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疫情下,一家上海养老院的纸尿裤难题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撰文|三昧   编辑|闻严

出品|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

安康养护院的纸尿裤只剩下11天的存量。院长邬时做好了最坏的应急方案——由全体职工搜集好50张备用的旧床单,撕成一条条的布头,做成最原始的尿片。老人换下后,再由职工每天清洗、消毒,这样能够勉强撑一段时间。

困境中,一个常为养老院食堂运送食材的年轻人帮助了他。他许诺,为他协调10000片纸尿裤。48小时后,装满一卡车的纸尿裤从浙江绍兴出发,送往上海,这是一场跨越190公里的爱心货车接力。随车运送的,还有圆白菜、杏鲍菇、花生油等新鲜食材。

在上海,约有533万老年人遭遇了封控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当这座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突遇疫情的时候,如何保障独居老人的日常物资和紧急药物供应,解决老人们的心理问题,成为了很多人重点关注的问题。

这些援助者的队伍里,不乏年轻人的身影,养老院院长、货车司机、骑手、客服、便利店老板,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也在经历生活的捶打,却又保持着柔软的同理心。他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跨过险阻,为这座城市里的老年人做点什么。

开始封控的第二周,邬时在院子巡查,看见护工刘阿姨红着眼睛低头从宿舍里走出来,穿过小院,又微笑着走进老人的房间。刘阿姨解释,她和家人联系的时候,发现家里出了一些状况,由于担心家人,心里有点难受,但又不希望自己的情绪影响到老人。

这是养老院规定的“微笑服务”,护工也早已把照顾老人当成在这里的要义。

这家养老院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院长邬时希望,所有护工和医生都应该把老人当成家人照顾,对家人要微笑,而不是板着脸。养老该是悠闲的。即使遭遇疫情,工作压力大,也要让老人们在养老的时光中感受到快乐。

全院职工以40岁以上的护工为主,另有十几位医生、行政和后勤保障人员。今年四月初,几个外出的人没来得及回院就被封在了院外。这使得,院里只剩四名医生,需要负责每天的核酸。很多老人都患有基础疾病,因此养老院防疫的要求和标准要更为严格,有老人头疼脑热,医生们就要格外小心。

每天早上4:30,院里在职的医生已经开始准备核酸检测。8点,上百位老人开始在院子里排队,9点,医生和护工要整理好全部采样管、贴好条形码,扫描上传到健康云。当天下午,核酸结果就会出来,一旦有人被检测出阳性,就会马上安排老人隔离、上报、环境消毒,防止扩散。

很多老人不配合医生的工作。邬时描述,有的老人强势,要他出示相关文件,研究政策的真假。每天被棉签捅嘴巴和鼻子,他不愿意。还有的老人耍顽皮,一口咬住棉签,像咬棒棒糖似的,一个早上,这种游戏要玩五次,医生要陪着。还有老人患有脑梗,要一遍一遍地教,才能顺利采样,是名副其实的“老宝贝”。

4月的上海春意袭人,阳光洒在院子里,照得人懒洋洋的。和以前一样,院子里依然是一片轻松的氛围。40岁的邬时是养老院里年龄最小的人,在一众五六十岁的护工同事面前,他还是个年轻人。为了让养老院正常运转,让职工们有信心,邬时总要摆出一副全能者的样子,信心满满,从不当众皱眉头。

但对他来说,这是一段“最绝望”的日子。闭环管理后,物资在悄悄地消耗着,供应链却已经断了,很多零售平台的店铺早已关闭。进入四月上旬,他意识到,这家养老院的常备物资随时有可能见底。

每天,他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找物资。他曾电话多方联系,最后依靠自己往日的私人关系,找到供货商,为养老院拉来了生活物资。唯独找不到货源的是纸尿裤。邬时管着两家分院,一共将近200个老人。对于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来说,他们无法自行如厕,养老院需要每天为老人们准备上百片纸尿裤。这成为养老院里的最大、最急的缺口。

但疫情之下,全上海供应链受到考验,许多食物尚且短缺,纸尿裤注定难求。邬时向各大电商平台沟通,希望他们快点恢复配送,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 养老院的护工阿姨在照顾失能老人

邬时说,一个失能老人平均一天需要用6-10片纸尿裤。这个数字意味着,至少每隔两小时,这些老人需要翻身、擦洗,并换上新的纸尿裤。对于他们来说,纸尿裤一天都不能短缺。否则,老人们很有可能肌肉萎缩,皮肤红肿破损,甚至得上顽固的褥疮。

4月8日,院里的纸尿裤只剩下11天的存量。邬时做好了最坏的应急方案——全员职工搜集好50张备用的旧床单,撕成一条条的布头,做成最原始的尿片。老人换下后,再由职工每天清洗、消毒,这样能够勉强撑一段时间。

