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放大学的鲍鹏山教授曾经严厉地批评《商君书》,说商鞅是最大的恶棍,大家认为这种批评合适吗?
知乎用户 姑苏小民 发表 我比较赞同鲍鹏山教授对《商君书》的批判。因为不管从当代社会的哪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所推崇的愚民,弱民等思想都是对底层人民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侵犯。 首先需要知道**《商君书》是一本专为统治者统治所编纂的书籍。** 当统治 …
因为商鞅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现在的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
商鞅就是想要建造一个除了秦王,人人都朝不保夕的人间地狱。
知道吗?商鞅死后一百多年,秦国已经是战国第一强国了,然而秦国老百姓过得都比东方六国老百姓要苦:
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
这两段话,尤其是第二段话说的是相比秦国,赵魏韩三国老百姓负担和纳税更轻,过得更好,所以三晋老百姓不愿意去打仗获得爵位,是的,东方六国也实行 “二十等爵制”。
大家别以为这是东方六国污蔑秦国,这是《商君书 · 徕民篇》里的内容,文章作者当然不是商鞅,但很大可能是蔡泽写的,他可是秦昭襄王的相邦。
蔡泽这篇文章说明什么?说明在商鞅这套制度下,做到了天下第一又怎么样?
秦国老百姓过得还是苦不堪言,比经常被秦国胖揍的东方六国老百姓苦得多。
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东方六国起码要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另两个国家不拖后腿才能和秦国打一个平手。
这就像某些互联网公司,领导天天告诉员工,等我们做到世界第一就不用 996 了,可结果是该公司真的做到了世界第一,领导就会出来说,等我们市场份额是第二名和第十名的总和,我们就可以不用 996 了;等到公司真的做到了,领导还会跳出来说:互联网公司距离破产只有 18 个月,我们要居安思危,继续 996。
这种烧饼,你会不会在肚子里问候他父母?会不会在心里和他全家所有女性亲属发生关系?
商君五术
1,壹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
五皆不灵,杀之。
但凡有脑子就不会觉得这是个好人。
秦国最终一统天下,和一个人密不可分。
秦国得到了这个人,真的可以说是「得一人而兴邦」。
而这个人,却并非本国英才。
当时的秦国,属于文化荒漠,本土的人才质量水平比较低。但幸运的是,秦国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那颗星。
魏惠王忧心忡忡地去见一个人,因为他的宰相公叔痤快不行了。
赶至相府,魏惠王看到公叔痤奄奄一息,悲从中来:「人夭寿有命,谁能不死,但你过早地离开我和人民,以后国家大事我和谁磋商?」
公叔痤说:「咱们的缘分就到这儿了,有什么事儿下辈子再说吧。不过,您的苦恼我替您忧愁过,我的随从官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胸有奇才,可替我帮您治理天下。」
魏惠王有点儿蒙,安排人也没有这样明目张胆的呀!你应该在现有班子成员中给我推荐一个嘛!哪儿跟哪儿啊,你就让我相信一个既不认识,又地位卑贱的小年轻,他懂得治理国家?就因为是你的跟班?
不过,老公叔为魏国做了一辈子贡献了,临终安排点儿事儿也不能硬驳其面子,魏惠王有些为难。
老宰相一辈子阅人无数,他已经从惠王的表情中读懂了含义。当惠王还在沉吟时,公叔痤请退了惠王身边的随从,对他说:「大王如果不打算用他,请马上杀掉他,此人若投敌国,他日必成魏国大患。」
魏惠王更蒙了,觉得老宰相真是病糊涂了,刚让我用公孙鞅,又让我杀他,这是什么情况?于是他支吾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魏惠王走后,老宰相马上找来了公孙鞅。
老公叔用尽最后的几口气说:「对不起,小鞅,我是国家宰相,国事为重,刚才我向国君推荐你,但国君没反应,所以我劝国君杀了你,怕你将来去了他国危害我邦,现在先公后私,我劝你快跑吧。」
公孙鞅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这句话暴露出了公孙鞅还是年轻,你怎么知道最后一句话惠王没听进去?国君杀个人还得表现出来?连流氓当久了都可能是绅士,何况一国之主呢!再说,万一两边都拎得清的宰相告诉你逃跑后,再次以国事为重让惠王派人追杀你呢?
在已经有迹可循的生死关头迅速采取行动,是每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高手都是通过蛛丝马迹得出判断且迅速行动的。
由此看,公孙鞅尚需历练。
不过,稚嫩的公孙鞅很幸运,或者说命不该绝,上天注定要让他演完他的剧本,魏国没有人在意他的这条命。公孙鞅在魏国又碰了一年运气,连饭都快没得吃了。
树挪死,人挪活,饥饿的公孙鞅来到了秦国,见到了据说是对人才很饥渴的秦孝公。
为啥说秦孝公风传对人才很饥渴?
因为前两年,在他刚刚继位之时便颁布了一道求贤令。
大意如下:从前我祖宗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时,往东边痛打了晋国,将国境推到了黄河,往西边赶走了比我们文化还低的戎狄。当年东边的诸侯们都很拿我们当回事,承认我们的水平,那时的关中大地多么美好呀!后来,这几位继任者不是很给祖宗争脸,国家内忧外患,东边的魏国夺去了我们的河西之地,实在是愧对先祖。我爸爸即位后,迁都整军,欲恢复穆公时期的荣光,无奈创业未半而先王崩殂,他过早地离开了秦国人民。一想到我那伟大父亲的大志向,我就痛心疾首,睡不着。现在,谁能够有奇计妙策来强我大秦者,寡人有重赏!多好的地咱都舍得分出去!
这道《求贤令》,几乎成为秦国最后的呐喊了,因为拿在秦孝公手中的这副牌确实够烂的。
也不能怪秦孝公郁闷,国家一直强大不起来,东边的所有战略要冲都是魏国的,整个东线无险可守,魏国随随便便就能推进来,卧榻之侧一群强人酣睡。而且最关键的是,众多诸侯全都瞧不上它。
经过几位先王的「努力」,秦国此时已经成为二流国家了,很多高级别的国际峰会,中原各诸侯都不带它玩。
秦孝公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从他的《求贤令》中也看得出来,他一直在提他那位有出息的祖宗秦穆公,他想重振家业。你们再开国际峰会不能不带我玩!
上天往往眷顾有志气的人,给秦孝公派来了魏国的落魄知识分子兼不安定因素公孙鞅。
秦孝公和公孙鞅这对改变历史的组合,终于会面了。
不过一开始,公孙鞅让秦孝公很不满意。
秦孝公觉得你们魏国的知识分子也就这点儿本事,因为头两次见面,公孙鞅说了一堆仁政、德政的场面话,孝公很不感兴趣。什么仁政、德政!你们魏国再往西推,就到我们家门口了!我要的是立竿见影!
摸准了秦孝公脉的公孙鞅回去改了 PPT,第三次上来就给秦孝公镇住了,他提出了一个叫作「霸道」的大框架行政方案。
总结起来,就是他要搞改革,而且是大破大立、牛气冲天的大手笔!
你不是想恢复祖宗的荣光吗?有胆子跟我来吗?
秦孝公很开心:我要的就是这种毁灭一切的风情。公孙鞅扔出了蓝图后,秦孝公很满意这个方案,于是拿出来打算听听百官的意见。
毫无悬念的,公孙鞅的「霸道」方案一登场,就像往茅坑里丢了一颗炸弹,分量十足,百官骚然。
几乎所有人都揪住了把大家恶心坏了的公孙鞅,各种声讨,「霸道」更是被斥为胡说八道。
但公孙鞅却在征求意见会后,私下给秦孝公打了一针强心剂。
下面的谈话值得我们背下来,将来肯定用得到。
他是这么说的:
就寻常人而言,他们的能力只能看到眼下的事儿,面对伟大的突破时,他们一上来不可能热心投入。(先是说明庸人们的眼界有局限。)
他们会有闲言碎语,他们会冷嘲热讽。可是等丰硕成果显现后,他们又会欢天喜地地第一个冲上去「摘桃」。(人性丑陋,人们的意见是不值得当回事的。)
真正品格高贵的人,绝对不会随波逐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绝不会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牛人自己得有主意。)
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受益,不一定要遵循传统。(痛打旧势力的脸。)
普通人只习惯于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所谓的专家们的建议往往局限性很大,这两种人,让他们在具体职位上处理刻板事务是上选,但千万不能跟他们讨论大政方针。(庸人懒惰,书生误国。)
平凡人实践执行,贤明人变法改革,智慧人指出方向。(您智慧,我贤明,剩下都一帮完蛋玩意儿。)
这一通说下来,秦孝公下定了决心:谁说也没用了,就你了,你看着来吧!
公孙鞅没有让秦孝公失望,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他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他后来被封到商地,所以又叫商鞅。)
来看一下商鞅的逻辑链条吧:
划分成分。
商鞅说,有五种人是「坏分子」,完全属于国家的蛀虫,这种人多了国家就完了。
第一种,那些空谈游说的人多了,老百姓们就容易被引导得爱瞎逛、喜欢胡说八道,从而轻蔑君主。(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
第二种,那些隐逸江湖、貌似很高深的人多了,老百姓们就会被引导得疏远君主,还爱妄议国家大政方针。(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
第三种,那些好勇斗狠的人多了,老百姓们就会被引导得天天争强好胜,不拿官府的话当回事。(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
第四种,那些有手艺的人多了,老百姓的心就飘了,还爱满世界迁徙干买卖去。(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
第五种,做买卖的人多了,他们有钱又有闲,就会成立自己的社团去影响君主的决策。(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这五种人多了,田地就荒了,咱们国家就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爱胡说的人靠的是他那张嘴;貌似很高深的人靠的是他那颗心;爱斗狠的人凭的是自己的激素;手艺人靠的是自己的那双巧手;商人靠的是他的脑子和资本。
这五种人都有一个特点:可以靠自己生存。所以,你作为统治者根本抓不住这五种人!
这五种人安身立命的资本能够随身携带,所以人家四海为家,满世界乱窜,稍微不顺心,人家就移民了;这帮人多了,连尧舜都治不好。(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
这五种人不仅您逮不着、控制不了,他们还会像病毒一样把您能控制的人也发展成他们这样的。
对于统治者来讲,什么最重要呢?
你先把他的政策仔细读一读。
然后有人跟你说,来,我们现在完全实行商君的政策吧。
我保证你会去找五辆车把这哥们也车裂了。
你看《商君书》就知道了,他说的话是对的,历朝历代莫不用商君的思想治国,哪怕披了一层儒家仁义的外衣,骨子里面还是商君法家这套——儒皮法骨。乀 (ˉεˉ乀)
商君的话是对统治阶级说的,不是对老百姓说的,所以不能让老百姓知道真相(这话也是商君说的),要是老百姓读懂了商君书,那还得了,不弱民,疲民,这群刁民还不起飞咯。
所以骂商君是工作,用商君是生活。
只要看过商君书的内容,都不会对商鞅的个人评价有任何异议。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整部商君书的核心就在于:
疲民,辱民、贫民、弱民。然后开放军功为唯一的上升渠道。
此利出一孔之策也。
这何止不符合编撰者的立场,只要不是纯粹的基于最高统治者立场的政治动物,都不会认为这种剥夺了人类服从国家机器以外所有自由的政策有任何对平民的善意。
商君书所践行的政策的进步性仅仅只能相对于奴隶制度,国家的生产生活全部为了战争服务,秦国平民的人生除了耕战别无他物。整个秦国就是一部巨大的战争机器。
这种苛刻的制度统治下的人民,当然不会对制度发祥者有任何褒扬
因为商鞅的思想还不成熟
一个男人想跟女人睡觉,不成熟的他会不敢说或者直说,而成熟的他会聊点艺术
治国思想也一样
言行一致是幼稚的法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法儒合流以后,彼此都成为了成熟的思想
然后相互结合,打败了当时的主流 “黄老”,成为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儒法集团
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一定会说一套做一套,言行差距越大,这个思想体系就越成熟
如果坏事做绝,就一定好话说尽
如果好话说尽,早晚坏事做绝
为了自己能做到更坏,必须要把直说的商鞅批倒批臭
不然你怎么有资格做着一样的事情,却没有一样的惩罚?
因为按照《商君书》的理论,最理想的政体是 fgo2.3 的大秦——没本事的老百姓只要活着就行,有潜能的拉去做冷冻,有思想的直接一发轨道炮
关于对商鞅的评价,司马迁在其《史记 · 商君列传》后如是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此文大意是说,商鞅天性就是个刻薄寡恩的人,凭借着所谓帝王之术来游说秦孝公,而并非靠其自身的才具,且还走国君宠臣景监的「后门」才得以上任,可一上任,他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这些都足以证明商鞅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他开塞耕战的书籍,可以用「书如其人」来形容,但最后他还是在秦国落下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原因的呀。
然而历史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说司马迁的《史记》是带有很多个人情感在里面的,比如将项羽列入了本纪,陈胜列入了世家等等,但我们更要知道的是,司马迁当时处在西汉武帝时期,在这个提倡儒学思想的大环境下,自然会对法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多少「黑」上一「黑」,还有为了政治上的名正言顺,也会对前朝的一些事迹进行适当的「抹黑」,所以司马迁有上述这段评论也不足为奇。
不过对于商鞅这个在秦国力行变法数十年的人物而言,仅以简单的「天资刻薄人也」而盖棺定论,显然是可笑的,或许商鞅本人的性格确实是「刻薄」,但他通过变法使秦国立地重生,并为秦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这一点我想谁都不会否认。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商鞅萌生了在秦国变法的念头,而不是跑到齐、燕、赵、韩等国实施变法,真的是广阔秦国,大有作为?还是另有隐情呢?而秦孝公又为何会采纳商鞅的变法政策,并且君臣二人坚持将新法力行实践数十年呢?之后继位的惠文王嬴驷又如何只杀了商鞅其人,而并没有废除新法呢?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商鞅最早的履历说起。
我叫卫鞅,后世之人又称呼我为商鞅、公孙鞅,一听这名字,大家就知道我的老家在卫国,没错,我不光是卫国人,还是卫国公室的庶族公子。
虽然我的母国是春秋时期的老牌诸侯国,但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卫国的命运只能同其他中小诸侯国一样在大国之间苟延残喘,为了存国,卫国被迫选择了做新兴崛起的大国——魏国的附庸,而后者通过文侯、武侯两代君王及李悝、白圭、吴起等人的变法和一系列军事征伐,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同时它也是华夏文明的标杆,因此各国士子前来魏国学习观摩,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而我,便是他们其中众多成员之一。
我深知魏国因变法而强,如今又深入实地考察探访,更能体会到变法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好处,除了平时研究李悝的《法经》、吴起的兵法外,我还特意拜了诸子中的尸佼为师,学习杂家学说,这位大神可是第一个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时空间概念之人,当然,他更精通的,是「刑名之学」,在他的教导和启蒙下,我开始对法家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刻的了解。
照理说学好知识理当报效祖国,更何况我还是个卫国公子,但卫国的现状正如我先前所说,对外顶着姬姓国的名头,内部却君暗臣谄,实际呢则为魏国附庸,更何况现在时代变了,各个诸侯国间弱肉强食,哪管你姓不姓姬呢?
这时有人会和我说,卫鞅啊,你这也太消极了,你可是卫国的公子哎,学了那么多知识,回国肯定有你的用武之地,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的庶出公子身份就如同我的国一样脆弱不堪,相比那些嫡出的公子,纵然我比他们才高八斗,能力出众,但我既没有继承权,又没有政治地位,何况在卫国一板砖下去,跟我一样出身的庶族公子可是能砸到一大片呢,我这公子算个屁啊!
正当我叹息感慨,计划着去隔壁齐国稷下学宫再深造时,有人告诉我魏国丞相公叔痤正在招揽门客,说卫鞅你才能出众,又在魏国待的久,俨然就是你的第二母国,不如去试试看,指不定哪天被丞相相中,自此出将入相也未可知。
对于这位公叔丞相,我的内心其实是十分鄙夷的,因为他先是娶了魏国公主为妻,有点吃软饭的嫌疑,又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而故意设计排挤走了吴起,而吴起对于魏国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想当年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吊打秦国五十万大军,将河西地区尽数归入魏国版图,这是何等的功劳!然而他最后还是被迫去了楚国,虽说也搞起了变法,但却落得个身死他乡的悲惨结局,而吴起的命运,某种程度上说,皆是拜这位公叔丞相所赐。
虽说我内心一百个不情愿,然而此时的我一无名,二无利,孑然一身,进入魏国相府当门客成为了我目前能施展才能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后世之人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再说我所处的时代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战国乱世,百姓尚且如此,何况像我这种读过书的人呢?何况我们法家所期望的,不光是改变自身的命运,更是要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入相府后我很快受到了重用,公叔丞相不仅不拿我当门客看,还亲手提拔我当他的中庶子,虽然这个职位类似于现在的秘书,而且还是跟在领导后面拎包的那种,但我却有了长时间和公叔丞相相处的机会,老丞相倒也丝毫没有架子,不光让我处理一些日常工作,还经常来找我商议对策,参知政事,久而久之,丞相与我逐渐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也不止一次夸我,激励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不止满足于口头上的夸赞,更想要的,是升职加薪,进入魏国的庙堂,而不是一辈子只当一个中庶子。
可当我每次提到这个话题或是让他在魏王面前举荐我时,他总是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卫鞅啊,你还年轻,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现在的你还需要磨练磨练,我呢,已经老了,这魏国的相位,告诉你,迟早是你的。」
我听了这话不禁有些恼,这画大饼谁不会?但转念一想,突然发现当年丞相赶走吴起,并不是不知道吴起的重要性,而仅仅是从他自身的利益出发,如今我被他「雪藏」,不也是从他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吗?
想到这里我不禁脊背发凉,身为丞相,难道不应该为国家考虑吗?可当我平日里旁敲侧击的想规劝我的这位老师兼魏国丞相时,他却跟我说道:「卫鞅啊,等你到我这个位置,你就全明白了。」
听完他的回答我一时沉默,但也无意细究这句话的含义,之后的日子我继续研究着变法图强相关的学业和做着中庶子的本职工作,但这种现状还没维持多久,老丞相却病倒了。
如果抛开民族国家立场历史局限性等等不谈,商鞅就是个在中国搞类似于日本军国体制的制度的改革人物。
只是秦国底子够厚,目标又不是极度庞大到自身吞不下,而且秦人向来物质等方面比较落后,享乐主义不是很强,内忧外患的加持下,还耐得住折腾。但是这套制度在秦统一之后,没了外患的客观逼迫,很快就被人忍无可忍的抛弃了。不止六国,连秦人自己都是如此。
所以史书对他评价苛刻很正常,不苛刻才不正常。
似乎很多人的想法是,这种利出一孔的功利制度,应该是更好的选拔人才,秦人应该是更好的选贤任能等等等等,然而这是现代人的想象。
这种情况只是利用权力更好更多的压榨那些耕战奴隶,家里耕作不得歇,外面打仗不得歇,发战争财的,只是那些原本就能够以权力牟利的人。
所以权力阶层虽口不言而实喜之,这太正常了。
但是站在人类和历史的层面,这种玩意是需要谴责其 苛刻 的,也太正常了。
如果连它的不正常之处都看不出来,那就真的需要好好反省一下了。同样是人,难道工厂里的 996 是苛刻,古代田里及战争里的 996 就不苛刻吗?
很多人有有一种误解,认为商鞅严刑峻法是为了重典治国。
实际上商鞅只不过是为了制造刑徒而已,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问题是秦国没有那么多东西赏赐。天才商鞅得想出一个办法,先把一个变成罪犯,然后把抵消刑罚作为一种奖赏。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些人脑补的什么平民得到了好处是扯淡,秦国百姓会因为很多很轻的犯罪或者干脆就是被连坐而倾家荡产或者欠国家的钱,然后不得不去耕战还债。天才的商鞅还想出一个惊为天人的办法,一般的国家打仗这粮食总得国家出吧。秦朝不一样,他们打仗成本极低,因为打仗的粮食要士兵自己准备,没有就借贷,如果打仗赢了,士兵拿军功抵债,如果打输了,有钱的士兵家里出钱,没钱的倒欠一笔只能指望下次再多挣军功,秦国不亏。
商鞅治国的逻辑简单的说就是多多连坐,多多重刑,人越多越好,刑越重越好,这并不是为了处罚百姓,而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刑徒或者空手套白狼从百姓身上白嫖。
很多年轻人看到商鞅很讲信用,又讲法就喜欢得不得了,这和当年那些老秦人是一样的。他们看到商鞅要分田地给他们,还以为商鞅是个好人,殊不知商鞅大天才分田是为了让他们犯罪以后可以抄没粮食,他们看到商鞅军功授爵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奋斗成为人上人,殊不知商鞅搞了一大堆法等着削他们的爵,商鞅只需要通过一赏一罚一毛钱没花还倒挣一笔,老秦人便为秦国的耕战机器付出一切财产和生命。秦人在秦法刚开始他们就是拿了商鞅的赏于是赞成,但是时间一长就发现商鞅赏赐的都被严刑峻法罚回去了,而且连原本的一点财富都被一并拿走了,老秦人成为了事实上的契约奴隶。不得不怀疑商鞅是不是 p 社玩家。
你把商君书拿出来,配合历史记载读一读就知道了。
商鞅的那些政策,简直是纳粹看了会沉默,昭和看了会流泪。
都说法西斯没有人性,但是法西斯也比商鞅差的远。至少法西斯对外很残忍,但是对内部只是搞集权,还不敢把老百姓都变成牛马,只敢欺负其中一小部分——犹太人,共产党员,残疾人等等。
实际上,希特勒一直到 1943 年才搞了总动员。因为他之前不敢动员,怕得罪了德国的老百姓,重蹈一战覆辙。不仅是不敢动员,希特勒甚至连加税都不敢。因为纳粹德国就是一个民粹政府,它必须要哄着自己的基本盘。
对比下商鞅,那是对外人狠对自己更狠,在商鞅这伙人眼里,虫族社会是最完美的,在这里除了脑虫和它身边的极少数高级虫族,其他虫族都是生物工具,没有虫权,虫族的唯一存在价值就是扩张,为脑虫征服更多的地方。
除非你觉得自己可以世世代代投胎当秦王,否则你也应该仇视和鄙视商鞅这样的人。
——————————————————————————
评论区有人说我那纳粹比商鞅是关公战秦琼,不公平。
那行,那我们拿同时代的比一比。山东六国就不说了,有高赞答案的哥们贴出文章,说山东六国的徭役赋税比秦国要轻的。
同时期的欧洲,还处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要不要我贴一下古希腊和罗马的制度,看看和秦法比起来如何,有没有一家犯罪,五家连坐的变态制度?
这时候古埃及处于托勒密王朝时期,托勒密王朝是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一世建立的,他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个体面人,在世的时候建立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而且尽管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是作为少数派来统治埃及的,他也并没有把埃及作为殖民地来剥削。
另外一个古波斯这时候处于塞琉古王朝,这个王国同样是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的。比起托勒密,塞琉古更加 “东方” 一些,殖民化倾向也更严重。不过即使是对本地人,他们的压迫也和秦王没得比,没有那么多严刑苛法,土地的官方租税也是十分之一。
总之你翻遍了历史,也很难找到秦法这样残酷而没人性的法律,只有少数比较变态的政权可以比一下:比如赫连勃勃的大夏,石虎父子的羯赵之类。但是这类残暴的政权都是没头脑的残暴,而系统化,组织化的残暴没人性,只能把纳粹拿出来比较了。
商君列传可分为商鞅如何成功,以及为何会败亡。太史公曰主要集中在后者。太史公对商鞅的评价和他本人身处的时代以及思想倾向有极大关系。但他作为一名史家也会书写商鞅的变革及功绩。
对于商鞅的评价,需要分两部分。
1. 承认他的功劳
不论秦汉,对商鞅变革使秦变强基本都是承认的。
战国策. 蔡泽见逐于赵. 秦策: 蔡泽得少间,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又见史记. 蔡泽传)
即便是贾谊在过秦论中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过秦论: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鬬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孟子荀卿列传: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货殖传: 故曰:“吾治生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太史公自序: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汉书. 地理志: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这段话主要是批评商鞅之法,但仍承认其 “雄诸侯”)
申商之法也有人学习。
史记. 袁盎鼂错列传: 鼂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_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太史公自序: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_明申、商**。
汉书. 武帝纪: 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汉书. 东方朔传: 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所以,说史书对商君评价苛刻,不错,但不够完整。
2. 对秦及商君之法的批评。
另外也需要看到,时人对商君的严厉批评。
商君之法严酷,极易致怨。(晁错含泪点赞。)
商君列传: 赵良言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_也**。
太史公曰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德治礼治正好相反,故而遭到了贾谊董仲舒等人的反对,司马迁曾学于董仲舒会受其影响。
论语. 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汉书. 贾谊传: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董仲舒传: 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 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汉初” 过秦 “大背景。
汉初反思秦过,反对秦法严酷不独儒家。刘邦废秦法而 “约法三章”(后萧何增为九章。)皆是汉初改秦严法大势。
汉书. 刑法志: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_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雳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汉书. 五行志: 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周失之舒,秦失之急,故周衰亡寒岁,秦灭亡奥年。
司马迁身处武帝一朝正是从无为到” 有为 “,甚至过度作为的时期。汉初无为而治百姓休养生息,从孝惠到景帝,边境虽时有冲突(除七国之乱外),基本没有大的战争。
至于武帝仓廪充实,百姓自足,国家富裕。武帝开始大兴功事,打击了周边势力,极大拓宽了大汉疆土,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加之武帝本人奢侈。
武帝后期,吏治败坏,不得不大量启用酷吏,法令繁琐时人不能尽读,司马迁感同身受自然会反对酷刑严法。比起国强民弱,他更偏向于不折腾也可以理解。
史记. 孝文本纪: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史记. 平准书: 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闲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闲靡然发动。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獘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
3. 商鞅结局不好,常被用作反面例子。
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 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
汉书. 贾邹枚路传:(邹阳从狱中上书)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
叙传: 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彼皆蹑风云之会,履颠沛之势,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焦瘁,福不盈眦,祸益于世。
司马迁虽受儒家影响,但其父谈却推崇道家,马迁又通百家之言,所以无需勉强把他归类儒道或其他什么 “家”,史记自序言 “成一家之言”,本就是从历史角度观测天下大势。所以即便他批评商鞅,也不会湮灭他的改革。
看下商君书就知道了。
商鞅,那他吗,根本就是反人类分子。
法家学说致力于把国家变成虫群,变成蜜蜂蚂蚁那样的真社会性动物,无视一切人类道德和感情,从根本上否认 “个人” 的存在意义,一切完完全全从 “国家”、“集体” 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处理问题。
没有 “个人”,秦王以下的所有人都是燃料和耗材……
法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只要 “大国崛起”,无视甚至刻意抹杀 “小民尊严”。
所以,秦国的迅速崛起、极度强大、快速坍塌、永远被唾弃,是理所当然的:
还不是得怪他没文化,不会用春秋笔法。
这个世界上能像鲁迅先生那样,能够从字缝里看出 “吃人” 两个字的太少了。大部分都是很容易被概念忽悠的。
商鞅你写书就不能隐晦点儿吗?写出深浅两层意思来。浅的那部分忽悠大众,深的那部分再教帝王数。
可他因为智商有限,只能把那些脏兮兮臭烘烘的东西直接写出来。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事能说不能做。
来俊臣的《罗织经》被武则天看了之后,马上就把他杀了。难道是武则天不喜欢《罗织经》的内容吗?要知道来俊臣就是因为特别会罗织罪名屈打成招,才被武则天重用的。但你做是一会儿事儿,写出书来就该死了。
司马迁基本肯定了商鞅变法的作用
但也揭示了商鞅悲剧收场的必然性
虽然他写的有点无情,但也是事实啊
虽然商鞅之法被秦国延续下来了,但商鞅本人在秦国是不被待见的,最终以叛贼的身份死去。司马迁还愿意给他立传,将他的立法前后过程叙述出来,已经对他很好了。而对他的评价必然是批判性的,但这种批判的矛头并没有指向商君法,而是指向了商鞅个人
我看有人认为司马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法家,我不赞同。因为汉朝的人都没有把他列为儒家,咱们凭什么把他列为儒家呢?甚至在《汉书》中,还批判司马迁先老庄而后孔子,是不敬儒家的表现: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最后,我自己的看法,即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也不可能对商鞅有正面评价,道理很简单,我不想在他规定的商君法下生活
更新: 评论不再回复,主要是不想引战,所谓儒家法家爱谁谁,历史学家早有定论,可有些人就不愿意去看去学,我也懒得打嘴炮,跟我没关系。我的观点始终就这一个,人司马迁压根就不是儒家
因为商鞅自己就是一个很苛刻的人,最后德匹下了,难免让观者也幸灾乐祸。如果你还是觉得,商鞅是为了变法得罪什么旧贵族,然后封建文人因此不悦而对他心生不忿,除了商君列传外也可以读读商君书,看看他是怎么看待农民,及其它不那么贵族的人的。看他是怎么网格化管理的。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讼,很刚之民不斗,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
喜欢吗?
