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严歌苓文学的艺术水平?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路无双 发表

虽然严歌苓的小说作品质量波动很大(早期的短篇很好,中后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显得有点草率),但是仍可算是可读性和内容深度都上乘。

她的文学作品,取材特别丰富,这来源于她本人人生履历的富足:成长于 wenge 期间,文工团生涯,又是华人移民,缔结跨国婚姻,又随着外交官丈夫前往非洲任职…… 她不从事写作,真是浪费了。

她的年轻时代在国内就系统地学习写作,后来在美国进修编写剧本,这样的专业训练,加之语言天赋强,所以她的作品读起来有着非常令人愉悦的节奏感,特别是中短篇小说,通常是寥寥几行就使开篇摆脱平淡,臻入紧张感,起承转合,突然一下子击打到你的心口里去,又温柔地治愈你。读完她的《倒淌河》(讲的是汉族工程师援藏期间被一个藏族女子倒追,分分合合,一段有些性感又很虐的经历),我的冷汗热汗都流了一脑门,只是半本书的厚度、一个小中篇而已啊。

她的文学作品里面传达一种特定年代独有的疼痛感,以及女性对于爱情的拥抱和割舍,这两大主题通常密不可分。《穗子》写的是一系列相关的部队大院的故事,关于女人的故事,集体与个人,爱情与自由,其核心是:女人在那个年代要发展自我意识,是要付出代价的——可能让女人领悟爱情的本来面目,继而失去爱情,可能是彻悟之下对生活的叛逃,也可能是洞察生活的真相并且接受它。严歌苓的小说,非常适合女性读者来阅读,在这过程中,好像在和自己对话一样。古今中外,普天之下的女人,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几乎都是相似的…… 如果想要拥抱爱,就免不了经历与爱具来的疼痛。然而,治愈疼痛的,最终也只有爱。

她特别善于抓住一些细微的、一晃而过的心理情境,并给予特写。《少女小渔》的最后,小渔的那个自私功利的男友在窗外狂按汽车喇叭,而和小渔假结婚的白人老头,在屋子里犯着病,小渔显然于心不忍,可是她必须要走了…… 这一霎那,新生活和将死的生活的分成两支路,女人的纯善、爱情的若有若无、华人移民的尴尬处境…… 统统在这一刻撕裂,爆发。整部小说,就是为这华彩的结尾做铺垫的,很有力度。

知乎用户 冬惊​ 发表

严歌苓的厉害有三:
一、文笔优美
二、感情真挚
三、叙事纯熟

她是中国极少数受过西方创意写作训练的作家,其自身经历的丰富与坎坷、中西方生活的背景(包括军队背景)也为她提供了无数素材。

发一篇以前写的书评《若合一契》来讲讲严歌苓笔下故事的魅力所在:

很久以前就知道严歌苓,却没有读过,大抵因为觉得这个正百八经三个的字的名字太不具备吸引力了。可是她的书却叫人有手不释卷的魔力。严歌苓是受了西方文学影响的,叙事的感觉和本土的作家也有所不同。严歌苓的作品大都是非常女性化的写作。我一直以为真正的女性气质(或叫它母性也好,叫它阴性也好)是由男性塑造的,一如这个女主角扶桑。她被多少个男人宠爱过、蹂躏过,就有多少的母性。

或许母性这个词,本身就具有非常原始的气息,就像《扶桑》的女主角,脑海中从来没有什么束缚其他女性的道德观念,她不以做妓女为耻,对嫖客也从不厚此薄彼。她只记住两个男人,大勇和克里斯,一个爱她的男人,一个她爱的男人。对大勇,她厚道地像个妻子,对克里斯,她宽容地像个母亲。她没有这俗世强加给女性的什么贞操观念和矜持,她从来都安于命运,不去反抗任何暴力。可她又那么有主意,无论是嫁给临刑前的大勇,还是去不该去的地方找爱人克里斯。

我看严歌苓的书总觉得这是个有自虐倾向的女人。带有虐意味的小说,也很叫人有代入感,无论虐身还是虐心。这也是清宫戏为什么受欢迎,女人们把自己想象成明争暗斗里得宠的妃子,男人们把自己想象成三妻四妾的皇帝。

扶桑。一个完美的东方女性。所有人的妻子。这题材既符合中国人的猎奇心理,也符合外国人对东方女人的偷窥欲。这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可我素来无法抗拒这种高明的意淫。毕竟很少有人像扶桑这样不自知地具有叫世人惊艳的魅力。这时代越来越少像她那样仿佛来自远古的女性,不受任何所谓 “价值观” 污染的,承受了所有苦难,却像基督一样宽恕了所有人的女性。

可被许多价值观冲击着的我仍觉得与她若合一契。大抵我也觉得,与精神相比,肉体本没有什么羞耻可言;与爱情相比,并没有什么真的危险,再坏的事也不叫危险(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么~)。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大意是他们从此受到婚姻的保护,不再受爱情的侵扰。

你以为草草结了婚的人不懂得爱情。或许他们最懂爱情,才和不那么爱的人结了婚。

PS:她的作品我推荐《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雌性的草地》《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无出路咖啡馆》《波西米亚楼》《霜降

知乎用户 yigeLasia​ 发表

不仅是个还不错的关照女性与异国者的写作者也是一个很能吸金的编剧。但你要问她在中国作家中处于什么地位?这还真的不好说,范围太大了。就 20 世纪以来来说,我觉得她的影响力近不能比海子、北岛,远不能比鲁迅巴金等。但她的纯文学文本带入大时代下的荧屏世界,却很能发人深思。

**小说文本具有时代性,弘扬主旋律。**严歌苓对小说内在的文化掌控得炉火纯青,**她的作品较多的展示了无根的群体,即在失去母族文化庇护的情况下游移在两种机制边缘之间的边缘人。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仍旧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极致环境下人性的美好。此外,她也擅长描写海外移民的种种生存状态和心态,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与作者一样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移植。作者本身独特的经历些出了移民的遭遇与困惑,也写出了这些人深藏心底的人性美。**例如前两年火的《小姨多鹤》这部长篇小说意在历史洪流中以人道主义为基调,从个人史、心灵史、民族史三方面揭示特殊历史时期中人性史的成功作品,在大环境下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人物的真实命运,在沧桑的命运中反映人性褒扬大爱,在民族融合中反思战争并弘扬人道精神。

她的作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的画面感很强,也因而可以驴火纯青的带入现代影视作品的技巧,并且她本人对文学影视化也很支持。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研究她的文学地位不如去发现她的作品为什么总是能获得那么多名导演投资影视作品。

知乎用户 薄帷鉴月 发表

我先得肯定她是个专业作家,还是个好作家。

称大师太难。我个人是不太敢称一位还在活跃的、未至暮年的作家为大师的。不得不说,严歌苓女士的年龄不到六十,能不能达到大师很难说。但是,做一个好作家就不容易。而她的作品改编到影视也很不错,好歹给我们留下点有质量有深度的作品。

…………………………………………………………………………………………

@深棣

谢邀~ 既然感兴趣我就展开一下哦。不是专业学这个的,如果有不足求指出谢谢~

………………………………………………

严歌苓身份的特殊性我列举三点:

1. 女性作家

2. 多年旅居(不仅仅是美国)的旅美作家,美籍华人,用中、英文写作。

3. 专业编剧

……

当然,这都是基本的标签,我才疏学浅,就从这里展开一下吧。

1

女性作家,决定她的经历、眼光和表述,和男性会有不同。这里眼光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还有视角的问题。当然不能把两性的视角分个好坏,但是或多或少是不一样的。比如严歌苓的作品中选择的一些形象,有母性的特征(地母),就和她本人的性别有关系。

唔,还有丰富的联想能力 XD。

2

多年旅居,说明她会和外界进行接触,旅途是适合观察和思考的,据说 JK 罗琳笔下哈利波特的形象就是一个火车站看到的小男孩,也是个例子。同时她会和不同文化接触,造成一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世界各地游历(丈夫是外交官嘛)丰富了她的视野。

这固然有好的方面,个人清晰的风格、更方便的传播、多重视角下的批判、人性的思考…… 直接的间接的见闻都是她的创作矿藏。但也有不好的方面,就是多方的大众认可之上,同样存在于多方的高层次欣赏的瑕疵。

(我这句话说的比较装,见谅……)

**换言之,我们看她的作品,会觉得,还不错,但也不是特别合口味。**仔细挑刺能整出一堆。

比如,冗杂的描写、断续的情节、过分应用的技巧。

有没有一种翻译的感觉。

其实不是翻译了,是严歌苓本人作为 bridge,将外国的手法、形式,作为一部中国小说的手法,而我们事先又确定这是一部中文作品,作者是中国生长的,用中文写作,写华人主角。

中国这边一般是 重叙事 不是特别注重形式的技巧,不会有看上去特别秀技且以秀技为目的的,主要还是情节和感情。比较欣赏直接讲好故事的人。

…… 看下《2666》,不少人就觉得,这什么玩意儿啊!

…… 再看看《S.》,已经不仅仅是内容了,加了很多东西。

当然这一类例子还有很多,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举得例子不太恰当,感受一下这种差异就好。要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网上查查外国文学的教程。

简单来说,就是,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之下,作家会尝试通过形式、段落、叙事方式…… 手法或者接受美学的一些技巧,达到一种阅读体验

同样被严歌苓女士吸收的 还有大片特别的细节描写——有些描写可能不是中国作家惯用的,但可能来自外国文学,短句,纷乱的思绪。比如这一段:

一丝不挂的栓儿被牛旦拽了上来。又把脱得一丝不挂的牛旦系到坑下。两人小时候吃奶不分彼此:栓儿母亲奶过牛旦,梨花也奶过栓儿,这时他们掘墓还是遵照掘墓的行规,下坑不穿一丝一缕。又是一个钟点过去了。

此外值得一说的是 “真实作者”、“隐藏作者”、“叙事者”……(说起来好装逼,不装了,你们看看就成)

严歌苓本人不时在文章里加几句故事之外的话,她是作为作者存在,也可以认为她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负责讲故事。她本人一直处于主宰的地位,似乎并不指望读者代入文中的哪位。

读者或许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 “听海归将过去的事情” 的角度。

3

编剧

编剧!

编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西方文学特点这种,咳咳,我也说不太明白,但是编剧这一点是很明白的。

我个人建议看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再去读严歌苓的书可能会有体会。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强行安利,但是其中体现的一些美学要素是比较考究的。建议观看。至少比畅销书改编的值得看。评价也不错。就是需要仔细品味。

非线性结构。夹杂了各种隐喻,雕琢了各种细节。

你会发现,编剧是一种设计的职业。

编剧不是完全讲故事的,她要营造出画面感。九三年开始做编剧的严歌苓女士,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应当是比较大的。

影视剧和话剧不同,要考虑镜头,考虑人物形象的细致塑造,考虑细节、环境、衣着,考虑人物的内心,可以内心独白。毕竟影视剧是可以特写的,摄像机换视角就 OK。不用管观众坐在哪里。

同样的,编剧对接受这个环节要求更多。所以她得找个好设定,控制读者的节奏。

我的建议是:别把她的文字当文字,描写啥的,直接想象,看书就当成看电影。

然后你就懂咧~

-—————————————————————————————————————————————-

**结语:**严歌苓的作品在这个过分娱乐的时代,还是挺值得欢迎的。

她在作为后人,讲一个前人流传的故事。

不过,与其当做故事看,不如当电影看。

有一些短句啊,不仅仅是英文影响,还可能是人物的喃喃…… 是人物的心思。

原先有人说,没有人能将一种语言完全翻译成另一种。我得说,翻译过来了,面对的还不是一批读者呢…… 严歌苓的表达方式,真正的隐含读者,就是和她一样双语的读者。

(有哪里写的不好我再改。。。谢谢)

知乎用户 Juan 发表

严歌苓是传奇。一个前芭蕾舞女演员、一个前外交官的太太、一个终身美丽的女人,又同时有了文字的天赋,于是她的作品里面,见不到通常女作家的某种内心缺憾。

因为已经是个足够成功的女人、有很多爱的女人,所以她对笔下人物有一种旁观的悲悯

她什么都不缺,她不会带着个人情绪去嫉妒、阴毒、崇拜笔下的各色女人。

其他很多的女作家,上天只给了一份文字天赋。她们靠着这唯一的天赋,拿到学位,找到工作,靠写稿生活。她们的经历难免苍白。她们灿烂的文字技巧后面,你看得出她们并没有太多真切的人生体验,她们在想象的世界去爱恨情仇。

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是她们身为女人,没有得到过的那些情感缺憾(爱慕、迷恋、被珍重),却会直接体现在文字之中。某种程度上,这还能引起很多读者共鸣。但这种共鸣,往往会带来一种求而不得的心乱。

