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你支持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

俞敏洪指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在超大城市尤为凸显,保障政策未能充分落实,入学面临准入门槛,公立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开放学位不足等,流动儿童在超大城市平等受教面临各种困难。

现在的问题可能是,不仅流动人口在超大城市受教育难,超大城市连本地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都难以满足。

知友

@杏花疏影

上海一直是可以就近读书的,只是这个就近,不代表你租房了,就能读到对口的学校。如果对口是菜小,基本没问题,如果是好的学区,有房有户口都得有优先顺序,看你孩子挂这个户口几年了,有的三年,有点五年甚至以上才能读。这种情况,排不上的理论上都得统筹,到就近还有名额的小学去,当然大概率是菜小。

问题二 到底什么样的流动人口允许就近入学,交社保能达成统一么?

知友

@叶子看天下

温州近几年底层工厂基本上包住居多如果没有一般也是有补贴的。按理说到了适龄儿童带在身边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讲也是愿意的,加上近几年工资上调,工人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

温州工厂十有八九都没给工人保社保,一边又要求在当地读书一定要交社保才能上。

温州一些乡镇学校,因为本地人看不上学校基本上招不到本地学生,又禁止外地学生入读,导致这几年出现一个年级段就一个班级的现状,最后还强硬要求外地工人的子女只能读昂贵的私立小学。工人收入哪肯,很多工人就是因为这样辞职回家了,有的只能把孩子继续留守在家。

问题三 流动人口就近入学,会不会全国都往超大城市流动,那时候超大城市的学校真的够么?到时候租得起超大城市学区房的人到底是谁?是真正需要帮助的流动人口么?

在切实解决好流动人口就近入学之前,家乡经济尽快发展起来,这样大家在努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就不会有孩子入学、考试的一系列后顾之忧了。

知乎用户 米宝的爸​​ 发表

非常支持!

坐标广西,其实现在农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由于孩子中考都要回生源地考试的问题,很多父母不得不把一直带在身边的孩子送回老家。

有些则是觉得反正都要回家读书,因此直接让孩子留在家乡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老人不懂教育也管不了时,孩子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想说的是:

1、孩子跟着父母在居住地就近读书后,中考高考是否一定要回生源地考?

2、对于父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孩子,他就要经常更换学校,这对于老师来说,工作难度或许会增加;对于学校来说,某一年附近的孩子多起来,接收不了又不得不接收,教室以及教学水平等条件能否跟得上?

3、当学生多于学校能招收的人数时,学校招人的时候,会不会优先考虑当地户口的学生?假如是,那么流动人口学生如何安排?假如不是,没报上名的当地户口学生如何安排?

知乎用户 包包妈咪​ 发表

改是可以改的,改了之后的措辞是希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相应的学校规模、师资力量等开绿灯,并没有说要做得多么成功,“我们已尽力,由市场补充” 也算是提供保障,对新东方有利。

超大城市涌入了大量人口,想要使用其各方面设施和服务的人数通常大幅超过其设计阶段预想的使用人数,而且建设新校舍的资金投入可能十分之高。不过,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尽管显示出各种毛病,毕竟比没有课上要强一点,你可以期待他们的解决方案包括 “教室装不下了,你有居住证的话,学籍暂挂在我这里,孩子在家上课”。

这样名义上是 “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了。不改变中高考政策的话,你可以继续关注各地在考试与招生方面的不平等:

如果维持现状,那么涌入特定地方的人口规模在一开始可能会增加,搞出一批 “家长为抢入学名额而打破头” 之类事件,但大概维持不了太久。

  • 让公立学校再开一些名额,哪怕是暂挂学籍在家上课的名额,你以为你家孩子就抢得到了么。
  • 抢到了的话,高考请回原籍去考。你家孩子在政策倾斜地区学的东西拿回去能考成什么样,是你后果自负的。

如果能解决现存的倾斜问题,人们就犯不着涌入特定地方了,也就没必要修改这一条——但那就不是现在能解决的了。

知乎用户 赵泠​​ 发表

俞敏洪人在北京,那我们看看北京和上海的不同政策。

在上海,非沪籍人口,只要积分达到 120 分,孩子都可以在上海就读公立学校,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 当然,因为没有户口,所以热门学区肯定排不到,因为上海的热门学校都得是报出生才行(即出生即在此地报户口,才可以入读这个学区房对应的学校)。 但好在上海有很多很好的私立学校,对户口没有限制。

关于上海积分打分 120 分,其实对普通人是很友好的,本科毕业正常工作,都可以达标。 即便是学历不够,也可以通过社保顶格交等办法拿到 120 分。

而北京则完全是另一个情况。(私以为上海的政策比北京人性化多了)

北京的工作居住证,(工作居住证,不是普通居住证),又被称为北京绿卡,比上海的积分感觉办起来都更麻烦一些。 (北京工作居住证对公司的纳税和实缴注册资金有一定要求,上海的积分办理没有要求)。 而持有北京工作居住证的非户籍人口子女,也只能在北京参加中考,而不能参加高考。

我的老家在天津,位置在京津中间,我们那边甚至有的小区,大部份业主是在北京工作的。其中有一部份家长,就是因为没有户口,孩子没法高考,所以,选择在天津买房落户,让孩子在天津参加高考。虽然不比北京上海,但天津毕竟离工作地近,不用把孩子留在老家,也算是无奈中的选择了。

不管是之前的咪蒙,还是后来微博上粉笔网的张小龙,都吐槽过没有户口,在北京读书的困难。 他们都是有工作,有社保,甚至有公司带动当地就业的,孩子读书都如此困难,更何况普通人。

而如果教育资源连这些的非户籍常驻人口都无法覆盖到,那又谈何流动人口呢?

提议是好提议,但好像执行起来,又有很多困难。

而之前我认识的莆田朋友很多,莆田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莆田上海上会,跟当地的莆田一中合作,在上海开办了学校,学生学籍挂在当地的莆田一中(或者二中?没住住),学校再派老师到上海来教学。 (不知道当年下南洋的闽商是不是就是这么操作的,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前身南洋大学,也是华人异地建立起来的华文学校)。

但是,现在的我们,在同一个国家,说同一种文字,甚至学同一本教材,是不是能让一切更简单一点呢?

如果对于流动人口做到教育覆盖太难,敢不敢先覆盖到非沪籍常驻人口呢,让广大交税的打工人的子女也有个容身之地?

知乎用户 陪玩妈妈贺小狗 发表

谢邀,

我所在的新西兰没有户籍制度,孩子就是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属于学区房制度。但会产生一个问题,“好校区”附近很多人会 “孟母三迁” 趋之若鹜地跑来租房,同时开发商也建了很多密集的蜗居房,以至于 “好学校” 都面临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问题。学校建校舍则钱不够,招老师则师资不足,学校只好试图缩小学区范围,却遭到利益受损的居民强烈抗议,横幅贴满街,都闹到了国会,相当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在修改法律之前,必须要对这个情况进行预案。不过上面所说的情况对中国来说应该不是大问题,建更多校舍,招更多老师就好了,算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对中国来说问题可能出在 “流动” 二字上。流动儿童都是跟父母一起流动的,流动性很多是比较强,比如临时性的建筑工、流水线工人,可能做一两年就需要带着孩子换一个地方,那么孩子去了别的地方上课是否能跟得上是一个问题,全国中小学的教育进程和教科书必须完全同步才行。此外还要考虑到流动儿童数量大幅变动的问题,比如一个地区有大批工程建设,带来大批建筑工的流动儿童,等工程建设完毕,这些儿童又会走掉,那么当初给这些流动儿童投入的教育资源会不会空置浪费。

我觉得这个情况,俞敏洪提出这个提案,新东方教育集团们是有商机的。服务流动儿童显然需要 “流动学校”,流动学校则可以由民办企业承包运营,临时租赁办公楼、居民楼等设施当做学校,国家出钱补助装修和提供师资,并按照流动学生人数灵活增减教育资源,当然由于是义务教育,民办企业是从国家那里赚钱的。

知乎用户 魔王 发表

我没有京户。我已经在北京待了十年。有房。同一家公司待了十年。社保交了十年。公积金交了十年。

请问我娃算流动儿童么。你们的定义是算吧。因为我被定义为流动人口。但是我一点都不流动,超级不流动,跟固体差不多。

我住在门头沟,公司在西三环。我这十年来去朝阳的次数不超过五个指头,去昌平次数不超过两个手指头,去海淀比如五道口不超过一个手指头。顺义不坐飞机不去。大兴房山平谷延庆密云这种更是一个手指头都没有。

你们能重新定义下流动么。就算不重新定义,有啥用。

我家附近的小学,从上世纪 70 年代,也就是说半个世纪了,还那么大,还那座楼,还那几个教室。而半个世纪多了多少土著你知道吗。一个对口小学连对口片区的土著都覆盖不了,轮的着我吗?

所以就近入学有啥用啊?你们能多建几个学校么?

增加一点:

我只想在六环外门头沟家附近上个渣小,我自打鸡血教都行。(沟里没有好学校,别觉得北京哪哪都是好学校)

要求很低,不想让孩子当留守儿童,不想一家三口分开。

知乎用户 扁扁 发表

作为既得利益者,想认真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保证立场公正客观。

俞校长出发点是好的,但牵一发动全身,难度非常之大,而且可能还会引发巨大 “蝴蝶效应”。

首先,现在超一线城市是在去中心化,说人话就是往外赶人,北京拆了大红门动批那几个超大型市场,大学都开始往京郊甚至环京迁移,诸如此类种种,都是在释放超一线城市的人口压力,因为人真的太太太太太太多了,而国家又希望能尽量缩短城市之间差距(可操作性目前存疑,但方针是这么个方针)。

这种大方向下,不大可能放开学籍制度。

毕竟,超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有目共睹,多少人咬着后槽牙掏空 6 个钱包买房、拿北京户口,就是为了后代能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果一旦放开之后,势必会有相当惊人的人流涌向北京这种超一线城市,以期分得优质教育的一杯羹,人口爆炸无法控制也说不定,爆炸式的人口增长,迅速抢夺、摊薄、最后稀释超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现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抢夺的惨烈程度已经是绞肉机了,再涌进来这么多,这届爹妈估计难堪重负了。

婆家南方四五线城市,回老家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几乎家家都不太差钱,房价虽然低,但是架不住人均两套,几百万房产的家庭比比皆是,阻碍他们出来去一线城市最重要的原因只是高考,我相信中国这种家庭远不在少数,尤其是南方很多城市,一旦放开学籍,这些有财力的小城父母们,卖掉一两套房产来北京置业的家庭绝对大有人在。最直接就导致学区房价格暴涨,一票难求。

而这两年国家在说什么?

稳房价。

再有,其实很多地方城市的教育资源不输北京的一些地区,北京太大了,教育资源好的就那么些学校,其他的还不如地方城市的重点学校,据我所知,很多学籍不在北京的,都早早去天津买好学校的学区房,离北京近,高铁半小时到,教育资源也优质,真心是十分不错的选择,小区妈妈群里,还专门有人又建了一个天津置业群,给孩子转学用。

上面说了教育方面,再说说其他影响。

学籍一旦放开后,很多靠着户口指标才能招揽人才的企事业单位,面临招不到人才的情况。多少毕业生找工作第一选择就是有户口。

为啥户口这么香饽饽?

无非是买房,养老金,教育。

买房交够 5 年社保就行了,也不是非户口不可;养老金虽然北京比其他城市高一点,但养老金那仨瓜俩枣的,真的是不如多赚点钱自己防身,而且现在不是又出新政策说国家考虑第三种模式了嚒?貌似是自愿缴纳额外一份养老金,退休后返。养老金这块也影响很小。剩下就是教育,确切说是高考。

也不知道 “北京四百分上清华北大” 这种无脑传言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总之太多人觉得北京高考容易了,铆足劲削尖脑袋拿户口给孩子获得北京学籍(包括我)。。。。

相信我,有户口不是最重要的,有钱才是。

经历过的家长都懂。

放开学籍后户口的限制没有了,还有多少人愿意去钱少的地方?

我们单位属于钱少事儿多很多人都累出一身职业病的那种,但工作内容很有社会意义,非营利性单位。当年大家来,说实话,都是奔着户口来的,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多,没几个毕业生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只看意义不看钱。

现在我们户口指标越来越少,说真的,十分不好招人。尤其是我们还不愿意放低要求招人。面试笔试背调严苛程度,堪比保密局,硕士是最低学历要求,博士比比皆是,达到学历敲门砖后,各种横向纵向考察,不胜其多。

没有户口优势后,特别不好招人,招人跟相亲似的,互相看不上。

之前有户口指标,还好一点,现在每年就两三个甚至没有,招人真的可以用惨淡来形容,现在单位业务越来越多,每个部门都严重缺人嗷嗷待哺,一个人顶三四个人用,遇到忙起来的时候,真的项目完成后两三个月缓不过来。

说了这么多,就是举个活生生的例子,让大家看看一旦户口的学籍效用失去后,对很多基础性的公益性的单位,有多大冲击。

国家实行一个政策,必定要有一盘棋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着简单粗暴解决了当下问题,但衍生出无数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也都会加诸于你我身上。

所以我在开头说,建议很好,但困难很大。

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我觉得,我们负责提出期望就好,至于具体怎么实施,通过什么方式实施,相信国家的智慧。

@知乎亲子

知乎用户 京城风四娘​​ 发表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相对其他提案,可能存在问题太多,整体感觉弊大于利

1、真正流动的人有多少?他们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么?还是根本付不起房租?

2、流动儿童到时候是真正意义上的流动儿童么?判断系统人为操作容易有各种漏洞可以利用。

3、人口会不会往某些特定区域流动?造成某地拥挤不堪?

4、会不会造成集中租房、天价房租?

5、目前的学习资源满足本地人需要了么?

个人感觉这条路不太通,可以一起想想别的办法,有好的留言我会设置精选或者发布在文章里!

[

两会俞敏洪: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

柒宝麻麻的视频

 · 297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52702004259647488)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需要国家产业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示,现在农村儿童与父母分离依然是很严重的现象,会带来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把在外打工的农民拉回来?这需要国家产业布局。可以把沿海的一些产业往内地搬迁,特别是无污染的产业,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刚去看了俞洪敏另外一个提案,就非常支持,支持发展家乡产业,让一家团圆,减少留守儿童!

让全国遍地开花,在哪里都能快乐生活!

知乎用户 柒宝麻麻​ 发表

**支持但是没用。**我有时候在某些工地上会招募短工,流动性之大骇人听闻,不交社保甚至是一个利好条件。

短工简称优质候鸟,工作时间不稳定,工资高。

这是些对自己的手艺有充分自信,能够承受重劳动,并且渴求金钱的,劳动者中的佼佼者。

每一年年底他们都要回到老家,第二年跟着同乡再出来找工作,有人听说湖南有个大工地,老板直爽,活儿也多,他们就呼朋引伴的去了,给我发条短信 “眼镜,我明年不来了”。

眼镜就是我。以前在报社人称老师,路人敷衍叫声美女,超市大妈喊妹儿,新来小姑娘叫安姐,工地师傅喊我:眼镜。

也有人回来,还给我带来好几个壮小伙子,担保这些小伙都很可以。

来去自由,甚至可以招呼都不打。春节结算之后工人们如云消散,开年工地还有几匹哥只有天知道。

社保的迁移是很复杂的,交了其实等于跟他们没有关系了,他们不可能去跑社保的手续,宁愿拿现钱。


话说到这儿,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人他的流动性强到他连自己明年在哪都不知道,他为了这种不可预见,连自己的社保都不买,他能够为了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每学年去想办法迁徙小孩的学籍吗?

而且开学是秋季,换工地是春节后。接送也并不凑手。

我个人非常赞同小孩与父母要在一起成长,为此我厂作出了真切努力。如果小孩愿意在工厂附近入学,我们会给小孩提供家庭宿舍,我厂职工的小孩要与父母在厂区团聚,房租成本接近于无。

但即使这样愿意把小孩带在身边的工人也寥寥无几。即使双职工夫妻,男的做大工,女的做文员,收入并不低,他们也并不认为小孩会比在家里爷爷奶奶的照料下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多次鼓励我厂年轻夫妻将小孩带在身边,但是他们都对我的提议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才是更优解。

一对来自贵州的漆工夫妇,两口子 90 后,月入接近 3 万或者略多,我看能存 25,000。他俩开着一个四万多元的小车,车的后备箱里,长期装着电饭锅和铺盖卷和干净衣服,就连上工地都自己烧饭吃,捡两张包装箱就可以睡一觉。但是也不排除不赶工的时候擦洗一番换上干净衣服去约会看个电影,如同普通的办公室小白领拍个海报和爆米花发朋友圈。

他俩已经生了三个女儿,正在筹备第 4 胎。老家修了房子,孩子在镇上读书,三个女儿各自都报了兴趣班,有一个学围棋,有一个学语言,年龄最大的孩子开始上奥数和英语。虽然爷爷奶奶都不会辅导作业,但是在乡里上晚托课,一学期只要 1000 元,一个退休老师照看 30 人。


城乡教育差别特别大的地区,他们的基础经济条件不足以让他们承受把孩子留在身边的花费。

经济条件略好一些的工人师傅,也已经改善了老家的生活环境。


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除了允许他们在城市入学之外,还有许多社会性的支持措施需要完善。

一群高赞担忧重点小学会被流动人口分流,其实还有更多的流动人口,什么学校的名额都打动不了他,定居实在遥不可及了。

曾经的流动人口就是我自己。我今年 40,老公 44,2008 年前在上海买房定居,流动人口活成了固定人口,那时候的总价说了你们心态会崩。2009 年北京差点也买房,当时我的工作在三里屯中国红街,朝阳医院北门,一套六十多平米的两居室报价仅 150 万,首付要接近一百万,这样还缺钱。

身边非常多四十岁左右的所谓流动人口固定下来,不是我们能干厉害,而是运气好,房价低,安顿得早。事实上读书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择校。这类流动人口要解决读书问题,可以视为高端流动人口的改善型需求,我理解俞总是在为改善型需求发声?然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亟需改变的又哪里是这些呢?

