炫耀、拼爹、官二代的故事?

2、作协为什么要删除该奖项?

该征文活动是如何评选奖项的?

不过是一场很小范围的征文活动,社会影响力有限,猜想评选过程也无需公示。但被一些无端联想的网友网黑后,没有第一时间回怼、驳斥,反而一删了事。

这似乎更成全了那些 “嘲讽者”?

会不会进一步催生对其他众多 “征文” 的质疑?抑或,会不会影响相关部门对举办类似征文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一场普通的征文比赛上了热点,不是因为文章本身是否体裁新颖、文采了得、情感真挚,而是网友看完题目后嘲讽作者有个 “县长父亲”,脑补了“拼爹”“官二代” 的戏码,导致跟帖者众。

偶尔学鲁迅是可以的,凡事鲁迅的话,显得有点不那么聪明。

经常办征文选人才也蛮好的,如果过程规范才能腰板硬才能直面所有质疑。

知乎用户 萝卜头秃 发表

如果是逝去的背影那将是绝杀,真正的文学作品

知乎用户 No.1 发表

如果内容属实,那确实是好干部。标题虽然充满槽点但作者的年龄过大的话也没啥可说的。好人不该被拿枪指着。

知乎用户 花开富贵 发表

到现如今文章好坏已经不重要了,除了一些知道内情看过文章的人,更多的是水军和看热闹的人群问题,毕竟中国如今是腐败(毕竟出了唐山等等等等)问题还是真善(中国相比其他国家好太多了)。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除了建朝(国)初期真善美,中期后期腐败和特殊权利普遍成长问题。为何不想想一个小文章为何热度不减(就算初始是有心人做有心事,然而如今各种新鲜事之多造成新闻覆盖,公关部发力等等不一一说了),这不过是引子罢了,一点一滴的积累然后迎接的就是疯狂。

当人站在上层时,就会打压下层人,以前爆出的普通人上升途径被挤压达到十不存一这些火了多长时候?没多久吧。之前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年龄可以当孩儿父亲了,不是刚爆发就被刷没影了么?就说最近唐山事件,高层态度暧昧不清,媒体信息夸张不实,真实报道迅速消失不见,然后上层迅速推出亲民派等等。说白了上层利益不想让你知道你就啥也不会知道(除了一部分人)。真相总是残酷的。利益交换,利益退让不一而足。

好比迟到的正义是正义么?

知乎用户 岁月​ 发表

很好的文章,但如果只看题目不看内容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那篇我的区长父亲…

不过客观上也起到了增加热度的效果吧

知乎用户 做个不平凡的凡人 发表

获奖是因为文章写得确实好,虽然文笔不出彩,但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最主要的是看完能为作者的县长父亲那种无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容。

名字取得很好啊,突显主题。

知乎用户 好物 good 发表

01 中国新闻周刊:文联回应《我的县长父亲》征文一等奖:合规

·01

《我的县长父亲》为何能获得一等奖

A 情真意切,打动评委

B 害怕县长,地头蛇

C 矮子选高,将就一下

D 袁华爸爸的指示

02 环球网:最新工资价位表来了!你在什么段位?

为什么中国企事业单位、金融、信息技术行业收入高?

A 老板喜欢这种人才

B 人前富贵,人后受罪

C 统计水分多,我不信

D 读书人更有出息

03 央视新闻:月销千万元的牛肉干里没牛肉

03 这种伪造牛肉为何能在淘宝月销 2 万 +

A 有食品生产资质证照

B 淘宝在忙:筹备双十一

C 有地方保护

D 吃鸭肉也吃不死人

04 人民资讯:乐视:称直播一周全员病倒,当主播太不容易了

04 请问

贾老板什么时候回国

A \ 警方一直在关注

B \ 他的新车发布会那天

C \ 甄嬛传 2 开拍的时候

D | 存款用完的时候

05 红星新闻:浙江义乌要求商家下架槟榔,永久性禁售槟榔

![](data:image/svg+xml;utf8,)

·

05 别看后文,盲选你属于哪种男人?

A 龙眼男

B 榴莲男

C 丑橘男

D 菠萝男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06 凤凰网科技:148 一盒的网红面膜成本仅 10 元

·

如何看待网红产品的成本价曝光

竞品的恶意打压

富婆不在乎这点钱

智商税,反正我不买

奢侈品溢价更高

知乎用户 韩金聊社会 发表

近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公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于忠东的散文作品《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引发舆论关注。9 月 19 日下午,于忠东就此独家回应大众网 · 海报新闻记者说,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大众网 · 海报新闻今年 3 月曾以《初心讲堂丨于志明:34 年书写为民情怀》对于忠东的父亲于志明进行了专题报道。出生于 1929 年的于志明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县人,1943 年投身革命,1948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 年 11 月,年仅 26 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他的 129 本工作日志,记录着这位共产党员从 1951 年到 1985 年,34 年间的日常工作细节。

大众网 · 海报新闻:这篇作品是什么时候写的?

于忠东:去年就开始整理老爷子写的这些工作日志,今年我就是随手写了,父亲节之前发表了。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内容是根据时间段一步一步写我的成长过程,写老爷子对我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写了一万多字,当时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了。后来德州征文,征文要求是 3000 字以内,老爷子这一辈子做的,我确实觉着挺敬佩的,朋友劝我删改一下投稿,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我通篇看完了全文,父亲的 “无情,抠门,一根筋” 通过作者与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那个时代,一名普普通通的县长日记,可是发表却引起热议,而当地为了平息大家的讨论,删了这篇文章,当地政府的这种作法,才是最值得深思,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是真实的,就应该得到宣传,这种封闭,自杀式的宣传,无疑才是最可怕的。

知乎用户 Cinderella 发表

我服气了 就算是题目相似又怎么样?人家实实在在地写了能感动人心的故事。却因为标题相似遭批评。看看那么多相似的游戏,相似的电视剧… 咋没人说话呢。社会呀!!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而且就算是《夏洛特烦恼》里面有相似的什么区长父亲,能保证每个人都看过电影吗??众所周知,现在的电影啥的一部不如一部…

或者说难道你每次写各种文章前都会去查证一下有没有抄袭??

