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心情抑郁的时候做什么事情能开心一些呢?
知乎用户 简单心理 发表于 7/7/2020 文|简里里 简单心理创始人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 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 …
_抑郁_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_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_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人民日报)
我上高中的时候,那是一个青春疼痛文学盛行的年代。当时,我们年级疯狂地流传《三重门》、《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期的《萌芽》杂志和新概念作文选……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找到了共鸣,缓解了我们的抑郁和伤痛,让我们深刻地觉得,自己不是异类,我们并不孤单。
那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周记,我写的周记也属于这种风格:青春期的叛逆,卑微的暗恋,一切敏感脆弱的心事,对自由的向往,对应试教育和家长专制的抨击…
班上还有个黑黑胖胖的男生,他写的周记是玄幻武侠风,深受男生欢迎。那个年代,我们也看江南的九州缥缈录,看今何在,看沧月沈璎璎,看《今古传奇》……
我们俩的周记本只要一发,都是先在班上传阅一圈,几天之后才传到我俩手里,这中间本子在谁那儿我们都不知道。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交作业,因为我俩的创作欲非常旺盛,给我们面前扔个石头都能对着它写出五千字。
我说的这些,85-90 生人应该是有共鸣的。我们怀念自己的青春,因为那个年代和现在太不一样了。个性自由的声音甚嚣尘上,我们以反叛为傲,我们在重点高中翻墙出去打夜市,我们给校长信箱写检举信揭发学校食堂和小卖部,我们时不时停课回家反省,我们用文言文写反讽的检讨,我们在班里搞小团体拉帮结派,我们很痛苦,但我们有同伴,我们能够被理解,我们不孤单。
很多大人一旦成长为大人,就忘记自己童年的恐慌和无助,忘记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和不安。
他们只记得当下的辛苦与不易,他们觉得与生活的苦比起来,学习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是的,**学习本身并不苦,苦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苦的是一个月休息 1 天半,其余每天都在凌晨五点的起床铃中醒来,没时间洗漱,没时间蹲坑,没时间洗头洗澡,上课不能说话,下课不能睡觉,到班不能迟到,在教室里不能吃东西,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
苦的是你没有资格抱怨。国家供你九年义务教育,各种补贴各种助学机制送你进大学,整个社会都尊重人才,整个省都在内卷,你高考整条街不能鸣笛,整座楼不能装修,整个社会给你让道。苦的是你父母辛苦赚钱供你读书,他们舍不得吃穿,指望你走出小镇,改变命运。你出生在最好的时代,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你有什么资格抱怨?
苦的是你埋头苦学了一个月,成绩丝毫没有起色,苦的是你后面那个人天天跟同桌谈笑风生,从不努力,闭着眼也比你考得好。苦的是每次成绩出来,要忍受老师的挖苦,家长的斥骂,同学的嘲讽,苦的是你明明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你不知道你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会让人满意。
没有人来告诉你:你其实并不孤单,你的所有困扰,都不是无病呻吟,都是一个敏感的少年,出自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而不得的正常的痛苦。
你好像没有同伴,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应是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大家好似已经以「痛苦」为耻了,在作文里,山河一片大好,个个根正苗红,都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是意气风发的中国青年,都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未来的栋梁,你置身其中,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废物。
你追的星,大人说这是饭圈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袭,活该塌房,活该被整顿,你已经不敢说自己追星了。
你玩游戏,大人说这是洪水猛兽,“防沉迷” 一开,你连号都登不上去了。
你看动漫,大人说多大的人了还看动画片?很多动画陆陆续续都看不了了,连你最喜欢的迪迦奥特曼也被封杀了。
重点不在于这些东西究竟对青少年好不好,应不应该整顿,而在于你慢慢发现,全世界都在否定你喜欢的东西,等于在否定你这个人。
作为一个高中老师,我真的非常心疼我的学生。
我从教第一年教的学生是 99 年的,后来便都是 “00 后”。我觉得这一代孩子综合素质更高,更乖,更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更符合祖国对人才的期许。
但他们好像比我们当时更不快乐了。
不是说非要得上抑郁症,才值得关注。抑郁症毕竟是病理性的,但抑郁情绪在高中生中蔓延的程度之普遍,也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必须不快乐?为什么非得不快乐,才能成才?
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和家长,都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把任何一个来自欧美大陆(包括拉美东欧)的普通小鬼头突然转移到越南的社会 / 家庭 / 学校环境进行生存,不考虑语言障碍和作为异族的区别对待,ta 要是不抑郁我还觉得挺稀罕的。
家庭系统: 不鼓励个性,但是鼓励无脑服从,不服从就殴打辱骂。个性太强、想法太多、不愿意压抑自我就会被权威(这个阶段一般是家长)打压和负面强化。服从听话则经常被正面强化(比如语言和物质奖励),再进一步合理化道德化形成思想钢印 (比如孝顺)。当人的本能和自尊长期被压制,并通过扭曲的外部信息素进行了主观合理化,那么几乎必然会产生包括不限于自卑、抑郁等问题。这里我还需要加一个,在越南广泛被实践的家庭组成模式大概率是双方的结合不是基于互相吸引,而是为了回避社会道德压力和被接纳,这种情况又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夫妻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言传身教给孩子的信息素(不过度展开,这个话题很大,有点离题)
教育系统: 各位是一毕业就忘本了? 即使由于惨烈的高考(失败普通人的下线极低,所以父母更焦虑)间接传导的学业压力不考虑。就是同比欧美大陆超长的在校时间也够让人郁闷的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越南初高中生是朝 7 晚 9 的,而欧美大陆的普通学生我没有看到过或者查到过超过 8 小时的,两边的小鬼头你稍微接触一下就会感受到精气神和活泼程度的明显差别。然后家庭里的模式在教育系统里又通过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模式被进一步加强。
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是通过家长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你爸妈如果被社会在实质上 996 且无法有效反抗以及进行有效自保,公司 / 上级经常跨过底线侵犯他们的时间和非工作相关的自由意志。这些被压制住的负面情绪最终是要投射到什么东西上的,大概率会传导到孩子。
以上内容只能覆盖越南的一部分抑郁青少年,并且解释抑郁现象的一部分成因。只能作为参考。如果你家庭很和谐,平等欢乐,那很好我为你高兴,不需要在评论区和我扛。
我只是在客观描述我观察和分析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对是错,是不是可以避免,我都没有表态。
人们进入青少年时期即中学时代,就已步入第一个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们发现,心理疾病有明显年轻化的现象。
这一方面与家长们的科学意识有关,更多患有自闭症、认知功能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被更早地发现和确诊。
另一方面,这也与当代全人类的生活节奏、时代文化背景等有着很大关系,很多原本心理健康的人们在更早的年龄段开始出现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凸显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春期带来的生理变化
在初一前后,学生们开始进入青春期,性发育成熟,身体开始出现第二性征,体内激素水平出现显著变化,同时性趋力、躁动感、攻击性、冲动性也随之升高。这些都受到生理发育的直接影响。
2、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影响
青少年们在生理功能和脑力上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开始产生成人感,开始在意自己的「成人角色」和尊严,但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和心智与成年人还有明显差距。所以青少年在面对自身经验和实际能力不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3、人际敏感
身心的发育使青少年再一次对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人际关系情况产生敏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同性别的伙伴间的位置,以及在异性同龄人眼中的形象等。
青少年再一次面对同伴竞争心理与建立友谊之间的平衡问题,而在荷尔蒙首次处于旺盛水平的阶段,且由于人际经验和心态的不足,青少年较难把握这种平衡,因而容易出现人际压力与心理冲突。
4、家庭因素
中学生的父母进入中年阶段,家长们在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同时,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主需求增加,开始产生更多不同于父母的想法,家庭里开始出现权利斗争。
很多家庭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而进入家庭矛盾的高峰期。家庭氛围不和谐很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建立。
5、学业压力
对于中学生,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了减负的意识和行动,但升学压力仍然客观存在着。很多中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复习的时间和强度不低成人的「996」。缺少足够的休息和娱乐导致中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释放压力,这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6、无意义感
以上提到的困难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核心问题是在面对以上压力的同时,很多青少年缺少目标和意义感。当今家庭普遍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很多青少年找不到奋斗的动力,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当前的生活感到缺少意义。
所以,近些年,我们从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遇到一些不大的打击时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现实生活的无意义感也是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核心原因。
**青少年阶段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次高发期。**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常常被家庭和社会所忽略。也有很多学校、家庭或个人想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希望获得帮助但难以找到专业的资料和工具。
本测评是根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制作而成,充分考虑了我国中学生的文化特性与行为习惯,属于症状取向的心理诊断量表,旨在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症状进行检测,本测评有着良好的信效度,是心理行业针对中学生人群常用的专业测量工具。
本测评共有 60 个必答题目,来探查 10 个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可以全面且详细地反映 13—18 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会根据被试的具体情况给出初步的指导建议。
点击下方卡片进入测试↓↓
请不要因为误解而伤害不幸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抑郁症并不等于我们在生活会感受到的抑郁情绪,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也不是我们误解中 “心灵脆弱” 的孩子。
抑郁症在生理、行为、思维和情绪上都会有表现,其形成往往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导致的。
抑郁是一种情绪,不光是人还是动物,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情绪。抑郁在这个层面是中性的,和人的喜怒哀乐一样,轻度的抑郁具有一定适应性的功能,悲剧写的好的人一般都有抑郁情绪。
然而, 抑郁症却远远超过了抑郁情绪,郁郁寡欢、不开心绝不是抑郁症的全部,这种疾病带来的是个体在生理、行为、思维和情绪上整体的失常:
生理上
行为上
思维上
情绪上
抑郁症患者并非像我们认为的情绪低落而忧郁,更多是各种情绪的融合,比如:
就像下面这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早上醒来直至夜晚入睡前,我的悲伤令人难以忍受,而且似乎体会不到任何欢乐或激情。每一件事——每一个想法、每个字、每个动作都如此费力。曾经生气勃勃的一切如今都变得单调、无聊。我感到自己了无情趣、令人厌烦、一无是处、头脑混沌、麻木、愚蠢、冷漠、无精打采、死气沉沉。我根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任何事。大脑似乎放慢了速度,而且已经磨损至实际上全无用处的境地。那一团扭曲、缠绕而又可悲的混沌的大脑只会不断凄惨地叙述着我的一无是处及性格上的弱点,而且用完全绝望的无望嘲弄我……”
很多人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而不自知,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表现出了类似的症状,请密切关注这种状况,并且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你还在用弗洛伊德的那一套理论来解释抑郁症吗?还觉得患抑郁症的人一定会有童年创伤吗?还认为他们是心智不够坚定才会在受挫后抑郁吗?其实,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有的人即使遭遇过童年创伤,但是之后并没有发展为抑郁症。抑郁症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导致的,下面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
临床意义上的重度抑郁症可能和家庭遗传有关,近亲中有重度抑郁患者的人获同一疾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 5 倍。科学家可以比较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共同患病率来观察遗传,这类研究最近得出的结论是,抑郁症的遗传率大概为 40%。**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一些特定基因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比如去年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发表文章,宣布他们找到了两个重度抑郁症的基因标志。此外,抑郁症通常会和其他精神疾病一同出现,比如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饮食障碍和药物滥用。有的时候是其他疾病引发了抑郁症,有的时候是抑郁症导致了其他疾病的出现。