但严歌苓不同。作为女人的严歌苓,人生已经足够圆满。她很聪明,知道如何在红尘中过得优雅丰裕,因此到了小说里,视角很多时候脱离了 “人间”。

我最喜欢她的小说是《草鞋权贵》,将军也不过是一场战役死掉的一千个战士里唯一幸存下来的,他活了下来,于是成了将军,其他战士没能成为将军,只不过是因为没能挺到胜利那一天。

艳丽的保姆身份低微,时代一转,将军的儿子们废了,保姆呢?“谁也不知她哪儿弄来的这幢楼。她在香港有个男人,男人养她却不娶她。她不孤立,她有的是与她身份相仿的女朋友女邻居。”

清俊冷淡,不带价值判断地描绘,让我想起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是谁?他肯定以另外一个名字出现在史书上。能不带价值判断描绘污浊繁艳尘世的,必然是哪一年的进士,哪些年的尚书。

严歌苓不带价值判断、不自我代入却又饱含慈悲地描绘,

描绘《扶桑》中阅尽千帆却依然记得那唯一一个男人的扶桑

描绘《第九个寡妇》生命力顽强的葡萄

描绘《芳华》里一心想嫁作首长儿媳的林丁丁

阅读严歌苓的小说是个奇妙的过程。在一路上,你见到人物的悲喜、冲突,但是合上书,你记得的却是淡然的宁静与隐约的心痛。

知乎用户 Wanda​​ 发表

严歌苓懂的如何巧妙隐秘地去重复自己,“巧妙隐秘” 是她的长处,“重复自己” 是她的短处,也是最让我对这个作家失望的地方。

一个卓越的小说家,需要做的不仅是在表面用纯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一个或感人至深、或耐人寻味、或精彩刺激的故事,而且要在讲故事的背后,去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要么把自己之前的主题向深挖掘、要么开拓新的主题。而严歌苓,也许是在美国接受过写作训练,她在讲故事层面做得非常不错,遣词造句、情节布局等等,都非常讲究和精细,但在后一方面,即对主题的超越上,她始终停留在原地,无论是之前的《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还是如今的《妈阁是座城》,在主题上,她都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而这一点则阻碍了她称为一流小说家,只能算在一点二流左右徘徊。如果说谁勉强达到了这个要求,让我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的话,村上春树比她好一点,可以在一点一到二流左右徘徊(如果林少华的译本靠得住的话),之所以也并非一流是因为他对主题的表现和转换还是很僵硬,总能让人逮到僵硬的痕迹,读得别扭不舒服。

村上春树我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来谈,这里我们还是转回来谈严歌苓。前面说到,严歌苓在小说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还是非常不错的(这里有一篇我写的关于如何评判小说谋篇的文章),

为什么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不容易读进去?

除却作家本身的天赋之外,这也得益于她在美国接受的写作训练。不得不说,美国在以工具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how to 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们认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做事情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果完全按照该方法来操作,无论是机械性地操作机器还是创造性的文学写作或者学术研究,都可以达到一定水平。而我本人也是在美国大学里接受学术训练,深感这种方法对人在某一方面的塑造能力。简而言之,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学术研究,如果人认真地接受美国这一套教育方法的话,接受者的下限绝不会低,反而会取得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程度,但是,至于上限,这种事儿,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看天分的。而就我看过的基本美国创意写作的教材或者书籍来看,它们讲的都是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以及合二者之力如何讲一个好的故事——这正是严歌苓的长处。连她自己都说:

“我当时就感觉到他们的训练方式是非常科学的。上课时,我们的同学都是坐成一个圈,十二个同学,老师坐在中间,然后他就说,某某某,你出一个词儿。被点名的同学先出一个名词,然后老师叫第二个人说你接一个动词,接了一个动词以后他就说,用任何一个你想到的最最独特的一个动词来让这个名词动起来。这样一种训练就是首先是他告诉你什么能使文章变得非常有活力的、非常有动作的、非常往前走的,走得比较快的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参见《严歌苓:一个写稿佬的生涯

这段后面她也讲了很多关于如何 “科学” 地培养作家的内容,但也无外如是。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人当然好,而且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作家——但,还是上文那句话,至于上限在哪,还是要取决于人的天赋。而在这点上,严歌苓就略逊一筹了,因为她写来写去,大部分情况下,也没有写出自己的格局。

简而言之,虽然严歌苓的小说表面上看起来精彩纷呈,有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南京的,有发生在东北农村的,有发生在澳门赌场的,有发生在云南某文工团的,故事的主角人物也都各不相同。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表现得却只是一个主题:女人奋不顾身的义气。《金陵十三钗》里的妓女们受到了女学生的优待,就代替女学生去为日本兵献唱,不顾自己的死活;《小姨多鹤》里,被张检妈妈救了的多鹤忍耐着自己孩子无法叫自己妈妈的苦楚也要为张检生孩子;《芳华》里,就因为对谁都好、从对人好而得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刘峰没有对何小萍另眼相看,何小萍就为了他放弃了文艺兵并在晚年收留他;《妈阁是座城》里,梅晓鸥就因为段凯文那迷蒙的暧昧把自己输得倾家荡产。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刷到一个帖子,说看了严歌苓的《老师真美》都震惊了,如此三观不正确的小说怎么能出自这样一位作家之手。这本小说我也看过,里面讲的事情我也听说过,且不论所谓的 “三观” 如何(文学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以后单拿出来写一篇),至少在艺术上,严歌苓是超越了自己的。

所以,这样来看的话,在更深层的内容上,严歌苓不能总超越自己。她只是用故事和人物的丰富多彩来隐秘地掩盖主题的重复性。这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她笔下的那些不顾一切奉献自己、牺牲自己、义薄云天的女人各个都是感人至深的形象。

也许,她自己本就是这种人。

知乎用户 Shendi 发表

这篇答案经改写补充之后已发表于 2014 年 8 月的《文学报》

1,能够双语写作,对当代中国文学是一笔财富。现在无论什么行业,都需要能 bridge 的人。

2,题材涉及华裔移民,尤其是大陆移民的历史和生活,填补了一块空白。

3,对弱势女子(妓女、女同)这种充满戏剧冲突的形象作为主人公有强烈的偏好,给自己打造了一张鲜明的名片。

4,情节设置上戏剧冲突很完整、强烈,但并不觉得节奏把握得多好,有形无神。看看《扶桑》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来来回回的 “闪回”(不好意思,这是电影名词,一时忘记文学上怎么说了)对读者的代入感产生了强烈的干扰;各种独白心得体会与旧式妓女的对比对话本应是重要的点,却次次点到即止无法深入。

5,语言上,她的动词用得还可以,短篇里明显一些,但仅仅是还可以。至于人的情态动势衣着,小说写得越长,越显堆叠乏味。

综上,她的意义更多是内容和故事上的。她出国太早了而又不够早,那种充满 80 年代作协文学季刊的调调,既无法真正写出修铁路时代老移民的血泪,也跟不上经济巨变之后的中国式思维,作为商业故事(剧本、打发时间的休闲小说)可保证好看程度,但要谈文学,在这个张爱玲也会被一堆人踩至脚底的世界里,我说严歌苓算一个 “畅销小说作者” 也不算过分吧?

知乎用户 舒明月写作课 发表

她的东西不算完美, 但足够精彩了。从文字的愉悦度或曰密度上来讲, 50 后 60 后的一拨大陆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近几年乘影视改编的东风她的小说火了起来, 既是作者之幸, 也绝对可称读者之福了。

据说大导们接踵而至地买严歌苓的小说改编, 十有八九是因为 “画面感强”, 画面都在那儿, 上手就能拍, 这多省事啊。以至于严歌苓后来都烦了, 声称要写几部“抗拍” 的作品。

所谓 “有画面感”, 其实也包含显显隐隐的多个层面。最简单的一层理解是文字中有色彩和浓淡, 有线条和造型。比如下面这个:

不管多远, 人都看清了这是个中国女人, 有张粉白脸, 腰身曲线工整地像把大提琴。

再刨, 还可以刨出她的一项本领, 就是将一般作者不那么容易写成画面的情形写成画面。比如下面这两句:

李迈克猛将下巴往前一伸, 表示不懂。
他站在一帮黄皮肤 “亲戚老表” 里, 喉结大幅度升降。

因为有上下文, 所以知道前一句表示疑惑, 后一句表示紧张和不适, 都是先 “意会” 了再去回看严歌苓的描写, 恍然大悟似地觉出妙来。其实就说明, 要是写作中碰到相同情境, 我肯定不懂得用这种手法。比如第二句, 我大概会写成: 他站在一帮黄皮肤 “亲戚老表” 里, 感到紧张, 不住吞咽口水。

“喉结大幅度升降”和 “不住吞咽口水” 的关键区分在于, 后者是质朴的, 写小说的人最自然而然会使用的方法, 即从人物本身出发, 由内向外。而前者则是经艺术的反省而来的, 电影式的、由外向内的写法。效果哪种好呢? 当然是后者。不要跟我说什么质朴才可贵。艺术没有质朴和天真, 质朴和天真是无数种艺术风格中的一种, 它们也是处心积虑、微妙调控之后呈现出的效果; 是一种 sophisticatedly simple.

由外向内的写法效果佳且掌握的难度也不大, 值得我们投入时间练习一番。想到几条捷径, 供大家参考: 一是可以去搜罗演员们关于表演, 关于人物表情动作的细节论述, 也许老戏骨们的回忆录里能翻找到; 二是现在流行的 “微表情学”, 对于人物心理和细微肢体动作的联系研究颇多, 也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在画面感的坑里接着刨下去, 还能再刨出宝贝——一种被严歌苓称为 “凸显” 的技法。她在采访中曾这样说过:

在故事正叙中, 我将情绪的特别叙述肢解下来, 再用电影的特写镜头, 把这段情绪若干倍放大、夸张, 使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总给你一些惊心动魄的停顿, 这些停顿使你的眼睛和感觉受到比故事本身强烈许多的刺激。

来一段她运用 “凸显” 手法写就的文字:

那夜海云搂着没了爹的健将, 才发现那期盼已从黑洞洞的心底蓦然浮现上来了。她突然感到无限安全: 五岁的赤条条的儿子就依偎在她蜷起的怀中, 像再次将他装回了子宫。她和他之间不再有那第三者。她看见自己的乳房、腹、腿形成的弧度, 正那么恰恰巧巧契合儿子柔弱幼小的身体, 母与子的两具肉体如一种完美对称的镶嵌。

色彩造型和内外配比也许还算是严歌苓小说与电影的偶合的亲善, 凸显手法则根本就是受电影启发而来。虽然在我这样的 Geek 看来, 上面一段存在着叙述声音过于文艺, 与人物设定不符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 正常人群看来效果已是足够好, 足够 impressive.

知乎用户 拾贰象岛 发表

如果说有一位女作家能让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这三位中国最顶级的导演都直挑大拇指,那一定非严歌苓莫属。

2008 年,由严歌苓编剧、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再现了京剧大师传奇般的一生。2011 年,张艺谋将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成电影。三年后,“老谋子” 再次将她的《陆犯焉识》搬上大银幕,取名《归来》。

2016 年,严歌苓完成了一部描写部队文工团青春往事的小说,有朋友将其推荐给冯小刚。年轻时曾入伍的冯小刚阅后立刻拍板,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这就是近来话题不断的《芳华》。

可以说,即便没有读过严歌苓小说的人,也或多或少通过大银幕体会到她笔下的悲欢离合。那么,她的文字究竟有何种魔力,让导演和观众都如此着迷呢?

她的小说包罗万象,又充满戏剧冲突

据统计,迄今为止,严歌苓共有 14 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除了上述三位导演外,张艾嘉、姜文等人也对她的作品青睐有加。能让如此多风格迥异、口味挑剔的导演都倍加推崇,严歌苓在创作上的高产以及小说题材涉猎之广功不可没。

让我们先看看她的作品吧,有讲述抗日的《金陵十三钗》、描绘知青岁月的《天浴》、讲述 “文革” 的《穗子物语》、军旅生活的《床畔》、《芳华》……

严歌苓小说题材的丰富性让众多导演可以各取所需,找到符合自己风格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严歌苓的作品包含着影视剧必不可少的戏剧冲突。如《金陵十三钗》中,神父、秦淮歌姬、女学生、中国士兵、日本侵略者,多方势力在一座即将沦陷的教堂里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情节的发展铺陈了无限可能。

她的故事,说出了导演想说却说不出的岁月沧桑

事实上,严歌苓也是一个 “有故事的人”,否则怎么能将那么多人世间的男女、生死、人性的挣扎、苍凉与繁华写得入木三分?

