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由于极端天气,造成 21 人遇难,伤亡为何会如此严重?有办法避免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花生哥加油站​ 发表

大家都在关注梁晶,很少有知道跑在第六名的黄关军。他是个聋哑人,也许在山上被搜救的时候,连呼救都没办法……… 而黄关军的短暂一生经历,也是非常令人心酸的。听说平时他没有收入来源,就吃泡面,这次比赛也只是为挣几千块钱奖金

因工作关系,我曾经采访黄关军,只能用纸和笔交流。 2014 年,第 22 个残疾人日到来,寻找采访对象的我,从朋友那里听说:当年西昌国际马拉松赛,其中一名绵阳北川残障人士,排名 47 。

他就是黄关军,一岁因生病打针失误,他不幸成为聋哑人。每天坚持跑十多公里的他,在当地村民眼里如同异类。在正式见面采访的前一天,听朋友说黄关军会用电脑打字,我便在 qq 上跟他聊天初步了解。他表达能力有限,还停留在十岁左右。不得已,我只有将句子,反复转化成不同的说法便于他理解。

11 月底,我和摄影记者来到北川新县城残疾人康复中心,远远地,便见他在等候我们。大冬天,他身着单薄的蓝色运动衫。 我埋头在采访本上写,“你冷不冷?”抬头却发现,他早已悄悄站在我身边,看着我写的问题,并熟练地接过笔,写上 “不冷。” 大概他已经习惯了纸笔交流。

在大厅拍完照出门,黄关军拉住摄影记者,细心地帮他摘掉黏在背后的缝纫线;在他家,我只是随意拿起杯子,他马上跑到厨房烧开水给我。采访结束,黄关军快速几步,跑到我前面,指指他背着的的网球兜,在纸上写下 “我跑步的过程,证书,都在里边,给你准备好了。” 这时我才想起,差点忘记问,而他却一直细心地帮我记着………

“我想成绩好,我想读大学,可老师讲的我什么听不懂,每天晚上自己哭。” 在我们送他回康复中心的路上,他在本子上写道。

快乐无人分享,悲伤无人诉说,聋哑人的无声世界比我想象中更孤单。

“和爸爸和妈妈平时交流多么?” 他在 “爸爸” 下画一条线,写上 “没有”,又在“妈妈” 下画一条线,写上“少”。我又问,那和妹妹呢?他写下一个字,“少”。我写“爸妈忙,他们爱你”。

黄关军低垂了一下头,写,“不是,不喜欢聋哑,无聊。”(因交流障碍,他想表达的是,父母不希望看到他聋哑,而不是不喜欢他)

无声的世界,仿佛一部黑白电视,只有跳动的风景,没有灵动的色彩。究竟要做点什么,这部黑白电视,才不至于那么单调?黄关军选择了跑步。在孤独的奔跑中,也许懵懂的黄关军,用他有限的认知,慢慢艰难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欣赏孤独,收获了内心平和、以及坚持。无声世界,骤然找到了存在感。常人难以坚持的每天十多公里,在黄关军这里,变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准时轻松的事。

跑步收留了一颗无助的心。能有这样的信仰存在于他的心尖,让他终于开始有些期待这个世界。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也许他会一直期待着活下去 回家路上听到遇难者中有他,霎时愣住,回想起 7 年前北川采访,当时的心灵触动深刻至今清晰,眼泪夺眶而出…… 时隔多年,没想到再次听到你是以这种方式

最先遭遇不测的 21 人,是跑得最快的冠军团,其他人还能呼救,可是你、该多绝望…

7 年前的冬天,你穿个薄外套,我在纸上写字问,你冷吗?7 年后的此刻,你在山上,一定也很冷,可是再也无人知晓你的冷

命运如此不公,短短一生,你拼尽了全力。我是一个经过你的路人,碰巧记录了你曲折却不服输的人生,你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用我与你仅有、却印象深刻的交集,为你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曾经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过这里。

来生,一定做一个健全幸福快乐的人!

最后附上 7 年前采访他的文章链接:http://wbepaper.myrb.net:8088/mywb/html/2014-12/13/content_239379.htm

————— 5 月 24 号更新———————

今中午经网友提醒,发现自己间接上了次微博热搜,不想理论,对逝者来说这样的行为实在不够体面。

从昨天中午到晚上,一直都在流泪,想到 7 年前采访他时,站在康复中心门口的他,被寒风吹得贴在身上的衣服和始终解不开的眉头,心理难受得堵得慌。夜里 2、3 点才睡着。

2014 年采访他时,被他这样不幸遭遇、坚强善良的残障人士,深深感染,对他孤独感同身受又无能为力。那次采访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无声的世界 燃烧的灵魂》,存在了自己 QQ 空间和个人微信公众号。2018 年,我在知乎上回复残障人士的问题时也曾引用过。

从报社辞职后,原来的知乎号忘记密码登不上,于是才重新申请了新的知乎号。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看到另一个跟我名字一样的账号,2018 年回复过同样问题。

昨天沉重的心情之下,知乎看到甘肃马拉松的问题,想到自己也许是唯一对黄关军情况稍微了解、有过观察和文字记录的人,便写了这样一篇回复,是答非所问了,抱歉!

初衷只是寄托哀思,没想到这么多人关注和问候。有残障网友发信息说,谢谢我的文字,让他们知道,有人理解他们的孤独;看到有网友说,谢谢我的记录,让他们知道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有怎样一个倔强不屈的灵魂。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们,能明白这篇文字的意义!

黄关军一生短暂曲折,还没来得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离开了。而我碰巧经过了他短暂生命的某一刻,窥见了他的内心,只纯粹想记录这曾鲜活存在的生命,其他不再多做解释。

拥有了这么多关心他的朋友,黄关军一定是开心的,他再也不是那个孤独的人了。

7 年前他说,还没谈过恋爱,也渴望有人走进他的内心。来世的你,一定会遇到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你们一起听最闹腾的演唱会,唱最嗨最美的歌。

知乎用户 三门 发表

更新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甘肃百公里越野赛摄影师的视频:

[乐活 – 摄像师见证的甘肃百公里越野赛现场​www.dapent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apenti.com/blog/more.asp%3Fname%3Dagile%26id%3D157182)

其中在 3:45 处可以看有一名目测好像穿着了 Salomon 薄抓绒衣和 2XU 压缩裤的女子选手在到达 CP4 时表现良好,完全没有出现失温症状。并且之后她还继续比赛,最远到达 68km 处。这名女选手实力佐证了我关于完善的强制装备要求是多么重要的观点。观察这名参赛女子选手,可以看到根本不需要非常厚实的保暖衣,哪怕只穿了遮蔽完全的长裤和长袖薄抓绒,只要能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隔热层都不会出现严重失温症状甚至压根就不会失温。

足以见得,如果官方有完备的强制装备全程携带的要求并且加以检查,这次的事件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

———————————————————————

刚刚得知 遇难者中有国内最顶尖的越野跑者 梁晶(他刚刚以 18 小时刷新江南 100 英里的纪录),在此深感悲痛。21 名遇难者基本都是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这次事件简直是对国内越野跑圈的一场血洗。并且轰动了整个国际越野跑圈。

这次事件用血的教训再次证明强制装备要求和强制装备检查的重要性

强制装备的全程携带其实是对顶级跑者的一种保护,并非故意增加他们的负重。对于精英选手,他们往往为了追求速度会轻装参赛,如果组委会不设强制装备要求,他们一般选择不带保暖衣物和维生装备,毕竟他们完成百公里也只需 9-11 小时,完全不需要考虑过夜。而像我这种怂跑渣,肯定会带齐保命装备,因为还要想着怎么熬过夜。所以一旦遇到突发恶劣天气,精英选手比普通选手更加没有安全保障。

在此附上本月在澳洲蓝山举办的 UTA100 的强制装备列表,仅供对比参考。

UTA100 Mandatory Gear Checklist (UTA100km 强制装备清单)​uta.knack.com

再对比一下这次黄河石林的强制装备:

———————————————————————

刚看了亲历者报道,遇难者更新至 21 人。

https://mp.weixin.qq.com/s/LN45sMAsUFlPHx65ilVqrQ

主要是失温冻死的。赛事组委会在强制装备要求和检查(冲锋衣居然都没有列入强制装备,而只是建议装备)以及安全保障方面(CP2 时没有及时叫停比赛)肯定有巨大问题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 年港百也同样遭遇恶劣急冻天气取消,由于部分路面封冻很多选手被困山中。但选手因为都带了强制装备,通过积极自救以及组委会的及时搜寻都安全撤离了。足以见安全保障和强制装备在突发事件下的重要性。

我第一次参加澳洲 TNF100(现 UTA100)时在 87km 处也经历过失温(第二阶段:外周供血下降,四肢冰冷无知觉),当时凌晨 2 点半左右,我坐在路边裹着太空毯,想着歇一下继续时被巡逻车发现。巡逻人员给我测了体温,然后强制我退赛,并将我载回 CP4 接受现场急救医生评估,并给予体温恢复治疗。我还看到同在 CP4 的还有一人刚进入失温(第三阶段:意识模糊)已被抬上车送去附近医院。

通过这些经历我才知道赛会强制装备的重要性。TNF100 的强制装备包括冲锋衣、防水裤、保暖内衣裤、抓绒、头巾(组委会发)或帽子、手套、头灯、反光背心、太空毯、急救包(包括消毒湿巾、敷料、绷带、创口贴、碘伏、澳洲特色的蛇伤绷带等)、地图打印件、指南针、地图袋、防潮袋、手机、火柴和固体酒精(组委会发)。所有这些装备都要在前一天检录时接受检查,检查通过方可注册拿到号码牌。然后在第二天出发后每个 cp 点都有随机检查,确保你有需要的强制装备,否则强制退赛。整场比赛一共 5 个 cp 点 每 20km 一个,每个 cp 点都有急救人员,沿途有巡逻车辆。

上述这些强制装备适用于几乎所有距离的越野比赛。4 月份的 Alpine Challenge 25km 比赛也被要求必须携带这些装备。其实刚开始背着这么多东西也是有抱怨的,觉得这里很多东西根本用不着,尤其是连 25km 都要背。觉得组委会是小题大作。现在来看,这些装备都是恶劣天气下的保命装备。

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比赛组委会要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工作,以及更严格的强制装备检查。

最后为不了解越野跑的知友普及一下装备知识。以下为一般长距离越野跑会携带的装备,强制装备会在此基础上剔除非必要的物品,并会要求选手全程携带(x3)

合格的轻质装备装包后,总重量并不会太重。

越野跑所使用的背包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奔跑会设计为非常贴合人体,这和一般强调背负系统的山地徒步背包完全不一样。

知乎用户 Abyssinian 发表

我是到 1800 一看手吹的拿不住杖了马上失温赶紧跑下来的。

这种事故,首先,对恶劣天气估计不足,黄河石林往届比赛都是暴晒,而且本地也是极其干旱,我和老乡聊也说这天气多年不遇的,所以从组委会到运动员主要工作和准备都在防晒上,强制装备要求不足,因为越野赛十公里一个补给点所以运动员也认为安全大多也自身不会携带冲锋衣之类的。组委会也未提前对恶劣天气做出预报,头天晚上的技术说明会也未提及任何预警天气的信息。

另外从当天看 20 日天还不错,报的 21 小雨 7-15,组委会也未预告有恶劣天气,大家都以为天气不错,不知道那么大强风雨雹的突临,比赛当天早上醒来,阳光还照进窗户看又是晴天,大家还忙着把防晒霜都抹了一遍,吃完饭出发就阴天了,到赛场就起风了,起跑一小时半开始有雨丝,到黄河边那种刺骨的风就加大了,中午下雨山下从十几度降到 5 度,山上以到零下,而且有雨雹浑身湿透,最要命的是七八级强风,低温湿身加大风,穿的又是防晒为主衣服,自然出事。就是运动员带了冲锋衣,当地天也不会带防雨裤,而那种忽然强风加雨,腿上无防护一旦抽筋无法走动只穿冲锋衣也不会坚持太长时间。何况那种爬山身上出汗冲锋衣无法排出在体内造成潮湿小环境也会形成失温,如果想安全必须找避风场所换干衣服,那种大风天气无避风地的话停一会就失温就生毯一打开就撕裂,如果找机会去换衣功夫就失温了。

从地形看,当地山上无植被,找路是方便,但暴晒时无阴凉,下雨刮风更是无处可避。身体受强风直吹无法避风,也无法换衣是导致失温重要原因。

上面突发多年不遇恶劣天气加地形因素是造成措手不及的主要原因

其次,组委会应对迟钝,喊停太晚。如果在上午大风雨开始时候叫停,就不会发生。最迟中午上面有下撤和群里喊说风太大有问题时候,你组委会知道自己强装里没冲锋衣运动员大多也不会携带,那时候运动员正在爬落差千米的秃山,你不想办法赶紧终止?就是不终止那么改线路不爬山改公路也行啊,失去乐趣但最少安全。中间部队到 cp2 已经强风雨了就该截止,cp2 不截止山顶有 cp3 的工作人员,该叫他们边截止边向下收容和劝退并救助。那么也不会出这么大事。直到三四点才喊停那不晚了末,这比赛完赛就 1600,就算知道山上恶劣天气就有人为了 1600 要钱不要命,你组委会不终止这些人就有去拿命去赌的。截止不及时这是组委会责任。

另外,很多细节看似无关,实际上影响很大,比如放参赛者半程换取物资用的转运包头天晚上运到赛道 60 公里处的转运点,因为强装没冲锋衣,大多数选手包括我都是把应对寒冷气温的衣服放那里了,毕竟后半程才是夜里,按常理强装没要求的是把这类衣服放到半程应对晚上白天轻装上阵。这样一旦第二天发现天气突变,合适衣服已经在 60 公里外了……

另:这个山是这样,前面陡爬升,后面走山脊越来越缓,前面爬升需要身体大量耗热发汗,后面到山脊风大了温度也低了反而不需要多少体力,这时候体感会更加寒冷,觉得很多人是向下撤过程中速度慢消耗少(相对爬升)导致越来越不支,一旦停下来或其他原因比如崴脚几分钟就会失温。听说有四个过了 cp3 打卡,也许就是梁晶那几个,梁晶大神如果是过了 cp3,cp3-4 都是山脊跑风更大,而且 cp3 无补给,也无帐篷,志愿者就靠一面土墙取暖,梁晶前面爬升还好,cp3 打卡和喝水停留这几分钟,马上就会失温,一旦失温很难立刻缓过来,再后面跑 cp4 都是山脊吹大风,加上前面爬山出一身汗,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

关于很多人说选手不顾性命啥的,是,现在出事是这样,但是当时组委会不喊停,选手会想再上去也许天就好了,再坚持几百米就没事了,而且前面几个跑到山脊了一旦失温下撤也不易了,组委会不喊停,对于十公里一个 cp 点有服务人员的比赛,又有钱刺激,选手肯定有侥幸心理这不用想,再说选手想争名次挣钱有啥大错呢,后面想拿 1600 有啥错呢,你只要不停肯定有人爬,比赛是组委会组织的,选手交了报名服务费的,关键时候就应该起到组织者作用

转个前面第四名的经历:https://m.weibo.cn/2793295373/4640058562839497

知乎用户 四海游骑 发表

2021 年 5 月 22 日,这一天会被载入中国、世界体育运动史册。

史册载入的不都荣耀,也有悲剧。

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遇难,堪称世界十大山难,死亡 17 人。

慕尼黑惨案,死亡以色列运动员 11 人。

这次已经 21 人!

什么意思呢?

是人类历史上单项体育赛事选手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昨天下午,亚沙赛沙友群里有群友发回消息,说这次比赛出大事了,他自己算是死里逃生,路上帮着救了一个,还有好多人躺地上面朝下一动不动,现场救援力量几乎没有。

作为参与过多场 50 公里以上越野赛和沙漠赛的打酱油选手,我听闻这个消息心里就咯噔一下,觉得可能有几个人会遇难。

早上起床一看,16 个!过一会确认是 21 个!死亡率 12%。

我原本以为天灾为主,人祸成分肯定有,有多少,待调查定论。

目前消息看来,人祸为主啊,什么鸟组委会啊。

参加比赛的基本都是外地人,不知道当地的气候情况,但组织比赛的应该有点逼数啊。

哪怕万分之一可能会出现气温骤降,你们也得有预案啊。

况且,比赛路段的气候多变在当地差不多是生活常识了。

前三届比赛没问题,但不代表以后就没有问题了。

赛事组委会并未强制要求选手随身携带冲锋衣,只是要求选手在后半程转运包中自行安排冲锋衣,结果这次天气变化不是在晚上,而是大白天。

如果有一件防风的冲锋衣,哪怕没有保暖层,这次的死亡人数都能大大下降。

一般越野赛防失温的反射膜毯在这次比赛的大风里马上就被吹破,温度低,再加上更致命的大风带走体温,四周又没有遮蔽物,人一旦失温,没多久就不行了。

国内办越野有不搞个百公里就不好意思的趋势,没有条件(不仅是地理条件,也包括救援救助等)也硬上条件搞百公里。

在越野赛事发达的浙江弄个百公里还好,至少气候不至于有太大变化,山里有人烟,甚至像杭州百公里这样的比赛,几乎下山坡就能打到车。

前两年,越野跑举办的不少,但伤亡事故不多,能想起来的也就是一起苏州越野赛选手溺亡。

这次 20 人,已经是重大事故了,以后办越野赛应该不会这么容易了。

主办方是当地政府,比赛的条件也颇为慷慨,可谓前所未有:100 公里完赛即补贴 1600 元,等于免费参赛。

主办方出于办好比赛、宣传旅游资源的目的,未想到这么个结果。但谁办的谁就要负责,到底防灾预案做没做到位,救援是否及时,有待相关部门判定。

这比赛毁了,对当地旅游是个巨大打击,主办方玩忽职守被追责的肯定不少。

但高高兴心去比赛,最终把生命留在那里的 21 个人和他们的家人才是最不幸的受害者。

这次跑的快的若干个选手都遇难了,其中就有梁晶,31 岁,中国越野跑届排名前几的种子选手,凌晨在废弃农舍内被发现,已去世。

顶级选手,虽然有自救能力,但比一般选手跑得更远,难以想象他在废弃农舍是怎样在越来越冷的环境中等待救援,失去意识,与世长辞的。跑个越野赛,最后落得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悲惨去世。

(梁晶,曾获得世界上最难最严苛的 800 里流沙越野赛冠军,越野参赛经验 10 年以上)

哎,悲剧啊,悲剧。

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蟹老板 (谢奕炜)​ 发表

作为一位资深跑者,ITRA 积分 625,参加过国内三场越野赛,分别是崇礼和崂山。与美帝相比,国内越野赛的难度太高了!

即使是号称国内入门级的崇礼越野,在本人看来,也相对于美帝中等难度的赛事。崂山,则相当于美帝顶级难度(部分赛道需要借助绳索来攀岩)。

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主办方追求难度,动辄赛事爬升多少多少。。。拜托,越野赛是用来跑的,不是四脚着地爬的!

2)国内的越野步道资源不足,往往不足以支持一个长距离的赛事。因此,为了沟通不同的步道体系,中间就不得不穿插一些无路的荒野或者崎岖难行的小路。

一方面赛事难度高,另一方面是大众选手的水平低。1/4 不能完赛,1/2 关门门槛完赛,1/4 甚至更少的选手才会在意成绩。

如此,体能不足的选手 + 难度偏高的赛事,其中的保险裕量非常窄小。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就出现灾难后果。

试想,有些赛道的难度达到需要攀爬的程度,如何徒手施加救援?如果说,救助一两个人还可以通过人海战术来完成,那么如果是成百上千的人被困于荒野,如何救援?

降温!国内越野界亟需降温!

缩小参赛规模,减低赛事难度。跑步的初心是健身娱乐,不是为了挑战自然!

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阿唐​ 发表

这有可能是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以来,最惨烈的伤亡事件了。也将以极其悲剧的方式载入史册。今后只要提起长距离户外运动安全问题,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就是绕不开的话题。石林,将是跑者心中永恒的伤心地。

这一年多来,受制于疫情影响,参赛人员较多的马拉松不时有开赛前延期的新闻传出。各地对举办马拉松也比以前更谨慎了,所以很多跑者转战参赛人员较少,挑战性更高的越野跑了。

所以你经常会在越野跑的参赛选手里,发现一些只带了腰包水壶的选手,穿着路跑鞋的选手,你询问他们装备情况的时候,“我以前是跑马拉松的,这次来玩一下” 一定会有人这么说,这无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因为越野跑的坑,前期投入巨大,舒适的越野鞋,性能良好的冲锋衣,贴身合体的越野背包,头灯手杖等参赛装备,林林总总加起来,一两千不算多,上万有时候也打不住。很多第一次参加的人要么东拼西凑,要么干脆什么都不带莽上一把。于是第二个问题来了。

很多越野跑比赛,赛前手册上说的检查强制装备,报名的时候可能志愿者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甚至压根就不会看。比赛过程中,一些根本就没有自补给和防护能力的人,在路过沿途 CP 点和补给站的时候,工作人员视而不见。

这种组委会不以为意,参赛选手满不在乎的情况,某一场越野赛发生灾难,是必然的结局。越野赛作为一种极限运动,组委会和参赛选手应该在出发前做好最坏的打算,虽说天灾不可违,但是把自己应做的做好也是避险的手段,但是没想到冲锋衣居然不是强制装备。

只要组委会做好预案,参赛选手认真对待,大家都本着负责的精神,为赛事负责,为自己负责,很多灾难不至于这么惨烈。

有句话说马拉松的终点是回家,那么跑过崇山峻岭,你也只是为了回家。

那么说起这次石林的悲剧,在极端天下,是否是精英选手并没有什么差别,扛不住一样扛不住。所以主办方不能把强制装备规定做好本身问题就很大,怎么可以把冲锋衣规定为建议装备?起跑的时候已经起风了,预报本身就有雨。不能说突发极端天气就可以把锅推到天气上,越野跑本身就应该考虑到最极端的天气。朋友圈疯传的图片里,很多人就是穿着短裤短袖裹着塑料薄雨衣抱在山顶取暖的,不知道这些人算不算大神。

我还发现了一些别的。欢迎白银的朋友指正。

甘肃省五六月份大幅降温和降雪的新闻并不罕见,这里只看白银。

知乎用户 乌云岚 发表

在地铁上看到这个惨痛的消息,心情是非常沉重的。这应该是国内马拉松 / 越野跑赛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比赛了。

据指挥部介绍,当天中午 1 点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至 31 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搜了一下,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海拔在 1500-2300 米左右。有过户外徒步经验的驴友都知道,随着海拔的增加,遭遇极端天气的风险会大幅提升——几分钟前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会毫无预兆的遭遇暴雨 / 雷暴 / 大雾 / 狂风,导致气温骤降 / 雷击 / 迷路 / 坠落山崖。而在极端天气带来的危险中,失温是非常凶险的一种,因为它的到来是最 “温柔” 的,难以防范,但它的后果可能是最 “致命” 的。

失温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度失温。这个阶段的表现是 “全身无力 + 身体发冷 + 打冷战”,但并不明显,和在冬天的寒风中冻得直哆嗦很类似,所以很多人在遭遇轻度失温时,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温了,而是想着 “咬咬牙挺过去”。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当轻度失温发展为中度 / 重度失温时,就很难挽救了。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出现了轻度失温呢?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在徒步 / 马拉松 / 越野跑的过程中,遭遇了 “低温 + 降雨 / 浓雾”,衣服湿透了,且出现了“浑身无力 + 发冷 / 打冷战” 的情况,那么为了确保安全,一律按照轻度失温处理。正常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户外活动时,是不太可能感觉到冷的,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衣服湿透了,失去了保暖功能(水是热的良导体 [1]),身体的散热速度已经超过了供热能力。

注意:低海拔地区也是有可能遭遇失温的!印象中川内优辉勇夺波马冠军的那年,就有多位选手因为 “低温 + 冻雨” 出现失温退赛。

意识到自己或队友可能出现了轻度失温时,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应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马上下撤或赶到最近的 CP 点等待救援。如果无法撤离,尽量转移到避风、干燥的地方,保持身体干燥,使用防潮垫和睡袋,避免直接和地面接触。

第二阶段:中度失温。这个阶段,人已经感觉不到冷了,甚至会开始脱衣服,并出现意识不清、动作不协调的情况。如果交通条件良好,设施齐全,应对及时,中度失温还是能够挽回的,但出现中度失温的地点一般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救援的难度会大幅增加。

第三阶段:重度失温。重度失温是致命的,这个阶段的症状我不忍再写了,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急救措施。

希望这次惨痛的教训,能让所有的赛事组织方和户外活动爱好者警醒。对强制参赛物品的检查足够严格吗?CP 点的保障有力吗?有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安全第一。意识到可能出现了失温时,停止比赛,立即自救!立即自救!立即自救!

相关回答:

[坚持每天跑步 10km(一周四天及以上)跑步三年以上的人,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后来者说的呢?​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178007/answer/1898819760)

参考

  1. ^ 在这里对 “水是热的良导体” 做个解释。以冲锋衣为例,冲锋衣一般是防风防水的,保暖效果非常好(热的不良导体)。但遭遇极端天气,冲锋衣湿透后,如果有大风 / 人躺在湿冷的地面上,那么湿透了的冲锋衣不仅不能保暖,反而会快速带走人身上的热量。相对而言,水就变成了热的良导体(当然,如果和金属相比,水仍然不是热的良导体)。

知乎用户 风前横笛 发表

很显然这是一次严重的救助保障不到位导致的户外群死群伤事故。

户外运动尤其是集体户外运动的保障工作极其繁琐复杂,国内很多机构在组织上都有掉以轻心的毛病,极端不重视细节保障,很多主办方领导拍脑袋决定,事先没有安排事后没有补救,运气好就圆满完成开庆功会美滋滋,运气不好么,两手一摊啥办法没有。

人已经不在了,说啥都不好使,写一点组织户外集体活动的常识吧,有组织举办的、报名参与的,多少了解一点为好。

人在大体力运动下极其脆弱,可能会有脱水、中暑、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急性肺水肿、失温等等急性症状出现,短时间内得不到支援救护,出现伤亡在所难免,主办方一定要做好预案,沿线布置医疗救护小组,配备高机动性交通车辆和相关药品、物资,确保有情况及时展开救护。

户外天气千变万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是一个天气预报就足够预测的。地形地貌影响巨大,硬质崎岖地面和软质流动地面对体力的损耗完全两码事,也一定要注意。

总之,一个口诀:吃喝拉撒睡。实在搞不懂,你就一个一个考虑清楚再说,不行问一问,百度一下,也比闭着眼组织强的多。你搞些花花绿绿的旗子插着顶个屁用,死了人就是白扯。

我们军队里经常组织集体户外行军拉练,展开之前至少需要考虑和准备以下事情:

1、线路

绝大多数人只考虑距离不考虑地形起伏,这是要命的

我们平时见到的地图都不标注高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地面是不平的,在设计路线时不会去想地形起伏的事情,这是极其愚蠢的!上坡下坡消耗体力极大,而且坡度越大越累人,按照平地设计路线到时候面对陡坡只能抓瞎。

看到那些一圈一圈的线没有?那个叫做 “等高线”,是海拔一样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一条线,一般都是闭合的,它可以反映当地地形的起伏,你得弄到有这个的地图你才能在地图上设计路线,否则,请老老实实去现场看一看再说。

户外行进中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翻山不如绕山”。直接翻过山头走的路和绕过山走的路差不多,但是绕山是走平路,体力消耗会小很多。

2、保障

要有水,要有盐和糖,要有保温措施。

如果不是体脂率太低的人,比如只有 10% 体脂率,那么你的脂肪应付一天的大体力运动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你需要的仅仅是保持电解质平衡,否则就有 “饿得发晕” 的感觉。实际上血糖和电解质平衡保持住了,胃里什么都没有也不会出事的。

携带或者沿途提供 5% 葡萄糖氯化钠口服液(注射液)是最靠谱的做法,这玩意儿又不贵,补液盐也很便宜。

保温设备最好是用应急救援毯,一种涂敷了反射层的薄塑料膜,体积小重量轻保温效果可以确保不死人。

这玩意儿团起来火柴盒那么大,重几十克,打开可以做保温,也可以防雨防风。

3、救援

除非有基础性疾病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否则猝死可能性也不会很大,主要需要应对的就是中暑或失温、电解质紊乱或脱水、急性肺水肿几种。

救援组一定要准备这三种情况。

中暑或失温:夏天防中暑、冬天防失温,春秋两种都要防,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中暑的话什么十滴水任丹那都是事后的事情,第一时间是控制住体温,尽快遮阴,用酒精擦拭身体,必要时可以用冰袋甚至凉水。失温第一时间是恢复核心体温尤其是躯干体温,做好保暖的前提下用暖宝宝、热水袋保持住心窝前胸后背体温,最好是水浴恢复体温。

电解质紊乱:重在预防,真的已经失衡了就很危险,一定不要大量急促饮用淡水!人急促大量饮水,身体会迅速出汗带走大量盐分,十来分钟人就不行了,运动中口渴了一定不能大口大口喝水,要喝水就喝糖盐水,不能拎着矿泉水咕嘟咕嘟灌!

遇到已经电解质失衡的人,趁他还能喝水赶紧给喝糖盐水,已经失去意识的话可以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补盐。

急性肺水肿:一般在高原环境更常见,这个急救经验很多医生都没有,也没什么特效药,主要还是对症治疗和生命支持治疗,如给氧、高压氧舱、利尿或者扩张血管之类。

有高原活动可能,一定要准备制氧机、氧气瓶。那种铝合金罐子跟灭害灵差不多的 “氧气” 是哄鬼的!是旅游商品店赚智商税的!完全没有用!至少也得是钢瓶高压氧配面罩式呼吸器,最好是便携制氧机,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就必须要尽快吸氧,到达医院之前不能解除供氧。如果你给他吸了氧,然后又断了供氧,我的经验是反而会加重症状

最后是一定要告诉所有参与者:有异常及时报告

报告包括现有症状、地点位置信息,这样才能及时等来救援。赛事主办方一定要提供简便易得的位置信息参考,如带编号的路牌、里程碑、明显地名信息,供参赛者掌握。

参赛者要会报告症状,呼吸如何,心跳如何,意识如何,有没有出血,体温多少,这些信息要会自己测,明确报告。

还要有最基本的通信联络手段,如应急电话、手机,没有信号塔的地方要设置救援站,配备对讲机或者电台。

人只有一次生命,运动的价值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白白葬送生命。

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希望能意识到户外运动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组织者最好不要有什么官僚主义的作风,户外不是会议室,不会按照你会议室的安排走的,你会议室里面琢磨的那些东西在现场不一定有用。组织一个活动,光开会屁用不顶

最近到处都在搞什么马拉松赛事,说实话,很多组织工作,怎么说呢,聊胜于无吧。

要预案没有预案,要补救没有补救,沿途就是些根本没有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在帮忙,说实话,组织者和志愿者都没有任何户外经验,这不出事真的是运气。

医疗组?医疗组开会的时候说了算吗?

该整治整治了。

知乎用户 龙牙 发表

很多人以为越野赛是属于马拉松性质的,其实越野赛的运动从运动强度、耐力、意志力、发力肌肉和装备来看都更应该被划分登山徒步领域。

我亲身经历过队友的严重失温,和自己的中度失温,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冷,还不会意识到这个是失温,所以得不到及时的救助,从而错过最好的时间,这才是最可怕的。

失温是人体热量流失大于供给,造成人体核心区大脑、心肺等温度降低,轻微的会发生颤抖严重了会失去知觉,心肺功能衰竭,得不到救助时最后造成死亡的病症。

失温并不只有低温才会发生的事,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加速和外界环境的热传递。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要素需要综合考虑。比如在 10 度的温度里,身体在正常衣物和运动下不会觉得寒冷,但如果是吹大风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人体温度基本会保持在 36 度,如果超过 38 度左右叫发烧,那低过 35 度就是失温。和发烧一样,也分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失温,36~34 度,身体会控制不住颤抖,手脚麻木,会感觉自己身体不能释放能量。

中度失温,34~32 度,身体颤抖会完全不受意志力控制,反应力降低,困乏,和 39 度左右发烧症状相似。

重度失温,33~30 度,身体对冷的感觉变得麻木,意识出现模糊。行动受阻,甚至不能语言表达,身体会从一开始间接性的颤抖慢慢进入到休克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及时的救助保暖措施,最终生命走向就是死亡。

看新闻情况是组委会没有预见恶劣天气,从而导致参赛人员没有足够的应急装备,在山上有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说白了就是 “活生生被冻死”

当时我们队员发生失温时反应大概在中度到重度阶段,意识到的时候不管是不是在山坡上赶紧紧急扎营,迅速取暖,身上裹了所有的羽绒睡袋衣服,就这样对方还哆嗦颤抖了一晚上。

我发生失温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意识,以为是发烧,症状太相似了。当时也是队友赶紧提醒穿衣服,并在避风处喝了一大杯热水很久才缓过来。

失温这种病症自己是很难意识到的,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常见,所以这得更求助于队员的照料,在这个事件当中,说白了如果组委会能够更迅速的做好预警,这里的有些人本不必失去生命。

因为不是参赛者,很多情况是新闻的片面之词,所以目前不能确定组委会的责任有多大,但是绝对难逃干系。

但是作为户外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给大家提个醒,自己在去户外运动前一定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应急准备。特别是高原环境,天气说变就变,从大太阳一秒变能见度两三米的雾,从风和日丽几秒就是冰雹雨下,毫不夸张,我自己都经历过几次。

我们即使是选择轻装,明明东西不用自己背的时候,保命的东西也一定是随身带着。即使我知道当天几乎不可能用到的羽绒服,超出当日摄取食物量的能量食品等。如果是赛事我会选择多装几条应急毯等,有备无患在自己用不到的时候别人需要也可以及时提供。

截止到现在已经 20 人遇难,还有一人未找到,更准确的说还有一人的尸体未找到。希望这个事件给其他赛事组办方警醒,去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更多的备选方案,更好的应急救援。也给参赛者警醒,选择更有经验,更有认证更权威的赛事,户外的目的地从来都是回家。

更新:最后一人已找到,共遇难 21 人

都是玩户外的,从早上开始朋友圈已经被刷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

看到这条新闻真的破防了,希望以后不管什么赛事主办方真的更重视更专业一些!

知乎用户 艾艾艾小艾 发表

天灾叠加人祸吧。

一、温度没到零下,依然可能发生冻伤甚至冻死的情况

没有零下的情况就不会冻伤甚至冻死吗?错,仍然会发生,这种现象叫失温!

首先说一下,人体的温度维持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种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是人体的重要稳态调节之一。温度的调控主要是依靠下丘脑,这是教科书级的证据了,切除掉这部分后,就不能调节恒温了。下丘脑主要是发挥信号和释放激素等,具体到机体的调节则是依靠代谢加强以及生理性的颤抖之类的实现。

但是,这个调节是有上限的。换句话说,人体不是万能的,无法突破上限。

于是,当高温超过了体温调节,会出现热死;当低温超过了体温的维持能力,就会出现冻伤甚至冻死。

这次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事件主要是遇到了极端天气:大风、大雨和冰雹。

尤其是前两者,当地气温在 5℃左右,那么作为环境温度,雨和风的温度也大致一致。因此,人体的 37℃温度,必然会向风雨转移热量,这是基本物理规则。

大雨不断下降,不断带走人的热量,而大风会加速雨的蒸发,会更进一步带走人的热量。

最终结果就是人体维持体温的能力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抵御热量流失,最后造成了悲剧。

△5 月 23 日,救援人员徒步进入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二、失温究竟是怎么回事?

失温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临床上一般叫 Hypothermia,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 35℃的情形,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温三种类型。

正常人体温在 36.5-37.5℃附近。

  1. **当体温跌到 35℃左右的时候,属于轻度失温。**这时候,人已经开始发抖,出现轻微的冻僵情形。

  2. **如果体温继续下跌,大概到了 33℃,就属于中度失温了。**这时候人基本丧失了运动能力,开始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形。

  3. **体温再进一步下降,就属于重度失温。**这种情况下,人基本失去正常的行为,连身体颤抖都做不到了,会出现瞳孔放大,基本反射消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逆性已经不大了。

三、如何救助失温的人?根据具体状况来设计不同方案

一、如果是轻度失温,就第一时间恢复保暖。

比如大家看到新闻照片里获救者身上都裹着亮闪闪的东西。

很多人说这有点像烧烤用的锡纸,**其实获救者身上的是户外经常用的保温毯,**其主要材质由聚酯材料加上镀银铝膜和反光膜构成,而这些铝膜就是大家熟悉的铝箔。

保温毯有几大特点,**第一当然是保温。**它有反射性,可以将人体自身辐射的热量再反射回人体自身,而且保温毯本身密不透风,可以最大程度隔绝外面的冷空气,这样就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保温。

**第二是易塑性。**保温毯本身是可以塑性的,能够做到完全贴合全身,基本不用担心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贴合不严,这一点是其他保温包裹设备难以实现的。

**第三是容易识别。**保温毯本身的反光性也可以让其在野外更容易被发觉,从而方便救援人员识别。

**第四是轻便。**保温毯十分轻便,一件保温毯重量才 50 多克,不到一个鸡蛋的重量,折叠起来仅仅是一寸大小的一个小薄片。

正因为如此,保温毯广泛应用于露营、运动项目和紧急情况救灾,是失温的救援必备品。

二、如果是重度失温,需要人工呼吸以及直肠灌入 40℃热水来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度快速下降过程中,冻伤的人会出现脱衣行为和笑脸的情况,目前认为可能和全身性的血液回流来维持核心中枢神经温度有关,导致人误认为自己升温过高而出现脱衣行为,这在冻死的人群中经常出现。

发生这样的不幸,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根据目前的消息,我认为这次的悲剧既有天灾的成分,也有人祸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景泰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和沙漠接壤的地方,春夏时间气温变化剧烈是常见的情形,而熟悉当地气候的赛事举办方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点。

有人说这次的极端天气很难预报,确实,天气预报是世界性难题,而极端天气更是难题中的难题。自古以来,都有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的说法。不过这并不等于完全无法预测,目前极端天气的预报以动力数值模式方法为主导,即以集合概率预报信息为主要依据的动力预报, 结合统计各种资料,共同对极端天气进行预测 [1]。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能够完全预报准,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收集的越精确,越有助于对天气的预测。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客观借口,事实上,在事发前一天,白银市就发布过大风预警信息,覆盖了事故所在地景泰县,因此理论上,当地应该警惕这种大风可能带来的进一步天气剧变。

图片来源:天气网

其次,对于山区而言,更容易出现极端气候,这种情况下,理应做好紧急预案。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赛事组织多个维度上的缺位。

尤其是像新闻里提到的,有一段非常危险的区域。

原本黄河石林的赛道最难的部分就在这一段,从 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赛段的路况都非常陡。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 CP4。

这样的环境,再加上不少参赛者缺乏足够的装备,还有不少短袖短裤上阵的,更加剧了悲剧的诞生。

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悲剧已经发生,希望能够痛定思痛,汲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

这次甘肃马拉松事件,即有天灾,更是人祸。我们看到整个比赛的组织和保障十分的不足,参赛运动员衣着单薄,缺乏足够的防风防雨保暖等装备,在紧急地段尤其是无人区缺乏足够的应急点和补给站等一系列问题。

有的参赛人员表示一贯如此,可是,就像鲁迅说的: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

事实上,这种越野性质的极限运动,国际上早有先例,且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环勃朗峰极限耐力赛(UTMB)就有专门规定的强制装备来应对这种越野性质的极限运动,而在这次的事件中却没有看到此类措施。

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了国内马拉松等极限运动赛事一直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规划,侥幸心理导致了无数安全隐患。极限运动精神可嘉,但是一定要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切不可马虎大意。

正如新华社的文章所言:

“举办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赛事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需要事无巨细,万无一失。唯如此,才能从容应对‘不测风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我们能从这起悲剧中汲取教训,不让悲剧再度上演。

最后,附上国家应急广播的一条内容,很值得学习,出处见水印。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一早醒来,作为一个马拉松爱好者,非常震惊。

科普一个知识点,越野马拉松和马拉松是两种运动。

1、城市马拉松

普通的马拉松,全马 42.195 公里,赛道基本在城市繁华市区,大多数是关门时间 6-7 小时,早上 7-8 点开跑,下午跑完,后面跟着收容车。城市马拉松赛道都是公路,非常平稳,一般不会出现受伤情况。

城市马拉松的主要风险是抽筋和心脏出问题,组织完善的马拉松比赛,选手中有不同配速的医师跑者,他们既是救援人员,又是比赛选手,散落在人群中,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救援,会有多辆救护车在赛道周围等候。大部分比赛全程都有热心市民围观,一旦有选手出事,市民也会第一时间发现并求医。

当然,即便如此,也会偶尔有抢救不及时的情况出现,但非常少。

2、越野马拉松

越野马主要是山路,100 公里往往要跑二三十个小时,需要在山上过夜,只是在个别休息点才有组委会人员,遇到极端天气,容易失联。

因为山路,选手往往独自行动,失联的时候就已经很危险了,夜间救援难度也非常大。

目前的消息看,这场越野马拉松的组织能力非常有限。

为什么说有限?

