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不是太着急了,不能先发育一波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教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写道:“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法西斯从利用民粹主义这个兴奋剂开始,就不能停了。就像一个吸毒的人,通过毒品能够获得超级快感,但需要付出的代价是这种快感一旦停止输入,汹涌而来的民粹就会活吞了他。

法西斯为什么会把社会主义苏联看成是最大的死敌,东线的残酷性是西线完全无法比拟的。就是因为法西斯和共产主义者的胜利依靠的是同一拨人,都是靠着底层人民才能走向胜利。但法西斯虽然依靠的是底层力量,但他们的组织核心是大资产阶级,最终的利益输送是大资产阶级占大头。这样底层民众尤其是他们的中坚力量小资产阶级,就会在大资产阶级的对比下始终不满。而应对这种不满的唯一方式就是用不断的胜利给他们以希望,将他们的怒火向外引。所以法西斯的进攻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

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这个民族是天选之子,所以我们战无不胜。如果希特勒占领西欧之后停下来发展,在德国内部一定会有比他更激进的人选或者派别站出来,用希特勒打败竞争对手的方式打败他。只要民粹一起来,任何理智都是自杀行为,希特勒作为干这行的老祖宗,比谁都明白后退就是万丈悬崖。

看看小民粹台湾就知道了,那些领导人真傻吗?他们是不敢说实话,一句实话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知乎用户 绿皮工业​ 发表

希特勒的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

他对资本家和底层工人互开空头支票。对待工人,希特勒解散了工会,强制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并且要求工人必须缴纳一定额度的收入作为纳粹的经费,不管是不是纳粹党员都得交。对待资本家,希特勒空手套白狼要求资本家必须购买梅福券,并且通过强制手段冻结物价限制交易等等来讨好底层。

直到 39 年纳粹闪击波兰,梅福券都只给资本家兑现了不到十分之一,并且当年的纳粹根本无力偿还自己发放的债券。所以简单的说,希特勒的经济奇迹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他的经济奇迹实际上就是靠抢劫资本家的财富来收买底层,并且希特勒破坏了经济运行的规则导致资本家投入资金但是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收益,他的经济政策就是剜肉补疮,表面看起来好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安抚了民心而已,如果不掀桌子发动战争劫掠财富,最多到 40 年底德国就会爆发比之前更大的经济危机。因为实际上,希特勒的时代工人待遇是完全比经济危机前更糟糕的,只是希特勒动用了很多对于政府来说惠而不费的手段来给民众打鸡血,让底层民众斗志昂扬的去当血汗民工,再加上纳粹解散公会实际上工人完全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地步,例如希特勒在阿尔卑斯修建的度假场地,工人的伤亡是远高于之前的平均标准的,并且纳粹为工人开出的低价享受歌剧,海滩邮轮和阿尔卑斯雪山度假等等福利实际上也愿意没法达到之前许诺的全民都可以享受,大量度假特权都被纳粹中高层所垄断,对于工人来说,希特勒根本没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关键所在,只是暂时造就了表面繁荣掩盖了背后的本质矛盾。而对资本家来说,希特勒的强制手段也导致资本家的投资和收益根本不成比例。

有人问过 “纳粹即反共又反资,那纳粹走的是谁的利益路线”,这个问题实际上就点明了为什么纳粹必须打闪电战对外扩张。因为希特勒的政策改革本身就是非常精分的空中楼阁。首先,如果希特勒坚定的站在低层人民这一边把资本家老容克全部枪毙没收财产重新分配给人们,那就是共产主义革命;或者坚决站在资本权贵这一边学西班牙就贯彻暴力镇压,只要你独裁能力够强也能混出来。但是希特勒两边都想讨好,但是两边都在利用。希特勒从来没有坚定的站在百姓这一边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只是用各种恩惠和福利来收买基层,同时又严酷镇压工人阶层的意愿代表不允许工人争取权益;对于资本权贵,希特勒则是威逼加利诱强迫资本投资重工业和公共设施,购买债券等等,同时又限制资本的自由贸易影响资本的收益,让资本家投资却拿不到收益回报,再加上希特勒著名的“让失业率降到零” 本身就违背经济规律,正常的经济市场怎么也得有一定的失业存在,因为资本逐利的天性不允许 “零失业” 这种负担存在,希特勒的 “零失业” 是建立在对于平民百姓要求强迫工作,对于资本家要求强迫雇佣多余员工,这么搞能创造利润才怪了。这样两面摇摆,希特勒的执政根基根本就不稳定。

所以希特勒的经济根本没有可持续性压根就无法继续发展,你叫他怎么发育?正式开展之前希特勒已经通过对外国投资贷款赖账,强迫国民劳动并且大量消灭不能提供劳动力的非健康国民并没收其财产,掠夺犹太人财产,非法侵占土地等等一切手段来赖账了,但是依旧无以为继只能爆发全面战争掠夺更多财富来补窟窿。再拖几年希特勒直接经济原地自爆了,资本家和底层会联合起来弄死希特勒。只有及时赌一把对外不宣而战发动战争掀桌子,希特勒才有活路。就着你不让希特勒打仗你让他 “发育”,他怎么发育。

有人会问,纳粹在和苏联开战之前鼎盛时期吃下了大半个欧洲,难道这么多土地资源还喂不饱纳粹吗?

还真喂不饱。表面上纳粹搞的改革和美国差不多,但是纳粹的手段和美国是有本质差别的。

面对经济危机,苏联的改革最彻底手段也最狠,苏联现实吊了资本家路灯,然后对内使用剪刀差收割农民的农作物,再对国内施行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配给制度,最大限度激发了工业潜能。

美国表面上和纳粹一样,以政府为担保要求资本家必须平复市场物价,并进且恢复正常的生产,同时以工代赈发动大量劳工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来回复经济,但是背后却和纳粹媾和资本家有一个决定性的区别:罗斯福强制动用政府手段对金融进行了管制,等于把给资本家脖子拴上了绳子。在当时看来,罗斯福的手段完全违背了金融市场的自由运作,是颇有争议的手段,罗斯福新政初期是保守非议和唾骂的。而现在再看,罗斯福政府的作为很简单明了:国家要由政府来领导,不能让资本操纵。

而纳粹恰恰是做不到和资本家彻底决裂,彻底把操纵资本的老容克们拴上绳子,再加上纳粹政府为了表明纳粹的优越性强行以低价出售高档香槟汽车等奢侈品给一般百姓,最终结果就是纳粹政府从一诞生开始就伴随着极大的腐败与浪费,最终,纳粹被欠债的资本权贵逼的铤而走险也是必然发生的,因为从始至终,纳粹政府没有彻底控制资本,所以纳粹必然面对资本的反噬,最终的表现就是疯狂的对全世界开战来掠夺一切。

知乎用户 invalid s​ 发表

你把你家的锅都砸了,银行里的钱全都取出来买了臭鸡蛋,家里的衣服被褥一把火全烧了,然后带着全家老小到楼下小饭店吃了顿霸王餐权当誓师大会,当众嗷嗷叫着要揍你家邻居……

结果嗷嗷喊完了你说我还没准备好能不能回去先发育几天?

民粹主义是把双刃剑。把民众忽悠起狂热很容易,但接下来就骑虎难下了。

敢退缩?你把大家的锅都砸了还退的回去吗?

拖延?

冷不丁被你忽悠到公众场合一大群人一起光屁股嗷嗷叫的时候很狂野很刺激,越尴尬越丢人接下来他们积极性越高破坏欲越强——这叫人性。

结果叫完了你让他们光屁股回家凉上两天?你知道离开广场一个个光屁股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都尴尬的走都不会路了吗?你以为他们能有勇气这样灰溜溜的回家?这™也叫人性!

一旦你弄出这个状态,就必须不停的进攻进攻胜利胜利…… 一旦受挫,一旦意识到挨饿受冻光屁股什么都换不到、还必须承担战败的后果,那么第一个遭受反噬的就是你。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希特勒那一套,就是凯恩斯总结出来的那一套。

罗斯福也是如此。

本质上就是先向资本家借债,然后用这钱来购买生产出来的产品,问题在于还债的时候怎么办?

首先,债务有利息

其次,生产出来的产品,被剥削走剩余价值,是归拥有商品一方,那么能买起产品的人越来越少,就要不停的借新债。

债务越滚越大,借新债的利息越来越高。

别人质疑凯恩斯,问他到还债的时候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因为不用凯恩斯总结的那套,当场就死,用了他总结的那套,将来才死。任何有脑子的人都会选择以拖待变。

什么可能变化呢?

比如说某个科技出现大突破,那么新科技的出现,与生产资料结合,就能提高生产力,淘汰旧生产力,那些掌握旧科技的资本家被淘汰,债务自然减少了

或者发现新的无主资源,也可以用来削弱那些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不还债了,没收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这就是社会主义的道路

而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消灭一些特定债主,以及发动对外战争,从国外掠夺来还债

希特勒面对还债的问题,就是消灭掉国内的犹太人,发动军事冒险,先是试探拿回莱茵兰地区,看清楚英法的软弱后,再并吞奥地利、捷克,之后索性发动战争,拿下了波兰,掉过头去又干掉了法国。

但是这些并不能彻底解决债务问题,只有继续扩张才行。

美国之所以没有像纳粹德国那样,原因就是在于美国的家底更厚,所以在 1937 年经济危机再次来临的时候,美国还是能再撑一阵子

而纳粹德国撑不住了,不得不开始军事冒险

而比纳粹德国底子更弱的意大利、日本,一个在 1934 年就对埃塞俄比亚动手了,一个在 1931 年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拿下了东北。

日本在 1937 年的经济危机下,发动了七七事变,又进一步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希特勒要是不动手,那么还债的问题,先要把他自己搞死了。

更不要说苏联越来越强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建设是极好的引入技术、资金的机会。

这就是列宁所说,资本家为了利润,会卖出绞死自己的绳索

知乎用户 kurotsuki 发表

客观上说,苏联并非只有大清洗,在大清洗之后斯大林还是进行了宏大的规划的,陆军空军海军都在积极扩军建设,从战列舰到坦克到飞机都在研发测试列装新型号,瓜分波兰之后新的边境防线在如火如荼地修建中,苏芬战争结束后、卫国战争前夕的苏联红军在事实上即将迎来大建设大扩充的时期。

如果柏林方面还打算与苏联为敌,那么如果不 “抓紧行动”,等到苏军大体上扩编完全、斯大林防线前移完毕、红海军计划中主力舰开始下水的时候,德国只有招架的份了,这时候对于柏林方面来说,也许和英国议和,以完全释放维西法国、保留阿尔萨斯 - 洛林为代价换去换取一个西欧反苏同盟会更实际一些(就像当年苏联成立伊始的情况一样)

当然,打不过就加入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在苏德关系最好的时候(波兰:?),莫洛托夫曾经在真理报上对辣脆做出非常奇妙的说明(懂得都懂)。

知乎用户 那个某某 发表

德国当然可以发育,但是苏联明显发育得更快。

1940 年前后,当时苏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换装。米格、雅克和拉格正逐步进入现役替换老旧的伊 15 和伊 16,伊尔 2 也进入现役大幅增强了苏军的对地攻击能力,还有佩 8 和叶 2 也开始装备部队,苏军初步拥有战略轰炸的能力。

地面部队方面,T34 和 KV 爸爸也日益形成规模,著名的波波沙也开始配发到苏军战士手中。

就连苏俄传统拉跨项目的海军,苏联级已经开工建造,68 型和 69 型巡洋舰也进入施工阶段,要是再等个两三年这些家伙服役,一个大舰队直接堵港口,怕是要把俾斯麦和提子的头锤爆。哦不对,开战前俾斯麦就已经凉了,提子要一个人承担下所有了。

所以如果德三真的沉下心来想发育一波,那么两三年后再开战的时候,面对的苏军就是高空密密麻麻的米格,中低空密密麻麻的雅克和拉格,地表一堆苍蝇一样的伊尔 2 疯狂舔地。地上无数 T34 和 KV 爸爸前赴后继暴打三四号,坦克车上的毛子人手一把波波沙。四条苏联级战列舰带着十几条万吨巡洋舰小弟轮流来堵提子的港口,隔三差五就有佩 8 编队带着煤气罐来试图灌顶提子。

要是真发展到这一步,别说主动开战,这时候希特勒唯一活下去的希望,就是神学院的教授们当年把慈父教导成了一个诚实守信谦恭善良的好宝宝,严格遵守互不侵犯条约,在 49 年以前不会对德国发动进攻。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德国根本就不具备进攻苏联的实力。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才开始发现,之前关于苏联的情报并不准确。由于德军情报部门的无能导致希特勒和纳粹高层完全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就此轻易发动了苏德战争。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在战后受审时对美军调查人员承认:“在我的部队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注意他是跟美国人坦白的,而并非为了故意取悦苏联人。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的日记更为可靠:“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 200 个师,而现在查明番号的就有 360 个师,一旦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新师,而我军的战线分布太广,兵力显得比较单薄。” 这页日记的准确时间是 1941 年 8 月 11 日,“巴巴罗萨” 计划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德国陆军高层已然感觉到情况不太正常。