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春 25 岁就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又有长达 20 年的监狱生活。严歌苓透露,在小说《陆犯焉识》中,许多情节都是她祖父的真实经历。

根据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作品《归来》,其中由陈道明饰演的主角陆焉识

严歌苓的父母在她童年时就已经离婚,她和弟弟严歌平把童年留在了安徽。1970 年,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的文艺兵。

1979 年,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帮助她完成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1983 年,严歌苓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军旅生涯又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她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及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均萌发于这一时期。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天浴》,其中由李小璐饰演的主角文秀。

1992 年,一位朋友给离了婚的严歌苓做媒,介绍了一位会讲中文的美国外交官给她认识,严歌苓由此认识了劳伦斯,两人一见如故。2004 年,夫妻二人被派往非洲工作,这段经历给了严歌苓最丰富的创作源泉,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有五篇小说问世。

正如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林侠所说,“严歌苓的阅历、知识、经验、修养、人生态度,达到了这一年龄群体所能达到的广度与高度,她具有这样一个群体的代表性、典型性。导演之所以屡屡改编她的小说,是因为她说出了自己想说但没有说或者说不出的东西,这里面有一种情感、态度、精神的契合。”

如果你也曾翻阅过严歌苓的作品,那么你就会发现,尽管她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但**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大时代的背景,**如抗日、“文革”、知青岁月等。这些自带流量、同时又有些敏感的话题,无疑让诸多有野心的导演愿意一试。同时在严歌苓的精雕细琢下,世事更迭又能不露声色、浑然天成地融会在主人公几十年的岁月中,令那些没有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产生隔空的共鸣。

她以女性视角,打磨人性

最吸引导演眼球的,应当说还是严歌苓作品中对人性的刻画。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芳华》宣传海报,其中角色面对惨烈的战争所呈现的不同反应。

事实上,能将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中国作家并不在少数,但与他们不同的是,严歌苓,这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女人,能够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来刻画人性,对应男性为主的文坛写作现状,获得了对比和参照意义

严歌苓的作品中活跃着一批具有鲜明风格的女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领域,身份、性格迥异。按地域、时代来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渔、海云,在大洋彼岸演绎着自己的挣扎沉浮;有 20 世纪 30 年代河南农村的寡妇葡萄、用一生守护爱情的女话剧演员田苏菲,她们无视身边的一场又一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心中的 “圣地”;还有生活在当代的农村女子潘巧巧,被拐卖而沦落风尘,用她短暂的悲剧的一生,演绎着处于转型期的大陆人……

她的作品,拿来就可翻拍成经典

一部小说若想成功地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冲突与人性刻画固然不可少,强烈的画面感同样是加分项。君不见,为什么金庸的小说被一再翻拍屡成经典,古龙的作品被翻拍后却骂声四起,还不是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的降龙十八掌比 “一抬手敌人就见血封喉” 的小李飞刀更容易被影像化。

读过严歌苓作品的人差不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场面像是电影镜头在运动。她本人也曾表示:“我想许多导演喜欢我的故事,主要是因为我的作品比较重视感官的描写,我会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部放进去。”

让我们来看看这段节选自《芳华》的片段,你将更加感同身受。

刘峰不单是团干部,人家现在是党委成员了。他从帆布挎包里拿出一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团黑黢黢的东西。一股芝麻的甜腻香气即刻沁入我混乱黑暗的内心。他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坨儿,在手心迅速捏扁,填上黑黢黢的芝麻糖,飞快搓成一个大元宵,又轻轻压扁。

简而言之,严歌苓的作品,堪称范文式的剧本,再加上她本人亦曾涉足编剧,导演拿到他的作品就可以直接拍摄,省时省力不说,还符合书粉预期。相比之下,极端的反面例子就是前文所述的古龙小说,导演编剧只能附加许多个人揣测,去描摹李寻欢的飞刀、楚留香的轻功,不仅费时费力,往往还会被粉丝批评 “毁了原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排名第一的啥玩意儿

浓浓知乎式跪舔风

只要世俗成功的都是好的,

没有一点文学批评的真诚

严歌苓是一个 “才女” 式的作家

写得比通俗文学好一点而已

知乎用户 酸酸 发表

怀疑严歌苓只是通俗小说作家?是对通俗小说有误解吧。

就算是写小三上位,哪个比得过《少女小渔》

写妓女与痴男,哪个意识流过《扶桑》

写知青少女插队,哪个戏虐无情过《天浴》,生冷顽强过《雌性的草地》,纠葛羁绊过《白麻雀》

写 wenge 影响,哪个短短数笔能把 30 年缩一日写《老囚》,30 年影响一个家庭写《陆犯焉识》

写抗战,哪个又能从女性角度出发写《第九个寡妇》

私以为,严歌苓的格局在近代女性小说家里是最广的,阅历和身份让她的角度开阔,能写敢写。

真正出众的是她的文笔,真的有妙笔生花的能力,这有美国的培训的益处,但是 24 岁能写出《雌性的草地》其中文笔已是大触了。

众多导演求其剧本导致似乎剧本更出名,实际上私以为只有最早的《天浴》稍稍沾有她的气质,其他的不过取其骨肉。她写女性,但是作品绝不温柔,直到你面对面地读,再了解这个故事,它都还与你隔着三分距离。

那些严阿姨为了膏粱之谋把短篇拉成长篇的不算,为了给导演交稿子写的剧本故事不算,严阿姨还是你严阿姨。

知乎用户 许飘飘 发表

刚看完她的一篇短篇小说集。

文字的感染力很强,描写生动,人物情节所产生的矛盾很激烈。

可总感觉缺点什么,感觉我的情绪不是被故事左右着,而是被作者左右着。

知乎用户 章渔鱼 发表

初读惊艳 读了几本后只感个人风格太固定化 尤其喜欢中国 20 世纪题材 善于发掘那个时代女性形象 人物塑造方面很动人 但红烧肉吃多了也会腻味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如果针对作品来谈艺术成就,好像不那么直观,为了便于理解直接跟同行比较吧。

只能和年龄差不多的中国女作家比较,个人认为进不了前十,迟子建、铁凝、方方、聂张翎、潘向黎、叶广芩、程乃珊、陆星儿、林白、陈染、残雪、宗璞、唐颖、徐坤、李碧华、黄碧云、万方、张洁、张欣、朱天心、王安忆、张抗抗、黄蓓佳、范小青、西西…… 似乎哪个都不输给她,但曝光率,可以理解为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频次大部分大都不如她,除了李碧华。2000 年左右的池莉和后来的张欣和她比较像,被改编作品很多,但多是电视剧。

总体来说属于当代女作家第二阵营吧。迟子建、王安忆、方方三大实力派肯定是比不上,和剩下的在伯仲之间。

知乎用户 Zoe 是小佑 发表

看看第九个寡妇吧

实在写的很好好嘛。

取材和文字都很棒。

知乎用户 姚肖冲 发表

除严老师外,没有任何作家能把中国人的母性描写得这样细腻深沉!

知乎用户 Hailey 张海狸​ 发表

严歌苓写的东西情节性强,句法结构很复杂但是读起来习惯了就感觉很好。

严歌苓毕竟是写书和编剧都在做的,一个华人能混到好莱坞专业编剧的行列已经是很厉害了,必须是很有内容的。

实在是想吐槽,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她哗众取宠…… 她的文学成果也不用说吧,严歌苓在文化融合方面比一般的其他作家都强很多。估计是有的人就是接受不了国际化一些的东西?还是受不了底层社会人民做爱国做民族性的东西?这么说太偏激了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严歌苓受英文影响很深,所以字里行间反而缺失了中文本身的厚重感。

比如《金陵十三钗》里面,英格曼神父敲钟那一幕,正是举国同悲之时,但严歌苓却是这么写的

女孩们已就寝,听到钟声又穿起衣服,跑下楼来。窑姐们也围在仓库门口,仰脸听着钟声。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祥,她们不知怎样就相互拉起了手。钟声奇特的感召力使她们幌惚觉得自己丢去了什么。失去了的不止是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不止是她们从未涉足过的总统府。好像失去的也不止是她们最初的童贞。这份失去无可名状。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

可以说,对钟声的刻画如果有一百种方式,那 “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详” 绝对是其中最差的几种。仔细读这段话,就会发现其中很多句子,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像是经过了翻译一样,有些怪模怪样的,尤其是那句“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几乎就是个祈使句的译文版。

严歌苓写小说很会选题材,自身经历也足够丰富,所以笔下人物的真实感很强。但她确实不善于描写细节,对场景的叙述也大多是强调一个画面或者印象,并不是传统中文写作里依靠 “意向” 来抒情的风格。同样是善于描摹女人心事,苏童在这一点上比她做得好,但故事情节方面则有所逊色。

各有不同吧。

知乎用户 john amber​ 发表

绝佳的技术,但是真的毫无趣味。

知乎用户 REN 发表

为何我觉得他写的东西俗气~

知乎用户 比较好玩 发表

我看过的她的少部分作品,个人感觉:语言很有特色,干净利落,一句一句犹如高清图片,表达得明明白白。但这也是缺点吧,如果考虑回味和韵味。每一句都说得很透,使情绪激昂的同时也把情绪瞬间全部散了出来,没有留住一口气。小说藏不住东西,是很寡味的。如果文学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是试图拓展字句之间的意境宽度,文学就停留在识字写字的层面,而非创作技术探索和人文思考的智力挑战。

作为作家她有着很好的语言天赋,因为过于挥洒自己的天赋倒也把自己的短板显现了。她的语言太欢实,沉浸于追求叙事快感而不肯深入,缺少沉淀,少了细水长流慢火细炖的意蕴。看的时候很想知道结局,可看完后再也不愿意重翻。严歌苓特别懂得吊胃口,她似乎太看重故事情节的起伏,试图尽快制造各种意外情节和戏剧冲突,好让故事更好看,但文学艺术的美感和深度被削弱了,是其能力不足。单个情节什么的看不出她比其他优秀的严肃类作家差,若论故事整体,却明显不如同时代的贾平凹陈忠实余华莫言这些作家做得出彩。她写的那一个个通俗故事,严歌苓尤其擅长讲有点奇特另类甚至是较为优美的病态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阅读快感很容易给到读者的。但是却没有把相关人物、社会状态进行更有分量的塑造,整体上缺少情感与思想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厚重感。第一篇幅的厚度几乎就是整部小说的厚度。

我觉得,女性更喜欢她的作品,因为女性视角过于明显,太容易满足女性的本能需求和美好幻想。《第九个寡妇》的主角是村妇,书中出场的大部分优秀男人都被她迷住了:能干的村长喜欢她,与她私通;军官喜欢她,想上她;其他猥琐点优秀点的男人也对她存有幻想;从香港回来的大老板还对已到中年的她抱有深情的怀念与不变的好感。不行呀!即便现实中存在这类特例,但这种写法真的太简单粗暴,甚至是粗鄙。我看她的作品不多,不过很认真地看了评论家眼中的她的优秀代表作《第九个寡妇》,非常失望,因为那些知名评论人士夸她时简直睁眼瞎。她这十来年在圈内外的名气与作品本身的质量并不相匹配,名不副实。

知乎用户 玄鱼​ 发表

夹带私货过于明显,没办法评价。

知乎用户 小酒人 发表

说说缺点吧,感觉她的文字太堆砌了。张爱玲文字的堆砌是华美生动的。严歌苓的文字好多是硬生生的堆砌来的,其实,好多描写没有必要用那么多繁杂的辞藻,真正优美的文学,是意境,而非语言。个人看法。

知乎用户 OORLOVEer 发表

感觉她的书夹带了很多个人色彩&私人经历。选材都很讨喜嘛。

戏剧性太 i 强。

商业价值很高。

喜欢刻画单纯到无知的温柔多情的女性形象,看了她四五本书,基本都是这样的,也许这个说法有点以偏概全?总之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坚忍,真的是跟吸毒一样的。

对女性的心理描写细腻,擅长捕捉那种 “细节性的柔情”。其实在这方面,最有感触的是《老师好美》,大段的心理剖白…

但是看多了,也就有些腻味她的风格了。有种后劲不够的感觉。

如果说别的好书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能在心中打出一片长久不息的水花,那严歌苓的作品,也只有是应急瘙痒,看的时候还是很投入,看完了就:“诶?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啊。”

知乎用户 沈潭清 发表

仅仅读了很多严歌苓的作品,但从未关注过她个人的事迹,品行,只是从文字里一点一点认识她。

作为刚刚从网络文学中跳出来的人,没有爱情为主线就怎么也看不下去所谓(大人的书)的人,说不出什么头头是道的话来介绍严歌苓,只好放一些阅读过程中被震撼的过的文字,让懂的人自己感受她精准的描述。

