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力还击,该怎么办?
原创 维舟 维舟 维舟 微信号 weizhousw 功能介绍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热辣滚烫》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电影《热辣滚烫》无疑都大获成功,连导演兼主演贾玲的个人形象都得以更新,这位前喜剧演员现在被看作是女性主义的新代言人,赢得 …
之前我一直想不通杨笠是怎么成为女权旗帜的。
通过《好东西》这部电影,我确信了,读了上野千鹤子、佩雷斯等等女权主义作品之后的导演,还是把女权主义简化为了贬低男人。
理论水平不提升,真的不行啊……
今天凌晨刚从电影院出来。
就说一点吧,你说男的离婚、海王、恋母型人格都是在伤害女性,被你疯狂 diss,我不反驳什么,但连出现的小男孩都没有一个好东西,且小女孩都是好东西,可见这片子的 90 后女导演对男性厌恶到连小孩都不放过的地步,这片子还能上 9.1 的分,足可见豆瓣上都是用屁股在投票。
和相亲女去看的,无意中点了这部电影
看完感觉,男人在形成受精卵那一刻,就已经带着原罪了
我一个普通底层男性何德何能让这些女人生气
对了,这女的吃了我两顿饭,两次奶茶,一次电影,一次甜品礼物,我花了一千多,她一毛不拔,付钱时一点客气的意愿都没有,最后让她滚了,要了四百块钱回来。
这只是我众多相似的相亲经历里某个片段而已
投资成本三千多万,豆瓣十三万人评分 9.1 分的电影,镜头全是怼脸,剧情全是聊天,人物形象全是经典刻板印象,思想核心全是些男女对立的网络老梗,还有些 sb 假上海人自以为不一样的高级开放社会认知,原来现在钱这么好赚的吗?这对电影艺术有一点尊重吗,豆瓣变成这个 b 样,我只是觉得可悲。
我号召在座的诸位,都去豆瓣给《好家伙》打五星。
但是切记,不要去影院买票看。
我很好奇,这部开分 9.1 的国产 “神片” 会不会成为一部票房不过三亿,但评分 9.8 的神剧。
谁脸疼谁自己知道。
1%的人发出了 80%的噪音,并不能说明这 1% 就是对的
2024.11.23 晚上去看了这个电影,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头翻腾了很久,憋了一肚子的话,以至于当天晚上精神到凌晨 4 点,早上 7 点就醒了。
这电影的核心思想就是想讲一讲大女主的人生,但整部作品都像是一群除了在霸总小说 / 爽文里以外根本没在现实生活里面真实接触过大女主的小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穷尽自己的想象力和人生经验,拼命完成了一篇想要高屋建瓴结果实际如同空中楼阁一般的荒诞记叙文,其荒诞程度堪比皇帝的金锄头、火箭烧的煤。
铁梅在电影中对同事的推文有句评价:“你这么长一篇文章,总共就调研了两个对象,五千个字儿的作品,起码得采访五个对象吧?”
就算是人生经验不足,至少可以多采访几位身处不同阶层的独立女性,两个小时的片长,采访十个对象不过分吧?
接下来结合这部电影,我想说说什么才是大女主。(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请慎入)
电影开头没多久,半夜 YP 归来的女二号小叶被一陌生男人尾随,这男人扣着卫衣帽子,低着头看不清脸,在小叶身后不到两米的位置一路尾随(咱就是说,导演组还是用心了,知道不能在尾随男的脑袋上贴个 A4 纸,上书我是坏人),正好被大半夜不睡觉在马路上踩着平衡车 “风驰电掣” 的铁梅撞见,尾随男一见着被尾随的小叶跟骑着平衡车的铁梅是一伙的 ,转身就走,这铁梅竟然还踩着平衡车追上去了,尾随尾随男,追了好大一段才返回到小叶身边,贼自豪地说:咱也让他尝尝被尾随的味道!
我:???
哪个男的会害怕女的尾随啊?哪只狼会害怕羊的追赶啊?追赶绵羊的狼会被另一只山羊追着跑吗?
对于这种色胆包天的潜在犯罪分子,如果被一个按片中所述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充满人格魅力和母性关怀的女人尾随,你猜猜他会干什么?你猜猜!
按正常人的逻辑不应当是结伴与小叶回家,相互叮嘱彼此以后少走夜路,特别是不要穿的那么好看单薄走夜路吗?
趋利避害是人类得以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修得的天性,什么时候把自己置于潜在危险之中也成了独立的标签之一了?
带着孩子从夜场出来的女主角,刚巧不巧的就瞥见了一个在墙角撒尿的醉汉(电影里没明确交代,从撒尿男潮红的面颊、迷离的眼神和不稳的步伐推测出来的)。女主角嗷一嗓子就吼出来了::“没有厕所吗!”
正常人(不管男的女的)看见醉汉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不应该是想着 “这人脑子不清醒,我离他远点” 么?怎么能还立马就用上批判的武器了?忘了身边还带着孩子呢吗?
万一醉汉恼羞成怒,提着酒瓶子 / 砖块 / 弹簧刀什么的冲上前来一场武器的批判怎么办?跟着一起来的小年轻跑得快,三秒钟鸟兽散,女主和小孩呢?当完美受害人然后墓碑上写对方全责么?
作为我们这些有软肋的中年人,一般压根就不会带小孩去夜场(如果我记得没错,夜场是谢绝未成年人入内的吧),就算是偶尔尝尝鲜带了,从夜场出来遇见这种事,不也应该是捂着小姑娘的眼睛尽快离开以免看到了什么不该看到的脏东西吗?
孩子学校要排练节目,把孩子也选上去排练了,排练什么内容?当观众。原因呢?因为她鼓掌鼓的好?
铁梅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要给老师打电话,被小孩以一句简简单单的 “别打了,老师说我没有集体意识” 的理由就说服了…… 说服了…… 服了……
铁梅甚至还在后面的剧情里面说,这孩子一点也不像我当年小时候,老让人欺负。
在知乎社区里,反对校园霸凌一直属于热门话题之一,其中有些高赞回答很细致的讲解了孩子在学校被老师不公正对待、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时候家长不作为的例子。
其中就有铁梅这种,一个劲的给孩子讲你要学会拒绝,但是从来不会从实操层面去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拒绝。
对于不公正的对待,拒绝也分很多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比如硬刚(坚决说不),寻求帮助,非暴力不合作等等等等。
铁梅是个在职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女强人,而且其工作性质并不像我这种技术宅,作为记者也好,编辑也好,在数十年往上的职业生涯里,与不同层级的陌生人打交道是基操,甚至因为工作需要,得和对方快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我不相信这样一个资深职场女性会处理不了这种问题,默许老师对自家孩子的区别对待。
就算是资质平庸如我,也能想出给老师讲个难以拒绝的理由(成绩差,需要在家复习 / 身体差得加强锻炼),合情合理地的不参加观众排练而不得罪老师。
作为失业半年不得已换赛道投奔自己学生、又作为一名空降中层领导的中年大姐,进了公司的门就怼老板怼同事怼小妹,当着小妹的面找上级要预算,当着上级的面对下级交代上来的工作不留情面的批评。还当着大家的面对不熟的同事的穿着进行评价,最后以要个某宝链接来表示表达自己的包容和对方品味的肯定。
我理解主创团队是想表达出铁梅的专业过硬、杀伐决断、行事利落、平易近人等等一说起职场成功人士就让人忍不住要联系在一起的各类标签。
但就我浅薄的职场经验而言,越是能力强悍的管理者,惯常的态度反而越是温和而坚定。在态度上永远挑不出对方的问题,除非极端情况,根本见不到对方板起脸来训人。即便是这么令人如沐春风的态度,一旦涉及专业 / 原则 / 流程问题,非但一步不让,甚至还能反客为主、得寸进尺,让你占不得一点便宜,还说不出一丝 ta 的不好。
像铁梅这样的职场愣头青,一般来说,都活不过试用期。
作为一个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高级白领,生了孩子竟然还没有买房就已经让我难以理解了(这点不需要杠,按照电影的预设,铁梅跟我年龄差距不大,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特别是像铁梅这种高级白领,是不可能攒不下钱买房子的)。
铁梅带着个孩子为了省钱搬到了一处鱼龙混杂的老旧房屋里,电影里面对于这种老旧房屋的美化一看就知道是按照上海高档老洋房的规格设计的,铁梅的家里还能有整面墙的书架(这就很不接地气了,实际的价格便宜的出租老旧房屋什么样,请参考老北京胡同里面几家人挤在一起的四合院)。带着孩子四处租房漂泊,符不符合咱们传统文化中孟母三迁的教育内核咱就两说,单那一墙的书是一个面临常年搬迁的家庭负担得起的么?
作为一个常年厮混于职场的女强人,铁梅在于邻居 / 朋友 / 前夫间的交往方式让人难以捉摸。
我们这些中年人中,常见的夫妻感情破裂的表现形式一般是两种:1. 彻底决裂,老死不相往来;2. 离婚不离家,两口子领了离婚证,但是孩子不知道。像片中这种当着孩子面子讨论结扎求复合的段子,离谱到家。铁梅和前夫哥之间的这种笑意盈盈、相敬如宾、还能和和气气的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情况,更是闻所未闻。
有一节讲的是铁梅用剩饭招待客人,这种事儿想必各位 20 出头的小年轻们都干不出来吧,这怎么都约摸着算是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吧,哪怕是家里揭不开锅了,也不能用剩饭招待客人不是?就算是剩饭好吃,你招待就是了,说出来的意思是……?打发要饭的?
片中有一幕是小叶录下了铁梅做家务的声音,有切菜的、煎蛋的、刷鞋的、晾衣服的、打呼噜的等等等等(真的没有人觉得这个很 creepy 吗?你的邻居在你不知情的时候录下了你日常生活里的各种声音)。
主创方可能是想表达家务很多,妈妈很辛苦,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怎么说呢,都没有表达到点子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种家务,是能看得见的简单家务,属于不用动脑子,无非花点时间,干就是了。但是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复杂的家务,小孩的教育引导、财务管理规划、突发情况应对等等,这些工作看不到,但是极为耗费心力,需要占用大量的精力去解决。
普通家庭里面,简单家务和复杂家务是能够通过夫妻分工来合理分配,不管如何分配,总不至于一个人会承担其中的所有。但是对于单亲家庭来说,这些家务会全部落在一个人带小孩的那个人的头上,如果这个人还有一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工作,那么所有的这些家务必须有取舍。
事业有为、家中井井有条、孩子照顾好教育好基本等同于不可能三角形。
就好比片中的铁梅,白天上班累个半死,晚上回家还要亲力亲为各种琐碎家务,请问下,哪儿来的时间照顾孩子。
不是我对单亲妈妈的过度苛责,单就孩子要近视了当妈的都不知道这件事,显然可以知道铁梅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
铁梅和前夫哥两个人都不戴眼镜,意味着孩子有很大的概率并没有遗传到近视的基因,可是孩子仍然还是近视了,那么其中一个显著与抚养照顾高度相关的可能性之一就是:户外时间不够(小孩自己也说了: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有什么可怜的?单就这句话也是我极度不能接受的槽点之一,单亲家庭 + 经济条件不好 + 居无定所 + 没出过国旅游 + 在学校被老师同学欺负 + 复杂社会关系 + 唯一的优点是写流水账一样的小作文,这在当前大环境下,这些都是不配生孩子的否定项)。
与其如此,不如抓大放小,紧抓主要矛盾,事业和小孩的优先级应该排在前面,简单无脑的家务劳动优先级最低,甚至可以选择不做或者外包。
我们在片中没有看到铁梅和前夫哥的父母也就是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出场。所以当铁梅离婚以后,没有了前夫哥来照顾小孩的情况下,小孩的照顾问题就丢给了同学家长以及酗酒、YP、玩乐队的文艺女青年邻居(我不歧视这些标签,但是我不会希望女儿成为这样的标签集合体)。
我们长久以来对于独立女性的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事业有成、独立带娃(不靠老人)、来去如风、自由自在,这才是对独立女性的苛刻要求。
甚至包括早几年的不成熟的我都是这种想法,我要靠一己之力顶天立地,但凡我给别人服个软我就输了,活得像一只外强中干的斗鸡,除了每天都炸毛以外,解决不了任何实质上的问题。
照顾孩子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且不应当是一个人应该独立承担的任务。能够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不要吝于求助,再不顶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换着来,一家薅两个月羊毛,这不小半年就过去了),做好带娃团队中的沟通协调工作,让带娃团队求同存异,让带娃团队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这难道不比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苦哈哈的一天到晚累个半死,一不小心被孩子一句话搞破防的强?
这个小标题我本来是写成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想了想又把平衡换成了取舍。
除了 top1% 以外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平衡事业与家庭,对于这世界上 99% 的普通人(包括我)一样,更重要的是取舍。
这世界上的六边形战士基本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时间、精力、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取舍才是每一位女性乃至每一位社会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
影片里面隐晦地讲铁梅因为某种原因,从一线记者做回了编辑,具体原因是什么虽没有明示,但处处都在暗示为了娃。就我观影的角度来看,铁梅这一步的取舍并没有完全做好,至少在她做这个选择的时候,还没有离婚,前夫哥还在全权带娃,从她本人的失落程度来看,应该是在事业上做了不少的牺牲,目的呢?大概率是因为长期在外奔波导致亲子关系略有疏远,想通过放弃一部分事业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最后的结果呢?事业从此不温不火,家庭关系破裂,你要说孩子一点怨言都没有那我是不信的(孩子爸带大的,一朝离婚跟着妈妈走了,性别互换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有句话说得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搞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与底线,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这个循环当中不断地取舍,最终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和人生在一步步的前进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苛求独立女性一定要做好家庭事业的平衡,这的确是不公平的。
但是,就算是做不好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也不代表不独立和不强大,认识到自己做不到这件事,比逼着自己成为六边形这件事的意义更为深远,只有认识到了自己是个普通人,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乐观向上的面对生活。
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家庭以后,会组成多种多样的相处模式。除了我们常见的一强一弱、势均力敌以外,还存在一些很少见的偶尔还能震碎围观群众三观的模式。
但不管是什么情况下,婚姻相处的模式最低要求也应该是相处相对舒适以及有底线的妥协和迁就。
婚姻相处之大忌有二:
1.1 妄图改变对方
任何人都没有改变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一个人的权利,用一句不那么正能量的话来说就是:谁觉得更痛苦,谁来改变;如果切切实实地改变了自己也不能让自己的痛苦有所减轻,再考虑要不要结束这段关系。
我在知乎里围观到的 80% 以上的家庭矛盾都是想要对方改变来迁就自己造成的,在很多提问者的答卷里,从来都没有自己要不要试着去改变的选项。
改变自己当然是痛苦的,如果自己没有想要承担一点痛苦的觉悟,那还是不要走入婚姻的好。
1.2 夫妻 0 距离
我见过太多人抱怨了,什么结了婚 / 恋爱谈久了 TA 就冷落我了,他就 TA 游戏不管我了,TA 就不做家务了,是不是 TA 不爱我了。
有些人在进入长期关系以后,容易把自己放在一个需要被照顾、需要被迁就的位置,然后把自己的全副注意力都放在对方的一举一动中,有查通讯录的,有查定位的,有禁止娱乐的,有要求对方回家就得做家务的。
累吗?累!对方累吗?对方也累!
