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疫情中临时转向的宁AE6865
**文 ****| **何香奕 **编辑 ****| **陶若谷 1 这是我今年以来第一次接出省的旅游团。接这趟活之前,9月15日,我刚参加完中阿合作论坛,拉的是新疆兵团的副书记,原本安排的是17座车,但后来只有两个人来了。我测了三次核酸都 …
旅游那点花费,对于结婚,生孩子,孩子教育,房子,车子这样的支出真是毛毛雨
真正只做旅游的城市 GDP 都不高,就是热闹其实赚不了多少钱
你不能只看人多不多,还要看人均消费,这一次的国庆节出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那就是全国旅游到处都在人挤人,出行人数再次打破历史纪录,可结果呢?一看景区、酒店、民宿、旅行社的经营状况,却是普遍惨淡。
这一届的年轻人仿佛突然开了窍似的,嘴上喊着要追求诗与远方,要去大好河山好好看一看,结果一到了要花钱的时候,那是精打细算,绝对不花一分冤枉钱,甚至他们还总结出了一句火遍全网的经典话语 —— 超过 20 块的景点,全都是资本的收割陷阱。
这句话对不对我们暂且不论,先看看他们是如何行动的。
曾经大火的青海茶卡盐湖大家知道吧?巅峰时期那里是人挤人,走都走不动,上个厕所都能把人憋死,绝对是全国顶流景区,可现在呢?人均消费还不到一根烤肠钱,年轻人主打的就是全程 “白嫖”,除了必须花的门票钱,其他一概不花,进去之后就是一通咔咔乱拍,拍完赶紧走人。
还有年轻人全新的旅行方式:你景区酒店不是特别贵,一个单间卖到 1000 多块钱嘛?没关系,我们自带帐篷,露营穷游,绝对不给景区增加一点入住负担。
还有景区的饭店随便宰人,三菜一汤价格高达 899?那也没关系,我们直接自带自热米饭,成本只要十来块钱;甚至有的年轻人去逛免费的博物馆,还自带泡面当午饭,绝对不在景区附近多花一分钱。
更魔幻的是,我看了一个旅行博主出的攻略,他说 “如何才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他的建议是,出去玩不要住酒店,因为像五一、十一这样的高峰期,很多酒店会涨价 3-10 倍左右,简直就是把游客当 “小日子” 在宰。
那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他的建议是直接找那种正规的洗浴中心,200 多块钱就能让你睡得开开心心;如果你是自驾出行,那就更简单了,直接睡在车里,一个星期下来,能省一大笔钱。
看到这种场景,很多景区开店的老板都是一脸懵,他们搞不清楚,为什么一夜之间,全国的年轻人突然变得如此精明?
其实不要怪年轻人精打细算,之所以会出现如今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都是景区自己 “作” 的。
你看看现在全国的景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第一个是宰客宰得太狠。
平时 98 块一间的酒店单间,十一期间直接卖到 1000 多块钱;外面 5 块钱一根的烤肠,景区直接卖 15 块;还有外面 2 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景区能卖到 10 块钱;至于臭豆腐、酸辣粉、酱香饼这些小吃,价格基本也比外面贵 3-5 倍不等。
很多景区流传着一句话:“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很多店铺十一 8 天的收入,顶得上打工人一年的工资。
这种畸形的宰客模式,导致全国多地市场监管局全力介入,大力整顿恶性涨价事件,由此可见,节假日期间景区 “割韭菜” 的行为已经到了多么离谱的地步,就连国家机关都看不下去了。
而且不仅是价格贵,套路还特别多。
出去玩过的朋友都清楚,现在景区的隐藏消费有多离谱:表面看门票只要 60 块,可从景区门口到真正的景点,距离可能有好几公里,你如果不想走,坐景区的观光车,就要 20 块钱一个人,等你到了景区里,又会发现有些地方得乘船游览,船票还要 70 块钱一个人。
更离谱的是,现在很多景区为了赚钱,故意把售票点安排在距离景区好几公里的地方,之前我看一个游客发的吐槽微博,他说自己去某知名景点旅游,爬了半个小时才看到售票点,一看门票太贵,心里有点打退堂鼓,但一想到自己已经爬了半个小时,抱着 “来都来了” 的心态,只能忍痛买票进入,结果进了景区又爬了半个小时,还是没看到真正的风景,最后又花了 80 块钱坐缆车才到达目的地。
看看这些景区的小心思,为了搞钱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把人性研究得明明白白。
最离谱的是,你好不容易到了网红打卡点,结果发现拍照的地方人挤人;自己刚买的雪糕,走了三米就被别人咬掉两口;想要过去拍照,最起码要等半个小时以上;而且因为人实在太多,拍照出片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好不容易熬到下山,看着 1 个多小时的路程,你又得花 80-100 块钱坐缆车下山,总之,只要你去景区玩一次,各种套路绝对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他们就差直接从你口袋里抢钱了。
而且,套路多、价格贵也就算了,如果景区真的有特点,那也算花钱长见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抱怨,可现在的情况是,全国景区同质化非常严重,各种古镇相似度高达 99%,不管你是哪里人,去了人造古镇,吹的都是 “想你的风”,吃的都是烤肠、臭豆腐,卖的都是义乌小商品。
你好不容易花了几千块钱,跑了一千多公里,从中国的北方跑到南方,结果看到的却是一样的 “人文风情”,吃到的是一样的长沙臭豆腐,年轻人只是年轻,并不是头脑不清醒,你这样搞,最后的结局就是被大家集体抛弃。
根据我查到的数据,这两年全国大量人造古镇倒闭,甚至有好多个 4A、5A 级景点都被迫关门。
曾经的古镇景点有多火?巅峰时期,全国古镇风格景区的投资金额总计高达 2 万亿左右,扩张速度比房地产和高铁还要猛,全国 300 多个县级市,竟然搞出了 2800 多个古镇项目,但根据我查到的数据,全国真正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镇不过 312 个,也就是说,有 2500 多个所谓的 “古镇”,都是凭空造出来的,它们所谓的 “文化底蕴”、“历史景点”,全都是后天编造的,一切只为找个借口把你吸引过去,好好宰你一笔。
所以为什么全国古镇同质化那么严重?因为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建出来的,搞不好设计师都来自同一个团队。
之前有媒体就指出过这个问题,他们说,全国大量的古镇景点,本质上并不是旅游项目,而是把旅游当成了 “借壳搞基建” 的渠道,它们披着文旅的壳,用财政的钱,干地产的活,收资产的账,背后的考量远超普通人的认知。
所以很多古镇真正的价值在于 “建起来” 就行,至于后续盈不盈利,当地某些人并不在意 —— 这就是很多古镇亏损倒闭的真正原因。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4 年累计亏损超 10 亿,日均游客不到 20 人,如此离谱的数据,我只能说,这个古城在建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过后续的经营问题,只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资金周转和人员安置问题,大家懂的都懂。
再加上前面我说的,清一色的青石板、打卡墙和玻璃栈道,再加上一些劣质的人工景点、编造的景区故事,还有全国统一味道的小吃,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这些景点毫无新意,本地人压根不去,他们都清楚,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宰外地人的。
如果在以前,这种事情还不会传得人人皆知,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只要有一个博主曝光了景区的真相,就会引起年轻人的集体觉醒。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对 “资本收割” 这件事十分敏感:你套路他们,他们就会直接抛弃你。
他们会选择用自驾游的方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累了睡车里,饿了吃自热米饭,渴了喝 20 块钱一箱的矿泉水;再加上十一期间全国高速免费,所以他们的出行成本实际上没多少钱,这就是为什么全国出行人数不断暴涨,但人均消费却没有增长的真正原因。
因为这一届年轻人实在太清醒,活得太通透了,以前的那些套路,在他们身上已经彻底不好使了。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枫冷慕诗”。
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近些年火起来的一个词
特种兵旅游
坐车绿皮,酒店不住网吧,景点门票不买去免费,小吃不买吃干粮
如果你把这当成消费升级,没降级,那只能说秀
我这边太湖酒店都倒的差不多了
不论是定期发布的数据,还是你看上市公司的航空股、酒店股,业绩都一塌糊涂……
说白了就是一群没工作的遍地乱窜,哪来的消费能力呢?