我认为她的有些描述虽然涩口,但却十分新奇,寥寥几字精准的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心理

“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

譬如这句话,有回答说像是祈使句的翻译,我却觉得不然,一下一下用的很好,那种钟声撞击在心头的感觉,很质朴却很生动的描写出来了。

摘几句我看书时随手存下的文字。

很多东西严歌苓没有用苍白的语言直接表述,而是绕了个弯儿,你读了很多后,人物的形象才若隐若现的显出来了,并在心里留下很深的感觉。

“焉识抬起头,大卫的脸是空白的。期待过度就会让一张脸空白成这样。”

一个人的脸是 “空白的”,在看《陆犯焉识》之前,从未想过,竟可以用 “空白” 去形容一个人的表情。

“每次他正在号子里【穷凶极恶】地盲写,洞口突然打开,递进来一盆糊糊和一个插在糊糊刮子上的馒头,他都快忘了它们是什么。”

“穷凶恶极” 的盲写,看看这个词,精妙的令人叹服。

“老几明白了。梁葫芦心目中是没有好人的。他心目中,人不会白白地好;人必然是为了一个目的去好,好一次就要完成一个任务,或堵住一个漏洞。尤其是堵漏洞。老几对他好,喂他南瓜,给他甜头吃——糖精片的甜头也是甜头,他都理解成老几在堵漏洞。漏洞就是那块欧米伽。梁葫芦认为南瓜也好,糖精片也好,都是要堵住梁葫芦的嘴,收买他的心,为使梁葫芦再蜕半张头皮也不叛变。老几想,这不怪梁葫芦,怪世界这么大就是没给过梁葫芦一份纯粹、无贪图的好。老几他自己也没有给过葫芦什么好。看着葫芦在地上给马倒着拖,看着拖出的血迹里出现越来越大的头皮越来越多的头发,再拖下去很可能是个死,老几都没拿出欧米伽来救葫芦。老几在那时抓住了自己一个隐秘的心愿:拖死这小凶犯欧米伽就真正回归了自己所有。 ”

她笔下的人物从来不极端的,那些藏在心中隐秘的恶的念头,是自诩好人的你我都有过的。

这样的 “恶”,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了。

人物不能极端的,记得在知乎某专栏看到过一篇文章,好人便是彻头彻尾的好,坏人就彻头彻尾的坏,蛮横骄纵的女儿对养父的不屑无理从始至终,并愈演愈烈,成了动画片里彻头彻尾的大反派,作者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对人性没有认真体察过,一味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的初中生才会这样。(可笑的是这篇文章得到的赞高达几千,不禁感叹知乎越来越像故事会)

读严歌苓,因为她的文字让我舒服,因为她笔下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些故事带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不知何谓苦难何谓国人踏过的历史的我,到文革去,到土改去,体会这个国土上的人们经历过的喜或悲。

知乎用户 flower​ 发表

严歌苓怎么说呢,是国内比较成功的一个作家。可以说其作品很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包括《天浴》、《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金陵十二钗》等。众观严的作品,其实可以发现其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女性作家里普遍存在的特点:即女性意识的觉醒。严歌苓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作家,她的作品多描述被社会忽略的边沿人物。包括女知青,政治犯,日本女性,等等社会的弱小人物。多讲述历史的残酷,社会人性的复杂,影射政治的荒诞(多描述改革前中国的状况)。这是其作品里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部分,但也是其作品的短板之处。

严往往局限于过去,所以其作品往往显得主题重复,即其作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往往其典型一部作品就可以代表其一类作品,所以严往往不怎么令人惊喜。其文字风格属于易读类型的,有时会有女性特有的细腻,特有的抒情风格。这也是其吸引我的味道,但有时会显得粗砺,但不怎么自然,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严在当代作家里面是值得一提的,但并不是特别得耀眼。

她缺少一部压轴的大作,脱出以往的窠臼。但往往一个作家定型后很难突破,对于女性作家来说,尤其困难。对于历史的描写,严缺乏一种厚重感,只能给人一种泛泛之感,是比不上陈忠实的。对于人物的刻画,严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但也仅仅针对于那两三个主要人物。严用笔有种犀利的感觉,严有时又给人一种邻家姐姐的亲切,笔下的女性也带有一种母性的光环。在这点上是很成功的。对于小说的结构,往往虎头蛇尾,越往后面越弱,这也是许多作家的通病。尤其是长篇小说,越能体现这一点。严的语言风格易变,但并不特立独行,缺乏迟子建的灵透,张爱玲的古典,路遥的厚朴,余华的苍凉。期待她能突破自我,也期待我能读到她更优秀的作品。

知乎用户 隔壁阿六 发表

人物鲜活,女主因爱情而美而伟大。

活泼生气的田苏菲;

深明大义的朱小环;

温情隐忍的冯婉喻

……

让人佩服怜惜的种种皆因对爱人的深情。

作为一个女生,看清这一点其实挺难过的,书里女主一辈子的喜怒哀乐都为了一个男人。

可现实就是这样。深情让人醉让人伤让人美。

知乎用户 水阁遣心 发表

取材很好,写的很烂

知乎用户 笑丸子 发表

在重感冒中终于读完了《陆犯焉识》,这应该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严歌苓的书了。自《芳华》始,至《陆犯焉识》终,读过了少女小渔、天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雌性的草地、老师好美,还有好些中短篇集子。

有些书老老实实地读完了,比如芳华、陆犯焉识这些;有些读到一部分就放弃了,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有些读完之后不太敢相信,心里冒出来一个念头:“什么嘛”,比如天浴、少女小渔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老老实实记录一下读后感,尤其是在我把这些心得体会遗忘之前。看她的作品,遗忘率高是我碰到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严歌苓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毋庸置疑,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人。家学的渊源,阅历的丰富,见识的广博,都使她对文字的铺排和结构的设计得心应手,三言两语就能呈现出最细腻精确的文学体验。然而,她在文字背后无一例外表现的,是她的残忍。

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然而这种栩栩如生是鲜血淋漓的,惟妙惟肖是会带来一些不适的生理体验的。有时候,我们并不愿意直面惨淡的人生,宁愿自己安慰自己甚至欺骗自己。严歌苓的文字,带着冷冷的剑气,一下子直入肌理,像解剖一样把人生这个生物体的皮肤肌肉骨骼经络血管割裂开,然后拉下你试图蒙住双眼的手,非要让你把这场赤裸裸的血肉模糊看个仔细看个明白,她还会在一旁加以注释和旁白。你心里说够了够了,她却只是不依不饶。

很难说她对于笔下的人物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些刹那会怀疑她在炫技所以戏剧冲突那么集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读过一些她的作品后,下一本书才读一小部分你就会明白下面的走向和悲剧结尾是什么,特别是关于特定时代和新移民的作品。

她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时代的烙印,人性的扭曲,人心的险恶,即使有那么一点点小心思在她的作品里都是藏不住的。她并不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讲故事,她讲故事的方式是凌驾于人物之上的,大概是因为当下隔岸观火的缘故。新移民的作品亦然,人的际遇没有温度和希望,只有挣扎和失败。

尤其是女性角色,无论身处的时间和空间如何不同,都纷纷低进了尘埃里。扶桑,文秀,田芳菲,冯婉喻,何小曼,她们都一样,在与人生或伴侣的关系中从来没有对等过,她们都是好人,偏偏好到 “什么都容得下就是容不下自己”。

在所有读过的严歌苓作品中,我喜欢《白蛇》。同样是特定时代的故事,即使尊严被践踏成尘土,总还有一个出口,扭曲也好,不齿也罢,我从来处来,且往去处去。文字如诗,当得起书评的 “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从头至尾读完,还愿意回去读第二遍。

阅读本身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并不妨碍严歌苓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严谨、高产、用心。只不过,“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公众号:贪欢录
【原创声明】
如非特别注明,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转载或任何疑问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浮生若梦,夜半贪欢,呓语喃喃,醒来当一一录之。

http://weixin.qq.com/r/0y4HHwTERFk7rUB893vB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用户 知白 发表

在我心理,格局超越张爱玲,

比肩杨绛,吊打安妮宝贝之流……

至于她对亦舒嗤之以鼻,我好像也能够理解。

知乎用户 细雪 发表

读严歌苓的书,你会觉得这纸张的黑字不会安安分分地躺在上面。它们会腾空而起,分崩离析,化成铺天盖地的墨,一滴都不肯浪费地往眼睛里泼。

比起作家,她更像一个枭首;披着文字的外衣往你的皮下血管里扎一针毒,蚀骨噬心,却又痛苦成瘾。


2021.8.16 更

救命啊我以前写的什么玩意儿啊

知乎用户 Charlotte 发表

看过大概十余本 如图

不能称之为大师 但是个优秀的作家

比较倾心田苏菲和多鹤以及心儿这几个角色

个人感觉题材要比文字更加厚重深邃

确实也受到很多国外思潮环境的影响

但是,有一点她同其他华人作家截然不同吧

在于对于女性个体的刻画和入骨的挖掘

无论是多鹤的母性

扶桑的美

还是田苏菲笨拙的爱情

心儿无法把控的爱与温存

总是让人觉得 这就是女人啊

独有的天真和温柔 以及愚蠢

留给最爱的人

刚看完《老师好美

心沉到海底

知乎用户 第一大宗师 发表

严歌苓的文字没法看。什么芭蕾舞演员,她的文字就像她塌陷的后秋一样丑陋,真的,说的那些东西都耸人听闻。

说他爷爷劳改,开始编号是二千多号,四年之后是二百多号。四年犯人死亡率是百分之九十。简直比集中营还残暴。

又说他爷爷精通四国语言,世界上哪有精通四国语言之人。什么叫精通,精通最起码能写书。世界上有用四国语言写书的吗?连点翻译常识都没有。

至于张艺谋喜欢,冯小刚喜欢,他们才看过几本书。

“” 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无垠的绿色起伏连绵,形成了绿色大漠,千古一贯地荒着,荒得丰美仙灵,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风呵护经它苛刻挑剔过的花草树木,群马群羊群狼,以及一切相克相生、还报更迭的生命。“”

这文字简直粗糙的令人作呕,就像严歌苓塌陷的后秋。草原是绿色的大漠,大漠荒凉得丰美仙灵。就像那老太太塌陷的秋后,和丰美不搭边。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羊和马,还有狼,到底是怎么个还报逻辑,真真不通。

要我是导演,我也指定拍她的电影。因为那里有芭蕾舞演员,有嫩绿的丰美,还有一群一群的诗赞羔羊。

真好,这才是真真正正的金陵十三钗。

知乎用户 njliuliming 发表

最近让严歌苓大热的是电影《芳华》,我就从《芳华》谈起吧。

《芳华》这部电影我周围一帮朋友都不看,不是说冯小刚的电影不能看,而是冯小刚加严歌苓就不能看,有时间看两遍《至爱梵高》,也没时间浪费给《芳华》。

本来这个热点是不会蹭到我的,偏偏严歌苓的经历和演讲在不同的微信群里反复五次地转到我面前来,有一次还是一个我很佩服的学术界朋友推荐的。我觉得这朋友是隔行如隔山地被忽悠了,很替他气不服,为了朋友我也得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搞清楚。

严歌苓,要是给她定个位的话,她应该算是通俗小说作家。她的成功倒也有多种因素助成,有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演员的双重基因,她自己是跳舞出身,身体的驱动力很强,对具象素材有格物的才华,加上她的劳动模范品质。美国那个职业训练也确实适合她,成功地训练出一个写作上的熟练工了。

可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吹的。如果她的演讲,只吹自己如何励志、如何刻苦认真倒也罢了,吹这种职业训练不是泄露自己文学修养的底牌吗?我从没听说车工上了个技校,也要吹一下的,大概车工眼界广阔,知道那不算什么,严歌苓拿着鸡毛当令箭,说明她的文学教育根本不完全。

当然我不是说写作不要训练,写作上的训练就像恋爱一样,你会遇到自己热爱的作家,你全身心进入他的状态,写的东西受他影响,带有他的印记,然后你又爱上别的作家,又杂糅了别的状态。文学训练是在这种半明半昧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人的偶然性,并不具备体系性,成体系的都是职业技校。

像严歌苓讲的那种,对着烟灰缸,去构思什么故事,对着某人任意提出来的名词,去想让它动起的动词,这花样虽然比我们在中小学做命题作文更细致更有路径,但总的来说,还是在作文范围内。

为了验证我对其训练成果所言不虚,我这回亏大了,足足花了四五个小时,上网看了严歌苓的《芳华》,真真切切见识了熟练工的本事,只见书里各种元素摆布匀称,详略得当,语调控制在中性偏冷(很时髦的),人物的表象差异做得像模像样,只是从头到尾你看到的是作者对语言的操控,那种把握性、确定性,看得我真叫一个没劲啊。

真的文学不是这样的,那是语言对于作者的操控,当然这种语言不是严歌苓所能把控的烟灰缸式的,它是有着自身生命、更古老、也更有未来的活的东西,作者身为语言的工具,会经历这种语言带来的险情,以及语言从险情中突然爆发的张力,最后作者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想不到的地方,超出自己的预期,也让读者感受到意外之喜。

熟练工对于这种险情是不敏感的,但奇怪的是他们却有一种本能,能熟练地绕个弯子就避开了,大概有险情的地方就有死胡同,他们对死胡同是有直觉的,渺渺地一看,那里可能过不去,就不往那里走了。举个例子(原谅我只是根据记忆随便举个例,不想花时间去重读《芳华》挑选更适合的例子了),书里有个情节,写刘峰因触摸了林丁丁,被批判,一开始大家都不想批判他,因为他以前帮很多人做过好事。结果不知道谁开了头,大家就都批判起来。

这个 “不知道谁开了头” 的头,作家一个 “不知道” 就滑过去了,你作家不是上帝之眼吗?想要知道什么造个巧合就来了,怎么能不知道呢?后面的墙倒众人推,是早已进入陈词滥调级别的场景,写不写都无所谓,为什么不在那个多米诺骨牌被推倒的第一下,展开对人性之丑陋的挖掘呢?

