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有,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不同在哪?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公知:你们走的路就是错的,照着洋人的路走就对了。 鲁迅: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公知:我就是人民,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满足。 鲁迅:必须敢于正视,这 …
这个问题鲁迅是公开刊文 “解释” 过的——虽然还是没有“指名道姓”。
新近报上说,江西人第一次看了坦克车。自然,江西人的眼福很好。然而也有人惴惴然,唯恐又要掏腰包,报效坦克捐。
我倒记起了另外一件事:有一个自称姓 “张” 的说过,“我是拥护言论不自由者…… 唯其言论不自由,才有好文章做出来,所谓冷嘲,讽刺,幽默和其他形形色色,不敢负言论责任的文体,在压迫钳制之下,都应运产生出来了。”
这所谓不负责任的文体,不知道比坦克车怎样?
讽刺等类为什么是不负责任,我可不知道。然而听人议论 “风凉话” 怎么不行,“冷箭”怎么射死了天才,倒也多年了。既然多年,似乎就很有道理。
其实,躲在厚厚的铁板——坦克车里面,砰砰碰碰的轰炸,是着实痛快得多,虽然也似乎并不胆大。
高等人向来就善于躲在厚厚的东西后面来杀人的。古时候有厚厚的城墙,为的要防备盗匪和流寇。
现在就有钢马甲,铁甲车,坦克车。
就是保障 “民国” 和私产的法律,也总是厚厚的一大本。甚至于自天子以至卿大夫的棺材,也比庶民的要厚些。
独有下等人要这么自卫一下,就要受到 “不负责任” 等类的嘲笑:
“你敢出来!出来!躲在背后说风凉话不算好汉!”
但是,如果你上了他的当,真的赤膊奔上前阵,像许褚似的充好汉,那他那边立刻就会给你一枪,老实不客气,然后,再学着金圣叹批《三国演义》的笔法,骂一声 “谁叫你赤膊的”——活该。
有人说鲁迅有国民党元老章太炎和蔡元培做后台的,要不要看看孙中山的贴身秘书杨杏佛?
人家杨杏佛:
革命入会不算晚
辛亥首义我上阵
先国父 孙中山生时杨杏佛当他秘书
先国父逝世后杨杏佛给 孙先生治丧
和国母 宋庆龄更是过命交情
——最后还不是让蒋介石的黑帮暗杀兵用汤姆逊冲锋枪打成了马蜂窝?
此外,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察绥抗日军首领、大名鼎鼎的爱国将军吉鸿昌,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唐绍仪,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宣侠父等一大批军政要人,知名人士也是命丧蒋介石和戴笠之手。
戴笠甚至公开绑架了丁玲和刘庐隐准备下杀手,结果不知何故二人侥幸留的一命。
此外在 1927 年,贵为国军总政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在 蒋公发动 412 事变,大杀四方之际不顾威逼利诱,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倒是骂的够指名道姓,喷的够痛快淋漓了——结果蒋公的暗杀兵四处索他性命,郭沫若也只好跑到日本避难,直到抗战后方能回国。
曾经率领美国军队在首都华盛顿以坦克、机枪、毒气弹屠戮游行退伍老兵的麦克阿瑟曾有言:“如果一个人认为笔比枪更厉害的话,那他一定没见识过机关枪。”
喷人你鲁迅厉害,蒋某人佩服。但论杀人还是我 蒋公第一。再兼之鲁迅的命只有一条,可 蒋公的机关枪多、子弹多、而且不要脸。
怎么玩?
虽然这个问题是他人自问自答,但我觉得还是把鲁迅亲自答放上来比较好。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曾和周树人有过一次旅馆会晤。鲁迅后来和他的兄弟周建人谈过此事。鲁迅的叙述如下:
李立三找我去,我去了。李立三说:“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 我说:“文章是很容易写的。蒋介石干的坏事太多了,我随便拣来几条就可以写出来。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了。” 李立三说:“这个问题好办! 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莫斯科去了。” 我说:“对,这样一来蒋介石是拿我没办法了。但我离开了中国,国内的情况就不容易了解了,我的文章也就很难写了,就是写出来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发表。我主张还是坚守住阵地,同国民党进行韧性战斗,要讲究策略,用假名写文章,这样,就能够真正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到底。” 李立三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你自己考虑吧!” 我就回来了。
录自周建人《关于鲁迅的若干史实》。
所以说问题的答案和鲁迅一向主张韧性战斗有关,骂蒋中正容易,但那样一来,鲁迅就很难在中国活动,只能到外国去当 “寓公”,对中国革命没有什么益处。鲁迅留在中国,还能打一两枪,继续战斗。
我读遍天下书,乃能知此事。解决此题。开个玩笑,遍读人间之书,只能由杨慎、纪晓岚、钱钟书等去完成了。有人说 “古书读完了”,那是因为中国古籍虽然浩如烟海,寥寥数人阅读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并告诉我们,其实主要的核心的著作就那几十种,其它不过在东抄西抄罢了。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纪晓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谁能堪称 “骂人” 第一人,我想除了鲁迅,无人匹敌。
**鲁迅 “骂人” 到什么程度呢,仅凭一人之力,搅乱了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文坛。**仅凭一支笔,撼动了三十年代的上海滩…… 你可以掰着指头数一数,那些被他狠狠骂过的文人,胡适、林语堂、陈西滢、杨荫瑜…… 这个名单可以列出半本近代文学史。
鲁迅先生为了 “骂人” 便捷,还开创了一个现代式的杂文。这种文体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议论文,是一种更能让他嬉笑怒骂的情绪自由转换的文体。这种文体让他的 “笔杆子” 变成“锋利的尖刀”,刺杀敌人片甲不留。这种文体最厉害之处,在于骂人不带脏字,又把论敌气的哭笑不得!
学者陈漱渝主编的《鲁迅骂语》,曾经说过下面的话:
鲁迅被人戏称 “骂人专家”。当时整个文坛几乎都被他骂过。别人骂不过他的就气急败坏。《鲁迅文集》也是“骂人文选”。先生自己也说过,我的杂感不免于骂。他的“骂人” 有八大技巧:正对要害,一击致命;不留情面,常取类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旁敲侧击,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嬉笑怒骂,冷嘲热讽……
铺垫这么多鲁迅先生 “骂人” 的过人之处,可是转念一问,鲁迅先生是 “路见不平一声骂” 的良心文人,他恰好生活在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为何没有破口大骂蒋介石?是鲁迅先生害怕被逮捕吗?当然不是。那这里面究竟有何故事呢?
