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要叫停校外培训机构呢?
知乎用户 人生如寄 发表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知友说的,国家建国以来投资万亿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被挖空了,名师优师都给挖到机构去了, 本来是利国利民的教育,成为商人的风口,进而商人变成大鳄,资本家,这与我们立国性质违背, 优秀师资挖到机构后,机 …
1、贵行业基本是轻资产运营,就算全垮了也不会导致银行坏账。
2、贵行业很多机构连发票都不开,现金走账或者个人账户收款,对财政收入影响不大。就算完全按章纳税,培训行业 6% 的增值税,一家千万级营收的机构一年就 60 万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了进项税撑死交 40 个,再认定个小型微利企业,假定一年 200 万的利润,企业所得税才 15 万。40+15=55,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3、贵行业从老板到员工基本没有二代。即使行业最顶级的企业家(老俞等),对标其他行业同等级的企业家,那 ZZ 地位和能量的差距一眼可见。
4、贵行业不存在高度关联的上下游,没有一个围绕贵行业形成的牵一发动全身的产业链。你挨了板子,也不会有人陪你一起喊疼。
5、贵行业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行业团灭了只要不挑还是能找到工作的,降点薪、前期工作经验和积累清零罢了。换个角度想,找不到又如何,一帮大学刚毕业的人,你就算有意见能掀起啥波浪。秀才那啥,三年不成,晓得伐?
基于上述标准,我觉得甚至可以构建一个评估某行业 “政策性风险” 的模型。
十二年从业者,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说教培怎么走到今天的吧,以及这次为什么一定要往死整顿,现在的现状,还有后面的小预测。
个人眼中教培简史(作死历程):
09 年,我还是大学生,从十月份开始接家教,第一节课是小学生辅导作业,主要是数学英语,两个小时 50 块,给中介 70。我大约是从这个小姑娘开始真正进入到教培行业的。从 09 年到现在,我做过托管老师,做过家教,做过大牌连锁机构教师,带过一对一、班课,偶尔有机会也会去学校临时代课,做代课老师,俗称合同工。
· 09 年到 13 年左右:
这个阶段的培训班主要还是小区附近为主,偶尔也有做的比较大的,但都是托管的属性比较强,有点像升级版的小饭桌,辅助学生完成作业,也会有提前学,但是从内容到难度还是依托学校进度和官方的教育大纲的。也有奥数班,艺术班之类的,但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功利。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太大分层,家长也不是焦虑的不行不行的,非报班抢跑不可,一般就是找个地方看孩子写作业辅导功课,总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好,就这个心态。
有一两年的寒暑假,我曾到某个市内认可度比较高的培训学校兼职,从发传单招生,到做小班主任辅导功课。那时候的机构主要还是在寒暑假复习巩固,稍加预习,报名的主要是假期没地方去的娃娃。我记得那个老板算是我的师兄,师范大学毕业一直做培训学校,家长中口碑很高,他带我们去每个学校发传单,背地图,了解每个学校的风格和特征,甚至有自己的班车(租了大巴,按线路接送学生)。没有焦虑营销,一个班 15 人左右,价格忘记了,但是不算贵。
对了,所谓的家长口碑高,老师不错是一方面,更多的认可在于服务,一日三餐吃的比较合理,班主任对学生和家长很了解(我们带班之前就要求必须把孩子名字,父母电话,家庭住址背下来的),有班车方便接送,孩子有任何问题都得找我们。
· 13 年到 16 年左右
家长焦虑现象、全民辅导班现象开始露出苗头,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因素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首先,某些小升初、甚至幼升小掐尖现象越来越明显,名校之流尤其对各种奖项情有独钟。这就刮起了一阵小学生考证风,奥数要拿奖杯、舞蹈武术要拿奖牌、英语要 KETPET……10 年之前也有学奥数,也有学艺术,但家长最多是想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或者简单培养一个爱好,而不是一定要竞赛考级拿奖,目的明确为了升学保驾护航。
其次,公立学校减负减到家长没有安全感,从三点半放学,不得不送托管班,到发现必须在外面补课,学校教的越来越简单,不够应付考试,再到最后,所有家长和学生甚至某些老师都认为必须在外面补一下,不然跟不上。那几年很多学生家长转述某些老师直接说 “你们在外面都学会了,我就不讲了”“这个地方你们去补一下课”……
第三,那几年的学生家长以 60,70 后为主体,很多是借了房地产和股市、经济发展的东风,有钱的比较多,或者说比现在的准家长(85 后,90 后一身债不敢生娃的)有钱的多。比如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家里拆迁分了四五套房,每个月租金就够他在外面随便砸钱补课。
这个时期的机构,尤其是大机构,快速雕琢了一套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方法,比如进门考,比如小班分层次教学,比如独立于官方之外的一套自己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个方面,以英语和奥数为主要典型。
而大型机构对任课教师的剥削还是很严重的,越是大型机构,课时费到教师手里的越少,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事情,和续班率的要求,很多磨练出来的只想教书不想管杂事儿的教师也脱离了大品牌机构,逐渐向中小型机构下沉。
这个阶段也是补课机构比较风生水起的时候,有些大机构的销售看着眼红,自己挖了生源租间写字楼办公室买点桌椅就单干,给家长的报价低点,给教师的课费高点,最起码不至于起步就赔钱。也是这几年,好多亲戚朋友劝我也自己办一个,成本小,易复制,自己也教的不错,好在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来没动过单干的想法。
· 16 年到 18 年左右
资本闻着味儿就闯过来了,各个大牌子连锁机构不停地扩张加盟,抢占市场,也是这个时候开始,销售们的话术逐渐 “贩卖焦虑” 化。毕竟真正有需求的家长和孩子就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钻出来,每家销售的文案都逐渐换成了“你来我培养你,你不来我培养你的竞争对手”、“就怕学霸放暑假”、“寒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宣传话术越来越微商化。最恨人的是暗示不给孩子报课等同于不是好家长,绑架家长的钱包。
也是这段时间,各种名目繁多的概念被营销出来,比如 “北美真人外教”、“加拿大原版教材”…… 大家本质都在做学科,这些所谓的卖点,其实并…… 没什么用。
这段时间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全民补课变成社会问题,然而焦虑营销甚至热门电视剧的加持下,家长们更疯狂,学生们更焦虑。
那几年,我亲眼见到一条街上补课班一家连着一家,学校附近一排一排的 “补课一条街”;也亲眼见到某一个商铺三年内换了五个牌子,都是教育机构,但最终也没存活下来;也见过在教师课时费 150/h 的时候,资本拓客敢做 1999/20 小时,四人团报还免一人学费,对,赔本到教师成本都覆盖不了,更别说房租水电教务宣传成本。
除了赔本拓客,健身房美容院囤课开卡那套也被有样学样,整个市场开始混乱。其实之前十多年小机构和周边学生学校都属于一种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忽然冒出来这么多机构,“焦虑营销” 越来越厉害。
当然,焦虑的不仅是家长,还有很多原本不贩卖焦虑踏踏实实做补课班的中型机构,看着周围左一家右一家的开门,右一家左一家的关闭,很多中小型机构也开始受到影响,我认识的两家机构原本一直是一个月一交学费,有一家甚至是课后交学费,也是在那段时间为了保持 “用户忠诚度”,最终变成了买大课包囤课式。
线下校外培训已经白热化。
· 18 年到 21 年
其实从 18 年消防检查,严格要求培训机构教师必须有教师证开始,就已经露出了要治理的苗头,当时有的小机构因为拿不起重新租房装修过消防的钱,把孩子和剩余课费一起转给任课老师(老师酌情把剩余课时上完,孩子转成私人家教继续辅导),机构关门大吉,现在看来反而倒是是因祸得福了。
但更多的中型机构还是想留下来,于是重新扩大面积,重新租房子、做装修,过消防检查,申请 “办学许可”(补课班大多只有营业执照,工商许可),递材料,等审批。这一轮折腾下来,少说要百来万。
20 年疫情黑天鹅,所有线下补习班直接停工,线上教育异军突起,一时间从猿辅导、掌门 1 对 1、VIPKID,学霸君…… 一轮一轮不断投资,不断烧钱,不断投放广告,很多嗅觉敏感的同行就已经察觉到早晚要出问题了,这是第一个信号。
第二个信号,是学霸君事件和优胜事件,学霸君的教育贷极其恶劣,优胜 20 年的老品牌说完就完,业内影响很大,其实不止这两家,还有好多机构因为盲目扩张,加上疫情的原因断了资金链,直接倒闭,家长没钱退、学生没课上、老师没工资。
后来正式复工复课,所有行业都恢复正常,但仍然不让线下补习班开门,就难说只是防控的原因了,这是第三个信号。
为什么要一下子往死里整顿
为什么要整顿,我在另一个回答里写过,当然是以一个从业人员的角度去回答的,我今天就只说说为什么一下子按这么死,往死里整顿吧。
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 “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里,大家本来都坐着看剧,最开始有几个人站了起来,最终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比原来做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并没有改变结果。”
这次从最高层面下达的指示,给我的感觉就是国家想官方出面强迫大家都一起坐下来,好好看剧。
想法很好,我也很支持。
但是刀子真正落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真的疼。
眼见着从 “双减” 出台开始网上编的段子一点点变成现实,我真的不可能始终淡定。
最直接的就是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疑惑,十二年来我对得起每个孩子。从无贩卖焦虑,从不拖课时,孩子学得不错完全不需要补课那种我甚至会 “劝退”,或者告诉家长这段不必要补习,等到比较难的章节再来找我。
就拿今年举例子,最让我骄傲的不是高考 90 + 的几个娃娃,也不是中考满分的几个娃娃,而是有个性格自卑内向毕业都费劲的孩子,我陪她熬夜爆痘 20 多天,认可她,鼓励她,陪伴她,支持她,从 30 + 的成绩追到差 6 分满分。整个孩子自信而快乐,从觉得自己完全废柴,到想好好努力考高中的案例。
忽然间从大家尊敬羡慕的自由教师变成东躲西藏的打击对象,落差真的有点大。
但我真的是支持整顿的。
最近脑子里总是在重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个 “屋” 就是我理想的“各行各业都可以体面养家”
关于为什么治理的答案:
教培现状:
“双减” 官宣之前,很多中小机构还是很指望能办下来办学许可的,政策官宣之后,小机构纷纷放飞自我,没办法,从 18 年到现在,还想坚持下来的中小机构从重新装修过消防到疫情不开课,三年赔两百万都算最少的。官宣之后,大家意识到躺平会死无全尸,纷纷开始花式偷偷上课,进小区的,放哨的,前后门的,啥花样都有,但是大家都明白是垂死挣扎,命不久矣,横也是死,竖也是死,但最起码课耗多一点,不得不退费关门那天压力也小一点。
与此同时,家长们的反应也很有趣,首先就是更多的家长希望能私下联系老师到家里上课,其次,很多家长不希望补课班全体消失,尤其是抱着托管心态的家长。更有的家长会主动变成消息来源,比如偶遇检查小分队会主动通风报信。另外就是,往年家长可能更愿意在一个机构同时学几科,少折腾孩子,而今年明显有更多的家长是东家学一科,西家学一科,就怕哪家忽然就干不下去了。
这些家长主要以现在的初高三为主吧,毕竟陪跑了十多年,忽然不让上课没了拐棍儿,家长和孩子心里都没底,而且大考在即,谁也不敢轻易开玩笑,去做 “第一个坐下看剧的人”。
教师们也是惊弓之鸟,同行之间交流时候真假消息满天飞,大部分在职在编教师不敢出来了,但有一部分仍然在继续,不过也纷纷表示不敢和机构合作了。其实在职教师很多都不敢带自己校的学生,带的往往都是外校生。圈子里好多消息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说前几天某个在职老师在外带素质班(非学科),遇到检查直接推门进去问孩子在学啥,孩子实话实说是在学某某,检查队没问老师直接走了,老师惊出一身冷汗。说某个教师被家长小组拼课请到家里,估计是被没拼上的同学举报,还好跑的快。再加上沸沸扬扬的双胞胎课后举报老师事件,在校教师现在收敛了不少。
至于非在校教师,现在也是心态很不好,不仅怕被查,也怕讨薪讨不到的情况。昨天还有个同行说,这个暑假不敢在同一个机构呆着了,宁可多跑几个机构分散风险,但是整个暑假两个月压了三万多课时费,没证偷着上的怕随时跑路,有证的现在也推脱资金被监管不及时发课费。
盲猜预测:
补课班可能会回到二十年前那种状态,有补课的,但很少,不至于全民焦虑,大多也是邻里邻居互帮互助,连看娃带辅导作业,赚一个茶水钱,主要是对学校的补充,主要是替家长分担家庭辅导的压力。
而目前的补课班甚至学生甚至某些在校老师,几乎都认定不在外面补就啥都学不到,新课都在课外学,这才是问题所在。
个人盲猜校外培训不会完全急刹车,当然大连锁大机构尾大不掉,肯定不要想了,小机构自由教师这种,会慢慢萎缩。随着从业者的陆续离场,和没有新的从业者进入,随着家长们对公立校恢复信心和职业教育有序发展,当所有人都发现真的是 “各行各业都可以体面养家”,我们的未来就有希望了,当然,这个行业也就会慢慢萎缩了。
期待未来: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反复提到了,“各行各业都体面养家” 才是家长们荒诞鸡娃的最终解药。
每个孩子都值得尊重,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守护。我理想的未来是不管孩子和我说什么理想,医生也好,教师也好,实验员也好,售票员也好,出租车司机也好,餐饮店老板也好,服务员也好,会计师也好,工程师也好,美甲师也好,快递员也好…… 我都有信心支持他的理想,可以很有安全感地支持他向自己的目标进军,而不是 “孩子你这个理想不现实,买不了房成不了家养不了自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 “人上人”。当服务员的李华,开挖掘机的王明,做教授的张三,做医生的李四,电子厂的王五,送快递的赵六,每个人都能按时上下班,都能规律吃饭休息陪娃陪家人,都能买的起不算过度拥挤的房,都能体体面面获得尊重。
他们的一胎二胎三胎,才能真正摆脱 “内卷” 的束缚,问一问自己的梦想。
这个梦想可以是一路本硕博到科学家,可以是开一爿小店香飘十里,也可以是开出租车自由自在。
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每个行业都没有高低,也都养的起家。
愿各行各业都能够体面养家!
之前从业 k12 教育的互联网民工答一下
教培无罪,罪在那帮只要利润的人
本人去年离职的,原因是很简单
要脸要良心啊
本人遇到一个客户
农村留守儿童,爷爷奶奶被同村的一个老师推荐,让孩子来听的课程
三节课程结束,小孩子全程听完了,而且学习也很好
但后续课程需要 2w 块,家庭负担不起,
对于我来说,这种客户肯定不会再继续推进
而且如果这点课程对这个孩子有点帮助的话,
其实我觉得我做的事情还是有点意义的
但奈何资本是要利润的
在续课率的要求下,
部门领导先是训斥了我一顿
后续直接把这个客户转进给另外一个销售
这位销售精英先是打着为了孩子的名义痛斥这对爷爷奶奶
然后让爷爷奶奶搞借贷,爷爷奶奶不懂
还一步步教导爷爷奶奶怎么开通借贷把这个课给续了
后面周会还大肆表扬这位销售精英
然后我就离职了
虽然之前知乎的某些大佬说什么凡事不要怪资本
但资本控制下的教培就是这么的毫无底线
如果这样还不整顿,
我不知道以后这帮人垄断市场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谢不邀
人在北京,刚被裁员,已经失业
刚吃完散伙饭回家,怎么说,情绪还没缓过来。
我是某教育大头,嗯,就是你们熟悉的那几家之一的员工,但不是老师,是制作课件的动画师,算是技术类吧。昨天组长叫我们备份文件,我就有预感,晚上下班就从同事口中听说了要裁的消息,立马问了一下上层,说第二天就裁,果然今天一上班就挨个开始谈话,一天下来混乱又有序的办理完离职。
果然明天和好运永远不会到来(微笑)
关于为啥要整顿教育行业,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国家整体布局和转型的缘故:
开放三胎,解决人口问题。但是大家现在都不爱生娃了,因为生不起娃。为啥生不起,因为钱难挣,内卷太严重了,自己都养不活,还有鸡娃啊啥的,再加上国民认知的上升,女性意识觉醒,谁愿意生啊。
所以要
解决内卷⇒企业取消大小周 996,不准加班
解决鸡娃⇒规范教育行业,不准补课
简而言之,国家在逐步调整社会资源向趋于公平分布,是大局。
其实不止是教育行业,游戏行业也在整顿范围之内,主要是手游方面,例如前段时间未成年人玩手游时间从两个小时降到一个半小时的新闻。
前两天我的猎头就问过我最近公司有没有动静,当时只是取消了些福利,大的没有什么影响,我那时候其实还是对公司抱有一些幻想的,但是没想到裁员来得如此突然,从我知道裁员的消息到办完离职,拢共不到 24 小时,杀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快,只能说我涉世未深,思虑不周吧。
老师难转行找工作,我们搞动画的也不容易,现在岗位少了,求职人多了,竞争更激烈了,想转游戏行业,但是游戏前途也未明。
这不是行业困难,是整个教育行业都无了
今年是中共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前时代动荡,人民思想觉醒,而今又将面临中国百年思想觉醒之大局,我能感受到我二十三年的人生中,祖国越来越好,我从乡村走向首都,心中的红色火焰越来越鲜艳,特别是疫情以来,国家肉眼可见的可靠,强大,给我的感觉未来是向上的,拼搏的,有盼头的。
然而 20 年毕业毕业的时候,我正好碰到疫情,连毕业照都没有拍,工作难找,好不容易来到北京从外包公司一步一步走到大厂,以为终于时来运转的时候,又被当成坏掉的一半水果给一刀切掉了。
我庆幸自己生在种花家,爱祖国繁荣昌盛,但是身为一个小百姓,生活从来不肯手下留情。
哪里肯怪种花家,唯时不我待,好运从来于我无缘。
——分割线默默路过——
8 月 15 日补充
没想到随便答一下居然有这么多人讨论,评论区我都看了一下,大家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有自己都看法,也有私信我给我建议的,对于大家都关心,在这里说声感谢
当然也有人觉得,我都这样了还大谈爱国,觉得我夹带私货的,在这里我觉得我有必要说明一下
首先,这是一篇私人回答,人与人之前所处的环境不同,思想肯定也有所不同,这只是我私人的想法,谈不上什么夹带私货的,我也不买货,您要真觉得我说得不对,您爽快划走就可以了
其次,我生在中国,养在中国,在中国长大,从我小时候赤脚跑在乡间的泥土地上撒欢,到如今老家脱贫,村村水泥路,大家都住上不错的房子,这些都是我亲眼经历的,祖国富强,我不觉得爱国有什么不对。
确实,因为国家政策我失业了,但我也理解国家调整策略,是为祖国十年后,几十年后发展所做出的改变,就像十年前二十年前为发展到今天布局一样。我只是个小老百姓,目前还没有能改变国家大局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当下,是我唯一的选择。
怨天尤人就能改变我失业的结局吗?自怨自艾我就能立马找到工作吗?来知乎或者某个平台疯狂攻击辱骂国家就能改变现状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的,所以还不如调整好心态去迎接明天,迎接未来。
最后,欢迎大家在我的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成年人,独立个体,想法肯定有所不同,可以热烈讨论,但是请一定要尊重他人,感谢~
俺去弄简历了,溜溜球溜溜球~
——滚来滚去的分割线——
8 月 16 日更新
没想到大家对这个回答这么热情,也没想到我第一次破千的回答是关于失业的,看了大家的讨论,我觉得真的蛮有意思,因为虽然我经常逛知乎,但是很少切身实际的参与进去,看到这么多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都是鼓励我赞同我的回答的,当然也有部分人不甚同意,其中我看到最多的就是这样一句语气莫名的话——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不下岗谁下岗。
我不去揣测这句话里评论人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很显然可能说这句话的人没有很清晰的明白我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再次补充一下
第一,我只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小老百姓,我目前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扭转一个政策,所以怨天尤人,怨怼国家改变不了我的现状,我要活下去,需要吃了这顿饭,还能吃上下一顿。下岗并非我主动选择,但是真下岗了我总不能一直骂骂咧咧,不去找饭吃吧,我还要养小猫咪呢,不能饿着小猫咪。
第二,我不怨恨国家,是因为我不是生来就那么幸运,能有个有钱的爸爸妈妈。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父母从小就不在我身边,出门务工,我是外婆带大的留守儿童,小时候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路一个小时去学校,衣服裤子捡城里亲戚不要的来穿,所以我从小就自立自强,懂事挺早的。
小时候特别苦,一遇上下雨天,上学的泥土地能焊进去小半条腿,走到学校常常迟到,何况那时候我连双合脚的雨鞋都没有,穿外公外婆的雨靴偶尔还摔跤,到学校特别狼狈。直到后来政府给修了水泥路,虽然那时候我已经上初中经常住校了,但是下雨再也不用走泥地,弄得自己浑身脏兮兮,没有衣服换。
或许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里,不能体会农村的变化有多大,这当然是农村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的,但没有政府,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恐怕很难在这十几二十年里,有如此大的成效。
我家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所以我从初中开始就能年年申领贫困补助金,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我大学学的艺术专业,这笔钱无疑是减轻了我父母的负担。
我是个普通人,小人物,我现在不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但我至少得懂得感恩不是吗。
诚如评论里很多家长说,教培兴起,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特别是疫情以来,教育行业更是发展得十分迅猛,势必会越来越资本化,越来越畸形。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才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国家政策迅速出台,规范教育行业。
中国这十几二十几年来,的确是发展得太快了,国家很多时候可能没有顾及得那么全面,但教育是根本,不能歪,而我不过刚好处在这样一个档口上,所以我能够理解,国家现在在做的事是为了下一代,正如昔日国家也曾做过很多事,为了我们这一代。
国家,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发展起来,延续下去的吗。
正因如此,我由衷热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永不会停步,我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她的人民也会越来越好。
这份工作没了,那我就去找下一份,总能找到一份合适的,人有手有脚,总不能饿死。失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
祖国,给了我强大的信心。
——————啦啦啦分割线来啦——————
9 月 24 日更新
时隔一个多月,今天终于敲定了新工作,明天准备搬家了,收拾累了来更新一下。
评论大多我都看到了,太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了,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只是说出了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和感受到的,说我格局大实在是过誉了,大家不必关注我哈。
说一下我这一个多月的经历吧。
这篇回答是我刚被裁的时候写的,写的时候多少还有点意难平,但我也意识到一味的指责难过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我也立马开始了找工作。
教育行业我是不打算再呆了,所以我最开始的时候是打算转游戏的,可是现实确实很残酷,我下载了三个招聘软件,投了几百份简历,只零星几个公司回复了我,大部分都只是送达。最后我做了两个游戏公司的测试,一个经验不足没有通过,另一个测试基本通过了,但是因为我并没有游戏行业的经验,所以最后 hr 告知我他们全职招满了,问我是否愿意线上兼职,我最后拒绝了他。
在这个过程中,我眼睁睁的看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失业的焦虑也慢慢的吞噬了我,当同我一起失业的同事都陆陆续续的找到了工作的时候,我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来,也曾一度失去信心。
我想 2021 年的八月末九月初真是我这一年来,最失落,最绝望的时候。
幸运的是,九月中旬一家我八月投递的一家蛮出名的传媒公司回复了我,并通过了我的简历,邀请我去面试,期间还有两家其他的公司也对我发出了面试邀请。过程如何繁琐就不谈了,从一面二面,到现场测试,再到三面,终于,我在今天拿下了这家传媒公司的 offer。
我不能说自己是幸运的,但也不能承认我不够幸运,我想人会倒霉一时,可绝不会倒霉一辈子,跌倒了趴在地上痛哭够了,别忘了再站起来,因为一直趴着是看不到前路风景的。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会失落彷徨,跌落谷底,面对未来不知所措,这段时间来我想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但我想我足够坚强,如今可以经历风雨。
以上,就是我从被裁员,到再到找到新工作顺利转行的一段心路历程,十分普通,也不是一帆风顺。
其实我一直觉得咱们中国人是有独特的民族气节的,而我们的国,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在全世界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家不会无缘无故去颁布一个政策,也不会无缘无故的让人失业。
我一直记得高中的时候在政治课本里学到的,“国家计划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可能我记得不全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曾经我也以为这些都只是课本里的,离我们很遥远,可 2020 年已经过去了,甚至在面对如此凶猛的疫情的时候,中国也确实实现了全面小康,全民脱贫。
而我们现在所处在等阶段,就是 “实现共同富裕” 的阶段,但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不能总看到眼前发生的事,而是要一点一点往以后看。
若你不能看到以后,那就百度一下十四五规划,中国的未来都写在了上面。
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活在今天,却早已把五年后,十年后的国家蓝图方向都规划好了,这与谁当政无关。
所以,国家这么给力,我怎么会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
更何况,我是一个不愿服输的人。
K12 培训行业, 昨天上完课下班打卡,被通知公司关门,已经失业,老板联系不上,直到昨天最后一刻还在上课… 两个多月的工资大概两万多,应该拿不回来了,也不抱希望了…
上个月就有些感觉不对劲,有的同事已经选择不上课,就打卡… 可我每一天都坚持上课,因为家长是无辜的,哪怕我明知道公司不行了,我工资一分钱也拿不回来了,我也得坚持上课,因为我一节课损失的几十,可家长是好几百,我想着能弥补多少是多少… 直到今天,我们校区宣布停业,我上午去仲裁,下午还要去给另一个校区上课,因为她们还在苦苦支撑,虽然大家觉得这个支撑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知道她们没有办法,我能帮忙上一节课就上一节课……
然后对于家长,我很抱歉,我内疚… 但几个家长私下给我发语音问情况,她们第一时间不是质问我,而是问我能不能上门家教,还问我准备去哪家机构… 我真的超级感动,同时感谢她们的信任
现在开始先跟着同事一起仲裁,同时还得安慰其他压力更大的同事们,她们收费压力全在她们身上,这种事情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但可能我是一个人的缘故,我没有那么大压力,也没那么慌,就想着重新开始找工作,有能力的人肯定会有工作的,然后重新规划生活……
8-10
今天一大早去公司打印资料,劳动局和公司来回跑了两趟,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弄好,得等两个月出结果… 期间填资料的时候,碰到另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有十几个校区也宣布倒闭了,她们跟我们一样去申请仲裁… 在劳动局门口也见到了大批聚集的年轻人,好像也是培训机构的…
公司除了两家校区还在勉强运营,其他校区都宣布停业,大家都加入了讨薪群…
其实我已经看开了,工资拿不回来了,做了该做的事情—仲裁,然后接受结果,然后休息两天,去上门家教… 生活还得继续,不能因为这次的挫折让自己陷入持续的不安和绝望,无论遭遇多大挫折,还是得鼓励自己先活着…
8–11
七月因为上课,每天六点多起,现在没工作还是六点多醒,说实话,今天心里有点慌了,感觉慢慢地会越来越慌,但还得让自己保持淡定…
同事说刚好趁这段时间歇歇,回老家休息休息… 可我哪有那心情啊,社保和公积金都断了,疫情期间哪里也去不了,家里的亲人们现在就一堆的担心和疑问… 我还得去跟她们解释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还得笑着安慰她们别担心,别慌,我能处理好,我不缺工作,肯定能找到工作的…
今天第一次上门家教,然后顺便看看图书编辑类的工作,英语类工作选择确实蛮多的,可我还是喜欢教学,教学让我自信…
上午看了 boss 的编辑招聘,问是否还招人,基本已读不回,然后以前的做教研的同事也是被裁,好像整个教育相关的工作都不乐观,其他培训机构也不敢去了… 下午又和同事去市民中心问了下社保和失业险,得等到仲裁书出来才能去申请,也得大半个月了…
然后下午去学生家里上了一节课,感觉有点心酸… 孩子家里虽然是市区,但家里环境不大好,老小区,比较小,房间很暗,客厅都放不下桌子,孩子挤在阳台学习,我全程站着讲了两小时… 另一个合作的数学老师,我一直让他不要收费太高,我说孩子家不富裕,他一直怕我收费很低,确实,所以会损害其他老师利益,他们就不会跟我合作了,所以会听他们意见,感觉太高的话,会劝他们低一点……
晚上就是努力学习和备课了,哪怕失业了,但是真的一点儿也不轻松,还是很忙很忙,各种事情…
……
刚又收到了第四位家长的主动联系,市前三所的一位家长,什么都没问,没问公司情况,也没问我收费价格,直接定时间,真的真的超级感动了,感动到让我泪眼婆娑……
……
晚上又有一位家长联系我,当时孩子续费时就提了一个要求我和数学老师不能换…… 但是,其实我一直想提醒这孩子换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初高都带,主带初中没怎么带过高三,我一直带高中,高三的居多,学生基本是重高或者优高的。然后最让我难过的是什么呢?数学老师给我发了个语音,问了我的收费,把我骂了一顿,说我破坏了行情,损害了其他同事的利益,还说数学课他不上了… 在此,对同行说声对不起吧… 但我还是坚持多少能力收多少费用,让家长的钱花得值得。最后我说,他数学收费他去跟家长说,不要提英语,而我收费一个字也不提,家长给多少我收多少,问我价格我也不多说一个字。因为这孩子是我从高一带到现在高三的,属于纨绔子弟,超级不喜欢英语,不喜欢背诵,她妈妈都怕他的那种,然后现在上英语课会反问我问题,举一反三,每次上完课都会配合我背诵抽查,抽查不过关会留下来背诵完再回家… 我真的太喜欢这种学生了,改变他们,让他们慢慢喜欢上学习,每次换工作我最不舍的就是这样子的学生…
但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这样子的,我合作的其他高中老师都还好的,也专业,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一个案例否定一批人,就是给孩子找老师的时候听听课,把把关。
我也希望教育多讲一些人情,不论家长怎样,不论孩子怎样,会不会感恩,起码作为老师,我们在传递正能量的东西,我自己也在这么做。
……
8-12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没有能力去改变整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黑暗的地方,教培也不例外。然后,我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当个最普通的老师,做自己认为正确和让自己心安的事情,我不会要求和说服其他任何一个人跟我做同样的选择。
然后关于培训行业被禁止,不论好或者不好,已成定局,失业的我不也想去评价或者和网友辩论,我只是想当个普通老师,工作中尽责,好好活下去。
……
有个网友说的挺对,大多数贫穷人家的孩子不会补习,补习也是班课,我带的基本都是一对一,确实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没遇到过。上面提到的纨绔子弟学生,优高,他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补习本来就是富裕人家的教育,我当时听了挺震惊的。哪怕上面描述的那个孩子家,那是市中心靠地铁位置的学区房,至少是他们家的第二套房,之前补课听孩子说搬家,提到老家和新家环境对比知道的,我绝不会主动问孩子家庭情况,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
然后很想为我们培训行业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师说一句,我们拿着国家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专业等级证书,凭借自己能力做好教学工作,为什么会成了有些网友说的犯罪?被批评顶风作案,要去举报让公安机关打击我们… 假如真的如此,那些证书于我们而言真的就是嘲讽,这个环境也让人心寒…
……
最近每天讨薪群和家长群都在统计数据,谈论很多,各有辛酸吧… 然后今天老板出面了,家长和老师都过去堵他,统计欠款,让他签字按手印,人很多,基本人手好几张… 我原本不想去,因为我知道钱拿不回来了,家长欠款就有至少五百万,怎么会轮到我,但晚上同事去了我就跟着去了… 然后看到了个别老师工资登记表,八月才过去 10 天,好几个老师(我了解上课情况的)八月工资都写了八千,一万等等,看到这我就不想登记了,最后我也没登记… 在那观望了一会儿,家长愤怒地骂人,很难听,没控制住脾气的甚至打人,怂恿揍人,甚至有人提议把人家衣服脱光… 说实话,家长的愤怒我很能理解,但我自己,我自己的问题,我见不得这样子的场面,于是我走了…
对于工资,我想的是我申请了仲裁了,如果仲裁没用,这边的签字也没什么用了,还有那么多人排着队找他要钱… 有家长律师也说老板账户没钱也没用,相当于老赖,法律不会惩罚他… 可怜的是其他校区交了上万费用的家长,她们依旧在群里维权,找家长代表起诉,她们还没放弃…
对于我自己,就这样子吧,该做的已经做了,我觉得时间更宝贵,得抓紧时间重新开始规划生活… 目前一个同事在帮我处理公司社保,领失业金的事情,上次也是当其他同事都忙着相互骂公司的时候,也是她拉着我一起去劳动局办理仲裁,还给我介绍学生,推荐上课地点,真的超级感激她!主要原因应该是我教她家上高二的娃英语,也是前三所,很优秀的一孩子;次要原因应该是我比较靠谱,所以愿意帮我,反正我就是很感恩!还有其他同事约我语数英科组团,相互推荐,依旧感恩!
最后,每天依旧会焦虑,其实挺想给自己放个长假的,但焦虑性格的我肯定无法舒心地玩,所以还是边家教边看工作机会,生活整体得靠自己才能心安。
8-13
公司倒闭了,我担心的事情也发生了— 同事之间散了,有些甚至因为利益起了冲突… 当之前一直很坚强 80 后同事在我面前哭的时候,我感觉人都是一样脆弱,容易被感情重伤,不论年龄大小,然后自私自利的人真的很让人心痛…
然后,你们会觉得我失业当家教还可以对不对?我说说我的同事,他们大多数三个月没发工资,租房,日常开销,有些还有房贷,以及孕妇,全都失业了… 直到今天他们还在群里谈论工资问题,因为现在哪个培训公司都不靠谱,都面临着倒闭的可能性,不能再去培训机构了… 后面问了几个同事基本都无业在家,不敢问家长是否接受上门家教怕被骂,以及希望我们这些已经上课的给他们转介绍一下… 大家都在夹缝中生存
然后这篇帖子,有些网友的评论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那句批评我们除了提高分数,无其他任何意义的。我真的有点生气。任何劳动力的付出都不应该被贬低得这么一文不值,只是没达到你想要意义,只是对于你没有意义。
我不说其他人,我只说我自己的,起码我有改变部分孩子,不仅仅是分数,我让他们从讨厌英语,讨厌背诵,变得慢慢接受英语,愿意学习英语,慢慢喜欢上学习…… 这难道没有意义? 如果这都没有,我不知道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今天给上面提到的学生上课,下课后陪他背诵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很焦虑,很迷茫,他不知道怎么做,他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他背诵了一个星期的政治,其他的学科都没背诵,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慌… 他说老师让他当班级卫生委员,他不想,因为高三了他觉得时间宝贵,可他不能拒绝,他说怕拒绝老师把他调到倒数第三排去… 我说不会的,他看着我坚定地说会的,他了解他们老师… 那是他们的英语老师,班主任,所以他一直都不喜欢英语,讨厌英语课,讨厌背诵单词,英语课写其他作业… 现在他的变化上面我有写…… 我很想帮他,我甚至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怎么开导他,让他学习有方向感… 他跟他妈妈感觉有距离感,当我表达我内疚的时候,他安慰我说他们家他做主,让我不要担心和内疚,事情与我无关…
我举这个案例,只是想为了证明,我的工作,或者其他同事的工作,也许有那么一丝丝意义,不应该被完全否决。
最后,反正我自己接受目前遭遇的这一切,不再辩解。目前我所在的城市政策还没公布,如果后面家教也被禁止,请放心我一定第一时间放弃教学这份工作,然后换行业,绝不会知法犯法。
8-16
我当初回答这个问题也只是刚好失业,随便答了一下,完全是个人立场,也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个回答,我个人也是普通到尘埃里,不曾想引发这么多讨论… 然后相比众多正面评论,负面评论更影响我的心态,看多了我肯定又抑郁了,好不容易才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 我知道大家否定的是教培行业,不是我,我不应该站在政策的对立面考虑问题,不应该带情绪反驳,我的错…
然后政策已定,遭殃的是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们,就像我学生对我说的,她们也是受害者,希望你们对她们友好些,多多鼓励,不屑鼓励也行,就是不要落井下石,因为困境的人们需要鼓励来看到生活的希望…
就这样子吧,我是时代的一粒沙,我就发挥我这粒沙最后的剩余价值就好了… 然后工作这么多年,考研考编都涉及到整个人生重新规划的问题,需要强大的勇气,我会好好考虑下,衷心感谢各位知友的建议❤️❤️
…………
有些网友的评论真的是打击人,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理,但我被攻击到了… 我见不得这种否定人价值的评论,会让自己否定自己,也不想与之争辩,关闭评论…
……
8-21
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有些网友建议我如何换行挣高工资,有些建议我去学校… 因为我已不再年轻,所以我对考编一直没什么大的追求,我只是个体,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和帮助身边的人罢了… 然后我对高工资也没什么追求,能够满足我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 所以现在应该是以一种佛系的状态生活着吧
但昨天一位知友的灵魂拷问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从昨天一直思考至今…
他问:学生为什么会补习?
说实话这句话惊到我了,我知道答案。
去年就碰到过一次,记忆犹新。一个高三的女孩子哭着来找我,说不要去学校了,因为距离高考还剩大半个月,她们老师让她们每天练习衡水体,真的是每天… 我也很震惊。后面这件事是家长通过班主任,让班主任去跟带课老师沟通的,后面应该解决了的。这孩子是比较差的民办学校,也许正如有些网友说的就该被淘汰掉,但我深深感受到她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8-22
劳动仲裁受理书下来了,九月中旬开庭,大家都说没希望,但对于我自己,只有把该做的都做了再放弃才会心安… 同时申请了失业金,下个月开始发,每月 1608,刚好够在这个城市每个月的房租,暂时也只能这样子了… 然后现在每天醒得比以前更早了,五点多,焦虑就不曾离开过,告诉自己慢慢习惯就好…
8-31
上面的开庭取消了,原因是联系不上老板,所以要重新去拿仲裁通知书,等一个月… 所以看着下面的仲裁书,我依旧觉得讽刺,法律都制裁不了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能做什么?
9-14
听同事说,上面提到的批评我的那位老师,公司老员工,把一个校区的东西差不多都搬空了,空调都拆了,桌子也搬走了… 最后保安把门锁了。
仔细想想,他也没做错,他有理由,同事说他要养家糊口。
错的是我这冥顽不化的思想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绝大多数都是利益关系,我为何总是接受不了……
9-16
一大早 6 点多,一个家长给我发消息问我在哪里教书,当时挺感动的以为家长关心我情况。直到他发来下面的消息…
这个是今年六月份高考的孩子家长,孩子发挥家长这边还算满意的,对我表示过感谢,当时也认可我,因为距离和时间问题,我本来高三下学期不带他家娃了,但孩子当时换了好几个机构都不满意,他跟我说甚至找过一个出过留学的老师,可能教法不喜欢,又找到我,没办法给他凑了一个一对二一起上课,当时每周日我要坐地铁 1.5 小时再转公交上早上 8-10 的课,坚持了一个学期…
家长的质疑也能理解的吧,犹如下面的消极评论,只是每次这种负面的东西都能让我心情低落好久。
10.13.…………
今天开庭了,案件结束了,确定没希望了。
1、教培行业,有什么你叫得上来的国企重度参与的吗?
国资几乎没什么投入,不涉及多少国有资产流失。
2、教培行业,和银行有什么交集吗?
大多数都是轻资产运营,既没有什么抵押物在银行,也没有向银行有什么贷款。和金融系统风险一点边沾不上。
3、教培行业,对 zf 财政收入有什么贡献吗?
