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Hermann 发表

之前有段子把这个题目当个笑话,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话题。我想花点时间彻底把这个问题的本质说透彻,毫不抖机灵。

“学历”和 “学区房” 作为两个变量,循环套,看似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般纠结。但是如果引入第三个变量,关系一下子就明晰了——第三个变量就是:资本。

学历,和 资本 比,谁值钱?考虑到 资本 的定义就是 “一大笔可以生钱的钱”,那肯定是资本 “值钱”。学历是什么,是劳动力质量的指标——名牌学历,往往(不绝对)意味着作为劳动力,效率和产出能力比较高。

你让劳动力去对抗资本,谁赢谁输一目了然:资本本身就是很多劳动力的凝结——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是凝结的无差别的劳动。你工作开价 1 小时 200 元,那么 2000 元摔在桌子上就是可以顶你干 10 小时。你得先把劳动力变成资本(努力工作、攒钱、投资),才有可比性。

我们把人分成四类:

第一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没资本。

第二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没资本。

第三类:个人没学历、家里有资本。

第四类:个人有学历、家里有资本。

谁厉害?4>3>2>1,这把应该没什么争议了,我想。

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因为 第三类人,正在 抢夺 第二类人的资源,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第四类。在抢夺过程中,竞相出价,把学区房的价格叫上去了。第三类人,正在通过竞价学区房,将第二类人的下一代挤到第一类去。

为什么总纠缠 “既然清华北大毕业的买不起学区房,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 注意,这句话是个病句——没有主语,逗号以后,隐藏了更换省略的主语。前半句特指的某部分清华北大生,是第二类呀,苦战不支,扛不过后半句要买学区房、剑指清北的第三、四类。[“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中)的(第二类那群人)买不起学区房,(第三四类)还买学区房考清华北大干啥?”——这么读逻辑就通顺了]学区房买不起,以后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就奔着第一类去了,而不是第四类。

久而久之,几代人后,最后绝大多数人就分为两类人了:第一类;第四类。

英国 BBC 在 1963 年开始追踪拍摄一群伦敦 7 岁的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孩子,从贵族学校到福利院,筛选了不到 20 人。每隔 7 年拍摄一次,我一直从 7 岁、14 岁… 看到 56 岁。此处不展开,我只想说最后的感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太重要了。富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穷人,且代代相传。

中国 70 年代之前,人人都一无所有,天然平等,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靠的是公平的高考筛选——国家将其稀有的宝贵资源按个人禀赋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谁的分数高,谁去上大学,接下来包分配好工作,攫取优势社会资源、权力,造成个体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完成 “翻天覆地”——因此,中国社会才会生成热烈持久的 “学历崇拜”,因为教育这个变量太重要了。

优质教育资源,古今中外总是相对稀缺的,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竞相争夺的资源,按什么逻辑和规则分配,将直接关系社会阶层流动。

回顾过去,中国高考是高度计划体制保留下的遗产:无论考试结果、考生实际水平如何,录取名额在考前就已经完成精确分配:例如北京分 150 个名额,安徽分 20 个名额,考完排分,排不上就没用,北京的第 150 名和安徽的第 21 名之间没有可比性。

目前的高教资源分配过程中,基本排除了所有资本的因素——比如复旦大学一年收 3000 名本科生本科的学费一学年只有 5500 元人民币(公立研究生免费),能出得起 5500 元一年的人,太多了。假设有人说,只要复旦能降一分录取我,我愿意出 100 倍学费 55 万,不好意思,没用。5500 元一年放在美国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复旦一年的总预算超过 100 亿元(清华为 216 亿),假设其中仅仅 30% 即 30 亿由 2 万在校生负担,大概每人每年也需付 15 万元,读个本科 60 万,那可能不少人就因负担不起而出局了。

但是未来,无法再纯粹按这个 “个人禀赋优先” 的逻辑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了,就算继续沿用高考形式,而不是“自主招生”,高考前的教育资源也不再是公平分配的了——看的是谁出得起这个价钱,比如,大学虽是公立的好,但私立小学、初高中的教育质量,最终一定会超过公立(建更新更好的校舍设施,3-5 倍的价格去挖校长名师,汇集各路精英的孩子为生源)。

**哪怕公立教育资源分配过程看似公平,比如所谓大家一律 “就近入学”,公平吧?那可以,我就近买房可以吗?**买下这个教育的机会。你出 5 万一平,我出 6 万可以吗?通过这个方式,资本的公平,最终替代了个人禀赋竞争的公平——价高者得,本来就是资本的逻辑,是对资本的保护。

所以在 “学历” 和“学区房”两者中间引入 “资本” 这个变量以后,你就明白,不是学历和学区房谁值钱,而是劳动力和资本谁值钱;是上面说的,第三类人想成为第四类,要把第二类人挤到第一类。一两代人完全 settle 以后,社会就很平静了——底层人士根本不再重视教育,也不想买学区房了,固化后,就没有这种讨论了。

我们只能抓紧分分秒秒让劳动力资本化——中国的中产阶级理应焦虑,他们的一切 “资产” 都没法作为遗产继承:智力、教育、工作经验等等,那套可怜的房子还有负债,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竞价学区房,试图让孩子能继承自己的“学历”。

所以这个段子一点也不好笑,在我看来很悲哀。

知乎用户 毛小毛 发表

作为一个有学历没学区房的人,看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晃悠很久了,忍不住来答一下 (´・ω・`)

这个问题里有两个命题:

A 学区房值钱(房价现实,毫无疑问)
B 学历不值钱(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 B 结论在知乎很火,可能是因为另一个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47183“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年轻人的生活品质和创造力”,高赞答案里很多是清华北大毕业,一直非常努力,但是买不起学区房的人。**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可预见的收入都还可以,但目前依然买不起北京学区一个厕所。

但我们的经历,是不是就能说明学历不值钱呢?

**其实我的同学里,有很多都是买得起房的。
**双方父母一起出了首付和装修费的;
创业成功拿到风投的;
毕业进入投行干了三五年红利不错的;
精通股票期货本金翻了好多倍的;
嫁 / 娶了有车有房的另一半的……
甚至我有同学,毕业之前父母就在北京看好了小学,把学区房买好了的。
这部分清华北大人,没怎么在这个话题下发声罢了。

对他们来说,学历不值钱吗?

**学历在人生里,是一个乘数,而不是加数。**同样是清北的学历,在变现这一点上能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的基数,例如家庭、长相、情商、行业背景……

简单来说:
学历 10,家庭 1,结果就是 10*1=10
学历 10,家庭 10,结果就是 10*10=100
学历 10,家庭 10,颜值还有 8,结果就是 10*10*8=800……

同样是北大毕业学金融——
有省吃俭用买下人生第一套西装去面试 ,毕业从银行基层轮岗开始做起,被领导呼来喝去,每个月薪水只有一万的;
有父母在大学期间很早就给安排内推四大、券商之类各种方向的实习,毕业重金送出国读硕士,当然自己也非常的聪明努力,最后简历金光灿灿找到年薪 50W + 工作的;
也有一毕业等着进家族 Fund 的,一开始就管理以亿计算的资金的。

同样是在清华搞科研——
有家里条件很富裕,做基础科学研究仅仅是追求兴趣的;
有嫁了一个有房有车开公司的男同学,只是想能够留在校园当个大学老师的;
有拼命做实验发 Paper,拿着微薄的助学金,还要给农村的父母汇钱的……

同样是在哥大留学,有端盘子打工攒零花钱的,也有王力宏媳妇儿和强东哥媳妇儿 (´・ω・`)

所以不是学历这个乘数本身不值钱,而是每个人的基数有差距,而且差距可以非常的大。

校园让大家看起来都一样,但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而且真的不是你足够努力了就能一样的。

在时下的北京,能够买得起学区房,把孩子送进人大附、北大附的家庭,能提供的基数是不会小的。他们的孩子如果最终真的去了家旁边的清华或者北大,将来也很难成为学历难以变现、首付都拿不出的那一部分清北人吧。

而像我这种普通玩家,出厂时各种乘数都设置得很一般,那就努力提升学历乘数吧;高考对我,已经是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最快的方式了。虽然就算我尽力了,走得可能还是比别人慢,但我也珍惜这个过程,这就是人生吧 (⁎⁍̴̛ᴗ⁍̴̛⁎)

—————————

**一点题外话。感觉现在的基础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家长和老师(包括我的),在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时候,是 “学历通吃论”: 只要你考上清华北大(或者 985 之类的),那就是飞黄腾达了。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只要成绩好,别的都不重要,将来就会有房有车有工作有钱有妹子…… 过分的学历崇拜。

而他们想象中学历的作用,跟真实世界里学历的作用有巨大的差距。真实世界里:
学历能带给你出色的专业知识,好的资源、平台、见识、机会。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改变命运、改变圈子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这些都很珍贵,但也仅此而已。
想要当大官,还是要有家世背景。
想要当巨贾,还是要有原始资本。
想要嫁男神,还是要长得美 / 会打扮 / 有魅力……
想要买房子,还是要有家里有底子 / 行业机遇好等等…

早早想清楚这一点,会少很多纠结。

其实不仅是学历,类似过分强调人生某一个乘数但是非常畅销的观点还有:
颜值崇拜(觉得自己人生不如意都是因为现在还不够美,只要瘦个 20 斤或者整个容,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金钱崇拜(不开心全怪爸妈不够有钱有势,要是生在有钱人家,早就成就斐然了)
**
爱情崇拜(没有爱马仕没有全套 YSL 口红情人节没有 1314 大红包,都是因为老公不够爱我)**

努力崇拜(你没有年薪百万 / 车房齐全 / 环游世界全都怪你又蠢又懒,自己不够努力)……

这些想法,把人生的所有不好都进行简单粗暴的归因,让你看着很爽,但其实是很危险的。而向你贩卖它们的人,更危险。
以上。

(本文同时发表于本人同名同头像微信公众号:毛小毛)

知乎用户 蒲公英 发表

我小学中学都是徐汇区名牌学校,但一直不觉得有啥特殊的地方。1992 年上小学一年级,当时还不是双休日,周六中午放学后我们有兴趣班,我上的是书法,周日上午上的是英语,学的好像是英语 ABC?忘记了,反正就是小学三年级正式英语课前,每周 3 小时英语课,后来又学了英语打字课。因为学校后来合作办学有了音乐课程,不过我没有被选上,同桌开始学吹号,好朋友学黑管啥的。说到这里会不会暴露母校啊……

很久之后有了网络,看到了什么同学霸陵,逼人吃屎,女生之间撕咬,早恋堕胎,真心觉的很惊讶,我们学校直到中学毕业都没看到一个案例,早恋肯定有,但没人堕胎,最多牵手写功课。后来,谈恋爱的对象上海宝山区出身的,他和我说小时候被熬分,打架,旷课的事,还有很多女生考了中专技校,我下巴都掉了。因为在 2000 年我中考之前,我天天听到的都是考大学考名牌高中,从来没有同学说得出中专职 校技校的,就是很羞耻很塌台的感觉。当年的观念,中专技校就是流氓拉三,没人管小孩的家庭才去读,父母不是搓麻将就是去舞厅歌厅,总之印象极差极差。甚至我都快产生读了技校就是半只脚进了少管所,抽烟喝酒打耳洞就是罪大恶极。哈哈哈,当年老师就是这么灌输观念的。

你说这么被洗脑 4 年,谁会考不进大学?谁会没事打架?要脸的。后来我才知道所谓学区房,不是保证孩子学成归来,而是保证孩子不被拖下水。这就是我认为的学历不值钱,学区房之前的最根本原因,保证这个区域内的家庭质量。

感恩父母。我如果有孩子也是我的母校入学,这房子从当初 2 万买断到 450 万,还能给第三代,有更划算的事情嘛?

知乎用户 拨云刀 发表

抛开投资价值不谈,绝大多数回答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学区房是可以周转的。

简单地说,一个人一辈子一般只会上一次小学、一次初中、一次高中,除非个别复读现象,否则没人会犯病去上四五遍小学。但学区房就不同了,张三买了学区房帮孩子择校,等张三孩子毕业了,学区房又可以周转给李四的孩子上学,而且随着学区房的升值,张三不但帮孩子上了学,最终还能赚上一笔。依此类推,虽然一个孩子只用学区房入学一次,但一个学区房却可以帮无数个孩子入学兼倒手赚钱。甚至不排除仅孩子当年入学用一下学区房,第二年就转手给别人的情况,如此一来学区房年年都可以发挥作用。

那么结论很显然,**学区房的价值不能仅跟一份学历的价值对应,而应该是若干份学历价值的当期折现。**换言之,本题的题设存在误导性,根本就是在进行两个价值不对等的比较,所以才会产生谬误。举个例子,假设北京某学区房售价六百万,如果该学区房最终帮助 5-10 个孩子成功上了清北,你说值不值呢(非设问)?而且基于房价上涨的尿性,除了最后接盘的,过程中每家除了能帮孩子上学,还能大赚一笔,因此必有勇夫嘛。

**个人观点:学区房并非不值,而是不对。对不对是政治判断,值不值是经济判断,不要混淆。**譬如:中国的房价泡沫是不对,但在崩盘前投机房产却不能说不值。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通过投机房地产暴富,然后高位变现举家移民发达国家者大有人在。从政治角度而言,这批人吸走了国内劳动者的血,但从个人价值角度而言,全都是世俗成功者。

本答重点在经济判断,至于政治判断,去年就已经写过了,参见:

中国楼市房价是否会崩溃?何时崩溃?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8421/answer/88530734

知乎用户 荔枝 发表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Timothy Taylor

我曾经被要求试讲一节课,随便一哪首诗都可以。

于是随便找了首初一教材上的。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其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千古名句。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也不该讲太多,何况这是初一的教材,只要学生能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人物处境,几个关键字的意思就可以了。

但在找相关练习题的时候,我还是低估了某些出题人的下限——

4.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答案当然是 D,因为这肯定不是五言绝句。

但选项 B 真的让人辣眼睛。

海日生残夜还好理解,即是天拂晓将亮,红日从海面升起的壮丽景象。

那江春入旧年呢?

其实稍微科普一下学生也会了解,古代新旧年划分是农历元旦,四季的划分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有的年份过年晚,还没过年,立春就来了,就是所谓的旧年未过,江春已至。

再配合上两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开阔意境,很容易得出一种英气勃发,积极昂扬的审美感悟。

如果这都嫌麻烦,干脆把这首诗百度一下,很快就有两个史料,

一是张燕公(张说)手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二是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也就是说文坛领袖,宰相张说 yue4 把这两句当读书人楷式,写在政事堂,勉励众人。

后世把这两句当作盛唐气象的代表。

再回头看看那个选项 B,是不是几乎要黑人问号脸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三流老师正正字词,教教什么叫律诗了事。二流的老师把情感讲清楚,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何以千古名句说明白。一流的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把何为 “盛唐气象”,后面蕴含的精气神给点出来,之后,学生再学到望岳、行路难、使至塞上、等等篇目的时候,慢慢能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就锚定了一个盛唐的 “范式”,并以此为标尺,去衡量风骨初现的初唐四杰,和气力衰竭的中唐晚唐。

不入流的老师,则是看到 “残夜”、“旧年”,便直接与“羁旅漂泊” 划等号,粗暴地把在路上的诗人,归结为思乡惆怅的诗人。自己不太懂,还要出题误人子弟。

要教好一首诗,需要一个人先勤奋地学习文科,体悟生活,然后花大量地时间阅读,增加自己的美育和知识储备,就算是平时积淀很深,面对一首诗想理解透彻,提前非要花上一整天查查文献资料,再不济也得翻翻知乎看看别人的答案有没有可取之处。

零零总总算下来,是大于一万小时的积累 + 大于三小时的专门研究。

这和学区房有关吗?我觉得这就是学区房之所以贵的根本原因。

有思想又认真的老师,可能只比照本宣科甚至误人子弟的人强那么 20%,甚至不如他们做 ppt 花样多,哄孩子有经验。可是无数个 20% 的积累,会让一门学科从浩瀚大海里渐渐浮起无数岛屿,并最终形成一条坦途大道。

学生浪费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是拿来给老师水工资的。

我认为有的老师每个月赚几千,还应该倒找给学生钱,是他们辛辛苦苦把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一门一门给抹杀了。

还有的老师应该赚他当前十倍乃至五十倍的工资,因为从授课的效果和正确程度上,他们值这个价钱。

问题是,公立学校既不开掉半桶水,也不会真的给好老师发十倍工资。但市场终有调节的方法,尤其是垄断的市场。

一个垄断的教育市场,就是一个剥削好老师,给勤劳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课税的市场。

即便是那么多人吐槽学区房天价,可还是不乏用真金白银投票的家长,学区房的价值是教学的效果检验出来的,而不是房产中介胡吹出来的,他们不会教课,没有那个本事忽悠全天下。

比起现在五花八门的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我还是信任学区房的,假如家长什么都不太懂,文化水平就是上不去,除了有家底,没啥对孩子的教育心得,那我建议就是买学区房,能买多贵的就买多贵的,然后多和班主任各科老师沟通,隔三差五往学校跑一跑,不需要拎什么重礼,就是在老师面前,多听少说,把社会上的王霸之气全都收了,跟孩子辈分拉平,一起接受教育就行。

如果父母是 211 打底的学历(在某乎这算平均值以下?),当年是一步一个脚印脚印,一张一张卷子拼上来的,学区房其实也不是很重要,捡几个好补习班就行。当然也得跟着孩子听听课,培训机构里的老师会让你三观刷新也说不定。

总说教育是国家的未来,看学区房这劲头,我总感觉是祖国未来被谁给当期货给上市炒了。

知乎用户 落萧 发表

什么是最好的投机品种

就是不论我自己是否认可这个题材,这个 “饼”,但是我知道别人,所有人都认可,当我想卖的时候永远不缺对手盘和流动性,这就足够了

你以为买学区房的人全都觉得学位重要么,大部分是,也有人不是,但是买学区房的人都知道或者潜意识知道,学区房比别的房子更好卖,更容易涨,至于能不能真的让孩子上好大学,是附赠的属性,就像现在股市打新股,免费抽奖,抽不中不要钱,这种好事谁不要

何况学区房是免费送小礼品,不论有没有大礼品,退全款,还给极高的利息

知乎用户 汤圆老师 发表

身为一个老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坐标上海,有一次和一个同学沟通,她准备去买学区房,为孩子读书做准备。然而她并买不起对口市重点的学区房,只能转而去买区重点对口的学区房——非常贵,不得不把原来 90 平的房子换成 60 平的,再背上一大笔贷款。 我当然要劝阻:1. 这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2. 孩子成才与否是各种因素综合成效,绝不仅仅取决于学区房。就算进了市重点,也不代表会遇到好老师,遇到好老师,也不代表你的孩子适应这种好老师的教育方式…… 她苦笑一声回答我:对,你是老师你更懂学校。以后你们家汤圆跟着你,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不好你都知道。但是对我来说,我没权选择学校,没权选择老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买学区房。

我本来还准备和她说说,亲子陪伴教育的重要性,想到她是一家 500 强企业的总监,经常加班加到很晚。我也就沉默了:

学区房并不是对孩子未来的保证,相反更像是父母控制自己焦虑的解决方案,是无力帮助孩子无力陪伴孩子的中产阶级父母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 安慰。

昨天听了一场有趣的 live,听到一个关于焦虑的有趣观点:

焦虑 = 未来的不确定性 x 事情的重要性 x 自己无能为力的程度。

不确定性:孩子的未来成就,显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孩子天生有恙,生存下来已属不易,父母们通常不会有过高期望,既然孩子因为先天原因无法读好书,父母也可以早早的准备其他方式,力争让孩子这一世过得好一些。

重要性:孩子的未来成就显然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看得极重的事情,而且不少家长对成就的定义极为狭窄,做个好的蛋糕师、厨师、挖掘师,显然都不在父母定义中成功的范畴之列,因为蛋糕做得再好也买不起房啊——又不是互联网蛋糕能上市圈钱!

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将自己对现实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

举个反例,徘徊在中国首富和二富之间的王健林,对王思聪的成就就设的底线很低:给他 5 亿上当 20 次, 干不好就回万达上班;马云对孩子的要求是:用不着考前三名,中等就可以了,也不要太差了。

无力感:如我朋友所说,大多数父母选不了学校,选不了老师,也没法 / 不愿意花精力陪伴孩子,似乎除了学区房和补习班外,他们已然已经无法再给孩子什么了。

事实上不是如此,投入时间亲子陪伴;做好规矩建立孩子良好的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家校高频互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带孩子旅游见识未知的世界,都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好办法。

而不确定性、重要性和无力感,三者中有一个趋近于零,焦虑就无处容身了。而学区房并不能解决其中任何一点!

买了学区房,父母依然会焦虑。学区房是中产阶级焦虑的产物(马云不会去买,给你送快递的师傅也不会去买),偏偏这种焦虑在中产阶级极具传染性。有传染性就有接盘侠。

-————————————————

跑题一句,

为人父母,

不自信到认为

除了出血砸学区房外,

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

我只能为孩子表示无奈

因为父母的焦虑,最终会还转移到孩子身上

“你看爸妈给你花了多少钱,你怎么还不好好读书!”