没想到,就在这天,一个年轻人帮助了他。小伙是美团旗下快驴进货的一名员工,经常给养老院的食堂送食材。在当天送货短暂的交接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邬时与他提起了纸尿裤的难题。

在听到邬时的求助后,对方通过公司电商业务帮他联系到了一位上海供应商,许诺帮他“协调10000片纸尿裤”。只等了两天,装满一卡车的纸尿裤便从浙江绍兴发货,跨越190多公里,借由货车司机接力送往上海。随车运送的,还有圆白菜、杏鲍菇、花生油等新鲜食材。

■ 快驴进货司机跨越190公里为养老院送去10000片纸尿裤

养老应该是轻松、悠闲的,邬时亲昵地把院里的老人们叫做“老宝贝”,职工们也刻意不让他们感受到对物资的恐慌。在老人眼里,疫情大体意味着麻烦的核酸和禁足。但紧随着物资问题的解决,老人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老人们很敏感,刚开始封控时,他们不能下楼,不能到户外锻炼,不能见到子女。老人会烦闷,有负面情绪。极端情况会发生在一些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身上,有人会无缘无故地辱骂、攻击,甚至把废纸往护工身上丢。

护工刘阿姨习惯去寻找这些不良情况,安抚好老人的负面情绪也成为她的工作重点。她描述,自己敲门、进屋,换上微笑。看看老人的气色,她会用上海话问:“张阿婆,侬是不是伐开心呀?”一边说一边摸摸她的手,然后搭搭脉,对方一下子就放松了,就像回到家里有人在关心自已一样。

李作龙记得很清楚,4月3日上午11点09分,他添加了陈阿姨的微信。

前一天,李作龙被拉进了“上海—紧急配药群”群聊。为了支援药物,李作龙和同事以及药品供应店方都在群里驻扎着。进入微信群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是志愿者,有人是求助人,还有人是受助者的朋友。除此之外,也有人直接通过“应急帮手”通道,被工作人员拉进群。李作龙记得,建群不到10小时,这里就产生了400多单的用药需求。

“小龙,你那边忙吗?我实在咳得受不了了。”看到群里陈阿姨的消息后,李作龙意识到这件事很严重,他立刻添加了阿姨的微信。

陈阿姨今年51岁,因用药产生副作用,一直干咳,一个月下来后,咳嗽愈发剧烈,咳有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按照医嘱,陈阿姨疑似出现了变异性哮喘症状,急需强的松或醋酸泼尼松龙对病情进行暂时性控制。一位好心的邻居将家中为孩子准备的四颗哮喘药分给陈阿姨两粒,可是,数量还是不够。

■ 看到陈阿姨焦急的话语,作龙安慰对方十分钟内帮她解决

醋酸泼尼松龙片是处方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需要凭借处方来购药。在4月初,上海药品供应尚未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依靠陈阿姨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拿到药品的。

于是,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作为美团华东地区的医药业务负责人李作龙开始加班。他和同事组成了一个十来人的团队,专门负责上海买药。

李作龙先把药品的名字转发到第一医药工作交流群。五分钟后,同样在清明节加班的同事回复了,他告诉李作龙,药品是有的,最近的取货点在上海浦东新区博山路上,这里有一家在保供的药店。通过在系统后台调取查询显示,药店虽然关闭了订单,但尚有库存。

原来,自封控以后,这家药店一直维持着营业,每天都有上百个订单。为了处理订单便捷,三名店员全部住在门店里面。疫情期间,上海市民用药需求激增,线上只要开通十分钟,就会有大量订单像雪片般涌入。为了保证处理订单的速度,照顾好已经下单的市民的需要,药店总是把手头订单处理完毕后再重新上线营业。

这一次,为了帮陈阿姨下单,店员把系统打开了十分钟。

■作龙与药店工作人员紧急沟通帮陈阿姨下单的具体时间

按照系统规定,药品下单只能在用户端完成。李作龙让阿姨先行下单。没想到,几分钟后,阿姨又发来消息,说自己咳得厉害,很着急,但不知道怎么操作买药。在药店订单开放最后的几分钟里,李作龙一边打电话一边把步骤截图发给阿姨。他教陈阿姨打开APP,修改到药店周边地址,随后搜索到了药店。在付款环节,应当上传处方订单,李作龙教陈阿姨操作了好几次,终于操作成功。

与此同时,李作龙的同事在同步帮忙联系骑手。在顺利下单后,骑手陈达立即从张江镇出发,骑往博山路的药店,再到达老人所在的德州路。行车近三十公里,顺着三角顶立的路线,陈达将这份哮喘药稳稳地送到了陈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处。