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按部就班纳税之外,大多数教培机构都是尽可能少交税的,很多都是现金走账,个人转账,说起来几千亿的行业规模,但是对财政收入贡献很有限。
4、根据知乎要求,已删除。
所以整顿就整顿了,又如何呢?
各位可以对照以上四点,带入其他某些行业,
一目了然。
因为双减,我也快失业。我就是知乎,微博痛骂的教培机构的一名普通的老师。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从业五年了吧。从一个偏远的小村子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计划着今年生宝宝… 因为政策的原因全部无期限推迟。
讲讲我自己,女,95 年,大学本科毕业,农村人,去年刚结婚,房贷 7000 房租 3500(看到有人说我房子的事,更新下,房子是我老公和我公公工作出资首付购买的,首付我们因为没钱只付了 2.5 成,所以月供比较高,而且我老公工作很多年快 30 了),我是属于那种工作后才知道有海底捞的乡巴佬,也在工作期间为家里偿还了近 10w 的外债。我一直觉得只要努力生活,生活就不会亏待我。结果生活给了我一拳重击,现在每天都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干什么。转行,说的很轻松,但是对于我这种已婚未育的女性,我知道社会有多残酷。
最近看到微博的张哲瀚之流,总在问自己,我当初拼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从小学到大,学科知识,思想品德,红灯都不敢闯,勤勤恳恳的工作,也不妄想跨越阶级,只想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点就可以了。结果等着我的是即将到来的失业… 然而内娱那些 “偶像” 思想品德不过关,抹黑国家形象,却轻轻松松过着我这辈子都不敢奢求的生活,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我只能感叹自己没有一张好看的脸?还是不该抱希望于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我希望知乎的朋友们在骂机构的时候,尽量不要去骂一个老师,可能他现在真的真的已经很迷茫了,他也有老有小有贷款的压力,大家都有压力,相互体谅一下。教培机构的老师,只是一个职业,一个打工人罢了。我们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正儿八经本科毕业参加的工作会变成 “扫黄打黑” 一样…
昨天上课的时候就在提醒我的学生,今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76 周年的日子,不能忘了历史忘了先辈们。生在种花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算现实会残酷,但是我做不到去抱怨国家,毕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福利。所以,只能改变我自己。大家有好的转行的想法吗?
……
8 月 16 日,新增
看到很多朋友的温暖留言,谢谢大家。想给大家分享下平常的一些与孩子的聊天,小朋友真的很可爱。
一个五升六的孩子,第一次单元测成绩,考完孩子在家哭了,家长心疼孩子来上过一段时间的课程
第一次家长拍给我的成绩
五月孩子给我发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到孩子的喜悦!
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继续带他,真的哭死
对于孩子知识掌握不好,都是这样
到现在,有很多以前的学生都会来找我问问题,或者是一些学习资料。我很开心,他们还记得我!
8 月 21 日更~
有被各位小伙伴的留言暖到,最近其实都有看大家留言,不过还在暑假课中(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要消耗家长的暑假课时,所以在抓紧上课中),今天对大家的评论都有回复,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近期还是打算做一天是一天(毕竟我需要社保),也有考虑未来转行的事情了,看了大家的评论也有很多启发。等这里的政策下来了,该如何就如何,知足常乐!
谢谢各位~
8 月 23 日更新~
最近很多朋友在聊教育公平的事情,我也想聊两句,仅代表我个人看法哈。因为我是在深圳上班,圈子太小,为了避免认出来删了微信背景图。
因为我是教小学,所以对于深圳初中稍微了解点。深圳初中比较有名的有 5 个,我们常称为 4+1 名校。拿深外来说(其他主要是地段择优,但是如果特别优秀,还是有机会的)不得不说深外是一所非常厉害的学校,很多福田和罗湖的家长和孩子都是非常向往的。为什么是福田和罗湖的呢,因为深外招生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学员深圳户籍,福田或罗湖学籍,学籍就表示孩子 1-6 年级必须在福田或者罗湖的学校就读。每年升学季,很多家长都会问我们凭什么只招这两个区的,对南山或者其他区的孩子不公平,其实家长心里知道答案,但是也没办法,现实如此,规则如此。深外招生第二要求,小学阶段 9A 及以上,甚至 20A。在第一轮初试的时候 9 以下的孩子就会被踢出局了。第二轮复试,深外作为外语学院当然看重外语,所以对于学员的外语是有要求的,前几年考人机对话的时候比较明显。如果孩子学的是英语,KP 又是一个重点。家长确实焦虑,害!
我小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课外培训,从小地方走出来确实不太容易。和自己一起读书的同学,越来越少。我曾经羡慕过班里的女同学,从不为生活发愁,为未来担忧,随便学学大学她爸自然给她安排,房子自然给她买(一个小地方的官的权利确实把我惊讶到了)。我也羡慕过曾经的同事嫁给深圳本地人家里资产好几套,再也不用为房租发愁了。我没那个能力,长的也一般,结婚前就想着我得靠自己,于是朋友约逛街,不去。吃饭不去,最后也没几个朋友了。好在遇到我老公,他很优秀,虽然同样来自农村,也没钱,但是有一颗上进得心,拯救了自卑的我。说的有点多了,最近看评论,有朋友安慰我给我建议,再次一一谢过。有朋友说我多心,无人迁怒机构老师,也是一种认可,感谢。也有朋友质疑我,或者是觉得我活该反讽之类我也认了,毕竟事已至此。但是我不接受网友对我过分解读,我说的再多也是对我自己目前的情况,高帽子我一概不接受。
刚好累了,也打算进入人生新的征程了,未来的评论不会再去回复,此贴也不再更新。
祝各位安好!
利益相关,匿名保平安。目前在一家全国连锁的英语机构任校长,仍在职。
其实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今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让中央最高层对当下的生育率以及涉及到影响生育率的教育、医疗、住房的整顿下定了决心,其实从今年年初中央高层会议就专门讨论过教育,按照中国政府的决策机制,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这次会议之后应该就开始准备了,所以到后来教育部成立监管司,也预示着双减政策的细则即将落地。
当然,双减政策出来之后让很多人特别是从业者觉得还是很严厉的,整个文件里面有很多严厉禁止、清退等等词汇,对部分机构来说基本上宣告了业务的终结,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双减背后的国家意志。
教育是怎么跟人口联系上的呢?因为教育支出的负担是压在大众身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座大山如果排序的话应该是住房、教育、医疗,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连房子都没有,根本住不起,住不起连结婚的机会都没有,哪有生育。假定结婚了,孩子生下来也养不起,现在社会上的育儿成本非常高,到了 3 岁上幼儿园,因为公立幼儿园的缺失,私立幼儿园哪个不是一个月几千的学费,就 80 后 90 后的生活经历,幼儿园反倒是成为了学费最贵的,到了小学之后,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学区房、课外培训等等,哪一个都让大众不堪重负,所以,年轻人快速的滑向低欲望社会,转身躺平,甚至调侃 “不婚不育保平安”。而且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生育率下滑是一个非常难以改变和逆转的趋势,没有了人口作为支撑,谁来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谁来肩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教育的国家,虽然在以前的封建社会也有阶层固化、土地兼并,但是不管是科举还是察举制度,都还是会让普通民众有这样的机会进入到阶层跃升的通道,在中国人骨子里面还是会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样的呼喊,只不过封建社会,受教育的往往只是少数,能够进入学堂和私塾的不多,能够中秀才的就更少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扫盲的成果还是非常显著的,也建立起了义务教育的体系,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虽然社会还是会有 “寒门难出贵子” 的言论,但是国家是真的做到保障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孩子的入学权利之后,教育资源开始出现不公,教培机构和民办教育的兴起,加剧了这种不公,有钱人家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到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经济条件弱的家庭,就没有机会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了,而且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这就是关乎教育公平,关乎基本的社会公平了。
这一点重要吗?是资本重要还是教育从业者的就业重要,其实都不重要,国家的教育权很重要。中学的政治课上我们学过国家是什么,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那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哪一个阶级呢?我们的宪法第一条写的很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国家的教育权就是要让工人阶级的阶级意志、国家的意识形态得到传递,是要培养选拔支持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校外的培训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内容上难以做到有效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境外的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夹带私货、境外的教材传递的价值和理念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在境外上市的教育公司更是受到太多来自资本的控制,国家是断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机构再造一套教育体系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特别是在全球左倾思潮抬头的现在,更是不会让这样的思想侵蚀我们的少年儿童。教育权是需要牢牢把握在我党的手中。
所以这次国家的双减政策,从提升公立学校的教学和服务着手,同时整治校外的培训机构,这个政策是多方位的,对校外培训机构是异常严厉的,在中国政府传统的公文体系里面,这么严厉的政策,确实少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资本会选择教培这个行业。资本选择教培机构最关键的其实就两点,一是教育环境内卷,创造了大量的需求;一是预付费,创造了充足的现金流。
教育内卷意味是什么?教育内卷又意味着什么?其实内卷这个词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教育的内卷就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变的情况下,大家为了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而强加给孩子的超乎孩子学习成长规律的学习压力的现象。教育内卷意味着社会投入到教育的资源有很多都是被浪费的,这并没有产生实际的社会价值。,
在教育内卷的情况下,同样是上幼儿园,人家的孩子 3 岁学英文,4 岁学思维,还有编程、钢琴、舞蹈、歌唱、主持、画画等等等等,但是大部分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或者我的孩子需要更优秀,但是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看上去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幼儿园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是到了小学一年级,身边的孩子们都是多才多艺,成绩很好,你还觉得无所谓吗?所以家长被环境所裹挟,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也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跟自己一样,上班 996 被资本家压榨,只好跟着一起鸡娃,给孩子打鸡血,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学校的教育从孩子大约 3 岁上幼儿园到大约 24 岁大学毕业,大约 20 年的学习生涯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再到大学毕业之后的终生学习,那是更长的学习经历,有哪个顶级的马拉松选手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跑马拉松一开始的冲刺其实并不能够为马拉松的胜利带来什么优势,所以就教育本身来说,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再说预付费,预付费是教培行业最迷人的毒药,让很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假定从一家学校的装修就开始招生,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大约 1 万,参照我所在的机构,目前收费是偏高的,一年 100 课时 2 万,考虑到很多小机构或者大班课,所以以一年大约 1 万来计算,如果前两个月招生 60 个人就有 60 万现金进账,就是说前两个月就收回投资。假定第 1 年招生 180 人即后续月均招生 15 人,那就是 180 万的现金,刨除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假定成本是 100 万,前期投入假定 60 万,就是 160 万的支出,这样当年就有 20 万的现金流结余。当年就收回所有投资而且还有结余,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诱惑简直太大了。那些收费周期长、客单价高的校区就更是如此。那为什么预付费是毒药呢?因为这部分现金理论上来说是校区的负债,并不是收入,必须按照约定给家长上完课之后才算是收入,但是很多人是抵挡不住收钱的诱惑,而且很容易自我膨胀,所以会把这部分钱用来扩张,但是校区开的越多,负债愈多,风险自然越滚越大,中毒也是越来越深,没有用来扩张的那一部分资金,有的就用来发奖金了,因为风险都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大家都关心能分多少钱,能赚多少钱。
其实有的在教育行业从业的高管或者老板其实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有些时候可能被团队绑架、被扩张所绑架,所以也不得不极重视现金流,课消收入反而被忽视了。我所在的机构之前对校长的考核主要是考核现金流,奖金绩效主要是根据现金流来发放,而且当时这家机构已经创办 8 年,虽然我是跨行业加入教培行业,但是我很清楚这是脱离了正常的商业模式,不过好在第二年开始随着资本的加入,整个集团开始真正重视课消和收入,不然只会滑入深渊。
家长那边是教育的内卷和焦虑,机构这边是盯着预付费想着的是赚钱的生意,所以教育机构就注定要异化了。
首先是岗位分工,一般大一些的教培机构有专门的销售、专门的授课老师、专门的班主任老师,本来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人来做是无可厚非,但是这里所说的专业,都是为了搞定家长的专业,是需要让家长更快交钱买课程,买更多的课程的专业,而不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快乐的人。
岗位分工里面首先就是课程顾问,有的机构也叫销售顾问、教育顾问、招生顾问等,本质就是销售,销售专门研究家长心理,研究如何让家长更有代入感相信自己描绘的美好蓝图,如何让家长更好交钱买课程,研究家长的消费心理贩卖焦虑并逼单,这就是最典型的 PUA,真正对课程通透并不多。而且这个岗位的从业者有很多都是追求短平快的赚钱之道,就算机构没有异化的,可能个别销售自己都会异化,为了签单不择手段。在这一行几乎很少有销售是不过度承诺的,更极端的例子在成人英语行业,如英孚、华尔街、美联等等,更是将 PUA 发挥到极致。有人会问不是有试听课吗?试听课只是为了更好的让销售引导家长,让家长代入销售的话术当中,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哭闹也好,配合老师互动也好,都有专门的话术,反正最后就是你应该买课程,你应该买更多的课程。一个训练有素的销售在面对一些本身就有焦虑的家长就好像狼面对着羊。
授课的老师负责授课,班主任老师跟进孩子学习,有的机构这两个岗位是合在一起的,既要授课又要跟进孩子学习,那么这些老师的核心 KPI 是什么呢?让家长续费和转介绍,至于孩子,机构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成长吗?孩子只是机构牟利的工具而已。2-12 岁这个年龄段,服务好家长就好了,最终选择机构的是家长,付费的是家长,只要孩子不反对不排斥就好, 用户和客户是分离的。当然,也还是有很多老师,不管是授课的老师还是班主任老师都是关心孩子的学习的,但是,机构给出来的 KPI,给出来的考核,给出来的奖金,有几项是关于教学的,作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薪资结构里面只有每个月的 500 元是关于教学的,而且还是过程指标而不是结果指标,授课老师的 KPI 也是如此,最后谁关心孩子的学习了?家长吗?家长关心分数、是时间、是学费。
教培机构这样的异化,教学怎么可能做得好,怎么可能产生社会价值。有学得好的学员,那是因为学员本身、家长本身就在意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也学得好,在机构学得好是因为授课的老师和班主任老师本身就比较认真负责,跟机构有多大关系?
有的机构会说关注教学、教学驱动,孔子很早之前就说过要 “听其言,观其行。” 我们不仅要听他们说了什么,还要关心他们做了什么,教学驱动喊得再响,没有考核,没有关联到薪资体系,全部的奖金体系都关联到报课、收钱,那老师们也就跟着一起异化了,都从最初那个想要做好教学,想要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学习成长变成怎么服务好家长,让家长续费,孩子、老师、家长最终都只是一个工具人而已,成为了让资本牟利的工具。
以上是校区的情况,那在一个公司层面,老板、投资人需要投资回报,那些怀着教育初心的或者想要保持教育初心的人,一样被裹挟着追逐利润,最后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卷款跑路,要么一直开下去,能够善终的始终是少数,真可谓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其实想来,如果没有国家的双减政策,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教育机构的最终归宿,其实真的就只有两种:立马卷钱跑路和过一段时间卷钱跑路,能够温和关闭的,妥善解决退费的机构几乎没有。所有这样的机构,国家出手整治只是时间问题。
造成很多人失业的不是第一次了吧。
之前国企改制不也是吗,给你几万买断工龄,从年轻时候的铁饭碗,大厂员工。社会地位不算多高,但也不算低的岗位,直接扔都社会上了。我周围的一些叔叔阿姨,都是国企大厂,中石油中石化,拖厂,轴承厂,手表厂各种
拿到四五万之后,自谋生路。
运气好的,可能从此做生意发财去了,也算是不破不立
运气不好的(大多数都是)就打着一份又一份不确定的工作
去酒店当服务员,去卖保险,去给朋友生意帮个忙…
不是说这些工作不好
但是,是你你愿意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吗?
今年可能每月收入三四千,明年就要去找下一份工?
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
为啥不考公务员,不考事业编。
因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国企就是铁饭碗一样的存在啊。相亲的时候,介绍起来脸上都有光的那种。
被踢出局的时候,都三十五甚至四十多了,考什么?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怎么自我增值。就一平凡人,指望有多大意志力,白天忙碌一天,半夜学习到两点?这正常吗
现在教培和以前相比,在大机构的前几年红利期的时候,确实挣了一些钱,但对于普通人(非高管,非股东)这些钱真的杯水车薪好吧
对照教培人的学历而言,这个所谓红利就是,同学毕业了一年 12w,可能你能 15w,就多两三万这种红利期
根本谈不上捞金无数,真正挣到钱,够老本的都是上层
现在失业了,二十的尾巴失业的人确实还好,还可以指望能不能考研改命。那些三十五左右的呢?
以后难道就像地下党一样做家教?过着随着被解聘的生活吗…
大道理我都懂,这个行业是社会毒瘤,是掏了家长的腰包,是不为大方向所容的
时代的一个小拐点,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全民补课是病态的,是抬高内卷的,所有人都提分了,等于都没有补。这些大道理我都懂。
但是我很清醒的是,只要社会上层结构没有调整,只要工人待遇没有改善,社会市场是加班内卷随时失业的环境…
那么身为一个人,一个微不足道的父母
他们只想尽可能让自己子女安全一点
不然你指望子女长大后埋怨你小时候没有意识社会残酷的时候,你没管他吗
我同学,高中没读,去读了 3+2,毕业之后换过的工作可能十个都有了,去当客服,去卖车,去卖楼,去美甲店… 就瞎跳,哪里要去哪里
就这么现实
你愿意自己孩子这样吗?咱们不谈职业歧视,就天天工作就是被人骂,挤兑这种工作环境… 找个男朋友,根本接触不到优质的男人,无非就是你在寿司店,我在火锅店…
最后回到教培人身上,我知道这些举措某种程度是为了促进一胎,二胎,三胎,民生大计
但是作为千千万万濒临失业或者已经失业,以及那些经历过行业动荡的人来说
我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勇气生孩子
或许不生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不是和政策做对,这是怕了
看到一大堆评论,我还想补充一点,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机构老师工资每个月的税有多少。不过去年开始有退税了,能退一部分,之前都是没有的。
单说 “失业” 的问题。
有的人群失业很重要。有的人群失业不重要。
取决于这些人群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西城金融街也有过银行劳务派遣人员散步,大家看到过一点信息吗?
— 完 —
别天真了,失业有的时候,它只能算是一个事儿,但是它对我们国家来说,到底算不算大事儿呢?请参照以下文字:
根据官方要求,中间移除
严格来说,自主择业人员就不算失业,我国有 2 亿自由择业人员。
当然,失业概率也有层级,k12 整个市场也就 1.2 万个亿,天天喊打的地产市场 120 万亿,还不算杠杆率,你猜猜打谁影响更小?
我说过很多次,知乎有一群人没读两天书,但是被美剧洗脑洗的很厉害,总是试图用欧美自由市场理论来总结中国市场。我再次说明,中国并不是自由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的法制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并不是西方的司法独立体系,所以站在国家的对立面就不是自由经济行为。
双减目前只是一个政策,但不远的将来就会有法律体系规范,我国的政策效用,永远领先于法律制定。以打黑除恶为例,没法之前,也可以抓人,抓了再立也不迟。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打击方案没出来,新东方,学而思已经开始自己 “退改” 的原因。因为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
那么失业群体怎么办呢?有没有退出机制呢?其实是有的,用 1993 年的话来讲: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自立自强,走出困境。
你看,是不是很有内涵?
下岗是一种机遇,深化技能促进改革,自立自强是核心基本点,做到了就走出了困境。
总结一下就是:
自己想办法!
要不然没人管你,下岗潮之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惨,在东北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在温哥华有一群东北富二代,富三代,他们家移民时间就是上世纪 90 年代,他们家的资产就很可能来源于下岗潮之前变卖国有资产。比较出名的就有曲婉婷的母亲,变卖国家财产 3.5 亿,随后移民加拿大,代价是 566 户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切记,以后就业,要跟着国家走,这门课程,是几千万人用血和泪告诉你的,否则一夜返贫说的可能就是你。
【佐伊按】本文是一名读者的投稿,授权佐伊回答这个问题。
一、“双减政策” 到底为了什么?
最近关系到 “大家” 的一件“大事“,就是教育部颁发的“双减政策”。该政策刚一颁布,便听得父母及准父母们网上一片叫好声,而头部教培机构则是一片哀嚎。那么,此次的教育改革真的会促进教育公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教育的不公平,无疑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了。而我们也都应该有了一个共识:教育的不公平根源在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整个社会人才的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教育问题并不单纯是教育问题,它是作为社会问题的一环而呈现出来的。
教育的不公平或者说教育资源的不公,跟越来越大的社会差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压根不可能割裂开来讨论。单纯想从打击教培机构来改变教育公平问题,无非是异想天开。
当然,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想得到,“肉食者” 肯定也可以想的到。所以,相信大家在这里也能轻易而举地得出结论:对校外教培机构的打击,压根不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跟教育公平只有半毛钱的虚假关系。
打击校外教培机构,更多的是应对七普人口数据的出生率下降的补救措施,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三胎政策的配套措施。近几年,关于各大城市的生娃成本问题层出不穷,并对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据有关的公开资料显示,一线城市的养娃成本高达 200 万。打开某度,搜索养娃成本,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广告——“养娃成本高达 200 万,教育金该如何规划”等等。真称得上 “不是卖产品,而是兜售恐惧与焦虑” 的范本。哦,对了,稍懂广告学的人,都会知道这是广告的金科玉律,百试不爽!根据《中国商业教育辅导市场消费力报告》显示,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 20.6%;有 14.6% 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比超过 50%(相关数据来源于网络)。
在新浪财经做的一项 “为啥不想生娃” 的社会调查中,“养不起,不敢生”以 59.99% 的比例牲畜,当之无愧地占据了榜首。
因此,普遍认为校外教培额外增加了孩子的教育费用,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 “钱包焦虑”,不得不对校外教培机构痛下杀手。
作为教培行业的从业者,笔者不得不承认教培行业确实是高利润行业。坦白讲,对于行业的整顿需求其实已经成为了很多教培行业人的期望,只不过期望的是 “规范”,而并非此种一刀切的政策。且不论,全国数百万家获得教学许可证的教培机构及从业人员(全国三四线城市无证经营的教培机构更多)将何去何从,单单将政策本身带来的影响,也让人持怀疑态度。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这一政策对于教培机构以及对于家长、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为了保证笔者自己行文的客观性,笔者将从教培机构的兴起说起,带大家梳理一下教培行业的整体发展脉络。
二 、教培机构的前世今生
提起校外教培机构,就不得不提起 “新东方” 及“学而思”这两家教培机构的 “老前辈”。作为“老前辈”,研究他们的兴起,更有利于我们看清楚校外教培为何会出现以及为何近年来会“野蛮生长” 等一系列问题。言归正传,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两家机构的发展状况。
新东方,又被戏谑地称为 “小地方”(XDF),当然更多地是新东方自己的知名教师会这么称呼,一方面既谦虚又风趣地介绍了自己的出处,另一方面也在有意无意地暗示着自己的“巨头” 地位,毕竟只有 “大佬” 才跟称呼自己为 “小弟”,而真正的小弟会为了展示自己的“面子” 而不断地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种现象,想必大家都明白。但原谅我不得不赘言几句,这种明知道其吊诡却不得不服的游戏规则,尽管千戳不破,但还是要大力鞭挞。
再次言归正传,正如在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所展示的,一个高考连连失利的山东学子终于在苦斗了三年之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在大学的四年,是他受到嘲笑的四年也是他脱胎换骨的四年,而在毕业之后,他与其他两名同窗好友共同创建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这一年是 1993 年。不管是《中国合伙人》也好,还是洪哥的真实创业史也好,看起来都是一个无比励志的故事。但真的如此吗?或者说,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运气更准确地说是时代带来的机会占了多大的比例呢?当然,假如有人说我是 “酸葡萄心理”,那你们就说好了,I don’t care。尽管所有的名人,在分享自己的成功创业史时,都会将其归结为 99% 的汗水 + 1% 的机会,但很少人会讲述另一个真相:这 1% 的机会才是真正的 “风口”,而这 1% 的机会也是建立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至上的。因此,解析这 1% 更为重要。
洪哥抓住的机会是——改开后的出国浪潮。新东方前期的核心业务便是留学英语培训及出国咨询业务。直至 2000 年,新东方才推出在线教育。从 1993 年到 2000 年的这 7 年间,新东方紧紧跟随的就是出国留学的浪潮。回头想一下国内一线高校大力兴起的出国浪潮,相信大家这个时候除了羡慕以外,还会有些其他想法吧。
前几年,因为发小的关系,有幸在 T 校蹭了半个月的时间,听说了(提示:既然是” 听说 “,所以并不确切,各位看官自行判断是否为 “谣言”)一个惊人的数据:该高校的交换生及留学生的比例在有些学科里高达 50% 左右,也就是说你两只脚踏入了这个高校的门就意味着已经有一只脚可以踏入国外的高校了,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的家里有足够的资金。退回到 1993 年,虽然出国留学的比例不会那么高,但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无疑在清北等高校更为明显。在清华混迹四年的洪哥,有足够灵敏的嗅觉,也有足够的魄力,这是他能够成功的个人因素,我们不会抹杀也无意抹杀。2000 年,随着新东方在线的正式成立,新东方开始在全国进行线下教育的布局。2004 年,新东方 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成立,全面开展留学咨询等业务。
与此同时,新东方基本上完成了在全国重点城市的线下布局,北京、南京、天津、西安、重庆、武汉等城市均有机构设立。同年,另一标志性事件是新东方 “泡泡 POP 少儿英语” 品牌的成立,这意味着新东方的业务范围开始扩张。2006 年,新东方赴美上市成功,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上市的教育机构。此后,新东方的业务布局扩张到了学前教育、高中、留学英语等板块。2011 年,迈格森国际教育正式成立,新东方正式进军 4~17 岁青少年高端教育市场。当然,新东方的线下布局基本上扩张到了全国的二三线城市。
而 “学而思网校”(好未来)的扩张历程,某种程度上与新东方形成了一种互补的竞争格局。学而思的创始人张邦鑫,在 2002 年进入北大,初期计划为硕博连读。但在 2003 年,张邦鑫与同学便合办了奥数网,开设线下小班授课的培训班模式。注意,如果说新东方前期的关键词是 “出国英语”,学而思的关键词便是 “国际奥数”。
随着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兴起及繁盛,90 年代以后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 “砝码” 及各种比赛的“含金量”,家长对于奥数竞赛趋之若鹜。如果感兴趣的话,各位看官可以自行搜索国际奥数的金牌得主,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参与这一国际游戏开始,中国成为了国际奥数史上囊括金牌最多的国家。不难想象这些金牌的背后,是多少个中国家庭的付出及多少个机构老师的智慧传递。2010 年,学而思赴美上市,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2013 年,学而思更名为“好未来”,并同时开展 1 对 1 在线教育模式。
在新东方及学而思赴美上市后,2009 年腾大教育成立,2012 年猿辅导成立,2014 年高途课堂成立…… 自此,校外教培行业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不得不借用这一烂熟的比喻,烂熟但有效),也正式开启了校外教培行业的 “春天”。有关数据显示,
笔者不厌其烦地梳理了新东方及学而思的扩张历程,只是为了更清晰地呈现中国校外教培的发展历程,及在他们成功背后的共同因素。比较新东方及学而思的发展路径,便不难看出一文一理的竞争格局背后都离不开中国教育的市场化过程。
这里的市场化,不仅仅指的是校外教培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民办中学的快速发展,还指向的是教育在私有制下变成了阶级变迁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正因为教育变成了阶级变迁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甚至成为了唯一的途径,而教育体制之中明显存在的不公——教育的硬件及软件(师资力量)的不公,这些条件才让校外教培的兴盛有了坚实的基础。而校外教培及民办中学的兴盛,又加剧了这种不公,至此一个完美的恶性循环便形成了。而这些因素的配合,便形成了今天的教育内卷局面。
那么,公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不得不遗憾地说,公立教育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原因有四:
一是,在教育减负的口号之下,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而这部分的负担自然而然转嫁到了家长的身上。甚至有些学校在家庭参与教育的口号之下,将家庭作业的修改推给了家长,这直接导致了网上流传的各种辅导孩子作业导致家长崩溃的段子。是段子,但不得不说,也是真实的存在。
二是,随着校外教培的兴起,暗中形成了部分在校老师开辅导班的 “地下产业链”,这就形成了“在校不教在家教” 的模式。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会如此,笔者再次也绝对没有污蔑在校老师的意思。
三是,公立教育的班级人数保持在 40-50 人左右,甚至高达 60 人。公立学校老师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孩子得到的关注度及与老师的亲密程度也可想而知。
第四,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学校本身便会设置快班与慢班(不同的地区,叫法也不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缩小版展示。家长都不傻,都会尽力让孩子进入该地区最好的学校,当然理想的状况是进入最好的学校的最好的班级。
可见,前期 “素质教育” 及“减负”的政策,显然是失效的。尽管口号非常响亮,且有不少的措施出台,很遗憾的是这不但没有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负担问题,反而为校外教培的兴起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那么,此次的 “双减” 措施,真的会对人口的出生率有提升的作用吗?或者说这一政策真正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三、且看教培的前景如何?
各位看官能读到这里,那笔者不得不佩服各位的耐力。
OK,插科打诨打住,继续来说 “双减” 政策的实际作用及教培行业的前景。
作为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笔者接触到的家长及学生较多,这也为笔者提供了一个从微观层面上解析政策的良机。前面说过,从宏观来看,“双减” 政策并不能起到促进教育的公平的作用,而更像是一个配合三胎政策的辅助措施。那么,接下来就继续聊一下从行业、家长及学生的角度来看对这一政策的反应。
这一政策,对于教培行业显然是极具杀伤力的,但绝对不是 “灭绝性” 的。毋庸赘言,从几大教育巨头的股价腰斩甚至是脚斩就可以看出来。(再插句题外话,想想新东方、学而思等机构,在前几年被授予的 “民营百强”“创新百强”“cctv 品牌强国工程”“联合国教科文合作伙伴” 等等的 title,对比今日的状况,是不是也具有极大的讽刺性呢?)
为何说并非 “灭绝性” 的呢?看看几大巨头公司在这段时间内的反应,先是网易有道在短时间上线素质教育课程,再是新东方上线“优质父母智慧课堂”,另外再加上本就重点发展 1 对 1 教育的好未来,便能知道教育这一赛道的游戏并没有 game over,只不过是在艰难的转型中而已。甚至可以说,只要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改变,教育赛道的游戏就不会结束。只不过是提高了门槛而已,也许这一隐形的提高门槛,在现时看来还并不太明显,但有韩国的例子在前,其结果如何也便不难想象。
当然,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对于这一政策无疑是支持的,特别是在学校 “5+2” 的规定发出以后,更是如此。一方面,在校时间延长,就解决了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不准学校将作业推给家长,也无疑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但就算是对这一政策持支持态度的家长,也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在高考分流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不上辅导班,真的可以吗?这一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孩子离中考及高考越来越近,便会不断地生长并极速膨胀。而不断生长的焦虑,总有一天需要排解的出口。当然,也有部分 “人间清醒” 的父母,对这一政策持怀疑态度。除了升学的压力之外,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双职工家庭(大部分城市家庭都为双职工模式)很难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及教育。对于产业工人家庭来说,加班甚至是夜班是家常便饭,能够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本身就少;而对于白领阶层特别是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在 996 的模式之下,情况同样如此。
再加上,手机对于个人碎片化时间的侵入,也让陪伴孩子的质量有了下降。虽然大部分小资产阶级有能力完成孩子的作业辅导,但不断推行的教育改革、教材更换,让大部分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失去了自己惯有的思维依赖路径,层出不穷的 “出题陷阱” 也让家长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大部分家长便出现了 “无能暴怒” 的反应。
这种无能暴怒,一方面指向的是他们借以成为精英的教育,此时对他们并不友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极力想在解脱劳动之后,进入 “父慈子孝”的温馨家庭场面之中,来缓解或者说抚平由 “不得不参与其中的劳动” 给自己带来的身体及心灵压制。但事与愿违,面对一个 “并不灵光” 或者 “存在代沟” 的孩子,父母在家庭里面对的依然是 “一地鸡毛”。所以校外教培成了很好地缓解这种冲突的第三方机构,从校外教培回家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圆了父母的“父慈子孝” 的梦。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呢?无疑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孩子的自由时间变多了。但我们不得不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在这段自由时间里会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就笔者个人的有限经验看来,孩子个人学习习惯的养成确实与家庭教育呈现正关联趋势,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平时越喜欢阅读,那么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便越高,对知识的探索欲也越强。
这一影响,并非笔者杜撰,在各国教育学家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对于后代教育的深刻影响。换言之,父母越是精英,那么孩子成为学习精英的可能性便越大。当然,笔者个人并不赞同精英教育体制,只是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不得不面对在这种体制之下已经形成的社会不公平。这一不公平显然存在,并不可被忽略。回到本题,对于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来讲,自由时间更可能被合理利用,这种自我再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很容易养成。
而对于那些并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的孩子来说,自由时间更可能被手机、电脑及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当然,这并非全然是坏事。浏览网页,可以让孩子自由、自主地获得更多的咨询,并可以拓展孩子自己的兴趣。也许某个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未来可能成为各种名目奇怪的游戏的冠军。但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再仔细也不为过,我们应该考虑到另一个方面,即孩子依然缺乏对于信息的鉴别及判断能力。这种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如果仅仅用于电子游戏及短视频平台的浏览,对于孩子来说,危险性依然存在。而由学习习惯造成的潜在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啰嗦至此,终于完成了对于 “双减” 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微观解析。各位看官,稍安勿躁,接下来便是最后的一个部分,对于教培行业的前景解析。
前面已经提及,而且大家肉眼可见的是教培行业的一片狼藉。但仅仅在十几天之后,巨头公司已经有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其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叹服。(再插一句,从抢占市场及流量这一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则出发,就会更加明白互联网行业为何会 996。
当然 996 的本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剥削,只不过互联网行业中体现出了更多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学而已。如果仅仅说 996 的本质是管理,那笔者更愿意将互联网企业的 “场所” 本身作为一种强制管理的基本手段。毕竟,疫情之下的远程工作,已经证明了远程协作或 home Office 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互联网公司的 “格子间” 本身才是最有效、最基础的管理手段。)跑太远了,继续回来。在政策的指导之下,未来 1-2 年之内势必会有一个新兴行业的崛起——素质教育。
对于一般的中小机构来讲,校外培训的需求依然存在,只不过会以地下产业的形式——1 对 1 家教、高端家政等模式存在。而这种形式,无疑增加而并非降低了社会的教育成本。很明显,这提高了课外教育的门槛,工人阶级及部分小资产阶级的孩子,将被抛在课外教育之外。对不起,教育的竞争游戏并非 game over,而是部分人被剥夺了参与这一游戏的资格。虽然这很残酷,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极有可能出现的局面。
除了以上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讲,一个很明显的,且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推广 “5+2” 的模式之后,在校老师的负担又该如何减轻?这就构成了另一个问题——在校老师在各种政策变化及教材改版之中的疲倦,在次笔者将不再赘言。(若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可以留言,再开一篇来讲。嗯,就是为了让你们留言,才这么写的。)
为了保证文章的有效性,笔者再次大胆预测,后期会有相关政策出台,详细规定 “5+2” 的具体落实。若不加大学校编制,不投入更多的教育费用,对于在校老师而言,将会苦不堪言。而若这额外的 “2” 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渠道,那么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校企合作,将这个 “2” 填满。当然,此种模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实现。
终于废话完了,总而言之,前期的 “减负” 政策在教育内卷这一恶性循环的形成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是失效的。这次的 “双减” 政策,对于减轻教育费用负担及提高人口生育率的作用,笔者仍持很大的怀疑态度。至少在房价、医疗费用仍然坚挺的条件下,笔者不得不说“不敢生还是不敢生”。
失业是不会失业的。反而会出现用工荒。
教育机构的平台作用,是让教育资源更加容易被获得,但是学生课外补习这个需求不是教育机构发明出来的。
现在干掉了教育机构,但是干掉课外补习这个需求了吗?显然只要中考高考两座独木桥横在那,这个需求就不可能被干掉。
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是,大多数爹妈其实并没有好高骛远到想靠补课送孩子上哈佛牛津清华北大,大多数人的想法其实只是让孩子能够查漏补缺,成绩向上走个几十分,原来分数只能读技校的现在能混上本科线,原来三本的混个二本一本,这就已经很满意了。这完全是可操作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完全可预期的。
尤其是现在教育改革之后,书本上的内容改浅了,考试的内容却改深了。考试的题量大大增加,而且必然有两道到四道超纲题,是超出课本教学内容的,目的美其名曰是拉开学生分数差距,实现学生成绩分层。
比如初中物理的光学部分,我们当年的物理书光学会将所有的凹凸透镜成像规律都讲清楚,现在全不讲,但是考试又得考,结果怎么样?结果我这当家长的把床底下他老爸 30 年前的物理书翻出来,用师公的教材把孩子给教了呗。
又比如初中全等三角形证明是难点重点,但是现在的教材里面证全等连辅助线都不教,但是考试又得考,您能怎么办?看着孩子最后两道大题全丢分?还不是得教?自己会的就自己教,自己不会的,那就出去找培训机构,找私教呗。
这还算好的,毕竟数学物理这种科目知识点是固定的,一百年都不变,当爹的当年别太渣现在也还能搞得定。但是政治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和我们以前是完全不一样了,但课内的老师照本宣科根本不教怎么答题,不上补习班你就是把书本给默了也拿不到分,老婆问我怎么办,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那份政治卷子我做我也不及格呀。没辙了,乖乖掏钱吧。
我就不信就我觉悟低,教育局领导家的孩子那都是全都不补课的。考的不行就上技校。
所以现在课考不对接的现实下,补习的需求就变成了弥补这个差距的刚需,既然刚需客观存在,那么就自然会以各种形式和方法被满足。
目前来看,就是一对一的线下补习,以及远程会议式的线上补习取代了原来教育平台的职能。
没有中间商挣差价,补习该怎么补还得怎么补。
退一万步你能把所有的补课老师都抓了,那也不过就是爹妈自己亲自上阵给孩子补课而已。真正的鸡娃和鸡妈不会被这么简单的困难所吓倒的。
唯独是因为补习老师原来一个大课可以满足十几个学生,一个网课可以满足数百学生,现在线下一个时段只能满足一两个学生了。
所以老师资源更稀缺了。家长的补习费负担更重了。
而已。
上面有位补习老师说的某家长一年花十万块补课的,那都是小事。我小区里面一邻居,设计院副院长,前年准备升正院长了,但孩子刚升初一,两夫妻一商量,直接把升职机会给放弃了。毕竟升院长这种事过几年也未必没有机会,但孩子的学习不管,过两年真去读技校去了,你哭都没地方哭去。我就不信我这位邻居的想法是个例。
即使真的补习费用高到鸡不起来了,难道家长就会说我现在这个娃已然鸡不起来了,不如就不鸡了,不但不鸡了,还要多生一个二胎或者三胎出来,然后把娃都送去工地工厂当蓝领吗?
可能吗?
