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建还能撑几年?

by , at 29 April 2022, tags : 基建 高铁 经济 中国 城市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袁牧​​ 发表

作为建筑学专业劝退者,我来泼点凉水。大体上基建领域我还是了解的。

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基建,包括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利,工业民用建筑,甚至还有农田水利新能源设施,那么永远都能继续,甚至可以说其总量还能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五十年都不会消失。

比如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中国太多乡村和旧城区的房屋质量很差,而且房屋设计寿命不过五十年,80 年代新建的建筑物现在已经四十多年,开始需要大规模修缮改造;
又比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长期维护更替,大家都知道高速公路年年修年年补。十几亿人的国家,基础设施欠账和更新是海量的。
这也是未来国内基建行业主要的市场。

但题中所说的基建,前年就已经结束。

一般性的基建就是大猛子那种,缺人,就业不是问题,收入还行,但是极为艰苦,人就是牛马。 题中所说的基建,就是以前的那种,三总五项,收入高利润高,足以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所以要问,题主说的是哪种基建?或者说,全社会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意义上的基建?

我想,这个问题说的,应该是仍然能够高速增长,或者有超额利润的基建市场,特别是,全社会真正关心的,是能够容纳海量投资、产生巨大效益、可以以一个行业的力量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那个大基建,也就是罗斯福新政、08 年四万亿的那个基建市场。

而不是已经没有增速,甚至规模已经开始缩减,利润甚至低于一般传统制造业的那个基建。

就好像衣食住行、日用品这些传统产业,你说重要吗?当然重要,而且农业尤其重要,生活必须啊。
你说规模大吗?当然大啊,十几亿人衣食住行市场巨大。
但是这些行业利润高吗?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
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吗?有个毛前景啊,未来几十年都只会萎缩不会增长了,更不要说大规模增长。

要知道,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还比较低,社会发展还有大量的短板,我们要的不是维持现状,而是要持续增长,持续提高,否则永远就只能呆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甚至不进则退,被发达国家利用既有优势打压回去,美国正在这么做。

我们需要的是增长!增长!还是增长!

发展才是硬道理,停滞不是,维持不是。

要知道 2020 年基建行业的 GDP 高达 25 万亿以上,占全中国所有行业的四分之一强。但增速占比,或者说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则远没有 1/4。其中如房地产规模在 2014 年就见顶了,这几年一直在下行。

在高速发展、高额利润、创造巨大社会效益方面,国内基建行业已经走到头了,而且是两三年前就走到头了,时间点大概就在前两年房地产整体饱和的时候。

这个意义上的基建,一年都撑不下去,已经结束


确实,在近现代经济史上,

基建总是作为最后出来救场的行业存在的

中国人熟知的,就是罗斯福新政、战后欧洲重建和 08 年的四万亿,每次都催生了建筑业的繁荣期。甚至这两年,连美国老拜登都推出了大基建计划试图挽救经济。

其中原因,除了基建本身规模大,劳动力要求多且要求不高,能够大容量解决失业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从古至今,世界各国的基建都总有很多空白,基建投入总是有效的,很难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而工业品,由于大工业效率太高,总是很早就出现产能过剩,然后发生经济危机,结果需要用别的行业来拉动。
巧得很,基建需要的大量低端劳动力本来只有无效需求,挣了钱以后变成有效需求,消化了工业产能,于是能够缓解经济危机,恢复市场需求。
而在过去几千年,各国的基建水平都是很低的,于是基建投资总能被社会有效消费,继续促进工农业发展,甚至还催生了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和电商。

多么美好。


基建的重大拉动效应,在今年,历史性的终结了

以后的日子里,只能是落日的余晖,也就是夕阳产业的意思。

要不然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呢!

基建投资有效果的前提是,基建项目本身有效益,而不能是纯亏买卖,否则直接发钱就好了。

历史上因为基建容量太大,长期处于投资不足的情况,所以是个大水缸,什么时候需要了,往里投一笔钱都会有产出,无脑投就行。但到了今年,大水缸也满了,投进去真的没有效益了,这是史无前例的。单纯的往无人区修满公路房屋,是没有意义的,只是纯粹的浪费。

早在 2000 年前后,中国的工业产能就基本饱和,而房地产在 2000 年才兴起不久,
制造业依靠 WTO 续命到 2008,结果干到全球工业产能都过剩了;房地产此时恰好承担起四万亿拉动的任务。
到 2018 年,终于房地产也饱和了,土地卖不动了,土地财政搞不下去了,地方债接近爆炸,而且连人口增长都到头了;至于低端制造业,已经结构性去产能十年了,今年限电还在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工业化和房地产从稀缺到饱和都花了 20 年,只不过房地产晚起步十年。

至于高铁、高速、地铁、机场甚至农村的村村通,能做的也早已做了十几二十年,拉动了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其中最有效益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大部分都已经做完了,
高铁虽好,八横八纵也接近尾声,连贵州的高速公路都铺差不多了,
早十年就有很多专家指出中西部的高速超前建设,其收益并不能支撑其建设投入。而到了 2020 年,即使考虑到各种社会效益、战略意义,目前的基建也差不多饱和,
除了少数特别难搞的如川藏高铁还需要几年时间,大部分效益明显的基建早就做的七七八八,剩下还能建的部分,要么没有迫切的需要只能算锦上添花,要么效益比较弱建了亏损较大,要么规模已经很小,做了没没多大效果。

也就是说,这三十年来,但凡能有点正收益的基建项目,基本都被各地政府搞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亏钱或者做不动的(比如渤海湾和琼州海峡通道)。

至于几个中字头央企,虽然报表上看目前还能增长,不过是兔子的尾巴,增速放缓是肯定的,内部竞争极其惨烈也是业内众所周知的,一个项目能出现同一个集团内七八个局来抢,都不算新鲜事。

整个大基建的边际效用严重递减。

基建产能严重过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管是从业人员上升空间还是企业盈利空间。

随着人口见顶,老龄化到来,东南沿海和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继续加剧,未来的产业发展人口可能还会不足,人口继续向大城市和东南沿海集中才是大趋势,大多数国土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和稳固农业,而不是大兴土木,也没有这个必要。

在整个宏观经济衰退、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再去指望大笔举债投入到没有什么显著效益甚至会巨亏的基建项目中去,是没有出路的。


江湖上传说,中国人干什么行业,就把什么行业彻底干死,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情况基本上是真的。海量人口勤劳勇敢智慧团结,一旦掌握某项技术,确实就能直接把全球市场干到产能过剩。

以前觉得基建容量足够大,总能有空间——但到这两年来看,还真就干死了,至少国内基建确实是差不多饱和,只是国外市场还没有搞过剩。真正是挺吓人的,也难怪西方人恐惧中国,我们自己都害怕。

另外,有个基本常识,所谓过剩不是说绝对过剩,而是说有相对于支付能力 / 盈利能力的市场是过剩了。比如中西部是有很多小乡镇,人口少产业少,不通高铁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是他们的支付能力不足以支付高铁的投入。所以他们只能一个片区的中心城市才能有高铁,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

而公路这个层面,则由于村村通的原因,实际上很多小村按市场经济标准,根本连公路都付不起,纯粹靠财政给全国所有村子修了路,通了水电和网络,这就是战略需要,经济上是过剩的,所以才说基建已经饱和。现状基础设施都超出支付能力了,再把高铁通到每个村那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这样,虽然连美帝都要搞基建,我们仍然坚持房住不炒,坚持房地产不放水,甚至坚持严控地方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这些也只是 “适度超前” 来应急。而新基建根本不是钢筋水泥的老基建,完全两回事。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

国内的大基建时代,已经历史性的落幕了

真正需要基建的,是广阔的海外市场,一带一路才是基建行业未来的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之后要盖房,亚非拉美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欧美人少又贵,产业空心化,基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按说以后全球最广阔的基建市场应该是中国的。中国大量的海外项目都是用基建换矿产石油,这确实是个主要路径。

但是即使这样,欧美仍然在阻挠中国承接亚非拉基建,因为他们知道,铁路(等基础设施)通到哪里,工业化和资本就会通到哪里,中国的力量就会通到哪里,以中国和人民币为核心的经济大循环就会扩展到哪里,这是他们不能容忍的釜底抽薪。

所以这几年,一带一路的海外市场仍然艰难,根子还是因为暂时干不过欧美;之所以干不过,除了历史积累,还是高科技和高端产业干不过,被卡脖子,也包括美元霸权、媒体霸权这些软脖子。

最后,一带一路的问题,还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问题。

但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又需要海外市场的支撑,这近乎死循环。

而原本这个死循环,有机会被华为、大疆这样的企业打破的,所以美帝疯狂打压实体清单企业。

但一旦已经出现裂痕,我们终将突破西方的铁桶阵,毕竟我们十几亿人的内部市场虽然还不够大,但已经能够自保和低速突围,所以才需要内循环。不是我们想内循环,是西方的围堵,造成我们不得不依赖内循环积蓄实力寻求突围。

突破死循环并不是指望某一点一举击碎敌人包围,而是全方位发力逐步撑裂对方的大蟒蛇束缚,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努力搞科技和产业升级,最终的临界点必定会到来,而且不会晚于 2035~2050 这个区间。

大国兴衰,至少以百年计。远的有罗马汉唐,近的西班牙荷兰不列颠美帝。急不来。

新中国从 1949-2049,仅仅第一个百年,如能登顶,就是前所未有的火箭速度。如果从 1840 算起,那就是两个一百年。好消息是,我们已经在 172/200 的进度,在座的基本都能活着看到这一天,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但每个人都要付出未来三十年的全部努力,这就是全部的青春年华。


所以对于国内,我们再也不能依靠基建拉动了,尤其是不能依靠房地产拉动。

以前的房地产还有空间,堪堪可用,现在再注水房地产,就是饮鸩止渴,死路一条。大基建所剩空间也不多了,边边角角而已。

我们必须在科技产业升级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知乎用户 王哈哈 发表

也就最多今年吧,甚至现在就已经停止了。现在疫情压制经济发展已经初现端倪,地方债务负担沉重,难有腾挪空间,居民消费端萎靡不振,再开大基建之风只怕经济未振,地方先死。

所谓基建,是投资拉动 gdp 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在中央提出城镇化之前,地方政府就已经开始搞基建,只不过基建做为招商引资的一种手段,将农民变为工厂的工人,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在 08 年大放水,地方政府充分发扬 “大快敢上 " 的优良作风,疯狂运用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化积累财富,用于基建,可以说没有房地产就没有现在的大基建。与此同时积累了巨额债务,民众数十年的积蓄被掏空,发展出了一批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也产生震惊全国的浪费 (贫困县建豪华地标等)。基建在短期内拉动 gdp 是非常有效的,但当基建发展到一定程度,对 gdp 的拉动就会形成反向作用。出口不振,投资多了,消费必然减少,而投资却并没有提升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白白浪费民力。像以往的大基建已经很没有必要了,现在也就修整修整路面之类的小工程了。

大家评论都说政府已经出台政策了,要搞基建,各大项目都上马了。我前面也说了没有房地产就没有大基建。我认为大基建行不通的原因是人民真没钱了,消费都死翘翘了,房地产是涨不上去的。今年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政策助力,但是否上涨还未可知。

知乎用户 铁树心 发表

撑不住了。

三一,中联,徐工这些已经大到靠几条新铁路根本拉不动的地步,你还怎么撑?钢铁,水泥,其他建材,它们的产能与利润,都不是靠几条新增基建能够吃饱的,也就是说,现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藏着一个血盆巨口,它们都像指明了要吃童男童女的妖怪,坐在神龛上嗷嗷的等你上供,可怜那些洗净了打扮的楚楚动人的处女们妄图用散发着体香的美貌让妖怪们多看看人体之美,奈何妖怪却连看都不看就囫囵吞个干净,还觉得没吃个半饱。

这种可怕而尴尬的处境,不单单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公司,而是全产业链上所有的节点,都在展现如此可怕的噩兆,推新基建项目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些新基建生出白白胖胖的童男童女来,喂饱那些嗷嗷待食的妖怪们。如果只是水泥这一个妖怪吃不饱,还好办,如果只是加个钢铁怪兽不好喂,那也还有解决方案,就算再加个工程机械的饕餮大鳄,也不算是天大的难事,难就难在各路各环皆有貔貅拦路,基建投下去,接下来就是资金的回收与收益窟窿的填补,但多数的基建项目多是低效的资金黑洞和毁灭漩涡。投入端完成之后,回收端就根本无法接力运转,银行来要贷款,本金是绝对还不上了,那你把利息结清了也成,但拮据到连利息也还不上了,这还不是末日,末日是,投资回报全部挂在墙上当成死账,可你得把自家员工安顿好啊,等到你连工资都发不出,原来老老实实替你保守秘密的奴才一般的员工都开始反水,站出来踢爆你的艰难实惨之后,那就真是没得捂没得藏了,一个超级循环雷就比彻底爆发。

所以,基建会有一个很玄妙很魔幻的起始与终结。可能没人会主动终止新基建的批复落地,纵使大家都在玩空手道,有人提议把喜马拉雅山挖了拉去填太平洋,或者把渤海的水抽到新疆去造湖泊,就真有各路公司出面应标,出水泥的出水泥,出钢材的出钢材,提供挖掘机的提供挖掘机,反正各取所需各有所图,水泥钢材和挖掘机卖不出去,在自己仓库里是会把自己活活胀死的,虽然往新疆灌海水的项目看起来就不靠谱,也没有人明确表示愿意给钱,但想着万一真有国家愿意兜底付账呢?于是,再荒唐的基建项目都真有可能被启动,只是,海水都灌到新疆成了湖,也有开发商在湖畔盖起了海景房,就等炒房团来付款结账才发现:这商业模式他妈的不灵了啊!

于是,一个好多年前就下了雪结成的老冰川,在一个看起来最不会出现意外的季节里发生了雪崩。

知乎用户 张婷​ 发表

内需不行,进口下滑,还有谁?此刻你的脑子里一定是这两个字:基建。

据悉光一季度的基建投入就将过万亿,真可谓老基建,新基建,大刀阔斧来相见。不否认,A 股的基建赛道涨了,基建上下游产业链活了,不少从业者也赚了。

但是,随手举几个例子,比如高铁,总里程近 4 万公里,每天亏损 1.5 亿,一年亏损 500 多亿;比如地铁,全国 20 多个开通了地铁的城市,盈利的只有 7 个,每年需政府补贴 400 多亿;比如高速公路,通行费用的 8 成得用来偿还债务,从 2014 年开始,全国收费公路的通行费用就已经不足以偿还其债务本息,并且差额呈扩大趋势。牛津大学曾对中国 95 个公路和铁路项目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 55% 的项目成本收益率低于 1。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项目投资是无经济效益的。

今年基建的重点发力方向还是 “交通基建”“水利工程”“民生工程” 为代表的的老基建和 5G 为代表的的新基建。其中新基建只占总投资额的 10%。今年比前几年不同的是,**钱也不宽裕了!**前几年中国基建投资高速扩张靠的是地方隐性债务扩张。依托结构化产品作为项目资本金,其中部分还混合了债务类资金,再同时配合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两个因素驱动中国基建投资高速扩张。

于是就出现了高铁运营不挣钱,高铁站附近搞个高铁新城卖卖地;地铁运营亏损,给鸟不拉屎的远郊拉一根地铁,卖地回血。现在政策又引导大搞基建,引导专项债加大对重大基建项目的支持。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短期内地方要集中申报项目,还款的资金如何保障?绕来绕去最终还是要围绕土地做文章。可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没钱搞基建,借债又受约束,搞起来回报率又太低。今年,浙江省要搞重点项目 843 个,总投资 1.09 万亿;山东省要搞重点项目 2000 个,总投资 3.1 万亿;广东省要搞重点项目 4500 多个,总投资 4.5 万亿…… 说一千道一万,基建要活起来,离不开土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超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中小城市的人口被虹吸至超大城市,

小县城乃至部分地级市逐渐消亡,

然后在这些已经没什么人居住的地方,

留下的是价值数以千亿的各类基建….

这些房子,公园,铁路,机场,公路,

建设时可能花费了数千亿,

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但他们服务的城市可能已经撑不了那么久便会消亡了……

当经济腾飞的时候,基建看上去怎么建都是对的,但是当经济衰落的时候,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很可能约等于给空气修路造公园…

或许,我们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不自知..