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联红军部署在西部边境四个军区的兵力共有 149 个师又一个旅,总兵力约 290 余万人,但多数师并不满员,每师大约 8000 人左右,因为苏联只来得及进行了部分战争动员。而德军第一波次投入进攻的是 153 个满编作战师,每师普遍在 12000 到 14000 人左右,总兵力达到 330 万人,在质量和数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苏军在前期肯定要一败涂地。

据朱可夫在战后的回忆,纳粹德军截止到 1941 年 6 月战争爆发前,陆海空三军总兵力已高达 850 万人,陆军作战师 214 个,其中仅 1940 年下半年征召的即有 355 万人;而苏军此时只有 500 多万人,考虑到苏军每师的兵员数量略少,哈尔德关于至少发现 320 个师番号的说法是可信的。

但问题是,苏军部署在西部的只有一半左右的作战师,被德军最先打垮或歼灭的也只是这些部队。

战报显示,德国人在这一期间俘虏了 200 多万苏军,毙伤 100 余万,基本把苏军原来部署在西部边境的师和新调来增援的几十个师粉碎了,按照德国人战前关于苏军拥有 200 个师的情报,希特勒有理由相信俄国人快完蛋了。而实际情况是,苏军只损失了半数左右的野战陆军,它仍然有力量在莫斯科组织大规模防御(集结了三个方面军 125 万人)。

随着举国总动员的进行,苏军的兵力开始逐渐增多,苏联当时的人口是德国的三倍,达到 1 亿 8 千万人,既然德国能武装起 800 多万的军队,那么苏联人最少可以有 3000 多万适龄服兵役人口,只不过由于德军的迅速推进,苏联丧失了大片领土和大批人口,否则的话,苏军在战争后期的兵力优势将更加明显。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累计动员兵力是 1420 万人,而苏军累计动员高达 3460 万人,差不多正好是人口比例。

仅 1941 年秋的一个月内,就有 100 多万党员和团员紧急入伍。

既然法西斯德国未能通过闪击战迅速打垮苏联,苏联就有机会通过人口基数、生产能力和资源优势完成后备兵力的补充。

看看地图就知道,德军尽管推进了几百公里,也只是占领了莫斯科以西的一小块苏联领土,它有巨大的战略纵深进行二线部队的组建和大规模军工生产。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 13.41 万架、坦克 10.28 万辆、火炮和迫击炮 82.52 万门,再加上美英援助的武器装备,它有充分的能力补充和新建更多的部队。

苏联不是法国,如果不能迅速击败它,它有人有枪有矿有油田,扩军和反击就成为可能。

另外,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重大胜利,但也必然付出了重大代价,并且伤亡的都是战斗骨干,仅莫斯科会战的两个阶段就损失 50 万兵员。经过一年左右的对决,到 1942 年 5 月德军的夏季攻势发起之前,德军在苏德战场尚有 600 万人左右(其中 90 万的仆从国军队),而苏联红军则恢复到 560 万人,此时德军依靠质量优势尚能掌握一定的战略主动权,但已无力发动全面进攻,只能选择一个主要方向。

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让希特勒再次损失了 150 万左右的兵力,并且这个损失是他无法弥补的。而苏军却仍然在不断扩充兵力,此消彼长,至 1943 年初苏军的总兵力已超过 700 万人,自然有能力发动反攻,如果不是德军足够坚强和苏军在质量和指挥上存在太多的问题,苏德战争早在 1943 年底就可以结束了。

之所以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原因就在这里:苏军兵力终于完成反超,德军丧失战略主动权;而希特勒在苏德战场投入了 80% 的野战陆军主力,东线形势一变,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随之变化。

知乎用户 莉塔 · 贝尔纳尔 发表

大清洗 debuff 再拖就没了

知乎用户 今西 发表

不能。因为德国先发育一波,苏联也发育一波了,这都是相互的。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只会发育的比德三更快。德三进攻苏联的时候正是苏联刚刚经历大清洗最弱的时候,时机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在巴巴罗萨计划的 3-5 个月,显然 okw 和 okh 完全没有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抵抗力。确实应该先发育一波,但绝对不是在 1941 年发育,而是在 1941 年进攻前就加重工业生产,必要的话进行半数动员或者总动员,但这又与希特勒承诺给德国人的优越生活质量相违背。我觉得这是个死结,东线的失败根源在纳粹体制和希特勒盲目许下的承诺。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纳粹德国越发育越完蛋,折腾没几年前沿科学的大佬就全跑光了,最有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等人一路遛到美国反手就联名上书整了个曼哈顿计划造原子弹,整个纳粹国内就剩下几个入关学家和大国师。再过几年原子弹满天飞纳粹还在原地爬呢。

知乎用户 百里一平 发表

发育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 “得加钱”

可现实问题是,德三没钱了。

没钱就算了,还欠了一大波债。

欠一大波债就算了,还没能力还。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德三猛然发现被自己视为最大敌人的苏联,他有自己所需的所有资源。

当然苏联看起来身强力壮,不是很好对付,所以德三一直在思考怎么快速解决苏联。

就在这时,苏联跟芬兰打起来了!德三正好借这个机会近距离观察了一下苏联的实力,结果没想到,苏联竟然被芬兰打的损失惨重。

这下德三的心理包袱全没了,在希特勒眼里,苏联成了外强中干的病秧子,“只要上去把门踹一脚,整个建筑就会轰然倒塌。”


顺带一提,德国在 39 年闪击波兰之前,他的工业能力跟苏联相比,也只是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占优,真要比产量,那还是苏联更胜一筹。虽说希特勒瞧不起苏联,但他也是在法国投降以后,获得了法国大量的战争资源以后,才开始集中兵力进攻苏联的。

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好歹是个工业国,还有欧洲最大的油田:巴库油田,这使得苏联可以完全放开了发展机械化部队。要知道苏德开战前,苏联拥有的装甲集群可是比德国多多了(德国石油严重靠进口,开战以后就只能靠罗马尼亚一点一点挤牙膏,根本撑不起多少机械化部队),要不是巴甫洛夫一开始就把苏联的装甲部队送的差不多了,德国打苏联哪有那么顺。。。


当然,希特勒忍着不进攻苏联,会导致什么呢?

第一条线:反对希特勒→建立新秩序→帝王归来

第二条线:共产主义兴起→质疑政府→建立红色政权

无论哪条线,纳粹都是要被统统吊死的,所以还是发动战争比较好。。。

知乎用户 泰伦惩戒骑 发表

先回答正题:时间其实挺好的,再晚一点,机械化军重建和防御工事修建的就基本做好了,那反而会更不好打。

你乎水平现在是野史遍地走,对错无所谓是吧?

什么 **“小胡子真心诚意商讨德苏关系前景”,“服软”,**迫真孝到我了。

我们来看下历史真相:

关于莫洛托夫和小胡子这次谈判,实际上是 **1940 年 11 月 12 日至 14 日的《德苏轴心谈判》,**明面上是苏德双方尝试合作的谈判,实际上对苏德双方来说,都是做给对面看的缓兵之计。

1940 年 11 月 25 日,苏联向德国提交了 “愿意加入轴心国的条件”,但对此德国完全没有回复,因为德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就是装作不打算入侵苏联的态度。

再回过头看下德国方面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时间,早就在法国战役结束后,小胡子就下令指定巴巴罗萨计划了

格兰茨的《巨人的碰撞》里叙述的时间是 1940 年夏天,而具体可考证的时间是,1940 年 7 月,小胡子在贝格霍夫召开军事会议,要求各个军头停止进攻英国,转而准备进攻苏联。

12 月 18 日,第 21 号指令已经下达:

1941 年 1 月 31 日 OKW 发布巴巴罗莎作战计划。

换句话说,这个答主提到的 1940 年 11 月的谈判的四个月之前的 7 月,胡子就已经下令制作巴巴罗萨计划了;而等莫洛托夫的会开完之后一个月,第 21 号指令就公布了进攻苏联的计划。

难不成开完会一个月,小胡子就已经把入侵苏联的计划安排好了么?这谁信?

再说说苏联的准备,苏联分别在 **1940 年 7 月和 8 月,**由时任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和梅列茨科夫制定了两份防御德国的作战计划:

这两份计划无论怎么看,都是苏军防御德三的计划吧?

不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得出 “1943 年之前苏联都是进攻性布局” 这一结论的?

知乎用户 王小博喜欢牛肉干 发表

恰恰相反,不是着急,而是太迟了。

不列颠空战不论输赢就应该明白海狮不可能了。应该尽快把尽可能多兵力装备调往东线,甚至南斯拉夫王国都可以不管甚至只要求中立,提前到 5 月春季土地硬化之后就全力进攻,这有这样,德三才能

死得不那么惨。

知乎用户 全国卷 I 发表

进攻苏联的问题上在战争中做的并不出乎意料,进攻英国明显无望、北非有来有回的情况下趁着苏联军队转型期间进行打击并无错误。而且斯大林的胃口已经伸向希特勒最关注的罗马尼亚了

再着说一战和自己死磕 4 年的法国已经白棋,而一战中最后俄罗斯退出了战争,这咋看都是稳赢的局了啊…

真正意外的是英法真的会为了波兰大打出手

知乎用户 TsunamiDemocratic 发表

1940 年德军的参谋已经非常精确的预测到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后勤极限,无法攻占莫斯科是符合德军事前基于军事科学的预期的

事实也完全如同德军专业的预测一样

那为什么希特勒还要发动进攻?在已知很难占领莫斯科灭亡苏联的情况下

因为巴巴罗萨行动可以确信的战果是消灭苏联红军,也确实几乎消灭了苏联全部的战前力量 ,没有人能拒绝这样辉煌的胜利

苏联人要一直到 43 年底才重新拥有一支可以消灭德军的军队,然后这支军队用比德军更暴烈的方式消灭了德国国防军

要知道俄国人是从打枪和卧倒重新开始学习战争的 ,如果希特勒不发动进攻,那么炼狱一般的 41 年和 42 年会被转移到军校和演戏场里,巨人的碰撞虽然无法避免,但确实,对两个民族都会有个死亡更少的结果

知乎用户 海阔天清人和​ 发表

当然不是着急了,41 年可以说是苏德差距比较大的一年

**德国方面:军事上,**德国打败了波兰,丹麦,挪威,法国…… 除了打英国损失了几千宝贝疙瘩飞行员,各兵种之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磨合。德军已经不像进攻波兰时那般稚拙。

经济上,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法国,挪威的工业,虽然不少地方在怠工,但德国的工业实力当时是无可争辩的欧洲第一。

政治上,闪击法国的成功让希特勒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之前蠢蠢欲动想要推翻他的军官已经销声匿迹,整个德国空前团结。对于打苏联,其实德军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分歧,他们的共识就是苏军是辣鸡,无论在一战中还是在苏芬战争中都证明了这一点。德军真正忌惮的是法军,可法军 40 天就扑该了,从当时的装备水平,机械化水平,士兵训练水平等维度观察,苏军没理由比法军强。

**苏联方面:**军事上,大扩军后的苏军武备废弛,虽然有不少先进的 t-34 和 kv-1,可这些坦克大都在后方维修或缺乏弹药无法出动,可以出动的也没安装通讯设备,看着五大三粗,真打起来聋瞎哑。无线电普遍缺编,最高的也不足纸面要求的 50%,最少的只有 20% 多,这意味着苏军面对大兵团作战大概率会乱成一锅粥,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经济上,38 年的大清洗和疯狂的扩军备战波及了经济领域,其经济增速有了明显下降,德国工业产值在 38 年短暂落后于苏联后,于 39 年重夺欧洲第一的宝座。

政治上,由于此前一堆破事,苏联内部矛盾重重,乌克兰和俄罗斯离心离德,此外,白俄罗斯、鞑靼人也都是潜在的可利用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美国没参战,但只要有脑子都能看出美国参战只是时间问题,就缺一个借口。

英国暂时缩在岛上,无力动摇欧陆,但皇家空军壮大很快,41 年已经开始对德国进行空袭

所以这时不动手更待何时?再发育一波,等苏联摆平了内部问题,美国参战,英国开始搞千机大轰炸时闪击苏联吗?

知乎用户 Xi Yang 发表

这个时机正好,再等一年苏联就会摆脱大清洗、装备大换装、编制大调整的 debuf 而彻底碾压德国。德国真正的问题是国内动员组织太差。

知乎用户 赤羽白鸦​ 发表

你以为的 “发育一波”:造 2 倍动物园北境烈火。

实际的 “发育一波”:梅福券债务爆发,小画手下台,德意志内爆或举国马鹿化,苏朝趁二次魏玛百万富翁复活德共,以最小战争成本肢解 Reich 并取得远远大于东德的领土,将势力插进欧洲心脏。苏朝人并非马鹿先天爱吃进军之友填战壕(相反马鹿在诺门坎被炸傻了),而因为苏联不是灭绝政体式宣称,有非常多机会就地使用代理人,因而战争烈度很可能不会大到把欧洲整个打成废墟,更不会十八线作战宣美国,美国做不到总动员摘取胜利果实,冷战提前到来。而日本的下场不会比高丽、越南好到哪里去……

知乎用户 老熊 发表

过几年美英反攻欧陆的时候,苏联反正是一定要来摘桃子的。

知乎用户 遥遥 - 无归期 发表

没有什么可发育的,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内部矛盾也很大,只能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并且苏德战争爆发三个月,苏军不可恢复损失 213 万人,其中 170 万人被俘,60% 的工业产能和过半的人口沦陷,而此时德国阵亡 18 万 5 千人,按照一个正常国家来说,仗打到这份上,应该可以说锁定胜局了吧?