让人想起了一个旧数据,大唐不夜城去年上半年吸引了 4244 万次人流,人均消费却只有 1.5 元,纯利润亏损高达 1.5-1.8 亿。
今年据说出去搭帐篷玩的,住电车里面的都有,主打一个低消费。抖音还刷到几个民宿老板在吐槽十一黄金周都没几个人来住。虽然景区人山人海,但是真的能赚钱的,不知道有多少家。
为啥都不愿意花钱了呢,好难猜啊
广州白云山,一二三号还算有人山人海的样子,四五六七已经冷冷清清。
网红打卡热点潮州牌坊街,人流量连去年一半都没有。
这两个月,最神奇的消息是潮汕地区卖烟的都亏本了,连最畅销的中华烟听说都要亏本卖。
中华烟在潮汕地区基本算经济晴雨表。
哪里人山人海了?
2 个人,一台纯电车,去 500km 外玩 7 天,最低成本是多少你知道吗?电费 100,睡车上,住宿费 0,洗澡可以去服务区,想好一点可以去开个钟点房最多花 100,各种免费公园景区门票不要钱,吃的料理包或者去当地菜市场买点用电动车外接电微波炉或者电磁炉做,或者吃点面条,当地再吃个特色菜估计也就花 300。以上一共 500 元。
现在旅游的人,只要不是太讲究,花不了多少钱。
就像我要出去旅游,但每次都是不是假期时间,淡季出游,很省钱。
像我的一次哈尔滨到大同旅行,6 天 5 晚,飞机坐了,小吃吃了,恒山爬了,悬空寺去了。
云冈石窟游览了,大同古城的九龙壁看了,善化寺去了,严华寺去了,纯阳宫进去了。
6 天 5 晚,我一共消费了 1807 元。
这样的消费并不高。
你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旅游的人,你就会发现,
节假日,旅游的人当中,白头发的人和黑头发的人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并且白头发的人购物的量比黑头发的人多很多,
工作日,旅游的人当中,几乎全部都是白头发的人,偶尔有黑头发的人,那是导游,
一群已经失业的和一群就要失业的人在穷游
泰坦尼克号从撞上冰山到彻底沉没用了两个半小时,这个时间你可以从容不迫地看完两部电影。
但是你不能说它不会沉。
消费降级指的是中产的消费降级,高端场合、奢侈品牌、名烟名酒的消费少了,而不是指免费的景区人流少了。实际上人人消费得起的景区人挤人正是消费降级的体现,可以去高端清净的山庄度假,谁愿意去景区人挤人?
您说的是武汉旅游时的这种人山人海嘛
这个国庆怕堵车,就去了个小众地方,五莲
住的景区内的酒店,入住率一般,连 3 成都没有,价格也不贵。前几年来的时候平日都不止 3 成的入住率。
附近很多小饭店,毫不夸张的说,一桌都没有,真的是一桌都没有,我也是惊呆了,连着去了三家,都是空的,这可是国庆。。。
0
有人说景点一般的,补几张照片,我觉得算是性价比极高的宝藏景点了
0
其实吧,只要不买房,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挺宽裕……
年轻人不接盘水泥盒子以后,大钱没有,移动挂壁的钱还是有的……
海边家庭小民宿,疫情过后第一年最挣钱 15 万,以后就是 10 万没太多差别。这几年的趋势是旺季时间拖长,客房价格下降,干民宿的越来越多 以前游人集中在 7.15-8.20 之间。今年直接到九月一。十月一,我就 8 个房间 16 张床、有 5 个住 5 天的,以前基本就是住一天就走
食 /:税阶 // 级就超过 1 亿,他们可没有降级,前段时间还长工资 500。
一家三口刚自驾回来,错峰出游。七天时间,去了开封,张家界,长沙。油车,来回 3400 公里,油费 1700,高速费 800。住宿住了 6 天,花了 891。一般住连锁,开封的最便宜,七天才 100 出头,第一天因为下雨甚至才 89。住的最差的是张家界。三天换了几家都是设施偏旧,服务较差。去长沙住的维也纳国际,还行,第二天因为漏水还退了一半的房费。如果不是错峰,住宿费得 2000+。景点花了 1200。两个人。开封万岁山,张家界武陵源和天门山。就这几个花钱的。回来借助了十一高速免费,省了高速费。总体算下来花了 5000+。个人感觉还行吧,一年就去一次。
我也算经营丰富的旅行者了,说说我现在旅行的主要模式
1,出门开电车,厂家送了 2000 度电就找免费充电桩充电,高速免费。
2,晚上 后排放平放上气垫打开露营模式 空调一晚费不了 1 度电。
3,到了目的地 没有啥看头门票还贵的景点 放个无人机拍一下,就算到此一游了。
4,吃饭买罐头,泡面,速食品和面包,电车外放电,插个电磁炉电饭锅啥的一点问题没有。除非本地特色才有兴趣吃吃看,还买过料理包预制菜包,加上水煮面,完美凑合一顿,一锅水先煮面,捞起来,料理包扔进去,加热完水倒掉,就是一份咖喱牛肉拌面(我最喜欢的)再来一瓶汽水 完美。咖喱牛肉料理包平均 5 块钱一袋 泡面挂面 1-2 块,反正去餐厅也是预制菜 为什么不直接吃自己做的预制菜?为什么不煮饭 煮饭麻烦还要洗锅带米 不符合路上用。
5,上厕所满大街路上都是公厕,洗澡是我这个广东人最在意的去哪都一天一洗,买的户外更衣帐篷 打一桶水 加两壶开水进去,用电泵淋浴器泵起来就可以洗澡了。
6,衣服晚上就晾在车外头 早上起来挂车里就行。买那种车内挂衣绳子。车内空调一开 下午就干了。
7,办公摄影修图,流量卡一个月 29 300g + 流量,满足你任何娱乐工作需求,车上用笔记本,可以用外放电正常使用 240v 家电,我一般把外放电插排从窗缝放到车内使用,给手机和电脑,相机充电,一点问题没有。
在带足补给,开电车旅行的情况下,你每天最大的开支就是门票钱了,
我们来统计一下花费,吃饭一顿 10 块 一天固定 30(含饮水),充电目前免费,不免费后一度 0.28+0.2 元(0 点后谷电)不过我不喜欢住充电站 都是充完找个风景好的有公厕的郊区停车场,把全车防晒膜一贴,睡到自然醒。后备箱一开 就是自然风光,刷牙洗脸,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
理论上国庆节 8 天 你可以只花 240 块钱,去全国任何地方。随便一张门票都 100+ 缆车 200 + 的现在,我觉得电车才是旅游业最大的敌人,电车越多旅游经济越差,毕竟住宿餐饮这些传统旅行消费都被省了
我这几天看到最多的就是,干酒店的哭诉没有客人,现在年轻人宁愿路边打帐篷住都不住涨价几倍的酒店,就算是国庆期间空置率也很高。
重大节日旅游时人山人海,刚好说明了消费的严重降级。
你去看各大景点,去的路堵,上山的路堵,上厕排队,吃饭排队,回来的路堵,整个一添堵。
真正精英层有钱有闲为什么要和一大群好不容易有个假的 996 牛马们这些去挤?
这些景点的人山人海说明了他们钱包不自由,人身也不自由,就是穷游。
公务员退休金一万元。
因为你要承认一个事实是,老中消费也在和老美一样变得割裂,一部分人在消费降级,还有一部分人实际上在消费升级。这是我在所有这个问题下的共同观点。
出去玩的:
而且这 130 日均还是靠着第一类人多花销后平均出来的,大家都在移动挂壁了,只是换个地方呆着,今年甚至有人吹青旅 / 帐篷就可见一斑。旅游 bushi,换个地方散心而已。
加上大 A 的旅游公司的业绩都看得到的,成啥样子了
今年的黄金周很快会有消费报告的,不见得就比去年好,慢慢猥琐发育吧
你看看旅游时人山人海都是什么地方?去这些地方需要花钱不?
而我每一年长假都会选择某个住一天,肉眼可见的,从 2021 年人还挺多(尽管是疫情期间),之后 2023 年人少很多,但是也还凑合。直到 2024 年,明显人数少太多了。到 2025 年,也就是今天,我就在这家温泉酒店写这个回答,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路边的饭馆都没几家开着了,仅仅开的那几家饭店,也就一两桌人就餐,你敢信这是?