早些年做记者的时候,做过关于留守儿童的深度报道,9 岁的姐姐带着 6 岁的弟弟在村里独立生活的故事比比皆是,也给许多 90 后留守孩子留下过深重的心理创伤,并让他们中较为幸运的一部分麻醉到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之一。

现在城市生活的一切更加昂贵,更多农村的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比起上一代来,久远的留守儿童传统让当代九零后父母把孩子放在家里,负罪感直降,约等于无,反而把孩子带在身边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颇具自我牺牲感的决策。

改变这一切远远不是让孩子得以入学那么简单。

知乎用户 安画 发表

知乎真的是高收入群体扎堆的地方啊

这个提案一出来,马上都往学区房去靠

事实上,很多人没接触过真正的外来流动打工人口的生活,也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好提案。

真正的流动打工人口,不是想象中的有家底或者有学历的打工移民,事实上对这些打工移民来说,学区房还真就不是真正的障碍,知乎群体的目光,聚焦点都在名校,重点,殊不知,真正的流动打工人,面临的是孩子连上学都没地方的困境,压根不是一个需求层次啊,这个提案如果落实,是威胁不到那些追求名校,重点的群体的,这只是满足城市底层劳动者的子女有一个上学地方的最低需求,让那些本来不得不留守的儿童,可以在父母身边成长的一个举措。

我当过骑手,接触过一些两口子来沈阳打工的外来流动人群,他们哪有什么学区房概念,如果在上班的地点附近可以有学校接收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不必在老家放羊,他们就很满足了,我所在的地区,通过他们,我知道有两所接收外来打工者子女的学校,毕竟沈阳的教育资源确实雄厚,政府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各片区规划出这样的专门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是原有的公立学校,只是我们这片有条件的原住民和有条件买房子的人,都会选择去师资更好一些的学校,可能未必所有城市都有沈阳这样的教育资源,但是解决流动打工人群子女的上学问题,不应该有死角,既然有这次的提案,就说明死角是存在的,在孩子成年之前,学校是他们最好的去处,可以上学,应该是最基础的标准。

至于新东方会不会从中渔利,我觉得很难,首先这个群体大概率不会去新东方补外语,人家只是能有个学上就行,第二,政府规划这种学校,也会尽量从公立学校划分资源,民间办学机构要盈利的啊,这种学校一定是亏钱的,这个钱要出也得是国家才出的起,什么?你说合作办学挣国家补贴? 国家会凭空多一个中间商挣差价? 要补贴补贴公立好不好?再说就算有国家补贴,这种学校会有多大油水? 民间办学还真不屑于趟这趟水。

所以,我还真就觉得这是俞敏洪出于教育者的良心提的好提案。

=====

要补充一点,就近入学不等于最近入学,不是说他租房在名校隔壁,他孩子就可以上名校。

举例,我以前认识的骑手小亮,他两口和我住一个小区,但他是外来流动人口,租的房,户口也在老家,我的孩子就是直接上的小区门口的对应学区的小学,他的孩子通过社区安排到了之前说过的专门接收流动人口的小学,他两口子很高兴了,因为孩子总算有学校上学了。同样的道理,政府其实一直在做关于流动打工群体子女入学问题的工作,我所在的地区已经落实了,也许有些地区公立教育资源不足,将来也一定会慢慢落实。

知乎用户 白起 发表

真要这么改

1、北京四中(西城区)

2、人大附中(海淀区)

3、北师大实验中学(西城区)

4、北京二中(东城区)

5、北大附中(海淀区)

6、北京 80 中(朝阳区)

7、北京八中(西城区)

8、北京五中(东城区)

9、师大附中(宣武区)

10. 师大二附中(西城区)

…… 等

各市排行前十的初中房租就应就会赶上月供了

然后学区房价格翻 1 倍~

房租也可以翻 5 倍~

学区房 10 万 / 月不是梦

真正做到了租售比合理化

到时候穷人还是上不了好学校,只是单纯的加速了

因为:

「居住所在地」也是需要当地街道办登记证明的,又不是随便打个地铺就证明你在这居住了~

建议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知乎用户 快逃​ 发表

我原则支持。

但我认为实际上难以做到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上学。这里就近指的是在万柳租房上三小这种。因为现在北京学额都很紧张。甚至真实施这个政策,就连在东西城,海淀上学都做不到。因为在北京好多有钱人也是流动人口。如果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大概在新建些学校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知乎用户 观澜 发表

俞总出钱在流动人口集中的、新规试点的城市盖一千所新学校,养 10 万名新老师,扩建一千所旧学校,盈亏自负不要补贴,则我双手支持他。

上下嘴皮一碰很容易,讨好了想讨好的群体不需要任何成本。

但执行的细节,前期的投入,我们自是不需要考虑是吧,但绝没有那么想象中那么简单美好。

别处我不知道,我这边 “资源最集中” 的所谓新区,最早的核心初中已经扩到 30 个班 / 级了,据说体育馆都改教室了还是不够用;核心小学已经扩建了两所分校了。而周边,还有不下十几所配套滞后的初中小学在加紧兴建。若不是要求盖小区必须配套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也强制公益化平价化,很大程度解决了入托问题,幼儿园拥挤程度也不会好到哪去的。就这,市直幼(我孩子所在)这种香饽饽还是人满为患到把门口的门头商业房都盘下来当教室了。

以上,还只是仅限住房、户口符合划片,水电费票据齐全的家庭孩子。电费现在主要在网上交了,就为了孩子入学,我们营业厅每年都有一个集中受理电费单据打印的时期。

你以为我在北上广么?错,这里是十八线。

就这——

你再盲目轻易加个 “流动人口” 试试。

谁不知道,为了孩子,好资源就算不择手段也要往里挤。以前高考移民靠漏洞,现在高考移民靠异地购房落户。小初高高价借读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果当 “流动人口” 就可以轻松省下几百万成本,那就看谁流动得快喽!别处我不清楚,我们大齐鲁不排除分分钟无数铁饭碗辞职去北京租地下室。

教育只能普及兜底,但不可能搞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就算在同一个学校,分到哪个班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那也是看命的。即便三令五申不许搞快慢班,大家还是在偷偷选拔尖子班、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的。就算三令五申不许排名次只能打 ABCD,家长们还是能通过细化的 A+、A–排出自己孩子所在的大致位置。

保证竞争本身尽可能符合公平,应试不允许有任何猫腻,也不要搞太多乌七八糟的资源投入占决定性地位的竞争机制。目前,其实是在这么做的。

留守儿童的确是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提高兜底的配置,创造更多的 “好东西”,而不是为了当圣母,把现有的一点点“好东西” 拿出来让更多人用更不清晰的游戏规则哄抢。

知乎用户 楚琰 发表

不支持!因为根本落实不了。执行不了!

现有的户籍政策,片区教育,尚且有适龄学生不能够确保入学。

如果这样去执行,就会很容易造成好学校附近人满为患,而没有好学校的地方学生都流失的凑不成班!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现实的真实。不单单是农村很多学校因为学生流失而合并,而关闭。就是城市,在一些郊区也是出现了这种情况。

好学校,挤破头,一个班恨不得坐进去 90 学生。而教室只不过是 45 人的标准班教室。

而差些的学校,几乎到了一个班凑不齐 20 个学生的地步。

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因此现有社会状况下,现有入学教育制度是最为合理、合适、有效,并且相对来说较为公平、公正,可操作,可有效控制管理的。

理想是好的,意愿是好的,但是现实的各种具体复杂和多种因素,却是非常残酷的。

合适,可行,有效,就是最好的。而不是什么理想或者意愿下的理论或者纸上谈兵。

知乎用户 美丝国度​​ 发表

大城市的有房 & 中等收入市民正在形成一个阻塞社会发展的特定人群,像下水道里成团的头发那么恶心。

而这帮人最迷恋的学区房又是整个房地产领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老俞只不过是想扯一扯这块遮羞布而已。

无论是打响 “资产保卫第一枪” 的深圳凤凰里业主,还是号称 “杭城第一孟母盘” 文鼎苑里的鸡娃家长们,

背后的逻辑都看似 “自洽”,

他们花了很大财力购买一线城市的房产,其中不乏学区房,然后业主抱团护盘,号召(强迫)大家都别降价卖,或者带头 “鸡娃”,各司其职搞孟母群,把那些在外面玩的孩子 “劝返”,为的是稳住这个小区的成绩,从而带动房价。

把一亩三分地搞得跟铁桶一样水泼不进,外来的人想进来,也得咬牙花上个大几百万或者千八百万交个投名状,把这些人看似勤恳,实则微不足道的付出给天价变现了,

这种行为对社会一点贡献都没。

搞过教育产业的当下其实都明白,好学苗大概率就是出好成绩,老师的用处真的没那么大,而公立学校里,能真正有针对性的点对点提高应试成绩的机会极少,一些一线城市的家长巴不得义务教育更宽松,学时更短,早点放学,这样孩子就有机会上高价补习班了。

本身就是搞这玩意发家的俞敏洪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当然明白,

有些房子贵,确实有贵的理由,比如中央公园旁边,比如鹅厂阿里正对面,比如互联网枢纽西二旗,

因为有自己的稀缺性,有购买力高的人群在这扎堆,

但教育不一样,既往确实有学区房存在的历史背景,好的师资长期就是被学校和片区绑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举个例子就是当年深圳一穷二白的时候,什么深圳湾还都是滩涂的时候,罗湖是最繁华的地区,罗湖有那么一两所学校也全市最好,因为全国各地来建设特区的菁英都在这扎堆,其中有公务员也有老师,随迁过来的小孩相较于那时候深圳本地小孩那肯定在学习上要好不少,

直到现在这学校还是深圳最好的学区,

可深圳不是四十年前的深圳了,我国的超一线城市也趋于定型,门槛越来越高,教育和医疗都有自己历史积淀和地位的同时,消费它们的人早就换了一茬又一茬了,

这几十年没有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孩英语水平的提升,会有那么多人申请到北美或欧洲的名校吗?不可能的,

当托福雅思,美本美高考试饱和了,或者说留学收益趋于下降的时候,学而思等逆向收割高考市场的教辅机构又雨后春笋了,变相给行将就木的学区房打了一针强心剂。

好的老师进机构赚得比学校里多多了,然而也赶不上学区房涨价的速度,

假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巨差,或者上不上重点五五开,学校老师甚至会直接建议家长,家里差不差钱,不差钱去机构报个全托吧,比在学校里待着强。

现在连公立学校都是这个意见了,

应试教育和 “鸡娃” 的本质是什么不言自明,

其实就是花钱买教育资源,投资的同时,家长和学校互相成全,说是狼狈为奸也不为过,

学校稳定自己的升学率,并没有超过一般标准付出,没像衡水中学那么殚精竭虑就收获了声名和口碑,

家长则通过学区房的不断看涨,抵消了自己的教育投资,甚至盈余颇丰,

至于小孩,自己的孩子 9+7 五分钟都教不会,自己的基因什么样自己不清楚吗。

俞敏洪的呼吁本质上是替教辅机构鸣不平,对超一线城市的家长们已经厌恶至极了,

因为家长和学校双赢的同时,很多教辅机构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本来就是花钱买分数,花钱买教育,花钱买语言环境的市场经济,

被众多家长包装成了学区房,鸡娃,自己的投资眼光,教育资源的区位优势,反正就是不谈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

而天量的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流向了这部分人的腰包,银行一段时间都被迫扮演着助纣为虐的角色,在一线城市放出巨量的房贷,成了房子涨价的帮凶,同时学区房这样的炒作属性强的房产一旦崩盘或者有些人断供,则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又诞生,

学区房不像大平层,大别墅,背后有着这房子本身的使用价值和高档环境作为支撑,不少小面积的老破小仅仅有个学区就被炒到了天价,一旦学区没了,这部分溢价立刻不存在变成坏账了,所有购房者都要为学区房埋单,埋单的方式就是利息越来越高,

现在房贷破 5 而消费贷才 4 点几,对真正想买套房子,有个自己的家的年轻人何其不公平,借一百万要还两百多万,而炒学区的家长哪怕 5 点几的利率,哪怕限贷也要离婚也要借钱往里冲,往高了炒,确实有些人面目可憎。

那些真正殚精竭虑研究应试的老师,懂教学热爱教育的老师,真正一点点教会孩子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可能终其一生也买不起学区房,也拿不到倒腾学区房的利润,对他们来讲,不过是给这片区一茬茬的家长做嫁衣。

所以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的目的,

就是发挥市场应有的功能,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同样是超一线城市,

假如家长就是腰缠万贯可是孩子资质确实平平,那就多花钱找家教,找机构,因材施教,去国外去特长去找门路,当年郑渊洁对义务教育的质疑没错,他那时候是空有钱但是没有机构能满足他的需求,拿着布加迪的购买力但是店里卖的都是捷安特,现在好了,多少钱都能花出去,

假如家长在附近上班,赚的不见得比这的业主少,孩子也满足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就应该就近入学,哪怕要考试,要智力测验,要照顾本地业主的情绪,那也要为就近入学开辟起码的渠道,要是发现真有什么过人天赋,要么家长自己真金白银投资,要么看看哪个机构基金还是好心大老板慧眼识金给支持支持,一路升入好的大学,有好的学术,则整个社会都因为人才而受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郎朗的故事,郎朗他爸一直坚信郎朗的天赋,并且在钢琴老师给郎朗泼冷水的时候也没放弃求学,过程当然很艰辛,好在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果这个年代郎朗们,或者不管哪个领域都有天赋的小孩,可以随着父母对自己的规划,先有跻身之地再做打算,起码他们的求学之路会比郎朗顺畅太多了,

而超一线城市里的学区房业主或者有房阶层,他们用购买力和信息差垒出来的 “教育壁垒”,并不能掩盖这群人其实并没有建立起排他的,与其他人类小孩有什么遗传或智力优势的事实,

不知道我这么说明白么。

所以他们是下水道里的毛团,在大资本眼里是炒房的,没什么大出息的,

在无产阶级和一般老百姓眼里,是不接地气的,是贪婪的,是败坏社会风气和垄断普惠教育资源的,

凭什么同住在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一部分的小孩就可以睡在父母隔壁,到点上学到点放学,溜溜达达回家去,另一部分就得在老家,在爷爷奶奶身边,终其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亲一面,即使是有了留在当地和父母团聚,和周围的人一起上学读书的机会,却得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被迫离开,回去老家面对不熟悉的课本,不熟悉的同学,因为你学籍不在这,你可以学这些知识,却不配参加对这部分知识的考试,

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非常荒谬的不平等?

知乎用户 荔枝​ 发表

目录

支持,和户口相关的社会资源能逐步松绑,哪怕一点点都是进步!

1、人口流动带来房价上涨,城市医疗配套、交通压力

2、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的教育资源压力

3、户口的思考

支持,和户口相关的社会资源能逐步松绑,哪怕一点点都是进步!

但是,

1、人口流动带来房价上涨,城市医疗配套、交通压力

按照居住地就近入学,肯定有更多的父母会带着孩子去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个人发展机会多,子女受教育资源好,何乐而不为。

人口流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房价上涨,租金上涨。好学校附近的房子更是抢手。到时候别说 2 万、5 万 / 平米,10 万、20 万 / 平米的房价都不在话下。

人口流入了,对配套设施的需求就多了。交通拥堵,门诊挂号难的问题可能都会接憧而至。

2、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的教育资源压力

坐标西安,以我的感受,很多口碑尚可的公立学校,连自己学区内的教育需求都满足不了,承接流动人口的学位需求谈何容易。那些口碑炸裂的名校,没点实力或者资源,入门难度更是难以言表,我相信很多一二线城市都面临一样尴尬的局面。

解决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需要更多的学校、教师、教育配套等,意味着更多的地方教育支出。

3、户口的思考

户口和个人绑定的。**何止是教育资源,择业、房票、社保、哪一项都与户口有着 “难以割舍” 的联系。**有多少人因为不能落户、没有房票而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和城市。

能提出这个问题固然是好,如果实施,希望其他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也能出台。和户口相关的社会资源能逐步松绑,哪怕一点点都是进步。

以上。

知乎用户 山影 发表

我支持呀!如果真的实施了我马上领着儿子到实验二小门口要饭去,儿童和流动都有了。

当然了,如果真的那样实验二小还是不是实验二小就不好说了。

知乎用户 请勿关注​ 发表

入学可以,学籍算哪儿的?在哪儿高考?

要是跟着爸妈在北京上完学再回河南老家高考…… 估计没什么响应吧。

知乎用户 坚持乐观吧 发表

我希望上学取消户口和住房限制,但是要严令禁止家长或者家长雇人接送学生,一经发现就退学处理,同时完全取消城市城区校车,只有乡镇学校可以有校车。

就是要让孩子们凭本事上学,要么家长有钱买近点或者租近点的房,要么让孩子自己骑车或者挤公交上学。

初中入学还是恢复小升初考试比较好,中考更不可取消。

知乎用户 虎牙苍云​​ 发表

这个政策最大的问题从来不在孩子怎么上学。

而是流动儿童的数量是不可预估的,但是师资力量的调配是有限制的。

产业迁移,周期交迭,公司兴衰,对当地的流动人口都会带来巨幅影响。

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个系统之间想对接,就需要解决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

现在就是教育系统为主,尽量把流动人口 (低端人口、贫困人口,随便你怎么称呼)排除在固定的教育系统之外。

人来了,教育投入扩张,人走了,教育投入削减是小事,教务系统的人员去留怎么解决?

所以下一步是在教育系统中扩大非编人员,校长负责制,盈亏自负,走之前国企走过的路吗?

补充 1(3/9):

这不是技术性问题,就是个地方与地方之间钱包的博弈——教育系统在每个地方的财政支出里都是一大关(师资力量的调配是有限制的)。

现行政策是户籍所在地出资源,俞的提议是让居住所在地出资源,也就是经济收割所在地出资源。

这想法理论上是对的,因为一线城市收割了剩余价值嘛,让户籍所在地出钱建设着帮扶孤儿寡母去给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但税收半毛钱没捞着,实际是一线城市同时收割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和劳动者户籍所在地的财政。

结果是经济强势的地方有话语权和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占着便宜不想改善现行状况,经济弱势的地方一方面拿着国家补贴和苦求贷款(不拿的话原地 “破产” 给你看),一方面入不敷出苦不堪言还没有话语权。(需要解决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经济强势的一方经济结构和经济弱势的一方经济结构有着明显差异,即经济发展驱动占比的差异)

俞委员他也明白这与现行体制不符,因为教育系统的性质特殊,无法应对短时间的剧烈幅度调制。自由化市场了有生意招人没生意裁人,但是教育的编制有限制,既不可能快速增长,也无法在低潮让多出来的人 “free” 掉。

那进一步来说,既然地方之间的博弈短时间无法改善,那解决办法无非就那么几种,要么中央统筹资金统一调配(不可能),要么搞 “公有教育为主体,多种教育形式并存”(走之前国企走过的路,重点)

知乎用户 缄陌 发表

这都根本不现实。也不具备操作性。

我楼上的那乎人家,在北京买了房子的,近期他们打算卖掉北京的房子回老家发展… 原因就是小孩越大在北京上学不方便… 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的不只是这家人,还有很多的人… 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些限制,但是没这么麻还好我要。

连有户口有房子的人的孩子现在上学都要名额,居住的人孩子就能入学?尤其是好的学校,那以后好学校周围房租超贵了。

教育未来一定是分流的,让白领,蓝领都体面,大城市,小城市都有发展空间,这才是解决当今很多矛盾的根本。

现在最大的问题和不稳定性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并没有减小。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

知乎用户 广州融资邱泽宇​ 发表

意向没有讨论价值,符合人类美好意愿并能实现自我救赎的高大上想法我都支持。

可这类愿望往往有一个共性,它从不谈具体的,也从不考究为什么是现在这种状况。

这类问题扒开高尚的外衣都可以类比成一类问题,为了救一个人,我杀掉另外一个人,这样做道德吗?为了救两个人呢?为了救两万个人呢?

一类人会关注获救的人,被杀掉的肠子留了一地的那个人他看不到。一类人只会看到被杀的那个人的悲惨,而故意的忽视被救的两万人背后的妻儿老小。

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干着在两类人中间找平衡的勾当,但坚决不能照实说的事业。区别在于,政客会大肆宣传拯救两万人的伟光正,政治家会给死掉的那个缝上肚子并买口棺材。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因为体制问题又不能大规模引入市场弥补,这才是问题。

糖尿病您得上胰岛素或者二甲双胍,剁胳膊真没用。

知乎用户 芝士猪腰 发表

~~~~~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充分体现在既得利益者。

~~~~~

这个提案很好,应该落实,也完全可以落实。

他不能落实的原因,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扰。

知乎上大概都是落户在当地的,所以怎么会关心那些随迁子女的事儿?怎么会关心留守儿童的事儿?