面对无力改变的遗传和基因因素,在得出更加确切的基因研究的结论之前,看起来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了解易感病倾向的同时,着重关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够控制和干预的环节。
抑郁症是可治疗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可以被治愈。对于很多人来说抑郁症是一种没有终点的疾病,一旦得了抑郁症,好像永远也回不到正常了。的确抑郁症并没有完全康复的标准,当从一次抑郁发作中恢复正常之后,在未来的日子里,抑郁发作随时都有可能复发。
有过一次抑郁发作的人第二次复发的可能性有 60%,第三次复发的可能性提高至 70%,第四次复发的可能性会高达 90%。抑郁症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但是人们很少能够坚持如此长的时间。在治疗的间隔期,病情很可能会恶化,治疗会变的更加艰难。抑郁症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坚持下去可能会获得胜利,如果放弃那么注定是失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全球共有大约 3.5 亿人(占全球人口的 5%)都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在这个世界上,有抑郁症的人和割扁桃体的人一样多。**在生活中,当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总的来说,抑郁症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与身边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
如果你想对抑郁症了解更多,还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
精神卫生系列科普:抑郁症
京师心理大学堂的视频
· 1.7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68151267470946304)
视频来源:公众号 “精神卫生 686”。视频由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出品,已获转载授权。
其他资源推荐:
http://www.mooddisorders.on.ca 心境障碍协会网站
http://www.psycom.net/depression.central.drugs.html 心境障碍的治疗
http://www.depression.edu.hk/gb/home.html 香港大学抑郁症自助网站 “忧郁小王子之路”
参考文献:
[1]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第七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苏珊 · 诺伦 - 霍克西玛著,刘川,周冠英,王学成译.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 3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3]王建平. 变态心理学(第 2 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Panel D G.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Volume 2: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J]. 1993.
[5]Xia L, Yao S. The involvement of gen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5, 9: 329.
作者:白 | 编辑:草芽君
相关原文:
欢迎关注心理学科普平台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知乎私信联系。
中国人太难了
中国人的痛苦是传递的,很多孩子的抑郁其实是父母的抑郁的转移
现在,在整个社会中,抑郁已经不是一种罕见现象了,而在青少年期则尤为突出。
其实,很多在中年期才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抑郁患者,在回顾的时候,他们也往往发现自己最初的发病是在初、高中阶段。
而且近两年来,抑郁症正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了。
[
抑郁症究竟有多可怕
曹惠的视频
· 27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23721562772520960)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得抑郁的这么多,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关于抑郁症形成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不同流派,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或者说也许永远不会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一方面,每个人得抑郁症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没有两个人抑郁症形成的原因是完全一样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之所以得抑郁症,基本上都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形成的,它一般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
但是,形成抑郁症的原因也不是完全无规律可循,心理学家们总结了一些形成抑郁的原因,涵盖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生物进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当然还有心理因素,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如果这些机制有所偏颇,就容易使我们产生心理问题,当然也包括抑郁;另外,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也容易触发抑郁发作。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生理、心理、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形成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影响。
原生家庭,特别是在三岁之前,我们与父母及其他重要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将极大程度地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养不当,将是形成抑郁的最大祸根。
1、爱的缺失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分析家们认为,抑郁根植于早期的缺失。如果婴幼儿在遭受一些伤害时(或者存在这种威胁),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则容易形成无助和无望感,这种无助和无望感将根植于潜意识。长大后,如果最初的创伤被近期一个突然的打击再次激活,比如离婚或者失去工作等。无论突发性事件是什么,都将有可能重新激活婴幼儿期的创伤记忆。一经触发,就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世界,一味地想要退缩。
在咨询过程中,很多来访者刚刚进入咨询室,就开始讲述他们的原生家庭或成长经历。这证明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关注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经常提到父母离异、死亡、争吵、家庭暴力等等。确实,因为父母死亡或者分离,特别在儿童时期失去母亲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童年时期经受过严重丧失(特别是与父亲或母亲相分离)的抑郁患者更容易有自杀倾向。
那些在幼年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长大后也感觉自己是不被爱的、不受欢迎的、多余的。进入青春期后(目前青少年呈现低龄化,已经有不少小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如果有突发性事件触动了幼年记忆,将极有可能掉进抑郁陷阱,并易有自杀或自残现象。
2、过度依赖
近来人们对于抑郁患者过去不良的父母养育模式更为关注,这也与精神分析中的依恋理论相一致。依恋理论认为,在成长过程中与照料者关系亲近的人在和他人交往时,更容易发展出一种适应性的人际模式,即 “安全的” 依恋模式。相反,那些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惩罚性的或不一致的人,更容易发展出一种适应不良的人际模式,即 “不安全的” 依恋模式。不安全的依恋将导致与他人的交往模式出现问题,容易形成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这些对他人高度依赖的人在体验到被拒绝时更容易变得抑郁。
过去,我们比较关注由于父母的缺失所造成的孩子抑郁,但是许多研究者现在相信,至少对抑郁来说,关键的风险因素不一定是丧失父母,多数情况下是父母的养育不当。当中国特有的一代独生子女走进咨询室之后,我们发现许多的孩子是在一种过度保护的模式下长大的。父母、爷爷奶奶们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甚至是 “无微不至” 的关怀,却缺乏情感方面真正的关怀和给予。缺乏真正的温暖和关心,导致孩子们长期感到无助和过度依赖。长大成人后,遇到应激事件时,他们因为感到无助而出现抑郁。
3、丧失自尊
丧失父(母)亲的孩子,自尊将会受到严重伤害。他们往往感觉自己在朋友与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低人一等。
另外,父母将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尊。
自尊的丧失是抑郁的主要特征,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有心理学家认为,抑郁患者是 “爱的瘾君子”,他们通过不断地从其他人那里寻求安慰和鼓励,来补偿自己已经耗尽的自尊。
许多抑郁症患者,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赞赏与关心。一旦失去(更多可能的是他们的担心,而不一定是事实),他们就容易掉进抑郁漩涡。
4、愤怒内化
弗洛伊德把抑郁描述为对丧失的反应,对丧失的悲伤和愤怒仍然处于潜意识状态,而不是在脸上直接表现出来。当一个人失去心爱的东西时,会产生愤怒和愧疚感。愤怒是面对失去的一种自然反应。而愧疚感,是觉得自己没有对现在已经失去的心爱的东西采取恰当的行动。由于愧疚感,把自己的愤怒转向了内部而不是外部,从而产生了自我憎恨和绝望,抑郁就会产生。在自杀情况中,“内在的愤怒” 逐渐上升为 “内在的谋杀”。
幼年失去父亲或母亲,或者失去爱与保护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内在的愤怒与愧疚感,他们抑郁的可能性也远远高于其他人。
5、悲观漩涡
抑郁的人通常比较悲观失望,对于事物的两面,他们往往看到的是不好的一面,这也基本上源自于父母或教养者的影响。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一般来自两种家庭,一种家庭过于悲观,另一种家庭过于乐观。
在过于悲观的家庭中,看待一切事物皆负面,他们可以在所有事件中都能找到不好的因素。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一种螺旋向下的自动化思维。例如,一位老公说了一句:今天的鸡蛋煎得太老了。可能这位妻子的一天就完蛋了。她的螺旋向下的思维是这样的:我把鸡蛋煎得太老了——我连一个鸡蛋都煎不好,我还能做好什么?——如果我什么都不能做,那我的老公还要我做什么?——如果我的老公不要我了,我的生活该怎么办?——如果我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证了,那我要如何活下去呢?——我都活不下去了,还活着有什么意义…… 不过是这位老公早上随便的一句话,一般人听了,可能也就一笑了之,但对于一位抑郁症患者或者是陷在抑郁情绪中的人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
你们肯定会说,在过于悲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悲观,那在过于乐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问题呢?是的,在过于乐观的家庭中,父母看待一切事物都是 “正面” 的。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事实上,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对于 “负性” 的那一面,我们不看,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在过于乐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习惯性地只看好的一面。当他们一直处于家庭保护中时,没有太大问题。一旦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就会发现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会造成他们世界观的崩塌,这时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抑郁。
6、内疚自责
成长于一个不幸福家庭(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父母吵架等)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内疚与自责感。幼小的他们认为,由于自己的存在才造成了家庭的不幸。
在很多父母关系不和,却未离婚的家庭中,一方父母常常说是为了孩子才保住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的。所以,孩子不得不承受着父母婚姻不幸福的责任。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存在,父母就会生活得更幸福。许多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死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他们往往选择牺牲自己以换得家庭的幸福。
也有一些未婚先孕的父母,因孩子的出现不得不进入婚姻。当夫妻吵架时,他们会对孩子说,要不是有了你,我才不会和他(她)结婚呢!这同样也让孩子承担了家庭的不幸,孩子的内疚、自责也由此产生。
这些内疚、自责,往往是抑郁的根。
[
抑郁症的成因——生理基础
曹惠的视频
· 60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95550124265820160)
1、遗传
抑郁症是否会遗传呢?关于这点,目前好像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有观点认为,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其他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其中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性更高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是有遗传因素的,但支持率并不高。
关于遗传因素,我有一个自己的观点:不管遗传因素是否会造成抑郁症易感性升高,但是希望我们能够放下对这一点的担忧。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可以去追踪寻源,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不要过多地去关注这一点,因为如果我们觉得抑郁是因为遗传造成的,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岂不是更绝望?当我们绝望之后,我们就会更加缺少走出抑郁的动力。另外,即使有遗传因素的原因,概率也仍然是很低的。对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来说,理论上也只有 30% 到 40% 的遗传概率。抑郁症遗传的概率就更低了。既然概率也不是那么高,我们又何必去纠结于这一点呢?即使我们得了抑郁症,也不一定是遗传因素引起的,所以我们最好放下这一点吧!