知乎用户 happy12345 发表

这就是典型的草木皆兵和 ZZ 正确的一次正面碰撞。

组织和民众的关系,已经紧张到如此地步了,局势刻不容缓。

知乎用户 小明 发表

文学让位电影,艺术服从金钱

知乎用户 承玢 发表

刚开始我以为是哗众取宠,刻意采取惹人注意的标题,为了黑红也是红。了解背景之后我觉得,泥沙俱下的时代里能有什么可以抗拒中文网络环境里面充满负面情绪的词汇与揣测呢?那就是以正面形象加入其中,然后做出正能量的表率。在年轻人在认为自己处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解构周围一切让他们感到自己失去价值的事物时,正面宣传引不起他们的注意,那不如加入他们,用自己的价值观与经历去给他们做表率。让他们看到自己年轻时候所处的环境和努力拼搏的样子,看到自己那一代人所担当的使命。或许,才能够让年轻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而不是被在消费时代的洪水中随波逐流。

知乎用户 双月落山 发表

单从文学角度上来看,文笔一般,如流水账。

所以更应该避免题目给人的诱导,

否则摘抄一些百科知识,写上一篇《我的父亲毛泽东》(某种意义上的父亲),大概也会获奖吧。

文学作品拼的不应该是外在,应该是内涵,是文学性。

知乎用户 牛油果没有耳朵​ 发表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许并不知道那个梗,作者所记述的内容也只是关于她父亲清正廉洁为人民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体现了情真意切,不过是想表达对父亲的敬重与思念,所以《我的县长父亲》这个名字也不应该被赋予带有玩味的意义。

征文活动应该思考的是文章内容是否贴合主题,以及文章质量标准,不应被网络中的玩笑话所影响,这样岂不会违背创办活动的本心。

知乎用户 一城绫​ 发表

当一锅粥里老鼠屎太多,就没有人再认为这是锅粥了

知乎用户 被窝同学 发表

这个德州征文懂不懂文章我不懂,它是真懂怎么搞新闻、涨热度,给它玩明白了。建议下次别征文了。

知乎用户 城市套路深 发表

这说明现在的网络宣传,已经让很多人觉得那个阶层,已经没什么好人了。网络阵地已经被人潜移默化的占领了

知乎用户 霜晨月 发表

相比我的县长父亲,百姓们认为我的区长父亲更写实罢了。

知乎用户 芒奇金 发表

这个话题热榜了,**太冤枉了!**为作者发声一个。

之前《我的县长父亲》被大家 “误会” 时我就想到有这种可能,后面一看果然,明明作者写的挺朴素,但标题就是给大家带沟里了。这一整个 “有趣” 事件我来写写。

【起因】

2022 年 6 月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搞了一个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7 月 27 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刊载了优秀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在 9 月 18 日公布了于忠东的《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四个一等奖并排,大家一看标题,不得了,《我的县长父亲》不和电影《夏洛特烦恼》中 “我的区长父亲” 标题一样吗,短时间内原文被忽略,小新闻就开始写报道,流言满天飞。

因为舆论越来越激烈,骂声及嘲讽评论很多,德州作协公众号删除了获奖名单文章,**也删除了 7 月 27 日刊载的征文原文。**不得不说,这里作协公众号有点怂,明明是公公正正选出来的,因为一点舆论风波就删除。

到了 9 月 19 日,看过原文的读者们大声呼应:《我的县长父亲》是一篇感人的好文章,内容也是真实的,为什么要删?

现在是 2022 年 9 月 20 日,这个问题跳到我眼前,我打字写了写感想。

【感想】

1. 新闻热搜有时信不得,报道太快可能还没整清楚事情的全部,一些新闻媒体有不负责传播新闻的错

2. 舆论可畏,看正经官方公众号都因为舆论删除文章,所以还得把 “评论需善意” 做做宣传

3. 网友联想能力很强,但没料到《我的县长父亲》作者是位退休女作家,根本没想拿标题作梗

4. 互联网信息时代,也容易发生这样的 “冤案”,我们能怎么预防改善?新闻反转又反转,我们怎么甄别?

【《我的县长父亲》原文图片】

知乎用户 杜兰特​ 发表

这个时代有很多好父亲。

国家和人民也需要很多好县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几十年前:《我的县长父亲》

几十年后:《我的区长父亲》

两者的差别就是行政区域划分不同!

知乎用户 简单爱月 发表

我爸和他退休的同事聊天。

“现在的县长是谁都不知道,还有几个人知道?以前的县长大家都知道是谁,哪家哪家的,清楚地很。现在市长是谁,县长是谁压根就不知道了”

脱离群众了!

知乎用户 初繁 发表

有一说一,虽然撞梗了,但仔细思考一下也不至于当成真梗,跳脸的是什么成分?

知乎用户 沼泽里的小草 发表

看了文章,至少给人的感觉是一位优秀的干部党员。希望当地政府能调查清楚内容是否实事求是,我认为只要大致符合事实,就应该出面澄清,还作者以及作者父亲一个公道。

话说回来,这个题目的确容易引起反面话题,这个和电影什么的没任何关系,就是没看过那部电影,看到这种题目拿奖,也会心里咯噔一下,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就是放到两千年前,这种题目也免不了被人指点。

知乎用户 生命的构造真奇妙 发表

朱自清:我也想实事求是地讲故事,可你们只记得橘子。

知乎用户 他是一只狗 发表

一篇朴实无华,感人质朴的文章,仅仅因为和一个电影梗撞了车,被逼的删了文章,还要作者声明原题目。

到底是什么让删了文章的人如此底气不足?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文章的题目吧,一个撞了梗的题目又能怎么样呢?

我想恰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像是一颗突然爆炸的星火,引起了如此广泛的讨论。星星之火万一燎了原,怪罪下来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这,仅仅是因为一篇文章而已。

知乎用户 子木​ 发表

看了《我的县长父亲》,很感动,也很感慨,为什么呢,因为想到一个朋友讲的真实故事。

朋友名叫小花(化名),70 后,她说小时候读小学的时候,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名叫小英(化名)。

她们的家乡在一个十八线小县城,当年,小花妈是县委组织部的,小英爸是县委书记。

小花说,她妈是组织部,她爸是老师,家里兄妹四个,爸妈两个都有工资领,但家境真的是很困难。

小花大概 7 岁的时候得一场病,后来大了才知道叫肾炎,因为这个病,有一段时间小便特别多。

小花妈交代小花不要憋尿,还特地交代学校老师,如果上课的时候,小花尿出了,就批准小花出来 “尿尿”。

当年,小花印象很深刻,上课时候,自己尿一出,一举手,老师就马上特批外出 “尿尿”。

当时的小花还无比的 “自毫”,因为有这个特权,经常在上课时候,借故跑出外面,遛达一圈才回去。

小花虽然得特批 “尿尿” 了,但在家里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她得病,伙食有所改善。

小花妈也只能偶尔带她出街,买些过时的水果。

小花还记得,当年和她妈买果的时候,都只能挑那些有点烂的果,老板把烂的部分削掉再称,小花眼巴巴地看着,担心老板削多了。

老板利索地削着果,削完上称,称完再削皮,果到了小花手里,最后一般只剩一半多点。

小花家里的一日三餐,也是仍旧难得见到荤。

偶尔见点荤,就是他们家唯一一道 “经典菜”——“蒸猪肉”。

一点点猪肉,被小花妈剁得碎碎的,放在一个小盆子里,只能盖住盆底一小圈。

这道 “蒸猪肉” 出锅后,通常被小花妈划成几个小格格,几个孩子一人一小格,小花因为得病了,得大格一点点。

因此,当时的小花无比羡慕同班同学小张,因为,他爸是当年国有食品公司的 “张屠户”,听说经常有成块的、大块的猪肉吃。

可能也是这个缘故吧,小花说她长大后,一直很爱吃 “蒸猪肉”。

说完小花的故事,接下来说说当年的县委书记千金小英。

小花和小英小学时候同班,小花和小英的爸妈们工作很忙,就算县委书记千金,小英也是没有人接送上下学的。

小花和小英就每天从住的城南,走到城北的小学读书,路程起码大概有二、三公里。

路程中间会经过一个县城中心的小公园,小公园里有一棵很高大的玉兰花树,到开花的时候就会掉很多花瓣到地上。

每当这时候,就是小花和小英赚零花钱的时候,放学经过,就特地跑到玉兰花树底下,检那些掉到地上的玉兰花。

一点点收集,晒干,攒多了,就给家里大人卖给那些收玉兰花的老板,小花和小英的零花钱就从卖的玉兰花钱里得来。

小英检花比小花还勤快,有一次,她们俩走到玉兰花树底下,闻到一股臭味,从脚底下的草丛里发出,小花不敢走了,刚想绕路走人,小英一脚踩下去,踩到一坨新鲜大便,鞋底下全是屎。