知乎用户 Kause 发表

基建不是修完拉倒,而是你修了就要不断维护 / 翻新 / 重建,市场饱和与否就看中央肯不肯发钱,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实际上大部分的基建项目都是中央发钱,下面捡。

中央多发钱,上新的大项目

中央正常发钱,上新的小项目

中央少发钱,只干点维护和翻新的活吊命

中央不发钱,大家完蛋

知乎用户 dg9qa​ 发表

#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不是指 “原始建设”、“初级建设”。

基础建设,不是特指 “三通一平”,那只是 “初级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指的是作为社会经济产业基础的建设项目

海底电缆,也是基础建设。

5G 网络,也是基础建设。

真空管道超高速铁路,也是基础建设。

核电站,也是基础建设。

空气能储电站,也是基础建设。

输油管线、海水淡化工程、滴灌农场…… 这都是基础建设。

遍布全国的电动车充电站、换电站,也是基础建设。

大型的环境治理工程——退耕还林,三线绿化,南水北调、藏水入疆,也是基础建设。

商飞和长江 1000 起来了,全国各地的机场扩建和增建也是基础建设。

智能公路,也是基础建设。

事实上,starlink,也是基础建设。

再往深里说,永久性轨道空间站、月球基地,也是基础建设。

谁说基础建设就是低端劳动?

戴森环也是基础建设好吗。

还能撑几年?

考虑到星辰大海这些的话,保守一点,

先来个一千年的活动活动筋骨吧。

知乎用户 玄德 发表

可以撑好多年。

中国的基建远远不够,而且很多项目,因为政治因素调整了优先级,更加剧了这一状况。

1、深中通道:建晚了,就经济价值来讲 (参考虎门),远超旁边的大白象。还有,怕建好就堵了……

2、自动化 / 半自动化码头:预计到 2025 年,才建成 2500 万 tue 产能,只能满足 10% 需求。

3、东海 - 舟山大桥:首先东海二桥需要上铁路,链接洋山港与上海,其次延长到舟山、宁波,打通长三角两个核心城市。

4、拓宽加深长三角航道:包括长江航道(南京以下,考虑 15 米?)、淮河航道、大运河航道、镇杭甬运河等。长中游,好像 645 都没挖完吧,武汉还不能常年跑万吨船。

5、川渝出海通道:三峡常年堵塞,川渝 1.2 亿人口物资怎么运?西南出海通道、翻坝真的管用?

6、中欧班列南线:俄乌都打仗了,得找到一条绕开俄罗斯的通道啊。哦,必须经过伊朗?

7、沿海高铁通道:沿海都懂,目前东部沿海之间跨省真的不方便!

8、西电东送:太阳能主要在西部,怎么弄到东部来?输电能力远远不够,如何用一根线运更多电,还得去技术突破 + 大投资。连带储能还得大量投资。以美国标准 + 世界工厂雄心,年发电量怕要到 15 万亿度。顺带东数西算,也是个烧钱的货。

9、机场:连苏州都没有…… 我国空运能力跟世界工厂不匹配。

还有些很难赚钱,但为了 xxx 战略目的,大家都觉得应该修的大项目:比如赣粤大运河、京台高铁、川藏铁路、渤海隧道等等等。还有些更奇怪的,比如要在山东半岛挖运河、藏水入疆等。

零零散散想到的,可以看看 2035 年交通规划。总之,基建潜力很大很大。当然,你我能不能从中赚大钱,就是另一码事了。

知乎用户 古都闲云​ 发表

虽然该发生的最终一定会发生,但中途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虽然可以看见日本的先例,但也还是没法说具体到哪一年就如何如何了。

虽然总体情况难以准确预判,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个观察地方情况的指标,不限地域,感兴趣可以一试:

观察和对比当地核心机关附近(甲)、主要商圈附近(乙)和人口密度稍低区域(比如邻接地块长时间未开发)(丙)的处于正常通行状态的干线道路(除高架路外,同样排除建设地铁等特殊情况)的车行路面完好情况,最好是可以拿到历史照片再进行纵向对比。

  • 若路面完好平整或者是最近不久才重新铺装过的,那么甲得 20 分;乙得 30 分;丙得 50 分。
  • 若路面已有较多已经维护过的裂纹和补丁,那么甲得 10 分;乙得 10 分;丙得 30 分。
  • 若路面已出现明显的未经修补的坑洼与鼓包,那么甲得 0 分;乙得 0 分;丙得 10 分。

将甲乙丙三项得分加和,看看能到多少?

我提供一个参考标准:70-100 分,当地的基建还有很大的 “进步” 空间;40-70 分,当地的基建事实上接近或已经处于停滞和存量维护状态;若是 40 分以下就不用说了。

知乎用户 冯思尧 larry​ 发表

可以一直弄下去,而不是所谓的撑几年

你看,中国高铁年年亏损年年建,这个背后是怎样一盘大棋。

1978 年,在南海边上画圈的老人访问了日本,体验了时速 220 公里的新干线列车。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些车非常好。

老人的认知是超前的,因为直到 1997 年中国列车的平均时速还只有 43 公里,从北京到深圳得三天两夜,这对于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太慢了。要提速,方向有两个,飞机或高铁。美国人走的路子就是客运靠飞机,货运靠铁路。我们不行,他们每平方公里只有 35 个人,而我们是 150,东部地区甚至可以超过 300 人。

航空业当然要发展,但串联城市,让人、钱、物在这片土地上高速运转,还得靠铁路,所以建高铁势在必行。怎么建呢?是非常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2004 年,原铁道部公开对外招标采购 200 公里动车组,那是很大的一笔钱,可以让中标公司吃很久。但公告上还列了三个明确的要求,第一,关键技术必须转让,第二,价格必须最低,第三,必须使用中国的品牌。就是一个伟大的阳谋。我就明白的告诉你,钱我有,可以给你,但是我要你的核心技术,其他问题你自己想办法。

就这样,经过多轮的谈判拉扯,我们最终搞定了高铁技术的来源障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事。别人的技术需要引进,不能没有,但我们一定不能直接用,消化吸收以后才是我们自己。所以,另外一条线,自建京沪高铁的方案提出了,预算从五百二十三亿一涨再涨,最后到了 2200 亿,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投资项目,仅次于三峡工程。

两条腿一起跑,才能快,到 2020 年,覆盖主要中心城市的八纵八横已经完成了 70%,总里程 3.6 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 2/3。印度也想学我们修高铁,结果六年过去了,一米都没修起来,为什么?太贵了,里程数越多,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就越高。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审计报告,光 20 年上半年就亏损了 955 亿,就卖票赚的钱,付贷款的利息都不够

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高铁?因为要致富先修路。一篇来自于同济大学的论文表示,高铁可以显著的提升沿线城市的 GDP,高铁每投资一个亿,就能让周边 GDP 增加 1.8 个亿。湖南省的一个高铁新村原本上是一个贫困村,高铁一通,原来的 88 户贫困户人月均收入达到了 2000 块钱,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收入。所以高铁这笔账是这么算,国家亏钱没关系,只要老百姓能富裕起来,那就够了。事实上,发达国家也看到了高铁的好处,都在纷纷的效仿欧美,英国、美国都在上马高铁项目,但当他们回头来看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中国甩去了很远,全球 2/3 的高铁在中国,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高铁已经有大约 190 项标准成为了 ISO 国际标准,这让高铁出口的障碍大大减少。

高铁和铁路背后这步大旗其实很明显,在国内,万里铁轨连接各大城市群,在外,中国的企业在非洲、东南亚日夜不停的造起了铁路骨架,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对接可以在瞬间完成。到那个时候,拥有全世界 75% 人口和 75% 已知能源的欧亚非大陆就很自然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比起来,美洲不过世界边缘的小岛而已。

是不是听着有些热血沸腾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姬寒潔 发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文章首发于 2021 年 4 月 14 日,本篇节选自原文第四、五部分,原文标题:《翔哥说|“消失” 的人口与长期滞涨的魅影》,头图来自:IC photo

一、人口结构与大基建

从奥巴马到川普再到拜登,美帝一直宣称要重启大基建,口号很响亮但就是一条新路都没看到。

**除非美帝学中东模式,给拉美人发短期工作签证,让拉美人有组织的去修路盖桥,否则哪里找工人去。**一个疫情前几乎充分就业的经济体,大基建的人工成本得多高,结构性隐形失业的人群也做不了劳工。大量短期工作签,修完了路不愿走怎么办,基建横跨十年以上周期,外籍劳工生娃了怎么办。民主党当然欢迎,多赢几次,现在的共和党信奉小政府限制移民,能通过?

战后美国的基建高峰是因为二战后,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青年满世界打完仗,不愿回老家了,往城市涌,找工作,社会不稳定因素啊,怎么办?

让他们修桥修路修公寓去。川普他爹的生意就受益于此。那段时间也正是美帝生育率高峰。

二战后生育率暴增几乎是所有共同的现象。这波生育高峰还导致十几年后发达国家觉得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速太猛,建议计生,韩国是第一个这个干的。当然,韩国也是第一个废除的,但城市化和东亚特色文化,让韩国出生率继续逐年下跌。

所以战后普遍是修路修桥生孩子进城市,基建 + 生育 + 城市化 + 高等教育普及化 + 全球化,妥妥的盛世。

现在?现在倒过去了。

美帝对产业链的审查无非是想若重启基建(虽然不可能做到),防止这边忙活一通,而让中国供应商赚到钱。按现在的全球经济分工,如果美帝马上能重启大基建,承包商不海外采购,上哪找供应配套去。

婴儿潮那波白人老了。人口、种族结构也改变了,这对帝国的政治、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大基建能大规模、快速推进,在供给端有几个条件:土地价格便宜、劳动力规模大且年轻、没有环保组织等阻力。所以,所有大国、经济发达地区都是在 “年轻”、土地价格便宜、食利组织没那么多时推进的大基建。

在洪灏与王庆对话中,王庆认为从经济层面,全球经济是 “日本化”,但在社会层面美国、欧洲的情况会不同。我们不妨把这个思考角度放到大基建,那就是:现在发达国家的基建是 “香港化”,成本高昂、阻力大、进展拉垮。

中国大陆这边的大基建能在过去多年推动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得益于城市化、充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强力的征地、环保阻力小**。所以在成本抬升前,必须迅速完成国土全境的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中国也在老去,并且形势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要悲观些。以中部大省为例,其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超过美国。

老一辈逐渐老去,干不动时,年轻劳动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二、“消失” 的人口

**从日韩经验来看,老龄化少子化的巨变下,工厂没人去,大量家族小厂后继无人被迫关停,但都市白领岗位趋之若鹜。**产能和订单被迫转移到海外,或者引进研修生和朝鲜族劳工从事低端工种。

从总体上,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就业结构发生巨变。所谓 “一亿总中流”(いちおくそうちゅうりゅう)的结构逐渐瓦解,“临时工” 越来越多。

这种工作的不稳定会对生育率产生什么影响不得而知。但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虽然有所反弹,依旧低于世代更替率。

现在中国情况也相似了,同样是老龄化少子化,未来劳动力人口将从 8.2 亿降到 5.6 亿,明年就是上上一波婴儿潮开始 60 岁,“退休” 高峰即将到来。所以也表现为一边是蓝领岗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岗位卷得不行。

所以不能乱搞课外培训,中考分流,减少文科类招生,提升职校教育,为第二产业留足产业后备力量。

以前看一篇文章,2010 年魔都的生育率只有 0.74,而农村还 “高达”1.44。文章进而阐释说农村人多生没钱也生不重视教育不重视亲子关系云云。

过去整体氛围是对农村人口的生育率过于恐惧,90 年时候有 “超生游击队” 这种讥讽的小品。

哪怕是这样,人们都没有意识到 2.1 生育率才刚好是世代更替率,1.44 的生育率已经意味着两三代就人自灭了。

何况,现在农村地区总体生育率可能还不到 1.44,就算到,也会继续下滑。这其中有农村人口进城的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也有女性意识觉醒,也有经济发展优生的原因。

还有就是光棍。因为之前计生的人为性别筛选导致比例失衡;女性更能融入城市不愿回乡;农村适婚年龄男女供求比失调,彩礼高昂,等等。

还有一种重要原因是彩礼婚姻不稳定性极高,大量这样的夫妻转身各自去打工,后来离异或者弃养的比例极高,现在留守儿童有些地方能高达 1/3、1/4 比例是破碎家庭的。

你要说没有啊,我身边农村谁家谁家生了五六个。云云。

这也是对的。因为人们意识会有错觉,总是会关注到最显眼那个。广东、福建地区的生育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农村也会有特例。

但别忘了 2.1 是世代更替率,高于 2.1 才算是 “增加”,其后,除去极少数好几个的,绝大多数都是低于此的。总和生育率还是低得可怜。

以为农村、流动人口就是生的多,这是种可怕的幻觉,就因为这种幻觉,之前有人还担心放开二胎城市流动人口将爆生。

只是,根据北京大学社会系的研究,流动人口由于生活压力等原因,其生育率明显低于非流动人口。2010 年,非流动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206,流动妇女仅为 1.143。

全面开放三胎或者没有限制,对总体生育率的促进会边际几乎为零。

但对社会影响深远,那就是有钱或体制内(有机关幼儿园什么的)可以多生。

至于穷人和中产,你说可以生一万个,他也没力养,她也不愿生。城市化、意识觉醒、生活流动、自力更生,90 后这代连恋爱都不愿谈了,还谈什么生育率。

好消息是,随着国土基建高峰逐渐过去,基建岗位减少,新增劳动力减少,将有助于减轻就业压力;坏消息是,人口国土分布将进一步失衡,缺乏产业的地区失去了基建岗位,人口将加速外流,涌向城市,年轻人不愿进厂,宁愿在城市里非正式就业。

从供给端角度,这可能是除美元宽松商品价格上涨外,另一个通胀压力。

知乎用户 房住不炒科技兴国 发表

大基建要延续到 2026 年对冲房地产下行周期。

但是大基建的峰值在 2022 年底,也就是 2023 年开始,高峰期就过了,


美式发钱与中式基建信贷投放的方式与复苏结构有何异同,为何美联储的巨额货币都趴着商业银行账面?而中国商业银行又是如何传导信贷

中国、日本、欧美银行业有巨大的差异,1990 年前日本的商业银行有财团属性,日本商业银行根据财团的需求进行产业投资,因此放贷的方向倾向于财阀主管的决策。而中国的商业银行放贷的方向来源于央行及银行、财政部的货币指导,比如经营贷、绿色贷、小微贷,均是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货币传导,得到贷款的行业迅速掀起一波产能扩张,而得不到贷款的行业长期萧条。美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实施混业经营,但是存贷业务与金融投资业务还是明确分开运营的,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是根据市场风险和投资收益决定的

高风险、高利润的主要是风投机构在投资,商业银行主要做低风险业务,分工明确,1995 年后日本商业银行倾向于美国模式,日本政府虽然举债颇多,但是由于国内市场不景气,因此大量的居民存款并没有在货币乘数的效应下流向市场。

2008 年及 2020 年美联储向市场投放了几万亿的货币,而这几万亿美元的货币和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完全不同,美国银行注重风险管理,因此大部分留在账户内**,国内银行完全接受窗口指导,贷款分别流向住户、企业、政府部门。**2022 年 1 月份社融新增 6w 亿,就是指货币及金融衍生品产生的融资规模达到了 6w 亿,那么美国模式先进还是中国模式先进呢?

1929 年大萧条以后美国被迫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复苏实体经济,那么为何 2008 年、2020 年不采取以工代赈呢?

表面上以工代赈可以拉动实体产业链,也可以增加失业人群的收入,居民拿到钱,社会也增加了便利。

**以工代赈表面上一本万利,实际上会使得过剩产能不能迅速退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债务危机、产能危机,例如房地产泡沫崩溃,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房企破产、房价暴跌,政府如果给房企订单、资金,表面上保护了房价,实际上扰乱了社会金融秩序,房价下跌对实体经济有好处,对生育率也有好处,房价上涨最终使得实体凋零。

这也是为何 2008 年美国没有救助雷曼兄弟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何 2014 年我国救市的原因之一。2008 年美国房价崩盘,出清了大量的产能过剩行业,而 2014 年国家救助房地产,使得煤焦钢产能再次扩张,直到 2022 年房地产无法继续扩张时,这些过剩产能又面临一次去产能危机,此时还能再救吗?

美联储的货币投放比例与通胀比例完成不一致,主要是商业银行风险惰性导致美联储的行为只能宽货币却无法宽信用,私有制的银行体系导致银行必须注意自身的风险,而中国却完全没有这样的约束,反正钱不是自己的,投哪里领导说了算,造成了坏账集中核销即可。

银行信贷的大规模的投向基建,短期可以保证房地产上退下来的农民工的收入,那么实体经济去掉基建以后呢?