旅游人山人海,但是消费没有对应比例的增加。。。。
前 2 年阿尔泰爆火,有一年五一假期,对比之前游客量增加 157%,但是旅游收益只增加 51%。。。。。。
说白了,旅游是旅游,但是穷游的人增加了。。。。。
除了住宿贵点,其他真花不到啥钱
为什么现在各地的博物馆都火,因为博物馆不要门票免费呗
关于吃,25 的豪华牛骨粉你可以吃到饱,唯一需要花钱的是住宿了
购物?买几个冰箱贴即可,要不了几个钱
因为失业的人多了,
我这两年在景区玩,好多人都是一个人出来玩的,一问就是刚辞职,先出来玩段时间。
旅游人看似多,实际真没以前人多了,今年很多热门旅游城市的民宿都卖不上价。
很多旅游的人不会再住高溢价民宿,甚至现在流行开着车,晚上睡车上的旅游方式。
旅游消费也是降级的。
比如我现在在洛阳旅游,这边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演出,就是古装小姐姐跳舞的表演,
这在以前,这些表演我可爱看,现在觉得没必要再看了,再其他地方都看多了。
还有那种有古装表演,然后你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一场 400 块钱。
换我以前肯定去看,现在也不去了。
说好听叫穷游,按古代的标准,这就是流民。手停口停,停不了三月就得喝西北风。
旅游已经成了单身人士的 “单身表达”“自卑补偿”,这种自由可能让结婚的人羡慕嫉妒恨,但同时也暴露出好多人其实失业了。
国庆这几天我刷国内同学的朋友圈,有在非洲的,有在欧洲的,甚至有在南极洲的,在日本的更是不计其数。。。墨尔本大洋路被来旅游的中国人搞得堵车。
我澳洲的老板都知道现在中国人放假了,建议我们所有会中文的去市中心当志愿者指路。如果这个算消费降级的话,那消费降级应该是件好事,我也想消费降级
我们一家逛了半天万达,万达真是热闹,什么都没买,最后在老乡鸡简单吃了点走人。据观察,像我们这样的不少呢
西安人就挺多的,但是有次我在大雁塔转,一抬头,广场上一个牌子 “拒绝非法营运车辆,远离社会闲散人员”。我愣了愣,骂了句脏话扭头走了。
今天上海发布公布的数据
国庆中秋假日期间,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本市共接待游客 2548.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9.74%。上海全市线上线下消费支付金额 796 亿元,同比增长 3.0%。
来的人多了 20%,消费只增长了 3%
新生儿少了,但是大学生数量还在巅峰期。每年 1000 多 w 大学生还能持续 10 年。旅游的主力军之一,大学生。
新生儿少了,可是小学生,初中生数量还在巅峰。今年一年级入学才开始降低。旅游主力军之一,小学生家庭。
新生儿少了,但是退休人口迎来高峰了,60 后婴儿潮退休高峰啊。
消费降级说的是本来应该结婚但选择不结婚的群体。本来他们结婚了平均会消费 50 万左右,现在不结婚了,手里的钱是不会快速花出去的,一方面是怕万一有机会结婚,另一方面如果一辈子不婚,这个钱要细水长流一辈子的。
你们都没说到本质上去,
为什么节假日中国的旅游景点都爆满?
是因为中国的节假日少,
能够满足远程旅行的节假日就那么几天,
所以大家没办法,
只能在这几天跟家人朋友一起出去,
而且这是上层特意为之,促销费,
一只无形的大手,把大家聚在一起,
让商家宰,这场景,不忍直视。
另外,
在中国的外企或者欧美企业的年假非常多,
特别是欧洲那边基本上一年有 30 多天年假,
国内的外企,基本上也是 10 天以上,
而且请假非常简单。
所以节假日堵,人多,
跟消费降级没啥关系。
你房子都敢贷款买?
出去玩玩又待怎样?
今年的十一旅游…… 人民日报都破防了,题主就别奏乐了。
怎么说呢?通篇有种看着满河的鱼绕了好几圈就是不吞饵的恼怒。
只要不买房结婚生子,你会发现旅游那点钱不算钱!
我同事一个月花在房子、车子、孩子、老婆身上的钱,差不多要八九千!
他一万多的收入,全身上下都是拼多多买的。对自己是真的 “扣”!
就这,他老婆还经常抱怨他为何加那么多班,不多回家陪陪她和孩子。
…………
总之,八九千,够大多数人出门富游一周以上了,穷游更是一个月都绰绰有余。
八九千每月的预算,如果是用来一个人生活,你会发现更本花不完。
换个大家没提到的角度——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那三年禁足留下的后遗症…… 导致现在很多人就算是没钱也要出门走走看看
国庆八天躺了八天,都说大环境不好,可能不好的只有我自己
有没有可能,旅游的人其实也少了很多
只不过就算少了很多,在 14 亿面前依然还有不少?
21 年和 25 年的十一都在三亚玩儿
明显感觉人少了非常多
21 年那次真的是人山人海,排一个项目都要 1 个小时起步的那种…
25 年再游,同样的地方一个项目最多排 20 分钟…
我不知道少了的这些人这算不算是消费降级
2025 年上半年访港 2400 万人次,国庆假期 6 日访港游客数量 116 万人次;
2018 年访港游客 6514 万人次;其中国庆期间 588 万人次;
什么时候你能摆脱去旅个游就叫有钱经济观念,什么时候再来谈消费降级吧。
爬个泰山看日出半夜租个棉袄睡厕所,四五个人合住一个不超过一百的民宿,开个五万块钱分五年分期的买菜车赶着高速免费在上边堵十多个小时,到了景点个高的看人脑袋个矮的看后背和屁股,去地摊吃不知道那里的小吃。
你自己说,这和有钱搭一点边吗?
泰山景区,节假日人山人海,因为全程靠自己爬一次门票只花五十不到。
省两天饭钱就够了。
因为我国人民的选择太有限了。
首先,我国是一个有 14 亿人口的大国,就算 1% 的人口出来溜达一圈,就是 1400 万人口的流动量。
其次,大家的时间有限。每年出行高峰,集中在少数几天假期。无法做到全年平均。典型的就像铁路,修了那么多铁路了,平时只能运空气,节假日依旧很多人买不到票。
最后,目的地选择有限。你翻翻景区目录,目前 5A 级景区,也就是正经景区,全国才三四百个。一个景区,算它一天接待 10 万人,也就是三四千万人。折算到全国,2% 的人口流动一下,就满员了。
所以,你看看吧,还人山人海?其实哪怕只有 10% 的人生活还可以,就足以造成全国景区人山人海的景象了。哪怕剩下的 90% 的人,生活的不如意,也不影响外观的景象。
而 1929 年美国的大崩溃,也只影响了 30% 的美国人。
今天是假期最后一天,数据出来说这个长假,大约有三四亿左右的人次流动了一下,折算一下,大约是我国人口的 20% 多。也就是说,目前我国起码有 20% 的人口,过得还可以吧,没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因为不是消费崩盘
降级意味着每个人都少花了,而不是每个人都不花了
比如,
原来旅游的人坐一等座,住 5 星级酒店,到地就吃大餐
现在旅游的人坐二等座,住快捷酒店,到地就找路边摊
这叫消费降级,但是你会看到明显的人少吗?