小英也不在乎,笑嘻嘻地在跑到小公园的湖边洗干净,回来从另一边绕路,过去检玉兰花。

小花长大后,回忆起来这些小时候的小故事,还乐得笑哈哈,特别是小英这个千金 “踩屎” 的故事。

小花说,真的,那个年代当官的很清廉,家境也不比一般群众过得好。

所以,我相信《我的县长父亲》讲的故事是真实的,也体现了那个年代,当官的、当领导的家境不见得比一般群众过得好。

知乎用户 abbie123 发表

其实可能正是因为删文,阅读全文的人更多。

世界变了,没有阴阳怪气感觉或相关气氛没有人关注。

知乎用户 唐晓李​ 发表

离开了梗就不会说话,我的县长父亲,怎么就成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的网络梗?

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变了?

真实有什么不好的,一等奖怎么过分了?为什么要删文章?

真金不怕火炼,畏手畏脚才可耻。

知乎用户 万物皆可拳来 发表

这些年各种二代和富人们用手里的金钱权利谋取私利,耀武扬威,欺压普通百姓。

犹记得我爸是李刚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故宫开大 G 也美国几年,各种权利滥用以及大肆炫耀财产的事迹。

造成了如今的大环境。

哪怕电影中这样一句我的区长父亲,也觉得好笑,但又不得不承认‘我爸是区长’这个事实是一件有脸也可以装逼的事情。

本来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已经不得不删除。

没办法,权利是把双刃剑。

忍受住欲望为人所用,被欲望支配便为人所害。

剑始终是剑,挥来挥去总会有伤到自己的时候。

知乎用户 冰火无名 发表

挺好的县长,挺朴实的文章。

可惜,在这个时代遇到了一群 “网棍”。

知乎用户 中发 发表

~~ 长者思之~~

为何闻长生气?

为何见长生恨?

为何谈长生厌?

为何论长生梗?

知乎用户 觅食 发表

真的有这种好官呀

知乎用户 商津冻骨​ 发表

就是嘛,这才是正经题目。叫《我的县长父亲》就是皮痒痒,找挨骂。

知乎用户 时光逝 发表

这件事儿最魔幻的一点是:事件的几方似乎都没有错误

原作者:以子女角度写的是上一辈基层领导人的优秀事迹,没毛病

众网友:对于现代官场的讽刺和挖苦,也没毛病

平台方:保护作者,平息因误会导致的舆情,也没问题呀

好奇怪呀,到底哪儿出问题了呢?是什么东西丢了呢?

知乎用户 八戒的小脑瓜 发表

作者的父亲是为好父亲,好党员,好干部。他上对的起党中央,下无愧于人民。

知乎用户 观海听涛 发表

不必纠结《我的县长父亲》和《逝去的背影》那个题目更合适。

你只想事实求是叙述自己父亲的一生,彰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埋头苦干,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不谋私利的优秀品质。你应该为有这样的一位父亲而骄傲。

这样的文章被删除,几个意思啊!

作协的同志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出这样几篇有点接地气的文章。

别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堆砌辞藻。

弄些高大上,不着边际的东西。

知乎用户 Asky 发表

假作真时真亦假

知乎用户 Marvelous sky 发表

不利于团结的话,少说;

不利于团结的事,少干;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这么优秀,让其他人情何以堪。

其他人:啥堪不堪的,不影响我子侄 “家族传承吾辈责” 就行。

知乎用户 哼想潤 发表

第一段就踩了两个大雷,历史虚无主义警告⚠

知乎用户 谢幼度​ 发表

我看过,说真的写的挺好挺实在的。因为名字挨喷真的搞笑。那一辈老革命确实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BBBBBB 发表

不管是《我的县长父亲》还是《我的区长父亲》,都没有错!

看完这篇文章,不管换什么文章名都不如《我的县长父亲》这么贴切!

但是这个锅总得有人来背吧,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袁华最合适,毕竟他是出场自带 BGM 的男人!

为何看到文章名就能让网友想到袁华的梗,想想还是蛮讽刺的!

知乎用户 冰寒千古 发表

看到标题就猜到了这是一篇实事求是的文章,因为敢蹭《我的区长父亲》这个梗,肯定是知道这个梗意味着什么,还敢用这个标题,那肯定就是一篇好文章了

知乎用户 coldplay 发表

劣币驱逐良币,江西周公子这类人把权力搬到了群众的对立面,而真正负责的县长却无辜中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不是个段子吗?

知乎用户 祁啸天​ 发表

于志明太少,柳传志太多。

知乎用户 xiawei 发表

县长里面也可能有好人啊

知乎用户 蓝小章深读书单​ 发表

但是这个结果对一个踏实肯干、勤劳奉献的共产党员,这是对他最好的奖励。

因为至少通过这次争议,一个鲜活的热情衷民的干部形象才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不是这次争议,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了解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坚守一线的老一辈如何用坚实的脚步应对困难。

在丑闻频出的现在,我们更乐于看到有多少高官下马,站在群众的一侧痛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那些为了国家奉献付出的坚毅形象好像已经深深的嵌入课本,通过儿童朗朗的读书声传递。

而正因为这次契机,我看到一个 “一根筋” 的小伙子从壮年到迟暮,坚守自己的信条和标准,切实的为中国广袤的一隅鞠躬尽瘁,心中怀有山河理想,眼中仍是充满不衰的光芒。他的孩子也踏踏实实的工作为国奉献,在父亲做事的态度中沉淀自己。

我不觉得因为这次错过一等奖是巨大的损失,反倒是对这个默不作声的老人一个最好的特等奖,浏览了几乎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为这一篇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文谋不平、发愤声,所有人都得到了这篇文章所传达的目的:心怀敬仰、缅怀 “父亲”。

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只希望那片曾是沙漠的绿洲能被我们这代人守护好,脚下的绿色的芬芳能被所有新一代的年轻人所珍惜,无论何时,依旧有一批奉献自己的人在默默无闻的耕耘,祖国也在沉默的热烈中繁荣昌盛!

知乎用户 猫会说​ 发表

这个热搜挺好的,也让社会反思反思。导致这些问题的,也不是什么电影撞梗。

本质还是周公子、故宫大奔、易烊千玺之流导致的问题。

政府不心虚,那就放着,事实自然会呈现。

可笑的是,多少真正应该呈现的事实,被掩盖的。

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引起了一些不好的讨论。但群众眼睛还是雪亮的,知乎整体舆论还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明辨是非的嘛。

但是还有一些真正的问题呢?最后让人看到真相了吗?真相是不是看不得?

