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文称「原研药逐渐退出公立医院已成定局」,背后原因有哪些?进口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药效差异大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古都闲云​​ 发表

自从七普揭示了超预期的低生育(低生育将加强老龄化),医疗养老的整体思路就迅速转换为 “甩包袱”。

关于老龄化问题,和医疗将因老龄化面临更重负担的问题,其实很早就开始布局研究了。不同于后来的集采 “灵魂砍价” 和现在的 “原研药退出” 这种完全的甩包袱思路,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思路是医养结合,类似于“把火扑灭在起始阶段”,通过让老人住进兼具养老和健康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机构,把大病消灭在萌芽阶段,以此对冲老龄化加深对医疗体系的冲击。

2015 年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正式提出搞医养结合模式,并且组织了三年的小范围试点,试点效果还不错(实际上是因为范围太小,弊端没有充分暴露),从 2018 年开始正式逐步推广,为此在机构改革中老龄工作从民政部转隶卫健委,这是在机构人员方面为医养结合所做的配套。

但是,七普数据揭示了超预期的老龄化和低生育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在数据公布后不愿承认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质疑 2020 年 1200 万的出生人口数据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改变其实非常快。不像全面二孩之前还经历了漫长的争议交锋阶段,在 2021 年 5 月七普主要数据发布,6 月就放开三孩,实际上也侧面证明了情况是超预期的。

且不说老龄化本身就在水涨船高,由于人口变动具有周期性的特征,不同于一些缺乏思考能力者以为的 “只要等目前这一批老人去世,老龄化问题就解决了”,老龄化问题是人口结构问题,等现在的老人去世了,“你” 就是新的老年人。目前的更极端的低生育问题,将导致未来更极端的老龄化结果。所以,就七普证实的低生育这一个关键变量,就会在未来形成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简单来说,医养结合模式原先设想的,是财政支出一部分给公立机构,同时也需要大量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建设私立机构,如此有足够多的机构,医养结合模式才能运转起来。实际扩大推广的结果,是社会资本并不买账,如果还想继续推广医养结合模式,就需要财政加大支出力度,甚至全额包办。

同时,由于七普揭示的超预期的低生育指向的是未来超预期的老龄化,财政全额包办的结果就是把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投入深不见底的无底洞,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是从 2021 年,减轻老龄化包袱的思路迅速发生了转变,开始强调养老责任主要在个人。因为如果不增加财政支出水平,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公立机构只能容纳极少数老年人,如果依然把机构作为养老主体,绝大多数老人一定是住不进去的,极易产生缺乏公平感的情绪,增加社会矛盾。

所以,很快就有了以下新说法:

2021 年提出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积极承担赡养责任,实际上就是回归家庭养老;同年卫健委提出养老要形成 “9073 格局”,指未来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养老(90%)和社区养老(7%),只有 3% 的老人能入住养老院。这些表述和说法,都是为增加老人自身与家庭在养老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做背书,从根本上甩包袱,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2023 年,老龄工作重新回归到民政部,实际上就标志着医养结合模式的失败。当然,现在医养结合的说法还在,只是内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医养结合,除了养,还有医。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医疗方面也逐渐出现了所谓的集采灵魂砍价,再到现在所谓 “原研药逐渐退出”,实际上都是在积极执行新的 “甩包袱” 方针。

至于很多人还在纠结的药效问题,或者是为什么不能增加自费选项问题,这些问题都要为两个更大的问题让路:

一是医保体系乃至广义社保体系在面临超预期的老龄化的冲击下的长期存续问题。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特殊与特色,虽然一个常见的说法是生命无价,但意外事故的人身赔偿都是有数字的,而医疗成本理论上可以无上限,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为了医保体系存续,必然要让医疗总成本有所收敛。

二是公平感问题。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多人对过去的年代有滤镜,除了过去是发展较快的时代,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信息流通差,普通人难以接触到不公平现象,因为环顾四周,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贫穷。

现在被舆论深深诟病的所谓高干病房和特供体系等等,在过去实际上比目前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医疗方面设置自费选项的结果,就是放大不公平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实际上目前已经开了另一扇窗,那就是前不久扩大开放试点的外资独资医院,这就是一个不那么起眼的自费选项。

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逻辑串起来,逻辑就是超预期的老龄化。老龄化问题也就是如此,它几乎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会让这些方面变得比以前更脆弱。在这种可以预见的超预期的系统性冲击逐渐显现时,还在就药效、一致性评价等技术方面的细节争论,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知乎用户 田君良​​​ 发表

第一,国外药品退出公立医院,是大趋势

国外的药在中国卖得贵,主要因为药物原创或者说知识产权,不在国内。

这与其它产品没有两样。

比如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未纳入我国医保前,一针高达 69.7 万元,之后一针也要花 3.3 万元。

这里面,研发和生成成本,就是上面说的知识产权成本,占绝对大头。《美国医学杂志》曾经估算过,美国治疗疑难杂症的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平均成本大约是 13 亿美元,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研发成本约为 10 亿美元(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数量级没问题)。

这个药,在原产地美国的售价为 12.5 万美元每针。在澳大利亚,医保后的价格为 41 澳元每针

如果我国消费者购买了这种药,那他支付的药品价格中,绝大部分都流回了美国的原研药公司。

即便国家把一些昂贵的进口药纳入医保,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因为这无非是国家向原研药生产国支付了这笔巨额费用,而国家的钱,又来自税收,也就是来自老百姓,所以实际上还是老百姓出的,是一种转移支付手段,即从医保基金里面划拨这笔钱,还有一点财政补贴。而设立医保基金,本身就是转移支付的手段(医保缴费高的群体,最终领取的社保钱,相对于之前缴费的那个额度,是更低的。反之,医保缴费低的群体,最终领取的社保钱,相对于之前缴费的那个额度是更高的,这样就完成了转移支付)。

所以自然,如果我国自主研发这类药物的水平增加,就能替代进口药物,从而大大降低知识产权这笔费用,使药品价格大大降低,利国利民。

下面是段引文: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美国的定价为每针 12.5 万美元,即,第一年治疗费用就是 75 万美元,此后每年的治疗费用为 37.5 万美元。
2017 年 10 月,丹麦建议仅对一小部分 1 型 SMA 患者(婴儿)使用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并拒绝将其作为所有其他 SMA 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理由是,价格过高。
2017 年 10 月,挪威认为该药的价格高得太过离谱。
2019 年 2 月,爱尔兰卫生服务管理局认为,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价格过高,其第一年每位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为 60 万欧元,此后每年约为 38 万欧元,预计五年内对爱尔兰 25 名 SMA 儿童的预算影响将超过 2000 万欧元。
截至 2019 年 5 月,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被纳入 40 多个国家的公共医疗体系。
2021 年 12 月,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中国医保,价格从每针 69.7 万元降至 3.3 万元。

贵,但是没办法。Adrian KrainerIonis Pharmaceuticals 合作,搞出来了,而且有效,那人家除去成本,就是要定这个价格,别人也没办法。除非你能自己研制替代药,或者放弃治疗。

所以,国家要想强大、富裕,善于创新是前提。否则大头都被人家收割走了。

下图是研发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关键人物,Adrian Krainer,他是乌拉圭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

第二,我国医保基金压力比较大。2023 年,我国医保基金收入 3.35 万亿元,支出 2.82 万亿元。这里面有一些结构性改革

第三,这里说的媒体,是指三联生活周刊,其原话是: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距离开标日十八天后,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正式公布。
这场集采被业内称为历史之最——产品数量历史最多,共四百九十三家企业的七百七十八个产品参与投标;降价幅度历史最大,多个产品降幅百分之九十以上;药品价格历史最低,阿司匹林肠溶片,中标单价降至三分钱一片。
最令人意外的是,原研药在本轮集采中无一中选。六年十批集采过后,原研药逐渐退出公立医院已成定局,一部分追求原研药的患者就医习惯在发生着转变,药企也开始转向院外市场寻求新的销售通路。
医药市场格局变化之下,民营医院、电商平台和保险公司等相关行业,都在试图抓住原研药带来的新机遇。

说的是**原研药。**原研药不等于进口药。

原研药是指原创性的新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获批上市。进口药是在国外生产,在国内销售的药。