2、血型气质
大约 2000 年前,希腊人认为,抑郁状态是体内 “黑胆汁”( black bile) 过多所造成的,而 “忧郁” 一词本身的含义就是“黑胆汁”。
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即黑胆汁增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非常复杂,因为有很多原因可能会造成黑胆汁的分泌,这其中也有遗传因素的原因。希腊人认为有些人天生属于黑胆汁——忧郁型个体,顾名思义,这类人群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得抑郁症;他们也相信后天的一些因素会造成黑胆汁的分泌——压力、饮食以及季节变化会影响体内黑胆汁的含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导致了我们心情沮丧,而心情沮丧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生理过程,即黑胆汁的分泌。这似乎也是一个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吧?
2、化学递质
近些年来,有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抑郁症的发作与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受体功能的改变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体内的某些物质如多巴胺、5 - 羟色胺(血清素)、甲肾上腺素等等含量太低,就更容易出现抑郁、冲动、暴力和攻击行为。这些物质是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虽然它们在人体中的含量极少,但作为人活着的幸福因子,如果这些微量元素失衡,将直接影响幸福感,导致抑郁。许多抗抑郁药都是通过提高脑内的化学递质来改善抑郁情绪的。
这些化学递质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这个观点目前在心理学界和医学界应该已经形成共识。对于导致这些化学物质含量不同的原因,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只是说某些因素会导致我们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分泌功能紊乱引起了这些物质的减少;另外天气影响(例如秋冬季节、阴雨天气,都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运动量减少等等,也可能会引起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医学上可以通过药物来调节这些物质,个体也可以通过多晒太阳,多多运动来调节我们体内的这些化学物质,减轻抑郁。
4、器质变化
100 多年前,医生们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那时他们通过一些外科手术去改变这些变化。现在这种病理改变多通过持续服用抗抑郁药物,是可逆的。
也有观点认为,大脑中的某些病变引起了抑郁症。医学家们通过睡眠脑电监测、脑电图研究、CT 研究,确实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时间变短、觉醒次数变多,甚至一些患者出现大脑的一些区域萎缩(例如海马、杏仁核等)。不过,在心理咨询室内,根据来访者在医院里所做的身体检查结果表明,有器质性变化的人极少。
心理因素导致抑郁症,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到底哪些心理因素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呢?
1、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是导致抑郁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注重这个因素。
l 非黑即白:在许多人的字典里,只有 “对” 与“错”,而没有灰色地带。他们使用二分法的思维,事件要么被贴上白标签,要么被贴上黑标签。然而,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是非判断也可能不一样。如果总是用 “对” 与“错”来进行判断,将会带来很大的困扰。
l 糟糕至极:习惯将事件发展的后果想象或推断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地步,甚至是灾难性的结果。例如,如果男朋友在情人节没有给自己送花,就感觉男友不爱自己,想要分手了,进而今后再也没有人能爱上自己,最后自己将凄惨地过完这一生;如果自己某次考试没有考好,就很难考上名牌大学,将来也找不到好工作,自己将一事无成,悲凉地过完此生。其实,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如果人们坚持 “糟糕至极” 的信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
l 以点盖全,窥一斑见全身:以某一点推断一个人或整件事,仅根据对事或人某一方面的了解,就形成定论。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并且整体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视,只关注失败和剥夺。例如,某人说了一句粗话,就推断这是一个粗鲁的、低素质的、不可交往的人;如果自己某件事没有做好,就推断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等等。一些人面对某次失败的结果时,常常认为自己 “一无是处” 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这时情绪是指向内的。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
l 绝对化: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在他们的字典里,“总是”、“肯定”、“绝对”、“一定”、“所有”、“必须” 等经常出现。这种绝对化的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l 外归因:失败总是由于别人或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这种外归因,极易造成无力感和挫败感。确实,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和外部环境,这也是属于我们不可控的因素。但如果我们总是将成功或失败都归于外在因素,对于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将无能为力,一旦遇到事情发生,我们将极其容易焦虑与抑郁。
l 应该:有些人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的 “应该”:伴侣应该对我好,应该对我忠诚;父母应该对我无条件地爱;领导应该负责任,应该比有我能力;老师应该比我懂得多;朋友应该考虑我的感受,不要丢下我一个人,与别人出去玩;我付出了那么努力,就应该成功;…… 但是,这些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无完人,客观事物的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改变。如果我们一直用“应该” 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然而,这些不合理信念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对其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某些不合理信念,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人无完人,我们当然多少会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以,我们的情绪也跟着起伏。如果我们生活正常,带着这些信念生活,并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您的不合理信念已经影响到生活,甚至已经将你带入抑郁陷阱,那么,首先要意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去改变。
2、不自信
抑郁症患者多数不自信,甚至可以说非常自卑(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在轻躁狂期,却又过度 “自信”)。由于他们的不自信,他们的生活里又充斥着内疚与自责。
对于有些患者来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总会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在不健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他们甚至为家庭的不幸承担责任。在一个充斥着争吵、暴力,或者离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在往往觉得是自己的错,才使得父母争吵、离异。甚至母亲被打、自己被揍也都是自己的错。这种不自信是根深地固的。在意识层面,他们不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但在潜意识里,他们却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这种不自信很难通过意识层面进行改变,需要从潜意识里,从根部进行修正,这也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幼年时的一些经历造成了他们的不自信。例如说,从小父母就拿他们与 “别人家的孩子” 对比,而且父母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的短处与 “别人家孩子” 的长处对比。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变得非常不自信,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郁郁寡欢,甚至陷入抑郁,更严重的是,或者在某一点的触发下,就有可能演变成抑郁症。
不自信甚至自卑,是许多抑郁症患者陷入抑郁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非常自卑,他们几乎能从每一件事情中找到否定自己的理由。他们也总是习惯拿自己的短板去对照别人的长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一个学习成绩好,长相平平的女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漂亮;而一个长得非常漂亮,但学习成绩却不是特别优异的女生,却又总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而有的女生既漂亮,成绩也不错,又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不如其他那些学习成绩平平、性格外向的女生招人喜欢。对于那些非常自卑的人来说,不管怎么样,总能找到自己不优秀的理由。
自卑与实际情况并无直接关系。一位家境十分优越,自身条件也相当优秀的女孩:170CM 的个子,60 公斤的体重,人长得也很漂亮,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国外名校。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女孩,毕业后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不工作也没有社交,陷入了深度抑郁。
3、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导致许多人陷入抑郁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完美主义披着一件非常华丽的外衣,导致许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当与许多抑郁症患者讨论完美主义的时候,他们往往非常震惊,甚至有时非常愤怒——完美主义不好吗?正因为有完美主义,所以我的事业才会成功,我的人生才有意义,如果我放弃了完美主义,那我活着岂不是更没有意义了?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混淆了力求完美与完美主义。是的,无论我们做何事,我们都要尽量认真,力求完美。也就是说,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将事情做得更好,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完美主义却不是这样,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和他人都要做到 100% 完美。然而,这是一件在现实中非常困难,或者根本难以做到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最绝对的事情就是没有绝对。但是完美主义者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如果做不到 100%,他们就不能接受,如果不能保证 100% 的成功,他们就不敢尝试。
