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云海学术不端续
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云海学术不端续 方舟子老师, 我是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博士,16年来的该校。最近我很多同事在贵论坛披露了我校原科技处处长刘云海和造假大户王祥科杰青用伪造合同和撤稿的文章骗取了18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放射性 …
包的。
就这么十几个点,乱的不行,它居然能拟合出两条线来,真牛。
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有个毛的区别,它是怎么定义江西浙江是传统省份,安徽江苏是开放省份的?
就甘肃和福建那么大的跨度,没失明的人都能看出家暴跟传统观念毛关系没有,它愣是能拟合一条线强行证明,进而打压传统文化,真牛!
一个堂堂武汉大学的硕士,小论文一篇没发,专利、会议一篇搜不到,毕业论文错误连篇,选题恶意,强行拟合,漏洞百出。你说它真实学术水平多高?
我建议大家伙的收集收集证据,凑一块一起举办了。
已经有人建了一个仓库来收集了:https://github.com/zouzhekang/YJYpaper
早上起来发现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变多了,补充一点背景知识:武汉大学前年年底因为教育部抽查学位论文合格率问题被通报批评,校长被叫到北京一顿痛骂,现在是教育部学位论文质量重点关注对象,所以这招绝对比让武大和浸会大学自查更有效。
——————分割线——————
知乎上包括这个问题里关于杨某论文的问题已经发现的够多了,但怎么正确使用这些论据,确保能够效果最大化还是有些门道的。首先最重要的是都别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举报,没有用,校方在这件事上已经和杨某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了。给香港浸会大学发邮件更是肉包子打狗,这种教会学校才不在乎你们说的那些,人家巴不得多培养几个这种不学无术的混子搅混水。
建议大家搜集好论文里的奇葩论据和错别字,直接去教育部高教司举报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让高教司的人来抽查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绝壁够张平文喝一壶的了,一旦这家伙硕士论文抽查不合格,是会被取消硕士学位的,学校再怎么想保也保不住,硕士学位一取消香港那边也待不住,武大和杨某人直接双赢!
**我的评价是:**选题很迷 + 文章站不住脚,按理来说开题都过不了,古早 AI 生成 + 大段抄袭 + 数据造假,严重的学术不端,武汉大学能让这种研究生论文过审并上传真的是奇迹。
大家轻点冲… 评论不是我删的
建议严查杨景媛同学及其导师郭汝飞副教授,此内容随意转发,评论区有举报途径,我授权所有人使用我的内容进行举报。
哦对,更抽象的是郭汝飞副教授的获奖记录,看起来是以学生工作和指导论文见长的:
看摘要,第一段就说明这篇文章很有问题。
是生育影响家暴,还是家暴影响生育,这个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具有内生性。
如果内生性存在,那因果关系不成立,这篇文章也站不住脚,可以说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问题。
另外,未生育群体多为年轻女性,其家暴风险本身较低,与生育的因果效应混淆。
后面的内容写一点发一点,缓慢更新。
1. 整段抄袭
这个我觉得比较重要,所以前置了,研究生论文借鉴他人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无可厚非,但完全的大段抄袭属实是有点恶心。
杨的论文:
何晖, 王凌林. 印度反家庭暴力的实践与成效 [J]. 现代世界警察, 2022(11):58-64. 原文:
杨的论文:
被抄袭原文:
随便找了个软件查重,真就逮着一篇硬薅:
2. 中英文关键词对不上
“母职惩罚” 的英文关键词怎么换别的了?
3. 光看目录就够水了
研究生论文中重要的结果对比分析,半页;结论,一页;政策气势,一页。
快速浏览了一下,做了实验记录了结果,没有分析过程,然后直接上了自己的结论。
请问,这样的研究是真想分析呢还是前置了结论然后让数据为自己的观念服务?
4. 全文大量引用的报告未标出处,我也没找到
这篇报告全文提及数次,且做研究背景 - 家庭暴力的广泛性的开篇,未按国标标注引用,我也没找到原文。世卫组织 2021 年发了 2018 年的报告,报告名称与发布年份与文中对不上。
5. 非常 AI 的 “有些国家” 的《立即逮捕法案》
6. 虚空立法《离婚法》
7.C+V 别人的,没删干净
8. 外部选则?外部选择
算了,错别字太多,通篇筛了一下几十处,这种问题后面不讲,除非特别离谱。
9. 频数出现非整数
频数是某某出现的次数,是整数,初中知识。
以及,发生率的频数是个什么东西?
10. 城镇 + 乡村≠全样本
11. 年份阶段表述问题
描述印度人口政策这部分,第一阶段不用括号形式,后面改用括号,第四季阶段与第五阶段 1977 年重合,我无法理解这篇论文要是手敲的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更何况这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所写的文章。
后面忘记截了,第六阶段又去掉了括号,很迷,像是每句话各写各的。
12. 英文 - 中文及数字间的空格
一会儿有空格,一会儿没有。
要么是 C+V 别人的,图片转文字出现的问题,要么就是 AI 生成时的习惯,这一点我审稿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
13. 英文大小写
一句话里面,前者英文小写,后者英文首字母大写,估计两个词从不同文献找的复制过来,连改都懒得改。
14. 跟我卖萌呢?
15. 加粗、加空格的时间回溯
16. 重新定义缓慢下降
17. 离谱的散点图
这里他人吐槽过了,但是自己看到的时候还是没绷住。
18. 用一种很新颖的方式证明自己手打了这段内容
数据来自 K 的个人主页,如果是网页,应该附上链接,到引用我也没见到。
那你这个数据是不是编的,我没办法辨别。
另外,K 这哥们到底叫什么我翻到参考文献去也不知道。
不得不去找了原文,叫 Kleven。
19. 逗号后面接括号,括号完了上句号
这句话是想一口把我闷死的同时戛然而止顺便把我气死。
未完待续
自费知网购买花钱找罪受
这玩意儿看着太煎熬了,给我偏头痛都看出来了,先睡
本人是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年也都有外审论文的 KPI,赶时髦下载了一篇,权当大晚上消遣了,认真读完一遍之后,颇有一种……… 狗咬泰山无处下嘴的怆然。尽量不刻意抹黑,也绝不违心赞扬,做一点纯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角度的评价,点评文风会尽量采用外审模式。
格式方面: 本文英文摘要部分格式错误,段首无缩进,关键词甚至出现中文。全文错别字较多,语法表述错误较多,相关引证极不规范。量化研究框架缺乏足够明确的论证过程,多数外文引文无效,随机遴选核对后与文章论证亦无关联,疑似剽窃某同源主题论文的参考文献。在国内已有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中文著作与中文期刊缺乏主题相关性。
主题方面: 本文论证对象即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更符合社会学研究领域,而非经济学研究,即便代入经济学研究视角,也不能以母职惩罚与社会规范这种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关键词延展论证,除非有足够多元的量化数据,才能还原并匹配场景,结合本文全部表述,数据量与场景皆无法支撑论点。
方法论方面**: 本文如果是交叉学科研究,显然缺乏对应的文献综述,以及对应的典型案例分析。本文如果立足于单一学科研究,则题目本身根本无法成立。**第三章家庭暴力的经济学模型,与前两章的比较分析缺乏衔接,亦没有足够多的差异性样本支撑论证,这造成之后的变量分析尤其是国别比较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经济学的学科特质在于以简化模型揭示复杂现实,并通过实证保持客观性。**由此观之,该论文存在三项基本失误: 其一,选题失焦,对国别间社会学现象所做经济研究,涉及实际变量过多脱离研究可行性。其二,模型误用,方法与现实的脱节,引证不规范导致关键假设失真,图表解析中频繁出现的强行线性回归。**其三,写作结构混乱冗余,**论证过程不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过来去分析问题。
总结如下: 这篇学位论文问题意识较好,模型设置略有新意。但总体而言,论点先行与主题相脱节,论据缺乏说服力,主观曲解数据的做法比比皆是,论证流程混乱单薄,存在大量被动语态与模糊表述,以及大量上下文表述无法耦合的情况,因此高度疑似进行了降重式抄袭,总体上不符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基本标准。
PS: 从本人角度来看,对于此种漏洞百出的东西,网友们稍微使使劲,完全可以把她学位整没了,规避学术不规范的细枝末节,找到不相匹配的论证衔接,坐实其降重式抄袭,再进行举报,合情合理合规。这档子事儿,完全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纯粹是想与不想的问题。
再说一下为什么要回顾杨的学缘背景。
郭老师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副教授,初期培养学生的办法就是复刻他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在红利期内最大程度的把导师的资源变现成为个人科研启动资本。
郭和杨本硕都在武大很正常,郭能去香港读博,他的学生 99% 读博也会去香港,这是学术繁殖的基本逻辑。
按正常发展,杨能把郭的路线复刻个 80% 左右,毕业成果多就回武大,成果少就去湖北其他高校 / 继续读张俊森派系的博后。
因此,如果杨是按照这条道路发展的,那么作为其导师和引路人的郭难辞其咎,就不可能是单单的 “了解不深”“审查不细”,而是完全的利益共同体。
极端女权不可怕,极端女权垄断学术话语权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八一下杨女士的学缘背景:
导师:郭汝飞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港中文、本硕毕业于武汉大学,根据有限公开资料可以推断,其硕士导师为王胜(武汉大学),博士导师为张俊森(香港中文大学)。
张俊森教授在经济学界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大经济学家,郭老师在港中文一飞冲天正是因为其拜入了张俊森门下。
同时,郭的高度合作者易君健教授也是张的学生,是北大博雅讲席教授、经济学季刊的执行主编。
可以说,郭老师作为后起之秀,直接拜入张俊森教授的门下,天赋、能力可以说相当高,并且能够和易一起发文,说明郭很受张的青睐,毕竟在中国学界,年轻博士拜入学阀一代目 + 深度参与一代目科研的可以说是万里无一。
回到杨女士这里,其在前往香港浸会大学读博之前,和其硕导郭汝飞老师的求学轨迹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郭汝飞老师的硕士论文并没有上网,因此无法一览张俊森老师直系博士的基本水平。
总的来看,杨女士可谓师出名门,前途一片光明,而她的论文却漏洞百出,这里不妄加揣测其私人关系,只是感慨武大经管这么好的平台和资源,没能培养出更多郭老师这样优秀的学者,而是培养出一个诬告犯 + 极端女拳来,不得不说有点世风日下、日渐衰败了。。
我焦虑到深夜未眠。
我作为第一时间辟谣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 应为“武大图书馆诬陷事件” 的博主,
我自然也在第一时间遭到了严重网暴,我的公众号 邹博士的火车,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
我在公众号分析武大图书馆诬告事件的长文,在经饱和投诉后被平台删除,
甚至理由 都跟武大冤屈处分肖同学一样: 说你违规了,但是就不说明你怎么违规。
这就是现在黑白颠倒的舆论场,
武大研究生杨某某最初就是在公众号发布内容,恶意诬陷无辜的大一新生肖同学,
肖同学被整到自己出精神问题,长辈受牵连去世,家破人亡。
而杨某某呢? 美美的去 香港读博士了呢——这是她自己说的。
恶意犯罪,肆意诬陷的内容,可以在平台传播,
客观中立厘清事实真相的内容,却会被平台删文处罚。
无辜者家破人亡,恶人坏事做尽,逍遥法外,不知收敛,反而前途一片光明。
恐怖小说都写不出这样的窒息。
我豁出去了:被删的文章,我争取修改后再发公众号或微博上。
另外我再为
补充点内容:
杨某某同学的硕士论文,就开头几段,就有多处令人感叹的 惊奇错误!
(1)大开眼界:第一次听说文献的量词用只。
一只鸡,两只鸡,一只文献,两只文献。
(2)自己立法: 我国就没有《离婚法》这部法律。
我国不但根本就没有《离婚法》这部法律,
而且我国的《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1950 年)。
我之前科普我国和国外婚姻法时,指出以教员、邓颖超妈妈为代表的革命家是真正的女性权利捍卫者。
之后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网络暴力和线下威胁,
这其中的原因大家现在能够明白过来了。
有关于文科方面的,隔行如隔山我不太懂,但是这个通篇错别字,这么说吧,我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要写成这样,我大概率都得挂科。(图 1.1 来自知乎评论区,我原来觉得不会这么离谱,后来去 cnki 上一看发现还就这么离谱)
由于贴主今天休假正在摸鱼在网咖打游戏,所以 spss 和 origin 手边都没有,仅用 wps 和 webplotdigitizer 对争议图例(图 2)数据进行扒取,并对图片进行线性拟合(见图 3),得出图片线性拟合为 y = 0.1067x R2 = 0.1083,扒取的数据见附件
[
test data.csv
2.3K
·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link/zhihu/7lhnzeuXhLi3M5hzNWeWpslzTqV2BXWwdsR0==)
通过对数据的抓取及重新绘制,可以看出杨同学的线性拟合还是没有对数据进行调整的,可喜可贺可喜可贺。但问题在于,从散点图的分布趋势上看,这个分布完全无法通过线性拟合得出可靠结论,最多可能只能看出有正相关的趋势,本科的理工科同学对线性拟合应该比较了解,化学的标曲的可靠性就看 r 方的数据,小于 0.95 的基本上属于不可用状态,那么杨同学神奇的用一条 r 方仅有 0.1 的数据得到了看到随着生育数量的增加,家暴发生率也不断上升这一结论(最搞笑的是,这一句讨论里还有语病)
讲个好笑的,我刚才游戏匹配中,看了一眼,这个数据点集是正态分布趋势啊,她为什么用线性拟合而不用高斯拟合呢,用高斯拟合更贴合数据走势啊,只是在分析时得写,生育率前期增长与家暴率成正相关,生育率在增长到一定阶段后与家暴率成负相关,我觉得这个反而挺符合直觉的
同时最搞笑的不是 r 方,而是杨同学错误的把相关性关系等同于因果关系了,那就离了大谱了,为什么非得是生育率提高,家暴率提高呢,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家暴率促进生育率的提高,更加搞笑了家人们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在我当时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有,现在的硕士论文评审制度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归根到底在于院系与 cnki 以及教育部之间的对接不够通畅,查重、盲审、答辩以及最后的上会,提交最终 pdf 中间的论文可以是不同版本,甚至题目和文章内容都可以大调,空子大大的有。
换句话说,就是查重由所在院系负责,那你查重的时候就可以上交一个重复率极低的学术垃圾,然后校外盲审的时候你提交一份结构严谨,文笔极好的抄袭作品(注意,盲审的时候很多院系是不再查重的),并拿这个抄袭作品去答辩并上会,在最终版本提交时再次提交那个狗屁不通的学术垃圾,只要通过最后的查重,并且你能确保你的毕业论文不被人挖,在第二年的教育部抽检中抽不到,那恭喜你,你就完成了优秀毕业论文和学术垃圾的共同存在。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归根结底就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修改不断且修改极大(贴主当时毕业论文初稿光正文干了 150 页,后来硬生生删到 80 页,前后基本上是两篇文章了),并且在每个环节都没有贯彻落实查重这一检测方案
综上所述,我对杨同学的基本统计知识提出质疑,并对其语文素质和学术道德提出怀疑,最后我想对武大的培养系统提出重大质疑,理论上硕士毕业论文需要经过导师,校外 3 位专家学者的盲审以及学术答辩委员会的审核,同时在第二年还要有被抽教育部盲审的可能,仅以目前文章的水平,别说是硕士毕业论文,就算是本科的水课结课论文都不够格。
错误百出的数据分析我就不说了,这个《离婚法》是真让人绷不住了。很明显它写论文的时候的 AI 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大,幻觉很严重,AI 自己编了一个《离婚法》。问题是为什么没人查出来?文科生天天骂理科生歧视他们,却不知道原因,这就是原因。
我提醒一下各位两件事:
1、分清楚敌人:
要查论文、做实学术不端,咱们的敌人不只是这个姓杨的,而是盲审专家、答辩组专家、导师、学院、学校。
现在对这个抓的很严格,实锤了是真的要负责的。这条链路上的人,一定会极力维护这篇论文。
所以举报的材料里面,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
数据造假、内容伪造、抄袭、格式错误。
一定要把最实际的东西作为重点,错别字、文献复用、标点符号…… 都算小错误。
一定一定要有硬货。
2、举报找对地方:
向武大举报没 P 用,指望自查没戏。
这事最应该找的是教育部 or 湖北省教育厅下属,专门负责抽查高校毕业论文的学术督查机构。
他们才是每年抽查高校本硕博毕业生论文的主力,问责也是由他们来搞。
现在高校都很害怕这个。
(大家评论的大刀收着点,可以理解这种愤怒但是也要坚守社区底线,我这看到了上百个 “评论已删除” 了)
花了半小时从知网下载看了一下
难道武汉大学的毕业论文不需要经过审查吗?这么多堪称是弱智的漏洞,甚至都不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前几页都完全看不下去(我就不挑错别字了,没那工夫)
《离婚法》……
离了个大谱,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时候颁布过这种法律?
2000 年的调查数据 显示我国妇女经历家庭暴力占比为 22.5%,而在 2001 年随着《离婚法》的出台与宣传
1049 年建国?
这个 g 是什么个意思…
数学上的问题
看下面这个图,作者说纵轴是频数,结合上下文,我理解的意思应该是家暴发生率在指定区间的国家数。我们先不说你这个百分号不打导致的数据放大 100 倍的问题,咱就问一个基础数学问题:
频数…… 你咋给整出来非整数的?
以及把 0.01% 算成千分之一……
数学问题 2
线性拟合问题,有网友说复现的结果置信区间没问题
(理论上来说,样本量足够大是可以压缩置信区间的,这个得看具体情况,但是我还是不赞同对这种毫无线性关系的数据强行线性拟合)
但是这个 R 方只有 0.1,这种拟合度根本不用讨论置信区间…… 因为根本没有意义
底下有网友评论说对于经济学,并不关注 R 方。那这里就算是没问题了,毕竟我也不是学经济的。
感谢一下
拔出的数据,按照我做了一下图,拟合结果如下(直接 excel 拟合了)
按照网友的科普,这个拟合似乎是没有问题(经济学不关注 R 方,只要系数显著非 0 就行)…… 真的吗
我们观察一下数据,这个拟合直线呈现这个状况看上去完全是因为在 x(生育率)较小的部分提供了很大的权重,我们做个实验,把 x>2 的数据单独剥出来
噔噔蹬蹬,负相关了?
实际上以我浅薄的社会科学知识而言,这显然是因为较为发达的国家生育率偏低同时家暴概率也低的缘故,在整体上能否得出
可以看到,生育率的上升伴随着家暴率的上升
这样的结论就看各位社会科学学者们对数据怎么解读了。
参考文献漏洞百出
全文 13 次引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但是没有对应的参考文献支撑
同理,宣称引用的 WHO2013 年报告也没有相关文献
宣称数据来自 Kelvin 个人主页,但是没有对应的参考文献
以及,整个文章中多次引用的 Kelvin、Kleven、Kelven 应该是一个人,这么写估计是为了过查重
(更正正文一共有五个,分别是 kelven kleven kelvev kelevn kelvin)
以及… 同一个文献列两次的
算了,不看了,看不下去了
最后,我认识很多武汉大学的同学和老师,他们的水平都非常高,文章写的也很好…… 但是这个论文…… 刷新了我对说是论文的下限。
老实说我最开始看这个论文完全是因为 “不相信这居然是武大的毕业论文”,好吧……
你成功的击穿了你母校的底线……
据说这还是优秀硕士论文?或者优秀毕业生?