有些进口药是原研药,这部分药物是由国外药企研发并生产,然后进口到其他国家的。

但进口药也可能是仿制药,即国外药企仿照原研药生产的药品。

我国进口并且获批的仿制药很多。

比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原研药为葛兰素史克的舒利迭,土耳其将其仿制后,由京新药业控股子公司杭州京瑞负责进口注册,并取得中国市场独家经销权,已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再如瑞舒伐他汀钙片。原研药是诺华旗下山德士的子公司生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后来经过仿制和进口,并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获得批准。

又如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氯化钠注射液。是大冢制药按照五点二类注册的进口仿制药。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被纳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还有托拉塞米片。最早由克里斯蒂安研发,国内批准进口的仿制药有华海药业的产品,而且该公司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托拉塞米片的《药品注册证书》,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进入公立医院的也有,比如上面说过的天价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二零一六年十二月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精准靶向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其仿制药利司扑兰在美国获批上市后,也进入了中国,并被纳入医保目录,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使用。

所以,不论三联生活周刊所说的原研药逐渐退出公立医院已成定局是不是确实可靠,将这句话理解成进口药逐渐退出公立医院已成定局,削波儿有点不太确切。因为即便我国公立医院不采购国外的原研药,也会采购国外的仿制药。

而且,中国也有原研药,我国公立医院肯定会采购中国的原研药。

知乎用户 素食的虎鲸 发表

有些人上来就按照自己想象去推理的,这里给一些事实:

  1. 我之前吃医院开的非布司他已经至少 6 个月,最后两个月从 20mg 增加到 40mg。
  2. 尿酸仪不准,OK。但之前已经测完一整瓶试纸,集采药阶段没有低于 320 的。
  3. 原研到现在吃了半个月左右了,剂量是 20mg。

-——————————————————————-

只说实际的。

我原以为也差别不大,大概是 100% VS 95% 吧。

直到我自己吃上医院开的非布司他,20mg 吃了,测一下尿酸,大概三百七八到四百。觉得不行,得加剂量,吃一整片 40mg,测一下大概能到 320~350。觉得还是不行。那就试试原研药吧。

吃了一片 20mg,第二天就降到 2 字头了,持续吃了一版多,昨天刚吃完火锅,今天早上测,180。

说实话,差别有点大,一倍剂量的集采还远远不如正常剂量的原研。

知乎用户 温顾成 发表

卷价格战不看质量的案例可以看拼多多

一个国家如果网购只有拼多多这个途径,自己想想市场是什么样子。而中国医疗就是这样。你为啥要上拼多多,不就是省钱吗?拼多多中间商赚的也盆满钵满。苦的是谁写脸上了。

动动脑子就知道谈疗效是有多荒谬。只能讲一些抛开逻辑不谈的囫囵话骗骗粉红们及愚民们。

知乎用户 庄有猫​​ 发表

关于今天这个爆文,说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仅代表个人立场。

1. 有人问将来公立医院是否可以大部分药用集采,留一点份额给原研?答案是很难。集采的本质在于「以量换价」,或者说叫带量采购,公立医院每年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就是集采药的使用比例。未完成约定采购量、或者非中选产品采购比例超规的公立医院,考核为不合格。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这句话这几年被反复强调,理解这句话你就能理解很多变化。

医保被薅羊毛前几年已经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了,浪费非常严重,这种势头必须要扭转。

2. 关于集采药(仿制药为主)的效果是否可以达到原研药,国内外一直有相关研究。整体来说国内仿制药的品质比过去显著提高了,但是生物等效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临床等效性(之前详细说过 https://weibo.com/1728715190/5097057494237738),而另外一方面许多进口原研药的临床研究证据多得多,这也会使得许多医生更愿意推荐原研药。

国外一项心血管用药的大型荟萃分析表明,大部分(60%)研究的结果是原研药和仿制药没有差异,26% 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更好,13% 的研究没有定论,1% 表明后者更好。国内近年有一些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仿制药效果和原研药一致,甚至个别效果更好,但是需要注意这些真实世界研究设计的局限性。

3.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以昂贵的原研药为主导,即便美国也是一样,美国市场将近 90% 的处方药都是仿制药。我个人的建议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推荐选原研(如果有得选的话),经济条件一般的,仿制药尽量选择有蓝标的。

将来有可能的一个趋势是一些原研药更有机会在私立医院、互联网平台或者药店开到,这只是一个猜测。

还有人问一些原研药为什么可以一直占坑?

这不是我有能力讨论的问题。

4. 对于大多数普通患者而言,你的诊疗方案是否正确,远远重要于药物本身。我看过一些医生给患者的诊疗方案只能用八个字形容——随心所欲,一塌糊涂。一场战斗中如果战术错了,再先进的武器也是白搭。

而一些医生通常不愿意承认诊疗决策的过失,患者也更愿意相信是药物质量导致自己的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副作用太大。药品替医生的错误背锅。

最后,在将来,原研药和集采药 / 仿制药之间的竞争还会持续存在,它们背后的力量也在持续博弈。对于普通人更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被这些争论带偏。

知乎用户 YULI 宏观财经​​​ 发表

药品并不是价格高就是好药。

进口药移出公立医院集采的名单,是 “国产化替代” 战略的医疗领域的体现,而医疗反腐是过去两年最触目惊心的领域。里面多少利益输送,多少滥用药品,多少视人如草芥,没办法公开案例。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推动集采药品的国产化,也算是应时而为

药品集采的过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准入门槛低、药效差。印度仿制药都可以起到神效,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怎么可能在仿制药上落后呢?

药物价格高,不是因为生产成本高,而是从研发,到临床,再到上市,这个需要很长时间,这一点在美国 FDA 的监管下,更加复杂,早期投入过高,药厂要收几十年的专利费

当然,也有部分特效药,需要极高的冷链运输成本,会提升成本价格。这些药,也不是集采的重点领域。

未来,更多领域会出现 “国产化替代”,比方说中国邮储银行,2025 年 1 月 9 日,全国首家鸿蒙生态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北京通州区运河商务区支行正式开业。

小红书作为此次 “进口药、原研药” 最恐慌的群体,已经在舆论上造成了 “无脑” 的恐慌。甚至有些沪上小布尔乔亚开始屯原研药,简直是滑稽。

需要否认的是,有些社交媒体的风气确实有点歪,不给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反而是 “国外吹,进口吹”,此次舆情,堪比当年从日本搬马桶盖回来的中国游客。

国产药真的就不行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产药和进口药之争,就是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国产化

张为申是中国抗生素领域的专家,被誉为 “中国抗生素之父”。

张为申领导的研究团队深入开展有磁青霉素、土霉素的生物合成代谢研究,并相继进行土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的试制研究。他还领导抗菌素所积极开展新抗生素筛选研究,几年内就得到古曲霉素、万古霉素、灰黄霉素、巴龙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产生菌,合成一些国外没有的新青霉素进行筛选。

从此,对中国人而言的脑膜炎、白喉、肺结核、伤寒等种种恶疾,不再是 “绝症”;对付肺炎、痢疾、淋病等难缠的疾病,也有了有效应对的药物。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 1949 年的 35 岁迅速达到 1957 年的 57 岁,国民寿命提升了 22 岁,这堪称中国医药史上的伟大壮举之一。

大家也不必慌张,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门类最齐全,制造成本最低的国家,有什么东西是生产不出来的呢

知乎用户 小白马经略观​​ 发表

主要是原研药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集采,另一个是 DRG/DIP 付费模式的推广,这两个因素背后则是【追求社会公平优先的原则】和【医保基金支出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先从集采控费说起。

咱们国家的医保政策向来是从 “全民利益角度” 出发的,首先注重的是“追求社会公平优先”。

在这种背景下,纳入医保范围内的药品越多,社保基金的支出压力也越大。

除此之外,每年有 2000 余万人口步入老年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每年的出生人口不到 1000 万,医保能够从年轻人群体中筹集到的资金越来越少,【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需求】同样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