从现场发的照片看(太惨了,我不放了),很多选手根本没有带保温毯和外套、长裤。

放一张国际越野赛事常见的强制装备清单:

3、珍爱生命,量力而行

无论是城市马拉松还是越野马拉松,都是极限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对于业余跑者来说,不要追求速度,不要硬撑,适当的放弃和遗憾,也是一种美,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人祸!

真是莫名的悲哀,f…… 组委会,高海拔越野赛几乎没什么准备,还要从兰州调救援力量。

半躺的女性,是郑文荣,全马 242 左右,赏金山地赛事拿冠军无数,连她这么强悍的都倒下了

举办地是甘肃景泰:

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度地带,这次地点的海拔 1340-1600 米之间。

看看这地形

看看这环境

说说这场所谓的马拉松,全名是 “2021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

官方还打出了这样的宣传

比赛路线:

比赛路线

**山地健康跑路线:**黄河石林景区门口(起点)—22 道弯—龙湾村—豹子沟广场(终点)**山地半程马拉松路线:**黄河石林景区门口(起点)—景区后门口—SP1 折返点—景区后门口—豹子沟广场(终点)**百公里越野赛路线:**黄河石林景区门口(起点)—豹子沟广场—观景台—常生村—朱家窑—付家岘—金坪村—戚家泉—豹子沟广场(终点)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似乎有些野鸡的马拉松,其实是有正规背景的。

现场

不少人只穿着短裤短袖。

这很正常,长跑穿那么多才怪。

然而,这是甘肃景泰县啊。

这种地理条件,其实很容易发生极端天气。

尤其是在春夏交接的时候,这种地方,甚至可能出现 5 月飞雪的情况。

像昨天的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

其实历史上并不罕见。

2020 年就有雷电冰雹警报。

就包括最近,景泰也发布各种警报

5 月 5 日的霜冻警报

昨天的大风

这种情况下,当地的马拉松组织工作简直让人惊讶。

似乎根本没做好相应的紧急预案,更别提是及时的救助了。

看看昨天的景泰马拉松。

这些人穿的怎么少,遇上突发天气,如果没有安全保护的车帮助,短时间内就可能受伤。

再看看这地方环境

高海拔地区的比赛,一定要带好急救装备,然后及时判断情况。

最后,有人问,当天没零下为何会冻死?

其实主要是 狂风暴雨,体温散失太快了,当人的当体温低于 32℃的时候,就会导致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会趋于停滞。

而在大风冷雨情况下,又穿得少,很容易造成体温骤降。

知乎用户 我在训练 AI 答题 发表

新增一条关于失温急救的链接,供大家参考:

[失温,一种容易被 “救” 死的病​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PSJREPEKyhhkYUZEdyJRWQ)

过去的两天有点邪门,两场大地震,两位国士离世,紧接着又是体育运动史上都罕见的惨重伤亡。地震是天灾,目前尚无法预知;国士年事已高,仙逝虽令人心痛,但也还在可以预料的范围之内。而这次越野马拉松赛事的伤亡事故,就只能说是对大自然和人体规律欠缺考虑的结果了。

一、人体不能承受之冷

之前在

[人在空气温度多少时会被冻死?​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674776/answer/1621778179)

中我曾经提到过:**法医学著作中有过人在 15 摄氏度下被冻死的记录。**并且谈及了增加冻死风险的几大因素:

  1. 身体形态,主要是脂肪和肌肉量少,分别降低保存和产生热量的能力。
  2. 身体机能,年老、久病、饥饿、疲劳等导致的虚弱状态都会降低身体抵抗环境低温的能力。
  3. 衣着,显然穿着少更容易失温进而发生危险。
  4. 环境,除寒冷本身外,大风和潮湿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5. 饮食,产生热量需要燃料,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饥饿的人比饱腹者更不能抵抗寒冷。

很遗憾,这些危险因素在昨天的比赛中都凑齐了:

身体形态——不同的运动会塑造不同的身体形态,参加这种超长距离越野跑的选手通常不会有很厚的体脂,因此保存热量的能力较低。

身体机能——根据在微信公众号 “流落南方” 看到的当事人自述,意外发生在 CP2 到 CP3 段落,其间需要在 8 公里距离内爬升 1000 米,导致参赛选手极度疲劳。

衣着——据当事人自述,选手自带的冲锋衣都放进了转运包,存放在赛道 62 公里处的 CP6 转换点,使在到达 CP6 之前参赛选手没法添加衣物。而参加这种长距离越野跑赛事的选手,为了减轻负重获得更好成绩,一般也不会额外穿衣。

环境——同样据当事人自述,当天比赛开始前风就有四五级,以至于跑了两公里身体都热不起来。起跑之后风力更是 “有增无减”,甚至加大到七八级,同时还开始下雨,使选手们全身湿透,极大地增加了热量散失。

饮食——CP2 到 CP3 这一段由于地形陡峭,“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因此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退赛,还要坚持到 CP4。”

几大危险因素凑到一起,出现惨重伤亡也就很难避免了。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至于如何预防…… 对于这种有组织的赛事(换言之就是有很多人,多方力量参与),更主要的还是安全意识的问题。以组织方为例,对于类似的野外赛事:

  1. 应该事先查阅当地气象水文地理资料,以历史极值为基准,适度提高标准(比如历史同期最低温零下 7 度,那么就以零下 10 到 12 度为准去准备)做好预案和最低装备要求。
  2. 对参赛选手,赛前应该认真检查,对身体健康有隐患,装备达不到要求,或为了减轻负担拼好成绩而少带装备的,应严格要求,督促其补齐装备,或禁止参赛。
  3. 对野外比赛可能出现的蜂蛰蛇咬等非运动损伤,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物和措施。

参赛选手个人方面,虽然我不跑这类越野跑赛事,但为了拍摄虫子蜘蛛也经常在野外浪,甚至一度浪到了雪山上…… 以下是我在野外活动安全方面的一些原则,仅供参考:

  1. 去没去过的地方之前,必须先调查沿途路线状况,包括地图(看路线)、等高图(看海拔和地形)、卫星地图(看植被和标志物),以及其他人走这条路期间拍摄的图片视频和事后文字记录(如果有的话)。必要的话,还会调查附近是否有施工(可能造成地形地貌改变,破坏蜘蛛和昆虫的栖息地)。
  2. 准备在夜间走的路线(毕竟大部分蜘蛛昆虫都是夜间才出来活动),首先要在白天走一遍,熟悉沿途状况,对比沿途是否有与地图 / 卫星图等不符的地方。
  3. 携带物品的种类上不能仅凭过去经验决定。例如(1)即便之前从未遇到过蛇的区域,也要准备好相关物品,至少要带一根用来打草惊蛇的长棍;(2)虽然我曾上过海拔 5300 米的雪山而没有高原反应,但要去海拔超过 3600 米的地方时我仍会带一个便携氧气瓶。
  4. 携带物品的数量上必须留有盈余,而不是 “估计着够用就好”。例如按路程用时算 3-4 节电池足以走完的夜路 / 洞穴,我会带至少 8 节电池。

三、极端天气是否与地震有所关联?

说实话,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联想到了当年汶川大地震前,北京有一两天特别冷,野三坡甚至在五月份还下了大雪:

[五月飘大雪 野三坡现 “白雪映杜鹃”(图)​sh.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h.sohu.com/20080514/n256853679.shtml)

而这次导致多人伤亡的极端天气,也恰好紧接着出现在青海 7.4 级地震之后(5 月 22 日凌晨 2 点青海地震,上午 9-10 点比赛地区出现异常天气)。或许,极端天气和大地震之间存在某些现在还无法全部认识的复杂联系,在将来科学足够发达之后,可以成为预报地震 / 极端天气,进而做好防灾准备的重要依据?

知乎用户 kmlover​ 发表

看了高赞的回答,我觉得我需要补充一下。

越野跑难度比马拉松大很多,在山里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补及余量。每一段的配速每一段应该吃什么都需要提前规划好,这是不仅仅是名次,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记得在 2019 年哥伦比亚崇礼超级越野赛,当天也是大雨,冰雹,雷电交加。组委会紧急采取停赛措施,各路选手归集到各个 CP 点等候安排,每个 CP 点的食物,水均能充分保障滞留选手的需求,同时还有休息室或者雨棚;在等待两小时后,随着天气好转,组委会更换部分赛道,让路线更加的安全便捷;既兼顾了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也不辜负选手们从全国各地长途跋涉而来的期望。这是负责任组委会能做的,能有紧急预案的,能保证选手们吃喝管够的。

当时我是淋着大雨,扛着冰雹往 CP 点跑的,鞋子湿了跑干,跑干了又淋湿。幸运的是我身上穿着冲锋衣,温度适合,身体干燥,携带足量的饮用水,自带有导航,保温毯,登山杖,求生哨,能量食物,我还自备了暖宝宝。即使体外环境恶劣,但起码我是无所畏惧,不会失温的。

能发生这种事故:

第一组委会有没有应急预案,能为突发情况提供支持。

第二组委会有没有尽到监督选手携带强制装备的义务,强制装备不是复制粘贴,没有哪个赛事有统一的标准,每一个组别不一样,携带的强制装备都不一样。有没有根据自身赛道情况和天气强制要求选手携带防水涂料冲锋衣?

第三各个 CP 点的补及是否充裕,选手们能不能吃饱喝足。

第四救援团队和赛道组的人到底有没有对赛道进行规划,有没有合理布置赛道每个补及的分布;救援队驻扎的位置是否合理?

第五越野跑选手们,你们到底具不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有没有合理分配自己的体能和补及,有没有敬畏自然?有没有量力而行?

最后,希望大家以后平安无事,尽情山野。

以上。

————————————————————————

以下。

本文转自汇跑 ® 赛事,原文《办一场安全的越野跑比赛》,作者申桐。

写在前面的话

越野跑,首先是野,然后才是跑。所谓野,即户外。很多著名的越野跑比赛路线,都是传统的经典徒步路线,比如 TMB(Trail Mont Blanc),比如麦理浩径,比如珠峰马拉松,再比如大五台。都是前人们重装几天走下来的路线,后来出现了一帮体能好的家伙,开始玩什么 “轻装快速穿越”。注意这个词,这大概就是“越野跑” 的前身。

越野跑,比 “轻装穿越” 还更“轻装”,由于有赛会的供给和保障,成百上千的选手们仅携带非常有限的装备就进入了大山。无论是重装徒步还是轻装穿越,人们都会为自己的安全负责而携带足够的装备来应对户外风险,保护自己;而参加越野跑比赛,每个选手携带的装备,是完全建立在赛会事先承诺的保障上的。他们抛弃了厚重的保暖外衣,是相信一旦出现状况,他们只需要坚持到几公里外的补给站就会被收容而确保安全;他们仅携带少量饮水和食物,是相信每十几公里就会有补给站可以补充;他们没有事先了解路线和天气风险,是因为完全相信组织方会替他们评估好天气,做好路标,制定好预案。让我说得再明确一些:选手们是把命交给赛事组织方的,他们足够信任你。

这就是为什么要写在前面,我希望每一位看这篇文章的赛事组织者,都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我相信每一位赛事组织者,都有自己对情怀、对户外、对跑步、对比赛的理解,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所以今天这篇并不是一个大而全的《越野跑比赛组织标准》,那不是一下午能聊得完的。在这一篇里,我们只说几条最 “硬” 的标准,让我们就这几件事深入地把它聊明白。

一、承诺

比赛的最大风险,其实不是什么天气变化,而是承诺兑现。没有人会只身带个几升的小背包就去跑一个陌生的 100 公里山路是吧,因为组织方承诺了赛道上每隔几十米就会有路标,每隔十几公里就会有补给站,所以他们才会这么做。那么一旦你事先的承诺没有兑现,选手们将被置于最大的危险当中。如果没有做好这件事,那你就是在 “蓄意” 地伤害别人,请加倍谨慎。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尊崇的标准是:仔细评估你能够实现的工作,然后谨慎承诺。不能 100% 确定做到的,别说;千万不要为了招募更多的选手而吹牛;尤其是,如果你的比赛设计 “低于” 大家习惯了的常规比赛中的设置(比如比赛不设置路标而采用自导航方式、补给站间距过长或需要全程自补给),那一定要提前明确地声明。你不打算提供的,选手们会自己带(当然你最好也明确写进强制装备);如果你说有,他也没带,结果到时候没有,那就完蛋了。

这里提到了强制装备,又引出了另一个标准:比赛提供的保障和供给,加上选手们必须携带的强制装备,应当满足他们在天气恶劣到终止比赛之前的全部时间里,足以相对 “从容” 地生存在整个赛道所处的山地区域内。

二、天气

天气在户外问题排行榜里永远是传统的榜首。每位组织者应当首先仔细调查研究比赛区域的气候状况,尽量把比赛设置在一个相对 “稳定” 的季节里。注意我说的是稳定,而不是暖和。因为挑战本身也是户外的乐趣之一,总有人专门赶在冬季去爬山和扎营是吧。你完全可以组织一场平静的雪地里的赛事,但最好不要在容易出现强风暴雨的季节里搞比赛。

不管怎样,也总有意外的天气出现,就像今年的港百,1 月底已经是香港气候很稳定的季节了,也没办法抵御来自北冰洋的巨大寒流,结果造成了冻雨,全港 60 岁以下的居民都没见过。那么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出现恶劣天气的时候怎么办。

首先你得有一个恶劣天气预案,我是说一定要在比赛准备的阶段就设定好,出现了什么样的天气情况,比赛更改成什么样子。因为比赛是由大量的人和物资组成的,你不能临时把他们从一个地方 “piu” 地变到另一个地方去。好在现在的科技足够发达,大部分恶劣天气都是可以预报的,至少提前 12 小时的时候可以做出相对非常准确的预报了。

恶劣的天气包括:狂风、大雨、浓雾、雷暴、冻雨。这些都是足以让你取消或者终止比赛的条件了。

先说最后两项:雷暴和冻雨,遇到这两种情况就直接洗洗睡了吧,我的意思是取消比赛而不是临时慌乱地终止。强雷暴通常伴随着狂风、冰雹和暴雨,对人和赛道的杀伤力都是巨大的;冻雨这种在南方罕见北方没有的情况真的是超级可怕,出现一次灾难一次。但是,这两种天气都是可以预报的,所以一定要在赛前就宣布取消比赛;或者提前、推迟或缩短赛道以确保在它们到来之前结束比赛。

狂风、大雨和浓雾,要根据实际情况看一下。如果你的赛道在绝大部分路段还比较背风;如果你的赛道排水能力尚可,不会太滑或者有山体滑坡风险;如果只是短时的大雨而并没有伴随强风和雷电;如果你的赛道足够明显,虽然大雾也不容易迷路;如果…… 要具体评估,才能得出正常比赛的结论,然后通知好所有的选手、工作人员,随时准备收摊回家!

另外,准备一条备用赛道也是个好办法。降低海拔和路况难度,都是有效均衡恶劣天气影响的好选择。毕竟取消比赛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个我们在下一节具体讲。

三、赛道

赛道设计是比赛特色的最核心体现,每位组织者都有自己对赛道的理解,或难或易,定位不同。同样,只讲几点原则问题。

1、补给和运输

比赛的所有补给站都尽可能地应当设置在车辆可以到达的地方,以便于物资和垃圾的运输,以及选手的收容、救护。同时,请尽量远离水源地等对环境污染敏感的区域,因为补给站周边通常是垃圾产生较多的地方。最后,要在赛前计划里专门安排垃圾处理这一项工作,撤站的时候应把场地回复原貌。

2、路标和指引

这是关乎比赛体验和选手安全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比赛所处的场地密切相关。

在游人众多的区域,比如北京的西山,杭州的西部群山,悬挂路标被摘走的概率非常高。这种地区做路标力图万无一失的唯一正确姿势是:组建一支实力强劲的赛道组,在赛前尽量短的时间内(比如比赛前一天),大规模密集开展部署路标的行动;然后在临赛前安排速度型队员赶在冠军选手前面进行第二轮补标;然后再赛中安排机动队员携带路标跟随队伍中前部,随时应急修补被破坏的部分路段。赛后第二天摘除景区内路段的路标;一周内摘除全赛道路标;并同时清理路线上的垃圾。

在人迹罕至的区域,可能情况更复杂。这些地方的赛道往往没有什么树木,无法使用悬挂路标。放在地上的软质路标第一不容易被选手识别,第二很容易被放养的牛马羊破坏。这些场地可能需要更高难度的姿势:比如钉立大型硬质路标,或者干脆采用导航赛制。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第一,路标的高度:因地制宜,尽量在 1.4 米上下,这是选手在跑动中最轻松的视线高度。

第二,大路转小路的 “跑错高危点”:一定要在正确路线上明显、连续、密集地布上好几个路标,最好同时在错误路线上布上“X” 指示牌。

第三,在一段很长没有岔路的明显赛道上,是否还需要有路标呢?需要的,这是让选手们确认他没跑错的 “心里安慰标”,“安全感” 同样也是比赛安全的一部分。

最后,杀手锏级别的大招:沿途指引人员。再没有比重要路口放人更让人安心和安慰的事情了,选手们在人迹罕至坟头丛生的山坡上半夜孤独跑过,如果这时候还能看见一两个鬼火(指路人员的头灯)在前方晃动,那是多么让人温暖的事情,他们一定会感动到汗毛倒竖鸡皮疙瘩一地。

这里要注意了,沿途放人指引是一件很奢侈的行为:出于各种考虑,每个点儿一放就得是俩人。你除了得考虑好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吃饭问题,上厕所问题,各种问题……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培训好,这些年发生被工作人员指错路的事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3、特殊路段

a. 陡峭、干滑

陡峭不用解释了,干滑的意思就是没下雨的时候都很滑,一旦下了雨就会变成 “极其湿滑”。这样的路段尽量不用。如果非要用,请使用在上坡方向。如果一定要使用在下坡方向,并且要知道:第一,会堵车——有太多选手不敢下这样的坡,通过速度会很慢很慢;第二,要栓绳索,让选手一路都可以拉着绳索下降;第三,绝对不能太长,否则会是所有人的噩梦,包括选手、救援人员和你。

b. 涉水

如果比赛有很多次淌过小溪,请务必在赛前告诉选手们。很多人是不希望湿鞋的,他们会在过水之前脱鞋脱袜子举着鞋过去,到对岸再擦脚穿鞋,然后没跑多久发现又一条河,他们又穿脱了一回…… 后面的路段里一共过了十几次河…… 你看这样就比较尴尬了是吧,没人会穿脱十几次鞋,从第三次开始肯定就直接淌水了。但大家会觉得前两次浪费掉得时间非常冤枉。所以,如果你只有一两次过河,或者会有很多次淌水,一定要提前告知选手,让他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是真正意义上的过河,首先齐腰深的过河是要栓绳索的,而且要安排救援人员值守。再深…… 就不是跑步项目了哈。这种情况还要提前调研这条河的涨水期、上游水库放水的情况等等,因为你看赛道的时候,和比赛日的情况很可能不同。

c. 堵车

这个绝对是世界性难题了,非常多的大型比赛都会遇到第一处进山小路口 “大堵车” 的问题。除了选择更宽阔的进山道路外,我也没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实在躲不开,那么你要做两件事:第一,赛前通告,告知选手会在这里堵车,请做好思想准备;第二,安排人员在这里维持秩序。当然还有邪招,比如今年 TNF100 我们在大堵车的位置上安排的志愿者跑团,准备了刀削面——据说很多选手在这里吃饱直接退赛了,也间接解决了一点点堵车的问题,解决地很彻底。

4、备用赛道

所以做一个负责任的越野跑比赛真的是挺难的,你得事先准备好两套甚至三套方案。但是相信我,如果你没提前准备,到时候老天爷不给面子的时候你会死得很难看。备用赛道的原则就是两点:一,降低海拔,天气的恶劣程度会随着海拔下降而急剧减缓;二,选用尽量平整、结实和宽阔的路面,最好是必要时可以走车的——赶上暴雨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全世界的人们为什么都要不遗余力地把路面硬化了。

四、救援保障体系

一场比赛的救援保障体系是由:医疗、救援、收尾和收容四部分组成的。首先,医生、护士、救护车在道路通达的起终点和补给站部署,收容车也往返穿梭于各个补给站和终点之间;而补给站之间的赛道,车辆不可抵达的位置,则是由救援队负责。选手在比赛中发生意外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他们受伤不重,可以自行坚持到临近的补给站退赛,这种最多见,也比较简单。第二,他们受伤很重无法自行前进,或者由临近选手、志愿者、救援人员发现,或者在前后无人地带,直到被收尾人员发现,则由救援队护送至临近补给站,交给医护人员处理,或由收容车送回终点,或由救护车送往医院。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四个部分是有明确分工和衔接的,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各种救援力量不要轻易脱岗:能用收容车转运的伤员就不要动救护车;护送时能中途接力传递的伤员,救援人员就不要离开自己的负责区域太远。所有救援体系内的人员需要非常明确自己是这个链条上的哪一环,千万不要看见有人受伤就要负责 “到底”,遇到一个抽筋比较严重,哎呦声音比较大的就一路护送,医生护士全上,开着救护车就进了城…… 进了城你懂吧,没三五个小时都出不来。紧接着后面一位大哥摔折了腿在山里没人管又失温,孤苦伶仃等了好几个小时,这就不好了是吧。所以救援人员要有岗位意识,完成一项救援任务之后要尽快回到岗位上,不要脱岗太久。

另外再就收尾人员多说两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Sweeper。这是一个对责任心和能力要求特别高的岗位,要确保你跟着的是赛道上的最后一位选手,在你身后的赛道绝对是 “干净” 的。所以在距离较长的比赛里,我们要把赛道分成几段来收尾,而且每段的收尾人员至少是两个人起步。因为你的 “最后一位选手” 随时有可能会停下来,这时候你就要分出一个人来陪他直到救援人员赶到,另一个人去追倒数第二名 “还在前进” 的选手,以同时确保 “身后干净” 和“收”这两项任务标准——你要是一直停着不动,那就起不到 “收” 尾的作用了。

最后

其他还有很多方面,诸如通讯、监控、指挥的体系,人员培训的内容,工作人员手册的编写,等等,今天不再细述。如一开始所讲的,今天并不是一个 “标准培训课程”,我们只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大家从技术层面上开始更多的思考,更加重视赛事安全以及知道怎样去做得更完善。

知乎用户 最帅工程师 发表

山地越野赛我参加过 4 次,都是 100 公里,其中两次在北京郊区,谈一下经验

主办方的责任特别大!绝对脱不了干系,极端天气不是甩锅理由!这可能是世界历史数一数二的赛事灾难。

下面是参赛选手透露的真相!

下面是现场救援视频!

甘肃比赛选手的自救视频

大家看一下这个环境,荒无人烟!

大家别看赛事名称带有 “马拉松” 三个字就把它和常见的马拉松混淆,其实完全不一样!

马拉松只有 40 多公里,全程在城市内部穿行,举办的时候要封路,市民可以围观,保障相当到位。

但山地越野 100 公里比赛,一直都是在荒山野岭举办的!再说一遍,荒山野岭!

这是它与马拉松的本质区别的,也是它的特色。

这决定了,这种比赛野性十足,很容易出事故,主办方的保障必须足量!但很显然甘肃这次的主办方不到位!


十多年前,我参加了第一场百公里山地,在北京的门头沟,起点在一个小镇的广场,跑出去几公里后,就完全进入了荒无人烟的山区。

有时穿树林,有时跨小溪,有时穿过光秃的山崖 (这有点危险,要防范山崖落石砸到头) 。

职业运动员 100 公里中间不休息一直跑,早上清晨出发,下午就到终点。

**但多数参赛选手只是业余爱好者,**跟着职业选手跑了 20 公里,我就吃不消,后面 80 公里跑一会、走一会。多数选手都是和我一样半跑半走。

也就是说,多数普通选手一定要在夜晚继续比赛!天黑前根本无法到终点!我当年走了一通宵,后面实在跑不动了,慢慢走,第二天清早才到终点。

我们都带了夜晚装备:头灯、防寒衣物、急救药品。有钱的选手带卫星电话 (手机山区没信号)。有选手甚至背了一顶帐篷,人家不在乎名次,安全第一,天黑了支起帐篷睡觉,天亮继续走。

相反,职业选手因为算准了自己下午到终点,什么都不带,全身就是一套田径服,负重小,跑得快。

甘肃这次比赛,只有 100 多名选手参赛,估计是按照专业赛事举办的,多数选手都是职业和半职业,我猜他们什么装备都没带,只有一身田径服,结果半路遇到极端天气。

主办方沿途保障又没跟上,太惨了,失温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活活冻死。

下面是流出的现场视频

[2021 黄河石林越野偶遇低温,众多选手失温情况危急​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DkQvaPhVPGUfPA9Iicz2-A)

那些选手该有多绝望啊,跑步选手本来就瘦,体脂低,禁不起冻。

据报道,主办方的保障形同虚设,多亏当地牧民相救,否则还要有更多人遇难


谈到主办方保障,我谈谈自己之前参加的几次比赛。

先说结论,在国内,这种比赛我就没有见过保障特别到位的!主办方都很敷衍!

下面把这次的主办方贴出来!!!

**刚才说了,沿途 100 公里,绝大多数都是荒山野岭,**主办方首先要在沿途设置标记,防止大家迷路,这个标记肯定做不到全程的 (估计是全程标记太贵了,主办方经费有限)。

主办方隔很远才设置一个标记点,比如树上绑一块彩色布条,插一面旗,然后给选手发一张地图。

有时选手走了很久都没看到下一个标记,就说明走错了,要赶紧往回走,重新比对地图。这要求选手有一定的山野经验,小白是搞不清的。

城市里的马拉松,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补给点,还有流动的救护车、收容车。

荒山野岭的 100 公里,就不要指望了,主办方能每隔 5~10 公里设置一个补给点就不错了,两个补给点之间荒无人烟。

关键是,补给点什么都没有,只能给你喊加油

我参加的第一场 100 公里越野 (北京门头沟),当我赶到补给点时,看到两个志愿者守着一桶水,冻得瑟瑟发抖,给沿途选手喊加油,他们告诉我,只有水,还是凉水,没热水,没食物 (被吃光了),没衣物。

如果你不幸在半路扭伤了、摔伤了,那是真没办法,因为补给点相隔 5~10 公里,而且就算你到了补给点,也没办法立即给你提供救治,只能呼叫总部。

而总部无法定位每个选手,只能漫山遍野的找,耽误救援时机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当年半路饿死了,没吃的,补给点也没食物。

突然我看到一片农田,沿着农田找到了一家农户,男女主人用看难民一样的眼神看着我,我向他们讨了几个鸡蛋,一碗热水,千恩万谢后继续比赛。

总之,我想说,国内这种赛事的主办方为了节省经费,沿途的保障、救济一直都做得特别差!

知乎用户 岁月保​​ 发表

即便不遇到极端天气,甘肃黄河石林的这项百公里越野赛也是高度危险的。

根据往年资料,百公里越野赛的关门时间为 20 小时,优秀跑者需要至少 10 个小时才能跑完全程,并且该项赛事并非像其他马拉松(比如北马、广马)位于低海拔地区,整体海拔 2000 米左右。

也就是说有很大一群跑者需要在夜间跑完全程(如果他们能跑完的话),而山区夜间最低温大概在 5~8℃,跑者的装备中并没有冲锋衣这样的御寒物资。

这时候面临的头号挑战就是失温。

人体的热量有 90% 通过皮肤流失,10% 通过呼吸系统流失,而在运动条件下,热量流失速度会提高 2~4 倍。

如果是 5℃环境下仅穿单衣,还遇到大风和降雨这种加速热量流失的情况,一般人可能会在 30~60 分钟内经历严重颤抖、核心体温下降和意识模糊等过程,其中一部分人会出现心律失常或者心脏骤停。

这是昨天经历百公里越野跑的跑者写的记录,可以看下 https://i.ifeng.com/c/86TJaTTC5Zd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 CP4。

但 522 这一天,问题 N 倍放大,越往上爬,风越大、雨越大、温度越低,体感温度更低。”

……

“而我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全身都已经湿透,包括鞋子袜子全部都湿了,风吹的站不住,非常担心被吹倒,冷的愈发受不了,找了一个相对避风的地方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什么用都没有。还有选手的保温毯,直接被大风给撕碎了。

我戴一副无指手套,用登山杖,手冻的受不了,就把登山杖夹在腋下,慢慢往山上走。

很快,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

这个瞬间,我果断决定退赛,下山。”

这些能活下来的跑者是幸运的。有 20 名跑者的人生之路,终结在了大山深处。

对于所有跑者而言,马拉松结束的那个位置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

知乎用户 庄有猫​​ 发表

没想到黄河石林居然这么上新闻了。为遇难者难过。默哀。

现在天已经亮了,温度在回升,希望失联的人能挺过来…

这是个根据自己经验的科普贴。

上次去的时候也是五月份。印象里那一带的五月早晚温差极大,虽然是在一百来公里外的兰州长大,但是黄河石林一带的天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早上起来,阳光暴烈,穿着两层长袖也冷得不得了。紫外线也强,八九点就晒得人睁不开眼睛。而且风大,尤其是山坡上。

这一带已经是明朝时期所说的 “大小松山” 了,算是祁连山乌鞘岭和六盘之间的一道低低的山脉(我们甘肃人说的“低”,两千多米也算的),历来就是人口极少,做牧区都罕有人问津的地方,环境严酷程度完全不是谷地里的兰州能比。拿纸面数据很难完全明白其中的区别,但是如果看看兰州或者景泰县城的天气就做穿衣决定的话,是肯定要出麻烦的。

就拿松山南麓的秦王川来说,兰州春天的时候偶尔刮刮风,滴两滴雨,秦王川那面就可能是一场雪。兰州下一场小雪,去中川机场接人的人就要做好航班晚点的准备了。这还是相对低洼的秦王川里,现在是被划做新区的。

再往北往东,到了海拔更高的山里面,那就更不好办了。出问题的赛程前段,正是山里海拔最高的部分。这山里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雪山深谷,但实际上都是居民极少的地方,居民少都是有原因的。

看着事发时的照片,参赛选手们穿衣之少,装备之随便,在过量运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过夜,我真是很心焦的。山地本来就高寒,到了恶劣天气真来的时候,人又本能地找避风处,给搜救也造成了更大的难度。不能说五月底就可以心大,来这种山地,附近长大的我都看着恐惧的地方,一定要慎之又慎。去这种塞上地区的野外,一定要把气候往最恶劣里想,一定要。

而作为组织者,又是熟悉附近环境的人,如果在规定和检查强制装备方面都没有上心,就真是重大责任了。等待调查结果。

为遇难者默哀,希望失联的人能平安回家。

知乎用户 朱耶伽罗 发表

这次山地马拉松重大事故,以及前段时间五一期间的几起户外遇难事故,湿气和风是最大的杀手。关于失温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

根据「中国气象爱好者」发布的关于天气的推文可以看出来,此次复杂天气交织,失温极有可能是这次重大事故的罪魁祸首。此前国内权威专业户外运动媒体《户外探险》杂志

@户外探险 OUTDOOR

也多次在知乎上科普过关于失温和迷路等户外 “杀手” 的知识,建议多多学习。

失温号称,一种容易被 “救” 死的病。大家一定要警惕!

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户外运动的各类玩法,而户外大自然的无情残酷再次给我们上了一课。

气候无常,尤其在山里,多只徒步队伍和多场越野比赛均遇到了极端天气:大雾、暴风、雷电和大雨,出现了我们很多不愿看到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全国多条户外线路中,发生了数起意外和事故,造成多人丧生,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最凶险的。

纵观这几场事故,失温都是罪魁祸首。而我们在进行户外运动甚至是休闲露营的时候,虽然大多数时候不会被暴风雨、暴风雪直接侵袭到身体,但就是这样,更容易造成我们的麻痹和侥幸心理。

如果对失温的风险判断不够,装备准备不足,乃至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出现同样严重的后果。在扼腕惋惜之余,我们更要敬畏自然,面对失温风险,做好万全的准备。

失温,也叫低体温症,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寒冷气候才会出现,事实上在低于 20℃时,失温就开始威胁着我们了,根据北美的事故报告,在 0 至 10 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

在户外,湿气和风是最大的杀手。在冰点以上,我们容易被环境温度所麻痹,有些人不自觉的就让自己走的大汗淋漓,这时湿掉的内衣增加了身体热量传导速度,是干内衣的 5 倍之快。除此之外,风寒效应、湿度都会加剧体温的散失,这些资料许多户外知识的文章里都有详细介绍,本文就不再啰嗦。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说一下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以及几个致命错误。

在此之前,先列一下失温的各个阶段和表现。

对于失温的判断看似很复杂,很多文章中会讲利用走直线法观察,有些还要问算术题。

其实,对于失温的判断很简单,只要是在寒冷环境中,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队员,应立即怀疑其已经得失温症。

还能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在 1 级或者 2 级失温,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找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 3 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然后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

在此期间其他队员应当制作一个简易担架,如果患者呼吸低于 6 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 12-13 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 CPR(心肺复苏术)。CPR 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 “按死”。

记住,一定要在早期控制失温,永远不要让你的队员独自面对失温,哪怕是 1 级失温!

让一个不懂失温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温患者,往往会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让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当晚 10 点多时,队员们正通过电台进行呼救,突然发现 “小明” 不再说胡话,并停止呼吸。队员马上对 “小明” 做人工呼吸,以及猛搓手心脚心,希望能把 “小明” 救过来,可是忙了半天依然不见她好转。

到了晚上 11 点多,“小明” 一头栽到了雪地里,呕吐并流鼻血,大家喊她,也没有反应了。(注:为尊重逝者,“小明” 为化名)

这是发生在 10 年前的一个悲剧,她的队友及后来的救援者因采取了错误的救治方法,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根据救援人员的回忆,当时并没有采取隔热保暖措施,而让患者直接躺在雪地上,患者 “呼吸停止” 的时候应不是真正的呼吸停止,她进入了一种“冬眠状态”,呼吸频率很低,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她后来的反应可以证实这点)。

这时候她的四肢和外皮血液循环已基本关闭,形成了一个 “保温层”,身体大量脱水,身体将温暖的血液集中到一个“内核” 之中,保证内脏得以存活,但是其他人对其猛搓手掌心的行为让 “保温层” 冰冷的血液回流到内脏,造成低血压,并进一步降低了核心体温,可能引发了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出现复温休克(Rewarming Shock),并可能引起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脏器衰竭,出血。

对 2 级以上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对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并不只是因为防止烫伤,而是为了防止复温过快,引起低血压和 after drop,出现复温休克。

Afterdrop 是一种理论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在快速体外复温过程中核心体温会进一步下降,控制不好将会导致患者死亡。

对 3 级以上失温患者进行体外复温,一般认为只能延长生命,并无法治愈。只能送医院进行体内复温,例如通过静注、利用呼吸机加热胸腔。口对口人工呼吸,也有一定的体内复温作用。

较严重的失温患者(2 级以上)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出现悲剧。例如浸入温水强制复温、把失温患者和健康人放进同一个睡袋 “密切接触”,都会有一定的风险。

同理,也不能给 2 级以上的失温患者热水喝,这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可能会造成复温休克。热水所带来的温度杯水车薪,但造成的副作用却很大。要等患者恢复到 1 级失温状态再给其含糖的温水。

篝火是一种温和的辅助复温方案,它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温度,对急救有很大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 3-4 级失温患者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必须立即转到医院救治。

寒冷气候下的远足活动,我都会建议队员携带睡袋,用 “三明治 “包裹法,睡袋可以给失温患者提供最后的生存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没有升温功能,严重的失温患者已丧失产热能力,所以必须辅以复温措施。

在没有睡袋和睡垫的情况下,可以用太空毯、衣物、座垫、地布、甚至是干草等一切能够用上的隔热物进行包裹,太空毯可以减少蒸发散热和辐射散热这两种热传导途径。

如果实在没有可更换的干衣物,在紧急情况下,应将湿衣物尽量拧干,然后用太空毯包在湿衣服外面,阻止蒸发,形成一种类似于湿式潜水服的结构。

在对患者进行包裹和回温的时候,其他人应制作临时担架,并联系救援,如果没有温暖的庇护所,在救援到来之前,就要尽可能的转移到山下,以争取时间,搬运失温患者时要小心,就像搬运骨折患者一样轻抬轻放,避免过大的振动,否则容易造成冷血回流导致室颤死亡。

如果没有看过本文,那么 90% 可以被救活的人,你可能会认为已经死了。

在 3 级失温后期,人体会进入一种类似于死亡的状态:瞳孔放大,没有任何痛觉反应;进入 4 级失温后,四肢开始僵硬,这在常识中,人就是死亡了,但是在低温环境下,低温反而会保护大脑和内脏,让死亡过程变得相当缓慢

这时你应该通过触摸颈动脉来观察患者是否还有心跳,不应摸手腕,这时手腕因过度冰冷可能已经没有脉搏。要非常细心的观察患者是否有微弱的心跳或者呼吸,假如还有心跳,如一分钟 1 次,这时只需要给患者做人工呼吸,不能做 CPR;如果出现了心博骤停,应马上开始 CPR,这是一场与死神对峙的持久战,在 CPR 的辅助下,你能为失温的队员争取数个小时的存活时间,直到送进医院。

在寒冷中,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队员,因为只有温暖的尸体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很多喜欢露营的朋友聚在一起,都喜欢小酌几杯,“户外无酒不欢”,仿佛只有喝酒吃肉才能点燃户外的气氛。尽管许多人呼吁喝酒不能 “真正暖身”,但直至现在,这个传闻还流传于江湖,看来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闻,破除实属不易,所以在这里必须啰嗦一下,喝酒暖身 = 饮鸩止渴,有资料显示 33% 到 73% 的失温症是由饮酒造成的。

饮酒会经历一个扩张毛细血管的阶段,体表变热,会更快的带走核心体温,所以你会觉得热,甚至会开始脱衣服,是不是有点像严重失温时的 “反常脱衣现象”?有人认为恐怖的“反常脱衣” 就是因为神经在低温下受损,毛细血管不正常扩张导致的。

假如你没事在家里坐在热炕上边喝酒边吃肉,那么喝酒好像确实可以让人舒服点,因为你的能量源源不断。但在山野里,你可利用能量是有限的,**喝酒很容易造成失温。**案例:12 年的一个冬天,泰山上有个小伙子因喝酒,当晚在帐篷里失温死亡。

只有当你喝醉了,血管才会收缩,这是酒精的一个反弹效应,不过在此之前,你会面对很高的失温风险,后期,由于毛细血管的收缩,你会觉得很冷,容易出现冻疮,冻伤。

那喝什么才能有效暖身?蜂蜜水、葡萄糖水等效果最好最快。当身体开始暖和之后,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但仍以高糖分或碳水化合物为主,例如士力架、能量棒。但注意,2 级或以上的失温患者很难吸收这些能量物质来自我复温。

有许多小伙伴一定有 “冻尿了” 的经历,前面说了,人在失温时,会大量脱水,在 3 级以上的失温,人体能脱水高达 5.5 升,这比人体血液的总量还要多, 所以在意识恢复正常后(1 级失温状态),应适量补充辅以电解质的水分

◎ 对于失温的预防,老生常谈

多穿衣服并不能有效预防失温,很多时候慢性失温是因为透支能量所致,穿防风透气的服装,不要穿劣质冲锋衣;携带足够的食物,随时进食高热量碳水化合物;多喝水,防止脱水;不要喝酒;保持手脚干燥可以防止冻伤,对于汗脚可以考虑用抑汗剂。

◎ 依情况实施不同的救治方案

上面所讲的都是慢性失温,即体温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下降过程,通常需要 2 小时以上才开始出现失温症状。

还有一种急性失温,多见于落水或浸水,这时患者体温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以 10 摄氏度水温来说,落水时间在 20 分钟以下,这时可以通过剧烈活动来提高产热,也可以换上干衣服坐在火堆前慢慢自我复温,最好是将身体的躯干部分浸到不超过 43℃的热水中快速复温。因为这时身体核心温度还处于一个正常范围。

但落水时间超过 20 分钟,患者的核心体温可能已经无法支撑整个身体的恢复,简单的包裹而没有外部复温措施可能不能阻止体温进一步降低,进行剧烈活动可能会导致失温加剧。这时候一堆柔和、温暖的篝火显得无比重要。

