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马毓迪 发表

资本最擅长的三件事:

一、凭空制造需求。

二、用消费品划分社会层级结构。

三、设法加快你的消耗速度

接下来,我们就介绍一下,资本是如何制造消费主义陷阱的。

一、凭空制造需求

总感觉自己中招了所谓「消费主义陷阱」的人,不妨静下来想一想你消费的东西:

1. 是否有根本需求?

2. 在消费过程中是否有提升阶层的念头?

3. 你的消耗速度是否合理?

凭空制造需求是一件极为巧妙的事,如何去骗这些冤种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又不至于让他们察觉异样呢?

广告学的设计案例来看,很简单,四个字——拿捏人性。

拿捏人性是个系统性工程,就像不法商人围猎官员一样,不太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所以针对不同性别、收入、学历、认知的人,有不同的收割方法。

首先,怎么针对性别收割呢?许女性以形式价值,许男性以逻辑和功能价值。

钻石,珠宝是为拿捏女性的典范商品,这些本质上不具备任何功能意义的东西,被赋予「爱情的纽带」「仪式感的象征」「精致的品位」这些 100% 抽象概念的因素之后,使古往今来的女性趋之若鹜。

拿捏男性就更简单了,男人本质上抵挡不了任何强大功能性的产品,哪怕没有用处,然后他们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比女性更有头脑,因为我买的东西好歹有功能性,是人类智慧科技结晶的一部分。

那些售价几十上百万的表,就是因为有可以对抗地心引力的陀飞轮,有三问,有万年历,有月相,因为可以看潮汐,但实际实际价值几何呢?

你把三件外表一模一样的夹克放在一个男人面前,然后给他们装上不同的功能:

  1. 第一件售价 1000 元,只能保暖。
  2. 第二件售价 3000 元,可以防水,防割裂。
  3. 第三件售价 5000 元,可以防大暴雨,防割裂,防火,还可以防弹,可以在北极零下 40 摄氏度的暴风雪里行走。

你猜猜男人会买哪一件?

拿捏男人就这么简单。

男人的颅内高潮长期发生在他们为了一些毫无用处的功能支付了高价之后。

此时他们往往还洋洋得意,并且总觉得哪天用上的时候,就知道他的钱花得多么值了。

我也是个男人,我见过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

有人买了路虎,为有全地形反馈模式而高兴,但实际上他的车开到报废都只跑过铺装路面。

有人为了一个陀飞轮多花 13 万买表,但戴了十年连那个日历窗口都懒得调。

有人花了五位数买了件可以供南极科考队使用的始祖鸟,但真正风雪来临时,只待在暖气无缝衔接车里和屋里。

有人几万块买了一套超专业的赛级钓具,结果就只是周末去农家乐鱼塘里消遣。

针对年轻人,商家的概念输出更是一套一套的。

而且,他们的度得拿捏刚好,确保价格是贵不死你,但你也绝对得咬着牙才能买的,要不然这几年网贷如何那么发达?

这个度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要是有商家跟你宣传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私人飞机」,那可能就是扯淡,因为这绝对不是普通年轻人的需求。

所以那些价格在 5000~10000 区间内的商品,才是收割这个群体的主力军。

比如:

  • 进入职场的第一块机械表。
  • 参加工作的第一套得体西装。
  • 女白领的第一个轻奢包包。
  • 大学生的第一款品牌护肤品。

他们创造出各种伪概念,让商品直接挂钩某种「人生意义」,直击你的内心,让你觉得自己在品味品质生活,让你以一个尚不至于一次性逼死你的价格,以为自己 得到了跳级进化。

他们美其名曰培养你的品位,又让你不能轻易支付你的品位选择,然后再借钱给你,让你为他培养出的品位买单。

殊不知,生活方式和品位的形成,前提永远是基于稳定、持续供应的。

与此相同,他们以不同的宣传口号为不同人群,制造不同的需求:

知乎用户 陈思炜职业规划 发表

有一种消费主义陷阱,非常难以察觉,因为它的诱饵不是别的,而是——“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然后,你就轻轻松松地成功了。

本文来自豆瓣小组 “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
作者:豆瓣用户 @哀与萌

起因是在 B 站看一个 iPad 手写视频,UP 主吐槽,很多人问她用什么类纸膜、什么笔刷,却没人问她练字多少年。

资本家用消费营造了许多美好的假象,让人觉得 “只要我买了 xxx,我就能 xxx”。然而——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好皮肤,你需要的不是一桌轻奢贵妇化妆品,而是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最重要的基因遗传)

如果你想拥有匀称的身材,你需要的不是私教会员健身卡、运动内衣瑜伽裤,而是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坚持。

如果你想拥有一手好字,你需要的不是 iPad、Pencil、类纸膜笔尖套,而是日复一日的临帖、书写。

如果你想拥有美丽的穿搭,你需要的不是显瘦显白的网购衣服,而是对身材的足够自律,对美学的耐心钻研。

如果你想要拥有丰富的精神涵养,你需要的不是付费课程、VIP 会员,而是日积月累的阅读和深度思考,是远离推荐算法的浮躁。

如果你想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你需要的不是盲目报班和付费资料,而是刻苦的学习、积累、总结和反思。

如果你想要优异的考试成绩,你需要的不是 “考研要不要买平板电脑”,而是专注的听课、海量的刷题。

不要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消费不能让人变得更好,只有你自己的付出才能。

知乎用户 贝壳姐 发表

只要是人,都会有消费的需求和购物的欲望,但为什么有的人会不顾一切的买买买,成了月光族;

有的人却会精打细算,不仅有节余还生活很乐呵?

不同的结果取决于每个人的自制力。

最近几年消费主义愈演愈烈,年轻人从上学到工作都在不自觉的接收消费主义的各种信息,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消费,喜欢上了购物的快感。

除了买买买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快乐之外,年轻人消费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通过消费来获得身份认同,或者购买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消费来获得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有很多形式,比如下午茶必须要喝一杯星巴克或者一杯二三十块钱的喜茶,鞋子一定要 AJ 或者明星同款。

购买奢侈品就更不用说了,多少女孩省吃俭用就为了能攒钱买一个 LV 的包。

但仍有很多人买不起真正的奢侈品,所以这几年兴起了一些所谓的「轻奢」品牌,价位在两三千元不等,就是为了满足想买奢侈品买不起又想满足虚荣心的年轻人。

尽管她们买完包包鞋子也许得吃一个月的泡面。

还有的同学,工资高,平时买买买成习惯了,并且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一旦失业或者刷爆了信用卡,可能就无法按时还款。

并且由于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就是说容易向上调整,但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比较大。

这个就是典型的「棘轮效应」,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可是,当这部分人群突然失业或者破产时,就很难按时还款,并且因为难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还会加大信用贷款,形成恶性循环。

月光族如何杜绝「买买买」?

下面就来查收贝壳姐给大家的小妙招:

第一招:空闲时间尽量不要买买买。

很多人发生消费行为,通常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这件物品,而是因为太无聊,在逛街或逛淘宝的时候发生的。

如果你空余时间比较多,尽量减少购物时间,大家不是想学投资理财嘛,正好找一些投资理财的书看看,可以去当地图书馆,免费办一张借书卡。

这样既能让自己有很多实在的收获,还能打发时间不去购物。

贝壳姐双休日经常会去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自习室里都是满满的奋斗青年,大家完全可以在这个氛围中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第二招:超出自己经济收入水平的东西一定不要买,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

有粉丝问月入 5000,有资格买奢侈品吗?

这个问题得这样考虑,资格当然是有的,但关键是,这件奢侈品对你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吗?

如果是这样就咬牙去买了,人来世上走一遭,也不必过于委屈自己。

一下子没那么多钱,可以用信用卡然后分期付款,这样能解决你因为一次性购买而导致整个月喝西北风的问题。

但贝壳姐也要提醒大家,妹子们实在忍不住也只能放纵自己一次,如果不是特别重要,尤其不是特别必要,只是为了满足小小的虚荣心,那还是忍忍吧!

毕竟一个人打扮的再光鲜亮丽,别人看你 30 秒的外表以后,更多的时间是看你的内在。

第三招:避免冲动购物,包括两个方面。

一、出门购物前,先想好要买什么,做好购物计划,计划外的东西一律不买。

尤其商场或网上正在促销打折的商品,是你计划外的,有的人一心动,冲动之下就买了。

我们不要做见啥买啥,没有态度的「剁手族」。

一切按计划来,便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买单时发现购物筐里怎么有这么多计划外的,明明只是去打个酱油,结果出商场钱包被打劫了好几百。

二、不买长期不用的东西。

有的小伙伴看到促销打折会买自己长期用不到的东西,美名其曰囤货。

我们买回家一堆长期不用的东西,不仅占地方还浪费时间。我有个闺蜜很喜欢打折促销时囤积面巾纸,理由是嫌纸贵,最后居然囤了一年的量,堆满了整个小房间。

按 2 万一平来算闺蜜的房子,这小房间至少有 4 平方,那就等于拿价值 8 万的屋子去囤了一堆面巾纸。

后来在我的旁敲侧击之下,闺蜜终于觉悟不再囤纸,把房间做其他用处,总算是让它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第四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

这条很好理解,比如大家买衣服,有的衣服不是你心里想要的那个,但觉得穿上也还行,这种状况,贝壳姐劝大家赶紧放下走人,不要犹豫。

按照经验,大多数让你心里有疑虑的衣服,买回来通常都是顶多穿一次或长久压箱底的。

这就跟相亲谈对象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觉得这个人某个点让自己感觉不太舒服,那就赶紧撤,找一个能让自己完全看顺眼的人处对象。

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只会让缺点越来越放大,时间久了你就能把对方的缺点改掉这种事,基本不太可能。

有了上面四招,相信大家都能在消费面前,慢慢自律起来。

另外,在进行必需品采购时,大家也要注意避免商家的消费主义陷阱,尤其是食品类的促销活动。

比如牛奶类的买一箱送一箱,通常都是已经快到保质期的。

还有面包蛋糕类的搭售也是一样,购买时一定要算好家里的需求量是多少,不要贪便宜冲动之下就买了,买回家吃不掉,就会造成新的浪费。

商家会在各种节假日举行满减促销活动,很多人为了凑这个满多少的额度去买更多的东西,商家就达到了促销的目的。

我们最好不要因为凑单加大消费,去破坏原本的采购计划,真的要凑单,最好拉上朋友一起,两三个人把必需品一买就够了,既能享受满减优惠还能保住自己的腰包。

大家在写采购计划时,为了看起来更明晰,可以用分类列举的方法做每月的采购计划。

知乎用户 FanFanFan​​ 发表

1,懂一些生产工艺、原材料、成本构成、物流、市场营销相关的全体系知识,以及高效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如此,当你面对一个产品时,就可以较快速度将其拆解为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设计成本、研发成本、营销成本、渠道成本、代言费、税金、净利润等。当然,只是个估计,不可能精确。然后,可以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在为什么内容而买单。

2,进行消费行为前,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心理学小游戏:如果自己即将发生的这个消费行为,全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都无从知晓,是否依然存在明显的消费冲动。这主要是针对诸多炫耀型消费的考量 — 这并不构成 “炫耀是人的刚需型消费之一” 这一表述的否定。

3,懂得一些典型的市场营销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消费者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进而,可以实时跳出自身,从高处去剖析自己,当下的消费冲动,是出于产品推广者围绕哪些典型消费者心理的专业市场营销设计。再体会一下,自己是否会觉得被自己看不上的人或方式方法愚弄了,还是哪怕知道,也心甘情愿,或依然无法压抑冲动。

4,懂一些很基本的微观经济学和个人金融概念和计算方法,典型如现金流收支、利息、费用和资产的划分、折旧和摊销、消费者各级价格歧视、沉没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等,以此来考量大笔消费的合理性,以及超前 / 分期消费的压力程度。

总结来说,以上这些建议,旨在说明,主流年轻人是几乎无可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的。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 / 资本主义,几乎必然导致强者对弱者的成体系控制和剥削。

谢谢阅读。

知乎用户 李水饺儿​ 发表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 “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小组公示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跟大家分享:

消费主义大潮下,我们是否只有通过买买买才能变得快乐、充实自我、获取人生意义?
苏轼曾说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人与人之间的诚挚问候、不经意的艺术创作,这些难道不都是跟金钱与物质占有并无多大关系的喜悦来源?

年轻人为什么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因为太多的广告都在宣传 “要对自己好一点”“你值得贵的东西”“及时行乐 享受生活”,似乎只有消费才能给生活带来乐趣和满足。

事实如此吗?当然不是。

很多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打开一个新世界。

比如路遇波光粼粼的湖面——

比如用手机画一幅圣诞树——

比如碰到一只可爱的萨摩耶——

比如坚持长期练字——

比如用旧衣物的边角料做一些小手工——

比如用路边捡的树叶做小花环——

比如花费几个小时安安静静的戳出一只羊毛毡小猪(我的作品)——

比如 app 上的免费读书(微信读书会根据阅读时长送阅读权限)——

想一下,每当你买一只新包或一双新鞋,它带给你的虚荣和快乐能持续多久呢?事实上,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在你第二次使用它时就已经减半了,奢侈品尤甚。

而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事情可以通过低消费甚至 0 消费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正向且有益的,它并不肤浅,也不是穷人的自我安慰,它把对生活的掌控权重新交到你手上,让你用第一人称视角去看待你的生活——不被任何口号洗脑,也不为任何 “主义” 动摇。

当你意识到,不消费我们也可以过的很充实很幸福,不消费甚至更快乐了,消费主义还能左右你吗?

知乎用户 闪米特​​ 发表

下面就是资本研究出的十个刺激人消费的方式,是资本之神向大众下达的《消费十诫》。基本将穷人、精致人、富人一网打尽。

1、鼓励赠礼

这个大家最熟悉,创造各种节日来让大家送礼。比如情侣间的相识纪念日、告白纪念日,夫妻间的结婚纪念日。还有 2 月 14 日情人节,3 月 14 日白色情人节,5 月 20 日的表忠心节,七夕节……

另外,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都很适合赠送礼物。只要大家有那么一点 “想把生活过得更有仪式感” 的想法,就逃不掉这些 “送礼陷阱” 了。当然嘴上不能说什么陷阱,容易被拍砖。

2、鼓励收集

老一辈更多的是收集邮票、洋酒瓶、画作之类;年轻人更乐意收集手办、马克杯、战靴(潮鞋)等;富人收集异性或同性。

这是资本通过大量研究后,为各个阶层量身打造的。

3、创造配件产品需求

手机买回来后,不得买个手机套、钢化膜之类的;Mac 买回来之后,配套的鼠标、连接头必须得买。相机总得要个专业包加以保护吧。

4、制造关注机会

关注男性生殖健康日、全国爱牙日、国际狗饼干感恩节日。还有各类读书会、冥想会、讲经会等。让你关注的东西越多,消费的就会越多,而且会甘之如饴,认为这些关注极大提升了生活品质。

5、制造单一功能物品

维生素 A(把维生素分开各种 B、E……)、眼霜等。这些都是专物专用。其它日用品随之越分越细,要活得精致,我们就会越买越多。

6、新款式化

衣服还能穿,手机还能用,单车还能骑,但款式太老了,不买新的怎么好意思出门?

以电子产品为例,第一代的时候很多功能已经具备了,但厂家不会让产品全部实现功能。必须分步骤设计好,哪些功能放在第二代产品,哪些放在第三代上,这样你才会继续购买升级版。

7、用完即弃

一块钱的打火机、阅后即焚的文章(逻辑思维)都属于此类。

没人统计每年烟民扔掉了多少打火机,只知道湖南邵东这个小地方,每年生产的打火机数量都超百亿。而逻辑思维收了多少会员费,我也不知道。

8、副用品化

这个一般是针对有钱人的,比如家里要有两台车,一台主要是老公开去谈生意,一台是老婆接送小孩子的。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留着给儿子做婚房。

当然,一般人(如我)对这一条的想象力空间不够大。推荐大家看央视最近拍的纪录片《零容忍》, 了解一下贪官的生活,他们基本是将这条发挥到了极致。

9、备用品化

这个是指消耗品类,一般家庭都会多备一些,比如充电器、再比如我们家帐篷睡袋,相机一大堆。总之消耗品买的时候,都会多挑一份。免得临时需要再买。

10、夸张使用

穷人用的补水喷雾,富人戴的镶满钻戒的手表,还有近几年在中国创造了过百亿价值的 “不老仙丹” 等都属此类。

很多人可能会说,如果以上十项消费都避开,人生还活个什么劲?

是的,不能全部避开,我们都是普通人,都得为自己的焦虑和不高的科学素养买单。也得为 “合群” 买单。

种种网络广告就如圣坛上的牧师,在向年轻人布道——消费之道。我觉得唯一能摆脱这条 “道” 的途径,就是培养一个自己特别热爱的兴趣,然后把钱集中花在这个兴趣爱好上。

这样一来,不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集中投资,也容易让我们在某一领域成为佼者。

无论你之前因为消费不同表现得多么不合群,一旦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佼者,别人就会找你主动合群的。

这条远离消费主义陷阱的建议,也许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是我自己实践出来的。目前看还挺管用,因为这几年我的朋友不知道怎么就多起来了。

参考资料:

-《摩西十诫

- 万斯 · 帕卡德《垃圾制造者》

- 日本东大林周二教授提出的《刺激大众消费的十大战略》

知乎用户 李源 发表

想要远离,极其困难。因为这么多年下来,你已经被消费主义彻底洗脑。不信?看看下面这几句话:

任何一样东西,只要你动了 2 次念头,那就买它。毕竟,遇到喜欢的人他还不一定喜欢你。但是遇到喜欢的东西,只要你出钱,它就是你的。

我大手大脚是因为,反正也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那我就多买几件衣服,买点化妆品,或者买些电子产品来取悦一下自己,有何不可?

我的新衣服是用来讨好自己的,我的人生也是。

有没有觉得,这些虽然是在鼓动你花钱,但好像还挺有道理?

如果有,那你已经被消费主义成功洗脑。

刚刚这几句话看似没毛病,但背后有句相同的潜台词:

购买商品 = 获得幸福

但这二者能划等号吗?其实偷换概念的不止这些,几乎所有广告,都在拼命暗示你:

只要买某个商品,就能成为那样的人,或者拥有那种生活。

比如我们常见的钻石广告,佩戴者一定是美女,同时搭配的一般还有高端别墅,帅气老公,以及终极武器——美满爱情。

说白了,这广告卖的不是钻戒,而是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很遗憾,付款之后你就会发现,最终得到的只有那颗不起眼的小钻(一般也就买一克拉,没几个人能买起鸽子蛋)。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这就是消费主义最常见的陷阱:

许你诺言,却从不兑现。

另外一个常见的坑,就是「奢侈品」。

奢侈品对于买不起它的人来说,有很大吸引力。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富人专属。而绝大多数人买奢侈品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展现身份,期望引起别人注意,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

总之,应该没几个人买奢侈品是为了质量。否则,十几万的包包很有可能被几十块的反杀。

商家为了满足顾客需求,拼命打广告。为什么呢?

因为奢侈品广告不是给潜在买家看的,而是给普通大众看的。目的很简单:

为了让人们认识并记住这个品牌,以便日后辨认出时,给予拥有者他们想要的尊重。

比如奔驰 s 级的广告,目标受众根本不是潜在买家,而是我们这些买不起的人。就是为了让你走到大街上,看到一辆 s 级时,辨认出来,并给予注目礼。

这时候,奢侈品给主人带来了想要的尊重,和别人艳羡的目光。顾客自然就会更加青睐这个品牌,觉得物有所值。

富人买一些奢侈品无可厚非,相对于他们的资产,这都是小钱。但有很多朋友,本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可就悲催了。

下面我们就撕开消费主义的伪装,看看真实世界。

1)价格高不等于品质好

看过一个演讲,里面有段话比较有趣,你先看看:

我前几天刚花了好几千块买了一个美容仪,去问朋友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朋友用一句话就说服我了。

她说这个东西卖那么贵,肯定有用。所以我们买的不是东西本身,而是未来的无限可能。

现在的洗脑文案越来越高级,还让你觉得简直说到了心坎里,因为它很符合我们的传统观念:

价格高等于品质好。

但真正决定价格的是什么?《经济学原理》写的很清楚:

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

这里面有成本什么事吗?没有。有品质什么事儿?也没有。

比如年初的口罩,大家都亲眼见证了它从 10 片 1 块,到 1 片 10 块的转变。对于卖库存的商家来说,成本没变,品质没变,导致它价格暴涨 100 倍的因素只有一个——供不应求。

很多企业为了维持高价格,获取暴利,还会减产,囤货,刻意制造稀缺。最常见的就是石油和钻石行业。如果它们都开足马力生产,并把所有储备投入市场,那价格会瞬间崩到连他妈都不认识。

所以一个东西很贵,并不能说明品质好,也不能说明成本高。只能代表想买的人多,想卖的货少。

2)别人注意不到你的炫耀。

咱们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买奢侈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给别人看。但关于奢侈品有一个悖论:

你没钱的时候,省吃俭用攒大半年,花几万块买了个包包,背出去以后,人们却觉得是假的。等你有钱了以后,即使花几十块买个假的,人们也觉得是真的。

这是因为奢侈品单独存在没有价值。

一个几万块的包包,还应该配上十几万的首饰,上百万的豪车,以及上千万的别墅。对于奢侈品,大多数人只能认识一个 logo,分不出真假。

珠宝更是如此,除了专业鉴定师,普通人根本无法辨别钻石和锆石之间的细微差别。而后者的价格是前者的百分之一。

穿着方面也一样,男性几乎不会注意到女性衣着的品牌。如果为了吸引注意力,一身大牌远比不过一条超短裙。

人们的确会以貌取人,但这个貌是综合体。有能力你上全套,如果没有,那就不要浪费钱买单品。

最后,我们聊聊面对消费主义的狂轰滥炸,该如何自救?

下面送你三个亲测有效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1)购物的二八定律。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你完全没有必要去买最贵的那几款,只需要花它 20% 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一个拥有它 80% 性能的产品。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说买车,我们常见的车基本在 1 万到 100 万这个区间。你只需要买一辆 20 万的车,它的综合性能就可以达到百万豪车的 80%。

随便拎出几个指标对比一下,比如速度,20 万的车可以达到 200 迈,100 万的车能跑 1000 迈吗?再比如隔音,20 万的车隔音测试大概在 50 分贝,100 万的车能降到 10 分贝以下吗?都不可能。

当然,这里要抛开品牌因素,因为那个标志就值 50 万。

换到其他东西上也一样,比如手机,2000 块和 1 万块机型之间性能差距,远小于价格差距。

所以在日常购物时候,没必要为了那 20% 的性能,多付 80% 的价钱。买产品线里价格处于中下的那个,就足够日常使用了。

2)极简生活方式。

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极简到什么程度?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答:

看看军人,老人,以及和尚的生活就知道了。因为这部分人脱离了世俗眼光,他们所拥有的物品就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在那之外,皆是欲望。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东西太少,而是东西太多。很多人家里不仅柜子放满,还得买收纳箱放各种乱七八糟的杂物,搞的家里拥挤不堪。

但你买房子买的是什么?是空间。现在房子死贵,一平米上万,甚至几万,十几万。你在这么贵的空间里堆放的是什么? 大多数是一些几十块都卖不掉的破烂。

关于如何具体操作,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李源,公众号:李源的书房

比 “买买买” 更重要的是“扔扔扔”

3)分清想要和需要。

不知道你有多少东西是冲动性消费,对于我而言至少有一半。判断冲动消费很简单:

你只需要问问自己,如果现在没这个东西,是否愿意花原价再把它买回来?

这样问下来,应该没有几件东西是你愿意再买的。

那该如何避免冲动消费呢?

一是有明确需求再打开购物网站,没事儿千万别刷。二是设置冷静期,除了立马要用的东西,把其它都放在购物车,半个月后再去看,一般也就不想买了。

另外,性价比最高的还是二手物品。

新品贬值很厉害,可以让别人去承担损失。我去年花 650 买了个原价 1500 的二手 kindle, 那叫一个新啊,估计卖家连一本书都没看完。我用了将近一年,前几天还卖了 600,简直不能更划算。

如果你没洁癖,买东西可以去二手平台看看,会有惊喜。

我们无论买什么东西,最终都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获得幸福。消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错把手段当目的。买到了东西,丢失了生活。

希望你不会~

如果觉得有用,就「双击屏幕」点个赞再走吧,谢谢你~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10 年前我花了 300 多万越南盾差不多 1000 来块钱买了一件 CK 的衬衣,

当时我给越南保姆一个月的工资也就 300 万越南盾,而且这已经算当地非常不错的收入了。

我穿了几天后,她把这件衣服放到洗衣机洗了后,

结果一件衣服全身起褶,熨烫很麻烦,连一件地摊货都不如,从此再也不买什么牌子货了,

消费主义的精髓在于 logo, 在于所谓的产品品牌的打造,

资本会巧妙地把一个毫无意义的字体或者图片 LOGO 和高端文化联系起来,

激发你的虚荣心然后勾起无尽的消费欲望,

一旦你付了钱发现这些产品只要摘掉产品牌子标签就什么都不是,

这就是消费主义文化最脆弱和荒谬的地方。

知乎用户 宋小狮​​ 发表

朋友!还记得这件衣服吗?

这件 T 恤官方售价¥99,发售首日在全国范围内被抢购一空,最高时每件被炒到¥1,000 左右。图中人是我一个朋友。

T 恤的成本价低到令人发指,非品牌 T 恤售价常常可以低到¥10 甚至¥3,在服装上游市场,T 恤常常是论斤称的。

是的,同样两件衣服,因为品牌或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不同,极端情况下差价有可能达到成千上万倍,这已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了,我们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而什么导致了中间的利润差呢?说得好听点这叫「品牌溢价」,说得难听点这叫「智商税」。两种说法都没有错,但都不是本质原因,最本质的原因其实是:价格歧视。

一、消费主义源起:价格歧视

在回答 HOW(如何)之前,我必须先说清 WHY(为什么)。

举个例子,一件风衣【品牌 A】卖 ¥5,000,同样一件风衣【品牌 B】只卖 ¥500。你是否认为【品牌 A】利润高得吓人,绝对赚翻;而【品牌 B】利润微薄,远远不及【品牌 A】。

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感觉,只能说你像孩子般纯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只要商家不发昏,【品牌 B】的利润常常会超过【品牌 A】。

那怎么可能!这是有可能的,不要把格局限定在单件利润上,作为资本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总利润。

常言道:薄利多销,利润和销量此消彼长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将这种关系画成图,大约是这样:

由图可知,价格降低 -> 销量增长,反之亦然。

图中的大三角形代表着整个市场的消费潜力,蓝色矩形代表着商家可以获取的利润。理论上商家所做的一切操作最终目的就是让图中蓝色面积足够大,蓝色部分面积越大,商家的利润便越高。

接下来我将与你联手站在商家的角度一点点蚕食整个市场,我们的目标是使图中蓝色部分面积达到最大,最好能填满整个三角形。

假设我们正在卖一款风衣,成本是¥100,定价¥600,此时很有可能部分有钱消费者心理价位是¥1,000,我们相当于「损失」¥400,也就是图中黄色部分「消费者剩余」;

反之,有部分消费者心理价位是¥400,他们会感觉这件风衣很贵于是选择不买,我们相当于「损失」¥300,也就是图中红色部分「无谓损失」。(因为只要售价高于成本,商家就乐见成交。)

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心理价位在¥100 以下,而我们不能做赔钱买卖,所以无法成交,也就是图中底部白色的梯形部分。

理想状态下,我们将「消费者剩余」和「无谓损失」都拿到手,便可实现利润最大化,想达到此目的,我们需要知道每位消费者心理价位是多少。但消费者心理价位不可能直接问,消费者也不会告诉我们,没关系,撒手锏来了。价格歧视带着它的兄弟姐妹一起来了。

1. 一级价格歧视

什么是「价格歧视」?通俗点说,就是给每位消费者分别定价,只要在成本线之上,消费者愿意出¥1,000,就卖¥1,000;消费者愿意出¥100,就卖¥100。

你可能会想:扯淡吧!这怎么可能?

这是有可能的,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就是「划价」,一件商品定价¥1,000,消费者感觉贵,于是划价,商家慢慢试探消费者的上限,消费者慢慢试探商家的下限,最终在一个双方满意的价位成交,这是最常用的手段,称作「一级价格歧视」,其缺点是效率非常低,双方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才能成交。

2. 二级价格歧视

既然有一级,肯定有二级,「二级价格歧视」是通过购买数量进行歧视,最常见的是批发市场,同样一件东西,一次买 100 件,就每件优惠¥5;如果一次买 1,000 件,就每件优惠¥7…… 这个方式非常简单粗暴易行,比如超市满 200 减 20 也属于此类。

3. 三级价格歧视

网购中最常见的是「三级价格歧视」,不知道你是否思考过,双十一的优惠规则那么复杂,你先得攒够积分,然后买够多少钱的商品,有些商品还不参与满减,用了这个优惠,有可能就不能用另一个优惠,还要在约定好的时间开始抢…… 凡此种种让人不胜其烦,这究竟是为什么?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样做一定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举个例子,比如一款非常赞的胶囊咖啡,原价¥39.9。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费力半天找了很久的优惠券,终于以¥19.9 的价格买到了这款咖啡,那么他最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他的时间成本肯定不高,一个月薪 30k 的人,绝无可能花半小时来琢磨怎么节省¥20,所以此人收入不会高并且对价格比较敏感,那么商家便从他这里赚取了「无谓损失」;

相反,时间成本很高的人会直接买单,他的时间比较值钱对价格不敏感,商家便从他这里赚取了「消费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是通过区分消费者的身份 / 收入 / 社会地位…… 来定价,互联网时代我们有非常多的手段可以辅助区分消费者。比如 iPhone 用户的付费意识普遍好一些,深夜在 CBD 附近打车的人一般可以报销所以对价格不敏感,坐飞机总是头等舱的人一般来说是成功人士…… 这便是有段时间非常火的话题**「大数据杀熟」**。使用一个应用越久,它就会越清楚你所处的阶层和你的心理价位大致在哪里。

TIPS:关于大数据有个很扯淡的设定,假设你是一个习惯给好评的买家,那么你收到残次品的概率会越来越高,因为在卖家眼中你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顾客,残次品优先卖给你,被投诉的概率是最低的。

我认识一个很有钱的朋友,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贵的东西不一定好,但好的东西一定很贵。那么他的「消费者剩余」在商家眼里就是非常高的。

当同样商品以高价卖给了富人,低价卖给了穷人,我们利润有了大幅增加,可事情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如果同一件商品¥100 有人愿意买,¥1,000 也有人愿意买,那么理论上¥100-1000 之间的价位还有一批人同样愿意买,这批人要么被¥1,000 的高价吓走了,要么用¥100 的低价买到了商品,说明利润并没有最大化,这作为资本家怎么能忍!于是引出了我们接下来的话题——市场空白。

二、市场空白

以下几个品牌你可能听说过:

赫莲娜,顶级品牌,价格很贵;

兰蔻,一线品牌,价格略贵;

碧欧泉,二线品牌,价格中等;

欧莱雅,三线品牌,价格略低;

小护士,末流品牌,价格很低。

除了皆为化妆品品牌外,上述品牌似乎没有什么其他共同点,买赫莲娜的人应该不会用小护士,用小护士的人一般来说也不会买赫莲娜,我把它们列在一起想说明什么呢?如果你不是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以下信息可能会吓你一跳:

以上品牌同属于「欧莱雅(法国)化妆品集团公司」。

似乎很魔幻,但它就是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商家需要解决市场空白的问题。

思考题 1:你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手里有一个面霜配方,这个面霜有一个功效,只要每天用,就能保持肌肤水平在 18 岁,无论使用者年龄有多大,且无任何副作用。生产这款面霜的成本是¥10 / 瓶。

知乎用户 77 快跑吖 发表

有天觉得上班走路有点累,想去买辆自行车,结果去了一看,要 2500 块。

旁边的人说,2500 都掏了不如加点钱买辆电动。遂问电动车价格,3500,

决定买。却被告知不如加点钱买小踏板摩托划算。于是看摩托车,4000,

决定买。又被告知说小踏板不安全,不如买大摩托。于是再看。大摩托要 6000,

决定买。挑来挑去。发现看上眼的居然靠近 1w。

不料听说 1w 可以买个 2 手车。于是改作买车。挑来挑去,2 手捷达要将近 3w,

决定买。可是隔壁奇瑞 qq 的说 3w 可以买他们的新车了。遂改买奇瑞。上去一坐,有点挤,不要紧。加钱换 a3,觉得车子矮。又去看瑞虎。下来一算 10w 多。

不如不买奇瑞买合资的。看上 polo。被告知简配。去订 golf。人说加价。一咬牙,决定买 crv。反正和高尔夫价格差不多。结果听说途观好像也是那个价格左右。遂去看途观。不料看中了新 passat。决定买。一算价格,似乎可以买奥迪,于是又反悔去看奥迪 a4。结果路过宝马 4s 店看到了 3 系,遂改选 3 系。前前后后看完决定买时一算,要 30w 左右。

不禁又想,30w 买车我不如买 suv 车型。于是到了隔壁雪佛兰去看科帕奇,看完觉得牛逼想买。门口却开过一辆 jeep 指南者。一问价格差不多。改!去 jeep 店,快订车时碰到熟人。看熟人开着福特锐界眼红要买。去了一问,40w,

ok!准备掏钱。又一想,妈的都 40w 花了。不如加点钱一步到位买路虎?于是去看极光。对外形满意,决定买。咨询单位司机,被告知越野性能不如普拉多,价格只差 9w。好!买普拉多!去丰田看看,看了普拉多觉得丑,妈的咬牙买兰德酷路泽 4500!最后 100 多 w。

我靠,100 多万买个破丰田?那还不如再加点钱买 911,又想了想 911 不够我的身份,最终买了辆劳斯莱斯库里南。提车,开心的不得了!上去一坐才想起来,驾照没学!

妈的, 我是来买自行车的啊!….(^V^)

知乎用户 吉翁兵 002B​ 发表

最开始我也觉得年轻人应该远离 “消费主义”,但就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

后来我意识到了哪里不对劲,中国不是消费主义泛滥,而是消费主义不足。

你们平时说的那个不是消费,那个是被诈骗。

正常的消费应该是花钱买享受。花一万买个电脑,享受各种 3A 大作。花 2000 买个耳机,体验最性感的音质,花 50 万买个车,享受极致的现代感,花 200 万买个房子,享受宽敞的生活空间以及物业服务。

但我国是比较有特色的 “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国民” 应该是战斗的国民,奋斗的国民,不应该是享乐的国民。所以应该花钱买罪受。

你应该花大几千去买网课提升你的知识水平,然后考个后来可能直接被取消的证。你应该给女孩子买各种金银首饰化妆品,去证明你对爱情的忠贞不屈。然后女孩子们拿着钱去泰国玩。

你两百万买的房子每天光照不足,下雨天漏水,冬天暖气不热,物业还不给力,然后你的开发商的竞争对手天天给你打电话和你说你家房价要跌,好可惜你做了错误的选择,祝你单身愉快。

你上网一搜发现,好家伙,你浑身上下都是癌症征兆,平时得注意营养搭配,幸好这有上好的维生素片,价格不贵两百一瓶。锻炼也得跟上,我这刚好有健身房的 vip 可办,不多不少,两千一年。

啥嘛,你说你没有钱,没钱你借啊,现在消费贷渠道这么多,我和你嗦,钱可以以后挣,但青春只此一次,错过了就会留下终身的遗憾,不要让你年老时回忆过去的岁月却一件美好的记忆都没有哦,我这把您的额度提高到了 7 万 2,咱可以先试试水,这个额度啊咱可以慢慢提,最高的时候可以到 20 万,想想,那可是 20 万喏,财务自由的感觉不想要吗?

忽然你的手机发来个推送,说你有机会免费抢到价值 3000 的微波炉,目前进度已经达到了 99.3% 只要再再再再再再再拉 5 位好友,再再再再再再再再砍 3 刀就可以到手了,什么你实在找不到人了,那没办法啦,只好充点钱了,也不需要多少,19 块 9…… 后来的结果是啥大家都知道了

看了吗?我国目前就处在这么一个魔幻的时代。一方面经济学家见天说产能过剩,消费不足,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一方面精英阶级又把消费者当猴耍。让消费者一边花着钱一边当受罪的孙子。

请问,这叫消费主义吗?中国没有消费主义。中国的所谓 “消费主义” 犹如酒桌文化,让你费尽心力研究各种玄学的座次,花费大把金钱买了一桌假酒,然后像模像样地把自己灌个大醉,回到家蹲在马桶边吐上半宿,第二天大中午头起床头还晕乎乎的找不到北,你胆子再肥点,还敢玩个酒驾,然后一不小心把人创进了医院,医院抢救半天,人没救回来,死了。

gdp 算是杀疯了,可整个过程没一个人的体验是好的。

你管这叫消费主义?可笑可悲。

知乎用户 雪孩子​ 发表

王阳明说得好,想改正坏习惯,就要养成好习惯。你有了高雅的爱好,低俗的爱好自然就没有兴趣了。

我媳妇说我没有丝毫的恋物癖,我家里家徒四壁。因为我有一个很丰盈的精神世界,我把被子叠到很舒服的状态然后靠着看看有趣的书随便写点什么,就很快乐了。

一个朴素的人,在面临着琳琅满目的世界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完全规避消费主义陷阱的。因为他思想很浅,他的认识被人带着跑,就会相信别人想让他相信的东西。所以多学习一些知识,磨炼自己的思维,这个过程一是可以降低物欲,二是可以识破许多骗局。

比如说,房子是大家都热衷讨论的话题,但我就算是盖房子的,我知道这玩意也是有寿命的。钢筋混凝土也会烂掉,而且你买了房子就意味着买入了一个使用品,这个使用品还有大量的后期费用要反复投入。所以房子对我而言就是考虑住着性价比怎么样,想别的就容易上当。

再比如说快消品,有句话很有意思,叫作学渣文具多。会做饭的人,他的厨房大概率就是矿泉水瓶装和原袋包装。而厨房有各种花了呼哨小盒子小瓶子的人,大概率做饭很难吃。热衷于买各种卫生工具的人,他家里大概率不会很干净,我们这些干净人收拾卫生随便有段家伙事就够了。

还有食品方面,参观过一些食品厂了解过一些食品的原理之后,我就习惯在买什么东西之前看看配料表。你要知道各种添加剂背后意味着什么,配料表第一位是生牛乳还是水,第二位是白砂糖还是赤藓糖醇。研究到最后吃什么东西还是自己买干净食材做最营养健康而且好吃,这个东西的消费溢价也是不可思议的,青岛 18 块钱的大螃蟹,蟹黄比北京高档餐厅几百块钱的大螃蟹还多还好。大兴安岭金马饭店每道菜都让人拍案叫绝,国贸泔水店的一盘破烂就够几个人急头白脸吃一顿的。

身体健康方面也是越贫瘠的人越上当,懂一些生理原理和保持锻炼的人都知道在健身和保健品行业智商税是真的上割九十九下割刚会走。但凡保持规律锻炼的人都会知道类似于代餐减肥之类的东西有多坑人,而那些购买花了呼哨的健身器材的普通人,他们缺少的实际上是跟健身器材没多大关系的毅力和坚持,而常年坚持规律锻炼的人,都知道动弹动弹带给自己活力和健康的积极作用是相当大的。所以你看,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

越是低学历低收入的人,越可能会花几千块钱去报名什么剪辑配音课,而这些知识在 b 站有完全不收钱而且讲的更好的课程。越是不读书不思考的人,越会在什么逻辑思维樊登读书上投入时间和金钱。这个世界总是欺负弱者,而且是越弱越受欺负。

我常常在想,那些热衷鸡娃的家长到底看没看过几本严肃的教育学知识。国家立法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就是避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我知道家长们卑劣的望子成龙心,的确,在一个好的大学中经历几年能带给人很大的素质提升。可你又怎么知道你强行干涉子女的人生,不是在揠苗助长,最后造成相反的后果呢?

我学习很糟糕,但是我认为我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就是在幼儿园学习了小学的课程,并且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高强度补课,这只是让我对上课这件事深恶痛绝以及对我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上了网,看到不少家长从小辅助孩子做功课写作业,辅助的 “鸡飞狗跳”“血压升高”,最后孩子学习成绩还不好,可见我不是孤例。

每当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会哭鸡鸟嚎我们的孩子要做人上人要有出息要不以后让人瞧不起。不知道是不是独生子女的弊病。但是有趣的是,你会发现这种思维和人老了病了以后砸大钱去 ICU 续命大抵出自同样的认识。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最重要的不是你吃了什么药在医院多活了几天,而是你活着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这是艾克都知道的道理。

平时没有陪伴,交流,一家人的走动也是冷冷冰冰的,到最后在 ICU 掏空口袋来证明自己的亲情,是荒唐愚蠢的。这种愚昧无知,让老人在半辈子的痛苦和悲哀中多活了那么几天的行为难道称得上孝敬吗?

同样,那些千方百计逼迫子女成材,而忽略家庭的陪伴,幸福的互动的虚荣家长们,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动机吗?

当我们把这些串联起来,还会发现一个或是暗搓搓的藏在这些目的之后或是明晃晃的当牌坊摆出来的发财梦在主宰着这些人。

无论是投资房产,鸡娃子女,对各种消费带来 “回报” 的诉求,都贯穿着这样的一个梦想。带着这个梦想前进的人,那就总有一款割韭法适合你。

这里面也有少数智勇双全的人可以凭借个人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但是还有更大的悲哀在这之后等着他们。

知乎用户 冷哲​​ 发表

简短回答:多看点广告就行了(并不……)。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所有的消费产品企业都希望客户尽可能多的买自己的产品,这是企业的 “本能”。

为了说服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企业就要做大量的广告。

你会发现广告水平的高低,恰恰就是消费主义水平的高低。

现在最高明的广告是什么样子的?

它不会告诉你你需要这个产品,它不会像 “恒源祥,羊羊羊” 一样只为留下一个品牌记忆。这两种广告类型,只要你自己没有需求,你就不会买。没需求就不买,这就很理性,不是消费主义。

那最高明的广告会做什么呢?

它会展示,你一旦拥有了这个产品,你就会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

它会无中生有地在你身上创造出需求来,让你为了获得一段美好的人生而去消费那个产品。比如说典型的奢侈品推广策略之一,就是让你觉得你拥有了这种奢侈品,就变得高雅了、高贵了,或者更被人尊敬 / 喜欢了、魅力无穷了。

或者,它会告诉你,你应该买这个产品,因为你是这样的人。

有些广告,尤其是汽车广告,常常让你觉得你是这样的人,具备这样的属性,就该开这样的车。或者让你因为想要成为、接近这样的人而买这样的车。

或者,还有最最高级的一种广告,企图让你产生某种习惯。

它告诉你在某种情况下必须使用某种产品,因为是对自己的奖励 / 补偿(或者别的什么)。实质上就是企图让你在这种场景下——即使毫无必要——也下意识地使用这种产品。这就是形成了习惯。

看看《习惯的力量》里面 Forbreze 是怎么推广开的,就能理解这种模式了。

————————————————————————

理解了这些高级的广告模式,就知道了怎样原理消费主义陷阱。

你可能会幻想一旦购买了某个商品,就能怎么怎么样(常见的有:就会有一段开心的享用过程,就会变得更漂亮,就会变得更帅,就能变得更有魅力,就会被人高看一眼……)。这时候你只要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因为类似幻想购买了某个产品的失败经历就好。因为大体上,现在消费主义如此盛行,80% 以上的 “因为幻想购买了某个产品” 的实际效果都远远不及你幻想的水平。这常见于奢侈品、某些化妆品、Steam 喜加一、盲盒、手办等等。

你可能会觉得某个商品符合或彰显你的身份,所以必须买。你只要告诉自己,这些资本家没有资格用商品定义你的身份。只有你的行为才能定义你的身份。你没有义务向任何人用商品来传递 “你是谁” 这个信息。这常见于诸如某些服装(比如服装品牌和某些文化 IP 的联名款)、包、车、鞋,尤其典型的是某个通过自己搭配串珠从而彰显 “个性” 的奢侈手链。

你可能会因为习惯而消费某个商品。你只需要检查自己的消费习惯。哪些是真的产生了实际效用的,哪些只是让你产生某种熟悉的感觉(而实际上没什么实际效果)。常见于饮料、酒、家庭用品等等。

能做到这些,大体上就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了。

知乎用户 周召​ 发表

很难远离。

因为消费主义满足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的上三层的高级需求,即:

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那么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消费,让年轻人实现这三种需求的呢。

其实也简单。

社交需求:我通过消费跟你们一样。即赶上群体。

尊重需求:我通过消费跟你们不一样。即跳出群体。

自我实现需求:我通过消费,让你们没办法跟我一样。即甩开群体。

要知道,装逼是人类永恒的需求,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装逼,只有相对装逼,所以人类只能你追我赶地装逼。

而消费主义,

就是变着花样地给你提供装逼的道具,通过消费外在化、实体化你 “自我实现” 的幻觉。

当然,“自我实现”这个词还是有点绕了,说白了,所谓的 “自我实现” 需求:

不过是成为 “人上人” 的需求。

人上人的需求,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

而消费主义就是给这一需求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案。

所以,你会发现,有多少人在寻找 “平替”,就会有更多地人在各种寻找 “贵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你骑在我头上,我卧薪尝胆,为的是未来有一天骑到你们头上。

但是大部分人究其一生都是绝无可能成为真正的 “人上人” 的。

真正的人上人,或者说贵族,一是靠血统,二是乱世出英雄。

那么当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停滞,阶层固化以后,阶层跃迁的速度就会越来越慢,管道越来越狭窄,

因此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是不可能让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的,贵族永远只能是金字塔尖的那么一小撮人,

那么就需要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你产生通过自生努力成为了贵族的幻觉。

而这个角色,没有什么东西比” 消费主义” 更合适担当的了。

所以说,消费主义实际上是缓解阶级矛盾的一大功臣。

要知道人最大的特点是:

想象力

都说奢侈品的最大价值是符号价值,什么是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其实就是通过人类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一个本质是诡辩逻辑的完美的自欺欺人。

贵族都用奢侈品——我也用奢侈品——别人认为是贵族(很重要)——我是贵族(幻觉)。

当然,这种幻觉也不是凭空出现的,甚至很早就有人知道了可以反向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来收割。

在《大狗: 富人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说到,富人的生活重心都在:资源掌控、社会统御与有效的炫耀行为。

而在这三点当中,别人对于你 “资源掌控” 和“社会统御”这两点的确认上面,是有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的,只有 “有效的炫耀行为” 这一外在表现,最为直观,最具冲击力。

越是离你远的人,越是信息不对称,他们几乎只能通过 “有效的炫耀行为” 来对你进行价值判断。

而反过来想,如果你进行了 “有效的炫耀行为”,别人人往往就会开始不自主地脑补你的 “资源掌控” 和“社会统御”能力。

这就是当年为什么很多 P2P 公司都喜欢把公司开在环球金茂,找东欧大长腿做前台的原因。

所以说:

装逼可以用来营销。

而营销本质就是装逼。

一个装逼的人基本都是有着营销的目的,对他们来说装逼是一种投资。

如果你通过消费主义装逼,不是为了营销,而是真的相信了自己是贵族了,那只能说明你是 24K 纯傻 X 了。

对真正的权贵来说,消费的理念当然是,不买最好,但求最贵。

他们用的东西,得让屌丝:

用不起,用不上,用不了

他们会不断的抬高装逼成本,以防止自己的圈子里面混进奇怪的东西。

西晋石崇和王恺的斗富,两人为了一定要在财力上比出个高低,比如王恺听说石崇要和他比个高低,就命令厨房用糖水洗锅子,而石崇则命令用蜡烛当柴火烧;两人为了斗富,各自编制了数十里长的紫丝;同时两人为了炫耀各自的富有,将价值连城的珊瑚树砸个粉碎。

高端圈层玩的东西,最好是稀缺的,不管它本质有没有 “价值”。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 NB、最值钱的东西,其实是贵族的 “共识”,

傻逼的共识都这么值钱,遑论贵族了。

如果贵族要炒作的东西不稀缺,那就人为制造稀缺。

这一点从艺术品的炒作上面可窥一二。

先是得世界上最有权有钱的人来捧,形成传销的势态。

然后这个画家最好已经挂了,这样一来炒作的人便获得了装逼的定价权。

典型的就是齐白石了,其实齐白石本身就靠卖画为生,为了多赚钱,几乎是一部木得感情的绘画机器,一生至少画了超过 2 万幅画。

为什么齐白石的画还能卖这么贵,这个只能说明,装逼道具是那些攀爬鄙视链的人的刚需。

权贵通过 “逼格差” 来收割中下层,简直无往不利。

所以说,对于中惨阶级来说,如果你不想营销,那么就不要装逼了,如果要装逼,那么就请最低成本的装逼。

所以你看微商们今天买假的奢侈品,也是为了未来有一天能用上真的奢侈品。

《大狗》中说有钱人的三大谎言:

1、我对钱不感兴趣;

2、我对社会地位完全无所谓;

3、我才懒得去引起别人注意。

实际上掌控资源、社会统御和有效的炫耀行为,都是高级猴子和穿高级衣服人类的根本药物。假装不在乎,只是为了表示礼貌和修养。

这就是所谓的: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公司、品牌和人一样,都在建立鄙视链。

谁能站在鄙视链的顶端,谁就具备了最强的收割能力。

一流的人,定义鄙视链。

二流的人,建立鄙视链。

三流的人,攀爬鄙视链。

四流的人——是上面三流的 “自我实现” 感的来源。

就像免费游戏里面的那些免费玩家一样。

最 NB 的人,选择躺平。选择躺平实际上是最难的。

年轻人要想远离消费主义,

除非躺平。

但是躺平你又会感觉似乎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但凡你还留有一点成为人上人的残念,你就无法逃出消费主义。

因为这就是人性。

知乎用户 柯里昂的胡子 发表

很多年轻人都说什么咬咬牙买个好的,

可以一次性用好几年,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假如你买了台 iPhone12 Pro,但是某一天你突然摔到了地上,屏幕碎了,你怎么办?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许多东西都是买得起而用不起,用的起而换不起。

单拿电子产品而言,故障和意外随处可见,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买的所谓的能升级你生活品质的东西就会成为拖累你生活的定时炸弹。

一件轻奢上千块的衣服,你可能也想穿好几年,但是万一哪一天勾丝了,被人踩了,洗衣机洗坏了,你又得心疼好几个月。

买东西不应该看这东西多贵多便宜,而是应该在意这个东西是否在你的承受范围内,如果丢失了你心不心疼,在同价位同层次的东西里,有没有比它性价比更高的。

这笔钱你存着用来理财能不能赚到更多的钱,用来旅游能不能见识到更广的世界,凡是购买大件,进行消费之前,多想一想,或许可以让你的未来更加舒服。


很多人没有理解我的想法,举一个你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你今天不小心摔到了腿,要去拍核磁共振,一张照片 800 块,还有后续的治疗费用等等,可是你的一个月工资只有 5000,刚好你的手机或者你新买的包包衣服被不小心弄坏了,这时候,你一个人身处异地,刚出来工作不久,看着自己空空的工资卡,真的不会感到很无助吗?

我想说的是大家应当进一步建立风险意识,人生处处都有意外,iPhone12 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是否可以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我们的风险抗压能力,当风险,比如疫情来临时,我们不会感到恐惧,感到压力,感到迷茫。

抖音,快手,小红书广告到处都在鼓吹消费升级,我曾经是一个电子发烧狂热爱好者,但是当我集齐了最好的电子设备以后却发现最好用的竟然是我之前的小米和华为 pad,Airpods pro 甚至因为充电而主板烧坏,所幸没有爆炸。

我也追求过几千块一对的椰子,Aj,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几十块一对的安踏和 300 一对的匹克态极一样能穿出相同的感觉,甚至不需要时刻养护和盯着。

很多人说没必要,但那都是因为还没碰上那压倒你的最后一株稻草。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本人所指的旅游也仅是一个例子,泛指所有能在精神上提升你的物品,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场音乐会,况且旅游也分穷游和富游,背包客的旅游并不贵(本人是背包客),能咬咬牙买 iPhone,买 Aj,买轻奢,但是却买不起 30 块钱的爱奇艺会员,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病态的生活。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重要了,毕竟生活本就诸多烦恼,能不被杂碎所干扰已然是大幸,回到家还要处处维护自己所买的各种消费物品,有人觉得开心,我却觉得是一种负担。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

哈哈哈哈。

我跟你们讲,消费主义陷阱是我听到过最滑稽的词语。

这不是因为我觉得消费主义陷阱滑稽,

而是因为,你说这个词语,显得很滑稽。

就好比丧失唤起能力的患者们互相担心大家都中敌国的美人计一样……

敌国有没有美人计?

当然有。

但关这些失去雄起能力的人什么事儿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哪些人需要担心消费主义陷阱?

典型的美国人:

我的时间不值钱啊,那我用来泡吧旅游打游戏看电影街溜子吧……

这些人是要警惕的,随时随地钱就没有了,一点都存不下来。

而典型的【】【】:

我的时间不值钱啊,还不如去加会儿班多赚点。

也不想想,你时间都不值钱了,加班怎么可能多赚点……

你傻,你老板可不傻,你都觉得不值钱的东西,他根本不会出价……

就这还反对消费主义陷阱,

人家消费主义陷阱的前提是有大量的社交娱乐活动的时间……

一群【】【】那么警惕我也不懂是为什么。

你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

还警惕消费主义陷阱……

哈哈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王瑞恩​​ 发表

有三个建议:

1、警惕「种草」,遇到一种诱人的场景,先试试通过不买大件产品的方式体验几次,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2、不要尝试用消费了什么东西来定义自己,可以尝试用其他方式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设」;

3、远离消费贷,特别是各类分期产品。

先说第一条:

当下,很多商家会采取「种草」这一种营销方式。先描绘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好的场景 – 一早上,面包机叮的一声弹起盖子,金色传说的光辉照亮厨房,把自制面包放在原木案板上切开,宜发票圈、宜带给同事;周末晚间,三五好友围坐,多功能料理锅中一边是咕嘟着的火锅,一边是滋滋冒油的串儿,是不是活活美死?

这就是种草营销的高明之处了:它不仅是在卖一种产品,还是在卖一种你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甚至让你觉得,这不是在花钱,而是真的勤俭持家,省下了买面包、下馆子聚餐的开销。

然而,商家精心选取的,都只是最光鲜的片段,不会展示闹钟响起、带着起床气的慌乱,也不会带你从超市一直走到洗碗池,完整经历一次辛苦筹备的聚餐。如果你憧憬消费品带来的某一个片段,可以试试自己完整走几次商家所演示的使用场景全过程,尝试自己做一次简单的早餐或者从零开始做出一群人的饭,如果没有被劝退、且的确能从中获得快乐,再考虑进行下一步投入。

消费主义宣传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经常把一个人吃什么、用什么、去哪玩和这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所持有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如果你想向朋友展示出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外传达一点正能量,就要全副武装去健身房的大镜子前来上几张;如果你觉得自己小日子过得还行,想给人一种踩在时代的前列腺上的形象,各种智能设备、智能家居也都得安排上。

有多少人,只是在像这样通过消费购买一种身份?为什么不自信点,尝试进行无器械的社交牛逼,直接把你想表达的观点、价值观说出来,或者借助你最近读的书分享出来。反正都是口嗨、维护自己的社交人设,扯根网线摆个键盘能实现的事情,不一定借助其他工具。

如果还有一点的话,就是远离各种消费信贷,特别是快速消费品的分期付款 – 他会给你一种错觉,每天只花几块钱,就能用上新款旗舰手机,以至于相当于每年收入二十分之一的开销,都仿佛成了每天买瓶饮料一样的小钱,积少成多,直到被债务压垮。

私心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每个月能有一点结余、且真的遇上大事还能靠家里想办法,那真的可以整点固收类基金 – 能赚一点更好,跑不赢通胀或者小赔一点也无所谓,至少会给自己一个消费冷静期,一想到还要把钱再倒腾出来,说不定那股劲头就过去了。

PS:感谢生命中遇到了一位能让消费主义抱头鼠窜的优秀人生伴侣,这些道理,我自己就算是明白,没有她的监督,也是难以落实到位的 ==

知乎用户 兰陵笑笑生 发表

自从她开始炒股之后…

香奈儿:

炒股前:我要买香奈儿,以后要买爱马仕

炒股后:香奈儿拿去二手店赶紧卖了,抄底。

出去吃饭:

炒股前:吃什么?今天吃韩式烤肉、明天日本寿司、后天吃烤鱼、大后天吃火锅….

炒股后:吃什么?算了,在家做饭更健康省钱。

周末假期:

炒股前:周末放假倒计时,累死了。周末又来了 yeah

炒股后:周末?不喜欢周末。过年放假怎么这么长?五一居然放 5 天

买衣服:

炒股前:海淘、每天收快递。

炒股后:断舍离,节约是美德,极简最快乐。

买车:

炒股前:奔驰还是宝马好呢?

炒股后:开了 10 年的斯柯达挺好的,没毛病,还能继续再开 20 年。

买机票:

炒股前:这个直飞好,买这个,贵点也没事

炒股后:这个转机有点麻烦,没事,反正有时间。省下来的钱可以买 100 股招行了。

起床:

炒股前:睡到中午自然醒什么的最好了,醒来 11 点了?!

炒股后:开盘前两小时自然醒。

使用最多的 app:

炒股前:时尚网站、微博、淘宝

炒股后:雪球

家具:

炒股前:我要买北欧设计师家具

炒股后:这个桌子不错,买两块板子回来自己 DIY 更独特。

工作:

炒股前:怎么样才能升职加薪?

炒股后:这家公司 ROE 很高,小米体验店人真多,回去研究一下

酒店:

炒股前:住这家,这家设计很美。

炒股后:住这家,便宜,而且白天都在外面就玩,就是晚上回来睡一晚而已。

海岛度假:

炒股前:去马代哪个岛好呢?

炒股后:去巴厘岛,物美价廉。

岁末年初:

炒股前:今年年终奖有多少呢?去哪里玩呢?

炒股后:今年分红有多少呢?赶紧分红最近股价低可以买买买。

买水果:

炒股前:进口车厘子来两斤

炒股后:阿姨,来点当季水果哈,不要反季节的。

美发:

炒股前:那家会员制的不错噢

炒股后:买染色剂回来自己染。

资产:

炒股前:负资产

炒股后:稳步增加

发工资:

炒股前:去逛街买买买

炒股后:加仓什么好呢?招行便宜点还是更平安便宜?

生日 / 圣诞 / 情人节礼物:

炒股前: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

炒股后:千万别给我买礼物,我什么都不缺,要送就送我 100 股平安吧。

政治历史:

炒股前:政治历史漠不关心,枯燥适合催眠。

炒股后:为什么日本会 “失去” 十年,发生了什么?世界的格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美国历史恶补一下,欧洲历史恶补一下,罗马史恶补一下….

读书:

炒股前:三毛、张小娴.. 各式情情爱爱,风花雪夜

炒股后:《疾病、细菌与钢铁》《穷查理宝典》《富国论》

运动:

炒股前:滑雪、网球

炒股后:跑步最佳

电视:

炒股前:港剧、韩剧、美剧,最近哪部片最火?

炒股后:有时间还不如再看开《穷查理宝典》翻翻,读第六遍了。

如果你们家有个女股民,请一定好好珍惜她。

[

穷查理宝典 查理 · 芒格智慧箴言录

京东

¥84.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90369607064952832-0&p=AyIGZRheEgMSA10ZWhcyEgddE1kRCxs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10TWRELGxgMXgdIMhBdBlgpY1F5Z1JTDW9id3EnG11WB3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VBlQeWBwDGw5XHl0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RdGlkSChUGUxpcEAoWBFwZWAkDIgdUGlkXBxsAXR01EAMTBlccUxUEFGlXGloWCxcAVhtYJQIiBGVFNRRSQVBQT11AbEhQXB8BHAtEaVYSWxwKFwZlGVoUABA%3D)

作者:CherrieY

链接:https://xueqiu.com/3150325700/149204155

来源:雪球

知乎用户 漫读​ 发表

在决策的过程中,要谨防受到「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的影响:人们之所以被锚定,是由于对某种东西太过痴迷,而无法理智地分析其绝对价值。

几年前装修时,我在商场看中了一套实木沙发,原价是 3 万多元,我觉得太贵就没有买。

过了一阵,销售人员打电话告诉我,我看中的那套沙发参与中秋节促销活动,打折后才 1 万多元,我听说后立即冲进商场下单。我在购买沙发时发现沙发前的茶几看起来也很不错,销售人员告诉我,茶几也参加促销活动,原价 2 万元的茶几打折后只要 7000 多元。我心想:「太划算了,买它!」随后,我又看中了配套的边几,并在打折的诱惑下花费 5000 多元买了它。

等我回到家中,心满意足地拿出订单时才发觉有些不对劲。去之前,我只计划花费 1 万多元买下那套沙发,但那天我总共花费近 3 万元,很大一部分消费并不在购物计划中,我甚至还花费 5000 多元买了一个放在沙发旁边、用处不大的边几。

平时我断然不会干这种事情。我很好奇当时自己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有时候,厉害的销售员比心理学家更懂你的心。

有时候你认为自己是精明的消费者,在做正确的决策,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显示,你有可能早已落入商家甚至是你自己为自己设置好的圈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决策心理现象——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在做某些定量估计,比如对商品价格的估计时,如果在做估计之前,人们就接触了一些无关的数值,那这些数值随后会变成估计的起始值。这些起始值就像「锚」一样把估值锚住了。一旦这些「锚」定的方向有误,估测就极易产生偏差。先来看几个有关锚定效应的实验。

1. 锚定效应实验一

我曾在课堂上给学生做过一个现场实验。

我用实物和 PPT 给学生展示了 7 种他们不熟悉的产品:一张古琴 CD、一张进口的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 CD、一支激光笔、两本书《Inquisit 教程》《考古发现曾侯乙墓》、一瓶婴儿润肤乳、一个负离子 U 盘。

然后我告诉学生,将自己学号的最后两位数当作我展示给他们的物品的标价,比如学号尾数是 01,那么所有物品都是 1 元钱——锚。接着我问他们是否愿意用这个价格来买我的物品,如果愿意就在调查表中打钩,不愿意就打叉。最后,我请他们重新出价,如果要买我这个物品,就把他们能够接受的价格写在表格相应的位置。

问卷中还包括了这样的问题设置:学号尾数是否会影响你对物品的出价?参与实验的学生中有 51.6% 的学生表示不会,30.6% 的学生表示会影响。

我在另外一个班也做了同样的实验。

但不同的是,在学生进行估价之前,我要求学生用 5 分钟的时间记住我提供的 10 个特别难的英文单词及其中文意思,用以观察当头脑正在进行耗费脑力的事情时,是否会导致随后的出价更容易出现锚定效应。

我把学生学号尾数的 01~20 和 81~99 单独挑出来分别组成低锚组(Min)和高锚组(Max)。

在没有背单词的学生(无条件组)中,除了婴儿润肤乳外,高锚组对所有产品的出价都要高于低锚组,平均出价高了 36%。而在背单词的学生(认知消耗组)中,高锚组的出价比低锚组高了 59%。

这个实验就告诉我们:

不要一边做需要耗费脑容量的事情,一边买东西,不然锚定效应会更严重。

2. 锚定效应实验二

我和我的学生还完成过另外一项锚定效应实验。

我的学生「潜伏」在学校图书馆一楼和五楼的电梯门口(学校的图书馆总共只有 5 层楼),如果有人进入电梯学生就尾随其后,一旦他按下 1 楼或 5 楼,这个人就被我们锁定为目标被试者。

在被试者离开电梯时,我的学生就会赶上去告诉他,我们准备与另外一所大学合作发起一场为福利院的儿童捐款献爱心的活动,需要提前调查同学们的捐款意愿,请他们帮忙完成这份调查,填写自己愿意捐款的数额。

为了让被试者尽可能真实地填写自己愿意承担的捐款数额,我们要求他们留下联系方式,假称第二天找他们捐款。

我们猜想按下的电梯楼层数会影响他们捐款的数字,也就是按 1 楼的,认捐数额可能更倾向于以 1 开头,而按 5 楼的,认捐数额可能更多地以 5 开头。

我们预期:如果不存在锚定效应,那去往这两层楼的被试者认捐数额的第一个数字在 1、5 及除 1、5 外其他的数字分布比例上应该一样。

但实验数据表明,按下电梯 1 楼按键的被试者中有 57.1% 的人认捐数额以 1 开头,而按下电梯 5 楼按键的被试者中有 62.5% 的人认捐数额以 5 开头。

这个实验表明: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Y51t4 发表

去看看老年人的生活,你的消费主义病自动好了。

有些老人活得潇洒,爱动的出去游山玩水,爱静的在家养花遛鸟,很惬意。

相反,有些老人活得非常没有尊严,病痛缠身,甚至连吃饱饭都无法保证。

他们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字:钱。

吃不饱饭,不是夸张的说法。很多老人本来就没啥收入,再来场病,也不用什么大病,生活质量立刻拉到人类最底线,真是苟活着而已。我知道的一个老太太,一个月只给自己留 100 多块吃饭。这老太太还是有退休金的人呢。如果是农村老人,再来个带孝子,你就想想活成啥样吧……

不要光听网上讲故事,自己亲身接触一下现实生活,立刻你就醒悟了。我也是近两年才意识到的(其实之前我也不消费主义,因为我有中国人传统的特质)。

![](data:image/svg+xml;utf8,)

想想你老了之后,是否能有足够的资产,确保过上即使不潇洒、至少还体面的晚年生活?反正我没有十足的信心,我还是猥琐苟着点儿吧。

当然,诸位后浪随意就好,不用听我瞎说。

至于各位韭浪,租鸡青一,用物质麻痹一下自己,也挺好。

知乎用户 大观园的保姐姐​ 发表

一句话,打破幻想,戳破期望

我毕业后的第一年,赚了点钱就想给自己买个驴牌包

某种意义上,那是给刚入职场的自己发一个奖状

但是像我这种攒点小钱扣扣搜搜翻标签的人发现根本没导购理我,唉我那膨胀的虚荣心顶翻了暴脾气,你们这帮导购就这么对待未来精英的吗?md,老子不买了!

于是我决定网购

页面上同一款包,从 29000 到 10500 再到 677,我当然知道它们肯定会有不一样

可我经不住评论里 “这个跟正品一模一样哎” 的诱惑

我承认,我抠门,装笔还要精打细算,可最少能省一万块钱呐,一万块租房子都能租好久了

于是,我决定买个高仿

但防止买的高仿过于假,我聪明的小脑袋瓜得好好筛选下

我得上 b 站搜搜有没有什么代购测评

代购测评没找到,我找到了一条奢侈品生产线的视频

奢侈品柜里闪闪发亮的包原来出自广东的代工厂,旁边的流水线是 Zara,工人们检调产品,那些半成品的包就扔在地下堆成堆,然后进黑袋子里运往下条生产线

那一刻,我顿悟了

放在橱窗里的包价值 2 万,但追本溯源,它的实际成本四百块都不到

价格从交换的等价符号变成衡量幸福和成功的权力,我的虚荣心成为别人口袋里的利润

这样的价值短暂又不可靠,像哈哈镜里的映象变化多端。

心心念念的仪式感,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而我追求的仪式感也是生产大循环里被创造出来的一环

我想证明那个美丽,能干,骄傲的我,却用了最普通,无脑,做作的方式。

知乎用户 蒋宇辰 发表

唉,别提了,早些年被鸡汤文洗脑,“不管你月收入多少,每个月至少拿出收入的 20%~30% 作为储蓄。” 我当时啥也不懂信了他的邪,毕业刚工作那两年生活费都占了收入的一大半,再一储蓄就没啥钱消费了,上大学买那台笔记本用到今年初彻底坏掉才退役。现在想想,我还真是… 谢谢他啊,有点存款,剁手都更理直气壮。

消费主义陷阱那么多,躲是躲不过的,不过也没什么,我也经常掉进去。我玩 hifi,玩摄影,买 CD,买塑料小人,买原版书… 关键是给自己定一些合理的消费的纪律,比如我消费的时候就有这些条件:

1. 非必需品消费,不能影响当前生活质量

2. 尽量避免冲动型消费,买三位数以上的东西要做足功课

3. 信用卡只是支付手段,还款账户余额永远大于欠款

4. 吃的不能省,不许吃泡面攒钱买非生活必需品

5. 合理使用二手交易,剁手需求不是很强烈的东西前,先看看二手能捡漏不

6. 存款不许见底,如果失去收入来源,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余额要保持现有生活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坚持至少三个月

其实总结起来也就三点:消费水平符合收入水平、低杠杆低负债、合理储蓄,制定细则更方便实施而已。至于怎么养成消费习惯,别人说再多也没用,最后还是靠自己。

知乎用户 申权认真生活​ 发表

却说唐僧师徒一路西行,这日来到一国,名为俱奢国。

进入俱奢国以后,见道路两侧遍布门面摊位,货品琳琅满目,物价奇高。更奇者是物价越高,越是人人争相购买。买完之后却不使用,而是立刻弃之于地,又买新的。

唐僧心下奇怪,就让八戒找人打听。八戒回来以后说,原来这个国家的人对物品的态度是 “购买即是满足”。比如说吧,这个国家的人如果肚子饿了,就会去买食物。但只要钱一交出去,瞬间就感觉饱了,于是就把买到的食物弃之于地。但弃完之后过片刻又会觉得饿,于是便再买。如此不断循环。

说时迟,唐僧正听着八戒叙说,突然就有人看到唐僧服饰新奇,围了上来。

来人:“你们是干什么的?”

唐僧:“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拜佛……”

来人打断唐僧:“哦哦哦,知道了,你们是佛教的。你们的经书我都买过,什么金刚经、心经、法华经、杂阿含经…… 买了好几十本呢。”

唐僧大为敬仰:“原来施主读过这么多的佛经。”

来人:“读?没读,哪有时间读?买完就不知道扔到哪去了…… 对了,你们出新的佛经了吗?出了的话我可要再买。”

唐僧:“施主既然不读,买那么多佛经做什么呢?”

来人:“买了就等于读了呀。你看我现在跟你们佛教徒聊天,我心里怵吗?我一点都不怵。我买了那么多佛经,也算佛教老师傅了吧?我看你买过的佛经都未必比我多呢。”

唐僧摇摇头,表示不能理解。这时又来了几个人,围住师徒四人纷纷问道:“你这袈裟哪买的,给我弄一套”,“猴面具哪买的,我也来一个”,“这个猪头切一半给我”……

师徒四人不堪其扰,赶紧拨众离开,一路小跑赶到皇宫。

只见皇宫空无一人,只有一个粗布衣服的老头坐在宫中,脸色迷茫。唐僧上前询问,才知这老人就是国王。

唐僧:“陛下,皇宫里怎么只有您一个人啊?”

国王悲道:“起初,商人说把市场交给他们来做,保证可以为我振兴经济,我就信了他们。谁知,他们竟然用狂轰乱炸的广告逐渐占领了人民的心智。如今,百姓只信商人的广告,不信我这个国王。我制止他们盲目消费,他们却说我食古不化,是应该被时代抛弃的老古板,纷纷离开了我。如今我是说话没有人听,出门没有人同行,可说众叛亲离啊。”

唐僧:“贫僧不明白,如果大家都不断买东西的话,哪有那么多钱呢?”

国王道:“圣僧有所不知,这里一切的商品的价格,都是以人的身体和灵魂来计价的。一个人出生落地,就有完好的身体和灵魂可以挥霍。等挥霍完自己了,商人就会把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制作成商品,卖给那些没挥霍完的人。所以所有没有成为商品的人,都一直可以有钱花的。”

唐僧道:“这样的话,没成为商品的人岂不会越来越少?人口会出现危机的吧?”

国王道:“商人们只管赚钱,赚光这个国家的钱,他们就会离开这里去别的国家。至于人口危机,那只有我来背锅了。”

唐僧道:“可是陛下身为国王,为何不制止呢?”

国王道:“人民如今只相信商人,根本不相信我。我都成孤家寡人了,还能制止谁?”

唐僧:“这…… 贫僧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请问陛下,您以后有什么打算?”

国王道:“我想我只有加入他们了。只有成为他们的同类,才能重新被他们认可呀。至于以后的事,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知乎用户 云木 发表

就一个字:忍。

这是我涂 50 块钱的国产口红的样子:

这是我涂 460 块钱大牌口红的样子:

跳出消费主义陷阱就一个字:忍。

这话怎么讲呢?比如说我为啥买了这支特别难看的大牌口红,最重要就是因为网上铺天盖地的营销比如:女生一定要拥有的几支大牌口红!

各种超级精美的试色种草图…… 于是本贫民窟女孩扛不住诱惑就剁手了。

到手了才发现,原来所谓的 “滋润度高” 其实就是容易沾杯,一喝水全掉光光。所谓的 “非常正的” 番茄红其实就是随便一个品牌都能做的、烂大街的很普通的颜色……

“唇炎警告”也是一个常见的消费主义陷阱? 讲真的我个人买过几十支口红,平价到大牌都涂过,正经品牌真没出现过什么 “便宜口红得唇炎” 这种事儿,而且拔干什么的只跟口红质地有关系,跟品牌关系不大。

所以我渐渐学会了忍…….

**对,就是忍着不买。**想要的颜色已经有了,就不要再去买鬼打墙的其他品牌的同款颜色。

哦对,那个某某日记家的 xiao 细跟口红,大概是去年或者前年推出的?

最开始六十多一支,然后变成七十多,八十多,今年又换了个包装直接变成九十多直冲 100 了,还只有 0.8g,这是啥概念? 就是跟 Mac 差不多的价钱,质量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关键是还不能网上说,一说就不得了了,铺天盖地的小水军真的能把你骂到家都不认识。

某网友感慨:克数好少啊!

小水军:不会真的有人把一整支口红用完吧,我都嫌用不完啊,克数少刚刚好,让我用完了有成就感。

拜托诶…… 嫌钱多花不完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好吗?为什么要助长某些商家的嚣张气焰呢?

某网友感慨:膏体太细了一用就断。

小水军:你力气也太大了吧涂个口红都能断,应该是你的问题,别怪口红,我用着就不断。

oh my god,试问你家点过蜡烛吗?蜡烛都能断,那细不拉几的膏体比蜡烛的一半还细,更容易断好不好。

而且我有段时间很沉迷于那家口红,一口气买了三支一模一样的色号,后来分别送了两支给其他人,无一例外全都断了。

该不会说我认识的人都有帕金森吧??

同为无产阶级,何必惯坏了资本主义! 家人们

别说什么节日限定款。上一次元旦还是圣诞限定的时候,还卖 79.9 呢。这涨价速度就离谱,质量没变,价格直接涨了 20。

前面说到我很喜欢这支口红,同一个色号一模一样买过三支。

现在又涨价了,过分,虽说换了个包装也确实美得在线,但咱就是忍着不买,嘿嘿,让你一路乱涨,不自觉!(愤怒脸 )

世界上好看的口红那么多,不行咱就换一家,哼! 咱干不过资本家,咱忍还不会吗?!

就忍着不买咱还能不会吗?!!

手动再见

手动分割线——————————

我没有说大牌口红不好的意思! 相反一分钱一分货大牌口红更大概率上是好的!

但咱不是就事论事就题答题么! 题主要远离消费陷阱肯定本质是想节约消费嗷!那咱就可以找质量好点儿的平价东西对不对?

而且我明明是在吐槽那个 wmrj 小细跟怎么会有人以为我在给它打广告我天………… 这么打广告我怕金主拿 40 米的大刀追我三条街…… 有的人就是奇怪捏,真正的广告帖分辨不出来反而瞎扣帽子,这判断力牛。

我爱口红口红爱我,便宜的贵的只要质量好颜色美都用! 不挑贵的也不嫌便宜的。东西不就是个东西么,是咱们选择东西不是东西拿捏咱们!

就酱!姐妹们。

知乎用户 大明​ 发表

大一那年,是我虚荣心爆棚的一年。在缩衣紧食了十几年后,面对身边同龄人的光鲜亮丽,我内心的需求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穿名牌服饰,鞋子必须是阿迪耐克(除了这两个牌子,其它我也不知道了)。在寒假,我甚至以考证交培训费为由,从母亲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钱,买了最新的 iPhone。

而到了大二,情况变得更加严峻。那时花呗和各类借贷平台兴起。于是,我又开始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

那两年,我学习一塌糊涂,经常入不敷出,但又自我感觉异常良好。

大三时,那是我人生最为充实的一年。因为我迷上了读书。我喜欢加缪那充满自由气息的文字,钟情海明威那流露深邃和浪漫的字里行间,渴望到约翰 · 斯坦贝克笔下那宁静闲适的自然风光里游一游…… 我每天都去位于图书馆四楼西北角的那间文学阅览室,下定决心在毕业前,把我喜欢的作家的书全部读完。

一个周末晚上,我照例给母亲打了一通电话。末了,她问我,每个月给我的生活费够不够花。我回答说,够,还能剩一两百呢。

这话一出口,我就被吓了一跳。要知道,之前的我,不仅需要拆东墙补西墙,有时候甚至还会 “坑蒙拐骗” 啊。而如今,我却变成了个有 “存款” 的人。

那晚,我回头审视这一年的生活,我发现我没有去对抗消费主义,但消费主义已经逐渐离我远去了。

因为把闲暇时间都花在读书上了,所以我并没有精力去关注最新发布的鞋子、在网上花费数个小时搜索时髦的衣服、或者在双十一熬夜抢购。这不仅让我省下了一大笔钱,还保存了时间和精力,让我可以集中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同时,因为在读书上获得了巨大的精神享受,这让我觉得名牌服饰索然无味——它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吸引我了。

毕竟,当你被《局外人》里莫尔索对人生置身事外的态度深深感染,当你因为意识到《城堡》里的 K 永远也进不了城堡而潸然泪下,当你像《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的多崎作一样,在人生失意时,不去喝酒买醉,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买一杯咖啡,坐在长椅上,默默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这样的体验哪里是没有尽头的消费和攀比所能媲美的呢。

作家奥利弗 · 温德尔说过:“一旦思维得到拓展,思想就再也回不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 书籍让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这让我对之前浮于表面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

这也正如戴维 · 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里说的那样:你该怎么对抗消费主义?你不需要这也不买那也不买。这只会让你陷入另一个极端。你去追求精神生活。等你精神丰富了起来,内心感到满足幸福,你自然就可以对抗消费主义了。

知乎用户 原帅​ 发表

我身边有好几个亿万富翁,我观察他们十几年,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几乎不消费。生活中省吃俭用,股市里挥金如土。情绪稳定,无欲无求。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最有价值的 “地位”,不需要用消费证明了。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除了房子,其实花不了太多。年轻人透支的,往往是商家吹的粉红泡泡,是不符合自己身份的幻想出的“地位” 和“幸福感”。

想要远离消费陷阱,就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不被节日、商家和大众传媒牵鼻子走,尤其是女生。不是你的不要,不需要的不要,太难的不要,太花时间的不要。

对于没钱的人,你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创新活力,其实也是本钱。你花几个小时看一堆打折信息种草视频省了几十块钱,却出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和业余时间,很快算法会精准推给你更多你不需要的同类商品。

虽然我身边的人很多亿万富翁,但我不是,我生活和股市都省吃俭用。每季买一次衣服饰品,其余时间不刷也不看折扣,免费也不要。在国外就多逛跳蚤市场古董商店多买中古饰品,在国内就多用 APP 买小商品。不要在国外天天海淘,在国内天天买欧美古玩,因为麻烦多了很多风险。

你想买一个裙子,打开橙色 APP 搜索后算法又推荐你搭配的鞋和包包,鞋和包包就是不需要的不要。

你想买一个爱马仕包包,SA 拿出一堆腰带拖鞋项链钥匙链让你配货 + 至少等半年。你买了爱马仕包包,还要有名贵丝巾包带,同价位的配饰让这个包增值,让你看上去是你背包而不是包背人。那这个包包就属于不是你的,不要。

你想买蘑菇,本地的已经足够好,导购一定要说要买来自无污染的自由空气国家当季限量当天空运来的才够好。太难了,不要。

你想买咖啡机奶粉绘本… 任何商品都能搜索出 100 个对比分享视频,你能把时间都花在看视频上然后好几个都想买,最后一句成年人不选择成年人都要。

一般产品,专业权威排行榜前几名,你买得起的,朋友推荐的,针对性的略一遍买家秀就够了。你也不是每天都要买大几万的物件。别把时间都花在研究买几百几千块钱上。太花时间的不要。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有爱马仕,大家的 SA 都抢着要推荐给你,如果这个包是你唾手可得锦上添花的,那么这是你的东西。

国内外的互联网人,可以轻松年入 30-50 万美元,但是买爱马仕的几乎很少。因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工薪阶级的年轻人,几乎是够不着这些奢侈品的。这代表的是比金钱更值钱的身份、地位。但是你上社交网站看看,国内背爱马仕的几乎都是年轻小姑娘。

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鲍德里亚在《消费陷阱》里也提到了 “丰富与全套商品” 的概念。商家的商品几乎都在全套组合拳出现,仿佛你只买一件就对不起自己。诱导消费者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一个节日走向另一个节日。

那些商品就像是符号和图片,让你产生了脱离现实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你看到男神推荐的斩男色口红,就幻想用这个口红就能和男神在一起。

你看到超过你消费水平的餐馆,就幻想去这个餐馆消费就代表你跨越了阶级。

你买了健身年卡却一次都没去过;你订了减肥套餐却只是朋友圈打卡。这些消费让你产生了已经减肥成功的幻觉和幸福感,你开心到已经忘了其实肚子上的游泳圈一点都没少。

曾经有个笑话说男生在生日、西方情人节、白色情人节、七夕、儿童节、女神节、圣诞节、新年、双 11、双 12 等大小节日都要给女生买礼物,不然就是不爱不幸福。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们:

  1. 买东西前问问自己,我需要吗?我的预算多少? 不需要的买不起的不看。买手机就不买手机壳。
  2. 不用 APP 给自己推送打折的消息。自己需要再买,不看折扣。在你刷折扣的过程中,你会不经意间买各种商品。
  3. 所有人都告诉你要理财,100,1000 块钱也要理财,你会发现透支是多么可怕。
  4. 拒绝小额借贷。
  5. 送礼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不被商家节日牵着走。
  6. 按次消费,在自己养成习惯前不预支年卡。比如健身、吃饭。
  7. 对自己所在的阶层有清楚的认识。不管周围的同学、同事花多少,自己赚多少自己花。
  8. 清楚地认识到就算你再有钱,你也无法通过消费买到地位。

时间久了,你会有种自己当家做主的真实的幸福感。因为你要买的东西,完全是自己主动要买的,是你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你真正需求的出发,而不是无意识的被商家引导,成为消费社会的奴隶。

祝你做一个快乐的消费者,忘掉这些节日吧。

原帅

38 次咨询

5.0

儿童教育优秀回答者

美国私立高中老师

去咨询

知乎用户 人间需要情绪稳定​ 发表

作为一个营销从业人员,也算了解一些消费主义的套路,真心是不想年轻人泥足深陷,简单说点,仅供参考。

  • 买什么商品,并不会让你成为同样使用这个商品的任何名人,影星、歌星、运动员、网红都不会,他们之所以是名人,不是因为他们使用什么商品……

  • 买什么商品,并不会让你嫁给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偶像剧里那种进了个店,出来就跟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一样变身就是个童话,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商店的灯光柔和,镜子斜着放,只是想让你看起来高一些瘦一些皮肤好一些掏钱快一点而已……

  • 买什么商品,并不会让别人高看你一眼,没有买什么商品,别人也不会看低你,有这样的错觉,可能是源自骨子里的自卑和对外界的过度敏感,基本上,以衣度人的人也不是什么有份量有眼光的人。

  • 买什么商品,不一定解决所有问题。买了书不看,不能让你博学,办了健身卡不练,不能让你身材窈窕,买了保养品熬夜,不能让你保持健康。

  • 买什么商品,要以人为本,本质上商品是工具,如果一个工具让你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丢了,这个工具可能不适合你,不要买。

  • 买什么商品,都会付出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有投入需要考虑产出,不要所有的计划都以购物开始,以购物结束。当制定一个健身计划时,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及执行的方法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而不是以办卡开始,兴奋两天,拍照两张,发朋友圈结束。

东西多了需要花更多时间收拾,花钱多了需要花更多时间挣钱,这个时间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最值得买的东西也应该是时间,如果你买的商品让你浪费过多的时间,是不是赶紧放弃。

怀着纠结来纠结去,好贵又想要买的心情,花好多时间各种比价砍价,书都可以看多几页了。


参考阅读:

一线城市北上广,你们每个月开支是多少?

拿着高薪却过着极简主义者的生活是怎样的?

年薪百万是什么感觉?

知乎用户 庙祝 lord​​ 发表

你若明白以下两概念,很多看似 “人类迷惑行为大赏”,便能豁然开朗。

年轻人和老辈人在购物的观念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老辈人购物:单纯的用,商品越结实耐用越好,服务越实惠越好。

年轻人呢?

首先:购买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旨在给自己打上某种标签。

比如你买苹果电脑,你去星巴克喝咖啡,这样的行为就是给自己打标签。

很多人去星巴克,或者健身房,干的最多的事情是干嘛?

拍照呀!P 完图之后发朋友圈呀!

其次:付出了金钱和时间,获得了某种商品或者是某种体验,还获得了:社交资本。

这个也很好理解,非本地的都市白领,早上可能住在破旧的都市村庄,中午或者下午的时候,可能与同事去星巴克点一杯咖啡。

并非星巴克的咖啡多么好喝,而是大家都去,你不去,那么你就失去了一个社交的场合。

再比如热门的电视剧,你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也充值了 VIP 去看了。原因何在?

社交资本。

为了给自己打上某种标签,或者为了获得某种社交资本,年轻人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值得,但总是克制不住。

而那一些精明的商家呢,深深知道 “打标签”、“社交资本” 的心态,故意在潜意识去影响年轻人

于是乎,他们请明星名人代言,使自己的品牌产生溢价,也在潜意识中暗示消费者:你买了这个,就会变成代言明星了。

这类品牌包括且不限于 lv 包包,迪奥,香奈儿,苹果手机。

那些年轻的女孩子,买这些包包或者是香水,购买之后,就给自己打上了 “我是白领阶层的标签”,以及这些包包和护肤品是白领阶层的标配的心理暗示。

再说说社交属性。

比如王思聪,坊间越是传出他破产,他越是在社交平台炫富。无他,给别人看耳。证明自己还是很有实力。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外表光鲜亮丽,就以为他是有钱人?有可能他的资金链已经断了,欠了一屁股债。开豪车进出奢华会所,这些行为的背后,就是为了获得社交资本。

年轻人如果能琢磨透这两点,就会避免很多消费类陷阱。

所有商家打的广告,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

个人建议:

如同上古时代治水,拼命的堵,不如巧妙的疏。

什么也不买不对,什么都买更不对,要做一个理性的人。

想对年轻男孩子们说,女孩子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拼命买口红,你以为你们男孩子就没有口红了?手机数码类产品就是你们的口红啊!

尤其是手机产品,身边的一个小伙,经济也不富裕,但总是频繁换手机。当然,新手机买不起,总是在二手平台上淘换,自嘲是垃圾佬。

还说购买这些手机算是当做拍摄素材,成为 b 站又一个新兴的垃圾佬 up 主。

我说,你主要是为了 “减压”。然后给他科普了口红效应。

然后…… 然后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也并不花什么钱,关键是也不花我的钱,这些钱又不伤筋动骨,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性的消费娱乐。

知乎用户 王十书 发表

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最根本原因,

就是内在【心理补偿感】的不断涌现。

啥叫心理补偿感呢?