哈佛幸福课的讲课老师泰勒,对于完美主义的定义是:对充斥于生活中的失败的一种 “失能性” 恐惧,尤其对于我们最关心的方面。
这个定义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失能性” 恐惧,这不仅是对失败的恐惧,而且是一种削弱我们、使人停滞不前、让人不敢尝试、不敢冒险的恐惧感。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待失败,都会有些恐惧,也会感到尴尬或沮丧,这很正常,这就是人性,不管我们喜欢与否,它都确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喜欢失败吧?完美主义者与非完美主义者的区别在于:非完美主义者将失败看作成功之母,经历失败是为了获得成功;而完美主义者是不允许也不能面对失败的,这将导致他们裹足不前,当然也就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如果长期不成功,就会丧失自信,从而导致抑郁。
第二方面,“对于我们最关心的方面”。也就是说,完美主义者也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要求 100%,只有在自己最在意、最关注的方面才有这样完美的要求。当我们在自己特别在意的领域不能获得成功时,将会有非常大的挫败感,长此以往,或者有一个我们自认为的重大失败时,将会导致我们陷入抑郁。即使我们在其它领域获得了在别人看来非常了不起的成功,也无计于事,因为那不是我们关注的点。
完美主义多源自于家长或社会的过高要求。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学校甚至幼儿园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甚至还未出生,就已经加入了竞争行列。当我们获得某种成功后,例如考试得了满分,就能得到家长、学校、同学及社会的肯定;当我们失败后,例如考试被扣了5分,回家后就得看父母的脸色,甚至挨打,在学校也不可能得到表扬。于是,渐渐地我们就希望自己一直在这样的成功之列,不允许自己有一丝的失败。完美主义就此形成,到了后来,即使父母和社会已经不再这样要求我们,我们却已形成习惯,难以放下。
在咨询室里,许多父母表示非常无辜,他们说,自从孩子抑郁后,我们已经不再要求 TA 了,但 TA 还是对自己要求很高,我们也没有办法。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他们在孩子的幼儿期、童年期就已经种下种子了,长期以来还一直浇水、施肥,等到开花、结果了,发现这果子不是自己想要的,就说,这果子不是我要的。这也增加了孩子的痛苦,因为孩子们更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果子是如何结出来的。
例如:典型的完美主义——要么拿一等奖,如果拿不到,就不学了。
4、无助感和无望感
当我们陷入抑郁时,无助感和无望感一直弥漫着我们。许多陷入抑郁中的人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没有色彩的。
身陷抑郁时是非常痛苦的,有时甚至感到非常绝望,你越想把自己从抑郁的泥潭里拔出来,陷得越深,当绝望到极顶时,就不想再挣扎,甚至想放弃生命。
曾经,有位来访者说,十几年了,他都没有见过阳光。当他在催眠中看到阳光,泪流满面时,我也曾感动得流泪,但当时只是被他感动了,却未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当我感觉自己沉在海底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他的感觉——即使外面阳光灿烂,你却仍然浑身冰冷。
5、糟糕的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是让许多抑郁症患者特别头疼的事情。这并不是说抑郁症患者的人际关系都不好,恰恰相反,许多抑郁症患者的人际关系显得特别好,在抑郁症没有爆发之前,他们对他人非常热情,特别为他人考虑,也有些人显得特别开朗,他们有时甚至能成为人群中的开心果。但是一旦离开人群,他们就感到特别寂寞、悲伤、情绪低落并难以自拔。即使在人群中,他们也不是真正快乐,但是他们又不能接受自己的郁郁寡欢,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的抑郁情绪,他们不得不强打起精神,花费很多的能量去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这种表演将会花费他们非常大的能量,在某一瞬间,他们再也装不下去了,于是就陷入了情绪崩溃之中。那位高中生的 “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然后我抑郁了”,正是这种情况最好的写照。
许多抑郁症患者非常担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好,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许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好,而是他们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能让别人满意,从而导致了他们回避人际关系,缺少了人际互动。另外,缺少了别人对他们的正面认可,他们的情绪会更加低落,抑郁也会更加严重。
6、消极、悲观
一次考试失败后,就断言 “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一次失恋后,就认为“自己再没有幸福可言”;几次求职失败后,就恐慌“自己今后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等等情况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少见。一点小事也足以让一些消极、悲观的人担心非常糟糕结果的发生。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要随时随地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非常关心并不断担心其发生的可能性。
7、习惯逃避
如果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发现,在你的周围,有很多人是避免冲突、避免矛盾的。通常情况下,他们的人际关系都非常好,大家也愿意与这样的人成为朋友。
对于这群人来说,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承担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避免冲突,他们往往选择逃避。所以,他们在生气、发怒时,尽量不表现出来,而是把这种愤怒转向自己(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这种压抑而不自知了)。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能够一直压下去,也不会抑郁,但对内攻击会通过身体疾病表现出来。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在某一瞬间,他们的情绪再也压不住,就爆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抑郁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有话就说出来,有怒就发出来,抑郁的患病率将会大大降低。但我们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有气往肚子里咽,这也为日后的抑郁种下了因。
8、过度依赖外部赞许
有些人对于别人的赞许有着病态的依赖。从学习、工作、长相、衣着、爱人、孩子……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赞扬,他们耗费了大量得精力,有的人甚至不化妆就不能出门,他们不能允许他人看到自己的瑕疵。如果某天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不完美,那就不会被赞许,将导致全天无精打采。
这可能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当我们得到父母或生命中重要他人的赞赏时(例如我们考了好成绩、上了名校),我们就能得到爱;或者,我们在父母对别人家孩子的赞扬中感受到了冷落。所以,我们很早就知道要重视别人的看法,要注意别人的评价,要光宗耀祖,才能让父母脸上有光,这样他们也才能爱我们。这也是患上抑郁症的压力所在,一个人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活着只是为了让别人评价,抑郁或许很快就会光顾。
9、行为习得而来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有条件的爱,交换的爱。长大之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带入这种模式。在婚姻中,这种交换模式会特别明显 “我都为你做那么多了,为什么你还对我不好”、“你生日时我给你买礼物了,为什么我生日时你却忘了?”、“我那么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当我们为对方付出之后,总是期待得到回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烦恼。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我们楼下的一个小孩,只要我们能听到他的声音,他绝对是在哭,即使他说话也是哭着说的。我猜想,他应该已经学到了,如果他哭的话,他的要求就能得到满足;而如果他不哭的话,可能他的要求就得不到满足。所以,在他有要求的时候,他就会使用哭这一武器。
另外一个更隐秘的武器是 “生病”。对于“生病” 这个武器,通常来说,父母们是很难意识到的。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却比比皆是,只是人们很难把孩子的生病与心理联系起来。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那就是,孩子生一次病就变坏一次。这个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当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和家人就会特别关心孩子,孩子能够得到平时根本得不到的许多东西。例如,生病的时候,父母会请假在家陪伴自己;生病可以不用上幼儿园;生病时,父母会抱着孩子;生病时,想要什么,往往都会比平时更容易实现,等等。于是,孩子就觉得生病是有 “益处” 的,当他下次再有愿望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生病。这是潜意识层面的,孩子并不是有意的。只是当初在他生病的时候,他习得了许多东西,写进了潜意识,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这些方式。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自卑?即使有的人自身条件非常好,仍然还是没有自信心?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你要做得好,才会有人爱你;你要听话,我们才爱你;你要学习好,我们才爱你;你要不生病,才是健康的,才能够活下去……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从小习得的,而且我们的父母和社会还会不断地强化它们,它们被深深地写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不再需要别人的提醒,也能不知不觉地按照我们习得的模式去行动。
10、固化思维的影响
我们的思维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而这些思维是从我们出生起,由我们父母和这个社会对我们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有的思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渐渐地,这些思维就变成了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一对悲观父母的教养下,孩子如何才能乐观、有主见?
