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
知乎用户 一只大河马 发表 人口断崖问题,其实孟子当年早就有过论述,原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把论文全篇看一遍,除了 “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句之外,作为一篇官方机构公众号文章感觉还是不错的。关于 “东南亚文科生太多” 这句,这里就不再吐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如何理解 14 日发布的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674600/answer/1836042706)
整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人口问题,指出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退,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已经不可避免。分析出导致人口结构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发展迅速对人口 “消耗” 同样也过快,计划生育,贫富差距过大,房价过高,社会福利不够导致生育率下降等,并用发达国家应对经验等探讨诸如资本对外扩张,开放移民,控制房价,鼓励创新,增加福利等应对措施。
不知道其他的读者有没有发现,这篇论文里谈到经验最多的发达国家就是日本。日本是东亚最早经济崛起的发达国家,纵览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史,其发展模式和历程大概可总结为:
1950-1960 年代先利用人口红利吸收引进美国资金和技术发展中低端制造业,依靠人力成本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赚取起步资金。
1960-1980 年代再利用起步资金进行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并推动城市化,创造更多人口红利和内部市场需求,以及高等教育 (尤其是理工科) 扩招,产业升级投资来提升产业园全球竞争力 (特别是制造业) 赚取更多资金。
在这两个过程中,政府掌握绝对的指导权,例如产业发展必须依据政府规划,政府认为重要的产业不赚钱也必须发展,只要能提高竞争力,劳动法也可以放在一边 (在昭和时代的日本主要为鼓励加班)。
1980 年代中后期,经历以上两个阶段后,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在世界达到巅峰,日本企业 (主要为民用制造业) 打遍天下无敌手,自然日本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可巅峰也意味着继续升级的成本空前,又恰逢日元宽松大环境,于是日本的企业开始抛弃实业转而追求证券和土地等更容易获利的投资,日本民众看到资产价格开始快速上涨也自然开始把手中的钱投入股市楼市中去。在全社会奔涌而出的热钱推动下,日本的房价必然飞速上涨。
本来日本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就不怎么重视劳动法保护,女性大量进入职场再恰逢全社会进入加班狂潮,这必然会抑制生育率。再加上经济泡沫,贫富差距扩大推高年轻人心理预期,住房等家庭生活必须品昂贵提高婚育成本,那日本的生育率肯定是绷不住的。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少子化怎么能不来呢?看看日本在这之后多年停滞的经济,不正是应了央行论文里的这句: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是好东西,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
本以为先行一步的日本发展经验教训会被后来者吸取,可当看到比日本晚起步几年,同样利用人口红利和劳动法宽松优势,由政府主导产业规划依靠制造业起家,今天却房价暴涨,生育率暴跌人口负增长的韩国时,就会感慨人类好像很难吸取经验教训,历史就一遍一遍这么重演。
旧日本企业只是喜欢让人加班但尽量维持终身雇用,韩国企业则是不仅加班更狠还喜欢优化员工,所以看到今天的韩国在人均 GDP 未超越日本时,生育率已经跌至日本的七成。生动地展示人口红利使用太多,人口负债也会欠下更多。
更有意思的是,当你以为有了日本韩国这两个例子,足够给后来者一些警示时,打开同在东亚的越南新闻,你会看到:河内拟在 2021 年内投建 43 个工业集群,胡志明市成为亚太地区房地产投资最好的城市之一,河内房地产市场将迅速复苏,胡志明市地产财政收入猛增
想想后来者韩国比先行者日本人口红利榨取得更为干净,更后面走上东亚模式的越南人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就怕韩国越南吸取的是日本为什么把人口红利榨取的那么慢的经验。
韩国和越南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里必然有这两个国家最顶尖的专家学者,他们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也基本都是摸着日本的石头过河,因此韩国和越南的高级官僚们不可能不知道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潮起潮落和导致人口结构问题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严重的根本原因,那为什么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仔细想想看,**韩国越南这些官僚的任期都是有限的,在他们的任上拥有人口红利不用白不用,放着还会便宜继任者,所以为何不在自己任上把人口红利尽量榨干,把土地收益吃干抹尽,营造一个繁荣盛世,做一场太平美梦,名垂青史留下一世英名。至于欠下的人口负债,退休后驾崩后谁管他洪水滔天巨浪翻滚。**就算不幸在任上遇到要还债的时点,也不过找几个专家学者再多开几次会议研究研究日本先进经验就行,到头来无非投资海外,产业外迁,吸引移民。
例如 2020 年 12 月 21 日,韩国统计厅和法务部公布的《2020 年移民滞留状况与就业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5 月,在韩国常住的外国人总数为 133.2 万人,较 2019 年增加 9000 人,增长 0.7%。在亚洲各国中,在韩朝鲜族(主要来自中国)人数为 49.1 万人,比 2019 年减少 1.6 万人,同比减少 3.2%;在韩中国人(非朝鲜族)为 12.8 万人,比 2019 年减少 8000 人,同比减少 5.9%;在韩越南人为 17.2 万人,比 2019 年增加 4000 人,同比增加 2.4%;其他亚洲国家增加了 1.1. 万人,增加了 2.8%,韩国移民多元化趋势增强。从 84.8 万名外国就业者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矿业和制造业的外国劳动者占 45.9%。
当然,我国央行学者能在人均 GDP 刚刚突破一万美元时就写出这样的有警示反思意义的文章,说明我们的制度还是要比日本韩国更先进。思考东亚发展问题,看日本是提前预习,读韩国是随堂练习,识香港是附加题,品越南是巩固复习。
这么实在敢说的单位不多了,大家要珍惜
谢邀。
此文点明了 “人口红利是要还的”,这已经足够震耳发聩了。
前面讲了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教训。教训那块,我怎么看都像是在骂某些部门…
低估人口的作用。尤其是长期在人口高增长的背景下,单纯地把人口笼统地视为负担,没有预料到人口的下降,以及下降的烈度。
从内心深处没有意识到人口下降实际上也是增长的严重制约。
过于自信高估。一是高估了提升单个劳动力素质的效果,总觉得一个大学生就抵得过十个农民工。但日本的例子已经证明了教育和科技的红利无法抵消剧烈少子化的冲击。
日本 90 年至 10 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 2.6 年,但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从对美帝的 74.5% 跌到了 70.3%。
二是高估了政策刺激生育的效果。各个发达国家疯狂烧钱,都还在 2.1 这个总和生育率下。日本 06 年是 1.26,15 年艰难升到 1.45,19 年又跌到 1.36。
三是高估了养老制度和养老产业。都以为能平进平出,实际上都是亏钱,都没有为社会总财富做增量。
对比某部门的文件,差不多是一比一打脸了。
文章特别提到了美帝和印度。虽然是人口角度,但其实也算是在给中美对峙的乐观情绪敲警钟。
到 50 年,美帝还能多出 5000 万人,而中国会减少 3200 万人;
在更关键的劳动力结构上,19 年中美劳动人口占比分别是 70.6% 和 65.2%。但 50 年的美帝劳动人口占比将上升 7.7%,而中国将下降 15.2%,出现中国劳动人口占比比美帝低 1.3% 的关键交叉;
同样扭转的还有老年抚养比。19 年中美分别是 17.8% 和 24.8%,但到 50 年中国比美帝反而要高 7%。
印度的数据我就不说了,一个人口结构非常年轻的国家,看文中对 50 年的预测图吧:
如果生育趋势不扭转,三十年后就是老年中国面对中年美帝和青年印度。
教员千想万想,估计都想不到我们是在人口一项上落了下风。
文章后面给了很多应对建议,但这些建议的源头,其实来自文章上半部分的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经验”。
文章总结得很到位:发达国家这么多年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有效手段说白了就两个:
一,资本扩张;
二,移民。
中国这个体量能靠移民吗?国民意志能接受吗?所以这点不用想。
那就是资本扩张。
文中的例子还是日本,这也是知乎老话题了:
海外日本,一个本土日本之外的半独立经济体。以日本政府的 ODA 国家贷款为推手,以日本跨国企业为渠道,控制大量海外市场,输出过剩产品及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每年收回到国内的利益,约等于 GDP 的 3% 到 4%,极大减轻了日本的老龄化在财政上的压力。
再直白点,就是老龄化社会里,经济自循环是不成立的,什么内外双轮驱动也是白给,因为你的自有人口结构已经无法承担老龄人口的负担。
所以如果老龄化了,如果刺激生育已经无效了,那就只能在经济上谋求扩张。越老,越要外扩,否则家里就成了高压锅。
当然,文章的出发点还是希望回归最本源的问题:生。
老龄化社会有再多手段,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日本的腾挪旋转尚且如此艰难,中国要与美帝做长期拉锯,那些补充手段怕是支撑不了美帝围堵下的平衡点。
所以文章的应对之策,说白了就是 “资本扩张+改善分配”。
一,全面开放生育限制,废话;
二,鼓励生育,尤其是要解决女性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
确实。但这就意味着国家要加重对公立医疗及教育体系的投资,把当下的医疗市场化和教育市场化给收一收。
三,重视储蓄。警惕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要认识到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
哇,这是央行的文?说话很直接啊。
确实。债务经济下谁特么敢生?银行卡余额是最好的避孕套;
其次,消费不是投资,对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很直接的提升。经济的增长根本还是在投资,产生新的或更好的能力,才能有持续的增长。
“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这句话其实说得挺重的,和当下多份文件有立场冲突,不愧是央行。
四,养老改革。这里说了一堆,但关键就一句,“即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意思是 “有多少才花多少,别瞎鸡脖花钱”。
当然,这句话听着容易,实际上极为艰难,因为这涉及到大量牵扯自身利益的改革。当下养老金就是不可持续,因此如果秉着 “有多少才花多少” 的精神,那要么是少给钱,要么是多劳动。
更 “灵活” 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延迟退休以领取养老金,妥妥的。
五,促进科技进步。这里讲的倒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促进科技进步的环境。
首先要去一部分市场准入监管(国企让点行业出来嘛),其次要有宽容失败者的基础社会保障(个人破产制度在做啦),最后要控制房价,不要把年轻人都赶跑啦。
至于这里在 “重视理工科教育” 后面夹了句“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我就当是作者的私货吧。
东南亚的文科生看着多,是因为东南亚没有足够的工业体系去支撑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这是群众适应市场的自发选择。
中国最近几年的去工业化迹象,不也伴随着理工科专业报考热度向金融等服务业的转移么?我国也有明显的理工科毕业抛弃本业的现象,大兄逮你难道不知道原因是啥?拿我们穷酸文科生挡枪有点不厚道噻。
总之,总体是篇好文,非常诚恳地点明了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
但我个人对扭转人口趋势还是抱以悲观心态,因为这需要大规模内陆投资,需要罗斯福新政,需要战争心态。但我国当前还是以稳为主,追求和平状态下的产业升级,大量资源还在向中心城市集中,以求获得和平状态下的最优配置效果。
这么持续个五六年,中国老龄化就成了定局了。
这条路你实际上不走,那就希望国家走上产业扩张的道路吧,至少获得足够的海外收益来弥补。如果能用新增收益来维系部分区域的中等生育率,已经算成功了。
这篇文章前面对人口现状的论证比后面说东南亚学文科导致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靠谱多了。然而中国人口问题已经万劫不复。
因为,
房住不炒: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所以,
鼓励生育: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篇文章说中国还有调节人口的窗口期,事实上已经没了。从 16/17 年那一波房价翻倍之后就基本上没了。去年深圳、上海、广州、东莞、成都、合肥、西安等城市再次杀鸡取卵之后,就彻底没了。断子绝孙的钱赚得是舒服。然后呢?