这五民里头,各位属于哪一民? 不妨对照着扪心自问一下。
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是自问而不是被秦法问,被商鞅问,要不然就是由人家来判定你是什么民了。生在今天而不是商鞅那个年代,你就偷着乐吧。
儒家式的伦理道德,不可能会像今天的价值观 (以及大众史观) 那样,开个天眼看什么历史进步历史退步,会比较在意私德。
就私德来说,商鞅就是个助为君者虐下的形象,意味着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一个在下位的人,都有可能摊上商鞅这号人物。是你你会喜欢吗?
不幸的是历朝历代又总是不缺商鞅这样的人,抚今追昔,今人不敢骂对古人牢骚几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商鞅是诸子百家里法家代表人物,很多人可能会把今天法律的法,和法家那个法混为一谈,其实压根不挨着,不要想当然了。打个比方,对古代的老百姓来说,那个法相当于玩只狼敲钟,增加难度用的。
不管对商鞅对韩非子,还是对李斯,还是其它法家代表人物,乃至于后世的刀笔吏,一个 “刻深” 的评价,是很难逃脱得了。大家都喜欢厚道人,法家在气质禀赋上就是不厚道。
看完了《商君传》,他最后的感叹是:想不到我的法竟然这样没有人情!
他作为上层人士,目的只有一个:军国主义。所以,他采取降智主义,把人物化。
一、连坐:让人们互害互相监视,互相猜疑,依靠集体;
二、全体降智去生产军粮,没收资本军财产,估计是计工分的那种;
三、利出一孔,打战,用军功来等级化。
所以,他的朋友劝他:你把人变成了机器,人们之间没有友情爱情和智慧快乐。难道他们不会恨你吗?
商鞅为什么不高兴别人议论他的法令呢?
我猜他是要保证 “法律”>“情理” 。我们知道一般的法律是 “情理”>“法律” 的,也就是“人们的共识”,法律是来自人们的情理共识,这需要讨论和商定,这就是现代的立法会了。
那么商鞅那套是 商鞅的权力 > 法律 > 情理。 所以,他不喜欢共识那套,因为他知道他的法律不让人喜欢。如果让 情理 > 法律 ,他的变法就无法推行。
现代社会一般是 情理 > 法律 > 权力。权限来自授权
为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呢?我查阅了下商君的思想,贫民弱民。
有人总结: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 与民争利,让民众忙碌一生但又一事无成,民众就只是生产和战争的机器。
商鞅废除了货币,土地与人绑定,租税很高,初期很多人交不起税成为野人。民众除了必须品就没别的了,也不能乱跑。
所以,夜不闭户。
为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呢?我查阅了下商君的思想,贫民弱民。
有人总结: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 与民争利,让民众忙碌一生但又一事无成,民众就只是生产和战争的机器。
商鞅废除了货币,土地与人绑定,租税很高,初期很多人交不起税成为野人。民众除了必须品就没别的了,也不能乱跑。
所以,夜不闭户。
这样搞法:民众应该会非常穷,非常依赖政府。门不闭户,大概是没有私人财产;路不拾遗,大概是捡了也要交公。
不过,立下军功的话,就是人上人了。这套法子大概在那时候有点用吧。因为春秋战国时人们打战还讲点仁义,秦军这是直接下死手啊,狼性嘛。
商君书,给整个文化打下的烙印太深,挥之不去,驭民五术,贻害无穷。。。。。大一统幕后奠基人,他就是中华文化的潘多拉
对商鞅的评价,是看你处于什么立场。
如果是你是站在秦国国君的立场,那么商鞅当然是功臣,商鞅将原本在七国中就落后的秦国,变的更加原始,更加野蛮,更加单一。
秦灭六国,不是先进的征服落后,反而恰恰是蛮野征服文明。
商鞅只允许秦国存在两个行业,兵与农,其它行业,要么废弃,要么严加管控。
在商鞅变法后,整个秦国从原先的高度军事化,变成了极限军统。
全国上下只有两个目标,务农产粮,战场杀敌。
全国老百姓活在严刑峻法的恐怖之中,些微小事都足以断肢。
这种极限军统下的秦国,其战斗力立即在战国中脱颖而出。
这就好比你的邻居天天磨刀,天天疯狂练习格斗,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提高自身的杀戮能力。
那么一旦发生冲突,喜欢刷抖音看知乎的你当然不是你邻居的对手。
但你能说邻居比你更文明,更先进吗?
但这种极限军统,对外残暴,对内高压,显然是无法长久的,因为唯一的受益者,是君王。
对于秦灭六国,用现代思维中的国家概念去套,就会大错特错。
灭六国的本质,是一个奴隶主,奴役着手下的奴隶,去灭掉其它奴隶主,来扩大自己奴役范围。
秦国的百姓和六国的百姓,都同样是奴隶。
所以大泽乡一声吼,秦军百战的无敌之师立即烟消云散。
正常情况下,你要让一个跟你非亲非故的人去做一件事,尤其是一件可能干起来不太舒服的事情,一般是用利益诱导他,去雇佣他,这样你就产生了让他做事的动力。
而每个人三观不一样,出身条件也不一样,比如有钱的比较难收买,人家不会去为了点小利去当苦力,比如低欲望生活的人,只赚够生活费就够了,不会为了更多的钱去玩命,整个社会是非常多样的,这样就使得动员成本变得很高,动员能力就下降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才,商鞅,你看如果每个人出生的就带着负债,随便犯了事就让他付出很高的代价,差不多就是让所有人都很难活下去,而且不要胡思乱想。这时候,你随便给他一点小利,是不是就能动员起来了呢?
商鞅那套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的能力极强,劣势也很明显,内部压力太大。但是压百姓那么狠,为什么统一六国前没那么大问题?因为留了一个发泄口,给百姓画个大饼,虽然你们什么都没有,但只要跟着去打仗就有军功,只要灭六国就有封赏。这也是为什么秦二世而亡,除了秦二世的骚操作,本身外部矛盾没了,发泄口没了,内部压力太大给憋炸了。
现代论文里对商鞅评价也不高啊
为什么被批判都是批判者的问题?商鞅自己的思想是什么玩意没点 B 数嘛。
商鞅出生是王室,与人民脱钩,制定的法律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公然叫嚣着民心不足用,人民起义我们就直接镇压
被批判不是很正常嘛?
因为这个商鞅有问题。
他说的做的在统治阶级看来就是对的,只不过严苛了一点。
所以秦朝之后所有统治者都是儒皮法骨,说的是孔子的话,做的是商鞅的事。但是比商鞅稍微强点,不搞一人犯法,周围所有人不举报一块儿进去之类的刑法。
但是吧,商鞅这个人你做了事还把做事的原因步骤效果写出来,让其他人一看: 啊,原来你皇帝是这么搞我们的,亏我们还以为你是用儒家治国呢,原来是用法家治国的。
让韭菜知道了一些东西,这好吗?这不好。所以历朝历代都批评秦朝和商鞅,这就是在告诉大家: 我们和商鞅不是一路的,大家不用怕!!!
评价苛刻么?《史记》记载,商鞅变法后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作为政治家,评价他首先要拿治理效果说话。而这段话描述商鞅变法成效之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为两千年来的商鞅吹提供了基本材料,不可谓不厚道。
这段话史源为何?是司马迁的 “描述” 还是“评价”?显然是“描述”,议论和叙事分离是《史记》的风格,此处也不应例外。至于史源,可以猜想是来自《秦记》之类秦国官方档案,但是这是司马迁本人的总结还是官方档案就这么写,实不可考,我是倾向于这是司马迁对档案的总结的,因为秦国史官似乎不会写下如此概括性的话。
而苏轼却以为这段话是
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阇于大道,取以为史。
莫非荀子指出秦国 “四世有胜” 也是 “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司马迁将其作为“描述”,必有所本,必有确信,认为司马迁取“游士邪说诡论” 为史没有依据。
司马迁说商鞅 “卒受恶名於秦”,我认为是指秦廷造谣商鞅造反被秦民相信,而不是商君之法被秦民厌恶。司马迁明明白白地记载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韩非明明白白地说 “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这就说明商君之法是受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认可的。
接下来分析《战国策》记载。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就商鞅逃亡过程而言,以《史记》为详。所谓 “秦人不怜”,应也是指“秦人” 相信秦廷官方谣言 “商鞅造反” 而不怜惜。这里又有重要记载“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说明商君之法普及度高而无怨望。不过,敏感于词句的朋友,会想起赵纪彬论述的先秦时期的 “人”“民” 之别,“人”在先秦时期,既可指一切人,又可指统治阶级,这里到底是指向哪个含义?留之不论。
接下来分析《史记》记载的范雎和蔡泽的对话。范雎已是秦相,可以推断这些谈话是有记录的,而藏于秦室,由此被司马迁所知。
范雎和蔡泽在谈话中给了商鞅许多称赞。蔡泽在铺垫后说:“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注意到秦廷散布的谣言是 “莫如商鞅反者!” 蔡泽称商鞅为商君,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范雎在回答中唯独将对商鞅的称呼改为“公孙鞅”,显示了另一种态度。但很快范雎就接受了商君这一称谓。下面蔡泽说:“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这是直接指责秦惠王,范雎的反应是 “称善”。在接下来的一次谈话中,蔡泽问范雎比商君、吴起、大夫种如何,范雎说自己不如他们。
蔡泽多次以商鞅为人臣之例,可见谈话的二人都不信 “商鞅造反” 这一秦廷谣言。而这也很可能是当时秦人乃至天下人的普遍看法。
接下来分析《吕氏春秋》记载。《吕氏春秋》撰写完毕后公布,有 “一字千金” 之称,其写法不可能不考虑秦人观感。
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 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 公子曰:“诺。” 魏吏争之曰:“不可。” 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作为已知最早公布的记载商鞅逃亡的文献,《吕氏春秋》和《史记》说法不同,但也下了一字千金的三字判断:秦惠王是 “欲加罪”。
接下来分析李斯《谏逐客书》。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提供的重要信息是商君之法是 “百姓乐用” 的。下面提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然后《谏逐客书》被秦始皇采纳。可以假定秦始皇也是认同李斯对商鞅的判断的。因此我认为,到秦始皇时,商鞅在秦的公开形象是纯粹的忠臣良臣,彻底摆脱了 “叛臣” 形象。
接下来讨论《盐铁论》。
文学言论一:
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
文学言论二:
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文学的判断显然与桑弘羊有事实上的偏差,不仅搞出了 “秦日以弱” 这样以前闻所未闻的历史发明,还声称商鞅是因为商君之法为秦人所苦而被 “举国而攻之” 的。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秦廷只是声称商鞅造反而已,要是商君之法真被 “举国而攻之”,那又怎么可能保留下来呢?商鞅虽死,秦廷中却必然有商君之法的支持力量。桑弘羊跟这群历史发明家辩论,我不能不感到佩服。桓宽将这些历史发明家的历史发明言论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仿佛桑弘羊真的被驳倒了似的,我不能不感到更加佩服。
兴奋剂强身,商君法强国
你的立场,决定你对商鞅评价的好与坏。
如果我是秦王(子婴以外),毫无疑问,我会高度评价商鞅。
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秦人,我只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事实,就知道应该如何看待商鞅了:
在秦国采用卫人商鞅的愚民政策之后,偌大的秦国很难产生本土的优秀人才(诸子百家中的秦人寥寥无几),或许有本国人才,但是人微言轻,在客卿之下,插不上嘴。最后,无论是客卿还是本土大臣,商鞅、白起、范雎、吕不韦、蒙氏兄弟、李斯等等,下场皆令人咋舌。
六国被灭之后,只要时机得当,都会义军自发采取复国行动,但是,唯有秦灭之后,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毫无血性。他们在得知楚蛮子刘村长宣布废除繁琐苛刻的秦律而改为简单的 “约法三章” 时,秦人立刻感恩戴德,“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原因很简单,过去秦人因为奴性服从于商鞅变法后的暴秦,现在同样也会因为奴性而服从于外国人。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沛公)军士。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又是流涕又是窃言又是大喜又是然恐的,表情变化倒很丰富 ············
通过商鞅变法,秦王把秦人改造成只知道耕战的人形畜牲,然后再从山东各国招揽精英来秦国当将相。而六国用自产的精英,加上秦国的炮灰,以自噬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毁灭,为统一天下做了一次并不成功的彩排,所以后人才感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的说法。而秦人,作为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到最后一无所获。
秦不仅将相多是舶来品,最后连国君的种恐怕都是借卫国的,换谁当家都可以,管他是义渠人,卫国人还是楚国人。
商君法下的秦军 “有奶就是娘”,在对军功的贪欲和对苛政的恐惧中可能会打一些顺风仗,可是在局势不利甚至亡国的时候,自发卫国、复国的都没有,见死不救、集体投降倒是很多。
即使没有奖励,赵人依然同仇敌忾以拱守邯郸; 即使没有奖励,韩人仍然散尽家财刺杀吕政; 即使没有奖励,楚人仍然无论贵族还是戍卒都揭竿而起以光复宗稷; 秦国据说很有奖罚,却反倒乞降了还被断子绝孙的,多么奇怪反常的现象。
秦国,没有楚国的江东八千子弟,没有齐国的田横五百壮士,只有新安 20 万待坑降卒。
而岭南的数十万秦军,在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北上。
记住,商君法之下的赳赳老秦就是如此的 “共赴国难”。
变法之前,秦国最多被东方视为蛮夷;变法之后,被六国视为虎狼之国、人头畜鸣,连人都不算了。。。
楚国最开始也被视为蛮夷,而且他们与华夏的差距可能远大于秦国与东方的差距。但是后来老子、庄子、屈原、宋玉、钟子期、伯牙等等证明了楚国不仅不是蛮夷,而且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再看看秦国,春秋还能出几首民歌,商鞅变法之后,连这个都没有了。。。
商鞅理想的社会是只有农场的兵营
你是想当农民还是想做丘八?
他的政策本质是一种竞劣的政策,或者战时政策,与社会文明进步 / 共同富裕之精神相违背,
虽有一时之功,但却遗毒万年。
不仅其本人被车裂,大秦也二世而亡。
而且其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
后代统治者完全可以心安理得按照它这套理论,继续搞利出一孔弱民疲民害民那一套,形成路径依赖。
为啥?因为有效有利少数人嘛!
以至于后世一代不如一代,
陷于历史周期律的圈里!
一家公司因首倡 996/669 而兴,
必然也因继续 996/669 而亡。
但是,这不也正符合,“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的极端利己主义吗?!
商鞅作为卫国王族的王子,主持立法,却颠倒了立法顺序,最终拿不到产品专利权。
立法拿到了产品专利权的代表人物:
摩西:《圣经》摩西律法的颁布者。他是古埃及王子,以色列政教合一的君主,被誉为给以色列带来宗教和法律的伟人。也是天启三教(犹太、基督、伊斯兰)共认的最伟大的先知。
穆罕默德:《古兰经》沙里亚法的颁布者。真主最后的使者(按古兰经,真主即是圣经中的上帝),“封印先知”。阿拉伯贵族、阿拉伯政教合一的君主,阿拉伯帝国的开创者。
佛教在印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为了变法,为了打掉维护种姓制度的印度教《摩奴法典》。佛教的开创者乔达摩 · 悉达多是出身印度教刹帝利家庭的王子。
商鞅 – 秦制 – 大一统。
所以要从源头开始说起。
但是又不能明说,于是假借太史公之言。
那么,《史记》到底是本什么书?
从各位的回答来看,明确无误《史记》就是一本非常严谨的历史书籍。
希望大家保持初心不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拥护《史记》的正统历史地位。
出尔反尔,这就不好了。
史书看人如果是准确无误,那么史书记事自然也是确凿无疑。
为什么你们不承认夏朝?
非要考古实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这段话大家津津乐道。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到了这里大家都不认账了,认为太史公胡说八道,哪来的夏?
你说这个看法不对,对于人和事物要一分为二,坚持真理,驳斥错误观点。
如果你当真信服这一条,那么为什么不能在评价商鞅这个问题上,一分为二,坚持真理,驳斥错误观点?
所以史书这个东西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工具。
要讲历史问题就要把优缺点都讲出来,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服务。
还要借用太史公言。
究其所以就是为了反大一统,你看是不是。
支持大一统,有利于统一台湾。
反对大一统,有利于台湾独立。
大一统是历史事实,不容改变。
就当今社会现状,反对大一统的势力都该去死。
先秦贵族政治就是败于秦制,秦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
你说统一中国这个结果好不好?
这就是出发点。
莫绕,大家都有话说。
没人喜欢 996……
当同行都是双休的时候,你一家 996,当然可以凸显优势,迅速打败同行
当大家都是 996 的时候,结果只是大家一起惨
关于史书中对商鞅的评价,比较典型的是《盐铁论 · 非鞅》篇,正反双方意见都有,可以用于参考。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开始,我们共同讨论《盐铁论》第七章《非鞅》相关内容。
所谓 “非”,在先秦至汉代文献资料中,通常含有反对、讥讽、不认同的意思。
而 “鞅”,则是指大名鼎鼎的法家先贤,秦国变法的灵魂人物商鞅。
由此我们可知,对商鞅的不同评价与判断,是本场辩论中,双方最核心的议题与矛盾点。
一、财源
他立场鲜明的对商鞅变法进行了肯定与赞扬,为什么呢?
因为从行动上看,秦国变法,对内,严刑峻法、整顿政教,让奸伪之徒无所容身。
对外,设 “百倍之利”,具体就是 “官山海”,通过将自然资源收归朝廷经营,广积器械钱粮。
最终秦国以此为基础,征伐敌国,大肆扩张。
当然,我们要知道,桑弘羊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的 “盐铁专营” 进行辩护。
于是他又接着论述,商鞅的这种做法,妙就妙在:
“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打仗是要花钱的,但是只要朝廷搞 “官山海”,不用向民众收税,也能负担得起军费开支。
**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所谓:
“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河西而民不苦。”
盐铁专营即筹集军费把仗给打了,又没有给民间造成任何负担,利国利民,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对于这种观点,贤良文学认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他们首先从现实层面进行了反驳,以前文景之治时,没有盐铁之利,民众反而很富有。
现在呢?大家日子反而越过越困苦了,怎么可以说有利无害,两全其美?
现实与理论发生冲突,一般认为是理论错了,或者至少理论是不完善的。
既然如此,桑弘羊的逻辑链究竟错在哪里呢?贤良文学论述道:
“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所失者也。”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社会财富的总量是恒定的,钱粮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因此朝廷只要开辟财源,无论方式如何巧妙,代价最终一定会转嫁到民众头上。
这就是商鞅之法计算失误的地方。
反驳完桑弘羊后,贤良文学也要开始发起进攻了!他们先是一口气列出了三个典故。
愚者爱惜衣服上的毛,把皮穿在外面,最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地里的果树头一年结的多,第二年就会结的少。新谷熟了,旧谷则会为之亏。总而言之:
“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
这句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引用的是道家全生派古典辩证法思想。
简单来说,就是有得必有失,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所谓:
“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
变法的确获得了收益,那么代价呢?代价就是国家一天天衰败,局面越来越危险。
商鞅严刑峻法,秦国民不聊生,吴起长兵攻取,楚国内外骚动。
利益全部储藏在朝廷,天下的怨气也就积累起来了,地盘扩大了,祸患也形成了。
怎么可以说有利无害,两全其美,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河西而民不苦?
现在桑弘羊,走得就是商鞅、吴起的路子,想让人不担忧也不行。
二、偶然与必然
这段话中,贤良文学的论点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驳斥了桑弘羊的 “两全其美” 之说,即有理论,又结合现实,可以称得上逻辑严密。
但是第二部分在抛出了 “变法的代价” 观点后,却没有提出相关的逻辑链与论证过程。
而是单方面输出了 “商鞅之术虽能富国强兵,却也会造成帝国衰败灭亡” 的观点。
这显然不能让人服气,桑弘羊接下来的主攻方向也在于此。
他说,秦国任用商鞅,国家日渐富强,最终吞并六国,成就帝业。
至于统一天下后为什么二世而亡,主要原因在于奸臣扰乱朝纲,以至于公道不行。
言下之意,商鞅变法本身是好的,没有问题的,并不像贤良文学讲的那样,有好处,也有弊端。
秦朝之所以崩溃,原因并非变法本身有什么害处,而是在于有人破坏了变法。
这里桑弘羊还引用了《春秋公羊传》中的典故:
“末言尔,祭仲亡也。”
祭仲是春秋时期,第一位见于典籍的权臣、贤臣,曾辅佐郑庄公箭射周天子,称霸一时。
庄公死后,又协助弱小的嫡长子继位,是为郑昭公。
他活着,郑国就稳定强大,他死后,国家就开始混乱衰败,甚至受到齐国入侵。由此可见,所谓:
“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
再好的变革,再伟大的事业,也要有后继者不断顶上,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古代善政能够推行,是负子教导之功,周朝可以成就大业,是周公出力的结果。
裨谌为郑国起草政令,如果没有子产润色,那也不能成功。
周朝虽有文王、武王订立制度,如果得不到周公和吕望,功业也无法建立。
总而言之,秦朝速亡,责任在于赵高,而不在商鞅。
就好像商朝灭亡,你只能怪奸臣崇虎,无论如何也是怪不到伊尹头上的。
桑弘羊的这番言论,相当于否认了 “商鞅之法存在的缺陷” 的说法,并着重强调了历史偶然性的影响。
他认为,如果不是赵高意外地控制了朝政,秦朝是可以长久维持下去的。
对于以上论点,贤良文学完全不认同,不过他们显然也认识到了,想驳倒对方,只靠输出观点肯定是行不通的。
眼下必须得把己方论据和逻辑链补全,于是,文学曰:
“善凿者周建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蹶。”
一个王朝如果根基打得好,是不会突然间崩溃的。
商朝以尧舜之道立国,连绵百代不绝,商鞅以重刑酷法理政,因此二世而亡。
这几句话,是对桑弘羊观点针锋相对的反驳。
言下之意,秦朝因奸臣夺权而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商鞅变法的缺陷,催生出了赵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二,第一:
“刑既严峻,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
这句话乍一看很短,概括性又很强,有点像套话空话,但实际上蕴含的信息量却非常丰富。
字面上,贤良文学想表达的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两层。
首先是秦法太过严酷,其次是秦法太过细密。
按照现代一部分人的看法,用以上两点证明商鞅之法存在缺陷,似乎是没什么说服力的。
刑律严酷,那是惩罚坏人的,只要不犯法,有什么好怕的?
至于法网细密,涵盖生活方方面面,这好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吧?
历史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这里我先引用几则史料,让大家直观体会一下秦法。
第一是《史记》中的记载:
“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翻译过来,就是乱丢垃圾有罪,依律应当在犯人脸上刺字。
第二条记录仍出自《史记》,当时有秦人夸赞变法好,然后商鞅认为:
“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即拍马屁也是犯罪,会被流放到边疆,当然,批评也是不允许的。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汉朝故意抹黑秦国,其实还有现代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一手资料可以参考。
里面甚至还有更离谱的律令,比如随手摘了邻居家一片桑叶,要干三十天苦役。
除此以外,现代人的部分日常行为,如听音乐、穿华丽衣服,男子哭鼻子等,在当时都属犯法,记录散见于各类文献,这里不多赘述。
所以大家现在明白,贤良文学为什么会说,百姓战战兢兢,连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吧?
法律既严酷,又细密,一不小心就会遭受严重惩罚,当然惶惶不可终日。
讲完了第一点,贤良文学又继续论述第二条理由:
“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这句话还是很好理解的,秦朝税收重,无论古今,基本都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税收已经这么重了,还要把山泽收归朝廷搞专营,民间压力当然更大了。
此处事实上是呼应了上文的观点,即官府只要开辟财源,无论方式如何巧妙,代价最终都会向民间转嫁。
那么说了这么多,好像最多也只能证明商鞅变法有不合理的地方。
怎么能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根基打歪了,是历史的必然呢?
贤良文学接下来的这句话很重要,是整个论点的核心部分,所谓:
“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什么意思呢?这里就要涉及儒家和法家的义利之辩了。
对于义和利的关系,儒家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两者一旦发生冲突,利必须无条件让位于义。
相关名句估计大家多少都听过,比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再比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以作为一个儒生,至少理论上,是不能因为利益,而去出卖自己的道德准则的。
可是面对同样的问题,法家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尤其是战国中后期,集相关理论于一身的韩非子,干脆直接认为道德不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人世间最基础的关系举例,父母爱子女吗?
不爱,《韩非子》曰: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父爱、母爱,那为什么要重男轻女?
只要重男轻女,肯定存在得失考量,因此亲情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益算计。
再比如君臣关系,世上真的有 “忠诚” 这一理念吗?没有,君主与大臣,不过是: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你给我功名利禄,我给你拼命干活,所谓明君贤臣,也不过一场交易而已。
基于以上理论,法家对忠孝仁义是很看不起的,也从来不屑于搞什么道德教育。
可是这样一来,如果大家纷纷突破人伦底线,天下岂不是要大乱?
先贤们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人世间虽然没有道德,但是有共同的好恶啊!
朝廷完全可以利用人自私的本性,通过赏罚手段,来建立一个美好社会。《韩非子》就曾总结道: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相当于法家认为,社会是零道德的,人人都是坏透顶的,不过没关系,再坏的人也怕酷刑。
只要用残酷的刑法,让所有坏人都不敢做坏事,这个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了吗?
这就是贤良文学 “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 这十个字,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儒生认为,法家践踏人世间一切道德,以赏罚为主要治国手段,根基就歪了。
宽窄不一的榫卯,鲁班来了也没办法,一簸箕土的地基,良匠也造不出高台。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秦国出赵高,是必然,而不是什么历史的偶然。
这种环境下,就是十个子产那样的贤明大臣,也无法挽回局面。
这里顺便再提一下,大家现在明白,秦国为什么要把法律制定的这么细了吧?
拍马屁,乱扔垃圾,都是道德问题。
听音乐,哭鼻子,更是只与个人修养有关,大多数时候,不会给他人造成危害。
历朝历代,对这种小事情,官府通常是没力量,也没空去管的。
但是秦国不行,原版法家,是鼓励人们踩着法律底线办事的。
这种情况下,法律底线必须足够高,才能维持社会有序运转。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日常琐碎小事,都必须纳入刑罚框架中。
贤良文学的这番话,给对手造成的压力肯定是比较大的。
因为先秦法家 “要法不要德” 的思想,在汉代已经被摒弃了,再去辩护,就是政治不正确。
所以桑弘羊没有在这点上多做纠缠,而是将进攻方向,放在了盐铁专营上。
他说,讲空话很容易,做实事很难,贤能之人只看实际效果,不看空谈文章。
商鞅之术,为秦国增长财利,对内攻灭诸侯,对外拓地千里,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效呢?
