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称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你怎么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我在江苏已经见识了很多计划生育模范县的现状。

基本上都是县城彻底荒废,当年那些干部除非是名正言顺的省里管的,否则工资都缺。

田地基本上已经沦为半荒废状态。不少当年的计划生育主任,孩子在一线打工自己彻底成为留守人员,原本觉得自己大小是个干部肯定不会差的,结果真的整个村整个村的消失了,上哪找那么多基层呢?基本上没救了。

县城里好一点,但养老院水平直线下降,毕竟去南京上海送外卖干快递肯定比留在县里强,这些农村干部看来当年找几个农民搭把手就能干的修房子整地,现在都是 400 一天请人包工了。

当年送钱才能承包的公交线路,现在 zf 亏本一天跑两趟。当年送钱才能进的县中,现在因为学生不足,在裁撤老师编制了。连行政村都被砍了。当地的医院更惨,村医根本没有保障,全靠四五个 50 多的老医生跑乡下,一个躺跑一天,一个月收入 2600,就这农村老人都吃不住了。当地除了编制卫生院的其他医疗卫生部门全被砍了,编制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可想而知当地经济环境多么恶劣了。

这还是江苏,省里拼命给各个县砸钱的后果。转移支付救不了几年。

所以老龄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大跑毒,类似日本老龄化逼着日本人去东京卷,韩国老龄化逼着韩国人去首尔卷。

ps:老师编制裁员这个很简单,让大龄的老师自己选择身兼数职或者内退,然后不招新人呗。没那么多学生让你教了,让物理老师转行开校车负责接送学生不行吗?

知乎用户 没救了自动出院吧 发表

谢邀。

有些话本身没错,但也要看时机场合。

各地去年的新生儿数据已经陆续出来,北京是下降 24.3%,温州下降 19.01%,银川下降 11.89%,黄山下降 16.88%。

总之是普遍跌 10%,局部地区暴跌 20% 以上。不过这倒也符合人社部的估计: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 2012 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 300 万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 “十四五” 期间还将减少 3500 万人”。

人社部表示:我靠我的 KPI 就是劳动力,我没得修饰的。你们慢慢找补吧,我先爆了。

这时候统计局站出来说,“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

就有点,喜感。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不是说好四月份上旬公布么?您看现在已经五一了…

当然,没有快码加编的意思,我觉得七普数据出来得慢还是有道理的。

最直接的就是数据的进一步真实,可以通过水电、基站、银行、交通等多组数据交叉比对,七普整体数据量肯定比过去要大出一个数量级。

这时候就不仅仅是总结现有数据那么简单,还要根据新数据来修正明显谬误的老数据。往后延上两三个月,也是合理的。

但七普数据也确实很 “重”,尤其是在政策导向上。

我国向来是水利立国,基于数据的工程式治理是关键。因此核心事实数据产生任何变更,围绕的政策都会 “地震”。

典型例子就是北京的空气问题。

08 北京奥运,有些外国运动员一下飞机就戴口罩,当时在舆论上引起国内网民的剧烈反弹:北京的天那么蓝,你丫还戴口罩,几个意思?

我们现在都知道,那是靠大半个华北工厂停工给换来的蓝天。别说北京,那时候整个中国的空气都是八太行,八太行到三年之内,把空气净化器这个原本百来亿的市场,17 年做到了 1000 亿的规模。

其实这事逻辑上没啥好否认的:你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产能国(总量上差不多 01 年就是了),你又长期没怎么治理污染;加上北京还是在戈壁沙漠的边缘,正常情况下就会被蒙古气旋用沙尘问候,你能好到哪去?

不管,就是要派出洒水车,围着空气探头喷。因为数据是根本,一旦这些污染数据被汇总到上面,很多雷霆手段就要下来了。

不过洒水车喷空气探头也不是个办法,数据还是在 11/12 年逐步汇总,十八大后北京就启动了全面的空气污染治理。之后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关厂、迁移、排污等操作,环评和环监的江湖地位直线上升,拿到了一票否决权。

现在大家对七普数据也抱有一样的期望:如果数字真的真的很难看,那这些数字能不能把人口因素,拉到一票否决权的地位?

因为市场化手段不可能解决人口问题。玄学一点地说: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都是反人类的,因为这三者都在极端向效率倾斜,而个体的最大效率,就是拒绝生育。

不生娃,你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一定很高,至少不会被严重打断。

至于 “个体不生育影响集体效率”,这就没辙,只能靠集体的逆周期条件。从来没人保证过个体最优选就是集体的最优选。

具体到地方里,就是要把影响生育的多组民生数据,挂钩到生育率这个一票否决权上。用升迁未来,强行压制地方的 GDP 导向,诱导地方加大对公共资源的投入,进而降低普遍的生育成本。

我知道,太理想化了。

而且前期一定会有很多破事,例如为了 “冲业绩” 按着所有体制内人员生育之类的,甚至有些地方可能把各种人流机构都给扬咯。

但我觉得吧,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骂娘,好过坐失黄金期、事后面对无可奈何的结果而骂娘。

别忘了我们可是未富先老。整个东北、大半华北、包括山东在内的华东,都已经处于中深度老龄化;而我们的人均 GDP 才堪堪迈过 1 万美刀的大关。

人口红利也好牲口红利也罢,不管你持何种立场,都不能停留在未富先老的局面里,因为这是所有人的残局。有的人会强调分配,要求均富多一点;有的人会强调增量,要求多生一些。作为老骑墙派,我认为强调人口危机以敦促分配改善和增大公共资源投入、进而在经济上鼓励多生,是可行的出路。

14 亿人,如果能切切实实降低生活成本,那还是存在激励生育的可能的,毕竟中国又不是只有那几个超大城市群。

总之得动起来。我感觉跌到年新生儿 800 万这个水平,很多激励措施就彻底无效了。

敲碗等吧,七普数据,搞不好是我们新时代的一个决策基点呢。

PS:万一没动起来呢?

来来来,越南养老考虑一下。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根本没人问人口自然增长率好吗?

所有人只盯着一个数据: 新生儿出生率。 特别是一胎出生率。 其他没人看的。

知乎用户 wonder 发表

那我们就更加放心大胆的不生了

知乎用户 大大大夭兽 发表

好信息已经发布了,大家先做好心理准备,耐心等待坏消息。

知乎用户 ABCDEFG 发表

医院里产科医生在手机上划到这条新闻笑了笑~


说明一下,回答是早起在厕所答的

知乎用户 将白 发表

历史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但它不完全雷同的地方才是精髓


中国虽然是东亚模式发展模式的践行者,但中国确实也有一些和日本以及韩国不一样的地方

之前分享过这张图,当日本 / 韩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千四左右的时候,它们的全要素生产率差不多就见顶了,而实际上共和国的 TFP 高点(PPP 之后)也是在 2017 年左右。

所以一个基本假设应该是,如果我们没有走出和日本韩国不一样的道路,那么我们的 TFP 差不多就见顶了。考虑到人口增速将来放缓,货币的增速放缓,这意味着。全球经济要继续维持之前的增速,必须有以下两种可能性

  • 中国的科技发展是超预期的
  • 除了中国之外能够有一个国家顶上中国经济火车头降速之后的缺口

所以我们眼前的道路似乎有以下几条

1,全球经济从此降速,2% 的增长预期如镜花水月

2,全球经济维持增速,中国科技发展超预期

3,全球经济增速维持,但有一个新的全球经济引擎出现

如果你单纯从经济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你会感觉非常无力,因为这三个可能性都对应了一个未来,而且看起来不是没道理,都有可能。

但就像达里奥给魏玛共和国开的药方(平衡经济中的通胀和通缩因素)一样,这种真空球形鸡的设想是不成立的,因为经济,或者说金融,本质上并不是独立王国,它与内政外交息息相关,而很多经济上可行的政策,在内政和外交上完全不可行。

举个例子,在国际政治中经常有三种理论

  • 现实主义
  • 自由主义
  • 建构主义

其中建构主义在我眼中犹如奥地利学派,属于完全不考虑 bias-variance trade off 的虚空楼阁。把模型复杂性拉到一个极大值,然后不考虑 bias,经常做出一些精准而错误的预测(例如奥地利学派认为中国经济在 2008 年之后的大停滞假设….)

那么在人类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国际政治都是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里面徘徊的

他们是这样的

不难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是上升的,那么它更有可能采取自由主义,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如果是下降的,那么他更有可能采用现实主义。这其实解释了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外交范式的区别。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当下这个经济增速,真的还有继续滑向现实主义的空间么?

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觉得中国经济增速将来不达预期,我们能通过现实主义去构造一个相对均势的环境么?如果你觉得美国经济增速比今天再降低一点,他们还能构造出一个比现在更安全的环境么?

那个经典的难题就来了,如果一个国家追求绝对安全,那么对于另外一个国家来说就是绝对不安全,而悲剧在于,如果这两个国家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国家,而且军事实力没有代际差距,就很麻烦。

所以很多时候,我对于特朗普真的没有什么好感,制度化的和平和繁荣,全球合作,是中国和美国,在当下这个经济环境里面几乎唯一的可选项了。

这意味着,如果人口降低,然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补上的未来是非常暗淡的,所以这样也意味着大部分国家会努力去避免这种可能性,不惜以一些范式转变作为代价。如果失败的话,我们可能最好的结局是能够构造一个相对均势,类似冷战的安全竞争当中。而甚至做到这一点都不容易。


这导向了我们第二种可能性,如果中国科技突破超预期,那么一个经济增速回复,一个全球化的未来可能在等着我们,一个人口降低但人工智能填补了产出缺口的世界出现。实际上这个未来不一定有大家想想中那么可怕,因为你可以把人工智能当作是不会产生民族矛盾的移民…. 大部分移民国家其实活的还不错。

但实话说,固然当下共和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突破,但这个东西也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因此我们还有第三种可能性

  • 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维持,但需要一个新的国家站出来

这意味着,当中国在 08-20 年三次逆周期之后,如果我们将来保持社融和 GDP 相匹配,那么信贷脉冲这个用社融 / GDP 的指标必然涨不动……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国家来承担这个职责。谁愿意加杠杆呢?谁又能加杠杆呢?

如果观察到过去美国在过去 15 年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信贷刺激,其实美国以及一系列发达国家是很有可能在这一轮周期里面刺激信贷的,用一切可能使用的手段。

而信贷的刺激会带来一个经典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达里奥那个广为流传的名言:保持名义 GDP 增速在名义利率之上

不管是国家,企业,个人,我们都有资产负债表,而我们的资产负债表里面可以按照期限分为两种,短期和长期,所以我们有

  • 短期负债,短期资产
  • 长期负债,长期资产

短期资不抵债叫做流动性危机,长期资不抵债叫做偿付性危机。

应对流动性危机是简单的,在短期资产 < 短期负债的时候往里面注入现金

短期资产 + 现金 = 短期负债 + 新增的长期负债

而这个问题在于,现金是不生息的,负债却会(当然负利率和零利率会有所帮助,但目前很少有对于企业 / 个人的长期零利率)

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当短期负债变成长期负债之后,同时为了方便,假定短期资产变成长期资产之后

长期资产 + 现金投资后的结果 < 长期负债 + 长期负债的利息

这就是偿付性危机了。

这就是 1929 年 11 月当联储解决完流动性危机,在 1930 年夏天又遇到了偿付性危机。当 2008 年流动性危机解除后,欧洲主权偿付性危机在 2011 年爆发。以及无数个类似例子的原因。

而要避免这个东西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如果你现金的增速比长期负债利息增速快。意思是你现金投资出去的回报率要比负债利息还高。这就是名义 GDP 和名义利率为啥比大小如此关键的原因了。

这也是联储当前在努力做的事情,在通胀确认回复之前不贸然加息。而且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如果美国和发达国家需要去承担新的信贷刺激任务,那么一定要保证名义 GDP 在名义利率之上,意味着他们的鸽派要持续很久。

这么一想昨天黑田的这句话其实很有斗志


综上所述,当中国作为全球过去 20 年最大的经济亮色(第二是美国)逐渐走上了传统发展路径的终端,我们可以有三个道路,对应的分别是

  • 全球负利率的未来
  • 中国的科技复兴,人工智能 + 科技发展等于给中国带来了廉价移民
  • 发达市场的财政刺激超预期

考虑到内政外交的现实,我会觉得第一种可能性其实不大,如果发生其实很灾难;第二种可能性未知且不可预测;因此在第二种可能性不能证实之前,其实第三种可能性是被低估的。

稍微计算一下,考虑到中国 PPP 之后的 GDP 大概是美国和欧盟的 125% 左右,中国今年的信贷脉冲滚动十二个月如果从去年的 36-37 万亿下降到 28-31 万亿,那么大概降低了 6-8% 的 GDP,那么意味着欧美必须干出 GDP10% 左右的冲量,一人一半的话每个人需要 5% 左右,那么美国今年需要的实际信贷刺激其实也就是 1 个 Trillion。目前美国的财政刺激 1.8 Trillion(要分散到 4-5 年甚至 8-10 年是有点不足),但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异,考虑到欧元区 0.75Trillion 的量。其实欧美这轮财政刺激是到位的。

那么这个的结局是什么呢?流动性危机接偿付性危机,偿付性危机的后面往往就是贬值了,1933 年金本位被抛弃,2008 年之后欧元的漫漫贬值道路。

这是我一直觉得虽然中国作为全球经济过去的总龙头,经济增速慢慢放缓,但看空通胀的逻辑依然很危险的原因。看空通胀的人并不完全理解,在发生偿付性危机时候,如果你的币值坚挺,通胀预期下跌,其实就是战争的前兆。

知乎用户 Odysseus​​ 发表

特大喜讯!老胡太秀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胡: “我们完全没必要产生 “人口惊慌”,我们的人口动态调整能力肯定比西方相对人口小的社会强很多。”

不知道老胡初中有没有学过一个词叫做 惯性哈哈哈哈哈哈

老胡原文见:


评论区最高赞的第一句话虽然我听不懂,但是他关于飞盘的运行原理的解释很中肯,大家把中肯打在公屏上。

知乎用户 愤怒的团团​ 发表

我个人觉得吧,咱们就别争论中国人口数量到底是太多还是太少这种主观又唯心的问题了,没意义也没结果。我只是提醒诸位几点,纯粹是客观描述:

1 至少现在,国家显然不打算为提高生育率付出太多的真金白银。不花国库钱的政策没问题,全面放开计生政策可以,延长产休假可以,嘴上喊着打击女性就业歧视可以,但是涉及到花钱的地方那就对不起,给多孩家庭补贴不可以,减免有孕乳期女员工的企业税收不可以,对招聘女性的企业给予补贴不可以。

2 至少现在,国家显然不太在乎中产阶级的生育诉求。房价太高,没法给孩子一个宽敞明亮的房子,老子不生;对口的学校不行,没法让孩子接受最高的教育,老子不生;生育太影响事业,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工作基本就要被打断,老子不生;福利和补贴太少,养孩子太花钱简直是吞金怪兽,老子不生…… 总之导致 “老子不生” 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国家能不知道吗?有的能解决,有的不能解决,但总之都是没有解决。

3 至少现在,国家显然只在乎数据而不是质量。我之前举过一个例子,北京房产政策实际上基本断绝了改善型家庭的希望,想换学区房的家庭只能洗洗睡,因为在你看来,我孩子现在只能上马驹桥镇中心小学,那可不行必须换房,我孩子得上人大附小,这对我孩子很重要,但是在国家看来,只要马驹桥镇中心小学和人大附小都有孩子上学就行了,至于是谁的孩子上哪个小学并不重要。换到生育领域,底层相比中层的生育意愿要高,福利诉求要少,你生不生孩子对你自己很重要,对国家不重要,国家只要保证生育率数据就可以,那肯定是尽力帮助底层,暂时照顾不到中产。

最后说点得罪人的话。很多人在网上发言总把生育率降低说得多么多么严重,然后再描述一下当前的政策多么多么不力,仿佛自己不肯生育的罪魁祸首都是国家和社会,仿佛拿着自己不生育可以威胁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我觉得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很显然的,国家并没有把你生孩子当成是国家的事儿,而是彻底当成是你自己的事儿,国家的态度就是你爱生不生,不生拉倒,你不生自然有人生,要是连底层都不生了到时自然会有奖励、福利、移民等政策出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至于某个面分子和某个水分子是怎么想的,水溅到了盆外,面粉飞到了空中,和面的人不会在乎的。

早点完成心理建设有助于认命。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刚刚在 reddit 印度板块上看到一个印度网友批判印度政府极不负责任,而且接下来几十年恐怕也不会改观,奉劝所有的印度网友都不要生孩子,没有必要再让一个无辜的生命在印度受罪,如果实在寂寞了就收养孤儿,或者养宠物也行。下面几百条回复基本都在支持他。

不得不说印度人民实在是太惨了,只能选择自我绝育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再看到我国人口还在正增长,说明我国人民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原帖:

知乎用户 李君三号机 发表

2018 年天津 GDP 达 18809.64 亿元 同比增速 3.6%

2019 年天津 GDP 达 14104.28 亿元 同比增长 4.8%

2020 年天津 GDP 达 14083.73 亿元 同比增长 1.5%

害,我就提一下。真没别的意思

知乎用户 水镜月 发表

发现评论里很多晒自己家人口数的,都没算对啊,基本的都没整明白。比如你爸妈兄弟姐妹一共有 5 个人,生育了 10 个子女,你说哎呀,我家好能生呀,5 变 10,人口翻倍了,人口爆炸了,那就闹笑话了。不考虑离婚之类的情况,你们家最起码应该是 10 变 10,其实只是保持了人口不减罢了。道理很简单,孩子不是一个人生的,而是两个人生的。

比如一对夫妻生育了一个子女,那就是 2 变 1,下一代比上一代人口减了一半。生了两个子女才是 2 变 2,基本维持下代人口不减少。只是基本。社会学上,维持人口不减,平均每对夫妻得生育 2.17 个孩子。

以下是原答。

~~~~~~~~~~

昨天,我们的百事通大 v 发表了关于人口的评论,其中说大城市人口下降没有关系,自然有三线城市和农村人口进行补充。大意是这样,懒得去看原文了。第一次觉得大 v 已经不接地气了。

我就拿我的家庭举个例子吧。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我认为我的家庭,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我的老家是河南东部广袤的平原地区,和山东接壤,思想传统重视礼仪,过去重男轻女思想是有的,吃饭女人都不让上桌,女人在厨房自己吃。标准的农村,几百里都是农田的那种的。所以多子多福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我的爷爷奶奶生了七个孩子,我爸是老大。如今我们这些第三代已经三十上下了。我就说说这些第三代一共生了几个孩子。

我爸因为参军分配到了城市,也是我爸兄弟姊妹七个唯一在城市工作的人。生了我一个独生女,我因为工作稳定,父母也能帮我带孩子,在 30 岁前生育了二胎,有了两个女儿,算是完成任务。

爸爸的六个兄弟姊妹,都在年轻时曾经外出务工,平时外出务工,过年回老家那种。但都没有留下,随着年纪渐老,逐渐又把生活重心转向了老家。

老二,我二叔,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目前两个我两个堂哥都三十多了,都没结婚。我堂妹 31 岁,有一个女儿,明确表示只要这一个好好培养,不会生二胎。

我三叔,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老大女儿已经成家,但结婚七八年了,明确表示丁克,目前没有后悔迹象。老二老三都是儿子。老二儿子结婚了,有一个孩子,要不要二胎未知。老三儿子已经三十了,没有结婚。老四女儿,29 了,有一个儿子,要不要二胎未知。

我四叔,有一儿一女。老大儿子 29 了,短暂婚姻离婚了,未育。现在别人介绍的基本都是已育妇女,很郁闷,感觉他很难找到合适的了。老二女儿,27 了,有对象了,近两年会结婚。

我五叔。两儿一女。最大的 28,最小的 22,都没结婚。

我六叔因为结婚晚,现在孩子只有 10 岁左右。先不提了,

最小的是我姑姑,也是我奶奶唯一一个女儿。两个孩子,大的 21,小的 18,也不提。

除去我六叔和我小姑的孩子年龄偏小,其余我的同辈,都在三十上下,已育的寥寥无几,而且女的结婚会早于男性。

我认为,我家的人口变化,和国家的人口,是高度重叠的。首先是五六十年代,国家鼓励生育,我爷爷奶奶响应号召,两个人生育了七个子女,二变七。然后八九十年代,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生孩子数量减少。我父母那辈人,算上他们的配偶,共有 14 个人,这 14 个人,生育了 16 个子女。14 变 16。你看着他们有生四个的,有两个生三个的,看前几段的时候,会不会感觉他们这一代生了很多?但其实一平均,才刚刚维持了代际人口不减。我们这代 16 个人,算上配偶应该共有 32 个人,目前一共有 4 个孩子,其中 2 个还是我贡献的,按这个的趋势看,我们的孩子,总数能有 20 个,都是顶天顶天了。这代人,32 变 20。人口断崖下降。

所以别动不动农村人爱生孩子。哪年的黄历了。

再说三线城市吧,我和父母生活的就是三线城市。房价一万左右,生活节奏不快,比较宜居,标准的三线。比一线城市压力小多了,可是,身边三十岁之前能结婚的,算是稀有品。一个个三十多岁了玩的飞起,日子过得潇洒自在。这个大家肯定都有体会,我就没必要举例子了。

还有很多人说,奇怪了,现在生二胎的人很多啊,怎么还吆喝人口少?这是因为婚育时间晚了,能生孩子的就那么些人,头胎数量下降太迅速了,就稀释了每年的出生人口。比如,过去一百年能生五代人,现在一百年只能生三代人。过去每个人 20 岁生两个孩子,现在变成了 30 多生两个孩子,你看着大家还是生了两个,对国家总人口,差别大了。更何况大家还是做不到平均每家两个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生育困难,过去我没关注过这块,现在是有体会了。18 年我怀二胎时,我们单位跟我一起怀孕的有 2 个,我们三个几乎同时请假保胎。然后不多久,当时 29 岁的怀头胎的女孩,没保住流产了。现在已经三年了,这个女孩仍然没有生育,我没问过她,但是她头胎还没生,和老公感情也算稳定,应该不是不想要。另外一个,和我一样是怀二胎,当时年龄也不算特别大,34 岁,没保住流产了。到现在为止也没再生育。前一段问她,还想不想生二胎了,她很无奈,说这些年没做过措施,就是没怀上啊。等于那年单位怀孕三个,就我一个生了。那年因为我怀孕,所以关注到了这块。其他年份,也不清楚。

这就是我身边的一些事。可能会有的说你举的都是个例,我觉得,都很典型,以小见大吧。

另外,说目前总人口仍保持增长,我认为是可能的。按照人均寿命,现在每年逝去的人,以 40 年代出生为主,那时候人口确实少,所以每年死亡人数仍少于出生人数。可大家看看五六十年代每年的出生人口,两千多万,等到那个年代的人进入死亡周期时,每年出生一千万人口,死亡两千多万人口,七八年就能少一亿人。还是很吓人的。关键是,这个已成定局,似乎你做什么,都避免不了这个结果。

人口减少元年,恐怕就发生在五年内。

~~~~~~~~~~~~~~~~~

补充下,大 V 又发话了,其中一句话我个人也不太赞同。意思是说正是计划生育执行的那些年,中国把印度远远甩在了后边,以此来证明该政策的正确。我不否认计划生育的正确性,但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那些年,恰巧是婴儿潮那批人成长为青年劳动力,释放人口红利的那些年。不同的说法,含义可是南辕北辙。

知乎用户 小灰灰​ 发表

谢邀。

2020 年的我国人口继续保持正增长,这个结论应该是可靠的,也就是说 2020 年出生人口依旧大于去世人口。对于 2020 年人口保持正增长,我个人也认为是没问题的,此前境外媒体报道我们已经出现负增长,确实让人震惊。

关键是,2020 年出生人口降幅是多少?人口结构如何?以及 2021 年人口会不会出现负增长?

对于统计局所公布的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这句话还不能确定我国总人口数据会不会出现变化,这句话只能确定: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依然大于去世人口。

此前,公安部数据显示 2020 年新生儿登记数仅 1003.5 万,较 2019 年大幅下降约 15%。以公安部公布数据的降幅,类推统计局数据,那么 2020 年统计局公布的新生儿数据将是 1250 万附近(减少 200 万),和我年初的估算结果一致。(备注:公众号 “悟空新之助”1 月 3 日分享的文章《2020 年中国出生人口可能锐减 220 万至约 1250 万》)

2019 年我国去世人口为 998 万人,即便疫情原因,死亡人口会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很好,死亡人口相较于 19 年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因此,2020 年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虽然 202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是保持正增长,也难掩我国生育率大幅下降的事实。

我国人口增长的拐点还是看 21-22 年这两年,并且,我认为 21 年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2020 年新生儿锐减的一大特点是二胎数目锐减。15 年全面放开二胎,16 年开始我国新生儿里面二胎占比远高于一胎,也就是说,最近几年我国新生儿之所以还维持千万以上规模,全倚仗二胎。

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消化,显然二胎潜力已经快消化完了。因此,今后几年,我国二胎数目还会锐减。

2020 年的新生儿数目基本上不受疫情影响,因为 10 月怀胎,20 年新生儿数目其实在 19 年就决定了。疫情影响 21 年新生儿数目,我个人认为疫情可能让新生儿进一步锐减,因为疫情让最广大群众家庭的收入减少,而且由于对新冠的恐慌,造小孩计划很可能推迟(备孕考量)。

如果 21 年新生儿在 20 年基础上再减少 15%,那么 21 年新生儿就是大约 1060 万,最近几年我国死亡人口一直稳定在 1000 万附近,但是,随着建国早期第一波婴儿潮的离世,我国最近几年死亡人口会有一段明显上升的过程。(PS: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土葬等,死亡人口数据可能被低估了。)

因此,我认为 21 年我国人口很可能负增长。如果 22 年出生人口没有明显提升,那么 21 年就极可能是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元年,我们很可能将迎来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人口负增长旅程。

总结:

  1. 2020 年出生人口大于去世人口,这个问题不大,符合统计局的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2. 总人口数据会不会调整,尚且不知,如果总人口调整到 14 亿以内,只能说以前的统计数据不准确,现在给予校正,与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并没冲突。
  3. 生育率下降已经很明显,人口结构也越来越不乐观,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我考虑了一千四百万六百零五次,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目前来看,不公布结果而导致的猜测,流言,唱衰,其代价远比公布结果的代价更低。

PS: 目前知乎这个环境下,大家可能习惯了看长篇大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私以为,对读者而言,这更多的是个被说服的过程。我既不想说服谁,也不想证明什么。(然而还是偶尔会暗戳戳的赌气)
一来,本人比较懒,有些事解释起来既麻烦,又不方便。更何况本回答只是基于已知事实的一个小推断。
二来,希望大家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不解的言论时,克制自己,而不是无意义的人身攻击和谩骂。若遇到有价值的东西,能尝试去思考和理解最好。

祝幸福。

知乎用户 锥琴 发表

太卷了,今天在孕妇群里他们说请月嫂,一个个还没生就开始定了,而且还在说赶紧早点请,好月嫂是要用抢的。连请个月嫂都要卷。人口还是太多呀。


补充一点关于死亡人口销户这个,很多人说有人死了没销户,因为要继续拿养老金,首先农村拿到养老金的人本来就少。我老公他们那里都没有养老金,再说城镇,如果你是职工退休,给你退休本的时候会给你个单子要求每年退休得这个月到街道还是居委会那里去采集手印,每年都要去,不去就停发(我是办理社保的,这点很清楚并且办理过)。我亲眼见过有个阿姨走不动了家人抬到街道社保局去采集手印。所以这部分人国家不是傻子最多你能混到一年养老金,还有就是城镇低保户我外婆那种,过世也要去销户,销户的时候能拿到最一笔钱,算是丧葬费吧。没销户都是少数。

知乎用户 夏天​ 发表

知道我为什么一定得发图片吧(流汗流汗 4 回啊 4 回)

更清晰的图片在这里。

知乎用户 狼肚肚 发表

与这个新闻一起上热搜的是今年高校毕业生 909 万,就业形势严峻。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很多人一边大喊卷死了,竞争太大,一边咬着牙说中国人口不足,生育率太低;一边说国家劳动力不足,一边看着企业 35 岁红线惴惴不安;一边说教育资源不够,一定要买学区房,鄙视 “菜小”,一边说现在的新生儿还不够多。

说中国缺人吧,五一各大景区采取预约制,一大堆人说调休鸡贼,决定家里蹲,坚决不去拉动内需,结果各大景区的门票秒没,故宫博物院 60 块一张的门票炒到 1500。

说中国不缺人吗,工厂用工荒又确实存在,工地也不好招人,外卖员快递员快车司机似乎怎么也不够用。

实际上中国不缺人,中国缺工具人,缺低端劳动力,缺服务员、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厂工人、工地工人,农民。

这些职业,这些劳动力,知乎上喊着劳动力不足的人打算安排谁来生?

没有谁的孩子生下来是为了干脏活累活的,已经过去的劳动人口红利不是劳动人口的红利,正在到来的工程师红利也不是工程师的红利,我们不能因为担心东南亚抢走跨国企业的加工厂就要多生人口跟他们比贱,谁也不想一辈子都在流水线上当工具人,逐步用机器取代这些工种,才是长远之道。

有廉价劳动力不应该成为值得我们自豪的竞争优势。


另外我也时常在想,如果中国的人口只能增长,那涨到多少才是极限呢,这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能承担 20 亿人、30 亿人还是 100 亿人,到了上限怎么办,人口寿命越来越长,靠增加新生儿来缓解老龄化,终有一天会到达极限吧。

知乎用户 上求下索 发表

中国最强的敌人,不是美国日本,而是人口老龄化——敌在本能寺(疯狂暗示)

现在都知道,

全面 2 胎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

我看了数据,全面 2 胎后从 2016-2019 年,出生人口分别是 1786 万、1723 万、1523 万、1465 万,2019 年相比 2016 年少了 300 多万。

其中 18、19 年出生人口创建国以来除 3 年自然灾害时期外新低。

此外我还看到网上流传这样一张图:

今年 1 月 1 号,

全上海就只出生了 27 个孩子,

从 90 年代 1 月 1 号出生了 2784 人,

到今年 27 人,

30 年时间跌了 100 倍。

而且,

这其中已有 2 胎政策在延缓人口下降。

2017 年全年出生 1723 万人,

有一半就是 2 胎。

这说明啥?

说明放开 2 胎有效果

说明头胎数量更少。

到了 19 年,

我国整体出生人口仅千分之十,

完全跌破国际公认警戒线。

去年数据到现在都没公布,

从目前已公布部分城市我们也能管中窥豹。

根据此表可看出:

上述地区 20 年出生人口跟 19 年同期相比,

下降幅度在 9%-32.6% 之间。

安部数据显示 2020 年新生儿登记数仅 1003.5 万,

2019 年大幅下降约 15%

遥想去年年初有人说,

2 月疫情 2 口子被关家里,

没事干只能造人,

年底会迎来生育高峰。

结果呢?

人口塌陷都快来了。

人口问题就跟一面照妖镜一样,

是人是鬼看的清清楚楚。

新生儿下降危害极多:

低成本人口红利消失
劳动力成本上升
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投资率跟储蓄率下降
社保跟养老负担加重

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

国家自我灭绝 + 人口老龄化

比如到 2750 年,

韩国不用打仗,他自己就会灭绝。

而人口老龄化就很危险,

你别看老龄化词很文雅,

它杀伤力最大。

大在哪?

人口老龄化对我中国是无死角打击,

从经济到养老教育皆有影响,

不少人的信仰 “房子” 不过其中一环而已。

愚以为:我中华复兴唯一的强敌就是我们自己的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第 1 张多米洛牌,

这牌倒下,无一行业可以幸免,

经济、科技都会被冲击,

包括房地产。

就以房产举例,

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房价是金字塔,

你觉得地基没了,塔尖还能飘着?

大家也都知道房地产有这么句话:

房地产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经济,

长期看人口。

目前看房地产行业矛盾是企业急于回笼资金,

国家阻止资金流入房地产。

去年 “房企融资 3 条红线”+ 限制个人房贷比重,从供给和需求 2 端扼制房地产,就是最好的证明。

长期看矛盾是生育率拉胯 + 老龄化,

人口不足造成房地产没有支点。

百行千业无不以人口为其核心,

没了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人说 10 年前也有人唱衰房价,

16 年不还是高歌猛进?

这种刻舟求剑式思考问题,

未免小可爱了。

10 年前人口结构是啥样?

今天呢?能比吗?

人口、人口结构才是落脚点。

有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

2016 年之后的房价,

赚得都是断子绝孙钱。

可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影响你不会马上感受到,

也要到人口负增长时才会开始;

但不要等到下雪了才准备冬衣,

那说什么都晚了。

所以,

人口数量下滑于近于远都是弊大于利。

而且在人口问题上,有人一直在误导民众。

比如这种观点:

有人说经济发展了,国家发达了,

人们就是不爱生娃;

只有穷人 、蒙昧的民族才会不停生娃。

简言之:

不生孩子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说明人民开化了。

还有人说,孩子跟房子一样就是奢侈品,

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

记住,同志们,

说出这种话这类观点的人,

是标标准准的内奸、狼人!

赶紧标铁狼猛捶他狗日的。

绝对精准打击,无冤假错案。

时代进步了,

思想拔高了,

大家有钱了,

人们难道不该生更多孩子,

享受更好亲子生活,

养育更有素质、更强悍的后代吗?

怎么条件好了,民众反而不生孩子了?

我在经济、自然、社会等各个学科都没找到理论、事实能支撑这么操蛋的观点。

这种人在人口问题上,

特别喜欢拿我们跟老外比,

说你去看人家发达国家,

不也不生孩子么?

这就非常扯淡。

在人口问题上,

你拿中国跟西欧去比,

说生育率低是正常现象。

在房价问题上,

你却不拿中国跟日本香港去比,

说中国房价不同于日本香港,

要区别看待。

双标?

所以,现在要达成什么效果?

我今天开回车,现在要达成的效果是:

通过政策福利,舆论引导,

要让中国的男男女女无所顾忌生孩子。

让杜蕾斯销量彻底软下来!

每位夫妇全看自身意愿,

想生几个生几个;

孩子小到饭钱、学费,

大到将来毕业工作,

国家承担,你们只管生就行。

可这需要什么?

需要让利啊,

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啊,

要做好 “劳”“资” 分配设计,

要把资本变成一头蠢驴,牢牢拴在磨盘上。

要到 6 点了赶紧让员工滚蛋回家生孩子,

别整狼性文化。

要做好价值观引导,

告诉人民 “买买买” 是扯淡,

安居乐业才是正事。

这就是我为啥刚刚说私有制公有制,

为啥直接在文章开头说:

敌在本能寺

你不让利你说啥啊?

同志们细想,

之前生二胎主力是 80 后,

现在 90 后最大已 31 岁,

距离 35 岁最后生育年龄的是 86 年的。

那么一旦二胎潮结束,

不出意外在 2025 年,甚至 2023 年,

我们就人口负增长了。

现在情况是啥?

现在根本不是老百姓不想生,

可想生了,是 TM 生不起。

你别听有的人说:

我自己 1 个人挺好~ 手游、动漫、追剧它不香么?

我跟你说这都是托词!

都是借口!都是搪塞!

你给他们介绍个男票女票,

送他们房子,

他们生孩子比谁都积极,

喊儿子闺女喊的比谁都大声。

现在民众是没条件生,不是不想生,

生育欲望真的是被压迫着。

而且这女人怀孕也不等人啊!

姑娘们最佳生育年龄是 29 岁,

最晚 35,38,真不能再拖了。

所以,

只有让国家经济从房地产战车上撤下来,

不仅 “还育于民”,

更要 “还政于民”。

从人民的脑袋到人民的口袋,

都要给他们个有善意的环境,

他们兴许才会无所顾忌的要孩子。

否则,你再怎么呼吁再怎么扯淡,

都是向流星许愿,要流星倒着飞回去。

Ps:80、90、00 后真的坑,

这几代人是中国人口爆发的结果,

可我们都没吃上几口经济发展的甜果,

却一定要品尝社会老龄化的苦果。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 没卵用的分割线 ———–

谢谢各位知友赏脸,

谢谢,真的谢谢你们!

我看有几位粉丝问我之前被禁的文章,

辛苦你们在为 心上搜下我账号:宝哥胡扯淡

同知乎号。

就能看到很多除了这篇以外,

很多在 X 乎上被禁或没法通过的文章了。

因为怕被封,所以就不敢多说,

真的谢谢你们给脸,

谢谢!

知乎用户 宝哥胡扯淡 发表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种花家

现在机会来了,让你们的孩子入种花家。别光喊不做啊。

知乎用户 SeeyoKing​ 发表

临时在国家数据网站找的数据(这个网站真的很好用),2001-2019 年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

可以看到:

  • 过去 20 年,虽然死亡率保持稳定、略有增加(因为人口老龄化在加深)
  • 出生率在 2003-2015 年间保持稳定,2016 年因为二胎政策有一个小反弹,2017 年开始掉头向下(诛心一点,2016 年发生了什么?)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是正的——说人口减少的,要么从来没看过数据在那里胡咧咧,要么就是揣着别的心思装糊涂。
  • 唯一可能导致人口负增长的,是流动人口统计上的巨大错漏——考虑到这个是 10 年一次的普查,概率不大。

因此,我觉得统计局的这个声明,有点 “为了舆情出来说一句” 的意思:

我知道你们都在猜人口减少啦,别瞎猜了,还在增长,散了吧。

但是问题在于,真的有那么多人真心相信过去 10 年人口负增长吗?我觉得并非如此。

大家更在乎的是除了这个人口增长以外,更详细的数据。比如说:

而这些问题,显然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才能回答。

那就还是,等靴子真正落地、数据真正公布再说吧。

就现在的回应,非但不能纾解舆情,反而让大家产生了 “他急了,他急了” 的感觉。

让数据说话吧,官方的解读也好,民间的解读也好,一切都还是要基于数据展开。

现实也是,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改变物理现实和客观规律。

知乎用户 从不毒舌可达鸭​ 发表

跟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有冲突。

**先看一张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80 年 - 2019 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再说 1 个数据:**2020 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为 1003.5 万,2019 年的新出生人口则为 1179 万,同比下滑 14.89%。

**记住第一个时间点,**按照这个趋势,有研究表明,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 0 这个临界点的时间大概是 2025 年到 2027 年。

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出生人口不仅影响人口总量,还影响人口结构,更影响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生育本质就是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中国在 2010 年至 2018 年之间,人口平均生育率仅为 1.18,超低生育率将使中国面临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局面。

这个数据与日本生育率水平接近,甚至低于德国(生育率 1.54)。德国和日本一直是低生育率的国家。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是不同步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和精神文明程度、养老服务体系、社保水平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所以北大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

随着 “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 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9 年中国六十岁以上人口为两亿五千四百万,占总人口的 18%。

由于咱们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所以从发展趋势看,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

2022 年将进入占比超过 14% 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 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 20% 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 2060 年的约 35%。

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

2019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1.76 亿,预计到 2050 将达 3.76 亿,2058 年达 4.14 亿的峰值。

也就意味着,那时,每 3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个 65 岁以上的老人。

劳动力匮乏、养老金不足、医疗支出增加,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也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一定会受到影响。

所以,人口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成为 21 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之一。

知乎用户 贝勒爷​​ 发表

人口生育率下降

人口红利的根源,是在于成熟的技术快速和劳动力结合之后产生的巨大生产力。

在以前,人口曾经是负担,因为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去容纳这些人口,于是这些人口的边际生产率就变得很低,以至于是一个负数——也就是更多的是消耗,而非生产社会资源。现在翻开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教材,有很多细节都体现着「人口多是负担」这个观点。

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工具、组织形式依然在发展,当中国打开国门,大量的把海外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生产线引入中国之后,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循环的体系之内后,这些本来边际生产率为负和为零的劳动力终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口红利来了。这一来就是三十多年,让中国的 GDP 总量登上了世界第二的高度。

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来算,中国的 GDP 已经超越美国了,如果根据市场汇率折算,中国超越美国也就在今后几年。

但是,人口红利是不可能一直吃下去的。设想着「所有人都像以前那样生」,本来也是不现实的。高生育率的国家,这儿有个排名,有几个人想去呢?