这个资本家居然比无产阶级还有人性。

无产阶级们第一念头是:我的学区房不白买了吗?

~~~~~~~~

这又得说武汉的先进性了。

武汉就可以,有居住证保你上学,但是学校不一定让你满意,只能给你有空位的学校。而且可以参加武汉中考,和武汉户籍同等对待,一样分数录取。

不像深圳那样区分户口录取。

当然更不像北京。

武汉随迁子女在校生约占 20%。

知乎用户 金州铁匠 发表

如果通过,我就去背景捡破烂……

知乎用户 落花春将暮 发表

得这样说才有机会通过: 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首都除外)就近入学。

不过我估计他说不出嘴,所以还是算了吧。

知乎用户 张马甲 发表

我坚决支持。

因为我就是农民工的后代。

小时候随着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进入城市,但因为户籍和住房的限制,不得不连凑带借交了每年三千多块钱的借读费(那是九十年代的三千多,完全不亚于现在的三万块),才能在城市里找个上学的地方。

幸亏后来借读费这项政策取消,否则我很怀疑我是否能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因为有书读的地方没有父母,有父母的地方无法读书。

知乎上很多人动不动就学区房如何如何。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样的政策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学区房只对不上不下的所谓 “中产阶级” 来说才有意义。

对于真正的权贵家庭来说,所谓什么学区房不学区房?一对一的家教不香么?昂贵的名牌私立学校不香么?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家庭条件所限,根本不奢求多么好的顶尖学校,对于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所谓学区房更是想都没想过。只要有个差不多的学校能上就行。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靠努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靠课外培训班。所以他们对学区房也没有任何要求。

只有这种不上不下的所谓 “中产阶级”,才会如此执着于 “学区房”。

拼资源,他们和真正的权贵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好的名贵私立学校他们根本上不起,一对一的全天候私人家教也根本请不起。

但是和普通群众相比,孩子的天份和努力上上根本没有优势,普通学校又看不上,于是乎就只能追求稍微好一些需要学区房的公立学校了。

知乎用户 豆丁 发表

想法还行,难以落地。

政策归根结底是资源的再分配,流动人口是资源,教师是资源、学校地皮是资源、教学楼也是资源。

让教学楼追着教师跑,教师追着流动人口跑。

流动人口呢?他们跟着经济跑。

经济跟着谁跑呢?跟着马太效应和突然暴起的新亮点跑。

可是教学楼不会跑,教师也不会频繁的跑。那就只能搞冗余,用冗余来应对波动。

但是用国家的钱养那么多冗余的人力和资产?

我们那么富有了吗?

知乎用户 特洛诺米 发表

只有教育资源 “公平分配” 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知乎用户 沉一于二 发表

好提议,但是必定会遭遇到严重的抵制。

一线大城市本质上地方经济的吸血鬼。你见过吸血鬼心甘情愿地吐血吗?

儿童长大成人前是最费钱的纯投资阶段,这一段要由地方承担,等儿童大学毕业后却没有贡献地方经济,而是去大城市打工贡献青春去,如果不能落户在大城市(90%),那么他们缴纳着一样的医保社保,却只能享受外来人口低档待遇,他们的孩子会成为留守儿童,继续在地方政府里分取地方并不富裕的财政;二十年后,终于,打工人看着大城市高昂的地价纷纷回乡发展,这个时候他们开始体弱多病,开始需要处理自己的家庭生活,再也不能 996 打拼,变成了低效费比产出者。甚至可能因为体弱多病成为实质上的社会负产出者。至于那些在大城市打工成为工伤者,交通事故残疾人,被社会压力弄出心理隐疾或者明病的人,最终几乎无一例外要回到家乡苟延残喘。而他们的孩子们会重复父辈的循环,涌入大城市,甘蔗一样被大城市榨取青春的汁水。甘蔗渣一样被吐回家乡。

也就是说,大城市只吸取了全国最优秀的适龄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培养成本,养老成本,疾病事故风险全部转嫁到地方政府,所以吸血的大城市经济中的既得利益者,会心甘情愿地贡献已经落袋的年收入为城市的甘蔗们提供养育成本吗?

不会!

知乎用户 不告诉​​ 发表

其实这个提议的意思非常明显:

一个城市的学校和学位就那么多,现在已经不够了,还要无条件保障流动儿童上学?怎么办?

建学校招老师教育产业搞起呗

搞这些要很多钱的,没钱怎么办?

政府引导,市场出资,搞私立学校,市场化呗。

那么在教育这条赛道的新东方,肯定获益巨大。

真是个小机灵

其实大家冷静一下来看

教育问题其实属于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1)它影响着所有的中国家庭,而且从情感上,我们国的家长也是最关心教育的。

(2)牵动的巨大的利益:包括大城市人口和其他城市来的人口以及农村人口博弈,房产土地价格,这两个问题已经够吓人了。

(3)影响巨大,学区直接影响升学,升学关联大学,大学则影响职业和收入,也影响择偶,从而影响婚姻家庭。

表面上是教育问题是学校呀义务教育呀分数呀问题,其实就是一部分获益的人和另外一部分人的博弈。

高考其实就是一个遴选制度,本质就是内卷呀

所以别再看这些委员花里胡哨的建议了

让孩子好好学习,上补习班,刷题吧

短期内怎么改,都只是换个形式而已

知乎用户 松哥是个好人耶​ 发表

就算不说校舍的问题(这个财政上其实难度不大)。就说老师。甚至,我只讨论全市老师资源是过剩的情况。

一个学区的学生暴涨 100 人,你老师哪里来?就教育部门现在的 “编制制度”。你为此从郊区学校调入 10 个老师,可以吗?

现在要解决的是教育部门僵化的人事制度,而不是什么就近入学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教育本质是服务业。我国的教育有补贴的。那么就应该资源跟着学生走。学生每个学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只要对口学校校舍没满就可以转去那种),然后学校资源自动跟着跑。你这个学校今年招生减少 10%,对不起,老师名额必须砍 10%,管理层必须减少 10%,行政必须减少 10%。就地下岗。跟着学生跑去新学校找就业。

国家只管你的资格,只管你资格对应的补贴工资。你在什么学校工作完全不管。

题外话,毕业就做老师其实不是好事。希望以后能强行要求老师必须在非教育相关行业有 2 年就业经历。最好是服务业一线受点气那种。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现在上海执行的就是后面那个政策,“居住地附近就近入学”。

当然首先就近不是最近,其次就近的学校有多个的时候,你需要服从调配。

知乎用户 夏尔谢夫 发表

就近入学,即使其他回答里面提到的学校等资源都没问题,其实还有个问题,就是高考问题。

据我所知,全中国高考试卷没有统一,分数线没有统一,课程内容也没有问题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还需要解决是否能就近高考。

举个栗子,浙江人在上海读书(我就不说距离更远的省份了),高考上海卷和浙江卷不同,分数线不同,在上海读高中的孩子回浙江高考结果能与在上海高考的同学一样吗?

如果浙江孩子因为在上海读书而导致高考失利,这和不能就近入学有什么区别,结果甚至更坏。

知乎用户 jun sun 发表

我就拿深圳做比。

深圳户籍人口不到 500 万。常住人口官方统计数据 1400 万。

而且不光来深圳,就算去其他大城市务工的都是青壮年为主,基本都是适婚适育年龄。

这 900 万非户籍人口随便都会产生百万级流动儿童。百万级是什么概念?新东方应该也就 3 万多员工吧,这么多年来累计培训过的学员也就 2000 万。

而且,深圳入户门槛是一线大城市里最低的。大多数未入户的,还是属于中低收入人口。而这些人大多会居住在某些人口聚集地。这些地方的学校数量就算翻番都容不下这些流动儿童。

提建议之前能不能做个调研?

知乎用户 乘风破浪的爷爷​ 发表

人民群众普遍存在对于教育不公平所引发的不满。

为什么北京某所小学的学生可以在鸟巢开运动会,而有的小学还在为操场犯愁?

归根到底是钱。钱就代表教育资源!

如果无视客观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不跟进配套改革。结果就是,某些地区的房租房价又要上天了。甚至位于某些区的公司可以以此吸引优秀人才。

真正想要改革,就要看看钱究竟是谁在出?

北京之所以教育资源如此丰富,当然北京的教育经费要高于其他地方,具体来说其大部分经费不是来源于国家拨款,而是来源于区财政收入。也就是说东西城区的纳税人贡献了东西城区高教育质量。

如果这块利益可以没有代价的分给其他人,或许也不能算是公平。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算是扶贫,但是最终能扶起来还是有钱人。

我觉得我们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缩短两级差距,先保证落后地区的孩子们能有学可上。

希望大家追求的公平,不是都幻想自己孩子都能接受顶尖又免费教育的公平。毕竟资源是有限的。

毕竟公平的永远是一个不完美的圆。

知乎用户 煦不念熙​ 发表

全国的教材不是同一版、中高考试卷不是同一张,这样让流动儿童流动入学?这是为了制造更多你新东方的潜在客户吧?

知乎用户 鬼箭羽 发表

我是不太支持这样的提案

以俞敏洪老师这种高学历的人才

应该是知道这样的建议存在的弊端

如果这样的提案通过

北京上海绝对会挤爆炸

目前教育的问题还是各地的资源不平衡

与其这样搞

不如把北上广的优秀教育打回原籍

这样还能提高一点位置较差的地区的资源

知乎用户 猎晏焱 发表

不请自来。

同一个国籍的公民,就因为出生地而对生活质量乃至整个人生产生了天差地别的差距,这显然不公平。

咱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是因为改革开放时间不一,政策倾斜度不同,造成经济 / 教育 / 医疗等等资源分配不平衡。

所以也会出现,考试要求不一样,当然北上学生和全国比,那是真的是 “丧心病狂”。

反过来看,我们只要把这些东西抹平,那肯定就没问题了。

其实,我认为这样也不好。

例如,我小时候有一直发但是老师从来不讲的 “乡土教材”,我知道关于黑龙江的一切,都是自己在家里翻乡土教材知道的。

由此引发开来,新东方等培训机构肯定不喜欢这种东西,因为它非标准化啊,无法标准化的东西是很难大面积推广的,是会拉高资本投入成本的。

教育完全统一标准化后,肯定是商业资本的追逐对象,不但会产生教育价格越来越高,也会带来人们更加向中心城市集中化。或许就像法国巴黎都市圈聚集了全国绝大部分人口一样了,大量人口的聚集也一定会出现无法避免的贫民窟,这个就是我国首脑不愿意看到的。

任何政策的实施真的是牵一发动全身,静静看着吧。投机,我是没这个水平。

知乎用户 笨蛋师傅 发表

老俞也是北大的高材生,就不能认真查查现行规定再给建议吗?按照程序,这个建议可能被发到教育部,教育部看到可能会一脸懵 X,你说的这事,现在就这样啊。

我国所谓流动人口,大部分是居住地的常住人口,也就是办理了居住证的,在当地生活工作半年以上,有稳定工作交社保。目前,这部分人里的绝大部分是可以在居住地入学的,只是学区不保证就近。此外,流动人口还有很多在当地居住不满半年,或长期多地短暂停留的。这一部分人,今天在上海,明天可能在杭州,后天可能跑到广东去了。他们就算带着孩子,也不具备把孩子放到居住地上学的条件,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高度流动的,他们的孩子只能在老家上学。

这个建议,本质上讲没什么太大意义,因为大多数城市已经做了。不过依然很多流动儿童不来父母居住地上学,其实真正影响的是中考和高考,义务教育随便上,考高中咋办?考大学咋办?本省还好说,跨省的话区别就大了。在各省之间录取率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优势地区不可能放开高考,高考还是要回老家,就不如一直在老家上学。其实这个才是核心,如果一对父母在上海工作了 30 年,但一直不够入户籍条件,他们的孩子也在上海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能不能看在为上海奉献 30 年的份上让他在上海高考,而不用回河南河北四川老家。

知乎用户 孤星泪 发表

支持有什么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城市的飞速发展和相应配套服务的滞后,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十几年前,我所在的幼儿园入学不霁要排队,划定学区內的小朋友上幼儿园的问题基本能解决,后来,家长报个名需要提前一天排队等着,排后面的报不上,再后来,电脑报名,一些房户一致的小朋友也有可能被调到其他幼儿园,那些无房户的子女就更不要说了。

一些单位在辖内弄个办公的地方容易,辖区内要新建幼儿园、小学还是比较难的,没地方呀!如果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资源均衡,那么一些多套房的人,就不会住着新房,又让孩子到学区好的老房子所属学校上学,这样也可多出几个名额。

流动人囗在城市干着最累、最脏、最辛苦的 I 作,他们所在的城市应该为他们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

知乎用户 徐老师的幼教园 发表

如果增加一二线城市的学生市场人口

教育机构就不需要下探到三四线城市,线下教育的租赁场地雇佣教师以及物流成本就会相应减而且能保证维持一二线城市的消费水平。

这是线上教育相比线下教育的优势。

线上教育,只需要做市场推广就好了。

而现在线上教育越来越多靠电话推销了。

相比传统的线下教育,有一些优势。

知乎用户 常有晴​ 发表

不支持!

但如果孩子双亲在居住地交五险一定年限后无条件入学,这个就叫做公平!

知乎用户 红心大罗卜 发表

目录

看看谁提的,就很好理解啊

首先,提案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撬动的利益过大,得不偿失

其次,对于整个教育体制来说” 流动即入学 “带来实质上的不公平

教育制度是国本,和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需谨慎修改

总结

看看谁提的,就很好理解啊

新东方的资源几乎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又没有多少人会往偏远地区 “流动”,我们又有 “再穷不能穷教育” 之传统,那这利润都被谁赚了都清楚吧。

首先,提案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撬动的利益过大,得不偿失

优秀的中小学就那么点,连本地生进去都挤破了头各显神通,如果让 “流动” 儿童就近入学,对本地生公平吗

要知道流动儿童平均实力一般不及大城市,越多的接受流动儿童,学校综合实力被稀释,当地学校、政府愿意让利吗?当然,俞政委可以说 “这正是新东方要担起责任的时候”。

高层学校排名不变,谁也上不起;中层学校排名下跌,周边房价和租价下跌,房地产公司、学区房拥有者愿意吗?

利好一小部分人,牵连一大部分人,这议案行不通。

其次,对于整个教育体制来说” 流动即入学 “带来实质上的不公平

” 流动 “这个词本身就模棱两可,在学校周边餐馆打工叫流动吗?在学校当保洁叫流动吗?在别人的学区房里做保姆叫流动吗?如果以上三种都叫流动,那会不会出现贴钱做保姆、贴钱做保洁等匪夷所思的事情存在,毕竟比买个学区房容易得多

真要是流动即入学了,则会衍生出一大堆专做挂靠职位的空壳公司赚的盆满钵满,就像加拿大雇主担保移民一样,假公司、假职位,只要查不到就是真的

这还是公平吗?有钱就能” 流动 “啊!成交价和租房差不多,但可比学区房难管理多了。

还要考虑到有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家庭本就不具备流动条件。有的已经在人口流出地有稳定的工作;有的家里种地、养猪;还有的并不具备体力劳动条件。一窝蜂的给” 流动人口 “打造便利,将造成教育资源进一步分布不均,甚至进一步加剧地区间教育差距,父母走不出大山的人一辈子都走不出了,这还是公平吗?

教育制度是国本,和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需谨慎修改

由于人口庞大、资源不足、僧多粥少,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筛选

从现有体制来看,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按分录取,是比较公平的。而教育体制的改革一定是艰辛、漫长的过程。改不好,就是要出大乱子的,还不如不改。今天提”素质教育 “、明天提” 取消英语主科”,后天提“就近入学“,则是对教育筛选公平性的挑战

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并不是靠一句话拍脑袋就能决定得了的,甚至不能单纯的以目的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要通过精密详实的论证,考虑具体国情,广泛收集民意,再综合各方因素做决策,决策后也必须留出一两年的适应期再做最终决定,修改教育法。

准确把握” 筛选 + 分配 “这个我国教育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我想让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 我想让流动人口享受优质教育“这种看似正确的思想影响到教育最最重要的核心功能。大家嘴上说着” 要全面发展 “,到时候素质没怎么提高、考试又考不好、真正影响利益的时候,还是肉疼的,但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已经过去,想弥补则没那么容易。

总结

希望俞政委这句话只是说说而已,从社会反馈来看还是反对声音居多。在国家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和 “北京城市副中心” 等政策之下,任何可能造成一线城市进一步集中、拥挤、混乱的提案都不应该被提倡。

最大获益方为教育机构、牵动过多利益、实质影响教育公平,这几点已经足以把这个提案否决了

谨慎而漫长的教育改革,才刚刚开始。

知乎用户 致远 发表

我还是一贯的观点,我们需要非常彻底的教育公平,需要教育部门独立于地方,各地人均教育资源均衡,基础教育阶段根除商业性质学校。

只要教育资源差异很大,那么无论什么方法都会导致新的问题,所以最终只有教育独立地方,然后教育系统保障各地人均教育资源基本一致。医疗问题我也是这个意见

敲边鼓的意见我一贯看不上。

知乎用户 蔓草 发表

大家冷静,别着急骂好学校会挤爆。以济南为例,现在就有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入学政策,租房也能入学,但是想入热门重点学校?想多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只能进指定的那批学校(倒是挺贴心地分布于全市),名单外的学校直接不接收,这些 “外来务工” 学校基本都是济南土著看不上的学校,想入好学校您买房去吧。所以这个政策只是保证孩子 “基本” 的受教育权力,而不是受 “高级” 教育的权力哦。

政策制定者都精着呢。

知乎用户 大橘子 发表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按居住地就近入学的话,可以在居住地不受限制地升学吗?

当年异地高考政策推出来的背景,就包括了大城市非本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因为无法在当地升学或者参加升学考试,所以选择回户籍地读高中。

我想这里面的升学难题,既包括了眼前的初升高,也包括了三年后的高考。现在虽然有异地高考政策,但是不少地区还是和居住证挂钩的,这意味着并不是百分百就可以确保子女在本地升学。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直接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未来能够去更好的学校。

如果今天告诉你可以在居住地读书,但是未来的升学考试要回原籍,这笔账大家会怎么算?

特别是如果读书是在 easy 模式的地区,原籍是地狱模式的话……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提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不是伪命题。但是,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并不足以实现提案所追求的效果。

或者说,影响随迁子女本地就学的障碍不仅是入学层面的政策,还有未来升学层面的政策。

不过我愿意相信俞委员的出发点应该还是比较正的,毕竟 XDF 早就深入基层了,我家小区出门左拐右拐各有一家,似乎培训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以说随迁子女究竟在哪里上学似乎对他们上补习班的问题没啥影响……

知乎用户 脚轻头重​ 发表

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时,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

两会是做什么的?就是政协与人大对政府工作方向进行建议与监督的。可以说,两会的正经提案,都是 现在社会中没有解决甚至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这个让留守儿童可以在城市上学的提案,很多人觉得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比如学区房暴涨,城市人口快速流入,城市中心区贫民窟化,内卷加剧等。这些确实是问题,有的轻有的重,但就提案而言,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提案,只需要考虑这个提案的价值导向是否正确即可。至于这个提案会不会引发新社会问题应该是对政府单位执行环节的评价。

还有,很多回答呈现明显的二元对立化,只要放开就必然往好学区挤,必然造成城市贫民窟化,必然造成各种社会问题。这种想法非常错误。比如考虑北京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权利,认为外来务工者应可将子女在北京上学的价值是正确的,但如果说全面放开会造成混乱,不能立刻全面开放也是正确的,那么可以看看北京市是否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比如说政府有没有积极开办学校,增加入学名额?市区内学校是否存在没有利用的闲置教学空间?有没有在承载能力加强后适当放宽入学政策?事实上至少我上学期间,北京中高考人数是持续下降的,我上的小学由于没什么生源,每个年级一个班,我上的高中也有一定的空置教学空间。无法增加教学空间的话,在现有规模不缩小行不行?这些都是政府可以做的,而且我认为不会引发社会混乱。

一个方案行不行,自然要先调研,调研什么?一个区域当前有多少学生?有多少要上学但不得不将孩子送回老家的家庭?学校当前可承载人数是多少?最大承载量是多少?放开怎样的口子会有怎样的入学增加人口?这些都是讨论问题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些数据,一上来就说不行,这是一个讨论问题的态度么?

所以怎么看待这个提案?我认为非常正确,父母与幼年子女不分离,与孩子均可接受教育我认为是中国基本价值观,这两点正确那提案就正确。至于执行,我认为每个区都有执行空间,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这个应该相关部门主动研究并制定方案,在城市可承载的前提下最大满足提案执行。

知乎用户 惰性的氡活泼的钫​ 发表

现在我国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只有 25 个,其中人口流入超过 10 万的城市只有 14 个。

大部分二线城市都很难吸引人口流入。

我国现行政策是 300 万人口城市随便入户,这也意味着随便可以上学。

在人口净流入的 25 个城市当中,大部分落户政策也都很宽松,这意味着小孩也能方便入学。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北上广三个旗舰城市的小孩上学问题。

北京地位特殊,我们先不谈,就谈上海和广州。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不应该限制上海和广州的城市人口规模。

以前我们听到的都是限制特大城市的人口流入,所以上海赶人走,广州没有赶人也没有留人。

但是这个错误的,以为人口聚集就有规模效应,可以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多少?差不多 30%,比如说东京,人口一个东京,1.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是城区,集聚了日本 30% 的人口,在东京办企业和生活都方便。

我国之前的限制特大城市的方向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我们的北上广,占全国人口比例只有 1.x% 多,远远低于东京的 30%,也低于巴黎、伦敦、莫斯科的 20%,我们的特大城市规模比真正的特大城市规模偏小,数据帝的 zip 法则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都背离全球自然发展的城市规模,人口都偏少。

我们的小城市投入了太多,投入多产出少,效率很差,浪费了资源,比如浙江,小城市发展的不错,但是缺陷很大,效率没法和特大城市牵头的城市群竞争。生活、办企业都有很多短板。

最近几年很多人看到了弊端,比如

@陆铭

教授,大力的倡导大国大城的发展方式,也受到 了领导的重视,具体可以问他。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政策有所转变,这是一个好事。

俞洪敏教授提出的这个就地入学,也是有必要的,希望大家给与重视。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关键仅仅是入学吗?
那在哪儿考试呢?
而如果真的就近入学,
又怎么保证这些名额不会被滥用呢……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首先,这件事情肯定是支持的,毕竟父母陪在身边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仅仅解决儿童阶段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高考对学籍和户口的要求,使得这些人即使在大城市读了小学,读了初中,但是,高中却不得不因为高考的原因而回到原户籍地就读。

在高中阶段对于高考是极为重要的,全国的教材版本等等的都不一样,高考难度和分数线也差别很大,如果不能在居住地高考,可能最后最适合的方式是出国读书,高中或者本科出国,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又是一笔开销。但是,如果不出去,高中阶段也是青春逆反期,回到一个陌生的 “家乡” 度过高中三年,参加高考,远离亲人,这又是怎样的孤独呢。

或许只有高考改革,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答案~

我是 @小猫,一个逗比而理性的猫,欢迎关注我,看人间冷暖,日常成长~ 喵~~~

知乎用户 小猫​ 发表

印度入常,轮流表演

知乎用户 凯波曼 发表

半年后风向:新东方带头累积教育资本,俞敏洪落马人人喊打。

知乎用户 Yiya Qiu 发表

当然不愿意了。

我往届教过的学生家长,不是高官就是富商。就这届学生都是嘛平民百姓。

干嘛的都有,贼不懂事,贼没有家教。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家里条件就特别好,事业单位的,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家长都极为有素质。你看看你们家长都是干嘛的呀。

你妈妈挣多少钱哪?你爸爸挣多少钱哪?别怪我瞧不起你。XX 的妈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妈 50 年挣的都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它能一样吗?

所以我坚决反对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

我是肖彩虹,

祝你们幸福。

知乎用户 小花姐 发表

这个问题是很慎重的。

如果开放居住地就近入学,那么会造成大量学生外流,继而当地学校生源不足,教师福利不足,最终导致学校虚设。

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中小学?

造成的就是大部分县镇的学生流向市区,人有正当理由啊,只需要说我在这里工作,没工作也找一个扫地的工作。

而且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拖家带口的前往大城市,很多儿童其实已经在外地入学,入不了公办的,多是去民办学校,交钱就可以了。

开放公办之后,原本看着民办学校望而兴叹的人,大量涌入城市,必然挤压城市的教育资源。

长远来看,就是缩减中小地区的教育资源,集中朝向城市。

———————————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村儿童进入镇小学就读,改为寄宿制,逐渐取缔村小学,资源向镇级小学倾斜。

知乎用户 小石子​ 发表

俞代表的提议,让我想起了一个在北京从商的同学的故事。

他家两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也在北京上学,也在北京买了房子。

但是……

他们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还得去辖区派出所办理暂住证。有自己的房产证,却还得办暂住证。

孩子上学更是这样,他们只能去二流或者三流学校,寄住。孩子可以在北京上学,但是,必须要比北京的孩子多缴纳赞助学费,高考的时候,还得回到原来学籍和户口所在地高考。

这样的人群,光是在北京,至少也有几百万吧。

除了北京,还有上海……

所以,穷人无法理解富人的世界。而富人,或者早已经忘记了穷人的世界,或者是盯着穷人的世界。

知乎用户 莒句 发表

应该让老师流动教学,3 年换个学校,这样一来师资平衡了,学区房就没有意义了

知乎用户 我比城北徐公美 发表

一块蛋糕就那么大,假设是 500 克,一个人吃独食就是一个人吃 500 克,10 个人分,那就是平均 50 克一个人,假如 20 个人分,就是平均 25 克一个人。100 个人来分,人均就只能分到 5 克。

假如只有本地户口的人可以吃,就类似 10 个人来分这个蛋糕,大家还能多少吃到一口(50 克),假如所有人都可以就近入学,必然就类似 20 人甚至 30 人 50 人吃蛋糕一样,大家都只能吃到一点点。

就好像以前有的重点小学大家都各种开后门把孩子塞进来,原来计划坐 40 人的教室,实际坐了 60 人 70 人甚至近百人。

你可以就近读书,大家肯定都想住到好学校辖区,好学校附近肯定一房难求,甚至类似今天学区房的小区比非学区房贵 30%-50% 甚至更高一样,房租也会贵的离谱。高房租也会把一部分人赶走,形成新的不公平。

而且假如你是有学区房的人,你花费高于周边小区的价格,买了学区房,就为了让你的孩子能够进入当地最好或者你能喝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别人只是花了 3 年或者 6 年的房租的钱,就能享受你花了大几百万甚至一两千万才能拥有的,你能心理平衡吗?

你花了几百万一两千万买了房,还开着几十上百万的 BBA 送孩子上学,你孩子同学的父母确是骑着三轮车租房而让孩子上学的。你会怎么想?

知乎用户 宋君苔​ 发表

暂时不支持,

农村→县城→四线→三线→二线→一线

我感觉现在(包括近十年)人口迁移速度快,产生诸多问题。在进行加速人口迁移怕无法收场。


或许可以解决房价跌的问题,但是暂时不支持。

发展速度过快,暂缓整理一下再前进。

知乎用户 阿杰 发表

我支持啊, 但新东方说这话是不是私信太重了些?

生怕韭菜不够, 把他们招到城市里来一起读书, 一起补课增加韭菜数量?

与其拉到城市里来一起爆肝, 鸡血, 不如还是在老家读读算了, 最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知乎用户 wang da 发表

我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看不出什么意义来。流动儿童就近入学没问题啊,现在实际上租房住一样能就近入小学,但是中高考录取按哪的名额录?要是在哪读书就按哪城市的录,要是通过我觉得北京家长就能一夜之间把政协给踩平了。要是在当地入学读书了还回去中高考,父母脑子没进水的话断不可能让孩子读到考试前夕回去——大部分的做法是最多读完小学,初中回去,还焦虑一点的四五年级就转学回去,再彻底一点孩子六岁直接回原籍上小学。不同地区用不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考纲,不一样的统分方法,家长但凡有能力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工作生活,便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些不一致会对中高考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哪怕在北京上海这样教育资源充沛的城市,原籍学生都有一半人上不了高中,你就开放了学位,户籍制度和升学率也会逼着许多家长中途放弃在当地上学,造成劳动力和生源的一定流失,他就这一条路能走。你改不改这条法,有什么用呢?

知乎用户 安雅 发表

首先一问,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在哪?

不在于儿童的流动,**而在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很多优秀的业企需要腾飞,**流动儿童只是一个牺牲品。

但这也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全国的振兴和飞速的发展就必然会带来人口的流动,没有人哪来的生产力。

**但,儿童何辜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儿童均该享有的。

诚然,有些人会为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选择离学校更近的居住地,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 “拥挤” 和不便。

但,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均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至于因为这个举措将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可以先通过这项草案,再来讨论下一个将出现的新问题怎么解决。

「因噎废食」可不是一个不断奋进中的民族该有的气魄。

我们要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尽量在新的问题出现前解决掉他,而不是害怕面对问题。

社会制度要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没有哪个制度能在一夜之间趋近完美。只是我们总要勇敢的在这条路上向前迈进一步,才更有资格接近每个人心中理想的盛世。

知乎用户 二炳说​ 发表

不支持。

这里涉及人类本性的局限性,从社会学角度看,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是不可能达成的。

