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后依然很美?可别恶心人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因为很火,所以就是值得拿来玩的东西?/社交平台截图

当家暴变成一种娱乐,将有更多人毁于这场娱乐。妆容,是一种展现魅力的手法;而家暴,无论怎样美化,始终是凶残与丑陋的行为。将两者划等号,无论是故意为之或纯粹贪玩,都不值得认同。

近两个月,网上出现一群鼻青脸肿的女人。

她们的脸上满布伤痕、眼睛肿得只能睁开一半、嘴唇裂开渗血,让人看了揪心。但当你继续翻阅社交主页,会发现她们的眼神毫无恐惧、敢于直视镜头,而且会从各个角度展现伤疤细节。

照片的简介,解答了你的迷惑——

“化了最近流行的家暴妆,朋友以为我被家暴了,哈哈哈。”

所以,你们觉得家暴很搞笑,并将用以调侃的“家暴妆”当成潮流来模仿?

“家暴妆”成为一种笑谈、一种潮流,这真是一种让人叹息的时代病。

这种妆容到底哪里美了,看着就瘆人。/剪辑:新周刊APP 孔大吉

家暴妆荒诞群像

打开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会发现“家暴妆”成了一个热门词汇、追捧者正在增多。

包含“家暴妆”词条的小红书日记超过5000篇;#家暴妆#微博话题接近30万次阅读;关于家暴妆的抖音视频超7万次播放……

数千份“作品”,堆出一个新兴潮流趋势,但评论区映射出的创作意图,却充满对家暴的迷恋。

有人对疯狂吐彩虹屁,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TM爱死这个家暴妆特效了”;

原来被打是一件很酷的事件吗?告辞了。/社交平台截图

有人表示“好像真的被家暴了”“眼影的进步,从家暴妆开始”,以此炫耀自己以假乱真的化妆技术;

 家暴是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往外逃,城外的人却想进去,挺讽刺的。/社交平台截图

有人自称大神,拍摄家暴妆教程,并温馨提示“别忘了在脖子、锁骨也抹点血红色”,极力营造真实血腥的效果;

“学会后也别忘了点点关注、点点赞。”/社交平台截图

还有个美妆博主,用了一张疑似被家暴的图作视频封面,把观众骗进去了才说“其实是打医美(皮秒)弄成这样的”,接着开始推荐遮瑕膏。

在这些人眼中,家暴妆是一种极具美感、能彰显个性的艺术形式;有能力化好家暴妆的人,自然也比别人多一分优越感。

真相却是,每一句看似赞美的言论,都散发着恶心的气味。家暴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受网友,即便追溯到它的起源地——国外社交平台instagram,也是恶评满满。

今年4月,国外女网红@the human kind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张眼角有淤血的照片,配文“我可爱到会被逮捕”,并发起#Mug Shot#挑战,引发模仿狂潮。

这里的Mug Shot指“入狱妆”,特点是监狱背景墙、受伤的脸和桀骜不驯的表情。拍摄的初衷,是满足网友变身古惑仔与人干架被捕的电影情结,与“暗黑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家暴妆的前身。

初期的“入狱妆”与家暴妆不沾边。/社交平台截图

直至美国彩妆博主James Charles在一张看似挨打了的照片下方,写下一行字——

“被家暴后我依然很美、睫毛弯弯。”

这场美妆狂欢终于向畸形、极端的边缘,伸出试探的小手,衍生出“家暴妆”一词。

“被家暴后依然很美”,这种导向跑得可够偏的。/社交平台截图

国外网友大感不适,纷纷指责James Charles“这是美化、支持家暴的行为,是在受害者伤口上撒盐”,更有人破口大骂“你脑子有病”。

博主虽然随后删除了照片,但这股风潮已刮入中国,愈演愈热烈,变成一场博取关注的畸形大秀。

“请停止这种挑战,目睹所爱之人身体受伤害,是十分痛苦且心碎的,正如同一个人为了获赞,通过妆容假装自己被性虐。”/社交平台截图

小众文化和行为艺术?