不大相信,希望有武大的同学确认一下
最后,本人并非相关专业,但是并不能妨碍我对这一垃圾论文能通过评审而产生的愤怒。
毕竟,这 TM 理论上是代表中国最顶尖的一批学府里的硕士水平,TM 就这水平,不嫌丢人吗(气的我肺疼……)
这个论文的更多问题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更全面的梳理:
看的血压飙升…
兄弟们,这篇论文的摘要的第一行的第一个数据就是错的啊!我知道这篇论文垃圾,但没想到从一开始就是垃圾了
世卫在全球女性遭遇家庭暴力方面主要有两项研究,一项是 2021 年 3 月 9 日发布在其官网的 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Estimates, 2018,主要研究的是全球 15~49 岁女性一生中至少遭受一次来自亲密伴侣和 / 或非伴侣的身体和 / 或性暴力 (physical and/or sexual violence) 的比例,这一数值是 31%,而不是 35%
另一项是 2022 年 2 月 26 日发布在《柳叶刀》杂志的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physical or sexual, or both,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2018,内容和第一项研究没什么区别,可以说就是拿着第一项的数据重新发了一篇论文,结论如下:
注意,这里的数值变为 27% 是因为相比第一项研究,柳叶刀上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来自亲密伴侣的暴力,减去了来自非伴侣的数据,如果你去第一项研究的文章里找来自亲密伴侣的数据也是 27%
更进一步,既然杨某媛说的是女性 & 家庭暴力,相比于 31% 或者 27%,引用 15 岁以上,仅来自亲密伴侣的数据——26%,是否更合理呢?毕竟 0~14 岁的没数据没有就算了,49 岁以上的数据可是有的;来自非伴侣的暴力行为,你也很难说它是家庭暴力
但是,杨某媛写的是 35%,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难道世卫组织还有其他差异巨大的相关研究???
7.28 晚更新:
本来准备洗洗睡了的,看完摘要之后手贱去看了下绪论,真就三行字能让我高血压八次。。。
首先,我找到了 35% 的来源,世卫除了 2021 年发表的那份报告外,在 2013 年 10 月 20 日还发表了一份报告:Global and regional estimates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Prevalence and health effect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non-partner sexual violence,可以算是 21 年那份报告的前身,结论如下:
意思是:遭受现任和 / 或前任伴侣身体和 / 或性暴力的女性有 30%,遭受非伴侣性暴力的女性有 7.2%,前两者至少遭遇过其中一项的有 35.6%,这就是 35% 的来源
但是,家人们谁懂啊,一篇 24 年论文,有新鲜的 21 年数据不用,跑去用 13 年的老旧数据是在搞什么啊
但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她上一秒刚刚引用完 13 年的数据,下一秒就引用 21 年的报告,这是在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吗???
是的,绪论里那一篇所谓的世卫组织在 2018 年发布的《全球、区域及国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率调查》,就是我们最开始说的世卫的第一份研究报告: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Estimates, 2018,它还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non-partner sexual violence against women,去掉中间翻译一下就对上了
发现问题了吗?这份报告实际上是 21 年发布的,但是杨某媛说是 18 年,因为她把报告题目里的 2018 当做发表时间了,这个 2018 指的是这份报告的原始数据是截止到 2018 年
但凡她好好看一下这份报告都不至于出这么离谱的错误。。。但,这其实还没完,真的,第一句摘要给我干懵了不算,前三行绪论还能让我高血压八百遍
全球近 35% 的妇女自 15 岁起就遭受过亲密伴侣或非伴侣的暴力行为
杨某媛,你来解释解释什么叫自 15 岁起就遭受过,人家报告里写的明明是年龄大于 15 岁的女性一生当中至少遭受一次,这说的是一个东西吗?
你知道她为什么从 15 岁开始吗,是因为人家就没有去统计 0~14 岁这个年龄段的数据!她不是说 14 岁就没家暴 ,也可能有,但是人家没统计!!也不是说一到 15 岁就家暴,她 15~45 岁都没被家暴,46 岁被家暴一次也算!!!
真的,她真的是一点论文都不看啊
我原本还想着把这篇论文找出来看看有什么问题,现在发现是有点高估自己了,这才看到 1.1.1 的绪论就这么多问题,真要把全部问题都捋一遍,要到猴年马月去
至于那个经典的《离婚法》,排队去吧,现在我血压有点高,后面随缘更
就这样,睡觉!
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不给别人留活路别人也不给留活路。
你能利用舆论逼迫武汉大学给予处分。别人也能利用舆论逼迫武汉大学取消你的学位证。
甚至发帖称,哪怕男方去国外留学依旧给国外学校发送举报信函,这已经不是所谓要证据,要道歉了。这是把人逼死的节奏啊。
口口声声说,男方有关系有人脉仗势欺人,现在男方真有关系了,哪怕 w 博和小红 也是追着女的骂。你不给人留活路,别人死之前也得让你扒层皮。
离婚法也太离谱了吧,连法律都能现编,关键这东西你百度一下就知道真假,你都不知道该夸她胆子大还是说有恃无恐。
看了半天还在想武大本科论文要求真有点低了,为了保证本科毕业率真是什么论文都能给过…
结果你跟我说这是硕士论文???
牛逼
有一说一,这么高的错别字率,不太可能是 AI 的手笔,别侮辱 AI:
应该是她本人拿拼音输入法亲自写的垃圾。
等到明年六月八,名媛论文网上发,天下学子皆惊惶,华科招生笑哈哈。
宋朝人口大爆炸,我国何来离婚法,抽象拟合惊天地,错字一页有七八。
可怜研二老学渣,文章虽丑颜未佳,学弟抓痒容不得,天下拳法看珞珈。
参考文献
算了,还是不写了。
我当初以为历史系老教授说我选修课小论文的扎实程度比一些研究生都好,是为了骗我帮他修电脑,原来搁这儿卧虎藏龙啊,我说两句公道话
①这个论文放公选课都过不了,内容之低劣,态度之恶劣,平生所未见。
②欢迎高中毕业生填报华中科技大学,这论文的主人都能读博,珞珈山怕不是得叫小狮驼岭,没有金箍棒的别来。
知网限流了吗?我下其他文章快得很就她的文章下不了。
你武这种傻逼论文都能硕士毕业,完全愧对于从武大毕业的其他学生
就这还想超过同城华科,招笑呢
不仅要举报她的论文,更要向教育部举报武汉大学和她的导师在论文上的失职,这样才能给武汉大学压力。
以下是举报邮箱和举报信,复制网盘内容,再打开邮箱举报即可。
希望大家一起举报,遏制此等不良社会风气,我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一定能战胜此类小人的。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邮箱:xsxf@whu.edu.cn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电话:027-68754409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监督邮箱:jdjb@cdgdc.edu.cn
杨景媛学术不端举报信:
我用夸克网盘给你分享了「举报信 1(适用于… 分举报)」,点击链接或复制整段内容,打开「夸克 APP」即可获取。
/~973737a1Zg~:/
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提取码:mDtb
还好哥们弃暗投明了,切割了。
杨博的数学水平,太有实力了,可与姜圣一战。
谢邀。
说那么多不如直接投诉:
甭管有没有用,先尽可能按规矩来一遍。
读罢这位的论文,让我觉得我当年蹲网吧仨月写的本科毕业论文也还行。
真是 “容老僧伸伸腿”。
杨某这人恶得倒是挺纯粹,就是想让对方彻底社死、人生崩溃。那孔夫子教导我们什么来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咱就当清每日任务,遇到不开心了、刷到类似腌臜事了,就教育部官网投诉一波,直到得到回应为止。
天下恶人太多,我又怂,我管不过来,那我就盯着你。弱者的智慧。
我知道郭某不是杨某,但人是你带出来的,论文是你经手的,大伙只能找你。
要不您先主动清理宗门?
为什么强调教育部,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向校方和本地有关部门举报,效果估计不大。
我翻到一篇 18 年的关于学术不端现状和治理的论文,7 起只向校方举报的,有 3 起未处理。而且越往后,未处理的越多。
但举报 + 网络曝光叠招的话,至少还是有很多起撤销了学术学位。
这事武大一起手就是通报处分,现在指望武大回头,不实际。改正是要讨论当初决策责任的,装死则大家无事发生。
至于本地有关部门,武大在湖北算半棵独苗,本地条线上的人轻易不会互相折腾。
所以还是教育部比较有潜力,人家真的可以看地方踹被窝。
其实这事我之前基本没关注。Express 卡到了,我忙着给 NS2 装游戏。
直到我看到了这一句:
不夸张地说,毛骨悚然。
岸上的坏人咱也见识过一些,但无非为权为利。
这种你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家庭出身普遍不差,还接受了高等教育(虽然从论文里没看出来),但就是能怀着对整个性别以及弱者的强烈恨意。
鉴证圈里那帮社达其实也就口嗨,生活里大家都软怂软怂的;但这种临事真能下死手,没有任何愧疚感和同理心。
一想到这种人有可能转头上岸,我就觉得天亮了,胖子小男孩那种。
所以当务之急是合法合规地干掉这篇论文。
干掉这篇论文,浸会大学将不得不跟进,有希望终止杨某 “美美地读博”。
如果干掉这篇论文的同时能确定杨某的学术不端,那还有希望卡住她将来上岸。
人家败诉了还坚持不懈举报对方,现在发现她大量论文造假嫌疑,你为什么要有心理负担?
这件事完全可以放在两性话题之外,这就是论文造假。
扯两性容易被从其他角度上秤,杨某就是这么干的。
学术不端、论文造假、涉嫌诬告,我不希望这种人进入司法体系(虽然已经…)。
真的,别搁网上生闷气,这点发言对人家连刮痧伤害都不会有。
打开教育部官网,开写:
根据公开质疑,杨景媛的论文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真实性存疑
论文引用联合国和世卫组织数据时出现比例计算矛盾(如全球家暴人数推算逻辑不一致)
部分数据来源标注模糊,未提供详细推算过程,被质疑 “强行拟合” 结论
2、学术规范缺陷
关键词中英文不对应(如 “outside option” 被译为“母职惩罚”)
文献引用混乱:多次错误拼写同一学者姓名(如 “Kleven” 出现 5 种变体),疑似规避查重
3、文本与格式问题
存在语病、错别字(如 “了女数量” 应为“子女数量”)及图表标注混淆
数据篡改、捏造或系统性抄袭可构成学术不端
若确认学术不端,撤销学位需满足以下条件(依据最新《学位法草案》及教育部规定):
成立要件
论文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或数据造假,且对结论构成根本性影响
行为发生在学位申请过程中(包括研究、撰写、答辩阶段)
撤销的依据
核心数据确系捏造(如家暴发生率推算无法验证),则符合《学位法草案》规定的 “质量不符合标准” 情形
武汉大学校规明确:对根本性造假行为,已授学位者应撤销
这个水平,不止学生本人有责任,其指导老师也说不过去,怎么指导的?一遍不看?
我们指导个本科毕业论文还得看两遍,批注几遍。
甚至答辩组的老师也是有责任的,答辩就是过场?打印版本都不翻看?
放过一个粗制滥造的毕业论文,其实需要一堆人签字。
或者这个学校就这个烂水平?不至于啊,嘿嘿!
笑点解析:杨女士高中时候真的偷拍过男厕
下载了她的高作观摩了一下,一堆低级错误
让我们回到那个话题
为什么文科不重要?
当群众对权威祛魅的时候
所谓的高校学术公信力就会开始退潮
然后大家发现
你东大的文科建设居然是一个猪圈
诬汉大学黄思涵新国辩公开造谣女性文盲率 70%,造谣中国每年死 3000 万女婴,说明这就是武大一贯的学风了。
别黑 AI
AI 写不出那么多错别字和逻辑不通的句子
高中生都不会这么抽象
构思拟合
我看不懂,这女的是真的蠢。
它这个专业方向,不论在欧美还是东亚,在正经的企业是找不到工作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搞事搞政治的专业,还不是公共关系这种正经的方向,是搞身份政治的方向。
论文水平奇差无比?这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学院是垃圾,她导师也是垃圾,所以写出这种垃圾也能毕业。
那么问题来了,川普上位,共和党大比分差拿下白宫和参众两院,恰恰说明驴党的身份政治路线大挫败。未来肯定转向(不能和权力的来源头铁),这种情况下,DEI 会大幅收缩(硅谷已经开始)。她就算去了米国,大概率也不好找工作。
回大陆?你闹这么一档子事,树立这么多敌人,更加别想回大陆工作了。
呵呵,不管是软件生成文字,还是各种错别字,没有的离婚法
和协和 4+4 的医学博士各种水毕业论文一样,水平完全没下限
虽说水平肯定没有
但是你武大郎开店,4+4,这么没下限
其它学校的毕业论文显然也是完全不禁曝光的
连脸都不要,里面的还能守法?
最可怕的是这女的是学法的,可怕可怕真可怕。
扫了一眼论文,论文第二面中的《离婚法》是什么????????
现在能理解那会儿二辩破防那哥们儿了(当然提刀乱砍那肯定是没法理解)
一看别人写的都是这种垃圾
完事儿给我二辩了
搁谁谁不破防
原来武大的论文和硕士就这个水平呀。
一个杨景媛的学位固然是个问题,然而武大甚至全国大学存在的这种按闹分配,毫无底线风气才是最需要整顿的。
@ffhh 还考证到杨景媛可能不是正规考进武汉大学的,因为当年甘肃文科前一百名的名单可查,第 100 名的边婷正好是 604 分,武汉大学当年在甘肃的录取最低分又是 603 分,如果杨景媛正好是那查不到的 101 名(603 分)概率实在太低了。
诬汉大学有没有发布过 17 年甘肃录取名单?如果该女高考录取就存在猫腻,那就是粘糕擦屁股,越擦越黏糊了,从该女的论文水平看,值得挖,看能把谁给挖出来。。。
这样的论文也能通过,那只能说明武汉大学是一个垃圾大学。
杨的导师也绝对有问题。
武汉大学真是丢人,它的底线呢?这么烂的论文也能通过啊?
这真是砸招牌啊,这是个草鸡大学吗?
2025 年是天临六年,翟天临暴雷,不去罚给翟天临通过答辩的学阀,反过来搞大学生。
这几年毕业论文的标准提高了多少? 抽查力度提高了多少?有多少大学生因为毕业论文延毕丢了工作?
而这个杨小姐写出这样的,居然能去香港读博。
看来这个杨小姐大概率不是普通人。
我昨天高铁上大概喵了一眼这个论文,怎么说呢,这个毕业论文应该不是 AI 写的,AI 写的没这么烂,比如 AI 虽然习惯胡编乱造,但也编不出离婚法这种来…
你们这种下法,会使知网按照下载数量,把杨女士的论文排名提高。
我是武大信息学部的一个博士。
图书馆这事判了,男生被判没性骚扰,杨景媛的指控不成立。
我不是当事人,但看完整个过程,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很早看到她那篇长文的时候,我也愤怒过。觉得好好一个女生,坐图书馆都不安全,这世界怎么了。
但现在回过头看,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甚至…… 有点可怕。
-–
这件事让我特别困惑的一点是:
一个能写论文、考研、保研的人,怎么能在没有实锤证据的情况下,把别人拉到网上公开处刑?
她拍了视频,对吧,视频能不能证明对方在性骚扰,其实挺模糊的。
道歉信?写得很含糊,说 “做了让你恶心的事”,但也没明确写 “我性骚扰了你”。
男生录音里各种求原谅、求放过,也许是他做错了,但也有可能他就是太怕被搞,不知道怎么反应。
到头来,法院说:不能认定为性骚扰。
可就因为那篇帖子,那个男生和他家人被全网攻击了一年多。
照片被 P 成花圈、被骂 “官二代”,精神都出问题了。
这事搞得我们武大出圈了,但不是因为学术,而是因为丑闻。
你说气不气?
我也想问,学校在这件事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开始就丢了个 “记过” 处分,然后一直沉默。
到最后法院都判了,学校也没说过一句 “我们处理得不对”“我们欠谁一个解释”。
你这是为学生负责,还是为了自己洗手?
我说句难听的。
我们信息学部天天卷、卷得快精神出问题了,拿奖学金要发论文,读博的能不能毕业取决于能不能发 SCI。
我们为学校争光靠的不是情绪帖,是一页页代码和一篇篇论文。
可到头来,别人一句指控、一个热搜、一个含糊不清的视频,就能让全校人被贴上 “你们学校出事了” 的标签。
你说,冤不冤?
说到底,这不是一件简单的 “性骚扰事件”。
这是关于信任、程序、公平、舆论、情绪的多重崩塌。
我们不想站哪边,但我们想站在事实这边。
可这年头,说 “我想搞清楚真相”,都会被骂 “冷血”。
那我们还能怎么活?以后谁还敢正常表达、正常沟通?
这事过去了,不代表没事了。
它烂在了我们学校的履历里,也烂在每个关注过它的人心里。
我希望以后再有事,不是靠谁发得快、谁骂得狠来定输赢,
而是靠证据、靠程序、靠理智。
这才是大学该教会我们的东西。
—— 武大某博士
写于 2025.7.28
心情复杂,写得乱,不喜绕行。
我提醒各位一下,你们越是努力找杨景媛的学术问题,HKBU 一方对她的支持力度就会更大,她营造的 “独立撅醒反抗” 的人设就越稳固。
因为这就不是个学术问题,所以不应该学术解决。
我这么说吧,杨景媛这样的人在大陆以外是完全的废物,她的外型条件也不足以让她在外 “上嫁”,所以她在 HKBU 继续完成升魔仪式后,大概率是要被指使回大陆的,否则投资方收不回成本。
而且为了效果最大化,她还必须得进教谕系统,或者考公。
到时候看哪家单位接受杨景媛,就盯着这家单位的负责人翻旧账就行,就挑那个能让你们感觉 “一眼假” 的领导大概率没错,拍板录用杨景媛的应该就有 ta。
没有这种领导就不会形成能吸纳杨景媛的污秽环境。
然后只要有一家单位因为接受杨景媛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她这个魔就白升了,恐惧之眼在她身上的投入也就收不回来了。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做。
性别战争在杨景媛这个层次看来是议题,在 HKBU 这个层次来说,也不过是生意而已。
所以有光明正大的阳谋可用的时候,犯不着在她论文上雕花。
武汉大学的领导以及导师还有心情放假吗?赶紧成立专班处理此事吧。
阴谋论一下,这个女的是不是知道自己可能论文太差过不了,所以在图书馆随便找了个男的诬陷,打一波拳,学校为了和稀泥,不敢让女的过不了答辩,直接让女的毕业了
你们有点辱 ai 了。。。ai 应该写不出这么多错别字
武大类人群星闪耀
0、人民首富,武大之子
1、方方,武汉大学中文系
2、王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周玄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4、杨景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5、顾某,武汉大学德语语言文学(2024 年武大选调生不满嘉峪关事件)
6、宋庚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冯济海,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8、某王姓记者,武汉大学政治学院
我是真想不到我们学院硕士的毕业论文质量下限有这么低。
他们爆雷能不能别连累我们这些写论文写得头秃的博士生啊。
武大真别装死了,越拖问题越大。
就武大现在这种鬼样,还幻想清北华武,还说西哈没有 C9 资格?笑话
我看有答主说要举报给武汉大学,另有答主说举报给武汉大学没用,要举报给香港浸会大学;又有答主说举报给香港浸会大学也不行,要举报给教育部;还有答主说这都不行,要举报给纪委……
要说各位答主干嘛这么纠结,学学安丘三巨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每一种办法咱们都试一下嘛。
已经向教育部举报。
武汉大学自查是查不出问题的,已经向教育部邮箱投递了举报信。
pdf 已经写好了,大家动动手指,下载 pdf,发邮件举报就行。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举报武汉大学违规给杨景媛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pdf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SnAFnp-u0_jBo8OB2nFSw?pwd=4ykb 提取码: 4ykb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 App,操作更方便哦
我个人认为跟武大的学术水平没啥关系
这论文的乱写以及反智程度
可以推测出
导师是一遍都没看过的,
盲审老师估计也是没看的
答辩更是走过场
这么多反常的事件凑在一起
我猜想应该是按闹分配,她太出名了,甚至在课题组也是经常闹事,武大想尽快把她送走,根本没有任何人管她到底写了什么,赶紧和这个神人切割才是目标
这事如果打算捂盖子不取消杨景媛的硕士学位,往外媒爆料就行了。
东大名校的硕士论文写成这个鬼样子还不处理,有理由怀疑东大学历全面注水,所谓的工程师红利更是可笑至极。
本来西大就正是缺刀子,真动起手来就不只是有损国格了,早就对生物医药 CXO 外包给东大恨得牙根子痒痒,以学术普遍造假不认可东大学历为由叫停太合理了。
这时代好就好在不是东大一家独大,你不体面自然有人帮你体面。
看之前觉得本科论文嘛,无非就是反复车轱辘话来回水。她还是文科,免不了缝缝补补。想想自己当年毕业时候写的那一坨,她就是写的再垃圾,只要不反动,不至于能搞到学术不端吧。毕竟本科论文而已啊。
结果打开一看,都不说内容了,就前面几页,通篇错别字,各种不明所以的乱码字符,标点随意乱标的到处都是。这写完怕不是连读都没读过,这种玩意儿能过?武大这治学态度有点离谱啊!