怼完学区房接着怼补习班: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88866/answer/151222841

知乎用户 马前卒 发表

在中产阶级看来:

  • 1 学历不能遗传,学区房可以。
  • 2 持有学区房的成本很低,靠学历保持既有阶层还需要每天辛苦工作。
  • 3 靠学历向上,不确定性很大;靠学区房避免阶层跌落太狠,可行性很强。

总之,学历不一定能打开继续向上攀爬的阶级通道,一二线城市的学区房却在很大程度上(貌似)可以让孩子 “赢在起跑线上”,即相对平民阶层取得不平等竞争优势。阶级跌落的恐惧比阶层上升的诱惑更能刺激白领掏钱。

然而,这三个假设全是错的,至少不会同时成立

对于第一个理由,遗产税早晚会来,比你的死期来的早。 对第二个理由,房产税很快就到,比你孩子中学毕业、学区房可以转手还快。(总理都许诺七十年自动续期了) 对第三个理由…… 本来就是行政部门依习惯指定的学区,从未有法律保证学区不变,也从未有政府承诺学校不搬迁,不调整。凭什么认定学区优势如同金字塔一样长久?

在很多更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房产税和地方学校的经费挂钩,学区房的相对稳定性是用更高的房产税率保证的,即低持有成本和阶层稳定性不可兼得。而学区房换来的教育优势之所以和白领工作挂钩,恰恰是因为有遗产税,否则到下一代人的时候上层社会的子弟就能垄断大多数体面工作。最后,能用钱买到好学校的门票,意味着家长很快就要在私立学校的高学费和公立学校的低水平之间作选择了。

现在的中国中产阶级,想占有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的全部好处,还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通过个人资产操作规避资本主义社会的成本,所以把资产操作的阶段性小伎俩看做人生准则,把学区房这种 2005 年后才逐渐形成的虚拟资产炒到了不寻常的高度。这种美好而不纯朴的愿望…… 就像那个 1995 年抢一车 Bp 机等出狱后享用的笑话一样有趣。

补充 1:既然房产税和优秀教育资源可以重合,就是说学区房相对普通住房还是有一定溢价的,只是落实现在的价值,需要无房产税和优秀(公立)教育资源两个假设同时成立,到将来只能落实其一的时候,价格评估必然会下调。

补充 2:有人说不等房产税来,我孩子就要上学了。我不是反对你买学区房,是建议你在买溢价超高的学区房之前评估一下成本——我孩子从学区房中获得的预期收益,是否大于学区房本身的溢价?如果我孩子上了学,学区房的溢价消失 50%,转手需要亏损 120 万,我是否能接受这个成本?是否用这个钱上优质私立学校更好?简单的说,如果买学区房的溢价不能从下家身上获得回报,你还买不买?

补充 3:一线城市核心地区的房价是完全非理性的,不仅短期价格和租售比无关,长期也可能成为经济波动时的优质避险工具,所以这些地方的学区房价格可能会长期非理性,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补充 4:我刚刚卖掉廊坊的学区房,如果是一线城市的,我或许考虑不卖。

补充 5:回复很多朋友说廊坊的学区房不算学区房,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学区房贵——因为只有贵的学区房才是他们眼中的真 - 学区房。我这种无产阶级的眼界就要窄的多。

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 2016 年 4 月 8 日起实行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

房产税会导致租房价格上涨吗?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知乎用户 Ivony​ 发表

其实很多人还忽略了一件事情,学区房并不是消费而是投资。事实上学区房买到了之后是会升值的,入学后学区房的价值并没有被影响,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学区房都会产生新的学位,所以学区房是优质资本,而不是消费品。

资本就是这样,不光吃肉,还要喝汤,渣渣也要加工成肥料,一点儿也不浪费。

学区房自身的升值空间就非常的可观,这个就已经足够值钱了,学区房的溢价不来自于学位的赠送,而是每过一段时间都会产生新的学位,这是下金蛋的母鸡。

学区房只是私立教育的一个过渡型产品,事实上当私立教育系统发展成熟后,权贵们就不再需要学区房这种幌子来谋取优质教育资源了。届时将学区房的价值炒到最高出手然后修改政策废除学位和房产的挂钩政策,或者到时候优质教育资源都已经转移到私立系统,是否废除已经意义不大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拿 1000w20 平的顶级学区房或者 1000w80 坪的普通学区房,减去 600w 的普通 80 平的普通老公房,最终结论,现在的人为了一个 211985 的可能性花了 400w。因为这个学历不值 400w,所以这群人蠢到家了。
这是题主的逻辑。

我在这里,先抛开个人消费观念问题。我就从钱本身来说,花这么多钱,真的亏吗?确实,就算是目前的 400w 人民币,只要小孩不乱搞事,送欧美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基本也够了。
但学区房,特别那些顶级 / 天价学区房为什么还是一群土豪买?14 平也就够放张床加个厕所怎么住人?
对了,这房子本来就不是住的!学区房最大功能,自然是小孩上学。其次,他是用来投资的!接触过学区房的应该都知道,条件大概相同时,二手学区房不是越大越好卖,而是越小越好卖,越小每坪卖的越贵,这个也从侧面说明学区房居住属性远小于投资属性 。
由于学区房一般要求提前几年过户,再加上小学初中高中 12 年,最长持有时间也就 15 年左右,更别说大部分人也就读个小学初中,高中还是走自招或者出国了。所以持有年限一般不会太久,持有 12 年是我见过比较长的了,9~10 年比较普遍。所以这等于用 1000w 做了个为期 10 年的长线投资,虽然收益预期不太高,但年增长率不会低于一般稳健型理财产品太多 (10 年前的角度看,如今回头看是赚的飞起)。
所以买学区房的人,就用 10 年左右,百分之 1,2 的理财收益,区区几十万就解决了子女就读名校的问题,这才是学区房真正恶心的地方。
用一个类似于准入金的制度,把本就不应该过分集中的公共资源,通过各种中介低价兜售给这些富人,而收益又通过中介传递到有关的各路牛鬼蛇神。前断时间滴滴被限制,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滴滴无条件享受了由纳税人出资修建的道路,等于是变相侵吞公共资产,所以被限制。
学区房,只是做的更隐蔽而已。所以,题主你还认为这些人蠢?一个个都是人精好吗?

知乎用户 Gains iFortune 发表

学区房”一般特指少数(所谓)“名校”的对口小区房产。如果对口的是 “菜小”,恐怕,大概率是不会被认为是“学区房” 的。

“学区房” 的隐含逻辑,是同一座城市 / 同一个区的不同学校,在软硬件和生源上有显著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很可能可以稳定地固化、延续下去,从而内化为不动产价值的一部分——**这个固化(至少是相对固化)、延续的逻辑很重要,也只有如此,“学区”才能有 “不动” 的特征,和交通、地段,以及房产本身的高品质一起,成为溢价的来源,具备强大的投资属性、看似永续刚需的概念标签。——就像美国那样,富人区的学校和贫民窟的学校,都是公立,但各方面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美国的学区房,是建立在房产税的基础上。各公立学校的经费,大体上和所在学区的房产税收入挂钩。显然不是掏空 “六个钱包” 梭哈一把,就能一劳永逸地享受 “优质学区” 的高溢价的。

如此循环,富人区、中产社区、贫民窟,各种档次的社区之间,与社区 / 地方税挂钩的各类公共服务(公立学校只是其中之一)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别越来越鲜明,各种 “固化” 就是这么来的。

但显然,上述逻辑,在中国,并不存在

**中国的公立初中和小学,都是教育局所属的全额事业单位,单位规格、同等资历人员的待遇,同一个区内几乎是一模一样。**美式学区房那种不同社区之间天差地别的经费、人员保障,并不存在。——当然,历史上 “集中优势资源” 的年代,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之间各方面资源的差距确实很大,就像那个年代的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巨大区别,问题是今天有谁 care 城镇户口?

以杭州为例。各个区的小学,大家都是区教育局所属的 “相当正科级” 事业单位,老师的待遇,同一个区内基本统一(职称、考核什么的会有具体影响)。这两年城市扩张极快,新增学校很多,每年大量招人,大体上以杭师大、浙师大、浙外(浙江教育学院)、省内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省外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为主,各区之间、各校之间基本也没啥区别。

几个待遇一样、“师源” 一样、甚至本质上是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区教育局的事业编)的学校,教学水平能差出学区房和普通房(动辄三五成差价,夸张的一倍也有)的区别?

当然,很多人更 care 的不是 “师源”,而是 “生源”。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家长的素质能力和孩子的素质能力,确实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不管这种相关性是来源于遗传,还是环境影响,还是资源的投入。

杭州的 “学区” 演变史,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文教区(80 年代以前还是农村)几个学校的崛起,安吉路等校的没落,以及朝晖部分学校的大起大落。

文 X 路上那几个后来炙手可热的小学,本质上就是依托 “生源” 崛起的。80 年代起,那一片陆续建立了一大批高校、院所(52 所,海洋二所,715 所),一大批高知家庭的子弟,构成了前述小学的生源主体。90 年代,这一片又成为杭州的高新区(滨江实际上是西湖区的溢出);在后续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城西又是杭州中产和新贵的最早聚集地。尽管高校陆续被搬迁,但整体的生源、口碑优势,确实固化了下来。——北京海淀区学校的崛起,大致是类似的路径。

相较之下,靠近省府的安吉路,早年有大量省直机关子弟就读,但因属于下城,以及后续申花那几 “X 苑” 小区的建设,逐渐泯然众“校”。更有意思的是朝晖的学校,八九十年代,浙工大、华东院、省人医、中试所等几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单位聚集,生源非常不错。后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年轻职工很多都远离那一片居住,学校水平与生源同降。

目前的 “学区房” 格局也大致在前述的历史背景中奠定,但很多背景也在发生变化。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不断向郊区搬迁,一些传统优质 “学区” 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 “野蛮生长” 时代急剧拉大的财富差距,也让同质人群的居住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异质化。很多时候,不同经济条件家长的所谓 “素质、能力” 区别,实际上是参加工作早晚、买房早晚等时间序列的区别,以及专业、行业选择的运气区别。

比如同一个单位,上下年龄、同档次学校毕业的人,如果分别在某个房价暴涨节点之前和之后参加工作,(比如 09~10,16~17),购买力就会有很大区别,买房早的可能有余力换高价 “学区房”,买房晚的可能就是城里的 “菜小”,或郊区的 “村小”;再比如,家庭情况、高考分数一样的两个人,一个读了计算机,一个读了天坑,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就天差地别,购买力也完全不一样。但这两类家长的 “素质、能力”,真的有多少区别?他们的子弟,从遗传禀赋、家庭环境影响上,又能差距多少?

再比如,同样两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一个生在偏远落后地区,一个生在大城市郊区。前者来大城市打工,子女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后者拆迁暴富,子女进了最好的 “学区”。但两类人,在和知识、教育相关的一些特质上,本质上又有多少区别?

下面新闻中的这个学校,被认为是杭州最好的小学(之一),学区房也是最贵的。从理论上讲, 学生素质也是最高的(之一)。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别说 “学区” 这种涉及最基本民生和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哪怕那些垄断企业的 “股东权益”,在更高优先级的价值面前,都是要靠边站的,电价说降就降,过路费说免就免。同样的,多片划校、轮岗交流之类的措施,也是说来就来的。**

美式学区房的前置社会背景,是各种 “富人区”、“中产社区”、“贫民窟” 的森严壁垒。但我国实际上是不允许 “富人区” 存在的。

严格来说,中国只有 “富人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连片富人区。老城区的豪宅和 “老破小”,新城区的豪宅和 “回迁房”,总是比邻。甚至很多地方还掺沙子式的在豪宅小区中配建公租房。有一段时间拍地,到达封顶价后就竞拍保障房的配建比例。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天然有极其强烈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机。有的已经到来,而有的还在路上。

————————————————

首发于公众号 “盖因斯”:

[学区房的骗局:智商税与刻舟求剑​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3MTY1ODIyMw%3D%3D%26mid%3D2247483924%26idx%3D1%26sn%3D25770b3b84e11df617b3b70829a373e6%26chksm%3Deb3f3f94dc48b68247f1c40d7ed405109efce808bd5719949c8f20f005837e90b818ecd25381%26token%3D1439030402%26lang%3Dzh_CN%23rd)

知乎用户 思考的杨咩咩 发表

这里我觉得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来讲述学区房的重要性
我出身在广州一个工人家庭 我爸十分不成器 家境穷困。不过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住在东山区(广州老城区)附近有不少名校 跟爷爷奶奶去公园的路上在天桥上总能远远看到执信,广州四大名校之一。从小也比较聪明 成绩比较好 周围老师 街坊都跟我说长大了要去执信。
于是中考时候 当时身边很多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保险起见都报了比执信差一点点的高中 我想都没想就报了执信 毕竟看着它长大 感觉自己命中注定就该读执信。
幸运的是考上了 执信的三年也没让我失望 我认识了很多很多大神 执信里见到的大神的多样性是我人生直到现在的经历中最多的。执信让我明白什么叫做学习 什么叫做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性
另外 重点学区房所处的环境一般也是比较中心地带 周围人群水平素质也比较高。小时候我家旁边是花园酒店 广州最早的五星级酒店之一 因此虽然我穷 但从小就见过很多豪车 见过很多国家的人 他们都让我知道原来这个世界很大很大 这些都是从小埋下的种子 一辈子忘不掉
至于学历 我并不觉得在我大四求职以及到现在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仅仅算一个刚过门槛的敲门砖而已
对我帮助最大的是 从小耳濡目染以及执信教育下养成的不断学习和敢于冒险进取的习惯。如果不是学区房 以我爸妈的素质和收入 根本不可能培养出这样的习惯(我爸妈朋友的孩子基本都技校 现在打零工之类的)。
学区房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学籍 代表的更是你可能给孩子埋下的种子
所以我有时蛮感慨的 以前我们这种穷孩子还有可能住在市中心 享受到很好的优质教育 小时候我天天鼓励自己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只要我读书读好了 我就能改善全家的生活 我就能扬名立万。
然而现在的穷孩子呢 很难住上好的学区房了 他们又将如何翻身?当然会有凤毛麟角的孩子在很差的教育环境中也能脱颖而出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 他们可能连努力的机会 甚至念头都不会再有了。
怀念那个各阶层还能充分流动 从老到幼都充满希望的 90-08 年代

知乎用户 默苍离 发表

说我黑山大的,告诉你们我就山大毕业的,你们还真觉得我说山大不如清华是黑山大?你们还真能骗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醒醒吧。

谁说学历不值钱?真的信的话让你家孩子辍学啊?

从统计学上来说,北清创业成功的屌丝一定比山大创业成功的屌丝更成功。因为在能力一致的情况下,他的同学圈的价值一定大于山大的同学圈。

从个体上说,北清混的最差的人可能跟一个二本混的最差的人差不多。

学历不值钱的假象源于人们急功急利的去评判,比如:

1,用学历高群体中较差的人去比较学历低中最有才干的人;

2,用需要很久才能积累获得财富的专业去比较卖青春的低学历者;比如科研人员去跟模特比;

3,用稳定收益去跟投机成功者对比,完全忽略了投机成功者背后的百倍的投机死亡者。

BAT 创始人都是高学历,为什么?

你怎么不拿李彦宏去跟那些文盲暴发户比?

学历只是提供你的发展上限,你不努力,你天天泡妞打 LOL 抄袭论文,然后你抱怨你没有特别努力的快递员挣得多,是,给了你 100 亿的上限,你浪费了啊。

所以,学历的价值,是给你提供更多可能性,是给你提供更有效的朋友圈子,是给你有不使用体力去换取报酬的资格;是让你能不被收智商税的门票。

给了你这些还不够值钱?

再说学区房,学区房贵吗?你买个房子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等学籍定了,过几年把学区房卖了,你会赔钱?

现在人是不是已经习惯于理解不超过 50 个字的短句,一点思考能力都没有??

如果懒的思考,你有学区房有学历有钱,也是屌丝。

别骗自己学历不值钱了,当然,如果这样想能让你觉得自己不那么失败,那你就继续忽悠自己吧。

知乎用户 张怡微 发表

真的有钱人也不是这个玩法。十年里我跑过各地中小学校,感觉中小学比大学势利太多了。这也让我坚定了小时候的感受,觉得学校很窒息,是真的很窒息。在别的问题里好像也回答过,过了三十岁之后回想起来,我再也没有经历过童年和中学那么绝望的生活。

知乎用户 Li Carly​ 发表

今天朋友圈里看到这个,觉得也挺有道理的

比起学区房,家长的素质更重要吧

毕竟学区本身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是靠人做出来的

******** 广告分割线~~~ 欢迎参加我的 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知乎用户 杨笛笛 发表

学历不能倒卖,学区房就可以。

试想一下,如果限制学历增发,每次有新学生毕业就必须要有老学长和学姐交出手中已有的学历。必须要有学历才能进入世界上最 nb 的公司,有最好的学历才能进国企央企当公务员。 并且,让学历可以转让,也就是说我拿着从上家手上买来的学历,在最赚钱的公司工作 3 年以后,还可以把这个学历再转手卖给别人。

这样的学历虽然已经和个人本身的智商,努力程度都没有关系了,但是它肯定值钱啊!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在位于温哥华市的 UBC 大学,虽然教学质量也就那样,不过它有着全球最优美的自然风光(森林,海滩,),和数量最多的官富二代。

周围的房子(都不算学区房,只是在物理上意义上周围的房子),要比本市其他地方贵好几倍。 我有个土豪同学的父母就为他在那买了一套别墅。 我问他:

“你之前才说你爸妈不给你买 XX 跑车,怎么现在直接买了个房?”

“你懂个 P,买个房子,不仅仅是我这四年不用付租金,等四年他们把这房子卖了,赚的钱都够付我的学费了!”

所以说学区房的价格虽然高,可是购买它的机会成本也许很低。 毕竟上学的这几年不付租金,上完了学还能卖给新来的学弟学妹。

学历不值钱? 哦,知道了。

知乎用户 陈琳 发表

借着前段时间 “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 事件答一发。

名校生——人前的光鲜,人后的苦逼

我自己就从清华隔壁的北京大学毕业,虽然两校人民时常互黑,但是在媒体对名校的口诛笔伐中,两方总是能坚定站在同一阵线。

我的同学中,也有很多还无法在北京安家,甚至还没有资格买房。要不是这则消息引爆了群众的焦虑,其实 “名校生买不起北京房” 的现实,应该不算是多大的新鲜事。

也许,考入清北的高中毕业生,尚且还能在初入学校的时候,沐浴一番他人的夸赞和羡慕。但从进入学校那时起,清北的学生,大多都会在自我怀疑和些许自卑中,抬头瞻仰大神,再低头拼命努力。

当你来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与一群异常优秀的人齐驱并进,你昔日的舒适感和自豪感,甚至连同你的小傲娇和小聪明,都将在其他人的碾压中荡然无存。

同样,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也需要在毕业季来临之前,与诸多 985、211 和海归们一起争抢有限的工作机会。虽然名校的毕业文凭,能让我们在求职时的简历筛选那一关突出重围,但紧随其后的笔试、面试,依然是能力强者才能笑到最后。

求职的厮杀中,名校文凭只是一块微不足道的垫脚石,最终决定你职场起点的,是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个人修养、专业程度和思维格局的综合评分。

所以,哪怕在职场中,名校光环都已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何况混杂了几代家族积累、配偶经济条件、职场成长能力等各种因素的 “买学区房” 这件事呢?

作为一个曾经也顶着名校光环备受艳羡的孩子,我深深感到,社会对名校生抱着多大的期待,就会在你的表现不尽人意的时候,报以你多大程度的恶毒。

卖猪肉的北大生陆步轩,在媒体的口诛笔伐,和群众的嘲讽和白眼中,以凄惨的姿态和 “浪费国家资源” 的骂名红了。然而数年后,当他的生意做到上亿级别,媒体的口风又立马转向,以半吹捧半戏谑的口吻,细数起他的发家史,末了再赞叹一句“终究不愧是北大毕业的。”

说起名校光环背后的高处不胜寒,让我想起大一时在未名 BBS 上看过的一个帖子。Po 主发起了一个问题,叫做 “你的父母和家人,对北大有什么曲解”,下面有数十条回帖,看得我满眼辛酸泪。

有的人说,“我爸以为,我北大毕业就能在北京当上部级干部”;

有的人自嘲,“毕业以后我要结婚,我老家村子的亲戚,都以为我在北京挣大钱、住大房,所以纷纷要求我给他们全家老小出机票钱,给他们订好五星级酒店,好让他们风风光光来参加‘豪华婚礼’”;

还有的人表示,“我爸对于我毕业后租的房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早知道你北大毕业也就住个破单间,还不如让你在老家上个大学再考公务员,xxx 家孩子毕业就在老家买房了”

诚然,当一个孩子十年寒窗后考入名校,他便背负了远超想象的期待。远离一线城市的父母和亲戚,都以为这个孩子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毕业就能做官发财、公司上市、开上豪车,再在三环内买个房。

可当孩子临近毕业,家长才会发现,原来北大清华毕业,不仅要和二三流学校的学生一起削尖脑袋抢饭碗,而且还得在合租房内屈居一角,过着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买房的日子。

这种落差,让昔日自豪万分的父母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哪怕顶着名校光环,也只是一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就连隔壁老王三本学历的儿子,都已经过上了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而自家拿了名校文凭的孩子,怎么还是一无所有呢?

连父母都对名校文凭的误解这么深,何况本就对名校颇有看法的媒体和网友呢?