这个问题,本质还是为人民服务变味了,起码局部变味,散发臭气,才导致原本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也脏染了臭气,洗都不好洗。

知乎用户 留级僧 发表

现在互联网舆论一片乌烟瘴气,没有理性,全被情绪主导

知乎用户 颜兔兔 发表

9 月 18 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在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名单中,有一篇文章引发关注,此文的标题是《我的县长父亲,作者名为于忠东。随后,该文因引起网友争议被删除。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被部分网友划上红圈,四处转发,有网友称,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一幕极为相似。电影中,学生袁华获得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被班主任表扬,而袁华的作文题目为《我的区长父亲》。电影走红之后,“我的区长父亲”成为 “拼爹”、“拼背景” 现象的一个梗。

也有网友调侃称,这就是此文获奖的原因吗?都用这个标题了,能不获奖?

9 月 19 日下午,作者于忠东接受采访称,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县长父亲” 留下 129 本工作日记

曾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

据悉,此次征文比赛开始于今年 6 月,主题作品创作以正风肃纪反腐、弘扬廉洁文化、讴歌本土先模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要求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理念,以及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营养等。而作者于忠东的个人介绍为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某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其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文章中,作者描述了父亲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对整个家庭的影响:早年是一名党政机关的干部,一生起起伏伏,从描写中,能够浮现出一位为人民办实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老干部” 形象。

有网友为文中作者的父亲被贴上了 3 个标签:“无情”“抠门”和 “一根筋”,但是从作者对父亲日记本的阅读来看,在当地百姓们心中,县长父亲却是一个“清官” 和“好官”。比如,作者在文中说,战争爆发后,参军的新兵很可能会被派上战场,但即便如此,作者父亲依然把年仅 16 岁的大哥送入军营,过了几年又将作者二哥送去入伍,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作者的家族中义工参军入伍多达 27 人。

作者还记录了一些细节:作者的堂哥从山东水利厅回到禹城发展时,刚开始是一名临时工,水利局党组多次向时任县长的作者父亲打报告,希望能让作者堂哥转正,但是作者的父亲硬是没批,理由就是上级没有相关政策。

但是,当这篇《我的县长父亲》被当作获奖名单发上网后,网友们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作者有利用父亲官职刷名次的嫌疑;也有网友质疑,作者是 “拼爹” 而不是比拼文学才情。

9 月 18 日深夜,公众号 “吃喝玩乐大德州” 发文表示,事实上,《我的县长父亲》一文确实不错,情真意切,作者虽然不是专业文学出身,但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获奖也算理所应当。获奖一文中提到的这位老县长名叫于志明,1929 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 年投身革命,1948 年 10 月入党。曾任禹城原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 年 10 月,26 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有网友给 “吃喝玩乐大德州” 留言:今中午看的时候还有呢,晚上就删除了。对方回复:作协怕网络舆情发酵,导致获奖作品很多人看不到,更加误解。也有网友表示 :“其实文章很好,值得获奖,原平台没必要谄媚键盘侠把文章删掉。”

HBNa"> 明明是正能量文章,作协为何面对争议时突然将获奖名单和原文同时删除,反引发更大的波澜?

封面新闻记者致电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电话处于 “无人接听” 或者对方表示 “不清楚此事” 状态。此后,记者拨打作协负责人电话,对方未接听,接听后电话挂断。一位知情人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感谢全国媒体关注德州作协事件,当地不想引起太大的关注度,直接删除了相关文章原文,没料到舆论愈演愈烈。

作者曾捐出 “县长父亲” 工作日记

有关部门即将把日记出版

据了解,当地媒体曾于 3 月 31 日以《禹城老党员捐赠 91 本工作日记 从 1951 年到 1978 年记录社会变革城市变化》为题报道称,近日,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收到了一份由热心市民捐赠的珍贵礼物——来自上个世纪的 91 本工作日记。日记的作者是 14 岁就参加抗日的老党员于志明。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几十年沧海桑田,城市巨变。捐赠者正是于忠东,“县长父亲” 于志明的小女儿。

9 月 19 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致电中共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承认确有日记捐赠之事,并称 “于志明确实是一个很务实、很实干的县长”。对方还透露,于志明日记也计划将要出版,至于何时出版,对方表示:“具体推进进度不太了解。”

也有网友认为,此次引发争议是因为有些键盘侠只知电影梗,根本没看这篇征文作品内容,就开始发表观点。也有的网友在为作者叫屈,因为作者本身是一位退休人士,可能根本不知道 “我的区长父亲” 这个电影梗,所以用了《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更多网友向德州市作协提出质疑:这种好文章为什么要删?实事求是,无愧于心,有什么好怕的?

作协回应

后续会有相关部门回应

9 月 19 日,记者与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 “我的县长父亲” 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事,其个人暂时并不知情,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官方进行回应。与此同时,记者也与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取得联系,一名工作人员称,暂时没有关注到这件事,相关事宜可找作协对接。

《我的县长父亲》原文

知乎用户 九问 发表

德州作协的处理方式就是政府应对舆情的标准模板么

知乎用户 萧鱼 发表

主要是怕跟风写,即使这篇文章是真实的,但社会影响确实是恶劣

知乎用户 键来 发表

全文,谈不上有多好的文笔,有流水账套路文之嫌。

但遣词用句确实比较简朴。

很好奇这文为啥能获得 “一等奖”,于是看了获二等奖,同样是写县长父亲的《父亲的手》,以及同获一等奖的诗歌《在德州,一片清风明月》。

我明白《我的县长父亲》为啥能获一等奖了。

德州作协,要从一堆体制内写手的命题八股文里选出不那么八股的,确实也不容易。

至于什么文学性?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站位要准,立场要稳。

知乎用户 从远方来到远方去 发表

有人,

可敬、可爱、可钦、可佩

某些人蠢

有些人坏

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其心可诛

某些人,人云亦云,不辨是非,可伶可悲

知乎用户 踌躇的菜鸟 发表

所以说原来的名字挺好的,改了干什么。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作者是 1962 年出生的,父亲是 1928 年出生的。

父亲 1955 年当上了县长,时年 27 岁。

幸而不是现在,不然肯定一水的质疑声。

老县长无根无基,布衣出生,没受祖荫。

就目前的状况,只想说八个字:王侯将相,

知乎用户 珊瑚虫 发表

官场沉浮,前些年还是区长,现在成县长了,家道中落催生了作者文艺创作的灵感

知乎用户 红河落衡 发表

我只想知道,如果二等奖的父亲的手,文章名字叫市长父亲的手,到底谁会拿一等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着吧… 一提到这个名字,再加个获奖。在未看原文的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是以权获奖而非人民公仆,到底是脑子污染了眼睛还是作风污染了脑子,哪个才是根源,我不好说。

知乎用户 我从心动 发表

浅浅:《我的作家父亲》

知乎用户 职场一叶之舟 发表

为官者,清正廉洁,一生为公!