当生活中遇到某些变故、创伤及压力,可能会触发我们的抑郁情绪。
离婚、爱人去世、失恋、家人生病、亲人离世等等重大事件都有可能是触发抑郁的按钮。甚至我们人生中的喜事,如结婚、生子也有可能触发抑郁。
在事业上,失业、金钱损失、不可理喻的上司、胡搅蛮缠或傲慢无礼的下属等等也可能激发抑郁。甚至有时升职、毕业、开始新的工作等也可能导致抑郁发作,因为这时人生将面临新的挑战、新的环境,如果不能成功适应,产生抑郁情绪也是正常的。
在学校,孤独、被孤立、挨批、被体罚、遭校园霸凌…… 孩子也会发生抑郁的情况。家长们可能想不到,学习优秀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陷入抑郁。有时,一次考试失利或老师、同学、家长无意的眼神也可能会让他们陷入抑郁。
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如:地震、洪水、疫情等灾难发生时,抑郁也是比较容易被引发的。
另外,还有一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事件,如:同事、同学、亲戚、邻居生病或意外离世,也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抑郁发作。而这些引发因素还不容易被发现,因为这些事件看似与我们并无直接关系。但这些事件会引发我们无意识里的焦虑、恐惧、悲观等,它们会成为无意中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多身体或心理疾病也可能导致抑郁。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心理出现问题,我们都容易不开心、情绪低落,甚至失眠、厌食等等。
另外,许多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饮食失调症、精神分裂症、特别是药物滥用(有些药物中的成分可能对情绪有影响)常常导致抑郁。
***********************************************
以上这些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些原因,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他们没有自己的经济能力),往往也由于家长对于抑郁的不了解,甚至有的认为孩子是"作"从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青少年改变是最容易的,但心理咨询也是最难的,因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又最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干扰。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咨询师陪着孩子向前走了三步,父母们往往要把孩子向后拖两步。或者往往由于父母的原因,孩子就不愿向前走。
◆不愿改变
首先,很少有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由做父母的自己造成的。虽然许多父母也在说孩子问题是由我们造成的,但是,极少有人真正愿意去改变自己。
或者,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在改变了,但其实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逃避或者说是节节败退。
有的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造成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就会逐渐降低对孩子的高要求,甚至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要求了。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改变,而孩子们感觉到的则是父母对自己的失望,这时孩子们会更加自暴自弃,却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有的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过分呵护之后,就一下子对孩子放手,任何事情都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殊不知,经过他们这么多年的 “培养”,他们的孩子心理状态仍然处于幼儿期,甚至处于婴儿期。试想一下,你如何能让一个婴儿或一个幼儿,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呢?这时孩子就更加手足无措,或者是更加退缩。
甚至有些父母,在无计可施时,自己逃进宗教,他们号称这是他们开始关爱自己了。这看起来好像他们是去过自己的生活了,同时也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放手。但是,这其实是他们的逃避,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他们当初的言行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现在却想一下子甩手不管了。
父母们认为这时把孩子推出去是为了让他们锻炼,但其实他们就像把一个婴儿直接放到室外,让其自生自灭。
有的父母还会感到委屈,甚至对孩子产生愤怒,他们觉得别的家长也都是这么做的。他们也送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去学习各种琴棋书画,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没问题,而自己的孩子就有问题呢?!自己根本就没有做错,错在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愤怒,也更加拒绝改变自己。
◆急功近利
有些父母们足够幸运,他们的孩子愿意改变自己,这时很多家长又会把心理咨询师当做神仙,他们觉得心理咨询师应该有特殊技能,通过开导或教育一、两次,孩子就能迅速地改变状况,走出困境了。
其实,真正的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咨询师开导或者教育来访者。真正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去觉察自己,发现自己,从而真正地改变自己。所以,心理咨询相对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的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的。
◆小富即安
在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很多父母们还是很配合的,因为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咨询室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是无计可施了(在我国,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的),这时有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就特别愿意抓住。
随着心理咨询的推进,孩子们肯定有着很大的变化,当家长们感到轻松一点点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放松了。他们又开始以学习和工作为借口,拖住孩子的心理咨询进程。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家长们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们很难意识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正在阻止着孩子走向心理健康。
◆感到害怕
孩子发生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时,父母们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改变前的孩子让父母们很难受,但毕竟那是她们熟悉的孩子;孩子改变后,他们会轻松一些,但是,这个孩子不是他们曾经熟悉的孩子了,或者他们会觉得,孩子不受控制了;
也有很多**父母甚至会嫉妒心理咨询师,**因为在心理咨询师的包容和允许下,孩子们愿意敞开心扉,什么都可以跟心理咨询师说,而父母们却很难与孩子有这样的沟通;
许多孩子在家从来不喝水,但在咨询室里能喝二、三杯白开水;
有的父母要跟孩子说一件事情,他们不能直接跟孩子说,而需要通过咨询师来转达;
父母说了很多遍,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做或者不做,但在咨询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们就愿意去做或者不做了;
。。。。。。
◆夺回控制
到了一定阶段,父母们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有意无意地拖住孩子的心理咨询了。在孩子严重时,父母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来咨询;当孩子们好一点之后,父母们的主动性会差很多;再后来,父母们就渐渐地不让孩子来咨询了。说得严重一点,这时,家长们开始争夺控制权了。
如果孩子们的咨询效果已经得到巩固,那还不错。但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咨询效果并未能够得到巩固,所以,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孩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当然啦,在孩子的变化过程中,家长们也会适当地改变自己,或者说为了孩子,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自己。但是,由于家长们并没有从内在真正地改变自己,天长日久,他们很难坚持下去。当家长们回到以前的状态时,也是孩子们向原点回归时。
当然啦,抑郁了并不代表就是抑郁症,大家也不要过于恐慌。
那如果抑郁了,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
抑郁症怎么自救《解读抑郁 告别抑郁三步走》告诉你,抑郁了怎么办?
曹惠的视频
· 13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29590533224591360)
祝福大家一切安好!
**************************
本回答的内容基本节选自《解读意义 告别意义三步走》。这本书虽然不是走出抑郁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说,不是你只要看了这本书,抑郁立刻就能好了),但是希望能够给到大家一些建议:您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走出抑郁,以及在去医院之前您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希望能够给到大家一点点帮助。
祝福每个抑郁症的人都能够重拾快乐。
大多数疾病,小到感冒发烧,大到心脏病,人们都说 “别太忙,不要累着”。
唯独抑郁症,人们说 “你要忙起来,忙起来就没时间抑郁了”。
作为疾病,是什么错觉让人们以为忙起来就不抑郁了?
说到底,人们不把抑郁症当病。
把它等同于矫情、懒惰,那么忙起来当然能调节了。
人们忽视了抑郁症的病理性基础(神经递质失衡引发的丧失活力机制,神经系统紊乱)。
人体活力产生的机制被疾病剥夺了,活力低迷难以动起来,于是,人们都笑话是他们自己懒惰不忙起来。
忙起来如果就不抑郁了,还要医学何用。
那些年纪尚幼的中学生小患者,天天在校读书,闲吗?高校里的研究生,闲吗?医生要求休学,大众说忙起来就不抑郁了,与医学对着干,非得在学校跳楼了才是真的抑郁症。世间魔幻。
事实证明,忙起来抑郁症的病理性不会退散。你看到的工作着的患者,只不过是一边工作一边承担着不为你所知的病痛罢了。你只看得到他工作的样子,看不到背后疾病的缠绕。
与抑郁症共存。
而不停歇的忙碌有加剧病情的风险。就像一个发烧的人不注意休息,不停下忙碌的脚步愈发严重一般。
无论何种疾病,病人社会功能尚存,也只能平常心的正常做事,该停下就停下,而不是盲目「忙起来」。
做事,与忙是两回事。做事是范围内力行的事。忙是超出份内之事,事多,不得空。
做事,会充实缓解病情。而忙,会加剧病情。
我工作连轴转,会导致生理躯体症状复发。不能太忙,也没法干体力活。
一天忙下来,到晚上下班回家,开车的途中就开始发作。大脑眩晕,或者心脏不正常,心率过快,引发心脏官能症。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捂紧心脏处,怕不受控出事故。
所以,那些个喊着人忙起来就不抑郁了,去搬砖干干活就不抑郁了,我都当是害人。
孩子检查出来抑郁了,这只是一个结果,在这个结果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我们不知道,生活里的哪一次打击就成为了冲垮孩子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放学以后可以在操场上打球,可以和小伙伴们蹲在院子里玩 piaqi,一个拍打拍打气可以玩一下午,一群同学聚在一台游戏机前大呼小叫,还经常在游戏机厅排队等机器。
我已经属于非常孤僻的类型了,我的青春岁月里也充满了喊小伙伴一起出门的团队活动。
而现在呢?
我看着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常常会感到惊恐,因为我根本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活成这种生来为卷的样子,清楚地知道自己 35 岁要失业,清楚的知道有另外一群人生来就不用经受着一切。
大范围抑郁都只能说中国人太乖了,这种毫无希望的生活,早就该组帮派、暴走族开始放飞自我了
儿童也抑郁?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惨剧,而悲剧的源头之一是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在北京精神有关的医院里,几乎每天都会接诊到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儿童没有成人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抑郁?学习压力仅仅是导致抑郁很小的原因,更多的是父母和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很多儿童在抑郁发病初期会有一些异样的言行举止,比如可能会说 “生活好没意思”、“没有一件好玩的东西”、“死了算了” 等成年人才说的言语,当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早期的抑郁表现,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总是无原因哭泣、失眠、过度忧虑、开始说谎和拒绝吃饭等表现,使得抑郁的治疗难度加大。
家庭因素和儿童抑郁有很大关系,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容易患上抑郁?家长为防止儿童患上抑郁应该做些什么?