其实就是我们内在心理与人际关系、情绪认知、生活习惯… 有缺失的部分存在,

为了能填补这一部分给我们带来的那些负面感受,我们就会通过很多的外在方式来弥补这一部分。

就像是小孩子在看到同龄人拥有玩具,而自己没有的时候,他也会想要,

要么抢,要么要求爸妈买更多的、比对方多的多的玩具,以此来满足自身的情绪缺失感。

可能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得到他人包括自己父母的认可,自己又很期待别人的赞赏,

那么等 TA 长大,如果在工作当中发展的一般般,

TA 就会通过购买各种奢侈品、名牌来 “武装” 自己,

有的时候,TA 会心甘情愿的堕入外在的消费陷阱,即使生活会过的拮据,但也要让自己外表光鲜亮丽。

1. 消费陷阱就是最便捷的补偿方式。

像那些各种奢侈品、名牌、轻奢、网红产品,

他们出售的是这个商品本身的价值属性吗?并不只是,他们出售的,更多的还有他们赋予这个商品的意义。

最典型的莫过于是钻石。

你说,就那么一块石头,它能有什么价值属性,能给我们在生活当中带来什么便捷或者说是需求吗?并没有。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在结婚,或者是送一些很贵重的礼物的时候选择钻石呢?无非就是因为那一句话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一句话,它不仅仅是一种承诺、一种物质上的补偿,更是我们内在心理(自卑、攀比、优越…)的补偿。

2. 消费心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童年。

可能你会好奇,我们小的时候,怎么会去懂得什么是奢侈品,什么是消费主义?

其实这个不需要我们懂,它源自于我们人性当中的一部分。

人本身是很脆弱、很缺乏安全感的,但因为我们的大脑发达些,又懂得互帮互助,所以才成为了食物链顶端的存在,

但这依旧不能磨灭我们的不安全感,所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的存在,

有的人在后天的家庭引导以及学校社会当中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自卑感有很好的释怀,

可更多的人没有这么幸运,为了补偿内在的这种自卑,他们会采取表现优越,通过这种优越感来掩盖自身的自卑感。

如果一个家庭当中的父母也有这种自卑感和优越感的表现,

那么他们本身可能就爱通过物质和外在来进行攀比炫耀,他们还会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

要让孩子事事挣第一,要比其他任何小孩聪明能干,做别人家口中的小孩。

当然,这可能只是部分的情况,但这种感觉啊,每个家庭里面都会有。

伴随着这些自卑感,优越感成长长大,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认知,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收入之后,

我们就可以选择性的去面对这种自卑优越的感觉。

有的人会通过学习奋斗来充实自己,继而修身成家挣钱平天下。

可我们的心理如果长期处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身心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引导,

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总是希望获得别人认同、别人认可、被别人高看的人。

以此来掩藏掉那些自卑感,从而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data:image/svg+xml;utf8,)

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通过购买奢侈品、名车、名表、豪宅… 来补偿自己心里的缺失感。

3. 消费主义背后存在的优越陷阱。

试想一下,当我们穿金戴银,一身名牌,成为别人眼中瞩目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自己就很容易生出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被别人认同。

就像现在的那些网红产品、轻奢产品一样,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一些还是很不错的,但更多的都只是形式主义,实用性不咋地,还贵,可永远都会有人去购买,

为什么呢,

不是我们傻,而是这些网红产品能给自己带来一种额外的优越感,人无我有的那种感觉。

当这种优越感成为了一种习惯,

当我们发现原来通过这种外表上的富贵,可以让别人高看自己的时候(哪怕这种被人高看、显的高贵的感觉只是自己脑补的情景),

我们就更会沉溺在消费主义中,通过这种消费,来补偿自己的心理缺失。

4. 如何远离消费陷阱,获得补偿感呢?

1). 正确看待消费主义。
其实通过上面的那些一大串的词字,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身边很多的那种消费形式、轻奢产品卖的只是一种 “心理满足剂”,来补偿我们内在的那些自卑感、优越感。

消费主义其实并不是只出现在年轻人身边,每个阶层,每个阶段,男女老幼都会有其相对应的消费产品出现。

那些商家资本会不断地钻研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挖掘我们内心隐藏的消费心理,通过花钱买他们的产品,来补偿自己。

这个世界是靠消费才能运转的起来的,有东西生产,就有人想尽办法要把它卖出去。

我们身边消费的场景非常多,资本商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现在出现的那种绑定卡、输指纹、录人脸就可以直接付款的。

可能你会为你上一秒瞬间支付的骄傲而豪气,而在下一秒便开始后悔。

其实我们也不必这样。

很多时候,我们的过度消费除了商家的宣传形式之外,还有我们内在的那些自尊心在作祟,

有的时候大家一块出去购物,遇到某某商品原价上万,现在只要几千,身边的那些 “狐朋狗友” 都说挺便宜,赶紧买买买,

你就算很理智,知道这是消费陷阱,可能也会因为争强、争自尊、不好意思也跟着买了,

不论男生女生都会这样,没啥,

有的时候,当我们真的完完全全通过物质、奢侈品来消费、满足内心之后,到达一定程度,可能你就会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了,

物极必反、满则亏嘛!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曾经拥有过,并且知道当自己进入这个消费陷阱之后,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也许自己就可以放得下,对那些鼓吹消费的人事物视而不见。

2). 转换自己的圈子。
圈子的影响很大很大,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绪、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如果你的圈子都是一群正能量满满,热爱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抱着感恩,感谢的态度,积极努力而奋斗的这样一个圈子。

那么我们内在的很多问题也都会得到解决,内在世界很强大,自己自然就不会对那些外在的物质多看几眼。

反过来,

如果你身在一个处处攀比、以消费为乐、以贵的东西、名牌、奢侈品为生活的追求的话,那么就算你的内在世界多么丰富,你都会感到孤独,别人会觉得你不入流,

也许你对那些消费陷阱都很清楚,对商品的价值、用处、成本都很明白,

他们不会在意这些,会对你进行各种打压打击。

这个时候,你会有两个选择,要么任他们贬低自己,不在意,适当的时候选择断舍离。

要么趋于想要被他人认同,不想被人排斥,没有安全感,于是选择从众,心甘情愿落入消费陷阱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平衡自己周边的环境,给自己一个身心健康的生活。

3).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世间的一切都是以平衡出现的,都是一一对应的。

男、女
白天、黑夜
正面情绪、负面情绪
内在、外在
……

消费主义的盛行所对应的就是内在精神世界的匮乏。
就像是那些非常喜欢打游戏的网瘾少年一样,无非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得不到足够的反馈。

但是在游戏的世界当中,他可以随时得到反馈,得到认可,所以他会沉迷在游戏当中。

消费主义的陷阱也是这样的,会不断的有那么一个又一个的产品满足我们内心那种虚荣、优越、被别人认可的这些情绪情感。

只有当我们丰富了自己的内在,可以在内心和外在物质之间做一个很好的平衡。

那么即使周边有一些虚荣攀比的人,他们也不会动摇你的根本心心理。

因为你本身就能给予自己足够的内在补偿,

你本身就知道外在的这些物质什么时候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时候是不适合自己的?

我们能做一个最幸福、最快乐、最不会受到他人影响,

不会为了别人认可自己,而不断的以消费形式来完善自己的真实自己!

如果对人生情感、个人状态有什么困惑,可以来咨询

@王十书

我们一同专注身心健康,活出最真实快乐的自己吧!

知乎用户 御苒​ 发表

所谓治标治本,所以在讨论远离消费主义陷阱的时候,要清楚,消费主义陷阱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我们会被洗脑买一个东西?

1. 认为有了这个东西代表着一个身份认证,比如一些超出生活水平很多的奢侈品;

2. 认为这个东西能带给你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比如一些昂贵但不一定有用的家居用品;

3. 还有一些能给你带来短暂快乐的成瘾性东西,比如垃圾食品、肥宅水、盲盒。

简而言之,这些东西在一瞬间让你以为,拥有它们就有了幸福、快乐的感觉。而这种快乐与所谓的汗水和坚持才能带来幸福不同,好看、好玩、有用(哪怕只是看似),而且易得,只需要刷卡、付钱,立刻就能获得。

谁能拒绝这种消费主义陷阱呢?

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从社会属性来说,是商品经济盈利的必然性,我发现或创造你的新欲望,我刺激你的新欲望,我让你为你的欲望买单。

而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总会误会那些人好看、舒适是因为用了这些商品,或是我们误会这些东西对我们有用,我渴望更好所以我去买了这些最后堆着吃灰或是收割钱包的东西。

那么,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1. 无法控制社会,我们只能控制自己,清楚买东西不会让你变成更好的人,专注和坚持才会。

2. 在基本吃穿住行以外,明白生存所需和生活所需。

3. 偶尔花钱买快乐是可以的,但要有底线,每个月赚多少花多少月光就是底线,而疯狂以债养购就不行。

4. 可以培养爱好,这个爱好也可以烧钱,但要有节制。不过这个爱好能赚更多钱除外。不能月薪一千你说爱好是喝威士忌,而且每周都要品尝珍品。但是如果你靠这个成为博主,每月收入十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5. 尽可能省钱,少买一点儿东西,省 10 块也是钱。

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量力而行,不要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试图走捷径,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正道。

知乎用户 Wong 发表

四个字——“够用主义”。

今年(2022)4 月,由于上一个手机实在太卡了,我换了新手机。如果能算作 “新” 手机的话。

因为这是一个 4 年前上市的 iPhone xs。

还是二手的。

而上一个手机是我用了整整 5 年的 iPhone 7:

事实上,从 11 年购买 iPhone 4 开始,到 5s,到 7,再到 xs,一直是隔两代换一次。

“这穷逼还挺自豪?”

无房贷无车贷不结婚不生孩子父母健康二线城市月入 1 万。买不起个手机吗?

别人免费赠送过一个 iPhone 13,但是收到快递当天我就挂到咸鱼上卖掉了。

因为这其实是个消费理念问题。

而我的消费理念是——“够用主义”。

标准很简单:“够用就行,不让物质成为压力”。

去 NM 的消费主义。


1. 消费主义把你消费掉的方法

我有认识的一些女性朋友,工资 5000,iPhone12 出来买 12, 13 出来换 13。

本来就赚不多钱,赚的那点钱还都用来拔草了。

小草:网红餐厅 200,乳液 500,包 800,手机 5000。

大草:房子,车。还不能买便宜的,房子起码得三室吧?车起码得 10 万以上吧?

消费主义给你种草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利用了人本来就存在的物质欲望。带货主播只需要告诉你有这么个东西(播种),之后你的大脑会自己开始找 100 个买它的理由(生根发芽):

“可是这个乳液抹起来手感真的不一样啊”

“买个更好的手机就可以多用几年啊”

“有了车就可以带家人出去玩啊”

你的大脑像一个小孩,不管看见啥好玩的好吃的就往地上一躺给你来一句 “我不管我就要你给我买”。你每想到这棵草一次,它就长大一点,直到让你心痒难耐,双手不受控制地点开淘宝。

接下来才是消费主义一刀一刀收割你的正真过程。

以我买车的亲身经历,总结说明消费主义是怎么消费咱们的。

我去年买过车,4s 店买的 2021 款丰田卡罗拉,开了不到一年卖掉了。买→用→卖,这个过程真是消费主义的教科书级案例:

  • 买的时候:

1. 贷款利息:贷款 8 万,利息就有 1 万,总共还 9 万。这算是很少的。如果是买房,贷款 100 万,那实际还款差不多 200 万,光利息就有 100 万。**我们都在给银行打工。**哦对了,如果你想提前还款,那要另外再付 7% 的违约金。

现在贷款就像雾霾一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侵蚀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校园贷消费贷分期贷,信用卡现金卡签账卡,花呗借呗还呗,各大银行各大保险公司各大互联网公司所有人都在给你贷款轰炸,他们为了你的生活幸福真是操碎了心啊!“您收到一个免费的 XX 卡开卡资格,最高可借款 20 万,秒到账,点我立即开通”。贷款还款日可能是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除了新闻联播之外唯一稳如老狗一成不变的东西了,不管你是疫情还是失业,它永远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你走了它还能继续关怀你儿子,每每想到这个我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2. 税:我们 GJ 的个税、消费税就像我们的房价一样,世界领先。以这个小车车为例,裸车 12 万,税就 1 万。

3. 保险:保险这东西就像你妈妈的那句 “这都是为你好”,总感觉哪不对,但是又说不上来。直到你自己也长大成人。

  • 用的过程:

4. 所有人都想在所有地方砍你一刀:油费,车位费,停车费,保养费,保险费,修车费,违章罚款……Engine Start 一按,计费就开始了。一年下来发现使用成本够再买一辆五菱 mini 了。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想来砍你一刀薅你两根毛,各种资本家和资本家的走狗产品经理把你脱到内裤都不剩,然后拿着放大镜找你全身上下还有哪里的毛没有拔到,还有 “蓝海”。而再仔细定睛一看,后边还有一双平时看不见的手,这双手经常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就像你买了个电动自行车想充电,结果发现所有车棚都换成了各种扫码计费充电 “惠民工程”,同时还不让电动车进楼,哈哈哈他妈了 X 的。

  • 卖的时候:

5. 贬值:车开出 4s 店大门的那一刻,你的 1 万块已经没了。你想既然他妈的用车成本也这么高,老子不用总可以了吧?呵呵不好意思,即使你的车放车库不动,它也在不停地贬值,放一个月 1000 块钱同样没了。我们这个社会只会告诉你 “油价最高直降 6 毛!”(虽然降之前先涨了 2 块),从来不会让你每天一睁眼,手机接到短信提醒 “您的爱车昨日贬值 30 元,已爱心捐赠给建设银行,再坚持一个月,您的总捐款就会变成公园里的一棵树苗,感谢您为 GJ 基建做出的贡献!”。

而且,你当初自己做买家的时候,花大价钱、苦口婆心谈价、另外精心投入很多成本。但新买家给你的起价绝壁是市场最低价,你的那些保险、自己投入的装修、贴膜、座椅、行车记录仪等等全部加起来价值为 0,和不存在是一样的。不仅如此,他还会挑一堆毛病:

“你这里有剐蹭,得换,8000 块”

“你这里要喷漆,6 个面,一个 400 块”

……

就像你要把自己捧在手里不敢磕不敢碰养了 20 多年的宝贝女儿嫁出去的时候,新郎说要 JB 彩礼,你女儿是常给我在洗浴中心上钟的 38 号技师。

总结消费主义消费我们的过程:

  1. 种草的时候你的大脑是站在消费主义这边的;
  2. 贷款,税,保险,走一步拔你两根毛,贬值,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消费你的典型手段。
  3. 这背后有一双很硬的手在支持。

消费品是负债,不是资产。

如果你买的是资产,以上这些点很多就不一样了。

所以对于消费品,从根本上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财力坚持够用主义——“够用就行,不让物质成为压力”。


2. 够用主义的本质

消费品的价值由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组成。消费主义让我们把钱主要花在 “我们以为的” 附加价值上。而够用主义的本质,就是只支付使用价值,不为附加价值买账。

附加价值是什么?主要是社交价值,简单说就是发朋友圈后别人觉得你牛逼精致成功厉害。所以消费主义告诉你,只要你用雅诗兰黛小棕瓶,你就更精致,就能比用欧莱雅小黑瓶找到更好的男朋友。

那怎么做到够用主义呢?

为自己而活。

人的一辈子太短了,当你不在乎别人的想法,真正做你自己,认为你自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像爱你女儿一样爱你自己,你会过得开心很多。

你自己实际上过得开不开心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有你自己在乎。

别人看到你的三室一厅说,“嗯这人有钱我好羡慕”。然后呢?给出评价的人会替你背上 30 年房贷不敢换工作天天 996 吗?

你在朋友圈晒出雅诗兰黛小棕瓶的照片,下边评论 “啊啊好羡慕好想拥有”“精致了我的宝”。然后呢?你自己吃的那一个星期方便面他们替你吃吗?他们随手就又划到下一条朋友圈去点赞了。

这世界上除了你父母另一半,很少有人真心希望你过的好,大部分人看到你过的好嘴上送上祝福,心里想着报复;看到你过的不好嘴上表示关心,心里暗自开心。

**记住,你人生中的所有选择,不管是你自己做出的,还是比人替你做出的,最终承受结果的都只有你一个人。**你妈妈当年 “为你好” 替你选了你不喜欢的金融专业,现在你每天上班如上坟,她会替你拉单子陪酒掉头发吗?

你的父母尚且如此,其他你生命中的所有人,对你的评价值几毛钱?他觉得你好又能怎么地?不好又能怎么地?你觉得我不好,你算老几?

你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那么,你觉得你过的好吗?

—————————————————————

点赞关注,更多思考与观察,我陪你慢慢聊。

知乎用户 Johann Faust 发表

量力而行,别贷款消费,比如贷款生孩子。

知乎用户 非癯仙​ 发表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反正我脱离消费主义陷阱的方法就是背熟《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

消费主义本质上不是一个消费习惯,而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原则、思想、情绪等等的总称。简单一点说,消费主义会鼓励大家通过消费去解决问题,让消费成为愉悦的重要的方式,用物品去定义人的价值。情侣吵架怎么办?买个礼物就行了。不想结婚怎么办?定个昂贵的养老院。

消费主义的核心,是让人们形成【惰性化的思维方式】,宁可背负巨额的债务消费昂贵的物品,也不去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很多人觉得,消费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让我们攒不了钱,甚至出现各种财务危机。

但其实吧,暂时的财物危机并没有多可怕,毕竟只要别捅太大的窟窿,钱始终是能再赚的。

消费主义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它隐晦地传达出的 “消费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下面的的言论你们一定在各种营销号里看到过:

  • 谈个屁恋爱,凭啥磨合,自己买买买不好么?
  • 学习什么情商啊,女人有钱就是底气!
  • 与其和一个压根没感情的人在一起结婚将就过日子,还要把我的钱分给他,我还不如孤独终老呢,自己赚自己花,不用养娃没压力,这日子多香!
  • 对对对,与其将就结婚,不如孤独终老,姐妹们努力赚钱当富婆,咱们高端养老院见!

听上去确实挺美好的,不用被压榨,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问题是,生活并不是这么二极管的,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办法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解决,也没办法简单粗暴地判断对错

最终的结果,很大概率是自己问题没解决几个,可人的思维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拒绝换位思考,变得愈发的自我和傲慢。

这话可能有点扎心,其实很多自以为不受消费主义洗脑的人,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拥簇。他们以反消费的清教徒式的生活去论证自己的理性,论证自己的正确,但胡乱消费的反面一定就是抠门么?想要有意义地消费,正确的选择一定是放弃所有的娱乐去买房么?哦,现在房地产市场也没有那么景气呢。

他们完全没有想过,剥削他们的只不过从奢侈品商变成了房地产商。所谓的房产更加理性,或许也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压迫呢。不是说买房子不好,但是,人真的需要在牺牲个人生活的基础上去买那么多房子么?都说买房特别好,那那些买了房子想出手找不到地儿,甚至房价暴跌的倒霉蛋,又该怎么去描述他们的成败?

在他们看来,选择无非是穷攒富和精致穷。

问题是,这本质上和精致美 vs 土鳖穷有啥区别?生活哪有那么二极管?除了 AB 之外,还有选项 CDEFG

我自己处理消费主义的方式,就是反复背诵《哈姆雷特》的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我认为,我才是我的世界的中心。不管是房子也好,还是奢侈品也好,都是用来**【为我服务】**的。

我生活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让我,和我爱的人幸福。

但我也知道,真正的幸福绝对不仅仅是眼下的快乐,还有长久的安稳。外物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真正的快乐源自于自身。

我更知道,有欲望没什么错,很多时候,欲望的出现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机会。

因此,在我能力范围内,我有需要就攒钱,有需要就花钱,有需要就投资,有需要就消费。不管是买房也好还是买包也好,我不会为了消费而吸光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牺牲掉全部的生活,我也不会为了反消费去当一个清教徒。

人,没有必要因为买个奢侈品就觉得自己多么牛逼,相对的,也没必要因为自己没有昂贵的东西就觉得自己多么理智。就把它当成一个好看的,相对不那么容易掉价的物件,该用用该晒晒就得了。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丢给物件,不管是名牌包也好还是房子也好,本质上都不能真的帮你解决。

  • 拥有了一件物品,享受就行了。
  • 想要但还没得到,就去思考怎么得到。
  • 没有且不想要,不要就不要,也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知乎用户 江行客​​ 发表

年轻人的韭菜是最好割的,尤其是学生群体。

针对女性群体所谓的粉红经济也是如此。

下面这些话术您一定看过,但是你不要相信,或许可以抵制消费主义陷阱。

1. 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2. 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口红

3. 女人要有自己的一套小房子(住宅也就算了,劝你买公寓的都是坏人 )

4. 精致的猪猪女孩

5. 没完没了的 “购物节”,以前只有双十一,现在每个月都有活动

6.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7. 不化妆不打扮你就没男人要(你细品),如果你结婚了,就说你不多给自己花钱美美哒,老公要跑掉,你就是可怜的黄脸婆,还有打扮美美的会增加自信(从精神层面给你洗脑)

8. 小红书上看看

9. 种草 博主的安利,“提升幸福感的 x 件小物”

10. 各种 “仪式感”

11. 过节必须要有礼物,男人不给你买就是不爱你,他要是不买,你给自己买,because you deserve better

12.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比如 #租房大改造 #,尤其是自己花钱像是装修了一次家的那种,duck 不必好嘛,你花了钱商家开心,房东更开心,装修好以后等你搬走了有几个铲了墙皮恢复出厂设置的?不还是留给房东了?正好你装的挺精致,挺 ins 风,挺符合年轻人审美,ok 房东可以愉快的涨租接客了

13. 奢侈品太贵了,那么来个轻奢吧

14. 各种由头下必买的 xx 单品

15. 三十岁以后,买东西要更加注重 “品质”

16. 断舍离之盲目扔扔扔

17. 会花钱才会赚钱,会点赞才会有钱。

避免消费主义陷阱,是现代年轻必修课。

至于韭浪,租鸡青一,用物质麻痹一下自己,其实也挺好。

知乎用户 压力山大麟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这个词儿,给人一种错觉——消费主义,它是个陷阱,躲在大路中央,一动不动,只要避开它,它就伤害不了我了。

我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消费主义,在现阶段,是加特林,是榴弹炮,是追踪导弹,首先你基本避不开,避开了的完全靠的是运气而不是走位,其次你挨上了,能不能活下来,也基本靠运气,不是靠救治。

微博,短视频,连续剧,地铁,支付软件,户外大屏,电梯间,外卖,游戏,社交 App,年轻人每天从睁眼到闭眼,消费主义就不停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寸真实或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狂轰滥炸,躲得过才是见鬼了。

那为啥有些年轻人就是能扛得住消费主义的攻击?

没原因,人家就是扛得住。

我公司这两年招的几个年轻人,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但很明显,这些年轻人,有的大手大脚,有多少花多少;有的精打细算,每月工资能攒下大半;有的寅吃卯粮,还时不时需要家里接济。

我是想不出什么理论能解释这种情况,只能说每个人的金钱观的成因十分复杂,没法儿轻易下结论。

回到正题,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怎么办,无非 “量力而行” 四个字。

一般消费品,买不起,别买,别分期买,别借钱买,完活儿。

就像有人问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控制饮食,合理锻炼,保持心情愉悦,没别的了。

但有几个人能做到?

能做到的那些人,就算把自己的方法一五一十的写出来,告诉旁人,旁人也照样做不到。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价值观,但转变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价值观有多难,就不需要我啰嗦了。

PS. 补充一句,据我观察,有长期且明确的目标的人,相对而言更不容易受消费主义影响,比如有人要攒钱买房,那他 / 她在消费上就会谨慎许多…… 但买房这事儿本身算不算受消费主义洗脑,我也不敢下定论……

知乎用户 一纸西胡 发表

衬衫的价格早就不止 9 磅 15 便士。

你刚刚买了一件衬衫,你又开始考虑该买什么裤子可以搭配,该买一双新鞋搭配,我的包搭配这个衣服不好看,我要再买一个。

可其实一开始,你只是想买一件 9 磅 15 便士的衬衫。

当你想买一个较为昂贵的包包或鞋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攒钱,而是打开花呗。

你会想,我只不过是把以后的钱提前花出来了而已。

还有,你买这些名牌、奢侈品的时候,看重点的真的只有它的质量吗?

最开始是双十一双十二,后来 3.3,4.4,5.5,6.6,7.7,8.8,9.9,10.10 几乎每个月,你都能看到某宝有所谓的优惠满减活动。

那么,我问一下经常参加某宝满减优惠活动的朋友们,你真的省钱了吗?

我再问一下经常使用花呗超前消费的朋友们,你有存款吗?

![](data:image/svg+xml;utf8,)

为了刺激大众消费,商家们搞出了五花八门的嘘头。

他们创造出各种莫须有的 “节日”,鼓动人们节日狂欢。

【生活需要仪式感】所以你要不停的买买买。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购买和幸福之间划上了等号?

【爱美的小姐姐们,女孩子怎么能只有几根口红?不集齐全部色号你不会遗憾吗?】

【你的购物软件会根据你的喜好,不停地给你推送类似的商品,抓住你的眼球。】

【钱不够?没关系我们分期免息……】

【今天这个联名,明天那个联名。】

为的都是把你兜里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

如何逃离?

如果你已经有了想要逃离消费主义陷阱的念头,我不得不提前告诉你,你也会很辛苦。

1. 尽量不要在深夜消费,夜晚最容易冲动消费。

2. 减少逛购物软件的频率,购物前要有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如口红,你真的需要那么多色号吗?

3. 拒绝超前消费。花呗、借呗、京东白条都给我滚。

4. 贵的不一定是好的。有很多商品的价格根本配不上它的价值。

5.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 “不要买 Ⅰ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成员热衷于拔草,拔醒你!

知乎用户 阿洞 OFFTHEMOON​​ 发表

某次和媳妇儿交流男女消费观后发现自己其实某种程度也被割了韭菜。

当时我调侃到女人特能买,每次收快递都一摞一摞的拿不动,都中了消费主义陷阱,被主播带货骗得一愣一愣的。她则说女人买东西可精打细算了,男人买东西是少,但一件常常能抵女人 N 件,分明是男人买东西更不理智。

我想反驳,但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么一回事儿,啥都想一步到位。

电动牙刷几百块的嫌刷不干净,非得一千多的旗舰款。

国产吸尘器不行,就得戴森。

便宜的吹风机伤头发,也必须戴森。

小米电视不行,电视还是得买大法……

最后自己还是嘴硬说贵有贵的道理,女人不明白的。

后来一次假期,我们回县城老家几天。

一次洗完头发现家里的吹风机坏了(原本也不太好用),就无比想念戴森,因为不常回老家所以没必要购置这么奢侈的东西,就下楼去超市买个便宜的用。

超市工作人员给我推荐了一个不知名牌子的吹风机,80 元。

我问这好使不?

她说风力特强,很多人用。

半信半疑的我买下了吹风机,第二天洗完头,打开这个便宜货,强大的风力震慑住了我,也很快吹完了头发。吹完头发我思考了一会儿,戴森与这货差价两三千,相对的体验真的值这么多么?

我马上给自己找了一堆答案:戴森的功率更低、风速更均匀、热度不伤发、技术更高级……

就这么心满意足地收起了这个没啥技术含量的东西。

晚上刷牙,没有电动牙刷的我感觉自己跟回到古代一样难受。手动刷牙?能干净么?连冲牙器都没有,感觉牙都要烂了!

结果牙刷搭配牙线刷完,发现牙齿还是很干净的。

惊觉从小到大,不都这么刷过来的么?

之后的几天里,我返璞归真地过上了曾经熟悉的日子,没有那些高科技,似乎并没有让生活变得难受。扫地时和孩子用扫把打架,刷牙时一起上上下下左刷右刷,一家人看着家里老电视里的频道节目笑得合不拢嘴……

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陷入消费主义陷阱,觉得贵一定有贵的道理,尤其是家电啥的,贵一点能感受科技的力量,让生活更幸福。

而现实告诉我,幸福的来源并不是东西多贵多好,我却常常以为自己没有用上更高科技的东西会过得不好。

然而我要表达的并非是这些高科技贵得没有道理,我依旧认为他们现在的高昂价格有道理的。但问题就在于我现在的收入能够负担得起多少这样的高级货呢?

我硬着头皮分期买几万块钱电视机的样子,和自己嘲笑的硬着头皮买 LV 的女子有啥区别呢?

我们常常被各种营销洗脑,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个其实并非刚需的商品,可能是为了享受可能是为了面子可能是为了圈子。尤其年轻人,太容易被各种短视频洗脑了。

但正如我一样,回过神来就会发现付出的代价远比得到的要多。花了大价钱提高的幸福感有限,但积蓄变少了,能花在家人身上的钱也少了。

家人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几百块的电动牙刷一样能刷干净,国产的千元高速吹风机也能好好吹头发,经济条件允许自然可以事事顶配,而财力有限这种消费主义陷阱只会让你逐渐滑落深渊,负债累累有你好受的。

也如评论里说到的,一分钱一分货,但你想要享受两分货的时候可能付出的会是好几倍的价格,当你想要买一款产品所谓的旗舰版时,不妨思考一下比普通版贵的部分自己是否在乎。

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的大脑充斥太多杂音,再加上各种信息误导,太容易相信一些怂恿你花钱的话术。

专注自己的事业,发掘生活的美好,脚踏实地活着自然会远离这些浮华虚荣。

没那些额外的东西,你说不定过得更快乐。

知乎用户 苟渝​ 发表

沉溺于消费主义,其实是为了逃避迷茫带来的痛苦。

对于大部分高智力的社群生物来说,底层成员都是与匮乏、屈辱和危机相伴的,所以每个社群成员都对自己在社群中的地位有一种本能的关注。

人类是高度依赖社群的生物,对地位的重视程度尤其的高,非常不喜欢孤立感、次等感,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通过对比来确认自己在社会关系里的自我价值和地位。

当一个人有清晰的价值方向时,会因为坚持在价值方向上前进而收获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这就可以消除孤立感。而这种集群协作所带来的高效,又让价值的获取变得相对容易。比如一群 cosplay 爱好者,很可能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公司化运作,从而真正产生商业价值——广告、演出、周边等。

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对比的参照物来自很多现实的东西,比如大家制作道具的成本、销售的收益情况等,都是有迹可循又接地气的。

但是陷入迷茫的人就没有这种条件了。

因为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成就感,会感觉大部分的事情都没有足够驱动自己去做的价值,于是整个人的动力会严重下降,也不再会有意愿去参与很多现实活动。生活逐渐脱离现实,会导致一个人能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窄,多媒体将成为其主要信息来源,而这些信息渠道充斥着各种广告和虚幻的美好生活,比如氪金网游、偶像剧。

要知道,广告为了拍得好看,甚至会用机油冒充蜂蜜浇在石膏做的蛋糕上,或者在汉堡包中间垫纸片,就是为了体现那种松软、饱满的质感。而且我们都有 “如果过得不好就是 losser” 的认知,所以展示在社交媒体上的东西也大多经过了掩饰和美化。如果用这些东西来作为自我价值的参照物,那就真的是太可怕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再反观自己手里 5 块钱的肉夹馍,瞬间就会有种恐慌感和屈辱感——我已经过得这么惨了吗?!

虽然即使真的过得惨,被人知道也不掉块肉,但那该死的社群本能就是会不断用羞耻感和恐慌感给你报警,而这两种情绪恰好是人最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

于是,哪怕是咬紧牙冠也要买一个好东西给自己撑场面,至少不能和别人不一样。而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盲从的目的是为了脱离次等感,所以盲从的对象一定是所谓的 “上层”,对于身边真实的普通大众反而会有一种“我不能过得和他们一样” 的恐惧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虚荣心的底层逻辑。

但光靠虚荣心还不至于让人跌进陷阱里爬不出来,毕竟如果只是虚荣,那弄虚作假也可以。就像某些名媛群里群租总统套房拍照发朋友圈一样,其实平摊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甚至这种虚荣还能成为生活的一种调剂。

真正可怕的是迷茫带来的另一个问题——缺少目标来引导长期的努力。

要知道,消费的反面是储蓄,而储蓄其实也是为了聚少成多,然后去完成一个巨大的消费目标,这种巨大消费目标通常会出现在家庭的消费上,比如买房、子女教育等,这就必须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责任感。

而一个人陷入迷茫的人,多半在成长过程缺少榜样的引导,也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和父母不亲近、父母教育太过简单粗暴和功利化、缺少同龄朋友等。这些问题会导致一个人很难找到归属感,进而也很难找到想要效仿的对象,会感觉身边全是威胁自己的竞争对手,没有任何自己想要亲近的人。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个人是很难出现对他人的责任感的,没有责任感的引导,就很难产生储蓄行为,也很难出现 “我的消费影响到了家人” 的愧疚感。而如果感觉身边充满了竞争对手,那就更让人害怕自己处于社会底层了。

再加上现实缺乏成就感,那种屈辱、无聊、恐慌的痛苦会让人觉得现在就已经过不下去了,根本没有精力思考未来,于是就特别容易今朝有酒今朝醉,沉迷于消费带来的虚幻满足感里。

只有在这一次次消费的刺激下,才能让人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还是个有尊严的人,这样才能避免糟糕的现实生活带来的窒息感和绝望感。

其实很多深陷消费主义陷阱的人并不是真的有多喜欢或者多需要自己买的东西,而是在通过一次次的购买在向这个世界嘶吼:“我也是配得上这些东西的,我没有那么低贱,你们不可以看轻我!”

所以结论就来了,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容易沉溺于消费主义的陷阱?因为迷茫,乃当代年轻人之顽疾,而消费主义是迷茫最好的镇痛剂。

相关回答:

24 岁一事无成,迷茫焦虑,想知道该怎样从现状走出来?

知乎用户 琳 Talk​ 发表

我们为何会不停地买买买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现在,产品更新换代很快。表面上看是科技的进步,但实际上,以前产品能用 n 年(年轻气盛时,有次和爸妈吵架,没吵赢,想摔个东西泄火,家里溜达一圈没发现合适的,于是我默默拿起了诺基亚 6300),现在产品却只能用一两年。

同时,快速的更新迭代,也意味着总有产品惨遭淘汰。这两年,大家应该深有体会,买了新手机想炫耀就得马上,因为就在你上马的过程中,人家可能都开了个新品发布会。

而这种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的制造商提出了 “计划报废” 的理念,即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有具体讲,强推,建议大家去 b 站看下,看完估计双十二能省一大笔钱)。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于电灯泡。1924 年,世界上几家最大的电气公司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秘密的福玻斯协议,协议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协议之前,灯泡的使用寿命是 2500 个小时;协议之后,灯泡寿命被人为地缩短到了 1000 个小时(谁看了不说句:人才)

如今,“计划报废” 可以说已经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你以为就到此为止了?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些营销人员意识到,市场终有一天会饱和,那饱和后又该如何刺激消费呢?

经过研究和实验后,最终得出了答案:**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关于这点,我找做品牌文案的朋友探讨了下。

众所周知,品牌背后是有它精准的消费人群定位的,尤其是奢侈品。由于人们有一种天生的阶级区分的冲动,所以奢侈品将这种 “高人一等” 的心理感受固化到了产品上,从而让你误以为只要买了商品,就能自动归类到自身向往的阶层中。

可当你省吃俭用花几个月工资买下奢侈品后,就真能升级成为 “人上人” 了。不,你只是奢侈品的 “工具人” 罢了,因为在你得到它之前,你的生活质量大大降。

况且,在买买买的背后,有谁关心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呢?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记得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个朋友送了我一个 lv 包包,说实话,收到礼物的那刻我是非常兴奋的,但也伴随着压力。

因为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既然有了奢侈品包包,是不是得配稍微上点档次的衣服和鞋子。但矛盾的是,我本身并不喜欢在穿衣上花费过多金钱。不过最后我还是屈服了。

这种购买心理,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是法国的一位哲学家。有天,朋友送了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非常的喜欢。

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走来走去的时候,却发现屋子里的家具破旧不堪,与睡袍格格不入。于是,为了能够配得上睡袍的档次,狄德罗先后将家具地毯等改新换代。

然而,即便如此,狄德罗仍旧觉得不舒服,因为他反应过来 “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拥有一个新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应的物品,以此来达到心理平衡。

比如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迷上了盲盒,在此之前,她从来没买过,但突然脑袋 “开窍” 了,疯狂迷上泡泡玛特盲盒,还买了 200 块的盒子(盒子买了 4 个)来装她心爱的娃娃,声称装满 4 个盒子就退坑。

显而易见,人们总是很容易把钱花在冲动消费上。而在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你会发现作者齐格蒙特 · 鲍曼早就预见了当今社会问题的种种矛盾。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些观点越发贴切。

如书名一般:工作、消费主义、新穷人,我们现在不就正处于这样的 “死循环” 中吗?

鲍曼在书的第二章论述了消费主义。他重点强调了:在现代性的工业时代,对大众的要求是首先得是个生产者,并且从事什么工作从极大程度上定义了我是谁。

而在现代性的第二个阶段要求大众必须是个消费者,而后才拥有其他身份的可能。买什么东西,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以及为什么消费定义了我是谁。

有意思的是,鲍曼还指出 “消费主义是不允许无聊的存在”。而打破无聊的方式就是花钱,因此,为了提高消费能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创造欲望以及需求。

这就导致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打工人,常常演绎着社交 APP 上的高端生活,也就是所谓的 “精致穷” 又或是“新穷人”。

然而,消费过后,徒留的则是一地鸡毛。因为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且低回报的,甚至负债累累。毕竟消费的本质就是让你快速得到满足,以及通过一次次地消费产生空虚的 “快乐”。

那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事情是低成本、高幸福回报的呢?

不要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东西

在网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言论:女孩子一定要拥有人生中的一只奢侈品包包,所以化妆品要用最好的,衣服要买最贵的,总之要舍得给自己花钱,才是好好爱自己。

Excuse me?买买买就是爱自己了?

在我看来,寻找意义才是爱自己,不能用消费去弥补内心缺失的意义。

事实上,如果脸部有皮肤问题,那看医生的效果要比化妆品有用的多;

如果想让自己看起来有时尚感,那你需要的不是贵且显瘦的衣服,而是对身材的足够自律以及对穿搭的耐心研究;

如果想要优异的考试成绩,那你需要纠结的不是 “要不要买 iPad”,而是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刷更多的题……

就像《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说的那样: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因此,当你不通过用消费的方式来代替自己本该付出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正处于往上走的一个状态。记住,消费不会让人变得更好,但自己的付出却可以。

正如心理学告诉我们,短期投资(包含时间、金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 回报是有限的,但长期投资却能使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同时得到富足。

投资亦是如此,有时候跟风、去人多的板块,确实可以立马给我们带来收益,但又往往会在追逐中悄悄失去本金。相反,长期并坚定看好手中的筹码,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然,我说的不消费主义不等于不消费。要知道,消费主义的对立面从来都不是抠门 or 苦行僧式的节俭,而是理性和克制,是量力而行。

我们要做的是将注意力从获取外界的认可转移到自身内心的满足,套用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来解释,与其为 80% 的次要物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不如先抓住核心消费,投资 20% 的必需品。

在豆瓣有这样一个小组,叫《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这些小组成员发现,在逃离买买买的世界后,站在上帝角度重新看以前的自己,会发现那时的自己一直围绕商家所打造的精致生活奔波,且告诉自己赚了钱就能过更好的生活。

然而,更好的生活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吗?我想是有的,在这个社会,商家给你的标准就是咔咔一顿摆拍,然后让别人在你的社交动态下发出:“哇哦,慕了!” 之类的感慨。

但你却不知道,人们感慨的是社交照片出现的物品背后的属性,不是你这个人。相信我,即便是换个人,也丝毫不影响评论里的赞美之词。

好了最后分享一句话,切记:

你所热爱的生活,由你自己定义。


以上内容来自我的理财公众号【人间富贵发】,投资理财干货每日更新~

知乎用户 白白 发表

比起很多答主告诉你 “什么是消费主义陷阱”,我的回答更多的是告诉你 “如何识别哪些属于没有必要买的东西”

利益相关:市场营销专业,前京东高级营销经理(没错,就是创造各种 “购物节” 吸引你们买买买的工作)

1、正确看待自己的 “欲望”:

这里的欲望,是经济学术语。**欲望(wants)**是指人们想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是 “需要”(needs)。简单说,你的“基本需要” 是“饿了,想吃东西”,那么你的 “满足物” 就是 “一个面包” 或者 “一袋切片面包”,可能价值 5-10 元。但在满足“填饱肚子” 这个需求之上,还衍生出很多其他“欲望”,比如:我买的这个食物,我想拍照发朋友圈,用来彰显我的“审美”“消费水平”,那么你可能就要付出 30 元甚至更高的溢价,购买一个“脏脏包”。更可怕的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买食物的出发点仅仅只是 “避免恐惧”:和朋友一起进了星巴克,朋友买了一杯咖啡和甜点,而你为了“社交”,为了避免“你怎么不买?”“你不饿么” 的尴尬对话,“被迫的”采取 “跟随购买” 的消费行为,也买了一杯咖啡和甜点,那么就要付出 50 元甚至更高的成本——这里的可怕之处在于,你甚至是并不喜欢喝咖啡,也并没有觉得二三十一份的甜点很好吃。

你看,如果你对自身的 “需要” 有非常准确的认识:我饿了——吃面包——花费 10 元——管饱。那么,你的花费基本都控制在 “刚需消费” 内。

但如果,你对自身 “欲望” 没有准确认识:我饿了——但我想装 X——花了 30 元——没吃饱——收获了朋友圈十几个赞。

可能你想说 “装 X” 本身就是我的“欲望”。

但问题是,“饿了,想吃饱”——吃饱了,只是一对百分百契合的 “需要” 和“满足”。

而 “想装 X”——“收获朋友圈十几个赞”,并不是完全契合的。因为,一定会有人看了你的朋友圈默默吐槽一句“一个 30 元的甜点都值得炫耀一下”?你看,装 X 不成,反被吐槽,还花了 30 元钱(最起码有 20 多元都是营销溢价),还得到一个“30 元都炫耀一下的穷 X” 的负面标签。

结论:尽可能的购买满足 “需要” 的产品,正确认识自身 “欲望”,本质上其实无法满足“欲望” 的高溢价商品,不要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看待 “消费符号”:

“消费符号”其实也算是上述第一点里 “欲望” 的衍生。人们既然有 “需要” 和“欲望”两种消费驱动力,那么商家就会根据 “欲望”,创造出一些“消费符号”。在上个世纪,或者说“消费主义” 还没有特别盛行的时代,商家迎合消费者 “欲望” 其实还是很单纯的,相关案例在菲利普 · 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一书中都有分析。简单说就是“塑造品牌”,并将品牌与某些词汇链接在一起。**注重顾客的心灵和价值观层面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卖一个产品。**比如,某些品牌给人的感觉是 “年轻”“时尚”,那么年轻人就会热衷购买这个品牌。

但是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商家就走到了一个极端——买买买 = 快乐,消费 = 快乐。

如果说,过去是 “喜欢——认可——去消费”,那么现在就是 “只要你买,不管买的有没有用,你才会快乐”“想要快乐吗?买它!”

你们看:

“女人要集齐所有色号的口红”

“打卡网红店”

“XX 产品,代表着消费升级”

……..

“涂口红,让自己好看”已经不是 “买口红” 考虑的东西了,而是“色号怎么能不买全呢”“各种色号都囤着”“男朋友很直男不会选口红?那就所有色号都买啊”。

“网红店” 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先买,拍照,发朋友圈。

“XX 产品到底好不好用,不重要,但是你买了,你就是中产阶级”……

你们看,商家先来一波广告——然后主播(或者网红,或者 kol)再来一波安利——购物平台再来一波洗脑——你都不好意思不掏钱了。

**最让人痛心的,是商家已经知道你们买不起 “奢侈品” 了,进而创造了一个新符号——“轻奢”。**土豪收割完,还要收割 “打工人”。让那些收入水平不高,但又有迫切炫耀性消费需求的人,通过打造出来的 “轻奢” 符号实现“消费升级”,彰显消费水平。

结论:认清产品本身的物质性与符号性。为物质性买单,不要为符号性买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认识商品物质性价值:

非科班出身可能不好理解 “使用价值” 的概念,所以我用 “物质性” 代替,从而与 “符号性” 区分。简单说就是 “商品本身到底是干嘛的,值不值这个价”。比如:同样克度和纺织工艺的棉布料,做了两件 T 恤。A 卖 59 元一件,B 卖 499 元一件。A 是非名牌,B 是名牌。其实更推荐大家买 A,因为从质量和使用价值角度,A 是最佳选择。B 则更多的是充满符号性(或者说有品牌溢价,消费群体有更多的“蔽体” 之外的考虑)。

那么如何认识商品物质性价值?

如果这件商品是由功能差异导致的价格不同,那么其中的功能差异,是否可以量化。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男生觉得三四百块的口红很贵,但是三四百块的键盘不贵;为什么男生觉得三四千块的包包很贵,但是三四千块的显卡不贵。

四百的口红和两百的口红,本质上只是品牌的区别。三四千的包,和几百块的包也是源于品牌溢价,甚至三四千的包还有 PU 皮的,而几百块的包都是头层牛皮的。

但是显卡就不一样了,不同价格的显卡,参数是可以量化的。3090、3080、2070、1080….. 不同型号参数就是不一样,性能就是不一样,所以价格有区别,那是实打实的。

结论:对于功能可量化商品,根据需要买贵的,不叫 “掉入消费主义陷阱”;对于功能不可量化商品,有钱人根据需要买贵的,叫 “彰显身份”;没钱人为了面子买贵的,叫 “掉入消费主义陷阱,死要面子活受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知识水平,是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的最佳方法:

①多了解一些经济学、营销、运营等方面的知识;

②对于要购买的产品,多方位、多角度看看测评(比如,同样参数的无线吸尘器,某国产品牌价格远低于国际大牌 “戴 X”);

③了解一点供应链知识,学会认产品 “代工厂”(比如:6 元一平的“元 X 森林”,与促销价 1.5 元一瓶的雀 X 气泡水,都是“健 X 宝” 代工生产的。如果只是满足 “物质性” 需要,喝无糖气泡水,1.5 元的产品是不是比 6 元的产品更“实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提高自身能力,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抵挡 “消费主义” 洗脑:

你月薪 1 万,和一个月薪 3 万的去逛街。她买奢侈品,你担心面子挂不住,也迎合着一起下单。

你月薪 3 万,和一个月薪 1 万的去逛街。她买奢侈品,你估计都要吐槽一下 “一个月工资买个包,值吗?每个月发工资就为了还花呗和信用卡?”

你看,当你真的到了某个阶段,就不会再掉入 “以消费彰显身份,以求得到认可” 的陷进里了。

背着 LV 挤地铁,花两个月工资买的包还可能被认为是假的;但是穿个没 logo 的 T 恤,从保时捷驾驶室下来,人家还以为你的 T 恤是高级定制。

看看广州收租大叔们的日常穿搭。细品。

知乎用户 伊藤诚​​ 发表

学学会计吧

反正我认识的老财

没有一个不是抠逼(包括我自己)

消费主义呢?

买个东西都要七算八算

就差对比折旧、计算现值了

一个不小心买了个没什么用的东西

放在那吃灰

那就是资产评估不合格

预算出了问题

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水准

就这?

还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淦!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死咬住一条:打死不借钱。信用卡,各种呗,打死不开。

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别管消费主义怎么诱惑我,撑破大天我也只把自己手里有的钱花光,绝不欠饥荒。这样就算消费主义入脑,对我生活的影响也极低。

知乎用户 情小韵​ 发表

今天是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我先聊聊旅游,接下来再说购物。

关于旅游,我认为,穷家孩子旅游的本质就是:羊肉往狼嘴里送,韭菜往莲叨里推,并给他们配上有趣的灵魂,诗和远方。

那些旅行社,旅游公司巴不得穷家孩子天天去旅游,为什么呢,因为穷家孩子一旅游就是拖家带口,随身携带几万块人 M 币。

最次也得是几千块钱了。

所以,xx 导游,xx 景点,xx 餐馆,会拼了命的诱导你花钱消费,花钱旅游,恨不得掏光积蓄,因为你花的钱会最终进入他的腰包,你不花钱就是对不起自己,就是对不起这趟旅行。

有些穷孩子非得在当地买些纪念品回去,不然他觉得和白来一趟没什么两样。

这和双十一逛直播间,是类似的,他会想,都在直播间里待了半个小时了,不买点什么东西回去,那肯定是亏的。

来都来了,多少买点吧;买都买了,这次降价也不容易,多买点吧;钱掏都掏了,100 也是掏,500 也是掏,干脆花 1000 块钱吧。

于是,你在双 11 购物期间,买了一大堆没用的垃圾,在家里囤积,等到下一年双十一的时候,仍然没有用完,要么烂在家里了,要么当废品给扔了。

回到旅游上来,虽说穷家孩子穷,但是,对于万年一遇的旅游来说,穷家孩子还是会下血本的。

任何人都配旅游,只不过穷家孩子去了,就是被宰割的命。

如果我是旅行社,我就会说:你要学会爱自己,人生一定要爬一次山,旅一次游,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才值得,才有意义!所以,快来旅游吧!

如果我是开发商,我就会说:我们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一个好房子,父母没有一个好住所,如果你真的爱他们,就给他们买套房子吧!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后来,你为旅行社的诗和远方买单了,花了几万块钱去旅游;再后来,你为开发商的孝敬与爱买单了,花了一百万去买房。

最后,你旅游回来发现,除了假冒伪劣的纪念品什么也没得到,你买房归来发现,除了钢筋水泥的毛坯房什么也没拥有。

那么,我们真的不该消费,真的不应该买东西吗?

买是应该买的,因为我们需要生存,要生存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

为了得到它们,我们势必要掏出一部分的金钱,去花钱消费,但是呢,当你买的时候,请你理性的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东西。

你买完之后,它给你的回馈能有多少?是让你更愉悦了,还是让你压力更大了,当时买的时候是开心,那么以后还能继续开心吗?

同样的道理,穷家孩子到底配旅游吗?

答案是:(富家孩子是去旅游)穷家孩子是去送命,里三层外三层,穷人挤穷人,穷人坑穷人,穷人踩穷人,穷人骂穷人。

现在,大家还在疯狂的买买买,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和意见,是我自己总结的精华和心血,非常的有用,看是否能对你提供帮助。

①需要一个就要只一个,绝对不要两个。

比如,有些商家会告诉你,这个毛巾 60 块钱一条,100 块钱两条,其实,你只需要一条毛巾,那么,你就只要一条毛巾就可以了,不要花 100 块钱去买它那两条。

因为,它可能只有 3 块钱的成本,却可以赚到高额的利润,你买的条数越多,看似是便宜了,其实你交的钱更多了。

你需要多少就要多少,那怕他说的天花乱坠,你也不要多买了东西,及时制止,才是最大的聪慧。

②不要中了优惠券的当。

很多人发现,那些卖东西的人,会在直播间里发优惠券,或者是让大家抢红包,可是,当你领了优惠券,领了红包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优惠券和红包都是有限制的。

要么是在 24 小时之内下单,可以给你立减 100 元,要么是在他指定的店铺去买东西,才可以便宜。

那么,这个时候,你看似是领了 100 元的优惠券,其实,你会被这个虚无的优惠券,诱导着去买他的商品。

这里有一个心理学的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说,我给了你 100 元的优惠券,那么,你潜意识里就以为自己有了 100 块钱,这 100 元属于自己。

可当你没有使用这 100 元的优惠券的时候,你就会感觉自己丧失掉了这 100 块钱,那么,你为了让这 100 块钱的优惠券能发挥它的作用,你就去使用这个优惠券了。

最后,你可能就买了 500 块钱的衬衫,但其实呢,你完全可以不要他那个优惠券,他白白的套走了你的 400 元。

很多商家都在用这个套路,比如说鸡蛋定价 30 元十个,大家没人买,可是当他说鸡蛋定价 40 元,可以有十元的优惠券,大家立马下单了,其实还是 30 元。

③不要为了同情和颜值买单。

之前,我去线下参观一个朋友的 D 音直播带货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团队是分为各个领域区操控和运营的。

关于直播带货,大概可以分为五个角色,分别是主播、场控、中控、运营、客服,主播大家都知道,就是对着镜头卖货的那个人,大喊大叫,比如说 L 佳琦、V 娅,其他的我就不给大家细讲了。

很多人会同情主播,说他们拼命的在直播间里买东西,又是喊,又是叫,然后,自己的同情心泛滥了,很快就下单买东西。

或者说,因为某个主播长得好看,再或者是商家长得比较美,长得比较帅,然后就买单了,这种大可不必。

他们的颜值,和你的同情,都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你信了就输了。

那些所有通过情怀,让你买单、购物的人,他们口口声声说的是为了感情,为了爱,为了家人们,为了宝宝们,可背后盯着的只是利益、金钱,与期待卖出去的商品而已。

富人不会被忽悠着消费,道德绑架不了他,他花的每一分钱都不会是亏的,赚富人的钱必须要能为他解决实际问题,而穷人一忽悠就可以了。

说了这么多,想买也可以买,毕竟你开心就好,冲动消费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也属于一种价值,我同样认可尊重他们。

知乎用户 有事问彭叔​ 发表

买套房,什么消费都没了。

刚才有个老同事请吃饭,彭叔问他有什么喜事请吃饭,他说他昨天去 4S 店给自己买了车,接了新车请大家搓一顿,意思一下,然后另外一个同事说你不是准备攒钱买房吗,怎么就把钱拿来买车了,然后彭叔这个老同事说他现在都有 4 套房了,之前想着房价还要涨,他就想着给他儿子再买一套,让家里也能有 5 套房,以后儿子就算没出息,有五套房也够他吃了,但是现在看这个情形房价估计是涨不了,房地产税有可能也要出来了,我现在 4 套房估计都要交不少的税,要是再来一套,税肯定更多,所以我想想还是不买房了,然后炒股我又不敢,看着家里汽车都开了十年了,还是对自己好一些,买个新车。

他的新车也没多少钱,以前他开的是个伊兰特,现在是买了个帕赛特,也算是升了一级。

彭叔觉得要是房价真能按住不涨,社消还是能搞起来的,现在不少人手上都捏着钱,不买房以后,多多少少都会拿出来消费的。

与其鼓吹限电,还不如让房价降下来,房价下降对实体企业帮助更大 (qq.com)

知乎用户 Kagarino Kirie 发表

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前言

真实并不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体验,社会是象征性的虚假,事实上,真实就是在此虚假之上建立的、即将破碎的、从不存在的灾难。我们所谓的现代性,物质极大丰富,社会,从不存在——资本主义对于人的剥削与异化从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整个再生产的悲剧。其表现的,是一个完全荒诞的社会,是一个不存在自由之真的社会。

从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起初,我们可以支持数亿人 “参加” 的战争并为此付出超出千万的由人命堆积的代价,之后,我们学会了使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快速地进行屠杀,掠夺。如今,我们几乎不再会目睹如此的惨剧,而是面对另一种不流血的、比流血更加悲惨的悲剧。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其与最初的目的走向完全相反的一面,人类活动的产物没有受控于人,而是人臣服于环境、物质、丰盛、消费。人不再将物视作一种社会性产物,而是将作为商品的物视作自然本身。

同样的,在经济活动中,不再是由需求推动着生产——尽管需求仍在较小程度上控制生产——而是通过消费 - 需求 - 生产的变化关系使得经济活动得以可能。

我们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由商品的非功能性、玲琅满目的广告、消费符号之间的联系中所以完整的物体系展示的效果究竟为何?是符号本身、景观、拟像、微观权力、差异、元叙事或意识形态等等吗?

要知道,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时代;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充斥着意识形态的消费社会、景观社会、控制社会。或许我们笃信消费主义不能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但事实如此吗?我想,我们的确没有真正地将消费主义逐出我们的头脑。消费主义不仅通过维持消费的幻象的方式巩固了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运行,更杀死了人。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当我们接受文化规训时,当我们为了某种量产型理想自我而消费了远超出需求的商品时,我们就是在享受着消费主义。

在本篇中,笔者将会试图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本路径,辅以拉康派精神分析、阿尔都塞的再生产理论来浅析消费社会以及进行对于消费社会的批判。(不过笔者并不会将鲍德里亚贯到底,只会部分地运用他的理论。一方面,晚期鲍德里亚已经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完全的复读根本算不上有力的批判)。(当然,还会有一点张一兵,因为即使这篇文本中没有他的理论,他也我思式地构境在了文本中)

并且就笔者在构思本文时所参考的一些由部分同志所撰的批判文本而言,其大多都是泛泛而谈地讲解一些概念而不是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与产生。所以笔者将会分为两篇来叙述以此尽量地阐明消费社会的基本模型,同时,这篇文章中不可避免的会极浅地涉及一些德勒兹(尽管我并不喜欢德勒兹)、福柯、本雅明、詹明信与马尔库塞。

工业性、内爆、消费主义的诞生

“市场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因而它也和分工一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人民大众的贫穷并不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和条件。(论所谓市场问题, 列宁)

在现代之前,无论文化背景为何,“圣人” 或者说 “精英知识分子” 都不会将某种过度的消费与奢侈当作值得夸耀的事情。这是在说,似乎从古至今任何时代的人类都热衷于将生产劳动当作值得歌颂的事物并极力批判消费(交换)本身。

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小生产者并不迫切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交换,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即使存在商业活动也仅能在小范围内实现。

然而这是由过去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独特意识形态发生学机制,并不适用于一、二战之后的时代。十九世纪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若我们从鲍德里亚的角度出发——资本主义的内爆不可避免。

人们想让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深层需求主宰市场。“人成为人的研究对象,只是在汽车的销售难于生产之后。”(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的生产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的扩张也达到了一个顶峰,那时的资本家甚至无需考虑商品堆积、生产过剩,而是担心工厂的效率不够高。可惜这种 “美妙” 的形势并不能持续多么长久,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危机。

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

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 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商品总需求的减少,而是对于商品的需求无法满足以需求为食的晚期资本主义工业模式。

这就意味着,使得商品永远不会过剩是资本主义避免内爆的唯一途径,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消费主义的产生。

第二,在讨论资本主义发展和 “市场” 扩大间的相互关系时,不能忽略一个无庸置疑的真理,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引起全体居民和工人无产阶级需要水平的增长。这种增长的造成,一般是由于产品交换的频繁,而产品交换的频繁又使城市和乡村间、各个不同地区间的居民的接触更为频繁。(论所谓市场问题, 列宁)

当然,消费主义并没有在十九世纪进入其完全形式,因为那时的世界还处在较为动荡的时期,真正进行消费的群体普遍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只有少数王公贵族与资产阶级能够进行本文所讨论的 “消费”。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如今,我们的社会不再歌颂大生产者而是转为歌颂大消费者。对于大消费者的歌颂:例如 “国民老公” 王思聪等等。这意味着,商品拜物教成为了现实,我们不会认为是物支配了人,而是认为人占有了商品。这恰恰就是齐泽克所说的:“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甚至不自知自身的不自由”。

因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中消费反而取代了生产,毋宁说在晚期资本主义将消费和生产进行了一次倒置。

死亡与回归——现代消费礼乐制度下的差异结构

如果用一种更科学的语言来陈述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要求再生产出劳动力的合格能力,同时还要求再生产出劳动力对既定秩序的各种规范的服从,即一方面为工人们再生产出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服从,另一方面为从事剥削和镇压的当事人再生产出出色地运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能力,以便他们能 “用词句” 来保障 TZ 阶级的统治。(论再生产, 阿尔都塞) 尽管阿尔都塞的这段话并不是在论证消费对于再生产的过程是如何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所谓的 “要求生产出劳动力对既定秩序的服从” 就是要求一种对于意识形态的跪拜。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孔老二的屁话在今天被用另一种语言重复了无数次——礼乐制从未远离我们,现代性消费正是礼乐制度的回归。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英国贵族、资产阶级无不遵守这名为礼乐的差异结构。

我们知道,在当时,无论你的经济状况如何,基本的社交是维持 “体面” 的第一要素,而若是再富有一些,便可以组织举办舞会和沙龙。围绕着 “体面”、“上流” 转动的一切都要被分为许多的规格,例如晚宴应该上多少道菜品,家中应该有多少仆人——王公贵族们排列整齐地占据了他们应当占据的位置并希望以此彰显自身的 “社会地位”、“体面”、“上流”。(不会有人真的认为消费可以带来 “上流”,就像没有皇帝真的会认为自己本应就是皇帝一样,否则那便成为了齐泽克口中的三种蠢之一。)

显然,“体面” 与否的话语权是由资产阶级垄断的,否则消费将无法与上流建立映射关系,但在更具体的层面上,资本主义如何玩弄符号,如何迫使我们遵守游戏规则,如何使我们通过前结构进入意识形态?

不要认为上述的消费是不必要的,恰恰相反,这种消费是 “必要的浪费”。

简单之极的道理是,个人与社会一样,在浪费出现盈余或多余情况时,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这种消费可以发展为 “消耗”,是地地道道的破坏,而且具有特别的社会功能…… 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阶级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不难看出,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从不存在,但我们的社会也的确不处于物质极大匮乏之中,我们处在某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匮乏的震荡关系中。

不过在如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几乎没有人会采取此种最赤裸,最暴力的方式进行浪费,而是使用另一种价值符号体系将其替换而完成符号性委任。属于贵族的专属消费被分发到了每一位消费者手中,个人的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具有 ** 符号交换 ** 意味。旧有的政治经济话语不再能够简单地通过物质表现。符号交换指的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除了使用价值之外,一定还有一些隐藏在背后的事物。

首先,商品在交换价值之外的另一种价值是在物与物之间形成的体系中得以表现——昂贵西服的价值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它的 ** 象征 ** 即社会地位。如果我们不恰当地将物与能指等同,将商品所象征的事物作为所指,那么物与物之间形成的体系则构成了一种可交换的具有差异性与任意性的符号。(这里的差异不是德里达的差异,而是一种 “动力”)

事实上,物所象征的其实也并没有意义(例如后文提到的拟像),有意义的仍然是物在交换过程中所完成的 ** 符号交换 ** 。符号交换的基础则依赖于一整套由意指性差异构成的 ** 商品语言 ** 。消费或者说符号交换就是在这一整个差异结构的场域中发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后工业社会中,商品的价值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从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差异关系中获得。(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认为符号价值是使用价值的一种表现,这是错误的)

“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这便发现了真正成为自己的乐趣。通常这并不费力。我曾长久地寻找,后来我发现将一小撮头发染成明亮色调就足以和我的额头及眼睛一起创造一种完美的和谐。这种金黄色,我在丽丝达牌系列染发剂中找到了它…… 用了这种如此自然的丽丝达金黄色,我并没有改变: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像我自己了。”(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在这里,消费主义首先采取某种虚假辩证运动使得消费成为一种否定性的差异。自然状态的人成为了非 A,消费后的人成为了 A,其似乎将 A 与非 A 统一起来——消费主义首先构建的实则是一系列由物组成的符号体系并以此构成符号交换得以可能的场域,这个体系本身所隐喻的是某种必将到来的幸福。当然,这里暗含的是物比人更加重要,否则消费主义将无法维持消费的脆弱自由——即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心地在淘宝上下单,但买什么才是真正能体现高贵的参考系。

而如果幸福没有降临,那么消费者不会将矛盾指向体系本身是否有效,而是去追问商品本身:“既然便宜的手机不能让我幸福,那么昂贵的一定可以吧!",这并不荒谬,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

综上,消费创造了一个等级制度,每一个人、一群人将不再能够通过自身表现自己,而是通过商品符号表现自己。在这个物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被迫以此符号体系作为基准来评判。即使你并不足够富裕,你仍可以通过租赁奢侈品来表现你是一位成功的商务人士。

如今各种产品琳琅满目,我们之所以购买它们,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在于它们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说社会性内涵。这种内涵也可能是进步主义的,譬如透过购买有机食品来显示自己与自然的亲近,但这仍是意识形态。我深信,这种日常生活里的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人们或许会说,意识形态如今已经死了。他们可能只注意到了作为一种体系的大型意识形态,而没有留意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意识形态中。正如你刚才所言,如今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幸福。我不太清楚中国的情况,如果你看一看西方,不难发现,做一个基督徒、社会主义者、资本主义者或者民主斗士如今已经不再是重要的目标。今天的社会告诉你要完全做自己,过幸福的生活,要有满足感等等,现状就是如此。这就是如今最鲜活的意识形态。——齐泽克

因此,消费是一种预知幸福的 ** 奇迹 ** 。资产阶级通过对于物本身的消费与浪费的行为使得其他阶层在隐喻中将对于消费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溯性建构——只要消费,那么奇迹一定会到来,没有到来则是因为消费的不充分。这是一种虚假的否定之否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自由!",我们的真实自由也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反对消费主义的呼喊中失去。

这种具有坚实特征和特殊重量的绝对价值的 “人”,这种被整个西方传统锻造成主体组织神话的,具有其热情、愿望、性格…… 或平庸的“人”,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功用宇宙中缺席了,死亡了,被删除了。而要进行“个性化” 的正是这个缺席的人,这种迷失了方向的强烈要求。正是这种丧失了的存在要通过符号的力量抽象地重构;它要在被差异减速了的风扇中、在梅塞德兹中、在那 “一小束明亮色调” 中、在其他上千种被聚集堆积在一起的符号中进行重构以便重新创造出一种综合的个体性,实际上就是要在最具总体性的匿名之中闪耀光芒,因为差异是由那些无名之物限定的。(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那么,退一步来说,消费主义允诺的幸福真的会如应许一般到来吗?换言之,如果上述的机制有效,那么我能否通过购买一件商品来真正地使我获得 “个性”?或者说,我能否通过交换一个符号来使我 “成为我自己”?

我的意思只是,我并不认为幸福可以指代一种令人满意的普适性的生活方式。你不能通过直接把它设定为目标来得到它。在我和彼得森的辩论中,我提出幸福是一个必要的副产品。假如你为其它某些东西而奋斗,它就会随之到来。它只以副产品的形式出现。如果你只把幸福当做目标,那总是会导向自我毁灭的。 ——齐泽克

毫无疑问,我们本来就是我们自己。这显而易见的矛盾正是由资本主义所给予的,资本主义要求人们忽略自身的真实的差异而转向去购买由 “差异的工业体系” 所生产的完全相同的差异。资本主义要求人们相信如下的观点:“不消费只能度过一个相对失败的人生,幸福来源于消费。” 这就导致所有身处于消费主义话语中的人都会趋向于认同某种抽象范例或者说意识形态(因为这范例可以使他们确信即将到来的幸福),这完美符合齐泽克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诠释——没有人相信消费真的是奇迹,但我们都认为他人相信。

对差异的崇拜正是建立在差别丧失之基础上的。(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然而,消费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由外部强加给个人的需要,是一种符号性委任。消费主义总是向我们灌输着先天幸福的可能,但幸福本身就是虚假的,不可能存在任何经由消费介导的幸福。

我们可以把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加以区别。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给个人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 “虚假” 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或许会使个人十分高兴,但如果这样的幸福会妨碍(自己和旁人)认识整个社会的病态和把握医治弊病的时机的这一才能的发展的话,它就不是必须维护和保障的。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与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恨和所爱,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

无论我们怎么进行区分、划分,实际上都是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认同某种抽象范例、意识形态、他者的凝视来确立 “我” 的能指为何。这就导致主体放弃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具体差异结构中的一切独特性,主体性。换言之,在索绪尔那里,我们个人的外延将会变得无穷大却没有内涵,所有的将个人与他人划分开来的都不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实在性差异,而是某种形而上的纯粹符号——人从实体走向了符号。

不难看出,我们始终都是在被某种同一的事物要求进行差异,但事实上,真正的非差异和真正的差异是矛盾的。它们可以被消费主义同时使用的原因在于其生产的差异并非真实的差异,我们开心地贴在自己身体上的标签并不是差异,这个符号并不代表我们真的被某种意识形态划分为了复数的群体,而只是表现了主体对某种意识形态询唤的服从、对某种物体系的跪拜。因而,差异结构不过是锻造群体整合的符号交换的基础。(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使得虚假最小差异的一切行为可能的一切最终都要回溯至意识形态寻找,虚假差异是在对意识形态的广泛性认同之上建立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拉康的角度出发,所谓的差异结构不过是基于他者的欲望并由大他者统一生产的理想自我罢了,消费者的小客体 a 在此时就是象征本身。但主人话语也恰恰就在此时出现——资本主义所谓的完满性不过是奢望,作为辩证法环节中的奴隶才是虚幻表象下的真正缔造者。

如此的主奴辩证法也向我们揭露了一个悲惨的事实:消费的确不能改变消费者所处的社会地位,作为劳动主体的消费者需要以高得多的代价来购买自己生产的商品——劳动不是一种需求的满足,而只是一种被迫的、满足其他需求的手段。

如果我们回到马克思,上述的辩证法不过是在说明主体被自身的劳动产物分离的过程:工人生产活动的价值被资本剥削,必要的个人消费可以使工人保证自己可以继续工作的同时则又促使资本生产。换言之,物在工人的生产活动中被分离,工人本身被异化,并且之后的劳动产物作为一种商品发挥语言的作用使得上述的再生产机制得以维持。

虽然工人实现自己的个人消费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资本家,但事情并不因此发生任何改变。(马克思)

不过,综合上述的情况来看,似乎我们仅仅是生活在一个欲望和消费交由资本主义所控制的社会之中,而并没有 “礼乐制度的回归”?我们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吗?

我想并非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 “天上大乱” 的时代,礼乐制度的确在这时代中回归。群体被消费主义打断为原子化的个人,并将一切与消费联系起来。上文已经提到,资本主义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使得普遍性的消费得以可能,而这可能的基础便是由资本主义批量生产的差异结构。

这差异结构仍然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虽然可以自由地进出诸如超市,综合功能商场或娱乐场所,虽然再也不用看着贵族们开文化沙龙了,但新的礼法随之而来。

人们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而对这一差异编码(这一编码像礼仪一般变幻不定)的侵犯都会遭到压制。有一则趣事可以为证:一位商务代表买了和老板的车同一型号的一辆梅塞德兹,于是立刻被后者解雇。他向劳资调解委员会提起申诉而获得了赔偿,但仍不能重新获得他原来的工作。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上文提到,消费主义所在做的是抹去个人之上真实存在的差异而赋予崭新的符号性差异,但最终其仍然暴露了其自身的不一致性,即差异的维持要通过规定消费的限度来进行。由此,消费是一种可以帮助社会生产被规训重构的主体的微观权力。消费在符号交换中成为了一种透明的敞开式的行为,在这种类全景敞视中社会将不正常与正常、流行与不流行的符号分配给每一个消费主体。消费主义首先将奢侈消费作为一个典型来树立,之后用如此的规范将人划分为正常与不正常,二元对立中 “正常” 毫无疑问的占据了 “正确” 的高地,消费主义也就可以使用这种微观权力来规训每一个被商品包围的主体。

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

更进一步地说,消费群体还被划分为消费个人,主体也被划分为更小的差异。消费的暴力性也得以体现——消费不是某种持续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暴力的断裂,一切与消费相关的行为都从此生成。

由此而言,从消费的礼乐制来看,我们同时具有消费的自由与不自由。自由在于我们的确拥有选择的权力,不自由则在于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已经被 ** 预先规定 ** 的。这种不自由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的考核:“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喝了吗?绝绝子的网红景点打卡了吗?好吃到翘 jiojio 的甜品吃了吗?",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要求进行自我审查。

政治功效并不在于让原本充满矛盾的地方变得充满平等和平衡,而是让原本有矛盾的地方变得充满差异。社会矛盾的解药,不是平等化,而是区别分化。(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趋同性的差异中产生的异化并不能有效地激起人们的反抗。这是极其有效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由消费导致的 ** 分化 ** ,即使是同一立场的消费者也会分成多个派别互相争执。原本可以结成同盟的消费者在口诛笔伐中将矛盾转移向自身内部。消费结构既是流动的又是封闭的。我们能想象驾车族因为反对汽车纳税而结成同盟吗?或集体表达对电视的不满?

资本对于人的剥削从不只是单纯的,而是在时间、自由、欲望上同步产生的围绕人进行的复杂进动——资本绝非只是从你创造的价值中夺走十之八九,而是更加彻底的剥削。

消费对于消费者的分化则是消费主义最根本的目的之一,人在消费社会中逐渐丧失掉主体性,逐渐成为异化本身。而消费主义所打造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越异化越本真(越晚睡、加班越上进,越庸俗、盲目越成功。)我们所有人都在意识形态询唤中被迫朝着那个相同的差异结构追逐,都被追逐被打上本真标签的异化,被迫追逐一种被控制与规范的生活。

诸如虚拟主播与亚文化都是这样一种在控制下产生的异化产物——我们希望藉此来解决问题,但解决方案又由资本主义提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成为某种持续的进动关系,一边麻痹我们的痛苦,另一边使得我们的痛苦加深——我们不可能用消费主义来反对消费主义。

我们甚至可以说,虽然消费的最初目的就是调和消费者在物质生活中遭遇的巨大创伤,但这个过程又会反过来加深创伤。

所以,基于差异结构的现代消费礼乐制度一方面通过批量生产趋同性的差异维持了各个阶级消费者在其内部应当占有的位置,另一方面又经由符号交换使得处于同一立场的消费者不再能够自发性的组成同盟而被分化。消费者协会有利于消费者实现对于基本保障的诉求,但资本或者说消费主义则将一种源源不断的虚假差异引入到上述的关系之中,并且基于连续的、变化的消费使得一种不可避免的张力存在于个体之间的关系中,最终迫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原子化个体。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不仅是工厂的主人,也是工人的劳动所有者,更是工人的君主——即使是如何生活也被纳入了资本家管理的范围。

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 / 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消费语言(差异结构)并不像监狱、学校那样直接地进行惩罚,而是以更加隐蔽、晦涩的方式迫使主体进行自我修改并时刻处于循环中。主体只能在被动中将大他者的提问:“你想要什么” 真正地认同为自己的观念:“我想要什么?",只能在意识形态询唤中获得不存在的自由。这就意味着,人在消费之后将无力反抗消费,并且也不可能脱离消费存在。

一言以蔽之,符号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来自于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差异,也就是能指的互相指涉。(如果不了解请阅读笔者之前的文本)在这种情况下, ** 消费是生产的前提,而差异结构就成为了符号生产与消费的绝对前提。

同样材质,同样性能的球鞋,只需要更换代言球星,甚至是鞋带的颜色就可以卖出完全不同的价格。一部手机,玫瑰金和其他颜色的价格差距可以达到千元以上。两罐相同的茶叶,给其中一个打上 “大师造” 的标签便可以升值数百倍(“纪念、特殊” 本身是可行的,但在后文会提到,所谓的 “纪念、特殊” 早已偏离了其原有含义而成为了拟像)

甚至,符号最终可以完全退化为一个空洞的能指,也就是说将符号与作为商品的物本身之间的联系中断,这并不是幻想,因为诸如元宇宙、比特币之类的商品真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上述的情况。

再来看看拉康视角下的符号发生学,我们为什么会接受他者生产的差异结构? 毕竟我们大部分时候都觉得自己似乎不是那么蠢。

在我们进行自我认同时所产生的 “异质性的盔甲” 可以很好的形容商品对我们做的事情。幸福、美丽、上进、幽默、有钱、智慧等等,这些他者的欲望以一种短路式的状态降临到了我们身边,成为了一种 “身份政治”。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肯定了现代消费主义对于等级秩序的垄断(即消费礼乐),身体和自我被异化为了可供物体系评判的符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未远离我们。统一配发的差异符号并不能遮蔽我们个人真实的差异——如果你是月收入 3000 元的劳动者,那么注定只能看着纸片人老婆傻笑,如果你是投胎技能不错的小布尔乔亚则可以混迹于上流交际圈中玩一些 “高端娱乐”。差异最终只会使得压抑不断地加倍,差异的差异只能是重复本身,所以差异从不会使得任何人得到解放,即使你攒一年的钱买一部 Iphone12 也一样——那不会让你成为本真的理想自我。

我们的确很蠢,拟像、超真实是重要的,物质实体不重要。因为我们早已在无意识层面上肯定了它们,并且做出了行动。商品拜物教可以直接表现为控制社会下的消费凝视,价值判断,或者说判断力早已不复存在。幸福,或者随便什么,总是以一个辩证过程将自身过渡至其自身的反面——不幸福。这过程即是每一个人与他者欲望之间的断裂,是对于小客体 a 的幻想。我们总是不想直面实在界,因为我们将一切交给大他者。我们接受询唤,接受控制。

总结,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是一个由意识形态构成,通过符号交换、差异结构而作用的为再生产被规训重构后的主体的控制、消费社会,构成消费的一切对于主体形成了一种复杂进动——自身运动的消费同时围绕着主体运动。这一整个再生产过程只有一个目的:切断各阶级内、外的联合可能性,使得劳动者永远成为一种始终在互相残杀的量化劳动力。

后现代与晚期资本主义

后现代是一个并不足够明确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定义究竟什么是后现代。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出现了。崭新的物与人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潮流”,充斥眼球的作为意识形态的广告,重复袪魅的 “自然”,还有太多太多,都在告诉我们,后现代不再遥远。

让 - 弗朗索瓦 - 利奥塔所设想的 “元叙事崩溃” 并没有到来,恰恰相反,元叙事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辩证运动将自身扬弃,进而使得 “崩坏” 本身成为了更加宏大的元叙事。詹明信构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完完全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一种 “去中心化的结构主义” 不再要求我们为了世界做些什么,甚至不再歌颂 “大生产者”,在这种辩证回归的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机器要求人们在无意识中享受资本主义的罪恶不再是不可能。

我们的历史扬弃了自身,活着的人成为了死亡的人,虚假杀死了真实。如今的社会就仿佛那句黑客帝国中的经典台词一般:“We are not here because we are free.We are here because we are not free.” 但可惜的是,黑客帝国还有笛卡尔思想可以参照,可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谁的思想可以参照?

笔者再不恰当的加一句,我希望各位能睁开眼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存在了,而是以一种全新的 “资本主义与… 主义” 有机结合(只能用这个词)的方式来存在,这意味着,我们遭遇的 “不消费有罪” 并非没有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某种意义上的现代性不存在,尽管我们可以说现代性是由基督教禁欲主义中诞生的 “理性”,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从任意的方向瓦解了这一切,换言之,意识形态本身不再可能以旧有的方式继续。

是的,仍然是那句话,我们大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直面了后现代。符号自身的再生产建立在能指链、物体系的差异之上,一种先验性的动力使得符号可以挣脱承载符号的物。

尼采说,上帝死了,可是,资本主义将人也杀死了。主体不再存在,客体的结构性充斥在主体面前,我们不再由自身所支配。

I HATE LIFE.——Slavoj Zizek

我们如何做?理性自己也缄口不言,因为理性已经被资本主义杀死了。自我反思无论以任何形式都不再成为可能,趋同性的差异统治了我们的思想,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统治了世界。我们以为自由存在,是因为我们甚至不自觉自身的不自由。但控制社会即使可以让我们失去康德式的自由,也不能让我们失去思想的能力。

本雅明的意象辩证法在今天还有多少可能性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在资本主义内部的事物将资本主义解放听起来是极其符合辩证法的。

人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词与物, 福柯)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在自我复制中留下的佯谬可能是我们对抗资本主义的武器,资本主义越是想控制人,想抹消人的主体性,它的内爆就要来的更早。

或许,以一个前存在主义者的伦理姿态去面对消费主义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无论后现代是否成为现实,它总是还未到来。

诚然,我们痛苦,我们如同吸食宗教一般地吸食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我们沉浸在虚假自由之中,我们忘记了红蓝墨水哪一个是用来描述真话的。但是,它还没有来。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每一位同志应当做的。消费社会不存在,后现代性也不存在——我们仅仅是窥见了一角。上文所提到的福柯,德勒兹,利奥塔等人对于后现代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死、它还没有成为现实。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毛选, 教员)

从观念到实践,从解释到反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穿越幻象!

-2022 年 1 月 24 日下午 10:09:10


主要参考文献:

[1] 规训与惩罚 [M]. 福柯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3

[2] 论再生产 [M]. 阿尔都塞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3] 消费社会 [M]. 鲍德里亚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 物体系 [M]. 居伊德波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5]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M]. 拜德雅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知乎用户 绅女不迷惑​​ 发表

![](data:image/svg+xml;utf8,)

用我之前发过的一期视频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花呗这样的分期产品是用免息和手续费

来掩盖自己**高利贷**的本质的……

希望这期视频可以帮大家保持一种清醒

在越狂欢的时刻,就越要远离那种太容易获得的快感

知乎用户 孙大圣 发表

文末有干货,建议先收藏,一次性看完,刷新你的三观

1.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以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为人生的价值体现方式。把消费活动当成是实现自我个性的主要形式和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将消费等同于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消费成为人存在的目的和人生的支点,人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消费而存在。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它其实是一个商家精心策划的陷阱、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节日活动、大幅度降价吸引你的目光,博取你的眼球

为的是卖掉他的商品,掏空你的钱包,当你掏空了钱包,资本家还不满意

你可能说你穷没钱消费,他们这个时候跳了出来说:没事我借给你

一个月免息哟,这个时候你顾虑还不起怎么办?

他又跳出来,没事,可以分期

当你享受着拆包裹带给你的喜悦感,享受新东西带给你的刺激

欲望也在悄无声息的膨胀,这时的你不知道已经落入了陷阱

没人会告诉你如果欠款逾期了,他们会怎么讨债

你的资金链出了问题,想着刷一刷信用卡补上这个漏洞,

这时你的手机突然弹出了一跳消息,免息贷款 5 个月

你心想,免息贷款五个月,便宜不占白不占的侥幸心理,申请了

殊不知,天上只会掉陷阱,没有馅饼

开始以贷养贷的生活,慢慢还钱的时候,当你开始还钱的时候,发现五万变成了十万,利息的雪球越滚越大

直到你掉入无尽深渊,你的人生也被掏空了。

你以为你薅了资本主义的羊毛,没想到只是资本家手里的韭菜。

2. 为什么当今消费主义盛行

消费有利于与国家经济发展,但是资本引诱穷人消费自己的未来,是一种罪恶,随着消费主义盛行,那些没有形成自己判断能力的年轻人,深陷其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当到了一个临界点,可能变成日本一样低欲望社会,年轻人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消费其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以带动国家 GDP,企业收入上涨,给员工发更多的工资,财政收入上涨,适当的消费完全有利于国家发展

但是当资本遇上了消费主义,一发不可收拾

什么?没有消费需求,那么我们创造消费需求

比如钻石,营销教科书上经典的案例, 没有需求不要紧,资本可以创造需求。

当资本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请上流阶层代言,在慢慢教育消费者,时间久了,自然而然改变了消费者的价值观

资本家可比你勤奋多了,绞尽脑汁让消费者买单,不然巨额的广告费不就赔了?

经典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当钻石和爱情挂钩上以后,身价自然蹭蹭蹭往上涨

就有了以下场景

女方:你不给你买钻石就是不爱我!

男方:亲爱的,我当然爱你,但是买钻石没必要把!我们可以买别的啊!

女方:别人都有,我凭什么不能拥有,你是不是不爱我?

你看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让人背后发凉,把没有需求变成刚需

各种购物节也是消费主义的产物,伪装成文化来消费我们

什么 520,情人节、女神节各种节日,什么秋天的一杯奶茶各种营销手段

你不给对象送礼物就是不爱 TA,用这种价值观来绑架消费者,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出自己的积蓄

当然,只要能让消费者掏钱,每一天都可以是节日

但是过度的消费却会引发危机,你知道疫情期间我们国家如果不是高储蓄率会发生什么吗?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美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人都不喜欢存钱,超前消费,带动了经济发展,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抵御风险,他们就成了牺牲品

如果不能领救济金,美国不发钱,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反观我们国家,人均储蓄率世界第一,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勤俭节约等美德。

大部分人都有储蓄的意识,哪怕没有工作收入,也能度过危机,等到黎明

但是如果年轻人,都开始抛弃节俭这个中华传统美德,那将会是一个什么场景,每个人都陷入无尽的物质欲望,每一个人都只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值得让人深思

这个时候你肯定想存钱了把?

但是!存钱可以让我们改变命运么?你觉得呢?

![](data:image/svg+xml;utf8,)

当然不行,存钱只能让我们拥有面对风险的能力,但是不能让我们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

3 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自救?

下面是我自己多年经验总结的,三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建议收藏点赞 + 关注转发

方法一,自我测试

我们在消费前,都应该深呼吸冷静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必要买这个东西?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买了以后因该会频繁使用,并不会随着新鲜感的丧失而丢弃,从而放置房间某个角落吃灰?

我以前同寝室有,看我买了 kindle 看了很多书,想着自己也买一个培养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没想到两个星期以后,却被他只能用来压泡面

还有些同学想减肥的人,听信健身教练办了健身卡,幻想着自己八块腹肌的样子

锻炼了没一个星期,就放弃了,这些其实也是冲动消费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大家有没有冲动消费的例子,可以想想

其实想看书的同学,大可借一本书来试试自己,能否沉下心来看书,不能的话就没必要买 kindle

想减肥的,可以试试跑步,跑步是非常减肥的运动,如果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那么健身卡的钱不就省了么?

方法二:记账节流

把自己每一笔支出记录下来,月末的时候看看自己的消费情况,衣食住行哪一个方面偏高,可以省钱的,做每月消费限制

比如说,现在你工资 5000,日常开支用了 3500,那么你每当发工资把其余的先钱存下来,放在支付里定存,一年的那种,不到期拿不出来,这样子可以被动省钱

不知不觉,你存的钱会越来越多,当你有了足够的钱,底气也就有了,存钱也是会上瘾的,每当看到自己存款余额慢慢变多,看一次开心一次,比消费有意思多了,这个时候你会主动的找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继续省钱。

方法三,遇见未来的自己

作为一个当代好青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架,不嫖,不赌,平时最大的还爱就是看看书,健健身,云游 19 世纪英国伦敦,来一个信仰之跃,在开开大秘藏。

因为我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年烟酒之花 1 万,如果这个习惯不变,物价不会上涨,那么 20 年我将花掉 20 万,还牺牲我的健康,很明显是一笔比不划算的生意

我是一名长线投资者,从投资的角度算

如果把那个每年 1w 投资,年化收益 10%,20 年后会变成 63 万,20 万的本金 + 43 万的利息

这样不仅没有花钱,还让自己更健康,嗯,舒服!

我们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消费统统断绝、舍弃,剪掉对它们不必要的的欲望,“断舍离” 之后才能过上自由,自主,无拘无束的生活。

当不在被欲望裹挟,我们将活的很轻松,没必要满足虚荣心盲目攀比,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只有财务自由,人生才能自由,如果你不追寻财务自由,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围绕钱奔波劳累,不如然钱替我们工作,解放我们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我是很讨厌那些鼓吹消费主义的人,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好心。

当今年轻人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存钱买资产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虽然这条道路很漫长,有我陪你一起走,你并不会孤独

有什么关于理财 / 基金 / 股票 / 投资相关的入门书籍推荐呢?学生党如何通过支付宝理财?

关注我

@城北说书人

,我们从存钱开始,带你踏上财务自由的道路

知乎用户 卿本凉​ 发表

这个只能靠自省。

就像我,也是这段时间才慢慢的醒悟过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的习惯,吃东西必须要是网红打卡地,或者大品牌连锁店,要么就是装修特别高大上的,路边的小店子看都不想看一眼,只觉得脏乱差,肯定不好吃。

做头发必须要去那些花里胡哨的店子,一进门就像是总裁回家那种,一大堆围过来拿东西换衣服上二楼,洗个头都要来个精油放松身心,采耳,还有按摩,剪头呢更不用说了,一定要是首席的托尼老师,这一套下来,最少也要八九十吧。

想烫头发,来个水啥啥啥烫,也没记住名字,说是对头发好,不伤发,并且维持时间比一般的长,问下价格,最低都是五百多起步,如果还想染头的话,加价到八九百块钱已经是最低的了,为了让你心甘情愿还给你送次头发护理,要是你还想要最优惠的话,就办卡,充的钱最多优惠力度就越大。

还记得我一个朋友去烫个刘海,就额头的那两撮毛,理发店收了她 340,最绝的是,当时候我和她都没觉得很离谱,相反的还觉得他家的服务真好,下次存够钱了还要来。

鞋子买的价格也来越贵,旁边不带个勾勾感觉都不好意思出门了,买回来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穿着它在上海溜达了一天,到了晚上脚疼的根本就走不了路,回到家一脱鞋,好家伙,两个大水泡,这就是我花了一两千买回来的上品鞋,一开始还觉得是我的问题,这双鞋子应该不适合走这么多路,但我现在认为,鞋子难道不就是用来穿着走路的吗,舒适感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我买了它不走路只拍照,那我买个模型回来凹造型不是更香?