作者小羽本人经历过一次急性失温,在漂流中因为下肢在冷水中浸泡时间过久,可能因为下肢血管收缩而没有产生全身冷感,上岸后走了几步瞬间感觉全身冰冷异常,寒颤难忍,大概是下肢冷血瞬间回流所致,这时思维开始迟钝,并失去了一些逻辑思考能力,在队友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开始失温,脱掉湿裤子,生了一堆火,吃了半包饼干,而后慢慢好转,我是幸运的。

如果浸水时间超过 2 小时,要按照严重的慢性失温治疗,应小心而谨慎。

综上来看,对于 2 级或以上失温的救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极端谨慎,而且不一定有效。但 1 级失温是很容易控制的,所以哪怕在户外露营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 1 级失温症进一步发展。

撰文 / 供图:小羽

个人公众号:山野纪(ID:OutdoorArchive)

主要参考资料:

户外医学第六版, by Paul S. Auerbach,MD

野外医学第六版, by Willam W. Forgey, MD

RNLI: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 Bethany Hope

文章首发于原创作者 @在下小羽小羽的公众号「山野纪」,户外探险 OUTDOOR 获得原作者授权转载。思谷猫 Skogkatt 为《户外探险》旗下新户外生活方式平台。

原文链接:

[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 “救” 死的病​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2fE1NpVNguEuI_JLNjDetA)

知乎用户 思谷猫 Skogkatt​ 发表

我们应该是比较早一批国内跑越野的人,那时候这项活动完全属于小众,认识梁晶也应该是 2015 年尧山超级马拉松,他是那年冠军,认识因为赛后调侃他打碎了冠军陶瓷奖杯。

已经有几年不跑这种越野了,陪伴父母爱人更多的占据了我的生活日常,而不仅仅只是跑步。本来和越野赛事也没有什么交集了,各种以前的越野微信群也都是属于划水状态,一年也发言不了几次。只不过这次像往常一样刷刷龙毅的群,看到了还在赛事中大家实时信息的更新,看着图文视频,看到说梁晶这次安全完赛,也就没有过多关注,但后来信息又出现了反转,说他教练确定他人走了,而且走的人数夸张的多,从未见过哪个赛事出现这么严重的事故。我才觉得真真切切的太残酷了,毕竟他还有个少不更事的女儿。其实我为什么不跑,之前就经历过这样的赛事,我说出赛事名字,应该就有跑友熟悉,2016 年黄山百公里国际越野赛。当年准备去参赛的,受朋友邀请又转作后勤了,拍照加赛事 CP 点补给服务,我们团队一行六个人,除了一个小伙子是个飞手,其他都是有多年长跑经验的人。一行下来,苦不堪言。照片留得不多,这是早上出发不久上来补给的人,这个补给点在山腰,过了我们这个补给点,那就是前往深山老林。

其实赛事开始之前我就隐约担忧,因为按照赛事规模来说,我这个站点的储备物资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饮用水来说。跟组委会反映了,组委会给的方案就是找人送了点纯净水桶上来,说辛苦我们装点山泉水在农家烧一烧凑合一下,更别提后来大暴雨后补给不够的事情,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极端天气对大家生理和心理的打击。能力强的下山经过我这,没有遇到下午暴雨的时间点,有吃有喝有伺候。运气不好的淋成落汤鸡经过我这基本都崩溃了,把对组委会的怨气发泄在我们身上,弄的组里的小姑娘哭的梨花带雨的。其实我们参加志愿者完全出于对越野的热爱,除了飞手小哥是我替他们找的,单独付费的。其他我们都是自愿的。本身也是老驴,从下午快天黑的时候我就感觉情况不对,前面的选手不断下山,生理基本已经到达极限,还有反馈后端还有受伤等待救援的,那个时候我们站的补给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都已经自掏腰包组织山上农户给大家熬粥烧红糖姜丝茶,同时开始联系组委会增加补给,得到的回复是已经买了两千斤葡萄干已经在运来的路上了。但耐不住雨一直下,我这边点的参赛队伍越来越多,小小的服务点也变得越来越拥挤,我们又开始联系组委会组织接驳车来把受伤及体力不支的队员运送回去,得到的也是肯定的回复,不过直到天黑,我也没看到物资及接驳车。考虑到天黑后安全性更没保障,我们开始组织大家有序下山,大概离山脚还有十公里,体力恢复好的与受伤的结伴而行,接驳车估计是来不了了,同时建议组委会终止比赛,风险太大,时间大概晚上七点钟左右,然而我们接到通知是比赛继续。

不断有人员下来,不断的抱怨,指责,不断的安抚,治疗。补给,药品悉数用完,就剩着老乡间断性的送来点吃的,看着大家一身泥水,有一瘸一拐的,有流血流泪的,有相互搀扶的,那个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联系谁,组委会断了联系,听说有的 CP 点考虑安全已经撤走了,最可怕的是听说还有人困在山里,坠落山崖,消息也无法证实,七嘴八舌描绘了个大概,考虑到人命关天,我们算是求着组织农户进山搜索,我知道深山的环境,我们组过来时都是重装,换上行头我们带着几个熟悉地形的农户进山了,去给那些迷路的引导,一直持续到深夜,我们也看不到人再出来,也没有任何消息,才退了回来。回来有人说赛事后来组委会叫了停,也确实派出了接驳车及搜救人员。自己也精疲力尽,无暇顾虑那么多,在农户家拆了包打了个地铺就睡了。

这是当时下午下完雨后的山路,晚上情况比这更差。

第二天早上,我们队伍就整装待发,等着组委会的车撤出来山来了。

想想那一夜,心有余悸。除了天灾,除了敬畏之心。我想至少还是有人祸的成份。和这次白银一样,黄山百公里背后当地政府赛事策划之初有没有配置应急资源和相关预案演练?组织方到底有没有资质去办这样规模的赛事?活动策划执行能力又是如何?应急指挥能力又是如何?当地政府又是如何介入的?充当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

从 15 年后我感觉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井喷,我们都开始调侃十里八乡的赛事请两个老黑就是某国际马拉松了,以至于在国内长期混马拉松奖金的老黑都不够用了。赛事规模及产业起来了,与之的监管和应急管理确貌合神离。经常听到赛事有人猝死,受伤。国内我觉得把赛事办的比较专业的像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阿尔曼每年都会邀请各种资深跑团组织参赛或者志愿服务,邀请专业的户外赛事人员从事越野赛事活动,我知道志愿服务团队队员大多也都是越野赛中的佼佼者。比如赛道巡视,摄影,翻译等等,当地政府及民间救援力量也悉数配置。这样的赛事在立项之初就有官方主导,统筹全局,合理的资源配置预防风险发生。

希望通过这次事故,能让行业更规范,无论是登协还是田协都能出台细则,我支持百花齐放,促进马拉松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不想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这次代价实在太沉重了,21 条鲜活人命,21 个家庭支离破碎,明明就是昨天跟你推杯换盏的老友,今天就是天各一方的别离,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另外,对于一些初跑者,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尤其是越野赛,你能跑多少脚不会骗你,这属于高强度的运动,是个系统的运动,你不仅需要有勇气去跑,更要有能力安全完赛,也要懂得如何做康复训练等等。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以下是央视最新报道和失温的阐述

何为失温

知乎用户 旧城主 发表

23 日 12 时许,甘肃白银市景泰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前方应急指挥部宣告搜救行动结束,最终确认遇难参赛者 21 人,其中不乏一些国内优秀运动员。生命的意外凋零,令人惋惜和震惊。

172 人参赛,21 人遇难。这场超 10% 参赛人员遇难的 “夺命” 越野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

甘肃马拉松

新华社的视频

 · 2911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80118657884823553)

一场户外越野赛事,超 10% 参赛人员遇难

22 日 9 时,来自全国各地的 172 名越野跑运动员,踏上了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征途。这段坡陡弯急、险峰林立的赛事,曾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 “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中国马拉松铜牌赛事”。

然而,开跑仅 3 小时,“有几个人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了”“速来救援”“CP2 山顶” 等消息,便在该赛事工作群中炸了锅。

白银市市长张旭晨介绍,当时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至 31 公里处(即 24 公里的 CP2 附近),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13 时 30 分左右,景泰县中泉镇葫麻水村村支书王钦林接到发生险情附近的常生村村支书通知后,迅速组织村民赶往支援。葫麻水村村民卢有铎等人,在救援途中发现 3 人冻死。穿着棉衣的村民,还未登顶,便已感觉寒冷,体感温度在零摄氏度左右。

14 时左右,已距求救信息发布后 2 小时,赛事组委会在派遣景区应急队伍抵达 CP2 山顶后,调取参赛人员 GPS 点位情况研判,才进行停赛处理。

18 时左右,初步统计发现已接回 139 名参赛运动员,仍有 33 人失联。

22 时左右,10 余人已确认遇难。

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启动应急预案。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赶往事发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处置。随后,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现场指挥部及 7 个工作组。

23 日 1 时左右,指挥部已确认 151 人安全,但剩余 21 名参赛人员伤亡情况仍未明晰。经过 2 个多小时后,指挥部明确剩余 21 名参赛者中有 16 人遇难,5 人失联。随后,遇难参赛者增加至 20 人。

23 日 9 时许,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指挥部确认,遇难人数达到 21 人。

参赛人员回忆惊魂时刻

“砰”,22 日 9 时发令枪响,李鹏程(化名)和其他跑友从起点出发,欢欣鼓舞,满面春风。谁知道,这场比赛,无人完赛。

参赛前一天,天阴风疾,第三次参赛的 “老将” 李鹏程想起了东北老家阴风之后必有暴雨的农谚。但看着这次赛程路线和补给点设置,在咨询过裁判和当地人之后,他并没有把天气放在心上。微风化为阵风,李鹏程说,他按着节奏调整着呼吸,迈步上路,心里还想着这次能拿第几名。

13 时左右,李鹏程刚跑过 CP2,突然大风伴随着雨点,扑面而来。李鹏程不得不双手牢牢抓住地面,不安在心中蔓延开来。寒冷,是他唯一的感知。一路相伴的许多跑友身上披着保温毯,有人瑟瑟缩缩躲在坡下避风,但薄薄的保温毯挡不住呼啸的狂风,稍不留神,便被大风吹散开来。

冷,好冷,眼看着就到了 CP3,求生欲完全战胜了胜负心,李鹏程决定退赛。这是他最庆幸的决定。

想走出 “鬼门关” 难如登天。李鹏程只能和一名身穿白衣的男跑友抱着取暖。搀扶着走了不久,冻麻了的身体已开始失温,意识模糊的李鹏程半途晕厥。

挣扎着睁开双眼,李鹏程已经躺在病床上,打开手机,才知道有好几个跑友再也没能回来。

另一名参赛人员李健(化名)告诉记者,上山后很早的时间,海拔在 1500 到 2300 米左右,就在 CP2 到 CP3 爬升的时候,恶劣天气就很明显了,山上下起了冰雹、刮大风,天气反常得可怕,温度顶多三四摄氏度。

李健说,很多人直接被吹成了滚地葫芦,已经有选手开始退赛。最终,李健也选择了下山。

下山时李健手机没电了,体力透支加上浑身湿透,他已经处于半迷糊状态,本能支撑他往前挪。李健狠狠咬着腮帮子,踉踉跄跄没几步,又摔在地上,把头撞破了。血流进嘴里,咸腥味让李健清醒了一下,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救援队的队员。

“当时我已经看不清下山的路了,很多选手躺在赛道边,有些可能已经去世了。” 李健说,直到下山后,他才缓过神来,才在跑友微信群中得知,不少选手已经失联找不到人。

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渊慧表示,此次搜救最困难之处在于被困人员距离比较远,路程中仅有部分路段可通行小汽车,到达补给点后只能采取步行。搜索过程中基本采取步行,该地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夜间十分危险且很多地方没有通信信号,只能采用卫星电话。

5 月 23 日,救援人员徒步进入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仍有四大疑问待解

搜救虽已宣布结束,但此事件无疑难以画上句号。就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公众仍有一些疑问待解。

——疑问一:天气预报为何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

有参赛人员说,参赛前一天,天气很阴沉,于是便咨询当地人,对方说这里风一过就是晴天,所以便没有在意。景泰县气象局局长康永学介绍,为赛事提供了信息专报,曾作 “大风蓝色预警”。

甘肃一著名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宋明说,极端天气预测是大型体育赛事应对突发状况的前提之一,此次事件最大的失误是运营方没有对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做出正确预判。

——疑问二:赛道保障是否完备?补给站设置是否合理?

有参赛人员回忆,过了第二个打卡点,风大得只能双手抓地,冻得浑身发僵,裹上保温毯也没用,直至晕厥失去意识。

此次越野赛活动对参赛者列了一个装备清单,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仅作为建议选项,而没有作为强制装备。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认为,对于没有带相关装备的参赛者来说,遭遇极端天气就会措手不及。按照预定计划,参赛者晚上才到达赛道补给站,最险要的地方又没有其他补给站,这是不合理的。

——疑问三:举办方叫停比赛是否及时?

记者采访的参赛者均表示,他们在失去意识或受伤前,并未接到举办方叫停比赛的通知。22 日 12 时参赛人员在微信群里发布求救信息,14 时举办方才叫停比赛。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圣鑫说,与往常马拉松赛事不一样的地方是,此次马拉松越野赛更具有极限运动的特点。对于这类比赛遭遇特殊天气情况,应该有暂停或中止比赛的预案。

——疑问四:有无应急救援预案?救援能力够不够?

李圣鑫说,极限运动项目的赛事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救援预案的赛前审查。宋明认为,从此次救援情况看,救援保障无法第一时间抵达,也是这次赛事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知乎用户 新华社​ 发表

痛感惋惜!

长达百公里的山地越野赛,应该在多个点、尤其是山上设置多个后勤、营救点!

组委会在赛前有没有考虑到恶劣及突变的环境影响?有没有做好详细的应急预案?

从那张图片就可以看到,光秃秃的山顶,除了参赛者和恶劣的环境,什么都没有!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边呼救,一边却眼看着同伴失去生命…… 这是多么残忍!

希望这次事故,能够给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泼一个冷水,全国上下,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县城,都热衷于开展马拉松。然而,很多地方的马拉松,严重违背体育精神,成为博眼球、吸引人的一个手段。

我们支持全民运动,但至少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关于今天甘肃马拉松山地越野赛 21 人遇难事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恶劣环境导致参赛选手 “失温”。

关于 “失温”,有个我一直在西瓜视频里面关注的心血管王医生也讲解过,根据王医生的介绍,“失温” 就是: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热源,在源源不断和外界进行热量交换,正常体温在 36.5 摄氏度左右,然而一旦处于低温且没有保护的环境下,人体的热量不断丧失,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困难。失温正是是发生在人体失去温度的速度快于身体制造温度的情况下。

失温按照成都来分,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温。

轻度失温,核心温度在 37 到 35.5 摄氏度,体征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
中度失温,核心温度在 35 到 33.88 摄氏度,体征表现为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

重度失温非常可怕,直接危及生命!

重度失温,核心温度核在 33.88 到 30 摄氏度。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在 33.22 到 30 摄氏度之间,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在温度低于 31 摄氏度时,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的外周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的频率,在 30℃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 30~27.77℃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室颤。在 27.77~25.55 以下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薄,脉搏可能触摸不到,出现肺水肿,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脏室颤并导致死亡。

赛前本来是风和日丽,然而却在开赛时突起大风,开跑一个半小时后下起大雨,大多数选手正处于地势险峻、1000 米爬升的 CP2 到 CP3 赛道,此时陆续有选手选择退赛,因为手指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天气情况越来越差,甚至下起了冰雹,气温骤降。选手们都选择退赛开始下山,但是陡峭的地势加上狂风暴雨,参赛选手出发时只穿了短袖短裤,而携带的装备远不能够用来保暖,幸存下来的选手眼看着身边队友失去意识,倒在路上……

针对这个事件,不少对山地越野赛的略有了解的网友指出,组委会给参赛者的装备差劲、不齐全,在遇到低温环境是,选手根本无法有效保护自己身体的热量,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失温症走进大众视野,这也告诉我们大家,不要盲目地跟风参加体育赛事,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所掌控。想要对失温症有更多了解,可以移步西瓜视频看看心血管王医生的更多医疗科普,不仅仅是失温症,大家了解的越多,就越有更多的机会战胜疾病。

参加体育运动,保护自身安全第一!

知乎用户 无关风月 发表

本来不想说话,太多人艾特,就说几句冷酷的话吧。

人们就不能承认,越野跑比赛存在「固有风险」,赛事能否平安,完全取决于老天吗?

把一种户外活动,硬着做成运动比赛形式,就应该接受这种风险。就好像把游泳比赛,弄到大海上去比,谁能百分百保证,游着游着不来一阵狂风巨浪?不游来一条鲨鱼?

这一整天,在各大户外群和越野跑群听到各种讨论,有的责怪参赛选手没带任何保命装备,有的谴责主办方在补给和救援方面准备不足。进而要求调查遇难选手和主办方的经验背景。

责怪选手一方的,主要集中在四点:

1、未携带保命装备,比如冲锋衣(是这次争议的焦点),比如轻薄羽绒服等保暖衣物。

2、为了获得奖金和 1600 元的参赛补助,部分队员遇到极端天气也没有及时退赛。

3、部分队员把越野跑当城市马拉松应对,不具备全天候、全地形的越野挑战能力。

4、没有高海拔应对经验。

责怪主办方的就比较杂了,简单罗列一下:

1、没考虑到夏初时节的天气变化。

2、没有在赛事手册中,把冲锋衣列为强制装备。

3、没有把可以覆盖全身的保暖长袖上衣和长裤列为强制装备。

4、准备的急救毯风一吹就破了。

5、在最难那段赛道 CP2-CP3 部分,没有安排任何补给点,也没有安排任何救援用帐篷。

6、组委会没有及时终止比赛。

7、救援人力不足。

8、救援不及时。

9、主办方公司老总不在比赛现场。

10、只是为了宣传景区,不具备举办越野赛事的能力。

听完这些讨论,我去凤凰山跑了一圈,摔了一跤。我的户外经验还可以,凤凰山也是很成熟的越野跑路线。那我怎么还是摔了一跤呢?

这就要先来聊聊越野跑,所谓的越野跑,就是字面意思——跑步穿越野外。它本来是属于「户外活动」领域,不属于「运动类比赛」。户外活动不讲究成绩(非竞速),只以完成一条线路为目标。

可是,一旦把越野跑做成比赛形式,「速度」就会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切影响「速度」的因素,都要被排除。

户外活动需要的各种必须装备(如冲锋衣、保暖衣物、饮用水、食物、帐篷,头灯,药品等等)一一被删减,最终简化成了一个水袋、一个头灯,一台手机(一般都是关机状态)、一个救生毯。

表面上,带什么装备是主办方要求,但其实,这都是多年来参赛队员们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因为大家都想取得好成绩,多背一件,会影响速度。如果不是冲着成绩,为什么要参加比赛呢?自己去跑,或者约三五跑友去跑,不是更自由吗?

既然「竞速」是内核,那么参赛队员尽量轻量化,就是正确的选择,无可厚非。

既然场所是野外,那么天气变化无常,老天爷不听你的,就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事。

既然形式是比赛,那么根据商业价值,来设置安全保障级别,就是常识。

如果认可以上三点,还要举办 / 参加越野跑比赛,就只能寄希望于天公作美。相应的,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老天爷也有不那么 nice 的时候。

我第一次组织横渡琼州海峡,遭遇极端天气,12 个人中,6 人翻船落水,搜救了一下午,所幸大家都活着。但其中大半数人,都决定以后再也不玩了,他们觉得大海就是个定时炸弹。

一年后,我和其中一位队员再次横渡,风平浪静,简直就像逛游乐园一样。你简直没法想象,我们两次横渡的居然是同一个海峡,难度级别堪称云泥之别呀。天气好时,玩着玩着就过了;天气差,与死亡一线之隔。

白银的这次比赛,已经举办四届,路线没改,组织方没变,据说之前几次都很成功,天气也不错。早上看见这次的参赛队员流落南方评论赛事说:「肉眼可见的一些细节,比如赛道布标,组织工作更加细腻了。」

也就是说,主办方和参赛队员所想到的,所能应对的,都是和前几次一样的好天气下所能做到的一切。如果天气不配合了,那就……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正常运动比赛与越野跑比赛的一些差异。

正常运动比赛场的环境,是可控的;

越野比赛场所的环境,是不可控的;

正常运动比赛的装备,是按照最能帮助比赛取胜为条件配备的;

越野比赛的装备,除了取胜,还要考虑保命(极端线路);

正常运动比赛的救援,黄金抢救时间较长;

越野比赛的救援,黄金抢救时间往往只有一小时;

正常运动比赛的商业产出,高;

越野比赛的商业产出,低。

正常运动比赛的安保人数,多;

越野比赛的安保人数,少。

在出事后,我们会想到「人命无价」,所以这次会出动 1200 名人员去搜救。

在出事前,所有的安全保障,是要根据「商业产出」来配比的。参加越野跑的人数少,商业价值低,无论我们喊多大声「人命无价」,赛事整体策划,安全保障级别,都是有价的。

我曾经协助舟山做过一次铁人三项的安全预案,PPT 做了几十页,最后结合成本一估算,一页 PPT 就够了。很多安全措施,不是技术层面做不到,那都是借口,实际就是成本做不到。

朋友做过一个项目,500 万的预算,扣掉前期宣传、疏通、开线等等,落到执行层面,就剩 30 万了,大家说,30 万能分几万去做安全保障?

要说保障最难,安保成本最高的,帆船比赛算是其中之一吧。但人家就是能做得很周全,因为商业价值高呀。

如果要与正常运动比赛的安全等级匹配,那么越野跑比赛就得多花十倍甚至百倍的成本,但商业产出却不及其他运动比赛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大概没有主办方会做这种不划算的事吧。

那是不是主办方都在跟老天打赌,赌个好天气呢?我觉得不是,我猜是主办方根本没意识到越野跑比赛的「固有风险」,包括很多队员可能都没意识到。

所以才造成了这次「户外群」和「越野跑群」之间的争论。因为玩户外的大都明白「固有风险」的存在,所以才会又恨又痛地说:

为什么不带冲锋衣?。

为什么感到冷的时候,不马上退赛?

为什么要用尽全力去跑,而不是留点体力,万一要下撤的时候用?

为什么自己下撤的时候,不劝其他还在往山上跑的队员下撤。

为什么都开始哆嗦了,还在加大运动量企图让体温上升?

……

这些说法其实是没道理的,因为这是比赛,不是户外活动。性质不同,决定了行为和经验不同。

谁见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悠着跑,特意留体力预防意外的?不都是鼓励和赞美他们拼尽全力去跑?不都是尊称跑最快的那个为「大神」?谁会给跑得慢,但活着回来的队员颁个大奖?

况且海拔 3000 米以下的越野跑,都属于低海拔范畴,正常天气下,所需要的经验没那么多。普通的体育比赛,2000 以上算高海拔,但越野跑是以户外活动为标准界定的,3000 米以下都算低海拔。对参赛者的要求没那么高。

一定要留体力预防意外,那是户外或探险活动的要求,不是比赛要求。我们评价一件事,不能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境来判断。

再说到失温,我第一次体验失温的时候,是在 6 月份,气温 26 度,穿的长袖长裤。首先有变化的就是我的指甲,开始发白,然后身体开始控制不住的颤抖。

我当时很冷静,知道这是身体在自救。它在将我体表的血液回收到核心区,护住我的心肺。我感到四肢冰凉,但手脚冻坏了顶多残废,核心区失温就完了。

身体做完这些,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让我自己想办法。我的做法就是保持哆嗦,夹紧双臂加大颤抖,不做任何大动作,通过颤抖,让身体自主回温。然后再想办法脱离失温环境。

我之所以能冷静处理,是因为还有体力,无论是登山还是划船,我从来不用尽全力,总会留点力应对意外。但越野跑不同,大家都是拼尽全力要拿名次啊!不到不行的那一刻不会停,所以一旦失温,是没有多余体力来冷静应对的。

即使这样,我也不得不说,这些实战经验,如果碰到老天爷真正要整我的时候,可能也没什么用。

好多年前去香港,参加一年一度的「毅志行」,走 100 公里的麦理浩径,这好像是华人地区最早的越野跑比赛了吧,组织很专业,做了几十年。

赛道总共分十段,有十个补给点,在最高的大帽山,也就是第八段,队员基本都是夜间到达,气温非常低,过往赛事中,很多人都会在这个点失温,主办方知道,但就是不在这里设补给点。

为什么?因为车到达不了,要靠人力来设补给点,成本太高。而且车不能到的地方,宣传价值就很低(媒体不来,围观群众不来。)

虽说如此,准备拿成绩的队员们,即使知道这个点的难度,还是不会带冲锋衣,更别说其他保暖衣物了。这些队员中,不少都是国际越野跑的名将,但只要不强制,他们就不带。背轻一点,就能跑快一点。

失温队员必须自行下山去到补给点,才能吃热食裹毯子。看着他们在第八段哆哆嗦嗦,我拿出了包里的羽绒服。最开始,大家看我背个鼓鼓囊囊的包,不乏嘲笑的。但看见我穿上羽绒服的那一刻,估计是羡慕的吧。当然,成绩什么的,自然是跟我无缘,我本来也是想着体验一下,所以一切都以「户外活动」为标准,而非比赛。

如果是比赛,我认为不带冲锋衣是正常的。这次要不是出了事,估计也没人纠结冲锋衣这个事吧。你纠结了冲锋衣,那长裤带不带?裤子带了,那止血绷带带不带?

虽然大概率以后这些都会成为强制装备,但也不能因此责怪之前没带的参赛队员。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建议,有两条:

1、主办方不要举办危险系数高,成本预算低的比赛。

2、队员不要参加商业价值低的比赛,越是前期没流量没热度的比赛,越危险。(后期才有热度,通常都是拿命换的。)

我是

@闪米特

知乎用户 闪米特​ 发表

(文中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阅读)

失温是极为可怕的临床急症,医疗干预不及时,病人死亡风险极大。

你平时怕冷还是怕热?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在极端天气下,人类对寒冷的耐受能力,比想象中低多了

四十度五十度的酷热,正常成年人能坚持数小时才出现中暑、热射病的症状。

而严寒、大风、冰水浸泡导致的机体核心区热量丢失,只要持续时间超过数十分钟,就会陆续出现寒颤、迷茫、意识丧失、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干预不及时就会造成死亡。

从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时冻死在海面上的乘客,

到日本死亡行军(八甲田山)成团冻成塑像的士兵,

到这次遭遇极端天气不幸逝世的马拉松跑者,莫不如此。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为例,一旦核心温度降低到 30.0~33.88 度的致命区间,机体会出现明显的思维迟钝、健忘、幻觉、意识障碍,活动能力明显障碍,几乎无法行走、持物,以及无法控制的剧烈抖动:机体疯狂燃烧肌肉中的糖原产生热量对抗低温,而当能量消耗殆尽,肌肉会逐渐僵硬,人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此时外露的皮肤肿胀,呈蓝紫色并严重坏死(冻伤)。

冻伤的部位一般都是身体末梢(手足、耳鼻等),这是机体的 “弃车保帅”,为了保持核心温度,机体会关闭掉几乎所有外周末梢血液循环,末梢血管严重收缩,很快就在缺血和低温双重打击下坏死。

当核心温度降低到 27.77 度~30.0 度时,患者已经很难救过来了——心跳与呼吸频率极低,心室纤颤,脉搏触摸不到,而此时人的意识可能反而没那么痛苦:由于神经系统在低温打击下逐渐 “死机”,患者此时可能不那么痛苦,在半梦半醒间迎来死亡。

另外,人体在面临极寒失温,有一个反常而疯狂,颇有 “自毁” 意味的现象——反常脱衣(paradoxical undressing)。

就是说:冻死的人在死亡的最后几分钟,反而会感觉很 “热”,会尝试脱去身上的衣服。

这其实是体温调节中枢麻痹产生的幻觉热感——当体温降至 34—27 度时,皮肤血管处于麻痹状态,大脑皮层进入抑制期,在丘脑下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皮肤血管突然扩张,肌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此时中心温度下降快,体表温度下降慢,造成一过性皮肤感受器 “过热” 的感觉,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热的信息,导致冻死前 “反常脱衣” 现象的发生。

作为经常接急诊手术的麻醉医生,我们牢记有严重外伤病人(不一定是冻伤)的 “死亡三联征”:体温过低、凝血功能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

体温过低则任何升压药、抢救药、液体复苏都效果很差——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最后,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你记住:不要以身犯险,总是谨记安全——户外运动永远是有风险的,大自然永远是需要敬畏的。

参加大型户外活动,要当心安全健康!


可能很多人对第三张图感兴趣,这是电影**《八甲田山》**(高仓健参演)剧照,但现实留下来的照片跟这个差不多恐怖。

这是日本陆军著名的 “八甲田山” 死亡行军惨案:1901 年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为了测试寒带作战,在日本著名雪山八甲田山附近举行了一场极为草率的雪地行军演习。

由于士兵的行装准备不足,又遭遇暴风雪极端气候,这场行军导致参加拉练的神成部队 210 人阵亡 199 人,基本就是全军覆没。

下面有现场图:

具体的案件报道触目惊心:炊事班也无法在雪上做饭,因为即使生火成功,雪一旦受热融化, 煤炭与木柴往下沉, 大锅也跟着一起歪斜掉,在砍柴过程中,又有许多士兵手指冻伤。而且因为寒冷,衣服冻僵了,罐头冻的无法打开,米也冻成硬块,大小便只能撒在身上,许多人因为小便结冰,冻坏了生殖器而昏死。

勉强挨到第二天凌晨,认为无法再行军的神成文吉决定原路返回,但出发后仅仅一小时,他们就又迷路了,在山谷里兜兜转转又回了露营地,指北针也因为严寒失灵,这时有人向山口报告 “知道前往温泉的路”,于是山口接管了指挥权,决定带着部队连夜向温泉进发,这时已经有一些人冻死,一路上又找不到避风的地方,只能顶着风雪前进,他们走了整整 14 个小时,却只走出 700 米,此时的士兵们已经精疲力尽,连挖雪洞的力气都没有了,食物也冻的无法食用,只能大伙儿围成几层圆圈,把冻伤的人围在中间保暖,其他人一边踏步一边唱歌避免昏迷,尽管如此,依然有人不断倒下,到了晚上 9 点点名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亡,三分之一的人严重冻伤,只剩下 71 人还能勉强行动

到了第三天,接近绝望的第 5 连队像没头苍蝇一样出发了,不知方向的他们走到了悬崖峭壁上,一些被严寒冻的精神错乱的士兵们大喊 “我们从悬崖跳下去吧”,还有人喊“我们做木筏漂流吧” 然后疯狂用刺刀砍树,而神成文吉也绝望的在悬崖边说“老天爷将我们抛弃了” 。那时的温度为零下 20 度,由于强风,体感温度为零下 40 度。

因为时间已经过了 5 天,依然不见第 5 联队的踪迹,感觉大事不妙的日军大本营慌忙组织了救援队进行搜山,前后共派出一万多人,后藤伍长幸运的被救援队发现,此时他已经浑身冻僵濒临死亡,但却仍然倚着步枪站立着,嘴里不停念叨着 “神成大尉,神成大尉”“不要吃我” 等话语,救援队判断神成应该就在附近,果然在 100 米开外发现了他,此时的神成文吉整个身体已经冻成冰块,没有戴帽子或者手套,脖子埋在雪中,医护人员根本无法把应急药物穿透皮肤注射到他体内,只能掰开他的嘴从舌头注射,注射后神成文吉恢复意识,模糊的说了些没人听得懂的话语就死了。

到了第 11 天,捜索队发现了因躲入猎户的烧炭小屋而生还的长谷川特务曹长、阿部寿松一等兵、佐佐木正教二等兵、小野寺佐平二等兵 4 名生还者及其他 4 人的遗体 (这 4 人因体能状况较好,将小屋让与长谷川等人选择在屋外宿营而冻死),但佐佐木、小野寺两人在救出后死亡。

最终,这场出发时有 210 人的部队,只有 11 人幸存,其中包括后藤又有 8 人截肢。部分被截肢的士兵声称自己在雪中听到了 “我要吃他的手” “放心人人有份,不过脚归我”,这都是严寒导致的幻听幻视。

严寒干掉了日军一个大队,但这次事故却让日军高层充分意识到了寒带作战时防冻的重要性,客观上助长了日军日后在东北侵华作战时的战斗力。

那一个个冰雕,无非是法西斯的牺牲品罢了。

真 • 士兵的人血馒头。

真 • 军国主义法西斯炮灰。

与之相对,作为一个志愿军老兵的孙子,我更加为那些因严寒冻死,牺牲在铁原、长津湖的 “最可爱的人们” 感到悲痛和惋惜。

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他们的牺牲。


《长津湖》快上映了。

和之前看待《金刚川》一样——我们的战士,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故事。

千万别拍砸罗。

知乎用户 凌楚眠​​ 发表

作为马拉松急救跑者,我就讲讲为什么近些年马拉松事故频出**:**

从 2014 年颁布的 46 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变化,马拉松赛事也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

而举办马拉松赛事不仅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也是一个展现城市形象的好机会,多方面原因共同掀起了全民马拉松的热潮。

仅 2019 年,马拉松赛事就达到了 1828 场,平均一天 5 场比赛。如果不是疫情原因,2020 年又是一个马拉松年。

对于赛事组织者,地方政府,以及参赛选手来说,这原本是一件三赢的事情。

但在赛事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各地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赛事人员储备,马拉松赛场乱象频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至于你能看到以下乱象:

某城市的马拉松赛道是一个封闭的圆,导致比赛期间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啼笑皆非;

赛事工作人员拉拽撞线选手去拍照,赛道递国旗;

更不用说那么多的替跑,骑车到终点的作弊行为了;


希望不管是赛事组织者还是参赛选手都能从这次惨痛的事件中得到教训,类似的事件再也不要发生:

有关部门也尽快出台相应的更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对于不具备资格的机构尽快取缔,没有达到赛事举办要求的赛事坚决不予通过;

参赛选手也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要一时上头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参加这种比赛不是靠一腔热血就可以的,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以及完备的赛事准备;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的话,平时跑跑 10km 以及公路马拉松就可以了,越野赛是一项极其专业的运动,真的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想要这个行业更加的成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如此飞速发展的体育行业,全民健身的热潮,相关专业从业人员也是极为缺乏。

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希望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员,自己在知乎输出跑步领域的科普,不断参加马拉松赛事以及相关线下培训,也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呼吁广大的跑步爱好者们,如果你也热爱跑步,或者热爱体育行业,不管是去参加赛事还是作为组织者,志愿者,都能够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让我们一直健康快乐的跑下去!

以上

@Seeker

知乎用户 Seeker​​ 发表

白银越野马拉松悲剧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天灾和意外

5 月 22 日在甘肃白银市银泰县黄河石林举办的百公里越野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最终造成 21 人遇难,成为世界运动史罕见的悲剧。

在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苦难。21 晚上,在抖音上就开始流传一些视频,一些人紧紧抱在一起,裹着白色塑料布。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图片,在一片荒地上一群选手拥在一起。图片是静止的,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让人瑟瑟发抖的寒意。

**所谓 “极端天气”,就是大风带来的降温、降雨和冰雹,**最近几天好几个城市的市民都遭遇过,但是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地和 “无人区”,穿着跑步短裤遭遇这些,就是人类难以承受的灾难。

用最通俗的话说,这 21 个人就是活活冻死的,其中包括超级马拉松领军人物梁晶与残奥会冠军黄关军。

我们还没有得到这 21 个人的全部信息,但是很有可能,越是 “成绩好的”,就越可能遭遇不测,因为“大神级的人物” 才有可能冲到最前面,而遭遇危险时又无法撤出——在心理上,他们也有更强的 “完赛追求” 和克服困难的雄心,这都加重了悲剧的可能。

那篇流传广泛的自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提到完赛会有 1600 元的现金奖励。作者是一位获救的参赛选手,他前进时碰到退赛的,还说了一句 “一千六就这样放弃了?” 这个细节让网友发出 “为 1600 元送命” 的感叹,这种想法是对选手的极大不尊敬,事实上,没有哪个超级马拉松爱好者是为了奖金而跑的。

百公里越野赛这样的长跑比赛,是一种极限运动,不管是冠军还是完赛,都不会像获得奥运冠军那样为人所知。这是一个 “圈内的” 某种意义上也是 “私密” 的追求,跑者追求的,是挑战自我的极限,“完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退赛,最初的困难或许还让他们欣喜,因为这就是 “越野” 的应有之义。

但是,在 “极限的野” 和“绝对的安全”之间,我们必须拥有一种平衡。

很遗憾,白银百公里越野只做到了前者。几个选手裹一块塑料布,最准确地反映了这个赛事的安全保障水平。今天的一些救援视频我们也能看到,几个救援队员抬着一个运动员,这种纯粹人工的救援,让人想起地震的废墟。

“越野赛” 的救援,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在香港的朋友问我:“比赛没有直升机吗?”

这简直是不接地气的天问,她是基于在香港的经验。在香港,以前每年都会有百公里的越野慈善赛,参赛选手徒步穿越山地,也曾遇到冰雹这样的极端天气,但是这样的越野活动配备有强大的后勤,选手出现意外,会有医用直升机及时转运和抢救。一位朋友曾参加过这项越野,他中途退赛了,马上就有志愿者过来服务,检测他的身体状况。哪怕是扭伤这样的小伤情,都会得到最及时的处理。

即便是在内地,也具备提供强大后勤保障的可能。有朋友在盛夏参加戈壁滩 200 公里穿越,那对体力是很严峻的考验,但是却没有什么危险,因为医疗保障车就在后面,人们甚至可以及时吃到冰镇西瓜来降温——这当然是收费不菲的商业化旅行活动,但是却也证明,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内地也能提供极致的安全后勤保障。

很可惜,马拉松主办方没有在安全方面花这么大的精力和经费。

白银越野马拉松有一段赛段是 “无人区”,其实只是汽车无法到达的区域,仍然在广义上的景区。如果赛事主办方能有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每隔 5 公里设一个医用保障帐篷,就能在很大程度避免这次悲剧。不管是选手退赛还是遇到冰雹,都可以就近处理。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越野赛,可能是条件很 “艰苦”,但它并不是危险的荒原,也不是把人放入生死考验之地,而是昂贵的公共活动。

不管是越野赛还是城市马拉松,都应该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巨资,而不是花钱打广告、找网红造势,它不应该成为营销、欢乐秀和嘉年华,而应该具备专业性,甚至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比如,每隔多少公里设置一个医疗点和一定数量的救护人员。

就这个意义上讲,白银越野马拉松的悲剧,算是一个沉痛的提醒,也戳穿了当前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泡沫。它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意外和天灾,而是一个反省、反思的契机。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极端” 天气的认定较为草率,至少应该提供出事地段近二十年的气象监测记录吧。

我们在重症医学专业上分析 “突发” 情况时,必须查看所有监测记录,否则只能是 “意外情况” 被突然发现。

知乎用户 王郝​​ 发表

天灾人祸。

路途太长 + 无人烟 + 海拔,本身就有潜在风险。

加上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参赛者身体失温,俗话说就是冻死了。

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去年看了一个电影《紧急救援》,这部科幻一般的电影,把很多人幻想的理想化的紧急救援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家都以为在地球的任何位置、任何海拔、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以一个电话喊来直升机,在 5 分钟之内,把自己接走。

电影截图

但实际情况是直升机本身能力非常有限,一些非军事单位附近,直升机本来就很少。在极端天气下,直升机根本无法起飞,也无法完成完美的救援。直升机多数是风和日丽时候运担架才靠谱。

举办者在特殊路段五公里放一个集装箱,面包车,可能会多救几个人吧。

我不信教。

经常去藏区,藏区高海拔,天气多变,可能十分钟就从艳阳高照转变成冰雹狂风。我在纳木措,救过一位在冰雹中高反蹲在路边,头已经附着成冰壳的女孩。如果没人管,她很快就会失温,遇到危险。我把她头上冰打掉然后搀她到客栈门口。

藏区露天举办法会,赛马时候一般是请喇嘛念经,我就亲历过在县城中雨,到了法会阴天但是一滴雨都没有的奇迹。马丽华老师的书也记载藏区有专门驱雹的喇嘛。

知乎用户 平老虎​​ 发表

心情沉重,作为一名曾经在甘肃野外从事地质工作的队员,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出门的时候天气清空万里,等到山里的时候突然一片黑云压过来,暴风骤雪。

在甘肃、青海、西藏、新疆越野一定要知道这几件事:

1. 高原地区山里天气变化无常

出门的时候天气晴空万里,但千万不要大意,出门的时候包里一定要带一件保暖的绒衣,我们曾经就遇到这样的事情。

2013 年我带领着 8 名地质队员,出发到海拔 3800 左右的山里,当时走进山的时候天气很好,大太阳嗮得,所以我们就让车辆回去 15 公里之外的大本营了。

当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远处的黑云压过来,不到十分钟就狂风暴雪,我第一时间赶紧叫队员们躲到石缝里面,石缝小的一个人,两个人分开,尽量要挤进去。

然后我拿出海事卫星电话,向大本营求救,我一个人在狂风暴雪中打电话。

当我打完电话,才发现自己的雨衣都被吹破了(那个照片好像还在电脑里面),脖子后面被吹冻伤得红彤彤。

也就是半个小时的事情,雪下得看不见人,风吹的雪都是横着一条线飘。

2. 应急预案

在高原上野外,野外应急预案是活动之前一定要做的,这是我们每年出队之前,单位都要组织先做好安全应急预案。

预案就是,预想发生各种危险情况,然后我们如何保护自己,需要带什么劳保用品,比如遇到恶劣天气、泥石流,遇到人受伤的情况下怎么办?

