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女子被反绑按倒,动手者涉嫌触犯非法拘禁罪
昨晚看了个视频,看得我怒不可遏,把手里的碗都摔碎了。 事发于广州一个城中村里,两名年轻女子因为去村口取外卖,被多名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和村里的“工作人员”围堵,以其中一名女子不戴口罩为由对其横加指责,双方发生争执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 …
作者 | 吴大宇
没有疫情的时候,李炳金在广州市海珠区,是一个工厂的烫衣裁缝,他以一己之力养育留在老家的10岁孩子。
11月13日,结束集中隔离、返回住处时,李炳金发现,村口的防疫政策变成“只进不出”。他告诉南风窗,村里曾出现阳性个案,他担心被感染,于是打算在外找地方住下,等待解封、回厂继续打工。
不过,那时的旅馆都歇业了,李炳金一时不知怎么办。这时候,他遇到了敏仪。
敏仪的家就在海珠,她是一名社工。11月15日,她看见了有人滞留街头。此后每一天,她去探望他们、询问需求、送去饭菜。
比她早两天,资深公益人陈嘉俊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们多是解除隔离后、暂时无法找到住处的人”。
陈嘉俊在一个叫“一起撑广州”的群聊里讨论,很快地,更多热心的人加入进来,展开了一场街坊间的互助行动。
陈嘉俊告诉南风窗,与他过往10多年参加的公益项目不同,这次的很多提供帮助的人,除了“闻讯而来”的志愿者,还有很多邻近的市民街坊。
汇拢起来的热心街坊们,办事效率并不低。多名一线志愿者告诉南风窗,一周以来,四方的捐赠解决了滞留人员的温饱,有时甚至物资过多。
陈嘉俊表示,这些地方也受到了政府关注,很快增加了饮水设施、物资包,新的安置场地也在增加。更重要的,滞留人员的安置、返乡问题正在解决,情况一天天好转。
陈嘉俊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如今的安排,“让人感到这座城市是有人情味的。”
秩 序
11月15日早上11点半,敏仪见到李炳金时,他已经几天轮换吃八宝粥和泡面。
当天中午,她找了一家尚在营业的饭馆,买了32份热乎乎的盒饭,朝李炳金方向送。
李炳金对南风窗回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谢)”“等以后我的情况好转,我做更多事回报他们。”
在帮同伴搬运行李的李炳金
李炳金是潮汕人,在广州住了23年。从住处离开时,他带了很多行李,“有热水壶、被单、充电宝,还有排插”。他还带了一个金色手柄的话筒,无聊时,开启音响,就能唱喜欢的伤感情歌。
敏仪是经同事乐儿的分享看到了消息。早上8点半,她来到李炳金落脚的地方,看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见此状况,乐儿、敏仪与所在机构“广州小家公益”的社工、志愿者商量,联合成立了一个“守望海珠”的群组。20个人搭起手头资源,为此募捐了3万元。
相似的互助行动在多处展开。陈嘉俊所在的“一起撑广州”群组,从11月12日开始关注此事。很快,包括陈嘉俊在内的公益人士决定发起专项合作小组。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简称“千禾”),就是其中一座连接各方的“桥梁”。
千禾互助防疫工作小组成员卢喜兰告诉南风窗,给滞留人员献爱心的市民很多,为了把大家的爱心落到实处,一线志愿者和热心市民通过走访收集需要帮助的人员信息。
卢喜兰说,除了更高效外,这么做还考虑到隐私问题。“过去有人将滞留人员的照片发在大群,希望引起关注,但后来大家讨论,还需要照顾(他们)隐私,给照片做一些模糊处理。”
“尊严很重要。”
社群既定,原则明确,大家奔忙起来。社会力量通过线上合作的方式,得到了最有效的联动。