这锅它们不背

主动模仿家暴妆的人,断然是认同这种妆容的。

他们的观点有两个,一是认为应该支持言论自由,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是上纲上线”。

 “娱乐而已,干嘛这么认真。快来围观这个老实人!”/社交平台截图

可是,言论自由不等于侮辱自由。

你向领导客观地提出建议,没人觉得不妥,但你问候他全家,可能会被告侮辱罪,因为“言论自由”不能触碰道德、法律底线,更不能伤害第三方。

早两天,微博博主@曹大宝就“贵州公交坠湖已致21人死亡”新闻,评论“才死了21个”,点燃网友的怒火,遭到大量指责和举报。事件以微博账号被封、相关公司与他解除合同结束。

是举报的网友“太事儿了”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在自己受到伤害时,能容忍围观者捧腹大笑,甚至夸赞“这舆论环境真好,大家都能自由表达情绪”。

在网上宣传家暴妆的人,与博主@曹大宝并无区别,都是故意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人。

畅所欲言,不等于歪曲事实吧?谁被家暴后,还这么“仙气飘飘”啊?/社交平台截图

认同家暴妆的第二个观点,是“家暴妆属于小众文化和行为艺术”,要鼓励多元文化发展。

提起小众文化,大家会想到鬼畜、同人、Lolita洋装、JK制服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立特定精神风貌和身份认同的小圈子,也就说,圈内人玩得欢腾,但不会打扰圈外人。

但显然,家暴妆已经打扰到全社会,不能单纯归入小众圈子——

它不像“万圣节鬼妆”那样是虚构文化,背后是真实且残酷的现象,将人一遍遍拉入有关家暴的回忆深渊、重复感受着强烈的不适和恐惧。

此外,这种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虽怪诞、离谱,但内核具有现实警惕作用。

行为艺术中当然有“暴力情结”,比如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于1974年带来的《节奏0(Rhythm 0)》作品。

意大利工作室内,玛丽娜在桌面放置了玫瑰、水、羽毛、匕首、十字弓等72件物品,准许观众任意挑选其中一件、强行触碰她的身体。

起初,观众都表现得十分绅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察玛丽娜。

人性是不可考验的。有人递给她玫瑰,有人朝她身上泼水,有人把图钉钉入她的手背,有人举起了装有子弹的枪。这场艺术结束时,玛丽娜已被吓得泪流满面;观众四处逃散,不敢面对自己刚才的行为。

“人们总是害怕简单的东西,如痛苦、受苦、死亡。我要向观众展现这一类的害怕,然后在恐惧中解放自己。”

这是玛丽娜《节奏0》的诠释,也道出行为艺术中“暴力情结”的存在意义——

人们表面上抑制了暴力发生,但暴力因子其实从未消失。利用“暴力手法”刺激大众的视觉神经,促使他们释放、直面本我,挑战社会负面情绪与不公平。

总而言之,行为艺术中的“暴力情结”是为了揭露社会现实问题。

揭露的过程是痛苦的,无论对艺术创作者还是对观众,会迫使他们在精神刺激后进行反思、重塑三观。在《节奏0》中参与“侮辱行为”的人,最后都承认自己“有阴暗的B面”,并有意识地改变这一面。

有人一边逼迫玛丽娜举起自己的裸照,一边欣赏她抽泣的表情。

反观化着家暴妆的人,他们的表情毫无痛苦悲伤之意,只有炫耀与嬉笑。

这难免会给不了解实情的人造成“家暴是正确的、好玩的”错觉,甚至会给有家暴倾向但不敢行动的人发出暗示:家暴并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这个锅,行为艺术不背。

用艺术手法抨击家暴妆,当然没有问题,但家暴妆是糟粕,与艺术差得远。

2015年,西班牙艺术家Alexsandro Palombo为呼吁大众关注家暴问题,通过化妆手段,将8位好莱坞明星塑造成目光呆滞、浑身伤痕的家暴受害者。

Alexsandro Palombo说:“暴力的最大帮凶就是沉默,但生活可以是童话,如果你打破沉默。”

2019年,国外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场名为“我不想死”的活动,网友们用9000多张“受家暴后”的照片,讲述家暴对本人、对孩子、对家庭造成毁灭的故事。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端家暴血泪史。/社交平台截图

照片中的人,眼神无助,让人看了心痛且愤怒,这才是艺术,它们与家暴妆的区别,一望而知。

“哭泣的声音被掩盖了”

2009年10月,北京女孩董珊珊抢救无效死亡。

10个月前,她与丈夫王光宇手牵着手、领了结婚证。婚后第3个月,她跑回娘家,向家人和警察哭诉经常遭到丈夫殴打凌辱。接下来的7个月内,她先后报警8次,却得到“夫妻不好管”“都是家事”的回应。