然而希特勒实在没想到社会主义下的苏联如此的抗压,大概希特勒本来也没想吞并整个苏联,这并不现实,希特勒应该是想像一战那样迫使苏联割地赔款然后威慑英国,使得可以和平入驻英伦三岛。

在此之前的指挥中德军几乎没有犯错,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利用钳形战术将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可是如果此时德军就知道,直到战争结束,他们还要消灭 1000 多万苏联军队会作何感想。

自豪?怕是绝望吧…

知乎用户 SK561GF 发表

发育一波?

太好了,来来来,我们姐妹俩让你好好 “发育” 一波……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还发育?再扩军备战下去德国统制经济就要崩溃了。

代表德国大垄断资本利益的纳粹党在 1933 年初上台执政后,为了实现其谋求欧洲霸权并进而重新瓜分世界的计划,大肆扩军备战,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基础虚弱的德国经济引上了为加紧发动对外扩张侵略作准备,特别是为其冒险性的 “闪击战” 作准备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纳粹德国在战场上由初战胜利到节节败退,战时经济的弱点也从被掩盖到暴露。对军备工业的两次改组虽然使德国军工生产一度达到高峰,但其恶性膨胀的结果,加速了战时经济的垮台和侵略战争的最后失败。

闪击战的暂时得逞与 “和平式的战时经济”

纳粹德国从进攻波兰起到入侵苏联之初止这段时期的战时经济,常被西方一些史学家称之为 “和平式的战时经济” 或“近似和平的战时经济”,是指纳粹德国的经济在 “闪击战” 得逞时期与战前相比并无重大的变化。这段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军事生产没有大幅度地增加,甚至一些最重要的军火工业部门,如大炮、弹药、军舰制造业等,产量在 1942 年以前一直是下降的。以 1940 年为基数,军火成品的生产指数在 1941 年平均增加不到 1%,德国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仍保持较高水平(1940—1941 年间为 1938 年的 98.5%),军工厂几乎到处都普遍实行一班工作制。 实际上,纳粹德国早在战前的和平时期就已建立了适应其对外扩张侵略的战争经济,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优先发展作为全部军备工业基础的重工业(铁、钢、煤、电、机器制造、非铁金属、化学产品、交通工具等)。如在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两年,即 1935 年,德国重工业生产即已达到 1928 年也就是世界经济危机前一年的水平,到 1938 年,德国重工业生产已比 1928 年增加了 43%。而德国的消费资料生产直到 1937 年才超过 1928 年的水平,到 1939 年仅比 1928 年增长 12%。1932—1938 年间,德国生铁产量由 390 万吨上升到 1860 万吨,钢产量由 560 万吨上升到 2320 万吨,煤产量从 1933 年的 1.26 亿吨增加到 1938 年的 1.95 亿吨,发电量从 1933 年的 186 亿度增加到 1938 年的 455 亿度。这一时期,德国的工业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其发展速度为英、法、美等国所望尘莫及,某些重要产品的绝对量也大大超过了英、法两国,铝、镁、车床的生产已高于美国。

(2)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1932 年,即希特勒上台前夕,德国的军费开支仅为 6.7 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预算总支出的 1/10 或国民收入的 1.5%,而 1933—1939 年秋的 6 年内,德国军费支出已高达 400 多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 2/5 或国民收入的 10.6%。

(3)大力兴建军工企业,增加武器装备的生产。仅在 1933—1936 年的 4 年内,纳粹德国新建投产的军工厂就有 300 多个,其中飞机制造厂 55—60 个,汽车、坦克制造厂 45 个,化工厂 70 个,舰船制造厂 15 个。1933—1938 年间,德国军工生产增加了近 9 倍。1939 年,其军火产量超过美、英两国同年军火产量之和一倍多,并略高于苏联。

(4)按照军事化的要求改组德国经济,在企业中推行 “领袖制” 原则,建立军事化经济调节机构,由垄断寡头同法西斯官僚加强对经济军事化的全盘控制。纳粹政府早在扩军备战之初,就规定帝国经济部是全国经济的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在它下面设立了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工业、农业、市场、物价、对外贸易等。1934 年 1 月,纳粹政府颁布《民族劳动自治法》,规定企业主是企业的 “领袖”,是企业内“拥有全权的统治者”,工人被法定为“企业领袖的下属”,下属只应对企业领袖“保持企业协调所必需的忠诚”。同年 11 月,经济部长沙赫特根据《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新设了分上、中、下三层,按部门和地区组织的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纳粹政府强制命令德国所有经济实体都须加入相应的组织,并服从上一层经济组织的“领袖” 指挥,各层经济组织的 “领袖” 均有权任免其下一层经济组织的 “领袖”;任何企业如不参加组织,不但要受巨额罚款的处罚,而且必须关闭。1935 年 5 月,纳粹政府任命经济部长沙赫特为“战争经济全权总办”,并在关于经济备战的第一个帝国国防法令中规定,“战争经济全权总办的任务是把一切经济力量都用来为战争服务”。到 1936 年,纳粹德国进入全面备战的“新四年计划” 阶段后,希特勒提出德国两大任务,即 “四年内必须有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和“四年内德国经济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又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全权督办”,另设了一套所谓“执行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对德国经济的军事化施行直接的控制。

纳粹德国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六年内大肆扩军备战的结果,不仅重建了一支装备较新、陆海空三军俱全、特别是机动作战能力较强的战斗力量,而且已拥有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强得多、比当时它的任何一个对手准备得好的战争经济。但是,纳粹德国妄想征服欧洲和重新瓜分世界,野心很大而力量不足,其战争经济的最大弱点是不能支持长期的战争,而根本的问题是:一缺劳力,二缺战略原料,三缺资金(希特勒上台时国库有 9 亿多马克的黄金储备,到 1939 年已所剩无几)。其中,尤以缺乏战略原料问题最为严重。 对于现代化战争而言,大约有 20 多种基本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如作为动力的石油和煤炭,制炸药的棉花,运输上用的橡胶,炼钢铁用的铁矿石,制造军火用的镍,制造弹药用的铅,雷管上用的汞,造飞机用的铝,制造炸药用的甘油和硫黄,制造无烟火药用的纤维素,化学仪器上所用的铂,炼钢和一般冶金工艺上用的锑、锰,等等。而德国除煤外,几乎样样都缺。德国在农产品方面(如棉花、小麦、动物油脂、乳酪、蛋等),长期以来也需依靠进口弥补不足。纳粹政府在战前的扩军备战中虽然强调解决战略原料短缺问题,要求在第二个四年计划中达到自给自足,实际并未完成。战前突击进口又受外汇不足的限制,储备增加不多,一般只能维持一年战争,充其量不到一年半。其他如限制民用、发展代用品生产(人造原油与人造橡胶等)也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战争爆发时,德国的铁矿石 2/3 仍靠外国供应,自产天然油和人造油仅能满足平时需要的 1/3,国产纤维物资平时仅为需要量的 40%,储备的锡和铜在 1939 年即已消耗殆尽。铝矾土、锡、铜、铅、锌等始终大量依赖进口。

德国国防军内一部分将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惨败记忆犹新,对德国战略原料不足以支持长期战争的消耗而忧心忡忡,对希特勒的 “闪击战” 战略能否取胜也有所怀疑,因而主张德国应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彻底改组国民经济,从 “广度” 和“深度”两个方面大规模扩大军备生产。如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国防经济与军备局局长托马斯将军等人就持上述观点。

然而,纳粹统治集团内秉承大垄断资本的旨意,急于对外发动扩张侵略战争的实权人物希特勒、戈林等人,却把赌注押在闪击战上,不重视长期进行深度的经济备战,而以适应短期的闪击战需要为发展德国战争经济的主要方针。这些法西斯冒险家认为,只要德国的经济备战早于对手几年,使德国国防军拥有短期作战的军火和物资储备,并采取突然袭击、各个击破的办法,运用飞机加坦克的新型战术,打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就能在对方来不及把国民经济转入战争轨道之前战胜对手,夺取被占领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补己之不足,从而增强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进一步推行法西斯的战争计划。因此纳粹德国战前的军火生产水平并不很高。据美国轰炸德国军事目标的调查报告材料,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每月只生产大约 700 架飞机、50 辆坦克、1750 辆汽车和 1—2 艘潜艇。1939 年,德国军用品产值总共 90 亿—100 亿马克,约占其工业总产值的 8%。战争初期,纳粹德国从事军备生产的人员共 250 万人,不到全国就业人数的 10% 和工业就业人数的 25%。

即使是闪击战,纳粹德国的经济准备与后勤准备也不很充分。如德军侵波战争结束后,弹药和车辆奇缺,要经过几个月的补充才能投入新的进攻作战。而纳粹德国的闪击战之所以在波兰、挪威、法国以及低地国家等处获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西方国家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德国起了纵容与支持的作用;其二是对手警惕不足、军事思想和军事装备落后;其三是纳粹德国早有战争准备,发动突然袭击,而且装备和战术又比对手先进几分。

在闪击战一时得逞的阶段,纳粹德国小有损失而大有所得,其经济实力在战争的头两年中有了巨大的增长,这也正是纳粹政府在战争爆发后仍能使 “民用生产几乎保持不变”,并认为“无须对德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任何影响深远的改变” 的原因所在。征服波兰,使德国控制了上西里西亚整个工业区。挪威战役的得手,保证了铁矿砂可以继续供应德国。法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的沦亡,不仅使这些国家的庞大工业能力可供德国使用,而且还使它增加了非常重要的原料储备(尤其是铜)。南斯拉夫的降服和肢解,使德国获得了更多的战略资源(铅、锌、锑、铜等)。此外,罗马尼亚提供的石油对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也非常重要。据统计,仅法、比、荷、丹麦、挪威及波兰六国,就供应了德国总值达 128 亿马克的武器及军火。

希特勒被闪击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得不为),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悍然发动了侵苏战争,妄图 “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入侵苏联刚三个星期,忘乎所以的希特勒就发出指令,说陆军的兵力可在 “最近的将来大大减少”,军火生产将以海军舰船尤其是空军飞机为重点,以便对最后的敌人英国以及美国作战。同年 9 月底,正当德军集中兵力大举进攻莫斯科之时,希特勒进一步指示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准备解散 40 个步兵师,以便腾出这部分人力来用于工业生产。在这个战争狂人看来,德国已经储存的军火和武器将足以应付对苏战争的需要,而对苏战争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了!

闪击战的破产与德国军备工业的改组

从 1941/1942 年冬到 1944 年 8 月,纳粹德国的战时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德国军备和弹药部部长施佩尔在希特勒和大垄断资本的支持下对德国军备工业进行的两次改组。既反映了纳粹德国在闪击战破产之后不得不转向长期的 “总体战” 过程,也反映了反法西斯各国战争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不断加重了对德国军事和经济的打击。如苏联到 1942 年中完成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工作,到 1943 年中在主要武器装备的产量与质量上超过德国;英国的军火生产在 1942 年即达到与德国相同的水平;美国到 1942 年底的军事生产总值就几乎等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 施佩尔于 1942 年 2 月—1943 年初对军备工业进行第一次改组。纳粹德国对苏联实施的闪击战在莫斯科会战中彻底破产,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正式参加了反对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从而预示了战争规模的扩大及其长期性,以及德国战时军备工业弊端丛生,缺乏一个高效率、有权威的中央指挥中枢和统一的计划系统,是纳粹政府和德国大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对军备工业进行改组的直接原因。