包包呢也看上了那些名牌,什么轻奢主义,一大堆英文字母都不晓得怎么读,买回家也不是为了装东西的,就是为了搭配衣服拍照使用的,化妆品护肤品也买贵妇级别的,花了 400 多买回来一小瓶粉底液,妆效确实很好,但我第二天也被闷出了一个痘,放在角落里很久没用。

我越来越浮于表面,看上去变成了网上所吹的 “精致”。

结果,那些大品牌店也没好吃和干净到哪里去,近几年频繁爆出来的那些,后厨比厕所还脏,用变质的、过期的、掉在地上也不洗直接下锅里的店子数不胜数。

还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出去探店,难吃到我差点 yue 出来,肉又干又柴,下面的青菜又苦又辣,点的水果坚果沙拉糊舌头,花了五六百块钱,在场唯一还可以的竟然是烤土豆,你敢信这家店子我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

给你们看我当时候的朋友圈吐槽,就知道到底有多难吃了。

还有一次刷抖音,看到一家什么和牛烤肉,我和闺蜜花了六七十打车过去,好吃是挺好吃的,肉很嫩还有股奶香味,但是真的很腻,吃了那么一次之后,我和闺蜜那段时间闻到肉都没胃口,连续吃了好多天的蔬菜才好那么一点。

让我体验更深的,就是点的那些大品牌的烧鸭饭,因为广东人一直都在给我推荐这个,我就好奇想尝试尝试,结果一点都不好吃,没办法爱上,还觉得我是不是和广东人口味不合。

直到我来了深圳,在楼下一家很小很小的店,装修的破破烂烂,外面就只有一个小推车,他做的烧鸭真的很绝,十几块钱就有一大盒,一口下去全是汁,肉嫩嫩的配上酸梅酱真的超好吃,就连我闺蜜那种特别怕腻的人,一个星期总要吃个那么两三次以上,不然就会很馋。

今年年初,老板迟迟都没有出现,我都还以为他不干了,慌得我问旁边的老板他还回不回来,等了一个多星期吧,他终于回来了,我立马买了半只烧鸭解馋还加了老板微信(因为真的特别怕他走,太好吃了,如果有机会我想他去哪我就在哪)。

还有一家同样没怎么装修的鸡架店,老板每天都是傍晚开门,凌晨三四点钟关门,但他做的鸡架特别好吃,外面是酥酥脆脆的,里面的肉确实嫩嫩的,我和闺蜜最上瘾的时候,连续吃了好几个星期,根本就停不下来。

还有一个老夫妻开的凉面摊,就开在路旁边,买他家一碗面还送一个煎蛋;一家很偏僻的东北烤肉店,里面的菜又便宜又好吃,一份肉只要二三十,分量还很足,里面的装修被我朋友戏称是叙利亚;一家小巷子里,桌子看上去油油的重庆小面店,也真的做出了重庆的那种味道…

头发呢,现在也在楼下一家开了有十五年的夫妻店,我和闺蜜第一次去的时候,两个人洗剪吹只花了二十多,我们惊得确认了两三遍,除了小时候就没再见过这么便宜的店,关键是他们做出来的效果比首席托尼弄得还好。

写这篇文章草稿时,我就坐在他家店子里等着洗头发哈哈,他家的顾客也都是旁边住着的人,超级逗,因为我不太会打理卷发,去的时候头发随意扎了个丸子头,洗完后她给我把卷发效果弄出来了,旁边坐了一个大叔,看着我头发说这个好看欸,我们男的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看的发型呢,一直在感叹,最后我弄完,他还让我走过去给他看,要走的时候老板让我有空再去,他也说有空来玩哈哈哈哈哈。

就里面的人,不像是那些高档店里面那种冷冰冰的,耳边充斥的只有推销办卡的声音。

鞋子也换回了百来块的,是鸿星尔克的,跟了一波风,但是你们可太厉害了,网上的我根本就抢不到喜欢的鞋子,气得我在家附近找了一家旗舰店,直接在店里买的,不得不说质量很好,而且也很轻,第一次上脚的时候感觉自己可以蹦的老高了,这里可不是夸张手法。

穿他家鞋子,我同样的也逛了很久,脚一点都不累,还不磨脚,我以前一直走觉得新鞋子会打脚磨水泡,就这种感觉还挺新奇的。

包包呢,也换回了帆布包,能装的东西超多,而且也有很多颜色和款式可以搭配衣服,就没必要专门去买那些成千上万的,化妆护肤品里面也慢慢换成了国货,也还蛮好用的,反正对我来说差别不大。

总的来说,还蛮有感触的,以前真的很看重那些莫须有的,朋友圈发的都是那些特别好看的精修图,有些照片还要请几个朋友帮忙 P 和挑选,生怕暴露了自己的一点瑕疵和生活上的粗糙窘迫。

我把自己包装成了外表看上去很精致的瓷娃娃,可是我却没发现自己也慢慢的变成了空心的。

记得我初中班主任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她一个朋友家装修的特别富丽堂皇,用的家居反正是那些看得到的地方都是名牌,但是她偶然间看到了一个被风吹起来的小角落,原来那些名牌下覆盖的是已经破旧的家具。

或许这个故事有些许夸张,但是这不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吗?外表看上去那么的光鲜亮丽,可是你们自己看看自己的银行卡存额,每个月要还的花呗、白条、借呗、信用卡吧… 说真的,欠那么多钱,每个月的工资刚拿到手又要转出去,甚至有的开了好几张信用卡,拆了东墙补西墙,那些人都不慌的吗?

生活难道不是过给自己看的吗?却都变成了摆在橱窗玻璃里面的模特假人。

不过我也懒得废口舌管那些人,我只管我自己过的开不开心,舒不舒服,反正就只悟出了一个道理:去他妈的消费主义精致主义,不过就是资本家想方设法想割韭菜罢了。

知乎用户 陆仁贾 发表

穷治百病。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年轻人为什么要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哪有消费主义陷阱?哪有这种好事?

这分明是伪装成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陷阱!

什么叫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增殖(利润)为核心的主义。

什么叫消费主义?顾名思义,肯定得是以消费为核心。

大家自己看,当前社会是以利润为核心还是以消费为核心?

我说是资本主义伪装成消费主义,有没有冤枉它!?

中学知识:

经济活动三个环节。生产,分配,消费。

等落到消费最终端,消费者是唯一无法获取利润的。

消费者购买商品,获得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买饭吃,买衣穿)。而无法获得商品的价值(价值要通过交换取得,消费者把买到的产品使用了,没用于交换,也就无法获取价值)。

也就是说,消费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把产品消费掉了,才能继续生产新的产品。这叫再生产。而参与这个环节的全体消费者,都是有功之臣。

但问题是,消费者没有利润——明明是有功之臣,却没有相应 “分红”。

这算哪门子的消费主义?

既然这不算消费主义,你担心个哪门子的消费主义陷阱?

那么,什么时候该担心消费主义陷阱呢?

等到消费既不视为投资,也不限于生活,而是被纳入劳动范畴的时候。

是的,消费也算劳动,还要获取劳动报酬。

聪明人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就不是资本主义阶段能做到的事。

资本主义追逐利润,不可能把消费当做劳动。

只有英特纳雄耐尔,“消除了一切脑力的,体力的差别”,才能把消费当做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谈消费主义陷阱。

而且,那个时候的消费主义陷阱,也不是我们现在以为的 “骗钱”,而是 “使用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利用”。

比如,在英特纳雄耐尔,你得到一串香蕉,你吃了两根就饱了,但还是硬撑着把剩下来的吃完了(吃了吐,吐了吃)。而隔壁老王也是吃了两根就饱了,但他把剩下来的香蕉肉(还是水洗的)提炼成了火箭燃料,把香蕉种子射到火星基地上面,种出了更多的香蕉。那么,你个瓜娃子就算是踩中了 “消费主义陷阱”(你个吃货,就知道吃)。活该你只能得到吃香蕉的劳动报酬。

扯远了,说回现在。

现在?现在哪有消费主义陷阱?

呸!资本主义真不要脸!净给自己贴金!这才几天不见,共军,啊不,英特纳雄耐尔的 “叶子” 都披上了?

还消费主义…… 我一开头就说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伪装!

知乎用户 罗晨​ 发表

我熟识的同学里,有一个,仅有一个,是完完全全靠自己存钱付的首付,没要家里一分钱。

他人生最大的幸运就在于:
刚毕业就加入了某通讯公司,周一到周六工作到深夜,周日睡一整天。
别说消费主义了,他这个作息,要 shopping 都只能逛全家。

干了三年,消费基本就是房租(吃饭有公司食堂),剩下的钱都存下来当了他的首付。后来他结婚准备要娃了,才依依不舍地换了公司(倒没来微软,他老婆不愿来苏州)。

全世界都在引诱你花钱,唯有公司通过 996 让你远离消费主义,像极了从小逼你在家写作业弹钢琴,不准出去瞎逼玩的天下父母心。

不要妄图靠个人意志去抵抗消费主义,没有意义的。
能抵抗资本家给你的消费主义的,唯有资本家给你的 996 加班。

只有魔法才能对抗魔法,只有一个资本家才能打败另一个资本家。

In God We Trust.

知乎用户 唐宝儿​ 发表

每当看到有打折的时候,商家会在后面附上一句,满 100 减 30%,满 300 立减 40。

而我想说:

不买立减百分百。

知乎用户 灵姗​ 发表

1. 千万不要因为便宜而消费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费,想买东西的热情空前高涨,经常会网购一些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或者是小物件。

柜子里堆满了某宝爆款,但是呢,我并没有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买了这些东西而得到上升。

其实,这些东西大部分我并不需要,只是盲目地追求 “拥有”,下单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开心,然后寄到手里却发现用不着,但也不舍得扔。

我在大学的时候,双 11 最多的一次,买了 3 件 300 块钱左右的呢子大衣。

图片上看起来很好看,但是质量不好,粘毛啊起球啊这些问题都有,穿上去也不是像图片上那么好看,所以我穿了有两三次就不想再穿了。

**那看起来我买衣服花的钱并不多,但是使用频率不高。**穿一次的价格也差不多一百块来块钱了。左买一件右买一件,最后也花了不老少钱。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整整收拾出了五大包衣服,很多我自己都没印象了,全是当时的冲动消费。

后来我读研的时候,开始有了点自己的收入,也开始规划花销。研一的时候,我记得我花了好多钱买了一件大衣,一个羽绒服,当时特别心疼。

但这俩后来成了我冬季衣柜里穿着频率最高的,现在还时常在穿,早就 “值回票价” 了。

在这之后,我想明白了,**我的消费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买衣服是为了让自己穿搭更好看,不符合我需求的东西,再便宜也不能买。**东西不在多,而在精。

2. 盲目跟风买很容易翻车

**我之前特别容易被网红的东西种草。**看到大家推荐口红就去把最热门的色号给买回来,但我不是一个喜欢化妆的人,很多颜色不日常的口红完全没有用过。

用的最多的反而是手里的唇膏,口红至今没有空管过一只。刚才我算了算手里的口红,已经花出去大几千块钱了,太亏了。

经过断舍离,我现在手里只打算保留三只口红,一只变色唇膏,一只比较日常的口红,一只浓妆适合的气场强一些的口红。

女生最容易头脑一热就买贵妇级的化妆品和热门的包包了。

我前段时间跟我一个大学闺蜜吃饭,然后她刚好背了一个大热的 lv 的包,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的。悲剧的是,因为怕被骂,她还只敢跟老妈说,这个包是高仿。

![](data:image/svg+xml;utf8,)

更悲伤的是,她上班需要带电脑,这个包里根本装不下,只好每天再多背一个帆布包,很不方便。

所以,自己的需求才是王道,别因为追网红产品,或者是 “面子” 问题,就盲目消费。

现在我慢慢明白,自信是自己给的,不是买一个很贵的包或者是衣服就能带来的,没有必要花很多钱来证明自己。

3. 警惕 “拿铁因子 “这类开销

我养成记账的习惯大概有两年时间,真的推荐大家记账这个习惯,不仅能提醒自己花钱的时候要理性,还能发现花销中的结构性问题。

我就是在记账之后才发现,除了日常花销之外,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花销,比如买奶茶,点外卖,打车这样不知不觉中就花掉的小钱,累积起来也挺多的。

其实,这部分花销就是传说中的 “拿铁因子”。有一对夫妻,每天早晨上班后都会喝一杯拿铁咖啡,30 年的时间过去,这部分拿铁的累积花销竟然达到了 70 万。

用看似很小的花费悄咪咪地拿走你的钱,这就是 “拿铁因子” 的力量。就像是奶茶、外卖这样的消费,对身体也没啥好处,偶尔来两次还可以,不能长期这样。

回过头来想想,大部分情况都可以避免,这属于我们可以控制的欲望花费。

这是我去年花销变化的一张图。1 月份刚开始记账的时候,我当月花销直接超出预算,而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餐饮。

当时我下了班很喜欢点外卖,一顿饭二三十块钱,感觉也花不了多少,但记账让整个过程暴露无遗,一个月下来,花费最高的就是餐饮的钱。

![](data:image/svg+xml;utf8,)

发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惯,下午吃水果和酸奶加餐,晚上下班就不会那么饿。家里常备米粉,麦片,面包之类的适合晚上下班快速做饭的东西。

这也间接带来了好处,就是我的饮食结构更加健康了,从长远来看对我的身体也是一种改善。右边那张图是我上个月的花销比例,可以看到餐饮已经跌到了第 4 位。

4. 必要的学习花销很值得

没有什么比投资自己更爽了。

我觉得购物更多的买回的是消耗品,用完就没有了,但是学习这类的投入,是可以在未来很多年的时间里源源不断地带来好处的花销。

“学习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虽然是老生常谈的事,但是真正能做到,还是挺难的。

(小时候爹妈花钱学习我还不愿意,现在花自己的钱还得受罪学习,臣妾做不到啊)

![](data:image/svg+xml;utf8,)

这两年学习带给我的好处还是挺多的。上学给我带来了更好的工作,也有肉眼可见的收入增长。包括我现在业余在做的自媒体,也是因为坚持阅读和运营学习带来的。

我过去的时候我并不喜欢报课学习,觉得比较受限制,还是自由支配比较爽。但是现在我的观点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实有一个老师系统地带你去学习,帮你去解决问题是很节省时间的,也能避开很多误区,养成良好的习惯。

考研的时候最开始我也是自学,但是后来发现数学和政治上很多东西都学不明白,效率很低,于是我就去买了网课。

我现在还记得,陈文灯老师的线性代数,让我线代部分一分没丢,肖秀荣老师的毛中特,直接帮我理顺了整个逻辑。

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也是,我都是自己去摸索,想着不用报个班系统地学,结果走了很多弯路,也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现在我开始长记性了,想学习什么东西,即使不去报个课程,起码也去找一本相关的书系统地学习一下,帮助我建立起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当然,现在市面上的课程良莠不齐,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

但是我觉得,不能因为一次买错课或者是被骗,就堵上学习的这道门。

**表面上所谓的明智不被 “割韭菜”,实际上是进入了封闭的思维模式中。**能通过学习,不断解锁新世界的大门,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总结一下

今天这篇讲了我的消费理念变化。

1. 千万不要因为便宜而消费,东西不在多,而在精。

2. 盲目跟风购买网红产品很容易翻车,自己的需求才是王道。

3. 要警惕 “拿铁因子 “这类开销,不知不觉中就花掉的小钱,累积起来也挺多的。

4. 学习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不要有封闭的思维,必要的学习花销很值得。

————

我是 @灵姗,喜欢写最简单的学习成长方法。想围观朋友圈,欢迎来微信「lingshan02」找我。

对于想改变的朋友,我准备了一套书单,包括理财、成长、写作等方面,高分书单在这里

更多我的故事在公众号 “灵姗说”,一个讲学习方法、思维导图和时间管理的地方。

知乎用户 简单心理 Uni​ 发表

听实习妹妹讲了个她倒霉的故事,发出来给大家高兴一下。

前几天她去逛街,从超市出来凭借小票抽到一份奖:“免费赠送玉佩挂件一个!”

于是她就屁颠屁颠到柜台领了一个小坠儿。柜员告诉她,今天的消费金额刚好够,还能再抽个奖。然后她就抽了,还抽到个大奖:“两折购买专柜挂件!”

虽然工资没剩多少,但她觉得不能浪费这么大的便宜,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选了一下。一看,嚯,最便宜的 10000+,打两折可太便宜了!买!

高高兴兴地把玉坠送给爸妈,才发现是假玉。

在编辑部一片喜闻乐见的安慰声中,实习妹妹痛定思痛,为自己身为堂堂大学生竟然被如此低级的洗脑伎俩蒙骗而羞耻。

于是,我们陪她认真研究了一下市面上常见的洗脑方式,结果发现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不懂点心理学,恐怕还真是防不胜防。

“你真棒”

生活中最常见的 “洗脑” 技巧,莫过于“奖励”。《生活大爆炸》中就讲到了一个经典案例。

有一段时间,Sheldon 一直觉得 Penny 和他自己的生活习惯差异巨大,无法忍受,于是他决心要纠正 Penny 的某些行为——譬如帮她养成收盘子的习惯。接着,我们就看到了下面的场景:

Penny 随口问 Sheldon 吃完了没,想帮他把盘子收下去。

Sheldon 在表示过感谢后,给了 Penny 一块巧克力当作奖励。

Penny 吃到 Sheldon 奖励的巧克力高兴不已,之后就变得更爱收盘子。

Sheldon 的这套 “巧克力豆洗脑术” 非常奏效,他以此训练了 Penny 的一系列行为,并这么形容自己对于这套方法的信心: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Sheldon 到底做了什么成功 “洗脑” 了 Penny,以达到改变她行为的结果呢?答案就是 “强化”。

他以巧克力为正强化物,强化了他认为好的行为(收盘子),最终得到了一只会主动收盘子的 Penny。

熟悉心理学的人,对 “强化” 这个概念一定不陌生。强化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有助于行为重复出现的过程,其中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通过给予一些**积极刺激(正性反馈)**来增加某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几率。

比如说,我的狗没有随地小便,而是尿在了垫子上 (行为),我就给它骨头吃(积极刺激),它以后尿在垫子上的几率就增加了。Sheldon 的 “巧克力豆洗脑术”,实际上就是把发巧克力豆作为正强化,来不断提升 Penny 做出令他喜欢的行为的几率。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没有人天天拿着巧克力在我们身边,但是使用强化的方式来改变我们行为的例子不胜枚。

你有没有因为票圈某次多增加的几个赞,而按下决心,要再多花俩小时 P 图?又或者一边默念着 “再也不要随便抒发情绪”,一边把那条发出去整整十分钟还没收到回复的票圈给删掉?

在改变他人行为这件事上,“强化” 实在太有效了。我们常常会被别人、被社会、被文化无意间正强化,对此我们应该多一些警觉。

“看到那些明星的脸,我就忍不住剁手”

大家在看广告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广告里总是充斥着一群非常好看的人?卖彩妆、珠宝和首饰的也就算了,毕竟和颜值高度相关,卖家秀好看才有人想买。但为啥连什么手机、啤酒、汽车广告里也都充斥着一堆美女?

难不成只有好看的人才配玩手机、喝啤酒和开车么?

和外貌毫不相干的商品,也要用美女来推广,也许是因为这可以帮助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条件反射,从而达到洗脑推销的良好结果。

“反射”,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知的概念。收到一个刺激(例如一块蛋糕),针对这个刺激我们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反应(例如流口水)。有些刺激和反应的建立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而有些则是我们后天可以人为塑造的(条件反射)。

这些充斥美女的广告,就是一个利用反射的绝佳例子。

生理上我们一看到美女(无条件刺激),就会感到开心快乐和满足(无条件刺激),而看到啤酒(条件刺激)则没啥感觉。可当啤酒和美女一起出现,我们依然会因为美女而开心快乐。

经过长此以往的重复,当两者同时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只看到啤酒也会开始产生类似的感觉——开心和满足。

等下次在超市里再遇见啤酒,你就会忍不住想剁手。

或许,下次再买东西的时候,先在脑海里大喊一声 “冷静,这不是美女”,可以使自己清醒一点、少花点钱吧……

“不转不是中国人”

在我们家族微信群里,总能看到许多奇怪的消息:

“血液垃圾的天敌,清血管的‘特色菜’很多人都吃错了”

“这种治疗方式正在扼杀中国人的元气”

……

最常见的便是 “中国人” 三个字,不转不是中国人,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 xx 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一看到这种标题,就像被洗脑一样开始疯狂转发呢?

其实,这是因为些标题瞄准了一种被需求感(a sense of being needed)和群体认同感(group identify),通过转发这些消息,就能感到短暂的幸福。

相比于年轻人传递个体基因的需求和动机,老年人更倾向于族群基因的保存和延续,毕竟他们也不可能再为家族开枝散叶。所以,如果一件事情可以跟族群利益有较大的关联,就容易赢得他们更多关注,获取更高转发。

这些 “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出去你就能救一条命”“为了家人的福气一定要转” 的标题背后,是深深的被需求感和群体认同感,总能切中他们内心柔软的地方。

下次看到这些标题的时候,就当是长辈在跟自己撒娇吧,他们也许只在试探性的发问:“你还需要我吗,这个世界还需要我吗?”

“我的爱豆是天使”

每次跟闺蜜一起看他爱豆的综艺,总觉得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节目。我眼中的 “太细腻”“不坚强” 在她看来是 “真实” 和“敏感”,我看到的“太闹腾”,在她眼里代表爱豆“很会活络气氛”,甚至我看到的种种不足,在她的眼里都是她爱豆不拘小节的可爱点……

所以,虽然我们看的是同一档综艺,我看完之后感觉无聊到浪费生命,可她却觉得自己再一次感到了爱豆的魅力,斗志满满地接着为他刷评论买专辑攒钱听演唱会了。

所以,为什么人们面对完全相同的信息,却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并最终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会依赖于描述这个选择的方式,这种对于选择的特定描述被称为框架(Frame)。

我们来看一个框架如何影响决策的例子。在一次心理学实验中,被试需要阅读两家肉店的介绍,然后想象自己需要筹备一个大型的宴会,他们要从这两家肉店中选购。其中一家肉店宣称其出售的牛肉脂肪含量为 25%,另一家肉店宣称其牛肉中瘦肉含量为 75%,结果,有 82% 的参与者都选择了后一家,因为他们觉得后一家的牛肉听起来更为健康。

虽然,小学数学水平都能帮助大家发现,两家其实是一样的。

可以发现,描述一个选项的方式,会极大影响到我们做出选择的方式。

当下次推销员告诉你 “78% 的车第一年都不需要修理” 请自动翻译成 “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买车后,都在第一年返修了”,当他们说“36% 的人,学完我们的课都觉得非常有启发” 的时候,请自动理解成“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都觉得这门课没什么卵用”。

从种草到拔草,也许只有一个小学口算题的距离!

再回到开头的追星故事,其实我和闺蜜都没有说错。一个敏感脆弱的人,也可能同时更加真实和坦诚。我们俩面对同样的信息,选择了不同的框架来描述和加工,也因而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所以,如果下一次不能理解身边人的行为时,不妨思考一下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决策框架的,这或许会帮助你搞清楚他为什么这么选。

你看,人类的认知方式根本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而我们在面对不同信息时,往往也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冷静理智。

正因为大脑有 bug,我们也免不了被 “洗脑术” 所迷惑。

我们也注定要尽力识别并克服这些 bug,才能抵达真实。

好啦,关于洗脑方法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点赞都是小天使!)

参考资料:

(美)菲利普 · 津巴多等编著.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第 5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


「简单心理 Uni」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音频、视频、直播、长程训练项目等多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 30 万 + 人参与学习。

这里有 100 + 门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

@简单心理 Uni

知乎用户 功夫哥​ 发表

人类社会在物资极端贫乏和极端丰富的时候,社会关系都可能表现为共产主义。

原始社会,物资极端贫乏,吃了上顿没下顿,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能填饱肚皮,这个时候自私的人会遭到集体排斥,大家都没有私心,这种状态被称为原始共产主义。

未来到了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时候,物资极大丰富,按需分配,这个时候人类可能会表现的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因为物资太丰富了,要什么有什么,自私没有意义。

自从出现剩余物资,有了财产概念以后,人类本性里的自私基因被激发出来,想方设法成为社会的主导者,企图占有更多财富。

原始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逐步形成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些社会形态都存在阶级斗争,具体表现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暴力机器,制定社会财富分配规则,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不同的社会阶段,统治阶级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奴隶制时期,人类刚走出原始社会,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人口却很少,这个时候人就是最稀缺的资源,控制人的数量越多,就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富有,所以奴隶主疯狂蓄奴

封建制时期,荒地都被开垦的差不多了,土地就变成了稀缺资源,只要有良田,自然就有人耕种,在这个时代,土地越多就越富有,身份也就越高贵,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所以大家都热衷于搞土地兼并

封建时代都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男人耕田,女人织布,吃的穿的全都自己搞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并不是为了交换。

后来生产力慢慢发展,社会化分工开始出现,规模越来越大,比如荷兰人专门捕鱼,靠着卖鱼,就可以在市场上换回衣服和粮食,靠着这个单一技能就可以养活自己,后来有聪明人看到这一点,为了打更多的鱼,他就雇佣了几个人帮他打鱼,这样他就可以挣更多的钱,于是资本主义的重要要素出现了——雇佣和市场。

资本主义具体出现时间无法考证,不过肯定比工业革命早的多,主要特点是资本家占有大量社会资源,雇佣大量穷人帮他干活,本质和封建时代的地主并没有太大区别,共同点都是剥削底层的剩余价值,不同的地方在于,封建时代雇农们生产的粮食和布匹被地主们囤积起来,资本主义时代,工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被资本家拿到市场上出售,主要用于交换,而不是囤积。

封建时代地主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需要兼并更多的土地,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那就必须要想方设法赚更多的钱,最终目的是形成垄断,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当某一个环节被垄断后,那就可以随便割韭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爱买不买。

比如某些日常用品突然涨价,那就要引起高度警惕,不要随便相信那些什么减产的话,又不是冰河期,减什么产?即使一个地方减产,全国那么大,都减产了?底层民众是没有定价权的,那就要考虑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但垄断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需要资本家积攒足够的实力,实力从哪里来呢?肯定是广大底层,只有数量庞大的韭菜们,才能提供足够的剩余价值,给资本家们提供充足的养分,让他们成长为足以垄断市场的巨无霸。

韭菜们分内外,内部的韭菜就是给资本家打工的员工,为了让员工玩命干活,资本家制造了很多心灵鸡汤,比如加班就是奋斗,996 是福报,还有嘴巴上天天把员工当兄弟,唯一目的就是希望手下人往死里干,给资本家创造财富,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员工的健康和家庭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至于外面的韭菜就是潜在顾客,为了榨干这些韭菜的每一张钞票,资本家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编造了各种毒鸡汤,总有一款适合你。

分辨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受毒鸡汤影响,被骗了还帮别人数钞票。

女人天生比较感性,很难理性思考问题,是受毒鸡汤影响的重灾区。

随便举几个例子:房地产大鳄说,不给你买房的男人就是不爱你!西餐厅老板说,连牛排都不请你吃的男人没品位!化妆品老板说,连化妆品都不给你买,分明是心里没有你!女人嘛,就要活的精致!名牌包包老板说,这么多贵重的东西,需要一个好的包包才能配的上您的身份!

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这种毒鸡汤就迎面而来,搞得一些本来就没什么分辨能力的女人晕头转向,不顾自身条件,要过精致的生活,当一个精致的女人。

找相亲对象的就一个个跟凤姐似的,提出的条件简直匪夷所思,在抖音上一搜一大把,也不管自己什么德行,张口就彩礼百万以上,月薪 3 万以上,结果自己每个月就拿个 3000,抖音上有一个专门怼这种脑残的,怼的非常过瘾,大家可以看看。

有些结了婚的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嫁亏了?咋个手机上别人家的老公都如此优秀?年轻多金又帅气,关键温柔体贴还痴情,轻轻松松拿高薪,大把的时间陪着老婆娃。

本来脑袋就不好使,被网络这么一忽悠,就开始各种作,把好吃懒做当成是女人应该享受的尊贵生活,把男人的艰辛付出当成是无能,时间长了,家里自然鸡犬不宁,鸡飞狗跳,一拍两散,现在社会上年轻人离婚率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大城市里很多大龄剩女,几乎都是这种思想的受害者,总觉得可以找到金龟婿,殊不知这个社会上哪有这么多年少英俊又多金的男孩?不过是资本家为了刺激消费营造出来的虚假氛围而已。

当然,这类的毒鸡汤实在太多了,凡是鼓励你买东西,听着又很有道理的话,基本可以定性为毒鸡汤,老百姓的生活,本来就是材米油盐醋,平淡而朴素,哪里需要那么多 “精致”?

夫妻之间相敬才能如宾,互相体谅才能长久,一味的单向索取必然导致劳燕分飞,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可惜太多的人不理解,原因在于毒鸡汤迎合了人性中的贪和懒,让太多人无法自拔,自己被坑了还帮着资本家数钱,实在可悲。

对于消费欲望强烈但又没什么钱的年轻人,也有对应的一整套鸡汤。

要想口袋有钱,必须观念超前;提前消费享快乐,分期支付减负担;脑袋决定口袋,思路决定出路;钱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

在这些口号的疯狂暗示下,好像年轻人不敢花钱就是非常 LOW 的事情,好像年轻人不吃好的用好的玩好的,就辜负了这青春的岁月一样,为了显示自己非常前卫,很多年轻人丧失了最后的一丝理性,在什么花呗借呗之类的平台疯狂借贷,最后酿成的惨剧数不胜数,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这些套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差不多 100 年前就开始玩了,虽然很老,但是非常好用,骗子的招数就这么一些,多读点书就懂了,不要被骗了还帮人家数钱。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资本的目的在于累积财富,资本家对内必然压榨员工,对外必然鼓吹消费主义,收割韭菜。

睿智的人知道自己的需要,量力而行,自然不为所动,愚蠢的人激动不已,把毒鸡汤当真理,自然下场凄凉。

本文在微信公众号 “功夫哥” 首发,敬请关注!

知乎用户 凯岩城永不陷落​ 发表

创造物质刚需有些过时,因为当你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必要,然后你就能轻易拒绝这些东西,或者你再进一步,坚决不开花呗,你会发现你拒绝它们更容易。

如今更高明的消费主义洗脑并不经常在这方面做文章了,它们更喜欢从人的自我意识入手,通过暗示你购买某个商品能够让你开启某个状态,或者拥有它是你作为某种身份的标志,从而让你和其他人区分开。

自我意识过剩是独生子女一代遇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的独特问题,而这种问题催生出了新的消费主义——购买身份认同。独生子女一代从小生活在更封闭的环境之中,他们的成长过程里少有兄弟姐妹和父辈所拥有的朋友,多的是更加单调的生活,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让他们接触到了现实社交范围之外的广大世界,于是在这一代人中生活水平中上的那部分人里,普遍出现了更多的个性和更少的(或者说被拒绝承认的)相似性,它们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必须需要某种认同来维持。

认同不可能脱离物质凭空存在,因此它必须通过物质商品来维持,这就为消费打开了渠道。我们做个假设,当 loft 和都市精致生活挂钩时,它就成了自认为是都市白领小资的群体的考虑对象,进而这个群体在考虑购买独居住房时会更多地考虑 loft 的户型,尽管绝大部分的 loft 实际上并不适合作为住房长期居住,它对个高体重的住户并不友好,水电也大多算商用水电。

我们嘴上说拒绝消费主义,回归理性消费,但是什么是理性消费,这仍然是一个主观的问题。消费主义陷阱之所以是陷阱,就在于你无论是购买物质类型的 “刚需” 还是购买认同类型的 “刚需” 时,你潜意识里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认识不到它实际上是你不需要的东西,因此,破除消费主义洗脑,首要问题是解决主观层面的问题。

购买认同这种类型的消费主义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主管层面的破解相当困难,因为这意味着人要解构自己。有些都市 “白领” 表面光鲜,然而实际上却一直艰难维持,甚至需要父母每月资助,其根源就在于此——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人甘愿为了虚无缥缈的认同付费,而集体无意识地为认同付费,又让付费者之间形成反馈的循环,进而让其坚定地肯定这种付费的必要性。

因此,解构自己的第一步,就要从解构这种付费的必要性入手,在这一过程中,唯有让付费者之间的反馈循环失去意义,付费的必要性才会被解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反馈满足的是过剩的自我意识的需要,我们也可以说,人对它的需要是由过剩的自我意识决定的,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想要解构这种反馈的意义,我们首先就要解构自我意识。

人是由环境塑造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人的自我意识,而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自我实现,这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我们前面说的反馈。我们这一代的核心问题在于,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所看到的客观环境,但是我们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活动并没有随着互联网延伸,因此自我实现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大概率无法满足自我意识的需要,此时我们的自我意识就过剩了,对于那些多出来的需要,我们就不得不付费获取。

解决这个问题,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核心便让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之间的差存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你不真正必要的消费不至于没有节制。但是这个可控的范围究竟是多少,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控,因为人与人的差异性虽然并没有过剩的自我意识所展现的那么大,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而你想要真正掌控你的自我意识,你首先必须从里到外真正认识你自己。

知乎用户 崔丁 发表

只要不试图拿物质来标榜自己,就已经跳出了消费主义陷阱。

如果多读读《毛选》,就会发现消费主义有多扯淡,买了那个东西,用了那个产品,就变得不一样。

《毛选》中一个人的改变是由内因决定的,而不是外因,就好比一枚鸡蛋,外面给他加热到多少度都改变不了鸡蛋就是鸡蛋这个事实。

知乎用户 李小粥​​ 发表

消费主义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对于任何已有的东西,只要家里还有可替代的,就不做更换。

对于任何没有的东西,只要现有的生活方式里可以没有,就不做添加。

知乎用户 粗鲁且傲慢 发表

1. 绝不超前消费。除非迫不得已。

2. 想买的东西先抻着,只有打折的时候才考虑一次性购买,这样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会买的更少,等到习惯于取舍之后,自然就不太想买了。

3. 只要看到广告,先当作在骗人,以审视骗子的眼光看广告。了解厂商黑历史和常见套路,了解基本知识,尝试拆台所有广告。

4. 间隔很长时间才会使用一小段时间的东西少买,要有一个上限。这一条是用来防止长期没有新东西刺激导致的厌倦的。

5. 假装要自己买房,不存够房钱不买多余的东西。

6. 从功能入手,挑选能实现功能需求并能使用最久但最便宜的东西。彻底忽视物品的社交价值,除非混圈子,有靠社交提升收入的刚需。

7. 用不坏不换新。

8. 记住某些商品原来的样子和价格,你就会发现,有的东西在悄悄涨价,有的在悄悄降价,买降价的,不买涨价的。

9. 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不买立省 100%

知乎用户 叫我小孔​ 发表

太容易了,平时没事别看小红书,别关注一堆美妆 / 穿搭 / 种草博主,少在知乎浏览各种好物问题。只有需要买什么了,再去这些地方搜就完事了。

别人讨论最新的色号 / 包包 / 手机,全当没听见,或者左耳进右耳出,除非正好讨论到自己本来就准备买的东西。

淘宝打开就直接搜索自己要买的东西或者直接进去相关品类,不买就不打开,买完就关上,没事别老往下滑。

下个记账 app,花一笔记一笔,没事就打开看看这个月又花多少钱了,再想想自己那丁点余额。

抛开无用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每天一杯星巴克要 20 多,每天一杯速溶黑咖才一块钱。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俩效果是一样的。

[

G7 旗舰店美式纯黑咖啡粉速溶无糖脂减燃正品 0 脂越南进

天猫

¥94.90

去购买​

](https://uland.taobao.com/ccoupon/edetail?e=7Lb9BpGws8ilhHvvyUNXZQst4RUgB%2BQM1dI5raycii4uynEbLfMGNlQvM5IYhIoty5FOJP2gSFVP%2FWZO3A8fFD8HDpJjEeny8%2Bc4SyYJsTJrC8Oh6piEfSWh%2FA%2BGE5RTaydgQ0IZMdIN%2BoQUE6FNzAehmFUy5mBDQIOO2jJHQdKFd7EOhB8UcZSPB2XtGCCjqx%2Bk6U4rplyfPnSF3%2BzAFErUK1%2FwXgcFLTlT3yDZRnqC6ES0vwEmeXIPauJouaA3u0Bpcsv0%2Fui9K7K8OOlwefylhG7zs0r9OvFUE4y9N6gVSoJqvN8Ii%2BHfac7b8FGZtxl6Um37OPJ1vzYmh9blXGRaRvHGV1QDa8BaGyniSDUp6VQfEW5YlgzUv%2BYStry7fjh37OZy0Bg%3D&traceId=2127e66016479165384922221ee7fe&unid=1M29LH4NQU80&union_lens=lensId:TAPI@1647916538@21051ac7_096a_17faf7adae3_75ef@01)

买不起贵的就不买,现在淘宝也好,拼多多也好,物美价廉的东西太多了。

或许 100 块的确实比不上 1000 块的,但是 100 块的你为它的品牌溢价可能只花 10 块,1000 块的你可能却要为它的品牌溢价花 900 块。

而对于我们打工人来说,品牌溢价是最不需要花的一笔钱。

吃穿可以买质量好一些的,但尤其不要追求多,衣服一个季节两三套足矣,包包大中小各一个也够了。

说白了,还是要从内心里承认,自己就是个打工仔,不是资本家,家里也没有财产等着回去继承,你买再多大牌,喝再贵的咖啡,也变不成有钱人,既然你变不成有钱人,那你买那些花里胡哨的,不就是傻么。

知乎用户 小狐狸精綠寶石盒 发表

“判断人类大脑是否成熟很难,因为目前还没有 “完全成熟大脑” 的参照点。从青春期到 30 岁左右时,人类大脑中的灰质和白质会发生重要变化,灰质变薄,白质变厚。白质增加表示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加强,灰质变薄被科学家们成为 “精简过程”,让大脑变得更加高效。”

哈佛最新研究认为人类成年时间应从 18 岁改为 30 岁科学家们认为人类 30 岁时才算成年_大脑

英文论文原文

https://www.cell.com/neuron/pdf/S0896-6273(16)30809-1.pdf

一般所说的年轻人大概是 30 岁以下居多。

所以,怎么远离?

无法远离啊!因为那个年龄段,大脑本身还没长好,无法识别的。今天教会了这种方法,明天别人换种方式,换个名头,年轻人又入坑了。各种各样的坑,就是专门坑年轻人和老年人的。

而幕后操手呢?就是那些中年人。当然,他们年轻时候,也是被坑的不浅,但是因为良心大大的坏,所以吸取教训,到了中年,坑年轻人。不过没有关系,到了老年,他们也会被坑。

人类,就是一代坑一代的恶心循环啊!只有孔子这种,我这种,才无私的爱护年轻人,帮助老年人。

知乎用户 简七​​ 发表

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发展,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的广泛使用,618、双 11 等电商节的兴起,借呗、京东白条等网贷平台的出现,让现在的年轻人,稍不留神就掉入了 “消费主义” 的陷阱之中。

消费没有错,但如果在 “消费主义” 的陷阱中无法自拔,频频月光甚至背上债务,就需要警惕了。

首先,来看下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消费主义陷阱,你也可以顺便对照下自己,是否曾经也掉进去过?

一、有哪些常见的消费主义陷阱

1、损失厌恶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很好理解,大致意思是:

相比于获得的东西,我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商家利用这种心理,多花一些不必要的钱,比如:

你经常光顾的外卖店家搞的双十二活动,满 50 减 20,过期不候,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 “一定要用啊,不用不是亏大了吗”。

于是你用满减券,点了一堆外卖,本来平常可能只花 20 元,一顿午餐就搞定了,结果为了不想损失,还花超了 10 元,而且外卖点太多还吃不完,白白浪费。

除了满减券,还有很多 “损失厌恶” 型决策场景,你也一定不陌生:

1)商家提供的免费试用,用得满意再付钱。

真相:用习惯了的你,最后一定会买的。

2)商家主动发到你账户里的限时优惠券。

真相:限时优惠=催你花钱。

3)付款时弹出的 “1 元加购 XX”。

真相:不需要的东西,1 毛钱都贵。

4)婚纱照本身很便宜,只有额外增加精修照片才加钱。

真相:赚的就是你额外精修的钱。

5)买一年期会员卡,现在就能打折。

真相:这一年你都只能在我这儿消费。

6)包邮的东西才划算。

真相:邮费都算在价格里了。

2、精致穷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过 “为精致买单” 的经历,比如——

月薪三四千,却花费一大半来买化妆品和衣服,多半还是名牌;
热衷打卡网红餐厅、网红景点,主要为了拍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
每天一杯星巴克,隔几天一杯奶茶,太便宜的外卖不点。

虽然花钱的地方各不相同,但背后想法都类似:

年轻人就要放纵要享受,人不轻狂枉少年;
人要舍得给自己花钱,能花才能挣啊;
平时上班已经够辛苦了,总要犒劳一下自己
……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精致穷其实没什么错,但如果,你因为盲目追求 “精致穷”,而使自己陷入月光、甚至负债的窘境,就会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了。

如果你工资不高,但确实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还想存下钱,那这个要怎么办呢?

这里有一些 “边花边赚” 小妙招,以及一套高效存钱的理财模型,可以分享给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一套万能理财模型,让你边花边赚,高效存钱

3、超前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句话听起来确实很美好。

市面上花样百出的借贷产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还有一堆不知名的 “XX 贷”,都让我们“圆梦” 越来越便利,但无形中,我们也越来越容易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之前有一则报告显示,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有 6500 万开通了花呗,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在年轻人中超过了八成,逾期贷款也在不断攀升,只有 13.4% 的年轻人没有负债

十个里就有一个同时使用多个网贷工具,被花呗、白条等等平台困住了人生。

![](data:image/svg+xml;utf8,)

在豆瓣,有个的 “负债者联盟” 小组,其中有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超前消费深陷负债泥潭无法自拔。

拓展阅读:
网贷 40000,月薪 6000,还有救吗?
花呗用还是不用好?

知道了这些,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呢?

这里可以分享一些建议给你:

二、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1、记住 “我需要、我喜欢、我适合”

如果你在购物时有选择恐惧症,可以问问自己这个东西是否是 “我需要、我喜欢、我适合”,必须同时满足这三项才收入囊中。

我需要,说明买这件东西有必要;
我喜欢,说明感情上接纳它;
我适合,说明它和我相匹配。

买东西、找对象、找工作其实都是这三个原则,缺一不可,不要因为太贵而委屈自己,更不要因为便宜而轻易入手。

2、设置冷静期,提前列清单

我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但如何避免乱花钱和花错钱呢?可以分线上线下两个场景。

- 线上购物

喜欢先加购物车 / 收藏,给自己至少 3 天的冷静期,想清楚使用场景和频率。如果在这之后,还觉得自己很需要,那就大方付款吧。

- 线下购物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是想去超市买瓶洗发水,结账时却发现购物车里多了很多零食、饮料……

为了应对线下购物中的冲动,事前列清购物清单很必要。另外,逛超市时,可以多留意货架最上层和最下层的东西,一般来说,它们质量也不错,但价格会便宜不少,性价比更高。

3、常规性的物品,做好年度规划

年初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划一下新的一年想要购入的物品。

这样,一方面会逼着你去数一数 “我拥有的”,这样不会买回来才知道自己原来也买过;

同时也会想清楚 “我要什么”,这样不会糊里糊涂买入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拿女生来说,其实每年会买的无非就是衣服、护肤品以及化妆品这些。我购入衣物的标准是《我的一百件的单品》与《风格物语》,买 100 件没用的不如 1 件经典的。经典款的羊绒大衣、衬衣、小黑裙、墨镜、通勤包等等都在 wish list 里面。

既然要买就买好的,无法一次买齐,那就做好计划一年一年买。

比如今年刚入职,一个质量比较好的通勤包是必须,其他都可以往后排。所以拿出第一个月工资的一部分,买了一个包。刚开始赚钱也买不了那么贵,但是皮质好、样子喜欢,就足够了。

想好自己四个季节怎么打扮,清理一下衣柜里可以拿出来搭配的,列出来需要购买的,这是防止购物冲动的好办法。

4、余额管理,抵制优惠券

618 快到了,各大网购平台又要合伙抢钱了!很多人,受不住短信和推送的降价提醒,小手一滑,钱就没了。

我的建议是,不要在支付宝、微信钱包里,放置大额现金。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花呗可以选择调低额度,多余的信用卡也可以做销卡处理。

还有,抵制优惠券,不要被限额、限时的优惠券冲昏头脑,大促一直有,没必要为了一时降价而血拼。

5、调整支付顺序,重返「纸币时代」

如果你已经身陷负债,或者消费欲过于旺盛、认为自己自制力不强,那不妨从源头下手,少用甚至不用信用消费。

调整默认支付顺序,避免使用信用支付,以支付宝为例:

点击右上角的设置图案,选择支付设置,调整支付顺序:

把信用卡或花呗的位置挪到最后,把余额宝或储蓄卡放到前面。

用一笔少一笔的直观感受,能让你找回 “花钱” 的感觉。

如果还是克制不住自己,不如直接回归「纸币时代」,在日常消费中,取出一些纸币来付款,可以找回对真金白银的感觉。

6、拒绝网贷服务

微粒贷、借呗、金条,虽然只与花呗、白条一字之差,但这种可以直接拿到现金的服务,都属于 “小额贷款”。

无论你借多少,哪怕 100、200 块,都会上征信。

即便是正常还款、没有逾期,也会 “弄花” 你的个人征信记录。

银行也会认为你现金流不稳定,进而影响到你的信用卡、购车、购房贷款审批。

所以,最好别用。

拓展阅读:

支付宝借呗的利息也不是很高,为什么还有人被网贷弄的头破血流?

7、分期只用免息

如果你确实想买一件东西,不得不使用分期消费,那一定要先确认这件东西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只有对承受范围内的商品,才能使用免息。

因为分期的费率实在是太高了。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用花呗分 12 期,购买一件 9999 元的商品。

你觉得年化利息是多少?

749.92 ÷ 9999 = 7.5% ,年化收益固定在 7.5% 之上的理财产品,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

更何况这笔消费的实际利息更高,因为我们每个月其实都偿还了本金,但花呗却仍按 9999 元计算利息。

如图填上我们这笔消费的情况,最后计算出的年利率让人大吃一惊:

竟然高达 13.566%!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 “分期计算器” 自己动手算一算。

我也整理一些常见的借款渠道分期利率,供你参考:

![](data:image/svg+xml;utf8,)

另外,关于最低还款功能,也要谨慎使用:

简七:信用卡一直最低还款会怎么样?

最后

给大家总结了个**「不买清单」**,大家可以对照着自查一下,如果你的购物计划里有类似的东西,建议删除:

1)单价不高的日用品,如抽纸等,节省不多;

2)大件占地方的物品,如家用跑步机;

3)从没试用过的护肤品,还买一赠一,万一过敏了呢;

4)不合身 / 与个人风格不符的衣服鞋包;

5)所有凑单品 / 赠品,都不具备参考价值,我家里有成堆小样都过期了;

6)需要考虑分期付款的商品,说明它超出你的能力范围;

7)排期到 6 个月后才能用得上的东西;

8)与存货功能相似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消费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也没必要谈之色变。

只要是量力而行、买我所需,花好每一分钱,珍惜每一件称手的东西,就不会轻易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也更能体会消费真正的乐趣。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消费习惯更加健康,让自己的每笔钱都花得值当,甚至能带来增值,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免费学习 如何存钱、聪明消费以及财富增值 的知识。

【0 元学】10 天理论 + 实践,教你会花更会赚

如果觉得这个内容对你有启发,欢迎帮我点个【赞】吧~

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

简七

相关阅读:

身边的有钱人教会了你哪些道理?

网购中,你遇到过商家的哪些套路?

大家都有什么比较好的理财方法和习惯?

15w 存款除了余额宝以外还有什么好的理财方式?

花呗用还是不用好?

「面对 22 万的负债,我该怎么办」

我,是这么「搞钱」的

知乎用户 麦芽糖糖的老公 发表

这是我养老的钱,抱歉,不能给你

知乎用户 鬼斧神工 119​​ 发表

经常有人说鬼父你总喷这个喷那个,总说这个那个是消费主义,是骗局的。

那到底该怎么买呢?到底该怎么应对呢?

其实往大了说,一切应对消费主义和 “买买买” 陷阱的方式都可以归结为:开源节流。

我没法教大家如何多赚钱,但我这里可以分享一下如何少花钱。

比较极端的方法就是干脆删除手机淘宝、京东等购物类 app,从根源上切断胡乱消费,如果实在必须要网购网页端又不是不能用。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使用频次决定如果手机上有这类软件就会相当程度上提高购买几率,哪怕是产品的曝光度和 “种草度”。切断这一入口可以有效避免实际上非必要的消费。这种方法确实比较极端,但其实我自己就已经卸载了一段时间,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哪怕一点影响都没有。

三十岁左右的你,正处于什么状态?

另一个比较极端的手段是关闭 app 数据追踪,尽量不看首页推送,只看自己主动搜索的内容。这一点也很好理解。稍微对互联网行业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知道,算法工程师,稍微级别高一些经验久一些,年薪百万并不是什么难事。羊毛出在羊身上,他这 100 万是从哪里赚的?公司付给他 100 万那么他一定创造出远超 100 万的价值,这些钱是从哪来的?说穿了还不是通过各种推送算法榨取韭菜的钱包而来的。


说点更实际的。

我们都身处市场经济的体系之中,完全不消费那是不可能的,完全什么都不买十有八九是在骗人。问题是到底该怎么消费,既能满足一定的需求又不会过度消费变成 “赚钱的穷人”。

我自己的话,把消费分为大致 4 类或者说 4 个象限:必要、非必要、耐久、非耐久。(其实这应该是一种很普遍的分类方法)

必要且耐久的需求,逻辑上需要更多的占比。这里所说的占比,可以理解为允许支出的收入占比。

哪些是必要且耐久的消费品呢?汽车和房子

哪些是必要但非耐久的消费品呢?吃喝、衣服鞋子、手机、电脑等等。确切的说是能够满足基本功能性需求的必需品。对于改善性消费而言,例如性能过剩的电脑 / 手机、豪华西餐 / 日料、潮鞋名贵服饰之类的,就不是必需品了。

HiFi 耳机显然属于非必要且非耐久的消费。而 HiFi 音箱、家庭影院等则属于非必要的耐久消费品。这里也许有人会疑问为啥 HiFi 音箱是耐久消费而耳机不是。蓝牙耳机由于电池老化使用寿命受限。而对于有线耳机,一方面,一些耳机线、外壳等可能会由于携带或反复佩戴而老化甚至折损;更重要的是耳机的穿戴属性导致会在佩戴与人体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老化,音箱只受到环境因素和自身单元寿命的影响。而影响耳机最大的因素之一是佩戴。耳套、耳罩以及整体的机械夹持力(头戴式耳机)等等,尤其是后者通常是无法通过更换简单的消耗件而改善的。另一方面,耳机的所谓迭代更新也往往比音箱快。

入耳式耳塞不同品牌或不同材质的耳套对音质有着怎样的影响?

接下来说一些具体消费支出的策略。

制定消费目标

房子如果是贷款的话,虽然是超前消费,但和消费主义关系并不是特别大。这里直接掠过。

耐久消费品这里主要说一下汽车。也许有人认为汽车也不是必要刚需,但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汽车确实是刚需。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家庭年收入的 1~1.5 倍买车是比较合理的。不过考虑到目前由于疫情持续带来的经济影响。这里打个 8 折。也就是家庭年收入 0.8 倍左右买车是比较合理的消费。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收入在 1 万左右,那么买一辆 10 万左右的车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您已经结婚,两个人月收入都是 1 万左右,那么买一辆 20 万左右的车是比较合理的。以此类推。这里我一定想强调一下我的个人观点,目前这个经济大环境,强烈建议不要贷款买车。如果没有那么多现金就别买

这里可以多说一句摩托车。摩托车由于其自身属性,刚需的性质必然没有汽车强。13 年报废等因素也导致其耐久性没有汽车强。所以相比于汽车而言应该花更少的收入占比。我个人的建议是 6 个月的收入,但也有一些人的观点认为话 3 个月的收入买机车不会对现有生活造成任何经济负担。索性就 3~6 个月的收入吧。我认识一个女骑,月薪一万买了川崎 ninja400;我还认识一个女骑,月薪也是 1 万,买了雅马哈 R3。还认识一个互联网中层,买了杜卡迪 V4。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消费。非常不建议像这位月薪五六千而强上十几万的大贸,这是很不理智且存在很高风险的消费行为。

月薪 6K 想买十万的摩托车想法正常吗?

对于手机,个人认为购买手机的预算在月薪范围内都是合理的。比如说您月薪七八千,买苹果 iPhone13,月薪过万,买 iPhone13 Pro,都是合理的。

对于电脑。相比预算范围,更重要的是这台电脑是不是生产力工具。如果您能用电脑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例如仿真、视频剪辑等工作,那么应该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由于这篇回答主要讲如何花钱而不是赚钱,所以暂且不讨论这种情况。而如果是消费性质的电脑,个人建议依旧是预算不超过月收入。

对于穿衣。这里只给出个人的建议观点。我认为衣服鞋帽之类的,单件最好在平均日薪的 1~2 倍左右。也就是如果您月入 1 万,那么买一件 300~600 的衬衣或一双 300~600 的鞋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月薪不到 5000 还买 AJ 之类的,显然就是非理性消费了。当然,这纯粹是我的个人观点。

对于 HiFi 耳机而言。有人认为购买一个日常用非必需品不应该超过月收入的 20%,耳机本身在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必需品,但是 HiFi 耳机并不是,即便是有这方面兴趣爱好,有加成,勉强算 30%,假如您月收入一万,买一个耳机 3000 块也就适可而止吧。而且耳机的音质与价格直接没什么太大关系,大几千上万的耳机从任何角度来看其实都不值那么多钱。

鬼斧神工 119:耳机音质与价格的关系,耳机音质与频响曲线的关系。(重制总结版)

而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群体而言,个人建议购买耳机不要超过 1000~2000 元。家里有矿的除外。

对于发烧音箱。不论是 HiFi 还是家庭影院,个人建议最好不要超过 1~2 个月的月收入。如果您月薪 1 万,并且很喜欢听 HiFi,那么买一套一万多的音箱系统已经是比较多了。我之前认识一位外企高管,年薪百万,最后买了套 15 万的音箱,算是相对合理。当然,这里指的依旧是消费性质,如果是录音室购买监听音箱,另当别论。

以此类推。

总之,给自己定下一个消费目标。在购买相关产品时严格控制在事先设定好的范围内。在非极端特殊情况下不越线,并且按照消费性质的优先级考虑购买,严格杜绝浪费性消费、超前消费和非理性消费。

消费降级

这里首先还是以手机为例。我们真的需要五六千甚至是万元的手机嘛?至少我个人是完全不需要的,在我看来很多人其实也不需要这样价格的手机。我不玩手游,对于手机的拍照功能也不是特别在意,一方面我有相机,另一方面现在一些不那么贵的手机拍照也不会差太多,还是能够满足日常需求的。性能和拍照对于我来说都不需要那么高的性能。我想其实对于相当多一部分人而言,应该也和我是类似的情况。很多人买手机到头来还是日常使用。其实对于手机拍照一直存在一个悖论,如果真的需要特别高品质的画质,和专业操作,任何手机都是不够用的。而是需要相机。不过,对于重度手游玩家而言,可能确实需要一个高性能处理器,这就没有办法强行降级了。

如果是苹果用户,购买非 pro 版本的型号其实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由于一些原因,我确实需要一部 iOS 手机,但我的下一部 iPhone 应该就会选择非 Pro 的普通版本。我主要需要的是 iOS,所以完全可以在不影响我日常使用的同时,满足需求又少花 3000 块钱。

而如果是安卓用户,其实 3000 左右的很多型号也完全够用。

如果只是打电话发微信看导航等基本应用,千元机也完全能胜任。

从一个所谓的旗舰手机,降级到中端主力机型,至少能够节省出几千元。省出这几千元可以做很多事情。

相机、汽车、电脑等也是类似的。如果您没有消费降级的意愿,那不必强求。如果有的话,其实在我看来 15~20 万的车已经足够日常使用了。10 万块的车也不是不能开。

如果可能,打车只打快车不打专车,高铁只坐二等座不坐一等座,飞机买经济舱不买头等舱。这些都属于消费降级。

再比如 “3000 预算进卡吧,3 万神机带回家”。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梗,而是确确实实正在发生的事实,即便可能没有 3 万那么夸张。很多高性能根本用不上,如果没有重度性能需求,把电脑的选购降到几千元,又能省出不少钱。

为什么好多年轻人都存不下钱?

在产品没有出现功能性问题之前尽量不升级换代

这依旧是关于手机、耳机、电脑、相机之类的数码产品。数码产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迭代体现价值。新产品一出,老产品立马就不值钱了。很多人也会 “跟风” 购买新产品,甚至在他们还没有摸到实物的情况下就预定下单,只是下意识的买买买。甚至买回来之后问他为啥买新产品,他自己都说不出来。这其实就是已经被迭代消费的思维模式支配了。

但迭代本身就可能本身就是个陷阱。

为一个可能根本用不到的功能,甚至在日常使用中几乎没什么明显差异的东西买单。这显然是非理性的。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是把产品用到出现明显功能性问题(也就是不能再用了)的情况下再换机的。我周围的很多人都是只要出新产品就买这样的模式,手机一年一换的大有人在。如果可以把换手机的周期从 1~2 年改成直到用坏了才换(可能 3~5 年),那么平均下来每年至少又能节省出千元以上的钱。

不要在超过 3 个以上的兴趣爱好上都重金投入

几年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是某大厂市场营销经理。他就说过他的消费观是最多保持 3 个兴趣爱好。不会在更多的领域是烧钱。

潮鞋、包包、美妆、衣服、耳机、键盘、公路车、乐高、钓鱼、机车、相机、滑雪、潜水、手办等等,爱好也好,发烧也罢。

**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同时玩这么多东西,必然导致每个都玩不精,不可能每个都玩的深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每个爱好都烧钱,那就是纯粹的烧钱,为了花钱而花钱。我自己就曾陷入到这种境地。买来买去其实最后发现根本没时间玩那些买来的东西,钱都打水漂了。

尽量把平时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娱乐性消费控制在 1~2 个领域。比如说 RC 车、steam 游戏之类的。其实如果想认真玩,随便一个玩的深入些都足够玩很久。

这里可以多说一句。关于市场营销这个行业。稍微有能力或者在大公司的,营销总监,年薪一二百万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那请问他这 100 万是从哪里赚来的呢?想想上面算法工程师那个问题。就不难理解其实很多韭菜的消费,就是被这些营销大师鼓动的。没办法,这就是专业。

获取有效信息

这一点紧接着上一条中的市场营销。现在很多人喜欢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但互联网上充斥的大量的无用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其实都是营销。想要获得相对靠谱的信息,最好是通过专业书籍和专业论文,或者从事相关职业的专业人士。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所谓自媒体模式,其实相当一部分都是没有任何相关从业经验或专业背景,也缺乏相关技能的灵活就业人士。他们中的很多人最擅长的是流量,而不是专业技能。流量的时代没有对与错,只要有流量,就能赚钱。

如果你觉得一些专业知识很难理解,如果你没有把握搞懂一些基础的相关信息,那么干脆就不要碰这些东西,至少不要投入太多。

总之,读一本专业书籍,比你在网上看一百期所谓科普视频,比你在贴吧论坛里看一年,可能要靠谱的多得多。(其实稍微搞懂一些,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在忽悠人,也就是内行忽悠外行,或者外行忽悠更不懂的人)

鬼斧神工 119:HiFi 入门书籍推荐

举个例子。音频发烧经常会忽悠音频信号链路的任何环境都很重要,而且都需要花大价钱。而且对于很多实际上很容易不成为瓶颈的环境

实际上,对于音箱系统,音箱和房间(包括摆位和声学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耳机系统,耳机是最重要的。其他很多产品都是没必要的或者不需要花那么多钱的或者影响相对较小的。

鬼斧神工 119:HiFi 系统的木桶效应与选购策略

这个问题很大,篇幅有限,有机会再详细展开讲解。

通过二手出掉使用频率有限的非必要产品

对于非必要品,且不经常使用甚至很久都没用过一直在吃灰的东西。及时出掉回血。轻装上阵。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iPad。很多人买回来最后发现只能盖泡面。那就不要犹豫立刻去海鲜市场回血。并且把这类商品列为非必要产品,日后一旦再有购买冲动时先回想一下是否有必要。

不要碰网贷

借呗、京东金条之类的,不要碰。如果有欠款尽快还掉。花呗、白条尽量也不要碰。信用卡如果没必要就消掉。

**没钱就不消费。**这一点不需要过多解释。


远离消费主义陷阱不等于完全不消费。这里举一个经常被喷消费主义的例子——星巴克。虽然我自己有咖啡机。但我也会经常去星巴克或者 Costa。主要是因为 30 一杯的咖啡或者奶茶对于我来说并不算高消费。而且我也不是每天都去。或者说如果一些人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实几十块的吃喝消费并不算过度。

不过还是要警惕 “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 这种言论。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适用的。花钱是花钱,赚钱是赚钱,一码归一码。花钱或者不花钱都不会让你多赚一分钱,除非花的钱是生产力或者投资性质的。赚同样的钱,少消费就是会比多消费剩下的钱多。

知乎用户 木隶倒酒​​ 发表

一句话,

你的朋友圈里被某种代表 “仪式感” 的东西刷屏的时候,

你就越不买这些东西,

你就不会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远山大叔 发表

紧跟时代潮流,新款上线买买买,

只要足够新足够优惠,剁手党万死不辞。”

我们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近 5 年双十一的单日成交额)

2015 年:912 亿元

2016 年:1207 亿

2017 年:1682 亿元

2018 年:2135 亿

2019 年:2685 亿

这其中有你的多少贡献?想想这些年有哪些你买了最终却后悔的商品?

要想杜绝类似这种 “购买浪费” 的情况,就要首先建立起自己的一套 “消费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所以不会存在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消费观。

同样一笔消费,发生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人之间,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对的,也或许是错的。比如吃一顿饭花三百万,这可能有点难以让人接受,但如果是和巴菲特吃一顿饭花三百万,加了这个条件想必更能让人接受了吧。

所以消费观不该是大众统一的,只要适合自己,明白自己的消费需求,并且明白每一次消费的意义,从个人角度来看那这个消费观就是正确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或多或少存在 “精致穷” 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无论自己的收入是多少,都要追求精致的生活。

宁愿自己下个月吃泡面,也要用上最新款的 iPhone。鞋子要买勾勾三角,包包首饰要轻奢极致,一顿操作下来,信用卡花呗借呗债台高筑,表面年少多金,实际还是个贫困人口。

精致穷,有错吗?

和老一辈人比起来,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截然不同。支出多用在潮鞋、电竞、游戏、手办、追星、名牌服装以及电子产品等。

享受生活,提高生活水平,质量并没有错。但不认可这种透支的内消费,支出要和你的收入匹配,所谓量体裁衣,量入为出。

自己借了一身钱,弄了一身债,然后压力山大,跳不出这个坑,社会上有好多因为借了贷款,校园贷,黑心贷,而自杀的青少年,都是悲剧。

希望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有坚定的意志力,正确的消费观以及高尚的情操,杜绝这种没有边际的,毫无节制的购买浪费。

那么该如何养成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呢?

1 制定每月支出计划

根据自己每月的收入,在刨除房租、饮食、交通类固定支出后,制定储蓄占比、人际交往占比、及可支配占比。这样才能清楚我们每个月的钱都花哪了,储蓄卡一定要和工资卡分开,每月工资到账第一时间把储蓄金额转出去,避免冲动消费。

2 养成记账的习惯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知自己的消费习惯,学会管理预算,还能对自己的可支配资产构成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为之后的理财打下基础。

3 学会延迟享受

在确定可支配金额后,也要对这笔钱精打细算,要循序渐进的花,不能一笔全花光,除此之外还要试着延迟满足。比如你看到一双潮鞋特别想买,这个时候请你忍一忍,没准回家后你看到鞋架上一排排的鞋,也就不想买了,如果你一开始就买了,这其实就属于 “购买浪费”,属于非必要支出。

4 投资自己的钱不能省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我们每天只需进步一点,成长一点,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投资爱好:**兴趣爱好是我们自身一项有价值的投资,与其整日下班后日复一日的消遣,不如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左右投资自己的第二技能,通过不断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投资,终有一天兴趣爱好也会给我们带来副业收益。

**投资身体:**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越到最后,你越能清晰的认识到,拥有一具好的身体,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好的身体能够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资源,有了健康,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

**投资社交:**我们身处社会这个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时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载体,而这些信息资源只有在交换中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我们要与正真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渊博的人交朋友。

通过养成这些习惯,我们才能建立起一套理性的消费观。

在理性消费中有一点,就是要求把钱花在自己最需要的用品上。不能随意地造成浪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消费欲望,做一个更加理性的消费者。

而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如何来分辨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必需品,哪些又不是呢?有一个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买与不买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太大的影响。

我们要通过不断练习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行为,就要注意培养节俭的品质。

正所谓 “知易行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执行支出计划,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储蓄习惯,在解决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去追求适合自己的财富自由。

知乎用户 保险经纪人汤圆​ 发表

掰着手指头数数,疫情已经持续了 2 年有余了,疫情期间,大家从最开始的居家办公,到戴口罩出行,都已经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现在有时候看之前拍的电视剧,还对剧中不戴口罩的场景感到有点陌生。

当然,在疫情的这段时间里,经济的发展也是那么地不景气,“消费降级”早已成为大家口中的热门话题,大众的风头已经由 “买买买” 变为 “省省省” 了。

通过大众认知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年轻人(包括汤圆)也开始记账和攒钱了,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有所改变。

**衣:**从之前的衣柜塞满,定期更换新款,到现在的只买基础款和最需要的衣服鞋袜,先把衣柜里现有的衣服利用起来,毕竟是自己辛苦收藏的。包和饰品也用之前的,想要把这些东西用坏用光,怕是没那么容易的。暂时用不上的东西都挂闲鱼,循环利用起来。

**食:**从以前顿顿吃外卖奶茶,起价三四十,吃得整个人圆滚滚的,到现在能自己做尽量自己动手,现在的饮食基本上都是少油少盐少糖,健康不油腻的同时,还省下不少的钱,额外的收获就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厨艺。

**住:**家装产品真的不能忽视,家里的小东西轮换起来其实很费钱,那就让我们果断一点地 “断舍离” 吧,简洁清爽的房间让我们更舒服,相关的精神负担也随之减轻。

**行:**家里的油车基本上不开,毕竟油价已经涨到了接近 8 块钱一升了,还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出行基本上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滴滴都很少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基本上也是骑电动车,节省时间的同时,不堵车的感觉也非常棒!疫情期间,绝大多数时候也不能出门旅行,基本上最近 2 年都是省内游居多,自驾就可以搞定。

**玩:**很多电影等到坐进电影院的时候才开始后悔,看完以后也根本记不住电影里主要讲了些什么,出来后空虚的生活显得更加空虚,还不如在家下点经典电影,或者和家人出门散散步聊聊天,也很轻松自在。

**育:**在养娃方面,基本上没多少钱能节省下来,毕竟养娃是刚需,但很多没有必要的兴趣班可以停了,游乐场的充值可以尽量减少,衣服裤鞋可以穿烂了或尺码小了的时候再买,这样也能省下不少的钱。

**用:**毫不夸张地说,前年双十一屯的洗衣液,到现在还没有用完,眼看就要过期了,只能每次洗衣服多倒一点,抓紧时间用完,还拿了好几瓶送邻居,这样以来没省到钱的同时,花费得更多了。以后要改变囤货的习惯,有需要的时候再买。

**保:**每年保险费用都是固定的,这一点基本上没有办法节省,我们是每个月发工资后,先预留 4000 块钱作为日常生活开支,其余的钱存入专属的理财账户,用来扣每年的保险保费、存银行理财等。

日常存钱的公式,由**【收入 - 支出 = 储蓄】的先花后存模式,变为【收入 - 储蓄 = 支出】的先存后花模式**,储蓄率就会大大提升。

在 “消费降级” 以及远离 “消费陷阱” 的基础之上,最好再准备个小本记账,每周或每个月再复一次盘,看看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消费是没有必要的,再随之调整,保留必要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汤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储蓄率慢慢提高的,从之前年收入的 30% 左右,提升到现在大概 80% 左右的储蓄率,意思就是说,将年收入的 80% 左右的钱,都用于稳健型的储蓄、理财或者保险。

对于存钱,小区里的一位妈妈和汤圆展开了一段这样的对话,这位妈妈说:自己虽然收入不高,但人生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买买,完全攒不下钱,就是想着自己万一哪天有个意外,钱还没花完,不是很尴尬吗?

大家可能都看过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演的小品:
小沈阳一开始说:“钱是身外之物,人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钱没有花了。”
赵本山则反驳道:“最最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了。”

所以,如果想要稳健一点的人生,或者是希望老年时的生活品质更好,那么从年轻的时候,最能赚钱的时候开始攒钱,平滑给年老的,赚钱能力下降的自己来花。

正好,刚刚过完年,邻居妈妈手里还拿着孩子过年期间从长辈那里得到的压岁钱,想要问问汤圆:怎么样才可以把这笔钱丝滑、安全、完整地攒下来,不会被自己挪用和乱花掉,并希望在孩子成年的时候,把这笔钱一次性地交给孩子,由孩子自由支配,如果可以的话,再有点收益和保证安全,那就最好不过了。

在了解了邻居妈妈的个人需求和心理预期后,根据现实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压岁钱的数额及存入年限,设计了一个专属的压岁钱计划。

每年过完年后,邻居妈妈都往这个” 压岁钱定投计划里 “投入 1 万元,一共投入 10 年,累计投入本金 10 万。存满的时候,这个账户里就已经有 12 万元了,等到孩子 18 岁成年的时候,账户里就有 13.8 万了。

想要用钱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部分退保 “的形式取出一部分出来,剩下的钱按照合同约定的预定利率继续累计生息。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 全额退保“的形式把钱全部取出来。

这样一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好他 | 她专属的压岁钱账户,未来在孩子的成年礼上,用非常正式而又有仪式感的保单交还给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么多年收到的压岁钱,爸爸妈妈都没有乱花,而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存起来的。

同时,在孩子成年的时候,把这笔钱交到他 | 她手里,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独立的第一步,肩上有更重的责任和使命,还会去学习如何理财和投资,大大提高他 | 她的情商和应变能力。

如果等到孩子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压力比较大,还可以把这个钱拿来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用来覆盖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等,也能大大减轻我们作为家长的经济负担。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刚刚成年,没有支配这笔钱的能力,那么等到孩子结婚或者买房的时候,给他” 支援 “一个保单的婚嫁金或购房款,也是可以的呀。

至于这个钱具体怎么花,有一万种可能性,但是这一万种可能性的前提就是,我们得把这个钱丝滑、安全、完整地攒下来,选择一种怎样的方式,很重要!

我是保险经纪人汤圆,会根据您的个人情况、收入支出、心理预期、实际需求等多个维度,选择和匹配最适合您的保障计划和理财方式,具体咨询请私信沟通,我一直都在。

知乎用户 皎月白 发表

我的工作是营销相关,老板总是让我们想尽办法让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赚他们钱。

今天豁出去了在这自攻砸自己饭碗,请双击点赞 + 收藏(系统会推荐给更多干货,更新会及时推送)

1、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来说,商品有三个层次的价值;使用价值,体验价值,传播价值(用来传播标榜自己身份的,比如奢侈品),越往后面溢价越高。

比如:二手车能满足基本的出行需求,10-20 万左右的新车体验起来会比二手车好,但是豪车,不仅价格很高,而且维修保养油耗也非常高,贬值率也高,但是有一定的社交价值。

比如:1000 元左右的国产安卓机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3000-5000 的手机体验起来会很流畅体验会很好,在几年前 5000 以上的用苹果手机能标榜自己身份。

如果一个品类的商品或者标品在京东淘宝拼多多上都有,尽可能拼多多,因为拼多多溢价比较低,这也是营销人最痛恨的平台,因为没啥溢价,只能价格战。

2、明确自己的是需求

假如你的需求是你买一台电脑主要处理文档那么买一台 3000-4000 价位的电脑即可,没必要去买外高性能游戏本或者 mac。

3、拒绝伪精致社交货币类价值的消费

比如为了晒朋友圈的旅游,去高档餐厅,下午茶,美容,健身,花几千块钱买海蓝之谜,然而却住着不太整理的干净的小单间、吃着泡面借着网贷……

4、根据自己情况量入为出

年收入百万的人去买最贵的苹果手机不是消费主义,但是对于还在上学的大学生,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的话,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或者几千块钱的 aj 绝对是消费主义。

5、拒绝超前透支消费

因为分期付款的实际年化利率非常高,年华利率能达到 14%-24%,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年化平均收益也才 20% 左右。

6、减少被营销流量的触点机会

少看直播带货、小红书种草、刷淘宝、逛商场、无视推送的广告,现在的营销广告会利用大数据个性化的推送,而且设计的像游戏一样,只要有机会触点你,就能一步步的套路转化你。

7、减少被营销套路转化的概率

比如利用优惠,双十一双十二这些节日本身,就是因为消费主义创造出来的,还有像其他的制造焦虑、稀缺、配套、从众、损失厌恶效应等。

8、抓大放小

比如不买豪车、奢侈品这种高客单价的产品,因为这一类商品是消费主义的集大成者,低客单价的商品偶尔消费主义一次也可以。

9、注意逻辑

消费主义常常会传播一些逻辑缪误让你逻辑自洽;我赚到了 xx 元钱,则允许自己去消费主义,而不是允许自己去消费主义来激励自己去赚更多钱的的逻辑

10、转移消费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总是对外界会有欲力,有些时候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有时候拔草行为的快乐超过了购买物质本身,转移自己的欲力,培养自己的爱好,用赚钱的欲望去替代消费

11、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投资理财

突然发现,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太好,不太自律,其实早睡早起多运动能提升颜值,不抽烟,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为我们省下很多钱、如果有钱的话在合适的时间去投资购买人口流入城市核心区的资产也是不错的选择

12、知彼知己,研究消费主义

学习一些市场营销和一些心理学知识、去提高对消费主义的认知,这里推荐一本书。

[

穷人是有缺陷的消费者……

京东

¥21.13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464546517067079680-0-1&p=JF8BAR0JK1olXQIKV1dfAU4UAV8IGloXWwILVF5aDkIQBV9MRANLAjZbERscSkAJHTdNTwcKBlMdBgABFksWAm0OH1IVXQEEXVlbFxJSXzI4UDlBDVlaUSs9QBt0XzR9eyETDkVSElJROEseA20AGloVWgUyVF9cCE8SAGwOGmslXQMyFTBbDU8eBms4GmsVWgMCXFpZCUMfBGsOK1sdWTbU-sqIgPTOs8resfXA0LbX3fWJts0nM18LKwBACU9HSF5YD04TBmgMG10UWgADUlZaAUoLAnMIK1gUXgQLUl1eCk95Bm8JGlwQXAQHXTBfCUoSA2sKGFkdbQYyV24DZkpEBW0IHlwRM1xKBBcDDhtVbWwJGF4VXAcCXW5fCUoVAV8)

最后请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记住了几点,如果记住了 3 点以对你有用的,那么请点赞 + 收藏哦(更新系统会推送)!

知乎用户 李文强 发表

其实,就一点,那就是**相信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舒服,值得,你才买。

而不是别人说那个东西好,你就相信那个东西好,就掏腰包…

消费主义的根基,是别人给你做出判断,这个别人可以是商家,也可以是明星,大 V,甚至于你爹妈或者朋友。

所以,要破除消费主义,就只有回到自身感受上,要相信,只有自己的感觉才是真的。

我结婚的时候,没有婚车,没有结婚照,没有婚戒项链(至今也没有),也没有请司仪,也没有婚纱,也没有请任何朋友同学,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是为了配合爹妈把过去送出去的份子钱收回来,我甚至宴席都不会选择办。

当然,我老妈一直强烈的反对,不热闹的搞一下,让别人看了笑话。

我偏不,我的人生,我要自己说了算,谁爱笑谁笑去。

于是乎,就这么低成本的办了一场,当然,我对象也支持我的做法。

先声明,我没有任何负债,我有车有房有车位也有存款有事业。

只是完完全全的不喜欢,我不喜欢的事,任谁说得天花乱坠,我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现在回头看来,当初做得真 tmd 对。

知乎用户 清蒸可达鸭 发表

纠正一些观念上的小错误。

第一个,消费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不存在陷阱一说。

你爱花就花,不爱花就不花,没人逼你。

如果大家都不花,经济怎么发展?怎么进步啊?天天新闻上看到的 gdp 今年涨多少,去年涨多少都咋来的?

改革开放都这么些年了,大家消费的东西还少了?

难不成都是陷阱?

那我们不就是活在陷阱中?

所以别扯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陷阱了。

说白了,走到这一步,谁也逃不过去。

第二个,你说这是个问题。

人类活在地球上那里没有问题?

天天都在解决问题。

现在是消费主义问题,明天又是那个问题,后天又是 ×× 问题。

活着就是不断碰到问题解决问题。

有时候问题多了,解决不了了。

算了,躺平了,爱咋咋吧。

而且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做的。

普通人没有能力解决的。

说人话就是所谓的 “消费主义陷阱”,普通人使出吃奶的劲,也搞不断人家一根汗毛。

真正的有力人士还能象征性反抗一下,象征性的啊。

搞明白这两个问题。

ok,可以说,年轻人作为现阶段社会的被管理者,所谓的 “中坚力量”,消费能力相对不强的群体,从出生就活在消费主义陷阱中的人,只能洗洗睡了。

不过,正能量是我的一贯特色。

我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在 “消费主义陷阱” 中生活的小妙招。

能有效缓解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所带来的的不适。

闭着眼睛生活。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你只要睁开眼,广告就会钻进来。

你的大脑甚至跟不上它们进入的速度。

会傻傻的问一句:你进来了????

我生活的地方,连电梯里面都插满了各色广告。

有传统中型纸张的,有小屏幕循环播放的,有四面墙把你包围起来的。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做不到的。

天天爆炸宣传,眼花缭乱,感觉快瞎了。

建议带墨镜出门。

最好拄拐出门。

带着耳机生活。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

我的歌单,从英文歌,到日文歌,到中文歌,到没有歌词的音乐,到没有歌词没有旋律的下雨声流水声等大自然的声音。

确实体会到了什么是大音希声,什么是庄子所说的天籁与地籁与人籁的区别。

商家发现光是图像画面已经不能搞那些不带眼睛出门的人了。

所以,现在都在投放声音广告。

因为你可以自己把眼睛闭上,但不能自己把耳朵闭上。

这就需要手动搞定。

你走到繁华一点的路段。

会听到大量的叫卖语,高端一点的就是吹牛逼,再高端一点的就是阶层啊,个性啊等等懂得都都。

说白了就是让你花钱买不一样的生活。

顺便说一句,所有普通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样的苦逼。

到这里,大家就知道应该带上你心爱的耳机。

小时候我出门看到有人带耳机在大街上走。

我很担心他会被车撞死。

长大之后才知道,可能,这些人就是被撞死也愿意活在自己构筑的小世界当中,属实是敬佩他们。

而且还隔绝了广告音效。

算是附带的福利了。

视听上面的东西说完了。

再谈谈鼻子和嘴。

这俩东西对标的就是美食。

我一直对美食没有偏见。

从小到大的观念也就是只要吃进去了就不算浪费。

但现在的情况是,我就是一天吃一家,一辈子估计都吃不完能接触到的各类美食。

而且身体也遭不住啊。

那么就很恐怖了。

所以,如何关注嘴是重中之重。

但是食物作为刚需中的刚需和衣服裤子鞋这些东西还不一样。

有些人是真的能做到少买衣服,而做不到少吃饭的。

我的建议是,自己做。

认识一个少女,因为穷,就每天自己做饭。

做着做着,她也习惯了。

也挺喜欢自己做饭吃,还省钱。

所以,穷加理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是可以和消费主义斗一斗的。。。

单身。

这条很好理解。

当你有了非常在乎的人。

省钱这件事就可以往后面稍一稍了。

很多人的观念是,人就活这么一次,该花就花,何况是爱情这么神圣有趣的事情。

我承认,爱情是神圣且有趣的。

但我非常怀疑绝大多数人碰到的是不是真的爱情?

还是被人占便宜了?

要知道,一个东西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稀少。

爱情这么美好的事情凭什么让世界上的所有人所拥有呢?

说人话就是,爱情是稀缺品,绝大多数人不配,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爱情不是真的爱情。

我们普通人遇到的不是爱情,只能算是法律保护的一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这个关系的含爱量真的值得商榷。

这样形容比较靠谱。

有多少男人女人谈恋爱或者结婚后感受得到爱情我们就不谈了,懂的都懂。

那么一时冲动误以为是爱情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的经典表示就是给他或她或它花钱。

只有花钱了,才能证明爱我。

在人类原始冲动被放大的如此彻底的二十一世纪,花钱换来所谓的爱情基本就是成了无解的难题。

无数少男少女,中年男女,老年男女前仆后继,为消费做着巨大贡献。

难顶。

所以,还是一句话,单身,屁事没有。

总结一下。

闭上眼睛,带上耳机,自己做饭,不谈恋爱。

你在所谓的 “消费主义陷阱” 中的生活就会爽一点。

至于说远离?

别闹了。。。你不配。

只要你还活在人类社会,你就受着吧。

祝各位能快乐的生活,少想那些你没能力改变的事情,晚安。

tips:嗷对了,闭上眼睛和带上耳机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活着才能感受消费主义的威力,死了就啥也感受不到了,血亏。

知乎用户 江湖潜规则​ 发表

1

知乎用户 付鹏的财经世界​ 发表

消费主义的机制就是一个段子,千万别干一件事人死了钱没花完。

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根本不担心说。

消费主义发展到极致以后生成的一些 (理念),我们从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广告。

到商业科学里面,形形色色的市场营销,你所有一切的基准是瞄准着让你消费。

其实有的时候很多消费是没必要的,用一套机制促进居民部门消费。

然后再促进他超前消费,消费主义达到极致再促进他,促进他把未来现金流。

也折现进来消费,有社会价值观的本质是促进你消费,帮助你超前的消费。

年轻人会说我不生,让你贷,对年轻人来讲这个躲不开的。

把你圈在这个圈子里你没得选的,你说因为我家长穷所以我让我儿子上不了吗。

不会的恐怕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也得干。

很多现在教育机构也都抓准了,家长们的心思,专门就着这个做市场营销。

基本上营销都是那个套路。

碰到这种话的时候,瞬间智商就归零了,完全没法反驳。

老老实实的把比重调一调,服务于社会比重增大点,不要太贪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穷。

知乎用户 梦的最深处如银河 发表

奴隶制从未消失,只是变了个形式。

可能我说话难听了点,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

有些人,上班的时候,被老板剥削剩余价值;

下班之后,被商家剥削剩余价值;

到头来辛苦几年,身上没剩什么剩余价值。

自己的劳动全给别人贡献收入了。

这些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这些人,别人怎么挣钱?

这只不过是资本家利用人们的贪念,爱攀比,好面子,玩心重等缺点,奴役人而己。

标准的变相奴隶制。

然而,很多人,被奴役而不自知,莫名其妙地就成了社会发展的燃料,到最后烧得渣都不剩。

生生不息,剥削不止,这个社会就这样子的。

而消费主义就这样的陷阱,一种奴役人的陷阱。

总有人会鼓动你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却没人告诉你,商家就喜欢你这样的人,在你们在外孤独无助的时候,偷偷地宰你们一刀又一刀。

或者告诉你感情是这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你该为你心爱的人,买最好的化妆品,最贵的衣服。

可从没人告诉你,你想要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你努力而获得的,而不是花钱。

知乎用户 Chaologies​​ 发表

希望能够帮到因为过度消费而或月光或负债、正在努力财务独立和自由路上的你。

知乎用户 忘川​ 发表

当我把我 22000 的包闲置两年放闲鱼上卖了 2000 块的时候。

当我的一个闺蜜当了妈妈,卖了她十几个奢侈品包换了 18000 元的时候。

当我另一个闺蜜,每个月 3 万 - 5 万收入没有存下钱,给我发了包包展示架的时候。

当我淘宝等级达到皇冠二级的时候,当我开始写种草文的时候,当我买下一堆不需要的东西又被断舍离收割的时候,当我的花呗额度提到 56000,信用卡额度达到 188000 的时候,我很庆幸我已经可以对着成堆成堆的洗脑文心如止水。

当我自己成了恶龙,又何必再去吃另一头恶龙拉出的屎。

因为消费主义,因为一时兴起,导致后续入不敷出或者亚历山大,爽了一时,痛了一世,这跟喜当爹有什么区别?

消费主义是胜任力的抹杀者,让男人在没有能力驾驭开跑车的生活的时候,为了满足内心的吞金兽去勉强自己的荷包满足自己的欲望。让女人在没有能力背得起 LV 的时候,为了满足肤浅的虚荣去勉强自己或者对方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逆势而为

知乎用户 丹丹​ 发表

首先要知道怎么赚钱。

知乎用户 吉奥德文卷毛猫​​ 发表

除非你拒绝购买任何但凡有品牌背书的非必需品甚至是必需品,否则你逃离不了。

逃离就像坚持,需要动用自律,而非习惯性行为。但逃离 30 天并不能助你养成这种习惯,属于伪逃离。

就像学渣需要坚持自律才能学习下去,而从来没听说玩游戏吃火锅需要靠坚持才能支撑,不好玩不好吃直接换一个就是。

我不主张所谓的逃离消费主义,这跟当年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一样,在后悔与迟疑中摇摆不定,反内耗了心性浪费了更珍贵的探索时间。

我认为年轻人需要了解的是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每个行为举动下的本源驱动力即:自己为具有溢价属性的品牌交换自由筹码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我们这辈子所消费的商品大概率都是具备品牌效应的,因为它们背后是集团,是财阀,是资本。是一支正规军每年烧掉几千万亿的广告营销费用来挑战洗脑我们每颗头脑的独立思考模式,你怎么拒绝得了呢?你不过是一个活生生充满七情六欲的人类罢了。

只要你对生有渴求,对生命有欲望,你就会想要自己过得 “更好”。每个精致消费主义者平台莫不是如此定义规则:

在小红书,大众日记要是不够美好,白亮,干净舒适,便是偏离了优质内容赛道。

在小破站,非深度学习思考区域,宅舞和健身频道的年轻肉体总能吸引全年龄层次观众。

在小知乎,哥几又学习区总是充斥着自律可爱的穿搭博主,她们诗一般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很纯欲。

在小微博,多少八卦新闻性别冲突的背后,本质上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得。

诸如此类定义优质内容的平台太多了。为什么 “优质” 往往跟 “精致” 挂钩呢?

这就像偶像剧里的应届毕业生为何能在北上广租住一套看起来有上百平米的房间,隔壁能偶遇霸道公司总裁或白富美女神,职场不到通过自我经营一边变美一边升级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你把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换成消费主义陷阱,它们无孔不入,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点儿也不违和。

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靠的是什么?所有权分离,一边向另一边兜售消费主义陷阱下的商品,交换多数人的自由筹码——金钱。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消费主义的陷阱埋伏过程就是鼓吹、洗脑、消费、唾弃过程。

听了那么多想问怎么逃离?

你逃离得了资本的掌控吗?

你可以做到不看任何广告,不用任何跟商业性挂钩的 APP 应用,不玩具备充值消费诱导的所有类型游戏,不触碰消费主义异性,不投资你大概率被割韭菜的股币基卷等市场,不去任何品牌背书的购物中心消费,只做不需要过度消费就可以对个人成长有价值的事情吗?