随手往下翻,播到最后。突然发觉,这踏马居然是硕士论文!这是硕士论文?!硕士论文!!!硕士论文!!!这能是硕士论文啊卧槽!!!
根据蟑螂理论,当你家里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说明在暗处已经有几十上百只蟑螂了。
不敢想武大往届还会有多少类似的人才,被输送到各机关、企业。
这姐们儿还是学法的,真是越想越魔幻。
二更: 什么叫这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
我理工科毕业论文初稿要是写成这吊样,连导师那关都见不到,手下牛马研究生预检看到了都得打回来重写加上一系列红温措辞。
武大文科产出的论文就这样,那你武大还是别 TM 开了, 趁早关校吧。
这可是 985 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哪。
二本的本科毕业论文,别说错别字了,标点都不能错,指导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抠,抠出一个叼一顿。
综合各方面消息看,杨景媛凭借这个水平,她根本无法获得读博资格,也无法毕业
这种烂硕士论文能毕业,说明她甚至震慑了整个武大管理层
能凭借诬告威慑整个 985 高校管理层
武大坐实了末 9
……
更新:回答已经被限流
先不说 ai 的事
就冲这个《离婚法》,都是谁给她的论文签的字?
你真不能怪大家瞧不起文科生。
这 tm 是一篇国内顶级院校的文科生写的硕士毕业论文。
你信不信,我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更名为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随便找几个机械电气大专老哥。
人家大专的毕业设计都比这写得好。
合理怀疑,杨景媛睡服了她的导师以及论文评审员等,不然谁会让过?
离婚法,
建国 1049 年……
离谱
我想就格式,图表排版,书写错误,文献引用,数据有误这些方面
的这篇文章已经列举的比较详细了,虽然这并不代表全部的疑点,但是可以说明这疑点已经多到不是一篇正常的学位毕业论文该有的水平。
在我写回答的同时
也指出方法论上存有不少问题。
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疑点分析
于是,我忽略格式排版,数据文本有误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从方法论角度来随便说说其他疑点的地方。
省流:文章大致有以下问题
「数据处理存在问题」–「指标设定不合理」–「实验方法选择错误」–「实验不满足假设」–「实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结论」
先看摘要
我认为,她的逻辑链条如下:
使用双重固定效应中印:生育水平上升导致家暴发生率增多中乡村影响大于城镇印城镇影响大于乡村中生育对家暴的影响随时间降低,城乡差异随时间减少印高种姓的降低水平更快使用双重固定效应 H1: 中印:生育水平上升导致家暴发生率增多↓H2: 中: 乡村影响大于城镇印: 城镇影响大于乡村↓H3: 中: 生育对家暴的影响随时间降低,城乡差异随时间减少印: 高种姓的降低水平更快\boxed{\textbf{使用双重固定效应}\\ \begin{array}{c} \boxed{\text{H1:} 中印:生育水平上升导致家暴发生率增多}\\ \downarrow\\ \boxed{\text{H2:}\\{中: 乡村影响大于城镇 \\ 印: 城镇影响大于乡村}}\\ \downarrow\\ \boxed{\text{H3:}\\{中: 生育对家暴的影响随时间降低,城乡差异随时间减少 \\ 印: 高种姓的降低水平更快}} \end{array}}\\ 第二段
事件研究法女性生育子女因果导致遭受更多家庭暴力具体生育后第年家暴发生率上升明显生育后第年家暴发生率上升明显乡村更为持久事件研究法女性生育子女→因果导致遭受更多家庭暴力具体:1. 生育后第 1-2 年: 家暴发生率上升明显 2. 生育后第 3-7+ 年: 家暴发生率上升明显 3. 乡村更为持久\boxed{\textbf{事件研究法}\\ \boxed{女性生育子女}\xrightarrow{因果导致}\boxed{遭受更多家庭暴力}\\ \small{ 具体:\\ 1. 生育后第 \ text{1-2} 年: 家暴发生率上升明显 \\ 2. 生育后第 \ text{3-7+} 年: 家暴发生率上升明显 \\ 3. 乡村更为持久 }}\\ 由于篇幅原因,第三段和第四段对生育导致家暴的经济学机制分析和中印特有文化的因素产生的作用就先不说了。另外,这里也只对文章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不对印度的部分内容分析。
下面看她怎么用双重固定效应的,来到第四章的 4.1.1 节。
这里的双重固定效应是指使用了省份固定效应和出生年份固定效应。出生年份按年份逐年变化,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省份 - 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大致如下:
个体省份时间是否家暴生育多胎控制变量省份固定时间固定误差 i= 个体,p= 省份,t= 时间 DVi,p,t=α+βFertilityi,p,t+γXi,p,t+μp+λt+εi,p,t 是否家暴 =α+β生育多胎 +γ控制变量 + 省份固定 + 时间固定 + 误差i = 个体, p = 省份, t = 时间 \\ DV_{i,p,t}=\alpha + \beta Fertility_{i,p,t} + \gamma X_{i,p,t}+\mu_p+\lambda_t+\varepsilon_{i,p,t}\\ 是否家暴 =\alpha+\beta 生育多胎 +\gamma 控制变量 + 省份固定 + 时间固定 + 误差 \\
因此有这些问题:
原文这些都没有提及也没有引用文献。
接着是数据方面,主要变量的取值如下
即
未曾被殴打曾被殴打未生育生育到个生育到个生育个以上时间分别取年、年、年的数据 DV={0, 未曾被殴打;1, 曾被殴打.Fertility={0, 未生育;1, 生育 1 到 2 个;2, 生育 3 到 5 个;3, 生育 5 个以上. 时间分别取 1990 年、2000 年、2010 年的数据DV=\begin{cases} 0,& 未曾被殴打;\\ 1,& 曾被殴打. \end{cases}\\ Fertility=\begin{cases} 0,& 未生育;\\ 1,& 生育 1 到 2 个;\\ 2,& 生育 3 到 5 个;\\ 3,& 生育 5 个以上. \end{cases}\\ 时间分别取 1990 年、2000 年、2010 年的数据 \\ 随后,作者对这三年的数据分别进行多元回归,以及还对各年份的城镇和乡村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进而得出结论:
1. 生育数量增多,家暴发生率上升。生育情况每增加一个水平家暴发生率上升 4.4 个百分点。 2. 生育水平上升对家暴发生率的影响在乡村更为明显。 3. 随着每个 10 年的时间变化,城乡家暴发生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这三个结论分别验证了先前提到的 H1,H2,H3 假设。
那么疑点来了:
第一,家暴发生率到底是怎么得到的?
在第二章的 2.1 节有说,分终身发生率和过去 12 个月的家暴发生率两种。
在数据部分,作者也说了将是否曾经遭受家暴作为家暴发生率的计算
在问卷中应当为 F8a 的 C 选项
因此,文章中的 DVDV 的计算「是按照整个婚姻中是否被殴打过」计算的。那么很显而易见的一个推论就是,如果一个个体曾被家暴过,往后年份的调查都会是被家暴过的。
DVt−1=1⇒DVt=1DV_{t-1}=1\Rightarrow DV_{t}=1\\ 即 DVDV 总是单调不减的。
那么这个 DVDV 仅仅只是有无被家暴经历的指标,为什么后文就变成了家暴发生率了?结论中的样本总数都不一样文中提到的率,究竟除了什么数?
稍微合理的家暴发生率应该怎么计算?
记 Di,t={1,DVi,t>DVi,t−1;0,DVi,t=DVi,t−1.D_{i,t}=\begin{cases} 1,&DV_{i,t}> DV_{i,t-1};\\ 0,&DV_{i,t}=DV_{i,t-1}. \end{cases}\\ 也就是说,只有前一次调查数据中没发生家暴,而本次调查数据中发生家暴的,才记作家暴发生。
这可以防止在 1990 年前捕捉到的家暴数据却没捕捉到的生育水平数据带来的误差。同时使用过去 10 年的家暴发生率要比终身家暴发生率这一数据更稳健。
第二,H1 的结论说明「随着生育数量的增多,家暴发生率也不断上升」,并非同一个体进行比较。
由于每次回归都是对截面数据进行回归,进而只有省份固定效应有作用,因此该结论是通过比较不同个体得出的。即类似于
个体个体 tDVFevtilityi199000j199012k199013\begin{array}{cccc} \hline 个体 & t & DV & Fevtility\\ \hline i & 1990 & 0 & 0\\ j & 1990 & 1 & 2\\ k & 1990 & 1 & 3\\ \hline \end{array}\\ 这样的数据,进而得出结论:生育水平提高,使得家暴发生率上升。
明明有 3 期数据为什么不这么做?将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情况下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个体个体 tDVFevtilityi199000i200012j199001j200013\begin{array}{cccc} \hline 个体 & t & DV & Fevtility\\ \hline i & 1990 & 0 & 0\\ i & 2000 & 1 & 2\\ j & 1990 & 0 & 1\\ j & 2000 & 1 & 3\\ \hline \end{array}\\ 第三,全样本和城镇乡村样本总数无法对应。
看回归得出的结果图:
1990 年数据来看,城镇 + 乡村的总数为 10517,而全样本为 10519。2010 年数据来看,城镇 + 乡村的总数为 10864,而全样本为 10867。文中却没有报告数据缺少的原因。
第四,数据清洗工作不完全。
看到表 4.1 的描述性统计图:
为什么没有剔除这些异常数据,实际上 98 这些数在问卷中应当是不愿填写的缺失数据,理应剔除。
另外,明明说了本文将样本限制在 20-50 岁,为什么最大值还是有超过 50 岁,最小值还有低于 18 岁的群体存在?
还有,描述性统计中,明明写着 3 个面板的观测量为 10582,9177,11459 为什么到了表 5.1 就变成了 10519,8969,10867?其中消失的数据又去了哪里?
第五,置信区间过零轴却仍然报告虚假结论。
在图 5.1 中,作者说明每组数据回归,每多生 1 个孩子,家暴的发生率就会有一定上升。并且在生育 5 个以上孩子是因为样本来不够导致原结论不显著。
如图 5.1:
置信区间多次跨过零轴,说明即便在一定概率(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报告百分比的置信区间)内承认存在负向影响,即生育子女数量为 xx 时,降低了家暴发生率。即数据多次不显著,无法再支撑结论中的「家暴发生率稳步增加」这一论点。
其次,生育子女数量为 6 的时候, β\beta 值为负数,却被结论解读成回归结果不显著。难道只有 β\beta 为正的时候显著,为负的时候不显著;而非置信区间不过零轴显著,过零轴不显著吗?
不仅仅是这一图,类似的后面几个绘制回归系数置信区间图全部存在该问题。
存疑属实过多,不再一一列举。
第六,全文未对内生性问题作探讨,也未进行稳健性检验。
1. 互为因果
2. 遗漏变量
3. 测量误差
4. 选择偏误
这四部分关键的内生性问题,原文都未尝试过解决。得出来的具体系数十分有可能并不稳健。
双向固定效应告一段落,下面来看事件研究法。
作者给出的事件研究法的模型介绍如下:
首先作者先将 1990 年和 2000 年的截面数据通过 Kleven 的方法(后文说是通过了某种匹配)转化为面板数据,实际上我并没有找到这个方法,参考文献中也没有 Kleven(2024),然后再对这个新得到的面板数据做事件研究分析。猜测转化方式大致类似与队列 DID 的方法:
截面数据年份个体年龄孩子年龄未生育未生育特征特征个体事件发生窗口截面数据年份个体年龄孩子年龄特征 1 特征 2⋯1990k25 未生育 x1x2⋯1990j23 未生育 x1x2⋯2000i353x1x2⋯⟹个体 t 事件发生窗口 i′(=k)1990−7i19970\begin{array}{cccccc} \hline 截面数据年份 & 个体 & 年龄 & 孩子年龄 & 特征 1 & 特征 2 & \cdots\\ \hline 1990 & k & 25 & 未生育 & x_1 & x_2 & \cdots\\ 1990 & j & 23 & 未生育 & x_1 & x_2 & \cdots\\ 2000 & i & 35 & 3 & x_1 & x_2 & \cdots\\ \hline \end{array}\Longrightarrow \begin{array}{ccc} \hline 个体 & t & 事件发生窗口 \\ \hline i’(=k) & 1990 & -7\\ i & 1997 & 0\\ \hline \end{array}\\ 实际上作者给出的转化方式含糊不清,因此仅能靠猜测方法应当如上。
同时还将两期合并为一期,并将怀孕年份和怀孕前一年(原文没有提及)合并作为基期进行对比。
作者给出的原模型如下:
DVi,p,t=α+β∑t=−4tTi,p,t+γXi,p,t+μp+λt+εi,p,tDV_{i,p,t}=\alpha+\beta\sum_{t=-4}^t T_{i,p,t}+\gamma X_{i,p,t}+\mu_p+\lambda_t+\varepsilon_{i,p,t}\\ 实际上作者的原模型可能有误,模型应为,下面将阐述理由:
DVi,p,t=α+∑l=−K−2βlpreTi,p,tl+∑l=0LβlpostTi,p,tl+γXi,p,t+μp+λt+εi,p,t=α+∑l=−Kl≠−1LβlTi,p,tl+γXi,p,t+μp+λt+εi,p,t\begin{align} DV_{i,p,t}&=\alpha+\sum_{l=-K}^{-2}\beta_l^{pre} T_{i,p,t}^l+\sum_{l=0}^L\beta_l^{post} T_{i,p,t}^l+\gamma X_{i,p,t}+\mu_p+\lambda_t+\varepsilon_{i,p,t}\\ &=\alpha+\sum_{l=-K\\l\neq-1}^{L}\beta_lT_{i,p,t}^l+\gamma X_{i,p,t}+\mu_p+\lambda_t+\varepsilon_{i,p,t} \end{align}\\
实际上根据 Sun 和 Abraham 的这篇论文(我只有预印版):[1804.05785v1] Estimating Dynamic Treatment Effects in Event Studies with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s
指出模型中平均总估计效应 βl\beta_l 的实际上可以拆解成如下三个部分:
βl=∑g=1Gωgl[E(Yi,Tg∗+l−Yi,0∣T∗=Tg∗)−E(Yi,Tg∗+lC−Yi,0C)]+∑l′≠l∑g=1Gωg,l′l[E(Yi,Tg∗+l−Yi,0∣T∗=Tg∗)−E(Yi,Tg∗+lC−Yi,0C)]+∑l′∈lexcel∑g=1Gωg,l′l[E(Yi,Tg∗+l−Yi,0∣T∗=Tg∗)−E(Yi,Tg∗+lC−Yi,0C)]\begin{align} \beta_l&=\sum_{g=1}^G\omega_g^l\left[\mathbb{E}(Y_{i,T_g^*+l}-Y_{i,0}\mid T^*=T_g^*)-\mathbb{E}(Y_{i,T_{g^*+l}}^C-Y_{i,0}^C)\right]\\ &+\sum_{l’\neq l}\sum_{g=1}^G \omega_{g,l’}^l\left[\mathbb{E}(Y_{i,T_g^*+l}-Y_{i,0}\mid T^*=T_g^*)-\mathbb{E}(Y_{i,T_{g^*+l}}^C-Y_{i,0}^C)\right]\\ &+\sum_{l’\in l^{excel}}\sum_{g=1}^G\omega_{g,l’}^l\left[\mathbb{E}(Y_{i,T_g^*+l}-Y_{i,0}\mid T^*=T_g^*)-\mathbb{E}(Y_{i,T_{g^*+l}}^C-Y_{i,0}^C)\right] \end{align}\\ 其中有
{∑g=1Gωgl=1∑g=1Gωg,l′l=0∑l′∈lexcel∑g=1Gωg,ll=−1\begin{cases} \displaystyle\sum_{g=1}^G\omega_g^l=1\\ \displaystyle\sum_{g=1}^G\omega_{g,l’}^l=0\\ \displaystyle\sum_{l’\in l^{excel}}\sum_{g=1}^G\omega_{g,l}^l=-1 \end{cases}\\ 解释一下这些上下标, gg 为分组的组别, lexcell^{excel} 为对比所选择的基期, l′l’ 表示事件冲击发生前, ll 表示事件冲击发生后, YCY^C 表示控制组或对照组的影响。
那么括号内的公式就可以视为一种 DID。根据**平行趋势假设**:
∀s<t,E(Yi,t0−Yi,s0∣i∈gp)=E(Yi,t0−Yi,s0∣i∈gq)\forall_{s<t},\mathbb{E}(Y_{i,t}^0-Y_{i,s}^0\mid i\in g_p)=\mathbb{E}(Y_{i,t}^0-Y_{i,s}^0\mid i\in g_q)\\ 原公式即可进一步简化为:
βl=∑g=1GωglATTg,l+∑l′≠l∑g=1Gωg,l′lATTg,l′+∑l′∈lexcel∑g=1Gωg,l′lATTg,l′\beta_l=\sum_{g=1}^G\omega_g^lATT_{g,l}+\sum_{l’\neq l}\sum_{g=1}^G \omega_{g,l’}^lATT_{g,l’}+\sum_{l’\in l^{excel}}\sum_{g=1}^G\omega_{g,l’}^lATT_{g,l’}\\ 再根据**无预期效应假设**:
E(Yi,t−Yi,t0∣i∈g,t<Tg∗)=0\mathbb{E}(Y_{i,t}-Y_{i,t}^0\mid i\in g,t<T_g^*)=0\\ 即事件冲击前的平均处理效应要为 0:
∀l′<T∗,ATTg,l′=0\forall_{l’<T^*},ATT_{g,l’}=0\\
当基期取第 - 1 期时,公式又进一步简化为:
βl=∑g=1GωglATTg,l+∑l′≠l∑g=1Gωg,l′lATTg,l′\beta_l=\sum_{g=1}^G\omega_g^lATT_{g,l}+\sum_{l’\neq l}\sum_{g=1}^G \omega_{g,l’}^lATT_{g,l’}\\ 最后要求同质性处理效应或**同质性处理效应路径假设**:
或∀g∈G,l∈{0,1,…,L},ATTg,l=ATT 或∀g∈G,l∈{0,1,…,L},l≠l′,ATTg,l=ATTl≠ATTl′\forall_{g\in G,l\in\{0,1,\ldots,L\}},ATT_{g,l}=ATT\\ 或 \ quad \forall_{g\in G,l\in\{0,1,\ldots,L\},l\neq l’},ATT_{g,l}=ATT_l\neq ATT_{l’}\\ 此时公式最终化简为:
βl=∑g=1GωglATTg,l+∑l′≠l∑g=1Gωg,l′lATTg,l′=ATTl∑g=1Gωgl⏟=1+∑l′≠lATTl′∑g=1Gωg,l′l⏟=0=ATTl\begin{align} \beta_l&=\sum_{g=1}^G\omega_g^lATT_{g,l}+\sum_{l’\neq l}\sum_{g=1}^G \omega_{g,l’}^lATT_{g,l’}\\ &=ATT_l\underbrace{\sum_{g=1}^G \omega_g^l}_{=1}+\sum_{l’\neq l}ATT_{l’}\underbrace{\sum_{g=1}^G\omega_{g,l’}^l}_{=0}\\ &=ATT_l \end{align}\\ 因此事件研究法需要满足以上这三个假设才能得到准确的动态平均处理效应。
1. 平行趋势假设
2. 无预期效应假设
3. 同质性处理效应路径假设
同时,在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和无预期假设的情况下,如果事后各期的平均处理效应相等,即满足
β0post=⋯=βLpost=β\beta^{post}_0=\cdots=\beta^{post}_L=\beta\\ 公式将退化为渐进 DID 模型:
Yi,t=α+βDi,t+μi+λt+εi,tY_{i,t}=\alpha+\beta D_{i,t}+\mu_i+\lambda_t+\varepsilon_{i,t}\\ 也就是原文的情况:
而原文后面却又对各期的平均处理效应进行分析,因此原文给出的模型很可能有误。
下面对文中结论进行分析:
看到 6.1.1 节作者给出该图
随后抛出结论
实际上来看看是否满足这三个假设:
第一,不满足无预期假设
看到事前已有上升的趋势,事后有上升趋势也很正常,因为没有完全剔除非生育部分带来的家暴的因素。
第二,事后置信区间多次穿过零轴
作者预设 90% 的置信区间(这里终于说了),事后 1-2 期、事后 5-6 期都表明在 90% 置信区间内,仍有可能是降低家暴的情形,即支撑了「生育后降低了家庭暴力」的对立假设。
第三,很可能不满足同质性处理效应路径假设
在事后 3-4 期到事后 5-6 期出现了大幅下跌的趋势,原文并未做出合理解释。
实际上看到对城镇乡村分组可以完全肯定不满足同质性处理效应路径假设:
这意味着存在大多数数据并不满足「生育后导致家暴事件上升」的情形,作者的分组方式很可能存在问题。
实际上这三点问题并不仅在图 6.1.1 中出现,在往后各图中均有出现:
另一方面,从结论而言
作者说明存在如下逻辑链:
生育提高母亲需求度减轻家暴或生育对母亲需求度家暴生育→提高母亲需求度→减轻家暴或对母亲需求度↓−生育⟶家暴\boxed{生育}\to \boxed{提高母亲需求度}\to \boxed{减轻家暴}\\ 或 \\ \begin{array}{ccc} &\boxed{对母亲需求度}&\\ &\ \ \downarrow-&\\ \boxed{生育}&\longrightarrow&\boxed{家暴}\\ \end{array}\\ 文中并没有对该路径机制进行证明。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一些可能比较严重的问题,总的来说有:
2. **数据处理步骤不明。**数据样本量多次无法对应,文中却从未给出处理方法;截面数据转化为面板数据的过程不清晰。
3. **关键指标构建不合理。**家暴增长率,是否被殴打,家暴概率,家暴发生率等指标多次混用,生育子女数,有无生育,生育水平等指标也多次混用。
4. **使用方法前未做检验。**没有合理理由使用省份维度固定效应,也没有进行平行趋势检验、无预期检验和同质性处理效应路径检验就使用了事件研究法。
5. **模型并未得出预期结果。**事件分析法后得出的事后几期置信区间多次穿过零轴,且没有明显直线上抬的趋势。
6. **不解决内生性问题,不做稳健性检验。**双重固定效应的多元回归中没有对内生性问题进行讨论。事件分析法中也没有做安慰剂效应和敏感性测试说明结果是否稳健。
7. **错误解读图表。**给出的结论与图表所含意义矛盾,不能分清「不显著」和「减弱」两种概念。
8. **无中生有路径。**对图表的解释和结论中包含十分多未经文章证实且没有引用参考文献的新机制和新路径,这是空口说白话。
这篇文章严重不符合种要求,但是还是请大家不要说经管类文章都是这样或者 AI 生成也能做这种话,因为这放在经管类文章里也是毫无素养的一篇论文了。另外说一下大伙可能有的误解:
这种散点图和拟合直线能放出来吗?能这样做线性回归吗?