会也不会,
会的地方是,大餐、高消费场所人少了,不会是,路边摊可能反而人多了
我们可以看点数据
2024 年国庆期间,国内机票与酒店均价比 2023 年国庆期间是下降的(机票约 -13%,酒店约 -4%~-6%),机票酒店都采取以价换量了,本身就是一种消费降级的表现,但是因为价格降低了,所以可能能保住量
2024 年国庆人均旅游消费约 916 元, 2019 年国庆人均旅游消费约 934 元。要知道五年内物价是上涨了,人均消费其实不止减少 18 元。但是也说明,消费有所降级。
给句 DFCFW 统计发现,2024 年国庆期间连锁入住率上升, 0–300 元价位房间更吃香,“只住 1 晚” 比例大幅增加。
但也有 “不是全面降级” 的证据
更直观的数据,2024 年国庆旅游 7.65 亿人次、总花费 7008 亿元,较 2019 年同期人次 +10.2%、花费 +7.9%。也就是说出去旅游的人多了 10%,但是收入只上升了 8%,说明每个人花费的更少了。
但是,人数本身没有少
这就是为什么消费降级,但旅游依旧人山人海。
消费降级不是从吃帝王蟹到青菜豆腐,而是帝王蟹——龙虾——螃蟹——鸡鱼肉蛋——青菜豆腐。
原先打算去国外旅游的,现在在国内旅游。
原先打算去北京旅游的,现在在本地小景区。
原先打算去本地小景区的,现在在家待着。
原先在家待着的,现在去打零工了。
人数都不少,只是人群变了。
现在是经济危机、消费下行
不是生化危机
最简单的就是看酒店涨幅
江浙沪的热门旅游城市涨幅并不明显
拿十一国庆来看,真正去旅游消费的还是少数。
大多数人只是回自己老家,或者回去老婆 / 老公的老家而已。
高速路和服务区倒是人山人海。
光看着人热闹没用,大家都不怎么花钱。
各个地方的景区也是人多,但是大同小异。
因为你家周边的景区有蜜雪冰城,有瑞幸,有 DQ,有茶颜悦色,有霸王茶姬。
你去了其他地方的景区,依然有蜜雪冰城,瑞幸和 DQ,茶颜悦色,霸王茶姬。
甚至景区装修都趋于统一了,真的好没意思。
大家不想买房,不想买车,节假日,总归找点娱乐,那就只能开着电车去到处转转看看。
其实也花不了什么钱,刺激不了多少消费。
搞到最后,可能还不如苏超带来的刺激大。
消费有没有降级我不知道,不妄言,但旅游景区人山人海却是真实存在的。即便是消费降级了,我相信旅游人山人海的现象也会存在。原因?很简单啊,第一是人们往往低估了旅游对于心里疗愈的作用,第二是旅游的费用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同一个地点,你可以花 100 元游,也可以花 10000 元游。
先说说现状吧,刚过去的这个十一,本来是不想出去挤人群的,想想长达 8 天的假期,甚至比春节还多一天,天天待在家里,感觉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查了一下路况尚可,就查了一下周边城市,上海、南京、苏州…… 哪怕是扬州都没法去啊,人太多了,那就选个比较冷门的城市——苏超联赛垫底的那个新十三妹镇江吧……2 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看见了这样的景象——
好吧,我承认,作为一个在平台上以旅游领域为主要内容创作范畴的旅游达人,我觉得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一个城市的旅游景点热度,产生如此大的判断偏差。
简单说,我在自己的领域栽了。
按我的行程规划,镇江第一站是金山,就是《白蛇传》里法海和尚待的地方,短短的 500 米,堵了半个小时,周边停车场自然是全部客满,路边能停车的地方 JC 叔叔都很宽容地让停车了,但依旧找不到任何停车的可能性,果断下一站。
之后是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北固山…… 好吧,情况都是差不多的,最后依靠人品,在距离西津渡一公里左右的一条小马路边幸运找到了一个停车位,然后步行前往,这个按下不表。此时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想去尝一下镇江的鱼,然后看见了下面的情况。
好吧,是我想多了,这种节日还选什么网红餐厅,随便找个面店吃碗锅盖面算了,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充满了妥协,这就是人能够长寿的智慧…… 等等,先别嘚瑟什么能屈能伸的智慧,因为这个没啥用,西津渡里的每一家面店,都是要排队的。
还好,我这个旅游博主不是浪得虚名的,哪能在旅行时因为吃饭排队这件事情饿着自己,我车上专门带了冰袋,袋子里装满了熟菜、削好的水果之类,拎着袋子从容不迫地登上一个高出的凉亭,边享受美食,边看风景,岂不惬意,然后我看到了……
景点、寺庙、博物馆、名人故居…… 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挤满了人,这仅仅是在全国城市有名气,但没多少人会把这座城市当做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江,至于旁边的苏州、杭州、上海、南京,不用我晒照片了,网上天天能看见那些城市景点夸张的人流。
有人说,你不是生活在无锡吗?何苦出远门凑热闹呢?在无锡本地玩玩不香吗?
嗯,我晒两张无锡景点南长街、惠山古镇的照片,你就明白香不香了。
还是那句话,我不敢妄言消费有没有降级,因为我不掌握这个数据,也没有哪家正规媒体敢发布这样的数据——即便是真有这个数据。但其实我想说,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在我们生命里,旅游的疗愈作用。我且问你,如果你不开心了,第一件想干的是是什么?多半是出去旅游散散心。再发散一下思维,如果你离开一家公司了,如果你失恋了,如果你发现自己那啥了…… 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没错,多半都是想去旅行,离开这个让自己烦恼的小天地,在诗和远方中,寻找疗愈自己的方法。
其实更重要的是,随著文旅成为各地的产业各个城市现在都有很多免费的旅游景区资源,比如说环西湖一圈呢,比如说上海外滩呢、陆家嘴呢、武康路呢…… 都是不要买门票的,至于住嘛,有钱你可以选择住每晚 1500 朝上的星级酒店或美宿,没钱哪座城市都能找到 200 元左右品质还不错的民宿。
简单一句话,旅行这东西,丰俭由人,成本完全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消费降级或升级,影响的只是你的玩法,但不会影响你出去玩这件事情本身,您说呢?
说明消费降级就是个伪命题,举两个行业,和,这几年都赚疯了,有数据佐证,就算生产一线的工人,一年随随便便 20W 没压力,而且双休,带薪假,法定节假日都开始享受了,以后国内旅游目的地人只会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大把花钱。
你降级而已,自己反省一下比较好
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5%
降级是不可能降级的
那可能是因为你降级而已哦!某个周末我去桂林阳朔旅行,哇塞真是太多人了!还以为周末出来旅游的人不多,可是不管是遇龙河漂流还是 20 元人民币江景拍照都要排长队,甚至从兴平古镇去河边租两轮电动车都要排队,真是太难搞咯!
是消费少了,又不是人少了,再说人流又不是完全等于客流。
这几年一直是昂贵的景区人变少,像淄博这种实惠的变多。很多偏的 4a5a 的景区运营一直在变差。
旅游频率高是真的,消费降级也是真的。我是从 12 年开始旅游的。那时候刚买了车,自驾把江浙一带几乎走遍了,连黄山都去了三次。那时候我觉得旅游开支挺大的,酒店,吃饭,景区门票,娱乐,漂流,泡汤,特产等等?15 年开始出国游,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出国旅游很便宜,可能跟航班增加有关系吧。15 年到 19 年我去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德国,印尼,泰国(泰国去了五次)还有居然去过柬埔寨(当然是跟团)越南日本韩国。还坐过四五次日韩邮轮。那时候到欧洲买包包手表,到泰国买青草膏马油,到日本韩国买化妆品面膜,在日本的药妆店血拼,在韩国的免税店成箱的装面膜啥的。不但自己买还要给亲戚朋友带,身边有人出国玩也会问要不要带东西。那几年是真真正正的花掉了点钱的。后来疫情消停了一年,21 年开始转战国内了。新疆,云贵川,张家界,反正大半个中国都跑过了,那几年好像对酒店要求蛮高的,吃饭也不去街边小店,不过不大买纪念品特产了。然后就是近一年多,开始高铁游了,就是买张高铁票,四五个小时之内的,高铁下来就租车,到处瞎逛,吃饭找街边小店苍蝇馆子,住就挑性价比高的,要门票的景点不去了,就开车到处逛,去那些小众的地方,玩的不亦乐乎。要说阅尽千帆返朴归真也好,要说消费降级也好,真的就突然这样了
消费降级,其实是在住和吃上,而行,不一定能看出来。
比如说,以前去旅行,飞机都是头等舱、动车都是一等座。而现在呢,只是下降成经济舱和动车二等座。而在当地的包车也从以前的阿尔法、中包车变成了 suv。但这些下降,你真的不一定看得出来。毕竟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出行,基本上也都是动车二等座、飞机经济舱。
而在吃的这一方面,那就更不好说了。以前那些老钱,基本上都是到当地的高端酒楼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而现在呢。随着大家手里钱都不多,加上外卖价格战,你都不知道下馆子和拼好饭差在哪里?除非能找到那些现炒、锅气重的小店,否则,真不如直接省去中间商倒料理包的钱。当然,如果你坚持品牌故事是真的话,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推荐去西贝试试他们的健康理念。
话说回来,在住这一方面,也就是以前亚朵换成如家。总统套房换成大床房。景区酒店换成交通便利的酒店。
而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景点的样子,大家都是买门票进的,有钱的坐 80 元一人的观光车,或者在当地游客中心花 1200 雇佣一个专门导游。或者体验景区的高价服务,比如说骑骆驼,乘热气球这些。
但旅游消费降级还是能看出来的,比如说,在购买伴手礼、以及 30 元一根的文创雪糕时,你就会发现,以前要排长龙的才能买的当地特色伴手礼和文创雪糕,现在都是门可罗雀。还有就是,景区卖的 20 一杯的现制果茶也很难卖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在景区,如果真的缺水的话,更倾向购买支装饮料。这些,都是消费降级的表现。
说实话,现阶段的消费降级,还只是削减旅游的非必须开支。等这些非必须开支都削没了,开始削减必须开支的时候。那时候,我不好说。
人山人海的旅游和消费降级并不冲突也不矛盾
而且旅游和旅游也是不一样的
疫情之前我负责的一家民宿,整包一天是一万八,有人一口气包下来一周,让我别管他们自己去玩
现在那家民宿九间客房拆开卖,平均房价不到四百块钱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那能一样吗”
之前的洗浴中心去做按摩,全套下来也得 388 一个钟
现在去同一家洗浴中心,全套下来也不过是 198 一个钟
记得今年七夕和朋友喝完酒去捏脚,一套下来 138,店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人
技师甚至和我说只需要五百块钱就可以陪我出去过七夕,我想做什么都行,暗示的意味很明显了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以前谁能想到五块钱能抽到软中华啊
我国庆长假开车回湖北带爸妈去宜昌玩,老人家想看三峡大坝、大瀑布好久了。
10.1 那天车子坏了在修,2 号早上四点出发,感觉车流量不大,一路上开回去也就在广东这边堵了半小时。
返程的时候 7 号下午三点从武当山出发,8 号下午两点多就赶回广州了,湖北、湖南段全程高速没有堵车,早上在广东段堵了三次,最长一次十多公里开了两个多小时,比我预想的要快了七八个小时赶回来。本来做好了提前下高速的准备,毕竟春节回来我记得开了四十多个小时,还好两个人换着开。
明显感觉旅游的人少了。自驾的没那么多了,收费景区没那么堵。
倒是我老家,6 号中秋节下午带老婆孩子走走环库公路,发觉堵车很严重,去一个千岛画廊的地方看看丹江口水库的水天岛一色,这地方不收门票,公路两边十多公里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车,大多是河南、陕西牌,以及襄阳老乡们来上游看库区和大坝,说实话,我没想到老家的环库公路和大坝吸引了那么多人来,有可能是这些地方都不收门票。当地在 3 公里外整了一个大停车场,派了几辆免费公交车往返接游客。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没看到大坝放水,在我老家丹江口大坝,开了七个大洞放水,气势很壮观!自从给河南河北北京调水后,丹江大坝很少开这么多洞朝下游排水了,可见汉江上游九月份应该降雨量狂增,毕竟暑假我回去,库区水位消的很低,都给北方抽走了!