爱在邻里
从无序到有序,来自现实的需求变化,决定了志愿者们需随机应变。
志愿者之一徐鑫告诉南风窗,最早,需要食物,面包、零食、饮用水。逐渐地,滞留人员会主动提出生活上的需求,“想要肥皂、想要热水壶、拖鞋等等。”
最近几天,随着广州白昼渐短,天气渐凉,“群里开始讨论,是否需要预备帐篷、保暖的被子。”
提前领取保暖被的滞留人员
几乎每一次新的需求,都对应一次热心人士的募捐活动发起。
徐鑫最初的“工作”是每天下午查看群聊运送需求,开车取物资、再运至滞留人员聚集地。
他把这叫“接单”。不过运力是免费的。
私家车在封控区内很稀缺,满足出行条件的很少。徐鑫告诉南风窗,一开始,他只能单兵作战。后来,有了十几人的车队群。现在,车队群里有四五十人。
曾经一度,为了节省运力,志愿者们鼓励住在滞留点附近的居民率先实现互助。
敏仪回忆说,团队与住在附近的居民建立了联系,很快,“邻居”纷纷将家里的物资捐了出来。
“一位75岁的奶奶(今天)煲了7壶热水送过来。”
“餐馆老板坚持每天额外送鸡蛋给他们,说鸡蛋增强免疫力……大家都好爱他们。”
这是敏仪的工作文档里,她记录下的感受。这本特别的“日记”,写了很长。
令敏仪记忆深刻的,是海珠区鸿运花园的一位女士,人都叫她“群姐”。“群姐”在路上见到滞留人员,回去发动了一批邻居捐赠,有口罩,鞋子,还有厚被子,很快就派上用场,解了燃眉之急。
人的需求,因为时间地点而不同,物资供应要匹配。卢喜兰说,她们设计了一份在线协作的表格,让一线人士做摸底工作,将滞留人员需求做出汇总。需要多少被子、脸盆,以及近些天的帐篷、雨伞,明细一览无余,避免物资捐赠重复。
雨伞及御寒衣物
不过,常态管理再充足,也免不了特殊状况。而且,这往往事发突然。
徐鑫接过许多紧急的个案,生病急需药物,孕妇急需安置……都需要随机应变、克服难关。某个夜晚,他已经躺在了床上,看到有紧急需求,又起身出门。
最晚的一次,凌晨3时才回到家。
那是接送一位怀孕37周的、即将临盆的孕妇。她与丈夫一起,带着一名11个月大的宝宝。
凌晨12点多,滞留点志愿者在群里求助,迅速引起注意。
“不能让她大晚上在外面过夜,还抱着一个小孩子。”徐鑫拨通了在凤阳街道、专门安置滞留人员台球厅老板董元兵的电话,问他能否帮忙接收。
1000平方米的台球厅,容纳人员已经到了极限,接纳新人也可能增加风险,董元兵可能很为难。
徐鑫很清楚这点。
电话接通了。“老板一听她这种情况。没说什么,让我送她过去。”
尊 严
与志愿者们交流多了,南风窗记者发现,互助与帮助是他们习惯挂在嘴边的,而不是传统的“救助”。
陈嘉俊告诉南风窗,这群人并不需要救助,“他们只是暂时没法回家。他们是健康的,或者相对来讲低风险的,与我们任何一人没有任何不同。”
根据一线志愿者的摸底,很多滞留人员希望找一份工作,尽快赚钱。以往,秋冬季节是制衣厂生意最忙碌的时候,大量的订单涌入,给了人回家过年的盼头。
随着互助行动逐渐深入,陈嘉俊说,“第三阶段,我们打算对接一些能提供工作岗位的机构,看能不能接纳部分人。”
志愿者给滞留人员送盒饭
“昨天(11月22日)开始,我们陆续有调整。有些人事实上贫困,而有一些只是回不了家。随着现在部分商铺营业,有些地方能叫外卖,我们现在会告诉他,哪里有吃的卖的,让他们自己买。”
多位志愿者告诉南风窗,许多人是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尊严很重要。
敏仪也表示,她很能理解滞留人员内心的害怕和恐惧,既害怕被人感染,又害怕被歧视。“所以我走向他们沟通的时候,不会全副武装,而是穿长袖长裤,带好口罩、护目镜。”
“不要把他们当做一个刚隔离出来的人。”
敏仪会把对话更多的重心放在对方身上。“不是去给予他们东西,而是问他们‘你怎么样了’‘想要什么东西’,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敏仪觉得奇妙,一些人个性孤僻,可能连周围人的话都不听,但只听她说的。有些人开始做起了志愿者,帮忙搬物资、当对接人、主动组织核酸。
秩序与温情逐渐在这个并不稳定的“队伍”流通。