有一天,丈夫强迫她光着身子站在窗前、用强光照射长达2个小时,扬言“如果再逃跑,就杀了她和她的家人”。

这让董珊珊不敢离婚。

董珊珊过世前遭受的最后一次殴打,丈夫“用拳头打她、用脚踢她,从卧室门口,一直踢到床上,哪都打、哪都踢,直到她倒在床上为止,也不知道踢了她多少脚”。

她被推入ICU后,已浑身浮肿——

“她看上去像一个怀孕、妊娠将近足月的患者,肚子已经鼓起来了,肺有广泛的挫裂伤,就像被群殴过。”

“腹膜后巨大血肿;右肾变形萎缩;头部多发挫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裂伤,四肢多发挫伤、淤血……”这是婚后8个月,董珊珊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时的诊断书。/央视新闻截图

据全国妇联统计,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

家暴的现状如此残酷惨痛,为什么还有人觉得家暴妆有趣?

因为,他们从未主动了解、更没有设身处地去思考家暴的严重性。

2014-2016年间,中国涉及家暴的一审案件数量共94571件,仅38名男性自诉遭受妻子家暴,其余99.9996%的施暴者都是男性。

这并不是事实的全貌。94571份离婚判决书中,仅3741件被认定存在家暴行为,认定率仅为3.96%;事件被媒体挖掘、进行公开报道的概率,就更少了。

家暴有多可怕,若非亲眼所见,绝对想象不出来。/《中国反家暴》截图

此外,大众受联网信息偏好机制的限制,难以触碰兴趣以外的信息,导致他们很少接收到家暴的新闻。脑子里还没形成概念,自然也不会主动搜索、拓展兴趣范围。

就像暴雨洪水的新闻,各大媒体天天报道,仍有人质疑“怎么不敢反映实情了”。

不是没有消息,而是我们没关注,对家暴事件也如此。

无心且无知,让“家暴妆”这种变形的所谓“艺术”,大行其道,变成一场盲目的大众狂欢。

请远离这种作秀。/社交平台截图

当家暴变成一种娱乐,将有更多人毁于这场娱乐。

妆容,是一种展现魅力的手法;而家暴,无论怎样美化,始终是凶残与丑陋的行为。

将两者划等号,无论是故意为之或纯粹贪玩,都不值得认同。

娱乐至死的后果,是娱乐致死。

✎作者 | 颖宝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微信更改推送规则,点击**【在看】【星标】**

在每一篇推送里,与新周刊及时相遇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你迷恋的盛世美颜,绝大多数都是氛围美人

闪婚又闪离,村里的婚姻不谈冷静期

被热搜惯坏的时代,再看不到一场真挚对话

你永远想不到,凉茶壶里卖的是什么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肖战粉丝要举报 Steam 这事是真的吗?

知乎用户 Leo 川 发表 你现在跟我说他们举报中央电视台我都觉得正常了 知乎用户 本初子午线 发表 据 2019 年消息,早在 2018 年 Steam 的中国用户数就有近 5900 万。 Steam 2018 分析报告:5.14 …

为什么平台被封要怪举报的人? 而不是平台本身就有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肖战的剧被人举报被人刷低分的,肯定也不是举报人的问题,肯定是肖战的问题 知乎用户 陆仁贾 发表 为什么肖战被抵制要怪抵制的人?而不是肖战本身就有问题? 同样的逻辑的问题,请题主说一说? 另外,我来推个小链 …

「地方债」是怎么运转的?

知乎用户 kaola198312 发表于 10/24/2014 其实 @何露雪 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我就补充一些具体的实例,阐述下前因后果,方便像我这样的小白理解。 一、缘起——分税制 一切都缘起于朱相在90年代初推行的“分税制”改革。在分 …

B 站是否会成为中国的 YouTube,并且超过 YouTube?

知乎用户 一山同学​ 发表于 2/26/2020 只说说细分领域吧,游戏,确切点说是电子游戏。 B站有很多出色的游戏up主,毋庸置疑,风趣、娱乐,也不乏有内容。B站也有很多搬运外网并进行翻译的up主,旨在用一种相对严肃的方式,来展现游戏的魅 …

从大厂出走的技术牛人,没有撇掉危机感

中国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靠数字人才的跨行业流动和溢出实现的 文 | 王凤 编辑 | 谢丽容 最近,某工业互联网平台AI团队的领头人李巍面试了一些从科技公司出来找工作的技术人才。这些人中,基本没有谁让他特别满意。 李巍其实是实打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