说实话,消费是降级了,但小众景点人流明显多了。
可惜我手机在宜昌看大瀑布的时候被水浇了,很快就黑屏了,回到丹江才修好。
宜昌的山水还是不错的,旅游的人还真不少,去 348 公路,在路上被堵车两三个小时。毕竟 348 最美公路也是免费的。
随手拍的,后来几天手机坏了就没拍。
0
收费景区三峡大瀑布环境不错,人并不多
0
免费景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地丹江口大坝朝汉江下游泄洪
消费肯定是降级了,这和旅游人数多没有直接关系——富游变穷游,没钱的普通人基数大,只要穷人还在游,人数多才正常。
北京有家高档宾馆,以前我查过,国庆期间行政间一晚上要 2500 元,真心住不起。今年国庆又查了一下,只要 900 一晚就能拿下,包双早餐,包下午茶,包晚餐(简单的那种)是不是降得很明显?
你要是做过对比就能发现,这几年海南的机票同比是降的,酒店价格也没涨。海南是国内高档旅游消费的风向标,海南不火,说明旅游消费的档次总体不高。
这说明有钱人变少了,支撑不了高档消费。
旅游人数为什么没有减少?因为普通老百姓虽然也没钱,但还在消费,尤其是旅游这一块。
以前老百姓不敢消费,因为车贷房贷和子女教育压着。现在年轻人敢消费,房子问题要么继承老一辈的房产,要么干脆买不起就不买了;车子有就开,二手三手都行,没有打车也方便,而且不贵;孩子嘛,我 TM 自己都养不起,还要孩子干嘛?!
当你没有更高的追求时,你会发现生活真没有那大压力,五千能过,三千也饿不死。
这时候旅游也是一个可以承受的选项,而且花不了多少钱。
比如高铁、飞机太贵,我可以坐绿皮车,最多也就几十块钱;住宿太贵可以不住五星、三星,几十块一天也能睡;门票太贵我就泡博物馆,一分不要;吃得太贵我就吃当地特色小吃(其实就是街边摊),十几块也能吃饱。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几年大城市的旅游市场越来越火爆,比如成都、重庆、北京、南京、上海、武汉、长沙这些。因为大城市基建好,交通住宿都方便,逛个街就能满足旅游的需求。
但这种旅游方式不是国外的那种度假,严格来说是一种体育运动方式,有的出游相当于受罪吃苦,人再多也说明不了什么。至于对经济的刺激,嗯,有总比没有好吧。
有钱人还是一样有钱啦
我这个小镇有个网红景点
从 9.29 开始就都是中国人 一直到今天 才开始减少
刚从福建回杭州,自驾
除了酒店贵,其他都很便宜。我对住要求高一点,差的住不了,所以住了三晚五星酒店。
吃饭很便宜,停车费略贵但是跟杭州比差远了,水都是酒店拿的。我是穷游,没花几个钱。
然后,玩好离开的时候,在沙滩停车场,车跟停在隔壁的一辆赣 A 车刮擦了… 我新提开了一个月的车的门把手撞掉下里来,车门凹进去… 不知道修修的钱够我再玩几天…
1. 没钱没工作穷转悠
2. 为啥不呆家里睡觉?因为被舆论洗脑,大家都出去转了,自己不去显得不合群
暑期带孩子出行清单
目标海南岛
交通费 4500(3 个人南航经济舱)
岛内交通(租车 860)
住宿 + 吃饭 3500(9 天 8 夜,海口,五指山,保亭温泉,万宁,琼海,文昌 ,海口,每天基本上都是吃的当地特色 老爸茶喝得很开心,文昌鸡也很好吃,海鲜也不错)
伴手礼买的是万宁兴隆咖啡,价格也对比了某宝上,比某宝上便宜,品质要好很多,15 盒价格不到 1000
整个下来 9860,除了交通费我们觉得贵了点以外,其他的消费我觉得已经降级很多了,关键是品质和体验感没有下降,该吃的吃了,住宿方面只有五指山,保亭温泉选择的是星级酒店,但是酒店价格很便宜,设备老旧了点以外,其他没啥不好,吃饭基本上都是人均 50-60 左右,但是真感叹的地方就是消费水平真降级了,要知道 21 年去海南玩了一次,3 个人花费了 17000 多
这是上亿人几乎没有尊严的旅游体验。你认为国庆期间他们不知道 人多 车多 衣食住行 统统都上涨?
他们都知道,但归根结底他们没钱 没时间 没能力自由 决定错峰出行,堵车 排队 憋尿 不敢喝水吃泡面 吃预制菜。没时间听讲解 没机会 拍照没心情 感受,花钱吃也要硬着头皮吃。
因为假期这个跟整年的苦比较算是甜蜜了,景区的拥挤跟工位上的压抑比起来算是解压。
很多媒体会把这种毫无尊严的旅游模式美化成国泰民安的宏大叙府。
更可悲的是人们需要在这里层拍张朋友圈发视频,他们需要演出自己不苦的样子……
旅游那点钱对于婚,房,孩来说简直是冰山一角
因为人家的退休金真有 7000+
而且这个群体相当庞大
一堆答案都没有一句真话吗
地铁上坐着的那些退休阿姨
一眼可见的来自某些个单位
再退一步讲
周围就没有领退休金的吗
有人拿的退休金比本科毕业甚至留学归来的晚辈工资还高
整个事儿连晚辈自己都觉得太离谱了吧
这游戏你都不知道怎么玩下去
那些人真就是混了一辈子,吃足了时代红利
没有称得上贡献的玩意儿,还一口一个当年
说什么旅游不花钱
收入都这么高的吗
以我熟悉的景点峨眉山来说,一个人正常游玩两天开销为门票 150 交通(索道加上下班车)300 酒店 500 生活 300 共计 1250
现在特种兵 150 门票,30 块钱景点内消费,没了
现在很多人旅游都消费降级了,也就是穷游,提前做好攻略后钱主要花在游玩上,吃饭住宿都将就着来就行,不追求多么舒适奢华什么的,主要追求性价比这块。
还有中国人基数很大,哪怕很小的比例出去玩都是很大一个数字。而人山人海基本上都是有名的景区或者赶上假期什么的,自然人看起来很多。
呵呵,我们西安,大唐不夜城,人山人海啊人山人海。
有啥花钱的地方吗?