所以正经的办法三条路:
治标之策是你得课考衔接起来,考试内容和上课内容保持一致,学生才有可能在上课时间把学习内容解决。这是前提。这点不改,那就是教育局逼着学生补课。
治本之策你就得解决现在中考高考华山一条路的内卷式上升渠道,该放开放开,该提升提升。这点不改鸡娃鸡妈鸡爸不可能不焦虑。
正本清源的办法,彻底改善现在的人口红利的工资待遇结构,让蓝领也能拿到合理的工资待遇,也过的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点我自己都不敢想。
点名骂学而思。
罪魁祸首。
小学搞奥赛,超前学习就是学而思起的头。
以前补习都是以补差为主,复习复习,顶多暑假会提前带孩子学一下下学期内容。
学而思这家机构一把抓住了家长的攀比心,结果全部变味了。
今天教培行业被斩草除根,学而思负担一半的责任。
新东方反而是跟后面倒霉的。俞敏洪这个人还是老实。
另外一半责任,要互联网资本家担,乱入教育,用互联网那一套来做教育。
要不是这两拨人干的过分,课外培训真不至于被上纲上线的打击。
开刀切了肿瘤,不管怎么说病人会少几斤肉,还会流很多血。因为怕流血就要放任肿瘤生长,天下哪有这样的蠢人。
先给你一个肯定的回答:会。
再说一下我的角色:公立学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体制内主科老师。
说一下我之前的角色:某培训机构的培训老师。
这个政策下来的时候我已经在准备面试了,所以压力很大。因为一旦失败了,就会面临着不知道去哪里的问题。
幸亏成功了。
可是开心归开心,难过也难过。
我以前待过的那家培训机构,大家人都很好,都挺热心,也都能聊得来。怎么说呢,我那时候每天都期望着去上班。
后来我去准备考试了,给他们说进面试的那一刻,全办公室都在欢呼。
但在我确定我考上之后,同时还听到了这个公司因为这个政策倒闭的消息。
那时候心情极度复杂。
国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能理解。
但是站在私人感情方面,还是不能接受。我甚至还没有回去报喜,没有去办离职手续,就这样子,这家公司,什么都没了。
后来去单位报到了,很稳定。但是因为这个政策,压力很大。谁都在问你的代班成绩,一对学生的命运仿佛就掌握在了你的手中。
我现在就是,做着课件,写着教案,还要放本专业的网课查漏补缺。
然后偶尔就会有几个老前辈找我谈话:恋爱可以谈,婚也可以结,你还年轻,孩子先不要要。
而我是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的。
同时忙乎的事情也很多,要去听课,写总结,做美篇,一个学校的很多事情,都压在了年轻老师身上。
问就是年轻老师需要多积累经验。
是,公立学校固然稳定,没人敢轻易开除你,没人敢让你一定要加班,去拉学生。
你没有生源压力,工资也和这些东西完全不挂钩。
但是这种 “岸上生活”,真的快乐吗?
稳定,稳定地当孙子。
等级森严,让你喘不上气。
可是你愿意离开这份工作吗?不愿意。外面形式多严峻,我们都知道。
考上有多不容易,我们也知道。
但有一天午夜梦回,我突然想:要是能回到一年前该多好。
哪怕没有编制呢?
所以我的角度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样。
回答里有家长,有学生,有旁观者。也有老师。
但我是一个很复杂的老师角色。
这个政策给公立老师的压力很大。
也给教培机构的老师带来了致命一击。多少人就这样被拆散了。
我以前待的那家公司,是我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就在上的教育机构了。年头也很长了,大家真的就是很亲切的老同事。逢年过节,都会去互相拜访。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也会互相帮助。
虽然是老师,是不苟言笑的,亦或者是严肃的。但任然是人,是人就有感情。有感情就会痛,会难过。
我是幸运的
那么还有其他同行呢?
他们要在明年加入考编大潮中,如果一定要在教师这个行业生存下去的话。
想想这些,作为一个 95 后——内卷最严重的一代的一员。
无法言说此时我的心情。
因为我也考了好几年才考上,所以更加理解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到底给年轻人都带来了什么。
不请自来。人在上海,暂时保住了饭碗。
作为教培行业从业人员一枚,这个政策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今年五月刚换工作,从饱受压榨的老师,升级为中层管理,换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争取早日升职加薪。谁知道鸡血了三个月,就碰到这么晴天霹雳。
我还很清楚的记得,7 月 26 号周一,由于台风烟花的影响,上海大暴雨,公司领导告诉我们在家上班,不用来公司。如果已经来公司的同事,交通不便的可以打车,公司报销;如果晚上回不去家,还可以住附近酒店,公司报销。
当时就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公司,我会一定要好好的为公司效劳。
第二天周二,同事问我看没看到双减文件,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没想到会对我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影响。结果当天下午领导就把文件转发到我们群里,让我们都看一看。接着便是一个个谈话,说情况大家都了解了,外面有什么好的机会可以多去看一看了。
当时很惶恐了一阵子。但是想着我们毕竟是大公司,应该可以撑久一阵子的。后来也确实风平浪静了两周。
然后就是突如其来的裁员。
8 月 10 号,离下班还有 5 分钟,大家收拾东西准备走了,结果总裁办有人过来,叫了一串人的名字,让大家去大会议室。被叫到名字的同事全部被裁员,没有任何缓冲的时间。第二天就可以不用来了。
公司很厚道,给了大家 n+1 补偿,试用期的员工也有 1.5 个月的工资补偿。被裁的同事们也还说说笑笑,互相打趣着拿的补偿可以浪一阵子了。
我很幸运,没有在裁员之列,暂时保住了饭碗,但是仍然控制不住的内心悲凉。
我是真的想要在公司好好拼搏奋斗的,把这个当作事业来做。这段时间的工作我非常开心,感觉学到很多东西。公司的同事都是高学历人才,当然有竞争,但是竞争的过程当中,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优点,有一种当初在高中时和同学们一起奋斗的感觉。公司的领导也会培养下属,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除了基础的事务性工作,还有参与一些项目的工作。每一天的工作都会很有收获,每天回去我都会总结当天的收获和反思。说起来参加工作有三四年了,但是这是第一个我发自内心想要为之奋斗的工作。
我发自内心觉得,我不是为了每个月的收入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在工作,为了不断成长,积累经验。所以明明可以很轻松的每天完成日常工作就摸鱼,但是我却主动去做很多额外的工作,希望能够成长,当然,也希望能早日升职加薪。
结果一纸文件,整个行业都可能不存在了。
虽然暂时没有失去工作,但我却觉得好像失去了自己刚刚找到的人生方向。
但是不管怎么说,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至少我现在没有被裁,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因为我在公司工作年限不长,如果被裁,赔偿金也没有多少。现在至少我还有固定的收入,可以在这个城市活下去。现在人手少了很多,每个人都被当两三个人用,会承担很多其他部门的工作。但是这也算是一个好处,可以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对整个公司运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有挺多收获的。
现在我就想着,只要公司不倒闭,我就陪公司走到最后一刻。中间尽量多去承担一些能锻炼自己的工作内容,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了解一下转行的话,最适合自己的是哪一个行业,需要培养哪一些能力,慢慢准备一下,等公司倒闭了,再看新的工作机会。
虽然作为一个从业人员,这个政策真的打击挺大的。但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我也觉得这个政策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的补习费用真的是太高了。我待过三家机构,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也比较了市面上的很多产品。除了用来引流的钩子课,最便宜的大班课一节也要几十到 100 多,小班课和一对一的价格更是昂贵,一年几千到十几万的都有。十几万呐,我一年都赚不了这么多钱,有的人补习一门课就花了这么多钱。还不提有那么多别的兴趣班和文化课。
每当看到补习花这么多钱,我都会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为我没有办法给他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
以前我小时候大家还没有怎么补习,似乎是成绩差的孩子才需要去补补课。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了,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补过课的孩子。而且除了补课,还有各种兴趣班。
老家的表姐月收入 2000 到 3000 左右,离婚了,一个人带孩子。小朋友今年才三岁,就已经开始上兴趣班了,学了跳舞。
我心里其实有点无法理解,觉得是浪费钱。他们家条件不好,以后小朋友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有必要去学跳舞吗?在我的思想观念里,大部分小时候学跳舞的,等初高中就不学了,荒废了,除非是走艺术路线。但是表姐说,现在的小朋友每人都需要会一两门才艺,别人都上,所以侄女也得学,不然在学校可能抬不起头来。
补习的费用真的太高了,真的给很多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国家打击一下,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是好的。
现在我也确实还挺迷茫的,希望继续在公司历练一下,同时尽快找到转行的方向。
作为一个教培从业者,我还是要说,实际上教培机构的消失,影响最大的只是行内人罢了。
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学业压力的减少。
在我刚成为一个社畜的时候,深陷周末加班的痛苦之中。一边跟着领导在外面出差,一边在心里回忆当初大学的美好时光。
正当我开着小差,回想当年学生的生活时,一个小孩和父亲从我身边经过,或者说,这个孩子是从我身边滚过。
我诧异地看着小孩瘫倒在地上,哭喊着:“我不,我不想上课!” 父亲背着鼓鼓的书包,略带尴尬和恼火地扯着小孩的手臂,低声而严厉地:“站起来!别在地上打滚!你今天这节书法课是一定要去的!”
这种现象瞬间打破了我对于过往的沉溺——确实,现在的学生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小孩老成得可怕,他们的童年也短暂得如同流光。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博主家孩子的课程表。而这位博主育儿观念还远远谈不上是鸡娃。
这种课程安排,下了课连轴转的生活真的快乐吗?真的符合孩子成长情况吗?
恐怕我们很难说出是正常二字吧。
在我小时候,“补课”是 “差生” 的同义词。因为只有跟不上校内教育的孩子,才需要额外的辅导。在完成作业之余,我还有很多时间去参加课后活动,去阅读书籍,去看电视剧。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现,补课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差生想补差,中等生想提高,优生想更优秀。但,那时候的补习之潮,远不如现在这么热门。
现在的孩子,从小开始上各类培训班,精通各式才艺,英语口语比我还流利。一度让我这个虽然考了六级但口语废的渣渣相当汗颜。
前两天看到,中国教育报公众号做了一份市场调查,目前已经有将近 25 万人参与这次调查。
![](data:image/svg+xml;utf8,)
可以发现,参与投票的家长 85% 都有为孩子报班。虽然参与投票的家长大多是更关注教育改革,样本不够客观。可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现在孩子参与补习的数量之多。
也可以发现,仅仅一个暑假,就要为孩子花费不少的培训费用。可以说,报班对于中产阶级而言,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所以,教育机构关停,实际上对于家长而言,确实是松了一大口气。
在校内提供课后服务和暑假托管的情况下,培训班不再是必需品。而当大部分孩子停下补课步伐,自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竞争。
什么?你说富人的孩子会选择一对一私教补习?这自然是无法根治的。但,这部分人始终是少数。
国家监管的是大部分人,或者说是中产阶级。当中产阶级无课可补,无人抢跑,无效的竞争就会得到缓解。生育欲望就会有所提升。
对于社会来说,教培行业解决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突然整治,就业一定会成为难题。
但这种就业问题,和孩子教育这种国计民生比起来,终究要小得多。
现在,学科培训机构凉了,但是素质教育、成人培训依旧有一定市场。
教育行业——我凉了,但没完全凉。
接下来将从双减内容—机构未来方向两大部分来解读。
1、从进入门槛上严加管理:
一方面,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另一方面,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严重问题的机构。
同时,针对线上培训机构,通知明确: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ICP)。
2、分类管理:
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通知提到,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3、对于资本方面提到:
一是: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票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
二是: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三是: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4、对于培训机构的服务行为也有规定:
在教材方面,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募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5、在培训时间上有两点:
一是,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二是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 30 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 10 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 21 点。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
6、针对教师方面:
“双减” 意见提到,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
7、针对外教的聘请,通知提到:
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8、收费方面提到:
“双减”意见提到,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 (示范文本)》。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黑白名单” 制度。
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 “退费难”“卷钱跑路” 等问题发生。
9、禁止 “拍照搜题” 软件。
通知提到,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 “拍照搜题” 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10、停止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高中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
“双减” 意见提到:统筹做好面向 3 至 6 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 (含外语) 培训。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11、关于培训行业广告监控方面:
“双减” 意见提到,做好培训广告管控。中央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合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
关于 “双减” 意见的配套措施——课后服务的要点:
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 “弹性上下班制”。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此次整改重点在于课后学科辅导,素质教育仍有余地。
实际上,许多头部机构都早已部署相关转型工作。
①瑞思教育:2023 年成为 “中国素质教育领域翘楚”
今年 5 月 28 日,瑞思教育宣布品牌升级,从 “瑞思英语” 升级为“瑞思教育”,并推出然点科学馆、瑞思海芽成长空间和瑞思研学三大全新品牌。
瑞思教育董事长兼 CEO 王励弘更是宣称,“到 2023 年能够成为‘中国素质教育领域翘楚’。”
瑞思英语究竟能否在 2023 年成为素质领域的翘楚?我们难以预测,不过可以来关注瑞思英语推出的新品牌。
实际上,瑞思教育一直试图跳出 “学科英语”。
早在 2017 年 10 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时,瑞思教育拥有针对 6-9 岁小学阶段儿童的线上口语课程 “侃侃说”,瑞思在线图书馆、瑞思海外游学、瑞思冬夏令营等业务。
2019 年年初,更是宣布 “去学科化”,正式更名为 “瑞思英语”;同时将进行教育理念升级,发力素质教育。
直至今年 5 月 28 日,瑞思教育再度进行了品牌升级,从 “瑞思英语” 升级为“瑞思教育”。同时推出然点科学馆、瑞思海芽成长空间和瑞思研学三大全新品牌。
在此次发布三项全新业务中:
然点科学馆定位为瑞思教育旗下少儿 STEAM 能力成长品牌,以思维提升为基础,注重 STEAM 综合能力成长;
瑞思海芽成长空间的定位为少儿社会化素养教育,主要面向 3-8 岁孩子,培养性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瑞思研学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主打青少儿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形成 “泛研学” 生态。
可以发现,这 3 个业务之间的联系较少,如何进行合理招生及互相转化是个难题。再加上转型成素质教育,虽然能够合规化发展,但是却难以摆脱非刚需窘境,市场有限。
依靠这三个业务是否能够支撑瑞思教育生存发展,依旧是个问题。
![](data:image/svg+xml;utf8,)
②新东方转型
新东方在多地进行了转型探索。
(一)北京机构转型
5 月 25 日,新东方在北京市怀柔区注册了一家新的培训机构。
这家机构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1. 新校区的地点:
新校区设立在北京市远郊区。据了解,北京市核心城区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饱和,新机构很难获批。而远郊区优质教育资源薄弱,需要和主城区缩小差距,相比之下更容易获批。
2. 校区业务范围:
在新东方网站上显示,新校区的业务范围是中学生学科类培训,面向初中高生,不针对小学生。
3. 校区性质:
新校区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而非营利性的公司。
审议通过《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中央深改委会议已经指出,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
(二)天津机构转型
6 月 29 日,天津新东方培训学校出现经营范围变更。
变更前的经营范围是培训和业务面授。变更后项目更加详细,包括中小学生实施学科、语言、艺术、科技、体育等类别的培训,以及家庭教育咨询、幼儿园及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等。
从目前形势来看,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成素质类机构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素质教育作为非刚需,市场体量有限,难以承载众多转型而来的培训教育。
而且像瑞思教育新建的素质类新品牌,将面临品类差异大、面对学生年龄跨度大的困境,难以再现之前学科类机构高效续班。
毕竟,对于学科类机构这类刚需项目,孩子学习完一年级课程,可以自然过渡到二年级课程。学生家长存在需求,续费难度也小。
但是素质类课程,在孩子小的时候尚且有余力学习。一旦到了升学关键,往往都会优先选择学科补习。
所以,转型素质教育是趋势,但也前往别盲目转型!!!
学校实行的课后服务方式,也许会成为机构的机会之一。
课后服务方式需要更多样、更全面的辅导内容。以后为了保障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不能只单纯而这种不再单纯依赖学校作为服务供应商的做法,其实就给广大教培从业者指明了新方向——可以和教体集团公司或者学校达成合作,直接提供专业服务。
也就是说教育机构从之前的 TO C 业务转成了 TO B 业务。
好处是一旦成功合作,教育机构就不再需要担心招生问题,毕竟学生全在学校里了。但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机构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毕竟,这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政策,出发点在于减轻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支出。
所以,像之前动辄好几千甚至上万的补习费,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不能再成为主流。 而且和学校合作,也意味着机构必须正规化。毕竟程序不正当,条件不合规,连招投标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想和校方达成长久合作了。
这条通知也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新发展方向——国家允许我们存在,但是需要在划定的范围内,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服务。虽然单个学生收费下去了,但是好在量大,依旧可以生存。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科辅导,更像是一种陪伴成长,是一个小众高端市场,住家陪伴孩子,帮助制定学习计划,陪同参加课外活动,辅导作业。
**现在提供家庭教育的,很多还是家政平台。相信,专业的家庭教育平台,一定会脱离家政,单独出来。**这也是一个机会。
当然,这个市场有,但是因为价格高昂,需求量一定是远不如现在的教培市场。
面对今年的政策监管,深学邦一再强调——最大难题是对于资金的监管。
正因为资金监管是过往监管中常提及的内容,所以不少老师忽略了它的致命性和重要性。而更去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新增监管内容。
然而,资金监管在过往并没有贯彻落实到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规定不能预缴超过 3 个月的学费,部分机构也会以会员卡等形式来超前收费。
而如今,随着监管力度加大、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只能收费 3 个月且要监管流水,将以更强硬手段去落实!
毕竟,太多机构过着寅吃卯粮的日子,一旦对流水资金进行监管,就会陷入资金难以周转的困境。
而资金周转困难,又想要机构能够持续存活,就会陷入 “资金周转困难—投钱—维持机构运营—资金周转困难—继续追加投资” 的循环中。
所以,在学科机构已经确定 “死亡” 的现在,素质教育机构与其担心其他监管内容,不如先自省自身流水情况!
当下能做的就是去梳理三笔账:
未耗课金额、账户资金余额、每月校区经营成本。
如果你的机构经营,始终是:流水>结转,结转 - 成本 = 利润(利润为正数),则政策不用焦虑。
如果公式不满足,政策也不用焦虑(因为你接下去可能面临长期追加投资,所以,你自己会选择退出历史舞台的)。
1. 教育行业的整顿,既跟出生率下降有关,也能跟社会公平、财富公平、教育公平有关。结合房地产行业、互联网行业、教育行业的整顿,本质上都是为了确保 3 大公平;
2. 接下来可能会整顿的领域,就是医疗和养老了;
3. 教育行业发展到如今,真正产业化、资本化时间,也就不到 20 年,但这 20 年间,尤其是近 5 年,大量的线下、线上机构崛起,引发全民焦虑,加剧社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4. 高考作为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既照顾到了底层劳动人民,也平衡了中、高层人士的需求,在短期之内也算是较为低成本的阶层逆袭方式。一旦教育机构横行,本质上是堵住了大部分国人向上跃迁的路径;
5. 在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教育机构还在大量增加,同时在线教育的肆虐,实际上也加速了行业整顿。对于学科培训这种破坏教育公平的产品,迟早要遭到清算。
6. 以及机构的跑路,消费者的投诉无门,都是在暴露行业的弊端。疫情作为机构倒闭遮羞布被扯去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7. 行业流水进的快,不压款,不垫资,导致阿猫阿狗都能做机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的入行门槛、经营门槛、运营门槛被大大提高。一些单纯趋利的投资人,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8. 而真正拥有教育情怀,教育大爱的人,会与教育永存!行业利润降低过后,能够存活下来,且坚持下去的,才是赢家。当然,我们还得继续拭目以待!
既然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就意味着接下去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整顿教育行业!
而整顿,也表明行业还是有前途的。
这种整顿,会利于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但本质上会带来资本的退潮和行业入行门槛的提高。
所以,这次整顿,可以理解为正中行业七寸。
一、政策合规,所有机构都必须办理办学许可证,就能刷掉一大波;
二、收费合规,一次只能收取 3 个月学费,又能刷掉一大波;
三、教学合规,教学内容不能超纲,明确超纲要求,还能刷掉一大波;
作为从业 10 来年的老司机来看,这 3 点是行业七寸。
一旦实施下去,线下培训机构基本上将会整顿得较为规范了。
接下来的教育行业将迎来资本退潮期,与每一位从业者和企业主都息息相关!
财富公平和教育公平,会是接下来的主旋律。
当然,教育行业依旧存在机会,比如:兴趣特长培养、学生成绩补差,
在基于:1. 合规办学;2. 内容同步;3. 合理收费;虚假宣传等四大核心诉求的情况下存在,
并最终变成学校教育的补充。
一言概之:教育行业的商业时代已然过去,接下来进入的会是百花齐放的教育时代。
还未办理办学许可证的,还在继续超纲教学的,
还没适应一次只能收取三个月学费的,请一定要注意哦!
资本退潮,进入门槛提高,对局内人有好处,但仅限于你真的是在做教育。
同时,请千万要去留意账户上的现金流与未耗课是否对等,
如果有缺口的话,那过往欠下的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还了。
规范运营,控制成本,比持续招生,持续教学,要重要得多!
1. 监管司的成立,实际上明确了教育行业整顿的主基调不会是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通过政策来对整个行业进行规范。结合过往教育部门发言来看 “不允许校外教育机构再造一套教育评价体系”。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现有校外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到了必须要整顿的时候。所以,个人建议,无论是企业主和从业者都不能有侥幸心理。
2. 对于已经在局内的人,政策落地之前也没必要焦虑。因为焦虑也没有意义,一切都等政策清晰后,根据政策所述内容去做调整;而对于未入局者,今年建议观望到年底,目前入局不是明智的选择。
3. 从《通知》来看,有几点需要注意:
A. 监管司主要职责是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管理,既包括中小学生,也包括幼儿园儿童,也就意味凡涉及 3 岁到 18 岁业务的机构,都在管辖范围之内。
B. 从目前教育行业业态分布来看:素质教育、学科培训、出国语培、出国留学基本都囊括在内。个人看法是在这些大业态中,又会区别对待。
C. 少儿英语、思维数学、幼小衔接、学科培训、大语文等直接刚需或间接刚需类项目,可能会规范的方向是:证照合规办学、教学内容不超纲、收费周期不得高于 3 个月、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同时,与之配套的细则会有关于各年龄段和学科教学内容超纲的定义。
以上业务板块的机构,建议关注政策落地后的具体细则,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D. 素质教育规范的方向:收费周期不得高于 3 个月、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会是两个主要方向;在证照方面,不排除不用办理办学许可证的可能。
个人看法:
未来这些领域的机构,尤其是以学科为主,或许会回归到补差市场;
培优和拔高,会逐步演化为名师工作室状态,打游击战为主;
少儿英语和思维数学类型机构,会演变为专项科目补差;
一旦政策落地,机构最大的风险点是:收费不能超过 3 个月。教育行业一直以来的状态是寅吃卯粮,尤其是经历了疫情以后,大部分中小型机构已经追加几轮投资。落地后,不排除继续追加投资的可能。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修正,相对而言不会是难点,毕竟大部分机构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只是在限定时间内调整教学内容,对机构来讲不会是致命伤。目前之所以焦虑,在于政策未落地,一切都是未知。
同样的,对于美术、舞蹈、国学、棋类、体适能等机构,或许会构成间接利好,学生时间可以重新分配。但在教学内容上,一定不能去触碰底线。
4. “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 这些事情实际上部分已经在实施了,尤其是对于已经拿到了办学许可证的机构来讲,内部装饰、师资和价目公布等内容,包括一些大型机构内部建立党支部,都是属于基本明确的内容。个人认为,出现问题的概率不会太大。
5. 监管司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这个行业建立规范标准和进行督办的部门,于大部分中小机构企业主与从业者来讲,是好事。这样的洗牌会利于行业规模重新打散分配。也能够让所有机构找到直接上司,而不是任何事情和证照的办理都陷入踢皮球状态。
6. 当然,从内容描述上来看,监管司主要还是停留在标准制定和监管执行的状态,具体执法还是由其他部门负责,只是能够为执法部门提供依据。所以,未来各地的整顿,依然可能是城管、公安、工商等多部门分工合作。(**刘一一,“深学邦” 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对于未来政策落地后的教育行业看法:
1. 政策合规是大趋势,但不是机构生存的致命因素,大部分有证的机构,也会难逃倒闭的厄运。
2. 教学内容合规,无论是哪个类型的机构,实际上都是可以做到的,且能完成转型的。毕竟,这是机构的看家本领,换汤不换药的事,还是能做好;
3. 虚假宣传,那是可以规范的。尤其是那些一直标榜是以转介绍和续费为主的机构来讲,不管整顿不整顿,就一直没宣传过;
4. 致命伤是一次收费 3 个月,且要监管流水!请注意!这才是大招!一旦落地,大部分机构会长期面临追加投资,长期要死不活!当然,素质教育机构也难逃此劫。
5. 资金监管是行业七寸,入行门槛大大加高,投资总额增大,周转资金变多,追加投资周期起码以一年计,机构扩张速度减缓,盈利能力变弱。
6. 如果你还只是在焦虑是否能办到证,教学内容怎么整改,基本上就没看懂这个行业。你需要关注的是账户上还有多少余额,还剩下多少未耗课?投资款是否有收回?账户余额和未耗课是否对得上?如果有缺口,怎么来回补?
7. 当下,招生越多风险越大,尤其是找招生团队来做这事,无异于挖坑埋自己。毕竟,资金一旦监管,进退两难喽。
8. 最后,个人不建议这次低估整顿的决心。未入行者要谨慎,哪怕你想做的是素质教育,也一样等政策落地后再动;已在局内,有照无证,无证无照,都听天由命;已在局内,有照有证,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所有内容明确后,依规整顿就好。【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仅属个人观点,转发请署名。】(**刘一一,“深学邦” 创始人,专注提升教育机构的综合盈利能力,微信号:**sxblyy02)
2016 年,俞敏洪说,100 年后,阿里巴巴可能就不在了。但 100 年后教育肯定在,所以新东方也一定会在。
马云当场笑着硬核回怼:教育一定会在,但新东方未必会在。
近期,随着 “双减” 以及配套政策的逐渐落地,新东方为代表的 “校外培训机构” 们正遭受灭顶之灾,股价全线暴跌,新东方、瑞思等股价最高降幅超过 70%,甚至有的公司市值跌掉 90% 多。
高途创始人深夜发文确认裁员,全国 13 个地方中心关闭,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三个辅导老师中心,相当于高途 1/3 的人会离开。
各家校外培训类公司已经纷纷开始裁员,甚至准备关门。
这一次的 “双减意见”,以及近期教育部门频繁出台的各种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教育政策调整,标志着教育导向的全面转折。
作为家长,我们对于教培公司的凉凉,并不那么感兴趣,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这次的双减政策对每个孩子的切实影响。
首先,它的规格太高。
这份《意见》不是由教育部发布的,而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这两家是什么单位就不用说了。
也就是说,这不仅是教育的政策,而是 “国策” 了。
其次,它太精准。
想靠校外培训挣大钱的机会已经一去不返,不审批、不盈利、不上市,刀刀致命。培训机构消失了,自然也就没有培训了。
2. 不得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再配合近期教育部门频繁出台的 “延迟放学”“暑假托管班” 等政策,就相当于明明白白告地说:留给校外培训的时间不多了。你家的孩子想去接受培训,都没时间可以去了。
仅这两条,就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无法再接受校外补习。
“国策” 一出,雷厉风行。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电梯里的校外培训广告瞬间清零,公交站上的宣传图无影无踪,墙上密密麻麻的招牌干干净净。
作为家长,很多人也在迷茫,甚至生出了更多焦虑,对此我们先要明白原因,才能看清未来:我们该怎么看待政策?国家为什么要进行 “双减”?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政策的出台是因为国家想减轻养育、教育负担,以便让大家多生孩子,刺激其他领域的消费。
根据调查,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已经占据家庭总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能把这些钱省下来,就可以生三胎,或者把钱投入其他消费中。
简单来说,就是:别内卷了,养孩子的方式简单点,好好享受生活吧。
这是原因之一,但在教育这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影响了教育选拔的公平性。
即,从社会的总体来看,我们需要选拔出那些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校外培训通过 “兴奋剂” 式的大补,能拿到提升成绩的目标,但会导致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大为降低。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家长前赴后继地撒出大把金钱,不愿放松自己呢;也能明白政策层面为什么必须要使出雷霆手段、一刀切断才能有效。
理解了教育的双重作用,就能理解所有教育政策的初衷和目标。
教育,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教授知识、培育人才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资源分配、社会分层的手段。
从知识教育和培养的角度来看,家长都认可学校的教育是非常有用的:上学的孩子一定比不上学的孩子强;孩子每一天也都在取得进步;每个家长都支持孩子去学校上学。
在这个层面上,学校和家长两情相悦,各取所需。
但从选拔和分配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出来了,学校和家长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
目前公立教育系统要求老师必须遵照教学大纲,教学不准超纲、作业不准超纲、考试不准超纲。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那么结果就如同小学一二年级的考试成绩一样:每个班里绝大多数的孩子成绩都是 90 多分。
为什么?因为教学大纲是按照中等偏下的水准制定的。任何国家的教育大纲,都必须照顾大多数人,不可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完不成,当然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考 100 分。
于是,教学大纲就只能如此制定,如果严格执行,那么所有智商正常的孩子都能在考试中取得八九十分的成绩。
可问题是,日常的教学可以如此,中考和高考这种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的重大考试时,却必须要拉开分数。
因为,不拉开分数就无法区分孩子的能力,无法进行有效选拔和分配。如果大多数孩子的高考分数都集中在 650 分上下,教育的选拔和分流功能就失效了。
所以,站在一个社会的总体功效角度来看,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人才的分流,需要把那些天赋最高、学习能力最好的人,选拔到最好的学校去,那些学习能力不够好的人,最好去上职高、中专,甚至完成义务教育就行,不要再继续占用教育资源。如此才能做到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这是对的,是对整体社会最有益的选择。
但,难点也就在这里——对整个社会最优的选择,不一定是,甚至常常不是,对个人最好的选项。
中考 50% 分流,高考再分流,并用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大学分流,每一次教育选拔,都要选拔出一批人,“淘汰” 掉另一批人。
只是,谁家的孩子愿意被分流掉呢?
校外培训机构被称为 “影子学校”,家长们在校外培训上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费用,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即,学校能完成教育的功能,能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想在教育选拔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更大可能,不甘心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教的家长们需要去找能 “超纲” 的校外培训机构或家教,以便争取到更好的身位。
站在全局的视角,与普通父母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甚至有时候是不相容的。
而我们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让孩子在新的教育体系和选拔机制下脱颖而出。
恢复高考以来,那些学科成绩好的学生把握住了红利,“老三届” 的那一批人才纷纷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
留学放开以来,那些最早去国外留学的一批人,都获得了见识与眼界的红利,“抄商业模式” 都能成为国内同行大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次的双减政策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在教育选拔过程中,更容易把什么样的人选拔出来。
由此,我们这些操心的父母的努力方向也就可以找到了。
家长能做什么
如果双减的校外培训政策得到彻底贯彻,学校内完全遵照教学大纲,那么,其结果就是:
学校不让多教,校外不能再补,拼的只能是家庭教育了。
智商高、天赋好的孩子不用拼爹,学霸、天才,也都不是培训班教出来的。他们不用父母操心,不用老师督促,一路开挂,所有学校随便挑。
但大多数孩子都不是学霸,普通资质的孩子里,一定是那些学习习惯好、自学能力强、内驱力足、家庭教育充分的孩子会脱颖而出。国家想选拔的也是这些孩子。
如此,问题就 “简单” 了: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家长该做什么
“双减” 政策,以及其他的教育新规则,都在说一件事:教育这件事,家长少掺和。
打击校外培训,让家长们少花点钱、少花点时间;延迟放学,让接送孩子变得更符合工作时间;寒暑假托管,让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假期有人管;禁止家长批改作业,连 “鸡飞狗跳” 的机会都不给你……
那,是说家长可以啥都不干,佛系、躺平吗?
当然不是。任何相信双减政策之后就可以静待花开的家长,20 年后一定会后悔。
家长该做的,就是做家长该做的事。
这不是废话吗?是的,但这也是一句最正确的话。
按照近期的这些教育新政来推测,家长不该做的事情都已经给我们列好了:不该改作业、不该上课外班、不该请假接孩子放学…… 即,家长不该做那些应该由学校承担的工作。
反过来说,就是:家长应该做好家庭应该承担的职责。
学校负责教书,家庭负责育人。
我们能不能把一个拥有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孩子送到学校?能不能育儿先育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能不能把盯住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分出来,搞好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建设?
而这些,才是家庭教育的 “道”。那些陪写作业、送去课外班、托关系进好学校,只是“术” 而已。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的事儿,也不只是社会的事儿,家庭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可谓 “重中之重”。
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曾刷爆朋友圈: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外交官这种职业,注定了不可能每天陪孩子写作业,但这不妨碍熊轩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性格。
当为人父母者,每天执着于陪孩子写了多少时间的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外班时,往往忽略了家庭和父母的根本职责。
新冠疫情中以幽默风趣著称的张文宏,因与学霸哥哥同台演讲再次爆红网络后,人们才发现他们家竟一门两博导。
那么,培养出这对精英兄弟的父母又是怎样的人?父亲是工程师,浙江大学毕业;母亲是小学教师,书香门第。
从小时候起,读书就是张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父母会花很多时间给儿子们讲历史典故,告诉他们 “不读书就没有前途”。
自己不读书,每天刷抖音、玩手机,就别抱怨孩子不爱学习;自己工作时随波逐流,就别抱怨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你在小区里遇到一个熊孩子,心里暗暗鄙视说 “谁家的孩子这么没家教”,这样的场景同样适用于教育。
评价父母,不是以对孩子有多高的期望来衡量,而是以我给孩子创造了哪些条件来判断的。
做好父母这个身份该做的事情,育儿先育己,绝不是一句空话。
●学习靠什么
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靠 “兴趣” 驱动。
但学乐君看过北医三院一位副教授的临床调查,靠兴趣支撑的学习通常无法坚持长久。
因为兴趣,一定是快乐的、随意的、自发的。而学习,很多时候一定是枯燥的、痛苦的、无聊的。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即对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好奇和兴趣,只能支撑表面而肤浅的学习。比如,我对 “如何 P 图更好看” 有兴趣,这种兴趣是可以让我学会如何不把墙 P 歪。
但这种兴趣和好奇一定无法支撑你去学习摄像头成像的规则和软件优化的编码。
总结而言,日常生活中能用得到的知识,都可以靠兴趣来驱动学习。但看看高考的试题,有多少是能让人有兴趣的。
中国的文字和典故里,和学习相关的词句很多,如刻苦学习、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要有个 “苦” 字。学习的模范对象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废寝忘食,都要承受非常之苦。
是因为这些古人都是受虐狂吗,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吗?
不是,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打破陈规、突出舒适圈、颠覆认知的过程。过程当中有快乐,但痛苦一定是必要的。
所以,学乐君一直对快乐学习这件事持怀疑态度。如果你不是学霸和天才,那请尽快认识到学习当中是有相当多的痛苦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找到 “即便痛苦仍愿坚持” 的动力。
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这个动力,通常来说是 “意义”,即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刻苦学习。
这个意义可以宏大,如周总理所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张载所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可以很具体,为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自己不做农民,为了生活更舒适,为了出人头地。
如此,一个孩子才能度过学习中那些枯燥而困难的时刻,才能愿意学、主动学、有目标有规划地学。
这个意义,只有家长和家庭能赋予孩子。
就像今年中考 8 门都是满分,总分 757(满分 770 分)的初三女生张心妍,就坦言学习的动力跟家庭有关系,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全家的命运,让家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为她的父母学历都不高,都是普通劳动者,家里有姐弟三个,姐姐多年前因为眼中疾病,生活起居一直需要照顾,弟弟年幼,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家里的重担不轻…… 为给家里减轻负担,她靠自己的信仰、坚持和目标感生生闯出了一条路。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又能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学习意义,决定了他以奋力拼搏的态度面对学习,还是以三分钟热度的无所谓心态面对教育。
●减负减掉的是什么
减负的目标,一定不要理解成解放天性、快乐教育。否则有你后悔的时候。
人性的本来面目,类似于佛洛依德所说的 “本我”,那是一个欲望和本能驱动的世界。
人性固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同样有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毛病。
随性而为,任其发展的话,孩子一定是有更大机会成为熊孩子的,因为那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遵守社会约束的规则。
学习上也是一样。
著名的 “棉花糖实验” 就是证明。大多数孩子都更愿意获得即时满足,立刻吃掉棉花糖,而不愿意再等 15 分钟获得双倍的棉花糖。
但跟踪研究表明,那些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会在将来的学业和职业上拥有更好的表现。
原因就在于,任何社会都有规则,任何教育都有规范。
减负,减掉的是不正常的负担,而不是让孩子没有负担和压力。
●读书与学习
教育体系能把所有的人才都选拔出来,并且配置到最合适的教育资源吗?
当然不能。那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教育体系能做到人尽其才。
但是,在教育系统中选拔失利,也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败涂地。
坦白来说,中考分流 50%,大学再淘汰一批,高等学府再分成三六九等,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甚至再残忍一点:只有少数孩子能上本科。
如果只以名校来判别的话,大多数孩子的教育之路都是 “失败” 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与学习,是比具体的分数更重要的素养。
郭德纲小学学历,照样博览群书,成为中国喜剧界的最成功人士。
蔡伟蹬了十几年三轮车,照样可以在业余研究古文字,并在 38 岁时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如今已经是大学教师。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读书和学习。知识和学历不一定成正比,但能力和学习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首发于亲子学乐(kidsfund)公众号:
“双减” 落地,学校不让多教,校外不能再补:拼爹时代正式到来
更新:
关于教改的另外一篇文章,发到了这个问题下,欢迎指点:
作为 K12 的中学物理老师我也来说两句。
这次整治机构,同事们怨言不小,但我支持这个政策。
我带的是中考冲刺和高中学生,在某二线城市。学生们的家庭情况我也了解一些,具体干什么的不提,总之几乎没有人可以达到一个小时 200+,而且这个城市月薪中位数在 3000~4000。
但是他们一个小时要交 160+,老师收到 60,70 的样子。
说实话,这开销不小,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于是就产生了两种情况,要么躺平,要么花大价钱。
家长说:“不补习不行啊,别人家孩子都补习。” 同事说:“不让补习那些差学生怎么办?我们怎么办?这么多人失业” 唯独很少听见孩子们的看法。
不补习真的不行吗?录取是看排名,不是看分数。我初中的时候补习的人没这么多,大家都理所当然双休,放学了就去玩。
而我们这些 k12 的老师,真的会失业吗?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其它机会还很多。做这个,说实话,就是图他收入不错,按小时收费,不存在加班。找别的工作不难,难的是再找到这样的工作。对于年纪大的老师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了。但是大势所趋,在因为时代而产生的这个岗位上待了那么多年,赚了一笔钱了,那当风向变化的时候,也体面些退幕吧。
一文说透《双减》政策,补课彻底没戏了
为什么要搞双减政策?之前看有些朋友还是不太理解,这次彻底梳理一次。
①避免产能过剩
以中国钢铁产业为参考吧,业内经常有个段子,说世界钢产量排名:
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而第五名是唐山瞒报的钢铁产量。
这几年国家一直去钢铁行业产能,减产的减产、关闭的关闭、合并的合并。
自 6 月下旬以来,江苏、安徽、甘肃、山东、浙江、湖南、山西、江西等省份相继提出,2021 年全年粗钢产量不超过 2020 年的要求。
趋势就是:2016-2020 年的钢铁行业工作重点是去产能,今年的工作重心则向压减粗钢产量转移。以后相关企业会加速兼并重组。
原因并不复杂,比如从报道来看:
在 2013 年 - 2018 年期间,中国生产线项目的过度投资,导致行业内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生产流程复杂,产能调整反应慢:钢铁产品生产包含炼铁、炼钢与轧钢三个环节,其中各环节涉及多个生产系统、工业控制系统与供应链层级,具备流程复杂、体系庞大等特点,存在资源浪费及产能受限的情况。
缺乏数据标准,难以统筹发展:钢铁工厂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繁多,各类工业环境及设备具备不同的数据后台,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设备管理、市场运行、产品生产等数据格式差异较大,导致钢铁企业间数据难以兼容,从而影响产品的信息化联动,制约行业发展。
这些问题怎么来的?
