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比较复杂|当污染曝光后,有关部门潜入一个 13 人的微信群来应对舆情

by , at 25 October 2025, tags : 微信 污染 群里 谢军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一、官方渠道的两次投诉和一篇被消失的文章,引发了一系列反应

一切始于两声微弱的警报。

10 月 14 日,人民网留言板上,ID“23919543” 给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左永祥留言:“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 * 工厂污染,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石红村农作物受污染和老百姓呼吸困难,希望上级领导重视。”

10 月 15 日,ID“23927852” 给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留言:“朝 * 磷肥厂污染我们的农作物和我们老百姓的身体,几个月了越来越严重,到现在还没给老百姓一个处理方案,他们又在开始生产了 2025 年 8 月 13 号,农作物大面积受伤害,直到 10 月 9 号早上老百姓呼吸磷肥化工厂的气体,又一次出现烟雾刺鼻,10 月 10 号早上竹林树木叶子全落,希望领导重视。”

10 月 20 日下午,一篇名为《四川绵阳:两份投诉浮现一场被忽视的致命污染》的文章出现在互联网上。它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本应激起层层涟漪,却在水面留下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痕迹后,便迅速沉底,消失无踪。文章的生命极其短暂,在仅仅获得了 680 个阅读量后,页面就变成了一行冰冷的红白提示:“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接相关投诉,此内容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这 680 次点击,像是一场幽灵放映。大多数人甚至来不及看清内容,屏幕上的文字就已经化为乌有。没有想到,在这篇短暂的文章里附上的微信群的二维码 “关注四川绵阳朝阳磷肥厂污染”,因此拉开一场大戏帷幕……

文章被删除的速度快得惊人。一个阅读量不足一千的帖子,通常不会引起审查系统如此迅速而精准的反应。这种效率暗示着一种高度警觉的监控机制,它并非被动地等待舆情发酵,而是在火星出现的瞬间就已启动。这并非笨拙的官僚主义延迟,而是一种经过演练的、主动的协议,其目标是在问题成为公众话题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就在文章消失前,10 个新的用户通过那个群二维码,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这个微信群。算上文章作者 “坚果兄弟”、他的两位朋友,群成员的总数不多不少,正好是 13 人。这个数字本身让人想起 “最后的晚餐”。新加入的 10 人中,除了 2 位撰稿人,有 6 个来自四川绵阳或绵阳相关。

一夜之间,这个原本为信息交流而设的数字空间,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关注者社群,而变成了一个微缩的、封闭的剧场。舞台已经搭好,灯光聚焦于这 13 个 ID。一场围绕真相、谎言和权力的暗战,即将在这个小小的微信群里上演。一开始,没有人知道,这 13 个人当中,谁是真正的村民,谁是热心的关注者,谁又是带着任务潜入的 “有关部门” 人员。

核心问题已经浮现:这些神秘的 “绵阳来客” 究竟是谁?他们为何而来?

二、13 人微信群:数字舞台上神秘的演员们

随着 13 名成员集结完毕,这个微型剧场的帷幕缓缓拉开。对话开始流动,但很快,一些角色的言行就暴露出异样。他们的发言看似随意,却处处透露出精心设计的痕迹,仿佛每句话都经过了排练。一场数字化的侦探游戏就此展开,线索就隐藏在他们的头像、昵称和前后矛盾的言辞之中。

“涛哥”:充满矛盾的本地人

“涛哥” 是群里最先活跃起来的角色之一。他最初的形象,是一个关心家乡环境的普通本地人。在被删除的文章下,他曾留下了一条评论,语气客观而关切:“如果真的有危险气体出来确实很危险。最近好像停产了?这几天没看到车辆出入” 。这条留言将他塑造成一个细心观察的在地居民,他的话似乎为事件的严重性提供了旁证,又暗示情况可能已有所好转。

然而,当文章作者主动添加他为好友后,“涛哥” 的人设变得可疑起来。在私聊中,他对着作者发出了截然相反的声明:“这个企业应该不大吧,我在家都没听说过这么一个工程(工厂)…… 我是本地人都没听说过” 。