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一切,那么逃离资本 / 消费主义陷阱对你的掌控支配,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过度消费是存在问题的,可断舍离在我看来也很奇怪,对于极端事物我通常两边都不站队做个理中客,适当消费是我跟消费主义陷阱和谐相处的模式。

就像人与猫的关系,你离得太近,它膈应腻,离得太远,它想黏你,若即若离或许更舒适。

我们可以在能帮助自己提升成长的事物上有所投资。

在获取习惯性成长渠道的情况下,我认为购买一些虽然小贵但很实用的健身品牌服饰,出行方便用得持久的包包,预算超支但穿着得体舒适的衣鞋,能对面对客户事业有加成的外在管理,可以阅读大量书籍的 APP 会员卡和数码产品消费等等……

其中不乏一些会占用我们一个月收入 1/3,1/2 的选项。但是对于终身成长这样的消费陷阱,即便踩了我也不会后悔,就算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物最终没有坚持下来,但习惯这件事儿,经历得多了或许就有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吉奥家的猫仙琛

一个被修仙生活和内卷职场压垮了崩溃了的生活美学博主。

专注不限于:书籍推荐 / 斜杠摸鱼 / 自由职业 / 终身成长 / 极简 FIRE / 低欲望职场 / 读书笔记 等话题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请在这个被资本异化的焦虑时代,尽早退休,自由安排自己的人生与工作。

知乎用户 孤独的海怪 发表

谢邀

消费主义的功力远远不止大家想到的而已,例如:奢侈品、价格歧视、洗脑广告等等,这些真的都只是最低级的套路。

![](data:image/svg+xml;utf8,)

那接下来请兄弟萌集中注意力仔细用 “脑子” 分析一下,顺便把 “保护” 打在评论区。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一回合开始 ROUND ONE

喜欢就去买!没钱就去赚!青春那么短,磕碜给谁看?(说来说去,都赚钱给你了呗?)

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咋地?不会赚钱的人也不会花钱啊?你给我 1 个亿试试?请大家记住,当你想做资本家的时候,请先摸一下自己的口袋里有没有资本。)

618 年中大促、七夕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双十二购物狂欢节、三八女性购物节(我相信不远的将来 “中秋月饼购物节”“端午购物狂欢节”“圣诞购物狂欢节” 每周一小**” 劫 “,每月一大 “劫”,商家此时就恨不得天天” 抢劫 “**你的钱包。)

奢侈品能够彰显你的贵族气息,例如:

①穷玩车富玩表,男士拥有一块好的手表能更加体现你高贵优雅的身份!

②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你的穿衣风格能够体现你的身份(意思我们就穿 LV 了,那马云穿啥?金缕玉衣?

③我能站在你的 AJ 上亲你吗?(你 AJ 都没有,也配有女朋友?)

以上都是初级的套路。基本以洗脑为主,诸如此类 “何以解忧,唯有剁手 “、女人要活得精致一点、“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去年的衣服已经配不起今年的我”、”OMG 买他买它 “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二回合开始 ROUND TWO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能够代表爱情的坚贞,能够证明你爱不爱我。(渣男!钻石都不给我买,还说你爱我?)

你离成功只差一场成功学的课程,来报名吧,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参加后不成功还是你自己的问题,来,进阶成功学!只要 9999)

不给你买什么什么的男人,绝对不是爱你。(那我给你买了就是爱你了?金钱 = 爱呗就是~)

这个阶段就是开始慢慢以道德绑架你了,让你没有拒绝消费的理由!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三回合开始 ROUND THREE

这一次就比较厉害了,让你隐形消费还让你觉得,嗯!很值!我没亏!

再穷不能穷孩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英语,去哪都行。

(可惜现在家长都不知道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甚至还出现了” 培训贷款 “例如 X 博英语跑路,课没上成,还得还贷。真是知识就是金钱啊!)

**”XX 文化 “**例如:耳机文化,吸引那些热爱的煲机党,其实如果用双盲的测试法,他们就变” 聋哑人了 “

还有”红酒文化 “不喝拉菲人生路白走,甚至还有某台前董事长狂言” 年轻人不知道茅台的好“

旅游宣传的也是,什么年轻要走遍祖国大好河山,要去看看什么异域风情。结果呢?你回来了得到了什么?是自身文化增加了还是朋友圈多了几张照片?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一夜暴富的捷径,刚出来社会的我们只有通过省钱和存钱两个步骤来建立自己正确的消费观。

请大家记住一句话

如果你想成为资本家的话,先看看自己口袋里有多少资本?

这里是废青

希望你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知乎用户 杨建东​​ 发表

单身,别结婚即可

一切来源于攀比和寻求异性关注的欲望

知乎用户 夏言 发表

把结论先写在最前面:可能需要心理干预。

我身边有三个超前消费的例子

第一个:理发店的学徒,20 岁不到的姑娘,家在远方农村,已经外出打工快五年了。只要有空,就会去逛街,买一堆衣服回来,平时上班都是工作服,穿的机会不多;看短视频,跟着 up 主买各种美妆产品,口红都几十个色号。我每次去理发,她空的时候就会坐在店里试色。

第二个:编辑。26 岁的姑娘,大学毕业后和男友在城市买房买车结婚。前段时间爱上了盲盒,不仅会买,而且还会在直播间买,运气好也有买到过隐藏款,但实际上亏的时候更多,便宜的盲盒 69 / 个,贵一点的 99 / 个。

第三个:自由职业。27 岁的姑娘,家境殷实,会根据某书上的大 V 买奢侈品,卡地亚、梵克雅宝、宝格丽、LV、CHANEL… 去年年初和我说她要存钱,年底的时候和我哭诉一年花了 40 万都不知道钱花在哪里了。

单看介绍,几乎中了所有的消费主义的点,几十个色号 allin、盲盒、奢侈品的高溢价、被创造的需求。

故事的另一面:

第一个:理发店的学徒工资很低,没有五险一金,是按照洗头的个数来算收入回报的,一个月能有 3000 就很好了。工作时长是从早晨十一点到晚上十一点,每周休息一天。她日常生活就是睡到十点,过来上班,下班后回宿舍,两点睡觉,发工资的时候给家里打 1000 养弟弟妹妹,娱乐活动基本靠短视频,没什么时间也舍不得花钱回家。

在我认识她的时候,这姑娘已经出现了焦虑、失眠、压力大的情况。她每次和 up 主买完东西,看着那些,就会觉得自己和她是一样的人,轻松许多,并且在试色的时候能得到一种 “这是我啊” 的满足。

第二个:姑娘去年刚产下一子,产褥期过得很不好,婆婆为了省钱,没有找月子,以过去农村的经验照顾她,恢复的很不好。出了产褥期,姑娘准备去上班,和丈夫约好,上半夜他照顾孩子,下半夜是她。上半夜轮到她丈夫时,她婆婆会把孩子抱走让儿子休息,下半夜轮到她时,婆婆撒手不管,到也并非是婆婆苛待,而是婆婆当年也是被这么照顾的。我问她你婚前自己存的那二十多万呢?她说,老公有喜欢的一辆车舍不得买,她就花钱买了车送给他开。这个姑娘在狂买盲盒之前,也出现了失眠、压力大、甚至有想跳楼的冲动。

第三个:从小衣食无忧,就过惯了喜欢什么买什么的日子,只是现在有了消费引导,买的更勤了。

这三个朋友,在我看来,只有最后一个,算是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前两者,更像是用消费行为补偿心理痛苦的代偿。前两个我适度地提醒过两次需要看心理医生,但她们想了下,表示感谢 + 没有帮助。我身边不少抑郁症的朋友,根据病情的轻重,也都有就诊或者住院治疗,心理治疗的费用并不便宜,甚至可以说很贵了,这笔开支,她们负担不起。

购物狂 VCB 是作为一个病症出现的,病人几乎总是女性,被称为购物性狂躁,是一种病理性冲动,和其他类型的冲动控制障碍已被列入 DSM-IV 中。多数情况下,反腐不能控制的购物像病理性赌博和偷窃狂一样,可构成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这是精神病理对于购物狂 VCB 的解释,我说的两个姑娘,都不符合,但在 VCB 治疗方法上,有一种有效的治疗行为叫抗抑郁药治疗。我说的两个例子不符合购物狂的特征,但却符合抑郁症的特征,在针对 VCB 的治疗时发现,当病人抑郁发作时,只有购物活动能使其感觉良好,购物冬季更多的是为了获得确定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尊重。购物成了他们减轻低自尊及克服紧张、抑郁或者挫折的方式。

目前,我查到的临床数据来自于广东省**:不少住院的抑郁病人许多是 VCB 的病例,而且 VCB 的发作直接为抑郁症所诱发。**

债台高筑;找熟人赊账、借钱不还;买完之后看着信用卡会内疚;买的东西一半不用或者根本不用,直接储藏起来要么拿去送人。

这些 VCB 导致的症状和消费主义陷阱后的症状是高度重合的,甚至是许多青年的缩影。知乎也好,大众也好,都习惯与把这样的现象归咎于消费主义的洗脑,但实际上可能有许多人是因为抑郁或者 “自己都没意识到的” 抑郁造成的补偿消费。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 “消费主义陷阱” 不能自拔,又同时出现了焦虑、强迫、进食障碍(暴饮暴食)、嗜酒等症状,还是先联系心理医生,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如果说治疗费用负担不起,可以考虑加入互助组织和自助书籍,求助当地社团进行行为和认知的治疗。

知乎用户 赛赛 发表

呵呵呵,根本避免不了。因为当真的有钱支付首付的时候,就会忍不住买单位附近的房,然后欠下好几百万的债务。还好国家帮助大家剁手,买两套之后就不让再买了。

就问问大家,有钱支付首付,并且对于未来的现金流有比较好的预期的时候,能够抵挡买单位附近的房,或者买学位上升一大截,或者买居住品质上升一大截的房的诱惑么?反正 50 岁以下的,我是没见过能抵挡住这个诱惑的。况且钱这个东西,所谓的理财,能跑赢通胀也是不容易,因为玩不过那些影响规则的人啊。房子至少可以准备着让子女失业的时候收租吧……

知乎用户 深蓝保​​ 发表

学会延迟满足!

理财的核心是 “延迟消费” 和“复利投资”,能控制自己的消费冲动,做到延迟消费,这样才能省下来理财的钱。

iPhone 一出新款,立马败一个,这样的消费观是很难攒下钱的。

想要财富自由:做努力工作的有钱人

在我年轻不太成熟的时候,其实也曾经疑惑过,很多商界大佬如此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废寝忘食的工作?‌

‌比如我在腾讯的时候,公司经常有团队,会凌晨两三点收到小马哥的邮件。

我当时所在项目上线的时候,有个 bug 挺严重,据说总办领导特意下来陪程序员改 bug 到很晚。‌

‌再比如雷军创办小米的时候,之前金山上市,以及投资了凡客、多玩、UC 等公司,当时他的身价已经接近 10 亿美金。拥有这么多财富,就算每年什么都不做,利息收入都能上亿吧。

‌是什么能支撑雷军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天十几个会,经常工作到凌晨,中间穿插吃一些简单盒饭草草收场?

除了事业心,我觉得找不到其他的词了。‌‌他们真的对产品和细节有更高要求,真的想解决消费者遇到的问题,真的拥有极强的事业心。

‌‌那些商界大佬不知道声色犬马的日子很爽吗?为什么还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我想可能是如下两个原因:

  • ‌责任越来越大:之前看过马云一个视频,他说本以为公司人多了能轻松一点,谁知道事情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经营不善可能影响的是几万个家庭和合作伙伴,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求他一直走下去。
  • ‌优秀是一种习惯:多年的职场生涯让这些大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入睡,每天高密度地处理很多的事情和会议,长年累积下来,这些习惯让自己根本闲不下来。

‌‌综上所述,想要财富自由,你首先得有一颗事业心,帮助消费者解决一个个问题,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收获自己的商业价值。

‌所以作为资质平平的普通人,首先不能把别人的及格线当作自己的最高标准,不能稍微努力一点就自我感动。

其次小有所得后不能懈怠和油腻,只有保持极强的事业心,才能可能收获财富自由的结果。


关于如何理财,赚到更多钱,我建议大家花钱的时候克制一下,把钱省下来做基金定投,久而久之也能积累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之前我写过一篇基金的万字长文,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

绝对胜过你买的高价理财课程!

从入门到精通,保证干货满满,只要认真看完,财务自由不是梦!

全文目录如下:

  • 为什么建议你做指数基金定投
  • 赚钱之前,先搞懂这些概念
  • 微笑曲线:基金定投赚钱的秘密
  • 手把手教你看懂基金信息
  • 手把手教你买入基金定投
  • 手把手教你卖出基金定投
  • 基金定投有哪缺点?100% 赚钱吗?
  • 搞懂基金定投的 10 个常见问题

如果你是小白,强烈建议你从前往后认真看,如果你已经对基金有一定了解了,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看

总之,关于基金的任何问题你都能找到答案。

字数有点多,但全是干货~
看不完可以先收藏,等有时间慢慢研究; 但不要只收藏不点赞,更不要忘记看!

一、为什么建议你做指数基金定投?

每个人都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何理财赚更多的钱,这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有理财意识是好事,但不少人幻想着一夜暴富,盲目理财的下场,极有可能是血本无归。

2018 年 P2P 行业迎来爆雷大潮,数千家平台倒闭、跑路…… 投资者的钱一夜蒸发,损失惨重。

实际上,各类理财产品都有一个大概的收益范围:

理性的投资,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当你看到明显不正常的高收益时,你就应该保持警惕: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是高风险。

那么,为什么指数基金定投是一个好主意呢?

我们先不纠结什么是 “指数基金定投”,这里直接把它的优点告诉大家。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种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后面的实操教程一定不要错过。

优势 1:每年 10% 收益不是梦

有句话叫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用来形容指数基金定投就非常贴切。

它投资的是股市大盘,只要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股市跟着经济走,这种理财方法就大概率赚钱。

所以也有人说,买指数就是买国运。

而且股市是有波动周期的,我国平均每 7 年就会出现一次牛市。

最近两次牛市,分别出现在 2007 和 2015 年,而今年也有走牛的迹象:

直接说结论:

只要坚持长期定投,在平时分批买入,在牛市时卖出,要实现每年 10% 的收益并不难。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投资股市一定要避免短期的追涨杀跌,用时间换空间更加实际。

优势 2:分散风险,安全性高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些话相信你已经听到耳朵起茧,但具体要如何做呢?

其实,指数基金定投 天然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投资方法。

因为它会帮你同时买入上百只股票,避免全仓踩雷垃圾股;

而且它是一种长期投资,每个月定期帮你买入,也避免你一次性买在高位,被深度套牢。

另一方面,股票都是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买卖,资金也在银行托管,不会出现 P2P 跑路的情况,安全性毋庸置疑。

优势 3:操作简单,强制储蓄

在现今社会,很多年轻人都习惯了超前消费,不断透支自己的信用卡、花呗、白条……

等疫情一来,才发现自己在 “财务裸泳”……

老祖宗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你实在忍不住花钱,基金定投可以帮你强制储蓄。

具体操作非常简单,你只要提前设置好时间,比如在每个月发工资的第二天扣钱定投,那么基金就能帮你截留下一笔钱,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也有人做得更狠,设置完之后就把基金 APP 删掉,以防自己手贱卖掉基金……

所以疫情过后,如果你想报复性存钱,基金定投值得考虑!

优势 4:方便灵活,快速调整

相比年金险等其他理财方式,基金定投另一大优势就是灵活:

最低每月 10 元就能投资,非常适合刚工作没什么钱的年轻人。如果你中途需要结婚买房,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方式,可以根据盈亏情况随时卖出。

但如果你买的是年金险,可能前 5 年都是亏钱的……

正因为指数基金定投有以上这些优势,我建议以下人群重点考虑:

1、普通上班族

有句广告叫做,“点滴积累,成就梦想”。

基金定投每月 10 元就能理财,可以帮我们存下一笔钱,只要坚持长期投资,以后买房、买车、结婚都能帮上忙。

2、大忙人

基金定投操作简单,不需要每天花时间盯盘。

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可以花更多精力在自我成长上,也可以更好地陪伴家人。

理财的第一定律是,不要指望靠理财暴富,努力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3、长期规划者

如果你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比如孩子 18 岁要出国读书,自己 60 岁前要存下 200 万,都可以通过基金定投来实现。

基金定投讲究长期投资,避免短期的追涨杀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到牛市就很容易赚钱。

二、赚钱之前,先搞懂这些概念

成熟的投资者一定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如果搞不懂,宁愿不赚钱也不去碰,这也是区别于韭菜的最大差别。

在这部分,我们来搞懂什么是 “指数基金定投”,其实拆开来看就没那么难了。

1、指数:快速了解股市整体涨跌

股市里有上千只股票,每个人买的股票都不一样,我们怎么知道今天大部分人是赚钱了,还是亏钱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 “指数”,它由市场上 N 只股票的价格计算得出,如果指数上涨,可以理解为大部分股票都涨了,反之亦然。

再举个指数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孩子的数学成绩加起来求平均数,这就是 “数学成绩指数”。

如果指数上涨,说明孩子们的数学成绩提高了。

常见的股市指数有以下几种:

例如最常见的沪深 300 指数,它由 A 股中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 300 只股票组成,覆盖了 A 股 60% 的市值,最能反映整体的市场走势。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指数只反映某个行业或主题的股票价格走势,例如保险行业指数、军工指数、人工智能指数等。

对新手小白来说,要判断一个行业的发展并不容易,建议重点关注沪深 300 这类市场指数。

2、基金:专家集中理财

股市中总是不乏暴富神话,很多人渴望炒股致富,但毕竟炒股不是炒菜,普通人可能连 K 线图都看不懂。

于是,不少人想到把钱给高手帮忙炒,基金公司就是这样的 “高手”。

基金把成千上万人的资金集中到一起,主要投资 3 种资产:

  • 股票
  • 债券
  • 现金类资产

根据各类资产买得多还是买得少,基金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今天要说的 指数型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的一种。

普通股票型基金不会只买股票,可能会拿出一部分钱(例如 20%)买债券,所以它的走势和股票、债券都有关系。

而指数型基金,大概 95% 以上的钱 都用来买指数成分股,价格波动会比较厉害。

牛市的时候,指数型基金涨得最猛,熊市的时候,指数型基金跌得最惨。

3、定投:分批买入,平摊成本

如果你问炒股最怕什么,抄底抄在半山腰算一个,高位接盘也算一个。

悲观一点说,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股市的底部和顶部,为了避免把炒股炒成赌博,定投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法。

定投不难理解,就是 “定期、定额、分批” 买入 。比如说,每月 10 号花 1000 元买入沪深 300 指数基金。

由于基金走势是不断波动的,每个月 10 号的价格都不一样,最终我们手头上的基金,一定是一个 平均化的价格。

这就像有的家长,不要求孩子考第一名,当然也不希望考倒数,在班上排中间就好了。

定投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过定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保的养老保险基金

每月发工资之前,公司都会帮我们交社保,等我们退休后,就可以每月收养老金了。

像养老保险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投资,国家都选择定投的方式,就是因为定投是久经考验、值得信任的投资策略。

三、微笑曲线:基金定投赚钱的秘密

在了解完基本概念后,我们要开始进入深水区了。

大部分人之所以亏钱,是因为连自己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希望你能坚持看下去,先把内功心法练好,要不然打出来的都只是花拳绣腿,没有任何杀伤力。

基金定投赚钱的秘密,还得从 “微笑曲线” 讲起。

直接说结论:

定投想赚钱,首先必须克服人性的恐惧,越跌越买,不断地摊低成本价

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等牛市到来,我们就能迅速扭亏为盈,甚至收获每年 10% 以上的收益。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但数字可能有点烧脑,如果你不想深究,也可以跳过看后面

今年年初,股市行情非常火爆,小李想拿出 4 万元买指数基金。可选的投资方法有两种:

  • 一次性投入:看准时机,一次性投入 4 万元
  • 基金定投:不追求买在最低位,每月投 1 万元,连续投 4 个月

到了 5 月,基金的价格走势如下:

那么,两种投资方法有什么差别呢?

投资方法 1:一次性买入

如果在年初一次性买入,价格 1 元,到了 5 月份,价格还是 1 元,小李只是坐了一回过山车,不赚不亏。

如果小李沉得住气,从 1 月等到 4 月,而且运气好到极点,买在最低点 0.5 元,到了 5 月份,价格回升到 1 元,收益 100%,能赚 4 万。

如果小李眼看身边的人越赚越多,在 2 月实在忍不住了,以 1.5 元的价格全仓杀入,结果一买就跌,到了 4 月绝望砍仓了,那么就会亏损 67.5%,4 万变成 1.3 万……

由此可见,一次性买入的风险非常大,有可能爆赚,也有可能血亏。

投资方法 2:基金定投

假如小李不追求抄底逃顶,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每月买入 1 万元基金。

  • 第 1 个月:基金价格是 1 元,投入 1 万元可以买到 1 万份基金。
  • 第 2 个月:基金价格是 1.5 元,1 万元可以买到 0.66 万份基金。

以此类推,四个月下来小李一共买到 4.66 万份 基金。

在 5 月时,基金价格回升到 1 元,小李卖出能拿到:

  • 4.66 万份 x 1 元 / 份 = 4.66 万元

对比 4 万元本金,小李 5 个月赚了 0.66 万,也就是 16.66%

相对于一次性投入的爆赚或血亏,基金定投追求分散风险,并且获得平均化的收益,是一种非常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法。

四、手把手教你看懂基金信息

好的,来到这一部分,你的内功心法应该学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可以开始实战演练了。

买对基金定投的第一步,你首先要看懂基金的投资信息,还是那句话,你必须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要不然直接去澳门走一圈就好了。

下面以支付宝的沪深 300 指数基金为例,仅作为演示,不代表推荐

1、如何找到沪深 300 指数基金?

打开支付宝——理财——基金——搜索 “沪深 300”:

搜索结果是一堆沪深 300 基金的名字:

这里要注意了,并不是名字叫 “沪深 300” 就可以随便买,指数基金的命名规则是这样的:

基金公司名字 + 指数名称 + 后缀,例如: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而后缀又分为:A、B、C、ETF 联接、LOF、分级、增强、价值、等权重……

这里给大家一个小建议:

新手可以 先避开后缀带 “增强、价值、等权重、B、C” 的,这些要么不是纯指数基金,要么手续费不划算,其他几种都可以选择。

比如说,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博时沪深 300 指数 A,嘉实沪深 300 ETF 联接(LOF)A 等。

如果你想了解各种后缀的差别,也可以简单看看:

  • 普通沪深 300 指数基金:没有后缀,完全复制沪深 300 指数的走势,它不需要基金经理的主动操作,追求跟踪误差越少越好,因此也叫做 “被动管理型基金”。
  • ETF 联接基金:基金可以在 场内(证券交易所)和场外(基金 APP)交易,“ETF 联接基金” 就是通过场外交易,投资场内的 “ETF 基金”,如果听不懂可以先不纠结。
  • LOF 基金:除了可以在基金 APP 买卖,也可以用股票账户买卖,很多时候两处的价格还不一样,这又延伸出 “套利” 的玩法。
  • 分级基金:可以把母份额拆成 A、B 子份额。A 份额类似债券,追求稳定的收益,B 份额从 A 份额借钱炒股,涨跌更凶猛。分级基金的子份额非常复杂,建议小白先不要碰。
  • 增强型、价值型、等权重:在复制指数的基础上,加入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但 没有证据表明业绩一定会更好
  • 后缀带 ABC:这种是买卖手续费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由于比较复杂,后面再专门介绍。

基金投资博大精深,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建议新手先有个大概印象就好。

2、如何看懂基金基本资料?

以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 为例,你打开基金页面会看到密密麻麻的信息:

下面我们根据图中标注,逐项来看:

① 基金名称

刚才已经讲过,通常结构是:

基金公司名字 + 投资方向(指数名称)+ 后缀

现在基金公司越来越多,对新手来说,指数基金从 “十大基金公司” 里面挑就好了。

② 基金代码

如同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一只基金一个代码。

③ 日涨跌幅

表示 上一个交易日 的涨跌幅,也就是收益率。

需要注意:这个收益率 不是实时更新的,一般在当天股市收盘后,晚上才会更新。

④ 单位净值

表示 上一个交易日基金净值,也就是 基金的价格

同样需要注意:这不是你今天的买卖价格,而是上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基金的价格不像股票实时更新,今天的价格也是晚上才会公布。

也就是说,你今天买卖基金的时候是不知道具体价格的,但是你 可以在股票行情软件(例如同花顺、通达信)查看对应指数的涨跌幅,最终指数基金的涨跌幅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里还要特别注意,一些新手经常搞不懂基金净值,例如:

  • 基金净值都这么高了,现在买就不划算了,要买就买净值低的基金。
  • 基金净值太高可能就会跌了,净值低的基金,未来更容易涨。

其实,这些误区都是套用了 股票价格的惯性思维,在基金上是说不通的。

对于指数基金,无论净值是 0.5 元还是 1 元,如果指数当天涨了 1%,它们的净值都会跟着涨 1%,我们的收益是完全一样的。

而对于普通股票型基金,比如净值 1 块钱的基金,基金经理每天都在买卖股票。

它今天可能持有每股 1600 块的贵州茅台(股票代码:600519),明天可能持有 1 块钱的包钢股份(代码:600010),但基金净值都可以是 1 块钱。

所以,不能单凭基金净值来判断 “贵” 或者“便宜”,基金净值高只代表过往业绩好,可能持有的股票早就换几轮了。

而基金净值低也只代表过往业绩不好,可能已经被深度套牢,净值还能再创新低,所以也不代表现在买就是划算的。

⑤ 中高风险、指数型

这里告诉你基金的风险程度、基金类型,例如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 是中高风险的指数型基金。

⑥ 晨星评级

这是一种评价基金过往业绩的指标,一般 3 年以上的基金才有评级,最高等级是 5 星。

不过,指数基金不太需要参考晨星评级,因为走势只是跟着指数涨跌,而且新基金是没有晨星评级的。

3、如何看懂基金业绩走势?

一只基金好不好,什么晨星评级都是虚的,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它赚不赚钱。

不过,股市未来的涨跌是没有办法预测的,我们只能拿过往业绩作为参考。

继续逐项拆解:

① 业绩走势

我们可以选择查看,近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3 年的业绩走势。

深蓝色的 “本基金”,指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浅蓝色的 “同类均值”,指所有沪深 300 指数基金的平均业绩;黄色线就是真正的沪深 300 指数走势。

对指数基金而言,图中 3 条线的走势几乎是重合的,因为指数基金本来就是复制指数的走势。

如果不是指数型基金,3 条线的走势一般不会重合。比如下面这只基金:

我们可以看折线图的最右边,“本基金” 收益最高,然后是 “沪深 300”,最后是 “同类均值”。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只基金表现非常不错,因为它跑赢了大盘指数,也跑赢了同类型其他基金。

② 历史业绩、历史净值

在 “业绩走势” 里,最多只能查看 3 年的收益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历史业绩”,最多可以查到基金成立以来的业绩和同类排名。

同样,在 “历史净值” 可以看到基金每天的净值和涨跌幅:

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基金过往曾经分红。

分红也有专门的页面,后面再来说怎么看。

如果你要买卖基金,价格按单位净值来计算;如果你要研究基金的过往业绩,看累计净值更加全面。

③ 净值估算

前面说过,基金的净值不是实时更新的,一般会在交易日晚上公布。

如果你在盘中想买卖基金,可以参考一下 “净值估算”:

以这只基金为例,其实从交易日的早上 9 点半到下午 15 点,基金净值一直在波动,当天估算下跌 0.49%。

它的原理很简单,基金每个季度都会公布自己买了什么股票,只要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把每只股票的价格汇总,最终算出基金的净值走势。

不过,因为基金每天都在买卖股票,但持仓股票是每个季度只公布一次,所以净值估算 有时候并不准确,我们参考一下就好

4、想了解更多,专家看哪里?

作为一名新手,了解上面的信息也差不多了。如果你比较好学,也可以看看基金页面底部的 “产品档案”。

老规矩,我们逐项来看看:

① 基金档案

有些信息前面讲过就不啰嗦了,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 资产规模:这只基金是 49.16 亿,规模中等。大家要避开一些 “迷你基金”,因为基金规模少于 5000 万就要 “清盘”,也就是帮我们强制赎回,导致投资中断。
  • 基金托管人:基金的钱由银行托管,绝对不会卷款潜逃,安全性是非常高的。

② 持仓和行业

这里可以看到,基金拿了多少比例的钱买股票、债券,或者其他基金。由于平时每天都有人赎回基金,所以还得留点银行存款。

想了解更多,还可以查看基金的 “重仓股” 和 “ 重仓行业”。

有经验的投资者,可以参考这些信息来挑选自己看好的基金。

比如某只股票停牌发布重大利好,但股市里是买不到这只股票的,这时候就可以绕道基金,看看哪些基金重仓持有这只股票……

以上这些信息都来自《基金季报》,由于每个季度只公布一次,所以也存在过时的问题,大家参考一下就好。

③ 基金经理

这里可以看到谁在管理这只基金,还能看到她的学历、工作经验、过往投资业绩。

基金经理的常胜将军并不多,「 你好 Club 」建议可以参考这些资料,但切勿迷信,过去明星基金经理翻车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甚至对于指数基金来说,几乎可以不看基金经理,因为只是复制指数走势,无法体现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差异。

④ 分红送配

由于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 没有分过红,下面是博时沪深 300 指数 A 的分红截图:

基金分红包括两种方式:

  • 现金分红:直接发放现金,相当于 “免手续费赎回”。
  • 红利再投资:不发放现金,而是发基金份额,相当于 “免手续费申购”。

两种方式没有说哪种一定比另一种好,如果市场处于高位,现金分红可以 “落袋为安”,如果市场处于低位,红利再投资更加合适

五、手把手教你买入基金定投

恭喜你能看到第五段,有没有一种 “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要上高考考场的感觉?

好的,话不多说,我们要掏出 “真金白银” 买基金了。

1、买什么指数基金?

第二段已经给大家介绍过各种指数基金,这里直接说结论:

新手可以重点考虑 沪深 300 指数基金,它跟经济整体走势非常紧密,而且波动不会太剧烈,非常适合练手。

由于指数基金都是跟着大盘走,收益率都差不多,我们 选一只手续费低的就可以了。来对比一下:

可以看到,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 的手续费是最低的,所以下面的操作也会以这只基金为例。

2、花多少钱买基金?

在传统的理财规划中,每月投资多少钱涉及到你的理财目标、投资年限、预期收益率等。

作为小白,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

每月拿出净收入的 10% 来定投,例如工资 5000 元,扣除衣食住行还剩下 3000 元,那么每月可以定投 300 元基金。

这样既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也可以存下一笔小金库。以后工资涨了,定投金额也可以跟着涨。

3、什么时候买入?

基金定投是 “每月买入、持续数年” 的投资,所以不用太在乎市场一时的高低,只要整体趋势向上,赚钱只是迟早的问题

举个极端的例子:

就算从 2015 年 牛市最高点(2015 年 6 月 12 日,上证 5178 点)开始定投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坚持到现在(2020 年 7 月 30 日上证 3286 点),也能赚 35%。

坚持就是胜利,这就是基金定投的魅力。

4、定投计算器怎么用?

可能有人会好奇,刚才的定投收益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里也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

百度搜索 “定投计算器”,我们点击第一条,打开的是 “东方财富网” 的计算器。

只要把标星号的地方填好,点击 “计算”,右下角就会自动算出 “定投收益率”。如下所示: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基金选得好不好,可以算一下过往收益率。

不过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

5、手把手实操步骤

我们一起来实操,如何在支付宝买入 “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直接看动图:

2007 年牛市的时候,银行柜台挤满买基金的人,又要填单又要排队,现在买基金方便多了,手机上几分钟就能搞定。

这里只是以支付宝为例,其他基金 APP,例如天天基金、蛋卷基金等,操作方法都是类似的。

6、买入要遵守什么规则?

想去澳门赚钱,就得遵守赌场的规则,想通过基金赚钱,也得遵守交易规则。前面简单提过,基金交易分为:

  • 场内交易:通过股票账户,在证券交易所买卖基金。
  • 场外交易:通过银行柜台、网上银行;支付宝、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蛋卷基金等 APP,申购 / 赎回基金。

所谓的 “申购赎回”,只是“买卖” 换了个名字,不需要纠结。

对于新手来说,场内交易非常复杂,重点关注场外就好,这篇文章说的都是场外交易

基金的交易时间和股市一致,周一到周五是交易日,并且 以交易日下午 15 点为分界线

  • 在交易日 15 点前:股市还没收盘,买入基金算当天的交易,买入价格按当天收盘价计算,当天也叫做 “T 日”。
  • 在交易日 15 点后:或者非交易日想买基金,由于股市没有开盘,交易算入下一个交易日。比如周五下午 16 点买基金,要等到下周一才能交易,价格也是下周一的价格。

所以,如果今天股市大跌,你想按今天的价格买入基金,那就要记得在 15 点前下单。

另外,我们在 T 日下的单不一定会成交,要到 T+1 日才能确认有没有成交,成交了多少 “份额”。

基金份额和股票的多少股是一个概念,只是基金以份额为单位,股票以股为单位。

当 T+1 日的净值更新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基金有没有赚钱了。

7、买入有什么费用?

平时买东西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买基金的 手续费,可以选择 “现在交钱”,也可以选择 “以后再交”,用专业术语来说,也叫 “前端收费” 和 “后端收费”。

还记得吗?前面说过,有些基金名字的后缀有 “A、B、C”,其实这代表收费方式。

  • 后缀 A:代表前端收费,买基金时就要收 “申购费”。在银行买基金,这个费率一般是 1%-1.5% 左右,如果在支付宝、天天基金等平台买,费率可以打 1 折。务必注意!
  • 后缀 B:代表后端收费,买基金时不收 “申购费”,赎回时再根据持有时间来收钱。
  • 后缀 C:不收申购费,但根据持有基金的时间来收 “销售服务费”。

相信大家已经看晕了,这里直接给出结论,如果你要做基金定投,直接选择名字带 A 的基金就好

那么,每月定投 1000 块要收多少手续费呢?还是以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 为例,它的收费标准如下:

如图所示,只要买入金额少于 100 万,手续费都按 0.12% 计算。如果买入金额超过 1000 万,手续费按 1000 元封顶。

支付宝在下面也给出了计算公式,不过我们无需手工计算,在填写买入金额后,支付宝就能自动算出手续费 1.2 元。

这里再次提醒,如果去银行买基金,一般手续费是各种 APP 的 10 倍。如果不是非常信任银行的理财经理,其实没必要花这笔钱

另外,基金的日常运作还会收 管理费托管费 ,例如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 每年分别收 0.15% 和 0.05%,属于比较便宜的水平。

这两项费用由基金每天自动扣收,我们每天看到的 基金净值已经扣完费了,所以平时大家感觉不到。

六、手把手教你卖出基金定投

常言道,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基金定投讲究 “止盈不止损”,市场下跌的时候越跌越买,不断摊低持仓成本,坚持长期投资…… 但投资不可能投一辈子,什么时候卖出止盈最好呢?

对于纯小白用户来讲,如果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卖出,可以在 牛市来临的时候,定投已经获得了 100% 的收益,就可以卖出了。

下面再来进一步了解一下。

1、什么时候卖出?

目前,主流的止盈方法有 3 种:

① 目标收益率止盈法

投资前就要想清楚,这次想赚多少钱?

比如说 30%,那么从上证 2500 点投资,大概涨到 3250 点就可以卖出了。当然,也要看具体基金的实际涨幅。

这种方法简单粗暴,容易执行,不过缺点也很明显,有点 “拍脑袋” 的成分。

万一目标设置高了,每次都差一点才能卖出去,会让人非常煎熬;万一目标设置低了,一卖就涨,也会让人干瞪眼……

② 估值止盈法

买基金怎样才能更容易赚钱?其实在 “便宜” 的时候买入,在 “贵” 的时候卖出就可以了。

用行话来说,就是 在指数 “低估值” 的时候买入,“高估值” 的时候卖出

估值可以这样理解:

分母是上市公司值多少钱,分子是上市公司每年赚多少钱,所以分母分子一除,结果就是 “买这家公司多少年能回本”?

如果几年就回本,说明价格很便宜,如果上百年都回不了本,说明太贵了,价格不合理。

我国股市平均 7 年一次牛市,指数估值会在一个大概范围内波动,有时候高,有时候低。

当指数估值在历史低位,就可以大胆买入,在历史高位,就可以考虑卖出

作为新手,也没必要自己去计算指数估值,现在很多 APP 都会提供参考数据。以支付宝的 “指数红绿灯” 为例:

可以看到,目前沪深 300 的估值还处于正常水平,而创业板指数已经高估,可以考虑卖出止盈了。

③ 情绪止盈法

上面两种方法都比较麻烦,有时候无招胜有招,乱拳也可以打死老师傅。

当你发现银行柜台开始排长队买基金了,连菜市场的大妈都开始夸夸其谈股票投资大法了,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撤退。

钱是赚不完的,永远不要指望卖在最高点,见好就收吧。

2、手把手实操步骤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卖了,我们再来看看卖出的实操步骤,还是以支付宝为例: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其他基金 APP,例如天天基金、蛋卷基金,操作都是差不多的。

3、卖出要遵守什么规则?

和买入规则类似,交易日 15 点前卖出,算当天的交易,15 点后算下一个交易日。

卖出基金的钱,可以选择 转入余额宝或者银行卡,两种情况 到账时间是不一样的。

如图所示,转入余额宝会比银行卡早两天到账,如果你急需用钱,卖出的时候就要记得选余额宝。

余额宝的本质是一种货币基金,我们把钱转进去后,每年还有 1% 以上的收益,虽然不多,但也比存银行活期强一些。

4、卖出有什么费用?

买卖基金是双向收费的,卖出的手续费一般按持有时间来计算:

基金鼓励长期投资,所以持有时间越长,赎回费越低。例如上图这只基金,持有 730 天(2 年)以上,就免收赎回费了。

如果想用基金来短期投机,那就不太划算了,因为持有时间少于 7 天要收 1.5% 的赎回费。

同样,支付宝也给出了计算公式,如果你数学很好,可以试着自己算一算。如果不是,赎回时基金公司会自动帮你算好,一般也不可能出错。

七、基金定投 100% 赚钱吗?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凡事都有优缺点,基金定投也不是 100% 赚钱的。

前面讲了很多基金定投的优点,这里也泼点冷水,好让大家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件事。

1、定投赚不赚,还要看卖出价

相信对数字敏感的朋友已经发现了问题:

基金定投通过分散买入,获得平均的 “买入价”,但是最终赚不赚钱,还要看 “卖出价”。

  • 投资收益 = 卖出价 - 买入价

想把基金卖出一个好价钱,可以在牛市高位卖出,也可以采取 “基金定赎” 的方法。

基金定赎和基金定投正好是相反的操作,通过定期定额卖出基金,获得一个 平均的卖出价

如果市场趋势向上,这个平均卖出价会比平均买入价高,一高一低就是你的盈利。

2、追涨杀跌是人性的弱点

基金定投讲究 越跌越买,不断地摊低成本价,这样才有机会在市场回暖时赚钱。

可是,很多人都是在牛市后期,眼红别人赚钱才开始投资。结果一买就跌,越买越跌,牛市变熊市,最终被深度套牢。

不少人在 2008 年和 2016 年的熊市中越亏越多……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还能坚持基金定投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实在是看不到希望了,忍不住挥泪砍仓,浮亏变成了实亏,再也没有翻本的机会。

在牛市的高位贪婪,在熊市的低位恐慌,是绝大部分人都逃不掉的宿命

所以说,基金定投不是必胜法,想赚钱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买完就可以坐等发财了。

八、搞懂基金定投的 10 个问题

Q 1:我刚工作没什么钱,有必要定投吗?

理财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和钱多钱少没关系。

换一个角度来想,你现在没什么钱,试错的成本也比较低,趁现在先把基金的坑都踩一遍,以后有钱就知道怎么投资了

为什么很多一夜暴富的人,多年之后又会返贫,甚至生活比之前更糟糕,很大原因是缺乏管理金钱的能力。

钱少不去学理财,钱多了就是灾难的开始。

Q 2:眼红别人赚钱,现在定投还来得及吗?

通常来说,基金定投不考虑 “择时”,只要整体趋势向上,赚钱是迟早的事。

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定投

不过,想最大程度发挥基金定投的优势,最好的时机是在市场下跌时开始定投,这样更有机会走出 “微笑曲线”。

如果在市场上涨时开始定投,又没有及时止盈,有可能走出 “倒微笑曲线”:

前面也举过例子,虽然在 2015 年牛市顶点开始定投,坚持几年也能赚钱,但这种情况非常考验你的心态和耐性。

Q 3:刚开始定投就亏了,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很多人定投之所以亏钱,是因为没有一个 合理的预期

如果 前期亏损本来就在计划之内,那又有什么好慌的呢?

基金定投止盈不止损,越跌就应该越买,这样才能拿到更多 低成本的筹码。等牛市来到时,才能赚得更多。

另外,开始定投前可以做一次 “风险承受能力测试”,这个在支付宝、天天基金等平台都有。

当亏损 10%、30%、50% 时,你会有什么感受?会忍不住砍仓,还是坚持定投?

如果连前期亏损都忍受不了,可能你本来就不适合定投,安安心心买国债就好了。

Q 4:基金定投是时间越长越好吗?

基金定投和追女孩子一样,并不是傻乎乎地坚持就行的。

虽然说我国经济和股市是向上趋势,但中间的波动也非常剧烈,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如果你没在 2015 年牛市卖出,可能就要等到 2020 年。

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成本,收益也不是时间越长越高。

如果你中间急需用钱,还可能要吐血大甩卖……

Q 5:基金定投一定要买指数基金吗?

不是的,之所以推荐新手买指数基金,是因为它简单。

指数反映经济,只要我国经济发展良好,指数的趋势就是向上的。而且这是一种 “被动管理型基金”,不需要考虑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等因素。

市场上还有很多 “主动管理型基金”,过往业绩也非常不错。不过深蓝君建议你先入门,以后再考虑其他品种。

Q 6:行业指数基金值得投资吗?

和主动管理型基金一样,行业指数基金肯定也有投资价值,不过它们的挑选难度比市场指数基金更高。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不可能了解所有行业。

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儿子,曾在 1999 年以 110 万美元投资腾讯,占股 20%,可惜两年后就全部卖出。

如果他能持股到现在,身价早就超越了自己的父亲……

所以说,连这种大佬也不一定能看准各个行业,作为普通人也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

当然,如果你真的非常看好某个行业,比如人工智能,而且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行业爆发,那肯定是可以买的。

Q 7:基金定投真能实现每年 10% 收益吗?

虽然说基金定投大概率能赚钱,但每年 10% 收益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

要记住,实战不是算数学题,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我们既要心怀梦想,也要正视现实。

Q 8:买基金选过往业绩最好的就行了?

基金界有一种说法叫做 “冠军魔咒”,今年业绩最好的基金,下一年往往就业绩倒数,甚至出现大额亏损。

比如 “易方达新兴成长”,2015 年以 171% 的超高收益排名混合型基金第一,但在 2016 年却以 -39% 的亏损排名倒数第四……

其实也不难理解,风险与收益总是如影随形

今年获得不同寻常的超额收益,很可能是采取了极端的投资策略,正好踩在点上了。

但没有策略可以 “一招鲜,吃遍天”,当市场风格改变,之前的绝招也可能变成昏招,这也是所谓的 “盈亏同源”。

所以,投资不要迷信明星基金或者明星基金经理,保持独立思考更重要

Q 9:基金定投可以用来准备孩子的教育金吗?

其实基金定投也好,年金保险也好,银行定存也好,这些都只是 理财工具,都可以用来做教育金规划

给孩子存教育金,一般投资年限在 10 年以上,有机会经历两轮牛市,基金定投的平均收益相对高一些。

不过,基金定投的缺点也很明显,投资是有风险的,不是 100% 赚钱。

所以定投教育金,最好给自己留一个 Plan B,总不能亏钱了孩子就不上学吧?

Q 10:基金定投可以用来准备自己的养老金吗?

教育金同理,基金定投也可以用来准备养老金,不过要注意 定期调整 “投资组合”

比较合理的投资组合,不但会包括股票、基金这类高风险资产,也会包含国债、年金险、银行存款等低风险资产。

当我们退休后,收入就在持续下降,这种情况是不太适合冒险的,所以 高风险投资的比例也要逐渐降低

在 30 岁的时候,你可以全仓买股票,但 60 岁就不要这样折腾了,股票可能只占投资组合的 30% 甚至更低。

以上 10 大问题从众多粉丝留言中选出,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我会继续更新做补充。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基金投资也没有必胜法。

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可能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买那只基金能财富自由。老实说,世界上也没有人知道答案。

不过我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希望你能掌握基金定投这门技能,并且终身受用。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记得点赞鼓励下,也可以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关于理财和赚钱,几年前我还写过一篇深度文章,推荐阅读:

如何挣到第一桶金,实现财富自由?

写在最后

我是深蓝君,专注保险测评,日常科普社保和商业保险干货!

码字不易,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记得点赞收藏~

有任何保险疑问,欢迎关注 深蓝保机构号

随时给我留言或私信,我都会尽我所能一一为你解答。

知乎用户 派熊 2 发表

年轻人不需要学习远离消费主义,而需要学习精准购物。

而学习精准购物之前,要经验一下「不精准购物」出来的效果是怎样。

精准购物,跟断舍离,其实是一体两面。

但断舍离名声不好,以为只是扔东西,压制物欲,和空无一物,这像苦行僧一样,其实是错误的想法。

我以一个近来的例子说明。

我认识一个 24 岁的女生,她做过三分工作,第一份工资 6 千,第二份 8 千,第三份 1 万。

三种工资,到头来都是月光族,生活的质量,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钱多了,就会多买一些很快就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后又再买,再买再不喜欢,结果变成月光族。

她是一个贵的东西不会买(甚至不会看),但便宜有趣的东西就不停买,不看价钱。(很多很多年轻人也是这样)

她是一个喜欢买流行服饰的人。

她是一个每天上班的衣服是淘宝货色,但偶然一次约会,就会精心打扮的人。

她是一个必需用的东西,例如卫生纸,她会发现用完便去买,不管价钱多少。

有次我告诉她,我五年前买了一件外套,1690 元,一般的只要 500 元,但那外套,又好看又实用,质量又好,我每天都穿,五年后的今天仍像新的一样(因为质量太好了),她非常羡慕,问我怎样才可以做到。

我告诉她,只需学习精明消费,精准购物,就可以。

一,我问她消费是否多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她说是。

我告诉她,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钱用不完的,令人没有一种危机感。

而我告诉她,如果当年工资 6 千元,她也活得好好的,她应该是一个只要限定一个金额,她就会在指定金额上消费。

所以我建议她每月拿 6 千元出来,每天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用了多少,就直接在那 6 千元扣除,令她有种钱越来越少的感觉。

而由于只是 6 千元,所以就算花掉,她每月也有 4 千元可以储起来。

二,她问我,每月定额储蓄是否好方法?我告诉她,连我这个自少习惯储蓄的人,也觉定额储蓄很困难。

储蓄,是要在不影响生活质量下,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就好。

例如生活中必需用到的物品,例如卫生纸,洗发水,沐浴露等,不要三心两意,试新的牌子,只用自己喜欢的牌子,然后看看淘宝,京东,拼多多,哪时候降价,降价就买多一点。

又例如,如果每天都喝一杯果茶或咖啡,或每天吃一个泡芙,这样金钱就会无意识地消失。

这些对健康没有益处的东西,你很想吃才买,没有特别想吃的,就喝水。这样不单不会令你降低生活质量,反而因为不常吃,想吃时才吃,你会对健康,对金钱无付担下享用,你会更享受的。

又例如便当。如果当天没有什么想吃的便当,那就吃个喜欢的泡面,加上星期六日做一点凉菜,就已经非常丰富了。这比便当便宜多了。

又例如买水果,买菜,买肉,有想吃的就买想吃的,没有特别想吃的,就买最便宜或打折的。

这不会降低生活质量的,你想吃的,迫自己不吃,迫自己买最便宜的,这才会降低生活质量,但我们不是经常有心头好啊。

没有心头好的时候,就买最便宜,反而有了方向,不需要为选择苦恼。

三,我告诉她,消费,一定要集中在经常用的物品上,例如每天都要穿的外套,长裤,鞋,一定要达到「美观」、「实用」,「高质量」和「虚荣」集于一身才买,不理价钱。

而且有数量限制,只要有数量限制,就不会入不敷支。

次一级的,例如实用而不美观,美观而质量低,又实用又美观但没有虚荣感的,统统不买。

要漂亮到不行,所有人的东西全比下去的才买。

人经常性消费,原因就是因为买的东西,不够完美,才会不停买买买。

而经常用的东西,但不是外显的,例如内衣裤,要买质量最好的,但虚荣不需考虑。

至于一年用不到几次的东西,例如雨伞,有一把好用的就够,什么美观虚荣,完全不需理会。

四,将每天上班的衣服当制服就对了。

制服,未必一定是不好看的。制服,未必一定是便宜的。但制服的数量,一定不会多的。以空服员为例,空服员的制服很漂亮啊,但不会多的。

适合上班的上衣,外套,裤子和鞋,精心挑选几件(甚至买最贵的),然后每天随便配搭穿着就可以了。

由于是精心挑选,很贵和很好看,所以一定不会给人寒酸的感觉。而且制限,一定是经典款色,而不是潮流款色。

商人会刻意制造很多潮流出来的,如果这季流行豹纹衣服,你买了一身豹纹服装,下季不流行了,你会穿出来吗?

派熊 2

63 次咨询

5.0

39422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司马元康 发表

我还没读完小学,爷爷就走了。

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每天都去喝早茶,老广州了。

但他从来不存钱,退休金都花在吃喝上,走的时候只给我留了一枚金戒指。

他住院那时,刚好遇上咱家老房换新房,欠着银行 30 年的钱。

那是家里最艰难的日子,病危通知书下了三遍,为了给他续命,咱家东拼西凑,把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

要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在亲人和金钱之间做选择呢。

我从那时起就明白了存钱的重要性。

没有积蓄的人,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叶孤舟,顷刻之间就会被吞没。

更何况欠债的人。


我在老东家有一前同事,是个憨厚而又逗逼的小姑娘,人缘很好。

我总觉得这跟她爱组饭局有关系。

公司包餐,也算是难得的福利,能薅资本家的羊毛,这种事我最积极了。

但她总觉得公司的饭不好吃,每天都要下馆子,什么酸菜鱼、火锅,AA 下来也要 60 起步。一天两次。

工作已经这么累了,怎么还能在吃这方面委屈自己呢?

她每次说这句话叫我一起下馆子,我都会想起另一句更洗脑的话。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后来她的娃出生了,奶粉、尿布,再加日常吃喝玩乐,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还花呗,成了一名月薪过万的月光族。

今年闺蜜来找她玩,看到 Model 3 降到 30 万以下。

闺蜜半开玩笑说:「我卡里就有 30 万,喜欢的话我现在就给你买一台,全款。」

憨憨震惊:「天啊,你竟然存了 30 万?」

闺蜜也震惊,脸上写着:「天啊,你都奔三的人了还存不下 30 万?」


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学校里没有教过个人财务的知识。

不同的家庭、成长经历、资讯渠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消费观念截然不同。

我以前也觉得「超前消费」是消费者薅商家的羊毛,白占了一个月的便宜。

刷多了也没事,可以分期,“相当于每天一杯奶茶”。

但业内人士都知道,“实际费率” 比规则上写的 7% 要高出接近一倍。

毕竟数学这么难,能算清这笔账的人,理财已经入门了。

什么是消费主义陷阱,就是商家都从大数据看出来了,明知你是穿梭在教室和宿舍的学生、996 的社畜,还对你说 “不同场合要有不同色号的口红”。

明知你不需要,买了就会成摆设,这都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给你植入观念,消费的过程,是对自己的奖赏,可以增添幸福感。

「幸福感」真是个玄学又魔幻的东西,你是有多忙,忙到由商家替你定义幸福感

如果成为月光族,被生活压力所绑架,遭遇职场 PUA 也不敢停止一天工作,只知道靠买买买安慰和奖励自己,陷入穷忙的怪圈无法自拔,这能叫幸福感?


最后分享一个我亲自用过的方法,改变消费习惯,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只要三步骤

第一步:拿出一张纸,列出 10 个具体的愿望

无论现在看来多么遥远,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具体。

例如「买一套带书房和小花园的小别墅」、「去一趟为期一个月的欧洲十国旅行」

愿望越具体,在意识中就越清晰,你会感觉它可以实现,而不是遥不可及。

第二步:最骚的操作来了,挑出三个最重要的,然后划掉其余七个

纳尼?你特么不是在整我么?让我辛辛苦苦列十个,最后划掉七个

是的,我以前也曾经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想要的太多,却从来没有做过排序,从来没有想过,哪个目标才是我真正渴望的

当你真正开始排序,强制做取舍,你就会思考,你愿意为了哪个目标,放弃其余的。

对自己狠一点,划掉干扰项,就是为了让你心无旁骛。

第三步:为你的梦想强制储蓄

重新认识两个公式

储蓄 = 收入 - 支出
支出 = 收入 - 储蓄

又在逗我?连体育老师都知道,这明明是一个公式。

但这背后的含义其实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公式,每个月拿到工资后,优先思考消费,最后剩下的才拿来储蓄。结果就是存钱数额不可控,万一冲动消费了,你就存不下钱

第二个公式,每个月拿到工资后,第一时间把钱存下来,这笔钱只能用来实现最重要的 3 个目标。剩下的才拿来消费。

不够用?回忆一下你最渴望的 3 个目标,当下的消费冲动,跟它们比起来……

啥也不是


倘若我的故事和想法与你产生共鸣,我相信还会有千万个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一个小小的双击点赞,可以使这个回答让更多人看到,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使思想和理念能传播得更远

关于我:

从客服起步,做过运营,又转岗做产品经理,一次又一次重新出发。

我走过了很多弯路,现在开始分享一些故事和想法。

与其坐等智能推荐,要不直接我关注一下? @司马元康

知乎用户 梁智斌 发表

  1. 无欲则刚。欲望包括马斯洛模型的所有层次,不仅对物质没有追求,而且不需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不实现人生价值(承认自己本来就是没价值的人)。
  2. 书接上回,既然自己从出生就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父母和老师的包袱,是老板养活打工人(这个是底层应有的心态,而并非客观事实)。那么,广大底层是没本事开源的,只能节流;所以做人的答案很简单:勤劳勤劳再勤劳,节约节约再节约,克制克制再克制,感恩感恩再感恩。上面的人锦衣玉食、吃喝拉撒,都雨女无瓜;我们必须讲仁义道德,以清贫为乐、以牺牲为荣;因为你一旦眼红就会被收割。
  3. 虽然能翻身的人,都是狂妄自大之徒。但万一(实际上不是万分一,而是是万减一)翻身失败、万劫不复,便是不自量力的蛇精病——其实多数人都翻不了身的;读书只能长知识但不能改变命运,也不要耻笑博士读到 30 岁,他们不读书能干嘛呢(没有说他们死读书的意思,只是对他们来说学到老是最好的路)。

知乎用户 篱落 发表

年轻人如果都远离了消费陷阱对于年轻人来说钱包安全了,可对于另一部分人钱包就不鼓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赚钱就是用来花的,赚钱不花也没什么意思。钱对于市场来说就是流动的血液,一定要循环通畅才好。

有些年轻人就迷恋这些物质生活,物质让他们快乐。因为他们被修改过程序,你如果提出不同的意见为他们着想,他们可能还会将你视为异类,排挤你。

如果眼前这个人并没有询问你是否值得买,你就千万别说这个产品的缺点和不值得购买的理由。

@篱落

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个快乐的月光族~

知乎用户 zlalien 发表

首先是尽早背上房贷,最好是大于收入 50%那种,可以有效抑制消费欲望。

以前没有电子支付的时候,我逛街就不带钱包和卡,真有想买的东西,就回去取钱来买,如果回到家还有心思再出趟门去买,说明真的需要;如果不想买了,说明没那么需要。现在这招不灵了,拿起手机什么都可以买,还能用花呗白条,明显我这种老抠逼都手大了很多。所以我一般尽早降低自己的流动资金,工资下来还了房贷就存个定期理财,就剩个生活费,这样一定程度能防止自己浪过头。

知乎用户 普罗米​ 发表

01

避免消费主义的原则只有一个,尽可能多地买入资产,而不是负债。

换句话说就是,学会投资自己。

这像是一句废话,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你真的知道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吗?

举个例子,你认为,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

大部分人都觉得是资产,没问题吧。

错了。大部分人的房子不是资产,而是负债。

资产,不是传统我们以为的资产,真正的资产,指的是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取走的东西。

比如,好的基金就是资产,因为你买了它以后,它会自己把钱收入你的口袋,不用你操心。而信用卡就是负债,因为你每个月都要为它还贷,它没有给你带来任何的收益,反而要你为它掏钱。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看房子。

中产买房,房子有给他们带来收益吗?大部分是没有的,因为他们的房子只是给自己住,它没有带来任何的收益,反而从你口袋里掏钱出去。

所以这样的房子,就是负债而不是资产。

那房子有没有可能成为资产?有,假如你买了一套房,这套房子价格涨了,你把它转卖出去,或者租出去,它给你带来收益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资产,否则它就是负债。

02

搞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区别之后,我们就可以定义消费主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的陷阱,其实就是指,商家诱惑你更多地买入负债。一般情况下,什么是负债?衣服,写字,车,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等等。

日常生活用品,这是生活必需品,虽然是负债,但是为了活着,这些钱还是得花。

那买衣服,买化妆品,买车,这些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吗?

对普通人来说,是的,但是对一种人来说不是——依赖这些物品生存的人。

举个例子,时尚博主。一个时尚博主买衣服买化妆品,这是为自己的事业投资,这些对普通人来说是消费品,但对于时尚博主来说,却是成就事业所必须的投资。

所以,判断是否掉入消费主义陷阱,要看你消费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投资自己的事业,比如程序猿为了工作买一部高配电脑,那就不是消费主义陷阱。

除去日常消费之外,有几种消费,我认为都不是消费主义陷阱:

1、投资大脑,人最重要的资产,是大脑,所以你最应该投资的,是你的大脑,不管是你投资学习本职工作,还是学习理财,都能给你带来巨大收益;

2、投资健康,这个更不用说,健康的身体至少能省个几百万吧;

3、投资事业,这是为了未来赚更多的钱,事业也是一个超值投资。

03

所以,除了上述几种消费,其他的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吗?

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不是的。

就是投资快乐。

但是,是有限制地投资快乐。

举个反例,《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每个月都把钱花在包包鞋子等等奢侈品上,虽然真的很快乐,但那是虚幻的快乐。

为什么呢?

因为她没有感受过有钱的快乐,没有体会过口袋里有钱的人,只能够享受奢侈品的快乐。

以前我没有定期存钱的习惯,总是存不下钱来,但是等我慢慢养成存钱习惯之后,我发现,银行卡里有一千和一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 1 万和 10 万的感觉更是不一样。所以我现在的目标是,努力感受口袋里有 100 万的快乐。

消费主义最大的陷阱,就是让你以为,买到他们给你的东西就拥有了快乐,但是,存款的快乐远远高于商家给你的虚幻快乐。

我也会买一些喜欢的 “负债”,比如项链,但是我会控制金额,这个月最多花 200 块钱在这上面,算是对自己的奖励。

这就是我认为的 “快乐投资”。

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还有几个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

1、记账,了解你的钱花在了哪儿,不记账的人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有钱(微笑. jpg)

2、做好预算,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买,想要的东西,等待一个月,如果还是很想要,可以考虑用有限的预算去投资快乐。

3、买个房子吧,你就再也不会被消费主义欺骗了。虽然都是负债,但是把钱放到房子上,总是比放在商家口袋里好一些的。

知乎用户 老板终结者 发表

谢邀。

首先,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每买一样东西,都会让他发挥出最大的用处,以表示我对他的爱。每次买东西,我总是问自己,他买回来后会持续使用吗?如果不会,我就不会买。东西买回来吃灰那是最残酷的。慢慢的,我会精简东西。

其次,我不会借贷消费,花呗我是不会开通的,尽量用现金,那样每次消费你都会有感觉。

第三,远离乌合之众,不要去攀比,消费多少不代表你是谁。如果有人说你土,那就跟别人断绝关系,不用心软。

第四,学会投资。资本积累会上瘾的,当你第一步开始存钱了,你会越存越多。然后多看看投资理财文章,保守的,买买银行理财产品,激进的,分批买入指数基金。

第五,谨慎选择另一半,要有相同的理念,那种月光半月光的最好远离。我是蛮主张独身主义的,因为未来孩子可能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商家最喜欢收割孩子了。

好了,就先说这么多。


这几天早上的财经广播播放了一条非常典型的消费主义广告:

男:我得股票又赚了。

女:得了吧,你那叫浮盈,没真正赚钱。

男:啊?那怎么算真正赚到钱?

女:花出去的钱才叫赚的钱,比如给我买个名牌包包,过几年还升值呢!

男:哦!

女:会赚钱更要会消费!

这则广告非常典型,首先,忽悠广大女性让相对不怎么消费的男性帮买东西,其次,混淆了消费和投资两概念,奢侈品就是奢侈品,别扯什么升值。你买必要的消费品就算了,还忽悠别人去买奢侈品。最后,会赚钱也要会消费直白的说出了这就是工资回收计划。

嗯,每次听这广告反而让俺把钱包捂的更紧了,毕竟没有点存货就得给老板去当后浪了。

知乎用户 刘语丝 Angela 发表

年轻人,因为缺少历练,内在大多很虚弱。因为虚弱,所以虚荣,经常会陷入无聊的攀比中。所以,他们沉迷于物质欲望,妄图靠一些外物来为自己壮胆。实际上这都是妄想,妄念,大错特错。

真相是,你内心的虚弱,自卑,怯懦,缺爱,无论靠多少物质都是填补不了的。真正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一定是生发于内在——坚韧的内心,强大的内核,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如此富足的内心,其实几个限量款包包就能换来的?必须自己去经历,去历练,去修行,红尘炼心,才能获得。

年轻时,财力有限,但体力和精力旺盛。一定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自我投资,自我增值。要持续不断去积累,丰富内在,提升能力,磨练心性,创造价值,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然后,在 30 岁左右,你就必然会享受到复利效应,碾压大部分同龄人。你也不可能有任何年龄焦虑,外貌焦虑,中年危机等。

望年轻人早日识破消费主义的陷阱,破除虚荣心,攀比心,实打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修炼内在。早日修炼成富足而有趣的灵魂。

人间美好,人间值得。感恩所有的相遇,祝福大家能量越来越高,越活越圆满!

——刘语丝 Angela

知乎用户 小鼠宝嫲 发表

  • 所有消费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出于幻想、跟风、攀比、虚荣心。
  • 少流连小红书之类的种草 App。
  • 不要开通任何月卡年卡会员,避免被套牢后的被动消费及杀熟。
  • 尽可能避免提前消费(尤其价格虚高的奢侈品),不要超出还款能力的信用透支。
  • 学会理财,开源节流。

undefinedThe smilenced: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知乎用户 寻找卟卟的耶耶 发表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萌生购买特定商品的念头后,先放置十分钟做点别的需要集中精神的事(比如刷一会学习强国哭),然后再回头检查下购买的念头还在不在。

不在,Pass;还在,下一步。

花二十分钟,计算开支,确保支出(一次付清或者分期)难以在存款和预期收入内造成对基本生活的威胁;商品的预期使用周期的折损和成本以明确其使用价值,确保这次消费可以作为一次相对成功的投资。

有条件的话查看一下租赁市场,对比购买和租赁的成本区别。

个人经验里恰好有一次失败和一次成功的案例。

其一、索尼(Sony)Alpha7 II 标准套机(a7M2K)全画幅微单数码相机

购买时开支将近 1w,彼时银行狗一条,考虑了自有存款(10w)和固定收入(6k),爹妈管吃管住,生活成本几乎为 0,于是不假思索买了——然后,发现在银行 996 根、本、没、时、间玩相机!一年下来拍的照片还不到一千张,摄影水平只能说比零基础小朋友强一丢丢…… 教科书级反面典型。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几年下来这款相机还值 8k,考虑折损的话成本比日常租赁相机便宜——自欺欺人,只在需要的时候租相机用,一年租十天才几块钱?

其二、雅马哈(YAMAHA)YDP164B 数码钢琴

购买时开支 8k,此时公务猿一只,考虑了自有存款(18w)和固定收入(懂的都懂 3k),包吃有住。考虑了一番后——几乎每天跑基友家玩琴了,一天玩一小时,两周以后——基友表示如果有这么耐心他也不至于十级都考不出来了——于是毅然决然买下来——现在工作日一天玩一小时,双休日一天玩三小时雷打不动。除去外出等其他不可抗力,一年的使用时间 500 + 小时,预计五年使用寿命,每小时的成本约 3 块多——比网咖打游戏还便宜,更别说去琴房的支出了。

当前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一次消费。

爹妈来家里的时候也是固定表演项目了。

爹:你当年要有这么自觉你也不至于连十级都考不出来了。

我:……

基友竟是我自己. jpg

知乎用户 寒涟漪​ 发表

我把我个人的(消费在我本人身上的)消费分为了必要消费非必要消费,在必要消费里,我又分出了**生存性消费生产性消费**,而在非必要消费里,我又分出了附加性消费奢侈性消费

以我个人经历来说,我近两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再也没有在 “电子游戏消费(奢侈性消费)” 里开销过一分钱

我在检验自己的消费时,我会尽力让 “非必要消费” 不超过总消费比例的 10%,“奢侈性消费”尽力保持为 0(这个比例一般随着我的经济状况上下浮动)

简单来说,我认为必要消费>非必要消费,如果继续细分

生存性消费>生产性消费>附加性消费>奢侈性消费

在划分 “必要消费” 和“非必要消费”上:

简而言之,在我看来所有为了心理享受的但没有生存性物质用途的消费附加部分都是奢侈性消费,例如:

1. 零食,雪糕,蛋糕,路边摊买的烧烤,高档餐厅的昂贵食物等任何 “只满足我的味觉享受但与廉价食品相比没有对我的身体有更好的好处的食品” 都会被我划入奢侈性消费(比如,在高档餐厅吃一个北京烤鸭需要 200 元,但是在家吃一个炖鸭肉需要 20 元,那我如果在高档餐厅吃了 200 元烤鸭,我会把其中的 180 元划入奢侈性消费,把 10 元划入生存性消费,把 10 元划入附加性消费)ps:至于为什么我会划入 10 元到附加性消费,因为 10 元我可以吃素吃饱,没必要全荤,如果吃了全荤,虽然对我身体更有营养,但是因为这是满足了生存需求后的附加享受,但又有实际用途,所以它既不是生存消费(它不是完全必要的),也不是奢侈消费(但具有生存性)

2. 所有的装饰性用品,包括裙子(只要任何是为了我的心理享受而消费的商品),都会被我划入奢侈性消费,例如戒指,手环,发夹,首饰,化妆品,cosplay 服装,Lolita 裙子,jk 裙子,动漫产品周边,刻有美丽花纹的昂贵提包,等所有 “用来展现美观但实际用途可以被更廉价产品替代或者干脆可以不买的商品” 都属于奢侈性消费

3. 百分之 99 以上的虚拟消费都属于奢侈性消费,其中所有的游戏类消费:单机,网游,氪金,买断,和游戏相关的所有消费都属于奢侈性消费。其次是各大网站的会员:哔哩哔哩大会员,爱奇艺视频会员,QQ 超级会员等也都属于奢侈类消费,而像知乎盐选会员这类如果没有翻阅有用的书籍(而且翻阅量应该在 1 元一万字以上),超出的开销部分也全部属于奢侈类消费

4. 高溢价商品和边际效用递减商品:比如耳机,很多耳机发烧友会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耳机来追求极致音质,实质上购买耳机的数千上万元仅有其中大约 100 元是附加性消费(必要用途),其余全部是奢侈类消费

5. 恋爱所产生的所有额外开销均属于奢侈类消费(自杀干预除外)

6. 在打车方面,如果不是为了赶时间,能用走路、坐地铁、坐公交替代的打车行为属于附加性消费(非必要消费),如果不能替代的打车行为(赶时间)属于生产性消费(必要消费)

其余还有很多很多,我想到再慢慢列举,简单来说,我认为的奢侈类消费就是:不影响到生理状况,仅仅只会产生心理上的快感的消费部分都属于奢侈类消费,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奢侈类消费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很多 MTF 来说,小裙子属于生存类消费(因为没有小裙子自杀率会升高),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能让心情充满愉悦的所有消费也都是生存类消费(有助于病情好转),但对于普通人和正常女生来说,这两样均属于奢侈类消费

远离消费陷阱的话,大多数人都不需要做到像我这么极端(我在一个人的时候会把所有奢侈类消费砍掉甚至砍掉附加性消费,一个月开销不超过 600 元),但是先看看自己的奢侈性消费可以砍掉哪些,上面就是我的参照标准,各位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下调支出

知乎用户 韬哥的人生历险​ 发表

消费主义,说白了本质上就是生意。大部分想要赚钱的生意,都是顺应人性、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满足人们即时享受的心理。像花呗、借呗、小贷,甚至已经到了需要通过广告营销 “教育” 人们,只有靠超前消费,要靠借钱,去获得快乐。

而存钱恰好是反人性的,当别的行业在劝人把钱花掉,储蓄却是要我们把钱存下来,万一病了呢,万一老了没钱呢?当别的行业劝人及时行乐,买买买才开心,储蓄却能帮助我们抵御未知的各种风险,比如今年的疫情黑天鹅。

如果自己不是那么自律,可以用强制的制度来帮助自己抵抗人性。每个月工资到账,先强制自己储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用于日常生活的开支。存下来的这笔钱,可以选择买银行理财、基金定投、配置储蓄险的方式,把零散的钱陆陆续续汇集起来,时间长了,这个数目也是很可观的。

长期看来,能够获得成功的,都是那些能够克服人性弱点,懂得延迟满足、自律且坚持自我提升的人。

知乎用户 陆甲第 发表

很多人觉得消费主义并没什么坏处。

玩无人机,体验 VR 设备,Cosplay,潜水跳伞旅游,手办盲盒玩高达。

这些在年轻人看起来美好无比的东西,确实能让人感到新鲜和快乐。

然而这些行为,只要你有点钱,有点时间,有点精力,都能够享受。如果把这些事物当成人生的全部,那肯定不是好事。

就像当年八旗子弟成天玩鸟一样,玩一阵子是娱乐放松,玩久了就会把自己也玩进去。

玩物丧志就是这么来的。

这也是消费主义对人的价值的异化,不仅仅是让你去花钱去消费,更会让你渴望金钱,渴望奢华,让你的价值由外界评价。

你必须融入一个圈子,添加一些标签,拥有一些故事,别人才能识别你、定义你,从而使你具有价值。这就导致:你是谁、是什么层次的人,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你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子、住什么房子、在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交什么朋友?用什么日常用品、有什么喜好、看什么书、听什么歌剧…… 决定的。

社会也因此分化成一个个圈子,一个个层级,一个个鄙视链。

因此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可以和拜金主义、势力相提并论。

外界对你的评价,就成为了你奋斗的动力,也成为了你奋斗的目标。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的:**异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也就是说,异化就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成了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种外在力量,反过来又来统治人。

消费主义还会创造需求:你原本上班只需要穿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消费主义告诉你,你见什么人,应该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化妆品,拎什么包,打造什么形象,这些都是你需要的。于是,品牌应运而生。

你是谁,用什么品牌的产品,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如何克服消费主义的陷阱?

答案很简单,就是去创造,不要一味消费。

比如我们每天看的公众号文章、短视频、新闻报道,使用的各种软件,吃的各类食物,其实都是在消费,消费别人生产或创造的东西。

如果长时间处于消费层,比如学习上一味地输入、生活中一味地娱乐,工作中一味地重复,很容易陷入一种 “随波逐流” 的状态:

每天有吃有喝,也有事情做,但就是提不起劲来;

生活中没有特别想做的事,也没有特别不想做的事;

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梦想,也不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整个人仿佛处于一种 “无欲无求” 的状态,但日子如果能更富裕一些更好,如果不变日子也勉强过得下去。

这就是消费层。不必有目标,也不会有目标。

拿读书举例。

从消费 - 生产 - 创造的快乐分级来看,读书只是一种消费,虽然是一种对大脑的输入,但更重要的是输出,是实践。

我以前总会拿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为骄傲的事,但这除了说明自己很闲,有时间看书之外,说明不了自己很厉害。因为真正厉害的人不以读多少书来衡量。

毕竟一个读 100 本书的人就一定比读 10 本书的人厉害吗?

生活不是打怪升级,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单一维度的衡量标准。

相比之下,写出有趣的文章,写出很多好文,才是值得骄傲的。

因为写出一篇文章,可以把知识和思想传播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哪怕获得一点点反馈,累计起来也会充满成就感和意义感,这种创造带来的快乐远超任何程度的消费。。

总结一下:

(1)消费主义的陷阱,就是异化你的价值。

(2)创造,而不是消费,是克服消费主义陷阱的最好方式。

(3)以读书为例,读书也是一种消费,写文章,写出好的文章才是一种输出。或者做笔记,做出你的专有笔记才是一种输出。

知乎用户 鬼 X Plus​​ 发表

不久之前我在朋友圈发过这么一段话:以前觉得赚钱了买买买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现在觉得有了买买买的想法,畅想一下买了之后的快乐,然后再算一算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买,在获得了「好像并没有必要」的答案之后,还可以额外收获一份省了一笔钱的快乐,真是加倍的快乐

所以我的答案是:

采取一种最简单,最基础的思维:把每一次消费都当成投资行为

当然说简单只是第一步,后面要做起来并不简单,上面有很多答案说到去了解资本逻辑、了解生产工艺成本,这些都是好办法,但是用我说的这种思维方式会更容易把整体的逻辑串联起来,养成更好的消费习惯

举例来说,小到一顿饭:

这顿饭能维持我多久的能量需求,这个时间段内我能获得或者创造多少额外的价值?

带来快乐的新款奶茶除了数分钟的快乐之外,还可能造成代谢负担,可能增加多少疾病风险,增加未来的开支?

——这样你可能就能够更好的规划你的饮食习惯

这顿饭属于社交饭局,那吃饭的这些人有什么需求,他们又能给我带来怎样的信息价值、情绪价值?

是否有必要为了满足其中一人的网红打卡拍照需求而忽略其他人喝酒吃肉的大排档需求?

——这样你能更好的安排你的社交习惯

稍大的到一次大笔支出:

新款手机对于生产力提升、炫耀需求带来的心理价值分别有多少?这些能在未来多长的使用寿命之内持续产生价值?

扫地机器人能节约多少家务劳动时间,这些时间是否能被充分利用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亦或者可以趁着自己整理的时间放空和思考缓解心理压力?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样未免有些斤斤计较或者过于没有人情味的算计了,这一方面是尺度拿捏的问题,比如搞明白偶尔浪费带来的快感在简约的生活方式之下可能会产生更高的瞬时情绪价值

另外一方面,比起纯粹被消费主义陷阱前者鼻子走而丧失掉的人性,我倒是宁愿选择能赢得自我掌控力的生活习惯

知乎用户 徐静红​ 发表

不用辨别,只要花一下午的时间,想清楚一些事情就好

作为一名专注保险行业 5 年的从业者,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了(放心,不是劝你买保险)

朋友 A: 几千块钱的保险跟我说压力大,买不起,再等等,但朋友圈里经常秀各种电子产品,乐高,和各地旅行。比如最新的戴森吹风机,吸尘器,现款手机,人型乐高,以及疫情前的欧洲各国行。

很多潮牌,产品最新发布,我都是从他的朋友圈里看到的。

据我所知,现已年过三十,其他的资产不知道,但至少底层保险这一块,目前是除了社保之外,什么都没有;而今年体检,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脂肪肝已是中度。

客户 B:

85 后二胎妈妈,算是刚刚升级为标准小中产(PS,在我眼里,中产是风险最高而不自知的)

在京有一套房子,贷款还没还完,丈夫是一家初创公司的合伙人,疫情前基本上处于投入状态,收入百来个。这两年疫情,日子不太好过。客户也是首经贸研究生毕业,本来是一家上市公司的 hr,老大的时候是工作的,后来有了老二,也不太认可婆婆的教育,就全职妈妈了。

我是她在给孩子配置重疾的时候,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规划完重疾之后,当我建议她借这次机会给家庭去做一个一个合理的规划时,她竟然以资金压力回绝了。

而从初次见面做需求沟通,到最后成交,我大概见了客户三次,每次背的驴牌,香奶奶都不一样,而且都是当季最新款。

朋友圈也是一副岁月静好的亚子,环球影城刚开业时,就带着一家老小(除了老公)去里面住了一晚,大概花了不到一万块钱。

管中窥豹吧

这几年,见了太多这样的朋友,客户,同事,同龄人。

其实我做的这个行业,很能看透人性。

保险是一个典型的花了钱,买了个寂寞的产品。一年几千大几万的交着,但大部分情况,短期内一点回报都看不到,非常的逆人性。

我发现,很多早早买保险,认可保险的人,他们其他的理财方式和平时的消费计划也打理的井井有条,基本上属于分门别类去规划的人。这笔钱干什么,那笔钱干什么,很有计划。

而那些不认可保险,觉得理财型保险收益低,保障型保险现在不着急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注重眼下体验,美名其曰活在当下,其实其他理财也追涨杀跌,没存下什么钱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她们就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那批人。

其实我觉得能够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没有什么规划,既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眼下也没有什么落地的计划。

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抱有什么太大的希望。

每个月发的工资,一般人可能是高于正常的生活开销,合理计划能省下一两千。

有的人会想,妈的,多这一两千有个鸟用,反正也没妹子(汉子),没房子没车子,所以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买个新款包包还能开心亮点,存下来还赶不上通胀;

但有的人会想,虽然现在工资低,一个月可能只能存个一两千,但半年下来小一万,我报个班,提高职场软实力,看准机会,也许就能升职加薪。

或者,虽然现在就一两千,我可以先拿这个试水学习理财,交学费(成本最低),慢慢的会越来越好;

第一种人,短期内是会获得消费带来的快乐和爽感,但这种快乐会稍纵即逝,其实在没有任何保障和底气的情况下,这种买买买的快乐可能从你消费完之后就结束了,之后反而是更大的,无法解决现状的焦虑和对自我的否定;

第二种人,短期来看可能看起来比较苦逼,也没有那么潇洒,但实则在下一笔大棋。有更大的理想和进取心的就投资自己,提高个人价值。想踏踏实实过小日子的,就攒钱买房买车,老婆孩子热炕头,也不失为一种小幸福。

所以,私以为,要想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就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

这些钱,花在其他事情上,会不会对人生产生更大的效用和价值。

而这些价值,会不会让人生进入正向循环,哪怕起点很低,也能慢慢到达终点;

但是如果不去开始,钱永远用于消费,而不是再生产,那人生会像那个困在笼子里的的小老鼠

而你,能不能接受自己,终其一生,只能去做那个一辈子停不下来的小老鼠。

如果不能,那就远离。

越早越好。

知乎用户 404 诺尔特福德 发表

仔细思考。

现在无非是在给年轻人洗脑。

咋洗呢。

一个月挣 10000,花 6000,攒 4000。

一堆大 V 蹦出来说傻子没有经济学头脑这是穷人思维活该穷一辈子被人类社会淘汰。

一个月借 10000,花光,还 10300。

一分没剩下又多还了 300

一堆大 V 蹦出来说你看 3% 的利率这是你这辈子能占到的最大的便宜这就是聪明人跑赢通胀有经济学头脑活该成为未来的主人公。

然后 300、300 又 300。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也。

知乎用户 胃窦 Elaine​​ 发表

被誉为 “欧洲巴菲特” 的博多 • 舍费尔在《财务自由之路》,每个人都应该实现自己财富梦想,从而让梦想成为现实,一个人实现财务自由分成三个阶段计划:财务保障、财务安全、财务自由。

一、第一步计划:财务保障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到处都在鼓吹买买买,网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 “精致穷”,专门指这一代年轻人,无论月薪几千还是月薪几万,穷得明明白白,活得精致闪亮——收入不高,但特别爱买 LV;还没毕业,大牌化妆品就从不离手;刚入职场,从头到脚都是高配,买最新的手机,囤最新的色号。

殊不知,所谓的精致穷,就是真正贫穷的陷阱,它跟《贫穷的本质》里那个小镇上永远无法富裕的故事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他们没钱少花,有钱多花,就算再扶贫,他们也永远有更高的欲望要满足。于是永远无法都完成原始积累,让资本真正意义上成为正循环的生产资料。

假如有一天,你忍受不了愚蠢的上司,愤而离职;你出现了意外事故,需要躺在医院几个月——这样的情况下,你的经济还能支撑多长时间?

**成年人的底气,都是钱给的。**想要实现人生突围,你就必须学会存钱,实现第一步计划财务保障,就是尽管遭遇突如其来的经济变故,你还是能依靠继续继续保障自己的生活。至于需要多少个月的财务保障,取决于你的保障需求和你的乐观程度。

我当初之所以在毕业第一年不敢辞职,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备考研究生。第二年又敢从国企离职,就是用上班工资和稿费积累了一定的财务保障,这些钱足够足以支撑我 6~12 个月的生活,让我有勇气和资本迈出那一步,裸辞在家备考。

为此,你必须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在决定花钱去买一样东西前,一定要问自己,“到底我是真的需要购买这件东西,还是仅仅想要而已。”

千万别小瞧每个月攒下来的千八百块钱,当你每个月的开支越少,结余越多,越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财务保障计划,越有底气让梦想走得更远一些。

二、第二步计划:财务安全

小狗钱钱》提到一只金鹅的故事,假如你总是花光你的钱,那你就永远也得不到你的鹅,你就总要为赚钱而工作,而一旦有了一只鹅,钱就会自动为你工作了。

鹅代表的你的钱,如果你存钱,利息就会得到利息,利息相当于金蛋,财务安全就是当你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养了一只可以下金蛋的 “鹅”,就可以靠利息生活。

沪漂的这三年,我养了一只会生金蛋的 “鹅”,它产生利息,可以轻松帮我覆盖掉日常的生活支出。

这时候,我才敢从朝九晚五的工作中离职,闭关在家全职写书,为未来的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

**大多数人不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主要原因就是缺钱。**这是令人感到惋惜,也是一种才能的浪费。

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真正感到幸福。如果你从来没有长期做过使自己快乐的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知道,自身究竟蕴藏了多少潜力。

巴菲特说,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

为了获得身体和灵魂的高度自由,我们都要努力找寻适合自己的赚钱模式、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人在一起工作。

三、第三步计划:财务自由

财务最高目标就是财务自由,你要清楚要过上你想要的优质生活需要多少金钱,从而知道满足你梦想的生活方式,你的 “金鹅” 必须多大。

首先,你先列出你所有的愿望清单。先不用思考这些愿望是否能实现,你只要先列出来。

其次,列完梦想清单之后,再每一条愿望后面写上大概的置办金额。

但请记住,永远不能动用你的 “鹅” 资金,而是要计算每件置办物的月付额是多少。

当你清楚了满足你所有愿望所需的金额,就可以思考如何以最优方式投资你的金钱,以实现你的目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支足够长的杠杠,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想要实现财务自由,你就要懂得利用金融撬动人生的杠杠。如果你认真学习过金融相关知识,就会发现,一模一样的原始财富,选择了不同的金融产品,可能会完全改写你未来的财富格局。10 年前的积蓄,你选择买腾讯或者是中石油的股票,选择买房子或者存银行,10 年之后,你的生活因为这些选择变得迥异。

只是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在赚钱,而不是规划一个值得拥有的人生。

海因茨 · 科纳在《约翰尼斯》中写道:“每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会有这种希望:离开沼泽,生活在阳光之下。然而,对阳光、对自由,以及对自由的恐惧,使得我们坚守在自己习以为常的环境中。”

离开沼泽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你的才华和能力承担责任,真正地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人生的大部分困扰,大多源于金钱的匮乏或处置不当。正确的金钱观,从来就不是拥有资产,而是实现人生的梦想和目标。

有限与无限游戏》一书中,将人的一生比作一场游戏,有人是有限游戏,有人是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赢,终其一生,都在为名利而活着;而真正的无限游戏,是对知识的追求,对智慧的渴望,对美的向往,对自我的觉知与探索,对他人的帮助。

就是如同三毛说的,“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每一个想要在这一场无限游戏里,痛快地活过一场的人,都要学会正确的金钱观,这不是因为爱钱,而是星辰大海需要门票,诗和远方很贵,我想要的人生,只有我自己给得起。

你追求的人生,是一场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呢?

知乎用户 仁脉教育 发表

消费主义发展了几十年,各种营销手段、洗脑广告不断操纵市场,敌军过于强大,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破解之道就是,追求 “驴” 式生活,简单来说就是抵制消费主义的欲望糖果诱惑,选择当下需要的,最直达目的,最简单的方式消费。

作者:Juno

来源:孤岛

全民狂欢的双十一到了,答应我,朋友们,双十一咱别买东西了。今天跟大家揭秘消费主义的陷阱,估计这是一篇让商家痛恨、广告商垂泪、韭菜们深思的文章。如果你打算双十一买买买,那篇文章能够帮你省很多钱,如果你觉得双十一不买点啥总觉得亏了,那么这篇文章将彻底改变你的消费模式。下面我会通过 4 个消费迷思,带你层层剥开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

01、我们买的到底是什么?

几十块的水乳和几百上千块的水乳都可以保湿,为什么我们都愿意去买几百块的呢?**因为我们购买商品,不仅仅是购买它的使用功能,更是它象征的符号——阶层、身份和地位。**买几十块的是贫民窟女孩儿,而买几百上千块大牌水乳的则是奢华贵妇。在消费者社会,商品被包装成一个个 “欲望糖果”——里面装着尊严、认同、权力、魅力、爱、自由、知识。这些东西在以前也许需要通过出身、家庭、努力来获得,但在消费者社会,这一切皆可以采购,只要下单就能立刻满足。你买了豪车、名表,你就等于“暂时” 拥有了社会地位、别人的刮目相看、以及异性的青睐。

商品与欲望符号的高度绑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捷径”——我们不必真正成为某个成功人士、人生赢家,只需要购买各种高端商品,就能带来“已经是成功人士” 的虚假体验。在消费者社会中,我们必须通过一次次消费,来不断获得 “身份” 的认证。**我们购买的商品,反过来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是谁,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广告商说了算,是商品说了算。

02、为什么买得越多越不快乐?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执。想要获得平和宁静,必须放下各种执念。而消费主义本质就是 “诱惑”,创造各种执念,不断抛出迷人的诱饵,让我们心甘情愿陷在欲望的海洋里。当我们终于买到心心念念的商品,虽然会获得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稍纵即逝,很快会被更新的欲望代替。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广告洗劫,于是不断种草一个又一个商品。消费主义像是一台永动机,带我们不断攀向一级级欲望的阶梯,而这个阶梯永无止境。他不停地发出邀请:来呀,快活呀,还有更多更好的等着你呀。我们占有的商品越多,便越是提醒我们,还有更多更好更新的商品未被我们占有,因此内心的 “匮乏感” 和“不满足感”便越强烈。因为欲望永无止境,所以我们在消费主义这条路上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快乐。

03、为什么总想买点儿什么?

消费者社会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过去我们只买自己需要的,现在我们买自己想要的。过去我们只买买得起的,现在我们透支未来的收入买更贵的。过去我们为功能买单,现在我们为总在变化的审美买单。**“买买买”成为解决问题的通用模板,我们一切思考原点都从 “买点儿什么” 出发。**想获得好身材——先买运动装备,去健身房办张卡。想拥有智慧——买点知识付费课程、下单买上几本书。想收获异性喜爱——买好看的漂亮衣服、化妆品打扮打扮。“买买买”更像一种强迫症,虽然没有特别需要的东西,但只要身处在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中,我们就总觉得应该买点儿什么,仿佛 “消费” 是一种义务,一种必须定期履行的义务。

04、我们占有商品还是商品奴役我们?