烦吗?烦!对方烦吗?对方也烦!
那怎么办?那就别管呗。谈恋爱结婚谁也不是找爹妈 / 儿子闺女的,那明明就是奔着互惠互利相互合作携手并进走向美好生活的,管得多,除了内耗,啥好处也没有。
有人说了,那要是不管着点对方犯错了怎么办?犯错了就犯错了呗,不涉及原则问题的错就翻篇,涉及原则问题的错也能翻篇,还是那句话,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 / 女人……
电影里对于追求情爱自由,一共刻画了 3 个角色,分别是小叶、医生、铁梅。
先说小叶,小叶和医生的相识源于 YP,完事儿之后小叶自己说的:他不留我也不送我,就让我自己回来了。不知道其他女观众看到这里什么感觉,我内心是极为不适的。即便是这样,多金帅气温柔的医生还是深深的吸引住了小叶,让小叶欲罢不能,让小叶极尽所能的想尽一切办法跟医生继续保持这种 PY 关系。
我:……,你说她洒脱吧,好像也不是很洒脱。你说她恋爱脑吧,YP 开始的关系,怎么可能会转变为正常的恋爱关系?(难道是我老年人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再说医生,在整个电影的前半段,医生的处处表现都非常的正常,如同所有花花公子的正常一般无二,是为牡丹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结果没想到小叶一自杀他就急了,就转性了,就变成了一往情深的纯情霸总。
我:???编剧言情小说看多了吗???换任何一个正常人,你前女友 / 前男友一说分手就自杀,你敢跟 ta 长长久久乃至结婚?
铁梅,跟前夫哥的拉拉扯扯暂且按下不表,跟鼓手哥的这一段艳遇令我大跌眼镜。单身女性难免孤单寂寞,追寻艳遇也好,寻求建立新的关系也罢,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言不合就滚床单,滚床单对象还是孩子老师,即便是这样也就算了,完事之后来一句咱们就是课间休息十分钟的关系。
我:???真要追求这种课间休息十分钟的关系,何必要在身边找?这种知根知底的不怕将来给自己和姑娘惹麻烦吗?
这三位的情爱自由我属实看不懂。
情爱自由当如同君子之交,当属酒逢知己就千杯少,话不投机就半句多;情投意合就卿卿我我,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缘来缘往,淡然处之。主打一个往事不可追、来日恐难期,与其寻死觅活嬉笑怒骂,不如活在当下。
我写了这么多也才回过味儿来,敢情这电影里头的大女主得有两个标签:事业有成 & 单亲妈妈。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看了电影之后我一直心情不畅,因为按这个标准,只有极少数女性能成为大女主,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婚姻美满,赚钱不多但胜在能自食其力的独立女性就不能称之为大女主了吗?
受制于客观因素不能在事业上干的风生水起但依然勇敢的扛起生活的重担负重前行的单亲妈妈就不能称之为大女主了吗?
一个婚姻美满幸福事业有成的女性就不能称之为大女主了吗?
抛去遇人不淑的情况,怎么事业成功的女性就一定家庭不幸福的刻板印象到现在依然这么坚定不移?
婚姻失败、事业有成都不是大女主的充要条件,能成就大女主的是这些外在的标签吗?
不,真正成就大女主的是她稳定的内核、较大的执行力、强大的韧性以及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的一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才是大女主的核心所在,我拿我身边的大女主们出来举个例子:
我的领导,手底下管着近百号人,温柔恬静,落落大方,说话细声慢语,遇到问题的时候思路清晰,能够快速抓住关键,探讨问题时句句切中要害。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你说她算不算大女主?
我的前同事,现在是一名教师,收入不高但胜在稳定,儿女双全,前段时间丈夫生了重病,她一己之力扛下了整个家庭重任,悉心照料生病的丈夫,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你说她算不算大女主?
我朋友大 Q,日常工作天南海北到处飞,虽然平时孩子是拜托给老人的,但一有闲暇时间就带着娃和家人游山玩水,生活多姿多彩,丰富异常,你说她算不算大女主?
另外有一个朋友大 M,女儿已经成年,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你说她算不算大女主?
……
我身边这样的大女主,多的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像电影里面这样的,是真没见过一个。
这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
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不够深刻,导致对白走向了口号化。
想要探讨的东西太多,但又没说到点子上,显得用力过猛。
创作组的生活经验太少,既不了解职场,也不了解婚姻家庭,本想描绘一个自强不息的独立女性,结果把女主写成了什么(粗活)都会的花瓶。
想要表达的和呈现出来的,在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叙事下,显得更为荒谬。
艺术高于生活的前提是来源于生活。
最后,给各位姐妹弹个小曲儿,愿各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
我没原罪,我不结扎,我不去看。
不知道好不好看,也不需要知道。
因为我不想买赎罪券,不想花钱去电影院被规训,有拳不碰。
性转版本:一位男导演拍摄电影,宣发时频繁表达支持男权和男性主义。并在预告片里,安排两个女孩说出:“我们人生的意义是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预告片骂了人,正片没骂,那么它就算没骂过么?如果片方心中有男性跟女性一样也不可冒犯的红线,它会这么剪预告片?
预告片作为片方提供的物料已经代表了片方的选择和态度。
不匿,建议叫狗东西
魔怔人大电影,看完恶心
可能是赌哈里斯上台失败了
首先什么是女权
在 14 世纪末,法国作家 克里斯蒂娜 德 皮桑 发表了《女性的三德书》,《女性之城》
在她的观念里
女性和男性拥有一样的智慧
所以女性应该享有教育权
所以女权的本质就是平权
不是强调我应该获得什么,而是我可以做什么
在过去数个时代里面
女权最求的述求为
拥有平等的教育权,拥有投票权,还有最近几年很火的穿自由权
注意穿自由权是指
女性拥有和男性一样的,可以不用穿 bra,可以大方的展现自己的身材
并不是指穿着性感被男性凝视,穿衣自由和凝视自由是同等的,人天生喜欢看身材好的人是天性,就像身材很好和长相帅气的男性也会被人凝视一样,而平权赋予了每一个人看其他人的权利(古代不能直视皇上,会被理解成僭越,因为皇上和普通人不是平权的,可惜大清亡了)。包括欧美最新的女权浪潮,和男性一样可以自由的脱去上衣,那么就得接受路人在拍照的时候(在拍不以某人为主体,路人集体入镜的时候,不构成侵犯肖像权),乳头会被拍进去,这是平权
所以在 21 世纪,男性已经无限接近于平权
女性可以读书(中国本科的女性大于男性),可以穿超短裙出门,女性可以自己选择堕胎,或者生孩子的方式(17 年孕妈妈跳楼事件,推动了中国的女权进步),女性可以开直升机,上太空
男性可以做的事情女性都可以做
女性可以成为企业家,我家就非常多女性企业家,她们都很厉害,国家没有任何的法律规定女性不能靠自己的双手发财
因此,假如真心希望男女平权,考虑的是有什么男性能做,而女性不能做的,从而去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而不是我要更多东西
接下来说回电影
节奏很好,台词功底很好,剧情细节通通魔怔人
赵又廷是个倒贴门的窝囊废 okay make sense
理查德是个死渣男 okay make sense
钟楚曦父亲强权,打母亲 okay make sense
张宇和父权决裂,爱母亲 okay make sense
小男孩霸凌小女孩 okay make sense
但以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小概率事件
并且都不是男性通病
女性有骗彩礼,上嫁
女性有海后
女性有霸凌男性,并打小孩
有孩子与吸血鬼母亲决裂
学校有太妹打男生
以上的所有事件都不是男性绝对事件
那么把所有小概率事件整合起来,塑造了男性就是完美施暴者的,这就是纯纯挑起对立的魔怔电影
我真的很少用坏来形容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单纯的坏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还是难过的吧
我作为一个男性,我是正儿八经写过好几篇女权的论文,我查阅过很多资料,也算对女权有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反而网上一个个叫嚣着女权的人,完全是在宣泄自己贪欲,她们并不想这个世界变好,贪,纯纯的贪婪
这种女权其实是被资本推动,制造身份认同从而赚取财富的工具罢了,世界正在从这种所谓的极左,转向极右,等清算来临的时候,咎由自取吧
没结扎的不建议去看。
我就不说男女对立问题了 因为我也评价不明白 一般没有好的剧情主线 只知道叙述性别主义 slogan 的都是烂电影
光是看到上海梧桐区 单亲妈妈 咖啡店 酒吧 小众歌手 livehouse 这几个词叠在一起我就能想到是什么味儿了 巴子味浓的溢出屏幕
属于是巴子拍给巴子看 顺便恶心一下上海本地人的巴子电影
刷到一个切片更加印证了我的感觉 确实是巴子拍给巴子看的电影:这个电影是双女主 一个女孩带了自己的 date 回家 dating 这件事只可能发生在在上海租房的外地人身上 不是 yp 这件事够不够性解放 是本地人都和爸妈住自己房子 外地人在上海租房才可能带异性回家….
快车男司机臭,只找女司机
章宇在说这个台词的时候什么感觉~
很值得,就冲这段话我就得帮她义务宣传一下。
顺便问问我看几遍可以洗清身上的罪孽?我看三遍能给我发个荣誉女籍吗?
最后更新一下,懒得再说了,这片子最多也就是 7-8 分的水平,因为放在豆瓣了,评分才会到 9。其实吧,最主要的是这部片子没有故事,从太到尾没有真正意义的叙事,所以就很乱。同类型的《芭比》虽然也都很脸谱化角色,但是在叙事上做得好很多。
其实我作为一个女性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靠贬低另一个性别来争取所谓的权利,为什么假设所有父亲的缺席,我真的不是很理解
剧情没有主线,可以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叙事,导演可能是上野千鹤子看多了吧。我不懂,可能是我无法共情小布尔乔亚的生活吧。
我想不明白为啥不把主线放在搞事业上,天天围着那几个男的拍也没啥意思。
这片子主要是拍的讨巧,喜剧题材大众接受度很高,又把豆瓣小组那一套 yy 到大荧幕上来,给打拳的看爽了。细究一下跟社会背景完全脱节。
挺好看的。
有一句台词 “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
确实有被笑到。
不是男的结扎才能看吗
该片从第一个预告片起,就大打 “性别牌”,营销所谓 “女性主义”,渲染和煽动性别对立,
更对当下愈演愈烈的性别矛盾,去竭力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导演兼编剧邵艺辉,甚至在影片路演时公开说:「拍电影就是为了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不在乎其他的」云云,
所以,脸谱化的角色、牵强的剧情,刻意煽动性别对立的台词,都只是该导演输入其价值观的工具而已,
通常暗藏 “毒牙” 的电影,好歹还是在剧情中掺杂着令人不适的私货,比如去年的《保你平安》之类,
而今年初的《热辣滚烫》已经得寸进尺、更进一步,高举 “女性主义” 大旗,吃尽性别红利了,
到了年底这部《好东西》呢,已经完全就是在各种 “毒牙” 和私货上,硬拼凑了一个 100 多分钟的长视频,
这种就其本身质量而论,撑死能打 5~6 分的作品,用铺天盖地的强营销,硬生生水出一个自欺欺人的【豆瓣 9.1 分】,——完全就是倒行逆施,厚颜至极了!
至于对这种塞满创作者私货、摆明车马来羞辱男性、宣发方式纯粹就是挑起性别对立的院线电影,
任何一个男性观众,拒绝观影,大批特批,都是理所当然的天赋人权,
根本不可能心平气和地用所谓 “理性” 的态度,去发掘其种种的“客观”“可取之处”。
举一个现成的例子吧,《黑神话》这款首个国产 3A 游戏大作,只因其男性玩家占了绝对多数,就在游戏刚发售当天,
被一群极端女权分子,以及广大的饭圈追星女,找出主创者多年前一次访谈,对当时一些劣质网游,不注重游戏质量与玩家体会,而是靠先优惠拉拢女玩家、然后以女玩家来吸引更多男玩家的营销方式的批评,
她们因通过断章取义,给《黑神话》扣上了『主创人员辱女』这种莫须有罪名,
然后在各个女性网络平台,各个追星圈子,严厉禁止《黑神话》的相关讨论;更对那些想蹭《黑神话》热度的影视明星们,去精准打击,网络暴力,迫其删帖;甚至对那些直播《黑神话》的网红直播们,也去一哄而上网暴围攻,开列各种黑名单;
正因如此,万茜、尹正这两个二线明星,在《黑神话》发售当天蹭了下热度,很快就被迫删帖;
张艺上这个四线小明星,还是《黑神话》“亢金龙” 一角的动作捕捉演员,
可笑的是,当各路女网红都在直播平台,努力 cos“四妹”“亢金龙” 这些游戏女角色,赚流量赚热度时,她这个正主反而完全不敢。——否则就是自绝于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饭圈追星女操控的娱乐圈(juan)了。
凡此种种,充分证明了这些饭圈追星女,往往就是一群本能性仇视一切男性向文娱产品的 “极端女权分子”,她们同时也是近几个月来,竭力反对与抹黑《黑神话》的主力军之一。
只不过从极端女权分子到广大的饭圈追星女,她们这种非要逆历史潮流与时代大势的螳臂当车,在《黑神话》至今超过 3000 万的全球销量,96% 的全球玩家好评率面前,——也注定是可怜、可笑、可悲罢了!