因为钢铁产业市场就这么大,但是中国的钢铁中小企业太多了,缺乏优质钢铁大企业。而小企业新增越多,行业利润就越低,就越难产生优质大企业。
这点煤矿行业也一样,山西、内蒙古煤矿行业现在这几年环境好很多了,就是打击中小私人煤矿,合并成为规范化的大企业。
一堆小作坊相互恶性竞争,把市场搞的乌烟瘴气,相互还都没有利润,这就是典型的内卷,也叫产能过剩。
生产者太多,消费者太少。
国内这几年煤矿行业好多了,没有天天出事了,而钢铁行业是正在好转,就是因为兼并。
小作坊全部踢出去,或者合并进大企业,清空整个市场以后,大企业也就有利润了,而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也只有大企业玩的好,发展也就上正轨了。
说这和高考有什么关系?
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存量搏杀啊。
钢铁、煤矿、高考名额需求,都是一个存量市场,有人多吃了一口,其他人就得少吃一口。
就好像,你不把那些钢铁煤矿行业中黑作坊、小作坊给打击掉,中国的钢铁煤矿产业升级就发展不起来,这些实体产业都是高投入、高风险、技术难度很大,普通小企业无法承载这些发展需求的。
高考也是一样,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无论 985、211 这些名牌大学怎么扩招,他的招生数量都是有限的。
如果人人都成为 985、211 的大学生,就等于全中国都没有 985、211 大学生,能否理解这个概念?
985、211 的大学生最值钱的就是他的学历,而如果所有人都拿了这个学历,985、211 学历就不值钱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学生学历价值光速贬值的原因,因为大学生太多了。
而教培行业培养的是什么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人才吗?
不是,都是同质化人才啊。高考学科的内容,目的是选拔,全民在这些学科学习上面疯狂的过度投资,就和在 2013 年 - 2018 年期间,中国钢铁生产线项目的过度投资是一样的。
如果放任不管,最终一定会导致行业内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就是卖不动,利润低。
而高考学科投资过度,结果一定就是大量人以后毕业就失业 ,根本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
目前国内已经有这个趋势了,比如 2020 年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去年的就业率断崖式下跌,签约率甚至不到两成。
去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去年 5 月 25 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 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仅为 14.48%。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 2020 届就业率在四成左右,较往年下降较大。
招聘平台 BOSS 直聘发布的《2020 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在春招季活跃求职的 2020 年应届生较 2019 年增加了 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了 22%。
同时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 909 万,同比增加 35 万。
去年 2 月 8 日公安部发布《2020 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已登记新生儿共 1003.5 万。
如果按照这个生育率和大学扩招数量,以后人人都是大学生了。而如果人人都是大学生,那就业率就真绷不住了。
其实这几年就业率不好,教育产业化结果,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全部产业化了。
这些机构、学校只扩招,却不管学生就业,最后导致学习的内容完全和市场脱节,正在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果北京大学谁都可以读,那北大就不值钱了,要恢复大学生学历价值,就必须分流,不能继续人人都是大学生了。分流也不是阶级固化,而是鼓励不同领域发展。
所以今年 2021 年 4 月 9 日,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做好 2021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就是以后一半的人去分流。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早就开始这样了。
②减少内卷
双减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降低生育成本中的教育成本,同时减少内卷,让人活的轻松点。
《双减规定》我归纳如下:
1、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去年有二个教育相关的视频大火。
其中就是一个男子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大哭,原因居然是他工作太忙,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信息,被老师提醒后,突然就失控了,边哭边说自己加班、开会又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过去很多家长抱怨,学校很早就放学了,而且是越来越早。而很多家长又在工作,没有下班,这就出现了一个空档期。如果把孩子放在校外机构托管,又得多花钱,这个问题很棘手。
现在政策直接规定了,要增加学校对孩子的托管功能,不能早早就放学,要晚放学,在学校多搞活动。让老师多加班照护孩子,文件说老师如果时间不够,文件说可以搞弹性上下班制。
这样家长就不用担心放学太早,孩子没人管的问题了,老师会替大家负重前行的,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
2、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3、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
同时去年还有个视频也很火,就是退出家长群事件。
一个家长怒斥不良老师: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针对这个问题,双减点名禁止老师这么搞,如果遇见老师还在强迫你给孩子批改作业,保留证据,举报绝对有用。
为什么有用?我后面会说的。
老师补课也禁止了,这是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是降低教育花费。
一方面是降低内卷,比如,为什么第一名非得是满分?还不是因为教培资本煽风点火,说你不培养孩子,他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家长一怕,就都急了。
于是严重内卷开始了。
其实如果大家都不发疯一样跑,90 分也能成全班第一。而且这是高考,前面我说了,高考内容对实际就业没有帮助,过热、过度投资是浪费社会财富。
反正怎么选,录取名额都不会变多的啊。
还不如大家一起佛系算了,都跑慢点,一样可以决胜负。
只要没人补课开挂,大家就都轻松了,懂了吧?
这就是国家的高明,如果看见还有老师在补课,建议劝对方回头是岸。
4、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
以后没有分数了,我前面说了都跑慢点,一样可以决胜负。
如何让大家愿意集体摸鱼?答案就是制度保障。
以后考试成绩不是具体多少分,而是分 ABC 档,比如:
小卷最爱福报论,他天天 996、007 通宵学习,考试题目全对,考试打分是 A 档。
隔壁小王按时 “下班” 休息,有时候经常摸鱼打篮球,只做对了 80%题目,结果,他也是 A 档。
最后一点评,老师说小卷和小王水平是一样的。然后小卷痛哭流涕,搞了半天白卷了,没有排名可刷了。
5、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二年级不能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
这就是对禁止内卷的配套措施,有些 “工贼” 不是喜欢说我自愿 “加班” 吗?我自愿 996 补习吗?
现在直接限制死了,就这么点作业,就只考这么点内容,让你想卷都没有内容可卷,直到逼你学会正常作息。
过去二年级早就补习练题热火朝天了,现在是二年级都没有题了,这就是真正的釜底抽薪,绝杀内卷。
6、禁止资本运作
这个出台以后,所有的培训上市公司全部死了,线上线下都一样死,新东方和好未来当时直接蒸发百亿美元市值
一、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二、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
三、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四、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五、中央明确: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首先是禁止了所有层面赚钱的运作方式。其次是消灭了补课市场,不准放假补课,该打篮球就去玩去呗。最后是强制把机构登记成为非营利性机构,意思就是你这机构辈子基本就告别钱了,成一个免费题库了。
一部分是给力的政策,一部分是需要落实力度的,不用怕落实力度问题,因为上问责了。
7 月月底,中国政府网公布了《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明确了教育督导的问责情况,将作为单位或个人在考核、晋升、评优、表彰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和评职称挂钩了。
随后 8 月初,国务院又公布了《2021 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方案》,明确督办 “双减” 纳入省级政府履职评价重点。
别说上问责没有用,看实际数据说话:
7 月 2 日,宁波鼓励社会举报严打教师有偿补课。
7 月 24 日,辽宁丹东 5 名教师有偿补课被处分。
7 月 25 日,南昌 4 名在职教师违规补课被通报。
7 月 27 日,黄山一教师涉嫌在别墅有偿补课被查。
7 月 28 日,安徽黄山、陕西榆林严查在职教师有偿补课。
8 月 4 日,合肥一中学教师收费补课被查。
8 月 9 日,吉林四平,5 名教师疫情期间违规补课被罚。
8 月 10 日,长沙严查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礼。
8 月 13 日,违规办小学作文班,平潭一中教师被查处。
8 月 17 日,新华社通报:山西 3 名教师有偿补课被解聘。
最轻的惩罚是全市全校通报,颜面扫地。最惨是直接没工作了,这年头搞个编制不容易啊。
有人可能会说,上市公司确实是躲不开,只能死。但是我偷偷躲起来补习,你奈我何?我一条路关系链打通,都是自己人。
但是防不住学生举报啊。
要知道,在 8 月 11 号的时候,国务院明确了:建立双减情况半月通报制度。各省自 2021 年 8 月 30 日起,每月 15 日和 30 日前,报送 “双减” 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
各省成果半个月通报一次情况,如果哪个地方落实慢了,国务院肯定会上紧箍咒的。
所以现在举报确实是真有用的,而且力度很大,已经成为学生的武器。
就比如 8 月 16 日,一场谍战大戏拉开序幕。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处废弃厂房里,天天夜晚灯火通明,有大量人口鬼鬼祟祟的流动,难不成是有人在里面搞 “交易”?
外界有人问,门口保安就辩称是一家物流公司,里面全是工人。
但是在当地教育局的调查下,他们还是暴露了!原来是偷偷搞补习。
奇怪?为何严防死守,在一个废弃工厂内部补习,外部还有保安,结果还是暴露了?
新闻视频中的一个细节,被我发现了真相。
搞了半天,是学生直接曝光的。
最后这个被采访的学生,还恶狠狠的说了句:“反正是我妈带到这儿的。”
充满了不甘和厌烦。
学生分二类:
一类是就是大多数,不喜欢补课。
一类是少数学霸,可能有一个名牌大学梦,努力补课,想考个好大学。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补课,但是家长、老师、学校会逼着学生补课。
而每个补习班都有,天天补课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想的学生。
这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早就厌倦了,补课也没有用,但是自己还得被逼着补,那么这些学生会干嘛?当然就是举报。
而现在是严打,学生举报一个,可以挖出来死一片。
学生是没有什么卷出个好未来的概念,不是全部,但是占比不少,这些孩子都深度厌恶补课。现在的学生因为上网课,接触手机的机会又多,如果学生在手机上看见可以举报老师,那些学生就会举报。
老师把各个领导、家长关系打点好没有用,学生如果感觉压力大,万一他被老师骂生气了,他只要举报老师一次,老师前途就毁了。
很明显,上面这个新闻,就是这样的惨剧。
那我不是老师,我自己作为社会人,给学生补课,总没事了吧?
这确实是不存在丢编制的风险了,就是会违法被封,甚至可能入狱。
我分析你听听就懂了。
首先搞补习是不能无证上岗的,1 对 1 得办理办学许可证,如果没有,就是非法经营。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偷偷给学生补课,没证没事的。可是早在 2019 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通报了培训机构非法办学、教师无从业资质,最终被告人获刑六年的案例。
说说最近两个被立案的案例:
8 月 8 日,含山县因网上流传的一则 “含山查处补课场所” 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经初步调查,视频中 “老师” 贾某既非在职教师、也无教师资格证。
经初步调查,补课机构为 “含山青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为教育信息咨询服务 (不含营利性民办教育培训),无办学许可证,开办线下培训班系违法经营,且涉嫌招生虚假宣传。
视频中 “老师” 贾某既非在职教师、也无教师资格证。含山县相关部门对该机构及有关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已立案调查。
8 月 17 日,广州南沙一知名校外机构无证办学被立案查处。
现在是严打双减期间,顶风作案的话,轻者可能被查罚款。重则一旦数额巨大,极有可能被当典型被法办,了解一下罪名吧,可能涉及非法经营、偷税漏税、涉嫌合同诈骗罪等等。
说白了,你没证,你这生意本身就不合法,但是证已经不能申请了。
当然现实中,全国各种政策落实有快有慢,所以肯定目前还有生意继续的,但是又能继续多久?私人的力量真的能对抗国家吗?
补课,现在开始真的行不通了,教了补习费的,赶快去退钱吧。
还有,双减只影响学科类补课(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外语,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
跳舞美术不影响,凡是高考不考的,大家随意补。
所有人都不补课了,也就等于所有人都补课了,而且这是还免费的,多好,这是国家级的福利。
长辈那代人没钱补课,还不是该干嘛干嘛了?
不卷,日子也能过的。
而且在教培死之前,补课费用已经天价化了,动不动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三分之一花费补课,这健康吗?就是因为补课赚的多,很多老师上课已经不讲了,你只能被迫去培训,然后培训机构高薪挖走好老师,最后结果是什么?就是有钱才有教育权。
这是错误的,因为穷人理应拥有教育权。
如果一个人是边疆的守边战士,人家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家庭,周围也没有补习机构,也没有钱补习,是不是这样的家庭,就会失去教育机会?就得被教培机构培养的对手刷下去?
这是我们想要的美好社会吗?
简简单单上学,简简单单考试,出了结果以后,就认了吧,公平就是这样的,大家都一样,没人有权开挂。
政策执行不会一步到位,但是从处罚案例来看,国家的铁拳也没有和资本、个人玩开心。
至于有人说,我个人可以躲起来教课没人发现,我认为长远看,这是做不下去的,因为你不能认定国家不会加码。
人不要和趋势做对抗,而且我党也比投机者更懂什么是游击战。
对于公平,中国的态度是认真的。
就算有人目前还能偷偷做,也得明白,做不了多久了,为了公平,改行吧。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盐 铁 官 营
与改革开放、国企改制 相比起来
这点教培人员失业,算是小场面了
之前有一种很不妙的趋势,就是所有的高资产家庭(资产在 1000w 以上的),除非孩子天赋异禀考上 985 学校,唯一的出路就是自费出国移民一条龙。在自费出国移民一条龙的过程中,花费的教育费用、生活费、将来给孩子在国外买房的费用,少则数百万,多则上千万。(相对来说转换成国外国籍然后考清华还是费用低一点的了)
这条产业链我觉得很不妙啊。需要多少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衬衫用于出口,才能供应一个自费出国一条龙的孩子呢?自费出国一条龙的孩子的比例越高,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财富白积累的部分越多。
一条龙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外资资本的参与呢?这里面的课程中,到底有多大比例是国外设计的呢?(现在流行的模式那就是从小全都学习国外设计的)学了这些课程的孩子,会觉得那种体制更正确呢?很多课程都打着 “美国同步课程” 的旗号,未来两国的关系肯定是要日趋胶着的,必须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辅导班教材纳入审核进行管理。
说完了控制外资的部分,接下来说说控制普通教辅培训机构的问题。
主要应该是为了促进生育。之前我指出,城市生育难点之一就是辅导班的距离太远,生育二孩送辅导班都顾不过来。音体美特长可学可不学,但是别人都报了英语数奥小升初靠这个 pk,那么就不得不学,到时候接送孩子实在忙不过来,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就只好只生一个呗,所以只好禁掉这些辅导班了。
至于 k12 教育的职工的失业问题,现在确实挺惨的。而且一部分天坑专业比如物理化学,之前还可以当个辅导班老师,现在连这个都凉了,估摸着报这两个专业的人更少了。
宋范仲淹为相,锐意改革吏治,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富弼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 仲淹 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国家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相比于当年 4000 万下岗工人,教培行业预计的 500-1000 万人失业只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数字。
没有员工失去工作的哀鸿遍野,就还会有很多人加入这行;
没有家长退不了费的欲哭无泪,就还会有很多人选择培训。
舆论上,要把被疫情和双减榨干的教育机构老板塑造成黑心商人,要把为了谋生或情怀的教育机构从业者塑造成为虎作伥。
当年他们入行的时候,政策可没说这事儿不能干。
越惨,就离目标越近,因为这些都是必要的代价,一个人失业是悲剧,一千万人失业就是数据。
谢不邀。
从事教育硬件行业,属于 “双减” 的岸上围观者,但因与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因此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这里回复的,是聚焦于一项当前的国家面临重要矛盾,而教育是这个矛盾展开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一家之言。
先 po 一张图,看一下矛盾是什么:
指向了二胎,三胎。其实再深一点看,就是国家的人口总量,与人口增量。不难看出,二胎计划基本是确定失败了,因此又来了 “三胎”,国家一定要让人口出生率上来。
原因,其实很多有经济学基础的童鞋应该多少想得到一些。中国一定程度上说,是借着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而充沛的劳动力对于延缓社会老龄化,对于给高速发展的中国准备足够的后继人才都是不成功,则成仁的问题。如果人口数量持续下滑,试想,按照中国的人口基数,未来要背上多么可怕的老龄化社会包袱,恐怕不是压弯了腰,直接就压死了,都不带多叫唤一声的。。。
而近一段时间的政策,也表达了政府的态度,比如把提高生育率作为地区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孩子生不出来,领导班子下课。就问怕不怕,力度大不大。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生孩子和对教培机构的整顿,关系何在?
很多报道和回答都有提到,因为教育培训增加了家庭负担,刺激家庭焦虑情绪,产生鸡娃现象,让家庭都不敢生孩子了,因为生不起,养不起,等等。
其实,一般都市家庭的支出构成,从一些统计数据看,三个大块,其一是生活费用支出;其二是房子相关的支出,集中体现为房贷;其三是教育支出,约占 2017 年家庭支出的 26%,而到 2021 年,这个比例可能要更大。这三者中,除了生活支出不好减少之外,房贷和教育支出,就构成了家庭经济资源占用的两座大山,是家庭生孩子之路上的拦路虎。
房子很多时间会体现为学区房,这个问题等最后再补一句,说一下国家对公参民的限制和影响。先继续对教育培训整顿问题。
国家的 “双减” 政策,基本算是把这个 6000 亿规模的行业送上断头台,剩下的只能躺平了。为何这么说呢。看几个政策条款——把教培机构转为非营利,其经营从原本的备案制转为审核制,并且不再审批新的教育培训机构——断绝行业的增量,严管行业的存量,把投机者从行业中寄出去,而从业者也无法再得到超额回报。这样一波操作下来,这个行业就想断绝了源头的水塘,逐渐蒸发,加上附近住户取水。。。用不了多久,就干了。。。至于行业的从业者,就像题主问的,会失业。当然,人是流动的,这些从教培行业流出的人才会进入家教行业,会转入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尤其是进入家教行业的这波,随着家教的风生水起,可能会又挨上一刀。这个就是后话了。
至于付出一个 6000 亿的行业,这么多人的失业,这个代价大么。不可谓不大,但一则家庭的教育投入在高考指挥棒下并不会减少;二则人才的流动和追逐利益不会改变,所以暂时只是需求满足的转移,一个阶段内的人才跨行业流动,还没伤筋动骨;三则,在国家的人口战略面前,6000 亿的教培,是付得起的代价。
但这样,国家打死教育负担这只拦路虎的目标并没有达到。也是因此,笔者做个预言,教培机构的 “双减” 只是个开始。。。在实现真正减轻教育负担的路上,还有很多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着,会一个个落下来,在提升成绩这个概念上的规模效益,不会再有机会了。甚至。。。为了改变家庭的教育支出目的,改变需求,连高考这根指挥棒,也会变一变了。
再讲一句中间说的对房子这只拦路虎的 “有形的手”,不知道有没有关注到 6 月底的一个政策,国家在把“公参民” 的学校清退——就是常看到的那些挂着衡水一中分校,湖南师大附中某某校区之类的名字的学校,不能再用这些牌子,要么转公办,要么退回所有公办的资源,回归民办,或者干脆就别办了。这样下来,真正围绕公办名校的学区房,还是正八经的学区房,而房地产商们为了做高房价搞出来的那些学区房会怎么样呢?
笔者的朋友最近买房,2 个楼盘中,因为主要是给老人住,选择了没有学区的那个。而 7 月收到另一个有学区的,且学区就是上面提到的一个公参民学校的楼盘的销售经理的电话。。。莫名其妙降价了。但写到这,其实就一点也不某名奇妙了。
而摸在 “公参民” 身上的这只手,是结束的尾声呢,还是开始的序章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发出整顿教培机构的声音。
《意见》发布不久后,新华社配发了教育部的 “权威说明”,其中有这样的表述:
“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且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
“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2020 年中国 K12 阶段的教培机构超过 49 万家,是全国大中小学校总数的两倍多。资本逐利而动,最近几年**,新参与者跑步入场**:2019 年全国新增教培机构 7.75 万家,2020 年即使有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仍然新增 8.4 万家,2021 年前五个月新增 4.92 万家。
中国教育部在宣布这些新规时指出:“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 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 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数据证明了这一担心:好未来至 2020 年全财年营销费用达 8.53 亿美元,占总成本的 51.76%;新东方在线营销费用占总成本的 63.89%;网易有道占成本的 64.11%。
各大机构普遍性地挖主讲老师都是开两三百万,上千万的也有。包括学而思网校、猿辅导、作业帮和跟谁学在内的多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招聘岗位数量均过万。
而国家整顿的目的是在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监管的一声巨响,将一切疯狂的投资者、公司、看客拉回到现实。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纵观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国家是为了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稳定,也是为了逐步移开压在中国经济和民众身上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 “三座大山”,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从政策下发地是中共中央办公室而不是教育部、监管全面而严密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实行双减政策的决心。
你在网上看到的,领导也能看到。
但你关起门在教室里听到的,领导就不太容易听到了。
说到底,领导不放心祖国的花朵。
不是一下子,其实早就在铺垫了,时间还很长,明确准备打击的时间是 13 年。
之所以外人觉得突然,是因为这事儿铺垫好了就会突然执行
因为中国教育具有县官不如现管的特点,也就是皇权不下乡(这里可以说是不进城)
当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执行自然是迅速利落的,不给下面的人太多的应对时间,相当于瞬间整黄,釜底抽薪
还有这个和教育本身基本上没啥关系,主要是这方面独立性越来越强,而中国自上而下的体系原则上是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的,原来是没办法,发展经济税收实际比较低,教育经费少,所以效率和控制稳定选择了效率。
现在相对可以低成本的收了,而且也要收了,那么就需要把一些东西收回来,不能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决定。
至于失业?
那无所谓,又不会影响宏观失业率,这些人才多少人
他们失业干啥不能干?刷盘子总能干吧?
全加起来才多少人,别说失业了,就算全部绑起来突突了都不会有影响
至于为什么是 k12?
没为什么,只是这次是 k12
k12 以前还有单位教育和职业学校
单位教育就是国企或者大企业自己开学校,不光教技术还教文化,匹配所需岗位的文化,教材可能也是自己搞的,这个很多很多年前就被打掉了
当时的反对呼声比现在还要强多了,不也弄掉了么?
职业学校就是上面那个没了以后才做的更大的,那个时候职业学校分数还不低,打掉单位集中办学,允许集资搞职校
后来职业学校当然是被打掉了,因为里面的老师待遇不错而且很多教学的是老工人。
这当然让除了学生和家长和老师以外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满意
所以也过了不多年就改了,必须严格教师资格,拉动职业教育,变成任务(老师傅考不出普通话的很多,对他们而言重新考资格很难;至于拉动职业教育就是要求多开学校,只要职校生多了就完成任务,所以方向立刻转向为什么人都要,有钱拿)
双管齐下,差不多在一年内消灭了旧职业教育,形成了现在大家熟悉的职校风格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说现在的职校不好,但是我还是觉得现在的职校好,你看的只是学生教的好不好,但教育这个东西,学生毕竟是几乎最末尾又提高很麻烦的东西,现在的职校就比以前的职校考核起来更方便,考核起来更方便自然就是更好的。
任何东西,只要不是迫不得已万不得已,那么考核永远大于天,要摆在第一位置
人数比分数容易考核,分数比产品容易,产品比文化氛围容易。
所以说一定要简化考核,提高造假成本,这个时候无论损失多少机会收益原则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是立马做立马死,原则上都可以接受
提醒一下:别跟我说考核以前收益高,考核以后差,那就不行
我说你呆么?不考核不就是不存在么?不考核这个东西等于是不存在,完全没用的啊。
所以要尽力纳入考核,不能人家做出来个什么东西你没能考核到,这就是浪费
这种操作就是封上一扇门但打开另一扇窗,这样改的速度就是快
这次对付 k12 也是啊,虽然关上了 k12,但是青少年保护和生活教育却提上日程
明白了不?
就是一层层收拢,很正常的,要你你也这么干
取缔你们是给你们面子,要是没好处没价值,人家根本懒得取缔你们
所以不要给脸不要脸,人家明明有能力杀你们杀的更彻底的,但是人家只是赶走了自己地盘上的臭虫
你们昨天是老师,是的,领导还来检查表扬
对,这些都对,但那是因为你对领导还有用,包括你屁股下的凳子他也不想坐,不是因为这个凳子是你的
记住了啊?不要给脸不要脸
人家原来觉得是剩饭剩菜的东西施舍给你吃了,或者说你捡到了,不代表就一定是你的东西,人家不要的时候是人家不管,人家家里准备养猪的时候你这就叫偷
现在那东西不叫垃圾桶了,叫泔水桶
还嚷嚷什么伤心了伤心了,你们有啥资格惦记别人的猪饲料,跟你们有关系吗?
这群人有点精神问题,他们就是欠抽,他们的言论啊,就是在讲什么我也有贡献所以怎么怎么
你们说说这神不神经?自己自愿跑去帮别人盖猪圈,吃点主人家的剩菜剩饭,然后猪圈盖好了居然还问主人家要剩菜剩饭。
我去这还有没有王法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他们自己干活还没经过人家考核,他们只是给别人打工了,而人家回报给他们生命,没有当场打死他们。
这总够厚道了吧?总厚道了吧?
这帮人还能自称老师,这本来还是有编制的人才能说的,本来只有盖猪圈的长工才能说的。
然后一群短工跑过来自顾自开始盖猪圈。
主人不仅没当场打死他们,还让他们可以给长工打工,自己不要的剩菜剩饭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抢着吃。
现在这帮人短工都结束了,说什么和长工也一样干活了,所以想要分猪肉(对,就是这么有病,长工都没资格吃猪肉,他们这帮玩意居然还想吃猪肉……)
能打个短工没当场暴毙,已经是这些人打了擦边球,已经是皇恩重如山了,还尼玛说说说
脑壳子有问题
教培行业从业者,或者说是个教书的手艺人。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一家正规的机构,在双减里活了下来,也庆幸有学历,还年轻,本来就教高中为主,还可以继续上课,也可以轻飘飘的转行,但是同时我也更心疼我入职以来认识的一些老大哥,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教书水平那是没的说,做人站的正行的直,现在也是半只脚在失业边缘了,自己除了教书啥也不会,不知道怎么办。大家都是忙忙碌碌赚一口饭,没有什么高薪,也没有轻松可言,也是一心一意为了学生,吸的家长的血到老师手里真的没多少,学费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吧,真是老师拿自己的血汗换的。
那些冷嘲热讽的,落井下石的,把教培从业者和卖 yin 朴昌和刑满释放等同的,我劝你们当个人,搞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骂骂资本家差不多得了,至不济也去学学法律常识吧,害
当初东北的下岗潮造成了更多的人失业,但是该做也做了。
宏观来讲,如果切掉一块组织能够让整个生命体的疾病好转,那确实不会在乎有多少细胞死掉。
然而,相比于那些一辈子生活在体制内除了自己的手艺没有任何其他生存技能的下岗人来讲,教培行业的动荡对个体来讲算不得失业,只是被迫转行而已。
我倒是看到了很多人的积极自救,很多人大喊解脱。相比于体制内的那种舒适和温暖,从教培行业转行,未必是件难以适应的事,或者说,未必是坏事。
某些教培企业一直以年轻来标榜自己,标榜自己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才 25。公司成立的年限都不止 25 年了啊喂,员工平均年龄只有 25?!说明什么,说明很多教培人 25 岁以后(指那些销售和学管,不包括授课教师),可能就要遇到互联网的 35 岁危机了。
所以,这个行业的陨落算不得时代灰尘对个人的碾压。提前换航线而已,祝教培人都有更好的发展!
又来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这套了。
翻翻史书,上次说这话的朝代是啥下场,还有说这话的那些人心里想的真的是百万漕工吗?政府顾忌百万漕工,这百万漕工就过得更好了吗?
年纪轻轻,干点啥不好,真就这么想一辈子做个漕工吗?
[
双减背后真相 疯狂教培的崩溃早已注定
教培江湖的视频
· 328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09967519541714944)
真相只有一个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让广大教培人忧心半年的靴子终于落地。
然而这份等待许久的政策,带来的却是晴天霹雳。对于教育机构的种种限制,让人不禁发出疑问:教培行业彻底垮了吗?深学邦的回答是:行业发展面临重大变革,但仍有一线生机。
“双减” 中对于教育机构,主要提出了 11 个监管要点:
1、针对学科机构,从进入门槛上严加管理;
2、分类管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3、严控资本;
4、对机构服务行为进行监管,包括培训内容及教材;
5、管控开展培训时间: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不得开展学科培训;
6、严查教师校外补课行为;
7、严管外教聘请工作;
8、管控收费:完善机构 “黑白名单” 制度,加强资金监管,预防 “退费难”“卷钱跑路” 等问题发生;
9、禁止 “拍照搜题” 软件;
10、停止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高中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
11、加强培训行业广告监控。
毫无疑问,学科培训机构生存空间已被极度挤压。
结合近几日安徽教师补课新闻,可知国家对于校外学科培训惩治打压力度之大。7 月 27 日,根据家长提供的有效线索,教育局组织人员突击行动,在该市屯溪区某豪华别墅区的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现场查处。经调查,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拎着文具袋进入吕某某的别墅,进入的时间点基本相同,每次进入屋内后约两小时,学生前前后后的一起出来。每天的学生数量不等,但数量都不少。有时候,上午补,下午也补,人来人往。
实际上,在编教师在校外补课这一行径,相较教育机构,性质更为恶劣,一直被国家打击。
毕竟,比起校内微薄的工资,老师组织的校外培训班一节课动辄上百,月入几万不是问题。
这种过于失衡的收入水平,只会让老师将课程重点全留在课后补习上传授,从而造成校内教育水平的下降,学生不得不 “自愿” 参与补课。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求有教学能力,更需要具备良好师德。一旦运用身份的权威去 “绑架” 家长孩子补课,谋取自身利益,将形成恶劣风气,给家庭造成巨大经济压力。回到这次 “双减” 政策,重点就在于减轻孩子学业压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让孩子能够学得好、玩得好、睡得好,以符合身心发展规律来获得更好成长。这种目的下,学科培训自然会受到严厉监管。而且我们也不能一味 “叫冤”,机构的存在客观上加重了孩子学业压力和家长经济负担。现在,以强有力政策直接切断学科教育,让大部分人无班可报,自然也能够缓解大部分孩子学业压力。当然,只要目前中高考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学科补习的热情就永远不会消散。
那在当前形势下,教育行业真的是 “死路一条” 吗?素质教育也许能迎来春天?
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五十步笑百步…… 这都是语文老师教过的词语吧?咋就交回给老师了呢?
当然,笑话归笑话。我们还是来分析一下素质教育的春天吧。
那就回到我常用的分类分析法上,将目前参加校外培训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做个分类,你仔细品品政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社会高层:**噢?教育机构被整顿了啊?挺好的!以后我孩子又少了很多竞争对手,之前还想着留学和高考两手准备,现在看来即使留学申请不到什么好学校,在国内高考也应该能读个 985、211 吧。
看到了吗?没有半毛钱影响,再怎么打压,也不会影响到他们一直以来给孩子做的规划,该学习学习,该努力努力,培训的事情,还得继续做。
**社会中上层:**太好了!教育行业早该被整顿了,孩子学校各个班上的孩子都在培训,那怎么行呢?现在被整顿了,以后那些钱少、没人脉关系的家长,就不会再给孩子培训了吧。那我孩子考国内名校的竞争就小很多了。本来还考虑再准备一下国外学校申请,现在看来不用了。
这就是现实!中上层群体想努力的跟高层群体在一起,实现阶层跨越。
而社会中产又想跟中上层一起,也实现阶层跨越,社会资源就这么多,就如图钉一样,所有人都是针尖上的那一部分,那图钉底盘上的人又该是谁?
社会中产层:
**孩子优秀的家长:**早该整顿了!听孩子说,他们班上 2/3 的同学都在外面培训奥数,我家孩子一直数学挺好的,如果班上学生成绩都被培训上来了,那怎么行呢?
这么整顿一下,长期保持在班上前几名,以后考个好大学应该没多大问题。
**孩子普通的家长:**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前几天还在想着,报个英语培训班,把英语加强一下,至少能有个本科读。现在这政策一出来,不直接把阶层给固化了吗?
还是得通过关系,想想办法,哪怕多花点钱,也得把孩子成绩提高了。如果读不了本科,那以后能干啥啊?
**孩子平庸的家长:**太好了,本来在大城市刚刚立足,还完房贷、车贷剩下不了几个钱,还要给孩子报培训班。现在国家统一整顿,所有人都别上了,也挺好,靠孩子自觉和实力竞争。
自己多花点时间在日常辅导上,有个大学读就可以。再说,如果大家都辅导的话,补不补也都差不多,卷来卷去的,没意思。
**孩子偏差的家长:**太没人性了,本来孩子就跟不上,还不让我们培训,那我们家孩子基本与大学无缘了…… 社会中下底层:
**孩子优秀的家长:**这个政策来得太及时了,而且是全国统一整顿,未来我家孩子凭实力考上理想的学校,在大城市立足也没什么问题了吧。
之前还一直有愧疚,自己拼不过其他孩子的家长,没钱报辅导班,现在太好了。感谢国家感谢党。
**孩子普通的家长:**教育行业在整顿?听谁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打压我们,一直以来都没花钱给孩子培训,能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呗。
**孩子平庸的家长:**双减?两把剪刀吗?卖剪刀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呀?
你品,你仔细品!出了王炸就能有春天?
春天?你以为是在斗地主吗?
而在多地政策细则尚未落地的现在,每个从业者更应该警惕两个 “坑”。
一个是机构企业主应谨慎转型,切忌盲目增加项目,一个是从业者应谨慎转型私域流量!
转发请署名【深学邦 刘一一】
关注我的知乎,分享更多教培干货。
匿了,我应该是间接受害者。
本人原本在一所技校上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众所周知,技校老师不需要多有才华能力,因为教的是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而且技校工资水平也并不高,管理也比较费劲,所以很多人都不考虑技校老师。但是自从国家整顿教培行业之后,一大堆教培老师涌入技校,民办学校。这些老师中不乏有经验的,比较有能力出色的老师。就这样把我辞退了,换了个教培老师上任。做惯了教师行业的我还是想接着找一份教师工作,但是此时教师工作已经不是那么容易找的了。随着教培行业老师的大量涌入,教师行业已经变得相当内卷,面试人员挑三拣四,收到的回复几乎都是让等通知,然后就没信了。至今都没有找到工作。不过失业了这么长时间,我的心态反而变得好起来了。现在的我不再天天找工作了,而是不断锻炼,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当你自己变强的时候,就不是企业挑你,而是你是你挑企业了。
整顿 K12 教培,因此而失业的人相比于市场化教培机构带来的负面作用,微不足道。
以下是北京市高中老师薪资的统计(样本少,可参考,失真请指正谢谢)
而北京市平均薪资水平是 8900。也就是说,北京的高中老师,很难获得本地平均薪资水平。教培机构的兴起,最大的杀伤是心理防线上的。一个普通大学生,在教培机构干上 3-5 年,收入就比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公立学校老师要高了。除了一个公家身份,公立老师的心理预期会不断扭曲,最后无非是也去教培机构、违规收费补课、摸鱼教学,这对教育行业是致命的打击。
不知道知乎 er 有娃的有多少,有没有加入到急娃大军中。在北京,一个孩子除正常的吃喝开销外,教培辅导的费用是远超一般人想象的—2w / 月只是中等水平。哪怕家长也知道,这钱投入的很亏,但是资本通过贩卖焦虑,已经让家长无法止亏了。
小时候,爸妈下了班,到家也就六点,爷爷奶奶做了香喷喷的晚饭,吃完了家长们看电视织毛衣,孩子做作业,十点半就被催着睡觉。**这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高额的房价,让一个舒适家庭的 30 平 / 人,变成了极大负担,每多一口人,在北京就是 200~300w 的额外费用。为了缓解这个压力,要么爷爷奶奶住的憋屈一点,要么父母自己带孩子承担压力。
在中国,房子占据了家庭资产的 70%,且随着借贷的兴起,贷款一族慢慢的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不碰击房贷,但是房贷切切实实是在掏借贷人未来的收入。本来老一辈说,努力上班努力赚钱就能苟住?然后教培机构来了,告诉你太天真。
教培市场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市场,父母为子女投资是一个远比炒房要中听的政治正确,文化课你要补吧?外教的口语要不要来点?清北名师指导动不动心?课外兴趣对孩子也很重要哦~ 对了,这边还有一个夏令营,是去国外体验正宗的英语环境哦~~~
可是父母辈,也不是家家都是企业家,于是口袋被掏的更干净了,未来会不会出现”教育贷 “、” 兴趣贷“,我觉得可能性很大呢。
口袋被掏干净的结果是什么?消费能力为空。
也许一根稻草压不跨一个家庭,但是一袋水泥能。整顿教培机构,利国利民。因此失业的,很惨,但是作为家长,我感谢这次整顿。
评论里有人跳脚,我是很开心的,这说明国家是真的入场与资本搏杀的。然后想说一句:
一个吸血行业,吸的还是下一代教育、社会内需和几个亿人口生活质量,这样的行业,国家,凭什么不能打击?图你长得老,图你不洗澡?
真别马上就喷我,咱们来好好唠嗑唠嗑。
首先什么是 k12 教育?
K12 教育,是 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 的简写,是指从幼儿园一般在 5-6 岁到高中 17-18 岁教育的统称,一般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统称。
众所周知,国家可从来不鼓励你们去外补课。
从 2015 年教育部印发了【2015,5 号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
该《规定》共 6 条。违反规定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违反规定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
本来国家想着来一招釜底抽薪,严禁在职中学校老师对外补课,不管是在培训机构还是有偿家教,一旦被发现,轻者通报批评,重者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
结果没想到,这一招看着好像是管住了在职老师,结果人家教育机构不领情啊,人家要赚钱啊,于是又出现了一批招募大量 “新人”,想方设法对师资进行 “包装”,什么 “超 300 人毕业于清华北大”,“知名大学毕业”“国家公派研究生”……
咋一看贼高大上,但其结果,均是一群无证上岗的应届毕业生,甚至还被叮嘱:“没证书也说自己有,反正家长们也不懂。”
哦豁,这一招使得国家赶紧又颁布了另外一条关于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实施意见。
其中不仅要求线下要具备同等对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线上培训也需具备,线上培训不在成了法外之地。
一招又一招还是没压制住家长们纷纷报名培训机构的热情,在天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课外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壮大。在 2019 年,中国 K12 教育市场规模为 7629 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在线教育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 年 10 月 K12 在线教育活跃用户达 2.02 亿人,同比增长 44.2%。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3 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 2.82 亿人。
这在国家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下,这能忍?全都去鸡娃了,孩子的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谁来在乎?