他和蒋介石的过招要分为三个阶段,我们慢慢道来——
鲁迅先生属于 19 世纪的 80 后,出生在 1881 年,他所经历的时代正好是晚清政府瓦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爆发的动荡时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他,遭遇家道中落,只好放弃仕途,到南京学习矿产。后来,到 1902 年鲁迅先生远赴日本留学,并认识同乡陶成章。陶为当时光复会的骨干成员,另外骨干力量之一章太炎后来还是鲁迅的恩师,后来的会长蔡元培还是鲁迅的同乡兼好友。可见,他对光复会的章程、宗旨在最初都是认可的。当时的爱国青年聚集在日本谋求变法救国之路。大家一腔热血,满腹仇恨,只为中国四万万同胞有朝一日能够当家作主。
![](data:image/svg+xml;utf8,)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鲁迅
而蒋介石呢,他出生在 1887 年,比鲁迅小 6 岁,也属于 80 后。他出生在浙江宁波。在 1908 年到日本留学加入了同盟会。当时光复会的很多成员也加入了同盟会。两者创立之初的思想宗旨相近。
周作人曾经说过,鲁迅虽然不曾加入同盟会,但是经常出入同盟会成员的寓所,相谈甚欢。这说明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和这些青年都是相近的。
从这些背景我们来看,鲁迅和蒋介石年龄相仿,出生地相近,都曾在日本留学,也分别加入过 “光复会” 和“同盟会”。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有一腔救国的热血,对中国的认识也比较接近。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
曾经有一段趣事,被人记录:
1934 年, 毛泽东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 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 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冯雪峰转述给毛泽东一位日本友人的话:“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 一个是蒋介石, 一个是鲁迅, 半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
从别人的口中,可以知道鲁迅与蒋介石对中国现状的分析都十分的接近,虽然两个人未曾谋面。
还有一例证,就是鲁迅在 1926 年离开了让他厌倦的北京文化圈。在这里他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最终那些别他骂的人离开了北京。他也厌倦了论战,带着爱人许广平远走高飞。他到了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先去广州家中暂居。
两个人在热恋中,只能通过书信传递,于是很多个人化的论断都在这些书信中流露出来了。比如 1926 年 10 月 20 日两个人的书信中的这段话:
“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
这封书信什么意思呢,把蒋介石和吴佩孚并列,他这是对蒋介石的认可呀。
鲁迅在厦门大学依然受到 “现代评论派” 的排挤,于是就愤愤不平。正好中山大学那边热情邀请,鲁迅才决心离开 “是非之地” 奔赴了广州和爱人许广平团聚。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让鲁迅先生到中山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就是国民党高官的极力撮合。
![](data:image/svg+xml;utf8,)
这里面有多少蒋介石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鲁迅先生到了广州之后,还曾和蒋介石派系的孔祥熙交往过。1927 年 3 月 29 日鲁迅参加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的纪念大会做了演讲,之后受到孔祥熙的邀请到家中小坐。
这段时间鲁迅对蒋介石是有一种期待的,他们是浙江同乡,还是留日圈的留学生,相比较来说对于留学欧美的现代评论派此时的鲁迅更加偏向蒋介石吧。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也没待多久,主要原因在于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屠杀。他在广州下令逮捕地下党和青年学生,鲁迅先生看到自己的学生被逮捕,愤而去营救学生,可是没有武器的文人仅仅凭着笔杆子是难以办到的。他各方寻求帮助,可是这样的行动与蒋介石的派系主张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和摩擦。蒋介石派系对鲁迅先生也抱着失望的态度,而鲁迅更是对蒋介石失望至极。
![](data:image/svg+xml;utf8,)
因为在这里,他再一次看到了暴政和流血,和以前的政府没有什么区别。他再一次看到青年学生被逮捕,看到言论被压制,所以鲁迅此时此刻更加失望,因为这一次他毕竟抱有过一丝希望的。
1927 年 4 月 30 日蒋介石发表演说 :
我们所主张‘以党治国’为救中国的唯一出路。我国民党是负责的政党,所以我们不许共产党混杂在里面…… 我们‘以党治国’的主张,自有苦心精义。”
看到这样的言论,鲁迅先生曾在《 拟 豫 言 ——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进行讽刺:
有公民某丙著论,谓当‘以党治国’,即被批评家们痛驳,谓‘久已如此,而还要多说,实属不明大势,昏聩糊涂。
后来在《“友邦惊诧” 论》中也讽刺蒋介石的 “党国”: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此时的蒋介石难道就任凭鲁迅指桑骂槐吗?**当然不会。他进行了一场 “反击战”。先是造谣鲁迅被俄国人收买,再是下了通缉令给陈立夫务必抓住鲁迅。鲁迅当时躲在了日本友人内山先生书店的阁楼里,在那里躲了 31 天。
没有抓到鲁迅,蒋介石就下令禁书,把鲁迅先生的书全部列为禁书。
鲁迅在 1934 年写的《自传》中说:
“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 1926 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但是,两个人如此针锋相对,鲁迅写过很多文章都是指桑骂槐,为何从不直接点名呢?
原因在于可能有二:
第一,以前看错了袁世凯,现在看错了蒋介石。他对蒋介石的看错更显示出的是痛惜。曾经两人思想是相近的,他们曾经有着几乎相近的青春,不点名那是留一点底线。
第二,如果指名道姓,真正的惹恼了蒋介石。鲁迅是无法在上海生存下去的,尽管他有内山完造先生的帮助但是在中国,蒋介石当时是完全有能力抓住鲁迅的。如果蒋介石要彻底铲除鲁迅的话,鲁迅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家人离开上海。如果他离开了上海,他怎么继续拿起笔作斗争呢?为了继续斗争,鲁迅就用 “指桑骂槐” 的招数来和 “敌人” 迂回了。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全国的青年陷入了悲痛之中,文化圈还处于震颤之中。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写了听到噩耗的感受: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鲁迅的葬礼
鲁迅先生葬礼的那天万人走上街头为他送行。当时有传言蒋介石也曾经托人给他送去花圈到灵堂致哀。但是这件事无法证实。作家茅盾曾回忆,蒋介石的派系高官孔祥熙送了挽联,挽联云:“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
鲁迅去世之后,蒋介石还曾通过各种渠道为鲁迅的遗孀和遗孤捐赠,顾及着他们在战争年代的生存问题。 许广平曾经给郁达夫写信说蒋介石的励志社曾经给鲁迅捐款,指定有一部分用于接济鲁迅家属的生活。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写道,1942 年 2 月 1 日,鲁迅的原配朱安致信许广平,信里讲到 :
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郑彦芬找到她家,代表蒋委员长送她十万法币,开始她推辞不敢收,但这位秘书长说 :长官赐不敢辞,别人的可以不收,委员长的意思,一定要领受。朱安认为 “主座赐不敢辞”,便收下了这笔钱。海婴行文至此,对此表示疑惑:蒋介石为什么 “一方面在政治上压迫父亲、母亲和我,另一方面又假借(送钱)关心父亲的前妻,这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其实在 1927 年到 1931 年,鲁迅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收入不固定。蒋介石还批准了他做国民政府大学院特约评论员。每个月给 300 大洋,不用上班白白拿钱。这给鲁迅的生活一定保障。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学者进行的资料研究所发现的,蒋介石对鲁迅的心态也是矛盾的,一边爱惜和欣赏他的才华,一边又痛恨他的 “指桑骂槐”。
这段民国往事其实就是埋藏在历史风尘中的一个段落。两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曾经因为相同的政治抱负相互欣赏,最后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在那个时代,多少朋友,多少文人都曾经因为思想主张不同而最终沦为 “论敌”。其实大家想一想,被鲁迅骂过的人难道就是坏吗?大多数被“骂” 过的文人,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政见不同罢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注【星期五文艺】,看人生百态。
公知告诉我们 “民国是新闻出版最自由的时代。” 那么周树人为什么还要用包括鲁迅在内的 181 个笔名呢?领稿费时不麻烦吗?不都是说“出名要趁早吗?”