可以,但是不支持任何主要结论,只能说初步预示了 xxx 和 yyy 有方向上的相关关系;甚至不能说初步证实了 xxx 和 yyy 有方向上的相关关系。
文章可以放出这种图片,也可以做简单的回归,但是后面不能跟有结论。比如文章中写段话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因为再怎么说,这个散点图和拟合直线都是二元关系,没有文章会只用一元线性回归去说明自己的结论,所以后面都会使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R² 为什么这么低也能放出来?
因为主要关注的是 β\beta 值的正负,以及对应的期望方差是否无偏。对应的 pp 值是否足够小。
R² 大的最多只能说明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不一定支撑主要结论。同样,R² 小的也不一定就反驳了主要结论。
另外 R² 能否作为可信的指标,取决于文章对回归上的方法处理。
更多的可以去看陈强老师的这篇论文:
不做豪斯曼检验,直接就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有问题吗?
用得对的话,可以直接用。
有人指出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之前,应当使用豪斯曼检验,而豪斯曼检验 (Hausman Test) 的统计量如下:
(β^FE−β^RE)′[VAR(β^FE)−VAR(β^RE)]−1(β^FE−β^RE)→dχ2(K)(\hat\beta_{FE}-\hat\beta_{RE})’[\text{VAR}(\hat\beta_{FE})-\text{VAR}(\hat\beta_{RE})]^{-1}(\hat\beta_{FE}-\hat\beta_{RE})\xrightarrow{d}\chi^2(K)\\ 可以发现这个只与两者估计的 β\beta 之差有关系,并没有对个体效应和解释变量做直接的检验。
而对于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有以下的性质:
2. 豪斯曼检验成立,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估计量也都是一致的,只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量方差更小。
3. 满足随机效应模型的前提要更为苛刻。
因此大多数可以直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在文中可以使用省份层面聚类标准误吗?
首先,我认为文章所说的「所有回归在省级层面聚类」应该是使用了省份固定效应,而不是使用省份层面的聚类标准误。实际上含糊不清,都有可能。
其次,假定文章就是使用了省份层面的聚类标准误,有问题吗?
应该没有。见结论
推导过程如下: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WHU),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45] 中央直管高校, [269] 国家首批 “双一流”、“985 工程”、“211 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275-276] 入选 “101 计划”、英才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医学 “双一流” 建设联盟、欧亚 - 太平洋大学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成员 [316],长江中游城市群 “双一流” 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你看这一串串的名头,一块块的招牌,再看看这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莫名有种落差感。
建议来位大佬,在 GitHub 上面给它专门开一个专题,大家把各自找到的问题,都在 GitHub 上面汇总一下,以免有遗漏。
GitHub 上面可以根据不同方面进行细分,如毕业论文方面,平台言论方面等等。
毕业论文可以按照论文的目录,根据不同章节的问题分别放不同的部分。
平台言论方面,xhs,B 站,wb 等等不同平台的言论放到各自的平台部分。
不同的问题放到不同的分类里面。
然后再把汇总整理成完整的 PDF 或 PPT 进行发送。
我要是翟天临,我就给杨景媛多买点学术不端的热搜,让毕业论文再次进入大审查,迎来杨景媛时代,不要每次毕业季都是想起自己
文科生的含金量(笑
哪怕二本,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也比这强一万倍
毫无疑问的学术不端。
原来我只是觉得武汉大学屁股有问题,态度有问题,存在反动团体。
但这种论文都能毕业,只能说明武汉大学的文科已经彻底烂掉了,起码硕士教育这一块彻底烂掉了。
这可还是翟某不知知网后,存在专家抽查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这种论文怎么能过盲审的,难道是因为武汉大学的文科论文都是这种水平吗?这抽查到必然就是吊销学位,错别字,格式错误我都不想提了,生造了一个离婚法出来,典型的 AI 幻觉啊,现在论文能用 AI 写?
武汉大学能让这种论文毕业真的是太夸张了,这种论文都能毕业那还要武汉大学干什么呢?这种论文我三个月能弄十篇出来,还需要三年的硕士教育干嘛?这三年是专门让她来打拳的是吧?
我都不理解,武汉大学这种学校凭啥高考录取分数线和我学校差不多,它哪来的脸面?这硕士生连我学校的本科生都不如。
武汉大学改名武术大学吧,其实这个人的毕业论文不是写篇论文,是她诬告打拳的实践,那确实没问题。
其实就我的见闻来看。。。。高校中的人文社科 + 女生,只要愿意深扒。。。。震惊世人的东西还有很多的。。。。。。。。。。。。。
一起举报这个人渣!!!真的让我感到愤怒和生气!!!**既然这厮想美美地读博,我就成全牠!**请把更多的证据和证据接收邮箱发我!
我已向教育部实名举报!并同时向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相关邮箱发送举报邮件了!这次不让这种人渣尝尝社会的咸淡毒打,都对不起这厮所展现的丑陋嘴脸!!!
只要杨景媛不倒,不被取消硕士双证、不取消读博资格,我就永久持续举报!!!
举报信模板(借鉴了其他好心人的):
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
事由:举报硕士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严重学术不端
贵校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4 届硕士毕业生杨景媛(学号:2021201050035)的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导师:郭汝飞副教授)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造假、文献引用失实、图表伪造、引用歪曲与伪造、方法论误用、变量定义操纵、参考文献混乱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具体事实如下:
一、数据造假
1. 篡改 WHO 报告核心数据(第 1-2 页)
论文声称引用 WHO《全球、区域及国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率调查》称 “全球 27% 女性终身遭受家暴”(第 1 页)。
**事实:**WHO 原文为《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 2018 年估计值》(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Estimates, 2018),性质是系统性文献综述(systematic review),非原始调查。论文虚构 “调查” 性质,误导数据来源权威性。
**伪造推论:**论文称 “27% 数据对应全球 6.41-7.53 亿受害者”,实为 WHO 基于 15 岁以上已婚 / 有伴侣女性群体(非 15-49 岁适龄女性)的推算,故意混淆统计口径。
2. 虚构中国社科院家暴数据(第 2 页)
论文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近 30% 家庭成员遭受家暴”。
**事实:**该数据原始来源为 2003 年《检察风云》等非权威媒体报道,且被《1995-2005 中国性别平等报告》明确列为无可靠信源数据。社科院从未发布此结论。
3. 伪造印度 NFHS 调查结果(第 9-10 页)
论文引用 “印度 NFHS-5 数据显示 32% 已婚女性遭受家暴”,但 NFHS-5 官方报告显示:仅 18-49 岁女性中曾遭受肢体暴力者占比 28.8%(含非伴侣暴力),且论文混淆“肢体暴力” 与广义 “家暴” 概念。
4. 样本量矛盾与虚增
论文表 5.4(基于印度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NFHS4(2015-2016 年调查)全样本量为 82900,但城镇子样本量为 134063、乡村子样本量为 345410,子样本之和(479473)远超全样本量,存在数学上不可能的统计错误;表 5.5 中 NFHS4 低种姓样本量 375747 同样远超全样本量 82900,明显属于数据伪造或篡改。
**证据:**论文第 47-48 页表 5.4、表 5.5
二、文献引用失实
1. 恶意误译 WHO 报告标题(第 1 页)
将 WHO 报告标题 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Estimates, 2018
歪曲为《全球、区域及国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率调查》,虚构 “调查” 二字以捏造数据可信度。
2. 伪造低生育率国家数量(第 10 页)
论文称 “联合国预测 104 国生育率低于 2.1”,
**事实:**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22》明确统计为 97 国(论文数据超实际 7.2%)。
3. 中英文关键词不一致,核心概念混淆
中文关键词为 “生育;家庭暴力;母职惩罚;社会规范”,英文关键词为 “Fertility; Domestic Violence; Outside Option; Social Norm”,其中 “母职惩罚” 与 “Outside Option(外部选择)” 完全不对应,违背学术论文关键词规范。(证据:论文摘要页)
4. 参考文献重复、缺失与伪造
参考文献中 [43-44]、[59-60]、[87-88]、[101-102] 为重复条目;多处正文引用文献(如 Goldin,2014;Daouli 等,2009)未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出现,属于 “引而不注”。(证据:论文第 10 页、第 62-66 页参考文献)
引用 “Kleven,2024” 的伪事件研究法,但实际该文献为 Kleven 2022 年 NBER 工作论文(WP30176),论文刻意篡改年份以夸大文献权威性;虚构 “Harvard Review of Economics” 期刊及刊载论文,该期刊实际不存在。(证据:论文第 17 页、第 65 页参考文献 [82])
5. 引用源歪曲与断章取义
论文称 “2021 年印度 NFHS-5 数据显示 32% 的已婚女性遭受家暴”,但 NFHS-5 原文中 32% 为 “18-49 岁女性遭受的所有暴力类型”,并非 “已婚女性遭受的伴侣暴力”,属于刻意篡改数据内涵。(证据:论文第 2 页,NFHS-5 报告第 643 页)
三、图表伪造
1. 图 2.4(全球生育率与家暴率散点图)数据脱离实际(第 16-17 页)
论文拟合线显示 “生育率与家暴率强正相关”,但 WHO 原始数据中:
东亚生育率 1.3-1.8,家暴终身率仅 20%(全球最低);
撒哈拉以南非洲生育率 > 5,家暴率 33%(非最高)。
**图表数据点完全偏离真实值,**涉嫌人为篡改坐标。
2. 图 1.1(中国家暴趋势图)引用无效信源(第 2 页)
标注 “2020 年数据为预估”,但采用非权威媒体《检察风云》“30%” 数据,违背学术规范。
四、研究方法误用,因果推断逻辑失效
1. 伪面板数据构建违规
论文声称参照 Kleven(2024)构建 “拟面板数据”,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2000、2010 年)为横截面数据,无个体追踪信息,通过 “年龄、婚姻状况” 等匹配的 “面板” 实际为虚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完全不可靠。(证据:论文第 38 页、第 46 页)
2. 事件研究法应用错误
论文基于仅 280 个匹配样本的 “拟事件研究” 得出 “生育后第三年家暴率上升” 的结论,但样本量远低于统计方法要求的最小规模,标准误与置信区间均无意义,属于方法论滥用。(证据:论文第 49 页图 6.1 及分析)
五、逻辑混乱与低级错误频发
1. 时间与事实错误
论文称 “新中国成立后总人口从 1049 年之前的 5.42 亿增长到 1970 年的 8.30 亿”,“1049 年” 明显为 “1949 年” 的笔误,且未在修订中更正;混淆 “《离婚法》” 与《婚姻法》,将 2001 年《婚姻法》修正案错误称为《离婚法》。(证据:论文第 4 页、第 2 页)
2. 图表与文字矛盾
图 2.15 对 “生育数量与家暴率” 的散点图进行强行线性拟合,数据点分散度极高,却声称 “呈显著正相关”,违背统计图表规范。(证据:论文第 24 页图 2.15)
六、其他问题
核心概念混淆:将 WHO“亲密伴侣暴力” 等同于 “家庭暴力”,扩大统计范围(第 1 页)。
关键数据无溯源:如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1990 年家暴率 30%” 未标注问卷条目或公开数据库编号(第 2 页),违反实证研究规范。
以上,详见附件。
请求处理
该论文通过篡改数据、伪造图表、曲解文献等手段构建虚假结论,已违反《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第四条(一)(二)款。鉴于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原创性和公平性,破坏贵校学术声誉和学位授予的严肃性,本人恳请学术委员会:
1. 立即启动正式调查程序,对杨景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进行严肃、客观、公正的审查。撤销杨景媛硕士学位;
2. 要求被举报人及其导师就上述疑点作出解释,并提交相关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证明材料。追究导师郭汝飞副教授失察责任;
3. 根据调查结果,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及贵校相关规章制度,作出公正处理。
4. 请贵单位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
公开调查结果以正学风!
接收邮箱:wlxxc@moe.edu.cn,yjsy@whu.edu.cn,sjxx@whu.edu.cn,xzxx@whu.edu.cn,edu2024@e21.edu.cn,12391@moe.edu.cn,rufei_guo@whu.edu.cn,xsxf@whu.edu.cn,jdjb@cdgdc.edu.cn,jyjb@chsi.com.cn;xsxf@whu.edu.cn,jc65608550@163.com,sjxx@whu.edu.cn,xzxx@whu.edu.cn,12391@moe.edu.cn,CDIEMS@whu.edu.cn,EMS@whu.edu.cn,sa@hkbu.edu.hk,gs@hkbu.edu.hk,exchange@hkbu.edu.hk,daniel_lai@hkbu.edu.hk,slhung@hkbu.edu.hk,dfkwong@hkbu.edu.hk,jiayan@hkbu.edu.hk,chitat@hkbu.edu.hk,wingkan@hkbu.edu.hk,vwplee@hkbu.edu.hk,yingqiguo@hkbu.edu.hk,zhuangxy@hkbu.edu.hk,xiaoludai@hkbu.edu.hk,jiajia_zhou@hkbu.edu.hk,lichen@hkbu.edu.hk,cqzhan@hkbu.edu.hk,ycheng@hkbu.edu.hk,kschung@hkbu.edu.hk,kclam@hkbu.edu.hk,tingchen@hkbu.edu.hk,huang_sunny@hkbu.edu.hk,shuiki@hkbu.edu.hk,wangzi@hkbu.edu.hk,chensihao@hkbu.edu.hk,anovia_dai@hkbu.edu.hk,huandeng@hkbu.edu.hk,dingdong@hkbu.edu.hk
举报材料上传不了,请发给我,我来举报!!!!
武大就这水平,笑死我了。
u1s1,虽然我整天骂 AAAI 水。
但是只有当你遇到国内文科生的时候,才知道毫无价值是一种什么意思?