那么既要保障全民利益,又要缩减医保开支,医保层面上集采控费的意愿也就越大。原研药价格高昂,会被排除出集采名单,那么在推广使用上会备受打击。

这么做,实际上压缩了药企的利润空间。

日本就是一个先例。

日本比我们更早的进入老龄化社会,也走了 “控费降价” 的路线,整个 80 年代,医保名单中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 47%。

但是随着政策的延续,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日本的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却在不升反降,在整个 90 年代经历了滑坡,一直到 2008 年医药市场规模才恢复到 1995 年的水平。

日本的药企数量也经历了大滑坡,从 80 年代的 1700 余家下滑到 2015 年的 305 家。

在 “老龄化时代” 能够存活下来的药企,全靠“药物出海”,原研药出海估计也是未来【国产原研药】的方向。


然后再讲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具体来讲就是 DRG/DIP 付费模式的推广,其目的是**【引导医院采取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案】,同样有利于【全民利益】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

先简要介绍下 DRG 和 DIP 是什么付费模式。

  1. DRG 是一种基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的病例组合分类方案。

它将住院患者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分组**,每组对应一个固定的支付标准。医保机构根据患者所属的 DRG 组别,向医院支付固定费用,而不是按实际发生的医疗项目费用结算。**

举个例子。

假设某位患者因 “急性阑尾炎” 住院并接受了“阑尾切除术”。在 DRG 付费模式下,医保机构会根据患者的诊断(急性阑尾炎)和治疗方式(手术)将其归入一个特定的 DRG 组,比如 “阑尾切除术组”。这个组对应一个固定的支付标准,比如 5000 元。

医保机构根据该组的支付标准(5000 元)向医院支付费用。

如果医院的实际治疗成本低于 5000 元(比如只花了 4000 元),医院可以保留剩余的 1000 元作为结余

如果实际成本高于 5000 元(比如花了 6000 元),医院需要自行承担超出的 1000 元。

为了控制成本,医院可能会选择更经济的治疗方案,比如在相同的药效下【使用价格较低的药品】,这对于 “昂贵的原研药” 来说是一个打击。

2. DIP 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方式。

它通过对历史病例数据的分析,将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式组合形成自然分组,并根据病种分值和点值进行支付。

同样举个例子。

假设某位患者因 “糖尿病” 住院并接受了“胰岛素治疗”。在 DIP 付费模式下,医保机构会根据患者的诊断(糖尿病)和治疗方式(胰岛素治疗)形成一个病种组合,比如“糖尿病 + 胰岛素治疗组”,并赋予该组合一定的分值,比如 100 分。

**医保机构根据区域医保基金预算和病种分值计算支付标准。**假设每分值为 50 元,那么医保机构将向医院支付 5000 元(100 分 × 50 元)。

在年终清算的时候,如果区域内所有医院的病种总分值超出预算,医保机构会按比例调整支付金额。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在固定预算内的弹性调整,那么对于医院来说,就需要关注病种分值和区域预算进度,这样也会促使医院控制医疗成本。

同样,对于原研药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上述两个因素影响下,原研药从【商业角度】考虑,退出公立医院成为一种趋势。


进口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药效差异大吗?

为了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的一致性,中国自 2016 年起推行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需要在生物等效性(BE)试验中证明其与原研药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显著差异。

因此从逻辑上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不应该在药效上有很大的差异。

至于实际案例当中的某些反馈,我作为非专业人士,就不太清楚了。

以上。

知乎用户 35 号庇护所​​​ 发表

药品问题已经不可以玩儿文字游戏、抖机灵回答了,因为是比食品安全还要命的领域。必须允许社会充分讨论、争论、辩论,不能让某些有舆论占位优势的声音一家独大。

不管是某官方医药类媒体喊的 “原研药的概念是时候退出中国了”、还是 “退出公立医院” 都没问题,关键是药效以及普通人的获得成本;而不是把医保账户余额的充足性、是否满足集采的价格标准当首要考虑。

另外这里面围绕普通人获得成本的问题,还有一个公平性:是否不同群体、不同职业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可选择药品种类都一样?这个如何保证?别 “老干部病房” 用的还是高效原研药,普通人还用低效仿制药。

仿制药有没有药效好的?当然是有的。

问题是这种可以对标外资 / 原研优秀药品的国产仿制药有多少?又有多少已通过了以价格为主要参考的集采?哪里能买到?这些信息几乎为 0。

1. 既然原研药应该退出,那么是不是国产原研药也一视同仁?原研药企为前期研发、临床试验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不计代价的进行创新,这些就这么算了?那大概率,最后剩下的就是些低价低效的国产仿制药。

2. 原研药都是经过临床比对的,就是有相关疾病的人真的使用过。很多国际药企的质检标准要远高于一般的 GMP,人家自己的药检标准是最高的,高药效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我想问一下,仿制药的标准是什么?

3. 还有,如果原研彻底退出公立医院甚至中国市场,我们的仿制药如何进行药物和研发的更新换代?因为你已经把 “仿制对象” 全部赶走了,照着谁抄?这么多年下来了,我国出了哪些全球使用的高效药物?你可别跟我说有“菊花升温”。

4. 稀有疾病的专项药品也要退出吗?那这些病人怎么继续治病用药?

都第一天当中国人吗?

再说,原研药及其定价机制也不是外资药企发明的。

2000 年 11 月 21 日,原国家计委发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

区别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与非 GMP 药品、“原研制与仿制药品”、“新药名优药品” 与普通药品定价,“优质优价”。

《定价办法》的第 7 条,针对以上需要区别的品类的单独定价办法,宗旨是:

只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种药品的,就可以向定价部门申请单独定价。

这些政策痕迹说明两个问题:

1. 原研药的概念并不是外资药企提出的;

2. 计委认为原研药和仿制药,在药效 / 安全性 / 治疗周期上有显著区别,所以本着 “一分钱一分货” 的底层逻辑,认可原研药的高定价方式。

自 2022 年开始,已经有 160 多种外资药品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天天说美帝玩脱钩无法得逞,现在却要在医药上主动脱钩?

知乎用户 驯嘤人 发表

所以在可见的未来

医保成功省下了钱

国家成功转移了矛盾

就剩下医生和患者对刀

知乎用户 熊熊​​​ 发表

IT 行业有个规则: 自己的狗粮自己吃。

无论他们怎么解释,

如果他们敢出规定: 医保局和卫健委全部人员,及省部级以上,本人及家属就医,只准用国产仿制药。

我们就认!

中国自己的医药企业要形成研发投入到盈利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保证足够的利润,国外基本一个好的新药研发成本在 10 亿美元。

真希望华为哪怕小米进药物研发行业。

竭泽而渔,别 TOMD 吹药物集采了!!!

知乎用户 我是 V​​​ 发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医疗事业可谓是在畸形的环境中艰难成长。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是薄弱的看病能力,这使得医疗行业的供需双方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价格矛盾

众所周知药品和芯片行业一样,是属于研发成本很高,制造成本较低的行业,这就使得芯片产品和药品产品的定价难度很大。如果定价太低,那便不利于行业后续的研发,如果定价太高,则又影响到民生问题。

尤其是医药产品,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算是必需品,如果说芯片产品还可以选择用低级别的替代品,那么药品对于人们来说则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

针对这方面,我们的医疗体系也算是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将众多药品纳入了集采范围,从而降低了相关药品的售价。

但此举也引发了第二个矛盾,即疗效矛盾。

虽然在保护期后制药公司便不再拥有相关药品的专利,其他厂商便可以参与生产,但实际上即便是知道了配方,也很难完全进行复刻。因为各个厂商的生产设备,技术熟练度,回测数据都是不同的,研发公司即便没有产权保护,它们在设备、技术和生产的成熟度上依旧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生产的药品自然也就更有疗效。

像去年比较火的阿奇霉素,进口的就是本土生产的疗效要好。本土生产的虽然也不是没用,但效果肉眼可见与进口的有差距。

这就使得医疗事业的民生作用大打折扣。进口药不愿意进入集采范围,因而无法大量出现在市场上,而国产替代品虽然便宜,但疗效却有折扣。

这一点相当致命,我们的集采事业本就是为了民生而牺牲医疗行业利润的工程,医疗行业因为集采陷入了漫长的低谷期,如果民生作用被削弱,那可真所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力不讨好。