希特勒在进攻苏联时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力量,原指望三个月内击溃苏联,结果事与愿违。法西斯侵略军在苏联军民的英勇抗击下,不但被拖到了他们毫无准备的严寒冬天,而且在大规模的莫斯科会战中损兵折将,损失之惨重,为纳粹德国自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未有。据统计,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伤亡达 376000 人,损失坦克 1300 辆、飞机 1100 架、火炮 2500 门、汽车 15000 辆,另有 50 万人患病或病死,其中 228000 人冻伤。上述作战装备的损失,以德国 1941 年的军工生产水平计,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加之希特勒在攻苏之初对战争形势估计错误,一再下令压缩陆军军工生产,裁减陆军军备,致使 1941 年下半年同上半年相比,陆军武器生产平均下降了 38% 左右。如德国 1941 年的弹药生产量(炸弹不包括在内)比 1940 年减少了 37%,从 86.5 万吨减少到 54 万吨,从而造成莫斯科战役之后德国武器弹药的重大损失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局面。当时,改变战时军备经济政策、扭转军备生产下降趋势并迅速扩大产量,已成为纳粹德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942 年 2 月 8 日,纳粹政府的军备弹药部部长托特因飞机失事丧命,当天,希特勒任命他宠信的私人建筑师、36 岁的施佩尔继任托特的一切职务。施佩尔是纳粹党书记处技术部负责人,此外还担任全德意志工程师联合会主席、赫斯参谋部的专员、德国劳工阵线的一个大处的负责人,他在战争爆发后负责纳粹德国的军备建筑,承担陆军和空军军工企业的营建任务以及修建地下避弹室工程等,同德国国防军、德国垄断集团都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处于比他的前任托特更强有力的地位,在着手改组德国的军备工业方面经常能得到希特勒的直接支持,施佩尔自己也认为,在这方面,“元首的支持是头等重要的”。 在施佩尔上台以前,纳粹德国战时军备经济体系是一个多头领导、互相掣肘、争权夺利、各行其是的体系。戈林在经济问题上很无知,但他及其四年计划部接替了沙赫特而独揽经济大权,而帝国经济部仍然存在。1940 年 3 月托特在负责劳动部的同时又成了第一任军备弹药部部长。除了上述三个机构外,纳粹政府还规定,所有军火生产的方针和重点均由德国国防军负责,这一切本应由最高统帅部的凯特尔承担,但是却交给了托马斯,而托马斯是最高统帅部国防经济与军备局局长,他只负责陆军军火生产的政策和协调。空军军备生产部门是戈林和米尔希(纳粹德国航空国务秘书)的独立王国,海军也是独自负责本身的军备生产。每个军种都力图建立独立的军备工业体系,在人力、原料、投资等方面竞争激烈。除了希特勒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正如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家所说,“德国军事工业缺乏统一的管理,都操纵在那些相互竞争的集团手里”,“事实上,虽然纳粹社会从上到下都实行领袖原则,可是战争生产的组织却是乱七八糟的”。

希特勒在任命施佩尔时,亲自在内阁会议室召集德国战时军备工业头面人物开会,明确规定 “戈林不得在四年计划范围内兼臂军备”,把军备任务同四年计划分开,交给施佩尔主管。施佩尔在希特勒亲自过问下,对德国军备工业进行了第一次改组,着重是提高他自己在战时军备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扩大军备弹药部本身的权力,以及改进军备生产的组织与技术管理,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成立中央计划局,负责分配战时经济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如钢铁和煤炭等),调节战时生产的一般生产条件(如交通、能源和劳动力),并监督武装部队和经济部门提出的计划,对之进行最后的裁决。 (2)向希特勒提出设立劳工问题总专员一职,强化战时劳动力的招用、分配与管理。希特勒任命的劳工问题总专员绍克尔直接对希特勒而不是对四年计划的主管人戈林负责。而施佩尔作为中央计划局的主要负责人,有权向绍克尔下达指示,让绍克尔为他管辖的军备生产部门提供劳动力。 (3)在军备弹药部领导下建立军备委员会,并吸收军界工业界八名最有势力的垄断巨头以及五名国防军将军(包括最高统帅部及海、陆、空军的代表)参加,加强纳粹政府、军界首脑与大垄断资本家对德国整个民用和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联合控制。 (4)改组国防经济与军备局,削弱国防军对战时军备经济的决定性影响。托马斯领导的这个局被分为两个:军备局划归施佩尔的军备弹药部管辖,国防经济局仍由最高统帅局领导。希特勒曾为此下达命令,规定 “这一决定在战时保持不变”。从此国防军失去了对战时军火生产方针政策的决策权,而只能充当施佩尔管辖的军备弹药部的订货人角色。 (5)全面推行 “工业自行负责制”,即对所有比较重要的成批生产的作战物资,如武器、弹药、装甲车、飞机发动机、机动车辆等,都成立纵向的生产指导委员会,它们只负责管理成品。同时,又成立相应的横向工业联合组织,负责不止一种军备成品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半成品和附件。上述生产指导委员会和工业联合组织又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组织。如管理机动车辆的生产指导委员会就分成 16 个专门委员会,管理摩托车、轻重卡车、牵引车和汽车修理等业务,而专门委员会再分成更小的工作委员会。所有这些机构的领导人员全是大垄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而工作人员则是技术专家、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并且可以兼任两类组织的成员,使两者之间取得密切的联系,从而保证在整个军备工业中采用最有效的生产方法,简化生产设计,提高各个工厂的专业化程度,并减低材料和劳力的耗费。

施佩尔上台后,1942 年 2—7 月,不到半年时间,德国军备生产提高了大约 55%。陆军的各种进攻型武器产量,增长尤多。1942 年全年,纳粹德国共生产坦克 9395 辆,比 1941 年增长 83%;火炮 12000 门,比 1941 年增长 71%,作战飞机 11752 架,比 1941 年增长 45%;主要舰艇 247 艘,比 1941 年增长 16.5%。 施佩尔从 1943 年初至 1944 年秋对军备工业进行第二次改组。1943 年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大大有利于反法西斯阵线而不利于纳粹德国的根本转折。1943 年初,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开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损失了当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 1/4,死伤、被俘和失踪的德军官兵总数约 150 万人。而作战装备的损失较之莫斯科会战的损失更大,如损失的坦克和强击火炮近 2000 辆、火炮和迫击炮 10000 多门、作战和运输飞机约 3000 架。紧接着德军又在北非、地中海和大西洋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西方盟国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使德国战略后方的损失日趋严重。1943 年 8 月,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遭惨败,德军损失 50 余万个、3000 门火炮、3500 架飞机、约 1500 辆坦克。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入苏军手中。9 月,法西斯意大利投降,轴心国开始瓦解。1944 年,反法西斯国家从东、西两线对纳粹德国举行夹攻,6 月初,西方盟国在诺曼底登陆。8 月底,苏军胜利结束白俄罗斯战役,战争日益迫近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陷入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危机之中。

面对严酷的战争形势,纳粹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动员德国本土、仆从国和占领区的全部人力物力拼死反抗。到这个阶段,希特勒才终于认识到,其战时经济政策必须作出根本的改变,“有必要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战时经济的管制和组织,以便为了作战目的比以前更有效地使用德国人民的经济实力”,“为此目的,德国的战时生产必须由一个机构根据统一的命令进行指挥”。施佩尔的第二次改组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目标是:实行战时经济的高度垄断和高度集权;不惜一切代价,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军备的增产。这次改组,采取了以下主要步骤。

(1)大力加强战时军备经济体系中的中层机构,在原有的 41 个帝国国防区建立 30 个经济区,由各区的经济部门首脑、军备监察机关首脑、生产指导委员会和工业联合组织主席以及纳粹省经济厅顾问等人组成军备委员会,统一协调和实施帝国国防区一切与军备生产有关的任务,从而大大便利于经济潜力的动员并突出军备经济的特殊地位。 (2)以军火生产为中心整顿企业,清理卡特尔。1943 年 1 月,施佩尔组织的清理行动,解散了 2000 个较小的卡特尔,只保留了 500 个大型卡特尔,从而为大型军工企业吞并中小型企业或迫使中小型企业生产零部件创造了条件。从 1943 年 6 月起,甚至一些小型的军工企业也被迫关闭,并从大批小型工业企业抽调机器设备供大型军工企业使用,连纺织厂也用来生产武器弹药。通过大规模的清理,施佩尔迫使几百万手工业者、小商人、民用部门技术工人和青年学生转入军备工业,同时还把数以百万计的妇女、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青少年补充到生产第一线。(3)接管海军军备生产领导权。1943 年 7 月,纳粹海军因潜艇损失剧增,不得不将海军军备生产领导权移交施佩尔。 (4)接管帝国经济部的重要权力。1943 年 9 月 2 日,希特勒签署的一项 “元首命令” 决定:“在整个战争期间,工业系统内全部民用品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包括由帝国经济部负责的原材料工业部门都移交军备弹药部管辖。”并宣布,由于军备弹药部权力范围扩大,“该部的名称改为军备和战时生产部”。(5)战时军备生产管理权扩大到所有占领区。1943 年 9 月 5 日,希特勒又发布一项秘密指令,规定施佩尔有权向占领区行政当局,包括军事长官下达有关占领区内原材料生产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指示。西方占领区以及意大利的战时生产对纳粹德国是有重要作用的,施佩尔曾说上述地区提供了德国战时生产的 25%—30%,单是意大利就提供了 12.5%。 (6)接管空军军备生产的领导权。空军军备系统是德国军火工业系统中一个庞大的独立部门,其产值占全部军火工业产品总产值 40% 多,长期以来一直是戈林把持的独立王国,在投资、原料、劳动力供应方面享有优先权。希特勒迟至 1944 年 8 月才决定由施佩尔接管空军军备工业系统,企图利用施佩尔在其他军工部门中奏效的经验,大幅度增产军用飞机,但其时大局已去,为时已晚。

通过上述全面改组,施佩尔不仅有权管理全国经济的军事部门,还有权管理全国经济的民用部门,不仅有权管辖陆、海、空三军的军备,而有权管辖各占领区原材料和工业生产。如他自己所说,“从现在起,德意志帝国的全部生产力都由一个中心指挥”,他成为纳粹德国仅次于希特勒的显赫人物。施佩尔正是依靠这样的地位和权力,把纳粹德国在本国和国外控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军备工业,换来了各种军用物资的大幅度增产和军备工业的畸形发展。 且

有权管辖各占领区原材料和工业生产。如他自己所说,“从现在起,德意志帝国的全部生产力都由一个中心指挥”,他成为纳粹德国仅次于希特勒的显赫人物。施佩尔正是依靠这样的地位和权力,把纳粹德国在本国和国外控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军备工业,换来了各种军用物资的大幅度增产和军备工业的畸形发展。

1943 年与改组前与 1941 年相比较,飞机的总产量净增长 128%,坦克和自行火炮增产 282%。如把 1943 年和 1944 年两年各种主要军备产品的平均数与 1941 年相比较,其增长额更为惊人。榴弹炮产量净增长 532%,75 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产量净增长 376%,坦克和自行火炮增产 356%,飞机增产率为 186%。以绝对量而言,1943 年和 1944 年分别生产坦克(含自行火炮)19824 和 27340 辆,比 1941 年各增加 2.82 倍和 4.26 倍;75 毫米以上火炮分别生产 26904 和 40684 门,比 1941 年各增加 2.8 倍和 4.7 倍;飞机分别生产 25220 和 37950 架,比 1941 年各增加 1.3 倍和 2.4 倍。据统计,1942 年初到 1944 年中期的整个改组期间,德国的军备生产增加了 2 倍多,同 1941 年初相比,大约增长了 4 倍。1944 年秋,德国军备产量达到了战时生产的顶点。军备生产的畸形发展,吞噬了巨大的原材料、设备和劳动力。1943 年,德国钢铁产量的 2/3 被用来生产军火,有色金属中直接用于军火生产的份额也占总消费额的很大部分,如铅占 60.4%,铝占 80.3%,铜占 66.1%。到 1943 年底,从事军工生产的总人数已为德国全部工业部门工人总数的 61%;1944 年德国直接从事军备生产的工人总数已达 600 万人,即为 1939 年的 2.8 倍。纳粹德国的全部战时经济都在围绕军火运转,工业产品中有 4/5 是军用品!