名校光环,荣誉与诋毁并存的双刃剑

结合最近的事实,我突然想到,光环加身的名校学生,虽然看起来处于学历鄙视链的上游,但实际上,恰恰是名校文凭带来的羡慕与赞誉,才最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黑点,让他们处于被歧视的位置。

正如 “美丽是把双刃剑” 的道理一样,名校文凭,也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你才貌出众、名校出身,再加上职业光鲜、能力出众,早早过上了买房买车的赢家生活,那么名校背景就是一抹耀眼的亮色。别人会感叹 “还是名校毕业的好啊,看人家多成功”。

而假如你并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仅仅拿着一枚名校毕业证,投入千千万万北漂大军,过起他人眼里平凡不起眼的苦逼生活,那么名校就是你的黑历史。人们会毫不遮掩地奉上 “名校毕业有什么好,还不是一穷二白买不起房”。

反正,此前刚成为全职妈妈第一年的我,就没少受他人指指点点,甚至让我一度怀疑自我价值,否定人生意义,差点陷入无法自拔的产后抑郁。

当时,我宁愿不告诉别人自己是北大毕业的,否则就会在别人异样的眼神中,听到 “可惜了”、“北大毕业为什么还要自己带孩子” 之类的质疑。

现在,已经逐步建立起自我价值防御铠甲的我,不由得为那个买不起学区房的清华人感到不平。

读名校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那么,既然北大清华毕业也买不起房,做不了人生赢家,那我们千辛万苦,在高考独木桥上挤掉那么多人来到名校,究竟又是为何呢?

这就要从人们对 “成功” 二字的衡量体系来说。

对于成功,世人的评价标准向来粗暴简单。

年薪几何、职位高低、存款多少、有无房产,而如果有了孩子,还要问问你孩子成绩如何、才艺怎样、是否班干部,有无出国打算。

收入、地位,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社会角色的全部。所以,“阶层地位”、“贫富差距” 便成就了一篇篇刷爆朋友圈的爆款文章。

每每此类文章开始被疯狂传播,人们都会在哀叹 “阶层僵化” 的同时,暗暗思忖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后代最大限度能爬到的位置。然后,在被文章痛虐一通后随手转发,在朋友圈书写着自己无尽的焦虑和感慨。

也正是因为社会对收入地位浓墨重彩的崇拜和强调,才造就了无数名校生如今尴尬的境地。

当名校文凭都保证不了荣华富贵,那我们的孩子,还能何去何从?

我想说,如果这类成功标准一成不变,那么 “名校生歧视” 的效应,还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再说回那个悖论,既然名校都保证不了荣华富贵,我们为什么还要抢破头去读名校?

从我们曾经 “大学回报率” 的文章来看,名校的经济回报率,依然跑赢其他普通大学。如果你在名校读了个回报率更高的专业,那么在整个职业生涯内,就很可能获得高于其他人很多倍的溢价。

当然,名校的回报率,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是既定的。能力不足、无心上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人,名校中并不少见,这些人就很可能就被远远抛在后面。

而研究表明,家庭背景不雄厚,就可能导致毕业时起点收入,和整个职业生涯收入都低于背景好的人。

但是,人总不能和别人做横向比较,因为这样比较只能让自己陷入焦虑的旋涡。倘若家庭背景不占优的人,与自己的上一代、上上一代做个纵向比较,那么名校的文凭,可能是整个家族漫长的阶层爬升历程中,最有贡献的一笔财富。

名校文凭的隐性资本

我们说过,上一代能给下一代的东西,无非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哪怕自己能给孩子的经济资本不多,还有其他三种资本,可以让孩子有更多提升空间。

而如果父母从名校毕业,那么就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上,拥有优于其他人的有利条件。

如果你没看过我们以前的文章,那我们就来简单复习一下。

文化资本,即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去博物馆、图书馆,在家中创立丰富的学习环境、讲述文化相关知识,带孩子参加音乐、艺术、体育等兴趣班和文化活动,参与社交项目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的视野、阅历、经历、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活动,通常都是高知父母做起来更有优势。

除了以上能力,高知父母的自身素质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高度自律、重视学习、工作道德等),并为孩子设立高期待,帮助孩子树立高远理想,并通过民主权威的教养风格,让这些有助于催人进步的价值观、行为和理想抱负,激励孩子付出实际性的努力。

所以可以说,文化资本,是非高知父母可能会比较难具备,但非常关键的隐性资本。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能让孩子获益的社会关系、人脉资源,名校父母拥有的最明显优势,无疑是强大高效的校友网络。这些校友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牛人和明星,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父母能很快通过校友关系,为其找到启蒙者和领路人。

曾有个研究说,为什么父母高知,孩子更有可能有好成绩?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更好的经济、学历资源,能让孩子生活在更高知的社交圈中。周围的大人都有很好的学历背景和职业经历,那么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大人们的言行举止、谈论话题、交流信息等内容,就会潜移默化成为孩子的思维、格局、三观,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竞争力。

人力资本,就是最直接的可传递资本。首先,名校毕业生更可能与智商、学历相当的异性结合,所以可以遗传给孩自更优的先天基因。

其次,高知父母在数十年求学经历中的经验、知识、阅历,都可以在融入教育的点滴,通过亲身陪伴、沟通交流等方式,成为孩子自身的人力资本。并且,考入名校这一点,至少可以证明一个人应试能力过关、自律程度高,也很可能面对困难坚忍不拔,而这种品质,也可以在日积月累中传递给孩子。

各种研究也表明,父母高学历,孩子未来学历、职业追求态度更乐观、抱负更高、自控力更强,而且行为问题较少、抑郁风险更低,所以未来收入更高、失业率更低。

所以总而言之,哪怕名校毕业以后,并不能在经济资本上给予子女太大支持,但从人力资本(知识文化、教育能力、社交能力)、社会资本(人脉关系、社会资源、声誉名望)、文化资本(榜样作用、理想抱负、进取行为、价值观)上,高学历的父母,明显要更占优。

况且,即使买不起北京的天价学区房,那些名校毕业的高学历父母,至少不会在经济上落入万劫不复的底层,面对膨胀的经济形势毫无选择。再不济,还能和这几天刷屏文章中的清华学姐一样(她的文章,可以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看到),卖了北京的四居房,和丈夫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回武汉重新开始。

这个重新开始中,有他们夫妻被苦难验证过的爱情,有丈夫得以进入顶尖高中教学的机会,也有卖了北京房产后不菲的现金,还有作者自身在北京工作十几年间,积累下的能力和经验,这些就是他们的资本。

所以我相信,即使在北京闯不出一片天,他们也能在家乡过着不错的生活。

名校给人更多选择

所以,名校生就应该走挣大钱、做大官的路径吗?

在这个大学生遍地都是,“毕业包分配” 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再将名校文凭与物质上的荣华富贵挂钩,也实在是对名校潜在价值的了解太少。

一纸名校文凭,也许无法快速让你住上一线城市的大房子,但至少能给你许多你想象不到的隐性福利,还有紧急关头救自己于水火的诸多选择。况且,名校对于学生选择区间的包容,能让她的学子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人创立了火遍全国的共享单车公司,有人一毕业就去了边远山区支教,也有人怀着一腔热情开创教育公司,帮助许多孩子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

还有人,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中,勤勤恳恳地发挥创造力,一步一个脚印披荆斩棘、努力向前。

更有人成长极快,却在事业高峰急流勇退、自我归零,用坚韧勇猛的人生态度独闯世界,在深刻的自我思索中锻造灵魂。

当然,也有人暂停脚步,在结婚生子后将生活经营地有滋有味,不仅没有颓然度日,反而在个人兴趣上做得风生水起。

无论他们现在是否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名校的气质熏陶,和不停被大神碾压的读书经历,让他们能够始终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一身不断向上的精气神,还有满心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手握父辈阶层福利大放厥词的学生并不常见,但心怀悲悯牵挂苍生的名校生,还真不在少数。

比起拥有北京的房产,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才是酷毙了。

所以,他们成功吗?我认为是的。

也许,在诸多有买房刚需的读者面前,一篇鸡汤起不了什么作用,该焦虑的人依然会焦虑。而且买不到学区房,孩子就可能进不了重点学校,那么高考成绩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高晓松的 “不买房,买诗和远方”,对于不具备家族积累和经济优势的普通人来说,只是一番梦里笑谈。

怎么才能迅速买得起学区房,这是谁也无法给出精确答案的千古谜题。

但至少对于那些开始怀疑名校价值的家长来说,我还是希望,在教育中,该抓住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能进好大学,就不应让自己和孩子留下遗憾。

我想,如果能让孩子在一个更优秀的人堆中,学到一身本事,浸染一身好习惯,结交一众优秀并努力的好友,获得更多自由选择的能力,那么继续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并考入更好的大学,依然是有意义的。

与君共勉。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 “家长进化论 “(id:parentsup),高冷、严肃、名校控,一个致力于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区

知乎用户 半佛仙人 发表

因为学历只是好房子的一个添头。

一套大城市的学区房,使用 6 年(小孩上了初中)之后就可以转手,依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和房价趋势,不仅没赔钱,还倒赚了一大笔钱,同时白送了一个学区名额。

更别提孩子在优质的环境中度过人生中重要的启蒙九年。

好学校就是比差学校的环境氛围要好,老师要好,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好,同学的家庭条件就更不用说了,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你是愿意你孩子的同学的家长是底层人员还是希望家长最起码和你一样是个小中产?更别提这里面还有很多原本高不可攀的特权阶级和大土豪。

学区房,就是帮你孩子进入优质人脉圈的入场券,有可能你也会从中受益。

很多人你在社会上没有机会接触,但如果你们的孩子是好朋友,是同学,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这一切还是买房子送的。

大头受益还在货币保值和房价上涨,因为好的学区房是有限的。

这么大赚特赚的买卖,你说为什么学区房值钱?

我得强调,买学区房,不是消费,是投资。

优质学区和教育资源只是投资的小部分利息而已。

你不是在花钱,而是在投资,是在让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而且银行房贷那点利息哪里跑得过房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你非得怀着花钱的心态来看待学区房,想破脑袋也就是个蠢蛋。

这个投资唯一的缺点只有一个。

就是没钱投不起。

知乎用户 柏傅美 发表

在 24 岁以前,我觉得所谓的学区房就是个笑话。

我和家里 PM 在北大读研期间相识,当然很多同学可能表示清北本科土著才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好吧,本科南京大学,也不算太差。

我和 PM 是两个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学区房」为何物的人。我是就近读的小学,绕着学校搬了几次家,最近的时候家里窗子能看到教室的窗子;PM 则读的是民航系统职工子弟小学,教学质量据他所说,当年但凡父母对教育有所要求的,都不会把孩子送到他们学校——但是这又怎样,他现今还是父母同事圈子里 BlingBling 的北大高材生。

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除了「你们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就是「你们都不知道你们和重点小学的学生有多大的差距!」南京老牌重点小学「拉力琅」(拉萨路小学 / 力学小学 / 琅琊路小学)如今学区房也差不多近 10w。相对于目前的天价「学区房」,当年想要上这几个重点小学,找关系托熟人缴纳不菲的「择校费」的途径更为常见一些。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是个金牛座,但是金牛座视财如命的本性使得我对于「重点小学」毫无好感,反倒因为抱着一种不输于人的赌气心态念书,因此从未让父母对「重点小学」有过任何想法。

后来亲戚朋友家的小朋友忙小学择校,我妈就总是觉得根本没啥必要。

后来在 24 岁那年,我和 PM 一起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做「步步学画」,简而言之就是一些简单的简笔画卡通人物的教学(主要面向小朋友),有几个年长几岁、家里有孩子的朋友再三向我表示诚挚的感谢:「自从关注了你这个公众号,孩子班上老师再也不嫌弃我画画难看了。」

桥豆麻袋,孩子班上老师?嫌弃父母画画难看?——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幼儿园 / 小学生的手工课 / 美术课作业是老师要求家长一起做的,如果做的不好看,孩子连带家长都会被老师嫌弃。

咦?咱小时候找家长帮忙做作业那可是反面典型啊!记得以前班上一个小胖子上课从不听讲,每天放学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教室帮他抄各个科目的课堂笔记,老师对此几乎是毫不留情的吐槽:「你爸爸妈妈上班辛苦,你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你能不能给你家里人省省心?」

所以怎么可能有老师要求家长帮孩子做作业呢?

事实证明我果然是太天真了,后来通过和小朋友家长们的沟通,才知道现在有些小学教育堪比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比如说上课啥都不教,教学大纲内容放在自己开的补习班里讲,收取价格不菲的补习费用;比如作业不批改,每天要求家长帮孩子批作业;比如讲课极其简单潦草,要求课后家长们学习课本,为孩子答疑解惑;比如明示暗示学生家长在自己生日 / 教师节的时候送礼,如家长不能「领会精神」,就报复孩子;比如明目张胆的偏心家境优越 / 父母社会地位高 / 家长勤于送礼的孩子;比如开微商销售保健品,定期询问学生家长之前买的是不是快吃完了,要不要再买一些。

当然我觉得其中最可怕的一点是——20 年过去很多小学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已经消失殆尽

你如果和他们讨论孩子的成绩,老师们会说:「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家庭教育,你们做家长的不多为孩子付出,光指望学校是不行的。」——这足以让很多出身清北的家长分分钟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了假的十年寒窗

30、40 岁,孩子上小学,很多出身清北的家长正处于重要的事业发展期,听老师的话每天晚上帮孩子做作业,周六日带孩子滚去班主任家里上补习班?

对不起思前想后,咱还是宁可咬咬牙背上房贷——就图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上课多讲一些内容,课后多布置些作业,第二天还能尽职尽责的把作业给批了。学区房老破小咱客厅也就不要了,放一张大大的桌子,既是餐桌又是课桌 / 工作台——晚上吃完饭,同一张桌子上,丈夫在回老板邮件,妻子在写明天开会要用的 PPT;孩子们在老老实实的写作业,不用人太费心的盯着,毕竟第二天老师会检查作业,没做完是件太丢人的事情,孩子们迫于压力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这些从来没在所谓「重点小学」里待过的清北家长幼年的求学时光,但是可能未来,只有买上了学区房,才能给孩子同样的童年——选择去拼学区房?不好意思,可能并没有太多选择

有些人说其实相对于天价学区房,私立学校的学费明显要低很多,所以学区房的买家都是一些贪婪无度的主顾。

所以读私立就不用考虑房子的问题了是么?实际上并不见得如此。

在北京的时候我的导师兼老板,每天晚上 5 点钟雷打不动的要去做一件事情——接都都。他女儿都都在北大附小读小学(之前是北大附属幼儿园),无论是开会还是其他什么事情,5 点钟老板一定得出门,公司在上地西二旗之间,距离北大 8km 左右,开车一个来回也就 40 + 分钟的事情——但是如果晚出门哪怕一刻钟,赶上 6 点钟从写字楼出发的下班晚高峰,那就是 8 点都到不了家,妥妥的要被老板娘责备的节奏。

老板娘当时在 IBM 工作,辛苦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好歹是老牌外企,和目前国内的一线互联网巨头或者新兴创业公司比起来总还是比较人道的。但是即便如此,哪家公司能容忍你每天 5 点钟就下班接孩子?但是可不是每个家庭里都能有一个时间自由的职业者的,也就是大学老师还算 OK,一般的公务员都是要考勤的啊!

这还不算完,都都的放学时间一般肯定是早于 5 点的,住在北大教工住宿区的奶奶(老板的妈妈,北大老教授)每天负责在放学的时候把都都接去自己那里写会儿作业,等到老板 5 点多快到的时候,祖孙俩在小区门口候着——老板一出现,赶紧把都都送上车,生怕一耽误,回程赶上晚高峰堵在路上。

所以各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夫妻俩都在职场打拼的话,一般公司 6 点 / 6 点半下班,穿越晚高峰去私立学校接孩子(这也是在学校体谅家长,提供晚自习条件的情况下),然后在晚高峰的余韵中堵回家,这种日子想想就觉得…… 你们觉得怎么样?

当然如果说住校的话是能非常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小学生就离开父母开始住校,作为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我和 PM 都觉得对于 6-12 岁的孩子来说,家庭生活和父母的陪伴还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这个选项并非一般家长可以接受的。

有个朋友的朋友最近在上海耗资 185w 为襁褓中的女儿买了一套 7㎡的学区房,而且只有使用权,并没有产权;又听说远房亲戚家的孩子为了读一个好一点的学校,每天父母要驾车跨越大半个南京城市日复一日的接送(还得庆幸不是北京上海);最近表姐说准备把家里房子卖了,换个有学区的房子,也算不上多好的学校,只不过有相熟的人在那所学校里做小学老师,多少便于照应一下。

——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谁愿意作出以上的种种选择呢?

谁不希望家里步行时间 15 分钟的范围内有一所小学,不需要所谓的「重点」,只要老师能够认真负责,有教无类,尊重自己的职业并且善待每一个孩子;放学后孩子们可以结伴而行说说笑笑的步行回家,还可以互相串门,去好朋友家写作业,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小学生活,从来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好,但是在而今看来恐怕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

小学时候的班主任是师范刚毕业的女老师,从二年级起到毕业,教语文,至今仍然能够清晰的记得她的名字,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善良和负责,至今提起她我妈仍然赞不绝口;而且基本上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大抵如此,对于乖巧而努力的孩子情不自禁的喜欢,对于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同学虽然非常严厉、但从不放弃。

我家给老师送过的东西也无非就是每年没啥用处的几本挂历,因为那时候爸爸工作的缘故,家里每年都会有一些挂历——有一年家里囤的比较多,于是我讨了一本送去给了非常漂亮温柔的美术老师(我特别喜欢画画),美术老师开心的不能自已的说:「这是我今年收到的第一本挂历」——像那种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挂历、自制的贺卡、提高的成绩、参加比赛获得的名次,对于那时候的老师们来说就是对于他们工作价值的最好认可。

依稀记得幼儿园里小朋友讨论「梦想」,得票数最多的职业前三名永远是「老师」、「医生」和「警察」;他们代表着「精神」、「健康」和「安全正义」。

今天微博正在被《于欢事件》中警察渎职行为和法官量刑不当刷屏,而前两个职业,也早已不再是符合大家「梦想」的选择。

有多少高考高分考生会选择成为老师或者医生呢?相对于此,从小梦想成为「画家」现在作为「设计师」的我,还算是和「梦想」勉强搭上了边。

家里有个从小聪慧过人的表哥,中考前有保送就读师范学校的机会,因为贪玩不想参加中考,所以就去了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老师,期间因为和善的个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每年能收到好多各种各样的挂历,深的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但是后来始终觉得其实自己当年只是偷懒贪玩,根本不喜欢当小学老师,反而对于计算机兴趣浓厚,于是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参加成人高考,现在在某通讯大厂当码农,起早贪黑的也甚是辛苦。

家中聚会,有时候拿他打趣道:「如果当年没有从学校辞职,现在说不定已经是特级教师了,每周在外面帮学生补补课,比现在当码农轻松,说不定收入更高。」

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女生都曾经被家里人劝说过去「当老师」,因为「一年两个寒暑假,工作压力小,而且在外面给学生补补课,很赚钱的!

我只能说,如果社会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如此敷衍,就怪不得这一代「灵魂工程师」去敷衍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但是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我和朋友们每每讨论及此都感慨万千,老师这种职业涉及到人家孩子一辈子的事情,大学老师咱都不敢随便当,别说小学老师了,万一一个不小心,耽误了人一辈子可怎么好。

PM 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思辨能力,问他为啥高中没有学理科,答曰因为当时的物理老师势力猥琐又热衷于羞辱学生,为了趁早脱离他的魔爪,所以毅然决然的跑去学文科了。

很多家境极差的孩子的人生的转折点,基本上都和一个好老师有莫大的关系,谈不上多么牛逼的教学水平,但是他们对「他人的人生」都心存敬畏——很多朋友都认同,只听说过寒门贵子,但是还没怎么听说过从小到大都是傻逼老师的情况下还能出什么人才。

当然大家都知道,普通学校不一定没有好老师,重点学校也不一定没有「例外」;但是从概率的角度上来说,在重点学校遇到好老师的概率应该会高出很多——涉及到孩子的人生,恐怕没有多少家长有如此强大的冒险精神

所以我只能说,学区房并不是如今靠着学历熬出头,在一线和准一线城市里立足的「中产阶级」父母们给他们的孩子更上一层楼埋下的地基——相反的,他们更多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有着正常的、平凡不过的校园生活;期待他们对老师,能够有和父辈一样的认知、敬畏、和信任;希望多保留几年孩童世界的纯粹与美好,保护孩子们的内心里一个成为「老师」的梦想

——只不过仅仅这些,可能在这个世界,就是需要这么昂贵的价格。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却没有将绘画变成我的专业、乃至于职业(始终觉得是一个遗憾),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用「步步学画」这个微信号教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中,其实自己也收货了很多的快乐。

但是并不知道会受到那么多家长的喜爱,他们说,这年头,愿意不求回报的「教」别人一些东西的人,可能真的不多了。

后来把耳熟能详的卡通人物挨个画完之后,那个公众号也从一天一更、变成一周一更新、变成每年露个面,最近两年不敢登后台去看了,因为辜负了很多小朋友们交的作业,作为「小步老师」的我和 PM(是两个人哦),现在很忙很忙,实在是无暇照顾。

但是公众号里还沉淀了大概 100 来个教程,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关注自取。

有些人看到这群拼学区房的家长,说「这群从小吃白水煮土豆的小兔崽子们长大啦,想让他们的娃吃上红烧肉啦!都想飞上枝头当凤凰了,哈哈哈!」

其实并没有吃肉的太多奢望,如此拼命只不过不想让孩子吃地沟油而已。

只愿天下没有地沟油!