前有基尼指数迟迟不发布,西财率先开团,现有人口普查报告数据迟迟不公布,央行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你品,你细品。
人口话题讨论了很多年,为什么转型却缓慢得离谱。
比政策转型更难的是改组。寄生 + 卫生→卫寄→卫健,名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几十年来是谁主导了人口相关的研究和路线?
寄生口百万漕工的平稳落地,比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更优先。
这才是真正的海量专家精确计算呀
有人急了。
没关系。
还不够急。
看他们急。
甘地就是 yyds。
晚生一年,少奋斗十年。
这篇的重点,不要被漏过去了。
作者:陈浩 徐瑞慧 唐滔 高宏
接下去需要睁大眼睛,也许不远的将来会甩提案出来,
去年已经反对过一次,接下去做好准备。
应该是第七次数据真的在 4 月上旬出来了,只是公布的范围分步骤了。
警惕境外势力打谭嗣同牌
通篇避重就轻,真正原因大家都知道,看来还是不着急啊
论文的部分表述内容有点像某些领导日常讲话风格,如果真是原话引用,就不仅仅是前期吹风了,靴子该落地了。
否则,不多给点提前量,刹也刹不住,动也动不了,决策层也无能为力了。
问题是,现在还有提前量?能刹住邮轮吗?
昨天晚上,央行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 “工作论文”。
这篇央行发表的工作论文,是讨论 “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
其中提到了高房价把人逼走的问题,以及 “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渐行渐近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 等问题,引发今天舆论比较大的热议。
之所以引发热议,主要是因为这涉及到人们最关心的房价还有人口问题,考虑到近期个别城市房价又有点要疯涨的态势,并且年初还出现因为 2019 年公布的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量骤降,也引发人们很大担忧。
但在是否全面放开生育,甚至直接进入到鼓励生育,各方面仍然似乎还有点不急不慢的意思。这让央行这篇工作论文,颇有点 “央妈都看不下去” 的味道。
连央行都站出来呼吁要鼓励生育,这本身就给人很大一种观感冲击。
因为我之前也写过几篇分析我国人口问题的文章。
所以今天我就结合央行这篇工作论文,再做一些专门分析。
(1)该论文本身
这篇工作论文应该是央行里的学者正式发表的。
我去下载了这篇工作论文原文看了下,里面有标注作者介绍。
在上面这段标注里,最后一句话提到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文责自负”。
可见,这篇工作论文是央行内部学者所写,但不代表央行官方意见。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是央行从自己公众号发表的工作论文,所以这个舆论的影响力就要大了很多。
我先对该论文的内容做一些提炼,然后再做一些我的个人分析。
该论文开篇先介绍了下人口转型的 4 个阶段。
然后其中提到,第三阶段的增长期,转型进入到第四阶段低速增长的过程里,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
然后借此,该论文引述出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一些教训。
这其中该论文列举的几个教训里,第一个是 “低估了人口的作用”。
作者列举了几点因素:
1、人口转型是人类遇到的新情况。
2、习惯了长期以来的人口快速增长。
3、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没有预料到出生率会出现骤降)
4、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如此之快。(其实我觉得可以跟前一点合并)
5、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人口因素重视不足。
然后该论文引出第二大教训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识模糊”
这里其实我是比较诧异的,因为在我们普通人认知里,人口和经济的关系影响应该是非常直接明显的影响。
没想到在专业的经济学术理论里,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识居然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
这个模糊的概念,是指,有人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重大作用,也有人认为人口下降并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太大影响。
说白了,就是有争议,由争议和分歧所带来的模糊。
然后就提到了第三个教训 “高估了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
这里作者提到几点:
1、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
2、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
这一点,我觉得央行能有学者有如此清醒的认知,还是感觉比较庆幸的,至少比七八年前那些反对放开二胎,认为放开二胎会让人口出生率暴增的学者要强。
该论文以韩国、日本等国为例子,来讲述为何高估了鼓励生育效果,因为这些国家鼓励生育效果非常有限。
3、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
4、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
但是该论文在讲述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教训” 第四点里,反倒是介绍起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成功经验:资本扩张和移民。
但实际上,这两个所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我们现阶段来说,都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资本扩张还就算了,因为这确实是一条路子,只是要严控资本要如何扩张。
但至于技术移民,引进短缺的高技术和专业人才,客观来说也确实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方法。
但我想,我们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希望看到,我们会走到通过移民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本人是强烈反对通过移民来解决人口问题,因为从欧美等国现在情况看,过度开放的移民,长期积累下来,很容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美国当前比较严重的种族矛盾,都是过度移民所引发的。
所以对于移民政策,我们是要高度谨慎,并要有警惕性。
该论文上述都是讲述国际一些人口转型的现况和教训,然后就开始分析我们自己的人口转型。
然后提到我们人口转型不同于发达国家,面临更加严峻转型压力的地方。
1、人口转型更快。
2、老龄化更严重。
3、少子化更严重
然后就是关于人口转型到第 4 阶段,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对此该论文提出 3 点内容:
1、经济增长放缓
这一点该论文是列举了一张 GDP 增速和劳动人口占比的对比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然后该论文列举了我们和美国在人口问题上的差距。
2、认为我们在人口结构跟美国仍有差距。并把美国人口的有利变化,归结于移民等原因。
这个结论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实际上这样一对比,潜台词颇有我们也应该放开移民来解决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暗示。
我对此是比较反对,也比较警惕。
诚然,移民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美国优化人口结果。
但凡事有利有弊,移民同样也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弊端。
包括现在美国如此严重的种族矛盾,还有这种经常出现的 “0 元购” 活动,假如引入的移民都是这种良莠不齐的种群,只会激化社会矛盾。
我们不能只看到移民对劳动力人口结构优化的正向作用,也应该从更加全局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移民的 “利与弊”,这样才能更加全面,避免片面。
这篇论文可能因为只是讲述人口问题,所以只看到了移民的正向作用,却忽略了移民的负向作用。
我对这方面是比较不认同的。
3、该论文还提到了中印差距缩小。
其实我觉得要是拿美国对比就算了,拿印度的人口跟我们对比,只通过人口因素就认为印度经济会对我们造成挑战,我觉得这个结论也是有待商榷的。
诚然,劳动力人口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是影响经济的唯一因素。
印度根深蒂固的 “种姓制度”、还有这种严重贪污腐败、以及这种地方豪绅等等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包括印度的基建设施规模,整体国家营商环境的规模性和便捷性,都完全跟我们不是在一个量级上。
这使得,印度空有庞大的人口,却难以真正发挥这些劳动力人口的 “有效红利”。
如果只看劳动力人口数量,而忽略了我们和印度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比,我觉得同样也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对上面跟美国和印度对比的这两点,我是比较保留我个人看法,并不完全赞同该论文的内容。
对于该论文接下来提到的第五点 “我国的应对” 里面所说的一些应对之道:
1、心存敬畏,保持谦逊。
2、转变观念,时不我待。
3、未雨绸缪,久久为功。这个意思是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力量,周期很长,要有 “提前量”。
4、综合施策,系统推进。
这里认为应对人口转型,单一政策难以奏效,其认为不仅要放开生育,而且要鼓励生育。不仅优化生育政策,而且要完善养老政策。
但其中还提到 “甚至尝试学习发达国家的移民”,对此我仍然是强烈反对。
我觉得这篇论文貌似时不时就会明示或者暗示学习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我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反对的,至于论文其他内容,我大都还比较赞同。
只是我很担忧我们会放开移民来解决人口问题,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可能反而滋生更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是弊大于利的。
该论文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讲 “应对之策”,这部分内容其实在该论文里占的篇幅并不大,但基本今天引发的热点话题,都是这部分内容里写的。
这里所说的应对之策,是在上面应对之道的方向下,做进一步细化。
1、呼吁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提到 “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也提到 “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2、提到 “重视储蓄和投资”。
这里提到 “要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也提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我要点个赞。
3、推进养老改革
4、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
最后这个 “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 是整篇论文的最后一段,其实大部分热点内容,都是出自于这最后一段。
如上图所示,里面直接提到创新要冒风险,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创新。
其次提到了控制房价,认为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
虽然这句话很简短,但讲出了老百姓心中的大实话,所以之所以这篇工作论文今天能大火,我觉得有一半的因素得归功于这句大实话。
不过这篇工作论文里还有一个被吐槽的地方,就是黎明提到 “重视理工科教育”,认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 “文科生太多”。
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对 “文科生” 的暴击。
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其实也不太赞同这样一棍子打死一群人的结论。
而且即使是美国,也存在文科生全面盖过理科生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文科生里的 “金融和律师” 成为美国高收入群体的两大主流人群。
我并不是说这种现象就是好的,我也提倡应该提高理工科教育的比例,毕竟我们国内很多文科教育确实比较浮于形式。但我并不赞同把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给归咎于 “文科生太多”,这颇有点强行让文科生背锅的感觉。