根据 2021 年权威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全球患者超过 3.5 亿,中国就有高达 5400 万人患有抑郁症,占到我国总人口数的 4.2%,相当于 100 个人里面就有 4 个抑郁症患者。(感谢指正,我才发现多按了一个 0)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患病率最高,18 岁到 34 岁的青年患抑郁症的人数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其中大学生和职场人员为大部分。
参考资料:《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成立了一个部门后,国家觉得还不够。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靠鸡娃把孩子学习提上去又有啥用?国家不认啊,直接要求必须减负,必须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甚至已经选取了北京、上海等九个地区作为试点直接禁止线上和线下补习。
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年轻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而国家真正想长远发展让国力更雄厚强盛,靠的是高等教育,是科研专精人才,是智商优越是天赋异禀,而不是靠着拔苗助长,靠着应试补习所谓的高分,靠着名师教育来拉大全民应试学习的竞争力,这样只会把一些天赋更优秀却没有同等资源的人给挤下去。
如果某个孩子,可以因为家里条件轻松获得国内外的名师教育,**那其实对于广大的其他学子而言他就等同于作弊,因为他可以轻易的干掉天赋更高的竞争者,**通过各种课外资源提前学习让自己看起来潜力更高,那么在将来他也可以轻松获得更高的平台机会和广大的社会资源。
这对于中国其他家庭,是极其不公平的,阶级一旦固定,对于其他学子来说想翻身就更难了。
而人才选拔也会越来越难,甚至会浪费掉很多真正有天赋的人。可能有人会说了,什么是天赋,靠努力不一样可以超越吗?
(后面这句话有没有说过有等待考察,不过话糙理不糙。)
就拿全红婵来说在 2020 年东京奥运会以女子十米跳台历史最高分 466.20 分的总成绩,获得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冠军。这是什么?这就是天赋。
全红婵,于 2007 年出生,是麻章镇迈合村人,父母都是农民,她能出现在大众面前也不得不感叹中国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全红婵:“我叫全红婵,我今年十四岁,来自广东。放假只能回家,回家又没去别的地方玩,就只能在家里。唉,没钱。我连游乐园没去过呢,动物园我也没去过呢。(想)去玩游戏啊,玩一些抓娃娃之类的,去游乐园玩一玩。”
如果不是被发现了她的跳水天赋,以她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出现在大众面前,更别说去课外上补习班了,而她的跳水天赋极有可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后与伤仲永一致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如果有天赋的人才没有得到发现与栽培,那对于国家而言是极其大的损失。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大家都报补习班,为了让自己的娃不落后,也只能咬牙硬上,为的就是赢在起跑线,这比经济开支可不小啊,而现在国家直接严令禁止补习班占用暑假和周末的时间,甚至现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这解放的就是家长们的钱包啊,少了一笔大支出,带孩子老婆吃喝玩乐不香吗。
私房钱也能慢慢搞起来了…
不然除了鸡娃就是内卷,搞得现在年轻人连孩子都不敢生了。
所以在低生育率的来临之际,国家已经在给你们减轻负担了,像低缴费放学托管啊,各个城市鼓励生育,给你们发钱啊,二胎、三胎,各种资金补贴,就是让你们:
唯一惋惜的是国家整顿 k12 教育唯一的缺点就是苦了这一批从业者当了炮灰…
不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各大行业都欢迎在座的有经验的大佬们呀~
大家的争议我也看了,对此也无需多言,如果您觉得不对也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依旧祝您们万事胜意。
而这次的重拳出击,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这不会是时代的悲哀,这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福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意见》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同时对学生作业、课后服务、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要求。
不少人指出,国家对教培行业重拳出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出生人口逐年降低。
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 1200 万人,相比 2019 年的 1465 万人减少了 265 万人,降幅约 18%。自 2016 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受 “全面二孩” 政策影响创下小高峰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已经连续“四连降”(2017-2020 年)。
北京大学教授、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认为,扣除二孩的堆积效应,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只有 1.1 左右,这个生育水平接近世界最低水平,比日本和南欧国家等典型的低生育率国家还要低很多。
那么,导致低生育率的始作俑者是什么?
联系近期发布的从双减政策与学区房改革来看,相关部门认为是教育成本不断攀升。《2019 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消费额度已经主要集中在 12,000-24,000 元和 24,000-36,000 元两个范围内,占比分别为 22.4% 和 21.7%。2020 年,全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2189 元,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年的教育支出,已经可以占到父母一方可支配收入的绝大部分。在一线城市,支出只会更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打压教培行业发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年轻人生育上的经济压力,从而达到提升生育率的目的。那么,对教培行业的高压政策短时间内不会结束,相反,整个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
已经有地方发现用力太猛,开始往回收劲了。
8 月 25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教育 “双减” 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北京将按照资金监管、办学许可、疫情防控、行为规范、办学标准等相关要求(即“1+1+3”:资金监管 + 办学许可证 +《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校外培训机构行为规范》《北京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标准(暂行)》),持续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各区教委将及时分批公布“白名单”(已批准恢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名单)。
不是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加强监管,规范经营,这比某些部门被生育数据破防了一通乱 A 有效的多。只是但愿这个 “白名单”,不要成为下山摘桃子的工具。
我想问问这个文件他法律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教育部可以如此直接的消灭一个行业,他有法可依吗,我将来选择行业的时候如何避开政策性的威胁。
校外教培合法吗,合法凭什么取缔,不合法为什么到今天才取缔都这么大了。他自己天天说什么有法必依在这种事情上面体现了吗?我很疑惑,法律的尺度这么大的吗,他竟然可以模糊一个行业的生死。
为什么国家要一下子整顿 K12 教育培训机构呢?大致从下面几点出发;
一、最近教育培训机构带给社会,带给家长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校外培训如火如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表明的火热掩盖不住本质的问题:
1、一些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一些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也浑水摸鱼,,教学质量低劣误人子弟;
2、有的机构超收、乱收学费,退费难、卷款跑路现象时有发生;
3、部分机构超纲超标教学,把孩子培养成 “考试机器”,搞大量刷题,搞题海战术,没有任何科学方法可言。
4、最关键的是。部分培训机构,认为制造社会焦虑,家长焦虑,以所谓的进创新班,跟名校合作,提前录取,提前上岸,毫无节操的骗去家长不菲的补课费用。
5、天价的补习费用,严重压榨家长的钱包,一对一一个小时动不动七八百,甚至上千元,哪个家庭承受得起?
二、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本属性,决定了盈利才是根本,哪考虑什么社会价值,社会责任。
种种问题的存在,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带偏了中国教育的方向,对此社会反映非常强烈。
资本逐利的本性,注定教育只要粘上了资本,教育的公益性就会荡然无存,培训机构就会一切以利润为导向,一切以利益至上,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说句实话,突然冒出来什么新闻然后国内环境就变天了,这种事情本来就不是合理的。
现在本来就只是试点阶段,几个城市先试点,结果不是试点城市的也在跟着搞,还要搞一刀切。
是,你们说得对,什么长远角度,国计民生,国策,减少内卷,有利于贫困孩子,这些都是对的。
可是,你们说的这些东西要体现出效果,起码也要很多年的时间吧?一个风气改变,不再内卷,职高被尊重的社会,一个贫困家庭孩子也能享受公平教育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没有五年十年是形成不了的吧。
可这么一批一下子马上失业的人呢?他们的利益可是当下就受损了啊!知乎上的人,目光都集中在新东方学而思那些高薪的 985 硕博身上,觉得他们失业了,大不了换个工作。可是那些教培行业的底层人员呢?我有个同事,也是县城里读那么多年书考到省会来的。刚生完孩子,专业不对考不了编,教了五六年小学英语,这双减一下来,她学历不够,也干不了别的啥了。这样子的例子有很多,那些夫妻都搞这个行业的更惨,本来一个月加起来可能也就是个一万五,房贷一个月三四千,现在这么一搞,还房贷的钱都没有了,不跳楼去干啥啊。我想请问,千千万万这种从业人员的未来是谁在负责呢?
我也知道,一个政策必然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了你们所谓的国计民生,国家战略,总有一些人要牺牲。但是能不能来得慢一点,慢慢改,先打大机构,再改小机构;先改大城市,再搞小城市;搞渐进改革,不要搞一刀切,比如让培训机构慢慢转型为提供部分托管,辅导作业等等的辅助机构,可以少挣钱,但是让那些小机构憋那么快倒闭,给这些从业人员时间去学习去转行去安排后路。提供配套的政策,去帮助这些失业人士,该补贴补贴,该帮他们找工作就帮他们找工作,让他们不至于失去了工作,毫无尊严地活着;
这是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下评论另外一个答主的内容:
真知灼见。特别是对老师剥削这一块,已经开始溢出到全球了。上个月参加剑桥内部的研讨会就提到了现在英语线上一对一的恶性竞争。抛开所在地生活成本不算,一个有资质但刚入行的 TESOL 老师所需最低时薪大概在 22 美金上下,根据能力与经验逐年上涨。然而现在有些平台与机构通过资本,把价压倒了 8 美元以下。试问师资怎么保证?
还有就是特别认同答主的 “K12 教育与商业逐利有本质矛盾”,“机构越大,效果可能越差,而一旦上市,那就是江河日下的开始”,“本质矛盾在于,k12 教育核心竞争力是老师” 这三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却被搞成营销为王,忽悠为王了。为了现金流与融资,有些人做出的有些事甚至让军火贩子们都自愧不如。
再来就是 “你要是和家长说你交的学费有一半去买广告了,给你孩子上课的老师拿不到 1/3,家长不知作何感想”,答主说得已经很保守了。在英语一对一这块,有些机构的老师可能连 1/6 都拿不到。
我与夫人坚持不招人,就是如同答主所说,减少刚性成本。上课赚点小钱就足够了。两个老师,一群学生,同样可以桃李满天下。
这是那位答主的原回答:
教育,尤其是 K12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国本。同时,教育是一个特殊行业。稍微客观地分析一下,就能发现教育资本化的风险不言而喻。
这次整顿是否有优秀且良心的非体制内老师躺枪?答案肯定是:有。可是优秀的老师,不可能因为这次整顿而长期失业。
这次整顿的主要目标是资本,然而除了逐利以外,资本最喜欢做的事之一是什么?转移矛盾。其实仔细想想,如果一开始校外教育就是把学生与老师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利润,那么国家会如此的整顿吗?
就问两个问题:一、这次股价大跌的几个上市公司,从创始人到历届高管,有多少人是正统的教育管理学背景?二、这些机构里,到底老师是核心资源,还是营销人员是核心资源?
这次整顿的另外一个目标是体制内老师课内不交课外补的作风问题。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太多的经验与见解,所以也就不多言了。
2021.8.18 日更新
整顿教培行业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生育率问题,也不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
近几年来,教培机构的招聘岗位和热度太高了,已经仅次于销售岗位,排名第二。但教培机构本身是不产出价值的,它不像农业、工业或者部分互联网行业一样实实在在地为 gdp 做贡献,本质上还是泡沫产业。但是教培机构又不像金融行业那样,有一定的门槛,所以打击教培机构,就是要让近千万从业者回归生产,用生产出来的商品吸纳疫情期间多印出来钞票,减轻通货膨胀。
教培行业的整顿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手段逐步解决,全体人民对这一点都是深信不疑的。
真正的问题,出在咱们老百姓自己身上。
通过这次事情,我发现人民群众当中涌现了一大批内部敌人,企图分裂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到我这个回答的人,可以移步评论区,看看多少人为教培行业从业者的失业拍手叫好,多少人打着响应国家政策的名义偷换概念,强行割裂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关系?
党和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必然已经预见了会发生的问题,也必然预见了会付出多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党和国家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懂得拍手叫好的鹰犬走狗,无数次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批人才是人民内部最大的敌人,他们没有原则,冷漠自私,而真的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这批人也一定是溜的最快的,因为他们本性既是如此。看似 “左” 的那批人,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人,才是最可恨的人。
———————————————————————
先说明一下,我不是教培行业的老师,非利益相关。
整顿培训机构是必须整顿的,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 “一刀切”,首先要给个缓冲期,其次出台相关措施给大量教培行业从业人员留条后路。很多教培行业的从业者,不只是老师,还有教研、教学运营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工作针对性比较强的,跨行、转行相对较难的,如果一下子失业了,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工作,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我本身是出于好意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因为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也都是三十几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背着一身的房贷,两个小孩都在读小学,他们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因为这个政策的出台,他们现在情绪很大,我也想尽力去安抚他们,但我自己工作也很忙,也觉得这个政策无论是好与坏,是否是长久之计,都不能断了别人的后路,要给老百姓留余地。我不是站在什么大义的角度去评论,我也不需要有什么宏观的认知,我只是担心我身边的这些人而已。
这件事暴露出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看到了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是非常自私冷漠的,因为自己不是受害者,或者觉得自己是受益者,就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评论,而且拒绝听取别人的声音,这是我作为一个同胞所看不惯的。
此次整顿目的不是让机构关门,而是让机构回归理性,赶走的是资本,不是老师,合规机构可以转型社会企业继续运作,对老师几乎毫无影响,越是资本化严重的机构这次受影响越大,而真正资本撑腰的机构早都开始转型了,自然会有一些机构老师失业,但不是就没就业机会了,社会教育永远是重要的教育补充。这点不会变。
这几天我写了很多给 K12 教培 “洗地” 和“喊冤”的回答了,但是这个答案既然问“为什么”,那咱就来好好说一下“为什么”,换个思路。
教培行业在现阶段国情下有其存在的土壤,这是一种必然性,我们不应否认。但不代表这种土壤应该长期存在下去,更不代表现阶段国情应该永远继续下去。
有些人说,教培行业会造成西方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地灌输。这不能说是空穴来风,但我想这肯定不是教培行业的普遍问题。辅导班里辅导数学和物理的多,还是思政和历史的多?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教书育人,然后选拔人才。选拔人才最好的依据是什么?天赋。这件事情千古以来的难题点在哪?韩愈讲的很明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无数的 “千里马”,受限于每天给他们言传身教的教师的水平,无法发挥他们的才智。教师水平不均,导致学生的选拔受到很大的影响。好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平均分数高绝不仅因为学生的平均天赋高,而是他有更好的办法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天赋。
伯乐太少了,分布也太不均匀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水平,平均来看领先西部地区一大截;较为发达的城市的教育水平,平均来看又领先小县城一大截;小县城里的学校,平均来看又领先乡下的初中小学一大截。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小城市和乡下的孩子里真的就没有 “千里马” 吗?
你问我以后的路在那里,我也挠头,翻来覆去就一句话,产业升级刻不容缓。产业不升级,大家继续内卷倒也罢了;生育率上不去,长期来看真的会要了命。中国 2020 年出生人口,按照七普的数据是一千万;说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这个数字是 1960 年以来最低的。
能把这个地球上过去两千年里最能繁衍的中国人,搞成这个生育率,你说一点儿问题没有,我是不信的。
整个升学的通道是越来越少的,是通过选拔制来去完成的培训呢对整个社会来去讲可能是无用的。
可以去请大学生来去进行补课就又会出现一个地域性的问题。
让我们整个的教育既減负同时呢也能够真正的实现公平。
因为教育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育可以说是为了拔尖,集中优质资源来重点培训部分人,这样的教育的确效率很高,但是却不够公平。
教培行业成了今年最凉凉的行业了,北京新东方涉嫌提前预收补习班的费用,被约谈了。
现在很多学科内的补习班到现在都还没有开业,一些地方上还在看以后的风向,一律都还没让开。
一个教师轮岗,一个大学区,再来一个双减,以后 90% 的孩子考高中就只能拼天赋了,以前没天赋的还能靠着刷题拿高分,以后就不行了,刷题的机会都没了。
彭叔总觉得这像把过去的那种选拔精英,也是重点培养学习好的,或者说是扶持某些学校成为重点之类的发展模式,改为了侧重于普惠性教育,也就是共同教育,更加侧重了均衡性,公平性。
这是时代问题, 疫情让资本格外青睐 K12 教育, 但这个行业的繁荣依赖已经摇摇欲坠的社会负债率. 央行不愿意放水, 又加上出生率越过钱德拉塞卡极限一般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多少会砍.
我想强调的是, 私有制大当下的繁荣, 必然是资本繁荣下的副产物, 现在砍这砍那个, 实际上是个去依附的过程 (虽然不想言必称资本, 但我还是打算从这个方面着手写一写).
1, 教培本身
资本擅长把人拥有的东西拿走, 再加钱卖给你.
你需要教培, 是因为别人需要他. 你真需要的可能只有一点, 资本却给它注了一百倍的水 ——教培是为提升素质? 别骗自己了, 感谢党的保护让很多人有如此天真幼稚的想法, 我们不如快进到卷癌晚期的韩国身上, 体验我们差点拐错弯的未来:
韩国是 1960 年开始卷的, 一边严打一边生长, 到 18 年, 小学生参培率 72%+, 高中生 58%+. 17 年普通家庭花在课外教培的费用占工资的 30-45%, (这个数据有点不清晰, 仅作参考).
卷出头之后呢, 说白了就是为了进三星给李氏家族和外资添砖加瓦. 逐年上升的失业率, 显示出并没有多少人因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咳, 失业率我方更高), 反而是被 K12 体量不大的美国逐年控股.
我想强调的是, 教育是民族之本, 二战以来东亚站起来的这些国家, 无一不是教育上最能打的.
但教培不是.
我们真正需要教培的孩子在偏远山区.
而城市这些, 说白了就是资本需要.
只要资本需要, 一个 100 亿 GDP 够用的行业, 就被凭空放大了 100 倍, 成为万亿市场.
这多出的 GDP 从哪儿来? 从家长的工资、负债、央行放水中来, 去往哪里? 一部分是就业, 大部分抽给资本.
2. 失业和资本运转规律
你以为失业很可怕吗? 可怕的是既失业, 又负债, 又通胀.
如果你发现某个行业很繁荣, 那它背后的资本更繁荣. 但目前全世界这种虚空经济模式下的繁荣, 建立在家庭负债率↑、政府负债率↑↑ 的基础上. 而它们已经承担太多产业的抽血, 已经蚌埠住了.
一旦负债率这个关卡击穿, 资本发现没收益便主动离开, 于是社会进入大萧条, 大失业、通胀的阶段.
而实际上, K12 的过度兴盛, 本来就是其他行业收益率持续降低, 资本找不到出口, 转入的结果.
emmm 大概是从房子里溢出来的吧. (所以实际上大家是被同一波人割了两遍….
3. 大城市
以上是经济本身的问题, 之后是这个行业的特殊问题, 教育公平性、人口问题, 这些刻不容缓的矛盾就懒得说了. 我想强调的是, K12 教培是从城市开始的, 而大城市本来就是亲资本、排斥人性的, K12 的负面影响在城市将超级加倍.
你觉得大城市让人类更加舒适, 但如我开头所说, 行业繁荣是行业资本繁荣的副产物. 大城市诞生的初心, 就是更好地为资本服务 (在古代是为了士大夫阶层服务), 而绝非是人. 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 为资本, 为资本, 为资本:
大城市你没有很大的住处, 而商用建筑写字楼遍地.
大城市你和人联系不紧密, 而资本和资本联系却空前紧密.
大城市你出行很贵, 还挤. 而资本的流动却空前廉价, 空前宽松.
大城市让你觉得不想生孩子, 而资本却为太多的孩子而头疼.
最后一点我是指凭空制造的市场 (例子见注释), 以及更高的资本收益率 (比如最简单的, 房产回报率远大于农村). 以至于 “孩子” 太多, 让人不知道选哪个好.
古有皇权与民争利, 如今有资本与人争利. 可以看到, 大城市那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都恰好是资本最感舒适的地方 (不信你在北京买个房, 一样的工作, 完全不一样的体感).
而为此付出代价的是希望定居在城市的打工人 (城市中产). 因此 K12 的负面影响在城市明牌还超级加倍.
4. 拟像
全文我想尽力强调的一点是 “虚拟的市场”(而不是内卷) 和 “抽血” 这两个概念 (但好像失败了).
前者是… 理论下的『拟像』—— 这词有点难解释, 你理解成消费主义就行. 例如对特殊配色版鞋子的消费, 对教培的追逐, 对番剧剧情的热衷.
这些东西都是左脚踩右脚捣鼓出来的, 发展到极致以后, 你可以听到同学们在讨论哪种机械义肢性能更好, 哪个虚拟偶像更值得你充电. (具体地看这里).
资本主义大框架下, 人对文化、对个性、对那些实现温饱以后的追逐, 都会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需求供我们消费. 这些绝非出自社会发达, 而是出自资本发达. 只有资本机器足够逐血, 才能及时地发现一个又一个风口. 不要以为近年来各种产物层出不穷, 一拉他们的投资人名单, 都是老熟人. 你可以想象巨大的暗影包围着韭菜田, 看着冒出七情六欲的泡泡, 一个个地捕捉壮大自身.
大城市为资本凭空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的典型案例:
随着房租的上升, 中介行业收益线性增加. 但当房租 (按工资的统计值计量) 上升到一定地步后, 贷款租房成为刚需(一如贷款买房成为日常), 于是一个新的行业就凭空产生了. 而它产生的基础是没房子的人之间的内卷…
顺便说一下, 互联网是为城市化的副作用续了命的, 它调动了农村巨大的市场填充需求.
都去送外卖!
因为整个行业赚的就是不义之财,很难理解吗?
这个行业的衰败是必然的
因为资本入驻后的疯狂扩张
通过不断的营销焦虑
把教育变成了家庭之间的军备竞赛
让所有出得起钱的家庭都出一大笔补课费
得到的却是和之前一样的结果
让出不起钱的家庭直接被淘汰出局
无限度的垒高育儿成本
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不可持续的
K12 教育行业无非只有两个结局
要么像现在这样,被国家彻底打击消失
要么是生育率暴跌之后随着学龄儿童的大幅减少而自我萎缩
这两种结局的区别不过是社会和国家主动干掉教育机构,和教育机构干掉社会和国家之后自我灭亡的区别罢了
既然结局注定是毁灭,不如快刀斩乱麻
其实在国家打击之前
社会上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可笑的现状了
那就是大量的年轻人、应届生热衷于往教育行业钻
热衷于考教师资格证
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太想生孩子
我真的想问问那些不想生孩子却想当老师的人
以现在的生育率,孩子都没了
就算国家不出手
你们以后打算给谁上课呢?
至于失业问题
打击教育机构,几乎一夜之间摧毁了一个原本蓬勃发展的行业,导致的失业确实是大范围的
甚至不光是教育行业本身
很多以教育机构为主要客户的各类服务提供商也近乎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但是和畸形的教育行业对社会的危害而言这种代价只能说小的微不足道
对于一线老师而言,甚至未必是坏事
真正有师德,有实力的优秀老师,完全可以转为家教老师
没有了教育机构做中间商赚差价
收入可能反而更高,只是这个转型需要一段时间罢了
至于教育机构的其他辅助性岗位,也完全可以去其他行业
所以总而言之
K12 教育行业被打击,利国利民
一个就算国家不出手,也注定会拖着整个社会一起玩完的行业
早完早好!
为什么会有 K-12 教育培训机构呢?因为 K-12 的学生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是只是内卷?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内卷呢?这其实才是问题的源头。
K-12 卷,是因为优质大学教育资源稀缺,否则轻轻松松考上好大学,谁跟你卷。但大学其实也卷,真正问题是优质就业机会稀缺,不卷就找不到好工作。但越卷,你就越觉得必须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就业机会才对得起你卷了那么多年的付出。如果把你卷的付出看作一种金钱的付出,那优质就业机会就被拍上了天价。
禁止教育培训,就好像涨停一样,先禁止大家继续疯狂往上出价,然后再慢慢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优质就业机会稀缺,不解决的话将来更多人失业,现在让一个行业失业算什么。
2021 年是我国教育风向变动极大的一年,随着 “双减” 政策的逐步落实,K12 教培领域几乎遭遇天翻地覆。教育部的政策仅是为了整顿资本渗透吗?仅为了学生 “减负” 吗?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教育内涵已经从教书育人,转变为应试教育的 “跑马场”。出现这种教育观念偏差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关。
从隋唐科举制开始,我国几千年的人才选拔机制基本以考试为主。如今,全国性的高考成为普通民众进入精英阶层的重要通道,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是唯一通道。
家长对于高考过分重视,使得本科学校成为众多学生向往的地方,专科则成为低水平、低学历、低智商的代名词,“宁上三本,不上专科” 的说法甚嚣尘上。家长为了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推崇校外培训,“超前教育” 大行其道。
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在 2021 年调查发现,与 5 年前相比,当前中小学生校外补习现象更普遍化、低龄化;补课时长也有所增加,超 6 小时的学生增加 26.42%。超四成家长每年需要花费 1-5 万补课费,家庭年收入越高补课费用也越高。
同时,校外教培机构市场开始野蛮生长,甚至出现恶意制造教育焦虑、虚假宣传、网络欺诈等现象。
国家整体的教育制度、学校和家长的 “鸡娃” 理念、校外培训制造的焦虑心理,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这些施加在学生身上的负担也变成了整个家庭的枷锁。家庭教育成本倍增的同时,学生潜力也过早地被压榨,学生后续发展乏力。
近几年,我国教育整体上忽略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培养。“毕业即失业”,这种教育矛盾使众多本可以在其他领域 “开花” 的人泯然于中国高等教育中。
人才应该是多样化的、终身成长的,但限于教育和人才选拔体制,我国学生学习成绩均按照统一标准衡量,人才同质化严重。
为了培养在不同领域 “百花齐放” 的多元化人才,国家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应运而生。这些政策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这不仅仅是为了调整国内教育模式,而是基于人口结构和人才需求两大国情做出的选择。
■ “量”:人口结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 2020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85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13.7%。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质”:人才需求
2021 年 6 月,智联招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为 34%。除疫情原因外,这也与本科生质量下降有关。很多学生虽然毕业于高校,但却不具备合适的技能和工作能力。
在 “量” 方面,国家为了确保“人口红利”,不仅要放开生育政策,还要解决年轻人生育率低的问题。沉重的教育开支就是最大的阻碍之一。因此,国家开始持续性地在家庭开支较大的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领域发力整改。
保 “量” 后还要保“质”。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且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而与本科毕业生占比逐年增加的现状相比,生产服务一线依旧紧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
因此,我国近几年提出要建设应用型本专科教育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强行 “拔高” 考上的本科相比,一技之长更应该被学生视为一条出路。
综合来看,实施 “双减” 政策最关键的目的是改变国内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我国教育格局进行重大调整,以期培养多元化人才,而 “减负” 只是目的其一。
学校课程需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这是不可动摇的。校外育人体系则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校内保障学生全面整体的素质提高,校外鼓励学生个性特长培育,二者结合才更有助于培养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6 年前,老板找我谈产品规划,讲的最多的是:做的产品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一定要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一定要对学校的管理有帮助,要做到学习智能化、教学智能化、管理智能化……balabala 的,总之是情怀偏多。
近两年,谈的最多的确实钱的指标:xx 功能虽然方便了学生,但是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就不要花精力做了,要把精力花在能赚钱的功能上,挖掘学生的消费需求。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从事教培行业的创业者,一开始都是有教育情怀的,但是近几年的市场风向确实变了,太多的热钱进入教育行业,资本的介入使得大家不得不去竞赛,去比拼,教育已经渐渐的失去它原本的样子。
教书育人这件事,慢慢的变成了从学生、家长手中赚取更多的钱财、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件事,电销、网销、广告轰炸,无不再进行着焦虑输出,为了成单,各种牛鬼蛇神都大显神通,一些非常灰色的手段,被行业内奉为不传神功。
我怀着一腔热血投入教育行业,这两年却越来越觉得有心无力,一个公司想要干下去,首先就是要存活,而最近几年的教培市场,你想要存活,就必须要跟着大趋势去干,别人搞电话轰炸,你不搞,别人搞广告宣传,你不搞,你就真的很难存活下去。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站在峰顶的人才能发出的豪言壮语,有太多的攀登者不得不和大多数人一样,不择手段的寻找着爬上峰顶的路径。
再说一个点,各个公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甚至是上课课件等都存在很大的同质化现象,一个新课件的推出,不再是通过研究市场,研究用户行为,学习结果来研发的,而是参照竞争对手有啥,我们也要有啥的策略。
吃快餐的公司越来越多,愿意精心在教育这件事上费心的公司越来越少。
广告是越打越响,app 是越做越漂亮,但是教育的本质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次整顿行为波及范围很大。。
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就像古巴、朝鲜、老挝和越南这四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中国也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的思想活动、心理健康等,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 K12 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正确的整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依法治国的高效性、纯洁性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的崇高精神。而这一系列的整顿,已经起到可持续性的积极效果——合格、优秀、正确的 K12 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将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教育作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对青少年的思想活动进行了积极、正确的引导。
此外,我们不必担心对 K12 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会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因为中国政府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包括整顿 K12 教育培训机构的行政工作中,中国政府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发展理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互补关系,是中国政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也是取得种种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失业率常年保持极低水平。
以 2021 年为例。
在 2021 年 7 月,16 岁到 24 岁的年轻人中,保守估计(没有扣除学生人数、考研人数,灵活就业率采用劳动力人口 7.86 亿的平均灵活就业率 [1]),约有 25.4% 的人进行关于灵活就业的高创新实践活动,约有 16.2% 的人正在进行合理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2];因此,约有 58.4% 的人从事传统的就业活动。
综上所述,一切稳中向好既是历史趋势,又是中国政府坚强工作的成就。
谢邀
从问题角度来看目前已经造成不少人失业了。过去我也在教培机构待过,很多年轻老师是考了教师证但是还没有找到正式编制的教师工作,或者说没有门路而去了教培机构当老师。除了老师之外课程故问、财务、内勤、市场、包括我当时所在的新媒部门也可谓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如果站在某个高度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整顿是应该的。现在教培乱象越来越严重了,都是忽悠家长多掏钱,甚至是圈钱。惯用伎俩如下:
1. 拿出一两个学的不错的大做文章,给家长制造一种假象你这儿学霸很多,学霸家长都认可你们了其他家长有理由不认可吗?再不然就是拿着两张出处未知的考卷,一个 59,然后 69 分、78 分、85 分、92 分作宣传。
2. 贩卖焦虑,家长的焦虑有很多,说是在乎分其实家长在乎的是孩子的名次下滑。尤其见不得过去不如自己孩子的学生渐渐超过自己的孩子。而很多教培机构也正是在这儿大做文章。
(再往下说就要说到真正的真相了,说了也就离封号不远了,点到为止)
我就纳闷这个提问,
还为啥整顿为啥整顿为啥整顿
自己心里没数吗没数吗没数吗?
连文化水平不高的主播都有觉悟,来钱太快自己都会不好意思。
但是你们这帮机构呢?赚了钱,可是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吗?扰乱国家教育倒是真的。
赶紧老老实实转型得了,别整天不服气。
我也兼职过家教,我看的很透,绝大部分教培就是个坑家长坑学生还坑培训老师的、当老鸨立牌坊的玩意。
孩子们在校园里接受基础教育,再通过高考的选拔将大家筛选和分配到各个学科领域
将有能力的人挑选出来继续培养,这是原有教育体系应该长成的样子
但在资本化的运作下,学校里面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优秀的老师都被高薪挖到了培训班里面
家长其实无形当中就承担了比以前高得多的培训费用
原本公平的随机分配的教育资源,在资本化运作下就成了价高者得的
你奋斗一生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所以双减政策正是**「让更多人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尽力去保障大部分人的利益」**
看着像是砍向教培人员的,实际上是砍向学生的。教培和中介这种没有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也比较好捏
教培的人无非是转行,换一份工作罢了。孩子呢?在学校要是学得好还行,要是学得不好岂不是没有任何办法了。所以说实际整顿的整个教育体系,教培只是搂草打兔子。要培养符合国家阶段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前是培养高知分子,全力培养大学生,现在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后果就是原本不论是在学校上课溜号了、睡觉了、请病假了或者遇到不负责任划水的老师等等原因导致课程没跟上,以前还有一条补救的方法。现在这个形势下,就被迫接受吧。要是因为自己贪玩等等自我原因导致那也怨不了别人,就怕学校教育不给力,遇到混日子的老师。所以说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成绩不好,最终都一个结果,都是去职业教育。都削尖脑袋奔大学使劲,还不是专科毕业受歧视、待遇低嘛。
哪个学生成绩落下了,期末拿着成绩单:“诶呀~ 排名落后了,掉到往年录取分数线下了,就一拍脑袋,害!下学期不用学了,去技校吧!”
哪个都不会躺平,不学了就去专科了。下学期开学,要学新知识,那这学期落下没学会的知识怎么办?自学?搁置躺平不管?
教育的考试选拔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对于国家当然优中选优是正确的,可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 12 年的学习过程不允许有失误,不允许出现节外生枝的事。比如没遇到负责的老师、上课溜号睡觉、生病请假等等耽误学习进程的事。
要我说教培这种市场竞争下的模式更好,优胜劣汰嘛,一节课教得不好,马上就会有人反馈,让他改,不然就容易失业。体制内的铁饭碗老师,教成啥样,一节课认不认真,负不负责,全凭她心情。这也是所有铁饭碗工作的通病。
有的学校成绩盯得紧,对各老师教得班有成绩要求,就有老师考试前变相透题,成绩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全是水份。就会出现平时校内考试成绩很好,一到联考一到非本校老师出题的考试就成绩下滑。
所以希望把铁饭碗也改革一下,不然他干好干赖都对他没影响,这多可怕。抱着铁饭碗有恃无恐。(肯定有铁饭碗的来怼我,说教培各种不好)
我高中物理老师就混日子,30 岁女老师动不动就生气,全班都认真听课,有个同学回头交头接耳说话了,她就生气了,一生气就上自习。平时上课一节课 45 分钟就领着画书念 PPT,简单讲讲公式,然后就点同学讲卷子,后来怀孕了更金贵了,上课就找课代表或者同学念 PPT。我们这还是重点班,她还教一个普班,听说她在那个班更是糊弄。
临近考试了,就趁着有同学找她问问题,偷偷透题,然后同学回到班里私下一传,要是没人找她问问题,就在课上暗示: 这都要考试了你们怎么不找我问问题呀。 最后感觉是压题压中了,实际就是透题,成绩全是水份。后来她回家生孩子去了,我们就换了个老师,等她坐完月子回来,她去了一个非教学岗,然后联系之前的课代表让他帮着拉学生去她家里的补习班,起初还有几个同学去,后来去的同学发现在她家也是糊弄。之后我们都毕业上大二了,突然出现在我们高中微信群里,还在打广告。
治理教培打击私立学校没错,他们架空公办教育,影响国家教育。但遇到像我这样的物理老师,你个学生能有什么办法。
资本教培可恨,赚老百姓血汗钱,喊口号谁不会喊呀,那么遇到像我的这个老师这样,她教的 3 个班,180 多个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怎么办?
把个人前途命运只能寄希望于某一个老师,万一这个老师靠不住呢?如果再遇到另一科老师也这样怎么办?
还没有补课机构,不能校外补课,是不是高考就 6 科折了两科了?
还有人,大谈教培有失公平,遇到这样的老师,应对全省高考竞争者,师资却如此不公平,教培的不公平算个 P 呀。教培顶多算根拐杖,学校老师那可是大腿啊,大腿要是肌无力还没拐杖,那就躺平吧,有几个天才自己爬比得过腿脚健全的
————————————————
高中知识一环扣一环,每节课都学得模棱两可,考试还被透题,有水份的成绩出来以后还觉得自己学得不错呢。
很多学生高一高二成绩不错,一到高三联考、模考就拉跨,根本不是退步了,要是高一高二基础学得牢,高三根本不会太吃力。就是高一高二有水份
等到高二三发现跟不上了,找家教一补,发现很多高一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有钱补课还行,没钱补课的不是纯纯把人家耽误了吗?
不能说公立学校没有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但是放眼全国像我物理老师这样的老师绝不在少数。哪个铁饭碗的职业摸鱼混日子的少啊?
2021 年 5 月 21 日,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因为最高领导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记得以前国家有教育部,后来在 1980 年代撤销了教育部,成立了教委,后来又改成教育部。这次是最高层主持召开最高级别的会议,审定《意见》,可见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意见》全文,更可以看到,措施也是空前的。
宏观目标就不多说了,我们看具体措施:
4.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5.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
7. 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
8.…… 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
11.…… 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12.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13. 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14.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 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 “黑白名单” 制度。
15. 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 30 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 10 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 21 点。…… 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 “拍照搜题” 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17.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18. 深化高中招生改革。…… 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19. 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23. 明确试点工作要求。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长治市、威海市、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 1 个地市开展试点,试点内容为第 24、25、26 条所列内容。
24. 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
25.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26. 强化培训收费监管。……
27. 全面系统做好部署。加强党对 “双减” 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把 “双减” 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注:双减指减少孩子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
最后三条:
28. 明确部门工作责任。……
29. 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30. 强化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
笔者用一个词来评价《意见》,那就是:
雷霆万钧。
8 月初,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 “力争用 2 年时间”,把民办转为公办,并把不符合“六独立” 要求的民办学校“清理退出”,要“理顺机制体制,实现平稳过度”。
所谓 “六独立”,是指独立法人、校园校舍独立、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独立、招生独立、毕业证发放独立,也就是不挂靠在公办学校下面、羽翼丰满的民办院校,才能继续办学。
因此,这个《通知》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两年以后,国内的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数量将大为减少。**至于实际执行过程中会不会几乎全部转为公办或取缔,那就不知道了。**至少《通知》上并没有说全部取缔,而是说不满足 “六独立” 要求的民办中小学要“清理退出”。
简单总结一下这次雷霆万钧的 “双减” 或教改吧:
1、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2、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的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
3、考试难度不超国家课标。
4、不能对学生进行考试排名,要换成 “等级制”。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优良中差” 或“五分制”。
5、严厉打击校外的学科类培训。
6、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要尽量分配到 “区域内” 更广泛的初中,显然要打击学区房。
7、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再进一步总结一下:
1、学生们的学习难度,大为降低。
2、对学校和老师的考评,不再以升学率为主。
因此,以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会变得怎么样,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仍在,并且仍主要以分数来衡量,并且中考要淘汰一半人去上技校,高考又要再淘汰 10%-20% 的人,那么,孩子和家长,在中考和高考时,是否仍然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呢?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孩子和家长将怎么办?
学校学的东西,考试水平,都比过去简单了,但是两次关键考试仍然主要以分数排名,而现在又取缔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打击校外辅导,那么,家长们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只有两条路:
1、亲自上阵辅导孩子。
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 “学霸家长”,并且还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这样的家长只能是极少数人,大概不到总家长人数的 5%,甚至可能不到 1%。
2、用比过去高得多的价格,聘请一对一的家庭辅导老师,而且还得是 “秘密” 状态,以防被别人举报。
显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 “富豪家长” 了。
“时间充足的学霸家长”和 “富豪家长” 的总比例,大概不会超过 5%,甚至不足 2%。
另一方面,校外辅导机构肯定被严厉打击。但是这个需求仍在,补课老师和机构,又将怎么演化呢?
我很担心校外的补课机构和老师,黑社会化。
这是因为,既然有些家长会举报老师,甚至现在一些家长在老师辅导完自己的孩子后,为了节省补课费甚至拿到奖励,补完课就举报老师,那么补课老师也将不得不保护自己,对举报的家长会广泛侦查,很有可能会事后报复。
报复得家长不敢再举报。
最糟糕的结果是玉石俱焚。
这就是黑社会了。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补课费很高,利润杠杠的,但是这个利润又很烫手,那么只有黑社会化的组织或个人,才敢来吃这碗饭。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托 · 约 · 登宁在 1860 年曾说过: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资本家)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这句话曾经被广泛地误认为是马克思说的,但实际上马克思没说过,是登宁说的。
这句话当然很有道理:毒贩们为了超高利润,都冒着杀头的风险,他们都有严密的组织,就是黑社会。
补课老师和培训结构当然不是毒贩,但如果补课费越来越高,必然有人继续吃这碗饭,于是只能越来越黑社会化。
就像 1930 年代罗斯福禁止酿造和贩卖酒,生生地把这个行业逼成了黑社会,直到他取消了禁令,酿酒业才恢复正常。
发展到这一步,我只能扼腕长叹:怎么教人学习的人,会发展到黑社会这个地步?