严歌苓自认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写个人命运就要映照一段近代史。这是多么识时务的使命感啊,近代史背景是召唤大众注意的最鲜明的标识。看来我们的近代史真够倒霉的,语焉不详,吞吞吐吐加谎言覆盖也就算了,还给通俗作家提供了天时地利,方便他们打造一个牺牲者文化。

像刘峰这样不管时代如何拨弄,都没有说过一个 “不” 字的好人,被塑造出来简直为作品带来了全方位的优势:首先他的不幸广泛博得了大众的眼泪和同情,其次他的不幸貌似对社会进行了批判,让大众的不平之气从眼泪里得到了宣泄,最后,刘峰瘫痪的意志还使他与生活达成了和解,回归了平静。

严歌苓怪不得这么红,她真是这个善造赝品的时代造出来的英雄。WG 过了 50 年,我们没有很好地反思,总还有一个什么东西梗在心里没有过去,在这种期待中,有人适时地给我们提供打了折的精神替代品,我们终于可以让那段历史过去了,从此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了。

这就是我看完她的小说,像喝了一碗白开水的原因。没有地方怄到你,没有地方让你还想回去再看一遍。倒是那些写别国人的历史,跟我的生活完全没关系的小说,能让我平白无故心里梗一块,怄在那里,思之再三。

这是我从我的微信公众号 “刘丽明写” 里摘出来的,原文是谈热点的,中间提到了严歌苓。我有个朋友认识严歌苓,说她人缘很好,为人周到。但那是另一回事,我们总不能因为她大热、走红,就降低对文学的要求吧。

知乎用户 夏其裳 发表

我看了她的陆犯焉识,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真的画面感特别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刻画的非常鲜明。且不说她的语言,她的取材和情节还有人物冲突的节奏把握让我十分佩服。

有些答案说她是美国华人哗众取宠什么的,我反而觉得正是这些经历让她对文化的冲突融合掌握的那么好。

知乎用户 霜月 发表

她是美国作家。

刚读了散文集《非洲笔记》中的几篇,感觉文笔跟三毛之间隔着 100 个余秋雨。举个例子,第一篇《行路难》第二句,‘国家政府收纳了人民的税务,却连公共交通设施都不提供。’前半句怎么读怎么拗口,税和税务是一回事吗?只听说收税,听说过收纳税务吗?能否直接改成‘政府收税’,言简意赅。一个作家,遣词造句如此经不起推敲。文章本身也没有什么意思,有的时候不经意流露出的美国视角也挺狭隘。描写非洲的文学作品很多,这本实在太弱,没看过的真的不必看了。

《芳华》原著没有读过,但是电影很反感,是原著也拯救不了的那种反感,因为压根就反感作品呈现出的那波人的品性,本来只讨厌这部作品,后来听说是和导演合作的带有一定自传色彩的剧本,就连着导演和作者一起讨厌了。

也许是偏见,也许是必然,感觉活的得聪明活得顺遂的女作家,作品大多一般,比如上个世纪,萧红、张爱玲的才气和作品显然就超过大家敬爱的冰心奶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嗅觉很灵敏,知道写什么别人才能关注而且都得到了关注。

很喜欢她的《扶桑》。

知乎用户 地精工效学者 发表

在我心目中,严歌苓老师在当代活着的中文女性小说作家里排第一。编剧部分如果王蕙玲老师不是台湾人,那么大陆还有人可以与她比较一下。但问题没有。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编剧。甚至在审美角度,每个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所谓文无第一,开心就好。可如果放到一个文学史的角度去考量,寻找一个代表当代的女作家。毫无疑问,还在创作的女作家里,严歌苓老师是执旗手。如果中国会诞生一个女作家去拿诺贝尔奖,毫无疑问,那就应该是严歌苓老师。其经历非常适合作为流散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且与大众熟知的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巧的是,刚刚得奖的黑石一雄及其并肩的英国移民文学三雄鲁西迪、奈波尔就是流散文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其对叙事学的熟练,也绝非一般女性作家所能理解的高度。《芳华》在叙事上的创新,是以往中国本土女性作家所欠缺的野心和笔力,可惜被冯小刚拍得窄了。现在和陈凯歌合作《白蛇》。可能陈凯歌很适合和严歌苓的组合,会补上严歌苓老创作上不大接地气的部分,而且之前陈凯歌刚刚合作过王蕙玲老师。这是很有趣很有趣的。就像陈凯歌找王蕙玲老师写剧本一样。巧妙的很。撇开这些不谈,我看严老师是下一个诺奖热门候选,受限于国内比较糟糕狭隘的批评环境,可能被大众严重低估。

知乎用户 大师兄留学 发表

严歌苓的文学作品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有很大关系,她多年的人生经历,令她不沉不浮,以笔为镜,诗意风流。行文汪洋恣肆,文风妩媚多变。

点击卡片阅读更方便哦。

《芳华》的背后,华人第一女编剧的她有怎样复杂的人生经历

关注 “英国大师兄”,后台回复 “教材”

领取 10.5G 全英文名校教材

回复 “雅思”,领取最新雅思福利礼包

翻手苍凉,覆手繁华》是张爱玲的一本书。

“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是形容严歌苓的。

严歌苓是谁不知道没关系,黄轩知道吗,他主演的电影《芳华》是根据小说《芳华》改编,而原书作者就是严歌苓

几年前,冯小刚找到她,

对她说: 你写个文工团的故事吧

于是,就有了如今的《芳华》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是个不被时代 “耽误的” 女子。遗世独立,坚强而刚毅

小姨多鹤》、《归来》、《天欲》等多部获奖的影视作品都是出自这样一名女子之手。

每每读这些书籍之时,大师兄都在想怎样的女子,怎样的经历才能造就这样真实且令人难以面对的残忍岁月的故事。

说一名女子的文字能够 “翻手覆雨” 这无疑是对一名文字工作者最高的评价。

大师兄开始还觉得评价的人有些夸张,不过是不同于其他人,把一个时代的故事更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罢了不论丑恶

还未能让你体会到 “翻过手来就是云,覆过手来就是雨,一会儿一个样子” 如此震撼的感受。

直到影片《芳华》上映,大师兄才知道这评价确实没错(虽然影片最后有点烂尾)。

1958 年,严歌苓出生于上海,

祖父严恩春是个天才,16 岁上大学,

25 岁在美国就获得博士学位,

是托马斯 ·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的首版中文译者。

父亲则是著名作家萧马

母亲是一名话剧演员

她的童年时期正值中国 60 年代,

狂热的运动、嗜血的饥饿,

谁都难以逃脱时代的漩涡。

她从小就爱看书,文革后停学在家,

是父亲大量的藏书给了她辽阔的视域。

《彷徨》、《堂吉诃德》、《复活》……

所有能想到的西方经典小说,

都能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

文革中,害怕会被牵连,

这些书不得不偷偷封存起来,

还有一部分,则被祖母拿去烧掉。

祖母一边烧,她就一边捧着书看

还说:祖母你烧慢点,我还没看完

在同龄小孩以读书为耻的时代,

她并不不随波逐流。

后来随着运动越来越烈,

人性的残暴和阴暗,

也早早就暴露在了她的面前。

她的家被抄了,父亲被停发工资,

发配到五七干校参加劳改。

12 岁时,她考入成都军区歌舞团,

成为了跳红色芭蕾的文艺兵,

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

那一年她才 15 岁,

却爱上了一名 30 岁的军官,

爱得死心塌地、义无反顾,

为他写了数百封炙热的情书。

可那个年代,

15 岁少女主动去追求 30 岁的男人,

还敢在军中谈恋爱,

大胆的她这无疑是在玩火。

那个极有思想觉悟的军官,

果真供出了她,

还把她写的情书上交给了组织。

![](data:image/svg+xml;utf8,)

就如影片《芳华》中的黄轩饰演的 “活雷锋” 刘峰忍不住抱了林丁丁一下,

被人发现后

林丁丁为了自己的名誉诬陷了他。

刘峰被组织认定为 “猥亵分子”,

在审讯室被人拳打脚踢,

要求讲出猥亵细节。

刘峰愤怒的大吼

“我没有!你们才是” 的这幕情景

可以说是严歌苓

当时被恋人背叛后

难受到无以复加的最真实写照

恋人的背叛、人们的指责,

如同潮水般汹涌袭来,

一个少女被人说成道德败坏,

自杀无疑是最好的解脱,

可她偏不想向这个世界妥协!

那时她发现最好的倾诉方式就是写作,

于是她把眼中的人性和思想,

付诸于写作,通过笔尖,

来反抗那个时代给予她的痛楚。

![](data:image/svg+xml;utf8,)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当时前线很缺人,

才 20 岁的她便大胆主动请缨,

背着一支五四式手枪,

拿着一张特别通行证的票,

就冲到了前线,当起了战地记者

这一当就是十二年。

野战医院包扎所里,

目之所及一千多名伤员,

血液在空气中形成的独特气味,

至今让她难以忘怀。

战争、鲜血、牺牲,

让她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于是**《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这部著作(虽然没发表)就这么诞生了。

1980 年,

她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

之后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

与莫言、余华、迟子建成为了同学。

3 年后,她便写出了,

著名的《天浴》和《少女小渔》,

这在当时的文学界里轰动不小。

她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和创作作品,

让作家父亲也始料不及。

之后每每有人问作家萧马:

您一生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他都会欣慰的说:是我的女儿

严歌苓和父亲——萧马

1986 年,

她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中的第二段婚姻。

可惜因为 1989 年的一场工作调动。

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澳大利亚。

从此聚少离多,婚姻里,

谁都想坚守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最终却只能以离婚收场。

之后她抛下了所有国内的荣誉与名望,

决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

攻读写作硕士学位。

一边白天学习 14 个小时,

一边晚上打工 4 个小时。

背英文、练舞蹈,刷盘子,洗碗。

没钱的只能住在地下室的这位柔弱江南女子

靠着骨子里一股蛮横的狠劲,

最终坚持了下来。

在 30 岁的年龄,

选择将一切归零,从头再来,

不留余力地用力生活,

是一种倔强,也是一种决绝

![](data:image/svg+xml;utf8,)

努力的女子运气都不会太差。

一次和友人聚会中,

她遇见了这辈子最后一段婚姻,

也是 “永远幸福” 的婚姻。

偶遇这位美国小伙子叫劳伦斯,

出于礼貌两人彼此握手,

就在两个人握手地瞬间,

她的一个眼神,让他再也无法,

将视线从她的身上移开了,

她已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而这个叫劳伦斯的美国小伙子,

可不简单,他曾在中国工作多年,

在沈阳任了两年的领事,

不仅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还掌握多达九种的语言,

当时他正任职美国外交部。

之后他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

不仅生活上关爱她,

还总是带她出席各种场合,

这让她在异国他乡有了温暖的感觉。

他们就这样恋爱了,甚至开始谈婚论嫁。

当然,同样的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他美国官员的特殊身份,

她们受到了 FBI 的监控和审查,

由于她在中国有十余年的军旅生涯,

FBI 的人接连对她进行跟踪、调查及测谎。

审查结束后,美国外交部竟让,

劳伦斯作出选择:要么离职,要么结婚。

而在前途无量的外交官生涯与严歌苓之间,

他选择了这个令他着了魔一样的中国女人。

这些都出自

她本人亲自完成的长篇小说——

《无出路咖啡馆》

讲的就是严歌苓自己和现任丈夫

一路走来的爱情故事。

![](data:image/svg+xml;utf8,)