近日,一篇名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火了,原因是这篇文章在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 中获得了一等奖,可这个标题让读者联想到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袁华写的《我的区长父亲》获全区一等奖的梗,从影片投射到现实,引发舆论,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此举再一次获得网友们的关注。

对此,作者于忠东回应,获奖文章仅为精简版,此前她曾在父亲节写过万字长文,而写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

笔者阅读完这篇文章,第一感觉就是淳朴,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用朴实的言语描述有关父亲的故事,感人至深,像是对自己精神的一次洗涤。

许多网友在阅读完文章后同样认为,这篇作品的质量与传达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真情实感,内容属实,便不该被删除!

诸位读者,与其浏览网络中的各种评论,不如静下心,好好阅读一下这篇文章,相信您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老一辈的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

同时,希望作协能够对此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理。

知乎用户 安海​ 发表

文章没有问题,作者也不应该受到这样的舆论压力… 虽然我看完整篇文章心无波澜,毕竟描绘的上世纪的 “父亲” 实在显得太久远了,尊敬但遥远

至于舆论压力… 社会风气如此,仿佛 “县长” 和“父亲”两个词天生就不该放在一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文章比题目重要已经不是媒体需要的了

知乎用户 草样年华 发表

《我的县长父亲》立足于中国县域生活实际展开的,而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招商工作,都是以县区为主阵地、主战场,现在经济形势差,各地招商的兄弟开始抱团取暖,加油,winter’s coming

知乎用户 自由雪熊​ 发表

仅凭一个海瑞是救不了大明的。

知乎用户 留学必答君​ 发表

本来是个很好的宣传口子,结果居然把文章删了,我真觉得处理事情的情商应该纳入考核指标

知乎用户 李四​ 发表

想起来一些故事 和自己的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加油

知乎用户 注意碰头 发表

看过文章,实至名归。

知乎用户 占子亮 发表

换个角度说,如果说大部分看到文章题目就流露出了然的表情,是不是也能说明点问题呢?

知乎用户 小喇叭滴滴答 发表

近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公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于忠东的散文作品《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引发舆论关注。

9 月 19 日下午,于忠东就此独家回应记者说,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大众网今年 3 月曾以《初心讲堂丨于志明:34 年书写为民情怀》对于忠东的父亲于志明进行了专题报道。

出生于 1929 年的于志明是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县人,1943 年投身革命,1948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 年 11 月,年仅 26 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他的 129 本工作日志,记录着这位共产党员从 1951 年到 1985 年,34 年间的日常工作细节。

以下为大众网 9 月 19 日对于忠东的专访:

大众网:网友对《我的县长父亲》的讨论,您关注到了吗?

于忠东:昨天晚上我就没睡着觉,我都 60 多岁了,一身病。

弄这个事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工作日志当废纸卖了,没寻思获奖,嘛事儿没寻思,没想到会弄成现在这样。作为我来说,就是想把老爷子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咱后人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弄得传承不下去。我退休好几年了,没别的想法,不想争名,也不想争利。

大众网:写这篇文章起题目时是怎么想的?

于忠东:实事求是,我父亲一辈子做的这些事,不容易。我还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表,有 40 多万点击量,还真有看的人呢,我就想再给老爷子写个传记,老爷子一直初心不改,应该弘扬。

大众网:这篇作品是什么时候写的?

于忠东:去年就开始整理老爷子写的这些工作日志,今年我就是随手写了,父亲节之前发表了。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内容是根据时间段一步一步写我的成长过程,写老爷子对我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写了一万多字,当时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了。后来德州征文,征文要求是 3000 字以内,老爷子这一辈子做的,我确实觉着挺敬佩的,朋友劝我删改一下投稿,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大众网:有些网友只看题目,可能被误导了。

于忠东: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想象不出那时候人的 “傻” 劲。去年回老家,熟悉我父亲的人都说他是焦裕禄式干部。大家可以来我们这里实地探访一下。

知乎用户 马知道​ 发表

但凡当地作协有一点文人风骨

敢于握着好文章据理力争一声

让人看看内容

也不至于把话题越描越黑

知乎用户 犬山 发表

羡慕 佩服 敬重 气愤 学习

知乎用户 JackZhou 发表

其实不管这个题目是谁让改的,但是文章的内容还是朴实无华的,作者本人其实也发表过声明,一是为了缅怀父亲,二是为了不让后辈忘记有这么一任好官,这些事情,从文章里也能看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说的事也确实属实,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任何问题。

知乎用户 南国道士​ 发表

廉洁这种题材,啥职业才能廉洁?

知乎用户 寒雨凉雨寒​ 发表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

为什么县长,乡长,厅长等成了禁忌词 负面词?

负面新闻太多,正面新闻太假,而真正的共产党员干部却又默默无闻。

知乎用户 小学僧 发表

浅浅公主,贻害不浅。

知乎用户 rubbic 发表

老一辈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是真的能说着不给国家添麻烦放弃很多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

比如我爷爷。但是现在这样有信念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乎用户 浅时光 发表

看了几个小品,看了几个新闻,就以为认识所有人了?报道焦裕禄同志,就说哎呀都是假的,报道这些坏人,就说,哎呀我说吧,都是坏人,搞坏了经济证之,合着正反话都是他们的呗

知乎用户 沉默亦然是金 发表

我认为这朋友能处,作为廉洁征文来说,题目改得很好。

县长是官,父亲是情,《我的县长父亲》这个标题,很直白的展现出了官与情之间的矛盾,可以让人在读标题的时候就很直白的感受到重点的矛盾突出点,也能更容易去体悟那种廉洁的力量。

而如果只是纪实,没打算征文,《逝去的背影》确实还行,但相较于作者所说希望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个标题确实不给力。

“逝去的 XXX”,这种标题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追忆,是展现作者对过去某件事物的深刻怀念,展现的是作者本身的情感。展现个人情感的文章,对于作者本身而言是有很大感染力的,很容易睹物思人。但对于与作者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这样的标题没什么吸引力,内容也容易缺少焦点。

作者原文《逝去的背影》1 万字,删改后的《我的县长父亲》3000 字。

是的,还是很像流水账,但在 “廉洁征文” 这样的背景下,配合 “县长父亲” 这样的标题,读者就很容易从平实的语句中找到重点,很容易感受到廉洁的力量。

同时,属于歪打正着似的,正是这种流水账式的写法,反而让读者们更懂得廉洁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读者反而更容易效仿,更容易将廉洁的精神传递出去。

知乎用户 hape 发表

以前: 我的县长父亲

现在: 她的作协父亲

知乎用户 历久弥新 发表

搞不懂 作者又不是炫耀为什么不能获奖?