其他人说规范性的比较多,我这边主要说实证吧。
首先,我需要开宗明义地说,杨女士这篇文章的实证,在任何一个学校的《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课程里都可以当做完美的反面教材。
这是一份罕见的,把缩约型经济学实证中所有方法论选择、规范性以及经济意义解释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雷区都踩遍了的奇葩论文,这篇论文能沟通过盲审及院内答辩,让我非常怀疑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的整体学术素养和学术风气。
首先,我们看杨女士的实证设计:
基于杨女士公式 4.1 的设计,被解释变量 DV 表征了 P 省份的个体 i“是否遭遇了家庭暴力”,而从表 4.1 和 4.3 对应的变量统计结果可以显然发现,DV 是一个 0-1 变量,其适用的模型应当是 probit 模型或 logit 模型。但是,在全文的分析过程中,杨女士并未对自己实证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论进行有效的叙述,而这也使得我们仅能够从公式 4.1 的形态进行判断——按照相关的学术规范,采用 probit 或 logit 模型时,被解释变量应当以 P(DV=1)的形式,其表征了 “DV 为 1 的概率” 而非 DV 的单一取值。
综上,我们则可以初步判定杨女士在针对中国及印度样本的、以 0-1 哑变量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中采用了线性模型的设计,换言之以简单的线性概率模型(LP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这一方法并非实质性的存在问题,但其事实上有两个缺陷。其一是无法解释估计结果超过 0-1 范围的问题,其二则是其拟合数据因问题一而不具备经济意义,因此原则上不应当对模型系数进行经济意义的赋予和解释。但在杨女士第五章的回归结果中,大量地以百分比的形式解释线性回归的系数,这是一个非常不严谨、不符合经济学学术研究规范的行为。
因此,建议采用 logit 模型,并使用 OR 值分析或均值侧的边际效应分析(logit 模型具备解析解,这使得系数可以替换为 OR 值)对系数的经济意义进行拓展和解释。
我们基于模型的设计逻辑和表 5-1 的展示成果,分析杨女士模型设计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从杨女士 4.1 公式和表 5.1 的结果中,可以显然发现,杨女士采用的是 “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这显然是受到了前人面板回归思路的影响,试图使用高维固定效应(HDFE),换言之 “最小二乘 + 个体哑变量”(LSDV)的控制变量思路,试图对模型估计中可能存在的有偏性进行处理。
是否可以这样用?可以
但她这样用是否正确?Not even wrong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操作,不仅是方法论本身的适性问题,同时也是由于一部分操作和方法论思路的缺失。
首先,杨女士的数据集是基于人口问卷数据,并通过多年份的问卷数据进行拟面板化整合。她的惯性思维认为,多年分数据进行了面板化整合后,就构成了一个 “面板数据”,而陈强的书上说“面板数据,尤其是短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基本优于随机效应”(笑,陈老师的这个话其实没太大问题,但有适用范围),所以一没有做豪斯曼检验二没有对“固定效应” 的基本控制逻辑进行有效理解,就直接糊了个模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规范性问题。
事实上,陈老师的 “短面板” 是基于 “一个规整的面板数据” 的逻辑进行思考的,而这种多年问卷,尤其只包含 2-3 个时期的问卷数据,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面板——由于大量的人口样本流动迁移,增加或减少、家庭结构变动导致的年份之间无法有效对应的问题此起彼伏,这类数据集的多年份整合更接近医学或社会学领域构建的“反复测量数据”,而数据集里真正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多次测量以及各年份人口异质性的大量存在而导致的异方差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的一般理解中,面板数据中存在的强烈异方差性被理解为一种 “方差的随机游走”,因此事实上采用了针对异方差性的 GLS 或 FWLS 模型进行处理——大家也可以记住这一点,随机效应模型事实上就是计量经济教材上 “针对异方差性进行的模型估计”,这也是 stata 中 xtreg 的 re 选项可以无需 xtset 直接运行的原因(扯远了)。
综上,正确的方法论应当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当然省份、出生年份等要素确实是分组差异的重要来源,因此可以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控制,但这种控制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固定效应,而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分组变量或控制变量,是以不能以 “固定效应” 的表述对自身的方法论进行描述,这里对方法论的介绍和后续的分析存在严重的规范性问题。
杨女士第五章实证里缺失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她的文章里不存在对其研究关联的内生性和稳健性分析。在其研究的生育对对家暴行为的影响关联当中,存在两个内生性的来源:
(1)生育与家暴之间的双向相关性。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杨女士自己所展示的印度问卷中就提到了,家庭暴力行为中存在婚内强奸和强制生育等行为,这意味着家庭暴力存在对女性生育行为的反向影响。因此,在后续的实证过程中,应当排除这种要素对模型结果造成的影响,采用合适的工具变量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但杨女士的文章中显然没有内生性检验和工具变量分析的过程。
(2)由于女性社会地位或社会价值而导致的自选择问题。这个问题在杨女士自己的描述性统计中也明确的地表达了——存在无工作、家庭主妇地位的女性,存在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这些因素都会在模型中造成相对严重的样本自选择问题,因此需要引入 heckman 模型进行处理,杨女士的文章里也没有这个内容。
最后,实证模型中完全不存在稳健性检验,而第六章的事件分析模型中也没有安慰剂检验,两章模型中模型设计的抗扰动特征无法得到有效的证实,实证结果可靠性不足。
杨女士第六章使用了一个很 “奇怪” 的拟自然实验(她称之为拟事件研究法)思路分析生育对家暴的“动态影响”。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基于拟自然实验的模型设计,包括事件研究法和 DID 这两大方法论,都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 “动态分析”——事实上,这类方法所得出的参数估计结果都是静态的、被称为 “处理效应” 的系数,杨女士理解的 “动态” 是基于时期的定义,但这种定义并不应当被认为是“动态的”,这里并不涉及动态的时滞或继起问题,仅仅是一个事件造成的短期影响逻辑,因此仍然是一个静态分析。
当然,以我的学术逻辑和理解,我其实非常欣赏杨女士能够使用这么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我没有见过的”研究方法(星星眼)。我最喜欢的其实就是这种 “啊,原来还可以这么做” 的实证文章,但杨女士这个突破性的设计作为文章最大的亮点,也是文章最大的糊点。
因为,杨女士似乎并不理解 “匹配” 是怎么个事儿。
在她方法论的叙述中,是基于 “匹配方法” 在 30000 多个样本中创造了一个 “280 样本” 的小数据集(笑)。这个匹配方法非常抽象,因为她的叙述是 “年龄相同” 以及“人口特征 Xj=Xi 相同”,换言之我可以理解为她的匹配方式是基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口特征完全相同的简单匹配方法,这也是她流失了 99% 样本的基本逻辑(笑)。
应该说,这个匹配的思路,是灾难性的——其实杨女士的方法属于一个很经典的 “多期 DID”,而且是比一般的多期 DID 要复杂的——因为她的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涉及上述的逐年匹配问题,如何将特征明确的实验组和庞大的对照组进行有效匹配,其实在当前针对多期 DID 的研究中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只要能做出有效的匹配并构建合理的样本,同时做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事前的统计比较,那么匹配就是正确的。
综上,三个问题。(1)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事前描述性统计结果不存在;(2)匹配后的样本严重不足,甚至实验组 “到底有多少个人” 都没说明白;(3)匹配的方法论过于简单,缺乏一般逻辑。
这里我也提供一个思路:其实杨女士的实验设计有可取之处,她事实上是基于生育年份进行的匹配,那么完全可以将生育女性按生育年份分组,并通过 PSM 方法,选择在当年具备适龄特征(25-35 岁)的女性进行逐年匹配,最好做到 1:3-1:4 的匹配率,从而获得对照组的样本。这样简化了方法论,不用大浪淘沙的瞎搞,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属性上也具备相似性,样本规模也可以保证在 3000(估计)左右,这一章的经济意义至少得到了保证。
这么说吧。杨女士在第四章的两个描述性统计(表 4.1 和表 4.2)是我学术生涯中看过最烂的描述性统计表格。
首先,表 4.1 的描述性统计暴露的主要问题是,杨女士应该没有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一般来说,在经济学的模型中,需要考虑实证数据前后的一致性,换言之描述性统计中的样本数据集中如果有 100 个样本,那么后续模型中如果不是存在特殊的问题(如异质性分析、稳健性检验抽取一部分样本,或者固定效应模型由于组内共线性导致样本缺失,tobit 模型吃掉了一部分无效样本之类的情况),模型中的有效样本也必须是 100 个。而我们看看杨女士的表 4.1:
以她样本描述性统计中的参差程度,根据我的经验,我估计她后续模型中大概有 1% 左右的样本是存在缺失的。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比如 “六旬老妪离奇产子后被丈夫深夜殴打”、“受教育水平高达 98 的超人类男性”。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杨女士没有合理剔除模型中不在适婚适育年龄的样本,这里应该保留样本到 25-45 岁以提高样本代表性。而另一个错误就很离谱了——通常问卷设计中 98、99 这些代码是错误码,指向 “不知道”、“不适用” 或“拒绝回答”的无效样本,如果结合前面 “数据筛查” 的叙述,杨女士显然是没有完全剔除无配偶、丧偶或离婚的样本。
综上,中国数据部分,杨女士应该是直接拿来问卷就搓数据了,根本没有做预处理和数据清洗。
而表 4.2 更是离谱,因为大概有 90% 以上的样本在后续的模型中必然是 “无效的”。请看:
全样本规模是 49 万,但是否就业这个问题的对应样本是 85883. 也就是说,如果就业是后续的模型控制变量,那么杨女士这里使用的样本中大概有 80% 以上是应当被清洗的。
事实上,这里也是有办法补救的——这部分女性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不具备工作的?从杨女士的样本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她收集的女性样本出生年最大值是 2001,推测对应样本年龄可能在 4-15 岁,换言之不具备合法的工作身份的样本可以进行剔除。进一步地,“家庭妇女是否被认为是无工作的” 这个问题事实上是大量妇女不回答相关问题的核心原因,可以把这部分样本定义为 work=0
此外,一个非常离奇的问题是,NFHS 问卷中受教育水平的最大值是 4,但杨女士的描述性统计中仅有 1-3 的样本,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女性在样本里是不存在的”。换言之,杨女士的样本存在显然的样本选择或自选择偏误,不可以作为代表性的样本。
然后,4.3 又给我一发重击
从相关描述看,受到家暴问询的女性事实上在他的有效样本里占比可能也就 10% 左右,而杨女士非常不负责任地将 49 万样本全部进行了展示,换言之她根本没有做数据预处理,只是随手把描述性统计放出来了。
所以,杨女士到底做了什么?她的数据预处理,总之在我这是彻底过不了的,这数据属于是放进重生池都能给重生池炸了的,简直臭不可闻。
在杨女士第六章的描述中,中国样本仅有 280 个进入到了模型设计中,而印度样本也大概率受到这种影响,换言之 99.9% 左右的样本被吃掉了,模型设计显然不存在代表性,第六章整章的模型结果都是缺乏解释效果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样本统计特征的剧烈变化,杨女士应当在第六章对自身使用的样本重新进行描述性统计,但她没有做,这一点在学术论文里是致命的,但看在她的文章已经收到多次致命伤的前提下,这个问题好像已经是个小问题了。。。
杨女士的第 5 章,在模型结果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在她的模型结果中完全没有联合统计量和拟合优度 R 方的展示。虽然这俩玩意已经被现在的学术研究喷烂了(笑),其对于模型的实际价值确实不如核心系数的解释效应,但联合统计量和拟合优度仍然是标定了模型实际有效性的参考指标,尤其对于一篇需要高度规范性的硕士毕业设计而言,这样的内容不应当省略。况且杨女士在其文章之内没有对控制变量的内容和系数进行任何表述,这又是一个严重的规范性问题(一般而言,基准回归部分应当对控制变量的回归效果进行基本的展示,以证实控制变量的实际使用和回归效果,从而验证控制变量的选取有效性。)
其二,是她比描述性统计还要混乱的样本规模。从 5.1 看,不出所料,每个模型缺失规模基本在 1%-5% 左右;而表 5.3 就更离谱了:
按照 5.1,三个年份的有效总样本规模分别为 10519、8969 和 10867 个,对应 30335 个总样本,而 5.3 又被吃掉了 20% 的样本,后面更是拥了一个完全不知道思想感情,硬干掉了 80% 样本的所谓 “平衡面板”。
然后是印度样本,表 5.4 突出一个 “我可能没有清洗数据,但我没有清洗数据不太可能”:
我就想问,NFHS4 的总样本数到底是 80000 样本还是 400000 样本?
注意!上述问题下我还没有讨论系数显著性的更抽象的问题!按照表 5.3 的结果,她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第六章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这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杨女士和她的导师郭先生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论文写作 “扬长避短” 和“讲故事”的素质。
首先,我说下事件分析法或者 DID 成立的基本前提假设。这种拟自然实验的一个根本逻辑,是要验证 “时间点 0 的处理行为产生了实际的经济或社会效果”,也就是说,事件分析法需要得出两个结论:(1)我的处理行为导致了结果;(2)这个效果必须是由我的处理行为导致的,而不能是由于事前就存在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显著差异。前者即 “处理效应”,而后者则是 “平行趋势假设”。(1)和(2)的存在构成了 DID 模型能够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基础(当然家暴行为本身的内生性也没被考虑进来,麻了。)
那么我们看看杨女士的模型结果:
首先,6.1 没毛病,这是一个很漂亮的显著结果。
其次,6.2 有问题,前后都不显著,也就是说异质性分析对样本的进一步侵蚀导致触发了模型稳健性问题,结果不显著——而这又意味着图 6.1 中的模型存在稳健性问题(笑)。
图 6.3-6.6 的异质性分析也存在这种问题,可以观测到 6.3 右图、6.4 右图和 6.5 右图的显著性非常差。至于杨女士将这种分析称为 “调节效应”,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如果是我,我打死也不做这几个异质性分析。**我的解决方案是,把把被解释变量进一步拆分。因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印度的问卷当中,针对家暴的提问问题都是有多个的,我完全可以以评分的形式替代 0-1 变量得出进一步的合理结论,没必要对着一个数据在这里死磕。杨女士的论文在数据的选择和实证模型的设计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灵活性不足问题,这是他实证最终无法解释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一种基本的学术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幼稚性的体现。
而印度模型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模型的结果不符合平行趋势假设。仅从图 6.7 就可以观测到,家庭暴力所受到的影响在事前就存在显著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而这也意味着家暴行为受到的抑制,事实上在事前就已经发生了,而不是由事后情况导致的。因此,无法验证家庭暴力受到抑制的实质结果是由于生育而产生的,可能是由于是事前的一些原因而导致的。
综上,杨女士第六章的实证论述过程,全军覆没,假设无法验证,这章应该删除。
我记得在我们上学的时候,给我们教论文写作的老师就说过,“你们以后写毕业设计,一定不要去引用和参考知网上的毕设论文,博士的也不要看,参考格式和一些写作内容就可以了,因为能上知网的毕业设计质量是非常差的。”
现在看来,老师诚不我欺。杨女士的这篇论文,无论是数据的采选和预处理,还是模型的选择与设计,以及模型结果的展示,无不表现出一个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能力上的不足和学术态度上的不端正。这样的文章能通过一所 985 院校强势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审议,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没来得及把这个论文下载看一下,也不想看,怕恶心。
零度君是我非常佩服的知乎 er,绝对是严谨态度回答的人。我看了看他的回答。也算是看了个精华版。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论文可以硕士错误百出,而且都非常低级,充分展现了这个学生不具备一个学术型硕士应该有的基础科研能力。
但是,我想说个丧气话,仅凭借这个论文想取缔她的硕士文凭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这个论文目前没有被爆出抄袭,也没有被爆出数据造假等这类必须取缔的问题。数据胡乱拟合,引用不规范,错别字,这些问题都是修改而不是毙掉的因素,起码就我所知。
第二,这个论文经过了盲审(或者外审),导师签字,答辩专家组通过的。如果现在剥夺硕士学位,就代表着所有这些签字的专家都有责任。武大是不可能接受这个连带责任的。
第三,如果这个学生被因此取缔学位,她可以反手找到很多跟她同水平的论文,甚至就是武大的。毕竟我相信,武大能让这样的论文毕业,导师又不是那种院长院士,那么大概率这样的水平在武大他们专业是平均水平。如果真的翻出一大堆到时候怎么办?
武汉大学对接这些事儿的是管理机构,管理结构的特点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因此,大概率会装死,小概率会和稀泥,几乎不可能真的严肃处理。
**最后,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这位同学从论文选题,到我能看到的论述,到这次事件,到能看到的她的自媒体,都透露出一个巨婴思想的自我为中心的小仙女特质,非常表里如一。武大也不想惹这样一块狗皮膏药的。
总之,从我能看到的论文截图状态,以我作为导师的经验,这不是一本合格的论文,不应该允许答辩。但是当时的专家委员会认为这是一本合格的论文,不仅通过了答辩,且授予了硕士学位。我只能说可能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要求不同把!
事实层面没什么可聊的,只要眼睛没瞎的都能看出来这肯定是学术不端。
法律层面也没什么可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学位论文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W 汉大学会撤销杨景媛的学位吗?
我觉得 W 汉大学可能会撤销杨景媛的学位,但是 W 汉大学撤销杨景媛的学位有点不可能。
毕竟 W 汉大学还要忙着研究冻肉,哪有时间开会形成决议呢?
大概率 W 汉大学会直接装死,卡一个法律的 BUG 就行了:法律规定发现学术不端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后,学校撤销学位。那学位评定委员会直接不决议,问题不就圆满解决了吗?
毕竟法律没有规定什么情况下学位评定委员会必须进行决议,所以要不要决议的解释权,还是在校长和院长他们手里。
不过我倒是觉得,是否撤销杨景媛的学位也没那么重要。我甚至支持 W 汉大学给杨景媛颁发一个 5 吨的金质 “杰出校友” 奖章,以表彰其在 W 汉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将 W 汉大学与杨景媛永久锁死,于整个社会而言,未必是坏事。
看到知友们对浸会质疑,作为毕业于浸会的水硕的我强行插一句,建议乎友们对杨的举报重点在毕业论文上,这样浸会就会启动对杨的学术诚信调查,一旦证明论文有问题,那么杨就会被撤销学生资格,因而被撤销学生签证,之后杨再来申请香港就很难~此外附上本人在其他类似问题回答~如何看待武汉大学杨景媛诬告陷害男生肖某性骚扰指控被法院一审判决驳回?
在香港的高校对学术诚信最为看重,欢迎各位对浸会的邮箱进行投诉举报!地狱空荡荡,是时候塞回一些恶魔了!
本来确实没有法律能制裁她。她也已经发布胜利宣言,宣告自己保研成功顺利毕业,即将”美美读博 “,继续” 发光发热“。再多人鄙视她,又“你奈我何?”
不料啊,还有这个把柄。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懂就问,是武大的研究生都这么水,还是就他这样,她该不是走后门了吧。
该说不说,凭空捏造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不仅把人家瘙痒挠一下说成性骚扰,还凭空发明了《离婚法》。
作为一个 211mba 非全日制研究生,最近时常为我的毕业论文感到忧虑。
真的很忧虑,我已经五六年没碰学术类的东西,
以前还算会用的 latex 已经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程度,
就连查文献也无计可施,我现在英语水平估计还不如高三生,甚至可以说我现在英语还没我大学时因为兴趣自学的日语好,
毕竟我看日漫不用字幕,但是看美剧我是一句都听不懂,我对我的英语水平很有自知之明。
就我现在这学术能力,真让我憋一篇研究生论文真的有点要我命的感觉。
而武大这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让我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就我多年写文的经验告诉我,这毕业论文最多就一晚上水出来的,
毕竟哪怕写完后自己再读一遍也不至于犯 1049、离婚法这种乐子。
卧槽,卧槽。。。
此篇硕士论文错字连篇、编造数据(数据来源不可寻、频数哪有非整数)、数学工具误用、乱下结论(详见
和
的回答: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的杨景媛疑似使用 AI 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行为是否存在学术不端?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的杨景媛疑似使用 AI 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行为是否存在学术不端?)
这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学生的学位论文最好不要引用硕博论文了。因为有些谬误可能没这篇那么明显,而是很隐蔽的,学生可能引用的是不成立的东西。期刊会议至少经过评审,其正确性更有保障性。
各位答主、各位知乎网友们,如果鉴赏完杨景媛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后,还意犹未尽的话,也可以顺便下载南开大学已故著名教授艾跃进 2012 年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看一看。
目前,艾跃进教授的这篇大作,在知网上的下载量达到 32062,是迄今为止整个南开博士学位论文单篇下载量的第一名。
如果你使用查重软件,比如大雅,对艾教授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滤掉参考文献和自引,仅与 2012 年之前的文献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它的重复率竟然高达 44.91%。
除了重复率极高,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还大量引用了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新浪博客、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寻医问药网…… 等等离谱的网络信源。
为什么说离谱呢?以正文 147 页的 “核捆绑”为例,知网上没有一篇研究 “核捆绑” 的学术论文,因为这本就是互联网地摊文学的衍生物,没有任何史料文献依据。
可是艾跃进教授认为这是真的,他采信并引用的信息源是——2006 年百度知道上三位网友的回答!