92 年,他们正式在美国旧金山完婚。

得益于这段稳定且美满的婚姻。

严歌苓后来的文学天赋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成功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以及写作最高 MFA 学位,

成为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

百年来首位华人校友。

同时闯入美国好莱坞,

成了著名的中国女编剧。

拿奖拿到手软:

![](data:image/svg+xml;utf8,)

而真正让大师兄认识到她

则是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13 个最 “下贱” 的妓女,

却愿意站出来保卫国家,

装扮成女学生慷慨赴死

就如小说《扶桑》中,

娼妓扶桑,身世悲苦,却逆来顺受,

浑然不觉自己在受苦:

“她跪着,却宽恕了所有站着的人。”

小说《少女小渔》里在

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

代表了女性的觉醒

的小渔,,

各个劲道,各个坚韧不拔

几乎没有一个雷同,

一人一舞台,一人一德行

令人钦佩的女性形象。

她让无数中国女性懂得,

女性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形象,

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家庭、

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就如高晓松对她的高度评价:

“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套路。”

所有作品加起来几乎是一部女人的史诗集

女人终于可以站出来说:

谢谢各位,我不需要救赎。

如今已 60 岁的她,

仍然保持着每早 8 点

到下午 1 点的的写作习惯。

她说:

中国人的悲哀,就在于都习惯了,

把命运交给别人去掌握。

这是中国的一种生存智慧,

跟着人群走是一种选择,

一种安全的选择。

多年的人生经历,

令她不沉不浮,

以笔为镜,诗意风流。

行文汪洋恣肆,文风妩媚多变,

从跳芭蕾的文艺女兵到战地记者,

再到旅美作家,华人第一女编剧,

她的人生跌宕起伏,

她自己便是一部女人的史诗!

为这样的女性疯狂打 call!

知乎用户 焦大壮 发表

选材大胆广泛,写(好的)小说的语言像诗。

但是作品水平不一,有很有深度无论从语言或是内容方面都值得反复推敲的作品,也有故事讲得不好或者语言粗糙的作品。

个人认为,其编剧的艺术要高于写作的艺术。

最喜欢《扶桑》,认为《金陵十三钗》电影改编的好。

我很喜欢的作家。。。

知乎用户 wind 发表

看金陵十三钗,

少佐那一段描写

真的跪了,这笔力,这遣词造句,真的….

知乎用户 欢子​ 发表

同样一个故事,有的作家喜欢白描故事本身,至于角色们的悲惨幸运之类的感觉留给读者自己体会,作者不做过多参与

另一些作家喜欢加入情绪化的描写,主动带动读者的情绪

就好比,大卫芬奇的电影对情绪很克制,经常点到为止,甚至刻意避免观众陷入对某个角色的感情中,比如表现这个人坏还是好,意思一下就行了,不会长时间一个人在镜头前痛哭啊之类

另一些导演会喜欢表现这个人惨,就镜头长时间对着主角,然后背景音乐起,刻意加戏,比如艺术人生被冯巩调侃的该起音乐了

你觉得那种表现手法更有功力?

再举个例子,教父 2 中,阿尔帕西诺抱着自己被杀死的父亲痛哭时,居然没有背景音乐,反而更凸显了悲伤

所以,高下立判

高手会刻意避免显露自己作为作者,文章这个宇宙中的上帝的存在,不去显露自己的情绪

而低水平的作者一般会主动带领读者的情绪

就像鸡汤文郭敬明,水平不够只能通过带情绪吸引读者

所以我对于文学电影的评判标准是,凡是喜欢带动情绪的水平都不高

所以,文字中大量出现善良悲哀痛苦这样容易让人跟着情绪走的词的作家也就算文学水平一般吧

这种文章会卖的好,但是走到多高的高度就另外说了

就像鸡汤文远比论文看的人多一样

知乎用户 董旺青 发表

在莫言拿诺奖之前,一直以为是她要拿那个文学奖

知乎用户 马甲​ 发表

同期女性作家第一名,全国作家前五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0Kp3Np 发表

受最近电影的影响,只读过她的芳华,只能说没有资格去直接评价她全部的文学如何如何。

就只说芳华吧。

在芳华里,从字句来看,作者像是有外国人的语言思维,写出一些不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句子,让人乍一看总以为是病句。但这也不能影响什么,只是损失一点读者阅读时的流畅度而已。

从叙事手法来看,芳华中,作者特别喜欢剧透,一个 “触摸事件”,开篇就开始预告,预告了 100 页,才开始交代事情始末。各种大事小事常有预告,而这个预告并不是埋伏笔,就是直说,光明正大的说。说到某件事,作者会极力搜刮记忆,把相关的事情全写进去,导致文中多了好多这样的句式:xxx 后来才知道,xxxx。这种手法,很像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对偏重时间线理解的读者不够友好,但是这种手法的作品很多,没啥可以批判的。相反,如果用东野的手法写,故事反而又失去了味道,回忆青春,就是要在时间上有一种朦胧感。

从文学意义上讲,芳华还是一部非常厚黑的小说,如果被它青春爱情的标签欺骗,是不会体会到这是一种怎样的春秋笔法。作者始终在围绕主人公的情感写,但是却真真儿地揭露了那个年代是怎样的非黑即白。怎样的荒诞就有怎样的讽刺,这是一些外国文学露骨的讽刺所秉持的原则。但是如果我把荒诞边缘化,埋起来呢?让你们把荒诞当做认定的事实去体味由此造成的人生起伏呢?

总的来说,我很欣赏她的这部作品,但是我认为她的这个作品还可以打磨。

知乎用户 Obi-wan​ 发表

产量非常大,但是每本书都差不多。

受过专业的创意写作培训,擅长流水化作业,和每本书都出新境界的王安忆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更不要说还有得过诺贝尔奖的莫言。

她的小说适合拍电影是因为她就是为翻拍写的,以及体量小,容易视觉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三观挺正思想阳光生活健康的人,我不喜欢她,我甚至觉得她是中国文学史的污点之一,但是我怂啊,知乎上不喜欢她可是政治错误啊,所以我匿名了啊

知乎用户 周 Tree 发表

像中文译过去再译回中文的样子

推荐看内容不看文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好多人说写得好,刚好最近芳华上映,更是好评如潮,我也去看了,确实不错。所以我这样可能会被喷,情节不说,我只说小说里的语言,刚好今年是看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再看的她的《妈阁是座城》,实在是看不下去。没有感觉,《一句顶一万句》每句话读起来都很有味道,然后再读她的《妈阁是座城》,就是那种干巴巴的感觉,我想着是不是我浮躁了,看不下去书了,所以才觉得读不下去,并不是人家写的不好。然后我又看了《废都》,我发现确实是她的语言没有感觉。文字之间没有那种巧妙的力量。拍个电影出来感觉可能不错,但是读起来就逊色了。当然故事情节确实不错,不然也不会经常搬上大屏幕。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诸位如此信心满满地评判一个成名作家的 “艺术水平”,着实很让人尴尬。

我看了很多严歌苓的书,我觉得她的书很好看。

知乎用户 李甜 发表

余秋雨在白先勇《台北人》后做述:“一部作品气魄的大小,既不是看它所表现的事件和人物的重要与否,也不是看它切入的角度是否关及历史的枢纽点,而是看作者下笔前后是否有足够的历史悟性。” 跟白先勇这些真正的一流作家比起来,严歌苓自然不及,但是她的文字里有历史悟性,因此能介于一流与二流之间吧。另外,她多描写边缘人,可见她至少是个善良的人。

知乎用户 Struggle 发表

只能说自己写不出来她的作品那么细腻的程度

一直以来活的都很洒脱

和丈夫的爱情

和亦舒是两个极端吧

少有的女作家,在那个年代过的如此幸福

知乎用户 温达 发表

我觉得她是一位有才华 又很妙的女作家

她的语言常常会给我很妙的感觉 几个字就可以打动我 因为前面铺垫得很好 在我刚好被深深吸引的时候 来一句很妙的话 于是乎我就轻易被打动了

我喜欢她 因为她符合我所有对于 “点心小说” 的喜好:好懂、语言细腻、冲突密集、描摹女性、年代感强

如果要把她放在文学史上看 她也许没有什么地位 但她一定是有特色有才华的一位

知乎用户 造梦东方 发表

6 月 14 日,《妈阁是座城》上映。时隔十二年,第五代女导演李少红终于凭借这部电影,重新走上大银幕。

《妈阁是座城》改编自当代女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从早期张艾嘉、陈冲,到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再到今天李少红,她的小说先后被名导演们争相改编。

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文坛,她还默默无闻;20 年后,不论在内地港台还是彼岸好莱坞,她成为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无法忽视的话题人物。

严歌苓究竟有什么魅力,值得这些大导演一再与她合作?

严歌苓

01

“妈阁”,女性与欲望之城

都知道,严歌苓的小说多是女性题材。

“妈阁”,是澳门葡萄牙语 Macau 或英语 Macao 的一种音译。

**《妈阁是座城》将女性人物与澳门赌场结合,感觉像 “中国女版” 赌城风云,**讲述白百何饰演的赌场工作人员梅晓鸥,与形形色色赌客产生交集。

身在这座浮华的欲望之城,梅晓鸥半生随波逐流,不明白自己如何就入错了行、爱错了人。

从耿乐饰演的前夫卢晋桐,到有吴刚饰演的地产商段凯文,再到黄觉饰演的艺术家史奇澜,还有一些其他人,既与梅晓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与赌场有亲密关系……

多年以前,李少红根据苏童小说改编的《红粉》,对准新旧时代变化的上海青楼女子,与严歌苓多数小说话题很近似。两人都喜欢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诠释女性人物的命运,可能是李少红关注严歌苓小说的重要原因。

《妈阁是座城》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与赌场的宿命。

梅晓鸥的性格和职业,与 “赌” 关系密切,赌客们输在了赌场,但梅晓鸥却输在了性格上,她与这些赌客纠缠不清……

妈阁本身象征欲望,也勾起李少红对这个故事的诠释 “欲望”。

十来年没拍电影,李少红能否驾驭好这座拜金的 “欲望之城”?

就 2000 年以来《恋爱中的宝贝》和《门》两部影片来看,李少红塑造现代都市某种诡谲气质的灵感从来不缺。

妈阁是一座赌城,理应是一个毫无人情味的地方,故事中的梅晓鸥和她的男人们却充满七情六欲,李少红导演对严歌苓小说这些年炙手可热颇为技痒,相信她能够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少红还请来芦苇——这个写出《霸王别姬》《活着》的中国第一编剧,他虽未单独写过女性题材,但当年《霸王别姬》本就有一股阴柔气质,加上严歌苓故事垫底,《妈阁是座城》被影迷和书迷期待。

02

时代记忆下的 “女性群像”

成长于 70 年代,80 年代后期留洋跨越东西,90 年代中跨界文学影视,长期身处海外,挑选题材比较自由,严歌苓的小说和人物背景,也呈现了诸多时代印记:部队与社会,过去与当下,国内与国外,东方与西方,战争与和平,暮年与青春,女性与男性等

严歌苓的小说非常谙熟商业娱乐与文学思索的平衡,故事性强,充满戏剧冲突,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先后有十几部改编为影视作品。

她的文笔起点也较高,24 岁写出惊艳文坛的《雌性的草地》,在美国学习后,吸收影视技巧入小说却显得有利有弊。

严歌苓小说作品集

让人物处于一种极端情境,彰显戏剧冲突,这是严歌苓惯用的 “技巧”。

严歌苓早期代表作《扶桑》中女人公扶桑,漂洋过海在大洋彼岸旧金山,遇人不淑,受尽屈辱,遭受暴力,被人虐待,却没有在低贱的生活中表现绝望。

不管遇到的男人如何糟糕,如何凶残,面对像 “儿子” 一样的男人,扶桑最终能够“一笑泯恩仇”,选择宽恕和原谅。

虽然身为下贱,始终有一种博大的母性与宽恕意识,扶桑的身上有旧式女人的母性特质。

![](data:image/svg+xml;utf8,)

陈冲将改编《扶桑》,倪妮主演

严歌苓作品运用编剧技巧,充满节奏感,特别中短篇,能很快让读者 “入戏”。

如知青题材《倒淌河》,写一个汉族工程师何夏援藏期间被一个藏族女生倒追,女人的性格可谓大胆奔放。

倒淌河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流入青海湖的最小支流。男主角何夏娓娓讲述与女主角阿尕的相遇、相爱和分离,以及他最后再次寻找阿尕。书中另外穿插第三人称写何夏与阿尕的纠葛,包括何夏与曾经的女友。