知乎用户 咸鱼一条 发表

我觉得这名字改的挺好的 甚至就算知道这夏洛特的网络梗 这名字也有特别的含义

一方面 乍一看有个当县长的父亲 但这个父亲留下的宝贵财富却是工作笔记

另一方面 说的是我的县长父亲 但这个父亲担当更多的却是人民的 “父母官”

好县长是做子女榜样的父亲也是为民众做实事的 “老父亲”;

知乎用户 恰似漏网之鱼 发表

这写的很好啊,大家为啥要拨弄你们的键盘

知乎用户 树熊的大树 发表

背影_百度百科

编辑可能是想避嫌,没成想,避到更大的坑里了

知乎用户 林金铭文学​ 发表

9 月 18 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在其官微上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一则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的一等奖获奖作品引发关注,县长父亲名为于志明,作者名为于忠东。

有网友认为,这是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 “我的区长父亲” 桥段的再现,引起质疑,德州作协也在 18 日晚删除该动态; 更多的网友认为,“看了原文,文笔朴实,想到了自己爷爷奶奶那老一辈人的作风”“喜剧电影的笑点不该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应该看到标题就冷嘲热讽。”

昨天午,文章作者于忠东告诉记者,获奖文章是缩减版,此前她曾在父亲节写过万字长文,而写文章是为了纪念离世三十多年的父亲,并没有想到会获奖。

据消息,于县长 91 本日记是一份对禹城党史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珍贵资料。建议有关出版社整理出版,新时代同样需要这样的日记,这样的精神。

读完文章和报道,让我深为感怀,想念我的父亲的人生际遇,同样思绪万千——

父亲这一辈子做了两件内心乐意的工作。一件是到抗战文化名城桂林《广西日报》社工作。一件是家乡解放,当上了村小学教师。

如果说,当教师实现了父亲的夙愿,在这小小的山村里,该平静地度过几十年的人生。意想不到的是人生的风雨说来就来,父亲这一辈子注定是一出悲剧,文革被批斗,父亲不知滋生多少惭愧和绝望。

46 岁,母亲淡然走完了悲壮的人生,我小小的心灵,突然发现母亲是最善良的女性,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记忆中的母亲从不说粗话、从不高声说话、从不与人争吵、从不知道苦累。即使是父亲被错判,患难中,坚信父亲的为人,从不怨言、从不多言,尽心呵护和经营这个苦难的小家。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父亲直接当了农民,曾负责生产队果园护理员,但是从不摘过一个果子带回家给我们,是那么的大公无私,不贪不占。**也曾负责生产队晒粪员。**在年少的时候,依稀记得,父亲干的是最苦最脏的晒粪活,而且一干就是若干年。

当年,各户的家粪是充公的,不准作私用的,父亲需要挨家挨户到粪圈挑粪土到晒地晒干,以备作水稻种植肥料。仲夏的清早,天还是晴晴的,中午一过乌云密布,雨说下便下。沱雨下,父亲得以最快的速度收起一大堆己晒干了的农家肥,不然肥料就要被雨水冲掉,养了野草,肥了江鱼…… 本来,这是集体的事情,却变作了我们一家人的重要工作,容不了一点大意和疏忽。

作为孩子的我们曾一次次帮上父亲的忙,结果,湿了一身,脏了一身。那时候做父亲难,做他的孩子也难!

在这样艰苦而又冤屈的日子里,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部一部书地读。中学时代,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了不少古代名著,以致后来迷上了文学创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上世纪八十年初,拨乱反正,父亲平反了。在平反材料上,我了解到一些情况,这不是父亲的错误,是当时要求一个任务数,父亲被人 “选” 中了。那时候,父亲已是年过半百了,教师梦就这样在饱经沧桑中一如一江的春水东流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父亲生命的最后十年是最舒心的日子,不仅是因为父亲平反了,而且我幸运地考取了高校,这足够安慰了父亲未竟的人生。

父亲因找不到教师档案,仅凭一张教师聘书,不足以认定时限,最终退休工资问题被搁置,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家仍没拉上电灯,并且我若是假日不上学,晚上在家读书,都是点上煤油灯。

透过父亲无奈而又惆怅的目光,实现他难圆的大学梦稍稍占据了孩子的心田,最终考取了一所高校,安慰了父亲最后的人生,也是父亲这一辈子特别高兴的事情。

父亲老了,但是总想着做些泥水工、木工的活计,以积攒点钱作家庭开费。之前,他知道在世时日不多,不愿到医院诊治,而把省下的医药费寄给了我,作读书生活费。不想,就在我高校毕业的最后一天,父亲瘦弱的身体不久便垮了,淡然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一生抚育着我,影响着我,鼓励着我的父亲,但是,父亲没有想到,寄给孩子的生活费,孩子把节约下来的生活费,变成了父亲的埋葬费。

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时时提醒自己,今生一定要让人生出彩。

**父亲这一辈子影响了孩子这一生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哪怕是在最艰苦、最冤屈的日子,仍挑灯读书…… 病逝的时候,在整理遗物中,发现竟抄书十多部著作。

忘不了,我考取高校后,父亲送的一席话,他说,做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不难,但是做一个积极担当作为的人,就必须做为人所不敢为、为人所不想为的崇高事业。

这么多年来,始终没忘记父亲的教诲。而今一晃就年过半百,不曾忘记父亲说过的话语,人生往往不是圆满的,唯一的就是努力,人生才无遗憾。

知乎用户 Kepler-452b 发表

这文章如果发表在 30 年前,肯定没问题。发表在现在,只看题目就被大众否决,这是为什么?

知乎用户 昔亦为荫​ 发表

如果不改名,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这篇文章…

相比之下,《我的县长父亲》更加朴素而且点题,作为文章题目非常合适甚至也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知乎用户 改变自己 发表

希望县长们市长们………… 丢能不忘初心,向于志明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

知乎用户 快分享刚编的故事 发表

他们怕了 马上改变风向 删除

知乎用户 中野 may 发表

令我感到网络带节奏的悲哀

知乎用户 蓝风 发表

逝去的背影 这名字多有诗意,为啥改成 我的县长父亲,还是虚荣心作祟,父亲的美德一下被消耗没了。

知乎用户 举重的蚂蚁​ 发表

文章情真意切,是好文章,得一等奖也是实至名归,那为什么会被网友 “嘲讽” 呢,我想问题应该出在这个获奖名单上。

获奖名单上只有获奖文章的名字和作者名字,由于 “夏洛特烦恼” 的桥段太深入人心,所以才会因为名字类型 “撞车” 而以先入为主的 “思维” 进行解读。

如果想要解决这种 “曲解”,那么最好的办法不是删除,而是更要进行宣传,也就是在公布获奖名单的同时也要放出文章的链接或是片段,让网友有机会第一时间阅读,我相信,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绝不会嘲讽了。之前嘲笑的人自然也会为自己的“鲁莽” 而自责。

所以好文章需要引导读者去读,而不是束之高阁,更不应因为个别的 “嘲讽” 而将其删除埋没,这样就太暴殄天物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逝去的背影》名字挺好听的

角色写的是——父亲 县长只是父亲的一个角色

改成《我的县长父亲》

嗯…

突出的是——县长

父亲 成了 县长的一个角色

画风… 不一样…

说改的好的 那就评一句

夺人心智

以后可千万不要再说别人——巨婴了

没资格

“管管” 盛行 倒是可以理解了

知乎用户 绵羊大哥哥 发表

批评嘲讽讥笑的人可不可以看看原文!