1.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更易患上抑郁
■ 父母有抑郁病史
抑郁症能够遗传,并且遗传的概率很高,当父母一方有抑郁病史,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随访孩子及其母亲,直到孩子年满 16 岁。他们观察母子互动方式、孩子们的学习材料以及母亲的抑郁症状,并评估孩子们的多项认知能力。
结果显示,患有抑郁症的母亲与孩子的互动相对较少,对孩子们智力发育提供的刺激较少。在满分为 19 分的词汇测试中,母亲患有严重抑郁症的 5 岁儿童平均得分仅 7.30 分,而母亲没有抑郁症的同龄儿童平均得分 7.78 分。
尽管差距 7.78 和 7.30 之间的差距看起来很小,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有时父母没有抑郁症,但是家族中曾经出现过抑郁病史,与没有抑郁家族史的孩子相比患上抑郁症的概率会增加。血缘关系越近,概率越高。
■ 夫妻关系不好或离异
在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性格、习惯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青春期,是叛逆阶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的爱,性格方面就会很自闭,自卑。夫妻关系不好或者离异,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容易让孩子患上抑郁症。下图,调查了家庭关系对中小学生抑郁的影响。父母的关系和孩子抑郁有着重要关系。
■ 有无 “重男轻女”
中国一直以来有 “重男轻女” 的性别歧视现象。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对男孩的喜欢,但对女孩的态度一般,对待男女孩态度的不同容易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无法抹去的创伤,导致孩子的自闭,抑郁。特别是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对于女孩的伤害特别大。下图是华中科技大学调查某中学儿童抑郁在性别上和年级上的差异,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的抑郁比男生稍高一些。
■ 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有的家庭父母关系好,没有抑郁家族病史,也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但孩子依然发生抑郁,这是为什么?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导致孩子抑郁。对孩子们来说,父母是自己最亲密的人也是在成长过程中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在儿童阶段,父母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尤其是母亲给孩子的影响比父亲可能更加重要。如果连父母都不懂自己的世界,他们自己会很失望,进入一种抑郁的状态。
上图选自《儿童抑郁症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2. 被家长忽视的儿童抑郁信号
儿童因为年龄、经济、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即使表现抑郁、甚至向父母释放出抑郁的信号,常会被大人忽视或不理解。比如当孩子说出 “活着没意思”“真想死了算了”……,常常被家长忽视,没有放在心上;或是直接呵斥教训孩子“小孩子懂什么,有什么想不开的?” 甚至是和亲戚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将孩子的话当成玩笑。
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对周围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孩子早期表现出的抑郁情绪或心理,家长若能及时发现,找到抑郁情绪的原因,好好和孩子沟通,这个时候孩子也就找到了宣泄负面情绪、焦躁心理的渠道,能够在早期制止抑郁症的发生。
3. 防止儿童抑郁,家长可以这样做
■ 多和孩子沟通
在家长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出在沟通上。在沟通时,家长更多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总是觉得孩子年龄还小,什么都不懂,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替孩子做出自我认为正确的决定。在沟通时,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考虑孩子的感受。
关心孩子,也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父母,时刻关心孩子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不是生病等,而忽略了情绪方面的感受。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不会觉得孤独。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都不关心自己的情绪,他们自然会很失望。
■ 维持夫妻关系和睦
很多家庭,夫妻双方可能由于经济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还有和亲戚的各种关系,加上夫妻双方脾气也不好,会发生争吵的事情,经常是 “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有的甚至直接动手。这样一方面是伤害了夫妻双方,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在孩子的心里会留下阴影。尽量营造夫妻和睦的关系,给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多给孩子一点赞扬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 “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对比,“你看看 XX 家的孩子,数学考得那么好,你应该多向 TA 学习”“你看 XX 小朋友那么听话,你怎么那么淘气?”……
以此想督促自己的孩子,结果不知不觉中就伤害了孩子。很多抑郁自闭的孩子,很多原因就是因为父母的不肯定。多给孩子一点赞扬和肯定,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给 TA 赞扬,使 TA 更有自信。尤其是当一些事情做得不好时,比如成绩考得不好,多给 TA 一些鼓励,减少内心的不安和自责。
截止到 2017 年,全世界有 3 亿多的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偏于年轻化。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别让自己的小孩年纪轻轻就患上了抑郁症。
关心孩子不仅要关心 TA 的物质生活,也要关心 TA 的精神生活。当孩子和你说,自己有抑郁倾向时,或表现抑郁特征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当做孩子是在无理取闹。
最后,原小朋友远离抑郁的 “心灵感冒”!
参考资料:
1, 《儿童抑郁症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李小彩,赵丽娜等。
2, 《8-10 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王凯,苏林雁。
目录
问题标题里写 “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其实图片中还有一句话 “其中重度抑郁为 7.4%”,这个数字虽然也不小,但比起 24.6% 来说就没那么吓人了),然后就问 “为什么青少年得抑郁的这么多”,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都得了抑郁症。
我本科做毕设时用儿童抑郁做因变量,看到的文献里一般这种 “检出率” 指的都是问卷结果,而不是临床诊断结果。
比如常用的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CES-D》(新闻中提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所用的抑郁调查工具正是它的简版 CESD-9):
儿童青少年的问卷得分高于一个值,就会认为 TA 处于抑郁的危险,视为 “检出”,这是一个短期的情绪状态。
**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高发确实是现状。**2016 年的一项采用元分析合并流行率,分析了 2000-2014 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横断调查,发现抑郁的流行率达到 15.4% [1];且近期还在呈现线性增长 [2]。
**但这个数据不等同于临床诊断。**即便是问卷里呈现了重度抑郁的结果,也不是说 TA 就是重度抑郁症了,还需要结合状态时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判断,这个工作是需要医生来做的。
之前网上有个调侃,其实是我和同行们确实会遇到的情况:
孩子想的:想离开这个世界。
家长想的:TA 什么时候能上学?
其实孩子抑郁的话,家长一般也有很大压力,因为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情况;而如果孩子因为抑郁而不上学的话,家长就更焦虑了。某个假期后我在心理热线值班,接到的电话百分之八十都是孩子有情绪问题不想上学的家长打来的。
家长往往着急地问:我该怎么办才能让 TA 去上学呢?
但很多家长可能并不清楚,这时候的孩子是怎么想的,TA 遇到的困难对 TA 来说有多严重,而 TA 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
绝大部分家长肯定是希望孩子向好的,但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就可能会把力气使错方向,不仅支持不到孩子,反而也成为孩子的压力源。
(防杠声明:不是说 “孩子想不上学就可以不上学”,不是学校想把孩子推出去。作为老师,难道不也是和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在学校积极地投入学习、有个好结果吗?但这要看孩子的状态啊,有的孩子目前最重要的事情难道是上学吗?)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主题是 “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也就是重点关注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某个行业公号推送这一消息的底部,被赞到最高的一条评论是:
又忙又被边缘化,是心理老师的常态。
国家出过好几次政策,强调要按学生比例设置专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开心理课,要有规格足够的心理辅导室,心理老师要与班主任同等待遇。
落实情况呢,其实很大程度上都要看学校。我是幸运的,身处一个校长重视心理健康的单位;但我也知道,在更多学校中(比如我老家的学校),心理老师、心理室只是用于应对检查的摆设。
也许在一些校长眼里,心理健康教育没法提高成绩,没什么用;但我还是相信,学生的状态好了,才能有更高的效率,老师的待遇好了,才能有更高的热情。
哪怕我们在第一节心理课上,强调 N 遍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依然会有个别学生嘲笑其他来咨询室的学生;哪怕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做法。
图片中还提到一个问题,“低就诊率”。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少就诊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可能意识到了,但在病耻感和大众眼光的影响下不愿意就诊。
如果你就是后者,是,那些嘲笑是会伤人,但那是他们做的不对。去团结你身边那些理解、支持你的力量,去感受他们对你的关怀。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表面是心理问题,其实是阶级问题。
青少年得到抑郁简单粗暴讲是缺乏自己是谁可以有什么成就贡献价值的存在感痛苦。
人生中只是读书是不够的,需要父母、朋友、社会的各种关系。
主要受到,遗传——内源性抑郁,围产期——母亲产后抑郁,婴幼儿期情感肌肉构建……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 24.6%#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 10 万儿童青少年死于自杀。
在自杀者中,12-14 岁的孩子占了 60%,正是初中阶段的孩子。
青少年自杀的其中占比很大的一个原因是: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很难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没有目标,满是 “无意义感” 的痛苦。
除了好好学习,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价值。
甚至,找不到自己身上除了满足父母期待以外的任何价值。
逐渐,他们连学习也感到没有意义内心空荡荡,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缺乏自我效能感,是导致青少年受「无意义感」困扰,最终甚至会走向自杀。
应对:关注人、关注生活 #四大征兆识别早期抑郁症# 尽早治疗 #晒晒你身边的秋天有多美 ## 校园的秋天有多美 ## 为什么男人都爱钓鱼# 亲近大自然有真实收获的爱好 #心理学 [超话]## 微博新知博主 ## 育儿 [超话]## 一起家庭教育
## 育儿 [超话]#
亲子关系:关注 & 回应孩子的重要性,否则容易激活孩子羞耻感
婴儿在母亲子宫里就是相融共生状态,出生后,在心理体验上能够与世界相融,是基于在过去和自己的重要依恋对象在情感上相融。
这种相融不只是依靠物理上的喂养、拥抱…… 亲近与被满足,也需要当孩子自发性的情感表达被周围人看见和回应。
孩子可以逐渐相信,就算自己不去更改什么,就算自己天然如此,也是归属于这个世界的,会被拒绝,同时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会有所建树的自信;而不是很羞耻,需要躲藏在精神巢穴里的异类。
#育儿 [超话]## 微博新知博主 ## 一起家庭教育 ##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 24.6%# 抑郁正是因为关注与回应的缺乏,人际中缺乏爱的滋养,变成攻击向内而不是在社会上发展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针对抗抑郁症药物,一位英国记者约翰 · 哈里(Johann Hari)却指出,自己服用了 20 多年的抗抑郁药物,才发现一切只是一场骗局,其效用约等于 “安慰剂”,根本无法有效缓解和治愈自己的病情。
受到病耻感、文化传统、疾病认知等社会因素等影响,很多患者不愿、甚至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因而更多地依赖于药物治疗。
科学家之间存在广泛的共识,即抑郁是由三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表现为:生物学原因(基因)、心理原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社会原因(社会共同生活的广泛方式)。
内源性的抑郁是需要药物调整改善内分泌等。
9 大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抑郁的因素:
1. 工作的意义