这都是平日里加强整顿的功劳啊,只有统筹管理,国家才能够强盛。
**由此可见,想要废除盐铁专营,简直就是不识大体。**所谓:
“故弛废而归之民,未睹巨计而涉达到也。”
桑弘羊的这段话,非常通俗易懂,没有像上文那样,引用大量典故。
不过从辩论角度来看,这里显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还有人身攻击的意味在里面。
、等同于是在质问对手,你们开口就是商鞅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有本事,别空谈,倒是做出同样的功绩来看看啊。
话说到这个份上,贤良文学明显也有些上头,于是立刻展开反驳。
商鞅之法开疆扩土、威震天下,不是不行,问题是这种强兵之法,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只看到好的一面,忽略坏的一面,不过是浅薄的智慧而已。所谓:
“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
讲完这些,本段最后,贤良文学也开始骂人:
“小人先合而后忤,初虽乘马,卒必泣血,此之谓也。”
啥意思呢?此处其实引用了两个典故,先合而后忤,出自《淮南子》。
即圣人先提出不同想法,然后再合作,小人则是先合作,再提出不同意见,最终必然分手。
初虽乘马,卒必泣血,出自《易经》,言小人处非其位,不可长久。
这里表面上是在骂商鞅德不配位,最终事业必然失败,实际上矛头直指桑弘羊。
三、名声
按照正常情况,当辩论双方进入到人身攻击阶段时,后面内容也就没什么看头了。
不过这里,桑弘羊的反击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大人物在历史上的名声,由什么来决定?
他是这么为商鞅辩护的。
善良美好的人,经常被恶人嫉妒,贤能的人,经常被小人厌恶。
就好像屈原被上官大夫诬陷,子路也被人说坏话。
商鞅自从入秦以来,秦国大治,战无不胜,孝公赐予他封地,美名流传后世。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批评他?因为:
“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言下之意,凡是否定商鞅的,比如贤良文学之辈,那就是嫉贤妒能,吹毛求疵之辈,统统都是小人。
对于这种说法,贤良文学立刻毫不留情地怼了回去。
他们反驳道,真正的君子,做官依靠道德,辞官不失礼仪。
有才不骄傲,有功劳不自夸,地位高而谦逊,功劳大而通情达理。
能做到这些,就不会被世俗所嫉妒抹黑。
商鞅是什么样的?用权变的手段治国,废除道德,严刑峻法。
出卖至交好友换取功劳,拿公室子弟开刀立威,对百姓不施恩惠,对诸侯不讲信用。
因此人人都痛恨他,家家都与他有仇,就算得到封地,也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样。
这里解释下,商鞅卖好友,是指他未发迹时,与魏公子昂是至交。
后来秦魏交战,公子昂担任主将,商鞅于是哄骗道,我们以前相处很愉快,现在也不想打仗,不如你过来谈谈。
然后就背信弃义,把人给扣了,魏军群龙无首,很快被秦军打败。
这件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商鞅走投无路时,逃亡魏国,被轰了出来,最终遭到车裂。
至于拿公室子弟立威,是指把公子虔的鼻子割了,把太子老师的脸给划了。
另外,平日不施恩惠,家家户户都痛恨他,应该也是实情。《战国策》记载其被车裂时:
“秦人不怜。”
**因此,小人永远不会被尊重,历史上的美名与恶名,也不是随便流传的。**所谓:
“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
总结一下,贤良文学认为,大人物自身的作为,决定了其后世名声的好坏。
世俗小人的抹黑与夸赞,是无足轻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
桑弘羊当然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白布沾染了黑色,没法自己分离保持干净,圣贤在乱世中,也不能保全自己。
商纣王时期,箕子被囚,比干剖心,春秋战国,伍子胥被夫差所害,乐毅受燕惠王怀疑。
文种辅佐勾践成就霸业,却被赐死。贤臣尽忠而死,常常不被君主信任,所谓:
“骄主背恩德,听流说,不计其功故也,岂身之罪哉?”
如果贤能之人,真的可以不被世俗小人抹黑,历史上的这么多案例又如何解释呢?
桑弘羊的反驳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有些离题。
因为双方目前正在讨论的,是大人物在历史上名声,由什么决定的问题。
以古代忠臣的悲惨下场作为回复,似乎是没有讲到点子上。
于是贤良文学又进一步阐述了己方观点。
比干剖心,伍子胥遇害,不是他们轻率地冒犯国君,给自身带来危害,也不是为了名声而强行进谏。
他们是真诚的,出自内心的为国家安危担忧,甚至忘记了外在的祸患。
**从这个角度看,桑弘羊讲的没错,贤臣君子只能坚持自己做好事,确实没法阻止别人抹黑陷害他们。**所谓:
“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
然而因为自身没有罪过,所以比干死,商人怨恨纣王,伍子胥死,吴人痛恨夫差。
言下之意,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贤臣就算被诬陷,也无损他们的名声。
最终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反而是昏君与奸臣。
商鞅就不一样了,所有人都恨他,秦孝公一死,举国攻之,连躲的地方也没有。
这是自己把自己杀了,不是别人杀了他。
到这里,《盐铁论 · 非鞅》篇也就全部讲完了。
参考资料:
《史记》
《易经》
《盐铁论》
《韩非子》
《淮南子》
《战国策》
《吕氏春秋》
《春秋公羊传》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不能脱离历史背景谈历史人物。
商君五术今天看起来逆人性,但是在那个礼崩乐坏几百年无义战的时代,他是可以短期内起到聚拢民心为国家所用之效。
而且他也不仅仅是这五术,还有诸如军功等级,限制官员贵族之类的政策。
其实这也是现在逼乎上面很多不怀好意的人一贯伎俩,要么断章取义,要么就把某一特定时间段政策拿出来鞭策。
不光商君,无论是史书还是民间甚至朝堂对待改革者都非常苛刻。
和商鞅不相上下的吴起,组建天下第一支传统意义上的特种兵魏武卒,打得含秦国在内周边国家老老实实,不敢生事,最后一样不得善终。
王安石章敦师徒两人的改革,不一样被当时人后来人都诋毁。
张孝直的改革,不妨看看明人是怎么评价的,直到南明苟活的时候,才广泛认为他是救时宰相。他改革时候多少骂的,他一死抄家,差点儿根儿都断了。后来他的后代一样在清兵面前从容赴死。明朝最垃圾的两个皇帝朱祁镇,朱翊钧。
改革者极少有善终的,后代评价更是很低的。
究其原因,很简单。
掌握笔杆子的人,往往和权利私利阶层是拥抱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建国以来最大的贡献就是消灭存在两千多年的士人阶层,这才是改革开放后来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所以我对探索期评价就是,有无辜的个人,没有无辜的阶级。
回到题目上,商君评价低的原因就是,既得利益者从来都反对改革者,一如现在改革深水区。
这个问题其实跟某些人上学的问题是相似的。
某人:我想成为一名高端计算机人才,年薪数百万……
A 文章:如果你想在计算机领域有所作为,你要学会 C 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网络技术、操作系统原理、数学…… 等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 N 个项目的锻炼、思考,这本书拿好,有点厚,好几百页…… 不,不,这不是你成为高端人才的秘籍,这是秘籍的目录,照着做,你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成为高端人才,年薪数百万……
B 文章: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哪个讨人喜欢?
商鞅的很多做法确实不讨人喜欢,《商君书》中的内容绝对没有某些人解读的那样,非要把老百姓当成牲口,当作统治者的对立面来对待,但也绝对不讨人喜欢。
尤其是商鞅的很多措施摆明了就是要砍掉 “因言获利” 的那类人的生存空间,不被骂才怪。
即使去掉这些内容,商鞅的设计也不讨喜,毕竟他是要牺牲一切干扰因素,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秦国变强——虽有时代因素,但还是不讨喜。
不讨喜归不讨喜,秦国自商鞅开始,走上了强大的道路,最终到了秦始皇手里,碾压诸国,实现了统一。
换个问题,你喜欢当胜利的国民 / 士兵还是是战败的国民 / 士兵?
还有个问题:商鞅的政策对秦国人民不好,那么其他国家更好吗?好像没有人或者专门的资料来对比过吧?
当然,对商鞅评价苛刻也有其他原因,比如汉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先进性,某些人要借古讽今暗示一下当前的统治者等等。
个人认为,商鞅,秦,包括秦始皇一直被当做反面教材,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统一太快了,消亡也太快了(于是产生了一个毫无逻辑的说法:秦实现统一后立刻消亡。按照这个方法,我们还可以说,大宋丞相赵普提出 “半部论语治天下”,然后就“靖康耻,尤未雪” 了,然后就“直把杭州作汴州” 了)。如果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完成用了三四百年,或者秦始皇步子小一点,他的有生之年只灭一两个大国,后来的秦王也能慢一点,慢慢推行秦政,战败国百姓能够慢慢接受秦政,可能现在大家都在赞扬商鞅和秦了。
其实吧,后来的那些苛刻评价商鞅的人,真成了统治者,他们也一样认可商鞅的政策。
商鞅明面上说要国强民弱。很多人抓住这个词,批评商鞅和秦国的执政思路。但他们理解错了。这里的 “强弱” 并不是指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简单来说,就是下面的人没有权力去反抗领导集团,而不是让人民贫穷。还记得孔子 “堕三都” 的故事吗?孔子觉得三桓没做好臣子的本分,敢反抗君主,实际上这三家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家臣们也不老实。老大指挥不动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带不动小弟们,这个国家还能正常运转吗?
弱民就是要减少乃至杜绝这种情况,我让你打仗你就得去,别想跟我讨价还价——听起来很不民主,很不人性化。但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愿意自己出个工作方案,下面的人这个不乐意那个有意见,很久都执行不下去。别说领导了,就算是你跟那些痛骂商鞅和秦国的人说商鞅和秦的制度有很大的先进性,他们也不见得会接纳,没准儿还要骂你一顿。此时,他们曾经挂在嘴上的人性化、宽容、仁爱又到哪里去了呢?
也会有人说,轻罪重罚,太严酷了。是的,很严酷。比如偷了一头牛吧,在秦国可能会砍断小偷的手,在其他时代可能会抽二十鞭子。虽然抽鞭子也很疼,但好了之后基本没有后遗症,断手可就接不回来了。
问题在于,是否必须要去(不得不)偷牛?这不是惩罚力度大和小的问题,而是生活水平、道德水平问题。活不下去,只好偷牛,那是国家没有治理好的问题;嘴馋了,又不想掏钱(假设掏钱能买到),那是个人道德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商鞅也并不是只会严刑峻法,虽然轻罪重罚,但上升通道还是有的——耕,战。一边挤压,一边拉,组织人民去做国君想让大家做的事情。
与之配套的一个做法,就是利出一孔。你的一切都是从我这里得到的。放到今天,你是个领导,下面的人的收入一半以上和你的职权范围没关系,你觉得你能干好你的工作吗?当然,利出一孔还有其他作用,避免人们因言获利。商鞅很讨厌那种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人。
最后,要强调的是,商鞅的思想,包括秦国后来实施的政策,是为适应战国时代而设的,用和平时代的思想去评价它,并不合适。
很多人只是想凭借一个简单的结果扣上一个简单的帽子,根本没想过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
大刘有句话说得很对: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已经解释过这个问题了。笃信儒生的太子(汉元帝)曾向宣帝建议应对儒生大力加以任用,以儒治国。宣帝就说了下面的一句话。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 用周政乎?”
这句话可以当做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精确解读——外儒内法。儒家和法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要素组成。儒家治外,用以教化人民,法家为里,贯彻核心。
可以把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想象成一个圆,越靠近圆心的地方法家所占的比例越大,越接近边缘的地方,儒家所占的比例越大。所以法家在古代可以说是帝王之术,也可以说是屠龙之术。
从这个角度看,汉宣帝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大意是:我们家治国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本来就是法家儒家混合起来用,什么时候该用哪家要具体分析,儒家那套是我们家对外忽悠民众的,你自己别被儒家那套给忽悠了!
汉宣帝同时说道 “乱我家者太子也”。结果西汉的衰落果然起于汉元帝。
儒家是对外的思想教育工具,所以与之相对的法家自然风评不好。
又是商鞅批判大会吗?经常见一些半吊子提到商鞅就抄一段 强国弱民,仿佛他自己遭了商鞅多大迫害一样。这些人也不看看自己,你一个穷鬼,也配人家殚心竭虑的去弱你?
什么是民?不在官身即为民。比如徐阶退休回老家,良田千倾,门生遍地,也自称草民,被强制夺地后,也要求县官大人为民做主,这和普通大头老百姓是一回事吗?
还有,资本家们说起商君书和商鞅一副切齿之恨的样子,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搞的却还是商君那一套,他自己俨然就是那个被尊的君,说一不二,底下用严刑峻法,赏罚之术,更绝的是是罚九而赏一和商君书如出一辙。把厂里公司里的所有人都变成工具人,按照同一频率一起振动。
就这还有人觉的 996 很好,只要给够钱就好了。既然如此,人家商君也设立了军功爵制度,大秦子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爵位,后世诸位又有什么好替人抱怨的呢?
现实就是这么吊诡。一边批判商君书,一边商君之术大行其道。一边被商君术拿捏着,一边还浑然不觉给商君术辩解着。看到纸上的商君书觉的可怕,现实中觉得还能忍受甚至还很享受甚至是种福报。
商鞅带给秦国好处是集权,集权让秦国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本质的提高。
但是战斗力提升的的反面是生产率的降低。
举国体制的军国主义,只能在战时进行动员,这种动员很难一直保持下去。
战时的经济体制,用牺牲经济来获得战斗力的提高的逻辑难以长久。
秦国做好了打仗强国的准备,但战争带来的红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消耗也没想象中那么少。
几次战争后,钱粮花光了,秦国开始就撑不住了。
极限暴兵流推不动地图,矛盾无法朝外转移,商鞅的这一套办法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就变得让人难以接受起来。
所以孝公死后,秦国不得不停止了以战争为主的头铁做派,让国家进入了外交和发展为主的时代。
张仪连横,司马错伐蜀,公孙衍主张攻义渠。
秦才得以在惠文王时完成奠基。
商鞅的这次政治实验对秦制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在制度上帮助秦君加强了中央集权。让秦国由封君贵族共同议政的权利结构,走向真正的君主独裁,提高了秦地的行政效率。
但他用刑罚来禁锢秦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人不是机器,商鞅的这一步走的太远,遭到了整个社会的反噬。
后面几代秦王都对商鞅的行为展开了反面运动。
所以,史书商鞅的评价不高,不是因为商鞅给秦国带来的好处不够大。
而是因为商鞅的整体逻辑在长一点的时间线上走不通。
走不通就会失败,失败者当然评价不高。
因为商鞅的改革是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商君书》的里大谈特谈是弱民而强国,哪怕是后来外儒内法的儒教也无法接受如此赤裸裸的剥削和压迫。
只能说五马分尸还是便宜商鞅这小子了,要我说袁嘟嘟的凌迟放它身上都不为过。
批评商君的人,一点意思都没有。
同时期你们吹捧的希腊诞生了斯巴达这种军国主义怪物
商君书这种东西在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核。
如果中国现在分成七块,天天杀来杀去,也会有商君这种人
说到底,一代人吃几代人的苦。先把国家统一了再说。
这就是商君书最大的思想。
统一了以后,想放松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统一不了,天天打来打去。谈什么狗屁生活?
商鞅变法是公元前 356 年,50 年之前希腊的雅典跟斯巴达爆发了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
今天很多人痛骂商鞅,甚至把中国落后的帽子都扣在商鞅头上。其实看一看希腊斯巴达的运作,商鞅就是一个弟弟!
斯巴达犹如一个大军营,其公民的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验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葡萄酒灌死,抛弃至荒山野岭。合格的会用葡萄酒为其婴儿洗澡,便交还给婴儿的母亲抚养到七岁男孩在七岁前是由双亲抚养的,但其父母从小则会训练他们成为独立坚强的战士,甚至有点冷酷无情。七岁后便会编入团队进行残酷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要被训练为绝对服从,身手敏捷,不怕艰苦的军人,所以每年均会被烧得滚烫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饶或叫喊 [17]。当男孩过了 12 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身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套,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逼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处罚,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 [16]。同时也有训练会将他们丢到荒郊野外,要求他们靠己身之力进行野外求生、与野兽搏斗,考验生存能力。至 20 岁后,则成为正规军人。30 岁时便会成亲,但还是要每天作军训 [16]。60 岁时便会退役,国家会对他们比较优待,但仍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候命
其实商鞅变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废除奴隶,把奴隶编入国家体系,能够靠军功翻身。而同时期的斯巴达
对黑劳士的奴役
黑劳士的生活极其艰苦,他们在战时要作先锋,但又没有任何权利,斯巴达人可以随时杀死他们 [21]。黑劳士(希洛人)是斯巴达人的公有财产,在节日里,斯巴达人经常灌醉黑劳士,并将他们拖至公共场所任意欺凌。黑劳士不论如何,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其目的就是要黑劳士牢记其奴隶身份 [17]。
所以你看,无论中西类似商鞅变法的制度都出现过,而且都取得过巨大胜利。当然胜利之后是否继续沿用这一制度,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史书大都是和平时代文人撰写的。和平时代,不太会讴歌暴力。但是实话实说,战争时期,斯巴达和商鞅这一套就是管用!二战时期的美国主要还是实力太强,不太需要被逼得那么惨。真的要是本土被入侵,势均力敌,哪怕是美国也只能在商鞅变法和失败中选一个,你猜它会选什么?
如果你们回到二战,假如没有美国这么一个强大的海外势力。欧洲的命运跟战国也没什么不同。要么被苏联统一,要么被德国统一。无论是苏联还是纳粹德国,骨子里不还是商鞅的那一套吗?那苏联和德国难道也是受到商鞅的蛊惑?
读历史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绝对正确,什么绝对错误,而是为了告诉我们,啥时候用管仲,啥时候用商鞅,啥时候尊孔,啥时候学老庄。如果读出什么主义,什么思想绝对正确,那么书读多少都不如不读。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秦也确实因此统一六国。至于统一后该如何,这不是二百多年前的商鞅能够想到的,应该是后来者解决的问题。就像战胜雅典的斯巴达又该何去何从,这应该是他们思考和总结的,没有做好不能怪到先前的制度上。至于把中国今天的问题归结到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身上更是莫名其妙。
中国真正的政治智慧在太和殿匾额的四个字里面:建极绥猷。建极是用法家来建,绥猷是用孔孟来绥。可惜写字的人不写书,写书的人没资格写字,否则商鞅不可能被一边倒差评。
这也反映出一点:需要用历史的人,完全不需要关心史书上的评价。而普通老百姓,也没必要跟着这种人去评价某人。比如祖龙被捧,他捧有他捧的理由,老百姓跟着起哄,天天秦始皇打钱,秦始皇 YYDS,是嫌命长啊还是嫌手脚太多想被秦吏砍掉几条啊?变着法帮暴君的暴行洗地,洗不动了就赖什么文官集团儒生篡改历史。他捧祖龙是有他的政治考量和需求,难不成你也有这需求?你也需要去建立个什么,统一个什么?
太史公的话,白话文,变法者死于法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并非都很苛刻。
战国的蔡泽就给商鞅很高的评价: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范雎评价商鞅: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死,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请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
韩非子评价: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李斯在《逐谏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刘歆: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汉书》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通典》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
著名教育家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梁启超先生将商鞅列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并列。
商鞅一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伟大政治家,他奠定了秦始皇统一的基石。司马迁,董仲舒,班固,《旧唐书》也批判商鞅人性刻薄,刑法太滥太狠,鼓励战争。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商君书》。
因为写史书的人是碳基生物,是有家人、有感情、有食欲、有性欲的人类。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这就是商鞅们注定的悲哀。
商鞅式改革,动的是中间阶层(贵族、士大夫、读书人)奶酪,受益者是皇帝或者一线人员,而掌握话语权的只能是中间阶层。皇帝为了平衡利益,基本上只能舍车保帅,基层又容易被有话语权的人蒙蔽。
所以史书中反常的事情不能全信,尤其是被描绘成荒淫、暴虐、痴傻却取得了不小成绩的君王,基本上都是拿中间阶层开刀最多的,很多被开刀的中间阶层后代,觉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君王造成的,不往死里黑他们才怪呢。典型的比如武则天朱元璋,以及知乎上被称为老师的那个人。
秦能一统六国,商鞅不可谓无功,可是大一统之后秦不可久也妥妥是商鞅之过。
成也商鞅,败也商鞅,更何况儒家门徒又不会免费美化商鞅。
踩一捧一也要讲技术含量,譬如明踩商鞅、暗捧儒家,这手段笔法玩的就非常的润物细无声。
说白了,商鞅那一套并不适配于大一统之后的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儒家那一套才适配大一统的农耕文明。
碰巧了,儒家门徒哪懂何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更讲不出生产力发展这样的词眼儿。
秦后初汉,如何坚实树立儒家的形象与威望?踩商鞅当然是一个好途径。
不光是儒家踩,汉室也帮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不见秦皇也焚书?其实这又有啥本质区别嘛——百代皆行秦法也。
也就是说,商鞅虽然死了,却是永远都活着。
只不过,商鞅也必须踩,不踩不行。
你想啊,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唱着歌儿……
突然就被官府查啦!
你还搁那儿自以为守法公民呢,殊不知法令条例早已汗牛充栋互为罗织,恨不得你每天眼一睁就开启了犯罪生涯。
唯有官府想查就查,想办就办,几乎没你申辩的空间与机会。
难道这还不是商鞅那一套嘛!
只不过,儒家表示已经把商鞅踩过了,你还有啥不知足感恩的理由?
至少不允许你再像商鞅那般犯直男癌!
怎么说呢…… 这世道最残酷的剥削是啥?其实根本就不来自于资本家。
而是妥妥来自于在座各位的父母!
资本家想剥削你,至少也必须支付工薪,要不然你就可以跟资本家之间毫无义务。
然而,但凡父母想剥削你,则是不用支付半毛线的。
关键是,你不仅不能讨薪,还脱不开对于父母的义务。
划重点在于法律支持你的父母这样干!
一定要牢记,你父母但凡不剥削你,那都是他们不忍心。
儒家踩商鞅,其实就是在割了韭菜之后,还不让韭菜呻吟。
只不过儒家表示,我从不强迫,是你自己感到幸福而不会呻吟。
你幸福么?还是姓曾?呵呵。
所以,猛踩商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秦政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生活在秦政下面的百姓真的幸福吗?宏观上看,六国固然不敌秦国,可微观上看呢?
就跟希腊诸邦没有一个打得过斯巴达的,强如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也输了,但斯巴达的人民真的幸福吗?
史书并没有否认商鞅的功绩,而负面评价主要是民生方面的,并不失公允。
对任何一个社会阶段的人而言,其任何之前阶段的社会形态下的人类都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上不是人。作为一个门槛时代的成功改革者,商鞅自然是遗臭万年的。
不过详细来说,
1 商鞅变法这种事在社会发展中是没有知识积累下的大概率事件,而且这里的小概率指的是天降先哲把知识及时超前积累并顺利传播。。。
顺带提一提,这种大概率事件无一例外都很恶心。
2 商鞅是改革家,不是一个革命者。而且他是小奴隶主,连地主都算不上——请注意商鞅那时候秦始皇还没出生,当时是奴隶制不是封建帝国。
虽然商鞅明显没拿百姓当人,但是当时确实就是没拿百姓当人——当时没有民的概念,所有国人都是生而为奴的。
不过后来秦朝一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法律就没办法再把生而为奴执行下去了(这就是陈涉吴广起义被写进历史的主要原因)。
知道 996 么?知道调休么?知道末位淘汰制么?知道义务加班么?
如果这些都是有一个人系统的提出来,那他就是商界商鞅
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屠狗,敬上不惜甜菊。这种行为放到现代社会,不止是妥妥的反人类罪,而且是个人品行极差的典型。古人也不是良心泯灭,有良心的人怎么会不鄙视他???
说到秦人不怜,如果商鞅对你像对秦人那样,你要是还说他好,那你应该去看看《肖申克的救赎》!!!
首先,“秦人不怜” 是历史事实,这里有两种理解,其一,史记还是战国策的作者都认同这一史实,故意排除了对商鞅有利的信息,假如这是真的那么说对商鞅苛刻是。其二,作者只是客观记录自己掌握的史料内容。如果后一个那么不涉及史书作者立场,就是简单的忠实记录。
那么分析前一个,我们知道司马迁的作风是不管史料从哪里来的都记一下,因为他手上史料实在太少,没法用史学方法去分辨,所以史记会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比如商君列传里面还说新法让 “秦民大悦”,那么怎么从大悦变成不怜的呢?没说。这不矛盾吗?所以说司马迁因为个人立场去刻意抹黑商鞅的可能性并不高。毕竟他俩没有仇。
再一个就是从商君出逃的过程反应出秦人不怜是有根据的,他出逃过程除了自己的门客没有任何人帮他,店都没得住,一个得民心的人会这样么?
那么回到问题的第一点,史家评价上面。商君在秦国当政几十年,最后弄的 “秦人不怜”,人民对他评价不高,过去的史家可不跟现在的一些人一样,刻意的标新立异,非要逆民意去给他一个高度评价。
最后一点,司马迁写评价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看过商君书,知道商君驭民五数、用奸杀强法作民所恶是怎么回事。也充分理解为啥商君既要杀恶新法者,也要罚赞新法者的原因。那么很难对这样的人有好的评价。
历史以来,如何立法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首先是什么样的法,是好的法,是依照国家利益为导向,强国为路线,还是富民为路线。
还是依照情理风俗道德观来立法?
这就给了变法的人极大的空间去塞私货。历史以来,变法改革的结局下场结局都不好。明朝张居正被挖出来鞭尸,王安石变法,康有为变法。变法的下场容易悲剧,因为一般到不得不变法的时候,必然是非常之时。
好的变法,以国家为重,必然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同时也会将豪强贵族的利益削弱。并且逐步将国家转变为战争机器。商鞅变法从结果来说,是成功的变法,秦国得以强大统一各国。然而当和平统一缺乏对外敌人的时候,重典会反过来摧毁劳动生产积极性。因此重典变法都会有其明确的目的,以及阶段性。
对于商鞅来说,他完成了历史的使命。然而从民生的角度来说,并且从现代角度来说,商鞅绝对是中小企业的死敌。而且他的重典,使得老百姓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是商鞅差评的起源。但是唯一一个收益于商鞅改革的人,秦王却没有给他点赞,相反让他背了锅。
所以这就是商鞅变法的结局。
讨好一人,而负天下人,这就是他的差评来源。
所谓作法自毙,亦可曰求仁得仁,十分苛刻,正是十分成功,商鞅天灵,应会感激。
因为古代人思维和你不一样。教科书动不动教你大一统,甚至穿越剧里面还用这一套教训古代人,你要是穿越回去再说这一套,信不信人家给你一棒子。
农业社会不是工业社会能做到人口流动,农业社会生产资料是土地,都大一统了外来人来了这个地怎么发配啊。从经济上就做到了隔绝。现在欢迎外地人人口是因为外地人带来了人力促进了发展。说白了就是白打工的谁不喜欢。
古代人喜欢用脚投票,出走的全是秦国人。秦统一六国,你还往哪跑? 去大草原吗?
总之还有种种但是说多了知乎会和谐就说到这把。
史书是谁写的?
是官僚集团写的,对不对?
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为什么历代官僚集团对商鞅的评价都很苛刻?
这么长期且持久的对立,背后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吧?否则,在两千多年里,中国的顶级人才都是在跟商鞅做意气之争?
是什么对立可以持续两千多年?且矛盾之大,讳莫如深,以至于只能拿两千多年前的死人说事?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皇权与官僚集团的对立。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事情是不是就好理解了?
商鞅是法家实践的集大成者,是实打实的把法家做大做强、发扬光大的。后面还有韩非,他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威力就没有这么大了。
法家主张的是什么呢?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中央集权。
商鞅之前的法家应该还算温和,法术势通常强调其一,虽然君主已经明显占优,但是当时作为对手的贵族还可以玩,所以大家的反弹也没有那么激烈。
可到了商鞅这,遇上了天作之合的秦孝公,这两位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法术势能上的都给他上了。不但上了,质量高分量又足,秦国贵族直接被玩残了。
秦国应该是中国第一个从贵族政治彻底转向文官政治的国家,从此以后,君权与贵族集团的对立就变成了君权与官僚集团的对立。
按理说商鞅算是文官集团走上历史舞台的贵人啊,为什么官僚集团那么忘恩负义呢?