文章都不看,就出来叽叽歪歪阴谋论。

初看题目,也觉得是类似我的区长父亲。可看了原文后,文章朴实无华,缺乏写作技巧,但是感情真挚流露,引起共鸣。作者可能不是一个好的作家,但是文章却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好文。

知乎用户 星星之火​ 发表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公务员,人民公仆已经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去了?一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连内容都不看第一反应就是去举报,现实中有多少官二代成了特权阶级,使得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样的二代呢?值得深思。

说回文章,文章真的写的很好,写出了老一辈革命的艰苦朴素,勤勤恳恳,写的真情实感,也能看到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前,这样的文章不应该被举报,就是被举报,也不该不审查就直接被删除,值得推广

知乎用户 安全发言 发表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知乎用户 any 夏天​ 发表

老人的文笔,质朴感人,追忆父亲,大概率老人不知道《我的区长父亲》这个网络梗。挺好的文章。

**老一辈人,从干部到民众,绝大多数人朴素到让人心酸。**那样的县长,在那个年代太多了。

我爷爷以前就是老家县里一家集体企业的厂长,无私到让自己的子女 “心生怨恨”。

我们现代人,很多时候,真的不能理解那时候的许多事情。

比如 “狼牙山五壮士”,很多人认为是杜撰的,偶然的机会,我去延庆区查阅一些抗日的资料,发展光北京延庆区跳崖的革命事迹就有好几起。更不用说河北,乃至全国了。恐怕,这样的事件太多太多,真正被报道出来的反而是少数。

还有邱少云烈士,我看过一些人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说人不可能忍受那种烈火的疼痛。而我看到的资料,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烧死的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很多别有用心的人理解不了。好在,长津湖的冰雕连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具有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

我去参观过一些当年关押革命者的地方,光看到那些刑具,相信很多人就已经受不了了。而我们许多烈士,经受住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年代的人,有一个年代的命运、责任和性格。

真的想劝一些人,不要自己做不到,就妄加揣测别人就不可能。

真正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是万卷书 + 万里路,而不是人云亦云。

尤其是年轻人,如果有条件,还是多出去走走、看看、听听,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然后再去思考和判断。

知乎用户 没头脑不高兴 发表

只看题目,不看内容。就能胡乱发言,有关部门也是盲目听从意见,怕风险。

知乎用户 篱笆墙外 发表

这篇文章没问题,估计作者也是个老人家,不怎么上网,不懂网上那些段子。文章只是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通篇充满正能量,就因为一个标题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有些人其心可诛。

知乎用户 罗小黑 发表

你这篇这么棒的文章,去打了现在官老爷的脸,让他们下不来台,只能让你闭嘴了

知乎用户 看好你的东西 发表

山西吕梁临县万安坪村张绳庆控制宗族几十年,祸害了我家三代人。张绳庆儿子张棋标在临县一中读高二时替当时高三的学生顺利考入了统招大学,获利几万元。

第一部分:张绳庆废长立幼,通过张文平控制其众兄弟。 被张绳庆宗族撂倒人员:(1)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进平(张文平大哥):被张文平喜连夫妇下药:乙肝。肝硬化,全身浮肿。(2)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郝秀林(张文平母亲):被张文平下药,死亡(3)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锋(张文平大侄子):被张文平张艳军父子下药,被下跟郝秀林一样的药。(4)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峰锋(张文平的二侄子):被张艳军小艳夫妇下药,肾切除。(5)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秋平(张文平六弟):张文平宗族势力雇凶杀人,雇佣吸毒人员,制造交通事故致其死亡。(6)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来平(张文平三弟):家族不容,被逼自杀!!! 系列案件精准巧合!!!!!!

第二部分:本人通过非法手段帮助临县万安坪村张媛媛获取北京户口,从中获利数万元。引发张绳庆宗族不满并实施了连环下药案!! 如下:2014 年国庆吕梁临县万安坪村郝秀林老人住上了大孙子给装修好的窑洞。(引子)2014 年 10 月底郝秀林老人突然爆瘦,皮包骨头。拉不出,尿不出来(被下药后体内相当于白细胞高所致)。卧床不起。张春平,张艳军等借机电召在外地打工的张文平二侄子让其回临县看望奶奶郝秀林。2014 年 11 月 8 日,张艳军夫妇叫二侄子在家吃饭,借机饭中下药。张春平陪同,共 4 人在现场。(后果)2014 年 11 月 21 日郝秀林老人死亡。2015 年 1 月初,二侄子在外地做了肾切除手术。(又)2015 年 2 月 14 日晚张艳军夫妇叫从外地回来的张文平大侄子在家吃晚饭,饭后大侄子胸口砰砰跳的厉害,口喊有人要杀我一路向南跑去。2 月 16 日上午大侄子在张文平家吃了面后又发疯的到处乱跑。后张艳军等人开车把大侄子送外地。2 月 17 日大侄子去医院尿检是:相当于白细胞 5.7H/HP(参考值 0-1.9)。这一项导致拉不出,尿不出(目的是让大孙子跟郝秀林老人一个死法)。(特别声明,以上公开的事实,发帖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的北京人张媛媛三宗罪:1 张媛媛年龄造假。2,张媛媛非法获取北京户口。3,张媛媛,河南人曾新是万安坪村张文平宗族连环下药案,交通肇事案的核心参与者,知情者。

第三部分:江湖上是如何贩酶的!!!

实战案例:吕梁临县 万安坪村张文平下的药是如何废掉张进平的肝的

张文平给张进平下的药同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乙肝。张文平下的药致使张进平得了乙肝。张文平下药传播乙肝。

2:血清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逐步升高。这是张文平下的药致使张进平肝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的升高。这可以确保张进平的肝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被废掉。相当于在张进平的肝上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时间一到肝就被废掉了。这就是张文平宗族宣扬的 “贩酶”。

3:超声波检测报告单:出现肝囊肿。距离最近的一次超声波检测报告单显示:肝正常。没有出现肝囊肿。

4:被下药人自己的体感:累。浑身没有力气。张文平下的药针对肝的,肝受累了,受害人表现出来就是浑身没劲。累。

如果一次检测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可以断定受害人被人下药了。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现在列出以上几种情况每种情况的应对措施:

第一种情况:乙肝。针对乙肝只能是预防。让肝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很好的对付乙肝。方法有接种乙肝疫苗。护肝是关键。

第二种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药物作用下不断升高。应对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及早发现及早降酶。关键在早。越早越好。因为是药物所致的酶升高,所以要果断降酶。第三种情况:出现肝囊肿。应对这种情况就是每年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听医生的治疗指导。

第四种情况:肝受累。容易犯困睡觉。应对办法就是休息再休息。多睡觉。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干重体力活。

以上就是对张进平被下肝药后的具体情况说明。至少可以为警方在处理类似案件方面提供最直接的医学病理材料证据。为警方并案,破案提供第一手的医学证据。受害人张锋锋肾刚切除,宗族成员张候楞,张春平就打电话给受害人,邀约其一起贩 “酶”!