我们就来看一下鲁迅杂文出版较丰富的 30 年代前后的民国新闻出版环境。
北洋政府是 1912 年到 1928 年这十几年的时间中主导中华民国大权的。
在这段时期确实有不少文人抨击军阀的现象存在,但是在 1928 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开始掌控起中华民国之后,这种现象就开始大量的减少。蒋政府执政时期是对文人打压最严重的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对待抨击自己的报刊杂志,基本上一律关停,而对待不服从自己的文人不仅严厉打压,严重的甚至要进行抓捕或者暗杀。
南京国民政府(蒋)时期:新闻检查制度实现完备化
1928 年,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根据 “以党治报” 的方针和新闻统制的思想,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条例,并根据这些法律、条例建立起新闻检查制度与各种新闻统制机构。
国民党当局最初实行出版后审查制度。于 1928 年 6 月开始建立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先后公布了具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根据这三个条例的规定,所有报刊均须绝对遵循国民党的主义与政策,服从国民党中央及地方党部的审查。这标志着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初步建立。
1929 年,国民党中央又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条例》和《出版条例原则》,这些条令,使其对新闻界的管制日趋强化。
1930 年 12 月 16 日,国民党又以国民政府名义颁布了《出版法》,为其新闻统制政策披上了一件 “合法” 的外衣。又进一步颁布了《日报登记办法》、《出版法实行细则》和《宣传品审查标准》等文件,使国民党对新闻界实行的审查追惩制度越来越严。
自 1933 年起,国民党当局的新闻统制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实施原来的审查追惩制度,而开始推行旨在事前预防的新闻检查制度,直接干涉新闻事业本身的业务工作。国民党中央先后通过和颁布了《检查新闻办法大纲》、《新闻检查标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各省市新闻检查所新闻检查规程》、《各省市新闻检查所新闻检查违检惩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据此,国民党当局先后在上海、北平、天津、汉口等重要都市设立了新闻检查所,由当地政、党、军三方机关派员组成。
1934 年,国民党当局又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图书杂志。抗战到 49 年就暂且不提了。
民国时期蒋和各路军阀杀害著名记者的事件有 20 余起,择其大端概述于下:
邵飘萍,1918 年在北京创办《京报》和新闻编译社,盛赞十月革命,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奉系军阀张作霖对其怀恨已久,曾拿 30 万元收买被拒。1926 年 4 月 18 日直奉联军入京,张作霖即拟捕杀名单,邵飘萍名列其中。为避杀身之祸,邵住进属于外国租界的东交民巷六国饭店。24 日邵遭预伏侦缉队强行押走。25 日北平新闻界召开紧急会议, 派 13 名代表面见张学良,恳请恩免邵氏一死。张学良未允 杀之。
1931 年 1 月上海英租界 36 人被捕,其中 24 人不经审讯被蒋介石下令于 2 月 7 日集体屠杀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郊, 其中包括李求实、柔石等人身兼记者作家。
1933 年 1 月,江苏《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国民党官员公卖鸦片黑幕及吸毒丑闻,被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下令以 “宣传共产” 的罪名被杀害,随后上海《申报》披载了其被害的消息,在当时新闻界引起震动,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开放舆论,保障人权”。
现在问周树人为什么不像个角斗士一样真名实姓的一对一指名道姓骂蒋介石?而是像个战士 / 狙击手一样躲在堡垒 / 租界打黑枪?
因为论骂人,蒋不行,论杀人,没几个能超过蒋的。蔣打击文人的手段要么肉体射死,要么作品社死,两手都硬。
被网民错看的郭沫若,1927 年的时候,郭沫若在报纸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名叫《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而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抨击蒋介石的各种行为,郭沫若此次行为的结果就是逃亡日本躲藏了 10 年,直到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得到蒋介石允许才重新回国。
其实很多人经常会提出 “鲁迅为什么从来没有骂过日本人”、“鲁迅为什么没有骂过 XXX” 之类的问题,本身就没有搞懂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怎么阅读过鲁迅的作品,往往这类人群眼里,鲁迅就是个喷子,或者就是个愤青?千古第一骂之类的这种称号我同样认为是不合理的,如果只把鲁迅的文章当成是一种发泄的话,或者认为敢骂人才是勇敢的,基本可以认为是非常无知的思维。
关于鲁迅骂没骂过日本人,或者说为什么不把这种内容当做文学批评对象主体的原因我在这篇文章中已经论述的够多的了:
那么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个问题,鲁迅批评的主体是什么?一般认为主要是国民性,以及国民性导致的社会黑暗环境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原因,这一点早期的作品中是最集中的,在鲁迅的小说集中是反映的比较强烈的,尤其是第一个集子《呐喊》,后来文化革命失败后进入《野草》、《彷徨》的沉寂思考期,这些作品都不太会给人以什么鲁迅喜欢骂人,擅长骂人的印象。
而之所以会流传出来这种感觉更多的还是后期与社会各路文人的笔杆子交战,这在鲁迅先生的杂文中,以及后来的游戏之作《故事新编》中多有体现,包括陈西滢、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等人,这一阶段从言辞上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情绪发泄,但文章思想并没有因为针锋相对而降低质量,并非是像当下的键盘侠那样为了喷而喷,为了杠而杠,很多批判的内容好像在看今天的报纸。但文学角度来讲,由于更多的是游戏之作,高度上是有下降的,而且王朔也讲过,可能是由于后期鲁迅太多的精力用在和这些人争论上了,导致没来得及写出鲁迅的长篇,这是非常可惜的,从文学考证上来看鲁迅本是有作长篇的打算的,我真不知道以他的能力,能写出怎样的作品,这也算是文学史上很大的遗憾了。
那么我们也就总结出来鲁迅批评的主体了,国民劣根性以及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不能直接一杆子打成犬儒)。前者很好理解,因为这是鲁迅弃笔从文的原因,正是国民性的那种麻木,以及被侮辱损害者继续侮辱损害更弱小的人,这都是鲁迅所有文章中批判的最多的内容,外部列强环伺,内部麻木不堪,看不到所谓 “打破铁窗的希望”,这方面的批判绝非情绪发泄,而是为了骂醒沉睡的人,响鼓要需重锤,如果把这些重要的思想和文学技法全部忽视,最终只留下一个“骂” 字的话,那我不知道今天的人和百年之前的人除了识字率上来了还有什么区别?真成了睁眼瞎了,最终还是文盲。
至于后期批判的这些知识分子,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鲁迅眼里,这些人本来应该是 “打破铁窗希望” 的主力军,是要引领时代的,是有知识分子责任感的,但是要么像林语堂写些无关痛痒的小品文,要么像一些犬儒唱赞歌,要么像一些脑子不清楚的搅混水,思想左摇右摆,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带的群众更加不知道要向何处去,这是鲁迅拨乱反正的原因,为什么鲁迅在那个时代没有政治拔高的前提下依然是巅峰的存在,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是因为无论有多少人搅混水,鲁迅的文章总是能一针见血的直指要害,让明眼人很容易看清楚玩问题的实质,从而更有力的去“打破铁窗”,这也是主席热爱鲁迅文章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里边我们就能够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鲁迅的所谓 “骂” 其实也可以认为不叫骂,用 “批判” 二字其实更贴切,另外所谓 “骂” 或者“批判”,并非是要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说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而是要叫醒你让你变得更好,否则这些批判都毫无意义。
那么你告诉我,鲁迅骂日本人有什么用呢?为了让日本人变得更好?指名道姓的骂蒋介石又有什么意义呢?指望着老蒋幡然悔悟带领人民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重读鲁迅,是为了用鲁迅的思想去审视自己,去拥有更好的洞察力来观察社会,如果只是为了看骂人,各种低俗直播平台那有的是花样,喊麦早二十年就是聊天室对喷,这种作品有的是,不需要你去读文学,还得反应查资料去思索到底怎么骂的,然后看一圈还看不懂,自己急的直跳脚,最后来一句为什么没有骂日本人,为什么没有骂老蒋之类的,最后再嘲笑前人没有胆量,你看他不敢骂日本人,我敢!他不敢骂老蒋,我敢骂,所以我才是最厉害的,这种小学生思维其实是非常害人的,生活上是有多不幸,才需要这样刷存在感。
国统区的左翼作家指名道姓骂蒋介石,和根据地的红军直接攻打省会大城市一个性质。
鲁迅胆小,从不敢骂蒋介石?20 年后,曹景行之父回应:都是抹黑
近些年,似乎有股集体情绪,如同小孩逆反在闹脾气似的。当我们的 “民族魂” 鲁迅,终于被拽下神坛后,有关他没骨气之类非议,也日益众声喧哗起来。
是的,当下自媒体,有关 “鲁迅从不骂日本、不敢骂蒋介石” 等诘责,早就是绵绵不绝的“月经帖”,不断枝节横生,导致黄埃蔽“机”(手机)。这些朋友认为,鲁迅号称“民国首席骂人专家”,连文集都是“骂人文选”,且一度受捧为知识界良心重镇,又长期生活在蒋介石弄权时期, 何以偏偏对蒋不敢放一个文字炮弹? 这不是贪生怕死是什么?