为了买一个几千上万的包,你花掉了一个月的工资。为了买一辆几十万的车,你用掉了几年的存款。为了买一栋房子,你花掉了父母的积蓄,透支了未来三十年。你以为你占有了商品,但其实是商品奴役了我们。以前的农民被土地捆绑,一辈子被拴在一亩三分地上,守着庄稼,哪儿也去不了。现在的消费者被各种各样的商品捆绑,透支自己的时间、金钱、未来、自由,变得越来越不自由。人生就像驴拉车,车前有把草料,驴为了吃上草料,就会奔跑起来,奔跑的同时就拉动了车。驴不知道草料是绑在车前的,它总觉得努努力就能够到那一口,于是不知疲倦地奔跑着,但它不知道,自己永远也吃不到那口草料。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就像这头驴。

广告商告诉我们,这把草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草料,只要你拥有了它,所有的驴都会羡慕你嫉妒你。它不断给你洗脑,让你的世界只看得见这一把草料,看不到别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也误以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那口看起来美味无比的草料。于是我们努力工作拼命赚钱,牺牲了青春和自由,为了买下一大堆不必要的商品,再为下一个 “欲望” 继续奋斗努力。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一把草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为了这一口草料我们到底需要付出什么?除了草料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当驴停止了对那一口草料的渴望的那一刻,也就有了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的机会。

它停下脚步,陷入了沉思,它抬头一望,漫山遍野都是草地农田,里面长着各种可口的食物——胡萝卜、芦苇、小麦、苜蓿草、玉米秸秆。面前的草料突然之间就不香了,驴也就失去了不断奔跑拉车的欲望。人也是一样的,当你不被消费主义诱惑的那一刻,你会发现自己才能回归自由。当你停下了盲目追求物质的脚步,你才能够看到生命中存在更多的好东西——理想、闲暇、自然、阅读、人与人的链接,它们不仅能够给带来更美好、愉悦、平静的体验,而且更为持久。而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多物质也能够获得。消费主义怕的不是没有更好的东西满足你,消费主义怕的是你不再对它生产的任何商品感兴趣。

**只有保持一个最基本的物质欲望,才是通向自由的捷径。**你衡量要不要买只有一个标准——这个商品是不是我现在真正需要的?不买不需要的,不买可有可无的,不买犹豫 “要不要买” 的、不买以后可能要用的。当你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抵御物质的诱惑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各种消费场景——不打开购物 APP,不去商场逛街。当你摆脱了对物质的依赖和 “上瘾”,也就单方面切断了被操控和奴役的命运。你会发现,维持生活不需要太多的钱,因此你有大把时间自由可以用来尝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是可以躺平的,你也可以浪费时间在“无用” 的事情上而不必充满愧疚感。而自由和内心的轻盈不在别处,就藏在这里,在每一个 “不需要” 的瞬间。

知乎用户 小城 发表

1,转换价值,

比如算算你的工资 ,

假如你一天的收入是 240 元,

那么你每小时值 10 块,

如果你要到某地,坐公交 2 元,耗时 1 小时,

打车 30 元,耗时 20 分钟。

那么等于你多支出 28 元节省 40 分钟,

但是你 40 分钟的劳动只能获取 8 元的报酬,

此时,打车就是一件不合适的支出。

2,价格与价值

有很多东西,本身的价值并不高,但是品牌的加持下,价格是价值的数十倍什么百倍。

比如奢侈品,比如跨界名牌,像苹果的手表。

看破其价格,看到其价值。

3,付出,收获

奢侈品或者说名牌

或者不同层次的消费品,

有没有买的必要?

肯定是存在的必要的时候的,

有句话说的好你是个专业的人不如穿的像个专业的人,

很多人避免不了以一个人的穿着来识人,

很多时候穿一生大牌子也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事,

给自己争取利益,

当然值与不值需要自己来衡量。

4,做自己所爱的事,

有些人一辈奋斗,有钱有权有势,

有些人甘于平凡,

也有些人喜欢冒险,走遍大江南北,

消费陷阱也好,真正喜爱也好,

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只要自己喜欢,其他都不问题。

知乎用户 朱栗敏 发表

参加知乎大 V 推荐的付费投资理财培训班

知乎用户 小陈 发表

没钱。(包括不借贷)

知乎用户 风轻轻吹 发表

中招,不是因为商品本身多么诱人。而是同辈压力和社交认同需要。

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或者换一批朋友,就可以躲开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顾均辉 发表

首先,消费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引导年轻人 “月光” 甚至超前消费。年轻人逐渐落入消费主义陷阱,一方面是娱乐休闲方式的丰富,各种网红品牌的诞生,另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爆炸,毒鸡汤无形中入侵大脑。比如,搬砖已经够辛苦了,奖励自己一个礼物是应该的;再比如,人生在世,自己开心就好,想买就买,攒钱不存在的,等等。

远离消费主义最重要的是三点:自律、弄清本质,提升认知。

一、自律。一个成功的人肯定离不开自律,不管是生活作息,还是财务规划。任何时候做财务规划都不晚,可以从小目标做起,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财务目标,比如一年内积攒多少存款,金额多少并不重要。

二、消费主义的本质。所谓消费主义倡导的内容,已在偷换概念了。新媒体时代,要操控舆论并不难,消费主义的概念又何尝不会是品牌方在推波助澜?

三、提升认知。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网红产品这么多,为什么有的品牌严重溢价,为什么商家一直鼓吹消费主义,从对方的角度由外而内的思考这些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大多时候都是一根韭菜,还是成熟的韭菜。消费时,不是说越大牌越好,关键是自己需要什么。

知乎用户 Think Big​ 发表

放弃消费主义的最好方法,就是曾经深度体验(过)消费主义

记得本科那会儿,每个月领着家里赞助的 3000 生活费,刨去健身、撸串、给女朋友买礼物,每个月基本月光

由于出身某高考内卷大省,死记硬背能力过关,绩点不错,从大二开始,每年就有几千到上万不等的奖学金入账

但没什么卵用,这点现金流,在消费主义面前,简直是蚍蜉撼大树,西湖洗拖把

新款 AJ、新款手机、快消鞋帽、耳机、手表、背包、旅游

无数个深夜,手机屏幕微弱的光照在脸上,购物车一次次被堆满、贪婪的瞳孔里流淌着廉价的多巴胺符号

消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獠牙,最终还是举起镰刀,对准我这个瑟瑟发抖的纤瘦韭菜

淘宝的算法轻松攻破了我的意志力,顺便攻破了我的钱包

我细思恐极地记得,自从我学生时代接触淘宝(15 年)开始,我就不再拥有存款了

但我最庆幸的也是在我收入相对拮据的学生时代,就走过了整个被消费主义折磨的周期

从而让我更加理性地支配未来的更大额的收入——

青春的墓志铭,却是我人生新征程的里程碑

研究生时代,我开始大量阅读,最终在社科世界中知道了 “消费主义”、“消费社会” 的存在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社会的很多的商品有着过高的溢价,其本质原因是生产者打造出对应的消费文化,在贩卖 “实体” 的同时兜售着一种层级化的“品味”,你以为你在消费着产品,其实你在消费着一个个被精心编织的文化故事,比如:

什么?不穿 AJ 你还想做整条街最靓的仔?

什么?不用百乐的笔还能在草稿本上写字?

什么?没几件北面也好意思出来玩户外?

消费主义的核心逻辑是,一切一切有品质的生活,都可以通过购买对应的商品来获得;你付出金钱的多少,就代表你加入这场狂欢的入场券

有钱花钱多的,软座,万众艳羡;普通人,站票,蠢蠢欲动;不花钱的,不好意思,请下车,你是时代的 Loser

于是,终我本科四年,不管每年到手多少钱,最终都尽数被收割,贫困和稀缺笼罩着我的心智

可能是穷,帮助我 “断舍离” 的吧,不知道是第几次看着银行卡锐减到两位数,我决心做一些改变

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法:

  1. 选择特定的实惠品牌,不再让消费占据大脑带宽

比如衣服只买 Muji,优衣库;手机只换最新款小米;酒店只住如家

消费行为公式化,既精简预算,也化繁为简,妥妥的知乎 er 画风

一方面在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做到极致的性价比,一方面节约思维资源,供给我们人生中比买买买重要得多的议题:健身、阅读、人际交往、公益等等等等

  1. 开始学习投资理财和做副业

逻辑很简单,当你知道挣钱恰饭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花钱的时候自然会更加小心翼翼

当你把收入的 30% 用于固定的理财渠道(债券、黄金等),你也没什么余钱献给资本家爸爸的镰刀了

提一个激进的消费建议:永远只花理财盘子中被动收益的钱,来购买非必须的消费品——《穷爸爸富爸爸》罗伯特 · 清崎

  1. 培养更多的、更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精神寄托,把 “购物——多巴胺” 这种积极情绪反馈的行为模式在你的生活中边缘化

当你真正热爱篮球的时候,你穿 AJ13 还是回力布鞋已经不重要了

当你真正热爱码字创作的时候,你用 Mac Pro 还是联想入门款已经不重要了

当你真正热爱生活的时候,你是去北欧探险还是去隔壁公园遛弯儿已经不重要了

当你真正找到能给你带来巨大精神满足的事业,你是否要 “买买买” 还是用爱发电,也已不重要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消费主义只会侵入空虚迷茫的大脑,用一晌贪欢麻醉我们的神经,醉生梦死,欲罢不能

本质还是饮鸠止渴

当你被掏空了钱包、满脑子的拜金思想纵横,突然发现自己思维肤浅空洞无比

谈起世界古典名著一无所知,谈起口红色号却化身行走的百科全书知根知底

谈起国家大事支支吾吾,谈起明天下午三点半的全网最低价秒杀却不明觉厉

谈起个人发展哑口无言,说到偶像直播带货的日程却立马眉飞色舞激动不已

这一切一切的灰色记忆,都只不过是消费主义的众多后遗症而已

远离消费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尽情拥抱它,感知它毒性发作的亲生经历

然后再若干年后,回头看看曾经 “中了邪” 一样 “疯狂剁手” 的自己

你甚至很难理解,为什么曾经会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

毕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祝愿大家今早翻过这座人生大山

以上。

你最庆幸自己读过什么书?

知乎用户 拾年 发表

我谈谈我是怎么花自己的工资的。

首先我会以年为单位定一个强制储蓄计划。

假定月入 5 千,就每月拿 1 千储蓄。那我的强制储蓄计划就是 1 万 2。保底 6 万的年收入在扣除 1 万 2 后,我实际是有 4 万 8 的可用资金。

放到每月也就是 4 千。但是每月还有一些必须要花的钱,这部分要扣除,比如通勤费、早餐钱、房租等等,假定要 2 千 5,那实际能够让我自由支配,其实就是 1 千 5。

合共一年也就 1 万 8。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有个意识,我的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

假如今年要有大件电器的购入或者要换个手机。那就得从长计议。

我是不会动另外那个默认已存的 1 万 2,只动这个可以自由支配的 1 万 8。

而且这 1 万 8 我不可能一下子拿到,那假如要换手机,就得买能免息分期的,而不能选择一次性付清。

一年到头买双品牌鞋爽下应该没问题,但是肯定就不能买大几千的热门款。穿穿冷门款,也挺好。总不能说冷门的钩子不是钩子,对吧。有人说你没那大几千的热门款,妞都不看你一眼,那也无所谓,这足够说明,你我本不是同路人。

在 618 双十一这种电商购物节,列个清单,尽可能合理薅羊毛。而且清单也要以刚需为先,模拟两可的放后面才买。男生比较废纸的可以凑下那种多件满减的,不那么废纸的就买个足够量就可以,什么第三件减 10 元的便宜就不要囤。也要警惕下购物小猫腻,最近猫超推那个买东西返超市卡,瞅了下这个超市卡是有使用期限的,期限内不用好像就会过期,那这种小便宜就自然我也不贪。

再比如我跑鞋确实不行了,底都要磨平磨穿了,那就把跑鞋列入刚需,但考虑到我就一个普通跑步爱好者,那我自然就不会买几双跑鞋放家里,也不会买 2000 一双的李宁新跑鞋。

假如我家里已经有一双很不错的,但另外牌子出了双我很感兴趣的,那我只会把这个列为非刚需或者弹性需求,在买完刚需品后再考虑。没错,是考虑而已,而不是买完刚需品再买这个。这时我考虑很简单,比如会不会超付款能力?比如能不能凑个 300-40?假如能凑,但是凑出来的这些东西,我感觉都不是我很需要,那很有可能我就 pass,把他轮入到下一个电商购物节再作是否刚需考虑。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买东西墨迹,不干脆。

但是我觉得,可使用资金紧张,这个是实实在在问题。

我是不会先把下月房租抽出来先满足买鞋买手机。

我只会确保下月能缴房租,有早餐吃的情况下,才考虑买鞋买手机。

我也看 Z 哥的视频,也会看优衣库新品的视频。

但我只冲我能力范围内鞋子,也只会买适合我自己的衣服,而不是人有我有。

手机这种不会追每一代新品,最起码两年一换,三年一换甚至当个等等党,高不高刷这些问题其实我真的不太感觉到。

对于商家出的一些里程碑式的产品,联名产品,自动忽略。在键盘上涂个图案就坐地加 100,T 恤加个动漫图案就 299,普通黑白版就可以了,这 100 我更愿意拿来买点口感更好的苹果。其实我不太爱吃水果,但是吃了可以促便,那种便宜个大的苹果口感不好,那就多花几块买点好的加力果(苹果的一种)。不要觉得吃水果是我装,你只要烂过几轮口腔溃疡,拉过几泡硬得不行的能把你菊花擦出血的翔,甚至要到医院解决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信我,你下班路过水果摊,绝对会想去称几个苹果回家。

其实我觉得我并没有远离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每天都在我身边,只是我的消费观因我的收入能力,身边环境问题,不断变得清晰。

知乎用户 Arthur Wang 发表

比如在知乎,把消费主义伪装成生活方法、生活必需品的使用技巧等提问,灌输到用户的心智中。所以,你在知乎看到一个新奇的好物件时候,就要惊醒一下:这真是我需要的么?

知乎用户 愚者 发表

996 的生活虽然没有赚到很多钱,可是我却没有花钱的时间了。

感恩。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太容易了:穷

知乎用户 大白聊写作 发表

在消费这件事上,还是我们的老祖宗有先见之明,讲究量入为出,去奢从简。

现在的年轻人呢,把老祖宗的量入为出、去奢从简已经抛到脑后去了。

我们公司,一个前台的小姑娘,每个月挣 6000,扣掉五险一金也就剩下了 5000 多吧,每个月还要自己交房租,其实一个月也剩不了多少,可人家却几乎天天一杯奶茶,一杯奶茶就要 20 多。中午吃饭,就没看见过她买低于 20 的午餐。有时候上班起晚了,直接打车来公司,这一趟怎么也要 50 多吧。

小姑娘用的手机是当时最新 IPhone 8plus, 美甲经常换,用的口红都是一线大牌,什么迪奥、香奈儿、圣罗兰等,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月入过万的白富美呢。像这样她怎么能在北京攒下钱?

我们现在经常在某音、某宝上看到宣传提前消费,分期付款的广告,IPhone 13 pro 分 24 期,合每月才 366 块,每天才 10 块钱,这个不就相当于自己白得了一部手机吗?怂恿年轻人超前消费。还有银行可以轻易开的信用卡,鼓励年轻人超前消费。

当你有正常的收入,有可以维系的经济来源,你还不觉得超前消费有什么不好,觉得早买早享受,自己能够超前消费是先进的消费观念。不用像老辈人那样苦哈哈的精打细算。

可你想过没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没有谁能保证你这辈子能够平平安安的过好每一天,明天和意外你真的不知道是哪一个先来。如果你发生了意外,你却连一点应急的钱都拿不出来,谁来帮助你?

为什么美国那么多白领,一但失业了,如果在短期内找不到工作,就立马要面临破产的风险呢?因为他们的房子是贷款买的,汽车是贷款买的,大一点的消费他们都可以贷款。贷款难道不要还利息吗?如果失去了工作收入,这些贷款怎么还?还不起贷款,银行会立马查封你的资产,没收你的房产,让你从此不能在翻身。

我们不说别的,就拿我们中国的房地产来说,前几年在房价疯涨的阶段,人们拼了命贷款也要闯入房地产,要在里面分一杯羹。可结果呢,房地产疯涨的势头被国家按住了,不少城市的房价开始腰斩。就拿北京周边的燕郊来说,房价最高的时候达到了 3 万多。现在呢,最高不超过 1 万 5,不少地段的房价降到了 8、9 千。于是好多高位接盘的人,不得不断供,先前投资的钱都打了水漂。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对自己的经济能力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还是要把老祖宗的量入为出的观念放在首位。手有余粮心中不慌,每个月都要攒下一点钱,给自己一点储备,当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心中不慌。

我觉个自己的例子吧,我也是一个电子迷,对电子产品也非常痴迷,尤其是苹果的产品。可苹果的产品贵呀,一部手机就要 1 万多,我是真心不舍得。我现在用的是 xs max 512G 版本的,我是在等它上市一年以后,在某东买的二手产品,现在也用了 3 年了,什么问题也没有,关键是我才花了 5000 块,那省下的 5000 块难道它不香吗?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我其实对自己并不抠门,3、4 千的毛呢大衣我说买就买了,因为我需要它为我遮挡寒冷。上万的苹果笔记本我也是说买就买了,因为我需要它为创造价值。我现在用的是苹果全家桶,相机用的是尼康的 7200,大几千的镜头我也是说买就买。

可我也抠门,我很少去外面吃饭,也很少去买奶茶,一年我也看不了两次电影,游乐园我也没去过,因为这些不是我的刚需,我知道我需要什么。我更想把我的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到处打肿脸充胖子。

消费是有阶级的,不会因为你买了一个 lv 的包,你就能从工薪阶层变成上流阶层,你就算穿上貂皮大衣,你也融入不到富人阶层。马云就算穿个汗衫,蹬个布鞋,人家也是富豪,走到哪里也都会前呼后拥。

超前消费不能改变你的阶层,它却能让你一夜破产!

知乎用户 好一把杀猪刀 发表

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在想买某个被吹得天花烂坠的东西之前,先问自己这东西对自己有没有什么用。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影响力这本书,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你怎么处理这类事。

最后花钱要节制,无论你赚多少,要记得兜有余粮心不慌。别像这里面的某个不入流小说作家,自己花钱不节制,饿的吃棒棒糖就开水,下面一群人在那夸他心态好。自作自受有什么好夸的?不怨天尤人就值得被夸?他有脸怨天尤人吗?

知乎用户 王开​ 发表

从另类角度看下这个问题。

先不说消费陷阱是啥,先来看下是否有必要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笔者所在的城市杭州,来看看日常消费以及对应的品质。日常商场吃碗面,比如什么菊英面店、和府捞面都是三四十,然后到市中心的一些所谓老字号,一碗 60、70 的,说白了仅仅能吃饱,有时味道还不咋地,重油重盐;去吃个黑珍珠,比如钱江新城那个啥,人均 4、500,感觉都没吃啥,就吃了个健身餐而已;就吃的方面,觉得杭州真的坑死人,完全对不起这个价格,外面吃一顿,我自己买菜自己做,能吃好几顿,味道还能好大一截,除了外来打工的没办法外面吃,真不晓得喜欢去外面消费杭州餐饮的属于什么心态。再来说理发、美容啥的,这类就不用说了,跟诈骗差不多,我所在算主城区,但也不是市中心,日常剪头发,还得必须冲卡,不充卡 118 块,冲完卡也要 60 元,其实男的剪头发也就那个套路,推一下,剪几下,剪短推平即可,前后也就 20 分钟,所以我也自己学会了剪头发;美容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一年花百万还没听到个响的。再说租房吧,虽然我现在不租房,也听到一些小年轻的租房经历,我周边有不少商住公寓,基本单间都在 3000 到 4000 之间了,小年轻来杭州一个月工资才多少,而且房源都统一被中介、租赁平台垄断,你没办法只能接受这种价格,市场上也不存在竞争,这是杀人又诛心啊。然后再说买房,2017 开始都是精装交付,去看看开发商给搞的精装是个啥样子,跟小孩子乱涂乱画差不了多少,敷衍了事交房,最后业主恨不得推掉重新自己装修。

上述的例子其实在各种消费领域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出来很搞笑,如果你消费了,能得到响应的服务也就罢了,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魔怔,可能你花 100 元消费了,但是实际得到的服务也就 50 元,另外的估计是摊了各种成本了。所以,咱们这就没有消费陷阱,我觉得可以定义为诈骗陷阱。

那么有人说外来的东西,比如 Lv、保时捷、BBA 等等。拜托,这同样是诈骗啊,lv 在欧洲就是一个大路货,BBA 国产你看看跟进口的用料减配了多少,卖得还比外国的贵不少。

所以我觉得很魔怔,这个社会鼓吹消费主义,但是实际服务都打了很大折扣,仍然有人乐此不疲,我家的猪都没这么冲动的。

知乎用户 麻花鱼 发表

很简单:坚持用自己挣到的钱消费

没有任何简单的判定准则决定这笔钱你该不该花,比如 100 万是买车还是买房,你觉得买房是投资买车是浪费,但是可能买房反而会把你这 100 万搞成沉没成本,买车说不定还拓展了你的渠道。

但是只要你这 100 万是你自己挣来的,不是啃老或者坑蒙拐骗来的,那么我相信你在花这 100 万之前一定会有慎重的考虑,会作出当时你坚信的决定,怎么都不叫落入了消费主义陷阱。

女孩子买包买衣服买口红什么的都好,只要你坚持用自己的钱消费,我不相信你会一辈子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就为了买点奢侈品,这么干的小仙女,都是指望有一条或者几条舔狗来为她其他正常消费买单的。

知乎用户 Holzwege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是一环扣一环的社会互动。

很多人都知道有些消费是他们并不需要的,但是为了维持某些社会互动,却不得不为之。

比如对直男来说,如果不想找女朋友,那么他能远离多少他本不需要的消费?

这么说倒也不是把责任甩给了女生,女生想进行那些消费也不见得就是自己虚荣而无知。

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在她自己的社交圈中得到一个还可以的位置,而不是被某些人嚼舌根子说些什么 “倒贴了”,“你图他什么?”。

所以说白了,如果离不开那些所谓 “正常”,“体面” 的社会互动,那么不可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绝大多数人没必要也不可能离开。

知乎用户 乔治爱美丽 发表

极简后,我的消费支出下降了一半,每个月降到 1000 元左右吧。消费少了,生活品质并没有下降,反而更开心了,可能因为攒钱了?

近期,我捐掉了三大袋从小到大的衣服,整理的时候看到那些当时穿了很久很喜欢的衣服,觉得当时花的钱还是很值得。但是也很多冲动消费买回来的不合适的衣服,一次也没有穿过,丢的时候也心痛,觉得如果当初不买然后把钱攒下来就好了。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朋友家人送的口红、耳机、香水我都没有在用,如果当初我跟他们说不用送我就好了,也给他们省点钱,他们赚钱也不容易。

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而消费又是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之一,国家鼓励消费、商家 “教唆” 消费,大家都在不停地买买买,好像在买快乐一样。大部分人都在过度消费,我觉得我们很像资本家的傀儡,他们把钻石与爱情画上等号,把名牌包包等价于犒劳自己,可是却没有告诉你赚钱不容易,没有告诉你买的钻石、包包没有办法在你困顿的时候变现救急,妈妈跟你唠叨不要乱花钱,你觉得太老土,只有商家那些华丽的宣传图、不断洗脑的价值观虏获了你的心,本来你不需要的东西,却还是一一地买回家了。你成功地落入了他们的圈套,掏出了钱,再为他们卖命地工作,还着花呗、白条、与似乎永远也还不尽的信用卡。

我们辛苦工作,也不是为了买一堆没用的东西来堆在我们上万一平米的房子里。我们辛苦买房子,也不是用来堆杂物的,空间才是更重要的必需品。

当然,我反对地只是过度消费,我赞成的是必要消费。其实,这真是很好的时代,我们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资本家,而不是被资本家利用。我们应该在资本家生产出来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自己必要的即可。

我们应该听妈妈的话 “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把钱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以前常常觉得共产主义是个理想的乌托邦,实现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极简后,物欲下降,有了新的想法,在未来的社会,生产力极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大家物欲降低,只是各取所需,对于不需要的东西也没有占有欲,大家不用为了生存奔走,享受自己的工作,不再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我们就实现了共产主义。

知乎用户 雪颖心理​​ 发表

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就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定义着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消费主义的诡计就是,就算你没有需求,商家也要想方设法地创造需求,诱导你消费,以达成赚钱的目的。

如何远离消费主义,我们先来看一看:

1、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资本家的诡计,是潜移默化地用消费主义网住所有人,成为他们积累财富的陪跑。

然而,消费主义的陷阱远不只掏空你的 “钱包” 这么简单,我们的 “自由”,以及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拆解这些陷阱。

陷阱一:掏空你的 “钱包”

首先,我们的购买欲如何被操控?世界上所有的商业公司,都在千方百计的让我们消费。

比如,很多商家就利用支配人决策的两种情绪:恐惧和希望,来达到营销的目的。

**恐惧营销:**清洁剂,只要加上 “抗菌” 两个字,就卖得好,大家都觉得要多买几瓶放在家里,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但实验证明,它们和普通清洁用品根本没有区别,所谓的 “抗菌” 不过是文字游戏。

希望营销:淘宝商品页的衣服,质量好不好先不说,要找长得美、身材好的模特来拍照,还要注意灯光调色,拍出丝滑的质感,一定要让你在买下的那一刻,感觉买到的不是衣服,而是美丽,于是多买几件也无妨。

除此之外,商家还有很多惯用伎俩,比如编造故事、饥饿营销、计划报废等。

BBC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一份关于 “计划报废” 的秘密文件。

20 世纪 20 年代,几家灯泡垄断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几家公司联合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之前,灯泡可以使用 2500 小时。签订协议后,寿命缩短成 1000 小时。这样大众购买灯泡的频次就会增加。随着时代的变迁,灯泡公司的协议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计划报废”,却成为商家们的惯用手法

你有没有发现,这年头,家具、电子产品等,如果坏了,维修成本特别高,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而且它们通常还坏得特别巧,往往刚过了保修期。

陷阱二:定义你的 “自由”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因为你的 “自由”,早已被资本家联合大众传媒定义好了,他们告诉你背 5 万块的包叫成功、穿 5 千块的鞋叫幸福、一年 365 天衣服不重样叫精致…

电视、影视剧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宣扬,买买买的时候,“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男人要舍得花钱”。

你如果跳脱这个范式,那你就是不成功、不幸福、不精致了。

但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在为商家精心设计出来的 “伪概念” 买单。

有学者研究表明,20 世纪初我们生产力就已经过剩了,商品的供应量远高出需求量,那时候便衍生出了两派观点:

知识分子和改革家认为,消费者的欲望是有限的,超过需求限度的生产力将会带来所有人的劳动解放(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时长会减少,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发展个人爱好)

而商界和经济学家则认为,为了持续拉动经济增长,过剩的生产力应该由刺激消费来解决。

很显然,从今天弥漫着消费主义气息以及各种 996 加班文化的社会现状来看,经济学的观点占了上风。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买买买停不下来,总是不停地工作?我们在消费主义这台社会机器下重复打转。

为了有钱消费商品,我们需要牺牲闲暇时间拼命工作赚取报酬,社会集体拼命工作则带来生产力过剩,于是,商家又凹造出各种概念诱导我们消费,社会由此运转起来。

当然,我并没有要批判这种社会运行模式的意思。只是,当我们陷入「过度消费」,同样也会陷入过度劳作,过度劳作引发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恐惧等,又被商家操纵导向「过度消费」来解决,看似平常,却让我们陷入死循环。

洛文塔尔直截了当地说:“乍看无害的消费氛围,实际上是一种恐怖的心理统治,它让深陷其中的人们不得不感到日常生活的猥琐和毫无意义”。

陷阱三:威胁生态环境

扪心自问,我们真的需要消费这么多东西吗?

我们身边到底围绕了多少没有意义的商品,而它们带来了多少资源、产能的浪费?让我们付出了怎样的环境代价?

你或许觉得一件衣服售价几十块很便宜,买几十件对你来说都不成问题,东西便宜,穿完就扔;

但你一定还不知道,全球每年用新布料生产的新服装有 1000 亿件,很多不久就被丢到了垃圾填埋场,造成了巨大的碳排放,引发全球变暖。

你或许以为外卖多点一点没什么,你那么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可以拥有自由选择 “浪费” 的权利吗?

但你一定还不知道,1950 年到 2018 年全球创造出了约 63 亿吨塑料,其中仅有 9% 被回收再利用,12% 被焚烧,剩下的 79% 均被填埋到陆地的某个地方,或被丢弃到海洋里。

而我们日常丢弃的这些垃圾,每年都造成几百万的生物死亡,我们举手之间,他们生死起落。

自然界种任何一种生物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我们持续过度消费,持续无节制地生产垃圾,假装听不见远方生灵的哭声,总有一天,我们会自食其果。

而事实上,这一天可能已经到来。

全球新冠肺炎、澳大利亚山火、北极甲烷大爆发、东非蝗灾、洪涝…… 多灾多难的 2020 年,难道还不算是一种深刻的警示吗?

2、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过度消费,归根到底是我们内心的不满足、恐惧、虚荣、贪婪带来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消费主义」的操控,阻止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不是要倡导大家不消费。商品本身是好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也确确实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我们主张的是不要「过度消费」不要被「消费主义」所崇尚的价值观所操控

怎么做呢?不要把消费当做目的,它只是满足你合理需求的手段;不要把赚钱当做信仰,它只是你通往自由的一块垫脚石。

如果你不喜欢名牌包和表,就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身份而买;
如果你一年穿不了几件衣服,也不必在双十一因为商家促销而囤货;
不买房不买车,不代表你不成功;
生活简洁朴素,也不代表你不幸福
……

真正的自由,源于我们的内心不被束缚。

关于你是谁,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由你自己去定义,不要把这么重要的权利让渡给「消费主义」这张大网。

看完这篇回答,你仍然可以去消费。但是,你不再是消费的奴隶,你有权选择为自己的合理需求买单而不被商家的套路蛊惑。

当你再次想要买买买的时候,也请先深呼吸,听一听远方生灵的哭声,毛里求斯搁浅的海豚满身伤痕、丧失家园的北极熊在人类垃圾区里找食物、太平洋的海龟因吞食塑料垃圾而亡…

人类并非地球唯一的主人,尊重大自然的能量平衡,才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的归宿。

以上。

分享硬核有趣的心理学。

@雪颖心理

陪着你,观照内心,活出真我。公众号:雪颖心理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老杨 - 健身小食堂​ 发表

不少答主拿吃穿用度来举例子,

其实大可不必,几套衣服鞋子轮换,穿个两三年没问题吧,手机贵一点,几千块一两年肯定也撑得住,吃饭外卖什么的更不必说。

资本家靠这些能从你身上坑几个钱?

其实,你真正需要避开的,是这三座大山:

“攀比式教育,续命式医疗,投资式住房”,

只要死了 “阶层跃升”“财富自由”“一定要把尊贵的 DNA 传下去” 的美梦,

世界多美好啊!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躺的够快,镰刀就追不上我。

对吧,别再操心生育率下不下降了。

知乎用户 半封情书 发表

富人用事业证明自己,穷人用消费证明自己。

很多女人很搞笑,她们喜欢以自己吃过什么,住过什么,去哪留过学,买过多贵的东西,甚至不是自己买的,而是从别人哪里要到过多贵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高贵。就是不知道用自己赚了多少钱来证明自己,典型的消费者思维。

当然了,如果足够不要脸,也可以把当捞女坑别人要到的钱当做凭自己的本事赚的钱。

买过什么东西——不能证明你的高贵——卖的东西是不是品牌足够强,才能证明你的高贵。说不好听一点,就算是卖逼,你看陌陌啊悦技这些上面才多少钱,尤其悦技还很多直奔主题见面活动的,有些轻易的给点好处花言巧语几句就搞定了,而你看看女明星,女明星卖的也更高贵,大部分人也就是要个包而已,典型的社会底层。哪个有钱的女人会管男人要包。

管男人要包要手机的都是底层女人,不配找到高价值男人。

还有很多男人也很搞笑,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自己一事无成,喜欢以自己跟谁吃过饭,见过哪个大佬为荣,甚至更低档次的人,还喜欢吹嘘自己的舅舅是哪个银行的行长,自己的同学的爸爸是哪个部门的领导。说来说去,你都没搞明白他说的那个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就算他认识这些人,他不还是这么穷?

你认识谁——不能证明你的高贵——别人认识你,以认识你为荣,才能证明你的高贵。

还有很多人,到了 30 多岁,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考上一个大学,然后 30 多岁还在一个公司打工,一年也就 40 万年薪,然后天天打着自己是哪毕业的名号出去相亲,出去泡妞,,他们也只能泡社会底层的女人。

你上哪个大学——不能证明你的高贵——你上了哪个大学,让那个大学以你为荣,把你写进知名校友里,才能证明你的高贵。

一个学校的高度——是他的校友的高度拔起来的——哈佛出过 7 个美国总统,耶鲁出过 5 个美国总统,哥伦毕业大学出过 96 个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这些学校才誉满全球,但是不代表你誉满全球,你是沾了这些牛逼校友的光了,但是没有人占你的光,相反——不仅没有人占你的光,你还拿着你校友打拼出来的业绩出去骗人、忽悠人、泡妞,这很丢人。

沾别人光的人都是三流的人——让别人沾自己光的人——才是一流的人。

你比你上的学校还有名,你比你认识的人还有名,你比你买的东西的品牌还有名——你就是一流的人,否则你就是二流的人,或者是三流的人。

这个世界是有鄙视链的,即使是富人里也是有鄙视链的。

超级大国领导人>跨国公司老板>国际一线明星>中小生意人>富二代>拆迁户>靠老公养的有钱女人>白领>蓝领。

其中白领里又有鄙视链。高级公务员干部>超级公司高管>中型企业高管>大公司中层>基层公务员>小企业高管>小企业员工。

当然,具体你在什么位置上——和你干什么关系不大,和你的生态位关系很大。你觉得打工不好,但是你打工打成张小龙那样,也很牛逼,你觉得权力比钱值钱,可是你连厅级都做不到,实际上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你觉得创业能有钱,但其实很多创业者还没有腾讯的高管有钱。

但是如果你做生意做到比尔盖茨、做到波音飞机、通用电气这个级别,其实你的能量等级虽然比不上美国总统,但是不论在本国还是在他国,你就都有了极强的产业影响力。甚至说不好听一点,你就是你们那个行业的总统了——因为你已经垄断了。

所谓的权力——本质上就是话语权。你都已经垄断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那可能你调动不了军队,但是权力已经比普通的美国州长和参议员还大了。

其实虚荣心的攀比也是一种话语权——你周围的朋友都是虚荣心强的、攀比心强的人,你自然就想在这帮人里花的最多、打扮的最光鲜亮丽,让别人羡慕你,向你取经,于是你就掌握了一个小圈层的话语权。当然——没什么用。除非你能带货。否则就是纯消费。而带货不取决于你买了什么东西,取决于你的流量。否则你就只能做个代购,一个月赚个 2、3 万。

你要知道薇娅能带货不是因为她自己买了很多东西——是因为她卖了很多东西。

罗永浩作为一个中年油腻宅男,能卖货更不是因为他打扮的多光鲜亮丽——仅仅是因为他有流量。

对卖东西而言,对卖货而言,你的消费经验实际上是完全不重要的——李佳琪本身也是卖口红卖化妆品出身的。消费者对行业的理解程度和从业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你和一帮消费主义者在一起的时候,你攀比的就是谁买的东西更多更贵,你和一帮富二代在一起的时候,你攀比的就是昨晚谁上的女人更漂亮,谁的父母送自己的车更豪华。

但是如果你和马云在一起,你去攀比谁买的东西更多更贵——马云心里肯定想——太好了,多买点,最好只在淘宝买。如果你和马云在一起攀比谁的车更豪华——马云心里肯定想——穷人才买那些垃圾车。

你家的车还没人家的上市公司多,这有什么可比的。

超级富豪攀比的都是谁的上市公司更多,市值更大,而不是攀比谁的车多。车这种东西,在穷人眼里是奢侈品,在超级富豪眼里就是个玩具,你觉得成年人会去比谁的玩具多么?

再贵的车,都没有上市公司值钱。

所以,你去和别人比工资,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打工的。

你去和别人比学历高低,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学生。

你去和别人比谁的车多,就说明你本身事业做的就不大。

你去和别人比谁的包更多,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消费者。

你和别人比什么,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什么人。你和别人比什么,就说明你的朋友圈都是什么人

知乎用户 blueseason 发表

我个人感觉离消费主义陷阱比较远,每个月的生活支出大概三五千,低于收入的 1/10,大概是我生活过于单调吧。

一是我从来不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品味,也不会被别人的面子绑架。我做事极其有主见,从不为我觉得不必要的花销买单,所以那些主打有面子和成功人士品味的营销手法对我完全失效。

二是我接触到的广告渠道比较少。我不看电视剧、综艺、春晚已经有十几年,一年看电影的次数不会多于两次,微博、淘宝、支付宝有四五年未用过了,小红书什么的更是从来没下载过。我原来喜欢的 NBA 自打姚明退役后看过的直播不到十场,英超西甲欧冠最近三年看的也越来越少,偶尔看的 NFL 基本没啥广告,所以各种营销广告很难传播到我这里。

三是学会了砍价和找砍价的渠道。老婆的爱好是砍价而不是购物,自打十几年前被她带着各种 1、2 折甚至更低价格买到品牌服饰、羊绒和皮大衣之后,我的消费观就被重塑了,再不信什么价格了,我跟着她学会了过年前找总代死缠烂打直接抹一位数再对折的砍价法。近几年家里装修了三套房,我俩都是在十二万内搞定了全部的硬装、软装、家具、家电。

四是我活的非常不精致。所有的护肤、化妆美容、养生产品我从来不用,卫生间里我只有洗发露、洗手液、牙刷、牙膏、牙杯、电动刮胡刀和毛巾,从来没用过洗面奶、防晒霜、面膜之类的东西。买新衣服和新鞋的频率是论年计,价格也都是小几十到三百这个区间,衣柜和鞋柜里我的空间就那么大点,买新就得必然汰旧。

五是我的爱好和玩物都很少。我不沾烟酒、麻将、夜店、KTV、网游、手表、汽车、摩托、数码、摄影、文玩、钓鱼啥的,我也拒绝无效社交。我的爱好都在各种运动项目上,玩的都还不错不需要请教练,也不是装备党,所以针对男人的营销对我也没用。

六是我不在乎名牌也不追求名牌,因为我自己就是国内最大的名牌产品,其他的名牌对我没什么意义。

七是我知识面丰富还好为人师,这么多年我身边的女性包括老妈、老婆、丈母娘等都被我闲暇时抓着进行了大量科普,详细的解构了各类化妆品、护肤品、保健品、医美的生化原理及廉价替代方案。她们多少还是听进去了,没听进去的多少也有点创伤后遗症怕我再拉着她们补习数理化,她们在这方面的花销总体都比较克制,所以学好数理化还是可以有效抵御消费主义的。

知乎用户 极客晨星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楚:

因为比如说花呗,比如说信用卡这种,用了之后会上瘾,或者永远是把下个月的工资用来还贷。

那就很难脱离消费主义这个坑。

何况现在各类购物软件:各种促销,各种噱头,加上部分自媒体消费主义文化的吹嘘。

会变得越来越想买,甚至分期还要买。

如果借款实在太多甚至有利息。那就直接向家人坦白,并且借钱补上。千万千万别让利息再多起来了,一定是先填窟窿。
如果是超前消费,但是自己有能力还上的,不过是用下个月工资还这个月的消费的。
这样的如何脱坑呢?只能是每个月比上个月节制一点,除了吃的住的,其他先不用,能省就省。久而久之就把这一个月的钱省下来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时候建议你把所有购物 APP 全都删了。
如果有购物冲动怎么办?那就玩游戏、看视频,但不要看带货类直播和带货类短视频,也容易被诱惑。千万不要和别人攀比,按自己的能力而来。有些人能穿得起奢侈品,可能他的家庭条件允许,或者他的经济收入允许。
你在不允许的情况下,就千万别买了,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更不要觉得分期很便宜,就分期买了几件价值昂贵的东西。
直接拒绝浏览这些的消息,如果朋友圈里,有人喜欢秀这些奢侈品,你直接把他屏蔽了。相对来说,在服装或者化妆品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冲动消费一些。所以在做购物决策的时候,如果你有伴侣,请问男性。
但话说回来,如果是在游戏上面,男性更容易冲动消费。如果一个男的打游戏想充钱了,你就直接阻止他。等信用卡或者花呗之类的补上之后,就把他们停掉,然后慢慢攒钱,低消费。如果你实在受不了,想花钱的时候,那就适当的运动一下。长跑或者出去走走,回来洗个澡,躺着思考一下,冥想一下,放松一下,玩玩手机就行. 想要突破消费主义瓶颈,最重要的还是多挣钱。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也是对的。
想要更多的财富就靠自己努力去挣,努力加上运气。如果没有运气也不努力,钱财自然不会丢进你的口袋。少看一些心灵鸡汤,或者宣扬消费主义文化的这些文章。因为他们鼓励消费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涨粉,他赚钱了,你们呢,就消费出去了。

知乎用户 fsdaerfahg 发表

避免不了, 资本家生产的东西总要有人买单,不然这么再生产呢、

堵不如疏。

1 培养个在自己经济能承受的爱好,比如钓鱼,钓鱼了也就不会去想哪个球鞋好看女神会这么看等等的烦心事,也就只有钓具才能收割你的钱包,其他名表名鞋,割不到你头上了。

2 玩 A 货,注意下个人卫生,出门把自己打扮干净点,气质有了,不用付额外的品牌溢价,同样会收获别人艳羡的目光。

3 玩二手货和租赁,十分适用于电子产品。。。

知乎用户 极光金融 发表

要想远离一个陷阱就首先要从根本上了解这个陷阱的全貌,以及为什么会产生!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消费主义的源头是那些永不休眠的资本,在如今这个和平年代,快速积累资本的方法只有贸易。而贸易恰恰依赖于消费,于是就有了消费主义的盛行,资本通过伪造产品文化而诱导年轻人进行消费主义,进而快速积累大量资本。

1. 消费主义是如何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从购物双节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的出现,演变至今,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逾越的 “庆节”,年轻人口中的“何以解忧,唯有剁手”、“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恰如其分的说明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是通过伪造文化来对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能力、自身价值、甚至生活的意义都被过度 “消费”。所以,很多年轻人其实是“被绑架” 式的消费,较为明显的是在 “购物双节” 那几天,周围的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你昨天剁手了吗”“购物车清空了吗”“做完熬到几点”“抢到了吗”好像没有参与就没有存在感一样。

2. 步步紧逼,超前消费与借贷消费在等着你

消费主义通过伪装消费文化来控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让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父母那一辈的人为了生活的需求而购买物品,而是为了买而买。长此以往养成的消费习惯就是,对于购买大多数物品实用性不再是第一位,反而是品牌、潮流、圈子这些成了衡量其价值的主要标准。并且以这种目的购买的消费品往往更新迭代很快。从资本的角度来观察消费市场,消费者就是一茬茬绿油油的韭菜。当你狠下心的买了超出自己消费水平的东西时,自己的生活水平自然就会随之降低,甚至过度消费后导致入不敷出。而此时资本主义的镰刀已经准备再次抬向你而去,不论你是否没有钱,总会有很多 “贴心” 的借贷公司愿意为你提供资本,让你陷入更深的消费陷阱!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 2019 年《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中会出现,约 62% 的网购分期用于生活开支,45% 的年轻人有实质负债,实质负债率为 12.25% 的原因。

3. 如何逐步远离消费陷阱

大部分被消费文化洗脑的年轻消费者都喜欢用 “更好的自己配的上更好的 XX” 这种理由来给自己消费行为洗脑,仿佛购买了产品就拥有的更好的人生一样。如果只是适当消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没必要把更好的人生希望压在营销包装过后的产品上。买一个东西前先看看自己喜不喜欢,实用性怎么样,价格是否能匹配的上物品的价值。物有所值才是消费产生的前提,而不是由消费主义灌输的,人值其物!

所以,超前消费主义是不可取的,不要再被资本牵着鼻子走了。不然,就会成为月光族,甚至一身负债影响正常生活。最后,对于喜欢的东西可以适当消费,在生活必需品上采取实用主义原则,其余的东西尽量做到断舍离便可。

知乎用户 盛开幻梦 发表

说实话还是很难的,除非你拒绝购买任何但凡有品牌背书的非必需品甚至是必需品,否则你逃离不了。

1. 对物质的迫切追求

对于 20 出头的女性来说,消费主义源自她们对物质的迫切追求。女生最美好的年纪就是 20 多岁,在此时期,女生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

初入社会找工作,外表形象俱佳会提高应聘成功的几率,所以她们会特别关注自身打扮,长相平平的女生甚至会选择整形。

经调查,整形人群大多为 20 多岁的女性,她们对外在美的迫切需求是社会美女市场产生的效应。

并且,20 岁的女孩正是适婚年纪,俗话说 “女为悦己者容”,在这个靠穿着打扮、整容兴起的时代,美女随处可见,网络美女层出不穷也会带动年轻女生寻求变得更美的方法。

这样才能在同龄女生中出类拔萃,找到更好的伴侣。女孩对美的需求已经不是表面物化,健身保健也已经不是中老年的专利,自制力强的年轻女孩早已步入健身行列。

年轻女生在没有成立家庭的情况下,会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再加上网络鸡汤的灌注,让年轻女孩很享受这种消费主义,认为这是对自己人生交出的最好答卷。

2. 自身心理状态

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初入社会,从穷学生转向经济自由支配,会对社会上琳琅满目的事物产生好奇。在没有任何生活负担的情况下,她们的欲望、攀比心被最大化。

年轻男性有很多生活压力,要承担买房买车的重担,初入社会年轻男孩,薪资并不可观,生活压力却不小,他们根本就没有形成消费主义的资本。

消费主义最可怕的就是,让人认为获取愉悦感最好的方式就是消费。年轻女性往往缺乏定力,会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大肆消费。

年轻阶段的女孩总想着被爱,大多都活得很感性,因为她们没有经历支撑理性思维。

消费与生活息息相关,商家有权利将商品与生活、情感联系在一起,但自己要有理性辨析能力,绝对不能被牵着走。

像现在有些女生玩那种比较直接的活动社交软件悦技,悦技是那种陪线下看电影等等娱乐的,她们有些出去陪玩遇到个有钱的,又有点想法的,受不住诱惑确实有可能会轻易把自己交出去,总想着赚点钱给与自己生活物质上更好的追求

年轻是女性的资本,但消费主义为年轻女性增加成本,最后的收益还得靠内在。找准目标,在生活压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持续享受高质量的消费,而不是短期的过度消费。

“自我实现” 才是给人带来愉悦感的最佳方式,建立在消费主义上的愉悦感是空虚的、短暂的。

合理地消费,在消费中找寻方法,购买必须、适合、愉悦的商品。从现在开始尝试断、舍、离,你会感到一切都变得轻松自在。消费是手段与方法,不是一种目的。

知乎用户 yl.lii​ 发表

我绝大多数消费观都来源于我母亲,我母亲是一个非常会持家的女人,这类人的一大特点是花钱精明。但这种精明不是说扣扣搜搜,扣搜小气那都不是精明,而是穷。

打小家里的一切大小事物都是我母亲在操心,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仅家里的事打理的紧紧有条,而且还有自己的运输公司,不说财富自由,但确实是吃穿住不愁。后来因为我年纪小又经常生病,让她经常忙不过来,索性就把公司卖了来专心陪伴我。

每每谈起这件事我都觉得很亏欠我母亲。

我母亲经历的比较多,相比于在单位上班的父亲,我更愿意听她的教诲。她一直给我贯彻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富日子要会过,穷日子也要会过。这个 “会过”,不仅指的是心里上要成熟,更指的是消费观念的合理建立。后来我家庭确实有段日子到了困难的地步,我母亲依然保持着这种价值观,她会精打细算,不会去高消费,也不会贪图便宜,她希望买到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比如说我小时候的玩具,其实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官方货和贴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差不多,但我妈永远给我买官方货,因为用她的话来说,垃圾玩意儿买了玩几下就坏掉了,反而很贵,好东西耐用,反而便宜。但也有个上限,超过一定价位的我就不可以买了。

她今年 43 岁了,她从不会去搞便宜货,也不会去抢鸡蛋,这个女人从小教育我:「那些让你自以为免费和便宜的东西,都只是换了种方法坑你罢了,你察觉不到就以为便宜,傻的要死,就像电视剧里很多傻的要死的女人,觉得没抓到老公出轨就不算出轨,脑子笨得要死。」

但你要她去买奢侈品她也不会去,当然我送她的时候她也不会拒绝,因为用她的话来说买到好东西靠的是品味和眼光,好的东西不会便宜,但不代表越贵的越好,并不是一个人用多贵的东西凸显品味,而是一个人如何选择才凸显品味。

小时候我经常听我妈逼逼这些,那时候我还这没什么感触,长大后再回过头来想,这个女人脑子真的很清楚。

其实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或多或少被物质诱惑过,你要说物质没有诱惑力,那是不可能的,其实物质的诱惑没有错,一个人感受不到物质的诱惑那只能说明他有病,正常人就应该追求好的东西。

但是当物质的诱惑变成价格的诱惑时,就会开始走向深渊,你会逐渐相信你花的钱越贵,身份就越高,你相信你照片里露出几个大牌 logo,你就是名媛,你认为这些东西是你社交的资本,你认定你消费了这些东西你就能成为什么人,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更大的陷阱是什么?刷爆信用卡、借债,用花呗、借呗去买不属于你这个阶层的东西,这是一条通往深渊的捷径。

其实消费主义恰恰把因果颠倒了,他们告诉你,你买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人,很轻松,很容易,但其实并不是,事实恰恰相反,而应该是——你要先确认自己是什么样人,进而做出什么样的消费。

消费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人以消费为本,那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消费?

今天一个大牌戒指,银制的,就要一万块,你收入就 5000,你买不买?你肯定不买,就算很漂亮,你也没必要买,你买了非但不能说明你的品位,反而只能说明你没有品位。

不要去贷款,你应该做的是根据这种风格和质量,去寻找合适自己价位的产品,找到品牌溢价低一些的替代品来表现品位,说的再直白点就是:

「在合适自己的价位里,找到一种让自己得体的产品,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消费观。」

我始终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贫穷一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人生起步阶段就开始提前追求那些本不属于你的东西,还以为这是通往上层的接近,殊不知这种透支成瘾只是把你送向地狱的门票。

摆脱消费主义的唯一办法,不可能是储蓄,也不可能是不消费,而是让自己的消费能力不断的提高。平时你该买什么买什么。该玩什么玩什么,但是正事别耽误。别人在刷爆信用卡,在朋友圈装逼的时候,我们要默默的让自己变牛逼、变有钱,这才能暴打消费主义!

知乎用户 PlazaBrother​ 发表

想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消费主义陷阱,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无限度节省开支的方式,保持整体生活质量的不降低是一个先决条件,在这个基本原则上再进行合理规划。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先梳理自己的生活,一般人的消费支出可以分为 5 个版块:

  • 基本生活类消费
  • 娱乐享受类消费
  • 个人提升类消费
  • 突发应急类消费
  • 大宗置业类消费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个人的上述 5 类消费进行梳理,在进行每一类消费的时候掌握一些基本的要义,熟练掌握之后你会发现生活突然间变得轻松、高效又愉悦。

  1. 基本生活类消费

基本生活类消费又可以分为吃、穿、住、行几个细分类别,每一个类别都有相应的应对之策,在维持生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避免消费陷阱。

吃:

  • 不断学习并精进个人厨艺,以各种不同流派简餐的烹饪方式为主,包括西式三明治 / 汉堡、中式炒菜 / 烧菜、韩式拌饭、中西式面条等。

  • 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烹饪过程中合理搭配。
  • 偶尔去餐厅吃饭或聚会,排除所有网红餐厅,选择本地性价比连锁餐厅,如:袁记串串香、彤德莱火锅、汉巴味德等。
  • 以 5 元以内低糖 / 无糖瓶装饮料或者纯净水取代现做奶茶或咖啡,即经济又健康。

穿:

以网购或各种高性价比连锁服装品牌店为主,如运动品牌工厂折扣店、优衣库等。

学习高效简约的穿搭方式,以各种基础款衣服的混搭为主要方式,避免购买较为复杂(容易过时且价格较高)的衣物样式,并且在兼顾穿搭效果的同时减少购置衣物的次数,每一季控制在两次以内。

住:

  • 硬装和软装风格均以北欧或日式简约风格为基础,避免购买各种小型装饰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摆件、玩偶和绿植等,简单以香氛和蓝牙音响营造居住氛围即可。

  • 购置性能和功能性较好的吸尘器和拖布,定期打扫卫生,以提升房屋清洁度而不是不断购置装饰物的方式提升生活质量。

行:

  • 出行以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为主,坚持低碳出行。
  • 买车的话,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摒弃豪华品牌,选择可靠性 / 燃油经济性 / 保值率较高的汽车品牌如丰田、本田、起亚现代等,同时尽可能掌握维修保养的基础汽车知识,避免在养车环节踩坑。

  • 自己开车出行切记文明驾驶、遵守交规,尽量避免违章罚单。

2. 娱乐享受类消费

  • 全面戒掉烟、酒、赌博等高消耗、负收益的不良消费嗜好。
  • 隔绝抓娃娃机、盲盒、快闪店等新型高消费陷阱。
  • 对看电影、听演唱会、参加音乐节等高消费行为进行规划,减少次数,狠抓质量,你必须清楚的是,值得你走进电影院看的电影每年不会超过 2 场,值得你现场感受的演唱会和音乐节每两年不会超过 1 场。
  • 培养 1 项低成本体育运动作为兴趣爱好,如足球、篮球、羽毛球、跑步、乒乓球等,装备的购置以在品牌折扣店 / 工厂店挑选高性价比单品为原则,定期参加相应活动。该类型活动成本支出低、精力消耗大、时间消耗长、健康收益高,非常适合作为娱乐享受型消费的主要类型。

  • 除非个人兴趣和责任感极强,否则不要豢养宠物。
  • 关于旅游,尽量以定期的长途旅行取代密集的短途旅行,以期获得旅行的最大效益,另外,旅行过程一定进行前期规划,减少因缺少规划而在旅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突发高消费,最后,旅游方式以沉浸观光式旅行方式为主,摒弃购物式旅行方式,杜绝任何高价旅游纪念品的购置。

3. 个人提升类消费

个人提升主要分为内在提升和外在提升两个方面。

  • 所有的内在知识获取,包括但不限于外语学习、职业技能提升、理财知识储备等,都以自学为主,不要在任何机构进行费用支出。
  • 个人外在提升主要包括服饰穿搭、个人护理和身体状态保持 / 提升三个方面,服饰穿搭上面已经提及,个人护理的话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在身体状态保持 / 提升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运动类爱好,健身房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基于避免消费陷阱的基本原则,切记 3 个要点:离家越近越好、健身房在具备基础健身器材的情况下内部装修越简单越好、不购买私教课 / 健身内容以自学和参加团课为主。

4. 突发应急类消费

突发应急类消费主要是指医疗支出,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医疗保险类产品的甄别和购买,这一部分就比较庞杂了,需要另开一篇,但是最基本的原则是避免购买理财返还类的理财产品,选择高效简洁的直接支付类医疗保险产品。

5. 大宗置业类消费

这里主要指房产购置,而这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也是最需要审慎考虑的一笔支出,当然你如果已经买房,我没办法做出过于多的建议,但如果你还没有买房,站在此时此刻的时间点,可以参考我其他的回答,我多次重复过的一个观点就是:

一线城市晚 3 年买房,省下一辆 Mercedes G500

强二线城市晚 3 年买房,省下一辆 Porsche Panamera

弱二线城市晚 3 年买房,省下一辆 Volvo XC90

三线城市晚 3 年买房,省下一辆 Tesla ModelY

所以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就不言自明了。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知乎用户 广州融资邱泽宇​ 发表

最近要做三件事。

第一是时刻警惕消费主义陷阱,控制好日常支出。这块目前做的不错。

第二是减少对内娱的关注度,喜欢的明星看看作品得了,背后的故事以及本人就别去关心了,塌房的感觉很难受。本来关注这块只是希望在工作之余生活里多一点调剂,心情能好一些,现在看来带给我的痛苦一点不少。

第三是要多多学习逻辑学,提高思辨。目前上网观察到的一些言论和风向给了给我很不好的感觉,很多言论都不是以事实为基础,而是带有大量诱导性的不太真实的信息和刻意引导,在阅读的时候每每感受到了充斥其中的小心思,无耻和不尊重以及刻意的带偏,很不舒服。

我很确定这不是观点不同带来的,而是刻意的。某些颇负盛名的大 V 说出来的话真心不像是人话,做的也不像是人事,观点也不像是有人性的观点,这些人也不在少数。

知乎用户 Arnold 发表

先说结论

年轻人不可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所以大家也不要劝,也不需要去给建议。

大家开心就好。

消费这种行为,带来的是最直接的愉悦快感,更不要说你正在郁闷的时候消费能带给你的幸福感和对压力的纾解几乎是找不到其他替代的。

然后来说说为什么年轻人难脱离

1,在意他人的眼光,比较从众。

物质上的获取是对快乐这种感觉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对当今中国的年轻人(90 一代),早年物质相对匮乏到现在爆发式增长,强烈的不甘心感和社会日益进步的生活品质会促进年轻人产生消费愿望。

别人用 xxx,我也想用 xxx。从而忽略了别人月入 xxxx,而你月入才 xxxx。

因为早年物质的匮乏,会产生自卑心理,希望通过物质震慑到别人,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显得非常浮夸。

2,媒体舆论偷换概念,制造 “精致穷生活”

这类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除了直白的广告和软广,还有基于性别优势共性的精准打击。

此类人群以 “咪蒙” 为代表,肆意的制造焦虑和恐慌,打压异性价值从而获取对方提供的价值,更有甚者提出性价值概念荼毒无知女孩。(你又不是商品,何必把自己和性工作者摆到同样的位置)

以垫垫脚可以触摸到的精致生活,去收割年轻人最底层的生活基础,是谓无耻。

3,巧妙 “绑架”,阴险 “共鸣”

典型案例

他不给你买 xxxx 就是不爱你

给你买 xxx 的爱不爱你不一定,但不给你买 xxx 一定是不爱你。

做人那么辛苦的赚钱是为了什么?买啊

我想,大多数女孩子去化妆品柜台面对推销的时候都是会有强烈厌恶感的。

而高明的柜姐不会给你推荐,会静静地在边上看你挑选,在看到你犹豫的时候大大方方的问你一句:“你喜欢吗?”

4,虚幻的大饼,逼你拼尽全力。

当你拥有一台宝马,你就可以顺顺利利的把妹。

当你拥有一台法拉利,开出去 500 米没有漂亮妹子上你车,你就该好好考虑下自己的长相了。

你找不到对象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房屋。

你。。。。。。。

熟悉吗,躲得过吗?

而年轻人想要避免消费主义,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本身,

就是消费者。

知乎用户 初颜 发表

富人用事业证明自己,穷人用消费证明自己。

很多女人很搞笑,她们喜欢以自己吃过什么,住过什么,去哪留过学,买过多贵的东西,甚至不是自己买的,而是从别人哪里要到过多贵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高贵。就是不知道用自己赚了多少钱来证明自己,典型的消费者思维。

当然了,如果足够不要脸,也可以把当捞女坑别人要到的钱当做凭自己的本事赚的钱。

买过什么东西——不能证明你的高贵——卖的东西是不是品牌足够强,才能证明你的高贵。说不好听一点,就算是卖逼,你看陌陌啊悦技这些上面才多少钱,尤其悦技还很多直奔主题见面活动的,有些轻易的给点好处花言巧语几句就搞定了,而你看看女明星,女明星卖的也更高贵,大部分人也就是要个包而已,典型的社会底层。哪个有钱的女人会管男人要包。

管男人要包要手机的都是底层女人,不配找到高价值男人。

还有很多男人也很搞笑,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自己一事无成,喜欢以自己跟谁吃过饭,见过哪个大佬为荣,甚至更低档次的人,还喜欢吹嘘自己的舅舅是哪个银行的行长,自己的同学的爸爸是哪个部门的领导。说来说去,你都没搞明白他说的那个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就算他认识这些人,他不还是这么穷?

你认识谁——不能证明你的高贵——别人认识你,以认识你为荣,才能证明你的高贵。

还有很多人,到了 30 多岁,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考上一个大学,然后 30 多岁还在一个公司打工,一年也就 40 万年薪,然后天天打着自己是哪毕业的名号出去相亲,出去泡妞,,他们也只能泡社会底层的女人。

你上哪个大学——不能证明你的高贵——你上了哪个大学,让那个大学以你为荣,把你写进知名校友里,才能证明你的高贵。

一个学校的高度——是他的校友的高度拔起来的——哈佛出过 7 个美国总统,耶鲁出过 5 个美国总统,哥伦毕业大学出过 96 个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这些学校才誉满全球,但是不代表你誉满全球,你是沾了这些牛逼校友的光了,但是没有人占你的光,相反——不仅没有人占你的光,你还拿着你校友打拼出来的业绩出去骗人、忽悠人、泡妞,这很丢人。

沾别人光的人都是三流的人——让别人沾自己光的人——才是一流的人。

你比你上的学校还有名,你比你认识的人还有名,你比你买的东西的品牌还有名——你就是一流的人,否则你就是二流的人,或者是三流的人。

这个世界是有鄙视链的,即使是富人里也是有鄙视链的。

超级大国领导人>跨国公司老板>国际一线明星>中小生意人>富二代>拆迁户>靠老公养的有钱女人>白领>蓝领。

其中白领里又有鄙视链。高级公务员干部>超级公司高管>中型企业高管>大公司中层>基层公务员>小企业高管>小企业员工。

当然,具体你在什么位置上——和你干什么关系不大,和你的生态位关系很大。你觉得打工不好,但是你打工打成张小龙那样,也很牛逼,你觉得权力比钱值钱,可是你连厅级都做不到,实际上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你觉得创业能有钱,但其实很多创业者还没有腾讯的高管有钱。

但是如果你做生意做到比尔盖茨、做到波音飞机、通用电气这个级别,其实你的能量等级虽然比不上美国总统,但是不论在本国还是在他国,你就都有了极强的产业影响力。甚至说不好听一点,你就是你们那个行业的总统了——因为你已经垄断了。

所谓的权力——本质上就是话语权。你都已经垄断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那可能你调动不了军队,但是权力已经比普通的美国州长和参议员还大了。

其实虚荣心的攀比也是一种话语权——你周围的朋友都是虚荣心强的、攀比心强的人,你自然就想在这帮人里花的最多、打扮的最光鲜亮丽,让别人羡慕你,向你取经,于是你就掌握了一个小圈层的话语权。当然——没什么用。除非你能带货。否则就是纯消费。而带货不取决于你买了什么东西,取决于你的流量。否则你就只能做个代购,一个月赚个 2、3 万。

你要知道薇娅能带货不是因为她自己买了很多东西——是因为她卖了很多东西。

罗永浩作为一个中年油腻宅男,能卖货更不是因为他打扮的多光鲜亮丽——仅仅是因为他有流量。

对卖东西而言,对卖货而言,你的消费经验实际上是完全不重要的——李佳琪本身也是卖口红卖化妆品出身的。消费者对行业的理解程度和从业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你和一帮消费主义者在一起的时候,你攀比的就是谁买的东西更多更贵,你和一帮富二代在一起的时候,你攀比的就是昨晚谁上的女人更漂亮,谁的父母送自己的车更豪华。

但是如果你和马云在一起,你去攀比谁买的东西更多更贵——马云心里肯定想——太好了,多买点,最好只在淘宝买。如果你和马云在一起攀比谁的车更豪华——马云心里肯定想——穷人才买那些垃圾车。

你家的车还没人家的上市公司多,这有什么可比的。

超级富豪攀比的都是谁的上市公司更多,市值更大,而不是攀比谁的车多。车这种东西,在穷人眼里是奢侈品,在超级富豪眼里就是个玩具,你觉得成年人会去比谁的玩具多么?

再贵的车,都没有上市公司值钱。

所以,你去和别人比工资,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打工的。

你去和别人比学历高低,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学生。

你去和别人比谁的车多,就说明你本身事业做的就不大。

你去和别人比谁的包更多,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消费者。

你和别人比什么,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什么人。你和别人比什么,就说明你的朋友圈都是什么人

知乎用户 硅基生物 发表

穷!

知乎用户 深圳补贴一点通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楚:

因为比如说花呗,比如说信用卡这种,用了之后会上瘾,或者永远是把下个月的工资用来还贷。

那就很难脱离消费主义这个坑。

何况现在各类购物软件:各种促销,各种噱头,加上部分自媒体消费主义文化的吹嘘。

会变得越来越想买,甚至分期还要买。

很多年轻人陷入这种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买了一些比较贵的东西(奢侈品都是)。特别是,一定要买 AJ,非其他鞋子不穿。一定要买最高端的旗舰手机,五千多起步的,分期也要买等等。或者是买那些高端的化妆品、服饰包包的。

在外人眼中可能光鲜亮丽,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这种时候,如何才能脱出这个坑呢?

第 1 个建议,

如果借款实在太多甚至有利息。那就直接向家人坦白,并且借钱补上。千万千万别让利息再多起来了,一定是先填窟窿。

第 2 个建议,

如果是超前消费,但是自己有能力还上的,不过是用下个月工资还这个月的消费的。

这样的如何脱坑呢?只能是每个月比上个月节制一点,除了吃的住的,其他先不用,能省就省。

久而久之就把这一个月的钱省下来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时候建议你把所有购物 APP 全都删了。

如果有购物冲动怎么办?那就玩游戏、看视频,但不要看带货类直播和带货类短视频,也容易被诱惑。

第 3 个建议,

千万不要和别人攀比,按自己的能力而来。有些人能穿得起奢侈品,可能他的家庭条件允许,或者他的经济收入允许。

你在不允许的情况下,就千万别买了,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更不要觉得分期很便宜,就分期买了几件价值昂贵的东西。

直接拒绝浏览这些的消息,如果朋友圈里,有人喜欢秀这些奢侈品,你直接把他屏蔽了。

第 4 个建议,

相对来说,在服装或者化妆品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冲动消费一些。所以在做购物决策的时候,如果你有伴侣,请问男性。

但话说回来,如果是在游戏上面,男性更容易冲动消费。如果一个男的打游戏想充钱了,你就直接阻止他。

第 5 个建议,

等信用卡或者花呗之类的补上之后,就把他们停掉,然后慢慢攒钱,低消费。

第 6 个建议,

如果有兴趣的话,那就学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但请不要花大价钱去听这些课,网上免费的搜索一下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借理财,来博取更大的收益,这是不现实的。

理财理财其实只是整理一下你有的财富,让你规划更清晰一些,而不是真的让你赚钱的。

能用理财来赚钱的,无非就两种人:

  • 一种是特别聪明的,再加上运气。
  • 另一种就是富人。

第 7 个建议,

如果你实在受不了,想花钱的时候,那就适当的运动一下。长跑或者出去走走,回来洗个澡,躺着思考一下,冥想一下,放松一下,玩玩手机就行。

第 8 个建议,

现在来说任何 APP,大多数都会让你消费。哪怕玩手机,有时候也抵制不住冲动,有些必须要充会员,有些莫名其妙推荐给你广告,有些甚至需要充钱才能解锁后续功能之类的,总之都想掏空我们的口袋。

所以有一个做法就是,凡是让你感到开心快乐的应用,你就卸载了,因为很容易让你花钱。

凡是让你感到很痛苦的 app,你就先留着。

第 9 个建议,

想要突破消费主义瓶颈,最重要的还是多挣钱。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也是对的。

想要更多的财富就靠自己努力去挣,努力加上运气。如果没有运气也不努力,钱财自然不会丢进你的口袋。

第 10 个建议,

少看一些心灵鸡汤,或者宣扬消费主义文化的这些文章。

因为他们鼓励消费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涨粉,他赚钱了,你们呢,就消费出去了!

知乎用户 千年竹老二 发表

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只要剥离开一切商品的附加价值,只看实用价值,就完全可以躲开那些乱七八糟的消费陷阱。

年轻人不是不知道那些是消费陷阱,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去掉入陷阱,成为商家的猎物。他们需要那些附加价值,来证明自己值得爱,值得在乎,值得拥有。换句话说,他们本身想要购买的,就是那些附加价值……

精神的空虚,需要物质的填补,就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极简 Q 先生​ 发表

不降低幸福感,从个人月消费 10000 到个人月消费 1000,我做到了以下 7 点。

男,31 岁,在头部互联网公司做小管理,年薪约 60 万左右,不赌博,不乱买东西(当时的我是那么认为的),除开房贷,家庭花销,个人月消费在 10000-15000 之间,一年到头基本存不下来钱,虽然一直感觉在 “极力控制” 自己的花销,但是收效甚微。

直到最近公司安排我离开家乡成都,到南京长期出差,自己心态上有了特别大的变化,尤其在消费观念上有了及其大的变化,以前总觉得无法

控制下来的花销,从 10000-15000,骤降到了 1000 以内,且依然幸福感满满。

1. 卖掉自己多余的东西,尤其是电子产品,因为以前,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花销来自于电子产品和电子产品配件(如 ipad 键盘,apple pencil,耳机等产) 的购买,全部挂在二手平台上卖掉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买这些东西的冲动了,还能帮我回血一大笔钱,,没了那么多需要我买配件的东西,因此也让我省了一大笔钱,没了那么多能够让我分心的电子产品,做任何事情都会更加专注,因此有了更多的幸福感。(月节约 1000 元)

2. 想买的东西,再怎么极简主义,其实也需要买一些东西,但是,在买东西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自己的幻想买单,去买自己可能用得到的东西,买来一年到头,使用频率不超过 5 次的东西就不要再买了。买东西只买现在迫切需要的刚需,如必备的纯净水,必须的食物,必须的衣物(不要花里胡哨,简单,大方得体,保暖即可)(月节约 3000 元)

3. 拒绝无用社交,过度社交,从前,有很多钱都是花在了请客吃饭,请团队吃饭上,并且占了大头,现在回想起来,大部分的请客,都是虚荣心再作祟,现在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吹捧的。偶尔也会有朋友来找我喝酒小酌,一个月一两次,每次也就一两百元。(月节约 5000 元)。

4. 以前,到哪儿都喜欢开车,打车,无法忍受挤地铁,挤公交,或者走路,一个月用在交通上的成本约为 4000,虽然有不少费用公司可以报,但是经常会觉得麻烦,忘了报销,不想去报销。现在租的房子就在公司附近,每天走路 20 分钟到公司,几乎不花钱。月节约 4000 元。

5. 给妻女父母买东西,有时候真的买得很 “丧心病狂”,而且买的有很多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为了面子,为了让家人更高兴,几乎忘了量力而行这件事,现在心态改变之后,和妻子沟通了我的想法和我现在的状态,妻子表示很支持。月节约 3000 元。

6. 各种平台开会员,每次都选连续包月,毕竟一个月才 19 元,29 元,前段时间梳理一下,发现,我每个月各种会员扣费都达到了 500 元,并且有很多 APP 我都卸载了,根本没有使用,于是,我现在把所有 APP 会员全部取消(月节约 500 元)

7. 控制住自己的 “食欲” 并不是让你一顿饭少吃一碗饭,而是除了吃饭之外,不要再去点什么奶茶咖啡,下午茶,零食,PIZZA,以前每天都想着吃啊,体重一度超过 160 斤,现在每天中午吃公司食堂,在标准内,几乎不额外花钱,公司每天提供有晚餐,我每次都选三明治,其实我是不吃晚餐的,主要拿来当第二天早上早餐。晚上会不会饿呢?一开始也会饿的,但是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而且不吃晚饭后,体重一个月降了约 10 斤,头上的痘痘也没有了。

现在每个月花销:电话费 128 元 + 吃饭买水 300 元 + 周末公共交通费用 50 元 + 日常生活用品 200 元 + 买书 100 元=共计 778 元

知乎用户 西子楠 z 发表

这几天心情一直狗屁糟糟的,

I suffered terriblely the last few days,

年货节到了,

想囤点儿妇女卫生用品吧?

(重量) 凑不够,有运费;

想囤点儿小零食、小啤酒吧?

怕拿起来就放不下,再担误了学外语;

想囤点儿纸笔文具吧?

拉开抽屉,得,够用到我 80 岁生日……

算了,

反正 *** 余额就 0.35 元,

不费那个事儿了……

知乎用户 初一一 发表

我选择的方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我用一个上瘾度还可以的低端消费,来占领我的大部分时间,然后让我没有很多时间去消费。那就是单机游戏。

首先,我们看下其他的消费陷阱:

1. 和女朋友出去。吃一顿饭 100 到两百,给女朋友买礼物 200 到 300,开个 x 的又 200,出去一次 1000。加上逢年过节,每个月基本月光,可能还欠钱。

2. 吃的。一杯奶茶 10 块到 20。三天一杯一个月也要 200 左右,然后加上一些小零食,一个月下来一共 400 左右。

3. 玩手游,每个月 60,有节日的时候来个 648,一年充一次,要 1000。

4. 玩 ipad,ipad 上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不充钱买个?还有视频会员不来个全家桶?一年下来送给苹果都要 1000。

5. 看小说和漫画?现在越来越难找资源了,就连老漫画下载,也要充会员。当然,如果有能力的,也可以 bp。

而单机游戏?

steam 上有好多 20 到 100 的,如果咬咬牙,买了 3a 大作,能反复玩。

例如: 文明、缺氧、戴森球、异星工厂等等。黑色星期五最低的时候有 20 块钱的游戏,买一个玩半年。

如果没有耐心等折扣的,直接 pdd,买游戏硬盘,人家按 g 卖,插上就能玩,200g100 多块,简单粗暴,100 块钱爽一年。

再抠门一点的,全副身家只有 20 块的,就建议买 18 块钱的 engine waller, 剩下两块钱买纸巾。上面有免费的游戏。

总结:

1. 不要谈女朋友,不要谈女朋友,不要谈女朋友!对有些人来说是投资,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奢侈品!

2. 所有的消费中,单机游戏是最省钱的!尤其对中国玩家来说!

知乎用户 信口慈航 发表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专家啊,明知道年轻人没钱消费,没时间消费,它不提这些,反而揪着莫须有的消费主义陷阱一通炮轰。

这就好比对着一群正狼吞虎咽吃槐花树叶的流民说:吃太饱容易伤胃。

多不是东西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好吧,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我想我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年轻的朋友们,请时时刻刻记住一句话:你花的又不是他(她)们的钱。

其实不怎么想说的,因为现在想想自己实在是太蠢。今年二十五了,单身,工作几年,无房无车无存款,还负债二十几万。知道自己一屁股债,不敢谈恋爱拖累别人。不废话了,讲讲我自己这几年做的蠢事吧。

我高中所在的学校不是很好,但自己成绩在班上是前三,正常发挥考个本科是没问题的,得意又好强。可生活不会让你处处顺利,特别在你自以为是,以为万事都妥了的时候,它会狠狠地给你一巴掌。高考志愿填报失常,没考上心仪大学的调档线。尴尬,恼怒的情绪充斥着我。叛逆地拒绝专科,拒绝复读,拒绝补录,鬼上身一样非要冲去大城市闯。至此,我已经亲手给自己挖好了一个大坑,并主动跳了进去。

在和父母一番抗争后,我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大城市。大城市的繁华奢靡充分的激发了我的斗志,我想留下来,在这里扎根。但是自己刚成年,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意间看到了一所化妆学校的宣传册称:零基础学化妆造型,两年包会,分配工作,月薪上万。心动不如行动,我果断迈入了第二个大坑,主动千里送人头。

化妆学费一年一万多,一共两年,我给父母打了电话,转述着培训学校给我构画的美丽蓝图。父母纯朴,我很轻松的就拿到了学费。我可能不知道我父母辛辛苦苦在工地上班一个月工资也才三千多,还要养活我们一家子,现在想想,我真不是个东西。

除了学费,父母参考我在同城上大学的同学标准,每个月给我 800 块钱生活费,若是在正常大学的话,应该是够的。但是培训学校是不包住的,我在附近找了一个房子和别人合租,每个月房租 500,押一付三,第一个月就需要给 1500。我也实在没脸继续向父母要钱,就给同学借了 1000 块,这是我的第一笔外债。

往后的生活,每天上课,也学了不少东西。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了很多兼职,发传单、端盘子、超市促销等,勉强能够养活自己,虽说是有些辛苦,但是自诩心里有 “梦想”,生活倒也充实。

平静都生活总会被突如其来的人或者时打破,不久,我合租的隔壁搬来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姐,明目皓齿,外向热情,时尚又亮丽,很让人羡慕,很快就成了我的好朋友。她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常接一些婚庆主持的工作,一个月接不了几单,但是每次出场费都很丰厚,轻轻松松就能月入过万。她身边不乏准求者,礼物红包没断过。我手机坏了没钱买,她苹果四件套像玩具一样随手扔给我玩,跟我讲没关系,都是那些憨批男人送的,随便用,等我有钱买了新手机再还给她就好了。坦白讲,她对我蛮好的,但是她的性格,对男人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刷新了我的三观。在她的观念里,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钱财是身外之物,舍得花才舍得来,男人也是玩物,送礼物就接着,想上车得看表现,谈恋爱要划算,分手不能吃亏。再加上身边学化妆的姐姐们也很多,时常能听到一些虎狼之词:

“xx 之前谈的那个男人还是可以,分手了之前给她开的那辆车直接过户给她了。”

“xx 还是没有亏,那男的后面给了她十多二十万分手费,人家直接添了点儿,在隔壁买了套房付了首付,才二十来岁就把房子买了,等到房子涨价。”

“现在有的小姑娘就是笨,不趁着年轻好好投资自己,找个有钱的男人,捞一笔算一笔,去谈什么所谓的狗屁爱情,白给人睡,完了分手一分钱没捞到还在那暗自伤神,你说蠢不蠢。有的人分手啥也没有,有的人分手房车都有了,你说人与人之间差别咋那么大…”

这些观念冲击着我,对我多少有些影响。我只记住了前半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女人要舍得投资自己,等老了再漂亮的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都没什么用了。我办了第一张信用卡,开始了我透支消费的第一步。慢慢的,周末兼职的工资已经没办法还清信用卡了,我又办了第二张信用卡,过上了套卡养卡的生活。

时间过得很快,我毕业了,在我满怀信心准备大展身手,做着逐渐成为一名著名化妆师的美梦的时候,现实生活泼了我一盆冷水,根本没有所谓的月入过万。刚在影楼入职,只能做一名籍籍无名的小助理,月薪两千,朝七晚十都是常态。超负荷的工作,入不敷出,很难坚持下来,后来我又离职去服装城做起了批发。

服装批发的工作虽说辛苦,但也是多劳多得,我运气比较好,去的时候是旺季,销量可观。当时普通人普遍工资只有三四千,我第一个月就月入过万,就开始飘了,觉得自己很能赚钱,既然能赚钱了,咱也不怕,只要喜欢,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没必要再扣扣搜搜的了。

香水:“八百多,第一瓶香水嘛,女人的香水就是品味,买!”

身体乳:“七百多,有点贵,但是来都来了不买好尴尬哦,买!”

口红:“三百多,不贵哎,多买几支!”

包包:“六千多,真的很喜欢,而且遇到打折机会难得,咬咬牙,买!”

每次消费,销售总会很贴心的告诉我买的原因,我也总会觉得非常有道理。此时不买更待何时,像小时候喜欢的玩具一样,现在都不喜欢了再买到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我陷入了日复一日的,疯狂购物,疯狂刷卡,疯狂还卡的生活,丝毫没觉得这种透支的生活有什么问题。

大概是今年疫情让我彻底清醒,大概半年没有工作,每个月的巨额账单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拆东墙补西墙的都填不了我信用卡的窟窿。一查账单,我久久不能言语,竟然马上就二十万了。明明记得没那么多,明明记得才 8 万多… 10 万左右的,什么时候这么多了呢。腿有点点发软,想想这几年简直就像是做梦,不知道钱花在了哪里。看着衣柜里堆满的大牌衣服,梳妆台上堆满的,很多根本用不了用不完的香水、口红、化妆品、护肤品,除了这些东西我一无所有。

以前上学时的好朋友渐渐时间长了也没怎么联系,但大概知道都陆续结婚了,要么也是恋爱了,男老公或者男朋友还都挺好。虽说没有多大富大贵,但两个人一起努力,好像什么都有了,最主要的是有家了。反观自己,除了这一堆虚荣和一屁股债,什么都没有,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存款,没有爱人,没有家。其实我也是向往爱情的,这几年也谈过两次恋爱,但人蠢眼瞎,遇到渣男,粉碎了我的爱情,信用卡还被刷了几万块。想起来这些都被自己蠢哭了。

生活中有很多消费陷阱,毒鸡汤,告诉你女人就要对自己好,女人就是要买买买,女人就是要 “投资” 自己… 在他们精心设计下,很多人像我一样,一步一步地被诱导着消费,没钱就分期、刷信用卡,总之花的不是他们的钱,透支的不是他们的未来。最终你是幡然醒悟努力还钱,还是破罐子破摔堕落尘埃都跟他们没有半点关系。谁管你是谁呢,反正钱人家赚走了,谁管你是死是活。

在 “朋友” 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男人,应该是比较有钱的,有老婆有孩子,没认识多长时间就说要给我清空账单。已经成了千年的狐狸,我能不知道他想什么吗。坦白讲,我动摇过,但我很清楚,一旦接了这笔钱就意味着我没有了尊严,意味着我将成为一件商品,这个底线一旦破了,我也就彻底没救了。一番挣扎后,我知道我确实是做不到,光想想都会觉得恶心。最后,我守住了底线,选择了尊严和体面,删除了好友,整理满柜子的 “虚荣” 挂到二手平台上卖,倒也腾出了几万块让我可以周转几个月。

现在疫情得到控制,我也再次就业了,暂时还是老本行,卖命吆喝一个月万把块钱。控制住了消费,每个月还款倒也没那么吃力了。自己兜兜转转这么些年,还混成这个样子,想想也挺可笑,不过没关系,路且长,慢慢来吧,我会慢慢变好的。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自信

相信自己本身比身上乱七八糟的衣服、裤子、手表、手机、鞋更有价值。

相信自己本身的才能品格能得到他人的认同,能交到朋友,而不需要一堆身外之物来装 X。

相信自己对自己生活是否舒适的体验,而不需要朋友圈的一堆点赞来给自己营造生活精致的迷梦

知乎用户 溪溪南风 发表

1,除了房贷车贷以外,不要相信任何的市面上分期的物品

分期很简单,就是一切你买不起的东西,商家都会告诉你,你现在买不起,不要紧,我告诉你一个别的方式,你可以分期买,一天几块钱,几毛钱,对你来说很简单,你完全能够承担的起,然后手机,平板,电脑,珠宝,衣服,你发现自己分期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到最后,你每个月的工资都无法支撑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完全掉到坑里了。

2,免费之类的东西,不要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路上走的时候,遇到那种发小卡片的人,尤其是一些步行街的地方,很多美容院发小卡片的人,一般都是年轻的女孩或是阿姨,大部分看着都面善,要么就告诉你是过来做兼职的,要么就是说就是帮自己凑个名额的。

然后说自己现在在这里,可以给一个免费试用,祛痘清洁之类的洁肤的项目一个,并且连连保证就是免费的,不需要花钱。他们找的很多都是年轻人,有些是看起来很面嫩的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嘛,因为他们的同情心是非常大的。

去了以后就被套路,各种骗钱,最后都是要付出很多钱,才能从里面走出来,这种事情在新闻里也是有很多宣传的。大家可以多了解下,这个算是骗术,但是其实也是抓住了大家一种,反正也是不要钱的东西,也不会吃亏的心态。

3,不要在晚上的时候看购物软件

我曾经在 11 点以后就一直逛拼多多,淘宝,真的,你看每一个东西都感觉自己都需要【文案写的简单直接,图片做的很美】,啊,一看价格,又是这么便宜啊,买买买,不到一个小时,就能付十几个,价格真的都挺便宜的,从几块钱到十几块钱,加起来差不多 100 + 吧。然后早上一起来,就发现,一堆的代发货,待收货,再一看,15 个里面,12 个是不需要的,我就呃。。。。默默的开始了自己申请退款的道路。

这种情况下,买的东西太多了,到手了以后,就是放在房间的角落里落灰而已。

4,赠品,赠品真的太吸引人了,哈哈

有多少人是为了赠品才买的正品,有人这么做过吗,我自己就这么做过,为了漂亮精致的赠品,买了正品,到最后,赠品放着看,正品摆着玩,之后就这么过期了。。。。

还有很多种类,欢迎大家补充。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陷入到了消费陷阱里,明明每个月都在勤勤恳恳的上班,就是存不下来钱,到年底都是荷包光光,想着到年底给爸妈包个几百的红包都要掂量掂量下个月的生活费够不够,更有甚者,每个月都要接受家里的资助,这些都太多了。

知乎用户 格格不污 发表

特别简单。

买个房子,背上房贷,发现每个月工资除去月供所剩无几的时候,就连必需品,都得计算着买,就连点外卖,都得比比哪个平台更划算… 消费主义陷阱肯定跟你没关系了。

知乎用户 向上生长 发表

越早有真正的追求和热爱,就越不会被洗脑。

但是找到真正的自己多么难啊,远比 “照着小红书把自己整成网红脸,再攒钱买个名牌包,跑到五星酒店吃个下午茶,拍一大堆照片发朋友圈” 要难。

只要做到后者,你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有品味懂生活会享受的时代新女性。

但是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定意味着很多的内省,很多的思考,很多艰苦的践行,和世界斗争,和父母斗争,在遇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伴侣前忍受孤独,承受世人的排挤和打击。

是的,做一个活生生的不自欺的人就是这么难。

如果你认为只要学习断舍离,信佛教,练气功,搞灵修,就能找到真正的自己。那我告诉你,那只是从一个陷阱跳到另一个陷阱而已。

知乎用户 楠云 发表

努力真的有用吗?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努力,从不享受快乐,月入过万的工资,就算每年上涨个 10%,也要到 50 岁才能买到第一个房子,难道要 50 岁才享受生活吗?这一辈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仔细想想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但这个属于定义不清。

我们努力学习的原因并不能决定我们能不能赚到钱,也不能决定你在什么时候能财务自由。

这么说吧,无论你努不努力,学不学习,需求是不变的,你既然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就知道得到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快乐。

我们都是对自己内心所期望的生活所追赶的,而努力和学习是让我们达成目标的工具。

因为总量是不变的,你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一直扎在你的心里,除非你自己降低标准。

如果真的降低了标准,那也是可以的,因为一切都由你来决定,但你必须为决定承担后果。

如果你觉得你不能接受在 50 岁才买了房子开始享受,那么你努力和学习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这个最糟糕的结果,从而达到你内心能够接受的标准。

没有人断言你必须在 50 岁才能买第一套房子对吧?只是你自己断言了而已,当你自己放弃了,那么就真的无药可救了。

虽然有这么一个观点:人们的思考是片段式的,我们很重视人生的结果,故事的结局。

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一生都不幸福吗?当然不是,她只是结局不幸福,如果按照平均来说,她这一生的平均水平是幸福的。

但这个观点并不适用我们现在的处境,因为你不仅不会有好的结局,你甚至不会有好的过程。

我们谈论下享乐把,你觉得你不努力学习赚钱,你现在能玩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你觉得什么事情你很想玩,光是想象就要比你现在更快乐,但现在玩不起的东西是什么?

总会有对吧,没钱的人会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会幻想有钱之后的快乐和娱乐活动。

这也就说明,不努力不学习,你不光没有好的结局,你连好的过程都没有。

你现在所谓的享乐,只是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已,这些我们自己都知道,有钱了自然就会更快乐。

所以,努力不光是为了自己人生的故事有个好的结局,更多是想让过程过得更美好。

02

我认为我们一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我们需要产生任何可以增加快乐或幸福的东西,并阻止痛苦和苦难。

如果说有的人是只关注结果,那么如果你不努力不学习,你赞同我第一句话,那么你就是只关注短暂的结局。

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义到了 30 岁,你可以玩乐,你可以在承担责任之前随意玩乐,但你总有一天需要面对现实。

如果你有能力一直享乐下去,那你还在这抱怨什么?直接玩吧,从出生到结尾,没有人比你更幸福。

但这难道不是乌托邦吗?

我们总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两个部分

1 20-35 岁,享乐,这 15 年就是我活着的时间,我只要一直享乐,到我 35 岁死的那天,我会非常幸福。

2 35-65 岁,痛苦,这 30 年是我人生的第二个开始和结束,我这个过程中我很痛苦,无论是从平均还是从结局来说,都是如此。

还请把人生看做整体,而非到了中年才看清现实,现实之所以为现实,是因为他一直都在,你看不看它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只需要一个整体就够了。

1-100 岁,从平均上,快乐与幸福大于痛苦与苦难,记住,是平均,正是因为平均,所以我们可以抛弃短暂的享乐与幸福,这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就算你不看平均只关注自己故事的结局,平均幸福的人,也要比平均苦难的人拥有幸福结局,概率更高。

03

有一句话叫,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

这句话说得很对,我们无法保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就一定会获得平均的幸福感,预测未来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成功是一件概率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自己,进而提升概率,不是有句话叫,越努力越幸运吗?