都是充满了战乱、妇女地位低下的国家。因为充满了战乱,所以要多生才有更大的概率让家庭存活下去;因为妇女地位低下,所以不存在任何在生育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和平、富足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一定会带来生育率的下降(现在有一些证据表明,随着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妇女在养育过程中的负担减轻了,生育率会有一个小的反弹,譬如从 1.6 反弹到 1.8 的样子,但是怎么都弹不到处在绝对男权时代的样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如果增长减缓了,或者说负增长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策导向,从宏观上来看,只是让这个日子来的更早,来的更突然了。目前的人口结构不变,就算是让现在的年轻人「强制」生一批,无非是无助的在拖慢必然减少的趋势罢了,下一代依然会少生——人可以对抗贫穷、野蛮和混乱,但是无法对抗安逸、文明和稳定。

人口红利的本质

既然人口红利吃不了了,是不是前途就悲观了呢?也不尽然

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中,中国之前有英国、德国、美国、韩国、日本…… 一长串的国家,都曾经做过世界工厂,或者世界工厂的一部分。

这些国家,都在一定的时期,充当了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就是用自己国家的增长,外溢给全世界其他国家,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来自什么地方呢?一个是科技的垂直突破,一个是科技的水平展开

垂直突破,就是科学的发展导致的生产力的彻底革新,像蒸汽机、像我们期待的能源革命,这些都是科学的发展直接解放了巨大生产力的可能。但是垂直突破可遇不可求,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都是靠科技的水平展开,这也是人口红利发挥作用的地方

比如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个垂直的突破,但是如此众多的互联网公司,就是水平的展开。单独靠互联网一个发明,能覆盖的范围,带来的生产力是有限的;但是水平展开之后,带动了周边的无数产业,也给很多人带来了高薪和机会。

而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技术总是不对等的,总有技术和知识的流动。所以当先进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引入之后,就改造了落后地区的生产力。而落后地区的人越多,经过新技术更新之后,能够生产的东西也就越多——你把新技术给一个人,他可能从每年生产 1000 美元的东西,变成了生产 5000 美元的东西;但是如果把新技术给十个人,那么这十个人本来每年生产 10000 美元,现在就变成了 50000 美元——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简化的例子,中间还牵扯到技术的规模、人口的组织等等,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基本上说明了人口红利,为什么人多是有利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提到人多了好压价之类,这个其实对上面的讲述不构成任何影响。因为劳方和资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在给定工作效率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的只是蛋糕怎么分,但是全球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话,利益无论怎么分,都在这个地球上。所以人口红利就是意味着人多,能做的蛋糕大。

作为技术的提供方,发达国家就自然而然的从人口红利中通过分一杯羹,所以人口红利是有溢出效应的,过去的几十年,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共同增长。但是做引擎本身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用朴素的道理来说,就是自己总是付出劳动来换技术的,因为自己创造的红利必然要分给发达国家一部分,甚至于是一大部分。

有人说,投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因为从全球的角度看,钱往哪里流都在地球上,那么投资的作用就有三个:一是加速科技的水平展开,比如基建;一个是增加垂直突破的概率;还有就是润滑经济,来减轻掉一点微观市场上各种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

无论 2020 年人口是否继续保持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上都是要接近尾声了。关键是尾声之后是什么。

谁来接下一棒

我之前就说过,世界工厂是一个发展的过渡阶段,这顶帽子中国大陆从亚洲四小龙那里接了过来,早晚还是要给出去的。

中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那么中国可能和亚洲四小龙相比会有一点区别,其他国家从中国手中接走世界工厂的位置,可能是渐进的。原因有三个:

一方面,中国现在虽然低端劳动力的红利整体来说少了,但是潜力依然还是有不少的。还有很多的不发达的地区,并没有充分的享受到技术水平展开的红利。这一批人口红利,发掘发掘,还是可以撑一段时间的——都不需要国外,就依靠北上广深的辐射和溢出,就足够发掘出一些目前不发达地区的潜能了。

另一方面,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熟练工作者,相比发达国家依然有很大的人力成本的优势。这一部分进阶的人口红利——有人称之为工程师红利,也不会立刻消失。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中国也在逐渐的进行产业升级,很多产业都已经在国际的中端站住了脚,有一些产业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本来也就有自发的把下游的低端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印度和东南亚的动机。那么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劳动力越来越贵,那么在发达国家那儿曾经发生的,也会在中国发生,也就是经济收敛到一个稳态,每年 1%-2% 的增长,然后利率几乎为 0 或者负数。

这个稳态什么时候来临,现在有不同的观点。取个中位数,大约会在中国达到美国 GDP 的 140%-170% 左右的时候发生。但是要注意,这个预测说的是总量,因为人口的巨大差距,人均 GDP 还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样子。

并且,要认清楚一个现实,中国现在未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了,或者说已经不是世界青壮年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了。凭什么认为「无人能够接中国的盘」呢?能接手世界工厂的国家还是有的,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发展较好的国家,都可以成为下一代世界工厂的一部分,在下一代科技革命爆发之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中国将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通过投资和技术转让,从新世界工厂获得巨大的利益来维持国内的生活水平。别忘了,中国的消费潜力也很大,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发展的希望下一步可能还真的可能落在非洲的。

在不久的将来——其实现在已经在发生了,就不断的会有低端的产业从中国转移出去,更多的中国企业会靠知识产权和投资,而非体力劳动和生产来赚钱。

对个人来说,这样的前景未必是坏的。因为当人口减少,经济增长减缓、产业链往上爬升之后,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变得更加的稀缺,也就意味着劳动力的讨价还价能力更强一些,所以可以预计到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是上升而非下降的。

当然,以上所有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没有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全球击鼓传花的基础上的。如果技术革命出现了——那么上面所有说的这些都不再是问题了。

知乎用户 司马懿​​ 发表

这条新闻太好了!人民群众心里乐开了花!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形势一片大好,中国老百姓们都叫好,国际友人们也都叫好!

知乎用户 立党​ 发表

既然保持增长,那人口红利应该就没有消失。

大家不用那么着急要孩子了。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 发表

有时候需要从措辞来判断信息属于「观点」还是「事实」。

如果拿到了数据,根据事实得到的结论应该用「数据显示」或「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这种表述。

我通常把「据了解」看成「it’s said that」,没有主语,是谁跟谁了解,只有鬼知道,不用负啥责任,这是现代中文的缺憾。

「据了解」「据说」「据传」「或成」这种奇怪的字眼不应该出现在统计局的官网上,做好本职,传播事实就好。

比如年级主任问数学备课组长,这次全市统考情况如何?

组长答曰「据了解,保持提高,平均分见随后的统计」。

说正经的,这几年一线城市 HSBC(Hong Kong, Shanghai / Shenzhen, Beijing, Canton)的表现貌似都不太好,上海还跑赢了南韩,怎么回事?

北京 2020 的「户籍出生人口」较 2019 减少了 32,266,跌了差不多四分之一(这是事实);上海未公布,据了解,应该会更惨(这是观点),问了我上海妇产科的同学,她们科室快要倒闭了;广州继 2019 年暴跌 31,224 后,2020 年报复性微涨 8,827(这是事实):

几个一线城市冲向高潮后,可能要追随 6 个东亚经济体,从 1990 年代开始阴跌一样低空滑翔了:

几个已经公开 2020 年「户籍出生人口」数据的城市,都不算好看,跌幅介乎于 10% 至 25%,但去年全年总人口依旧保持增长,一定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非常难得。

看来我们 90 后没啥生育重任了,当然值得开心。

你妈下次逼你结婚生孩子的时候,你就把我这文章丢给她看,瞎操什么心!

知乎用户 墨尔本雪球兔​ 发表

昨日的回答被删除了

今日转帖个新闻吧

国家统计局:2020 年农民工数量减少 517 万人

新华社北京 4 月 30 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 30 日发布的 2020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8560 万人,比上年减少 517 万人,下降 1.8%。

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 16959 万人,比上年减少 466 万人,下降 2.7%;本地农民工 11601 万人,比上年减少 51 万人,下降 0.4%。在外出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 13101 万人,比上年减少 399 万人,下降 3.0%。

农民工平均年龄继续提高。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41.4 岁,比上年提高 0.6 岁。从年龄结构看,40 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49.4%,比上年下降 1.2 个百分点;50 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 26.4%,比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占比继续提高。

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提高。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 1%,小学文化程度占 14.7%,初中文化程度占 55.4%,高中文化程度占 16.7%,大专及以上占 12.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

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农民工月均收入 4072 元,比上年增加 110 元,增长 2.8%。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 4549 元,比上年增加 122 元,增长 2.7%;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 3606 元,比上年增加 106 元,增长 3.0%,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

分行业看,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六大主要行业月均收入继续增长。其中,从事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 4096 元,比上年增加 138 元,增长 3.5%,增速最快。

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提高。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 21.5 平方米,比上年提高 1.1 平方米,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均有增加。

知乎用户 太阳元素 发表

低情商:关注人口问题

高情商:关注印度疫情

知乎用户 谦逊好学盛老湿​ 发表

虽然说统计局没有发布 7 人普的数据,但是他们把 2020 年农民工的数据发出来了。和 2019 年相比,农民工的数量又减少了 500 多万人。

其实今年开始的一半学生必须去读职中,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补充未来的农民工数量。

大家仔细看看这份通报,现存的这 28560 万农民工中,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占比了 71.1%,也就是有 2 亿出头的农民工学历是只有初中及以下,这部分人中,大家想想,有多少是年轻人?还不都是以 50 后、60 后、70 后的农村人为主,想想最多再有十年,大量农民工都会因为年纪过大,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到时候如果没有年轻人补充进去,那些脏活累活交给谁来做?

今年开始实行中考一半的人去职校,那么三年后,就陆续有年轻人因为学历过低而不得不从事这些体力劳动。

还有就是大家也别把农民工的工资想的太高,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农民工一个月的平均工资才只有 4072 元。

知乎用户 有事问彭叔​ 发表

太好了,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人口还在增长,根本没到人口出现危机的时候。

我就知道我们的经济增长力还是巨大的,人口红利是可以再继续享受的。

我就知道前两天那个人口报告是危言耸听,哪有那么多应对政策要实施?我们现在明显还很健康,建议把那几个 “代表个人言论” 的研究员开除。

统哥哥终于要公布结果了,你不知道大家这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哭。

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跟爸妈说:别催了,晚几年要孩子。


评论区不是我关的,大家低调点。

知乎用户 摇滚小马 发表

2020 继续增长不奇怪,问题在后续趋势。如果趋势表明 2020 或者 2021 就是中国人口峰值的话,那对短期经济,特别是金融的压力是巨大的。以资本的聪明才智,不会等到危机爆发才跑的。

延迟公布这种公布方式以及其他一些新闻,其实已经透漏出中国人口峰值肯定会提前到来,而且很可能会比 2030 的预期要早不少年。今年两会的一些规划,具体计划、投资很可能受到影响,时间上赶不及了。

那篇让我很不满意的 “工作论文” 以及政府正在讨论的舆情应对,应该是希望人口数据能撑一撑,起码保证十四五规划不受大的影响(实体经济就这点麻烦,惯性大调整困难),保证 “百年变局” 能安全着陆。

个人觉得,咱们还是面对现实的好,多依靠群众,少幻想资本。

知乎用户 5th 发表

嗯,那就是呗

沉默了很久,4 月在某县研 3 学生的试验田边跟当地计生的哥们吐槽去年因为这里泡在水里两个月导致出生人口数据跌了 30(多)个点很难看的事

之前第四篇关于人口的文章又被吃了,外加某老叔打了电话招呼 “小 X 啊,你写的那些影响不好,这个月省里三令五申,数据要保蜜”

我说我是在给你们洗地啊,还是不拿一毛钱的免费洗地啊,公开外面帮你们招呼这 30 个点的爆降是因为去年洪涝的影响范围过大过长,属于特殊现象,还得给一群嚷嚷降得好的蛇精病科普为什么未来老龄化社会里劳动力缺口的扩大会导致进一步压缩现有劳动力的原因,不要幼稚的以为少子化社会的竞争会放宽,压在你头上的是 35% 以上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压力,简而言之就是你爹妈和阿爸阿妈的养老金是从你和你老婆俩独生子女的劳动价值里拿的啊

去年省里算是开了引进外来劳工准备的先头工作,没办法,谁叫安徽本身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劳动人口输出省份,每年 1100 外外出务工人口的降低影响的是整个华东的基层劳动岗位,也就是这个切口去算未来我们不得不引进外来务工人口来填补这个口子,好家伙。。。。就因为讲这个事实。大家不愿意听了。。。

然并卵,还是有个神奇的哥们拿着所谓《蛮子的 N 条罪状》到处传,倒是计生老主任拉着我的手说感谢你之前做的那些事

大家开心就好

知乎用户 野蛮残风 发表

重庆荣昌政府公布的 2020 年报

年末全区户籍户数 312336 户,户籍人口 847068 人,比上年减少 3270 人。其中城镇人口 412945 人,乡村人口 434123 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 430350 人,女性人口 416718 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3。全年出生人口 6566 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05,出生率为 7.7‰;死亡人口 8597 人,死亡率为 10.1‰;自然增长率为 - 2.4‰。

知乎用户 奋力拨云雾 发表

我和此前无感的鲁豫,达到了灵魂上的契合

知乎用户 一夜飞霜 发表

我国人口普查每 10 年一次,2010 年人口总数 1370536875 人,作为全球十几亿的人口大国,我国人口数量对全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20 年人口持续增长,但是发生了很多变化,人口出生率下降,增长放缓,年轻劳动力不够,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21 世纪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 7% 或者 60 岁以上的人口超过 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当前在全世界 190 多个国家地区中,约有 60 个国家已进入老年型。

1 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大大增加。

2 因为我国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导致了我国 80 后和 90 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使我国现在的老年人口基数不断扩大。

3 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导致生育率和结婚率降低,高房价、高物价,养育孩子经济压力太大,很多独生子女要背赡养四位老人,而自己又要忙于工作,生孩子必然会受到影响;结婚率的降低,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 813.1 万对,创下 2003 年以来的新低。很多单身年轻人表示:一个人的 “自在” 远远胜于两个人的“将就”。

人口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人口结构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 “一老一小” 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总之国家出台了政策,有,总比没有好,等 2020 年人口数据吧。

知乎用户 温眸​​ 发表

我怎么看?

当然是关注郑爽偷税漏税

如何看待郑爽涉嫌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被调查?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029348

当然是关注特斯拉的一系列骚操作

如何评价马斯克拒绝在中国投入公关,坚称相信产品、相信消费者?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012576

当然是关注天天 50W 的印度疫情

印度男子杀害感染新冠妻子后跳楼自尽,大环境下普通人的生活有多无力?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6933930

当然是关注拜登的百日维新

如何看待拜登发表上任百日演说,称「美国再次向前」?演说中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103607

好日子还在后头捏!

知乎用户 Arno​ 发表

说个封号的回答哈,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跟 “人口” 没有任何关系

人口结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经济增长放缓,是万年老二,这有些人就忍不了了,就像网络喷子一样咱们必须每样第一,但是 GDP 增速在未来肯定不会保持高速增长了,咱们从拼量到拼质的时候了,所以现在一考验微操就什么牛鬼蛇神的事情都出现了。我劝能看到得各位啊,学会享受生活,老妹娶不起咱就不娶了,婚姻不幸福咱们就不过了。

我见过太多的人,浑浑噩噩,年轻时候没想清楚,草草结婚生个孩子,每天愁眉苦脸,他们的孩子从某种意义来讲的确是 “国家栋梁”。但是他们自己这辈子都不会买衣服,不舍的买个烤箱做美味的食物,这种人生跟人口增长、国家富强并不冲突,这就是我家的生活。。。我倒是觉得人口下降,增速放缓是好事,起码上层开始把人口视为人了


更一下,我以为我会被折叠,没想到却是评论区,各位的留言大多都没看见。。。懂得都懂,最近把全裸导演 2 看完了,村西透那句 life is good 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希望大家能够找寻生活的意义,而不是活给统计数字看。

知乎用户 Meaning 发表

有没有觉得国家统计局很委屈得说出了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这已经是底线表达了,如果是增长几百万,肯定不会这么唯唯诺诺表达,说明顶多也就增长个零头,一百万顶天了,人口负增长就在今年啊

知乎用户 极境 发表

其实对于你我而言,七个字就能解决:

“没关系的,都一样。”

人生在世屈指算,不过一万八千天。

我不是很理解部分答案中那份为肉食者分忧的心气是如何而生的,大概这就是格局罢。

然而肉食者可不见得喜欢听声浪嘈杂。

知乎用户 Heteroglossia 发表

补充下韩国以及日本 19 年的人口数据。

2018 年韩国育龄妇女占比为 23.98%。2019 年韩国出生人口中 16 万是一胎,等比放大的话相当于 453 万的一胎。二胎 10.8 万,相当于一胎的 64%。三胎以上占一胎的 15.3%。

2019 年日本育龄妇女占比为 19.91%,一二胎数据没有找到,只找到 2019 年出生人口为 87.8 万。每千人生育率为千分之 7。两个数据基本基本吻合。另外,日本宣称其总和生育率为 1.36,韩国宣称是 0.92。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算法,假设日本和韩国一二三胎率差不多。二胎以上占一胎的 80%,可以得到一胎人数大概是 48.7 万,如果等比放大相当于 541 万。和国内 19 年的数据已经十分接近了。

可以宣布,我们已经超越了日本,并在极速接近韩国。

==================

以下为原回答。

真要关注,不如看看近几年的一胎数据。

如果一胎生育率不上去,23 年或者 24 年总和生育率就会追上韩国。

18 年没有数据,19 年只有二胎数据。但有总数又有二胎的数据,剩下的就是生二胎以上或者一胎的。二胎以上往年占 5 个点以上,可以推算 19 年一胎在 550 万以下。

20 年总数又比 19 年下滑 20% 以上。如果只是二胎下滑还好说,但要还是一胎下滑呢?一胎从 1000 万到 500 万就 7 年时间,要是一胎低于 500 万甚至 400 万是什么结果?韩国 5000 万人口去年出生 27.6 万。如果韩国有 14 亿呢,那该出生多少?答案是 772.8 万。

那好了,772.8 万出生数需要多少一胎,400 万够吗?500 万够吗?你看着二胎 19 年还有 830 万,但这 830 万是怎么来的?这是 16 年以前积压来的。积压了多久?从 90 年代就开始了。以后还有吗?肯定没了,从 16 年算起 7-8 年就没了。7 年后是 23 年,8 年后是 24 年。到时候一胎 500 万,二胎还能剩多少?你以为是计划生育影响了二胎?那你想没想过就算没有计划生育生一胎的照样没几个生二胎的?要生二胎的有计划生育照样生二胎?到时候二胎占比有多少?会比 13 年高吗?

这就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保持 500 万的一胎数量,等到 23 年或者 24 年,出生人口极有可能会迅速下滑到 750 万以下,生育率会低于 2020 年的韩国。得出这个结论也很简单。如果 500 万的一胎,那么二胎就取决于这 500 万中有多少会生二胎。很多社会调查的结果在 60%-70% 之间,这也是 2014 年翟振武所作研究中直接引用的数据。从而得出了二胎政策会增加 9000 万新生儿的结论。结果也很明显,根本没有这么多二胎。原因我猜测是条件概率没学好。而实际的二胎率,能够达到 13 年的 50% 可能就不错了。结果就是 500 万的一胎加上 250 万的二胎,以及 20 万到 30 万的二胎以上的新生儿,总出生人口就只有 780 万。和韩国 2020 年持平。

知乎用户 黄文辉 发表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知乎用户 祥子 发表

为什么七普发的这么慢呢?

人口增长肯定是增长的,还不会出现人口减少。20 年出生 1000-1200 万人口也差不多。其实主要的,大的数据没什么大问题。

但人口普查要细致,最要命的可能是总和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

十年前六普的总和生育率就是只有 1.18,后来计生委不知道从哪弄来个 1.8,而且还有分年龄的生育率,不仅全国,还有各省市的数据。也就是分年龄组,生育率是多少。

我认为,问题可能出在这两个数据上,其他的都是普通数据,没什么太大影响。

总和生育率如果跌倒 0.8,全国媒体就要炸了。

当然,更让人担心的可能是分年龄组的生育率,最重要的 20-24 岁和 25-29 岁这两个组,如果这两个组低于 30-34 岁组,那就呵呵了。

知乎用户 孤星泪 发表

之前回答被删了,重发一个版本。

我支持开放生育,生一百胎都行!

知乎用户 runner time​ 发表

简单提一下,我看有的回答说中国崛起是因为接替了冷战以来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地位,成为了发达国家转移生产力的国家。

如果人口增长率低或者负增长可以像历史上的日本韩国一样向东南亚转移低级产业,中国会变成发达国家一样输出技术人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

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国和日本韩国一样的低出生率或者负增长率,那么会可很怕的,因为人均收入和城镇化差的太多了,如果到那个地步一定会是万劫不复。

时值五一劳动节,我看了很多新闻,现在劳资矛盾已经很激烈了,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和外卖员的矛盾,互联网大厂 996,还有更多发不了声的底层劳动人员厂工厂妹等。

讲一句实话,中国人民真是世界最可爱最能忍耐的人民了,而且在传统观念里无后是一种什么概念呢?其实在这中国很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样一个伟大民族,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已经很危险了。

一些专家学者还在这里嚷嚷着开放三胎政策,完全就是装傻充愣,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两种:

1. 科技爆炸式发展,可控核聚变商用化,能源才是唯一王道;人工智能就不要想了,如果有人工智能,我们也就是苟延残喘到赛博朋克时代而已。

2,改变分配制度。XXXXX/XXXXXXXXXX 这个就不多讲了。

另外附一首歌,

八小时之歌(1878)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
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
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
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
我们要晒晒太阳,
我们相信:
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
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

(合唱)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野兽在山边啃着青草,
鸟儿在天际自在飞翔。
上帝赐给它们的命运
比我们还要来得强。
满心憔悴啊筋疲力尽,
哀愁笼罩我们的家庭。
劳劳碌碌这样一辈子,
我们何苦到世上来做人。
从工厂、船坞和商店
传来了群众激情的声浪:

(合唱)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胸中的神在召唤我们,
唤我们挺起腰来直起身。
这样我们才称得上
是上帝亲手所造成。
难道说上帝赋予我们
这神圣的形象和光彩
是要让我们屈尊做贱人
有口饭吃就甘当奴才?
让我们一起来高呼吧
呼声在高山低谷间回响:

(合唱)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不要小看这一片呼声,
劳工的声音诚然微小,
但它有洪水般凶猛的威力
旋风般狂烈又粗豪。
今天劳工们共同奋起
我们凭借的不是暴力。
世人一定会明白到
这声声的警告不可小视。
我们深沉的呼声来势汹涌
整个世界也为之久久震荡:

(合唱)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受苦受难的劳动者大军
一同来讨还我主的恩赐。
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
拖着疲累伤痛的身体。
他们来自黑暗的矿井下,
他们来自炽热的熔炉旁,
他们来自工厂,来自作坊,
在那里他们把性命糟蹋光!
看吧他们红彤彤的旗帜
已点燃起全世界的希望:

(合唱)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我们高呼劳工万万岁,
工人一旦奋起便势不可挡。
是它使世界变得富足,
是它把光明洒遍尘寰。
我们高呼劳工万万岁,
我们把所有力量团聚在一起,
高举 “八小时工作” 的旗帜,
奋勇前进,凯旋而归。
让我们一起来高呼,
呼声响遍人间和天上:

(合唱)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剩下的八小时全都归自己!

《美国歌谣选》原注: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工人阶级就为争取缩短工时,进行了一个世纪以上的斗争。1886 年 5 月 1 日开始的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罢工运动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889 年 7 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规定 “五一” 为国际劳动节。实际上,直到 1938 年 5 月 1 日,美国政府被迫颁布“工时法”,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这支歌谣是这场斗争中最出名的歌曲,最初以诗的形式刊出于 1878 年 7 月 21 日的《工人旗帜报》,谱曲后发表于 1886 年 8 月 18 日的《工人鼓吹者报》。

现在的问题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不知道中国是否能忍耐到美国倒下那一刻。

知乎用户 QGeasy​ 发表

(本文全是猜测,全是胡言乱语,不可当真)

我们的人口数据是管理学的内容,而非统计学的内容。所以,我们的实际人口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这个被发布出来的数字比人口本身更重要。

前几天我还在其他平台预测七普数据中新生儿的数量。如果我们 20 年的死亡人数没有超过 1000 万大关,并且未来几年也有希望维持在 1000 万大关左右。那么,我们七普数据中新生儿数量最低可以定到 1200 万左右,定在 1300 万上下的可能性大一点。

如果我们 20 年的死亡人口数量突破 1000 万大关,并且未来几年还有非常强烈的上升趋势,那么七普数据中 20 年新生儿数量会定在 1300 万以上,定在 1400 万左右的可能性大一点。

为什么要把数据定成这样?因为,死亡人口上升而出生人口下降已经成为趋势,而在 25 年以前我们的形势不允许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所以,如果年死亡人数没那么高,那么新生儿数量就可以少填一点。如果年死亡人数很高,新生儿数量就要多填一点。更何况,现在到 25 年还有四五年时间,这四五年时间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多,二胎三胎的生育意愿也基本被释放差不多了。如果今年我们不把数字定高一点给未来四年留出一定的下跌空间,那么可能明年我们就要在纸面上进入人口负增长了。

因为没有 20 年的死亡数据,仅仅基于以上猜测,我个人推断七普数据中新生儿数据应该在 1400 万稍微靠下一点的位置。这样既可以证明统计局没有作假,我们的新生人口确实在逐年递减。又能够为未来四五年时间留下一定的人口继续增长的空间。如果七普把新生儿数量定在 1100 万,结果明年死亡人数也 1100 万了,那剩下的几年就不好办了。

猜完了数据问题,我们继续猜为什么会这样。

这几十年时间,我们是吃着巨大的人口红利走到了今天,并取得了这样的经济成果。

低端产业出口创汇,血汗工厂,衬衫换飞机,这些东西听起来难听,但不可否认,我们就是依靠着这些不好听的东西完成了我们初步的经济积累。

血汗工厂的盘剥,卖地种房的盘剥,都是基于我们人口数量巨大这个优势。能够吸引外资投资搞建设,不也就是因为我们同时拥有高素质还听话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吗?

也就是说,这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展的大逻辑就是基于我们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先决条件,这几十年来我们走的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事情的尴尬之处在于,发展了几十年,虽然我们取得了不少硕果,但对于很多高科技行业来说,我们并没有攻占制高点,我们依然是追随者。这个时候,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发展逻辑是不能改的,因为发展逻辑改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模式都要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

科技,还有很多行业被卡着呢。

军事,虽有一战之力,但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全球争霸。

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金融,人民币也没国际化,只能收割一下自己才勉强过的下去的样子。

所以,真实的人口下降了不可怕,但不能让社会上对人口下降的预期变成现实,这个预期一旦变成现实,那么不需要国家出面,各行各业就会自发的做出很大的调整。而这一切会反过来倒逼国家做出各方面的调整。

对国家来说,时机还不成熟。如今中外斗争如此激烈,我们要全力对抗外面的事,而不是分心处理里面的事。

十四五规划里,我们迫切的要集中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初中生强制分流等等现象无不在告诉我们,吃人口红利这个路子还得走下去,因为现在除了这条路子,我们还真就没其他的路能走。

商业教父除了研究电脑外壳,也没什么其他的成绩。用户的知心朋友造芯片造了好多年了,也不见芯片在哪。对钱没兴趣除了放贷款貌似已经提不动刀了。普通家庭除了坑小朋友的钱,还是坑小朋友的钱。小目标除了种房子还是种房子。拎到国际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就一个菊花还能看过眼,但毕竟是独木难支。

我们想走的那种路到处被人堵,我们就只能以时间换空间,把原来的老路子再走上几年,给科技、军事、经济、金融再换一点辗转腾挪的余地。

要走这样的老路,纸面人口就不能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的预期绝对不能变成现实。

那人口什么时候可以纸面下跌呢?

国家说了,25 年前后人口达峰,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那个时候,哪怕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突破,纸面人口也必须下跌了,因为那时候建国后第一波婴儿潮里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步走到自己人生的尽头,哪怕是纸面数据,也已经兜不住巨大的下跌数字了。

知乎用户 门掩黄昏 发表

最近在读陆铭教授

@陆铭

的《大国大城》,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1、城镇化率的问题

这几年来,在分析上市公司的时候,发现一部分行业龙头,营收规模开始陷入成长瓶颈。刚开始想当然的认为是竞争对手成长起来,抢夺了市场,后来发现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明显变化,行业产值增速放缓,背后的根源,是消费人口从增量变成了存量。

不过,消费人口的增加其实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人口增长,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第二个是城镇化,很多消费品需要更多的城市人口来消费。

在二胎放开之后,人口增速略有提振,但很快就陷入疲软,我深信决策层肯定比我们更清楚,在很多年轻人抱怨生不起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唯一重点。

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点,是城镇化率。

现在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镇化率也渐渐达到峰值。

长期以来,真正影响经济结构的,自然人口增长远远不及城镇化的影响巨大,如果你有留意, 会发现这几年的城市发展规划力度非常大。

对县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发展,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在城镇化率达到一个均衡点的时候,能进城的农民都进城后,再通过国家大型城市的规划,实现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大城市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强,可以进一步带动经济。这种指标,我起个名字,姑且称之为大城市化率。

放个佐证,我在分析一些地市级的城市生活很安逸房价比较合理的时候,很多朋友留言抨击,认为小城市虽然生活成本低,但收入也不高,大家的目标还是去北上广,最差也是省会。从这个角度看,经过高等教育的普及,这种大城市化率的群众基础,已经很扎实了。

2、人口的问题

提一个问题:你觉得放开二胎政策是因为弥补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吗?

非也,让我们看看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定位:

一直致力于我国人口政策研究的中国社科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人口所原所长田雪原介绍说,现在所讲的包括放开二孩在内的生育政策调整,其实早在 30 多年前就已提出来。当初提出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时,就已经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长可能带来的问题。
田雪原说,1980 年召开的五次人口座谈会提出的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主要是控制 “一代人” 的生育。而一代人的时间为 25 年左右,最多不超过 30 年
“既非权宜之计,不是搞三年五载,也非永久之计,不能搞 50 年、上百年。”

也就是说,计划生育的开始和结束,基本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带来的人口结构现状,是预期之内的,这也是放开二胎后,没有持续放开三胎的原因。

而且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是 “提倡” 独生子,而不是强制,至于为什么 90 年代初,某些人口大省执行的非常激烈,我想也是当时 1990 年人口普查后数据上的原因。

所以我有个不成熟的结论,可能有点反常识,但现在的人口增速、人口结构,都是预期之内、可控的。

知乎用户 诗与星空​​ 发表

正增长也是增长,负增长也是增长。

哈哈哈

知乎用户 啊疯 发表

字越少,事越大。

建议大家:只谈风月,难得糊涂。

知乎用户 难得糊涂​​ 发表

无所谓,是的,无所谓,劝大家也没必要对这些个所谓数据、所谓专家抱什么期待,政策永远是落后于实际需求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具体参见日韩这种国家。

等着国家给你出政策保你 996 的命、你生孩子给你各类实际补贴、你养老给你各种实质福利,恐怕至少还要个十几年,这还是往乐观方面试想呢,毕竟还有引入外国人这种天真的动向。

你想生就生、想卷就卷、想丧就丧、想三和就三和、想换个活法就换,自己考虑好后果,找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选择即可,千万别把自己不过几十年的人生希望全部放在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出来的你想象中的惠民政策上。

实际状况就是国家现在真不缺人,更不缺劳动力,十几年内恐怕都不缺的,所以根本不会有啥你们想要的政策出来解救你们的 996、生孩子各类损失、养老各类迫切需求的。

举个例子,比如韩国,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根本不是近几年的事儿,可切实解决加班问题的几个政策只是近几年,部分企业实打实的在鼓励大家准时下班(到下班点大楼电脑准时断电)、每周陪伴家人(每周工作日的一个下午举办公司活动)。国家只有真的体会到生育率和 996 开始危及当前发展了,才会有那么一丢丢政策出台,毕竟 gj 只是讲究大局和整体的机器。

我国的情况要比韩国复杂太多,人是真的太多,奉劝大家对大格局讨论归讨论,不要把自身的希望放在大格局上,个体终归只是个体,卷不动赶紧及时降低欲求、生不动就自觉放弃,合法范围内看清楚形势,对自己好些。

最后,日韩鼓励生育政策即便比我国现行的好再多,年轻一代依旧在卷,低欲望依旧盛行,因为只不过生存状态好了一些,个体依旧只能以丧来应对。

生与不生、丧与不丧只是表象,内核是在日韩这种国家,生不起、活不起、死不起,理想只能向现实低头,此处可以联想,就不多说了。

知乎用户 凤梨味儿的柠檬 发表

接着奏乐,接着舞!

稍有些数学知识的人都明白,研究人口问题主要看的是人口结构。已知我国建国 71 年,平均寿命 79(是这个数吗?),问:建国后的人口死亡高峰将在哪年到来?

人口问题是少有的几个无法靠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有问题的人” 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说,不生育并不是一种 “想赢” 的手段,恰恰是不想赢了。我曾设想过一个最为理想的未来,在那个未来里美帝重回保守主义,在美洲大陆自己和自己玩;欧洲和中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中东也逐渐繁荣稳定下来。那么问题是,这样的未来里,房价会降吗?阶级焦虑就没有了吗?除了那部分体制内和事业单位的人,其他人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吗?

即使是这样一个未来,我生育的期望仍然要打个问号,就不提现在了,现在是顶着外部压力在战斗呢……

知乎用户 杰洛士 发表

仅探讨美国梦的破灭(阶级固化贫富差距)+ 美国梦的重要性(奶头乐)

。。。。。。第一,美国梦的破灭。。。。。。。。

半个世纪前,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曾预言,“越来越多的人物质上会变得富有,但他们与更大多数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拉大”

1964 年 1 月 8 日,第三十六任总统约翰逊面对当时美国高达 19% 的贫困率,在国情咨文报告中提出 “向贫困宣战” 的口号,并颁布多项政策来缩小国内贫富差距。

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丹齐格表示,最初决定向贫困问题开战时,联邦政府是希望首先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并辅以健全社会安全保障网络来减少贫困,“而实际上,过去几十年经济迅猛发展,但贫富差距问题依然存在,而仅靠一些社会福利措施来减少贫困,是远远不够的。”

华盛顿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马克 · 兰克在《纽约时报》发表了 “美国贫困成主流” 一文,对美国的贫困现状进行了不同以往的解读:首先,大多数美国人都可能经历贫困。研究发现,约 40% 的美国人在 25 岁至 60 岁这一年龄段中至少会有一年时间收入低于官方贫困线,54% 的美国人会至少有一年时间陷入贫困或接近贫困(即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的 1.5 倍),而如果加上使用福利、收入接近贫困和失业等条件,那么 80% 的美国人都会遇到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其次,在地域分布上,贫困呈现分散性。再次,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实极其脆弱,且漏洞百出。最后,研究表明,贫困终究是国家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出现失败的结果,大多并非个人原因造成。“如今贫困已成为美国的主流,而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问题不是我们是否会经历贫困,而是何时经历。”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 · 克鲁格曼谈及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影响时表示,“不公平很可能是造成美国经济陷入乱局,且无法恢复正常经济秩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他说,现在的美国人比经济危机前平均要穷得多。不公平问题迅速恶化,不仅大幅拖累民众收入,也连累经济表现。

。。。。。。。第二,美国梦的重要性。。。。。。。。

美国梦(诠释美国人生活理想的专有名词)

美国梦(英文:American Dream)自 1776 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两百多年来,“美国梦” 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或求学,他们放弃故土,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众多成功人士的摇篮。

。。。。。。。第三,需要梦想掩盖现实。。。。。。

毫无疑问,美国政府和精英阶层,一方面剥削无产阶级。另一方面也不断哄骗美国民众,你可以成为富翁。

造梦大师。

。。。。。。。第四,舆论战的重要性。。。。。。。

美国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底层的贫困。事实摆在眼前。但是造梦技能 MAX。不断的秀肌肉,秀荣誉。这点,值得全面学习。

美国政府哪怕再不好,也比无政府好。在美国,稳定压倒公平。这不仅是富人收益,其实穷人一样收益。

贝茨学院 (Bates College) 的社会学教授,弗朗西斯科 · 杜因纳 (Francesco Duina)。 著作《一无所有与爱国主义:为什么美国的穷人爱他们的国家》(Broke and Patriotic: Why Poor Americans Love Their Country) 屡获奖项。

“为什么(美国,看清楚,我说的是美国)穷人和工人阶级会如此爱国?这个国家(这是说美国辜负了)明明辜负了他们。这是一种虚假意识吗?”

“我们的困惑对他们而言实际上根本不成其问题。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很多事情出了问题,他们如此去拥抱自己美国人的身份,并从这一身份获益良多,毕竟 “美国人” 这一身份一直都很有声望、受人尊敬。在某种程度上,它给予他们一种独一无二的认同。他们坚持这一身份是因为没有别的可以依靠。”

美国底层唯一的依靠,就是美国的强大。

。。。。。。。小结。。。。。。。。

你可以指责美国政府在粉饰太平。但是粉饰太平是当下,对美国已经阶层割裂前提下,唯一的最优解

知乎用户 醒后沉默群​ 发表

问题里是这么说的: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
据了解,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

有一个 “据了解” 的字眼。

还有就是具体的普查公报还未发布。

下一步估计仍然会:鼓励生育。

以及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

这两件事不用过多言语,身边就能感受到。

之前记得读过一个公文写作参考的公众号:

里面有这样几个论点:

“人口红利得到的好处终究是要偿还的,且以前得到的红利越多,事后需要偿还的负担越重”
“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 2035 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题目我忘记了,内容写得很棒。纯引用,侵删。

说实话目前人口的体量已相当大,

放眼历史,单单从数量方面算是巅峰了吧。

然而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同时,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战。

不得不说这是彪炳历史的成绩。

估计最近两年人口还是要增长的,

可能趋势没那么猛了罢了。

另外,

人口老龄化。

不说字面意思了。

仅仅说说身边遇到的事儿。

一些相关的行业正在慢慢兴起:

比如养老护理、慢性病相关医疗、甚至殡葬业等。

所以,你想不知道这个事儿都不行。

至于怎么看。

向好处看,向深处看。

向远处看,向未来看。

最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镇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以上。


我是 @麥發發,愿你我未来美好,浮生无忧。

知乎用户 麥发发​ 发表

知乎用户 邕州布衣 发表

大家怎么了?

以前不是心心恋恋的期待人口总数下降么?

以前有期待 6-7 亿的,有期待 8-9 亿的……

怎么还没开始下降大家就坐不住了?

要我来看,无所谓啊!

大不了养老靠自己,老了之后自己去深山老林挖个坑就是了,怕什么啊!

反正一无所有,除了爱人和孩子,其他有什么是属于我们无产阶级的呢?

知乎用户 小邪子 发表

太好了!

本来还有些担心如果 2020 年人口就开始下降了,那我之前的预测就不太准了。

这是我前些日子对于全国人口何时下降的预测。

快则今年 2021 年,最晚 2023 年。大概率明年 2022 年。

而更绝的,下面是我 4 年前的预测。

预计 2017 年会下滑回 1600 万的水平。2018 至 2020 年会快速下滑至 1100 万~ 1200 万的水平。紧接着年死亡人口超越出生人口,中国总人口开始减少。

而下面是数据帝

@chenqin

当时在同一问题下的预测。

但对于我个人的预测来说,除了欠发达省份的反馈比较慢之外,目前没有什么特别意料之外的内容,因此,我仍然不打算更改之前的预测,即:2017 年的出生人口,应当会达到 1900 万人。

最后统计局公布的 2017 年出生人口是 1723 万,现在看来,即便这次七普的数据不向下修正,当时对仅仅一年之后的数据的预测,也是我比这位数据帝准的多。

况且, 我记得

@chenqin

一年前做出的 2020 年出生人口预测仍然维持在 1410 万。回头再看看我在 4 年前预测的 1100 万~ 1200 万,简直都佩服我自己。

(提醒一下自己,不能太骄傲,毕竟数据还没公布。但从这个消息的措辞来看,2020 年出生人口很大可能会在 1000 万至 1200 万的区间。)

今天上午看了数据帝对本题目的回答,他有个小行星撞地球的比喻,说早撞晚撞都是会撞上,差个把小时不用吵来吵去。但如果让数据帝在 4 年前预测中国人口什么时候下降,他大概率会说 2030 年之后。这差的就不是个把小时,而是 5 年 10 的问题了,两个五年计划呀!

另外,

节前仓促发布这则短消息应该是为了反驳前两天有家境外媒体的不实报导。

但从语气措辞来看,我对 2021 年我国人口还能继续保持增长的信心大打折扣。

知乎用户 裴老五 发表

放缓了……?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大家可以放心了!松了一口气,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老板的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还能继续说,打工人的工资可以继续保持低水平,一切都正常,这才是正常生活啊。

吓死我了,这几天我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想着,万一真的人口不增长了,我岂不是工资要涨上去?那样的话有什么意思?我本来还房贷还 30 年,每天节衣缩食,都已经习惯了,你突然变得工资高了,房贷提前还完了,那我人生还有什么动力?无聊。

我最心疼的是老板,他们本来可以一年就换法拉利,人少了,他可能就要两年,三年才能换法拉利,或者直接换不动了,二奶也跑路了,我就不能每天看着老板搂着她的二奶笑得甜蜜地扬长而去了,这简直是破坏老板的幸福人生啊!

这怎么能允许??我们打工人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看仌那活得惬意的笑容啊!每当看到仌一掷千金的时候,我就很欣慰,因为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对这样的现状很满意,千万不能因为人少了,这种局面被打破。这样一来人力成本上升了,老板买不到好车,打工人能够买到稍微好一点的车,大家差距缩小了,这还像话么?所有人都开好车等于所有人都开拖拉机。

打工时那种恨不得公司快点倒闭,恨不得老板快点破产的感觉,让人心跳加速,让人着迷,这种负能量让人肝脏难受,但又是一种享受,如果这种感觉没了,每个人都心平气和地工作,再也不用对老板低三下四,那我们就不是我们了,我们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最近晚上都做噩梦,梦到自己发财,还清贷款了,好可怕。听到这个消息后,今晚又可以做个美梦,梦到自己给 72 个老板干苦力活了,想想就美滋滋。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房价十多年间涨了接近十倍,直接打爆生育率和人们的生育意愿。我们依靠房价上涨解决了财政和经济发展问题,但也埋下了人口老龄化的隐患。

以前讲究人多力量大,现在是孩子多了是灾难!

河清廉女士早在八十年代末《人口,中国的悬剑》一书中就预测到现在我国人口结构的恶化。持续的房价上涨更加速了这一趋势!不知共有产权房和公租房能否为九零后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居的天空?!当年靠人民战争推翻了旧政权,现在可否靠解决大城市的安居来赢得经济转型和提升内需的动力?

知乎用户 Schumann 发表

人口肯定是增长的

如果要负增长

那也是美国人先负增长:

知乎用户 赛勃朋克 2077 发表

这是一些媒体惯用的经典的操作手法: 只说部分信息,虽然说的这部分不假,但并不体现最关键的信息,甚至还会误导读者。从而引发轩然大波,引起讨论喝关注。俗称标题党。

例如我说,我踢球从来没输给过巴西队。这句话不假。但引申出来的意思是我踢球很厉害吗?其实并不是,而是我压根没跟巴西队踢过。

2020 年总人口继续增长,这个应该是事实的。因为虽然出生人数下降了很多,但依然很大概率大于死亡人数,所以总的人口还在增长。但其实这个结论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是,相比往年的增量如何?按这个趋势哪年人口会减少?总人口里面各年龄段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只有把这些数据都拿出来,才能真正看清楚很多东西。

假如去年出生人口 1000 万,死亡人口 999 万 9999,总人口增加了 1 人,也是增长啊。但我换个说法你感受一下: 2020 年新生儿数量锐减,为建国后最少,只差一人就接死亡人数,预计下个月即将面临人口负增长局面。

是不是画风一下就变了?

知乎用户 纯朴中年 Sam 发表

好消息!问题已经开始被解决了,昨晚的高赞少了一半了!

知乎用户 木子小泽泽 发表

有人怀疑某车企修改了后台数据,那到底有不修改数据的企业或组织?或者说客观上有真实的数据吗?

你相信一个人半天负重且在高原地区徒步可以走 98800 步吗?

知乎用户 小五 125 发表

知乎上有没有卖疫苗的老哥?你们去年乙肝疫苗销量如何?