由此就要谈到我国的医疗事业的第三个矛盾,即利润和研发之间的矛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制药公司实际上更像是一家消费品公司,它们依靠销售某款旗舰产品而获得利润和名气。典型的就有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片仔癀的片仔癀,许多人买它们的产品并非出于医疗需求,而是用于送礼甚至是为了在二级市场上炒作。

像片仔癀在几年前甚至在一些地方的二级市场上炒到了上千元一颗,俨然有股茅台的劲头。这些药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说早就失去了药品属性,反而更像是消费品。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模式的获利能力的确更好,它不需要长期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只需要努力经营好自己的旗舰产品即可。并且由于药品属性并不是必需品,它们也不用被纳入集采范围,这对生产方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有这样的便利,使得生产方更不愿意去大规模从事研发工作。

而这又造成了医疗行业的第四个矛盾,即国产替代难,进口退出公立医院成定局。

在没有海量研发的支持下,国内的医院要么只能使用进口药,要么就只能等产权保护期过了再使用自制药。

但在集采的约束下,进口药越来越没有进入我国公立医院的想法,以集采价格进入公立医院,进口药的确只能做赔本买卖;

而自制药的疗效又不能完全达到进口药的疗效,如果便宜的结果是牺牲疗效,这反而可能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的医药公司长期无法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那么这种矛盾还会放大,集采的民生作用也将被无限缩小,最终造成两头不买账的局面。

知乎用户 猫哥​​ 发表

是的,就拿最近盛行的流感(甲流来说,常用药就是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片,我去我们当地的三甲医院(国内排名 Top50)只能开到仿制药(集采的那种),反复跟医生确认原研药是没有的。**

再拿小孩患支原体肺炎后的首选药阿奇霉素来说,占了 93% 市场份额的辉瑞旗下的阿奇霉素几乎买不到,因为它没被选进集采名单里。

比如治疗乙肝的 GSK 公司的 “拉米夫定”;比如默沙东生产的抗过敏药物 “地氯雷他定 “,这些进口药都在默默退出公立医院。

一般情况下,原研药需要经过成千上万种化合物的层层筛选,以及严格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或者确定一个安全剂量范围,确认有效性和控制副作用。

而原研药的专利保护期一般是 20 年,过了这个期限就可以被仿制生产。而且,仿制药也有可能会发现原研药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良。

但这件事不同网友的意见还是不一样的,便宜的仿制药确实减轻了荷包负担,但疗效却成了新的隐忧。有人感叹:“3 块钱买 100 片,效果也打了对折。”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

2018 年 “我不是药神 “爆火,中国开始推行大规模药品集采,核心思路就是以量换价,用全国所有公立医院的药品销量换取药企的药品降价,以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这当然是个好的想法,产生的后果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进口药退出,国产药上来。

在药品集采的竞价环节,原研药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医保角度来说,咱们国家的医保基金是 “广覆盖、保基本”,要照顾到十几亿参保人,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进口原研药研发成本高、价格贵,要是大量采购,医保资金压力山大,所以在集采中更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仿制药,用有限的资金保障更多人的用药需求。

如果退出了公立医院,那么,有没有可能,即将也退出药店,甚至一个国家都没法买到,或者只有外资医院才可能买到,但是,普通人是没办法接触这种医院的。

或许,推广我们的传统医学,中医…… 才是唯一破局之路。

知乎用户 爱生活的唠叨先生 发表

快进到药品特供,还好氧气不特供,感恩。

知乎用户 容 kevin​ 发表

中国医疗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保住大部分人的命。

癌症,重度心脏病等花费高,见效差的病,会给你一个保守治疗的机会,但是不会给你强力治疗的效果。

你要治,可以,自己花钱。

那种动则花费上百万的治疗,你让医保兜底,可能吗?

说句不中听的话,大部分人的命,其实值不了一百万。

你一个月就赚几千块钱,一年下来几万,一辈子就赚个几十万。

你让国家为你兜底上百万,从大数据的角度来分析,这其实是不现实的,不改革,医保绝对是会崩的。

医保的钱是谁出的?

表面是国家,其实是你我他,普通公民。

所以药物集采就上了台面。

集采的药,药效只有原研药的一部分效果,而且药效差,副作用大,但是最起码给你一个兜底治疗的选择,而不是直接自杀不是?

其实三明方案,也是这个方向。

实话不中听,在出生人口越来越少的时代,应对未来越来越恐怖的老年化,作为操盘手,这只能这样玩儿。

并且这种方法,比起奥巴马那种辣鸡政策,优化很多了。

知乎用户 陈一矛 发表

力度还是不够啊。

我们祖国医药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肾虚宫寒,巴拉巴拉………

仿制药也要退出公立医院。我们有自己的原研药 —- 中药。绝不能让境外势力的药污染我们的医疗行业。

什么验血、验尿、X 光、CT、核磁全部不用,各种麻醉手术一概放弃。

添置桌椅,请回老中医,银针伺候。病人来了,望闻问切,确定虚实寒热,辩证施治。需要手术者,针灸麻醉,喊疼的一定是心理因素,非针灸之过也。掺和西方技术的中成药也一律禁止,请回砂锅中草药。

为节约人力,提高效率,规定一个患者只能看一个医生,坚决杜绝交叉验证。绝非防止不同医生诊断同一病人,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毕竟我大中医博大精深、天人合一………

知乎用户 我家狗狗不咬人 发表

歧视国产!

中成药原研就不算原研??!

敢情这些中成药是外国首创的?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原研药自费也不行……… 其实这个换位思考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会呈现一种 Bug 式对比。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场景,某职工张三首次在体检中发现右上肺有个 9MM 混合磨玻璃结节,这时候张三急匆匆的赶往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就诊。

假如原研药没有退出还能自费在医院购买,那么呼吸内科临床医生很有可能会给张三进行如下医嘱:

考虑到首次发现混合型磨玻璃肺结节,建议消炎后 2-3 个月随访复查。

那么问题就来了,消炎怎么开药呢?

现在临床医生摆在张三面前有两种方案让张三自己选:

1. 纯自费购买拜复乐 9 天量,大概 220 元人民币。

2. 医保报销购买国产仿制药莫西沙星 9 天量 40 元,外加 250 元清肺中成药。

张三可能会选择 2,因为方案 2 不怎么自费花钱,但是一旦真的有这种选择的机会,选择 1 的人会相当多,因为你不可能让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

如果你在好大夫、丁香医生等平台上咨询毫无医药利益关系的医师,几乎不可能有相隔百千里之外的胸外科、呼吸内科医师在你肺部消炎用药建议的时候,让你用仿制药或者中成药,几乎都会推荐你买拜复乐拜复乐你购买也不会从这群网络医生的手里购买,你在你本地购买了拜复乐厂家也不会给千里之外的医生 “打钱”。

利益关联越小的时候,开的药或者放在任何行业领域的解决方案,通常更加纯粹、准确

前几年知乎还有人很 “可爱” 的批评我是不是考公考编辅导班的利益者 (那时候我真心劝应届生积极进体制内、烟草、电网……. 至今不变),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群体真的很可笑,你考上编我替你高兴,你报不报班与我何干,你报了班难不成千里之外还有人、机构给我提成不成?我只是出于我自己的认知希望迷茫的人过的好一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张三面对两个方案,坚持自费购买拜复乐,医生露出积极的笑容时,你猜谁会不高兴?

所幸,原研药自费也是能买得到的就是曲折了一些~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前段时间咳嗽,去社区医院拿药,以为走医保会便宜一些,但是开的这两个药,一点儿用没有。生病的时候,花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管用,现在是又贵又没用!!!

知乎用户 想吃小龙虾​ 发表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厂家送检!送检!送检!

他们不知道送检的水份吗?他们当然知道。

知乎用户 猎风牧云​​​ 发表

原因很简单,

你出多少钱,那你拿什么货。

不是我喷国内,全世界的医保都这个目的:

尽量少让合格劳动力被常见病廉价病干死。

懂吗,这叫温饱。

至于如果你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不符合 “合格劳动力”

你患的病不常见也治疗不廉价,

那医保天然没法满足你,

除非你是特权阶级。

至于药效差异大吗?