因为商鞅消灭贵族,与贵族无关,他的法家制度要消灭的是一切站在皇权对面的权力,最终实现威权统治。这玩意对于皇权来说简直就是绝世武功,从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法家是爱不释手。当然,表面文章还是尊儒,但是外儒内法已经是跟官僚集团明牌玩了。
法家威力之大,官僚集团根本招架不住,但是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正面刚是不可能正面刚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正面刚。只能旁敲侧击的搞迂回战术,通过舆论在道德层面打压皇权,好歹让皇权别那么明目张胆,给自己最后保留点面子。
换做是你,你还能怎么打压?
攻击法吗?自己的权力来源也是法,总不至于玉石俱焚吧?
攻击势?之所以叫势,就是因为他没有实体呀,怎么攻击?你说句话皇帝不搭理你,让你自己琢磨,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势,因为这事你怼皇帝?
剩下的还有术,攻击这个?你说皇帝用术,咱自己屁股就是干净的?而且皇帝的证据可比咱多多了,人家不攻击咱就已经烧高香了,主动出击不是作死?
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说,怎么办?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 “墨子连山” 了……
那不是还有个死人呢嘛,正好把他刨出来,立起来,当靶子。于是,终于可以义正言辞的骂,这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吧?
你说这是啊 Q?你行你上啊。
不苛刻呀,挺客观的,好的坏的都讲了。
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司马迁没有否认商鞅的能力,所以有的人就别黑司马迁了。
《史记 • 商君列传》:“(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为什么有负面评价?
一是手段激进。
就像毛主席说的,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
既然要搞变法,自然不得不损害点人民的当前利益。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二是压制言论。
评价他好的人,都被他收拾了 ( ̄∇ ̄)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 “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所以商鞅名声不好,挺该的。
三是商鞅变法的本身局限性
儒家批评的点主要是轻罪重罚,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
现代的话可批评的就多了,如:改革不彻底,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
对于商鞅,我觉得评价最中肯的是孔明,“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1. 要么老老实实的种地。2. 要么拼命地打仗。
得罪原来的权贵,权利不能世袭,轮军功。
得罪百姓,不要搞商业,种地交粮。百姓最好不要动,就呆在一个地方从事生产。
当然开坑荒地,禁止私斗,优点也不容易抹杀。
除了强大了秦国,好像没有哪个阶层特别受益,也就新军功阶层。
特别是严刑峻法!那时候的法还是相当残酷地,治理蛮夷,不用酷刑是不行的!
不要忘了史书都是文人写的!怎么会有好话,别忘了后面的焚书坑儒。
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商鞅
公元前 360 年,正当而立之年的卫国人鞅(约公元前 390 - 前 338 年)西行入秦。此时秦国国君是刚刚坐了一年君位的秦孝公执政,他比商鞅还小 8 岁,正在四处寻找能为秦国谋强盛的人才。
商鞅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联手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法,这就是著名的 “商鞅变法”。商鞅本来是卫国人,被称为卫鞅,后因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后世称他为商鞅。
秦人的始祖是一个游牧及狩猎的民族,早年的活动地盘在甘肃的天水、清水一带。直到公元前 771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秦襄公出兵参加了护送的行列,平王论功行赏,晋封秦襄公为诸侯,这才正式立国。到公元前 650 年前后,秦国出了一个明君秦穆公,他在位 39 年,东征西伐,兼并了 12 个诸侯国,开拓疆土上千里,成为西方最大的国家,秦穆公也因此被部分历史学家认定为 “春秋五霸” 之一。
自秦穆公之后的 200 多年里,秦国再要向东讨伐中原,却已是寸土难得,在它东面的晋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它像一扇铁门一样横亘眼前,两国百年交战,秦国屡屡败阵。公元前 403 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阻挡在秦人面前的超级大国之门开始碎裂。
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国更是在百多年间就横扫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二、
商鞅把变法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最终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一个强大无比而恐怖的战争机器。
商鞅推出的第一个改革法令是《垦令》,其中心思想就是要让整个秦国成为一个大农场,商鞅认为,治国之要就是让民众归心于农,这就是法家 “重农” 思想的由来。
重农的同时商鞅还 “恶商”,他将商人视为“国害”,为防止商人的活跃,他多管齐下,从工商两端一起着力。中国历代思想家,无论哪一学派,一般都主张轻税,唯有商鞅独树一帜,坚持重税政策,连轻视商人的孟子都主张“去关市之征”,商鞅却认为,只有“重关市之赋” 才能让商人产生“疑惰之心”。他把所有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人统统归类为“恶农、慢惰、倍欲之民”。
商业之繁荣,关键在于人口流通,商鞅深谙其中奥秘,所以,他针对性地出台了几条极其严苛的法令。其一,他下令在全国进行户籍登记,命令百姓不得擅自迁居,这是中国户口登记制度的开端,迄今仍在沿用;其二,他出台法令禁止私人经营旅馆业,目的是减少人口的流动。
商鞅还对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这是古今中外所有计划经济主张者的 “传统”。在他变法的 20 余年中,秦国一直是以物易物,直到他死后 3 年,才开始铸币。
商鞅这些变法实施之后,民怨沸腾,三年之后,居然大见成效。司马迁说:“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重农抑商后,商鞅开始第二轮更为广泛且深刻的变法,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建立了君爵制度。
这一军爵制度可谓开天辟地,它彻底抹杀了贵族与贱民的界限,人人可以通过战争获取功名富贵。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打破贵族制度的国家,这其中,商鞅的作用可谓最大。
对反对变法的人,商鞅则极其残酷地镇压,史书记载,有一次,他在渭河边论法,一口气就杀掉了 700 余人。他不喜欢反对他的人,也讨厌赞美他的人,变法过半后,一些先前反对变法的人跑到他跟前赞美变法,商鞅就把他们全部流放到偏僻边城。
为了严格管制国民,商鞅还推行了恐怖的连坐制度,一家犯罪,五十户家庭连坐;军队也是如此,以五人为一组,一人逃跑,其余四人都会被砍头。商鞅还鼓励民众之间互相告发,知奸而能告发者,“与斩敌首同赏”,可赐一爵,如果不告发,会被处以腰斩之刑,如果藏匿奸者,不但自己被杀,还要抄家没籍。
恐怖专制的力量是强大的,变法启动到第十个年头,秦国出现了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众“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的局面,整个国家俨然变成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在确立了 “农战” 国策之后,商鞅开始推行第三轮变法,目的是要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其重要政策有三项,分别是土地改革、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度,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样非常之大。
商鞅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这自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变法的 “农本思想” 更加得以光大。
三、
吴晓波认为 “商鞅的三轮变法,前后长达十余年,循序渐进,丝环相扣。他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在经济模式上则体现为‘命令型的计划经济’。”
商鞅的变法对秦国来说是成功的,但不得不说,他的治国思想中有强烈的反智、愚民和好战的特征。他认为国有 “五害”,分别是儒家学者、商贾、隐士、手工业者和勇士。在《战国策 · 秦策》中还记载,商鞅曾向秦孝公提出要 “焚书”,虽没执行,但在秦帝国统一后他思想的继承者还是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商鞅的经济思想中,“强国”与 “富民” 似乎是对立的,他极端地认为,人民不但不应该有思考的能力,而且绝对不能够富足。在他看来,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在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的状态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怯、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变成勇敢而凶猛的战士。
变法成功使秦国成为战国列强中最可怕的国家,到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 343 年),周天子封赏秦孝公,授予他 “兴兵约盟,以信义矫世” 的权力,第二年,诸侯都前来祝贺,然后由秦国率领,一起去朝拜周天子。这一仪式表明,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孝公终成战国霸主。当上霸主 4 年后,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驾崩,商鞅随之被处以车裂的极刑,并诛灭全家。
司马迁的《史记 · 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在逃亡时来到一个叫关下的地方,想投宿旅馆,旅馆主事说根据商君法令,不能接待没有验明身份的人,否则会遭受连坐之罪,拒绝了商鞅的住宿,商鞅仰天哀叹道:“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
司马迁还说秦惠王把商鞅车裂,全国没一个人同情他——“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看看那些高赞回答,都是些什么破烂?
要么故意曲解《商君书》,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当初的意思,再来个断章取义——它们也知道这等伎俩的荒谬可笑,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屁股,那就只能故作不知了……
要么攻讦其行事狠辣、先伤人后伤己——然而它们实际上想要攻讦的,是我们的革命先辈,只是它们没那个胆儿明说而已,只敢在那里遮遮掩掩含沙射影……
其实题主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只不过欠了些自信,的确就是编撰者的屁股问题。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之后,想要安顿天下治理地方,终究还是离不开那些读书识字的 “六国贵族”,这帮本是奴隶主的“山东贵族” 由此才得以苟延下来、借着这份对知识的独家占有成功转型为世家门阀,在这片土地上又绵延千载,直到隋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才彻底灰飞烟灭。
这些世家门阀,哪个不怀念自己早前权倾朝野的时代?哪个不羡慕自己祖先生杀予夺的权力?它们没一个是傻子,顺藤摸瓜便能轻松找到让它们几乎失去一切的 “始作俑者”——那又怎可能对其有什么正面评价?当然是可着劲的抹黑了……
幸亏他们也知道这黑不能随便抹,总得经得起推敲,也就只能勉强抠出一点来添油加醋而已……
然而它们垄断了知识文化,就如同今天美国掌控了西方媒体一样,它的倾向就决定了所有舆论的方向——谁敢说商鞅不错,不要命了么?
为什么史书对商鞅的评价都很苛刻?
当然是因为历史的论述权长期被儒家占领的缘故。
儒法两家源出一脉,却相互看不起,而往深里想一层,却不难发现历史的吊诡之处,事实上这两股思想力量最终实现了合流,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的两大文化基因。
如果君主问孔孟,我的百姓不辛勤劳动,怎么办?
儒家会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然夫之不耕,女之不织,此人主仁义未施而黔首不化故也。或曰,稚子不食,三日而死。此父母之过耶?稚子之过耶?使人君仁德布于境内。民不驯者,必先爱之,其次化之,然后使之。如此,国有田野不辟,饥民毙于道路者,吾未闻也!
总结起来就是主张君主以身作则,用道德劝说的方式关爱人民,使人民愿意听从君主的指令,努力耕种。这就是为什么史书上常有皇帝亲耕籍田、皇后亲蚕的记载的原因。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明君甚至一些二混子皇帝都知道,孝悌力田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君主问商鞅,我的百姓不辛勤劳动,怎么办?
商鞅会说,这就是惯的,罚他!
那么道德劝说和法令约束二者孰是呢?
两者都是。
因为社会和人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人民的认知能力是分层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
佛教传入中国,相对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简直就是魔改。藏传佛教为什么会有密宗那些神神叨叨的法门呢?
因为相对于汉地,藏地人民更加有欠开化,为了约束和统治人民,相对于汉传佛教的劝说开悟,密宗的恐吓式传教显然更为有效而直接。直到西藏解放以后,建立了人民政府,藏民仍然长期对一些很正常的东西有莫名其妙的排斥。比如打预防针,很多藏民不愿意打,你跟他讲防疫知识是没有用的,但是工作人员跟他们说,“这是毛主席让打的”,大家就都愿意打了。
中国的古圣贤们,包括周公以来的管仲、孔孟,商鞅,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最大程度适应中国社会实情的统治方法。
但是显然孔子和商鞅两人眼中的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民是不一样的人民。
孔子怀着对上古秩序的美好想象,可以说对中国人民是比较有信心的,相信中国人是可以用道理说服、用道德感化的。从灵魂层面扭转人的认知,疗效虽然较慢,但显然更为牢固。
商鞅则从现实出发,从更底层的视角展开设想,认为好的秩序应该能被所有人,至少是绝大部分所认知和遵守。读不上书的老百姓是听不懂仁义道德的,但是他们只要精神正常,就知道杀人者死,盗窃有罪,田地撂荒要挨罚。
大家仔细想想,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对仁义道德有这么高的认可,为什么对律令秩序那么的服从?
这和儒法两家,孔子和商鞅两大圣贤共同为中华民族立下的道法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写史的人也是人,
是个正常人就不可能喜欢被人约束,
商鞅变法在后人的眼里是浪漫的,伟大的,
在秦人眼里就是残暴的,可怕的。一个让人害怕的人,无论多伟大,都不可能被儒家士大夫认可,因为儒家相当一部分思想是代表底层发声,这也是儒家能传承千年的根本因素。
1、史书谁写的?
2、商鞅变法损害的是谁的利益?
这两个问题历史课本上都有答案,你需要做的是把这俩答案串起来就完了。
1 连坐法,一人犯罪全家遭殃,这特么合理吗?导致秦国监狱都装不下那么多人,装不下就开杀呗,放到现代想都不敢想,古人难道就不是人了?
2 对贵族依然采取这类法治,连太子都不能幸免,又是割鼻子又是脸上刺字的,在过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时代这特么跟法西斯有何分别?
3 以杀敌首级换取官职,这更搞笑,短时间是能提升战斗力,但是一个人活到这种份上还有什么礼义廉耻可言?整个国家都是激进派,一言不合就开杀,你获得高战斗力损失的太多太多,试想一下我们现代的官员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会是什么样子?
4 整个国家除了军人就是农民,什么娱乐场所都没有,打击商人社会变得死寂一片,为的就是提升国力,这跟地狱有什么分别?
这货属于典型的左派,用当今最流行的话词评价他就是典型的二极管,啥啥都是一刀切,把人当牲口来对待,秦国当时贵族就是太软弱,换了其他朝代这货活不过仨月就得变成烤鸭,还让他车裂这么舒服的挂掉。
事实上,不仅仅是商鞅,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革派人物都是偏负面的。商鞅之后,比如王莽、武则天、王安石、张居正等等…… 这是因为中国自汉武帝时期之后,思想文化界基本被儒家思想所统治,而改革变法属于法家的思想流派,从意识形态上,属于被打击的领域。
我也搞不懂,为啥一个二世而亡的国家,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史书大多是儒家写的。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是道德史观,对人物的描写大多都夹杂着一些私货。为了从道德方面对人进行评判,而使用所谓春秋笔法。
对不同学说,不同政见,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事都是多加贬斥。这就导致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加工过的历史。
当然,即便这样,中国的历史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也胜过西方普遍以小说做历史的纯粹胡编乱造的历史。
所以说秦始皇隋炀帝这样的皇帝,被描述的一无是处,但实际上秦始皇和历史功绩远大于过失。至于隋炀帝,的确是大混蛋一个,但单说开凿大运河一条,已经是历史上少有的对历史有一定贡献的人了。当然这种贡献依然是以人命铸成的。但哪个王朝不是这样呢?
所以,所有王朝都是王八蛋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读历史,最好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有一定自己的思考。中国的历史,从来不是记叙文,全都是议论文。当然了,历史虚无主义也要不得,一味去试图颠覆历史断章取义,那同样是王八蛋行为。比如我们可以排除道德去看待秦始皇的功绩,但却不能毫无根据的凭空臆想成什么仁君。即使经过道德化加持,但不会无中生有!
中庸之道是任何时候都要遵守的。过犹不及,过于相信跟全盘否定都是有问题的。
商鞅的变法是以商鞅的铁血手段实现的,也就只有商鞅的铁血手段才有可能实现变法的成功。
商鞅到了秦国担任丞相的职位,不管是最初的左庶子,后来的大良造只不过是称呼上的差别罢了,他所行使的是国君支持下的丞相之权,他制订法律极为严酷,不但如此,他还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
杀人杀得河流都变色,这种变革有多么毅然决然,可想而知。有一天,商鞅的朋友赵良来看他,商鞅问赵良,我跟百里奚相比如何?百里奚是秦穆公时的宰相,赵良说,你不杀我,我才敢说给你听,商鞅答应了他,于是赵良说:赵良说:“百里奚本来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也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视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人。五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歌谣。现在再来看您。变法令颁布了一年,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弄得公子虔被迫闭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公子虔是现在国君的哥哥,军机重臣,却被商鞅割了鼻子。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的出行,后面尾随大批车辆,孔武有力的侍卫在身边护卫。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
赵良的苦口婆心是有道理的,杀了那么多人,河水都染红了,连国君的哥哥也被你割了鼻子,暴政是不得人心的,现在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杀了你 ,你却还在这里享受商地的富贵,如果现在的国君死了,看你怎么办?
商鞅不听,他正直的如法律条文。国君答应我的封地,法令规定的收入,而且也确实是我制定的变法政策使秦国强盛起来了,我的富贵是我自己挣来的。当然,这是商鞅自己的看法,赵良做的假设,只过去了五个月就变成了现实。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病死。商鞅被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商鞅死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不等分还是便宜他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战国策》记载的 “秦人不怜” 就让商鞅和秦人成了第一批有文字记载的(鲁迅先生所言的)“看客”(秦人)和 “示众的材料”(商鞅)!
。。。本来就是啊,商鞅的变法实际上就是改变管理手段,压榨土地,压榨人力。秦国军功爵那么美好,但是记载的将领还是和山东诸国一样是武勋世家。官员甚至都少见秦国本土的人物,皆是他国来的士人。
内部压迫,又让外人来主导国家,所以刘邦入咸阳就出现了夹道欢迎的场面。
更别提实际上商鞅的变法,实际上是套用魏国李克吴起的河西学派的变法,尽地力而已。
兼并土地和开拓土地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在干的事情之所以六国没有继续下去,一来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还是庄园生产,不像国家直接交税,而庄园主那些贵族也会为佃农提供保护和帮助,二者的关系稳定。但郡县下国家直接管理个人,催缴赋税。如果不是还有理论上战功可以免去劳作骗人参军,实际上秦国的的内部是非常不稳定的。
现在人脑子热,又详实解析的历史非要不去了解,偏偏要看春秋战国这种貌似是历史研究中简单的一档历史,自然就会得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当然这段历史难处在于西汉末年的演绎和秦国焚烧了六国史籍从而难以考证。
但是变法这段别的不说,钱穆在他书里头写的很清楚,就是可能知乎的历史学家们很多看不上钱穆(钱穆虽然跑到香港了,但人家好歹是靠自己学识写书讲课谋生,较之陈寅恪自矜为上卿,被陶铸捧了几下连书都没写了几本,最后还要碰瓷说自己是被迫害死的。到底谁有气节啊….)
最后,劝大家如果真要了解中国史内核,建议从汉末看到南北朝,这段反而是研究最明白,最好理解的一段。。。
商鞅所作所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除非你是皇帝,否则没有人喜欢商鞅。
大多数人不是皇帝,都是商鞅政策的处理对象,没人会喜欢。
不仅仅是编撰者的立场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商君制法,受害者是哪些人?受益者是哪些人?
了解这些,便能知道史书、以及后世对商君的评价,为什么那么苛刻了 。
卫国公孙鞅由魏入秦,在秦国实行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推翻了那个战国时代沿袭下来的宗法制度,建立崭新的军功爵授田制度。
商鞅变法之后,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为标准,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宗法制度,在秦国成为过去,以功劳大小多少为标准,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军功爵制度,成为战国时代秦国的国家制度。
商鞅变法,原有宗法制度的受益者是不是瞬间变成了军功爵制度的受害者?宗法制度的受害者,是不是瞬间成为了军功爵制度的受益者?
《战国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秦国可谓是 “烨烨震电, 不宁不令。百川沸腾, 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
那些原宗法制度的受益者,哪个不直呼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这些军功爵制度的受害者,宗法制度下的血脉贵族,哪一个不大骂商鞅?哪一个不恨不得食其肉、啃其骨?
商鞅变法,军功爵制度在秦国大行其道,只用了一百多年,奉行军功爵授田制度的秦人便扫灭天下,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等诸侯国,哪一个不是深受其害?
这些诸侯国的贵族,哪一个不恨秦人?
哪一个不恨 “始作俑者” 商鞅?
诸侯国的百姓,又有几家是和秦人没有仇恨的?
军功爵制度的受益者呢?
他们恨不恨商鞅呢?也恨!
世界上就从来没有不死人的战争,在军功爵制度大行其道的秦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战死的烈士,他们用敌人的头颅换取权力和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无数生命以及鲜血。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未来的战争中,横死疆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奋斗之后,儿孙就不用再奋斗了,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他不香吗?
反过来说,有功劳簿可躺的少数人把权利都占有了,那些没功劳簿可躺的、甚至没有任何功劳的绝大多数人怎么办?难道连他们奋斗的机会和希望,都要剥夺了吗?
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商鞅制定的军功爵制度,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出现的,他希望每一代,都要不停的奋斗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灭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为标准、进而分配权利的宗法制度。
因为宗法制度对于社会来说,极不公平,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是不相上下,还不如欧洲的封建领主制度,宗法制度是一套阶级固化并且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是自上而下的权利分配模式,在这样的分配模式之下,处在低一层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上升机会,还要不断奋斗,防止上层阶级侵夺自身阶层的利益。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心理,然而商鞅却要所有人都遵守公平。
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宗法制度的反扑,随之而来,自私与公平的较量,商君败北,最终 “宗法制度的大王之法战胜了军功爵制度的商君之法”。
《战国策》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秦人不怜” 的秦人是指哪些人呢?
诸子百家,唯有儒家,最拥护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宗法制度,仁、义、礼就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商君的军功爵制度体系基本被破坏了,赏罚不公、任人唯亲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宗法制度再次横行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一直延续到。。。。。
《史记》的编纂者司马迁就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是汉武帝时期新宗法制度的受益者,因而对于商君的评价更为刻薄,可谓恶意满满。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周衰让秦国抵抗犬戎等异族,秦孝公及其前,诸侯鄙秦,秦王战死了很多个,老百姓更是朝不保夕。秦孝公时失河西,邻国魏武卒强盛,秦国几亡(跟百年前的中国很类似),卫鞅至秦货卖孝公,孝公不喜欢帝道和王道,只选择霸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卫鞅以耕战改秦国,把贵族奴隶主的秦国变成国家军事化机器(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秦国由一个几乎快亡国灭种的国家做到六王毕四海一,商君功也。
全民全面耕战是立足在几乎亡国基础上的,我想商君一定很明白何时怎样改旗异帜(此一时彼一时,小房子的水电尚且随时修葺,何况大国),如果他能善终,一定会在死前上书改法给他子孙牟利,但他被秦惠文王车裂夷三族,估计他更想让所有秦人给他殉葬,遂然。
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商君所做的只图解决秦孝公时秦国几乎灭国的秦国能六王毕四海一。至于秦国后世到了统一六国仍裹脚布商君旧制度不改,那是后世秦王秦皇秦大臣的锅,跟早已被车裂了 117 年的商君有个屁关系。后世的废物把苦秦和秦亡放在商君头上,不仅荒谬而且无知。
秦汉四百年已是华夏。汉后承汉之作而无广大。很反感功在千秋这四个字,这说明后人无能,不能青生于蓝而不能胜于蓝,只会吃饭要之何用?那种废物后人就亡国灭种吧,唯其性命以成新者。那些废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写的史书,看看就行,不必在意。
这就对了,它就该得到这样的评价。
不只是商君,而是所有搞变法的人,风平都不好,死无全尸,死后恶名都是常态。
比如张均正一家老小死的极惨,王安石被写进《奸臣传》,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堪称逆天,结果被历史淡化遗忘。
就连戊戌变法都要黑个人品,“康有为人品渣,想来他那个变法也是没啥水平。”
太史公给商君的评价是刻薄寡恩,属于找不到黑点黑人品。
类似于爱因斯坦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人品这么差,想来相对论也是垃圾理论。
这种黑法,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要是秦法真的不好,不说传承两千年,你汉承秦制就率先 “真香” 犯贱。
说说变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离不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分配这三点。
变法,就是国民经历出了问题,钱不够用,要想办法多搞点钱出来,打仗赈灾发工资都要钱。
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是钱,是 GDP,是交易量,但在当时说的是生产总值,也就是物资要增多。
小农经济 GDP 再高,也是虚的,只有地里和仓库里的物资才是看的见摸得着的。
首选就是提高生产力,这是属于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大秦也不用耕牛了,用拖拉机干活多好,粮食产量不就高起来了吗?
但要命的是,生产力这玩意是和科学技术发展挂钩的,不是你想用核聚变烧开水,这技术立马就能用。
中国历史上,唯二两次在发展生产力上面变法改革的,是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也只这两次,黑的人少,黑得也不狠。
因为它的核心是把蛋糕做大,一个蛋糕不够分,十个蛋糕总能解决当前矛盾了呗!
然后是第二三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是非常非常要命的一点,简直要人老命,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点。
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登上舞台,打土豪分田地,挂路灯都是这种操作。
而在中原王朝,主要干两件事,
一,重农抑商,就是限制商人把蛋糕分走。因为在统治者眼中,农是产出者,士才是利益者,想尽一切办法让韭菜在戈壁滩生长。
历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大量失地农民变成佃户。
二,税收改革,这种非常要命,因为你不能加农民的税,加了就是杀鸡取卵。税收改革一般是变着花样从地主,官僚手中把截流的税收回来。
用张麻子的话说,不赚穷鬼的钱,谁有钱赚谁的。
最出名的是摊丁入亩,人头税改成土地税。就是在赚地主的钱。
一句话,分配不合理,重新分配。
等到分配实在逆天了,那么三百年一到,改朝换代,打散一切,再来分配。
这些改革,在某方面来说都是得罪人的。
比如你要摊丁入亩,你要取消贵族,你要变法。
你首先得罪的就是门阀,而门阀通常又是学阀,不写死写臭你?不事后清算你?
商鞅变法愚民,这很正确。
秦人的生活水平不要说和 21 世纪比,就连和鸦片战争的带清比都差得太远。
但秦人和同时期的六国人比呢?
听话,有饭吃,有房住,有衣服穿,但愚昧的秦人。
和没饭吃,没衣服穿,半奴隶,也愚昧的六国人。
哪个好?
你六国个个高校毕业,骂骂秦人愚昧也就算了,结果大家半斤八两。
你六国甚至比秦人过得还差,也有脸骂秦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行?
变法得罪既得利益者,俗称顽固派。但顽固派后期下有对策,一边吃变法者的红利,一边黑别人,就很难看。
别拿什么愚昧百姓来说事,诸子百家哪家不愚昧百姓,道家也说民可使由之,佛家也供奉洗脑,儒家更是门清。
阴阳家装神弄鬼,纵横家挑拨是非,名家只会扯皮诡辩,农家上不了台面,墨家又搞山中老人式洗脑,无政府主义。
也不止秦一朝愚昧百姓,汉也天人三策,晋也九品中正,唐开了科举,好哇,儒家礼制搬出来了,宋有程,明有朱,清朝打了个大礼包。
谌旭彬秦孝公申不害天人感应董仲舒乞力马扎罗官僚体系欧阳修宋太祖宋哲宗桑弘羊许可证贞观之治监察御史
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帮助统治者稳固政权,开疆拓土,统治者喜欢不?
肯定喜欢。
但是如果这样东西的副作用,是千万黎敏生灵涂炭,视人民去草芥。统治者怎么办?
偷偷喜欢。
所以你看到中国历朝历代无不披着儒家的外衣实行商君之策。
先秦的刑罚严苛?明清的刑罚比先秦严苛一百倍!
五马分尸很变态?车裂又不是商君发明的,这能怪商君?