张绳庆宗族人多势众,耳目众多,众口一词。严重误导和欺骗了受害人家属和调查人员!呼吁临县扫黑办公开调查内容!!!进入身体的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呼吁相关部门开棺验尸,寻找直接的证据。

以上系列案件是典型的老大立不起来,家门不幸。 万安坪村的老二张文平对父母兄弟下手是所有祸乱的根源!!!万安坪村张绳庆宗族策划系列案件的本质是:挟尸要价。挟张进平的尸,跟其子要个好价钱。万安坪村张绳庆宗族妙计安家,赔了夫人又折兵!

知乎用户 chwhs 发表

那为啥又改县长了呢?

知乎用户 婆罗门人 发表

没有夏洛特烦恼,«我的区长父亲» 就不好笑了?

这名字一出,哪个评奖的不得看看自己屁股?

公然的特权崇拜,跃于标题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定要当县长才能作为?为什么取个题目单独赋意义给 “县长”?呵呵。

知乎用户 一定要搞钱 发表

他父亲是个异类

知乎用户 不知所云 发表

只能说亏心事做多了,一看到风头不对就删除文章,没有担当和原则

知乎用户 Torres9 发表

你让后面《我的省长父亲》,《我的部长父亲》没台阶了

知乎用户 Roshan 发表

阅!直接抄《背影》就行了

知乎用户 qwer 发表

真以为骂的是这篇作文?

知乎用户 灰产圈​​ 发表

9 月 18 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在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名单中,有一篇文章引发关注,它的标题是《我的县长父亲》,作者名为于忠东。

有网友将其视为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我的区长父亲”桥段的再现,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也有网友认为,作者的标题容易给人造成歧义,是在 “拼爹” 而不是比拼文学功底。一时间,关于 “我的县长父亲” 等关键词冲上热搜,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作协评选过程受到质疑。当天晚上,该协会删除了这条动态。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征文比赛开始于今年 6 月,主题作品创作以正风肃纪反腐、弘扬廉洁文化、讴歌本土先模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要求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理念,以及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营养等。而于忠东的个人介绍为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某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其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9 月 19 日,封面新闻记者分别与德州市文联以及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 “我的县长父亲” 引发热议一事暂时还不知情,至于后续的问题,应该会由网信部门来回应。

网友质疑 “拿父亲头衔刷名次”

这篇名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最初发表在德州市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上。记者梳理原文内容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作者的父亲是禹城县的首任县长于志明,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父辈的情怀与奉献。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父亲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对整个家庭的影响:早年是一名党政机关的干部,一生起起伏伏,从描写中,能够浮现出一位为人民办实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老干部” 形象。

作者的父亲还被贴上了 3 个标签:“无情”“抠门”和 “一根筋”,但是从作者对父亲日记本的阅读来看,在当地百姓们心中,县长父亲却是一个“清官” 和“好官”。比如,作者在文中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参军的新兵很可能会被派上战场,但即便如此,作者父亲依然把年仅 16 岁的大哥送入军营,过了几年又将作者二哥送去入伍,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作者的家族中参军入伍多达 27 人。

她还记录了一些细节:作者的堂哥从山东水利厅回到禹城发展时,刚开始是一名临时工,水利局党组多次向时任县长的作者父亲打报告,希望能让作者堂哥转正,但是作者的父亲硬是没批,理由就是上级没有相关政策。

但是,当这篇《我的县长父亲》被当作获奖名单发上网后,网友们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作者有利用父亲官职刷名次的嫌疑;也有网友质疑,作者是 “拼爹” 而不是比拼文学才情。一时间,关于 “我的县长父亲” 引发热议。

作协回应,后续会有相关部门回应

记者梳理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于忠东为山东禹城人,是当地某银行的退休干部,平时爱好写作,在当地多家媒体和文学平台都发表过作品。

比如,2020 年 10 月,《齐鲁晚班》曾刊发一篇署名为于忠东的《裹着小脚的母亲,成了父亲的贤内助,撑起家庭半边天》的文章,其中写着禹城的故事,其父亲于 1988 年病逝,里面提到了悼文,悼文上的称呼是于志明。

同时,在禹城市党史研究中心的官方平台上,也发布过热心市民捐助的 91 本工作日记,而捐助人为于忠东,日记的作者正是她的父亲于志明。

目前,网上关于 “我的县长父亲” 等话题引发热议,而也有网友指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卖弄父亲的 “县长” 身份,反而让大家了解到,身为曾经的县长子女,并没有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网友们称赞作者的文章能获奖是名副其实。

在文章被删后,也有网友表示不能理解。

9 月 19 日,记者与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 “我的县长父亲” 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事,其个人暂时并不知情,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官方进行回应。与此同时,记者也与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取得联系,一名工作人员称,暂时没有关注到这件事,相关事宜可找作协对接。

附:《我的县长父亲》原文

图源:德州市作家协会公号

最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更优秀的人也可以让你成为同样的人,欢迎关注官方公号:灰产圈

灰产圈: 培养你的发散性思维 解密互联网骗局、实战揭秘互联网灰产案例、网赚偏门项目解析、分享网络营销引流方案。深挖内幕、曝光各类套路。

灰产圈

120 次咨询

4.9

社科人文领域答主

234644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范无病 发表

如果是《我的父亲焦裕禄》

还有人敢骂因为是县委书记才获奖吗?

知乎用户 拭目以待 发表

没想到多少年前的一个笑话,居然变成了事实。

知乎用户 加隆 发表

作者没有什么错

就像一个小孩指着国王问,为什么这个国王不穿衣服啊

坏的只要够多,好的才像一个想象

知乎用户 XX 是门生意 发表

与文章内容无关。

就是单纯的题目戳中了某些人的软肋,他们不舒服了。

换句话说,即使这篇文章没问题,题目的含义在当前社会一般认知中有了另一层让 “它” 难受的意义。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此“感动新闻”,读得我浑身发冷

以下文章来源于世相研究所 ,作者里约热泪奴 一 最近,某地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其公众号上刊发的一篇文章,引发争议,出圈了。 有网友说,冷血无情,体现不出温度! 有网友说,那一句“淡淡的”,我只读出了冷漠和无情。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至亲重病离世, …

被误解的一等奖作文:《我的县长父亲》

收录于合集 #木蹊怎么看 65个 01 相信前两天,很多人都刷到了一个截图,并把它当成天大的讽刺。 在德州廉洁文化征文的活动中,一等奖的文章名字叫**《我的县长父亲》**,这实在是过于扎眼。 毕竟电影《夏洛特烦恼》里,就有一个讽刺桥段,说官 …

《背影》背后:是父亲不为人知的风流韵事

《背影》背后:是父亲不为人知的风流韵事 来源:搜狐号-人物志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家在苏北是名门,父 …

70岁的妈妈,开开心心地嫁人了

“ 父亲的人生进入倒计时的那几天,母亲除了不让他做过分的事,其他的总是顺着他。 **—**这是全民故事计划的第668个故事— 一 今年端午节回家时,母亲和我说她要嫁人了。 我一脸错愕,母亲已经70岁,父亲去年腊月二十七才刚刚过世,也就半年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