出野外越野的人最好也先根据自己行走路线,遇到什么情况自己先进行预演,如果你有地质队的朋友,你也可以找他们给你发一份,他们的方案做得很齐全的。

都提前做方案和人员的演练培训。

这样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正确的自救。

看到这件事情的图片,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如何逃避这种突变天气。

希望今后越野的人,都知道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方案。

从这件事发展来看,主办方肯定没有做好应急预案,如何做好预案。

主办方:

针对这么复杂的地形条件,几十公里才设置一个站点?根本就不合理,一个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十几公里,靠徒步,要多久?主办方算过吗?

主办方考虑到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在最快通知参赛者立即停止比赛。

因为作为参赛者首先是相信主办方的后勤保障的,第二是参赛者遇到困难如果轻易放弃,那么就不是比赛者的风格了,所以必须要给他们停止比赛的信号,大家参会停止下来。

个人应急预案:

去参加比赛,可不是旅游,既然有组织者保障,参赛人员不可能带太多劳保。所以靠主办方来保障参赛安全和提供保障。

3. 遇到暴雪怎么办?

(1)保存体力,不要盲动。

如果孤身于茫茫雪原或山野,露天受冻、过度活动会使体能迅速消耗,此时求生应减去身上一切不必要的负重,把能穿上的衣物包括睡袋等都套在身上(注意保护手脚和心脏)在合适的地域挖个雪洞避身,只要物质充分,这种方式可以坚持几天时间。

最好是要马上找到石缝或者洞里穿进去。

(2)调整心态,适时休息。

遭遇暴风雪由于恐惧、孤独、疲劳,易造成生理、心理素质下降,此时保持稳定的心态、正确判断方位和决定路线极为重要。疲劳时要适时休息,走到筋疲力尽时才休息十分危险,许多人一睡过去就不再醒来。正确的方法是走一段,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调整呼吸,休息时手、脚要保持活动并按摩脸部。

(3)相互激励,保持 “兴奋”。

思维迟钝产生头脑麻木十分危险,暴风雪中必须保持 “兴奋状态”。此时团队精神特别重要,同行者相互搀扶、相互激励,才更有希望获救。必要时对快要冻僵的伤员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面部抽打,使之一直处于 “兴奋状态”。最关键的是出发前要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等情况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天佑平安!

知乎用户 矿哥有矿​ 发表

失温、失温——英语为 hypothermia,一直是户外运动最致命的危险之一。这次一下子 21 人遇难就是一个再悲惨不过的教训!

这次活动虽然冠以马拉松的名字,但详细一看,其实就是一次复杂环境下的户外越野。然而从很多选手的服装、装备来看,很多人就当成了一次简单的跑步。比如下图,短袖短裤,也没有看到几个人携带必要的越野装备。

其实当地的海拔也不算非常高,最高两千多米,但当地的环境比较恶劣,植被少,多岩石,基本没有天然的避难或躲避场所。更为不幸的是,这次越野偏偏又遇到了极端天气。衣着单薄、没有携带必要装备,再遇上冰雹、冻雨,加之最致命的强风——最危险的失温要素就完全齐备了。

1. 强风:强风往往是导致失温的第一要素,风力越强,就会使温度越低。这个表格列出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表中温度用的是华氏温度)

2. 湿度:导致失温的另一要素就是湿度。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脱去被打湿的衣服(再换上干燥保暖的备用衣物),身体的热量就会被不断带走,如果再遇到强风,人很快就会进入失温,如下图所述:

上图还讲了预防失温的一些措施,比如正确着装,避免可能的危险天气,若被打湿尽可能快地让身体干燥,补充高热量食物等。遗憾的是,这次活动中这些预防措施都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或忽视了…

3. 冰冷的表面:人体进入失温后必须马上处理,否则人很快就会进入昏睡、昏迷、无意识的状态,如果不迅速处理,下一步就是休克与死亡。下图中可以看到左右这两位选手明显已经进入了这个状态,而且左边这位身着单薄,失去意识,还躺在冰冷的岩石上,这只能使失温进一步恶化。所以如果遇到失温的危险,一定要尽可能地避免再接触寒冷物体的表面(比如地面、岩石、冰雪等),以免身体热量进一步散失。

最后贴一点对于失温的急救处理(对于一般情况):

  1. 最好将失温者移入避难场地(比如帐篷)。
  2. 除去湿衣服,换上干燥的衣服或其他干燥的覆盖物。如果没有干燥衣物,可以尝试生火,一次一件地烤干衣服。
  3. 喝热水,补充水分。补充高热量食物。千万不要饮酒。
  4. 如果情况不严重,可以用火、毯子和其他人的身体温度来温暖失温者。
  5. 可将热水瓶放入袜子,或裹上毛巾,放置于失温者的腹股沟、腋下,脖子两边来温暖失温者。
  6. 如果失温者进入昏迷状态,挪动时一定要小心,动作要轻柔,不能将失温者浸入热水浴缸或置于强热源(如大火堆)之前,这样有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应该迅速联系医疗急救人员就行专业施救。

如果是一堆人又没有火源和干燥衣物,一个有点极端的办法就是脱掉湿衣服,大家抱在一起,依靠彼此的身体温度保温。比如下面海豹们就是这样:

虽然这个方法很 “哲学”,陌生人之间估计也不好意思这么肌肤贴近。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人体站立时散热少,而且在不非常严重的失温情况下,依靠彼此紧贴拥抱,最高时每小时可以让失温者身体回升 3.6 度。不管哲学还是尴尬,再怎么说保命毕竟是第一位的。

生命可贵。在野外,生存和死亡的区别往往可能就是多准备了一件干燥的衣服或一条毯子。这次事故,主办方的责任不小(补给站、救助站在哪里?密度如何?)除去这个因素,作为普通的参与者,自己首先要重视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从事户外运动一定要参加相关培训或训练,学习相关的知识,制定严密的计划和预案备案,从各个方面做好最充足准备再进行。就不说失温、中暑、落水、迷路等比较严重的情况,哪怕是蛇虫叮咬、磕碰擦摔这些小事故,也要有所准备。

当你真正遇到紧急情况时,最重要的工具是你的大脑。保持冷静、清醒思考,做出理智的决定是第一要务。要诀总结起来就是 STOP:

S:停。先把进行中的事停下来,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

T:想。清醒地思考下面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O:观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避难场所等、检查自己有什么工具等等

P:计划。基于自己已有的资源、工具等,计划自己的生存方案。不要等到天黑了再计划。

比如那位来自黑龙江的选手就做到了 STOP,他用清醒的头脑做出了判断,果断地放弃继续比赛,将自己从迫在眉睫的危险中救了出来。

知乎用户 哥淡定 发表

马拉松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运动,说这话得挨喷。

我多次说过,马拉松是个非常损耗自身还需要非常严谨的训练的运动,根本不适合普通人。

但最近这些年商业互吹的结果就是很多人以为有双跑鞋就能跑。以为跑步不需要任何技巧和长期的针对性训练。

以为这么长的赛程中没什么其它风险。

我不是反对这项运动,只是提醒大家,量力而为,重视各类风险,包括身体,伤病,意外情况。

知乎用户 轮回 发表

首先我们得知道两点:

1. 越野跑难度远远大于路跑马拉松。

2. 赛事的举办,都有想达到的目的。

想起多年前,我在国外跑过的一次越野跑。

因为早先在国内参加过马拉松,所以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在国外报名越野跑,想着跟路跑马拉松应该差不太多,无非是地形会起伏一些。

全场 21 公里,没多长,准备一双普通跑鞋,背心短裤,背包装瓶水就出发了——后面我确实因为轻敌付出了一些代价。

山上露水重,身上挂满了水,愈发沉重,会让人步伐变慢,呼吸变得急促。

越往上爬,气温越低,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渐渐疲惫,不如路跑来得稳定,特别是一些路段你需要手脚并用,还有些树干带刺,会刮伤你的手。

最极限的地形,有接近 90 度的坡需要你攀爬。

下坡的时候,双腿仿佛身不由己,一路小跑,很多选手也容易抽筋。

跑到饥肠辘辘的点,有志愿者准备的巧克力在等你。

等冲到终点线的时候,双腿已经被树杈刮伤了几道痕,然后全身仿佛冲了两个全马一样那么累。

简单来说,你无法将越野跑 21 公里,等同于 21 公里的路跑,伴随着温度变化、地形改变,还有一些突发状况,越野跑的难度比路跑马拉松大得多,所以往往精英跑者在面对越野跑的时候,准备需要更充分一些。

这次出现这样的 “事故”,21 位跑者去世,不仅是业内震动,也引起了全国对于越野跑的重视和讨论。

我看了一圈,大家普遍对于这个赛事和这次事故,都有许多疑问未解决:

——赛前是否有预测到天气骤变,还是有迹象,但不清楚严重程度,所以没有提前取消比赛?

——比赛开始后,监测点如果发现冰雹 + 低温,是否尽可能及时地中止比赛?

——几个站点,相距多长,安排是否合理?站点的补给是否充足?

——赛前强制选手带的装备,是否写得清楚?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应急预案是什么?

——21 人去世,大部分人在发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那为什么在高海拔的地段,没有救援点或者站点及时发现呢?

太多太多的疑问,将伴随这次事件的悲剧而展开,呈现在大家面前。

而且,因为地段狭窄,车是上不去的,这样的山路作为越野跑,我不禁想问,合适吗?

再说个题外话

若干年前,我和一群专门为地方举办跑步赛事的团队聊天,他们告诉我 “真的不赚钱,赞助不好拉,报名费还不能设置太高,怕没人来,基本都是亏钱赚吆喝。”

一如这次的甘肃越野跑,完赛即发 1600 元,旨在可以让本地的旅游名气变得更好,这是目的。但是,虽然是第四届,但围绕这个目的,并没有相应的保障和应急措施。

谁在出钱?无疑是当地政府,谁在赚钱?运营公司肯定是主角。出了事,需要大家一起来复盘,找到原因,给全国跑者们一个交待,也是给全国其他赛事一个警钟。

我们失去了许多精英跑者,哀悼,沉痛,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希望官方能给大家一个说法。

如果一次事故,是由赛事方大意 + 天气骤变 + 救援困难造成的,那这次真的就是天灾人祸。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犯得每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诚言 SIR​​ 发表

以前做野外踏勘的时候,爬的多是高山,山地和平原丘陵不同,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特征。

垂直气候带是指高山地区从山麓至山顶间的气候分带。各种气候要素随高度增高而发生变化,其中降水和温度的变化量最为剧烈。
因此,从山麓到几千米高的山顶,等于向极地方向跨越几个气候带。气候垂直差异越明显,垂直分带越多,则气候越具有多样性,作物的种类、组合和布局就越复杂。这是山地资源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气候的垂直分带越少,作物的种类、组合和布局就越简单。

上图是珠穆朗玛峰的垂直气候带分布,受到迎风坡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不同位置的气候差异巨大,长期来看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圈,至于短期影响,那就是不可预测的极端恶劣天气。

在野外作业时,经常遇到山下阳光普照,山坳阴云密布,山顶又晴空万里的情况,尤其是夏日,空气湿度极大的时候,上山都是要反复确认过当地是否有雷雨天气。

否则上山了,突发暴雨,没地儿躲,降温又迅速,甚至还会出现冰雹,要是爬的山植被不够茂密,短时期的强降雨甚至会引起山体滑坡。

要是时运不济,山上开始打雷,那就真的只能祈祷老天开眼,千万千万千万别劈到自己。

这次白银山地马拉松举办地黄河石林景区海拔 1340-1600 米之间,垂直高度变化不算太大,但问题出在当地的地形地貌极为复杂。

肉眼可见其地貌海拔非平缓上升,当地气候同时受到河流、高山、海拔、迎风坡背风坡影响,加之山体又无茂盛植被,一旦遇到极端恶劣天气,降温降水和局部地区的高强度空气湍流都是极容易形成的。

据指挥部介绍,当天中午 1 点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至 31 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在这种天气下,穿着上述跑马装备的参赛者(多是业余爱好者),要是没有野外生存的经验,出事很正常,新闻中失联的那 5 位,大概率已经……

这已经不是高端跑步装备能够拯救得了的,要在这种天气下生存,需要强健的体魄 + 越野或登山装备 + 运气,不是比赛强制你穿上冲锋衣(正常人跑马也不会穿冲锋衣)就能幸免的。

归根结底要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还需要各地政府理性看待马拉松这一赛事,看重其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比赛开展的安全性。

别为了博眼球,吸引旅游资源等,随时随地皆可马拉松。

知乎用户 还是叫 XX 吧​​ 发表

这次真的是国内圈子从来没有过的事,大神团灭。

越野跑本来就是高危运动,就算没有这样的极端天气,路上复杂的环境也很容易让选手出状况。希望大家正确认识越野跑和越野跑比赛,以及正确认识到组委会,主办方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捞钱,为了搞旅游创收,国内的比赛越来越多,各种马拉松,山地赛,越野赛,天空跑,百公里,超马,夜跑,接力,环湖,巡回,等等,很多都是没经验的团队在组织,选手体验非常差,而且你还没地方投诉,只能在跑友圈子里喷。

很多跑友也是没头没脑看到比赛就冲过去,也不看主办方的履历。到时候比赛体验差,只能直呼倒霉。

这次很明显,组委会没做好保障措施,发生这种情况,没有合适的预案,或者说预案不足,救援力量太弱,你们看着吧,这帮组织者到时候又会互相推锅。

至于突然的天气问题当然要组委会他们背锅,他们有责任实时监测天气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从自然条件来讲,复杂地形下,突发大风雨雪冰雹,甚至来个洪水都是正常的。但你组委会这帮人一定要干事啊,不能只管捞钱,要你救人的时候又说自己能力不足。

他们为什么没有预见这个危险,没有设置足够的补给点和救援力量,这就是责任啊。

越野跑比赛是有要求携带强制装备参赛的,不同距离对强制装备的要求不同,基本上上了长距离的都要求携带保温毯和冲锋衣还有 gps 手持机和自己的手机,但是一般不要求携带裤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

保温毯这个东西很薄的,容易撕裂,碰到摔一跤,被树枝刮破都有可能,而且这个东西不适合运动状态下使用,你用它裹着腿是跑步了的,你还想继续跑步的话,只能裹住躯干,意思一下。大风天气,就容易把人吹傻掉,而且,你是光着腿。

再而且,头部也可能无法保温。

失温会来得很快,后果也是致命的。人的体温是要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跑越野赛本来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不能得到补给点的及时补充,自己携带的不够,再遇到全身湿透的情况,体温就没有办法维持。我们的核心部位,头部,手足,内脏,腹股沟,腋下的温度会迅速降低,会出现,发抖,打冷颤,肌肉痉挛,也可能会有幻觉,休克,器官衰竭。

这个时候没有补给点,喝不了热水,没东西吃,只能靠裹着一层保温毯,再自己燃烧自己再挤一点体温,恢复慢,效果只能随缘,就算情况稳定下来也只是暂时的。

而且还有一点,玩这个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点,喜欢死撑到底!即时遇到失温,即时发现了自己正在经历失温,也会选择继续死撑。我自己就这样,总是想着坚持一下,而不是及时采取措施,退赛,或者寻求帮助。可能这也是这次他们出事的一个原因吧。

我还不清楚遇难选手是报的什么组别,是在第几个打卡点出事的,如果是百公里以上的,应该会携带过夜装备,如果有过夜装备,比如更厚的冲锋衣,保温的睡袋,帽子等等,他们应该可以撑得更久。

我们讲个题外话,跑越野就代表着运动员已经预知了一些危险的存在,我见过一些圈子里朋友往往为了追求速度,力求轻装,最好啥都不带。我很佛系,参赛只图完赛,不求成绩,所以跑比赛的时候会多携带一些装备和零食,主要是怕死以及防止比赛后期饿得太难受。。。所以不管组委会要求你强制携带什么装备,你最好多带点,只要你水平上来了,身上多 1kg 的重量根本不要紧,比赛还是稳一点好。

适量运动有益健康,比赛除外。

这运动本来就很危险,容易受伤,容易摔跤,对消化功能也不好,去年就听说有个女跑友得胃癌的,每年都能听到新闻说有跑友失足跌落摔死的。大家还是稳一点好,留着小命回家,不要太拼,速度真的不重要。以后比赛真的不要太猛,大家都悠着点,看清楚组委会和主办方,看看他们以往的经验,不要看到比赛和积分就冲过去。大家都是出来玩,不要太图成绩,为了快乐嘛,当然要选参赛体验好的比赛。

我自己也碰到好几次失温,还好都不严重。有次经过一个山口,猝不及防遇上上升气流,风很猛,短短几分钟的路程已经让我浑身冰凉,嘴唇发紫。

有次是在三清山跑越野,一直在打雷下雨,感觉打雷就在头顶这么近。我浑身都是泥水,没吃没喝几个小时一直在跑,也是在失温的边缘行走,后来还遇上山洪暴发,,,所以这个圈子的人跑比赛完全是用爱发电。

这些遇难的选手水平都很高,都是精英,他们经过了长年的艰苦训练,克服了很多困难,才有这样的水平,发生这样的意外,对于整个圈子来说都非常可惜。

知乎用户 王政钦 发表

虽然已跑步七年,但我本人从不跑越野,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越热爱,就越应该敬畏。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安全完赛」永远是最重要的。

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除了好好训练,就是做好极端天气的准备。

正所谓: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其次就是远离不靠谱的组委会。

认准大牌,千万不要贪图便宜,或者看到奖金就跃跃欲试,命要紧。

越野和路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如果只是去体验,建议还是旅游就好,不要轻易去报越野,因为你不一定能 hold 住。

最后,也不要因噎废食,该练练,该跑跑,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就是活好每一天。

以上。

知乎用户 Shayne Yan​ 发表

没想越野赛事会以这样的方式被大众所认知。因为主办方的原因,导致运动员出现意外伤亡,之前最惨烈的是 1972 年的第 20 届奥运会,即 “慕尼黑事件”。死亡人数是 11 人。而这次的百公里越野整整翻了一倍。

百公里越野赛是对身体和精神状态的一个极端考验,单纯的跑马选手是很难参赛并完赛的。这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跑步锻炼已经不在同一层次了。

这个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半马拉松,因为途中无补给站和医疗点。**尤其是甘肃这种地方,山地里气候多变,温差极大。无论是对选手,还是对救助工作都是个艰难的考验,而且这种级别的救援已经不是蓝天救援队和赛事组自己能完成的。必须请求消防,公安乃至武警的援助!**可能赛事组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这样,一边幻想着不会那么严重,一边还想着保一保自己的乌纱帽。

不幸遇难的这 21 位选手可谓是中国越野界的第一梯队成员,结果就被赛事组弄成这样。这种情况 “天灾” 算一方面,但是依然有 “人祸” 的成分在里面。依稀记得当年梁晶老师取得八百里流沙越野赛冠军时,群里对他的祝贺和敬佩。相对比,八百里流沙赛事组有三个应急预案,要求参赛人选强行携带冲锋衣和帐篷。直升飞机定点投送补给品,且不间断空中巡逻。参赛选手随身带 GPS 导航,如要退赛折断救援棒即可。与之相对应的,黄河百里赛真是啥也没有啊,但凡能做到以上的任意一点,死亡人数也能直接减半!对了,这两个赛事还都是甘肃省的。

愿逝者安息。赛事点从来都不是终点,家才是!希望组委会能够认真调查同时处理好后续的工作。

补一张第一视角的图,看完后整个人都心疼。

知乎用户 李应寰 发表

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

其实我对这个通报是很有一些看法的,因为这个措辞给人的感觉仿佛这么大的事故都是天灾。但实际上,天灾是前提,对于有组织的大型户外运动活动,缺乏相关风险的意识和预案才是导致这么大伤亡的核心原因。

更何况,即使极端天气是小概率事件,在超级马拉松和户外越野、乃至普通的徒步穿越中,失温症都不是个很罕见的情况。即使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很多户外驴友或者马拉松跑友的群体中对失温症的危险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户外探险 OUTDOOR: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 “救” 死的病​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934830)

只不过,作为百公里越野的跑友,自身是势必难以在身上背负足够的保温装备、通讯设备和补给品的。那么作为赛事的组织方,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相应的准备预案。例如布置沿途的应急工作人员、设置避险遮蔽点和补给保障、部署交通工具及转运救援预案、为选手和观众提供天气及地形资料等。

这才是一个赛事组织方应该做的,而不是只是收钱、打广告、接广告、请领导剪彩 / 鸣枪、发新闻通稿…… 对了,还有赛前让选手签免责声明,出了事,就说是极端天气的锅。

恕我直言,在 21 世纪 20 年代,在一场有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因为一项并不是罕见症的失温症,使得超过 10% 的参赛选手伤亡(21/170+)…… 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事情。

有朋友批评选手们不应该参加这样挑战极限和高风险的活动,我想这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且不说对极限运动的挑战是一部分人的天性和乐趣,在了解风险、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参加极限运动是个人的自由。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任何挑战风险的尝试,也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极限运动的风险不只在于选手个人,特别是在这样有组织的活动中——要知道,失温症发生的时候会导致幻觉和定向力障碍——很多人听说过的 “冻死者临死前会感到热从而脱光衣服” 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情况下,指望参赛选手在遭遇极端天气后能够靠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求生本能获救就不是一个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教训和预警,仅仅就在不到一个月前,在 2021 年 5 月 4 日的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中,就有一位选手因为失温症不幸去世。

[超长距离越野赛一选手因失温不幸离世:安全永远是比赛的第一主题​www.163.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163.com/dy/article/G9AMG36F05299CP6.html)

我不知道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的组织方和主办方有没有看到这个新闻,如果没有看到,那就是你们的失职,因为同类赛事的巨大教训理应得到通报和警示。如果看到了还没有为自己马上要举办的赛事做出应急预案,那就更是失职上的失职了。

知乎用户 手抖毛大夫​​ 发表

再更新:

看了很多文章,这件事本可以避免的,五月初劳动节的时候举办的 2021 乌蒙山超级越野赛中,一名选手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这次的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分为 330 公里、450 公里、500 公里几个组别。 最长的 500 公里组别,关门时间 200 小时,约九天九夜,累计爬升 22901 米,近乎三座珠穆拉玛峰的高度。500 公里…

然后组委会发了个申明,之后开始了 2022 年的报名….

办比赛容易,办好比赛难啊!

看看这个报名条件:

根据组委会报名要求: 500 公里组别需要此前至少完成 2 场 100 英里(168 公里)的比赛或完成 5 场马拉松赛,且男子成绩 3:00 分内,女子成绩 3:30 内。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只要完赛五场马拉松,就可以去跑 500 公里越野了?

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

5.24 更新:

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就在这个问题上再写写,大家随便看看

早上看到一则新闻,当地牧羊人连救 6 名选手。应该是新浪跑步推的一篇公众号,看得人泪目。当那么多人在失温的绝望之中出现了一名英雄。真应该大力宣传宣传,应该算得上见义勇为了吧。

从昨天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这个赛事和马拉松划等号,这导致周围有不少人都在说,不要去跑马拉松了,你看看,这次那么多人遇难。

其实这次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无非 42 公里,而且还是在公路上,和这个越野比赛相比较,差距很大。

有人说可能马拉松比赛会一刀切,很多会取消,但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在举办之前考虑赛事主办单位、运营商的水平、资质。对于运营商而言,没有能力举办越野比赛或者马拉松,就先开始运营一些半马、十公里比赛,慢慢提升水平。

偶然看到某 42KM 越野赛事的参赛通知,很多都是自备,建议装备,是否有人看到这个表之后,带着号码簿,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比赛呢?越野毕竟不像是路跑,路跑基本上 2.5 公里就有一个补给站。越野赛呢?

同样的,建议以后越野比赛中对参赛者的门槛适当提高。很多越野跑要求完成全程马拉松 2 次以上,但事实上很多跑路跑的选手对于越野跑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越野跑就是越野跑,马拉松就是马拉松。也许越野跑 10 公里组的参赛门槛可以参考马拉松成绩,但是再往上,还是应该参考越野跑的成绩而不是马拉松成绩。

————————————————————————

第一次这么多点赞,再更新一下

看了很久各路的新闻,视频,文章,特别是微信群那张照片,真的感觉很心痛,感觉到那些选手的无助。

其实这次比赛特殊的天气很多人都没想到,但是选手们没想到,组委会是否有最坏的打算?极端情况下的救援预案,设备?看报道说天气预报都不太准,但是发生恶劣天气就算只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应急预案也要做好吧。

可能要点苛求组委会,但是既然举办了活动,就应该做好应急预案。

人命关天啊!

想想看越野跑还是比路跑危险性大多。

————————————————————————

再更新:

21 人了,希望不要再有更多了,21 人啊!看到微博很多人在说,跑个马拉松居然死了 21 个人,希望有些媒体不要带节奏了吧,越野是越野,马拉松是马拉松。南京溧水的山地马拉松也没说有个 100 公里啊。

越野和马拉松还是区别非常大的。不要带节奏了,,愿逝者安息!

————————————————————————

更新:

突然看到微信公众号推送,据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的教练魏普龙确认,宁波江南百英里冠军梁晶在比赛中不幸遇难。

大神居然也遇难了,说明这次的天气恶劣程度可能真的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

————————————————————————

跑渣一枚,

看到新闻一开始还很奇怪,怎么跑马拉松会有人失联,后来发现是越野赛。

对于越野一定要敬畏,可能很多人觉得越野不过是一个加强版的马拉松。

但是,并不是的,感觉越野比赛对组委会的要求也很高,毕竟不像路跑那样,救援可以随时到。

赛前的检查估计也不是很到位,装备什么的估计不会强制要求的太严格。没有足够装备,遇见恶劣天气,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昨天刚刚参加了定向越野,虽然远远没有越野比赛那么大强度,但是越野跑和路跑相比,完全是另一种体验。

且跑且珍惜

知乎用户 米兰的清晨​ 发表

早上看到新闻说死亡 20 人失踪 1 人(下午确认 21 人全部死亡),“或是国内马拉松赛事最严重事故” 的时候,

我心里是十分震惊的。522 这是什么日子啊。。

然而我震惊得太早了……

因为很快评论区纠正说,“或是” 二字可以去掉了,

这 tmd 就是国内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没有之一。

有人进一步纠正,越野赛和马拉松不是一回事。

然后,有人查了近年全世界马拉松和越野障碍的意外,

题目改成了 “自波士顿马拉松以来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竞速体育事故”。

然后一些媒体又核查了波马死亡人数,

标题又变成 “世界上有史以来竞速体育死亡人数最多的单项赛事”。

到现在,好像连竞速二字都能拿掉,

直接变成 “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单次体育赛事” 的头衔了。。

太可怕。。


经评论区提醒,1955 年勒芒赛事飞车事故导致观众死亡 83 人。

所以应该是 “有史以来参赛者死亡人数最多的单项体育赛事” 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早晨一起床就在微信群看到这个消息了,然后大家讨论了很久。

这个群是兰州的跑团,这样的赛事,群里一般也是有人参加的。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失踪的 5 人已找到 4 人,但已经全部遇难。

有朋友说,官方参赛微信群也刚刚解散了。

他们说的胡丽,是业余选手里排名前三的马拉松选手,真让人痛心。

宁波江南百英里冠军梁晶也在这次比赛中遇难了。

我参加过几场马拉松,也有在相对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完赛过。

百公里越野跑我没有参加过,担心自己吃不消。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天气算是极端天气,相对高海拔的情况下,突然的雨雪冰雹降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在内的。这是我高海拔长途骑行的经验,天气再好,雨衣冲锋衣抓绒卫衣这些都是必备的。

看到别人发的出发的视频,有很多都是短裤短袖的。据说物资前一天晚上就已经转运了,早晨的出发的时候温度只有 8℃左右,很多人都是在硬抗。

主办方的怎么做的装备检查,竟然因为雨雪降温这样的常规(恶劣)天气,就造成了 20 人死亡的重大事故,总参赛人员才 172 人,死亡率超过 11%,战争都没这么可怕。

现在已经 21 人死亡,基本都是失温冻死的,想想都可怕。

现场自救的参赛人员

这些年马拉松赛事火热,如果哪个城市没有举办过马拉松,都不好意思和人说是一个城市。

我的家乡甘肃金昌,不知道多少线城市,也举办过万人参加的马拉松赛事。

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的也都参加过马拉松赛事,就像我一个骑行爱好者,也让拉着硬跑了五六个全马了。

这些跑马认识的朋友,对百公里以上的越野赛,也都跃跃欲试。

马拉松在国内的热度,该降一降了。不光是全民跑马的热情,还是靠马拉松做宣传的举办方。

有在官方参赛群里的伙伴说,昨天早晨 10 点左右群里就鬼哭狼嚎的开始求救了,但是还是造成如此恶劣的后果。

追责吧,这个不是简单的极端恶劣天气造成的,更多的说是人祸,再多的也不能说。

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风哭​ 发表

这组织者简直疯了。

赛道组织者的赛道建议,参赛者把冲锋衣等御寒衣物放在 CP6 点。然而 CP2-CP3 赛段是一个迎着高山下洗冷风的爬坡路段。

参赛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穿着运动单衣,只有薄薄的几卷防寒膜,被寒风吹到失温。

从赛道前侧方高山下洗过来的冷风,这肯定比赛道本身位置的气温低,当时还有额外的雨雪冰雹。这段赛道又是爬坡路,越往前越直面最猛烈的冷风。跑的越往前就越失温到无力折返了。

开跑钱仅根据不完整、分布不合理的观测数据,认为虽然降温了但气温还可以正常开赛。而没有观测赛道前侧方高山的情况,当时高山上的冷风还没到达,赛道上的气温尚可,但实际开赛后高山上的极有可能低于 0 度的冷风下洗,从山上向下冲到赛道,对着上坡路赛道一路扫荡过来。

参赛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穿着运动单衣,只有薄薄的几卷防寒膜,被寒风吹到失温。跑的越往前就越失温到无力折返了。

1 没有合理的御寒措施建议和参赛者准备点分布建议。

2 气象观测点设置严重不合理。

3 救援应急力量设置不合理,人都在山下暖和的地方,上坡路的山上山腰都没有应急点和应急救援补给,发现情况不对往山上去救人,顶着猛烈的雨雪冰雹的冷风上山,救援人员都做不到。所以救援失败死了那么多人。

知乎用户 季退思 发表

虽然是极端天气,气温骤降。

但是遇到这种情况,没有应急处理办法是有问题的。

100 公里的路线,沿路没有足够的点应对意外。

一些崎岖的地方摩托车上不去。

从媒体报道看,国内这类越野赛。白银的难度并不是最大的。

海拔有 4000 米的,最长有 500 公里的。

类似的赛事隐患更大,只是没遇到这样恶劣的天气,没出事而已。

这次恶性事故,估计会改变现在遍地马拉松,遍地越野赛的情况。以后赛事会有更专业的组织和保障。

只是这 20 多人死得太不值得了。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2021 年 5 月 22 日,是黑色的一天。陨落了两位院士,还发生了死伤几十人的马拉松事故。

历史终将铭记,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其实运动场上的意外并不少,但情况这么恶劣的确实少见。

慕尼黑黑色七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石林马拉松事故。

所以说肯定有天灾的因素,极端天气突然出现。但作为主办者,责任也是无法推卸的。虎兕出于柙,典守者有责。

这个马拉松比赛已经搞了 4 届了,肯定之前也对产生了好的影响,起到了宣传作用。 白银当地也很重视,也在主抓这个活动。

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种重大危险的户外运动面前,在多变的大自然面前,还是应当敬畏科学,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作为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责任。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重体力运动,地形多变,气温骤降,外加上长途马拉松。这种状态下,那个体育健将也无法抵抗。

失温和冻伤,都是寒冷天气户外运动的大敌。没有配备冲锋衣和保温措施的,在这种极寒天气中,那就是毫无遮掩的面对寒冷。

悲剧已经出现了,只希望后续能做好安抚工作,查清事故原因。

安全到家,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暑会死人,低体温,同样会死人!

给个数据:即使采用现代支持疗法,中度或重度意外低体温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也接近 40%[1]。

请注意,这是院内死亡率,也就是说,死在医院里的。如果是在院外呢?甚至野外呢?

低体温的定义和分级

低体温的定义是核心体温低于 35℃(95℉)。通过核心体温高低来确定低体温的分级,对识别和治疗均有重大影响。文献中最常用的定义如下 [2,3]:

轻度低体温–核心体温在 32-35℃(90-95℉)

中度低体温–核心体温在 28-32℃(82-90℉)

重度低体温–核心体温低于 28℃(82℉)

请注意,以上说的是核心体温,与我们平时用温度计测的体温还不大一样。非专业人士不方便测,也可以这样观察 [4]:

冷应激 (非低体温):神志正常伴寒战。功能正常。可照顾自己。估计核心体温为 35-37℃(95-98.6℉)。

轻度低体温–警觉,但神志可能改变。伴随寒战。机体功能不正常。不能照顾自己。估计核心体温为 32-35℃(90-95℉)。

中度低体温–意识水平下降。有意识或无意识,有或没有寒战。估计核心体温为 28-32℃(82-90℉)。

重度 / 深低温–无意识。身体无寒战。估计核心体温低于 28℃(低于 82℉)。

要小心,以上只是粗略估计。

总之,只要出现上述表现,请一定引起高度重视。

怎么避免?怎么处理?

1. 野外要注意保暖,装备要准备好。

2. 在处理显著低体温患者时,应牢记低体温心脏对移动非常敏感。粗暴处理患者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情况,如不及时处置,患者很快死亡)。

3. 及时就医,别自己瞎搞。

医生到达前注意给患者保暖,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予以心肺复苏。

4. 许多低体温患者在被送达医院时比他们离开现场时体温更低。

这是由于救援、转运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进一步降温的危险因素。

因此,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救援者应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患者热量损失。

我是儿科医生,当然要特别说说孩子,对于儿童来说,其实成年人也一样,关键的措施包括:[5]

除去湿衣物

通过防水层 (如塑料薄膜) 和保温层 (厚衣物) 有效保护患者

提高转运车内的温度

如有可能,提供加温的静脉液体

最后,多说一句:

野外活动,有一定危险性,没有专业的知识与经验,不要盲目去搞。

就说野营吧,确实好玩,但是也有风险,作为爸爸,我带孩子去开发成熟的帐篷营地玩,安全又愉快,不香吗?

参考文献:

1.Vassal T, Benoit-Gonin B, Carrat F, et al. Severe accidental hypothermia treated in an ICU: prognosis and outcome. Chest 2001; 120:1998.

2.Giesbrecht GG. Cold stress, near drowning and accidental hypothermia: a review.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0; 71:733.

3.Truhlář A, Deakin CD, Soar J, et a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 Resuscitation 2015: Section 4. 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Resuscitation 2015; 95:148.

4.Dow J, Giesbrecht GG, Danzl DF,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Out-of-Hospit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2019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9; 30:S47.

5.Uptodate:儿童低体温的治疗

知乎用户 Dr 老爸的育儿经​ 发表

麻烦不要转移视线,这是十足人祸,这不是极端天气,在高原,这叫正常天气。

以下是开跑的天气,天上是乌云,远处目测存在雨块带,只要不眼瞎,这个月份,都知道在高原地区接下来,大概率会出现大风,下雨,冰雹,特么在高原地区司空见惯好么,强行开跑,准备不足,组织方,负有十成责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更新:

对比一下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和被誉为 “世界越野跑巅峰” 的环勃朗峰越野跑赛(UltraTrail du Mont Blanc,简称 UTMB)两个比赛对于选手装备的要求。

两个比赛的级别当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比赛装备】

强制携带物品

- 号码布

- 计时芯片

- 电子轨迹

- GPS 跟踪器

- 照明设备(头灯)

- 水具

- 救生毯

- 口哨

- 手机

建议装备

- 电解质饮料、水和能量补给。

- 太阳帽、太阳镜、凡士林、魔术头巾、登山杖、风衣 / 冲锋衣、保暖内衣、急救包

【UTMB 装备要求】

分为强制携带物品以及在特殊天气条件(高温、低温、恶劣天气)下必须携带的额外物品。选手在领取参赛包及号码布之前,组委会将提前通知选手除了强制携带物品意外是否需要携带额外物品。

强制携带物品

- 越野背包

- 手机

- 无盖杯子(至少 150 毫升)

- 补给用水(至少 1 升)

- 2 个有备用电池的头灯(推荐亮度为至少 200 流明)

- 救生毯(最小尺寸为 2m × 1.4m)

- 口哨

- 绷带(最小尺寸为 100cm × 6cm)

- 急救食物(建议准备 800 千卡食物)

- 带帽风衣,必须为防水和透气面料,至少 10000 毫米 Schmerber 防水涂层,透气值 RET 不超过 13。风衣必须有一体化的帽子或风衣原配的帽子。该风衣不允许有不防水的面料部分。

- 长裤或运动长裤,或者能将腿部完整覆盖的裤袜

- 保暖帽或头巾

- 第二层保暖衣物(至少重 180g 的长袖绒上衣,或至少重 110g 的长袖绒上衣搭配防水防风的冲锋衣)

- 保暖手套

- 防水外裤

- 护照或身份证明

高温天气必须携带额外物品:

- 太阳镜

- 越野遮阳帽或能覆盖整个头部和颈背的帽子

- 防晒霜(防晒系数 SPF 至少为 50)

- 至少 2 升的饮水

低温天气必须携带额外物品:

- 保护性的眼镜

- 第三层保暖衣物(加在第二层保暖衣物和防水风衣之间)

- 坚固而不露脚趾的越野跑鞋

其他推荐携带物品:

- 更多为了防范寒冷、下雨或受伤情况下的保暖衣物

- 登山杖

- 凡士林

- 至少 20 欧元现金

- GPS 手表

- 用来剪绷带的刀或者剪刀

- 缝针急救包

——————————

原答案:

1. 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 2018 年举办首届赛事,今年是第 4 年,之前 3 年口碑尚可,也没有出现重大赛事安全事故。

2. 100 公里越野赛组海拔区间为 1500 米至 2300 米。累计爬升 3000 米,关门时间 20 小时。

3. 赛事报名费 1000 元,前十名有 2000 元到 15000 元不等的奖金,其余在关门时间内完赛的选手也可拿到 1600 元奖励。

以上三点基本上是今年这项赛事参赛大神集中,并且把越野小白挡在门外的原因。

4. 赛事强制装备中没有风衣、冲锋衣、保暖内衣(只出现在赛事须知建议装备中),不过由于参赛的都是越野赛经验丰富的选手,所以大多数选手基本上都带了外套。但是在比赛前一晚大多数选手都把冲锋衣存包,通过转运车运到了 68 公里处的 CP6 补给点。

5. 赛事所在地景泰县气象局在比赛前一晚 22:16 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

根据以上信息,我倾向认为这是【天灾+人祸】。我也是西北人,西北高海拔地区的天气是非常多变的,前一个小时阳光普照,下一个小时狂风暴雨一点都不稀奇。在这种情况下,天气预报的参考作用被很大程度降低。

赛事执行方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提前准备非常充足的应急预案保障选手的安全(100 公里越野赛由于距离长、地形变化多、参赛选手分散等原因,应急预案要比普通的城市马拉松更为详尽)。

有些国内的越野赛大神都在这次事故中失去了生命,请大家对他们给予尊重。我知道的有些越野赛选手真的是在用赛事奖金作为家庭的收入,遇上这样的【天灾+人祸】是谁都不希望看见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家运动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参加比赛也尽量选择大型、正规的赛事。

安全,远比健康重要。

知乎用户 小聂同学 Ricky​ 发表

自 2015 年以来,共 128 家体育赛事经营企业通过举办马拉松以及周边赛事获得融资,融资总额达到 65 亿,这里面是非常大的一块蛋糕,比起足篮排等头部运动的赛事成本,马拉松的利润率非常惊人。

这次这个 “22 人公司” 叫甘肃晟景体育文化,成立不到五年,共有 9 项招投标记录,多次中标马拉松运营服务项目,中标金额总计约 1041 万元。

很多人惊叹 “就这么点人的公司也能办赛事?”