正是因为无法预测,没有未来,我们才必须过好每一个现在。

总不能把未来的事情,真的交给未来的自己做吧。

你可以现在享乐,也可以现在学习,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但选择往往有信息不全面而导致的偏离。

很多人都放弃了思考,他们认为玩乐会一直持续下去,一叶障目,对可怕的未来选择性的忽视。

如果人放弃了思考,那么人就不称作人了。

我做决定的时候,希望我能知道我在做什么,如果我选择了现在玩乐,我也要知道我以后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会知道这是我选择的结果,死我也要知道我怎么死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原文:

公众号:枯木楠云

知乎用户 Papilloong 发表

进来花五分钟背会我这套口诀,保准你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莫消费,莫消费,消费主义让人跪。

衣食住行够就好,经久耐用选实惠。

商品打折我不急,想想是否真不贵?

心里要有一杆秤,如果犹豫我就退。

虫草阿胶和燕窝,最多也就过过嘴。

保健食品莫执着,不如早睡多喝水。

养颜护肤花销大,只为悦人自己累。

豪车名表莫攀比,总有别人比你贵。

奢侈品牌慎消费,先问自己对不对?

跨越阶级是骗局,贷款消费变累赘。

一身名牌又怎样,活出自信最时尚。

夫妻和睦情相悦,莫被钻石敲竹杠。

巧立名目花样杂,盲目听信就上当。

品牌 I P 故事多,套路全在里面藏。

制造对立讲文化,商品吹成艺术品。

衣洁志高气自华,莫怕他人笑你贫。

勤俭节约是美德,旧的能用莫买新。

游戏氪金又伤肝,不如来把段子听。

房子那我买不买?开源节流量力行。

莫逼自己与双亲,实在不行就躺平。

白驹过隙时日短,人生何必那么拼。

我若无房又无田,儿孙岂非注定输?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知乎用户 Soul App​ 发表

这是一个 “消费定义身份” 时代,这也是一个 40% 至 76% 单身青年都处于「月光」的时代。

首先,在探讨 “消费主义” 之前,我们得先知道消费主义它是个啥?

MBA 官方给出定义是: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表现在 “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

学术定义有点绕,我们不需要一字一句地看,如何” 反杀 “消费主义”,其实只需要识别消费主义的 “三板斧”:

一、用消费定义人群,树立消费刻板印象:开国产车的都是穷屌丝

如果你是一名成功的职场女强人,你应该身穿 Prada、斜挎 Lv,并在不经意间拿出 YSl 的口红补个妆,

如果你是一名成功的老板,就必须在不经意间露出你的劳力士,并经常去非洲旅游,

如果你是健身爱好者,那你就应该穿上 lululemon,才能继续酣畅淋漓地运动。

一句话,你的优雅、专业和高贵不是源自你的本身,而是在于你买什么。不是你定义商品,而是商品定义你。

为了让自己的成为被定义的样子,你只有通过购买 “带有标签” 的商品,而人生就像是不断升级的“通关游戏”,若想前行,只能不断地“充钱氪金”

二、创造消费文化:你必须买,否则就不是正常人

消费主义的第二招就是不断地打造所谓的 “消费文化”,比如各种购物节和消费季。

互联网的消费节日不光从身份入手:女神、男神,它更善于从数字入手:1212,1111

毕竟,数字互联网,节日也得从数字起步嘛~

正如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消费主义鼓吹:没有什么是一次消费解决不了的!

不同的是,前者只是对消化系统的极大负担,而后者则是对自身钱包的极大透支 ==

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直播消费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夸张的消费数额一方面见证着这个 “消费为王” 的时代,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娱乐生活方面的匮乏。

三、你正在消费就是消费的意义

正如萨特所说:“存在即存在本身”,消费主义认为:消费即消费本身,消费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消费的过程。

你买一个包不是为了装东西,甚至不是为了搭配,而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象征,你只有买才能获得安心和放心。

这就是不为目的,只看过程的消费主义。

以上三点,是消费主义的常见的 “洗脑话术”,除此之外消费主义裹挟我们思想主要也是因为它掌握了人性的种种心理弱点。

1、从众心理

孟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怕的不是我没有,而是我消费的和你消费的不一样。

比起被社交上的孤立,消费上的孤立更可怕,前者你大可以独来独往,放弃无效社交,但是后者会让你被一群消费 level 相同的人淘汰,拉进黑名单:

” 哎呀,他不会买这么贵的包的,我们自己去逛吧~“

所以,因为他买,所以我也买,我不能成为特殊,我必须融入。

这种 “从众心理” 是消费主义喜闻乐见的。

2、浅层娱乐

“甜度给人的带来的快感会在入口 3 秒内达到巅峰”,可口可乐抓住了这点,打造出了全球爆款:“快乐水”。

我们人类天生就喜欢直接简单的 “快感体验”,喝一口可乐也好,买一件衣服也好,都是因为这个。

消费主义很好的把握了我们 “浅层娱乐” 的心理,与其学习晦涩难懂的知识,一次冲动的消费带来的快乐更直接也更简单,当然,消退的也快。

在喝下可乐的三秒后,你消化吸收了,但是,在一次冲动消费后,你却两手空空了。

说了这么多,回到正题:如何摆脱消费主义呢?

打蛇打七寸!消费主义鼓吹什么我们就反向操作呗~

首先就是遵循 “极简生活”,这里引用 Souler 曾经提出的 “奥卡姆剃刀原理”

不被绑架的 tips:
1. 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 延迟满足
3. 断舍离

解释一下奥卡姆剃刀原理 [1]

这个原理称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 “简单有效原理”。奥卡姆的威廉在《箴言书注》2 卷 15 题说 “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简单说,就是一种:使小劲,办大事的原理。在消费观念上就是类似于极简生活的原则:如果不是必要,就一定不要购买。

其次就是不要超前消费,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度消费:

说句实话,预消费生活就是在透支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
智能化信息化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麻木了你对于金钱数字的正确认识。试问现在谁还会在钱包里带着很多纸币呢?原来看着钱包存折里的钱一点点减少,大脑自然而然会做出抑制消费的行为。但是现在,都被这些智能化抹除了。你会错估自己的经济状态和还款能力。超前消费带来的苦果被一次次短暂的超前消费满足所麻痹。
其实想一想,那个东西你真的需要么?
建议大家去看看 b 站看一看那些讲花呗、信用卡、借钱 app 的视频。在这里我说几点:
1、花呗分期不要用,除非是花呗分期免息的那种。因为这里面的利息计算一下你就知道高的有多吓人了。
2、用支付宝的时候,不要选择优先花呗支付。造成你似乎还有钱的错觉。
3、那些借钱 app 真的也不要用,除非短期内的资金周转,更要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因为一旦上了征信黑名单,事情就会更麻烦。
4、养成记账的好习惯,类似鲨鱼记账这种的东西,都还不错。
5、信用卡不要太多,一张足够。
6、低需求的生活习惯。 无债一身轻,这种安全感带给人的快乐和安心不是那些脑子一热而买的东西可以比得上的。

最后,就是不掺和所谓的 “消费节日”,遵循“我有钱但我就是不买的,哎,我就是玩” 的理性消费精神。

其实,远离消费主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是否一定要通过 “买买买” 来获得快乐,如果你能在其它更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件上获得更深层次的愉悦的话,消费主义就不攻自破了。

以上~

参考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A5%E5%8D%A1%E5%A7%86%E5%89%83%E5%88%80%E5%8E%9F%E7%90%86/10900565?fr=aladdin

知乎用户 周周​ 发表

我在王者荣耀里面很喜欢打 adc,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

除了王者高端局,中低端局里 adc 前期并不强,但是等到后期装备起来的时候,

就开始牛逼起来了,有时候甚至能 1 打 3、1 打 4。

但这就要求每个理性的 adc 能前期耐得住寂寞:

队友非常顺,你要按捺住内心的杀人冲动,继续稳扎稳打。

队友非常劣,你还是要忍住喷人的冲动,默默低头 farm,打防守反击。

就像链家系老板左晖的名言: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很多人当下的消费冲动仅仅是满足一些欲望,比如想买个好看的包包给同事炫耀;想拍个米其林餐厅发朋友圈。

消费固然可以满足你一时的欲望,但明天一睁眼,继续为后天的生存而挣扎。

如果运气不佳行业面临寒冬,立刻会面临入不敷出甚至负债消费。

并不是不要消费,而是要在规划好未来的基础上再去消费。

知乎用户 我可爱的都发芽了​ 发表

在这里我复制一段 5.27 晚上写的一段自白:

什么时候我必须每天一杯咖啡了?什么时候我必须要住大于 23 平有外窗的酒店了?什么时候我必须住在公司旁边了?什么时候在丝芙兰买个 800 的防晒霜 200 的眉笔眼睛都不眨一下了?什么时候出去旅行只考虑有没有假期不考虑机票酒店的花费了?什么时候家里空气干就要买个加湿器?空气 差就要买个空气净化器了?什么时候必需要去看个最新上映的电影了?必须要去看个舞蹈剧?戏剧、什么时候各个视频平台的会员你全都在续了?这都是钱啊……………………

以上是对自己消费的反思..

前些年我只记得住某宝有双十一、某东有 618;后来某宝有了双十二,再后来双十二和双十一、618,不仅东宝要参与,拼某某、某毒、某逊、某红书,所有的电商平台都要参与,再后来阿娅 有直播了,某琦有直播了,后来所有垂直领域都有直播带货了。2021 年,连 618 预热都从 6.1 提前到 5.27 了!!300-30;200-20;这些常年都在有啊,但便宜了吗??便宜了我就需要买吗???可……… 我没有那么多钱啊,你再便宜我也只长一张嘴,涂不完那么多口红,你再第二件半价,我也不需要 2 箱姨妈巾啊………. 都放过期了…. 我真的没有那么多钱了,别再对我促销了 我真的不需要

以上是我对当下电商促销的一个反思…

是啊是啊,我们都在努力用上戴森不是吗?即使我心里想都一样的,但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一定会选用戴森不是吗?(比如某高端温泉酒店?某高端理发店都是用的戴森对吗),我们都努力在使用 iPhone 不是吗?我们都努力在用最好的眼霜、面霜、精华液不是吗?被裹挟着、被自己绑架着、被自己要求着、走上了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越来越窄,这条路通向了 “你必须、你不得不赚 xxx 这么多钱” 才可以的道路上… 无路可退…………………

但!!

我想变得漂亮,我错了嘛?没有错

想住更好的空间,也没有错!

就像动物的迁徙也都是往更安全的地方食物更充足的地方春暖花开的去迁徙不是吗,这没有任何错误。你又何必怪罪自己为什么要用好的,为什么要吃好的?这是刻在你基因里面的,你要和本能抗衡这属实有些困难!!

也许有人能抵抗住这些物质诱惑,也许有两种原因,1、要么 Ta 没有资金能力,2、要么 ta 本身就是在安全感或物质很富足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那么你是吗?抵不住诱惑的你是怎么样的呢?

1、也许还好有这个资金能力

2、你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足,基本可以说是,学生时代所有超出基本生物需求额外的物质满足都是有代价,也许是用成绩来换,也许是被父母长达小半年的碎碎念来换…. 所以我现在对这些物质还处于新鲜感和自我补偿的阶段!这很正常!请记住,不要再责怪自己,这很正常!

大概在工作之前的日子里,花费每一分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哦也不是代价,就是要接受审判,最后长大了,自己变成了那个自我审判的判官!!!跳舞能换钱吗?这个钱能持久吗?健身能换钱吗?爱好拍摄能换钱吗?看完这本书能换钱吗???算了好好工作吧,工作按月发工资,这是肯定能换钱的…

为什么小时候接受那么多审判,仍然有动力,是因为想要出去赚钱的欲望太强烈了,我想赚钱,赚自己的钱,我再也不会无助的埋怨那个姑姑为什么不愿意让爸爸给我出学费让我念书,我再也不会委屈母亲为什么总是指责我不能边读书边打工!但、为什么长大了要接受自己那么多审判,却动力不足了,是因为最初的目标早已实现了,到了一个基础满足的阶段,而下一个阶段的欲望不是按照第一阶段去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要变换方式,变得更复杂更未知!

所以,面对未知的一切感到恐惧,面对已知的我花一点能支付得起的费用就可以换来用上好物品的快乐,我选择花费!直到看到支付宝余额的数字变得越来越少…. 才意识到!我买了些什么,挂闲鱼都没人要……..

听进去,朋友!这叫自保,赚钱不易,且花且珍惜

知乎用户 新京报书评周刊​ 发表

摆脱消费主义陷阱的第一步,是先要看清这个陷阱。在消费社会中,年轻人从日常的需求、物质欲望、身份认同甚至到工作都被消费主义的逻辑改变了。

在消费者社会,对满足感的期待或期望会先于需求

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变迁带来许多意义深远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涉及人们被培养、训练以符合社会认同要求的模式,也即人们融入社会秩序并获取自己一席之地的模式。曾经举足轻重的圆形监狱逐渐失去了作用,大规模工业化雇佣迅速萎缩,小规模的、自由的职业群体取代了全民大生产,大部分人不可能再受到他们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在就业萎缩的前提下确保了生产力的增长,工厂的员工越来越少,“精简” 成为新的行为准则。据《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编辑马丁 · 沃尔夫(Martin Wolf)计算,从 1970 年到 1994 年,欧盟的工业就业人口比例从 30% 跌落到 20%,美国从 28% 跌落到 16%,而此期间工业生产力平均每年增长 2.5%。

圆形监狱的训练方式不适合培育消费者。那套体系擅长训练人们习惯例行的、单调的行为,并通过限制选择或完全取消选择巩固效果。然而,不因循守旧、持续进行选择恰恰是消费者的美德(实际上是 “角色要求”)。因此,圆形监狱式训练不仅在后工业化时代大幅减少,而且与消费者社会的需求背道而驰。它擅长培养的气质和生活态度,与理想的消费者大相径庭。

理想的情况下,后天的习惯应该轻落在消费者的肩头,正像宗教 / 伦理激发的对职业和经济获取的激情曾经轻落在新教徒身上一样,恰如马克斯 · 韦伯引用理查德 · 巴克斯特(RichardBaxter)的话语所说:“就像一件轻盈的斗篷,随时准备被扔到一边”。习惯也确实是不断地在第一时间被丢在一边,从未有机会凝结成牢笼的铁栏。理想状态下,消费者应该不固守任何东西,没有永久的承诺,没有可以被完全满足的需求,也没有所谓的终极欲望。任何承诺、任何忠诚的誓言,都应该有一个附加的有效期。契约的有效期、既定的时效是最关键的,比契约本身更重要,它不应该超过满足欲望的消费所花费的时间(或欲望消退的时间)。

消费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是消费者社会的桎梏,也是消费品商人的主要烦恼。理想情况下,消费者立刻得到满足——消费应该立刻带来满足感,没有时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技能学习和准备工作;而一旦消费行为完成,这种满足感就应该尽可能快地消失。如果消费者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如果他们没有耐心、焦躁、冲动,尤其是容易激动,又同样容易失去兴趣,“即时满足” 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如果欲望不用等待就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可能会远远超越所有先天、后天的需求的限制,或超越消费品物理耐久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或许会翻转:对满足感的期待或期望会先于需求,并总是大于现存需求,但又不至于大到使人失去欲望。事实上,越是陌生的需求越具吸引力,能获取的未知生活体验会带来大量的乐趣。前所未有的新鲜的兴奋感,就是消费者游戏的秘密。马克 ·C. 泰勒(Mark C. Taylor)和伊莎 · 萨里宁(Esa Saarinen)说,“欲望不求被满足。恰恰相反,欲望永无止境”,至少这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消费者的欲望。欲望逐渐消失、消散,看不到复生的征兆,或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向往,这一定是理想的消费者最毛骨悚然的噩梦。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诱使他们转移注意力的诱饵需要肯定这种怀疑,同时提供一个宣泄的出口:“你以为这就是全部?好戏还在后头呢!”

人们常说,消费市场诱惑了消费者。但要做到这一点,成熟的、热衷于被诱惑的消费者也必不可少,就像工厂老板能够指挥工人,是因为存在遵守纪律、发自内心服从命令的工人。在正常运转的消费者社会中,消费者会主动寻求被诱惑。他们的生活从吸引到吸引,从诱惑到诱惑,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寻找另一个诱饵,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他们生活于这种轮回,就像他们的先辈,那些生产者,生活于一个传送带和下一个传送带之间。

对那些成熟的、完全合格的消费者来说,以这种方式行动是一种强迫症、一种必需品;然而,这种 “必需品”,这种内在的压力,这种以其他方式生活的不可能性,却以行使自由意志之名展现在他们面前。本来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自由,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他们可以评判、评论和选择,他们可以拒绝无限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除了“必须作出选择” 之外。寻求自我认同,获取社会地位,以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方式生活,这些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到访消费市场。

在现代性的工业阶段,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的时代,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变成了: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市场如何影响身份的塑造?

近年来,各个政治派别异口同声地积极鼓吹 “消费主导经济复苏”。产出不断下降、订单簿空空如也、商业街门可罗雀,这些都被归咎于消费意愿或“消费者信心” 的不足(消费者信心意味着消费者通过信贷消费的欲望强烈到足以压倒对破产的恐惧)。解决所有麻烦、重获转机的希望被寄托于消费者重拾他们的义务——再次购买,大量购买,不断购买。“经济增长”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正常有序运行的首要标准。在消费者社会中,与其说经济增长取决于“国家生产力”(即健康充裕的劳动力、充实的财政收入、勇往直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如说取决于消费者的热情和活力。消费取代了工作,把个人动机、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链接在一起。

在 “前现代”,社会定位(social placement)是一种传统的、归属型的机制,它相对直接地要求“人以群分”,达到但不高于由他们的出身决定的“社会分类” 标准。拆解了 “前现代” 之后,现代性赋予社会个体 “自我构建” 的任务:自行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即使不能完全从零开始,至少也要从当前的基础开始。个体的责任在过去根据社会定位清晰地界定:贵族、商人、雇佣兵、手工业者、农场佃户或农场工人。现在,人们需要选择自己的社会定位,并使这个定位得到社会的认同。

最初,工作是承接这份新责任的首要工具。工作技能、就业场所以及职业规划是人们努力构建的社会身份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一旦选定身份,人们就终其一生去构建这个身份,终其一生于他们的工作、职业或事业。社会身份的构建是平稳的、持续的,需要经历一系列泾渭分明的阶段(难怪要用 “构建” 来描述 “社会身份” 的实现),人们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职业生涯的稳定持久和人们贯穿终身的社会身份构建非常契合。

然而,稳定、持久、连续、逻辑一致、结构密实的职业生涯不再是一个普遍有效的选择。现在,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能通过从事的工作来定义永久身份,更不用说确保这个身份。长期的、有保障的、确定性的工作已经很少见。那种古老的、“终身制” 的、甚至是世袭的工作岗位,只限于少数古老的行业或职业,数量也正迅速萎缩。新的工作机会设置了期限,到期后的安排另行通知,或者干脆是兼职。它们经常和其他岗位合并,没有任何持续性保障,更不用说永久就业。今天流行的口号是 “灵活”,这个越来越时髦的概念代表的是一场几乎没有任何规则的雇佣和解雇游戏,而且在游戏进行时,单方面就可以随时更改规则。

沙滩上无法建立牢固的城堡。简而言之,在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终身身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至少在目前,除了少数高技能、高特许职业的从业者外)是死路一条。

然而,这个意义重大的新转折,并没有被看作是一场大地震或什么生存威胁。因为对身份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变化,老式的职业生涯变得不再合时宜,且与新身份的任务和要求完全脱节。按照乔治 · 斯坦纳(George Steiner)精辟的警语,所有的文化产品都被设计为具有 “最大限度的影响力并且可以瞬间废弃”。在这样一个世界,终生构建一个提前设计的身份确实会带来麻烦。正如里卡多 · 佩雷拉(Ricardo Petrella)所言,目前的全球趋势是 “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临时的、灵活的、兼职的工作),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

无论人们渴望的身份是什么,都必须像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一样,具有灵活性。它必须能够适应紧急通知甚至没有通知的变化,必须遵循 “拥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最好拥有所有选择” 的原则。未来必然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不这样做,就等于自己放弃机会,放弃那些未来曲折命运以及难以预料的生活带来的未知的、只能模糊感觉到的利益。

文化潮流前赴后继地涌进浮华的公众市场,又迅速过时,变成荒唐滑稽的老古董,衰败的速度比获取注意的速度更快。因此,当前的身份最好都只是暂时的,人们只需轻轻地拥抱它们,确保一旦放手它们就消失不见,以拥抱下一个更新、更鲜艳或者未曾尝试的新身份。更确切地说,身份是多重的:大多数人的生命旅程中可能都散布着遗失或遗弃的身份。每一个后继的身份可能都是不完全的、有条件的,因此,如何避免身份的固化成为一个难题。“身份” 这个词或许已经失去了效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它所掩饰的比揭露的更多。随着社会地位越来越得到关注,人们恐惧过于牢固的身份认同,害怕在必要时难以全身而退。对社会身份的渴望和恐惧,社会身份唤起的吸引和排斥,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持久、矛盾、困惑的复杂心态。

变化多端、无限创新、飘忽不定的消费品市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担忧。无论是耐用品,还是易耗品,从定义上来说,消费品就不打算永久存在,不可能提供什么 “终身的服务”。消费品意味着消耗殆尽,时间性和短暂性是其内在特征,它们遍体都写满了死亡警告,尽管使用的是一种隐形墨水。

消费品的这些特质和当代社会身份问题特有的矛盾性,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和谐和共鸣。身份像消费品一样被占有,而占有是为了消费,所以它们终将消失。和市场上的消费品一样,对一种身份的消费不应该——不允许——熄灭对其他更新、更好身份的渴望,也不应该——不允许——妨碍人们接纳新身份的能力。这意味着,与其去其他地方寻找工具,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到市场。“集合身份”(Aggregate identities),即随意地安排商店里能买到的、不太持久、容易剥离、可随意更替的标签,这似乎正是人们应对当代生活的挑战所需要的。

如果市场能够解决社会身份带来的问题,专门的 “规范管制”(normativeregulation)或“模式维持”(pattern maintenance)社会机制就不再必要,也不可取。传统的、圆形监狱的训练方法显然与消费者的任务格格不入,对围绕欲望和选择构建的社会来说,这些将是灾难性的。但是,规范管制外的其他方法能够做得更好吗?至少在全球社会的维度上,规范管制的想法不是已经过时了吗?在生产者社会中,它是让人们“去工作” 至关重要的手段,但在消费者社会中,它不是已经失效了吗?任何规范的唯一目的,都是利用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来限制或完全消除选择自由:除规范所倡导的选项外,人们别无其他选择。

然而,扼杀选择,尤其是那些被规范性和秩序性管制深恶痛绝的选择,那些不可控的、天马行空的、可随意撤销的选择,相当于扼杀了人的消费潜力,这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社会可能遭遇的最可怕灾难。

因此,就消费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言,规范管制并不可取,也被它的受众厌恶。消费者和市场经营者的利益在此交汇。“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的事情就是对美国有利的事情”神奇地一语成谶(如果这里的 “美国” 仅仅指其公民的集合)。“消费者精神”和那些依赖于它们的商品销售企业一起,反抗着管制。消费者社会反对所有强加在选择自由之上的法律限制,抗拒对任何潜在的消费对象的非法化,并通过广泛支持大多数 “去管制” 措施来表达其不满。

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类似的不满也体现于对削减社会服务(集中管理和保障的生活必需品供给)和降低税收的空前支持。无论是左派政党,还是右派政党,对 “还利于民” 这句口号都无比狂热。“还利于民”变得不容置疑,它呼吁消费者履行选择的责任——一种已经被内化、重塑为人生使命的责任。更多税后收入的吸引力,与其说是来自更多消费,不如说是来自有了更多消费选择的预期、更多购物和选择的乐趣。这种能够更频繁行使选择权的期望具有惊人的诱惑力。

就实际意图和目的而言,重要的是手段而非到达的终点。履行消费者的责任意味着更多地做选择,无论这最终是否带来更多的消费。拥抱消费者模式意味着首先要热衷于选择,消费只能居于次席,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消费者社会,工作不再是身份建构的重点

生产者只能集体完成使命,生产是一种集体性事业,需要分工、合作和协调。个别情况下,某些局部可以独立运行,但是,如何与其他部分衔接以创造最终产品仍是任务的关键,常思于执行者的脑中。生产者即使彼此独立,也会聚集在一起工作。每个人的工作只有在交流、沟通、融合中才有收获。

消费者恰恰相反。消费彻头彻尾是一种个人的、独立的乃至孤独的活动。这种活动通过不断地满足和唤醒、缓释和激发某种欲望实现,这种欲望通常是一种私人的、难以言表的感觉。根本就不存在什么 “集体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确实可能会聚在一起,但即便如此,消费的本质仍然是一种彻头彻尾孤独的、私人的生活体验。聚集只不过凸显了消费行为的私密性,增强了其乐趣。

如果挑选商品时有其他消费者陪伴,或身处于充斥着消费信徒的熙熙攘攘殿堂,整个消费过程就更加令人愉悦。在人满为患的餐厅吃饭,在拥挤的商场或游乐园闲逛,都能体会到这种乐趣。在所有类似的场景中,被共同欢庆的却是选择和消费的个性,这种个性通过其他消费者的模仿得到重申和再次确认。若非如此,群体的消费行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消费活动从来就与团结协作格格不入,也不被其影响,一切联结的努力在面对消费行为特有的孤独症时都束手无策。即使聚集在一起,消费者依然是孤独的。

选择的自由设定了消费者社会的阶层,设定了消费者社会的成员(消费者)绘制生活理想的框架,为他们定义了自我改善的方向,以及 “美好生活” 的图景。一个人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自由行使的选择权越多,他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就越高,获得的社会尊重和自尊就越多,距离 “美好生活” 的理想也越近。当然,财富和收入也很重要,否则消费选择就会受到限制或被完全剥夺,它们作为资本(用于赚取更多金钱的金钱)的用途即使没有被遗忘,也逐渐退居次席,让位于扩大消费选择的范围。

贮藏、储蓄、投资的意义在于拓宽消费者选择的预期。然而,它们不是提供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选项,因为那只会招致灾难。储蓄增加和消费信贷萎缩绝对是坏消息,信贷的膨胀才是 “事情朝正确方向发展” 的可靠信号,受到欢迎。消费者社会不会轻易呼吁延迟满足。这是一个信用卡社会,而非存折社会。消费者社会“活在当下”,物欲横流,没有耐心等待。

同样,不需要用 “规范管制” 以及随之而来的纪律训练和无处不在的监控来确保人们的需求顺应市场经营者的利润,也不需要重塑“需求经济”(消费者—商品经济)来匹配消费者的欲望。诱惑,炫耀未曾经历的奇景,承诺前所未有的体验,贬低已经尝试过的一切,才是最有效的。当然,前提是信息要有效传达给接收者并将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令人激动的未知体验上。消费,愈发多样化、愈发丰富的消费,对消费者来说必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折磨他们的义务。消费者必须以审美趣味为导向,而不是以道德规范为导向。

是美学,而非伦理学,被用于整合消费者社会,确保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屡次拯救其于危难。伦理学赋予履行责任以最高的价值,而美学则把崇高的体验放在首位。履行职责有内在的时间逻辑,所以它把时间结构化,指引一个方向,使逐步积累、延迟享受等概念具有意义。但是,追求体验没有任何延迟的理由,延迟或许只会导致 “浪费机会”。体验的机会不需要也没必要做任何准备,它突如其来,如果不立即抓住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即使抓住也会慢慢消逝)。你需要时刻准备去体验,没有什么特别适合的时刻,每个时刻都一样好、一样 “成熟”。

况且,对于以选择作为生活模式的人而言,时机并不是他们能选择的。令人心动的机会何时出现不可预测,消费者必须时刻准备迎接机会。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在第一时间发现机会,竭尽所能把握机会。

如果说生产者社会是柏拉图式的,追求牢不可破的规则和事物的终极模式,那么消费者社会就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务实、灵活,遵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原则。理智的消费者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在已知的机会最密集的时间守候在已知的机会最多的地方。这种主动性只能采纳 “实践智慧”(phronesis)。它是经验法则的集合,而不是万无一失的秘方或算法指令。因此,“实践智慧” 需要大量的信任,需要安全的避风港让信任安全地停泊。于是,消费者社会也是咨询和广告的天堂,是预言家、算命先生、贩卖魔法药水的商人和点金术士的沃土。

总而言之,消费美学取代了工作伦理的统治地位。对于合格的消费者来说,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巨型矩阵,包含着更强烈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验。评判世间万物的标准是激发人们感受和体验的能力——唤起欲望的能力,这是消费生活中最愉悦的阶段,比欲望得到满足更令人陶醉。根据这些能力的差异,所有的人、物、事件被标记在地图上。最常用的地图是美学的,而不是认知的或道德的。关于认知、审美和道德空间的区分。

工作,更准确地说,人们从事的职业,现在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学的深刻影响。如前所述,工作失去了它的特权地位,不再是自我构建和身份构建的轴心,也不再是道德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道德改善、忏悔和救赎的必由之路。与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一样,工作现在首先受到美学的审视。工作的价值取决于产生愉悦体验的能力,不能使人获得 “内在满足” 的工作没有价值。其他评判标准(包括所谓的道德救赎)则节节败退,无力使某些工作摆脱被美学社会视为“无用”,甚至有损身份的责难。

本文为经出版社授权摘自《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原作者:[英] 齐格蒙特 · 鲍曼,摘编:徐悦东;编辑:肖舒妍;导语部分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知乎用户 夜雨纵酒​ 发表

当消费作为一种标识阶级差异的身份符号时,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只是消费者对某种价值等级的归顺和服从而已。

当认识到消费到底是真的需要还是自己被消费背后的价值观折服后所创造出来的需求时,自然可以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译言 发表

十月中旬,打开淘宝,首页已经被一片鲜艳斑斓的色彩铺满:崭新的图标、不断滚动的宣传标语、跳跃的按钮齐齐上阵,刺激着消费者的眼球,在大家心中掀起一阵阵新的躁动,同时宣告着一年一度的销售盛会——“双十一” 的到来。
作为一年一度的 “狂欢盛宴”,双十一可谓消费主义恣肆的顶峰。这一天由无数的名牌堆积而成,他们用花样百出的宣传、疯狂的折扣诱发消费者心中非买不可的必要感,煽动着一场场亢奋而紧张的消费。

01 疯狂的消费竞赛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源于 2009 年淘宝商城(天猫)举办的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均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 11 月 11 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在那天,几乎所有商家都对产品进行大甩卖、提供超低折扣,正是他们的参与推动了这一年一度消费狂潮。
国外的黑色星期五也是如此,近年来,国外的公众已经逐渐提高了对当前消费文化产生的主要社会与环境影响的认识。通过像 “时尚革命”(Fashion Revolution)等组织活动,认识服装来源的重要性已经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像 #WhoMadeMyClothes 之类的运动也使消费者认识到,工人的权益被侵害,自己也有可能是同谋。

但是,每当双十一、黑色星期五这样的消费狂潮来临,任何在抵御消费主义方面取得的进步似乎都被抛到九霄云外。近年来,可以看到,双十一噱头越来越足,序幕拉开得越来越早,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刺激消费者购物,各大带货主播早早就开始了准备,“一哥” 李佳琪甚至还为双十一专门编写了一首歌曲。“买它” 似乎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简单口号的力量,而成为一则信条,嵌刻在人们心中,时刻劝导消费者为消费主义文化掏空钱包。
2019,天猫双十一交易额在 14 秒破十亿,一分钟超 65 亿,全天成交额为 2684 亿元人民币 ,超过 2018 年的 2135 亿元人民币,再次创下新纪录。国外也有同样的消费盛会。在电影《真正的代价》(True Cost)中,疯狂的美国消费者在 “黑色星期五” 将一切拿得走的东西抢购一空,那场景简直如同世界末日来临前的躁狂症一般。公众对低折扣竟然如此没有抵抗力,这多少让人有点难过,也有点生气

黑色星期五这样的销售盛会,已经成为一场 “以最快速度、最低的价格,屯最多的商品” 的竞赛。《卫报》在 2018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准备才是关键”,要找所有的大折扣,要知道在哪里才最优惠。
国内亦是如此,尽管双十一的活动愈发复杂,被网友嘲弄为 “数学题”,但在各大社交网站“微博”、“知乎” 等等,网友们也还是纷纷开始分享双十一购物攻略,为了那天将要在几秒内流走的大笔金额进行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精打细算。

02 生产过剩,由谁造成,又由谁承受?

然而,双十一抢购大战,黑色星期五大采购也刺进了工业生产的内部,揭露了肆无忌惮的制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问题。
这一天也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一些人在狂欢时,另一些在哀叹——过度物质主义的余波已经影响了供应链最底层的个体权利,只是整个社会的贪婪的巨浪过于汹涌,已经盖过了他们微弱的声音
某种程度上,双十一,黑五也是品牌用以摆脱库存的借口。在双十一售出的货物中,有多少是积压的货物,有多少是专门为了在双十一销售的新货,这值得怀疑。另一方面,数字化与全球化是这场消费狂欢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致使某些底层工人权益在 “双十一” 等消费盛宴被侵害的凶手。
电商经济自萌芽以来,就一直以乐观的趋势快速发展。到今年,电商的发展模式更是花样百出,直播带货势头强劲,“网红带货”“直播带货”“县长 / 市长带货” 等热词层出不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也为双十一这样的消费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广泛的跨境贸易和生产导致国际竞争环境更加升温,这要求工厂以低廉的价格、飞快的快速生产优质的产品。**全球供应链是这一现象的关键。这些链条的组成使跨国企业无论坐落在哪里,都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
但是,全球供应链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参与跨国企业交易的国家在结构上或法律上都没有做好承受更多企业涌入的准备。那些在链条的制造阶段处于中心的国家 / 地区,他们的劳工标准或许还不足以保护弱势工人,使他们免受正当权利被侵害的风险。
黑色星期五就是商品制造业压力的典型代表,正是这种压力恶化了劳工们本就充满风险的工作环境。

范达纳 · 希瓦(Vandana Shiva)表示:“当生产模式所生产的超出我们的需要的,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消费就成了一种暴力。” 消费者所施加的压力又导致生产者逃避国内外法律责任,从而确保产品的生产又迅速又廉价,因此工人的权益可能会遭到损害。
工人成为当代消费主义文化副作用的受害者。在双十一的采购狂潮中,所有人都被卷进去的同时,也目睹、造成了供应链深处的种种弊端劣迹,成为消费主义的同谋。
无论是双十一还是黑五,这种消费狂欢实际上隐含着当今消费文化的所有弊端,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思考的。


参考链接:https://epigram.org.uk/2019/11/29/opinion-black-friday-the-crux-of-consumerism/
原文标题: Black Friday: The crux of consumerism
原文作者: Lucy Siers
译者: Chaoci

版权说明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商业合作请联系 editor@yeeyan.com

知乎用户 xiaoxiao 发表

富人用事业证明自己,穷人用消费证明自己。

很多女人很搞笑,她们喜欢以自己吃过什么,住过什么,去哪留过学,买过多贵的东西,甚至不是自己买的,而是从别人哪里要到过多贵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高贵。就是不知道用自己赚了多少钱来证明自己,典型的消费者思维。

当然了,如果足够不要脸,也可以把当捞女坑别人要到的钱当做凭自己的本事赚的钱。

买过什么东西——不能证明你的高贵——卖的东西是不是品牌足够强,才能证明你的高贵。说不好听一点,就算是卖逼,女明星卖的也更高贵,大部分人也就是要个包而已,典型的社会底层。哪个有钱的女人会管男人要包。

管男人要包要手机的都是底层女人,不配找到高价值男人。

还有很多男人也很搞笑,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自己一事无成,喜欢以自己跟谁吃过饭,见过哪个大佬为荣,甚至更低档次的人,还喜欢吹嘘自己的舅舅是哪个银行的行长,自己的同学的爸爸是哪个部门的领导。说来说去,你都没搞明白他说的那个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就算他认识这些人,他不还是这么穷?

你认识谁——不能证明你的高贵——别人认识你,以认识你为荣,才能证明你的高贵。

还有很多人,到了 30 多岁,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是考上一个大学,然后 30 多岁还在一个公司打工,一年也就 40 万年薪,然后天天打着自己是哪毕业的名号出去相亲,出去泡妞,他们也只能泡社会底层的女人。

你上哪个大学——不能证明你的高贵——你上了哪个大学,让那个大学以你为荣,把你写进知名校友里,才能证明你的高贵。

一个学校的高度——是他的校友的高度拔起来的——哈佛出过 7 个美国总统,耶鲁出过 5 个美国总统,哥伦毕业大学出过 96 个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这些学校才誉满全球,但是不代表你誉满全球,你是沾了这些牛逼校友的光了,但是没有人占你的光,相反——不仅没有人占你的光,你还拿着你校友打拼出来的业绩出去骗人、忽悠人、泡妞,这很丢人。

沾别人光的人都是三流的人——让别人沾自己光的人——才是一流的人。

你比你上的学校还有名,你比你认识的人还有名,你比你买的东西的品牌还有名——你就是一流的人,否则你就是二流的人,或者是三流的人。

这个世界是有鄙视链的,即使是富人里也是有鄙视链的。

超级大国领导人>跨国公司老板>国际一线明星>中小生意人>富二代>拆迁户>靠老公养的有钱女人>白领>蓝领。

其中白领里又有鄙视链。高级公务员干部>超级公司高管>中型企业高管>大公司中层>基层公务员>小企业高管>小企业员工。

当然,具体你在什么位置上——和你干什么关系不大,和你的生态位关系很大。你觉得打工不好,但是你打工打成张小龙那样,也很牛逼,你觉得权力比钱值钱,可是你连厅级都做不到,实际上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你觉得创业能有钱,但其实很多创业者还没有腾讯的高管有钱。

但是如果你做生意做到比尔盖茨、做到波音飞机、通用电气这个级别,其实你的能量等级虽然比不上美国总统,但是不论在本国还是在他国,你就都有了极强的产业影响力。甚至说不好听一点,你就是你们那个行业的总统了——因为你已经垄断了。

所谓的权力——本质上就是话语权。你都已经垄断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那可能你调动不了军队,但是权力已经比普通的美国州长和参议员还大了。

其实虚荣心的攀比也是一种话语权——你周围的朋友都是虚荣心强的、攀比心强的人,你自然就想在这帮人里花的最多、打扮的最光鲜亮丽,让别人羡慕你,向你取经,于是你就掌握了一个小圈层的话语权。当然——没什么用。除非你能带货。否则就是纯消费。而带货不取决于你买了什么东西,取决于你的流量。否则你就只能做个代购,一个月赚个 2、3 万。

你要知道薇娅能带货不是因为她自己买了很多东西——是因为她卖了很多东西。

罗永浩作为一个中年油腻宅男,能卖货更不是因为他打扮的多光鲜亮丽——仅仅是因为他有流量。

对卖东西而言,对卖货而言,你的消费经验实际上是完全不重要的——李佳琪本身也是卖口红卖化妆品出身的。消费者对行业的理解程度和从业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你和一帮消费主义者在一起的时候,你攀比的就是谁买的东西更多更贵,你和一帮富二代在一起的时候,你攀比的就是昨晚谁上的女人更漂亮,谁的父母送自己的车更豪华。

但是如果你和马云在一起,你去攀比谁买的东西更多更贵——马云心里肯定想——太好了,多买点,最好只在淘宝买。如果你和马云在一起攀比谁的车更豪华——马云心里肯定想——穷人才买那些垃圾车。

你家的车还没人家的上市公司多,这有什么可比的。

超级富豪攀比的都是谁的上市公司更多,市值更大,而不是攀比谁的车多。车这种东西,在穷人眼里是奢侈品,在超级富豪眼里就是个玩具,你觉得成年人会去比谁的玩具多么?

再贵的车,都没有上市公司值钱。

所以,你去和别人比工资,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打工的。

你去和别人比学历高低,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学生。

你去和别人比谁的车多,就说明你本身事业做的就不大。

你去和别人比谁的包更多,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消费者。

你和别人比什么,就说明你本身就是什么人。你和别人比什么,就说明你的朋友圈都是什么人

知乎用户 粤 A 羊城金融​ 发表

消费主义的危害有多大?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很多年轻人被消费主义毒害了,简单的把消费与金钱、幸福、地位挂钩起来,消费什么就是什么人。外表精致,实则贫穷。在消费主义的毒害下,很多没钱的年轻人,天天直播间走起,喜欢的东西,买买买;天天餐馆走起,网红美食一样不能错过。我来讲个真实案例。

老单位某同事小王。女,现年应该有个 38 了吧,博士毕业,单身,颜值 6 分。

作为北方十八线小县城出来的姑娘,家庭条件一般,大学毕业之前经济都是不独立的。但是为了光宗耀祖,誓死留在上海,赚了一份不错的工资。在单位里,和几个花枝招展的女同事整天混在一起。于是曾经的土妹子,也变成了单位里的 “万人迷”。

单位里有也几个男同事暗生情愫。也有胆大的男同事直接追求的。但是几个下来,追求万人迷的男同事大倒苦水:这个女人经常让我买单,吃不消啊。比如出去逛街,在化妆品柜台就转不动了。男同事也只好陪着。买单的时候,男同事爽快的掏出卡来,但是叮咚一声,价格确实辣手。一次商场出来,大包小包不会少于五六个。再去网红餐厅,男同事已经是泪眼朦胧,分不清是吃饭还是打卡拍照。

几个月下来,两人的爱情,卒。

单位里的男同事是不敢在追求 “万人迷” 了。于是,万人迷开始将眼光转向了各种线下的高端相亲活动。会员费是交了不少,但是想要钓到金龟婿,真的是一言难尽。

现在年纪上来了,皱纹也开始爬出来了。小王已经不是那个小王了,万人迷也变成了 “千人迷”,走路还是带风,一个媚眼还是能够让人魂牵梦萦。

只是有人默默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还是个 38 岁租房的女博,呸!

知乎用户 糯米团又团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很难逃脱,咱们普通人怎么可能轻易避免得了资本家宣传攻势,那是不可能的。而且真正的对手不是这些资本家,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人性的弱点,虚荣、浮躁。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在消费主义的框架下跟他们斗,前阵子很火的名媛拼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暴打消费主义的手段,说白了就是开启租用 + 共享经济模式。

消费主义的特征就是强调用昂贵的身份标识来增强自己的存在感。例如理查德米勒手表说他们家手表是 “亿万富翁的入场券。”

穿 aj 就是时尚的弄潮儿,用 Dior 说明你品味非凡。劳斯莱斯是成功人士的标配等等。

名媛拼单这件事出来后,宝格丽酒店就发声了,宣称没看到有人来我们酒店拼单。为什么要急着和名媛们划清界限?因为他们害怕他们酒店被打上这个标签,以后真住得起的人一看,心想要是住进去了拍个找别人也觉得我是 “拼单名媛” 可怎么办啊。

既然拼单名媛们开了这个头,同样作为无产阶级的我们就得积极配合他们。

这个方法比较损,但是如果能大家伙愿意齐心协力,就能击碎消费主义的心脏。

首先是舆论上,以后我们看到晒酒店的,就在底下评论:“哟,又去拼单啦,平摊一下多少钱啊?”

看到开劳斯莱斯的,我们就底下评论:“这车拼一次不老少钱吧?改天我也拼一个。”

把他们苦心在消费者心中塑造的高贵形象拉低。甭管你是亿万富翁入场券,还是高品位的选择,或者成功人士的标配,我们统一把你拉低到 “装逼犯才喜欢的品牌” 这个层次。

久而久之,大众就不买这些牌子的帐了。也许你会问,那有钱人该买还是照样买啊?错!我们的目的是拯救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普通人,有钱人买不买关我们什么事?!

行动上,以租代替买,喜欢什么租回家用两天,能租尽量不买,形成以租为荣,以买为耻的价值观,非要买也得买二手的。这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各大品牌的收益会严重受损,原来一款商品可以卖五个人,现在变成一个人买,四个人租。租的人给的钱也是给买的那一个,连剩余价值都没有给品牌方。

可惜我们国家没有硬性要求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法律法规,不然我还有更妙的招。

另外就是做到支持高仿,以买高仿为荣。你们说买 xx 是有品味象征,我同意行了吧!但是我买不起啊,我只能买高仿,谁让我没钱呢?

假设有个人天天在媒体宣传买他家东西才算有品味,侧面意思就是你不买你就没品味,等于是变相对你进行人身攻击,然后他把他家东西价格卖得高不可攀。你说这是不是耍流氓?

既然你先耍流氓,那就别怪我们不义了,所以我们买高仿得就买的问心无愧,我买你家高仿说明我认可资本家们的价值观,是给你面子。你去收割富人的钱吧,我们买买高仿就够了。至于什么保护知识产权的跟我们没关系。

高仿买多了,高仿产业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就会去精进他们的技术,久而久之就做的跟真的一模一样了,那以后正品和高仿的差别就仅限于是不是去专柜买的了。

知乎用户 我就是那台点钞机​ 发表

分清楚 “我真需要的” 和“只是我想要的”。

你心细点就会发现,现在的广告和多年前相比,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要么是脑白金式的简单粗暴狂轰滥炸,要么是各种享受、身份、抒情式心理暗示,比如富豪、家、温柔、高级等。

但是现在很少看到了,为啥呢?因为消费的主力人群变了,变得更年轻多元了,现在的广告必须改头换面,大部分时候让你感觉不到广告的存在,而是卖情怀、卖生活方式、卖生活品质、卖理想等,看起来很有品味,让人接受度很高的信息,让你不知不觉就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与以前简单直白的消费主义相比,现在的消费主义的坑挖的更大。以前只是说服你买买买,你买了后悔不后悔无所谓,反正中国人人多。现在不一样,现在不仅是让你买,而且要高频次的换新(比如手机就是这样),不然无法彰显你的品味、身份标签、情怀、理想、生活方式,而你,也感受不到被消费陷阱支配的恐惧,只会沉浸在由买买买营造的生活方式中,从买买买中获取极大地、虚幻的、自欺欺人的满足感,用一句赵本山的台词:忽悠他怎么了?他还得谢我呢!

作为一个社会人,你需要消费的远不仅是在穿衣打扮、个人爱好上,结婚、置业、育儿…… 方方面面,分清 “需要的” 和“想要的”,都是一件很耗费心智力的事情,但只有分清了 “需要的” 和“想要的”,我们才能平衡好 “能力” 和“欲望”的关系。

大家有没有发现,过去几年的双十一,开始得越来越早了。10 月初已经有人在总结大主播们双十一直播间中最值得入手的东西了。一方面来说,消费时代很好,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快乐的可能,如果把各种资源利用好,确实可以大大降低我们获得 “更好生活” 的成本。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这些每天都在数量上爆炸性增长的 “值得买”、“必买” 的东西们,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分清 “想要” 和“需要”的难度。

一旦能力赶不上欲望时,我们就会焦虑。焦虑了,自然忍不住要刷刷手机,来排解坏情绪。而无处不在的媒体一直都在制造欲望、放大欲望。所以,越刷手机,我们的欲望被刺激得更厉害,焦虑情绪也就越强,恶性循环。

知乎用户 所有权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这个词儿,给人一种错觉——消费主义,它是个陷阱,躲在大路中央,一动不动,只要避开它,它就伤害不了我了。

我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消费主义,在现阶段,是加特林,是榴弹炮,是追踪导弹,首先你基本避不开,避开了的完全靠的是运气而不是走位,其次你挨上了,能不能活下来,也基本靠运气,不是靠救治。

微博,短视频,连续剧,地铁,支付软件,户外大屏,电梯间,外卖,游戏,包括还有社交陌陌啊或者悦技这些交友的,尤其悦技还很多直奔主题见面活动的,那有几个能守住诱惑呢,年轻人每天从睁眼到闭眼,消费主义就不停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寸真实或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狂轰滥炸,躲得过才是见鬼了。

那为啥有些年轻人就是能扛得住消费主义的攻击?

没原因,人家就是扛得住。

我公司这两年招的几个年轻人,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但很明显,这些年轻人,有的大手大脚,有多少花多少;有的精打细算,每月工资能攒下大半;有的寅吃卯粮,还时不时需要家里接济。

我是想不出什么理论能解释这种情况,只能说每个人的金钱观的成因十分复杂,没法儿轻易下结论。

回到正题,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怎么办,无非 “量力而行” 四个字。

一般消费品,买不起,别买,别分期买,别借钱买,完活儿。

就像有人问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控制饮食,合理锻炼,保持心情愉悦,没别的了。

但有几个人能做到?

能做到的那些人,就算把自己的方法一五一十的写出来,告诉旁人,旁人也照样做不到。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价值观,但转变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价值观有多难,就不需要我啰嗦了。

PS. 补充一句,据我观察,有长期且明确的目标的人,相对而言更不容易受消费主义影响,比如有人要攒钱买房,那他 / 她在消费上就会谨慎许多…… 但买房这事儿本身算不算受消费主义洗脑,我也不敢下定论……

知乎用户 sickey​ 发表

1、不看不想

因为疫情,我觉得我已经慢慢会避开一些消费主义陷阱。在疫情时期,我微信里的很多代购都不干了,在朋友圈里我很少看到最新的口红色号,一堆护肤品化妆品的优点,一堆热卖的包首饰啥的,因为看不到加上个人比较懒散不愿意搜小红书,所以在美妆这块花销急剧下降。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本是不需要买这么多用不完的口红和化妆品,我不去关注它就可以避免花很多冤枉钱。

2、充实自己

因为疫情居家办公一段时间,哪也去不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天天上网也会很空虚,没事便读点书,写点东西,我发现在书中学到一些知识道理对我来说也很快乐,我便养成了没事就看点书的习惯,慢慢充实自己,上网时间也减少了更别说花大段的时间看淘宝直播啥的,慢慢觉得生活中真的没有太多东西要买,很多东西都是表面花里胡哨其实买回来根本不实用。

所以现在的阶段就是尽量不看不想,把时间花在充实自己上,慢慢就没有啥过多的消费欲望了,也更容易避开商家的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灿烂烟花 发表

我老爹从小教育我别委屈自己,该买的买。后面还有一句不该买的别买。

我家比较穷,但是我老爹从来没有在物质上委屈过我。当然,我也知道自己家什么情况,自己是什么情况,哪些我负担得起,哪些我负担不起。所以我很少提出格的要求。

我觉得远离消费主义陷阱,首先得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欲望,也清楚自己的能力。能够分得清什么是该买的(必须的),什么是锦上添花的(非必须的)。

我自己的克制力比较差,我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德行,所以刚毕业的时候信用卡都没开通。不是不能,是不敢。怕管不住自己剁手。

大学的时候倒是办了一张信用卡,但是我这人比较糊涂,一直以为它是一张储蓄卡来着,所以从来没有刷过信用卡提前消费。而且一毕业就把这张卡注销了,注销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它是一张信用卡,银行工作人员提醒的我(可见我是有多迷糊)。

这几年也只是开了白条和花呗,每个月月中都会检查一下自己消费了多少,有没有超支。超支的话下半个月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省着点儿花。

要远离消费主义陷阱,我觉得还是得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被商家洗脑,不被环境影响。很多的宣传,包括电视剧都在说不要亏待自己,会花钱的人会挣钱之类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超前消费,买一堆华而不实,摆着好看不实用的东西在家占地方,到时候又东拼西凑,透支一张信用卡去还另一张卡,焦头烂额,给自己的心理上添加负担,这样都算是不亏待自己的话,我都不知道怎样算是亏待自己了。

再说 “会花钱的人会挣钱” 类似的话,你到底会不会挣钱你不知道吗?会不会挣钱竟然是靠会花钱来衡量,这种说法我也是服了。偏偏我身边笃信这种话的人还不少。问题是我的确看到了很多人会花钱,只不过他们花钱的水平比挣钱的水平高…….

人都会有消费的欲望,那如果你特别特别喜欢一样东西,特别想把它买回家,但是超出了目前的消费水平,怎么办?

压抑自己的欲望吗?不,我不建议你这么做。一般压抑起来的情绪总会爆发,而且一旦爆发,往往表现出来会非常激烈。

所以我提议在保证自己当前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每个月攒下一小部分钱来,等攒够了再买。如果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那就刷花呗或信用卡,前提是每个月的额度你能保证一定且肯定能有充足的钱来还上,并且不会或很少对你正常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自己好点儿没有错,但是这种打着对自己好的主意,却给自己造成负担的行为不可取。还是那句话,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自知且自制。

知乎用户 梓椰 发表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负债:

据尼尔森最新发布的《2019 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数据显示,86.6% 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将其作为 “支付工具”,有 42.1% 的年轻人只使用消费类信贷,并且在当月还清。 但纵使如此,仍难以掩盖年轻人高负债压力山大的事实! 数据显示,现阶段全国年轻人的平均负债已超过 13 万,其中 80 后负债更是已超过 20 万。 剔除房贷余额之后,实际掏空年轻人的便是网贷和信用卡贷。 据悉,在年轻一代的负债结构中,消费类信贷是占比最高的信贷类型,其中互联网分期消费占月收入的 16.9%,信用卡占月收入的 13.7%。 因此,有网友戏称:替网贷、信用卡贷打工。

来源:大数据告诉你:全国年轻人的真实负债 | 大数据 | 负债 | 信用卡 (qq.com)

消费主义给年轻人挖了坑,但可没有强按住年轻人让年轻人跳进去,最终选择跳进去的人是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消费主义的话术会让年轻人想跳进去?

因为消费主义的话术从根本上来说,只需要两个步骤。

第一,替年轻人决定他们需要什么。这类话术告诉年轻人,你需要保持少女感、你需要各种不同颜色的口红、你需要 12345 步的护肤,你需要给孩子用特别呵护的产品等等等等。

第二,告诉年轻人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这些产品可以带给你美貌、关注、爱情、幸福,把无价的、触不可及的自信自由、幸福快乐和商品捆绑在一起,这就让年轻人无法抵抗。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就那么容易倾心商品可以带来他们想要的那些关于爱、关于幸福的梦想呢?

第一,因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以下的视频参考一下:

第二,因为生活缺乏真正的爱和幸福,就会产生。以下的视频参考一下:

只有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有能力购买什么,脚踏实地在生活中争取自己的幸福,才能够远离消费陷阱。

知乎用户 阿观 发表

分享我个人亲生经历的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或找到一件长期 “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上,产生长期的专注力,便会自然消除外界的“噪音”,轻松摆脱消费主义的纠缠。

35 岁以前,我兴趣广泛,也曾长期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 看到新鲜的数码产品:新出的手机、数码相机、音响都想要入手,很多价格不菲;
  • 看着同事、路人穿的光鲜帅气,也总觉得自己该好好装扮一下,每到换季便要去商场购置新衣;
  • 鞋子总是不够穿,学着跑步,买各种价格不菲的 Aiscs、美津浓跑鞋;
  • 吃饭也讲究 “营养”,不是很多肉就是海鲜,经常去新开的餐馆大快朵颐;
  • 被网络上的 “身体和心灵, 总该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是一场灵魂的洗涤” 这类文字蛊惑,喜欢出去旅游。
  • 经常关心最新上映的电影,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

但最后发现:这些所谓的 “兴趣”,让自己的辛苦工作获得的收入就这样流逝了;更关键的是,这些欲望会消耗特别大的个人精力,而我的内心却依旧空虚,碌碌无为,焦虑感难以抹去。

随着年龄的变大,心态开始出现变化。

过了 35 岁之后,这几年,我开始意识,我不能再庸庸碌碌,而应该要去做一件对自己未来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否则以后会怕自己后悔。
于是基于多年的思考积累、分析,便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我开始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专注在这件事情上。

由于我开始专注在 “对自己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上,神奇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了:

我不自觉的开始不再关注外界的 “噪音”,不再关心各种资讯,一旦这样,我开始形成了所谓的 “低欲望”:

  • 不再买任何数码产品,手机坏了,就买个几百元的二手手机,完全够用。我发现过去买的单价几千元、上万元的数码产品,到最后完全是一堆废品;
  • 已经几乎 4 年没买新衣服,以往的衣服也完全够穿;
  • 日常吃饭早饭 1 块钱的白面馒头抹点花生酱,自己泡一碗 1 块钱的永和豆浆,足够吃饱早饭,安全又健康;午饭 10 元一碗的兰州拉面完全够了;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健康,而且身体不再变得肥胖;
  • 平时和周末也很少下馆子,除非和家人偶尔聚餐才会去餐馆;
  • 节假日不再去拥挤的景区旅游,更喜欢去户外徒步、爬山,不仅心情舒畅,身体也变得更好。
  • 也很少去看电影,更喜欢看书,偶尔消遣也最多看看 B 站、或个别综艺节目;

“低欲望” 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特别这三年多来,我开始把所有的金钱、精力,全部投入在了自己专注的这项热爱的事情上。虽然目前,也还没有太大的成果。但这三年多,变得不再焦虑,我过的非常充实,内心是非常具有幸福感的。生活品质也自认为并没有下降,反而身体变得更好了。

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拒绝无用的 “噪音”,才会摆脱无用的消费主义陷阱,成为更好的自己。

补充:

前面所说的我的人生方向,源自我从小到大的社恐(虽然不是很严重),但是朋友寥寥无几,随着年纪越大,能说得上话的几乎没有,更别说三观相似的知己。
于是三年前,我纠结犹豫了很久,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辞职全身心投入去做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 App,也希望能适合和我一样有社恐、以及社交困扰的人使用的 App:

基于人生话题交流,遇见三观相同的知己、而非荷尔蒙驱动的社交 App。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极度困难的。
由于资金并不充裕,这一路走来,无比艰难,经历了产品设计失误、找开发困难、技术开发受阻等等各种艰难困苦。
但从未想过放弃,一直在坚持。
虽然痛苦,但在朝着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奔波,也是幸福的。
经过三年多各种艰难困苦,2022 春节前,已经上架各大应用市场。名字叫:人生手册

对我来说,已经是迈出了很大一步,但对于这款 App 来说,但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后面依旧还有更多需要我去努力。2022 年,仍要远离消费主义,努力,粪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34Xj9 发表

要买什么先来知乎问问,老哥老姐们会教你什么叫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注意一定要提前来问,不然冲动消费谁也拦不住啊。

当然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例如 “贫困生就不能买 AJ 吗” 就是上热榜的优秀提问。

提问的介绍得详细点,要买什么、为什么要买、家庭收入情况、学校治安情况、同学用什么。。。这些都是必须要的。

知乎用户 啊泽思维​ 发表

我国年轻人中有小部分对消费有些过度,这是必须引起全社会注意的,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加以正向引导。我建议:

1,要正确理解渻费与积累关系,任何成功的国家、家庭、个人都是把积累摆在首位,没有一定的积累,哪来消费呢?

2,要理解积累的用途。它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基本的较合理较平均的分配,大家都能享受到一些红利。

3,要理解积累的来源。国家的积累来之于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得的,在每一个家庭,都是父母辛劳的结果,我们要珍惜劳动果实,用于有比例合理的消费。

4,要理解国家制定和倡导执行勤俭节约的方针政策,保证全面持续发展,世界上有的国家搞福利主义,在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发生危机,有些家庭和个人过度消费,形成负债过日子。这是极不可取的。

5,根据上述认识,一些年轻人必须充分认识消费主义的极端危害性,养成勤俭节的好习惯,对得起国家、父母、家庭、自己。供参考,请指正。

知乎用户 飞雪连天 发表

品牌的核心,就是消费主义

只在乎需求,不在乎品牌。

不觉得苹果手机高档,只觉得它性价比低。

小学数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知乎用户 左慈 发表

高赞答案有道理,但是没说到点子上。

年轻人远离消费主义,只需要做到三个字:

“不要脸”。

没错,远离消费主义的最有效做法就是 “不要脸”。

以前我要脸,花呗买好鞋,月月光,年年荒

别笑,咱们这代年轻人是一代比一代要脸的,精致穷的本质就是要脸,消费主义的本质也是要脸,被奢侈品作践的卖艺卖身又卖肾的不要脸的本质也是要脸。

真的,小民对抗大资本家,对抗消费主义最有用的武器,一是不需要的就不要,二是白嫖。

当然资本家会想方设法让消费者觉得我需要,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对象问我手机内存多大买来用最合适?我说不妨去看看 iphone 最新一代产品的内存,两种内存中间缺的那个就是用着最合适的。这不是没有依据的瞎说八道,而是苹果市场部经过大量调研得出来的结果,抠掉就是要让您花大价钱买内存大的。当然啦买小内存也可以,用着难受而已嘛。

怎么办?不买不就完事啦,没了苹果,您又不是活不了,没了您,苹果确实活不了。您不买,我不卖大家都不买,您看看库克还敢不敢有这些坏毛病。

后来我不要脸了,不需要的就不买,好鞋普通鞋一样穿,我大学三年省下的生活费不断尝试投资,茅台买不起就买五粮液。

别杠,好鞋会穿坏贬值,普通运动鞋穿着也很舒服。

但是五粮液,会挣钱的。

知乎用户 醉酒肥猫 发表

牢记一句话,只要不买立省百分百!

知乎用户 婷哥 发表

本文共计 2459 字,阅读时间约 15 分钟。希望读完之后给你新的启发。

年轻人该如何辨别并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呢?

我们都知道,金钱一项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让人生活得更加方便,降低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

然而,当人拥有了钱之后,容易被市场上的消费主义洗脑,比如支付宝最近打的广告,「我的生活不仅应该只有亮点一线,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细细观察身边的广告,你会发现,很多广告标语都在暗示年轻人,享受当下,及时享乐,疯狂暗示年轻人要多消费,买买买。

殊不知,被洗脑了的年轻人,已经中了消费主义的圈套,这是商家精心为你设置的消费陷阱,而我们却浑然不知,还拱手相让钱包。

想要反消费主义,从商家为我们制造的消费套路中,便可以一一理解原理,走出消费主义的怪圈。

套路 1:心理账户

比如说,小红会为了省钱,不吃宵夜,早餐自己煮。然而她会去直播间为了购买化妆品消费了 1000 元。这种反差,其实是小红下意识把化妆品和早餐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此,小红容易觉得,买化妆品需要的钱,不同于买早餐需要的钱。

然而实际上,不应该这样区分,这都是来源于同一个钱包,小红的钱。

其实,这放在公司层面上,比如,每年市场部都有一笔预算投放广告,按需花费。如果过早地挥霍掉,就会面临糟糕的局面。如果还有结余,部门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奖金,又或者一起出去吃大餐,而不是残羹冷饭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是一样。每个人的财务都会心底把资金分成不同的类目花费,租房,账单,购置服装、娱乐消遣,个人爱好等,每个类目都有不同的预算。

然而,从纯理性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支出决策不应该受到这些心理账户影响,不论这些账户怎么变动,它都是来源于同一个钱包,然而它的确影响了我们决策。

这个影响可以是正面的,看我们怎么利用心理账户,为自己的消费决策省心省力。

对于完全理性主义的人来说,我们是拥有完美的财务计算能力,能明确分辨每一笔钱花费是否值得的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也不合理。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次花费时候,大脑都能快速处理数据,都能即时给出最佳消费决策,这很困难,对于选择困难症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可以尝试一个小技巧,将小类目划分进大类目中,比如,我们将买牛奶的钱归纳进「食物」账户,这样,每次消费我们就可以只考虑这个大类目的机会成本。

例如,「这笔买牛奶的钱是我平时午餐的三分之一,我这周还可以多买一瓶牛奶」。

这样子既简化计算,也是明智地消费。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是很麻烦,建议,每周为所有东西都设置一笔预算,存在一张卡或者手机支付账号里,这也是一种有效利用心理账户的方式。

套路 2:虚拟支付

小红在玩王者荣耀手游的装备的时候,他感觉很快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花钱。因为每分钱的花费的感觉远远弱于玩游戏而得来的成就感,满足感。

小红也同时开了花呗,借呗等消费提前付的金融工具,支付的感觉不像手里拿着现金那么真实,会自然毫无感觉地花了很多钱。

其实,我们发现,虚拟支付是导致我们陷入消费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我们用现金消费,能实打实地看到钱的流失,会感到心痛。

然而,现在的支付方式支持信用卡、手机端支付时,这种消费的痛感没有了,没钱也能消费,也容易让人陷入不理智消费的场景中。

况且,年轻人花得多,又缺乏自制力,很难理智花钱。

我们之所以劝大家要理智消费,是因为,金钱的本质时机会成本

**成本,**就是损失,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如果不把钱投入这件事中,而是其他事,所能获取的最高的效用和价值。

怎么破?

为了规避消费的「肉疼感」,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

即是,我们要购买的这件东西是否是这件商品的最高效用和价值。比如,小红需要花费 2000 元买个包包,如果在购买包包前,就可以用这 2000 元去旅游,或者交房租的话,就会放弃购买包包了。

每次购买之前,都思考,「如果我买了这件东西,就要放弃另外一件东西,这样依旧会买吗?」

这样,便能帮我们理智消费,废弃掉不需要的消费。

套路 3:锚定效应

场景 1:

小红看见商场里一瓶精华 800 元,想着等到活动日降价成 600 元再买,等到节假日时,发现降价成 600 元,毫不犹豫买下。

场景 2:

小红看见商场里一瓶精华标价 400 元,没买,第二次再来逛商场发现精华升价到 600 元了,生气地走了,不买了。

从这个现象,我们会发现,其实精华的价格一样,小红的购买精华的需求原本是存在的,但因为前后价格的不一致,人的心理受锚定效应影响,而做出了不同的决策。

人一般凭借自己的局限的认知和经验,是没法每件商品都能衡量出准确的价值。

因此大脑会偷懒,用最简单的对比法,也就是商家为商品标定的价格来定。

当被一瓶精华被定价为 800 元,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件商品虽然贵,心里已经锚定了这瓶精华值 800 元。

而商家蹭节日热点,玩下降价游戏,我们看到被降价后的 600 元就会很开心,立刻就买了,担心会错过优惠价,同时为感到自己省了当赚了 200 元一样开心。

而第 2 个场景,同理,精华给小红的第一印象中埋下了只值得 400 元,而升价,会让小红感觉被商家耍了,现在再用这价格买就亏了。

而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人容易在消费中,运用锚定效应来做决策。

人一旦开始以第一印象判定商品价格,就容易陷入一个自我欺骗的循环,自认为消费决策是正确的,以第一次见到的价格为证据,而忽略了最不重要,毫无关系的第一个价格。

怎么破?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自己在意识上的局限,我们知道了这背后的做出非理性决策的后果的原因后,更加清楚,自己到底是被售价,被锚点左右决策,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这也让我们每次遇到锚点时,都相信一个真理,「过去的决策不代表今后的结果」

也就是以前的售价不代表商品的真实价值。

简单点来说,不要轻易相信眼前遇到的一切,因为很有可能遇到了锚点。

年轻人,应该有打工人的意识,赚钱很难,花钱很容易。

想要将生活维持在可控的正向循环的路上**,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主义,增加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不做消费者,应该具备「创造者」思维,学学商业社会里的商家,是如何诱导消费者消费,这才是有意思之处。

-————————-

有个人有天他飞黄腾达了,只因为他在人海中点赞了这个回答

知乎用户 陈文刚 发表

避免消费主义陷阱

最重要的是不要用花呗支付、不要用信用卡支付、也不要用其他的小微支付。

这些金融消费,口号是:先用再付

但本质上,是 “借贷”

还有一类口号是:花未来的钱

本质一样也是,“借贷”

这么说吧~ 你现在花的钱,并不是你未来的钱,而是别人借钱给你花而已。

你未来有没有钱,你现在是不知道的~

但金融机构,最希望你去借他们的钱,可我们中国人,本身对于借钱消费,是不符合我们的世界观的,所以金融机构,就需要美化 “借贷” 的概念——花未来的钱

我记得以前,支付宝花呗这些还没有出现,主流还是信用卡的年代时……

网上竟然出现一些新闻,说外国人都比较先进,比较高端,都是用信用卡的生活的,用未来的钱生活的……

我当时听了后,我觉得很高级,毕竟可以花未来的钱耶!

但一直到我这一两年,我才觉悟,所谓的花未来的钱,都是套路,都是借贷。

我相信很多年轻人,也包括我当初刚毕业时……

工资 3000 元,一开始用信用卡(花呗),想法是,我现在先花个几百块,等发工资再还回去,没毛病。

然后每个月发工资确实是还信用卡……

然后又继续的使用信用卡支付消费

一直重复……

我记得一年后,实际上已经欠了信用卡 1 万多元了

等到 3 年后,我信用卡已经欠了快 5 万。而在这期间,我的工资也是有上升的。但依然欠这么多。

不管是以前出来提倡使用信用卡,还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更加新型的 0 元购

天猫店的 “芝麻信用分” 的先用后付。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你的 “消费习惯”

当你习惯了信用卡支付,花呗支付

很多时候,你对你实际的金钱、工资是没多大感受的。

比如实际上你 3000 元工资,如果你去掉房租后,你只有 2000 元的消费能力。

但当你拥有了信用卡(1 万额度)、花呗(5 千额度)、借呗(1 万 5 额度),你就有了 3 万元的消费能力。

可这 3 万的消费能力是虚假的,是需要‘还’的。

在实际的生活中,当你习惯使用了这些信用卡、花呗后,你会忽略,也会忘记你实际上只有 2000 元的消费能力。

是的,你忘记你实际上只有 2000 元的消费能力。

导致你像我以前一样,越欠越多,越欠越多。

如果你不使用信用卡、花呗这些工具,你实际上就只有 2000 元,而且你也知道你只有 2000 元,你在花钱时,是小心翼翼,因为你知道,你花完这 2000 元后,你就没钱了。你并没有花出大于你 2000 的钱。

只有你不知道,没意识到你有多少钱时,你才会大手大脚的消费。

所以我的观点,不要使用信用卡消费、不要使用花呗消费。

大家一定要明白,银行、金融机构,他们的盈利,都是需要 “放贷” 钱出去后,才有盈利。

所以在这生活中,还有很多资本给你美化借贷的概念。

比如 1:买房时一定要贷款,因为买房时贷款的利息是你这辈子最低的利息。

比如 2:买车时最好贷款,不要全额,因为你需要钱周转生意。

但你知道嘛~ 假设你买房的总费用是 300 万,首付 100 万,贷款 200 万,供 30 年;在这他给你最低的人生利息,可 30 年里面,这利息差不多加起来是 300 万

你自己算算……300 万的利息恐怖不

资本最牛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让别人帮他赚钱……

当你欠了他们的钱后,在这往后,你的时间、你的劳动,你的工资,全部都属于资本的。

牛逼吧~

资本最厉害的是,用消费收割年轻人,用房产收割中年阶级……

从年轻到年老,一直在还钱;

因为资本,买断了你的时间和劳动。

这次疫情,最可怜的就是那些每个月供着房,但没存款,又没工作的人,他们比你任何一个人都急。

如果房子不需要供,车子不需要供,说句难听话,小两口子,一个月省点儿用,三五千一样可以过,而且都没压力。

知乎用户 你明用户 发表

还搁这消费主义呢?大部分年轻人根本没有资本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爱喝可乐的猫 发表

我的消费观念如下:

1. 关闭花呗,关闭白条,死都不要用,永远不要借钱花。

2. 不要在游戏里大把充钱。648 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买很多东西。648 可以给父母买两双很好的鞋子…… 不要给游戏公司送钱,月卡足够了。

3. 退烧。这个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耳机,键盘,显卡,摄影等等,量力而行。

4. 学会攒钱。有了攒钱的目标,在生活中你会下意识的节俭,不会大手大脚。

5. 不要去攀比,永远买适合自己的东西。答主喜欢跑步,除了长跑买的鞋子比较贵(功能性的不该省),但是日常 5km 以下 300 以内的鞋子完全足够,150 的迪卡侬都能跑的把底磨平了;蓝牙耳机推动推不动。很多人耳朵根本听不出来,没必要买太贵。

6. 必要场合,请提前准备。比如和未来女朋友去玩,可能要花的有点多。这个时候量力而为但是也不要太抠,你们不可能去吃路边摊的。做好预算,提前把预算准备好。

不借钱 + 攒钱 + 理性的去花钱(不是死抠)。我觉得就是很好的消费观念了。良好的消费观念就能帮助我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我也加入到 “零点抢购”“满 200 减 30” 的大军中。还记得以前,我听到朋友拿着手机在询问旁边的人说要团购、抢购的时候,我总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不屑一顾,认为这些都是噱头。但在潜移默化中,在我不断地看到各种降价打折的时候,自己终于也免不了打开购物 APP,上演一幕“真香”。

在消费主义横行时代,上有 618,下有双十一。但买归买,打折归打折,冷静下来想一下,虽然折扣不假,但商家们也的确在借用这些节日的名义、并且创造更多的购物日购物节,让消费者产生消费欲望、甚至沉溺消费主义,以获取更大的销售额和利润。

何为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但我今天要讲的消费主义的意思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消费主义观念,即 “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的行为表现”。

为什么会盛行这种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是两个客观因素,但同时,国内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之快,导致大部分人的经济基础高过知识积累。而互联网行业也起了技术上的助推器作用,流量时代,商家通过互联网让消费主义和更好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并且不断加深这种印象。

人们很容易被向往的生活场景吸引,然后手速快过脑速,手指轻轻一点,“啪”,一杯奶茶的钱没了,一支口红的钱飞了,一件衣服的钱离去了。

![](data:image/svg+xml;utf8,)

从双十一,到 618,到每月一次的购物节

最开始出现的促销节日是双十一。2009 年中下旬,时任淘宝商城总裁的张勇和他的团队,为了做大淘宝商城的品牌,策划了一个嘉年华式的网上购物节,当时他们选择 11 月,因为它刚好处于 10 月黄金周和 12 月圣诞节促销季中间。直白来说就是 11 月没有促销的日子,所以要给它一个促销由头,再加上此时的天气刚好是人们添置冬装的时候,至于为什么选中 11.11,也有可能是因为 “光棍节”,想让那些“受伤” 的单身汉通过购物来安慰自己心灵。经过发展和变化,到了 2012 年,“双十一”已经成为各大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成为促销的标志性节点,而今天就更不用说了。

09 年时,电商部门才刚刚起步,到了 10 年,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家对电商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开始提高。当时淘宝的电商部门在公司也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线上的货卖完了需要把线下的货拉到线上去,所以 10 年出现把大量线下的货拉到线上卖的情况。而 11 年,越来越多的商家也开始重视双十一,很多国内甚至国际品牌,陆续进入电商行业。由于电商平台都能尝到甜头,所以几乎每一年都有新的电商平台出现。

由此,各大电商平台尝到了甜头。

有了双十一这一成功案例,618 也来了。6 月 18 日一开始是京东的店庆日,或者说周年纪念日。成功转型成为国内电商巨头后的京东, 每年都要在 6.18 主办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而京东这么声势浩大,天猫、苏宁等被迫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同一天他们也搞起了促销活动,久而久之 618 就不再是京东的独秀舞台,而是各电商大展身手搞促销的好时机了。

消费者和商家都在购物节中双双获利,原本只是几月一次的购物节,如今变成了每月必有一次。1 月年货节、2 月过年不打烊、天猫 3.8 女王节、4.18 购物节、6.18 年中大促、7 月天猫运动会、 8.18 购物节、99 大促、双 11、双 12…… 这些节日也不单单只是一天,3.8 女王节持续一个星期,双十一双十二更不用说了。照这个趋势,一年都会有一半时间是购物节。(补:如何在双十一之后,发明了 618,然后延伸到如何发明每个月都有购物节)

没有这些 “消费节日”,我都不知道国人这么有钱。当然,电商平台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毕竟,发明更多的购物节,是的的确确可以引导消费者花钱的,并且引导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除了满减、打折等,直播带货站上 C 位,专业主播、娱乐明星、企业大佬齐上阵。大家肉眼可见,无论是大流量明星还是过气或者三十六线明星,都开始直播带货。可见其中利益之可观,也可见大家在消费主义加新营销的双重刺激下,是毫无抵抗力的。

消费主义 “造 “节日

除了为打折囤货而生的购物节外,商家还挖空心思 “造” 出许多节日来。比如 3.7“女生节”,5.20(和 5.21)等。这些节日的目的,也不过是借着不同的由头,让消费者有理由去消费罢了。

女生节,是为不想过妇女节的女性创造出来的 “伪节日”。商家们会宣传让女性爱自己,所以要自己买礼物给自己;也会宣传男性要爱自己的另一半,所以要给另一半买礼物表达爱意和关心;甚至普通男生也要取悦身边的女性同学或同事,为她们买个奶茶或小礼物来表达对女性的尊重。

将以 “尊重女性” 为主旨的三八妇女节,提前一天就转而定义为要以买东西来爱她们的节日,少了尊重,多的只是消费和利益,更别提很多商家在这些节日做的营销甚至让女生反感。

而 520,也是原本没有这个节日。源头是范晓萱那首《数字恋爱》说起,歌词中的 “520 是我爱你” 便是“罪魁祸首”。但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很发达,后来发达,加上商家有意寻引导,520 也就开始火起来了,变成了继 214 情人节和七夕之后的,第三个情人节。

需要消费送礼物的节日越来越多

不仅要造节日,还要引导本来不用消费的节日进行更多的消费,比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等,本来只是给孩子和家人长辈送礼的节日,现在升级成了恋爱必送礼日。

我一朋友谈恋爱谈了好几年,平时挺成熟的一个人,居然在去年向男朋友讨要儿童节礼物,只因为男朋友认为儿童节与他们无关,没有满足她,我朋友就赌气好几天。而当我问我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跟我说,因为别人的男朋友都会给女朋友过儿童节,这样才能证明女朋友是他的 “宝宝”,我???

![](data:image/svg+xml;utf8,)

西方很多节日也变成了中国人必过的节日。万圣节要买万圣节装扮,要买各种糖果;感恩节要出去吃顿好的,最好是火鸡;圣诞节要圣诞礼物和美好的晚餐……

原来任何节日都可以是买礼物的理由,原来任何平常的一天都可以让商家变成购物的节日。但可怕的是,我们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并未发觉异常反而觉得幸福在其中。我们并不会去质疑这样的消费,因为每个人都在这么做;我们一直都在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因为绳子是无形的。

消费主义至上,买了就是上流人,买了就会变美,买了生活里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大部分人都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听多了李家琦的 “买它”,看惯了各商业平台的几分几秒内红包就失效,我们怕赶不上,怕来不及,所以不假思索地点击付款。

在这个讲究速度的时代,看直播购物分分钟卡里花了几个月赚来的钱、看博主的好物推荐帖子立马下单花呗再还款,好像都好过自己停下来想一下,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东西?到底是不是该过这么多节日?

还是那句话,买东西是可以的,偶尔在特殊的日子里买一两个喜欢的东西犒劳自己也很好。但跟着 “消费主义 “走,眼里心里都是买了就会幸福,一年要过无数个节日,每个月有两三个重大的购物消费时间点,看博主和主播几句话就马上下单,是畸形、是不为自己的生活思考。

知乎用户 一凌读书笔记​ 发表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存钱这辈子是不可能的,除非把手剁了。

用感性思维去控制钱口袋的收合,怎么可能呢?特别是女孩子,看到包包口红那是忍不住的心动,整个月不吃晚饭都要拿下,美丽还瘦身了。

这不,我们经常听到很多高薪人士也会抱怨,“咋工资上去了,存款就是不涨馁?”

所以啊,要想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就必须学会用理性思维来控制花销。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好方法:强制储蓄。

有人要开喷了,我要是能储蓄,还用你教?

所以啊,这时候就必须用独特的方法进行储蓄。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储蓄称为 “理性消费”。
把钱花到一个不能动弹,但却保值的地方,这钱不就存下来了?
买入需要长期主义或者人为强制让你执行长期主义的资产,让这钱越花越多!

举例一:

两朋友几年前都想买房。

一个小心翼翼得用六个钱包买了个小户型,不加杠杆,每月还贷几千;
另一个则是加满杠杆,买了个大户型,每月还贷近 2 万。

现在来看收益:

随着房价的暴涨,买了大户型这位资产差不多翻番了,虽然几年前还贷 2 万贼有压力,但随着收入的提高,现在也能松口气了。
反观买了小户型这哥们,只用了一点杠杆,也没存下更多的钱。每月多出来的那些钱,大多吃吃喝喝玩玩买买花掉了。后面换房,更是痛苦的一波操作。

所以啊,古人为啥一有钱就买房置地,都是有缘由的。

举例二:

三年前朋友圈兴起了基金定投风。

然后大家一起开始买基。

有些朋友一直持有,哪怕中间波动几回,也躺倒不动,每月发工资就定期补进去,工资大半都强制存进基金了,今年上半年行情好,收益率达到了接近 40%。
反观另一些朋友,波动几回就解套卖出,卖出来的钱,遇到喜欢的东西还是买买买,最终大半都消费掉了,也没有留存,更别说吃上好行情的肉了。

所以啊,强制把钱扔进基金,几年不动弹,每个月发工资忍不住花钱的欲望就买基。

举例三:

一姐姐属于手很松型,钱一到手就买买买。

后面生娃了,方方面面都要用钱,觉得不行啊,开始学理财。

先是给孩子买了教育金产品,主要投向美国 401k 计划。这个每月要投出去 2 万多,锁定 15 年。
接着又开始看起了海外房产,只要有结余出来,就开始购置海外房产,做投资配置。

她跟我哭诉说,“现在但凡想买点东西,想起每个月要定期支出的房贷和理财,就不敢花。”

但不可否认,自从开始强制储蓄后,她的资产肉眼可见的增长。

所以啊,有恒产者有恒心。

要想长久地拥有财富,你得把眼光放远点,如果管不住手,就强制消费在保值品上,用贷款和杠杆来压迫自己的消费欲。

假装在消费,获得花钱的爽感,其实目的在投资。

久而久之,你会感激你曾经 “剁的手”。

大多数人的职业路径是稳健上升的。尽早把高流动性随时能花掉的现金,沉淀成资产,是挺重要一件事儿。

与诸位共勉

作者: 阿龙,90 后,在杭。

互联网创业 5 年里,做过 30 多种副业,毕业三年就赚到人生第一个百万。

有个自己的公众号:掘金干货笔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实操的副业,看到事物的本质,可以关注一下。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微小的价值(点赞收藏喜欢走一波~)

感谢你的支持,祝你早日发财!

知乎用户 johnhull 大师​ 发表

笔者可以说是逆消费主义的大师。别人浪花的时候,我们攒钱。但我们降低生活成本,却不会降低生活质量。

年轻人远离消费主义的好办法就是不去看,少去看抖音上的品宣。

也不要多去大众点评上看高端消费网红餐厅,你自己算算他们真的值当么。

笔者的建议是多去看看拼多多、爱抢购这些 APP,上面一样能让你生活过的很体面,而消费成本就能降低一大截。

再次,每个月的工资进行基金定投,降低自己的可支配收入,被动的降低花钱欲望。

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只花自己一个月可支配收入的 30%,剩下的必须强制储蓄。

这些都是让自己告别消费的好办法。

期待你早日客服消费主义陷阱,早日攒钱买房,进入下一个买房陷阱中。

知乎用户 局门集体​ 发表

我曾是一个广告人,也就是制造消费主义的帮凶。

在无比推崇自我的时代,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站在多数派这一边的。

这和布尔什维克还是乌合之众无关。

多数派,通常不需要表达明确的观点,go with the flow 就是多数派的观点。

少数派,需要非常清晰的表达不同观点。这并非是唱反调,但一定很有阻力。

我们发表观点,因为不想当少数派。

用潜意识去表达态度,作为一种隐隐不站队的表态。

也恐惧有一天,我成为了自己批判的那种人。

而我们的多数派,就是做 “独立自我” 的论调。

“独立自我” 就是现世最大的骗局。

确切的说,在大多数人寻求 “独立自我” 的过程中,

他们成为了多数派和被驯养者。

他们从未获得 “独立自我”,

但却获得了一大堆 “自我幻觉”

这种幻觉就像阿斯巴甜一样,告诉你身体获得了糖分,但实际上并没有,

导致你越发的渴望甜味,进入死循环。

“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想不一样”

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就是现在的政治正确。

从业广告十多年,这样的创意,我做了不下 20 个,覆盖面毛估估也有千万人。

这只是我一个人,而中国有 2000 多家广告公司,谁敢说没有卷入这个浪潮中?

而在这十年来的广告轰炸中,谁又获得了 “独立自我”?

不,你们只是买了很多很多东西而已。

你要是如此独特,那为什么我们做提案的时候还要做人群画像?

“18-25 岁,对生活热情,充满创造力,追求独特表达,是我们的主力人群”

这种狗屁我听了十万次。

你要是不是和大家一样,并且很容易就能 “消费”,会是主力人群?

品牌是为了独特的你开发产品的还是要赚钱的?

你要是如此独特,你早该独特了

大家一样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吃饭拉屎,

凭什么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就可以让你独特了?

你亲爸妈都没这个能耐。

你唯一独特就是你的消费能力和自杀率。

甩你两个数据自己想吧。

1.GenZ(95-0 后)收入 80000 的消费能力与
收入 20000 的中年人相当。2. 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全球第一。

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

足够造就独特的你。

我们被创造了空前的消费欲望,去满足自我幻觉,

去掩饰一个平凡的自己。

我们被创造了空前的自我意识,但当我们满足不了,

就会感到焦虑和自我否定。

在渴望 “独特自我” 的背后,是一种对 “天赋” 的崇拜,

是一种对平凡的蔑视,

是忍耐,勉力,坚持,意志力的通货膨胀。

“周杰伦通过多年的刻苦练习,获得了绝对音感”

“周杰伦是一个天生就具备绝对音感的天才”

哪个周杰伦更容易吸引你?