出来的时候背个包,装好馒头、榨菜和水,就能在大唐不夜城逛一晚上。
我只要不去买新房换新车,不去考虑学区补课辅导班这些东西,开着老车全国乱窜也没啥压力,加点油住民宿才能花几个钱。
估计消费没有想象那么多。
我去扬州玩,东关这,晚上随便就能定到酒店,没有满……
这特么可是扬州,算是繁华地段了啊
是这种吗?国庆期间为了看升旗,直接凌晨上万人开始睡在天安门广场上。
苏州这边的徒步路线都排队了!这搁以前都不敢想
一鲸落,万物生!
只要不买房不生娃,旅游花费真不算个啥!
一边是经济不景气,降薪,裁员,失业。
另一边是各地旅游热火朝天,各大景点人满为患!
这几年,各地又掀起了创建文商旅综合体、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地,节假日各大商场、夜市、街区人声鼎沸。不过,去商场和夜市的,基本都是吃饭、带孩子玩乐,或者看个热闹,正儿八经消费、买衣服的却很少。
这也说明:大家消费行为更加理智,也都开始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了。
其实啊,只要不买房,不生娃,把这两座大山挪走,就会感觉人生好轻松啊。
既然目前这环境干啥啥不行,那咱就想开点,及时行乐,该花就花吧,反正出游一次还不够买一平米房子的钱。
【口红经济】,指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在经济不景气或衰退时期,口红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意思就是口红作为一种非必需品,能够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因此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可能会减少在其他大宗商品上的消费,从而有更多的 “闲钱” 去购买口红或其他廉价商品。
那么现在的旅游经济就是【口红经济】。
买涨不买跌,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在努力扩张自己的个人资产,买房、买车,有闲钱就继续加杠杆,买二套、三套房,换更大的、更好的房;买两辆、三辆车,或者换更贵、更豪的车。这些可都是大头,动辄就大几十、大几百万的。
现在经济不好了,房价、车价都跌跌不休,谁还敢再买这些大宗商品。而相对于买房、买车,旅游才几个钱呢?全家出游一周,不够大城市一平米房价。
而且旅游不仅花费少,还能换到短暂的 “自由”,精装自己的朋友圈,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去旅游了。
再加上以前工作忙、没时间,现在失业啦,有大把的时间,看着周边的人都去旅游了,心里也痒痒的,从众心理作祟,同时,也想借旅游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和压力,短暂地抽离、逃避现实。
日本在 1990 年代后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 “失去的 30 年”,但这一时期的消费特征,就与国内现在的情形十分相似。
房价崩盘之前,日本人喜欢欧美游,1990 年以后,日本人不再出国游,而是选择了国内短途旅游。
而且在经济下行的前几年,年轻人旅游的人数居多。例如 1986-1994 年,20-29 岁人群是旅游主力。但到了 2004 年以后,基本都是 50 岁以上人群旅游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年轻人被收入打垮了,头几年以为经济会复苏还抱有幻想,先玩了再说。后来发现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无论如何努力,收入都是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自然就不旅游了。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的情况与日本 “失去的三十年” 非常相似,也是房价最先崩盘,然后是降薪、裁员、失业,目前旅游的人数多,“25-4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一大半,就是不知道这种经济下行会持续多久,但短期内估计不会好转。
即便出游人数很多,但是人们的旅游消费也越来越理智,越来越会省钱,例如买景点门票、订酒店会多家平台对比,一旦发现某个平台便宜 5 元,会选择马上退票换平台够买,不多花一分冤枉钱。
日本在 30 年间诞生了很多平价品牌,例如优衣库、muji(muji 在国内真不便宜,日本价格要低一半)。1994 年后,日本的餐饮也出现低端化趋势,客单价也越来越低。吉野家、萨莉亚都成为低价王者。
目前国内也一样,再也不去商场买衣服了,大家都转向了网购、拼夕夕、直播间,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瑞幸、蜜雪冰城、奈雪 9.9 的咖啡喝了吗?
“一鲸落,万物生。” 一条鲸鱼死亡、沉入海底,就能深海中开辟出一个长达百年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当前,经济下行,而旅游人数增多,不是大家更有钱了,而是更懂 “把钱花在刀刃上”。
过去人们习惯省吃俭用买大牌、换好车,觉得这是 “过得好”,更有一种是为了所谓的面子。
而现在人们越来越看得开,所谓的面子不如让自己开开心心享受当下。
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抓住眼前的小美好,才是蕞实在的幸福。
天天降级降级,老百姓有个屁降级,少一分钱报酬你看老百姓干不干,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我们这种三线城市只有招不到的工人和不赚钱的老板,只能说老板现在赚钱是越来越难了,所以说国家要反内卷
消费降级了… 旅游穷游嘛,这个十一,去了趟邯郸,自驾游,只玩免费的景点,要票的景点一律不去,邯郸道,博物馆,去美乐城吃了个烤肉,响堂山石窟要票,不去…… 第 1 天酒店 120,住了,第二天酒店暴涨,晚上开车果断回去了……
在中文互联网上发声的可不止有实话实话的中国网民,还有美国、日本、台湾、以色列等方面的舆论战部队和被这些国家收买的汉奸,这些舆论战部队和汉奸常年在网上花式造谣。
当你发现网上舆论与现实相矛盾的时候,建议你先研究一下,你看到的 “都说消费降级了” 言论到底是谁依据**哪里的数据源**说出来的,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数据源,就是单纯的唱衰中国的一切?
我就问,作为 “ ” 的人。
各行各业,除了这几个节,能有腾出来的时间去超过二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玩耍不?
掰着手指头算算,自己一年共有几天假期,即使你的单位公司会给你,你自己敢不敢用。
我寻思能享受年假这种的尊贵人也不会到这上头来打发时间,毕竟是的 比,而不是装比。
旅游才几个钱啊?它要的是你的大宗消费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但因为它牵扯逻辑,所以多数人想不明白也正常
首先,消费降级和人多,本来就是不冲突的。消费可以有高档消费、中档消费、低档消费。但无论高中低档,人都要走出来。消费降级 = 消费方式改变。消费降级≠人死绝了
坐标长沙,2025.10.2 在四方坪夜市一家小摊上吃生蚝,老板星沙人,看他当天生蚝卖的差不多了,就问他今天生意可挺好,遂聊起天来。
老板说去年十月一期间,9.29 开始四方坪夜市人就多了,一晚上卖生蚝能接近 3000 块钱,今年刚 1000 出头。
老板自己住的小区,说往年十一停车场都比较空,都出去玩了,今年还是比较满。
另外我自己的感受,长沙作为老牌旅游城市,人流量相比前几年下降了一半不止。平时周末,十一点不到,五一广场人都稀稀拉拉的了,放在前几年很难想象。
@石言呓语:
国庆大假马上就要结束了,我来汇总一些自己公司和实体所经历的,还有自己看到的一些情况。。有些情况,可能跟大家的体感略有不同,如果不同意就以自己的看法为准。
第一,我来说一下热门地区消费。成都的旅游人群依然非常猛,尤其是文博单位,当天要想预约门票那是不可能的。同时,消费降级的信号非常猛,客单价 50 元以下的文创产品销售占比达到九成以上,导致销售总金额下降。不过此消彼长,体验式美食的增长数非常高,街头可以跟客人面对面的小吃数据喜人,我说的小吃是有四川特色人均 10-20 元的烤肉串钵钵鸡糕点烘焙甜品饮料等等。
最惨淡的是进店率,不管是景区还是综合体,数字跌幅惊人。
第二,市集的过剩和下坡路。由于门槛不高,社区和大小综合体都搞自己的市集,市集一多质量就低,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手艺人,好的手艺人产品又买不起。泛滥的市集甚至影响了 “非遗” 两个字,只要沾点手工就说自己非遗,逛市集的人也不好骗了。对我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国风和手工产品的创业高潮已经过去了,这一行不能再进来了。比如说,以前做一把 diy 漆扇要 20 元,现在 5 元一把都没人体验了。
第三,国庆大假期间的住宿涨幅不大。我们全家早早的安排过节去重庆,核心地段的酒店的涨幅并不高,大概是平时的价格上浮了 30%。非核心的地区,比如我们去的合川、铜梁、潼南、大足,酒店价格跟平时是一样的。不过有一个很奇怪的点,就是各个酒店的婚礼排得满当当,同时都是几场在举行,跟平时感受的年轻人不结婚不恋爱有很大差异。。不过不得不说,重庆妹儿是好看。
也许,三四五六线城市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婚恋观?