会持续萎缩,如果把基建那些丝毫不赚钱的部分去掉,会发现实际上真实的 gdp 在高位盘整,甚至有可能未来出现回落。**社会正常的发展需要的是正向的循环,赚钱 - 投资 - 赚钱,而不是投资 - 亏损 - 投资,**苏联的解体就是因为后者,投资造成了经济巨大的杠杆负担,却无法带来收益,最后无奈解体,因此未来我国大概率改变发现,基建为辅实体经济为主,这种拐点类似于 1990 年前后日本的拐点。


眼下造成美国通胀的原因有需求原因也有供给原因,美国劳动参与率正在提高,居民储蓄率回归正常,全球的供应水平恢复以后,通胀自然消失,因此奥密克戎峰值过去以后,预计全球会进入六个月的超强复苏周期中。《如果疫情持续五年,美国还会持续发钱吗?世界经济怎么走 - 2?

奥密克戎作为感染率最强的一波病毒,感染峰值有望成为疫情以来最高的一次,全球群体免疫基本已经实现,按照峰值回落速度,大概 2-3 个月后疫情感染率回到低位。2022 年 4-5 月全球供应量将迅速复苏,而被抑制的需求(非美国家)将复苏,2022 年全年全球的经济将保持一个正向的复苏区间,复苏结束的临界点就在供给 > 需求阶段,可能在 2022 年 11 月 - 2023 年 3 月间达到这个点。

[1] 而原油价格就是最好的指标,2020 年、2021 年全球原油产量和需求量均出现了回落,2022 年全年必然复苏。

参考

  1. ^ 美式发钱与中式基建信贷投放的方式与复苏结构有何异同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E5MDAzNw==&mid=2247487638&idx=1&sn=0420259a47eab302818989a816a4fd72&chksm=fb84b9acccf330ba9c3124d27464a436839931c924be112c0dd30fe4fd203e8782ecf15f43fa&token=1021301360&lang=zh_CN#rd

知乎用户 胜世天骄 发表

不能停,必须撑下去,不是撑几年,而是永远撑下去!

现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就是地方政府依靠融资平台投资各种高铁、地铁、高速、厅堂馆所、学校、医院、公园景观等基建工程,还包括各种新能源芯片的产业扶持,这些通过长期贷款换来的大额投资在很短时间内带动各直接间接行业的生产和消费拉高全社会居民收入,有了收入的居民才可以去按揭买房,用基建拉动的收入来偿还每个月的按揭贷款,有人买房开发商才有动力去高价投地,房企快周转这些买地盖楼的资金也是从市场融资而来,这些买地款最后又流回地方政府,刚好把一开始投资基建的贷款还了,这样就可以继续投资基建,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周而复始。

借一百块只要当年能回流十块钱就能还得起借一百块的十年期贷款的一年本金,如果回流二十块那我干嘛不借到两百块,两百块又回流了四十块那为什么不借到四百块,借的越多反而还的钱越多,是不是很完美?通过政府、居民、企业三重加杠杆,一个地方靠着不停的基建买房买地的三角循环,拉动了政绩、GDP、就业、消费、财富、财政,但别忘了,循环过程正中央的金融体系债务规模随着循环不断加大,加杠杆靠的是提前透支未来收入,今天还得起贷款是因为现在还是拼命搞基建才能把这个击鼓传花游戏持续下去,投资基建带来的效益短期是享受到了,但是未来呢?未来哪天基建停了呢?收入必然受影响,而原来的贷款却要一分不少继续还!

打个比方,两夫妻月收入 1 万按揭 100 万买了套的房子,每个月 5 千拿来日常消费 5 千拿来换贷款,很正常吧?即享受到每个月 5 千还算富足的生活,也提前 100 万享受到的舒适住宅,小日子过得不错。结果有一天,经济受影响了,夫妻其中一个人失业了,或者企业说效益不好不想被裁员只能工资打折,原来 1 万的收入只剩 5 千了,这时候才发现要是每个月还还 5 千的按揭,日常开销就不剩一分钱,但是不还按揭又会上征信,怎么办?卖房!但是等你想到要卖房的时候市场上早就不止你一个人想卖了,你卖我卖大家卖,不卖也得卖,最后市场踩踏房价跌得不成样子,导致更多的人断供卖房,就算不受影响的人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房价贬值跟风卖,房地产市场市场彻底崩溃,这对夫妻就算房子被法院执行降价拍卖掉了,很可能还欠银行一大笔钱,即丢了工作,也没了房子,又被上征信,然后贷款还要继续还,魔幻不魔幻?这就是杠杆的威力,在经济上行时它会无限放大经济的成长效果,但是到经济下滑后它又会无限加速泡沫破裂。

而现在靠政府居民企业三重循环来推进的经济,已经是杠上加杠杠上再加杠,基建只要一停,居民通过杠杆买房的按揭就立马受影响,上面的例子中夫妻在房价上涨时不考虑风险盲目买的房,只要受一点点风吹草动按揭就供应不上,市场一旦没了买房预期全社会都在抛售房产,房企预期房价上涨加杠杆高价拿地,楼面地价炒得比新房价还高的项目卖不出去,房企资金链立马断裂,拖欠施工方供应商,杠杆融资的贷款信托理财还不了,项目也变成烂尾楼,破产后一整条产业链上方方面面都受影响,自然也没有企业敢去主动拿地,政府没了卖地收入,原来为了基建累积起来的地方债顿时没了还债来源,政府信用破产后还得解决已经破产的居民和房企,更不可能再接到地方债推动基建,没了基建就让危机进一步在政府居民房企间循环,而位于三角循环中间的金融体系更是被三方共同违约引爆,最后就是全社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管是不是基建地产相关的行业,全都要受影响,到时烟花不要太美~

PS:现在开始有房企爆雷就已经是循环不动的苗头,毕竟政府不能破产,个人也不能破产,能破产的房企就先躺平摆烂了。

所以三角循环的原动力基建绝不能停,撑也得撑下去,撑不下也得死撑,基建一停对全社会的打击不单单是停掉的个别基建项目,而是长久以来依托基建的杠杆循环,等到居民断供生活潦倒,企业债台高筑破产,金融泡沫破裂崩溃,政府失信社会动荡,再想救就没那么容易了。

只要把多米诺骨牌连在一起,推倒 1 块骨牌和推倒 14 亿块骨牌所花的力气是一样的,问题是你不想推就没人推了?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永远。永永远远。首先,高速公路不够。满足需求的高速公路,是在任何节日期间平均一公里一辆车。地面地皮不够,可以公路建楼,往高建。往地下建,在地下建多层。

国防工程,深挖洞,建几千米深遍布全国的防核袭击的高速公路。

发展军事力量,一直发展到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认为任何国家和中国开战,将瞬败。

发展巨大的空间站,开放空间站旅游,每天有一百个游客出发,去空间站游玩。

建立月球基地,每天一百个游客去月球游玩。

载人火星登陆。

知乎用户 1P 和 1N 发表

撑不了几年的。

文明 3 有一种玩法,给电脑修路。铺满之后,每年道路的维护费用就把电脑拖死了。

中国也是。

基建是国家搞的

维护,可是地方出钱。

知乎用户 倪静风​ 发表

达到美国人均基建水平还早得很。

现在中国 GDP 只是美国 GDP 的 80%,即现在美国 0.8 倍,中国人口是美国的 14 亿 / 3.2 亿 = 4.37 倍。

如果经济达到美国的人均,也就是 4.37 倍 / 0.8 倍美国 GDP=5.46 倍于现在中国 GDP。

也就是基建至少还有 5 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可见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虽然 GDP 体量大后,增长率会下降,但只要国际和平发展没有战争的发展大环境还在,那么长期增长的趋势还在,达到 5 倍于现有 GDP 只是时间问题。

计算机,互联网,光纤通信解决了信息传输的速度问题,理论上可以达到光速,实际可以实现访问数据包在毫秒级,但物流速度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未来需要加速物流速度,就需要建立快速的物流通道,包括工业基建设施。如果能在未来把物流提高很多,中国经济发展的上限还会上抬很高,因为物流速度如同物理中的摩擦力一样,看上去很小,但在超长距离下就会累积成很大的阻力,限制物理的最长滑行距离。特别是像高铁网,高速网,港口这种可以有效解决人流,车流,物流多个通道的速度提升。

物流速度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互补的,如果没有足够快的物流速度,经济发展会受阻。

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像高铁,这种新兴人流通道,无人机这种快速航线,无人高速路,可以用于无人驾驶的运输车辆,这样可以使用这些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整个物流网络的速度,解决过去严重依赖于司机,依赖于劳动力这种传统路径依赖。如可以建立无人高速路,用于试验无人驾驶的物流通道,这样可以像高铁一样实现理加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像无人机飞机通道也可以试验航线,多建县级的通用机场,未来可以派出很多无人机来运输,解决传统的物流速度问题。

中国是内陆大国,需要加强陆地运输,传统海洋适合于对外外贸,而内部需要新兴的陆权物流解决方案,如果这个路线能走通,中国经济就能解决传统海洋运输的弱点,把经济形成真正的内循环发展,解决几百年来贸易发达区都是沿海的难题,形成大陆内部的高速物流网络,人流网络,在未来可以把发展天花板抬升到美国人均水平之上。

中国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这些地区需要高密度网络,形成像围棋网络一样的物流网络,把整个经济实现 1+1+1+。。。》n 的网络互动效果,而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大中城市,需要深入毛细血管,把物流网络建立到县级,强镇级,如果有了强大的物流通道,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发展都会受到物流基础设施的红利的释放而不断上升,实现对工业,制造业的弯道超车式发展,人均超过现有发达国家,在未来几百年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受限于传统的内陆国家物流速度和成本的限制。越早建立起强大的物流体系,物流网络,人流网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帮助越大,越能形成网络相互加强的效果。

现在只是中级工业化的开始,像美国只有 1% 的种田农业生产,中国还有大量的农村农业需要进入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体系中,长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全面工业化对物流网络需要等级非常高,需要更快的速度才能保持经济不掉速,不受物流这个” 摩擦力 “的巨大大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的密度,把巨大的雪球真正滚成高山,达到未来高级工业化水平,同时建设好人工智能的工业化体系,让经济享受基础的红利释放而不中断,直到新的能源研究出更加低价的能源,到时整个物流加上无人驾驶这种人工智能红利,加上工业化的需求,可以实现进入发达工业化国家水平,实现真正的百年复兴。现在只是开始发展,长期趋势没有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数据上来看,过去 5 年,除了东北黑吉辽、内蒙、天津之外,其他地区都在搞大基建

特别疯狂的地区有西南云贵川、浙江、广东、广西、山东等地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传统意义的基建早几年就无法维持规模了。当时借着 5G 大投资,搞了个 “新基建” 的概念。当时我就懵了: 这玩意从会计学来说,不该是企业的固投吗?怎么算到基建里了?——我理解的基建,是公益性质的折旧年限很长的铁公基,5G 的折旧年限有几年?

趋势上,很多三四线小城市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很多基建是严重透支浪费、每年必然大额计提亏损的投资。现在为基建借的债就是未来十多年的雷。一二线,有钱的早就建的差不多了。

去年底光伏大炒了一波,其中一个概念是 “千家万户” 装光伏,多么大的手笔。可是今年初,这一概念突然消失了,光伏股套牢了一大批散户。为啥?起码目前来看,光伏的大规模列装是很不靠谱的事,尤其是很多地方日照强度根本不够。

这一次,还是要看上海疫情结束后,能否整出什么新的概念。

知乎用户 学医狗 发表

撑几年?

基建才啥水平啊就说要撑几年?

看看人家发达国家基建水平。

我国公路密度也就比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高点这还是因为巴西多雨林,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地广人稀。我国可没有他们那条件。

美国铁路总长度为 25 万公里,我国才 10 万公里,更别提我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左右!

我国的城市化率才 65%,发达国家基本没有低于 80 的。

在这种情况下还问能撑几年?

应该问还要进行多少年!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基建不能用赚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

想想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想想开国的将帅,他们的理想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基建一直都在增量、提质、规划实施中。

基建需求将来也会继续扩张,不会停止。

尤其是西部,中国这么大,是搞不完的。

知乎用户 charryzzz 发表

说点和高赞回答中一些不太一样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建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着变化。高铁、5G 基站、特高压甚至充电桩这些在 21 世纪才出现的新事物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新基建”,同时涌现出诸如中国中车、中国铁建、中国电建和国电南瑞等一批优秀的基建企业,所以被时代淘汰的不是基建,而是跟不上世界发展的基建企业

国内基建增速可能会放缓,但一定不是在 2022 年。2021 年底召开的国内经济会议指出: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已经明牌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基建投资成为了拉动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当然,政策发力的方向肯定是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的新基建,房地产就别抱太大希望了

**永远不要低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质量非常高的回答

储能水电站的效率据说能达到 80%,即抽水用电 1 度,用水的势能发电能有 0.8 度,真有这么高的效率吗?

详细介绍了实干的中国人在新能源开发及储能方面做出的卓越探索工作,相比一些西方国家议会打嘴炮,我们已经把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 + 储热甚至神经病的重力储能都试验了一遍,那些技术适用于什么地方基本都整明白了。之前感觉 “碳达峰碳中和” 仅仅是口号,但现在发现,TG 既然能提出来,就已经有办成的把握了。所以推动基建这种成本回收周期很长,甚至赔本的投资只有在中国才能高效地执行,永远不要低估兔子的战斗力。

最后,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截止到 2 月 8 日,2022 年 A 股主板跌 5.14,创业板跌 14.33,新能源、医疗和芯片更是惨不忍睹,而基建工程指数涨了 5,个别基建龙头已经 20 个点往上了。

所以,国内基建增速可能会放缓,但一定不是在 2022 年

PS: 研究生一门课堂作业写过《高铁风云录》的读后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小激动

20220219 更新: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国家又启动了东数西算国家层面跨区域调配资源工程,数字基建很可能成为下个十年快速增长的赛道

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商业化的推进,中国西北地区的电力成本将会变得极具竞争力,此时采用特高压西电东送对于东部地区的工业和生活用电是划算的,而对于耗电量极高的数据计算中心,将部分对延迟要求不高的集群建设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非常符合我们国家西部大开发,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

知乎用户 于无声处 发表

很多大城市公园里的 2 星厕所,远比知乎打工人蜗居的老破小敞亮

建,使劲建,大不了周末小情侣们,找个豪华公园打野战,生孩子哪有基建重要。

知乎用户 一丁一丁​ 发表

无数年。

往大了说,基建就是对地球的改造,你对地球满不满意,你对你的生活环境满不满意,只要不满意就还有改造空间。

往小了说,现在国内的基建经济基本上进入了市场化,各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投入基建。

我随便指几个方向:

1,原始基建,也就是云贵川渝、西北地区的道路铁路。

现在连作为直辖市的重庆都还有区县没通高速。

贵州的诸多工程随便拍一拍都是人类奇迹,但是实际上更多地区都还需要这样的工程,有矿有人,就差修路。

2,能源。

风电,水电,潮汐电,太阳能,离岸风电等等。

以前煤电性价比高,财大气粗说他们是垃圾电(水电除外),现在国内有碳中和,国外也开始收碳税,“垃圾电” 的利润空间已经营造出来了。这些方面也都是基建大户。

3. 城市交通。

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伪立体交通已经不堪负荷,堵车挤地铁是家常便饭,城市交通的彻底立体化指日可待。

届时多层地铁,地面轻轨会多线并行。除了地面交通,地上的快速通道和地下的临时停泊站也会同时出现,进一步压榨城市的发展潜力。

4. 物流

随着网购市场的持续发展,当今的物流效率已经不够看了。

随着市场继续扩大,发展出类似于小型列车的物流专用通道也是理所当然。比如区间往返的磁悬浮。

而市内物流网,包括外卖,都可以通过传送带之类的机械运输,只需要在中间用智能或者人工分拣即可。

5. 高科技开发商。

未来的楼盘应该更专注于预留各种高科技模块的安置(比如我说的物流网)。

在建设中考虑立体交通,共同维护城市交通的通畅。比如小区入口的反向车道隧道,避免形成三岔口,入住居民太多会导致拥堵。

更高级一点的预留地铁轻轨入口通道,自行构建立体交通。

以上基建都是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但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问题无法进一步推动。

随着社会问题的继续暴露,当性价比或者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那个临界点时,新的基建就会被推动,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力量。

当然,以前那种修条路就开始规划新区的旧基建模式,这两年就差不多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知乎用户 ALLIE 发表

国内基建还能撑几年?国内基建要饱和了?为什么中建,中铁,中铁建每年的新签合同额和营收都在扩大?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啊,中建,中铁,中铁建每年的新签合同额和营收都在扩大,就直接能印证一点,那就是国内基建还远远没有饱和。

我们大搞基建 70 多年,从 1950 年以 3000 多名战士的血肉为代价历时四年半,1954 年通车的川藏公路,到克服无数困难历时 8 年在 1968 年 12 月通车的的南京长江大桥,再到 2012 年通车的 “世界第一条高寒高铁” 京哈高铁,更是有各种多个世界之最的建筑,大兴机场、珠港澳大桥等等。每一个拿出来都是一部讲不完的故事,这 70 多年来我们在全世界也拼出来的了一个 “基建狂魔” 的称号。

随着近些年来对房地产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很多人不免会对基金行业发展有所质疑。 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时代对基建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时代都会对基建有新的需求。早在 2013 年的是我们就提出来 “一带一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更是在 2018 年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的“新基建” 这一词汇,这些都是时代对传统基建新的需求,赋予的新的能力与使命。

国内的建筑央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基础事业,高投入低回报,更多的时候不受到资本所喜爱。但是也是他们反应着我们的国运在不断的走强,国家在不断的强大。

基建永不停,每个时代都有新的需求,新的时代新的赋能,只有更快更优的符合时代的需求的企业才能更加茁壮的成长。

知乎用户 卡卡 发表

2022 年是大宗爆炸的一年,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大宗商品价格会迅速回落,这就意味着从原材料到成品价格都摁不住。我寻思只要人不傻,都不会在这个价位去推大基建。你想给澳大利亚送钱呢?