此外在历次的讲座中,艾跃进教授还把互联网地摊文学的所谓 “换家计划” 当成史实,一遍又一遍地讲。唯一一次他向听众告知这一 “新资料” 的来源,竟然是——“在网上有传播”
回到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存在哪些硬伤呢?
像杨同学那样的直接伪造数据,艾跃进教授也干了。
正文的第 156 页,为了 “捧一踩一”,艾跃进教授故意捏造了拿破仑指挥的重要战役战斗,胜率仅有 40% 的虚假数据,并不给出任何出处。同样的,艾跃进给出的教员同志指挥作战胜率 100%,也未给出任何文献依据。
拿破仑一辈子的败仗都数不出来 24 场,又遑论在 40 个战役和重要战斗中,就输了 24 场呢?
后来我发现,艾跃进教授去世前一年,出版了一本单独署名的外文译著《战争论》,翻了几页似乎明白了点原因——艾教授根本不认识谁是拿破仑。
后来仔细翻了翻,发现这本译著连四字词、成语,都 “翻译” 得和军科院版译著《战争论》一模一样,堪称一部 “中粘中” 巨著。
回到艾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有什么问题呢?
简历造假!
艾跃进教授 1986 年从南开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直至 2016 年不幸病逝。
治学卅载,知网只能搜到他 9 篇文章。
而在 2012 年发表的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后附带的个人简历当中,艾跃进教授为了凑数,竟然将自己指导本科女学生写的一篇演讲稿,列为个人独作的学术论文——抹去许同学的名字,只署自己的名字。
这还不是最无语的,请注意余下的这几篇——
(1)-(7),分别是演讲稿、演讲稿、演讲稿、新闻时评、演讲稿、新闻时评、演讲稿,没有一篇是论文。
艾教授的时间都去哪了呢?
2015 年底,艾跃进教授晋升为南开马院博导,没来得及招博士研究生,便撒手人寰。
如今,艾跃进教授在互联网上享有盛誉,远远超出他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实际地位。
当艾跃进教授以这样的学术产量和质量,这样的学术态度和品格,被众多网民视作呼唤公平正义的一面红旗时,不知道各个高校那些踏踏实实做学问,为了科研熬秃了头的青椒们,作何感想。
那么,这类学术不端的卑劣行为,是否会教坏小朋友呢?
如果您看完艾教授的论文,那么您还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在艾教授博士学位论文发表的同一年,东北林业大学的马院学生陈某,写了这样一篇硕士毕业论文。
不知道是何缘故,他 / 她竟然将伟人最著名的诗词中的名句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写成了 “令无数英雄折断腰”。
只要是初高中毕业,就算整首背不下来,也不至于记串成这样吧?记错了也不要紧,难道不认真审稿核对吗?
如果你忍俊不禁,我要告诉你,真正的大作出现了——
2014 年第 14 期的《神州》期刊,发表了一篇署名艾某某的文章。
它的参考文献之一,正是前面提到的那篇东北林业大学陈某的硕士毕业论文。
下面,请化身语文老师,与我一起进行批改——
不批改不知道,一批改吓一跳,艾某某的期刊文章,正是对陈某硕士学位论文的摘抄和缩写!
抛开那些可能因为扫描导致的错别字不谈,也是通篇的问题。
而最大的亮点是,艾某某就连陈某论文中的 “令无数英雄折断腰”,
都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
这个艾某某是谁呢?
艾公父子这样的学术作品,
文笔质朴而充满童真,相信在座的诸位都能写得出来。
可是,你写成这样,
能通过南开的论文答辩、能通过出版社的编辑审稿吗?
我非常想问一问,那些盲目吹捧艾跃进教授的网友:
,
!
哈哈哈哈,很好
“在污蔑无辜男性,拳打弱者这一块。杨景媛,我张薇愿称你为最强!”
“狗屁,我北景媛诬告的是 985 的人才,你南张薇不过是个污蔑老年农民工的。凭什么和我强行双娇?”
大家一起来举报这个死人渣!!!其丑陋嘴脸令人发指!!!这厮不是想美美地读博嘛,我就成全牠!!!
我已实名向教育部举报武汉大学、杨景媛硕士研究生导师和杨景媛组成的小团体严重学术不端!!!并向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发送举报邮件和举报材料!!!多行不义必自毙!!!希望这厮还能够美美地读博吧!!!
杨景媛不倒,不被取消硕士双证、不取消读博资格,我将永久不间断举报这个恶心丑陋的人渣!!!
举报信模板(其他好心人幸苦总结的):
致: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
事由:举报硕士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严重学术不端
贵校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4 届硕士毕业生杨景媛(学号:2021201050035)的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导师:郭汝飞副教授)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造假、文献引用失实、图表伪造、引用歪曲与伪造、方法论误用、变量定义操纵、参考文献混乱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具体事实如下:
一、数据造假
1. 篡改 WHO 报告核心数据(第 1-2 页)
论文声称引用 WHO《全球、区域及国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率调查》称 “全球 27% 女性终身遭受家暴”(第 1 页)。
**事实:**WHO 原文为《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 2018 年估计值》(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Estimates, 2018),性质是系统性文献综述(systematic review),非原始调查。论文虚构 “调查” 性质,误导数据来源权威性。
**伪造推论:**论文称 “27% 数据对应全球 6.41-7.53 亿受害者”,实为 WHO 基于 15 岁以上已婚 / 有伴侣女性群体(非 15-49 岁适龄女性)的推算,故意混淆统计口径。
2. 虚构中国社科院家暴数据(第 2 页)
论文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近 30% 家庭成员遭受家暴”。
**事实:**该数据原始来源为 2003 年《检察风云》等非权威媒体报道,且被《1995-2005 中国性别平等报告》明确列为无可靠信源数据。社科院从未发布此结论。
3. 伪造印度 NFHS 调查结果(第 9-10 页)
论文引用 “印度 NFHS-5 数据显示 32% 已婚女性遭受家暴”,但 NFHS-5 官方报告显示:仅 18-49 岁女性中曾遭受肢体暴力者占比 28.8%(含非伴侣暴力),且论文混淆 “肢体暴力” 与广义 “家暴” 概念。
4. 样本量矛盾与虚增
论文表 5.4(基于印度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NFHS4(2015-2016 年调查)全样本量为 82900,但城镇子样本量为 134063、乡村子样本量为 345410,子样本之和(479473)远超全样本量,存在数学上不可能的统计错误;表 5.5 中 NFHS4 低种姓样本量 375747 同样远超全样本量 82900,明显属于数据伪造或篡改。
**证据:**论文第 47-48 页表 5.4、表 5.5
二、文献引用失实
1. 恶意误译 WHO 报告标题(第 1 页)
将 WHO 报告标题 Violence Against Women Prevalence Estimates, 2018
歪曲为《全球、区域及国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发生率调查》,虚构 “调查” 二字以捏造数据可信度。
2. 伪造低生育率国家数量(第 10 页)
论文称 “联合国预测 104 国生育率低于 2.1”,
**事实:**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2022》明确统计为 97 国(论文数据超实际 7.2%)。
3. 中英文关键词不一致,核心概念混淆
中文关键词为 “生育;家庭暴力;母职惩罚;社会规范”,英文关键词为 “Fertility; Domestic Violence; Outside Option; Social Norm”,其中 “母职惩罚” 与 “Outside Option(外部选择)” 完全不对应,违背学术论文关键词规范。(证据:论文摘要页)
4. 参考文献重复、缺失与伪造
参考文献中 [43-44]、[59-60]、[87-88]、[101-102] 为重复条目;多处正文引用文献(如 Goldin,2014;Daouli 等,2009)未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出现,属于 “引而不注”。(证据:论文第 10 页、第 62-66 页参考文献)
引用 “Kleven,2024” 的伪事件研究法,但实际该文献为 Kleven 2022 年 NBER 工作论文(WP30176),论文刻意篡改年份以夸大文献权威性;虚构 “Harvard Review of Economics” 期刊及刊载论文,该期刊实际不存在。(证据:论文第 17 页、第 65 页参考文献 [82])
5. 引用源歪曲与断章取义
论文称 “2021 年印度 NFHS-5 数据显示 32% 的已婚女性遭受家暴”,但 NFHS-5 原文中 32% 为 “18-49 岁女性遭受的所有暴力类型”,并非 “已婚女性遭受的伴侣暴力”,属于刻意篡改数据内涵。(证据:论文第 2 页,NFHS-5 报告第 643 页)
三、图表伪造
1. 图 2.4(全球生育率与家暴率散点图)数据脱离实际(第 16-17 页)
论文拟合线显示 “生育率与家暴率强正相关”,但 WHO 原始数据中:
东亚生育率 1.3-1.8,家暴终身率仅 20%(全球最低);
撒哈拉以南非洲生育率 > 5,家暴率 33%(非最高)。
**图表数据点完全偏离真实值,**涉嫌人为篡改坐标。
2. 图 1.1(中国家暴趋势图)引用无效信源(第 2 页)
标注 “2020 年数据为预估”,但采用非权威媒体《检察风云》“30%” 数据,违背学术规范。
四、研究方法误用,因果推断逻辑失效
1. 伪面板数据构建违规
论文声称参照 Kleven(2024)构建 “拟面板数据”,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2000、2010 年)为横截面数据,无个体追踪信息,通过 “年龄、婚姻状况” 等匹配的 “面板” 实际为虚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完全不可靠。(证据:论文第 38 页、第 46 页)
2. 事件研究法应用错误
论文基于仅 280 个匹配样本的 “拟事件研究” 得出 “生育后第三年家暴率上升” 的结论,但样本量远低于统计方法要求的最小规模,标准误与置信区间均无意义,属于方法论滥用。(证据:论文第 49 页图 6.1 及分析)
五、逻辑混乱与低级错误频发
1. 时间与事实错误
论文称 “新中国成立后总人口从 1049 年之前的 5.42 亿增长到 1970 年的 8.30 亿”,“1049 年” 明显为 “1949 年” 的笔误,且未在修订中更正;混淆 “《离婚法》” 与《婚姻法》,将 2001 年《婚姻法》修正案错误称为《离婚法》。(证据:论文第 4 页、第 2 页)
2. 图表与文字矛盾
图 2.15 对 “生育数量与家暴率” 的散点图进行强行线性拟合,数据点分散度极高,却声称 “呈显著正相关”,违背统计图表规范。(证据:论文第 24 页图 2.15)
六、其他问题
核心概念混淆:将 WHO“亲密伴侣暴力” 等同于 “家庭暴力”,扩大统计范围(第 1 页)。
关键数据无溯源:如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1990 年家暴率 30%” 未标注问卷条目或公开数据库编号(第 2 页),违反实证研究规范。
以上,详见附件。
请求处理
该论文通过篡改数据、伪造图表、曲解文献等手段构建虚假结论,已违反《武汉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第四条(一)(二)款。鉴于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原创性和公平性,破坏贵校学术声誉和学位授予的严肃性,本人恳请学术委员会:
1. 立即启动正式调查程序,对杨景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进行严肃、客观、公正的审查。撤销杨景媛硕士学位;
2. 要求被举报人及其导师就上述疑点作出解释,并提交相关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证明材料。追究导师郭汝飞副教授失察责任;
3. 根据调查结果,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及贵校相关规章制度,作出公正处理。
4. 请贵单位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
公开调查结果以正学风!
接收邮箱:
wlxxc@moe.edu.cn,yjsy@whu.edu.cn,sjxx@whu.edu.cn,xzxx@whu.edu.cn,edu2024@e21.edu.cn,12391@moe.edu.cn,rufei_guo@whu.edu.cn,xsxf@whu.edu.cn,jdjb@cdgdc.edu.cn,jyjb@chsi.com.cn
xsxf@whu.edu.cn,jc65608550@163.com,sjxx@whu.edu.cn,xzxx@whu.edu.cn,12391@moe.edu.cn,CDIEMS@whu.edu.cn,EMS@whu.edu.cn,sa@hkbu.edu.hk,gs@hkbu.edu.hk,exchange@hkbu.edu.hk,daniel_lai@hkbu.edu.hk,slhung@hkbu.edu.hk,dfkwong@hkbu.edu.hk,jiayan@hkbu.edu.hk,chitat@hkbu.edu.hk,wingkan@hkbu.edu.hk,vwplee@hkbu.edu.hk,yingqiguo@hkbu.edu.hk,zhuangxy@hkbu.edu.hk,xiaoludai@hkbu.edu.hk,jiajia_zhou@hkbu.edu.hk,lichen@hkbu.edu.hk,cqzhan@hkbu.edu.hk,ycheng@hkbu.edu.hk,kschung@hkbu.edu.hk,kclam@hkbu.edu.hk,tingchen@hkbu.edu.hk,huang_sunny@hkbu.edu.hk,shuiki@hkbu.edu.hk,wangzi@hkbu.edu.hk,chensihao@hkbu.edu.hk,anovia_dai@hkbu.edu.hk,huandeng@hkbu.edu.hk,dingdong@hkbu.edu.hk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说学在华科,玩在武大。现在懂了,就这个论文要求,可不随便玩
举报方法喂嘴里
举报网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举报材料:https://www.123684.com/s/14R6Vv-Bg9Qh
撕开国内水硕遮羞布了,这种水平的论文国外小组作业都过不了。
这就是国内高含金量的 985 大学吗?
都说三年国内学硕大于海外名校一年水硕。我怎么感觉这位 985 硕士的科研素养还没我大一水平高。
更夸张的是她导师武大正教授能给他过?在我们学校她和她导师已经连人带椅子打包扔出去了。
我只提示一句:这文章是互联网来源的,建议想要举报的大家赶紧保存证据,免得后续想要举报的时候,原文被偷偷撤掉或者修改或者隐藏了。——我相信作者干得出这个事。
说个最无奈的事情,这个女的在学业期间闹出来的这个事儿,反而成了她的护身符。
而对着这种鬼论文讨论学术,真的是脏眼睛。
就是这种开题都过不了的水货论文,只有看在导师的面子上才有过的机会,这个懂的都懂。
而导师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大概率他就是想把这个烫手山芋赶紧踹走,这女的应该是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包括但不限于被害妄想症,表演型人格,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而且已经炸过别人了。
这样的人要是给她上压力,搞延毕,她第二天就能故技重施把这个教授搞得身败名裂。
说白了,这女的在某种意义上,在当下这个法律体系下,就是绝对 “正确” 的“无敌”之人,而且这女的把这事给搞明白了,无论她做什么,都不会对她有任何实际上的影响,最后实在不行换个马甲,到国外也就润了,这段经历还能给她搞性别人设。
差不多了,只能说这样的人要是越来越多,很多事情只会越来越加速。
这样的论文实在是令人震惊。有关单位不考虑火速处理一下吗?
难道要广大网友顺藤摸瓜,把杨女士师友的文章一篇一篇搜罗出来吗?
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再不釜底抽薪就晚了。
建议取消杨女士的硕士学位,并追查其本科论文是否符合要求。
文科的含金量持续上升。
这谁啊。
看着好眼熟啊。
看着像是位女性。
看着像是在图书馆不学习,反而疯狂拍摄大一学弟下体的哪位学姐。
看着像是哪位对法院叫嚣自杀的女性啊。
咋?还活着?
它的参考文献引用错误并且存在 AI 虚构,核心文献是 The QJE,但是引用只有 QJE,前面的 The 没有了。
女拳就是一场高层女性
借助底层女性的困苦
给自己谋利益的闹剧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
获得了利益的人嘴欠。
感谢这位女士通过一篇论文让所有普通本科、专科甚至高中初中学子感受到了所谓 985、211、双一流的实力,再次验证了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的事实
武汉大学:所以才要保研呀
错字连篇,瞎编法律
武大的毕业生就这水平?
还以为本科论文。
居然是一篇硕士论文???
硕士?这水平?
啊?
啊???
看了下她导师
这挺厉害的啊。
啥情况?
道观这一块
网上竟然没有极端女权。
我的群是不打拳的,第 1 次提醒,第 2 次会移除,只专注于发型穿搭健身这些。主要口嗨没用,并不能减少恶心的评论。
结果我自己破戒了,卷入了讨论被人诬告的时候怎么脱身的话题。兴致勃勃的讨论了被人诬告的时候怎么逃脱?
之前立了誓言,如果有人转对立的消息,我就要在小红书找一个极端的女拳,付费把它举报掉,然后再分享出方法,预算。
之后的人再转对立消息我们就必须组复仇者联盟去点掉一个极端女拳,如果做不到就要被移除。当真男人,打人不打拳,
因为大家是可以专注提升自己形象的,你不张口当然也就不需要出资,既然张口当然就要行动。不然就跟女拳一样,那男的也只是性转的女拳不更恶心吗?
结果自己破戒了。
说干就干。之前闲鱼上我咨询过,价格大概是 6 毛钱一个举报,我的心理预期是 100 块,能解决我就做,解决不了就迭代经验。
然后上小红书搜 “田力”“ccg”“生物爹” 之类的打拳名词,发现大部分都有理由,就是不是那种无端的恶意攻击,比方说玩游戏对喷或者摩擦,这就是合理的反击,不能算是打拳。然后那种给女性争取权益,但是没有削减男性权益的,这种也不能算是打拳。也就是损人,无端仇视才行,给自己的阶层争取利益,我觉得这个很正常,这不能说是拳。
翻了两分钟,还动员了,群里的十几个人都翻了两分钟,愣是没找到。
发现挺多小红书的女生也觉得这种没啥意义呀,只是口嗨啊,就好像我们看知乎上的 “赢学家” 乐子人一样
然后之前有一个打拳的群,200 多人群主老被女权从天上砸锅,评论女拳是小孩点煤气罐威胁大人,当时聚集了一堆打拳的哥们,我又从他们那收集消息,结果也没有。
判断的核心就是这个换性别恶不恶心,比方很多支持嫖娼啊,或者暴力,那完全就是性转拳一样的傻帽,男的能利用暴力,女的当然也可以用网暴,大家都是不守规则掀桌子,那这逻辑是一样的呀。如果这种也点,那无穷无尽了。所以就定的是罪大恶极的,而且这个确实有,因为之前就看到过,换账号贡献了两个举报,当时没点掉,但过了一两个月确实把这个干掉了
上面那个就是洗脚百人斩,然后鼓吹生一堆孩子孩子当他的黑社会小弟,然后灭绝女性之类的,但实际上碰到个潜伏进群里炸鱼的被人喷的都破防了,还没喷赢。像这种就没啥意义啊,只是口嗨,实操的话都喷不赢一个潜伏女。
讨厌的是点煤气罐的弱智,又不是讨厌某种性别
也就是我自己的群和朋友的群 1000 多个人里,愣找不到一个典型的打拳的。
啥叫典型打拳呢?就跟那个韩国邪教就是只要是男的就要干掉,比方说什么假装溺水了。杀害救援者或者韩国女权杀男婴那样的。或者整个账号就是为了恶心人。转发一些什么爆菊啊,基佬啊,就这类的。
4 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当时换了两个小红书号,举报没点掉,结果回头看没了
-
-
所以我现在麻了,
就是我发现大家比较担心的大街上诬告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本来我很害怕这种的,觉得锅从天上来怎么样都躲不开,
然后发现没有锅。
所以如果各位看到了那种极端女拳恶贯满盈,就是那种假装溺水者杀害施救者的。可以提供给我,我有 100 块的预算,付费来正义执行,完成誓言。
会像这样把操作流程目标大概的时长公布出来
让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就是很多啊,得意洋洋的,你如果能花 10 块 20 块把它干掉,直接干就行了,为什么要跟他争呢?如果是引起群众愤怒的这种正义的,众筹下,很容易拉个人一下摊平了。
不是说男的掌握暴力吗?那暴去啊。
评论区丢人现眼的脱产者,我只是为了掌握暴力,暴谁无所谓的。能迭代经验就行,爆完男的爆女拳一样可以,有这条路子也不是大钱,自己都可以出,想报谁都行,还唧唧歪歪,大家会怀疑性别的。
然后之后我的群里有人转发对立消息,就去甄别信息,正义执行,我出七成剩下的人出三成,但是只是嘴巴说不出资的则移除。做掌握暴力的真男人。
然后限定是小红书,因为主要习惯上小红书和知乎。嗯,这两个平台我读者加起来有好几万。
豆瓣和。微博我完全没动力去搜,我也不看明星啥的,这种就属于净化生活的环境和秩序,豆瓣微博。那种感觉有点去粪坑里掏屎了,属于浪费生命。就算钱是无限的,都办微博清完了,美国的清么,韩国清么?这个有脑子也知道是清不干净的。跟和和谐网站的付费分享区一样,你不留一个他就会跑到免费分享区恶心你。
然后有些评论跟我争论就是要这么定义的,就没有极端女权了,或者说已经被禁网禁掉了。那目标不就达到了吗?