第四,川渝地区的公园绿地建设水平超级高。不管是市还是县,都有超大的绿地和湿地公园,也不知道这个要不要考虑运营回本的问题。比如眉山的彭山和青神,河滨绿地公园都是按公里来算,配套设施完整。前些年市政绿化的突飞猛进,让更多人有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睡车上和搭帐篷,反正停车位充电桩卫生间一应俱全。这种几乎不花钱的旅行体验,可能很长时间都要存在了,也许体验感更好的车和帐篷是一个创新空间?
实际上,我如果是这些绿地运营单位,不如顺势推出露营基地和房车基地,配套用房用来支撑一下这类人群的刚需消费,也许是盘活空置铺面的机会。
第五,最后一点是我对重庆和成都的文旅比较。重庆的旅游,不管是 5A 景区还是普通古镇,在文旅产品的打造上都比成都粗糙,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城市性格和消费习惯不同。比如说李子坝人人都要去吃一次单轨列车,换成在成都这要做 500 种小吃和文创产品来,但是重庆只让游客留下了一段手机短视频。不过,重庆在吃这方面展现出远超成都的多样性和性价比,选择性更强而且价格和分量都更划算。
这个话题前几天我就说过了,餐饮和文旅顺势而上,在重庆就去认真学食品和餐饮行业,在成都就认真学文化经营,成渝双城经济互补比借用更合适。
唠唠叨叨说半天,跟大部分人都没关系,只是跟我自己的工作有关。总体的感受,就是当下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得不停适应变化才能把自己的饭碗捧得好。
反正今年三亚十一期间人很少
十一去了济南,虽然也是人山人海,但是滴滴司机说人比去年少了。宽厚里的店主阿姨也说这两年生意少了很多。
宽厚里不确定是不是只做游客的一次性买卖,所以人少了。不过滴滴司机的话我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
我刚看了一个新闻,年轻人出门旅行不住酒店,住帐篷
谢邀。
旅游其实也消费降级了。以前旅游的次数会更频繁,住的会更好,吃的会更好,买的特产也会更多。
现在主要是拍照。其他开支一般都会减少。
消费降级,买房买车,买奢侈品的数量会变少。旅游也会被砍,但有机会还是要出行的。
说过好多次,年轻人只要不买房、不结婚、不买车,剩下来的这些钱不说够周游世界吧,国内自由行那不是轻轻松松。老年人只要有退休金的正式退休人员,光退休金每个月都是普通牛马几倍的工资,他们不随便去哪吗。
只要想开了,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人山人海的景点,大多数都免费。
这还不是消费降级?说不好听就是穷游乱窜。
拿武汉来说,热门景点是——省博、东湖、江滩、科技馆…… 这都是免费的,每天预约爆满。
而收费的哪怕门票几十块钱,游客都要少几个数量级。
很多出来玩的,甚至都是自己带一壶水,中午随便找个小馆子吃碗面,一天花不到 20 块钱。
……
我感觉自己消费还是太 “奢侈” 了。
都没出远门,就在市内几个商场逛了逛,两天就花了 700 多。
打车合计 150,娱乐项目 300,吃喝 200。其它杂项几十。
5 号没出门也没做饭。点了个麦当劳 10 件套就花了 100 块。
3 天一共花了 800 多。
都够穷游 1-2 个周边城市了。
……
国庆统计数据,人均消费 113 元。
活明白了
把钱哪去结婚买房生孩子
不如自己享受了
穷旅游,花不了几个钱的。我这出发去上海 / 杭州 / 南京,电车就一过路费,高铁一个多小时都可以到,票又便宜,这些地方去过 n 次了,真吊不起兴趣。上海人流行去日本,机票往返也就一千几百块钱,但你没发现去欧美,澳洲的基本很少,同十年前不一样了,说白了还是百姓手里没钱折腾。即使假期,上海街头晚上 8/9 点还是冷清,许多人觉得宅家里舒服,国庆黄金周估计消费数据不会漂亮。
买房那是几百万上千万支出
不买房就是消费降级
娶老婆要给几十万彩礼
不娶老婆那也是消费降级
跟这几十万几百万支出一对比,其实大家会发现,旅游真是太便宜了
住个酒店花一千多,只要不是那种平常价格一两百国庆节涨价找大冤种涨到一两千的,大家也能接受
即便是当大冤种,一两千的房价也比买房便宜多了
消费当然降级了,现在最流行的其实是特种兵旅游,还有不花钱的野景点
网上都是乱七八糟的攻略,哪里不花钱去哪里,广东暑假爬野山下野塘淹死好几个,香港水库都有一堆陆客去硬是把公车班次都去到加开了
其实年轻人特种兵旅游算是普遍现象,但是无经验越野前往危险地带这种事还是别做了,这个夏天游客遇险被救援队救的新闻都看烦了
去年上半年吸引了 4000 多万人次,人均消费却只有 1.5 元,亏损高达 1.8 亿。
人均消费只有 1.5 元!!! 舍不得吃,舍不得玩,舍不得买……
为什么还要出游呢,因为天天当牛马,节假日再不出去放放风,年轻人受不了!
而到景区去转一圈儿,是成本最低的放风方式。
有消费力的在国外 国内穷游很多
说降级的,别提什么房子不买了大家降级旅游。就说今年阳朔旅游,这个在网上已经被黑惨了的地方,各种加价,各种宰客各种报道层出不穷的地方,今年所有项目都是爆满,遇龙河漂流,兴平码头漂流,都要抢票,国庆这几天排队都是三个小时以上才能上筏子。以前我也是被网上带了节奏,认为大家都降级了。结果一出门,好家伙,都是人,事实就是事实中国人太多了。降级的可能真是少部分。
国庆,1 号上午从上海出发,5 号晚上回。
开销:1 号上午电车充了 580 公里,0.83 元一度,大概 75 度电,总计 62.5 元左右。
中午到杭州,吃了一份,25,一份海鲜面 19.9(原价 35 的团购价 19.9)
晚上快到衢州时,在服务区吃了一顿饭,花费 30 左右。
夜宿衢州,酒店 280 元,酒店有免费充电桩,故第二天电费消耗为 0 元。
2 号上午到上饶,门票 165,景区内消耗冰激凌 18、饮料 35,晚餐 120,由于篁岭堵车且酒店超贵,所以晚上 10 点多决定出发且直奔南昌,夜宿车上。
3 号早上 7 点到到南昌,直接去酒店入住。当天吃米粉 15 块➕包子大概 15,共计 30,下午 5 点在酒店开始外出游玩,米粉 + 奶茶各类估计 60,酒店 350。另外一笔消费是充电,0.57 元一度,大概充了 70 度,预计 40 块左右
4 号中午在南昌,吃饭 120 左右,然后出发九江,下午在九江真的没花啥钱,就买了饮料 + 浔阳楼门票,估计消费在 30 以内。
然后 7 点出发安庆,住安庆,当晚酒店 250 左右。
5 号就在安庆玩了几个小时,消费大概:
早餐 15 + 奶茶 35 + 午餐 20,
然后当晚返程上海……
国庆本来不准备出去的,孩子想出去玩。
最后开车,去了离家 100 公里的一个景区,
一家四口,加上油费,买点吃的、纪念品,一共花了 600 块。
看旅游消费统计就知道,现在的旅游人均消费水平赶不上过去的人均旅游消费,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再次通报数据都开始用含糊不清的叙事手法了,为的就是营造经济稳中向好的假象。就拿苏超来说,你来看球如果节省到极致,一百块都用不了就可以看一场球
抗日战争的时候上海也很发达啊,有钱人也多
老夫这次十一完完整整在外游荡了七天,先是高铁跨省,然后租车漫游,说一下感受:
一、高铁票不好买,提前两天买票,都是显示无票,只能选择候补订单,幸好都成功了。
二、租车价格比平常涨的不多,与往年相比,价格明显偏低,可能是新能源车泛滥的成果。
三、酒店价格比平常高一倍上下,但中后期酒店价格快速下降,可能是发现没人定。
四、去过的某知名大景区国庆日均游客比五一少一半。
去了几个海滩,人都不多,可能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吧。
今年去马来西亚。三大两小,七天花了三万。
感觉今年朋友圈出国的比去年多。但国内一些传统旅游圣地差很多,比如三亚,厦门
就我个人来说,酒店以前是万豪系,现在一般民宿就行。飞机以前东航国航,现在春秋亚航。打车也少了,地铁公交走路。。。
确定吗?