故事的结局,何夏没有重遇阿尕,草原上的人都说没见过阿尕。何夏的回忆竟好似一场幻梦,很多读者与评论认为,何夏当年可能是臆想出阿尕这个人。

小说主要从男性视角来塑造阿尕,又充满几分神秘色彩,甚至可以解读出现代文化与原始文明的碰撞等话题。这样含义多元的人物是严歌苓作品少见的一例。

严歌苓曾是成都军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对部队题材有着情结。

从 1986 年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绿雪》,到 2017 年引发空前热议的《芳华》从部队题材开始,又再次回归部队。

典型如《芳华》,这部小说呈现女性群戏的塑造力。

《芳华》剧照

电影《芳华》对小说有一些改动,何小萍角色下小说中为何小曼,身世背景也有一些出入,不过角色的 “自卑” 均源于家庭。

小说中的何小曼和母亲进入老干部家庭,处于 “寄人篱下” 的生活状态,进入文工团受大家排斥,后来意外上前线当了英雄。最终,何小曼在沉重的精神包袱和思想压力下,得了精神分裂症。

林丁丁是文工团的明星,也是刘峰的暗恋对象,一心想嫁高干子弟,面对刘峰的求爱惊慌失措大喊救命,造就几个主人公命运巨变的关键。

萧穗子是 “说书” 的线索人物,是青春的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她对何小曼遭遇的态度,代表后来的悔恨与同情。

不少读者和观众认为《芳华》的女性角色充满 “不公”,塑造等级差异突出,通过主角“卖惨” 体现一种鄙视。

《芳华》剧照

其实严歌苓时隔 30 年再回归部队题材,基本是一次长时间以后的 “回望”,塑造萧穗子这样一个人物,充当“追忆” 的窗口,给“何小曼”(也包括刘峰)这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一次人性释放,一如之前扶桑、小渔等主人公……

严歌苓塑造的特殊女性形象,还有《小姨多鹤》中的多鹤和朱小环。

多鹤是纠缠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日本女人,从十六岁花季被七块大洋卖给中国男人,并作为一个生育工具入住张俭家。

孙俪在《小姨多鹤》中饰演多鹤

多鹤延续严歌苓长期关注的飘零者与边缘人,能这样聚焦一个融入中国历史的日本女人,非常大胆和具有前卫意识。

尤其十年动荡期间,多鹤背负 “日本间谍” 身份在中国经历种种不公正的遭遇;以及中日恢复邦交,多鹤回到日本无法融入社会,甚至没有在中国活得自如…… 故事充满猎奇感,多舛的人物命运让读者非常感触。

小姨多鹤》剧照

小说另一女性角色——张俭妻子朱小环,她与多鹤的互动表现出中国女人的善良、韧性、包容等品质。

原本朱小环有不少缺点,她在家里受到委屈,可以小闹一场冲人发泄。在重大关头,她却把多鹤当家人进行保护。

小说写张俭与多鹤有一次在剧院后台幽会被发现,多鹤偷跑了,张俭被抓住审问作风问题,他说是爱人。小彭去找小环告诉她发生的事,小环看着他笑了起来,主动交代说那人是她,还以为张俭跟着她跑出来了。

明明朱小环的家中来了一个 “第三者” 多鹤,她的日本身份导致这个家平添许多风险和危机;多鹤不但为丈夫生儿育女,还导致丈夫张俭真的爱上多鹤…… 小环的人生十足一出悲剧。

在种种逆境下,她都坚韧地挺过来了,所谓 “活着就是胜利”,她的形象完全不亚于多鹤,非常动人。

闫学晶在《小姨多鹤》中饰演朱小环

严歌苓大部分小说都隐藏一段历史的 “创伤记忆”。主人公像是“钥匙” 或“密码”,让今天的人们打开历史的大门,通过这些人物,能够对不同阶段历史有一种全新看法,希望今天的人与历史“和解”。

严歌苓笔下人物与本身经历有着 “千丝万缕” 的关系,也造就笔下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难免套路,多少刻意带有好莱坞情节剧的匠人气质。

她的多数女性角色很吸引读者,有时未免 “主题先行”,刻意与时代攀扯关系,有些生硬,只能通过一些典型符号嵌入历史,并不算真正从历史中生长出来。

尽管一些女性塑造很生动,感觉触手可及,但正如她在小说中有时会刻意制造 “陌生化” 效果,人物都仿佛戴着面纱,无法真正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人物与时代之间缺少情感与思想的积累,也缺乏一种厚重感。

03

“编剧 + 翻译体” 文风

1993 年,严歌苓在美国吸收影视剧写法进入小说,考虑镜头,人物形象与环境关系,更主要通过动作举止代表内心活动。

《金陵十三钗》剧照

如《金陵十三钗》有一段写英格曼神父敲钟:

“女孩们已就寝,听到钟声又穿起衣服,跑下楼来。窑姐们也围在仓库门口,仰脸听着钟声。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祥,她们不知怎样就相互拉起了手。钟声奇特的感召力使她们幌惚觉得自己丢去了什么。失去了的不止是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不止是她们从未涉足过的总统府。好像失去的也不止是她们最初的童贞。这份失去无可名状。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

在 1937 年的南京这一历史场合,一句 “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详”,显然没有经过多少锤炼。

这一中篇是中文写作,全书很多句子却好像经过翻译一样,像 “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几乎就是一个祈使句的译文版。

严歌苓有敏锐的题材嗅觉(当年做过战地记者),很会编故事,但 90 年代以后的写法却没有朝小说路子走下去,她崇尚 “不用读者费脑筋的文学就是最成功的”,而美国文学八九十年代以后已经非常商业化。

《芳华》剧照

如近年的《芳华》描写非常简洁,充满画面感:

“刘峰不单是团干部,人家现在是党委成员了。他从帆布挎包里拿出一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团黑黢黢的东西。一股芝麻的甜腻香气即刻沁入我混乱黑暗的内心。他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坨儿,在手心迅速捏扁,填上黑黢黢的芝麻糖,飞快搓成一个大元宵,又轻轻压扁。”

略作改写和点缀,任何导演拿到这样的小说很容易找到 “感觉”,稍加一些自己的理念就可以拍摄,非常省时省力。

严歌苓表明要在《芳华》寻求创新,叙述者 “我”——萧穗子既参与故事,又随时跳出剧情,如硬生生插入“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 完全是布莱希特 “陌生化” 的戏剧理论。

近年运用很明显的一部电影就是许鞍华讲述萧红的《黄金时代》,再次印证严歌苓的小说更接近 “影视”,而远离小说的文本。

《芳华》一个重要情节是刘峰触摸林丁丁遭批判,大家本来不愿这样,因为刘峰的人品其实人人都信得过。书里写 “结果不知道谁开了头,大家就都批判起来。” 这一场关系主人公命运转变的 “导火线”,即便涉及编剧手法,转折环节也需要精心设计。一句“不知道是谁开了头”,好像有点“天意弄人” 的感觉。

假如为了制造剧情悬念,最后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关于结局,作者又倾向刘峰对命运释然…… 这一情节居然在书里成了糊涂账。

严歌苓说过,她的小说主要受两方面影响较深,一个是北京的文学和文化(她写了陈凯歌的《梅兰芳》),一个是四川的经历(她当年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即《芳华》借鉴原型),恰恰这两个地方的特色都喜欢聊和侃

《梅兰芳》剧照

严歌苓小说习惯将人物情绪全部散出来,通过情绪化牵引读者,但小说文体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如果文字没有丰富的内在,其实会显得乏味。杰出的文学作品绝不会只是停留在语言表面,一定有弦外之音,有意境的宽度

就这一点来说,严歌苓还没有一部作品称得上经典。

04

成功秘诀:重构人和历史的关系

严歌苓作品题材广泛,塑造诸多女人的柔弱与坚韧,在时代的发展与转变中,既有仪式般的受难色彩,也有情节吸引的暧昧感觉,更有几分天然的话题性。

从《少女小渔》、《扶桑》到《第九个寡妇》,严歌苓前期一系列女人形象,往往强调一种 “母性” 主题。

如刻意描绘小渔 “人不高大,却长了高大女人的胸与臀……” 对扶桑强调“成熟、浑圆、实惠,动作迟钝,口慢脑筋慢”,小渔和快死的人发生“第一次”,而扶桑为了生存,做妓女还对每一个客人都“真心诚意”。

从现实角度,似乎让人觉得 “不真实”,非常挑战三观。但严歌苓的秘诀是设定一些特殊背景,让人物有某种可能性。

像《小姨多鹤》中的故事就有些不可思议,作者极力展示故事的 “历史感”,使人们接受“故事的历史叙事” 等于 “历史的真实性” 的意图。

小说通过 “垦荒团”、“大炼钢铁”、“串联”、“武斗” 等特定历史语汇向读者表达,这个故事具有历史事实一样的可信度。

在新中国时期,多鹤的家庭根本不合法,到处危机四伏。即便从情理来说也应该无法和谐相处。但经历一次次波折,多鹤与张俭、朱小环之间反而消解矛盾,彼此关爱,他们的坚韧冲破人生的困境,散发出美好的人性,最终感动读者。

像《芳华》,作者通过萧穗子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关系,“追忆似水年华” 一般重构当时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用 40 年的时间跨度,对一段历史、一群人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涌出复杂感怀。

比较特殊的还有《妈阁是座城》,这一小说是自《倒淌河》以来,再次真正在叙事方面有突破的作品,故事时空有故意打乱,在叙事节奏、叙事视点等方面表现出新意,也展示出独特的悬念效果。

不像其他作品那样处于特殊时代,《妈阁是座城》是聚焦当今物质社会、拜金时代下的一个新写照。

主角梅晓鸥也是严歌苓笔下一个全新人物,作为女人从性格层面显现矛盾,许多言行充满撕裂感,不是过去那些人物在时代旋涡中的随波逐流。

用严歌苓的话说,梅晓鸥是一个复杂个体。

从 “赌徒” 一面说,并非是在赌场工作的职业,而是用青春赌爱情、用情感赌人性,是人性深处的 “赌” 导致金钱没了,房子卖了,爱人离开了;就另一面说,她用极端的纵火行为遏制了儿子走向赌场,但留下母子关系隐忧。

小说最终回归情感,梅晓鸥与史奇澜关系的变化,表明依然充满救赎关怀。梅晓鸥曾将生活比喻为 “下水道”,永远只有夜晚而没有白天,最终这一点爱的微光是梅晓鸥还能够感觉自己是一个人的信仰。

05

离经典总有 “一步之遥”?

30 年笔耕不辍,严歌苓通过诸多小说的影视改编,被大众熟知喜爱,但她也流露过内心的无奈。

1995 年,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率先大获成功,之后,台湾商业喜剧片导演朱延平改编了《无非男女》,片名叫《情色》,由苏有朋和郑家榆主演。名字很唬人,其实没什么 “情色”。虽然整体不如《少女小渔》,凭借严歌苓的故事基础,口碑也不算差。

1998 年,陈冲的《天浴》再让严歌苓火了一把。几年后,《谁家有女初长成》被改编,两部电影都没能公映。显然,这些导演无一例外都相中严歌苓小说的三大特色:男女关系,身份冲突和特殊时代

李小璐凭借《天浴》成为金马奖史上最年轻影后

2008 年,严歌苓编剧的《梅兰芳》上映,票房与口碑不错。《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铁梨花》《继母》(改编为《当幸福来敲门》),众多电视剧在一两年内陆续播出,有媒体号称再现 80 年代 “王朔热” 的火爆。

2011 年,张艺谋改编《金陵十三钗》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一作品唤醒张艺谋久违的艺术水准。

就《金陵十三钗》小说而言,情绪很收敛,刻画极端残酷的情景,严歌苓依然不失批判色彩。**张艺谋的电影去掉思索部分,只把故事过程放大,最后释放和渲染牺牲,对观众情绪控制非常精打细算。**尽管故事基调没有太大变化,但节奏和侧重还是有调整。

《金陵十三钗》剧照

前半部分加强战争场景,众多仪式感的慢镜,佟大为扮演的教导队李教官牺牲,爆炸犹如礼花盛放。看过原著都知道,李教官其实是被遭俘虏后,被日军杀害在教堂,这一改动是为了重塑当时抗日军人的形象,完全可以被理解。