(2)我个人一些分析
从上面我对这篇工作论文的提炼和梳理下来,大家可以看到,我对这篇工作论文的部分观点是比较赞同的,但对于一些像 “移民” 等问题我是强烈反对的。
这也是我提倡大家看书的一个态度,就是不会盲信盲从书里或者论文里的内容,要带有这种辩证理性的态度去看书,这样我们才能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另外客观来说,这篇工作论文本身写得并不是太复杂,要读懂很容易,有点像是专门面向公众写的。
之所以这篇工作论文能火,其实就是因为其最后一段话,把很多老百姓心中的大实话给讲出来了,特别是高房价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因为讲出这种老百姓心中大实话是央行发在公众号上的工作论文,有点 “央妈都看不下去” 的感觉,所以才引发舆论如此热议。
我自己在过去几篇分析人口问题的文章里,其实也阐述过很多这种高房价、高教育、高医疗等三高问题,导致人们城市居住成本过高、压力过大,这大大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
其实对于这些原因,该论文在大段篇幅里,并没有过多涉及,有的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太多展开分析。
当前面临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以日本、韩国,还有我们,都是东亚国家,其实是面临一些共性。
比如说,都存在城市严重集中化所带来的 “城市病” 问题。
城市病会带来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并且城市病带来的超快的生活节奏,也很容易把年轻人都上了发条一样,片刻不停歇的在不停的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每天都是在 996 工作,哪有时间谈恋爱,就更别说结婚生子了。
而且当前日本很严重的低欲望社会现象,年轻人被严重内卷化的社会倒逼成为 “佛系青年”,这种现象也是导致日本生育率长期低下的重要原因。
这背后根源,是社会资源全面 “内卷化”,社会资源严重固化,年轻人的上升渠道和空间越发窄小,这使得年轻人的进取心受挫,进而可能陷入悲观主义循环,导致年轻人群体的生育意愿越发低下。
我觉得这些都是真正导致发达国家的 “生育鼓励” 政策没办法生效的根源所在。
如果不能够真正解决这些城市病问题,单单指望比如 “鼓励生育”“移民” 等政策,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像通过跟美国学习移民政策来解决人口问题,我觉得是买椟还珠的行为,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容易滋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是我们一定要谨慎决定,并且要高度警惕的。
我个人认为,想要解决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解决办法,是要不走欧美国家的老路。
欧美国家的老路,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是严重集中的城市化道路,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
所以,我们的解决之道其实也很明确。
就是我们的 “乡村振兴”,就是我们的 “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我们的西部大开发”“就是我们的内陆市场开拓”。
年轻人待在大城市压力太大了,高房价会倒逼年轻人逃离大城市。
要是回到二三线城市,有一份好工作,生活压力小一些,人们的生育意愿马上可以提升上去。
以前,搞西部大开发、内陆开发、乡村振兴一直见效比较慢,我认为是因为科技还不够发达。
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并且我们的整体物流体系越发达,我觉得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其实大家发现没有,去年的疫情加速了这种 “远程办公” 的趋势。
未来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远程办公的趋势会越发明确。
科技会大大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使得,我们可能十年后,在哪里上班都是一样的。
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去住在一些让我压力大到喘不过气的大城市里呢?
我可以选择回到我的老家,去在自己家里去远程办公。
很多年轻人拼命往大城市里钻,是因为大城市可以提供老家所没有的工作岗位、机会、社会资源等等。
但假如未来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在老家跟在大城市并没有太大区别呢?
现在物流已经很发达了,但从购物体验上,在农村和在城市也没大区别。
假如科技进一步发展,能够实现居家办公普及化,那其实城市病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生育率低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去年因为疫情,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然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即使有去年疫情的加速,要改变整个社会的既有惯性,也是十分困难的。
而且 “远程办公” 要全面普及,也存在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靠人们不断优化改进,去完善。
但不管怎么说,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低。
所以,未来大城市并非年轻人的唯一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搞 “经济内循环”“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都是符合时代趋势,并且都是能够在未来解决城市病问题,并随之解决生育率低的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当前存在的严重人口问题,虽然我在过去几篇文章里,都系统阐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但我并不会太悲观。
这就是我的一贯对待事物的态度。
认知到问题的风险所在,但在这个基础上并不悲观,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悲观主义的死循环里。
本文为个人思考分享,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来源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这篇论文看下来,总有种 “快要到高潮了,结果他却结束了” 的感觉
论文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世界范围人口结构的历史和普遍问题,等到讨论中国的社会问题的段落,很多问题一笔带过,甚至避之不提。
而对于中国自身出生率下降这一块,文章给出的原因是: 妇女生育欲望低。这是并不是全部原因好吗?我一个男生都看不下去这种把锅甩给妇女的的做法
另外,文末给出的建议也只是基于前文讨论的原因,并不全面。建议看似有效,但是落实的话,任重道远
总结下来,论文还是太温和,有点像官方的报道
百度关键词: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央行受财经委直接领导
大差不离就能懂了
身处一个驶向深渊的大船,静静等待罢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是央行研究的官网:http://www.pbc.gov.cn/redianzhuanti/118742/4122386/index.html,个人觉得还是挺适合对金融感兴趣的人群摸鱼观看的。
一个栏目叫《政策研究》,刊登比较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可以根据内容看出央行接下来的工作动向和主要逻辑。
另一个栏目叫《工作论文》,类似于央行系统工作人员的随手记,内容比较丰富:从明清的白银流入到公众舆论预期的管理,从 A 股 H 股的价差到本题目讨论的人口趋势转型,大概是些和央行工作沾边但与重大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话题。
所以这次引发讨论的工作论文,从形式上来说没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影响力,从内容上来说大概是这几年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人口深度老龄化不可逆,2050 年人口红利将彻底耗尽,2080 年基本能看到人口下 10 亿,社会抚养比会深度影响经济发展……
能引发广泛讨论,还是因为切中了社会的痛点吧。
一件事情反正你怕也要来不怕也要来,方方面面不准备跑路的话就得早做准备。央行,房价,就业——
Ladies and 老铁们,
大家都也知道上面其实不着急,要不怎么只动口不动手呢。结果你们写这么多显得多着急似的。
此情此景,我只想吟诗一首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懂得都懂,大家说吼不吼啊~
有热闹看吼不吼啊~
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一起等到看烟花的那天吼不吼啊~
曾经 15 年我舌战全家,阻止了七大姑八大姨买房,并阻止了我父母置换的需要。
现在他们讨论买房时候,我话都不该再接了。
当时有个啥文件来着,害。不要只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现在我都不再关心说了啥,我倒要看看你们要做啥。
要扩大走出去,尤其是亚非拉的投资,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仅存的人口红利。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在 1840-1860 年英国自由竞争最兴盛的时期,英国居于领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反对殖民政策的,他们认为殖民地的解放和完全脱离英国,是一件不可避免而且有益的事情。麦 · 贝尔在 1898 年发表的一篇论述 “现代英国帝国主义” 的文章中指出,在 1852 年的时候,象迪斯累里这样一个一般说来是倾向于帝国主义的英国政治家,尚且说过:“殖民地是吊在我们脖子上的磨盘。”到 19 世纪末,成为英国风云人物的,已经是公开鼓吹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实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塞西尔 · 罗得斯和约瑟夫 · 张伯伦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居于领导地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当时就清楚地看到现代帝国主义的所谓纯粹经济根源和社会政治根源之间的联系。张伯伦鼓吹帝国主义是 “正确、明智和经济的政策”,他特别举出目前英国在世界市场上遇到的来自德国、美国、比利时的竞争。资本家说,挽救的办法是实行垄断,于是就创办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资产阶级的政治领袖随声附和说,挽救的办法是实行垄断,于是就急急忙忙地去夺取世界上尚未瓜分的土地。 据塞西尔 · 罗得斯的密友新闻记者斯特德说,1895 年罗得斯曾经同他谈到自己的帝国主义的主张,罗得斯说:“我昨天在伦敦东头〈工人区〉参加了一个失业工人的集会。我在那里听到了一片狂叫‘面包,面包!’的喊声。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思考着看到的情景,结果我比以前更相信帝国主义的重要了…… 我的一个宿愿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说,**为了使联合王国 4000 万居民免遭流血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土地,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生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帝国就是吃饭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1、看到朋友圈和关注的一些公众号都在转央行的工作报告,看题目是关于人口的。
我以为是央行对人口将来长期负增长时,长期利率结构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措施。
一方面引导社会和学术界进行一些讨论,理越辩越明嘛;另一方面是当前货币政策不清晰,按照以往经验是,创造长期锚,比如说曾经是出进口全球化,后来变成适应人民日益………… 的需求(PSL 棚改),再后来变成与经济增速匹配,再后来变成与潜在全要素生产率下的经济增速匹配(就是说虽然 GDP 是 6%,但是 M2 是 10%,这是匹配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些生产要素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如果都发挥出来就是 10%)。
打开看了看,好家伙,标题是人口,内容果然也是人口。。。
打开知乎,更好家伙,在探讨文科生的问题,你们探讨之深入真的是令人乍舌。
那我就说点皮毛吧,不谈文科生这么深奥的话题了。
2、虽然央行不管人口,但是央行的地位,他说的话,很可能代表着工作方向。
类似于以往财政部门谈人口或者地产,其实也不是他管的,但是人家地位高。
3、所以,不用看央妈的过程,就看结论就行了。有什么好评价的,怎么你还以为央行是跟你辩论呢?