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一个能注意到工厂门口车辆出入细节的人,怎么会 “从未听说过” 这个工厂?这种公然的自我否定,是第一个强烈的危险信号。它表明 “涛哥” 并非一个可靠的叙述者,他的言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未言明的议程。

他不是在分享信息,而是在塑造信息。

随后,他又在群里声称 “我昨天发给老家的帮我问,他们还专门去问了隔壁村,没说生产了”,试图以一种看似中立的方式,为事件画上一个“已经解决” 的句号。

“谢军”:潜伏的地方官员

如果说 “涛哥” 扮演的是温和的引导者,那么 “谢军” 则是不加掩饰的 “维稳” 执行者。他的第一次亮相就充满了官方的威慑力。在文章评论区,他措辞严厉地指责作者:“这个企业都停产了,不要为了博眼球,蹭流量就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发表一些不实言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这番话不像普通网民的质疑,更像是一份官方训诫。

进入微信群后,“谢军” 的警告进一步升级。当有人在群里求文章备份时,他立刻发出警告:“这个(文章)转发会不会被公安监控哦?怕是要遭哦 @坚果兄弟”(问了下四川的朋友,在四川话里,“怕是要遭哦” 是一句非常有地域特色的俗语。字面意思: 恐怕要出事了 / 可能要倒霉了。可以是提醒(“小心点,要出事哦”),也可以是半开玩笑或带威胁意味的暗示(“你这样做怕是要被抓哦”)),并紧接着补充道:“之前好像有人转发就被行政拘留了” 。这已经不是暗示,企图通过制造恐惧来压制信息的传播。

“谢军” 的真实身份,在他一次弄巧成拙的伪装中暴露了。10 月 21 日晚,群主发现,“谢军” 的微信名悄悄改成了 “谢 *”。这种欲盖弥彰的举动,反而激起了更深的怀疑。一个普通百姓为何要如此费力地隐藏自己的名字?

调查的突破口就在这个被隐藏的名字里。在搜索引擎中输入 “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谢军”,一个令人震惊的身份浮出水面。搜索结果显示,谢军,正是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现任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根据政府官网的公开分工,谢军主席负责的工作中,赫然列着 “生态环境保护” 。

真相在此刻揭晓,整个事件的性质也随之颠覆。那个本应代表人民监督和保护当地环境的最高负责人,此刻正潜伏在一个事关公共利益的 13 人微信群里,扮演着污染企业的辩护者、信息传播的压制者和公民言论的威胁者。这暴露了一个深刻的利益冲突和职责扭曲。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场公共表演中的角色,以下是对群内关键行动者的分析:

| 群内化名 | 疑似身份 / 背景 | 关键言行 | 矛盾与分析 | | 涛哥 | 地方政府关联人员 / 协同行动者 | 声称不认识工厂,却又了解其运营状况。分享精心挑选的截图以引导特定叙事。 | 其前后矛盾的言论暴露了他作为不可靠叙述者的角色,任务是引导对话方向,淡化污染问题。 | | 谢军 / 谢 | 秀水镇人大主席(分管生态环境保护) | 否认污染,指责作者炒作,并暗示转发文章可能被警方拘留。 | 涉嫌利益冲突。 | | AZ | 地方政府关联人员 / 协同行动者 | 通过分享与 “天盛麦冬幺哥” 的对话截图,极力推动 “经济纠纷” 的说法。 | 与 “涛哥” 协同作战,试图将一场公共健康危机重新定义为一桩私人恩怨。 | | 清风 XX | 地方政府关联人员 / 协同行动者 | 发表 “我们小老百姓只想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等通用安抚性言论,并用天气预报等无关信息转移话题。 | 扮演 “软性” 影响者角色,试图为激烈的讨论降温,使局势正常化。 |