2. 与他人的联系
3. 正确的价值观
4. 美好童年
5. 地位尊严
6. 对未来的期待
7. 大自然
8. 基因
9. 大脑
#育儿 [超话]##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 24.6%## 心理学 [超话]## 微博新知博主#
#育儿 [超话]##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儿童青少年期是精神卫生医学专家倡导全生命周期心理保健的重要时间节点
蔡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积极观察孩子,多陪伴多沟通,再努力从各种蛛丝马迹来判断孩子是否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
我们一般也会将它们归纳为三类,分别是生物学、情绪以及行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良、饮食障碍等问题。而在情绪方面,孩子则可能会表现出状态低迷、学习成绩下滑、厌学乃至紧张焦虑的症状。另外,行为层面的症状主要是一些过激举动,包括情绪波动大、多冲动行为等等。需强调的是,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一定患有精神疾病,而是说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家长应当首先寻求专业上的帮助,避免因一时的忽视酿成悲剧。
此外,学校的老师也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上述问题,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寻求专业帮助、联系家长等等。发现得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
上海市卫健委方面透露,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5 年全球有多达 10 亿儿童遭受身体、心理或性暴力;自杀是 15 至 19 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是 15 至 29 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我国 17 岁以下的 3.4 亿儿童和青少年中约 3000 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面表示,很多精神健康问题始于儿童青少年期,约一半的精神健康问题在 15 岁前就会暴露,四分之三的精神障碍患者第一次出现精神症状是在 24 岁前。
儿童青少年期是精神卫生医学专家倡导全生命周期心理保健的重要时间节点。
国家目前推出了 “双减” 政策 #双减政策# ,孩子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逐步丰富自己的学业之外的生活,想要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不仅仅是依赖读书,运动和健康、兴趣爱好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从客观上来说,精神卫生问题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无论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能会有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也都应当得到合理的帮助和治疗。
#微博新知博主 ## 育儿 ## 一起家庭教育#
学校不管这些啊。现在回想起我小时候,心理健康的主要保健品是卷不过我的大量其他小朋友…
坐在最后一排(被老师整的),欣赏前面一堆菜鸡做不出来题的样子,一天的劳累和压力都可以一扫而空呢。所以我那时候特别喜欢考试,远远超过上课。老师家长什么的,基本都在努力把你往抑郁的方向推。
这种保健方案显然没有任何推广的可能…
这个检出率不高,正常。
1,抑郁,不完全等于抑郁症,所以这个 24.6% 的数据不等同于抑郁症,而是有抑郁状态的青少年,大概超过 60% 的抑郁状态,可以自愈。
2,抑郁症的治疗问题不仅仅是患者不愿意看病,除了药物治疗外,国内的心理咨询,除了大学常备的免费咨询以外,几乎都是精神分析法和动力学,这些咨询以时长收费,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咨询师没有治愈患者的动力,同时,咨询师培训鱼龙混杂,合格的咨询师非常少。
3,实际上,将抑郁症归结于社会环境,是没有客观支持的,灵北制药公司(H. Lundbeck A/S)曾调查显示,在劳动者年龄段内,曾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比例,英国为 27%,澳大利亚为 26%,美国为 23%。也就是说,即使在发达国家,其比例也是在 25% 左右,这显示了抑郁症比例,与社会环境的无关性。
4,抑郁症检出率上升,是公众对抑郁症了解之后,重视了的结果,比如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日本的抑郁症检出率只有个位数,但是经过重视后,人们不再将 “抑郁” 视为一种羞于告人的事情,检出率也在 10% 以上(学界认为仍有大量隐瞒)。
5,由于 3,对于社会环境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推锅给学校或者企业也是没有依据的,抑郁症患病率无法通过环境改善降低,所以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增加抑郁症康复率,以及减少重症抑郁症,这点需要原生家庭和心理学界的共同努力。
6,不断炒作抑郁症很严重,抑郁症很高发,这种舆论也需要控制,因为有可能形成心理暗示造成一些伪抑郁症患者,也有可能搞成无良药品商和无良咨询师对患者的剥削。
7,规律运动,均衡的饮食,以及很多方法可以缓解症状,促进自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我之前的回答。
以上。
供参考。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6 年约有 6.2 万名青少年因自我伤害而死亡,这已成为 15 至 19 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幕后黑手。
抑郁症最可怕之处就在于:
患者有自杀的企图。而且,有些患者会伪装,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但会悄悄地计划和实施自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 · 福尔在其《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公开信》中明确指出:
抑郁症如今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约半数终生心理健康障碍患者始于 14 岁之前。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止精神痛苦发展至危机阶段的关键,也能够挽救许多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所以,今天我们聊聊儿童抑郁症,这可不少见!
01
抑郁症,孩子也有吗?
抑郁症,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但是,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成年人的疾病,至少也是青少年。
至于小孩子嘛,他们什么都不懂,怎么会抑郁?
事实真的如此吗?
2007 年,美国做了一项调查,纳入超过 78,000 名父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抑郁时点患病率如下:
3-5 岁:0.5%
6-11 岁:1.4%
12-17 岁:3.5%
时点患病率的意思是说,在 2007 年,所调查的 3~5 岁孩子中,有 0.5% 的孩子患有抑郁症。
这个数字看起来也不算高,不过,抑郁症的孩子,不是随时处于发病状态的。所以,某一时间段的调查,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美国的调查还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 11%。
这是个专业名词,意思是说,有 11% 的青少年,都曾患过或现在患有抑郁症。
不仅如此,回顾性研究表明:存在抑郁障碍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 40% 未得到治疗。
我们有多少孩子没有得到治疗,甚至根本无人关注呢?
一定要等到悲剧发生后,才痛心疾首吗?
还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和青少年中,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约为 2:1。但是,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中,男孩患抑郁似乎比女孩更常见。
02
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目前是比较明确的,如果孩子存在以下情况,请家长们高度重视:
1、低出生体重。
正常的新出生婴儿体重在 2500~4000g 之间,如果小于 2500g,为低出生体重儿。
2、有一级亲属患抑郁和焦虑的家族史 (包括母亲的产前或产后抑郁)。
一级亲属,指父母或兄弟姐妹。
3、家庭环境不良或照护者与儿童之间存在冲突。
4、早期经历不幸,如受到虐待、忽视或亲人的去世。
5、心理社会压力因素,如同伴关系不佳、受到同伴侵害 (欺凌),以及学业上的困难。
6、性别上的原因,如跨性别儿童(这并不少见,我写过了,有兴趣可以搜一搜)、同性恋,尤其是受到过欺凌的孩子。
7、以消极方式理解事件和应对压力的孩子。
8、有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学习障碍、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等疾病的孩子。
9、因各种原因受到过创伤性的脑损伤。
10、患有慢性疾病。
03
孩子患抑郁症后有哪些表现?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和成人类似,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多与孩子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异常。
1、情绪低落
这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孩子在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沮丧、悲伤或忧郁,感觉无助,或者认为自己使别人失望。
2、易激惹
表现为对所有人和事感到 “恼怒”、“不悦” 或“烦扰”。消极、好斗、好争论。有些孩子会表现得无法忍受挫折,对于轻微的挑衅都会以暴怒回应。
研究发现,儿童抑郁症中,情绪低落的发生率约为 58%,情绪低落合并易激惹的发生率为 36%,易激惹的发生率为 6%。
3、心境反应性 (mood reactivity)
这是个专业词汇,意思是应对积极事件时受鼓舞的能力。
也就是说,与同伴的积极交往、寻求刺激等行为能暂时提升抑郁症孩子的心情,所以,他们表现为迫切地寻找同伴或玩刺激性游戏等,以此方式来缓解抑郁。
4、兴趣减退
如果孩子以前很喜欢下棋、踢足球、玩乐高等活动,现在却将此描述为 “无聊”、“愚蠢” 或“无趣”,那家长一定要小心。
5、食欲或体重变化
抑郁患儿的食欲和体重可能下降,也可能增加。
6、睡眠障碍
失眠、嗜睡,或睡眠模式的变化,如昼夜颠倒等。
7、精神运动性激越或阻滞
这又是两个专业名词。
精神运动性激越的常见表现有:搓手,不能安静地一直坐着,踱步,拉扯或揉搓衣服或其他物品,等等。
精神运动性阻滞的常见表现为:交谈或活动减慢,说话的音调变化、音量减小,沉默寡言,等等。
而且,以上症状应该由旁人注意到,而不是孩子主观感受到。
阻滞和激越可在一次抑郁发作中交替出现。
8、疲劳
感到疲乏、筋疲力尽、倦怠和不积极。如果父母将患儿缺乏精力和积极性归因为懒惰、对立的态度或逃避责任,则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9、无价值感或内疚感
抑郁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我认知特点可能包括:自卑感、挫败感、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但是,很多孩子会否认这一点,使之更加隐匿,难以发现。
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有没有以下情况:
对自己的某些方面存在强烈不满;
为了维持自尊,强迫性地谎称成功或具有某些技能;
嫉妒或过分关注他人的成功;
对于并非自身过错所造成的事件感到明显自责或内疚;
由于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做事情,以及因为无望感而觉得做事没有意义。
10、注意力受损
抑郁的孩子可能有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问题,遇事犹豫不决、拖延,完成作业的时间比抑郁发作之前延长。
所以,这也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注。
11、反复出现有关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抑郁患者可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或企图自杀。这非常危险,必须马上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2、精神病性症状
重性的抑郁症患儿甚至可能出现妄想和幻觉,例如,有些孩子可以听到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声音,催促他去自杀。
需要说明的是,有抑郁症的孩子并非展现以上所有的这些症状。大多数孩子会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时间里展现不同的症状,所以很容易被家长忽略。
家长平时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不仅仅是关注学业情况!),一旦发现以上苗头,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4
如何治疗,家长怎么做?
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对于病情较轻的,一般采取心理治疗,而中到重度的患儿,需要联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治疗很专业,就遵医嘱,不过,作为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1. 如果必须吃药,家长要确保孩子按时吃药。
2. 努力使孩子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多做体育运动,一起出去骑自行车、散步,等等。
3. 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爱和支持。
告诉孩子,自己会永远陪着他们并且希望听到他们的声音,即使他们要说的是不愉快的事情。
或许你认为孩子太小,现在还听不懂,但也要告诉他这些。
4. 要接受现实。
不要对孩子说 “振作一点” 之类鼓励的话。
不是孩子不想振作,是他们自身没有这个能力。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千万不要给家长和孩子灌鸡汤!
而且,要坚持表扬和赞赏孩子做的任何一点进步。
5. 密切注意孩子的各种言行信号。
如有怀疑,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5
尾声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想当年,如果我们告诉自己的父母:“我很抑郁!”