我问了一下圈内的,很多回复表示这都算多的了…… 很多没几个人的空壳公司只要有钱有人脉,搞定招标就一样能举办马拉松,解决志愿者问题就行。反正志愿者属于临时工,按天付费,找手里有志愿者资源的外包公司合作即可,成本一省再省。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马拉松赛事目前看似很受各地方政府欢迎、扎堆举办,都想挂个名 “xx 市委市政府主办”、“xx 县委县政府主办”,然后开幕式领导都来讲话发言,为当地旅游做宣传——但是,政府往往是不愿意掏钱的(也确实没啥闲钱,甘肃省去年 80% 的公共支出都要国家补贴),政府只想支付资源,最后成本压力和运营责任还是丢给企业。

而企业嘛… 还用说啥呢,企业眼里只有钱,没有人命。

昨天有媒体致电景泰县气象局,该县气象局为本次比赛提供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信息,但是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根本就没有;冲锋衣也没有被监督列入强制装备,而是作为 “建议装备” 写进了赛事手册……

很甩手掌柜。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这次的遇难者,相当悲情。

像黄关军,就是那位聋哑人,在跑圈算是大神级人物了,但其实家境非常贫苦,经常在圈内卖水果补贴一点参赛费,他还有个妹妹在上大学,实际就靠着每年到处参加赛事挣一点赛事奖金,真的是拿命换钱。

还有梁晶,本届赛事的 “卫冕冠军”,明星选手,安徽池州农村出身,以前是外卖小哥谋生,后来看跑越野能挣点奖金,加上自己确实有身体天赋,就不做外卖改跑马了。

正是因为为了奖金而来,他们往往不愿意半途而废,必须顶着老命硬抗到底,否则连千元的报名费还得搭里头。

问题是,这次甘肃的比赛奖金能有多少呢?看看:男女百公里越野赛冠军奖金 15000 元,2-10 名依次是 12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关门时间内完赛的第 11-400 名选手均可拿到 1600,除掉 1000 元报名费,净赚 600 元;关门时间内未完赛的,则分文没有。

其实就为了几千块钱而已…… 把命豁了出去。

既可见他们生活有多拮据,也可见举办马拉松赛事有多赚钱(还不包括拉赞助商的收入)。

这是 “中国人” 的赛事奖金体量,作为对比,来看看有老外的赛事,比如 2017 年北京马拉松,下图,注意单位是美元。

有老外参赛(通常是擅跑的黑人),赛事更利于 “国际化”,拉来的赞助规模更大、参赛费用更高,而这些老外除了高校的留学生之外,实质背后都是国际经纪人在把攥——经纪人与赛事企业合作,将老外选手弄进来参赛,拔高赛事商业价值(既能拉赞助,政府也喜闻乐见),然后瓜分利润后再划出一小部分作为奖金。

可是即便是这一小部分,对比黄关军、梁晶等参加的赛事,也是巨额级别了。

很多事情,就很难受。

知乎用户 欧洲金靴​ 发表

一点自己初浅的想法。

这种极端天气没办法的,只能靠救援水平。

越野跑的快速发展跟不上跑步文化发展,最近几年越野扩张太迅猛,但是与之匹配的应急救援还没到达相应程度。

知乎用户 孙悦礼​ 发表

看了一些跑友群内部的消息,给大家说一下为什么这次伤亡这么严重。

1。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报名费 1000,但是只要完赛,就有 1600 元奖金,排名前列的奖金更丰厚!这一点吸引了很多跑者参加这一赛事,甚至不乏一些知名的大神,好手。因为相当于不花钱或者花少量的钱免费玩一圈。不过相对的,组织者也设置了严格的关门时间:20 小时,正是 1600 元和 20 小时这两个因素互相作用,不少选手想的是来都来了,为什么要放弃钱?所以在开赛天气已经很不好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弃赛,甚至冒失进入了更危险的爬坡路段(担心错过关门时间)。

2。比赛进行到第四届,当地政府一直很重视,作为景区宣传效果也不错,这一届比赛甚至更换了更专业的组织团队,可是偏偏漏报了极端天气,导致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其实这个赛事的路程属于既轻松又不轻松,轻松在于路段设置本身就是专业跑者踏勘,四届比赛没变过,有大量过往比赛经验可借鉴。不轻松在于赛事本身处于 2000 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大部分赛段处于无人区,车辆甚至摩托车都无法行驶,虽然符合越野精神,可是一旦出事,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到达。

3。正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是成熟赛事,老赛道。况且五月底黄河石林已经初步入夏,比赛装备选择里只把冲锋衣列为建议装备。但是当极端天气真的来临时,瞬间的大风降温,所有选手陷入了自保不暇的境地,部分跑友没有失温的经历,没有发觉自己身体情况的异常,然后迅速陷入了失去知觉甚至昏迷休克的境地,而其他选手,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跑友倒在路边,却因为自身难保根本无法伸手援交,那种无以言表的难受滋味,在很多个跑者群里默默传达,有些幸运者,昏睡后被叫醒或者被救援者及时援救,而依然有 20 位跑友,永远离开了我们

默哀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者为什么会漏报了极端天气,期待最后的调查结果。虽然说赛事临时取消或者改期会对赛事举办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一切经济的发展,地方景区的宣传都不应该以人命为代价。

知乎用户 例不虚发探花郎 发表

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 21 人遇难,户外运动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知乎用户 倩 Sur​​ 发表

看到太多的回答和评论把马拉松和越野跑混为一谈,借用 公众号 跑野大爆炸 的图来做个科普吧。

我们通常说的马拉松赛事,赛道为公路,距离 42.195 公里,有世界记录。目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很多赛事会把整个城市最美或者最有意义的路段作为赛道的一部分,赛道上的补给点、医疗点以及各种援救手段都很齐全,再加上人手充足的志愿者,后勤保障一般都挑不出多少毛病来。基本上国内成熟的马拉松赛事每隔 2.5 公里就有一次获得补给的机会,同事还会设置多个固定医疗点,沿途配备 AED 医疗救援服务工作人员,医疗服务志愿者,赛道上还有急救跑者选手等。

我们说的越野跑通常指长距离越野跑,一般距离从 30 公里起步,50、70、100 公里较为多见,还有 168 公里(100 英里)、330 公里、450 公里甚至更远距离。通常我们提到的越野跑指代的就是这种长距离越野跑,赛道距离最长,地形最复杂,完赛难度也最大,非常考验选手。一般来说,大部分选手需要经历昼夜交替,需要带上保暖防雨照明装备以及一定的水和食物,沿着路标前进,每隔 10 公里左右提供一个补给点和打卡点(CP 点),记录选手成绩和补给休息。选手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前到达相应的 CP 点完成打卡,否则即被淘汰(俗称关门)。如果选手中途主动弃赛,需要到距离最近的 CP 点才可以,不像马拉松可以在赛道任意地点退赛。相对马拉松来说,越野跑参赛门槛更高,完赛难度更大,选手被关门也更为常见。可以说,马拉松和越野跑是两种运动,跑者参赛目的也不尽然相同,以马拉松的办赛标准来要求越野跑,至少在现阶段是做不到的。


目前看到的新闻显示 21 人遇难,包括多位精英选手在内。看我在的一些跑群和户外群讨论时提到其中不乏一些马拉松好手,本次赛事组委会没有强制要求冲锋衣等装备,在赛前一天大部分选手也将冲锋衣放入转运包运走,所以天气骤变后,多数选手保温装备都严重不足,组委会发的保温毯(这种很薄,几乎就是一层铝箔)在大风中被撕裂。有位参加了首届黄河石林越野的跑友和我交流时提到首届黄河石林越野赛强制装备比本届严很多,冲锋衣、保暖裤还有 N 多药品都是必须,本届强制装备有很大问题;首届石林越野也有选手山顶失温,幸运获救,组委会从一开始就不够专业,本届还换了人,更加不专业。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赛事的出事,是必然的,当地有极端天气历史,地形又非常不利于救援,组委会也不专业,没有做好应对。建议今后取消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提高办赛门槛,加强风险管理,选手也莫要高估自己低估赛事难度盲目参赛。


刚在微博看到,国内越野赛大神梁晶在本次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遇难离世了…… 我人傻了,心痛!截止目前已经有 20 人遇难,这个比赛还是不要再举办了吧!


1,这场是百公里越野赛,和普通的马拉松赛事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赛道环境比普通马拉松赛事恶劣很多,距离也长很多,再加上海拔升降,实际难度远远比普通马拉松赛事大,相对的后勤保障也不能和普通马拉松赛事比。国内近几年越野赛出事其实并不少,今年尤其多,前阵子的乌蒙山和戈 16 都有选手倒下了。有些赛事组委会心思就不在好好办赛上,一味求噱头求难度,让选手的参赛体验变得很差。作为选手也要反思一下,不要一味追求难度和刺激。这场赛事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结在极端天气上,赛事对强制装备的检查不到位,而且对于强制装备的要求很低,冲锋衣、雨衣都没有,很多选手穿着短袖裹着保温毯御寒,部分选手的保温毯直接被大风吹开甚至撕碎,大批选手失温,选手反映 CP 点补给也较为简陋。这个悲剧的发生,天灾人祸都有原因。

2, 官方消息:截至 23 日 3 时,已发现 16 人遇难,还有 5 人失联正在救援中。

据指挥部介绍,当天中午 1 点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至 31 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接到当地报告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失联救援指挥部并组织救援力量 700 余人投入搜救。由于赛段内地形地貌复杂,夜间气温再度下降,搜救难度较大。截至 23 日 3 时,151 名参赛人员已经确认安全,其中轻伤 5 人在医院救治,情况稳定。16 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另有 5 人仍在进一步搜救中。共计 172 人参与百公里越野赛。

3,普通的马拉松赛事我自己参加过十几场,高温、雨战都经历过,也听说过一些赛事有选手出了意外人身事故,但都无法和本次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相比。如果只是说普通的马拉松赛事要避免意外,我倒觉得并不难,因为普通马拉松赛事赛道难度不高,后勤保障也比较充分,选手注意自身情况,平时多锻炼,尤其是进行针对性的长距离慢跑,参赛当天配速不要过快,避免带伤带病上场,一般都不会有事。但是百公里级别的越野赛,和更远的越野赛,这就难多了。一方面,组委会要对赛道进行精心规划并给出尽可能详尽的标识,要避免赛道环境过于恶劣(比如乌蒙山曾经让多名选手迷路),尽量做好 CP 点补给及保障,对于各种极端天气也要有预防及应对手段,万一遇到意外天气也要保证能及时联系上选手。另一方面,选手应重视自身安全,不要盲目报名参加一些难度过大、赛道环境过于恶劣的赛事,自身强制装备一定要全,防风防雨保暖照明装备、水、食物、药品都要准备好,面对极端天气和恶劣赛道环境时也切莫强行坚持。国内的越野赛和马拉松赛事,还是先降一降温吧。

知乎用户 西方七星阵​ 发表

太惨了,愿逝者安息。

我不懂户外,只懂一点地理。

我们都知道,热传递的方式三种: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人体是个三十七度左右的热源,人体的热损失也是通过这三种方式出去的。

首先,下雨让人全身湿透,人体通过热传导流失热量。

水把衣服上微观尺度上的暖空气排挤掉,人体就和身上的凉水直接进行热传递。同时蒸发会带走更多热量,就会感觉很冷。

南方冬天比北方感觉冷。是因为相对湿度大。因为当人包裹在水中的时候,热量散发速度可以达到在静止空气中的数十倍。

这是水寒效应

其次,大风加速热对流,失去更多热量。

虽然风不能让气温降低,但身体周边的薄薄的暖空气层被破坏,风力越大,人体周边的暖空气就更快被带走,加之,风力大,让身上的冷水加速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

我们都有经验,冬天即使温度不太低,如果有大风,也感觉挺刺骨;更简单点的例子,夏天吹电扇,电扇不能改变温度,但我们会感觉凉快。

这是风寒效应

再次,周围环境气温低于体温,热辐射散失热量就会一直存在。

上面两个表格综合起来看一下,在湿冷加风冷的加持下,即使零上十度也会让人有零下感觉。

参考今日黄河石林气温为 6 到 17 摄氏度。说明在清晨,即使在海拔不太高的测站,也只有六摄氏度左右,何况区内最高峰为大峁槐顶,海拔 3017.8 米,最低点为黄河谷地,海拔 1480 米,一千多米的高差,也会让气温下降个 0-6℃。

刚才我看到其他答主写的:“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每上升一千米气温降低 6 摄氏度。

因此,这个区域的高海拔地区,恶劣天气加持下,体感温度零下十度不是不可能。

因此,部分参赛者,就会失温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轻度失温

核心温度在 37~35.55 度。
体征: 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 在 37~36 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 36~35 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

中度失温

核心温度在 35~33.88 度。
体征: 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

重度失温

核心温度在 33.88~30 度。
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逐渐丧失语言能力,颤抖到间歇性颤抖直到不再颤抖,逐渐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死亡

在 30 度~ 27.77 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 27.77~25.55 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

因此,户外运动中,失温惨剧多发生在夏春秋季节,冬季发生的反而少,不得不说和人们的认识不到位也有关系。

知乎用户 牛正蓝​​ 发表

马拉松我跑过,越野跑我也跑过,都不简单,但是说实话,二者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越野跑可比马拉松困难多了。

在大山里进行越野跑,路况复杂,土路、石头路很多,受限于地形因素和成本考虑,主办方也不能像城市马拉松那样隔十米就安排一名志愿者。

越野跑,有些赛事的装备检查是很敷衍的,这就很危险,要知道很多越野大神为追求成绩,会尽量减轻自身负重,我参加比赛时就看到不少人不背水袋,仅仅是握着一个小水杯。

遇上突发的天气异常,如大暴雨,那对于身处于大山环境里的人而言,是很可怕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失温和迷失方向。

越野跑比赛的路线标志,正常天气下都有人会跑迷路,更别提大雨大风环境下视野受阻,看不清记号了。我参加越野跑比赛没遇上过暴雨天气,但我从小在边远山区里长大,我遇到过大暴雨,从野外过到家中,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参加越野比赛的跑者们对大山陌生的环境下,泥土路变成泥巴路,石头路也变得湿滑,在此种情况下还能快速前进的都是大神。

雨水顺着风吹打在你眼睛上,道路泥泞,还极易滑倒。

你在大山里,要是出现一点小伤病,只能是后撤或坚持下去,要是你正好处在赛事的中点,那就很忧伤了。我当初和朋友一起参加越野跑比赛,小赛事,最长距离的组也就 50 公里,那时我朋友腿部负伤,就拄着木棍一步一步慢慢走到终点的,临近终点前的一座乱石山,可把他折磨惨了,辛苦爬上去,又小心翼翼挪下山。

越野跑比赛,参赛者也并不多,你有可能跑半小时一个人都看不到。你在大山里出点小事,想要得到救助,是很困难的,更别提是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了,救援力量很难上山,上山后找到你也是很困难。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越野赛伤亡如何惨重的原因。

要想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事件,主办方在得知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决定延期或终止赛事,参赛选手在自觉身体状况不佳时,果断弃赛下撤。

做为人类,不可不敬畏自然。

知乎用户 晚霞中的灿烂少年​ 发表

我朋友恰好参加了这个比赛,庆幸的是他跑的不是特别快,到下午的时候在发现手指已经被冻的没有感觉后果断放弃了。。。

最可怕的不是危险到来,而是完全不知道危险即将到来,温水煮青蛙,当察觉到身体承受不住的时候已经晚了。。。

各位珍爱生命,运动量力而行吧

R.I.P

知乎用户 迟老湿 发表

现在我国的文化体育旅游是捆绑在一起发展的,经常有某些旅游地点举办文化活动或者体育活动。

比如某些地方举办音乐节、阿拉善英雄会这样的活动。

这样的文体活动助推旅游经济。

我觉得此次事件就是体育旅游活动的一次重大失败。

不了解详情,盲猜一波:这样的越野路线并不是景区已经达成完全开发的,恐怕很多地方根本不在主办者的掌控范围之内,一路上没有足够的休息点和志愿者帮助。

不然的话我是想不通还需要搜救。

城市的马拉松一路上路线固定,有多个休息点和志愿者,还有车辆跟随以防意外。

恐怕这些在此次越野马拉松里都没有做到。

由于是小地方搞推广,需要人气,故此对报名者的硬件要求很低——如果要求报名者有全套越野装备,恐怕就把很多只跑城市的参与者拒之门外了。

这样的活动不可能不报当地主管部门审批,主办单位连带主管部门都要负责。文体旅系统的主管官员是跑不脱了,撸掉一个副市长也有可能。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惨痛在于,承办方运营该赛事多年,“组织经验丰富”,而 21 位罹难者是 “参赛经验丰富” 的精英选手。

如果 “经验” 不能带他们回家?我们还有什么底气去举办,去参加这样的比赛?

  • 最简单的百公里赛道
  • 没必要在山顶设置补给点
  • 背心短裤就行,去年七八个小时解决战斗
  • 山里雨下一会儿就停
  • 再跑一会儿就到下个补给点了

错误经验害死人,“经验办赛” 不可取!

越野赛本身就意味着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补给设置做不到城市马拉松等距离布设,我们必须认识到组委会能力也是有边界的。但不设置补给点,并不意味着组委可以丧失对赛道的控制能力。组委会既然在组织比赛,就应该能随时随地终止比赛,包括山顶赛段。赛道上始终应该有工作人员现场把握赛道情况。当选手先于工作人员发现不对劲时(参考本次事故中选手求助时间、救援出发时间、赛事宣布中止时间),事故已经发生了。

关键赛段控制措施的缺失是组织方不可推脱的责任。如果有工作人员在现场,或许能及时发现天气变坏并中止比赛,也能更为及时开展救助。

如果继续为这次悲剧总结一点教训,我希望是从业者使用更规范、严谨的安全程序办赛,提高从业者整体安全素养。

1、风险评估(Risk Assesment)必须加入到赛前技术会当中赛前技术会选手必须参与。

在赛前技术会上,比赛过程中会遭遇何种风险(风险识别),对应何种控制手段,哪些情景下控制手段会失效,比如山顶没有退赛 CP 点,遇到问题怎么撤?天气预报不准怎么办?部分路段施救车辆不可达,步行救援要多久?这些都应该系统性梳理,仔仔细细呈现预案给选手、工作人员、救援人员,万万不能马虎。

2、HSE 课程应纳入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甚至应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体育从业者不管是在赛事中还是课堂上,都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以保证参赛选手、志愿者、群众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

3、选手作为个人生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需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将安全回家而不是取得名次作为第一目标;选手在赛前接受充分的安全检查与退赛教育;清晰认识赛事组织的薄弱环节、组委会的救援力量短板,并至少携带强制装备。

**不能侥幸期待全能组织者的存在,完全准确的天气预报也不可能,**理论上个人的自救能力与携带的装备就是最低救援保障。极端恶劣天气下,救援人员本身也冒着生命风险在工作。

4、万幸这次没有工作人员、志愿者、搜救人员伤亡。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救援人员都务必知晓,在自觉危险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权利停止工作。

山顶 CP3 据说是有两名工作人员的。如果他们第一时间报告了天气情况,赛事应当被即时中止。如果现场意见没被采纳,那主办方失责显而易见。

不总结悲痛则悲痛无意义。事故虽然发生在白银,但类似的风险绝非仅存在于这次比赛之中!

这些年,见证了国内马拉松、越野跑赛事的迅猛发展,参数人数节节升高,心中有激动又有害怕。如同事故金字塔,一次致命伤亡背后,有很多次轻微事故,一次轻微事故背后,又很多次 “今天好险啊” 这样的小幸运。

悲剧不仅仅是天灾人祸,更是长期以来整个行业对安全的集体漠视。

祝大家永远幸运!更愿大家正视比赛风险,科学管理,控制好比赛风险!

知乎用户 豪子在原野 发表

遭遇突变的极端天气情况,不完全是主办方责任、超马越野跑这种极限运动本身就有不可抗力风险,但出现这么大规模的伤亡主办方预案不足肯定是难辞其咎的。

目前了解到的信息还比较有限,先不做进一步评价。

请不要将矛头指向选手,长距离越野跑是一项极其需要长期的努力、坚持、自律的运动。如果不追求成绩,对运动天赋要求不高,但对意志力要求极强。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是很难长期坚持长距离越野跑训练的,因为为此你要放弃很多。只有自己坚持跑,才能理解其他跑者、尊敬那些优秀的跑者。

据说逝者中还包括国内目前最顶尖的越野跑选手之一梁晶,痛哉!如果说经验不足、恐怕这里没几个人敢说比梁晶有经验。以梁晶的实力,如果属实,那说明遇难者中不乏很多第一集团高手,但再强的跑者也是人,扛不住高海拔极端天气,珠峰上长眠的各国登山队哪个不专业。

户外不言征服,敬畏自然,对选手、主办方、赛事审查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国内赛事越来越多,专业负责的赛事审查能力急需提升,为选手保驾护航。赛事审查者要全方位发挥第三方监管作用,从赛前的路线审查、天气预案、急救能力、补给方案、选手资质审核、路线布标等,到赛时的强装检查、现场监督和巡场,赛后的成绩核验、撤标环保检查等等。

这次沉重打击,可谓中国越野跑的至暗时刻,影响会持续,国内越野跑运动甚至可能会倒退几年。愿逝者安息!


一个请求:相信所有国内越野跑者今天的心情都是懵逼和灰色的,如果你身边也有越野跑者,请不要再转这个新闻给他们了。越野跑小众运动,圈子不大,没有人此刻还不知道这事,甚至逝者中可能还有他们一起跑步的朋友。先让大家缓缓吧,然后一起讨论怎么让这件原本充满正能量的运动更安全健康地开展起来。


看了大家的评论,有几点集中回复下:

  • 可能我表达问题吧,我没有说极端天气主办方无责,也明确说了出现大面积伤亡主办方难辞其咎。但是我确实觉得简单归咎于主办方了事,并无助于解决未来的风险。永久禁止这个主办方办赛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怎么能防止下个主办方靠谱,还是要从机制上解决问题。不同的主办方有不同的诉求,涉及生命安全的事缺乏中立第三方监管是很难保障的。怎么处置主办方,需要更完整的信息后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这不是给主办方洗地,但是发泄情绪无助于解决问题,悲痛之余应该理性思考解决方案。
  • 看了一篇选手亲历者回忆,排掉高海拔因素这个比赛的难度系数看起来不高,因为爬升比较小。百公里 3000 米的爬升,越野跑者都知道,属于国内百公里比赛爬升最小的了,很适合速度型选手。所以我看很多选手轻装短裤,是想快速冲刺完赛的,确实保温装备可能带的少。不巧的是出事的赛段恰好在一段 1000 米主爬升赛段,越野赛段的强度一般按「水平公里数 + 爬升数 / 100」简单核算,比如如果一个赛段是 10KM 距离 + 1000 米爬升、那就至少是公路 20KM 的强度,需要按此计算身上的补给量和耗时预估,加上高海拔还得再乘个系数。这段出事,极大增加了风险系数和救援难度,选手就是主动下撤也需要时间。失温初期选手自己是不自知的,等到反应过来再撤,可能已经来不及了,毕竟不是公路。
  • 越野赛通常每 10KM 一个大补给站,有水、食物、休息区、医疗服务等,但是补给物资是需要车拉上去的,所以通常都在盘山道或者防护道边,靠人力背到山顶不现实。所以出事赛段没有补给站,也是特殊赛段赶上了极端天气的天灾人祸叠加。这种赛段的风险如何预防,比如特殊赛段前加设强制装备检查点、中间设置轻量的急救点、预备直升机救援能力等等。这方面我不专业,可以看看国外超马赛事是如何做的,列为赛段 SOP、凡比赛线路涉及的必须满足条件方可组织、否则不允许办或者改变路线。

知乎用户 袁超​ 发表

【没有归途的马拉松,亲历者讲述白银 “夺命” 越野赛】

“他不是要挑战极限,也不是为了奖金,这只是他的一个爱好。”

5 月 23 日凌晨,陆路和母亲收到组委会的通知,得知父亲在这次越野赛中失踪,随后再无音信。

没有人告知母女俩发生了什么。直到后来刷手机看新闻,她才从一段视频中认出父亲。那段视频里,52 岁的父亲躺在地上口吐白沫,手冻得发僵发紫,看上去十分痛苦。

最终噩耗传来,她的父亲不幸罹难,倒在甘肃白银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道上。

因为局部天气突变,这场百公里越野赛以悲剧结束,172 名参赛选手中,21 人遇难、8 人受伤。遇难者中,既有陆路父亲这样的越野爱好者,也有越野跑名将梁晶等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归途的马拉松。他们的生命永久停留在那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中。

5 月 22 日,也被称为 “中国跑圈最黑暗的一天”。

“每喘一口气,都能吸一嘴雨水”

比赛开始前,谁也没想到黄河石林景区会出现极端天气,更没能想到会出现 “国内马拉松、越野赛事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

甘肃本地人马骁是 21 公里越野赛参赛选手。他参加过 2020 年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成绩在 13 个小时。在他看来,这场赛事基本没什么难度,加上奖金设置高,只要能跑完就可以拿到 1600 元,“这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

正因为难度系数不高、整体爬升不大,来自南方的业余选手张力才选择报名尝试,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百公里越野赛。

官方数据显示,黄河景区 100 公里越野赛的海拔区间在 1300 米 - 2300 米,累计爬升 3000 米,关门时间 20 小时,适宜人群为近 1 年至少完成过 2 次全程马拉松或 1 次 50 公里及以上越野跑比赛。

和多数选手一样,张力是按照防暴晒中暑、防紫外线的要求做准备的。他只穿了短袖、短裤、压缩裤,戴了防晒袖套,并将冲锋衣、保暖内衣放进转运包里,而转运包放在 CP6 换装点。比赛之前,他没有收到组委会的天气通知。

马骁则回忆,天气预报显示,当天会有一个小时的小雨,以他的经验,“就算有小雨,西北这边可能也就下一会,应该不会影响赛事。”

5 月 22 日上午 9 时,鸣枪开赛,172 位选手从黄河石林景区售票点附近出发。多名选手回忆,在比赛开始前,当地就已经起风,“当时风不算大,而且很快进入峡谷,人在低处受到的影响比较小。” 张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起点到 CP1,张力用时一个半小时。这段路程多是峡谷、缓坡,有时他觉得顺风,有时又感觉不到风,“整体来说跑得比较稳。”

上午 11 时许,黄河石林景区开始下起小雨。马骁觉得,这种天气影响不大,“跑起来比较舒服”。此时,由于马骁还担任关门兔,他和另外两位选手跑在最后,而张力此时已经跑过 CP2。

所有选手以为这场小雨很快过去。不承想,五六分钟后,雨渐渐下大,马骁的衣服变湿,十分钟后,雨越来越急,打到脸上觉得生疼,逆向刮来的风也变得 “沉重”,挡着他难以前行。

由于并未携带冲锋衣,马骁只能拿出唯一的口罩保护脸部。但口罩多次被刮掉,后来直接贴在嘴上,直到开始阻碍呼吸。马骁回忆,“那时每喘一口气,都能吸一嘴雨水。”

从 CP1 到 CP2 的赛道相对平坦,对于越野跑爱好者来说,这里基本没有难度,但天气却让困难骤然增加。到达 CP2 时,马骁的胳膊直接冻僵,衣服也湿透了。

此时 12:20 许,雨变得猛烈,风也继续撕扯。救护车和救援人员陆续出现在 CP2,在确定所有人跑完该赛段后,马骁冲上了救护车。换了上衣后,志愿者递来保温毯,吃完一桶热泡面,他才觉得身体暖和起来。

小石屋成了 “天然避难所”

根据当地新闻发布会消息,比赛进行到中午,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至 31 公里处,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马骁记得,12 点 20 至 1 点时,雨下得最猛烈。这个时间段里,张力和不少选手正处在 CP2 至 CP3 赛段,这段长达 8 公里的路程最为艰难,选手需要爬升 1000 米,道路也比较陡峭。

在救护车上避雨期间,马骁陆续看到选手们弃赛返回。一段时间里,他还看到 “三公分左右的水从山沟流下来”。

尽管风大、雨急,但张力并没有立即折返,直到一个小时后他爬山时,风速持续加大,这才感觉到 “身体不行了”。这时的张力浑身上下湿透,基本难以站稳,“身上特别冷,没有冲锋衣,我就有点害怕了。”

选手张小涛也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 CP2 到 CP3 爬升路段,越往上风雨越大,到半山腰的时候雨里开始夹杂冰雹,一直往脸上砸,“我眼睛都开始模糊了,有些看不清路。”

张小涛还提到,到达半山腰后,来自贵州的选手吴攀荣说话都开始哆嗦,见他状态不好,两人胳膊挽着一起跑。但后来可能是风太大路太滑,他们搀着走都要摔倒,后来就慢慢分开了。

张力的内心开始犹豫。他准备躲在一块石头旁休息,但刚停下来,就发现腿部抽筋,眼睛也被雨打得睁不开。在短暂的几秒钟内,张力决定下撤,“CP3 没有补给,我怕身体会失温”。

张力是第五位下撤的选手。在距离 CP2 三公里左右时,他发现一间小石屋,这成了临时的避雨场所,事后看,更像一个 “天然的避难所”。

在撤退时,张力遇到了跑友并建议一同返回,但对方随身携带冲锋衣,仍继续往前。但没过多久,那位跑友也撤回躲了进来,再过一会儿,屋里便挤了 40 多个人。

小石屋内唯一的救援人员联系了蓝天救援队,附近村民也送来了棉衣和旧衣物。随着下撤人员不断增加,他们意识到赛事可能 “坏了”。但救援车辆无法到达,救援人员只好建议体力好的选手往下走,体力弱者原地等待。

穿上村民的棉衣后,张力觉得身体没那么僵了。一个小时后,意识到原地等待可能不是个事情,他和一些选手返回 CP2,被安排到救援人员的私家车上等待。

直到选手陆续折返,他才被拉回酒店,那时已经到了下午五点多。

精英选手的上不去与撤不回

当张力们陆续返回酒店时,跑在最前方的精英选手们已经出现了意外。

选手高爽在 “流落南方” 公众号上发文,自述了当天的经历:滞留在山上的选手情况各异,有人失温后导致情况更严重,有人找到避风处抱团取暖,还有人 GPS 位置数小时未移动过,且部分人电话无信号,无法取得联系。

高爽还提到,一名女选手在快到山顶的地方失温。所幸,这位女选手被另一位女选手叫醒,醒来才发现自己腿已摔破流血,但自己却不记得怎么摔破的,“说明她在那段时间失去意识了,我告诉她,你要好好感谢叫醒你的姐姐,你可能差点人就没了。”

张小涛说,在爬升路段,他原本想着翻过山后会好起来,于是继续往上跑。但由于风太大,他一直在摔跤,摔了不下十跤,肢体也比较僵硬,感觉身体慢慢不受控制,直到摔最后一跤后起不来。

“这时候我还有一点意识,我就赶紧拿保温毯披上。之后我就拿出 GPS 定位器,按了 SOS,之后我就昏过去了。” 他说。

好在放羊的村民经过,张小涛才有了生还的希望。张小涛回忆,在山上昏迷了大概两个半小时左右,这位村民将他扛到窑洞里,生了一堆火,将他的湿衣服脱下后,又将他用被子包了起来。一个小时后,他才醒来、有了意识。

张小涛也成了这次赛事 “前六名中的唯一幸存者”。越野跑名将梁晶、第 5 名吴攀荣、第 6 名黄关军等人均出现在遇难者名单上。多名参赛选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遇难者大多是跑在前面的精英选手,“难以接受这种悲剧”。

如果没有意外,这也许是精英选手突破自我的一次机会,过去 3 年,梁晶连续在此夺冠。一家名为 “赛客” 的网站记录,2020 年黄河石林越野赛上,他的成绩在 8 时 38 分 15 秒。

在越野跑圈的业内人士陈山看来,如果组委会没有通知比赛取消,精英选手们一般不会主动弃赛。他们跑得快,最先经历爬升和天气变化,同时,他们追求轻量化,一般也都是短袖短裤,不会携带冲锋衣,“在这种情况下,选手之间的距离又隔得远,很难结伴而行,想上去又上不去,想撤回也更难。”

在陈山眼里,黄河石林越野赛对梁晶确实不是难事,他跑过沙漠越野赛,跑过 300、500 公里,就在不久前一场百公里比赛中,他还破纪录夺冠。

因此,当得知梁晶遇难后,陈山悲恸地发布朋友圈,“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是真的”。

尚待拉直的问号

5 月 23 日,甘肃省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张旭晨表示,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调查。

在天气原因之外,舆论也指向赛事主办单位,质疑在赛事规则、应急预案、后续救援等方面存在问题。

“感觉黄河石林这个比赛槽点变少了,组织工作更细腻了。但偏偏就是今年的比赛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高爽在文章中说。

作为遇难者家属,陆路则认为,这次赛事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没有信号,参赛者受害后怎么去求救?为什么冲锋衣不在强制携带物品名单上?当地气象部门为什么没有(对极端天气)提前预警?为何 CP3 没有补给?组委会的应急预案是否到位?”

按照一般的越野赛规则,冲锋衣是参赛选手的强制携带物品,如果没有携带,即便跑到终点,成绩也会作废。陈山分析,“但这次赛事没有强制规定,只是作为建议装备写进手册,很多选手将保暖装备提前放到转运包,以至于天气骤冷后无法保证体温。”

另一方面, CP2 至 CP3 赛段的志愿救援人员安排过少。陈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这场赛事只有 172 人参加,主办方可能也因此减少了救援人力,这也导致选手在遇到困难后无法及时求救。

多名选手提到,这次事故也是给越野跑圈敲响警钟,甚至影响接下来各地越野赛的举办。

在返回南方的途中,张力还是感觉恍恍惚惚。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他没有遭遇意外,但这次事故已给他造成心理障碍。

在报名比赛时,张力妻子担心夜跑危险,本就不同意他参加。如今,越野跑差点成了夺命赛,妻子又打来电话 “责难”,他只好拿着电话保证,以后再不搞越野赛了。

“意外结果带来的冲击远大于身体上的不适。” 他这样说。

(文中张力、马骁、陈山、陆路均为化名)

【21 名遇难者暴露出中国越野跑之痛:主办方相互竞争,无统一规则】

原创丨本刊记者 徐天 李想俣

172 人参赛,21 人确认遇难。
5 月 22 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鸣枪起跑的 2021 年(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因突遇极端天气,酿成国内马拉松赛事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
失温是此次赛事遇难者所遇到的致命问题。一些参赛者发布在网络上的视频显示,下撤途中,有人因失温躺在地上、不省人事,还有的人口吐白沫。北京医师跑团的医师跑者刘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失温的危险之一在于会使人失去意识,看起来这个参赛者还在跑动,但他可能已经出现幻觉了,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参赛者很有可能会偏离既定路径,造成人员失联。
5 月 23 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张旭晨介绍,比赛进行到中午,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到 31 公里处突遭灾害天气,短时间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我们景区只是作为整个上百公里赛道中的极小一部分,也就是饮马沟和豹子沟的一部分,出事的地点离我们景区有十几二十公里。” 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罗文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赛事是受极端天气影响出了事,但在景区内部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对自己景区的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还是有自信的。”
不过,不少专业人士对赛事的赛道设计、赛事组织和救援预案都提出了质疑。
“部分赛段非常具有刺激性”
这次比赛有三个组别,分别是健康跑、21 公里越野赛、百公里越野赛。百公里越野赛是其中难度最大的,累计爬升 3000 米,需要在 20 小时内完赛百公里越野。
“赛道全长 100 公里,我们景区内部只有不到 9 公里,其他范围不属于景区。赛道在设计的时候只涉及我们景区内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都在景区外面。部分赛段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所以才能吸引越野爱好者。” 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罗文涛表示。
当天中午 13 时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 20 公里至 31 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气温骤降。过了补给点 2,雨越来越大。参赛者 “流落南方” 回忆,当时风力七八级,风裹着雨打到脸上,像密集的子弹,眼睛睁不开,只能眯缝。
而补给点 2 至补给点 3 是最难的赛道。“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摩托车都上不去,所以补给点 3 不提供任何补给,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补给点 4。”“流落南方” 说,自己一边往上爬,一边看到有选手,甚至是大神级选手往下走、要退赛。
大部分选手出现了失温现象。北京医师跑团的医师跑者刘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失温是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产生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问题,甚至会造成死亡。像黄河石林这片区域,本身有一定的海拔,随着海拔上升,气温本身就会下降,且山区极易产生对流,加上当时大风大雨人体比较容易出现失温的情况。
“流落南方” 回忆,自己下撤到山腰,被指引到一个小木屋,里面已有十位左右先撤下来的选手。但据他所知,更多的选手滞留山上,情况各异。根据官方通报,有 21 名参赛人员被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另据媒体报道,中国超马圈的领军人物梁晶、残运会冠军黄关军等国内顶尖级选手在比赛中不幸遇难。
一位曾参加过 2019 北京 TNF 越野赛、2019 龙羊峡挑战赛的越野跑圈人士范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可能他们是跑得最快的,冲在了最前面,后面的选手没上去就退赛了。
一些业内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看法:这次遇难的都是高手,一是因为马拉松高手都追求轻量化,所以通常不带冲锋衣等保暖衣物。二来高手前进的更远,更高的位置更冷,更难下撤,也更难被搜救。
“景泰县气象局会将景区范围内的气候条件纳入气候预报范围,赛道全程比较长,所以它的预报并不在景区管委会内。” 罗文涛说,“事发后,赛事承办公司向我们发出求援后,我们是全力以赴去救援的。”
国际成熟赛事对强制装备的要求很严格
根据公开信息,此次赛事由白银市委、市政府主办,白银市体育局、景泰县委、景泰县政府承办,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赛事运营。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举办。
曾做过十余场越野跑的业内人士徐可意在微博上对赛事主办方提出质疑,这个场地在无人区,遇到问题会严重很多,而且补给点 2 到补给点 4 之间没有避难点,到了补给点 3,前进也不是,退赛也不行,就应该提供很多的安全保障。甚至,这个地方可能根本不适合做比赛,虽然已举办过三届,但都可能是运气好,“做这种比赛必须参考极端天气而不是平均天气。”
刘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马拉松较为密集的补给站,越野赛一般是十公里一个补给点,长距离越野赛的补给点设置的会更稀疏,因为补给点必须要有帐篷、医疗救助装备,没法设在陡峭或风大的位置,一般会设在平缓地带。而且马拉松一般在城市内举行,医护人员、救护车都可以快速到达,越野赛则基本都在山地,更多的时候,强调参赛人员的装备、自补给。比如要准备一定毫升的水、一定卡路里的能量棒等等。
范先生表示,自己在参加越野赛时,会看是否是成熟的组委会、医疗救援是否完善,并提前了解各个补给点的距离,赛道总体的爬升、海拔等,也会参考往年办赛的情况。
被称为 “中国越野跑女王” 的东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从她参加的国际成熟赛事来看,一般还是靠自补给,但是主办方对强制装备的要求很严格。而这也正是此次石林越野赛受争议的点之一,多名参赛人员说介绍,冲锋衣不属于强制装备,很多人穿着短袖就上山了。
东丽曾在被称为 “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线路最复杂的百公里” 贡嘎百公里越野跑夺冠。她回忆,其实当时她也遇到了装备问题。为了追求速度,她按照主办方要求的最低重量准备了一件冲锋衣。但在越野跑过程中,她发现那件冲锋衣不够用,身上被冰冷的水湿透,极容易出现失温现象。后来,她预判自己的身体能跑下去,且在补给点还有事先准备好的干燥衣服,最终安全完赛,并夺得冠军。
微博博主徐可意说,她曾在重庆办越野赛,当时是四月底,温度 25 度,他们要求百公里选手全程带冲锋衣,带定位仪,因为山区气候变化大。2018 年时,有个选手中途将强制装备交给别人背了,后来她拿了冠军,赛事方最终取消了其冠军资格。
东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自己前些年曾做过越野跑的赛事总监,当时选择的位置,已有过多次挑战赛,路线成熟。作为赛事主办方,他们仍然会提前进行多次勘探,确认路线无误,再做赛事。
她回忆,当时做总监的那场赛事也出现了极端恶劣天气,线路泥泞,而且之前也没有天气预警。但好在极端恶劣天气来临时,还未发枪。比赛时间来临时,雨已变小,且因不是地处高原等环境,路线不会出现大的危险,最后比赛仍然照常进行,且大家也安全完赛了。
不过,东丽指出,她曾参加的国际越野跑赛事,往往是一两个主办方,在全球多个地方主办赛事,累计积分。国内的情况则并非如此。国内的越野跑兴起于 2014 年左右,没有非常大型的赛事主办方,每个公司单独组织自己的赛事,相互竞争,但在赛事主办方面并无统一的规则、标准。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

才第二天就有人出来给主办方洗地,刚看的几个回答,差点没吐出来。

有说是选手为了装逼发朋友圈才去参赛。

有说冻死的都是硬抗的菜鸡。

还有说选手不专业,自己不带装备。

???????????????