知乎用户 PotDou 发表

重发一下看看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数学知识总是在社会新闻中获得提升,

就如同在房价的消息里,阻止高房价,阻止高房价继续上涨,阻止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社会果然是最好的大学,曾经学校里稀里糊涂的导数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

从公布具体的人口数字,到宣称人口继续保持增长的消息,我学会了从形象到抽象,从定量到定性。当今年轻的一代果然享受着幸福而充满自信的新时代,浪潮一浪叠一浪,遮蔽暗流千股,同行若陌路以目,咏叹赞曲朝天阙。


《花的涨大》稿

种子往往是圆嘟嘟地埋在地底,然后探出一抹芽,一点嫩绿沐浴着阳光,根须被埋在土中,虽然在下面却没有怨言,因为那一抹芽汲取着太阳的力量,代表的未来的希望,拖拽着整个植物生长的力量,庞大的根系,小小的芽,春雷下的迸发,生命的力量。

花开的时刻却是变了,花朵是那么大,压垂了茎,抽干了根,但是花朵还在继续,它将结果,新的生命无需在意旧的死亡。


想想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我为平庸浅薄之人逝影绝忧,

言述贫乏鄙陋之辞乱语胡言。

知乎用户 逝影绝忧 发表

保持增长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老龄人口继续保持正增长,也比如新生儿人口继续保持逆增长,也可以是总人口继续保持零增长。

所以还是要拭目以待,让子弹飞一会儿。

知乎用户 么西么西 发表

增长,却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增长大家肯定相信,可是增长数字没有公布,感觉是一个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的数字。

就是虽然是正的,但是小到不值一提。

上述内容,是我我胡思乱想的。

我当然是希望祖国人口能健康发展。


不过我提醒一点哈

人口增长可是和文科生多少没什么关系哈,有了上次的说文科生过多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话术,我好害怕人口随带的报告告诉我由于文科生过多导致我国掉入人口缓慢增长陷阱。

我在此澄清: 我们文科生也是有生理健康课的。(手动,算了,不加狗头了)

知乎用户 雪舟无月​ 发表

做情感咨询久了,遇到的婚姻问题很多,很多人的问题都是,要不是我们有孩子,我们两个人早就离婚了!

你知道这背后透露的是什么问题么?

舍不得孩子是真的,但潜意识里会觉得孩子确实让自己多了一些负担,因为有孩子,所以会不停的妥协,甚至是要牺牲自己的幸福。

那么这种意识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现实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孩子, 两个人可以像分手一样的去离婚,而那些没有结婚的会更加害怕去生孩子。

原因很简单,一个是高房价导致的各项生活成本太高,根本就养不活孩子。

另一个就是一旦有了孩子,面对婚姻里的背叛,自己将会更加的被动和痛苦。

于是很多人就不要孩子了,甚至不想结婚了。

只想着谈谈恋爱,结婚就算了。

这个真的不是我危言耸听,真的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一想到结婚就非常的恐慌,并且这个群体在不断的扩大。

而且就算结婚了,很多夫妻也是会面对异地独居的生活。

有的时候即使两个人在一个城市上班,因为工作地离得太远,也不得不分开住。

你说这样能有多少夫妻感情,这不就是异地恋么?

而异地恋能走到最后的有几个呢!

我的堂哥就是因为工作一直跟他老婆分开住的,结果两个人后来就发生了矛盾,感情越来越多,看不顺眼的地方越来越多,然后就离婚了,离婚之后再也没想着去找对象,宁愿自己一个人过。

现在很多人已经躺平了,别说结婚了,恋爱都谈不起。

谈恋爱真的很费钱。

不是过去谈对象,送个情书在操场上公园里逛两圈就能手拉手在一起了。

现在很多的毒鸡汤都宣传不花钱就是不爱你,不舍得投入就是不在乎你。

然后很多人就在感情里计较金钱付出,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很不理想。

很多男生在一个女生身上花了钱打水漂之后,后面再找对象心态就变了。

这也是现在男女对立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而且因为信息茧房的缘故,许许多多的男女都彼此隔离,思想价值观以及认知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于是知乎上男女话题吵架吵飞了。

抖音也是这样,男的骂女的物质拜金,女的骂男的不舍得花钱就想占便宜,彼此仇视。

甚至连一些相亲交友 APP 都这样,相互对骂。

你说连交友 APP 都这样,年轻男女能走到一起么?

还结婚呢,结个毛。

所以你看到生育率连连下滑,都是有原因的。

不能多说了,再说要被和谐了。

只能祝大家天涯各自安好吧!

推荐几个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干货长文,实操性强:分手后你是如何挽回前男友的?

性格迷思,引发思考:回避型人格的人会真心爱上一个人吗?

深刻剖析,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孩子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婚姻经营,前行不易:维持婚姻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婚姻危机,如何处理:什么样的婚姻是必须要离婚的?

知乎用户 牛顿师兄​ 发表

保持增长很正常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还没到平均寿命呢

只不过我想知道一件事,就是国际说 “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时的语气,究竟是一种像以前那样很嫌弃地“唉,怎么还有那么多人”,还是其他的语气?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等待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的第 37 天,想他,想他,想他……

知乎用户 一只阳 发表

多关注其他的,不要做井底之蛙。

美国 2020 年新生儿为 41 年来最少,可能原因是什么?或将产生哪些影响?649 赞同 · 75 评论回答

美国生育率跌至百年来最低,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baijiahao.baidu.com/s?id=1698898358392620432&wfr=spider&for=pc

[连续两周单日新增超 30 万!世卫称印度疫情向周边扩散​baijiahao.baidu.com/s?id=1698963353346959120&wfr=spider&for=pc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98963353346959120%26wfr%3Dspider%26for%3Dpc)

知乎用户 呆呆和如如 发表

我要是 TJJ,就索性不公布了。

为啥要公布呢?内部呈上去就可以了。

(以上是看了部分回答得出的结论,这样更干脆啊)

不然,这些人还想知道更多其他数据。

满足不了的。

知乎用户 Jason 不跪 发表

其实大家不关心人口继续在增长,

问题也不在于出生人口太少,而是老龄化太快,未富先老,极大的影响了未来的国家竞争力。

解题在于如何抗过这一段时期,大约 30-50 年,大体解决方法应该在于延迟退休,更多的合并乡镇县级区域,集中在大城市群集中养老,效率化养老。

等这一波人口更替结束,中国维持在 5-7 亿数字,以制度优势,挽回生育率应该不是问题。生育率低,还是人太多,卷厉害了,等到不用卷的时候,生育率会上涨的。

看历史,都是战争来完成人口轮回,现在多半打不起来,只会通过卷来降低生育率来完成人口更替。

90 后自求多福。 ,好好实现自我价值吧。

知乎用户 赵琪 发表

还是坚持 2019 年自己的预测,我们的人口,有可能在 2023 就出现死亡 > 出生,正式步入负增长阶段。

假设平均年龄 75 周岁,因为疾病、事故造成的早逝,以及部分老年人的长寿,死亡人口是以 75 年后的数轴呈正态分布,它的数据是平滑过渡的,而不是排队枪毙。

考虑到我们的出生人口在 49 年前后就超过千万,且 50 后开始出现人口出生高峰,今后几年,我们很可能看到死亡人口的稳步而大幅的上升趋势。

伴随着出生人口的不可逆的大幅下降。交叉点极可能会比砖家预测的要早。

很多年前,我就觉得,我们的资源禀赋,养活 7—8 亿人差不多的,最多 10 亿人足够了。考虑到未来机器人对很多工作的替代,人口是可以再减少一点的。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炒股懂周期论的人都知道经济增长三大助力: 人口,资金和科技

看人口

人口就是新的韭菜,多多益善,他们只要活着就不断的有需求,需求带动投资,激活经济,最能花的年龄段是 20 岁到 40 多岁,再老了,劳动力下降,欲望也在降低,对经济的作用就不大了。

我们新的韭菜是什么状况呢?

这是每年新出生的人口

每年大概要死多少人呢?

大概 890 万,随着人口老龄化,死亡人数还会进一步的上升。

也就是说,净增加也就 100 来万。注意,十几亿的泱泱大国人口净增加才 100 来万。真少。

虽然总体趋势向下,但是并不是每个城市的人口都是下降的。比如,城镇化,乡里人口下降,镇上人口上升。当然这是过去式了。

我们看数据,2016-2019 还在大幅净流入的主要省份是广东,浙江。本来每年新增没多少,都跑这两个省去了。看到,这里,你大概就知道应该把房产配置到哪里了。

看资金

所谓资金,就是以前你是攒钱花,现在你是借钱花,这就是杠杆。

用信用卡,贷款买车买房装修,贷款上学这都叫借贷 (没花呗的时候,大家就在用信用卡消费了,真不能怨 jack 马,这是历史规律,和他没啥关系)

借钱的人有三个主体: 国家,企业和个人。

国家借多借少,不在乎利率,也就是说不受利率影响。

企业借不借,主要看投资机会,赚钱容易,利率低,就多借,利率高,少借。没机会,生意不好做,不得不借,总体上来有个天花板,到了天花板打死也不借。

个人和企业类似,借钱总归要还的,最多就能借那么多。

国家用财政政策就是加杠杆,结果就是债务越来越多。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还款能力就那么多,要多借钱,就得降低利率,所以我们在看到美国国债不断升高的同时,国债的利率也在不断的下降。他们能降低国债利率,主要是因为怎么折腾,CPI 都不太高,其他国家羡慕不来。

我们国家呢?

看看地方债务,就目前债务情况,普遍在当年收入的 3 倍。也就是说,如果每年拿出 10 % 还债,得还 30 年。问题是这些个财政收入都很依赖土地财政,问题是韭菜在急剧减少。

注意,我们某些地方政府的债务和税收的比值已经接近美国克林顿时期的水平了,已经比较失控了。

我们在怎么应对呢?借长还短,应对短期的流动性危机,但是长期来看会出现偿还危机。

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呢?

变化不大,原因之前说过了,他们不像政府凭本事借钱,得还啊,不增加一般就是到顶了。

为什么我说到顶了,房贷作为家庭债务的大头,看看我们的房价和家庭收入的比率,亚洲南波湾啊。总之,我们的储蓄被掏空,未来被透支,全部用来发展经济了 (主要是房地产)。试问个人杠杆如此之高,做养孩这种只有家庭投入国家受益项目,只要上,就增加家庭负债率,一般经济情况的家庭是不会生的,所以出生率越来越低也正常。

看科技

科技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集成电路时代,网络时代,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和新能源时代,都是几十年为跨度的,你着急也没用。

股市最近风光无限的自动驾驶,新能源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


三个主要因素,分析完毕,可以发现资金科技可以打的牌很少,人口是主要的不利因素,而且人口老龄化也严重影响我国的财政政策的积极性 (今年财政预算支出增长最多的就是还债,8% 的增幅)。

因此,我认为全国绝大部分城市房价已经见顶,人口大幅净流入的城市不用担心,其他的城市的人应该多拿现金,把资金配置到刚性需求的可转移通胀成本的龙头企业,以及受益于新产业发展的企业。

中国真正要崛起,实实在在的考验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那种光靠盖房子,人口红利,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好日子到头了。光靠反腐是不行的。在下行的时候去玩命挤房地产,压教培简直…,很日本央行。

知乎用户 汉学堂​ 发表

我看出来了,我悟了。

最近几天最早出现人口下跌的新闻是外媒报道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中国人口少了,他们为什么着急,这不皇帝不急太监急吗?

其实不然。

中国人少了,谁还 996 为他们提供廉价的中国制造啊,对不对?

因此,外国人肯定不希望中国人减少。

总而言之,

人口减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人口增加,资敌一千,内卷八百。

知乎用户 山抹微云君 发表

问题的核心不是人口是否正增长,毕竟涨 400W 也是涨,涨 40W 也是涨,但涨 400W 和涨 40W 之间的区别可谓是天差地别,对于一个 14 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每年这点新增人口数据能抵挡 40-70 年代生育热潮所造就出来海量人口,在未来 50 年逐渐凋零吗?

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该怎么应对老龄化社会?怎么面对几年后可能出现的人口负增长或者停滞增长?这都是急需解决和全民关注的问题。

如果我们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负增长老龄化,那恐怕无论是脱贫还是乡村振兴,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最后都只剩下一群孤寡老人在这些三四线地区逐渐凋零,那这些地区又有什么前途和命运可言?耗费这么大人力物力的投资,终究会是一场幻梦,这是我们绝对不能任其发生的,否则就对不起那么多倒在扶贫攻坚路上的烈士们

日本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深刻而清晰的教训,从七八十年代起,日本就一直在搞少子化对策,花了上万亿美元给农村修建基础设施,大搞农村开发和旅游业开发,结果呢,今天的日本 90% 的农村和旅游业都已凋亡,大量村落因为没人而废弃,年轻人集中在东京圈,生育率超低,也基本谈不上什么前途命运和未来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应当对资本主义有了非常清楚的教训和认识,回头再看看马克思所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和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简直成了深刻的教训和急切的提醒,资本主义发展了这么多年,各国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甚至主体民族的比率还在不断下降,我们是时候该认真考虑资本主义对于一个民族,甚至于人类而言到底是发展的良药,还是显著的阻碍了。

很多人说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种宏大命题不需要普通民众操心,但人口是一切的根基,老龄化危机的恶果是全社会的每个人共同承担的,当区域和国家以至于种群逐渐凋亡的时候,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什么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大计了。

知乎用户 郑昊翔​ 发表

低情商:关注人口问题,关注内卷问题,关注居民债务杠杆太高

高情商:关注美国枪支泛滥,关注日本排放废水,关注印度火葬场不够用

知乎用户 果子蝈 发表

没必要过于悲观。

人口一直高速增长,经济持续吃人口红利,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度,越过临界点,人们生活水平会急剧下降。

根据上世纪的研究,认为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很难让十四亿人口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因此制定政策,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所以人口增长下降,乃至人口总量下降的时刻,按计划无论如何都是会来临的,并未超出计划范围。

我们面对的人口增长放缓问题,是一道无法逃避的考题,早晚都要想办法解决。并且维持人口高速增长,持续吃大量廉价劳动力红利的行为,不应该是社会追求进步的共识。如果把对国家的繁荣的希望寄托在几亿类似富士康流水线工人的辛勤付出上,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呢?都是同胞,谁又天生该去做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成果又该谁享用?

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上,用更高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和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低端产业,相应的,我们可以不需要那么多人口红利。减少几亿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现有的消费和生产水平持续提高,是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转变到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次经历。

如果将来一个人挣的钱,可以养活一家人,那么其中一部分交社保,养活一个老人,并不会成为负担。例如西方社会的全职主妇给经济造成的负担是可以接受的,可见,中国老人不应该天然是无法承受的负担。例如,我们可以让将来的一个人干现在两个人的活,拿两份钱,养活一个老人,这个模式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提高生产效率。

不能把人口问题作为发展问题的借口,解决发展问题,追求更好的生活,虽然任重道远,但责无旁贷,要有取胜的信心和决心,不可未战先怯。

知乎用户 子夜​ 发表

其实我觉得国统局大可不必这么着急出来辟谣。咱们中国发展到今天,靠的难道就是人多和市场大吗?别说人口还没开始降,就算真的开始降了,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世界的尊重仅仅是因为人口多和市场大。这也太贬低咱们中国人民的智慧、辛勤劳动和制度优势了吧。

现在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制度自信,而不是人口数量自信。人口数量的变化,有其自然规律,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变了就变了,真的没必要纠结。从上到下都应该淡化对人口变化的关注。多学学老祖宗的智慧,春困秋乏夏打盹 + 冬眠,一睡解千愁不是?

人口红利慢慢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人口素质,才是目前举国上下应该着重关注的事情。培养一个乔布斯出来,能创造多少工作岗位,带动多少产业的发展?

西方领先的科学技术只是皮毛和表象,真正在背后支撑这些科技创新的土壤才是关键所在。只要土壤在,新的科学技术就会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而我们未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肥沃土壤。

记住,是大海孕育鲸鱼,不是鲸鱼游出了大海。要想创造一个大海,就得有比大海还宽广的胸怀。

也许有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迷弟迷妹们问起,为什么中华文明如此璀璨的时候,我们可以淡淡地回一句:

无他,胸怀天下尔。

知乎用户 老强说数 发表

主流媒体的特色,他们很少说假话,但是真相往往也是笼罩在词句之间。毕竟有些事情,真的是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婚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从对传统婚恋习俗的遵从转变为对新的婚姻价值观的批判和选择,很难笼统地说,这种选择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衰落, 抑或是个体不再盲从, 主动追求自我幸福的另一条路。婚姻自由意味着中国公民有结婚的自由,也有不结婚的自由。不论怎样,结婚与否,都是个人的选择,他人是无权从法律角度干涉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找到不婚背后的真相,针对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予伦理关切,而不是一味指责 “不婚族” 违背了哪些社会伦理,这毫无意义,甚至有可能使 “不婚族” 更加边缘化,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更有可能使 “不婚族” 被标签化,一旦被标签化,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不婚族” 产生的社会根源,包含了历史根源、原生家庭根源、高价彩礼和高离婚率三个方面。对现代男女而言,家庭生活的不幸福会对婚姻产生抗拒和排斥的倾向,现实生活中的高价彩礼和高离婚率会影射和暗示婚姻生活的不快乐,慢慢产生抗拒心理。

国内最早的 “不婚族”,可以追溯到 100 年前的 20 世纪初。当时,受西方自由平等的婚恋观的影响,一些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年轻人极力从包办婚姻中解脱出来,提倡婚姻自由。有人开始推崇不婚主义,更有甚者提出了 “去家废婚” 的主张。

当时的 “不婚族” 虽然奉行不婚主义,但反对的其实并非婚姻本身,而是反对以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为信条的传统婚姻制度。近代以前,落后的婚姻制度与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互依存,而当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民众的婚姻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 R。民国时,为了研究青年男女为何结婚,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曾组织过一次关于 “婚姻之目的” 的社会学调查。他在征求案中提出了 10 项标准: 1、相貌与体态; 2、教育造诣; 3、办事能力; 4、母性或父性; 5、经济能力; 6、清白身世; 7、家产; 8、性情; 9、健康; 10、性道德。结果,接受调查的青年男女大多将“性情”作为第一标准,志趣相投、性格合拍,才是他们结婚的首要条件。传统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仅在他们的婚恋观里已经土崩瓦解, 而且他们对另一半的渴望已经从简单日常的穿衣吃饭上升到志趣、性情、甚至是灵魂的对话与碰撞,这不得不说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层次的婚恋观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也是最基本的单元,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担当着子女对整个世界最启蒙的认知,父母婚姻的幸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人生。“有德性的夫妻会有强烈的责任感,直接影响子女的德性,十分有助于子女德性的自发形成和自觉修养。” 真正的榜样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感染和浸润,而不是教条式的苛责教育。可以说,父母的影响和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子女的生命轨迹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天价彩礼包括房车等)是改开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普遍出现的一种彩礼异化现象。通常表现为,其数额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超出一般家庭的承受范围与支付能力。如今,天价彩礼年均增长 3-4 万左右,十几万彩礼已是稀松常见。近年来,因为天价彩礼引发的恶性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类似爱情和金钱的较量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 动辄十几万的彩礼给本应喜庆的婚礼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由于天价彩礼的存在,不少男性选择婚姻多半是以 “合适” 为大前提,没有感情基础,婚姻带有凑合的特征。对于女性而言,受不良择偶观的影响和父母的左右,为谋取天价彩礼而结婚的不良动机导致其陷入婚姻危机之中。

如果说早婚对于女性是种为获取天价彩礼的主动选择, 那么晚婚则是男性负担不起天价彩礼而错过适婚年龄造成的被动结果。其实婚姻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男女的匹配类似于市场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匹配。在劳动市场中,失业者会因为没有理想的工作机会,不得不延长寻找工作的期限。在婚姻市场,男性会因为结婚女性不足,恒定不变的配偶特性的偏好,不得不增加寻找配偶的时间。这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男子因为天价彩礼带来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晚婚

与高彩礼现象接踵而至的是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字: 2018 年,中国有 1010.8 多万对新人结婚,446.1 万对夫妻离婚,每天有一万对夫妻离婚成功; 2019 年,中国有 947.1 多万对新人结婚,415.4 万对夫妻离婚成功。2018 年的离婚率高达 40%,而 2019 年的离婚率竟然高达 44%,也有专家出来辟谣,说这种离婚率的算法有问题,但是离结人数已经太多了。

离婚率的高涨﹐结婚率的暴跌,不得不使年轻人叹到: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爱情。其实,离婚并不是一件坏事或者好事,不应该在道德层面进行批判,我们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和趋势。“如果说离婚是坏事,对于一些把摆脱已死亡的婚姻当做脱离苦海的人们来说这个判断就不正确了; 如果说离婚是好事, 对于一些仍在留恋自己的失败婚姻的人来说,这个判断又不是错的。” 所以,对离婚的评判个人层面意义更大一些,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说,是社会资源的再次整合,有利有弊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居不下的离婚率对未婚人士来说,有一种消极的影响,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看到事物的消极意义,从而很敏感地影射到自己的身上,进而影响和干预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情绪 ABC 理论” 认为,大多时候,人们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从一件事情中,人们更愿意接收其负面意义,而不去探究事件背后的真相和过程。从人类进化所形成的特有的保护机制来看,更积极地吸收负面性的消息,通过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来警醒自己,少走弯路,未雨绸缪保护自己,从而适应优胜劣汰。家庭成长环境的不温馨,加上看得见的不断上涨的离婚率, 使恐惧婚姻有不婚念头的人与婚姻始终走在两条平行线上,再无交集。

幸福,是至高的善,每个人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努力。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幸福与否,他人或许无法洞悉,但幸福,也不是缥缈虚无的,更不是神秘莫测的,幸福是一种最真实的自我感受,强烈而又平缓,幸福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我们去争取,去体验,去奋斗。很难说不结婚的人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每个 “不婚族” 的背后都有一段和婚姻有关又一言难尽的故事,他们只是用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最惬意的姿势和状态和这个世界交流着,抗争着, 孤独而又决绝。尽管是否结婚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但我们呼吁不婚人士能回归主流文化,走进婚姻的殿堂,体验婚姻生活的快乐。笔者认为不应一味责怪他们为何不婚,这毫无意义,应该从根源上探究不婚的原因,努力在 “不婚族” 与社会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尽力中和 “想婚” 却“不能婚”的矛盾。从家庭、学校、社会、不婚者本人四个层面尝试性地给出调适思路,试图达到人伦关怀之目的。

——2020_2050 年河北省劳动力供求预测研究_2019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王帅印

——富裕农村地区青年婚恋中的代际交换研究_201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 陈慧雯

——大龄未婚男公务员婚恋困境的个案工作介入_2020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王婷

——遥望_围城_对当代中国_不婚族_的伦理探析_2020 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马俊祥

知乎用户 博学多才的君儿 发表

以前上学的时候,如果哪次考试考得好,那必须立刻昭告天下,恨不得放学以后手里拿着试卷横着走。可要是哪次没考好,那肯定是不会主动说的。
去年下半年,热火朝天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了我国强大的基层动员力。然而,原计划今年 4 月上旬公布结果,结果现在一直也没官宣,估计是得等到 5 月了。

其实,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人口结构问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否则,前些天央行的研究人员也不会跨界写一篇关于人口的工作论文。
在此前的文章(央行论文谈及放开生育,A 股国产奶粉要暴涨了? ?)中,牛腩借着放开生育限制的话题,谈了国产奶粉行业的基本面逻辑。但这只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一个方面,且不说单单放开生育限制,能否扭转我国出生率下滑的态势;如果悲观一点,即使是开始鼓励生育,情况也未必会好转。
比如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鼓励生育,但少子化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其实,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越是城市化,越是不想生娃。比如现在不少都市上班族经常远程办公,看似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实则延长了工作时间。很多都市年轻白领们,对自己的生活都感觉压力山大,又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去生娃、养娃?
所以,我们应该对鼓励生育抱有期待,但同时也要对执行的结果留心观察。换言之,基于人口出生率止跌回升的逻辑,是有可能在几年后被证伪的——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是确定的?

答案是人口老龄化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中的预测,到 2022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 2.88 亿人,占全部人口的 20.4%,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 2035 年,我国差不多 3 个人中,就有 1 个 60 岁以上老人,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这些老人来自我国 1965~1975 年的婴儿潮。我国的人口红利,很大程度上便依赖于这些人。我国不同时期最景气的行业,其实也是靠这些人撑起来的。

当他们 20 岁出头卖力干活的时候,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
当他们人到中年,准备成家买房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便迎来了长期牛市;
……
当他们步入老年,又会产生哪些投资机会呢?
显然这是一个养老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仅局限于养老院及相关服务,这主要是因为养老服务还在探索当中,并没有出现复制性很强的成功商业模式,而且股市里特别纯正的概念股也不多。
但如果我们把思路打开一点,从幸福晚年生活(吃喝玩乐)的角度,寻找解题思路。对此,牛腩建议关注以下 3 个方向:
1. 慢性病,尤其是无法治愈,药不能停的慢性病。例如牛腩在此前文章(我国赠送制氧机!但真正赚钱的可能是这种医疗器械 )中分析过的糖尿病,胰岛素以及血糖仪等医疗器械,面对的都是增量市场。另外像家用呼吸机、电子血压计都是类似的逻辑;
2. 老年用品,特别是老年卫生护理用品,比如老年尿不湿。这方面可以关注一些有相关布局的造纸公司;
3. 养老物业公司。现在物业公司的估值,高于房地产公司,这表明资金认为物业服务比单纯盖房子,更有持续性。而且 2019 年红墙印发的文件中,便指出要探索 “物业服务 + 养老服务” 模式。
还有不那么招人待见的生意——殡葬。其中的逻辑,大家都懂,牛腩就不多讲了。而且我大 A 股没有纯正的殡葬股,不过港股是有的。
其实,跟股市投资比起来,生娃养娃或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不过俗话说 “劝人生娃,千刀万剐”,牛腩不劝任何人生娃,只是想站在投资的角度,来谈一来生娃里面的投资逻辑。
当大部分人不愿意生娃的时候,而你咬咬牙决定生娃,这实际上符合了逆向投资的原则。
生娃这件事,辛苦在当下,收获期却在 30 年之后,因此不能只看眼前得失;而大部分人预测未来的模型,是基于过往趋势的线性外推。这种惯性思维,并不能用于判断拐点的到来。然而,万物皆周期。按照周期股的投资逻辑,在周期不断加速下行到最悲观的时候,反而应该开始考虑抄底。

试想,十年后将要退休的 70 后,哪家手里还没套房子?他们的孩子(90 后、00 后)仅靠继承就能有一套房。而等到独生的 90 后、00 后当爹当妈的时候,夫妻双方就可以继承 2 套房产。如果 90 后爹妈也只生一个(20 后),那么这个 20 后自己就能继承 2 套房,后面要是结婚的话,夫妻双方就能继承 4 套房——这还是在没考虑新增住房的情况下,到 2050 年,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区,中国人整体上真的不缺房子(相关阅读:买了学区房,就能打破阶层壁垒,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 )。
所以,那些不生孩子的 90 后,辛辛苦苦买的房子,最后很可能会以低价被那些生孩子的 90 后家庭抄底。尽管生孩子不能只算经济账,但是这种利害关系可是要想清楚的。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星空财富”(ID:xingkongcaifu1)

知乎用户 菠菜​​ 发表

4 月 29 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消息称,据了解,2020 年,中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 [1]。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七人普数据公布的时间变化。3 月 15 日,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初步打算在 4 月上旬召开发布会,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2]。4 月 16 日,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资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信息的基础上,增加更多更细的信息,同时大量增加普查公报。为此,人口普查发布前的准备工作也相应有所增加,下一步会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向社会公布人口普查最终结果 [3]

在统计局宣布变更发布计划前两天,也就是 4 月 14 日,央行在公众号刊发工作论文 [4],该工作论文称,要认识到中国人口形势已经逆转,转型后人口衰减的速度将超乎想象,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该工作论文建议,一方面要全面放开生育,放开到三胎及以上;另一方面还要大力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统计局 4 月 29 日的新闻非常短,有效信息只这样的一点,2020 年中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换句话来说,也就是 2020 年的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根据统计局的数据 [5],2019 年死亡率为 7.14‰,也就是 998 万人,和出生人口差额在 400 多万。虽然各种数据都显示,2020 年的出生人口可能约为 1200 万 [6]。但如果推论 2020 年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没有数据和逻辑的支撑。所以我个人还是相信统计局透漏的这个关键信息的。但其实问题不在于人口是否负增长,而是中国人口负增长在什么时间来临。按照现有出生率趋势,和死亡人口增加的趋势,中国人口的负增长可能在 2023 到 2025 年之间来临 [7]。六普时的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约为 1.18,2015 年的 1% 人口抽查显示,总和生育率为 1.047。但是由于实际上存在的漏报问题,很多相关学者和计生部门认为,实际的生育率高于普查和抽查的结果 [8]。国外不少机构比如联合国和 IMF,使用的数据都是修正后的总和生育率,数值在 1.6 左右 [9]。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的主要问题,还不是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而是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结构问题的突出表现在老龄化速度快、少子化明显。还有学者通过 2017 年的户籍登记数据,和过往普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六普的青少年人口数据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报现象 [10]。该学者认为,15-19 岁重报比较多,其中六普 16 岁的重报了 187 万人,14-29 岁的重报人口有 1200 多万。该学者还认为,六普的劳动人口存在重报,六普 14-44 岁的重报人口有 1800 多万。如果该学者的研究结果符合真实情况,则说明另外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的劳动人口存在 1800 万的浮夸。

目前网络上的人口焦虑肉眼可见 [11],我当然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再来增加大家的焦虑。但是解决短期焦虑的有效方法,还是统计局及时、准确、可靠的发布七普数据。

最后我想谈谈近期大家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年轻人宏观上乐观,微观上悲观 [12]。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宏观来看,我国在过去的四十年,GDP 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 21 世纪初的黄金发展期,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堪称咆哮的年代。这当然是年轻人宏观上自信与乐观的基础;在过去的四十年,人均收入名义增长了 100 多倍,而 CPI 只增长了 6 倍多,这当然是年轻人宏观上自信与乐观的基础。在过去的近 20 年,全国平均房价增长了 4 倍多,35 个大中城市房价增长了 5 倍多,而收入也只是增长速度稍微快一点,如果单看一二线城市的话,房价增长速度比收入增长速度快 1 倍,这可能是年轻人微观上不自信和悲观的基础;消费增长速度赶不上 GDP 增速,这可能是年轻人微观上不自信和悲观的基础。换句话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可能年轻人的这种矛盾的心态将长期持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这种情绪,可能已经制造另外一种极端的思想,用流汗黄豆和赢麻了来表达不自信和悲观,这可能值得我们注意。

参考

  1. ^ 统计局: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4/t20210429_1816871.html
  2. ^ 统计局:4 月上旬将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21-03-15/doc-ikknscsi5040548.shtml
  3.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大量增加普查公报,发布更多更细信息。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1-04-16/1702249.html
  4. ^http://www.pbc.gov.cn/redianzhuanti/118742/4122386/4122692/4214189/4215394/2021032618473569432.pdf
  5. ^ 位于 “人口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下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 ^ 公安部:全国 2020 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新生儿共 1003.5 万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2_08_580809.shtml
  7. ^ 任泽平报告中转引了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方案。 https://n.sinaimg.cn/finance/crawl/795/w550h245/20200826/69e2-iyhvyuz9109093.png
  8. ^ 我国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09193141/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81618.html
  9. ^ 联合国人口预测对中国生育率仍高估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21124112/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558.html
  10. ^ 对中国人口普查低龄人口数据的再认识 http://www.cssn.cn/jjx_lljjx_1/lljjx_wz/201809/t20180930_4664487.shtml
  11. ^ 知乎这个问题的回答几乎全都是人口焦虑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140816
  12. ^ 关注观视频挺久了,我发现观众在对国家前途无限乐观的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极其悲观。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30526

知乎用户 三幺哥 发表

@没救了自动出院吧

同在江苏,且在南京,只是我这个位置是南京特别偏的地方。

我来说说我看到的吧。不评价这个问题,只讲述我的经历,一个被宏观纪事忽略的角落里的城乡结合部和一位老人。或许不足以以小见大,但不得不承认,她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观察记

因为一些情况,我暂住在一个老小区。客厅正对面,经常能看到一位老奶奶,一个人,抽着烟呆坐在椅子上,一整天。空洞的双眼,无神的她。

那把椅子是大红色的,在没有什么活力的这个社区,特别奇怪与格格不入。

白天的时候,学习之余探出头去,她总是坐在那里有一嘴没一嘴地抽烟,眼睛总是看向一个方向,低垂着头。我的角度没办法看到她的眼神,但我猜应该是没有神采吧。每天如此,如果不是大雨和饭点,她都是准时出现在那里。和一地的烟头。

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今早也是。气温很舒服,我在床上又赖了很久。躺在床上发呆,思绪飘散,不知道那位奶奶此时有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那单元门口呢?

她会期盼什么吗?她有期盼什么吗?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这个小区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状态。隔几周就会出现的丧乐,时不时小区楼下出现的临时奠堂。这是个老小区,周围是个小学。于是家庭的配置大多变成了儿童 + 老人。中间的一代人出门上班了,要不就是不在这里。也有很多人家只有老人,比如她。

我的猫因为听到了成群的鸟叫,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电线杆上的鸟群。尾巴尖不停地摇动。目不转睛,谁都知道它的企图,它的期盼。但它的期盼是注定落空的,这它知道吗?我不知道它知不知道。如果它知道了,还会去期盼吗?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当它知道了就肯定跟过去不一样了。

有趣的是,它探出窗外的位置,正好是我探出头看对面那位奶奶的位置。那么,当我探出头的时候,我在期盼什么呢?期盼她在那,还是不在那?

我觉得人世间最美的事,莫过于人跟人的相识、相知、相遇了。在世俗眼中,财富是金钱。但金钱毕竟是身外之物。那财富还能是什么?

看着那个红色椅子,财富还能是什么?

用一句学院派的话概括,人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红色椅子断开了与社会的连接,她很孤单,她是一个孤零零的点,她没有被社会关系撑起来,她掉下去了。

回到原点,每个人小的时候,自己这个点也是孤零零的,随着上学,接着工作,我们有机会跟别的小岛建立连接。有些小岛间交流密切,路越来越宽,彼此的朋友间也相互融合,路开始变得四通八达。最有趣的是,每座岛上都有大量的宝藏,只要你愿意拓路,你就能发现它们。

宝藏不是问题,关键是路,关键是那些连接。

看着那个红色椅子,我觉得财富是连接。

(偏题 你有没有用心,真诚地交过朋友?你有没有坦然,真挚地敞开过自己?不然怎么交到真正的朋友呢?


近日,对教育行业的打击日趋严厉,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暂缓老龄化的步调。把目光从 k12 转向老年群体,红色椅子的队伍日渐壮大。工作关系在淡出他们的生活,跟社会的连接就只剩下了子女和买菜。

我之前写,一个优秀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在帮他们建立跟世界的正确连接。除了他们,这样的一批逐渐丢掉跟社会连接的老人们,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些什么?

我开始开脑洞。

老年社交。

若只冲着交友去,社会的枷锁和偏见还未脱掉,这步很难。

或许星星之火的老年大学,是一个出路吧。

又或许,更酷的事情:

让年轻人的 livehouse 变成热热闹闹的说书馆。谁都愿意对着历史指指点点,他们的饱含风霜的经历足以让他们看到年轻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同样的一句话,阅历丰富者看到的信息就是毛头小子的十倍百倍。

回忆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它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组成的四维空间,它是日常的三维空间顺着时间线游走的四维坐标系。

这是他们最大的宝藏。如上所述,挖到宝藏不难,难的是怎么让岛跟岛之间建立连接。难的是怎么把宝藏搬运出来。

这样四维空间包含的人生智慧,能让多少人受益匪浅啊。

想象一下,面前一排知命花甲和古稀,他们在谈论着

“最让自己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这辈子做的最对的决定是什么?”

“如果能重新活一次,你会去做什么事情?”

“有什么话你想跟 20 岁的人说?”

“你觉得自己厉害在哪?”

“有什么道理是你慢慢才明白的”

“你有什么秘密想说却不知道跟谁说?”

….

Nice!

这样的茶话会,下了班迷茫的年轻人不会想来吗?一如他们在知乎上讨论的火热,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我们一起喝喝酒也行。有没有综艺能对向他们,有没有组织能对向他们,有没有资本能对向他们?换个角度想,这里的市场也很大。

与其担忧未来,不如现在做点什么,她可能就是我,是我们。社会该把精力转向他们了。

最美的事有二,缔造连接,帮人们缔造连接。

或许她在期盼的事,就是如此吧。

知乎用户 徐亦快 发表

这个部门说话肯定靠谱,说增长一定会增长。

美国有位 JUSTICE 说过,不是因为我们做的对才称为 JUSTICE,因为我们是 JUSTICE 所以怎么做都对。最终极的正义,不是正义本身,而是这里面的 9 个老人。下图来自百度,侵删。

知乎用户 zion 发表

当拜登说出 “任期内中国不会超过美国” 的时候,美利坚的民众是该乐观呢,还是该悲观呢?

知乎用户 燕平沙 发表

就算你 2020 年增长 又能咋地?

大家关心的是 2050 年的人口结构 80 后正好开始退休

初步计算全国三个人里面一个老年人 个别地区两个人里面一个老年人

这种结构 是能可持续发展么

最好提前想办法 否则到时候大家都麻烦

知乎用户 马泽依 发表

谢邀

关于人口结构的问题本身我不多赘述,高赞回答们已经写得很好了。我只简单写一下自己在经济方面的认识,抛砖引玉

我很喜欢日本的经济史,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纷纷扰扰,但概括下来其实就是这么两张图

日本在 1980 年后老龄化率开始加速上升,Labor Input 劳动力投入开始下降,但同期 Capital Input 资本投入上升、TFP 上升,依然支持日本经济在十年时间里的高增长趋势。即使在 1995 年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深度老龄化里,劳动力投入对日本经济的负贡献最高也就是 - 0.5%。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口结构,而是 1990 年泡沫破裂之后长期的资本流出和未能抓住互联网革命带来的 TFP 长期停滞

更有意思的是将日本的资本投入下降趋势与中国的 FDI 流入趋势结合起来看,搅拌食用味道更佳

日本的 lost decade 是全方面的,是人口因素、外资流出叠加史上最蠢货币政策(直接戳破泡沫)三大因素共同导致的,中国恰逢其时的开放政策对日本产业资本的虹吸更是颇有落井下石的味道。只谈人口对 TFP 的影响,未免有些片面。而我们作为继承日本产业模式顺便一举把老师傅卷到快没饭吃的关门弟子,应该能从老师傅的家道中落史中总结出:

人口压力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不是无解的。理性看待即可

对应的解法一目了然

  1. 维持一个不大开大合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2. 继续创造积极的营商环境,稳定产业资本军心
  3. 打击有大规模产业承接能力的竞争对手
  4. 提升 TFP
  5. 抑制贫富差距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自助者天助之。中国共产党在 2020 年对疫情的治理不仅仅是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这么简单,更颇有逆天改命拯救中国经济的味道。如果疫情失控,如今的共和国将面临产业资本和人口双双失衡的局面,那样的结局是什么不言而喻。如今疫情成为了各国产业环境的放大镜,唯一有足够体量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目的国的印度几乎不战自溃,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又处于真理的辐射范围之内。这一场社会治理的大仗,大概能够打出十年的和平

且疫情后中国政府其他三点上的作为,坚定了我从前几年对中国经济持有较悲观态度转为如今 long China 的态度转变: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相当负责任的鹰派态度、制造业和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提升、开展扶贫工作以抑制贫富差距的意义,以及提出大城市化和土地流转以提升 TFP 的努力

尤其是大国大城和土地流转这一点,十四五的规划让我倍感欣慰。固然无数人质疑底层资产的货币化是一把双刃剑,唯有德者方可执之,但我依然坚信,通过促进聚集度的提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可行的、值得一试的。未经货币化的底层资产和制造业仍将会是中国未来的通胀核心

人口的问题则会是结构化、区域化的,中西部人口和农村人口将是减少的主力,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同样,人口将继续由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城市化的进程并不会停止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结构化调整对农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吴敬琏在 2018 年中欧商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过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阻力是就业问题,因为现代化农业只需要一亿农村人口”。而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说,大城市化决定了人口红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会消失

出生率降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真没必要在这下面搞些煽动阶级情绪的自我感动…… 低估社会纳什均衡的稳态是一种很幼稚的行为

我们还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

知乎用户 无志青年刘敬梓 发表

光棍怎么办?

根据 2000 年的普查,中国共有 6.53 亿个男性以及 6.12 亿个女性,这代表有 4100 万个女性消失了,或是有 4100 万个多出来的男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它有约 13 亿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到尝试解决人口性别比例高的问题,中国的人口政策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特别是中国日渐升高的人口性别比例,格外受到媒体的关注:报章大谈 “消失的女孩” 或“被铲除的女孩”、“被限额的女孩”、“被拒绝的女孩”,或是“杀婴凶手再现”。英这些新闻也提到中国的单身汉大军——将有 0.8 亿—1.1 亿名男性无法找到妻子。这些说法到底有多准确呢?