先看结论,然后比照结论,去找他的论据,看他的论据是怎么评价这部分要素点的,大概就知道他对这个要素点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尤其是对既要又要还要也要更要,到底要什么,谁先谁后,这个要回到正文里去看。
(一)应对之道
不引用了,大意就是时不我待,此时不生更待何时,要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之决心、勇气和毅力,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历史大势,敢生、能生、想生。
(二)应对之策
老龄化意味着净消耗,少子化意味着没产出,那很自然的应对方法就是储蓄。放开和鼓励生育,是劳动力的储蓄;储蓄和投资,是资本和产出能力的储蓄;完善养老体系,是财富的储蓄;教育和科技进步,是生产率的储蓄。
一是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出生率取决于育龄妇女占比和生育率,前者受历史人口状况的影响,改变起来难度大;后者受当前妇女认识的影响,提高起来见效相对快。一方面要全面放开生育(三胎及以上)。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则没了用处。另一方面大力鼓励生育。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倡导生育不仅是父母和家庭的事,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首要的重中之重,是提升生育意愿,其实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对不对,没错。少部分人可能说这不就是光靠打嘴炮嘛,不能这么说,因为…… 对,不能这么说。
二是重视储蓄和投资。首先要高度警惕和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的趋势。要清楚我国不仅肩负发展的重任、而且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要明白没有积累何来增长。其次要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要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因此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第三要重视投资。要扩大国内中西部的投资,虽然我国总体的资本边际收益持续递减,但中西部的机器换人仍大有可为;要扩大走出去,尤其是亚非拉的投资,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仅存的人口红利。
!!!!!!!(单纯表示分割线,非惊叹,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本括号内引用非央行本篇论文内容:
1
从经济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投资效率,减少净出口。
2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要加大投资,就要提高储蓄;要加大对外投资,就不能减少净出口。)
!!!!!!!(单纯表示分割线,非惊叹,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三是推进养老改革。首先,养老制度要由即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我国现有养老体制的初衷是考虑了储蓄养老的长远需要,但实际执行下来变为现收现付的 Pay As You Go。这在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也简单易行,但遇上人口转型带来的老龄化危机,则难以应对。其次,区分基本保障和个人账户。绝大多数人混淆二者并将二者置于养老金下统一讨论,给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实际上,两者的目的、产品性质、资金来源、缴费标准等都有根本不同。从目的看,前者是为了构建社会基本保障网,后者是为了解决短视造成的跨期配置;从产品性质看,前者是公共产品(全覆盖、无差别),后者是市场化产品(有差异、有激励);从资金来源看,前者应财政兜底,后者则由企业和个人缴纳,政府不应补贴;从缴费标准看,前者是保基本,不应标准过高(基本而非奢侈),后者则可根据企业和个人条件、需求而变换缴费率和养老金待遇标准。第三,妥善解决转制成本。在区分基本保障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个人账户;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转制成本,保持个人养老金缴费、支付连续,实现平稳转制。第四,多项制度配合。有人认为养老改革可很快实现转轨,实际上任重道远。改革要么降低养老金标准,要么多付出劳动,以实现养老金可持续。前者可降低替代率,杜绝退休工资拿得比在职高的现象;后者可延长退休年龄,但要早做,拖得越久,越难解决。养老改革也需以税收制度完善、企业年金法律体系健全、养老金资产管理机构能力提升、居民养老保障和投资管理意识增强等为保障。
央行说的不仅仅是方向,延迟退休不是已经在推进了嘛。别管谁管什么,地位高就得参考。养老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这样的。同时论据方面提到了其他国家养老的经验,包括:
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其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作用。
三是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起养老保障制度,但不足以应对老龄化危机。这是因为:首先,养老制度本质上是一个收入分配安排,是将财富从劳动人口转移到老年人、将支出从现在转移到未来,不会增加财富总量和产出能力。其次,养老医疗等福利支出降低了储蓄和投资,削弱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格林斯潘就曾指出,如果没有老龄化导致的高福利支出,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会好很多。第三,养老制度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包括构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筹资模式改革(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调整养老金参数(如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年龄、缴费率)等。改革中还会遇到巨大的阻力、社会动荡甚至革命。
四是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有人说,养老健康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总需求,催生出新机遇,能弥补老年人产出损失并推动经济增长。这局部看正确,但全局看不对。因为:养老健康等 “银发经济” 发展了,但其他产业萎缩更大;老龄化也许会扩大需求侧,但劳动力减少对供给侧的冲击更大;老年人消耗大于产出,是负储蓄、负产出。
所以希望大家对养老政策的走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要想着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如何如何去哪玩,完成什么心愿。你需要想的首先是要有一个好身体!!!
四是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未来我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首先环境宽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创新要冒风险,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第三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第四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覆盖面、教育公平性;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熊彼特也认为创新性破坏难找规律),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本,教育和科技为辅。
第四点的定位,从结构来看,是不是最重要的放在最后呢?为了防止你有这样的想法,全文结尾一句话,“教育和科技为辅”。就是说这个段落是很次要的内容。类似于,一个人车祸,大出血,医生说:“先输血,然后安排手术,术后要好好休息,恢复期间少吃辛辣,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保持良好心态。”
就人口转型这个话题,应对之策中这个段落就是 “好好休息” 里的内容,控制房价的位置大概是“呼吸新鲜空气”,重视教育的位置大概是“保持良好心态”,重要性略低于少吃辛辣。
————————————————————————
注 1:上面的例子可能举得不太恰当,因为 “控制房价” 并不意味着朝某个方向发展,曲折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也可以的。
注 2:我为什么要补充这个注。因为时间关系,我没看论文里的注释,中午我看了一下注释,这论文的注释比正文写得还棒,所以我忍不住也想写个注,并把央妈精彩的注贴上来。
请在公屏上给央妈 666!!!
促进生育的无效性我之前说过了。
[专家建议放开三胎,以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危机,能实际提升生育率吗?少子化的原因还有什么?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034776/answer/1626020267)
这里只想说移民基本的不可行性。
我们先撇开什么文化啊,对某些特点国家种族宗教的印象,就简单说说一些更基本的数学和逻辑。
首先,如果要有正常或者略低于正常水平的替代率,中国需要年新增人口在 1800 万左右,这个很容易计算,14 亿 / 75=1860 万。
然后今年的出生人口普遍认为会低于 1300 万。
差额是 500 万。
假设一年只引进 200 万人口,假设真有那么多人愿意来。看起来在中国的 14 亿基数下并不很大,但是实际上这些移民必然只堆积在一二线城市。假设 20 个城市吧,就是每年每个城市 10 万人。这个什么概念呢?据说现在广州只有不到 3 万黑人。纽约作为世界上人种最复杂的城市,亚洲以外华人最多的地方,拥有 3 个中国城,百年移民 + 繁衍生息下来大概也就 60 多万华人。现在要每年每个城市移民 10 万人……
有人说,可以往 3 线以下疏散。我们先不说 3 线以下有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那些地方的收入水平本身就不高,中国是个平均差距非常大的国家,4-5 线城市的收入和平均物价(我就不说房价了)很难对移民有什么正常的吸引力。如果使用半强制性的安置,那就更没人敢来了。另外 3 线以下的移民治理水平也是个问题。
然后,我这里说的只是每年 200 万移民,其实这个数量根本解决不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光是 2019-2020 的出生人口下跌已经普遍预期超过 200 万了。也就是说哪怕从现在开始每年 200 万移民,只能填上 2020 一年的出生下跌缺口(减量缺口,不是存量缺口)。
整体看下来,由于论文偏官方口径,一定程度淡化了当前形势和问题的严重性,对于解决问题抱有乐观情绪,用较为详实的数据分析证实了国家人口急剧老龄化、少子化、未富先老的情况,但拿出的所谓对策有避重就轻之嫌。
个人之见,人口和老龄化危机已迫在眉睫,我们一定程度上已经错过了补救的窗口期,随着结婚率下降、离婚率增长、劳资矛盾、教育医疗、退休养老等问题的积累,一胎的生育率都不可持续了,现实中还没放开生育限制、还在鼓吹银发经济大有可为,更重要的是限制人口增长最关键的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目前仍没有有效应对措施和解决的希望,只要两极分化仍在持续,解决老龄、少子问题说的天花乱坠也是空谈。
优点:正视了问题,首次提出人口缩减和老龄化问题不是其他方法可以解决的,唯有靠多生。尤其是现在人还处在心理和经济上 “不敢生” 而非生理上”不能生”的时间点。如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那么的确还来得及。
缺点:没有给出真正解决,哪怕缓解人口问题的切实有效措施,都是些笼统的提议。
结果:和美国精英知道美国的问题但只能延缓而无法解决一样。中国所有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都会产生出大量新问题,新问题的风险还会更高。
但自上而下的正视问题,总比掩耳盗铃强,不能彻底解决但延缓还是有很多可行办法的。
房价再涨 100 万,然后 zf 就有钱了,就可以生一个孩子奖励 100 万,然后一对夫妇就可以拿着得到的 100 万再去买房,完美闭环。
所以我提议房价再来一波翻倍。
考虑到我们这一代人变成老龄人口之后对国家财政的负担,我开始理解某个叫嚣要打仗并且高呼 “需要这场战争” 的答主了。
央妈的论文可谓是很大白话的大实话了,打破了很多人对于人口结构、对于养老金、对于科技进步创新、房地产的幻想。
一是对人口结构的认知很清楚,没有心怀侥幸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比如说低估了生育率下滑和少子化来的速度,高估了应对这一现状及趋势的能力、也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
比如高估了养老保障的作用,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养老金的改革再怎么也要几十年,我们这代人根本等不到这时候就已经退休要花钱了。
二是对于经济面临的压力更清晰,更专业化,不偏颇。美国在 19 年的时候劳动生产率就由跌转涨了,稍微关注一点的人都知道,而我们下滑的很厉害的,劳动力就是生产力,给央妈点赞
关于人口红利,央妈也说了那是过去,红利消失之后又拿什么发展?