能报名参加百公里的都是身经百战的高手,还会为了装逼去参赛???

他们是菜鸡,其他人是啥???

选手没带装备,组委会不会强制要求???

赛道什么情况不应该是主办方更清楚吗???

这事都能甩锅给选手,你们真行!!!

知乎用户 晓梦沉浣溪 发表

其实中国体育在医疗保障方面一直做得很不到位。

前几天看到一视频,说是一个退役的国家滑雪运动员,韧带都断了好几年了,自己还不知道。只知道以前受过一次伤,后来无法单腿跳。还是上节目的时候专家检查嘉宾的膝关节情况,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确定这是不是为了节目效果设计的。就当是真的吧。

运动员的定期体检、赛前体检,这两个方面现在应该都在做,可能检查密度和规范程度都在提升。这两个都是基础体检。前者是无事体检,后者是因事体检。因事体检应该还有严重伤情发生时的体检。但是就这个运动员膝关节韧带断裂多年都不知情来看,首先,疼痛以后不体检肯定是有的。其次,常规体检肯定是没做,至少是没做到位。

就国家林林总总的规定来说,这些事情大多数应该都是有相应规定的。但是执行时细致程度肯定不到位。

粗疏。

人是个非常精细的体系。运动员又是社会人群当中处于最极端运动环境的人群。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撑体系粗疏,就必然带来高概率的运动伤害。

这次马拉松越野赛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天气灾害,但是我们要避免这样严重的事故,能够采取的措施只有加强人的管理。

更明确一点,就是加强管理科学性。

很多活动组织者都有一个经验,那就是活动筹备往往是最累的部分,而活动开幕是最紧张的时刻,一直到活动结束,宾客都走了,心里的大石头才会落地。在这一整个石头落地的过程中,活动进入到正常程序、顺利举办以后,压力会降低一些。

就现在这个马拉松越野赛来说,比赛期间的医疗保障,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应该说还是做得不到位。对于沿途天气的变化,缺乏细致入微的测算。这样的比赛当然不需要一百米一百米路程的做风力风向气温湿度监测,但是一两百米高度的监测应该是比较必要的。在路径末端或者远端投入较大保障力量也是有必要的。

当然,这只能是个事后得出的教训。事先谁也不知道要做得这么细致。

这其实也跟我们的法律行业发展极度落后、法律界有些人一心一意只顾着炒作政治话题也有关系。毕竟很少有人因为赛事组织问题去起诉组委会,然后一波赔偿干得整个行业都怕了、不得不将整个支撑体系做到充分细化。目前这个事情估计也同样做不到这一点。

而且这并不能改变整个体育行业在医疗支撑方面的粗疏问题。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昨天中午已经回答里一个: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遇极端天气,参赛选手 21 人遇难,为何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说一些其它关于越野赛的,乱七八糟,随便看看。


国内很多越野赛的组织者,本身都是越野跑者,而后慢慢转型成组织者。他们中不少都参加过一些知名的国外赛事,所以比赛很多细节,能看到那些赛事的影子。

然而现实是,即便欧美、日本的顶级越野赛,哪怕很多吹上天的成熟户外路线,依然有极高的风险性。

特别是超马距离越野跑,多种路面复杂环境,很可能海拔骤升骤降,甚至还要过河(国内要过河 / 过溪的越野赛比例一点都不低,因为突然山洪 / 水流极速中断需要救援的都好几起了),一路上太多 “一失足就 gg” 的地方。

可越野赛的市场价值和体量,还不足以支持满足背后的那些服务。无法像拍电影那样,野外危险场景随时有救援直升机待命,或者海洋浴场那种视野范围有救生员。多数越野赛的做法就是提高参与的门槛。

门槛就包括两方面,对跑步能力的要求(比赛经验、比赛成绩)、对比赛装备的要求(各种强制装备、每个 cp 点的检查之类)。

因为本质上,野外的越野跑就不存在所谓的规避风险…… 说的极端一点,好比你去爬高海拔山峰,再强的装备和经验,依然可能环境一变大风突来,人就没了。以前的很多山难,尤其是对环境监测还没那么及时和成熟的时期,都是一整批人直接没了。

好比说,做不到把整个霞慕尼的软硬件和已经成熟的山野文化直接搬过来,可即便是霞慕尼,出事的个例依然还不小。更别提那种更野外、更无人、零人工设施、环境更反常的地方了。

然后,越野赛越是赛段最难的地方,越是往往很难设补给点 / 打卡点 / CP 点(特别是一些山峰,整条赛段的几个高海拔点)。

也因此,很多越野赛选手出状况后唯二的选择,要么是继续往前到下一个 cp 点,要么下撤回前面那个 cp 点——这对选手的比赛经验要求是很高的,特别是在身体非常疲惫、精神状态不见得多好,还要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来分配体能。

一些的 CP 点,如果赛段处于野外环境,也就真的只能满足最基础的补给和休息,因为物资压根就运不上去啊(就想象一下某些野外,山上山下的矿泉水价格吧)……

但越野赛往往又有竞赛的要素。精神上的荣誉、名次奖金的刺激、对自己的突破,这些是客观存在的。和马拉松一样,越野跑一样存在所谓的「赏金跑者」,确实有些人需要拿名次拿奖金,作为生活的需要。

——以上这些种种加起来,就让越野跑的其中一些,变成高风险、高参与门槛、小众冷门又迷人的运动。无径之林,常有乐趣。

讨论这个运动是否应该存在,本身意义不大。和为什么有人要去登山、探险、攀岩、翼装… 一样,最后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之前和一些越野跑的组织者聊过,也在起终点参与过一些工作。每次比赛尤其百公里,他们的精神要比选手更紧张,往往前后一两天都没时间睡,生怕沿途有状况,两眼通红 48 小时对讲机不停,往返各个 cp 点。

不过如上面所说,听天由命的情况依然存在极大的几率。

很多没山的城市,跑越野的会在楼道里爬楼梯训练。想象一下,即便是台阶,如果湿滑点,跑得久了些,都有磕碰摔一跤的可能。换成野外的路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甚至比赛规模哪怕上千人,也可能很多时候两两三三、或者独自前行(夜晚的时候,跑越野的脑袋上亮着头灯,前前后后算是唯一的关于同类的照应了),真出点事,没辙。

线路安全系数越高,对自然环境的可预测能力越强,自然会降低很多风险。想规避,不可能。

参与者和组织者,都应该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可能面临怎样的状况。

我的观点——

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这事,「人祸」要比「天灾」更甚得多。这种(一直被掩盖的)人祸和(潜在的)天灾一样,是越野跑一直存在的,无解。

野外非人工路面的越野赛,未来恐怕会被取消竞技 / 竞赛的要素,或者依然存在但变成彻底的极限运动。

比如日后依然有名次 / 竞技的越野跑,只有山地马拉松、或者人工路面(像山区的防火道这种)、城市周边的成熟山野线路。而那些更有挑战更危险的,就和高海拔登山、攀岩攀冰、野外探险、翼装等一样,划分到高风险极小众的极限挑战了。

部分危险性极高、哪怕风景再美再适合越野,也可能和鳌太那种一样,彻底被禁止进行徒步。

回想起来很多高海拔越野赛,天空跑之类的,壮观背后都非常的危险。物资最优渥、财力最阔绰的商学院那种戈壁挑战赛,一样不少人都经历过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危险。

也就是说,想让这种类型的越野赛大众化(哪怕依然规模很小),可能未来很久都不现实,要么未来越发的小众(极端),要么就彻底的运动化。

不过我依然持这样的观点。在不给他人和社会添麻烦的情况下,人还是应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好好活着和死得其所都是。

面对不了解的人和事,很多关心不见得就能促进多少运动安全意识的提升。

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这事,「人祸」…


很多组委会 / 主办方在活动命名上,会带上 “马拉松” 三个字,实际上超马越野跑和马拉松的关系,除了距离上沾个边外,内容完全不一样。

这就和我们日常爬山,与那些高海拔登山一样,两种不同维度的活动。

——当然毕竟都属于耐力赛事,越野 / 超马越野和马拉松的人群,实际上是高度重叠的。

经常跑马拉松的人,很大概率也会去参加一些越野赛。而跑这种超马越野的,100% 都会跑马拉松。所以很多讨论,比如昨天下午地铁上听到别人说,“甘肃马拉松死了 21 个人”,这本身就有问题。

很多年前我还知道一些「不亮灯大神」——百公里越野赛动辄整个比赛要跑近 20 个小时,中间肯定会经历白天 - 夜晚,头灯一定是在强制装备里面的。严格一点的都会赛前检查电量,包括流明 / 续航时间等。

有些百公里从凌晨天亮开始跑,遇到爬升 / 线路难度低的,很多精英选手的装备和一般人路跑没什么区别,短袖短裤(甚至还有不用水袋拿个手持水壶、跑到每个补给点再装水的),百公里十来个小时就完赛了——很多年前我们就开玩笑叫这些人,不亮灯大神。

当然如今赛事对强制装备的要求严格得多,一般精英选手也都是很专业化的,很少有这样的了。

只是即便强制装备,很多时候也只能勉勉强强起到个保命的作用,甚至还要打上问号。说的俗一点,防寒毯有用的话,要羽绒服和睡袋干嘛呢?

可越野跑依然是跑、依然是挑战、依然是赛、依然有着关门时间,注定选手从简上场,面对多变的野外环境,哪怕结队,危险依然是一直在身边的。

就说失温这件事,大东北的冬天能冻死人,即便是春夏的山里,海拔一高温差一大,一样能 “冻” 死人,要你命的不是低温,是温度落差。

知乎用户 奶黄包包包包​​ 发表

骇人听闻的惨剧。

172 人参赛 21 人遇难,达到了 12.2% 的死亡率,这个数字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放眼世界体坛的马拉松赛事,甚至体育赛事,如此高的死亡率也确实非常非常罕见。

这肯定得主办方和有关部门担责了,别特么甩给天气,难道没有对天气做过预案?实话实说,最近几天上海天气都比较冷,即便是白天仅穿 T 恤都感觉遭不住,何况,你这是西北,平均海拔 2000 米左右啊。

更多详细新闻内容,大家可以去网易新闻阅读,网易已经有专题板块跟着报道!

[21 人死亡, 12.2% 死亡率! 甘肃马拉松堪称体坛惨案, 伤亡远超波马恐怖袭击​www.163.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163.com/sports/article/GAM6MSQF00058782.html)[痛心! 甘肃马拉松遇难者女儿: 躺在地上的是我爸爸! 五连问质疑组委会​www.163.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163.com/sports/article/GALQUQV000058782.html%3Ff%3DrelatedArticle)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甘肃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别说跑山,夏天夜钓都很容易着凉,我每次夏天回兰州,晚上盖的都是厚棉被。开展体育要因地制宜,这种全日比赛,就放在低海拔地区搞好了,安排在高海拔山区,也是让人无语。

知乎用户 毛宁​ 发表

我是甘肃人,真的,不是我黑我们省,真的就很拉,很多事情都搞得离谱,比如全省的经济发展,就很拉,旅游业旅游业搞得很一般,制造业制造业也很一般,文化产业也很一般,感觉决策者都是吃干饭混日子的,也不学习其他的省份,因循守旧守着自己的洋芋地不动弹。想着干政绩,从来不想着搞经济。尤其是今天看了这个跑马拉松 21 人遇难的新闻,我惊呆了!我以为是突发山洪啥的,结果活活冻死,这种事情的出现在 21 世纪的今天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省一些行政机关,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比如甘肃省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甘肃选调,去年十一月份考了,离现在过去了快七个月,岗位表还没有分出来,只是出了个排名。学生们打电话过去催,说自己在几班加点忙这个事。可笑哦。七个月,就是怀个孩子都快生出来了吧,也不知道出个岗位表就这么难?我考上了,但一看这个工作效率,以及有了其他的 offer,我就放弃了,省委组织部打放弃确认电话的时候,我没有接到,但是呢他们好像也不打算再给我打第二遍。结果好像人家并不在意你接不接到,就很随意,我怕人家组织部着急就打了好几个电话,到了当天下午终于打通,打通我就说我是谁谁谁,我放弃选调。结果让我吃惊的是,电话那头居然没有确认我的身份证号码以及放弃理由,只是用很不耐烦的语气说 “昂,知道了” 然后就挂了电话。我就很震惊!真的是太敷衍了事,要一是别有用心的人乱打电话冒名放弃,不核实可还行?行政效率极其低下,磨洋工,不改进,工作安排的流程很不合理。省委组织部尚且如此,别说白银景泰县什么的了。

真的,旅游业能不能学学隔壁省四川,陕西,山西,政府转型发展旅游业,联合旅游公司推动专线旅游大巴,用美团飞猪等 app 进行一些 3-5 天的便宜周边游?人家山西太原—五台山两日游包吃住只需要 188 元 / 人。吧唧一搜甘肃两日 甘南的 2000+/ 人,去敦煌啥的更贵。产业升级也做的不行,咱们甘肃洋芋多,为啥只生产淀粉而不做产品深加工,做薯片什么的,打造本土品牌?(可能是没脑子吧)。而且文化传播做的也不行,人人都知道敦煌飞天文化,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敦煌和飞天在甘肃,文化推广了吗?文创周边做了吗?倒是南方商业公司老用敦煌元素做家纺,服装,彩妆等,咱们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搞一搞呢?文创。周边,这都是多发展经济的东西,估计我们省的肉食者估计还是没那个脑子吧。

思想因循守旧,人才流失,决策者不能把握时代潮流,干事情不认真,凑合事儿,这些毛病,简直是我们省一些决策者和活动主办方的通病,这次惨剧,但凡主办方不要那么凑合事,不那么想当然,学习下国际类似赛事的赛前准备标准,咱别说国际。就学下国内其他地方的赛事经验也不至于出现 21 人在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被冻死的惨剧。真的,趁着这次事情甘肃的一些肉食者,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你们做的拉胯的事情真的不只有这一件!

真的,我爱我的家乡,这等惨剧发生,我没有想着为它开脱责任,真的该反省一下子这个地方的人的整体的做事方式,我是想把我的家乡建设得更好的,真的,各位有甘肃的朋友,以后要留在甘肃建设甘肃的,真的不要如此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效率低下的搞政绩了。

知乎用户 滴滴滴 发表

有一句话叫: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有些人以坚持运动为一种自律,时刻鞭挞自己。结果轻的导致各种劳损,重的造成残疾或死亡。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为:生命在于适度运动。

体育比赛是为了弘扬一种体育精神,而不是挑战身体的极限。

人在野外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更何况是处于剧烈运动之中呢?人都是血肉之躯。

突发的恶劣天气,很难避免。并且赛段内地形地貌复杂的同时又遭遇冰雪冰雹极端天气,夜间温度低,即使参赛人员受伤后还活着,也会因为搜救难度较大而撑不到救援人员到达。

这是一件挺不幸的事情,也无意指责,愿意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木槿​ 发表

各位大佬已经说得很详尽了。失温的危险性以往被忽略,今后应当会受到更多重视。

不禁想起我也亲历过一次失温。

那是 18 年蒙特利尔的秋末,室内温度可能十度左右。当时正值我房间闹虫灾,刚不眠不休整治了两天一晚

实在没力气了,临近中午,随便找了件大衣盖在身上躺在临时床上(不敢睡自己被子因为怕有虫),倒头便睡。此时我已经近 20 小时没有进食了——人在紧张精神状态下超负荷劳动完全感受不到饥饿。

我入睡很快,但同样没睡多久就醒了——并非我的时间感知问题,而是被难受醒的——我浑身发冷,全身的肌肉不自觉地颤栗,心脏发紧跳得很快,似乎跟着其他部位肌肉的频率在一起颤动。但我的皮肤摸起来是烫的,不知是真的烫还是我的掌心太过冰凉。我爬起身,头脑一阵发晕。我感觉我快要死了。我意识到我的身体已经没有足够热量了,于是我跌跌撞撞冲出房间,烧开水,胡乱扯烂几块饼干下肚,把水杯捂在身上。

过了良久,慢慢喝热水,慢慢吃些点心,我才止住身体不自觉的反应。我赶紧又去补了一觉,睡了大概十五个小时。醒来看到午后的阳光正好,恍如隔世。算是逃过一劫。

回顾我的经历,精神紧张 + 极度缺乏睡眠 + 长时间没有摄入热量 + 睡眠状态暴露在低温环境,没有进入深度失温直接把我送走,已经是万幸。好在运气不错,也有求生的本能。

这些运动员所经历的情形之恶劣,更胜于我百倍。愿逝者安息,生者吸取教训,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去大自然挑战自我。

知乎用户 叶子盛​ 发表

很多人都在骂组委会,说没有应急预案,赛事准备不足。比如全程没有监控,是不是应该在选手行径的全程都留有人员、车辆或者视屏监控作为保障呢?

其实,如果你稍微有所了解,这种超级马拉松比赛也是从国外传来的,年头也不长,本身就非常残忍!

普通马拉松是平地 42 公里多,即便这样经常有人猝死。而这种超级马拉松赛事本身设计就是各种挑战极限。比如就有 100 公里跑,200 公里,400 公里;12 小时,24 小时跑。

而我的老乡也是据传在这次赛事中遇难的梁晶,此前完成过 85 小时,跑完 400 公里,难以想象,85 小时不睡觉你能做到么?何况是跑步?

赛事都不是平地,会选择山地、高海拔,越野,认为的疯狂增加难度,甚至选择往无人区跑。大家当然知道在室内跑圈最安全,跑 10kg 休息一下最安全,海拔太高的那一段咱们就坐车走。但这还是超级马拉松么?

所以,这其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极限运动,即便不是这次极端天气,很多时候有个别人员遇难一点也不少见。所以,这不是一般的锻炼身体,而是一些人寻求灵魂的洗礼,即便跑完之后都要立刻住院观察或者治疗一段时间。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赛事主办方肯定需要承担责任。

但是,需要明确并不是主办方做了准备就安全了,如果你对这种极限运动项目感兴趣,之前一定也要谨慎再谨慎,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知乎用户 Dr.X​​ 发表

最该降温的是头脑发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就充斥着各种鸡汤,加油奥力给,不要怂就是干。

很多人(尤其是外行)都误以为马拉松 “不就是跑步么”(我老婆刚刚就这么说的)。觉得既不需要专门的场馆,也不需要专门的器材,简单,廉价,有路就能办,有腿就能跑。

但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马拉松就跑死了人(就是那个送信的士兵),这也是马拉松比赛的由来(为了纪念他)。

小心使得万年船。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爱听。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出现这种重大事故,很是伤心。

可以看看亲身经历的一名参赛者的描述,就大概知道他们当时面临着多大的困难和危险。

截图来自文章,如侵权,立马删。

现在网上消息到处飞,哪个真哪个假,真真假假,还是等官方消息吧。

这件事情,基本在圈子里炸锅了,不管是跑步、越野、骑行、徒步的,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这件事件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个人看到有一千个人的想法。

赛事组办方,责任是很难避免了。

但是极端天气的出现,又是一方面,举办方没有很好的应急措施。

另一方面,参加这种高海拔高强度的大神参赛者们,也是多少会对自己身体抱有自信,而对自然少了敬畏心。

知乎用户 子乐聊跑鞋​ 发表

比赛组织方通讯、道路、避难点保障不足

1. 通讯保障不足

根据参赛人员回忆,在 CP3 附近没有手机信号,无法及时求救。

由于卫星电话少且贵,多数人没有,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组织方想终止比赛也很难通知到每一个人。

如果以后有类似比赛,应当做临时通讯覆盖或者强制带卫星电话。

2. 部分路径车上不去,也没有补给。

亲历者描述:石林赛道最难的部分是从 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不提供任何补给?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沙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必须坚持到 CP4。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必须坚持到 CP4。

考虑急救需要,应当修建简易道路。

3. 缺乏避难点

沿途为黄土地形,可以隔几公里打一个窑洞(当地传统民居形式),窑洞内做土炕一个,可准备锅、饮用水、柴火、方便食品、毯子等物资。

这个窑洞既可以避风取暖、还可以做饭。

窑洞建筑成本很低,保暖效果很好。在冬季只需要很少量的柴就可以将屋内温度维持在 15 摄氏度左右。

知乎用户 nesmto​ 发表

【更新】

有朋友梁晶去参赛,而且是精英选手。

在求证信息,目前没回复我。

希望人没啥事儿……

【正文】

谢邀,人在国内,家中拉伸。

我从急救和参赛选手的角度来讲下,

马拉松和越野比赛中失温也会引起死亡,中暑和失温都是属于环境急救范畴。

中暑急救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物理降温,

比如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喷水降温。

失温急救需要做保暖升温,

最常见的保温措施是脱去湿衣服,换上干燥的衣服。或者裹保温毯后第一时间送往医院。

作为马拉松七年选手,越野赛三年选手,希望大家:

极端天气,请勿参赛!

极端天气,请勿参赛!

极端天气,请勿参赛!

愿逝者一路走好~

作为越野比赛的参赛选手,我的思考点:

山地越野赛难度大,赛事的安全保障是关键!高原天气变化快,难道没有合理高效的预案吗?

一般来说,组委会在办赛事之前是要和多部门沟通开会的,包括交通部门,应急救援部门和市政府等,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组委会有做到位嘛?

不知道比赛前组委会对选手有没有检查强制装备。一般来说,越野比赛需要冲锋衣和 GPS 定位器强制装备。前几年去宜昌西塞国比赛,六月在山上,组委会要求全员选手全程带冲锋衣,佩戴 GPS 定位器,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山区气候变化大,为搜救做预防。我当时跑不动,50 公里组和 25 公里组互换号码簿和定位器,结果被判成绩无效且强制退赛。我是理解组委会的决定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公平比赛,也是为了选手自己的生命安全。

最后想说,合理弃赛也是必要的选择啊!

希望大家快乐 PB,安全完赛!

极端天气,户外运动如何自救?

大家可以参考这里:

[

户外运动如何急救和自救?

阳阳傻傻笑 2 的视频

 · 39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80094260281131009)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

@阳阳傻傻笑 2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站内咨询。

阳阳傻傻笑 2

7 次咨询

5.0

武汉市耐适健身管理有限公司 培训师

18355 次赞同

¥3 咨询

欢迎文末友善留言交流~

知乎用户 阳阳傻傻笑 2​​ 发表

[1 个视频]

知乎用户 大牛体育 发表

听闻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噩耗,心里挺不是滋味,其实越野跑其实跟登山一样危险,恶劣天气说来就来,山上山下完全两样。

尤其在众多探讨遇难人员情况的答案中,有几个细节特别令人惊心。

据说 “死里逃生” 的一群人躲到了废窑洞里;据说跑的快的若干个选手都遇难了,其中就有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据说去世时被发现在废弃农舍内。

既有废弃农舍,也有废弃窑洞,也就是说出事的赛段周围,原本是有人居环境的,只是被废弃了。

而从公开消息中,甘肃马拉松亲历者,这样描述:

黄河石林的赛道,从 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最难的部分就在这一段,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 CP4。

说的就是上图,黑色圈里这段,按照越野赛路线对照了一下在线地图,大概就是朱家窑附近。

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只有爬升没有下降。

这段描述让我想到多年前的五一假期,阿布旅行手记在所谓日本的阿尔卑斯,飞驒山脉登上海拔 2000 多米穗高岳半山腰的经历。

山下还能见着太阳。

到了山腰上的观景台,却是大风大雪弥漫,能见度极低,气温极低,如当时我们拍的下图。

对比下晴天时候的能见度。

当然,山上的观景平台上,有超市和食堂的休息站。

至于再往山顶走的话,山上还有登山者小屋。那次登穗高岳,最让我们惊讶的,还是在观景平台的附属登山展馆里,见到的日本登山小屋的分布图,完全没想到有那么多可供登山者遮风避雨的地方,也不知当初是怎么修建的,后来检索资料,还发现这种登山者小屋日本全国都有,可以参照的,还有一本叫做《登山者小屋图鉴》的书。

其实,细想想,高海拔地区,如果没有休息站,登山者小屋这种可以遮蔽的地方,一旦突发恶劣天气,对很多登山者而言,后果也是难以想象。

找到一张从上高地入山,登穗高岳的登山路线指南信息图。图上的小房子就是有补给,有登山小屋的地方。从标记 4 的涸沢(附近有登山小屋)到标记 5 的穗高山庄(本身就是个山顶住宿点),上升也就是 700 米,大约 5 公里。

即便有了登山小屋,后来回到名古屋旅馆内看新闻,还是发现那几天,登穗高岳时死了两个日本登山人。

再想想黄河石林,最低点为黄河谷地,海拔 1480 米,区内最高峰为大峁槐顶,海拔 3017.8 米。

那个马拉松亲历者所说,从 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需要爬升 1000 米,那至少也是 2500 米左右的海拔了,已经不是能大意的山地环境了。

可是,到了 CP3 是没有补给的,需要继续坚持到 CP4……

不出事就罢了,一旦出事……

翻新闻时候,翻到在江南百英里中获胜的梁晶旧影…… 感觉胸口像是堵了什么。

黄河石林是个好地方,阿布旅行手记中有一个人的老家也在黄河边上的高原,住得也是窑洞。当时就觉着黄河边上的高原,发展旅游或举办极限体育赛事,都是极好的。

但,真得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

知乎用户 阿布旅行手记 发表

一大早被刷屏,向死者默哀。

对于这项运动不了解,看了很多回答,有一些专业人士的回答,包括亲历者的回答。

大致整理一下,

1 事发赛事成功举办了三届,之前都是以暴晒为主,包括组委会以及参赛者都没有想到意外会发生。

2 本次组委更换了更专业的团队,但工作有缺漏(未证实)

3 百公里设置的休息点(有图可查)大约 7-8km 一个点,有工作人员。大多数参赛者认为(中间)路途不远,未携带足够装备。

4 大多数参赛者途中感到风险互相劝说而停下待援。据说出事的反而是优秀的前进到更远距离的

5,这是极限运动,不是健身运动。

6 当地地域条件决定了没有救护跟车,事发时大风大雨天气,直升机是不用想了。

7 对大自然应该心存敬畏。

至于如何做,我看到有几条写得很中肯。

1 这是小众项目,应该限制专业选手参与。

2 不应当把马拉松美化成健身,更何况越野是极限运动而不仅仅是普通运动。

也许以后此类项目应该有危险程度分级,有严格的装备要求,有参与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但是,即使如此,面对大自然,仍应该心怀敬畏。

也许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愿意甩锅,分锅,但忽视天灾只谈人祸只会引起更多的人祸。

知乎用户 宁静​ 发表

我对于极限运动一直不感冒,因为太危险,体育这个词,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要的是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以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非要通过极限运动才能实现。

有人愿意从事极限运动,那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的奋斗可以体现人类的斗志,但是,别觉得谁都可以参加这些极限运动。

但是有一股力量不这么想

有一股力量就是要鼓吹极限运动,当然,被鼓吹包装得最牛哄哄的就是马拉松了,全国各地都在搞马拉松,的确拉动了很多产业啊,佩服佩服!

这次出事名为马拉松,实际上是越野马拉松,可以算是极限运动中的极限了,明知道是危险中的危险,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都在想着赌一把。

有的是赌危险摊不到自己头上,有的是在赌不会有危险摊到这么多人头上。

可是,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谁都躲不过。

我还是这个态度,一项运动如果注定要死人,那就不是啥好运动,如果你要玩危险的运动,就要有足够的觉悟和准备去应对危险,无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要有这个觉悟和准备。

最恶心的就是总有人鼓吹运动中的 “牺牲”,人死了还吹这是 “生命的赞歌”。

人死了,生命都没了,还赞歌个鸟!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首先说明一点:只是针对这次遇难的职业选手。他们靠奖金养家糊口,这次意外他们其实是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类比电力工人在工作中不幸触电身亡,程序员加班导致过劳死等等。所以有些人的论调太过偏激,牺牲这词对于他们来说用的很合适。

开始正题:越野是极限运动,选择参加就要承担风险。

很多人对越野没概念,大概描述一下。国内的越野赛距离大概是 30km~168km。就拿最简单的 30km 为例吧,我参加过两次(20 年幽州和今天的延庆燕羽山)

大部分人看到的越野赛新闻照片都是这些:

开心的起跑

开心的冲线

开心的途中

开心的站台

但是,其实一路上是这样的!

这个是幽州的老虎背,两边都是悬崖,掉下去就是死。

这种下坡算是比较友好的了。

很温和的一段路,对于大神来说就是放松的。

这个大石头难度也只能算中等。

我发的这几张图还都是比较简单的路段。

两个比赛都是入门级,北京地区,30 公里,难度算是越野比赛里弟弟中的弟弟。我曾经想过,我如果在山顶上不慎摔骨折了(自己看那些赛道,如果你觉得不可能也就不用往下看了),怎么下去?选手们都拼成绩,不会有人留着体力,大家自顾不暇。搜救队员扛我下去?最起码 2~3 个小时(人手还得够)这里所有车辆,包括摩托车都上不去,直升飞机接我?就算我真有这么大面子,层层审批折腾半天,太阳也该下山了,山上风一吹,体感温度降到 10 度甚至 5 度以下,皮肤衣,保温毯都是杯水车薪,我跑短距离越野都是短袖短裤,如果没带强装冻死也不是没可能的。我还得忍受骨折的痛苦,在痛苦中等指不定什么时候能来的救援。

以上,我还没考虑极端天气!

百公里,相当于连续跑三个这种越野赛,突发情况只会更多,后果只会更严重,比如这次……

写了这么多,我只想说:如果你和你的家人能承受这些风险,就带好强装安全参赛;如果不能承担,就别参加,选择别的运动项目。

知乎用户 藏原​ 发表

我是真的没想到,一个官方举办的正规体育赛事,由于举办方责任导致的在极端天气下产生的事故,还有不少的人喷参赛的殉难者者作 s(作为有文字洁癖的人哪怕是转述也不想在这里打出这个词)。

——插一句,近年来各种极限体育运动出意外遇难,几乎没有不被喷得体无完肤的。对这种现象我早就严重不适了。这一次,我本来以为他们找不到喷点了,但是,是我天真了。

竟然有人明里暗里联系起袁院士,说是袁院士让他们吃得太饱了。(已反对加举报该回答,虽然可能不会有用)

竟然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去苛责受害者不够完美,甚至是 “自作自受”(何况,在任何情况下,喷子都没有资格要求受害者完美)。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责怪参赛者 “害得” 警察和消防队员冒着严寒上山。

难道,我们在吃饱饭之外所有的兴趣、追求、理想,都是多余的、矫情的、做作的?

难道,我们在发展经济、创造社会价值之外所有的个人爱好、个人选择都是多余的、错误的、有毛病的?

如果这个世界都按照这些躲在键盘后面的冷酷、机械、无趣的评论家的意志和设想来运行,那一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世界。


还有人说参赛者不自量力,这些事后诸葛亮的言论也真的够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在比赛中撤回,而且遇难者也都是撤回不及,困在山上失温去世。

能来参加这样级别的赛事,在真正出事之前,难道不都是很信任主办方吗?

没看到这样的新闻前,我们能想象到一个越野马拉松,会出现死亡率百分之十几(参赛人数 176)这样的旷世奇闻吗?

在打开新闻看到具体出事原因前,我还以为出事原因是泥石流或者山洪。主办方都没有提示风险,能责怪选手不专业?

难道主办方的宣传中,没有赛事保障的条目内容吗?他们做到了吗?

我只能理解成有的人生活太不如意压力太大了,只能在责怪别人的 “错误” 时获得虚幻的快感,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知乎用户 聂飞琼​​ 发表

天气预报是预测了下雨跟降温的,主办方忽视了天气预报;

看图片他们出发时的地点是外面公路,出事的地方是山里,五月份,山里山外的气候差别是很大的,

主办方似乎缺乏常识性准备,参赛的运动员不熟悉当地的恶劣天气,贸然被吸引过来参赛,不清楚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不采取保暖措施意味着什么?真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希望这次惨剧之后,以后马拉松主办方都必须由专业人士来组织,提前预测规避各种风险,充分保障每一位参赛人员的人身安全;

我这边是新疆,去年有一次骑摩托车打算进天山拔沙葱玩,到了天山脚下,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看清山上的羊群了,当时突然变天起风了,感觉寒气逼人,冻得透透的,感觉脚都快冻木了,在天山脚下犹豫了十分钟,怂了,灰溜溜地回来了;

那种寒气逼人的恶劣天气真的很吓人的;

这边近期天气不对劲,刮风,降温差不多持续了十来天,今天大概开始转好了,早晨出门还有风挺冷的,刚才出去明显温度比昨天上升了很多,外面有很多人突然开始穿单薄一些的衣服了;

到了七月,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如果要去巴里坤进山采蘑菇也是需要带毛衣之类厚衣服,天山气温很低的;

知乎用户 雨轩​ 发表

较真要点:失温听起来会发生在极其寒冷的情况下,其实不然,当人所处的环境低于 20℃时,就已经可能出现失温现象了,而 0~10℃则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发生失温的人往往安安静静,不会挣扎呼救,所以,失温就像一个静悄悄的死神,会在不经意间夺人性命。

5 月 22 日,是一个不幸的日子。两位功勋院士星陨,20 多位越野跑者遇难。

这一场悲剧,发生在甘肃白银黄河石林景区举办的第四届山地马拉松百公里高海拔越野赛中。

据失联救援指挥部介绍,危险出现在第 20 至 31 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海报。)

截至 5 月 23 日上午 8 时,已确认超过 20 人遇难,令人扼腕。

很多人好奇,这些越野勇士遭遇极限低温时,他们的身体在经历怎样的过程?长时间低温会造成怎样的伤害?今天,和大家说说凶险的 “失温” 以及急救的应对方法,希望今后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一、极限天气:手指没有感觉,舌头也冰凉了

据一位参与了此次百公里越野跑的选手介绍,过了 CP2(20 公里处)后,出现了七八级逆风和强风密雨的大麻烦,温度骤降,体感温度更低:

我的情况,越来越不好。全身都已经湿透,包括鞋子袜子全部都湿了,风吹得站不住,非常担心被吹倒,冷得愈发受不了,找了一个相对避风的地方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什么用都没有。

我戴一副无指手套,用登山杖,手冻得受不了,就把登山杖夹在腋下,慢慢往山上走。很快,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

万幸的是,这个瞬间,他果断决定退赛,下山。

但不是所有越野勇士都这么幸运,他们孤立无援地面对极限天气,凶多吉少。

后来才知道,这一天极端天气之下,在最难的赛道路段里,选手们大面积失温。

而这个路段,比赛难,救援更难。有多位选手摔伤流血,伤情各异。

二、“失温”:静悄悄的死神

失温,也叫低温症、体温过低。从字面理解,即人体的热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人体核心区域(大脑、心、肺等维持生命的核心器官)温度降低,造成心肺功能衰竭,甚至会造成死亡——真正意义上的 “冻死”。

失温听起来会发生在极其寒冷的情况下,其实不然,当人所处的环境低于 20℃时,就已经可能出现失温现象了,而 0~10℃则是失温的高发温度区间。而且,发生失温的人往往安安静静,不会挣扎呼救,所以,失温就像一个静悄悄的死神,会在不经意间夺人性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低温中,他们的经历很可能是这样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热量开始流失,体温从 37°C 开始下降,直到体温低至 34℃。

即使缩成一团,身体仍在止不住颤抖,明显感觉心跳变快,呼吸也变得急促,频繁感到想要小便,但是起身行动却感觉动作迟缓,走路不稳,磕磕绊绊。

在失温的状态中,这属于一级失温。

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会自动出现 “保温反应”,最先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寒战,肌肉会不自主地不停收缩,希望能产生更多热量供给全身;同时,外周的血管开始收缩,血液从外周向身体的核心部位集中,减少热量的散失。

由于血管收缩,皮肤变得苍白,肌肉也变得僵硬。

这时,由于体温下降,气血交换率下降,更多二氧化碳被遗留在血液中,大脑因此呈现兴奋状态,急着想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赶快排出体外,于是呼吸和心率都加快了,整个人也因为大脑过度兴奋而变得敏感、躁动不安。

不过很快,大脑发现兴奋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浪费了大量能量,于是迅速进入 “节能” 模式,并开始调整人体的能量分布,心跳速度开始降低,流向四肢的小血管开始逐渐收缩甚至关闭(这也是相比躯体核心部位,四肢更容易冻伤的原因),因此行动会变得迟缓、不协调。

第二阶段:

热量继续流失中,体温从 34℃开始进一步下降,直到体温低至 30℃。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越野跑者,仍在狂风骤雨中前行着,但体温却进一步下降,危险一步步靠近。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他们的身体颤抖逐渐停止,整个人会变得昏沉而麻木。

精神有些恍惚,甚至分不清自己身处何处。似乎有人在呼唤,想回应,却发现已经说不清话。明明应该是觉得冷才对,却莫名其妙会感到有些热,好像来到热带的小岛,很想脱掉身上的外衣,去亲近阳光与海水。

在失温的状态中,这已经进入二级失温。

全身的血液在这一阶段重新分布。当体温低于 34℃,外周皮肤、血管的温度感受器已经麻痹,无法再回传信号给大脑。同时,大脑也已经进入深度 “节能” 状态,神经兴奋度极度降低,进入抑制状态。

此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错误的信号,突然命令外周尤其是皮肤的血管开放。

大量来自躯体核心部位的温暖血液开始充盈到皮肤血管中,人的脸色会变得潮红,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热量通过皮肤散失,人体核心部位的温度迅速下降,逐渐与体表温度接近。

大脑已经快要停止工作,思维麻木、智力降低,人会出现认知和记忆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口齿不清,出现幻觉。人的瞳孔会放大,还会出现心律不齐。

这时,虽然体温一直逐步下降,紊乱的皮肤感受器却会向下丘脑传递感受到热的信号,人也会有到了炎热环境的感觉。加之大脑已经宕机,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幻觉。这时就需要紧急干预了。

第三阶段:

体温严重降低,,核心温度下降至 30℃以下,面临心脏停跳风险

眼前一片漆黑,进入昏迷状态,感受不到任何东西,不冷也不热,不痛也不痒,就像冬眠的动物一样,呼吸频率和心率都很慢,似乎就要停止了。

此时,进入了三级严重失温状态。人会进入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呼吸减慢,心率减慢,出现严重低血压。

下丘脑也已经宕机,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已经丧失,一切都在向着最终的结局走去。大量的血液充盈在头部,面部呈现红色。

这时,肌肉变得非常僵硬,心脏出现致命的纤颤,随后心跳和呼吸停止。

三、当遇到失温者,7 个抢救方法要牢记

就像这次甘肃百公里越野赛一样,很多运动爱好者,尤其是户外运动发烧友中,经常会发生因失温而遇险的状况。

比如低温天气户外登山、徒步穿越,在雨雪或大风天气中长时间运动,运动时意外落水等状况,都可能遭遇失温。

如果我们遇到求救的失温人员,一定要记清以下 7 步去帮助他们:

01 辨别失温状态

及时发现身边出现失温的队友很关键。

失温有一些症状很明显,比如控制不住的颤抖、嘴唇发紫、皮肤发白或发青等。但还有一些不易辨别的症状很容易被遗漏。

比如,队友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中逐渐掉队,并表达说让你们先走,他休息一下随后跟上来。乍看可能是体力不支,但也可能是已经出现了失温现象。

02 转移失温人员

当有队友出现失温症状时,第一步需要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暴露在低温、大风、雨雪中。风、潮湿是失温的两大重要推手,在风寒、湿寒效应中,人体的热量会被大量带走,加剧失温。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处,例如有岩石遮挡的地方,必要时需要搭建帐篷。

03 隔离开 “冷面”

不要直接将失温者放置在地面上,地面是能够导致身体热量大量流失的 “冷面”,需要用垫子隔离开。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睡袋可以将失温者与冷面隔离开来,是非常好的工具。

04 创造干燥的环境

水分会导致热量持续大量流失,失温者需要迅速脱下全部潮湿衣服,擦干身体,用睡袋、厚衣服、保温毯等包裹全身。

05 核心区域加温

当有人失温严重,意识模糊,身体颤抖消失时,需要尽快对其身体核心区域进行加温。

常见的错误做法是为失温者搓手搓脚…… 这不但不能加温核心区域,还会导致冷血液回流核心区域,导致核心区域温度进一步下降,甚至导致心跳骤停。

正确的做法是用发热贴、热水袋等,对失温者的脖子、腋窝、腹股沟等区域进行加温。记得套毛巾(袜子手套都行),别把人烫伤了。

06 给予能量输入

为失温者及时补充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常见的错误做法是让失温者喝酒暖身,其实喝酒产生的暖和感是假象,酒精不但提供不了多少能量,还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且血液循环加快,流失更多热量。

正确的做法是让失温者吃一些流质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

(热巧克力是为失温者进行能量输入的绝佳饮品)

07 预防低温更重要

在做户外运动时,避免淋湿全身,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中,避免脱水,做好保暖防水措施,保证内衣干燥,都可以帮助预防失温。

另外,也要注意看天气预报和随时观察天气变化。为了健康和生命安全,遇到恶劣天气就及时停止,改日再运动吧。

审稿专家:王西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网络大 V@急诊夜鹰

知乎用户 腾讯医典​ 发表

主办方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应急预案还是不足,救援队倒是准备好了,但地形条件恶劣,没有准备直升机就算了,救援车辆都不能上去,中途也没有设置足够的观察点、补给点。对强制携带的装备及其检查也可能还是有所不足。

选手方不少人错误乐观判断了天气形势,即使有准备,准备工作也不足。

这次事件让我联想起了一百年前日军的八甲田山事件,1902 年 1 月 23 日,日军 8 师团 5 联队 2 大队 210 人在八甲田山进行耐寒行军训练,需要走完 20 公里的山路,但中途遇上暴风雪却没有停止前进,辎重队走不动了也没有考虑原路返回,而是抛弃辎重继续前进,指南针冻坏,在离目的地仅 1.5 公里的地方迷失方向,3 天后才获得救援,最终严寒使得 199 人死亡。进行相同训练的另一支部队准备充分,请了当地向导,虽然总行军里程长得多、途中遇到了同一场风暴,但最终无一人死亡安全抵达目的地。

知乎用户 yang leonier 发表

真的太难受了,心情很复杂。

看新闻说到达山顶的时候没有补给,摩托都上不去,大风大雨的,举办方难逃其职。

好几年前我做秦岭越野越野的志愿者,山顶上补给没法运,用的马运上去补给,志愿者早上三点徒步走上山去。

还有百公里秦岭越野,晚上凌晨,我们的站点给选手们现下哨子面,泡面,馄饨,牛肉、火龙果、生姜红糖水、蜂蜜水 ,就是为了让选手们保持体力,其他站点,没有热餐,具体吃什么不清楚,后来看照片点燃了篝火取暖……

这次石林都是这是啥辣鸡举办方,这么多人命,哭了

知乎用户 北方有只南瓜虫 发表

前些年有段时间比较沉迷马拉松,逢赛必跑,甚至还被忽悠着去国外跑了两枪。跑着跑着找着组织了,也算以给朋友帮忙的姿态参与组织了几次马拉松。那么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天气不好赛事为什么不取消。

一场赛事的举办,长则提前一年,短则提前三个月、半年就开始预热、接受报名。然后在开始报名的那一刻,时间、地点(最起码城市)就几乎雷打不动了。想想应该很少有人会去参加一场没有确定时间的比赛,不然住宿、往返机票车票怎么安排?