根据中国 2000 年的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例为 106.74(男)∶100(女),这和 1990 年的性别比例 105.98(男)∶100(女)相比,增加的不多。但总性别比例只是片面的事实,根据官方的统计,5 岁以下的孩童性别比例高达 118.38(男)∶100(女)。与印度的情况不同,在 20 世纪里,中国并不是一直都有女性过少的问题。性别比例在 1949 年共产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开始正常化,但在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又再度恶化。我们除了查证有关中国单身汉大军的报道是否正确外,也想了解为什么最近的新生儿性别比会激增。为此,我们研究了影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他们重男轻女的程度、性别选择的历史和现在的性别政策。

中国和它的人民

中国人口的组成相当均匀,92% 是汉族,94% 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作为世界的第四大国,中国分成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及 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地图 4-1 是它的省份。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疆界多为天然的地理屏障,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有助于其独特文化的形成和流传。

中国的女性

中国女性的历史地位时高时低,与印度的女性相比较要复杂得多。人们能够判断印度社会的女性自主性和权利何时多何时少,以及女性地位在不同社会层级、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但是在中国,除了女性地位的整体趋势之外,还有很多特殊情形。例如慈禧太后(或称 “老佛爷”),在 1861—1908 年间,统治了男尊女卑的清帝国,这就是一个女性掌权的特例。中国女性的地位有异于印度女性,还在于中国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女性的地位。

学者鲍森(Laurel Bossen)认为:“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是被概而化之的,是被抽象化了的,无视于历史的变迁及区域的差异。” 她们是一个高度相似的群体,具有类似的经历,如杀婴、缠足、地位低下、需要服侍男性等等。但是中国女性的地位,在历史上却会随着族群、阶层和地区而发生不易觉察但富有意义的变化。例如在宋朝(公元 960—1279 年),女性被严格地控制,杀女婴、缠足及寡妇自杀是司空见惯的,但那时的女性却有财产继承权,可以自己决定嫁妆的用途,甚至能够再婚。

以下,我们回顾中国的性别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朝(公元前 1766—前 1122 年),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当时父系社会的特色并不像后来的时代那么显著。大多数人死后都埋在母亲家族的墓园里,也有证据指出那时可能是母系社会。在当时的民俗传说中,英雄冠母姓而非父姓。商朝还有为母亲举行的祭祀仪式,遗产也是根据母姓继承。男女都可以成为武士,带兵抗敌。 周朝(公元前 1122—前 221 年)尚存母系社会的痕迹:女性的姓氏为家庭的姓氏,男性则是根据出生地和职业命名。女性一般并不登记在册。女性与男性平起平坐,除了皇室和贵族的女性吃饭时和男性分开,垂帘听政外,女性还可以自由选择丈夫、离婚和再婚。在周朝末期,祖先祭祀成形,流传于后世。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在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前 221 年)之后重塑了中国的道德体系,他的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永远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女性地位。

孔子思想与九部作品密切相关,包括《四书》、《五经》,其中包括被归为孔子思想的《论语》,以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如《易经》。孔子以五常作为道德指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女有别,两性必须维持分野,以护伦常。这些说法来自宋代对新儒家学说的阐释。孔子的教诲强化了 “男尊女卑” 的概念,他认为女性的性格不稳定,智慧也比男性低。孔子强调女德,女性应该安静、服从、整洁、贞节、勤于家务,最后造成了她们的足不出户。又因为男女各有所司,女性貌似被给予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而事实上,女性的地位终不及男性。

到了周朝,女性进一步被物化。周朝后期,结婚的方式有三种:俘虏、购买和安排。被俘虏和购买的新娘,没有自由,等同于奴隶,毫无权利可言,她们主要的功用就是侍候丈夫及生儿子。周朝建立 “宗族” 制度,女性的地位更加从属化,而且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越高,对她的限制就越多。

秦朝(公元前 221—前 206 年)和汉朝(公元前 202—220 年)曾一度流行女性掩面,女性服从和忠于父亲、丈夫及儿子,成为必须遵守的妇道。在汉朝,女性只能结一次婚,婚前及婚外的性行为,都会被处以死刑。国家为贞节的女性,例如年轻守寡而能从一而终者,树立贞节牌坊。包办婚姻愈发普遍,嫁妆和彩礼的习俗也逐渐形成。杀女婴也开始广泛施行,因为家庭不想花那么多钱来嫁女儿。《列女传》之类的更加要求女性责任限制女性行动的书籍出版,尽管如此,汉朝还是出现了吕后,她在丈夫死后独掌国家大权。

随后的三国(公元 220—280 年)和晋朝(公元 265—420 年)及南北朝(公元 420—588 年),社会阶级更加僵化,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女性不得再婚。到了公元 480 年,为了保护寡妇的贞节,政府在唐州为没有儿女的寡妇兴建道院。那时结婚的花费很高,阻止了许多婚姻,光棍人数大增,杀婴也盛行起来。到了唐朝(公元 618—907 年),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变少,唐朝出现许多女强人,包括武则天,她在公元 684—704 年统治国家,拥有许多男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时代,因为佛教的传入降低了儒家学术的影响。

五代(公元 907—960 年)的南唐李后主开创了缠足的传统,他为宠爱的嫔妃设计了特别的小鞋。这一习俗在随后的宋朝流行开来。宋朝(公元 960—1279 年)的男尊女卑胜过以后各朝代。上层社会的女性足不出户,她们的身体被宽大的衣服遮住,缠足和杀女婴都很普遍。缠足成为女性地位及美丽的象征,脚越小,女人越美。下层社会的女性就不缠足,因为行动若被局限,她们就无法养家糊口。不过缠足与地区有关系,例如在中国东南方,就没听说过缠足。 在宋朝,嫁妆变成婚礼的重点,结婚时,女家会把聘金用来准备嫁妆,男女双方的花费相当。夫家对于嫁妆的期待很大,让生女儿的家庭有了经济上的烦恼。为了应付这个陋习,政府订立罚则,来确保婚姻不被当作生财工具。宋朝后期,新儒家思想鼓吹男尊女卑及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14—19 世纪的元、明、清时代,中上阶层的女性都被关闭及区隔,甚至连医生都不能看到她们的身体,私闯闺房或碰触女性者,必受重罚。在医学文献中有不少生男孩的秘方。高额嫁妆杀女婴和一夫多妻制很普遍。那时的女性对嫁妆无发言权,对自己人生也无法掌控。

19 世纪末期至 20 世纪初,西方思潮进入,改变了中国许多地方妇女的角色及地位。传教士和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纷纷质疑女性的不平等地位,终结了一些伤害女性的传统陋习。女权倡导者如秋瑾,呼吁社会要关注杀女婴、殴妻、贞节牌坊、多妻、纳妾等问题。女性不再掩面,不再缠足。这些变化主要影响到城市富裕人家的女子。新的法律赋予她们选择配偶及财产继承的权利。乡村妇女也经历着变革,甚至开始投身政治运动,例如太平天国(1851—1864 年)、义和团(1900 年)及红枪会(1911—1949 年)。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中国大江南北,公开挑战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观念,任命女子担任军中的要职,但这些努力都比不上 1949 年共产党革命胜利所带来的改变大。

杀婴的历史及后代性别选择

中国子女性别选择的历史,一如印度,也需要从支离破碎的史料中拼凑。中国学者从未提起它是何时开始的,中国早期历史中的人口数据也不可靠。某位学者认为中国的后代性别选择行为开始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当时的环境压力大,很多婴儿因此受难。最早关于杀婴的文字记载是《诗经》(公元前 800—前 600 年),其中有一段写到杀男婴的企图,而另一段则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公元前 5 世纪的《左传》曾记录一个女婴被弃于沟渠中。当时的家庭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男女婴都杀,但仍以杀女婴居多。韩非子(逝世于公元前 233 年)是周朝后期的法学家,他说:“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然而,另一部文献也提到当食物和必需品匮乏时,男婴女婴都会被父母杀掉。《后汉书》(公元 25—220 年)写道:“宋度迁长沙太守。人多以乏衣食,产乳不举。度切让三老,禁民杀子。” 父母以杀婴和遗弃小孩来控制家庭人口,可能是穷人的一贯做法,尽管穷人家认为杀婴会遭天谴,他们仍然广泛施行。

一直到 12 世纪,杀婴才被定为犯罪。许多法律书籍都提到官府认为杀婴,尤其是杀女婴问题十分严重,秦、汉、宋、元及以后的几个朝代都不例外。关于秦汉和以后朝代的杀婴证据很少,但对宋朝的记录较多,主要还是源于宋朝特别歧视女性。家中男孩过多,家产会被严重瓜分,也很让父母头疼,而女孩多就意味着要支付大笔嫁妆钱,因此父母通常只想要小家庭。此外,小孩成年后(16 岁),需要支付人头税,这成为父母抛弃婴儿的一个原因。 公元 1110 年,中国曾经有过禁止杀婴的赦令,但两年后的版显示了当时南方的地主及农夫普遍杀婴的缘故。 杀婴的方法以溺死为主,但许多女孩也死于童年时家庭的忽略。在 12 世纪初,政府设立了慈幼局,只是被弃的女婴几乎无人收养,男婴则被无子嗣的家庭收养来承传香火。 13 世纪的江西赣州也有法令禁止杀女婴,原因出在当时的人 “讨厌女孩”——她们无法承传家族姓氏,无法祭祀祖宗,出嫁时需要嫁妆,长大后要付人头税,还得男性保护。宋朝学者程颐提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之后,社会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就更严格了。一位作者就问道:“是要养女儿而冒着她未来不贞的危险,还是杀了她以策安全?”

宋朝强化了宗族制度,大家长会要求父母对子女一视同仁,以免影响家族名声,杀婴被定为谋杀罪。当时有 30 个家族的成员因为 “溺死女婴”、“虐待童养媳”、“迫女儿为妾”,以及“鬻女为娼” 而受到惩罚。 元朝对杀女婴的人的惩罚,是把他们的一半财产充公。当时并没有关于杀男婴的法律,可见杀女婴的问题比较严重。学者田汝康说,尽管有法律及舆论,但杀女婴在明、清两代的人口密集之地仍然十分普遍,然而事实上,杀婴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谴责。无数劝诫性的书籍和小册子作为道德戒律和罚则出版,尽管一般成效不显著,但历代都在印行。宋朝,杀婴等同于杀子女,要给予惩罚。元朝的法律体系中,对杀婴者的惩罚就是将其家族的一半财产充公。公元 1500—1585 年间的明朝统治者会把杀婴者发配千里之外的兵站服劳役。然而,所有这些惩罚与大规模的杀婴劣行不成比例,起不了什么作用。江西抚州城外一个小池边竖立石头,上写“不得在此溺毙女孩”。一位 16 世纪的观察者指出:江西有杀女婴的习俗,造成了适婚年龄的新娘不足。…… 皇帝还应地方官请求下诏禁止杀婴。

1583—1610 年,一位住在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说,父母认为杀女儿没有错,因为可让她转世投胎到较富裕的家庭。清朝学者及官吏也记录了持续的杀女婴情况,导致皇帝于 1697 年下诏禁止杀婴。

18 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发现京师每天有几千个女婴被丢到街上,清道夫第二天一早把婴尸收起,集中丢到城外。这时期,任何养育两个以上女儿的家庭,均可得到皇帝的表彰。 田汝康认为, 17、18 世纪的杀女婴导致其他后果:“性别比例不正常,适婚年龄的女性人数大为减少。福建的情况尤其糟糕。在 1649—1659 年,建宁县有一半的男性是单身汉。1743 年的德化县中,10 个男的中有 6—7 个未婚。虽说‘物以稀为贵’,但这对于中国女性并不适用。女性的稀少反而让她们变成被当作财产而占有的对象,无论她是少女、妻子或寡妇。” 19 世纪,外国传教士和学者及中国官方数据都记载了当时杀女婴的事实。1838 年,广东总督曾下令禁止这个恶习。传教士艾比尔(David Abeel)曾尝试统计 1843 年福建省同安县杀女婴的程度。他发现,依地区而异,少则 10%,多则 70%—80%,而且杀女婴与父母的经济状况无关。 有几位学者成功计算出明、清两代人口性别比例,尽管大部分官方统计对女性人数有低估。

著名的历史学家与人口学家何炳棣(Ho Ping-ti)提供了 1368—1953 年间几个时期的数据,显示了男性比例偏高的情况。1381 年,湖南地区的比例高达 125.9(男)∶100(女)[儿童性别比例为 161.4(男)∶100(女),成人为 109.2(男)∶100(女)],1368—1953 年间,总性别比例为 110(男)∶100(女)。这显示了当时广泛杀女婴的情形。明太祖时(1368—1398 年)出现首份中国人口的代表性统计,是根据税赋单位,所以不能代表全部人口,还可能低估了女性甚至男性的人数,这个问题一直到 1776 年才被修正。

明朝没有全国总性别比例的资料,1381—1391 年记载了户数、人口数及土地大小,但并未列出人口的性别。少数的省、县史册提供了这方面的数据,可以部分地说明后代性别选择行为,造成了当时的男多于女。1391 年人口注册法改了,性别数据被列入,以便征召 16 岁以上的男性服劳役。但因为注册的重点是男性,所以女性常被忽略,而且为了逃避劳役,男性的人数也会被故意隐瞒。因此,1391 年之后的数据并不可靠

1775 年湖北的饥荒,终于让皇帝发现人口被低估的真相,因为需要政府救济的人口,比注册的还要多出 10 万人。于是新的注册系统诞生了,不再以丁(男性 16—60 岁,需要以劳力付税)为单位,并严惩造假。然而南方乡村低报的情况仍很普遍。女性人数少,一方面反映出当时杀女婴的事实,另一方面则是有些地方因为耕作需要引进大量劳工,造成当地的男性比女性多出 2—3 倍。女性的死亡,加之当时还有纳妾的做法,使得许多贫穷男性找不到太太。18 世纪的官吏发现,江苏地方上流氓会掳走年轻的寡妇为妻,可见低阶层男性结婚有多困难。(参见表 4-1)

来源: Ho Ping-lti,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58-59.“P” 代表州,“C” 代表县。

想解读 1851 年以后的人口数据,难度很大。1851 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去注册人口等于被征兵。所以上海有钱有势的家族都不去注册,只有穷人家的男孩才无法逃避兵役。再加上妇女和儿童也无须注册,所以 19 世纪后期的性别比例,出现 400(男)∶100(女)的超高记录,有些地方还更高。吉尔博特 · 罗兹曼(Gilbert Rozman)研究 19 世纪清朝的人口,他的结论是当时的数据正确地反映了直隶省及山东省性别和年龄分布的比例,也代表当时北方的情况。在 1837 年,山东省某县的成年性别比例为 134(男)∶100(女),儿童性别比例是 147(男)∶100(女),山东省平均的成年性别比例是 112(男)∶100(女),儿童是 119(男)∶100(女)。直隶省的成年性别比例是 117(男)∶100(女),儿童是 124(男)∶100(女)。在随后的 1877 年,直隶的成年人口性别比例是 119(男)∶100(女),儿童性别比是 120(男)∶100(女)。罗兹曼还研究了河北 435 个地方,发现其中有 21 处的成年性别比例是 160(男)∶100(女)或更高;95 处或完全没有女孩,或性别比例高于 160(男)∶100(女)。1906 年的人口数据只提供了部分的真相,事实上仍有严重低估的情形,而且男女皆然。15 岁以下的女性,已婚的才会被登记,一直到 20 世纪,全国人口才全部被纳入统计范围。

中国封建时代有关婴儿死亡率的数据几乎找不到,我们只能假设过高的儿童性别比例,是由于杀女婴及对她们疏于照顾之故。李中清(James Lee)、康文林(Cameron Campbell)、谭国富在研究 1774—1873 年辽宁省的人口资料时,发现婴儿死亡率(包括女婴死亡率)及生育率皆与经济情况有关。他们认为:“在中国,杀婴被视为产后的堕胎,父母借此选择后代的人数、次序及出生性别,以配合自身的短期经济状况及长期的家庭计划。” 在这期间的人口资料中显示,男女两性的死亡率及预期寿命不同。通过计算长达 70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可知,女性的预期寿命在前 35 年比男性短,以后则相等。例如 5 岁以下的儿童,女孩的预期寿命是 28 岁,男孩是 35.2 岁。在经济萧条时,女性的寿命更明显地缩短了:5 岁以下女孩的预期寿命只有 18.4 岁,男孩则是 28.9 岁。 这几位学者认为,辽宁省的死亡率显示女儿得到的照顾比儿子少得多。照中国人的算法,一出生就是 1 岁,所以没有 2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数据。在辽宁省人口开始注册的平均年龄是 6 岁。在此之前死亡的孩童,尤其是女孩,是没有记录的。因此,他们认为,婴儿出生第一年的死亡率或许要比注册人口所显示的高得多。死亡率的不平衡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性别比例中。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儿童的性别比例为 576(男)∶100(女)。两个小孩的家庭,第一胎的性别比例是 211(男)∶100(女),第二胎是 450(男)∶100(女)。三个小孩以上的家庭,第一胎的性别比例是 156(男)∶100(女),第二胎是 294(男)∶100(女),第三胎 324(男)∶100(女),只有 5 个以上小孩的大家庭的儿童性别比例是正常的(第一胎是 88%,第五胎是 162%)。李中清等人指出:“女孩出生时,如果家庭所要的小孩人数已经够了,那她存活的可能性就很低,活不到注册的时候。这一情形很常见,难以用是否注册来解释。” 因此,广泛杀女婴和忽略女孩是这个省被观察到的高性别比例的原因。

在辽宁,父母期待的儿女性别组成、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的景气程度等,都会影响女婴的存活。也就是说,该地区的气候影响食物的供应,进而影响价格变动,让父母作出不同的生育决定,而大多数的生育决定,都是在子女出生当下做的,而不是在受孕时。所以,如果物价太高,小孩的存活机会就变少,尤其是女孩,除非家庭富裕,不受价格因素影响。

李中清、王丰及康文林研究清朝的贵族家庭时发现,连有钱家族的女儿也难免被杀的厄运。根据他们的统计,皇族中有十分之一的女儿被杀,到了 18 世纪末期情况更糟,有五人之一的贵族女儿被杀。

地图 4-2 呈现宋、清两朝已知的杀女婴地区,这些地区颜色较深,颜色较淡的地区不代表那儿没有杀女婴,只是我们的证据不够。

20 世纪的变化

平等,包括性别的平等,是 1949 年革命的主要诉求之一。中国政府说:“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清除对妇女的一切形式的歧视。……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及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高性别比例的背景下婚姻问题的政治敏感性。毛泽东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的江西苏维埃时期宣布,革命将解放所有的小妾,她们此后将可自由婚嫁。史黛西(Judith Stacy)说:“估计有 30% 的贫农和手工艺者、90% 的赤贫无产者、99% 的雇员是单身汉。” 在 1949 年起草的《婚姻法》中,纳妾、讨嫁妆、杀女婴、卖女儿、娼妓行为及歧视妇女,都被严格禁止。

共产党倡言男女平等,对女性处境也产生了影响。例如,平等入学权作为一项法律体现在基础教育中男孩女孩有同等的录取率。**《婚姻法》给予女性同等的继承权,但老百姓的法律认知度偏低。以前的婚姻模式是两家族间订立固定婚约,而现在则是两人之间签订自由婚约,只是早年间有些难以预料的后果。自由婚嫁改变了媒妁之言,所有在 1950 年前根据媒妁之言结婚的女子,可以和丈夫离婚,但也冒着被丈夫施暴的危险。也有些女子发现自己被丈夫抛弃了!不肯离婚的妇女会被丈夫提交当地的组织,受到违反新法及反革命罪的处罚。**在新《婚姻法》实施的第一年,中国南方有超过 1 万名女性被杀,在 1950—1952 年,东部有 11500 名女性丧失生命,全国因婚姻相关议题死亡的女性,每年达 7 万—8 万人。

女性在工作方面也是好坏参半,农村妇女可以参加集体劳动组织(虽然女性所得还是比男性少),与男人一起挣工分,不过,她们干同样工作却比男人挣的工分少。这类劳动是在她们已有的家务——取水、生火、洗衣——之外的。城市女性则有机会进入工厂,多为轻工厂,工作报酬要比男性少。中国对其妇女就业的记录十分自豪,在 1999 年,女性占全部劳动人口的 46.5%,女性收入是男性的 80.4%。

女性地位的改变也影响到她们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她们可以在田里工作,却很难拥有土地——因为土地是分配给一家之主的,通常都是男性,并不准买卖。女性有了经济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女性却失去了对于自己身体的主控权。

虽然政府努力提升女性在家庭及社区的地位,但杀女婴行为的延续及女婴死亡率的居高不下仍旧说明女性的价值被大大地低估了。1957 年以来,1 岁以下的女婴死亡率一直高过男婴。1982 年 1‰人口的生育率及 1988 年 2‰人口的生育率调查显示,只有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是正常的(见图 4-1)。图 4-1 显示,性别比例一直维持在正常值的 105(男)∶100(女)以上,但当时尚无出生前性别选择的技术,为什么新生儿性别比会这么高呢?1982 年及 1988 年的生育率调查,询问了许多已婚妇女关于她们自己及其子女出生的情形(1982 年,有 311000 名 15—67 岁的女性,1988 年有 459000 名 15—57 岁的女性接受调查)。安斯利 · 柯尔(Ansley Coale)认为,她们并未提及出生后第一年即死亡的婴儿,所以新生儿性别比的数据可能只反映了存活下来的婴儿而非新生儿出生率。也就是说,高新生儿性别比的原因是许多女婴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就死了。特伦斯 · 荷尔(Terence Hull)则认为,新生儿性别比与预期相符,女婴死亡主要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从 1936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高性别比例显示,即使是革命,也未能灭绝杀女婴的陋习。

独生子女政策及重男轻女

1953 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的人口是 5.83 亿人。到了 1975 年,人口超过 9 亿。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中国政府开始重新检讨 “人多力量大” 的说法: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人口快速增长;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的饥荒;住房、食物及工作的短缺;全民健康的恶化。20 世纪 70 年代,政府提倡“晚、稀、少”,鼓励城市的父母生育两个以下的子女,农村三个以下。1979 年,中国采取独生子女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独生子女政策是 1980 年第五届全国人大所提出的计划生育法的一部分,到了 2001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 25 次会议才正式颁布实施。尽管直到 2002 年 9 月计划生育政策才成为法律,但自 1979 年起,中国各级政府都把独生子女政策当作正式的法律来执行。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它被写入宪法,成为夫妻的义务,而个人的利益不得危害到国家、社会或集体的利益。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后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言夫妻只能拥有一个小孩,如果要生第二胎,必须 “依法” 安排。至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有第二胎,法律并未明文。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之初,有关生育的法规在农村和城市是不同的。在城市,一胎化的政策被严格执行,在农村,一胎是被鼓励的,二胎会受到控制,三胎则被禁止。甚至这一政策也根据新生儿性别而有所不同。生有两个女儿的父母,通常会被允许生第三胎,其他的例外如:第一胎有非遗传的缺陷、父母都是独生子女、配偶双方皆为归国人员、少数民族、或是当地缺乏劳工。女性的合法婚龄是 20 岁,男性是 22 岁,农村的男性要满 25 岁、女性满 23 岁才准结婚。另外,农村居民婚后即可生第一胎,四年后才可生第二胎。在校大学生被禁止结婚,在读研究生的婚嫁也受到限制,违反者需支付高额罚款,包括一次性和几年分期的罚款。违法生育的父母拿不到政府津贴,例如贫穷补助、农产品的提供、技术培训及子女医疗和教育。

自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之后,出生率降低了,愈来愈多的人使用避孕药、子宫颈结扎手术及堕胎。被杀及被弃的婴儿也增加了,尤其是女婴。为此,2001 年的《婚姻法》及 2002 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都列有禁止杀婴的条款。李晓荣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相关竞争使杀婴、弃婴、强行拆房及胁迫妇女节育等问题被极大地恶化了。父母现在无权决定自己的家庭构成,而是由地方计划生育官员拍板定案。事实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二条禁止歧视或虐待生女儿及无法生育的妇女,也禁止歧视、虐待及抛弃女婴。

独生子女政策反而强化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想了解中国人对独生子女政策的反应,必须先了解儿子在中国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父母对生育问题的艰难思考。 在中国文化里,下一代是家庭传承的工具、繁衍的基础及老年时的保障。儿子的主要责任是照顾年迈的父母,女儿不但不能继承家庭姓氏,她的劳力价值也远不如儿子,虽然有时女儿比儿子能干,赚的也更多。 在农村,生儿子的需要更强烈,因为男性被认为是更有价值的劳动力。儿子能够下田耕作,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自 1970 年起,农耕方式从集体变成家庭式,但需要体力的工作非儿子不行,儿子也能出面解决土地及资源的纠纷。女儿只能做些轻松的工作,相对来说价值不高。因此田心源认为:“重男轻女并非只是学者们经常说的封建心态,而是劳力密集的农耕经济之所需,甚至在人民公社、集体农场的时代,家中男性愈多,所得工分也愈多,生活水平也比较好。” 在农村,儿子还有其他经济上的优势:有 90% 的农村人没有退休金,必须在老年时依赖儿子供养。女儿则是嫁到夫家去照顾公婆。人类学家波特(Sulamith Heins Potter)描述,没有儿女的老人,悲惨可怜,必须依赖政府的补助。他们多半住在危楼中,缺少食物,还得靠好心的邻居提供柴水。

上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独生子女政策及其执行情况促进了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增长。1982 年及 1988 年的生育率调查显示,1936 年至 1989 年的新生儿性别比,一直高于正常值的 105—107(男)∶100(女),虽然在 1970—1980 年间,新生儿性别比曾接近于正常,但自那以后性别比例远高于正常值,且不断开始攀升。另外,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不是全体人口的数据,而是代表性的样本,所以准确的新生儿性别比难以取得。1990 年 7 月 1 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取自 10% 的人口样本,2000 年的普查也一样。1995 年的数据来自于 1.04% 的人口样本调查,1994 年的数据样本量只有 0.63%。这么少的样本是无法代表全中国的,据此得出的计算也很难精确。图 4-2 是中国人口学家顾宝昌和李涌平计算出的总人口新生儿性别比,可看出从 1980 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新生儿性别比一直在增高。在一些地区的比例要比正常值高很多,有些地区的新生儿性别比接近正常值。

表 4-2 展示了 1982、1989、1995 年的新生儿性别比,根据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来分类。表中显示中国的新生儿性别比从 108.5(男)∶100(女)增加到 115.6(男)∶100(女),其中有一省在 1995 年高达 130.3(男)∶100(女)。与印度南北方具有明显区别的情形不同的是,我们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分布均类似,唯一例外的是在贵州省、西藏、新疆等自治区,那儿的新生儿性别比一直保持在正常值附近。其中原因我们在后文会讨论到。

从新生儿性别比及男女的出生人数,我们可以推算出中国的出生人口中,有多少女性凭空消失了(表 4-3)。例如 1985 年的总新生儿性别比是 111.4(男)∶100(女),共有 1160 万名男婴出生,1042 万女婴诞生。若采用预期出生比例 105(男)∶100(女)来算,原本应有 1105 万名女婴出生,也就是有 62.8 万个女性在那年消失了。据此估算,在 1985—1995 年间,“消失的女性” 人数在 34.2 万—147 万人之间,占女性出生率的 3%—15%,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间,共有 1068 万名 “消失的女性”。

来源: 1982 年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处和国务院共同领导下的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 年人口普查(主要表格)》(香港:经济信息署,1982 年);1989 年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0 年人口普查中 10% 的样本制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年);1995 年中国出生性别比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年);地区数据来自于 1995 年 1% 的样本调查,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年),表 2-32。

来源: 1985—1990 年的出生性别比来自于 Gu Baochang and Krishna Roy,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Asia: What We Know,”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10, No.3(September 1995), p.20;1991—1994 年的出生性别比来自于 William Lavely,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Birth Planning Policy,” Unversity of Washington, July 14, 1997;1985—1995 年的总出生人口数和 1995 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年),第 372 页。

中国的出生人口从 1981 年以来一直维持在每年 2000 万—2500 万人的水平,但因性别比例一直上升,所以 “消失的女性” 人口也愈来愈多。表 4-4 及表 4-5 显示 1989 年和 1995 年出生的人口中,“消失的女性”从 70 万人增至 80 万人,1995 年以来每年约有超过 100 万名女性不见了。

来源: 数据来源于 1990 年 7 月 1 日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 样本,见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年)。

来源: 数据来自于 1995 年对 1% 的人口样本的调查。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年),第 183 页,表 2-32。出生日期介于 1994 年 10 月 1 日到 1995 年 9 月 30 日。

高性别比例的地区从北方沿海的辽宁、南方沿海的广西到中南部的四川,在这几省覆盖的范围内,是中国女性消失最多的地方。新生儿性别比也有地区性的差异,而教育及民族也是造成新生儿性别差异的主因。学者顾宝昌和徐毅分析 1990 年的资料,发现性别比例正常的地区呈现两极式分布:一是经济发达、人民心态开放的地区;一是经济一直很落后的地区。

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从 199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看出,民族不同,新生儿性别比也不同;不一样的文化及宗教,会影响其中个人对性别的看法及后代性别选择的手段。汉族占中国 90% 以上的人口,其新生儿性别比高达 111.71(男)∶100(女)。少数民族则为 107.5(男)∶100(女)

新生儿性别比也各不相同,有些部落强烈地偏好儿子,性别比例更高。超过 100 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有 18 个,其中侗族、哈尼族、满族、壮族的新生儿性别比皆高于 110(男)∶100(女)。

如上表所示,新生儿性别比有地区性的差异,也有市、镇、乡村的不同。图 4-3 显示,城市人口的新生儿性别比最低,镇比乡村高。人口学家顾宝昌和徐毅认为,这是因为镇包含了流动人口,它的高性别比例值得研究。

性别比例也和出生顺序及家庭组成有关。第二胎以后,性别比例开始攀升,例如,1989 年第一胎的性别比例是 105.2(男)∶100(女),第二胎升至 121.0(男)∶100(女)。对全国总体性别比例而言,大多数人不只生一胎。一如印度,即使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人对第一胎的性别较无偏见,父母多数愿意不做性别选择,但以后几胎就不同了,这便产生了高度扭曲的总体性别比。从扭曲的高性别比例数据可见,性别选择行为仍旧存在。表 4-6 显示了 1981—1993 年根据出生顺序得到的性别比例。

来源: Gu Baochang and Krishna Roy,“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Asia: What We Know,”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10, No.3(September1995), p.24,table 3.

拥护独生子女政策的家庭是少数的。在独生子女政策执行的最初几年,根据生育率的调查,获得独生子女证(决定只要一个小孩的家庭,可以得到教育及工作上的方便)的妇女比例相当低,只占乡村被调查女性的 3.8%,占城市被调查女性的 14.4%。得到独生子女证的母亲,60% 有一个儿子,40% 有一个女儿。在乡村,得到独生子女证的母亲中,64% 有儿子;在城市得到独生子女证的母亲中,55% 有儿子。摩尔(Trent Wade Moore)说:“虽然不签署独生子女证会受到严格的处罚,例如食物分配变少,子女受教育及工作的机会皆受影响等…… 但许多乡下人宁可被罚,放弃独生子女的各项优惠,也要多生一个。” 在 1991 年,育龄已婚妇女中,只有 18% 签订计生协议书,其中有三分之二都生了儿子。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压力,但很少有人心甘情愿只生一个孩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育率开始下降,在 1990 年是 2.25%,在 1997 年,估计已降至 2.0%—2.1%。

从 1989 年的普查数据中,学者李涌平和高凌发现,第二胎以后的性别和他们兄姊的人数正相关。在乡村中,如果第一胎是女的,第二胎的性别比例是 138(男)∶100(女),第三、四、五胎分别是 188(男)∶100(女)、182(男)∶100(女)及 204(男)∶100(女)。已有一子的家庭中,以后几胎的性别比例依序是 101(男)∶100(女)、108(男)∶100(女)及 128(男)∶100(女)。家中已有两个儿子的,下一胎的性别比例很低。就像在印度,当生育率下降时,对儿子的偏好加强了,前面几胎的性别比例也增高了。 除了地区和民族差异,母亲的教育程度也影响了新生儿性别比例。中国学者对于 1989 年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揭示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其子女性别比的关联。小学程度以下的母亲,新生儿性别比为 112.5(男)∶100(女);小学程度的母亲,新生儿性别比为 114.2(男)∶100(女);初中程度的母亲,新生儿性别比为 116.2(男)∶100(女);大专程度的母亲,新生儿性别比降到 110.7(男)∶100(女)。与印度不同的是,在中国,教育会减少性别歧视及对女性的伤害。

性别比例不断上升的原因

大多数学者对于中国子女性别选择的程度,在认知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者认为女性的消失,是因为在普查时低估了女性人口以及未列入被收养的女婴人数;其他学者则认为,这是堕胎及杀女婴的结果

(一)女性人口被低估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及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的学者曾毅、涂平、顾宝昌、徐毅、李伯华和李涌平等人认定,中国性别比例过高是因为女性人口被低估了。他们认为父母比较愿意登记儿子身份以确定法律继承权,无论他的出生顺序为何,或是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父母会把女婴 “藏起来”,接受他人领养,在她出生过后一段时间,再以认养身份为其办户口,或是根本不替她办户口。有学者研究河北及陕西的生育率,发现绝大多数的母亲是在医院外生产,没有医生、护士或助产士的协助,所以很容易隐瞒女婴的出生。 顾宝昌和徐毅的说法则是:不但父母会隐瞒女孩的出生,连地方官员也会知情不上报。果真如此吗?曾毅的报告代表最权威的立场:他们从 1989 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得到的结论是,出生统计的错误(少报了女性人口)对性别比例歧高的贡献占 50%—75%。

顾宝昌和徐毅注意到,统计上的错误不能解释国内所有地区女性的消失。据浙江及山东省的数据,男女出生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被低估情况。地方官员比家长们更频繁地低估新生儿人数。地方官员认为男婴被低估的人数实际超过女婴,顾和徐却不以为然。父母害怕被强迫进行输卵管结扎手术,特别对于那些没有儿子的家庭而言,更容易瞒报女婴出生人数。为了反诘那些不承认存在瞒报现象的人,曾毅的团队用反向存活方法(reverse survival method)来估算,约有 2.26% 的男婴及 5.94% 的女婴的出生人数是被低估的。西方人口学家柯尔(Ansley Coale)及巴纳斯特(Judith Banister)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指出 1990 年的人口普查中,男女婴被低估的比例与 1982 年的普查相同,而 1990 年以后出生的数据是准确的。 我们认为父母有低报女婴数字,但地方官员也有高报女婴数字。莱夫利(William Lavely)把 1990 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与其他公开数据相对照,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地方官员高报女婴的出生率。如果这一情形反映了国家趋势,那么在一些情形中家庭低报的女婴数字可能少于官方高报的数字。基于这些理由,我们认为低估女婴的人数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性别比例这么高。

(二)领养 斯滕 · 约翰逊(Sten Johansson)与奥拉 · 纳根(Ola Nygren)判断,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有一半 “消失的女性” 是被他人领养了,所以亲生父母未报她们的户口。约翰逊等人计算出 1987 年被领养的小孩约为 50 万人,其中 80% 是女婴,这约为那年消失女性人数的一半。在凯伊 · 乔纳森(Kay Johnson)等人 1995—1996 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出生顺序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性别构成的性别是婴儿被抛弃的主要原因。根据他们的统计,在 237 个弃婴中,90% 是女性,87% 没有兄弟,95% 是次女、三女或四女。所以弃婴的特征都是:刚出生的健康女孩,家里已有姐姐,没有哥哥。她被抛弃是因为父母想要儿子。亲生父母都说其实不想把女儿送人,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他们 “别无选择”。 领养问题很难一下说清。在生育调查中,确实涉及领养的孩子,但并没有涉及领养的时间,因此,人口学家们无法认定领养与瞒报出生人数具有直接关联。根据人口学家的发现,在河北和陕西领养的女婴比男婴多(领养的性别比例在此两省分别为 38.9% 及 73.6%),但被领养的儿童人数很少(在河北是 75 人,陕西是 158 人),无法与“消失的女性” 人数相比。柯尔及巴纳斯特也同意领养儿童不能作为解释人口普查数据中 “消失的女性” 的理由,因为“她们是领养家庭的成员,并且家庭大概会给她们上户口以申请有关福利”。

(三)性别选择性的堕胎及杀婴

1980 年以来,稳定上升的人口性别比例告诉我们,除了低报及领养女婴之外,一定还有别的原因。柯尔及巴纳斯特认为:“在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的人口学家无法确定过高的新生儿性别比是否因为堕胎造成的,因为那时鉴定胎儿性别的技术还不存在。但到了 1992 年,中国政府及学者透露,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地使用了。”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口超音波仪器,并于 20 世纪 80 年代大量进口,据人口学家的说法,当时中国也已开始自己制造相关仪器。在 1991 年底,2227 个县有了计划生育中心,乡镇共有 29000 个计划生育诊所,每县平均有 12 台超音波仪器。顾宝昌和徐毅评估,到了 1994 年,中国至少有 10 万台超音波仪器。就算只有部分的诊所以超音波来侦测胎儿性别及堕胎(两者在中国皆属非法),其后果也十分严重。

超音波仪器的影响,可以从 1989 年山东、河南、广东、江苏、福建、江西及山西的性别比例从 109.4(男)∶100(女)上升至 115.6(男)∶100(女)看出。1993 年,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提出在 1992 年中国的性别比例达到 118.5(男)∶100(女)。厦门的村民告诉他,由于可以堕胎,“去年我们全村只生了一个女孩,其他的都是男孩” 。村民再解释:“只要给医生 35—50 元的贿赂,医生就会告诉你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女孩的话,可以马上打掉。”纪思道后来证实,只要送给医生一条烟,他就会告诉你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有学者指出,通过医院检查可以评估超音波仪器和性别比例的关系。他认为医院检查是瞒报、遗弃或杀婴的前兆,并且发现华西医院报告在 29 省及 945 家医院的新生儿性别比,1986—1987 年是 108.0(男)∶100(女),至 1991 年上升至 109.7(男)∶100(女)。当然,可以认为女性知道自己怀的是女儿,拒绝在医院生产,以便瞒报、遗弃或杀婴的行为逃过官方的监督。但这并不足以解释这五年中新生儿性别比的上升。 尽管中国每年超音波仪器和堕胎的数量表明通过检测的性别选择和堕胎在发生,但坚实的数据难以取得。根据顾宝昌和徐毅的观点:“高性别比例的地区通常也是超音波仪器最多的地区。”巴纳斯特估计,从 1980 年中期至 1990 年,中国有选择性地堕掉了 150 万个女胎。这个数字比起 20 世纪 80 年代中每年 “消失的女性” 人口来说是太少了。

除了堕胎,造成中国高性别比的原因还有杀女婴(直接或间接)。中国人口及信息研究中心承认,尽管法律禁止,许多女婴仍被淹死或被丢弃。遗弃也是造成高性别比的一个原因,因为被遗弃的多为女婴。虽然有些女婴被收容在孤儿院,但这些 “死亡之室” 的设施太差,只有很少的婴儿能够存活下来。 在 1949 年解放后的头 30 年内,杀女婴的状况几乎没有获得重视,但到了 1982 年,中国的报纸开始报道杀女婴问题,公众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1983 年,中宣部要求:“保护女婴及母亲,社会不该排斥她们,父母及公婆、亲属也不该虐待她们。”

H.Yuan Tien,“Provincial Fertility Trends and Patterns,” in Elisabeth Croll, Delia Davin, and Penny Kane, eds., China’s One-Child Family Policy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85), p.131.