■ 骑手取到药物后,为让陈阿姨安心,特地拍照发给对方

同样在这一天,4月3日,美团也面向上海开通了应急帮手服务。由客服、买药及跑腿等数百名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应急团队,帮助上海的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特需人群更快地解决困难。自开通以来,已经收到了超过17万次需求。其中,来自老人、母婴类人群的需求较多,占比超过90%。

独居老人傅历最想感谢的是水果店的姑娘王莉。4月14日中午三点左右,一个女孩拨通了傅历的电话,告诉他有几个人想要帮他,给他送点东西。这通电话成了他在疫情中最大的惊喜。

他不知道的是,王莉之所以能够“打捞”到自己,是自己在应急帮手求助的结果。怀着朴素的感激,他存下了王莉的电话号码,心想等疫情结束了,一定想方设法找到这个女孩道谢。

傅历印象最深的是,当一大箱物资送到楼里时,邻居们都很羡慕。有人问他,这箱物资是哪里来的,他回答,是社会上的好心人送的,“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那一通电话后面一定还有许多位帮助我的年轻人。”

傅历在杨浦区长白街道控江路的小区里住了几十年。周围邻居不论老少,会尊称他一声傅老师,因为他曾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做了二十多年医生。退休后,他也常会给邻居小孩们看病。2020年武汉疫情袭来的时候,大家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感到陌生、恐慌,他亲自给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讲课,告诉他们什么是隔离,怎么做防护,如何正确对待疫情。

但他没想到,自己在上海疫情中成为了最需要帮助的人。

疫情来得猝不及防。4月1号,整个小区进入封控。由于没有囤菜的习惯,老人家中准备的肉蛋菜,只能维持5天。所幸,曾经在部队几十年的经历和军人专业的训练使他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应该这样讲吧,碳水化合物,200克,一天,人就能活下去,还有不要断了水。”

他每天烧开一大锅水,放200克大米,煮成稀饭。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把这锅“米汤”喝完。封控在家的十多天里,老人尽可能保持不动,以减少卡路里的消耗。由于缺乏维生素,他的手脚出现溃烂,口腔也长满了溃疡。

■ 傅历在医生建议下养了一只狗,疫情封控在家的日子里,老人与小狗相伴,排遣孤单

老人知道,小区里有很多阳性患者,居委会和志愿者工作繁重。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添麻烦。作为一名部队医生,老人年轻时苦没少吃,骨子里都是坚韧。他也像典型的中国老人一样,不爱抱怨,遇到困难第一想法是坚持。

傅厉没有子女,早年的一场婚姻由于双方三观不合,已经散了,父母也双双去世。疫情之下,抢菜对他来说是技术难题。

傅老师说自己平时懂得使用智能手机,知道在手机APP里如何买菜,但是疫情期间,点了付款,总是也送不来。他也想点外卖,但是输入地址以后一拉,列表里的商家都是灰色的,没有店开张。

13日早晨,他起身走出家门,敲开了同一层楼隔壁的门,邻居是位年轻男孩。“我跟小弟弟说,家里没什么吃的了,你能不能帮我在手机上买点东西吃。”

邻居小弟说,要不我帮你申请应急帮手试试看。傅历补充道,自己患有十年抑郁症,应该还属于残障人士。他让对方给自己申请了残疾证号码,并且把号码添加在求助信息里。小弟帮他填写了一个表格,说明了他是残疾人的情况。

小弟告诉他说,你等着,可能有人给你打电话,你把情况如实跟人家讲。

4月14日,在填写完求助信息的第二天,李恒看到了老人的求助消息,差点哭出来。

下午三点零七分,微信群“国定路31号爱田水果群”弹出消息的时候,李恒正在玩手机。一条消息出现在他的视线,标签为“独居老人,上海市残疾人证号码:64b1,是吃的都行。”这条消息,是由应急帮手的客服人员,流转到了商家手里。

群里消息发不出去不到三分钟,很多人响应。林勇是第一个回复的,他在五角场经营一家便利店,愿意免费提供鸡蛋和牛奶。水果店的姑娘王莉说她解决水果问题。又有几个骑手在群里报名,要免费跑腿。林勇谢绝了骑手们,直接在群里@了骑手李恒,他们是朋友,疫情开始以后,两个人一起驻扎在林勇的便利店里。

李恒回复说,他要自掏腰包给老人买一袋大米,并且免费跑腿。

■ 看到老人的需求后,群里水果店、便利店老板和骑手们立刻响应

李恒今年30岁,是一名粤菜厨师,海鲜小炒是他的拿手菜。两年前,他来到上海的一家酒店里当厨师,一个月有8500的收入。在广西老家,李恒有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由70多岁的父母帮忙带着。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都要靠他和妻子打工支撑。