军备生产畸形发展的恶果和德国经济的崩溃

1939—1945 年期间,尤其是从 1942 年起,纳粹德国军备生产的恶极膨胀,给德国人民和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更大的苦难,也对德国经济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在法西斯侵略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德国经济的种种弱点和矛盾终于充分暴露而走向崩溃。 (1)军费开支剧增,国家财政严重恶化。纳粹德国战时军费支出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交战的资本主义国家,6 年中累计高达 6500 多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 80% 以上,超过了同期德国本土国民收入的 15%。在战时军费总支出中,施佩尔改组后所用的部分占 70% 以上;为了征集庞大的战费,纳粹政府执行了大规模增税、提高国债发行额、滥发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反动政策。如德国的税收在 1939—1940 年度为 256 亿马克,1944—1945 年度增加到 368 亿马克,增长率为 44%。战时税收总计为 1827 亿马克,1939 年德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为 110 亿马克,到 1945 年剧增到 675 亿马克,增长了 5 倍多。国债增加之快更为惊人,1939 年为 371 亿马克,而到 1945 年 5 月战争结束时竟高达 3800 亿马克。 (2)军备生产恶性膨胀造成整个经济严重失衡。纳粹德国战时急剧扩大军备生产是以牺牲民用经济、居民消费为代价的,资金、原材料、劳动力和机器设备优先投向军备生产部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衡。1944 年与 1939 年相比,德国战时经济的总增长指数只提高了 10%,而武器装备生产的增长指数为 1939 年的 5 倍,消费品下降了 14%,1944 年的建筑量比 1949 年下降了 86%,民用建筑几乎陷于停顿。铁路运输、发电等重要工业部门的设备得不到更新,农业也缺乏新的设备和劳动力。由于战时共动员 1200 万人参加侵略军,此外又有大批劳力进入军备生产部门,而农业劳动力得不到补充,战时德国要供养的人口增加到 8000 万人,因此粮食仍需大量进口,配给量多次下降,肉食和脂肪更为紧张,到战争结束时,猪的总数比战前减少了大约 40%。(3)疯狂掠夺各占领区,加重了占领区人民的苦难。纳粹德国战时大肆掠夺、剥削各占领区,据不完全估计,至少从各占领区掠夺了 2000 亿马克以上,约占德国战时军费总支出的 1/3;每年从占领区运入的各种原料,至少相当于德国本土需要量的 1/5。德国每年还从占领区抢走大批农产品,仅粮食一项,即解决了德国战时需要量的 1/7—1/5。德国法西斯还从前线和各占领区把 1000 多万战俘及居民赶到德国做苦工,以解决劳力缺乏(尤其是军工生产部门)的问题。到 1944 年底,尽管半数左右的 “外国奴隶” 已被折磨致死,留在德国服苦役的仍有 800 万人之多,约占德国全部劳动力的 28%。 (4)德国人民饱尝战争痛苦,生活水平大降。纳粹德国发动的对外扩张侵略战争,对大垄断资本是发横财的良机。大垄断资本不但在德国的战时经济中直接参与领导,而且在经济的高度军事化中发了大财。德国资产阶级从国家战时军事订货中至少获利 700 亿—800 亿马克。而 7 家最大垄断组织(法本公司、钢托拉斯、戈林康采恩、西门子托拉斯、克虏伯康采恩、弗利克康采恩、德意志银行)在纳粹统治的 12 年中,获得的暴利不下 200 亿马克。而对德国人民来说,战争则是灾难。从战争一爆发,纳粹政府就实行配给制,以后,配给额不断减少,1945 年居民的粮食定额比 1939 年下降 29.1%,肉下降 64.3%,脂肪下降 63.2%。这场侵略战争夺去了 700 万德国人的生命,其中 500 多万人葬身于战场。到了纳粹德国每况愈下之时,还一再深入动员,强制人民群众为战争出力卖命。如 1943 年 1 月 27 日,纳粹政府宣布全国总动员,实行强制劳动义务制,凡 16—65 岁的男子和 17—45 岁的女子,都必须到地方劳动局登记,参加义务劳动。1944 年 10 月,纳粹政府又一次宣布新的动员令———“超全面”动员。希特勒号召 16—65 岁的男子必须参加特种自卫军,65 岁以上的男子和 50 岁以上的女子必须实行劳动义务制。希特勒长期认为只能守候在家庭里的德国妇女,现在也被动员进了工厂。

施佩尔对德国战时军备工业进行的两次改组虽然换来了军火产量的高速发展,但是德国战时经济的根本弱点———原料和劳力缺乏———依然存在。1944 年秋,军工生产水平达到高峰不过是纳粹德国在两线夹击之下拼死反抗的最后挣扎。军工生产升到高峰之日,就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之时。在同盟国东、西两路大军势不可当地直指纳粹德国心脏,盟军飞机对德国石油资源、交通枢纽和鲁尔等工业区加紧猛烈、持续的袭击下,纳粹德国对外掠夺的来源被切断了,仅有的一点战略原料储备迅速枯竭,供应脱节现象与日俱增,劳动力补充毫无指望,运输状况混乱不堪,从 1944 年秋起,德国工业生产便直线下降。到 1945 年春,德国的煤产量仅为最高水平的 4%,石油产量为最高水平时的 5%,化工产品产量降至原水平的 1/10,鲁尔钢厂被破坏了 1/2,电话被破坏了一半,铁路提供的车皮只为一年前的 1/6,居民消费水平已降到战前水平的 10%—15%,军工生产水平也在几个月内减了一半。 经济崩溃是军事失败的前奏。事实证明了施佩尔在 1945 年 3 月 15 日给希特勒报告中的预测:“我们必须确切地估计到,德国经济将在 4—8 个星期之内彻底崩溃。…… 在这一崩溃之后,就军事意义而言,战争也不能进行下去了。”

引自

《纳粹德国的战时经济》

杨少俊 韩光明

知乎用户 巴甫洛夫大楼 发表

你是在什么时间发育呢?跟波兰、英国法国开战之前还是之后?还是法国战役之后呢?如果法国战役之后,因为海外航线已经被英国切断,整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每拖一一个月,对德国都是巨大的消耗,特别是汽油、稀有金属等。

对于苏维埃共和国来说,1941 年恰恰是扩军备战最紧张的一年,也正在修复大清洗带来的军官缺口,如果多给一年,对于苏联就更有优势。装备方面,苏联的 T34 和 kv 系列由于之前并不被德国熟悉,那么过一两年,德国的那些坦克碰上大群的 T34 和 kv 坦克,就直接崩盘吧

知乎用户 夏风​ 发表

斯大林:你尽管发育,快得过苏联算我输!

知乎用户 北京神棍​ 发表

你要知道一个戈培尔的基本工资是一个工人的几百倍,你就知道他确实没时间发育了,

知乎用户 布尔乔亚猎食者 发表

你发育不过人家,人家可是准备了大雷雨计划的。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苏联政权是一个可以为了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不惜饿死人的畸形政权。

等?等着斯大林做好战争准备么?

知乎用户 涅槃​ 发表

你以为的发育必须建立在苏联没什么动作的基础上

可惜斯大林同志并不傻,苏军在大规模更换装备,再过一年,谁推谁真不一定,毕竟莫斯科在天边,柏林就在眼前啊

知乎用户 高雄 发表

德国要再不开战,经济危机会比二十年代更猛烈的复发,那时候满地的破产资本家,成千上万失业的愤怒工人。苏联都不用直接派兵进攻,光派出指导组帮助德国共产党壮大,就够德国喝一壶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此问题等价于 鳄鱼前期就想单杀狗头是不是太着急了,不能先发育一波吗?

知乎用户 离乎 发表

这里有两个原因决定了他不想等。

一个是英国方面,单从英国这面来论的话,如果当时英国打下来了,德国反倒可以停下来发育,因为欧洲稳了。正因为英国没打掉,他不稳,才不能停,急于打,具体分析有四点。

1 威望。

希特勒在德国的根基并不算太稳,尤其和军队关系一般,可以共富贵而不能共患难,是属于 “我要用胜利向你们证明” 这种(所以后期才会出牵连那么广的刺杀事件)。当时英国方面打得那么难看,对他的威望已经有一定影响了,如果换了其他脸皮厚的(斯,毛,罗,邱……)可能无所谓,但希特勒这种近乎神经质敏感的人,必然急着用另一场胜利来挽回面子。

2 物资。

英美对德国的封锁,尤其是石油方面,让德国很难受,急于从别的地方抢回来。

3 内部军事

只要英国还在,它就是欧洲大陆反纳粹的一面旗帜,占领区的地下抵抗运动就会层出不穷,戴高乐这种流亡海外的也会底气十足。反正稳不下来,不如继续打,以更大的胜利来威慑暗中的敌人。

4 外部军事

英国和苏联,一西一东把德国夹在中间,把你摆在德国的位置上去体会一下,很难受的,不尽快打掉其中一个就不可能踏实。既然英国打不掉,那打苏联就是必然的选择。

另一个是苏联方面,有两点。

1 在朱维毅的《德意志的另一行泪》里记载,他访问德国二战老兵时,其中有一位曾冲在打苏联第一线的回忆说:当时德国人都怕苏联会打过来,而突破苏联防线之后,他本人亲眼所见苏联方面的排兵布阵,是明摆着的进攻态势,绝不是防御性质的。所以,德国的进攻实际上带有一种先下手为强的动机。

2 当年纳粹上下都对打苏联有一种迷之自信,只有极少数头脑清醒者。其中有一位好汉,此人姓戈名培尔,字保罗,号约瑟夫,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他多次呼吁要准备苏联过冬的冬装,只是同僚们全然听不进去,其中一个经典回答是这样的:俄罗斯冬天来临的时候,老子的士兵都在莫斯科烤火喝咖啡了,准备个鸟的冬装!

综上所述,在希特勒当时看来,打苏联既很有必要,同时也很轻松,所以必打。

知乎用户 稀奇 发表

不,希特勒选择的时间无比精准。

德意志这个面黄肌瘦的中二小正太已经决定了去撩拨苏联这个 400 磅的中年大叔,那么 1941 年是唯一可能得手的时刻。

1941 年的苏联大叔,经历了长期营养不良,刚刚扛过惨烈的内出血,处于最虚弱的时刻。但是,家里的工业布局都完成了,同时,整个苏联思想混乱的局面终结了,只需要一两年,一个思想统一,重工业发达的巨型国家就出现在德意志东边。

考虑到德意志的反共立场和强烈的民族主义,那时的苏联会放过这条乱咬人的狗么,肯定是伸出一只手轻松捏死德意志,完成列宁的遗愿。列宁当年对德意志革命可是抱有极大意愿的,只不过出兵波兰被打回。要不是当时苏联太弱小,希特勒一辈子就是个擅长画建筑的奥地利画匠。

所以,希特勒选择了 1941 年 6 月出兵,这个选择无比精准。

唯一错误就是,希特勒,应该是所有德国人,错误估计了自己的体量和苏联的体量,忘记了自己天生就孱弱的体质;忘记了小时候没吃饱带来的发育不良;忘记了少年时期偷东西被亲戚和邻居暴打至大小便失禁的悲惨和后遗症。

在曾暴打他的邻居和亲戚的引诱下,德意志勇敢地撩拨了即将苏醒的苏联大叔,结果,大叔醒了,一个翻身抱摔,德意志小正太那个惨啊。

更惨的是:德意志的亲戚不列颠大叔,带着一个叫美利坚的 800 磅怪叔叔也扑过来了。

知乎用户 未完成的音色 发表

发育啥啊,苏德战争爆发前夕,毛子总共 23106 辆坦克装甲车,但仅远东方面军+外贝加尔军区+西伯利亚军区就占 5913,5913 比上 23106 是 25.59%那是四分之一

德国进攻苏联自动有日本牵制四分之一坦克装甲车总数,只需要承担对抗毛子四分之三总坦克装甲车数量的压力,但这 23000 多坦克装甲车不都是能动的,可开的只有 18691 而已,中大修那肯定是短时间无法出厂。如果只看这 18691 辆可动坦克装甲车,那用于对付日军的占比就更大了,远东方面军+外贝加尔军区+西伯利亚军区是 5236,5236 除以 18691 是 28.01%,接近 3 成。

也就是短时间内德国进攻苏联自动有日本牵制 3 成可出动坦克装甲车,只需对付 7 成而已。

但单看坦克,在苏联西部部署的只有 12782 辆,

这 12782 辆坦克中,能动的有只有 10540 辆,

能动的 10540 辆里不需要维修的正常坦克是 2157 辆,需要维修的残疾坦克是 8383 辆。这些只能勉强开动的残疾坦克后来在战场上被证明是无用的,仅在调动过程中就出现大量磨损、故障、抛锚、废弃情况,导致苏联仅边境作战就损失了 11703 辆坦克,其中 80-90%为非战斗损失,也就是在弹药和油料耗尽, 或者发生技术故障又无法修理的情况下被遗弃或报废,可见需要维修的那 8000 多辆坦克虽可开动,实际与垃圾无异。以第 8 机械化军为例, 该军装备的 48 辆 T-35 多炮塔重型坦克在边境战斗中损失了 47 辆, 其中因故障而丢弃的占 36 辆、因驾驶事故损失 5 辆, 而在战斗中损失的仅有 6 辆!!!而这 48 辆 T-35 坦克在战斗打响前只有 6 辆需要中修或大修, 比苏军其他老旧坦克的技术状况要好得多;机械化第 15 军第 10 师全部 63 辆 KV 重坦克, 在边境战役中损失了 56 辆, 但只有 11 辆在战斗中损失, 另外 45 辆中 11 辆因为驾驶失误而损失、34 辆因为故障而被放弃;第 8 坦克师 50 辆 KV 重坦克损失 43 辆, 也仅有 13 辆毁于战斗, 另外的 30 辆中有 2 辆沉入了沼泽, 其他 28 辆因故障而放弃;坦克第 41 师损失的 22 辆 KV-2 坦克中, 只有 5 辆是被击毁的, 其余都是故障损失。新式坦克尚且如此, 战前已经近乎报废的旧式坦克更是被一堆一堆丢得遍地都是,且随着大片土地被德国人占领, 这些大量被遗弃的装备几乎全部落入了敌人的手中。这一点得到了德方资料的证实,当时是陆军高射炮军人、后来成为德国总理的施特芳斯就曾回忆他们的部队被塞满道路的苏联车辆挡住去路的情形。按照德国统计, 截至 7 月 30 日, 已有 12025 辆苏军坦克被缴获。可以想见毛子的可动坦克水分多大了。

而德国在边境作战中只损失了 616 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与苏联的损失相比不值一提。

巴巴罗萨一开打德军真正需要应对的,还是那 2157 辆完好健康坦克,东线德军是出动 3648 辆坦克自行火炮,

不过该统计并不完整,若再加上一些遗漏数据和盟国坦克数量,德军及其盟国军进攻苏联的共 4578 辆坦克自行火炮,其中绝大部分处于战备状态,对毛军有 2.12 倍的数量优势!!!