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资源,必然是父母重点关注的内容。教育资源的获取,关系到家庭财富的延续。绝大部分人,在自己获得了财富之后,都希望后代能够过更好的生活,教育就是过好日子的重要途经。如果切断这个途径,差不多等于宣布你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好的教育,绝对富不过三代。当然,教育不仅在于学校的好坏,然而是个人都知道好学校的重要性。

所以,会有人愿意把自己城市里的教育资源无私共享给全国吗?短时间看,如果教育落后地区的人数足够多,是可以推动教育共享的。然而当教育落后地区的人通过这个上升渠道进入了先进地区,之后的政策怎么制定?如果你想明白了,就知道这样的操作是不可持续的。人人都想享受现有的优质资源,人人都想保住自己已有的优质资源,这是一个死结。于其纠结这个,不如想办法把稀缺资源做得更多一些,让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起来。

只有当资源不再稀缺,这个死结才会打开,但那已经是共产了。

知乎用户 sparrow 发表

知乎干货文章推荐:

关于 “流动儿童” 的话题,可以下载参考以下论文:

[1] 吴亚丽.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教育的实务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2] 孙艺铭.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发展轨迹的影响 [D].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3] 孙慧颖. 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D].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4] 孙小然. 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抗逆力的关系 [D].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5] 曹萌. 在沪流动儿童自我认同问题与社工应对策略研究 [D].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6] 吴悦. 何处为家 [D].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7] 阿帕尔 · 买买提明. 流动儿童教育平等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D]. 山东大学, 2020.

[8] 王一涵. 流动儿童母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 [D]. 天津师范大学, 2020.

[9] 黄浩伦.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10] 李梦沙. 流动儿童正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D]. 郑州大学, 2020.

[11] 姚婷婷.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D]. 济南大学, 2020.

[12] 何南君. 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华大学, 2020.

[13] 龚若伦. 历奇教育在农村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D]. 江西财经大学, 2020.

[14] 李璐璐. 小学低年级流动儿童语文学习习惯干预研究 [D]. 杭州师范大学, 2020.

[15] 叶智强.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同辈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D]. 井冈山大学, 2020.

[16] 范海军. 个案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研究 [D]. 井冈山大学, 2020.

[17] 尤宏如.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研究 [D]. 井冈山大学, 2020.

[18] 张雨桐. 流动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民族大学, 2020.

[19] 卢丽萍. 流动儿童学习投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D]. 河北大学, 2020.

[20] 范铎基.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 [D]. 广东药科大学, 2020.

[21] 王维芳. 家庭社会资本、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D]. 山东大学, 2020.

[22] 李芳.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23] 吴敏.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权利研究 [D].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24] 黎静. 改善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25] 陈景玉. 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社区照顾问题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26] 刘晗. 武汉市某小学 9-12 岁流动儿童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D]. 武汉科技大学, 2020.

[27] 杨佳丽. 流动儿童朋辈交往关系建构的小组工作介入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28] 刘佳楠. 家庭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29] 覃娜萍.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民族大学, 2020.

[30] 赵晓晴. 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0.

[31] 温丽华.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改善的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32] 刘大双.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安全教育研究 [D]. 安徽大学, 2020.

[33] 许昭颖. 社工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问题研究 [D]. 安徽大学, 2020.

[34] 黄梦阳. 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及其对儿童情绪的影响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35] 韩雨新. 社会实践理论下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20.

[36] 唐羽迪. 叙事疗法在流动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D].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37] 张晓峰. 民办中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D].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38] 张晓峰. 民办中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D].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39] 苏莉洁.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应对校园欺凌的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40] 尚燕. 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与实践策略 [D]. 山东大学, 2019.

[41] 蔡昊天. 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9.

[42] 赵杨虹. 行为治疗小组介入流动儿童学业困境研究 [D]. 深圳大学, 2019.

[43] 刘敏燕.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研究 [D]. 新疆大学, 2019.

[44] 黄莞成. 教育政策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的实证研究 [D]. 华东政法大学, 2019.

[45] 赵宝民. 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9.

[46] 张东昊.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亲子、师生和社区关系的影响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9.

[47] 武佳妮. 流动儿童的家长正向参与和生涯发展效能感对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9.

[48] 覃薇. 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思维独立性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49] 刘欣.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问题研究 [D].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50] 宋安晨.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 [D].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51] 彭丽娟. 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下流动儿童问题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52] 王彤. 小组工作提升流动儿童自控力的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3] 陆曼玲. 小组工作提升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4] 赵加琴. 提升流动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技巧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5] 邢云霄. 改善流动儿童学业消极情绪的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6] 刘叠. 促进流动儿童(0-3 岁)早期阅读发展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7] 陈中敏.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8] 周同单. 昆明市东川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9.

[59] 袁潇.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交往能力改善研究 [D]. 大连海事大学, 2019.

[60] 宋雪漫. 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D]. 大连海事大学, 2019.

[61] 任晓春. 城区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9.

[62] 黄艳芳. 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提升中的运用 [D]. 贵州大学, 2019.

[63] 杨琳琳. 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应用探索 [D]. 贵州大学, 2019.

[64] 黎秋萍. 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互动小组模式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65] 覃雪平.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问题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66] 汪莹.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9.

[67] 姚华.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生命教育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9.

[68] 张丝雨. 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贵州大学, 2019.

[69] 赵璐爽. 流动儿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D]. 天津师范大学, 2019.

[70] 李露.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比较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9.

[71] 王海丽.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性教育研究 [D]. 山西医科大学, 2019.

[72] 薛琦予.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 [D]. 山东大学, 2019.

[73] 康宁. 学习适应性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学校管理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19.

[74] 邓利. 流动儿童学习状态实证研究 [D]. 南昌大学, 2019.

[75] 王珂. 流动儿童价值观教育研究 [D]. 山西师范大学, 2019.

[76] 刘欢. 四方合一:流动儿童居家安全服务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19.

[77] 毕芳.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D]. 新疆大学, 2019.

[78] 张娜.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9.

[79] 种梦竹. 流动儿童父亲参与教养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及干预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9.

[80] 白佳蕊.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D]. 天津师范大学, 2019.

[81] 朱毅.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82] 郭敬敬. 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小组工作介入 [D]. 西北民族大学, 2019.

[83] 范佩瑶.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防拐意识养成的实务研究 [D]. 甘肃政法学院, 2019.

[84] 许婷婷. 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安全问题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85] 张青青.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安全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19.

[86] 王博艺.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个案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87] 卜帆.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教育服务研究 [D]. 西南石油大学, 2019.

[88] 张祎璇.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探索 [D]. 安徽大学, 2019.

[89] 陆靖瑶. 城中村流动儿童成长困境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9.

[90] 孙雅璐. 外来务工青年女性的母职经验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91] 王美兰.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同辈交往困难的实务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9.

[92] 赵田田.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9.

[93] 马清琴.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学习问题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9.

[94] 牛品超. 城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9.

[95] 刘欣怡.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信心提升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9.

[96] 张冰岩. 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97] 窦钰昕. 流动儿童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98] 郑维婷. 小组工作提升流动儿童自信心的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99] 梁入文. 上海市郊区幼儿园流动儿童发展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100] 丁贝琦.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上责任的调查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101] 王静. 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102] 孙丽媛.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103] 吴萍萍. 阅读环境、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D]. 厦门大学, 2019.

[104] 李颖.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9.

[105] 徐萌萌.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9.

[106] 沈倩倩. 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 [D]. 苏州大学, 2019.

[107] 位风.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研究 [D]. 东南大学, 2019.

[108] 张丽媛. 个案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 [D]. 东南大学, 2019.

[109] 桂媛. 流动儿童网络依赖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110] 孙锐.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D]. 中南民族大学, 2019.

[111] 吴雪莹. 小组工作介入偏差行为流动儿童的研究 [D]. 中南民族大学, 2019.

[112] 陈欢. “爱的启蒙” 艺术课程促进流动儿童自信心发展的实验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113] 张帆. 初中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和干预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114] 吕媛媛. 流动儿童社区融合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与反思 [D].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115] 张茜茜.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问题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9.

[116] 田怡楠. 提升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阅读游戏干预课程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117] 徐明明.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9.

[118] 张红斐. 权利资格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教育获得 [D].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119] 唐焕利. 流动儿童家庭的社会服务需要研究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9.

[120] 陈慧. 绘本阅读提高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121] 蔡思远. 整合社会工作实务观下的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研究 [D]. 深圳大学, 2018.

[122] 张盛进. 学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研究 [D]. 深圳大学, 2018.

[123] 庞美娇. 一个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个案工作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

[124] 姚安贤.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性安全保护的研究 [D]. 广州大学, 2018.

[125] 纪晓琳. 小组工作提升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能力的实务探究 [D]. 吉林省委, 2018.

[126] 马思萌.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 [D]. 山西财经大学, 2018.

[127] 普川. 改善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8.

[128] 张世敏.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同胞关系的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8.

[129] 徐展. 体验式学习运用于流动儿童生命教育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8.

[130] 李忠豪. 提升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8.

[131] 陈烨. 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32] 陈仁凤. 城区流动儿童自卑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应对灵活性的中介效应及箱庭个案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8.

[133] 尚小梅.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应急自救保护能力培养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34] 冯舒讌. 意大利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35] 刘茜. 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36] 顾全.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福利供给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8.

[137] 孙娇. 蒙古族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进程中的家庭教育功能研究 [D].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8.

[138] 彭婉.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D]. 长春理工大学, 2018.

[139] 靳羽佳.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行为问题的实务研究 [D]. 北京工业大学, 2018.

[140] 曾鹤云. 小组工作介入城镇流动儿童课堂学习偏差行为研究 [D]. 井冈山大学, 2018.

[141] 付佳茵.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现状及其干预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142] 于风. 移动社交网络的接触和使用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143] 陈晓型.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研究 [D]. 江西财经大学, 2018.

[144] 粟敏. 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权利家庭保护问题研究 [D]. 新疆大学, 2018.

[145] 艾孜买提 · 艾合买提. 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 [D]. 新疆大学, 2018.

[146] 李永俊. 武汉市流动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D]. 武汉科技大学, 2018.

[147] 马良. 体育活动对城市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148] 胡琴. 流动儿童拒绝敏感性及心理适应:城市认同和群际接触的保护作用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149] 毛亚辉.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及干预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150] 钱晨. 流动儿童与本地城镇儿童教育不平等研究 [D].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8.

[151] 卢启元.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同伴关系改善的研究 [D].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

[152] 谢楚丽. 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 [D]. 山东大学, 2018.

[153] 武聪. 从文化到心理:我国流动儿童深层社会融合研究 [D].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8.

[154] 梁启政.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青岛大学, 2018.

[155] 尚伟伟.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及其治理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156] 王鑫. 关于学前流动儿童情绪理解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157] 徐丹凤. 教育均衡视角下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与本市儿童参加课外补习现状的比较研究 [D]. 新疆师范大学, 2018.

[158] 王笑琳. 初中流动儿童的疏离感现状及其阅读疗法干预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159] 舒灵梅.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的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8.

[160] 曾威. 小组工作在 A 社区流动儿童亲职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D]. 西南石油大学, 2018.

[161] 冯超.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 6~23 月龄流动儿童营养性贫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首都儿科研究所, 2018.

[162] 张晶. 小学中高年级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学校社会适应的影响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163] 王晶. 自尊对流动儿童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164] 武潇潇. 流动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165] 王梦琪. 发展视角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8.

[166] 武文静. 个案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融入问题研究 [D]. 郑州大学, 2018.

[167] 陈丹丹. 小组工作方法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实务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8.

[168] 何笑一. 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169] 白小霞.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建设的实务研究 [D]. 西华大学, 2018.

[170] 魏婷. 城市流动儿童暴力倾向的个案工作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171] 赵宏伟. 城市公立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172] 喻静. 小学阶段流动儿童阅读环境问题探析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173] 王艳方. 社会支持视角下流动儿童安全问题研究 [D]. 济南大学, 2018.

[174] 冀瑾.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能力建设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18.

[175] 张晓玲.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希望感和学习倦怠感的关系研究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8.

[176] 苏灿灿. 留守、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教育差别及应对措施 [D]. 暨南大学, 2018.

[177] 赵中菊.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校园适应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8.

[178] 马虹艳. 社会工作介入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问题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8.

[179] 王阿青. 深圳市 Y 社区环境对城市流动儿童行为的影响 [D]. 安徽大学, 2018.