2024 年暑期档,3 个月的所有中外电影,票房盈利总和,敌不过《黑神话》一个单机游戏的当月盈利。
2024 年国庆档,8 部电影全部亏损,甚至都没有一部能收回成本,票房总量直接跌落回 2018 年的水平!
这已经充分证明了:男性文娱作品的真实购买力,是那些一旦没有男人买单,自掏腰包时连 79 块钱眉笔都嫌贵、“双十一” 女装退货率超过 75% 的小仙女们能比的么?
所以呢,广大男性观众,对《好东西》等一切大打 “性别牌” 的影视剧,看都不看直接抵制就对了。
这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部《好东西》的票房前景,充其量也就和那部同样大打 “性别牌”、捞了个全球票房冠军;在内地市场只拿了 2 亿的《芭比》一样吧,
——华夏大地,群邪退散,此路不通!
基本上就是中国电影行业的丧钟。
看好几年后电影行业回落到 2005 年的市场规模。(扣除通货膨胀)
不知道有人注意没有,年底好几部大片不约而同的打起流量牌。
什么意思呢?粉丝化,进而女权化,最后数据女工化,数据女工化导致大众退场,大众退场导致投资亏损,投资亏损导致资本更加依赖流量和数据女工,导致大众进一步离场,最后导致市场崩塌行业玩完。
基本上文娱行业都是这个进程,都形成路径依赖了。
说得天花乱坠都不去看。
这电影如果票房不砸,那后面几年的电影宣发的时候都得踩一遍男性。
对于女性觉醒的意义,不如隔壁电影一句话。。。。。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当然我也没有看完,只看了一个小时,电影院很闷,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又非常的无聊,所以选择离开,我是被网上推广两个女人养小孩,又说非常搞笑骗去的,推广里也并未提到这是一部略显尖锐的电影,不过我可能和男士讨厌这部电影的角度完全不同,分享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吧,仅就我观影一小时的点。
1. 我觉得剧情没什么逻辑,比如前夫哥提出的离婚又突然开始学习女权,甚至去结扎的剧情让我觉得莫名其妙,完全是忽视了逻辑为了讨好特定观众群而写,这部电影充斥着很多这样的点。
2. 经典台词:生而为男就是原罪。这句台词对我来说非常… 不知道怎么形容,我觉得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最大的关心爱护 + 经济支持的就是我的爷爷,加上我目前手头同时看的两本书也都是男作家(当然我也有很喜欢的女作家),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显得特别没有必要,虽然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恶臭男,我在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但就我个人看来,远离他们,隔绝他们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就好了,总之因为 “罪犯” 就定义整个群体有罪很无聊。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也是男人。
3. 我男朋友人还挺好的,虽然他也不喜欢这部电影,但并没至于网上一些女性评论的情况:“同情那些男朋友讨厌《好东西》的女人,她们好可怜。” 我男朋友对于我的情绪回应还算积极,经济上也算不吝付出,当然我也有回报他,我觉得自己目前还挺幸福的,生活上他确实有点懒惰不爱收拾,但是我也乐意给他洗洗涮涮,因为他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开支,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他也只是相较于我不爱收拾,要他帮忙干活也都会立刻响应。我也和女生合租过,比起又要我出钱又要我出力还要我看脸色的女室友,我男朋友简直就是天使。
4. 我不喜欢资本家的丑孩子,演技也并不好,没有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没有小大人的机灵劲,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审美问题。
5. 我不喜欢给予缺母爱的小叶随便和人 YP 上床的设定,成长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女性,至少就我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缺母爱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几乎不恋爱,甚至快三十了还母单,因为她们吃过很多苦,所以光是疗愈自己就精疲力尽了,根本没精力再去恋爱,更不会乱搞给自己的生活火上浇油,我觉得这样宣传是对她们的侮辱。反倒是那种母亲特别溺爱,养成巨婴的非常爱乱搞,不但自己乱搞还爱给别的女性造黄谣。女性和男性拥有着不同的生殖系统和基因,乱搞对女性的伤害我不想过多赘述,我完全不能理解批判男性乱搞,说他们放纵自身,自己去乱搞说是自由,玩男人的逻辑,批判男人乱搞… 所以提倡放纵自己和男人乱搞,还觉得是进步… 这逻辑太怪了,妓女都是生活所迫还必须收费,“进步” 的女性为了批判男人乱搞而亲自去乱搞男人?这难道不是自己吃了大亏?
6. 我觉得女性的成长和主体性建立在自己的身上,对我就是远离低级的男性,远离不尊重不保护女性的男性,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如果有生育意愿就是有权利也有义务做基因筛选,让那些本该被自然淘汰掉的基因自然绝种,让那些优质的基因得到繁育。
但事实却是,我看到很爱声称自己是女权,有多么厌男的女生,比如我之前的女室友,非常随便的和很低级的男性上床,还说我很装,完全理解不了这种行事逻辑,一个人连自己都背叛,还能有什么主体性呢?还能争取到什么权利呢?
她剥削不到男性,所以来占我便宜,说实话,我也是完全无法容忍的,毕竟男性还图谋个性价值,对我则是完全没价值。
至于电影里所谓让人看爽的雄竞… 我觉得男人求偶拼命展示自己的优势太平常了,从小到大看过很多,女生求偶也会展现优势,动物也会啊,这只能说是一种天性使然,人面对喜欢的对象都想展示优势,至少经过筛选正常男性还是挺多的,如果非要拿网上那些遍地侮辱女性的恶臭男性为例,我觉得没必要,我日常也压根不接触 + 不看他们放什么屁,不值得。
戴锦华教授也讲过女权,争取权力靠的是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对另一个群体的批判,最知名的女权博主玲玲,她也有一个尊重她的丈夫,她呼吁的是底层女性不要乱结婚生孩子,哪怕去做保姆卖一把力气也是好的。她们所讲的一切与毛主席不谋而合,女人当自强,女人当拥有自己的价值,女人应该远离消耗自己的人事物,勇敢地追求幸福。
让自己有价值,去筛选优质的男性基因,而不是乱搞低级的男人,还安慰自己也爽到了。
像电影里小马、前夫哥这种毫无价值只是会嘴上喊着几句女性主义的废物被夸赞,我觉得实在是太冷幽默了。
这个世界就应该是有价值的男人和有价值的女人共同协作,各自顶起半边天。
无底线打拳 + 数据女工 + 黑红也是红 + 我不听我不听。
上一个是京东。
有句话说得好。
当 LGBT 被打倒的时候,女拳又冒头了。
什么是大女主戏?
巾帼枭雄是,九姑娘是大女主,但男主刘醒不是工具人。
真正的大女主戏,男人都不会是工具人,而是女主奋斗的一针良剂。
反观国内,所有大女主戏,男人都是工具人,这些戏,除了打拳就没有其他的了。
姐妹 虽然你能游过号称泳界珠峰的英吉利海峡
但女性力量这块儿还是得往后稍稍 还得跟咱国女学
《三体》里史强不让抽烟,《白夜破晓》里周巡不让抽烟,怎么这里面宋佳抽烟还给特写呢。
如果你是一个男人
如果你确实有在工作,奉公守法,好好纳税
如果你有自尊,信奉权利和义务相匹配,尽管你很平凡,但你已经足够努力的在生活,在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了,在这期间,我作为一个劳动者个体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出格的行为都是没问题的
那我个人的建议是,你要下载豆瓣,打开好东西,去看里面的主创人员名单
把他们一个个都记住,然后从你开始,只要以后有他们参与制作的任何影视作品,拒绝买票,忽略他们
电影的盈利收入当前主要还是靠市场票房,不可能啃多少国家的补贴,所以你如果觉得自己被冒犯到,你去喊去叫,没有多少人会理你,你也会惹得一身腥臊
但是个人性的抵制这些主创人员作品,以及在以后教育自己的子女抵制这种作品,不违法,是你的自由
————————————————
没错,我就是想说,如果你是一个有尊严,还知道自己是个人的男人,你应该从此以后抵制所有邵艺辉,小宋佳以及钟楚曦的作品,同时也别放过章宇和赵又廷
这种行为不是组织性的,只是个人自发,我也不想组织一些人干扰别人赚钱,但只是提出我的看法
因为有些观念和想法的传达,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下子就通
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五的男性群体能认可我的想法,拒绝购买观影票,让这些主创人员疼了,知道以后调整拍摄路径,拍出合广大群众胃口的影视剧,也是他能赚钱,大家圆满,牺牲的不过是我们这百分之零点五男性的生活体验罢了,只不过有些影视剧不看,生活过得下去,真没啥
也不用听那些文章说,这个片子反女权,这个宣发从头到脚都在拿女权说事,我们办公室的姑娘从没上映前都在期待,整天鼓动大家去看,现在还要求其他没看过的人都去看看,她自己会二刷
你真信这个片子嘲讽女权的?
记住,任何抵制行为只关乎我们个人,不关乎整个集体,我们只为自己发声,我们只是希望自己发声以后市场上能有更正常的影视剧让别人高兴,这就是我们,我们是男性,可能在盛夏满身灰尘,在冬天上班赶路吹的脸上发青,就算 35 岁了要接受职场歧视我们依然为了家庭在拼搏,我们不说,我们只干,我们希望我们的行为能让家人和社会的诸多同胞同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哪怕只是眼中的脏东西少一点
我在这里不评价《好东西》这部电影。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上有一部男性电影,宣传的男性主义是很客观的,鼓吹女性原罪论,提及女性结扎,用女性负面行为调侃女性,把女性当成男性的陪衬物…… 大家认为女性主义者会不会支持这部电影?
很难评,一部女导演拍的电影
让我一个男的
觉得爹味重
这电影在豆瓣能有 9.1 分,我是真的相信豆瓣是什么成分了。我打了 2 分。这 2 分给宋佳和钟楚曦的演技。
不多说废话,直接吐槽:
1、对女性的表达过于死板和刻意。整部电影都在大声的呼号:我们女性不公!我们要女权!我们要打倒男权社会!这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反感,只能说导演的内核很差劲,拼命想表达所有。同理,在表达单亲母亲和女性坚强、女性力量的立场上,我觉得贾玲秒了这位导演。李焕英的角色表达远远超出了宋佳饰演的这位单亲母亲。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应该是通过电影揭露出来的,女性在职场的待遇差异、生育的困难、女权力量的崛起,这部电影全都用肤浅的对白表达出来,而且台词设计简直就是微博 + 小红书合集。
2、对男性角色的恶意丑化。这是最令我厌恶的点之一,包括其他某些男权视角恶意丑化女性的电影我一样厌恶。对性别力量的展示不是通过对另一个性别的打压来表达的,男女均有其性别的魅力。这部电影里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是垃圾的,前夫软弱无能还随时来蹭饭,鼓手幼稚,牙医装逼还下头,有一个正常的男性角色吗?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男的没有一个正常人是吗?男性结扎、男性自我表达占了太多性别红利、抽象的雄竞,我真的看的生理性反胃。
3、导演价值观有很大的问题。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包括场景布置、台词对白、生活方式,出处在表达着浓浓的美剧风,一进来就有 “霉霉”“纽约时报” 等台词设计,装潢布置全是美式风格,甚至山西刀削面都是美式餐桌布置!我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主角们还在用筷子吃饭。钟楚曦饰演的 live house 驻唱歌手,妥妥就是美剧中美丽有活力但堕落、生活有瑕疵、时不时找个高富帅 419 的女一 / 二,包括靠在阳台上美美的喝酒,抱着别人说我爱你等等,美剧风格太浓了,真的很出戏。上海如果 live house 驻唱歌手或者同收入水平人士天天这种生活,当我没说。
还有一个课堂上小孩被班主任推选为语文课代表,小孩没有带红领巾,被一个带着红领巾的孩子现场 “举报”,还被老师驳回并批评了一顿,我想问导演什么意思?带红领巾的就是官僚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吗?这个带红领巾的小孩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反面角色,别扯别的,导演的价值观就是有非常非常大的问题。
还有关于约 p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是怎么通过审查的,这种情节我不知道是想表达什么?这能表达出女性权力吗?纵使社会现象在,但是电影的受众群体不只是成年人。从剧情的看门保安来看,牙医的性伴侣不止一位,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提倡?我真的不理解导演也不理解审查。
这种电影都能有一大批受众,我只能说导演的煽动能力是很强的。
男的花钱去看我笑他一辈子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单纯好奇:
截止至 2024.12.19,本回答阅读量 2.5 万,评论区里回答是自己付钱买票的女性网友 5 人,回答是自己对象付钱买票的男性网友 2 人。
鉴于知乎是男性用户为主,我假设本回答阅读人数中只有 1/100 为女性,即 250 人。那么回答自掏腰包买票的女性也只有 2%。算上 2 名回答是对象买票的男性网友,女性自己买票看本片的是 2.8%……
这部电影哪哪都好,只有一点我不认可,就是非常明确的指出,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
我这个人因为受的教育的缘故,还是相信世界充满爱,人和人是可以超脱性别,相互理解的。
但是知乎这些回答让我明白了,电影是对的。
令人敬佩的永远是行为
而非性别
有些女性,只需要站在那里,就会发光
没去看过。
但前两天我正应酬着,结果我老弟一个电话过来,不管不顾的爆着粗口把广电总局骂了十几分钟。
我说你现在也是个跨国公司的老板了,能不能沉稳点,别跟个傻逼富二代似的,到底咋回事?
他说他带女朋友去看了《好东西》,然后他女朋友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现在正在作妖。
所以,你问我这部电影值不值得去看?