人员上,巴巴罗萨开始时苏军有 70 万部队被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的 79 万陆军牵制,70 万部队被 20 多万日本关东军牵制,少量部队被土耳其牵制,用以对德作战的陆战部队人数只有 180 万,而德军用于东线的陆军是 340 万,兵力为苏军 2 倍。注意,苏联陆军编制包括防空高炮部队和军区训练机构及后备部队,而这两种部队在德军编制则分别隶属空军和后备军,不计入陆军野战部队。从人员素质上说,和德国及其盟军的陆军比较, 毛子在军人的差距更为显著。在当时的 380 万德国野战陆军中, 300 万以上在 1940 年以前入伍。他们不仅接受了 16 周严格的步兵基础训练或 21 周装甲兵基础训练, 而且在波兰、西方和巴尔干的大规模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少量 1940 年入伍的新兵也接受了和过去同样严格的装甲兵训练或者 8 周的步兵训练。至于 1941 年人伍者则只能编入后备军。德国战前就非常优秀的士官和军官队伍在损失很小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锻炼。相形之下, 苏军士兵却有将近一半是 1941 年刚刚入伍的新兵, 而且只有少数人有实战经验。

不仅在初期交战德军有强大的兵力兵器和先手突袭优势,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最关键的一年时间里,始终得到东方的日本军国主义强有力的支援,

莫斯科战役开始毛子只有 125 万对抗德军 180 万,却有 134 万部署在远东,毛军在欧洲战场的坦克一度比远东还少。上图为苏联资料内容,苏人自己都承认,莫斯科战役时期 30%的兵力兵器被用于对付日本。这种牵制情况贯彻了苏德战争始终。

此外日美交恶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太平洋航线运量有严格限制,图为对苏援助北太平洋航线使用情况

可以看到,1941 年 8 月对苏援助一下子猛涨不少,但由于日美交恶,从 9 月到 1942 年 6 月这至关宝贵的大半年时间里太平洋航线运量受到严格限制,而这大半年也正是德军最有希望打败苏联的大半年。

综上,德军属于两猫炸弹大优开局,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打出了 gg,怪不了别人。而如果这种优势还需要发育的话,那请问德国的战斗力是有多不堪呢?

知乎用户 木剑先生 发表

你是说 60~70 年代的苏联吗?整个西方世界都活在恐惧之中

知乎用户 高远 发表

二战时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家眼中最危险的敌人肯定是有能力征服整个欧洲的国家。德国占领法国并把苏联打个半死,毫无疑问是第一大恶人。但反过来苏军如潮水般攻入德国,美国就要再次平衡欧洲的局面。

上面的内容是铺垫,对于 “德国入侵苏联是否操之过急这个问题”,德三已经打出 BE 了,对德国而言再走别的支线还能比亡国两德并立更糟糕?

德国不管苏联无非两个走向,第一在德三垮掉前苏联不出兵。第二是苏联背刺德国。

苏联静观其变,德国一垮苏联就是欧洲老大。美国必然会出来收拾辣脆留下的烂摊子,帮德国新政权恢复经济。德三瓦解后德国剩下的东西肯定比彻底战败要多。

苏联背刺德国,只要德军能坚持一年就能等来英美干涉军,半年内就会有海量美援送到德国。这样德三能不能存在下去不知道,德国的未来会好点。

看到这里会发现,不换局势如何发展,希特勒和辣脆党的下场都不会很理想,历史上元首选择拼死一搏就不意外了。几十万军队的捷克不发一弹就亡国、动员了一百多万军队的波兰四个星期被打穿,连法国都不堪一击。再去苏联广袤的大地一赌,胜负未可知

知乎用户 Dexter Hovis 发表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政府却把德国作为优先打击的对象。罗斯福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态度,要不是国会碍手碍脚,罗斯福政府可能早就对德国宣战了。

纳粹不趁着美国无法染指欧洲时动手,可就来不及了,因为美苏如果有 py 交易,苏联的战争准备速度是比德国快的,等下去的话苏联不先动手进攻都要谢天谢地了。

知乎用户 仙剑逍遥 发表

太着急了?

假如希特勒拖延几年?难道你要元首等苏联各个工厂东迁完成,产能充分恢复,生产出充分的武器,巩固了 “东方战线” 和苏德战略缓冲区,再动手么?

那样恐怕被虐的就不是苏联,而是元首了吧?

元首是混蛋,却不是傻瓜。他挑选的时机可说是恰到好处。就是赶在苏联为了备战,而手忙脚乱措手不及的当口,给你捅一刀。要不是因为苏联血厚,被捅穿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知乎用户 湘江边上一闲人 发表

据我所知,不能。

因为现在有资料表明,苏联各集团军在遭到德国袭击的时候,正在行军途中……

行军?往哪行?反正不是西伯利亚。

所以,希特勒必须马上动手,否则就完蛋球了。

知乎用户 南风 发表

那希特勒估计活不到 1945,发育一波,你发育得过苏联?等苏联军事改革完成、三五计划完成、边境工事完成,德国能不能打进敖德萨、明斯克都是问题,说不定还会被反操

知乎用户 熙熙 发表

不可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德国进攻波兰之时,苏联也选择进攻波兰。二国中间划界,瓜分了波兰。其实,苏联和德国都想进攻彼此,只不过是都没有准备好。所以,德国回首去收拾西欧其它国家。而苏联也积极备战。在苏联的研判中德国灭不了英国是不会进攻苏联的。而希特勒正是利用苏联人的误判,发动突袭,只有这样才能打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以达到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作战效果。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判断十分精准。开战之初由于苏联人准备不足,损失惨重,大量苏军被成建制的消灭。可见,当时的节点选择突击苏联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十分正确的。

知乎用户 俄林波斯游击兵 发表

41 年以内再推迟的话德军就更不可能在冬季之前攻下莫斯科,而历史上德军根本没准备够冬装。

苏联的扩军备战计划在 42 到 43 年左右完成,德军要是进攻就会面对一支更完备的红军,要是不进攻就等着 t-34 狂暴轰入吧。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希特勒是极右,斯大林和罗斯福都偏左。

左与右的区别不是大政府小政府,那是部分右派意淫,他们为了开除希特勒右籍才这么说的。

左与右的区别更多是政府大了之后屁股怎么站;说实话,如果是小政府,是没人在乎你屁股怎么站的,谈不上左右,因为你太弱了。

希特勒对工人是极端压榨,996 不给加班工资,这当然是右的,毫无疑问的右。

苏联好歹实行 7 小时工作制,欧美实行福利制度,都是左的表现。

至于低税收、小政府、企业家精神、刺激经济,那叫田园右,右派攒粉用的。一群坏人拉拢一群傻子,总得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都像希特勒那样慷慨激昂我们是最优秀的种族容易吓跑粉丝。

希特勒的极右是无法持续的,他也明白。刚好苏联那时很弱,千载难逢,如果 3 个月灭亡苏联,又多了不少免费劳动力,难道不香吗?

再拖几年,德国经济垮了,苏联恢复了,谁吃谁还说不清呢。

知乎用户 论文明 发表

众所周知,苏德大战的重点在于坦克,而苏联是坦克发展的引领者。

由于战争干扰,T-34-85 这种临时升级的车型才得以露面,但即使如此 T-34-85 也称得上是最好的二战坦克

本来按部就班的升级路线是 T34——T-44——T-54,kv——杠 2——杠三杠 4 杠 7

这些坦克有多强?T-34-76 以及 kv 甚至在开战初期相当程度弥补了苏联由于大清洗而带来的作战人员素质问题,而其升级款 T-54 与杠 7,放到现在都可堪一用

知乎用户 查无此人 发表

不可以。

不学经济学,就不足以看社会和历史问题。

德三为什么这么爆炸,因为他早就经济危机。二战其实算一种 “借新债还旧债” 的做法。他的扩张一天都不能停下来。甚至相持就是失败。

如果不是对内抢犹太人的,对外抢战败国的,德三的经济早就崩溃了。

在这个方面日本鬼子也一样。国内分配问题极度激化,再不出门收保护费,就会陷入日常天诛的内乱局面了。

经济健康发展的国家本身就不需要选择热战,打经济仗就能赢。而德三既没有美元结算全球收税的优势,又没有大量殖民地可以慢慢祸害,除了自爆就只能疯狂进攻了。

知乎用户 自信自知常自在 发表

不是太早了,是太晚了!设想一下,德国早一个月开始巴巴罗萨!德国真有机会打下莫斯科!

知乎用户 芊芊 发表

战争在苏芬战争,西班牙内战。实际已经打响。尤其西班牙内战,自己先互相残杀了八百万人。西班牙某派选上台就上台吧。结果某派把教父,修女,资本家,地主……。统统杀光。佛朗哥赶紧带领殖民军回西班牙。然后,西班牙陷入了人间地狱。让欧洲人着实见识了一下,gm 的威力。苏支持和一派,和希特勒支持的一派,还有各国的青年第五纵队。还有干涉军打做一团。西班牙的人间地狱。让欧洲人别无选择。开始拥抱希特勒。只等着一个风口。

知乎用户 尼基塔 发表

并不,如果再等的话斯大林大清洗的自损效果就会耗尽,就不会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了。

知乎用户 田园大大 发表

不急,反而太晚,打欧洲浪费太多时间,尤其意大利拖累队友天赋点满了,导致后面无法迅速击败苏联,拖到了莫斯科的冬天。众所周知,欧洲国家进攻莫斯科选在冬天是没有成功先例的。

知乎用户 死亡的游戏 发表

没研究过

知乎用户 米哈伊尔 1939 发表

(转自百度百科)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英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希特勒在 1940 年 12 月 5 日收到了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 1941 年 5 月开始进行。在 12 月 18 日希特勒签下了 “21 号指导”,要德军最高统帅部准备 “快速的击倒苏联”,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 1941 年 5 月 15 日。巴巴罗萨计划假设的是德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红军道加瓦河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德军的确消灭了原先在此地区的苏联红军数量,苏联红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了这种假设的失败。

知乎用户 i1j 发表

等朱可夫们把驾驶 T34 的熟练坦克手训练娴熟后再干吗?

知乎用户 hong zuo 发表

不能,因为小胡子所创造的经济繁荣,是靠举债搞出来的,德国政府大量修建基建和向工厂提供大量订单,钱都是从英美银行家手里借的,德国根本没有足够市场来维持其工业化进程,这个时候唯一选择就是打出去,抢夺其他国家殖民地摧毁其他国家的工业,靠军工订单来短暂维持一个繁荣假象

在进攻苏联之前,德国政府已经实际破产,占领的国家不但短时间内没有给办法给德国正收益,反而让德国背上更大的包袱,英美银行家之前的预估是德国会经济内爆,只是小胡子在内爆以前进行了一波大冒险

小胡子的德国,说简单点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战争掩盖了其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即使当时的德国赢了二战,战后德国人均亿万富翁这个结果不会改变分毫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如果希特勒不着急,苏联也会发育。

知乎用户 2240 万平方公里​ 发表

德国怎么发育啊?

虽然煤炭充裕,可石油储量匮乏,所以开始就要拽有点油田的意大利入伙,接着闪击波兰。

知乎用户 直江 发表

你是山高县

你用尽全力终于实现了用自己的三个唯一取代别人的唯一途径,唯一选择,唯一道路

当然确立三个唯一的方法很简单,曹丰泽提出了执行办法

清洗上上下下所有不认同三个唯一的就妥了。

好了,现在你山高县觉得不能 “早破早好”,想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你信不信曹丰泽下一个清洗的就是你。

知乎用户 Samuel Solomon 发表

阿道夫的入侵时机抉择没毛病哇,毕竟在那之前,苏联已经搞了好多年的大清洗啦。

来一段《亮剑》原文摘抄:

他李云龙不是一只任人宰割的母鸡,他是个有尊严有血性的将军,不是谁想抓就抓的,天王老子也不行,他腰里的手枪不是吓唬人的,那枝国产 “59” 式手枪的弹夹里压着满满的八发子弹,他还意犹未尽地在枪膛里又压了一发。记得赵刚私下和他谈过,苏共大清洗时,那些战功赫赫、性如烈火的元帅将军们被内务部人员逮捕时,都温顺得像头绵羊,似乎以为这种温顺能得到斯大林的怜悯和宽恕。事实上,他们照样是受尽酷刑后被处决了。

惟一例外的,是苏联元帅叶戈罗夫,他在对方亮出逮捕令时,毅然开枪拒捕,当场击毙了一个内务部特工,然后和对方展开枪战,最后虽然在交火中被打死,但他英勇暴烈的军人气概却给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人以极大的震惊。李云龙始终认为,这位元帅没玷污他的元帅军衔,他是作为军人在战斗中阵亡的。就凭这一点,李云龙就佩服他。惟一有个小小的遗憾,这位元帅玩儿枪的功夫还不到家,也许出枪的速度稍慢了些,只干掉了对方一个人。李云龙自信若是换了他,成绩也许会好些,这点他是有把握的。

看到了吧,就连元帅级别的都这样了,整个军队范围内又能强哪儿去?