小小的反馈让敏仪心生温暖,让她想要持续伸出手臂,拉人一把。
徐鑫也说,自己持续提供帮助,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动力驱使。因为,“正好自己在这里。”
“一想到他们离你很近,你就想帮一把。”
卢喜兰告诉南风窗,这次疫情中看到了市民街坊之间的互助,人人出力,自发形成各个小节点,相互接棒。
每个小节点像一个发光的泡泡,辐射一小部分人,最后逐渐点亮众多个体。
被帮助的人,也自发前去帮忙搬运物资
广州城市包容,民间比较有活力, 公益组织数量也很庞大,“人们不会在意太多外在的东西,也不会将好话挂在嘴边。都是先干了,先做了再说。”
人的力量十分坚韧。徐鑫如今想起来仍感到触动的事,发生在11月15日。他刚做志愿者没几天。
他在夜晚收到了一线人员的群聊信息。一个父亲带着5岁女儿刚结束隔离,打算在隧道将就过一夜,第二天坐高铁回家。
一线志愿者为父女二人找了一个临时办公室,想让女孩睡得舒服些,但是父亲拒绝了。原因是,怕错过第二天通向高铁站的班车。
徐鑫发现自己住在附近。于是,他把一床用了10年、陪伴他从大学到工作的被子,又带上了儿子的毛绒小熊,送给了这对父女。
徐鑫送给小女孩的毛绒玩具
他至今对那一幕印象深刻。坐在隧道里的女孩天真快乐,与凌乱的隧道口格格不入,“听说今天可以玩通宵的手机游戏,她像脱缰野马般兴奋”。
第二天傍晚,该父亲给徐鑫发消息,两人回到了湖北老家,正接受隔离。
父亲还发来了一张女孩的照片。
照片里,女孩的眼睛很大,依然天真单纯。那一刻,徐鑫有点触动。
他觉得,自己好像帮助守护了一份纯真。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向由
新媒体编辑 | 苏米
排版 | 八斤
点击图片 即刻订阅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昨晚看了个视频,看得我怒不可遏,把手里的碗都摔碎了。 事发于广州一个城中村里,两名年轻女子因为去村口取外卖,被多名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和村里的“工作人员”围堵,以其中一名女子不戴口罩为由对其横加指责,双方发生争执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 …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李波 何国胜 11月11日0时至11月13日24时,海珠区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 疫情一点点变得严峻,人们日益感受到形势的迫切。 10月23日中午,刘伟成和往常一样出门上班。 他是广州一汽巴士三分公司93路线的车长,每 …
收录于合集 #殷盛琳 43个 文****丨殷盛琳 编辑****丨王一然 作为一名三线小城的急诊科医生,周恒自认擅长控制情绪——几乎每天,他都要处理各类紧急情况,随时待命坐上地点未知的救护车,或者奔赴下一场急诊手术。 但7月的这天,当他看到抖 …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就离谱离到家了,人家就去你那办点事被滞留了,不想着怎么把人送回去居然想把人直接留下了???人老婆孩子父母都在内地的人你让人家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留在新疆??? 我真是不想说,这算不算强制… 劳动,我感觉我恶意了,但是 …
**标题:**上海游客遇新疆疫情,变身葡萄采摘工,120元1天包吃住月底回家 **作者:**不掉线电波 来源:微信公众号“不掉线电波” **发表日期:**2022.10.9 主题归类:新冠疫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