当然值得啊——如果你正好想跟女朋友分手的话。
作为一个青年男性,理工科在读博士,来评价《好东西》这部电影。
评价一部电影要看它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这部电影没有男主,有三个女主,分别是小孩姐、主唱姐、单亲妈妈。那么这部电影可以大体概括为这三个女性角色在生活琐事中成长的故事。
小孩姐这条线是我相对还比较喜欢的一条线。她从被迫在台下鼓掌,到学鼓走上舞台,再到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演出更喜欢当观众,同时还发现了自己写作的爱好。人物有成长且逻辑通顺。纵观整部电影,小孩姐说一些伤人的话会因为是小孩容忍度高,说一些还算有点深度的话又很加分。总的来说小孩姐还是比较讨人喜欢的。
说说跟小孩姐相关的人和事。班里那个叫什么新的,叫了个 “大哥” 居然让小孩姐不要考的比他好,就凭这一点认定他是个废物。那个 “大哥” 会因为小孩姐跟他是老乡而罩着她,我不知道是真的小学生都开始这样人情事故了,还是这是臆想出来的情节。小孩姐写的几篇口语流水账也真的配不上什么优秀作文,为了说教也可以稍微编几句美一点的句子,真别看不起优秀小学生的文笔。
主唱姐这个人物就可以用 “典” 来形容了。乐队 + 酗酒,父亲家暴,母亲把气撒孩子身上。好约,问就是渴望爱情,约上之后开始患得患失,分了就来一句不需要男人。在电影中主唱姐找到了一个真心朋友是小孩姐,找到了一个家长是单亲妈妈。她的生活会变得更好,但本质上人物没有任何成长。主唱姐这类人嘴上说是想要自由,本质上是需要一张长期饭票,这张饭票她的家人给不了,穷小子给不起,有钱男人可以给,而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有钱女人也可以给。
说说医生哥。医生哥是三个主要男配中相对正常的一个。有体面的工作,技术水平不错,为人还算懂礼貌。但我不太能理解一个在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有前妻孩子,还经常约的男性在感情中是如此的 “小男人”。医生哥太不自信了,他在感情中唯唯诺诺,根本不敢面对感情中的竞争对手,渣男都看不起这种渣男。此外,除了美貌,我不知道一个声称自己有老公孩子的女性对他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
终于来到了重头戏,铁梅(单亲妈妈)。我知道导演想强行把一些男性特征加到女性身上,但一个单亲妈妈真的没必要抽烟。至于钉木窗户修空调这种活,作为一个时间大于一切都市白领,最经济的做法一定是找人来修,或者换一个住的地方。铁梅这个名字也是无力吐槽,为了表现刚强就要在名字里加个铁字吗?你要是个烈士到配得上一个铁字。我个人认为一个成熟男性最重要的特质是稳重,因此我完全无法忍受铁梅在电影中多次的拍桌子以及大声吼叫。家里来客人了给人吃剩饭,这真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待人接物吗?当然,铁梅还是有一些优点的。工作上,铁梅从大公司辞职后加入小工作室,利用之前的资源盘活了小公司,可以说工作能力还是不错的。
铁梅是一个脾气很硬的人。面对女儿在学校里的问题,她永远一找老师、二找家长,即没有试图通过讲道理化解矛盾,也没有试图通过人情世故的方式化解矛盾。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情节是鼓手哥说铁梅是他的课堂、是他的老师、是上课的 45 分钟。铁梅回了一句你是我的课余 10 分钟。性别互换一下,一个男主对女性说你不过是我的消遣罢了,这片子能播吗?男的是渣男无疑,女的就变成独立女性了?
关于单身母亲的话题,我认为铁梅挨的骂真是一点不冤。照顾孩子本就是一个家庭的任务,任何个人都做不到。陪孩子玩的之前是前夫哥,后面是主唱姐。有了孩子婚姻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这跟性别无关。铁梅是很努力不假,但她是真的自负到觉得自己一个人能解决任何事,纯纯的自我感动。不过铁梅在主唱姐的宽慰下最终放下了这份自负,三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再说说前夫哥和鼓手哥。前夫哥很精致,没啥本事,嘴上一套一套的其实也没啥行动,可以算是铁梅包养的小白脸,同样反衬了铁梅的择偶观。前夫哥能主动离婚还是有点魄力的,对应到现实就是一些家庭主妇如果觉得失去了自我也可以主动离开。不过前夫哥后面死气白咧的求复合就令人发笑了。鼓手哥是纯恋爱脑,被铁梅的 “男子气概” 折服,心甘情愿当个工具,而且居然能堂而皇之的说出口,称一句不知羞耻也不为过。
这部电影我一直都是反着看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为了让女性观众爽,就在想象当中把男女性别对换,给女主一些舔狗,看着它们争风吃醋的样子。这和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有什么分别呢?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失败了,而绝大部分的农民在农民起义成功后还是农民。我真的很想听到所谓 “女权主义” 的纲领,而且把男性认定为 “革命” 的对象也是很离谱的。我相信沉默的大多数男性只是不愿而不是不敢,像隔壁岛国一样,接受来自女性的 “武士决斗” 邀请。
回到电影的标题《好东西》,那么什么是 “好东西” 呢?女性是好东西,男性是带着原罪的坏东西吗?如果真的是想表达这个,那我也唯有顺从了。人的一生不可能做到完美是电影里为数不多有道理的话,那么一颗豁达的心是 “好东西” 吗?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女性所要的也就是一些情绪价值罢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轻松愉快,有人说这部电影能让男性反思。我确实笑了,笑电影里的这些人蠢的可爱,傻的可笑。
———————————————-
其实可以补充一下回答。首先要说明我确实不太喜欢这个片子,视角是偏向挑刺儿的。不过挑的刺有道理的话也还是值得一看的。
关于主唱姐,片中确实没有展示她向男性要过钱,但我并不认为一个白天不工作只有晚上跑场子的乐队歌手有能力在上海独自生活。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的偏见。如果她白天出去教课(像鼓手哥),那我相信她能养活自己。我很反感一些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工作却每天灯红酒绿,因此我潜意识会把主唱姐认为是那种人。当然,如果这部电影有其他吸引我的地方我可能不会去挑这个刺 (^ ^)
抛开现实的经济因素,看看主唱姐心理上的变化。主唱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她听到小孩姐的一句眼睛真美就会感动到落泪。她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小孩姐身上收获了正反馈,而在医生哥身上收获了负反馈,再加上铁梅的推波助澜,她们得到了一个结论是男人不值得。这种结论等价于说日本人都是坏人,非常有煽动性却毫无逻辑。她试图变成一个孩子的榜样,戒酒后吃安眠药危及自己的生命。很多事情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她没有能力把这些事办好。对于这样一个很孩子气的成年人我的容忍度是很低的,除非我和她谈恋爱,那么我必须去包容,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女性观众都非常共情主唱姐吧,共情归共情,问题是要解决的。影片结尾的主唱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吗,还是说她的心理问题已经被治愈了,似乎说只要开心问题就自动解决了,我并不是很清楚。
医生哥作为一个所谓的 “高知”,说实话我是带入了的。我不太能接受这样的人没有自信,没有主见,没有自尊。他的道德如何我并不要求,他可以是个渣男天天约,他可以在得知别人有伴侣后退出,也可以在得知别人有伴侣后挖墙脚。但他不能在酒吧先假模假样的退出之后又跑到别人家里说三个人生活也行,他太贱了。可能一些女性观众能在对医生哥的道德审判中获得快感,但我的观点一向是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约束他人。
为什么说铁梅抽烟不好,其实就算是抽了再多年烟的人应该也没脸说出抽烟是个好习惯吧。很多刻板印象,比如男人抽烟、女乘客干净,这些刻板印象某些方面是有好处的,它告诉我们男性也应该把自己收拾的干净点,而绝不是告诉女性你们也要抽烟。有很多好的为什么不学,学个恶习觉得自己很帅很叛逆吗。我觉得男性一定要稳重冷静讲理,铁梅在电影中情绪失控的次数少吗?男女两性本来就应该互相借鉴,不是说女性做不到男性能做到的事就怎么样,也不是女性做到了男性能做到的事就怎么样,而是男女都要做到社会要求一个成年人要做到的事。可能这时候有人要跳出来说大环境对女性不公平了,我想说的是,别觉得舆论的力量是自己的力量,生活是自己的,还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吧。
在这个角度上,这部影片的主题不是劝女性努力奋斗,我甚至都不太知道它倡导了怎样的价值观。做自己吗?为所欲为是要付出代价的,只不过这个代价不一定是你自己付罢了。
完全不了解背景,直接买票去看了,感觉会留下案底的程度,妈的
不太理解怎么这么多应激的哈基男…
这电影就三个比较负面的男角色,
出过轨 “饱读上野” 自尊心爆棚的前夫哥、
炮友成群谎话连篇拒绝长期关系的眼科医生、
从小就学会打小报告的小男孩。
你们倒是被哪个冒犯 / 对号入座了啊…
知乎不都是温良忠厚普通老实人吗…
我觉得所有在搞男女对立的都是傻逼……
首先,剧情没在打拳。
网上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放弃掉了一半的受众群体,但现实里有很多情侣,甚至是老爷爷老太太手挽手去看的。好与坏不需要别人评判,看了就知道是值得两性好好去讨论的话题电影。
在《好东西》接近结尾的地方,小叶对王铁梅说:“我们不要玩这个旧的游戏了,我们去建立自己的新规则吧。”
希望未来能在更多领域看到女性参与并主导建立自己的规则!
-—– 更新 ——
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电影看完自己有被触动就够了,感兴趣并能够理解的人自然会去关注,不必幻想烂泥能扶上墙。
不管周遭的噪音有多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一两只狗叫就停止。
五十岁普通自信男看了,很值得。
首先就是纯粹的很好看,不咯吱人的好笑。能理解部分观众说太理想化以及脱离现实,但我不腰疼的站着说一句,作品里面的情节和设定对于我熟悉的北京朝阳,海淀以及上海黄浦和浦东来说,并不突兀(阅历有限,其他地方我不够了解)。我熟知的不少男男女女就在,还在好端端过着类似生活。可能年岁渐大后,纷纷会柔软,淡定,自洽许多,底色却大多一样。有个别甚至老而弥坚,生猛得不合时宜。
性别对立这傻叉事,被傻叉叉们搞得日益让人无法喘息。这部作品足够温和,足够乐观,甚至还带着点调侃。我们时代沉重的话题难得可以这么轻松的表达,让我松了一口气。
愉悦的走出影厅,很笃定这么讨喜的作品能获得大家普遍欣赏。于是,跟女儿玩笑说我要去虎扑看看评论。她很不以为然。一个中学生,却见多了网上腥风血雨,似乎不再相信在这个话题上还能有正常交流的空间。其实我很久没上虎扑,懒得再找,于是来到这个也很直白的地方看看。
她是对的,我看到此间可爱的人儿们纷纷表示京东这事还没过去呢,居然还有人敢沾一点点女权的边边吗?美国国务院钱拿得手软了吗?
这是要反了吗?嗯?!
甚至还有尤其可爱分外自信的人儿表示是男人都别看这个电影昂,看了的男人必须是龟公戴绿帽子。我边摩挲自己的帽子,边感叹好久没看到这么童真的表达了,上次可能在上世纪的初中。
我的三观成型于性别对立尖锐之前的年代,平生吃干抹净时代红利。有时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过于顺心顺意的人生境遇,使我缺乏对世界悲怆深邃的理解,以致狭隘愚昧,而不能想象什么样的痛苦能让这些可爱的人儿有这么大怨气,什么样的伤害能 PT 到如此 SD。
每个人么,不管男女,在自己的剧本不都是主角么?就这现成的天命,谁都比不上你,谁能换得了你?一个个的,有什么道理不自信呢?有什么别人的意见能伤得你如此痛彻心扉大小失禁呢?
同样,在别人的剧本里,不论男女,你注定定不重要啊。或许,在至亲密友的剧本片段里,你可能有机会是个重要性薛定谔的配角。其余人那儿,你难得能当回龙套,绝大多数做背景都赶不上。不管你是前夫,一般朋友,领导,老板,老师,同事,同学,除非你有川普般的魅术,除非对方诶,唉 ,实在,有点,病态缺心眼,在别人的剧本里面,我们都普通得无关紧要,颇可或缺。
这个电影不就是高高兴兴用女性视角在轻轻松松的说这个简简单单的道理么?
这个直白得无聊的道理好像不少人接受不了。有的明显一些,表演人格可爱型的男女领导们比较典型,ta 们自信啊,即使退一万多步,不是全世界吼,那至少,所有下属的剧本里自己肯定会是唯一主角,那必须拿下,都特么跟我来,天天随时演!有的不那么明显,平时看着嘻嘻哈哈,但是这些人对于自己的普世重要性特别执着,一旦发现别人其实不那么在乎自己的时候,就很可爱的蓦然愤怒。
那个别人比自己弱看着能摆布时还好,兴许自己可以扮上慈父圣母,岂不爽矣?!
要是那个别人,嘿!居然有自己主意,那特么还能忍嘛!?
要是要是,也许啊,那个别人,表现出比自己强了,那简直是要崩溃,玛德,恨不得弄死小畜生。看看!可爱的张家新同学本来都好难得老了不起的要原谅茉莉了,可是可是可是,茉莉居然不感动得哭,而且还觉得他很可笑,甚至表示她也要去打鼓了。这这这这,你也配?
这是要反了吗?嗯?!