废话,市场经济,一分钱一分货。

即使涨价会带来三分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

但同样是健康,健康的质量是不同的,

毕竟走两步就气喘和跑一百米如虎添翼咱也都叫正常人。

知乎用户 路过 发表

关键是。退出医保之后,很多人想自费买都买不到了……

知乎用户 唯有友善 发表

这新闻不严谨,老爷们也在公立医院诊疗,集采并不影响他们使用原研药

知乎用户 荆成 发表

不能用医保买原研药可以,但自费也不能买就严重影响医疗质量了。

要承认还是存在很多国产药不如进口药,至少给家属自费用进口药搏一搏命的机会。

知乎用户 老爸讲科学​​​ 发表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的《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登上热搜,引发了很大争议。

支持者表示此举将大幅度节约医保资金,且药物品质并不会下降。

反对者则认为进口药退出,意味着药物品质的下降和实际看病成本的提高。

本文将解答若干读者的提问,并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01 为什么进口药退出了?

因为贵。

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一款有效原研药的研发成本是极其昂贵的。

以美国为例,一款药物从研发到三期临床试验再到进入市场,包括十几个步骤。

  • 临床前研究

  • 药物研发:包括药物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生物学筛选

  • 临床前实验:包括动物实验、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

  • 研究性新药申请

  • Ⅰ 期临床试验:通常需要征集 20-80 名正常且健康的志愿者进行试验研究。该阶段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该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同时也要通过这一阶段的临床试验获得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效持续时间的数据和资料。耗时一年左右。

  • II 期临床试验:通常需要征集 100-300 名相关病人进行试验研究。该阶段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药物治疗进行初步的有效性评价。通常耗时 1-2 年。

  • III 期临床试验:通常需 1000-5000 名临床和住院病人,要求在多个医学中心进行,在医生的严格监控下,进一步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该阶段试验一般采取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和双盲法试验。通常耗时 1-4 年。

  • 审查会议

  • 新药申请

  • 申请复审

  • 药物标签检查

  • 生产设备检查

  • FDA 通过药物申请

综上,整套流程走完,一款新药的诞生通常需要耗费 10 亿以上的美金和十年以上的时间。

仅仅药物研发就需要如此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再加上包括市场营销等其他商业成本,所以一款新型原研药的销售价格才会如此昂贵。

为了保障药企利润和的创新动力,通常原研药在上市后的 20 年内会享受一个专利保护期。试想,如果没有这个专利保护期,其他药企也可以随意仿制该药物,那么创新企业将因遭受不正当竞争而面临生存危机,久而久之,也就没有药企愿意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新药了。

当专利期结束后,其他药企可以仿制该药物,这样,药物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降低。

国内医院用的很多西药,实际上就是专利期结束后,国内药企生产的仿制药,这就是为什么集采会出现 “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医保资金压力巨大,为了压缩采购成本,价格昂贵的进口原研药,自然是很难进入最终名单的。

02 仿制药的品质能达到原研药吗?

为了控制成本,医保用药以仿制药为主,这是完全合理的做法,几乎所有实施医保的国家都是如此,包括美国。

那么,仿制药的品质能达到原研药的水准吗?

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不一定。

不谈很多网友讲述的自身感受案例,医药管理机构对于仿制药的品质是有硬性要求的。

决定仿制药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等效性。通常来说,只要仿制药的生物利用度不低于参比制剂的 80% 就算是等效。

不过,大量的真实世界研究证明,生物等效性并不等于临床有效性。

此外,由于生产工艺的水准不一,即便是完全按照原研药的配方进行生产,仿制药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03 进口药退出,看病成本会下降吗?

首先,医保采购成本下降,不等于患者的看病成本下降。

前文说过,美国医疗体系的处方用药绝大多数是仿制药,但原研药还是占了约 10%,而国内这次集采,没有了进口原研药的位置。

这意味着,那些必须依靠专利期之内的原研药才能治疗的疾病,不再享受医保,患者不得不自费。

如果经济宽裕还好说,如果经济不宽裕,怎么办?

其次,虽然此次医保集采中很多药物的价格被压得很低,但另外一方面,中成药集采的品种增加了。

尽管此次集采中很多中成药的价格也被压低了,但中成药本身的价格就相对较贵,性价比较低

以感冒药为例,我在《9xx 感冒灵中的中药成分有作用吗?》一文中曾经分析过,添加了有效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的 9xx 感冒灵,单位市场价格是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近 6 倍。

更何况,很多中成药的研发成本极低,甚至几乎为零。

2023 年 1 月,疫情期间的医保目录谈判结果,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治疗新冠有效药物 Paxlovid 未能入选,而一款只用了 6 天就 “研发成功” 的中成药清热排毒颗粒却入选了。

以下内容来自人民网记者白剑锋的报道:

“(2020 年)1 月 20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接到一个急促的电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正在多方搜集相关病情信息和有关中医方剂应对疫情,请你尽快研究并提出相应方案。

……

葛又文依据前期有关资料,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芩散四个方剂 21 味药有机组合在一起,化裁为一个新的方剂**。这个方剂不以药为单位,而以方剂为单位,方与方协同配合,使其在同等药量的情况下产生几倍量的效果,寒湿热毒排出的速度就更快。

1 月 26 日中午,葛又文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拟好的处方递交给王志勇,坚定地说:“我来请战!希望能到武汉阻击疫情。”

下图是清热排毒颗粒的成分。

直接从《伤寒杂病论》“拿来主义”,6 天完成研发工作,这样的药物,需要多少研发成本?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成药都是来自古代中医典籍的药方,在添加有效的西药成分后草草包装而成,缺乏可靠的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

与科学依据充分、研发流程严谨的现代药物,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在去年底的全国中成药集采中,被纳入的中成药创纪录地达到 95 种包括多款中药注射液。

如果说使用添加了西药的中成药还只是价格贵一些,好歹有些效果,而在医保中纳入中药注射液,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曾这样评价中药注射液:

“现在有一批中药厂要大量向全国推销中药注射剂,这不仅把西医要求的科学检验绕过去,也把中医要求的不能大量推广也绕过去,这种做法是一个商人做法,这是伪科学,是为了谋财害命。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两点核心是没有变的,一是治疗效果,二是副作用不能太大。任何医疗方法,都不能避免经过这两点的检验。”

关于中药注射液的具体问题,我在《中药注射液,打还是不打?》中有过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

总而言之,这次集采一方面以降低成本为名义拒绝了进口原研药,另一方面却给价格虚高、疗效存疑且风险巨大的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液打开了大门。

不要太双标了。

知乎用户 Ryan 发表

原研药退出与延迟退休搭配服用可有效治愈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各种问题

朝中有狠人,此计妙啊

知乎用户 西部点子王​​ 发表

说到原研药,第一反应就是西地那非

我有个同学(不是我朋友系列,正儿八经)是西地那非的簇拥者,大概一个月要用一两次,也一直怂恿我们可以试一试,但是秉着是药三分毒,一直从来没尝试过,也不需要。

他说原研药和仿制药价格差了有两倍不止,辉瑞原研药一颗大概 70 80 元,仿制的 20 多 30 元,辉瑞原研吃了副作用只有鼻塞和脸红,仿制的除了上述外,还会头痛两天,需要大量喝水才会减缓。

医药专业的解读下,这种是不是原研药的临床验证多而仿制的验证少效果不稳定?

像工科行业,同样的零件加工,两个工序加工顺序内容完全一样,就仅仅是热处理的时间前者比后者多一点点,出来的产品就完全不同了。

知乎用户 高岩 发表

以流感为例:

穷人:仿制药优于没有药。感康比多喝热水强。

普通人:高档仿制药优于低档原研药。国产奥司他韦优于康泰克。

中产以上:可以买速福达,成本自担,好的更快。

差异大,但是国产药能兜底。

知乎用户 威廉咩羊​​​ 发表

因为很多欧美 “原研药” 的研发成本不可审计。不可审计则不可采购。

你不知道某些美国药企的 “研发费用” 到底是用来干嘛的。是拿非洲儿童当马路大做反人道人体实验?还是用来给 US FDA 官员疏通关系?是把一些不可告人的研发开支比如人工培育新冠新变种费用算进疫苗研发成本?还是用来雇佣连信度效度都不知道的网络水军撞门?还是压根就只是避税手段?