大家就是觉得塔去拉偏架不平,所以才气愤啊。如果塔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拉偏架,他真的有和谐,那不就是没有不平吗?
只要主流社会认为这种是不对的。没有给我生活添堵,我干嘛要去粪坑挖粪呢?我还要卷发型健身赚钱呢,又不是专门打拳的。
如果没做这个行为,大家就会觉得小红书等平台爱女拉偏门,但实际并不是嘛,还是有工序良俗的。不就可以了吗?
觉得我玩花招,随便指定一个拳,把他的号搬掉都可以,大家对半开我 50 你 50。找贩子买 160 个举报把他举了,积累这种经验只是举报账号也行,不需要在意账号性质,我限定条件是因为我的钱不是大风吹来的,就一发 100 块,给路边野狗就没 boss 了,我想让他值
如果有,那就正义执行啊。100 块钱等着爆破呢。就当这笔钱扔了,我用来净化我自己群内的环境。提高干货的纯度,减少打拳的噪音。
我就一发,我钱也不是无限的,就跟街边那种吵架。的来一句死老公死老婆开心的,就把那个打出去,那不是浪费吗?所以我肯定要找一个标准型的恶人。
如果你觉得我这个太严格了,你出钱或者咱们对半分,我可以跟你一起爆破一个次级的。
直接留言截图,我就当个乐子 100 块也不会伤筋动骨,出一半的话就是 50,我当积累经验。只是嚷嚷,那跟那些喊着免费卫生巾的不是一路货色吗?那只是性别是男的,和女拳是兄弟。
如果小红书这种知乎语境的女厕所都会被认为是主流平台,我觉得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赢学家就赢了。
老说等那女拳碰到几个愣子捅一刀就清醒了,现在有一个愣子愿意出 100 块正义执行,提供一个甄别过的标准,女拳总不难吧,这总可以做到吧。
纠正一下,应该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第六章 第三十七条
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在攻读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一)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二)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毕业证书;
(三)攻读期间存在依法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参考资料:
这还等什么,举报信直接走起。
PDF 版本下载:文件分享 - 网盘服务
Markdown 纯文本版本(含图片)下载:文件分享 - 网盘服务
尊敬的武汉大学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各位委员:
您好!
本人在阅读由贵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郭汝飞副教授指导、2024 年 5 月授予学位的理论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景媛(学号:2021201050035)的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时,发现该论文存在多处、多类型的严重错误与学术不规范行为。这些问题远超普通疏忽范畴,已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真实性,涉嫌构成严重学术不端。
为维护武汉大学作为百年名校的学术声誉,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委员会匿名举报,并列举部分核心问题如下,恳请彻查。
一、 涉嫌严重抄袭,构成明确的学术不端行为
经比对,论文第 2 页与第 3 页中关于印度家庭暴力现状与法律制度的两段核心事实陈述,系逐字抄袭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于 2023 年 2 月 7 日发布的文章《印度反家庭暴力的实践与成效》。作者在抄袭过程中未进行任何改写,也未添加任何引注,构成了公然的剽窃。
http://211.103.209.164/news/show.aspx?id=9336
,点击此处可直接浏览1. 论文第 2 页:“在印度,根据印度国家犯罪研究局的官方报告,2019 年针对妇女的 40.5 万犯罪案件中,其中有超过 30% 是家庭暴力案件。2021 年印度 NFHS-5 数据显示,在 18~49 岁的印度女性中,近三分之一的人遭受过家庭暴力,32% 的已婚女性曾遭受伴侣在身体、性或情感等方面的暴力,其中 27% 的女性在调查的近一年时间内至少遭受过一种形式的暴力。”
比对结果:与原文完全一致,一字不差,且未标注引用。
2. 论文第 3 页:“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复杂的举报流程是印度家庭暴力频发的外在原因。早在 1983 年,印度刑法典修订的第 498A 条就规定如果丈夫或夫家亲属虐待妇女,处以最高三年的监禁及相应罚款。2005 年 6 月,印度通过首部《反家庭暴力法》。但印度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修改。同时,复杂的举报证据与流程,加之缺乏严格执法,使印度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很多案件不了了之。截至 2020 年底,基于第 498A 的定罪率不到 20%,印度法院总共有 65.1 万起 498A 家庭暴力案件悬而未决。”
比对结果:与原文完全一致,一字不差,且未标注引用。
二、 核心事实与常识性错误,反映作者学术基础严重缺失
1. 法律名称错误:论文第 2 页(图 1.1)及内文多次将 2001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错误地表述为 “《离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颁布过名为《离婚法》的法律。对于一篇以“家庭暴力” 为主题的经济学论文,将研究涉及的核心法律名称搞错,是极其不严谨的、不可接受的低级错误。
2. 历史常识错误:论文第 4 页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后…… 全国总人口从 1049 年之前的 5.42 亿增长到 1970 年的 8.30 亿。” 此处 “1049 年” 显然是 “1949 年” 的笔误。在一篇经过多轮审核的学位论文中出现如此错误,反映出作者及指导老师极度的粗心与不负责任。
三、 数据呈现与计算存在灾难性错误,严重质疑研究的真实性
1. 统计图表违背基本定义。论文图 2.1《全球各国家暴发生率直方图》中,纵轴明确标注为 “频数”(Frequency),但其刻度与柱状图高度均为非整数。根据统计学定义,“频数” 指样本中某类别出现的次数,必须为自然数。此错误表明作者对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混乱,使其图表数据的真实性与来源令人生疑,不排除数据伪造或不当处理的可能。
**2. 基础数学计算错误。**论文在分析高学历女性家暴率时写道:“家暴发生率也仍然有 0.01% 左右,这意味着…… 每 1000 位女性当中仍然有 1 位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 这是一个明显的计算错误,0.01% 应为 “万分之一”,而非 “千分之一”。在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经济学论文中,出现此类数学错误,让读者有充分理由怀疑其所有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 文献引用与管理极度混乱,涉嫌故意规避学术规范
**1. 核心数据来源缺失。**论文宣称其分析基于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如第 1 页摘要及正文中明确引用 “WHO, 2013”、全文 13 次引用“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数据。但在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中,这两项核心数据来源均未列出。这严重违反了学术研究的可验证性与透明性原则,属于明确的学术不规范。
2. 作者姓名拼写不一致,引用信息混乱:论文多次引用学者 Henrik Kleven 的研究,但其姓名在文中被拼写为 “Kelvin”、“Kleven”、“Kelvev” 等多个版本,且引用年份也存在不一致。这不仅对被引学者极不尊重,也反映出作者文献管理的混乱程度,甚至让人合理怀疑其为逃避查重而故意为之。
3. 参考文献重复罗列:参考文献列表存在大量重复条目,如 [43] 与[44]、[59]与 [60]、[87] 与[88]、[101]与 [102] 等,内容完全或基本相同。此举有 “凑数” 之嫌,进一步暴露了其学术态度之潦草。
五、 全文充斥低级错别字与语病,反映出极不严谨的写作态度
除了上述结构性、原则性的硬伤外,论文通篇语言文字错误频出,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完全不符合一篇合格学位论文的语言文字水平要求。随意列举几例:
六、 综上所述
该学位论文并非存在个别、孤立的笔误,而是在研究基础、数据处理、分析逻辑、学术规范、文字表达等多个核心环节上,存在系统性的、颠覆性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该论文的作者不具备完成合格硕士学位论文所需的学术素养和严谨态度,其研究过程与成果完全不可信。**此外,抄袭是学术研究不可触碰的红线。 杨景媛同学的学位论文不仅存在上述多项硬伤,更包含了性质最为严重的抄袭行为。
一篇存在如此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得以通过评审并获得学位,不仅是对该学生个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武汉大学学术标准的损害。为此,恳请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本着对学术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的原则,对此事进行严肃、公正的调查与审议,核实论文中的各项问题,并依据贵校相关规定作出应有处理。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此信。
此致
敬礼!
一位关心贵校学术声誉的匿名举报人
2025 年 7 月 29 日
好嘛,开篇一个 1049 年,直接把我震撼掉,这时候天天大郎吃药,你跟我说男性家暴?
论文数据搞不精准,建议直接安排到印度公交车上实习三年售票员,求求精
武汉大学历来对违纪违规的零容忍
例假来的就可以容忍是吧?
之前在海参崴,很多中国学生都爱去 FEFU 经管学院,能水个硕士,好毕业。
看了这篇 “硕士论文”,我觉得 FEFU 经管学院的中国学生还是相当厉害、很有水平的✅
在此,我郑重向这位女学生推荐 FEFU 的经管学院。
别想着去什么 HK 高校了。那里人才太多,平均智商太高,你混不下去的。
- - - - - -
附加信息:这女学生是武汉大学经管方向的,不是法学方向。
(经管有多水懂的都懂,论文中那个著名的 “离婚法”,难绷)
这个硕士论文,放在我们学校,重写十年,她都毕不了业。
通篇错别字,各种抄袭,引用假消息,各种错误堪称离谱,
你说这个是武汉大学的优秀硕士论文?
建议武汉大学直接倒闭
现在已经有大量大量的网友给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的媒体发邮件爆料。
香港的媒体已经有刊登武汉大学杨景媛污告事件,并且向浸会大学询问暂未收到回复。
那么,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她将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她的信息已经全部被网友公开。
我没有亲自下场,但是我希望他们成功!
我嘞个豆,这文章今天被下载了 1000 多次,中午看的时候还只有 100 多次:
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疑点分析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最新发布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措施,对博士毕业影响有多大?
如上所示,学习中古史这几年来,虽已精读过大几十篇博士论文,但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鄙夷 / 厌弃感的,只此一位。
23 年读的,24 年第一次跑知乎吐槽的,今天是第二次。
因为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大家再质疑有没盲审实无意义。
因为这种事在武汉大学屡屡出现,所以该校内部应长期存在严重系统性问题,而非短时 / 偶发 / 个别现象了。
如果说,要确认上面这位左博士的学术水平尚需一定专业素养,那么鉴定下面这位徐硕士的应不需要:标题彩蛋,我已圈出。
PS,何德章老师,先在武大指导了左,又去天师大指导了徐——武大严谨端正良好学风的携带 / 传播者了属于是。
师恩 SO 深重。
还等什么?
赶紧举报呀?!
看她在 B 站上的动态就一把火,污蔑了别人还美美去保研?想的美,这种人渣,不配待在学术界。
先去香港浸会大学那里举报,再去武汉大学那里举报,让她吃不了兜着走。
还有那些为她大开绿灯的人,一定要举报了,在闹到教育部那里。
必须闹起来。
部分 “文科” 无用论的现成的证据罢了。
我昨天还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文科学术讲座,题目大致为 “谁的水电站,水电站背后的性别……”
自称一个博士候选人在北大做讲座。
怪不得一些文科同学找不到工作。
这下看懂了。
该!
这些人找到工作都是经济太好导致的
既然 “明确性骚扰以受害人的主观感受作为判断标准”,那么什么线当然也应该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判断标准。
说什么无法拟合的,是对女性的系统性迫害。
这事儿已经不只是学术不端的问题了,简直可以拿来做个文科生在 AI 时代生存困境循环模型
文科专业逐步被 AI 边缘化 → 文科就业越来越难 → 文科生只好卷去考研 → 研究生阶段卷不过就偷偷用 AI 凑论文 → 被爆雷之后全民围观 → 舆论更加认为文科无用 → 文科就业更难 → 下一轮循环开始
武汉大学也太垃圾了吧… 不如隔壁华科一根啊看来
我开始担心香港那个浸会大学,在反复收到各种网友的举报邮件之后,反而不会对杨小姐采取什么措施。
因为香港作为国际反华势力的桥头堡,本身具有的前殖民地属性以及精英阶层仇视大陆的传统,搞不好浸会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认同并赞赏杨小姐价值观的地方。
那么杨小姐利用肖同学作为投名状,选择这种在大陆拿到硕士学位,然后去香港申请博士学位的小众赛道,也说得过去。
我一破本科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都认真核对每个图表,甚至连标点错误都标出来。
而武汉大学贵为 985 高校,研究生论文竟然能如此潦草,属实震惊到我了。
武汉大学就这水平?专科吗
求十得三
这时候可不能只盯着杨某的学术不端打,更得盯着她的导师、她导师的导师搞定向爆破,把事情搞大,搞得不可收场,这样 “误汉大学” 才不得不弃车保帅,严惩杨某的学术不端行为。
一篇硕士论文而已。
数据造假吧,哎,可以理解,没有哪个学校深究一篇硕士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整个软件模拟一下,放上去当个图好看点,现在都这么干。
全篇废话吧,也能理解,文科论文搞个 60 几页,废话占 95% 都是基本操作,也没人太在意。
捏造事实吧,在专业领域比较强的方面,虚张声势,刻意夸大,特别在文科领域,也是司空见惯,没谁为了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问题和你较真。
**但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已经不是上面的问题了。**一页纸 7、8 处错别字,格式混乱,页码错误,甚至搞出个《离婚法》,整篇论文低级错误高达几百处,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个大专水课的结业论文也不会到如此不知敬畏的程度!
一个怎样的学术渣滓能弄出这样的东西?是不是自己都觉得写的太反胃连多看一遍也不愿意。这种东西打印出来都是浪费纸张好吗。
这样的人竟然能说出 “美美的去读博”“在本专业领域发光发热”,我就纳闷了,您连个错字都不愿意去改,“离婚法” 这样基本常识性错误都能犯的人,还要“读博”“发光发热”,我们这个国家欠你的吗?
从导师,到盲审,再到答辩委员会,层层检查把关最后出现了一堆连粗糙滥制都算不上废纸,请问这些人哪怕还有一丁点学术道德和最最基本的责任心吗?
心如蛇蝎、外貌平庸、不知敬畏,最后还能搞出这么一坨垃圾废纸的东西,从未见过如此渣滓。上帝真的能把一个人窗全关了。
至于武汉大学,借用网友的一句评论:“学术上培养了一个混子,道德上塑造了一个人渣”。
不愧是经济学与法学高手,左脚踩右脚直接起飞了。
照这算法,每一位做过滴定实验的学生都是能手搓出 0.015% 准确率的高手。
有这样高超的数学能力,进行建模与统计分析,想必结果也是准确无误的,武大经管学院的明天格外光明。
唱个反调,虽然已经实锤了各种写作和数据分析错误,但仅凭这些很难让武大撤销学位。这些年能让高校撤销学位的基本是非常明显的抄袭,连只抄文献综述都未必能撤销。
一个硕士论文,只要形式上像科研八股的那么回事,只凭写作和格式的混乱、分析方法和结果站不住脚以及文献引用错误,关键是有外审和答辩委员签字,更有校学位委员会的审议,那就很难撤回学位。因为相较于那些谬误这种 “小事”,正式调查签字的教授是要更难的。而撤销学位的关键步骤就是要经过程序证明他们的专业背书错了。
如果是抄袭就好办了,所以锅全由学生自己背,评审专家也是被蒙在鼓里的并没有问题,最大的阻碍就没有了。
真丢人啊武汉大学
知道中国文科为嘛不行了吧
985 文科硕士培养都可以这么烂
怎么可能行
现在高校本来就高度近亲繁殖 + 学阀化,没有自我约束,也没有外部约束,甚至没有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最后发展出什么样的怪物都不奇怪。
武大的学生牛啊,都能制定法律了!
还给咱们国家制定了《离婚法》,人大还不赶紧把这样的人才吸收进法制委员会啊!
最后,武大的硕士论文就这水平?武大的水平下滑这么厉害吗?
1、今年报考了武汉大学的同学,你们的暑假开不开心?你们后不后悔?
2、熬夜写论文的科研民工,你们能不能忍住不举报?
3、这论文肯定没有使用 AI,我用 AI 两年多了,事实错误,回答幻觉很常见,但是从来没出过错别字。而且从 AI 的实现原理上,文字本身就是高维空间的向量值,大量错别字代表的是模型训练第一步就错了。明显不可能。
4、这个论文无论是格式、行文、内容、逻辑、论点,还是其作者的水平、智商、处事风格上来讲,都像是找三流的机构代写的。真正攻读过硕士学位的孩子肯定不会把自己的论文搞成这样,还放到知网的。
5、这不仅仅是学术不端,这可能涉嫌违法。渎职,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哦,武汉大学各位老师们。你们作为法学教授,不知道我国不存在《离婚法》,想必一定不知道我国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吧。
6、但是不用怕,这件事不会有结果。我不相信学术委员会能做出什么处理,更不相信武汉大学能有什么处理。因为这件事情的出现,已经证明这两个机构是纯废物了。
坐等央视,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联,检察院,法院,日人民报,胡锡进利用国器为诬告分子背书站台,进而瓦解国家公信。
诬汉大学?诬告汉子汉民的大学?另外,杨同学是蒙古族吧?没想到几百年过去了,还能把我们当四等人。
这就是中部地区最高质量 985 大学的含金量吗,武汉大学以后从学风学德上直接变成诬大或者污大一个学校从上到下丢死个人,其实也不奇怪能培养雷子这种角色多个杨子也是情理之中?