还有国内目前的各类马拉松赛事,除了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剩下的多少带有一点儿商业性质,其中大部分是房地产商。一般都是发起方(地产商)把赛事外包给专业的赛事组织公司,比如二十万,五十万,全程组织一场比赛这样。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赛事取消,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参赛者的报名费、来往食宿花费,赛事组织者的包车、投放的宣传物料,租赁、布置场地的花费、临时雇佣人员的花费,最后还有赛事发起方对自己的项目没有起到宣传效果反而可能还有部分反作用等等。有小伙伴说那可以延期一两天啊?延期的话别的花费咱不论,就一点,与政府相关部门谈好的需要配合的比如部分路段封路(封路前全市范围内投放短信通知)、交警路口执勤这样的协议,都需要多部门备案,多领导签字审批,不是说改就能改或者一两天就能搞定的。

所以一般赛事那真是风雨无阻,相信跑的稍微多点儿的朋友们肯定也曾冒着大雨一边骂娘一边傻兮兮的跑。。。

知乎用户 地球往事 发表

先说结论:

当前中国大部分景区针对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并且管理缺位。

越野跑 21 人遇难事件,和鳌太线非法穿越 1 人失联事件的根本原因都是这个。

下面慢慢说。

这事意料之中的事情,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5 年前的时候我就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中国的户外运动圈子出这种事情只是个时间问题。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研究生,在秦岭里面背着登山包,跟一帮老驴子走在大寺穿越的路上。当时就在那条路上偶遇了一群玩越野跑的选手,短袖短裤一个小包一瓶水,据说是从鸡窝子一路跑过来,全程四~六个小时。同样的路程我们这帮背着装备的驴子要足足走一天。

有去过大寺的朋友可能知道那条路大概是啥样子的,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四五百米深的深谷,谷底水声潺潺,景色是那是真的漂亮。但是沿途啥都没有,信号没有交通断绝,别说什么应急救生场地、人家了,很多时候连一片 10 平米能支帐篷的平地都找不见。

当时心里就想,这地方运动,要是出点事扭个脚什么的,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自己一步一步爬出去,什么救援队救护车,统统都不灵。要是赶上秦岭发脾气,我们这群驴子好歹还有帐篷炉具,靠着人多能抱个团撑一撑,这群玩越野跑的队友分散什么装备都不带,真的是说没几个就没几个。

后来毕业了,工作是专门做风景区、各类自然公园规划研究的,慢慢就想明白了户外运动危险被动的原因。

中国的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是真的薄弱,薄弱到在大部分热门的户外区域和路线上,都没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户外道路、避难所、指示标牌、救援中心,这些玩意只存在于部分规划设计图纸上。实际上的现场只有一条旅游药农们踩出来的羊肠山路,沿途树木倒伏、塌方划破啥的,也都是靠山民和爱好者维护,搞出来的一些简易的临时道路木桥。

管理更是缺位,很多时候一些户外运动的线路都是在景区内部的,但是通常情况下,景区管理者的管理措施就是对户外运动视而不见,靠一块 “您已位于景区外,出现意外概不负责” 的牌子把自己撇的干干净净。景区之内用于观光游览的的区域,开开心心建设维护收门票;景区游览区域之外的,就在路口挂个铁链支个牌子,什么道路设施肯定是没钱修的,什么户外运动肯定是没人管的,假装看不到最省事。

奈何,近些年户外运动越来越火爆,需求越来越旺盛。那种把靠大巴车把游客拉来再拉走,所有游客都圈在游览道路上的管理模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了。

所以有些景区开始动了心思,开始慢慢尝试接纳户外运动。虽然自发组织的旅游户外还是被命令禁止,但是搞越野马拉松还真的蛮靠谱——大家有组织,固定时间段 + 固定的线路,管理方便还可以靠媒体宣传,对景区发展大大的有利。

他们唯独忘了一件事——那些停留在规划设计图纸上(甚至有的在规划设计图纸上都没有)的户外道路和基础救援设施可是还没建呐!

为什么这次会出事?山区里的极端气候现象不能说是天天有,但是确实不罕见吧?100 公里的越野马拉松线路上,每 3~5km 一个的应急庇护所有么?线路是按照技术标准整修过的么?紧急救援线路规划了么?应急救援方案制定了么?沿途手机信号全覆盖了么?选手都有定位装置么?

都没有吧?都没做好吧?都没准备吧?

本来好好的两天时间召集一群人跑个步,咋就赶上这种事情了呢?咋还需要做这么多前期准备呢?那么多的道路和设施咋还真的得建呢?

以我对当前旅游管理者的了解,此事过后他们肯定本能的就是要禁止不具备条件的景区举办类似的活动,而不是去完善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和改善管理水平。

秦岭鳌太线,多么完美的一条徒步线路。但是沿途涉及的管理单位太多,政策不明不白,修剪设施也是投入大回报小,年年死人大家都要背责任,所以还是一禁了之最省事。最起码禁止了之后就不会有人职责他们了,至于还是有人死在上面。。。怪他们不听话咯。

近几年,户外运动确实如火如荼,但是中国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户外运动的管理也进步缓慢。如果大家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指责而不去想背后的根本原因,如果中国户外运动的需求火热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矛盾不结局,那么以后这类事情还会不断发生。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知乎用户 张马甲 发表

安徽一哥曹鹏飞

半马 113 的吴攀荣

50 公里越野冠军黄印斌

百英里冠军梁晶 ​

残奥会马拉松冠军黄关军

R.I.P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场比赛竟有超 10% 选手遇难,极限运动赛事不能再野蛮生长了!

半月谈评论员 王新亚

5 月 22 日上午,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当地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冰雹冻雨等极端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不适,部分失联。这场比赛的参赛选手一共 172 人,截至 23 日早上 8 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 151 人,其中 8 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 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

172 人参赛,21 人遇难,一场比赛竟有超过 10% 的选手遇难!这是国内山地马拉松运动开展以来遇到的最大一场灾难。震惊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赛事开跑时图片。图片来源:白银发布

据救援指挥部透露,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局部极端天气确实难以预测。但是,作为专业程度要求极高的极限运动赛事,这场比赛各项组织工作是否达标,必要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这是必须要追问的关键性问题。

从现场照片看,选手大多短袖短裤,并未随身携带冲锋衣等保暖装备,这也是导致许多选手出现致命性失温的直接原因。在山地马拉松赛事中,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一般都是 “强制装备”,必须经过严格检查,保证运动员随身携带后才能允许其参赛。然而在白银这场西北高海拔山区举办的赛事中,冲锋衣仅仅是 “建议装备”。此外,赛事的补给点设置、装备转运是否满足安全保障要求,也是一个疑问。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领域的极限运动并非 “玩命”,而是有着严格的安全标准。近年来,国内山地马拉松赛事方兴未艾,许多有着丰富山地资源的地方看中其宣传效应,纷纷瞄准这一领域举办赛事。然而,能够达到国际通行专业标准的赛事尚属少数,许多赛事都存在粗放经营、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安全事故频发。一些地方只重视设置高奖金等物质条件吸引运动员参赛,却在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上不愿投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赛事发展极为不利。

可以想见,这场包括多名精英运动员遇难的重大安全事故对中国山地马拉松、山地越野等极限运动的发展是一个沉重打击。然而,无论是热衷举办赛事的地方,还是相关运动管理机构、运动员,都该深入反思了:是要野蛮生长,还是高质量发展?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5 月 22 日,同一天,我参加了我人生第一个百公里越野,在南京。

晚上十点半左右,我们到了 CP6,就听组委会工作人员好像因为头灯的问题,正在电话里劝退一名选手,隐约听到他们在讨论,今天刚刚发生了大事。

当时的我,正忙着给脚腕喷云南白药,没有过多关注,只是脑子里不自觉想起前些天乌蒙山遇难的那位选手,心里估摸着是不是又有人在山上失温了。

快速补给一番,和小伙伴继续出发。快到 12 点时我们抵达 CP7,这时候她因为身体不适,退赛了。在确认了小伙伴会被工作人员开车送回起点后,我又评估了一番剩余的距离、爬升和关门时间以后,剩下的路我决定独自前行。

此时的我,还对这个震动整个国内甚至世界越野跑圈的惨案,一无所知,只想着尽量在 5 个小时内,通过后面 2 个补给点后,抵达终点。

在一段爬升后,大概凌晨 1 点 40 进入铺装路面,我才看到有朋友发来的消息,大概扫了一眼说黄河石林比赛出事了,好几个选手在山顶因为失温有生命危险。收起手机继续赶路,夜间只有头灯照明,必须集中精神少胡思乱想,不能走神。

终于早上 5 点 15 左右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 “小金人”,第一时间喜滋滋的发了个朋友圈后,这时候才发现几个越野群里都炸锅了,坐在终点的帐篷里刷着一条条消息,刷的我脊背发凉、心头哽咽。


因为工作原因,我很少参加跑圈的活动,认识的大神也不多,但这些名字在我们圈里都是耳熟能详的,这次相当于是对部分国内越野跑圈精英选手进行了一次团灭般的打击。

越野跑本就是一个小众项目,万万想不到像安徽的梁晶、陕西的曹印斌等等这些人,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圈而被国人认识。这些年我也是看着他们的参赛视频、追着他们的历程,激励着我从一个身体孱弱的普通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其实我们赛前一晚吃饭时,还在聊梁晶。同行的妹子说上个月在宁波 100 见到梁晶,但是没和他合影,感觉他很严肃。大家都说,梁晶这人很好相处,一点都不严肃。我还对妹子说,没关系,反正之后你报的崇礼和莫干山说不定还能碰到,到时候再补上合影就行了。想不到,就再也没有 以后了。

像这些大神,进山参赛和日常训练如同家常便饭,经历的也比我们多的多,对于恶劣环境的体会必然也不会少,但在户外遇到这种情况,靠自救真的已经没可能了。可是在这件事上,很多点都值得被喷,可恰恰不应该包括选手本身。

选手们报名一场赛事,愿意身着轻装冲入荒郊野外,是对组委会实力的一种认可,相信凭着简单的装备和自身的身体素质,真要在两个 CP 点之间遇到意外了,可以撑到救援的到来。简单的说,就是选手在踏上赛道的时候,就是把命交给组委会了。

这种级别的越野跑本就不适合小白参加,想我从开始跑步到参加全马,用了两年多。从第一次尝试越野,到今天完成百公里,也用了差不多四年。越野也是从最简单的进山徒步开始,了解户外真正的样子后,才从 26 公里开始,经历过 50 公里、60 公里、70 公里各个组别之后,才选了一个难度相当低的南京老山 100 入门。

我知道有些选手在组委会检查不严的时候,会不愿意带强制装备,但我每次都老老实实把强装背上,且不管有没有要求,冲锋衣也一直在我的背包里。尽管我一次都没有用上,冲锋衣买了几年了还是新的。

印象中非常清楚的一次是,参加当地一场 30 公里月赛,我因为髂胫束问题觉得膝盖不适,到了 CP1 就果断退赛了。

那天天气晴朗、温度也很高,结果我刚走回起点,就狂风暴雨。后来看群里的视频,山里的选手们聚集在一个农户,在里面裹着保温毯烤火取暖。这次也算给我好好上了一遍,让我明白山里的天气变化是如何的反复无常,坚定了我每次都带齐强装的信念。当然我也不指望自己能够站台,多背点少背点,对我确实也没有什么影响。

昨天老山上有选手似乎因为肠胃不适求救,很快我们就遇到了 2 名蓝天救援队队员,开始还把我们当成了求救的人。但仍旧对我们反复确认后,才让我们自行下山。走到山脚,就看到了救援用车在山下停着,等待着即将从山上下撤的病患。

虽然老山这次组织方有些方面确实也值得吐槽,但至少在救援保障方面,给我们的感觉还是靠得住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身体有足够清晰的了解。上半年有个研究生同学似乎有几次徒步经验,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 10 公里越野跑,全程是我陪着他走完的。到终点后他就觉得自己也可以完赛百公里越野了。我后来找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发给他,就是希望他可以明白自己和百公里选手之间的差距,终于把他劝退了。

其次,参赛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对当地赛道环境至少有个大概的了解。例如我到现在还不敢尝试高海拔比赛,尽管我现在有了一次百公里完赛经验,我以后报名高海拔比赛也只会从 50 公里以下的短距离组别开始尝试。同时也要对组委会实力有个评估,尽量找经验丰富的组织方,比如 TNF 之类有长时间办事经验的组委会,你会发现赛道服务真的不一样,强制装备也一定会检查。

最后,要有收放自如的决心和怕死的信念,做到说退就退的魄力,绝大多数人参赛都不会以此为收入,但不论目的是什么,比赛总会有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相反,大神之所以是大神,除了天赋,和他们平时的努力和热爱程度都是分不开的。也许我们觉得 996、007 已经很苦了,但是他们付出的辛苦也是一样的,甚至比大部分人更多。


对于热爱越野跑的人们,这几天我们的心情是很悲伤的,这两天我和圈子里的朋友聊天时,甚至会刻意不提及此事,假装轻松,但其实都怕波动情绪中的那根弦,懂的人都会懂。这两天我还时不时会点开他们的视频,会觉得无比难过。

也希望那些不懂越野和户外运动的局外人,甚至连马拉松和越野跑都没分清楚的人们,就不要在这个问题下强答了,更请不要对已经故去的人们冷嘲热讽。他们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你可以不理解他们,但他们还有亲友和家人,请不要再二度伤害。

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奋力拼搏,不是吗。

知乎用户 青沙雨 发表

至少在赛前一日的气象数值预报中,当地的潜在危险天气已经被预测出来了。

这是 5 月 21 日 00Z 数值预报对该区域 5 月 22 日中午 12 点地面最高阵风风速的模拟,可见普遍阵风达到 70kph 以上(>19.44m/s,≥8 级),最高阵风达 99kph(27.5m/s,10 级)。阵风最大值位置正好坐落于马拉松比赛场地附近。

下图是对事发时间冰冻层高度(即气温≤0℃等温线高度)的预报,可见事发地处于冷锋前端,锋后冰冻层高度下降至 2800 米以下。当地海拔高度在 1700-2200 米左右,根据理论对流层温度直减率 - 0.6℃/100m 来算,可见比赛场地气温在冷锋过境后至少会下降至 3.6~5.4℃之间。

当时的实况温度有可能更低。因为数值对地形分析的精度不会太细,公开产品一个网格一般只有 25x25km,内网产品也无法精细到百米级。而高原山地地形较为复杂,尤其是在有局部小地形导致的抬升作用增强降水的情况下,地面气温可能被降水压得更低。如果出现了固态降水如冰雹之类的,部分区域气温跌至零下也是有可能的。而地形对风的影响同样存在,图一中的阵风高值岛即对应的是高海拔迎风区域。遇到诸如迎风面或谷地地形产生「狭管效应」的情况下,风速还可能被放大。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无论如何都是不适合展开高海拔地区户外运动项目的。

翻了一下当时比赛地附近的气象站资料,有几个海拔在 1500-1800 米之间的乡镇站点最低气温就跌至了 3-4 度,似乎表明降温实况比预报更为猛烈。由于相关站点资料属于非公开产品,笔者没有权限在这里发布,详情需要等待最终调查报告。

这是 22 日下午 2 点的地面天气图,可以看到甘肃东部的等压线非常密集,冷锋刚刚通过这里。

景泰县城的实况资料,可见在 22 日中午有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而当天凌晨的气温还高达 18℃,前一日更是天气晴朗温暖,主办方或许因此低估了这次天气的极端性。

根据相关报道,当地气象部门有提供一定信息:

【甘肃景泰县气象局:为马拉松赛事提供气象信息专报 未涉及冷空气过境信息】22 日上午,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 23 日早上 8 点,21 名参赛人员遇难。中新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甘肃省气象局在 5 月 21 日的重要天气提示中提到,“21 日~ 22 日甘肃省有一次大风沙尘、降温降水天气过程……5 月已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冰雹、雷电、阵性大风等不利影响”。23 日上午,中新网记者致电景泰县气象局,相关人员介绍,景泰县气象局为本次比赛提供了现场气象服务,气象局的主要领导给组委会的主要领导发送了比赛场地的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专报中提供了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信息,“但是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没有。”(记者 郎朗)

但对于不了解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预报信息给出的内容或许仍较宽泛,无法引起足够高的警惕性。但哪怕掌握了最低气温和风力预报信息,也不难推测比赛过程中选手出现失温的可能。因此主办方很有可能缺乏高山野外比赛的经验,团队中没有懂得分析气象资料的成员,一定程度上存在侥幸心态。这类比赛的举办一定要对此进行充分的事先了解,否则类似悲剧是难以避免的。

知乎用户 Vincent Yeung 发表

赛事主办方难辞其咎

这跟天气不挨着

我觉得任何一个赛事,都应该做好应急准备吧?

显然,前三届的成功,让幸存者偏差在主办方这里不断的被放大

自然而然就忽略了应急策略。

我甚至怀疑主办方就没考虑过突发状况的应对,以至于救援不利

可惜了那群优秀的选手了

建议重罚赛事主办方

别什么事儿都甩锅给天气

是,天气突变了,那你的救援呢?临场应变呢?

知乎用户 楚歌​ 发表

今天一天心情都很沉重,这个损失对中国越野界太沉重。

只谈事实,各种揣测无意义:

  • 赛事由政府主导,通过完赛奖金的激励让更多人愿意去努力完赛;
  • 赛事奖金有一定吸引力,有一批越野精英选手参加;
  • 赛事强装未包括冲锋衣裤等较厚的抗低温装备;
  • 从照片看部分选手的确没有长衣长裤,梁晶的照片看到他穿着短裤、路跑鞋,这次他的上身是长袖,但也仅仅是皮肤衣;
  • 赛事当地气象部门可能发过预报,但没有山顶实际的这么极端,事后有气象方面的人讲这种急对流天气很难预测;
  • 赛事组委会没有在山顶安排足够的工作人员,请求直升机既然需要书面批示且有泄露,应该也是在原有方案无法应对时才采取的行动。

个人看法:组委会对极端天气预计不足,选手对极端天气没有充足准备,两个因素结合造成了这次的悲剧。这个极端天气,可以说是天灾为主。

——————

以后,组委会能别在乎部分选手嫌麻烦,严格要求强装并执行退赛制度(八百流沙真是不给选手面子的,管你几万报名费)会好一些。

选手多学习一些野外求生的知识,对自己的生命看得更加重要,不为了减轻一点重量而忽视强制甚至建议装备,有知难而退不丢面子的心态会好一些。

安全回家才是终点,这话说了好多年了,希望更多人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意义。

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翁达 发表

作为一个户外运动票友(3 次马拉松,2 次自行车赛,爬过几个 5000 + 雪山,骑行过滇藏线)说几句。

1. 百公里越野跑并不是普通的马拉松,应归类于登山 / 徒步之类的运动,20 小时关门时间有一定门槛(我应该是跑不下来),强度非常大。

2. 失温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无数的山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失温,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很好,低温下穿的少运动也没什么(比如东北的冬天就有很多人穿着单薄去户外跑),热扩散只是最基本的热量丧失途径,遇到恶劣天气比如大风 / 雨雪,会加速热量流失(想一想风冷 / 水冷散热原理),或许环境温度并没有那么低,但是风雨会成为容易忽视的危险因素。我也曾在四川、西藏的登山途中遇到类似失温的情况,体温下降,意识模糊,幸好及时做了保暖 / 补充能量的措施才缓过来。

3. 严格遵守比赛赛程要求,包括体检、必要装备、时间节点控制、关门时间等等,虽然很多比赛赛程上写的很严格,但检录时有些赛委会比较敷衍。切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因为举办方松散就放松要求,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曾经见过有些基础疾病还要从事剧烈运动的人,也见过攀登雪山过了最佳冲顶时间(马上要起大风)还要坚持冲顶不下撤最终被向导架下来的户外票友。这种盲动根本不是勇敢和挑战自我,而是无知和不负责任。

4. 要敬畏自然。俗话讲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很多圈子里的运动达人 / 运动大神都比较自信,可能会低估极端情况,放松警惕。人类面对大自然时是很脆弱的,不要盲目自信。生活工作中也是,见过些经常运动身体素质较好的朋友喝酒熬夜加班也很拼,不要觉得自己身体好就总将身体置于极限工况下,总有翻车的时候。

5. 举办方肯定有责任,黄河石林那个地方我旅游去过,徒步 + 骑马,十几公里并不深入,就觉得非常荒凉,手机没信号。地图看了路线,有无人区。举办方有没有做出足够详细的应急预案,赛道有没有仔细勘察过,每隔几公里有没有志愿者 / 补给 / 救援 / 指引,虽然昨天的天气很不好,但这肯定不是当地历史上最恶劣的天气,有没有考虑过在昨天这种 corner case 天气下发生此类事故的应急响应如何进行?还是受困于成本等,只寄希望于参赛选手(老手们)的个人素质?

6. 其实很不好的是,疫情之前的两三年国内的商业赛事如雨后春笋般爆炸式增长,无论是普通的城市马拉松,50/100 公里越野赛,还是自行车赛。随便打开一个运动 app 会发现到处是只办了一两年的新赛,很多小县城都在举办马拉松。这或许可以反应经济和体育事业在发展,但办体育比赛是很专业的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如果只是作为宣传和提升政绩的手段是不可取的。有多少比赛要求体检证明却几乎不看,多少比赛要求物检(自行车,头盔户外装备等)却很敷衍,这些都是相对正规的赛事了,更别提多少赛事根本不要求体检 / 物检,随意就可以参加。疫情导致了众多赛事推迟,希望可以趁此机会我们都能多反思反思。

7. 如果想参加比较极限的比赛,建议选择举办多年、路线较为成熟的商业赛事。

知乎用户 Yisi 发表

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都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组织者最大的锅

一定要想到最坏的可能做预案

知乎用户 许广新 发表

全国 100km 记录保持者梁晶先生不幸离世

去年他才刚创下全国百公里记录

6 小时 55 分 43 秒

今年三月宿迁马拉松我还跟他聊过片刻

为人非常接地气一点架子都没

想不到两个月没过

可怜他孩子才几岁

家庭本来幸福美满

未来还有无限光明……

无以言痛

- 分割线 -

唉 太令人难过了

遇难失联的选手中有不少认识的人

曾经一起吃过饭聊过天比过赛

他们都是高水平运动员 马拉松 pb220 左右比比皆是

有个还是老乡 这种极端恶劣天气 很容易失温 主要还是为了冲击名次都选择轻装上阵 身上就一件薄外套一条短裤

往年梁晶他们都是八小时多就完赛 早上出发 下午就能到终点 并且赛前组委会预告天气非常晴朗风和日丽

唉 悲痛

以前跑过一次 50km 越野后就再也不参加了 因为真的太危险 就算没有极端天气 从山坡悬崖掉下来基本也没了

而且山地越野马拉松跟城市马拉松完全两个概念 前者距离 100km/50km(少数 168 甚至更长) 跑的时候必须精神保持高度集中 怎么落脚 怎么保持身体平衡都非常讲究

后者距离 42.195km 全程只要保持一个节奏 大脑完全放空想心思也没事 就算出了意外附近也有救护人员 可以及时把握黄金救援时间

山地马拉松越野赛事救援真的非常非常苦难 因为比赛大多举办在山势险峻道路崎岖的山里(四姑娘山 熊猫超径 崇礼 168)

别说遇到这种极端恶劣天气就是下点小雨 山路上都非常打滑 轻则摔一跤 重则山坡跌落滚下

一旦有意外 山上汽车无法通行 虽然选手配备 gps 但在山里也不会特别精确 救援时间也会无比漫长 还有一般比赛进行途中遇到今天这种极端恶劣天气

高海拔 低温 暴雨 冰雹 狂风 7~8 级 选手们在山上真的是前不能进 后也不退 没有一点栖身之处

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花津南路话事人 发表

我也不知道怎么去避免,只是一想到如此天赋异禀的选手们倒在这样的比赛中,就觉得胸口深深的刺痛。只希望以后这样的比赛,组织者能够对生命多一份谨慎,对自然多一分敬畏。

知乎用户 独白​ 发表

2021 年 5 月 22 日,举办到第四届的白银景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成为夺命越野。

172 名参赛选手参加百公里越野马拉松,确认 21 人遇难,8 人轻伤。

伤亡率 16.9%。

出事了

当天 9 点,鸣枪开始比赛。健康跑、21 公里越野赛和 100 公里越野赛三个组别的选手在同一起跑线出发。

出事的是 100 公里越野赛,共有 172 名选手参赛。

比赛进行到中午,选手们跑至 20-30 公里处时,天气骤变,短时内局部地区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按照赛事负责方此前公布的赛事路线图,出事地点处在 CP2-CP3 点。

CP(Check point)俗称打卡点,通常与补给点设在一处。每个 CP 点都设有关门时间,选手必须在关门时间前在 CP 点打卡。此次赛事规则显示,“参赛者在各检查站 / 补给站关门时间之后到达该点的须主动退出比赛”。

12 点 17 分,有参赛者在赛事工作群里发布求助视频。

知情人士向南风窗记者发来的微信群消息显示,极端天气出现后,CP2 赛段山顶有不少人因失温,失去意识,口吐白沫。而且因为风太大,选手们随身带的保温毯全部被吹烂,失去作用

此次事故的亲历选手 “流落南方”,也在记述文章《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写到自己的事故见闻,并跟南风窗记者确认,到达 CP2 后,出现七八级的逆风和密集的雨滴,视线严重模糊,体感温度下降迅速。而且,这一段也是整个赛程中最艰难的,“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整体海拔处在 1500m-2300m 间,坡度陡峭,“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

一位当地人士也向南风窗记者表示,事发地段地形多为山沟,峁梁,较为复杂,而且当时还出现大雾天气。

该人士认为,不少人应该是因迷路而未能及时撤下山。

与极端天气对应的,是参赛选手们单薄的穿着。

当时在现场参加徒步活动的参与者孟刚告诉南风窗记者,比赛开始时,天气已经转阴,并伴随刮风。

当时他们跟其他类别的选手从同一起点出发,越野赛队伍在前。孟刚看到越野赛运动员穿的多是运动短袖短裤,当时他还觉得,这些人怎么在这么冷的天气穿这么少。而且他在途中遇到一些越野跑的运动员,看到他们脸色已经不太好。

孟刚称,越野跑选手大多是外地选手,不熟悉当地地形,而他们的路线需要上山,极端天气出现后,因为海拔较高,山上气温更低。

他回忆,比赛前,他们也查了天气预报,“显示天气不太好,但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恶劣的天气”。

根据 5 月 23 日白银市新闻发布会信息,组委会接到求助信息后,派救援队前往救援,首批救出 18 名参赛人员。之后,因地形复杂,且已出现泥石流现象,救援难度增大,随后开始调配附近应急救援力量。

救援持续到 23 日上午,确认了除此前 16 名遇难者外,之前失联的 5 名选手也均遇难。

白银市一位政府人员向南风窗记者表示,目前正在尽力做好善后事宜,遇难者家属正在赶往白银。

事故为何发生

一位参加过首届景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运动员王斌告诉记者,从首届开始,该比赛的路线没有发生变化。记者对比了此次比赛和第一届比赛的路线图,确认路线一致。

王斌称,发生事故的 CP2 路段,需要手脚并用攀爬才行,“恐高的估计会直接掉下去,有的地方只能放一只脚,身体摆不正也会有危险”。他当时在中途遇到一人因为地形难走,直接退赛。

当时,王斌跟组委会建议,所有选手佩戴鲜艳的标志,比如红领巾一类的,或能发光的,“方便选手白天和夜晚结伴,一旦有问题也利于救援”。

此外,他还提议,补给站应该供应盐和运动饮料等,但群里的一些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表示:“你第一次玩越野吗?”

王斌还说,越野比赛中,除组委会的一些强制装备外,在正常情况下,参赛选手一般也会对意外情况有所准备。

他回忆,他参加比赛时,考虑到当地天气原因,准备了比组委会要求更厚的冲锋衣、保暖裤和保暖衣,以及多备了一个保暖毯。

他参加的首届比赛是在 2018 年 5 月 20 日,当时的气候条件与此次比赛相当。

但本次组委会发布的 “报名须知” 显示,组委会要求运动员提前在比赛前一天晚上 6 点,将装有衣物的转运包进行存放,而转运包只能在赛程 62 公里处的 CP6 检查点领取。

发文讲述此次事故的选手 “流落南方” 也在文中指出,“组委会收集转运包的时间是在赛前一晚,如果是比赛当天早上,可能很多人就会把冲锋衣穿在身上了”。

南风窗记者在查看此次比赛 “报名须知” 的过程中还发现,组委会要求的 “强制携带物品” 中,用以御寒的物品只有救生毯,而诸如 “冲锋衣、保暖内衣、急救包” 等,被纳入 “建议装备” 一栏。

而且,王斌告诉记者,他参加首届黄河石林越野赛时,组委会并未检查参赛选手的强制装备。

南风窗记者在赛事官方微信 “石林国际马拉松” 看到,赛前一天发布了近期天气预报。5 月 22 日白天为阴,最高温度 19 摄氏度,并有 3-4 级西北风;夜间天气多云,最低温度 9 摄氏度,有 1-2 级北风。

在微博上拥有 940 万粉丝的科普博主 “中国气象爱好者”,在此次事故发生后,对景泰县当天的天气情况做出了分析。

他指出,5 月 22 日,强大的冷涡逼近北方,在冷涡到来之前,甘肃宁夏等地阳光灿烂,当冷空气到来后,气温反差造成局部强对流。冷空气和强对流叠加后导致景泰县城附近出现 8 级大风,同时带来一小时内近 4 摄氏度的气温骤降,而越野赛道在山上,风力、降温、降水的程度也都更加强烈。

因此他得出结论,当天上午的气温急跌,“属于强对流范畴,确实难以预料也难以估计”。

在事发现场,“流落南方” 亲眼看见许多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当气温骤降,参赛选手衣着单薄的情况下,人体温度开始下降。

降至 30 至 33.88 度区间时,就会出现重度失温现象,此时,人与死亡之间就是一步之遥。

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此次事故的原因。

越野跑因恶劣天气出现事故并非首次。

“流落南方” 在 2016 年 4 月 18 日还曾撰文披露过当年 “黄山国际百公里越野赛”,因天气原因、缺乏应急预案、补给和救援措施不到位等导致多位参赛人员受伤。

赛后,200 多名参赛者联名维权,成为国内首例赛事跑友维权事件。

在另外一些类似的越野赛事中,组委会通常会衡量比赛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决定是否中止比赛。

2018 年 4 月 21 日,原定在北京举行的 TNF100 项目组委会就宣布,取消 100 公里的越野赛。原因是提前进驻预定点位的救援人员对现场天气进行评估后,得出结论:“赛事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取消比赛以确保选手安全。”

同年,云南省昭通市举办 “2018 乌蒙山超级越野赛”,在赛前须知中,组委会也明确标示:如因天气原因,组委会有权暂停比赛,暂停时间为 2 小时、4 小时或更长时间,如暂停比赛超过 24 小时,组委会有权取消比赛。

但即便如此,风险仍然存在。南风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 2021 年 5 月 4 日举行的最新一届 “乌蒙山超级越野赛” 中,一位名叫杨立杰的选手在参赛过程中因失温抢救无效离世。

相关知情者告诉南风窗,杨立杰失温去世的原因也是比赛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气温骤降。此后,组委会才发布通告,提前终止比赛。

而众多视频资料显示,本次石林越野赛开幕时,天气阴沉伴有大风,有下雨征兆。

而在未能提前取消比赛而又突逢恶劣天气的情况下,相关知情人士告诉南风窗,“只有前方一线及时回传预警,组委会及时终止比赛,展开搜救,才能避免这么大规模的伤亡发生”。

玩命越野所能带来的

刚刚过去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是这场赛事举办以来的第四届。比赛分为 100 公里越野赛、21 公里越野赛和 5 公里健康跑三个组别。

主办方为本次越野赛准备了丰厚的奖金。

单说 100 公里越野项目。报名费为每人 1000 元,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选手均可以获得 1600 元补助。

对于比赛前十名还有更优厚的奖金设置,最高可以获得 15000 元。

严格来讲,越野跑与马拉松两种运动有所不同。

越野跑的赛道会达到 42 公里以上,甚至有 100 公里以上级别的 “长距离超级越野”,而马拉松的标准赛道长度为 42.195 公里。

参加越野跑比赛的运动员,需要具备比马拉松运动员更高的身体素质。

此次比赛的主办方也提出要求,参赛者必须 “近 1 年至少完成过 2 次全程马拉松或 1 次 50 公里及以上越野跑比赛”,因此石林越野赛吸引到的参赛者也是一部分 “高手”。

不少圈内人士向南风窗记者表示,此次事故中遇难的大多是圈内较知名的选手,包括 2019 年第十届残运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冠军黄关军。

根据甘肃一个 “跑团” 群的成员介绍,遇难者里的一位女性运动员前不久在临夏州牡丹杯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半程女子冠军。

还有一位他们团的 “大神” 男运动员,也不幸遇难,上个月刚结婚,30 岁左右,最近还在苦练准备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

赛前,上述 “大神” 还跟著名越野马拉松运动员梁晶合影。此前,有媒体跟梁晶的教练魏普龙确认,梁晶也在此次比赛中遇难。梁晶来自安徽合肥,今年 31 岁,多次获得同类比赛冠军,也是中国超级马拉松记录保持者。

本次事发的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由中共白银市委及白银市人民政府主办,白银市体育局、中共景泰县委、景泰县人民政府为承办方,具体执行则由黄河石林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及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

2018 年,景泰县举办了首届黄河石林国际马拉松赛,当年对这起赛事的报道称,该比赛举办的主要动机为 “进一步推动体育 + 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景泰文化旅游形象,展示黄河石林独特魅力和自然风光”。

首届比赛确实给他们带去了预料中的效果,创下了 “景泰县体育史上多个第一”。

比如,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赛事、第一个百公里越野赛事、第一个将马拉松与越野相结合的赛事、第一个人数过万的比赛、第一次将本土体育竞技和国家顶级媒体进行 “无缝对接” 的赛事。

2018 年,南京大学数据新闻账号 “真数” 曾发表《中国进入“马拉松周期”,马拉松能否拉动城市经济》一文,他们在文中指出,2015 年 1 月,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此后赛事数量开始猛增。

他们发现,将近六成的比赛中,主办方都包含政府、管委会、体育局等政府机构。

从某种层面上看来,越野赛和马拉松本质上相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都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2011 年,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数量为 22 场,到了 2019 年,这个数字达到了 1828 场,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参加人次达到 712 万。

但对于野蛮生长的马拉松及越野赛事,经济效益有余,但风险似乎却尚未可知。

“流落南方” 在文中提到,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前三届比赛中,几乎没出过一点问题,有也只是因为关门时间太过严苛而引起部分选手的吐槽。

“流落南方” 还评价此次赛事在组织工作和一些细节方面比以往做的更好。

但恰恰是这次更显稳妥的比赛,却因为天气的原因引发了最大的问题。

5 月 23 日,在白银市的新闻发布会上,白银市市长张旭晨对此次事故致歉:“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

赛事举办地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也已紧急关闭,同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文中王斌、孟刚为化名)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赵佳佳 何国胜

编辑 | 煎 妮

知乎用户 南风窗​ 发表

可怕… 我参加过 2019 年 TNF100 北京的 25km 越野赛,对于这种类型的赛事有一些了解。越野赛的路线一般是在山上的防火道,景区的登山路线,以及一些林间小路等,中间 10km 左右的间隔设有补给点。山上的海拔相对高,天气变化也快一些,记得当时主办方给发放了保温毯等越野装备,主要就是应对突然的天气降温应急使用。

刚才看微博上的一些倒在地上的越野人员的照片,发现一些人并没有使用保温毯这样的装备这在遇到突然的降温天气,造成人体失温之前是可以保命的。

看到这次的赛事是百公里越野赛,跨度更大,天气变量更大,完成整个赛事难度更大。百公里比赛一般是半夜出发,黑夜白天都在路上,遇到极端天气真的不敢想…

赛事的主办方也需要承担预天气警不到位,组织救援不利的责任。

知乎用户 Shawn 发表

更新:

遇难选手包括著名马拉松大神梁晶,跑友圈里的 “梁神”:

2016 万科济南 12 小时超级马拉松赛冠军

2016 福州超级马拉松男子组冠军

2017 连岛 12 小时超级马拉松冠军

南京老山 100 公里国际越野挑战赛男子组冠军

2017 懋源地产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冠军

2017 中国贵州 · 金沙亚洲山地竞速挑战赛冠军

越野赛 2018 八百流沙极限赛冠军

2018 济南 12 小时超级马拉松赛” 冠军,打破自己保持的中国 12 小时超马纪录。

天有不测风云,向不幸遇难的各位跑者表示哀悼。

这种地形的救援也太难了吧…

敬畏自然

挑战户外、山地等环境的时候,想多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吧!