为什么史书都在批判商君之策?史书怎么不批判一下黄道之学?没价值的东西才没人批判。有价值的东西,又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所以才需要批判。
结论:就是典型的立场问题。
首先,史书的编纂者都是当朝既得利益者。天生会持维稳的保守态度。商鞅那种敢把秦王大哥鼻子挖了的这种操作,犯了刑不上大夫的忌讳。
第二,商鞅实行的是战时动员体系,在当时的局势下,是最有效率的共同体组织形式,因此秦才具备扫六合的物质基础。但是编纂史书的社会背景一般都是太平年代,这种社会动员体系不适合 “太平盛世 “。因此大部分史书的政治正确便是外儒,至于具体是外儒内法,还是外儒内别的,看具体情况。但都不是一法顶到底。批商鞅的极端以法治国是政治正确。
第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司马迁,作为前关陇贵族,其先祖必然受到商鞅法条的针对,甚至家族沦落成富农,以至于后来到了要捐粮买官为了免于徭役的程度。带有小人之心的态度是再正常不过的。
战国策,在战国时代,奴隶制尚存,其秦人代表的是 “国人” 还是 “野人” 呢?作为 “国人” 的贵族,由于法条未实行老贵族与新贵族区分的歧视性政策,备受老贵族埋怨。如今也有新钱老钱之争,公平的环境是相对的,对新钱的公平意味着对老钱的针对。而新钱和赤脚之间的一视同仁,也意味着对新钱的针对。一个不维护既得利益者的法条,一个崇尚内卷,崇尚奴隶只要卷到战功或者种地厉害,就能当贵族的法条,能被既得利益者拥护么,谁不想上车之后焊死车门呢,不怜之说简直是很含蓄的了。
什么是既得利益者喜欢的人呢,比如百里奚,不搞内卷,专心卷西戎,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躺着收租是人之大欲,百里奚可以夸一夸。但是如果身体一包糠,能外卷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若想图霸天下,需要商鞅的这颗人头。
纵观历史,百代行秦法,说的便是行商鞅之法。人死,法存,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肯定。
最后,历史人物脱不开局限,这里的局限指的是生产力的局限与制度设计上的局限。因此点评历史人物如若不能实事求是,而把历史上的决策搬到其他历史时期,搞穿越的把戏,便是兜售意识形态,夹杂私货,故意制造历史迷雾了。而这,也是历史叙述者的局限。
反对我的人都去死吧
我们不反对了,我们支持你
你们也配?都到边疆给我劳动改造吧
商鞅就是这么个人
商鞅的秦政贏了,儒生的仁政亡了。但後世畢竟還表面上尊儒,就不可能不讓已經淪為文人的儒生用筆桿子兩千年不間斷報復商鞅。對掌握歷史解釋權的儒生而言,這是僅能做的報復,畢竟周政多國體系無法匡復,但常年反復鞭屍商鞅是沒有問題的。
当然了,,天下本来是 王跟贵族 氏族 共天下的,,,,,再不济也要跟士大夫共天下,,,。
您这王 老玩 富国强军 这套,,,,,直接吸氏族贵族的血! 不往死了 骂他这怎么行,,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这是商君列传里太史公曰的一句。列传里赵良劝解里也提到了这点。或许他老人家认为走非常规晋升的都要批判吧
现代对商鞅的评价也不高,就看你怎么理解。
讲商鞅变法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通过课堂研讨、合作探究等形式探讨古代法家的 “法治” 与现代 “法制” 的区别。最终一定会把结论落实到古代 “法治” 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现代 “法制” 是为了维护全体人民利益创设的。从这一角度说,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更接近现代 “法制” 的初衷。
还好吧?贵族一般都是守旧派。恨商鞅也是挺正常的。
大家只是习惯了把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看作一个整体而已。
虽然,士大夫经常为所谓的民说话,但是,基本都是白左式的裹挟民意而已。主要是自己 KPI 别太多。实际上,最讨厌改革的真不是君主或者平时,因为,实际上改革再猛,痛苦的也主要是铁饭碗,跟屁民关系,有,但是不大。
但是,每一次改革都意味着很多流程要改,要梳理。对于铁饭碗们来说,这就很痛苦。意味着权力的流失至少是改变。这可就要了老命了。
至于所谓的举例对屁民有多残酷,看看就得了。要原来制度真那么好,还需要改革?中央收不上来税?人民的负担就会轻了?一鞭法为什么开始有限后来就不行了?
为什么文官很支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因为大家已经把空子都研究好了。不变这可真是 “铁饭碗”。
还有,大家就不要望文生义了。“民” 这个词,到底是指的寒族的平民,还是指的非公子王孙的士大夫,说实话,恕我才疏学浅,至少我看原文的时候,很难联想到平民。
我很早挖的韩非子的坑都还没填,商君书也没时间再看,等我什么时候把试考过了,再来填吧。
商鞅的遭遇映证了四个字:
作茧自缚。
如果有把某个人从诸子百家里面踢出去的投票,
我一定会投商鞅一票。
大家讨论如何求偶。
道家:随遇而安,缘分自成。
墨家:踏实肯干,自会吸引对象。
儒家:依上古求偶之法,传承不绝。
法家:一棍子敲晕,捆上,带回家。没有什么是一棍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棍。
很明显,在形成完整求偶理论逻辑闭环的求偶体系中,法家的成本最低、见效最快、效果最好,在面对急需交配且生产物资不足的客户群体中非常有市场。
当然会有人问,媳妇傻了咋办?
可我弔都生锈,香火都快断了,你还问我媳妇傻了咋办?
你咋不问为什么我不在城门贴个选秀公告?
繁衍是第一需求,是最迫切的需求,其他都可以靠边。敲晕的后遗症,不在大龄单身且快要无法 b 起之人的考虑范围内,至少优先级很低。
理解这点就能理解为何古今史学都对法家思想偏苛责了。
当时秦国什么情况?
国力大减,外强敌环伺,内根基动荡,耕地少于东方诸国,兵弱民穷地贫,不速变则速亡。
写史评史流传至今那群人什么情况?
能修大史的时期不说是国力巅峰,起码也是内政平稳,边疆安宁。能评史且流传下来的,不说是百年门阀,起码也是诗书传家。
如若依商鞅之法,最惨的可不是贫民,而是学阀、门阀、大小地主阶级,也就是写史评史这群人。
所以能指望这些写史评史的有一个正确的史观,切身的感受到当时秦国的政治情况,并把自身带入当时掌握权利的统治阶级或占比最大的无产阶级的位置?
洗洗睡吧~
这群人既不懂顶层要什么,也不懂底层缺什么。
最后,我对于商鞅之法是佩服的,但如果生在秦国:
1、我若核心圈子人事。
积极参与商君计划,服从秦王安排,贯彻家国理念,争取早日实现秦国的伟大复兴。
2、我若富家翁绝对润。
异国摇旗,远程鼓励,快递助资,等差不多一统,顶着一个爱国秦侨的身份低调归国才是最好选择。
3、我若贫民绝对贯彻学习商君思想。
积极屯田、备战,跟着将军一起出去抢钱抢粮抢军工,早日实现口粮自由。
首先很多名词差一个字就是差之千里了,比如法家和现在提倡的法制,很多年轻人吧由于概念不清,以及某些别有用心人士的故意引导,因为商鞅是个带症制家了,守信讲法,简直太好了。
而且商鞅被车裂了,在很多阶级斗争上头的的小盆友看来这一定是旧贵族的反攻倒算。
实际上法家主题就是怎么榨干国力为对外扩张服务,本质和儒家是一致都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只不过君主在法家里面被叫做法王。
法王怎么能达到你的战略目标啊,马爻民武术啊(具体可以去百度,可以看看是不是有些东西很熟)。君主一看这个好啊,寡人 & 孤 & 朕喜欢。
从秦以后历代王朝为什么活不过三百,除了生产力因素,还有各朝代玩外儒内法带来的加速效果。
所以说各位小朋友,最后说点题外话,大学思政课本上有句话非常好,xxx 思想不是 xxx 的思想,xxx 认可商鞅不代表商鞅真的对。
因为司马迁是个西汉人
他和商鞅根本是两个时代的人。就好像我们现在看民国一样。
秦国在战国的崛起靠的是法家强硬的手段,春秋战国就是打来打去,谁强谁上。但在西汉前期,统治者施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用老庄无为思想治国。这是对法家思想的一次重击,儒学在西汉倍受推崇,但治国的方法仍然是外儒内法。却奈何不了大臣和读书人都接受着儒家教育,在他们的脑海里,勤政爱民是明君,奖励耕织是明君,用严刑酷法的就是暴君。
司马迁也是一个接受过儒家经典教育的读书人,他也认为并坚信要爱民,他的思想是重和平、重教化的。因此商鞅的酷刑厉法的行为就显得格外刻薄。
从另一个方面讲,商鞅施行变法,完全是处于时代的要求。他把人看得像工具一样,父子不同屋,分设小家庭,既增加了赋税收入,也在短期之内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什伍连坐法要求每一个国民相互检举,成为国家机器上的重要一环。
就像西方理性主义思潮兴起以后提出 “人非工具” 一样,是站在后人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评判前人,当然会觉得前人的某些行为不近人情。
懂王在任四年,就业率持续下降,经济连年变好,产业转移稳步有序,国家财政赤字拉低。但是他的风评是美国总统中最烂的,为什么?
因为没按上层社会那一套来嘛。
商鞅被骂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严刑峻法,也不是什伍连坐,而是他的二十级爵晋升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上层贵族社会产生直接威胁的国家政策。
我爹我爷爷为秦国开国打疆土立了汗马功劳,我安安静静当个废物吃国家空饷怎么了?不就是贪了几笔,不就是坑死了几个贱民,官比我大的都是叔叔伯伯,官跟我一样的都是发小兄弟,你商鞅是个什么玩意儿,也敢耽误我当国家蛀虫?
商鞅如果正义,那日后两千年的开国公卿都图什么?脑袋在裤腰带上别了一辈子,就为了给我儿子孙子一个跟草民公平竞争的机会?
所以秦国一定要是十恶不赦的,商鞅一定要是刻薄寡恩的,他的制度一定是要反人性的。
你那一套管不管用不重要,我用不用你那一套不重要,你那一套之后有没有改进也不重要,你必须是个坏人,坏人被车裂那叫死得其所,这对我很重要。
商鞅 (约前 395 年—前 338 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负面评价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 · 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正面评价
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 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这些主张注定了在后世儒家当道时的评价。
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此秦一法官。郡、县、诸侯一受宝来之法令,学问并所谓。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
国治:断家王,断官强,断君弱。重轻,刑去。常官,则治。省刑,要保,赏不可背也。有奸必告之,则民断于心,上令而民知所以应。器成于家,而行于官,则事断于家。故王者刑赏断于民心,器用断于家。治明则同,治暗则异。同则行,异则止,行则治,止则乱。治则家断,乱则君断。治国者贵不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者强。君断则乱,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 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晋国之土,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 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徵之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 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 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因为太史公处的时代是秦律进一步完善后温柔化的汉代。
《战国策》的 “秦人不怜”,怎么却不见商君身死政息,大家麻溜地恢复祖宗之法。
要给半蛮夷状态的秦国立法立规,首先肯定是要用重典的。我族人宗族械斗杀了人不能像以前那样私了,得偿命了,我不得骂死商鞅,一点都不怜他。等普罗大众真的享受到秦律的好处了,守法依规习惯了,就没人再提了。但是作为 “始作俑者”,骂臭商鞅,又何妨。
至于那些答案说锁死民众上升通道就更可笑了。。。不变法之前,如果你是个乡野村夫,那好,后代后后代也一辈子乡野村夫,兄弟们越生越分家越穷,土豪宗族老爷想怎么鱼肉你的家人就怎么鱼肉,你还觉得理所应当。变法后,想翻身?行啊,家里出几个兄弟打仗去,凭军功获奖受赏,家族富裕起来。(论证,出土的秦军士兵家书)
应该说,变法给了老百姓一个新的公平的上升通道。那谁最不高兴,老贵族,那些不识字不能著书立说发表到 “国际社会” 的泥腿子怎么能算 “秦人” 呢。就像有些莫名其妙的群体很怀念民国。
后来的秦亡并不是秦律不行,而是没有针对国家形势的大转变进行相应的调整。高祖和后面几代领导人参考了不少,但是也针对性地调整了不少,于是大治。
这个问题下一堆阴阳怪气的回答和高度一致的评论模式。果然,经费到位,一切能利用的话题都要用来攻击。
人类不感谢商鞅。
每个人都不是 npc,他们都有血有肉。
商君书伟大吗?伟大。
极端吗?极端!
商君书把国家完全组织成两件事:耕、战。
中底层除了耕战,就只剩下生育价值。
问题是,社会风潮是会反噬贵族的。
譬如 70、80 年代的大学,客观上有一个净化器的作用,是举国之力建立起的象牙塔,为以后行驶国家权力的人播下善与美的种子。
扩张让更多的人进入大学是好事,当进入速度大于净化速度,大学的传统精神就被改造了。
商君书以激烈的方式构建了极端的中下层,这种极端的组织架构又会形成极端的思想文化,最终反噬贵族。
守旧的贵族一方面享受着商鞅变法成果,一方面警惕着这种反噬。最终杀死了商鞅。
但是秦国烂摊子已经无可挽回。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也需要奋斗战斗和劳动耕作。
但是别说解决奋斗比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问题,连一首一级的奋斗公平都没有,连耕者四民之首的最起码尊重都没有,你竟然好意思评价商鞅苛刻?
秦朝需要商鞅,没有商鞅的极端化和法家手段确保公平,怎么会有为了命运奋斗的奋斗比们?
在全员躺平和人人奋斗比之间,显然后者更具备活力。
商鞅没有解决好的是全员奋斗比内卷严重,人人内卷,卷的不择手段,人人都认为奋斗有理,干翻上帝我就是神。
换而言之,全民耕战导致了社会扁平化,贵族的利益受损,奋斗比们成了新贵族发现:好家伙,下面一群奋斗比穷追不舍,上面一群老贵族也变的全无贵族脸面。
大家卷的你死我活。
对外大秦强大无比,对内则是社会矛盾不断。秦实际上也是亡于内。
后朝人对商君评价自然苛刻,那是希望帝王吸取教训,不能为了外在强大,搞的内部卷成一塌糊涂。
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说商鞅苛刻就过了。
毕竟连续十几次战斗斩首三级以上就可以爬到左庶长,这种明码标价外加国家信用背书,法家手段和军国主义完美结合;对比现在让你天天 996,三十五扫地出门。
你好意思说商鞅苛刻?你怎么敢的呀!
就算再多严刑酷法进行处罚,总归是众人平等,总归是还有希望!
要是现在只要每天加班到十二点,干十年不停给你阿里合伙人位置。 你看看你不打了鸡血一样去奋斗?谁还躺平呀!
80 年代那些进厂的,只要忠心可靠,拿到企业原始股的还少吗?
现在呢?你就是把厂当家把老总当爸爸,你也别想成为自己人。
血统正义赛高。贵族自己都不够吃了。怎么容得下商鞅那么搞打开晋升通道?
所以同样是对商鞅评价不高,现在和古代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的创业者如果有商君手段,那华为的狼文化算 p。狼文化毕竟只是吃头狼吃剩下的,商君那是三年一评,销售和生产部最能打的人直接坐榜首七匹狼里两把交椅。在这样的组织里,人人加班是常态,打着点滴继续工作是家常便饭,因为:付出是有真金白银回报的。
现在的话,上上下下都会画饼,连头狼吃肉其他人喝汤都快成了奢望。
就这我不懂你们怎么敢笑话商鞅和商君书。
说实话我极度讨厌那种执行力强但没有才情的领导。但是如果他公平而精明,我清楚这种我所讨厌的社会模型是可以自洽的。
没有商鞅作为执行者的商君书才是灾难!
商君书并不是灾难,而是迎合了人类社会本质。
关于对商鞅的评价,司马迁在其《史记 · 商君列传》后如是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此文大意是说,商鞅天性就是个刻薄寡恩的人,凭借着所谓帝王之术来游说秦孝公,而并非靠其自身的才具,且还走国君宠臣景监的 “后门” 才得以上任,可一上任,他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规劝,这些都足以证明商鞅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他开塞耕战的书籍,可以用 “书如其人” 来形容,但最后他还是在秦国落下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原因的呀。
然而历史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说司马迁的《史记》是带有很多个人情感在里面的,比如将项羽列入了本纪,陈胜列入了世家等等,但我们更要知道的是,司马迁当时处在西汉武帝时期,在这个提倡儒学思想的大环境下,自然会对法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多少 “黑” 上一“黑”,还有为了政治上的名正言顺,也会对前朝的一些事迹进行适当的“抹黑”,所以司马迁有上述这段评论也不足为奇。
不过对于商鞅这个在秦国力行变法数十年的人物而言,仅以简单的 “天资刻薄人也” 而盖棺定论,显然是可笑的,或许商鞅本人的性格确实是 “刻薄”,但他通过变法使秦国立地重生,并为秦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这一点我想谁都不会否认。
商鞅的变法终秦朝灭亡究竟贯彻的有多彻底?影响到底有多深?我们就来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章邯从骊山陵墓临时抽调了二十万人组成了临时军队前去镇压,让所有人令人意外的是,这只临时拼凑看似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军队却一往无前,屡战屡胜,直到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当然,这其中败北的因素有许多,但我们要说的是如果秦朝在当时真的失去了民心和统治力,那么这支临时组成的军队很可能会和商周牧野之战的战况一样,临阵倒戈,反向一击,然而事实是,类似的事件并没有发生,甚至现有的史料都没有记载过这支军队里出现大量的逃亡事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想而知商鞅的变法有多深彻。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初的三个问题,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在故事中已有了答案,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个,秦孝公为何会采纳商鞅的变法政策,并且君臣二人坚持将新法力行实践数十年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孝公的父亲献公时就有了答案。
在孝公之前,秦献公就已经开始了变法的尝试,或许他曾在魏国做过人质的缘故,他对魏国通过变法而强盛有着深刻的体会,又在魏国攻占秦国河西之地的强烈刺激下,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人殉、编制户籍、推行郡县等,甚至为了更好的推行改革,他不惜将国都从雍城迁到了栎阳。虽然这些措施都不是很彻底和全面,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因此某个角度说,商鞅变法是献公变法的一种延续和深入改革,而秦孝公凭借自己的威望,先是为秦国的变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又在当时纷乱的国际局势下制定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从而为秦国在未来二十年的变法时间中获得了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秦国也正借此通过变法暗中积蓄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对于秦国,无异于有再造之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也有任人之明,但后世的君王并没有根据统一的进程而适当对商鞅之法进行调整,从而为后面秦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全文在这里
因为他很多政策确实反人性
所有的成长都必须付出代价,只是有的代价可以承受,有的代价无法承受。更重要的是,成长这个概念很难定义,对于不同的群体,别人的成长就是毁灭自己。
人类从猴子变成人,人是成长了,进化了,大量生物灭绝了,他们就是那个代价。如果换位思考,狗子要进化了,代价就是人类大量被灭绝或者驯养。在这个残酷假设下,人类必须内部形成淘汰机制,防止被其他物种灭绝。
秦国就是培养出一套究极淘汰机制,把不从事直接生产的,游手好闲的,不服从命令的都淘汰掉,最后保全了大部分人不被周边国家淘汰。汉朝也是内部淘汰,增加了间接手法,更有技术含量,所以评价高于商鞅那种直接淘汰,削藩,铸币,盐铁,终于保全了大部分人不被匈奴南下淘汰。
人不可能做对了每一件事,但他只要把关键的事做对了,那他就是伟人。
但是相应的,一个伟人做对了关键的事,也不意味着他做的事就没有极其荒谬和错误的。
商鞅变法做对的事就三个,一是废井田,开阡陌。二是废除世卿世禄制。三是全民军功爵制。
这三件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秦国从旧时代的周朝诸侯时代真正走向了帝国之路。
但商鞅他做的事却不仅仅只是这三件事而已啊!
而除了这三点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错误甚至反人类的行为。
比如说以刑罚处理民事纠纷,大范围大规模的连坐等。
哼……
商鞅这厮把上面的真实想法搞成书,他博出位痛快了,把历朝历代思想上都在裸奔,形成一个交通肇事现场,司机跑了,留下一地 shit,现在有人出来收拾局面,送坏人进垃圾桶,黑他冤吗?他先把事情搞砸的。
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儒家会说法家人好话?
商鞅有点像高三班主任,逼着人读书,哪怕你成绩已经不错;有点像国家队教练,逼着人训练,哪怕你成绩已经拔尖;有点像任正非,逼着人加班,哪怕企业已经很有实力。
这样的人不讨喜,哪怕他能让人、团队、国家强大。
谁都接受不了 007,尤其是上位者,别看他们说得非常漂亮,装得好像很忙。
史上刻薄的官吏数不胜数,商鞅之所以被口诛笔伐,不是因为他对百姓特别刻薄,而是因为对士大夫尤其刻薄。
因为商鞅(秦国)在宣传方面没什么战斗力,来来回回就是一套法家学说,基本上和真善美没关系。儒家怎么谈治国?大臣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臣关系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治国要讲王道仁政……
不管儒家这套理论管不管用,起码表明了他们在宣传上下了功夫。王莽治国难道比商鞅强吗?什么井田制、禅让制,根本就是在草菅人命,还不如耕战一体好使呢。但这些制度的失败损害儒家理论的地位了吗?该拜至圣先师还是照拜不误。至于说孔子提出的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你做不到是你本事不够,他都把这套和仁义挂钩了,你能说仁义是错的吗?
法家就不一样了: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这种话一说出来就太败坏好感了。同样是这套理论,儒家怎么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听起来不比 “奸民治善民” 强几百倍?韩非子的 “法不阿贵” 理论虽然是先进的,但宣传不到位还是不行,大家一听到法家的名头就讨厌,那你自然无从发挥。
只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答案就会呼之欲出,除了君王和他的宠臣,谁愿意生活在商鞅制定的法度之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没有发展出文明的狩猎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现代民族,无论是何种宗教信仰各种语言的人类,还是连语言都没有的猪马牛羊,有谁愿意?是的,商鞅使秦成了一部优秀的战争机器又如何?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不也分崩离析吗?刘邦说出那句天下苦秦久矣,约法三章,其余严刑峻法悉皆废除,秦民不也生怕他离开吗?剥削和被剥削是人类社会绕不开的话题,但像秦法那样只把民众当作生产和战争的耗材,还要在灵魂上磨灭他们心智的生活,有谁愿意?大自然都还有一个食物链去达到平衡,秦法的严苛一旦耗尽了民力,无法再继续扩张,没有了外部的矛盾,内部必然崩溃,秦是君王的秦,不是秦民的秦,即便征服了地球,无非也只是将更多的生命纳入残暴之中,许多人总是干了几碗鸡汤和鸿茅药酒,就把自己带入到那个以天下为棋盘,以列国为棋子的虚幻角色,然后热血沸腾一阵激动,帝国荣光,征服之剑,被自己极端的想象引发的多巴胺效应搞得辗转反侧不能自已,结果第二天没精打采工作生活走不了心,反而耽误了自己冷静思考的能力,商鞅还是商鞅,秦王还是秦王,我们自己还是自己!
商鞅暴而寡恩。商鞅法严密残酷,商君法下的秦国就是一部充满白色恐怖的战争机器,其治下的百姓可没那么好过。通过贫民,弱民,疲民,愚民之术使民弱国强,除了君王没人会喜欢商鞅这种人,
如果指望严刑峻法,杀人如草芥就能长治久安,那秦国根本就不会到秦二世就关门歇业。
商鞅那一套,王安石也一样干,结果差不多。
大赢帝国靠着商鞅这套统一了六国,并且北逐匈奴,把匈奴赶得往西逃。包括后来的汉武帝穷兵黩武。
这些匈奴跑到西方统治那里的人,宣扬 chin 国很厉害不能惹。这就是 China 的由来
还着房贷的你拿着手里的咸菜,你这算啥,赳赳老秦们等于种在地里的庄稼,等于沙俄治下的农奴,这就是代价
如果说商鞅变法损害了上层利益,没错;但上层吃亏,不等于底层获利。和珅跌倒,不等于百姓吃饱;收房产税,不等于人人能买到房子。秦始皇十年灭六国,如果秦朝的制度真的好,老百姓应该欢呼雀跃,不至于二世而亡。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有各种想法;如果这种想法多多的人还掌握了实权,例如秦国的历代君主,那样子会令百姓遭殃、生灵涂炭的。
孟姜女的传说未必真实,但文学作品能流传的原因是背后的道理;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机械,大兴土木必然会令很多家庭失去顶梁柱的。所以《论语》说:道千乘之国,必须克制欲望、爱惜民力。历史充分证明,不听孔子游说的列国都灭亡了,秦也二世而亡。汉吸取教训,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汉武帝独尊儒术、北扫匈奴。有空多学历史,你就明白现实世界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商鞅,君主可能喜欢,但是士大夫和平民百姓还是算了吧!简直是噩梦!
你觉得过于苛刻,你可以找个实行商鞅法的地方进去生活啊
把人当畜生,这种人就是人渣,古往今来皆是,取得再大的成就跟你有毛关系
用商君书来定义商鞅是文盲行为。
吹捧秦始皇,又贬低商鞅是流氓行为。
因为写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活在大一统王朝的文人。。他们懂什么叫战国吗?温饱而思淫欲而已
建议秦粉不要拿睡虎地秦简来给商鞅和暴秦洗地了。秦简里记载的秦法也就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当时的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而已,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他们的文化程度根本不足以让他们了解法律的内容,越详尽的法律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越大。刘邦入关之后,把法律简化为约法三章,极大程度地解放了秦国人,秦国人也十分乐于接受刘邦的统治。汉朝的高明之处就是在继承秦制的同时,对秦法删繁就简,极大程度地缓解了人民的生存压力。
打一个比方,战时,你作为一个文盲,无意间触犯了自己不知道的法律尚能通过军功赎罪;六国平定了,你这个文盲又犯了法,没仗打了,你就只能去修长城、修秦陵,说生不如死都不过分。所以暴秦这样的军国主义国家二世而亡一点也不冤枉。
你把食堂打饭大妈打了,你以后在食堂就再也吃不到菜里的肉了。抖不死你。
商鞅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在《战国策 · 秦策》中还记载,商鞅曾向秦孝公提出要 “焚书””
请问《战国策 · 秦策》里哪有这回事?我查 “书” 关键字没查到这段啊。不可能没有写 “书” 在这件事里吧?
还有批判商鞅的也有点水平。。。五蠹不是商鞅写的。。。是韩非。这都弄错,,,还不给评价的机会,是不是有点不明智啊。。。
同理我也认为燔书也是韩非自己搞的路术。
商鞅是越南的基本盘
自秦开始 历朝历代都在修商
评论历史人物要参考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如果商鞅只是虐民疲民辱民大行苛政,那就不可能爆发巨大的生产力,民众也会大量起义逃亡,就秦国当时环境和那点底子不可能崛起并问鼎天下的。不要讲把人民当耕战机器,哪个诸侯国的民众不是呢?我大秦拿人头打怪升级是徙木立信写入宪法的。商鞅的问题在于得罪了贵族或者说后来的清流,把他们的特权和利益分给了民众。
商鞅实行的那一套制度是反人性的。
除了最高统治者以外,对所有人,包括制定这套制度的人和执行这套制度的人,统统都不利。
严刑峻法,轻赏重罚。
道家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商鞅奉行:王权为天,以万物为奴仆。
天无二日,受益者永远只有一个,其余的人只要脑子正常都不会拥护商鞅的那套制度。
事实也正是如此,秦孝公一挂,商鞅就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死的不能再死了。
商鞅的那一套,只能打造出一个战争机器和野兽之国,依靠抢劫关东六国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一旦六国皆灭亡,抢无可抢,战争机器转向低收益的漠北和岭南,整个战争机器就轰然崩塌。
商鞅主观上的恶,是为了迎合上意,推行霸道。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後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此所谓奉一人而损天下,最终落得作法自毙,也是咎由自取。
这哥们真是搞笑至极。
开炮说高赞输出情绪,结果自己输出情绪比谁都积极,大家伙在讨论商鞅和商君书,这哥们上来就联想到俄罗斯猫和俄罗斯树。
能不能别这么二极管?
厌恶商鞅和商君书,不等于赞同西方的自由民主,能不能别像个红小将一样非此即彼。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单凭这一句,就足以鞭挞商鞅一百遍呀一百遍。
奉劝这位哥们,多读点史书,少看点大秦帝国电视剧,别出来搞笑。
虚假的大秦帝国的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真实的秦人: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主要儒家流派占上风,要是儒家占下风,商鞅就很厉害了。
以前看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孔老二的罪恶一生》,里面提出两个事实:1.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没去过秦国,列国都亡国了。2. 孔子在鲁做官,鲁国也是最早亡国的大国之一。
所以历朝帝王都以商鞅为正统。
史书是文官集团写的。
如果不把商鞅写的恶心一点,万一君王看了以后喜欢上了商鞅的那套东西,那么文官集团就要倒大霉了。
你看看法家的人,哪个在史书里有好名声?