我弹了十多年的吉他,

获得了比一般人更好的相对音感,

我做了十年的美术,

所以比一般人能分辨更多颜色的细微差别。

我宁可说自己是天生如此的,天赋异禀的,呵

我们崇拜天赋,蔑视努力。

我们去相信不同的信仰,塔罗牌,星座,做基因检测,做各种性格测试,

渴望获得那个只属于自己的认定。

我们喜欢定制的,限量的,

专属推荐的去彰显独特自我。

处处充满了 “个性”,等同于没有 “个性”

因为我们恐惧平凡。

我思考了很久,也找不出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我们为何恐惧平凡。

想不起来我是从何时开始希望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的。

可能是从获得第一个四驱赛车开始,可能是从第一次妒忌开始。

但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件事情无法追根溯源,

那很可能就是人性,也有人把这个叫做人的神性。

三万年前特立独行的你,可能在丛林中第一个被杀害。

三千年前特立独行的你,可能因为跟错老板,死在了河南的战场上。

三十八年前特立独行的你,可能因为流氓罪,在千禧年的烟花下刚刚出狱。

我们是多数派的后代,我们流着多数派的血。

就像如今的你无法逃脱内卷。

你可以不卷,你可以不参与你不希望的竞争,你可以不给老板买咖啡,你可以不配那个 20 寸的大轮毂,你可以不去看那个你根本看不懂的展,你可以不买那个限量的色号即使你看不出区别。

你甚至可以不工作,你可以不消费,你去种地自给自足,以物换物啊。

但是你不可以。

我们是多数派的后代,我们流着多数派的血。

所以我们如此容易的就被制造 “独立自我” 的幻象,去支撑我们的自我认知。

因为我们极度缺乏 “独立自我”。

需要通过消费证明自我,是自卑。

认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是自傲。

于是我们来回盘旋在自卑和自傲之间,

产生无尽的焦虑和依赖。

现在,认真的对自己说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

我就是要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才能,

我和芸芸众生没什么分别。

请和自己和解吧,

甩开那些资本和商业制造的粪便,

你总能找到一颗真的发着你独有小小光芒的独特自我。


公众号 PROJECT DUMMY

实际上是非物质的创作者。一种随机发生的社会运动。我们深切的期盼作为固态社会幸存者的你加入改革的洪流中。

知乎用户 清水​ 发表

可以多和一些上点年纪的亲戚朋友深入交流。尤其是有房贷、车贷、孩子、并且工作 996 的那种。

消费主义最喜欢利用年轻人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如果想避开陷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意识到这种蛮劲的可怕。

年轻人由于没有什么短期内太大的经济压力,并且对社会的险恶了解不多,很容易对自己在未来的经济实力有盲目乐观的估计。

再加上某呗、众多信用卡的神助攻,消费主义才能轻轻松松的割年轻人韭菜。

消费主义最喜欢的镰刀是盲盒、潮鞋、HiFi 等等。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这些东西的溢价非常高,并且偏虚无主义的精神自嗨。除了一时爽以外,还能带来一大堆的负债。找一些行业内的人了解下成本以后,你会更清楚的明白这个利润空间有多么的大。

所以避免被割韭菜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理解并意识到这些精神自嗨:盲盒抽奖近似于赌博。限量款鞋子就是虚拟币。HiFi 就是精神幻觉

另外在消费理念上也可以做下转变:

1、少和周围人攀比,有些同龄人有钱买鞋买盲盒,是因为他家底厚,盲目跟风容易翻车。

2、年轻的时候不要相信什么及时行乐,攒钱才是最幸福和最值得的事。

3、尽量不要办信用卡,即使办了也要把额度限制的低一些。某呗就不建议开了,开的话会有一种网购根本不要钱的幻觉。

4、多用钱来买必需品、并多投资自己。职业上的课程和书不要嫌贵,学到本领的价值和回报会高得多。

只要能想明白消费主义是怎么收割的,并管好自己的钱包。相信能真正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知乎用户 7 个 7 发表

宅在家里,不和别人比,时间一长欲望就被过滤了。

而且宅久了还舍不得花钱,想着一顿自己做成本就几块钱,外卖一次二三十很不划算,但自己做的味道没那么好还要费时间。

现在看看购物车,东西大部分都买得起了就是舍不得买。衣服都是睡衣了,比较信任评论好的不太看品牌,因为之前服装公司上班时了解到产品好不好主要看工厂,所以淘宝店家杂牌产品口碑较好的话质量也可以的。(但是除了衣服之外的产品买品牌性价比高,因为售后有保障)

莫名发现现在最买不起的一个东西就是——今年下定金明年才出货的一个手办。另一个买了很划算但还是不舍看到余额大幅度减少的工具——家用大咖啡机,因为家里以前有个小的很不好用,所以…… 目前每天喝挂耳或咖啡包泡的黑咖,每次点外卖一杯咖啡要二三十就很心疼,这我也可以自己做啊,流泪。

所以要远离消费主义陷阱的第一步是先别和别人比,除了死宅,大部分人都要保持社会关系的所以这很难。其次是把自己当原始人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一个人要活下去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主要解决吃喝拉撒睡,然后就是精致一点之类的了。

我们始终是穴居动物,没啥特别的。

知乎用户 炮炮说职场 发表

这两年日子会很难,别冲动消费,用 5 个方法来省钱,提高抗风险力

知乎用户 陈花花 发表

我是触碰到谁的蛋糕了吗,这么踩我的回答 (゚皿゚)

———————————————————————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样刚刚毕业开始独居的社会小白,经历了消费主义的各种摧残和蹂躏,那么希望我的生活经验,能带给你一点和资本对抗的勇气

୧(⁼̴̶̤̀ω⁼̴̶̤́)૭

坐标北京,税后 5k,房租 2.1k,加上水电燃气就是 2.3k 左右,除去固定开销,剩余 2.7k**。薪酬太少,成为了我尽力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的根源。**

另一方面,工作原因,接触到很多广告营销的业务,渐渐恍然大悟:你看到的这条广告,是品牌方花了钱让你看到的,人家微博的广告不是白推的,淘宝的排名不是白买的,你不消费,谁来弥补他们营销的成本呢?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我现在能很客观地看待"消费"这件事情,也总结了一些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的生活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买东西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真的需要它么?

它真的值这个价格么?

是否可以找到和它一样的替代品?

1. 举个例子来说,秋天想买一件新衣服,但是一看衣橱,已经够穿了,而且还能再穿一年,那就说明,我并不是真的需要它。

我买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喜欢。

但我喜欢的东西多了去了,不可能样样都买。

仔细想想,为什么一换季就会上新款?是谁规定的要有换季穿搭?为什么 zara, 优衣库, hm,ur 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新品?

是消费者产生的需求么?不,是商家制定的规则。商家制定的规则,为什么要消费者来遵守?

2. 到第二个问题,它真的值这个价格么?

再举个例子,买一件东西时,我会在这件物品的成本价格上做加法。

比如说,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是 10 元,那么面料好,可以加 10 元,设计剪裁棒,可以加 10 元,款式百搭,可以加 10 元,有点品牌情怀,也可以加 10 元。

那么如果这件衣服要卖我 500 块钱,我就要考虑,这 500 块钱中,哪些是这件衣服真正的钱,哪些是我养活品牌和各种中间商的钱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无用之物,比如宠物湿巾,猫奶糕,瘦脸绷带,束腰,这些东西不仅不值这个价格,甚至某些是商家打造出来的营销产品,他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卖一个概念,而不是产品真的有用。

3. 最后一步是问问自己是否可以找到和它一样的替代品

淘宝一件 100 块钱的衣服,可以在 1688 上花 50 买到

中午在公司买 25 块钱一份的外卖,可以在家做好了带过去,还能保证营养均衡

学习一下海淘,可以将近半价买到同样的大牌化妆品。

手机支架,不锈钢盆,粘毛器,挂钩,发圈,拼多多上的日用百货真的很便宜,而且质量很赞

或许还可以不花钱

心心念念给猫咪买的猫窝,却没有快递纸箱更得它的心意,猫窝要花几十,而纸箱甚至还能卖钱 (#゚Д゚)

楼下摆着别人不要的花盆,捡回家擦擦放在阳台上种小葱,炒菜的时候还能掐一把新鲜的做

窍门满地跑,就看你找不找

二、善于利用网络信息(省钱秘籍)

1. 薅羊毛

领优惠券什么的是必备课程,甚至在领优惠券的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返利,能不能赚佣金。目前好省 app 是比较成熟 and 靠谱的,淘宝京东拼多多都有优惠券。

还有超级低价优惠券,就需要找到比较靠谱的群了,这个很难找,偶尔打听打听身边的人,说不定比自己上网找有用,这是我最近买到的,36 斤洗衣液才 29.8,还赠送一瓶消毒水,太合适了

再进阶一点就是找到商家漏洞,比如说多优惠券可叠加,因为他们忘记设置成仅能使用单个优惠券了,导致结算价甚至低于成本价。这种情况及其少见,并且需要有人带,属于时不时给个惊喜的项目,不能作为主业

餐饮方面呢,如果出去吃的话可以下载一个叫爱抢购的 app,里面是大家砍价,看谁忍不住买到就是赚到模式。虽然餐厅少,但便宜。

在北京,把餐饮费从虚高砍到基础价是非常实用的

买菜的话呢,如果像我一样不方便去菜市场,就用买菜的 app,比如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等,新人注册都有优惠券,买菜这个板块,目前尚有竞争,当未来变成一家独大的时候,就没那么多优惠了,现在是真正可以货比三家的时候。

但是生鲜最好还是买新鲜的哦~ 冷冻的虽然便宜,但是口感和味道还是没有新鲜的好吃,这不是消费主义陷阱,这是人民的刚需啊!

2. 学习知识

虽然现在付费课程很火,我们也逐渐步入知识付费时代。但有些知识,真的没必要付费。学 ps,pr,编程,英语日语,甚至是你的大学课程,都可以去 b 站,知乎免费获取,甚至是上咸鱼便宜买到。

我不是不愿意知识付费,而是你的知识得值得我付费,我是来学习的,不是被你割韭菜的。

3. 武装大脑,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信息

我不是个聪明人,聪明人能利用信息差赚钱,我只能让自己多看些信息,不被别人利用信息差赚了我的钱。

想要做什么决定,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先查一查,看一看。比如支付宝推荐的保险靠不靠谱,租房子要避免哪些坑,需要交钱的兼职是不是诈骗等等。

虽然网上说的不一定准确,但是网上的信息肯定比自己的小脑袋瓜装的多。闭门是造不出车的。

事前多花费一点时间,也比事后上当受骗花了冤枉钱好得多

三、定好人生目标,合理理财

人生目标,理财和消费主义陷阱有什么关系?

因为来看这个问题的朋友们,肯定是短期内在金钱上受到了制约,想要买一个自己支付不起的东西,才猛然间一拍大腿,我的钱都哪去了?买过那么多没用的东西??我他妈的掉进消费主义陷阱了啊!

所以只有清晰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为了目标削尖了脑袋地往前干,才能避免一看到电商搞个活动,又开开心心蹦蹦哒哒地凑满减这种情况发生 (ノ๑`ȏ´๑) ノ︵⌨。

定好了目标就要对钱进行规划,也就是理财。

有的人一听理财,就觉得离自己太远了,包括我身边很多刚毕业的朋友,都觉得理财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情,自己顶多攒钱就 ok 了,每个月把钱放在支付宝里,就让它野蛮生长。

不是这么理财的啊宝贝!!!

首先,你要下载一款记账 app,能够清晰地看到你每个月的流水,要知道你的钱都去了哪里。

什么 app 都 ok,可以记流水,门类比较多,能够看到数据的变化走向,就是一款好记账 app。这里我用的是喵喵记账,因为超级可爱,可以看这个回答了解一下。

陈花花:哪些 App 堪称业界良心?

当你明白了自己的钱都去了哪里,就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

比如说,自己在淘宝上购物花的很多,门类有零食,衣服,化妆品,数码 3c,那他们真的有用嘛?还是你为了凑单才买的?凑单之所以叫凑,就是因为本来不需要,硬凑才下单的。

餐饮费很多,那就考虑是不是总出去吃饭,是不是买到的菜不够便宜,上面说的买菜 app 都下载了么?

住房的比例占大头,是不是房子租的贵了,在此基础上还能不能找到更便宜的?

缩减自己流水的衣食住行的比例后,就可以用剩余的钱做理财了。

关于理财的知识,知乎上任意一篇回答写得都比我好,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简单地说一说基础的部分。

你买入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划分为资产和负债,资产是可以让你的钱变多的东西,而负债是会持续消耗你的钱财的东西。

汽车就是一种负债,看似光鲜亮丽,实际上买入的那一刻他就开始贬值,并且会不断地消耗你的加油费,过路费,保养费,保险费等等。

还有一生能买一枚的钻石戒指,也是负债。是营销得最好的消费主义陷阱。我们老百姓接触到的钻石能保值么?买一颗钻石就能证明你们的爱情永远纯净没有杂质么?

不买就不浪漫了?那可以买黄金嘛,一直存着也好,黄金价格虽然起起落落,好歹也有起起的时候,不失为一个保障。所以买入黄金,就是买入资产。

最热门的一种资产就是基金,买入一点稳定的基金可以和通货膨胀持平并且不会发生爆雷的风险。这一块我不懂,所以我不推荐,也不细说。

大家在消费的时候,可以进行一波儿衡量,首先是他能带给我的价值,其次是这个东西是资产,还是负债,然后再进行合理又理性的消费。

年轻人避免消费主义陷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消费。

世界有时候发展得太快了,我们跟不上这个世界的步伐,跟不上后浪的成长速度,跟不上电商的活动,跟不上大家的消费节奏。但我们可以跟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不从众,不被消费主义带节奏的理智年轻人。

知乎用户 益达同学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这个词儿,给人一种错觉——消费主义,它是个陷阱,躲在大路中央,一动不动,只要避开它,它就伤害不了我了。

我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消费主义,在现阶段,是加特林,是榴弹炮,是追踪导弹,首先你基本避不开,避开了的完全靠的是运气而不是走位,其次你挨上了,能不能活下来,也基本靠运气,不是靠救治。

微博,短视频,连续剧,地铁,支付软件,户外大屏,电梯间,外卖,游戏,社交 App,年轻人每天从睁眼到闭眼,消费主义就不停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寸真实或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狂轰滥炸,躲得过才是见鬼了。

那为啥有些年轻人就是能扛得住消费主义的攻击?

没原因,人家就是扛得住。

我公司这两年招的几个年轻人,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但很明显,这些年轻人,有的大手大脚,有多少花多少;有的精打细算,每月工资能攒下大半;有的寅吃卯粮,还时不时需要家里接济。

我是想不出什么理论能解释这种情况,只能说每个人的金钱观的成因十分复杂,没法儿轻易下结论。

回到正题,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怎么办,无非 “量力而行” 四个字。

一般消费品,买不起,别买,别分期买,别借钱买,完活儿。

就像有人问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控制饮食,合理锻炼,保持心情愉悦,没别的了。

但有几个人能做到?

能做到的那些人,就算把自己的方法一五一十的写出来,告诉旁人,旁人也照样做不到。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价值观,但转变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价值观有多难,我就不啰嗦了。

知乎用户 波比波比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不是指不要消费。

而是指,理性消费。

有句话说的,任何事情乘以 13 亿都是天文数字

同理,消费也是,但不合理的消费,只会导致是行业集中,内卷,而无法产生长远价值。

而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能够培养文化深度。

比如,资本的风口吹到餐饮奶茶,导致一条街都是奶茶店。但顾客真的需要?经过两三年的发展,仅剩三两家店,其余在陪跑的过程中夭折了。这难道不是损失吗?

而消费者呢,每天接收海量的信息里面,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包括但不限于 “秋天送女朋友的第一杯奶茶”。

但是,真的又不需要,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需要不是你是满屏炫耀茅台限购,国酒国宴。需要的仅仅只是为了解解馋,满足满足私欲,以及富有灵魂的地方特色。

知乎用户 卷耳欣 发表

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几秒钟就会浏览一条广告,从各种主播带货,到各种网友安利,甚至朋友圈刷下来全是广告,到处都在被种草,刺激消费,甚至是悄无声息的。

隔三差五的各种节日各种打折,买买买,全买下,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入消费主义的圈套。

1. 关掉花呗借呗各种信用卡。花钱的时候不觉得,还钱的时候人傻了,透支未来的钱为今天的消费主义买单。本人之前深受各种博主洗脑安利,买了许多口红,粉底液,香水 ··· 但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实际上我是一个上班懒到只洗把脸就出门的猪猪女孩 ····

2. 工资到手,雷打不动的存起来,剩下的用于消费,不买对的,只买贵的。买东西之前问问自己,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没有这个东西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买了这个东西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3. 减少外食,零食,多自己做饭。回头看看自己每个月消费最多的肯定是食物,基本上每周都会和朋友出去吃饭,闲来无事就在网上搜索哪家店好吃,有什么新火爆的零食一定要买回来尝尝,甚至下班途中都经受不住诱惑买好多吃的 ··· 十几块块一根的冰棍,三十多一杯的奶茶 ··· 蓦然回首,麻了。花钱长肉啊,身体还搞垮了,年纪轻轻,一身毛病。开始自己烤蛋糕之后我才知道外面的蛋糕都放了多少糖 ··· 所谓好吃的都是用各种不健康的调料堆砌起来,搞大你的胃口,让你慢慢接受不了清淡的家庭饭菜,如此循环往复 ···· 细思极恐。真的,减少外食!不要迷恋所谓的网红餐厅,不妨自己在家做饭,认真的准备,悉心的烹饪,既有利健康,又有助于保持身材。相信你能收获很多!

知乎用户 一直走 发表

现在的 90 后人均负债 19 万元,各种宣传、诱惑正在侵蚀着我们,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1、要有强烈的愿望,有内在驱动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不想,而且不是是强烈的想要,你就不会去做,也很难做成。大多数人不能自律,控制不了自己的消费习惯,就是因为没有愿望,偶尔有点愿望也不强烈,靠意志力勉强自己。

2、不需要的东西不买。要知道,一个人需要的和想要的,简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很多人体重庞大,疾病缠身无法克制?就是因为,你的身体需要的很少,但是你总吃的太多。一个代表了实际,另一个代表了欲望。

3、打破舒适区。人都是习惯让自己舒服的,离开消费主义陷阱,就是不管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都要主动去控制消费,刚好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们要主动做点什么,例如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让自己离开现在的舒适区,离开消费主义陷阱。

4、循序渐进。《微习惯》中说,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就会改变你的习惯。是的,每天就做一个俯卧撑,从 0 到 1,开启转动。今天就从控制自己一个小小的消费念头开始。

5、不要让自己太累。注意休息,当你疲倦的时候,你会放纵自己,重新开始胡乱花钱。

6、想做成一件事,马上开始。先做起来,不要等明天。今天你没有乱消费,今天你就不是一个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人。

当你离开了消费主义陷阱,养成了一个理性消费、量入为出、财务健康的习惯以后,你就会享受到这种习惯的种种好处。你将过上一个健康富足的人生。

知乎用户 硬核科代表王十万 发表

作者:王十万

公众号:王十万

1、

我查了一下这几年的储蓄数据,从去年开始,中国年轻人的储蓄率是有回升的,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水平,为什么还是感觉一年到头下来,手上真的没剩下几个钱呢?

很多人觉得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太大了,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各项开销一去,月光是很正常的现象,哪还有钱可以存下来。

有人讲到了房子,觉得一线城市的房子这么贵,打工人不吃不喝几辈子可能也负担不起,那么干脆就丧失了存钱的动力,存了也没用干脆全花了。

存钱这个事吧,其实跟他们讲的这些都没多大关系,只跟你怎么花有关。

我们国家的储蓄率一直都是全世界最高的,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 50%,这些钱都是谁存下来的?

我们父母那一辈人存下来的。

论收入水平,当时的收入水平远不如现在,但就是在这么低的收入下,他们还是可以存下钱,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他们几乎不消费。

那个年代既没有双十一,也没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有了钱之后,除去必要的开支之外,剩余的都可以存下来。

今天的年轻人,从收入上来看已经翻了很多倍了,从生存必需来看,和以前也没多大的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只要你手上刚有点钱,身边总有一个声音劝你赶快把钱花出去。

这个声音就是资本的声音,消费主义的声音,它无时无刻都在告诉你,花钱才是现代人该做的事,不花钱是不对的,不花钱是可耻的,不花钱的都是古代人。

它会告诉你,新款的手机已经上市了,隔壁张三已经买了,你不买就落伍了。它会告诉你,下午茶你得喝咖啡,这玩意儿虽然又苦又贵,但是办公室都喝,你喝杯白水是不是太融不进这个圈子了。它还会告诉 你,有个包包的品牌叫 LV,虽然得花两三个月工资,但是背上之后整个人都会发光,别人都会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

所以你穷不穷跟你存不存得下钱关系很小,影响你存钱多少的只在于你花得多不多,在于你抵御资本镰刀的意志有多强。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消费主义这个话题,看看资本到底是怎么掏空你的钱包的。

2、

现代的社会早就已经进入消费社会了,消费主义最早出现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物质财富增长很快,并且逐渐产生了一个比较庞大的中产阶层,这部分人因为有钱了,所以开始追求一些生存必需品以外的消费,糖的需求暴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消费主义实际上是伴随物质丰裕而来的,贫穷的社会是没有消费主义的,你活都活不下去了还消费个什么呀?

消费这个词本身不是个贬义词,促进消费甚至可以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不是不足,而是过剩,过剩的产品是需要通过消费去消耗的,不然就会造成经济危机,美国 1929 年的大萧条说到底就是消费不足。

所以每到经济下行的时候,国家总是想尽办法拉动消费,我们最近提出的内循环,本质上就是促进内部消费。

但消费主义和单纯的消费并不是同一回事,消费主义主要是指脱离了实际需求的消费,简单的讲就是你购买一件产品并不是为了他的使用价值,而是他的交换价值,或者说是它能带给你的社交价值。

这么讲还是比较空洞,举个例子吧。

手表的主要功能实际就是看时间,你随便买一块几十块钱的手表也能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你不要手表用手机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百达翡丽的手表可以卖上几十上百万,当你去买百达翡丽的时候,你看中的并不是它能看时间的功能,甚至买这块手表的人压根就不会去看时间,你看中的是它传达出来的尊贵的气质,是这块手表可以让你觉得高人一等的感觉。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逻辑。

消费主义的首要特质就是构建商品的意义,让消费脱离纯粹的生物需求,把它变成一种构建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在传统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大多是由所处的阶层和职业所确定的,你出生在贵族家庭,那你就是贵族,你出生在底层家庭,那你大概率就是下层人士了。在工业时代,你是老板,他是出卖劳力的人,这些都是很明显的,社会唯一可以提供给你的就是一种可能,那就是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有可能进入更高的阶层,这种阶级区别是摆在明面上的,不同阶级人士的消费是不一样的,有些物品甚至只能是上层人士才能购买的。

现在消费主义告诉你的是,以前那套理论已经过时了,你的身份是可以通过购买特定的商品来构建的,简单的讲就是,你买什么就是什么。

3、

人的身份认同机制很复杂,从两岁开始我们就具备了自我认知的能力,不过这个时候的自我认知还是属于本能的范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就慢慢变得复杂了。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会根据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来对自己进行分类,目的就是要确定自己是属于哪个群体的,只有在群体中,人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作为人的本性,无法融入某个群体的人是孤独和痛苦的。

而了解自己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与他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确立自己与他人的异同,通过比较来保持或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

消费主义对人的这种本性的洞察十分深刻。

“精致女孩必须买的包包”、“成功男士必须买的手表”、“时尚人士必须买的潮牌” 等等这些宣传,已经完全忽略了商品的实用价值,资本就是密集的用这些广告话术向我们传达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它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实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哪类人群,只要你拥有了它们,你就会变成你想成为的这类人。

一件商品,无论是一辆汽车、一件大衣还是一瓶香水,都具有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这些功能当然是资本赋予它们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向普通的消费者强化这种功能。

一般来说,人们应该要选择那些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凸显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自尊感觉,比如你开了一辆保时捷,而周围的人都开的大众,那么你很可能就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但不幸的是,我们在实际中总是会不自觉的选择那些能力更出众或者更受欢迎的人进行比较,这样会极度影响我们的自尊,为了挽回自尊,人们会想法设法的像这些人靠近。

消费主义会告诉你,变成这些理想形象很容易,和他们消费一样的东西就行了。

这种信息的传达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从商品广告的代言人就可以看出来,资本通常会选择名人为商品代言,一方面是有天然的受众,更重要的是要向你的潜意识传达这样的讯息,那就是用了这款商品,你也可以向名人靠近一步。

现在更流行的做法是在影视作品中植入品牌,把产品带入真实的场景,不断向你展示精英人士开的车,精英人士穿的衣服等等,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给这些商品打上了精英的标签。

你不要觉得你有很强的分辨力,知道这是植入广告,但当你真的要做消费决策的时候,你的潜意识会自动指引你去买那些被你打上各种标签的商品,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魔力。

4、

消费主义的另一个魔力是,它总是搭配组合出现的,绝不是让你消费完一种商品就结束了。

比如衣服鞋子包包这些商品,简单的看,它们都是一个一个的单品,但实际上它们是可以排列组合的。

资本会通过各种渠道告诉你,什么样的包包该搭配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应该配什么样的裤子,这些不相关的单品总是可以通过某种逻辑给串联起来。

每一种串联都是一种消费主张,只要你接受了这些消费主张,那你就会想方设法的把这条链条上的所有商品都买回家,毕竟少了一样就搭配不起来了呀。

又比如电子产品,现在的厂商越来越成套化了,你只买了苹果的手机,那你就享受不到手机和平板的互联功能,也享受不到手机和笔记本的高效传输,要想获得最极致的体验,买全套吧,只有拥有了全套产品,你才算真正拥有了苹果,你才配称得上是对技术有信仰。

至于钱不够怎么办?资本已经为你想好了办法,有花呗呀。

消费主义在掏空你钱包的同时,还给你创造了一种假象,那就是阶级消除的假象。

每个人都渴望自我实现,渴望实现阶级的跃升,在传统的社会,你的阶层大多在出生就已经确定了,而在消费主义社会,你的阶层取决于你消费什么。

上层人士可以买到的东西,你有钱你也可以买到。

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借贷也要消费奢侈品?因为奢侈品就是富人阶级的象征,你挎上奢侈品包包的时候,在不清楚你底细的人看来你就是上流社会,因为奢侈品就代表着上流社会,没有人关心包是怎么来的。

再次强调,你买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话就是消费主义对人性最深的洞察。

可事实真的这样么?当然不是!

由消费品带来的阶级消除只是一种假象,你拼上所有身家买的奢侈品,可能只是有钱人的日用品,真正的上层阶级反而是不需要用消费品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巴菲特即便是是吃路边摊穿二手衣服,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社会地位。

反而是我们普通人,消费主义已经把人的价值给异化了,你的价值必须交给外界来评判,而外界评判你的标准,就是根据你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喝茶还是喝咖啡等消费行为。

所以为了提升自己虚假的阶级形象,就只能去不断消费那些被资本定义好的商品,陷入一个对物质欲求不满的恶性循环。

5、

消费主义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一个强大的技能,叫创造需求。

乔布斯曾经说过 “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创造需求。

在消费社会里,一个合格的消费者是不能有被满足的欲望的。

消费主义会告诉你,在消费的世界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现在没有消费,只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你需要他,而资本要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告诉你,你真的需要它。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句广告词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每对要结婚的新人别的东西可以不买,钻戒是必须配置到位的,而结婚买钻戒这件事,就是资本凭空创造出来的需求。

钻石刚被发现的时候确实是个稀罕玩意儿,由于产量的稀缺,一直受到贵族的喜爱,这个时候的钻石单纯是作为一种稀有的宝石,是贵族显示身份的东西。

后来 1869 年的时候,在南非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钻石矿,钻石的价格直线下降,这下让当时的钻石商人都慌了,为了应对这个变化,这些钻石商联合起来成立了一家公司叫戴比尔斯公司,戴比尔斯公司花巨资把这个矿给垄断了,严格的控制产量,维持钻石的一个稀缺印象。

产量是控制住了,但钻石的销量却不是很好,这么多矿得卖出去才能有钱赚呀。

为了增加钻石的销量,戴比尔斯花大价钱请了很多明星进行代言,同时在上百个报纸杂志的头版做广告,通过构建故事的方式把钻石和爱情联系起来。

再一个就是在好莱坞电影中进行植入,一有示爱或者求婚的镜头,男主就会拿出钻石,然后爱情就圆满了,随后就创造出了那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的经典广告语。

在不断的广告洗脑下,人们逐渐真的就把钻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了,有钻石就代表有诚意的爱情,没钻石的爱情怎么想也是有缺憾的,而且在这种联系之下,钻石很少出现二手流通的,你买回来的钻石马上就会跌价,毕竟谁都不会喜欢二手的爱情。

现在某品牌的钻石更是提出了身份证定制,提出一生只能买一枚,把爱情的象征卷成了忠诚的爱情象征,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其实钻石的垄断早就被打破了,而且 2012 年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钻石矿,据说储量可以满足全球宝石市场 3000 年的需要。

但魔幻的是,钻石的价格非但没有暴跌,反而上涨了 30%,足以证明对爱情的需求有多坚挺。

除了有爱情的寓意,钻石行业还发展了一套标准的鉴定等级,什么成色啦,净度啦,切割工艺啦等等,按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定价。

这套标准下来,价格从低到高基本就覆盖了大部分人群了,而且专业鉴定,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资本对你多良心。

6、

消费主义不止是制造一个需求,它会源源不断的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需求。

资本是不会让你的欲望停下来的,消费主义要求消费者不能得到长期的满足,最好能快速满足,然后满足感快速消失,这才是合格的消费者。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要不断的诱惑,要让他们一直兴奋,一直充满怀疑和欲望。

现在的商品更新换代都很快,特别是电子产品,几乎隔几个月就要推出新的升级款,因为要不断的拉高消费者的期待值,让他们有一个又一个的兴奋点,一旦消费者的欲望停下来了,生产的商品该卖给谁呢?

每天你一觉醒来,注定就有新的消费新闻出现,从排队买猫爪杯,再到优衣库抢联名款,一波又一波的现象级消费热潮来了又去,你的喜悦最多只在发朋友圈的一瞬间保留了下来,其余留给你的就只剩下还不完的花呗账单。

消费主义除了不让你的满足感保留太久,它让你买到的商品也不能保持太久。

我爸妈就经常抱怨,说现在买的东西质量太差了,远不如他们当年买的东西用得久,他们只会骂一句现在的商家心太坏。

实际上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套路。

在纪录片《电灯泡的阴谋》中,就揭露了商家是怎么人为的减少灯泡的使用寿命,从而扩大灯泡销售的故事。

原本灯泡的寿命至少是有 2500 个小时,但是这么长的寿命导致灯泡厂积压了很多产品,这个很好理解嘛,灯泡这个东西只要能亮,通常是不会有人频繁去换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灯泡大厂便联合起来制定了行业标准,共同约定要把灯泡的使用寿命降低到 1000 个小时,这样一来销量立马暴涨。

在几年前还爆出苹果公司为了促进新款手机的销售,故意采用技术手段让老款手机的系统运行速度变慢,这些套路底层逻辑都是共通的,这还有个专门的讲法,叫计划性报废。

资本不可能把商品做得结实耐用的,一切的目的就是要快,快速满足,快速淘汰,这样才能快速收割,不断收割。

7、

最后再说下消费主义下的自由问题。

很多人讲,我消费的东西都是我选择的呀,现在这个时代至少给我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事实真是这样的么?

社会学家鲍曼曾经说过,消费主义的欺骗性之一就是,它允诺了每个人都可以在消费主义商店里自由选择。

消费者以为是自己掌控了选择,其实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权力。

消费主义最初的形态是百货商场,资本为了丰富选择,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一起,让消费者尽情的挑选,但当你走进商场的时候,你的选择就已经被操控了,什么商品放在什么位置,这些都是商家经过仔细研究的,你的选择有很大的原因是在商家的暗示下做出的。

到了物质更加丰富的现在,你虽然可以自由选择购买的商品,但你始终逃不掉消费主义为你预设的逻辑。

什么样的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参加宴会你该化什么样的妆,情人节你该送什么样的礼物,甚至情人节就该送礼物这件事,都已经被消费主义给你定义好了。

你所有能做的选择,实际上都逃不出消费主义为你画的这个框。

你敢穿着龙袍上街么?如果你真这么做了,一定会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

在消费主义的刻意塑造下,你甚至连躺平的权利都丧失了,因为资本告诉你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一天不学习就会掉队,你周围所有的人都在躲着上进,你凭什么敢躺平?

资本为了帮助你实现人生的价值,又贴心的为你创造了一种需求,这个需求就是知识付费。

最后,你为了迎合外界的期许,只能不断购买相应的消费品进行回应。

你还认为你的选择真是你自己的选择么?

本文完,如果觉得精彩就点个赞吧。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王十万”

知乎用户 弓长马也菌​ 发表

消费陷阱?

如果不是不攒钱就活不下去 谁愿意压缩生存质量?

知乎用户 爱串门儿的坏蛋 发表

货比三家

知乎用户 平机王作者​ 发表

不止那些年纪轻的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预防消费主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各种形式隐藏在人们的身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时尚乱消费,忽悠人们换掉还能用的东西还能维护的东西。忽悠人们为了新潮时髦以及外形和装逼以及品牌溢价等来消费。

时尚跟风的人常会成为无脑乌合之众,被消费风潮赶着屁股走。其结果是变得更穷,遇到紧急用钱等的抗风险能力更差,而且浪费钱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装逼消费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并没有必要买汽车的人为了面子和装逼买汽车。很多人在城市里上下班公交车地铁以及近距离的自行车和走路就已经够了。买车花费的钱倒并不夸张,但问题是还有牌照费,汽油费,养路费年检费,保险费等一系列费用。牌照费是一次性的,其他各项费用则是和一次性的购车费以及牌照费一起均摊到每年每月的,每年每月都要持续产生费用。很多城市甚至某些城镇上的人都买得起车,但由于他们除了用车来装逼之外,并没有其他非要用车不可的刚需。而维护和使用车辆的费用,则源源不断的放他们的血,车子成为他们的负资产。除非是收入高到将这些用车费用都变得忽略不计,或者工作生活中确实有用车的刚需,比如开车拉货以及长期需要用车子运送大量东西等。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车子实际上并不是刚需。私家车常会拥堵,各种老小区还有车库停车位不足等问题,还远不及公交车和地铁等有专用通道的交通工具出行方便。

其次是购买最新最时尚的手机,仅为了外观,品牌和装逼。手机这样东西升级换代的速度跑的甚至比摩尔定律以及安迪比尔定律更快,它最新最旗舰的款式总能卖出昂贵的价格,而日常生活中作为通讯工具却用不着某些手机厂商宣传的昂贵高价手机的某些功能。更重要的是手机这种仅靠化学能电池维持的体积小散热困难的小东西,其单位价格所能买到的算力以及性价比是远不及其他计算机设备的,而且同一时期的几千块上万块的昂贵手机,过了一两年两三年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还常常不如那时候最便宜的千元机和几百元机的性能。以满足工作学习生活中日常通讯功能和玩一些简单小游戏,简单的辅助上网等功能,最便宜的千元机和几百元机就已经够用,没有必要花费资金去购买一千二三百块以上的手机。没有必要为手机的品牌溢价以及外观等的时尚装逼来买单。

此外扔掉任何暴富的幻想,脚踏实地的进行工作赚钱以及理财,稳妥的把钱存银行以及购买极地风险极为稳妥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去盲目的玩自己不懂的东西,如股票基金投资等东西,很多人想赚利息结果输本金甚至输得倾家荡产,就是因为盲目冒进。另一些人在创业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却盲目冒进,盲目扩张,结果造成资金链断裂,本想一夜暴富成为大老板,结果连原来的小老板也做不成。另一些人在不懂行缺乏资源,缺乏客户以及缺乏市场等的前提下盲目投资和盲目创业,本想在市场大潮下拼杀搏一把赚一把,结果输的底裤都掉,创业本金输光成了促进社会消费的燃料。

至于不充值氪金游戏,不玩网络赌博等等更加要命的东西,无非考验的人一个虚荣心和一夜暴富幻想的心态,只要你没有虚荣心和一夜暴富的幻想,这些东西完全坑不了你一分钱。你看都不会去看这种东西一眼。

对于一些女性,追随时尚购买一些最新的衣服和化妆品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过量消费,追逐这些东西,那就跌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比起衣服简单不用化妆品的男性,女性的服装和化妆品丰富多样,商家在里面埋的陷阱也更多。

对于一些寻求生活品质的中等以上收入的人,消费主义的陷阱也是很多的,比如鼓吹生活品质为某个概念买单,这种东西常能卖出同类产品难以想象的高溢价。比如几块钱一斤的廉价茶叶也能喝,但几百块上千块一斤的昂贵的品牌茶叶,其中溢价的成分就高了。还有有机食品等东西,很多都是在炒作概念卖高溢价。

因为不想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各种培训机构以及教辅资料等但市场也是存在的,原因在于贩卖焦虑。这里面的消费主义的坑也是挺大的,有些是必要的,而有些是过度的。把握这个度和量,是正常学习以及盲目乱消费的区别。

另外充值预购卡的消费,商家倒闭跑路导致充值浪费和麻烦纠结等也是同样的问题。这其中健身,美容,理发等又是重灾区。也包括时尚跟风的共享单车预充值等。这些消费不能说对社会上的人们完全没用,但你在消费之前应当考虑有没有平价替换或更方便地替换方法,比如你自己能够买廉价的哑铃和壶铃以及其他自制健身器材等来锻炼。工作之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健身房健身,那么就可以因地制宜的在家里和小区里用这些器材来锻炼,看看网上的教练视频也能帮你起到类似商业健身的目的。除非职业运动员或某些半职业的高等级爱好者,普通人有必要一定要去商业健身馆吗?或有必要花费去健身馆路上来回路程的额外时间消耗吗?除非职业模特或演员等需要外貌来吃饭的职业,普通人有必要每次都跑美容院和高级理发店以及为他们预充值吗?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必要和不必要客观标准,必要和不必要,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的计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各项消耗,这样人们在某些消费和和预充值之前会想一想了。这就可以避免某些预充值冲动性消费以及商家跑路造成的风险。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品牌装逼溢价时尚跟风以及空洞的概念买单。放弃任何一夜暴富幻想,脚踏实地的对待投资理财和创业。在买东西的时候考虑到东西的实用价值而不是装逼的虚价值。注重实体和实用,注重长期维护使用耐用工具,生活朴素不时尚乱消费不乱装逼。决策是否购买车辆等时用量本利模型等数学方法来计算它的全寿命周期价值和分摊到每一期的消费。那么消费主义的陷阱想坑你也是一分钱都坑不到呀。

特别注意提醒一个隐形的消费主义陷阱。有些商家鼓励人们过极简的生活,要断舍离。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能用的东西扔掉,卖掉或送掉,一旦把能用的东西都处理掉了,那么家里又空了,当你再想用的时候,又要去消费去买了,商家消费主义的阴谋又得逞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应当盲目的寻求所谓的极简主义,而是把能用的东西尽可能的用,不盲目购置不必要的东西。即使是极简主义,也应当指的是不盲目购置任何不必要的东西,而不是指把还能用的东西强行处理掉和扔掉,因为恶意扔东西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资源和败坏物资的恶劣行为。社会上生产这些东西也要消耗人们的劳动力消耗社会物资以及造成环境的污染,盲目扔东西就是在破坏环境以及败坏人心。

传说中的济公不乱消费,但有很大的本事,他身穿破败的衣服照样天天都开心,他救苦救难的英雄传说照样被人们传颂。你没必要穿的像济公一样破败,但更不能被时尚乱消费牵着鼻子走。注重本事的锻炼而心里踏实,远比靠外在的时尚乱消费装逼掩饰内心的空虚有用的多。

知乎用户 白岛岩心 发表

写在前面:本篇回答基于心理学视角


谢邀。

正所谓,当代年轻人三大 “未解之谜”:

今天吃什么?

今晚几点睡? 以及

我的钱都花去哪里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双十一” 过后快递还没有收完的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就很妙。

我想每一年这个时刻,年轻人们内心都很想知道:为什么我又成了 “韭菜”?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我还有东西没买?一年又过去了,怎么我还是那么没长进?

要想弄清这些问题,除了问我们自己之外,其实还可以从无情的 “韭菜贼” 们的角度切入,看看他们为了让了让更多韭菜们消费者们心甘情愿地为掏腰包结账都采取了哪些战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就此 “对症下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嘛。

说到 “知己知彼” 这一点其实一开始还是商人们玩得比较溜,针对消费者的弱点制定各种商品推销方案和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

1. 价格锚定 Price Anchoring Trap【1】

**「价格锚定」**是 1992 年时,有个叫托奥斯基的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

第一个是避免极端原则。

即当商品有多种价格时,人们会更倾向于买那个中间价格的产品。

与消费者这一特点相对的推销方案一般有两个:

推销方案 1:价格分三档。

有三款耳机,分别是 1099,1399 和 1699 元。1099 元的耳机价格最低,效果最差;而 1699 效果最好却价格最高,1399 元的耳机则适中,无论是价格还是性能都处于两者之间。

这样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折中购买 1399 元的耳机,(我觉得如果是我肯定会这样做!!感觉自己的生活受到监视)

**但实际上:**很多商家为了促使更多人购买 1399 的耳机,故意推出了 1699 的高价档耳机,甚至有可能其实 1399 元的耳机才是他们利润最高的一款!

推销方案 2:“每人限购 5 件 “

很多人看到限购 5 件会下意识地以为 “这个价格很实惠,所以限购”,“商品库存不多了” 等,本来不想买的人会买,只想买一件的人可能会买 2-3 件,有一点类似“饥饿营销”。

但实际上:商家标记每人限购五件,是将 5 作为一个锚定数字,让顾客对货物的储存量感到紧张,虽然价格降低了,但销售翻倍,商家盈利还是变多的。

第二个是权衡对比原则。

即,消费者倾向于用同类商品进行对比,从而去判断一个商品的价值。

针对这一特点的推销方案有:

推销方案 1:星巴克的咖啡 30 + 元一杯,而瑞幸咖啡 24 元一杯,还有各种优惠券和买一送一,让人感觉瑞幸比星巴克实惠便宜的多。

**但实际上:**瑞幸都是 pick-up 门店,而星巴克可以堂食,购买星巴克还包含着咖啡厅环境和服务费用等,多的价格主要是在为了享受到更好的空间和服务体验。

推销方案例 2:原价 1499,现价 399

实际上:以较高价格作为参考价,先提高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再标记一个较低的价格,从而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但商品本身就是在高价出售。

(这一点在双十一凑单和外卖拼满减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原价仅为 159 的双十一零点前价格甚至被设到了 372,零点则又变为原价,让消费者以为双十一优惠了多少,实际上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把戏。该被薅的还是会被薅的。)

针对以上商家为消费者 “量身定做” 的几个方案,为了避免受到价格锚定的影响,请记住巴菲特的这句话: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不要将价格等同于价值!

  1. 产品框架 Product framing【2】

单看名字很抽象,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的例子——

E.g1) 考研书籍网站推出促销方案

A 三包坚果 59 元

B 蜜饯礼盒 109 元

C 三包坚果 + 蜜饯礼盒 109 元

赶紧买 C,划算!!买到就是赚到!!

乍一看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个大优惠,即便一开始只想买坚果,也会开始犹豫自己是不是也可以一起买一些蜜饯。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 B 只是一个虚假选项,如果没有 B 方案,本来只想买坚果的人根本不会再去买蜜饯。

为了避免产品框架影响你的选择,请记住,只买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买了统统不是划算!

不存在花钱是为了省钱的道理!

3. 狄德罗效应——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3】

狄德罗是 18 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很喜欢,但是穿着华丽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的时候,觉得家具也是破旧的,地毯也很粗糙,于是他把书房里的家具和摆设全都焕然一新,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此时他才发现自己被睡袍胁迫了。

类似这样,**我们拥有了某件东西,以为自己成为了事物的主人,殊不知自己也被这种拥有给束缚和 “奴役” 了。**典型的场景便是女生永远都 “少一件衣服的衣柜 “,换季了想买一件新裙子,买来之后发现自己之前的衣服没法搭配,又买了搭配的鞋子、裤子、帽子…… 到头来不知是谁买了谁呢。

针对这种特点的推销方案:“三件八折”、“买口红送眼影”、“套装礼盒”

实际上这可以说一种变相的 “绑定消费”。所谓的优惠不过是为了促使你买了一样东西之后,不断地去寻求和这个物品相配的东西,从而不断消费。

为了不让狄德罗效应冲昏头脑,我们一定要记住:非必需品一开始就要坚决拒绝!!!!!

一旦购买了一件,外界和心理的压力会不断促使你购买更多非必需的东西,不是最喜欢的就不要买,不是最需要的纠结的时候可以先放在购物车里晾两天再来,如果过了一周发现自己没有这件东西也能过,那就说明其实你不是那么需要它,当时的 “非他不可”,其实不过是“一时被冲昏了头脑” 罢了。

4. 羊群效应——即从众心理【4】

当一头羊走动起来时,后面一群羊也会不假思索地跟随着前面的领头羊,不管前面是否有危险,生活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就会追随别人的购买行为。

比如 “销量第一“” 王牌产品 “” 月销量 XXXX“”好评排行”等广告字眼。

固然当我们在选购某件自己需要的商品时可以参考销量和好评产品,来判断某个产品在质量上是否靠谱是否满足自己的真实要求。但这必须最好是建立在我们实际需要它的基础上。

要记住:某一商品卖的好并代表你就需要它。就好比谈恋爱时,一个人有很多人喜欢并不代表你就会喜欢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讲了以上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年轻人要远离消费陷阱,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强大的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明白拥有物质的多少以及其价格的高低并不代表一个人本身的高低贵贱;明白别人需要的和追求的并不一定就是你所需要要追求的。

要把有限的时间和钱花在刀刃上!

买东西时坚定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要有一点是不满意的就不要买。

以上,共勉~

参考文献:

1、Ye G . Inertia Equity: The Impact of Anchoring Price in Brand Switching[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4.
2、Biswas D , Grau S L . Consumer choices under product option framing: Loss aversion principles or sensitivity to price differentials?[J]. 2008, 25(5):399-415.
3、李雪丛, 张瑜, 曾淑真, 等. 基于狄德罗效应的化妆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以露华浓口红为例 [J]. 现代商业, 2019, 000(025):46-47.
4、鲍涵. 消费者行为现状及趋势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 No.434(12):53+56.

知乎用户 Roger 发表

离开抖音微信电视等流量快餐式媒体, 多读书!不仅是专业技术书籍,也要多看人文社科类书籍。前者是谋生的,后者是精神世界的提升。

读书之后多和现实做对照,想不明白的,可以再看毛选。

知乎用户 碎念​ 发表

换季期碰上双十一的预热期,消费的氛围又被炒起来了。这几个月,有许多同学的钱包会消瘦,甚至花呗额度也会被掏空。

因此,我今天想谈一谈 “消费主义”,和消费主义洪流下的你我。

01

消费主义的现代诠释

溯其本源,消费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种道德现象:

社会上的大多数消费行为成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而近几年,随着国内物质水平的极大丰富与网络技术的极大进步,消费主义文化的势头越来越猛。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人群将消费主义价值观体现在现实的购买行动上,买房、车、包、表,并常常在社交平台上展示。

在这种语境下,那些尚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人群也消费观念上有了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这是观念上的消费主义,他们还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消费,但却极力追求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承受范围而追求心理或观念上的消费。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观念上的消费主义” 是毁灭性的。

02

消费主义是怎样毁掉大学生的?

消费主义洪流的势头很猛,大学生们首当其冲。

作为互联网的忠实用户,我们很容易就会接触到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内容,受到消费主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为年轻人,抖音上的探店博主动辄一顿上万,b 站的后浪已经开上劳斯莱斯,小红书的 “女大学生日常护肤品” 一套能管上一年大学学费。

尽管开始可能不太认同,但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以及其构成的信息环境终究会慢慢侵入你的意识。

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这种消费水平在年轻人中是普遍的,甚至逐渐认同这些消费观念并付诸实施,消费自己不需要的或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商品。

读到这里,请你回忆一下,有没有因为主播或博主对某些产品的高级感、体验感的大肆夸赞,而花过本不该花的钱?

广告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向年轻人灌输了 “这就是年轻人的生活” 的思想,让许多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买起了单反、箱包、名表,但这与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匹配。

而这些特定的高额商品、贵价体验,逐渐变成了定义人的手段:

买了高价的化妆品就是漂亮,买了整套运动装备就能告别死气沉沉的生活,买了香奈儿就是灵魂都有香气的女子。

如果你热爱生活,你就要在寒暑假到处旅行,潜水跳伞、上天入地;如果你自律努力,你一定要办健身卡,练半个小时后对着镜子凹出肌肉、自拍发圈;如果你是吃货,你就得多去网红店打卡,摘下一颗又一颗米其林星星。当这些形容词成为人的标签时,人生变成了一场氪金游戏。

而更加可怕的是,消费主义不止于此,它的深层目的在于创造或者说伪造 “消费文化”,让消费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仪式,甚至生活方式。

在我国,一切节日都可以吃饺子;而在电商平台上,每个毫无根源的数字组成的日子都可以被当成消费节。去年双十一,李佳琦的直播观看人数破 1.5 亿——全国十分之一的人花一晚上眼巴巴跟着导购买货,实在匪夷所思。

至此,消费从本该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好比我们买电脑是为了学习和娱乐的实在意义,而商家会觉得这些意义太麻烦了——买东西不需要理由,“对自己好一点” 就够了。

当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广泛蔓延,切身的问题也就来了。

今年四月,全国大学生生活消费调查出炉,北京大学生位居全国榜首,约 3000 元。于此同时,挖财记账《大学生消费报告》显示, 北京大学生月收入(包括家庭供给、学校补贴、兼职收入)平均只有 2400 元左右。

![](data:image/svg+xml;utf8,)

在大学校园里,遍地都是贵鞋、潮服、名包,不少同学都用上了苹果 13。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当然无妨,但我看到很大一部分情况是:人人都在 “挥霍”,人人都用花呗。问题是,大学生不太可能掌握生产资料,顶多靠家里支持和出卖时间、劳动力(上班)来获得单一的收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一定是“穷” 的。

iMedia Research 调研数据显示,有 54.9% 的大学生赞成超前消费。在有超前消费行为的大学生中,过半数月均超前消费超过 500 元。

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还没有正式收入的时期已经背上负债,其中负债上万的同学并不在少数。为什么都说校园贷款一定不能碰,就是因为通过借贷实现的这种看似 “不劳而获” 的快感有成瘾性——能买到原先自己认知范围外的商品,还不起就分期呗。最后雪球越滚越大,造成一个个悲剧。

不少年轻人,拿着资本借给自己的钱,去买资本提供的东西。资本家们现在很喜欢一句话:“2% 的人掌握 98% 的财富是典型的当铺思维;现在是要让 2% 的人掌握 120% 的财富,剩下 98% 的人负债 20%。”

消费主义梦碎之际,只会有一个个刚毕业就面临还款压力的大学生。

03

反消费主义:欲望社会的逆行者

不过,并非所有年轻人都愿意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这届大学生,为了逃离消费主义的毒打,正在毒打自己。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组员以 “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 为口号,分享买过的智商税品、伪需求品、踩雷品等等,帮助其他组员省钱省心。

他们说:“以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

一页看下来,有许多年轻人们的血泪经验,最终总结出来的核心就是节制欲望,捂紧钱包,按需消费。有一条帖子写道:“在大部分时候,当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等因素与消费水平不匹配时,你以代表精致的标签,实际上是欲望的外化、心理的枷锁。”

而解开这种枷锁,无非是克制不合理的欲望与虚荣心,认清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而不是花呗额度,不让自己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被所谓社会潮流所规定。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记账、关闭花呗,控制不必要的消费,就是 “毒打消费主义” 的基本方针。

在另一层面,让我们重新审读一下消费主义的概念:“社会上的大多数消费行为成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目的和人生价值。”

追求体面、无节制、享受、消遣,当这些词汇与人生价值联系起来时,人的精神世界一定是贫瘠的。也正是精神上的窘迫,让芸芸众生逐渐信奉物质至上并为之倾倒。

叔本华谈金钱社交时,说 “他们没有思想可以交换, 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

反过来,摆脱消费主义构造的梦境,成为欲望社会的幸存者的根本便在于充盈的精神世界。把有限的金钱花在能带来无限潜力与真正满足的读书、观影等活动上,精神晴朗,便不再需要那些简单的、即时的、表层的享乐与意欲。

在强大的内心、富足的智识面前,消费主义不过是纸糊的老虎。

04

反消费主义,不是反消费

消费主义固然可恶,但消费本身则不然。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许多媒体一提消费必然开始批判消费主义,这无疑是对消费意义的曲解。

反消费主义,不是反对消费,不是让大家放弃自己的生活体验。

宏观来看,消费自然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家现在正在推行双循环,其中内循环就包含了启动内需,促进消费。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消费必然是发展大梁的承担者,扩大国内消费尤其重要。鼓吹低欲望,限制消费,商品生产者和受众都会被摔坏。

从更接地气、近民生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提升生活体验感的内在要求。老一辈们勒紧裤腰带惨淡经营的目的与成果,即是祖国强大,人民过上好日子。提升中国人的信心,切实提高生活体验感与幸福感,合理健康的消费必不可少。

但合理健康的消费一定是需求导向的,满足自己需求的可以花够钱,而需求之外的尽量一分不花;购买的是商品,而不是品牌广告带来的虚荣效果。简称:要里子不要面子。

消费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来说,将宝贵的金钱用于提升自己,抑或是在能力范围内消费最新最好、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我们与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

举个例子:

“有条件的话,买个电动牙刷吧。刷得更干净,有益牙齿健康。” 这是正常消费。

“大学生要对自己好一点,在辛苦学习之余犒劳一下自己。都 2021 年了,你必须拥有一支电动牙刷。你不肯花钱宠爱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丑。” 这是消费主义。

抛开主义的问题,作为被各路商家视为韭菜的普通大学生,建议大家还是重温高中政治课本: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幸福生活都会有的。

知乎用户 DX-3906 发表

要抓住自己真正的需求

消费主义在诱惑人们掏钱的时候通常都逃不开这样的模式:

发现人们的需求——制造产品与需求的联系——使产品成为与需求相关的符号

啤酒是一种饮料,但啤酒的广告里却极少讲述它口感,反而把更多的篇幅放在刻画人们与朋友共同畅饮的画面

篮球鞋是用来穿的,可是它的广告却会疯狂播放球星们的经典画面

手表是计时工具,然而名表的大幅广告牌上只会有帅哥美女精致打扮的优雅形象,断然不会提到被价钱是自己几百分之一的电子表石英表完爆的 “看时间” 功能

包的功能是装东西,可是哪家奢侈品包会宣传他们的包耐用、容量大呢?

这些商品和我们真正的需求毫无联系,可消费主义用广告在我们的耳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买吧,快买吧,买了啤酒你就能和朋友开怀畅饮了;买了机械表你就会成为有品位的成功人士;拎着 5W 的包出门你就是一个时髦的小仙女了

没有朋友的人买了啤酒依然没有朋友,月薪三千的人攒几年钱买的名表和奢侈品包也不可能变得和广告牌上的人那样生活精致优雅,还会被人嘲笑是假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朋友亲人的陪伴,是尊重和认同,是拼命想要逃离的落单感

而资本家们通过不断地砸钱、铺天盖地地讲故事,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为了不存在的联系花钱,以期满足自己的需求

想要朋友,比起买啤酒,更好的方法是以诚待人,努力地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的水平,多与人接触、交流

想要打好球,靠买鞋不如多泡泡健身房、体育馆、

想要受人尊重、被人认同,实力是比奢侈品更好的装饰品

发现了吗?消费主义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花钱买来虚幻的满足,而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漫长艰苦,而且常常收效甚微的

面对问题的时候,选择一个短期内收效甚微而又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的解决方案,固然是反人性的,但它却是那个正确的选项,要记住

与自己的人性做对抗,终究是少数人的殊荣

希望你能带着这份殊荣,穿过消费主义的层层陷阱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知乎用户 五角场喵叔 发表

嗯,这个时候就要搬出,我的喵叔科学主义合理躺平观来了。

要说啊,这壬啊,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是很遗憾的:

第一:壬活着,钱没了,不得不过着拮据的人生。

第二:壬没了,钱没花完,白白便宜了后人和税收机构。。。。

好了,那么说到消费,除了在衣食住行上的必须消费以外,很多消费的确是没有多大卵用,基本都是花钱卖好心情,花钱买认同感,花钱买省力的服务,花钱来装 x。

那么你说这钱不花吧,也能过日子,问题是不踩消费主义的陷阱,就过极简主义的苦行僧生活,你真的愿意吗?

人要活的明白,还是要把自己的消费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知己者明,要过日子,先要做个明白人。

成年以后,大致自己可以职业发展到什么程度,自己的财务情况如何,自己多少要有点数。

消费主义这东西,你钱不花,要惦记通货膨胀吃你的钱,要知道以后两腿一蹬,万事成空。

所以,所谓花钱值不值,在于你如果自己花钱的确买到了真实的快乐,这个肯定是能够确定的吧,那你要做的就是量入为出,做好自己的财务计划和安排,把自己的消费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就可以了。

至于这钱花的值不值,你自己的内心会告诉你的,谁也骗不了你。

知乎用户 豆豆很逗​ 发表

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并继而在全球流行开来,可从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经济因素

二次大战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政策因素

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在我国,为拉动内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政策被误读为消费主义甚至浪费的依据。

市场因素

销售分析家维克特 · 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 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 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 18 个月,2005 年 5 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 1 年(有一说一,经济飞速发展的红利时期一过,最近几年的换机周期越来越长。2021 年 5 月,中国移动终端实验室公布了《2020 年第二期 5G 终端消费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用户目前的换机周期达到了 25.3 个月,比上次报告的结果又长了 0.7 个月,比 19 年的第一期报告长了 1 个月)。

不可否认,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人群将消费主义价值观体现在现实的购买行动上,而那些尚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则在消费观念上有了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观念上的消费主义是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在还不能实现高消费,但已经在极力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经济能力或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心理或观念上的消费。城市青年群体是观念上的消费主义最主要的接收者,他们首先在观念上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和所谓的个性,向往高消费、高端品牌,把高端品牌与高品位等同起来,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

适度超前消费的想法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无可厚非,因为个人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可以有效支撑高消费。但是在现阶段 2021-2022,经济处于调速换挡的时期,且外部条件不是非常有利友好的情况下(比如漂亮国的各种打压),建议我们年轻人秉承中国传统的” 崇尚节俭、量入为出” 的观念,以此来替代” 适度奢侈、适度透支 “的理念。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具备未雨绸缪的观念和危机意识,总比风雨来临时候家无余粮两手空空甚至欠着一屁股债要好的多。

我本人已经践行断舍离好几年,物质上的精简带来的是心态的平衡和精神的富足。基本不追求高端品牌,高端品牌不一定等同于高品质,更不等于高品位。高品位不在于你穿了什么品牌,而是你自身的气质能让普通的品牌焕发出别样的风采。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淘宝的买家秀和卖家秀,数万元貂皮大衣或者名牌风衣穿在模特儿身上和 180 斤妇女身上的效果有可比性吗?

远离消费主义,个人总结有以下几条:

1。 定期清理库存。

每当想买买买的时候,我会先去清点一下该物品的储存空间。想买衣服就去整理一下衣柜,想买口红就打开抽屉看一看,想买茶具就去清理一下橱柜,想买书就去书架看看自己还有几本买了没看的书…… 基本上,看一圈下来,想买的心思就被灭得差不多了。

要知道,我们的消费行为也是有 “路径依赖” 的。

你会发现吸引你的东西,总是比较相似。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都发现自己买的 3~4 件 T 恤,款式、颜色基本都一样,有时自己都分不太出来。

这种时刻,清理库存就能让我们迅速回归理智。

2。设置预算、合理消费

当今社会大环境下,每个人都觉得钱难赚,但是花钱却很容易,漂亮的衣服,新款的手机,看看直播也能轻轻松松花点钱,不得不说生活中的诱惑消费太多了,想掏空钱包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为了控制花销,想把钱花费在刀刃上,消费就需要合理化。而想合理化消费,自然是先做好家庭预算。设置了消费预算,直观理性地控制消费的欲望,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可能自己的消费欲望就会降低,用做预算的方式帮自己省下了钱。当然这也需要很强的自制力,毕竟现在商家花样百出引诱消费的方式太多,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或请家人帮助提醒。

如何做预算呢?根据我们一段时间消费情况,生活中各方面开支情况做一个仔细的分析,这里也提倡大家能够有记账的好习惯。这里建议我们每个月预算最好不要超过年度控制的月预算目标,每月的消费最好不要超过预算金额,就如同公司的运转一样,以预算来限制过度消费。

3。 坚持记账,控制消费

知道了每月的花销预算,日常消费就得按照预算清单消费,但是生活中经常会不自觉出现不得已的乱消费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坚持记账,便可以控制不必要的消费现象出现。

通过记账管理,知道自己的需求方向,了解资金动向,坚持一段时间后,降低了消费的欲望,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后,就知道了如何把钱花在重要的消费上,也避免出现月光的现象,存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十年前的我花钱大手大脚,买个 2 万元的品牌音响,1 万元的美容卡付钱时候眼都不眨一下。但是当生活遭遇了挫折,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没有储蓄在手真的会面临 “屋漏偏逢连夜雨” 的窘境。痛彻心扉之后才领悟到,寅吃卯粮不可取,兜里有钱才不慌。自此以后花钱就变得精打细算,非必要的东西必须三思而后行,可不买就不买,即使必须要买也货比三家(比如京东或淘宝)。每月收入的储蓄率平均能达到 80% 左右(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先生承担了不少生活费用)。不过我自己有点过于抠门了,但是每月有一定的储蓄率的确可以有效抵御未来失业或其他未知风险。至于投资理财,也是良好的生财之道,但是没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小白们慎入,2022 年开头以来股市和基金都跌跌不休,很多人去年一年的盈利几乎腰斩,投资有风险,谨慎为好!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使经济面临一时的窘境也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与大家共勉!

知乎用户 死语 发表

只要年轻人足够穷,就进不了消费主义陷阱。

知乎用户 笑望叔叔​ 发表

闲暇时,办公室几个女孩谈论起奢侈品包包,一时热火朝天。

有人说,自己男朋友刚送了一件十几万的背包,好不容易买到。

有人说,再存 2 个月钱,也可以入手一件小手包,努力奋斗。

有人说,自己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拥有一件,那就不是自己该想的。

有人说,你们都是物欲的女人,追求奢侈品只是虚荣和愚蠢。

……

这时,艾丽经过。

她并不年长多少,但做到了大区总监,平时人还算随和。

一个外向的女孩就招呼道:“艾丽,你怎么看?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包包吧?让我们开开眼界。”

艾丽说:“我只有一个背包,但平时不背,只有见客户的时候才会背。就像只有见客户时我才开自己的车一样。这算是对客户的尊重。”

几个女孩都不可置信的表情。

“哪个女人能拒绝这些呢?何况,你有条件?”

艾丽摇了摇头:“我从来没觉得这些是诱惑。我的世界里没有奢侈品,只有计划性消费、结构性消费、成长性消费。”

妈呀,这是啥?

艾丽今天似乎很有兴致分享,她的消费观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折服。

所谓计划性消费就是,艾丽所有购买的物品,都会提前列出清单。

如果最近因为见客户需要背一个像样的背包,那么她才会加入购买清单。

她绝对不会因为某种原因临时起意去买什么,如果是意料之外的开销,她觉得像出轨一样不可接受。

当然,细化到生活小开支,不可能完全计划,那就计划出一笔固定的钱,只用来买某类商品。

这就涉及到了结构性消费。

艾丽会把消费分为几个固定的份额:

基础生活份额,外在提升份额,内在成长份额,保障份额,快乐份额。

这个比例大概是 3:2:2:2:1。

也就说,他会拿 3 成收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然后 2 成买服装、化妆品,2 成用来读书和学习,2 成稳健理财。

至于剩余的 1 成,则是用来随心所欲买开心,吃吃喝喝之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平时对自己极其自律,但人也偶尔要哄哄自己的。

无论艾丽最初月薪 3 千,还是 1 万 3、2 万 3,到现在年薪近百万,这个结构都没变过。

所以,她永远没亏待了自己,也永远没有迷失。

艾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消费理念,那就是成长性消费。

艾丽会把每一笔开销看成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任何生活开销都是为了维持良好生活品质,良好身心健康状态。

变美的开销当然是为外在投资,这毕竟是一个看脸、看身材、看品相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内在开销,她强迫自己必须把收入的 2 成用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也是她能短短几年在职场取得傲人成果的最重要原因。

在艾丽看来,所有的花钱,都要以赚钱为前提,花出去的钱如果没有获得等值的回报,就是犯罪。

简单概括一下,艾丽这样的女人,从来没有被消费所消耗,而是完全自己主导着自己的消费。

她不是物欲的奴隶,而是主人。

任何一件东西,都是我想要的,我必须要的,就一定会买。反之,不需要的东西,一毛钱也不会多花。

在没钱的时候,她不会计算着那些买不起的东西,只是安心赚钱;有钱了,她也不会吝啬,有条不紊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足以。

回到奢侈品问题上,艾丽不会因为是奢侈品而买,不会因为别人买而买,只因为需要而买。

做到艾丽这样真的太难了,但至少她给我们提供一个如何与金钱、欲望处理好和谐关系的模板。

最后,我和白夜说:

“人该本分一点,不要总想着消费的事,却不关注如何提升消费力,这是本末倒置。关于消费,市场早就为你都划分好了,多少钱买多少钱的东西,何必费闲心。人要在自己的消费力范畴消费,只有这样才是最舒服的状态。”

白夜想了想说:“那我想吃更贵的猫罐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83c5zA 发表

最重要的是一点,比尔盖茨穿西服牛逼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人牛逼,不是说你穿了同款衣服就你也牛逼。牛逼是由人本身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东西,物品。两者一点关系也没有。想自己牛逼,就得努力提升自身价值。

1. 不要贷款,信用卡,借呗之类。。。一律远离

2. 买东西不要分期,直接全款。只买自己能买的起的

3. 买东西之前问问自己,自己东西真的需要吗?能用多少次,不用能活么,有替代品么?只买必须买的东西

4. 手机之类不要超过年收入 10%。

5. 对于奢侈品,高端数码之类。如果你买了就要吃土喝风,那就别买。当自己事业什么的有大进步,当奖励使用,且购买后不能影响自己生活。

6. 大额开销,想象一下同等数额的钱和你买的东西,二选一,你要啥。多考虑几天,很多东西自然就不会买了。还是想买,再想想,买了会对自己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么。是,要么攒钱,要么换同等功能但更便宜的

知乎用户 实用成长计划​ 发表

就一个点,

买任何东西的时候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以及这个东西的本质价值,双方满足了就可以消费。

至于其他花里胡哨的营销内容,一概不必放心里。同时,对待物品不要浪费,堆积实在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陷入了物欲的堆积,那可能心理上有一定的匮乏感或者现实生活中存在需解决的困难,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或直面生活解决问题。

比如:不必为代言消费;不必为包装消费;不必为炫耀消费;不必为 “仪式感 “消费……

再比如:突然性吃太多暴饮暴食的人,往往生活里有难以承载的压力,或者内心有无法安抚的负面感受;需要购买非常繁多化妆品或者装扮物品的人,往往有严重的外貌焦虑和缺乏底层自信……

衣服的价值就是亲肤舒适贴身美观。

包包的价值就是装东西轻便安全美观。

食物的价值就是健康可口充足。

等等

当然,“我开心 “也是个很值得考虑的价值。毕竟,千金难买爷开心

至于浪费,

一切物品,适量即可。

如果有人说,有一些外在物品具有 “社交价值” 属性,那么你应该考虑的是迭代社交圈子,而不是被洗脑。

消费并不值得炫耀,创造尚且值得分享。

另补充:如果做一些消费,实际上的可以满足你很个性化的特殊场景心理需求,那也是很 ok 的消费行为。比如功成后庆典的礼花美酒;特殊铭记价值的珠宝首饰等。

以上

知乎用户 荔阿酸​ 发表

其实很简单,秘诀就是,别被多巴胺欺骗,误把渴望当作幸福。

我曾经是一个购物狂,淘宝的待发货、待收货、待评价加起来有好几十个是我的主页常态。我热衷于购买一切商家所宣传的,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东西。我的衣柜里堆满了不合适的衣服,每次搬家东西都多到我想喊救命,我甚至热衷于购买护肤品彩妆小样,现在收纳架上一堆拆都没拆过的小样和正装护肤品。我身体力行,把浪费可耻四个字践行得淋漓尽致。

但我同时也是一个负债累累(花呗)的月光族,存款几乎无。我是去年六月大学毕业,之前都是靠家里的生活费过活(很普通的家庭,和知乎上的人均富二代比不了),2500 一个月的生活费,不算多,但绝对不算少,平均水平了,但我每个月月末必定青黄不接,经常买衣服鞋子护肤品还要额外找我妈拿钱,还欠花呗。我是花呗的忠实用户,最夸张的一次,有一个月我爸帮我还了 6 千多,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工作。

当时我并没有正式收入,一时被买买买冲昏了头脑,满脑子只想着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加上双十一花呗赠送多余额度,我一下次买了七八千的商品,太兴奋了,付款的时候甚至没有点击分期。等到第二个月的花呗账单下来时,我当时就懵了,我是一个没有储蓄的人,我除了找我爸妈捞我,没有别的办法。

我记得是我爸妈来我在的城市看我,他们那一次真的好像有很多话,但是也不知道怎么说,毕竟我那段时间过的挺糟糕的。其实我从小到大都还比较乖,在我爸妈心中也不是那种会挥霍消费的人。那一次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说出口的,但是很出奇的是,我爸并没有骂我,真的,一句都没有骂,他当时沉思了一下,其实我知道,还 6 千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那一刻他应该是对我很失望的,我从他的沉默里面读到了…

我爸想了一会,故作轻松地笑了笑,告诉我,就这一次哦,下一次我不会再帮你了哈。我没回答,但在心里,也做下了决定。

其实复盘一下我购物欲旺盛的那段时期,生活的也不是很好,每天都很焦虑,不爱出门,对啥都提不起劲,这种时候就特别想购物,打开淘宝,加入购物车,一定要很多东西一起买单,满满的虚假满足感。

下单的时候通常都是脑子一热,心情非常高涨,但好像也就快乐了那一小会。等到东西到手,开始使用,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最恐怖的是,看看空空的钱包,只剩下懊悔和焦虑。

有一天觉得,这种状态真的不行了。就很老套的去买了《自控力》,其实也不太相信心灵鸡汤类的书,但这本在豆瓣评价特别好,又觉得很适合自己,还是入了。翻了一大半就觉得,里面有特别多有意思的东西,尤其是第五章叫做 “为什么我们误把渴望当作幸福”,受益颇深。

开头讲述了一个实验,小白鼠面前有一个按钮,按一次会受到强烈的电击,电击过后也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多次刺激之后,即使没有食物的奖励,小白鼠也会自己按动按钮,承受电击。

“小白鼠体验到的不是极乐,而是渴望。和一份有保证的食物奖励比起来,它更愿意等待可能出现的另一次电击。如果自我折磨能刺激大脑,那么它就能忍受这种折磨。

受刺激的大脑区域奖励给他们的不是快感,而仅仅是承诺。小白鼠之所以刺激自己,是因为大脑告诉它们,只要它们再按一次杠杆,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每当奖励区域受到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每次刺激都让小白鼠寻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却不会带来满足感。”

只要再买下一件东西,我就会快乐;只要继续刷新知乎页面,我就会遇到更好玩的回答;只要吃下那块蛋糕,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只要把新认识的女孩子约出来 kf,我就会爽翻。

我们的大脑不断在分泌着大量的多巴胺,提供着诱惑,而无节制的诱惑下面,则隐藏着重重陷阱。但我们是快乐地跳下去的。

其实,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而是产生一种期待的奖赏效用。多巴胺告诉我们,做这件事,你就会快乐,我们想到即将到来的快乐,就为之沉迷,不顾一切地去完成这件事,如果有什么因素(包括我们的理智)阻碍了我们行动,我们就好像要死了一样难受。

但多巴胺只能够促使我们期待获得奖励,却并不会感受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多巴胺控制了我们的行动,却无法决定我们的快乐,它是我们脑子里最大的欺骗者,而很多人正沉沦于此,毫不知情。

想一想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在看到食物之前就拼命分泌多巴胺,增加生存机会。但现代的我们,则并不受益于这种进化论。进化论也不关心你快乐与否,它只是让你不断的追逐,完成远古时的那种生存繁衍。

多巴胺还会带来焦虑。当我迫切地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比如买下那件好贵的裙子,但我的银行卡余额显然不够,我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我现在满脑子只有那条裙子,我想不了别的东西,为了得到它,我愿意付出一切。如果无法得到它,我的世界好像暂时崩塌了。可能因为我有躁郁症,这种时刻会特别的夸张一些,那些焦虑的感觉会瞬间把我压垮,躺在焦虑之下的我,又会向抑郁进发。

就很好笑,为了快乐,把自己搞得不快乐。

我的改变出现在工作以后,有了固定的生活规律,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学会调整工作中的压力,每天和爱的人呆在一起,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眼界。

我觉得对于年轻女孩子来说,不管你是去看书,去旅行,去认识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事,拓宽眼界真的很重要。你会不再执着于眼前的那一小方天地,你的人生里不只有那一条裙子,最重要的是,购物欲不再是你取悦自己的唯一方式。

分清楚对我们的生活真正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只会让我们上瘾、难受的虚假奖励,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关于真实的奖励,目前疫情限制,旅行是比较难了。两个建议:1. 谈恋爱,谈很认真的恋爱,那样你就会觉得无聊透顶的人生也变得可以忍受了。2. 去跑步,五公里神清气爽,七公里清空杂念,十公里直接遁入空门(说笑了)。真的很有效。读书不用说了,想必大家都懂得重要性。

我已经不再时不时剁手了。我现在最大的消费是水果,我特别喜欢山姆超市的水果,我吃了会很开心,而且觉得对身体也很好(山姆的网纹瓜、橙子和蓝莓都很好吃,希望山姆看到给我送优惠券),我觉得是有益的消费。

其他东西,那些商家所说的,拥有之后,生活质量提高啊,人的气质不一样,迈向中产阶级,我觉得他们在放屁。我上个月去做了一次光子嫩肤,在公立医院,加上医生开的护肤品,要两千多,是我妈给我出的钱。本来这个月该去做了,我想了想,觉得没必要,多跑跑步,饮食调整,日常护肤做稳了,现在这个年纪,皮肤不会太差。我之前也有定期去做皮肤管理,但是最近皮肤很久不长痘,也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就改成一个月一次的小气泡,我就是这么抠。也曾经了解过海菲秀,听起来很美好,一两千一次,至少一个月一次吧,我觉得存起钱,积少成多,过年的时候交给我爸理财,以后买房的时候再给我,我会比较快乐。

生活真的是无聊透顶,我经常这么觉得,所以我曾经会选择用购物,来暂时麻痹自己。但我已经说过了,多巴胺是最大的骗子,它只能控制行为,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饮鸩止渴。我觉得我们应该追求一些长远来看会带来好处的事情,比如坚持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用生病难受,比如说饮食健康,日常好好护肤,比如看很多的书,形成自己的不容易被渣男击碎的三观,比如说在工作上认真少摸鱼,做到更高的位置,有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认真经营一段亲密关系,在自己成为弱者的时候,身边不会空荡荡。

其实也正是这些事情,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决定性的上升作用。而一时的快乐则对长远的人生增益不大,甚至带来反效果。

希望你下一次在面对商家的花言巧语时,可以想起那只自己按动按钮的小白鼠,不要选择和他一样的人生,不要相信多巴胺的弥天大谎。

欲望并不是只有坏处,只有学会分辨,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知乎用户 阿哲不会吧 发表

远离借贷和提前消费,不买没必要的东西,就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或者,确实穷,只要消费不了,那陷阱对这样的人也就没用了。

知乎用户 摇长摇短 发表

直接上干货:

1:屏蔽手机一切无用推送,比如某音,某手等,避免把你时间分散成碎片。

2:切合实际评估自身能力和财力,停止攀比。

3:对于自己每天使用,而且要求高的产品,一定要再能力范围买最好的。

4:对于知识,不要到道听途说,一定要想办法了解最枯燥的源头。

5:服装干净整齐即可,不盲目追求大牌,想买 NIKE 没问题,别买炒作的货,奥莱打折买一双不丢人。

6:什么段位用什么产品,不符合身份的东西不要用,不懂得以为是假货,懂得以为你是不劳而获。

7:冠名网红的东西,别管是吃喝还是娱乐,能不去就不去。

8:社交本质就是互相帮助,必须做别人需要的人。你的价值才会提升。

9:逆向思考,善于旁观者角度看待问题,直接给你答案的都要反推。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随口一答。

知乎用户 在定处 发表

一个鼓励消费注意的社会如何让个体保持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就如同一个被不断洗脑的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一样,你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别人,唯一能把控的就是你自己,你既然能意识到消费主义中的陷阱,那如何抵制已经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的事。

另外,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过程看,消费主义也只不过是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境下同样也会衍生出很多其他的社会形态:

1、日本的 “低欲望型社会”,过度的消费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钱消费,慢慢欲望被贫困足部打败,然后一部分人进入消极的状态,不再追求更好的消费,孩子可以不生、房子可以不大,工作也可以不再拼,另一部分理智的人开始抵制消费主义,久而久之形成了低欲望型社会。

2、很多北欧的 “节俭型社会”,因为北欧的资本主义已经非常发达,国家选择了高福利社会,但高福利是靠高税收来支持,所任何消费都会产生非常高额的税费,但同时国家又提供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导致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开始逐步趋于理性,只选择必要的消费,反倒激发了个体的节俭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节约型社会。

当然后消费主义时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代,因为当今世界已经变的多样。如果单从个体角度讲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主义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年轻人要是消费主义,要么不是消费,如果本身就是消费主义者,是否远离是他们个体选择,无论是其他人还是社会都很难干预。对于那些根本就不是消费主义的年轻人,他们何来远离,他们甚至都憧憬去体验奢侈的消费主义。所以根源在于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一个有信仰者的思考总多过一个盲目消费的人。

真正的信仰是指引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里的信仰并不单指宗教,信仰可以有很多如:科学、正义、真相等等。

知乎用户 三沐沐 发表

想要远离消费主义陷阱,就要学会识别各种消费主义陷阱常见的形态。

1. 计划报废

计划报废的含义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缩短物品的使用年限,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从而提高产品的更换频率,吸引用户购买

计划报废的现象可谓由来已久,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一些大型的灯泡制造商秘密联合起来签订了协议,规定他们生产的所有灯泡寿命全部从 2500 千瓦下降到 1000 千瓦,违者处以一定的罚款,从而大大提高了灯泡的销量,现在,这种计划报废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关于计划报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新品与旧品之间往往只差了几个很小的功能,甚至只是换了个颜色,就声称旧的产品早已 “过时”,人们为了追逐 “潮流”,不得不放弃尚能使用的旧品,就购买新的产品,从而为苹果公司的销售量做出贡献。

此外,苹果公司的手机电池往往被设计成只有很短的使用年限,而且往往不能替换电池,这样很多用户就不得不因为电池报废而购买苹果新品,苹果公司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其实,不仅是苹果公司,打印机的墨盒,洗衣机的散热装置…… 很多产品的部分关键零件都被刻意缩短了使用年限,只要你认真寻找,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

![](data:image/svg+xml;utf8,)

2. 选择困境

选择困境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消费陷阱,它的含义是通过提供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各种产品,让你忘记自己的原本目的,在各种各样产品中迷了眼,最后买回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选择困境在超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生活必需品被放置到了超市最里层,为了购买所需的产品,客户不得不经过一排排摆满了商品的货架,每一件商品都暗示着 “快来买我!买我!” 在这么多商品中,人们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要买什么东西,最后买回来一堆自己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此外,选择困境在电商中表现得也很明显,为什么淘宝总是在首页上放置各种各样的产品?就是为了利用选择困境,让你迷失自己原本的方向,所以要想省钱,最好的方法是提前写好购物清单,没事儿不要随便乱逛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尽可能地减少选择困境的影响。

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一名理智的消费者,不妨点个赞鼓励一下这么棒的自己吧:)~

![](data:image/svg+xml;utf8,)

3. 道德绑架

为了挣钱,商家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煽动社会群里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增加自身销量的目的。

如果你经常上网浏览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你会很容易发现这些不坏好意乱贴标签的文章——

不给女朋友买昂贵的首饰品,你就是 “死直男”“不解风情”;

不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你就是 “土冒”“落伍”;

不买昂贵的衣服和饰品,你就是 “丑”“直女”

…………

通过这些道德绑架,给你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为了摆脱这些标签,你就不得不去购买他们的产品,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data:image/svg+xml;utf8,)

4. 伪造文化

为了赚钱,商家们甚至不惜使用伪造文化的方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消费狂欢。

这些所谓的 “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双十一”“双十二” 等人为制造的消费节日,还是打着所谓 “情怀”“新潮”“ins 风” 的各种昂贵产品,本质上都是通过伪造文化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

一旦相信这种文化,或者长时间受这种文化的浸润,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肤浅而焦躁,期望着通过不听的买买买来缓解焦虑,借助买买买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识别这种伪造的 “文化”,保持警惕和清醒,是对抗这种伪造“文化” 的妙招。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消费主义以越来越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希望诸君都能擦亮双眼,仔细甄别,做理智的消费者,促进消费经济健康发展!

![](data:image/svg+xml;utf8,)

最后,稍微介绍一下我自己~

大家好哇这里是 @三沐沐,山大微学霸,学习思考重度爱好者,对世界满怀好奇,点赞加关注,让我们一起走在不断变好的路上~

也许…… 你对我的其他回答也感兴趣~

你是怎么变自律的?你坚持使用了一年以上的时间管理方法是怎样的?你身边的学霸都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或习惯?如何才能解决拖延?

知乎用户 Rosa 发表

挺简单的。

只要发现你消费的自认为奢侈的东西,别人根本不认识也不在乎就行了。

甚至所谓你看到的消费主义,只活在那些宣扬消费平台罢了。

我一直有个疑问,那些小红书上,抖音上天天教你化妆穿搭奢侈品旅行的人,到底教会了谁?

现实生活中每天看到的人,100 个人里面有一个是精心穿搭、妆发齐全、烘焙旅行的嘛?

不信你们今儿下班放学,走在路上,仔细看看身边的人,瞅一瞅,瞧一瞧。

以我为例子,前些年进了一个好赚钱的行业,钱来的容易,花的也爽快。

身边人手奢侈品,夜夜纯 k,你要不买几个奢侈品包,好像跟大家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后来换了实业,带了几个小朋友,前几年也没啥感觉,直到去年有一天。

一个小伙儿看着我桌上的包说,领导,你这个是不是那个穿普什么达女魔头的那个达的包?

醍醐灌顶啊!

2021 春夏新款,没人认识啊!

不认识新款我就认了,连这是什么达都不知道!

我相信不光是他,整个儿我身边,没一个人知道这是什么所谓的新款。

你买的新款,你追的潮流,只有真正跟你一样正深陷消费主义洪流的人才在乎。

  • 你买了苹果最新款的手机,只有跟你一样买了或打算买的人,才会在意
  • 你买了奢侈品春夏新款,只有跟你一样知道这是春夏新款的人,才会看到
  • 你买了最新珍藏版限量款球鞋,只有跟你一样追鞋炒鞋的人,才跟你一样舍不得穿供起来
  • 你废寝忘食研究了半天的唇膏色号,没人看得出来和昨天有几分差别

说白了,别人没那么在意你到底穿了些啥,吃了些啥,干了些啥。

别人甚至都没那么在意你这个人。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2021 我在衣服、护肤化妆品、配饰、包上面花的钱截止今天:600 出头。

知乎用户 龙夜叉 发表

学学投资吧,

知道投资的快乐,哪会被消费主义洗脑。

不过好多男的都是 40 来岁,

工作家庭双重压力加深时,

才想起学学投资。

只是那时候学费可是比较高的。

知乎用户 知识地图​​ 发表

变消费主义为投资主义,将以短期快乐为主的消费主义调整为以长期幸福为主的投资主义,将对多巴胺的追求变为对内啡肽的向往。

远离消费主义不是不让你吃喝,不让你消费,要避免陷入稀缺陷进,将注意力浪费在各种节省上。而是要避免浪费和与收入不相符的过高消费。而属于正常的消费,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的饮食,还是心理健康的各种娱乐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为了更高的生产力的一种投资。

关于稀缺陷进和消费与投资的辩证关系,详见:

上图文本内容:

稀缺,少,清贫,储蓄(穷人思维) 含义 极简主义

精力稀缺、时间稀缺 注意力稀缺 专注

财富稀缺 财富管理 富人思维

小气节俭 一个人如果眼里只有钱,也许在财富上是富足的,但在精力和视野上一定是稀缺的

知识稀缺

情感稀缺

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供给稀缺 是可以通过价格调整增加供给,消灭稀缺的

人不可能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与高度关注,否则会很累,会崩溃,或者说一直以来的高度关注就不能算是高度关注了。因此只能挑选一些时刻给与特别关注,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就是稀缺。 在同一时间也一样:人的整体专注力是有限的,当专注于某件事时,其他事情就会被忽略 如果抑制的是无关紧要的低效的琐事,那么专注就是高效的。但如果抑制的是重要的,那么就是有害的。

所以关键是分清轻重主次,优先专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当你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情之后,自然忽略了对其他事情的关注,但是问题是大部分人停止对某件事的关注后,并没有转到更加重要的事情上,而是将宝贵的注意力白白浪费掉了。 而如果保持注意力的连续性,则可以避免频繁切换带来的注意力的消耗

克制、自制 清心寡欲修行

约束条件 资源有限 经济学的基础

在有约束的情况下寻求最优解

调节回路,人生受到约束是常态

节俭 节俭本身是一种主动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节俭不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品质和美德:自制,自由,独立,不贪婪 节制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节俭就是要保住那只会下金蛋的鹅,早期的节俭能为后来带来巨大的收获

越是富有越是要保持节俭的家风,而越是贫穷越是要摆脱稀缺带来的限制,要大方

会花钱一定要有一根弦,有有所节制,否则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容易滑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些人节俭就是一种乐趣 学会在约束和稀缺中生存 不属于克制,而是真的享受这种在约束中解题的快感

虽然财务自由是目标,但是无论何时都要有所约束,脱离了约束就离毁灭不远了

第二章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哲学)

储蓄 当期的节俭防备以后

储蓄与节俭是有区别的 如果财富足够多,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也不一定是节俭的

如果财富足够少,即使节俭也没有能力储蓄,而《稀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即使非常节俭了,但仍无法储蓄,也就跳不出永远贫穷的怪圈

属于用钱生钱的投资

区别对待选择(歧视)的标准 / 032 009 稀缺 / 032

010 选择和歧视 / 035 稀缺必然导致歧视(差别对待)

011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 038 歧视者也付出代价

012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 041

时间稀缺 时间管理

当你把时间切割成一个个小番茄之后,认为制造时间的稀缺,从而提高效率

设定截止日期

把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过

物品稀缺 饥饿疗法 有意识的控制供给才能更加珍惜,更感宝贵 不要一次都给完

将一个长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 长任务开始的时候就不会认真。而短任务,每个任务都可能保持专注

积极意义 一种危机感 未雨绸缪

所有极简的优势

资源不足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活力,避免资源的诅咒

学会克制和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条件

知道自己缺什么就努力补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是指有钱但节省可以养德,并不是本身穷反而能养德

克制没有收益的消费 消费了就没有本金了

有些消费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时间,精力甚至健康

要未雨绸缪,为未来做好准备

迫使人急中生智,做出选择,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只有稀缺才能迫使人破釜沉舟,抛下报复,勇敢向前

带来专注 专注带来高效

提高注意力,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有有效期的优惠券使用率更高

考前突击效果更好

拒绝干扰和诱惑

资源和财富的稀缺可以激发创造力,培养意志力和克制力

截止时间前更高效

最后的更加被珍惜 欲擒故纵

篮球比赛最后时刻更认真

穷人孩子早当家

物以稀为贵

是经济学的基础

少即是多

没有约束的人生就像没有刹车的车,是不值得过的

距离产生美

第 7 章短缺 数量有限 28 稀少性谬误? 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心理抗拒 逆反

截止日期

越难得越重视越珍惜

掌控供给稀缺就能控制价格 供给稀缺,价格上升,更多资源投入,供给增加

《卧底经济学 1 -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第一章你喝咖啡,谁赚钱 草甸与移民

“边际” 土地至关重要

从草甸回到咖啡屋

变化的经济模型

绿化带与轻轨

我们正在被 “宰” 吗

资源 “地租”

何时犯罪时划算的

“一致对外” 的专家

谁偷走了我们的工作

经济学家应该做些什么

第二章超市对你隐瞒了什么 每分钟出生一位大方的客户

第三种方式:火鸡投票赞成感恩节

不只咖啡屋这么做

以 “天然” 之名进行的价格欺诈

廉价购物和廉价商店

搞乱价格

真实性检验之一:公司真拥有稀缺力量吗?

真实性检验之二:公司能堵住漏洞吗?

价格定位有时对

价格定位有时错

第三章完美市场和 “真话世界” 价格透漏的信息

完美市场:真话,只有真话

没有市场的生活

价格的信号功能

效率与公平

我们能够借助市场实现公平吗?

行不通的例子

行得通的例子

第四章城市交通 我的世界出了什么错

司机如何影响到局外人

不同类型的价格:边际价格和平均价格

定价应该反映损失

反对外部效应费用的两种意见

你的命值多少钱

知识的两种空白

新奥尔良效应

低成本治理污染

环境太重要,不能成为道德问题

正面外部效应

好东西太多

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第五章内幕故事 内幕信息

内幕信息和健康保险

制作柠檬水

柠檬,医疗,美国

不完全信息—完整论述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用锁眼经济学锁定医疗体制

第六章理性的疯狂 随机游走

价值与价格

理性的傻瓜

看长线

对于稀缺的明智考量

稀缺与技术

第七章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 爱情,战争,扑克

30 万美元的房子怎么只卖了 3000 美元

走入拍卖人中间

为什么采用拍卖的方式

现代史上最大的的拍卖案

记住:力量来自于稀缺

余波未平

第八章穷国为何会穷 缺失的那块拼图板

强盗政府理论

强盗,无所不在的强盗

制度至关重要

世界上最糟糕的图书馆

激励机制与尼泊尔的项目开发

有发展的机会吗?

