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该如何调整?
知乎用户 柴桑 发表于 12/31/2019 这篇回答可能会戳中你内心比较柔软的地方,也是我自己四年来亲身经历过“空虚”“无意义”这两种绝望的感受后,悟出来的真实经验。 总结了一下许多人的共性问题—— 不喜欢自己现在做的事,感觉自己干的事没 …
逻辑缺失只是让人“脑瘫”,某些集体无意识却携带群体暴力的基因,比前者更加可怕。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它们经常在不经意中暴露。
第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以“假设”的形式出现。它通过虚构一个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极端化场景,以及在这一情境中被严重损害的整体利益,以此逼迫个体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越雷池半步。
上个月某天中午,我在某个博士硕士群转发了一篇关于几位60多岁的丁克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现状的看法的采访报道。一位研究经济学的博士不假思索地提出质疑:“丁克不应该提倡。如果所有人都选择丁克,人类要灭绝。”
“你这是典型的凭感觉而不是凭大脑说话。” 我哑然失笑,“你从哪里读出作者主张所有人都选择丁克了?作者即使想提倡,他有那个能耐吗?上帝尚且无法改变全人类,何况他呢?”
有一位老师站出来为他辩解:“人家只是假设而已”。
我说,假设和幻想不能混淆。幻想不需要根据,可以天马行空,而假设的提出是需要有一定根据的。
我追问道:“全世界的人都选择丁克的情况有可能出现吗?”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结婚生子始终是绝对的主流。几千年来,这么庞大的强势的主流人群尚且做不到说服或迫使不结婚或不要孩子的少数人群追随主流,何况让始终居于绝对弱势的少数丁克或不婚群体去同化这个绝对强势的主流人群呢?
如果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随便假设,那么,任何人的权利都有可能被这种“假设”轻易剥夺。
看到人家买奔驰,你可以质疑甚至阻挠:“如果所有人都买奔驰,那我们的一汽集团要破产了。”;
看到人家买苹果手机,你可以质疑甚至阻挠:“如果所有人都买苹果手机,那我们的华为手机生意还怎么做呢?”;
看到人家喝黑根啤酒,你可以质疑甚至阻挠:“如果所有人都喝外国品牌的啤酒,那我们的国酒茅台还经营得下去吗?”
……
这种“假设”的可怕之处在于,在某一个历史节点,它有可能被多数人或野心家铸成一把用来迫害少数人的利剑。
第二种集体无意识是以“绝对”的形式出现。它默认一切主流和传统都是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的。
上周某天中午,又发生了一场争论。
我在某个高校教师群里发了几张我烹饪的啤酒鱼的照片。几分钟之后,引来了两位教师的质疑。
A老师摸摸头不假思索地指出:“你的鱼首先就选错了!”
B老师的语气同样不容置疑:“你不知道鲈鱼必须清蒸啊?”
我纳闷了:“为什么用鲈鱼做啤酒鱼就一定是错呢?谁规定做啤酒鱼不能用鲈鱼?谁规定鲈鱼只能清蒸?你怎么知道用鲈鱼做啤酒鱼不如清蒸的或用草鱼做的好吃?你试过了吗?”
A老师不以为然:“不与你争论,你觉得中国上千年的饮食习惯,成千上万名厨师都是垃圾,只有你一个人是聪明的?”
我笑曰:“我什么时候说过我的做法是唯一正确? 我认为自己的做法可以接受,就是否定中国上千年的传统饮食习惯?就是否定成千上万的厨师?再说,上千年来都如此,就代表绝对是对的,不容质疑和改变?”
同事们纯属调侃,毫无恶意。但是,潜伏在国人大脑深处的普遍的思维语法却通过这些不假思索的反应,通过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言论得以暴露:把绝大多数人一贯的、长期的行为模式或思想观念,不加质疑地当成天经地义的"正确",并以此为标准,认定其他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是错的。
和上述那种“假设”一样,这种“绝对”不仅会重伤一个民族的想象力,扼杀创新精神,更会导致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在日益同质化中,丧失宽容精神。
“整体利益”和“绝对正确”不就是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群体暴力中的施暴者们最喜欢高举的两把“道德利剑”吗?很多时候,它们是我们用自己的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地铸造的。
A老师不依不挠了:“难道我一个研究动物学的老师会不如你懂鱼吗?”
我笑的更欢:“你比我懂动物,未必证明你一定比我懂烹饪。动物学家一定是优秀的肉类厨师吗?袁隆平研究水稻一辈子,他做的米饭未必比贵州山区村姑做的米饭好吃。”
于是,A老师撤了并扔下一句话:“只是建议,不为无聊的事情争论。到此为止。”
我说,这个问题不无聊,它反映了灌输式教育而非说理式教育的负面影响延绵不绝。它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思维语法。套用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理论就是伤害到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唯有通过教育引爆一场触及无意识层面的思维革命,才能修复。****
和气自然是伤不了,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在我们身边,诸如此类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单身的我还将被“都像你这样不结婚,人类要灭绝”的言论炮轰无数次。
老虱
谢谢赞赏。欢迎转发。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谢谢赞赏。欢迎转发。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文章已于修改
知乎用户 柴桑 发表于 12/31/2019 这篇回答可能会戳中你内心比较柔软的地方,也是我自己四年来亲身经历过“空虚”“无意义”这两种绝望的感受后,悟出来的真实经验。 总结了一下许多人的共性问题—— 不喜欢自己现在做的事,感觉自己干的事没 …
近日,学术圈一下来了两个大炸弹: 清华医学院院长董晨院士包括两篇Nature在内的24篇论文被质疑一图多用、图片重复; 生物化学界老牌期刊JBC编辑部罕见的一口气对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的12篇论文发了编辑关注,其中有6篇是之前未 …
原标题:清华医学院院长被疑论文造假,别让“子弹”飞太久 顶尖学者被质疑“论文造假”,又是一次学术圈的公关危机。但从过往的案例看很多质疑最后都不了了之,公众始终不明不白,这道“学术与公众的隔离墙”,成了学术不端的“掩体”。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 …
对柴片的一些感受 作者:zuotian 婴儿一出生就有病,原因很多,自身的,父母的,环境的……我第一次听说柴三十七岁生育,非常吃惊。 穹顶开头非常地让我不舒服,有很多医学细节的闪避与无知及误导,也一时忘记了那个曾 …
崔永元不是一个诚实的人 作者:有所敬畏有所尊重 阅读本文的人,建议先阅读我的博文《请崔永元公益基金依法公布账目》,链接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de08c7e0101es3h.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