另外,号称几亿元投资,单独搭建的南京城废墟,显然需要发挥功效,填充一些战争场面是必须的。

张艺谋还专门请来好莱坞大明星克里斯蒂安 · 贝尔,对他的身份进行重新安排,原著是英格玛神父,贝尔扮演入殓师约翰,起初是一个满身缺点的 “二流子”,只想找到钱逃离南京。

在教堂穿上英格玛神父的袍子只为了装饰门面,直到女学生受日本兵侮辱和残杀,出于一时冲动扮演英雄。当所有人把希望放在他这样一个外国人身上时,他才开始逐渐蜕变,玉墨对他也有了改观。尤其最后陈乔治提出要扮演女学生那一场戏,约翰彻底完成人性救赎,正面形象得以确立。

《金陵十三钗》剧照

玉墨和一群妓女起初也是不好的印象,尤其书娟对玉墨流露某种特殊憎恶不单因为妓女身份,还有玉墨与书娟父亲有亲密关系,可能与剧情关系不大就抹去了。

妓女们浓妆艳抹涌入教堂与环境格格不入。面对生死,面对浦生、姐妹遇害和女学生寻死,身份差异被渐渐抹去,她们和女学生本质上都只是一个个普通女人,是当时国难下的 “祭品”,对日本人来说没有差别,这是电影的 “魂”——更是她们能够拯救女学生的 “前提”。

电影把重点放在人性升华,强化 “商女不知亡国恨” 这一句著名唐诗,最终通过这个故事进行了颠覆性诠释。

《金陵十三钗》剧照

《金陵十三钗》的改动主要使叙事技巧更好莱坞。如约翰身上那种不完美的性格,以及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变身英雄的举动。另一方面强化原著针对玉墨等妓女的救赎理念,对人性污点的宽恕等。

张艺谋对严歌苓小说的诠释,各方面都非常精致,但还没有帮张艺谋推出一部国际上获得更大影响的经典力作。问题就在于张艺谋对严歌苓小说没有进行内涵的丰富化,反而像单纯地为了感人而感人

电影很讲究人性的挖掘和表现,严歌苓本人就在美国学习编剧。可一味模仿好莱坞的升华救赎,不能说不好,但《金陵十三钗》终究又与《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雷恩》思想有多大差异?甚至影片连场面都是请美国团队来做的,依然局限了中国人自己对那场灾难和那个故事的解读。

之后,张艺谋又根据《陆犯焉识》拍了《归来》,陈道明和巩俐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获得很好的口碑,影片的格局相比原著的震撼,张艺谋将重点放在了 “归来” 部分,表达的深度还是非常有限。

原著故事创意颇有点借鉴《肖申克救赎》,陆焉识为了 “归来”——回妻子冯婉喻身边,竟从青海越狱九死一生。当年陆焉识才华横溢,两度对妻子不忠,人生磨难对陆焉识是一次灵魂洗礼,后来他的悔悟与救赎就是要回归妻子身边。

**电影《归来》的情节设计,既没有对陆焉识年轻时的铺垫,也没有揭示大西北的磨难,尤其没有演绎他如何逃离。**叙事重心从陆焉识完全转到冯婉喻身上,对陆焉识的 “历史” 显得十分淡漠,这一份 “归来” 的沉重有所消解。

《归来》剧照

改编层面值得关注的还有引发争议的《芳华》。冯小刚的处理可以认为有审查的苦衷,如诠释 40 年前那次战争——对男女主角命运的冲击和性格转变是非常好的交代。不仅不能过多渲染,连他们究竟去了哪里都不能提及,这种 “心照不宣” 的默契在一个完整电影成片显得非常尴尬,当初海外电影节首映版据说比公映版多 10 分钟,总之,国内观众看到的版本颇有点莫名其妙。

目前,大批导演都对严歌苓作品感兴趣,不论张艺谋还是冯小刚都过于依赖故事本身,导演注入的思想和风格却很稀薄,没有提炼属于导演的特质。

这一点,李安之所以在东西方都能号称第一,通用语改编文学作品中就发挥导演的独特作用。

李安改编张爱玲的《色戒》

最典型如张爱玲的《色戒》,原著文本毫无疑问比严歌苓小说更文学化,语句很晦涩。李安和编剧对原著进行大胆解读,超过一半剧情和人物都是创作,影像风格,场景设计,镜头感觉,人物对话每一方面都有导演的特色。

剧情层面,对王佳芝这个女学生爱国与救国的荒唐,与易先生荒谬又暧昧的关系,以及最终结局都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批评,但影片的确 “脱离” 对张爱玲小说的依附,反映李安对时代背景下扭曲的人性进行诠释和呈现。

围绕王佳芝的情感选择是一条主线,但不是故事唯一的情节线。影片有很多含蓄的留白,与原著 “简约” 文风如出一辙,虽然未必契合原著主题,但电影最终给观众的回味与解读的余地很大。

《色戒》剧照

通过《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归来》、《芳华》再到今天《妈阁是座城》,几位大导演选择严歌苓都为了贴近严歌苓,她的小说有成就经典的故事素材,最终呈现银幕的电影是否优秀杰出,最终电影是导演的作品,这方面我们的大导演们还要继续努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算评价,就说说读后感吧。我读过她的两本,陆犯焉识和无出路咖啡馆,也许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我读她的书最明显的感觉是不入戏,跟故事里的人物隔了一层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只看过芳华,所以只谈芳华。因为电影所以买了芳华,除去时代的外衣这仍然是一个中国式青春伤痛小说,写了一群人的故事,却没有刻画出一个很完整的人物,故事线混乱的不行,最后多年后聚首喝酒的时候感觉 BGM 要响起时间煮雨了。

知乎用户 since 发表

初识惊艳,心理描写到位,再看乏味,不忍继续

知乎用户 雨苓 发表

我觉得她的作品胜在故事情节构思,尤其是在移民故事上,这方面,她有经验和故事的积累。 李安导演也有这个移民经历,看中她的作品《少女小渔》,搬上银幕,作品开始有了巨大商业价值。 个人很喜欢作品《扶桑》,这本书也可以搬上银幕,有冲突,有深意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严歌苓本可以成为一流作家的,却不幸被她自己的一个偏见所局限,只能沦为二三流作家了。

什么偏见呢?

曾记得她在一席谈写作经验时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她觉得一个作家需要 70% 的天赋和 30% 的后天努力,后来她的想法稍微有所改变。

变成了什么呢?

她说,她现在认为,作家需要 50% 的天赋和 20% 的职业训练然后再加上 30% 的后天努力。

不管是她之前的观点,还是改变过后的那个观点,都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这只是成为一个作家的条件。但是,想成为一流作家,想写出一流的作品,这俩观点都显得太幼稚,太浅薄。

中国当代作家里边我觉得最好的有三个,金庸,刘震云,贾平凹。不管是写作技术还是作品的结构语言思想以及文化积淀这三位都是泰山北斗级别的存在。读他们的作品总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严歌苓的作品呢?或许就是因为刚才咱前边提到的她关于写作的那俩观点,导致她的作品几乎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学院派气味,不管是词语或者句子,字里行间总会透出些许故意卖弄和刻意做作的成分。她作品的语言,看似绚丽,实则苍白。该凝练的地方很拖沓,该详细的地方却又很繁琐。读起来很吃力,很吃力,甚至有的句子得来回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她在说什么。

一部好的小说,要么能让人学到一些知识,要么能让人悟到一些道理,再不行也得给人娱乐价值让人大呼过瘾。这几点,金庸,贾平凹,刘震云都是榜样。而严歌苓的作品,这些方面都不是很优秀。看她的书,不时会有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

虽然严歌苓的作品在小说里边不算是一流的,但是,她的小说却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主要是因为,她选的题材比较独特。选材也算是一门技术了吧。这一点上,严歌苓够的上一流。

知乎用户 林时 发表

高中开始看严的书,第一本是《金陵十三钗》,觉得这一定是个很棒的作者。而且画面感极强,文笔超细腻,而且她笔下的女性我都喜欢,记了好些笔记。又看了她好些题材不同的作品,她在不同作品中有些思想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故事不同,但是都有点儿相似的套路,隐隐总能感觉到。

知乎用户 Dr.Marvelous 发表

感觉她的字是活的!

很多批判很苍白!

看了陆犯焉识、扶桑、王葡萄(寡妇)、芳华

知乎用户 在下栗子大人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她的文学作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要比她的文字更吸引人。我比较喜欢的《金陵十三钗》跟《娘要嫁人》,看过影视作品后,我又看了原著,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影视作品。

知乎用户 晶酱 发表

《雌性的草地》觉得一般,早起作品,

但是《白蛇》《少女小渔》觉得还挺不错。

因人而异吧,感动你的就是好作品。

别人说的,永远是别人的看法,自己看完,用心体会吧!

知乎用户 乔乔 发表

我看了她很多书,能找到的都快要看完了。

她并没有那么好,但也着实不赖。

前期和后期有很明显的分水岭。

我个人喜欢芳华 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

她没有藏私,你可以从她的文中看出她的脆弱、疾病与过去,还能看出她的倾向和坚持。

她写作的主要表现是意识流,前期很多作品都会让人跳戏。后面的作品诚恳地说着实不错,可以自成一派了。也许未来她会有自己的一个山头,很羡慕且泪流满面。

我是先从她的优秀作品看起,从崇拜到冷静。她是很不错的女人,从她的作品里我也能看到她的成长。于我而言,有指路和鼓舞的作用。

她作品里的人物很活,没有那种我认为她应该怎样怎样的感觉,也就是没有我执,破除了凡尘迷障。由她的观察而来,很立体,很新鲜。前期有一些刻意,后期的作品里故事的发展是合乎情理的,没有故意高大上,也没有特意去渲染悲情,极为可贵。

看了她的作品,我会认为按照娃娃等树立的审美去生活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悲剧是美,高兴是美,去挣扎得到想要是美,密不透风两面三刀也是美。

补充,并没有觉得拉斯维加斯的谜语有多好,不捧其它的作品了,只是证明我看过。

知乎用户 做港代的木暮 发表

总体一般。

行文流畅,描述简洁,气质洒脱,很现代。

很多地方浅浅的描述,太急,太通俗。

不够美。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728xH 发表

我觉得严歌苓最牛的地方是,一个女作家,似乎没有女性天然的多愁善感。一切写作不带偏好,不带褒贬,一切白描,质朴而赤裸,而笔法又很细腻。。。大紧说她内心残酷,残酷这个词儿我不知对不对,但有一层层把人物揭开剥光的勇气和力量,只剩下光秃秃的人性

知乎用户 洛达西 发表

前段时间在读她的《陆犯焉识》。

读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好像是说:“有点无聊,没什么意思。”

但还是忍不住去读,有时候边吃饭边看。然后突然想:“咦,我不是说这本书没什么意思吗?”

然后忍不住继续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结构性 ······ 有点差,戏剧冲突很多,但是很散,以至于我做小姨多鹤梗概的时候被每一章没有重点的一堆事件弄得头有点大。

语言描写都很好这个没法黑

知乎用户 愿逐月华​ 发表

多本小说描写婚外恋和不伦之恋的美好….. 虽然我超喜欢第九个寡妇这部作品,也读了她的所有长篇,但总觉得哪里歪。

也许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特殊的爱恋才值得写

知乎用户 宝拉 发表

她写的小说经常让我笑着笑着就流泪了,代入感非常强,特别喜欢《陆犯焉识》、《第九个寡妇》、《灰舞鞋》、《雌性的草地》、《谁家有女初长成》等

知乎用户 努力生存 发表

严的小说里总是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感觉,很容易吸引女性读者,可以所拥有一大批死粉,但是看多了,你会发现,严的格局也只是比亦舒的大一点。

知乎用户 withyanyan 发表

喜欢严歌苓就是因为她的一句话 “生活不可能没有文学”……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请不要这样对待杨德昌的电影

近日导筒在后台收到投稿,国内流媒体腾讯上线导演杨德昌长片首作《海滩的一天》时,将原片的166分钟删成了53分钟,整整删除110分钟内容,有影迷表示“简直是将正片删成了预告片”;另一家流媒体爱奇艺上线版本为159分钟,也略有删减,此外上线版本 …

为什么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你仔细看时间分布,互联时代刚到来的时候,那是巅峰时期,是个人都批判,但是都是那种很肤浅的,没啥深度,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发泄。 我们以鲁迅来说,他批判的文章,我看的都冒冷汗,比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儿子打的 …

西安人都可沉浸于感动,唯贾平凹应予克制

西安封城14天以来,我未著一字。 武汉封城期间,我写了十几篇文字。自然有湖北是老家,关注得多一些的缘故。 而西安之于我,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去得最多,朋友也最多。 未提笔写点什么,不代表对西安疫情持漠然态度。七八个朋友被困家中或羁旅古都,我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