太多人大喜过望,以为终于抓到了鲁迅怯懦、怕死的软肋,肆意讪笑。甚至,早在 10 多年前的天涯论坛,就有大量帖子非要证实鲁迅是 “汉奸” 的。“抬胡黑鲁”成为新潮流。
影视剧里的胡适
关于鲁迅,我等瓜众当然不是没非议的自由。鲁迅是人不是神,不是事事正确句句纶音,这无需废话。
鲁迅的 “仇家”,似永远层出不穷。只要卫道士、看门狗、奴儒之虫们代代不绝,反鲁者也将层见迭出。这些孝子贤孙,互相壮胆,扒皮起鲁迅来也妙语连珠手舞足蹈。但这种“鲁迅怕死不敢骂蒋” 的看法,问题起码有二:
其一,所隐含的意图,是存心要去贬损鲁迅,不够客观,堪称抹黑;其二,也是最关键点,其所谓 “真相”,基本都是捕风捉影、简单理解的外行者言。鲁迅应该被“请下神坛”,但中伤他并不厚道。他顽强斗争一生,只因没有去主动伸出脖子被砍作无谓的牺牲,就要背上“软骨头” 罪名,到底是鲁迅可恶还是瓜众可悲?鲁迅的被鞭尸,恰证明国民劣根性的存在。
鲁迅骂不骂蒋介石,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是的,鲁迅后半生,确实未曾用 “鲁迅” 或“周树人”的真名,大张旗鼓、指名点姓地谩骂过蒋介石——这样的文章,整个 1930 年代 “国统区” 只怕他也发不了,不然他何苦要用 181 个笔名掩护,几十种文集都被查禁?但这不代表他不敢,更不代表他没巧妙骂过,以及强烈抗争过。他只是没有专门针对蒋介石、用真名写文炮轰。随手一翻鲁迅文集,他对蒋介石及其政权的投枪匕首,从来没有稍降辞色过,有的已经是直接点名了:
比如,1927.9.24 的《而已集 · 小杂感》、1927.9.14 的《而已集 · 可恶罪》、1928.1.28 的《而已集 · 拟豫言》、1931.12.11 的《二心集 · 知难行难》、1933.1.24 的《伪自由书 · 一九三三年观斗》、1933.1.28 的《南腔北调集 · 论 “赴难” 和“逃难”》、1933.5.5 的《伪自由书 · 文章与题目》、1933.5.6 的《伪自由书 ·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1933.5.18 的《伪自由书 ·“有名无实”的反驳》、1934 的《集外集拾遗补编 · 自传》、1936 年的《且介亭杂文二集 · 后记》,以及《“友邦惊诧”论》等等……. 他的抗议持续 10 多年未曾变调,至死不懈不惧。整个民国作家,骂蒋最多、最猛烈的作家,实际还数鲁迅。我不了解,如今的 “喷子” 们,跟我一样从不看书了吗?
当代大陆对于鲁迅的批判,当始于海外学者林毓生,罪名是 “反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若用真名,且专门对准蒋介石打击,当逞强恃勇赤膊上阵的许褚去挡箭头,甚至白白送死,是否有必要?事实的教训是血淋淋的:他有好几位朋友,曾因直接骂蒋而横尸街头;郭沫若也骂了一回,立马跑到日本躲避了整整 10 年。鲁迅讽刺说过,“前安大校长刘文典教授,“只因不称‘主席’被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他只敢 “敬称” 而已——现在津津乐道民国舆论如何自由者,似乎早就忘记“白色恐怖”4 字是啥意思。
鲁迅只是一介文人,他不是一喊口号就冲锋陷阵的莽夫或蠢人。他自有考虑与策略,不会也不可能去白白送命,最终也是背着 “通缉犯” 罪名走完一生。辱骂与恐吓都不是战斗,斗士的标准也不是只有送死一条。
而且,谈及蒋介石与鲁迅关系,我们还需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很早就相互认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仅不敌对,还是同志与同乡关系,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鲁迅向来不是为骂而骂,蒋也并非一开始就 “堕落” 成反动军阀的。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实际挺复杂:鲁迅与蒋介石,同为浙江人、相差仅 6 岁、都是留日学生,且同在 1908 年加入了光复会。现在没有材料表明,他们是否在此时就认识。我们只晓得,二人曾同时在东京,并且曾同入过光复会敢死队。
我们还知道的是,在 1920 年末期,意即蒋介石正逐步蹿升至革命党首领的时候,鲁迅一度很欣赏他,给予过厚望。1926 年秋,他人在厦门,在写给恋人许广平的书信中,曾力挺国民党与北伐军,还提及到了时任总司令的蒋介石,是称赞的口吻。鲁迅本就是革命党人,也是民族主义者,他希望中国统一,此时理念与蒋并无多大分歧。
这或许,也是历史较复杂的一面,不只是蒋鲁关系如此而已。比如,鲁迅在教育部当差时,就对袁世凯印象不错,还曾两次面见这位上司;再比如,他与蒋的连襟、“四大家族” 之一的孔祥熙,私交还可以,还被邀请过孔家小坐——而这,也是为啥鲁迅不至于因言送命的原因之一,因其背后是有许多党国大佬在默默罩着的。
孔祥熙
而蒋介石对鲁迅呢,更是有敬重之意的。他是将鲁迅列入过 “黑名单”,但用心似乎只是恐吓居多,并非真想解决他。这里面的隐秘大概有三:1,蒋确实爱才,相对而言为难文人较少;2,鲁迅名声太大,动系海内外观瞻,蒋好名有所忌惮;3,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蒋这人特别重乡谊。
过去,宋希濂就有著名总结,说蒋看人极重 “三缘”,即地缘(浙江人)、学缘(黄浦师生)和业缘(亲戚等),对于同乡他多数会网开一面。日后,对鲁迅,他流传于世的那句有名感慨,“我是浙江人,我知道浙江人的脾气,鲁迅是吃软不吃硬的。送他去日本养病,他就不会骂人了”,已经很明显说明这一点。
从现有文献推断,蒋对鲁迅当早闻其名,甚至频示仰慕,有意拉拢。譬如,他曾通过鲁迅的学生李秉中居中作这个工作;譬如,1927 年的鲁迅,之所以从厦大跑到广州中大,就是由朱家骅诚恳邀请而去,而朱乃蒋之亲信;当时广州国民党报纸接连发文,表示热烈欢迎鲁迅,也不大可能是自作主张;当鲁迅长期领着国民党政府干薪,“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骂娘” 时,蒋介石也睁一眼闭一眼。增田涉的回忆录更直接说,时任 “行政院长” 的蒋,曾想与鲁迅会面,但被拒绝了。
广州白云路白云楼,鲁迅执教中大时居住在此
现在还有研究意见 “解密” 说,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病逝后第 3 天,时上海市长吴铁城亲临致祭,敬献花圈上那 “鲁迅先生千古” 这 6 字,实际是蒋委托所送。许广平也说过,鲁迅死后蒋介石的励志社曾要给鲁迅捐款, 特命要接济鲁迅家属。
而且,那时的鲁迅,其实也并无多大必要,去直接痛骂蒋介石。这并非鲁迅怂,反倒是明智。
1969 年 1 月 1 日, 面露疲态的蒋介石夫妇
鲁迅怯弱吗?他一生对太多当权人物口诛笔伐,毫无惧色。例如执掌 “民国锦衣卫” 的戴笠及其军统,那是连日本人都后怕的主儿,可鲁迅照骂无误。因了这些出于义愤之骂,他丢掉大好前程,丢掉了稳定工作,不惜颠沛流离,至死都受通缉。民国文人中,若说鲁迅都是懦夫,所有同行都不配谈起了。
鲁迅不直接骂蒋,一方面,当然是考虑避其锋芒,先活着才能战斗;而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去世得早吧。在整个 1930 年代,国内知识界群体还对蒋抱有幻想,多数还站在国民政府一遍。鲁迅病逝的 1936 年,当发生西安事变时,闻一多朱自清不也还发文力挺蒋氏?责备鲁迅不能脱离语境。
闻一多、朱自清后人
蒋鲁两人关系恶化,日渐对立,已是到 1930 年代的事了。彼时的鲁迅,立场日益左翼化,而蒋则大权在握,开始清除异己,二人势必会有冲突了。现有证据是,至少 1930 年 2 月开始,鲁迅在沪上炮火四射时,浙江党部是明令通缉他的,列入 “65 人名单” 之列,还是国民党中枢要员陈立夫签署的密令。鲁迅为此避居友人内山完造家中达 31 天。1934 年 11 月 28 日,在给刘炜明的信中,他明确讲遭特务跟踪。
蒋友柏:“我的祖父也是凡人”
1934 年 10 月 11 月 13 日晚,鲁迅好友、《申报》老板史量才,于回家路中遭暗杀。鲁迅也做好了要面临被害的准备。据许广平回忆,那时的鲁迅,总让她分开走路以防不测,并且作好了身后安排。鲁迅对于暗黑势力的反噬,从没有畏惧过、讨饶过。他是 “报仇雪耻之乡” 出来的硬汉子,毛先生说他 “骨头最硬” 并非虚话。
古城绍兴. 图源 \ 国家地理
只是,值得玩味的是,从现有材料推断,蒋氏政府并无意真要取鲁迅之命,多半只是恐吓而已。道理很简单:若真是动真格的,唐绍仪、张宗昌这等权要都难逃魔爪,何况区区一文人?