感谢出现在我成长历程中的那些老师,你们保护了我内心里阳光而温暖的那一面。

知乎用户 妄明 发表

很简单,你把学历当成准入门槛,这就能理解了。

学历不值钱,是指无产阶级的学历不值钱。

学历是准入门槛。

你拿个清华学历,你还是屌丝。

但王思聪拿个清华学历,他就是天才学霸,高智商新贵。

拥有高学历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是新时代接班人,资本代言人,资本与权力联姻的对象。

就像泰坦尼克号的船票,船上很多上等人,船票是一张门槛。

持有船票的很多是上等人,没有船票会被歧视。

但仅仅拿到门票,没有相应的资产支撑,那就是上船的勤杂工,睡下等仓,杂物间。

对于屌丝来说,一张高等学府认证的入场券,准入门槛是不大值钱的。

毕业五年平均薪酬数据表,收入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月薪 12807

学校排名全国第 237 名的普通本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收入排名第十五位:月薪 9412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在值钱这回事上。

清华大学的学历,并不比一个普通本科好专业,好就业方向更值钱。

无产阶级有了上等社会的认证,进入了门槛,却支撑不起高阶层的开销。

反而会因为资本身价匹配不上学历认证,被人认为读书无用,被人嘲笑。

但对于富二代来说,一张高等学府认证的入场券,是他们提高身份,炫耀智商的门槛。

没有权力保护的财富,只是被人觊觎的肥猪。没有学历认证的财富,会被嘲笑土财主。

学区房是资产,价格是有公允价格,流通价格的。

但学历是跟阶级划等号的,身处的阶级地位越高,越需要学历的包装。

高阶级的既得利益者,需要学历,需要各种资格认证。

用智力认证,各种门槛,来证明他们是天纵奇才,智商超群。以此证明他们财产是合理合法的。

把他们的财产洗白。

王思聪他爸,舍得花一亿,十亿给王思聪当学费。

而无产阶级会很乐意几十万,几百万卖掉自己的人生和寿命。

人啊,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身处的阶级!

知乎用户 相信凯撒​ 发表

谢邀。答:是因为阶层雪坡变长了!

昨天凯撒的朋友圈被禅师谈学区房刷屏了: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问禅师,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

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禅师好有智慧,故事好有戏剧感,学区房的悖论好像被揭示了呢?乍一想是啊,买学区房不就是为了考名校么?可是考上了名校中的战斗机——清华北大,还买不起房,那还买学区房干啥?这个段子调笑了学区房,也戏耍了我们一直嫉妒的清华北大学霸,两个一起取笑,屌丝们别提多爽了!

可是爽过之后,又有苦涩,苦涩之后是不是咂么出什么滋味来呢?

凯撒年纪大了之后,明白一个比较质朴的道理,一切的悖论在更高的层级上都能得到统一,也就是说本质上是一回事。学区房的天价,和读了清华北大还买不起学区房,本质上是一回事:

阶层雪坡变长了!

长到终一个人一生也无法爬到顶端。未来还可能,终一个人一生,也不过就能爬个一级半级,在整个漫长的阶层雪坡上来看,是无不足道的。无法再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也是阶层社会,工人和农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城市的户口还是小城市的户口,决定了你的收入、福利、婚配、上学、社会地位,也是足够惊人的。一个农民想要娶一个城里人,特别是国企身份的,简直是天方夜谭。

阶层壁垒森严是森严,但阶层的雪坡并不长,大家的差别建立在脆弱的身份基础上,经济上的差别更小。那如何爬雪坡?读书考大学就是爬雪坡时留下的脚印。脚印多了大家就理所当然把它当成了公理:读大学可以爬到雪坡坡顶!

当时也确实是成立的,毕竟在大学生极度稀缺的时代,读了大学可以变成干部身份,可以分配到国企,摆脱农业户口,确实是一步登天了。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后半程,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富裕阶层,而且富裕的程度与日俱增,雪坡被大大的拉长了。这里面说富裕可能不准确,因为金钱、权利和声望是可以互相置换和弥补的,就广义的统一到一起吧。简单说来,阶层雪坡变长,不是因为你变穷了,是别人变富的太厉害了。

任何高阶层的人都天然地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那么目前在中国不过是几条路,创办企业、购置资产,以及教育。为了维持地位,每一项大家都在大把的砸钱。特别是风险较小的购置资产和教育。于是房价越来越高,教育还越来越贵呢。

你觉得房价太高了,怎么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可是一线城市的房产确实不是给一般人负担的起的,是由最富裕的阶层的人数和购买力决定的。

你觉得学历也不值钱了。对不起,是你的学历不值钱了。想靠学历一招鲜改变命运逆袭到顶的机会没有了。对于富裕阶层来讲,教育也是购买来的产品,只是为自己下一代保持阶层再增加一道砝码而已。而因为是富裕阶层的消费品,于是天价学区房、天价私立学校、甚至天价幼儿园都层出不穷。

你眼中以为的读书考大学实现阶层逆袭的道路,其实是当年爬雪坡时留下的印迹,时过境迁,印迹就是印迹,还真把他当成康庄大道一定能走通,走不通就对不起你了?!

你的进阶之路只有一条,人家可能却在山的另外几头通过房产、创业、精英教育等多条路高歌猛进猛进的爬阶层。所以,你的学历可能不那么值钱了。其实,它还是值很多钱的,只是没有你想象的,没有原来的社会值得那么多。因为真正到了社会的竞争平台上,你会发现你只有学历以及学历代表的知识和智商在竞争,人家是带着金钱、家族人脉、多年富裕造就的气质、视野,甚至抗风险能力在和你竞争,你是大概率竞争不过的。不是说教育不管用,是教育不再一招鲜,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常态,只是我们之前一直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对这种常态还不习惯。

这事儿和凯撒有啥关呢,凯撒又看不上学区房?这里想说的是对房地产置业的一点启示:

如今想进军一线城市,雪坡也变长了。没有什么家底,收入也不是逆天的高的人,买房的起点已经无法从一线城市直接起步,现在一线城市动则两三百万的首付已经不是首置的刚需能负担的起的了。

禅师谈学区房新解:学历不如学区房值钱?是阶层雪坡变长了

凯撒记得 5 年前,上海刚需置业还在南翔,大家都觉得南翔远,口口声声 “买完房回上海”。

4 年前,上海刚需置业跑到了泗泾,大家还是觉得鸟不拉屎。

3 年前,上海刚需置业跑到了南桥,2 年前上海刚需置业跑到了滴水湖。

1 年前是昆山和花桥,竟然已经出了上海了。现在呢?可能是嘉兴和太仓。

未来买房爬雪坡可能是这样的,你先买一个嘉兴、太仓的房子,然后努力再赚钱,加上慢慢还房贷,加上房子本身的增值,然后置换加杠杆换到昆山和花桥。然后再往复一遍这个过程,置换进上海到了泗泾南桥,然后再置换进中环外环,然后再…… 这个就不然后了,也许你的生命没有那么长。或者是经由强二线城市来置换。一步一挪不是说人生多艰,而是买房的雪坡也变长了。

最后回到这个段子,段子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它可能是句反鸡汤文:

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

大家近些年为何反对鸡汤?因为鸡汤不管用了。

不,连鸡血可能都不管用了。

不过凯撒是比较有平常心的:

努力就好,每天比过去前进一点点也是幸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习惯就好。

知乎用户 目目老师 发表

学区房代表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资格

学历是个人在某地学习经历(的证明)

一个是上限(的可能性)

一个是下限,踏踏实实的下限……

一比就出来结果了

知乎用户 小糖糖 发表

哈佛耶鲁剑桥的本科,最近几年毕业的好了,这个学历不值钱?

知乎用户 景行止 发表

答案很简单,因为 “学区房” 是可以卖的,而 “学历” 是不能卖的,至少卖的方式和 “学区房” 完全不同。

现在有一张清华大学毕业证书,标价 100 万,能卖的出去么?标价 1 万呢?显然,无论标什么样的价格,正常人都不会来买,不是因为清华大学毕业证不值钱,而是因为买了根本没法用。对卖家来说,卖了毕业证,他仍然有办法证明自己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而对于买家,这张含金量十足的证书实际上还不如几百块钱买的假证好使。

既然学历不能买卖,那么能体现学历价值的只能是它的使用权的价格,也就是持有者的工资。而所谓 “学历不如学区房值钱” 的结论,实际上是拿学历的出租价格和学区房的出售价格做比较。

如果卖的不仅是毕业证这张纸,而是包括上面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以及所有相关纸质和电子档案中的记录,也就是说,交易完成后,买家就是货真价实的,教育部、清华大学都认可的清华毕业生,那么这份学历可以卖多少钱呢?会比学区房便宜吗?

显然,这还最多只是硬价值,并不能体现学历的全部价值。

知乎用户 Fan F​ 发表

以北京为例,统计上讲,合理的逻辑线索为:

(常识:任何罗列个案的事实和可能性,逻辑上都不相关)

学区房 – 更好的小学 – 更高进入类似人大附 / 四中等名校的机会 – 压倒性高的进入最好高校的可能性 – 统计上更高的起薪 – 统计上更高的收入增长率

非学区房 – 一般般的小学 – 一般般的中学 – 很低的名校录取率 – 统计上更低的起薪 – 统计上更低的收入增长率

(这才仅仅是说 “学区房” vs “学历价值” 的一个意义而已。“学区房”对应 “更好小学” 能给你带来的子女安全性,更低的变成小混混小太妹或童年被霸凌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没提到的考量,还有好多)

我不是搞类似社科研究的,手上没有一线数据去支持以上的 “相关性” 和“相关程度”,看客自行判断就好。但大致很确定的相关性和相关度有

学区房 – 更好的小学:高度相关(估测 0.9 以上,有政策不确定性,最后会提到)
更好的小学 – 中学名校:很相关(无法给出相关度估计)
中学名校 – 大学名校:高度相关(例子:近年清北在录取新生,人大附 + 四中稳占三成以上;前 11 所高中全部在海淀和西城,稳占九成以上;海淀 + 西城全部中学占九成五以上)
大学名校 – 统计上更高的起薪:高度相关(网上有太多统计数据了,懒得找了)
大学名校 – 统计上更高的收入增长率:很相关(特别是在超越工薪阶层的可能性上,拼的都是圈子的资源

最终,这事儿就成了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模型:

整个职业生涯中,各年薪酬现值加总的差异 * 相关度
vs
当下的学区房溢价

(真实该比较的,其实是学区房和非学区房在持有期间内的回报率差异,毕竟学区房转手一卖,赚更多。于是这里的 “溢价” 根本就不是个成本)

需要估计的变量有:

首先,将大学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两档:“好” 和 “一般” (不想撕逼,于是这里就不给出具体的划分标准了,自行判断吧)

A:“一般” 大学或没上大学的应届生平均薪酬
A‘:“好” 大学的应届生平均薪酬
B:“一般” 大学或没上大学的毕业生生涯收入增长率
B’:“好” 大学的生涯收入增长率
C:北京 “学区房” 平均售价(只需要看总价,不需要考虑单位面积价格)
C’:北京 “非学区房” 平均售价
R:折现率
T:生涯年数
ρ:综合相关度

此处只给出一套估算结果供参考,对应估计为:

A = 2500 * 12
A’ = 5000 * 12
B = 7%
B‘ = 20%
R = 6%
T = 35 年
ρ = 0.4

计算结果:

“好” 大学毕业生生涯收入折现:3446 万
“一般” 大学或没上大学生涯收入折现:124 万
相差:3322 万
乘以ρ得:1329 万

即:只要北京的 “学区房” 相比“非学区房”,总价没有贵出 1300 万,那么购买学区房就是合理的。

当然,这一计算对不同变量的敏感度比较高,不同人对不同的变量,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估计。此处并非为了给出具体结论,而只是为了给出一个计算逻辑。这些变量估计中,T 是大体确定的,A,A‘,以及 B’,是很容易找到数据支持的,但 R,B,ρ这三个变量的确定度并不高。如果换一套估计,尽量向着 “一般” 大学倾斜,R = 7%,B = 10%,ρ = 0.2,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 500 万人民币。更激进些,R = 7%,B = 10%,ρ = 0.2,但把 B‘拉低到 15%,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 150 万人民币。

总之,不同的估计,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判断。这里只是为了陈述一个计算逻辑。

-————————————————————————–
无奈的必要补充说明(可跳过):

知乎可能就是这样,哪怕是你反复强调过的事情,也会有人跳出来抬杠。我反复强调了这只是个 “计算逻辑”,而不同的估计,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且敏感度较高,于是反复强调 “并非为了给出具体结论”,但依然会有。。。友善度。。。跳出来犯傻。

好吧,就算退一步说,B‘就按 20% 估计了,会如何?意味着今天月薪 5000 块的人,25 年之后的月薪会是 40 万,看着很吓人是不是?这里姑且给出一个真实例子,一个历史片断,一个常识,以及一个解释。

真实例子:我母亲 25 年前的月薪大约是 400 块钱,而她现在差不多 25k-30k,折算年增长率 18%-19%;而 25 年前,400 的工资是个普遍水准,而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的月收入在 2000 块钱的水准,折算年增长率 6%-7%。听着还吓人不?

历史片断:我朝 80 年代一直到 90 年代早期,流行过一个专有名词,用以形容当年的土豪。这个词叫做:万元户。年收入过万或者总资产过万都算。你跟那时候的一般老百姓说,20 多年之后,一个好大学刚毕业的 20 出头的本科生,每月 “弄弄电脑” 就能稳拿 2-3 万人民币,鬼才会信你。

常识:完全不同规模的资金量,“收益率”不可比。1 块钱可能能很快翻 100 倍,但上千亿美元的资产常年增长 20%,自然就是奇迹了。于是类似大奖章的成长率,堪称神迹了。但 “神迹” 的增长率低于 “一块钱” 的增长率,实在是太正常了。

解释:按照之前提到的 “某种标准”,将学历划分为“好” 和“一般”,1000 个人里面,“好”的可能有 10 个,“一般”的可能有 990 个。而 “好” 的里面出 “超越工薪阶层” 人物的可能性,要比 “一般” 的里面高得多。可能 “好” 的那 10 个人里面,就能出 1-2 个富豪;而 “一般” 的那 990 个里面,可能也就出 2-3 个富豪。而之前特意用的 “生涯收入增长率” 这个词来定义 B 和 B’,而不是用 “生涯工资增长率”,就是因为这“收入”,自然已经把对应人群所有类型的收入,工资、薪金、资本利得等等,都包括进去一起折算了。一个“好” 的学历,对应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更高增长,而更重要的是,相比对照人群,你 “超越工薪阶层”,进入“富豪阶层” 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得多。

无奈的补充完毕(跳过完毕)
-————————————————————————–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变量估计,即对 B,B’和ρ的估计。

很多人错把 A 和 A’的当期差异,当成了学历的价值差异。
但事实是,B 和 B‘的差异,造成的最终生涯收入现值的巨大差异,才是我们所说的,所谓,

学历的价值

而这个价值按照逻辑相关性,传递回房价,才导致了所谓,

学区房的溢价

当然了,以上的计算,自然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上的:整条逻辑链条将来不会断裂。如,学区房和中小学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会因政策有根本性调整。再比如,高中的录取标准,大学的录取标准,等等。这涉及到每个人对政策的不同预期,见仁见智,并没有定数。

对这个事儿,我个人并不做任何政策预测。我只相信一件事:对任何稀缺资源,都会有某种强烈的价格机制去平衡。对这类天然的价格机制,政府可以去靠强力破坏一条机制,但只要资源依然稀缺,它必定会以另一种 “机制” 去体现出来。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 “公平” 的机制,恐怕也就是明码标价了。

期待突然有一天,你住在 the middle of nowhere,孩子也能顺利进入中关村二小,就像是期待突然有一天,全国统一试卷和分数线一样,幻想很丰满,现实超骨感

全文逻辑也适用于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大城市,也适用于目前的户口制度。

其实也适用于美国(笑

-————————————————-

最后呢,我个人其实很认可高票答案中陈述的事实,好比说,“中产阶级基本上除了学历一无所有”,所以有恐慌,甚至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类似的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描述,是准确的。甚至类似对中产阶级的描述,是全球普适的。但是,我们在讨论任何问题,思考任何问题时,都要避免自己陷入如下的两个思维模式:
1,既然喝不到粥,何不食肉糜?
2,既然肉糜吃得不踏实,何不放弃治疗,安心喝粥?

好比说 “除了学历外一无所有” 的中产阶级,既然学历在贬值,何不直接当土豪?或者,既然靠学历寻求上升通道充满风险和困难,何不直接放弃治疗,安心当无产屁民? – 荒谬否?

而对类似言论的认同感,稍微揭开表面,其实也很透亮,可能性不外乎是:

1,“我”面对北上的房价,看着自己的一手烂牌,必然是无产阶级了。既然如此,这群出身与自己相似,但事业和财富成就走在自己前面的人,最好能有什么机制,打破他们的希望,让他们掉落回 “我” 的阶级来,oh yeah!

2,“我”面对北上的房价,看着自己的一手烂牌,估计靠自己是没希望了。政府要是革了这群与 “我” 出身类似但走在前面的人的命就好了,说不定我啥也不用干,孩子也能上很好的学校 / 自己也能有上升通道 / 自己能自动烂牌变好牌了。

或许,心理安慰也是刚需?

但希望每一个寻求心理安慰的人,内心深处,还是能清楚地明白,“我” 到底属于哪群人,寻求的到底又是什么。嘲笑那些与自己出身类似,但逐渐积累好牌,努力寻求突破的人,并不会让自己的牌变得更好。而这些积累好牌的人,如果真的因某种原因 “掉落” 下来,那么你自己只可能更惨。除非,你现在已经惨到家了。

知乎用户 王哲​ 发表

用专业的词回答: 学区房可以博傻,而学历不能。

所谓博傻,就是指在交易中,不管交易标的的实际价值如何,交易参与者购入,是因为预期他人会以更高价格买走,也就是博 “有下一个傻瓜来接盘” 的行为。在博傻行为存在的情况下,交易物的内在价值,是否真的值钱根本不重要。

现在本问题下很多答案,是把 “学区房值钱 “当做” 学区入学权值钱“命题论证的。为论证 “学区入学权” 的价值,提出了学历价值论,环境影响论,人际交往论,修养论…… 都大错特错了,连比较对象本体都没搞清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在现在买学区房的买家看来,

“学区房 “不等于 “学区入学权”,

两者差远着呢。在他们看来,

“学区房”=“学区入学权”+“一张保本附带上不封顶浮动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

想要知道” 学区入学权 “的价值,正确的衡量方法是,问买家单纯为了得到同等入学权力,愿意支付的费用是多少?强调一下,是支付费用,没有什么房子,没有什么还能卖掉把钱收回来的机会。 这样的话,大概家长愿意支付的价钱就是几万最多几十万的赞助费了,还有人会问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而学区入学权值钱” 么?。

说到底,许多买家买学区房是奔着 “N 年以后房价翻好几倍还附赠个学区入学权力 “的赚头而去的,学区入学只是一个微不足道附赠的添头,又或者倒手抬价的噱头,至少,两者被强行捆绑在一起,没有做价值剥离,一本正经地论证 “在学区房里入学好学校好处多多,所以比学历更值钱”,岂不是南辕北辙,惹人发笑么。 如果不把博傻因素剥离掉,我倒是要请教一下,为什么一个郁金香球根相当于你奋斗 50 年。(荷兰郁金香泡沫时期,一支名贵郁金香价格可以达到一个普通人年收入的 50 倍)

说到底,现在学区房炒成天价,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能再卖出去,博到傻,甭管价格多高都无所谓。大部分人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为学区入学权支付 “费用”,反而是盼着在其中大赚一笔。

假设王思聪承诺他会用一亿把某一坨狗屎买下来。那么你当然也会毫不犹豫的用 9000 万抢先把狗屎先买进来,再卖给王思聪。会不会有人问:「为什么你我他的学历还不如一坨狗屎。」(大误)

这么一问,是不是明白了呢。

博傻理论: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80%E5%A4%A7%E7%AC%A8%E8%9B%8B%E7%90%86%E8%AE%BA

郁金香泡沫: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qRikWmDaC7Zu8ubViYXZi-FqKUq27BDliL7zSVR6el0wy041S1BJGBoDDPMIn-zISqoCEfD75N4QZb8_uedS3wExw5sk4IWTov3Kr5tFvJT93Ktc_A8P0lU4zhEVF44Cy6G0ZKADpHoMYoSz_-gcq

——————————

回复 FAQ:

评论区很多人说学区多重要…… 这我不否认,学区很重要,但是,买家买一个学区房花 500 万是代表他对学区入学权力愿意花 500 万吗?

你可以试试,对一个买家说,现在不需要买学区房,只需要直接交 200 万,就可以获得学区入学的权力(当然没有什么房子了),他可以省下 300 万,是不是很划算很开心?我相信,你会看到的是这个:

知乎用户 六翼天使 发表

因为中产阶级的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鉴于评论区一些典型评论,事先声明一下:

1,连递条子让子女入学都搞不定的,就别跳出来自称权贵了,丢不起那人。老老实实买学区房去吧;

2,买不起所在城市学区房的,也别自称中产了。刚刚摆脱温饱没两天就觉得自己是中产,太心急了吧;

3,读书无用论,这话你要看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文盲和博士嘴里的读书无用论意思区别大了。毕竟太监和刘强东都说对美女毫无感觉。

下面开始讲讲中产阶级与学区房的爱恨情仇:

什么人需要学区房?权贵肯定不需要,权贵的一张条子甚至不要条子就可以进入任何期望的学校。土豪肯定也不需要,高端私立、国际学校认人认钱不认房。至于广大底层民众,连房子都买不起的,学区房和他们没关系。

所以,中产阶级才是学区房的脑残粉。中产阶级们精于算计,个个都是投资大师。在他们看来,学区房是一笔怎么看怎么划算的买卖:眼下咬咬牙搞定一套学区房,不光小孩上学问题解决,还省去了一大笔付给民办或者国际学校的有去无回的学费支出。同时杜绝了下一代接触下层阶级的可能(城市穷人和外来民工好可怕啊,眼不见为净),等小孩毕业后再转手卖出还可以赚上一大笔。赚爆了有没有!!