[180] 刘艳. 深圳市 S 村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8.

[181] 刘禹辰. 儿童交往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8.

[182] 张婷婷.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8.

[183] 杨倩.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实务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8.

[184] 张妍. 流动儿童安全意识培养的小组工作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185] 喻宁. 小组工作干预流动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项目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8.

[186] 羊凡. 流动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8.

[187] 刘晨旭. 同一个教室,不一样的童年 [D]. 西南大学, 2018.

[188] 廖静. 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 [D]. 苏州大学, 2018.

[189] 陆雅婷. 发展模式在提升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中的应用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8.

[190] 刘书言.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家庭早期教育实务研究 [D]. 西华大学, 2018.

[191] 杨丹. 广元市 A 小学流动儿童自信心教育活动个案研究 [D]. 西华师范大学, 2018.

[192] 张海鑫. 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D]. 西华师范大学, 2018.

[193] 周长新. 流动儿童安全感与物质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D]. 武汉大学, 2018.

[194] 白丽. 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195] 刘金彦. 针对流动儿童设计与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196] 芮雪萍. 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197] 朱禹寰. 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198] 张红焕.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8.

[199] 丁本友.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生活融入问题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8.

[200] 于佩云.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安全问题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8.

[201] 符颖. 流动儿童自主性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 [D]. 南京理工大学, 2018.

[202] 赵彩君. 增能视角下流动儿童能力建设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天津理工大学, 2018.

[203] 秦雅丽.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课后辅导的实务研究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9.

[204] 吴丽碧. 小组工作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干预作用 [D]. 福州大学, 2017.

[205] 郑璞玉. 父母心理攻击对流动儿童自信心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7.

[206] 陈殿君.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7.

[207] 王芳. 沈阳市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D]. 东北大学, 2018.

[208] 张文艳. 教师自主支持与小学高年级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业情绪和父母卷入的作用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09] 黄艳芬. 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质及教师行为支持的作用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7.

[210] 江波. 社会排斥对城市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7.

[211] 肖倩怡.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7.

[212] 荆敏菊. 乡镇初中流动儿童教育关怀研究 [D]. 扬州大学, 2017.

[213] 冯一帆. 以流动儿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设计探析 [D]. 新疆大学, 2017.

[214] 刘禹萱. 流动儿童成功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17.

[215] 赵晓娜. 个案工作方法在新疆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中的运用 [D]. 新疆大学, 2017.

[216] 茅圆嫒. 小学阶段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现状与指导策略研究 [D]. 扬州大学, 2017.

[217] 刘冰倩.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研究 [D].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218] 张嫣然. 媒介素养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19] 房晓妍. 社会认同威胁对流动儿童心理融合的影响 [D]. 宁波大学, 2017.

[220] 赵婷.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21] 周乐泓.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22] 张晓茜. 流动儿童积极人格特质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23] 吴贞霞.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24] 徐琛. 城区流动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25] 王磊. 城区流动儿童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226] 黄丹.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行动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7.

[227] 李太良.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人际交往的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7.

[228] 吕雅洁.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心理适应的实务探索 [D]. 云南大学, 2017.

[229] 杨蕊. 提升流动儿童同伴冲突应对能力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7.

[230] 陈柳菁.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D]. 福州大学, 2017.

[231] 胡四维. 社会工作介入预防流动儿童害的实务研究 [D]. 福州大学, 2017.

[232] 陈福宗.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33] 江君君. 学前流动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及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234] 梁精华. 小组工作应用于城市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35] 王盈.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D]. 聊城大学, 2017.

[236] 郑宇贺. Z 社区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的小组工作介入 [D]. 长春工业大学, 2017.

[237] 华霞. “三社联动” 下流动儿童早期发展的行动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238] 黄雪莹. 亲子关系与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关系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7.

[239] 饶福华.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教育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240]操坤.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 “流动儿童四点半课堂” 现状[D]. 中国青年学院, 2017.

[241] 郭静辉. 城市 0-3 岁流动儿童家庭本位早期干预的成效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7.

[242] 朱超峰. 流动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自我应对策略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7.

[243] 李松岭. 初中流动儿童情绪体验与情绪弹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44] 张隆欢.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及自主神经调节作用的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45] 申金坤.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班级环境对社会适应的多层线性模型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46] 庞川.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焦虑关系的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47] 杨柳. 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17.

[248] 李世昌. 交互分析模式克服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困难的介入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49] 严共旭.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D]. 广东药科大学, 2017.

[250] 张佳佳.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J 社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7.

[251] 胡玮婧. 农村小学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研究 [D]. 延边大学, 2017.

[252] 李文建. 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实务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253] 车霞. 流动儿童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的实务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254] 刘伟妮. 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改善的实务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255] 王盼兰. 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动力激发的个案工作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7.

[256] 夏雪艳. 成长小组介入流动儿童同伴关系问题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57] 鲁文雅. “虚假” 的赋权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58] 马秀焕. 教育小组介入流动儿童防拐骗的知识与技能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59] 许静. 流动儿童团体协作能力干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260] 孟小. 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61] 俞晨晨. 流动儿童的社会身份认同及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62] 江俊颖. 本土化人格特质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63] 高蕊. 流动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2017.

[264] 姜楠. 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朋辈群体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65] 李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及对策研究 [D]. 河北大学, 2017.

[266] 黄忆雯. 师生互动对流动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 2017.

[267] 卢金苗. 流动儿童自卑心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68] 李丹.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疏离的小组工作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69] 宋亚平. 成长小组模式介入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实务探索 [D]. 郑州大学, 2017.

[270] 韩晓洁. 绘画成长小组介入流动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实务探究 [D]. 郑州大学, 2017.

[271] 李成. 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吉林农业大学, 2017.

[272] 李露菲.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学习表现比较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7.

[273] 任放. 长沙地区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集体自尊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74] 漆灵灵.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75] 王琪. 流动儿童学校社区感、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76] 杨雪冉. 共情训练对小学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77] 秦萌. 上海市奉贤区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D]. 第二军医大学, 2017.

[278] 陈蕾.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性比较 [D]. 安徽大学, 2017.

[279] 谈娟娟. 流动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7.

[280] 聂梓芮. 生态系统视角下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7.

[281] 巫皓.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7.

[282] 刘梅红. 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城市融入困境及相应对策 [D]. 湖北师范大学, 2017.

[283] 孙凡童. 流动儿童多元需求的社区营造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84] 骆洁.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85] 金颖悟. 大学生美术支教对流动儿童的美育影响 [D].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286]陈巧娜. 鄞州区流动儿童 “幼升小” 情况调查研究[D]. 宁波大学, 2017.

[287] 翟伟秀. 流动儿童学业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288] 杨雪. 社会工作介入回族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7.

[289] 焦云飞. 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D]. 太原科技大学, 2017.

[290] 蒋振.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91] 许冬明.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92] 耿丽娜. 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气质对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93] 王一旻. 流动儿童就学政策的反思与完善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294] 张玉松.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区融合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295] 罗河兰. 初中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296] 周晓. 共青团组织参与流动儿童管理服务研究 [D]. 南京理工大学, 2017.

[297] 齐园园. 流动儿童城市社区融入的问题研究 [D]. 郑州大学, 2017.

[298] 马嵩沛.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实务探索 [D]. 郑州大学, 2017.

[299] 王艳丽. 父母冲突对流动儿童抑郁 / 社交焦虑的影响:亲子沟通和同伴依恋的作用 [D]. 浙江理工大学, 2017.

[300] 董岳.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探究 [D]. 安徽大学, 2017.

[301] 周宇. 流动儿童教育及流动人口社区发展的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7.

[302] 李小雨. 艺术小组活动对提升学龄期流动儿童心理能力的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303] 梁雪玲. 小组工作方法改善父亲在流动儿童家庭教养的效果研究 [D]. 福州大学, 2016.

[304] 杨磊. 返乡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305] 何婷婷.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7.

[306] 叶方俊. 小组工作方法中流动儿童多元成长的研究 [D]. 福州大学, 2016.

[307] 王艳红. “妈妈没有教过的游戏”:对流动儿童学习生活的案例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08] 李佳. 流动儿童学校教师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309] 王静. 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成因的质性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310] 陈珊珊. 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评估 [D]. 福州大学, 2016.

[311] 龙楠. 城市流动儿童安全意识提升的小组工作实证研究 [D]. 贵州大学, 2016.

[312] 吴琼静.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13] 黎淑晶.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生态微系统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314] 梁静仪. 社会工作在流动儿童课外活动的介入研究 [D].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315] 廖娟. 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316] 朱飞飞. 发展资源、学业自我效能、学习投入的关系:流动和非流动儿童的比较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17] 邓思扬. 小学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D]. 温州大学, 2016.

[318] 邝娅. 流动儿童父母参与、亲子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19] 孙明. 农村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20] 张雅琦.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社会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21] 龚琳涵. 流动儿童父母支持与城市适应的关系: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22] 翟莹. 小组工作在城市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应用研究 [D]. 山东大学, 2016.

[323] 盛羿力. 本土化视阈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路径分析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6.

[324] 崔萌.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服务模式研究 [D]. 山东大学, 2016.

[325] 姜建权.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D]. 北京化工大学, 2016.

[326] 卢琼. “天使守护” 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项目满意度评估 [D]. 南京大学, 2016.

[327] 赵婷婷. 社会工作介入学龄流动儿童情感忽视问题的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6.

[328] 马军伟. 理性情绪疗法介入流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务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329] 冯艳. 个案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及其问题行为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30] 汪琴.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流动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31] 楚惠雲. 个案工作改善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32] 王正蓉.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安全能力建设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33]蒋红卫. 流动儿童学校 “社工 + 志愿者” 联动的实践研究[D]. 云南大学, 2016.

[334] 彭飞. 社会工作者服务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实务研究 [D]. 井冈山大学, 2016.

[335] 陈盼盼.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6.

[336] 张晨曦.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实务探索 [D]. 郑州大学, 2016.

[337] 刘春洋.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健全人格养成的实务探索 [D]. 郑州大学, 2016.

[338] 薛娴. 大连市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研究 [D]. 黑龙江大学, 2016.

[339] 宋雅琼斯. 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城乡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D]. 郑州大学, 2016.

[340] 马国珍. 健康信念模式对社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D]. 南华大学, 2016.

[341] 赵静. 民族认同与广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 2016.

[342] 邓利蓉. 完整的教育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43] 费旭华. 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流动儿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344] 王娜. X 社区童书馆项目介入流动儿童服务的过程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45] 赖颖.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46] 王月恒. 亲子依恋和情绪调节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友谊质量的影响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47] 朱陈晨. 流动儿童学业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 [D]. 中南民族大学, 2016.

[348] 赵天雨. 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6.

[349] 杨依博. 美国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50] 王远. 加拿大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51] 王婷婷. 同伴交往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调查研究 [D].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352] 胡蕾. 流动儿童教育中的区隔现象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53] 张长隆. 丰富流动儿童闲暇生活的社工服务策略探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54] 李江玲. 流动儿童友谊质量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55] 段培培.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56] 赵家慧. 中美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的比较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57] 聂莉云. 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偏见社区工作介入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58] 李金泽. 家庭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59] 姜宁.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D]. 东南大学, 2016.

[360] 张婷婷. “优势视角” 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6.

[361] 潘悦.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6.

[362] 陈婷婷. “城中村” 流动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D]. 安徽大学, 2016.

[363] 沈昱琳.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6.

[364] 郭菁. 流动儿童安全保护之服务策略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5.

[365] 卓然.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5.

[366] 牟小林. 平行小组在改善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运用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5.

[367] 胡昱. 义乌市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干预项目效果评估 [D]. 浙江大学, 2015.

[368] 郝振.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69] 李颖.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5.

[370] 赵树理. 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5.

[371] 钱印霞. 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D]. 湖南科技大学, 2015.

[372] 龚磊. 等待 “学籍号”: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背离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5.

[373] 何芳.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兴趣低下问题的实务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74] 萧易. 流动儿童人际信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个人积极品质的中介效应 [D]. 闽南师范大学, 2015.