可以说,骂人、如何骂,才能既骂得痛快,又不至于 “逆龙鳞” 惹来杀身之祸,“分寸感”的理解权,从不在鲁迅那边,而在蒋及国民党方。
晚年蒋介石
鲁迅为啥不直接 “约架” 蒋介石,他的隐微心事,其三弟周建人在《回忆大哥鲁迅》一书中有所透露。他说,鲁迅曾亲口告知,解放区代表李立三曾亲来拜访,请他利用影响,用真名痛骂蒋介石。但鲁迅拒绝了。理由是,“讨蒋檄文” 固然分分钟就能出炉,但这样做上海就待不下去了,轻则出国避难,重则无端掉脑袋,实属无谓的牺牲。
鲁迅之子周海婴
依鲁迅的谨慎或曰 “世故”,是早把这事给想透了。在人文社 2005 年版《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1 篇的《坟 · 题记》中,他就设想过如此场景:“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假如遭了笔祸,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有人鼓动他自投罗网,他不中这圈套。
著名媒体人曹景行
他深信,对付军阀,笔杆子没用,还是要枪杆子。他也不是谭嗣同,他是持久战的信奉者。这一点,与他所持斗争理念有关。了解点鲁迅即可知,他从来都反对那种快意一时却 “输光老本的无谓牺牲”。他主张的斗法,是 “壕堑战”,意即在保存自身前提下,持续地 “韧性的战斗”。这是他的斗争策略,也是生存智慧。他是一介文人,但从来不是傻白甜书生。这是一个精通迂回之术,深谙避险之道的战略高手。学鲁迅,学其文章,学其风骨,学其勇敢,更要学其智慧。
晚年曹聚仁
鲁迅病逝 20 年后,其私淑弟子,也是著名主持人曹景行之父的曹聚仁,写出《鲁迅评传》一书回应这些质疑说,“他是坐在坦克车里作战的, 他先要保全起自己来, 再用猛烈火力作战。它爬得极慢, 但是压力很重——毕竟他从绍兴师爷的天地中出来的, 每下一着棋, 都是有其谋略的”,这才是真知鲁迅者。作为名报人,他亲炙过鲁迅,非常不乐见各种抹黑论。
所以,我常说,鲁迅倘若有罪,那他唯二的罪行,是没有主动去送死,也没能挽救所有愚弱心智。但我也永远相信,在正义沉没的任何地方,鲁迅都会凸现出他的意义来,尽管要付出残酷的精神代价,比如当代国人的种种忘恩负义。
血沃中原肥劲草,我以我血荐轩辕。他的墓前,应该永远有鲜花,既是心怀感谢,也是一种致歉。
先说结论:鲁迅死的早,要知道他死于 1936 年,那一年西安事变,朱自清闻一多还写文章力挺蒋介石,知识分子界还站在蒋介石这边。如果鲁迅能多活几年到 46 年,估计也会被宰了,再扣上一个情杀的帽子。
说个历史故事。
在陈福田、萧叔玉、陈达、潘光旦、萧公权等八位教授的倡议下,12 月 15 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讨论 “西安事变” 问题。会议决定发布《清华大学教授会为张学良叛变事宣言》,并成立由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张奚若、吴有训、陈岱孙、萧公权七人组成的电报宣言起草委员会,朱自清担任该委员会召集人。朱自清、闻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发表于 12 月 16 日《清华大学校刊》第 799 号。
《宣言》说:“此次西安变乱,事出意外,薄海震惊。同人等服务学校,对于政治素无党派之见,日夕所期望者,厥为国家之兴盛、民族之康乐,以为苟有能使中国民族达于自由平等之域者,凡我国人皆应拥护。又以为现在对外交斗争经全国一致在政府整个计划之下,同心协力,方所奏功。若分崩离析而侈言抗战,徒为敌人所窃笑。正数月来统一甫成,而国际观感已有改变,外侮防御已著功效,方期国家命运渐可挽回,民族危机渐可避免。乃变乱突起,举国复有陷于混乱之虞,长敌国外患之势,寒前线将士之心,事之可痛,无逾于此。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能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同人等认为张学良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
另外鲁迅虽然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同为日本留学,鲁迅其实早就看不惯蒋介石了,1927 年批评过蒋介石的以党治国,后面骂过友邦惊诧论。
最后多说一句,以鲁迅骂人的能力来骂蒋介石,估计应该能比得过闻一多
补充一句,很多人看到蒋介石的以党治国就高潮了,再说这奇怪的评论我就不止是删除了,要拉黑的。
鲁迅是批评的是蒋介石不肯国共合作的以国民党治国,是批评 1927 年的四一二政变。
1927 年 4 月 30 日,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告全国民众书》:“我们所主张‘以党治国’为救中国的唯一出路”,“我国民党是负责的政党,所以我们不许共产党混杂在里面…… 我们‘以党治国’的主张,自有苦心精义。”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一生嫉恶如仇,被他骂过的人不计其数,涵盖政界、军界、学界等各个领域。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鲁迅的一生中,对于当时最大的反动派蒋介石却从来没有骂过,甚至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鲁迅与蒋介石也颇有渊源。
第一,两人都是浙江老乡。
第二,两人都在日本留过学,且在留学期间加入了革命组织。
第三,两人都曾经担任过敢死队员。
鲁迅参加的光复会,就是一个以暗杀为主的敢死队组织,鲁迅曾被安排过一次暗杀任务,他也答应了,但在出发前一天,鲁迅又反悔了,对负责人说 “: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 负责人最终取消了他的任务,改派他人。
而革命军攻打杭州时,蒋介石是敢死队队长。
临行前,蒋介石给母亲写信,说自己誓为革命牺牲,希望母亲不要挂念,“恕儿不孝之罪”。
当然,也不能就此说鲁迅胆小而蒋介石英勇,两人选择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在早期,蒋介石代表的是革命力量、进步力量,鲁迅对他也非常欣赏。
在鲁迅的文字中第一次出现蒋介石的名字,是在 1926 年 10 月 20 日,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 “: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
鲁迅当年 45 岁,担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正值思想的巅峰时期。
随着蒋介石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走向反动,鲁迅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1930 年 2 月 13 日,鲁迅与郁达夫、柔石等人发起成立了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号召争取言论自由,结果遭到了国民政府的通缉。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这份通缉令公布了长达七年的时间,鲁迅的行踪也并不神秘,却始终都没有被抓起来。
很多人分析说,这是因为鲁迅的威望太高,国民党反动派不敢下手。
其实这个解释并不能成立。
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大人物还少吗?比如史量才,上海《申报》的总经理、总主笔,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在鲁迅之下,却仍然被国民党暗杀了。
实际上,鲁迅之所以屡屡化险为夷,只是因为蒋介石对他的欣赏。
1930 年 12 月,有人曾向蒋介石告密说:“现在教育部里有个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鲁迅,也就是最激烈地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头子,他就是浙江省国民党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在案的那个人。”
但蒋介石不但没有派人抓他,反而想拉拢他:“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