而从广大 3-4 线以以下城市看,继续城市化就是亏钱,和日本那一大堆小城市县城搞城市化一样不会有赚钱的可能性。最后都无一例外会出现维护金额缺失,现在的政策是严禁省会继续扩,而是要求打造一两个所谓 “副中心”。但具体如何落实,还在讨论中。

知乎用户 摸鱼校尉 发表

已经在转型了啊,纷纷成立投资公司,创投公司,科技公司了。虽说基建还能做几年,国外也能搞搞,但这行业内的公司更敏锐,很有风险意识。

知乎用户 譬如朝露 发表

没事儿,可以村村通高速,乡乡挖地铁,县县造机场,这不,干苦力的有地方干活了,企业能做生意了,官员能活动了。

知乎用户 神明不渡人间 发表

这个,我先回答问题吧,这些是我个人根据目前看到的情况所产生的理解。

国内基建市场还能撑几年?

1. 国内基建能撑很久很久,严格来说,其实不是撑,而是发展,也就是说没有消颓的趋势,而是长期处于一个增长的态势。

不是说国内基建要饱和了吗?

2. 这个应该是看到国家干了很多工程造成的错觉吧,其实还没到饱和的程度。

为什么中建,中铁,中铁建每年的新签合同额和营收都在扩大?

3. 一是大型城市的体量扩大,市政工程及房建工程越来越多;二是对于东北、西北、西南及中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三是对于老旧基建的拆除、更新、及改造。

七大建筑央企那么大体量,国内基建未来几年真的饱和了这些企业该走向何处?

4. 这个问题详细展开有点像一个苏联笑话,即:工程单位的确是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单位都有。效益好的单位基建项目极多,效益差的单位则入不敷出,国内基建项目未来会更多一些,效益相对较差的单位也能混上一口饭吃,施工企业未来还会稳步发展。

我分两部解释一下我的回答吧,第一部分是根据目前的具体项目及施工行业情况来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我对于基建发展意义的思考。

第一部分:

地铁机电 / 供电(即轨道交通方面):大型城市现在有着向外扩大的趋势,地铁线路越修越多,越修越长,某省会城市的地铁五号线南段已经延伸到了市郊等待开发区域,在未来几年内还要完成五号线北段的施工工作,同时六号线的招标图已经出了,未来十年内还要对七号线及八号线进行规划;地铁线路还有一个专业叫 “维保”,即工程单位组建项目部在一定年限内对已建成的地铁线路进行维修保护,日常检查等工作,就我所观察的角度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稳定状态。

高速机电:公司中标的高速机电及收费站多在西南一带,这一带的待建高速多的离谱,西南某区域有无数条待修建的高速,感觉再干三十年也干不完,这个随手百度一下高速中标就知道了,项目多的很。

建筑电气 / 房建机电:这个不止是住宅,还包括各种厂房、医院、车站、机场、企业等各类公共设施,我个人感觉如果施工搞这个是最挣钱的,当然事实和我的感觉也比较契合,专门搞房建的施工单位通常资金雄厚(它们大多有着强劲的资金链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及房建,因此,随着城市的扩大及发展,房建专业也会在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

铁路四电:这个不用说,会永永远远的持续发展下去,老铁路进行电气化扩能改造,这期间还会有新修建的铁路工程,目前某个刚开工的四电项目又中标了后续两条铁路的四电工程,保守估计也要干上七八年左右;铁路对于国家有于筋脉对于人体,如此重要的项目是不会走向衰退的。

这些电气及电力工程的工程额对比前期的土建及铺轨单位工程额基本是九牛一毛,这个角度也反映了国内的基建还会长久的发展下去。

第二部分:

我认为,基建有着很大的便民作用,百姓交通更加方便,各省市自治区沟通更加紧密,交通运输成本降低,兴建的各类电厂等能源设施也能更好的造福人民。

但是基建有一个更大的作用,这个体现在拉动就业方面。

用一条铁路四电项目举例,它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

政府方面负责建设的管理部门;

负责质量的监督部门;

勘察设计单位;

咨询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提供材料、机械设备的厂家;

施工队;

其他相关单位。

基建的作用不只是便民,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我想,这两条原因足以让它长久不衰。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吧,大家看得进去就看,看不进去就当我是太幼稚,图一乐就行。

某主播偷税(仅仅是税)十多个亿,某明星偷税(仅仅是税)八个亿,某贪官,某老总,某传销,某些黑心商,发国难财的,某圈子内的,最近曝出来的,某打官司闹分手费,某搞小作文的。

这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的利益,随便拿出来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大项目。

十个亿的资金可以修建 11 个车站的站房工程 + 全部的站场及沿线电力工程 + 牵引变电 + 接触网 + 通信 + 信号 + 42 座隧道的照明及防灾工程 + 全部人工及间接费 + 全部材料费及设备租赁费 + 包含上交公司,局指,以及国家的利润,同时为大量人员和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

基建对百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又为人民做了什么呢?

这些人大多数活得依然滋润,有些人还在获利,有些人即使被封杀却仍然在大把的捞钱。

这些人牙缝里漏下的钱就能用来搞基建,造福一方百姓。

这种人不倒,基建为什么要倒?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半个世纪应该没啥问题吧!

中国目前实际开发的城市面积是 5.22 万平方公里,建制镇还有 5.12 万平方公里,村庄就更多了,21.93 万平方公里。

交通网覆盖 9.55 万平方公里。铁路才把干线铁路修完,四通八达的支线呢?还要修。

这不还要半个世纪的工作吗?

知乎用户 齐本安之怒​ 发表

你是想知道,大基建策略还是项目运行时间?

策略,很快就会褪去。事实上,从发改委收紧地铁和新城建设项目条件,就已经证明,快退去了。

运行,那且着呢,撑到本世纪末都足够了。

知乎用户 亚伯拉罕 发表

你问这个倒是不如问问全世界的经济还能撑几年。

首先,中国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建远远不够,还不算每年需要翻修改造的基建工程。因为负债的原因,发达地区基建速度应该会放缓,但中西部应该不会。

第二,萧条期刺激经济首选大基建,再加上中国必须要实行的振兴农村战略,基建远远没到需要撑的地步。

第三,海外项目利润率很高,但是除了专搞海外项目的公司、平台以外,其他公司海外利润占比并不高。而且大搞一带一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国内没事做了。

第四,多说一点,就是国内基建公司同质化挺严重的,这都老毛病了,以后基建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央企和一些国企的改革或快或慢一直在进行,如果其他企业不进行各方面改革,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知乎用户 tianpei-guo 发表

国内基建还可以撑很多年,起码十年以上。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基建要有效率,不能错配,比如在东北鹤岗修飞机场、修高铁,这没有任何意义。

国内其实房地产业有很大的发展:

大家都说房地产过剩,实际上不完全对,有的地方过剩,有的地方不足。

比如深圳:

2000 多万人,200 万不到的商品房,每户 2.62 的人口,1800 万人住在城中村、工厂宿舍、农民房、群租房里。

难道这 1800 万人都要千秋万代这样住下去?

美国工人在福耀玻璃上班,可以住大豪斯,有游泳池,中国工人必须住八个人一个屋的宿舍。

不食么!

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后中国的蓝领、中国的保洁、服务员…… 也应该至少有个城市公寓住不过分吧。

中国工人这么聪明、勤劳,凭什么世世代代、千秋万代、子子孙孙住在城中村宿舍里,工作十几个小时打工出口工业品。

这个事情总要解决么!

假如中国 2035 年成为发达国家,外国人来一看,你说的世界硅谷、创新之都,1800 万人住在握手楼里?和你发达国家的身份配套?!你见过世界上那个发达国家的一半市民是住在集体宿舍里?

房子总是需要,他们的生活水平总是要提高么……

知乎用户 朱珠猪​ 发表

与其花大额资金搞过剩的基建,不如提高国民的安全感。虽然是几年前写的书,现在看起来,依然有道理。

知乎用户 冷柯文 发表

近些年,中国凭借一系列大规模基础建设和超级工程,被冠以 “基建狂魔” 的称号。一条条公路、高铁横穿南北,一座座桥梁翻山跨海,惊艳世界。

作为 “基建狂魔”,我国各地在每年年初都有积极的基建投资政策密集推出,今年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 月 10 日,我国各地重大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已经超过 3 万亿元。

其中,包括河北、广东、黑龙江、浙江、河南、江苏、安徽、上海、四川、厦门等多个省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吹响 2022 年项目开工号角。

从投资项目看,除了基础设施、民生与社会事业领域等传统基建项目外,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各方的重点投资领域。

2022 年特别国债有望发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 年经济工作要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而基于此,当前市场对年初基建稳增长的预期持续升温。开年以来,资本市场“大基建” 相关板块再度活跃。

中信证券日前曾发布报告称,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全口径的基建财政资金支出增速领先基建增速 3-6 个月的时间。预计一季度基建投资将实现 7% 左右的高个位数的增长,全年基建增速也将有 6.5% 左右的亮眼表现,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增长 (剔除基数)。

此外,考虑到今年共计约 9500 亿元国债到期,且在稳增长背景下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基建补短板等可以进一步加强 “逆周期” 调节,也在 “减税降费” 的同时为财政开源,中信证券认为 2022 年存在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

目前,政策聚焦 “稳增长”,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基建补短板等可以进一步加强“逆周期” 调节,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进一步加强基建对稳定经济、促进增长的作用。如果特别国债发行后用于基建投资,假设投入基建的规模达到 3000 亿,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可提高约 1.5 个百分点。

水泥开工率复苏

从各地已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地发改委公布的 2022 年工作计划来看,积极推进项目开工建设,确保一季度投资实现 “开门红” 已成为重点任务。

从基建方向看,此次集中开工同时涵盖了传统基建与新基建,二者并重成为了显著特点,传统基建方向,城市更新、交通运输与城市管廊是此次集中开工的重点方向,水泥、B 端管材将尤其受益。

分区域来看,三北地区,冀中南元旦后部分水泥企业开窑复产,主要是前期因为重污染天气影响,停窑力度较大,厂家阶段开窑补充库存;华中地区,河南元旦开始开窑,一如往年惯例,1 月份会开窑复产,但考虑到当前需求状况,库存压力可能迫使多数厂家提前停窑;西南地区供需双弱,多家主导企业下调产品价格,多省市场延续跌势;华南地区,珠三角连续下降,需求仍然较弱,市场持续下行调整;华东地区,多家企业挂牌修正价格,下调幅度在 60 元 - 130 元不等,此时下调价格是为了开春后需求旺季能够继续调价。

中银证券研报,从水泥开工率方面来看,磨机开工率和熟料库容比分别为 53.3%、56.4%,分别上升 8.3% 与 0.3%。磨机开工率上升较多,主要是年前赶工需求增加。

目前,煤炭价格回落至 820 元左右,虽然水泥价格淡季回落,但水煤价差保持在 300 元以上,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水泥行业盈利空间仍然较大。

地产和基建是拉动钢铁、水泥市场的火车头,如果 2022 年大量基建项目能够顺利落地,肯定会对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带来一定利好,但目前而言,能否拉动价格上涨,还要看基建投资能否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的缺口。

北向资金加仓基建行业

从上周北向资金的流向来看,资金开始显著偏爱传统基建行业,钢铁、建筑装饰、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行业均获得北向资金的加仓。其中,钢铁、建筑装饰、房地产行业的环比增幅分别为 6.72%、6.67%、5.97%。

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因持续回调而被戏称为 “二一重工” 的三一重工在上周获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最高,达到了 11.7 亿元。此外,海螺水泥、中国建筑等基建相关个股也获得北向资金净买入超过亿元。

目前来看,稳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新老基建共同发力,基建拐点已经到来。民生证券分析称,考虑财政结转和专项债提前下达量超过往年等因素,今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显著高于季节性增速,中性预测增速或达 10%。

基建投资将持续回暖

整体来看,在项目储备时间长、基础牢靠情况下,当前各类扰动因素对今年基建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小。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考虑到低基数原因,预计 2022 年 2、3 月份基建投资增速显著回升,峰值可达 15%,下半年增速企稳回升,全年可达 7%~8%。

中泰证券表示,稳增长下基建投资有望超预期,短期重视基建链;全年看好品牌建材和新材料投资机会;地产政策边际向好下,地产链预期有望修复,且涨价逐步落地 / 原材料价格回落,品牌建材逐步进入布局时点,龙头确定性高。

碳纤维行业,碳纤维 / 石英砂 / 玻纤景气度延续,可关注光威复材、吉林化纤、中简科技、恒神股份、中材科技、金博股份;消费类建材方向,可关注北新建材、东方雨虹、坚朗五金、三棵树、蒙娜丽莎、科顺股份;石英玻璃行业,可关注石英股份、菲利华;玻璃行业,可关注旗滨集团、南玻 A、信义玻璃、洛阳玻璃

此外,地产预期边际好转 + 专项债发行提速有望支撑水泥需求,当前水泥板块估值性价比高,优选有量增逻辑的龙头,可关注华新水泥、海螺水泥、塔牌集团、天山股份、上峰水泥、万年青;减水剂板块成本端快速下降,首选具备新品类拓展逻辑的龙头苏博特;出口链条方向可关注海象新材。

我的微信公众号:军师柯文,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关注柯文的五大理由:

(1)看不懂 k 线图,MACD,KDJ 等技术指标

(2)不会选股,无法区分劣质公司

(3)把握不住市场主线,风口行业总是错过

(4)买入总是被套,卖出总是卖飞

(5)炒作没有计划,买卖全凭运气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证券之星
来源: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杨晓怿 发表

头部企业的壮大本身就是行业进入成熟的标志,行业本身的增量在缩小,头部企业的增长只是 “大鱼吃小鱼” 的结果,整个行业容量已经接近天花板。

下一步,就是行业内部加速淘汰与出局,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比继续扩大,除了招投标对小微企业的照顾之外,其他参与者的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资本性投资逐渐退出行业,形成市场的相对稳定。

未来几年的基建市场,大概就是这样的冰与火之歌。

七大央企持续增长,烈火烹油,但内部分化也将出现;供应商与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持续压缩,凛冬已至,但还有人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知乎用户 法卡洛夫 发表

你是一点都不看规划啊。2035 和 2050 两个节点。2050 全面停止,2035 开始转型养护运行。

知乎用户 宇宙边缘的大土豆 发表

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基建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空间的。

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够现代化的。

但是。

注意但是。

钱从哪里来?