[375] 吴航. 家庭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 [D].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76] 付琪琦.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广西流动儿童城市融合的路径研究 [D]. 广西师范学院, 2015.

[377] 杨金纳. 城中村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社会学研究 [D]. 广西师范学院, 2015.

[378] 李春凤. 流动儿童宽恕倾向、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79] 王文慧.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D]. 广西师范学院, 2015.

[380] 张伟伟. 以优势视角开展社区工作的探析 [D]. 南京大学, 2015.

[381] 任晓杰. 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心理适应与母亲教养方式:一项追踪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82] 潘璐明. 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383] 李惠媛. 进城务工父母需要满意度、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384] 刘靖楠. 流动儿童的空间限制与空间实践 [D]. 沈阳师范大学, 2015.

[385] 王栋. 广州市白云区学龄期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D]. 南方医科大学, 2015.

[386] 柏亚琼. 昆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87] 马天琳.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5.

[388]郝泽汉. 社会工作服务提高流动儿童 “社会参与性” 的效果[D].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89] 周艺青.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90] 吕茜.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认知能力的提升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91] 陈盈.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情绪管理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92] 陶珍珍. 成长小组介入流动儿童自我意识提升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93] 蔡德峰.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应用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94] 钱挺.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介入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395] 缪芸.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396] 宗春燕.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397] 张茜.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98] 潘畅.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工介入探讨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99] 申茯容. 流动儿童学习行为偏差问题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00] 侯慧君.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生命教育探析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01] 邵斌斌. 流动儿童入学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02] 熊猛.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03] 缐媛红. 小组工作在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认知中的实务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5.

[404] 肖昕.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问题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5.

[405] 王连庄. 同辈群体社会支持正向影响流动儿童的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06] 杨月. 5-6 岁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叙事能力的比较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407] 宋林芹.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介入 [D]. 苏州大学, 2015.

[408] 车配良. 基于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研究 [D]. 云南财经大学, 2015.

[409] 魏静. 音乐治疗对我国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D]. 重庆大学, 2015.

[410] 刘雅媛. 户籍制度对实现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均等的限制及改革对策 [D]. 吉林大学, 2015.

[411] 苏秋雅. 流动儿童学困生自尊现状探析及小组工作介入 [D]. 云南大学, 2015.

[412] 胡欢心.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网络成瘾的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5.

[413] 钟柱锋. 流动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5.

[414] 张彬彬. 公益项目影响流动儿童学业的评估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5.

[415] 张立. 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5.

[416] 凌彩庆. 流动儿童家庭虐待的个案工作服务探索 [D]. 云南大学, 2015.

[417] 许言. 流动儿童同辈交往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5.

[418] 卢鹏磊.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D].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419] 刘群.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比较 [D].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420] 陈腾.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自尊与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421] 李远帆. 挑战教育公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422] 李俊英. 对父母保护型管教态度的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小组干预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5.

[423] 黄一叶. 流动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D]. 苏州大学, 2015.

[424] 杨美勤. 流动儿童阅读缺失干预的小组工作方法应用 [D]. 苏州大学, 2015.

[425] 王冉. 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社工介入 [D]. 苏州大学, 2015.

[426] 黄安然.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27] 朱红红.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D]. 安徽大学, 2015.

[428] 杨晶. 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429] 林纳. 小学高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430] 邓宇.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现状及干预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431] 张漪泓. 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432] 周梦. 城市公立小学流动儿童校园人际关系适应性调查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5.

[433] 尹婷. 流动人口婴幼儿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434] 刘礼艳. 流动儿童外显 / 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5.

[435] 吴珊. 上海流动儿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D].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

[436] 陈露婷.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D]. 浙江工商大学, 2014.

[437] 唐敏栋.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38] 张春园. 流动儿童就学状况调查与分析 [D]. 兰州大学, 2014.

[439] 胡晓莹.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40] 何元衡. 结构式家庭治疗视角下的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4.

[441] 罗锋.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4.

[442] 徐文娟. 流动儿童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的探究 [D]. 西北大学, 2014.

[443] 韩星.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流动儿童安全服务的研究 [D]. 西北大学, 2014.

[444] 伊宁.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改善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45] 陶明君.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及心理辅在导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446] 刘洋. 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的制度保障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4.

[447] 熊曦. 吉首市 9-12 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D]. 吉首大学, 2014.

[448] 彭谢芬. 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生态资产与正向发展对比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4.

[449] 黄春寒. 社会资本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出路选择研究 [D]. 中国青年学院, 2014.

[450] 杨宏娟. 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困境探析 [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51] 王晓宇. 北京市流动儿童异地中考政策执行研究 [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52] 谭洁. 流动儿童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53] 赵娟. 5-6 岁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幸福观现状之比较研究 [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54] 崔坤杰. 小学流动儿童的生态系统和抗逆力关系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5.

[455] 周春蕾.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4.

[456] 王芳. 流动儿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研究 [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457] 缪妍妍. 流动儿童的课堂参与现状社会工作介入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58] 陈慧. 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 [D].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459] 袁月.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460] 张娟. 小学阶段流动儿童学业情绪、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61] 付成霞.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4.

[462] 吴甘霖. 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心理干预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4.

[463] 张丽敏. 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与文化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及干预 [D].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64] 李晓静. 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小组工作的实践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65] 郭佳灵. 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4.

[466] 甄洪哲. 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务探索 [D]. 郑州大学, 2014.

[467] 林铮铮. 流动儿童心理资本、社会身份认同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68] 王飞. 海恒社区流动儿童融入问题情况调查报告 [D]. 安徽大学, 2014.

[469] 廖文静.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70] 王志学.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 [D]. 吉林大学, 2014.

[471] 胡可扬. 同一片蓝天 [D]. 安徽大学, 2014.

[472] 于越. 自卑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小组计划书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73] 刘晓天.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74] 李宁. 5-6 岁流动儿童数学入学准备的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75] 李丹. 父母教育卷入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D]. 西南大学, 2014.

[476] 范李姣. 父母工作特征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D]. 西南大学, 2014.

[477] 岳园. 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困境和出路 [D].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478] 程慧娟. 流动儿童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79] 周俊风.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个案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80] 米聪.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81] 丁沁南. 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歧视应对机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82] 黄芬芬.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D]. 苏州大学, 2014.

[483] 许薇. 公立小学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同伴融合教育研究 [D]. 扬州大学, 2014.

[484] 孙中霞. 自我时间管理训练对流动儿童学业拖延影响的实验研究 [D]. 扬州大学, 2014.

[485] 吕珊. 流动儿童疏离感与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 [D]. 河南大学, 2014.

[486] 徐路德. 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 [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487] 李蒨.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水平与社交能力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及社会工作介入 [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488] 常晓梅. 促进城市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D]. 云南大学, 2014.

[489] 黄开东. 个案工作介入中学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4.

[490] 杨玉霞. 个案工作对流动儿童学业适应问题的介入策略探析 [D]. 兰州大学, 2014.

[491]李展. 美国 “流动儿童教育计划(MEP)” 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492] 马林夕.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问卷编制和现状分析 [D]. 苏州大学, 2014.

[493] 戴雅芬. 城市流动儿童暑期服务项目方案设计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94] 陈雪.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家庭对策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95] 单红伟. 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研究 [D]. 天津理工大学, 2014.

[496] 赵乐. 流动儿童人格特征及情绪的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14.

[497] 谢晓露. 流动儿童父母的入学准备观念和实践研究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4.

[498] 袁雷静. 流动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研究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4.

[499] 刘思源. 流动儿童的抑郁及关联因素:基于上海的问卷调查 [D]. 华东理工大学, 2014.

[500] 周丽欣. 流动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满意感的调查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知乎用户 厦门华文​ 发表

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是实施困难!教育问题本质是经济问题,更确切的来说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如果真正实施了这个政策那些所谓的名校周围到处都是打工的人,并且到了高考季,北京就会成为打工人的天堂!

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不能损不足以奉有余!好的学校得到好的师资和拨款变得更好,而差的学校因为没有优良师资和资金举步维艰!甚至个别地区私立学校挖空公立学校优质师资!

知乎用户 答疑解惑李老师​​ 发表

支持。虽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困难,但这个建议本身是不具备危害性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

为了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建设城市的父母安心,大家生活都顺利和睦,还是要迎难而上的。

知乎用户 五仁火腿冬瓜糖 发表

支持,最好还不能强制拆迁,这样我就在清华附小旁边盖一窝棚,这样我孩子就算有学区房了。

知乎用户 可乐猪​ 发表

想法很好,但不切实际。

买了房没户口都上不了……

菜小可以随便上,好学校门都没有。

知乎用户 资深 90 后​ 发表

可以减少乡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这点就非常值得。另外要分得清 “流动人口” 的群体,一些回答里举例牛校的房租会增高,怕是对流动人口的财力有什么误解。

知乎用户 我有一碗阳春面 发表

为什么代表在某些方面有些特权,因为他们的提案有的真触及到很多利益相关方。一定的特权赋予了他们把问题用大实话说出来的自由。

这一提案就触及了很多核心问题,而且是没法搬上台面讲、有违我国政治正确的核心问题。

孟母三迁,因为求学环境会深刻地影响人。

而学校里,学生本身就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流动儿童就地入学,这学校的学习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请自行在知乎搜索关键字,“菜场小学”。

这是深水区,是利益与道德错节盘根的深水区。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义务教育不分户籍就近入学,高中回到户籍所在地就学。或者小学教育就近入学,初中回到户籍所在地就学,其实很多大城市一直都是这样的。如果能够作为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充分落实,对城市影响也不会很大。

支持俞敏洪。

知乎用户 Cynthia Li 发表

高赞

@柒宝麻麻

妈妈说了,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能正确没有漏洞的实施,当然支持!

只是居住地这一条,更多人为因素可以操控。能不能先完善这个居住地的定义,减少漏洞或者能有个弥补方案

知乎用户 恩玛​ 发表

【无可靠信息来源】为了避免对您造成误导 · 请谨慎甄别

1962 年,他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

1978 年,高中毕业于江阴市夏港中学,同年,参加高考落榜。

1979 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之后俞敏洪上高考补习班,并报考北京大学。

1980 年,第三次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这次高考的英语成绩是 93 分。

1985 年,正式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1988 年,俞敏洪计划出国,同年参加托福考试考了 663 分。

1993 年,俞敏洪正式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2003 年,新东方学校注册成立了新东方教育集团,俞敏洪身兼董事长和总裁职务。

2006 年 9 月 7 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 · 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

教育无贵贱 · 搞教育连儿童就近读书都搞不成 · 搞什么搞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1,561,594

知乎用户 重庆吴戈 发表

作为 “流动儿童” 的我和未来有可能成为 “流动儿童” 家长的我,对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有发言权。

先来说说我:

我爸爸 20 几岁工作在北京至今退休又返聘,工作了 30、40 年。从北京有社保公积金政策开始就按时缴纳。但是因为单位内部各种人事和私有化变动等,我一直没有北京户口。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又要去老家占名额,所以我小学的时候从北京转到老家上学,老家是教育人口大省,应试教育比不上北京的素质教育,所以,从北京转学回去之后按照学校规定留级,又加上我的生日比较晚,所以按照规定又留了一级。以至于我后期的整个学习和工作生涯,都比同届人年龄 2 岁。

这 2 岁可要了命了。校招的时候,会一直被问,是不是高考复读了?或者成绩不好留级了;工作之后,要拼命努力才能追上同龄人(我工作 2 年,但是跟我同龄的人已经工作 4 年了。)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有年龄的紧迫感,所以我才愈加努力,以至于现在比很多同龄人发展的都要快一些。但是这个过程中的心里和身体压力,真的是很大很大的。

为了照顾我回老家上学,妈妈也一直跟在我身边,基本 2 周或者一个月才能见面。所以我高中毕业后,我觉得妈妈才更像 “小女孩” 了,因为她又回到了爸爸身边。我记得我们刚回老家的时候,爸爸没在身边,妈妈晚上害怕,都不敢睡觉。

我经常想,如果流动儿童能就地上学,是不是我的发展就不一样了,压力也不用这么大了。我妈妈也不会一个人承担很多。

然后说说未来有可能成为 “流动儿童” 家长的我:

我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大致意思是:除了孩子上学,北京户口基本没啥用。(原文如下链接)

换句话就是说:要想让 “流动儿童” 在北京上学,北京户口还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个有娃的家长,想让孩子在北京上学,要不然就是有户口,要不然就是有钱上国际学校,直接出国。

或者,就是让孩子回老家上学或者换个城市。

近几年,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同事,会选择去上海、深圳、杭州、天津落户。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城市发展不错或者距离北京近;另一方是这些城市对 “外地人” 确实比北京友好很多,尤其是落户政策上。

之前听一个朋友这样说过:

从移民的角度,全球来说没有比我国难的了;

从落户的角度,全国来说没有比北京难的了。

毕业后拿到了北京户口但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这个户口还有什么用处?65 赞同 · 40 评论回答

我不拿北京户口我的孩子会怪我吗?10 赞同 · 8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果汁 发表

于我自己而言当然愿意

毕竟我还有两个表妹,成绩优异,但是想在我们这边一线城市读书家里没有房子还是不行

但要是真这么搞

本来教育还有入学的问题又雪上加霜

这个社会就要乱套了

你永远不知道为了一个重点高中的入学名额

中国家长愿意花多少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苦再累不能连累了孩子

中国家长愿意掏空心思 掏空钱包

试问中国的高中生在家的时间除去寒暑假三年加一起有多久,更有衡水初五开学,简直没人性

最好的办法还是多办好学校 多招好老师

让入学变得公平 让选拔变得公平 让淘汰不那么残忍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公平的对待

知乎用户 DR.EKEK 发表

每个中国公民在国内任何地方上学、治病、司法诉求都应当得到公平对待!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体现!

知乎用户 小刚导演 发表

这个愿望当然是好的,可本地儿童还接纳不过来吧,如果没户口都能就近入学,那学区房还能卖那么贵吗?

知乎用户 才子是我弟 发表

哈哈哈哈,何不食肉靡。

翻译翻译,就是入学条件只看房子不看户口了。那学区房更要疯涨。

我在海淀摆个地摊就算流动人口了吧,或者找个尽快入职的快递员收银员啥的。

现在重点小学有户籍的还要按年限排队呢,居住证都上不了,更别说没居住证的。

若真落地,我第一时间去买海淀的房子。

知乎用户 Ashley​ 发表

本来不想回答,因为本来觉得这个难道不应该吗?

结果没想到炸出这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还拿起为国家考虑的大旗,自私出个道理,这就过分了吧?

这么多农民工跑城市打工,为大城市建设做贡献,和子女分离,教育资源需要家乡出,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不公平吗?留守儿童最终的社会问题,不还是全社会问题?

很多人反对,无怪乎就是怕动了自己的奶酪罢了。说实话,打工的流动人口对于子女的教育并不像城里人那么看重,大多数人不过就是 “上学” 就够了,菜场小学他们也不在乎,解决分离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谓挤占教育资源,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严重。流动性问题,完全可以仿效上海,引入居住证社保年限等限制。

只要愿意解决,总是能找到解决办法。哪怕是逐步实施。可是至少得承认,这是个应该解决的问题,不是吗?

补充强调说明一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的重点不是 “教育” 问题,而是解决子女和父母分离的问题。教育资源,至少就我问过几个打工的阿姨,她们只关心 “有无” 而已。城里的同学请放心,他们愿意上的学校,你们绝对看不上。

知乎用户 pu kan​ 发表

好家伙,房价又盘活了呀。

知乎用户 风君子​ 发表

很多人指出这个提案种种不合理不可实行之法,但根本就不明白老俞这个聪明人,根本就不会无的放矢的,而老俞这个人,也从来没提过什么触及社会根本的问题。实际上老俞这个提议,可行性是有的。我下面说说。

1. 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均,即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大中型城市里的优质公立学校集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公里教育资源不平均,无论是什么样的政策和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寻租的空间。

所以很多答友谈什么流动的资格问题,本质是这点,即解决流动人群入学的问题最后变成了解决本地入学和择校的手段。

2. 公立学校已经不再是最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的集中地,这个现实才是这个提案可以真正施行的基础。各大中型城市,这些年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逐渐转向了私立学校,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避免的越来越明显。

所以流动的资格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首要问题了,因为能通过非正当途径拿到资格的人,有正常的途径可以进入优质的私立学校。而公立的择校问题,本质是公立教育资源分配不平均的问题,越是优质的学校拿到的资源越多,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这本身就是悖谬的。因为资源分配不平均,就意味着资源越多的学校,为了保证自己的资源优势,对生源也会有选择。