其实,中国真正意义的中产阶级不超过 20 年的历史。尤其是当前中产阶级的主力人口 70/80 后,其童年大多物质匮乏,靠着读书拿学历一路打怪升级成为中产阶级后,对于来之不易的这一切充满了不安全感,阶层滑坡的恐惧深入骨髓。

学历贬值是对中产阶级的精确打击。中产阶级大多是白领工人,别管毕业多少年,简历多吓人,还是靠出卖脑浆为生。除了学历,他们一无所有。学历贬值加大了中产阶级对于阶层滑坡的恐惧。在这种恐惧下,中产阶级们更需要有一样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的东西。

前面说了,中产阶级基本上除了学历一无所有,而他们的经历同时告诉他们知识改变命运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尽管学历在贬值,但是在他们的想象力中,他们想象不出自己的下一代除了读书还有什么路能走。所以,他们必须更紧紧地拥抱学区房。

学历越贬值,中产阶级越焦虑。中产阶级越焦虑,就越把全部的身家去买房子。房价越高,学历的相对价值就越低,中产阶级就越焦虑。这就是中产阶级们的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你问我这是谁的错?开什么玩笑,我说这么多,哪一句在和你讨论对错了。

你问我怎样才能不焦虑?你真幽默,咋不上天呢。

你问我学区房还到底能不能买?爱买不买,关我 p 事

活该

知乎用户 刘不言 发表

学历挺值钱的,只是很多有学历的人不值钱

知乎用户 外公尖沙咀 发表

“因为学区房价值是你爸妈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估值,学历价值是你老板用可比公司法估值。”

知乎用户 帝哲 发表

有人觉得,清北这种高学历的人都买不起房,人们却争抢着买学区房,这事很荒唐,其实不然。一切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可以理性分析的合理动机。

抗日战争的时候,如果有日本鬼子拉着一票中国人,让他们赛跑,跑的最慢的十个人就枪毙。那么,大家一定会拼尽全力不做最后十名。但是,即便是你跑了第一名,你就赢得尊严了吗?肯定不是。但你虽然不能获得尊严,却可以保命。

每个人生来就在追求安全感,房价脱缰野马一样疯涨,颠覆诸多经济规律,更是加剧了人的不安全感。这种生存尊严被无限碾压的情况下,每个人要做的不是跑赢房价,而是争取做到跑的比大部分人都快,这是这些被时代绑架的人所能追求的最大安全感。高学历可能无法让你一夜暴富跑赢房价,但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你比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优秀,当你比大多数人都优秀了,如果依然买不起房,那也已经最大程度获得安全感了。低学历却暴富的概率终究很低,所以低学历的人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增加不安全感。

知乎很多人都喜欢用胡适的那句话劝人多读书: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是的,怕什么房价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安全感。

知乎用户 学生陈月半 发表

首先,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不要看几个高学历学霸吐槽在一线城市待不下去就觉得学历没什么用,到头来人家一转身就去二线城市过着相当舒服的生活。你看看别人敢说离开北京就能收获体面生活么?
你和我说学历没用?
学历当然没生得好有用,但是在家境已经决定了的环境下,用知乎最喜欢的论调叫做,教育真的是阶层提升的最快途径。

和他们相同条件的人,谁能说回到二线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好的?

不管什么时候,良好的教育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就和金钱或者颜值是一样的。
小城市还没这么明显,毕竟凭本事考试。大城市不一样,人大附现在不努力,长大才去隔壁,北航附中在北京中游算得上吧,文科第一名也不过来了人大。我一个三线小县城的孩子,考第一也来了人大。
别的学校,说真的可能还不如去县城的好学校硬考呢。

很多人觉得学历没用,大概是觉得学历没什么立竿见影的作用,这是当然。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良好的学历无非就是一双好的跑鞋,肯定比不上人家起跑线就比我们提前 10 公里。

我们全家都算是沾了教育的光,我爸从农村进大学当老师,我姑姑阿姨都是靠着受教育走出农村,当教授的当教授,做领导的做领导。
说个近的,我堂姐就是一路读到博士,毕业之后直接去二线城市当了大学老师,偶尔做做项目,户口房子都齐活了。而和她同等家庭环境的,现在还在电子厂里一个月 3000 块钱呢。

你和我说学历没用?

好,就算退一万步讲,学历没用,那你连没用的东西都比不过别人么?凤凰最近在校招国际新闻的编辑,每天打开邮箱简历一大堆。北大的人大的北师大的还有大量的英硕,港硕或者 NUS 甚至美国的硕士。
上百封简历里,你猜同等条件下,院校差一些的简历会有人去看么?

再说句大实话,一般学历好一些的人经历也好一些。为什么,因为名校里需要找人填场的活动也可能是别人千载难逢的机会,随便混一些也能刷到不错的实习,写出看得过去的简历。
比如说,金灿荣对很多人来说是电视里的金政委,而对人大国关的人来说,他就是那个礼拜都要来上课的老师,可能还经常逃课。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出生已经决定了,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是在增加核心竞争力了。

说句知乎式的结论,那就是学历已经快变成中国人民的一种贵族身份了,而好一些的学历,正是打破阶级凝固,实现个人上升的便捷途径。
至少对我和我看的人而言,是这样的。

否则,我现在大概是家乡韩资工厂里一个毫无保护措施的流水线工人,发愁如何在县城买下一个 60 平的住宅。
我连发愁我现在的烦恼的资格都没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经历相关:海淀烂小学、中学一路毕业的清华学生。
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对你的孩子而言,好的基础教育的价值大概高出清华学历的价值。
父母 80 年代老牌 985 大学生,家住学院路。但教育观念和家庭条件限制,当初没有想办法和身边同龄人一起上中关村三小等一流小学。长大后,即使上了清华,接触那些从小一路优秀学校毕业的孩子,他们的
视野、选择、人脉
,能让我在很多方面感受到水平的差异。
我所知,中关村一二三小几大附中幺零幺等学校的孩子,他们同在一个圈里。他们家庭条件接近,彼此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盘根错节,稍一拐弯就能搭上关系。他们上学路途相似,从小结下友谊,初中又一同被派进几大附中,大学要么 985 要么出国,这一波有学区房的白富美高富帅,他们是彼此的发小。
即便他们不一定都能考上清华(甚至大多数不能),但是孩子们毕生的朋友,他们的资源、人脉早在小学初中时便已经写就。
海淀的教育
良莠不齐
众所周知。在好中学孩子们保底人大再不济出国,中游清北,力争哈佛耶鲁的时候,差中学的北京孩子们很多还在选择中考进职高这条路(多的是哦)。即使你确定你的孩子不会走上那条路,你更愿意他的同学们是哪条路上的人呢?
今天,有人问我,清华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为什么还有人买?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预设了清华就是学区房的最大收获。
其实不是的。
在学区房里,你收获了一批优秀的家长朋友,你们掌握着最多的信息渠道,共享着一段教育孩子的生活。
在学区房里,你的孩子收获了一生珍视的友情,收获了一个高阶小圈子的入场券,收获了从小的自信,收获了选择的勇气,收获了学习一切的可能。
这些东西对于你和孩子的价值,都是大于清华北大一纸文凭的。

禅师,这一次,是你错了。

-——————————————————–3 月 18 日复 ————————————————

看了评论中一些点评,感觉自己的回复或有欠妥,不过纯粹基于个人经历和与其他同学交流的经验。信与不信,还在大家。

平心而论,能够收到很优良的基础和高等教育已是荣幸,我也确无怨天尤人。之所以有此一答不过因为自己恰恰好满足这个问题涉及的两个代际的两重身份。以自身经历论,或许伤害了有些人,惭愧之至,赎罪则个。

-——————————————————–5 月 9 日补 ————————————————

昨天和女票(一路中关村重点小学、中学毕业的)讨论,她数过所有初中同班同学,出国的一堆,985 无算,全班所有人,是所有人,最差的 211

我初中同学已经散落在天涯

所以大概学区房是一个下限,不是上限。是给孩子的未来上的一道保险

知乎用户 凌晨 发表

转个炒房人的回应

刚在网上看了个段子: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如果买不起学区房,该怎么办?
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

这个段子看似很有道理,但若换种说法:

一个在重点中学年级排前十的年轻人,多年后抱怨买不起房。

你们想想,所谓的清华学子,去光环化的分析,不就是从前那个重点中学排名靠前的人么?好,我们继续换一种说法:

问:一个在中学时期应试考试方面能力强的人,总能考到年级前十的,必然将来会有出息,必然大学一毕业就得买得起房?

对,很多东西,看看这件事的本质,你就能明白,清华毕业这个称谓也不是什么神奇的光环,你就非得买得买得起学区房?

我爸有个朋友,一辈子拿工薪,房子早些时候能买但舍不得买,到后来也买不起了,只好到老家翻新宅基地去了,混得真不怎么样,但为人颇清高,因为他的人生最靓丽的标签是:他清华毕业的。我觉得这简直害了他,如果他及早认清他也不过就是个中学时代的应试考试小能手而已,他也就不至于那么不接地气。

我一个在医院的朋友,他和我说过这样一番话,那些刚来的小医生见到老的护士或护士主任,那就跟见了妈似的毕恭毕敬。

我觉得这些小医生是对的,对,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啥?医生大学苦读 7 年毕业,却要向一个技校毕业的护士毕恭毕敬?
当然,人家老护士 17 年的临床经验,你的 7 年的纯理论知识还真不好跟人比!

成功一定是理论加实践,空有理论有何用。
清华毕业,即便不贬低为中学时的应试考试能手,褒奖为理论方面的能人,但毕业毕竟刚踏上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检验啊。

理论能手踏上社会后成为事实能手,那又是一轮残酷的筛选,如果你在残酷的现实筛选中被淘汰了下来,那么你也就只能抱着你的清华学历去清高一辈子了。

去学学那些小医生的姿态才是对的,当看到在实践中浸润了十多年的老护士,是一种深深的折服,知道自己的那点所谓课本学识才是皮毛,真正的学识历程这才刚刚开始。

清华为什么屡次会在话题中扮演着政治正确般的东西呢?
因为在人的内心来讲,何尝不想再别康桥,再别哈佛,实在不行,别别清华也好,这就如诗歌远方的分支没两样,人们其实是想逃避现实世界,但逃避如果没有正义的诉求就会显得没根据,所以也就有了诗歌有了远方,有了康桥。
所以在这样的情愫下,清华已经不是学历的过程,而更像升格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目的。所以人们也会费解,既然已经达成目的了怎么还会那么不堪。
就如很多年前听了高晓松的,好,别买房、去诗歌去远方,这就是目的,然后呢?关键是没有然后。(年轻人,你要知道,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还有以后的!)并不否认清华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然后呢?然后才更关键!

结语:
视野上我们要站得高,尽可能得看到全局,做出方向上的判断。
而当明确了方向,去做的时候,又要勇于接地气,就如赛道上的赛车,离地间隙越小,速度也就越快!(贴地飞行)

再追加一个炒房人如何看待现的房价

当前的价格,是有问题的。
大概虚高了 40%

一)利息资本化

某一些非常特殊的国企,又或者是国家的亲儿子,可以享受一条特殊的政策:“利息资本化”。
譬如铁道部,长江电力等等。

具体的说法,例如铁道部要修一条铁路。耗资 1000 亿。
这一千个亿,铁道部肯定不能靠卖票赚来的。所以他就要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要付利息。铁路修了三年,等修完之后银行利滚利就是 1200 亿。

好了,现在铁道部在账簿上记账,这条铁路的 “固定资产” 是 1200 亿。
有人会问了,咦,你这不是投资 1000 亿下去么。又没有营运,怎么资产会变成 1200 亿呢。
会计上这就叫做 “利息资本化”。意思是说,大型项目,我是肯定要借款的。利息本身也是不可回避的一部分。所以我这条铁路就是值 1200 亿。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我们目前存在很严重的 “税费资产化”。
我们目前看见的一套房子,价值 1000W。可是这个一千万,并不是因为房子的建造成本贵。
也不是因为高科技,象摩天大厦那样防抖防震。
也不是因为采取了珍贵的材料,整幢房子全都是用珍珠玛瑙古董制成。
房子这么贵,纯粹是因为 “税”。

好比你去中国加油站加一加仑的中石化汽油,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跌到了惨不忍睹。
可是中国的汽油还是那么贵。油价再跌汽油也不能跌,因为里面只剩下税了!

中国的房地产,你说 80000 元 / 平米。一套内环的二房上千万。
外地刚来沪的小青年,他们看不懂呀。你说普通的基建,大约 3500 元 / 平米就可以造豪宅了。
那剩下的 76500 元 / 平米,你都买都了点啥。

朋友,那买到的都是税呀!

二)吃毒药涨内力

多军为什么不喜欢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促涨房价的,可是多军职业炒家,似乎没一个人喜欢宏观调控。

因为我们觉得这事恶心!
自从宏观调控之后,房价一涨再涨。
可是房子的 “涨价”,并不是因为造房子需要更复杂科技的工艺,也不是因为采用了更昂贵高档的材料。
甚至不是因为房子周边其他设施,类如地铁商场的兴建。

宏观调控之后,房价的涨幅,纯粹因为税,税,税。
贱民们加着 5 元 / 升的汽油,然后 “全国人民喜迎油价上涨”。6 元,7 元,8 元,10 元。

你打着小算盘,自己家里屯的二个压力罐里的汽油又 “升值” 了。账面财富又涨了多少多少。
可是,这样有意义么。这样是财富么?
我们只是觉得恶心!

要知道,我们同时兼具二个角色。
一个是在市场上高抛低吸,不停买卖获取差价的交易商。
一个是长线持有。作为资产配置,养老储蓄 “万世不移的财富”。

而对于 “长线价值型” 持有者来说,一件商品属性没有增加,纯粹是因为 “含税量” 增加,而导致的“税费资产化”。
这样的资产,是没资格不配作为核心资产的。

在古代王朝,“食盐” 的价格非常非常之贵。堪比黄金。
在古代,盐本身有一点稀缺性。但是盐价之贵,主要是因为 “税”。
早在桑弘羊时代,汉武帝就实行了 “盐铁专卖” 制度。在盐的身上层层叠码加了无数无数的税,盐税成了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关于 “黄巢 私盐贩子” 的分析。

但是,你想,如果你是清末的大盐商。
你家的主要财产,是囤积了无数无数的盐。满满几个山洞。藏在深山老林里。
一旦到了新社会,你这笔财富还值钱么?

答案是不值钱。因为税制改革。
现代工业发展之后,本身 “制盐” 就变成了不太难的事。更可怕的是,政府的税制改革,使得工商业增值税而不是烟草糖盐专卖税收作为主导。
今天的盐价 2.5 元 / 500g,超市里敞开供应。盐再也不是财富。

在大刘的《三体》中曾经写到,地球人躲进了地下掩体。开发以矿石为主体的经济循环。
这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房价中,仅仅只有 3500 元 / 平米是建筑成本。大约一二万的土地成本(待议),其他全部是税费成本。
一旦经济秩序发生转变,整个基于房地产的土地财富,是可以一夜之间被推翻得干干净净的。

如果从今天起,政府对上海市每一套新上市的一手房,额外征收 100 万元 “门牌号码” 税。
则毫无例外,全上海的房价,立即普涨 100 万元一套。
但是这个有意义么。这个并不是生产力的上升,反而是生产力的伤害。

多军反对宏观调控,我们并不喜欢 “税费资产化”。
我们反对因税费成本上升,而导致的资产价格上升。也不认为这是真正的财富。

三)毒药的副作用

在武侠小说中,你可以吃 “千年人参” 增长一甲子功力。例如修地铁商场。
你也可以 “吃毒药涨内力”。但是这样的内力,往往根基不稳,隐患重重。

通过增加税费,而硬拉上去的房价,就是属于 “吃毒药涨内力”。他有很多坏处。
1)税费未必代表到手价

好比北京 20% 的所得税。原本 100W 售价的房子,一下子变成了 110W 售价,90W 到手。
在这种情况下,“名义” 房价是涨的,你到手反而还少了。

2)税费导致了交易困难

要 “硬扯” 房价,你就必须减少供应。你必须惩罚卖出。
所以你对卖出者征收 5.55% 的税。又或者是规定满五才能卖出。

这样情况下,虽然 “名义” 房价是涨了。可是交易遇到很多障碍。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寻找一个客户。才能完成一笔交易。
一方面你的流动性放缓了。另一方面,交易少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3)毒药削弱了未来发展空间

有一个天赋清奇的少年,你知道他很有潜力,未来一定可以成为一流高手。
可是在这少年 13 岁的时候,你给他吃一贴毒药,一下子把内力扯到了 20 岁出师的水平。但毒药侵蚀了少年的经脉,使得他进一步研修上乘内力无望。终身成就止步于此。
这算什么事嘛!

上海一定会成长成为国际大都市的。
“北京、上海、深圳”,未来全球前五大国际大都市,中国一定会占二席。
未来前十大国际都市,中国一定会占三席。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天一定会来的。北京会成为世界之都。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来都不怀疑。

而 “宏观调控” 这件事,事实上在摧毁着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你限制供地,一夜之间房价由 5W 涨到了 8W,群氓在欢呼。底层本儿逼庆祝自己的房子又涨了多少钱。

但是,这件事是毫无意义的。“骨骼清奇” 的少年,你的价值一定可以从 5W 涨到 30W / 平米的。
你何必迫不及待的要求这一年的涨幅,你这是揠苗助长。

而 “宏观调控” 这种事,事实上削弱了你的长远发展空间。削弱了你的未来发展上限。
象我们这种早早囤了房子,誓与城市共存亡。我们等于在 “骨骼清奇” 少年身上下了重注。
突然之间,我们看见他为了几年功力,吃下劣等毒药,从而沦为二流高手。你知道我们的内心有多伤痛么。

我们希望的是你以机场酒店商场地铁为主的,现代化高生活质量带来的 “价值”。
而不是 “税费资本化”,汽油里只剩税了,纯粹税费撑起来的 “价格”。
这是吃劣质毒药长内力,不入流!

四)定量计算

京沪楼市,今天的价格是有问题的。
若没有宏观调控,房价断然不会这么高。
虚高的比例,大约是 40%。1000W 的房子实际价值 600W

今春之前,56000->80000
今春之后,60000->100000

众所周知,上海楼市在 2015.10~2016.02 之间,又迎来了一轮巨大的涨幅。
之前,我们传统上估计约有 30% 的房价,是 “税费资本化” 带来的。
70->100,若没有宏观调控,房价一定便宜七折。

大涨之后,我们认为目前的 “虚高” 比例大约是 40%,六折。
这个数字怎么算出来的呢。主要是看交易成本。之前《营业税》一文分析中曾说道,“5.55% 的营业税,因为破坏了交易生态,它实际将使房价上涨 15% 左右”。
本段分析同理。但篇幅所限,下章再讲。

因为宏观调控,所以房价飞涨。
若没有宏观调控,房价断断不会这么高的。

知乎用户 田肥牛 发表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学区房受欢迎,是因为中小学决定了你的下限

学历不值钱,是因为大学并不能决定你的上限

这一代父母的焦虑,之所以那么渴求学区房,并不是希望孩子上清北,985,211,而是因为害怕孩子下滑到下面那个阶层去,而且这也并非耸人听闻,在某些不咋样的中小学里,的确会这样。不管承认与否,校园欺凌,学风涣散的现象,菜场小学远高于热门小学。

即便在北上这样教育资源丰沛的城市,也只有一半人能顺利进入普通高中,剩下的只能读技校,职高,至于技校职高怎么样,知乎有个很有名的问题:

[一所技校究竟能有多乱?​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839914/answer/985861679)

那么换句话说,只有接受了中等以上水平的中小学教育,才能勉强避免才中考环节脱节。

况且,好学区的房屋在保值性上,的确还优于差学区,这点全世界都一样。

知乎用户 弗兰克扬 发表

我只能说我们生化专业的学生早就意识到这个事实了,至于其他专业的清北 985 的学生现在才发现学历不如学区房值钱的事实,只能说,你们的待遇还不错嘛!至少相对于三年前的北京房价来说,你们的收入一度还让你们拥有可以在北京买房扎根的幻觉,而我们生化专业的待遇别说买房了,本科生如果干专业相关的工作,工资 3000 块,在北京活下去都成问题。

于是大多数人把锅让专业背,这也对也不对,因为在一线城市活不下去的原因也不全是学了不好就业的专业的原因,但也找不到别的比专业更明显的原因了,因为毕竟十年前学建筑土木的,五六年前学计算机的毕业后都很快买房了。

直到北京房价这两年猛涨到所有家里没积蓄的清北 985 的学生都买不起房了,这些生化专业的甩锅青年才猛然发现,咦?好像哪里不对!

不对的地方就是二三十年前毕业的成功人士的奋斗经验让我们这代年轻人误以为学历是和一份可以实现扎根大城市的工作是挂钩的。而那个现象只是三十年前百废待兴局面下的特殊产物,而新常态下,学历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只是一个附加属性罢了,也就是说,在你占稳了坑的前提下,你如果有一个 985 以上的学历,那当然是极好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坑,而且没有可以帮你占到坑的资源,那么清北的学历就没啥用了,因为它无法帮你占到坑。

所谓附加属性就是说学历只是机器的一个配件,在你有主机这个大件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样是清华的配件,一个保时捷的主机,一个捷达王的主机,当然跑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了。

这就像,虽然耶鲁是美国总统的摇篮,但是你读了耶鲁法律专业不一定能当上总统,因为耶鲁是总统的摇篮这一事实更多的是因为总统家族都偏爱选择耶鲁的结果罢了。同样的,高层开会被称为清华校友会,这也是权贵们选择了清华的结果,而不是清华培养了权贵。所以,同样是清华,你只能跟着喊喊校友,而不能去开会了。

因此,这样看原因就很明显了,学区房是一个变现能力和保值能力都非常好的超优质资产,而学历只是一个附加属性的商品,他的作用的发挥过多依赖于使用者的身份,所以学区房才能成为一视同仁的硬通货,而学历却既存在专业歧视又存在身份歧视,以至于许多人觉得清华学历并不值钱。

这么看学历就有点像 A 股全面放开注册情况下的壳资源,而学区房是以前和现在收紧 IPO 情况下的壳资源。一个是硬通货,一个是工具。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房子本身不仅仅具有居住属性,还有学区属性,更有投资属性;

其实这个问题,和租房不贵,但为什么房子贵是一样的

因为房子投资属性很高,越大城市,房子回报率越高,

而学区房回报率,比一般房子回报率更高

简单的说:在中国没有房产税的情况下,买学区房,不仅仅孩子可以读书,最后交易了,往往可以大赚一笔回报率还不低

我们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地方 loft 和住宅,你买什么?