人性之天真之可爱,莫过于此。对于这些天生设定要来给别人当家做主的,你生气?人家都这么搞笑了,你气的起来吗?直怼?价值观这个东西,像 JJ 一样,每个人都很宝贝,每个人都不服,会嘴硬说自己的才好,都暗自不时爱抚。即使你怼得痛快,这个东西动不动掏出来当众互相摩擦取乐,不仅没有必要,简直恶心要命。
所以不要敏感,没必要玻璃心。每个人自己变强变无赖,什么就都好了,人生无限美好,世界到处是爱。因为,真的,人莫予毒之外,法门无二。从不无脑慕强,不廉价爱弱做起吧,专练自己的剧本,别管其他的。对一切党同伐异的理念将信将疑。放下成见伸出触角,放出雷达,无论性别,无论年龄,无论地域,没有天生的敌人。相信,全世界全人类到处都是我们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我这是胡说八道,你对。因为你看到了悲剧的现实。
你要骂我,太好了,千万一定要来试试,我很喜欢骂人的,过于文明,平时机会基本没有。而且我现在很闲的,你来喷我就是送嘴上门,我的大肠简直想想就高兴得蠕动。
如果你居然认同我的胡说八道,那么握爪,因为你可能跟我一样(是个怪胎),也因为我们和铁梅和茉莉一样。
【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
一看评分 9.1,一看票房歇大比
评论全是人如机,我男我也笑嘻嘻
除开女权没卖点,忽悠一群小招娣
在 PV 放出来,引发大量争议时。我就说过,邵艺辉是难得的 90 后、女性导演,应该要支持的。且不说其中的性别对立到底会对其电影商业造成什么影响,但片子是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
以下是一些客观的电影批评,希望大家听听的客观的声音:
一、整体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9.1 分确实高了,但有 8.0 到 8.5 的水平毫无问题。
二、同样类型,都是讲述家庭、社会中某个群体及其个人的困境,在 9.0 分左右的是什么呢?是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今年的《外婆的外孙》,在各方面处理上都比《好东西》好。
三、有人说相对于《爱情神话》是退步,显然不是。从风格上而言,《好东西》跟《爱情神话》是两种类型。虽然有些套路都是一样的——比如利用小孩子来作为大家矛盾沟通、对话乃至于激发矛盾点的桥梁与齿轮,但是在风格上,《爱情神话》更加含蓄,《好东西》加入了大量的喜剧元素,矛盾更加激烈。也意味着更加浅白易懂,这或也是为了商业考量。
四、电影台词很妙,在电影院里,不一会儿就能逗得观众忍俊不禁,其中的「喜剧」成分,相当成功。
五、中间的一段各种声音配合母亲日常行为的剪辑,创意非常 nice。这成功打破了第四面墙,跟观众有了互动,观众一起跟着猜。
六、《好东西》为了展现女性的困境,必然会表现一些男性的龌龊。这件事本身我没问题。然而《芭比》没让我难受,《好东西》确实成功让我难受了。难受的原因是因为导演没有好好观察过男性。
电影前段就有两个表达男性龌龊的戏。第一个是钟楚曦在小巷里被跟踪狂跟踪。我觉得设置这样的戏本身没问题,性骚扰、被跟踪在现实中的确有存在,你可以表达。问题在于那个跟踪狂,戴着个低檐帽,就像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就差没把变态两个字写在脸上。
这就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了」,哪怕这个角色是个喝醉了的白人醉汉呢?——亲眼在上海街头见过白人醉汉骚扰国女。当然,不是白人也行,但那个角色把「变态写脸上」,就很出戏。
第二个是宋佳在看完表演后喝止随地大小便的男生,那个男生正在尿尿,宋佳呵斥一声,他马上提起裤子就跑了。
这个男同胞都懂,那玩意儿又不是水龙头,就算尿完了都要甩几甩的。
总之,一个字,假!
七,同理,主创不知道有没有约 P 经历。第一次就女生跑去男生家里,好假~ 钟楚曦那个角色可以浪,可以没脑子,但不至于傻到没常识。
八、在酒吧那场戏,宋佳又是拍桌子又是大吼大叫的,周围的顾客几乎没啥反应。怪不得背景虚化?
九、赵又廷的这个角色,在某些地方出场,显然是为了引起某种矛盾,没有任何前置动机。他就是个工具人。比如送全集套装,引出打拳的话题。这种表达手法,是一种「象征主义」的表达手法,甚至是「魔幻现实」的,「无所不在的前夫」。但好死不死后面又安排了赵又廷和女儿单独相处的戏,把它从「幽灵」变回了「人类」。这种表达有点割裂。
十、邵艺辉也许很懂女人,但他不懂宋佳这个角色本身。宋佳这个角色,有不少战绩的原新闻主编,一个带这个 9 岁女儿,豪爽的山西女人,年龄 40 左右吧。
这么一个人,她可以豪爽、雷厉风行、我行我素,像风一样。
但她有两个品质,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女性身上的。一个是容易破防,说两句就非常咋咋呼呼,这不合理。
另一个是,其中有场戏,钟楚曦吃了安眠药睡觉,被章宇和宋佳发现了,两人手忙脚乱,要把她送医院。
然而真正的,一个有阅历的人,无论男性女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慌,他会急,但真不会乱。宋佳那个角色乱了,她在那个时候的所谓行为都没有了条理。这样看,宋佳作为一个中年女性,跟钟楚曦这个对调一下,也没啥不同了。
可能是邵艺辉年龄不到吧。
Btw:没有什么安眠药效果那么猛。
十一、的确是不错的,值得鼓励的女性主义电影,咱们国内缺乏这种电影。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电影而言,不够「现实」。
一方面是在人物设置上,你可以把某几个主要男角色的设置得很蠢,但这部电影里的男性几乎都很蠢,这就不现实;同样的,你可以把女性设置得很强,但这部电影里的女性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缺乏一些现实且普遍的问题。
电影里,女主曾经是一个调查记者,她说「一篇 5000 字的文章,你至少得采访个人吧,视角才全面,才公平。」
显然,邵艺辉自己没做到。还是说,她也像宋佳一样,为了「写好公众号」,故意去扭曲事实?
看看其他女性主义电影,《卡罗尔》也好,《三块广告牌》也罢,哪怕是《瞬息全宇宙》,都不是这么玩的。《三块广告牌》里的人,你会觉得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出了,为了探讨性别议题而设置得人。
十二、章宇的角色是一个有俄狄浦斯情节的 switch。然而我相信他有能力判断什么可以撕,什么不能撕。我指的是——什么撕得开,什么撕不开,什么好撕,什么不好撕。撕锤子绸制睡衣啊!
十三、邵艺辉《爱情神话》的优势是有大量的生活观察,人物的动机靠人物的行为驱动。《好东西》里,至少在有些部分,不是靠人物推动矛盾,而是反过来,通过议题找矛盾。
《好东西》的叙事结构,可以简单理解为拼命抛议题,让其中不同方去探讨。
在这种「报议题」的叙事结构,看到后面,有点腻。刻意了啊。
十四、有的坑没填上。有的点做得好。比如女儿作文课,想撒谎自己去法国,妈妈宋佳不让。也正因为此,女儿写了平遥电影节;也正因为此,女儿才免遭霸凌——恶霸是老乡,老乡罩老乡。
然而,从角色的张力来讲,宋佳这个角色,完美无瑕。反而不现实。一个不愿意女儿说谎,但在现实中自己又不得不说谎的母亲,才贴近现实。谁还能一生无暇呢。
十五、全篇不仅讨论了女性议题,还讨论了 LGBT 议题。相当前卫了。
然而,还不够前卫。
钟楚曦的 PY 可能是个爱无能,或者开放式关系。理论上,这种关系也在少数派、受保护的性别话题范畴。
这也是目前性别议题的一些困境,不彻底,双标啊,矛盾啊。
他们可能不排斥同性恋、变性、药娘…… 但他们会排斥开放式婚姻和开放式关系;他们倡导自由,却讨厌 YP;他们可能支持字母,却不能接受多对多的关系……
说到底,所有人啊,都只是在为自己认可的那部分争取权利。
从以往的同性恋犯法,到现在大家逐渐接受。现在你可以说「开放式关系有 XX 问题」,可 100 年前,50 年前,20 年前,大家也是这么说同性恋的。
本质上,所有的性别议题,都是在探讨「个人困境」和「个人与社会」的自由问题。
那么反过来思考一下,在《好东西》里,所谓的「渣男」眼科医生,他真的犯法,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吗?他甚至一开始就告诉了钟楚曦他没法确立稳定的恋爱关系,而是多方的开放式关系。
后来,导演还让这位胡医生「悔过」「觉悟」,只能视为一种自嗨。
某种意义上,在这个议题下,邵艺辉还不够前卫,并没有探索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自由。
她探讨的自由,也只不过是「女性的自由」罢了。
十六、最后,这部片子狗尾续貂了。
理论上,在「小孩」走上舞台,背景音响起鼓声的那一刹那,就该停止了。
邵艺辉是真不懂留白啊。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最后要给我看那么长一大段 Vlog。boring。
我一开始不相信,我还和朋友买了两张票去看,结果就看了 30 分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从我们都享受了性别红利,我们都有原罪开始,我就知道开始了… 我红利呢?我每天加班到晚上 11 点,我有罪?然后说到月经,章宇说他不知道,以为是蓝色的,小孩说因为你妈死得早吗?整个电影院都在笑。可能我有妈妈我笑不出来。整个电影没有任何帮女性解决问题,只有满满的对男性的恶意和偏见,男子气概被调侃为小孩子的斗气。。。我还能说什么呢?也是,导演就没有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过,所有的都可以说是她的臆想,但凡实际工作过都不会拍出这种片子,还有,调侃快车臭,因为都是男司机,不错的,这辈子有了
上周六,11 月 23 日,杭州有一场辩论赛,辩题是月经用品是否应该纳入医保。质询环节,正方一女大学生掏出一包医用护垫问反方男生。
正:对方辩友你为什么不敢盯着看?月经没什么羞耻的。
反:我不盯着看,是实在不想亲眼见你胡说八道。
电影么,大概就是这种既视感。
第一版预告片剪出来吸引集美入场豆瓣冲高分,然后用高分宣传并告知大家电影里没有拳法再冲一波票房,现在电影营销都玩的 6 啊,既要又要。
别人我管不到,我不会去看。
前几天我打开豆瓣,上面给我推送的第一个话题是《好东西》又让男人破防了,我就问这种无脑的宣传攻击模式,能让哪个正常男性有好感?
到底是什么很贱的人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还去支持这部电影?
要我说男的就该
对面都这么恶心你了,还不重拳出击,等着过年呢?
我自己就是一个离婚带女儿的单亲妈妈,听说这部电影以后,今天晚上带女儿一起去看的,我女儿 11 周岁,跟电影里的小孩差不多大。
先说电影好的地方:
关注到了独自带娃的单亲妈妈这个群体,因为随着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这个群体真的越来越大,题材没有问题也很吸引眼球;
然后就是演技,宋佳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女演员,整个电影她的演技独一档,其他人都围绕她在演的感觉;
再有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给小孩听声音的那段,各种声音直接提现单亲妈妈的付出细节,这段很喜欢;
最后,我想说一点,把约 P 这件事搬到全国观众的面前,真的很大胆,社交软件满天飞,约 P 的确很常见,仁者见仁,事件本身真实存在,每个人对待的态度不同。
再说不好的地方,整体来说,我觉得过度美化了单亲妈妈的生活:
1. 现实里不可能有个这么万能的邻居,帮你带小孩,带小孩去看眼科医生,给小孩介绍的乐器老师刚好又对自己喜欢得不行,这个乐器老师不但真心实意,而且具有两块胸肌六块腹肌,我内心:????
2. 帅成赵又廷的前夫对前妻念念不忘,我的天,这种剧本还是少写一点,不然我每个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会以为这是离婚后应有的待遇,实际上是,前夫但凡还能友好往来,已经是极品好前夫了,大部分人,都是老死不相往来,提起一嘴都嫌恶心,赵又廷来出演这种争风吃醋的前夫角色,我:?????
3. 是,单亲妈妈是很容易引起男性的注意,但一般都是眼科医生那种以身体交流为目的的,还有一些不甘寂寞的有妇之夫,更有甚者是想来骗钱骗身体的,保养得好的会有年下很多的弟弟来跟你约会,约会目的大家都很清楚,离婚不久马上就认识一个真诚得不行的,已经跟他说明是 “课间十分钟” 关系了还回头来找这个单亲妈妈说做工具人也不错,我的天,编剧真的敢想,这种梦我都不怎么敢做
4. 眼科医生和恋爱脑这段的前半段是比较真实的,真实生活里眼科医生不太可能这么帅就是了… 约 P 后恋爱脑的女生真的很多,男的养了一缸鱼,女的想争取做排名第一(性别反过来的也很多),跟男女无关,大家都有需求,有些人解决了身体需求还想解决精神需求,而有的人压根没有精神需求或者说精神需求跟谁都行,片尾还出现了眼科医生来看表演一脸遗憾和可惜的表情,我真想说,编剧醒一醒……
5. 最后,写了几篇文章就吸粉超十倍… 真的,你是谁,你写了你的生活单亲带娃又约人上床,真有人 care 这种剧情吗,这样就能带火一个账号,做了四个月视频号只有 46 个粉丝的我:????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给自己的视频号打个广告
附上票根
这玩意能上映,说明某些主管部门可能没有好东西。
知乎早年的创始团队周源和黄继新都说过,批评不得的东西,他们看不了。
ps:看别的老哥回答提醒我了,在这底下硬夸的那些电影博主全部拉黑。
评价为豆瓣限定版爆款。
讨论的议题是单亲妈妈在社会中的困境。
这个议题没问题, 值得讨论,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苍白、空洞、乏味,只有那段蒙太奇还算有创意,余下的表达手段就是借助庸俗的大众 / 龟男前夫 / 公众号男主编等几个 NPC 形象虚空打靶喊屈。
倒是其中直播带货的一段体现了这种影片的本质:你在喊着不要物化女性,但实际上还是在用尊重女性来消费女性,最终获得女性消费。
导演知道自己的作品内核有多空洞,所以刻意添加了大量喜剧爽文内容来填充,比如…
前夫哥和小奶狗雄竞离婚带娃的我。
嗯…… 咱就是说,上个月的版本之子还是打胎,现在已经进化到离婚带娃啦?