连 F35 和朱姆沃尔特的研发经费管理都能搞成那样,原研药的研发经费水分只会更 " 百万美金山羊 “。

**贼喊捉定理:网络水军污蔑你什么,他们的主子就一定有什么问题。**他们污蔑你强迫劳动采棉花,那他们一定有用黑奴采棉花。同理,他们污蔑你科研研发不够,那他们的研发账本一定不干净。

你愿意用你的钱给这帮 XX 转移支付不?反正 Party 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另外,国际公约包括知识产权公约是双向约束的。

如果美国故意掠夺别国的知识产权和虚拟资产,那么美国注册的知识产权自动不再受到公约保护。

如果以色列或日本主动攻击其他国家平民,那么所有以色列和日本的平民自动成为合法攻击目标。

很简单的道理。

知乎用户 急诊狼人​​​ 发表

原研药

别说原研药,仿制药保证量就不错了,自行车都骑不了了,还要小汽车。

有钱人自费,原研药都能买到,买就可以了。

千万别遇到,我没钱,但我要原研药,我还要报销。遇到这种,医院处理意见是当班医生把钱付了。

现在上个班,大多数时间都在吵吵报销的事,干活是真难啊!

知乎用户 言出法随​ 发表

实际上大家的讨论方向还是有问题。

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应该都会认同,原研药退出的主要原因还是医保入不敷出。

如果说,一个体系都到了这个地步,那么这个体系就是有问题的。

这根本不是搞什么集采,搞什么替代能解决问题的。

体系有问题,怎么打补丁,也只会继续恶化下去。

不推倒重来,下次再收支不平衡,仿制药都用不起了怎么办?

医院开红糖水?

知乎用户 虚空静美 发表

别说原研药,高端仿制药你也买不到。

走遍各大药店,全是质次价高,不知名厂家产的仿制药。

知乎用户 天天写作业​ 发表

为什么要买原研药?

有莲花清瘟就够了啊,一个药能搞定新冠、甲流,还有以后会出现的各种流,它都可以。

当然,它还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以「莲」代「原」,两难自解。

知乎用户 普通用户 发表

原研药价格高,但是医保的作用不就是帮助公民降低医疗费用吗???医保补贴原研药不行?

知乎用户 比蒙巨兽无坚不摧 发表

与此同时,享受免费医疗特权的高级干部群体,不会担心拿不到最好的进口药,而且他们每年占用医保资金的的比例是相当大一部分。

想想看能在 ICU 病房连住几年是啥概念。

知乎用户 JILIUYONGJIN 发表

前几波是说集采药的药效不行,哪怕是同一公司同一品牌同一种药品,集采的就是不行。

这么操作得罪金主爸爸的金主爸爸了,现在开始精分。

为什么阳光玫瑰葡萄价格便宜了却变难吃了?

知乎用户 老猪佩奇 发表

这种问题很简单、就是看领导用什么药。说再多不如我这条铁律。

知乎用户 沈陶亮 发表

原因有 3 点:

1、半数甚至更多的集采药的药效相比于原研药差距不是特别大,形形色色的各类副作用的占比也不是特别的高;

2、虽然普通老百姓要使用集采药,但是领导干部、艺人明星、公知学者和企业家们依然可以选择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特殊病房或者自行采购,对我国统治阶级的医疗健康几无影响;

3、医保支付了口罩三年的各种检测费用、疫苗费用、卫生安全管理费用等,余额不足了。

知乎用户 稳健型格林达姆 发表

巧得很,我长期持仓的创新药标的百济神州,今天发公告说预计 2025 年要实现盈利了。

百济神州做的是用于治疗癌症的创新型分子靶向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是创新药,自然是原研的。

而根据国家医保目录,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百泽安、百悦泽分别新增三项适应症和一项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绿叶制药合作引进产品百拓维新增一项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安进公司授权引进产品凯洛斯成功续约。

对于上述情况,根据百济神州的公告,该公司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对临床价值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品的支持和认可。

所以,你是信小编,还是信药企?


三联生活周刊》,二十年前我高中时还挺爱看的,能积累议论文素材。现在不用写作文了,就投资而言,我觉得不如看《半月谈》。

知乎用户 博仪玲子​ 发表

这样。北上广的医院,大医院,都有老干科。大家去实地探访一下。如果老干科用的是集采药品,我们就吃集采的。如果老干科用的是原研的,我们就吃原研的

知乎用户 向阳 发表

价格,国产外产的都不谈,光是相信国内的自监自产的药品本身这件事就很难,要知道食品安全这个大家刻意避而不谈的东西就很让人不放心,现在又来了个药品安全… 说实话我自己就是学的药学,中成药是什么个情况我相信很多人都很清楚了,在这种生存基础的条件上有些人还跟个哈吧 一样谈什么国啊国啊,我真想一馒头砸他脸上。

对于平民而言,这件事无可争议的就是弊大于利,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懂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 k 发表

都知道进口药好 所以你们就不要想了

知乎用户 爱读书的熊猫 发表

首先反对这种观点:

第一 把原研药偷换成 国外的药。举个反例,印度是仿制药大国,印度制造的药那也是国外药,价格很便宜的

第二 不要把国外药企的原研药在中国卖的贵,简单归结为专利不在国内

你可以简单看看很多新闻都有报道,揭露

最终患者缴纳的药费,包括了医药代表的提成,以及给与医院采购和科室主任的回扣,别说你不知道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解释过 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区别

对于小分子药物,只要有分子式,只要原材料过关,工艺过关,加上严格的质量控制,不可能存在疗效差异,如果有,那也是心理性的。

我在另一篇回答中也指出过,药物的成本刨除专利费和前期研发费用

主要包括

原材料费用

生产费用,为简单起见 4,把销售和运输成本放在这里不再另外单独区分

所以仿制药厂家只要在以下三方面做到位:

原材料过关

工艺过关

加上严格的质量控制

不会存在疗效差距

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

知乎用户 韩玄殇​ 发表

笑嘻了,看到同行们这种评估都敢做,我忽然觉得我在人体实验的伦理审查批件里胡说八道都显得过于认真了,起码我我是真的信我做的东西我自己敢给自己来一针。

知乎用户 山野徒夫 发表

为啥死活要用原研药品,不爱国啊

特别是小粉红,以后就别自费给自己或者家人买进口药,别让钱给老外赚走

知乎用户 瘦哥哥 发表

印度的仿制药可以成就一个药神

中国的仿制药没有用

你们的自信呢

什么逻辑?

知乎用户 小南瓜 发表

我爸因为身体原因,常年吃阿托伐他汀钙片

之前正好我有个同学是医院神内的医生,所以每次都是找他开辉瑞的立普妥,医保能报销,但是不是经常都有药,所以经常是他看到医院能开出来的时候就会给我电话,让赶紧去开一些。医保集采的是一直有的。集采的国产药和辉瑞的原研药,辉瑞的价格是要贵不少的。

为啥非得开贵的呢,因为我同学给我说,他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吃辉瑞的和吃集采的患者,在指标控制上是有区别的,家庭条件没到要一个月省那几百块的份上的话,最好是用原研药。

最近和他聊天,说是医院那边立普妥一直都是断货的状态,要是你家里药吃完了的话,就自己去外面买了。当然你要是到了一定级别的领导,啥进口药也都是能搞定的。

你说背后的原因是啥,肯定是为了省钱啊,同一种药品,原研药报销的钱估计都够全额买集采药了。直接上集采,省大把银子了。反正集采的又不是不能用。

至于药效差异大不大,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两分货。

知乎用户 谁主沉浮 发表

医生给我说很大,然而我按医生说的花高价买了进口药(至少三种),疗效感觉差别不大。

背后原因不清楚,但我在网上看到这个。

博主的爸爸分别得了壶腹癌、脑梗尿毒症。做了心脏支架,工地意外去世。因为吃了进口原研药,1951 年出生的人今年都活到 86 了。

所以我想:进口原研药一定能让人活一年顶一年半。

知乎用户 一叶知秋​ 发表

如果没有中药,我相信仿制药的效果会逐渐提上来,因为疑难重症患者其实都有互助群的,啥药疗效咋样病友们一交流很快就能传播,而且不是每个官员和富翁都有特效药和特护病房,药企就算为了赚钱和保命也得不断提高药效,但目前中药成了一个有效屏障,它让普通有了安慰剂,把治不好归因于自己,毕竟老祖宗吃了几百年能传到现在,总不会是玄学吧?它让药企有了足以不思进取的兜底机制,更别说贡献的财政收入了,它像一个隐形天花板一样,遮蔽了中国生物制药向上成长的空间,如果要废掉原研药,请把中医也一并带走