三、塑造新叙事:从公共污染事件,转为私人经济纠纷

随着各个角色的身份和动机逐渐清晰,一场精心策划的舆情应对在群内全面展开。这套策略并非即兴发挥,而是遵循了一套清晰的剧本,旨在通过重塑叙事来消解污染指控的合法性。

第一招:承认问题,但制造 “问题已解决” 的假象

10 月 21 日,“涛哥”分享了一组关键截图。这次的截图来自一个名为 “朝阳大集体” 的微信群,据称是事发地朝阳村的村民群。群里的对话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

“星辰大海” 说:“前些天政府滴人还跑屋头来看情况来滴,反正我是说遭得很凶哦”。

“赵” 说:“相信政府!等待处理结果!”

“平淡快乐” 说:“这次镇上那些还是反应快,这几天把场子都停了”。

“潘老二” 说:“最近我专门跑去了,厂确实停了,也没闻到啥味道了”。

这些对话传递了三个核心信息:一、政府已经介入且反应迅速;二、工厂已经停产,污染源已切断;三、村民们信任政府,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这是一种典型的公关策略,通过制造 “群众满意” 的假象,来宣告事件已经圆满解决,从而使外界的进一步关注和追问显得多余和不合时宜。

第二招:将公共事件 “私人化”

10 月 22 日,微信名为 “AZ” 的成员在群里投下了另一枚 “重磅炸弹”——4 张与一位名叫“天盛麦冬幺哥” 的微信聊天截图。这位 “幺哥” 在对话中,将整个污染事件描绘成一场由个人贪欲引发的闹剧。

他的核心论点是:所谓的污染,不过是 “距离他们厂另外一个村的老百姓有啥子竹子落叶,然后就说他们厂的烟子熏了,想喊这个厂老板赔钱”,但因为“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问题”,所以老板拒绝赔偿,于是“这个老百姓就在组织找政府” 闹事。

这段叙述极为巧妙。它将一个涉及 “呼吸困难” 和“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的公共健康问题,轻描淡写地降格为一场关于 “几根竹子” 的“经济纠纷”。它通过暗示投诉者有 “想喊老板赔钱” 的勒索动机,巧妙地将受害者污名化,剥夺了他们投诉的道德正当性。

第三招:为污染源 “无害化”

当群主质疑工厂排出的 “刺激性味道” 时,“AZ”再次抛出与 “幺哥” 的对话截图。这位 “幺哥” 给出了一套听起来颇为 “专业” 的解释。他声称,磷肥厂的味道并非臭味,而是“正规磷肥该有的味道”,甚至说“我们买磷肥如果没有那个酸味,还不敢买”。至于竹子落叶,他也解释为“一处小树林,里面有伴生了几根竹子,唯独竹子掉叶子了,旁边紧挨的其他树子都没问题”,暗示这与工厂无关。

这套说辞的目的是将污染的证据——刺鼻气味和植物死亡——进行 “无害化” 处理。它试图用一种伪科学的逻辑,将污染现象正常化,甚至将其与 “产品质量好” 联系起来,从而彻底瓦解投诉的核心依据。

而事实上,这家磷肥厂的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曝光过。

第四招:团队协作,一唱一和

这场舆论应对并非单打独斗。当 “涛哥” 分享完 “朝阳大集体” 的和谐截图后,他总结道:“看来有效果,拭目以待”。而一直潜水的谢军主席,也在此刻恰到好处地附和:“看来听说是真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就对了”。

当 “AZ” 抛出 “经济纠纷” 论后,“涛哥”立刻跟进评论:“估计就是一点经济纠纷” 。

就连那位喜欢发天气预报的 “清风徐徐”,也在“磷肥酸味替代毒气”“烟囱的烟比早些年小的多了” 论出现后,发出一句“哦,这还差不多”,表示认可。

这种高度同步的反应模式,暴露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和协同。他们组成了一个舆情应对小组,有人负责提供 “素材”(截图),有人负责解读和引导,有人负责附和与肯定,共同将讨论引向预设的轨道。