95% 的人在不差钱的角度会选择买住宅;有人解释说住宅有学籍

但假如你在这个地方,有一套房子可以读书,你继续买什么?

90% 的人在不差钱的角度会选择买住宅,其实最根本最根本的原因是住宅回报率会高一些,人又不是傻子

loft 买利率本身高 10%,还有交易税费会高一些,同地段 loft 涨幅往往低于房价;

我们重新整理一遍思路,买一套北京的学区房,即使小一点的

往往现在最少需要 500 万 +;还有交易费 + 办房地产税的钱,如中介费是 3%,办证 + 交税也最少是 3%(涉及二套)

你有 530 万 +,

投资的,每年仅仅利息钱,足够孩子上还可以的私立学校了;

每年 30 万左右利息钱(非常安全),孩子上私立学校绰绰有余

但学区房了,你让孩子读完小学,入学读初中之后把房子卖了

过了 7 年,这套房子往往最少价值 1000 万;甚至价格更高

换你,请问你选谁了

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出房产税,

即使北京房价再怎么控制,7 年之后房价肯定涨不少;一般根据北京惯例涨价涨一倍 +

但同样的,你用利息钱读私立名校,往往最后只剩下本金了

从近 10 年的角度来看,北京学区房的投资回报率太高了,

我孩子不仅仅可以读书,而且 7 年出售后,我可以大赚一笔。

换你,你会怎么选?

有人说,

对于有钱人,学历很值钱,其实这个观点值得思考;

因为我认识的有钱人一般学历不低,

我考不上一本,211;

我砸钱可以考清华冷门专业的研究生啊,这个要求不高啊,请很好的老师,冲刺 2 年,真的很容易考上,但外面看我一样是研究生,

或者我可以去读私立学校;考试考国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有钱人的学历,他们想要,往往他们可以真的不低,

知乎用户 李昊 发表

说学历不值钱的,是觉得学历和财富上限没法挂钩。确实没法挂钩。但学历可以和财富下限挂钩。学区房值钱是因为学区房可以消除人的不确定性,给人安全感和确定性。安全感是很贵的

知乎用户 DD RR 发表

画个图解释这个问题。

教育让人水平提高,但是不同天赋(智商 + 风水 + 爹)的人水平提高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个工地小工英语说得滚瓜流利可以去培训机构当老师,
一个理发师英语说得滚瓜流利可以招揽国际客户,
一个创业者英语说得滚瓜流利可以去找国际投资。
因此教育带给人的改变是水平的倍增。比方说,接受学区房带来的学区资源的教育,就是让人的水平翻番。一个本来天赋是 1 的人变成了 2,一个本来天赋是 10 的人就变成了 20。

即:水平 = 教育 * 天赋

一个人的水平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他可以用来做学术,也可以用来赚钱,也可以用来泡妞。但是做学术和泡妞难以横向比较,所以我们只看赚钱。王屌丝和马土豪的人生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赚大钱。因此他们的水平都体现在赚钱上。

在都不买学区房的时候,王屌丝和马土豪都只接受了普通教育。
下图横轴代表工作时间,纵轴代表收入累积情况。
黑色是王屌丝,王屌丝的水平是 3,红色是马土豪,马土豪的水平是 30。
假设两个人在都是工作四十年时间,那么在接受普通教育的情况下,
王屌丝什么都没有,只能出卖劳动力,每年挣三万元,四十年下来挣 120 万元。
马土豪由于有资源有环境有人脉,每年挣 30 万元,四十年下来挣 1200 万元。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王屌丝和马土豪在小时候分别获得了一套学区房,
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屌丝的水平提高了一倍(灰色),王屌丝每年的收入变成了 6W,
王屌丝一辈子可以挣 240W。
马土豪的水平也提高了一倍(粉红色),马土豪每年的收入变成了 60W,
马土豪一辈子可以挣 2400W。

![](data:image/svg+xml;utf8,)

但是学区房是要花钱的,这套学区房比同等条件下别的房子贵两百万,
这两百万要从两个人的收入中拿走,两条曲线相应下移。
于是王屌丝辛辛苦苦四十年的收入变成了 240-200=40W,
比原来不买学区房的收入 120W 还要低,所以王屌丝买学区房是亏的。
而马土豪的收入是 2400-200=2200W,
如果马土豪不买学区房,马土豪只能挣 1200W,所以马土豪买学区房是赚的。

![](data:image/svg+xml;utf8,)

还有很多推论,但是我觉得到这里已经足够回答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而学区房值钱” 的问题了。因为对于本身天赋(智商 + 风水 + 爹)不佳的人来说,教育带来的改变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比较有限,而对于本身天赋比较好的人来说,教育带来的改变却会很大。因此,天赋不佳的人会觉得学区房太贵,买了不值,而天赋好的人会觉得买学区房还是很值。

知乎用户 北冥乘海生​ 发表

我是

@北冥乘海生

,作为北京市二十多年前的中考状元,曾经的三清团,我来强答一下这个问题。先表明观点:我认为学区房和学历都没有那么重要,特别是前者。(原题问的是 “值钱”,我理解一是从供需关系带来的市场价值,这个角度看学区房值钱无疑,二是大家认为学区房为孩子成长带来的本体价值,我重点讨论这个。)

建议大家先思考一下:到底是好学校培养了好学生?还是好学生选择了好学校?

那一年秋天高考开榜时,我们班在昆明湖畔召集了最后一次班会:全班 48 个同学,20 个上了清华,16 个上了北大,还有 5 个上了比清华北大分数线都高不少的协和医科大。您要说了:没错吧,四中学习抓得紧,才能有如此好的成绩!

其实并没有,与今天任何一所海淀区高中相比,四中当年的课程安排与 “紧张” 二字并不搭界:除了每天都有体育课以外,直到高考也没补过一节课听起来如天方夜谭。 二十多年前的四中同学,视清华北大如囊中之物,是在入校的那一天就决定了的:我们中考的那一年,六门课的满分是六百分,而四中的分数线——好像是是五百七十六多分,住校生的分数线还要再高上个七八分。而我中考的成绩,是五百九十三分:作文扣了四分,政治扣了两分,英语扣了一分。

**其实,这些高分考入四中的同学,在初中以前,早已养成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好的生源,再加上清华北大在北京这么多的录取名额,如果不能大拨轰地考进去才是无地自容。

看来板上钉钉了!只有上了好的小学,好的初中,才能考上四中,而考上四中以后,就可以躺着上清华北大了。那答主您上的是哪所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呢?

其实,**我在北京出生后没多久,就因父亲参军去了外地,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在当地的军队子弟学校中度过,直到初三才回到北京。**我非常感谢母校对我幼时的培养,但是就事论事,那所小学校从硬件到软件,条件都与北京哪怕最普通的学校有天壤之别。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奥数,也没有在小学接触过英文,更别说什么航模、演讲这些兴趣活动了。不过倒也是好事,儿时的记忆轻松而畅快,并没有什么作业与考试的阴影。

在回答此题时,我开始回想小学时代究竟打了什么样的基础,才使得到了北京也不但没有落伍,还一不留神拿了个中考状元呢?思想起来,有这么几点我认为相当重要:

**一、大量的阅读与背诵。**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记忆游戏。记得小时候,我的床头挂了一幅梁山好汉图,我大约在四五岁就能完整背下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和名字。上学以后,最大的两个乐趣,一是背古诗词,二是背世界地图册。记忆和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而阅读能力提高了,各门课都会比别人占不小的便宜。就拿地理课来说,有了背地图册的底子,我完全没有费过力就没怎么下过一百分,高中时土库曼斯坦总统到访我班,我也能轻松答出他们的首都是 “阿什哈巴德”。

**二、挑战思维的极限。**虽然没有接触过奥数,但是在父母的引导下,我也很喜欢有意识思考和钻研一些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其实这个真不需要什么课外材料,就是别人上三年级的时候,你找本五年级的书来看看琢磨琢磨就是了。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挑战思维极限的积极性和能力。后来到了高中第一次接触奥赛,虽然没取得过太显眼的成绩,我基本上不觉得太困难。而那时,我也喜欢找本线性代数或者微积分来看看烧烧脑子。

**二、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从人生结果上看,这几乎成了现代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不管专业能力如何,只要能说能写,就一定活得不错。当然,表达能力的基础,其实还是阅读与记忆,所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嘛。有了阅读基础,有意识地多演讲,多写作,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而更重要的是,以上几点,并不需要什么特殊高明的老师,或者密不外宣的教辅,只要家庭教育得法,加上个人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很不错,根本不需要什么好学校的加持。(当然,大学教育与此不同,因为很多前沿知识的理解与学习,非有良好的氛围与导师不可。)

可是,确实限于小学时的学习环境,我也在一些方面的核心能力上有很大的不足,这些也都或早或迟地在某方面制约了我的能力:

**一、英语水平不高。**英语这个事真没办法了,没有靠谱的老师或者良好的语言环境,任你自己怎么努力也是枉然,小时候这方面的短板,可以说困扰了我多年,直到博士毕业时,老师还认为我的英语水平根本无法去国际会议上演讲。后来在微软研究院用英语多了,似乎听说读写也很快提高了一些。更致命的是,到今天,我使用英语时也没有太强的表达意愿和激情。这无疑让我丧失了很多潜在的机会。

**二、动手能力较差。**在子弟小学的初中里,由于条件所限,我隐约记得试验课都是老师以评书的方式介绍,或者老师自己做个试验我们看看了事。没有了大量试验课的动手基础,再加上天赋不佳,我这方面的能力与北京的学生相去甚远,高中生物课试验,我记得没有一只小白鼠在我的手术后能够成功活上哪怕一秒钟。直到大学时,焊电路板的实验还让我望而生畏。万幸,后来从事的事计算机行业,并不需要高超的动手能力。(别跟我说敲代码算动手。)

幸运的是,这两项能力虽然重要,却与升到好大学的应试教育过程关系不大(出国留学者别论),不过,从一生的角度考虑,这这还是要在小时打好基础。

**从我个人的经历做个不恰当的推广,我认为大学前的教育,在公开知识的范围内,靠家庭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全可以为每个孩子都提供达到一流水准的机会,认为上了好的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不闻不问的家长,才是犯了个大错误。**既然学校不那么重要,学区房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不管重要不重要,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还是值得的:)

而好的大学学历,则或多或少代表了一点接触和掌握社会最前沿知识的履历,还是有点儿作用,不过也不必太在意就是了。印度人在硅谷做的风生水起,除了能说和抱团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找到好的工作就退学——工作上既然有机会证明自己,靠学历证明还有多大用呢?

-——————————-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计算广告”(Comp_Ad) 和知乎专栏“计算广告”,也欢迎参与我的负能量 live“手把手教你互联网流量作弊”

知乎用户 强哥 发表

学区房相当于黄金硬通货,保值增值潜力大,且有下家接盘。已经变现的学历相当于被套牢的股票,长期看跌。

知乎用户 yang 元祐​ 发表

学区房是全球限量版,学历是批量生产

一个是稀缺资源,一个是产能过剩

知乎用户 陈顺 发表

认为学历不值钱读书无用的,多半是读书路上的半吊子。

要么是书读得还不够,要么压根就没读过啥书。

对于这种人,我只有一句话:

不是学历不值钱,是你的学历不值钱!

知乎用户 何明科​ 发表

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学区房是为了基因的传递,学历只是为了躯壳的延续。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学区房是 Forward PE 或者市梦率,学历是 TXY PE(Trailing X Years PE,参考 TTM PE, Trailing Twelve Month PE)。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学区房是 VC,讲风口占位置赌团队,猛投互联网公司;学历是 Distressed Fund,重在资产估值和残值计算。

从期权的角度来看:学区房是 Implied Volatility 极高;学历是 Implied Volatility 极低。

…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

知乎用户 笨虎 发表

因为他们买学区房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学历啊!

据小道消息,北京学区房带动全市房价飙涨的事情已经导致高层震怒,北京市教委已经在研究学区房新政策了…

至于题主的问题,我这篇文章说的很清楚了:

你们啊,真以为买学区房就是为了优质教育?NAIVE! - 知乎专栏

贴过来吧:

在各大城市,学区房一直被人们趋之若鹜,它的涨幅也比其它类型的房产快的多。

这貌似印证了一些砖家说的:北上广深的房产附加了太多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学区房能不涨吗?

最近有房产中介扬言:单价低于 12 万的在北京已经算不上学区房了,12 万也只是个起步价。

这么算下来,即便买一套 40 几平的小户型,也至少得要 500 多万大洋。

然而,500 多万买一套迷你学区房真的只是为了优质教育?

恕笨虎直言,中国家长普遍对子女教育的功利心还是挺重的,上优质小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上好中学,进好中学最终是为了上好大学。

因为如果没上好大学,这笔教育投资就无法直接反应在孩子毕业后的工作收入上,就无法产生现金流。

最近那个特别火的段子说:

一对清华毕业的父母问禅师: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

禅师回:既然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干嘛?

其实这个段子还没有揭示出整个故事的残酷性:

就算你买到了学区房,孩子最后能进清华北大的概率又是多少?

笨虎打小儿就在北京长大,上的小学很普通,初中高中都是保送市重点,在北京也算排的上名次的好学校了。

可是最后我连清华北大的影儿都瞧不着,我们学校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不到 5%。

就算是北京最好的四中八中实验中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考进清华北大啊!

所以,即便你买到了学区房,孩子能上一个好小学也只是才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着很大的变数。

最后你家孩子能进清华北大的概率,不会超过 5%。反之如果他真的那么优秀,小学上的就算普通一点也没关系。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家长傻吗?花 500 多万大洋就为了孩子能有 5% 的概率进清华北大?

不用笨虎提醒他们也知道,花十分之一的钱,就可以把孩子送到香港新加坡、欧洲或者澳洲在一个排名可能比清华北大更高的学校读本科了。

那边的学校宽进严出,进去容易但是读完以后收获更大,回国找工作也更好使。

如果家长们真是为了孩子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花五分之一的钱就可以送孩子进顶尖的私立国际小学,还可以给孩子请来最好的私人教师。

所以,请不要再以孩子之名血拼学区房了。

你们不惜巨资买学区房真正的原因,是看好这套房子的升值潜力,一等孩子入学就出手套现!

最恶心的事莫过于此:本来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还不至于成为奢侈品,但这种稀缺资源被人拿来炒作牟利,才彻底将普通家庭的孩子拒之门外!

**笨虎一直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所有公平中最重要的一项。**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连非法移民的子女都有上学的权利。

而中国正在以放任学区房炒作为缩影,离教育公平渐行渐远,这样下去,阶级固化真的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不过,最后笨虎还是想提醒下血拼学区房的各位:如果哪天当局决心改革,划片上学不再捆绑户籍和房屋产权也就一个文件的事儿。

如何识别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下周一(2017 年 5 月 22 日晚上 20:30 分)笨虎会主办首场知乎 Live 重点来分享这个话题,可以戳这里了解详情:2017 年如何做到安全理财?笨虎的知乎 live 来啦! - 知乎专栏

欢迎关注笨虎的微信公号 “60 秒懂金融” 和我一起探索金融的真相,顺便体验下机器人为你定制专属理财方案的服务吧~

知乎用户 李福睿 发表

1. 学区只是个概念,本质上还是投资。如果学区房的价值真有那么高,为什么大家去年、前年不抢呢?现在能买得起学区房的人,99% 在去年、前年都买得起,剩下的 1% 是中了彩票的。所以,家长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其实还是怕资产贬值,或者说贪图资产升值。否则,每年拿出来 20 万,足够上非常好的国际校了,也就是学区房一两个平米。

2. 为什么这一轮暴涨的是学区,因为便宜。当然,不是绝对价格低,而是相对周边区域没那么高。2015-2016 的一波上涨,是上车盘的暴涨,总价低的快速被消灭,郊区房价涨幅更大。而中心城区由于原本就比较贵,大部分刚上车的人承受不起,反倒是没那么火爆。接下来,拿到了几百万现金的中产们,一是苦愁没有好的投资渠道,二是看着房价这么涨也心惊胆战,那么接下来就要投资房产。换房总要换个更好的,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再不换以后就换不起了,这样的话也经常听到,这种恐慌性换房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热度。换房子,要么换个更大的,要么换个地段和学区更好的。一居室的换两居室,两居室的换三居室,房价差值加上交易成本,也就是多个两三百的贷款,基本上也是普通中产能承受的极限了。但原本住三居的人,就很难换房了,因为能提供更好居住体验的房子,不是简单加个几百万就能解决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换个学区房。其实就是这么个逻辑,普遍认可一线城市房价不跌的市场里面,闲钱要找相对洼地,2016 年底时,西城最好学区的房子,单价也没比朝阳、海淀贵多少,自然成了大家的选择。至于形成趋势之后,就已经是逻辑的自我加强,没什么好说了。

3. 这轮调控会不会打击到学区房。应该是会的。因为这轮学区房就是中产们换房炒起来的,新政贷款政策可以说精准打击。大部分人都不能承受 8 成首付,有那么多现金资产的人,要么早有了学区准备,要么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学区。

**4. 学区溢价到底多少划算?**如果学位可以买卖,我把我的 top2 本科学位以及附加值卖了,200 万现金就行,说实话,大约也就是值这么个价钱。买学区房能直接上 top2 吗?怕是最多也就增加 20% 的概率罢了。所以学区真的没那么值钱,而是市场所需要的逻辑罢了。就像 2015 年股市升天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带一路的逻辑,至于能不能成功,其实没人真正关心。

知乎用户 Tariel 发表

这帮把学区房价格炒高的人的行为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如果这帮人真有这么七八百万块钱,那他们送小孩上 30 万块钱一年学费的国际学校,上 12 年,也就花掉不到一半。或者他们稍微理一下财,把这钱存银行、买基金,每年光利息也够学费了。

但是他们有这七八百万块钱么?没有。
他们肯为孩子花 30 万块钱一年学费么?不肯。

**学历不值钱对他们来说非常有道理。他们在教育上,一分钱也不肯花。**事实上赚得少了他们也会不满意:房价跌了,到房管局门口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也是这批人。他们实际要的,是自己出两百万首付,然后加杠杆贷款,从里面赚钱,顺便获得一个学区。

所以学区房价格应该会稳定在对这部分人来说加了杠杆之后也刚刚承受不起的水平。如果调节杠杆(比如降低首付比例),那学区房价格也会跟着变。

至于学区房这事儿到底有没有用,那我只能给他们举个例子:

@Chris Xia

从小跟黄村菜刀队队长的表弟一起上课,也没见她怎么着;现在这帮哭爹喊娘的人,让他们孩子跟北工大毕业生的娃一起上课就觉得要死了?笑。其实他们的学校,大部分都比北工大差多了。

知乎用户 快乐一剑飘 发表

如果你想上个好大学,那就要上个好高中,如果你想上个好高中,就得上个好初中,如果你想上个好初中,就得上个好小学,如果你想上个好小学,就要有个学区房户口, 如果你想有个好学区房户口,就得有个好爹。

所以好爹价值 > 学区房价值 > 各阶段学历价值。

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怎么会被讨论这么久。。

知乎用户 青锐吴斌​ 发表

首先说一下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1. 学历和学区房本身不可类比
学历只是一纸受教育的证明,不是资产,本身当然不能卖钱,学历本身和未来收入也并不存在必然关系;而学区房本身是资产,自带房屋本身的一切实用属性和金融属性,而且还加上了拥有者受更好教育的特权,这当然是可以对应一个” 钱 “的数字价格的

2. 学历不值钱很正常很合理
我一直觉得学历这东西很大程度是很兴趣相关的,有些人喜欢理论物理,有些人喜欢心理学,有些人喜欢古典文学,有些人喜欢历史考古,整天思考研究,然后成了博士,当了教授,这些人为什么要很有钱?没道理啊,因为这些兴趣并不一定给别人带来很大实际价值。当然,你要拿值钱的学历也可以,读个北美名校 MBA 一般不会很穷。人各有志,不能一概而论

3. 基础教育的价值不体现在学历
但是请注意,学区房附带的是”更好基础教育”的特权,而更好的基础教育,并不只是 “学历” 能说明的。儿时的基础教育本身是对人的性格、视野、世界观等多方面综合的影响,对个人几乎是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这些影响可能不适合在面上用 “钱” 来衡量,但如果非要说,我觉得比 “钱” 本身价值更高

其次说一下本题答案里很多人对买学区房的嘲讽

学区房本身对中产阶级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稳赚不亏,不但解决自己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还能赚钱。但这个答案下面很多人嘲笑这些人,说什么 “富人才不需要买学区房呢”,“这些可笑的中产阶级”,这很有意思。对于某些屌丝来说,似乎这样说,可以缓解自己的眼红病,这种心态是很可笑的,毕竟,你还是先解决自己的买房问题把,然后再来说学区房的问题。