房地产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现在的银行政策和土地出让金归税务的改革。

会极大的阻碍地方政府继续基建的决心和能力。

所以,

未来我也不知道。

知乎用户 Phoe 涅 ix 发表

不会终止,

1. 现有市场尚未饱和,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还有大量的地铁和轻轨需求,云贵川藏还有大量的路桥,国内还有大量房建设需求

2. 国外东南亚,非洲地区已经有了稳定且广阔的市场

3. 现有基建需要维修升级。路桥房建高铁等的不是就不会坏,会有后续工程量。即使这部分不多,有了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之后也会有升级,比如现在在推的智慧城市。

知乎用户 一丨 发表

♾️起码看到我这个回答的人是看不到结束。

2021 年,全国就业人口 74625 万,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 5283 万,占比 7% 左右。

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 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4652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46773 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 62.7%,比上年末上升 1.1 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269 万人,比上年多增 83 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1%。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6%。全国农民工总量 29251 万人,比上年增长 2.4%。其中,外出农民工 17172 万人,增长 1.3%;本地农民工 12079 万人,增长 4.1%。

未来三十年,假设每年死亡两千万,出生一千万,到 2050 年比现在会少 3 亿吧。但是那也还有 11 亿人口,11 亿人口里起码有 5.5 亿是就业人员吧。现在给你 5.5 亿人,你给这些人安排工作吧。我看你能搞出来几个新行业,能够消化 3850 万的就业岗位。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 128746 个,同比增长 10.31%;从业人数 5282.94 万人,同比下降 1.56%;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 473191 元 / 人,同比增长 11.89%。

2021 年,全国的 GDP 114.37 万亿,建筑业产值 29.3 万亿。

2021 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93079.31 亿元,同比增长 11.04%;完成竣工产值 134522.95 亿元,同比增长 10.12%;签订合同总额 656886.74 亿元,同比增长 10.29%,其中新签合同额 344558.10 亿元,同比增长 5.96%;房屋施工面积 157.55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5.41%;房屋竣工面积 40.83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6.11%;实现利润 8554 亿元,同比增长 1.26%。

不管哪个国家,就业都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人口这么多,就问你怎么都能找到工作。

知乎用户 veryfast 发表

主要是缺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

知乎用户 街影无声 发表

不说其他省份,就山东省的村镇基础建设改造,最少能干 15 年。房屋的改造,上下水改造,路基路面改造,化粪池改造,乡村垃圾处理改造,乡镇卫生所改造升级,大棚电路改造,河渠引水灌溉改造,黄河支流改造,道路植被,道路监控,道路照明,都在起步阶段,都没咋动呢。

基础建设是要动真格的花真金白银的。

知乎用户 有风吹过 发表

五千年了,没停过

知乎用户 听雨客舟中​ 发表

撑到转型成功吧!芯片、大飞机、生物制药目前都还没有搞成,基本上这几样中国搞成了,基建的拐杖就可以慢慢放开了,之前中国就像一个胖子,都是基建、地产和水泥这种没有力量的肥肉,现在这阶段,一下子不吃肥肉也不行,但继续过去那样狂吃肥肉肯定也不行,放水也要往高科技行业放,以研发人员、高级经营人才的高工资形式来放水,收入高了,自然很多消费就起来了,需求是最好的导向。当然,还需要很多配合手段才能成功,目前来看,大飞机是最有可能率先成功的。

目前国内的疫情,应该以更加严控国际间人员流动 + 适度放开邻省旅游形式缓解旅游经济困境。就是说上海到浙江江苏旅游是允许的,要严格流程,但不允许陕西甘肃等省到处去,形成三个省份左右规模结对的小组团,允许体制内干部老师去结对省份旅游,比如湖南允许去江西湖北,但不允许去河南新疆,这样可以迟滞新冠病毒的扩散,即使某个省份某个城市出现爆发,也不至于全国散播,而是控制在结对省份内,同时,由有经验的发达省市组成疫情扩散防治小组结对帮扶欠发达省份追踪疫情扩散。最后,每过一年调整一次结对省份。

知乎用户 云雾仙山高山芦笋 发表

崩溃论崩了几十年,崩到了世界经济第二。

美国在 1916 年的基建达到了巅峰,当时美国铁路网长度已经达到 41 万公里

而截止 2021 年 4 月 16 日,中国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才突破 15 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 4 万公里。

是不是很夸张?

即便在公路方面,美国也表现得异常惊人,从上世纪 20 年代到 70 年代,美国就完成了 650 万公里公里的铺建。而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 519.81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6.1 万公里。

除此以外,美国目前拥有 1.5 万个机场。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2021 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1 年,我国境内民用运输机场(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 248 个,其中新通航机场 7 个、迁建机场 2 个。

来源出处如下:

图片看世界;美国机场最多,尼伯尔有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 | 机场 | 卢卡拉机场 | 美国_社会 | 巴西_社会 | 卢卡拉 (qq.com)

美国铁路_百度百科 (baidu.com)

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超 4 万公里 铁路运营总里程超 15 万公里 (gmw.cn)

截至 2020 年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baidu.com)

全国机场分布图鉴:贵州、内蒙古市市通机场 广东一半城市没机场_腾讯新闻 (qq.com)

知乎用户 秦始皇 发表

要想富先修路,铁路能有效增加当地 GDP 财富国内十万人以上的城镇有几个通了铁路?你这亏一个亿,可为当地创造十亿 GDP 这可是血赚,比如地铁一响黄金万两,修地铁亏,但是通过相关地块开发商城入驻,大量公司入驻,人流涌入血赚啊!大量三十万以上市区连根地铁都没有。

成渝长江到三峡一段长年由于没钱拓宽航道堵成狗了,要能再拓宽点长江上游 GDP 增速可以增加一两个点。

全国长江沿线省市急需拓宽水路上航运减少运输本,以降低中国制造成本。

还有各种基建配套,机场,学校,医院,商城,等等大量中小学校连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七成左右学校连个空调也没有。良好的学校硬件能更增加学生质量。

全国六七成乡镇公路老破旧小急需改造以增强小镇生命力化解大城市病,小镇强则中国强。

等等还有各战略公路,铁路如川藏铁路,这些玩意儿是保命的血亏也得修。

基建再修个五十年都不一定够。现在的基建连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智乎上由于大多是一二线城市的当然觉得不用修了,就算一二线城市,地铁,医疗,教育,公路依然非常不够。

知乎用户 农村卖油翁 发表

我认为国内的基建至少可以撑到美帝爆炸。

但这个基建不是指铁公鸡,而是能够挖掘人类生产以外的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举例:老年人,建个养老院,把老人收进去,哪些卫校毕业生的工资就由老人的养老金支付了,养老院可以采购各种食品,食品蔬菜又可以创造一堆需求,以前在农村自给自足的农村老人直接不要他们种地,地交给年轻的新农人种植,再带起来一波农业机械设备,为了适应机械化,各种土地平整,水利设施修建,等等一大堆工程,再建立供应标准,再建立检验监督部门,规范的行业发展起来,又是一片海量的市场,还有各种治疗设备,医疗仪器,好东西都给整上。

他们不就是没钱吗?现代信用货币,最不怕的,就是没钱,只要能绕开美元,把消费能力挖掘出来,山顶风光无限好!

知乎用户 镜像非缘 发表

2021 年以来,全球经济虽强劲反弹,但并未真正走出疫情阴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展现出变幻莫测的本质特点,全球经济乍暖还寒,宏观政策阴晴互现,金融市场跌宕起伏。

我们还有投资机会吗?基建依靠的地方政府债还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物吗?

经济胶着的三重表现

在新冠疫情复杂影响之下,全球经济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冷热不均的趋势现象比比皆是,南辕北辙的行为选择层出不穷,喜忧参半的市场信息星罗密布,各种矛盾冲突呈现出相生共随、深度胶着的复杂状态。

这种复杂的胶着状态,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胀与通缩彼此胶着。一方面,全球通胀压力普遍上行,2021 年上半年,世界银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和 IMF 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 48% 和 29%,主要经济体 PPI 增速均大幅高于警戒线,PPI 向 CPI 的传导在部分区域已经完成,美国核心 CPI 增幅创近 30 年最高水平;另一方面,通缩担忧依旧广泛存在,尽管全球经济增速快速反弹,但近七成经济体的实际基本面尚未恢复到疫情前常规水平,而疫情的反复则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下行压力。

第二,在宏观政策领域,紧缩与宽松彼此胶着。2021 年 6 月和 7 月两次 FOMC 会议,美联储展现出紧缩倾向,给出了从 Taper 到缩表再到加息的紧缩路线图;2021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稳健基调之下做出灵活趋松的微调,进行了超出市场预期的全面降准。

第三,在金融市场领域,冒险与避险彼此胶着。一方面,全球风险偏好持续亢奋,摩根士丹利全球股指年内上涨 12.91%;另一方面,全球避险情绪在缓释之后又重新快速积聚,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内先涨后跌,7 月一度回落至 1.2% 以下,表明市场氛围愈发趋向保守,中概股也呈现出剧烈震荡。

新冠疫情本身的演化存在巨大不确定性,进而决定了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差异性。一方面,疫苗接种进度持续提升的同时,病毒异化的风险也不断扩大,人类与疫情的对抗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反复摇摆;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策略与能力的差异,不同经济体的复工复产进度也存在巨大差别,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也上下有别,进而加剧了全球经济周期的国别错位。

基建投资仍具发力空间

进入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仍将具有发力空间。从数据来看,今年 5 月开始新增专项债发行增速小幅提升,而 6 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进一步提速。这意味着,下半年专项债发行的速度和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由点及面,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兴机场的蓬勃发展就可以一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北京大兴机场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打造了集轻轨、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于一身的立体交通网。截至 2020 年,旅客吞吐量破 1600 万人次。预计到 2022 年,北京大兴机场将实现吞吐量 4500 万人次,这一耗资 800 亿人民币的超级工程证明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走在世界前沿。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城市的生活功能,与城市群紧密结合,是中国 “十三五” 规划所确定的内容,与交通网络邻近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制定了强有力的战略。

修路让人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并尝试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中国有个非常有趣的说法: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由农业社会发展而来,因此道路系统和铁路系统非常重要,中国有太多的农村地区不得不先修路,中国能够快速实现经济发展,依赖于其快捷高效的高速铁路和公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根本性的积极影响。综合运输网络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和贸易的增加,此外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增加了配送范围,这对经济产生了冲击性的效果。

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每天至少有 3 亿个快递包裹飞奔在中国的交通运输网上,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农村,中部地区业务量首次突破百亿件。

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依赖于强劲的交通大动脉,街道和乡村道路这样的 “毛细血管” 工程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在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省,2 万多座桥梁让山地交通畅通无阻,2018 年贵州新改建农村公路 8172 公里,便利了山区和经济增长,贵州省成为 10 年间唯一一个 GDP 增长 3 倍以上的省份。如果能够把交通枢纽放在战略层面,并将遍布全国的公路、铁路网、大型国际机场以及城市群联结成为一个密布的网,对于中国这个高效的国家将会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已经制定了发展高速铁路、公路和机场的政策,紧接着是发展大型机场群的政策。

新基建为经济注入 “数字动力”

除了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中国也在 5G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努力实现新的增长点,其实新基建这个概念在 2018 年年底的经济会议上就提出了。如果把老基建比喻成我们的皮肤,那么新基建就是血管,老基建搭建好了外在,新基建能给我们搭建内里,老基建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整个现实联通的世界,新基建就搭建了一个智能化的网络新世界。

其实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感觉到新基建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疫情期间上班改成了在线办公,上学也都直接是在线课堂,另外还有像物流可以无人机扫码,如果有小毛病不用去医院了,直接在线问诊,还可以报销如果不能聚会的朋友也可以搞一个在线云聚会等等。这些都是要靠着新基建当中的 5G,还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工具来实现。本次疫情更是一个催化剂,使得新基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引擎,其中无论是个股还有相关指数都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投资机会。

今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加快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同时,从下半年开始,国内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各城市申报试点工作方案将在 5 月底前完成申请,鼓励包括在私人领域推动换电模式商业化运营等七大方面。不难看出,新基建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下半年工作的重点,未来基础设施的反哺有望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而作为基建投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的专项债,下半年将加快发行,预计有 2.6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完成发行。随着 “十四五” 规划确定,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项目部署实施,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将稳步推进。

知乎用户 保证不了有粮​ 发表

基建的本质就是钓鱼。

味道好的鱼饵在前几轮的钓鱼比赛中已经用掉了一大半。

而池塘里饿得发晕的鱼却越来越多了,剩下的那点好饵料太少,大多数饿得没力气了的鱼都知道这点饵料跟他们没关系,不为所动,他们宁愿躲在池塘角落看热闹以保存体力。

结局就是,鱼饵投完了,鱼群没有动起来。

池塘不活跃,钓鱼人钓了个寂寞,白忙活一场,肥了几只原本就需要减肥的鱼。

知乎用户 流云之巅 发表

快撑不住了。

因为基建的【边际递减效应】其实非常大。

比如一个地方原来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网,不通路。

这时候基建的投产比非常高,你可能花 100 万给这个地方通上水电网和道路,这个地方能带来 1000 万的经济增长,投 1 产 10。

然后你趁热打铁,又花了 500 万把网络从百兆升成了千兆,普通公路换成了高速公路,这时候可能增长只能从 1000 万涨到 1200 万,投 5 产 2。

从没有手机,通讯靠吼,到给你个 100 块的功能机,能打电话发短信了,改变非常大。

从 100 块的功能机升级到 1000 块的智能机,改变也很大。

但是从 1000 块的智能机升级到 3000 块的智能机,基本就没什么改变了,虽然花的钱最多,但改变其实最小。

现在我们的阶段就相当于已经到了 1000 块智能机的阶段。

知乎用户 脱发达人 发表

只要你不在乎基建是负收益,多久都能玩

知乎用户 三亩疆 Sam John​ 发表

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

如果没有新项目了,就把旧的拆了再建!

比如,你家门口或者你们城市的街道,马路,总是挖开,补上,挖开,补上…… 没完没了。

再比如,才建了十几二十年的楼,扒掉,建新的……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明白。

说多了心碎,反正无论如何,都是大赢。魔幻且现实~~~

知乎用户 锋刃上的舞者 发表

不管大小基建永远不会停,城市实在没得搞就敲掉在搞,农村也要基建的,乡村振兴才刚开始,基建容易都会在,放心好了。不然放的水怎么办

知乎用户 uiuc 发表

快了。离崩盘不远了。

知乎用户 望左​ 发表

距离饱和太远了,之前认识个承包工程修路的,他说国内的地质复杂,而且国土面积很广,所以要不停的修下去,等修了很多之后,会发现最早修的那批工程里,有不少已经需要重修或者维护了,所以这事情到最后会有个平衡点,但是以目前的基建来说还远远未到那个平衡点

知乎用户 孩子他爸 发表

现在这模式维持不了太久了,会不会出现新的模式暂时不知道,这是人口结构决定的。管过不少工地,特意留意过人口结构的问题,一线施工的工人主要以 60 后 70 后为主,80 后很少,90 后没见过。当然我统计的不是高端工种,是那种劳动强度挺大,但机器暂时又替代不了的工种。其实农村也面临这种情况急需改变,真正干农活的,也基本是 60 后 70 后了。90 后 00 后家庭条件大多不差的,再说送个快递外卖之类的收入还更高,工地对他们真没吸引力。所以我还是赞成基建项目要适度超前,如果工艺没突破的话,再过十年可能真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知乎用户 诈骗岛上诈骗犯 发表

传统基建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 ,修许多高速公路,既占耕地,运行又消耗石油外汇,还污染空气,现在很多产品,产能过剩,会导致货物运输也增长缓慢,造成新修的道路低效浪费。

个人觉得像下面这些可以作为未来的新基建

1 疏通渠化长江航道和支流,可以降低内循环物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减少耕地被道路占用,相比修公路的效益,也算是正收益。尽量以更环保,消耗更低的铁路和水运,来降低公路的高成本高消耗运输方式。

2 农业上新修水利,平整土地,可以带动农机和无人机,传感器的销售,还能增加粮食安全,减少购粮外汇流出,也算是有一定回报的投资。

3 对外基建换矿产也不错。

4 以电动汽车为主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经济,又可以减少买石油消耗外汇,也算是新基建

5 科技提升产业升级和文创品牌都是让我们能少做事,多挣钱的新基建

6 最后扩核造舰,发展中国版本的 CIA 和 ngo,也算是新基建,可以保护海内外的资产安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占领市场。

7 最后,未来星辰太遥远,利用大海资源倒也是能有很好的增量,海洋占地球近七成面积,大部分都相当于没抽干水的陆地,下面资源丰富,开发海底矿藏,利用海洋养殖,都能提高中国人生活水平,还可以积累向外太空探索开矿所需的资源。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VY8wwd 发表

都已经开始援助外国了,你觉得呢

一带一路就是个好例子

知乎用户 没人知道的名字 发表

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基建可以永远建,不停建,天天建。

我们换个角度考虑,经济不景气,现在需要给社会注入资金,

方案一:啥都不做,等经济下滑,消费萎缩,企业亏损倒闭,进一步恶性循环。

方案二:全民派钱,一部分人在家躺着,等天上掉钱下来花。

方案三:政府把派的钱拿来基建,让愿意去参与基建工作的人能赚钱花。

很多所谓的大 V 都在讨论说,基建不行啦,无效啊,劳民伤财啊。

我来帮你们说出你们心里的问题:何不食肉糜?