三是给了方向。要储蓄。人口惯性跨代际,不是说生立马就生,再有人口的力量怎么也得有 40 年。因此需要鼓励生育储需未来劳动力、鼓励投资储蓄,留多未来的财力。
最后还说了控制房价。
央妈说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很多人觉得很难接受,但这都是基于央妈手里的资料出来的结论。普通人好好赚钱给自己养好老,有条件给子女留一点,这一代年轻人压力真的大,人口红利的债都背在身上慢慢还的……
扫了一下。论文很好。
这些都是我们这些野生键侠天天叨叨的东西,人家研究所的专业同志给定性定量的论证出来了,现在那些冷嘲热讽的该冷静一下了吧?
什么情况呢?比如我一说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群嘲。一说印度人口结构年轻发展势头很好,本世纪中期要超过中国。下面立即很多人说:印度?哪有人?一亿人 12 亿牲口。印或赢!印吹!他们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其实这些人绝大多数也没研究过经济问题,只是天天上网看看自媒体黑印度的段子,就觉得印度没啥威胁。现在央行发布的研究所专业人员论证的论点,希望能够让那些盲目乐观的人清醒一点。进而起到推动问题解决的作用。
=====
文章很好,在这个时候发,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什么,毕竟现在大家都是等人口普查报告。
开始打预防针了。人口普查数据迟迟不发布,敲锣打鼓的发布点专家学者论文,引导舆论。
还在等人口普查报告的太年轻了。
我估计过俩月才会发布,配上大图加人口总数的数字,没有太多的细节了。
与此同时,碰巧发生其他较大的社会娱乐新闻。
就当无事发生。
官方还是有高人的,看得很明白,美国日本等衰而不倒,“资本”和 “移民” 是两个原因。
我简单说说 “移民” 这个话题,我观察的。
很多人认为移民走那点人数跟总人口比不算什么,但两个事实:
第一,移民走的很多都是精英,而且是经过筛选后幸存下来的精英。而且这些人移民时往往最终带来 2 + 2 = 4 的年轻人口,移民自己,移民配偶,和两个孩子,这还不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链式移民。从质量上来讲,移民无论什么阶层,基本都是壮劳力,所以劳动力上又比本土人更强;
第二,你要从美国的角度看,其实中国移民也只是一少部分:它可以收割全世界的人口甚至东欧那些小国,什么塞尔维亚,名校毕业生也跟清华北大一样,很多来美国;这些总人口都叠加起来,光数目上也相当不少了;
而且这里面有个加减关系:每移民走一个人,对两个国家的差距其实是 2 个人:因为一个 - 1,一个 + 1。有人说美国这种模式并不能持续,笑话,人持续至少 300 年了,美国独立时人口只有中国(满清)的 0.8%,现在是三分之一。而且看过中部大平原的人,一定会相信:美国能容纳的,至少 20 亿人口,以当前的生活方式和效率。
第三,还有财富转移问题。光从人数看没用,否则印度三哥就是世界第一。很多富人移民走,带给美国的是大量的财富。就我知道过去十年,有些中国移民光帮国内投资移民买房子、办手续,就赚到好几个财富自由了。
此外,移民有个误解,就是移民只要素质高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这是个经典的观察错误,是因为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声音大,但其真实人数是相当少的。
就美国的中国移民而言,只有八分之一是技术移民(含配偶、孩子,实际上配偶也有不少完全不工作的,所以真正能工作的人数更少),另外八分之一是投资移民高素质不用说,剩下四分之三都是亲属移民、偷渡等,很多要么是低端劳动力,要么是老人完全不能产生劳力甚至 “纯消耗资源”(从经济的观点看)。
但每年这 8 万中国移民,数量上却根本不值一提。真正的最大来源是墨西哥人,绝大多数是低端劳动力,非法的有至少一千万以上,但这些劳动力却帮助美国降低了物价,补充了大量人口。
那么中国可不可能引进移民呢?现在看来当然还是不行,但未来未必。
长期移民还有一个隐含条件:文化自信。美国人接收的这些墨西哥非法移民以及中国偷渡客,第一代干苦力,到第二代很多都 “正常化”,读书、从事脑力劳动,基本上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经济上),所谓胡虏入汉则为汉了。如果文化不够自信,还要优待外国人那种思路,是没法同化移民的,甚至还会导致移民回流。
我小时候学的地理学还说什么 “中国人口众多是问题”、“晚婚晚育”,现在已经可以讨论接收移民了,非常滑稽和魔幻。背后的事实,我认为还是谁都没想到这 40 年产品和物质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以前还是累赘的人口,现在成了操作机器、服务别人的宝贝。
措辞几乎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特别是最后一个章节,感觉仿佛在指着鼻子骂人。
一切超期收益,都只是把代价推向了未来,比如中国快速发展的基建,背后是远超收入增长的高昂房价;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的背后是低下的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些所产生的快速经济增长,背后是透支长期的增长潜力。
古人云亡羊补牢。但是长期路径依赖带来的代价,十个央行也糊不回去。历史的哲学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这个情形,未来走向何方,我没有任何能力与信息妄测,只能拭目以待。
指出了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的严重问题。
前面谈了一堆,调子拉高了,到方案这里戛然而止
感觉是不方便细说,还放了很多大白话在脚注上。
要解决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办法,还是解决分配。
分配问题不解决,怎么鼓励生育也没多大用。
当然科技要是发展出人造子宫、精子、卵子
那又另当别论了。
说那么多废话干嘛,直接上干货:
这几个问题背后是什么?
1. 找女朋友 \ 男朋友;
2. 结婚;
3. 生孩子;
4. 抚养孩子、照顾老人。
这里面四个问题,除了第一个简单点,剩下的那几个,哪一个都是非常难,而且是越来越难的趋势,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生孩子,生一个能解决新生儿不足的问题吗???
不能,最少两个才行。
好吧,那么问题就在这里了,如今社会中青年男女很多人就是卡在了第 2.3.4 个问题上,这背后是房子、车、彩礼、学区、医疗等等非常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无解的。
我这还没说感情成本的问题,还有文化思想的问题。
居然一个字都不用改。。。
不要管经济学家的理论说的怎么天花乱坠, 你只需要记住一点。
一个人的消费就等于另一个人的收入,消费不扩张,就意味着收入难以增长。
收入不增长,还要提高储蓄,消费只会更低,反过来这就意味着你的收入也会更低,这就会进入负向循环,这是自寻死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已经是前车之鉴了,你还要学它?
另外消费不扩张,还意味着市场的萎缩,市场萎缩,产业还怎么升级?卖给谁?卖给亚非拉兄弟吗?还不是只能靠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可现在新冷战围追堵截都来了,想跪着赚钱?晚了,还是只能靠内循环。可你没内需,你循环个屁?
人口问题确实走大弯路了,重点谈一谈如何解决。
一,维持人口世代稳定需要普及三胎
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 2.1 才能达到时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 2.1 个孩子。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 20 年前的 2.5%-3% 攀升到近年 12%-15% 左右,不孕不育者约 5000 万。
考虑到不孕不育和主动不生的因素,50% 的妇女生三胎,50% 的妇女生二胎才能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 2.1 左右。
二,越发达的地区生育率越低,所以政策重点应该在农村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长表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 1.18110,其中 “城市” 为 0.88210,“镇”为 1.15340,“乡村”为 1.43755。
全国总和生育率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 0.70670、上海 0.73665、辽宁 0.74090、黑龙江 0.75140、吉林 0.7600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广西 1.78975、贵州 1.74785、新疆 1.52885、海 南 1.51265、安 徽 1.48155。
越发达的地区,生活成本就越高,年轻人工作越忙,生育意愿越低,鼓励生育越困难。
所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关键的可驱动环节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
三、具体措施:
1. 生育数量不再限制。
2. 生产补贴一定数量的住院费,治疗不孕不育症的费用应当予以补助。
3. 全国不分地区,每一个 12 岁以下儿童每个月补偿 500 元货币或者等值物资,欠发达地区以发放物资为主。
4. 提供质量有保障的婴幼儿用品。
我国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完全是两个市场,欠发达地区充斥着很多廉价劣质商品。目前市场上优质奶粉价格中营销成本较大,整体价格完全超过欠发达地区承受能力。我国有关部门可以为低收入群体生产质量有保证且价格实惠的奶粉,保证新生儿健康。
2018 年进口大包粉 80.14 万吨,同比增长 11.6%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 年中国共进口奶粉 80.14 万吨,同比增长 11.6%;进口额 24.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平均价格为 3030 美元 / 吨,同比增长 0.4%。其中,从新西兰进口 58.78 万吨,占 73.3%, 同比增加 6.9%;欧盟进口 10.09 万吨,占 12.6%, 同比增加 17%;澳大利亚进口 5.28 万吨,占 6.6%,同比增加 14.8%;美国进口 2.82 万吨,占 3.5%, 同比减少 16.6%。2018 年 1-12 月中国乳制品进出口统计_手机搜狐网m.sohu.com
根据 3030 美元 / 吨的进口价格计算,800g 奶粉的原料成本为 16.5 元,生产价格实惠且质量合格的奶粉是可行的。
按类似思路开发适合用低收入地区的其他婴童产品。
5. 欠发达地区增加廉租房的数量,保证多孩家庭有适当的生活空间。
6.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学水平,确保儿童的教育水平。
人的再生产是个投资问题,大家都受过教育是理性人了,回报率差自然没人生了。
养老金安排更是公地悲剧,应该代入子女数量计算权重。
拿我自己举例,假如我在国内某二线城市工作,比如福都,我会考虑的内容有:
1、我工作 996,老婆也是 996,哪有时间带孩子?
2、我 35 岁时会不会被开除?假如没有被开除,还能不能扛得住 996?
3、老婆怀孕时不能 996,会不会被开除?找工作时会不会被歧视?
4、福都房价如此之高,我只能买个郊区的三室一厅,考虑到老人可能来照顾孩子,我只能生一个娃;
5、孩子得上个贵点的幼儿园,不然一不小心就要去给人扎针喂药闻脚,这得多少钱?
6、孩子上了小学,周围人全在鸡娃,我被迫也得鸡,学区房就不想了,但这么多补习班得多少钱?