我来给这些人泼一盆凉水吧。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有批条子的名额,这也不算什么灰色特权,大家都知道,是明的。但事实上,几亿、几十亿、乃至百亿个人资产的新经济领域富人,最近几年也会考虑置一套学区房。恩,这些嘲笑中产阶级的屌丝,可能并不知道,最近几年国际学校的入学标准调整了,仅仅拿一张国外居留证已经上不了国际学校了,而这些富人真正是国外公民的并不多。所以他们的孩子要么直接出国上学,要么只能上国内私立的最好学校或者公立的最好学校。直接出国当然是一种方法,但你要 7 岁的孩子出国上学,那对你本身家庭影响是很大的,不陪是不可能的,所以较少有人会这么考虑,最多也是选择香港这样的地方居住和上学,可以不太影响工作。国内的私立小学和公立小学已经重新作为一种选择。所以,学区房并不 low,或许你的学区房片区就有那么几个富豪孩子一起呢。

有人问,为什么这些几十亿上百亿净资产的人直接去当美国公民呢?恩我真没见过跑去美国的,你们可能都不知道跑美国去税要交多少;有人问,这些几十亿上百亿净资产的人不和政府高官搞好关系,直接弄个学区名额,而自己去买学区房呢?这个问题也是一个” 何不食肉糜 “的问题,买一个学区房才多少钱,去和政府高官打交道要多少钱要承担多大风险?你们所谓的特权阶层,不但不好玩,而且还很危险,能不碰就最好了

知乎用户 江左梅郎 发表

因为大家觉得:

学区房不是消费,不是为了取得学历的投入。而是一种投资,过几年卖出去,除了享受这么些年的优质教育资源外,还能挣一大笔资本利得。而且学区房价格高,由于房产的自带杠杆属性,可以撬动一大笔贷款。在通胀的时代,贷的多赚得多嘛。

就算是投资,大家还觉得:

学区房不是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时间不断折旧,最终残值变为零;

学区房是金融资产投资,随着货币不断膨胀,这个金融资产能够最好的保值增值。

如果看成固定资产投资,那么要根据投入 - 产出模型来计算这笔买卖值不值得做,比如用学历、居住等属性带来的未来现金流折现,看看投资回报率。这样算出来的净现值大概率是负的。

但如果看成金融资产投资,那么只要资产价格始终会上涨,资产带来的现金流都只是鸡毛蒜皮,只要有人接盘,那么这笔投资稳赚不赔。

至于这些普遍的看法对不对,我不评论。

知乎用户 姚冬​ 发表

所谓学历不值钱是指所有学历平均来看不值钱,可不是所有学历都不值钱。

对一个内部差价很大的东西,笼统谈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你可以说手表不值钱,但是百达翡丽 劳力士贵得很。

北大清华的本科,常青藤的学历都是很值钱的,不值钱的是占学历大多数的二三流学校的学历。

学区房是什么,学区房就是通往值钱学历的通行证,当然只有通行证是不够的,但是没有通行证难度就增加十几倍。上好小学才能有更高概率上好中学,然后好大学。

没有学区房,就只能上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可不只是教学水平低,周围同学也 low,搞不好孩子还会被带歪。而且学区房不是耗材,用过之后还能转手,是投资品,除了有使用价值还有升值潜力,这种东西怎么会不贵。年平均回报连银行定期都不如的 A 股股票都有人买,股票不保值不能使用,相比之下学区房简直是很好的投资品。

知乎用户 poshaz 发表

因为学历不全是生产资料,而学区房的产权却是妥妥的生产资料。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什么贵族礼节好学而贵族却不好当。

换句话说,在一个阶层逐渐固化,资本回报率提高的时代,学历已经不能完全的代表社会阶层了。最初的高学历人群在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统治阶级之后,他们的子女的学历已经不再是能力的证明,更多的是一种商品,一种享受资料。他们的子女不一定需要学历来养活自己,父母的背景,乃至父母赋予的雄厚资本就已经是远超学历的生产资料,这实际上是悄然转换了学历的属性。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文科地位的提高和理工科地位的相对下降。这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穷时必然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即用于生产资料投资以扩大再生产,富时便有了更多拥有享受资料的空间。

“所谓的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起学区房,这个问题也不需要过于担心。有句话说的好:“说话的顺序很重要。” 假如我跟你讲,清华北大毕业买不起房,这很显然是说明社会问题不小嘛。但是,假如我跟你讲,买不起房的也能去读清华北大,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挺平等公正的?”
-———–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知乎用户 比的原理 发表

学历什么时候不值钱了?

觉得大学生不值钱找不到工作的,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那个学历,你想找的那些工作,你根本连进场的资格都没有好么?

觉得大学生不如民工挣钱多的,谁也没拦着你去干民工啊?随时你都可以去啊!

我就不提名校毕业和普通学校毕业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了。

楼上吐槽中国中产阶级的,也是醉。美国一样学区房值钱,这事跟中国有毛关系?

事实上只有中国才有一种特殊的 “学历歧视文化”,总有一种“学历无用” 的思想在作怪。世界范围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就是受人尊敬,受教育程度高的就是赚钱多。

知乎用户 鼹鼠 CC 发表

学区房的价格和 “一份” 学历对比本就不合理。

学区房是每 6 年产生一个读名校的指标,只要政策不变可以无限下金蛋。

假设买个学区房用 6 年再卖掉,过去几年因为房价上涨反而是赚钱的。假设以后房价不再上涨,那你付出的价格是房子折旧 + 交易税费,而不是一套房子的售价。

假设国家政策调整成一套学区房 20 年甚至更长产生一个入学名额,那学区房价格必然大幅下挫。

知乎用户 玄睛 发表

只不过是中国都市中产阶级的又一种焦虑症罢了。

话说,中国这群夹在中间的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大概是全世界最容易焦虑的人群。一方面恐惧自己和后代阶级下降,另一方面期望能够再往上爬一两层。由于这种严重的焦虑,他们很多时候会干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习惯了就好。

学区房就和股市里面的炒概念一样,那个概念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在炒,只要有人接盘,就能一直炒下去。所以楼上有人说得好,学区房本质是用来投资的,和学区没啥关系。

尤其是一线城市那些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学区房,动辄上千万,这已经进入了博傻的范畴。如果真的为了子女的教育考虑,有这笔钱,全世界哪个国家你不能去?清北在中国很牛逼没错,但是放在全世界,排名不过 soso。如果你有上千万资产,没必要让子女和中国几千万同龄人激烈竞争,大可以选择其他排名靠前的学校。

所以说,所谓的学区房概念,不过是中产阶级们又想着让子女接受高人一等的教育和特权,另一方面又想着几年后脱手还能赚一笔的精明算盘。没办法,小资中产们的算盘一向是无比精明的,这也算是他们阶级天性的一部分。

至于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好事,让中国这百万一线小资中产们都赶上了,那我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Intothewild 发表

这难道不是个典型的期权定价问题?十年以上加上超大的隐含波动率而已

知乎用户 海纳 发表

因为对于买学区房的家庭,学历是他们家孩子的唯一短板;而清北的好多学生,学历是他的唯一长处。

知乎用户 崔丁 发表

学区房值钱是在于市场选择,对于稀缺资源的争夺和竞争,自然有钱人占优势。

学历本身不创造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的素质起点,具体是否值钱跟个人的机遇和实力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这没什么想不通的,学区房值钱不仅仅在于是获取稀缺资源的方法,还是资产升值的手段,这些是有钱人的手段,别人的优点要去学习,学习别人看问题看价值的思路和方法论,自己才能有钱,也处于占据稀缺资源的位置。

获得高学历,只是代表以前非常的优秀,但是未来还是在变化,需要重新去抓住。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学历自带不可交易属性啊

知乎用户 汪有 发表

学历不如学区房值钱?开什么玩笑。。

学区房值钱恰恰说明了学历值钱。

如果现在有套学区房,只要落户就送清华录取通知书,你觉得值多少钱?

一个亿,大把人买。

这个数字不夸张,我之前开一个会,会上一个管理层就聊到自己负责帮老板(百亿级级别,不少人知道那种)儿子运作入学,想把儿子弄进清华,根本弄不进去。后来来了句:“送进浙大(有可能记错,总之就是这个级别的学校)还是有戏的嘛啊哈哈。” 在场浙大出身的人都开始蛋疼。

这种老板,花一个亿,买个 “必上清华” 学区房,你说他买不买?

一定买。

反正他儿子毕业还能卖给别人,学区房算还剩 50 年产权,还有 12 个学额,一个亿平摊下来每个学额八百来万,超便宜了好么。

各国各地的高等教育,都是很花钱的,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育性价比比较高,清华北大的学费也不高。你看香港,去读四年本科,不算吃喝拉撒,学费要几十万。政府赞助给大学的财政拨款,平摊每个学生身上,又有几十万。读下来,相当于每个大学生都是一百万成本培养出来的,你说学历不值钱?

至于学区房,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值钱?

学区房贵,是因为房子贵啊,学区本身并没那么贵。

你们说的‘学位房贵’,是一线城市核心区的学位房贵。问题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区的房子,就算不是学区房,就不贵了么。三年前我在广州看房,同一小区有学额被占用的房,是会便宜一点。我看的那套,落在省一级学位学区,占用学位的(其实也就是暂用若干年并不是完全没有)比没占用的,差 20 万,在房屋总价里,差的不多。北上广深市中心压根不带任何学区的商住公寓,也贵的不行好么。

普罗大众购买的,二三线城市的优质中小学学区房,普通家庭咬咬牙,不是完全买不起。家长买了当地学区房,从这些小地方的优质中小学走出来,最后考上 985、211 的学生,毕业五年后,哪有买不起家乡学区房的道理。你们说贵,是因为在你们眼里,家乡的学区房不叫学区房,只有北上广深核心地带的学区房才叫学区房,那你买不起怪谁。怪你期望值太高。

何况,就算是北上广深核心地带学区房,也没学历值钱啊。楼里贴出来的北京 10 平方米不能住人只能落学位的学区房,一百来万。在京工作五年的 985、211 买一套一百来万落户的学区房,也不是说就买不起吧。

大家觉得买不起,是因为,在北京城区买了一套婚房之后,再买一套 10 平方米光用来落户的学区房,很吃力。——那不是因为学区房贵,是因为北京城区的婚房贵。。

你觉得学区房比学历值钱,你就去北京随便找个 985 的同学,跟他说:“同学你好,我领导看上你的学历了,你的学额让我领导儿子顶替,你回家随便干点啥,这学你也不用上了,回家就干点体力活吧。作为酬劳,我给你一套北京市中心 10 平方米能落户学位的学区房,能卖一百大几十万呐!”

你猜他干么?

(说可以拿了房子回去复读第二年继续 985 的,你那不叫 “在学历和学区房中做了取舍”,而且也不叫 “卖学额”,顶多叫 “替考费”。)

所以,知乎还是太浮躁。大家都觉得自己毕业几年就应该在一线城市城区买房,还得是带学区。买不着就感慨哎呀学历还不如学区房值钱,这不就是矫情么。

-—

p.s. 这题没啥干货,为了避免打扰我粉丝时间线,我先匿名发表了一会儿再取匿,应该不会直接推送吧?测试一下,要是关注我的知友发现还是推送了,评论区跟我打个招呼哈,下次我换个别的办法。。

以及:评论里惊现没有门路塞五百万就能上清北一百万就搞定浙大南大的高人,感觉很有门路,大家应该去加他,给孩子留个退路。

-–

艾玛,出现压价的了,现在评论有说一百万就能办进清华的了。。还买什么学区房。。直接和这位知友做朋友,一百万进清华啊!

知乎用户 琬如温玉​ 发表

你是北清很牛逼,你也不想想自己在跟什么样的人争学区房机会?

雷军,小米创始人——在清华附小家长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作为清华附小的家长来参加这样的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我的孩子是清华附小二年级的一名学生。这两年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两年前的选择是多么地正确!我相信两年以后你们跟我的感受会是一样的。

都回答的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个问题下 90% 的人连最基本的经济学都不懂. 一个东西值不值钱,最直接相关的就是供给和需求啊。

学区房和学历的客户完全不一样,供需完全反了过来。

根本原因:学区房供不应求,学历供大于求。

学区房的客户是以(家庭)小孩为单位的,中国家庭是亿级,每年中国要新增小孩 700 万。

学区房需求太大了。全国小学总数量有 20 万所,但是能够被哄抢的学区的小学,基本上全部集中在市区而不是农村,而且这种小学很难突然增加很多。

中国一共 370 个市,每个市算 5 所好小学,每个小学就算每年收 1000 人,也就是每年才收 200 万人不到。几乎每年都是千万家庭(很多学区房有年限限制必须提前买了户口转进去)去竞争 200 万的名额,学区房怎么不天价呢?

10 年来,学区房的数量几乎没有大变化. 但城市人口增加了多少?供给有限的情况下需求增多,价格就像比特币疯涨一样.

学历的客户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中国企业的数量是千万级,好企业的数量更是百万级。而且企业数量很难突然增加很多。

学历不值钱是因为学历的供给太多了。全国每年都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700 万大学生,到 2020 年,全国会有 2 亿大学生,2 亿大学生竞争几千万个企业,普通学历又怎么卖得出高价呢?

10 年来,大学学历持有者增加了 10 倍. 一旦大家都卖,就掉价,就像中国的仿制品让世界所有产品降价一样.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供给与需求。如果你有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斯坦福的学历,这种稀有学历,一样很值钱。

知乎用户 王洪浩​ 发表

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物理老师是一个超级愤青,他说在中国或许只有高考才是公平的。

如今,政府开了一个口子,然后媒体开始暗示教育可以商业化、教育可以跟房地产勾搭…… 你想想,要涌入其中的各方力量、各方资本会把这个口子炒到怎样的烈度。

从 1977 年至今,对于很多普通的家庭而言,中国梦其实就是高考梦吧。梦有醒的时候,但是做梦的机会如果可以买卖的话,多少家庭愿意砸锅卖铁。

另外,

@何明科

曾经指出过中国式的竞争是家族式的长跑接力竞争模式,薪尽火传,所有的家族资源都优先传给下一代。当年科举考试的残酷,举全家族之力为之的付出不比现在少。

当一个家族没有视野,没有能力发现高考梦之外还有很多更高级的梦并且以可控的成本实践它的时候,在中国大陆死拼高考依然是唯一选择。

我最近在 58 同城关注 K12 留学教育比较多。大量无法在学区房占到便宜的中产家庭,会考虑组织孩子去欧美读中学。随之地来的是 K12 留学火爆,美国高中名校学区房价波动…… 而且这会是不可逆的持续过程。

知乎用户 星日马​ 发表

这个论断值得商榷。

你必须先告诉我你的估值方法,咱们再谈谁更值钱。不然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算错?

可能很多人是这么比较的:在网上听说很多高学历的人买不起房,所以学区房比高学历值钱。

这是不对的。

他们真的买不起房吗?

即使买不起,也只是暂时的,估值我们需要全局分析。

那到底该怎么比较呢?

我试着用最简单的现金流贴现法演算一下。

假设某学区房售价500万,同一户型却位于普通地段的非学区房均价400万。
现在考虑某一个学位,拿到这个学位共需支付学费生活费100万。假设该学位能够帮助某人获得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每年能带来30万现金流(生涯平均),这个人一共工作25年(假设30岁开始工作、55岁退休)。
假设如果不读这个学位,这个人只能从事另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每年带来15万现金流(生涯平均)。
最后,假设国债年利率为3%。

现在我们可以计算了。

  • 学区房的学区溢价:500-400=100 万

  • 高学历的教育回报:

注意,这里应该以学区溢价而非学区房原价进行比较,因为它其余部分的价格和学历无关。计算教育回报时也应该扣除机会成本。

161>100,所以教育回报更高。

当然,有人会说,学区房也有租金收入啊,怎么不考虑呢?

没关系,我给你算进来。

假设学区房一年能租 8 万,其中

来自于学区溢价。因此,学区房的租金溢价为:

再一次,161>128。

评论区有知友指出,学区房的租金不应该有溢价,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不过,考虑到学区房需求比较旺盛,租金比周边贵一点也是有可能的。反正算这一步并不会改变结论,就放在这儿吧。

解释一下,我是从毕业开始折现的,可能有知友会觉得为什么不从入学时开始折现,这样教育回报会更小。

原因有二:

1,这个高学历有可能是硕士,有可能是博士,不同的项目毕业时间各不相同,该选多少年作为完成学业的时间呢?

2,我已经选了一个很大的成本项 100 万,这个成本项足够使教育回报显著下降了。你纠结首项是

还是

其实意义并不大,后者对结果的影响远不如那 100 万大。

根据以上的假设,我们还可以计算,什么时候高学历比学区房更值得投资。

可以解出

也就是说,如果读了这个学位,可以让你每年多赚 11.5 万,那么,学历就比学区房值钱。

当然,以上的数据都是我假设的,现实中工资现金流是波动的,学历可能还会影响到它的涨幅。而且,拿下一个学位可能也花不了 100 万。此外,学历还有很多其他隐性的好处,比如,名誉之类的无形资产我都没有算进来。

没关系,我的点并不是在考证教育回报就是 161 万这个数。我的意思是,要下「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这个论断,你得有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算法才行。

今天发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

我有一朋友(博士)H 君,他的一个小伙伴(我们叫他 W 君好了)发一了条朋友圈,大概就是在说现在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然后还 @ 了 H 君。

W 君 和 H 君本是高中同学,H 君的成绩一直在班上领先,这让好胜的 W 君很不服气。

W 君虽然高考失利,但却从未停止奋斗的步伐。这些年在职场上,他一直考证拼业绩,每天拥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忙的不亦乐乎。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这些事他全部都发在朋友圈里!

听说 H 君去读了博,W 君这几年非常关注博士的收入。好几次向 H 君打听工作去向。

不知道从哪里听来,「学历越高,收入越低」,「高学历的都是给低学历的打工」的说法,W 君的言谈中不时流露出对高学历人群的优越感。

“毕业刚好五年,我现在年薪 20 万了。” W 君在微信上骄傲地告诉 H 君。

“恭喜你啊。” H 君简单地祝福了他,并表示,但作为穷人,学历还是很有用的。

只有我知道,H 君今年毕业,他的起薪是 50 万。

我想 H 君还是心怀仁慈的,他始终没有对 W 君捅破这一点。

知乎用户 圣范锦意 发表

学区房的学区说的是小学的学区。学历说的是大学的学历。

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题主你愣是扯在了一起,还把无数人带进了沟里,题主你真行。

学区房是什么?

学区房 = 好的地段 + 共同目标的好邻居 + 完善的配套设施 + 远超普通小区的治安环境 + 稳健的增值空间 + 下一代孩子的教育起点……

你说,应不应该贵?

能买学区房的人,几乎都是为了孩子上学的人。当一个小区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自发的维护整个社区的安定和稳定。

这是最值钱的,也是最踏实的。

学区房选的,不仅仅是择校的机会,更是选择好邻居的机会。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学区房的业主委员会基本就是同学家长群。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如果给孩子制造更好的环境。

所谓的孟母三迁,最后一段话是怎么说的 ?

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大白话就是,搬到了学校的旁边,小孟子学好了,懂规矩了,走上了认真读书的道路。

这不就是孟母选的学区房吗?

可以这么说,没有学区房,就没有孟子!

学区房是一个标杆,能买得起学区房,说明具备相当高的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的提高,让孩子有了更多了选择。可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可以选择学习艺术参加艺考,更能出国留学。

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家庭,孩子的选择就很窄,除了过独木桥就是独木桥。

曾经有个人和我说,如果你认识一个人,他家孩子在学艺术。那他家要么是有矿,要么是脑子有坑。

这句话很戏谑,但是,很现实。

当大家都在坐着看电影,有人站起来就会看的更清楚。

但是所有人都站起来了,所有人都看不清楚。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拿出了一张板凳垫在脚下,那他就能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的清。

那你说,这张板凳值钱吗?

当社会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的时候,学区房带来的滚雪球一般的优势,是那些普通人好几代人都弥合不上的差距。

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表

有这功夫,自己好好带孩子不好么?