3. 很多人不考虑流动人群的生活成本,在城市里养一个孩子和在乡村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差异是巨大的,这正是很多流动人员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的原因。这些年来,农村的义务教育辍学率是逐年提高的,有很多的现实的原因。

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孩子的入学需求的数量是很少的,几乎不太可能对本地教育产生冲击,这才是这个政策可能可以落地的先决条件。没有政策是完美的,公立教育讲究公平,但是资源分配不公平就意味着永远都不可能批评。但是赤裸裸的私立教育,已经更明确的确立了新的择校和入学标准,而新的游戏规则就是钱和生源质量。

4.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十多年前,做基础教育的政策研究的很多学者在提一句话,我当年听的耳朵都起了茧子,就是 “公立不择校,择校去私立”。那么公立学校做到绝对公平可不可能?通过这几年的社会现实状况来看,是不行的,因为绝对的公平,就意味着公立学校彻底的失去了竞争意识,而这一点是可怕的,这将导致绝大部分的孩子在教育上失去了竞争力,就如同现在城市孩子的教育竞争力远超农村孩子。


而真正的问题,是大中型城市的非流动人口的入学问题无法公平并且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到什么解决的方法,而现在模式,私立学校对公立学校的冲击已经形成。所以教育公不公平,正在开始用金钱来衡量。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个提议即使施行了,其实根本就没有各位答主说的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择校寻租的空间一直是存在的,学校的招生数量是确定的,多一个少一个影响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确实是可以解决一部分流动人群的孩子入学难题,这是一个好的现实价值体现。

最后这个提议即使通过 ,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策和举措的制定,就地方的意愿来看,估计是不太愿意的,所以老俞提的是立法。

知乎用户 韩楚 发表

真正应该做的是大力改善提高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大力缩小与重点中学的差距。

知乎用户 江湖之远 发表

实际虽然义务教育法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现实中执行的其实大部分都是按住址的免试就近入学,只是有一部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优先保证户籍生源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9 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里说: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开放,避免将随迁子女集中在少数学校。

像安徽省 2020 年招生通知里说:全面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坚持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民办学校就读。

山东省 2020 的招生通知里:各地要健全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合理确定入学条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推行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民办学校就读。不得将随迁子女集中在少数学校、班级。

其实随迁子女入学难主要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应该解决的是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

知乎用户 刘棣​ 发表

怎么会不支持,然并暖。

很多……,大家都觉得不合理,然并暖。

比如北大清华等好大学招生,就该把指标分配到县。教育公平。

还有什么学区房的政策,咦!!

知乎用户 法海茫茫​​ 发表

可笑好多人在批评人家会导致学区房问题。事实上,只要允许住校全托管,根本不存在学区房问题。

不晓得这些键盘侠脑袋怎么想的。就这么怕抢了自己的城市饭碗吗?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与其在农村当啥也没有的留守儿童,不如在城市当托管儿童,每周末或月末能见着父母就行。

举个极端的例子,按照国家 123 小时全国交通网,成都的娃去 Peking 上学,周末或月末回来家里休息都来得及。根本不存在学区房的问题。

知乎用户 雪泥鸿爪 123 发表

反正执行不了,不如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知乎用户 Moenova 发表

■爱改不改。辍学我都不管你。最好辍学■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支持,本来就该如此留守儿童都爹妈建设了城市,城市应该回馈他们而不是他他们的子女上数学老师教的英语课

至于

@邓铂鋆

担心的情况

邓铂鋆: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你支持吗?103 赞同 · 3 评论回答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无论是个人维权还是人民检察院的公益诉讼行政监督,都可以遏制地方政府的冲动

知乎用户 萌之检事正 发表

没可执行性

知乎用户 薛定谔的猫 DoA 发表

对于这条提案,想推行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类特大一线城市)!

俞敏洪建议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两字的区别,“户籍” 变为 “居住”,打破了户口的限制!

比如目前

坐标上海,墨墨所在的学区,小学入学有一条硬性标准 “新生儿报出生”(意思就是,在孩子一出生,首报户口就必须在其直系亲属或自己名下的房产中,而且这个房子是在所在学校片区,这叫 “人户合一”),这样小朋友才能万无一失地入学,否则就有可能进入调剂了。

如果让 “流动” 儿童加入,意思就是合法居主在这里的孩子都可以进入这所学校,可想而知,会有多少人挤破头去抢这些公共资源,尤其是一梯队学校所在学区,肯定会人满为患,那这些资源最终该如何配置,还是得有个标准,那新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也许俞敏洪想试着学习西方的政策制度,但就目前而言,时机还未成熟

  1. 学校招生人数有限,目前情况下一梯队学校都是挤破头才能进,那加上 “流动” 儿童,又以什么名义去抢这些资源,难道你一个在这里租房的人能入学,反而要在这里拥有房屋的人放弃自己孩子入学的资格吗?可笑!
  2. 如果不是跟房屋拥有者去抢一梯队、二梯队资源,那这条政策也形同虚设!因为哪怕是在上海,在这里合法工作的常住人口的儿童,本身就有在这里就读的资格,只是不能在这里参加中高考,不享受这里的录取政策。
  3. 好学区的房价和房租会越来越贵,尤其是房租,对于有些人而言房子可以不用买了,租就可以了,但对于有钱人还是希望拥有好学区的房子,因为有高昂的租金作为报酬。
  4. 租在里面的人会不会为了逃避高昂的租金,孩子入好学就搬离这一区,该如何限定入住时间,又该如何做好监管。如果不做监管,第二年又有更多的人拥入这个学区,这就如同滚雪球一样,好学区的生源会越来越多,该如何取舍?又是一个难题。

除了上海这类大城市,再说说类似于四线的小城

拿我所出生的江苏南通海安市来说,了解我家乡的人都知道,江苏是教育重省,而南通的教育则是江苏第一,海安又是南通第一。

目前我们当地好学区的房价基本上在 1.5-2.5 万 / 平方米,不乏有些好的可以达到 3 万 / 平方米。

**是什么导致了一个四线小城的房价如此之高?是教育!**很多外来人口为了让孩子在我们当地读书,就买了当地的房,上了当地的户口,这让房价快速攀升。

如果这条政策在当地推行,倒是可以有效遏制房价的攀升,何况现在我们当地人一人多套房子的现象不要太厉害,绝对有足够的房子出租给外来务工者,让他们子女在当地读书。

但随之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更低的门槛准入政策,让本身就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更多的人来分割(我小侄子所在的小学一个班有 60 多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录取准则,是否会导致新一轮的贪腐?

否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决定谁有资格或谁又没有资格呢入学呢?或是为了单纯扩招,建立了更多的班级,但是否在一定时间内有足够高素质的教职资源进入?否则谁又能承担这教育质量的问题?


经过以上分析,其实症结所在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给完全不能满足流动人员的增幅需求,所以这样的政策在中国还无法全面施行,等哪一天,我们不再为优质资源发愁,或是资源不再有优劣之分了,这样的政策推行起来也就轻松许多。

以上

@知乎亲子

@知乎日报

两会其他热点解读:

[人大代表建议适当放宽小学新生入学年龄,当年满 6 周岁即可,你赞同吗?21 赞同 · 16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8559898/answer/1774063319)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全国全面放开生育」,你怎么看?59 赞同 · 22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7194519/answer/1760088971)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产假延长至 3 到 6 年,有落实的可能性吗?对于企业来说用人成本怎么办?22 赞同 · 1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8196874/answer/1769082295)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允许退休父母随独生子女落户,并在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142 赞同 · 37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8360534/answer/1771505985)

知乎用户 墨迹年夏 发表

穷地方,但是也有好的学区差的学区,就和大多数地方一样好学区集中在市中心大单位集中地,差学区集中在周边。一直都有就近入学政策包括流动人口租房即可按照就近算。然而依然无法入学。原因呢?因为学校资源有限一个班 60 个人吧 40 个名额是固定户口 (即使是固定户口,名额有限也要按照落户早晚打分,比如报名 50 个那么谁能真正入学就看 50 个人落户时间了)另外 20 个留给了各路神仙。至于没有神仙背景的流动人口只能去不好的地方,另外学区房附近一个月租金也不便宜,人家做小买卖的也还要考虑生活成本所以一般都住在郊区,自然而然也很难就近好学校了!小地方如此大城市雷同罢了

最后希望高中阶段哪怕义务教育了也不要改变中考这一政策吧,不然穷人的路真要被堵死

知乎用户 一抹阳光​ 发表

我倒是有另一个解决方案:

1. 将全国所有学科优秀教师的课都录成视频,放到一个国家公共教育平台。完全免费开放。

2. 全国统一小学,中学毕业考试。只要通过考试就授予对应学历证明,全国认可,全国通用。不在乎中间是否有实地上学。


优点:

1. 可以解决教学资源失衡问题。让更多人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社会公平,才有活力。

2. 总体教学质量会优于传统模式。

3. 大量的优秀人才可以从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从事更有意义的事。可以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个人认为清华北大博士做中小学老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4. 学校结构可以简化,一个班主任带 50 人的班,只是负责日常管理和引导即可,无需跟进专业内容。班主任这个角色通过一至两年的标准化培训即可胜任。

5. 对于部分没有条件到学校上课的家庭,这种模式提供了更自由的选择,即使在家也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缺点:

1. 如果很多家庭选择不去学校,在家上课,对小孩的交际和协作能力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

可能的解决方案:

增加强制性的交际和协作学时,学时达标才能拿毕业证。

2. 小孩在家自学的话,自律能力较差。

可能的解决方案:

阶段考试成绩不达标的,安排到集中教学点教学,成绩达标的,自由选择在家还是上学。

因为优点 4 提到,班主任可以量产,教学点其实也可以标准化建立。(君不见现在遍地开花的培训机构,实际上,集中教学点的建设和环境要求也没多高。)

3. 推行困难,反对的阻力会比较大。

两个原因,一是触动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现有的各种教育机构,编制内老师,教育局,地产商,甚至是地方卖地主体,或者本来就获得优秀教育资源的阶层,都是潜在障碍),会被阻挠反对。二是变化太大,很多守旧的人接受不了。

这个回答很可能就会被利益群体点反对按钮。

这点我想不到解决方案。。。

4. 作业批改问题

客观作业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交给 ai 识别,自动批改,二是提供标准答案同学互改。

主观型作业,交给班主任或者班内投票互评。

5. 个体答疑

网络提供答疑库,毕竟九年义务教育碰到的,绝大部分是常见问题。

班主任和学生自己在答疑库中查找即可。

确实困难的,每个学生每周提供一小时提问时间,在网上由专业教师答疑(教师工资由国家拨款或者接受民间基金捐赠,或者通过看广告换取)。


总的来说,要真正落地,困难很多。

但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列出的问题,基本都有解决办法(除了缺点 3)。

但因为利益和守旧的问题,估计在我有生之年都未必有机会看到这种方案普及。。。

但一两百年后,这种方案应该会逐渐被社会接受,成为一种主流。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思路可以的话,可以点个赞,收藏和多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并接受这种想法,逐步推动这种教育模式的落地。

谢谢~

知乎用户 身心一体 发表

流动儿童从来都 “可以” 在居住地入学

现在公立学校,只要收完了学区内 “房东的小孩”,都会把剩余学位提供给 “租客的小孩”,这一点从来都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只是优先次序问题

学校就那么多学位,谁先上,谁后上?

对于稀缺公共资源,竞价、摇号、排队,总得选一个。

适龄了就得上学,排队不可能了,只能在竞价和摇号之间选一个。

现在是学区房优先,相当于竞价,出价高的人优先。

按老俞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来摇号

你让四代人贷款钱买学区房的家庭,跟流动儿童一起摇号,这又公平吗

知乎用户 诸葛也亮了​ 发表

支持,非常支持。

其实现在上海外地户口也能就近入公立学校,私立只要付钱就可以。

但是,这个政策对学历不高的打工者是不透明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政策。

大张旗鼓的,在全国推行这个政策,主要是提升这个信息的透明度。

你们担心的那些问题都有解决办法。

义务教育是 9 年,初升高 50% 的升学率。所以,高考不用改,各回各省考就行了。

那基本上,实际能在北上广深完成义务教育的基本上都是考不上高中的那些孩子。能考上高中的,家长应该在初一初二就得回原籍应考。

初中离开父母,总比小学就离开父母,大部分在寄宿家庭生活好。

其实就近入学最大的困境是没办法消除人心里的三六九等。我家大宝班里的穷孩子被有意无意的欺凌的,这背后一定有老师有意无意的排斥。

这个,真不是正政策能改变的。

知乎用户 许晓风​ 发表

教育体系的问题,本质上是财政问题。

为什么一本二本三本,学费是递增的?

为什么北京的小学什么设备都有,大凉山的篮球场是简陋的?

为什么深圳的教师是高薪好待遇外加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请来的,而贵州的民办教师需要 “奉献”?

就近入学好不好?那我问一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好不好?

就近入学的话,学校需要增加的财政拨款从哪里出?当下教育资源的不平均,会不会导致学生的集聚?毛坦厂能不能多出现几个?

有个人得了胃病吃不下饭,治疗办法不是把饭塞到嘴里,是治胃病。

只要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包括教师素质的不平等,财政拨款的不平等,那么广大学生的入学需求与部分优质学校接纳能力的矛盾就不会终止,那就必然会导致优势方的学校运用各种手段排斥一部分生源,比如户籍所在地不在当地的。

要想真的实现就近入学,全国各地给学校的财政拨款就要统一分派,与学生数量相关。再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压制大城市学校的对教师吸引力。等到哪里上学都一样了,家长们就把小孩扔在附近就近入学。

当前,这可能吗?

知乎用户 熊猫拆车 发表

关于这个提议,我有个疑问。现在很多人都喜欢钻孔子,如果真的实施了。以后小孩可以在居住所在地上学了。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为了享受大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一拥而上都带着孩子到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务工,和本地学生抢占有限的名额及其他教育资源。从而出现本地学生无学可上的局面。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也会加剧这一块地区的教育与教学负担。

建议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改为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澎湃新闻)

知乎用户 无离江湖​​ 发表

不太现实。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急促,普通打工人家庭本来就很难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的滋润。

想想如今靠近优质中小学的商品房的用户,人家不会轻易施舍的。

知乎用户 陈凌云 发表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可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可在其监护人的常居地或工作地学校就近入学。

户籍地、监护人常居地、监护人工作地分离时,优先保障监护人常居地学校就近入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及其监护人提供需要明示或暗示费用的常居或工作证明。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及其监护人提供无法在报名期内完成的常居或工作证明。

当然,做起来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学校定位有问题。真要妥善满族义务教育需求的话,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应该由各自的定位。

公立学校应该以保底为主要目标,不搞重点学校;私立学校则应该成为公立学校的补充,满族对教育要求比较高的群体的需求。

现在刚好相反,因为拨款体制不科学,公立学校追求升学率,私立学校变成托底学校。

至于师资、学校资源,各地尤其是人口流入地应当适当超额配置,宁可多不可少,过剩的话降低班额即可。应当以搞小型学校为主,小学、初中、高中和高职不应该有超两千名学生或五十个班的学校。

因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重点学校,比如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大附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清华附中、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第五中学、北京第八中学 …… 等,应当搬至较空旷的地区,比如远郊。

深圳这样将教师工资福利搞得很高,但覆盖率严重不足的状况,属于反面示范。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 “户籍” 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 “居住” 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我想知道这居住租住算不算,不过不管算还是不算,只要这条成了,都肯定能掀起学区房的一轮狂飙这一点我倒是挺相信的,尤其重点中小学附近,说起来如果租住也算的话那么合租怎么算?

知乎用户 风来运转 发表

如果流动儿童都能就近入学,那将来学区房还能卖给谁?

知乎用户 xiaomm8341 发表

支持,但这是不可能的。

那我跑远点,去当地最好学区租个房,就能进好学校?

可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哪能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刘六蛋​​ 发表

就近入学,户籍地高考,那根本没人去鼓捣。

倒是会有不少,北京天津来我们衡水读书然后回去碾压的。

就近入学就近高考? 那我们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就能给北京天津冲烂了。

我支持就近入学就近高考!(屁股决定脑袋)

知乎用户 灌江口合同制哮天 发表

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抱歉不支持。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马上可以去清华附小附近租个房子让孩子享受 “优质教育” 了?

我生活在一个远比不上帝都的二三线城区,人口增加速度之快是我们当地政府的骄傲。同时政府已经肉眼可见的在努力解决由于人口增长 “过快” 带来的学位紧张等问题,新建校一年好几个的速度起来了,却依然解决不了外来人口流动儿童的全部入学问题。我们当地对未购房的外来人口入学政策是,需要由用人单位在本区内缴纳社保满一年,或是营业执照满一年(政府引进紧缺人才另说)。然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学历经历等等各方面原因所限,没有提前了解当地义务教育儿童入学政策的意识。到了孩子七八周岁,只是觉得这座城市可以落脚,没做啥准备就拎着孩子来了,却被告知不符合入学政策无法就近入学。只能要么去民办小学(通常经济条件无法承受),或建议回原籍就近入学,可他们又不愿意回乡……

我也思考了很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但简单说就近入学,肯定是不现实的。

知乎用户 letitia​ 发表

首先,我是支持的。

中国要持续进行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导致农民更多地进入城市参与工商业发展,逐渐变为城镇人口。那么他们的子女上学就是非常重要的事。

按照现行的教育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的经费为地方自筹自支。教育经费的来源,大头是教育附加税,也就是税务局在征收增值税的时候征收的,比例并不高。大家平时在买东西的时候就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全国人口流出县站到了所有县的 80% 以上,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孩子的父母在中东部地区打工,消费,教育附加税交在了当地,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们自己的孩子在家乡上学则没有享受到这部分福利。

所以不允许流动儿童就近上学是不公平的。

当然,国家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地方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村小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以我驻村扶贫的村子为例,村小目前只有六个学生,但是有四个老师,这四个老师的工资比城镇同样教龄的老师要高出一部分。而这种村小几乎每个村都有。于是就出现了县城的小学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初中一个班一百个学生,村镇上学校的学生很少的情况。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也造成了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

所以,让流动儿童就近上学,非常有必要,是中国城市化道路上绕不开的问题。

下一步的问题是,该怎么去实现。

我个人认为目前没有好的办法,最可能的办法是通过远程教育这类新技术手段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变得廉价共享,是一个可操作性大的折中方案,很可能会被先用起来,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的事,恐怕还要等到人口进一步减少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被经济发达省份重视起来,真正推动落实。

知乎用户 山贼 发表

我觉得应该分重点和非重点双轨制。

非重点学校只要有空位就必须无条件接纳附近居住学生。

重点学校则一律考试择优入学,不看户籍也不看住地,小学二倍速中学 1.5 倍速以压缩学制。

知乎用户 算子 发表

支持。

人民有在自己国家自由流动的权利。

儿童,有在国家的任何地方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知乎用户 三亩疆 Sam John​ 发表

俞敏洪的提案,不是支持不支持的问题,也不是修改教育法那么简单,而是教育资源如何分配,如何快速的随着流动人口变迁而变动的问题。先放一张南宁市关于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

南宁市很早就实施了俞敏洪这个提案,只要随父母在南宁生活的流动儿童基本上都有书可读。条件也很简单,政策要求的那几点每个打工人都能办得到。那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学位分布不均衡。学校是按学区划分,当一个学区的适龄儿童超过学校的招生人数时,学校就会给学生排序:大概是这样,房户一致>有房居住证>居住证。排不上的就只能安排到就近的还有学位的学校 。市区的学校,特别是好学校,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都会较多,那么没房没迁户口的流动儿童肯定会排不上,只能安排到更远的地方。政策是支持流动儿童就近入学,学校也很支持,很多学校标准是 45 人一个班,但都加到 50 多个人了。关键还是学位分布不是合理,但也很难做到合理。名校就那几个,大家都想去,能怎么办?

流动儿童入学的问题,政府早就考虑到了,也实施了。只是这其中还是有一些现实的问题所以不是很理想。就算是城市里的孩子,也不是所有孩子在入学的问题上都很满意,所以才会有高价学区房的现象。

我不知道其它城市政策怎么样,看了其他答主有说上海也是凭居住证就能上学了,那么我猜全国也差不多吧。有人可能理解的就近入学,就是离居住地最近的学校入学。这样的话到名校附近租个房就能入学了。但是,学校就那么大,不可能学生多学校就能很快变大,所以总有学生没法就近读,被安排到远的学位宽裕的学校,或者整个城市的学位都很紧张,那就只能回老家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只是修改教育法,应该要全国统一调配教育资源,比如现在很多乡下学校渐渐荒废了,可不可以减少人口流出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流入人口城市的投入?

知乎用户 牛牛仔 发表

这个建议非常好,在实施的情况下不必要一刀切,对于一些重点学区重点学校,可以考虑继续按照学区入学学籍管理办法。

但是其他学校,尤其那些招不满生源的学校,应当允许他们招收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这样既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给打工者了却了后顾之忧。

我以前所就读的小学初中所在的位置在大连这座城市算是很偏僻的部位,说是城乡结合部也差不多。

当时学校还是厂矿的学校,学生非常多,一个年级 8 个班,每个班将近 40 个学生,周围甚至还有两个小学,那两个小学加起来也有 6 个班的学生。

可是现在,周边已经是老旧的小区,而学校每个年级就两个班,每个班也就 30 出头,另两个小学甚至招不满一个班。

偏偏这个区有很多外来人口,孩子想要就读,还得交高额的借读费。

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区的学校招不来学生,另一方面打工者的孩子想就近入学成本高昂。

俞敏洪的这个提议我觉得非常好,既给这些学校带来了生源,也减轻了打工者的负担。

在这里还要给给俞敏洪点个赞,他提出的这个议案能够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并且有实施的可行性,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代表委员。

知乎用户 美颜盛世半夜敲窗 发表

老俞到底是农村出来的,时刻关注基层,也关注教育事业。我觉得已经到他那个层次了,完全可以自己办学校,先实现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提案,把自己的学校作为标杆。

知乎用户 张振海 发表

首先要改变分配方式,现在的教育资金是区县统筹,人员必然跟随资金走。

其次越偏远越穷的地方越收入低,越没人去,恶性循环,

所以这是资源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户籍问题,但如何分配资源更是一道难题。

知乎用户 岑崟 发表

难点是,重点学校已经饱和了怎么办?

每个学校留十几个 “流动学额”?

会不会给学区房一族提供另一种漏洞呢?

怎么避免假流动真择校,好心办坏事,反过来压缩了本来有资格学生的就学机会?


作为一个教育者,这种观点已经司空见惯了。

其实真心懒得叫醒装睡和甘心睡的人,挨骂讨人嫌,湿里有我干里有我啊?

谁让我多事?

大道理不讲了。

如果一个零基础运动员要成为奥运会获奖选手,ta 是应该天天和假人假对手计较比分呢?

还是从基本的体能技术战术思路一点点综合提高,包括不同情况下针对性实战演练呢?

外行对训练狗屁不通的,才会跳着叫喊,“每一次比赛必须十比零!”

别露怯了,看看书。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先直面问题:绝对支持让流动儿童能在居住地入学。这是今年两会与教育相关的各类建议提案中少有的既有可行性,又有普惠性,且会带来长久收益的好议案。

很多回答在讨论流动儿童太多,学校满足不了。流动儿童太少,教育资源浪费。这是不是问题?当然是!但是这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政策允许流动儿童在居住地,而非户口所在地就读,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政策不允许,则这个如何解决的问题都不存在。换而言之,一个是针对流动儿童应该拥有异地就读的权利的建议,一个是讨论如何实现流动儿童异地就读的技术可能。而俞敏洪的建议主要是从政策层面松绑,支持流动儿童拥有这种权利。无论从各种角度来看,都应该支持这种政策与时俱进的改变。

其次很多人在讨论这可能引起优质学区被挤爆,甚至是因为教育资源而流动,有没有这种可能?当然有!但稍微想想,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很简单,这个建议是让流动儿童有在居住地就学的权利,但不是保证流动儿童在某一学区的就学权利。完全有一大把的措施避免出现担忧的状况发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大多数人看到 “流动儿童” 几个字想到的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追逐更好学区的家庭,还是那些身处社会基层,做着最基础工作的蓝领们的孩子呢?这些劳动者很多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忍受着亲人骨肉分离,被迫让无数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在祖辈的陪伴下留在老家读书,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改善他们的境地,不止是大好事吗?这不但是改善了一个家庭,一个群体的境遇,更是为这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提升打下了基础。

最后说说这个有点诛心的猜测吧。俞敏洪是一个私营教育机构的掌门人不假,但是如果说这个建议是仅仅为了一己之利,似乎有点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了。一是这个建议针对流动儿童,能冠以儿童,显然年龄不大,也就是对应的义务教育阶段,但凡有点常识就可以知道。义务教育是国策,更是教育部门最重要的职责,这样的领域怎会让私营参与过多?有也只是拾遗补缺的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还是公立学校,这一点无需质疑。在此情况下,那些真正有办法的人是想进办法进公立还是选择私立解决温饱,答案不言自明。反倒是如果有这样的私立出现,更可能解决的是那些没有机会没有门口进入公立学校,享受更好资源的人们,对于他们而言,能让孩子在身边,在自己交税服务的居住地,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不必成为留守儿童,就已经是莫大的教育公平了,如果有这样,有何不好?

最后,给猜测新东方们想摘果子得商机的人一个提示,新东方的那些班只能叫课外培训,而这里的建议是教育,两种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猜测前,先报个班了解一下吧。

知乎用户 大致若鱼 发表