不过,我并不认为校外培训会发展到类似于意大利黑手党那个地步,因为这毕竟是文化工作,而且国家一定会严厉打击。如果出了严重事件,枪毙都是正常的。
所以,这种地下培训顶多是小打小闹,但不排除具有初级的暴力形态。
希望我是杞人忧天吧,我完全不希望发展到这一步。
回到校外教育。在以前,中产家长,甚至不算富裕、但能勒紧裤腰带的家长,还能让孩子上校外辅导,弥补学习上的短板。以后,中产家长秘密请一对一的家庭教师,不仅面临风险,而且也要勒紧裤腰带了。
因此,占数量至少 90% 的一般家长,以后更没有让孩子接受课外辅导的可能了。
有的人说,这很好啊!为绝大多数家庭和绝大多数孩子减了负,更多的家长可以生二胎三胎了,更多家庭也更有消费能力了,孩子们也不用为了学习搞成一大堆近视眼、身体也每况愈下了,这对全民族是个好事。
但是,中考和高考毕竟仍以分数为主,到时候不还得拼分数吗?
所以《意见》将更有利于不到 5% 的家长的孩子,上好大学。
那就进一步降低分数的比例,以各种软指标来决定谁能升学、谁能上更好的大学?
呵呵,各位欢呼雀跃的家长们难道不担心,这样更容易滋生腐败吗?你对自己的关系网真的这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上高中、上好大学?
有人说,中小学老师会负责的。
呵呵,如果学校和班级取消排名,不以分数和升学率还考评老师,请问老师还有什么认真教学的动力?
老师们会想:“你的孩子学得怎么样,好不好,和我有什么关系?反正不以升学率为主了,我要按新的评价标准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所以,以后我国的中小学总体教育质量,将大幅下滑。
而且将立竿见影,九月份开始的下个学期,广大中小学老师和校长们,都会按照《意见》来办。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我们过去一直是引以为豪的。
所以,广大脑残家长们或许很高兴,但他们认识不到,他们孩子以后翻身的机会,反而更少了。
又一次吃大锅饭的时代,来临了。
在笔者看来,中考分流一部分孩子上技校,确实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但前提是以后的工人也能拿比较体面的工资,这样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愿意在初中毕业后去上中专或技校。可是现在工人的工资水平怎么样,大家都清楚。
因此,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在社会绝大多数人眼里是 “坏” 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是这么自我评价的,”学渣“嘛,还有什么奔头?这样的人进了工厂当工人,至少业务素质没那么高。
如果工人们的工资提不上去,自认为没 “关系”、收入也不太高的广大家长们,愿不愿意生二三胎呢?
如果以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大幅下滑,大学生的基本功大幅下滑,又怎么谈得上科技立国呢?
所以长期来看,也不利于我国的高端人才培养,不利于我国的科技发展。
当然,这种后果将在二三十年后看到。现在我国年富力强的科技人才,都是过去四十多年经过严格的中小学教育、在严酷的高考和高等教育中杀出来的。
有人说,西方的基础教育不是很烂吗?美国有最好的大学,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很烂,各种考试在全世界属于下游,至少在发达国家中属于下游,怎么美国有那么多全球顶尖的人才呢?
道理很简单:
1、美国是全球吸纳人才,很多都是我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基础知识扎实的移民和知识精英。
2、西方国家的体制决定了虽然大多数人是 “学渣”,但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的人才,都是顶尖级的。
如果未来我国的年轻人基础知识不再扎实,请问怎么可能产生数量足够多的顶尖级人才?
“十年动乱”耽误了一代人,虽然现在没有 “上山下乡” 了,但基础教育质量如果大幅下滑,请问我们未来大量的科技人才又在哪里?中国未来的科技进步,产业进步,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又来自于哪里?我们都知道 “十年动乱” 那一代人是我国的科技断层,难道以后还要重复这样的断层吗?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的校外培训贩卖焦虑,家长和学生们的负担确实很重,“内卷” 越来越严重,如果是你,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承认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的思考也不够,限于篇幅也无法谈得很多。因此,这里笔者给出的粗浅建议是:
1、大幅增加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内容,要让孩子们在学校尽量多学知识,学得尽量宽、尽量深。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长,作业又较多,绝大多数孩子怎么可能在校外上辅导班呢?所以这自然就端掉了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饭碗。
现在,小学生基本上在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如果他们没有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或者家庭作业很少,请问他们干什么?
很多家长当然要给孩子们在外面上培训班了。
2、孩子们在学校要保证每周至少五节体育课,甚至十节(也就是每天两节),以大幅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降低近视率。
3、周末作业多留一些,甚至周六周日,学校也可以开设更多课程,以挤占孩子们上校外培训班的时间。
说得极端点,周一到周五甚至可以让学生们在学校吃晚饭,到晚上八点以后再回家。这样家长也不需要下午等在学校门口接孩子了,父母都要工作,只能请老人在门口等。但是采取了这种近乎 “全托” 的措施后,父母只要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八九点来接孩子就行了。
学校老师们的负担当然会加重,但可以多招一些老师,每个班设 “正副班主任”,错开时间管理,也可以继续提高教师收入,所以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4、这样,校外培训只能是 “精英” 培训了,也就是极少数仍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校外参加一些竞赛类的学科培训。这也有利于我国培养极少数精英人才。这样,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不可能再上校外培训班了。
5、考试仍要排名,对老师的奖惩也以学生成绩为主,以鼓励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6、完善生育制度,降低父母养育孩子的总体负担。这可以通过国家给与父母长期的 “养育资金” 来实现,比如从孩子出生算起给到 18 岁,而且不能太菲薄。
7、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服务业。
8、学习日本或德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只要国家尊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和科技企业,以中国人的勤奋好学,我国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的。
也就是说,**我们确实不应该学习美国搞过度的金融化。**实际上,我始终觉得美国的金融化搞得太过头了,对美国的过度金融化一直持反对态度。
9、国家和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对人员的录取,要更加公平,要为平民百姓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机会。
如果实行了以上措施,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的身体素质一定会大幅提高,基础教育也仍然会保持在世界前列,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源源不断地输送顶尖人才。
另一方面,孩子们考不上高中或大学,也不会那么焦虑。家长们也将更愿意多生孩子,中国的整体经济和科技,也将有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笔者的建议仅仅是粗浅建议,不一定都对。现在《意见》已经开始大刀阔斧、雷霆万钧地实行了,广大家长和孩子们,已经处于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下。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思考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自己该怎么做。
希望国家越来越好。
我也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的。
课外班的出现和 2000 年开始的教育减负和素质教育强相关。减负这事国家初衷是好的,一方面觉得大学不是扩招了吗?上大学的名额多了,大家就不用那么卷了。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我们修了铁索桥,一次能过好几个人,大家也不用跑那么快了,慢下来学点别的,马上要入市了,咱们需要的是复合人才,多搞搞素质教育不好吗。
可是老百姓不这么想,大学是扩招了,可是重点大学就那么几个,跑快点早点过桥能上对岸占个更高的山头,将来才好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以前是怕过不了桥,现在是过桥后怕抢不上好位置,以前在桥西边卷,现在终点换到桥东继续卷,有人想休息,但是看别人都在跑,自己也不敢坐下了。
既然还得接着跑,学校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就满足不了家长们鸡娃的需求。
然后课外机构的春天就来了,课内不让学,咱们课外补啊。在这之前的课外机构主要是以兴趣班的形式存在,一般都是音乐、画画、舞蹈什么的,是真正的课外班,可是现在大批孩子放学没事干,家长又有补课的需求,资本都是需求导向的,自然兴趣班就转成课业辅导了。
课外辅导内容基本上就是两类。一类是课内知识,一类是各种竞赛类辅导。
课内知识这个好理解,学校吃不饱,校外再吃个加餐,这类补课主要是为了考试,初中补课是为了中考,高中补课为了高考,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大纲都是公开的,考试内容也就那些,目标明确,方向肯定不会走偏,课外找个好老师补课问题不大。
竞赛类辅导就有点复杂了,一少部分学生确实数学、物理方面有天赋,希望通过竞赛拿个奖,中考高考的时候有个加分,或者成绩太好直接被清北录取;大多数学生来说学竞赛确实也是为了拿奖,不过最终目的是为了择校,这第二类在北京特别普遍。
咱们说说这个择校
我们知道高中和大学选拔的时候其实相对公平,按照中考或者高考的分数高低录取,操作空间不大。可是初中就不一样了,我们国家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国家负责。既然国家负责,那就要公平起见了,所以名义上小学和初中不容许学校自行选拔,一般都是划片,你们家离哪个学校近,你就上哪个学校。
可是小学初中也是有三六九等的,好学校师资强,教育理念先进,中考成绩好自然是大家的首选目标,有了需求然后这学区房就出来了,不是划片吗?简单,我买了房子,划片在你这儿,上好学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学校越好,这学区房就越贵,搞到最后,学区成了房子的一大卖点之一。这里面就有很多操作空间了,比如房地产商和教委、学校勾结,划片的时候笔一抖,把我这房子划到学区了,本来三万的房子马上就能涨到六万,多出来的三万咱们几个一分不香吗?还有更直接的操作,公办校联合政府开发商办民办校,入学资格就看你是不是业主,民办校自主空间大啊,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可是这房子贵了,自然吸引来的都是有钱人,经过几轮洗牌,这地方最后聚集的都是富人,学校里学生都是富豪子弟,穷人只能往郊区转移。
而且一套学区动辄成百上千万,买了还不一定能住。这个不夸张,北京千万以内的学区房基本都是老破小,一般也就是为了拿个学籍,人并不在这住。
我有个朋友前一阵刚买了学区房,严格说,他那个也不能算学区房,就是这个房子所在的区整体教育水平还不错,房子划片对应几个小学相对没有坑校,他原来在郊区嘛,觉得这就算学区房了。不过这房子就是个半地下,根本没法住,过完户他直接就租出去了,他说等孩子过来上学,自己另外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
我这个朋友算是家里有钱的,家里没那么多钱,买不起学区房又想上好学校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指望自己孩子足够优秀了,按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拼娃。怎么拼就涉及到学校的另外一个操作,也就是传说中的点招。
点招的意思就是自主招生,要哪个不要哪个学校说了算,没有硬性标准,点招的名额也不固定,必须得片区的内的学生招完后,也就是有学区房的那一片孩子先划拉进来,过完数剩下的那部分学位才能拿出来点招,因为每年片区内的学生数量不一样,所以点招的名额每年也在变化。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批名额学校肯定优先分配给好学生,毕竟学霸学渣一般都是一以贯之,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比较小,小学成绩好大概率中学也差不了。
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
你说你孩子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品德好,这个没有评价标准,简历上写了也不算数,所以得看证书,比如数学的奥赛,英语的水平考试,语文的作文大赛,问题是这些东西课内肯定不是不会讲的,只能是求助于机构了。
所以北京这边的课外班主要是为了那几个考试,特别是小学。像奥数考试国家已经禁了好几轮了,可是只要点招存在,组织奥数考试的动机就在,人家换个马甲继续考,机构们换个名继续辅导。
我陪儿子上过几次学某思的数学课,基本都是奥数的东西。你说这东西开发思维吗?我觉得学了肯定没坏处,不学也没什么,因为老师其实还是应试那套思路,重点给你讲方法,难题能不能做出来,就看你对方法的运用程度,本质上还是看你对知识的运用。有的题我们看起来一脸懵,其实都有套路,方法讲给你这个题一钱不值,问题是这种知识高考肯定不会考。还有些题机构老师实在没有套路可讲,就把初中的知识提前教给你,让你用初中的知识解小学的题,这就更没有必要了。奥赛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人群中那一少部分天才,如果你没学过方法,能用现有的知识把这题解出来,那说明你有数学天赋,未来可以走竞赛路线,这部分人可以拉个群单聊。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指望老师教给你的各种套路在竞赛这条路上走不了了多远,而且我非常反感超前学习,这个东西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不是为了择校,我是不会让孩子去学这些。
英语主要是为了拿水平考试证书,主要是剑桥的那一套东西,这个东西说白了跟奥数是一样的,学了肯定比不学好。可是大家要想一想,FCE 已经相当于大学英语水平了,你让一个小学生提前把大学的知识学了有什么意义吗?当然准备出国的另说,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择校,你提前把大学的都学了,初中高中上课让孩子睡觉吗?
语文因为没有对应的水平考试,所以大家学语文心态没那么激进,只是单纯觉得数学英语都报了,不报语文会不会显的我偏科?所以随便挑一个报上。不过语文培训大部分都是知识性的,比如告诉你陶渊明字什么、号什么,哪年生人,典型作品是啥。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本身学了就没什么意义,讲点知识还都是技巧性的,阅读理解怎么答,哪种类型的作文怎么写,问题是这些东西其实学校老师也能教。我们家孩子也上了语文的网课,我跟着听了两节课,有一说一,我们这个语文老师讲的相当好。但是并不是说的传授的知识如何好,能打动我的更多的是老师讲的很多不相干的事,比如她会教学生如何做笔记,比如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会结合课文着告诉你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比如在讲历史人物的时候会把背景都讲的很清楚,这个我觉得完全是这个老师牛逼,跟教学没什么关系。
所以语数英三科,比较起来只有语文的课外辅导还有些意义,数学英语完全是点招导致的内卷,让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做了无用功。
而且培训机构为了细水长流,一般会刻意拉慢进度,一节课就学那么几个单词,还给你整出许多花样来,又是游戏又比赛,看起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其实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这个倒是也可以理解,你三年级就把该拿的证拿过了,后面的课卖给谁啊,所以必须得控制节奏。
说到这儿大家也差不多能看出来了,培训班辅导课内主要是针对初中高中,课外竞赛类的辅导主要针对小学,共同点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同的是初高中培训的目标明确就是统考,也就是中考和高考,小学培训的目标比较随机,主要是看这些优质中学点招的标准。比较起来,似乎是小学这个培训危害更大一些,不过初高中的课内培训也不是没有问题。
首先这种课内知识课外学的现象会刺激校内老师,一些道德水平下线比较低的老师会想办法把自己手里的资源变现,比如课堂上讲课有所保留,再用收费的方式给学生开小灶。这种情况大城市比较少见,毕竟大城市老师素质相对比较高,监管也严格,还不至于明目张胆。不过小地方就不一定了,我的侄女当年就读于我们那里一所优质初中,化学老师上课的时候的就公开暗示学生课外去报他的补习班,为了增加补习班的含金量,经常上课的时候关键内容一带而过,听不懂?没关系,咱们私聊。家长们恨他恨的牙痒痒,偏偏这个老师教学水平确实很高,学校为了把他留住也睁一眼闭一只眼,家长们举报无门,一边骂一边还得掏钱上他的补习班,问题是总会有家庭困难的交不起补课费,这部分本来应该接受全套教育的学生就成了牺牲品。
不过这种老师私自补课一直被教委严令禁止,基本都在地下运行,整体上影响不大。
危害大的还是公办校下场参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运作。最开始有些公办校明目张胆办培训班,后来民愤极大就转人地下,然后就发展出很多高级玩法。有些机构看起来独立运作,其实和优质公办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里面操作的空间很大。
比如说公办校招生的时候或明或暗只从固定的机构招生,也就是所谓的坑班,这些机构就成了这些优质中学的预科学校。更有甚者一些南方的重点中学,会专门拿出一部分名额,根据你在机构的消费金额决定是否录取。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只能使劲往里砸钱,机构赚的盆满钵满,学校的收益也水涨船高。
有时候学校为了避嫌会一下找好几个机构,这就更苦了那些家长,为了避免错过面试机会,只能是多报几个坑班,同样一个知识点学某思学了再换新某方学,家长学生被溜得滴溜溜转,真金白银可是进了机构腰包。
还有更隐晦的操作,学校选拔考试的题目完全依照某个机构的教学大纲定制,这种表面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家长们口口相传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这家机构的收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甚至在南方的某些城市,机构都能贿赂到当地中考的出题老师,只要中考有那么一两道题能被机构压中(不一定是原题),机构自然有一套话术添油加醋,这家机构就会变成家长们中考辅导的不二选择。
大家看出来了吧,机构其实是附着在公办教育下的一颗寄生虫,一方面侵蚀公办优质资源,一方面破坏教育公平,最终结果就是有钱接受精英教育,没钱就凑活着学,能不能学出来随缘。
为什么整顿?
你以为搞 K12 的公司是真为孩子好?
看上面截图,身为某 K12 公司一员工,我可以告诉你,截图里说的是真的,让家长买课,是有话术有剧本的,是要故意给家长制造焦虑,家长群里是有托的,好评不少都是假的刷的。
说实话,有一些优秀的、负责人的好老师,真的,他 / 她们爱孩子,真心为孩子好,但 K12 的销售策略,及资本化运营,其根本目标是盈利,是赚钱,是用各种话术、剧本欺骗家长,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买课。
没人邀。
人在家中,即将失业。
算是半个利益相关,勉强算作教培行业从业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沉淀,大家慢慢回复理性思考时,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教培机构的从业者,是不是失业大军的一员。如果不是,那么感谢还有人能够从政策的狂欢中,留意到政策针对下的其实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会失意失业的个体。
虽说政策一出来,大家都在蹭热度,但是有些人吧,蹭的就贼离谱。我甚至在 B 站上看到一个 “为了八千万做题家的教育公平,牺牲掉一个行业又如何?” 这样的标题。可以,说得好,有 “咱们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那味儿了。
先正面回答问题,说教育培训机构该不该整顿,虽然作为半个从业者,这关系到自己的饭碗,但还是要说,应该整顿,尤其是去年还有一些机构竟然推出教育贷这种丧心病狂的项目,这种乱象的确应该整顿。至于为什么国家要一下子整顿教育培训行业,而不在乎很多人一下子失业,这只能说明有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千万级别的教育从业者只能沦为政策的牺牲品。而至于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
整顿教育培训行业对解决这个不可说的问题是有帮助的,大家应该都是认可的。但是要说教培机构是这个不可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那就要说道说道了。
说来说去教培机构的原罪无外乎过分鸡娃,影响教育公平,还有生育率下降。
一个一个来说。
从程度上来讲,过分鸡娃的确是有教培机构在推波助澜,但鸡娃现象的出现全部甩锅给教培机构却是不合理的,认为取缔所有的教培机构就不会再鸡娃,就太天真了。家长为什么会鸡娃,为什么会焦虑,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毕业之后的职业不公平,或者说教育的结果不公平。
就是有些工作既体面又舒服又收入高,而就是有些工作既受罪又收入低甚至还不受尊重。都现实一点,不要说什么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都想要体面又高薪的工作,那凭什么这样的工作属于你,或者对于家长来说,这样的工作凭什么会属于你的孩子?一份好的工作,清闲、高薪、尊严至少要三取其二,三者都有那就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工作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已经毕业了,还要削尖脑袋挤破头的考公务员?因为清闲又体面,隐形收入又不低,谁不想考? 浩浩荡荡的考公大军,也是教培机构鸡娃鸡出来的吗?
(话说生化环材是真的惨,本来考公就不吃香,教培也不要做了,逼着大家去工厂了。)
所以现在是什么专业都劝退,生化环材传统劝退专业就不说了,土木劝退,提桶跑路,机械劝退,传统工科几乎全军覆没。大家都想考公务员,不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大部分原因仅仅是,这是大家能够想到的,努努力能够追求到的,最好的工作了。又到了学而优则仕的时候了。
所以想要让家长不焦虑,真正解决鸡娃的问题,唯一的手段,只能是让大家所从事的大部分职业都能够体面的养活自己和家人,真正做到,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正做到,**之所以从事这样的职业,做这样的工作,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擅长这个工作。**而不是所有人都一窝蜂的追求某些工作,工科全在劝退,在应该开始工作的年纪,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金钱考公考研,内卷到成百上千人去搏那一个两个上岸的机会。
所以有人拿 “剧场效应” 来描述教培机构鸡娃造成的困境,其实是不合理的,剧场效应是大家都坐着或者都站起来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有人先站起来了导致的不平衡会最终导致所有人都要站着看电影,那么一开始站起来的和后来鼓动后来者继续站起来的是有原罪的。但现在,大家可以说教培机构的过分鸡娃,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加快了大家站起来的速度。但是如果根本上的教育结果公平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办法在根本上打消家长的焦虑,鸡娃就很难真正得到解决。
第二个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个说多了容易删帖。咱们也不讨论关于地域性质的教育公平,这北京这种的坐拥全国最多的优质院校,掌握全国最高的教育水平,搞出个地区自主命题,然后还能有低的吓人的录取分数线,GJ 说合理,那就合理。多说一句 2021 年最新高考本科录取率,最高北京 42.75%,最低河南 11.18% ,河南的朋友们让我看见你们的双手。
教育的不公平,真的是教培机构导致的吗?整顿教培机构推行双减政策,真的能够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吗?高考本身就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只要这种方式不改变,无论如何改革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分数上,落脚到名次上。 这种区分度如果不体现在学校中就一定会体现在校外,不体现在公立学校,就一定会体现在私立学校。
而国家每次提出素质教育,为什么看起来明明是对学生家长都是有利的,却总是要么推进不下去,要么一阵风吹过去,一切又回到原来的轨道。是因为国家陷入了一个怪圈,每次国家执行政策的时候,真正能够响应号召,果断执行下去的只有广大公立学校,哪怕这次政策直接砍向了课外的教培机构,但是对于私立学校还是没有涉及。然后就导致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教学水准差距越发拉大,每次国家提出减负提出素质教育,私立公立教育的水平就越发拉开。大部分的家长的确没有足够的金钱去私立学校,那么大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就流向了课外教培机构。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印象,在十多年之前,大部分私立学校的教学水平是不如公立学校的,更多的私立学校要么属于,一些家里有钱然后孩子又不好好学习的,中考没有考上高中,只能花点钱上一个私立的学校,一方面不用去技校,另一方面还有之后能够继续上大学的可能;要么属于直接针对高考复读生,有些地区不允许高中招高考复读生,那么部分的复读生就会选择一些私立的学校,求得再次高考的机会。而现在呢,大部分的私立学校反而要慢慢成为贵族学校了。一方面私立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确更加先进,另一方面私立学校在师资水平上不说超过,至少也能够和公立学校持平了。更别说有些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贵族学校的私立学校了。如果每次 GJ 的减负都只能针对到公立学校,那么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差距只能进一步加大,如果再次取缔了课外辅导,就相当于堵住了广大平民的最后一丝机会。只能说,希望不要走向国外那种,公立学校快乐教育,贵族学校精英教育的路。我们毕竟是 SHZYGJ 不是吗。
想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不说全国性质的公平,只是区域性质的,有没有方法?有的,最近北京在实行的老师轮岗制度,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也能够在根本上打击学区房乱象。但想要真正的做好,一定要能做到两点,首先就是不能只针对公立学校,一定要公立私立一起轮岗,否则的话,其实还是在忽悠下面的平民百姓;其次是要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并且不存在暗箱操作,能够真正做到随机轮岗,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追着某些名师选学校的可能。
第三个关于生育率的问题,只敢简单的说两句,之前的回答已经让小管家直接毙了。教育问题的确是影响生育率的一个因素,但是绝对不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真正让现在的生育主力自我阉割的因素是什么大家懂的都懂。
最近 GJ 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串到一起来看,只能说明,七普不知道给出来了什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让 GJ 这么密集的在出台政策调控生育。但不论是 GJ 想要刺激消费,还是提升生育,最后如果没有落脚到大家最关切的问题上,那就只能是在隔靴搔痒。最近某市出台政策,要求房企新房售价相较审批价格下降不能超过 15%。能够理解房价如果快速下降的话会面临经济风险,但,只能说拭目以待吧。
虽说国家整顿教育培训机构,可能我直接就失业了,但是如果这真是国家整顿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环,那么从我所处的行业开始下手,也没有什么难以接受。只是希望这是个开始,而不只是成为用来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我之前就是教培行业老师,现在失业了,国家究竟为啥要整顿,我也说不好,咱也不懂这些国事,就和大家聊聊自己找工作的情况吧!
我之前一直从事教培行业,遇上了双减政策
现在教培整个行业都不行了,不像以前教培行业火的时候
在这个公司做的不开心了,换家差不多的公司照样干
反正那时候教培行业大大小小的学校、机构常年招人
现在要考虑换行业了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从教培行业小班主任做起,做到教务主任,一年前又升了教务经理,做的具体工作有销售性质,又有行政管理的内容,有时候还需培训下属啥的。总之,没啥技术含量
考虑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比较敢说,说话呢也挺幽默搞笑,所以考虑干带货直播,我只在学校做过几场中高考政策类直播,并没有太多的直播经验,所以就先找那种品牌招聘专职主播的应聘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顺利
借这个题目,把最近找工作被拒的失败经验总结一下:
1,禹 t 少儿图书主播
这个公司面试两次,周四见人力,人力对我还挺满意的,周一又安排了复试,是负责直播直播的负责人,聊的也还行,我还特意给这家公司录了视频,然后我问什么时候有消息,告诉我一周左右,我等了一周还没消息,因为这个是卖少儿图书,我觉得我以前做教培行业还有些关系,就又给她发信息跟进了一下
这个公司感觉办事比较拖拉,一等一周的时间,给她发信息也是等了 24h 后才回的,她原来的主播一个是幼儿教师风格,一个是宝妈风格。我因为有幼儿教师证也比较偏幼儿教师风格,所以她说风格有点相近。其实我想告诉她: 我最擅长的风格是开车讲黄段子风格,绝对和她现有的主播风格没有重复,就是不知道开车风格能不能适合少儿图书,哈哈哈!
2,无 x 科技 护肤品主播
这个谈的挺好,都给我 offer 了,等我要入职了,又说不行了
3,健 erM 保健品主播
面试的时候和负责人聊天挺融洽的,负责人还表示对我挺满意的,然后聊到工资的时候,负责人说只是泛泛的说了一下,然后说,具体情况要人力和我沟通,我说,好的。然后负责人就走了,我以为之后人力会和我沟通,结果没来,前台告诉我面试结束可以走了,但是这家公司比较痛快,就说两天内会有结果,并且告诉我周五下班前有消息,之后没人联系我,就是没戏了呗。
总共就这些面试的失败,可能我一直是传说中的普信女吧,并不觉得自己多菜,因为我清楚我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学习能力,我反而觉得这些公司没有录取我,是他们的损失。
当然,可能也是我这些年有合理的投资和理财,有房住,还有租金拿,还有积蓄,总之呢,也不愁钱。之前在教培机构,最后一次休年假还是 2017 年,就算过春节也有学生或者家长联系我聊工作上的事情。在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一下也挺好的。
我还是很乐观的坚信,后面有更好的工作等着我。
从国家的角度去看,如果牺牲个别人利益保全国家长远发展的话,这件事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也是教培行业的一名老师,在此也是想说一下我的经历。
我师范院校毕业,从小立志就想做一名老师,大学毕业取得高中教师资格证,说实在的刚毕业的时候考过招教考试,但是可能大学生真的太多了,我在省会城市,就更难考了,我也不愿意远离家乡,我爸小学时就去世了,我妈就我一个孩子,所以无论如何我也不会离开家乡留下我妈妈和奶奶。刚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培行业的英语老师,我只干了 3 个月就辞职了,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是仅仅就上课,培训知识,我要做一名老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品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现在想想以前,那么的幼稚,但心思却又那么的赤诚。培训学校的校长觉得我有悟性,因为我虽然平日看着沉闷,但只要一开始上课完全就变了一个样,把自己完成融入课堂,代入感十分强,校长想要培养我,说我是个好苗子,我很感谢校长的赏识,但我觉得培训学校和我的职业理想不一样,我不愿意在那里浪费自己的时间。
后来我就去幼儿园,我觉得虽然我进不了公办的学校,我去幼儿园当英文老师我也是教书育人,好好培养小孩子们。幼儿园的工作是真的苦,比大家想象中都要苦,我工作后跟我第一个搭班的班主任,她之前是唱美声的,我遇见她时她已经变成了公鸭嗓,因为带小孩子,小孩子太顽皮,她要成天喊,嗓子就喊废了。我进去半年后也开始腰肌劳损了,但是我依然热爱我的工作,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有生气也有欢乐,看着孩子一点点亲近你,慢慢离不开你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我平时不太会表现,遇见园长也不会溜须拍马,再加上当时的英教干事在园长那里没事给我穿点小鞋,我在幼儿干了 3 年半了依然都是配班的岗位,和我同期进入幼儿园的老师已经当上年级组长了,我依然碌碌无为,工资只有每个月 1700 块。但是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会因为没有晋升,工资低就不好好干,我面对的是孩子,这是一份良心活。说真的,逢年过节,家里总有亲戚,吃着饭吧唧嘴说:你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毕业后跑去幼儿园当阿姨(那时幼儿园老师大都是中专大专学历)。我每每听到此,内心虽然有些难受,但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不自轻自贱。终于在 3 年半后,我的工作能力使园长不提升我不可能了。我成为了一名主班教师,半年后我成为年级组长,但是一年以后我毅然向集团提出申请掉园。原因是我们班上有一名女孩子,身体十分柔弱,属于走在路上一阵风刮过来就会感冒的那种,我平时在班里照顾她时都是小心翼翼,即便再小心,她依然会生病,那次她生病了之后,她的爸爸没有来找我,而是直接去了园长办公室,进去后直接表明身份:我是 XX 的,我的孩子为什么又生病了。现在听见这话觉得很好笑是吗?但是那个时候真的有人这么嚣张,并且园长听见这话吓坏了,找到我原话跟我描述以后,让我买点水果去那女孩子家里跟家长道个歉。说实在的,那么些年家里亲戚笑话我是我没有感到过屈辱,矜矜业业干几年依然得不到提升时我没觉到不公平,一个月只有 1700 块时我没跟园里提过意见。一向那么好说话的我那一次,很明确的跟园长说我不去,我也不会道歉,我没有罪。那一刻真的感到了屈辱,你坚持了那么久的教育理想原来在别人眼里如此卑微可笑。被家长投诉的那个月,我代表园里去集团参赛得到了很不错的名次,我们园那几年除了我没有人去参赛得过奖,回来后我以为能够 “功过相抵”,却没有想到园长依然把我的班级的绩效排在最后一名,我的配班和我的保育员老师跟着我一起拿着绩效最后一名的低工资,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没有道理。一线的幼儿园教师承载着太多的心酸,家长无理的投诉并不会使我们灰心丧气,但是来自园所的冷漠才真正让人心寒,所以我毅然决然的向集团提出的掉园,我申请去一个新开园,因为新开园提升机会多,我要继续晋升,我要当保教主任,我要当园长,我要保护我的老师以后再也不受我受过的苦。大家看到这可能会想这跟教培改革有什么关系,但是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调到新园后,我认识了我的新园长 H 园长,她是我从业这么多年遇到过形形色色这么多园长最让我敬佩的园长,刚开园遇到了很多困难,印象最深的一次时那时遇到点麻烦,幼儿园可能要关,开晨会的时候,H 园长说,你们别怕,我会去解决一切,我会保护你们的。那一刻,我眼睛红了,因为那么多年,没有一个园长跟我说过那样的话。是 H 园长看到了在一线埋头苦干的我,把我从一线提到英教干事,后来提我做保教主任的时候,集团认为我太年轻,只在保教干事的职位上干了一年,还是 H 园长力排众议,认为我实干。那时候上至园长,下至老师每一个人都非常实干,园所没有拉帮结派,没有是非争端,我和老师们一起教研,钻研教学,我和园长爱老师们,老师们也爱我和园长,那时候我的工资 4300 块,老师们的工资 3000 多块,但老师们的流失率极低,一年只有一个老师离职,因为考上了公办幼儿园。新的园所所处的位置周边是城中村改造,虽然我妈家也是城中村改造,但幼儿园那里的城中村村民民风确实是比较彪悍,动辄投诉找事,报警,上门约架,但园长永远挡在我们前面,工作中遇到再难的事,也便不那么痛苦了。即便我们都对自己的园所认可,即便每个人都那么踏踏实实的工作,也换不来集团的认可,因为 H 园长不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再加上家长没事就跟集团无理取闹的投诉,集团最高层领导觉得她是异类,没有能力,处处打压,各项工作从不予认可,我们在园所受尽园长庇佑,可是我们的园长却在集团受着白眼。多么可悲,这个世界在自己岗位上踏踏实实的人比不上那么做着表面功夫说着好听话的人。我们更加努力想要让自己的工作出彩,想让 H 园长在集团长点脸。终于在 2018 年年底的时候,集团教学部的部长(她是我认为集团高层最唯一务实的人)带着各园的保教主任下园挨个现场检查教学,那一次我们园终于获得了客观的评价: 这是今天下了这么多园所,唯一看到在踏踏实实搞教学的园所。我听到这样的评价内心真的很激动,因为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园不行。同时心里很难过,因为在那的两天前,H 园长向集团提出了辞职,已经不来幼儿园上班了,她实在坚持不住下来了,一句客观的评价,H 园长最后也没有听到。后来集团调来了新的园长,集团的片区园长带着新园长来跟我们开会时说,不管怎么说,既然 H 园长离开了,我们就别说人家的不好了。我直接说,从始至终只有你们说 H 园长不好,我们都认为她是最好的园长。接着我也提出了辞职,我自己办了一个英文培训班,挣着比在幼儿园多 3 倍的工资,再也不跟人谈起自己的理想。后来园里的老师跟我发微信,说新来的园长如何如何虚伪,没有人情味,嘴上说着大家是一家人,出了事只会撇清关系,她们都块干不下去了,好想念我和 H 园长。我告诉她,我和这么多园长打过交道,只有 H 园长是这样,其他你看到的不正常的才是正常的状态。
此刻我想起我 7 年半跟自己说,进不了高中教书,幼儿园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最终做起的自己 7 年半前不愿意做的英语培训教师,我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因为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没有任何家长投诉我,很多人慕名而来。你们说我可不可笑,拿着 1700 的时候亲戚嘲笑,家长投诉,园长忽视。不谈理想的时候大家都称赞我是好老师。
今年我看到教改的消息后,跟自己的老公说,无论如何我是中国人,我不能挡了国家的道。学校没了就没了吧。但我以后也不愿意再进学校,我以后也都不搞教育了。我就在家相夫教子,这么多年教学经验,教好自己孩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国家要去除教培机构,真的不能完全达到教改的目的,顶多是为国家选拔出真正聪明的人才,但是教育真的只是这样吗,那那些天资不聪明的孩子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简单的陪跑,然后被刷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孩子也要被关注到,被培养到,被爱护,将来才能更心干情愿的为托举那些高精尖的人才,让那些人才也要认识到因为自己聪明从而身上肩负的责任,心无旁骛的为这个国家奋斗,保护不聪明的普通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什么发展艺术啊体育啊,那些都是表象的东西,我们孩子的内在,品行,三观的建立,不是上个思想品德,学个思想政治就 OK 了,教育是要用生命影响生命。是要有向 H 园长那样有思想有三观的人做教育的领导者,无数个踏踏实实,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老师们在一线为孩子们默默做功,教育真的是良心活,不是任何指标能去衡量的。
**11 月 7 日晚上,俞敏洪也开始了直播带货。**让我想起了老罗,独自背起了债务的汉子老罗。
新东方最大的业务被迫停止,十几万套课桌椅捐赠
回归成人教育老本行
未来业务方向,计划带着百位老师们去走直播助农带货的路子,去帮助乡村振兴。
俞敏洪带着老师们去直播带货,口才绝不浪费;猿辅导转头投资服装公司,在这个冬天可能卖起了 “猿辅导牌” 羽绒服
这几年 10 年间,教培行业发展非常之快,如潮水猛兽
小机构靠着老道的老师们坐镇,就有很多家长闻名而来。
大机构更厉害,直接组装自己的教研团队,根据小初高的课本考纲,自己总结出一套方法论强硬塞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像尖子生。
“对孩子未来成就有帮助”,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中国社会,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刚需,甚至超过刚需房的刚需。
在一开始的时候,市场上的口号还算是温和,各家机构的 slogan 是 “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诸如此类。
但是资本知道这个市场,非常的有利可图,所以后面的销售越来越变本加厉。
所以帮助家长明确核心需求
接着再继续明确需求
需求这么明确,那就开始催单
催完单还要比高级
除此以外,开放信息差
…………
-- 更新,继续唠嗑
大家都知道,哪个领域的广告最凶?互联网。
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做广告的人,所以广告制作方、投放方用词用语肆无忌惮。再加上 “在线教育” 的兴起,流量获客成为主要的生源来源。转介绍、互联网广告成为最主要手段。
互联网本就是个快节奏、焦虑的行业,互联网 + 教育,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互联网向来是被资本厚爱的赛道,每当有 “互联网 + XXX” 的概念出来,总有资本进场。有资本进场,就有公司们、创业者们削尖了脑袋挤进来想分一杯羹。为了让资本满意,一定要尽快做出成绩。
所以在各公司内的运营大佬、市场大佬、宣传大佬们的共同努力下,教培市场的宣传调子,从 “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好” 变成了“不来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说的话越来越激进,只为了让你赶紧进到大佬们的鱼塘,准备好一把又一把的镰刀进行收割。保持教育初心的人做不下去,有资本的想着尽快盈利回收。
在教培激进言论的刺激下,目前孩子的教育负担、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头等重担,有多恶劣?我个人觉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民生问题了,也不止于民生问题。
如果留心观察的话,每年的春晚小品向来会讽刺反映一些民生问题(或者说社会问题),而今年的春晚,就专门有个小品吐槽了这个问题。
加上社会人口(计划生育)的调整,未来需要预防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所以今年陆续开放了二孩、三孩的政策。为促进人口的增长,就需要解决父母们肩头上的重担。
校外补习都是家长们的重担之一,所以教培面临整改是一定的。
整改即会面对大批人失业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一定做过衡量。是小打小闹整改,尽量保持就业人数;还是痛下手整改造福民生。事实是后者。
失业必然会有,但是教培行业做教师的就职人员有多少呢?但是大部分人其实都比较好转行。真的要苦的是非高层、纯做教师岗的人。
来想一下,一家创业的在线教育公司,需要有研发(前端 + 后端,可能还有测试)、运营(销售、客服)、产品、教师、人力资源。比如说规模比较小,只有 50 个人,教师估计能占多少比例呢?可能就是 10% 左右。
产品、研发、运营、人力找工作完全不虚,就是曲折一点。
所以失业压力会有,大部分都是暂时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下吧,首先,我们学生就像餐桌上的大肥肉,现在我们学生被这些 k12 机构比如某东方,某而思,某小猿所瓜分,这些机构一节课就要 200-400 元不止,很多补课班都是几万几万的整,
对家长来说,担心自家孩子在学校里学不懂,再加上现在小孩不断内卷,所以一听这些教育机构可以补课,恨不得给孩子报名,这也为什么促成了这些教育机构的暴力行业。当然,根据我的经历,我上初中那会儿,学校老师们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些老师都自己私底下在家里开设补习班来给学生们补习。
除了这个因素之外,按照老师的角度来说,普通公立学校的老师工资虽然稳定,但是工资却不高,在这个买不起房养不起二胎的时代,挣更多钱是这个时代的希望,所以导致一些普通公立老师辞去本校工作,去了这些教育机构给孩子们补课,因为按照这些大的教育机构来说,中考高考补习班一节课这么说 500 人民币起步,按照学习的压力,多多少少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十几节课,这么算下来这些教育机构老师一个月月薪没有 1 万也有 8 千了,如果赶上旺季,你说这些教育机构的老师能挣多少钱?因为我在某教育机构上过课,当时那个老师说她一个月工资最高 3 万多,这属于中等偏上。上完课之后那个老师还给我们说希望我们以后继续上她的课或者推荐身边的人来上她的课,但这些课说实在的太贵了,咱们小老百姓一年挣多少钱这些钱有时间给孩子报个班都不够。这样导致了很多私营企业或者不合法的机构乘机来分一杯羹,纵观整个教育市场,大大小小,鱼珠混杂,被教育焦虑情绪的贩卖,这个社会告诉家长们孩子要从小开始教育,不然会被淘汰。
我发现我们已经陷入一个死循环里,給孩子报班然后希望他不要慢别人一步,结果幼儿园上完上小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发现我们终于掉进了这个时代漩涡中,想要逃却无法逃离,你家孩子这么拼,我家孩子也不能输,所以是什么构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理,高成本的教育,社会的不断内卷,以及人们对高薪酬的渴望,毕竟没有人不想赚更多钱的。现在,国家发现了问题所在,及时止损,这的确会动了这些 k12 教育培训的利益,也的确会引起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老师们的不满,但是我们别忘了,如果不及时拨乱反正,把这条路越走越歪,到时候整个中国的教育行业完全是乱成一锅粥了,往大的方面说,这些教育机构的资本市场已经对国家的教育所形成了对冲,所以国家必须要出手整改一下,当然,如果这个教育机构合法而且正规,我相信国家也不会对这些教育机构造成太多影响,不然为什么现在一些教育局机构一看国家大整顿就卷钱走人了呢?说明也不太合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分隔线——————————
其实看了一些人的评论,也算是有一些新的补充,想写下来。还是那句话 不喜勿喷。
其实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仅只是教育机构的问题,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教育机构,我个人还是希望都要咱们整个社会都要反思一下,但是不能说你今天在这个教育机构工作,国家政策一下来导致你失业或者耽误你赚钱你就怨气漫天。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背后又是由很多复杂的原因构成,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内的文化理念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是人口基数大国所导致我们对教育的理念不同。
另外,国情不一样所造成的人民观念也不一样。比如德国学生大部分人选择了读技校,而中国家长和学生觉得一定要去读大学读研究生才算成功。试想一下,如果一些中国学生选择读技校大专,家长们肯定不愿意和不放心,什么原因会导致家长不信任技校和大专呢,说白了还是这些学校教育体系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善,教育资源还是相对来说没有本科那么好,那咱们国家应该在重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那些技校和大专的教育资源。这样才可以慢慢改变国内老百姓对这些技校和大专的偏见,慢慢让老百姓放心,让这个社会对大专技校不再有偏见,那么到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鸡娃,也不会有那么多教育机构乘虚而入。总得来说这应该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教育机构的问题,但是国家今天对教育机构的改革也算是逐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毕竟在做一个改革之前,不是一下子就开始大改革,而是慢慢的分成好几步来改革。
最近几天我们家 Z 老师越来越焦虑,我也是,我不仅是焦虑,更是压抑、难受。
我跟 Z 老师是大学同学,在一次暑期支教活动中认识,毕业于一所排名还比较靠前的 211 大学,Z 老师学物理,我学法学。大学毕业,Z 老师去了学而思,我到了南方一所 985 大学继续读法学硕士。我研究生毕业,留在了上学的地方做律师,Z 老师也跟着我从原来工作的城市来到了他并不熟悉的南方。
Z 老师是摩羯座,我喜欢的偶像、好朋友很多都是摩羯座,摩羯是一个非常谨慎而又认真的星座,Z 老师性格也是这样,他是一个慢热型的人,从大学时候的社团活动就能看出来,他从来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的人,但是他是耐力性选手,总是在大家都要放弃的时候他就能越来越突出,能入选大学田径队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
Z 老师喜欢上课,这绝对不是因为最近双减政策这样的环境特意说的,而是很早之前 Z 老师就跟我说过了。我一直不喜欢我的工作,作为一名非诉律师,说出去高大上,投融资并购其实就是法律民工,熬夜加班、二十四小时待命是常有的事,朝令夕改的监管规定、事多的客户爸爸还有不好合作的券商,长期以来处于高压状态。但 Z 老师一直跟我说他喜欢他的工作,他喜欢给小孩子们上课,觉得能把这些知识讲出来,让小朋友们搞懂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其实我也怀疑过他是不是骗我的,为了让我喜欢我的工作故意说这样的话,但是说多了,我也认为这就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了。
Z 老师在教培机构工作六年,最开始的工资是 3000 块,那是 2015 年的太原,那一年也是我最穷的时候,刚刚读研的我,只能把我不多的生活费拿出来补贴 Z 老师租房子,这样的待遇大概维持了半年吧,后面才慢慢好一些。Z 老师带的第一个班次是幼升小,那是太原第一次开幼升小的产品线,现在那批小朋友已经小学毕业,马上就要进入初中了,尽管 Z 老师离开太原快三年了,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至今还跟 Z 老师保持联系。学生考试考好了、大赛拿奖了总会第一时间跟 Z 老师报告,他也很欣慰。偶尔我们也会收到一些学生家长寄来的特产,从太原远道而来的小米、红枣等等,还有一个小朋友非要给 Z 老师寄来一个他特别喜欢的杯子,当然我们也会回礼,Z 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爱好送给他们一些小玩具,我也曾经帮忙挑过,给喜欢星星的同学送了望远镜、给喜欢动手的小朋友送了乐高什么的,其余的我也记不太清了。Z 老师也是被写进去学生作文里的人呀,对离开了两年多的老师这也是莫大的鼓励了,这可能就是 Z 老师的成就感,也是他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吧。
今年的这个夏天我们过得并不好,6 月份的疫情,我居家办公,Z 老师居家上课,7 月份疫情结束,恢复了线上课,然后双减的文件出来了,文件出来之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些风声,网络上的讨论也是铺天盖地,我们一直抱有一丝幻想,因为从我们内心来说,我们理解不至于做到这么绝,因为一切的根源不是教培机构,而且 2018 年教育部还说部分教培机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尤其是在线教育(尽管 Z 老师并非在线教育行业),我来自中部地区农村,小学六年级暑假第一次补课,学英语,那是我最开心的一个暑假,从培训老师的口中第一次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我表姐家里稍微富裕一些,那时候给她请了大学生家教,表姐的孩子出生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尽管小县城的教育水平对比西北某些地区我自认为非常不错,但是毕竟经济水平发展有效,总是跟不上大城市的孩子,在线教育缩小了这部分的差距,她没法选择出生的地方、上的学校,但她可以学者跟大城市的孩子一样的辅导老师,她可以花还可以负担的价格获得相对不错的学习资源。打击资本、将培训教育纳入非营利机构、拒绝暴利、禁止外资,我都是理解并支持的,但是一刀切的做法我是不理解的,因材施教古已有之,现在的学校师资力量并不足够,而且学校教育的框框架架限制了老师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和选拔机制,让因材施教难以实现,当然辅导机构可能也不能完全因材施教,但它的存在给了学生选择权,对于不同的孩子教授不同的难度,补差、培优共存,目前这样一刀切似乎在告诉大家基因最重要,如果生下来智力不高,也不用努力了,进厂就接受吧,当然如果你家庭条件足够好,或者你父母是高知且有闲,那你还是有可能不被放弃的,毕竟你的起跑线就已经是人家的终点了,但像我跟 Z 老师这样从农村一步步靠自己努力在一线城市定居可能越来越难了。韩国在八九十年代也存在过全面禁止教育机构的阶段,这段故事还被拍进了我百看不厌的《请回答 1988》,之前觉得可笑,但这可能就是未来几年中国的写照。
Z 老师的焦虑,是对未来职业的迷茫,尽管暂时公司还没有裁员,但秋季改为周中,招生或者原有老生的续报将越来越难,那公司还能持续多久,收入还有没有保障,作为一个快三十岁,从一毕业就做老师而且只会做老师的人来说未来在哪里。当然有人会问喜欢上课为什么不去学校当老师,其实如果现在刚毕业,这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可是现在且不说编制多难考,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还得起房贷,加上他还要赚钱娶我(虽然我说这不花钱),而我们也到了考虑要不要生孩子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常常说,不要说三胎,我一胎都不会生,我不知道我这是气话,还是我内心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我于九十年代初出生于中部某地区,计划生育完成度全国前列,我没有兄弟姐妹,我的堂姐、表姐也没有兄弟姐妹,我的爷爷奶奶只有孙女没有孙子,我们小时候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长大没有兄弟姐妹商量,在我妈妈已经离世的二十年里,我的敏感脆弱,作为女生要经历的一切大部分都只能自己经历,所以生孩子这件事情,对我而言是一件奢侈品,一方面,我是一个职业女性,Z 老师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我要承担更大的家庭责任,生孩子耽误工作的几年,尤其是生三个孩子,算下来可能耽误的十年,不是我的职业可以负担的;其次,生了孩子住哪里,房价这么高,二室一厅已经是十分努力才达到的目标,最多能承受一个孩子,两个三个可能只能挂墙上了;其三,生了孩子谁照顾,双职工家庭,尤其是我这种没有老人帮忙的家庭,社会抚育体系没有建立好,总不能让孩子自己长大,到时候可能被扣上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帽子;最后,我们的中年不仅要承担在农村没有足够养老保险的父母的养老以及可能生病所需的一切开支,还要承担三个孩子的支出,也不知道我们家的独生子女证能不能让我爸在五十岁时领到一个月五十块。所以生孩子我不敢想。扯得有点远了,说回双减吧,以上是我们的焦虑,而我除了焦虑,还有难受、压抑。
教培机构不是原罪,当然部分教培机构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确实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但教培机构本质上是社会选拔机制所带来的果,是市场经济下供需关系的产物。教培机构的存在也不是生育率低的最大的因,而是众多问题中不那么突出的一个,但一直在被放大,因在哪里,从一个适龄女性的角度而且,前文我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了?我也在思考,学习德国、学习美国,要快乐教育,要提前分流,可我们有能力吗?德国、美国已经是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工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以及福利保障不低于白领,所以他们可以为了兴趣而学习、工作,而美国的快乐教育也大多是在普通民众间,精英阶层还是一样的精英教育,他们的孩子过得不比中国的孩子轻松,而我们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蓝领工人甚至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福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让现在的家长心甘情愿的让孩子去分流去做工人,至少对我而言我是没法接受的。而努力学习,做一个社会定义的成功人士,这不是最近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才有的,是我们几千年所崇尚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甚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是这样,所以韩国、日本的鸡娃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说改变就改变是太看得起我们的意志力了,也会过犹不及,需求还在的情况下,全面打击供给就会带来扭曲,别墅补课、老师学生打游击想必以后也不再是新闻了。因此,我理解这个根源还是社会问题,而并非是教育问题,现在的政策将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混为一谈,是我不能理解的,我很想知道所谓专家,所谓决策制定者的底层逻辑,所以我尝试找过国务院办公厅的电话和教育部的电话,我希望可以有人给我解解惑,说出一个让我信服的理由,然而可能我学艺不精,至今没有找到对应的部门,或许是我不配知道了。
政策这东西呀,不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一直是一个看客,连基本的法学生的敏锐度都没有,到了我身上,我也只能焦虑和难受,我能说什么能做什么了,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三胎是什么,被一座大山压着让我生孩子是不会生啦。
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 Benny。国家首先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材
国家需要的是那种不需要任何课外补习,只同步所有正常学时进行学习,就可以脱颖而出名列前茅的人材!