不过,蒋介石的主动示好,遭到了鲁迅的拒绝。
但是,鲁迅也深知,蒋介石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文章中,鲁迅从来不指名道姓地指责蒋介石。
说到底,鲁迅先生并不只是一个一往无前的斗士,更是一个懂得迂回、懂得避让的战略高手。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逝世后,蒋介石派上海市长吴铁城去灵堂祭奠,并以蒋介石的名义敬献了花圈,表达了对这位浙江老乡的敬意。
民国所谓的舆论自由就是在租界有骂政府骂军阀的自由。你去国外,哪怕只是去香港,谁还不让你骂了。另外一方面,军阀割据,你有骂其他省份地区军阀的自由。当然,不管在租界还是在其他军阀地盘,骂的太凶太开心,可能都要领便当。为什么不指名道姓,因为鲁迅那段时期就生活在东南沿海,那是蒋介石地盘,租界也不安全。
鲁迅的伟大在于不仅有斗争精神、斗争意志,还有游刃有余的斗争策略、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而不像有些舆论,毫无立场,有奶便是娘。
当年拿破仑复辟的时候,巴黎一家报纸的报道:
1、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2、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
3、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格尔勒诺布尔。
4、拿破仑 · 波拿巴占领里昂。
5、拿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
6、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
这个事情很简单,那就是直接点名道姓的出书写文骂蒋介石那就是活腻歪了,鲁迅批评时政,也要保命不是?又不是打定主意要做烈士,何必自寻死路?而且报社除非是不想干了,想停刊被查封了,也不会刊登这种文章。
那年头,只有共产党的报纸会指名道姓的骂蒋介石,但是共产党那和国民党是敌人,那是 “反贼”,共产党骂那很正常,不骂不正常。
以鲁迅在文坛的地位(隐为文坛盟主),如果他不点名骂蒋介石,仅仅是批评时政,蒋介石是不敢不惜一切去搞死鲁迅的。反正批评时政的又不仅仅是鲁迅一人(哪怕他影响力最大),何必惹一身骚呢?
所以鲁迅便进可攻退可守,依靠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拐弯抹角的不点名讽刺反动势力,让对方难受但又无可奈何,这才是本事。
老蒋一辈子迷信暴力,和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杀心是没有任何幻觉的。
老蒋年轻的时候通过杀一个人成功上位,接着通过杀一堆人爬上巅峰,后面通过杀更多人巩固权力……
所以他一辈子的哲学就是杀、杀、杀、杀、杀……
鲁迅很清楚他公开骂蒋一定是要上暗杀名单,他对此不会有任何幻觉。
不知道,但是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倒底是骂哪一个呢?各位自己去体会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一篇,《坟 · 题记》:
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说得好,“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 “无枪阶级” 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即如上面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
就我看的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的确是没有指名道姓蒋介石,至于为何不写,鲁迅先生却是做过解释的。
“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已!但是我是不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这些 “无枪阶级” 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上面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
假如遭了笔祸,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
和你在知乎不能明目张胆的骂蒋介石是一样的。因为会被禁言。
27 年郭沫若提名道姓地骂过蒋介石,你们不还是在黑他?
让你们满意太难了。
(想了想,也不难,立场站在对面,一切的黑料就没人看了)
中国的舆论有个毛病如果不改的话,英雄会越来越少:
达到一定成就的人,必须越来越圣人、完人化,否则必须承担远不如他的阿猫阿狗的质疑、谑辱乃至谩骂。
你怎么不捐款?你怎么不上前线?你怎么不上山下乡?
你能耐怎么不造出光刻机、航空发动机?
这个模板,我能骂所有人,哪怕我就是有个键盘里满是外卖油污和烟灰的、40 来岁连性生活都没有的中年油腻撸瑟。
发文章就发文章,别整自问自答的,搞得我以为有人想想证明民国言论自由呢。
看你命多,还是凯申子弹多?
没骂过日本是真的,我看有的人回答,说鲁迅骂人有多么厉害,文笔有多么犀利,什么路见不平一声骂,笑死了,这货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那么多年终屡屡躲在日本人的地盘骂中国政府,骂中国人,对日本可从来没骂过,什么叫路见不平?我看他是觉得日本侵略很平啊!
是啊,鲁迅先生不是弃医从文吗?
他为什么不弃医从武呢?
他为什么不去走特种兵路线,学一身本领去刺杀蒋介石呢?
写的杂文看的好累,走爽文路线就完事了呗。
当时中国用人讲三同,
蒋介石当时是中国合法元首,其他外国都认可的。
蒋介石是浙江人,鲁迅也是浙江人。
安装当时蒋介石是国家领导人 + 同乡。
鲁迅很早以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合并到为何不骂日本人一起回答。
当同盟会在日本给鲁迅指派刺杀任务的时候,鲁迅就说了,他可以去,但是要养老母。
这么顾虑再正常不过了,不过也说明鲁迅并不是什么谭嗣同,汪精卫年轻时。
鲁迅的骨头有多硬?不得而知,不过要用生死来考验他,这终究是个未知。因为作为智慧的代表,鲁迅总是教育我们要用聪明智慧的方法去斗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鲁迅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可控的危险,这一点是显然的,因为他是大智大慧的。
用我卑微猥琐的心理去揣摩鲁迅,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
学医没兴趣也没天赋,这一点可以见鲁迅在日本的医科成绩。
在日本又学了一点现代词语的翻译,又看了一些俄国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鲁迅找到了自己的路。
即整合自己所学,日语学到的词汇,加家传的古文,加俄国文学大师的文学思想,从文,赚钱!
事实也是这样,俄国文学大师不愧为大师,深入灵魂的深刻,将其中国化以后果然是威力无穷,这也为他赚了不少钱。为了持续的赚钱,只能维持住自己的人设,我想任何一个有经济思想的人都会这样做。
大潮不退,你永远不知道谁在裸泳。
告诉你这就是果粉的钓鱼问题,如果鲁迅不骂蒋介石,那么证明蒋介石不错,民国那个时代好,如果鲁迅骂蒋介石,那么证明民国有言论自由,总是可以论证出民国时代比现在好,都散了吧。
鲁迅不骂蒋介石也是他高明的地方,民国黑暗根本在于国民劣根性,政府是花,蒋介石等人是果,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历史书上写的,这次运动主要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促进了马列主义传播,说的不好听一点蒋介石还不配被鲁迅骂。。
抗战总统下台,换谁上?
不管,管杀不管埋
鲁迅早期典型风格是先看别人的文章,觉得不爽了,就冷言冷语半虚半实批两句
对面也不爽了,或者主动写文来批他,就开始对线了
蒋又不在报纸上发文,怼不起来啊
因为指名道姓的骂是最低级的骂法,指桑骂槐永远比破口大骂的破甲高。
蒋这个人也配得上鲁迅先生骂?