知乎用户 KYOUKO 发表

还能撑几年?

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要用几张破纸来衡量赋予这几张破纸价值的组织的经济资源

你想修一段路,需要资源,需要人工

对于国家来说,资源和人工不都是国家的?私有制国家,确实需要政府出钱从私人手中获取土地资源

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不都是国家的?它需要付出什么?

那些表面上的数据只不过是衡量过后的代价罢了

事实上对于国家来说,根本不存在钱这个概念。。。

需要付出的只是这个土地上的资源和一部分发展其他目标的人力罢了,那些数字只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

真要说基建撑不下去,只有一种可能,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需要用来满足其他需求,或者说基建已经不再需要这样发展

再次声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看这个国家单位时间内的资源生产总值和可利用人力资源,而非单位时间内发行的钞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forever,

我国每年过早拆除建筑物 4.6 亿平方米 浪费惊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4 年发布的《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 期间,中国共有 46 亿平方米建筑被拆除,其中 20 亿平方米建筑在拆除时寿命小于 40 年。以此推算,“十二五” 期间,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将达到 4.6 亿平方米。有媒体粗略估计,如果按照每平方米拆除费用 1000 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年建筑过早拆除要花费 4600 亿元人民币。

利益驱动下,频繁更改城市规划,造成大量短命建筑。

最驾轻就熟的做法就是卖掉市中心的老办公楼、学校等不能产出 GDP 的土地和房屋,大举迁往新区,既实现了拉动新区、提升形象的意图,又可以增加卖地收入,通过商业运作改造旧城,可谓一举多得。而原有建筑由于地处中心地段,开发商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一般都会采取拆旧建新、提高建筑容量的做法。

  在一些专家看来,一段时期以来,城市建设大兴攀比之风,很多地方美其名曰 “改善投资环境”“改变城市面貌”,其实质是不顾城市自身实力和需求,盲目搞大广场、大马路、大绿地、超高层建筑、大型体育文化会展建筑,埋下了短命建筑的隐患。

知乎用户 我隔着水雾追寻你 发表

我觉得还是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前两天去了本地知名 4a 景区爬山,中午到了,司机说带上我今天一共不到十五个人,我坐了缆车,缆车只为我一个人动,动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旅游真的是一间费钱的事,哪怕没有疫情这真能回本么?这么多员工这么多设备以及后期维修?结论是回不了本,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流动起来就行了别想着盈利。对了,我门票加大巴再加来回缆车还是抖音直播间抢的 9.9 通票

知乎用户 天道 发表

其实不太懂,回答也当我的思考吧。

1,我对基建的理解还停留在铁公鸡上面。以前觉得是越多越好,最好地铁能修道我家门口。后来了解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掏钱的。懂这个道理后,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一些几个人的小村子,也要花好多钱修路到村子里去。而不是,把村子迁到有公路的地方去。现在依然还是不懂。

2,在了解基建对生活的改变对未来的好处时,我又倾向于铁公鸡。就好像贷款一样,早用早享受,慢慢还能还上。并且基建是一次建好,能用好久。这期间也看到了高铁的快速发展,地铁的快速发展。

3,但在我买了车以后和越来越多的人买了车以后。我的想法又改变了。我觉得高铁没必要修这么多,应该多修高速公路,多提升省道,国道的路。基建的钱,应该用在更正确的地方。这都是以我为中心思考的。

但我个人,我觉得也是一个好的思路。在之前,交通不发达,买车的少,出行都是火车巴士的时候。我觉得修铁路很好,速度快了,去的地方多了。

在城市,我觉得地铁也很好。比公交快,不堵车。

当我有车后,就不愿乘坐公共交通了。转而希望把路修好一点。

我想说什么呢?基建的钱应该用在合适的地方,并不是说我说的都是对的。现在回过头去,珠港澳大桥真的很有必要吗?全国县县需要通高铁吗?

我的想法不一定对,我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即使到现在,我还是想不通。一个村子有 5 户人家,共十几口人,修路要花上百万。这种情况下,是修路还是把别人迁走还是不管他们?我想不明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问两个问题

美国为什么给不干活的人发钱?

中国为什么不给不干活的人发钱?

知乎用户 静室思游​ 发表

基建是永无休止的。

现在房子看起来盖多了,后面一看就不满意,样式差,功能差,布局不好,开始出现破损,反正就是不喜欢了。

怎么办?拆了重建呗!

这样一来 ,就会没完没了,提升换代,拆旧建新。

住房如此,设施也是如此,发电厂,地下管道,输电线路,桥梁,都是有使用寿命的。

反正不能百年不倒,千年不变。

到时候还得重弄。

所以说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止境。

那些想一劳永逸,觉得搞完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就可以躺平,万事无忧的,会失望。

美帝倒是早早就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过得很滋润,但现在普遍面临设施老化的问题,还可以拖上一些年,到时候都得重来。

感觉后面的住房都是智能化,移动性的。

知乎用户 rest 发表

广大的苏北平原的铁路密度远远不够,还要几条高速主干线再加各地之间城际铁路。目标是长三角内各县级市之间,三小时就能到达。

知乎用户 Asbeer Bedivere 发表

你家房子从来没维修过?

知乎用户 瞎话 发表

首先你要先定义一下你说得对基建范围,如果基建就是基础设施,那怕你是没读过十四五规划,没看过数字经济报告,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新基建这个词。你意识里的告诉、高铁和各种传统基建,那是老基建,那玩意本身就在不断迭代,不会说到了一个程度就结束的,何况还有现在的新基建,数据中心、网络、5G,那都是基建的范畴,而且以后还有新新基建呢,所以还能撑几年?只要还有钱,还需要用基建扩大投资规模,那就会一直存在,而且就我国这个地理情况,就普通基建都到位了还要好多年呢,等这边建完了,其他地方又该更新了。

知乎用户 星之所在 发表

会一直一直搞下去除非中国经济崩溃,中国经济主要就是靠两大压舱石支撑一个是外贸,一个就是基建,不搞基建怎么消化占据着世界半壁江山的工业产能?怎么为庞大的进城人口提供稳定就业?中国拥有这个星球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工业人口,这也意味着政府需要提供天量的就业岗位才能稳定住国家。工业化是件很难的事,像中国这等规模的工业化更是难上加难,能够达成近乎是人类文明的奇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清的房子桥梁还有几座?人,活着就是要动,一代人盖一代人的房,一代人修一代人的路。100 年前啥样?

管他还撑几年?基建不存在大对,自然没有大错,你的点没摸准,目的不在于能赚多少,怎么一个个都想当铁路大亨了?目的在于动起来,想想为什么搞碳达峰,难道因为地球妈妈告诉你,需要人提前几年搞碳达峰就能救她?人要动,动才可能改变,动才能活

基建就是花钱干活改造世界,那有很多方向,你以为只有那几个?手段多到你用不完,比如搞一搞大洋平安能力建设,未尝不可

发展是什么,就是压缩一个空间,同时创造一个空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么给你讲吧。

十年之内,退烧都做不到。

以重庆为例,算是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了吧,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投资也算是风向标了吧。

按规划,现在在设计五到十年之内再造一个新国际机场。

未来五年,重庆市内开工 / 扩建十个通用机场。

重庆地铁未来规划了近二十条,未来五到十年全部开通。

中梁山挡住了重庆西进的脚步?花重金规划了近十对穿山隧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全部要大兴土木。原来因为没能力穿山的铁路全部挖新的隧道。

重庆规划的高铁网是米字形的,但目前只有两条半。

重庆北站、重庆西站已经是全国十大高铁站之二了,现在又在规划兴修重庆东站,也是一个顶级大站。

重庆城区已有二十多个跨江大桥了,但还堵车,还不够用,也没多少预留了轨道交通的桥,未来十年还要兴建接近十座。

原有的港口不够用了,重庆要新建好几个大港口,重庆港口吞吐量直逼沿海的河北大港秦皇岛。

至于高速公路?原有的川渝高速老化了,需要翻修,原有的渝黔高速太慢了,很多地方绕着山走,没速度,要化曲为直。

什么?你说农村?

山区的民众离城镇太远,不安全、不富裕。全部迁出来,住在一起过好日子。

什么?有人不想搬?

那就同时也把大马路修到大山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山区现有道路年久失修?重新修。

原来的摆渡船不方便过河?架座桥。

知乎用户 盒饭加蛋 发表

大概撑个千万年吧

要知道能撑多久,总要先知道它的目的再分析这个目的是否达到或者能否持续

资本的关注方式容易只看直接回报和效益大小,结果就是,拜登的大基建在签订前困难重重,最近甚至连进展都看不见了。

如果要类比的话,基建比较像公司的品牌推广(当然,实际差距还是很大的)。光算直接投产比,品牌推广费用一分都回不来,甚至几个月内都看不到效果,那为什么还要做呢?是为了证明公司制度的优越性?是为了解决公司品牌部员工的就业压力?还是为了苦一苦公司全体员工做的面子工程?明显不是吧,优质持续的品牌形象能提升投资者信心,能增加公司曝光度,能加深顾客认知度,能提高各个营销渠道的销售量,甚至达到一定阶段不需要营销广告也能高额盈利的情况(鸿星尔克、白象)。

既然一个公司都这样,怎么到基建这儿就光盯着基建的直接回报了呢?

还是以公司为例,由于产能不足等原因,你需要扩建厂房,选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时一个十三线的市长找到你,说本市招商引资的政策完全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而且周边县市灵活就业人数多,平均工资也低,只是水电的供应有 “一点问题”,不过交通就好很多了,还是有国道可以走的。只要你去他们那儿投资建厂,就能带动当地经济,他肯定能在之后的五年内解决那些小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 ————————– 你该怎么拒绝他?

其实对于基建的负面情绪一直都有,隐约记得以前刚放出消息建造高铁的时候,好多人那个骂的脏啊,让我学了不少……..

那么如今,当时那些骂的人在说什么?

不是在嘲讽当时抱怨的人,只是大家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思考方向当然不同。盲人摸象这种事情每个人都在做。如果考虑资本层面,基建就不会开始,如果考虑国家层面,基建就不会停。单渠道的亏钱不是全渠道的亏钱。

几十年的基建,说一句这是中国经济提升的基础不为过吧。你要是没有一定的基础建设,三天两头停电,产品运送时间和成本极高,这还没讨论当地教育治安乱七八糟的情况,就算你有再大的待开发市场,想进来的企业也是少数。与其说是企业选择了地区,不如说是双向选择,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贫困山区、贫困省市、贫困国家怎么就没有大企业设厂呢?可能是资本的善意找不到过去的路吧。

知乎用户 春秋 发表

盼了这么多年,四川终于盼来了大基建时代。

四川对于基建还很饥渴的,还需要基建拉动很多年。

——

高铁方面:除了省会交通优越之外,地级市普遍缺高铁。

水路方面:长江航道改造,嘉陵江航道改造,渠江航道改造,沱江航道改造,涪江航道改造,金沙江航道改造,岷江航道改造等……

铁路、水路的基建任务很重,需要大量金钱和时间。

努力把铁路和水路建设好后,四川自己的造血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到时候不会依赖转移支付,成为名正言顺的第四极。

知乎用户 照相 发表

央企国企怕啥,国家会给你好政策扶持你的。大基建,面临将来的大维护,对那些建造单位来说应该是不怕的

知乎用户 紫轩幻 发表

我就说一个比较近的事例。

清退老年建筑工人。

老龄化严重加上极少年轻人愿意进工地的情况下,清退老年建筑工人,这是基建逐步减缓的标志性事件。

实际上,该清退的应该是患有疾病,身体不是很方便的老年人,而不是单以年龄来论。

知乎用户 北方的风 发表

如果基建有用的话,为什么还要提新基建这个词呢?

基础建设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目的,就好比医生说我太瘦了,营养不够,要多吃肉蛋奶,我的目标不是多吃肉蛋奶,是为了变健康,结果我因为植物纤维摄入的不够便秘,我就不能有惯性思维接着吃肉蛋奶,就需要多吃蔬菜。有一家超市又卖肉又卖菜,因为有机菜比较贵,超市收入增加了,不能说肉的销量增加了。

基础建设是公共事业,通过公共事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水平,增加就业,可是现在基建市场基本饱和,这个饱和是参与者的过度饱和,无法通过基建继续重新分配财富,大部分财富还是落入先富人群的口袋,如果继续执迷于基建那我国的基尼系数有可能进一步被拉大。而基尼系数加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增长点不够,如果国家继续背负重债务,那么转向也很难,大船难掉头,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去产能去库存,进行供给侧改革,国家和普通人一样,债务太多了也就无法进行消费和投资。

而新基建与 5G 也只是一个可能的增长点,坦白的说这两个词最近说得比较少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的回答,说今年这个我是表示犹豫的。国内基建发猛财赚快钱的一波已经基本收尾,未来无论是做什么,都只会朝着越来越严格、正规化的方向走。

基建是不可能消失的,就算城里基本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也没关系,还有农村可以兜底,因此,下一步基建建设的就是农村。

基建行业原本就很混乱,正是因为混乱

知乎用户 盡先生 发表

可以考虑把各地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院进行升级

知乎用户 云上的日子 发表

说一句诛心的话,基建这个东西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

你单纯算经济账,偏远地区,甚至三四线城市的农村,真的需要高铁、5G 基站吗?随着未来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这些基建的结局就是烂在一个个空乡村。

但是你能不做这个基建吗?并不能,国情在那,这是政治任务。

知乎用户 滴滴答答 发表

目前基建哪里饱和了,有问题也是结构不合理效率低,存量上和美国有巨大差距,比如美国铁路里程远高于中国,高铁里程长,但重载铁路远不如,比如充电桩现在的增长率无法跟上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航天领域美国 40 个发射工位,国内只有九个,美国机场 1 万多,国内只有几百。另外,现在基建相关就业人数如此多,钢铁水泥产能相对过剩,基建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未来碳中和背景下钢铁水泥价格不可能如此低廉,随着老龄化人力成本也会飙升,乘现在必须把该建的都建好。

知乎用户 比克大魔王 发表

等村村通 高速 镇镇建机场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冲浪哥 发表

三十年没问题

知乎用户 大飞 发表

基建范围广泛!不是只有高铁高速,普通公路,机场…… 接下来的基建方向就是新能源投入建设,太阳能风能水利发电站,特高压变电站,大功率储电站!中国是贫油国,为了长远考虑减少对石油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是 100% 正确选择!万一哪天战争真的到来,中国可不想像二战小日本一样,被人切断油路,失败是迟早的事!新能源基建建设这才刚刚开始,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比例非常低,还处于蓝海阶段!未来十年肯定建设规模是一年比一年高!新能源车普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 兼顾了各方面的需求!又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知乎用户 水之镜像 发表

你但凡上过大学,学过点基础课程就应该知道,基建不只看他的收益怎么样,还要看它的社会经济效益。

修一条高速,你指着收费赚钱,那就别修了,这在任何一种投资面前都是收益很低的投资项目,任何一个理性的私人投资人都不会投

但是国家层面讲,这是必须投的,“要想富先修路” 听过没?闭塞的山村小城市想要发展,第一条就是修路。有了路,很多人可以出去就业求学,又因为运输成本的降低东西也可以卖出去了,外边的投资也会逐渐过来。

多读读书吧

知乎用户 湖海散人​ 发表

砸到铁公鸡还是比美国砸到 lgbt,流浪汉,吸毒的,华尔街,针管子和枪杆子里面好太多了。

美国胡求花钱花了这么久,都没把自己搞垮,我们怕啥

铁公鸡至少还是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美国那样砸钱给华尔街,针管子,枪杆子,吸毒都没把自己砸跨,我们怕个啥

还可以撑很久。

知乎用户 忘我 发表

高赞回答说的地方债务高企困境,都只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博弈的大环境下来说的。

事实上,近几年去杠杆,降负债,收缩 M2 扩张速度,都是再为下一次货币政策扩张做铺垫,漂亮国明年重新降息和扩表,人民币在跟随美元的基础上,必然会重新进入扩张区间,一时的收缩不代表什么,所以地方债务在这一轮去杠杆,稀释债务之后,必然能减轻不少。只不过基建以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依赖而已,因为增长乏力,效用降低。