通过各种 “补习” 教学从而获得好成绩的孩子,消耗的是更多的资源和金钱,从而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 “春天” 与商机!
其次就是更好的去平衡教育资源,可以理解为 “南水北调” 或者是“西气东输”
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 “scyyhd”,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疑问~~
浙江小县城的培训机构三年从业者
只说说目前我们的情况
九月以后,全面停止学科类培训
从业几年来,真的觉得身心俱疲。
首先是学生,大多数机构为了留住学生,尽可能要促进学生多报科目,最好是四科。所以一个学生,基本上一周有一整天都要留在机构里,当然,如果周中报名了晚托的话,一周基本上六天都在机构里了。
然而就算只剩下一天,学生也不能休息,要继续写学校作业。
对于老师而言,为了促进报班。需要兼顾好授课和销售两种身份,需要你左右逢源,也需要你专业知识充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很厌恶这种身份的,它与我教书育人的初衷真的相违背。
我经常在这两种角色里拉扯,觉得自己真是卑劣,又觉得,反正都是要补课,不如让学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起码我一定会负责。这种抗拒,让我始终无法认同这个行业。
另外,为了消课,老师是被当成一个机器在过度使用的。因为,但凡遇到意外停课,为了赶紧消课,老师必须连轴转,最长一次,连续工作了十五天,每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交替进行。中间歇了一天,然后又是一整周的课。真的,太累了,我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精神恍惚。太累了。
可是课时费,却比大众以为的少很多。一节课按照百元来算,不管机构收入多少,都只有百元。所以,哪个月收入高了,说明这个月真的上课上到吐了。
总体来说,取缔教培行业,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哪怕我会失业,我都觉得,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黑暗点来说,其实,教培行业的参与者,很多都是上头有人,或者上头人是幕后大股东的。取缔教培,也是反腐的一种方式吧。
只希望部分学校老师可以靠谱一点,不要再出现对着课本念一节课的情况了。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认真对待,我认认真真带了很久的学生,希望以后你们能自觉一点,自己摸索学习的方法,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再去带着你们学会学习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各位家长,不如放手看看,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平时的时候,注意不要让孩子玩太多的手机,科学用眼。
絮絮叨叨的,一切终于到了结尾。
警惕任何以托管为噱头实际是学科培训的课程安排。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不管以后是职高还是普高,大家都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
失业了才会进厂啊,这也是整顿 K12 的目的之一
为什么要整顿 K12 教育培训机构?
主要是因为在资本的裹挟下,导致了以下后果:
1)使人们的价值观畸形、单一化,唯分数是论,培养出畸形的人才,出社会眼高手低,判断事物的价值也唯金钱至上;
2)煽动家长的内疚和焦虑,让家长们互相攀比,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超负荷消费,导致家长们因为压力大,不敢多生孩子,影响国家人口政策;
3)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巨大的焦虑、压力之下,心理承受能力过弱,抑郁症、自杀现象,比比皆是;
4)煽动大家追求 “精英教育”,导致社会人才结构失衡,部分人才培养成本过度,致使高层人才内卷、躺平,基层人才缺乏,无人可用;或者是高层人才争夺基层人才的工作机会;
5)唯分数论,也让亲子关系紧张,严重降低家庭幸福指数;
6)为了招生效果好,抢夺公立学校优秀教师资源。
综上所说,K12 培训教育影响的恰恰就是国家最重要的两大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
二是人口生育。
这两个都是国之根本,既影响当代,也影响后代。
所以,即使 k12 培训有多少千好万好的存在理由,那也是必须要砍掉。
至于那些没有资本参与的、比较小的机构,其实就是被误伤了。
欲了解资本更多的本质,可看下文。
很简单,因为再不出重拳和组合拳整顿,任由内卷化的教育发展下去中国的教育就真的会变成 21 世纪的八股取士,直接扼杀中国的人才潜力,扼杀中国除了传统数理化以外包括科教文卫到人文艺术体育各个方面的潜在人才的发展,并为此付出更沉重的医疗负担、生育率等等的代价。
我经历过中国的 K12 教育和美国的本科教育,总的来说中国的 K12 教育阶段的知识量可以说是既多又少。
多在我们的教科书内容比美国同级的要多,一个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储备理论上是可以比得上一个还没进专业的美国大二本科生,从知识点上说,要是语言关没问题的话,中国重点高中的高中生到美国直接进专业读大三其实是没问题的,尤其是理工科;
而我说中国的教科书的知识量少,是因为无论怎么样的教科书,其知识量相对于学科本身的知识量都是少的,但由于内卷化的教育把孩子们禁锢在这几本教科书里,导致他们的眼睛不能从这上面移开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同理,出考题的老师也不能考脱离课本太远的东西,于是从学生到老师大家只能在教科书圈定的范围里各种解题技巧上反复玩,各种眼花缭乱烧脑,不然一个班里一半的人都考满分那还怎么选拔尖子?
不难看出,这样的内卷化教育与其说是为了教会孩子们知识,倒不如说就是为了选拔,就是为了中考和高考,就是为了分个三六九等。而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文化传统,这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残酷。
可是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教育模式,说到底是因为资源的缺乏。过去八股取士也内卷,因为不可能人人都当官;同样,过去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当大学生,于是只能内卷只能抢。但现在和将来呢?大学扩招,各种大学新建起来,同时中国的生育率还在下跌,加上信息时代,很多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本都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和展望下,如果中国还在 K12 阶段大搞内卷化教育,还在强迫孩子在上网一搜就能学会的知识上不断内卷玩出花,而不去让他们看到那真正广袤的知识海洋,那就是犯了老祖宗的错误,只顾着八股取士不去搞工业革命和大航海,然后落后于其他人。
少点内卷,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为之努力,然后这个社会才会有人才的百花齐放。看看现在中国的艺术美术电影娱乐音乐以及建筑设计各种设计等等领域都还在仰人鼻息,论设计论美术只能为西方马首是瞻,真自己来就是土味极浓四不像发展不出自己的美学;自己倒腾的游戏就只有什么 XX 蓝月是兄弟都来砍我。整天贬损日本韩国香港影视歌没落,结果我们最近这些年都贡献了什么作品尤其是称得上经典的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
科学技术国家有了物质和时间还能倒腾出来,但人文艺术的话对不起,真的就得依靠人才的天赋和培养,没有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说法。如果这些潜在人才都拉去整天做题,不去搞,那就是彻头彻尾的人才浪费,同时把审美和娱乐的阵地以及产业拱手于人。
最后,看看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和体检结果数据,看看这恐怖的生育率,如果整顿教培机构给孩子和家长减负,让他们少花钱给医院给眼镜店给补习班,多花钱在其他方面或者干脆多生孩子,这些教培机构的人的失业又算是什么?哪个国家是能依靠医疗发达、眼镜店补习班赚大钱,在各个产业成为龙头,就成为发达国家的??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多花一点时间探索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然后能有充足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去发展学习好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这样才是百花齐放才是真的好。把所有人都推到同一条路上,大家都拼命做题,然后真正的知识技能没学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玩的不精,人人都一个模子堆出来一样,还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真的不是好的教育。
这是一个基本的算数题,如果清华一年招一千个学生,那么如果全社会都花 10 万补习,请问清华会招多少学生?还是一千个,所以从全社会的资源角度看,补习什么用也没有。
你说,这个对于个人有用啊,我自己孩子偷偷补习进了那一千名不就可以上清华了?这就纯属在想桃子。怎么就你格外聪明别人都傻。那最后谁没去上辅导班呢?抛出去天才就是穷人家上不起的孩子。这个时候你要说活该他爸妈穷吗?有钱了不起啊?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你够有钱吗?为什么不直接娟楼卖名额呢。中国论有钱谁去上补习班啊。有些人脑子就是不清楚,拎不清自己斤两。
你说,毕竟是教孩子学习嘛,学习总归是好事情,也是提高劳动力素质,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先不说这种内卷对于孩子身体的摧残和学习兴趣的磨灭。凡事都要讲究个投入产出比,你知道一个孩子补课需要多少钱吗?二线城市初中➕高中 20 万,三线也要 15 万,上不封顶。这里面多少钱流入了推广,营销和销售运营成本,多少流入了资本变现?如果政府搞集中采买,一个学生 6 年 15 万,配一水 985 的博士钱都花不完你信吗。
整个补习产业,首先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剥削贫困家庭教育机会,最后严重打击社会消费能力,高中读完少说一辆入门的红旗花出去了。两个孩子一台 A6 没了。这能养的起多少饭店,零售?现在呢,收货了一群面黄肌瘦,高度近视的孩子去大学疗养。
有人说,你看看现在大学生没个学习的样子,那是应激补偿,不好好休息一个学期哪能换过劲来?
至于你说 K12 的失业问题,首先这个行业有多少真正的教师岗位?当年国企职工下岗可以,如今 K12 就碰不得?工人格外贱。最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是减负曾效的,属于经济扩展,自然会增加就业。至于说你就是要教书育人,也没问题,因为国家随着公立教育服务范围的增加,教师缺口必然需要弥补。只不过以前 20 万的事情可以现在一个学期一两千就搞定了。
如果有人非要心疼他的资本家哥哥,看着你哭我表示很开心。
因为资本操控下的教育行业已经脱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成为了资本增值的工具。分数是产品,老师成为打工人,学生仅仅是几年一摊销的耗损不关己的机器而已。
一刀切后失业的绝大部分教育者最终会回归以公立为主,民办集采为辅的教育系统 2.0,资本和非教育者被驱逐出局,导流进入工业配套急需的职业培训。政策会给职业培训大概一代人的时间窗口和红利期,好好干!之后社会主义铁拳再来收割资本打造好的成熟职业培训产业链。
教改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结合房改,医改,税改,局时压榨民生拉大社会贫富差距的三座大山: 地产,医疗和教育就至少解决大半了。
因为必须有个替罪的!
教育机构其实是个必然过程,人要提高成绩就需要补课,天经地义的事。古代有私塾有条件家里请先生 1 对 1,现在有教育机构,很正常。有人说 oh,都是资本的错,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原罪,是资本的贪婪所以要把他扼杀住,说白了其实就是在 yy。
不知道说这些的人有没有出去见过,就我自己在澳洲念书 4 年英国游学 1 年的经验,国外的生活节奏那是真的慢,哪里有这样补课的?在正宗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这样的,但是我们中国有,这真的是资本的问题么?
中国疯狂到什么程度,我从英国回来之后忙的起早贪黑掉头发,日子过得晕晕乎乎的,我朋友澳洲毕业回国之后回国呆了 2 年又跑了,因为受不了国内这种疯狂高压的环境,你说这是资本的剥削么?资本的起源地的疯狂程度连中国的一半都没有。这样的内卷是我们要快速补上历史缺憾赶英超美的代价,什么事是没有代价的,我们要用七八十年的时间追上别人三百年的成就,累点难道不是必然的代价么?
我们的政策方针一向是抓大放小,小带多的政策,带来的结果是社会的不同职业有着鲜明的社会阶层和工资鸿沟,我就直说了,搞金融的,计算机的现在的工资就是比你其他专业多,你学其他东西的工资就是先天不行,这可不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这是国家需求的结果。
还是我那个澳洲念书时候朋友的例子,我们都是 cs 的,毕业后他在中国干程序员发展真的太累之后回了澳洲,现在学起了拖拉机,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程序员他的薪水没比开拖拉机的高,但程序员要动脑子不但掉头发还很累,你在中国看看开拖拉机的和程序员啥工资区别?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行业阶级划分士农工商,所以所有人都想着读书当官,所以所有有条件的人都在念书,一年不行五年,有钱请当官的当老师常规操作,同样的,现在的行业也有阶级划分,中专出来的工作就是比本科的累点工资差一点,好的专业出来的工资就是高,怎么能不卷呢?和资本有什么关系。
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和教育机构没啥关系,焦虑不是贩卖出来的是切实存在在那儿的,要真的解决怎么也是对着提高其他行业收入水平,或者降低物价房价,让各行各业的生存压力降低点,人都是懒的,能舒服的过日子谁想不开玩了命卷啊,现实不卷的话教育机构说了卷你当别人都是傻子会信么?
卷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的样子其实只是当年政策落实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层罢了,但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就是前辈干的必然没错,也不能错,不然会损失政策权威性,所以现在只能抓个替罪羊出来杀了给愤怒的家长一个交代。
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这样一刀切的政策,最后引起了更大的社会矛盾,那么下一个替罪羊是谁?毕竟现在这个样子,我觉得是个人都能感觉到,这个政策是仓促之间,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决定叭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致情况和背景
大致情况:
K12 教育指的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筛选出谁去当科学家,谁去当工程师,谁又去当工厂的工人。国家希望孩子们学习相同的知识之后,通过高考将有能力的筛选出来,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最有利的。然而很多教育培训机构打破了这种相对的公平,他们不断给家长贩卖焦虑,不断给孩子增加压力,让资本成为筛选孩子的唯一条件。
国家从六月开始,先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整顿,紧接着又公布了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方案,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打算对泛滥成灾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顿了。随着资本的运作,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导致教育水平分化的越来越严重。教育培训行业的至暗时刻真的来了!随着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发布,我们可以仔细阅读一下这篇 16 页长的红头文件,就会发先里面每一条都是干货,每一条都直接抨击当下教育的难点和痛点。针对性极强!改革力度极大!那么双减政策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和我们学生和家长息息相关呢? “双减” 虽然名为减负,但其实是一整套关于中小学教育短视化、功利化、资本化的解决方案。原文很长,共有 30 条具体的细则,研读之后,我整理了以下几项跟孩子息息相关的内容,家长一定要看一下。1. 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进行补课;2.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已上市的公司禁止从事学科类培训;3. 各地都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机构,已审批机构转为非盈利性机构;4. 禁止提供和传播 “拍照搜题” 等不良工具或方法;5. 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6. 教育培训企业不得在媒体或学校内变相打广告;7. 禁止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禁聘请境外外籍人士. 以上几条是针对教培机构乱象的重拳打击. 一方面是整顿教培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 双减 “意见》也对孩子在校内学习现状提出了相关要求,让孩子的学习回归校园:8. 确保小学 1-2 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3-6 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这样大大减轻了孩子作业的负担。9.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10.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1. 课后服务时间教师不得授新课,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监督老师的教育,确保教育公平。
背景:降低教育成本和控制资本的无序扩张
人口普查结果出来之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了,大家都不敢生二胎,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会生一胎,为什么年轻人不敢生孩子,养不起啊,教育太花钱了,教育成本高,升学压力大。教培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教育现状越来越内卷。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的更多一点,更优秀一些,促进了培训机构的发展和扩张。
这几年由于教育培训行业的潜力巨大受到了资本的追捧,导致教培机构激进的扩张,进而影响到了公立教育体系的发展。我国目前一直实习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公立教育体系内完成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全民素质,教培行业是用于查漏补缺的,但是却不安于现状,甚至想代替公立教育体系的部分功能,这个国家是绝对不会允许的,所以对教培行业的的整顿一定是势在必行的。政策压倒一切,跟着国家走就是对的。
整顿 k12 教育的原因有哪些呢?
1.K12 学科类教育培训大量吸收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再以非常高的价格主要面向大城市的学生和家长销售,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同时对于一些小城市和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难以享受到相关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形成圈层固化的问题。
2.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大小不一,还存在很多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高额收费、收费不合理、师资力量差、学习环境差等其他原因,让很多家长越来越难以抉择,面对花样繁多的收费方式,各种各种的活动促销,让很多家长都感刀片头疼和无奈。
3. 对于高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由于校外培训教育机构的干扰,教育的层次水平越来越两极化,家里有钱的,家庭条件好的可以依靠经济实力报班来提高孩子的成绩,而没那么好的条件的只能多在课堂上用功学习,这样就导致了 k12 教育的两级分化,进而破坏了教育的这种公平性。
4. 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可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反映找工作难甚至是找不到工作。而国内技术性人才的缺口是很大的。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技术型人才稀缺,就业形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国家才决定整顿教育行业,同时扶持职业教育和学校,以此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这样也更能说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看重,希望能借此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
5. 学生家长压力都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家都在给自己的孩子疯狂报班的补课学习,生怕自己孩子落后,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也会存在跟风参与校外教培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日常的生活开销也变得越来越大,报名参加校外辅导机构无形中家长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给孩子也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上完学校的课,还要去学校外面继续上课,导致孩子身心俱疲。
小机构关停、腰部机构垂死挣扎、大机构加速裁员,成了国内教培机构的真实写照。
教培行业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强监管时代。为了 “活下去”,好未来、高途、新东方、猿辅导等多家在线教育平台开启大规模裁员,甚至有的部门全员被裁,一个不留,惨声一片……70 万教培机构、1000 多万从业人员将面临倒闭和失业的风险。
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尽管短期可能会有一些限制,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必将有大量资质不规范的机构受到调查处理,但这对投资者来说无疑也是一次难得的洗牌机会。对教育培训行业而言,监管不严可能形成一个门槛低、管理松懈、违法成本低、短期收益高的环境。不仅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经营者自己也最终将反噬己身。只有监管严格了,才能造就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市场,实现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利益的双赢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就有上千万教培老师,再加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从事教培工作,人数不可预估!面临新政,那么如何帮助这些 K12 教育从业者再就业,是整个社会上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整个市场上将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岗位需求回冷,那么势必会有大量年轻的从业者面临失业的压力。如果 K12 全面萎缩,千万教培工作者势必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转行!!!
**一是作为公立教育的补充。**经验丰富的培训老师可能会选择尝试进入公立学校。在遭受了 k12 教育的改革之后,经历了失业之后,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非常的重要了,这个时候,有考虑到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以及职业的发展,很多教培老师应该会选择公立学校,但是竞争压力很大,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跟之前的薪资待遇也是会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很多人也是会有顾虑的。
**二是发展职业教育。**这点是大的趋势,职业教育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很多地方在中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学生分流到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了,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导致含金量越来越低。
**三是考研。**很多人也会想到要继续深造,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这样后续好方便选择其他行业。
**四是考公或者考取编制。**这几年考公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大家都想要一个铁饭碗,或许有一部分人是可以成功的。
**最后,**尽管整顿在所难免,但教培机构也不必过分悲观。也是为了以后健康良性的长期发展,现在的整顿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国内老龄化严重到了必须要生三胎甚至全面放开生育的地步。而生育就面临着学区房和高昂的课外培训。而这一切都是资本大量涌入形成的内卷,资本如果在弱监管甚至无监管的模式下运作,就会发挥资本最大的本质,为了利益最大化榨干这个行业所有的价值。
一开始只是某几个家长听闻了某种比较好的课外辅导,于是闻风报课,老师可能也只是兼职赚赚外快,紧接着就是更多的家长开始入局,资本发现了利润开始开办更高级的辅导班,高薪挖走优秀的公办教师,这时候家长发现原来学校里的好老师全都跑到校外培训机构里去了。那么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报课的学生成绩普遍优于没报课的,而公办教师质量越来越差,大部分的学校辛苦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根本留不住。到后面情况更加恶化,家长们开始发现上课讲的内容连应付中考高考都有很大的问题,于是校外培训成了绝对的刚需,而这时候资本会发言说是他们的校外培训造就了更多的人才,他们的教育理念更先进。这时候资本就可以介入教育体系,甚至修改教材,甚至于到后面资本可以开始干扰大型考试,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他们可以让考试的大纲和侧重点更贴近他们的大纲。而如果国家没有在今年果断一刀斩断,资本未来将垄断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那么势必会造成严重的阶级分裂和阶级固化。
PE 投资机构之前的普遍共识就是教育培训是一个投资后无需退出的行业,因为它自发传导焦虑,让大部分家长入局,并且十几年无法离场,这就导致了定价权完全握在了培训机构手里,家长被迫要倾其所有供养能上的所有机构。原本免费的义务教育变成了高昂的课外辅导,生娃教育成本导致中国全面放开生育变成了不现实的情况。
国家整治培训机构目的是:
1、回流优秀教师资源,扩大公办教育体系,因为国家需要解决学区房刚需问题,必须培养大量教师人才以确保各区教育资源均衡。(北京西城区已经取消学区房,优秀教师资源均分,全区随机入学,直接降了该区的房价)
2、教师资源充沛后全面实行公办素质教育体系,至少 9 年义务教育让家长不额外掏一分钱,课外培训有的,公办里面都会有,最大程度确保降低生育焦虑。
3、打击传递焦虑的不良机构,各地打击培训的人员均由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组兼任。
最终目的是教育回归常态化,公平化,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结果就是降低了学区房需求(未来一线城市会率先取消学区房,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同时家长节省下来的资金完全可以自行支配也能刺激自主性消费。
校外培训面对的是国家要重塑经济结构,这个行业的人员失业并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反之教育行业高度垄断化造成的家长内卷才危害经济。一个发展到危害经济的行业,国家的手段不可能不严厉。重塑教育格局和让房价软着陆才能长期利好国民,不治理,中国极容易陷入类似日本 “失去的二十年” 的经济困局。比起全国一起陷入绝望的局面,牺牲一小批人的利益(况且教育行业早已鱼龙混杂,例如学 XX 大量辅导老师仅有毕业证并没有本科学位证,属于挂科后毕业前尚未补考修完学分的情况。而优秀讲师中大部分是公办体系流失的),还是个国家就算不取缔也想整顿的行业,直接一刀切是最正确的选择。
失业的主体是机构老师,都是文化人、读书人。
文化人力气小,大批失业也不会造成任何社会稳定问题,所以无所顾忌。
上一波干的这么大的是国企下岗
真是巧了,我家都碰到了
我们公司,最惨的不是那些年轻的,是那些混到三十多了还是一个月几千块钱,教的还是小学语文英语这种东西,却背了房贷,孩子的压力。很多知乎的人只看到了大城市年轻的 985 本硕一个月赚多少钱,觉得他们随随便便转行,根本看不到这些底层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有多惨
今年真的真的太惨了太惨了。看到这个匿名回答真觉得生活不易。
我们普通人所接触到信息真没法去猜国家大势,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就是听天由命。
其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一样,普通人都不可能看到未来的风口,市场经济你也拿不准需求。
只是计划经济下那一纸公文就造成大量失业的观感更强烈一些。
真心希望我们有一天能不再张嘴就是国家民族,更多地关心下个人的正当权利。
从我个人亲身经历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整顿吧…
我之前没让小孩去上过学科类的培训班,因为小孩的成绩也还不错,我个人感觉不用补,所以一般课后上的都是例如足球、画画、书法这样子的非学科类兴趣班。
但这个暑假,因为我工作也比较忙,他放假时间又多,我不想让他待在家玩电子游戏,刚好有一个知名培训班用托管 + 提前预习的噱头让我们上了 10 天暑假班。
上到第 6 天的时候,这个培训机构做了一次测试,顺便开了一次家长会,会上说了小孩的进步 + 秋季班的安排及报课政策。
其实我没看出他有进步什么,因为他的成绩之前在班都是名列前茅,但我问了小孩的意愿,没想到他倒挺喜欢上(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这些机构在上课时会用电脑答题,然后答题后会获得叫晶灵的虚拟货币奖励,和小孩玩手机游戏的获奖方式很类似,所以他才那么喜欢…),当时我就给他报了周六语、数、英三科,想着他既然喜欢学习,就一天都在那里学习就算了。
谁知道秋季班开课前,国家政策下来要取消学科类补习,在纠结了两周要不要叫他们退费后,这个培训班终于出了政策,就是改为周中晚上补课,周六也可以去,改个名字叫答疑课。
然后就是从 9 月份开始了每天忙碌的接送,每天小孩 5:45 从学校下课,在外面吃个饭,7 点要送到培训机构,然后 8:30 接他回家。
因为我当时报了三科,所以每个周中晚上要去三次,周六也是全天都让小孩在那边…
虽然自己接送也很辛苦,但是小孩都说作业在学校完成了,晚上周末去补习班也去的很开心,我就没多想了。
结果上一周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从他上学后到现在,几年了,这是最差的一次!
然后我就跟他班主任详细聊了,班主任说他现在的作业虽然都完成了,但是都完成的非常潦草,每天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着急的拼命赶,字也不好好写,阅读理解是完全没心思做的,作文也是卡着最低限度的字数写,数学各种小错误…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他上课都不认真听讲,整个人好像在分神,眼睛很少看着黑板和老师,有时上课都跟同学在谈论什么游戏获得什么奖励…
整体感觉就是整个人都是很浮,不踏实不端正,而且竟然敢反驳老师了,当时老师和我谈的时候把他也叫过来了,但是他整个人就是感觉没听进去,然后回到家和我说学校的老师上课没意思。
然后我就去偷偷听了一次培训班的课,在课上,大部分时间并不是老师讲课,而是电脑里的视频讲课,然后真人老师补充,然后大部分在答题器上答题,答对越多灵晶就越多,部分答题器上识别不了的题目就做卷子,老师批改,老师批改后还会发在对应的群里反馈给家长(我当时就觉得反馈这一点老师特别负责,而且他每一次题目正确率都很高,所以我一直都很放心,但我印象中没看过他在培训班写过作文)
但正是可能这种上课模式,让他对现在学校里的老师讲课提不起兴趣,而且因为很多内容他在培训班已经学过了,他更加对课堂上的知识获取没有兴趣,觉得课堂上就算不认真也没关系,反正他都已经懂了。
而且培训班上缺少对阅读以及作文之类需要沉淀的部分的培养,所以他知识点获取了很多,但是这种沉淀类的部分就因为阅读时间太少而且他整个人精神状态太浮躁反倒退步得厉害。
又因为每天课后时间太紧张,所以他作业完成的很潦草,晚上休息得也很晚,所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学习态度越来越不端正。
上周这个机构又进行了一次期中测试,照样我小孩在这个机构的成绩很不错,然后让提前续报,但这次我拒绝了,并且把小孩在学校期中考试的成绩告诉他们,但目前没有相关的老师做出正面回应及改进方法,感觉他们只会按照他们连锁机构的学习体系及电脑上的教学方式来教,差不多到一定阶段了,就催促家长提前续报,不会针对小孩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
所以这样子的资本入局的教培连锁机构,感觉只是想用教育来赚钱,并不是真心为小孩好,甚至把小孩带进了一条与学校教育相悖的歪路,确实该整顿了(当然我个人只接触过一所学科类的培训机构,所以也只是针对这所机构来展开说,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科类教培机构都是这样以盈利为目的)。
接下来我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带小孩的课后时间吧,带他去图书馆慢慢完成作业然后静下心来看看书,都比去这些培训机构花钱还把小孩的学习态度培养歪了要好。
匿了。一线城市,失业机构老师。
失业,比较彻底的失业。身边的老师失业率也很高。一个不大不小尴尬的年龄,33 岁。一个不高的学历,二本。我们那个年代,大家嘴里的烂二本也是要废很大力气才能考上的,我在我们班学习基本上前五名。当时学校考上本科的很多同学现在不敢说风生水起,最起码可以有一份有点前途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不想抱怨什么,社会上充斥着这样的声音:机构老师加剧了学生内卷、学生压力,我们是罪人。一天下来嗓子讲废了,操心学生成绩,一个月比人家公立校也没多多少薪水,淡季时候更是拿着可怜的底薪早八晚六,路上通勤 3 小时。我们很多人也想进公立校,踏踏实实拿个固定工资、一心一意教学,多好啊,真的不想去想太多,和学生们一起真的很开心,从教快十年了,就会把自己的教学搞好。可是一线城市的公立校根本进不去,狼多肉少,学历不够,现在考也太晚了,内外的压力也没有能力考。考上了人家也不要,那么多应届研究生博士生。至于国家什么意思,可能就是觉得本科生没用吧,想我们这些文科老师,现在一失业,真心觉得自己学那些东西没用,还不如学点技能。费劲吧啦高考,晚上熬夜到两点早上六点半起来继续学,二本。我就是个普通人,智商不高,运气一般的情况下二本已经很照顾我了,我没想发财,我只想有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现在空对着课本,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两个字,绝望。
教育机构就不该存在。
游戏行业好歹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教育机构有什么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内卷,想不出其他的,连游戏行业都不如。
游戏行业现在都被打上 “电子鸦片”,连游戏行业都不如的教育行业,不是黑涩会是什么?
我们希望各行各业都能繁荣,但不希望出现灰色经济,敲了我们的根基。
嫖、毒、赌,哪个发展起来不能和房地产齐肩?