另一个佐证就是大批从戎的那些苏联女兵——要不是男人都拼光了,哪轮的到女人拿起枪去保家卫国?

所以,建议题主还是从老李的那句话开始理解吧——逢敌必亮剑。

倘若对战双方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就不能也没法再考虑啥 “着急” 与“发育”了,也就是说:

硬实力对抗的场面就是这么残酷!

怕的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啥条件都满足了,可就是打不响第一枪。

按时间线来看,阿道夫的节奏把控近乎完美,其实对于犹太的残酷迫害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剑指苏联的讯号!

别忘了,著名的卡廷惨案就发生在作为苏德缓冲地带且犹太云集的波兰,就发生于德国入侵苏联的前一年。

情势如此,箭在弦上,还发育啥?

干就完了呗!早都成熟透了,还发育呢……

题主莫非是想看阿道夫率领五菇凉打灰机?

倘若东欧安定,通商氛围浓郁,而不是战云密布呢?

题主大概就能得偿所愿咯!不过也难说,据传阿道夫某项功能可不大健全哦……

知乎用户 吃土喝风​ 发表

希特勒不进攻的话……

大胡子就要进攻了啊……

“大雷雨计划”(外文名: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并称霸欧洲的明确计划。保罗 卡雷尔 的《焦土》一书中宣称,1993 年初,俄罗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 1941 年苏军总参谋部完整的战争计划。该文件来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

但是,“大雷雨计划”只是苏联参谋部预先构想并通过存档的若干战争计划中的一个,属于常备的作战方案,并不能认为有该计划的存在意味着苏联计划于莫洛托夫 · 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签订前提下准备进攻德国。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直接表明苏联在 1941 年东线的溃败和采用 “大雷雨计划” 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复制自百度百科。

如果小胡子不进攻,大胡子很可能就攻过来了。现在有种说法是当年小胡子那么急着进攻有一定原因是被这份大胡子的计划吓的。

知乎用户 星之继承者 发表

拖多两年等苏军全面换装的话,德军可能最多只能推到苏联旧国境线

知乎用户 Reika 发表

事实上阿道夫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已经比预定晚了好几个月了。

约瑟夫在阿道夫开始进攻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发生了这种事情,刚刚大清洗之后约瑟夫的兵也根本没办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阿道夫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是很好的操作,可惜进攻的时间真的太迟了。

知乎用户 fhfh 发表

德国当时就是一个大号火药桶没法发育,不蹦就炸

知乎用户 自律 发表

苏联被前期被德国锤的老惨了,后期挺过来暴兵,还不是把旗子插到柏林了。

这要是互相发育 你怕不是忘记苏联从一战的穷鬼样到二战爆发前的变化哦

知乎用户 官人不要啊 发表

最大的问题是欧洲缺油,海外贸易又被美英垄断,英国又不和德国媾和,只有和苏联抢石油

知乎用户 泽涯 发表

咋发育?苏联的资源土地人力,再怎么发育德国都是比不过的,德国西部没办法推进了,德国海军没那么强经验也没英国人多,说白了,德国那时候拿英国没办法,跨海作战不适用于德国陆军的作战体系。只能打苏联赌一把,打赢了,整个欧洲大陆就是德国的,可以让英国认怂(如果丘吉尔肯怂的话)。英国认怂后,美国基本上很难对欧洲投放力量了。

知乎用户 周定之 发表

其实二战前期苏德是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甚至苏德还一起瓜分了波兰,法国投降时,斯大林还发来了贺电。所以德国当时只要不动苏联的利益,即便他统一了日耳曼民族、法兰西、北非,苏联也是大概率不会进攻德国的,毕竟苏联自己也在搞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

当时的情形是,整个欧洲能打的只剩下英国了,德国的海军又打不过英国,无法在英国登陆,所以伦敦迟迟没有沦陷。但是战争是继续发展的,除了本国内,包括占领区都是需要军队维持的,其中很重要一种原材料就是 “钢”,战争时期钢是最重要的军备材料,飞机、坦克、大炮都需要用它来造。德国本身资源匮乏,本国原有的钢产量已不足以维持战争的需要,想要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只有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二是通过战争掠夺资源,显然前者无法在几个月内实现,而现在本来就处在战争,所以德国必然会选择去掠夺其他国家的钢。

希特勒本人是不想双线作战的,从他的战争步骤就可以看出来,吞并奥地利,捷克,瓜分波兰,光速打下法国,闪电战挪威等等,都是串联作战,而非并联作战。所以希特勒想用闪电战迫使英国投降之后再去打苏联的。无奈丘吉尔一直不投降,迫于资源的紧缺,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开辟东线战场,于是乎发动了对苏战争,因为苏联的西部,大概乌克兰附近这块区域,钢产量很高,可以为德国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切的战争都是有原因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掠夺资源,殖民战争不例外,法西斯战争也不例外,包括日本的侵华战争,一是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带来的矛盾,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日本国内的主要矛盾,而使国民经济危机降为次要矛盾的地位;二是通过战争掠夺中国的资源,以战养战,包括日本攻击东南亚、澳洲,菲律宾等,都是为了掠夺资源。

知乎用户 我是坏蜀黍 发表

看看部队配置就知道了,老大哥的大军都在攻击发起地域了,再等老大哥就先动手了

知乎用户 胡佛 发表

能,元首膨胀了。他以为就是三个月的事情。

知乎用户 叼厂曹督主​ 发表

不能,山海关正向他们飞来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你在发育的同时,敌人也在发育。还是人口土地数倍与你的那种。

知乎用户 李先开 发表

发育一波西欧就解放了。

苏联发育速度太快了,这是一种制度创新的结果。而纳粹德国的经济体制实际改变不大,上升空间有限,以那种人口对比,德国是要凉的。而且等着苏联在大清洗的不良影响中走出,很不明智。因为斯大林真的是个天才,计划经济就是在他任内大改且完善的,苏联的根本就是他打下的,你们觉得再这样下去,德国赢的了吗?造那几个核弹有什么用?

知乎用户 MKMASA 发表

在进攻苏联以前:

你以为的发育一波:

苏联:大清洗,在搞肃反扩大化,然后上下一起烂掉。

德国:爆兵爆装甲,堆起高达师把苏联划线一波平推。

现实中的发育一波:

苏联:征兵训练,工厂连夜赶制枪支弹药坦克装甲。

德国:为了打仗超发国债,在占领区收的税已经快要付不起国债的利息了。

你说说看,德国要不要 “发育一波”?

知乎用户 大唐国子监祭酒 发表

以战养战的前提是:有仗可以打。

知乎用户 杨小胖 发表

再等苏联就打过来了。你看开战时苏军的架势,哪儿叫防御,完全是进入出发阵地的意思。你要说巴巴罗萨是遭遇战都有人信

知乎用户 Winckelmann 发表

不能。你不能指望使用你希望拥有的那种部队去打仗,而只能用你手上已有的部队去打。

知乎用户 积极乐观勤劳勇敢 发表

其实从德苏一起瓜分波兰,英法却只对德国宣战就注定了结果了。所以他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国防军从 41 年开始就阻止希特勒他们双方其实都明白可是只能打下去。

知乎用户 KKi 发表

因为战争不是游戏,对方没有面板让你清楚他的具体情况。德三的情报表明,苏联就是个破房子,踹一脚就塌了。

你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潜力巨大,还跟我的意识形态有严重冲突,正好情报显示你废不拉堪的,打个芬兰都撞得一头血,还搞大清洗,现在不捶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知乎用户 气功十级赵明毅 发表

德国的地缘就是被两面夹击的,再发育发育搞不好直接大雷雨

知乎用户 球球老师 发表

前期阵容打大后期阵容拿头发育

知乎用户 ShiroR​ 发表

拿星际的话说。

断矿了,你发育个屁啊?

希特勒希望通过对苏联战争获得稳定的石油和粮食供给,因为德国本质是个贫油国,战前的石油储备大部分靠进口,而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又是烧油大户,没油那真跑不动。

知乎用户 立即关联 发表

日本别偷袭珍珠港,德国别攻打苏联,他们就可以多苟好几年?恰恰是苟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打,不打是等死,打是作死,就是这么个死局

知乎用户 诗医茶酒花 发表

希特勒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已经 50 岁了,尽管准备还不充分,但是他已经不想再等下去了。再就是当时的苏联战绩太弱了,建国以后几场战争打的都不怎么样。

知乎用户 MAINtain 红闪电 发表

纳粹德国的进攻是它的生命,停止进攻就意味着死亡。

假如发育一波,凭当时德国的工业生产完全不可能在同时间超越苏联,并且德国在欧洲的统治不完全稳固,夜长梦多。

不是不想,是不能。

知乎用户 室一郎 发表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高度工业化,经济相对发达,后期还有欧美输血。

当时的苏联是个一直在升级强化的巨人,或者类比成在闭关修炼武功的高手,你怎么和他比,等自己准备更充分,那他也修炼好了,比以前更强大。

正如形容库尔斯克战役的那句话。

一次准备不充分的进攻,不能击破准备不充分的防御。那么一次准备充分的进攻就能击破同样准备充分的防御吗?

实际上,对付一个庞大帝国,如果它内部不分裂,不利用内部矛盾对其统治基础进行破坏,从外部进行武力征服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

实际上,对前苏联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只能获得有限胜利,然后谈判争取利益,灭亡他,或者让他投降,只能是德国开挂。

就是德国能取得每一次战役的胜利,不犯任何错误。

知乎用户 岁月如歌 发表

进攻苏联的时间太迟了,不应该和英国玩那么久,整顿一下军队,41 年初就开战应该胜算会更高些。

知乎用户 啦啦 发表

苏联也不是作者啥都不干啊,而且苏联还有社会主义发展速度加成,再晚几年希特勒要考虑的就不是要不要进攻苏联,而是怎么防御苏联了 -,-

知乎用户 老橡木疙瘩 发表

这个问题大学时光着膀子就和宿舍的同学辩论过。

当时我学识浅薄不擅辩论,所以想法没有说好。

今天再战一次。

因为法西斯也好,MAGA,天皇万岁也好,必须从胜利走向胜利,任何失败都是经受不起的。

要想怂恿一群乌合之众,一起干一些可怕的事儿。

比如灭绝犹太人,比如搞种族隔离,比如搞种族灭绝。

任何人都是有良心的,心里是不忍的,为了统一思想。

就必须用大义来消灭小义。

怎么做到呢?

1. 宣传敌人是邪恶的,比如是神的敌人(十字军东征),敌人本身就是邪恶的(反犹太),中华正统在我(日本侵华战争)

2. 宣传我们必胜,必胜,必胜。

往往第一种不太站得住脚。

第二种却可以。

人的理智是会被胜利冲昏头脑的。

如果不是最开始的一路开挂,有了人生三大错觉, 希特勒也不会双线开战, 日本也不会开启全面侵华。

当时战争的规模不仅不能发育,而是催动整个国家的血肉推上去。

停下来就犹如满身内力发布出去,非但不能伤敌,还会让国内发生更多叛乱。

只有胜利带来的麻醉,才能让老百姓忘记良心,也才能让战争继续下去。

1941 年 6 月 22 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 “巴巴罗萨” 的计划,集结了 190 个师共 550 万人、4900 架飞机、3700 辆坦克、47000 门大炮、190 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如果发育会怎么样?

如此巨量的军队只有调动起来才是军队,停下来就是巨大的负担,和安全隐患。

士兵士气颓丧了,开始想安逸了,就再难鼓动起来不怕牺牲的精神。

同时,当时整个欧洲局势过于有利于德国。

美国依然还是中立国。

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个小日本了。

1941 年 12 月 7 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猪队友是什么?

就是这个日本。

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因为日本是德国的盟友,间接的美国对德国宣战。

二战的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美国,终于下场。

如果没有美国正式下场,希特勒的苏联之战也不会草草收场,等到冬季过去的春季攻势,说不定就搞定了苏联。

德国在赌,美国不动,美国也想苏联死。

结果日本这个猪队友把美国一巴掌打醒过来了。

所以总结下来:

1. 民心可用,胜利走向胜利。

2. 久则生变。

3. 优势巨大,苏联落后,欧洲已经平定,只差最后一个沙俄和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

第三帝国大势已成。

为什么不赌呢?万一赢了呢?

如果日本没有脑抽,陆军大臣,没有和海军大臣怄气而是互相是哥们呢?

偷袭珍珠港可能就不会出现。

美国不入场,拖到冬季过去,胜负犹未可知啊。

毕竟是一个欧洲,打一个俄罗斯,优势在我啊。

谁能想到那个小日本,竟然作死呢!