除了女婴之外,有报道医生主动杀死第三个小孩或任何未被母亲工作单位批准生出的婴儿。 女人违反政策怀孕后,除了堕胎,几乎没有选择,就算胎儿被保住了,医生也会在其出生时,迅速使之窒息而死,以逃避 “违反计划生育” 的罪名及处罚。不杀婴的后果要比杀婴严重得多。对杀女婴的处罚,各省不同,但执行与否,就要看被控违法的母亲的工作单位了。李晓荣说,政府一般无法惩罚杀女婴的行为。

政府关注过高的性别比例

中国政府的人口政策致力于减少人口总数,但较少关注性别比例问题。过去十年内,政府做了五个有关生育的普查,并且注意到了新生儿性别比的增长。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产前胎儿性别检查,并规定:“严格禁止通过技术方式鉴定胎儿性别,除非出于和医疗有关;违反规定者将取消其从医执照。”1991 年,时任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彭佩云宣布,下一个五年计划要研究新生儿性别比例的问题。1993 年 3 月开了一次工作会,彭佩云提出新生儿性别比上升的问题,并获得《中国人口报》及《人民日报》的报道,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报纸承认新生儿性别比是有问题的。

中西方在解读中国人口数据时有所不同,中国学者倾向于认为统计错误导致了过高的性别比例,而西方学者认为性别选择性堕胎和杀婴是主要因素。目前,性别比例的话题在中国变得非常敏感,田心源指出西方社会以此呼吁国际社会停止在人口领域对中国施以援助……

赫伯特 · 史密斯(Herbert Smith)最近在研究中国人口生育率是,提到公开的人口及计划生育数据:“在中国及其他地方,统计被视为一种中立的观察方式。只是在官方的统计系统中,政治考虑决定了哪些因素可以被测量、应该如何测量以及如何解释它的结果。” 所有的数据都必须上报,经过加工,然后才能发表。在数据的收集、加工及传送过程中,错误丛生;如果上面有压力,还得将数据弄成符合预定的标准。

除了要完成国内的人口发展目标,国际舆论的压力也很大,美国尤其关注中国的人口政策。中外媒体也爱夸大人口问题,并迅速予以报道,也许出于无意,它们还会把新生儿性别比报道成总人口的性别比例。 中国的人口学家致力于对人口数字作出正确的评估,以正视听。1997 年在北京举行的 “人口科学研究国际联盟” 会议上,他们断言公布的生育率数字过低。此外,他们认为,1995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样本只有 1.04%)不够准确,所以他们采用 199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作为计算的基础。他们还说,中国人口太多,因此生育率及其他相关数据是不可能准确的

婴儿的死亡率

在正常的情况下,婴儿的死亡率以男婴为高。在第一年中,每 100 个女婴死亡就有 130 个男婴死亡,因为男婴的先天疾病较多。但在中国,一如印度,女婴死亡率反而比较高。目前,对于婴儿死亡率的统计数字并不完整,且中外学者都不认可这一数据。根据顾宝昌和徐毅的观点,最新研究表明 1989 年女婴死亡率较高——男婴死亡率从 1981 年的 38.84‰降到 1990 年的 35.5‰,女婴死亡率则从 36.87‰上升到 40.4‰。一如新生儿性别比,婴儿死亡率的数据也依其来源而异。例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数据库记录的中国婴儿死亡率,1990 年男婴是 39.69‰,女婴 65.88‰。美国人口学家朱迪思 · 巴纳斯特(Judith Banister)则认为,婴儿死亡率要低得多。1992 年在北京举行的 1990 年中国人口普查国家论坛上,巴纳斯塔提交了一份论文,指出男婴死亡率为 28.2‰,女婴死亡率为 32.7‰。巴纳斯特的研究结论与顾宝昌和徐毅的一致,男婴死亡率的下降比女婴快得多。1990 年中国的人口普查显示,男婴死亡率为 32.2‰,女婴死亡率为 36.8‰。图 4-4 是从最近的两次人口普查和巴纳斯特的数据得来的,它显示男婴死亡率的下降及女婴死亡率的上升。

但无论资料来源为何,目前女婴死亡率高于男婴。但中国 1 岁以下婴儿死亡的性别比例依据表源为 61%—88%(男婴死亡数 / 每 100 个女婴死亡),而正常值为 130%。表 4-7 给出了 1989—1990 年间,中国女婴的超额死亡人数。这个数据逐年增高,而且还在持续增高中。

来源: 1963 年——Yasuko Hayase,and Seiko Kawamata, Population Policy and Vital Statistics in China(Tokyo: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1991), Table 8;1975 年、1980 年和 1986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年);1990 年——ajusted rate for1990 census, reported in William Lavely,“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Birth Planning Polic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July 14,1997;1995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年)。

来源:女婴死亡数来自于 1990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 见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载《中国人口科学》,第 6 卷,1994 年第 3 期,第 417—431 页;Judith Banister, reported in Daniel Goodkind,“On Substituting Sex Preference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Does Prenatal Sex Selection Reduce Postnatal Discriminati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22, No.1 (March 1996), p.111-125; 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 and U.S.Bureau of the Census,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1998. a.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 1000 个出生婴儿中不满周岁死亡的人数。 b. 预期的婴儿死亡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假设的男婴死亡率 / 每 130 个女婴死亡数。c. 估算的死亡数是通过出生人口数和有记录的女婴死亡率计算得出的。 d. 预期的死亡数是通过预期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得出的。

婴儿死亡率与其出生顺序有关。无论男女,出生得越晚,存活率就越低,但男婴的存活率还是高于女婴。史蒂夫 · 任(Steve Ren)研究中国了三个省份,发现第四胎及以后女婴的存活率只有第一胎的 41%,男婴存活率则为第一胎的 63% 。由于父母优先照顾已有孩子,出生顺序越靠后,获得生存资源的机会越小。婴儿的存活率和母亲的教育程度也有关,尤其是女婴。史蒂夫 · 任的解释是:“母亲的教育程度是衡量她社会地位的指标,对女婴的存活也有决定性影响。” 和印度不同,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母亲较为尊重女性和同为女性的女儿。

统计数据显示,在正常的情况下,4 岁以下男孩的死亡率是女孩的 1.11—1.24 倍。但在中国,2 岁以下女孩的死亡率较高。中国 1995 年的数据显示,2 岁女孩死亡率为 3.123%,男孩为 3.081%;到了 3 岁,女孩死亡率降到 1.918%,男孩为 2.228%;4 岁时,女孩死亡率再降到 1.410%,男孩为 1.426%;5 岁时,女孩死亡率为 0.894%,男孩为 1.041%。也就是说,3 岁和 5 岁时,两性的存活率才处于正常范围,而 1 岁、2 岁、4 岁时,女孩死亡率较高,并受到歧视。拿这些数据与 1989 年新生儿性别比例相比较,能够观察到在生命前四年,性别比例一直很高,而在正常人口中,性别比例通常会在 1 岁以后下降,稳定保持在 105—107(男)∶100(女)之下的正常水平。表 4-8 显示在 1953—1996 年间的大多数年份中,1 岁儿童的性别比例明显升高,1 岁以后性别比例畸形的持续增高至 4 岁。

表 4-8 1953—1996 年中国 4 岁以下人口性别比

来源: 1953 年、1964 年和 1982 年——China,Population Census Office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the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The 1982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Major Figures)(Hong Kong: Economic Information Agency,1982);1957、1963、1975 和 1987 年——Hasuko Hayase and Seiko Kawamata,Population Policy and Vital Statistics in China (Tokyo: Institu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1991); 1989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年);1990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年);1994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年);1995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年);1996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年)。

“消失的女性” 及中国的单身汉 在中国全部的人口中,有多少女性消失了?根据 2000 年的普查,中国共有 6.53 亿个男性以及 6.12 亿个女性,这代表有 4100 万个女性消失了,或是有 4100 万个多出来的男性。在 1990 年,这个数字只有 3500 万人。在这群过剩的男性中,超过半数是属于 15—34 岁的年龄层。表 4-9 显示,过剩的男性人数还在增加中。 表 4-9 1964—2000 年中国过剩的男性人口

来源: 1964 年和 1982 年——China,Population Census Office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the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The 1982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Major Figures)(Hong Kong: Economic Information Agency,1982;1990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年);2000 年——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初步数据计算得出。

中国存在大量未婚男子的问题吸引了国际媒体的目光。报道说,在 1992 年,中国有 4800 万名未婚男子(25 岁以上),如果目前新生儿性别比继续下去的话,这一人数很快就会增加到 8000 万人。也有数据称,中国可能已经有 9000 万个单身汉了。

新生儿性别比持续增高,对 20 年以后的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目前多出来的男性与多出来的男婴相比,还算少的,因为在 15—34 岁之间的绝大多数男性都是在 1980 年至 1990 年间大力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前出生的。我们以 1985—1995 年的出生人口及性别统计数字为基础来预测 2020 年的人口数据。1995 年以后出生人口数字,采用对 1995—2004 年减少的出生人口数和新生儿性别的保守估计。最后,利用中国寿命表中生命存活比来预估 2020 年的人口数据。结果见表 4-10 及表 4-11。我们发现到 2020 年,在 15—34 岁的群体中,将有 2900 万至 3300 万过剩男性,是目前的两倍。 表 4-12 将我们的数据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的数据作一比较。我们对 15—34 岁族群整体人数的评估与它们的类似,其中男性的人口也与联合国的类似,略高于世界银行数据。我们之间主要的不同在于计算性别比例以及女性人口。联合国及世界银行计算的性别比例为 107(男)∶100(女),性别比例这么低,那么新生儿性别比也得低到相应的水平,男婴女婴的死亡率差距也都得相对降低。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到 2020 年 15—43 岁的人群已经具有高性别比例和非常高的差异死亡率了。 中国政府对未来人口的预测又是如何呢?在 2000 年 12 月的《中国 21 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上,政府计划,到 2010 年 “普遍实行避孕措施的知情权,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但为什么要降低出生性别比呢?白皮书中并未提及,它只是说:“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帮助女童、残疾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特困儿童、流浪儿童,禁止溺婴、弃婴,严厉惩治虐待、残害、拐卖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

表 4-10 2020 年中国 15-34 岁的男性和女性人口预测

来源: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Inform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Population Division, The Sex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 Populations: The 1994 Revis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4); and World Bank, 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1994-1995 Edit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with Related Demographic Statistics(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4)。

美国人口普查局也同意中国官方的预测:出生性别比到了 2020 年将会下降到 106(男)∶100(女)。其中研究亚洲人口问题的研究员丹尼尔 · 古得金(Daniel Goodkind)说:“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出生性别比(SRBs)已经自峰值下降。” 他认为中国大陆也是如此。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大陆的性别比例已到峰值,我们也不认为中国大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会正常化,如果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没有改变的话。

到了 2020 年,在中国 15—34 岁的年龄层中,将有 2900 万—3300 万名过剩男性。在以下的第五、六、七章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及印度人口男性化的影响,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对策。

引自

:《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

作者:【美国】瓦莱丽 ·M. 赫德森 【英国】安德莉亚 ·M. 邓波尔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看这个样子,4 月上旬的最后一天是 4 月 30 日。

到时候数据出来了就算你不信也没法自己去验证,更重要的是看后面的宣传和政策。如果还是宣传上喊喊,说明并没有多大关系。

4 月 30 日更新:目前看来四月上旬应该用的是农历,截止日是公历五月二十六日

知乎用户 weafsky​ 发表

写在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前夜,关于时代里个人的抉择

过了今晚,就是万众瞩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时间了,如果那个时候谈论,就算是时政了,所以今天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当然什么老龄化、少子化这种我也不想说了,说的人很多,我就不赘述了。

我就想说说时代里个人的抉择。

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岳父。

为了生下他们家庭的第四位成员——我爱人,岳父很好的工作不要了,预备党员没有转正,被抄了家,手表自行车都被抢走了,老家一间房门还被锁上了,一直到交完超生的费用,才给解开封条。

如果不是他的坚持,这个世间就不会有另一个生命出生,然后我们组成了家庭,又有了沐朵和牧野。

回头再问他这段经历,他寡言少语的脸上,泛起的从来不是悔恨或是痛苦,而是一种微笑,胜利者的微笑。

父亲对女儿的那种爱溺,穿透骨髓和生命,与儿子的情感完全不同,没有女儿的人是永远感受不到的。

他的微笑,是他战胜时代的骄傲。

有时候,你很难去评判一个时代。

一来时光无法逆转,讨论缺乏现实意义。

二来评判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盖棺定论。

在国家困难的时候,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会有更多的人死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看看如今的印度,去想象一下彼时完全不去控制的结果。

所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得已的抉择,为了整个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利益是必须被牺牲的。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来这世间就这一辈子,谁能知道有没有投胎转世呢?谁知道投胎还能不能做个人呢?

被时代轻轻一折腾,就折了。

个人于时代,于大势,真的是太渺小了。

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在时代中弄潮的人,他们并不认命,更多听从来自内心的呼唤,不愿随大流。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要赌上一生的生命。

我在家乡的时候,常见到在县政府上访的农村妇女,很多都是被强制计生留下后遗症没钱治病生活贫困的。

除了唏嘘,没有任何办法。

片面去讨论一个时代的政策如何,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你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你该怎么做?

特别是处于时代节点的时候,比如 80 年代后生育政策慢慢有松动的时候,你的抉择到底是什么,你有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且尽自己的全力?

我觉得人生来都是有命数的,有人很小的时候就想嫁人生子,有人一辈子习惯孤单,喜欢一个人生活,有人就是想要个女儿或者儿子,那都来自冥冥之中内心的召唤。

你不要听外界要不要你生,你就看看那些刚出生的婴儿,盯着看,如果喜爱,你一定会在某个深夜醒来,无眠无语。

如果就不要,就像李健,想得很明白,又不是什么优良的基因,没有传承的必要,这辈子,过好自己就很好了。

想清楚了,然后想想怎么做,智慧一点,尽可能不要被时代所裹挟。

你改变不了时代,不要说时代,你甚至改变不了你妈,所以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不要跟时代较劲,不问对错,去和解,然后做你认为正确和该做的事情。

让自己变得更强、更聪明、更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这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选择的权利。

选择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选择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中国有 6000 万华侨华人,后来选择出去的便获得了选择生育的权利。

或者就像我岳父这样,想办法没有被强制堕胎,躲过最危险的时期,然后该交罚款交罚款,钱没了可以再挣,你会发现,到了最后,

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还是人。

想尽一切办法,保住你在这个时代最想要守护的人,你就是胜利者。

同理,你若真觉得一个人行走人间就很好,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那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毕竟他们不会给你一分钱。

怎么过都是一辈子,所以不要人生赋予那么多所谓的意义。

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

不是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而是你觉得怎么过比较能回应自己内心的呼唤。

有两点是我有感受的:

  1.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2. 去爱让你感觉到爱的人

你看着刚出生的女儿或心爱的人,满眼写满爱意,那就是人类作为碳基生命高级的幸福。

当你能享受孤独,陶醉在自己所沉浸的事情中无法自拔,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我觉得一个人,要不断磨练自己超越时代的能力和心境。

几十年前,我们还满足于吃大锅饭,看看现在;想想那时东北的国企,看看现在。

时代是善变的,而人的一生是经不起折腾的,错过的,就很难再回来。

人群之中的安心,其实都是大众的幻觉,真正推动给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都在每个人。

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如果你跟着时代改变,注定被拖得血肉模糊。

人注定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努力提高自己,多赚点钱,好好锻炼身体,不要靠任何人养老,也不要指望任何人,谁都帮不了你。

多问问自己的心,然后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不要在意时代如何约束你,不要到了老了再去懊悔。

这并不是什么鸡汤,而是每时每刻你自己真实的人生。

不信,问问你自己的内心。

知乎用户 牧之野​ 发表

统计局辛苦了

知乎用户 今晚打老虎 发表

强答一波

前两天,就五一假期,朋友家喜添新丁,去医院看望了下,他竟然住单人病房!!!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医院,七八年前有三个妇产科,现在只有两个了,当年每个病房最少三张床,家属都是坐在楼道里的椅子上过夜,病房里没有地方落脚。现在想起来那一个礼拜我都腰疼,短短几年过去了,妇产科竟然都变成单人间了,还有空着的病房。

数据肯定没有作假,那一定是县城和农村的人都去市里三甲医院去生孩子了。肯定是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们都懂,他们也知道我们都懂。

知乎用户 子不语丶 发表

按公安户籍的那个数据,2020 年出生 475 万个女孩。

最乐观的假设下,有 450 万能顺利结婚(或不结婚但肯生育)并同时有生育能力和意愿,每人生俩,那么对应的下一代是 900 万。

但凡结婚的再少一点,或每人生不到两个,比如生育率我看到最多的有 1.8,1.5,1.1 三个数据,那么下一代的数量大概是 800 万(400 万女),600-700 万(300 多万女),500 万(250 女)左右。(其实,这些人里有生育能力能成长成为育龄妇女的女孩,绝不会超过一半,因为就算完全没有性别选择,女孩出生本来也会比男孩少一点的)

三代之后,新生儿数量不敢看。

知乎用户 坚持乐观吧 发表

先说结论,生育率下降人口总数却在增长那就说明我们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统计局应该是明白大家关心的是人口结构的问题,而不是人口总量的问题。

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的新闻,就是 2020 年新登记的户籍人口只有 1200 万,这也就说明我国生育率已经低于 1%以下了,而人口口还能保持正增长只是因为死亡率的下降,人均寿命比之前有所提高,但这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如无意外 2022 年也就是明年我们就会进去人口负增长的时代。

人口老龄化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养老金亏空,而在于老年人的消费欲望比年轻人要低得多,对资产的偏好大于消费,也就是说以后经济刺激政策会失效。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趋向于通缩,这个观点来自于翟东升的《权利货币和人》,假如这个模型是可靠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演一下。未来我们的生育率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不热衷消费,而热衷于资产配置,于是房子等资产的价格不断抬高,而除了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外的其他行业却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年轻人的就业反而更加困难,我们现在口中的内卷也就变得更加严重,而这必然导致生育率的继续下降,也就是说继续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而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人口负增长将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这是什么?这不就是《进击的巨人》里吉克的安乐死 (绝育) 计划的现实版吗?只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安乐。

当然以上推论非常粗糙,现实情况非常复杂,未来究竟会怎么样只有以后才知道。毕竟老年人口消费欲望低这个是根据过去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目前来说大多数老年人是有孩子的),假如未来绝大多数人不再生育,那还会继续热衷资产而不消费?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毕竟家财万贯也是死不带去的,但这又是另一个悲剧了!

知乎用户 老咸鱼 发表

要是这种青年再多点,人口就不会多了~

知乎用户 叫做游走形中单 发表

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它早晚会来,只是现在 “可能” 还没来而已。近在眼前的东西,建议还是大家淡定一点,平常心对待即可,天塌不下来。退一万步讲,纵使天塌真的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

至于统计数据,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毕竟 “真理” 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只负责见证历史。

从 “人口红利” 到“工程师红利”,这一个个推陈出新的名词,看的我是触目惊心,夜里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回过头来发现小丑(红利)竟是我自己。毕竟能有资格享受红利的,终归只是一小部分,你我不可能是那亿万分之一的幸运儿,这是我仅存的自知之明。只是享受完红利之后的代价,却必定要芸芸众生一起去承受,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 “红利” 真的有必要去担心 “红利” 快要消失了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吗?(话止于此,不便多说,危险发言,最为致命)

道家讲究物极必反,就像是地球上的活火山,压制的时间越长,爆发之后的破坏力也就越强,因为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不管我们去不去攀登,山就在那里,你不去移它,它就不会自己消失,更无法进行掩盖,地球的板块运动反而会进一步挤压,让山变得越来越高,最终高耸入云端,变成一座雪山……

最近重新意识到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物以稀为贵,鄙人深以为然,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国宝熊猫为什么珍贵,很简单啊,因为数量少啊!同理从来没有人会去重视一只鸡的生命,因为其繁育迅速,而且种群数量非常庞大。

在这里套用《三体》经典——宇宙社会学设定两条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而地球同样可以看做一个微缩版的宇宙模型,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参与竞争的个体越多,内卷的程度就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越多的族群消耗的资源更是会指数爆炸般增长,这必然又会导致非常激烈的内部竞争,最终族群越是兴旺繁盛,个体越是悲哀痛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恐怖直立猿的族群数量越少,对个体而言压力也就越小。

就像一颗参天大树,不可能也不应该无限增长,否则营养早晚会跟不上,最终的结果莫过于底部的叶子由于营养不良且接收不到足够的光照会逐渐枯黄。当然顶部的嫩芽永远不会有些烦恼,因为他们的阳光是最充足的,营养也是优先供应的。

持之以恒是好事,但是如果方向错了,坚持的越久破坏性就越强。越是怕疼舍不得割肉,问题就会越严重,现在看来尾大不掉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

PS:哎呀,够多了,树上的叶子真的已经够多了。那些期颐各种红利的,请不要忘记,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用俗话讲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知乎用户 哈似橘 发表

[

人口普查里有什么投资机会?

凌紫宸的视频

 · 2169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71234335023030272)

我看大家都是从人口社会的角度看的。

我提供一个从投资角度看的观点。我建议人人都可以投资一下养老产业。

之前曾有这么一则消息:

我虎躯一震:养老产业的春天难道又要来了吗。

在理解这个东西前,我想给大家聊聊人口。因为人口和老龄化息息相关。

2 月 8 的时候,公安部发布的《2020 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新生儿户籍登记人数为 1179 万人,比 2019 年下降了接近 15%。虽然有疫情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一数据还是下滑的十分严重。大概长下图这样:

而且如果参考联合国对于生育率的假设,用队列要素法对人口结构进行趋势预测的话,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中性情景下,我国人口会在 2026 年达到峰值 14.19 亿人,提前于 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人口规划中提到的,中国将在 2030 年达到峰值 14.5 亿人。

我们知道,建国后只出现了两波婴儿潮,本来的第三波因为计划生育而被遏制了。这两波婴儿潮分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和 1985-1997 的 “建国一代” 和“建国二代”。这两代婴儿潮差不多为我国提供了接近 5 亿的劳动人口。这也是在过去 30 年中我们能够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快速发展的内在逻辑。

这也可以被称之为:“人口红利。”

但是人口红利在 2010 年前后达到了顶峰,40 岁至 60 岁阶段人口构成了中国的主要劳动力群体,而 30-40 岁人口规模则持续下滑,劳动力年龄结构逐步从纺锤形演化为金字塔形。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 90 和 00 后这一代,养老的压力会很大。同样的,由于劳动人口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招不到可用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的塌陷,不仅导致我们看到沿海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 “用工荒” 问题,还会导致消费结构出现切换。比如,青年人口对于医疗、度假、养老支出较少,但是对于单身公寓、刚需性住房的需求相对较多,中老年人口则相反。而随着青年人口(20-30 岁)规模率先出现回落,也会推动消费结构的切换。

而老年化的巅峰会在 2046 年到来,据预测,2022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将会达到 2.88 亿人,占全部人口 20.4%,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4 年,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就会超过 3 亿人,占全部人口 22%。2035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约为 4.1 亿人,占全部人口 30%,我国正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46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约为 4.6 亿人,占全部人口 35%,我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向大家展示老龄化是一个几乎必然发生的事情。我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实际上对这种趋势是做不到什么改变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顺应这种趋势。

那么很明显,和养老相关的产业都会进入一个比较蓬勃的发展期,所以我们可以多关注这些方面的机会。比如自动化,比如医药,比如 AI。

那么我们在基金里面可不可以筛选出相关的养老产业的基金呢?我觉得是可以的,比如工银的养老产业,比如中欧养老。

当然实际上还会有更好的时间去入手这些基金,我到时候也会进行一些新的布局,后面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

PS:我是 @凌紫宸,欢迎关注~

PS:我的公众号 wywxiaochaoren(Mask 的小酒馆)上面有很多基金推荐,关注以后可获得发车信息!!!!!

祝点赞的同学,重仓基天天爆涨 10 个点~

知乎用户 凌紫宸​ 发表

非常精彩的总结。

统计时:海量专家精确计算,比我懂,更比你懂。

出结论:少数文豪高度概括,比你高,更比我高。

知乎用户 Tomo​ 发表

看了这么多评论,我就在想一个问题?

在这个骗子满街走的年代里,我是应该相信政府?还是应该相信知乎网友?

知乎用户 哈欠 发表

小时候你在学校发期末考成绩了。

你拿着成绩回家,你爸妈问你考了多少分。

你说还在统计分数

寒假放了一半快过年了,你爸妈也没看到成绩。

你说过年前给他们看。

过年前一天,他们来问你要成绩,

你知道瞒不住了,于是跟他们说,及格了,具体过完春节再公布。

你考的咋样还真以为你家里人心里没点数?

同志们可以继续努力了。

争取明年让他们 12 月再公布,最后纸包不住火了跟你说 “没及格”

知乎用户 枕雪眠 发表

上世纪美国的生态学家 John 曾做了一次鼎鼎大名的白鼠无限繁殖试验。

老鼠是哺乳且群居性动物,并且在鼠群内部有和人类相似的、非常明显的社会结构和等级。

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4 对老鼠被当做种子投入其中,这个空间有非常多的巢穴以及筑巢材料,巢穴可容纳 3840 只老鼠,而每日投喂的食物能供给 9500 只老鼠,水能供给 6144 只老鼠,研究员进行定期的消毒灭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里简直就是老鼠天堂。按研究人员估算,鼠群的极限人口数量,应该达到 4000-6000 只左右,因为这个时候会达到自然资源所承载的极限,然后才会有老鼠因为资源不足而死去。

而实际上,560 天之后,当老鼠繁衍到 2200 只左右的时候,鼠群数量达到了最巅峰的数量状态,然后整个鼠群停止了繁衍行为,人口一路下滑,整个鼠群所有的老鼠丧失了交配欲望,在物资丰盛的情况下,再也没有新老鼠出生了。

更可怕的是,凡是在实验场地内呆过的老鼠,即便放到了野外和普通老鼠相遇,他们也没有交配欲望,在实验的第 1588 天,实验结束,整个种群只剩下 27 只老鼠(其中 23 只雌鼠 4 只雄鼠)。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人口密度大时,即便没有达到自然资源所承载的极限,整个种群也会自发的停止生育行为,这是隐藏在 DNA 中的天性决定的。

在数万年的进化史中,每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巨大的战争或者瘟疫来清理一次人口,所以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自然停止生育,而二战后的核威慑带来的长时间和平,使得全球的人口第一次开始缓慢的进入自发停止生育行为。

二战之后,北欧的生育率就一路走低,1973 年,北欧芬兰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 1.49,六年后丹麦更是跌至 1.39,成为全世界的生育洼地。芬兰和丹麦虽是小国,但是经济非常发达,是最初经济学家拿来解释经济越发达,人口越下滑的典型范例。但是 1980 年开始,北欧富国的生育率出现了奇迹般的回升,1993 年丹麦生育率突破 1.75, 而 2008 年挪威的生育率居然突破了 2,而同期,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跌到了 1.4 之下。北欧富国实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给生孩子的家庭大额补贴,但是这并不是生育率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因为其他富国如日本法国等也都实行这种制度,人口生育并未有大幅反弹。

根据人口专家的研究,北欧国家人口反弹的主要原因是其城镇化进程结束后,开始了向小城镇的反向回流。如果你住在人口密度地的地方,周围荒无人烟,步行半小时到不了邻居家,动物本能会迫使你不断的繁衍后代增加安全感。

但是实际上,分散居住的经济效率是非常低的,大城市为什么越密集越能吸引人,是因为密集带来效率,而效率带来金钱,穷国通过不断城镇化来完成致富之路,只有当国家富裕达到了一定程度,才有资本和能力开始反向城镇化。

可见并不是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发达。美国的生育率相对其他国家维持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平,除了是移民国家,其低密度人口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所以,如果国家把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给降下去,比如把北京的住宅建筑用地扩大一倍,就能有效刺激人口反弹。

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真的是有一定经济学道理的。

知乎用户 徐陀螺 发表

对于我这样做投资的人来说,对于这些数据一直要保有一定的敏感度。

这段时间 A 股爆发的板块医疗、二胎概念的不少,基本上都是紧跟政策走的,当然医疗长远的来看还是跟人口结构,以及我们外在的世界变化有关系。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看到的就是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之下,如何选择更好的板块,以保证自己的收入在通胀以及物价上涨的大环境之下保持不缩水。

这也是我一直会长期持有医疗相关板块基金的原因,哪怕年后跌的那么惨,依然一直持有。

而之后我会继续关注那些养老题材相关的,以及一些多发老年病相关的题材板块。

因为基金的投资其实就是一揽子股票,而每只股票对应的企业都在积极的发展某一个领域,不断的发力。

基金经理的工作是找到这些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优秀的基金。

对于小白来说,我更推荐大家投资基金,而不投资股票,原因就是里面所涉及的信息更加的复杂,而我们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法触及到那么的研报和信息。

而在信息差的情况之下,我们去炒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在赌概率。

你了解的信息越多,你获胜的概率才会越大。

后面我会继续关注,不断的优化自己的仓位。

很多人在这种大势上看到的是焦虑,甚至是嘲讽。

其实说心里话,我心里看到这样的消息也不是滋味,我也知道大家受高房价之苦,我也是年轻人苦过来的。

所以现在更加明确的,在不可扭转的局势面前,我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

让自己多赚一些,这样我抵御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多一些。

而我的工作以及爱好就是投资相关,那么我就想要利用这个去撬动更多的人去在投资市场里收获更多。

也是我一个小小的理想吧,度己度人!

知乎用户 吴机长​ 发表

最近知乎上除了给我带上神友的帽子外,又有人

@不周山

给我带上犬儒主义的大帽子,

指责我只是指出问题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应该向李建秋老师学习 要多向上献言献策。

好的我觉得借这个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我的建议:

赶紧把房价降下来,福利提上去,禁止 996 加班,

发放足够多的生育补贴,延长生育假,禁止性别歧视。

让年轻人有时间去谈恋爱,有家庭的有时间回家陪孩子和爱人。

中国年轻人无论男女谁不喜欢自由的追求爱情和美满婚姻?

凡是结了婚的家庭谁不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和睦呢?

你看现在这社会都成什么样子了?城市物价这么高,房价这么贵,

为了多挣钱还房贷,保住自己的职位天天加班。

养育孩子成本又很高,

生活质量很差,离婚率这么高,这是个很大的原因啊,

你把离婚冷静期延长到 3 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啊。

希望相关领导看到我的回复后多多反思下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赶紧解决问题,我们这个社会这么富裕,国家这么强大,

结果连生一个小孩都不敢养,这不让美国人看我们笑话不成?

补充下北欧生育率数据:

瑞典:2020 年是 1.9

挪威:2020 年是 1.68

丹麦:2020 年是 1.76

我们 2019 年官方数据是 1.52

关于为什么新加坡生育率低的原因请看下面的回复:

如何解决中国的超低生育率问题?300 赞同 · 60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人口增长应该没有疑问吧

毕竟人口的峰值 50、60 代,才 6、70 岁,没退休或者刚退休

至于出生,二胎还有余热,毕竟现代医学让 40 多岁都(70 后)可以生育,更别说 30 多岁了(80 后)

如果生育继续放宽,从二胎到多胎,我相信还是会有人愿意生

知乎用户 吃货不想胖​ 发表

我觉得房价还有上升潜力,各位地产资本老爷们莫慌。

知乎用户 make easy 发表

挺好的,既然还有人继续生,我就不用结婚生孩子了。

知乎用户 金慧敏 233 发表

这是我第十个号了,不说了,鼓个掌吧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这个声明透露出两点主要内容,第一就是 2020 年中国人口没有进入负增长,第二就是人口普查数据还是会照惯例发布的。

第一点显然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声明。我之前聊过未来两年的人口增速的预测,判断 2020 年人口增长 200 万 +,2021 年人口增长 1‰左右,这主要是基于任泽平 2020 年出生人口下降 15% 的估算。因为有过这个判断,所以这条声明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有点画蛇添足的意味在其中。

至少从我获取的信息来看,近期互联网上虽然普遍对 2020 年人口数据不乐观,但是很少有人预测负增长。我也一直认为 2020 年人口至少增加 200 万,现在统计局的这个声明反而让我想得更多了。按照做报告的套路,统计局说的 “继续保持增长” 可能仅仅就是保持增长。所以这个报告说到底除了让我更加担心新生儿降幅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点倒是明确了人口普查数据会照例发布。虽然吸取了教训没提时间,终究还是反驳了 “大约人口普查数据的确不公布了” 的孔乙己段子。我会继续安心等待。

当然我对于 “为了增加数据表格所以工作量增大导致发布延迟” 的说法是从来都不相信的。人口报告的编制是严肃的,严谨的,严格的,人口报告的内容形式是重中之重,临发布之前拍脑袋往里增加表格这种事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操作。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从而导致数据不能按时发布,说是工作事故也不为过。我不认为千挑万选考进统计局的公务员们只有这种业务水平。

大概就这些,这个问题本不想讨论的,因为在我看来这句没有任何意义的声明本来就不值得讨论。不过今天一看有四个网友都说写写,那就聊聊。

知乎用户 夏风楚月琴声凉 发表

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人口曾多次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数千年来,人口一直是东亚文明得以立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少在当下,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还没那么成熟的情况下,人口依旧是每个国家实力组成的重要部分。

不过,人口总数和人口结构是不会因为我怎么看或者统计局怎么说而改变的。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消除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战胜恐惧。解决问题,而不是拖延搪塞,越早,越好,加油,奥利给~

知乎用户 ag 獭​ 发表

怎么看?赶紧控制吧!

知乎用户 萨卡斯基元帅​ 发表

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总体数据比较乐观,稳中向好

知乎用户 想开一点不好么 发表

人家没说错吖,相比六普,人口确实继续保持增长了呢~

知乎用户 Amelia Freeman 发表

谢邀,把一个确定性几乎 100% 的答案作为重点进行强调,这内里就很值得挖掘了

知乎用户 一直走​ 发表

她若是答非所问,便已是答了。毋需再问,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知乎用户 干饭仙人 CSY 发表

继续形势大好

我们比西方调整能力强

Win-Win

不说了,我要去看观网了

知乎用户 知三道四 发表

说明现在还没到说那句口号的时候:

多生孩子 少加班

知乎用户 千纸鹤不吃鱼 发表

人口问题反而是当下不是最急的问题

社会割裂才是当务之急,至于该怎么做我们心里都有数

至于其他的别问,问就是稳中可控,总体向好

知乎用户 李丹华 发表

答非所问,装傻,辩解毫无力量。

现在社会关注的是按照我国出生率的发展,总人口会发生断崖式下降,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死亡人数即将快速增长,而出生人数已经很长时间快速下降了。

当然了,现在出生的不可能马上都死,所以不可能马上影响总人口。也就是说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还可能是正的,人口在增长。但是,那是因为死亡人口相当的年龄段人口少。

以平均寿命 80 岁简单计算,现在死亡的大多数是 1940 年左右出生的,那时候人口当然少,到现在成为老年人口当然是少。但是,考虑过没有,现在出生的人成为老年人死亡的时候中国的总人口是多少呢?

按保持去年一千万的出生人数简单计算,80 年后 8 个亿,但是这个数据能够保持住?别忘了,这几年出生人数下降可是每年百分之十几!去年百分之 14% 还多!!

那么,按照现在的趋势,我国人口是很难维持在 7-8 亿,也就是某些权威或者有些人的计划,而是能够维持 3-4 亿不错了,因为一个家庭一个孩子造成 421 已经变成事实,也就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闪亮登场,总人口规模将是 14/4=3.5 亿。到时候你还有胆和美国叫板?

如果进一步发展到 8421,届时人口规模 1.7-1.8 亿,和日本差不多?那么届时你还有胆和日本叫板?不用说和美国叫板。

我国现在人口发展趋势已经是很难和美国叫板,就看能不能和日本叫板了!你还说人口还在增长!!!

附历年出生人数和近些年结婚对数和离婚对数统计结果,因为这些才是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死亡人数趋势已经明了,因为人的寿命不可能显著增长。其中结婚对数和离婚对数是将要发生的出生人数的预演。

2 月 8 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 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透露: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2020 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 1003.5 万,其中男孩 529.0 万,占 52.7%,女孩 474.5 万,占 47.3%。

中国历年结婚对数及离婚对数

2013 年,结婚 1347 万对,离婚 350 万对;

2014 年,结婚 1303 万对,离婚 364 万对;

2015 年,结婚 1224 万对,离婚 385 万对;

2016 年,结婚 1142 万对,离婚 416 万对;

2017 年,结婚 1063 万对,离婚 437 万对;

2018 年,结婚 1010 万对,离婚 451 万对;

2019 年,结婚 947 万对,离婚 460 万对;

从 2013 年开始,我国结婚对数不断走低,但是离婚对数不断走高。

[中国历年结婚对数及离婚对数​baijiahao.baidu.com/s?id=1688103131055567756&wfr=spider&for=pc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88103131055567756%26wfr%3Dspider%26for%3Dpc)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在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之后,又创下了 2003 年以来的新低,仅有 813.1 万对。

[2020 年全国结婚对数再创新低:广东结婚最多,河南离婚最多​baijiahao.baidu.com/s?id=1694629512786731311&wfr=spider&for=pc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jiahao.baidu.com/s%3Fid%3D1694629512786731311%26wfr%3Dspider%26for%3Dpc)

知乎用户 实话实说 发表

搬运一下本人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

首先,人口未来下降已经是一个避免不了的事情了。这件事情短期内是会带来老龄化的问题。但是,只要你的人口不是一直增长下去,老龄化这个事情就躲不过去。我们的问题是由于从人口暴增到人口下降中间的时间过短,导致这个问题会以极端剧烈的形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并对两三代人造成极其重大的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人口适度减少并不是一件坏事。

1. 现在的中国人口数量是不是太多呢?

横向来看:

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在世界人口排名中是独一档。中国现在的人口是第 3 名的美国的 4 倍之多,相当于第 3 名到第 8 名的总和。

纵向来看:

历史上,在中国最为辉煌的汉唐极盛时期,全国人口不过 6000-8000 万左右。清朝之前中国人口一直没超过 1 亿。建国时中国人口数量是 4.5 亿。就这个数字已经是今天法国人口的 6 倍,德国人口的 5 倍,美国人口的 1.5 倍!

而今天中国中东部随便拿一个省出来就吊打汉唐,一个大县的人口顶得上两汉时期的一个大州郡。

想要这 14 亿人都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需要消耗多少资源?这不是歧视不歧视,这是客观事实。

在我们短时间内既不能大幅度提升能量获取效率,也无法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话,最终必然会撞到一个上限。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想提升,就只能从其它国家嘴里抢肉吃了,但是我们自己占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情况下,抢来的那点肉对全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效果,相比争抢本身引发的外部仇恨值来说,恐怕是得不偿失啊!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就是能量有限,资源有限,空间有限,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吗?

建国 70 年了,GDP 变成了世界第二,消耗的电力,煤炭,钢铁等等都变成了世界第一,西方人整天嚷嚷中国要耗尽全世界的资源了,结果还有一半的中国人仍然只有千元的低收入,数千万中国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我们还有多少增量可挖呢?

2. 现在中国的生存空间如何呢?

这是一张中国的地形图:

看着太明显了,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青藏高原就占了四分之一,西北的沙漠戈壁又占走一大片,即使中东部地区也分布着大量的山地和丘陵。

我们国家土地虽大,但是大半是山地、高原、沙漠、戈壁,平原就那么几大块,还有不少土地不适合耕种,结果就是我国的大量人口不得不生活在这些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常年忍受着贫穷和恶劣的生活环境:

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扶贫的意义根本就不大。让他们离开这样的环境前往更宜居的地方才是更好的选择。

3. 中国的人口减少,会带来哪些好处?

现在,假设中国的人口降低到原先的一半,而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不变,即 7 亿人,这是什么水平?(按最悲观的估计,中国人口会 21 世纪末下降到 8 亿,但老年人占比仍然较多,这个才是比较大的麻烦)。

1)7 亿人口仅次于印度,世界第二,美国人口的 2 倍,欧盟 28 国总人口的 1.4 倍,南美洲总人口的 1.6 倍, 非洲总人口的一半(注意非洲面积是中国的 3 倍)。你说这是人口危机那就是搞笑,难道全世界就印度不缺人了?

2) 原先居住在山区、高原、荒漠地带的人口可以搬迁到环境更好,更适宜居住的平原地区,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3)大量原本就不适合开垦的小块零碎土地、梯田等可以直接退耕,重新变成森林和草原;只需要保留东北,华北,南方地区的大块耕地,使用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就足以养活所有人;粮食和畜牧业生产从供不应求变成供大于求,不用再进口粮食了,还能出口粮食;

4)大量居住环境不佳的地区在人口迁移出去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生态恢复区,野生动植物会重新占领这里;中国的自然生态会恢复到明清以来,甚至是宋朝以来从未有过的高水平;

4. 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计划生育 ” 扭转人口快速增长 “ 这一目的是对的,只是考虑不周,没有考虑到过快的人口衰减过程中,会产生阶段性的人口分布失衡(即老年人过多,年轻人过少)这一问题。如果能够把执行时间拉长一些,或者在 2000 年左右及时调整政策,是能够减缓这个问题的。

1980 年代的决策者们把人口增长形势考虑得过分紧张,没有考虑到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加入全球市场带来的巨量财富和就业,再加上农业科技的大发展,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危机(事实上是变危为机了)。

这个大家事先谁都想不到!中国历史上饿死的人太多了,所有人都被写在基因里的对饥荒的恐惧吓怕了!都担心将来真的养不了这么多人,造成大量人民饿死!结果最后采取了过分激烈的手段来扭转这一措施。

生育了大量年轻人口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生活资源产生的后果,参见中东地区和撒哈拉以南。人口结构是真年轻化,然而毛用都没有,多出来的年轻人并没有变成社会的发动机,相反都变成了社会的炸弹。

现在我们成功地避免了 “中东和非洲困局”,结果又落入了“东亚困局”。老实讲,非要二选一的话还是” 东亚困局 “好点。与其抱怨不如赶紧想想怎么解决” 人口衰退期间的人口结构失衡“这一问题吧。

5. 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和人口危机的解决办法

个人意见就是这么几条:

  1. 鉴于大众生育观念已经扭转,计划生育可以取消了,让想生但不被允许生的人可以随便生

  2. 加强对生育家庭的补助措施,增加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儿童的医疗和教育负担,让想生又怕生不起的人可以没有负担地随便生;

3) 观念上就不想生的人就别管了,这种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生的,还是专心拯救那些想生却不敢生的人吧;

  1. 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技术革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最重要的,一是能源革命,可控核聚变,实现低成本、无限供给的能量来源;

二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争取让机器人能够取代越来越多的岗位,特别是**家庭服务和老年人护理!如果将来人老了可以完全由机器人代替人类来照顾的话,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就会被解除一大半!**学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专业,机器人专业,软件专业的同学们,你们要。。。(错了,我就是学这个的,我无能,我知耻。我要努力钻研,发愤图强~~ 呜呜)

争取早日研发一款能扫地,会做饭,会收拾屋子,会喂药,能全方位把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侍得舒舒服服的护理机器人……

但愿等到几十年后,再说起老龄化危机的时候,我们就会像今天看待 40 年前担心人口太多养活不了这个观点一样,觉得那是个笑话。

没有年轻人,老人没人照顾怎么办?好搞笑啊,谁说老年人需要人照顾的?这些可爱的机器仆人伺候人比愚蠢的人类强多了!

知乎用户 wwwt5856​ 发表

知乎用户 欹明 发表

很明显,这是针对金融时报的一个回应。

昨天,金融时报就说我们人口出现了 1949 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不过早上,我已经写了回答,认为金融时报的数据一向准确性不高,

我们的人口在 2020 年依然大概率是增长的。

[预估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有多少个亿?91 赞同 · 37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450449/answer/1860522006)

当然,很多人不会相信国家统计局的回应。

但是人口普查这么费时费力的统计结果,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最后,今年人口是否负增长,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这个趋势是必然出现的,不是今年,那么大概率也在 5 年以内。

这才是千年大计,会对经济、劳动力、房价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应对。

实际上,我认为提高出生率的想法已经不靠谱,

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如何应对上来。

最后,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额,和知乎内容不重合,凡是关注我的,都发财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_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统 计 局 难 道 不 是 应 该 用 数 据 来 说 话 吗 ?

知乎用户 经验加 3 告辞 发表

以这种口气说出来的话,基本上就是最后的情况了。人口即使继续保持增长,也是最后的增长了。

知乎用户 louzhiguo0000 发表

到这一刻,人口数据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形式已经严峻到网友都在明嘲暗讽数据精确性,说明这个事情只差一张纸就能捅破,看什么时候捅破而已。

人口数据的利益涉及到方方面面,小的说一个地方的学校资源的倾斜,县市的转移支付的金额。许许多多民生政策都和人口有关系,一百张口要在一个锅里吃饭,多报一点就多一口饭吃。

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其实不用看数据,去当地的小学问一下现在有多少人上学就知道了,其实这个社会我认为最搞笑的概念叫学区房,学生多上学教育资源少,才会吃香。现在乡下好多学校被撤了,只是还没有影响到城市,如果进一步恶化,学校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剩严重,越来越不值钱。。。。。。。

中国是一辆大车,屁股大调头不容易,平淡看待第七次普查公布的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关注点在学区房。。。。。。在这个社会,如果不依靠父母的支持,可能大部分双一流的毕业生也就在大城市勉强体面着活着,学历和学校远没有 10 年前重要,更没有 20 年前重要,高筑的壁垒不是用学历就能敲破。

知乎用户 fffd 发表

这有什么

让郑爽多代几次孕就能解决了

知乎用户 杨建东​ 发表

封闭系统向复杂性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对历史上产业革命的观察都表明越是高级的社会生产力和组织形式,越是需要更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支撑。现在的产业集群已经从仅仅农耕时代的几十户村落就能维持,发展到数百万人的城市才能维持。

产业革命的历史也表明:越是高级的社会生产力和组织形式,越需要人口基数作为支撑。

1、渔猎采集时代 1 万人口级别,一个家庭 20 人部落可以生存;1 万人口为强大部族;全社会生产资料零件数 100 个。

2、农耕时代 10 万人口级别,家庭组成村落、小镇,1 万人口分工把耕种、铁匠、药铺、纺织等…. 组织起农业社会;全社会生产资料零件数 1000 个。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 100 万人口级别,围绕蒸汽机,需要采矿、冶铁、机械、建筑… 等等产业链来配合,工业革命出现数个百万级人口强国,如荷兰。全社会生产资料零件数 10 万个。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000 万人口级别,围绕电气化,要更长,更细的产业链条,光汽车需零部件就是数千个,还要炼油、公路等等配套。强国都是人口在数 1000 万以上级别的了,美、日、德、英、法、俄… 社会生产资料总零件数 1000 万个以上。

5、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10000 万人口级别,自动化的背后是巨大人口需求,超级大国只剩下苏、美(3 亿左右),其他的工业强国,都只能融入到美苏两个体系里面做配套。人口少的苏联破产!全社会生产资料零件数 1 亿以上。

6、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许正在行进)需要 10 亿级人口,现在的格局就是 “外国、中国” 这 2 极了,少生的 1 亿人口对后劲是巨大损失! 未来社会可能需要 10 亿种零件才能运行(如果软件代码也算零部件的话)。

推论一:城市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信息大交换、物质资料大集散的载体。从小农经济到村镇形成,再到工业城市,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人口的集中和城市的扩张。发展超级城市是更高效率的,也是符合更高生产力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未来核心大城市永远繁荣,全国其他城市特别是小城市将持续衰落,大家永远回不去了。类似山东这样均衡发展的省份,“存在感” 不如强省会省份,是因为均衡发展导致人口分散,各城市人口不满足更高生产力产业集群的结果。

推论二:社会越发展剥削的程度越深,甚至连 “代际劳动力再生产” 都无法维持。劳动者已经无法抚养出劳动素质和上一代一致的下一代劳动者。但另一方面 “财富” 向终产者们聚集,而实际上没有最终剥削者,只是文明越高级就越复杂越需要输入低熵。原始社会只需要简单采集和渔猎就可以维持生存繁衍,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繁殖(虽然原始幼儿死亡率也很高);农耕社会只需要朝起夕息就可以维持男耕女织,所以也有足够时间生养孩子;而工业社会需要繁重劳动才可以维持工厂运转;到了信息社会社会的知识爆炸超复杂系统和社会分工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投入所有精力才能够维持文明不衰退…. 实际上资本家、政府等看似强大的部门也负债累累! 几乎所有的人都为此精疲力尽,但又不得不艰难维持。 只有低文明社会遇到技术输入的时候,才会发生人口爆炸(比如战后、农业国工业化初期等等)

知乎用户 Liao Ares 发表

收到小管件的警告,嗯,关于这个文章的配图,已经是不适宜在知乎讨论的范畴的内容了,嗯,都删了。


90 后比 80 后少,00 后比 90 后少,10 后比 00 后还要少。

那么只要人口出生数还大于当年死亡数,那么人口总数就还是保持持续增长的。

但增速呢?增速已经持续下降了。这就跟物理上的加速度下降但是速度还能保持提升是一样的道理。

但总数持续增长的同时是建立在人口金字塔结构改变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青少年持续减少,而中老年人口在持续增加。

当这个金字塔的形状越来越不像一个金字塔的时候,就有问题了。

知乎用户 极萨学院冷哲​​ 发表

据了解这个词意味深长,意味着 2020 可能真的增长了,也意味着 2021 大家就不要抱希望了,如果 2021 继续那么就是惊喜了。

知乎用户 Ctzdr 发表

我们赢了

知乎用户 护士衫下 发表

關注~

从 2025 年开始,因为全面放开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松动红利耗尽,中国是否每年将出现约 400 万的人口净减少?