7、我还得养孩子到 22 岁大学毕业,这得多少钱?
8、如果鸡娃失败,孩子工作后收入低,我还得给孩子贴点钱付首付,这得多少钱?
综上,我生一个孩子,都已经竭尽全力了,你放开生育又有什么用?
所以解决低生育的方法只能是:全面禁止 996、违者罚至破产;在员工产假方面大力补贴企业;降低单位房价,主力房型套内面积至少 100 平米;全面放弃幼儿园市场化,将幼儿园列入义务教育,取消学费。
PS: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解决起来代价极大,前景非常不看好,建议提桶跑路。
结合 7 普数据 4 月上旬发布放鸽子,这篇文章给人一个感觉就是,当前形势紧迫。
从摘要就能够看出来。
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继下降造就了人口转型,给世界带来人口爆炸、人口红利、老龄化和少子化。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其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长方形,而且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 2035 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文章中引用了联合国人口世界人口预测数据**。个人认为,联合国对于中国人口的预测是完全错误的战忽行为,因为这个数据太乐观了,太乐观了。**
如果联合国对中国人口数据的预测能够实现,那简直太好了。
联合国数据认为中国 2019 年人口是 14.3 亿,2030 年人口达到峰值是 14.6 亿峰值,然后下降,到 2050 年人口 14 亿。
各位,你们觉得联合国的这个数据预测靠谱吗?
按照目前的出生人口趋势,人口峰值恐怕就在最近两三年就要达到,然后人口负增长。2030 年以后,每年死亡人口达到 2000 万级别,而每年出生人口能到 1000 万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那么,2030 年以后,每年将减少 1000 万的人口。到 2050 年,20 年间将减少 2 亿人。因此,2050 年哪里还有 14 亿人啊。2050 年人口也就大约 12 亿。
这里就不再说太多了,因为另一个回答写了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如何理解 14 日发布的央行工作论文中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674600/answer/1835799083)
对超越美国充满信心,但能坐多久的第一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老美是一直考第一的那个孩子,小华靠玩命儿或许能超过两次,但之后就生病住院,再也回不到校园了,
就这种感觉。
人非工具。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人生在世,生活不易,发展的目的应当是让每个活人过得更好。与其纠结人多人少,应当回归到这个基本问题上。没人希望下一代活在一个不舒服的世界里。
应当让每个合法职业,都成为有尊严、有保障、有合理的职业生涯和安全的预期的职业,不区分所谓的高低贵贱或者三六九等。毫不客气地说,不能指望有的人生下来就做韭菜,更不能指望其他人生孩子替你当牛做马。指望一个人生下来就注定给当工具人,当廉价劳动力,这个思路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让女性回归家庭更不是什么好办法。在女性人口绝对数量低于男性的情况下,如果女性收入也低于男性,要求男性承担所有经济成本,那么女性对男性的性选择是个什么局面,男性内部的竞争是个什么惨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是每个人喜欢的吗?
摘要第一句我就不同意。
什么叫 “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其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作用。”
明明是发达国家发现人肉电池比机器人便宜,把生产和就业移出本土,一方面在本土造成大量失业和高度贫富差距,抑制了生育, 另一方面缩减教育要求,减缓停止了机械化自动化研究。
韭菜有点雨水就能生长。
附图不解释了, 你说是相关性也好,说有因果性也好,你对,
这篇论文,从内容和发表渠道来看,可能是想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代表了上面想要带起的一种风向。这是一个有数据说服力的论文,结合最近要放出的七普数据和央行的独特地位,基本上是给未来的方向定了调。
但现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再提一遍紧迫性,意义不大;对于最重要的解决方法,却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缺乏实现的抓手,没有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法,实际价值有限(白话:净扯那没用的)。
论文内容简述:
1、人口增长模型
论文里使用的是 “低增长(I)- 加速增长(II)- 增长减缓(III)- 低增长(IV)” 的四阶段人口变化模型,对应农业社会 - 工业化初中期 - 工业化中后期 - 工业化完成的社会发展阶段。
特点分别是出生率高、死亡率高的金字塔形;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的金字塔形向长方形转变;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的进一步长方形化;低死亡率、低生育率、低增长率的倒金字塔形或者长方形。
发达国家多发展到第四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于第二或者第三阶段。
2、人口转型的结果
I 阶段到 II 阶段:人口爆炸;
II 阶段到 III 阶段:人口红利;
III 阶段到 IV 阶段: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IV 阶段以后:不清楚。
3、发达国家的教训
①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原因:人口转型是人类遇到的新情况;习惯了长期以来的人口快速增长;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如此之快;经典的增长理论对人口重视不足。
②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糊。原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本身就复杂;人口转型阶段不同,对经济的作用也不同;混淆了人口增长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劳动力、老年抚养比(赡养率)与经济更相关。
③高估了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原因: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
④资本扩张和移民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4、我国的人口转型
①我国的人口结构演变。
1950 年金字塔;2019 年长方形;2050 年倒金字塔。
②我国的人口转型不同于发达国家。
人口转型更快:人口转型期短;人口红利期短。
老龄化更严重:老年人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没达到高收入阶段就进入老龄化。
少子化更严重:生育率比发达国家下降更快。
③人口转型给我国带来挑战。
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减少;养老负担重;面临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负债)。
与美国仍有差距:我国人口数量趋降而美国上升;我国劳动力减少而美国增加;我国养老负担相对于美国快速加重;我国人口结构与美国相比有差距。
中印差距缩小:人口超过我国;劳动力超过我国;养老负担比我国轻;人口结构优势明显。
5、我国的应对
应对之道:心存敬畏,保持谦逊;转变观念,时不我待;未雨绸缪,久久为功;综合施策,系统推进;生育为本,养老为辅。
应对之策: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重视储蓄和投资;推进养老改革;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
评价:
1、对现象的描述,符合一般人感受的事实,且有数据支撑。不足的就是缺乏新意,感觉就是把其他文章的常见观点复制过来。
对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经验,我国的人口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某些国家未来在人口上的潜在优势,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内容,与过去很多相关研究资料中的内容都是保持一致的——甚至在知乎中都能看到大把的这类内容。
当然,论文中每一个论点都给出了详细的数据资料,比起常见的媒体公众号文章来说是好太多了。大家虽然有对趋势的感知,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些趋势并没有详细地调研过,就有谬误的风险。有数据,有预测模型,虽然也有可能解读错误,但有理有据,正确性上要高得多。
2、对应对方法的描述,喊口号的内容太多了,具体提出的措施,又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套。
比如全面放开生育,基本都知道就这两年的事了,说了也白说;而且二胎这几年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大家心里有数,全面放开又能怎么样?
比如鼓励生育,前面才列举了日本等国的措施并说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面对我国更严峻的状态就需要更大力的措施,有可能施行么?成本谁来承担?
比如重视理工科教育,因为东南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对不起这个论点实在是太跳跃了,我的脑子不太能跟上,希望能有可信的研究放出来;
比如降低房价,这话都说烂了,怎么做,有谱么?
太空了,很难想象这些措施未来要如何落地,也没法让人相信落地后能够扭转趋势。反而给人一种黔驴技穷的感觉。
扯那么多专业知识有什么用呢 少子化老龄化 根源在哪里?
不能正视问题 就无法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感到无助 感到焦虑的人 心里都明白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不生育
单身的 因为贫富悬殊 女性想嫁富人 所以找不到女友
有女友的 因为提供不了车 房 彩礼 结不了婚
结了婚的 因为赚的钱不足够 只能在维持现有生活品质和降低生活品质养育后代之间做出选择
赚的钱够 因为 996 007 没有时间 精力 育儿
还有很多这些问题 一起造成了少子化老龄化
而这些 都还是表面 根源 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应该都能想明白吧
————————————————————————————————
少子化的问题 又是必须解决的 否则未来问题的恐怖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人口是资源 人口的消费是市场 有了市场才有为满足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企业 有了企业才有就业 有了就业才有生存基础 有了生存基础 才有所有的一切
而之前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人多不好
比如
企业认为人多 开的工资多 成本高 所以研究 ai 研究管理学 详尽办法少招人多生产 应该 10 个人干的活 非要 5 个人 007 干 让另外 5 个人失业 美其名曰 “降本增效”
员工看到企业要从 10 个人中留 5 个 认为是人多导致竞争 导致失业 为了不失业 拼命内卷 主动多学习 多干活 少拿钱 美其名曰 “提升自身价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失业的 5 个人 没有收入 可能连生存都难了 自然不花钱 不生育 他们看到自己被淘汰 也认为是人多导致的
还有很多其他角度的例子 暂且不说
如果真是人多不好 为什么现在要鼓励生育呢?
因为真像是 “所有的财富 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 人 才是一切的 根和 本”
我们每一个人 通过劳动生产出来各种商品 供给其他人消费 同时因为劳动获得报酬 自己进入市场消费一部分 一部分纳税 维持公共事业运转
企业追求的 “降本增效” 就是让 10 个人中的 5 个 996 生产出供给 10 个人的商品 获得 5 人份的报酬 另外 5 个人失业 买不起商品 最终 5 人份的商品只能滞销后被销毁 企业家边抱怨经济不好的同时开始策划新一轮 “降本增效”。。。 那些失业的人 可能无法生育 慢慢的人口就开始减少
如果一个城市人变少了 消费的人就少了 市场萎缩了 企业就降低产能 那个城市就会有更多人失业 不得不去人多的地方寻找就业
走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城市的税收就无法维持机构运转 各项公共事业就会停摆 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最终所有人都会离开这个城市
一个城市是这样 一个国家呢?
————————————————————————————————
所以 我们拼命努力 创造价值和财富 到底是为了让人口增加还是减少呢?