这套在 13 人微信群里上演的舆论操控,或许揭示了一套基层危机管理的标准化剧本。它分为三步:第一,最小化,将严重的公共危害降级为微不足道的私人纠纷;第二,污名化,暗示投诉者具有不良的经济动机;第三,宣告胜利,通过制造或筛选证据,营造出问题已被圆满解决的氛围。这套剧本的核心,不在于解决事实层面的问题,而在于控制叙事层面的权力。

四、官网投诉:刺鼻的空气与枯死的竹叶

在微信群那个由精心编排的对话和截图构成的虚拟世界之外,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现实。这个现实,存在于当地居民的肺里,存在于枯萎的农田里,也存在于那些被迅速删除的求助信息里。

让我们回到事件的原点——那两份在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上发布的投诉。它们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是被官方叙事极力掩盖的“地表真相”。

10 月 14 日,一位用户向绵阳市委书记留言,言辞恳切而急迫:“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 * 工厂污染,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石红村农作物受污染和老百姓呼吸困难,希望上级领导重视”。

一天后,另一位用户向四川省委书记发出了更详细的求助:“朝 * 磷肥厂污染我们的农作物和我们老百姓的身体,几个月了越来越严重……2025 年 8 月 13 号,农作物大面积受伤害,直到 10 月 9 号早上老百姓呼吸磷肥化工厂的气体,又一次出现烟雾刺鼻,10 月 10 号早上竹林树木叶子全落,希望领导重视”。

将这两份原始投诉的语言,与微信群里官方人员的叙事并置,一种巨大的鸿沟显现出来。

  • 居民的现实

    “呼吸困难”、“烟雾刺鼻”、“农作物大面积受伤害”、“竹林树木叶子全落”。这些词汇描述的是一种直接的、痛苦的身体感受和经济损失。它们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伤害。

  • 疑官方的叙事

    “一点经济纠纷”、“几根竹子”、“正规磷肥该有的酸味”。这些词汇则是抽象的、轻描淡写的,它们将具体的伤害模糊化、琐碎化,甚至正常化。

这种语言上的天壤之别,揭示了有关部门应对策略涉嫌:去公共化。通过将一个影响 “一家老小” 身体健康的公共安全危机,重新定义为一个关于竹子的财务纠纷,他们成功地将受害者的痛苦从等式中抹去。这使得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将其作为一个公关问题来“管理”,而不是一个需要紧急干预的公共卫生事件来“解决”。这种策略的本质,是用政治话术取代人道关怀。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当地深层环境问题的一个症候。绵阳市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本就面临挑战,曾因环境空气质量反弹而被省级部门约谈。而磷化工产业(即所谓的 “三磷” 产业)一直是四川省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其生产过程伴随着严重的水、气、渣污染风险。因此,朝阳磷肥厂的污染问题,并非一个偶然的意外,而是植根于一个长期存在的高风险产业和区域性环境治理困境之中。微信群里的那套说辞,不仅是在掩盖一个孤立的事件,更是在回避一个结构性的难题。

2018 年 11 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曾发布一份措辞严厉的通报,直指绵阳市安州区的磷化工污染问题。通报的核心内容包括:

  • 巨大的污染存量:

    截至 2014 年底,安州区(朝阳磷肥厂所在地)的 4 家磷化工企业,露天堆存了约 260 万吨磷石膏。这些磷石膏含有剩余的酸、氟化物、重金属和放射性组分。

  • 整改不力:

    地方政府虽制定了消减方案,但 “进展缓慢,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 2018 年 10 月,仍有约 210 万吨磷石膏堆存,近 5 年时间仅消减了不到 20% 。

  • “** 三防****”**** 措施形同虚设:**

    堆场的防渗、防风、防洪措施长期不到位,渗滤液和冲洗废水未经处理,通过雨水沟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体。

  • 严重的水体污染:

    监测数据显示,2018 年 1 月至 9 月,干河子沿岸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总磷 “普遍超标”,同时,氟化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

五、震耳欲聋的沉默背后,官方渠道的 2 份投诉也消失了

10 月 21 日下午。在 “涛哥” 分享了 “朝阳大集体” 微信群的和谐截图,谢军也附和说 “问题得到解决了就对了” 之后,群主决定不再进行迂回的试探。他直接在群里引用了谢军的话,然后发出了灵魂一问:

“谢主席你怎么看?”