从 2028 年开始,因为 1949 年后第一波婴儿潮人口触及平均预期寿命,中国是否每年将出现约 700 万的人口净减少?

从 2041 年开始,因为 1949 年后第二波婴儿潮人口触及平均预期寿命,同时叠加 2018-2025 年的新生儿人口遽降所造成的育龄人口数量遽降,中国是否每年将出现约 2000 万的人口净减少?

中國是否會成為年度死亡人口是新生儿人口 10 倍的国家,衰老和死亡是否将笼罩整个社会?

2018 年之后,因为新生儿数量相比 2017 年之前的数据遽降,是否将造成 2042 年之后的育龄人口数量也將陡坡下跌?

根据国际社会通行标准,如果一个国家 60 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 10%,这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在 1999 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果中国的生育率在未来几年不能够有效提高的话,从 2041 年开始,中国人口的下降是否會会非常可怕?是否將以每年消失 1 个现在北京或上海城区人口的速度缩减——到 2050 年底,中国的人口规模相比今天,是否会减少近 30%?

如果中国的生育水平不能在未来很快提高,到 2050 年的时候,中国每年的新出生人口是否會不到 300 万人?而死亡人口是否将高达 2500 万人?这种状况是否会持续很久?

每年因为自然更替而消失 2000 万以上的人口,这是否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除了战争和瘟疫之外,和平时期最迅猛而暴烈的人口下降?

从 2041 年开始,中国的人口下降速度,是否将远远的超越现在的日本、韩国,成为全世界人口下降最严重(没有之一)国家?

若再探討老齡化人口與勞動力人口比例問題,是否會有雷霆手段?

“七普” 数据?這個数据是否會太具有爆炸性?

知乎用户 蓝湖 发表

随着工业产业链被打碎,高端制造业停滞不前,后发国家靠贱卖资源获得短期内的繁荣。

廉价的资源卖光以后,基本难逃长期的衰退和停滞,也就是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人口,也是资源。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其他人不知道,反正我身边断子绝孙的朋友应该有 1/3 左右吧。40 多岁还娶不到老婆,不断子绝孙还能干什么呢?

知乎用户 环兹涅瘪​ 发表

非常幽默,也没啥人会觉得今年官方会发布人口负增长,这种澄清的非常无厘头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说明死亡率低

说明老年人多

说明医疗条件不错

说明医护人员压力大

知乎用户 蓝色的逼格鸡你 发表

人口与房价一直是最紧密相关的话题。因为新增人口意味着刚需增加。老老年人口意味着住房需求缩减。

对于行动困难,需要搬去跟孩子一起住或者住养老院的这波老人,其实是没什么单独的住房需求的。

所以,即使今年能够净新增三百万。但考虑到这部分需要照顾的老人的住房需求缩水。同时,新生儿长大后不婚不育的概率增加。

房屋需求供给其实已经来到一个相当敏感的节点。

现在数据还能看还有信心撑着,同时房屋空置基本没啥成本。政策也在价格维稳。

就看谁先刺破这个气球了。

集中性的养老院,将是未来对房价的最大冲击。

如果这个搞得好,年轻人没必要为了照顾老人换大平层,不仅清退老人住房,还减少年轻人换房需求。属于一击必杀。就看后面上面允不允许大规模兴办集中养老院了。

如果为了房价,就值得把老人锁定在儿女家里。人为制造换房需求,继续稳房价。

知乎用户 雪泥鸿爪 123 发表

继续增长是好事,说明人口还是太多,这样就不用催我们年轻人结婚生娃了。

知乎用户 金生水 等 1139 人 发表

我相信人口增长,因为现在老年人的寿命确实长。

先说说我爷爷奶奶这辈农村普通人,以前觉得 70 多去世已经是高寿了,但是现在好像人人都奔 80 了,这两年几个去世的老人家都是快 90 了。反而年轻人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

再说说我身边的人,我是 80 末,我们班同学仍然差不多一半有娃一半没娃,有娃的一半有二胎。。。没娃的要么是大龄没结婚的,要么是离婚了的,要么就是怀不上的。现在怀不上的确实特别特别多,我身边都有好几例了。

最后说说我自己,曾经我是个坚定的二胎主义者,没别的就是喜欢小孩,所以我给自己规划得特好,放弃了忙累的医院工作选择了高校相对自由的工作,24 结婚 26 生老大 29 生老二。但是如果放在现在 30 多了,我是绝对不会生老二的。首先是太累了,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上的付出。其次就是现在太内卷了,我真的不想生个娃从小就当卷王,所以还不如就生一个娃,自己多努努力让孩子以后有个轻松点的生活。不然自己 996 苦逼赚钱,全给孩子学区房培训班花了,然后把孩子培养出来接着 996 赚钱么?怎么有种放羊赚钱生娃放羊的循环感呢。

最后就是二胎警告。。。几乎身边所有的人都觉得娃读幼儿园是最后的好日子,千万别以为娃读幼儿园轻松了就可以生二胎了,现在的小学可不比从前了。二胎后上班赚钱下班带娃全年无休的生活在等着你。。。

知乎用户 nvsheng yixue 发表

昨天我不小心说了实话,答案被删了。

嘘~我写了深刻的自我检讨!

今天,看到了北京人口情况。北京市 2020 年新出生户籍人口数比 2019 年下降 24%。比 2017 年下降 40%,2020 年,北京市死亡户籍人口 97649 人。新出生人口跟死亡人口相差仅仅 3000 人。最早,明年可能将是负增长。

2015 年放开二孩,2017 达到生育高峰。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佛系了,不愿意生。

现在年轻人,身子骨可以,20 多岁适龄,但是精力不够,都还在事业上拼搏。

自打大学毕业,如果没有父母支援,即使是最好的大学,买房也是压力山大!

知乎用户 大头妹​ 发表

他说我就信喽,还能怎样,权威不容置疑

不知道有没有大佬公布一下适龄儿童上学是多少人

学校比十年前少多少?

家庭可支配是多少,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多少?

想三餐有肉大概花费多少

在一堆数据里如果去掉百分之五有钱人剩下的平均又是多少…

如果出生的没少,光棍又多,这些孩子是怎么来的?无无中生子

可怜那些未婚先孕的…

知乎用户 si zhao 发表

不张口就来,只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尽可能还原真相。

1. 今日消息国办推动女性平权,保障男女比例均衡。

2. 此前多次提到养老金缺口问题

3. 相关部门呼吁放开生育限制

综合起来,我得出七普大致结论:

1.10 后男女比例相比 90 后与 00 后并没有改善,成为不稳定因素

2. 人口短期内依旧正增长,但这个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均寿命的提升,换言之这是老龄化的结果

3. 人口结构、性别比例这两个困扰中国很久的问题,在今后几十年将会作为主要攻坚点推进

知乎用户 云上的日子 发表

不要瞎想,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好日子还在后面。

知乎用户 在逃猫咪乌和安​​ 发表

继续增长不奇怪,因为人口有它的惯性。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和出生人口。这才是未来。

只要 2020 年的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大就会增长,而按中国大概 78 岁的平均寿命,2020 年死亡的人口平均出生于 1942 年。那个年代前后抗日战争,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那个年代出生并长大至今的人口本来就少。

再过一二十年,五零后六零后的婴儿潮到了平均寿命,这两个世代平均每年出生两千多万了,而现在 2020 年如果预计出生 1200 万人(数据还没出来,公安部公布是 1000 多万,估计多不了多少),那么一二十年后如果也差不多这个出生人口(大概率会更低,因为现在处于生育年龄的 90 后人口比零零后和一零后要多得多。),那么每年会减少大概一千五百万的人口,数量相当于半个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一个智利或荷兰。

知乎用户 南方心路 发表

就报告而言其实公布了那几张纸上也没什么信息,市政信息透明度这点和欧美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我对人口下降是持乐观态度的。同样是带英的殖民地,印度的地皮更好为什么生活水平不如澳洲和加拿大? 这个世界上资源是有限的,以耕地资源为例,想要吃饱饭能自给但是要吃肉就需要额外用劳动去换,然而甚至劳动的机会都是有限的,结果是一部分小农只能在现代科技水平下用中世纪的方式劳动。

换一个角度讲,看看那些自耕农,那些做着意义不明基建工程的农民工,他们固然在劳动,他们固然很辛苦,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他们是其它人的供养者还是负担?

总体上即便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下降对生活水平来讲也是利好。唯一的问题是短期内部的结构问题,即未富先老的人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养老是个无底洞,投入越多需求越大,反正不管现在怎么做几十年后这个问题就消失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还是对创造新世界更感兴趣。

知乎用户 带带小向晚 发表

看到这个结果,我就放心了。

还以为自己穷,买不起房,找不到老婆会给社会造成负担。

没想到人口增长还这么昌盛。

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继续散发单身狗的清香

知乎用户 葱爆龙卷风 发表

数据早就统计出来了,并且分派给各专家研究并出相应的报告去了。

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公布于众呢?就是怕民间各位大神各自解读,带一波节奏,引一波焦虑,煽动一些情绪。

所政府选择将统计数据与研究报告一起公布,就算是给数据进行了官方定义。当然,这其中必然对‘不好的’要避轻点谈,或在报告中就给出应对方案。对于,好一点的,比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人均寿命增长等肯定着重强调,以破除西方人权谎言。也给人民以信心。

这种做法,是必要的,也是政府越发成熟的施政技巧。我们且静待数据与报告一起公布,并就给方的方案一起再充分参与讨论。

知乎用户 马成 发表

25,增长,这是底线

知乎用户 吃多了 发表

应该差不多,估计增长人口(即出生人数与去世人数之间的差值)大概在 300 万左右。

明年很可能给出的数据,这个差值在 150 万左右。

按照这样的情况,负增长的时间大概率发生在 2022 年。

知乎用户 Cavani 发表

形势不是小好 是一片大好

知乎用户 保尔柯察银 发表

数量和质量是两个概念。

当初预计 2023 年人口开始负增长,但如果劳动力不够又有什么用,我实在是乐观不起来。

知乎用户 BIG 梦想家​​ 发表

其出生率不是问题,主要是人口结构崩了是大问题,原先玩天际线经常中期被老龄化搞的焦头烂额,有时做梦都能被老龄化吓醒(笑哭

知乎用户 Morisummer​ 发表

负增长,也是增长

待就业,也是就业

语言的的献媚

知乎用户 lcc 发表

我只想言简意赅的质问一句:为什么易富贤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深入研究、多次警告过的中国人口生育问题,为什么直到近 20 年后才被官方与民间承认?

易富贤早在十几年前就写出了 “大国空巢” 一书,当时我就非常推崇并多次在百度贴吧、天涯等论坛上宣传。

知乎用户 月落霜满天 发表

刚从美国出生率创新低的问题里过来,真真是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敌人正在一天天烂下去!

知乎用户 Histpxf 发表

太好了!

前几天还听某个教授讲坛说,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人口红利期已经过了,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他都要延长退休了,还开玩笑说交了 35 年养老保险,等到 65 岁,争取再活 30 年。

人口仍是正增长,说明二孩政策奏效了,我们还能享受人口福利!

知乎用户 啾太郞 发表

2003 年,澄海市和潮阳市撤市设区,成为汕头市的一部分。当时澄海大概有 100 万人口,潮阳有 300 万人口,汕头只有 100 万人口。撤市设区后,汕头人口就 “增长” 到了 500 万。那时候一些西方媒体就报道,一年时间汕头人口增长 500%,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城市。

也许七普把台湾省人口也算进去了?

知乎用户 李新野​ 发表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 113368 万人。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 129533 万人。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 137057 万人。

但是总人口上升的同时,还有两个数据容易被忽略。

第一、人口结构。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8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 6.96%。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4.80 个百分点,而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39 个百分点。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也就是 10 年后,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48705 人,占 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36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已逐渐显现,现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还未出来,根据 2019 年数据,中国老年人口总数为 17603 万,占比为 12.57%。

第二个问题,人均寿命。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74.83 岁,比 2000 年的 71.40 岁提高 3.43 岁。

分性别看,男性为 72.38 岁,比 2000 年提高 2.75 岁;女性为 77.37 岁,比 2000 年提高 4.04 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由 3.70 岁扩大到 4.99 岁。

通货膨胀利率下行,人口增多延迟退休,普通人如何解决理财和养老危机?看似比较长远的问题,好想现在就应该准备了。

这里不得不提我们的一项基本养老措施:大家都有交社保,社保里面有一项是养老保险。就是我们每个月交一笔钱给国家,等我们到了退休的年龄后,开始领取养老金。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我国养老金缺口的新闻:

根据中保协发布的报告称:我国未来 5-10 年,会有 8-10 万亿的养老金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很可能,不够用了。

所以,才有了 “延迟退休” 计划。

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寿命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的养老金不够用了,所以能推迟一点就推迟一点。

未来的养老问题是越来越严峻,我们得提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储备了。

知乎用户 懂保爷​​ 发表

知乎用户 雾都孤儿 发表

这说明 2020 年出生人数大于死亡人数,个人认为这是真的。

——虽然我不知道 2020 年出生人数是多少………………

附上 2010 年的六普数据: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 7390 万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 0.57%,比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1.07% 下降 0.5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国家统计局 28 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www.gov.cn/gzdt/2011-04/28/content_1854048.htm