看完了《大秦帝国》的第一季就专门找来了《商君书》拜读,读完了简直大毁三观。如果封建统治阶级都按照商鞅的方式统治国家,那老百姓和奴隶相比也真是毫无区别了。商鞅所倡导的法治理念确实有进步意义,但是商鞅的法治思想是用来对内暴政对外野蛮扩张的,破坏力着实惊人,并且老百姓在这种理念下处于和战马与耕牛相仿的地位。
据说在清代以前《商君书》都是禁书,只有统治阶层有权阅读。而且商君书的思想只适合于一些特殊的历史环境,例如国家处于战争危机状态,需要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有点类似于战时共产主义。
但是如果按照这种理念长期治理国家就是作死了,历史学家对商鞅的否定,也是对这种执政理念的否定,是有良知的体现。
不要把商鞅和那个时代都想的太先进了。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拿现代社会的思维去读商君书,比如商君书里说的是不让百姓去读诗经,尚书。某些人偏要理解成不让百姓读书,学不到知识,就不会造反。可问题是商鞅时代根本就没遇到过百姓造反的事情,商鞅自己都不知道百姓读书多了会反抗君王,在商君书里的解释是,百姓读了尚书,这种儒家著作,就会喜欢空谈,而这些空谈言论如果遇到不聪明的统治者,统治者就会给这人官做。长此以往百姓就都通过这方法去当官,没人种地,国家就衰弱。
弱民意思是强其弱民,弱其强民。
贫民的意思是” 贫者富,国强”,
” 王者刑九赏一” 的意思是,赏赐的标准不要双标,比如你想考清华就只允许参加高考,而不是靠设么多才多艺啊等各种其他渠道来加分。赏一就是只能靠军功和耕种来赏赐。
作法自毙者不需要别人替他嗨,他自己高兴就行了。
因为要推罪转移目标,掩盖最大最深最根本的邪恶,就是周礼儒教宗法制的邪恶,于是把法拿出来作为挡箭牌。
![](data:image/svg+xml;utf8,)
看评论区就笑了。
商君书是改革封建贵族制度的纲要,给了普通平民建立军功翻身的出路。
现代总是有种莫名其妙的低智商思维,古代人不在当时的古代比,而是拿有工业化基础的现代比。
你们咋不把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比 得了?
我反正是支持商鞅的,至少比在当时给贵族一辈子当牛做马好。
看了一些高赞答案,商鞅变法的模式和今天有点像啊!
房价与工资
苛刻就对了,好好读一读商君书你就知道了,他完全站在了乾刚独断的君王的立场上,只要是心中有点良知不是纯粹的政治动物的人拜读过他的大作都不会对他有什么认同,他唯一的 “功绩” 就是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个帝王,阳儒阴法都是他们统治的不二选择,驭民五术把维护统治的手段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他的学说他的思想是帝王以及统治阶级的思想中能做但是不能说的那部分,而像是史书这种要表现统治阶级自己光伟正形象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把自己阴私的一面暴露出来呢?所以对他苛刻甚至持负面评价就再正常不过了
屁股决定脑袋,屁股的利益在那个地方做就为那个阶层、阶级利益呼吁,这就是现在国内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包含全国各行业、民族、政治协商会议是包含社会各阶层代表最广泛的代表会议,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写史书的人(历史上能写字的太少了,除了有钱人一般人根本就没这个能力,新中国后一个村打到了地主连个记账的都没有,这怎么建设新中国,这也是毛主席要扫盲的根本原因)的阶级立场和商鞅代表的利益集团是根本对立的,写史书的人的阶级立场都是商鞅要打击的重点对象,史书胡说八道乱人心志,影响中央集权的权威。商鞅要做的是帝国庙堂至帝国价值贡献的去中介化,而写史书的人所在的阶级就是商鞅要去除的那层中介。
太史公基于亲儒立场当然有点小黑,但总体上还是肯定商鞅的,反对的是商鞅的法令执行太铁面无私了。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不是孔子或儒家的独创,这是周朝的规矩。贵族除了谋反外,其他罪行都不受肉刑,商鞅对公子虔,公孙贾这些贵族使用肉刑,这是政治不正确,是礼崩乐坏,是太史公眼里的刻薄。
总体上太史公是肯定商鞅的,肯定了秦国在商鞅治下的富强,从这点看,太史公是商鞅是赞扬多于指斥,类似的还有为酷吏立传,这些酷吏的做法,和商鞅的严刑峻法类似。
太史公虽然名声很好,但注意的是,他还是那种人分贵贱的思想,他并不站在底层一边。他倒是反对肉刑,因为他被汉武帝阉割了,所以他痛恨对上层人使用肉刑。
南朝裴马因的 “集解” 里,称赞商鞅“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仍然是褒扬为主的论调。也批评他外交无信义和用刑过重的问题,仍然是功大于过。
太史公盛赞的是文帝,文帝执行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最典型的例子是淮南王谋反,丞相张苍等群臣拟淮南王死罪,文帝赦免,改为流放蜀地。
淮南王在流放途中自杀,文帝担心给自己戴上杀兄弟的帽子,为了甩锅,把一路上护送招待淮南王不周的人都杀了(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餽侍者,皆弃市),这些人当然也不是贵族。
贵族犯法不用肉刑,小民有小过就杀头,这是文帝的执政方式。太史公称之为 “仁”(呜呼,岂不仁哉!)。
知乎人说话真好笑,一边说父母那一辈思想太封建,一边认为几千年前的古人思想应该跟自己一样
国人还是崇尚黄老之学的,喜欢萧规曹随,不喜欢改革。
所以无论是商鞅,还是秦始皇,汉武帝,王安石,张居正,这些改革家评价都不高。
众所周知,因为史书是儒家写的,儒家代表资本家的利益。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
而法家恰好相反,商鞅代表的正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商君书里面说百姓有强民、弱民之分,强民就是资产阶级,弱民正是无产阶级。
如何正确理解:“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无产阶级主导就会强大起来,资产阶级得势就会变得弱小。所以国家正确的政策就是打压资产阶级,让大家都保持在无产阶级。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这段话则是说,越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才越是能意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老百姓富有了起来变成了资产阶级,不把国家的待遇当回事,就不会服从干部的管理,所以应当把不服从的资产阶级投入劳动改造中去。怎样让士兵不怕死呢?吃不饱饭的无产阶级当了兵可以吃饱饭,这就是重赏。如果投降了就是叛徒受到人民群众一辈子羞辱和刑事惩罚,这就叫羞辱以刑。这样他就不会怕死了。
这样去解读商鞅的思想,难道不是令人豁然开朗吗?
我们继续来纠正大众对驭民五术的错误理解:
1,壹民:这没什么好说的,无产阶级国度难道不应该消灭资产阶级的思想吗?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强民 = 资产阶级,弱民 = 无产阶级
3,疲民:
3、4、5 都是为了防止资产阶级复辟,如果民有余力,一有空闲就会养养鸡养鸭,种自留地搞起小生产,地主阶级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我们有那么多水利工程可以修建,0127 都干不过来,你还想不疲,不就是惦记着家里偷偷搞得那点小生产。
4,辱民:
检举揭发资产阶级思想分子和反动学术权威有什么不对?
5,贫民:
如果民有 500g 大米,一定是自己只吃 100g,剩下 400g 养鸡养鸭,或者拿去黑市上交易,所以只需要发给他 100g 大米,饿死边缘的人才不会想着努力攒钱将来变成大地主大资本家。不管你亩产万斤还是亩产十万斤,除了基本维生所需一粒大米也不准留下
面对群蛮百越,秦始皇征调了无业游民、商人组成远征团,发配了五十万罪犯和平民前往南方。
灭胡行动两年后,秦始皇又征调了囚犯七十万人,开动了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的修建。
秦二世将在骊山服苦役的几十万囚徒组建成军队,由老将章邯率领,平定起义军。
听完就觉得秦国囚犯怎么这么多,2000 万总人口,成年男子不过 800 万,囚犯都有 100 多万了。犯罪的这么多,国家还能统治谁,可见秦朝的严刑峻法做到了什么程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一切,还不得拜商鞅公所赐,连坐、砍头玩的溜溜转,没有弹性。
商鞅把人性玩的明明白白的,身为奴隶而不自知罢了。全民皆兵,你只是耕战的机器,什么爵位,你死了可以留给孩子,可以免些徭役,可也得有命享受,况且律条甚多,还没整明白,就进去了,基本上就是终身服役制。
秦灭六国,军民展现出来的纪律性是山东六国所不具备的,这就是《秦律》的严苛的用处。商鞅自己也是死于自己定的律法,也是死得其所了。
话分两头,通识历史里只讲到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盛,从而有了统一六国的经济和军事基础。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秦律》的严苛和缺乏弹性,叠加上秦始皇,在短期内干了太多的大事,而不懂得与民休养生息,尤其在国家的疆域远远大于秦国本身,从而秦朝不免快速的到了 “气数已尽” 的时候。
对于史学家而言,编史不仅是记录,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希望当朝君王可以,以史为鉴。那么,因此避免秦二世而亡,进行关键原因的挖掘,商鞅则难脱干系。
因为你没看过商君书啊。但凡稍微有点了解的,都觉得商鞅这人死的活该。
因为秦国能一统六国的关键不是商鞅如何如何,而是占据了地利。在战国时期,各方面都不发达,有地利上的优势再加上几代君王不乱来,国家就会非常强。
秦朝拥有关中,这就是帝王之资。在它之后,汉朝的刘邦,唐朝的李渊,均是拥有关中之地成统一大业。难道他们手下也有商鞅?
另外的例子可以看看北宋初期的燕云十六州和南宋末期的水路防御网。
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吹商鞅可以切合某些思维,SO……
读了商君书只会觉得车裂太便宜商鞅了
主要是商鞅讲了如何利用人类缺点的大实话,但人类总觉得自己是白雪公主,洁白无瑕小白兔,不仅有白马王子,所有能想象得到幸福都是她的。
绿茶婊们彼此之间勾心斗角恶斗可以,但绝不能横空出一个商鞅,利用他们的缺点把他们拿捏住,驱使他们改天换地
自然是罪有应得 商鞅本身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 这种人怎么会不罪有应得? 秦人怎么会怜? 但是话说回来这跟他的变法有什么关系? 商鞅其人虽是刻薄寡恩 但因为他都变法 底层人民才有了上升通道 也打断了贵族阶级对于底层人民的解释权,垄断权 。
至于说愚民的 春秋战国什么时候人民有权利? 孔子都说了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意思就是说如果人民知道了刑法,那么贵族怎么保持他们的尊贵? 如何垄断法律的解释权? 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的批判都是耍流氓 不可否认 商鞅的那套理念在秦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也奠定了秦国百余年来的强盛直至一统天下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点 商鞅的理念也在逐渐被修改 很多人的想法都太符号化了 似乎秦国的变法只停留在商鞅时期 而后来都百余年也都是完全套用商鞅时期的法 并且固执的认为秦国是坏的 因为商君书的理论 而否认秦国的变法 。
你对提出公摊面积的李某人评价不苛刻?白起被赐死,秦国人可怜他,祭祀他,商鞅被车裂你看有人怀念可怜他吗?
一个政治家思想家的名声还不如一个手染鲜血的屠夫,是你不懂商鞅还是我不懂历史,这就见人见智了。
因为商鞅给他们说:一群废物。
看不下去了,再写点。
什么叫战国?就是今天你打我,明天他打我。
打仗会死人的,死多少看胜的一方的心情。
不见血的人评价见血的人残忍冷酷,你可知什么叫赤地千里。
什么是战国?战国是奴隶制向中央集权制过度的阶段啊,贵族不写书搞死你商鞅这个法治主义头子搞死谁?搞死孔子这个殷氏后裔?搞死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搞死那个搞礼制的?
我希望大家写评论的时候能客观的看看那个年代是什么。
徭役这东西,在中国就必须有,今天只是换了个名字,它叫:“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经济特区”。不就是把资源集中然后再配置嘛,今天就不是徭役了么?今天就能没有这些么?今天就不需要修路修水利么?
那个年代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体系不健全,要搞这些事我不强征徭役,你告诉我怎么搞?
为什么要搞水利,难道有事没事淹一次,旱一次,饿死一批?
说军功,别人要杀我,你让我我怎么办?不重军功怎么办?
要发动群众调动积极性团结内部力量,不打破贵族利益怎么办?
不要说着统一的文字去否定给文字统一提供基础的人。
静等举报删贴。
有些事,
可以做,不能说
通过抨击商鞅,抨击秦法,秦是大一统的开始,你说有什么意味?
古人是以儒治国,讲究仁德。
现在吗,在这里指桑骂槐呢!
秦为什么强,因为普通人有了上升渠道。六国为什么不行,血统、贵族理论。
儒家抨击法家,会手下留情么?
如果后世掌握舆论工具的是法家,商君不知道会被吹捧到什么层度.
战果时代,商君做成了百家想而不得的伟业!又怎能不招嫉恨?
从结果来说,商君变法使大秦一越成为强国,历代秦君视商君变法为根基,这才有了一统七国的壮举.
试想一下,放到现在,如果印度诞生一位这样的政治家,以一己之力让印度成为蓝星最强,让世界上所有国家争相学习这一改革的创新之处. 在印度是不是就被吹为甘地第二了?
什么样的改革会没有反对声音?又会不留下一些弊端?
反过来看,即使是商君这么伟大的变法依然招致抨击,岂不可笑?岂不可叹?岂不可哀?
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切底,最为成功的变法却招致这种非议!你不觉得在我们民族骨子里有一种劣根性?而这种劣根性又是哪一学派教导出来的?教员为什么又要打到它?
最可恶的是,有些人提出了批评,却给不出实际解决方案!请问这种抨击的意义何在?
“责必论道”!
因为写书的那些人的权利都被商鞅夺走了。
商鞅的推行的说简单点就是集权说复杂点就是夺走除了皇帝以外所有人的权利,规定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者就受到严酷的对待。
在新中国以前。
权利的划分说简单点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皇帝只是最大的那个士大夫。
所以必须阻止任何一个皇帝试图搞商鞅那套,但又不能消灭商鞅那套东西的存在就只能不断的洗脑,不断的说不断的阻止任何人觉得商鞅那套是对的。
不然要是真的搞商鞅那套,别的不说,孔家就第一个要死。
别的什么五世七公,这个世家那个世家都要死。
如果他们做的到,他们会让商鞅那套彻底消失,可惜他们做不到。
因为说到历史就躲不开秦始皇,避不开法家,绕不过商鞅那套。
看到很多高赞各种列举商君书的缺点就好笑,甚至把秦国灭亡的锅都扣到商鞅身上简直不知所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秦国从被魏国吊打到一统天下的转折点就是商鞅变法,这一点我想没人能抹杀,历史课本上应该也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但不能说你一百年后玩完了也能怪我吧?时移世易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不信大家不懂,但是却选择性的忽视了。照这个逻辑,汉朝玩完是不是得怪刘邦? 明朝完了朱八八是不是也得背锅?
他的思想与法是对最高封建集权的保护与延续,说一不二,物化王权及以下的人民,推崇极致的精英政治。
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贯穿上下。
这放在现代类似军国主义独裁政治,同时也限制与得罪了余下的各个食利阶层。
至于底层人民,向来未有什么话语权,只是牧民而已。
他身死也是时政所致,物尽其用了,王权这个时候不需要他了,转而需要团结新的集团,于是被打压过的集团反噬过来。
这个新旧集团,同样都是那个阶层的人。
而这个阶层是绝对的中坚力量,统治基础。
这个阶层怎么会对他有好评价?
本可以尊享特权,结果你开了个头,搞出那一套东西,我本可以后代子孙都躺着吃饭,嘴巴都不用动,然后现在还需要有什么军功,冒着生命危险身体力行才有可能保的住原本的一亩三分地?
后来玩他这一手的,向来不会明说,只做不说,即使说,那也是改造改造外衣,让看上去大家都能接受。
他也警示了本想玩他那一套刑法的后生,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至于王权,当你是掌上明珠时,会小心呵护,玩腻了,不适应新形势了,或者需要突破寻求新的政治盟友了,先拿你祭天宣誓,这个时候连夜壶都不是。
上无可依,下无朋党休戚与共,真正的孤家寡人。
这是王霸之道,非人臣之道。
放在现代,在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同样也自然评价不会高到哪里去。
这是孤家寡人。
声援何来?又利及何人?
《商君书》是假的,里面很多内容一看就是脑残神经病,早被证伪了。
商鞅挨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得罪秦国利益集团,死后在秦国就被骂惨了,死人嘛,谁不踹两脚?
按说踹几脚就完事儿了,可是偏偏…
2)最后秦灭六国,得罪了六国利益集团,把全天下的仇恨值拉满了,最后罪魁祸首又追到商鞅这里了。因为是商鞅使得秦国真正强大起来。
这就好比骂儒家必喷孔夫子。
3)秦挨骂最好的两个对象就是秦始皇跟商鞅,一个是间接灭了六国,一个是直接灭了六国。
4)但其实,秦国做的事情,六国也在做。但秦始皇倒霉啊!他有个会坑爹的儿子!六国的恨尚未消解,儿子就败完家了。
六国不一样,六国是因为亡国而让悲情凸显——无论做过什么被诟病的事,反正最后都被亡国的悲情结局覆盖了。
大秦要是享国三百年,谁还会骂商鞅、秦始皇呢??胡亥、赵高不是玩意儿啊!!
5)历史是赢家写的,汉朝需要分析秦亡的原因。而原因嘛,都是先射箭后画靶子。
这就好比赵括如果赢了,史书上会一套说法,如果输了,那对不起,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你就是泡屎,你就是泡屎,你就是…
但其实,你换个人跟白起 PK 一下,难道就输不了吗?换谁也是输,赵国国力不行了呀!没军粮了打个屁。
6)得罪什么人都不能得罪写书的人。写书的大部分是小人跟傻逼。
商鞅跟秦始皇刚好都得罪了会写书的人,所以好惨……
*)这个跟现代一样,伟人也被知识分子抹黑抹的惨不忍睹。
幸运的是,中国挺过来了,假如 199x 年中国就跟苏联一样解体了,那惨了,伟人会被知识分子黑得外焦里嫩一无是处,甚至被黑成第二个千古罪人。
再说一遍,写书的大部分是小肚鸡肠的傻逼,或者投机倒把的奸人。
再说一遍,写书的大部分是小肚鸡肠的傻逼,或者投机倒把的奸人。
因为,写东西都是有目的的呀,没目的谁特么的写书??多费劲啊??有些书你写了又没人给你钱 。所以,凡写不赚钱的书都是有动机的。。。没几个好东西。。。
写赚钱的书的,那更有动机了,怎么扇动人心怎么来。。。
4 月 28 日修改,
很多人有个误会,觉得我就是看了电视剧,觉得商鞅大圣人,为他洗白
我确实第一批看电视剧的,还下载了小说看。可是我始终是当三国演义,说唐,之类书看的,不可否认很热闹,可就算我的学识也看得出作者喜欢秦所以多方美化。我喜欢书,是因为它带劲儿,有血性又带着最终王朝破灭的哀伤,是不错的小说。不错的电视剧 (话说秦始皇那部,亏我那么期待,演员都很赞赏,战争场面又很爽,结果拍出来效果那么差。)
可是评价历史,最忌简单化,口号化,甚至粉圈儿化。
秦既不是人民救星,也不是天生大魔头,它是一个几千年前的国家,由不同性格的人构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商鞅也一样,他不是一个标签,贴上就误我中华两千年,也不是一个 bug,没有他中国就完蛋。他是一个试图改革,并且进行了受时代阶级限制的改革人。他的冰冷无情,他的推崇独裁强势,包括弱民,包括人不怜之,都是有时代印记的。
很多人找出一两句话大喊口号,其实和找出,
民可使由之批判孔子,
找出报怨以德,老死不相往来,批判老子一样。
都是一种简单粗暴,如同看小学生动漫一样的划分。
事实上,就古代,对商鞅有视为洪水猛兽,也有视为富国强民的能人,视为改革立法者的。
我们当然可以批判连坐,批判独裁,可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站在现在,站在更高的地方评价他的,
就像有人说你愿意生活在商鞅治下如何,**实话实说,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元,明,清,民国,估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返回去生活。就没网络,没电视娱乐,让你们这些知乎吹水的回去,你们愿意?**两千多年前,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不会愿意生活,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几千年后,如果还有人类,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怎么这么蠢,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悲惨的世界为什么能够忍受。
你对一群被当成奴隶,食不充饥的人说,连坐真可怕,你们不能自由读书学习不能随便离开家乡,
你对一群战场上有今天没明天,随时会变成炮灰,生而战,死而无息的人说,你们必须砍下人头的法令太不公平,
他们也一样觉得你很蠢,就像你对一头看门犬说你好可怜,被拴着脖子,夜里不能自由休息,主人不高兴可以拳打脚踢,太恶毒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它是不是真的有的选,是不是在汤锅,吃垃圾饿死,和看门中已经选了一个还凑合的????
是时山东被河 -,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
这是和平年代。
这才是古代。
还有什么秦人希望沛公留下,哥们儿,这时候商鞅坟头的树怕都老死了,是不是秦始皇责任都不一定,一股脑说怪商鞅?
事实上,秦二世比秦始皇更大大肆征发,秦末刀兵四起,起义军良莠不齐,项羽更屠杀了数万秦人,而相比而言,刘邦是史记上有记载的忠厚长者,并且用约法三章稳定了局面。大家希望忠厚长者留下,本就很正常。
注意,我不是说秦无过,秦无辜,不是说商鞅说不得,商鞅是圣人,
我是说,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用口号,用粉圈划分阵营,简单粗暴的评价这件事。
秦的崛起,灭亡,六国的灭亡,挣扎,汉朝建立,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传承,毁灭,再生,都是由时代,生产力,哲学思想,地理位置,外界环境,很多共同决定的。
并不是有了商鞅,于是中国独裁了五千年,没有商鞅,美国人不存在的时候已经赢了。这很蠢,非常蠢,这不是在说历史,这是在争肖战哥哥王一博哥哥谁番位更高。
变法,需要商鞅这种人,战国,需要变法。变法,必然有瑕疵,瑕疵,必然是牵连无辜,这才是真实的。
有了战国,才有了变法,有了变法,才有了商鞅,有了中国几千年,才有了独裁,有了法家,儒家,道家,
这才是历史,
而不是爽文一样,一个几千年大魔头,被一个叫民主的英雄打败了,这很蠢,非常蠢。
知乎都一群什么二把刀水平?输出全靠吼事件全没有???
我不是说我不看历史看了大秦帝国就觉得商鞅多伟大,
你批判商鞅,好歹拿魏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燕国的法令,至少拿出汉朝的法令 (六国的不好找,你讲历史汉朝法令找不到?) 做出对比,甚或你拿差不多时代罗马希腊埃及的法令对比,然后批判商鞅的法令多么多么苛刻,对比同时代执政者多么多么残忍,也是言之有物不是,
现在回答下面啥?一群情绪输出,一听没有自由民主就激动就咒骂不管那是几千年前的事?还有比法西斯的,哥们儿,几千年前要有法西斯的生活,这可真 tm 是天堂了。有点唯物史观没有?这不成了 tm 喊空口号了么
另外,司马迁史记说商鞅刻薄不错,人话多了你咋就记得这几句呢?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其事在《商君》语中。
,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 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还有商君书喊半天的
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好歹结合下时代啊哥们儿,
不是你们论历史还是对龟波气功呢?
咋的一个个输出全靠吼的????
顺便说下,高赞有哥们儿激动了半天,好歹说下到底怎么残暴啊,就税率,结合生产力算也不过分吧,唯一可说的就是连坐,
这个可能确实外国没有中国持续了几千年 (也许吧,毕竟人只负责输出情绪没找史料,),可我就问下,
俄罗斯蓝猫和俄罗斯树被制裁是怎么回事?
史书对商鞅评价是 “作法自毙”。如果有人还是喜欢从嬴政角度夸赞商鞅变法促进了秦朝大一统,建议看下这个视频:
以今人的观点来看,当然是苛刻的,以我国古代常态社会的标准来看,当然也是苛刻的。
首先得有个观点:
所有的制度,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军事的,文化的,本质上都是当前资源禀赋下的分配方案。
商鞅那个时代是什么年代,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的年代。
怎么周朝六百年就从好端端的封邦建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之世,变成了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且无义战的春秋,再从这个孔子眼里已经很糟糕的春秋,变成了动辄杀人无算,屠城灭国,诸侯不得血食的时代了呢?
因为战国之前的几百年是诸侯的增量时代,是天子之下的诸侯征伐四方蛮夷,不断拓展利益空间的时代。
而战国时期,是马尔萨斯陷阱的时代,是你多吃一口,我就得饿死的存量时代。
秦朝建立的时候,在吞并了各种周边少数民族领地(就不说杀了多少人了),都有 2000 来万人口,战国这 254 年死了多少人?
那时候的领地还没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大呢,农业产量还没大明高呢。
春秋之前的战争理由,是今天你请我吃饭上了猪蹄膀毛没拔干净,明天我睡了他老婆,后天他睡了你妹妹,外后天我帮我大侄子也就是你的二儿子夺了你的鸟位。
说到底,那都是贵族阶级内部的家务事。可你以为这仅仅是家务事?你错了,这是用下半身来实现政治权力的扩张。
这也是西方中世纪的形态。
战国时代的战争理由,是今天你的军队跑我这边来抢收麦子,明天我家的女人跑你那边采摘桑叶,外后天你打劫了我的商队,甚至可能因为今年我这边丰收了,把你打一打,抢点地盘,明年好养活治下臣民;又或者粮食歉收了,用储备粮发起战争,抢一抢你家的粮食和地盘,度个春荒。
活生生的,举国上下的利益乃至生死之争。
这种时代,国家要生存,怎么办?商君书说,别让老百姓想那些有的没的,戮力耕战,搞总体战,抢就完事儿了。
政治上,就已经是一战二战时期的模式了。
战国末期韩非子说什么?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什么叫饥岁之春,幼弟不饷?荒年的春季青黄不接,年幼的弟弟都不给食物,不给食物会怎样?饿死。
能拿到进献给秦王的书简上来说,这就说明当时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时的人之常情。
大争之世,必有严刑峻法,别说商君书不人道,人道是资源平衡乃至过剩时代的产物——多少之实异也。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楼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更狠,直接把学者 (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 (纵横家)、带剑者 (侠客)、患御者 (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列为五蠹,都是虫豸,属于需要被消灭的人。
按他的观点,知乎上 99% 的人(包括我在内)怕是都要去西冰库。
所谓史书,史笔如铁,也不过是一人对另一人的主观记录而已,不可能做到客观,也一定会掺杂一些的个人偏见
这就像现在让你我这种底层的人去评价马云如何?和高层的人评价?又和马云周边的挚友评价?你觉得结果会是一样的吗?
必然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绝对会有莫大的出入
所以,真正想了解一个人,那不妨真正去看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就像你想了解商君,那为什么不去看一下《商君书》,到底是奇人?庸才?我相信你自会有评断。
商君千古,千古商君!
你会发现秦人面对六国人,没有什么人为秦国卖命。
秦国能统一六国,商鞅居功至伟,大秦王朝二世而亡,商鞅也是难辞其咎。
商鞅的法只能用于战争状态,在和平年代是执行不下去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商鞅自己又不是不懂,三次见秦孝公,王道,礼道他都说了,秦孝公根本听不进去,那也就没办法了,只能来一剂猛药了,这药猛是猛,只是后遗症有点大。
其实很多人都小看商鞅了,商鞅推行变法的时候估计就已经猜到结局了,只是他想借秦孝公建一番伟业,也只能这样办。
你发现商君书放在现在也适用
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
但普通人看到这个车裂都觉得温柔了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 1949 年之前,会发现几个有意思的事情:
自古变法就是动士族利益;
自古读书的就是世家大族;
自古变法的都没有落好评;
自古写评的都是世祖子弟。
屁话嘛,就你的不让老子享受,就你不让我剥削别人,还想老子写你好?