漂亮国已经这么发达的情况下都还会用到基建,只能说,基建不会退出,只会共存,时不时拿出来用一下,边际效用递减是必然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宏观经济学其实是一门伪科学,就好比用治标的方子玩命吃药,最后必然垮掉。近年来的宏观经济,凯恩斯理论指导下的各国政府,确实有点乏术得很。因为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还得生产力技术进步,目前没有出现大的技术突破,那必然会日子越过越差,只能靠战争,贸易战,制裁,压榨劳动力抢夺他国财富,蛋糕不做大,大伙一块只能喝汤,卷就完事了。

知乎用户 小明 发表

不知道。

但是看了各位的回答,我以为中国今天就完了呢,吓得我赶紧买了个猪蹄补补。

知乎用户 一种娱乐 发表

路面挖了铺,铺了再挖开,然后周而复始,你觉得呢

知乎用户 苏菲 发表

国内基建不存在饱和得说法,基建是为了把钱触达终端发到你手里,只要政府还想为人民服务,就能维持下去。

知乎用户 little 纸儿 发表

无终止

知乎用户 神恩如海​ 发表

基建这个方面,国家层面现在已经很慎重了,或者说不止是慎重了。

住房不用谈,十年前就饱和了,不要钱的话,全国人民都能搬进城市里居住,一人一套还有剩余呢。

道路交通,公路村村通,铁路市市通也完成许久了(你要非犟有几个城市没铁路,我也没话说)。基本面上,交通网络分布情况已经对应了经济发展需求。再加大投入,性价比就是问题了。

新基建方面,除了新能源相关还看起来有点搞头,其他提出的项目,近十来年看,基本就是骗国家资金用的。即使是新能源相关,很大一部分资金,也是摔地上粉碎那种。

基建能对提振经济起到的效果,已经非常有限非常有限了。如果再把各级地方的债务问题考虑进去,其实已经是个悲观结论。

不如考虑下多造几个航母,武力收复一下试试吧。毕竟在国家层面上,动土和动刀,效果差不多。

知乎用户 偷女孩的小基基 发表

别忘了还有个湾湾需要重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供人住的房子建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建设专门用来实现智能自动化种菜养殖的楼了。

农场摩天大楼

农场摩天大楼,是一种创新性农场系统,它一般建于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周边,具有不需要土壤、全年可生产、不用杀虫剂、污水处理、免长途运输等优点。

农场摩天大楼

1、农场摩天大楼不必使用土壤便能完成蔬菜种植。

2、摩天大楼内的温室条件可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全年种植,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

3、由于农作物都是在室内种植,无需使用杀虫剂。

4、垂直农场的水都可以循环利用,所有的营养物质也能够循环。

垂直农场能够有效地降低全球能量释放,解决水资源短缺,以及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食物需求。

1、目前(2013 年),西红柿、草莓等一些超市食物通过一种较简单的 “水裁系统” 便能培育生长。结构复杂的农场摩天大楼正在瑞典、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建造。

2、在瑞典林雪平地区,Plantagon 公司正在建造一个 54 米高的大楼,到 2014 年,该大楼将生产一系列的多叶绿色蔬菜,其中包括:莴苣、菠菜和芥菜。

3、鸟眼公司正在研究垂直农场水耕系统的可行性,计划在德文郡佩顿动物园内建造廉价的蔬菜农场,为动物提供食物。植物将放置在盘子中,伴随着每天太阳光线的移动而由传送带移动,保证接收到充足的阳光。

4、英国东伦敦食品公司等几家公司也正在研究这项方案,东伦敦食品公司计划在伯明翰市建造一个垂直农场。

以往的经验里,在城市中发展农业总是带点堂吉诃德式的不切实际。但现年随着可用于农业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未来人们可以在城市建立 “高层都市农场”,种植新鲜、健康的食品,养殖各种鱼类和家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改善环境并提供食物

据 7 月刊的《大众科学》报道,这些 “垂直农场” 是一种没有污染、没有寄生虫和各类危险细菌的可控环境,可以常年生产农作物、养殖家禽和各种鱼类。外国有位叫戴波米亚的博士估计了一下,只要 150 座“垂直农场”,就能供应整个纽约一年的蔬菜粮食所需。他还声称,一栋 58 层的“农场”,占地仅 1.3 万平方米,却可以提供 74.32 万平方米的农作物生长面积,其产量相当于一个 414.4 万平方米的传统农场,足够养活 3.5 万人。

专家们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垂直农场应建设在城市里或城市近郊。这样,农作物可以直接利用来自城市的有机垃圾和不含化学物的生活废水,同时,又省却了农作物的贮藏和运输过程,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吃到新鲜农作物。

想象一下在闹市中,竖立着一座座 30 层高的大厦,它们不仅是水果、蔬菜和谷物的生产基地,更能清洁能源和净化城市废水与餐余垃圾。在垂直农场,可以建立池塘养殖各种鱼类,利用小围养殖家禽;利用无土方法种植各种植物,将植物悬置在水中或者其他溶液中;利用太阳光来生产热量和发电,以便昼夜不停地使植物的生长条件达到最优化。戴波米亚说:“就热量和水资源这两个因素而言,我们再也不会受大自然变幻无常的气候的困扰。”

这些摩天大温室,类似巴比伦空中花园似的种植园,可以实现全年 365 天智能自动化不间断种植、收割,其产量是普通农场的 300 多倍,不但能够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还可以为都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和清洁水源。向天空要耕地,还土地于自然,小心翼翼地修复地球家园生态圈,这是 21 世纪最美丽的神话。

自循环体系不制造任何垃圾

但为什么要把 “垂直农场” 建在城市?那是因为:这里没有未经处理的废物,动物不会因此感染和传播疾病;天气灾害远比郊区少,农作物受到的危害也较少。此外,到 2050 年,世界 80% 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已经具备发展 “垂直农场” 的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另外,这能减少大部分运输成本,人们也能尽快吃到新鲜的蔬果!而且,这些摩天大楼不仅提供粮食,而且还供应能源,创造出一个可自我持续发展的环境。

戴波米亚博士从 6 年前开始这项研究,是在现有的温室耕作技术基础上设计这一垂直农场的。垂直农场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板吸收的太阳能。此外楼顶还安装风力螺旋叶,像风车那样,为大楼提供风能。整座大楼的玻璃面板由钛氧化物造成,能收集污染物。雨水是它的最好清洁剂。下面的水槽收集雨水,进行过滤。

大楼设有控制室,控制整座大楼的运作。每层楼的天花板上安装有土壤水分蒸发恢复系统,冷冻的流动液体能吸收植物蒸发的汽。据估计,一座 “垂直农场” 可以收集到约 23 吨水。垂直农场必须是一个自循环体系,整体就像一棵巨大的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温室气体、排放氧气、净化污水、生产出谷物和蔬菜、有机废料也进行沼气发电。总之,垂直农场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鲜的食品,还可以净化城市环境,而其本身又不制造任何垃圾。

10 年内可望实现

据估计,“垂直农场 “的造价不菲,建造一座简单小型的” 垂直农场”大概需要 2 亿美元。但随着农地越来越少,“垂直农场”将会受到人口密集城市的青睐。目前,纽约的几家公司 (包括 IBM 在内) 已对 “高层都市农场” 这一概念表示出了很大兴趣。戴波米亚更是乐观地预测,10 年之内将会出现第一家这样的农场。

但是,建造垂直农场并非易事。在技术上必须达到:1、造价不能太高;2、持久耐用且运行安全。这就要求垂直农场必须同时符合自然生态学,可与自然和城市都达成和谐共生。

可扭转全球变暖

但这个研究跟全球变暖化有什么关系呢?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教授坚信,他所研究的 “垂直农场” 摩天大楼可以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戴波米亚认为,只有当相当一部分的耕地重新成为树林,人类才有维持气候稳定的转机。假如垂直农场能够彻底取代传统农场,那么世界上许多因人类耕作或放牧而遭到破坏的地区,其生态系统就会慢慢恢复。在温带和热带,多年生树林的恢复,将会消耗掉过多的二氧化碳,扭转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

![](data:image/svg+xml;utf8,)

1 太阳能电池板

  “垂直农场” 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其中一项功能就是,在温度太高的时候,启动空调系统,保持室温稳定。

2 风力螺旋叶

  像风车那样,为大楼提供风力能源,但风车太大,不适用于城市。

3、玻璃面板

  由钛氧化物造成,能收集污染物。雨水是它的最好清洁剂。下面的水槽收集雨水,进行过滤。

4、控制室

  整座大楼的运作都在这里控制。

5 大楼设计

  圆形的设计能将最有效地使用空间,让最多的阳光能射进大楼中心。

6 农作物

  农场内可种植水果、蔬菜、谷物,甚至能养殖雨、家禽和猪。农场更能利用废物生产能源,并能净化污水。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1 土壤水分蒸发恢复系统

  安装在每层楼的天花板上,管道能收集湿气。

2 管道

  冷冻的流动液体能吸收植物的蒸发水汽。帝朴米亚估计,一座 “垂直农场” 可以收集到约 23 吨水。

3 废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废水系统收集来的废水通过这里的多次过滤杀菌后,可以用做灌溉。

4

  植物采摘机

  通过电子眼监测蔬果。

5 农地

  尽量利用室内空间,示意图只显示了同一个楼层里种植了两层植物(下面种植玉米,上面种植番茄),但若种植的植物株杆较矮小,一个楼层可以种植 10 层植物。

6 水池

  灌溉过多剩下的水将会被收集在这里,然后运送到过滤系统。

7 特别照料机

  外形像一台喷墨打印机,这台机器可以为部分植物提供特别分量的水和光。

8 颗粒能源系统

  农场的另一个动力来源。它可以将农作物中不可食用的部分(例如玉米壳)转化为能源。先将其变成粉末,然后浓缩成能全部燃烧的燃烧球芯块,最后燃烧,转化为蒸汽能源。

知乎用户 Amro0093 发表

老基建当然要退场,新基建正在路上,比如杭州 1 万个核酸岗亭,上海几十万套封门彩钢板,这都是高利润的基建,大家赶紧投啊……

知乎用户 叶飞 发表

我们建筑群里想的项目是:

统一台湾,然后填海造路,把台湾海峡填了,

土方工程一大堆,挖掘机不愁了。然后挖隧道,修地铁到台湾,为啥填海了还要挖隧道?你没见过郑州先挖了个龙湖,然后在龙湖底部挖隧道吗?上边开始造公路,高铁,两边开始造房子。反正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

知乎用户 Lucien 发表

随便举个例子,河南郑州发大水,城市管网才发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修那种现代化赫鲁晓夫楼,解决 12 亿人口的新房问题。。

知乎用户 michaelall​ 发表

当年日本泡沫破灭后,也希望维持增长,也推出了各种基建,在各种少有人迹的地方建公路、铁路等,结果后续无法维护,还是逐渐荒芜了。

但是,日本那时候已经是发达国家,虽然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是资本积累比较多,通过企业向海外投资与建厂,还能继续维持发展。

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民间没有钱,产业升级也还没有完成,而东南亚印度等地已经在吃产业转移的红利,国内一堆人还在骂资本,哎。

知乎用户 动画化 发表

家里做工程的,很多人对基建还停留在修路。

其实不是了,新一轮的大基建,包含多方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所有旅游区、大公园、图书馆、学校都属于本轮投资的方向。

特别是旅游,从上半年开始,旅游区明显加速,在各地都有接到旅游区的配到管网工程。

知乎用户 咦弄撒嘞 发表

我来老调重弹一个提案,把喜马拉雅山挖开一个大口子,让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能够通过。让青藏高原和新疆变为鱼米之乡。这个就够耗掉现有产能了。

知乎用户 七亢 发表

搞大基建的基本原理是,政府可以收集基建的正外部性(externaity)。也就是说,有些项目虽然账面是亏损的,但对全社会的好处超过了那点亏损,所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者其他收入把这个亏空补上,项目对全社会来说贡献是正的。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外部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难计算的。高铁这种的还能根据历史数据估算一下客流量,但是其他一些事情就不好说了。假设要修一座超级大桥把大连跟烟台连起来,那这个工程总体是赔还是赚?这里面牵涉的东西太多,想搞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现在继续搞基建的问题就是,那些容易搞清楚外部性的工程都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赚还是赔。更别说之前已经搞了很多明显不可能赚的项目。其实赔一个两个也行,反正家大业大,但是如果成批成批地搞,那多大的国家也扛不住啊。

当然,有些项目明显是赚的,但是会挡别人的财路,所以也不能搞。

知乎用户 皓月冷千山​ 发表

我觉得得转变思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修桥补路高铁高速。 毕竟越往后利用率越低,可以搞一搞中部地区的水文环境,比如把淮河进一步治理一下,洪泽湖航道搞通,加上现在正在搞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以保障淮河再也不泛滥,加上马上完成的引江济淮可保证淮河不再有枯水期,几千里河道成二级航道,使淮河航运直接向东入海,这对华中华东好几千万人都是利好,甚至可以改变皖北豫南苏北的经济结构。也可以把黄河搞一搞,虽然比较难,又费钱,但是如果真要搞基建,还是可以考虑的

知乎用户 重拳出击 发表

问就是输,啥时候输就是马上

知乎用户 李杰 发表

国内基建全面过剩,全面过剩

知乎用户 Rick​ 发表

现在基建早不止传统意义上的修路修桥了。经济下行,出口消费都指不上,为了保经济保就业,搞基建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了。以工代赈,历史上都这么过来的。传统基建没多大空间,新基建总是有的,超前一些搞搞没啥坏处。这些年高速高铁带动物流,宽带 4G 的普及带动移动互联网,好处还是明显的。

至于还能撑几年,新基建目前看空间还行。要说效率多高,这东西本来就是个赌,修高铁盖移动塔时谁能预测到移动互联网这么火爆呢。就好像刚上班的小白领,突然发了笔无息贷款,还必须马上花掉。与其吃喝玩乐花掉,不如去报几个班学点技能,说不定以后哪天就用上了。

另外经济下行大家都喜欢骂越南,可以理解,但基建这事没太大毛病,老美也在搞。而且和搞股市搞房市催生资产泡沫相比,基建已经算是对全社会相对公平的方式了。

知乎用户 273S 发表

对国内基建投入的钞能力和建设能力毫不怀疑,但是基建的效益呢,很值得怀疑。

最不着调的港珠澳大桥绝不是孤例,以后会越来越多。机场高铁高速,不要说西部,就是东部地区效益也很难说了。

何况现在防疫,飞机高铁大面积停,高速公路平稳流畅,资金投下去全是坑。

未来,如果工厂开工不足,电厂电网投资也会大幅度亏损。

归根结底,经济发展不是靠基建就能拉起来的。主要在人,人少了没办法发展,人躺平了也一样不可能发展。

而现在,人越来越少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越来越多人躺平也很难改变了。

知乎用户 登山菩萨蛮 发表

今天的基建就是未来的坏账,地方债务危机已经到来。当前,基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以人为本,而是为了基建而基建。很多时候,基建搞起来了,城市的烟火气不见了,商铺租金涨了,小商贩干不下去了,到处剩下冷冷清清的旺铺出租。

知乎用户 鹤鸣山人 发表

人口萎缩背景下 收缩基建规模才是正确的

知乎用户 排干沼泽 发表

千万漕工衣食所系你说呢

知乎用户 秋弥 发表

撑,別做梦了,最多一年,没人付钱了,低效的建设持续不了

知乎用户 lys 发表

别的不说,我们省的部分国道省道和大部分的县道,都有翻修的必要。

市区老城区的房子,有旧改翻新的需求,关键是钱从哪来的问题。

知乎用户 兰陵玉树 发表

中国几千年文化,从大禹治水到隋炀帝开发京杭大运河,再到明长城,什么时候停止过基建?所以不必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知乎用户 打更人 发表

永远,只要想,那就是永远。

实在不行,可以建了再拆,拆了再建吗,很多地方的路不就是这样吗?有损坏的路不修,反而把修好的路拆了再建,这样不就可以无限循环下去了吗?