这是第一次公开点明了 “谢 *” 的真实身份——秀水镇人大主席。这个称呼将他从一个匿名的、不负责任的网民身份,瞬间拉回到了他作为公职人员的现实角色中。他不再是 “谢 *”,而是谢主席,是那个法定职责包含“生态环境保护” 的谢主席。

震耳欲聋的沉默。

谢军,或者说 “谢 *”,没有回复。他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他选择了彻底的沉默。从那一刻起,他在这个 13 人的群里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就像一个被聚光灯突然照到的影子,瞬间凝固,然后消失在了黑暗中。这种戛然而止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默认。它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身份,以及他无法面对公开问责的窘境。

几天后,当作者尝试通过微信群添加谢军为好友时,请求石沉大海,未能通过。他不仅在群聊中消失了,也切断了任何可能通向他的私人联系渠道。他的数字人格,在与真实身份和公共责任发生碰撞的瞬间,便彻底蒸发了。

然而,故事的结局比这更彻底。行动从微信群内部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公共领域。10 月 23 日下午,当人们再次访问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时,那两条引发了这一切的原始投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官方记录被悄然抹去,仿佛那些关于 “呼吸困难” 和“竹叶落尽”的呼救从未存在过。

这种结局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被称为 “先删帖再办事” 的潜规则。地方部门可能会联系发帖人,以解决问题为交换条件,要求他们主动删除投诉,从而消除负面舆情。有时,甚至可能演变成“只删帖不办事”。无论具体过程如何,结果是明确的:官方的问责渠道被关闭,公民求助的痕迹被清除。

整个事件展示了数字时代问责机制的脆弱性。

关于绵阳朝阳磷肥厂污染事件(最终如何处理?),

谢军表示:“等待官宣”。

那到底啥时候能官宣?什么部门宣?

我们搬个小板凳,排排坐等……

以及,在 10 月 24 日发稿前刚收到一个信息:

朋友们,欢迎加入新群……

 其他:《“特朗普撞钟”:当孟加拉村民为全球气候危机敲响警钟》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飞越疯人院——一篇被没收的校园文学作品

薄袺 噢呀噢呀 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个网友推荐了这篇文章,说: 长沙某校毕业生的文章,登在该校校刊上了,值得一读。 我问:校刊有链接吗? 答:没有,事实是这篇文章被发现然后校刊被领导没收了。 ————编者按 来源:薄祮及网络

班花离婚引发的一场微信群战争

下班等地铁的路上,他发现,中学同学微信群忽然欢腾起来。 ——那本是一群大老爷们闲论天下、指点江山的吹牛群,经常是一个人发一条新闻,冷场半小时,另一个人出来讨论几句的地方。 怎么忽然热闹起来了? 他点开群看,噢,进来了个新人——嗯,是原来中学 …

为什么腾讯元宝和DeepSeek加起来,比“微信搜索”更愚蠢?

事情是这样的,早晨走在路上,听自媒体音频,讲陈年旧事,讲的那是不着调,讲到林彪,讲他原准备谋杀毛失败去广州“另立中央”。记忆中,1971年,党中央印发的,供全国人民学习的,有关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文件,确实是这么说的,但以前没怎么往心里去。 今 …

法治理想国|三人微信群里聊八卦被拘留合法吗?

原创 赵宏 风声OPINION ** 凤凰网原创** 哪些情况下,微信群八卦别人可能违法?法律处罚微信八卦的边界在哪?‍ 作者|赵宏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公安局的一则处罚决定书,引发媒体热议和公众关注。事情起因是杭州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