决定你一辈子走路方式的时间,往往在 1 岁你第一次会走路的时候,而不是 18 岁。
决定你一辈子吃饭方式的时间,往往在 2 岁你第一次脱离奶瓶试着用勺子筷子吃饭,而不是 18 岁。
决定你一辈子如何思考的时间,往往在 3 岁你第一次算十以内的加法,而不是 18 岁。
决定你一辈子如何赚钱的时间,往往在 4 岁你第一次花出钱买东西的时候,而不是 18 岁。

根基都是小学以前打下的,之后修正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悖论在于家长往往在这个阶段忽视孩子的教育,到了中学干着急。

讲道理家人在一起,比上更好的小学对一辈子来说是重要多了。即使你上高端私立幼儿园,高端私立小学,老师又能如何?在座的诸位还有几个记得自己幼儿园老师的?相反,儿时对父母的记忆,对爷爷奶奶,对外公外婆,对阿姨舅舅叔叔姑姑的记忆,明显是多于幼儿园老师的。

“家人”的概念,是要求 “在一起” 的。没有什么能代替陪伴。

我不是很能理解去华为工作这种行为,为了幸福而抛弃幸福?
幸福和钱并非一种强关系,幸福在于经营。

知乎用户 沈舟 发表

买一个潜力股总比把钱存银行好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降低,学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人们会更加看重学历的作用。只不过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相应的学历门槛也在逐渐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学历的 “贬值”。以前人们拥有中专或高中学历即可获得较为优质的工作,如今大学本科学历勉强够用,以后则会进一步升级到硕士研究生学历。

而学区房则意味着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是人们获取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而文化资本则涵盖了学历文凭在内的文化商品和服务。

教育能够起到文化再生产的作用,可进一步维持或强化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布,并将文化进行神圣化或合法化,从而加强社会不平等状况。教育在维持或强化阶级地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是一种间接的中介作用。由于平等观念和法律法规等现实限制,权力资源和经济财富往往很难被拥有者的后代直接继承,因而可以通过教育这一中介把它们转化为文化资本,然后再 “合法” 地转化为经济资源和权力利益,从而达到代际传递的作用。

在社会流动性越低的社会,教育就越重要。基于原生家庭的阶级习性和文化资本会影响到个体的受教育水平,进而增强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布。一般而言,只有极少数社会下层能够凭借天赋获取到与社会中上层等同的文化资本(即富人和穷人成为大学同学)。而具有不同习性的人对文化资本的不同认识和对消费行为的选择往往带有较强的社会阶级或身份区隔的属性。

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中产阶级往往最重视后代的教育,由于自身阶级有限的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不同的资本总量决定社会阶级)不足以让后代进一步实现阶层跨越,因而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对后代教育的投资获取大量的文化资本,最终把文化资本转化成相应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对于出身中产阶级的人而言,仅仅依靠教育很难实现阶层跃迁,然而他们也只有投资教育这一可行途径,所以他们才会极端重视后代教育以至于到变态的地步。

可以看出,学区房价值的水涨船高与中产阶级的阶级焦虑是分不开的。这个就像军备竞赛一样,中产阶级人人都重视教育投资学区房,作为社会化个体的你我他是很难置身事外的。嗯除了破罐破摔的社会底层或拥有巨额资源的社会上层之外。

知乎用户 路人甲 发表

错。

恰恰是因为重点大学的学历较普通大学、大专的学历的优势太大了(更为值钱),导致教育精英化,逐层倒推,让大家开始重视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又以校区房的形式做为筛选条件,导致校区房的价格上升。

问题中的逻辑是错的;因为学历和学区是两者并不对等;下面详细分析。

首先,什么是学区,什么是学区房?

9 年义务教育下划片上学政策的客观条件下,拥有该区域最好的教学资源,最好的师资,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升学率的公立学校对应的招生范围才叫学区,这个学区对应的房子才叫 学区房

在一个省会城市,符合这个条件的所谓重点学校屈指可数,我以哈尔滨举个例子,下面是哈尔滨市教育局数据:

全市小学校 (含农村小学网点)915 所,招生 7.35 万人,在校学生 41.98 万人;全市初中学校 343 所,招生 7.42 万人,在校学生 23.94 万人。

而这个城市公认的所谓好学校有多少个呢?

哈尔滨 5 所中小学入选全国百强榜 ,为母校骄傲!​op.inews.qq.com

加上当地比较有名的几所公立学校,公认的好小学也只有 10 个左右,这 10 个学校每年招生总计也不到 10000,而一年的该市招生是 7 万多人,好学校的招生占比不到 15%;

我们在来看看成都:

2017 年,全市普通公办小学 567 所,普通初中 458 所,其中普通小学招生 167815 人,普通初中 132295 人[五朵金花太难进,不如退而求其次,成都这些重点小学也不错!​www.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ohu.com/a/158788665_673394)

成都素来有五朵金花之称的 5 所传统好学校,加上其他公认还不错的学校,总共也就不到 20 所,这些好学校每年招生总计也不会超过 20000,好学校招生占比不到 12%;

优秀的教育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和集中性的,并且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原因简单来说,因为我国很多资源分配方案是在县区一级制定的,比如土地、比如教育,以哈尔滨为例,校区范围的划分是县区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市审核),学校的资源也基本由县区决定的,所以一般一个区会支持 1、2 所重点学校来作为标杆(标杆划重点),如果经济好的区县可能支持更多,但终究是有限的。

一个城市最好的教育资源,只要你在它所在的片区有户口和房子,你就可以拥有,并且,在可预期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学校会保持相当水平,房子还可以再次流通,你说校区房应不应该贵。

校区房贵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集中性支撑的,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集中性的背后是国内现有的体制的资源分配模式支撑的。

其次,什么是学历?

学历是教育部门给你学习经历的一个证明。学历还包括小学学历,这并不是开玩笑。

2017 年高考录取率大约在 90% 左右,其中本科录取率达到了 40-60%,专科 30%-50%;也就是说除去复读的,只要你参加高考,你大概率就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

大数据告诉你 2017 年全国高考人数及录取率!各省差距咋这么大呢?​g8.baidu.com

这时学历不具有稀缺性,高校扩招几乎让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但不一定是你满意的大学,如果向上满意的大学,难度就大幅提高了;我们以一本为例,

截至 2017 年 5 月 31 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 2914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631 所(含独立学院 265 所),成人高等学校 283 所。

其中一本院校只有 190 所左右,而一本院校的录取比例也降低到 15% 左右;但我们都知道,一本院校这 190 所还有个三六九等,如果到 985/211 这个层面,录取率就降到了 3%-5%;

[参考: 2017 年全国各省本一批、985、211 录取率排行榜!​www.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ohu.com/a/227805368_623714)

这是什么概念,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省份,整个省份的前 5% 才有机会进入 985/211 大学(北京,前 10% 就可以,所以北京户口金贵),其他的只能去普通的高校;再往下,C9 一年可能只招万八千人,那录取率就已经降到不到 1% 了。

211/985 学历值不值钱?C9 学历值不值钱?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与同一年的其他几百万人的学历相比,已经非常值钱了,至少能换一个体面的工作,一个稳定的收入,一个更高的职业发展的起点。老话说,学历是块敲门砖,没错,越是好大学的砖就越能敲开更大的门。

[2017 中国大学生毕业 5 年后平均薪酬排行榜 Top100​www.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ohu.com/a/161110216_727449)

所以说学历本身人人都有,不值钱,但好学校,尤其好专业的学历是值钱的。

综上,与学区房对应的,应该是重点大学学历,而不是普通的学历;恰恰是因为重点大学的学历较普通大学、大专的学历的优势太大了(更为值钱),导致教育精英化,逐层倒推,让大家开始重视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又以校区房的形式做为筛选条件,导致校区房的价格上升。


Q&A 时间

1、我牛逼大学毕业,都买不起房,校区房凭什么那么贵?

答:只有买的起房的人才会去买房,同理,只有买得起校区房的人才会买校区房。这个世界,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人人都可以拥有。牛逼大学毕业只是起点更高,平台更好,但不代表可以马上就可以拥有一切,幸福的生活终究是要靠勤劳的双手换来的,不是靠抱怨。

2、我不是重点小、初、高中毕业的,一样可以考好大学,所以学区没有用?

答: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起点,这是家长的事情,但人生的赛场上,终究还是要靠孩子本身努力的,这两者并不矛盾。

知乎用户 Afterwards​ 发表

题主对比错了,不应该拿名校毕业生的工资和学区房房价比。前者是 revenue, 后者是 book value。更好的对比是名校毕业生工资和学区房年房租比。明显前者更高。

知乎用户 doing 发表

关于一些评论的回复:

把人脉想象成认识国家领导人,然后抱大腿好做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这种想法不仅功利而且完全错误。让别人帮自己做违法乱纪的事情,靠的不是人脉,靠的是利益交换。

有人问你现在每个月参加同学聚会吗?毕业 20 年我也就参加过两次,还是很小规模的纯吃饭。同学关系根本就不是靠这种聚会维护的好吧,如果还要靠经常聚会才能维护的关系,根本就不是靠得住的关系。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在一个环境成长受到熏陶,形成了相近的三观,以及不涉及利益的纯粹友谊,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现在同学分布各行各业,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有在监管部门,也有在各个企业;有金融服务业互联网,也有制造业房地产,而且很多人都在相当重要的岗位 - 一个好学校的同学基本都过的不错才是正理。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人帮助协调,简直无往而不利。20 岁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出来,毕竟都刚起步,等到了 30-40 岁的时候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人脉是乘法,自己是 0,乘啥都等于 0。

相比之下,大学比中学就要差了不少,一是三观基本已定,很多人和自己是不合的;二是行业比较集中,毕竟出自一个专业领域。但是总的来说,也能形成不少助力。当然,广大烂学校出来的学生是完全感受不到这些的…

至于什么『私立贵族』学校这种东西是好学校?Excuse me?

-—-

绝大部分人把购买学区房的目的看成了获得学历,这个想法根本就是错的。

古有孟母三迁,她都懂,但是现在很多人还是不懂。

学区房是一个以择校为名义的过滤器,是我们的下一代构筑他 / 她社交关系的开始。好学校之所以是好学校,优质的生源是第一位的,教学管理等等则是辅助。这么说,真正的世界级智力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受到『学区房』这种条件的限制,都是学校在抢着要。当然现实不用那么夸张,有省级高考第一名潜质的学生,已经很受大部分学校欢迎了。上面这些并非题外话,我们家长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努力购买学区房(有些家长确实并不明白道理,只是直觉告诉他们这样是对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和好学生为伍,同时享受学校更好一点教育质量这个赠品,然后拿一个学历这种副产品 - 没错,学历仅仅是一个副产品。这就好像说,巴菲特的午餐那么廉价,为什么很多人花那么多钱买这这顿饭一样?

很多人都关心『人脉』,人生三大铁之首怎么能放过?和更好的伙伴在一起,可以养成更良好的习惯(同学之间的影响远远大于老师、家长的影响),建立非常珍贵的友谊。等到我们工作,创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批出色的同学是多么的重要和幸福。

所以还在关注副产品『学历』这个东西就太狭隘了。就连古代科举后同一批过关的考生都要互称同年,一起拜访录取的老师,编织关系网 - 而这个关系确实很有用。要知道初、高中同学关系 » 大学同学关系,而后者就是类似同年的关系。

所以说,学区房为什么贵这个问题不是明摆的吗?

当然,有了社交关系,这仅仅是第一步,不是说就此万事大吉了,只是我们拥有了上赌桌的机会而已。但是相比那些没机会上赌桌,只能在台下开野场子的人还是强多了。

知乎用户 孙尉翔 发表

我国发展缺钱,没钱发展不到今天。有彼多方式从老百姓手里搞钱。其他四万亿的就不说了。我们东亚人都很重视教育,所以国家教育投入长期不用达到 4% 的。就算达到了也不高,省了一笔。现在优秀教育资源就紧缺啦,房地产又赚一笔。

知乎用户 NoaH​ 发表

因为这个比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学区房(商品房)是商品,可以用钱作为量度来比较。
学历压根就不是商品,怎么能用钱去衡量呢?

试想假如学历是商品,价格能飚多高?我想最有钱的人能出多少,估计最好的大学学历就能值多少钱了 。

学区房之所以值钱,是因为捆绑了优质中小学的入学名额,因此提高了孩子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此谓父母改变 “历史的进程
但是孩子自己不努力,或是资质不够,光靠学习能上的了好大学么?——此谓 “自我奋斗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啊, 当然要靠自我奋斗, 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知乎用户 onion red 发表

一句话:学区房凭什么价格那么高?不是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门票钱,而是不付款就会被重重惩罚的勒索金

http://mp.weixin.qq.com/s/L1xd7i0uUgGHfolI1Qb9Eg

另外,学历为什么不值钱?不能交易的对象不能用值钱或者不值钱来衡量。这本身是一个伪问题。如果用愿意付出的金钱来衡量学历的价格,这就跟学区房的价格重合了。

楼主的问题问的应该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为子女投资学区房,除开经济收益,体现的回报何在。这个回答也很简单,**对于买得起学区房的家长,买学区房保留了其后代停留在自己所在社会阶层的希望。**学区房,卖的从来都不是附加值,而是保命符。

在 30 年前,甚至更早,中国的教育是比较平均的。以 100 分为满分,当时超级红二代云集的北京 xxx 中学大约是 60 分,随便一个二线城市的好学校,甚至一个好单位领导重视职工福利的子弟学校,都可能有 50 分,全国大部分基础教育都能到 30-40 分。北大的毕业生可能分配到湘西某学校当中学老师,师德学风普遍合格,不用担心送了女儿去中学回来大着肚子,或者审美观杀马特化每周头发换一种颜色。

现在一线城市的好学校当然已经卯足了劲奔世界一流而去,动不动去大英帝国羞辱一下他们的数学教育。可以说这些尖子学校,比如 x 外,x 附中,x 中等,在软硬件和教育理论方面都达到了 90 分甚至更高。但绝大部分普通中小学并没有什么进步,反而因为社会秩序的演变,师德学风的下滑,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已经只有 30 分,20 分甚至更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互联网的广泛性使得未成年人能接触到的信息多种多样,对中小学教育思想引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但这恰恰是最近几十年来下滑的部分。综合效应下来就是,在每一个地区,除了中心城市的少数几所好学校以外,在其余学校就读的小朋友,别说清北,上个一本都是很高的期望,别说高素质人才,就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和礼节教育都难以保障。在更基层一点的地区,中小学生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卖淫甚至吸毒,正在慢慢泛滥来开。

说句残酷的实话,今天因为父母买不起学区房而分到普通中小学的小孩,除开极少数幸运儿,他们的人生基本不用太考虑向上的机遇,而更多要在应对各种危机的焦虑中度过。这些小孩子的伙伴圈、眼界、教师提供的角色榜样,都已经定位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读完 12 年的普通中小学,再跟他说什么星辰大海,他听的懂吗?至于那些起跑线就是成功的官富二代,如果他们的家长轻视了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没有找(国内或国外的)顶尖教育资源的话,二代们成年后就只能用普通老百姓的眼界和交际圈玩精英圈子的资本游戏。这就像小孩子拿着一箱黄金在街上逛一样,大概率无法安全度过一生。

也许很多家长看了上面这段话会很不服气,拿自己的经验和当年的例子来反驳。请这些家长们想想,30 年前(哪怕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你们的,是当时社会上体面而有素质的一群人。他们基本上相对不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在当年就能成为知识分子,说明他们的家庭背景也不会太差。这些人教育了你们,为你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你们都有提升,人生都有希望。但现在教普通中小学的,是你们的同学中,相对家庭条件,个人能力都比较差的那些人;是你们同学聚会的时候,衣着寒酸笑容尴尬的那些人。你们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被这样的人教育,共享他们的眼界见识,以他们的行为模式为榜样吗?或者说,你们的小孩子,天天被这样的人教育,难道未来可以在你们所在的社会阶层参与竞争甚至更进一步吗?

知乎用户 ze ran​ 发表

不值钱,不代表不重要。

以前的学历是奢侈品,有了,过得更好,没有,比别人也不差;现在的学历是必需品,人家都有,你没有,找工作,找对象都成问题。学历成了关乎温饱的事情,所以才会惶恐。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学历不如以前值钱,但却变得更重要了。

学区房贵,有追逐热点的因素,但其确实附带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只是中国,在欧美学区房也是要贵一些的。

知乎用户 小泽马大哈 发表

学区房管的是基础教育,学历是高等教育的概念。二者有相关性但不完全是一回事。优质的基础教育除了提升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几率外,本身就有价值。这个事情中西部小城市出来的人(其中较为成功的一批就是现在在一线城市抢学区房的主力)都是有体会的。军事化高压式教育会对小孩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损伤,但是如果在不发达地区上学的话稍微像样点的学校几乎都是这个套路,不然就只能去老师完全管不住学生、校园霸凌成灾的所谓 “差学校”。大城市好学区不过是一个各项指标比较均衡没有硬伤的产品,升学率基本有保证,对学生的摧残也不会太变态。当然即使是中关村二小也是有可能出事的,但起码出事了马上就广受关注,不像小城市的学校一样没人管。这种产品太稀缺,并且政府有管制(私立学校发展受限),所以价格自然就贵了。

至于为什么小城市难以诞生大城市优质学校这样的理念更为先进的学校,其中原因除了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吸引人才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观念。教育算是一种服务业,其付费用户就是学生家长。我在另一个回答里也提过,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家长的最大诉求是让孩子 “改变命运”,一定要比自己的社会阶层上升一级才好,其优先级甚至高于身心健康发展,不然杨永信的网瘾学校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群众基础了,不信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那个网瘾学校在北京中关村它会不会生意还那么好。抢学区房的中产自然也希望孩子社会地位提升,但主要诉求和底层不同。他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是小中产,但下降是万万不能的,除此之外身心也不能太受摧残。这种诉求在三四线城市太小众了,只有大城市的学校才会受他们欢迎。

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小调查,如果你的孩子可以上深圳中学(有广东户口)或者衡水中学(有河北户口),你选哪个?所需数据自己查去吧。

不过如果中国经济一直不错的话,我对三四线城市还是有信心的。人们富起来之后就不会那么强求孩子的阶层必须提升了,那些监狱式的学校也会逐渐因为失去市场而萎缩直至消失。到时候学区房大概就不会那么热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学历值多少钱要看长远的价值折现到现在到底多少钱,而不是说十年,二十年能不能买下一套房子的价格,毕竟房子买来住就算是居住权也有 70 年。只说两点:第一点是,本身这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是有问题的,应该看的是在北京地区非学区房的房价和学区房房价的差,和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工资折现与北京普通大学毕业生工资折现差来做比较。第二点是,实际上清华北大毕业再怎么样也只能独善其身,而你拥有一套学区房,理论上你可以让你家里每个孩子都有上清华北大可能,实际上学区房可怕之处是你买的不是一套房子,你买的是无穷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希望。而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没有什么是比希望更能够忽悠人的了。

知乎用户 yolfilm​ 发表

-

一、

「学历」也许不重要。

但那个「好学校」,能给孩子提供的「师长同学」很重要。

二、

作为父母,当然,孩子的「学习成绩」,未来的「升学顺利与否」绝对是首要考虑。

但家长同时也是一个成年人,也是一个社会人,

根据我们的多年生存经验,我们深切知道:「人,不可能孤独存在」。

有好的学校,有好的家长群,有好的老师们,有好的同学陪伴,

那么,咱们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坏不到哪去。

未来他长大了,说不定生活中的朋友,创业时的夥伴,都是从学校来的。

三、

讲真,这个答案没啥答的意思,但页面许多文字,写的真过激呀。

「天下父母心,拼了命给孩子创造良好条件」一事,在诸君眼中,竟然是一种病?

中国人读了千百年的「孟母三迁」故事。

简单地说,也就是「学区房」三个字。

按大家逻辑,原来那孟母病了,得的正是「 中产阶级的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概念可以炒~

比如说学历值钱这种概念

很简单的,写一些文:“低学历者羡慕的对我说……”、“985、211 里各种高贵而神奇的同学”

就这些破文破词

很容易的就能够把 “学历值钱” 这概念炒到天上…


只要人们相信学历值钱

那人们就一定愿意为学区房买单……

毕竟再不济,买了之后发现无望或者感觉到不对了…

比如说孩子真特么的就考不上或者认清孩子即使一套走完毕业也只能跑去某公司 996 的事实

这时候他还能把这房卖给下一批崇拜学历的韭菜……


所以你看,学区房值钱的最大原因

就是它不缺人接盘

只要不缺人接盘,那它最差也能保值

只要它能保值

那入一个就没毛病

何况万一信 “学历值钱” 的韭菜多了

那这房子还可能升值……

升值的话

你当年一个简单操作大概就能得到一个清北毕业生最少两辈子的收益


懂行情的贩子,倒腾房

信概念的焦虑者,筹备接盘……

最后大家都还挺高兴……

知乎用户 GGYY 发表

问这问题是因为被骗了。学历是值钱的,而且挂钩的是长期性收入。好好问问自己上名牌大学真的没用吗?学区房和学历的关系是大概率正相关。没什么好讨论的。

知乎用户 vczh 发表

学历当然值钱啊,你看像我这么讨厌读书的人都去拿了个圣华南皇家理工大学的本科。

比起我中学真的 100% 投入编程六年不学习文化知识,我努力一下上个本科,一辈子因此多赚的钱,是我们汕头学区房的不知道多少倍啊(逃。

这就是学历值多少钱的计算方法。你看,还是非常划得来!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对于能买得起学区房的人来说,学历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拥有高学历的人,本身就就是最好的 “学区房”,不,比学区房重要多了。

学历当然值钱,说学历不值钱就如同说高考不重要一样,不是坏就是蠢,当然你要是考了个大专三本说学历不值钱当我没说。

学区房贵跟学历值不值钱没太多关系,跟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有关系,物以稀为贵,学区房当然也不例外。能买的起学区房的基本上都是有钱人,他们不会在意学历值不值钱但在乎是否拥有优质教育资源。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未来究竟有多重要?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探索世界的兴趣与生俱来,所以科学探索书籍一直都是很多小朋友的挚爱。 选择科普书籍和其他故事绘本不太一样,除了绘图精美外,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专业性。 刚好前段时间,出版社向我推荐了一套科学百科启蒙绘 …

如何看待动画片因角色染发被举报,频道停播并整改?

知乎用户 YorN​ 发表 《大闹天宫》:占山为王、抢劫盗窃、奇装异服、殴打公职人员、毁坏财物、蔑视规则。 《葫芦兄弟》:袒胸露乳、拉帮结伙、虐杀野生动物。 《舒克和贝塔》:非法持有重型武器。 《海尔兄弟》:染发、衣着暴露、给同伴戴绿帽子。 …

985 本硕博考事业单位被一个二本临时工刷,要不要举报黑幕?

知乎用户 陈兰香 发表 题主,我支持你,一定要去举报,你都是 985 本硕博了,被一个二本的渣渣秒了这口气怎么咽得下,985 本硕博在社会上难道不应该所向披靡横着走吗? 怎么样题主? 你就想听到这样的话吧?毕竟在你眼里其他人很大概率都是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