“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一些代表不学习,总是提一些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肤浅建议,本质上还是本位主义思想作祟。

按这代表的提议,“居住地就近入学” 只会变成 “到入学地居住”,从炒学区房变成炒学区出租房,最后还是变成富人的游戏。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支持,不要出现太多的留守儿童,太可怜了。

知乎用户 水杉​ 发表

操作起来很难!

让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

  • 听起来大快人心,其实不具有可操作性,以北京、上海为例,外地务工人员,包括大学生就业后,买不起房,户口没有,结婚了买不起房,也没有北京上海户口, 即使买了房,也很难有北京、上海户口,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城市治理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学校入学人数是有最大限度的。

如果可以让流动儿童可以就地入学的话

  • 会解决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留守儿童问题,再也不用和父母两地分居了,多幸福,这是个美好的期待吧,希望未来可以。

知乎用户 3cpj 发表

我支持。我支持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纳入考核指标并给予极高权重。这样,为了完成目标,大城市 “量入为出” 限制人口规模的措施会更严格。我是小地方的居民,我等着优秀的同乡回来跟我一起建设家乡。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怎么实施?寄宿制学校?

知乎用户 LLL ZZZ 发表

看了好多回答,发现有些人就是自私。请问留守儿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有多少留守儿童能坚持到中考?更别谈高考。动不动就是人家抢了你的资源、机会。人家说让留守儿童能到父母身边来上学,至少说明父母确实在外地工作吧?难道在父母身边上学不比在老家没人管学习要好么?既然是针对流动人口而增加的设施,请问和有房和有户口的人有什么关系。再说教师,每年那么多高校毕业生,不比老家那些教过我们 80 后的老教师好么?不知道留守儿童欠你们什么了。改开 40 年了,连贫困都能消除了,为什么留守儿童的问题却一直无解?我看邻居的 5 年级小男孩听到妈妈说不同意他去找她时立刻挂掉电话默哭就心酸,没有想到我小时候就觉得可怜的留守儿童到了 2020 处仍然普遍存在。从前的留守小伙伴,现在他们的孩子仍是留守。

知乎用户 且去等候 发表

你要是这样,明天我就去海淀租房。

知乎用户 千江雪​ 发表

根本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你整什么其他的提议,望梅止渴的提议罢了

知乎用户 maxmvp 发表

别低估政客的头脑,别高估政客的操守。

知乎用户 stys 发表

其实问题不大。

高考回老家考试,在北京多办点小区学校就是了。

要求开发商建一个小区,周围配套一个学校,招聘老师还是容易的。

幼儿园到初中,没有北京户口的上这个学校就行了。

上完初中,愿意出国的出国,愿意回老家的回老家。

你非愿意在北京上高中,去山东、江苏、湖北参加高考,也不是不行。

你让全国高考一个卷,一个分数,北京上海当然不干。北京上海的居民也不干。

但是,高考不动,义务教育你在北京上海上学,非户籍和户籍居民的孩子分开上,居民应该没有什么意见。

反正你们的孩子不占中考高考名额,学校又分开。

知乎用户 maomaobear2 发表

赞成

这是亟待解决的大事

改开已经四十年

如何推动新一轮的改革

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释放强劲动力

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这个议案聚焦进城农村后代的入学问题

比呼吁保障子女跟随母姓

比呼吁把孔子立为教师节膜拜对象

更加具有社会意义

知乎用户 高山县​ 发表

必须严重支持

给所有人平等的教育权利

知乎用户 y060302​ 发表

全国统一招录,一个标准,大家也就没这么麻烦了……

知乎用户 Onlytest 发表

多建设几所学校好使

知乎用户 yaoyuan0080 发表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孩子做错了啥,为啥被区别对待

观念很难改变

知乎用户 红旗漫 发表

俞老板就是亲爸爸吖!

— — 北上广房地产从业者

知乎用户 畑山熏肉 发表

本来就应该这样。而且跟原地居民孩子享受一样的待遇,那么中国的留守儿童是不是要少上一大半以上呢,全国大部分地方,学区房,借读费,社保多少年以上,才让孩子就近上学。

真的是学校太少了么?那么还让生二三胎干什么。

知乎用户 乔木不予 发表

和我关系不大,必须支持!

知乎用户 心理咨询师 发表

不能同意更多。理由见下面空白。

知乎用户 一江月 发表

这是本地的培训还不够,流动儿童也要上新东方吗?

知乎用户 另一棵不是枣树 发表

不 可 能。

知乎用户 zion 发表

我发现很多人喜欢抬杠,别的本事没有抬杠挑毛病第一名,这不行那不行,你倒是说个可行的方法出来啊,都比你们在这杠强百倍。

试下哪个政策能覆盖到所有人都受益?那些个说有漏洞的,难道现在社会就没有这些你所谓的漏洞存在吗,靠关系进校园的少吗,学会占在政府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要就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有没有受益,所有的政策都是靠人和大数据去分析得出来的,你要是这么厉害你去提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受益的政策出来试试了,我也很期待啊。都按你们这些杠精的说法,还会惠农政策干嘛,那么多城里人也没有受益啊,是不是这个理,在农村不种田的人也没受益啊。难道因为你没受益到就觉得这不行那不行了吗。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新时代的青年都去大城市务工了,受到房价高涨,买不起房子,孩子没户口上不了学,这是当前的既定事实,颁布这个政策本身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就不要去杠这些政策后面有什么不好的东西了。只要大部分人是有利的它就是一个好政策,没办法覆盖所有人,你要是一辈子生不出孩子,什么政策给你也没用。连个生育金贴都跟你无缘。

所以就不要再去质疑两会提的一些建议了,我虽然没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但我也知道那不是某一个人拍拍脑门就说出来的建议。背后都是收集了无数的信息最终反馈出来的结果。

知乎用户 Hero 发表

直接迁户口不就行了,你去哪里工作,你为哪个地区做贡献,你就把户籍迁过去。

为什么自己不想迁走,为什么不让别人迁进来?还不是因为各地状况有很大差异,有些地区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医院,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有些地区就享受不到,我觉得吧,那些为这个地区做贡献的人就留在这个地区,那些不为这个地区做贡献的人就让他们离开这个地区,谁为这个地区做贡献谁受益,不为这个地区做贡献就不受益。

知乎用户 铭芝 发表

如果实施,上海重点小学中学周边将遍地 “流动儿童”,太吓人了

知乎用户 嵩山魂​ 发表

想法很好,就是办不到,不是没地,不是没钱,也不是没老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地方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主要两个动机:1. 现行义务教育法规定至少要给有户口的儿童提供教育,不提供会受到中央政府压力 2. 卖地,地方政府 7 成收入都靠卖地,没有学校,没有教育就没法卖地。

现在知道了动机,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大城市,流动儿童没指望上名校,只准备上菜场小学。

大城市里,提供公立教育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好好的土地建医院写字楼,或者改成公园,都可以提高附近的土地价格,从而更好地卖地。建菜场小学,反而会对土地价格有负面影响,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呀。

更何况大城市政府更希望打工者都不要结婚,只打工交社保,不要增加政府教育民生支出(除非他们愿意买房,那么只好勉为其难的提供一下公立教育服务。可流动儿童的爹妈都是穷鬼,怎么会有钱买房?那么就赶紧有多远滚多远)。

所以大城市的地方政府不会支持这样的政策。

在小城市,本来就人口坍陷,人口外流,甚至人口普查时还要授意弄虚作假增加常住人口。流动儿童的爸妈虽然买不起大城市房子,小城市还是勉强买一买的。如果流动儿童可以去大城市上学,8 线城市的房子卖给鬼呀?这不是对小城市的土地财政釜底抽薪?

退一万步,即使流动儿童的爸妈不买 8 线城市的房子,孩子在上学,增加一点城市常住人口,提升一下商业活跃度,也是有利于卖地的嘛。

所以小城市的地方政府也不会支持这样的政策。

大小城市都不支持这样的政策,没有地方政府支持,这法律怎么可能修改?

知乎用户 北美留学生图鉴 发表

这事就还挺难实现的,以下用北京举例。

首先,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住附近就能就近入学(北京本地户籍都做不到),那房价估计又要涨一波,别不信,在北京隔条街学区不同房子单价差几万的比比皆是。

其次,原本流动人口只是中青年,一旦子女能就近入学了,有孩子的家庭势必会把孩子接到身边,孩子们都到北京上学了,小城市人口输出地的学校还要不要办?

再者,开放就近入学,阶段性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后面没有户籍不能在京高考,要怎么解决?如果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那么录取名额用户籍所在地的还是北京的?用北京的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工作 + 买房 + 养娃≈送户籍

知乎用户 世贸通移民北京公司​ 发表

这个 “流动儿童” 的称呼本身就是问题,为何“流动”?还不是很多地方把没钱买房只能打工的新市民不当回事吗。

建立好为新市民 (满足一定在本地纳税时间) 提供的住房,在这些住房附近配套教育资源。把 “流动儿童” 尽可能的减少。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四六不通的建议,真正该流动的是教育资源本身。

在城市内平衡配置师资力量,9 年义务教育去重点化。从教师夸校、跨区流动开始,灭了学区的概念。考虑到发展需要,允许顶尖人才的特殊选拔与教育,但要走以统考为基础的渠道。

在乡村加强互联网应用和乡村教师培养,成立两个专项计划,让城市的教育也向农村流动。其一是系统强化慕课乃至零散的网络教学资源供给。这需要花极大的力气去投入,做一个全民免费的教育系统,教师指导下自己个性化定制。资源贡献作为城市教师职称首要条件,少发点没用的论文吧。其二是乡村教师针对性深造,不指望他们创造太多,可至少要会使用资源,回去能较好的组合利用。

这样最顶尖的资源还是被固定的少数人使用。但至少抹掉房价的影响,能给初入城市定居的人一点希望,也给城市平民一点喘息。在乡村打造一批教育创造力不强但善于应用资源的特色教师队伍,目前看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结果肯定做不到绝对公平,资源再强大乡村教师也不如名师面对面授课,目前也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自费配置一套互联网学习设备。但至少要让每个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有且日渐多一点机会,而不是相反,这才是委员们该做的事。

我相信,不需要专注于教育行业,任何一个有心的人都能想到我讲的这个建议。但为教育大佬为何要反向操作?

小人之心,大概是怕抢了资本的买卖:

教育资源公益化会影响教育企业业务维系;

学区与教育脱钩会降低教育服务的价格锚;

考核教育资源供给会为资本树立强大竞争。

看似关心流动儿童问题教育,但却用一个不可能的方案,把皮球甩给教育部门。明知问题的结症所在,却被屁股带歪了嘴。

我就想问,真正为人民发声的在哪里?

知乎用户 鹿角小飞兔 发表

支持,但是很难实现。

基础教育公平就是孩子有学上,上的方便就近。

但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大中城市的户口是和买房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学区房。流动儿童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就会有大量父母涌向大型城市,尤其是高考的分数洼地城市,而学区房不复存在,房地产价格大跌,既得利益者会阻挠,国家从防范金融经济系统风险,避免剧烈波动的角度考虑也不会同意。

好政策,实行起来太难了。

知乎用户 胡亚楼​ 发表

支持但不现实。

这是好事,肯定要支持。

现在的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也导致了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间接造成义务教育无法达到素质教育该有的基准点。

如果真的可以就近上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能够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孩子也能够在身心上得到更好的培育与发展,同时,更好的契合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可现实让我们知道了实施的难度与不合实际。

父母的居住城市本就是多变的,现在务工人员的务工地点变换不定,可能一年一变甚至几个月一变。

很多知名中小学名额爆满,当地租房水平线直线上升,甚至超过买房月供,打断租房市场平衡。

之前为了孩子上学买学区房的父母可能会心生埋怨,这个群体不是小数目,容易发生极端情况。

……..

政协委员们的想法与意见肯定是好的,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是能够完美实现的。

再说流程本来就是提出提案 —– 讨论发表意见 —- 研究可行性 —– 判断是否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 决定是否通过实施。

知乎用户 默默地变好 发表

好处,平均了教育资源,地租地理环境带来的 zz 支持经济支持不在成为教育的制约。

坏处,超大城市劣性膨胀,变成孟买一样的巨型城市。其他城市加速衰败。

知乎用户 何必东风效西风 发表

我支持。我也是流动儿童长大,很小的时候跟父母来郑州了。

幼儿园上的康乐幼儿园。

学前班在一个小铁皮房里上的,似乎没有名字,老师只有一个人指导几十个孩子学各种东西。

小学呢,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应该是私立的,我不确定。好景不长,上了一年,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不知道什么原因没了。但是学校和政府没放弃我们,把学校的学生都分给了各个公立学校。我觉得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私立学校的原因是因为记得在被分到公立学校后,不要学费了,只要书本费,之前是要学费,当然学费很便宜。

后来初中,是根据小学所在地划区分配,我又幸运的上了初中,郑州 26 中。

初中升高中就不是义务教育了,考试。非郑州市户籍不能报考省重点学校,很多外来务工人家长为了孩子,有买那种十几平小房子为了户口,托亲戚上个郑州户口的。我家什么都没,所以我只能报了个市重点学校里最好的,郑州 31 中。成绩跟我差不多的有的去 2 中,有的去了 9 中,其实,挺难过的。其实这条政策真的挺莫名其妙的,过了义务教育阶段,且升高中靠分数的,那成绩才应该是学校最先考虑的吧,为什么限制非市内户口报考好学校呢??当然成绩足够优秀的,不会受到这个限制,但是哪有那么多优秀到那种程度的人。

虽然我还算比较幸运,但是确实感觉到了我和他们的不同。

我表妹呢,比我小好几岁,上小学,上初中,都是花钱拖的关系。当然花钱托关系上的学校也确实比我好。

仔细想想,不是当年农民工子弟学校,我义务教育阶段真的能上的了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吗?

当然支持这个法案归支持。但是客观来讲,实际执行起来应该很难,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够吧。城市农村教育差这么多,都想来城市入学,可是一个学校能收的学生是有限的。优先招收学区内,其次招收本地居民户口的,于情于理都是对的。只是,难为了我们这些孩子。抱怨吧,也没啥抱怨的,谁让我出生的那一刻就输了呢。

知乎用户 shishi 发表

那我估计好学校附近流动儿童会激增,租金会暴涨。

知乎用户 木鱼 发表

大量更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抢占优势教育资源。

知乎用户 李发财 发表

对于不同的人,对此答案都不一样。大多数的回答的原则,就是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对自己不利就反对,如担心房租变高的,有担心大量儿童涌入等,像这种答案的声音少看也罢。

对此有人为此发声,值得肯定,没有什么事天经地义,生来如此。本来就近入学就是目前的政策,但目前由于资源的有限,导致竞争激烈,本质上户籍,学区房才是大家争论的重点。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下面的这个回答更有意义,让天下没有学区房,人人可以就业入学的理想,最切实的方法就是减少各个地方的教学资源差距,到处都是学区也就没有学区; 减少不同户籍的优劣势。

下面转载的文章很有建设意义:

转载

作者:Sve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10545/answer/304328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户籍制度设立的初衷一般都是为了方便管理。户籍制度也会因为松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口的流动。很多国家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制度。

接着我想讲一下现在中国一旦取消这个制度会发生什么。

先讲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他们家祖祖辈辈生活在瑞士的苏黎世内城区,至少有 200 年了,一直很普通,但是生活很安逸。但是在他小的时候,他爸的工作被德国人抢了。他老爸失业之后实在是找不到工作,就把他们家的房子卖了,举家迁到苏黎世附近的一个小镇里了。他爸非常愤懑,并因此很讨厌到瑞士来找工作的德国人。因为他认为是这些德国人把他 “挤出” 了他的老家。像他们家这样的情况在苏黎世并不是个例。

瑞士和德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差距肯定比中国的城乡要小。苏黎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整体的规划也要比上海好出很多。

这当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背景知识:瑞士人听得懂德语,但是德国人却听不懂瑞士德语。瑞士德语和德语的关系也非常像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关系。

这就是我想讲的关键点:取消户籍制度之后,在上海,北京等等作为金融中心出现的大城市里,生活在中低层的原住民会被大量的挤出自己原来所在的城市。这几乎不可能避免。

为什么呢?

金融中心会吸引大量的顶尖人才进驻,他们进驻之后会带动当地的服务业发展,所以当地的服务业需求会非常旺盛。低端的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同时金融中心又和周边的城市有着相当大的收入差。

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对收入要求更低的外来务工人员会大量进入这些金融中心。高收入人群自然喜闻乐见,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加廉价的服务。但是对本地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原来的保安,清洁,超市收银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了。依靠社会救济生活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只能很无奈的离开他们原来居住的城市了。这没有办法,每个城市都有他承受人口的上限。

所以,瑞士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很多规定,用来限制以德国人为主的很多外国人在瑞士从事低收入工作。

但是,我们政府遇到的问题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每个人都知道大家都是中国人就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中国人一视同仁,让他们能有平等的工作机会。

但是,真的这样做了,就有人利益受损害,但是没有人希望这个人是自己!

知乎用户 Soga 方丈 发表

当然支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不过,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本身非常有限。如何做好这里面的平衡,才是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知乎用户 一壶浊酒话风沙 发表

大善

知乎用户 八里土人 发表

怎么说呢…… 国家提供了在户口所在地的义务教育,现在有人又想要求全国随时随地的义务教育,这可能吗?不可能,所以就只能是非义务教育来解决。

当然,会有人说地区发展不均衡,但是没办法,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往上看永远有你遥不可及的,往下看永远有比你惨的。就是这个样子。

知乎用户 casper 发表

不支持。如果允许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就近入学,很可能导致 “恶意” 人口流动——为了就学而流动。

这会使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形成强者越强的局面 。使得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教育压力增加,却降低了豫皖等地区的教育压力。这无疑是可怕的结果,因为经济发达地区无法保持教育领先的地位 ,无法成为时代进步的先头部队。更为严重的是,无法维护发达地区的 “地区自豪感”,使得其缺乏自信力,缺乏斗志。

故,综上所述,我不支持。doge, 狗头保命 ·

知乎用户 月出惊山鸟 发表

如果所有人流动人口都可以就近入学,那么相当于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行高考移民。

不要低估中国父母的拼命。

可以想象,只要放开入学限制,北京房价再涨三倍都没问题,不要低估中国有钱人的数量。

然后就会加速北京贫富比例,无数人因为高房价难以生存离开。

另外,即便可以允许同一个省内不同城市可以就近入学。

但是你有足够多的幼儿园吗?

本地人都解决不了,你能解决其他地方的孩子上学问题吗?

任何地方,只要有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人就会追逐名校。

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全面开放民办学校,或者开办更多的公办院校。

行政上避免名校对优秀教师资源的垄断。

知乎用户 阳光的默默​ 发表

这个有点难,还是政策上慢慢来吧。 不支持,比如我把我家小朋友流动到北大附近,是不是可以读这附近的小学呢?

知乎用户 武诗海明 发表

支持,非常支持,举双手支持!

我就想问一下,怎么支持有用?

知乎用户 晴天里的思绪 发表

还不如全国统考卷

差的是那点教育资源?

西部很多村都三通,谁家没有网线。

差的是分数线,国外招考,特区统考

知乎用户 世袭宮酱 发表

何不食肉糜……

知乎用户 怂怂​ 发表

支持,就是有那么多教育资源吗?

知乎用户 江天风 发表

虽说是一个好提案,但是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下,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知乎用户 贾明子​​ 发表

涉及深水区的题案才是有意义的

知乎用户 历历万乡 发表

不如每 3 年让一个县或者市内老师抓阄分配学校,这样既能确保教育平衡,还能打压房价,更能让学校生源平衡,不用挤破头进名校。什么,老师不同意?老师只要财政饭的,就必须无条件接受

知乎用户 无法无天 发表

不扩大供给谈分配真的流氓。

设置标准并不是说一定不公平,只是排序了。排序不公平可以修改排序的规则,但是不能说不排队了。

这样搞,最后只能是一个区,一个市的人都有资格了,都去抽奖摇号。

知乎用户 早日提桶跑路 发表

这个操作层面上操作不了

因为孩子一旦读书了,就跟同学老师产生关系,不可能说今天读了,明天又走,后天又读。就地入学,那么每个人都去上海摆地摊,亏不亏不重要小孩读书了就行,然后小孩入校门了家长就跑回老家了。。。那上海建多少个学校都不够。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实话讲,就近上学时很美好的。年幼的孩子可以跟在大人身边读书。

但这也仅是延缓了返回原住地的时间,毕竟高考是需要打回原籍的。

知乎用户 小牛爱学习​ 发表

从买学区房改成租学区房,房东们很开心。

知乎用户 黄金树 发表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是支持这样的建议的。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帮助外来人口的子女在工作地或者居住地(非户籍地)就学,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积分政策。每个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不同。对于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是不公平的。外来务工,带着孩子的父母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尊敬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家庭教育。从小离开家庭教育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学校教育还达不到这个功效。

如果留在户籍地安排入学,那么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谁来承担?没有人承担得起!

应该兴办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让更多人的孩子(教育资源不够发达,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户籍地)能够就学。放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政策,鼓励他们把孩子带在工作所在地就读。

一个好的教育法规也好,政策也罢 一定是充分考虑之后的结果。满足大部分人(外出务工)子女的就读。

知乎用户 Aric 发表

那买学区房的估计要暴走。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

知乎用户 冬瓜​ 发表

说个最实际的,这么改,教育发达地区势必会涌入大量的外地移民,尤其是高考录取率高的地区。光顾着提提案,不知道有没有考虑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知乎用户 二十三​ 发表

上海的非沪户籍的小朋友是可以按照居住地上中小学的,只是不一定上居住地对口的那所学校,会被统筹到附近的学校。而且,初中后,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必须回原籍上高中。所以,俞委员的这个提议,没太大新意。

知乎用户 wangchunxi 发表

听上去很美好

我因为人懒,家里定期请 58 的家政阿姨上门,去年约定期的家政阿姨说要回老家了,让我换个阿姨。我纳闷了,这不是做的好好的么,而且这个阿姨儿子已经在南京买了房了,完全没必要回老家。

阿姨说,南京啊,什么都好,就是娃娃上学不行,家边的幼儿园要 2800 / 月,小学下午两三点下课,下了课送辅导班一个月又得一千多块,上不起。一家人商量把孩子送回老家去上学,她和爷爷回家接送孩子,周末再带孩子回南京和爸妈过。

阿姨老家泰州的,江苏高考过的都知道,那会儿一说高考,就是启东、如皋,确实学的累,但是分数也确实高。

我让我爸问了他一个做校长的同学,人家说,小学 5 点半下课,初高中寄宿,就很心动……

俞老师做教育产业的,当然希望教育产业越蓬勃越好,家长花钱越多越好,但是吧,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穷,我也穷,我希望学校能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把教育成本都放到家庭

那么俞老师的提议,对大城市来说,会有哪些利好呢

房租得涨吧,本来小俩口在大城市打工,孩子放老家,个么租个单间就够了。孩子跟爸妈,还得配个接送的,怎么也得小单间升级小两室吧?要是孩子多,啧啧

教育培训机构又可以了,下午 3 点到 5 点半这俩小时,不送培训班,难不成让孩子玩么?

各种兴趣班也可了,你看你前排孩子学小提琴,左边孩子下围棋,你家孩子什么都不会?啧啧

最后吧……

高考了怎么办?学上海卷能不能回去考安徽的高考,这可真心不好讲

知乎用户 昔年 发表

支持,但没多大用

城市学校就那些,你把流动儿童全收进去,一个班一百来人,教育质量还怎么保证?这就是资源不平衡的结果,我老家小镇学校收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然后大城市学区房被抬上了天价。

知乎用户 caige 发表

这样的就近入学想落实,肯定需要对某些方面作出限制。

例如学生只能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又或者这些学生只能去较差的学校等等。

否则,一大堆 “中产阶级” 会拼命反对,因为,这侵占了他们的利益。

知乎用户 草燃​ 发表

菜小没关门啊

知乎用户 你是我的鸡小萌吗​ 发表

加强教育资源平均化,是正确的。就像德国再小的村庄,也有优秀的老师毕业后回到家乡,教育自己家乡的孩子。

知乎用户 德国师爷德国法律 发表

找个一线城市做试点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了,对推高房价应该是个好主意。

知乎用户 加肥猫 发表

谢邀!

支持!坚决支持!大好事啊!

但是请先把这两个小事办了,第一取消户籍,第二管控房屋租赁行业。

我都不敢说买学区房,如果这个措施实行了你租都够呛!而且很可能一间房租给很多人,没准儿一个班都能住进一个地址!

提建议谁都会,我建议停止战争让世界和平!但是如何做到那??您别光许下一个宏愿,到说说怎么做啊?

俞敏洪应该不是糊涂人,我不知道他是要真干,还是就想喊喊口号痛快一下。

知乎用户 neilwang 发表

支持,但是很难实行下去。

我觉得应该先绑定社保公积金才行,租售同权本身推动就很难。

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当地缴纳社保公积金了,孩子还不能入学,就说不过去了。

知乎用户 倬彼昊天 发表

要说支持,我举双手双脚表示支持

因为我的孩子在不远的将来就是俞敏洪说的这一类人。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人表示不支持,举双手双脚表示不支持

因为他们的孩子,有房有户口,刚好和俞敏洪说的这类人相反。

提议是好的,但是实行起来太难!

为啥?

千古难题啊!

孔老夫子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知乎用户 四一​ 发表

中国很大,却又很小。

大,是指国家面积大,人口多,城市也很大,GDP 也很高,人均也不错。

小,是说资源集中,人口、教育、医疗、工作等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再好的全国性政策,一旦实施,即使再小,也会被放大,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收入差距,城市建设,太难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作为中国的参考。

出发点是好的,我也支持,奈何问题太多,解决起来太难,不过能拿出来讨论也不错,希望国家能一步步,解决问题,为人民服务。

知乎用户 进击的超超 发表

屁股想出来的问题 反正没人理我 下一步就是上学国家补贴 100 万

知乎用户 阿扁 发表

当然支持!

一方面讲传统以户籍来管理人口的方式是落后的,是懒政!严重误导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造成极大的浪费;

另一方面讲就近入学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不一定经济,每个人家庭对教育负担的承受力相差又很远,如何科学配置资源确实是很头疼的事情,就近入学绝非像俞敏洪说的那么简单。

知乎用户 广州华 发表

好提案,我支持不到应该就近入学更应该就地高考。但是阻力太大。

很多人回答流动儿童就近入学会造成优质学校附近房租过高、学区房升值等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揣着明白装糊涂。流动儿童指的到底是哪些人各位知友难道不清楚,人家要解决的是读书的问题。

至于说北京人大附中这些学区房源价格的事情,拿个极少数富人的资源争夺做借口未免有点因咽废食,吃萝卜的命操地主老爷的心。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重磅!民办将转公办或停止办学:两年左右,再无国有民办小学初中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办学校;不再审批新的 “公参民” 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 …

职业教育的困境:从不可见的职校生,到无保障的劳动力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要想推动改变的发生,从思想上破除“重普轻职”的观念,的确是重要的。但观念的偏见建基于实实在在的不平等之上,如果学生们无法在职校获得好的教育,无法在就业市场里实现好的就业,“重普轻职”的现状就不可能被改变。 职业技 …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一半人去读中职,而在于读了中职的人现在的就业太差了。 如果你说读中职的人比高中毕业的人就业好,10 年之后的工资收入高,那么大家干嘛不去读中职呢? 在十几二十年前这就是常态啊,为什么那时候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