鲁迅不骂蒋介石,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两人是老乡,又都在清政府的资助下留学日本。
在日本期间,两人又都加入了各自的革命组织。
蒋介石经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鲁迅则进入了光复会。
说到底,其实都是一家人,都是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后来两人都被组织分布暗杀活动。
只不过鲁迅临阵脱逃了,而老蒋还坚定的去了,在这一点上,鲁迅很佩服这个老乡。
其次,鲁迅一直对老蒋期望比较高,比如支持他北伐,希望他能平定国内混乱的局面,支持他抗日。
期待老蒋能早日将日本人赶出中国,再者就是后来老蒋也还不忘鲁迅。
鲁迅先生身体不行之前
常凯申还是 “王莽谦恭未篡时”
鲁迅没骂过的人多了,还有日本人也没骂过呢。
估计和他个人风格有关吧。
郭沫若骂过蒋介石后,然后就被蒋公全国通缉了,派刺客追杀,最后郭沫若逃命到日本。
鲁迅可能看到郭沫若的下场后,觉得这个骂蒋这个逼装起来还是风险有点大,超过了风险收益的平衡点,犹豫了。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白色恐怖,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而在四一二前夕,郭沫若发表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中他痛骂蒋介石 “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
我从来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不想…
就是段祺瑞,也没有直接的骂,又不是泼妇骂街,文人骂人连脏字都不带,何须指名道姓
鲁迅先生没有骂过蒋介石,原因有多个。鲁迅是浙江绍兴人,蒋介石是奉化县 (现宁波市奉化区) 人,两人是浙江老乡。蒋介石比鲁迅小六岁,对鲁迅还是比较尊敬的,没有追捕囚禁过鲁迅。蒋介石曾经兼任教育部长,而鲁迅是教育部的特约编辑,老蒋吩咐手下对鲁迅的工资要如数发放。鲁迅曾经说过蒋介石比吴佩孚这些军阀要好一些,而老蒋也专门阅读过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去世后,蒋介石派人送去 “鲁迅先生千古” 挽联一副。所以,鲁迅和蒋介石的关系是以互相尊重为主。
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不正是你们反对的吗
还想让鲁迅去送死?鲁迅哪有那么笨!
突的一光头,从黄浦江里探出来。
“好娃仔!跟我去换金圆券吧?”
岸上一个被无数虾米围着的小伙子挠挠头 “你是谁呀?”
我是你爹!
不知怎的,一个伯爵打扮的 167 的男人出现在面前,撸着管子问道:“蒋委员长!女权可兴呼?”
光头大赞,抚掌而白曰:“兴噫!你可率领五万拳师来台湾驻扎,民国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又一黑胖子从旁边窜出来:“入关?入什么关?那是造轮子!一句话,不强不行!”
霎时间,五万拳师杀至江边,怒喝道:“你物化女性……” 而后将黑胖子踹入树丛,不见踪影。
登时,又一黄皮美军出现,指挥着无人机将众人射杀在地,并嘲笑道:“我可是在伊拉克打过仗的人!”
无数哀嚎声中,一老妇颤颤巍巍的起身,决然的开始写字:“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突然,后浪翻腾!
浪花下无数的韭菜翻卷起来!
其中一根问:为什么鲁豫没有骂过光头呢?
另一根答道:我是你爹!
歪个楼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鲁迅对作为浙江籍乡党的 蒋介石 都单方面寄托着美好期待。
![](data:image/svg+xml;utf8,)
1926 年 10 月 20 日,正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的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中,立场鲜明地站在了蒋介石一边
“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国民党有力时,对于异党宽容大量,而他们一有力,则对于民党之压迫陷害,无所不至,但民党复起时,却又忘却了,这时他们自然也将故态隐藏起来。
上午和兼士谈天,他也很以为然,希望我以此提醒众人,但我现在没有机会,待与什么言论机关有关系时再说罢。我想伏园未必做政论,是办副刊,孟余们的意思,大约以为副刊的效力很大,所以想大大的干一下。”
上述文字出自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两地书全编》中的第 67 号原信,这是在鲁迅笔下第一次出现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的名字。上面的 “孟余”,就是前北京大学教务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顾兆熊 [1]。
其时,经朱家骅一再来电催促,鲁迅于 1927 年离开厦门初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
鲁迅一到广州即受到各方热烈欢迎,在中大欢迎会上朱家骅即尊鲁迅为 “战斗者,革命者”。鲁迅对一些官僚政客的邀请是概不赴宴的,不过对与蒋介石走得特别近的中大的实际负责人,在北京又有一段“共同战斗” 经历的朱家骅对他的邀约,鲁迅是并未拒绝的。
朱家骅和鲁迅一样都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朱家骅又是民国国民政府时期为蒋介石所器重的主要新锐人物之一,也是国民政府时期学者从政的成功典型。在他的从政生涯中,做过教育部长、交通部长、浙江省长以及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无论在哪个位置上,他都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并在学术界也有良好口碑。
至于朱家骅何以能得蒋介石信任和重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2]。
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之后,从广州中山大学来到上海的鲁迅坚持以杂文为武器,揭露批判的锋芒开始转向国民政府新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上海发生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接着广州也发生了 “四一五” 大屠杀。鲁迅同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data:image/svg+xml;utf8,)
在鲁迅的文字记录中第二次出现蒋介石的名字,是 1927 年 6 月 12 日的致章廷谦信:
“我很感谢你和介石向孑公去争,以致此公将必请我们入研究院。…… 我之‘何时离粤’与‘何之’问题,一时殊难说。我现在因为有国库券,还可取几文钱,所以住在这里,反正离开也不过寓沪,多一番应酬。…… 至于此后,则如暑假前后,咱们的‘介石同志’打到北京,我也许回北京去,但一面也想漂流漂流,可恶一通,试试我这个人究竟受得多少明枪暗箭。总而言之,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一定者也。”
这封信中的前一个 “介石”,指的是鲁迅北京时期的同乡兼同事郑奠。“孑公” 就是当时支持国民党军阀蒋介石、李济深等人 “护党救国” 的蔡元培,他当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介石同志”,自然是继上海 1927 年 4 月 12 日武装清党之后挥师北伐的蒋介石。
1927 年 10 月 3 日,鲁迅与许广平从广州来到上海,他的第一选择是与时任劳动大学校长的易培基继续合作。
10 月 25 日,鲁迅应易培基的邀请到劳动大学发表演讲,演讲题目是《关于知识阶级》,收入《鲁迅全集 · 集外集拾遗补篇》。他在这篇演讲的开场白中介绍说:“这次易先生要我来讲几句话;因为我去年亲见易先生在北京和军阀官僚怎样奋斗,而且我也参与其间,所以他要我来,我是不得不来的。”
但是,鲁迅在易培基那里并没有得到比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更好的待遇。到了 1927 年 12 月,反而是被鲁迅斥为 “气味不投” 的同乡前辈、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主动给他送来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 300 元薪金的 “特约撰述员” 聘书。一年以后,这笔薪金改为蒋梦麟任部长的 “教育部编辑费”。鲁迅于 1930 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之后,依然是照领不误,直到 1931 年 12 月蒋介石“以行政院长兼理部务” 时才被裁撤。
鲁迅对于蒋介石还算美好的期待因此终结。但是却再没提过蒋介石的名字。
鲁迅在《坟》序里写过,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说得好,“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 “无枪阶级” 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即如上面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
可以在 <坟> 的后记中鲁迅自己的想法中找到答案。
“因为,我还没有这样的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还有一种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也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
鲁迅是战士,而战士的战斗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看了一圈答案都挺有道理的,去年又去过鲁迅故居,在博物馆里面有一封宋庆龄写给鲁迅病重时的书信,角度不对,看得我脖子疼,网上搜了原文如下:
周同志:
方才得到你病得很厉害的消息,十二分的担心你的病状!我恨不能立刻来看看你,但我割治盲肠的伤口,至今尚未复原,仍不能够起床行走,迫得写这封信给你!
我恳求你立刻入医院医治!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一个病人,往往是不自知自己的病状的,当我得盲肠炎的时候,因我厌恶入院,竟拖延了数月之久,直至不能不割治时,才迫着入院了,然而,这已是很危险的时期,而且因此,还多住了六个星期的时间,假如我是早进去了,两星期便可以痊愈出院的,因此,我万分盼望你接受为你担忧着、感觉着极度不安的朋友们的恳求,马上入医院医治,假如你是怕在院内得不着消息,周太太可以住院陪你,不断的供给你外面的消息等等。
我希望你不会漠视爱你的朋友们的忧虑而拒绝我们的恳求!!!