恶人!
奸人!
大奸大恶!!
挫骨扬灰!!!
有法比没法强
因为历史虽然是人民创造的,但不是人民记录的,商鞅变法触及了封建贵族的利益,让 “礼崩乐坏” 来的更彻底,所谓的 “秦人不怜” 正是商鞅变法的深刻意义,否则难道因为商鞅的功绩就仍旧要惠及子孙 N 代?没有了,世界已然不同,权力地位已经慢慢多了一些公共的属性,虽然只是一点端倪,但这点端倪在某些阶层,某些人来看都是罪不可恕的,所以商鞅,吕不韦,秦始皇,李斯,隋炀帝…… 这些人各个声名狼藉
商鞅自己就是刻薄寡恩之人,死后获得这样的评价,也算死得其所
因为几千年前,就说透了某个本质,并想要用法治避免这个本质危害国家。
什么是善,相互掩盖过失,遮蔽错误,就是善民。
什么是奸,相互分开监督,检举错误,就是奸民。
现在的魔都,很善。
这个民也不是仅仅指老百姓,毕竟商鞅的法,统治者也惩罚。
历史上批这书的有一大点,就当刑罚过重。法家的出发点店是什么?就是这么小的罪过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大的罪就没有人敢犯了。
比如强奸罪死刑的话,势必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但是秦法具体实行里面, ️很多肉刑,这就是导致人没死,还残了,劳动不行,打仗也不行,所以后面的统治者在沿袭秦法的基础上废除肉刑,让犯法的人也能过劳作。
大概十几二十年前,有人说商鞅的法是 “流氓政治”,毕竟是以奸民治善民嘛…… 有点脑子的都可以看出来这是说在治理国家的立场上的角度问题。不可能执政的人说 “我们国家的人都是好人,不需要法治……”
这是古书啊,读古书,要这么读吗?我看现在 “流氓政治” 的说法,越来越扩散了,发展的更厉害了。
因为商鞅用不正当的方法取魏国的河西地。
因为中国的历史书都是儒家写的。
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什么?
内圣外王,立德立言立功。
商鞅立言,立功,这是没有争议的。
立德?不配齐特种护卫队,他自己都不敢出门。
反正我恨他
余毒祸害万家,祸害万年
很显然,商鞅不是最后的胜利者。
商鞅变法五民: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历史苛刻
换个说法,加点人性: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就是道德经了
因为写史书的一般都是商君书里的 “民”。
但这没啥用,“君”的权力来源从来就不是他们,只要 “民” 对“奴”的系统性压迫得不到解决,“君”就会不断产生。
制造恶龙是村奴获取统战价值的好手段。
你要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商鞅五马分尸是罪有应得
为了秦国的战力和国力把所有人都当工具人使用
法家的那套对底层伤害太大,导致底层容易造反,在帝王眼里,一个随时会被底层推翻的强势帝国,不如一个虽然不强但统治稳定的帝国好
因为变法打击不劳而获的蠢货既得利益阶层 所以这些贱人拼命诋毁商鞅
不变法 难道让既无才学又无胆识者坐享其成吗?!这些人既不能身先士卒 又不能体恤百姓 纯属败类!
立木是表明言而有信 有功必赏 有过必罚!
是不是又有人害怕了?!
觉得不矛盾吗?没错商鞅变法放今天就是激进的,会有铺天盖地反对,甚至都会投一票。但是不觉得是在反自己吗?
他自己的下场就证明了
小时候看历史故事特别喜欢带入到胜利者的身份中去,甚至因为商鞅的死而愤愤不平。长大了经历的多了在回过头来看都是累累的白骨,商鞅这一套东西太没人性了
商鞅政治站位是绝对的高,真的做到了最紧密地团结在秦王周围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忒直白,不屑于含蓄和掩饰,这就容易得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讲不好秦国故事。
而史书作者们,在这方面往往已经富有政治领悟力和政治判断力,会尽量给商鞅打低分甚至负分。
你怎么能说出来呢?这可是种花传统文化对人类智慧的最高奉献啊。西方那些都是腊鸡。
它比秦桧更有资格塑造享受跪立铜像
为什么我们华夏的人杰,商鞅,颜回,屈原,韩非子,秦始皇,霍去病和岳飞们,都没有寿终正寝。而超级汉奸秦桧们,却能在当时的社会上,活的如鱼得水呢?
那是因为,天塌下来了,那些 “个高” 的人杰勇敢的顶了上去,并愿意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个子同样挺高的秦桧们呢,因为身居高位,却不敢于顶天,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又怕被人耻笑唾弃,所以就恶向胆边生,趁 “大人” 们在顶天的时候,背地里使劲用刀砍他们的腿,直到把他们砍倒,再上去补两刀,然后扣上一顶大大的帽子。想以此来为自己不顶天而又祸害忠良的行为开脱,并斜着眼恶狠狠的说,看,这就是不懂的下跪的艺术,一味 “顶天” 的下场。而全然不顾天塌了下来,会死更多的人,甚至包括他自己。“可爱”的仿佛是把头杵进沙堆里,撅着屁股,心里紧张的默默念叨,“塌不下来,塌不下来”的鸵鸟一样,让人们总也忘不掉他们,每当祭祀英雄们的时候,也要 “问候” 他们几句。
历史基本上是官僚阶层编写,褒贬由立场决定
古代讲德不讲法
因为他只提倡 耕 和 战 ,其它都要打压。
就凭驭民五术,商鞅车裂不冤
愚、弱、疲、辱、贫。
五者若不灵,杀之。
人得要脸,古代人更是如此。
在洞房里干什么是你的事,可是大庭广众之下你还这么搞,那就是找骂。
因为有点人类良知的人都看得出来,商鞅是作法自毙害人害己罪有应得!
毛主席: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反对商鞅的人总是强调两点,“弱民”和 “军功爵” 制度,甚至把 “军功爵” 说成军国主义不过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论调。任何事件脱离现实终将被历史抛弃。先说“弱民”,在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交替时代,有什么“民”,你以为是社会主义公民吗?大部分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贵族官老爷想打人杀人都是一句话的事,只有少部分贵族可称之为“民”。其次是军国主义论,在一个天下分争的年代,岁无宁日,每天都有战争,每天都有国破家亡的紧迫感,难道要像宋朝一样天天挨打最后被异族屠杀统治才好?
商鞅的改革是一次彻底的改革,所以最后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而战国时期无一国的改革有如此彻底。比如魏国就是战国最早的霸主,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预见魏惠王必然失败。魏惠王问从何说起,卜皮说:“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相比商鞅的有过重罚,有功激赏孰优孰劣?是个人都分辨得出来吧?
因为商鞅的法,和修书的儒家相异。商鞅的法不近人情,犯了刑不上大夫的忌。很多人说军国主义,但是两千多年前军国主义那还算先进嘞。至于为什么所谓文明的世界两千多年以后还有军国主义,我就不得而知了。
孝公求的是强秦,商鞅做到了。至于说败坏了后世的风俗,无非是后世的人不行,因为后来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商鞅这一派的。
因商鞅是特例,而他的信徒子孙没能拥握话语权力升堂入室,又因外儒内法之下,法家处于被儒家所压制、所利用的地位,又未被抛弃,手套长期被打压。
只有君主个人才会喜欢商鞅,一个国家谁都不喜欢商鞅就一个君主喜欢,你说这个人可恶到哪里了。我看五马分尸都是报应的太轻了
几乎都在喷商鞅我是真的绷不住了,天天张口阶级,闭口共产的一群人怎么历史唯物主义都不会?
拿现代去套千年以前的秦国?天天拿人民当借口,那我问你们为什么当时的民为什么选择秦国而不是其他六国?这就是当时人民的选择,商鞅变法在那个时代就是进步的
想要讽今直接讽就是了,非要找些不适合的例子
因为商鞅很厉害,又不够厉害。一方面,商鞅被后世历代 XX 尊为精神导师,这是他应得的。麒麟之才,做事水平超越时代。另一方面,商鞅做事带有一些便宜的味道。更牛的同时代人和上帝视角加持的后人,必然瞧不起他。
第一,商鞅突破了游戏规则,享受了突破底线的溢价。也就是说作弊了。游戏规则是不明确,但还是有的。比如,除非快饿死了,除非有人用枪指着,除非外星人入侵地球命悬一线,否则不能轻易把主体当客体,不许拿兴奋剂当主食,不许以低人铨优势为荣,不许以搞基因改造、种族净化为荣,不许动辄把人的欲望、恶性煽乎到极致。
突破底线则无敌,如此朴素的真理哪个三岁孩子不懂呢?呼兰有个段子,调侃易立竞女士的。大意是:
“易老师那些问题我们也会问,只是我们有教养”。
第二,商鞅对豪强有打击,但对韭菜下手更狠。**只比 “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硬一点,硬度很有限。**也就是说,商鞅不怕次硬的,但终究还是怕最硬的,还是柿子捡软的捏。欺软怕硬是普通人的特点,商鞅既然和普通人 50 步笑 100 步,那就别怪史书评价苛刻了。
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效率最大,如此朴素的真理哪个三岁孩子不懂呢?《大明王朝》人生赢家赵中堂有句名言,正义凛然,可以侧写商鞅:
“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史书对又高又硬的人评价很高很温柔。史书对高而不硬的人也打高分,评语就不会太厚道。靠练葵花宝典拿到天下第一,自然享受不了令狐冲的江湖待遇。跪求的是赢,还要啥名呢?求仁得仁。
商鞅主义是典型的军国体制,通过高度集中的耕战制度,原子化的社会模式,来高效率的榨取民力。这种制度短时间内的确可以实现国力的迅速增长,但是后果贻害无穷。
秦国虽然依靠军国体制吞并诸国,但是根本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治理。商鞅主义作为一种原始的军国体制,根本不成熟,秦国维持了短暂的统治就迅速崩溃了。变态的制度,只能逆向淘汰出赵高、胡亥这样的治理者,秦的迅速崩溃是必然。
商鞅的支持者,喜欢说商鞅主义罪在当下,利在千秋。这纯粹是在胡说八道。秦灭亡后,六国贵族就迅速对秦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汉朝作为六国贵族的继承者,也是对商鞅主义持彻底否定的态度。汉朝前期治理用黄老思想,汉武后独尊儒术。商鞅的驭民之法,倒是被一些君主所学,但是代表不了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魏晋是世家门阀贵族治理天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化鲜卑人形成关陇贵族集团,至唐末关中贵族消亡,北宋后就形成士大夫官僚治理天下,一直到清末。
可见中国历史上并没有长时间实行商鞅主义的时期,除了短暂的乱世以外 (曹操在乱世实行军国耕战体制,也被后人而贬低)。而秦亡后,历代统治者对商鞅主义都是嗤之以鼻的,中国历代史家对商鞅和秦朝都是持贬义的。
不能因为秦朝的郡县制流传下来,就成了商鞅主义被中国人所传承。难道蒙元的行省制度流传至今,就成了蒙元制度被我们传承下来了吗?根本就是本末颠倒了。
商鞅主义就一个被历史抛弃的军国体制,不能因为秦国短暂的统一就神话他,中国人更没有传承商鞅主义。古代中国人讲究仁义,倡导君主要行仁政。中国如果实行商鞅主义,根本不会有现在辉煌的历史。
许多年以后,面对西方来的璀璨文明,跪在地上磕头的天朝上国将会回想起,商鞅完成他的著作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历史能著书立转的一般是官员 文人 ,他们本身是阶级地位就是决定了对事物的看法,还有时代变迁,当时环境 文化 劳动方式改变 ,都能导致看法的不同。最近看《商君书》特意来知乎搜关于商鞅的内容,我个人觉得 “变法” 是类似计划经济,一切为皇帝服务,重农抑商,当时劳动方式没怎么改变,重农可以种很多粮食提供军备补给,秦孝公本身想法就是改革,商鞅说的变法后果他也不是不知道,之后商鞅死了,我觉得可以这么看。
书还没看完所以看按照自己想法分析下,1. 背后后台没有了,变法没有秦孝公推动也不行。2. 变法影响到旧权贵势力太多。3. 变法得到好处的新权贵势力,权利不足以影响全局,出于人性 ,他们也不会帮助商鞅。4. 变法本身抑制其他一切行为,对部分商人 从事制造业不友好,限制他们的利益。5. 太过苛刻。6. 秦统一后,过去旧的分配奖励体制结束,杀敌种地已经没有办法改变阶级,旧势力和新势力矛盾爆发
我本来想来找商鞅被黑锅内容,个人觉得不是秦孝公想改革没人能推动,他自己也知道利害关系,商鞅的改革对社会有了相对的公平性,打破了世袭 推举 ,抑制了权贵权利,给后世 “法” 的概念,相对公平,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背了黑锅,这个世界总有人背黑锅
教科书的立场决定了对于变法一类的事情基本持正面立场,而史书中的这些异见其实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变法人物本身以及变法对当时的影响。
至于说是立场问题,太史公的评论自然是其个人立场的表态,但战国策应该只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如实描述,并无立场之表达。
史书大部分都是儒生写的。而商君书中对于儒家思想中的 “温良恭俭让孝悌仁义” 以及儒家经典《尚书》《诗经》等都嗤之以鼻。那人家都指着你老祖宗鼻子骂废物了,你作为徒子徒孙对他苛刻不是很正常吗?
《商君书》看完了。
虽然这本不完全是商鞅写的,但也代表了法家的思想。法家思想跟儒家思想基本上是相反的。
1、重视农业和军事,这都不是儒生所长。《商君书》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轻视商业,手工业,娱乐业,以及空谈游说误国,只重视农业和军事,但这在当时的秦国来说是进步的。
秦国当时需要打仗,需要粮草和兵力。那时候农业也不发达,需要大量人口从事农业否则粮草不够。所以如果老百姓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必然会影响粮草产出。儒生在干嘛呢?儒生就好在君王面前卖弄学问,夸夸其谈,实际上屁都不会,这在法家看来,如果国君喜欢这种人,必然会让其他人效仿儒生,整天到处游说,耽误生产劳动。
2、《商君书》里对人类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是嗤之以鼻的。就是儒生天天挂嘴边那些:孝悌,仁义,信用之类的无形的东西。并不是法家不喜欢好人,他们也喜欢好人,但是他们认为你的那些仁慈,善良,只能保证你自己的人品好,却不能控制别人,不能让别人和你一样仁慈善良,那就没用了。而且仁慈善良还会助长一些歪风邪气,使人民懒散,耽于享乐,躲避惩罚,不种地罪大恶极!
在法家眼里:人性本恶,人天生有贪欲,人的善行是后天教化的,没错人是进化了,但是内心深处依然是动物。而民呢?没有上过学,没读过什么书,没有圣人教导,跟野兽也差不多,趋利避害,不听规劝,只害怕严刑峻法以及贪图利益。所以说跟未开智的民众讲道义那等于把羊丢进狼群里。
这个观点跟儒家的人性本善思想也是背离的。所以作为儒生的史官也是很讨厌他们的。
如果我是秦王,我也会大力支持商鞅的,太好用了。在天下安定之后,不妨再换成别的思想。
-。-。-。-。-。-。
1、消灭娱乐(各种影视作品音乐小说漫画美食美景)和无效的信息输入(看一些时事政治类的文章,自以为聪明绝顶,能言善辩,其实无益于生产),别天天看没用的剧和小说了,别天天到处吹牛聊天了。专心生产壮大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2、不要到处宣传自己的目标理想,一定会被众人反对。无人理解的时候很正常,能改变命运的思想都不可能被周围人理解。
3、做事情不要拖延,不要犹豫。当天事当天做完,不要给自己偷懒的机会。
4、不要整天觉得自己哎呀为什么我人这么好没人爱,为什么我道德高尚却不如别人混得好,是,道德高尚,人好,这些我们都承认,但是品德几块钱一斤?别人给你钱的时候可不会看这些。
5、交友之道。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要过分善良,对于别人冒犯你的一点点原则都要立即捍卫,小错重罚才能不犯大错。有时候可以给一点点甜头,不要随意给别人很大的好处,除非你大业已成。对于下属要赏罚分明,明察秋毫,以罚为主,而且要重罚。拍马屁的下属得不到好处,诬告的下属也得不到好处。对于胆怯的下属要用刑罚控制他,对于有冲力的下属要用优厚的酬劳诱惑他,这样各种各样的下属才能老老实实工作。
6、要主动去结交对于你事业有帮助的人,给他们开优厚的条件与他们长期合作双赢。
7、对于自己的各种资产财物要经常点清,善加利用。
总而言之就是:卷。
不过还好,法家也很痛恨拍马屁和搞阴谋诡计的人,并不是完全不择手段。
因为商君砸了太多人的饭碗了。
其中就包括写历史的那些人以及他们后代的饭碗。
说明古代史官还有人性
商鞅把权贵的垄断固化的权利对平民敞开了,换做任何一个既得利益者都不会对他有什么好的评价,哪怕商君做到了让秦国强大,但是也会想方设法在人格上寻求或者发明污点
商鞅的一系列政策几乎都是让法律说了算,原来是权贵说了算,后来则是实际能力说了算,原来的各种扯嘴皮功夫,光说大话不做实事,嘴上说得很好听实际是搞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上蒙骗君主,下欺压百姓,这样的国家想强大是很难的,而国家要强大则必然需要解放底层百姓的上升空间,这需要打破豪强权贵的垄断,国家利益和豪强利益并不是一致的,所以商鞅对权贵改革,打破了他们的垄断权力,释放了秦国的发展活力,对秦国有利,但是对权贵有害,而任何权贵都希望自己的权利可以千秋万代,他们当然会敌视改革者,敌视那些妄图消灭豪强的人
商鞅说的去强,反儒,反诗书礼乐等等,是因为当时打着学术研究的皮实际是正事不干,投机取巧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伙人损害国家利益,剥削百姓,但是做什么都喜欢标榜自己是仁义,是为国为民,这些人学的东西也无法解决战国时代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投机取巧,务虚不务实的现象,做实事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待遇不公平,而那些只会动嘴皮子整天胡说八道,喜欢以仁义礼标榜自己的人太多,他们只是国家的蛀虫,所以商鞅要打击这种务虚不务实的人,要把各种投机取巧也能发财升官的途径给堵住,而权贵们最擅长的就是投机取巧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势钻空子搞垄断,所以等于是商鞅把权贵的权利资源给收回到国家手里了,国家有了这些资源权利才能大力发展利国利民的举措,才能避免被豪强像蛀虫一样把郭嘉给蛀空。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看一些公知,整天只会胡说八道,有钱什么话都乱说,他们干什么都喜欢标榜自己,实际一肚子坏水,实际只是在位权贵摇旗呐喊,这些权贵干的都是投机取巧,窃取劳动人民财产的事,他们还会里应外合,联合外人一起祸害奴役自己的国民,所以商鞅对这伙人很清楚,跟他们讲道理没用,就算你在家堆一大堆礼乐诗书也没卵用,只能来硬的,用变法的模式打破他们的垄断,商鞅认为当时的社会法家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手段,儒家已经不适合那种时代了,但是如果是太平盛世,儒家还是有用的
商鞅的弱民,弱化的就是投机取巧的行为,争强好胜斗勇斗狠的行为,要让百姓守法,而不是整天想着通过斗狠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利,他要把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等等对郭嘉 有害的获利渠道都封死,让那些真正做实事,真正生产粮食,能杀敌的获取土地有军功的人才能得到上升空间,这样社会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而坑蒙拐骗的小人则会失去生存空间,但是那些公知啊,一些小人啊就喜欢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他们不会创造财富,只会掠夺财富,所以他们和商鞅天然的不对付,当一个社会掠夺财富的阶层太过强大,创造财富的阶层过于贫穷虚弱,这样的国家基本就要完蛋了,商鞅当时面对的秦国就是如此,如果再不改革秦国就可能要四分五裂了,就要被豪强瓜分或者被敌国有机可乘给消灭
商鞅对待豪强对待投机取巧的确非常苛刻,但是正因为他的苛刻,才让秦法法令如山,才让秦国之后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后世几千年,笔杆子一直都掌握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手上,普通百姓也没有能力写书,我们看到的对商鞅的评价大多都是来自这些权贵阶层,不足以代表百姓的真正想法,就像现在媒体们电视剧们演的东西和百姓想的也不是一回事,真正代表人民的声音,敢为天下先的人,敢于挑战豪强的人总是少数,多数蝇营狗苟的权贵只会做吸血鬼,他们只想着窃取别人的财富,所以他们的声音总是憎恨商鞅这样的人
卫鞅同志是好人吗?
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单单从个人道德方面来评判。有人说他刻薄寡恩,滥用酷刑,给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同时也把秦国老百姓卷入了残酷的战争机器中!
但一切应以大局为重!
因为商君这样对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来说,不仅要从他当政时期的一系列政策影响来看,更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综合分析。
虽然改革时期的一些政策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但是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为中国之统一,乱世之结束,为把黎民百姓从愚昧落后的封建主中拯救出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知道先秦孝公改革时,商君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非常复杂严峻的,因此商君的一系列措施是顺应当时形势下的特殊举措。
这种变法政策重军工轻民生,仅仅采用了五年计划使得秦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巨大飞跃,并且在对外战争初期不利的情况下,为最终领导秦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中华文明,世界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说评价一个人,一定要看是从什么角度,什么人的立场出发。
那些儒家占主导思想的史书里,能有对卫鞅同志高的评价吗?
如果由我来书写史书,一定用丹青在其中写下一个大大的赞!
————人民的老朋友,赢政。
Ps: 感谢看到的朋友,朕现在刚刚复活,如果你给我打钱或者点赞,我一定把新卫鞅同志的位置留给你
别说古代了,,哪怕是现代对商鞅的评价也很苛刻。。。
商鞅的法家思想,就是交国君如何对付中间的食利阶层,,完完全全控制住整个国家,吃独食的。。国君以下皆为民,,国君如何驾驭天下百姓的。
这套思想体制在现代不讨喜,,在古代那就更不要说了,,更被帮中间的食利阶层口诛笔伐。。。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商鞅被历史评价苛刻也就算了,,他砸人饭碗,那就别怪别人骂他。。。但秦始皇明明比商鞅更独,,更吃独食的那么一个人,,在古代也被口诛笔伐,到了现代怎么吹捧起来了???一个民贼独夫,吃独食,吃像都那么难看,,怎么就被吹成千古一帝了????
秦能一统天下,,没有赢政也有另一个秦国国君能一统天下,,在秦统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以法家思想对秦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商鞅
商鞅在 2000 多年前就能为秦国打造了一个能上能下,进百年还能高效运转的国家行政机器,,,哪怕是 2000 年以后的工业化社会,如何让国家行政机构一直高效运转也是个世界级难题。。。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强个一到二代也不多见,,而秦能强 6 代,简直开了挂。。。。
商鞅变法,一个是把贵族的土地拿出来分给平民,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土地改革,秦国国力马上就大大增强了。。
而整个变法精髓;就在于赏和夺。。规定能干什么,,干的好就封赏,然后规定不能干什么,,干了就有严刑峻法伺候。。。
这就是精妙所在,先用高工资高福利忽悠别人来干活,,在制定严苛的律法等者赶人。把封赏你的东西在收回来。。
看看历史记载,对秦国有功人士下场结局都不太好。。。每次封给有功人士的东西都能在收回来了,,绝妙,绝妙,绝妙。。
商鞅真是个千古奇才,,当然商鞅这位奇才,首先就被自己制定的这套法规给献祭了,,商鞅给秦国立了绝大功劳,,最后封地被收回,人也被杀了,死后还被五马分尸。。。
现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秦一统中国以后,,秦的体制就不适合了,秦没进行体制改革,,所以灭亡了。。。这个观点真是大错特错
秦体制最终在一统天下以后运行不下去,是秦始皇这个千古民贼独夫,没搞分封分赏,,秦法之妙就在于①赏①夺。。。没有封赏,却还有严刑峻法,那这套体制不光运行不下去还遭人恨了。。。在秦一统天下以后就赢政一个人和还少数几个舔他的舔狗得利了,,那这套体制,这个天下又怎能长久???
这位民贼独夫,连忽悠人的高工资高福利都不想给了。连忽悠忽悠人都赖的做了。到现在还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万古一帝真是可笑,可笑,可笑!!
我挺喜欢商鞅的,因为他说的是实话,他确确实实地让我了解到这种统治者思维
“商君五术”。
在这方面,我很感激商鞅,他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以下是正文:
假如你是 “民” 的话,你会很反对他,会很讨厌, 憎恶, 厌恶商鞅;你会认为, 就是商鞅让你生活变得不好,让你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但是, 你没有权力, 你只是个“民”;
假如你是 “吏” 的话,你会很赞同他, 会肯定《商君书》的思想。
很可惜,“吏”是有权力的,而 “民” 没有,
“民” 所能做的只是倾注自己的憎恶于商鞅一身。
假如你认真阅读了《商君书》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一套好像似曾相识,
好像在各个历史中都出现过,好像……
(这并不是说《商君书》全都是对的, 只是它所表达的思想有赞同)
大概是因为商鞅打破了老秦人 “国家强大了,我的生活就会变好” 的幻想吧
就说**罪有应得**这件事。
有几个成语与此相关,如作法自毙、做法自缚。
听上去商鞅就是一个恶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看到一个可悲的事实。
商鞅不是因为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而是因为受制于时代,他空有先进的理念,却不能彻底地变法,从而 “养虎为患”。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不高,对他的遭遇也显得有些幸灾乐祸,是因为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不敢质疑君主的正统地位。
因此,即使是历史名著,其中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未必正确。
在多说几句,商鞅不但知道 “立木为信” 的道理,而且他也清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商鞅明白法治过程中君主应秉持的立场,他在《商君书 · 画策》中写道:“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不能只看重仁义而应该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公正严明, 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使国家强盛起来的目标。
实际上,在秦国的太子犯法后,也正是因为商鞅的一力坚持,劝谏秦孝公,才推动了处罚的实施。
而从结果来看,商鞅之所以收到他颁布法律的制裁,被太史公苛责,是因为在逃离秦国时商鞅无处留宿,根源在于店主人不敢不报官,也就是老百姓不敢违法。
但是,商鞅的罪名却是因为贵族的诬告,他们不守法在前。
真要论起来,商鞅的 “自毙” 是和律法有关,但不是因为变法,而是因为变法不彻底——只有平民守法畏法,上层却不守法,也无法约束。
古人缺少法制观念倒也罢了,假如现代人仍然被误导,不能理解商鞅,那么就有点…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客观的说商鞅确实指出来人类集体劳动的核心思想,这一点领先世界千年
那就是 “取之于民,用之于国”
至于 “国” 怎么定义,服务于谁,根据时空各不相同
问题在于 “取” 的手段
强夺和诱骗有很大的区别,后者至少给予大家选择的自由
千万别小看 “选择的自由” 这几个字,理解这几个字就基本理解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治国理念
被历史课本误解最大的一个人,这个人在我看来是最邪恶、专制、为君王个人服务的魔鬼,车裂对于这个魔鬼来说来一万年都不为过。
都说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评价一个人
可商鞅这货
就是当时非洲人美洲人看了都得承认没他狠,这些蛮族不过是把奴隶当牛马,商鞅直接降维打击,把除了捅痣阶级之外的当润滑油。。。
说白了,不是大家对商鞅太苛刻
是商鞅不把人当人看
商鞅是我最讨厌的历史人物,没有之一!!!简直撒旦的化身!!!
别杠!你对你全对好了吧!
赶紧公考国考平步青云过关斩将加强商鞅的法度去好了吧!