我在某三线矿产城市,这两年转旅游城市火了一把,结果今年十一,市中心漫展,附近只有 coser 在逛街。
去某老居民区吃饭,某老店老板门口摆了两排塑料桌,但是不论是中午去订餐还是晚上就餐。
店内台数都够用。
我甚至觉得还没疫情刚结束那会红火,疫情刚结束那会是真的排不上的。
而且不光是我们市,开车去隔壁省某县著名美食景点吃饭,到地方确实车不少,但是不论是景点还是大部分饭店,都不用排队。
洗浴中心也去了一个,明显人少,空调都没开,服务质量也是大幅下滑,我甚至觉得水质有问题了,因为泡完澡以后身上莫名的会痒,自助质量也跳水。
以上皆是本人亲身经历,不含任何他人口述内容。
飞机和酒店是旅游的大头。
从坐飞机改坐高铁了,从五星级酒店改成普通酒店了,这就省了很多钱。
在旅游地的吃喝花不了多少。
航空公司疫情后太飘了,全价机票比疫情前翻倍甚至还多,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逼得我最近几年过年回家,不是高铁就是绿皮。
原本打算去三亚找酒店躺的,9 月中看了看机票放弃了,一家三口机票下来得一万,就改周边高铁游了。
没有啊,我国庆回老家,也没钱出去玩。最大的消费就是买点鱼饵钓鱼,买根鱼竿老家放着,还有就是每天出门闲逛买水的钱。今年国庆天气反常,三十多度,晚上出门都得买几瓶冰水才够喝
个人见闻,只是自己感受,勿喷。
坐标苏州,十一朋友聚会,苏州的平江路、观前街、仓街、苏州中心、金鸡湖一带人确实挺多,年轻人多,消费也高。确实看不出什么消费降级,但你要说升级倒也没有,和这几年来差不多。
但是苏州另一个中心,狮山地区就有点一般了。人明显能看出少了,尽管文旅局搞了很多免费活动,比如狮子山无人机表演,但大多数人也就是免费看个表演,听个唱歌,最多金鹰一层逛一逛,龙湖负一层吃一吃,不买东西,本地居民家庭多。除了热门饭店,冷门一点的贵一点的,淮海街的,还有狮山几家星级酒店自助餐都门可罗雀。听说悦榕庄要开不下去快了。
整体的感觉就和拉胯的无人机表演一样(小红书本地人都在吐槽拉胯),抠搜。在有 “消费降级” 这个词前可不是这样,我想他们也确实不是乱说。
聚会去网吧,也确实看到网吧入口处堆满了行李箱。开卡时候,几个年轻人推着行李箱问没带身份证可以上网不,得到网鱼小姐姐肯定答复。网吧充斥着久住人的味和泡面的味,体验并不好。朋友们选择离开去 spa,一下 350 没了,哪里降级了。哦,不对,几年前他们是走 3000 一次路子的。。。降了,降了。
附上拉胯的无人机表演图和晚餐。
说句知乎政治不正确的话就是,中国经济确实发展了。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提高了。
但是,有一部分人感觉消费降级了,很正常。
因为人更多的是跟过去的自己比较。
而不是跟过去的同龄人比较。
所以,降级肯定感觉降级了。
20 年前,绝大部分 40 岁的人都是农民,有几个上过大学,文盲都多的是。能有个工地干,就烧高香了。车? 自驾游?可能么?
现在么,40 岁的人不是大学毕业就是职业学校毕业,再不济也初中毕业吧。就算送个快递外卖,也比种地强多了吧。有个车也不难吧,自驾游正常吧。
现在 40 岁的人感觉比 20 岁的时候,生活水平下降了,很正常。因为现在 20 岁的人挤占了他们的资源。
以后,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因为,现在去世的,都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他们大部分都农村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文盲,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几乎不消耗什么社会资源,也不占用多少就业岗位,也没有退休金,更不会去旅游。
但是,新出生,新长大的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对中国整体而言,经济水平提高了,但是,具体到个人,只会感觉到,竞争越来越残酷了。
哪怕以后人口下降了,也一样。
你 1 年,去 1 趟北京,高铁 450,来回 900.
住一晚上五星级 900 元,去吃美食,逛景点,嘚瑟一个周,撑死花 8000.
这比你筹备婚礼,买房子,送聘礼,装修,买车,家具,家电,生娃,养娃,哄娃上学,几百万的消费,来说,毛毛雨啊!大哥!
什么才叫消费?结婚,买房,生娃,这才叫消费!
刚出去四天回来,两大两小。洛阳 - 开封 - 武汉。总共花了 4000。如果不是小孩买买买,估计也花不了几个钱。不得不说洛阳开封住宿真贵,
这几天去的。
太湖。
然后又去了石臼湖。
还有一个很长的大桥。
//
宜园
刚从广西北海银滩旅游回到重庆主城,谈谈感想。
1. 不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景点,哪怕是 5A 级,也都消费水平不高。北海榴莲便宜,16 元一斤可以买到顶级猫山王榴莲。吃饭海鲜小吃住宿都比重庆便宜。
2. 国庆高速免费,国家确实让利于民的。
3. 北海银滩海滩消费真是比山东青岛海滩便宜巨多,建议喜欢海边游泳的都去北海银滩海滩。
4. 广西人纯朴,因为我去过几次青岛,感觉比青岛那边人际氛围好多了,特别是与官方工作人员打交道,我在青岛飞机场就被机场工作人员坑过。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介意勿怪,无意挑起地域纷争,但凡你杠,你就是对的。
5. 北海交警不上纲上线,官民一起欢迎外地游客,银滩附近路边划线停车位免费。
6. 待补充。
10.2 去湖南,,10.6 号回来。
怎么说呢,明显路上和景区比以往少了很多。
凤凰我没住景区里,里面 300-800 不等,太贵了,住在外面(距离景区走路 5-6 分钟),标间 95,你敢信?
昨天 10.7 点开美团,因为没来得及更换定位,还显示在凤凰,景区里面民宿已经降到 100-110 之间了。
旅游可能是最不需要怎么花钱的娱乐活动了。会不会人多反而说了该问题。
消费降级指的是贵的东西卖不动或者销量下滑
旅游花不了多少,三口之家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玩几天,不高消费,全部算上一两万就够了
省内就更低了,还有很多自驾的,这个更省
几瓶茅台的钱而已
另外,假期太集中,全国上班族就指着十一五一有限的几天,这么大的基数,人山人海很正常
平常你去看看,即便全国最知名的景区,平时人也不多,有些还很冷清
我也想知道呢,大概旅游支出已经是柴米油盐一般的存在了吧,属于生存需要的精神支出费用,所以就算消费降级了,钱难挣了,可是该出去玩还是得出去玩,该花的钱还是要花吧,不然精神容易出问题,那就不是消费降级的事了。
也就 1 号到 4 号人多点
10 月 8 日自驾返程 1200㎞,高速别说堵车了
路上都快没车了
旅途中发现
景区附近宾馆民宿涨价的已经没人住了
就是个睡觉的地方,哪便宜睡哪,要不是带娃就直接睡车里了,花那大几百上千的
吃的就去找老城区那些居民多的地方,小店子
景区内乱七八糟的一概不买,想要什么直接 pdd 搜,50 块能买一大堆
景区小吃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土豆圈大鱿鱼臭豆腐冰粉酸辣粉哪都有
娃拍了一套古装才花了 178 还带妆造
**文 ****| **何香奕 **编辑 ****| **陶若谷 1 这是我今年以来第一次接出省的旅游团。接这趟活之前,9月15日,我刚参加完中阿合作论坛,拉的是新疆兵团的副书记,原本安排的是17座车,但后来只有两个人来了。我测了三次核酸都 …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景区因限流措施游客大幅减少,促使旅游业改变过度依赖景区门票的发展模式,加快向全域旅游的方向发展 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 杨立赟 陈亮 余乐 王静仪 编辑 | 余乐 施智梁 刚刚过去的五天是12年来中国内地最 …
知乎用户 涡轮增压小脑瓜 发表 因为年轻人终于明白自己不会永远年轻了。 我自从穷到搬回家住之后就经常和父母吵架,每次都是从一点小事开始,一直吵到生命诞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争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我突然变了,变得他们不认识了。 我老爹不懂 …
知乎用户 也说 发表 “两分对立法” 是一种常见的诡辩策略 “中国有那么多的美好河山,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要出国旅游?” 就是一个典型的两分对立。 当你按照题目思考,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成了别人的棋子。 大家看懂这个例子,就能识别网上很多带节 …
知乎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郭盛钰 发表 谢邀, 但是我没有法子,也没有建议,我连我家楼下小区混凝土路面问题都管不了…… 今年我们小区为响应 “创建文明城市” 号召,搞小区地面硬化,修了一条新混凝土路面。 施工质量简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