第九章啤酒,小吃,全球化 全球化是好事吗

全球化是绿色吗

贸易对穷人有利吗

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

我们如何改善穷人的境况

第十章中国的致富之路 两次农业革命

为将来投资

在经济增长中走出计划时代

市场和稀缺力量

中国和世界

经济有那么重要吗

充分利用资源 延展

不要为了无尽的追求资源而错过解决问题本身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耕) 与其挖空心思追逐无穷的资源,不如把握小确幸,将精力用在已有资源上

当你资源不足时,你可以寻找资源,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可以创新资源模式,甚至可以韬光养晦,暂时等待,唯独不能放弃

本书不是不要资源,而是深耕资源,发现自己身边的已有资源,整合资源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盯着资源的多寡,而是问题本身,可以追逐资源,也可以高效利用资源

掌握更多资源一定是好的,但是有机会成本,如果为了获得更多资源而无法好好利用现有资源,则是舍本逐末 会赚也会花

顺势而为

相反的观点(追求更多资源) 但也不要局限在现有资源上,多寻求外部资源往往更容易

发挥系统的威力

人往往不是犯不能充分利用资源的毛病,而是经常犯不知利用外部资源的毛病

第 1 章两个啤酒商的故事——用好手中的资源 001 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011

选择延展 013

避免自我陶醉 020

通往延展之路 023

第 2 章草,总有更绿的一处——追逐心态的因果始末 027 一切都是相对的 030

把气压计当成一把标尺 036

为何我们太卖命 043

从繁荣到破产的距离 048

追逐更多是一种错误 057

三个方法 第 3 章发现美丽与丰饶——以少为多的延展思维 059(调节回路,自我设限) 资源少的人何以拥有更多 062

局限的艺术 067

节俭带来好运 074

变废为宝 082

向延展心态转变 090

第 4 章做个局外人——见多识广的重要性 093 专家栽跟头的地方 099

为何局外人让专家相形见绌 103

多重背景原理 108

走出自己的圈子 116

专家也应积累局外人的经验 120

拥抱局外人思维 123

第 5 章行动起来——为何什么都没有的我们反而做得更好 125 计划的风险 132

放手去做 139

为何我们会忽视近在眼前的资源 147

即兴的智慧 154

行动起来!158

第 6 章人如其所望——积极期望与邓斯高帽 159 期望是如何将想象变成现实的 161

积极预言的力量 163

盲目约会(及其他初次接触)并非真正的盲目 169

期望对我们自己的提升 173

不辜负正确的期望 177

邓斯高帽的危险 181

种下积极的种子 187

第 7 章大混合——不大可能的组合力量非凡 189 与敌同眠 193

远非 “常规”201

我们的多重身份 205

连接对立面 210

最可贵的偶然源于多年的坚持 215

水和油 219

第 8 章避免过度延展的危害——如何正确地延展 221 变成吝啬鬼 222

漫无目的地徘徊 227

贸然行事,不知变通 236

高期望的诅咒 241

制造有害组合 250

正确的延展 254

第 9 章练习——强化延展行动 255 直接说不 258

寻找你的 “睡美人”260

探索新生活 263

休息一下(走走神儿)265 冥想

择新邻 269

心怀感激 271

整理衣橱 274 断舍离

回顾性计划 276

打乱棋子 278

许下年中承诺 280

化整为零 281 与系统性思维相反

变废为宝 283

什么地图都可以 285

结语你的延展经历 287

消极影响 增强回路 越缺什么越强调拥有什么 富足根本不会强调

自信的稀缺就会紧张 从而更差

财富的稀缺就会小气 从而更穷

时间的稀缺就会忙碌 从而更忙

恐惧

小气,格局小

贫贱夫妻百事哀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 1 章专注的 “得” 与管窥的“失”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

专注红利 有利:集中注意力

稀缺导致管窥

有弊:专注导致了视野的狭窄:隧道视野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 抑制了其他无关却可能非常重要的想法

从而变得狭隘

抑制

穷人为了省钱将注意力浪费在琐事上,而无法投资,学习,从而改变命运

短视

拒绝保险

一页一页的读书也是一种管窥,更是一种懒惰

第 1 章 “我想我应该看得见”——注意错觉(隧道视野 - 管窥)

管窥负担

锚定也是典型的因为一棵树木放弃一片森林的做法

不要专注 要放松

第 2 章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噪声” 干扰了我们的思想

带宽负担 1——认知能力 降低智力

带宽负担 2——执行控制力 降低自我控制力

压力或任务占用带宽,造成自我控制减弱

收割前后的印度农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于压力和忧虑

稀缺让人变笨和更加冲动

参考书 我在底层的生活

稀缺

引言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第一部分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二部分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 “带宽” 变窄的 第 3 章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

余闲

穷蜜蜂与富泥蜂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很严重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第 4 章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50 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

知觉的相对性

1 美元的真正价值

识解

机会成本

第 5 章借用与短视 管窥与借用

《家庭问答》的启示

忽视未来

无力规划

第 6 章稀缺陷阱 停不下来的杂耍

逃离

问题的根源

余闲,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贫穷始于富足

孤独就是社交稀缺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 7 章穷人为什么穷 “最后一公里” 问题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穷人缺钱又缺带宽

带宽负担导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富足,多,没有约束条件,消费,投资(富人思维) 含义 心理的富足

时间的富足,余闲 slack 主动休闲

财富的富足(有钱) 主动的施舍

利不可得尽

慷慨、大气 不在乎金钱,更关注更重要的东西 财富自然又反馈回来

消费大手大脚的金钱观

会花钱比会省钱更重要

关于财富与人生的关系 财富是一切 财富来了人自然就自信了

人生才是一切 人做好了财富自然来了

目标 财务自由

将思想应用到生活中

财富含义(排序):资源 健康

自由

关系

知识

地位

权利

金钱

不追求极致或极端

这种富足不是随意的切换注意力,更不是毫无价值的噪声干扰

社会富足 是一种乐观的未来观

意义 有了财富便有了尊严、幸福、健康等等

让人从容、优雅

仓廪实而知礼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防止沈复式的悲剧

休息的时候容易产生灵感

对错误有更高的容忍度

富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重要的事情,从而更加富有

体验丰富多彩人生 wealth is the ability to fully experience life–henry david thoreau 虽然有钱没钱都能体验丰富的人生,但有钱会更加从容,但是避免走入只有钱才能多元的极端

节省就是浪费生命 只有舍得花钱才能体验丰富的人生

从花钱的经验中促进自己成长

有能力挣钱和花钱,生活的烦恼就少掉很多 所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消费也是投资 虽然所有支出可以分为消费和投资,但是你可以努力让所有消费型支出变为投资型支出

舍不得孩子钓不到狼

有投资才会有收益,很多消费其实都是投资

资本是可以自我增值的

花钱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投资,让自己有更多的体验

钱要尽快花出去,只有花了的钱才属于自己 只有花了的钱才能让自己成长,从而赚更多钱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个人理财、财务自由)

思考战略,学习艺术

学会休息,保持健康

富人思维 用钱买时间

不花钱会阻碍看待这个世界的宽度

不一定非要有足够的钱才能去消费 就如图不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才可以自信 而消费和自信反而是促进进步的手段而非结果,因为结果永远没有尽头

冒险 孤注一掷

勇于做出改变,摆脱过去的束缚

不稀缺

富人的逻辑

穷爸爸富爸爸

不要怕犯错 不要怕损失

要贪婪一些

不要被嘈杂的小鸡干扰

发现机会 信息不对称 经济不发达

原则 1.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2 做出自己的选择

投资头脑、人脉

4 快速学习不同模式

5 自律 首先支付自己

6 找好的经纪人

7 印第安给予者

8 集中的力量

8 榜样的力量

10 先予后取

主要了房产投资的一些技巧 找到法院拍卖或其他被低估的房产

因为房产价值大,因此每笔交易挣得多 所以关键是要做大事,上大平台,同样的精力消耗产出却天壤之别

第一章富爸爸,穷爸爸

第二章第一课:富人不为钱工作

第三章第二课:为什么要教授财务知识

第四章第三课:关注自己的事业

第五章第四课:税收的历史和公司的力量

第六章第五课:富人的投资

第七章第六课:不要为金钱而工作

开端

第八章克服困难

开始行动

第九章开始行动

第十章还需要更多东西吗?这里有一些要做的事情

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 神奇的现金流象限

第一部分现金流象限 第一章 “为什么不找一份工作?”

第二章不同的象限,不同的人们

第三章人们为什么选择安全而不选择自由

第四章商业系统的三种类型

第五章投资者的 7 个等级

第六章你不能光用眼睛看钱

第二部分发挥你的潜在优势 第七章成为你自己

第八章我如何致富

第九章当银行,而不是银行家

第三部分如何成为成功的 “B” 和“I” 第十章采用初级步骤

第十一章第 1 步:考虑你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到了

第十二章第 2 步:控制你的现金流

第十三章第 3 步:了解风险和有风险之间的区别

第十四章第 4 步:决定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投资者

第十五章第 5 步:寻找导师

第十六章第 6 步:将失望转化成力量

第十七章第 7 步:信心的力量

富爸爸投资指南

会花钱(消费、投资、保险) 花钱的前提是无后顾之忧,保险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如果用钱生钱属于储蓄和狭义的金融投资(造成稀缺心态)守财奴 如果用钱购买非金融资产,例如投资健康、智力、人脉则此种消费也可视为广义的投资,造成的是富足的心态 所有的消费都可看成投资

只有多经历,多认识人,多和人交谈,才能发现好的投资机会

好像对赚钱并不是很有兴趣 更在意个人的成长和丰富的人生 二者的矛盾之处在于精力有限,不能得兼。统一之处在于二者相互促进

斜杠青年的重要组成

不能仅盯着发财,这样是发不了财的,只有多体验不同的机会和知识,才有可能歪打正着 很多富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富翁的,都是有重复的准备,然后机会来了,把握住了 所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1 努力和重复的准备 2 机会

花钱就要高兴,要么是投资,要么是发挥了钱的作用,用起来

自由

钱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只会越花越多 《百万富翁》《西虹市首富》

笨人钱花了就是浪费,聪明人花钱都是投资,所以是要花还是要存,要看是聪明人还是笨人 聪明人不能太节俭,否则不成大气。笨人不能花钱大手大脚,否则就是灾难

免费的是最贵的

花时间越多的事情越需要配置更多财富资源 例如睡觉时间最长,就要配最好的床上用品

让财富、资源在自己手里快速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价值 一潭死水只会被耗干,与河流连接起来才能永葆活力 能挣也能花

快消

非快消:二手市场的价值

时间越久价值越高

学会投资:(广义)投资哲学 财务自由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命运和运气占很大比重

利用职业规划

认清大势 政治

经济 把握康波周期

社会

全球视野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配置资产投资和消费

个人比机构的优势 只有个人投资才能做到灵活自由的投资组合,而专业机构往往有严格的投资约束,仅限于某一品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包括信息优势

多做对冲性投资或套利性投资,少做赌博性投资 多去研究人生中那些需要对冲的投资机会和可以套利的投资机会以及在固定收益情况下可以使用杠杆的投资机会 因此要结合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

少投入到单纯的单边赌博,如股市,彩票

对冲性投资 保险

自住型房产

分散风险和赌注

要结合每个人自己的情况,看一下需要对冲的个人风险是什么

个人投资与工作投资相对冲

套利型投资

发挥杠杆的作用

比大众早半步 你不是投那些真正高价值的,而是投那些很快会被众人认为是高价值的资产

要冒风险 但不能愚蠢的瞎蒙

有眼光 发现商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有魄力

有知识

多元化、周期性的金融投资 股票 A 股

港股

日本股票

亚太股票

美股

欧洲股票

债券 利率债

信用债

美国国债

美国债券

黄金

原油

房地产

外汇

艺术品

另类投资

基金

投资组合理论 分散投资

克服稀缺心理 第 8 章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

让 “警报” 来得更早些

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带宽可以构建

扶贫是个长期项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个人理财

第 9 章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 余闲的重要作用

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要有所控制,不能随性而为

4.45 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

用余闲对抗救火陷阱 做重要且不急迫的事情

亨利 · 福特的时间管理智慧

“红花” 日本料理的启示

舍维斯” 的餐桌管理经验

不要天天忙不停,磨刀不误砍柴功,停下来换个思路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意识的为空闲分配完整的番茄 或者将完整的番茄分配到一件事上,而不要总想着同时做其他事

第 10 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 “管子” 视野中 刻意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分配给固定的番茄

卡片提醒

助理提醒

短信提醒

让 “疏忽” 等同“默许” 设定默认选项,自动提醒或完成

保持警觉

找准关联行动时机

节约利用带宽 刻意制定一些空余,例如安息日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

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从富足起步

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结语规划和管理好 “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不足 富足不能自满,不思进取

不忙碌容易陷入无所事事的境界

富裕会让我们不珍惜,降低使用效率并造成浪费

容易产生边际效用递减

因为不需要权衡与放弃,因此很难比较准的衡量价值

这本书只告诉你要富足,做富人,却并没有告诉你怎么做富人 穷人有了富人思维也只能更穷,甚至活不下去

无所克制便不知珍惜

没有约束是不存在的

没有约束是没有挑战的

花钱浪费时间 富人的烦恼:人与人财富不同,但时间相同(不考虑寿命延长),因此富人单位时间配置的金钱更多

资源的诅咒

财富(金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经济学的不足

参考书 理财最重要的事

《个人理财》听书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第一部分成功的决定因素:你! 第 1 章圣杯传奇 1.1 圣杯寓意

1.2 交易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3 模拟市场天才

第 2 章判断之偏好:掌握市场为何对多数人来说如此之难 2.1 影响交易系统开发的偏好

2.2 影响交易系统测试的偏好

2.3 影响交易系统运行的偏好

第 3 章设定你的目标 3.1 设计目标是系统工作的主要部分

3.2 汤姆 · 巴索与目标

3.3 设定你自己的目标

第二部分把你的系统概念化 第 4 章系统开发的步骤 4.1 列出清单

4.2 培养开放的观念,收集市场信息

4.3 确定任务和目标

4.4 确定交易观念

4.5 确定大环境

4.6 确定交易的时间架构

4.7 确定交易的实质以及如何客观地加以测试

4.8 确定初始风险

4.9 增加见利抛售通道确定系统的 R 乘数分布及其期望收益

4.10 确定 R 乘数分布的准确性

4.11 评价整体系统

4.12 利用头寸规模确定实现目标

4.13 确定如何改进系统

4.14 做好面对最坏情形的精神准备

第 5 章选择一个有效的理念 5.1 趋势跟踪

5.2 基本面分析

5.3 价值交易

5.4 波段交易

5.5 季节性趋势

5.6 价差交易

5.7 套利

5.8 跨市分析

第 6 章适应大环境的交易策略

第 7 章成功交易系统的六个关键

第三部分理解系统的关键部分 第 8 章利用方案高潮启动你的系统

第 9 章人市或市场时机选择

第 10 章知道何时收手:如何保护你的资本

第 11 章如何获利

第四部分沉着应对 第 12 章每个人都有钱赚

第 13 章评估你的系统

第 14 章确定头寸规模:实现目标的关键

第 15 章结论

学会花钱

第一章一流投资家的判断和主妇相同——价值和价格

第二章不懂房地产,也能三分钟估算房子的价值——价值和现金流量

第三章工龄资历是新社员的希望——时间及其影响

第四章钱包里的 “歪曲硬币”——概率的错觉

第五章明知不可能还一直买彩票的理由——判断的习惯

第六章拉面馆和法国餐馆,哪一个价值更高——风险和回报

第七章蚂蚁和蟋蟀,谁的生活更好——绕道的价值

亲密关系的购买

谈钱不伤感情

小狗钱钱

第一章白色的拉布拉多犬

第二章梦想储蓄罐和梦想相册

第三章达瑞,一个很会挣钱的男孩

第四章堂兄的挣钱之道

第五章钱钱以前的主人

第六章爸爸妈妈犯下的错误

第七章在金先生家

第八章陶穆太太

第九章冒险经历

第十章在地下室里

第十一章爸爸妈妈不明白

第十二章陶穆太太归来

第十三章巨大的危机

第十四章投资俱乐部

第十五章演

第十六章俱乐部的投资行动

第十七章爷爷奶奶害怕风险

第十八章大冒险的结局

自力更生——写给成年人的后记

百万富翁快车道

四个要素 路线图 人行道

慢车道

快车道

速度

财务自由之路: 7 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 1000 万博德舍费尔

第一章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变得富有的机会如何

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我们

仅有决心是不够的

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必须一致

乐观主义和自信

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

金钱是善物

生活的 5 个领域

优化自己还是削弱自己

规划是关键

第二章责任意味着什么 责任

你对这本书的反应如何

“是别人的错”

后果和错误

你能掌控自己的未来

承担责任,拓宽你的可控领域

没有责任的生活会更轻松吗

为了改善你的财务状况而承担责任

第三章 100 万欧元是难以企及的奇迹吗 发生变化的 5 个层次

奇迹发生于 5 个层次之上

要创造奇迹,你需要勇气

没有哪个奇迹的发生不需要冒险

你真的需要好运吗

好运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奇迹容易吗

第四章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变得富有 穷人对财富没有明确定义

穷人的财富目标摇摆不定

穷人从不将财富看成绝对必需品

穷人做不到坚持到底

穷人不去承担责任

穷人不准备付出 110%的努力

穷人缺少一个好的教练

穷人只关注自己的劣势

第五章你关于金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第六章债务

第七章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

第八章储蓄——支付自己

第九章复利的奇迹

第十章你为什么必须饲养金钱

第十一章投资者和股民应遵从的原则

第十二章财务保障、财务安全和财务自己

第十三章教练和专家网络

第十四章你可以播种金钱

《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

基本概念 1. 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001

2. 你知道那条曲线究竟是什么吗?- 复利曲线

3. 究竟什么是 “财富自由”?012

4. 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016 40 速成

商业模式 5. 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023 48 最好的个人商业模式

6. 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027 32 做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 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7. 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035 47 做个精明的时间买卖人 一份时间出售多次

8. 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041 2 付费就是捡便宜 买他人时间再卖出去

自我认知 9. 你升级过自己的操作系统吗?概念、价值观、方法论

10. 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051 1 注意力

11. 有没有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的科学方法?059 10 提高元认知:刻意练习

12. 为了不断升级操作系统,你最需要具备什么能力?067 9 最重要的能力:元认知

13. 你的人生中最沉重的枷锁是什么?072 3 人生枷锁

14. 你活在哪里?过去,当下,还是未来?076 4 生活的根基

15. 活在未来的最朴素的方法是什么?做正确的事,逻辑 5 贵人: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

16. 做得正确就会有好结果吗?088 17 正确本身的价值

17. 你的世界究竟是活的还是死的?094 14 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18. 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099 16 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新生

19. 你知道自己有个所有人都有的恶习必须戒掉吗?105 15 彻底戒掉你的抱怨

20.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110 18

21.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115 19

22. 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落后?126 7 落后

23.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131 8 多维竞争

24.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137 34 什么决定你的价格

25. 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143 13 错过 不感兴趣没有关系容易错过

26. 有没有一定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机会的办法?148 镜像神经元、模仿

27. 你天天刷牙吗?又,我为什么要问这个奇怪的问题?154 - 成长型思维

28. 你想不想要一个人生的 “作弊器”?158 44 学习能力

29. 再送你一把万能钥匙你要不要?166 11 万能钥匙

30. 把 “坚持” 这个概念从你的操作系统中删掉行不行?170 12 坚持 VS 半途而废

31. 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174 41 希望

投资 32. 你知道投资领域实际上是另外一个镜像的世界吗?180 46 镜像世界

33. 为什么就算有钱也不一定有资本?185 6 你到底有没有资本

34. 你真的没有投资机会吗?191 23

35. 别闹—没有钱能不能开始投资?201 24 开始投资的条件是什么

36. 傻了吧—你以为投资是靠冒险赚钱的吗?206 21 投资的刚需是避险

37.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会 “脑子一热就押上全部”?216 28 全部押上

38.“早知道” 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吗?223 27 先发优势

39. 为什么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短期走向?229 25 预策

40.10 分钟教会你判断趋势,你信不信?235 45 投资界最基本的技能

41. 简单安全的投资策略是什么?243 29 定投

42. 如何提高你的选择质量?249 35 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43.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你必须了解的概念是哪一个?255 成长率:关于创业的选择

44. 你的 “长期” 究竟有多长?261 30 长期

45. 年轻人是否应该 “不那么看重金钱”?不应该

46. 如何才能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274 38 知识究竟是什么

47. 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281 49 终极问题

48. 执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288 52 我们重新认识了执行力

49. 如果真正让你赚到钱的不是知识,那究竟是什么?- 认知差异 43 做到:认知升级最重要的工具

50. 为什么 “共同成长” 才是最好的出路?朋友

其他 尾记:如何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314 20 认识、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22 差异: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26 贪婪和诱惑:我能赚更多吗

31 如何做到双倍薪水

33 写作:一定学会写作

37 提高成长率的方法论

39 如何提高智商

42 鼓励:成为配得上希望的那个人

50 原则:为什么你在关键时刻总是选错

51 提问:如何得到满意的好答案

《99% 的人一看就会的理财书

李璞《像高净值人群一样管钱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香帅中国财富报告 25 讲

《CFP,AFP

金融理财概述 1.1 金融理财的概念

1.2 金融理财的意义与价值

1.3 金融理财的流程

CFP 制度 2.1 CFP 制度的发展沿革

2.2 中国金融理财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3 成为 CFP 的路径

2.4 4E 认证体系

2.5 职业道德准则

2.6 执业操作准则

2.7 纪律处分办法

2.8 CFP 商标的保护和使用

金融理财与法律 法律基础知识 3.1.1 中国的法律体系

3.1.2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3.1.3 理财涉及的客体权利

财产权与人身权

共有财产制度

无形财产:知识产权

债权

金融理财师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3.2.1 代理、委托与信托

3.2.2 行纪与居间

合同法 3.3.1 合同的法律特征

3.3.2 合同的订立:要约及承诺

3.3.3 合同的效力及生效要件

3.3.4 无效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

3.3.5 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不被追认的法律后果

3.3.6 违约责任与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继承法 3.4.1 中国财产继承的形式

3.4.2 法定继承

3.4.3 遗嘱的形式及有效要件

民事法律责任 3.5.1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

3.5.2 民事法律责任的分类与归责原则

3.5.3 纠纷的解决:调解、仲裁与诉讼

经济学基础知识 基本的供求模型 4.1.1 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

4.1.2 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

4.1.3 供求均衡、供求定理

宏观经济变量 4.2.1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统计方法

4.2.2 其它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政策 4.3.1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4.3.2 财政政策工具及其作用

4.4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与汇率 4.5.1 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分类和记账原则

4.5.3 汇率、汇率标价方法和汇率制度

4.5.4 汇率决定的供求分析

4.5.5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金融机构功能与监管 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概述 5.1.1 金融市场的两种融资渠道

5.1.2 金融市场参与者及其角色

5.1.3 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

中国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 5.2.1 中央银行及其功能

5.2.2 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功能

5.2.3 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功能

5.2.4 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功能

金融监管 5.3.1 金融监管的定义与体系

5.3.2 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5.3.3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5.3.4 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

5.3.5 行业自律

客户的价值取向与行为特性 家庭生命周期与个人生涯规划 6.1.1 家庭生命周期及其在金融理财上的运用

6.1.2 个人生涯规划与理财活动

人生价值取向和理财价值观 6.2.1 人生的价值取向

6.2.2 四种典型的理财价值观

6.2.3 理财价值观与产品选择

风险属性 6.3.1 客观风险承受能力

6.3.2 主观风险容忍态度

理财性格 6.4.1 对金钱的态度

6.4.2 学习类型与沟通方式

6.4.3 思考阶段及引导方式

6.4.4 理财个性与金融产品选择

货币时间价值与财务计算器操作 货币时间价值 7.1.1 现值与终值、单利与复利、现值利率因子与终值利率因子

7.1.2 年金与永续年金、期初年金与期末年金、年金现值与年金终值、永续年金的现值

7.1.3 增长型年金与增长型永续年金、增长型年金的现值与终值、增长型永续年金的现值

7.1.4 净现值与内部回报率

7.1.5 复利期间和有效利率的计算

7.1.6 连续复利

7.1.7 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理财中的应用

财务计算器操作 7.2.1 财务计算器的基本设定

7.2.2 货币时间价值操作

7.2.3 利率转换操作

7.2.4 摊销操作

7.2.5 现金流量操作

7.2.6 统计操作

7.2.7 债券操作

7.2.8 其他操作

家庭财务报表与预算编制 企业财务会计基础知识 8.1.1 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

8.1.2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公式

8.1.3 会计科目与账户

8.1.4 会计凭证、会计分录

8.1.5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主要会计科目

8.1.6 收入、费用、利润类主要会计科目

8.1.7 " 财务报表概述: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现金流量表 "

家庭财务分析的基础知识 8.2.1 流量与存量

8.2.2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8.2.3 成本价值与市场价值

8.2.4 借方与贷方、借贷分录

家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8.3.1 家庭资产负债表:科目、注意事项

8.3.2 家庭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8.3.3 家庭资产负债表编制

家庭收支储蓄表 8.4.1 家庭收支储蓄表:科目、注意事项

8.4.2 家庭收支储蓄表与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8.4.3 增加家庭储蓄的着力点与方向

8.4.4 家庭收支储蓄表编制;月、年收支储蓄表编制

8.4.5 家庭储蓄运用表编制

家庭现金流量表与现金流量勾稽 8.5.1 " 家庭资产负债表与家庭收支储蓄表的关系、两期比较

分析 "

8.5.2 家庭现金流量表编制

8.5.3 家庭现金流量勾稽的方法、期末现金余额的计算

家庭记账的方法 8.6.1 保费的分类与记账方法

8.6.2 所得税与三险一金的记账方法

8.6.3 记账方式与记账秘诀

家庭财务比率分析 8.7.1 收支平衡点、安全边际

8.7.2 应有净值、净值成就率、财务自由度

8.7.3 资产增长率与净值增长率

8.7.4 情景分析、收入中断应有保额的计算

编制家庭预算与现金流量预估表 8.8.1 应有收入计算、编制预算的原则

8.8.2 预算的分类、年度预算与月度预算的划分

8.8.3 预算规划流程、控制方式、差异分析的注意事项

8.8.4 储蓄目标表、支出预算、预算分配表编制

8.8.5 现金流量预估表编制

8.8.6 预算的执行

居住规划与房产投资计划 购房与租房决策 9.1.1 购房与租房的优缺点、租购房决策流程与影响因素

9.1.2 年成本法

9.1.3 净现值法

购房与换房规划 9.2.1 可负担房价测算

9.2.2 房涯规划

9.2.3 换房规划:换房能力、换房步骤

9.2.4 其他购房成本、住与行的分析、二手房与期房的单价

我国的房产制度 9.3.1 中国房产制度的变革与特征

9.3.2 公房、房改房与经济适用房

9.3.3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公积金贷款

房地产投资 9.4.1 房地产移转的相关税费规定、房地产新政策

9.4.2 投资房产的优缺点、投资房地产出租的考虑因素

9.4.3 房产估价的方法—成本法、收益还原法、比较法

9.4.4 房地产需求面、供给面分析

9.4.5 房产投资的型态、方式、步骤与报酬率分析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教育金规划 子女教育金需求 10.1.1 子女教育金规划的意义与价值

10.1.2 各学程教育金需求、其它教育成本

10.1.3 子女教育金现值的计算与运用、教育金规划的步骤

子女教育金的投资报酬率 10.2.1 教育投资报酬率计算、教育投资是否划算的分析

10.2.2 国外留学的成本、投资报酬率

10.3 子女教育金的特性: 负担比、注意事项与重要原则

子女教育金规划工具 10.4.1 教育金补助政策与国家助学贷款

10.4.2 教育储蓄、教育金信托、子女教育年金保险、基金定投、其他规划工具

信用与债务管理 信用的概念与信用管理 11.1.1 信用的概念和意义

11.1.2 信用的丧失及其后果

11.1.3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个人信用报告

11.1.4 信用额度与核定程序

11.1.5 信用控制指标

11.1.6 偿债规划与债务危机的处理

贷款的种类与产品特性 11.2.1 目标确定信用与目标开放信用

11.2.2 杠杆投资的净值报酬率

11.2.3 贷款用于投资的操作策略与额度规划

11.2.4 抵押与质押的区别

11.2.5 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的区别

11.2.6 住房净值贷款

11.2.7 抵利型房贷

11.2.8 倒按揭

11.2.9 气球贷

信用决策 11.3.1 融资机构的选择

11.3.2 还本计息方式与还款频率的选择

11.3.3 利率决策:固定与浮动利率、期初费用、计息期间

11.3.4 转贷决策与贷款组合方案比较

11.3.5 通货膨胀对信用决策的影响

信用卡的使用 11.4.1 银行卡的种类

11.4.2 信用卡宽限期及循环利息计算

11.4.3 合理的信用卡循环信用额度

11.4.4 减轻信用卡债务的方式

综合理财规划 综合理财规划流程 12.1.1 第一步:建立和界定与客户的关系

12.1.2 第二步:收集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的目标和期望

12.1.3 第三步:分析和评估客户当前的财务状况

12.1.4 第四步:制定并向客户提交个人理财规划方案

12.1.5 第五步:执行个人理财规划方案

12.1.6 第六步:监控个人理财规划方案执行

12.2 用 EXCEL 表计算各类财务函数

12.3 理财规划流程中 EXCEL 表的综合应用

特殊生涯事件理财规划 家庭结构的转变 13.1.1 结婚案例规划重点

13.1.2 夫妻财产制度

13.1.3 离婚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金

13.1.4 同居、不婚、丧偶、单亲家庭与临终关怀

13.2 事业发展的变化:失业与创业

13.3 居住环境的变迁:迁居计划与移民计划

13.4 保险赔付与偶然所得

13.5 特殊理财规划案例分析

理财规划综合案例分析 多目标理财规划 14.1.1 目标基准点法

14.1.2 目标并进法

14.1.3 目标顺序法

14.1.4 目标现值法与一生资产负债表

14.1.5 理财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时的调整方案

个人保险规划实务 14.2.1 寿险需求规划原理

14.2.2 用生命价值法计算保险需求

14.2.3 用遗属需要法计算保险需求

14.2.4 保险需求计算方法的选择原则

14.2.5 保险规划的程序与前提假设

个人投资规划实务 14.3.1 理财目标的时间弹性与投资工具波动弹性搭配

14.3.2 理财目标、理财资源与期望报酬率

14.3.3 资金配置的考虑程序

14.3.4 一个目标一个投资工具的配置方式

理财规划案例分析 14.4.1 静态分析案例

14.4.2 动态分析案例

投资规划

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

员工福利与退休规划

税务与遗产筹划基础

矛盾统一的金钱观 站在更宏观全面的角度,同时有方法(专注)的提高思考的效率

注意力在什么地方,什么层次,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一件事情,是由一个人综合素质,认知层次决定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认知水平

节俭 VS 消费(稀缺 VS 富足)

要有钱 没有钱,就不能接触高端的产品和高品质的生活,阻碍看待世界的角度 即使头脑再聪明,也会不自信

要快乐 财富给人压力

即使不是富翁也可以支持一定水平的高消费

金钱与目标 金钱有时候可以作为更高层次目标的此产品

金钱可以作为目标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目标

金钱可以作为其他目标的一个实践平台和抓手

金钱与幸福,与知识的关系 有知识必然有钱 如果不够有钱,只能说明不够有知识

有钱的未必有知识 有可能是因为运气

金钱与幸福有较大的相关性

不追求财富本身,但是追求在获得财富过程中积累的智慧 叔本华:应该追求智慧而不是财富

需要花时,绝不纠结,视为投资,必取快乐。同时财务自由亦能随时保持克制的自我约束

花钱分两种,一种是消费,一种是投资。凡是没有约束的,及时的享受的都是消费。凡是延迟满足的、为了更好的未来的都是投资。只有投资是值得的,是可以积累自信的。

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需要纠结,但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减少想要的外界约束物

节省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极简)和原则,而慷慨大方则一定是要有钱

不同的金钱观要按照你的实力和境况进行调整 没钱时自然要节省一些,而有了钱就有更大的自主权,也才有这里的财富观的必须 所以还是富人好!能进行更多投资型消费,而始终不要进行挥霍性消费

目前的目标是丰富的知识和感受,如何将这种目标融合到财富创造中 实现人生目标是财务自由的高度融合

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虽然所有支出可以分为消费和投资,但是你可以努力让所有消费型支出变为投资型支出

既要足够的财富实现自由,又要主动的制造稀缺,增加难度系数,提高幸福感

如果对目前的财务状况不满意,就要改变理财的底层逻辑理念和行为

财富也是通过努力,跳出舒适区得来的,不要总想靠运气,走捷径

认清自我: 从之前的经历来看,并不是很成功

思路要灵活,这一点还比较差

对财富并没有那么执着,差不多够用就可以了 容易知足

第三章挣钱是一门手艺活:重新认识金钱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

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

你的劳动很不值钱

究竟怎样才能挣到钱

知乎用户 拓拔野​ 发表

当代青年,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动,都无可避免的陷入其中。这其中女性比例大于男性,男性也在女性的价值观体系里被动接受形式大于逻辑。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女性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这里不存在对女同胞的偏见,而是社会商业资本把女性的形式逻辑那一套拿捏的死死的,你不陷入都不行,除非你不生活在当今社会里,这就是恐怖之处。

我认识一些女性朋友,买名牌包包的不少,在平时聚会,也问过其内在逻辑,从她们的描述来看,她们其实心理很清楚这个包包的实用价值远远小于其价格,可能只占整个包包价值的十分之一,那么她们为什么还是愿意花重金买下它呢,她们的说法是为了取悦自己,背着它能让自己自信、享受别人高看自己的眼光,在社交里面能让自己处在优势地位,这就是其余十分之九的价格所能带来的价值。这乍一看之下没什么问题,仿佛还很有道理,用钱买来身份地位和别人的艳羡,似乎非常理智,很划算。但其根本还是消费主义陷阱,因为商家从根本上已经给你用商品划分好了社会等级和地位,你买下名牌包包会开心会满足是因为你认同了其潜移默化灌输给你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使得你企图从这些商品上或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同,而不是你自主的精神品质。长此以往,你在精神层面对商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自主思想和品质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最后连自主精神品质都被物化,这就是陷阱。

人,光有这一辈子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对自身精神和品质不断雕琢和提升,才能获得最真实最满足的幸福。

而当今社会青年,每天都泡在商业消费信息的海洋里,无论你想与不想,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很容易在这些垃圾信息的海洋里迷失自己。最根本的还是缺乏一个高质量的信息渠道,缺乏思想碰撞和辩证,无法塑造高尚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订阅杂志的原因,因为在手机上,无论是微博、新闻、头条、抖音小红书,都已经渐渐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鸦片,其传达的消费主义、人生价值变得越来越可怕,倒行逆施,三观尽毁。曾经好一点的 RSS 阅读器、谷歌 reader 再也不见踪影。大数据无时不刻不在喂养我们,我们都在思想的沼泽里挣扎,企图抓住一些救命的稻草,但是环顾四周,除了臭气熏天的泥泞,别无其他。

知乎用户 下岭​ 发表

每当我忍不住剁手,就在心里默念:批判学派!批判学派!马尔库塞!马尔库塞!

批判的力量让我远离消费主义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 “虚假需求”“单向度的人” 的概念。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丰盛,我们看似什么需求都得到满足,但是,我们都是被奴役和控制了。这种控制不是明显的暴力控制,而是以一种隐蔽方式。

消费社会通过不断制造、强加、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从而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欺骗。

举几个例子:

当我们到了迪卡侬,才发现运动装备可以分这么细,打羽毛球和篮球穿的衣服还不一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啥运动都是一套衣服就行了,直到你走进了迪卡侬,你才发现你需要这么多东西
当我们想买个钱包,才发现有这么多种材质,有这么多价格不一的款式品牌,挑到最后我们都忘了自己是要买钱包,还是只是想要消费奢侈品
当下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相比于高端旗舰机,低端智能机是不是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了?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很多的需求是被 “创造” 出来的,而非真实的需求,我们一直被引导,操纵和控制。

学习了批判理论后,每当我打开某东某宝,准备剁手的时候,总是会停下来想一下:

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如不买会怎么样?如果不买不会怎么样,为啥还要买?

假的假的假的,坚决不做资本的奴隶

我们应该自主地按照需要来选择消费,而非被动地接受消费主义的诱惑,在虚假需求的潜在控制之下,我们逐渐丧失了思考。

原本只是生活手段的商品获得了生活目标的地位,人类主体与它所创造的客体之间的角色完全颠倒了,这不就是马克思说的 “异化” 吗??

给资本家打工累了,发了工资就赶紧买包买衣服,然后内心满足了就继续回去 996 打工,然后打工又累了,继续消费,把工资上交给资本家。感觉不太妙的样子。

这种假需求让我们沉沦,失去批判思考能力,让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人变成了不会思考的 “单向度的人”,整天按部就班,浑浑噩噩,只知道肯定服从,不知道反思。

别买了别买了,还是继续去看书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Rthru5 发表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远离所有氪金抽卡类的手游。

如果再扩展一下,那就是所有含有抽奖要素的游戏最好都远离。

要么就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知乎用户 说话细节 发表

远离消费陷阱,就要知道什么值得买

什么值得买是一个实时更新优质的网购优惠信息和真实的原创购物攻略的 APP,帮你省钱、省时、省心。这里不是电商,但是能为你一站对比各大电商的商品价格;每日精选好价商品,并为你搜罗各大电商优惠券 / 隐藏福利,一站领取绝对省心;不光有专业编辑为你评测商品,更有草根达人为你人肉体验,不怕买不对

什么值得买 app 天猫、京东、苏宁到底哪家更优惠?来这里,全网比价轻松查询

4 分已失效

1. 养成自己在家做饭的习惯。要是一天三顿都在外面吃饭,早餐 6 元 + 午餐 20 元 + 晚餐 20 元,按照一家两个人一个月的开支就是 2760 元。要是买菜在家做饭吃几百元的生活费就可以搞定。而且还要吃得好一些,饭菜也卫生。

2 养成记账的习惯。坚持每天的每一笔开支都要清清楚楚地记账,长时间下来,你就不发现,哪些是必须要开支的?哪些是不必要开支的?以后不必要开支的那部分就可以省去。这个方法对大手大脚用钱的人很适用。

3 买衣服注意时间,地点。时间就是不要去买刚上市的衣服,那时候价格贵。要买换季时的衣服,这时候可以选择一些质量好又便宜的衣服。注意材质、质量不好的衣服再便宜也不能买,穿不出去,买了就等于浪费。地点就是要选对地方购买衣服,比如:小编上周去 “服装城” 给孩子买了 4 件羽绒服(活动价 39 元两件)+ 两双鞋(10 元一双)一共花 98 元就搞定了。

4 买菜每周一次大采购就可以了。不要天天都去逛逛菜市场、超市,即浪费时间又会不知不觉地买不必要的的东西。购买之前写个清单,每周大采购一次就够了。

5 从网上购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比如:淘宝、天猫、拼多多等这些网上就能买到很便宜的东西,即方便有省事,还可以积分,收到货后好评还有返红包。

什么值得买 app 天猫、京东、苏宁到底哪家更优惠?来这里,全网比价轻松查询

4 分已失效

知乎用户 Cicy 的竹蜻蜓 发表

先从自己的前段时间的经历来说说这个问题,年前搬家,每天搬一点搬了一周,越搬越气。

一是气为什么有这么多东西,二是气这么多东西都是些什么鬼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回想以前有段时间迷上了某宝直播,主播经常在搞什么秒杀,其实有些东西也谈不上喜欢,但就觉得也花不了多少钱,再加上气氛的烘托,那就买吧。

买了一次就有二次,收到货后,觉得很一般,有好多吊牌都没有剪,然后就被压箱底了,有考虑要不要退掉,但又想着还要去邮寄是不是很麻烦,就这样也过了退换期。

虽然都算不上贵,但每一样的叠加也不是小数目了,关键是自己也不是很喜欢,实际使用到的频率也不高,这样想想就会发现在乱花钱了。

针对这种日常花费不多,但频率不低的情况。我的体会是要做好 “断舍离”,定期清理、反省,三思。

家里的空间只有那么大,不要让不重要的占据有限的空间,定期清理可以让我们知道这段时间有没有无节制消费。

如果发现这中间有问题,可以想想当时为什么要购买,冲动点有哪些?就觉得划算吗?便宜是不是就是划算?宁精不多。

不要相信所谓的限时秒杀,判断一样东西喜不喜欢,可以等一晚上再决定,不需要在销售氛围的烘托下当下决定。

即使不那么需要但也会增加购买频率,是我们的消费陷阱之一,这要求我们好好衡量下它的必要性,压抑住马上购买的冲动。

紧接着是对于向往品牌的消费,别人都有的包包,都有的款式,我要不要也拥有?

**想拥有的心没有问题,最好建立在有实力的基础之上。**如果为了一个目标(包包),省吃俭用 3 个月存钱下来可以买,就当是给自己的奖励,这种方法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如果就是喜欢这个包包,马上透支信用卡,靠着这张卡挪那张的方式,表面风风光光,实际外债高垒,这种方式一定要远离和警惕。

真的喜欢某个品牌,可以给自己定计划如何拥有,超出能力范围外的其他方式不建议。当我们拥有这个东西后,也请平常心对待。

延迟满足是成年人必须要做的功课,身边的诱惑有很多,要分辨是真需要还是小小虚荣心作祟。

当你发现品牌和一些好质量的无品牌也差不多,贵也只是贵在品牌自身上,客观分析价值,它的功能性和使用场合有哪些,出现频率如果不高少量拥有就可以了,所以也不必追求数量上的增多。

说是容易,做起来会遇到困难。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上来控制,比如每天忙一点,多搬一点砖,多看一些书,那也就没那么多时间多逛某宝多刷某音了,减少了浏览的机会,自然就没有购买的冲动了。

另外,一定要知道的道理是,钱很容易就花掉,但存起来并不容易,而存钱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为什么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及孩子需要用钱的地方也会增多,如果没有日常的积累,大笔钱是不会突然就出现的。

最后关于如何存钱,也可以参考文章女孩子有必要存钱吗?

知乎用户 我们图文社 发表

比如说苹果的 Airtag 吧,正好是一个微妙的热点话题集合点:

1,首先它确实是饱受 “虚荣争议” 的苹果。

2,其次它确实是苹果中通常被认为最高利润最营销最智商税的 “苹果配件” 系列。

3,但是它却是苹果近年来几乎成本占比最高的最有良心的配件。

4,但它的评价却很两极分化。

5,而且最重要的是:

它揭示了目前很多隐秘的看似刚需的消费主义的背后逻辑和套路,形成机理和消费心理:优于商品社会的供给和消费信息高度发达,人们越来越依赖现成的解决方案,甚至于很多商品和服务被包装成了刚需而自己浑然不觉!

这是比时尚品奢侈品攀比拼等消费主义重灾区更为隐秘甚至普遍的消费主义陷阱,而讽刺的是,其中有那么一个陷阱,解决它的路径其实恰恰就是刻板印象里虚荣智商税的苹果配件,Airtag!

多么讽刺。

也许 “寻宠公司” 距离人们日常生活太远,

那 “发动亲友一起找”,“请假 / 辞职去找”,“魂不守舍模式”,“悬赏发启示”,何尝不是一种消费?

只要不是宠物被恶意拐卖(这种情况神仙都救不了,破案率低到不行,即便追查到了,也只能给宠物 “报仇” 而不是拯救…),一般的城市内走失,按照网上目前一大票科技博主的实测,Airtag 是可以提供隔几分钟刷新一次的精确至几十米上百米范围内的精度的————我们就把情况算得更加贴地气一点,因为博主一般都在大城市、甚至闹市区,地标附近来拍摄视频(可能因为比较近也可能是怕翻车,也可能是为了好看,人多热闹),

那我们就假设按照大部分养宠物的中国人所在地:乡镇县来说,乡上县上镇上就算是再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企业仓库,部队营区,施工围挡内,毛细血管级别分巷,断头路,企业园区,公园深处,烂尾楼,高楼天台(我想不到比这些更近人迹罕至的地方了,如果有请评论区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毕竟能养宠物的本身经济条件和生活状态不会太差太奇葩…… 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 真的会是养宠人附近的地方吗?)

那么这些地方,每天有十个人经过不为过吧?

(网上众说纷坛,我们就取最小值,10 米吧,这里的经过的意思是,进入到这个丢失猫狗的方圆 10 米的这个直径 20 米的圆圈范围内)

当然,鬼城另说… 您住睡城都没事儿,半夜人就都回来了 “帮你找猫” 了不是?再说就算睡城也有本地工作的人啊。

10 个人里有一个人用 6s 以上苹果机型,那么就可以每天给你提供一个精确到几百米范围内的定位信息(就算这位路人的手机只是 6s 这种老机器,自己开地图都直飘……)

这个假设不为过吧?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不,你不知道,你只知道发动亲友在家附近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疯狂的找,或者花几千一万找寻宠公司用热成像无人机全镇全县的 “通缉”……

你玩过捉迷藏吗?玩过现实的寻宝游戏吗?

知道能把被寻找者锁定到几百米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吗?

甚至,你丢过心爱的东西或者宠物吗?

感受过那种胡思乱想吗?比如已经你会担心是不是已经被拐 / 自己跑到很远的地方,会担心自己目前寻找的大方向其实是错的,会寻思这毛孩子会不会被困在某个奇奇怪怪的地方上不去下不来活活受冻挨饿?

而这些信息,一枚最低只要几十块钱的 Airtag 却能告诉你,

我就这么大胆的猜测吧,

对于大部分养宠工况(非农村非山区、草原、荒漠),丢失宠物的情况下,有无 Airtag 可能会减少百分之 80 的 “发动很多亲友”“找寻宠公司” 等会让你损失几千块钱的“支线任务的启动。

值吗?似乎有些抽象。(毕竟经济账各有各的算法,我不是保险精算师,希望有精算背景的小伙伴说说,这个给宠物装 Airtag 的行为是正期望还是负期望?)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那就是,如果在平时安装了 Airtag,丢失后又竭尽全力倾尽人力物力甚至商业服务来寻找后依然无果,你起码心里会没有遗憾,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就算猫最后真的失踪了,起码还能找到个残骸,蛛丝马迹、线索不会断了,就像马航 MH370 一样,只要之前的线索是科学真实的,那么真相总会被揭开,而这些线索甚至可以影响当下的对这只猫狗的生命状态的判断。

如果没有 Airtag,又无法调用 “天网”,又或者忘记给传统的续航最多一周的微型 GPS 充电了(或者在充电后第三天跑丢了,而 GPS 只能跟踪很短时间……)

那在猫狗失踪后的几天几月几年内……

作为主人的你会不会做噩梦,比如我的猫、我的狗,到底死没死,目前可能流落到什么境地呢?

在什么方位呢?

为什么要跑呢?

而持续半年的定位,非人力不可能中断的那种,会为你解答很多问题。

就算真的因为你在小地方,人们都用 6s 这种旧手机,基站也少,因此定位精度差,又如何?

要知道这种 “一天一次,百米精度” 下的持续 “作弊” 的情况下,找回概率本就增加了 N 倍啊。

少了 N 倍花一万寻宠的机率。

知乎用户 细肺 发表

这是我的一位坐拥 4 家公司还每天跟个劳模一样去上口语课的老师告诉我的,你就每天暗示自己:我是穷人我是穷人我是穷人(I am poor)。

然后在你每次在网上看到很想买的非必需品的东西的时候,先加入购物车,不要管什么限时什么倒计时什么秒杀之类的 - 商家有一百种理由去搞促销,接着你去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第二天再看,你会发现想买的冲动已经很弱了。

其次是关于各种我们从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变成了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 “我买故我在”,目前大一统的关于“成功” 的价值观 - 有车有房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包,自我认同比外在认同更重要。与其物质自信,不如物质自由。当然,我知道这个短时间很难做到的,平时的话,多读书,多看报,少玩手机多睡觉,当一个人的思辨能力强了之后,很快就能认清消费主义的陷阱。

知乎用户 小云朵 发表

毫不夸张的说,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下面这样的:
口红只有一只,而且是两年前情人节我家亲爱的送我的礼物,我非常喜欢,走哪都会带着,神奇的是现在我还没有用完,但这不妨碍它一直是我的独宠,用完之前,我不会让亲爱的给我买第二支;
包包两个,一个书包,一个单肩包,单肩包是我上班的时候背,书包是我出去玩,逛街的时候背,如果不是因为上班背书包显得不太成熟,我一定会把两个包合并成一个书包,书包容量又大背起来又舒服,简直不要太喜欢;
无独有偶,衣服和鞋子也是简简单单的几件基础款,在入一件之前一定会有一件不太穿的出去了,需要替换,不然,我是不会花费时间在选衣服鞋子上面的,觉得很麻烦,我真懒,严重怀疑自己不是个 25 岁左右的现代女性。
除此之外,我家日常喝水的杯子只有一个(备注下我家是两个人),因为我之前的杯子被我打碎了,本来想再入手一个,但是过了两周发现两个人用一个杯子也是莫名的和谐,就放弃了花费时间和金钱去网上再买一个杯子的打算,要知道我从小到大都是杯控,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漂亮杯子,放到以前,我一定会各种各样的杯子摆满我的小餐桌,为什么我现在不愿意去网上再买一个日常都需要的杯子呢, 可能是因为穷,开个玩笑,原因写在后面。
诸如此类异于常人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我家冰箱永远没有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是一天已清理;出门的矿泉水是自带,很少会在外面买矿泉水喝;用的手机不到它黑屏再也修不好是不会换新的,即使被摔的面目全非,我还安慰自己说这样它才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要知道,我以前是对消费没有概念的人,自己一个人能一次性从超市提回一塑料袋水果,累的半死不说,最后能装进我肚子里的一半都不到;作为护肤界的小白,最抵制不过被人的安利,这个主播说这个面膜非常好用,囤,那个视频博主说这个防晒霜超级好用,一看点赞数还可以一定会第一时间购入;只要超市有打折的商品,会冲动的囤上好几箱;从来没有考虑过东西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以后一定会用到吧。
是什么导致自己在毕业的几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自我总结了一下,是思维方式的变化间接影响到自己生活方式的转变!
思维的转变源于我接触到理财和断舍离两个方面的课程。
先说说理财,理财在我 23 岁之前的世界里从未出现过,一说理财,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炒股,不能碰。
我是在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理财的课程,里面各种新奇的观点和陈述极大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些在我的思维方式里从未有过的观点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报名学习了一个基础的课程后,从此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对于购物一定要分清楚必要需要和想要, 要去采购必要的生活用品,省下来的钱可以投入到自己的小金鹅账户中储蓄起来;养成储蓄和记账的习惯(从学习理财到现在我已经记了两年的账本,有关于家庭支出的账本和个人生活支出的账本,每月一拉账单一目了然);如何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让钱为自己打工等。
只有理论部分当然是不足以让自己对理财上瘾的,关键是因为理财课程的学习实操自己获得的成就感才是做成改变的根本所在。
以下是自己获得了成就感的具体体现:
(1)通过理财获取到了自己看来不菲的收益。我的收益在各种投资大神看来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因为自己是一点点学习和摸索,也不会投入大量的钱到理财账户中,收益相对来说是非常满意的。
(2)记账和每月分析开支成了我生活中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现在自己每月会把自己的钱分的非常清楚,生活开销,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定投,生活开销的部分自己会一笔笔记录,月末分析总结,这个习惯我到现在已经保持了两年多了,现在看到自己的账户钱越来越多,自己恨不得一分钱都不花,让他们都为我打工,赚取被动收益,这也是我消费观发生极大转变的重要原因。
而断舍离书籍的阅读思考是我思维转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物品是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在深层次东西的,当你的物品太多,你是很难认清楚你自己的,是会阻碍你的思考或蒙蔽你真实自我的展现,这是对于我思维中冲击最大的部分,也让我慢慢培养出极简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小伙伴还在为自己的过度消费而非常后悔的话,建议先把理财思维和断舍离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先了解下,最难改变的是思维,当思维发生改变,我相信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慢慢改变。

知乎用户 大方方又圆 发表

我大学是学传播学的,我最喜欢的教授和我最喜欢的课,恰好都是说广告营销的。但毕竟我们是不是商学院,我们的课程是建构广告营销的思路,用传播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去破解广告背后的营销思路,在抽象的艺术手法里去解析商家真正的思路。

大部分的广告和宣传,走的思路都是相通的,它通过文案和画面给消费者营造一个理想的形象和价值观,通过这些符号来带给消费者共鸣,使消费者与品牌产生连接,消费者想要通过品牌价值来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理想与人格,态度和观点。因为资本主义我们的世界是被物质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是通过商品和商品间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现的。商品和品牌会去营销一种文化,将自己标签化,而年轻人则选择购买符合自己理想的标签去标榜自己,用 Logo 作为个人的标语,向外界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

但如果大家足够了解自己,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那也不会有消费主义这一说。一个年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的人背 LV 的包包,做头等舱住奢华的酒店是很正常的消费行为。而这里消费主义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有些人认为消费可以重新定义自己,他们真实的人设或许与其使用的品牌的定位格格不入差之甚远,却期望通过品牌的参差来实现虚拟的阶级跨越,通过透支金钱来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虚无的快乐,这才是所谓的消费主义陷阱。

我曾经做过一个 research,探讨的是 Zara 为何能在国外大行其道如此流行 - Zara 的目标就是用不高的价格给消费者带来消费大牌的满足感,所以他们会把门店开在国外大城市高奢林立的市中心主流街道,他们会第一时间抄袭各个大牌的新设计,他们把网站做的无比高大上,请高奢的模特给自己的衣服拍照,请顶级摄影师做大片,总体就是为了营造一种高级感 - Zara 的存在给了没有钱的年轻人一个逛高奢街道的理由,即便我逛不起隔壁的 LV 和 Hermes,我也可以来这里买 Zara。同时又给了无力拥有真正大牌的年轻人满足感 - 如果一件衣服它看着像 Chanel 穿着像 Chanel,它就是能带给某些特定群体的人穿了 Chanel 的满足感。

当然,购买 Zara 可能还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消费举措,毕竟 Zara 也不贵,它只是抄袭,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看起来高级又廉价的选择不失为一笔划算的生意。而真正令人担心的,是越级购买的行为,是超脱本身的消费能力去购买更高级的品牌的行为。

我们去解构这种行为 - 一个月薪不到一万块的人想要存钱购买一个价值三万的包,这个人真正想要购买的,并不是这个三万块的包本身,而是购买一个能够消费的起三万块的包的形象。就像前面说的,商品在当今是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物质化投射,我们在初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大概率会通过他 / 她的着装打扮,使用的品牌去估计她 / 他的社会地位,所以即便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出身,收入平平的女士,在她穿上一套 chanel 的套装,挎着一个 prada 的小包,从容的从包里掏出一支 Tom Ford 的口红补妆时,你也会下意识的根据这个女士的年龄,认为这个女士一定出身富有,或者是一位职场女强人。

当然,更多的时候你会看到更不伦不类的搭配 - 比如背着 LV 的包包却搭配着明显高街品质的服饰,但其实这也无所谓,因为普罗大众的文化积累也就那样,只要你全身上下有那么一两个人尽皆知的大 logo,你就能收割一些羡慕的目光,获得一种社会地位资本跃迁的虚荣感,然后得到这样虚无的快乐。之所以是虚无,是因为回到家,该吃土还是吃土,该家徒四壁还是家徒四壁,该拮据还是拮据。

我大学毕业后我的妈妈曾提出要赞助我购买一个一万块以上的奢侈品牌的包,被我拒绝了。我拒绝的理由有三点:1 - 这种包和我的收入明显不符合,背出去会影响别人对我的判断,反而会给我带来不必要的社交障碍和麻烦。2 - 我所有的其他衣物和配饰都是很平价的品牌,无法搭配,在真正了解品牌的人眼里会显得我非常不伦不类,也会影响他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3 - 因为这样的消费品对我来说过于昂贵,我无法自如的使用它,也没有合适的场景去使用 - 比如我做不到背着一万多的包包去挤地铁。总之,我虽然不喜欢这种看物估人的社会规则,但在规则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我更希望别人通过我的所有物对我的评估是和我本人的收入水平和资本积累是持平的。

以上是透支购买奢侈品的消费陷阱,而另一种消费陷阱,就是做过度的不必要消费,似乎没有花很多钱,但积少成多,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种陷阱常年与社交媒体相关:告诉你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条这样的裙子,疯狂和你鼓吹智能生活新科技,或者是美色陷阱 - 常见于粉丝购买明星代言的行为。

说实话,在我觉得不给自己增添经济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购物消解压力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行为。无欲望生活需要的是极高的精神世界层次,而现实快节奏的社会下,想达到那样的精神层面还是挺难的。所以所有的事情,还是一个度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合理的理财规划,和学会延迟满足,以及提高自己对社交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为什么消费要更理智,因为我们花钱,希望买的是消费后的快乐,是真正的物有所值,而不是未来的负担和悔恨。

知乎用户 墨邻​ 发表

疫情期间我离开的自己的房子去了异地的老公家。结果三月到 11 月最近才回去。

到了之后一直在扔过期的东西,很多都没拆封。因为疫情在家也不用化妆打扮和包包。那些东西在柜子里第一次让我觉得扔了得好。

真的是一边扔一边心疼。然后发现眼前所看到的大部分东西都可以扔。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举个例子,我之前喜欢买一套一套的口红总觉得不同场合会用到。结果疫情在家只有一只我带去老公那的,也够用了。

回家扔了一百来只大大小小的口红。同理还有眼线笔。还有 lamer 的精华开封太久没用,悔恨的泪水在眼眶打转。

以后再也不买了,用多少买多少。不管有没有折扣,坚决不囤货。这次扔完要尽量走极简主义。你以为囤货是省钱,不买才是真理。

知乎用户 F211​ 发表

据我所知,抗癌特效药都是几千几万一瓶,是普通人一个月甚至半年的薪资。一些重症大病的治疗费基本以万元为单位。

当普通人把薪资变成了:

几千块一件的羊毛大衣,二手卖出去时可能就卖个几百块。

上万元的黄金首饰折去工艺费品牌溢价佩戴损耗等,变现也要缩水 20%。

满屋能及时回应你需求的智能冰箱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回收价甚至不能用购买价格的 10% 来回报你。

化妆台上的 lamer、sk2、黑白绷带买回的青春可能不明显,但 icu 万元一日的账单一目了然。

每日几十元一杯咖啡和每周几百元一顿火锅也消费得起,买一套房却要两代人共同努力许多年,某些城市可能只够付个首付。

哪怕年薪百万,也要干完一个月才能领到月薪,干满一年才能拿到年终奖。

若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后盾,当意外、疾病、灾难这些风险来临,普通人身上印着名牌 logo 的衣裳鞋包没有一丝防御力,依旧赤裸而脆弱,分分钟被现实锤得渣都不剩。

如果你是个存款寥寥,房产仅够安身或要租房住的普通人,走消费主义的路,不仅处处是坑,一个不小心就会坠入无穷深渊。

如果你银行账户有 1000 万存款或名下有许多不动产投资在钱生钱,你已不再是普通人。那么消费主义绝对不是陷阱,而是正道的光,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舞台靠你捧场助威。

所以年轻的普通人,先搞钱存钱,吃饱穿暖就行。那些浮华的美好,等钱够多再去摸。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七个字:知道自己要什么。

或者一个字:穷。

字面好理解,做到极其难。

一:

我用手机有个规律:从红米 note 第一代现在 note9 了,我买一个红米 note,因为我对手机这东西不太爱护,摔来摔去,基本不到一年就会摔出问题,然后我就用家里的 iphone,如果家里没有就买一个,等 note 出新款的时候,我再买个新款的红米 note,然后 iphone 拿来导航或者卖掉。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

我非常喜欢 MIUI 和大电池,而且我也不需要拍照,所以红米那谢特一样的拍照对我毫无影响。

不用 iphone 是因为垃圾续航对我来说影响非常大,系统限制太多。虽然每天坐办公室,但出去玩或者旅游,我是极其讨厌带很多东西的,何况充电宝~

今年换手机的时候,我想着要不买个 12 用用算了,但还是没说服自己,因为我知道买了我用几天肯定讨厌,讨厌了就不想用,不想用就会换手机,白白浪费钱。

人,有个奇怪的地方,就是花了钱买东西,会维护这个东西以证明自己没买错。

我不会,我觉得垃圾,他就是垃圾。

二:我常年背个二十几块钱的小米背包,上下班的背包还是活动的时候 5 块钱兑换的。。

这期间,我老婆买了好几个包包,都是旅游的时候买的,确实比国内便宜。在意大利买了 YSL,英国买了香奈儿,日本?买了小猪包(不认识牌子),还有什么 Gucci 啥的,有的忘了在哪买的了。

其实我是不太认可这些东西的。面子?妄想自己已经提升阶层?觉得自己区别于其他劳苦大众?有品位?

呵呵,还不是一个花了自己‘血汗钱’去养活比你富有无数倍的资本家的底层蝼蚁(有钱人除外)?

但女人的需求点不一样,老婆喜欢就行。。

我自己呢,挺喜欢一款 LV 的钱包的,但一直以来也懒得买,主要还是用处不大,基本用不到吧,用不到就想不起来去买。

我不确定是我过于的清晰的知道我需要什么,还是因为穷。

也有可能是我非常自信,我老婆说我极其自信 - - 好像还真是,我甚至不理解我哪里来的自信

别的不敢说,但我知道,我花的钱,不会错。

更是因为,每一分钱,都是我挣的,我花钱的时候,我得对得起付出的劳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欲望。

这年头,谁 TM 挣钱容易。

大中午的,我都写了些啥玩意

知乎用户 半桶水的吟遊詩人 发表

谢邀

消费主义的陷进

我个人跟你们理解的不太一样

我认为消费其实没有陷进

因为我的消费都是经过思虑的

所谓的消费主义陷进

我都可以为理解为资讯与行动不相称(这是我子华神说的)

简单来说就是,你看到的东西和你所认为的东西,跟实际有偏差

所以要避免消费主义陷进

你只能足够穷

要不你以为我的选择困难症是怎么来的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旧城蓝调 发表

不要借钱,不要成为供养者。

知乎用户 一个热爱生活的好青年 发表

写一个吧——生鲜超市会员卡套路。

刚开一家生鲜超市,因为价格比别的地方便宜一半,天天爆满,小明看了觉得挺合适,刚要买,发现会员价每斤居然还比正常价便宜一两块,于是小明兴冲冲地跑去办理会员卡,充会员卡还送盆,充的越多盆的质量越好,材质也越结实,小明想着这里这么便宜,就算坐车来这里买还是能省不少钱,而且蔬菜水果蛋肉奶一应俱全,就办了一张 400 元的卡。

谁知,过了几天开业促销期过去了,所有商品恢复正价,即便是会员价能便宜点,还是比自家楼下要贵好几块,小明这才惊觉上当了,可是会员卡不退不换,小明只能忍痛赶紧花完,再也不来了~

————

第二个,网络手纸促销疯狂大减价

小明这天打开 app,发现 618 万亿补贴活动,平时买好几十的大克数手纸只要 29.9 元,小明想着既然是平台主推的活动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买了好几份。

收到货小明发现不对劲,这个手纸和自己在超市买的手纸大小厚度都不一样,一卷手纸比超市的小好几圈,而且虽然同样是三层的,app 买的却特别的薄,再一看厂家,虽然牌子都一样,但是厂家不一样,怪不得差距这么大。

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网络特供商品,包装品牌都一样,但是网络价格战特别激烈,网络用户对价格更敏感,所以低价,就导致低质~

知乎用户 成路 发表

多花钱吃东西,然后在花大钱时自己换算:这部 iPhone12 足够我买 200 片厚切牛排、这瓶眼霜是我一年份的肥宅快乐水、氪这一单的钱够我一家人去陶陶居吃一顿好的……

由于人的食量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这些钱全部吃完,所以相对来说就节省下来了。

知乎用户 爱上大蒜的味​ 发表

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都是资本家给我们虚构出来的世界。

双十一年年都搞,我们真的能在在双十一中省钱了吗?双十一的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做的任务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到头来,你可能真的省了二三十,但你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远不止这个钱。

手机一年一更新甚至半年一更新,你的手机真的不能用了吗?满足不了你正常的需求吗?你真的需要换一部新手机吗?其实你不需要,你只是被手机厂商的营销洗脑了,必须得换一部新的手机!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男女之间的爱情真的需要一颗钻石来代表吗?没有钻石的爱情就不能恒久远了吗?你需要的不是一颗象征爱情的钻石,你需要的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给你的爱人最好的爱。而不是一颗冷冰冰的钻石。

消费主义的陷阱已经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在做任何购买决策的时候,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就能避开陷阱!

知乎用户 王千亿 发表

保持贫穷,别让自己手里有过多的可支配资金。

年轻人容易冲动消费大多是因为手里刚好有点钱,在他们的认知里,钱是拿来消费的而不是拿来投资的。

以及远离消费主义陷阱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延迟满足。

我有一个朋友,他对金钱的热衷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用他的话来说,“世界上只有 1 件事能带给他快乐,那就是看着账户余额一直在涨。也只有 1 件事能让他不快乐,那就是没钱可赚。”

他吃一顿饭超过 15 块就会心疼得嗷嗷叫,鞋子穿烂了才会买下一双,大一买的二手电脑用了 5 年至今没换。但其实他并不缺钱,大学期间自己赚钱买了套小公寓,手里流动资金起码有 6 位数。

我总是调侃他:‘赚那么多钱不花简直浪费 ““要不要我替你花”。

和他相比,我算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了,偶尔掉入消费主义陷阱也会安慰自己:“快乐无价!” 这直接导致我大学四年没少赚钱但也没攒下钱,工作一年一直在赚钱依旧没攒下钱。

直到最近,工作不开心老想离职的时候,突然发现手里根本没有周转资金。

比如最致命的一个问题:辞职之后没有收入来源怎么养活自己?房租水电费从哪儿来?拿啥给猫买猫粮?

贫穷促使我根本不敢辞职,也让我意识到才刘玉玲 “F–K you money” 有多重要。

然后我去算了一笔账,一笔日常生活支出和大额消费支出的账,继而翻出了很多买完再没用以及用了几次就懒得用的东西。好像当时买就是为了单纯拥有,或者看完广告和种草一时兴起买的。

而当时购买的原因,就是因为手里有钱,不花掉就不得劲的那种。

我想辞职,但我没钱,于是就去找了那个朋友,问他怎么攒下钱的。

他说:一有钱我就拿去投资(买基金和比特币)了,所以你别看我看着手里有点钱,但能花的根本没多少,根本没钱冲动消费,穷着穷着就攒下钱了。

回去之后我就开始学他,手里有闲钱的时候赶紧买基金和比特币,剩下的钱刚好够生活费。

这个攒钱方法才实行了 1 个月,但手里已经开始有一些应急的周转资金了。

同时我也发现,手里有钱是最让人有安全感的事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清楚自己的需求且不为诱惑所转移吧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特意去翻了一下所谓消费主义的定义应该是什么。结果找到了这个:

马克思主义中,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制造的必然产物。而资本主义要维持运作,就必须将工人转化为消费者,才能将大笔钱花在大量生产的货品上。消费主义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因为只有消费大量超过需求而生产的货品,才有可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运作。鲍曼也认为,在泰勒主义下的工人是 “藏于生产者中的消费者”,被期待在消费中获得个人的自由 Wikipedia ” 消费主义 “词条

打个比方说,如果现在需要买一部上下班通勤用的汽车,那么花钱在油耗性能上、外观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多花几万加个天窗就是过度消费,因为通勤的时候显然并不会用到天窗。销售(资本)会通过调整车辆价铬和配置等等方式想方设法让你购买大于你需求的配置。

我觉得高度市场化的任何行业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这个现象。年轻人要” 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除了购买前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之外,还可以从学会理财开始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 解释皆是​​ 发表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而要想获得这样的生活便需要个人的财富作为基础,但是个人的能力强弱决定了收入的多少,很多人的收入往往是微少的,自然个人的支出也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群体的生活为大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也让个人的欲望得到了释放,因为当个人身处群体之中时,彼此会不由自主的进行比较,明显的差异很容易让收入低微的人产生落差感于是拼搏奋斗之心油然而生,自然也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获取财富。

[

创富新思维:消费商时代

京东

¥32.6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68551434548461568-0&p=JF8AARoDIgZlG1IUBxEBVBlYFTISBlQYXxAEFQFTE10QBiJDCkMFSjJLQhBaGR4cDF8QTwcKWUcYB0UHCwITBlYfXhMFFAFdHV4RHUtCCUZrHVhWf1BuC2NiVHEAQSwWenBHEGQndQ4eN1USWxcKEwZVHFglAhMGVR9eFgEUBmUrWxAyU2lVGloXBBUAUytaJQIVB10aXBwDGw5QE1glAhoDZc31gdeauIyr_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VSEl8RAhcFUB9eHAcVB1EcUgkDIgdUGlgcARcOUR81EAMTBlcaXBwKF2lXGloWBRsBUR1dJQIiBGVFNRRREVBQHA8QbEhYF0wJEFREaVccXxMEGgBlGVoUABA)

教育体系的改革,让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在这样供过于求的工作市场上,个人的收入自然而然便会受到限制。

生活压力的增大让个人不得不减少生育子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到了丰富的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逐渐养成习惯,想要更改变得越来越困难。

对于父母而言财富的获取是困难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却没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生活压力的增大让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是生活习惯已然养成,只能够继续沿着这样的习惯前行。

各种各样的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让人流连忘返,这极大刺激了青年人心中的欲望,介于这样的情景,借贷平台随之兴起,快速的占据了市场,随着借贷生活的司空见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其中,成为了借贷的一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借贷额度的增加,个人的消费也在随着水涨船高,五颜六色的产品早已让人眼花缭乱,借贷为自己提供了满足需求的力量,于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自己越陷越深,最终导致负债累累,无法自拔。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此对于借贷所产生的后果,大家无法进行评判,个人唯一能做的便是明确自身的能力,做好良好的理财规划,控制住自身的内心降低欲望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远离过度消费的陷阱。

对于父母而言要为孩子树立节俭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控制住自身过度膨胀的欲望,否则只能够听从不良的习惯做出过度消费的错误决定。

知乎用户 delight 发表

很不幸,目前来看,年轻人想要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交更多的学费,而且往往交了这些学费短期之内还得不到回报,所以这个方案才会那么的没有吸引力,而消费主义才会盛行。

消费主义滋生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高高在上的房价,另一个就是没有既稳定又有足够吸引力的奖励储蓄的机制来抗衡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房价我就不多说了,不少年轻人不是真的消费主义作祟,而是正常的消费需求被房价挤压,得不到满足。不仅如此,高房价也变相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而这部分最后也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然而这块凭个人力量难以改变,所以就不展开了。

不过,假如说你今天能免费获得 1000 元钱,你可以选择今天兑现,或者选择明天兑现,但是如果你选择后者的话,可以拿到 2000 元钱。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吧。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么好的事,不过道理是差不多的。

如果有个鼓励年轻人存钱的机制,这个机制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好处,那我相信还是会有更多人愿意咬咬牙坚持少消费个几年吧。

然而 2018 年新规定,市面上不允许出现保本的理财产品,只要你投资,就有亏损本金的风险,这只会导致绝大多数年轻人会因此对投资更加抗拒。而前段时间 XX 宝,风险测评 R3 居然能买到类期货产品,这分明是产品设计的漏洞,结果损失一大部分却是投资者自行承担,这更加打击了投资的积极性。

说实话,两年前我会建议年轻人存钱进入证券市场,最坏情况是交一点学费,最好甚至可以赚到钱。其实如果有人听我的买半导体和医药 ETF,最最起码应该 2 年翻一倍,也是很丰厚的收益了。

只是现在国内大 A 这个水位,我也不敢盲目推荐萌新进场啊。不然让比人高位接盘我不是成历史罪人了。

还是希望国家能够继续推动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吧,年轻人如果真的能靠存钱赚钱一点相对稳定的额外投资收益,那消费主义不就不攻自灭了。

知乎用户 感冒灵​ 发表

说句实话哈,在现在网络发达,年轻人大部分时候都依靠网络生存的情况下,想远离消费主义的陷阱,几乎不可能。

远离是不现实的,在大数据的普及下,每个人的消费喜好,消费逻辑以及习惯都不再是秘密。哪怕你没有需求,资本也会想尽办法给你创造需求。

所以对抗消费主义最好的办法,是 “穷”

当然,这里的 “穷” 指的是“没钱消费”。并不是说让你变穷,而是说要把你现在的钱用到更好的、更合适的地方去。

说直白点,就是留一些日常开销用的钱,其他的全部拿去理财。

理财的核心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 “强制储蓄”,收益只是额外附加的,不需要去过分追求。

一个人的卡里有闲置的钱,是真的就会有种莫名的想要花掉的冲动。因为当你有闲钱时,所有在你预算范围内的东西都有可能勾起你的欲望,哪怕这东西你可能完全不需要。这才是消费主义的可怕之处。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吃过这种亏。我买过 1000 + 的滑板,也买过 10000 + 的相机,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柜子里的物件。

因此让你的钱有一个好的 “归属”,非常重要。钱在哪里都可以,但不要在你的消费计划里。

当然我不是说完全拒绝消费,而是正确的认识自身的消费需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另外就是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包括理性消费,适当消费等。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能明确自己真实的需求,看破消费主义精美包装之下的本质,这些东西就都诱惑不到你了。

在此之前,利用好工具,看好自己的钱包。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有这么多钱。

知乎用户 顾声久​ 发表

很简单

不听淘宝的

不听京东的

一日三餐健康能饱就行

不用料理意面追求精致

衣服鞋子简单干净就行

不用耐克阿迪紧跟潮流

手机不必 iPhone

看书不必 kindle

牙刷不必电动

看剧不必平板

开支之前问问自己

是真的 “需要”

还是 “想要”

有无数地方教你怎么买

但没有地方教你怎么挣怎么还

积累财富

是你挑战世界的底气

控制物欲

则是你不被世界控制的底气

有钱有时间

多读书多思考

多运动多看看世界

在这个消费时代

做一个清醒的人

知乎用户 菌生 发表

告别韭菜生活,从不花钱做起。
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买;想买但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买了不会提升效率或商品本身价值不高的没用东西,不买。
只要我足够抠门,资本家的镰刀就割不到我。

不要冲动消费,不要报复消费,不要不理智消费。
买东西的时候多看看性价比,多做比较。少负债,多做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比什么消费贷款都强。

![](data:image/svg+xml;utf8,)

不要为了追求身边人的惊叹,崇拜去购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高端消费品,奢侈品不一定天天用。
不过很多人都做不到就是了。
因为他们已经在消费陷阱里出不来了。
看看老一辈的人就知道了,他们是觉得越便宜越耐用的好,还是觉得越贵包装越奢华越看起来没用的好。肯定是前者。
但又说到了。

![](data:image/svg+xml;utf8,)

拿考公机构来说一下吧,有又贵但是教的又特别好的尚禅,也有便宜但学的很皮毛的粉笔,还有又贵又学不到东西的那个谁谁谁(手动加密,以防杠子说我黑他们),考公人会怎么取舍?要我说,一是看经济水平能报什么,二看他们这些机构教的水平,师资水平,还有学过的人的评价。
身边有人正好考公,我拿这个问题去问了他。答案很有意思:如果是都可以消费的起,那我宁愿花多一点的钱寻求一个师资,经验都很好的机构,比如尚禅。如果经济有限,那我就会选个在经济范围内可以的,比较过的各方面最好的机构。

![](data:image/svg+xml;utf8,)

所以挺简单的,性价比合适,自身需要的可以达到,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就 ok 啦。
在现在这种快销时代,只要精打细算就可以离陷阱远一些!告别韭菜,从我做起!

知乎用户 韭菜后浪 发表

其实很简单,在乎一心而已。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生在凡尘中,都面临着繁琐的生活,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面临着亲情,友情,爱情,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欢乐,也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所以我的这个回答,并不是要让我们超脱世俗,去做一个圣人。因为对于几乎百分之百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难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资本给我们挖下的种种陷阱的影响。

比如资本告诉我们说钻石就等于爱情。但是钻石真的可以等于爱情吗?我的一些农村的长辈。他们那个时候,很有可能都是指腹为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他们这一生都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相互扶持,走完了这一生,虽然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富足,但是我觉得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而且这种感情,是不需要靠外在物质上的表现去证明的。

我的舅舅和舅妈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钻石。更谈不上买过钻戒。但是当我舅舅六十多岁得了尿毒症的时候,我舅妈一个人每天打三份工,基本上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每天骑个三轮车带着我舅舅去医院看病。在病床前伺候了三四年。他们都是很淳朴的农民,他们从来不会把爱情挂在嘴边。但是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行为胜过世上一切甜言蜜语。也超越了一切物质上的体现。

去年的去年有一部很热播的电视剧,叫做觉醒年代。这部剧里面也有我们伟大教员年轻时候的一些相关的剧情。当然,影视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戏剧化的成分,但是有些事情是真的。比如我们的伟大教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三不谈的规矩。

一不谈钱,二不谈女人,三不谈鸡毛蒜皮的琐事。

而当时北京大学的很多学生,实际上是经常抽大烟,逛窑子,吃喝嫖赌样样都干的。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老师曾经在他的一堂课里面说,如果当时教员的室友叫教员一起去抽大烟,你觉得他会去吗?他肯定不会去的。为什么不回去呢?因为他志不在此,他的心里根本就不会起这个念。

我们看看教员 24 岁时候写的一片被老师给了 105 分的作文,《心之力》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这篇文章和马克思写的高考作文《_青年在_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文章,推荐大家去读一读。

如果起了这样的心念,还会被所谓的消费主义乃至于任何外界的思想所动摇吗?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的人,注定这辈子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成不了圣人,成不了伟人。

但是不能成为圣人和伟人,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向伟人和圣人看齐。我们可以让自己无限趋近于他们。哪怕不能治国平天下,但起码也可以修身齐家了。

这个世界上能做到修身齐家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了。

别的都不说,抵制一个所谓的消费主义的陷阱。

修身足矣。

知乎用户 来盘瓜子 发表

说一个我遭遇过的消费陷阱吧:

刚上班的时候,被女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包的观念轰炸。
买过一个罗意威的包,一万多,三个月的工资。

背出去的那天下雨,还沾了水。

当时没在意回家拿布想把水擦干的时候,发现包包起了泡。

对,起了泡。头回知道皮包,沾水会鼓包。 贫穷抑 - 制了我的想象。

我问,喜欢买大 - 牌包的朋友,这个包沾水鼓包了该怎么修护?

她回答,不知道。

我问她,你有这么多包怎么不普及一下包的修护常识呢?

她说,她出门的时候脚都不沾地,包也没机会沾水。

(声音不大,侮辱性极强)

瞬间明白,有些东西在实力达到之前,强行拥有会变成一种负担。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用了两年改掉了消费习惯。

是的两年,为啥呢?
因为改变太难了,克制太难了

循环反复,反反复复。咬牙跺脚才真的改掉。

用《认知觉醒》的一句话说就是:
“道理都是空 - 头 - 支 - 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我们有事花了很多的时间到达觉醒的层次,但是愿意改变的人却寥 - 寥 - 无 - 几。

那改变后的人生是什么?
是 !
改变消费习惯以后,我花了两年多时间存到了五万。那时候特别开心,努力有了回报,恨不得把那五万提出来裱墙上

改变就是钱,钱要不要?
要!
那就去做!真实的去做!空想没有未来!

找到目标 就立刻围绕她去开展计划,别空想。
未来空想不来,行动它才会来

(我妈后来安慰我说,别难过,你这么想。他会鼓包就说明是真 - 皮 -。可谢谢您嘞。)

知乎用户 小翠​ 发表

新年伊始,我女朋友沉迷看抖音直播卖货,昨晚看着直播扬言又要买衣服。尤其是当主播喊着清仓大甩卖、亏本处理、卖完回家过年、手慢无、家人们等字眼时,我女朋友更是情不自禁、目露凶光。

![](data:image/svg+xml;utf8,)

于是我拉着她强行做了一波复盘。最终数了一下,光冬天的外套就有 10 几件,甚至让弱不禁风的衣架产生了数据倾斜。我问为啥还要买,她不是嫌脏就是嫌不暖和。

资本现在疯狂鼓励我们消费,各大 APP 都想借钱给我。传统电商公司借钱给我也可以理解,现在连个订外卖的 APP 都可以借钱给我。尤其短视频流行之后,各种商业化的广告更是无底线。月薪三千推荐你买奥迪 A6L,我黑人问号。大环境如此,不少年轻人都会陷入超前消费的陷阱,最终走上巨额债务的道路。

年轻人如何远离消费陷阱,我觉得有几个途径:

1. 了解自己的经济实力,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消费行为都带着冲动的情绪,熟悉心理学的销售们擅长激发你购买的欲望。所以每次产生购买行为前,试问自己真的需要这东西吗?看《乔布斯传》的时候,看到过一张图片,小乔家的装修比叙利亚风格好一点。

2. 寻找更加高级的乐趣。消费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但这样的快乐如昙花般稍纵即逝。《瓦尔登湖》中有句名言: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昨晚复盘尾声,我和我女朋友谁也说服不了谁,女朋友对我大打出手。我瞬间怂了,我说:实在不行,你在快手买呀,你这不是让我失业嘛。

知乎用户 Water Jiang 发表

我想给那些想摆脱消费主义的人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对于没有时间或耐心阅读本书的朋友,下文我已经帮你总结了本书的主旨。看之前动一动您的手指,点个赞,鼓励一下,不枉我码这么多字。

作者的观点是: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被剥削,大规模生产,自动化,精简,全球化的原因,而不是自甘堕落。但是据我的观察,在如今这个时代,机会还真是挺多的,只要肯干,就有机会,更有脱贫的机会。可是关键就在这个 “肯干” 上。干什么?怎么干?干多久?这其中就牵涉到作者所说的 “工作伦理” 了。“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我们平时赞赏的人类美德,到了奴隶身上就成为了罪恶。”作者的这番话,我对此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我还在学校勤工俭学时在学校餐厅打工,我不得不重复地做着那些本应是机器人就可以做的事,我的一张嘴和一颗头对老板来说是完全多余的,因为他只是需要会搬运东西的一双手和两条腿而已。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时说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地剖析了西方(已经通过全球化而放大至全球了)这种工作伦理所带来的劳动异化的结果。马老师说:“什么构成了劳动的异化?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 他的劳动不是自主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结果,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作者说 “工厂体系的诞生事实上瓦解了工匠和他们的事业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这正好是工作伦理所追求的。” 没有看此书时,还真想不到人从”工匠 “变成” 工人 “后所丢失的是如此珍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艺术性(想象一下手工制作的皮制品,手表,中国的木工等)的专注。工作伦理加上消费主义的毒害,足以把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推入贫穷的万丈深渊。因此,我不再对穷人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态度了。而更多的是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对 “穷人” 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反思。这真是我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

我觉得对消费主义的的解药也是医治贫穷的良药,正如作者所说,“群体自愿的返璞归真,正成为群体贫困的唯一有意义的替代。” 这也是我个人拥抱极简主义的原因,也算是我对如今物欲横流,社会中充斥的消费主义的反抗吧。

知乎用户 李德宝 发表

在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消费能力之前,把所有的钱存银行办存折,少上网,手机卸载掉各种和钱有关的 APP,平时只用现金买日用品,因为用现金会让你感觉钱花的很心疼,手机支付刚是感觉花别人的钱。

知乎用户 UD 岚 发表

只买生活必需品,少买号称提升生活品质和象征身份的东西,商家为了每个阶层都设置了量身定做的消费陷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税。

我们经常会买到听着高大上实则无卵用的产品,买后才发现跟风的网红产品大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怎样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

商家说的再好,没有需求的东西就不会买,功能繁多的家电也别买,用的时候也只能用一个功能,而且实用性和耐用性远不如单一功能的产品。锦上添花式的产品别买,看着好看不实用,解决不了我们需求的痛点。宣传神器的都别买,明显虚假宣传,你还指望买它直接成神,无所不能?制造和贩卖焦虑的产品基本不考虑,天天不吃后悔死和不用遗憾终生的,我害怕用了追悔莫及。

年轻人要学会在商业欺诈中守护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花了钱,还被人当成了傻子。

知乎用户 福慧乃乃 发表

消费主义陷阱正在割韭菜。大部分节日,都是高层人士蓄意包装出来忽悠洗脑利用普通人的**。**人类诞生之初,原本就没有任何节日。

之前 Twitter 有个很热门的帖子,受到了大量网友的认可:

” 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618,端午节,男权,女权,双十一,双十二等等,都是忽悠傻子的,为的是促进消费而已。“

情人节,原本是个悲伤凄惨的死亡故事,但经过高层的包装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然后就可以用它来收钱,割韭菜。还有各种狂欢节,狂欢日…… 都是蓄意包装捏造出来的。

就问你有没有给爱人买鲜花钻戒?有没有给爸爸买保健品?有没有给妈妈买新包包?

如果没有在节日里一起消费庆祝,没有买精美的礼物,还有许多情侣为此吵架冷战闹分手!

钻石骗局:”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那么贵是因为钻石矿被戴比尔斯垄断,每年只放出很少的数量。不过现在已经能批量生产人造钻石金刚石。钻石还卖那么贵无非是暴利剥削。但是如果不买,女朋友就觉得没有诚意,女方可能就摆脸色闹脾气不同意结婚在一起。

奢侈品骗局也是大抵如此,靠广告营销包装,靠明星站台,靠虚荣面子撑场。事实上可能用不到一年就坏了,五金拉链也生锈了。香奈儿衣服坏了,你去找门店销售经理维权,销售说:” 我们的产品都是卖给不会第二次穿它的高端客户。”

这些本质上都是虚的,是泡沫化的,本来不存在的,现在却形成了消费主义 PUA 式的绑架,引诱人的欲望虚荣和攀比,产生各种利益矛盾乃至争吵纠纷等痛苦。

双十一、双十二、618 等节日,加入购物车的时候感觉像收下了宝贝,付款收货后却依然很空虚。

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在无尽的日常烦恼之余,唯一能收获快乐的可能就是买买买了。

商品买到手了,堆放在角落里,真的拿出来用过几次吗?还是,购物的快乐只是一种假象?

因此,人们热爱 618,又痛恨 618。

买买买之后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迷茫和空虚。总有声音在耳边说:工作那么辛苦,赚钱那么不容易,一定要买点东西犒劳下自己,买点东西吧……

“这款产品能让你变美;这款产品能让你变聪明;这款神奇的产品能解决… 烦恼。”

于是,人们就买单了。

他们被广告媒体、网红博主、视频直播、公众号忽悠着买了一大堆没什么用的垃圾。

但是呢,这都不是真正的快乐、踏实和安全感。

多数打工人常常喜欢说:

“等月底发工资我准备换一个新款 iPhone;等年底发发奖金,我准备去那家很火的网红店大吃一顿;等我攒够一百万之后,我就要买车买房,结婚生娃……”

事实上是:你大概率还困在泥潭里,你改变不了你苦逼命运,即使你拥有了最新款 iPhone。

你只会用它来抢红包,点外卖,网购,刷抖音,玩游戏,追剧看小视频…… 直到你迷迷糊糊睡着,你梦里都充斥着不安与焦虑,对未知的恐惧。

那么,人生真正的快乐、充实、安全感、命运的未来,是什么?

不是消费买单,不是被剥削压榨,而是成为强者改变阶级改变命运拥有影响力,让别人买单。

这句话可能很难理解,非常犀利。

真正的快乐充实和安全感,不是消费和买单,而是你强大了让别人买单。

不管商家多么卖惨,说的多么悲催,什么 “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清仓大甩卖”,赔本赚吆喝,清仓大处理… 等等。等你买了回来就是空虚,纠结柜子太小放不下,最后也没用(穿)几次,但是商家他们都是站在顶层最开心的人。

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是强者,而你是被收割的韭菜。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体会过,当你很强的时候,一个动作,一个决定,甚至写的每个字,都会一呼百应。只要你愿意,别人随时可以对你鞍前马后,恭恭敬敬,照顾你体贴周到,无微不至,安排得妥妥当当。

那个时候,你就非常的开心、充实、安心、轻松、愉快、有能量。

因为你很强大,别人都受你的影响,非常尊敬你,把你捧在手掌心,把你的话语奉若珍宝,这就是很大的幸福和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