如果拼命创造价值和财富 却导致未来人口大幅减少
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
希望 “以人为本” 不要停留在口号上
我之前提出过一个观点:影响家庭生育的根本因素在于每个家庭是否能够获得支持增加一个人口的资本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所谓的城市化影响生育率,本质上是家庭在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上无法从容的负担一个孩子的生存发展,导致家长只能通过对于自己的透支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这在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宏观上的表现就是生育率降低。本质上是一次分配的严重不平衡。
所以,哪怕人类拥有了替代劳动力大幅增加劳动效率的技术手段,也不可能解决一次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所以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还是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像西欧面临的困境停滞不前。完全寄希望于通过生产力的提高而不调整生产关系,就好比一条腿走路,是走不远走不稳的。
同时我还是坚持,二次分配只能缓和一次分配不公平带来的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债务陷阱的风险。就像一个企业如果寄希望于通过福利来代替工资,早晚会出现巨大的财务和人力风险。一次分配的问题最终只能在一次分配上修正。
对于当下,最紧迫的问题在于解决生孩子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六年:产假和托儿所,幼儿园的问题解决不明白大家就会有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育焦虑就不会缓解,至于后面的教育压力可能都谈不上,第一步就卡主了。公立化幼儿园提供统一的标准较高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对大中城市的年轻人是最迫在眉睫的需求。对于幼儿的照顾是刚性的,不存在什么放养还是细养的问题,是没有选择的。反倒是孩子越大,可能的选择变的多了。
现在看来,在幼儿阶段的国家投入是性价比最高,最能直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投入,可以大幅减轻人民生活负担,短期内刺激生育。
至于人口红利的账需要还,本质上还是资本对于生产者财富剥夺的账需要还,其实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就看我们怎么把路走好。
通篇看完,挺口语化的。
我看完就在想,生啊,可以生啊,问题是人口问题真的仅仅是人口问题吗?人口问题仅仅能靠鼓励大家生育和加强社会对生育的包容和福利来实现吗?
到底根本问题在哪里?
有些一笔带过的一些社会的问题显然比这 “文科生” 不文科生的更重要吧…
我看,它能告诉我给的办法不外乎要么生,要么就引移民生。
强行二选一。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在 21 世纪末人造子宫的成熟以及相关的社会扶养体系建成之前都是无解的。
摘录《21 世纪世界史》的描述如下:
2080 年代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90% 以上,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 “农村合作农场集团” 制度的全面推广而化身为市民和农场集团股东,延续数千年的农民阶级以及他们所依附的传统农村和县城彻底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
略
……
人造子宫技术发展成熟,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人造子宫孕育的胎儿在重庆都会区出生。
中国全面推行 “新生命计划” 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生育促进、个人抚养资格认证、社会抚养体系建设等,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增。
阅读完整版
这是一个只能靠技术进步才能化解的难题。然而,在 23 世纪这条世界线中化解得了,不代表在你们这条世界线能化解得了,毕竟现实中的科技树可不是玩文明那样能准确规划得出突破结果的,而是随机突破的。
老哥,生可以,咱们有那么多工作机会吗?
生了娃以后娃的将来考不考虑?
高考竞争失败了怎么办呢?
小地方工作机会不多,
大家都想要体面的医师公工资少也无所谓,主要图个稳,另外还有资源可以交换。
不想要不体面的打工人生活,不稳工资也低,还有 35 岁诅咒,
35 以后只能快递小哥和滴滴还有保安等低保障低工资选了。
养活自己都难(小地方一月 2000)
就这生一个勉强养活。
生两个幼儿园都只能选择一个老师带 10 个娃的幼儿园,不是不能选,而是危险性太高。(亲眼看到老师随便把开水放在桌子上,开水间也不带锁,厕所湿滑还有角)
还需要牺牲女性的工作收入,工作机会。(小地方一般重男轻女的毛病,生了 6 个女儿眼睛都生瞎了,还要接着生儿子的女性,你可以说是她自己的选择吗?她有的选吗?经济和生理上的?)
而老师儿童比高的幼儿园是需要更多的钱的(我们这大概 5000-7000 / 学期,两个一年学费都需要 2W 了。私营。公立的需要关系或者离得近)
生两娃,工资还不够养活的。
未来能读书出来还好,
不能读书出来的环境太恶劣了。
就这,还不是最底层的环境。。。
……………………………………………………………………
当年无数人吹一个大学生能顶十个农民工。
但在实际运转中,你抓一个博士过来,他敢说自己的社会价值高于十个水电工吗?
实际上哪怕是日本那种米上雕花都顶不住年轻人稀缺了,说白了现实里生产力和创造力这点,25 岁的大学生就是强于 65 岁的大学生,你能咋办?
各位整天声讨 35 岁大限,你能保证大部分公平竞争的出口行业五十岁的你能卷赢别国 25 岁的年轻人嘛?当年我们就是这么卷死欧洲的。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综合素质下降远远超过你提高的那点平均学历。
ps:千万不要觉得人口少了就沾沾自喜,我们用 25 岁的大学生 996 卷死了欧洲 50 岁的大爷,整出欧猪四国和欧美日韩制造业流失危机,你猜越南的 25 岁大学生愿不愿意 996,印度的 25 岁大学生准不准备 007 来卷死你。
ps2:央妈作为一个高度独立性的机构,政策具有相当的持续性,甚至能做到换届都不换政策。所以瞄准货币政策。意味着大家有必要全力购置优质资产了。言尽于此。
里面 “爹戳戳一个,娘戳戳一窝” 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四川话里的“挫”,实际上应该是“戳”,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方言之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精妙的文笔,整篇文章可以说是非常适合拿来学习写作了。
人口红利变成人口贷款要还了,人口膨胀致使劳动力成本低,形成资本洼地,吸引资本,资本过剩推高房市,推高生活育儿成本,现在人口下降,新生儿减少,之前膨胀的人口老去,进入老龄化,社会抚养负担加重。
人口红利我们 分到多少了?不知道,但是人口贷款却是我们所有人要还的……
美国、印度的未来人口都是比我们年轻的,劲敌依旧,只是我们老去了,外部矛盾解决不了届时内部矛盾必将大爆发,网上已经有眉头了,我们……
在世界产业链的两端,向上依旧有欧美的资本、科技封锁,向下依旧是众多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虎视眈眈,自现在起的四十年间,冲顶尚有活路,冲不上去……
我不希望看到移民,现今的超国民待遇已经够打击我们了。
是 3 月 26 号发布的,不是 4 月 14 号。
如果看了这篇文章,就可以知道 “文科生太多” 根本就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前景十分严峻,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强政策措施应对。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政策建议可以说是振聋发聩了。
如果硬要挑一些毛病,可以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有一种 “代天子牧民” 的傲慢。比如“还有人担心,放开生育会导致低收入人口多生,事实上中国最缺的就是普通劳动者”。
语言上也比较随意,比如 “爹戳戳一个,娘戳戳一窝”。可以看出应该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写的。年轻人的学术训练不会允许他们写这样的话。
作者的名字在央行官网职能部门介绍上都找不到,所以应该不是厅局级以上领导牵头写的。
另外,央行都说了,工作论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央行观点。所以看到这篇文章就预测政策转向的,可以歇歇了。
只能说山高县再次走在了前列。去年他就已经出了这样视频了。
日本平成废物竟然是最先进的,小丑竟然是自己。
我在想未来人们会怎么评价计划生育?估计绝不会好听!
命运的馈赠早就标好了价格
想法很好,就等着政策落实了。
希望说到做到。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国家与文明的最终载体,人是终极价值。
资本对大资本家的异化,对小资产阶级的诱导,对底层的压榨;
都在不断强化资本的价值,不断侵蚀和消解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断贬值,人们自然不再愿意生养。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科技资本一步步进化,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资本 + 互联网 + AI 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最终会把人的价值归零。
短短数十年我们的信仰变成了房价永远涨、变成了乔布斯、马斯克、变成了酱香科技、AJ、YEEZY
有人还记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所幸还有人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资本到人本的转变需要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三方博弈达成平衡。
反垄断,房产税,遗产税,
提高工资,降低住房成本,降低托幼教育成本,降低养老成本都会到来。
如果那天到来希望各位:
少买房子多生娃,少想通过资本剥削后来者,多想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精英带领人民所走的方向。
真正的精英是对国家、民族、人类怀有强烈感情和责任。
真正的精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真正的精英是步子胆子都大,先富带动后富。
真正的精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道, 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遵循天道,得道多助,愿国运昌隆。
泻药。其实形势若干年前就已经很明白了,现在只是被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的意识到。我尝试着简单概括几点自己的思考。希望某些群体不要对看不惯的东西动辄举报。
1. 国力顶点就是最近 5-10 年。甚至可能更短。
2. 再次强烈提示了不要对历史现象过拟合,历史决定论是错误的。例子:1978 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大的因素归因于所谓制度进步,而又有多大因素其实是由于历史上长期积累人力资源基本面的逐渐展开??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 “历史上 “不是公众普遍以为的 1949 以来。事实上,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走出高-高-低的传统型,而突破性的变为高-低-高的近现代型是清末民国事,详请参《中国人口史》第六卷)
换言之,伴随形势进一步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只要中国能走出近代被迫打开国门带来的初始冲击,而能维持国内(特别是主要人口聚居区)社会环境的基本和平,就一定会有持续的经济绩效增长。
切莫贪天之功而为己有。
3. 由第一点推得,纯就 GDP 而言,中国有一定可能在国力顶点窗口期超越美国,但即使超越,也并无更多深远意义。因为明显更确定的情况是:短期超越后就会再次被反超,而且再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了。
4. 过去的系列选择无疑导向了今天的路径,人口问题本身在目前的系统里,已经不可解。即使试图自信的解决也可能是一种新的盲动,只希望掌权者能慎重行事(虽然明知几乎不可能,谓予不信?等着看海峡对岸要发生什么吧)
现代化本身就是自我绝户,完成所谓现代化的国家,基本没有一个能做到伪自然更替 (即生育率 2.1)的,东亚现代化走的速度更猛,所以绝户速度比其他地方更快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就是为什么我说你们说的自然更替叫伪自然更替,因为婴儿死亡率明显低于自然情况下灵长类的死亡率,会积累大量基因的有害变异,十几代以后即使人口每代都增长,剩下的也都是智障和残疾人。
至于说能不能在不早夭的情况下防止物种退化,用基因编辑其实还是可以的。只不过现在转基因作物都不让上市,贺建奎已经进去了,智人这个物种基本上已经是在灭绝的途中了,东亚是第一波。
一说降房价就有哗众取宠的意思,这篇文章实际上没有什么用。
对于现在的决策层,这个都不是首选项,因为还有比人口问题更最重要的事:就业!就业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口增长过快。
近二十年以来,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核心问题:
与就业最直接的矛盾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
中国为什么要保持每年大量的基建投资?原因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中国现在每年 20 万亿(3 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可以解决 3 以上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对比一下,拜登 8 年才 2 万亿美元。
结论就非常简单:保守点,深圳住宅成交均价(2021 年 2 月是 9 万人民币)在 5 年会超过香港(2021 年 2 月是 14 万港元)毫无悬念。
毕竟,50 年以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在了。
1. 文章隐晦的就高速发展四十年的原因做出了解释. 政治素养很高;
2. 文章就中国人口判断非常准确
3. 文章提出缓解人口问题的办法大部分具备可操作性。其中,以提高贮蓄率和加大投资为主,教育和科技为辅的措施将会是未来主基调,不要寄希望于还没摸着影子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此外,针对养老体质改革,人行提出的这一方案转化为政策落地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即财政托底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加上类似于美国 401k 养老金制度的双轨制,社保养老基金只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在分配功能并由财政保障,其余养老部分由个人购买,个人支取,不强制且财政不予保障。
4. 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文科生太多的表述是不准确的,猜测作者的意思其实更想说明重视工科教育,加大第四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概率,从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角度直接走出这个死局。
中国人是一个虽然刚被发明不到一百年,但是以不同形态存在了起码一千多年的概念。这个符号早就长大了,会自己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体。别为符号担心。
但是对于作为个体实体的你我就该好自为之了,为自己担心吧。
话说回来七次人口普查是个啥情况,等月底再公布吗?