这两年,疫情断断续续,李恒收入不稳定。为了补贴生活,他还会兼职做美团跑腿骑手。由于时常到林勇的便利店里面取货,两人渐渐成了朋友。

今年正月十六,返岗开工的第一天,李恒发现自己所在的酒店突然倒闭了,老板拿着钱跑路,欠下半年的薪水没发。从2月16日到3月31日,一个月多的时间,李恒没讨回来工资,却等来了上海疫情的消息。

疫情之下,上海到处封控。酒店倒闭,自然也没了住处,为了抱团取暖、节省开支,林勇邀请他,一起住到便利店里。“真的要感谢林老板收留我,疫情之下,我知道很多人都需要帮助,所以我也想帮帮别人。”

这段时间,李恒很少接单。一家老小等着自己养活,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很难想象如果自己阳性了,被隔离了,一家人要怎么办。

只有当附近居民有一些紧急需求时,他才会出现。每次跑单时,他也一定穿好防护服,戴两层或者三层口罩,每天排队测一次核酸。李恒曾经给一个癌症老人送过水果。三大箱水果,直线距离有六七公里。由于东西太多、太重,身上的防护服在运送的过程中被磨破一个洞。

■为癌症阿姨送水果的路上,李恒的防护服被磨破一个洞

这一次,李恒依然决定冒着风险把单给送了。

“大概3点半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店家们基本东西都备齐了,水果、肉、蛋、奶刚好拼了一箱”。李恒打包好一大箱物资,除了肉蛋奶和蔬菜,还有各种速食品,一袋大米。这是大家给老人准备的一份“孝心”,在打包好物资后,李恒穿上大白防护服,带上两层口罩,抬起一箱物资和大米绑到了电瓶车上。

■ 物资备齐后,骑手李恒穿好防护服,准备出发

14日的杨浦区,阴天还下点小雨。3点53分,从长白街到控江路,3公里的距离,李恒用了二十分钟,将物资一路送到了小区门口、交给志愿者,并反复叮嘱尽快配送。直到打电话给老人确认确实收到后,才放心走掉,“我老爸老妈也70岁了,听到他声音的一瞬间,我就想到自己在老家的父母。我知道,他需要我们。”

■ 3点53分,骑手将装满物资的箱子运送到老人小区门口

在电话里,傅老师诚恳地说了声谢谢,声音听起来“很憔悴,没有精神”。李恒马上回答:“不用,这个都是本分事情。”

14日下午4点,傅老师家的门被敲开。两板鸡蛋,60枚,一提特仑苏,五六斤蔬菜,苹果,香蕉,火龙果,耙耙柑,橙子,梨,沃柑若干,一袋10公斤的米,装在一个箱子里,被一个小伙子送到家里。箱子上面写着:独居老人,行动不便,麻烦防疫工作人员送上门,谢谢。

收到物资后,老人给自己做了一顿饭,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香的一顿饭:

“回想起来像小说一样,我拿出一颗青菜,然后给它炒了一个很漂亮的青菜,它里面还有一点肉,我还给自己做了一个肉丸子汤,炒了一个土豆丝。这一顿饭,是我平生以来吃得最香的。”

(邬时、李作龙、傅历、王莉、林勇、李恒均为化名。)

更多故事,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点击上图购买「在人间」新书《人间记忆》 - 

版权声明

凡注明“在人间Living”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或在人间living栏目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任何方式使用;已经由本栏目、本网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在人间Living”或“来源: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违反上述声明的,本栏目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我跟随一群猫狗,发现了藏在武汉角落的秘密

边缘的人和边缘的动物。 三月初,春天的气息已开始在武汉蔓延,白日阳光和煦地抚过,夜晚残留一些沁凉。 街道依旧空荡,只有流浪猫狗的数目激增,穿梭其间。 阿龙和朋友在救助武汉滞留人员时,也注意到了这些小动物。 几天后,他们骑着一台小摩托,带着食 …

在人间|劳动者的午餐

摄影|松岛 撰文|松岛 编辑|周娜 出品|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 Hi 午饭吃啥?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这可能是让微信群沉默的“千古难题”。 趁今天劳动节,我们想认真端详劳动者的午餐:吃什么,花费多少,几点吃,吃多久,用餐环境……五花八门的答案勾 …

“暂停”在上海的农民工|深度报道

记者/佟晓宇 编辑/计巍 困在上海浦东一处工地的农民工,日常活动只能在工棚内 随着封控,上海数以百万计农民工的打工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他们是摩天大楼和机械零件背后的人,因疫情静止在工地、厂区和租住的城郊出租屋中。收入暂停,物资告急,但外界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