好片,建议部队组织观看,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人民子弟兵保卫国民的信心。
太好看了,简直至理名言
说的真好,下次别说了
我怀疑直接把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这几个字在电影屏幕上滚动播放两个小时也能在豆瓣上 9.1 分。
我真的携夫带子去支持票房了,看完了,三个字,不推荐。
不像电影,像个脱口秀或者演讲。就是揉杂道理非要给你输出,好累啊。
我又想了一下为什么我的观感不适。就是这个电影它说教的味道太浓了,男的说完女的说女的说完小孩说,她的内核又不深入,很肤浅。
一个原生家庭标准家暴男加窝囊妈培养出来缺爱的恋爱脑姑娘钟楚曦,一个女强人宋佳养着自己的废物老公最后离了当单亲妈妈这种。人物又很脱离,原生家庭失败的女恋爱脑是个乐队主唱,单亲妈是个优秀编辑都还挺有钱的,小孩之间学校里比拼的是有没有去过国外旅行,还要给女儿报架子鼓这种烧钱才艺(虽然是鼓手老师追她便宜吧)。单亲妈妈的背景是前夫哥追妻火葬场,还有鼓手老师给她当小狼哥提供性价值,最后还带娃去国外追霉霉演唱会。怎么说,就根本,啊怎么说呢,我感觉并不苦啊。两个人动不动就哭,隔一会儿宋佳就把钟抱一抱治愈一下弥补钟的童年阴影。就很脱离,就很小资,没有真实感。
我是真的有朋友是工作的单亲妈妈,她最难的时候是什么呢,她要去方舱工作,儿子没人带,打电话给前夫,前夫说我有了新女友不方便,你再找人吧。最后她没办法把儿子寄存在辅导老师家里两个多月。
而这个电影里的单亲妈妈的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不认同。她前夫一直惦记她还想追她回来,又愿意带孩子。孩子也大了,已经过去了最困难的阶段。又有个愿意付出的小狼狗鼓手提供情绪价值,她如果不内耗(就那段在网上把生活发出来被骂),明明就是很坦然很轻松生活的,甚至我觉得她要放弃记者,也单纯就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什么迫于生活。
然后关于女性主义的输出居然是两个男的在那里棒读,因为都在追宋佳么,宋佳是个搞女性主义的编辑,两个人一会来一句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啊一会来一句我们都带着原罪,反正我觉得很尬。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片子里的小孩太不像小孩了,太像演的了。台词很多都很不自然,不是正常生活语言。且坏小孩脸谱化就是纯找茬。
所有的笑点都在预告片里了,剩下的就是电影里两个女的哭来哭去互相治愈。你要说成长也没什么成长,就是告诉你,搞砸就搞砸呗,也没什么,最后女恋爱脑还是恋爱脑,女强人仍然把鼓手当按摩棒不走心,一开始是什么最后还是什么。
里面就是一段非常好,是一段蒙太奇,搞音乐的女儿让孩子听声音猜是什么。都是他妈妈做家务的声音,听起来很像各种各样的大自然的声音,比如一段声音女孩猜是打雷声,其实是她妈妈在抖衣服晾衣服。就那段特别好很生活,立意也很高。
有人说这个导演是爱情神话的导演,给了我痛苦的回忆。
爱情神话,男主老婆出轨,给的理直气壮男人都能玩,凭啥女人不能玩;(男主纯老实)
一个租房没钱交房租的老外,天天睡不同样的国女;
男主徐峥老实人,一夜情想负责,女富婆想帮忙,结果都看不上;
不是男主在前妻,富婆,一夜情中周旋的剧情,我是看不下去。
这个导演剧情技术都算的上一流,文艺商业运营都在高水准,就是这脑子或者说思维太老土了。
搁五六年前,女拳盛行,男的无所谓,她拍的绝对符合潮流。
现在还吃这碗饭,就是在砸电影圈的饭碗了。
她骨子里那套很适合女观众,男的不龟去看,就会发现吃一桌好菜吃到一半被喂屎。
谢邀。
这电影网络讨论度很高,在一开始的预告切片里专门截取男女对立的台词来引爆舆论,只能说营销方确实想吃这方面的流量,而最近宣传方才反应过味儿来开始往都市轻喜剧方面挖潜在观众了,尽管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刻板与对立,但舆论已经形成矛盾已经激化,算是一次宣发失误。
那就来谈谈这部影片吧。
其实我有点难讲,因为这部影片它不像一部电影,能切入讲的点很难。
你看网上铺天盖地的 repo,基本都是在讲 “我度过了难忘轻松的两个小时”“这电影的感觉太奇妙了,《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多年以后,面对《好东西》,我又想起了当年看《爱情神话》的那个下午”“今年女性题材的影视剧爆了,《出走的决心》《山花烂漫时》《好东西》都是 9 分以上!”
你看,基本上是一种,我称之为情绪性、氛围感影评,我感觉讨论电影本身的并不多。
如何评价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大结局,你满意吗?电影《出走的决心》值得去看吗?适合什么样的人?
同样是今年豆瓣呼声很高的女性题材影视,我之前写过《山花烂漫时》跟《出走的决心》的影评,觉得它们回归了五四时的一些命题,比如《出走的决心》直接与影响近代文学与革命的文学著作《玩偶之家》中出走的娜拉与鲁迅先生针对此文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构成了呼应,所表达的主题也更多地是具有普适意义的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山花烂漫时》与《我本是高山》相比,摒弃了五四后左翼作家因为时代局限采用的 “革命 + 恋爱” 动员群众的传统叙事,而是重新以群像式信仰式而非庸俗化的手段叙写英雄人物,多次采用山河镜头型构人物,展现了社会主义影视的崇高美学——用山河画卷席卷并包裹最广大的人群,可以说直击人心。
最重要的是,这两部影视它是有核心情节有立体人物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表达,这是比较符合传统观影习惯的。
而《好东西》跟导演前作《爱情神话》一样,缺少一个核心情节或者说叙事表达,是散文式的故事,你可以说是一种革新,但是不是每次都能适用呢?
《爱情神话》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眼前一亮,它让我直接看到了普通人、寻常事、日常生活场景在中国荧幕上的再出现,它可能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与鲜明的主题表达,但它靠着上海弄堂与沪语,把我重新代入了一种,像上个世纪那样一种共产劳动下比较逼仄的居住空间下才有的上海生活图景当中去,地方性的元素的凸显让这部比较散文的叙事有了在地性,方言人物的交锋让人直呼精彩又感叹真实。
而《好东西》呢,它给我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导演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梗要抖,用短视频的拍摄方法——金句、视听刺激、快速交锋拍摄了一段又一段的精彩片段,然后再把这些片段连起来成了一部电影。
单拉这些片段觉得蛮有意思蛮精彩,但把它合成一部电影在脑海中过一道了之后,又感觉好东西没那么好了。
比较明显的就是饭局的戏,同样是餐桌上的交锋,《爱情神话》里从落座到话轮的展开与递进,三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到相互看到,有层次有细节;而《好东西》里,上桌很匆忙很戏剧,谈话如抛梗,关于月经那段对谈,直白得像念稿,男演员完全的背景板;比拼男子气概的那段,更是将结构性压迫、上野千鹤子等一系列女性主义元素接连抛出,显得比较突兀。
尽管它说出了很多女性隐晦的心声,讽刺了不懂装懂的女权男,但过于讨巧而脱离了现实,现实饭局里很难有几位女同胞在第一次见面的男士与小孩面前玩月经的梗,饭桌上吃醋讨女子欢心比拼男子气概往往是讲自己有多么厉害而不是抛女权话题。
在这里并不是说我又封建了,怎么不可以谈论这些了,而是真正拥有着这些人设的很典的男士们,恰恰完全不会如电影里这般说话行事,所以他有一种浮云感跟割裂感。
然后就是故事与人设,基本把能用的梗都用了,原生家庭糟糕缺爱渴爱四处找男友的小叶,花言巧语不想进行长久关系的深情渣男胡医生,母亲去世缺母爱梦中伴侣投射找妈系恋人情绪不稳定靠音乐续命的鼓手小马,单亲妈妈完美主义又要追求刺激的女强人王铁梅,还有性格懦弱不甘心当家庭煮夫维持女强男弱现状在离婚后又想挽回扬言结扎学习女性主义的前夫哥。
他们的人设很典型,表演也很有话剧感,还有不经意的一些同性梗,比如王铁梅小叶被误会并假扮情侣,章宇在真有一对同性情侣买花的花店钱上了赵又廷的专车后的暧昧桥段。小孩遭遇的的校园霸凌,王铁梅遭遇的网络暴力等等,梗很多,也算是表现了日常,但刻意精致的语言与表演和戏剧性的融合使得这丧失了《爱情神话》中具有的烟火气。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惊艳的桥段,比如小叶让小孩听妈妈做家务的各种声音,结果小孩幻想出来的都是日月山川的声音,它用一种非常特别新颖的方式回归了我刚刚讲的山河叙事美学,我很喜欢。
但就像我阐述的,有很多片段很精致,可合在一起作为一部电影,9.1 分实在过誉。
以上。
这破电影都能在都豆瓣 9 点多分,果然在豆瓣只要粘了女拳都能加巨多发,女拳真连脑袋都不要,只有立场
不聊女权。
就想问问上海真的玩的这么花么?国际大都市的生活果然不是我们吃猪脚饭的深圳打工人能比的
每当出现这种题材的剧,我都会默默打开 B 站,看看那些可爱软糯还能跟中国丈夫姓的后女权时代的樱花妹。
———————————
试行 30 日免签,樱花妹来国内也更方便了。
叠个甲,我是男的,有老婆,跟老婆一块看的。
首先这部电影真的没有所谓的打拳。。。真的没有,反倒是我个人认为赵又廷饰演的角色其实是在讽刺现在的一部分只要沾到男女问题就上升到对立然后打拳的群体,这类人只会说不会做(一开始搬家),有了成果坐享其成(吃面那一段),莫名其妙的搞 X 竞(两人互喷),甚至教女儿打拳(物理意义但是这段台词真的是在内涵这群人已经开始教小孩子打拳了),赵又廷饰演的角色只要一说话我觉得不论男女都会觉得反感,我觉得讽刺打拳反对打拳才是导演真正的立意,抛开以上内容的话剧情其实就一家长里短的一条龙叙事,没啥特别的
最后说一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你乎现在已经变成极端主义的粪坑了,男拳师用着女拳师话术给我扣上龟男帽子,活脱脱就是电影里前夫的现实原形了 ,说这电影是 我是吃 的,那你来我这秀智商是为了吃一口我提纯的 吗?
本来周末准备去看的,看了评论放弃了。
《爱情神话》挺好看的,看着徐峥像条狗灰溜溜的,很好笑。那时还带着老婆去二刷,结果老婆反而不太感冒,觉得那几个女的都太作了。
这两年社会进化的太快了,看到打女拳的也越来越厌恶了。其实我们中年男人要求不高的,一场电影能有两个小时安静的坐在那,这种生活类的片子只要不太差,总愿意抽时间去看看。这个年轻导演拍的东西还是不错的,要是能注重生活和故事情节,不要不要夹带其他东西,我和我老婆这样的还是挺喜欢的,像上次看的《走走停停》就不错。
这本不看了,等等下一部吧。
广告都这么硬了吗?20 个多回答上热榜???不是全女电影吗?知乎女性比例这么高了?
这部电影在预告片里剪出极易引发性别对立的片段来引流博出位,现在电影上映了又怕被反噬拼命切割,这吃相就挺滑稽难看的 [飙泪笑]
豆瓣评分超越让子弹飞的神作,因该是华语必看了
试想一下: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外地女性,而且还是在这个年代从事新闻行业(如果你看过张雪峰的视频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中年失业,找了半年工作没找到,收入断层式下滑,被老公以莫名其妙” 自我发展 “的理由揣了,独身带个 9 岁的女儿,她实际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真的有她的前实习生愿意给她提供工作?踹掉他的妈宝上海中年男难道还会自我奋发去研究学习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租个城里的老破小新式里弄,居然还能遇到邻居免费帮她带娃,甚至这个邻居还是个艺术工作者?
写了篇自我剖析的关于单亲妈妈的文章居然能有如此之大的讨论度,直接让她工作的新媒体关注人数涨了十倍? 而不是她自己被数以千万计的网络暴力彻底压垮?
再试想一下:
一个酗酒的年轻女音乐家,原生家庭充满各种问题,父亲是个爱家暴的垃圾,母亲是一个被家暴后通过各种冷暴力的方式对女儿进行心理虐待的垃圾,一直缺爱,只能通过不断约会各种男生,贴人贴钱贴时间,飞蛾扑火式的去寻找所谓真爱的抑郁症患者,她的实际生活应该是怎样?
她的小破乐队真的能靠 livehouse 一两周才一次的还不是专场的演出养活自己?她一次又一次的情伤不会把自己脆弱的心理压垮?她能刚好遇到一个坚强的女邻居让自己看到生活的希望?钓她的海王居然还会尊重 LGBT,甚至在失去她的时候还会舔着脸试图挽回?
再再试想一下:
一个在少年时代父母离婚的小女孩,读书读的有点书呆子,不那么循规蹈矩,母亲离婚的事情还作为素材在学校里被广为传播,遭遇到各种形式的校园霸凌;真的恰好就有欣赏保护支持她的老师?霸凌风波刚好因为所谓的同乡就轻松化解?
如果实际的生活真的如此轻松和简单,那这世界也真的过于美好了!
至于实际她们可能遭遇到的人生,我觉得在知乎和虎扑的相关话题下面观看一圈,就不难窥见端倪了。
所以,我很难(也可能是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如此多人,在看到这些悲惨遭遇的女性,并没有如实际的生活中遭遇她们本该面对的苦难的时候,会感到愤慨。
无怪乎最后小叶对王茉莉说,只能等你长大后,重新建立一套游戏规则,这世界才会不一样。
因为她们自己也知道,她们的困境事实上并没有解决方案,除了 “乐观面对”,别无他法。
看完电影后,我老婆跟我说,这电影里她们解决困难的方法也过于轻松了吧。
对啊,这还不提,这电影里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出现过长辈。唯一的长辈还是野芒老师演的那个可爱保安 —— 喝了小叶请的饮料之后,就告诉她” 以后这里就是你家了”。
真实生活里,这里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长辈角色,很可能带来的作用,大概不是压垮这几个女生的最后几根稻草么?