史书所有的改革者的评价都一般。
比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
商鞅有人说了。
比如王安石,《宋史 ·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评价张居正,则是,勾结宦官,豫草遗诏,不分是非,贬谪大臣,取悦宦官,气量狭小,利用手中之权,随意处分、流放、杖责下属,以个人之好恶,擢升子嗣及身边工作人员。最后,帝甚惮居正。张居正柄国,权震主。(最后一句最狠)
最后,张居正死后,“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籍居正家” 时,“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
商鞅如果单论变法那绝对是成功的,对于历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可惜商鞅留下了商君书,商君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极其反动的,这一点无论是放到现代还是古代都是如此,再加上秦朝二世而崩的结局,苛刻是必然的。
因为动了世族的利益
商鞅的做法,类似于马恩。相当于写了本资本论,告诉你这方法做出来会有什么结果,并提出了共产主义式的表现方法。
错误的存在可以让人学到正确,但前提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史书也告诉你了,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秦国权贵,最后被人钻了他法律里的漏洞把他给弄死了。
史书之所以对商鞅很苛刻,是因为除了秦国当时的人都没遭遇到必须要玩商鞅那套玩法的境遇,除了秦人没人认同商鞅法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网络小说中无脑玩 gczy 的人正常情况下只会比商鞅还惨,甚至都玩不起来。
————
我是真想给商鞅平反。因为没人会告诉你,秦用商鞅的法增强国力,从进不了前八的诸侯变成一统天下的皇帝;汉朝在经过了霸王战役、白登之围后把秦法拿出来,在文景之治后给刘彻攒出了成为亚洲霸主的家底;共和国从一穷二白的境地攒出了如今的富强。
历史总是循环的,黑白都是存在的,愿你也能有明辨一切的能力 。
商君书看了好多遍,还在读,商君还是很厉害的,很多问题看的很透测。不过法家的书看多了,会戾气大增!
以商鞅的 “功绩” 他要是在今天被处死,我愿意出钱给他众筹一个能把他活着塞进去的超大号破壁机处死
因为商君的改革措施完全与我们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相悖离,因此不仅既得利益者仇恨他,甚至连普通民众也不会理解他。儒家士大夫们以及古往今来的普通大众对他的批评很多都停留在严刑峻法这样非常浅显、表层的水平。看不到商君所忧患的问题。这种评价不仅不公允,而且反应他们完全看不到主流文化一家独大下严重弊端。
商君所忧患的问题确确实实只能通过他的道路被解决,因此这些问题也从古代延续到了今天,从未被解决。
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第一个维度是有关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的取向。普遍主义者强调严密的制度和法治,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特殊主义者强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灵活应对。虽然今天我们学习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统一。但是事实很遗憾,在文化取向和治国理念等宏观层面上,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如果国家既强调依法治国,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应对,在具体执行时势必会乱套。而我们民族是典型的特殊主义文化社会。商君严格按照律法治国,连王族犯法都要依法严惩,例如被割鼻子的秦惠文王的师傅就是先君的儿子。电视剧《芈月传》中有一个片段就是将军误期被驿站的小吏责备,一旁楚人觉得这是野蛮无礼。吸收法家依法治国和性恶论的大儒荀子在封建时代儒士中的评价始终是很低的。经常受到批判,这就充分表现出了特殊主义文化对普遍主义的不容忍。
普遍主义的缺点是机械、死板,不灵活。特殊主义的缺点则更加可怕,投机取巧、钻制度的漏洞以谋利。特殊主义必然无法摆脱人制,公职系统贪污成风也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与此。我们的文化往往以 “灵活” 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見长并引以为傲,却从来不曾真正警惕反思这种文化的局限。
大佬陈晓萍在《跨文化管理》对普遍主义—特殊主义的论述中采用了超速开误撞人作为朋友作不作伪证的案例,特殊主义社会中的人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帮助朋友,欺骗警方(没有监控的情况下)。这一点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亲亲相隐”、内外有别是互相对应的。而商君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要父子分家,要塞私门之请(找关系占用别人名额、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
不要说什么商君之法反人类,商君之法是反传统反这些问题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清清白白没错,不仅不会被罚,而且你的个人利益会因为商君之法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古往今来很多人喜欢用陈胜吴广 “失期法皆斩” 的案例来说明商君之法过于严苛、反人类。一方面,现在的研究考证遇雨失期并不会被斩。此外,我们的文化下人们总认为遇到不可抗力的因素就没有错,不应该负责。认为这才符合常理,否则便是反人性。但其他文化下这一点就是执行得好好的,人们非常认同个体应该为自己的无心错误负责的观点。路上堵车迟到就是自己的责任,该扣工资就扣工资。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当事人注意避免问题再犯。
关于商君驭民五术,这一段确实是糟粕,现代国家应当完全抛弃之。
在当今时代应该逐渐有特殊主义过渡到普遍主义,以普遍主义为主,构建一个 “外法内儒” 的制度。
东方希特勒!你说呢
他道出了统治阶级的秘密,没有以儒家为伪装,儒生当然恨了。
先把商鞅给车裂了再说
商君书能被中国人给用的好,说明中国人真不如纳粹
感觉不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寻衅滋事
强国弱民,到今天越南依旧玩的这一套
好家伙,连秦惠文王都受不了丫,上到朝堂下到田野没有一个不想让他死的。尸体拉回来都得车裂了,全家团灭。你指望后人能说他个好吗?连魏忠贤的风评都比他好啊
成功的人总是会让人妒忌
五马分尸对商鞅算是从轻处理了。
屁股决定脑袋,我要是秦王,谁要说《商君书》不好,我灭他族。
我要是秦国统治阶级,秦王说谁好我就说谁好。
我要是修长城的民夫,我会暗中问候嬴政十八辈祖宗。
我要是个现代游客,我会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长城是中国最壮观的景点,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果我是帝王,我会说皇权天授,自古如此。
如果我是屁民,我会说去你妈的皇权天授,老子打的就是皇权天授。
打完之后,不瞒你们说,其实皇权天授是真的,朕已经与上天感应到了,你们可不能违抗天命噢。
说到底,几千年来甚至可以说到现在不都是秦政的各种变体罢了 [尴尬]
商鞅语境里的民,并不是现在意义的民,而是贵族和依附他们的知识分子。
关公战秦琼罢了,西汉的剑斩战国的官
关于商鞅变法中的许多过犹不及评论区已经说得很通透了,这边换一个视角,看看商鞅的几次变法踩了以司马迁、刘向为代表的史官(或作者)多少雷区。
1:削弱贵族、官吏特权(垦草令),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第一次变法)
刘向,楚元王刘交玄孙,皇室宗亲(远亲),以门荫入仕
司马迁,汉初五大夫司马谈之子,文官,史官
2:实行李悝《法经》,轻罪重刑,“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第一次变法)
刘向,反对宦官弘、石等人,坐罪下狱,削职为民,免为庶人
司马迁,遭受腐刑
3: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第一次变法)
刘向,倡扬经学,改善儒学
司马迁,《史记 ·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生一大爱好是四处乱跑
4:商鞅,秦(卫国人)
刘向,西汉
司马迁,西汉
史学家在编纂史书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当时的环境与自己的情感影响,这不是春秋笔法就能回避的事。问题中提到的两部史书编撰时间距离秦朝太近了,因此很难回避来自大环境的影响。况且,商鞅变法的核心是法,从现在看商鞅有点像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秦孝公出谋划策;而刘向、司马迁是经学家、儒学家,他们看待事物自然不会也不敢以帝王的角度去观察。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中写到:“后世流传乃至我们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为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
由于本人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史书与史观问题,如果本文出现什么逻辑性错误,是本人孤陋寡闻幼儿园肄业的问题。
商鞅没有像希特勒一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已经够仁慈了
我注意到两个细节:
一个是秦亡时,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没有对秦国老百姓进行大屠杀,不仅不屠杀,反而是安抚,说 “天下苦秦久矣”,然后约法三章,这说明在当时,天下人的共识是:坏的是秦国,而不是秦国的老百姓,秦国老百姓也是秦国的受害者。
二是好像秦亡之后就没怎么听说姓赢的人了,可以脑补成赢政后人在当时就被杀光了,天下人恨透了这一家子,就算是秦末有漏网之鱼,估计在汉代也都被灭光了,当然,杀赢政后人的第一功臣是秦二世赢胡亥,这也说明赢姓这一家人究竟是些怎样的人。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商鞅,他提出的政策究竟是成全了秦国还是害了秦国,是成全了自己还是害了自己,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评价确实苛刻,但是该用的时候他们是一点没少用
我觉得有些问题更有意思,回答区提问。
第一点,当时这套西汉(史记作者司马迁时代)都不敢想的法律,是怎么从零开始改革贯彻执行下去的,且执行了数代君王,直到嬴政时代彻底统一六国,二世亡国,这点我非常好奇,因为好像没有关于如何执行的详细记载。
第二点,商鞅为什么要把法律制定的太过苛细呢,太过苛细的条律本身就容易相互冲突,制定起来本身就很耗费精力,也需要相当大的基层执政力量推动,同时非常耗费执行力,商鞅或者秦君的目的既然是提高秦国生产力为第一要务,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办法。
第三点,换成当时或者后世另外学派的人,如何用另外一种非商鞅的办法更合理完美的解决当时秦国的问题。
有没有大佬解答
你翻翻历史记录,看看有几个被五马分尸的?你就有答案了。
今天听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课,再次刷新了我的价值观。
以前不懂事,觉得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儒家,
看到《商君书》写的驭民五术只觉得这个东西太坏了,商鞅死的不冤。
现在真的体会到了此中的邪恶——不把人当人。
商君的很多思想你在当今社会也能找得到影子。
比如他主张重战尚武,认为向外扩张能缓解国内矛盾,
现在我们把这称为军国主义思想。
又比如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他认为国家的强势和人民的强势是对立的,
此时我要引用白岩松老师的一句话 “不会吧”
再比如他主张重刑轻赏,
应该加重刑罚,减少奖赏,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
如果增加奖赏,减轻刑罚,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
类似的思想还有这句,“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
国家把以对善人的宽大来治理奸恶的人民,国家必然陷入动乱,衰落。
而如果国家以对付恶人的谨慎来治理善民,国家才可以稳定强大。
翻译过来就是,你越是顺民,铁拳就砸的越狠。
当然这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当今的人看这些就向神话故事一样,
但是你如何评价他完全是看你的屁股在哪里。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 “无知之幕” 的理论,
在理想状态中,所有的参加者都处在无知之幕背后,
他们对他们的特性、能力、宗教信仰及个人的历史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走出幕后将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
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
当然这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 “公平的正义”,最大限度的避免 “屁股决定脑袋”。
现实中就连胡锡进都知道市长和清洁工不存在平等的问题。
公元前 338 年,商君被处以车裂之刑,但是新法并未被废除,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算杀身成仁。
《商君书》算得上是统治者的百宝书,
我认为专制是比民主更好的制度,
更加稳定,思想更统一,对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更高,
历史也证明了专制国家的强盛。
相对来说,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却是侵害最少的制度,
遗憾的是,民主不是可口可乐,不适合每一个人。
挖掘崂山白花蛇草水的意义很有必要。
所以今天去听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课。
还是那句话,笔在手里,想怎么写怎么写。
想到商鞅之死,我不由想到了现在的废死派,他们为什么一个劲的要废死?因为他们要给自己留 条退路,他们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到那个地步,而希望没有死刑,这样可以苟活。
可是商鞅呢,他没有想到这么远,他作茧自缚,把自己的退路断绝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商鞅真的是一个无私的人,一心为公,而后世的人从他身上得到了启法,明显聪明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自然要去批判商鞅,彼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又何况笔在手里。
插句题外话,史记里面有没有私货,就李广一门的事情我就觉得司马迁是夹带了私货的,在此就不多讲了。
你打游戏时,会把 NPC 当成真人吗?
因为白左不是今天才有的。假装为民众发声,能捞点名声。
商鞅变法下的秦国如果那么不堪,其他国家的人干吗往秦国跑?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然呢?
不怪商鞅 怪秦王吗
商鞅哪懂什么铸币税啊、增加流动性呀,做得隐蔽点,把责任推给市场,又哪会没命︿( ̄︶ ̄)︿
会有商鞅很厉害啊这种感觉,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得背一个大锅
中学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来,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
但是,商鞅的变法,是使秦国变成一个战争机器,秦国都要被这一套给玩死了。
秦国的救世主是吕不韦,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却只字未提。
为何评价我???
凡事皆有度 过犹不及 一家独大再好的思想制度都是坏事 发挥其长处遏制其短处 用其他的补充 这样才符合现实符合科学
只读了商君书中的垦草令,结合下当今世界大国的民众政策分析了下,不寒而栗,商鞅的驭民术还没有过时。史书上对商鞅不够全面,大多评价的是商鞅的性格怎样,如果作为一个老百姓仔细分析下商鞅变法,就会知道车裂他还不够
除了秦王,秦国没有人喜欢商鞅。
是由于编撰者的立场问题吗?
既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作为史书的编撰者,肯定是有立场的。《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司马迁,同样也是有立场的。孔夫子为天下读书人找到了一条最好的出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说白的就是:读书读书,读书干什么?做官做官!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你说,受孔夫子恩惠的天下读书人,不管如何,是不是首先立场就站到儒家这边来了?
说不是,是因为苛刻评价商鞅,背后其实是学说之争。说白了,就是儒法之争的延续。
儒家治国不行,治民是可以的;法家治国可以,但治民的后果是愚民。所以秦汉以降,封建王朝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就是表面上讲仁义道德,实质上用王法来处决不利于统治的人。
如果可以,儒家是希望消灭法家的。但是,儒家发现,用法家的手段治国确实好用。这样,导致儒家无法彻底地否定法家。但是就这么承认吧,儒家之徒们心里也不爽啊。
刚好,法家的 “法”,不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法,而是为统治者说话的法。所以封建时代的法叫 “王法”。
既然是王法,那对老百姓而言,注定是苛刻的。而法家治国成效最大的源头在哪里?始自商鞅变法啊。
后世的法家之徒,不都奉商君为祖师么。
既然不能批判思想,那就批用他的人呗。
你看,史书上都酷吏的地位都不高。
在史记里摆在哪?唐宋元明清史里呢?
穷兵黩武,从丞相到平民都是莫得感情的螺丝钉
了解不多,近来看书,搬个原文过来:
经过近数十年的中西学者的研究,墨者与统一华夏之前的秦国有密切关系已成定论。孟胜与 180 位墨家子弟死后两年,秦献公在到达秦国的墨家后人帮助下,开始实施变法。
秦献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墨家思想来鼓励生产,促进人口的增加。献公鼓励开垦荒地,奖励多生儿子的人。在献公时代,秦国的粮食生产大幅增加,人口数量也是明显提高,国家力量大增。秦献公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按照墨家思想建立重要的军事根据 —- 具有国防意义的县。”初县蒲、蓝田、善明氏,“再五年后才”县栎阳 “。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平时可以更好地组织生产,战时可以迅速地以县城依托组织抵抗。秦献公所做的第三件事就是通过新的相互担保的户籍制度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但百姓” 上同而不下比“,从而使人民团结一致,不结党营私。
之前很多史书将秦国变法成功都归于商鞅。而商鞅所谓最成功的变法内容一个就是设置县级组织,另外就是带有连坐性质的户籍制度的革新。但实际上,商鞅生活的年代是秦献公之后,商鞅的这些变法内容早在献公时代就早已得到了实施。著名学者何炳棣言:秦国转弱为强并非是因为商鞅变法,而是来自于墨者的功劳。
真是世人误读商君书,强秦变法另有人,这而这些人无疑就是孟胜之后被秦献公请到秦国的墨者,这些判断都被出土的秦简所证实了。
秦简公在即位 6 年(前 379 年)之时开始在秦国引入墨法,在 13 年后的公元前 336 年,韩、魏两个诸候国冒犯周朝天子,会盟宅阳。秦献公闻知周显王要求谨王的号召之后,迅速派兵东进与韩、魏联军作战。秦军在洛阴打败两国联军。这是魏攻秦河西之战后秦军第一次击败魏国军队,秦国从此开始在与魏国的对抗中反败为胜。周显王五年(前 364 年),秦国再次兴师东进,秦将章蟜领军越过黄河,攻入魏国黄河以东地区,与魏军大战于石门,一战斩杀魏军 6 万人,并俘虏了魏国主帅,这是秦国东向发展的一次大胜。周显王为秦国勤王的中心以黼黻架秦,并封秦献公为候伯,赏以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秦国从此进入战国七雄之列。
之前关于商鞅的事迹记得不多了,最近看收看到这个感觉商鞅就是个推出来的靶子… 吸引火力用的
我记得商鞅变法触犯了秦国当时一些贵族的利益,当时因为变法那些贵族怂恿太子搞事都被献给狠狠教训了,这也是他一上位就要搞死商鞅的原因之一,因为商鞅他得到了父王一顿毒打,但他还是把变法搞了下去。
如果没有商鞅,那些人要搞的就是献公了… 商鞅是个好靶子…
商鞅之道,如锻剑将精钢悉聚于锋刃,剑身则潦草铁石制之,故豁然灭绝六国已,遂身崩而体解。
因为他是军国主义思想, 他的思想是纯粹站在统治者角度的.
他比希特勒还要狠.
我看过但是不太记得商君书,就会想起些事。借着这个渠道问问。我在的企业是一家老工人多的厂,面对一些安全措施,经常听到车间主任说:跟他们说了好多遍,他们就是不听。有些刺头工人不满意了(比如因为犯了安全错误扣钱了,请假几天扣钱了)甚至跑去领导层闹腾。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对安全需要重视,想发给工人的大概六千一个月,现在有两个机制,一种底薪五千,一千作为安全奖,就是没违反安全条例的就发。还有一种机制:工资六千,但是违反安全条例,就要扣钱,没造成大损失的最多扣不超过一千。该实行哪种机制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机制呢?总之就是希望安全能做好吧。
换成今天,你对《商君书》的评价是什么呢?
我就读了几章没读全,我说点对于已读章节的见解。
商鞅为了建设国家没给自己留余地,所以在政治斗争失败的时候被自己订立的法给整死了,所以,罪有应得?
简单举个例子就是一个贪官投票同意了一个反贪法,结果自己事发因此法落马了,罪有应得不?
说个有趣的事,十几年前开始去酒店开房是要身份证登记的,大牌连锁酒店业一般会要求这个身份登记才能入住。
商鞅的跑路记中,就有住酒店没凭证被赶的事。
《商君书》说国有六虱十二害,又不起兵事,国力会削弱,原因也可以在书中找到,就是产业结构出毛病导致的,所以弄了个《垦令》出来。实际上,这几年佛系、躺平也是产业结构出问题的现象了,鸡娃就是十二害中的一个,日本的平成废宅就是先驱了,内卷文化又没有相应岗位导致不工作也不愿意做底层工作者。
按照《去强》和《垦令》合起来说,他意在在干掉资本家和土皇帝,把贫富差距拉来回来,防止社会财富不断流向商人和地主的那边。毕竟,他们比农民、手工业者卷钱要快。他们用钱来滚钱,变相剥削,这都是老话了,西方那边表演过的上世纪 20 年的全球性大萧条,无形的手导致的经济结构扑街事件。《商君书》在各种程度上来说都在强调有形的手要干预,不能让商人钱滚钱导致社会底层行业出毛病。
这个问题,近代、现代都管不好,何况古代?去骂商鞅之前先管好 996 怎样?商鞅的问题在于 996 要管,民众的佛系现象也要管。你看到的早前官媒在说不能躺平,结果被喷成什么样子?
古代的时候商人和地主养打手比现代还要严重得多,这类人被认为是”强民 “,” 强民 “家里最好是收人头税,不给他们用钱滚钱来养闲人、门客的机会。用” 弱民“去掉、打压这种人是要务。
古代信息流动量没现代高,把持权力的就是皇权(最大强民)和地方势力(小强民),你弄他们,不想把权势分给他们,他们当然说你苛刻了。
民弱国强,说的是地方势力不做大,宗主势力才会强大,地方势力做大了就会跟你强权力。
务在弱民,我觉得这是双关语了,有两个意思的,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弱化地方势力的强民,扶植地方势力的弱民,合起来就是扶植地方势力的弱民来打击地方势力的强民。说现实点的,这恐怕叫群众路线了。
从人才选拔机制来说,商鞅要求” 做好人不能成为选拔机制的标准 “,选上来的人必须有功于国家(军勋制),也就是说选拔机制是更严苛的,也就是你孝顺父母、守法、扶老人过马路这些不是选拔标准,起步是跟破坏公共福祉的歹徒做过搏斗才行。
看一遍商君书,把自己代入,你就知道了。
人民只剩下两件事,耕和战。
很多时候,历史的前进,并不意味着个体境遇的改善。
很多人把史记抬得太高,谁质疑,就马上群起而攻之。这书明显带着个人色彩写的,一个世家子弟,水平二三流的人物都大肆吹捧,没有就自己造,我说的就是迷路侯李广。作者明显仇视寒门,卫霍都被这个作者写成佞臣了,真够可以的,卫霍功劳太大,作者不得不写,但是从他的文字明显看得出来他就是带着个人情感。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线都是错的,一个苏秦,最早出现是在燕王会时代,那会是齐宣王,你告诉我苏秦活了几岁,在齐闵王时代又出现了。简直胡扯。这都贯穿半个世纪了。三皇五帝夏商周就是直接是神话故事。
商鞅能被这个作者正常写就怪了,他们儒家最恨的就是法家,黑秦,黑法家黑秦都是他们正常操作,腐乳。汉武帝一点都没冤枉他,这就是本作者自己写的小说。
儒家对法家是最发对的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你要生活在孝公商鞅的秦国会觉得开心吗?
提问之前,可以百度一下商鞅定的到底是多苛刻的律法
或者认真看一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然后有三观基础就会懂了
他难道不该被鞭挞?
该鞭挞的还包括《鬼谷子》
我属于全文看完,看到片段的写作习惯就能看出是《鬼谷子》的
然后觉得韩非子说的真对
这不是蠹虫是啥
真是只会鼓唇摇舌谋国之利为私的奸佞
同是法家,可以综合看一下韩非等人的著作
啊,想起来一件事,商鞅的连坐是很出名的
但我记得晏子里有一句话 “罪不知谓之虐”
极心无二滤
尽公不顾私
求仁得仁了
为什么你们不讨论火影忍者呢?
商鞅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利用改革和律法极大的加强了王权。分封制的权力特点是一层一层的传递。诸侯王和国内贵族既是合作也是对立关系。诸侯的命令需要国内大夫和贵族实施下去,导致各国士大夫等贵族的权利过大。商鞅的法令一是将王权扩大到全体国民;二是约束贵族,毕竟此时秦国还处于奴隶制度,法令的作用主要还是针对这些人的。三是分化贵族力量,贵族经过无数带的繁衍,肯定有大量的落魄子弟(中间基本沦为普通人),商鞅的法令给了他们上升的机会。反过来也靠着这些新贵来制约旧贵族。无论如何,损害的都是贵族利益。在封建社会,撰写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是王权出身,也不会是平民出身,只会是这庞大的贵族出身。在他们眼中,二十四史既是帝王史,又是一部贵族没落史。至于普通人,给他们当奴隶都是抬举他们。
以上瞎扯淡,别喷
因为编写史书的人屁股歪,缺乏主人翁意识,不会从秦王的角度看待问题。
看了商君五术
我只能想到德川家康的要让农民半死不活理论
你呢?
不能将政权拟人化
商鞅的思想
代表了国君一人的利益
践踏了剩下所有人的利益
一个维护国君利益的政权没必要让贵族和平民爽
站在现代立场就是得批呀,不能说比六国老爷们进步了就不批了。
还有,商君书里面明显夹杂了韩非子的思想,这书肯定被法家改来改去的。
百代皆行秦制也说的只是郡县制
百代都是以汉文帝的治世模板来治理天下的。
但有点还是要赞扬:
政府必须要有信用,你把木头扛来了,直接给钱
而不是:先去有关机构登记,开无犯罪,户口本身份证原件,社区工作机构证明是你本人,画像描述要和本人相像,个税声明,然后回家等通知,过三个月资料核实完毕了,让你来领钱,栎阳令给你开个条子,你拿着条子在工作日内去财政机构领钱,扣除你个人所得税,水利建设,希望工程捐款后,剩下的给你。
如果商鞅出生在西方世界就好了……
近代几个军国主义体制国家都失败了,
商君改造后的大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军国主义国家征战成功了之后会怎么样的例子。
吊在路灯上的大秦宗室:没关系,都一样的。
他动了写书的人的利益
被车裂真是大快人心,只恨他没有不死之身,活着裂个十万八千次。
因为他造反了,而且造反失败了,甭管是不是被公子虔诬为谋反,反正他造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光凭这条他就违背了古时的 zzzq
至于现代学者讨伐他的变法没人权,违反法制之类乱七八糟的,反倒是其次
从一个方面解释一下。《史记 - 商君列传第八》:
……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_【索隐】:景姓,楚之族也。监音去声平声并通。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後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索隐】:音税,下同。以帝王之道比三代,【索隐】:比三。比者,频也。谓频三见孝公,言帝王之道也。比音必耳反。【正义】:比,必寐反。说者以五帝三王之事比至孝公,以三代帝王之道方兴。孝公曰 “太久远,吾不能”。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索隐】:音悦。_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商鞅并不是开始就想以法治秦,可惜秦孝公急于求成,对帝道王道都没兴趣。
资本主义终极阶段选项之一:终产者
看过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吗?
那大概就是商鞅最理想的社会。
终产者(君主)至高无上。
其余所有人都只能活的战战兢兢,卑微如蝼蚁。
一堆 shzy 时期的人现在这个时代的立场评价一个改变社会制度的人,我想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就是知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无聊跑来吐槽商鞅的。
这傻逼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给予一切违法的行为以重罚。也不想想他指定的法律就一定合理吗?谁又能搞出来对所有人和事都公平合理的法律?
倔强认死理的人,把这股劲儿用在探索科学高峰上面,或许有用。其他方面来说这就是性格有缺陷,没有让人时常敲打帮他改正方向的话,这辈子少不了走歪路
因为史书不是法家写的,话语权和舆论也不掌握在法家手里
商鞅搞出来的国家就好像苏联,突然就长高个了,拳头也很硬,殴打小朋友如家常便饭,但是碰上美国这种体量不输他的,制度还优于他的,那迟早完蛋。
因为商鞅真的就是一个黑了心的恶魔。
商鞅那一套,就是把人当畜生。现在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商鞅只弄物质,还是彻底的极端化。整个国家被他弄成了野兽群体,这绝对出问题。
如果秦没有崩溃,那么他就是千古一相,可惜汉朝是反秦起家的,贬秦是政治正确,所以…
知乎用户 姑苏小民 发表 我比较赞同鲍鹏山教授对《商君书》的批判。因为不管从当代社会的哪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所推崇的愚民,弱民等思想都是对底层人民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侵犯。 首先需要知道**《商君书》是一本专为统治者统治所编纂的书籍。** 当统治 …
知乎用户 文册 发表 九天玄女娘娘梦中传受与宋江三卷天书,醒来打开观看。 这一看不要紧,只吓得宋江冷汗止不住的往外冒。 这书中除了些兵法仙术,便是教人外示忠义内怀诡诈的法门。不仅对敌用尽算计,对自家兄弟也是陷害、操控为主。 宋江百思不得其 …
知乎用户 林为珮 发表 有时候看唐宋八大家的政论文,会有一种无力感。他们都身居高位,看待时事稳准狠,针砭时弊,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然而,他们能预见问题,却无力改变,只能看着国家朝着自己预见的方向滑下去。 其实中国古代写得好的散 …
那些年,范曾是如何陷害沈从文的? 作者:北京的腔调 沈从文和范曾,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界的大佬。前者,以文学创作、文物研究名世;后一位,则昂然以书画巨匠、学问宗师、当世大儒自居不疑。表面上所事行业、所攻领域都不同,实际上曾是师徒关系。 他们两人 …
收录于话题 #侠客行 43个 这是种什么病。 昨天写了《查寝学姐,小小年纪,你们好大的官威啊》一文,谈黑龙江某职业学院“学姐查寝”的事儿。 文章发出去后,我发现很多留言是这个口风的:哎呀呀,号主,一看你就没在职业学院这种地方待过,这种遍地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