[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 “救” 死的病​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067678)

登雪山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初期可能会因为不合适的鞋把脚打出血泡,因为敢时间忽略高反在登顶前一天晚上上吐下泻, 租用睡袋温标不够被冻感冒, 迪卡侬买个水袋最后上山发现全部冻住无法饮用,被不吸汗的内衣弄到感冒,被几十块炉头折磨热一壶热水要 20 分钟,觉的登山杖装 B,每次都用大木头叉子,最后伤了半月板,不戴帽子眼镜, 一天下来你的头部被晒伤。

海拔 8000 米的山,一定是非常专业的商业团队操作。

不专业不行啊,配备的高原病专业医生全世界也就几百人,价格也从 7000 + 的几万上升到了十几万几十万。 这个过程你了解了连体羽绒服里充绒量对保温的决定因素, 明白了什么时候使用强心针直插自己注射,学会了如何合理的分配氧气瓶中的氧气。学会各种奇怪名字的药物。学会了疏忽二字对极限登山的特殊含义。 任何星座的人都最好变成处女座加摩羯座,要细心加沉稳。谁保持射手的玩性和白羊的冲动就差不多是作死。

因为在 8000 + 极度严寒和失温的情况下

带错手套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手指

头灯电池没电,可能意味你夜间出帐篷后直接滑落。雪镜被无意压碎,没准会导致雪盲的发生,升降器故障等于没有了刹车和油门。

摘自于:

[零登山基础,想十年之内登珠峰,需要什么准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294605/answer/67200909)

知乎用户 小白 发表

看着大 v 疯狂带节奏,我发现很多人还是没搞清楚普通马拉松和越野赛的区别,

也没搞懂这个 “极端天气” 是个什么概念,

甚至于还有人没分清普通运动和 “极限运动” 的区别。

然后仅靠人道主义精神无限脑补,键政。

悲哀。

知乎用户 燃烧吧卡路里 发表

高强度 + 高海拔 + 骤然降温 = 致命性打击(失温)

没带防寒装备的地球人,是扛不住这种打击的

什么越野大神,长跑达人都不行

马拉松这种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项目被炒作成全民风潮,就让我挺懵逼的

普通马拉松,尚且年年有人去世

更何况是越野马拉松……

主办方对选手的防护装备要卡死,救援预案要齐全

跑这种马拉松的都是狂热爱好者,拦是拦不住的,还会挨骂

所以免责条款什么的,也要到位

即便如此,越野跑死亡也没法彻底避免

挑战极限,挑战大自然,本就是在死神面前左右横跳

建议此类比赛改名:越野求生 • 生死竞速赛

知乎用户 怒吃鸡胸肉 发表

此次灾难,虽然是为突发极端天气,同时也暴露出组织工作的致命缺陷。这本来就是个常识性问题,初夏季节,高海拔赛段,出现极端天气是基本常识,生活在当地的人更应该是无人不知。组委会事先是否制定了应急预案?中途是否有车辆跟随保护?医护人员是否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护区域等等,现在都不得而知,等待后续报道吧。

希望一切平安!

知乎用户 想看你微笑​ 发表

高纬度的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瞬间就能降到零度及以下,这也是我不敢参加长江以北任何越野赛的原因。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希望伤者早日康复,愿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江边的骆驼 发表

跑马拉松失去生命常有,毕竟马拉松来源就是因为菲迪皮茨这个人跑死了,这项运动挑战的本身就是人体自身的极限,人在面临极限时的意外概率就会增高。

问题 9012 年了,冷锋过境是可预测的,我们公司搞个 300 人的户外演出还知道申请气象车应急,备了雨披,马拉松主办方对天气变化一点没准备啊,没有关注马拉松当天天气情况,没有做好应急预案,山上定位不准,没有配备沿途救援点,这不是天灾,是人祸。

马拉松该降温了,没有组织能力的地方没有资格举办比赛。

知乎用户 小白 发表

门外汉瞎扯几句。以前有个同事就是跑越野的。撒哈拉也跑了。 结果去日本跑富士山。跑完去酒店周边森林逛。结果就逛没了, 好几年了到现在都没消息。

我是觉得现在许多热衷于极限运动的人。许多没有危险防范意识。现在玩穿越的。每年都有好几个失联的。以前跑马拉松。见过从来没跑过的大学生仗着年轻就来跑的。都是拿自己身体开玩笑。这次惨剧。许多选手我猜一是没遇上过这情况。二就是本身也没危机意识。低温大风还硬上。没有及时退赛

说到底。命是自己的。主办方不得力。保障措施不够。出了事。人家最多追责。又不用偿命。那些选手呢。留点防范意识不好嘛。为追求成绩。轻装啥也不带 已经起风降温。体力也不行了。明知后面一个赛段是高坡加无补给。还继续前进, 主办方没把安全当回事。可你不能把自己小命不当回事呀

许多人批评主办方保障不到位。你们知不知道。著名的撒哈拉马拉松。是要签生死签的。报名费包括运送遗体的费用。费用贵的要死。人家那个保障才到位, 国内这些倒贴钱地方搞宣传的。怎么可能办得到位

知乎用户 朱黎 发表

这起惨烈事故,初看起来是偶发性极端天气造成,但偶然之中有必然,以现在国内商业赛事现状来看,发生重大事故是几乎是必然的。

什么现状呢?

就是国内绝大部分组织方和参赛方,

要么无知者无畏,

要么侥幸心理作祟。

受益于近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各项群众性商业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参赛人数迅速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大批事实上资质或能力不够的主办方和参赛者迅速涌进

很多刚入坑的爱好者,身体机能和参赛经验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却因为一腔热血,贸然挑战高难度高强度赛事,看似挑战自我,实则把自己置于险境之中。

而赛事组办方心态更是纠结,如果对参与者要求过高,那赛事规模几乎一定大幅缩水,不仅面子不好看,经济账更没法算。

而在应急措施上,每个赛事方都希望把预案做充分,但 50 米一个志愿者 200 米一个医疗站 500 米一辆救护车再来几架直升机待命??但上天的成本有几个主办方承担得起呢?最后只能在完备性和成本间折中。

而最最关键的是,无论是组织方还是参赛者,自己明明知道准备有欠缺,但并不意味着小概率的风险一定会出现啊!

于是几场赛事下来,双方都有了 “侥幸心理”:“xx 不带 / 不做也没关系,前几次比赛不都顺利完赛了吗?”

但运气不会每次都这么好,**双方同时存在的侥幸心理,意味着突发小概率极端事件时,双方同时没有准备,**那样就…… 像今天一样了。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绝大部分体育赛事参与者都是业余爱好者而非职业人士,挑战自我固然是好,但不能仅凭热血蛮干。

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过度过量过难都是对身体的伤害,为了健身而伤身,这样就违背初心了,所以还是要科学锻炼,循序渐进,量力而为

另外要对专业知识要有敬畏之心,要做好充分防护,同时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觉得 “我以前 xxxx 都没事儿,说明 xxxx 没必要”,毕竟你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好运气。

之前我在知乎上写了个回答,批评穿牛仔裤骑川藏线是 “自杀”,结果被一群人围攻,观点无外乎 “我穿牛仔裤骑长途,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可能活得不好的,都没脸上知乎自曝吧。

[如何看待央视新闻报道《90 后奶爸带 4 岁女儿 71 天骑行拉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099130/answer/1332922346)

知乎用户 zjucarnegie 发表

非越野跑爱好者。

两周前,五台山,上午十点多,从妙德庵旁开始爬山,上澡浴池寺,计划登中台,目标地海拔在 2800-2900 左右。出发时晴空万里,山脚下感觉不到有多大的风。大概上到三分一时,就渐渐感觉到风变大了,且大中午穿着薄羽绒服也不觉热。越往上风越大,温度感觉也越来越低。没太多经验,且行程安排都在白天也不赶,又是立夏后季节,因此没带手套。一路歇歇停停,下午三点多快接近澡浴池寺的后半段中,突然发现,手指冻的发疼,像北方冬天户外裸手的感觉,这是第一个没想到的。查了一下,当时海拔 2700 左右。上了澡浴池,礼佛后再看时间,中台虽看着很近,风大且冷,显然有些赶也不合适;如果就这样下山,人困马顿的而且怕天黑后山路不熟有风险,于是挂单。

半夜梦醒,听窗外狂风怒号,心中纳闷,这风怎么越刮越大怎么还不停了?次日一早,斋后 8 点启程,向中台顶出发。从出寺院大门开始,就感觉风大的把人往回顶,挪到不远山谷间的风口时,就觉得脚下不使全劲,根本向前迈不了一步;偶尔的正面迎风,会让你明显的感受到那种喘不上来气的窒息感,强烈而刺激。顶着风,直线 2 公里的路程走了 2 个多小时才到。一路的雪、冰随见,路边未化的积雪有些地方高达一米多。凛冽的风吹在脸上,使人高度紧张而上头,也让人分不清季节时间的感觉,唯有一心和风较量的精力。越近山顶风越大,有一阵,感觉脚不用力抓地的话,自己可能就会像似个纸片一样,瞬间被风舞走。好不容易吹被风裹胁到了台顶演教寺,礼佛歇缓直到等到下午 2 点多,不见风停或小一些的丝毫迹象,在这种人都站不稳的情况下下山,肯定不适宜。询问寺内师父,言这七八天都是这样的风,见怪不怪。无奈携妻带子,不敢冒险,只好再次挂单,看明天情况再做决定。

果然狂风呼啸,又是一晚未停。关于山顶温度,只说一点,晚上睡觉,学邻床道友和驴友,身下垫三床棉被,身上盖俩,感觉才正好。时间不容再等,趁着白天,想着风再大也要下山。早晨斋饭后,七点半开始动身下行。师父指点从后门走,下个山坡就到了下山的路上了。就是这个山坡,高原草甸,山顶处虽有些积雪,看着距离不长也不难,正常情况下大概半小时足够了,但飓风肆虐下,人飘摇的似片树叶,有些路段三人要手拉手才觉得不会被吹走。结果,走了一个半小时,好歹闯过了大风口。从澡浴池再往下,风就逐渐感觉一点一点变小变温柔,找个避风暖和处,补些能量,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回看中台,想山上的风那种气势、力量,像台风般似的,让人对自然的力量无法不心生敬畏,同时感受到的是生而为人的那种渺小和无力感。

参与这个话题想说的是,人在自然无常变化中,尤其是极端状况下,是极其脆弱和单薄的。分享这个小经历,为那些遇难的逝者祈祷祈愿,也希望对后行者能够有些帮助和提醒。

知乎用户 朗天碧海 发表

起跑时

一吹即破的保温毯

我妈从我高中毕业开始年年参加马拉松、越野,七八年了,一直不能理解

知乎用户 NO ONE 发表

所有的事故都是一系列的错误引起的,每一个单独错误都不会引起严重事故;同时,避免任何一个单独错误,也都不会引起严重事故。

首先,比赛当日天气不佳,应改期举行。

比赛前一天当地气象部门已发布蓝色大风预警信号,且预计有 7 级以上阵风,但越野赛仍如期举行。

据 “中国气象爱好者” 微博还原当天马拉松举办地甘肃白银景泰县的天气情况为:5 月 22 日,强大的冷涡来之前,景泰当地阳光灿烂,21 日气温一度逼近 30 度,可以说温暖如夏。强烈的气温反差,是局部强对流的土壤。22 日上午,冷空气抵达景泰后,对流云团出现。冷空气和强对流叠加,导致景泰县城附近出现 8 级大风;冷空气和小雨叠加,导致县城出现 1 小时近 4 度的剧烈倒降,中午 12 点前后最低温 6 度左右。马拉松比赛 CP2-CP3 段海拔 1700-2200 米,比县城高 300-800 米。仅根据对流层降温规律,这里的最低温度会降至 2-4 度;而山上降水更大,而且有冰雹,再叠加降水降温,CP2-CP3 段温度很有可能低于 0 度。另外,山上的风力也必然大于河谷,出现 8 级持续风,9-10 级阵风是有可能的。“对山上的参赛者来说,这种风、雨、降温组合是极端的、致命的;加之出事地段坡度大,经验不足的参赛者碰到这种规模的狂风暴雨,无法前进更无法后退,救援力量上山也特别困难。”

详细内容可以看分析:

冷涡猛于虎:甘肃山地越野马拉松极端天气始末

此前到底有没有预警?

财新记者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下属账号 “景泰预警发布” 获悉,5 月 21 日 22 时 16 分,景泰县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预计 24 小时内,该县大部分地方平均风力将达 5—6 级,阵风 7 级以上,并伴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另外,白银市气象台在 21 日 21 时 50 分也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并提到了景泰县

**其次,赛事保障不足。**连办四届的赛事在今年将前三届指定的 “风衣” 等防风保暖物品,移出了强制装备列表。

北京三夫户外运动管理有限公司赛事总经理杨光告诉财新记者,如此惨痛的伤亡是 “绝对有可能” 避免的,除参赛者个人因素外,相关部门应严查赛事组织方是否采取了足够的措施,例如,强制装备是否准确、补给和应急救援是否充足等。

此次越野赛报名官网披露,组委会强制参赛者携带的装备包括号码布、计时芯片、电子轨迹、GPS 跟踪器、照明设备(头灯)、水具、救生毯、口哨和手机,其中前 4 项注明由组委会提供。组委会称,未携带强制装备的所造成的后果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至于 “风衣或冲锋衣” 则被列为 “建议装备”

此项赛事 2018 年第一届、2019 年第二届、2020 年第三届的赛事规程中明确规定,参加百公里组别的人员被要求强制携带风衣和保暖内衣。

为什么第四届将这两件强制装备物品调整为建议装备?财新记者多次致电负责四届赛事执行的甘肃晟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复。

“强(制)装(备)是组委会要求必须带的,这些都是救命的东西,也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越野界资深人士高忠坤告诉财新记者,通常情况下参加百公里的越野赛,冲锋衣、羽绒服或者抓绒衣等防风保暖的都是必备的。因为比赛过程中最怕 “风雨交加” 的影响,雨水打湿身上的衣物,再加上大风,会让人的体温迅速流失,急剧失温会危及生命,“你衣服一湿,生存空间就会降低”,所以必须携带冲锋衣、羽绒服或抓绒衣等防风保暖衣物。

失温造成的事故发生过多起,从 2007 年灵山夏子,到 2014 年婆缪峰 “自由的风”……

本次越野赛的实际保障情况如何?

此次百公里越野赛官网宣称,比赛中途会在补给点提供食物饮料,线路上会有超过 60 名志愿者服务,赛事分别在 9 个计时打卡 CP 点(Check Point)为参赛者进行补给、计时,比赛沿途还设有急救车和工作用车。

财新记者联系到一位负责赛事成绩管理的负责人,他告诉财新记者,全程 100 公里的赛道共设有九个可供补给物资的 CP 点。此外,CP4 和 CP5 之间还设有一个专供补给的 SP 点,总计有十个补给点。据他了解,这些 CP 点有 “水、吃的和医疗箱”,但没有如雨衣等其他运动装备。他称,赛道终点处有医疗人员,但起点处无,赛事医疗的具体安排他表示不清楚。

可见,本次赛事并没有针对失温做保障,而且在关键路段没有足够保障点,部分选手遭遇极端天气时进退两难,最终遭遇不测。

户外运动不分冷热冬夏,通常情况下参加百公里的越野赛,冲锋衣、羽绒服或者抓绒衣等都是必备之物。此次选手遭遇大面积失温,直接暴露出长久存在的参与者、组织者怀揣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普遍淡漠的问题

事实上,体育竞赛从诞生之时,便是一项极其讲究规则的事物,不仅事关比赛公平公正,还关乎人命。当规则意识普遍缺失,并与中国马拉松、越野比赛的逐年火爆相交织,灾难便如隐而不动的怪兽,随时准备着猎杀。

马拉松、越野赛,是中国体育市场化的代表作。

长期处于举国体制之下的中国体育,在 2014 年 10 月有所松动,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 号文),明确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并要求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

政策春风之下,各类赛事顿时成为各地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 “城市名片” 的有效途径。正如此次白银市委书记苏君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加快体育和旅游融合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效路径。此次赛事必将提升白银旅游的知名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

公开信息显示,百公里越野赛是白银市的品牌活动。其第一届举办时,甘肃省委网信办曾为其举行网络发布会。每日甘肃网在 5 月 22 日对比赛开幕的报道中称,赛事的成功举办,为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按下了 “快进键”。黄河石林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已写入 2021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好处诸多,各地的 “马拉松冲动” 愈演愈烈,赛事已发展到一年近千场。然而,如此高频度下突显的却是赛事运营人才的匮乏,以及马拉松、越野赛事运营水平不足的问题。大有办个体育公司,几个人开个会,请个赞助商,报备一个场地,就可以办比赛的架式。赛事水平往往参差不齐,甚至有天壤之别。

无论是马拉松这样一个动辄上万人参与的大型活动,或者是挑战更高的越野跑,大到路线的选择,小到每一个补给站提供的香蕉数量与个头,都有讲究。但为何在现实中却演变成低门槛甚至无门槛?

灾难什么时候、在哪里都有可能发生。事后彻查,必然会发现,通向灾难的各个环节全部都掉了链子。

这不是巧合,而是后视镜看问题:灾难之所以会发生,正是因为所有环节的链子都掉了,但凡还有一环没掉链子,灾难都有可能得以避免。

财新网相关报道:

越野赛缘何致 21 人死亡?天气骤变应急准备不足致人失温

火线评论|中国的马拉松越野热会 “失温” 吗_观点频道_财新网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 21 人死亡 官方称系天气突变引发

时间线|甘肃白银 21 人遇难山地马拉松越野赛

甘肃山地马拉松越野赛遇难 21 人有无保险? 黄河财险 1000 万元应急赔付金到位

知乎用户 财新网​ 发表

刚去单位的时候,晚上 2 点多经常全装拉动,大家睡眼朦胧就穿着一身行头集合了,然后开始往山上跑。

全装啊,拉动啊,就是你全副武装还要抗一堆物资(弹药箱,灭火器,野战食品等等),海拔 3600 多,很多人都跟不上的,我就负责在后面捡,防暴服的胳膊腿,干粮,器材,头盔,鞋子等等,很多时候我还能捡到人,真是摔倒爬不起来,跑到山顶清点下,什么时候能把落的东西和人捡上来什么时候下山。

所以越野马拉松跑丢跑伤几个很正常的。

知乎用户 之泰​ 发表

谢邀。

一觉醒来,看到自己的家乡以这样一种方式登上热搜,心中五味杂陈,深感悲痛。作为一名业余徒步爱好者,十分能理解参赛选手的心情。

看到一名参赛亲历者的自述,文中提到完赛就可以拿到 1600 元补贴。而报名费需要 1000 元,除去报名费还能稍微剩一点,这是让选手们趋之若鹜的一个点。

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真正能够吸引选手重要因素之一。毕竟这不是小打小闹的常规赛,而是百公里越野赛,一般选手都是望而却步的。

喜欢徒步、马拉松、过山车、爬山,甚至蹦极等项目的小伙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甚至喜欢追求未知带来的刺激感与征服之后的成就感。

复杂的路况,弯弯曲曲,潜在的危险系数较大,但更容易勾起人们内心的好奇。与常规赛相比,小伙伴们可能更倾向于越野赛。但在选择的时候,切记一定要量力而行。

迄今为止,我总共参加过 4 次徒步,分别是 2017 年第二届横溪横山徒步大会 5 小时 20 公里组(第 11 名)、2017 年徽杭古道 2 天 42 公里、2018 年大理苍山全程 6 小时 20 公里以上、2018 年苏州灵白线徒步 - 全程 7 公里。

2017 年第二届横溪横山徒步大会 5 小时 20 公里组(第 11 名)

早五点起床,五点半出发,八点半到起点。早九点开拔,午两点结束了,用时 04:57:27,获完赛证书一张,纪念牌一枚。比赛不同与普通徒步,有时间限定。到一定时间节点通道会关闭。

2017 年徽杭古道 2 天 40 公里

徽杭古道一行共 9 个小伙伴,当天晚上在山顶住宿一宿,两天完成 42 公里徒步。

2018 年大理苍山全程 6 小时 20 公里以上

从大理古城出发,来到苍山脚下,全程 20 公里以上,2.5 公里每小时,共用时 6 小时。时间比较充裕,属于逛公园型。

2018 年苏州灵白线徒步 - 全程 7 公里

苏州灵白线好称为苏州周边经典的登上徒步路线。从灵岩山到白马涧龙池,全程约 7 公里,大约需要 4 小时。

灵白线的起点是灵岩山的大门。灵岩山海波 182 米,沿路都是台阶。半小时后可到灵岩山山顶。

整个徒步路线都是驴友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没有官方路线。有的路段在岩石上,有细沙容易打滑。

每隔一段路会有一些当地人的挑山工卖矿泉水等补给。老冰棍两块一个。有的路段不太好走,需要拽着树干和绳子。

知乎用户 无离江湖​​ 发表

甘肃白银举办的山地马拉松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多名参赛选手遇难,目前已有 21 名参赛队员确认离世,其中不乏国内越野圈内顶级选手。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掌握极端天气自救知识极为重要,哪怕对于普通人,也有可能在外旅游时遭遇极端天气,那么户外遭遇极端天气如何自救?**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

什么是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是指天气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形态,通俗地讲,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罕见天气。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气候在过去 50 年中发生得更加频繁。

极端天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失温是此次极端天气的主要危害

如果你看过贝爷的《荒野求生》,一定知道贝爷曾反复强调过:失温是户外极端天气的主要危险因素。

所谓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从而产生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症状。

失温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温度降低导致,而是保暖没做好,所以失温并不一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当夏季遇上极端天气时也会发生失温,而这次的甘肃山地马拉松同样在春末夏初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同样处在 15℃的环境中,当晴空万里时你可能觉得有些燥热,而当外面狂风暴雨而你恰巧又坐在一辆快速骑行的摩托车上时,可能会感到瑟瑟发抖。相同的是环境温度,不同的是体表温度,特别是当人的核心区域(大脑、躯干)体表温度下降时,逐渐出现身体僵硬、寒颤甚至心肺功能衰竭的现象。

极端降水造成的山体滑坡非常危险

极端降水天气是指一段时间内降水量异常巨大,其中又分为极端日降雨量、极端连续降水日、极端连续降水量。大量的降水不仅导致道路泥泞湿滑,增加滑倒摔伤的风险,还会增加体力消耗。

特别是在山区等地,持续地强降雨往往导致低温,增加失温的风险。除此之外,极端降雨还可能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如果降水发生在夏季,往往夹杂着雷暴,使户外人员遭遇雷击的概率大大增加。

极端高温天气会造成中暑

极端高温,一般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温度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势,换句话说,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异常高温。当温度超过人体体表温度时,人体正常地体表散热受到影响,只能通过大量地汗液蒸发来带走大量热量,用以维持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

在异常高温天气,随着汗液的大量蒸发,往往会出现口渴等表现,一旦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便会出现休克等症状,除了水分的丢失,电解质亦随着汗液排出体外,此时很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往往伴随着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四肢肌肉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长时间处在高温状态下,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这时我们称之为热射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死亡的概率极高

户外极端天气如何自救?

既然户外极端天气如此危险,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出发前带好足够的装备

这次甘肃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很多选手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选择轻装上阵,只带了少许衣物与保温毯,对于常年参加户外训练的他们来说,普通的天气可以勉强应对,当遇到极端天气时往往束手无措,很多选手因为失温而去世,甚至可惜,如果他们带有足够的保温装备可能会有更大的生存几率。

分层穿衣,保持身体干爽

对于户外运动来说,穿衣是非常讲究的一件事,前面说到失温的主要原因是体表温度下降。正常人的皮肤与外界空气相接触,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差,理论上讲这非常有利于维持人体的体表温度。

当遇到极端天气,比如降雨将全身湿透,此时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便成了水,水的导热系数是空气的十倍,换句话说,体表的温度会迅速下降,从而导致失温的发生

为了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建议分层穿衣,分别为贴身层(速干面料)、保温层、防护层(冲锋衣),尽可能保证贴身层干燥,防止失温的发生。

头部防晒很关键

每当夏天到来之时,女士们都喜欢打一把遮阳伞,除了害怕晒黑之外,遮阳伞还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热。当遇到极端天气,注意头部防晒,严禁头部裸露,以防太阳直接照射,当然户外并无遮阳伞,不过一顶遮阳帽、甚至一条毛巾都可以把头部很好地保护起来,从而防止中暑的发生。

暴雨天气防洪防雷击

极端暴雨天气往往伴随洪水与泥石流的发生,此时切忌在水体边及低洼处停留,容易被积水冲走,正确的做法应朝着垂直于洪道及泥石流的两侧奔跑

如遇到雷电天气,不要在大树下躲避,容易遭到雷击,另外适当地降低自己的高度,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

知乎用户 胸心外科医生 Lion​​ 发表

听到这消息,心里很难受,一时无法接受。逝者安息。

知乎用户 跑步运动小妞妞​​ 发表

救援意识没跟上,没有想到会出现极端天气。

知乎用户 途健体育 Topgym 发表

马拉松的终点是回家!

知乎用户 深浩 发表

一边是鳌太线,穿羽绒服背帐篷重装也不准穿越,一边是穿背心裤衩百公里山地越野,重金奖励,这差别太大了。

知乎用户 阿汤哥 发表

我发现建议多设立补给站的朋友可能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以下内容均来自亲历比赛生还选手的纪实:

(节选自封面新闻相关报道)

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上一位参赛亲历,来自黑龙江的跑友 “流落南方”,作为曾经的一名媒体调查记者,他与多位朋友一起参加该赛事,在遇到恶劣天气时,他虽极力坚持,但最终感觉不对,及时下撤,幸免于难,但不幸的是,他有另外几位朋友遇难或失联。流落南方写下一篇文章,仔细讲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
问题是,9 点整比赛开始,风力有增无减,这个长下坡,不知道有多少人帽子直接被吹飞,又停下来返回捡帽子。
起点到 CP1,这段基本在景区内跑,在石林的夹缝中跑,高大的石林挡住了风。过了 CP1 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戈壁,但到 CP2 之前大部分赛道是顺风,也还好。
我到 CP2 之前,就开始下雨了,从零星的雨点,到比零星更密一些的雨点。这时候大概是 10 点半前后。
过了 CP2 之后,才是真正的麻烦来临。
首先是逆风,风力已经加大到七八级,雨更密了,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的,像密集的子弹打过来一样,真疼。眼镜被雨水糊住,眼睛在强风密雨下也睁不开,只能眯着缝儿,视线受到严重影响。
原本黄河石林的赛道,最难的部分就在这一段,从 CP2 到 CP3,8 公里距离,爬升 1000 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 CP3 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 CP4。
但 5 月 22 日这一天,问题 N 倍放大,越往上爬,风越大、雨越大、温度越低,体感温度更低。

而这次出事故的地点,恰恰就是 CP2 到 CP3 的这一段魔鬼赛程。

另外,这项赛事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第四届,按照 “流落南方” 的说法:

黄河石林这个比赛,即便赛事组织达不到一百分的标准,几届搞下来,也算是一个成熟赛事了,赛道几年没变过,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相关人员都了然于胸,且往年的比赛没有出现过一单哪怕是极小极小的问题,有也只是未完赛选手因为前半段关门时间设置的比较苛刻而引起的吐槽,认为组委会是故意如此,把一部分选手关门,以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毕竟关掉 10 个人就少支出一万六。
然而今年,肉眼可见一些细节,比如赛道布标,感觉黄河石林这个比赛槽点变少了,组织工作更细腻了。但偏偏就是今年的比赛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问题出在天气上,极端天气。
甚至 5 月 21 日这天的天气预报,都没有预报出来第二天的这种极端天气。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要多设立补给站,那干脆直接吐槽主办方比赛路线规划的不合理。因为在现有的状况下,客观条件导致了这百公里越野赛确实没办法和一般公路赛的硬件相媲美。

倒是另外个细节更值得令人注意:

五月底,白银已经入夏,基于前几届的经验,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而是做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提出异议,我的冲锋衣装进了转运包,存放到赛道 62 公里处的 CP6 换装点,正常情况天黑前能赶到这里。

主办方关于这点的规定可能真的过于草率了。毕竟西北山地的天气真的变幻莫测,与其相信历史,不如防患于未然啊。

向逝者默哀。

知乎用户 Rocor​ 发表

利益相关:前十八线户外行业从业者,户外装备和技术爱好者,户外运动不擅长者。

先向各位越野跑大佬致哀为敬。

2021 年 5 月 24 日,加入我看过的最后一段关于严梁两位的纪录片。梁晶的光辉永久印刻在我心:

纪录片|2020 Columbia 崇礼 168—赵家驹与梁晶的对决

新片场​h5.xinpianchang.com

======= 以下内容创作于 2021 年 5 月 23 日 =======

结论:有大风预警的前提下,没有改变应急预案,终止赛事后,cp2 和 cp3 居然没有救援能力,这是主办方躲不掉的重大失误;搜救工作队的搜救演练达不到覆盖此事件所需要的水平,则是当地 zf 的责任。然而当时应对突发天气变化,每个参赛者自己的功课更加躲不掉。都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对这个万一的主办方不靠谱不够怕,就是几位坚持参赛却不幸陨难的越野跑大神自己的责任。

如果是菜鸡小白在本次事件中遇难,我可能会觉得震惊和愤怒,但偏偏这是一个门槛很高,要求 20 小时内完赛一百公里的第三届赛事。主办方仰仗高手们丰富的赛事经验,自己麻痹大意,高手们则太小看这一赛道和气候可能带来的风险。据称一位选手事后回忆提到,自己见势不妙下撤的时候看见几个人没有下撤而是抱团取暖,后来才知道他们都遇难了。可见这几位都对情势有误判,对继续完赛还抱有侥幸,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措施。

现在网络信息毕竟这么发达了对吧。如果被迫参赛石林,我会先在轨迹软件查看地形全图,附近的出口分布,接近性,每一个 cp 与每一个出口之间的距离和路况,每一个出口到村落和补给地带的距离,路况和交通工具选项,再查看当季的历史气候和天气并获取温度,风力,风向,降雨量数据,以估计晴天和雨天的路况以及场景,然后测算自己的需要,双倍随身补给。羽绒背心,冲锋衣,保温毯,高能能量胶和功能饮料,再重我也会带着。

事实上这不是说说而已的事后诸葛。每次户外活动,包括越野跑比赛,我都对自己的装备和准备工作做了这样的基本要求。每次集体出海划船的活动,不论有没有补给船,我都坚持把自己的物资带在身边。徒步时,对于那种只会以时间估算路程,说不出爬升高度,准确距离,只知道讲 “就快到了” 的领队,我一向敬而远之。

遗憾的是我是菜鸡。所以我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以牺牲安全保障为代价的轻量化和运动成绩,所以立定心意什么理由都不可迫着我在明知有大风预警的情况下参加这样的赛事,所以如果中途变天,我会第一时间落荒而逃。而上述一切谨慎,再怎么说明,也会被嗤之以鼻,被认为无法证明高手也需要做这样的准备。

幸运的是我是菜鸡。经历过感冒鼻塞的时候登雪山导致对需水量估计偏差,在即将登顶之际断水,不得不喝了两口别人的水才登顶,靠凿冰取水才活着下了山;经历过在外海的时候船体不慎大量进水且腿部受伤,逐渐掉队,不得不独自一人勉强过航道,被冲过来的巨轮吓得倒退几百米;经历过长途跋涉翻下垭口,风雪交加之际头灯连路都照不到,过河时滑倒在河里的石头上碰到膝盖导致无法走路;经历过赛道上崴脚十几次,还是硬撑着走到完赛,之后只能与山隔绝长达半年(如今在疫情导致的长期宅家面前自然不值一提)… 所以永远给自己留好了退路,至少千万留好了足以等到救援的水粮物资,足以坚持到在获得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例如马匹等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安全到达救助点的体力和技能,足以在极端环境下蛰伏做漫长的救援等待的高体脂率。而我更加不可能在不具备发出求救信号的起码生理条件,或没有购买救援保险的前提下,跑去一个有那么一点可能会谈论到 “救援” 一词的场合。

可惜我只是菜鸡啊。纵然体能技术比我强百十倍的小伙伴,也不过是相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的菜鸡,在数次自主攀登未登峰的经历中,他们遇到天气和路线上一点点的不自信,也会在距离登顶还有几十米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下撤。怂,是菜鸡的定海神针,也是大佬们走得越远越需要,但却越发被忽略的最后一重保险。

难度排名已经靠后的八千米雪山珠穆朗玛峰(是的你没看错),也夺走过世界速攀第一人 “瑞士机器” 乌里 · 施塔克的性命。这就是极限运动的魅力:假设失败概率不变,那么只要从每次向死而生的目标任务中再多累积一次成功,就会更接近那本就算不得小概率的失败。鉴于这所谓的失败就意味着死亡或终身残疾,因此除了想尽一切办法,每次都比之前更用力地把失败概率再降低一小点之外,你别无他法可以活下来。毕竟命是自己的,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他人谁也指望不上,这是活在这世上要学会的第一课常识。

惟愿每一个选择了极限运动之路的人,都能做到无怨,更无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真是一场悲剧,一场跑圈灾难!再怎么指责和惩罚赛事主办方严重失职也于事无补。

悲情时刻,每一个跑者尤其资深跑者,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跑步?为了去跑步我非得玩命吗?

一、为了良好身体状态跑步

让自己变得更健康,身心更放松,身材更匀称。这 TM 就够了。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选这个答案已经足够优秀了。什么配速 5 或 6、什么步频 160 或 180,什么跑圈大神的无聊恭维话,重要吗?TM 根本不重要!

一个人做到自律,对自己健康负责。这个更重要。

二、为了参加比赛,为了获得更好成绩。

对专业运动员,这是理所应当的答案。致敬!

但普通人选这个答案,未必会变得更优秀;甚至,未必能变得更健康。专业运动员为追求成绩,要经历多少伤病,大家心里没数吗?

三、出于本能炫耀,显示自己有多强。这是动物本能,也无可厚非。更何况整个社会内卷成这样!

诶… 看到一些赛事图片,写不下去了,想骂人,但无意义。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太渺小。敬畏大自然、敬畏各自的专业领域吧。

经历痛苦,寻找力量!

知乎用户 海哥望明月​ 发表

如果不是每个人都严格严格按安全规范操作➕组织者没有严格执行,危险的隐患是无法根除的。

我说一个真事。

我上过大学,真的真的!

金工实习时候玩车床,你想大学生那个智力素质对吧?玩车床,天天,我是说天天都有飞零件的。

玩过车床的,应该知道那个速度一块铁飞出来什么概念不提了。

幸亏天天飞出来的铁,没有砸中过谁。最近一次擦着一个货眼睛过去的。

你就想那个万一吧。

再多说一个经历。

我拿到驾照以后,就注意别人包括路上人开车那个驾驶习惯了。纯个人感受,就是天天一身汗,感叹老天爷真的挺仁慈的。

某一年国庆节出去自驾游,怕堵车一大早七点就接到各个朋友出了高速口了。

然后,二百多公里,一路上看见三起交通事故。

不包括两次别人抛锚,一堆人站高速路中间打电话的。

我不敢说谴责谁或者呼吁什么,抄一个标语:安全无小事。

以上。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路过,本人背景:现已从越野跑脱坑多年,曾经参与组织策划多次百英里(160 公里以上级别)越野跑赛事。

为逝者默哀 R.I.P。

如此惨烈,天灾人祸皆有之!

首先,在暗流涌动的疫情年代,就不应该举办任何比赛。

其次,主办方是否有足够多的突发应急准备:

1、极端天气,必须中止比赛,是否做好安全撤离路线的准备?

2、危险地点,是否配备指引措施与有能力的救援人员?

3、装备要求,是否有明晰的赛事装备要求,赛前是否强制装备检查?如高寒路线必须配备防寒装备,如选手没有准备应强制其退赛。

4、举办方在必要地点配备应急医疗装备。

5、保险,这个无须多言。

再次,选手方面:

越野跑不等于马拉松!

越野跑不等于马拉松!

越野跑不等于马拉松!

能力不够不要参加越野跑比赛!

能力不够不要参加越野跑比赛!

能力不够不要参加越野跑比赛!

我不是马后炮,不能因为遇难的都是高手就认为意外可以被身体能力克服,主办方应尽量准备万全之策确保抵御风险,水平再硬的高手硬不过自然力。跑神都遇难还指望跑渣?能力不够保命就不应该参赛,参赛遇到情况该退赛就退赛。

我庆幸的是早已不再玩越野跑,否则我也可能存在意外。

以上不单指本次比赛,指所有类型的越野跑比赛,能力不只有身体能力,还有认知能力,因为肉体能力在自然力面前是渣渣。

跑步圈的追星族杠精勿近!漠视生命的杠精与追星族一律拉黑。知乎用户年龄低,各种大 V 们跨界跟着流量转基本不能提供什么有用信息。我直言不讳我是来扩大黑名单的,因为正经人谁也没空跟网络上的抬杠,直接拉黑最好。

知乎用户 究极虚弱老螃蟹 发表

对生命始终保持敬畏感,应该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近年来,各地举办马拉松比赛成为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很多人的想法就是马拉松就是路跑,不需要特殊的场馆,但是忽略了马拉松同样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作为户外进行的马拉松比赛,对于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过高过低的气温,训练不足的参赛者,有风或者湿滑的路面都可能对比赛的顺利举办产生影响。

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对生命充满敬畏,要从细节做好才能发挥马拉松比赛的社会效应。

抓紧训练,避免没有系统训练经历的人参赛,马拉松属于长跑,其核心要素就是考验一个人的心肺能力和奔跑能力。这些要素都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提升,但是现在坚持训练的人只是参赛人数的少部分。

培训工作人员,办好马拉松比赛不是简单的事情。按道理直升机、急救车等紧急救生装置和专业训练过的医务人员等都应该是马拉松赛事的必备设备。

办一场比赛,不是组织几个人跑跑就可以了!真正的比赛,必须对生命充满敬畏,做好每一个细节!

看看波马、东马等后勤服务和组织水平,国内马拉松赛缺的东西还很多!

知乎用户 来来往往 414 发表

高山地区的天气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一些局部的天气更是无常。能做的就是多做准备,多一些应急预案。

同时多说一句,不要把气象局当成钦天监,平时出门的时候你都能发现天气预报不准的时候,就别说这种环境下的突发恶劣天气。

不要把问题甩锅给恶劣天气,有没有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出了问题要怎么办?

什么时候需要及时终止比赛,一是需要选手的自我判断,但更需要主办方的喊停,他们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全面,也有更专业判断。

同时这次赛事在最难的 cp3 段,无补给难救援,放在平时可能算是挑战,放在这种情况就是鬼门关,设计线路的时候,就没想过出事了怎么办吗?

不要觉得去年没问题,前年没问题,今年就也没问题。

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知乎用户 极萨学院冷哲​​ 发表

建议喜欢玩野外穿越的都来给地质队、工程勘察等单位工作吧,我们每天野外东奔西跑的爬山是生计所迫,但凡能回家,真的一分一秒也不想出野外,但他们是为了兴趣爱好,培养毅力。建议那些寻求刺激的可以来新疆地质勘探队试一试,可以遇见狼,可以见到熊,可以被蛇咬(没血清)你说刺激不刺激,泥石流,洪水(新疆山里真的突发洪水)沙尘暴,冰雹各种极端天气都有,包你体验丰富,还会附赠迷路小体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答案和评论,

都在提 “主办方失责”、“安全事故” 之类,

春秋笔法辣眼睛,

鲜有提到 “意外事件”、“不可抗力”,

所以也就不想再翻了。

瑾向遭遇意外天气状况遇难的伟大运动员们

默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甘肃又见甘肃

都是天气的锅?

都是死伤者的罪?

甘肃政府就——

一次是意外

两次是个案

那如果总是这样

就是人口 \ 生源素质低下,并且恶性循环?

[如何看待兰州大学正门口,一女生坐在地上,申诉 12 年大二时被骗退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2243325)

某地行政总是喜欢你觉得

那我们也可以用脚投票

为什么要去花钱还赔冤枉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知乎用户 谭隆 发表

这个是很明显的和当地的极端气候估计不足有关,然后全程的保护措施不到位,提前预警也没有做好准备,另外,我觉得就是即使对马拉松的这些运动员的前期的培训到位,关键时候其实这个简单应急救援就没办法完全到位,尤其是你这个极端天气,就应该立刻终止比赛,然后就要尽快去找到管理者,甚至要出动这个军队方面去尽快出应急预案的。

不过,高原的越野赛,不可能随时都有人在沿途看守,所以能选择这个挑战自我的领域的这些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意识,然后也要意识到这个极地运动的风险性,失温就是因为这个风和湿度导致的,所以提前就应该制定好这个措施,我觉得责任主办方一定是有的,要是能够足够准备好冲锋衣或者提醒一些保温的措施,在每个落脚点,都能补充,都能提醒,我相信会有人望而却步,但是现在大家都是奔着信念去的,但是竟然是死亡的路,所以这个对我们每个做运动和管理活动的相关负责人都提出了警钟,都是教训。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长跑会损害健康吗?

长跑会损害健康吗? ·方舟子· 网上流传一篇批评中国各地盲目举办马拉松比赛的文章,说这些地方为了挣钱,降低参赛门槛,组织、管理混乱,有的人还在参赛的时候猝死。并且批评说中国现在流行的健身热是很盲目的,其实长跑是有害健康的,一是会损害膝盖,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