祝你痊安
宋庆龄
六月五日
能看出鲁迅和宋庆龄私交还不错,看在宋庆龄面子上,对蒋留情了。况且蒋对鲁迅相对其他文人来说,还算不错。
冲塔是吧
因为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蒋介石)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说得好,“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 “无枪阶级” 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即如上面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
那是因为你对蒋公还缺乏了解,鲁迅先生这样同时代的智者显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我笑了,开始了?昨天是方方,曹操,李鸿章,慈禧。今天是蒋介石,那明天是不是就该洗白希特勒了?后天是不是就该鼓吹美国制度优越了?大后天是不是就和苏联一个结局了?司马昭之心!
有一句话我背得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在口水铺天盖地的网络社会,是时候祭出这句话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战斗。
前两天倒是有骂的,然后人没了 /
对付军阀,笔杆子没用,还是要枪杆子。
只有枪杆子,才能保住笔杆子。
不要试着和军阀讲道理,军阀从来不讲道理。
因为国家是人民和一系列地理、资源的结合体。
能改变国家的只有人民。
“骂” 好像自古以来都不是中国人的首选。
无能为力才会破口大骂。
蒋介石是同乡,最主要蒋介石每月给他 600 大洋用以生活开支,再者说蒋介石也没什么好喷的吧,谁还不是想救国救民呢,成王败寇而已
因为鲁迅也是要恰饭的。鲁迅和蒋介石,心照不宣。
蒋介石:你骂你的,只要不指名道姓,你还做你的大学老师,几百大洋的工资照发。
鲁迅:我骂我的,高薪拿着,发发文章还能提高知名度,四合院住着,挺舒坦的,还为国家的汉字改拉丁文操碎了心。
真正改变中国的那些人,这时候,他们有的在南方农村,有的在爬雪山,过草地,有的在北方窑洞。而一场大变即将来临。
《谈所谓 “大内档案”》
可是胆子小,因为牵涉着的阔人很有几个,没有敢动笔。这是我的 “世故”,在中国做人,骂民族,骂国家,骂社会,骂团体,…… 都可以的,但不可涉及个人,有名有姓。
—鲁迅
鲁迅虽然骂政府,但是还是留有分寸。蒋介石虽然经常向他示好,可鲁迅也从未接受,不夸他,但也没指着鼻子骂过,对于蒋介石的名字很少提及,他也明白以蒋的度量,如果做过头,可能自己性命不保。鲁迅懂得变通,迂回作战,才让他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在鲁迅去世的葬礼上,蒋介石还以个人名义献上了花圈。
老舍也从来没骂过图书管理员啊
你以为,迅哥儿那么多笔名是用来干嘛的?
敢指名道姓的骂老蒋,怕是不要命啦!
在座各位,又有谁敢、有谁能指名道姓地骂房间里的大象呢?
让迅哥这种一代大师级文字特种兵直接绑炸弹自杀式袭击未免太亏了吧
因为我不需要亲自骂,自然有大量后人骂完无偿帮我署名,这就是品牌效应。
——鲁迅
李敖好像还说过鲁迅没骂过日本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可以按时间顺序看一下鲁迅的杂文愈来愈隐晦越来越拐弯抹角,所以不直接指名道姓的骂蒋介石就不意外了。白色恐怖说着玩呢?
你要抓周树人,跟我鲁迅有啥关系?
我觉得周树人是骂了他的。
因为没意义,批判旧社会是为了建立新社会,有种说法是鲁迅在骂中国人,我很不赞同,因为他只是在批判一种旧社会,这样的社会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东南亚的还是非洲的都没有意义,同理,指名道姓人身攻击没有意义,毕竟鲁迅针对的是社会,骂蒋介石又不能让他暴毙,况且就算蒋介石暴毙了还有蒋结石,蒋皆石,蒋截石,一定要有一位巫妖王,这样的社会不是死几个独裁者就能改变的
原因之一,鲁迅和蒋介石是老乡,鲁迅是绍兴人,蒋介石是宁波奉化人,绍兴和宁波临近的。相应来讲,蒋介石杀害的吉鸿昌是河南人,中原大战蒋介石的对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是西北人山西人广西人,蒋介石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淹的是河南人安徽人江苏人。
而且,鲁迅写文章是为公,不是为私,何必指名道姓人身攻击呢?而且公允地说,鲁迅二三十年代多是住在上海厦门青岛广州等地,都是国民党蒋介石辖区,他能把他的文章公开发表出来,说明一定程度上蒋介石还是有一些言论自由的。
再者,蒋介石手下是有军队,中统,军统等等的,鲁迅为公写文章也必须得首先自保吧。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提到过一个重要情节:1957 年夏天,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翻译家罗稷南参与其中。谈话之间,罗稷南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 毛对这个大胆的设问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很明显,鲁迅是个聪明人。
该骂的骂,骂不了的。。。 ♂️
你说,党的斗争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搞呢?难道因为我们的革命缺乏正当性,我们的目的不够纯洁吗?
这种问题是很蠢的。
因为黑粉最爱国,爱之深才恨之切,这个爱是深层的,请细品。
————————搬运工分割线————————
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讲座。
https://mp.weixin.qq.com/s/HGi2PkcaJ5L-U6C9SV4tEQ
http://m.aisixiang.com/data/45971.html
周濂:自由民族主义之 “薄” 与儒家民族主义之“弱”
与我们观念中的相反, 鲁迅是个小心谨慎,做事精于世故的人。他知道什么人能骂,何人不能骂。何人何时可以骂,何人何时不可以骂。何人何处可以骂,何人何处不可以骂。就蒋中正而言,若其被骂可以基于以下几种情况:1. 蒋介石丧失了权势。2. 日本征服了中国。3. 新中国成立了。4. 蒋介石死了。接下来的你可想而知 ,鲁迅所拥有的条件皆不成立,也就没有下一步的行动了。我 对于鲁迅这种勇士的评价:最安全的时候最勇敢!
现在想想那会语文课好几篇他的文章,各种分析,真的头疼,一点没觉得他的文章有我们想的那么有深度。
鲁迅要活在现在网络上的名声估计比方方还臭
因为周树人怕死,又不敢干革命又苦又没钱赚。只能和普通文人斗斗嘴,才能维持生活。再说了,他在当时写的这些文章普通老百姓谁有功夫去看呢,关键老百姓也不识字啊。
知乎用户 程墨 Morgan 发表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公知:你们走的路就是错的,照着洋人的路走就对了。 鲁迅: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公知:我就是人民,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满足。 鲁迅:必须敢于正视,这 …
编者按:该公众号已遭封号,打开原文提示“此帐号已被屏蔽, 内容无法查看”。原文已不可见,文章转自“民国网”。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 …
“吹捧”还是“赞扬”? 一念之间 作者:黄明红 我的文章《傲霜的金莲花》在新语丝发表后,我也把它分享到科学猫头鹰的群里。不少群友给予鼓励。有一个群友有不同意见,说是“吹捧文。”我问他:“‘吹捧’含有言不符实之意,您可以具体指出哪里言不符实 …
知乎用户 阳炎 D 发表 鲁迅《狂人日记》中写 “我” 疯了,并没有长篇大论,只消一句——“不然,那狗何以看了我一眼?” 还有非常著名的,现在知乎满天飞的“赵家人”——出自鲁迅《阿 Q 正传》:“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除此以外, …
品葱用户 狮鹫之心 提问于 10/2/2020 蒋介石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在上海这个地方跟日军主力决战? 在无险可守的滨海平原城市顶着战列舰的舰炮做决战? 以至于国军精锐部队被舰炮灰飞烟灭,变成肥料埋葬在了上海。 劣势空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