一般来说,女研究生打拳,不是家庭和导师有权钱交易,就是导师和女拳研究生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如果没有,那就更麻烦了,要啥没啥是个女的就能打拳。
导师或者学校领导疑似被民主党女拳 NGO 控制。
诸位,我们祝福美国红脖子消灭民主党类人吧。
民主党类人和红脖子争权夺利还不一定赢,全世界传销这些玩意,恶心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s/1MtZxjBIxr9XIvIQQSQ0_Ag?pwd=ayvv 提取码: ayvv
看到不少人在说线性拟合和 R² 的问题。其实不能这么用理科的思维来看文科。理科是建立在强规律上的,协变量很少,恨不得 R² 从 0.9999 起。但经济学 / 管理学是建立在大致的规律上的,协变量太多,所以并不要求回归的 R² 很高,甚至有时候 R² 过高也是一种危险信号,因为这表明你的 x 和 y 内生性 / 共线性非常高。再者,经管的内生性、共线性、空间自相关处理未必不如理科严谨。最重要的是影响系数需要统计显著(_p_<0.05),也有 0.1 的,但是比较正规的期刊都是 0.05 起。
在这里先感谢
博士分享的图片抓取数据。但是他的拟合数据和图片是有问题的。首先,家暴率是一个非负概率,数据中小于 0 的点应该一律改为 0;其次,零点截距不应该为 0,因为从常理来看,即使没有生育任何儿女,也会有家暴的概率。以下是重新按照 y=ax+by=ax+b 拟合的图像:
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生育率和家暴率确实有线性关系(95% 置信区间),因为影响系数 0.07 是标准误 0.02 的三倍以上,大于最低标准两倍。
以上是最简单的 OLS 回归,考虑更加复杂的计量模型。由于因变量家暴率是一个非负指标,考虑 Cohn 等 (2022)[1] 提出的使用泊松伪最大似然(PPML)回归进行替代。PPML 法并不要求因变量符合严格的泊松分布,也不需要克服过离散、零膨胀问题,仅需满足理论上的条件均值: E(yi|xi)=μi=exiβE(y_i|\mathbf{x}_i)=\mu_i=\mathrm{e}^{\mathbf{x}_i\mathbf{\beta}} 。Santos Silva and Tenreyro (2011)[2] 的研究表明,PPML 法即使在 Var(yi|xi)=3E(yi|xi)+30E(yi|xi)2Var(y_i|x_i)=3E(y_i|x_i)+30E(y_i|x_i)^2 的强烈过离散情况下,也仅有 < 3.5% 的偏误。
PPML 回归的影响系数为 0.284,超过三倍标准误,其准弹性意义为生育数每提升 1,家暴率增幅 {e}^{0.284}-1=32.84 个百分点。因此,在不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无论从线性回归还是泊松回归的角度来看,该份数据都符合最基本的统计学要求。
另外,参考
博士的建议,使用高斯拟合 y=y0+Awπ/2e−2(x−xc)2w2y=y_0+\frac{A}{w\sqrt{\pi/2}}e^{-2\frac{(x-x_c)^2}{w^2}} ,但参数 AA 不显著,因此暂不考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反对高校开设政治正确专业,反而应该鼓励高校标配政治正确专业。
因这帮人窜到经管经管名声就臭了、窜到法学法学名声又臭了。
堵不如疏,把这帮人搞到同一个院系里,便于校方统一收容管理,将来雇主也可以统一做风险识别。
很简单
一个文科论文没有办法像理工科论文的实验数据对比,基本上就是在严谨逻辑,深入分析和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看了其他知友的分析,这位女生论文出现各种错误,错字连篇,文献重复,编造数据,就应该被撤销毕业证和学位证。
而武汉大学这锅粥里面有多少老鼠屎咱们也不清楚,但是臭味已经出来了,颜色也灰不拉几的,就看他们掌勺的想不想把老鼠屎挑出去了。
我是
,一起加油!
现在国内看不起澳洲、英国硕士,说这种是水硕。我看这篇论文质量在英国本科当期末作业提交也未必能及格。
大家都想找你的把柄,偏偏你自己写的论文又这么不争气。
起诉不成,转而发布美美读博胜利宣言,一副小人得志模样,这下好了,大家都知道你要去读博了,现在论文被全网 review,自己写的论文这次能诬告何方呢?
只能说这位杨景媛同学,不仅学术水平不行,而且做人水平也不行。
这篇论文,不仅有不少 AI 的痕迹,而且还整段抄袭过其他网上发表内容,原文在下面链接里:
下图转自知乎
,显示了杨景媛毕业论文和网上发表文章的对比结果。
至于做人,杨景媛在校期间,恶意举报肖同学性骚扰,但是这名肖同学仅仅是因为皮肤湿疹抓痒而已,而且肖同学有当日的购药记录证明。
结果杨景媛依然把肖同学告上了法庭,但是好在法院驳回了杨景媛的诉讼请求,还肖同学清白。
即使法院已判,杨景媛依然高调的在网上攻击肖同学。这都是什么蛇蝎心肠!?
而且,就这种学术水平的人,居然武大还给保研了!?
人在做,天在看,人生路还很长,希望这位杨景媛同学,能够多行善,少玩一些抄袭和 AI 写作的小聪明。
至于会不会撤销她的学位,她论文的抄袭和 AI 创作痕迹很明显,最终的决定是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5 年 1 月 1 日执行)的规定,这种抄袭和人工智能代写都属于学术不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已经获得学位者在获得学位过程中存在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抄袭、剽窃、伪造、数据造假、人工智能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草案》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好了,写到这, 也会一直关注…
继往开来,当仁不让。
董小姐,蒋小姐,那小姐,黄杨小姐,李小姐,又来了一位杨小姐。真可谓 “仙之人兮列如麻”。恰似那 “群英荟萃,萝卜开会”。
别装死了
这论文里的错误比主 = 6 还离谱,毕竟也没人规定不能用汉字当数学符号。
以后看到文科的硕士博士可以直接祛魅了,一个群体如果自己没有纠错能力,那就别怪大家默认你整个群体都是这些东西。姜萍的遭遇说明至少数学界还是有自我纠错的能力的。
言出法随,这莫不是我汉家的圣天子
AI 罪不至此,现代 AI 绝对没有这么菜。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这篇论文写的有多烂,
不客气的说完全是灾难级的表现。
里面充满了 AI 一眼能识别出来的低级错误、人工降重痕迹和抄袭行为。
人家谦虚说献丑,她这完全是丢丑。
为了避免该媛拥趸们批评我 “拿放大镜研究”,故而仅花费五秒钟对该论文进行了一次 WPS 自带校对。
校对的结果如下:
235 条校对建议,其中明显错误至少几十条,什么 AI 能整出这种狠活?
有研究文学类的同学,我看可以以此为案例,写一篇《论论文撰写中可能存在的低级错误》。
“的地得” 不分,这种低级错误我们后续就不指出了。没必要对一个文科准博士要求太高,对吧?
来继续看
标点符号问题,明明连续使用两个符号,结果一个半角,一个全角,被 WPS 逮捕了。
这种错误不胜枚举。
但是我们没必要对一个文科准博士要求太高。
后面才是狠活呢。
“年代” 写成了 “年带”
可以理解,“带” 表示 90 年附近一条 “时间带”,非常合理。
文科准博士有理解的。
是 “权力” 啊,WPS 都知道,AI 才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怎么能有人把 “选择” 敲成 “选则” 啊,这是中国人能打错的字吗?
因为输入法根本就不会提供 “选则” 这个词组好不,这得是故意敲错才有可能吧?难道是为了降重故意打错的??
这是漏字了吧?“不一定” 写成了 “不一”
“不一发生资源的转移” 这句话是汉语吗?谁能给我翻译下同志们。
但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刚刚漏了个字,马上下一段又多了一个字,“大大于”,嗯,一定是想表达 “远远大于” 的意思,特意使用了两个“大”,高明呀博士,还有如此艺术化的表达手法。
当然了,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下一句照例又错了个字,“区别于” 写成了 “区别与”,被细心的 WPS 老师逮捕了。
紧接着下一段
“使得” 写成了 “是的”
而且同一段话里两个 “使得” 全写错了,硕士论文这样真的没关系吗?
而细心的人看到这里会惊讶的发现,这仅仅是论文的第 9 页。
夭寿了,文献是你在东湖新村买的小鸡崽子吗?还论 “只”。
“探究了…… 影响在城镇和乡村的不同影响”
妹妹这真的是人话吗?你这句话给我的 WPS 都干冒烟了啊,它理解不了好吗。
当然,我也理解不了。
是 “数据显示”,哪有 “根据数据显示”
为了降重也是不择手段了。
建议严查。
短短三行两个错别字,文科的硕士文凭真的这么好拿吗?
标点符号一堆问题,严厉的 WPS 老师统统逮捕了,这里不列举水字数了。
从 103 降到 103,学妹你在逗我。
这种正常人想都想不到的逻辑漏洞,倒是颇有 AI 风采。
而且人家说的是 104 亿啊好像。
你这段真的是 AI 生成的吧?不然引用完全错误是怎么回事?
而且为什么你错了一个词后,后面会继续错下去?
又是连着错两次,
又是一个输入法都打不出来的错字拼词。
离谱。
又是经典一段话两个错别字。
“生育对于就业的影响”
甚至题目都有错字了,甚至 WPS 老师都没发现这个错字,但我截图时一眼瞄到了。
就是这么离谱,随便看一眼就有检索之网漏过的错字。
看吧,一段话,WPS 老师给他画了多少红线。
我先不说这比节操还碎的散点怎么拟合出的两条线。
能不能解释下为什么给山东的定性是 “观念偏现代”,浙江就是 “偏保守”;辽宁偏保守,而吉林黑龙江突然就偏现代了。
这莫不是传说中的 “俺寻思” 之力?
而且 “横梁变量” 是什么鬼,衡量变量吧?
还是这一页,错字已经见怪不怪了。
“生育惊”,不用说,作者用意是生育率足够大家大吃一惊,高明,还是高明。
这句话是人话?降重降的自己都都不懂了吧?
又给我 WPS 老师干懵了。
继续错字,问题不大。
经典一句话里两处标点错误,但在众多错误里已经算是很小的了。
“7”前面多了个 “x”,“8” 里面继续错字。
值得庆祝的是,1-6 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
事件事件,小问题。
继续 “事件事件”,嗯,我已经怀疑这是一种规范表述了。
继续错字,而且两个字全错,正常人怎么能把 “城镇” 打成 “诚征” 啊。
麻了……
我就不细看了。
不管哪个学生、哪个单位如果报来这种草稿,我肯定连着单片夹一起丢到门外。
现代社会就是好,这种漏洞比她爷爷那件穿了 20 年的背心上窟窿眼都多的文章也有这么多人帮她把关,热心提供修改意见。
总之,回到开始的结论,知道大家对这篇论文不满意,但是真的不要攻击我们的 AI 了。
AI 错不至此,真的。
还是那个理论,当你发现屋子里有一只蟑螂时候,在看不见的地方,可能有一千只了。
同样的逻辑,我不相信这是武汉大学唯一一份有如此大问题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还这么巧被大家扒出来了。
所以我觉得那些要发给武大举报的人很天真,这事明显提级才能查出问题。
建议举报到部里,北京来系统性的查一下武大吧。
发现了一个规律。
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各种消息,舆论资源非常宝贵,能引起举国热议的,都是非常奇葩且罕见的行径。
主人公总是在某些方面异于常人。比方说,攻击性强,同理心差,情绪管理差,道德水准不高,等等。
这些人如果坚持我行我素,只要时间足够长,其行为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众怒几乎是必然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这种人大概率经不起查,只要公众愿意深究,总会发现更多奇葩且不合规的行径。
近些年,已经有好几起个例。
我校(中游 985)某理工科学院,因为一篇硕士论文被教育部抽检不合格,该学生的导师被处罚十年不准招生。
如果这种处罚只罚理工科不罚文科,只罚男不罚女,那我觉得,学术界可有得闹了。
理科生一看一个不吱声
只能说不是 yjy 毕业于武大,而是武大培养出来了 yjy
全面从对点攻击转变成对面攻击
兄弟们给男博主们发私信,呼吁他们发起武大文科论文倒查运动,就查这 10 年毕业的文哲史政经硕博毕业生毕业论文,把奇葩都揪出来
这种漏洞百出,堪比自媒体长篇文字的称之为 “论文” 的垃圾是怎么通过导师审查和答辩的?
我可以做出以下推论:
一、其与导师有不可言说的 py 交易。
二、诬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研。
三、武大文科就是垃圾。水都谈不上,水是表面过得去。这种基本常识都有错误的长篇文字就是垃圾。
这下抄袭也扒出来了
过了一遍大雅,只能说是会抄会水的
事先本人还不知道杨某媛是武大诬告案的始作俑者,这下更来有意思了
这东西也能是 985 的 master 的毕业论文?
这东西感觉最多也就是我们学校本科人文课大作业的水平吧,都不一定能拿到 A 档………
真蚌埠住了啊……
这年头理工科虽然灌水的,ai 写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好歹还要做做实验水点东西,至少不会出现那么多低级错误………
国内的人文社科已经这副样子了么,这还是中文论文都会这样,我写英文 paper 也不至于出那么多问题啊……
哎感觉人文社科真热爱研究的话还是去国外吧?虽然这东西本身也并不是很好找工作,但国内的这副样子学下来更没用了
ps:我绝对不会在调研文献时候看任何中文论文,中文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拿 ai 翻译英文论文看都好不少
我越来越感觉我选择我的学校,没有去传统 985 是正确的了
欢迎大家报考上海科技大学研究生,考研的话初试 bar 不高,如果软 bg 较好的同学欢迎来尝试
在我校的 master 和 phd 过程中一定能得到足够的科研训练绝对不会写出这种 paper 了
武汉大学这个学院的抽象程度
刷新了我对 985 的认知…
——————
bhys,我也 9 本但水硕哈哈哈哈哈
这么说吧
她这个硕士论文德行要是被我用来提交我的本科论文,我导师一定会给我挨个批注完打回来的
这个水平的论文,大概只能用于我本科校选课大作业… 而且还不一定拿得到高分,毕竟谁通读一遍也会皱一下眉头,能混个 b + 就不错了
太抽象了,这种人能毕业,文科真的是烂透了
很可惜,该事件住在 z 乎和 ab 有热度
wb 和 xhs 影子都没有 hhh
———
无敌
这论文竟然能硕士毕业,还能送出去读博,还是文科顶尖的武汉大学,太夸张了。她到底有多少关系呀。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以性价比起家,有着大量着重于性能参数的男性用户的小米雷总,以后到底要不要和武大继续深层绑定?还是转型做一个女性友好企业,再一次背刺兄弟们哈哈 。
博主 “李然于心” 直接去武大贴脸开大:投诉武大毕业生杨某硕士论文涉嫌数据造假,并且将材料已经发给了杨某的导师
学位论文造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已获学位者将被撤销学位,注销学位证书。一旦坐实,杨某也将丧失香港浸会大学读博的资格
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能做就是转发支持,希望武汉大学能早日回应
0
武汉大学图书馆杨景媛硕士学位论文造假,论文中各种数据随意捏造、凭空发明《离婚法》、把建国年份写成 “1049 年”“1665 年”、抽象拟合、错字连篇…… 通篇论文看下来,罔顾事实,只为自己打拳打得爽,整篇论文含“拳” 量极高,论文里无研究成果干货,全是拳,可以说整套拳里塞论文…… 这下回旋镖真扎死自己了,这一拳二十年的功夫把自己打出内伤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大家闲着没事,就从她各方面准备给她找点事干,就主页给我推了几次,我也没点进来看,毕竟杨狗不管怎么样,也好歹是武汉大学的硕士,大佬们找茬的专业术语我也基本都看不懂,后面老是给我推,点进来才发现原来是这种小学生都能看出问题的东西,这就是史,频数非整数,建国 1049,用道馆数量衡量区域的思想传统程度,错别字还一堆,丢给我上五年级的弟看,他都知道是一坨狗屎
所以说大连工业大学做得对,什么是影响校誉?这就是影响校誉,一个人不符合公众道德,那被盯着的就不止是她个人了,深挖下去必然发掘到学校本身的问题,严重影响学校校誉,也让诸多不相关的学生受到不必要的流言蜚语,这种时候与其切割才是保护校誉,保护本校学生的明智之举。
观文如观人
大量数据造假,捏造法典,满篇错别字,这都不是不端了,根本就是烂泥糊地上。
实难相信武大硕士导师是这个水平,肯定是打过招呼,随便写两个字就让毕业。
向武汉大学举报就完事了
写几点。
第一、但凡她会用 AI,这种文科的论文会比现在的好很多。
AI 是不会有这么多错别字的。
所以杨景媛的毕业论文根本不是用不用 AI 的问题。
而且现在的查 AI 的东西就是一个笑话,朱自清的文章它都能判定为 AI 写的。
现在天天扯 AI 的,基本都是那些推销查 AI 软件的。
第二、这篇论文一眼抄,东抄西抄,然后瞎写。
可以肯定这篇论文是东抄抄西抄抄的,然后自己打字的。
比如上面的东西就是输入法转化的时候出现的失误。如果是 C 或者 V 一般是某段的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通常是句号背后,这种就是典型的拷贝粘贴的操作。
上面这些错别字一看就是用拼音时候敲错的。这种真不是用 AI。
第三、完全瞎掰,大量的事实错误。
离婚法都扯出来了,啥时候有离婚法了?
现在的论文讲法律问题一定要说婚姻法取消了,已经并入了民法典了。
第四、数学图表等没法看
那简直是一塌糊涂,Excel 都没用好。
比如上面的这些拟合成直线的,这完全瞎掰了,怎么可能是上面的样子呢?
这些东西完全是一眼假,初中生编数据都编得比她好。
所以不知道怎么混到研究生。
这玩意真的垃圾到离谱。
难绷,武大官方招生群的应老师,直接把人移出了群聊:
所以说公然在风口浪尖打拳这种事让学艺术的干干就行了,你一正儿八经读硕士的随便进个报社套皮打打得了,非得在不十拿九稳的事情上上蹿下跳,这下好了吧,就算正常科研也难免被纠出小错,何况杨小姐这种大水货。
你看杨圣,设计专业,就耐得住查。当然了,也不要因为学设计就狂,毕竟姜圣曾经也是有杨圣同款 buff 的。
核心问题是大段的抄袭,反应给武汉大学没用的,需要反应给教育部,让教育部狠狠来个翟天临 2.0。
看了高赞
我觉得这事吧,应该关注的是指导老师,审核老师以及学校领导。看到大家都在针对杨景媛,这做法太蠢了。
然后就是写请愿邮件有什么用,相当于跟恶霸说:“求求你不要打我”
我用夸克网盘给你分享了「中印生育行为影响… 济学分析. pdf」,点击链接或复制整段内容,打开「APP」即可获取。链接:https://pan 防. quark 吞. cn/s / 连接 501d 删除 ba3f03da?pwd 中文 = kM5t
提取码:kM5t
真想搞杨,就要把帮她过论文的人都拉下来,总有人会弃车保帅的,不如把水搅混了,看看能不能摸出大鱼
不过后果就是:下一个学术翟天临元年
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云海学术不端续 方舟子老师, 我是南昌东华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博士,16年来的该校。最近我很多同事在贵论坛披露了我校原科技处处长刘云海和造假大户王祥科杰青用伪造合同和撤稿的文章骗取了18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放射性 …
“男性患子宫肌瘤”论文背后,医护的“晋级游戏”该改了 作者:李长青 前几天一篇关于男性子宫肌瘤患者护理的文章成为热点,据称当事人已经在本单位被处罚。这种搞笑的论文内容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了,之前还有女性前列腺癌患者、大鼠生小鼠的奇葩论文。圈 …
原创 李长青 风声OPINION ** 凤凰网原创 **当写论文的目的变成“为了晋升”“为了奖金”,而不是“为了探索”“为了总结经验”,造假就不再令人惊讶。买论文、代写、伪造数据、拼接文献,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已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 作者|李 …
原创 多维看点 多维看点 象牙塔里的"学术蟑螂":从王灿抄袭事件看中国学术圈的道德溃堤 (一)系统性抄袭: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诈骗 2025年2月25日,复旦大学一纸"退站处理"通报,将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
近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目前,河南省、陕西省、河北省、福建省等多地教育部门,均已印发开展撤稿论文自查的相关通知。 有学者评论,这是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全国性撤稿自查”。 大多数机构要求全面检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