知乎用户 撤子 发表

国内基建就是为了消耗产能过剩。现在借着疫情与碳中和,正好调节一波产能过剩,因此基建的规模将收紧。

知乎用户 赵小二 发表

空间很大,浪费更多,然后欠一屁股债。为什么呢,没有把科学决策摆在首位。

知乎用户 为戏入迷 发表

取决于工人群体还愿意没日没夜的加班多少年,目前来看,这个数字大概还剩下 10-15 年。

知乎用户 被禁言了 发表

主要看债务规模还能撑多少年。毕竟基建可以建了拆,拆了再建这样无限循环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也得有人愿意干啊,你愿意去搬砖吗?不如当保安

知乎用户 夏天的风 发表

撑不了几年了,人口流出地连维护基建的钱都没有

知乎用户 社会主义不养懒汉​ 发表

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形势越差,越要增加财政赤字,要搞大基建以工代赈,疏通货币流通体系。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直到还不清利息,除非出现转机。

比如:

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提高落后的生产关系

欧盟,美国崩溃

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开辟海外殖民地

……

知乎用户 杭州湾跳跳鱼 发表

我感觉至少一万年

知乎用户 電子電気行业洞察 发表

不怕,年底来个 400 万亿!!!未来 5 年投完。。。

知乎用户 一只工蚁 发表

基建已经放缓了,不争的事实。

原来我们县城规划的城轨直达市区应该没有了

知乎用户 休息 发表

饱和个毛,不会拆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听听温铁军讲的中国八次经济危机,就知道为啥基建了。

知乎用户 鹦鹉博士么么哒​ 发表

没有基建就创造基建

大可不必担心这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房建项目确实到头了,总人口不再继续增长,甚至开始减少,未来内些还能吸引人口的城市还有的搞房建,其他城市就剩维护了吧,但是其他基建项目,交通,水利,电力,天然气管道,储气库,只要想搞,都是大基建,还有市场 只不过这些基建项目对于从业者来说,能不能挣到钱,就很难说了,毕竟搞房地产来钱快的时代已经快到头了吧

知乎用户 猜莺音 发表

合同额和营收数据,是各级子企业合并来的,懂得都懂。。。我感觉对建筑类央企,现在有两个趋势很明显: 一是巩固优势地区,二是加快对海外的战略部署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疫情爆发的时候,2020 年就说过政府要过紧日子。那时候基建就已经急刹车了。

知乎用户 客观规律 发表

又要新一轮的大基建,已经在进行的东数西算

知乎用户 真的别再打了 发表

撑不了多久了,基建的成本越来越高,需要维护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从事基建的人力成本没法再继续压榨了,已经是牛马待遇了,成本降无可降

知乎用户 小笨熊 发表

可以撑很多年啊~以高铁为例,全国多少县城,或者县级市有高铁站呢~还有大把的空间~别说建了高铁站,没人坐车,不存在的事~如果存在那就应该连火车站都不要建

知乎用户 李泌兔 发表

基建是会一直存在 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知乎用户 南瓜包子来俩 发表

真特么张口就来。。。

还没了,是你没了,还是你媳妇没了?

先弄清楚基建是啥再说吧!

不是只有修路修桥盖公园教基建

电力系统升级,数据中心搭建,水电风电光电建设,社保卡升级,这也是基建

老基建翻新加新基建建设这才是完整的基建概念。

知乎用户 SakuraleafA 发表

基建饱和?还有这种好事?大型地面电磁弹射装置该安排一下了。

知乎用户 大支哥 发表

西安这边墨迹了好几年的西延高铁,西十高铁,西康高铁已经开始建了,包括西安市内的轨道交通什么还远没有饱和,包括这几年提的新基建,又要富一批人了。

知乎用户 心远地偏 发表

学者应该实事求是回答,城镇化上限在哪里?中国人口,特别是 45 岁以上的农村人口,由于房价的原因 (打工地与户籍地之间房价巨大差异),也许永远不会城镇化,他们不打工后仍会回到农村。所以,基建的天花板就在城镇化上限处。资本追求的是效率,大国竞争比的也是效率,宝贵的资金如果沒有刺激科技进步,拿什么来和美国比?

效率和体系有关,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线图是希望所在

知乎用户 德尔塔 S 大于零 发表

其实还行,放寒假回了趟老家,看到中建三局在武汉的项目挺多的,不过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了

知乎用户 天涯明月 发表

上面都大统一文件出台了,你们还觉得基建不做么?这话题下不少人带节奏。1450 吧

知乎用户 YANG 发表

国内基建还没饱和,各大城市群乃至都市圈的城际铁路、市郊铁路、超远程跨区轻轨、县市际公路扩宽等等

知乎用户 liwei2496 发表

经济形势不好,大水会一直灌!!!今年又 25 万亿

知乎用户 DR.a​ 发表

做一次全员核酸猜猜要多少钱?

知乎用户 无双 发表

还早呢,事实上基建的潜力只会越来越大,中央定的新基建,包括 5g,充电桩,智慧公路,量子通信等等一大溜,每一个领域都是上万亿的投资空间,现在的问题不是钱,而是一个好的投资政策,具体详细的投资规划,尽可能的提高投资效率。这波新基建的空间十年内还是有的,等到 2035 年估计是飞行汽车,地月通道,星际运输,谁知道呢。

知乎用户 蓝黑视界 发表

从 1949 至今,无数毕业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派,不同背景的经济 “学者”、“专家” 都在试图解读、预测中国的经济,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经济,结果呢?谁能真的看懂中国经济,看懂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

知乎用户 林北 发表

说三点:

1、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量超前式基建。

2、中建八局下面一个分公司,仅今年一季度签约超 100 亿,其中还有很多未上报的。仅湖南长沙新建一个机场,政府能拿出 65 个亿,至于大湾区的城市更新,几十亿甚至到百亿的项目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基建方面比你们想象中的有钱

3、全国部分城市已开始救房地产市场。

知乎用户 恐怕依旧在​ 发表

有个疑问,希望知乎上的智者帮我解答一下

为啥国家喜欢搞大型建设,比如体育场机场高楼大厦等等,却忽略基础建设,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建设,难道基建的耗费比这些大型工程资金要多得多吗

知乎用户 拉屎大王 发表

只要 zf 愿意,可以撑万万年,不说西部偏远地区的基建还能撑个四五年,我手里还有个大工程:给太平洋加个盖

知乎用户 太阳 发表

基建可以一直持续,只是效用很小了,而且基建的本质是负债,也就是用未来的钱来做,这样的模式最终的极限就是债务的极限,债务的极限就是人的极限,也就是说从 2016 年出生人口转头向下的时候就是基建地产到头日。

但是借钱这事就跟毒瘾类似,一下戒不掉,因此只能慢慢戒,出生人口却不,直接断崖式下,连个缓冲都没,这是我们这种体质的劣势,造成了这种情况。那就是很多事容易过头,过头就是极端。

知乎用户 tang dynasty 发表

光伏风能是不是基建?蓄能水电是不是基建?充电桩,智能高速是不是基建?这些远没饱和,还有很大空间。

知乎用户 深圳社保小参谋 发表

京沪永远涨,一印解千愁。

知乎用户 我差点乐出声​ 发表

老家小城市,从我上小学到现在,基本家门口的马路每年都得被挖一遍,折腾里面的管道,今年说装自来水管道,明年说装下水管道,在下一年说修整供暖管道,在在下一年说铺设光纤。

有一次就问挖坑的师傅,既然这几个管道都是在这一个坑里埋着,为啥不一次性都埋进去,总挖坑多麻烦。师傅像看智障一样看我,说小孩你懂啥,一次都埋进去,以后几年我们干啥。

我悟了,你眼里这是挖坑,是折腾,在宏观上这叫创收,叫民生,叫就业岗位。

我觉得这么算,基建能永远搞下去。

知乎用户 自律是一切变好的前提 发表

撑不了多久了。经济学的乘数效应会让基建对带动经济的效果越来越差,最后只是徒增债务,本质上还是子子孙孙用 007 劳动去还。而现在人口已经在崩了。

未来中国的实体产业会像日本一样,空心化。活下来有能力的大部分会走向海外,尤其是中端制造业在海外进行产业布局。因为姥爷们需要外汇,有外汇才能保人民币汇率。才能保住粮食。内部维持秩序就行了。

知乎用户 意大利泡面 发表

无限年 把沙漠变成绿洲 把一二线城市推倒重建

知乎用户 恒路敬不二 发表

目前来看,中国的基建行为还要持续若干年以保持经济增长在一定的区间。这个世界是个比烂的世界,日本失落的三十年,老欧洲也已经二十年原地踏步,唯二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就是中美,美国靠印钞发展,股市充当了多发货币的蓄水池,中国靠基建和土地财政财政发展,中美的发展模式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谁先到下,另外一个吃对方的肉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目前来看中国整体财政状况好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弹药多于美国,体制上没有反对党拖后腿 ,所以谨慎看好中国。

知乎用户 秋乏术 发表

能撑很久。比如一个理塘丁真,就能让原本人迹罕至的川西高原变成旅游胜地。

一个帅哥就能带动当地高铁建设需求,想要实现落后地区城市化有什么难的?


你以为的基建:搬砖盖房修小区实际上的基建:一二线城市都在规划砸钱修地铁和机场、中欧班列、中老铁路、云贵川贫困县通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等跨海大桥、白鹤滩大型水电站、甚至京台高铁规划、发达地区高铁路网县县通、援建非洲铁路网、给巴基斯坦修高铁、国家电网意图垄断南美洲电力供应…… 中国的基建行业未来几十年都会十分忙碌、马不停蹄!看看吧,小市民们,别以为房价不涨了中国就完蛋了 [捂脸][捂脸]

知乎用户 唐哥​ 发表

应该撑不了多久了!

所以我们短期布局月球,长期盯着火星

这是下一个百年计划的战略目标!

知乎用户 发财了 发表

不要紧,地球搞完还有月亮

月亮搞完还有火星

你猜猜是多少年?

知乎用户 杠精铁骨铮铮 发表

要看什么样的基建了,大政府的目的是科技振兴,全民就业,均衡发展。新的科技手段出现了,就有新的基建项目

知乎用户 就是个锤子 发表

开来过甘肃,开车去过酒泉嘉峪关敦煌后会发现,茫茫的戈壁滩,全是基建未到达的地方,感觉 100 年也建不完

知乎用户 Avalon 发表

可不能养懒汉 [思考],屁民老老实实出卖劳动力就好。哈哈,我就想看看结构性失业怎么解决,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扩招不是长久之计。要不然强制进工厂吧[惊喜] 这么多年搞经济水平还是这么高

知乎用户 梦曦和曦​ 发表

怎么可能饱和?光是新疆和西藏,铁路与城市化保守的说还能至少再盖 50 年,仅以目前的趋势来看,不包涵科技或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的情况。

基建的本质是国家掏钱,底下去干,基建本身不赚钱,比如说城市道路建设,高铁,邮递等等,国家用税收来养着,多给钱就多盖,少给钱就小盖,就维护翻修就完了。

知乎用户 白日梦想家 发表

现在这种时候搞基建

冷不丁冒出一个想法

这就是大跃进的变种

看什么时候轰然倒塌

知乎用户 阿口 发表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超前的基建是不得已而为之

知乎用户 uwen​ 发表

很多啊 高铁 4g 5g。只要体制内需要,撒都是基建。基建只会改头换面而已。

知乎用户 大葱明​ 发表

国内基建气数如何,可以参考苏联的重工业

知乎用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发表

万世产业

永恒不倒

知乎用户 创世纪 发表

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基本在 2030 年左右完成。主要依据是:城镇化率、人均住房面积、国内铁路、公路等规划里程。基建的高峰期大约在 2010-2020 年,现在正在走下坡路。钢材产量(尤其是螺纹钢)也是基建一个不错的参照。

知乎用户 财务自由的旁观者 发表

只要允许,可以一直建,哪怕旧的拆掉再建更高级的,持续贷款以新还旧

效率问题可以留给 00,10 后们吗,70,80 后的收益先保证了先

知乎用户 Acecome 发表

你要把基建理解为铁路、公路、桥梁、机场,那有经济效益的是修的差不多了。

然而实际基建包括但不限于,重化工、燃气与水务、油气管道、通讯网络、电网、冶金、矿场….

知乎用户 狂热的芯片 发表

要提高内循环就得提升内需,提升内需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发钱给所有人,而不是把钱又丢到死的基建里,变相给了富人。富人已经吃到撑了,他只会花更多在奢侈品上。

最近说什么共同富裕不搞福利陷井是什么意思嘛,难道基本保障不该有吗?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放心,离在月球或是火星上修道路,建信号塔的日子还远着呢,我们的目标是浩瀚星辰。“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宇宙繁荣发展万岁”。

知乎用户 王颙禛​ 发表

无论怎么苦思冥想、怎么捣鼓折腾概不可违背常理常规,不然终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没有记得 “选择大于努力” 这句至理名言呢?个人如此,企业如此,社会上建立的真国家也好假国家也好都是如此,如若只知埋头蛮干却没有找准方向,最后大概率是悲剧,因为所有方向有三百六十个,对的只是其中之一,运气微乎其微。

什么是真确的选择、真确的方向,很简单,社会上所建立的国家是全民的而非只是少数人的国家,因而欧美不用担心遭受伤害和灾难,以至于不得不围追堵截的国家。可惜虎口拔牙做得到吗?

知乎用户 天耶耶耶 发表

还能好久,毕竟一条路能修好几遍

知乎用户 益闻 发表

进入存量化,为之前高歌猛进的产品做维护,精准基建

但之前高层的质量吗,你猜之前的建筑企业愿不愿意维护?

知乎用户 QUEEN 发表

基本已经结束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改个题目吧,冷一看以为桥要塌路要陷。

知乎用户 波比波比 发表

达到流浪地球的科技水准,可不是几年内能够解决的,而且几百甚至上千年的高速发展

知乎用户 方龙 发表

当社会平均年龄到了四十岁上下估计就差不多了,以前干的干不动了,能干的人工太高,这时候大量的自然村消亡,出了重点工程以外,基本都无了。

知乎用户 苍穹​ 发表

就我们那条县公路和乡公路,用了两三年就破,破了就补这能养活多少建筑企业?

再说了,我国有 5000 多万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人,就算只有几百万是从事国内基建的,那解决几百万人口就业也是个大的问题,只能不断的找事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存在撑不撑。

一直都建不完。

建 不完。建不完。

上次是挖了填了,填了挖。

现在准备到绿化了,某些地方已经启动了长得好好的绿化树,全推了,改台湾草了,哈哈。

哦对了,还有一项,翻新项目现在也在开启了哟,就是二十多年前起的大楼,某个城市现在也在旧改了

知乎用户 知了书 发表

农村路都通上,估计要 100 年以上?

走走停停恐怕好几百年!

然后再修修。反正你看不到时候!

知乎用户 幕云 发表

基建几乎永远不会结束

传统基建搞完了搞新基建 广义上来说码农所做的事也属于基建 属于虚拟世界的基建 或者说是数字信息基础建设

知乎用户 飞向无尽天空 发表

长期看必须走出去,如果实在走不出去,就把世界统一了,而后这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不是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题主问的是市场和产业到头了(看上去明显不会到头)我想问因为现在这么多人劝退传统工科,人才的变少会不会影响国内基建啊?

知乎用户 桔梗 发表

划重点:

1: 传统基建水利铁路隧道公路扩建维修会一直存在;

2: 国内投资产出比较好的基建项目越来越少,内卷化越来越严重;

3: 国内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靠国内很难消化,海外市场才是基建的出路

知乎用户 无言 发表

想想青藏铁路当年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事情。这就是大基建开始处。

知乎用户 泰泰 发表

因为澳大利亚, 印度的进口粮食和肉制品的不确定性,

产粮大省都需要增加灌溉面积…

知乎用户 黑羽 发表

可以永远修下去,直到地球资源枯竭。

知乎用户 jibuzhub 发表

商品房建设,也是永远在路上的,因为这个才可以最大限度吸收超发的货币,而货币超发是绝不能停下来的,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看了很多工程科普,所有的大佬,局座,徐小刀,三一博士等都有提到基建狂魔这个概念,但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其他国家反而没有那么重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最近这段时间,各种基建类的话题又登上了大众 …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知乎用户 叶泊枫 发表 这个问题应该问:“为什么每次经济下行,都喜欢大水漫灌?” 在黄渤的电影《一出好戏》中, 一群人流落到荒岛上。 张总是一个精通经济原理的奸商,他主张用扑克牌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交换,并说岛上一共只有 2 副牌。 随着大 …

既然基建是拉动 GDP 的利器,为何不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

知乎用户 Bill Yu 发表 很多国家都采用过,也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建立的公路到现在都还在用,有一次我开车经过 US-31,觉得好奇,查了一下,果然是二战之前修建的;美国的州级公路,就是 I-xx 的,是在艾森豪威尔总统 …

如何评价《了不起我的国》系列视频?

知乎用户 Kalamara​ 发表 “2016 年中国芯片对外出口量达到 1800 亿块…”——《了不起我的国》 我中兴呢?!亡了吗?! 知乎用户 修瑞 发表 头几期觉得很新鲜,越到后面越感觉很不客观,老是有一种牛皮吹过随时会破的感觉。 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