邵艺辉系统性的童话化了在这个男权社会,女性遭遇真正困境时,解决问题的难度。
带来的滔天反馈却是:男人被污名化了。
Ridiculous.
建议大家都去豆瓣打五星好评,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只有 9.1 分呢???? 最少不得 9.9 分才配得上她的品质
我男的
准备喊着相亲对象去看这个电影
鉴定下是不是女拳
《好东西》上映第一天。
非但保持住了豆瓣 9.1 的高分,而且无论是上座率还是票房,都取得了第一的位置。
电影到底好在哪?
相信这些天,你们也都看过了无数的分析文章,笔者前些天也曾聊过了一篇。
所以今天,我们不聊观点。
而是聊一个有趣的话题——
彩蛋。
与别的电影,安排彩蛋大多是为了致敬不同。
《好东西》里的彩蛋,藏着态度。
而看懂了这 29 个细节,我们或许才更能理解,邵艺辉与 “女子东西” 那些要说的,或是未说的话。
01
片名
所谓 “好”,可以拆开,视为 “女子”。
而英文片名 Her Story 呢?
导演邵艺辉在采访里解释这个用意,“因为这就是女人的故事,也(就)跟‘history’反过来写。”
所以看懂这个片名,也就会明白,电影到底说的是什么了。
![](data:image/svg+xml;utf8,)
02
王铁梅
再说主角的名字,王铁梅。
这个名字听起来时代感十足,会让人想到父母一代 “女性能顶半边天”。
不过邵艺辉解释说——
她很喜欢铁和梅的组合,铁代表坚硬,又有韧劲,梅,是代表女人,而邵艺辉的妈妈又姓王,所以这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而有趣的是,微博上真的有一位名叫 @王铁梅女士的博主,也在《好东西》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这位 @王铁梅女士在 2022 年,因为一篇大胆揭露小区里有 “形婚男” 约 P 的文章,也收获了不少粉丝。
其中,也包括了导演邵艺辉。
03
植物之家
电影中的几位主角其实起名都有用意——
三位女性的名字都格外的 “植物系”。
小叶在这个家庭里,也一直在帮助铁梅照顾茉莉,起到 “绿叶” 的扶持作用。
还有一个细节上的安排。
当小叶开始进入铁梅的家庭后,也就是小孩的眼睛发现有高度近视后,她们也开始将许多植物搬进了家。
也预示是 “小叶” 走进了她们的生活。
04
女性从业者
在电影的一开头,特地强调了打破了体力劳动者刻板印象的标签。
比如,搬家公司取名为 “袋鼠妈妈”;而小马评价,跑滴滴的司机里,女性司机的车是香的。
通下水道、修木地板、换灯泡也都由铁梅完成。
也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05
一枚胸针
在电影里,赵又廷饰演的前夫,更像是中国式的 “肯”。
看似是经历过女权学习,但,实质是通过 “女权” 作为追回铁梅的一种手段。
所以,当他带着 “女性主义” 口号的胸针时——
总会干一些 “匪夷所思” 的事情出来。
比如,宣布要去结扎时,戴着的 Fight Like Girls(像女孩一样战斗)胸针。
06
T 恤与帆布包
邵艺辉在服装里,加入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元素。
比如,各式各样的文化衫。
其中,最常见的文化衫图案,是邵艺辉的偶像美国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露丝 · 巴德 · 金斯伯格。
像是铁梅的这两件文化衫上,都是金斯伯格法官的形象。
或是邵艺辉在淘宝上买的卫衣 “90% 荒诞”。
也与铁梅当下的生活,如出一辙。
电影里的许多情景都能与卫衣发生互文。
比如,这个放在沙发上的 “Yes,I’m a Feminist”(是的,我是女权主义者),而此时,铁梅黑色衣服上写着 “Who Cares”(谁在乎)。
连成了有趣的一句话。
而当小叶拿不准自己要不要跟医生小胡约会,向铁梅寻求意见时。
铁梅衣服上写着 “Best Believe I’m Still Bejeweled“ (最好相信我依旧光芒四射),也是 Taylor Swift《Bejeweled》的歌词。
当铁梅在天台上与小叶哭诉,“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好” 时。
她穿的衣服上写的是,“You can’t do everything for everyone”(你不能为所有人做所有事)。
在与前夫、小马同桌吃饭的时候,铁梅穿的文化衫上写的时:
“IF YOU SEE NIPPLES UNDER MY T-SHIRT,IT’S BECAUSE I’VE GOT THEN”。(你如果看见我有凸点,那是因为我长了乳头)
而特别讽刺的是,很快,小马就被小叶扒掉了上衣,看到了他的 Nipples
![](data:image/svg+xml;utf8,)
。
除此之外。
电影里的帆布包也非常有意思——
像是小孩背着去学校的帆布包上写的是,“school kills artists”(学校杀死艺术家)。
当铁梅与小叶去学校门口接小孩的时候,她背的是帆布包上写的是:
A Woman withou A Man,is like a Fish without Bicycle.(没有男人的女人,就像没有自行车的鱼。)
这句话出自美国女权活动家 Gloria Steinem。
铁梅带着小孩去 Live House 的时候,背的是这款黑色的包。
此时,她看到了在大马路上随地小便的醉汉,大声呵斥那个男人,让他离开,“I don’t think so”(我不这样认为)”。
![](data:image/svg+xml;utf8,)
邵艺辉将帆布包、文化衫变成了王铁梅的便携弹幕。
07
平底鞋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全片没有一双高跟鞋。
年轻的小叶和职场女性铁梅,脚上都没有高跟鞋。
而且,全片也没有出现一件高奢品牌,这与邵艺辉第一部电影《爱情神话》截然不同。
在《爱情神话》里,高跟鞋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
小皮匠说过 “女人一辈子至少有一双 Jimmy Choo,不然就不完整” 这样的台词。
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
原来,在邵艺辉剪《爱情神话》的时候,她的剪辑助理就说,他也要给自己的女朋友买一双,不然她就不完整了。
邵艺辉听到后很不对劲,她说:“没办法,这就是电影的作用,当你把一个东西拍得很光鲜后,就是会吸引大家。虽然我不喜欢,但这就是消费主义,而且是针对女性的毒害。
所以这次全是球鞋,我们女人不能再被消费主义裹挟。”
08
谐音梗
在这部电影里,邵艺辉还是放了些自己钟爱的 “谐音梗”。
《爱情神话》里,老白就是因为听到 “乳化” 后,围裙也没摘,就着急跑出来,喊着不要 “乳化” 啦。
在《好东西》里也如是,饭桌上爸爸与小孩讨论,到底是要打拳还是要打鼓时。
小孩说到,我不要打拳啦。
其实,也是反驳着现在互联网上的一些言论,一谈到女权,就开始误以为要 “打拳”。
这个议题,也许到了下一代时,会有更好的方法与认知去解决、去理解。
09
小孩儿
《好东西》里的王茉莉,绝对是一位非常鬼马的角色。
当爸爸来跟她打听,王铁梅的恋爱时,小孩的逻辑实在太缜密了。
-(这事儿)跟你有啥关系啊
- 我是你爸呀
- 对啊,你又不是她爸,管她干啥
而这名小演员名叫曾慕梅,是梅婷的女儿。
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也着实后生可畏。
而同样是在《好东西》里,饰演玛雅(冯玛娅 饰)的小演员,也参演过《爱情神话》。
有趣的是,在《爱情神话》里,她也叫做玛雅,看居住环境可以推测,玛雅与小孩,很有可能是邻居。
可见,邵艺辉的 “女性宇宙” 已经初见雏形。
10
Momo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王茉莉的英文名。
王茉莉比较有意思的点是电影字幕给出了两种翻译——大名 Molly,小名 Momo。
什么是 Momo?
想必许多女性朋友看到这里会会心一笑,因为神奇的 “momo 大军” 和那个俏皮的粉色恐龙图案,如今正大面积地流行于豆瓣和小红书,已成为许多女性想要发声但同时方便隐匿自己的代名词。
11
《爱情神话》的平行时空
如果将《好东西》与《爱情神话》视为平行宇宙是完全可以的。
比如,索菲亚 · 罗兰,在《爱情神话》里,是老乌的一段绮梦。
而在《好东西》里,却成为了带货软文。
比如,在《好东西》里,三位女性一起换电灯泡的情节也是在与《爱情神话》互相对应。
这在《爱情神话》里是浪漫时刻。
但在《好东西》里,成为女性力量的体现。
在《好东西》里,老乌转世成为门卫。
再次见证世俗的爱情。
而且,铁梅楼下的垃圾桶旁边的墙上写了不少标语,像是 “垃圾也有家”、“放弃幻想,认清现实” 等。
还有一句话是,“爱情没有神话。”
在《好东西》里,也惊现 “红拂杂货铺”。
在《爱情神话》里,老白白天去的小卖部叫 “红拂”,夜里去的咖啡馆叫 “夜奔”,也正好对应了 “红拂夜奔”。
出处自然不难猜。
邵艺辉在豆瓣最常去的小组,其中有一个就是 “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作为王小波铁粉,自然,也对王小波的作品了如指掌。
她之前的微博名字,就叫做 @红拂夜奔不复还。
这些便利店的名字,就来自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
最后,铁梅约小马来家里看电影。
也 cue 到《爱情神话》里,一群人在老白家看电影,但,其实每个人都没太看懂这部电影,注意力纷纷又被蝴蝶酥吸引走了。
12
上海
作为又一部在上海拍的电影,自然也包含了许多上海城市的街道。
又有不少地方可以让影迷去打卡了。
比如,三个人心怀鬼胎,佯装分手的这场戏就是发生在延平路的八品脱。
小叶乐队演出的地方,是上海有名的 Live House 育音堂。
小孩跟爸爸吃炸鸡的地方,店名叫(adult)Soda (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告诉笔者好吃不好吃)。
小孩上学的地方,被邵艺辉改成了 “艺辉实验小学”,在现实中,是徐汇区名校建襄小学。
最后一幕,小马与铁梅相遇的 Live House 是 Modern Sky Lab,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 Live House 厂牌了。
13
山西
作为山西人的邵艺辉,还是没忘记将自己是山西人的 “标签” 暗戳戳地贴在电影里。
比如,王铁梅就是山西人,一家人也都很爱吃面食,王铁梅甚至会做 108 种面。
而且,其中还不忘拿贾樟柯 “开涮”。
小孩说自己只跟妈妈去过平遥,去参加电影节,一边不高兴地嘟囔着嘴,一边说,贾樟柯算什么名人啊。
好一个圈内调侃,现场效果几乎是把影迷都笑疯了。
而后,在贾樟柯在为《风流一代》跑路演时,也回应了这个问题——
没事,这个玩笑随便开。
![](data:image/svg+xml;utf8,)
除此之外,一直担任平遥电影节展的前艺术总监马克 · 穆勒也难逃一笑。
成为了小孩作文里的 “四字爷爷”。
而且,注意看,如果是山西老乡一定会对桌子上这瓶宁化府的醋绝不陌生,山西特产,吃面必备。
14
书
在餐桌上,两位男士的雄竞也带出了一个作家的名字——
最近因为 “女性话题” 热议,而出现在网友面前的一名日本女作家,她专攻于女性主义、女性权利等话题,并研究女性在社会困境等,代表作有《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而王铁梅在地铁上阅读的也就是后者。
除此之外。
王铁梅编辑部直播带货的书,是《看不见的女性》,讲述的是世界对女性的忽视与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等。
这也是一本改变人们看待世界方式的书。
镜头里,也给了前夫在看的书一个镜头,《都是我儿子》。
著名戏剧家阿瑟 · 米勒的成名作,1947 年获得托尼奖最佳剧本,揭露了社会中的人性暗礁,揭开宁静生活表象下的平庸之恶。
可见,前夫哥还是爱读一些文艺作品的。
而小叶乐队名字,来自《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这本书记录了战后的柏林残存的模样,作者在书里写到:“我们这里所有人,都只是会走路的博物馆展品而已。”
可见,在《好东西》里,书是按照不同个性、喜好的人进行匹配的。
15
被删减的修电脑
电影的花絮里有这么一场戏,笔者觉得很有意思,可惜正片被删了。
那就是铁梅离婚后,前夫哥找上门的戏。
干嘛?
修电脑。
你觉得我啥都能修是吧
主要是不敢拿出去。
毕竟,里面不是有些咱们的……
嗯?前夫哥看来还是吸取了一些娱乐圈的教训的。
16
收入
导演邵艺辉在路演现场时,曾回答观众这样的提问——
按照现实上海的收入情况,铁梅这样的单身妈妈是否能过上电影中的生活?
邵导表示:好问题。
因为她在拍摄第一部《爱情神话》的时候,已经有观众注意到主角老白的复式小洋楼,因为现实中的美术老师压根无法负担魔都如此高昂的房价,所以电影里只能设定为家里留下的祖产,与女主角李小姐人到中年虽然穿着 jimmy choo 但住在母亲的房子里形成鲜明对比。
而到了《好东西》,邵艺辉也格外注意角色本身的设定。
比如王铁梅——八零后,拿过新闻奖,曾是非常成功的调查记者,那个年代,比较牛的知名记者,收入是要远远高过今天记者普遍收入水平的。
而从电影的诸多细节来看,比如铁梅没有房没有车,出行基本不打车(电影中全部为地铁和走路),吃穿用度没有高奢(最大牌的是拉夫劳伦),加上前夫也会支付一定的抚养费,因此在存款丰厚的情况下,铁梅能在上海市中心租一套 1 万的月租房是完全合理的。
那么养小孩呢?