比如日本 av 产业占小日本经济的 4%。
但这些,我们都不能搞。
教育机构干的勾当,潜移默化的扼杀了我们发展潜力。
假大空的说,我们的科技树为什么点的很慢? 教育机构内卷式输送的庸才有没有影响?
我们需要天才、或者素质水平相对高、天生脑子灵活的人去搞科研。
从抖音转载的,视频有出处。
国家为什么要突然整顿关闭 K12 教育机构,表面上是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经济的发展。
当家长把钱都花到补课,教育机构的时候,那么用来消费的钱就没有了,老百姓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那么国家的经济怎么发展呢?中国的经济又怎么实现内循环呢?
而且因为教育机构的存在,尤其是几个教育行业的巨头,他们挣的钱都被少数人和国外的投资机构拿走了,这些钱没有用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上面,也没有提升国内的消费水平,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就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以国家才会如此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关闭了全国几乎所有的教育教育机构。
至于说导致很多人的失业,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肯定会有很多人失业,但是这些失业的人数与能够从补课里边脱身出来的家长相比,那是很小的一个数字了。这些失业的人所能带来的消费增长与数以亿计的家长比起来,又是少之又少了。
当然了经济原因只是双减政策的其中一个目的,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就业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不一一细说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培训班老师、创业者固然可怜,但背后那些资本一点也不值得同情,相当于为资本陪葬了。
“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这说的是人话吗?赤裸裸的威胁。
来了又能怎么样?来了就平等了吗?更多的班、更高级的课等着你。最终让孩子的成才几率直接跟家长的经济实力挂钩。
不仅有阶级,而且还阶级固化,有何颜面再见先烈?
公平都不说了,让资 (本) 优娃碾压 (天) 资优娃对于整个民族有利吗?
策略比较重要。
我爷,铁道兵班长,提干前夕,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批斗,下放
我爸,国企大下岗,高中毕业工作两年失业,回去又读的技校才找的工作。
我东南沿海 985,教培,干了一年,一纸文件。
我家祖辈读书比较好的。我爷是他们班上最年轻的班长,我爸镇上中考第一。我轻轻松松考了 985。为人处世也是没有大错,折腾了三代人,全家资产不如北京一个房。
学雅思了,想换个 easy 模式
和出生率关系不大,就是教育本身出现了问题。说出生率的得考虑下,婚都不结了,谈得上教育支出么。整顿 K12 就是因为教育问题,但是整顿这个又不解决根本问题。
教培行业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是资本的进入,这个是个果;第二是我们这些年的教育方向跑偏了,这个是因。
跑偏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
一、素质教育的推行没有考虑到全国范围内的差异,进一步拉开了各地的教育水平。我一直坚持有钱就有素质教育这个说法,但是各地的财政水平差异基本上涵盖了地球上的各种水平,北京海淀就能做出来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某些贫困县中学只能虚假的素质教育(放羊)。
二、减负减的没边,学校节奏和社会节奏脱节,伴随着城市发展和机动车、电动车的增加,导致必须有人接送孩子,栓死一批人,要么就花钱解决问题。
三、职业教育极其忽视,导致中专整个垮掉,大专也奄奄一息。不是所有人都要上大学,而是所有人都想过日子。现在中专真的一言难尽。
这就导致了这个庞大市场的出现,再加上各地的教育差异,比如好高中能一个学校一本率 95%,差高中五年一个一本(真实案例,五年 7 个过一本线,只有一个上了一本学校),这个市场就会涵盖所有付的起钱的家长,以至于大量资本进入收割。
而资本进入以后,进一步扩大市场,比如金融、拍影视剧、大规模广告等等,最后把这个行业彻底玩儿死。
至于他们直接无脑用海外版本教材,上面台湾省写着 ROC 的就更是该一棍子敲翻。
很简单,K12 想让教育资源匮乏的学生享受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所以花高价把学校的老师并入自己的麾下,但是网课的背后是资本运作,这些年下来有钱人永远都有好的教育资源,没钱的也永远不会去学网课。
作为一个曾经在 K12 基层当过两年老师的人来说,我亲眼见过来自大城市的孩子在第一堂课就放的很开,甚至有些可以无障碍英语交流。但是我也曾经接触过很多甘肃某南的家长 (不夸张的说,这个地方聚集着一群社会边角料家长)。
网课老师是有续费率的,所以我们通常只对素质高的家长上心,说白了是服务回报率大,但是遇到过得惨的孩子,我们也会去教化家长,曾经有一个家长,我跟他前后聊了 5 个小时,最后跟我说了一句让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的话 –“田老师,你说的我也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肯定重要,但是我没本事,孩子万一考出我们本地,我老了就没人照顾了,所以实话和你说,要不是国家强制让上完初中,我早就把闺女嫁到附近了”。
很难想象在今天这个社会,能听到这种话,我当时直接愣住,甚至给我气到脑子嗡的一下,那是我一个男老师心疼一个孩子的哽咽,是一个人同情一个人遭遇的不可置信。
我认为国家整顿 K12,不谈政治策略,不谈经济形式,单纯在我们基层看来,真的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儿,会让一群傻逼家长安心,他的耳边再也没有人去试图骂醒他,说他教育方式的不正确,目光短浅和祸害子女。他的耳边全都是左邻右舍说的孩子去学了技术,孩子嫁到哪个地方。
K12 的消失的那一刻,会让家长继续杀人,会让孩子被这个社会诛心。
坐标重庆
重庆 XES 的口号就是替代学校数学体系,号称有 XES 的地方才是学区房,重庆最出名的七所中学的初中部全市公参民,和某些机构划定坑班,小学三四年级就提前小升初考试,无数孩子逼着去报奥数。
重庆记者一怒之下写了内参,九龙坡区某小学校长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三月,带着奥数的数据和提案两会时面对大首长发言,首长当场说了三句话,可以去查查,后来的连锁反应都在意料之中。
天下苦 XES 久已!!!重庆成为导火索!一个机构害了整个行业
此次出手,大快人心!
决策者永远比我们聪明的多,因为精英的思维是:失业是暂时的,而且职业是人造出来的,有人的地方就有职业的产生。而平民的思维是:我生下来就知道社会上有三种职业,我长大之后做哪一种好呢?完蛋了,这种职业被砍掉了,我要死了……
我们让教育机构这样盲目的去增长,带来了什么,只会然整个社会焦虑
K12 教培行业走到头了,这是个好事,新东方,猿辅导,跟谁学,好未来,学而思,其实国家在砍他也是因为她把这个行业也给做烂了~~
看到好多人在黑猫投诉,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的学生假装名师,没有教学经验,继续去公办学校挖那些优质的教育资源,高价聘请校外体制内老师,所以培训资源成了有钱人的专属。
我觉得应该给我们国家领导层的格局和勇气点赞~~~
**举例:**张同学的学习力比李同学的强,但由于张同学的家长花重金给她补课,最终成绩超过李同学,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即使在校内学的好,也会因为没钱补课在校外被超越,而优秀的老师也会因为校外高昂的补课费用纷纷从公立学校离职,好老师将成为富裕家庭的专属,教育资源不再公平分配,而是按照家庭状况分配,久而久之,中下层人民上升的通道将越来越窄
所以特别支持教育整改,我们应该是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具有更多的创造力,而现在正在推行的就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分流,在欧洲,在日本早都实行了,考不上大学还可以做其他蓝领工人,蓝领专家一样得到人们的尊重,然后一半的学生去读大学,去做学术,他同样是辉煌的
难道未来的下一代难道就只是学习的机器吗?个体有差异,国家需要的一定是各自各样的人,但他们不是补习班出来的,他们是解放天性自然生长而来的,只要在这个阶段做的应该做的事情,且做的还不错,或者即便差一点,有其他方面的优点,都是 ok 的,而不是说今天我们坐在这里都一心向上好好学习,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解放天性,又更多的可能成为科学家,成为艺术家,成为取运动员,成为学术研究者.
支持新政策~~~
一对 N 转一对一罢了。
以前学生上培训机构补课,现在老师上学生家里补课。
举报?别想了。
我本科毕业,当个保姆挂靠家庭保洁公司没问题吧?
我都当保姆了,我每天早八点进雇主家晚五点出雇主家不过分吧?
我看雇主家小孩在写作业,我监督他写作业没问题吧?
过了暑假雇主表示孩子上学去了不需要保姆了,我就和雇主解约不去了没问题吧?
雇主家的孩子跟其它同学关系比较好,每天都让同学来家里玩,没问题吧?
有种你在别人家里装监控呗,不然你有啥证据证明我一个保姆在给小孩子补课?
看着高票瞎扯淡,挑动国和民对立我就来气。
?
什么叫 “国资几乎没有” 投入?
k12 是啥,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这一点没搞清楚就瞎 bb?
而义务教育不是国资投入难道是私有资本?
特么从幼儿园到大学,公立学校有多少看不见么?国家一年几万亿教育投入你看不见么?
从小学到高中,国家每年每个学生平均投入大几千到近 2 万,这特么不是国资?
我告诉你,投入基础教育的国资叫财政,唯一股东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它代表的股东是全体 14 亿中国国民。
国家已经投入几万亿搞建学校,养老师了,再去投资搞校外培训,是脑子抽了么?
还捏软柿子,就你那点格局,也好意思抨击国家政策。
张嘴就搞国和民对立,老公知了。
而且还有 2 千多点赞。
莫非群众转风向了,开始支持**基础教育市场化**了?
以前我也觉得国家提倡减负是扯淡,凭啥要限制学生努力?
这次刀砍下来才知道,国家其实搞得是教育公平,打击的是基础教育市场化。
来来来,我问问各位,对房价有啥看法?
支不支持房价继续上涨?
支持?
您家里房产不少吧?
怎么抨击房地产市场化如此强烈,到了基础教育市场化,居然有人抨击国家反市场化的政策。
对,你没看错,资本介入基础教育,就是典型的基础教育市场化。
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多,想要好的资源就掏钱卷,资本家开心了,普通人哭了。
啥叫公平?
像义务教育这种资源,属于 “公共资源”,就是国家通过税收,无差别提供给所有国民的资源。哪怕现在确实还存在不公,往公平方向发展也是努力方向,要不然北京上海学区改制,上学名额分配全市是为了啥?
而课外补习,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甚至是系统性挑战国家执政基础的行为。
因为国家说要搞义务教育,要教育公平,资本家说,不,老子就要对着干。
至于有答案说没有国有资产流失,教师是不是国有的劳动力资产?是不是原本国有的教育资源?
资本家通过高薪挖走老师,然后赚大钱,这不叫国有资产流失叫啥?
还那么多人给这答案点赞,要不是被卖了还在帮资本家数钱,那就是拿了资本家的钱来抨击国家。
我做了 10 几年的英语老师,这几年深有感触,教的孩子英语真的是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而且现在的课件教材教辅资料真的是又有趣,又有效果。并且是越早学习越好。突然,就被双减了。有点纳闷。不过对于我这个老百姓来说,是好事。
单从英语这门学科来讲,我并没有失业。准确的说,双减前我已经不上班了,只是上上网课。有人说,为什么?为什么?接幼儿园的孩子放学,照顾孩子,培训机构的时间刚好不合适。周末不休息,陪不了孩子。所以对我来说,目前没有损失。生了孩子,工作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必需的了。这就是现实,有时候我在想,卷什么呢?我闺女以后生了孩子,是不是跟我一样也要在家里看孩子,是不是她也要生一堆孩子,然后我辛辛苦苦半辈子培养她,最后她的目标却是一分钱不赚的全职妈妈呢?
扯远了,从英语学科来看,双减对我们是好事儿,我闺女不到五岁,日常英语对话交流是没问题的了,而且她在语言上有很好的天赋,自己喜欢学,会主动看很多英语绘本,也就是说,她不需要补课。我引导下就可以了,她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原来我还觉得,现在牛娃太多了,她这个水平也就是不落后而已,那大家要是都不学了,可能还能占点优势。不过,大概率他们这代人英语好的人会很多很多。
但整体来说,双减是好事儿,我别的科目不用花钱了呀!我反对提前学知识,真的是那句话,学不学的好,真的不是补课决定的,兴趣很重要。我从小到大没补过英语,英语考试照样超过很多人,因为喜欢。但数学对我来说,补不补课都没啥意义。学不会的。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的引导和教育都是第一位的,本身孩子能力一般的话,父母的正确引导是特别重要的。要做替儿女规划人生的父母,起码大方向要正确。多陪伴。孩子能力强,不补课也是可以超越别人的,但真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我有个同学,天天上课睡觉,考试成绩又很好,父母是做小生意的,他天天睡觉影响其他人,老师找家长,找来找去,孩子很叛逆,直接退学不上了。唉,一声叹息。其实那时候孩子是青春期,叛逆很正常,那个班主任,不说了……
所以,综上所述,我的娃还小,幼儿园先这样,本来想让她学个体育类的培训,舞蹈,画画,轮滑,她自己选了个主持人和科学实验,我也不明白是为啥,轮滑鞋都买好了。可能她还是喜欢语言类的课程吧。
就是,本打算孩子大点,再出去工作的,现在看来,10 几年的工作经验…… 幸好,我没脱离过一线,也喜欢教小孩子,还在一线奋斗着…… 很多时候,有说有笑的跟孩子们上完课,下课后坐在那里,很累,但很开心。感谢孩子们带给我的快乐时光,让我觉得生活突然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无奈的是,兼职要缴纳很高的税点,也没有保险,二胎暂时是不敢要了,三胎……
看了上百个答案,一大半都是自己作为教培行业老师在这抱怨,说白了,你们抱怨的无非是自己的蛋糕被动了。我以前也干过教培行业。说真的,我个人认为真的用处不大。现在补课补到什么地步了呢,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去补课,说真的你们好好想想,一年级需要去补课吗?不知道有多少是从事小学和初中的,你们好好想想,他们真的需要去补课吗,有几个是自愿去的,他们去了真的在学习吗。你们自己也上过学,有几个小学初中的学生靠补课补上去成绩的。
今天无非是动了大家的蛋糕,但是也许你们都是出生优渥的家庭。我出生农村家庭,我经常在村里听到人们抱怨补课辅导,我身边很多都是底层人,都在抱怨,花销太大,不敢吃不敢喝,别人家的孩子补课,自己家的不补就落后了,很多都是这样的。然后开始有没有用都去补,把家里的开支进一步加大,给全国近亿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天下苦教培久矣。
当然今天动了你们蛋糕,也不是说怪你们,还是怪资本。资本触碰了国家的底线。
最后也希望你们可以去重新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疫情原因,在线教育抄的太过了,春晚的广告都是在线课堂,贩卖焦虑来挣钱,做的实在太过分了。
整治的大多是资本驱动的,要赚快钱的,那些坑蒙拐骗的。 真正的教育人,不应该被打倒。
如果您是机构老师,请您了解一下我们十克助教,可以帮助机构运营招生等。
自今年 7 月 24 日双减政策发布以来,k12 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当然对于学生,学校,家长,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惠民政策;学生的天然假期被归还,家长不用掏空钱包来比较所谓的起跑线,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焦虑下的老师也可以喘口气,然而对于这两年的风口行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毁灭性的降维打击。
双减政策从根源上解除了培训行业一直以来所营造的教育焦虑,导致从招生开始任何焦虑性的宣传与诱导都与政策相违背,与此同时,政策中涉及到的禁止补课的时间与正常的培训机构补课时间重叠,基本是全面封锁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门。
其实 k12 行业在兴起到繁盛之初,也为社会吸纳了大量的人才,近些年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培训行业的比例水涨船高,在大量扩张商业版图的同时,校外培训也进一步侵占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同时大量的新人老师需要从一个学生迅速转变到老师角度,中间的质检环节良莠不齐,也造成了校外机构的教育质量问题。
本质上 k12 是一个盈利型机构。
作为一个盈利性质的机构,k12 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核心目标的不同,k12 需要大量的现金流维持运转,因此获客是他们的核心目标,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一直都是选拔人才,因此功利性较强的 k12 行业就需要有一个前端岗位,销售。
销售负责前端的获客数据,而客户维护就是所谓的班主任和校区的校长,那么这些校长和班主任在整个销售过程中与家长和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便于后续的转化需求,比如持续获客。
作为教育行业的核心,教师岗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正规的机构对于核心的教师岗位要求非常严格,学历,还有经验等,同时教师具备技能的专一性,因此也会获得较多的资源倾斜,工资更可观一些。
所以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基本是一种双线结构的模式,教学的老师是一个体系,维系客户的销售或者班主任,校长处于另一个体系之中。
这样的结构保证了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即 “客户与用户不统一的问题”,客户是家长,用户是学生,可以保证常态下的学校正常运转。
那么在政策变革下的今天,这些原来的岗位,他们可以如何跳槽和转岗呢?
其实最简单的是销售和行政,这类型的岗位转行基本是平移模式的,难度 1 颗星,转行后可以继续从事同主题的工作,课程销售可以转其他产品的销售,行政可以做其他企业的血管部门,职位匹配度很高。
难度其次我们可以来聊聊教师,教师因为具备专业技能,同时学历有一定优势,转行去其他行业相对来说也不是特别难,一部分可以被学校吸纳,成为国家教师。
另一部分可以通过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转行,比如语文英语等文科类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去转行到广告,文案,编辑等岗位,理工科的老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相关知识进行职业平移。
当然,教师岗位在转行过程中存在的难度是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而学习其实对于教师岗位来讲,属于比较擅长的部分,因此经历短暂的调整,培训机构的老师就可以投入到新的岗位之中,所以转行难度 3 颗星,职位匹配度中等。
难度最高,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教培岗位,也就是班主任、助教、校长,这类岗位因为他的偏销售性质又没有完整的销售经验,同时不具备技能点的加持,成为了本次改革的最大输家,政策推行开始,这类中前端的维护岗开始大批量被辞退,同时,由于工作内容在社会岗位形态中很难找到对应相关的位置。
因此,他们才是最难转行的群体,错过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红利,同时不具备岗位经验,学历没有优势,之前的工作经验也是停留在与学生家长的维系上,总体来说转行难度 5 颗星,职位匹配度极低。
那么居安思危,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呢?从上可以看出,高的职业竞争力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经验 + 技能,学历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一块开大门的钥匙,而经验和技能点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我们无法预料哪个岗位是在未来某天会被替代,会消失,但是能确保的是当我在从事一份职业时,我们可以做到基础的平移。
从销售岗和教师岗来说,一个是低门槛的普适职业,一个是专业度较高的职业,二者对比来看,专业度较高的在职业的竞争力上是比较有利的,但是同时也限定了后期可转行的范围,并且,转行会围绕着自身技能进行输出。
而对比销售岗和助教岗来说,助教岗缺乏普适性的同时,技能点需求也很低,因此在进行职业转行竞争时,不具备任何优势。
所以如何发展和深化我们自身的技能点,这是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如果生活中遇到类似突然下岗的问题,建议大家要尽快冷静下来,思考对策。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职业优势详细列举出来,同时要清晰自己缺乏的东西,了解自己的兴趣,不管是被动失业还是主动跳槽,每一份工作交往替换的过程,也是生活的一场巨变,我们不妨拥抱变化,在最晦暗的时刻,第一个抬头,找到缝隙里藏着的希望。
原文链接:双减政策下的 k12 行业从业者如何转行?如何快速提高职业竞争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博为峰,作者:小博君
文末送上福利,按照软件测试的学习大纲,我总结了一份针对 0 基础的小白视频教程,已经上传到 Github,由易到难,非常全面,目前还在持续更新 ing,需要的童鞋可以自行领取。
二十五岁零基础转行做软件测试怎么样?顺便介绍下行业前景
对测试工程师来说,学历重要吗?
男生和女生,谁更适合软件测试?
女孩子偷偷学好软件测试,想要年薪 30w 也没有很难!
软件测试的岗位会越来越少吗?
软件测试行业真的饱和了吗?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工作可以干一辈子吗?
软件测试这个行业可以干到多少岁?
软件测试真实薪资到底是多少?
2021 年软件测试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最新解读
2021 年,软件测试行业趋势分析
2021 年,软件测试还值得学习吗?
2021 年软件测试必看的 2 大知识点:如何转自动化测试?学习软件测试好还是开发好?
经验分享:我是怎样从一个 0 基础小白转行软件测试,拿到 20k 的高薪?
软件测试需要学习什么?软件测试学习大纲梳理
新手 0 基础怎么入门软件测试?(上)
新手 0 基础怎么入门软件测试?(中)
新手 0 基础怎么入门软件测试?(下)
大部分的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出路在哪里?
【转载】测试工程师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入门篇
【转载】测试工程师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进阶篇
初入职场,要如何工作和学习?
新人如何做好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的薪资最高能上多少?
转行软件测试,你至少得知道这 4 点!
给想要转行软件测试的人一些忠告
小白如何快速步入测试行业
如何应对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
软件测试面试时,经常被问到的 3 个问题,你答对了吗?
9 道软件测试面试题,刷掉 90% 的软件测试员
为什么软件测试这么缺人,还有人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自学或是培训完软件测试,找不到工作?原因可能是这几种
从手动测试菜鸟,到自动化测试老司机,只用了几个月,我的薪资翻了一倍
从事软件测试多年,薪资一直提不上去,怎么办?
同样做软件测试,为什么有人月入 3k-5k,有人能拿到 17-20k?
除了 Selenium,还有哪些优秀的自动化测试工具?
一个从事软件测试 10 年的一些感悟,看完觉得扎心了!
从事软件测试,想要转行 IT 其他行业,哪个行业更适合?
无所谓,失业也就失业了,有就业就有失业……
教培行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能力,这种教育本来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在高考应试时有用而已。
说的直白点,经济繁荣时,有很多虚假的行业繁荣起来,看起来这些行业是客户的刚性需求。
一旦经济危机来领,这些虚假的需求,会随着客户财务的紧张,被自然而然的删除,由此这些行业会迎来全面的垮塌……
整个行业都玩完了……
而教培行业,就是类似的虚假需求,只是培养孩子的应试水平而已,一旦大部分的孩子都参与了这种教培,就相当于这些学生都在做无用功。
毕竟,高考录取是按名次选拔的,而不是按解题技巧选拔的……
说到底,现在的教培行业就像传销……
所以,面对这种耗费中产家庭大量钱财,使得中产没有余钱消费,还房贷的行业,该怎么处理……
当然就是一刀切干掉它。
反正现在不干掉它,随着经济危机来临,大众财务紧张,这个行业也会面临企业大面积倒闭的……
现在上面一刀切,只是早点送它上西天而已……
要理解这个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什么叫刚需,什么叫非刚需。
农业是刚需,不管太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农业都是刚需,因为人要吃饭……
所以,理解了这个,你就知道为啥比尔盖茨为了财富的传承,把大量的财富跑去买优质土地了……
对于比尔盖茨这种量级的财富,农业行业能够持续稳定的保持每年 7% 左右的利润,就是最大的保证……
我看了答主们的回答,大部分是教培行业失业人士在抱怨,在诉苦,认为 zf 在瞎折腾!
我做为一个小孩家长,谈一下我的看法: 整顿教培行业我举双手赞成!
老实说,我对目前的整顿力度还不是很满意,因为好多大型机构并没有倒闭,而是在变换着各种花样跟 zf 躲猫猫。还想着有一天能东山再起,继续把学生家长当韭菜割。
教培行业为什么惹的天怒人怨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培行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逼着 zf 对自己动刀子,我们来看看教培行业有那些罪状:
罪状一: 盲目补课,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自己也参加过高考,随着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只不过被别人挤得掉到水沟里去了!所以我有亲身体会,如果小孩上高二或者高三,给他们补补课,刷刷题其实无可厚非,这两年逼一下孩子,让孩子受点罪,只要他能考个好大学还是物有所值的。
但是我们的教培行业手伸得太长,连小学生都不放过,只要是个小孩,就给他往死里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大脑开发,思维导图等等,只要能赚钱的课程就往小孩子脑子里塞,不管小孩能不能消化。
最过份的是专门在节假日给小孩补课,去年十一长假跟中秋节重叠,我本来想带小孩回乡下跟父母过个中秋节,没想到培训机构接连给小孩补了 6 天课,连个中秋节都不让过。是我们的培训老师品德高尚,故意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吗?他们真的做到: 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吗?
非也!事后我得知,那 6 天的补课内容就是把学生在学校的课程提前教一遍,对学生来说,屁用没有,说句不好听的话,教培机构就是想利用节假日狠狠的宰学生家长一把,还故意装高尚。
罪状二: 故意制造焦虑,顺带着掏空学生家长的钱包。
有一句不要脸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教培机构发明的,他们只是喊口号吗?远远不是,这些年教培机构的培训广告铺天盖地,家长们被这些广告烦得痛不欲生:
早上把小孩送到学校,校门口肯定会站着不同培训机构的业务员,手里拿着广告单,或者小礼物,见家长就发,一旦你接上了话这些业务员就像牛皮糖一样的缠着你不放!
送完小孩去上班,等电梯时发现过道和电梯里一直在不停的打着各种教培广告。
开完早会好,刚坐下来准备开工,手机就时不时的有电话打进来: 你好,请问是 xxx 的家长吗?我是 xxx 机构的王老师,最近我们推出了……
下班后吃完晚饭,去小区外面散个步,才发现小区外面的小路上有各种教培机构在摆台推销,让人防不胜防。
在教培机构的不懈努力下,家长们屈服了,纷纷给孩子报不同的培训班,培训费很贵,支付有压力怎么办?教培机构早就想好了,提前帮你准备了贷款机构,让你办理贷款。口号喊的好: 再穷不能穷教育!
罪状三: 高昂的教育成本让年轻人不敢生娃,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
这一点对国家来说是致命的,这几年 zf 一直在鼓励生育,从开放单独二胎到全面开放二胎,按理说出生率应该暴涨,但实际情况不乐观。
许多年轻人选择躺平,不结婚,不生娃。主要原因是生存的压力太大,房价高,养孩子的成本更高,养孩子的主要成本是教育支出,教育支出的主要成本是课外辅导和培训。
房价高的问题短期解决不了,教培行业我还治不了你吗?所以 zf 开始整顿教培行业,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代表全国数以万计的学生家长的真实诉求!
教育培训根本就不是一下子就整顿的,从开始查教资,消防,办学许可,营业执照时间可不短了,但就实际治理情况,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让多缴费,我就搞阴阳合同,办营业执照要交税,我就不办,要教资就要增加用工成本,没事反正能骗一个是一个,老师也待不了多久。我说的都是亲身经历,只是一个缩影吧。根本不存在什么认真教学,全是三无人员进行骗钱的行为。当然有一些正规企业,但是九牛一毛,全国几百万机构,但是只有几十万是双证齐全的。那从业人员就更不要说了。
谢不邀。
我们这有个卖白面馒头的,三十来岁的男人。
他每次来都挑两大箩筐,馒头 1 块 5 一个,10 块钱 7 个,主要是些建筑工人在买。
两筐馒头卖完,估摸着能卖个 300 多块。但扣掉成本,应该赚不到 200 块。
他有个小儿子,现在暑假会帮他看着摊。
200 块钱,不够交一节补课费吧?
那些 “素” 课,也是大部分家庭高攀不起的。
音乐、艺术、体育,你的孩子在里面玩的开心,没钱的就在外面看着,气不过家长的就去教育局举报你。
民办教育的公益性推动,不是仅靠政府和培训机构就够了,需要的是社会全面响应。
因为个人原因不能去上课,为什么不低价转给有需要的人?
朝着裤裆猛踢一脚,不断根,也得流血吧。
小时候,我发小被 200 斤的胖子踹了一脚裤裆,当场流血,险些断根。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中国人口出生率走势,顺便看了一下山东(教育大省)的历年出生率。
“最敢生” 的山东人口出生率,从 2017 的 17.54%滑落到 11.77%。
这两张图,暗示着,我们的命根被狠狠 T 了一下。
国家没人怎么发展,难道跟澳大利亚一样,地广人稀,大家都躺平吗?我倒是也想。
咱们国家有三座大山,分别是教育、医疗、房产。
今天咱光说一下教育,你别小看教育行业,它能影响国家的发展、人口、生产力。
前几年,看过一则新闻,说教育是当前发展前景最好的行业之一,增加了上千个岗位。
但是啊,当任何一个行业进入资本力量后,就开始了贫富争夺大战,教育行业也是如此。
说好听点,是穷人富人争夺教育资源,说难听点就是军队跟野人部落抢地盘。
最后就会拉大国内的贫富差距,偏离了我国共同富裕的道路。
咱们先说一下国家的发展哈。
这几年,单是芯片供应和研发,就让帝国压制得挺挺的,国家基础科技不足呀,得培养科技人才。
怎么培养?选拔,培养,突破,创新。
但是底层的选拔机制有些乱套,教育行业给当代学生整了一手 BUFF 加持,这个 BUUF 还是单向性的,只管分数,你来,我叫你怎么考高分的套路。
于是学生靠得分数一届比一届好,高校也不断扩招,但问题来了,高分的孩子未必做得了科研。
大家都在追求高分数,却忽略了一点,创新性。
所以说,教育行业的发展,迷惑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路子,哪个孩子有天赋,哪个孩子没天赋,傻傻分不清了。
而且对穷人的孩子太不公平,本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却被富人家的孩子通过培训机构给埋没了。
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
再来说人口。
为啥山东曾经这么 “敢生” 的人口大省,却滑倒后十名,不及广东福建。
原因很简单,压力大啊,年轻人自己都养活不了,还生孩子。
很多人都再唱衰日本跟欧洲,其实小丑就是我自己,咱们国民的压力也不容小觑。
房子、医疗就不说了,单单抚养孩子,就是一笔大花销。
而且现在的培训机构又总是给家长贩卖焦虑,你不来上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于是有些家长不惜刨妇产,也要让孩子赶上 6 岁的早教班。
隔壁老王给孩子报了英语,咱家凭啥不报,没钱,给我出去借,不能比隔壁的小明考得差。
慢慢教育行业的怪圈就出现了,教育机构越强大,家长就越卷,压力就越大,就越不想生孩子。
国家人口上不去了。
最后是生产力。
你看,我们家花了大价钱,让孩子考入了高校,怎么也得去大厂、去金融、去外贸吧,要不这学不就白读了。
瞧瞧,现在的教育观扭曲了,人人都瞧不上蓝领工人了,更不愿进实体工厂了。
国家的用工市场荒了呀,招不到劳动力啊,缺乏技术人员呀。
这也是整顿教育,普及高中,开放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不然鼓励退伍士兵,失业者攻读职业院校干嘛?
但这些人真正到了职业院校,是真正在钻研,还是选择挂学籍又是一回事。
这里不多讲。
反正你看,教育行业已经触碰到国家的根部了,不整顿不行了。
总之,跟紧国家的脚步,不要怨天尤人,我们都是时代的洪流者。
不请自来,我也是 K12 行业的一员,刚离职,我大概是行业冥灯吧,大学本科学的是会计,刚考了会计证,没有多久,国家就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后来一时脑热,进了教育行业,现在就整顿了。
自闭了。。。。。。
那些赞我的,和评论我快点说出下次干啥的,我
迟早要整顿,被这个时代赶上了
人家不会管你的,举个例子,由于疫情影响,本来实体经济什么的就不好,结果在某华北平原中部五个字的城市,街边的好多有营业执照的小店被拆了又拆,很多干的好好的小店都消失了,这些小店铺本来对周围居民来说都很方便,而且也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甚至有的一家人就是经营一个小餐馆谋生,结果二话不说都给拆了,你是否生存下去他们会管吗?
当年东莞一夜之间失业的比这多多了,前怕狼后怕虎还怎么改革。
失业?
太小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了……
今天听到一个新职业——住家家教(以及住家家教中介)哭笑不得…… 跟 “住家保姆”“住家育儿嫂”“住家月嫂” 一样的“住家家教”,只不过工作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不用做饭扫地,只需要陪孩子“聊聊天”。
这是 “双减” 政策下催生出的新职业,拥有一定学识(尤其应试学识)的新兴打工人,以住在甲方爸爸家里同甲方爸爸的儿子女儿长期不间断且频繁 聊聊天 的形式获取服务费用。
不知道这是革故鼎新,还是文艺复兴,因为十七十八世纪的洛克 卢梭他们也是以此谋生,且通过此番教育教学经验创造出来伟大的教育学论著的。三百多年后的 “住家家教” 是不是也能创造教育学神话[旺柴]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住家家庭教师的市场是家长们 “考高分” 的需求给的,但是根源也并不在家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寡而不均、职业的高低贵贱、人才选拔的客观标准单一逼着家长携子走 “一切为了高分” 的路。所以说明明是社会生病,干嘛让教育自己吃药?希望教育领域的 “双减” 得到社会更多领域的支持配合。
三百六十行真的行行出状元吗,如果白领蓝领阶层的劳动报酬相差不多,如果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舆论被一视同仁,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家长认为考高分是成功的唯一捷径?职业类型、劳动报酬、社会舆论等这些都是社会问题啊,他不全是教育问题啊…… 教育界不该承受这么大的 “扭转乾坤” 的压力
因为这些教师单独的来看,都是好人,好比律师,每个律师都对当事人尽心尽力。但整个职业群体的存在却破坏了最广大的穷苦劳动人民的公正需求。
因为目前这种以文化课应试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既不能生产社会财富,又不能促进科教文化水平的提高,除了增加中产群体的内卷和焦虑外一无是处。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量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了应试能力和技巧的培育上。高中三年大约只有一年多在学知识(排除学习过程中用于做题训练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一年),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为最后的考核训练。现在整个社会投入了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去研究做题技巧,然而最后就是卷成麻花了对提高我国的科教文化水平也毫无帮助,纯属一种浪费。
很多人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颇为自负,实际上这是一种缺乏见识的体现。普惠的公立教育保证了整体的水平,但是考核机制上的均一化也限制了高水平学生的发展。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下隔壁日本一流国立大学的本科二次入学考试题,就读国际学校 / 出国班的同学应该对 AP 课程也有所了解。本质就是,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涉猎高等教育的内容,亦或是提高综合素质去了。
K12 大部分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使命在于培育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合格公民。将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应试教培机构引入义务教育,违背了义务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原则和初衷,破坏了中考的筛选和分流作用。虽然对参与其中的个体来说获得了比较优势,但对于国家层面来说毫无意义。这种活动浪费的资源原本是可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生产和消费中去的。
至于就业,我倒是觉得不用过于担心。教育培训行业与其他行业在人力资源上是存在竞争的,多了一个去教培行业的物理 / 化学专业学生可能就少了一个去半导体厂搬砖的工程师;多了一名生物教培老师可能就意味着少了一名药厂研究员。区别在于教培行业不过是在割学生家长的韭菜助长内卷,而后者或许能给产业升级多少做点贡献吧。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有些残酷,毕竟工程师红利从来不是工程师的红利,但对国家来说还真没毛病。
我以前从事 K12 英语培训。主要做雅思 SAT。
现在做职业培训。
当初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学英语救不了中国人。
学雅思的孩子家长,哪个不是开豪车,孩子十五六就要考雅思,将来要出国留学。
他们不必跟其他孩子挤独木桥,只需要每年几十万的费用,上一个业绩国外大学,然后回来就是海归,就是高等人才,还能领政府补贴的那种。
而同样是十五六岁,有一个河南的家长,孩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没钱上学了,哪怕一个中专技校,都要花钱,哪怕是免费的,孩子吃喝拉撒一年也得一万多,孩子他爹背井离乡在外打工除了吃喝剩不下几个钱,以后还要攒钱给孩子买房娶媳妇。
这个孩子以后只能去打工。
一个人的人生,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起跑点。后面他该如何去努力?
现在的问题,不是考虑失业的问题。
而是要考虑中国的未来。
如果任凭教育这样发展下去,将会是资本的市场,知识也成了世袭的。
穷人家的孩子靠读书也不能出人头地的时候该怎么办?都上宋江武校么?
去看看大明,最后为什么会被东林党挟制。
就是教育被私人资本侵占
国家教育崩溃
在中国,K12 教育从业者达到 1000 万人,而中国整个教育队伍也就怎么多。
这就等于另立了一个教育体系。
在大明嘉靖年,私人书院开始崛起,有钱人都开始在州学府学挂号,去私人书院补习。
到了万历年,大多数政府官员都是从补习班出来的,所有人对于州学府学,执教能力产生怀疑,大量学生去了私立书院学习,国家学校,因为学生减少,最后就会降低拨款,裁撤教师编制,结果州学府学就成了,学生们的资格认定颁发机构。
转到现代,整个 K12 行业价值 4000 亿。已经形成庞大的利益群体,而且还在增长。如果放任下去。再发展几年,等到经过教培行业培训的学生进入领导岗位。
教培行业就可以找到突破口,进行游说,继续壮大自己
再去大明。失去普及教育的恶果就是。大明边远地区的士子,因为没有补习班加持,依靠公办学校根本没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政府。
士子失去晋升空间,失去当地人在朝廷代言人,边区的政治环境开始变差,西南,西北,东北开始出现地区分离势力。
虽然万历皇帝,英明神武,平播州,平宁夏都取得成功。
但是接下来,西北,东北又开始叛乱,这时候万历皇帝的继任没有那么大能力,大明就没灭了。
再回到现代,另立教育系统,最大的隐患就是可以通过规模效应与国家正规教育系统通过市场机制掰手腕。将优秀学生,有钱人子弟吸收到自己麾下,再通过高考,国考等一系列考试,夺占鳌头。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学生家长加入。
国家正规教育如果崩溃了
其结果就是,全国性教育投入降低,大量有经验教师流失,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就更弱了。
而补习班集团,为了突出自己在发达地区升学率,高考录取率,就会有意限制在其他地区的教育资源投放
造成地域之间的教育垄断。
如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不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只能被发达地区驱使奴役,他们干嘛还要跟着中国走下去?
你千万别觉得这不可能,再宁夏之乱时候,大明也觉得自己怎么可能会亡呢?结果就是五十多年连续放血,大明一样完蛋
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国家必然通过这个方式,维护中国的统一。
至于失业还不至于,中国又不是种姓制国家,
知乎用户 人生如寄 发表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知友说的,国家建国以来投资万亿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被挖空了,名师优师都给挖到机构去了, 本来是利国利民的教育,成为商人的风口,进而商人变成大鳄,资本家,这与我们立国性质违背, 优秀师资挖到机构后,机 …
知乎用户 奶菌 发表 社会资源严重不足,没有人想被分流去专科去工厂。这个都懂,不多说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多焦虑的是孩子。双减政策下来之后,学生真的身体要顶不住了。 初三开始啊,六点起床九点放学,六天学,周日补课。 …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王承恩 发表 讲一下以前在北京某个区当家教的故事。 大概十几年以前了,因为很穷嘛,所以找了个中介机构给人当家教,中介也很黑,给我一个小时还不到 50 块钱。我先后教过不少学生,印象还很深刻。 有个男生高三了才来找我补习化 …
知乎用户 沽上笑笑生 发表 且不说某些评论回答对政策的解读对不对,我就是奇怪,以前大人见到孩子,都会说一句 “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的人们,怎么都在劝孩子 “你不是读书的材料,认命吧,读书是给天才的”。这是怎么了?有多少天生聪慧的孩子 …
知乎用户 一休哥 发表 花巨额财政拨款建设起来的义务教育体系,被校外培训干得几乎渣都不剩。部分学校老师和国家离心背德,以吃里扒外为荣。 K12 教育资源作为国家烧钱供应的廉价必需品,被资本活活炒成天价奢侈品。穷家长只能砸锅卖铁,背债供学,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