我想知道 2020 年出生了多少人,2011 年到 2020 年这 10 年间出生了多少人,男女比例,一胎二胎比例,还有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 啥时候能看到呢?

~~~~~~~~

为啥不能匿名 (⌒▽⌒)

知乎用户 姑娘你这么懂事​ 发表

松了一口气,大概不会出台政策逼着我们这些屌丝生小孩了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美国会在历史中大量记载新冠时,美国的各种成功,就如同美国大书特书平庸的华盛顿一样,把军事能力极差,政治能力被汉密尔顿架空的华盛顿神化一样,美国是整个太空新冠治理的最好的国家。

但是,500 年后,历史学家研究发现,2020 年和 2021 年,只有中国人口是增长的,而美国是负增长。

百思不得其解啊!!历史难解之谜。

知乎用户 op3721​ 发表

心疼统计局,在大家都在欢度五一假期的时候,他们还得通宵加班

知乎用户 无知者 发表

单身青年人口两亿。

退休年龄继续延迟。

我国人口保持增长。

知乎用户 Harbin 发表

人口在 20 年会继续增长,这应当是最基本的判断,如果过往数据准确,那么 19 年尚且能够增加数百万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年之后就会衰落到负增长。

也不需要过分解读,在我看来,统计局以一种怪异的方式宣布这个问题,更像是用来回应之前境外媒体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那一话题。

至于人口普查数据为何难产,可能真的意味着有不得了或者超出预料的信息在数据分析中发现。

相比于人口总数、人口结构这种老生常谈几乎一定会发生事关未来的变化,一些支撑内部决策的重大人口依据可能更加令人吃惊。

有一个相当大的可能,就是:实际的城市化率早已经超过了 60%,何为实际的城市化率,就是劳动力的城市化率,也就是 18 岁以上到 60 岁以内人口,他们的城市化率已经很高,甚至超过了 70%(单纯猜测),而更年轻的例如 40 岁以下的劳动力,可能超过 80%(单纯猜测)。

我在农村工作亲身感觉,几乎没有一个年轻男人,年轻女人也很少,野外作战的工业企业劳动者不算。

而当下所谓的尚待开发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已经几乎枯竭,留守农村的就是庞大的老年人口,城市化反而会带来养老金的进一步萎缩。

这关系到什么呢?

首当其冲,就是一二三类产业本身,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输送劳动力的进程已经结束,余下来的就是不同城市之间残酷的人口争夺。

我们大概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践行人口是负担的理念,然后当她真的离你远去之后,才发现原来人口才是一切的核心。

知乎用户 挖山农夫 发表

先来看张图吧,2020 人口保持增长没什么可奇怪的。

然后我把 62 年以来的数据用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拟合了一下,得到中国最大人口 15 亿,内禀增长率 0.0489,算出的人口增长估计公式为:

具体趋势如图:

我们国家的人口增长可以一直持续到 2060 年。

[从进化角度看,低生育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吗?5 赞同 · 25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6920696/answer/1859368331)

知乎用户 罗兰 发表

哎这个事情比较奇怪啊,

好歹还至少生了 1000 万啊,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人口继续增长是新闻……

生育率还没有变成零呢 -_-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这个答案下面的人,真的是啥都敢写的有。

第六次普查数据 (2010 年):我直接贴连接

第五次:

表格:

从理论上 60-69 之间的死亡人数占主要计数,或者再加 70-79 的。
在 2010-2020 间大致是每年死亡 900-1000 万间。

那么 2020-2030 年则每年应该死亡 从图上看应该是 2010-2020 的 1.25-1.35 倍左右。

考虑到 2010-2020 年的死亡数据太平均了。我觉得目前死亡人数应该每年 950*1.25 = 1188 万左右。这是对死亡人数的估算。

出生人数比较好估算,大家对 2020 年的估算多在 1250 万上下。

如果公告数据正常,2020 年的人口确实可能增长,这个增长其实只有 50-100 万之间吧。

2021 年出生应该有稍许回弹,也许能在 0-50 万之间。

2022 年后应该只会负数了。出生每年减 50 万,死亡每年再增长 50-100 万。

所以,我认为我们从来没到 14 亿。大约在 13.9 亿。2030 年回归在 13.3 亿左右。

知乎用户 谢丹​ 发表

13.7

知乎用户 深如大海​ 发表

塔西佗效应很难靠 “赢麻了” 和“海那边也拉跨”来克服…

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回到生活

知乎用户 三有苹果 发表

天大的好消息啊,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有无良媒体宣传什么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据一年不如一年,搞得人心惶惶。

催婚催生的人从现实到网络无孔不入,一看到说不想生孩子的人就一通破口大骂,什么不负责任,什么你不生孩子人类就要灭绝了等等的。现在看来,网上说不想生孩子的都是假的,现实中说不定都生了两三个了。

就这内卷如此严重,人人都说结不起婚生不起娃的环境下人民生育热情依然高涨。这数据一出我就放心了,我一个不生也不会有啥事,中国人口的未来完全不是问题。

知乎用户 羊羊飞鸟 发表

今年五一回去,跟我爸爸聊天,原来我们村有高中,初中,小学,周围的 6 村子也都有小学,但我上小学的时候,只有我们村还有小学,从 60 年代到 80 年人口出生人口就减少了,80 年到 20 年减少不是正常吗?今年回去小学已经荒芜了。

没有战争人口自然减少是多么辛福的事。

全球有多少人就看有多少资源。

全球生育率都在下降,中国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知乎用户 悲催 发表

专业的前面高赞回答已经有很多了,不说了,说一个自己的观点吧。

为啥今年我们那么关注出生率这个事件?

这次全民对生育率状况的关注度绝对是比往常高的,而且是高出许多的。

哪怕一些不是股民,不炒房产,不做生意的社畜都对此极其在意。为啥?好好想想,往年来说,生育率跟我们最普通老百姓啥关系,不就一个数字,日子不就照过。

为啥呢,今年为啥大家都那么关注?吓得统计局都不敢乱忽悠,毕竟想看得人太多了想看分析的人也太多了。

为啥不关注呢?这可是我们的杰作呀

就像你上学的时候被各科老师疯狂压榨,每科一堆作业,超过一个量的时候,你们是不是直接撩手不写了?

不仅如此,你们是不是还暗暗期待老师收作业的时候全班同学都没写,等着看热闹?

写是一定会有人写的,但是多少就不一定了。

生肯定还是会有人生滴,生多少就不一定了。

没错,我们就是等着看热闹,就想看看我们一人一份,“被压迫者阶级” 联合起来搞出的生育红线断崖式下跌

我恶作剧都搞好了,高高兴兴就等着挨骂呢,你突然不计较了这多没意思

我做都做了,就等着让大家慌成一批呢。你不公布多没意思。

没别的,看着高兴,就是玩儿。

知乎用户 三脚猫星猩 发表

这是一道高中的政治题,可以看出我国的政策变化

人口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低生育率,而是人口结构的不平衡,中国不是因为人口少,而且年轻人太少了

知乎用户 保险经纪木木晓德​ 发表

公安部 2020 年人口数据统计,新生儿是 1003 万。

统计局 2020 年数据是新生儿 1200 万。

看一下新生儿出生率吧:

1003 万 / 14 亿 = 0.71%

1200 万 / 14 亿 = 0.8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工作干的杠杠的,人口出生率稳居世界先进发达国家行列!

形势一片大好!

未来,我相信,如果不是自己人拉清单清算,那么,就有可能由外面的异族人帮我们拉清单!

知乎用户 白发如新 发表

真增长也好,假增长也罢,人口变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时半会都改变不了的,急不急都是没有意义的,徒增焦虑罢了。

要是真的觉得人口增长这么至关重要,我建议去统一台湾,能净增长 2000 多万人口,比你慢慢生快多了。

知乎用户 侯少强 发表

统计局的兄弟们辛苦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导数(Derivative),也叫导函数值。又名微商,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 y=f(x)的自变量 x 在一点 x0 上产生一个增量Δx 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 与自变量增量Δx 的比值在Δx 趋于 0 时的极限 a 如果存在,a 即为在 x0 处的导数,记作 f’(x0)或 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结合导数知识我来给大家讲讲投资报告怎么写,如果企业利润增长势头好,那么就着重强调 “稳定增长” 甚至是 “加速增长”,如果增长率下降了,那么就强调“持续增长” 或者“保持增长”,如果利润不增反降,“经营策略调整导致利润波动”,如果一直在亏损,“已经逐步止住亏损势头”。

感谢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这种厉害的东西

知乎用户 弈剑听雨阁小师弟 发表

在今天之前,即使是最激进的预测者也不会认为 2020 年人口会负增长…

这消息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就是好比外交部正式声明,表示我们有抵抗冈比亚入侵的实力!

毫无疑问这句话百分之百是对的。

但是大家听完这话,再看看地球上仍有的为数不多的比冈比亚强大的国家,免不了要胡思乱想了…

知乎用户 三七 发表

华夏堂堂,大国泱泱。

拳打老米,脚踩阿三。

人口第一,威武雄奇!

知乎用户 飞云与鱼 发表

楼下有一个欧尚超市。由于我们这边人流也不是很大,超市一直就那样。不瘟不火。

超市走道有一家快剪,扫码 15 块,效率剪头,生意还行。以前是 10 块扫码剪头,去年涨到了 15 元。

就在昨天我又准备去快剪 15 块剪头,突然发现旁边又开了一家速剪,只要 10 元。

于是内卷,这个词猛然的出现在我脑海。

我毫不犹豫的去了这家新开的速剪。毕竟苍蝇也是肉。

剪头过程中我和老板聊了几句。

我: 老板这不是有一家快剪,你在这么近的地方开速剪能挣到钱吗?

老板: 没办法,混口饭吃,看有没有机会。

….

是啊。。。都是没有办法于是拼命压价。我想这家 15 的快剪很快就要降价了。

如今各行各业内卷都很严重。就是小孩读书为了那 50% 的高中率竞争都相当激烈。

如此内卷的今天,还有那么一群人觉得人少了。可笑。

知乎用户 可可的老尸 发表

总人口增长是肯定的,不说统计局所统计的,就年初公安部公布的 1003 万就足够让我国人口数据保持继续上涨。

我们更关心什么呢,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各民族人数所占比例;男女性别比;各年龄段受教育的水平;以及财富的分配。

这些才是我们更加关心的数据

知乎用户 铉钺 发表

看到这个新闻真是颇为唏嘘。统计口人员有自己的纪律,很多东西不方便说,争辩当然也不能去做,凭空生出很多猜测,浪费了不少公共讨论资源,我反正不是统计口人员,可以来说几句。

第一,目前的推迟只是因为要增加一些表,原本要公布的数据不会做任何修改,其中当然也包括这个总人口数。而普查的表格公布是有非常复杂的复核流程的,这几张临时增加的表,其中一些原计划就是在 2022 年 4 月才公布的,相当于要把年初以来的固定表复核程序重新走一遍,以及把 2020 年 4 月才能做完的工作压缩到一个月,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数据库一条命令就能跑出来的。

第二,为什么要增加一些表格?其实也是人们近年来对生育率、出生人口之类的数字十分关心,有一些完全不懂人口学的民科——包括但不限于易富贤之类的人——抓住这个机会,耍了不少花招。如果人口普查公报按原计划发布,他们就会说,你看这张表没公布吧?这张表没公布,说明人口数据是假的!但这些表原本就不是普查公报的固定表格,所以如果按照原始公报的格式发布,那接下来就只好看他们表演了,他们会用各种手段说公报(因为没公布一张原本就不在公布范围内的表格所以是)造假,而公报却无法在短期内提出这张表格来证伪,这样质疑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临时决定要增加一些表格。

第三,但这个决定在短期内似乎造成了更大的猜测。因为很多民科也早就准备好了第二种说法——公报没有按期公布,当然是在抓紧时间造假啦~ 这样如期公布会坐实人口造假,不公布还是坐实人口造假,左右都很被动。

第四,在知乎讨论人口和养老问题,我不知道现在的活跃用户里面还有没有比我更早的。正因如此才深有体会——人口问题,十年前二十年前都能准确预见到,只不过没有人有能力去改变。

打个比方,人口变化就像天体运行,人们提前几十年就能根据轨道判断哪一颗小行星有可能会撞上地球。但你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你不能让地球跳出这条轨道,也没法跑到小行星上给他来个加速。只能沉默,假装不知道,或者真的不知道。

大部分人唯一能做的,大概只能在小行星进入大气层以后,出现相互瞧不上的几派,一派叫「根据天文学家测算,今天下午五点撞」,另一派叫「天文学家造假实锤,四点就该撞了」,还有一派叫「杀几个 xxx 祭天,小行星就能减速,六点才撞」

易富贤的很多论据,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已经反驳过了,不再重复。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这很好。无论说什么,都支持。

有幸认识了一个很有缘分的女网友,话倒是很投机。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不聪明也不傻,善良可爱,没怎么学习也没考上大学,真实的小城女孩。虽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我呢经常被老妈鼓励去兼职,公交来回,屁颠屁颠的。而她是家里的宝贝,随便找爸爸撒娇一下就来零花钱了。这就是穷儿富女吧,朴素的传统家庭哟。当我在读大学时候,她在做宾馆的前台,估计也是家里给联系的。小地方的老百姓嘛,给子女介绍个不累的打工机会,还是做得到的。看来我们以后都是几千块钱的日子去养平凡的家庭,再找个差不多家庭的结婚,两边都有个堪堪过得去的房车,婚后 “一碗汤的距离” 就在眼前。简直味同嚼蜡,亟待命运的拯救。

直到有一次,她发觉许久没和我联系了,便发来微信,告诉我,她已经在深圳当上了社畜 (8 小时的地球行业)。我问她为啥比我还勤奋,答曰: 老家小城市生活太安逸了。这话我原是不信,她要是怕安逸,怎么也有学上。惊讶之余,还了解到前几年她的家里,趁着政策的东风多了一个弟弟。聊天还在继续,当我还像以前的习惯一样,提出看她的黑丝照和其他照片时,她也没说要对我拒绝,却发来了她的发际线自拍。我的热情好客,就这么被按捺。她说深圳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开心,我深以为然,忍住了想看黑丝的意思,并表示我酸了。

另一个女人,也是独女,离我很近,却从未说过话,那是我的邻居之一。为什么是之一呢,因为其他三个人是她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儿子。是不是少了谁?对,就是你们估计的那种情况。白天她骑着车去上班挣工资,外公带着外孙去上学放学、买菜,同时给外婆打下手。外婆是家庭内部运转的核心,家里大小事不全是她干,但是都要经她的眼睛过一遍。傍晚时分,她的爸妈都出去锻炼快走,保持身体健康,速度比我走着买乐事薯片还快。另外,他们居然在社区湿地公园里开了一片菜地,可真是,不忘中华传统。

这样,缺了一只桨的扁舟,靠着有人把舵当桨使,硬是顺着扬子江,继续往前走。我不想再对别人家的情况评头论足,所以只讨论人数。如果再多一个兄弟姐妹,她的爸妈还有地方给她撑起一个家吗。当然这个问题,没有考虑的必要,因为这只是属于平行时空的问题,不是现实的问题。我没见过这个女人的笑,似乎脾气不太好,也不太坏。如果她觉得不快乐,我也深以为然,毕竟生活归根结底,还是冷暖自知的。

说到生育率,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查资料的,说各种数据的都有,有信的有不信的,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过,为啥我看到的,只有 0%,100%,200% 这三种?带小数点的生育,我自认不学无术,学不来。

只要不引进移民,不管是延迟还是下调,我都支持。

知乎用户 普通小孩 发表

持续关注劳动力人口趋势。

这主要还是贫富分化更深了。

疫情期间,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金这类的财政补贴,我们主要是发国债抗疫,财政没有做转移支付,疫情恢复的最快。

其实有人说全球进入加税周期,尤其是富人税。自 2008 年以来的资产价格上涨加剧了贫 fu 分化,拥有资产的人享受到央行 QE 带来的资产增值。米国开始寻求从资本市场征利得税,虽然很艰难,但是已经开启了进程。而中国也在推进…

阿里和腾讯被罚反垄断,老百姓还是拍手称快的,诸如 a 里、T 讯等大厂早就在资本投资领域横行了,除了基础的业务,消费渗透,一级市场的投资给大厂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咱们的财产税这块就还有很大空间了。美国 90% 财政收入来自于财产税。

于咱老百姓而言,这咋都是好事,不过跟咱的收入关系不大,还有就是手握很多资产的人,要考虑税的影响了:比如多套房收租。

知乎用户 刘小瑞 relax 发表

再次让我感叹,汉语是个博大精深的学科。

同一条新闻内容:北京 2020 年户籍人口出生数为 100368 人,死亡数为 97649 人。

大气层的:殡葬行业化身朝阳产业,引领未来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情商的:户籍政策效果初步展现,北京 2020 年出生人口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

低情商的:2020 年北京户籍人口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乏力。

没情商的:北京户籍人口即将出现死亡交叉,2020 年户籍出生人口仅和死亡人口仅相差 2719 人。

知乎用户 风逝的忧伤 发表

古代有位国王,想在王国里众多孩子中挑选一个重点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听说国王在选贤举能,一些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王宫里来。国王发现,这些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出类拔萃,智力超群,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这么多孩子,个个都不错,可国王只要一个,选谁呢,国王犯了难。最后决定,给每个人一粒花的种子,谁能培育出美丽的花朵,谁就国王要选的人才,限令一年后的同一天来请国王验收。

回家后,孩子们一个也不敢大意,忙开了:把种子栽在花盆里,浇水,施肥,除草,一样也不落下。

一年后,只见孩子们都捧着华盆来请国王验收,只见孩子们的花盆里,花儿开得异常鲜艳,只有一个孩子例外,端着个空花盆,一脸的沮丧。

最终,国王宣布:那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才是他要选的人。

——煮过的种子

知乎用户 青行灯 发表

谢谢,两位朋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对于相关信息应注意理解,本人观点有两个信息。

1,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说明我们的医疗保健,在延长人均寿命和保护人身安全方面一直在进步。这是我们国家的医护工作者和全体军人和警察共同努力多年的成果,这是切合实际的。没有任何水分。

同时人口保持增长,说明老年人进一步增加,未来几年的养老金将持续上升。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相关消费需求依然旺盛。

2,相关问题并没有发现提及新生儿出生率,这是回答问题的学问,

因为人口总量≠出生率,现在的人口总量是由过去几十年的人口撑住的,虽然大部分是中老年。

而新生儿一胎出生率下滑代表未来人口总量将下降,与现在的人口总量有关系,但不大。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技术不足,缺衣少食的年代,为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人口总量,使我们这一代人得以发展,足以证明建国那一代人确实有大本领,大智慧。而我们这一代人,将会留给未来 70 年后的国人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可能需要 80 后这一批人证明自己的本事了,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建设了目前世界第二的 GDP。看上去智商是足够的,但是智慧≠智商,除了智商,我们还需要毅力,能够跟建国那一批人相比,同样的大智慧和大毅力,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属于我们的足迹,无愧于民族的纪念碑。


同时,对此问题下冷嘲热讽者,持保留意见。

强烈反对以个人感情色彩宣泄的回答,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需要以智慧处理,而不是以情绪处理,更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口。理解年轻人对人口影响房价的关心,希望房价降到个人能接受的价位,我跟大家是同一批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家。但是,个人对小家的幸福追求需要的是智商,而保证一个民族繁荣昌盛需要的是智慧,仅仅是有智商,是™不够的

知乎用户 观棋无语 发表

我家是宁波下面的一个县,我今天根据这五年的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做了下面的表。

空白的地方是统计局没有发布,16 年是最全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得出 2017 年就是我们县的人口顶峰了,达到 55 万多,因为 16 年开放二胎,第二年出效果。

好景不长啊,这才三年,释放了二胎的潜力,就跌了快四层,真是触目惊心。

2020 年死亡人口已经超过出生人口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多。

因为我们县 60 周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是 25%。

人口增长已经永远停留在了 2017 年了,以后估计是不可能增长了。

2021 年的出生人口估计过不了三千,因为打疫苗的关系,育龄妇女不适合生孩子。

最后,提下我们这边的房价,均价一万三千多。

知乎用户 胡夷 发表

2016 年的时候,作为区域经理第一次工作汇报。前一任因为应收账款过多而离职,到我这里,一个季度货出不动,只能忙活去要钱了。

别的区域都在会上讲出货的又同比增长多少多少,我瞅了眼自己断崖式下跌的出货数据,遂灵机一动,直接说回款额上升多少多少。好家伙,业绩同比又是正增长!

知乎用户 容嬷嬷 发表

说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已经出来了,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没公布而已。

至于是什么原因,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了。

其实应该按时发布的,这样才不会给人们太多胡思乱想的空间。

知乎用户 松枝清显 发表

如果这样的人民群众还能生孩子,相信人口还是增长的,毕竟以一己之力就能让七个不生孩子的家庭变成人均一个孩子

知乎用户 游客 0000 发表

人口红利还在继续,形势稳中向好,黑户入户率年创新高,利好茅台

好了不开玩笑,作为曾经的下班普查员,至少走访的地方,该生的还是会生的

今年应该还是温跌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

养不起的不会生,挤挤牙膏就能生的大部分都沉醉在各色事情(加班 / 鸡血自己 / 学习 / 消费主义),能生的大部分到了年纪还是会生

对于养不起的人

互联网又不是前几年才普及,何况带伙都有 “自身经验”,都知道爹妈养自己有多不容易,而且消费主义盛行,养自己比养娃舒服又不是不懂。

对于养得起的人

知道为什么 70 后会抢着生么?

(准确描述应该是不缺钱的 70 后)

人家确实不缺钱,但是失智失能就在眼前,有钱买不来健康,但至少能买多一个钱包存着,到时候自个话都说的不利索的时候能有个儿女善终

60、50 后也会让后代生,这个就是真 . 迫在眉睫了,等孙长大自个也差不多入土了

知乎用户 HTPC​ 发表

真没有下降那是大好事啊,这说明我的养老不愁,还能正常退休?反正我是不生孩子的,无他,心疼孩子成为社会的垫脚石。

知乎用户 Society contributor 发表

这几年结婚的人数都跌到 800 万多对了,如果还是 1.2 的出生比例,那未来每年铁定不足 1000 万出生人口了。

台湾已经先走一步到了每对夫妻生育 0.89 人了。我们不改来不及了。

知乎用户 one one 发表

人口减少是大多数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啊,支持计划生育的开心地看到几十年的努力总算看到好的结果了。反对计划生育的觉得事态越严重越能倒逼国家进行改革,彻底废除计划生育。中间派看热闹事情越大越开心。

知乎用户 啾啾 815 发表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 赢麻了

知乎用户 装作 100 分 发表

新闻说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应该是真的。

实际上人口数量不需要等这一次普查,直接看公安局户籍登记信息,比普查的更准确。因为现在黑户越来越少了,我估计黑户的比例应该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之间。所以每年公布的人口数据应该是比较准的。

那么为什么 7 普的报告要拖呢?

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人口总数偏离预期,而是人口分布和结构偏离预期。

比如说北上广的常住人口结构(年龄,学历,男女比例),和三线以下城市的人口结构。

这次统计可能和之前预期的人口结构有比较大的偏离,所以有些领导不得不把数据再三审视。

知乎用户 幻境里的人生 发表

假如人口数量下跌,那么以后为高房价和养老大军接盘的人就少了,首先会引起三四线房价继续下跌,一些小的房企现金流会出问题,然后出现烂尾楼和部分银行坏账,受情绪影响买房的人开始减少,手上十几套房子的人开始逐步抛售手中的房产,然后会引起滚雪球效应,逐步牵连到一二线郊区的房产,而一二线市中心的房产受到追捧进一步上涨,很多城市的地价受到影响逐渐价格降低,房企除了一二线核心地块不再拍地,三四线城市的财政收入持续降低,人口往一二线城市流动加快,房地产蓄水池的作用减少,物价上涨,基尼系数继续增大。

当然以上都是我无聊瞎想的,不过万幸的是人口一直是上涨的,我永远相信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包括基尼系数也是。

知乎用户 冷酷无情李 xx​​ 发表

It is okay,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博士论文想写中国农村城市的工作迁移,我老师微笑赞扬了我的想法并拒绝了我了。

知乎用户 邻家猛男 发表

就个人来说,阻碍我要小孩的根本不是社会压力或者政府没有提供生育补助,而是个人意识觉醒(也可以说是自私)和同侪压力的降低。我不想要小孩,究其原因是不喜欢小孩,并且觉得生小孩给我也带不了什么回报。但是如果回到父母那一辈的年代,同辈人都要孩子的情况下,我肯定也受不了身边人的目光,最后肯定也会要孩子的。如今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很多人都离家工作,你和同事很多时候只有工作关系,工作以外几乎不联系,很难施加同侪压力。对于一些想要孩子的人说社会压力肯定会降低生育的欲望,但是中国不只有北上广,这种因为社会压力降低的生育欲望我觉得不算主流,在知乎只能看到用知乎的人发声,当然为自己的利益说话无可厚非,但是非要扯社会压力导致年轻人不生育我还是不太相信的。

还有人造子宫和和养老机器人才是正途。

知乎用户 秋北君 发表

人口增长还是下降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抚养比才是关键,以及如果失业率高了抚养比好看也没用。

知乎用户 小泽马大哈 发表

最近人口普查的结果消息发布,看了微博、知乎,大家对统计公布的结果似乎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很正常,有质疑精神值得赞赏,但我想说,质疑应有理有据,不能主观地为了质疑而质疑。数据最能反应客观真实,这两天,微博上,大家急着等待详细数据公布,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十几亿量级的数据统计本身就费时费力,何况官方数据需尽量严谨细致,公布也需要遵循正常的核对、整编、发布流程,所以大家不用急,可以稍微等等。

一、本次统计部门发布的结果显示 “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值得高兴,也让目前对人口问题的各种担心有了着落。不过,从过去几年的出生数据来看,人口出生数虽总体有所增长,但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关注。

下面,贴上我在另一个回答里曾使用过的统计图来做简单分析。图来自这里:如何评价央行 4 月 15 日发表《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这张图可概略性地看出当前和未来的生育情况。整体而言,值得关注的是我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由图可知,很大一部分 80 年代中后期和 90 年代的 “适婚育” 人口并没有产生同比例的生育产出,平均生育水平只有他们自身这一代人的 70% 的,不仅如此,加上这其中的二孩比例平均接近 50%,由此可见,80 年代中后期和 90 年代的这部分人中的结婚率、生育率严峻程度要远超想象。此外,相比 105:100 的自然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近 20 年新生儿男女性别比持续处于失衡状态,平均每年新生男孩比女孩多 12.5%,如果仅从同期数据直接评价,意味着有 12.5% 的男性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们认为有独身文化、受教育程度提升、社会生产率提高、社会竞争加剧、过剩导致就业挤出、垄断导致创新边界收缩、高房价等各种解释,也有人引用社会学领域的流行词 “内卷 (involution)” 来解释,这里简单列举,不做详细分析评论。

二、有问题就需要解决,下面我简要梳理 “网友们” 针对婚育相关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比如,当前基本是二胎妈妈们在努力扛起生育大旗(2016 年至 2019 年间,二孩在出生人口中的贡献率分别高达 45%、51%、50%、57%),表明,当前一大批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的生育主力,在生孩子这事不上,太费啦不堪。有网友指出,应该给愿意生育的新爸妈增发 60 元 / 每月的奶粉补贴、80 元 / 月的住房补贴,给妈妈延长两周产假,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来。我觉得这些建议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很实用。

又比如,此前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性别比不是很合理。有网友指出,应该宣传教育,让大家 “改变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的落后思想”,同时不断 “优化出生性别结构”,还有提出鼓励外籍新娘的,我觉得这些建议蕴含满满的责任感、也不失人文关怀。

也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要离婚,为某些指标也离婚,从没考虑过子女的成长和幸福、婚姻的神圣,不负责任,失去了基本底线。有网友建议,应该制定离婚冷静期、给报电脑故障的离婚登记员发奖状,鼓励大家推广经验、争先创优,打赢 “婚姻保卫战”;同时改革不良婚俗,推进婚姻文明。我觉得这些建议及时有效,值得点赞。

还比如,很多夫妻都是双职工家庭,日常 966,偶尔 996,表示没时间精力带娃,请育儿护理师又压力大,所以不生了。有网友指出,可以给每个家庭增加 50-90 元 / 月不等的育儿补贴,直到幼儿园毕业,缓解压力;并积极鼓励支持本科毕业生从事家政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鼓励有能力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小娃娃,不仅可以活动身体,还可以增加老年生活乐趣,切实缓解年轻爸妈们的育儿压力。我觉得这些建议既考虑到了现实生活,也体现了大家的朴素情感。

再比如,春晚连年演相亲、朋友圈都是催婚,父母都说现在的年轻人本硕博,都一个个读傻了,都不知道什么是结婚了,给七大姑八大姨、老同事都给急坏了!有网友指出,房价控制太严,多年来一直温和上涨,人均收入增速赶不上通胀;小孩各种课外培训费用又高,生养有难度,鉴于此,应放开一二线城市住房价格管控、允许自由交易,这样就可以转手卖给那些人均收入是咱四五倍,房价不到咱一半的发达国家的人,这样一来,人均收入就可成倍提高,大家有钱了,自然就更愿意结婚生娃了。我虽然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但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此外,众所周知,城乡不协调的现状持续了数十年,也写入了经济学教科书,虽已经取得巨大建设开发进展,但目前在大城市留不住、留不稳的年轻人依然回不去。有网友指出,应该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与当地人口规模相当的教育、医疗资源配套,为知识青年回乡就业、创业铺好路,创造好条件。加上父母乡亲的多方监督、耳濡目染,年轻人自然就结婚生娃了;加上家乡各种价格更合理,办事又方便,养娃压力也不大。我觉得,这是个符合实际,且一举多得的良策。

三、总结与分析

根据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人口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增长、民生福祉,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生因素。各国的解决方案无一例外都是生养成本改善为主,社会分配、城市发展优化为辅。

就中国而言,可以认为,当前的老龄少子化,既有自己的特点,也存在着国际共性,是多重历史原因导致的结果。

首先是文化。随着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不仅带来了女性的经济独立,也带来了婚育意愿的减弱。宗教信仰的逐渐丧失,传统伦理在现代化下的逐渐解体,动摇了婚姻信仰,男女都受到现代自由文化的影响,让婚姻的聚和散都越发平常。

其次是历史转轨时期的代系人口数量差异。中国婴儿潮时期的高出生率水平和改开后的人口适度控制制度,造成了轻微的出生率下滑,以及长期较严重的性别比失衡,一定程度扩大了适龄男性的婚育难度。造成当期出生率下降。

再次是生养成本。80 年代末期至 90 年代的婚育主力军,由于大规模城市化聚集、住房价格与收入的不对等增长,导致平均家庭住房空间的缩小。最终导致,即便在二孩的政策努力下,依然未能接好生育的接力棒,造成人口出生率可见的较大幅下滑。

整体而言,人口出生率降低问题是社会文化、养育成本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可以追溯伦理文化变化、高密度城市化、社会分配失衡三个方面。

截至目前,“网友们” 提出的诸多方案,有些已被采纳,进入实施阶段,当然是否切中要害、本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检验。也有部分学者表示,“平成现象” 已提前出现,舆论中的躺平就是最好例证。但我觉得,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概全,这类观点,未免太过消极,应理性看待。

四、我的建议

国际多数观点认为,平均每位育龄女性生育约两个小孩,即总和生育率维持在 2.1,就可以维持人口的正常更替。1.5 为警戒值,低于这个数,意味着人口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中国截止 2010-2019 年,10 年间的总和生育率一直维持在 1.7 左右。基本都在 1.6 以上,2020 年未公布。

在我看来,当期主力军还有 5-10 年的生育释放补救窗口期,人口出生率下滑的两大原因可归结为文化因素、综合生活成本因素。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释放生育潜力应该不难:

1. 从文化上树立健康的婚姻生育观念,重建公平、公正、博爱、和谐、向善的社会伦理秩序,积极宣导家庭文化。而非处处设限,制造怨气。

2. 彻底从基础生活成本、全社会闲暇时间、抚育便利性、教育公平便利、抚育福利等方面着手,“切实切身” 解决人们的抚育压力。

3. 通过顶层设计,优化直接税制,完善社会二次分配。完善法制,维持市场、资源分配公平,创造更多社会机会。

4. 推动大城市和乡村的协调互动发展,消灭落后乡村,给高密度城市适当 “减压”。

最后容我唠叨一句。适婚育的年轻人,尤其知乎上的知识分子们,应该勇做时代先锋,早结婚早生娃。虽然年轻人早已摒弃传宗接代这种落后思想,但假若耄耋之年,有个自己的娃偶尔聊聊天、作会儿伴,应该会比机器人更有意思一些。何况小孩子还那么可爱,你说呢?

知乎用户 Yongte 发表

人口问题是根本!根本中的根本!

因为有些人还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

人口老龄化是否会让劳动力收入(按购买力计算)上升

老龄化社会是否会让普通人受到尊重


各城市放开户口就是典型的想要更多劳动力

看清楚,是要劳动力

比如深圳,杭州,合肥这种城市,他们要的人口就是青壮年劳动力,然后用高房价吸干营养。在劳动力变老之后就没用了,再赶走绝大部分这些要养老金的人。

所有的政策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的。

宽松的落户政策,学区房制度,公积金转移规则,养老金计算规则

这些城市只要人口流入,只要依然有奋斗逼、

劳动力收入(购买力)非但不会上涨,反而会下降

普通人地位会越发低下

因为这一切都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当老人越多,劳动力越少的时候,意味着:

一个劳动力的收入要养活更多不劳动人

父母那一辈,兄弟姐妹基本都是 4 个以上

简单算一下:以前是一对夫妇甲,加起来有 8 个兄弟姐妹,四位老人,算下来一对夫妇只需要负担一个老人,这对夫妇有一个孩子乙。所以这对夫妇甲的负担就是 2 个非劳动力

孩子甲长大后结婚,就是夫妇乙。夫妇乙面对的也是四个人老人、但没有兄弟姐妹,有一个孩子,夫妇乙的负担就是 5 个非劳动力

2:2 变成了 2:5,压力翻了 2.5 倍

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现状

也是青年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同时教育,医疗费用随着私有化,都是极速上升。

即使最麻木的人也感到生活压力大。从小孩到老人,即使没有参与劳动,经济规律会让压力分摊到所有人。

当劳动力减少的时候,GDP 必然放缓。同时老龄化也意味着养老金必然不够。所以老人也要继续工作。

因此,社会创造财富能力下降 -> 总的工作机会减少 -> 老人不退休导致社会上要工作的人更多 -> 人均工作机会更少

供 (工作机会)少于求(求职者),这将导致劳动力(购买力)贬值

当劳动力贬值的时候,普通人会得到更多尊重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家庭劳动力贬值 -> 家庭人均价值降低 -> 人均价值降低,但是想要获得更多,那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

普通人能付出什么呢?依次递进,没有足够的前项就要付出后项

劳动技能(学历)->劳动时间 ->时薪 ->尊严 (办公室政治)-> 肉体

自己想一想现在整个社会在这样前进。

比如深圳,是最典型的

小学老师要清华毕业(学历)-> 没有学历,请 996(劳动时间)->996 普遍之后,没有加班工资了,工资不变,工作时间边长(时薪降低)->35 岁请离职,不离职,HR 就大搞办公室政治(失去尊严)-> 肉体

深圳只是前哨,这种东西会逐渐蔓延,我相信这几年,每个打工人都深有体会。

老龄化之后,普通人得到更多尊重吗?看到这里你已经很清楚了。还不服的话,就看日韩。

韩国,不想说。生育率世界倒数第一

日本是最好的例子。自从生育率崩塌之后,按购买力计算,日本的劳动力收入已经持续下降 30 年。所以他们早已经快进到最后一步,肉体。日本高中女生援交比例已经大到夸张的地步。因为普通女性,最宝贵的就是青春的肉体(日本在经济崩溃之前,女权盛行)。相对应的,日本的出租车司机,有很多都是 60 多,70 多岁的老人。

2019 年日本 1.36,韩国 0.92,中国 1.4,懂得都懂

日本最牛的地方在于,年轻人采取放弃方式抗争,并形成了社会共识

这种共识在今天被国人唾弃,但是群体记忆是会改变的

我小时候,人人以啃老为耻,人人追求的是自力更生

现在看看知乎吧,六个钱包首付在一线城市买房,哇,好牛逼啊,大佬。

这就是群体记忆的改变。

相信看完这篇分析的人都能得出以下结论:

1. 人口老龄化是否会让劳动力收入(按购买力计算)上升

不会。

因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力下降 -> 总的工作机会减少 -> 养老金不够,延迟退休导致社会上要工作的人更多 -> 人均工作机会更少 -> 供 (工作机会)少于求(求职者),导致劳动力收入(购买力)贬值

2. 老龄化社会是否会让普通人受到尊重

不会。

因为家庭劳动力贬值 ->家庭人均价值降低 ->人均价值降低 ->维持现有生活就要付出更多:劳动技能(学历)->劳动时间 ->时薪 ->尊严 (办公室政治)-> 肉体

所以真正的爱国就是生孩子,这种爱纯粹真实


伟大的战略家,理论家和实践家说过: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这位智者还说过: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有时候,躺平是无声的抗争,而奋斗是无耻(无奈)的妥协

这就是现实的魔幻之处!

知乎用户 信仰守望者 发表

高情商,2020 人口保持增长

低情商:2020 人口增长率大幅下降

知乎用户 文章已被 delete 发表

增长的是汉族吗?

知乎用户 rainflycn01 发表

那我就放心了,不要催我生娃养娃

知乎用户 看看月亮吹吹风 发表

“爱干不干,不干有点是人替换你。”

“爱生不生,总会有人生。”

知乎用户 公孙黑 发表

我心里只有感恩

知乎用户 嗒晚晚 发表

那您倒是快点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呐……

知乎用户 白衣古剑 发表

今日知乎热搜:

1. 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2. 郑爽日薪 208 万;

一个是涉及人口增长率,一个涉及人均收入,4 月 19 日公布的第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长 18.3% 恐成最大输家

知乎用户 乐越跃​ 发表

这五一人也太太太多了……… 真的多啊,人山人海,哪都是人,快少生点吧

知乎用户 保温开 发表

谢邀,死亡交叉赶紧来吧,人口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

天天说降、天天说降,人口怎么老是降不下来啊?

流水线真是跟地狱一样。

什么时候我的双手才能比机器贵啊。(´;︵;`)

知乎用户 神魔会说话 发表

人口少了你急什么?

缺劳动力?这么多找不到工作的呢。别说企业 35 岁以上的不要,卖菜的都要求 45 岁以下。

而且国家也不急,你看看现在试管婴儿这么贵,医保是一点不报销呢。

知乎用户 小笨狗逗逗 发表

看都不看

还是多关注央视新闻,观察者网,人民日报,观视频复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博导。

知乎用户 Monks 发表

知乎用户 棕尾 发表

谢邀,这波统计局在大气层。先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以平汹涌的民意,然后在过一个周期低调的放出数据。

再讲一点,为什么 90 后不愿意生孩子了?

是因为真的生不起了。工资水平没有涨,物价却蹭蹭上涨,房价更是高山仰止。20 多岁的年轻人,如何在背负 30 年房贷月还 5000 的情况下生儿育女?当房价绑架了生育的时候,我们还有多少时间?

十四五规划里我们也看到了扩大内需,和抑制房价,可更根本的是提高国民收入,对未来才会有信心,才有足够的生育意愿。

知乎用户 程路 发表

计划生育效果不佳,应该加大力度

知乎用户 王道往 发表

人口增长不代表出生率环比增长,只代表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如果要推论,只能推测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提高。

人均预期寿命在提高,说明我国的整体民生水平在提升。至于是否存在增长不平衡的情况,无从考究,只能等具体数据公布才能进行分析。

其他的也是一样,没有具体数据,一切的猜测都是耍流氓。

人口保持增长,只能说明中国人越来越长寿了,越来越有资格期望 “活久见” 了。而正好,这两年的国际故事真的太精彩了,活得久一点,并不是坏事啊。

知乎用户 江浩栾 发表

这是海量专家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的结果,他们比你懂,更比我懂,不懂的朋友不要不懂装懂,计划生育的结果显而易见,那就是我们赢麻了,懂?

知乎用户 后浪亦非韭浪​ 发表

干的漂亮

喜大普奔

知乎用户 杨飞凡 发表

没事了没事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知乎用户 鸿运哥 发表

中文的确是博大精深:

有些数据量,比较大,

还是

有些数据,量比较大,

半含半露,韵味悠长。

知乎用户 Dr.Yan​​ 发表

我们关心的是二阶导负多少,你告诉我一阶导大于零。

知乎用户 天空之城 发表

把人口的年龄比例摆出来看一下

知乎用户 十三 发表

这个不太怀疑啊,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好,人均寿命增长,可以拖很多年人口不负增长呢,但我们就想看看具体数据

知乎用户 caige 发表

利好房地产,接着奏乐接着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突然想到了一个段子: 虽然我 1 米 6,但是加上鞋袜可以高两厘米,平时因为是弓着身的,站直挺胸也要高三厘米,并且正在发育,未来可期,那么以后再长三厘米也不过分,同时我在人面前一直惦着脚,怎么也会再多两厘米,增高药牛奶什么的满上总得有点作用吧?再加三厘米,以后跟人说话我就贴脸输出,近大远小是不是看起来还要再高一点?多个三厘米很困难吗?众多周知,气势也会决定别人的印象,我这么自信,那不得在别人眼里在高大两厘米?这就这么随便一算,我实际就是 1 米 78,那我对外说我自己 1 米 8 有什么问题吗?

我也不知道为啥想到这个段子,也是挺莫名其妙的

知乎用户 mm94zh 发表

谢邀。

统计局之所以发布这样的新闻,主要是七普人口数据发布延期,社会上各种消息层出不穷。对于统计局此刻发布官方消息,可能主要是为了回怼前一日英国《金融时报 FT》关于我国人口负增长的报道,因为这篇报道确实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应。

备注:本文转载自

@pure 日月

的公众号 “悟空新之助” 最新文章,大家可以去阅读原文。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正增长”,这个结论应该是可靠的,也就是说 2020 年出生人口依旧大于去世人口。**对于 2020 年人口保持正增长,我个人也认为是没问题的,此前境外媒体报道我们已经出现负增长,确实让人震惊。

关键是,2020 年出生人口降幅是多少?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如何?以及 2021 年人口会不会出现负增长?

对于统计局所公布的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这句话还不能确定我国总人口数据会不会出现变化,这句话只能确定: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依然大于去世人口。

此前,公安部数据显示 2020 年新生儿登记数仅 1003.5 万,较 2019 年大幅下降约 15%。以公安部公布数据的降幅,类推统计局数据,那么 2020 年统计局公布的新生儿数据将是 1250 万附近(减少 200 万),这和我年初的估算结果一致。(详见 1 月 3 日旧文《2020 年中国出生人口可能锐减 220 万至约 1250 万》)

2019 年我国去世人口为 998 万人,即便疫情原因,死亡人口会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较好,死亡人口相较于 19 年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因此,2020 年出生人口大于死亡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虽然 202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是保持正增长,也难掩我国生育率大幅下降的事实。

2、今年会出现人口首次负增长吗?

我国人口增长的拐点还是看 21-22 年这两年,并且,我认为 21 年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我此前是认为 2023 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2020 年新生儿锐减的一大特点是二胎数目锐减(去年潍坊二孩锐减 30%)。15 年全面放开二胎,16 年开始我国新生儿里面二胎占比远高于一胎,也就是说,最近几年我国新生儿之所以还维持千万以上规模,全倚仗二胎。

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消化,显然二胎潜力已经快消化完了。因此,今后几年,我国二胎数目还会继续锐减。

2020 年的新生儿数目基本上不受疫情影响,因为 10 月怀胎,20 年新生儿数目其实在 19 年就决定了。疫情影响 21 年新生儿数目,我个人认为疫情可能让新生儿进一步锐减,因为疫情让最广大群众家庭的收入减少,而且由于对疫情的恐慌,造小孩计划很可能推迟(出于备孕考量)。

如果 21 年新生儿在 20 年基础上再减少 15%,那么 21 年新生儿就是大约 1060 万,最近几年我国死亡人口一直稳定在 1000 万附近,但是,随着建国早期第一波婴儿潮的离世,我国最近几年死亡人口必然会有一段明显上升的过程。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我国每年火葬人数仅占死亡人数的 50% 左右,还有相当地区使用土葬,因此每年死亡人口数据可能被低估了。为什么要隐瞒死亡数据呢?因为隐藏死亡数据有好处,比如带领退休金、老龄人口补助等,这就给隐藏数据提供了动机。

综上所述,我认为 21 年我国人口很可能负增长。如果 22 年出生人口没有明显提升,那么 21 年就极可能是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元年,我们很可能将迎来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人口负增长旅程。

3、总结

  • 2020 年出生人口大于去世人口,这个问题不大,符合统计局的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 总人口数据会不会调整,尚且不知,如果总人口调整到 14 亿以内,只能说以前的统计数据不准确,现在给予校正,与 “2020 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 并没冲突。
  • 生育率下降已经很明显,负增长近在咫尺,人口结构也越来越不乐观,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要是我国在家庭减负和鼓励生育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我们今年就步入人口负增长元年,之后出生人口数据再也不会明显反弹,出生人口会继续大幅度锐减,到 2050 年,出生人口可能就 500 万,与此同时,年均人口减少或达千万级别。

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大家还是要有充分认识,千万不要以为人口老龄化与自己无关,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大的不说,延迟退休、退休金缺口就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紧密相关。(《【深度解析】「延迟退休」与「个人养老金制度」以及疏解内卷的策略》《浅谈应对我国人口锐减和老龄化的几种方法》)

比如如果你所在公司是 K12 教育培训,出生人口锐减就会直接影响你们行业景气度,客户少了,行业就会萎缩。比如如果你是从事老龄人口相关行业,不要意外为什么工作越来越忙了、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因为你这是朝阳行业。以此类推,可以推广到金融投资等领域。

备注:本文转载自

@pure 日月

的公众号 “悟空新之助” 最新文章,大家可以去阅读原文。

知乎用户 Young 斯基 发表

形势一片大好,那就千万别呼吁年轻人多生孩子了,我们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

知乎用户 李嘉 发表

就,挺那啥的。

从学龄前开始卷的我们,初中时代就具备一定统计学常识,高中时代就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

这代人不容易糊弄啦。

增长嘛,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多一人也叫增长——所以事实是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多几人呢?自然增长率多少呢?出生率降幅呢?出生性别比呢?

建国后婴儿潮的那一代人正在靠近预期寿命,那些婴儿潮一年可是两千万以上的……

眼下更想知道的是年龄段分布、劳动力年龄占比、适婚年龄占比。

都是客观数据,几乎没有计算压力,实在不行把原始数据贴出来,B 乎老哥们算算数又准又快。

(=゚ω゚)ノ

知乎用户 寻找卟卟的耶耶 发表

新生儿汉族比例、汉人口变化值得关注

新生儿炎黄比例、炎黄人口变化值得关注

如果汉人口下降、炎黄人口下降,总人口上升,那就成了!欧美的庄园、古堡里,世界各地的精英齐聚一堂,弹冠相庆,庆祝华人精英取得的成果!

知乎用户 yougen Sao 发表

笑死,楼上真是笑死我了。还底层愿意生育呢?现在的底层女性什么样子你们知道吗?我身边一个女孩子,大专毕业,在上海 5000 工资,月光,家庭条件也一般,就这样她还非要找一个有钱人,在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下,男性生育意愿强烈有用吗?有用吗?有用吗?现在的底层女性在互联网时代,只要身材还行,拍一下腿,胸,就有很多发情种来舔他们,换句话说,你猜她们的眼光会不会高?底层生育意愿强烈,呵呵。底层在想着超越你们中产呢,哪有功夫跟你在这强烈。至于长得丑的底层女性,抱歉虽然很残酷,但是我想说,习惯了网络世界各种美女的我,本事没上去,但是我的眼光上去了,结婚是不可能结婚的,这辈子不可能结婚的,懂吗?

知乎用户 一身 发表

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这句话是没毛病的。

出生率是下降了,但人的平均寿命也是实打实上升了的;

当下 70 岁的老人,他的子女可能是 50 岁,他的孙辈可能是 20-30 岁,再下一辈可能 0-5 岁

未来 80 岁的老人,他的子女可能是 60 岁,他的孙辈可能是 30-40 岁,再下一辈可能 5-15 岁

未来 90 岁的老人,他的子女可能是 70 岁,他的孙辈可能是 40-50 岁,再下一辈可能 15-25 岁

压力在谁身上?

未来,所谓的 “上有老下有小”,“老” 是 12 个老人,“小”是真的小

知乎用户 刘磊 发表

看吧,就是让你们这群人吃饱了饭,还让你们接受了教育,非但不知道感恩,现在还要步步紧逼,没良心啊

知乎用户 在路上 发表

这个人口对比保持增长是跟六普的数据对比还是跟其他数据对比到目前也不是很确定,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会导致死亡人数下降吧,死亡率如果低于出生率就可以保持增长,还是等具体数据发布吧

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城乡人口比例,这关系到我们城市的矛盾能否创造更多的时间去实现软着陆,城乡人口比例显然会比之前高出很多,男女比例的问题看新闻应该也是比较严重,思想的观念不是一时半刻能改变的,要靠整体的社会环境来推行。

知乎用户 自由的 Z 发表

增长可以分为正增长,零增长,负增长 。

知乎用户 守正出奇才 发表

与此前的结论一致:人口总数近几年几乎不可能下降,但结构会越来越难看,人口问题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逐渐产生影响的会犀牛!

  1. 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陀螺型转变

理想人口结构应该是准金字塔型的,由于疾病、不确定因素越往上人口越少,出生人口决定了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劳动人口又是生产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中低端制造业、服务行业都非常依赖人口红利,准金字塔结构相对更加稳固,劳动者从产出大于消耗,逐渐变成消耗大于产出,新的劳动力补上来维持老一辈的消耗,我国改开至今的经济发展增速,与人口红利的开发密切相关,工业化和义务教育提供效率,勤劳肯干增加平均劳动时间,两者结合才能创造超过世界一半的制造业产能。

综合多方面原因,生活质量和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增加平均寿命,教育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计划生育降低出生人口,准金字塔型的上面变宽,下面变窄,逐渐从金字塔型变成了口字型,又从口子结构逐渐倾向于下面更窄的陀螺型,即使放开二胎也并没有维持几年的高人口出生率,并且继续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让人口结构的下方变得更尖。但少子化问题不会现阶段在所有行业显现,劳动力不是瞬间变出来的,而是过去 20 年前就已经决定了上限,这种结构可以预测的是,现在是大部分人创造商品养少部分消耗大于产出的群体,相当于 8 个人劳动养活 10 个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结构向上移动,劳动的主力军并没有补上,逐渐变成 4 个人劳动养活 10 个人,平均压力可见一斑,父母辈退出劳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均消耗只会越来越大,421 结构的 2 和 1 所要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口结构向陀螺型的转变转嫁到生育主力的压力越大,生育率越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口结构的上下,还有结构左右依旧没有改善!

生育率的降低是综合的,要想改善,首先排除几个因素,我们不可能逆工业化,也不可能逆城镇化,更不可能逆教育化,非洲生育率是极高,但儿童成活率和教育水平跟不上并不意味着可以过上好日子,根据全球生育率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只能解决儿童成活率和教育问题,并不能解决生育率下降的问题,陷入生育问题经济体都在尝试通过增加补贴的形式缓解生育带来的生活压力,总的来说,生育率只能缓解下降速度,不大可能返回到过去的高生育率,不全面放开生育或许只是无法阻止生育率下降的遮羞布而已,唯一可以改善的是降低生育群体的生活压力。

2. 经济发展透支化与金融庞氏化

过去几十年的高经济增长掩盖了一些透支问题,比如自然环境的透支,与家庭生育压力增加相关的自然是居民负债率的透支,房地产是一种税,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能看到的是人们为了基本生活条件的房子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劳动,这种税的一个特点是买的早交的少,买的晚交的多,对谁不利呢?当然是没有原始积累的年轻人,这些人又是生育的主力军,有六个钱包的还好一些,但没有的就只能延迟婚育,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超出了最佳生育区间。这其实就是经济通过债务在透支未来,而举债的主力军又是生育的主力军,现在通过高房价榨干这个群体,未来拿什么保障生育、医疗以及教育?

金融庞氏化,你要说最近十几年什么最赚钱,有人说是房地产,其实往大了说是金融,房地产价格过高与宏观杠杆率密不可分,没有杠杆的资产就不存在泡沫,也就奠定了房地产价格中即包含了刚需的住,也包含了投资者的抄,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庞氏玩法,前面人赚钱的前提是后来者的投入,财富只是转移了而已,所谓的不少新模式创业最终都是赚后来投资者的钱,所谓的金融创新最后一棒基本还是普通居民,房地产投资者的赚钱的前提一定是后来者从金融机构借出来更多的杠杆才能维持,而且逐渐的不受控制,P2P 当时就有很大比例去了房地产,到现在非法集资的类似于深房理的平台偷偷的创造杠杆,蚂蚁的金融创新模式赚钱的前提是海量的年轻人大幅度增加小额贷款并如期偿还月供才能维持,都在通过金融手段将收益锁定到后来的年轻群体中,但事实上多数并不会产生效益,而是对年轻人负债极限的挖掘,最近又出现悲剧,博士后因套路贷而失去生命。

所有的杠杆转移都有明确的方向,资本多的将杠杆转向几乎没有资本的群体,有社会经验的将杠杆转移到没有社会经验的群体,遗憾的是,生育主力军和储备军恰恰就是这个群体,无形中承接了大量从其他阶层转移下来的压力,广东小区业主联合控价,深房理平台遍地,互联网纷纷部署的小额贷款业务,消费主义与透支主义伪装成文化,金融市场的造假乱象横生,谁将是最后的接盘者呢?

3. 科技进步是一根救命稻草

人口结构失衡以后,从原本的 8 个人养 10 个人到 4 个人养 10 个人,如何减低 4 个人的压力,现在看来只有科技进步能从宏观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 4 个人创造的商品价值足以匹配以前 8 个人创造的价值,现在看来的方向依旧是掌握我国自己的核心技术。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科技附加值,中低端制造业创造业营利往往依赖对人口红利的挖掘,比如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劳动人数下降,商品附加值低要赚钱,必然是增加四个人的劳动时间,但人不可能 24 小时劳动,现在中低端制造业很多都是倒班且劳动时间极长,参与劳动的人口下降一半,同等产出劳动时间就需要增加一倍,也就是依靠传统中低端制造业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欧美发达国家是如何实现少子化和极少劳动时间支撑全球最高商品消费的呢?当然是和中等收入国家置换商品,飞机你要吧但你又不会制造,一架空客换的利润顶几亿件衣服所能产生的利润,别人有你没有就会陷入掠视,只能用更高的劳动时间来置换,人家可能是十个人的短期劳动顶的上发展中国家几百上千人长时间劳动所创造的利润,我们的全球贸易网络已经相对成熟,缺的只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和能为止背书海上军事力量,后者在逐步完善,缺的是对核心科技的突破,比如卡脖子的芯片。

当然也有最大的阻碍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买办一时爽,一直买办一直爽,过去十几年各地方给芯片及相关产业链的投入预计达到万亿级别,但经过产业化周期以后几乎全军覆没,那么钱去哪里呢?都是一群聪明人,聪明人干坏事可比普通人对经济损害要大的多,科技研发是要有基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ppt 创新必然快,但最终结果是宏观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中就有各地年轻人买房缴纳的超过一半房价,流入财政收入的明面和隐形税,如何限制这些没有社会责任心的精英是非常重要的,联想到最近艺人们的逃税事件,可以窥探这些极高收入群体对于社会义务的承担意愿,哪一个背后的资本不是经济体精英呢?最终都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阻碍力量。

4. 宏观资源应适当向年轻人倾斜

工业化、城镇化、教育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只会向前,返贫反智提高生育率是不可能,唯一能改善的就是宏观资源向年轻人倾斜,严控资本的黑手伸向社会经验欠缺的年轻人,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个税综合税制严格执行

正如上文所说,个税改革基本是倾向于保护中产,哪些群体的其它收入超过正常薪资所得呢?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对中产的返税,但针对富人阶层的逃税漏税漏洞仍然没有补齐,土地财政支撑的地方收入在人口结构迅速恶化下不太可能长久,现在还能靠房价永远涨惯性思维大家抢着交税,不少城市卖地可以占到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地方财政,最终都是希望刚需年轻人负担这部分税收,而非富人,投资投机者甚至还能从年轻刚需手里赚钱。长期来看我们应该也会像发达经济体的个税高占比倾斜,各种其他收入都要纳入到累进税缴纳中,最高档的要缴纳 45% 的所有,其他回答中有人估算过郑爽的收入约等于一个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如果按照最高档计算,将有接近 4 成归于财政收入,这还仅仅是娱乐圈的一个人,纷纷注销公司的艺人们应该尽到社会财富宏观再分配的义务,毕竟现在贡献主要个税的仍然是拿着死工资的劳动者们。

房地产的历史使命是帮财政收入从居民手里筹集发展资金,如果有其他收入可以补偿,未必非要盯着刚需收进城税,高收入者是需要承担法律规定的社会义务,财政收入又可以补用于城市建设、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年轻人也少承担一些社会义务。

2)国有资产收益补贴养老问题