从沙发上的语文教材来看,我们的小 momo 正在读四年级下学期。
铁梅从来没带她出过国,没有给她报特长班,小孩儿的兴趣也并不费钱(喜欢看书),两母女的生活支出也并不大。
而其他人也大致类似。
Live House 乐队主唱小叶,与鼓手小马,都有一定的演出费用,而且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前夫虽然没了工作,但转行去做滴滴司机,养活自己也没什么问题。
可以说,人物的收入设计,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7
房间里的大象
小叶不做饭,但囤积了许多罐头食物,厕所里也种了大量绿色蔬菜。
再看坐标:上海;小区垃圾处的标语:等通知;前夫没有收入,只能去跑滴滴。
等等。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
18
cos
三女家庭最后的 cos 人物分别是:
王铁梅,金斯伯格,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小叶,女权主义画家弗里达,她的头像被印在墨西哥的纸币上。
王茉莉,梵高,代表作《星空》《向日葵》。
这里插一嘴,导演邵艺辉的微博和豆瓣账号,头像同样是金斯伯格。
![](data:image/svg+xml;utf8,)
19
不要磕头要反击
电影里有这样一幕,录制 demo 的小叶一直在寻找某种撞击声。
当王茉莉和小马都分别尝试通过磕头来发出声音时,小叶都不满意。
反倒是最后当她向小马扔出一个棒球后,对方下意识用拍子反击回来,清脆的声响才终于对了小叶的胃口。
记住,面对问题,不要磕头,要反击。
20
卫生巾
电影里通过小孩儿的口,让女性的月经大方呈现在银幕上。
原来女性可以不靠男伴来记住自己的月经,原来月经不脏,原来月经这种地球上一半人都有的正常生理现象,可以不被污名化。
同时,男性角色也表达了自己对月经的疑惑:
因为卫生巾广告的缘故,许多男人真的以为月经是蓝色的。
而在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 “卫生巾保卫战” 中。
导火索是网友发现,国内各大卫生巾厂家的大部分产品除了尺寸与包装不符之外,还有各种材质、卫生不达标的问题。
而目前整个影视乃至娱乐圈,只有邵艺辉导演为此发声。
21
公众号
片中王铁梅的职业早年为调查记者,无奈这一行逐渐落寞,她只有转去做公众号编辑,同时参与撰写内容的工作。
目前她负责的公众号有两个,一个叫 “女子东西”,主要是带货用;另一个叫 “女子南北”,主要分布女性权益相关的研究内容。
笔者看完电影后随手查了查,没想到这两个公众号都是真实存在的——
“女子南北” 最近一篇文章为 11.20 号,标题为《职场女性的无偿家务劳动》,结合电影内容可知这是王菊所饰演的那个角色写的,也由此得知她在编辑部的笔名为 “小鹿”,而编辑的名称 “王姐”,自然就是咱们的铁梅。
![](data:image/svg+xml;utf8,)
另一个公众号 “女子东西” 最近一篇文章为《欧洲国宝索菲亚罗兰的一生挚爱》,责编同样是“王姐”。
![](data:image/svg+xml;utf8,)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 bug——
王铁梅和小马在床上还未开启 “课间十分钟”,铁梅在点击文章“发表” 之后就合上了笔记本电脑,但现实里的公众号文章发布其实还需扫码。
导演邵艺辉有自己的个人公众号 “红拂不复还”,其中也讲述了她在无业的时候靠卖电子烟赚钱的经历。
在讲述自己无业那段经历的文章里,邵艺辉写出了这样的话:
我像每一位校友一样热爱我的母校,她有着很多院校缺少的氛围: 崇尚自由,爱惜羽毛,热衷自嘲,消解权威。她还有无敌的幽默感和宽容度。我想如果她自己能说话的话,她会以培养出了人格正直、勇于说出事实的毕业生为荣,不论他卖电子烟,还是拿奥斯卡。
这下我们知道铁梅和茉莉的 “正直勇敢有阅读量” 哪里来的了。
22
Taylor Swift
片中多次出现霉霉相关的 T 恤和台词,小演员曾慕梅曾和母亲梅婷一起去看霉霉的巡回演唱会。
而电影最后王茉莉因为怯场而不敢在 Live House 上台的桥段,其实也对应了现实中的霉霉。
她第一次上台也是被嘘下台的。
![](data:image/svg+xml;utf8,)
23
偷情
电影里小叶是怎么发现铁梅和小马的关系的?
铁梅以为她是闻出来的,但其实不是。
是因为小马第一次在铁梅家和她上床后,两人脱下的衣服一起被丢进洗衣机,铁梅的衣服直接把小马的白毛衣染成了粉红色。
而当小叶从铁梅那里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和不接受——
这里让笔者想起《老友记》里第一次看见钱德勒和莫妮卡亲热的菲比,发现自己的两个熟人有暧昧关系,她的下意识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24
同性叙事
《好东西》和上一部《爱情神话》一样,也埋下了 LGBT 元素。
△ 小鞋匠身旁的同性情侣
比如当小马他们吃完面条后准备打车回家时,背景里有一对男性情侣在聊天,而这对情侣在前夫接了小马的单准备回家时又再次出现。
铁梅和小叶的关系。
她们除了邻居和朋友外,其实更像一种 “女女共育” 的新家庭模式(co-parenting),是一种无关爱情的同居生活。
而在片尾两人一起等茉莉放学时,画面中也出现了另一对同性伴侣在接孩子。
25
Richard
小叶的爱慕对象小胡医生,微信和 Tinder 账号都叫 “Richard”。
这让笔者又想起了一个人。
谁呢?
没错,还是《老友记》,里面那个比莫妮卡大 20 岁,同样离异,同样不带孩子,最终成为钱德勒和乔伊模仿对象的理查德。
《爱情公寓》里也保留了这个角色,一度让理查德成为一个男性间情场偶像代名词般的存在。
26
Situationship
胡医生的 Tinder 账号里的自我介绍是 “not into LTR”,直译为不进入长期的稳定关系,也就是传统男女一对一,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关系。
除了 LTR 之外,目前的都市两性文化里还有很多别的新语言。
比如 situationship(状态关系),就更像是小叶和胡医生的关系,做了情侣会做的事,但还没正式在一起。
除此之外,还有 FWB(有性关系的好朋友)、OR(开放式关系)、Hookup(约炮)等等。
27
别骂恋爱脑
在电影里小叶和胡医生上床后,她曾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是很喜欢谈恋爱,虽然我可能是被言情小说给毒害了”。
但采访里,邵艺辉解释这里的台词有过修改,原文是 “我是很喜欢谈恋爱,虽然我可能是被父权制下的浪漫爱叙事给毒害了”。
从文本层面来讲自然是修改后的版本更加口语化,更易理解。
但喜欢 “浪漫爱” 的恋爱脑就一定要被鄙视吗?
电影里借餐桌戏反驳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邵艺辉本人曾在早年写过一本爱情类小说,叫做《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
而这也是《爱情神话》里的话剧伏笔。
上一秒老白和李小姐刚看完,下一秒就约去家里滚了床单。
足以见得 “爱情” 这个词语哪怕在浪漫过敏的今天充满争议,但它仍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都市男女的生活母题。
28
选角幕后
一个不算是彩蛋,但可以帮你理解电影的信息——
网络上流传着一张《好东西》的选角标准,可以说是为电影里许多的小疑问做出了解答。
比如王铁梅为什么愿意接受小马?
人物介绍里写明了她的性癖——害怕自己弱,但喜欢弱势的男人。
小叶也曾 diss 过小马,说前夫听话又懂事,才能讨铁梅的喜欢。
而小马的取向也非常明确。
除了前几任女友都是单亲妈妈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因为母亲早亡,有一定的俄狄浦斯情结和 MILF(辣妈)情结,喜欢强悍勇猛的女性。
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对带着小孩来看 Live House 的铁梅一见钟情。
而几个男性角色除了很早就确定章宇出演小马以外,其他的前夫和小胡两个角色很多男演员都不愿意出演,最终才找到了赵又廷。
赵又廷表示前夫很像《芭比》里的肯,他就喜欢肯。
29
明天会更好
最后一个彩蛋,笔者想留给一首歌。
故事开场没多久。
王铁梅背着睡熟的女儿,从学校糟心地往回走,路过了几个年轻人,他们在街边自在地弹唱——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没错,就是罗大佑的那首《明天会更好》。
这个场景是对现实的重现。
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这是首呼唤和平呼唤善意的公益歌曲,可诞生的土壤,却是非洲大饥荒,台湾严格审查,以及罗大佑的抑郁情绪。
他在一开始的版本里写着——
轻轻抚摸麻木的身体
无奈闭上你的眼睛
这个荒谬的世界
依然黑白不分地转个不停
直到后来。
文化界的朋友一起帮忙,才最终呈现出现在流传于世的这套歌词。
罗大佑说,“我只想表达一种对明天的向往”。
而这,几乎又是这部《好东西》所经历的现实,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合——
我们都能看到当下的现实是什么样的。
可是呢。
邵艺辉却用极度轻灵的手法,揭示着这个世界还未被我们发现的,另一种美好的可能。
比如小孩是参透世间万物的巨人,女人可以是不够完美的母亲,恋爱脑不用被批判。
甚至连拍电影的过程中,都是严格遵照劳动法的工作时间,绝不 996 和压榨片场职员。
就像小叶说的那句话。
这是一个从头到脚都让你开心的好东西。
这是一个女性创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以及实践。
所以啊。
电影里说:
那些懦弱的、悲观的、特权的、纵容的、乐观的、开心的、喜欢的……
都是好东西。
而笔者却觉得:
那些启发的、唤醒的、循循善诱的、不可磨灭的、本真的、未来的……
才是属于这部电影最宝贵的特质,也是最需要观众的理由。
好东西的未来不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
我们才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男的为啥天天都在破防?
看了淘票票买的,tm 真后悔呀,什么 sb 玩意,看得我真他妈恶心,从来没有过。下午看个邓超的缓一缓,真是煞笔
算了,还是再写点看这部电影的直观感受。比较无力的是觉得 Taylor Swift 像一个瘟疫一样主导了这片大地许多小资女性对于 “女性主义” 的想象,几乎成为了某种唯一。任何批评 TS 的声音都会变成简化为反女权,看到 TS 在电影里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感觉黑压压地一片闷在心头。
各种社会学名词与《看不见的女性》、上野千鹤子成为符号之后便失去了本来的价值,这点在影片中也被反讽,但讽刺的人很多时候忘记了讽刺的东西也可能回旋镖到自己。
做媒体真的很辛苦… 一个写文章的人看到媒体人写正经文章没人看,写了真心话还被骂,只能靠被骂才能获得流量与关注的自我献祭…
或许没有一部电影把我今年的处境讲得这么清楚骨感,导致我在影院完全笑不出来。
-
整体还是表达肯定态度,但还是有不足。鉴于写不足容易被女权打为 “反女权”,让男权有材料高潮,我决定还是先写肯定的部分,再写否定的部分。我的视角肯定跟你们看到绝大多数的视角都不同。
这不是一部 “女性主义” 思想的电影,而是一部以上海 “小资” 女性为视角,展开她所看到的世界与社会、表达其愿景的一部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中所刻画的所有梗、所书写的所有人物,他们的意义不在于“正确”,不在于承载了某种“思想”,而在于她们被表达出来了。这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我一直都觉得女性主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点在于,最重要的是 “谁在感受、谁在看、谁在说”,而不是在现有的人类思考方式与评价体系中“女性赢过了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好”、“女性无可指摘” 所以她们的存在是正当的。这种获取 “合法性” 的策略在本质上是失败的,因为最终你还是在那个压抑你的系统里,加强那个系统的力量,并且这个系统本来就是由一群压过你的人所设计的、所维系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女性主创占领说话的位置,用她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书写、去表达、去说明什么是她们眼中的世界、她们在乎什么,等等。你争取了权力,难道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可以不被扭曲、自己的声音可以不被压抑、下一代的女性可以不再经历我所经历的那些压抑与痛苦,而是能够堂堂正正、轻松自如地在这个世界上感受与舒展自己的力量吗?只要继续这样下去,一种新的世界与社会想象就会滚滚向前。
如果从交叉性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的视角肯定是有局限的,而这是今年乃至过去几年(包括欧美)所有 “女性主义” 名号的电影的通病——视角与价值局限在经济地位较高的一群人中,对于其他身份维度女性的生活与群体刻画不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女性所面临的矛盾肯定是不同的,盲目通过大众传媒的手段塑造一种并不具备普适性但极具诱惑力的生命想象,或许会让与主创不同阶层、地域的女性(面临的各种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处境均不同)以为通过消费她们所创造的产品便能获得自己所谓的 “解救” 与“解放”,或许远不如从经济层面先学会如何自主、在有限的空间里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要来得更为实际一点。
转念一想,如果没有她们有这个余力去书写,还有谁呢?
反正我们看不看都是破防,就不浪费这个钱了。
原创 维舟 维舟 维舟 微信号 weizhousw 功能介绍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热辣滚烫》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电影《热辣滚烫》无疑都大获成功,连导演兼主演贾玲的个人形象都得以更新,这位前喜剧演员现在被看作是女性主义的新代言人,赢得 …
知乎用户 云端的北斋 发表 不算 24 年的这两部。 21 世纪总共就 5 部上 9 分的华语电影。 只算内地电影都话就 3 部。 《鬼子来了》《让子弹飞》《我不是药神》。 非常幽默 知乎用户 X.Y 发表 为单身妈妈点明了一条脱离父权社 …
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在 2024 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想要回顾这一年中,与性别相关的事件与现象,和它们给我们留下的余温。 我们想用“娜拉走后怎样”来概括这一年——我们成为了新一代的女性,我们学习女性主义,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压迫与不公, …
⚠️号外号外! 我们将会在3月28日的直播中,为大家分享超多春夏爆款包包,百元价格即可到手高品质牛皮包!还有不定时福利抽奖,赶紧预约以免错过哦! 《坠落的审判》在中国首映,却引发一场“中国男学者最low的审判”。 那些回避和消解女性视角的傲 …
原创 坏雷达 坏雷达 坏雷达 微信号 badradar 功能介绍 重要的想法和不重要的感受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坏雷达2023 47个 ** 1** 将《我本是高山》看作是一部女性电影,显然是真心错付了。 如果将这部电影还原成一部我们更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