知乎用户 小叶 发表

没想到医药都能这么卷, 忽然觉得 996 也很平衡了, 极限压榨并不区分对象,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大赢特赢赢麻

知乎用户 budongdashi​​ 发表

现在的情况不是简单退出公立医院,而是退出市场,我这么和你说吧,老妈吃的精二类药物,医院已经极少见到原研药,你要去药店配,精二是买不到的,这就是麻烦的地方。

其实医院应该可以有更多渠道给患者选择,我医院有原研药,不进医保目录,价格 0 差价,你可以用个人账号的钱,但是不统筹,但是也有进医保目录的仿制药,给你自己选择,这样老患者自己权衡。

就行前排有人说阿奇霉素,很简单,就是应该原研也有,仿制药也有,给你选择。这样家长也不会因为要买原研药还要去药店买。

现在的仿制药,按照我说法,只能算及格,你要说没效果,有点,但是效果差是公认的。

至于说中药也不是全部否定,但是目前中药的价格啧啧啧,不能评价。

总之 医改我认为是越改越走下坡路了。

知乎用户 二民​​ 发表

医保保障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相当多的人吃不起贵药。

原研药可以退出中国市场,只要有人想要买自然有途径能买到。

你的命是命,广大老百姓的命也是命,穷人有的是。

知乎用户 RealLight 发表

某些研制简单的药,国产仿制和进口药确实在效果上已经差不多,但更多的药,在药效上是远远不及,就说最近的甲流流感,现在医院不给开进口的奥司他韦,只能开十几块的国产药,吃了 5 天还是发烧,然后饿了么上买了进口药,200 多那个,一颗下去下午就好了。

上面是我自己经历的,还有一些事道听的,就是现在国产麻醉药效果不太行,手术慢点就会在中途有感觉….. 这听起来就很吓人了。

此外,我本人对国产药的安全问题也是持有一点点疑虑的,之前新冠疫苗的问题、还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你咋就感觉国产药全部都是合规的。当然,进口药也有有问题的,比如美国那个《成瘾剂量》,但总体上进口药无论是在药效还是安全上更让人值得信赖(中国进口海关也是严查)。

现在主要矛盾就是进口药的高昂价格和医保入不敷出的矛盾,其实我觉得允许患者自费选择进口药,不走医保,而不是 “一刀切”,才是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salageee151 发表

1,医保资金紧张

2,贸易保护

3,政治正确

差异大小不可知。因为药监局撒谎成性,是贪腐重灾区,在药效认定方面水分太大,它哪怕稍微上点心中药也不会那么容易拿出来卖。

即便是自费药物,医生减少原研药处方也是个自我保护。

知乎用户 绝对零度 ed 发表

我认识很多晚期癌症患者,无数次有患者换药对比发现国产效果就是不行,所以,吃得长的患者都知道,如果买不到原研药,就卖印度孟加拉仿制药。

比如病友群之前就有发过:

知乎用户 银色子弹 发表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无法压价导致的。

国产你可以压价,但是为什么能价格打下来呢?

你可以问一下医院的医生,集采的药和药店买的药药效一不一样。

知乎用户 赵星 发表

我觉得仿制药有必要请 FDA 来做一致性评价,而且不能是送检,必须线上随机随时抽检,

不过,我有点担心这样一粒仿制药都生产不出来。

只要能买到,只要经济还能负担,还是买原研药吧,没底限的。

作为长期服药者,真的不一样。

你也可以打听打听干部病房用不用国产仿制药。

知乎用户 桀桀桀桀桀桀桀桀 发表

没关系有更贵的中成药,里面也有西药成分。

没关系,有更更贵的现熬中药,放心也给你放了点西药煮进去。

知乎用户 说书人 发表

三联都下场开始带节奏了,只能说外企开始发力。这个媒体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擅长春秋笔法,一真九假。提问的人不是需要去医院就是纯坏

知乎用户 AzurDeValois 发表

减少医保开支的办法有很多,但抛弃原研药无疑是最简单的办法,毕竟你不买外企的药,外企也没啥办法()如果医保局真的了解过医保的钱花到了哪里,毫无疑问应该抛弃中成药,毕竟这玩意有没有效果经历过口罩之后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了()

知乎用户 通辽可汗本汗 发表

对于一般用药不是坏事,公立医院基本职责是兜底。

知乎用户 REN​​ 发表

最近看美剧《火线》第一季,毒贩们之间的一番业务对话引人深思,小光头 D 目光甚远,想要保质保量,供应毒品给毒虫们,而小头目则乐衷以次充好,多次渔利,的理论是,这群瘾君子,才不管你的毒品品质好坏,劲大劲小,他们毒瘾上来了,就只有买这一种选择,别无他法~ 所以你吃定了他们~

虽然这(把药品比作毒品)比喻不大恰当,但从医药供需关系上讲,提供更多元化服务的,让患者有更多选择的明显走得更远,也更人性化,所不要以任何借口一刀切为好~

知乎用户 舒舒​ 发表

背后原因:医保没钱了。

差异大吗?肯定有差异,这还用问?

知乎用户 无名观 发表

集采的目的是用有效廉价药减轻医保负担。而不是逼退原研药。

这里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有效,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有效是前提,没效果的药物肯定都要作废,要清退医药市场的。

第二是廉价。有效的基础上是廉价,中国可以在很多领域做到白菜价,为什么医药领域不可以,难道药必定是很贵才是正常的吗?

别人治疗感冒,5 元的药物就可以解决,为什么你用 5 万甚至更高,这种人是腐败,还是医术不够,还是药物差异,问题要找出来,然后解决。

人,不可能因病返贫,这个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可能让药物阻碍这一进程。

没有进口原研药,那么就中国自己研发,研发不了就仿制,再不行就推广中药,再不行就推广体育锻炼。总之,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让所谓的原研药给拴住。

知乎用户 欧阳德化 发表

目测又要有一群不自信的,甚至是远程养殖的要反对,医药这块大肥田,必须由我们占领

知乎用户 一个中年农民 发表

不相信。医院一定会为领导提供原研药的。

知乎用户 反思哥 发表

正好我爷爷这两天甲流,去医院住院(引起了肺积水啥的,有基础病),住院了,当时开药有个治甲流的特效药,国产的需要吃五天,外国的需要吃三天,外国的一片就两百多,不纳入医保,医院没有只能从外面买,我们家是小康家庭能掏得出这些钱来,但是穷人呢?同样的,我爷爷病不算严重,可以接受吃五天的选择,那病重的人呢?不知道这篇新闻有没有夸大,我是不希望在当前阶段外国药完全退出中国的,要循序渐进,给国产仿制药生存空间我双手支持,但如果为了让出生存空间而损害百姓的利益我是坚决反对的。

知乎用户 青海湖小白龙​ 发表

反正有关系有实力的不缺原研药,普通人有药用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知乎用户 标准烛光 发表

医保可持续性,保费低,用药好。

不可能三角。

知乎用户 錵舙 发表

搞个双盲实验呗,医保局、原研药仿制药厂家共同注资,如果疗效没差别,那就原研药滚蛋或者降价,如果有差别,那就允许原研药高价进入医保。

知乎用户 大相邦 发表

简单来说外汇(美元)不够用了呗,进口药得拿美元进货。看看下一步黄金美元哪个先涨

知乎用户 EVA 发表

反正扣款国产便宜二甲双胍给我吃出来突发性耳聋。

知乎用户 Vinnie 发表

就一个问题,退出去以后,是不是可以在私立医院买到?如果能买到那就行了呗,有钱的就买进口药,没钱的就买采集药。

知乎用户 holy dawn 发表

不买国外高价药我能理解,但是买的这些国内仿制药有没有利益输送的问题?毕竟国外原创药是靠硬实力,到了国内如果纯靠关系那这对国内医药行业好像好处也不大。

知乎用户 老铁板 发表

医药行业是为数不多国外厂家还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可见的时间内也要和其它行业一样被国产打趴,不然也不至于最近小红书抖音知乎各个地方这么多跳脚的。我在行业内,就不给国产说话,以免被喷成粉红,自诩理性的各位记住几个事就行:

1、原研药不等于进口药,进口药不等于原研药,国内原研的药品很多,而且是过了双盲的化学药;别被几个媒体水军洗脑以为原研就是国外的进口了。

2、退出集采是利益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国产厂家也有非常多退出本轮集采。这里涉及到医药行业一个市场常识:药品市场分院内市场和院外市场,简单点说就是医院内开药买药和去药店买药,因为医院有临床权,大多数药店主力渠道都是医院,但进集采的这批药品很多都是市场认可多年的产品,医院市场和药店市场都很完善,如果进了集采,等于放弃了自己的药店市场,对于很多厂家是不划算的。我院内市场 2 个亿,药店零售 4 个亿,进集采后价格降了,药店零售市场就死光光,院内市场就算能涨到 6 个亿但是利润不如以前,那我干嘛要进集采。

3、中成药进集采是第一轮,行业内目前诟病的问题在于,中成药很多是独家批文,相当于是化学药中专利保护期内的产品,集采降价并不明显。这里不谈什么中医黑的各种中药有没有用的问题,就说个公认有用的小柴胡颗粒,后续进集采后大幅降价,对患者难道还是坏事么。

4、一致性评价是各个国家在仿制药阶段都做过的事情,简单点说就是补历史的课,确保自己国家自产的药品能跟上一线药效和质量,喷这个的有一说一不是蠢就是坏。

5、水军评论区继续喷,看喷到哪个角度我没注意到的我再更新。

知乎用户 说不得 发表

老爷们可以给自己颁个独家进口资质,打击非法采购,这样老爷们又能赚不少钱。

知乎用户 嘿嘿呦呦 发表

疫情期间说了多少次了

一刀切就是懒政,懒政就要问责

国办通报 16 个督查问责典型案例 - 中央纪委网站

中央纪委文件,我没有添油加醋

知乎用户 TIGER.XU 发表

不谈疗效,只谈退出集采。

想起电视剧大染坊里,片段一,林伯清给林祥荣讲的,马子雄搞竞标,派个人当托,在底下喊价,专往低里喊,价格低的你受不了,要是一个不小心中标了,价格低的就很难受,要是违约,保证金立刻罚没,那年月纺织厂还少,大家也还都保持着面子上过得去,他这招也就没得逞,要是放现在,英国人日本人都会进来竞标,那是要拼老命的。片段二,不说陈寿亭摆了訾家一道的局,单说竞拍现场,英国人没来掺和,如果没有内幕消息和商业情报,那就是人家不想赔本折腾。

集采定标,开了个不得高于医保局给出的定价 ×1.8 的上限标的,并限定,若高于这个上限标的,未中标的药品一律禁止挂网销售。然后人家不参加竞标,也就全都从网上下架了。而医疗机构采购,必须在招采网上采购挂网销售的品种,于是不让卖也不让买那就慢慢退出呗。

知乎用户 宛平北路 600 号​​ 发表

先说结论: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过专利期的进口原研药退出公立系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一个原研新药上市后,一般会有 1-2 年导入期,这段时间药品尚未进院,只能通过药店或者线上平台自费购买。这期间药品定价高,但销售额低。然后进入医保谈判,医保谈判降价后,才能获得进入公立医院的入场券。这段时间药品定价显著降低,但是因为进入医保,患者数量大大提升,销售额相比导入期显著上升,是药品盈利的关键阶段。再经过若干年后,药品专利过期。仿制药开始出现,到达一定数量即可触发集采。大家也知道目前集采后的药价,企业几乎就没有利润了,此时原研产品因为前期的品牌效应可以选择拓展院外市场,肯定不会选择应标集采,也就带来了所谓的原研药退出。

所以这当中,医保谈判和集采是两个环节。目前一个新药进入公立医院默认条件必须是医保目录内产品,而原研新药目前进入医保谈判的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所以大家还是能在公立医院买到原研新药的。而至于一批过专利期的老药,仿制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可进入集采,而集采的主体就是各大公立医院,集采本质上就是薄利多销,为了保证集采药品的销量,会给公立医院定销量任务,必须完成规定的量后,才能处方非集采的原研产品。所以也不是说一个药进集采了,原研进口药就一定不能在公立医院买到了。

但是如开头所说,原研厂家的老产品的确正在退出公立医院,一方面因为其多年来积攒的品牌效应,足够支撑其院外市场,例如立普妥、拜新同、络活喜这类常用药,目前在院外市场也活的很好。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带量任务压缩了原研产品的空间,某种程度上逼退他们退出公立系统。

当然,目前医保资金吃紧,国家这样的政策引导可以腾挪更多的空间给到创新药,老药前期已经赚到足够的利润,退出公立医院,使用便宜的仿制药替代来节省医保资金的初衷还是好的。只是当中,如何给到老百姓更多的选择权?如何保障仿制药品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如何保障集采仿制药企业的基本利润?这些还需要政策维度上细细打磨。

知乎用户 丶君莫醉 发表

警惕龙王卖伞

知乎用户 唐宙 发表

原研药完全退出公立医院基本上不可行

目前的某中没有足够的科技来彻底追赶国外药企研发,但可采取高效预防疾病的应对方式,大幅扩招医学医疗类专业,大幅增加全国医疗知识普及来大幅增加疾病预防能力,这样就能大量减少原研药的需求

需求减少,花销就会变低,让高价的原研药大多时候都不再是必须

目前的某中各种疾病预防能力都接近处于崩溃状态,例如糖尿病比例达 10%,本质是各种食品故意不标记游离糖含量,肆意给儿童销售高糖食品,不对糖含量超标食品进行标记及打击

这还只是一种,其他无数疾病的预防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崩溃

知乎用户 liao 发表

我建议你生个病(最好是个疑难杂症),然后去医院治一治,就能掌握第一手准确无误的情况了。

知乎用户 张宗睦 发表

药差别大吗?哈哈哈,国产针头跟进口针头差别都挺大,你以为的护士输液扎不进血管,打针疼是技术不行,真实情况是针头不行。

知乎用户 全都素我哒 发表

差异大不大其实生过病住过院的都知道

我相信医药行业的国家架构肯定也知道,而且肯定也知道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人想要改变这个问题吗?利益太大?还是有技术瓶颈?

知乎用户 月明星稀 发表

原研药贵是贵,但效果是没得说的。

有的药,贵倒是没原研药贵,但夜不便宜,而效果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知乎用户 风的住所​ 发表

看了一圈没有介绍失去原研药对普通患者意味着什么的回答,可能太敏感了吧,要钱还是要命呢,真到了要用钱换命的时候,拿钱买不到药就是人间惨剧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是怎么回事儿?

原创 有竹不倒 竹不倒 “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这个话题,几乎可以说是今天最热的热搜。但是你会发现,大家都在关注这个事情,意见却五花八门。 原因很简单,都知道这事情重要,但大部分人又不懂其中经络。 进口药,其实也就是指“原研药”。而退出公立医 …

公立医院为何难以买到“进口药”了?

原创 王怡然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8月,一位杭州的父亲发文称,孩子患支原体肺炎,半年前还能在医院开出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已经买不到了,只有国产的阿奇霉素能够使用。他询问好几家医院和社区诊所,均无进口阿奇。无奈使用 …

为什么不建议你吃3分钱一片的集采阿司匹林?

昨天的文章讲到最近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谈判中出现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和叶酸报价,我说绝对不会让我亲妈吃这样低价的集采药,后台有一些药品领域的专业人士支持我,表示他们也深受超低价集采之苦。 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反对我,说我不懂药品研发还瞎带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