先发篇文章试试风头,等人口普查结果一出来,就宣布全面放开生育,皆大欢喜!
我不是太明白一群普通人在喊放开生育是什么意思。
王健林自称只有王思聪一个儿子很遗憾,因为受 ZC 约束。如果放开了,你觉得他生一百个能不能养的起?这一百个哪一个单挑出来,资源不依然完爆你普通人?
什么?你说不可能?怎么不可能,一个女人生当然不可能,可要是…………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人往上数祖,一般五代之内就有大牛,穷不过三代的意思,到底是一定能翻身,还是之后基本都消失了?
计划生育的好处就是任你大罗金仙、西天佛祖,也只能和普通人一样生一 / 两个,人数少无法垄断所有渠道,下层人的孩子不至于一点希望都看不到。
现在好了,一群下层人在喊着放开,却不明白郭嘉至今都在顶住,真的是为你们着想。
真放开的时候,就是回到几千年来的这个循环里:
掌握资源的人多生 —— 资源稀释 —— 一部分人继续掌握继续生,另一部分人沦为下层 —— 继续生的孩子们再有一部分沦为下层……
这个循环里面需要你已经处于下层的什么事吗?
血淋淋的压榨
我想谈谈日本,日本的泡沫也是日本央行独行主动戳破的。当年的日本央行还是日本财政部大藏省的下属机构,但他们之间也相互论战。当年大藏省与当今我国的财政部出奇的一样想搞财政货币化,俗称吹泡泡,不但要求日本央行不得加息反而推动不停的降息。与前段时间央行和财政部的论战很相像。
为什么中国日本的财政部与央行都有矛盾呢?我推测央行掌握大量银行账户信息,对杠杆的程度比较敏感,就像是一线交易员,买了是要卖的,卖了还要买回来的。而财政部是被动指数追涨基金机构,总觉得你一直买他不就一直涨吗?降息 = 融资成本低 = 繁荣 = 财政收入增加。但是央行对杠杆的风险性是比较清楚的,降息杠杆带来的风险你财政部又不负责,到时候倒闭的是我下面的银行。
日本央行也是如此觉得的,日本泡沫年代日本大藏省不断要求降息,日本央行顶不住,就玩窗口指导,降息是降息,但我减少贷款额。于是日本的民间金融或者表外金融活跃,泡沫还是越来越大,大藏省终于也意识到问题了,放手日本央行加息,日本央行加息过猛,泡沫陡破。
现在回看,日本央行会觉得,早就该加息,加息越早,泡沫越小,代价越少。大藏省会觉得就不该加息。
我看来是赞同日本央行意见的,因为日本泡沫吹再大也大不过美国经济体量,当年日本美国的经济谁先崩溃谁受益,这种泡沫比拼日本就不该玩。
换看我国,我国与美国也进入了比赛吹泡泡阶段,谁的泡泡先破谁倒霉。在这场赌局上底牌是双方的经济规模,双方不断的开杠杆压入筹码。直到一方坚持不住。
但是美元是世界货币,他这个泡泡吹起来全球一起痛苦,一起遭殃。中国这个泡泡吹起来,成本只能靠国内无资产的年轻人献祭血汗与后代(把生育的成本投入生产)。
我的预测是中国只有十年窗口期,这十年内有机会赢,赢面在于美国国内社会危机,而国内十年后叠加人口危机,前景堪忧。
三五年看多,长期看空。
据中国网 3 月 15 日消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今日在介绍 2021 年 1-2 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的工作进展到了最后的数据审核汇总阶段。初步打算在 4 月上旬召开发布会,发布会上将会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包括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方面面的数据。
这篇文章的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说的内容也是有可行性的
嗯,如果是十年前的话
人口老龄化已成定局,90.00.10 后三代人口已经定型了,接下来的人再怎么生,这三代人都会承受老龄化最大的压力
解决方案?没有
一方面是已经错过窗口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就要到来
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法避免
看那些高福利发达国家,孩子读书不花钱,各种福利补助拉满,生育率仍不足以满足世代更替,只是没有我们东亚怪物房这么严重,更何况我们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福利
那既然福利拉满都促进不了多少生育,索性不走这条路了,或者说这条路也没条件走通
所以我对未来比较悲观,我们都习惯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所以会乐观的认为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但我们很可能已经处在了波峰,接下来就是下滑的过程
房价,老龄化,制造业转移等灰犀牛是无解的
所以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国际上变得更强硬,不再韬光养晦了,因为我们必须要和美国正面决战了
很多人说,美国对我们的打压太厉害了,伸头缩头都是一刀,只有奋起反击。但我觉得,这场斗争未必我们不是主动迎战。
只有在中美竞争中取胜,我们才能从中获取足够的红利来解决我们的问题,而现在可能正是我们国家最强大的时刻,所以才会抓紧时间针锋相对
严重的内卷会因为产业升级而缓解,可以从他国吸收优质人口缓解老龄化,舆论占据国际主流的红利等等
我说这些呢,不想单纯的和某些网友一样发发牢骚,那样什么用都没有,好好想想应该做什么才是正确的,那么我认为,支持国家的发展,顺应政策,希望我们与美国的斗争中能获胜,是有的
老乡们别跑,皇军不抢粮食
婆罗门脑子是清醒的。
刹帝利脑子里只有无尽和最大限度的剥削。
当首陀罗数量大幅减少,吠舍都吸不到血时。 那还有谁可剥削呢?
可悲的贪婪………
人口贷款、土地贷款。仿佛只要为了活命,就可以拿首陀罗无尽剥削…… 直到数量大幅减少
原始社会,终究是一个人人都是达利特的非 “共产主义” 社会。
挺讽刺的
这个问题居然由管钱的发出来,那些吃这碗饭的机构去哪里了?
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要把所有的利益集团折腾个遍。说到底,生育率是育龄人口基于当前生活建立的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房产,教育,医疗,996 多个层级多角度的绞杀,劳动在分配中得到的严重不够,自我再生产的速率就会快速下降,拭目以待吧。
立个福莱格
现在吃 “两性对立” 这碗饭的个人和媒体,尤其是主要收入来源都和制造性别对立这门生意有关的,可以考虑换个饭碗了。
什么 “彩礼贷”,天价彩礼等等也斟酌斟酌。
调查→研判箭→投石问路→观察风向→雷霆出击这一系列动作我们的顶层设计团队太会了。共和国的发展之路从来都是遍布荆棘,走过弯路也出过岔子。一路披荆斩棘才到今天,社会的发展正在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供给侧改革也好,挤水分也好,双循环也好,可持续发展也好。都指向这个方向,并且以国策形式表达在发展规划中,且正在逐步落实。
这就是影响 “可持续发展” 的一个方向,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有些个人自媒体,赚这份钱,事过去就过去了,往后掂量掂量,听话不听音,可别抱怨被历史车轮碾碎。
知乎用户 一只大河马 发表 人口断崖问题,其实孟子当年早就有过论述,原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知乎用户 Individual404 发表 既然资本家们鼓吹 “懒惰是穷人的原罪”,索性我就懒到底了。 反正日子照样过,没受啥影响。 我这点工资,不论怎么攒,都比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啊。 还不如拿出来,淘点电子产品,拿去给家里人用;顺便淘点洋 …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飞”订阅本公号 感谢作者张拓木赐稿,请转发。 传播真相,人人有责。 按:中文网络上广为流传许许多多穆斯林威胁论的文章,其中不少都是基于扭曲夸张甚至虚构的信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文章的受众非常广泛,不仅是中国的普通人 …
知乎用户 扌鲁 发表 反对一下那个说老鼠是因为安乐所以才死亡,估计只看了开头和结果,然后自己脑补原因,也可能是从一些民科那里获得的消息。 这个实验我记得知乎上四五年前就已经说烂了,“老鼠乌托邦” 随便查一下一堆,今天头一次看到安乐死的扯淡原 …
看看这么大的土地,人口缺少的可怜。 搞不懂共匪的脑子想的是什么?到底是想要新疆还是不想要新疆呢?想要新疆弄得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乌鲁木齐少了一万多万人口,导致整个新疆少了很多人口。 你直接给新疆比内地大部分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更低的房价,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