天亡我也。

知乎用户 墨者​ 发表

这种类型起家的政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其最后的发展结局。

一个国家想要快速发展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欧美那种殖民主义,即通过武力获得殖民地,从而低成本获得身缠原材料、劳动力以及充足的市场,俗称 “空手套白狼”;第二种是苏联那种“内部剪刀差”,即低价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高价将工业品卖给他们,从而获得巨额的可集中调配的原始资本,俗称“内部压缩”。第三帝国在前期使用第二种手段,即通过肉体消灭一部分犹太人、让一部分做免费的劳动力,并没收他们的全部财产,这就是二战前德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即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的权益来进行社会再分配,发动二战则是第一种模式的体现,即支持内部分配的物质基础英没有了,能剥夺的已经剥夺完毕了,只能从外部来获取新的生存资源。与大家印象中德军“兵强马壮” 的印象不用的是,二战开战前的德军并没有实现完全机械化,只拥有一只手数得过来的装甲部队,甚至卡车和汽车也并不充足,大部分部队还是骡马甚至半骡马化,汽油也并不充足,《鸿观》这个节目的水平暂且不讨论,但是有一集讲德国参战前后各个时期的石油保有量的视频,里面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即德国的石油长期处于不足的状态,尤其是在军队要加强机械化、国内要加强工业生产以及需要维持占领地原有的石油供应量的水平,就是说即使占领了新的土地,为了维持占领地正常的社会运转,并不能获得多少额外的石油来供给战争机器,即使有盟友的罗马尼亚油田也依然不足。于是,希特勒的目光就投向了东方那个地广人稀、物质丰富(尤其是石油和粮食)的苏联。只不过,苏联拥有庞大的空间、充足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让这场德国预期中 “闪电战” 打成了消耗战,最终输在了对手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面前。

最后总结:德国一旦停止内部兼并和外部扩张的步伐,就如同让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孩子不吃饭,它的强大是建立在源源不断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无法获得充足资源的那一颗,要么是逐渐衰弱然后被其他大国干掉,要么就是主动出击获得一线生机。很明显,希特勒选择了第二种,俗称 “高风险 + 高收益” 的投资模式,更何况苏联的大清洗和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也让希特勒觉得这也是一个人 “低风险 + 高收益” 的项目。就是说。不论是被动和主动的角度来说,德国必须打苏联,不仅仅是必须打,而且还有点 “不打败不打” 的考虑。

我们要吸取德国和苏联的教训,不要讲物理用于执行扩张掠夺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 而是将武力作为讲理的后盾,为的是确保公平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长期进行,从而实现和平崛起。

知乎用户 失败的救世主 发表

不能。

1940 年,希特勒与莫洛托夫展开会谈。这场决定苏德命运的会议上,一向嚣张跋扈的希特勒却向莫洛托夫服软。这很不可思议,我们眼中的希特勒没有这么怂。

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要跟苏联作战,他现在还不想让莫洛托夫发觉德国的意图。”

因此,希特勒向莫洛托夫保证,“德国国防军绝不妨碍苏联军队在芬兰,巴尔干半岛和波罗的海的行动自由。”

莫洛托夫大喜,立即禀告斯大林。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希特勒要下定决心,入侵苏联?

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希特勒是真心诚意想找莫洛托夫商讨德苏关系正常发展的前景。为了避免苏德冲突,希特勒请求苏联加入轴心国(跟英国开战),把他的军队开进印度洋(占领英属印度),不要再侵犯德国同盟芬兰,罗马尼亚等国的领土完整。

这一点,希特勒表示日本大使已经同意,日本军队将不会与苏联争夺印度。

如果苏联加入轴心国,并且进军印度洋,希特勒会有时间把军队派往英吉利海峡。

特别是现在德国需要裁剪防御欧陆的陆军力量,积极发展海空军力量,然后跨越海峡登陆英国。

然而,莫洛托夫一口回绝,面对希特勒喋喋不休的劝诫,他竟然还以战争威胁。

莫洛托夫对拒绝交出芬兰等国的希特勒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东欧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最后希特勒服软了,他同意作出保证,好让苏联的张伯伦(莫洛托夫)心满意足。

当天会议结束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国国防军准备入侵苏联。

知乎用户 我心狂野 发表

并非苏军打败了德军而是严寒打败了德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元首开始与慈父打架的时候,慈父刚刚把家里清洗干净,累的很,还订了一批枪,请了不少人。当然,元首也订了枪,请了人,但都没慈父家里的多。只能趁着慈父刚打扫完屋子,正累着,枪只到了几条,人只到了几个,赶紧冲进去,拼一把。

知乎用户 发出了察觉的声音 发表

恰恰不是太着急了。而是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太久。各方面情报泄露的太多了,苏联人已经有准备了。

知乎用户 品牌战略者牧晨 发表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问题出在 战略情报部的情报不准,一群瞎子负责的情报,拿回的情报都不准,战略形势错误评估。

即便如此,德国的装甲部队还是彪悍,依然疯狂推进。其实前线战场的德国兵都打懵逼,开始骂爹骂娘,发现苏联人越打越多,而且还有不断输往前线的后备役师。然后冬季快来临的时候战略物资要输送,狗血发现情报部竟然没发现德国境内铁路线与苏联境内的铁路线不一致。后勤物资都输送跟不上,很多德国精锐部队在冰天雪地里冻狗。

从这个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我知道了再牛逼的作战指挥精锐作战部队都怕瞎子一样的情报部门。 从这个事我真的相信有时候一个国家的胜利真是全民族的胜利,一个环节扯犊子就全部完蛋**。如果遇到毒比,我认为给我们天兵天将也没用。**

就如官渡之战有个沙雕叫淳于琼,害得袁绍直接倾家荡产,所以治军必须严。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扯蛋,蛋一扯全部完蛋。 所以我未来宁愿一个人做事,也绝不与沙雕为伍。

知乎用户 遣龙治水 发表

恰恰相反,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机只晚不早。希特勒本人非常清楚,苏联拥有巨大的工业潜力,其工业化水平超越德国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在 1941 年,德国的工业化的总量和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领先,这就是希特勒发动战争的资本。

从斯大林的角度来说,其一开始就将资本主义国家视为敌人,并时刻准备着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最后决战。在德国闪击整个欧洲大陆时,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给了他准备战争的缓冲。

无奈英法等国输的太快太干脆,大大出乎斯大林的意料。1941 年爆发战争,对苏联而言嗨没有完全准备好。斯大林本人也表示,如果战争爆发在 42 年或者 43 年,苏联绝不会在战争初期就遭受巨大损失。

知乎用户 波波 发表

等苏联发育起来再打吗?

知乎用户 机壳 发表

你让洗头老和铁人比发育???

闹着玩儿呢?

想怎么发育? 一仗也不打然后等着德三内乱,整顿好的铁人直接趁乱吃日耳曼尼亚小姐的豆腐?

还是直接打法国,然后被缓过劲儿的铁人狂暴 t34 轰入小胡子的娇嫩后庭?

况且再发育还能发育到那儿啊? 在当时小胡子的准备已经可以算是充足的了,再等还要等到啥时候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蜀国北伐魏国是不是太着急了,不能先发育一波吗?

知乎用户 Max Zhang 发表

你是后期英雄你可以发育一波,但是对面是比你更大的后期英雄

知乎用户 行者无疆 发表

事实上,希总注定失败。

希总是英俄的工具人,英俄挑拨希总代理人席卷欧洲大陆,瓜分海外殖民地利益,斯总大清洗是单纯大清洗么,就是为了作战统一思想整风运动的。

按照英美和毛子的计划,最后是要结束希总的,毛子推荐希总攻打英,两个耗的差不多再上,但是没想到希总背后赞助商不同意,制空权制海权也是因素之一。

知乎用户 Marcus​ 发表

把盟友打成了敌人

知乎用户 喷泉白鸽​ 发表

飞机飞到半空,你让它停下来???

知乎用户 雁南书​ 发表

只能说苏芬战争给了德国欺负苏联的勇气。

苏联打个芬兰都那么吃力,

苏联出兵 35 万人,芬兰全国只有 40 万人,

然后自己公布战损比 1:10,伤亡二十万人,国际估测是战损比 1:14,

丘吉尔说 “苏联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无能”。

相当于王者里射手被纯辅单杀。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石原莞尔想发育,但是他做了初一,大把的人想当十五。

知乎用户 水墨青花 发表

希特勒就跟现在的 一样的,不停加杠杆发展经济。问题钱是要还的,还不起怎么办,抢呗。

知乎用户 疯帽子​ 发表

借助群星这个游戏来说一下就是:

开局选的人类 + 母星爆炸 + 极端排外军国独裁 + 种族洁癖 + 国民主义热忱,天赋带的桀骜不驯 + 好斗 + 非常强壮 + 天生物理学家,这阵容,不是开局 50 年把周围一圈打爆就是等 100 年投了当附庸….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以为的发育:在家里蹲着等造满 12 艘大和 F2A

实际的德国:自己一矿已经差不多没了,如果不出去开二矿三矿直接 GG

知乎用户 我没骄傲 发表

发育一波后面对做好准备的毛子更没机会了,时间不在汉斯这边。

尤其是考虑到当时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

以及之前的清洗,

以及巴巴罗萨的突然性。

知乎用户 观澜阁阁主 发表

换个说法,日本为啥不先发育一波再去惹美国,因为两国的战争潜力差距太大,再发育就是必输了,现在抢先手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是不抢先手就是十死无生

知乎用户 光明秀 发表

苏联也快发育完了

你在发育别人也在发育

知乎用户 传说中的男人孙笨 发表

你是可以发育,但对面也可以发育,等老毛子装备全部换装完,军官培训完,德国能不能打赢苏联就难说了

知乎用户 文和君 发表

德国发育一波,苏联就不发育了?不就是瞅准苏联大清洗以后这个时机去打的么

知乎用户 云浅雪 发表

希特勒对苏联的进攻时机恰到好处的,苏联刚经历大清洗,人心不稳,德国兵锋正盛,已经不能不发了。

如果不打,等苏联稳一二年,苏联是一定会撕毁协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微波炉在《巨人的碰撞》中指出,1941 年的苏联正处在军队指挥系统最薄弱,部队换装尚未完成,大纵深理论也正处于复苏期的最虚弱的时期,而德军已经完成了进攻方面的战争理论,部队规模和训练度也处于巅峰期,因此 1941 年 6 月已经是进攻苏联最好的时间节点了

然而即便如此德三还是不免失败,这其中有一些趋势性的原因,即德三底下的动员能力和混乱的政府组织不足以为德军提供战胜的条件,但战场上的原因同样不容忽视,德军同样是在一系列指挥失误,苏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一些偶然事件的作用下才在战场上失去优势的

知乎用户 水木年华 发表

一点不着急,甚至小胡子下手有点晚了。毛子是啥,毛子是从来言而无信没有契约精神的。不然毛子要是重视契约经济也不会搞的这么烂,从来言而无信,翻脸比翻书还快。为了发展军事不惜饿死人的毛子,你觉得能等嘛,难道等斯大林做好准备狠狠的打过来么?小胡子下手还晚了,早应该搞定西欧和英国签订和平妥协条约。早下手,趁毛子没准备好在寒冬之前一波拿下。

知乎用户 逸群 发表

解放战争是不是太着急了,不能先发育一波儿?

抗美援朝是不是太着急了,不能先发育一波儿?

战争的发动需要时机,而不是孤立的看问题。

希特勒对苏联的战争看起来发动的很着急,但已经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了。如果再拖,苏联也不是傻子,彻底大清洗完的苏军已经提升了组织能力,再拖,苏联会不会配备更强劲的武器装备。其实不再是希特勒进攻苏联了,而是该轮到苏联横扫欧陆了。

知乎用户 小马哥 发表

当时,苏联和德国的差距并不是武器装备上的。而是基层军官和中层军官都在大清洗里边死了 ··· 相当于《亮剑》里边独立团没了李云龙、赵刚、张大彪、魏和尚、段鹏等一众军官!剩下的军官都是张三、李四等新提拔的。当朱可夫下达军事任务时,到团长这一级别就不会干活了,士兵就只会冲锋、坦克只会往前进 ··· 所以如果当时德国不进攻苏联,等苏联红军把一个个 “李云龙” 训练出来时,只需要一波,德国就没了!这个可以参考 1944 年开始十次斯大林突击的效果,基本就是一波流,甚至不需要什么名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纳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吗?

知乎用户 摸鱼人民委员 发表 先说结论,纳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纳粹党在崛起的过程中就受到了资产阶级的青睐和支持。1919 年~1923 年,纳粹党获得了工业家恩斯特 · 博尔西希和弗里茨 · 蒂森的资金支持。博尔西希盛赞希特勒是 “一个 …

告密的德国人:道德是什么?我爱国无罪!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瑞鹤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5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众所周知,我的爱好是二战的历史,我以这句话开头,那就是因为我单纯地想讲一 …

独裁国家一旦崛起,将是人类的灾难!

1945 年 4 月 30 日,56 岁的希特勒自杀。5 月 7 日,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的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5 月 8 日午夜,鏖战了五年八个月零七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虽然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这对六十年后热爱自 …

当年纳粹的上台,是否是德国民主的选择?

知乎用户 有个老外叫马绍飞 发表 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半是,一半不是。 很多回答者认为魏玛共和国里面的一些系统性缺陷才是纳粹党(NSDAP)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回答者的分析非常中肯,研究也很全面。我认为当时魏玛的宪法和选举制度、企业家的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