养老问题随着陀螺型人口结构的上移,维持养老金池子的充裕,必然要考虑如何开源,假设全靠后来的年轻劳动者承担如此人口结构下的养老问题,结果是年轻劳动者缴纳的养老金基准越来越高,这是一个算数问题。所以应该进一步加速国有资产补贴养老金的规模,首先,我国几十年的高经济增长离不开 60 年代的婴儿潮和人口红利,以至于现在工地、隧道、地铁等高危行业这辈人还是重要支撑,这些现象其实在工地很容易看到,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发展也应该反哺人口结构失衡下这辈人的养老。其次,国有资产是我们经济体的特色,即集体所有,再加上各种宏观资源的倾斜,形成了政策驱使的国有资产垄断,世界 500 强利润必然能看到这些国企,所以用国有资产补贴老龄化的养老问题也说得过去。最后,还是要加强养老基金的监管,集体财产的管理最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和金融相关都想伸舌头,监管是保障养老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陀螺型人口结构随着时间的上移,全国各地的养老金都会出现现在东三省的枯竭,不大可能从其他地方调拨,维持水池不枯竭要么让年轻人多交一些,要么找其它的来源,而国有资产收益于情于理都应该拿出来一部分补贴养老,而不是增加年轻人的负担。

3)金融监管和劳动保护应该更加严格

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基本利益的法律背书,但实际执行起来有待提升,各种资本的代言纷纷出来鼓吹 996,让年轻人拿健康换取资本拿走大头的财富,人们努力劳动是为了让下一辈不这么累,工业化和科技突破让人均产出大幅上升,但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却并不与付出匹配,应该给予年轻人足够的闲暇福利来做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经济发展的红利应该让年轻人更加轻松而非更加的劳累。

金融监管应该与时俱进,金融创新越来越多,也有不少公司披着科技的外衣行驶金融掠夺之实,将风险转移到社会经验更少的年轻群体,比如蛋壳这样的金融创新,各种披着科技的小额贷款公司肆意诱导年轻人负债,直至无法翻身,这类金融创新应该在萌发初期就将其扼杀或者控制风险,不能每次等出了事才去监管,很多中产的储蓄付之东流。我们的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保护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金融市场不能是资本狂欢的市场,给普通人一个公平公正参与社会投资和获取收益的平台,让金融回归正轨而非无限的趋于庞氏化,如果专门用于投资的平台合理,中产的钱也不会总是流向房地产。

**最后,**要说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劳动者养不了那么多闲人了,这些既得利益者总想从别人的劳动成果分一杯羹,又总想逃避法律规定的义务,以后年轻劳动者就这么多,把他们劳动成果分配走了那经济还发展吗?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知乎用户 车到山前必有树 发表

挺好,是不是不用延迟退休了?

知乎用户 万能胶 发表

可不敢乱关注,人口继续增长就行了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就好比是问孩子 “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啊?!” 孩子说“反正及格了”……

知乎用户 你是人间小可爱​ 发表

我想当兔友,但社会总把我拷打成神友

知乎用户 Savvik 发表

考了 80 分的人,百分百不会说自己考及格。

考上清华北大的人,绝对不会说自己考的国内前三大学

只能说明还没有像外媒传的那么差,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不算好。还是等公布吧!

知乎用户 陈苳 发表

这个问题有点让人为难,新闻太短信息太少

首先,据了解这三个字,像是 “据知情人士透露”、“据外媒报道”、“据网友表示”

统计局的新闻办,说话可以笃定一点,把据了解三个字去掉

还有,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这句话,在没有数据佐证的情况下

是增长百分比的增长,还是下跌百分比的增长,也没说明白

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 2020 年人口没有负增长,这点很好

同时也说明人口数据已经完成了统计,静待公布

知乎用户 尽我的颜值去努力 发表

断句题

**2020 年我国人口,**保持,增长

知乎用户 金载圭 发表

党将带领我们所向披靡

知乎用户 小钻风 发表

一个人在寝室哭的像个泪人,每次看到这种视频,不知道为什么,总会热泪盈眶,今天突然明白,就如视频里所说的,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深深为我们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吧。这盛世正如先辈所愿![给心心][给心心]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大家关心的是增速! 如果达不到 2.1% 这增速说明中国人口负增长的临界点已经出来了。对资本讲,未来中国这市场的规模就是收缩的, 那就考虑减少投资或者是开始撤资了。

知乎用户 木易 发表

我们仍未知道那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的结果

知乎用户 勇敢的星 发表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任重道远。

知乎用户 头像自带点赞​ 发表

大家关注的不是总量还在不在继续增长,这个无意义。

关注的是出生率,一胎出生率,二胎出生率,各个地区出生率,汉族出生率,少数民族出生率。

关注的是每年新生儿的性别结构,地区结构,民族结构。

关注的是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据和人口变化的数量和趋势,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数据。

关注的是从 1 岁到 100 岁的年龄段人口分布结构,性别结构,地区结构,民族结构。

关注的是…

摊手…

知乎用户 爱哭的笑脸 发表

我觉得,这玩意对我影响不大… 对这玩意并没有什么概念…

一二线城市的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我早就从二线城市跑回来了,回家太香了… 现在看来我周边的亲戚朋友对这东西并不关心,该生孩子的照样生,我表姐的二胎今年二月刚出生,现在已经是两个男孩了…

悲欢并不相通,这句话还真是对的。

知乎用户 PantheoNova 发表

问:人口继续增长说明什么啊?

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说明潜在的消费者增长,消费者的增长有利于提升商品的销量,进而提升利润。

答:利好茅台!

知乎用户 xyPROBLEM9x 发表

“看” 这么多回答,小管家一定很累吧,辛苦了。

知乎用户 Ultraman 发表

在中国,人口增长都成新闻了,需要在普查没彻底结束之前提前公布出来变化趋势。我觉得这个态度的变化挺值得关注的

知乎用户 小男孩胖子 发表

记者: 你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 赚钱

记者: 你赚钱为了什么?

放羊娃: 娶媳妇

记者: 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 生娃

记者: 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 放羊。

于是放羊娃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自杀了, 放弃了生个孩子继续放羊的念头
[某个版本的传说, 不一定是现实]

把放羊换成读书,无缝对接

知乎用户 半口周 发表

补充点吧!

关于北京最近公布的新生儿数据,数据显示。

北京户籍人口出生数 2020 年为 100683 人,创下 10 年新低,相比 2019 年减少 32266 人,下降幅度大概为 - 24.34%。死亡人口数量达到 97649 人。

可以看到整个人口的内生增长,已经到了极限,那随后年份的人口数量还是很难以让人乐观得起来!

人口陷入负增长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看看北京市房价的涨跌和婴儿潮的变动趋势,你就知道有没有更多的人来接盘你买的房子!

可以推测大城市抢人的戏码还是会继续上演,而能否抢到人,又直接关系到你所在城市的房价,啧啧啧,一个个像是城市对人口数量的存量博弈,能说的太多!以后头部城市能发展的起来的比如抢人大战里的赢家西安和杭州,还能在未来保持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局面。

剩下的城市,更或者人口外流的小城市又当如何?那买哪里的房子和不买哪里的房子应该有点逼数!

突然想起那个人社部的部长去送快递,一天好像赚了 40 块,后面爆出郑爽一天 208 万,其实我位卑言轻,不能说啥,只希望有关部门能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知乎用户 瓦里安 发表

看到人口增长,我笑了。

我有个亲戚,他在农村有一个养鸡场。

据他说,养鸡最挣钱的地方不是卖鸡蛋。

卖鸡蛋的钱,和他养鸡需要的成本基本上持平。

也就是说光卖鸡蛋,总体保证不赚不亏。

但是如何挣钱的呢?

根本在于养的鸡身上。

鸡不是一直都下蛋的,总有不下蛋的时候。

等到年龄到了一定地步,不下蛋了。

这时候我这位亲戚就会把所有的鸡都清空,卖给别人。

我们吃的大部分烧鸡,来源就是这些不下蛋的鸡。

想挣钱,靠下蛋不行,只有吃了这绝户的卖鸡钱,我这位亲戚才可以维持这个养鸡场。

不过他说,这里面养鸡成本越来越高,有点吃不消了。

不过我劝他,能干一天是一天的。

理想是卖鸡蛋发财,结果最后反而要杀鸡取卵,挣卖鸡的绝户钱,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知乎用户 古德伊文宁 发表

一个人在寝室哭的像个泪人,每次看到这种视频,不知道为什么,总会热泪盈眶,今天突然明白,就如视频里所说的,因为我们爱这片土地,深深为我们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吧。这盛世正如先辈所愿!​

知乎用户 Unexpected 发表

赞叹国语真是博大精深,从文字上来说,你前年增长 100,去年增长 50,这就是连续增长。

知乎用户 ttk1900 发表

多说无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君无戏言,说的四月份公布,就得四月份公布,眼看五一了。该公布公布,等的脖子都长了,不能失信。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参考日韩经验 没有新的工业革命的话 中国 GDP 五到十年内差不多就会到顶了。

乐观主义者可以选择一二线买房,悲观主义者最好还是好好学英语吧。

知乎用户 风的方向 发表

个人而言能理解,估计数据反应情况非常不容乐观,国家现在焦头烂额,不然不可能现在暂时按着消息。一方面是住房、教育和区域不平衡发展等等诸多涉及国家和社会深层设计的大难题,另一方面人口问题又深刻影响国家长远发展,这一大堆问题究竟如何抉择,我选择相信国家能给我们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答案。

落实到个人层面,我只能说问题不解决或者不缓解我也会 “随大流”。

知乎用户 AI-Lazarus 发表

我不知道他的人口是怎么增长的,我现在身边全是单身找不到对象的 30 + 同事,我身边的适龄男青年基本没有对象,那么,人口不降低,反而增加,是有钱人们生的多了吗?

知乎用户 可乐猪​ 发表

不管人口增不增长,工厂是不好招工人的,“三和大神”“城市蹲族” 是存在的。怎么把现有的人用起来才是真的,青年怎么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工厂需要人怎么办?失业率太高怎么办?

知乎用户 道无中生有 发表

公安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 年出生登记的新生儿较 2019 年减少了 175.5 万人,降幅为 14.9%。如何提高生育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2020 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 1003.5 万,其中男孩 529.0 万,占 52.7%,女孩 474.5 万,占 47.3%。

这一数据刚好在 1000 万以上,前段时间很多专家预测 2020 年新生儿数量将断崖式下跌到一千万以下,人口塌陷已不可避免。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三省 2019 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别减少 7.6 万人、13.33 万人和 21.8 万人,合计减少 42.73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 0.80‰、-0.85‰、-1.01‰。**虽然东北三省 2020 年的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大概率也是延续人口负增长态势。

知乎用户 默存​ 发表

好日子还在后头捏!

知乎用户 南方 发表

1. 人口问题已然来临,而我们并没有准备好应对之策。

国家统计局称 2020 年人口继续保持增长,但从国家统计局迟迟不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来看,尽管我国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增长,但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恐怕并不好看。例如增长数量、自然增长率、新生儿出生数。

尤其是新生儿出生数,之前专家预计由于国家开放二孩政策,而应该来临的 “婴儿潮” 并没有到来。按照专家的思路,国家开放二孩政策,能够很大程度释放社会生育意愿,从而出现 “婴儿潮”。但这个不用等统计数据。大家看看身边就知道了,身边那些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这几年了,有很多人选择生育二孩么?注意是**很多。**可能有,但一定并不多。

2. 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中国未来最大的灰犀牛事件。

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中国未来最大的灰犀牛事件已经逐步成为学界共识,而从今年两会代表提出非常多的关于增加生育意愿的建议和提案来看,政界也在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具体的应对之策,还没有真的准备好。还处于调研研究阶段。

然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则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更为猛烈、剧烈和可怕。

乡村衰败、东北衰退的原因有很多,但在我看来,本质愿意只有一个,就是人口老龄化。

3. 东北的今天,有可能成为全国的明天。

国家提出的应对政策的名称也很有意思:乡村振兴、东北振兴。用的都是振兴。

然而只要真的去过这些地方的人,并且生活过在这些地方的人都知道。

很多乡村已经成为了” 老人村 “。村里一个青壮年都没有,学习好的都考到大城市去了。哪怕学习不好的也到城市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了老头、老太太。凭借老头老太太如何振兴?

对于东北来说也是一样,虽然很多人说东北问题是体制机制、思想保守、产业结构、地理区位等等原因。

但这些原因其实也都是表现,而非本质原因。

全国只有东北是这样的体制机制么?为什么只有东北衰退的如此之快,如此之迅疾和猛烈?某地区甚至一度经济增速全国倒第一。增速放缓可以理解,但一下子倒第一,则就不是一些常规固有顽疾的问题。

恰恰东北地区是全国计划生育执行最好的地区。以我个人为例,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所有人当中,只有一家有两个孩子。剩下全部都是独生子女。

而我到了大学。一个寝室之中,天南海北。居然只有我是独生子女,而其他室友都有兄弟姊妹。我的三观表示被震惊了。

而且也正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人才外流。才导致了体制僵化、思想保守、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问题。

以辽宁为例,除了沈阳、大连还有一些年轻人意外,剩下的城市几乎都是老龄化城市。到大街上、公园里、公交车上看看,几乎都是老年人。

依然以我自身为例,作为一个毕业就参加工作的 85 后,居然在长达 8 年的时间里,始终是单位最年轻的人。(虽然跟某省多年没有省考招录公务员有关系)

单位当中,大领导普遍是 60 后,中层领导则是 70 后。

这样的体制机制,能不僵化、保守么?60 后什么概念?就是没几年就要退休了。你让人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同样产业结构为什么不合理?人口是这样的人口构成。产业也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因为没有年轻人集聚,就不可能有创新型产业集聚。

互联网的东风,东北几乎是没有被刮到。而互联网公司里呢?80 后都要算大龄员工了。早都已经是 90 后的天下了。这样一群年轻人在一起,你让他墨守成规,他们能怎么墨守成规?

所以不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东北的今天就有可能是全国的明天。

4. 城市化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北京市 2019 年末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2.63‰。

上海市 2019 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2.3‰。

而 2019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3.34‰。

有一些大城市的人口总量虽然是增加的,但以北京、上海为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意味着,大城市更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落后地区的人来到大城市。

但也意味着,大城市的实际生育意愿更低。

而城市的生育意愿则一直低于农村。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意味着更多的地方将会变成城市,更多的人进入到大城市,但也意味着生育意愿也将持续走低。

更为可怕的是,博物馆着火了,先救猫还是先救蒙娜丽莎或许不会成为我们现实中的难题。

但在未来,是在大城市里建一个宠物乐园,还是在小城市里或者农村建一个养老院。却有可能真的成为决策者的难题,与社会割裂的导火线。

5. 增加人口数量?

所以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增加人口数量?

目前来看,甚至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也未必能够有效扭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颓势。

当前人们生育意愿低,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生活压力、生活成本太大。

一个工薪家庭养一个孩子还可以。养两个孩子就捉襟见肘。子女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都是大问题。而 996、007 都是福报的现在,年轻人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养育更多的孩子呢?

所以增加人口的问题又变成了,如何提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降低社会压力这种本质上无解的问题。

但虽然无解,却可以预见,政府下一步应该会采取刺激生育的政策。这是必然也是必须。

或许作用有限,但却必须要做。

—————————————————————————————————————

更多有趣的技巧和稀奇古怪的体制内问题,关注我。

更多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技巧,专业团队大班、小班、一对一辅导帮助。

也请关注弘树微信,加入水友群。一起来讨论吧。

微信 hongshushuo2020,公考面试培训、体制内工作技巧水友群欢迎你加入。

知乎用户 弘树​ 发表

先说结论:房价太低不利于人口增长。

目前房价仍然太低,不足以激起年轻人的生育热情,农耕时代的时候,家里多一口人就多一双劳动的双手,才能把饿死的风险降到最低。

现代社会,如果大家都有房,饱暖思淫欲,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只会享乐了,生育意愿也就降低了。

最好的结果应该是,三代人全都买不起房子,挤在一起,只有多生孩子多挣钱,才能购到新房去和自己的后代挤在一起。

-——- 知乎狗头怎么打!???!

知乎用户 ReNew 发表

人口持续增长是不是就意味着新出生的人口比死亡的人口多,那就意味着中国新出生人口还是在增长,而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寿命也在延长,就是好事儿呀,我们中国历朝历代所追求的盛世也不过如此吧。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的劳动力还是在逐年增加的,人口红利也还是存在的,中国也根本不会存在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所以还是应该搞好计划生育,人口太多的话,中国的土地太少,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

知乎用户 看娃老爹​ 发表

从前几年的保股市还是保房市,到后来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现在到了保人口还是保房子了

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还是那个观点

所谓人口危机 是个伪命题

生产力不会出现危机

最多是消费力下跌危机

1950-60 年代中国的人口膨胀本来就不正常

但幸好适逢改革开放 产业爆炸 反而成了好事

与之相对应的

我们的下跌也不是坏事情

因为人口开始减少的时间点正好和产业转型相衔接

如果中国想要保持竞争力

那么就必须产业升级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 / 利润密集型进化

今后的产业注定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

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一定的劳动力过剩

所以

如果劳动人口不减少那倒麻烦了

那就意味着为了就业不敢进行产业升级

那才是真正的噩梦

所以

我认为中国并没有严峻的人口减少危机

最多就是在人口出现快速拐点时

经济会有一个不适应期

但说实话

这个不适应期反而孕育很多的机会

AI 无人机送货

自动传感器老年人监护设备

都是商机无限

总之

看似是危 实则是机

不用盲目慌乱 不必杞人忧天

活在当下 放眼未来 做好规划 抓住机会

知乎用户 高山县​ 发表

有点不懂,变少不是必然吗?之前执行计划生育就应该想到了啊,父母两个人,然后生出一个孩子,简单看不就把上一代的两个人变成了下代的一个人啊。

知乎用户 志森 发表

我翻开书一查,这书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baochi 增 zhang”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三个字是“不可 shuo”!

知乎用户 不能显示 发表

接着奏乐接着舞

知乎用户 不知道 发表

虽然中国人口增长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但步入老年龄化社会的趋势已经无法扭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约有 2.54 亿,占总人口的 18.1%。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 时期,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 3 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未来很可能进一步放松计生政策,学界已经在呼吁放开三胎、多胎限制。

对投资者来说,老龄化概念股将是值得长期持续关注的好赛道。具体而言,可多加关注医疗、健康,生物医药、养老服务等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

文|巨牛金融副总经理 潘加钦

知乎用户 巨牛金融 发表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知乎用户 一起喵喵喵喵喵 发表

我说点偏题的,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同时有远虑和近忧的情形下人更偏向于优先解决近忧。这次人口普查迟迟未公布数据,我个人觉着这个问题既包含远虑也包含近忧。

近忧会影响人的预期,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和财富产出,这些都是当下的也是牧羊人最关心的,远虑则不那么急迫,实在不行还可以相信后人的智慧,所以当近忧和远虑所需要的解决方法互相冲突时,牧羊人必然会选择当下。

疫情过了,对大商人的敲打也开始了。不谈具体原因,官,商,民三阶,商人的钱不太好要,跟商要的钱往往会被转移给民,所以直接跟民要钱应该是最好的。但问题是这样容易产生矛盾,所以还是需要缓冲层,让商刮点油,然后二八分成,不够花就一九分成,于是产生另一个问题:一九也不够了怎么办?民已经没钱了被刮干了,那还是找商吧,顺便还能安抚民,青天还在。

套用一句烂俗话:这是最坏的一年,也是之后最好的一年。

知乎用户 历行 发表

人口大衰退,导致劳动力减少,经济萧条,养老压力剧增,这种衰退会持续几十年,但是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是人均资源必然大增,反过来又会促进人口增涨,蛋糕增大,经济复苏。

如果在人口衰退中大规模引进移民,短期(几十年)会增加整体蛋糕,但是长期(百年)会埋下定时炸弹。

法国几十年后必定是属于伊斯兰和黑人的地盘,美国几十年后也必定属于拉裔和黑人的地盘。

如果中国也大规模引进黑人等其他人种,那么几十年之内必然引发种族冲突,百年后必然出现种族割据地盘互相征伐,争夺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是很是自然会出现的局面的。

清末动荡,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百年前这种亡国灭种的地狱模式都挺过来了,而如今相比当时如此大好局面,如果还引进其它人种占据自己地盘,那就是中华罪人,有愧革命先烈。

国家大事,对内整体看,现如今生产力早已能满足人人有粮有住,少有所依老有所养,问题只是怎么分配的问题,患寡而不患均,任何国家朝代的崩盘都是源于贫富差距恶化,资源被少数人占有,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从而揭竿而起。这个是任何国家都会面对的历史周期问题。对外只要手中枪多,地盘大,人多,没有其他国家敢动你的,大不了同归于尽。

普金说的好没有俄罗斯人的世界,地球也没必要存在。同样没有中国人的世界,地球的存在也没有意义。欧美推行的移民政策和人种大融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种多元化消失,导致文化多样性消失,导致文明趋同文明的多样性消失。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解决小孩上学困难,解决医疗问题,解决青年住房问题,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这些解决了,人口自然增涨。

知乎用户 局外人 发表

据民政部门大数据统计显示,2020 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 813.1 万对,仅为 7.2‰的结婚率,是 2003 年的新低,只有结婚高峰期 2013 年全国结婚数量的 60%。

这届年轻人不想结婚的理由都烂大街了:

(1)没钱,结不起婚。

(2)没钱,养不起娃,结婚也没啥实质意义。

(3)没钱,没有房和车保驾护航的婚姻,早晚都是分道扬镳。

(4)没钱,结了婚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互为牵绊,反而降低了生活质量。

(5)没钱,事实上就没有爱情,更没有婚姻。

(6)没钱……

似乎,没有钱,钱难挣,生存压力大,就成了一切的原罪。

不愿结婚,势必牵涉一个极其世俗又极其现实的话题:孤独终老!

年轻的时候,怎么着都行,但要是身板不行了,老了,走不动了,未来的残生该如何安放?

要问凑合结婚和孤独终老两者谁更可怕?

笔者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孤独终老更可怕。

独处是一种享受,孤独则是一种折磨。

独处是你在熙熙攘攘中,找到自己的世界。

而孤独,是只有你一人的世界。

一、孤独终老的四个可怕之处

可怕之一:老无所乐

年轻的时候怎么样都行。

很多年轻人或许会感觉,自己本来就是 “腐宅”,就是不爱和人打交道,结不结婚都不影响。

错了!

年轻时所享受的,是独处。独处并非与外界无关联。

因为极度发达的网络,给了年轻人独处的心灵空间而已。

但是,年轻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年轻时,宅的相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

白天在职场工作得很累了,下班回到宿舍,当然希望自己能独处一个美妙的夜晚。

但年老之后,退休之后,或者失业在家的时候,估计整天 “宅” 在家,熬不过一周,就会受不了了!

也许,年轻人会说,那不简单,可以年老退休了,可以逛街,可以干各种事情。

当然,但是,那时的逛街一定和年轻时的感觉大不一样,退休后的逛街,完全是为了逃避一人在家时的孤独,但是,你终归是要回家的呀。

别人的家,儿孙绕膝,或者还有个老伴,而你的家,就你自己——老无所乐的凄凉可以脑补

可怕之二:生无所恋

(1)无论你年轻时过得多么潇洒,最终,你都必须面对自己死水一潭,毫无期待的晚年。

(2)无论你年轻时在职场取得多么荣耀的成绩,一旦退休,你将瞬间变得一无所有。你想被你的单位返聘你,让你死在岗位上,但是不现实,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老板会接受一个七老八十的 “高风险” 老人。

(3)你年轻时积攒的财富越多,因为身边已经没有活着的亲人,于是你会越来越不安,因为你的财富没有传承的靶心,你想提前签署协议,捐赠给慈善机构,但又心有不甘,还害怕慈善机构贪墨你的财物。总之,你没有一个放心得下的人和事儿!

(4)当然,如果你年轻时就很平庸,没多少积蓄,或者欠下了外债,那你的老年生活,将更加不堪。

(5)更大的可能是,一个家庭都没有,后代都没有的年轻人,大概率在整个年轻和中年时光都是以颓废和挥霍为主的,毕竟,他知道他们这类人,就是生物所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绝对不会储蓄太多的财富,一定会优先满足自己的奢靡和享乐。

可怕之三:病无所依

这一点,其实是最恼火,也是最头疼的。

虽然即便是有孩子的家庭,也无法寄望于他们将来能给父母多少关爱和赡养。

但毕竟,有个家庭,有个老伴,其中一方患病,互相还能有个照料。

毕竟,在最后的弥留之际,有孩子还是会陪伴几天的。

可能有人说,搞社区养老,请保姆照料不就完事儿了吗?

哪有那么简单哟。

如果孤老头成了失能的老人,无论哪家养老院,都不会收留的。敬老院也不会待见的。

如果是孤老太太,老年痴呆,走丢了找不到回屋的路,那个可怜样子,想想都恼火。

——可能很多年轻人会想到:真到了那一天,自我了断即可!

要真这样想,我只能呵呵呵了

可怕之四:死无所托

生和死,都是人之大事。

不结婚的人,当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上时,完全可以想象,他的死,是多么的凄凉,多么的无助。

死前,想说几句善言,想表达几句忏悔,床旁边都不会有听的人,哎!

二、凑合结婚的四个可取之处

可取之一:凑合结婚本就是婚姻的常态

(1)在 30 后,40 后,都是包办婚姻,有几个能娶到合适的可心人,嫁给如意郎君的?

(2)50 后,60 后,虽然是新式婚姻,但最后都是生一窝小孩,变成了左手摸右手。

(3)70 后,80 后,婚姻相对更为自由,但结婚五年以上的,基本也都是少滋寡味的维系了。

故而,凑合结婚,凑合过,本来就是婚姻的常态,没啥稀奇的。

婚姻最开始,可能与爱情有点关联,但到了 5 年,10 年以后,婚姻基本和爱情无关了。

虽然完全没了爱情的冲动和激情,但是绝大部分夫妻(特指 80 后以前的夫妻),依然会携手到老,老了儿孙满堂,一大家子互相都有个照料。

可取之二:凑合结婚的成本真不高

不想结婚的根本缘由可能就是没钱。

但说实话,既然是凑合结婚,哪儿有那么多道道。

男女两人相对合得来,就私自把事儿办了得了。

什么车啊,房啊,彩礼啊,这些上一辈人留下来的繁文缛节,不是在帮助当代年轻人过得更好,而是当代年轻人降低生活质量的最大枷锁。

现在婚姻最典型的特征是:

(1)双方父母必须都认可。

(2)三大件(房,车,钱)必须得全。

(3)男女双方未来的日子到底咋过,其实所有人都不是太关心。

——说得不好听点,今天的婚,是结给上一辈老人看的,也是结给自己的虚荣心看的!

可取之三:凑合结婚也许能让婚姻状态更好

抱着凑合结婚的目标去的婚姻,不会期待婚姻的完美性。

因此,甲乙双方都不会对这份婚姻抱太大的期待。

男方穷点,懒点,女方丑点,造点,大家都各退一步,忍忍算了。

这就像吃一碗饭,突然发现饭里有一根头发,你是把头发捡出来继续吃呢还是整个把饭倒了,甚至把碗都摔了呢?

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很作,就是很矫情。

(1)结婚对象必须是完美无瑕的,必须是自己心中要的那个女神或男神(草,真实的社会哪儿有那么多戏里的人!)

(2)结婚的排场必须够劲,必须体现不亏欠,不委屈,够面儿!|(草,面子倒是有了,欠一屁股债结婚了吃草啊!)

(3)对婚姻抱有很高的幻想,对夫妻生活的未来抱有很美好的期待。(其实都是不现实的,都是今天的玄幻戏和韩剧惹的祸啊)

可取之四:凑合结婚的夫妻只需遵守共同到老的默契,年轻时该干嘛干嘛

这一点,还真不要以为荒唐,其实很有可取之处和远见。

既然是凑合结婚,其核心目标就是为了规避 “孤独终老” 惨淡收场的结局。

因此,凑合结婚后,合得来就好好维系婚姻,合不来,就保持法定婚姻关系,然后各玩各的,互相都可以在外面有情人,互相背叛,互相容忍,等青壮年那几年荷尔蒙分泌期过了,到了 50 岁开外的年纪,再回归到法定的原生家庭,岂不非常好,此生爱过了该爱的人,也睡过了该睡的觉,最后,还有个长期合作伙伴(老伴)共度余生,其实挺好的。

——这种模式,其实是社区互助养老的法定化,固定化。

你看那些整天热衷于跳广场舞的丧偶的大爷大妈们,不都是冲着这份同龄老人,同病相怜的依赖去的吗?

职上职下的妄语:

(1)凑合结婚是凑合过怎么都比孤独终老的孤独过强百倍千倍。

(2)在目前所有的中文字典辞典中,对婚姻的修饰词,全都是赞扬的,喜庆的,流淌温暖的。而对孤独的修饰词,总是充满了摒弃,敌视和刻薄。造字所蕴含的历史逻辑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的文明发达程度,未必就达到了远古的高度!因而,今天的人反婚姻,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比古人更聪明,而是今天的社会评价体系和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3)人类,从猿人进化开始,逐步组建成氏族社会,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打败孤独,人类打败了孤独,形成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共同纽带,终究成了地球的王者!而其他物种,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会,它们依然孤独,它们将永久被踩在脚下。不结婚的人本质就是反社会群居,走上孤独之道,难不成,想变成野兽一样的独行侠?!

(4)倡导单身,享受孤独,宣扬不婚者,也许真的是在开人类历史的倒车!

——————————————————
欢迎关注职场专业答主 “大田十二”
职场达人,疗愈你的职场不适。
给你全新视角,助你除烦消灾。

大田十二

14 次咨询

5.0

95138 次赞同

去咨询

日更不断,干货输出,码字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本文为大田十二原创版权作品,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洗稿,剽窃,已签约原创保护,违者必究。
————————————————

知乎用户 大田十二​ 发表

天津 gdp?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谢谢腾讯新闻,泻药。

1,我相信统计局说的。

2,我相信人口还在继续保持增长。

3,就算没保持增长,就算总数在下降,我都接受。

4,我相信 zf,医疗,教育,养老都会给我们想好的。

5,过好自己,不做键政虾,也不被其他人观点所左右。不人云亦云。

知乎用户 有点 fang 发表

增长是正常的吧,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平均寿命跟六十年前比都快翻一番了,就我那小区吧,今年出白事的不到十家,甭管一胎二胎,肯定不止生了十个,这就是个简单的例子,把范围缩小,我住的小区人口就是在增长,当然,这就是个例子,因为这小区比较老旧,所以搬走的也不少,不过那是另外的事了,从我刚搬这开始就每天在楼下扎堆聊天的几位老人到现在少了几位,我住那地方刚好是他们聚会的地方,我还是很羡慕他们的,早早的退休,儿孙满堂身体健康,还总听他们聊退休金又涨了多少,我一月三十天班上齐了两千块的工资,人家退休金都在三四千,有时候想想,我这到底图什么呢?

知乎用户 风来运转 发表

网友们最关注的是 2020 年人口数据中的生育率。

其实没必要,因为 2020 年的生育率,要 2040 年才能看到影响。

值得关注的信息其实还有死亡率、死亡年龄,以及最重要的——劳动力人口数量。

明年起就会有 2000 多万人口达到退休年龄,而 02 年的出生人口只有一千多万。

再往后每年的劳动力人口数量都在大量减少。这才是生育率被广泛关注的原因。

老龄化和生育率其实没那么紧要,养老金和医保开支以及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和质量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知乎用户 王文漾 发表

出生比死亡多一个人也是增长,这种增长没意义。现在需要出现政策扶持人口出生,至少应该做出比较大的动作,虽然效果可能不行,但起码聊胜于无。作用肯定大过无所作为

知乎用户 伊壁鸠鲁主义者 2​ 发表

我们的人口还在保持增长,

所以房价也还有保持增长的空间。

还有,能不能把延迟退休给撤了。

✪ω✪

知乎用户 咪姐 o 我要抱抱 发表

说个笑话:每个人都比统计局厉害。

知乎用户 从来没有救世主​ 发表

不要惊慌,可防可控,房价还能再涨一张

知乎用户 低调的黑白 发表

说说我们家的情况。我们那个大家我爸这边的亲戚加上我们家超 25 岁以上的适龄生育青年有 5 人,然而只有一个人结婚了生了一个孩子,其它都没结婚。。。。最大的都快 35 了。我妈那边亲戚结婚的多,但大多数只要一个孩子,而且他们大多数结婚比较晚,大多都是快 30 了或者 30 多了才有的孩子。

再说一个数据,我爷爷奶奶是 18,20 岁就结婚了,1958 年左右吧。我爸妈是 23.4 岁结婚,1986 年左右,我们最早结婚的都 27 了,剩下的估计 30 左右才能结了。。。

再说一个人数的差异。我爷爷奶奶那代两边也就 7.8 个兄弟姐妹,我爸妈这代扩大到 12,3 个兄弟姐妹,我们大家族里面的 80.90 后达到 20 多个同辈的兄弟姐妹。但我们这些 80.90 后的后代目前为止才不到 10 个。这可能就是我国人口在普通家庭上的写照吧。

知乎用户 永恒之心 发表

1. 房价短期不会跌,有人不想让房价跌;

2. 社保能少交,尽量少交

知乎用户 知之为知之 发表

人口增长和出生率下降并不冲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增长了,但没有完全增长。虽然是增长的,但是是增长的。因为是增长的,所以大家完全可以认为是增长的。大家要处理好增长和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老胡告诉我们,都增长了就等于都没有增长。

知乎用户 Furtivus 发表

人口向下的趋势是不会变的。注意买房只买大城市,小乡镇没前途了。

知乎用户 笨拙的太阳 发表

宝友这问题可不兴答啊,答了打错一个字都得被 1 天啊

知乎用户 隐姓埋名 yoyou 发表

说个真实情况,老家四川,所以算人口密集区吧?小时候,每个大队都有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队小学消失了… 这还不算,今年四川探亲,乡中学马上也要撤了,镇中学不知道还在不在,但据说小孩上学都得到县城或市区读住校了。

或许这样只是因为人口都向城市集中了?有没有人口减少的因素不清楚。

知乎用户 苏尘 发表

背后的原因竟让人暖心❤️

知乎用户 少年不肯回头 发表

不怎么看,我觉得还有美国人口普查的信息是你值得关注的。

知乎用户 Amadeus 发表

这说明 “人口焦虑” 本就是一场少数人的狂欢。

现在的专家普遍都是满嘴跑火车,什么 “熟鸡蛋生鸡”“空气污染怨农民”“农民没必要存在”

在谈到人口的时候肯定也是有故意贩卖 “人口焦虑” 的嫌疑,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这种话。毕竟如果真的人口焦虑了,你们专家也不愿意打头阵多生几个不是?

我有句话说的不好听: 嘴上的是主意,心里的全生意。

这些贩卖人口焦虑的,大概是觉得如果人口减少,自己的饭碗会少几口饭似得。

知乎用户 希丽卡 发表

中国在 2018 年出生人口 15XX 万,2019 年是 14XX,那么 2020 年出生人口大概率是 13XX,也可能是 12XX,而死亡人口近 10 年来一直是 9XX 万。如果 2020 年就开始人口负增长的那才是爆炸新闻,要知道,去年经历的新冠只会使夫妻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出生人口更多才对(去年 5 月份不是有新闻说一些夫妻因疫情在家而怀孕的吗)。

对于目前的人口现状,我感觉有些人阴阳怪气的好像在抱怨 80 年代不应该搞计划生育,要知道,80 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就是因为 5、60 年代的出生人口太多而形成了 “婴儿潮”,如果不加限制,那么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相信生活水平起码倒退 20 年!

让我们中国人口必须继续保持正增长的这个思路是错的,或者说,不能用新的错误来掩盖旧的错误,如果时光可以倒回,当初如果马寅初的提议能得到重视,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被动局面了。但也许,罪魁祸首也许是当初的苏联和美国对我国的虎视眈眈导致我们不敢下决心搞计划生育。

但不管怎么样,错误已经犯了,地雷已经埋下了,我们不能因为怕炸而置之不理,采取鸵鸟政策,我们应该早日排雷,让 50——80 年代这一大波婴儿潮的人顺利度过百年,使我们的人口恢复到合理的世代更替水平,因此,目前我们应该坚持二孩政策,到 2025 年可以开放三孩,但决不能完全放开。未来 30 年将是我们的人口阵痛期,人口下降不可怕,因为这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就像人口高出生率不可持续一样。

最后我想说一下,人口低出生率其实是富贵病,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在 80 年代我们国家实行这么严厉的一孩政策,还是照样有人不要命地生?我记得有个小品《超生游击队》还登上过春晚呢,我认识的人中也有很多因为超生而被开除公职,但他们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后悔,因为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现在,90 年后生育观念改变了,这正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根据欧美、日韩这些国家的经验,一旦极低人口出生率出生了,那么,基本上什么政策都没什么太大的效果了,既然没效果,我觉得不如换一种思路——让它早日否极泰来。未来的村小学可以就地改造为养老院,而且养老院可以搞成像退休干部疗养院那样把设施弄好,以后养老产业也能成为一大产业吸引大量的就业人口,把鼓励生育的钱用来改善养老条件,等这一波度过之后(2030——2050 年),等中国人口重新降到 10 亿内,那么我相信,绝大部分家庭都会想生 2 胎,部分家庭会生更多,总和生育率达到 2.1 不是问题。

知乎用户 邓文 发表

不是,我看知乎上大多数人都打算丁克了,你们天天关心这个数据干嘛?

建议新生人口继续减少,IT 行业已经卷飞了,我可不想 35 岁就得去开滴滴。

知乎用户 小橘爷 发表

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 1. 数量不能决定质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更重要。

很多砖家建议放开生育,我认为这是头疼医疼脚疼医脚的政策,鼓励生育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起到根本作用。

现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养育人口的成本是降低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生育率确实减速了,根源问题就在与财富分配不均,社会人生存压力过高。

引入 2019 年人均制造业产值这项数据(注:制造业增加值除以总人口得到的数值)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总量是美国的 1.7 倍,但人均制造业产值大陆只有 2874 美元,美国的则是 7136 美元,是中国的 2.5 倍左右,日本是 8166 美元,德国最高,达到了 10038 美元,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

美、日、德主要布局在高端制造领域,而中国的制造大而不强,产值和利润都非常的低,常常是放在新兴国家梯队里面的,这也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抚养能力本身比美、日、德要低。

换句话讲,原先是 4 个人养一个老人,现在要 2 个人养一个老人,如果中国工薪阶层的生产力像美国一样,就算是老龄化严重,养老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人口下降是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也不是用情绪做的结论,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大焦虑和沦为生育机器,而是高质量的发展。

提高生产力的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

一教育,二资本的配套,三以科技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

深圳为什么在疯狂建大学?

为什么过去的 “铁公鸡” 提法变成了“新基建”?

为什么强调双循环格局?

这可能就是答案。

  • 2. 未来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总有人拿日本 “失去的三十年” 和“老龄化”说事,但事实上,日本转型到老龄化 + 少子化阶段成熟期之后,日本政府在日元国际化、收入分配等方面大力度的改革,日本企业与百姓并 “没有失去三十年”,反而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提升。

**过去十年,日本股市涨幅接近两倍,**而且日本的医药、消费领域、细分领域的制造业,一直是领先的。

老龄化社会结构下也有对应的投资机会,你不能决定社会上有多少人婚育生养,但可以把握每个机遇。

未来几年,三姐认为,围绕着生活圈的,

比如针对老年人 “养老” 问题相关的需求——殡葬、护理、保险
比如针对年轻人 “消费” 倾向相关的需求——植发、医美、大健康、药妆、互联网趋势等等,这些都是机会。

  • 3. 对于楼市的启示

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城市分化依旧会持续。

核心城市群、都市圈的资产,依旧是最有价值的,未来金融 + 科技 + 产业也主要集聚在这些城市群当中。

这个说辞可能太宽泛,直白点,放在几十年的时间长河中看,决定房价的最根本因素就是人口迁移。

美国是从中部 “铁锈区” 向东、西两大海岸线迁移,日本是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迁移,中国现在是往东部沿海迁移。

东部人口最多,占比 39.93%,比重继续上升。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

过去十年,广东省的人口增长高居榜首,常住人口增长了 2171 万人;浙江第二,增长了 1014 万人;江苏第三,增长了 609 万人。

人口减少最多的,是黑、吉、辽三省,黑龙江减少了 646 万人,吉林减少 339 万人,辽宁减少了 115 万人,整个东北地区过去十年流失了超 1000 万常住人口。

国内已经有鹤岗、玉门、鸡西、双鸭山这种城市了,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分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口的流失,未来的中国楼市,只属于大城市、核心城市。

知乎用户 Miya​ 发表

唉,难得写个回答还被删了,行吧

人家说增长就是增长!不服?有本事你自己做个八普啊,谁质疑谁举证!

愿祖国繁荣昌盛,愿人民安居乐业。

知乎用户 帅到要拉闸 发表

大家还关注这个问题说明还是抱着上面会调分配的期望的。空军不死、房价不跌。

等民不聊 “生”(生育的生,别删我帖)了,才是真的绝望了。

知乎用户 花栗鼠 发表

https://api3.cailianpress.com/app (二维码自动识别)

https://api3.cailianpress.com/app (二维码自动识别)

刚才提了一个问题,刚发布瞬间就没了。

山,快马加编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知乎用户 灯等灯等等 发表

统计局不容易。

知乎用户 Bill 发表

说点实际了解的情况

农村,很多小学没了

小县城,很多年轻人没了,很多都是老年人

城市,妇产科一片萧条

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下降,说的是上海,其他没去了解

那么人去哪了

知乎用户 宇宙洪荒 发表

增加个位数 也可以算是增长。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知乎用户 116117​ 发表

既然人口增长,利好母婴和幼教产业,赶紧买股票。

知乎用户 防腐管干部 发表

并不是出生人口正向增长了。

实际上出生人口依然下跌,这很可怕。

实际上有可能的是 2020 年因为疫情导致的意外死亡减少!经典例子,比如交通意外事故少了好多。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状况。

但是随着自然死亡人数 (主要是老年人) 越来越高的趋势 25 至 40 年可能会出现比现在死亡人数高出 20——50% 的模型预测。

参考七十年前出生人数!这人口负增长是逃不掉的。

知乎用户 野昙花落 发表

海专精算,懂过你我。

知乎用户 炒面面包子​ 发表

我是不是回答过这个问题? ‍

真的老了,是不是回答过问题都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ott 发表

你们倒是快点公布结果啊。早就统计出来了,有啥不能公布的呢?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知乎用户 忽如远行客 发表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年底的一个热搜,是这样的:

里面天津的 2019 年男女比是 123.2。

而上一次的人口普查是这样的:

里面天津的男女比是 114.52。

再看今年的人普数据:

天津的男女比是 106.31。

知乎用户 姑苏小兵 发表

预期管理满分 。

之前各种外媒吹风说人口逆增长,人民群众听到这消息都慌了搞得这问题频频上热搜,这个时候统计局在告诉你人口依然是正增长,大家就可以松一口气了,而且这样舆论就不会太关注 7 普的具体人口结构和别的具体问题了。

知乎用户 摸鱼的 Thomas 发表

说个我真实的经历

2016 年底的时候, 我们几个同事在办公室撸代码

因为年底了, 就自然而然的聊到了车票, 几个人感叹又到了黄牛出没的时间了

这个时候, 同事中的一个小姑娘突然说到, 今年的车票不会难买了.

然后我们就很诧异, 为什么啊, 今年怎么了?


小姑娘高能的说到, 你们没有看新闻吗? 新闻里说了, 今年要解决春运买票难的问题

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扑满大师 发表

把房价抬上去,把人口打下来。十年二十年后,人均拥有几套房,人人都是大学生。国民人均财富提升了,人均受教育程度提升了。岂不两全其美?

知乎用户 IronCow Stark​ 发表

一个个都感觉自己是分子不是分母了?

是不是觉得人口少了,养你的人就少了?而不是抢你饭吃的人少了?

觉得人多是有什么巨大优势的,印度欢迎你,不欢迎也可以舔着脸去嘛。

TG 在想办法,一个个在这急,慌什么。爬现代科技树不靠人多,但是能爬树的人先跑一半,怕不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剩下的韭菜担心割自己的刀不够锋利,真是大型迷惑场景。

知乎用户 猪骑士 发表

老龄化尚未到达峰值吧。

人口正向增加,>14 亿多少了?

人口太多的问题依然是当前及未来百年最大的问题。

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是结构不合理的反馈调整。

反对一切鼓吹所谓断崖下降人口危机等等的。

知乎用户 小猫咪 发表

没什么好看的,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有人少的好处。人多了能吃人口红利,人少了可以降低农业压力。未富先老?996 让你一年拥有三年的经验。所以呢不用太担心养老压力,毕竟要老龄化的前提是老而不死。

知乎用户 david chali 发表

幸福可能也与此有关。

知乎用户 三七林 发表

人口悖论

知乎用户 一无二随 bot 发表

人口增长会很拥挤,未来要靠 ai 靠机器人不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曾经有网友评论我:你说现在人口压力大,那为什么日本还鼓励生育呢?

这是个好问题,但是三言两语讲不清楚。所以我需要在专门的回答 / 文章里来讲这个话题。

中国也实行过计划生育,现在又放开二胎。日本人口密度很大,但也鼓励生育。包括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在鼓励生育。但是,很多国家的生育政策,并没有从一个长远的,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过于短视。当前人口在增长,就想要降下去,当前人口在降低,就想要拉高。这种政策只是为了维持当前人口数量的平衡,而不是看这个国家应该有多少人口。

我国的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二里,有个概念我很喜欢:

人口合理容量

把人口控制在合理容量,才是人口政策应该努力的方向。

那么合理容量是多少?很简单,这个上限应该是由粮食产量决定的。

那么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的粮食产量,是靠化肥农药催出来的,或者说,“打了兴奋剂” 的。

化肥农药,我且不说它健康与否,它本身是对环境有破坏的。尤其是化肥,破坏了土壤原来的微生物菌群,导致土壤板结,自己恢复肥力的能力降低了,以后需要施用更多的化肥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停掉化肥产量会大幅度降低。就像打兴奋剂会上瘾一样,不能停。这就算了,最关键的是,化肥农药是基于现代工业的。而现代工业所消耗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的!(也就是不可再生资源)那么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原料会消耗完,现代工业会被迫停止运作。也就包括农药化肥的生产。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磷的循环。陆地上的磷元素不断随江河湖海流向大海,大海中也会有部分磷能返回陆地。但是,现代工业大量开采磷矿,极大的加快了磷的消耗。大量的磷被过量使用,冲进大海。那么随着磷矿开采完,现代农业的化肥之一的磷肥就呵呵了。磷矿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整个农药化肥,包括整个现代工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我首页置顶文章工业革命之殇(上)资源和污染(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及人类的未来)里做了详细分析)

如果只是什么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普通商品不能生产销售了,人们只是会没钱。但是如果农产品大幅度减产的话,会没命。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粮食陷阱的概念。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为什么大幅度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之前的世界人口,差不多是传统农业刚好能养活的程度,比如 50 亿。现在粮食增产了,世界和平了,如果不发生大的灾难,世界人口会继续增长到打了兴奋剂(化肥农药)以后刚好能养活的程度,比如 100 亿。结果,矿采完了,化肥农药没有了,粮食减产,只能养活 50 亿,甚至因为土壤板结,以及经过育种的农作物品种过于单一,导致抗病虫害能力风险降低等问题,产量比过去还低,只能达到 30 亿,那中间这 70 亿的缺口怎么办?这就是粮食陷阱。当然这一切不会瞬间发生,会有个过程。但粮食的缺乏,以及人们对粮食的争夺,也足以造成全球性的灾难。如果当初没有化肥农药,人口没涨上去,反而不会有这个危机。就像一个上瘾的人,如果当初就没接触兴奋剂,那么也就不会有停药的戒断反应。

所以,合理人口容量,应该是假设全国的农作物,全部由传统农业方式耕作,所能养活的人口。人口数量在这之上,那么根本就不要去做什么鼓励生育的政策,生育率跌就让它跌,跌就对了。人口低于这个合理容量的上限了以后,才需要考虑怎么保持的问题。

目前中国人口的合理容量。我国官方已经写在高中教科书里的数字,是 8-9 亿,而极限容量在 16 亿。

私以为,这个数字是默认以当前化肥农药给粮食增产来计算的。若考虑我前面提到传统农业方式耕作的话,这个数字还要降低,估计在 5-6 亿左右。

解决的办法,是可以用数学计算出来的。首先是看矿产储量还能用多久。(以容易开采的富矿计算,因为贫矿虽然储量大,但开采成本过高,不实用)。得到一个 X 年的数据以后,就可以大致计算每年至少需要降低百分之多少的人口,才能保证在资源耗完之前,不会遇到粮食危机。而越往后拖,需要执行的百分比就越高,执行难度就越大。

至于目前遇到的人口老龄化,是之前几十年实行一胎计划生育政策的必然结果。父母们生一胎,那么孩子辈的数量就只有父辈的二分之一(理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父辈变成爷爷辈以后,人口结构就老龄化了。一直一胎,人口就会一直老龄化。而当不再实行一胎后,人口结构自然就会慢慢正常。

对于我国来说,除了自己降低生育率以外,也应该同时减少外国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进入中国。同时国家的降低生育率的政策也应对所有人都适用,而不应少数民族就放开,或者洋人进来就可以随意生育。那样的话,我们中国人的国土,家园,就会慢慢被外国人替换掉了。

而反过来,如果因为害怕被外来移民替代,就鼓励生育,进行生育竞争的话,在达到人口上限之前,是表面安全的。到达上限之后,会因为资源不足,严重内卷,而发生内部争斗。生物学上叫做高斯竞争排斥。对一个国家而言,还没外部压力,就自己先内乱了。等内乱完奄奄一息的时候,外族入侵,那就没什么可以挡住的了。

以现在我国人口还处于正增长的阶段,那这个任务还很艰巨。如果我们不能够通过降低生育率的方式主动的,舒缓的降低人口压力,实现软着陆,那么未来粮食不足,物价飞涨的时候,可能就只有被迫以战争等灾难的方式硬着陆了。

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现在经济全球化,哪里发生了饥荒,其他地区的粮食可以调拨过去救灾。这样保障了粮食供应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人口问题全球捆绑。就像曹操的战船一样。连在一起抗风浪强,但也一损俱损,一旦发生粮食危机,那将是全球性的。

现在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讲可持续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具体应该有哪些措施,怎样能执行下去,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人一起努力。

知乎用户 greatmatch​ 发表

CN 人的矛盾心理:

既为人口减少感受到报复成功般的快感,又在担忧人口减少这个社会能否正常运转。

明明表现的什么都无所谓,每每看到关于人口的新闻却又紧跑着去评论。动不动就说 “我高兴着呢”“我无所谓”“我就不婚不育,奈我何”。但又时时苦大仇深,抱怨都是这个社会的错。令人看着发笑。

一边说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不关心,放开移民却又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阴阳怪气 “腾笼换鸟”。

CN 人实际太关心人口了。都想着延续后代,都想着中华民族的荣光。

所以,你有什么不满,就直接说出来吧,不要装作无所谓,不要觉得你又赢了。因为都没有用,装与不装,都没有用。

知乎用户 你滴神友 发表

我是这么看:

1. 该段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这句涉嫌寻衅滋事

3. 这句涉嫌破坏团结

总之,计划生育还得加大力度!

知乎用户 变形葫芦娃 发表

下周一 (五月 10 日) 是五月上旬最后一个工作日。
下下周五 (五月 21 日) 是农历四月上旬最后一个工作日。

知乎用户 Xie Harry 发表

太好了!

老百姓看来白担心了。

说明一切还在稳中向好。

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知乎用户 语文 发表

保持增长这种表述,一定是应对外界一些关于人口下降的论断。可见,他们的神经相当敏感,拿捏地小心翼翼。

知乎用户 强强 发表

主要还是为了打带英金融时报的脸吧 要不然他们才懒得动嘴

知乎用户 大的要来了 发表

记得我在补习班的时候,班上有几次考的成绩不行。

成绩总表拖了一个星期才放出来一两天让我们看看。都拖到下一次考试了。

当然老师们还是说了单科成绩了的。

知乎用户 战斗员 发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人口还在增长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是存在的,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的。

当代青年更应该努力奋斗,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谈恋爱结婚生小孩这种影响工作的事情上,有这个时间不如早起上班多加班,累了就看看印度疫情,别给郭嘉添堵。

五四青年节刚过,大家的思想觉悟提升起来啊。

知乎用户 Twilight​ 发表

我举双手赞成,

说得一针见血,讲的一鸣惊人,做的一本正经,文笔一剑封喉,玄机一语道破,焦点一网打尽,独家一炮打响,语调一飞冲天,文采一如既往,观点一枝独秀,气质一览无余,下笔一气呵成,报道一应俱全,问题一点就破。

分析透彻,言言真切,语语生动,有理有据,感人肺腑,掷地有声,言之有理,直击灵魂,完全正确,所言极是,令人钦佩,完全同意。

知乎用户 布尔乔亚 发表

你们关注这个问题干嘛,为什么要看别人生不生,(而且这个统计也不一定正确,你说是不是)

问问你们自己内心,想生不想生!

知乎用户 小小韩立 发表

个人认为

怎么看 等数据出来再看 真就大数据时代不好出数据

你们五一还放五天假真羡慕

就不管一下河北廊坊的一些村镇 没有额外工资 而且就放一天假吗 很多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十到十二小时以上 京津冀 冀就要这么惨吗 工作时间长 工资低

知乎用户 天狱灬梦想​ 发表

请各单位,集体,个人,积极开展组织学习飞盘运行原理及回收方法,继续学习绘画技术,确保圆满完成绘画圆形靶子任务

知乎用户 小黑屋常客 31 发表

问题的发布者是中国新闻网吗?

知乎用户 Know 发表

出生人口降了,房子的价格是不是能便宜一点了? 不太关心出生人口,毕竟现在骂的其实都是想生的只是生不起,如果大家都不骂了,那说明无论如何也不想生了,那样才没救了

知乎用户 Justgo 发表

或许该想想,人口问题到来时,会有哪些问题凸显。即使你想躺平了等死,但万一有人扎你屁股让你别躺着呢?

知乎用户 一纸碎城 发表

东南方向该动手了

知乎用户 其实我是一个杰 发表

昨天这个问题还在热榜榜首,今天连个影都没见了,好神奇哟

知乎用户 能猫 发表

再催婚我就把这个数据拍桌上

结个屁的婚,国家人还在增长,要支持国家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再过十年再说结婚的事

知乎用户 秘银之火 发表

以后再 publish 直接 TRUMP 手风琴:fake news ,哎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我还以为是 BBC 呢,马上就删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推测一下:如果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0 年出生人口为 1010 万,加上 2019 年死亡人口为 998 万,其差值为 12 万。啊这…… 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减轻青年压力

知乎用户 知否知否 发表

出生人口基本上每年都比上一年少 10%,照这样下去跌破千万是近在眼前,也许今年也许明年。这个降幅似乎没有一点减缓的迹象。如果照这个趋势一直下降的话,过不了二三十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就会跌到和美国差不多了。美国大概年出生四百万还有百万移民。那可预期的是未来中国的消费潜力会呈肉眼可见的趋势下降,除了养老市场以外其余的市场肯定会萎缩,产能会进一步呈现严重过剩的现象,其他国家也不是傻子任由中国产品倾销。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修改,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避开正确答案 到处去寻找错误答案 也是为难他们了 不过我倒是好奇,到底七普有个什么惊世骇俗的数据,让他们这么着急? 又是砍行业,又是改法律? 知乎用户 SeeyoKing​ 发表 房产不崩,韭菜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