毫无悬念,父母的反应一定是:“小孩子抑郁什么?一边玩去!”
难道我们对下一代,也要如此吗?
悲剧还不够多吗?
我们出生、成长的家庭叫做原生家庭,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父母的遗传基因,23 条染色体来自母亲,另外 23 条来自父亲,这是目前人类可以探索到的最本质层面了。
除了基因,我们的家庭环境也是我们最初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身边的家人如何与我们互动?
我们最初是以父母为物种的启蒙,他们是我们认识的最初的人类。
01、父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中认为,婴儿对其与母亲之间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而婴儿对母亲的依恋需要也是婴儿期自体发展的激发因素。也就是说,在与我们父母最初的互动中,我们的性格与行事风格已经形成了。
因为早期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将形成一个人格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在以后的成长中,这一关系结构将投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一个早期失败的亲子关系几乎可以注定一个儿童将来会遭遇一些生活中的后果。
可见,在人生的初始,我们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都来自于父母,换言之,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02、父母自己未处理的问题,会丢给孩子
父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性格形成,进而和后期的抑郁症产生关联呢?在养育过程中,年轻的父母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那么成熟的行为。
**在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孩子会无条件地适应环境,接纳父母的情绪并发展相应的防御方式。**比如提了需求后,遭到责骂,我们就学会了不再提要求,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比如父母对生活的绝望,对贫穷的耻感,甚至是恨意,都会被我们接纳,变成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一个挑剔完美的父母,就把他内在无能的部分传递给了孩子,由孩子去承受,父母则依然可以很完美。
这个过程叫做投射性认同,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将自己不能够处理的情绪和问题扔给孩子,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悲哀的是,在理想情况下,这个过程应该是反过来的,应该由父母去承接、消化孩子处理不了的问题和痛苦,然后由父母转化为较为温和的接纳方式,孩子才学着接纳自己的情感,不断成长。
但是现实是父母不是万能的,他们自己未处理的情结和问题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一定会由孩子背锅,如果父母辈的创伤没有在他们那里得到有效梳理,这个创伤也会由孩子背锅,这就叫代际传递。
当生存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极度无法保持自我平衡或形成安全感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问题: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等情况,都属于孩子对这种恶劣生长环境的反应。
这是一种呼救,在心理支持极度贫乏的状况下,孩子启动了心理预警系统,孩子用焦虑症、抑郁症等症状,寻求自救,也呼叫关注和支持,希望被看到。
03、成长会不断刷新这个认知
然而这并不是代表着原生家庭和父母养育方式就注定了我们的人格和人生。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特质和应对方式,基因是可以变异的,心理模式也是可以改变的。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遇到更多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扩大我们的视野,刷新我们的应对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觉察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
大致的进程是这样的:我们出现问题——责备父母——走出他们的视野——获得新知——回头,试着与父母和解——进而与自己和解。
事实上,我们的父母也是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慢慢的形成如今的性格。**他们的早期经历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并且决定他们的养育风格。**包括他们如何对待我们,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伤害我们等等。在这一点上,父母不比我们有优势。
我们只是在抑郁后,有机会看清很多曾经发生事件的影响罢了。
04、抑郁在提示我们,是时候和解了
与父母的和解并非指,一定要拥抱父母大哭一场,感到感恩,从此温馨和谐,过上美满的生活。你会发现,你长大了,但父母可能还是那个父母。他们年纪大了,改变的可能性也更低了,也许有些父母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错的,更不要说道歉了。
用一种不同于父母的方式对待自己,摆脱内心父母对你的负面评价,建立自己的内心评价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心理空间。
这时候,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态度不会再持久地控制你,你过去的记忆和痛苦也不会再纠缠你,造成你当下的痛苦。
这就是在内心修复父母意象,这可能与现实无关,而跟你的内心体验和认知有关。随着你对过去的修复和新的经验加入,你更能够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与此同时,你发现自己与现实中父母的关系缓和了许多,你不再总被他们的话语和行为激怒,也不再看到他们就十分纠结痛苦,你拥有了自己的天地,不再被他人过度影响,因此与他们和别人的关系都更顺利一些。
文|张冬晓(简单心理认证. 心理咨询师)
或许你还想看:
如何看待《柳叶刀 - 精神病学》研究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女性患病率更高」?
学心理咨询,来简单心理 Uni 。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音频、视频、直播、长程训练项目等多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 30 万 + 人参与学习。
这里有 100 + 门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
“我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世界真是不美好,一点也不,再也不留恋了。真的好不容易,挣扎……”
这是一个 17 岁少女在生命中最后一天更新的微博,不久后她便选择了跳湖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让人心痛的是,她是带着 10 岁的妹妹一起跳湖自杀的,只因为她觉得妹妹和自己经历一样 “自私不合群,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担心她会和自己一样过得不好,所以想帮妹妹也获得解脱。
成年人常觉得 17、8 岁是最美好的年纪,那时候有梦想有活力,有改变世界的冲劲。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新闻不断刺痛我们的眼球,抑郁的乌云开始慢慢吞噬年轻一代的光芒。
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约有 10 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 2 个孩子死于自杀,8 个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 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重度抑郁为 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青少年容易抑郁、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少年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心理动荡时期,内在可能出现很多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内分泌机制完善,心理的变化也随着有相应的发展,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
该时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特征:
a. 喜欢封闭自己,保留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已经不再像儿童时期,什么事情都毫无保留的告诉父母老师,他们有一些东西不愿意对父母说,也不愿意父母干预。
当青少年过于封闭,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与关系链接时,可能陷入孤独与无助中。
b. 认识具有片面性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青春期男女特有的特点,既有自己的看法,又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
当青少年的认知与现实认知发生冲突与不匹配时,可能会造成自我否定,陷入内在的痛苦中。
c. 独立意识增强
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
在独立的过程中,伴随着和父母分离、冲突的痛苦,青少年可能无法承受。
d. 原生家庭早期创伤爆发
早期在原生家庭所经历的创伤,可能会经由生活挫折事件的触发,导致心理问题的爆发,进而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年轻” 是低龄抑郁最大的病因。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的焦虑感、孤独感和疲惫感都是前所未有的。
焦虑的时代与青少年所处特殊的心理时期,确实容易导致青少年患上抑郁症。
但抑郁症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只要我们重视、关注、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青少年调节心理健康,那我想开头女孩自杀的悲剧,会越来越少。
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成熟独立的青年。
关注
,我们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性的爱与温度,陪伴你的心灵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修改自公号壹心理《每年约有 10 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我们该如何读懂孩子,守护孩子?》与《“我 17 岁,得了抑郁症,我决定离开这个世界了。”》
县城高中老师一枚,去年入职。当了一年高一的班主任。
以上是背景,基于此,介绍一下我的见闻和观点。
首先是当班主任的感受。
刚开始来的时候,跟着即将毕业的高三老师学习,计划等这届毕业,新高一来了直接上。然后就有一个老教师,是学校某个部门的主任,带了一个重点班(惯例)。高三嘛,学生压力大,心理就会有一些问题,这位主任在办公室里抽着烟,忧心忡忡地说:“我班里有三个学生,像是得了神经病…… 别到时候跳楼了我就惨了……”
还是这位主任,在新高一来了之后,有个卖网课的培训机构,要给学生推荐网课会员,价格是 400。其实说实话,这种网课 B 站上一搜一大堆,质量还不见得有保证;况且学生时间压得这么死,哪来的 “课余时间” 去自学?总之就是个垃圾玩意儿。可是呢,每卖出一份课,班主任都能拿到 100 块的回扣,所以你懂的,都是利益。只不过这位主任做得特别过分:他直接在家长群里批评那些不买课的家长……
恶心。
当然我自己也当了班主任,我在班里是这么跟学生讲的:上课好好听比什么都有用,而且如果你自己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是一个自律的人,买什么网课都是徒劳,你们自己看着买吧。
(我觉得我对得起良心了)
然后是自己当班主任了。
分了个普通班,嗯,理解,毕竟生瓜蛋子,没资历没能力。
选科后分了个最差的组合,嗯,应该的,谁让咱年轻呢。
然后就是班级管理,这些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学校各个部门都在使唤班主任,什么狗屁事情都安排给班主任做,各种面子工程,各种形式主义。大多数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这些就算了,虽然搞得人心力交瘁,但应付过去也就算了,也不决定我的生死,然而实际上最难应付的,是直管领导落后的、陈旧的观念。
真的是一言难尽,学校完全没有把学生当人看的。学生是人吗?不是。他们只是每次考试的成绩,只是一个个听话的、死板的摆件,摆放整齐了来取悦校长,校长看着这死气沉沉的课间,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仿佛立马就能出清华北大了一样。
然而实际上,学校的绝对成绩最近二十年一直在下降,“创佳绩” 完全靠大学扩招,一本贬值。
总而言之,主管领导对我的班级管理工作完全是起到负面作用。他们会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把我叫出去谈话,说我应当如何如何管教学生。然而其实这些根本不叫事儿,完全就是因为他们老古董的脑子接受不了新鲜事物;以及无能者莫名其妙的控制欲在作祟。
因此,对于某些批评,我并不会照单全收,然后施加于学生身上。我会跟他们解释,这是观念不同造成的误解,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领导也没有做错什么,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事就好了。甚至于某些时候,我觉得某些事做得好,还会反过来夸他们。
然后这个原本几乎科科垫底的班,在学期末的时候竟然考了第一名!
到这里,你们肯定以为这是一个不忘初心,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
并不是,我的班考了第一名,然后我就被撤了,换了别的班主任。不仅如此,我还被安排降级,到新一届高一去继续当班主任。
这在我们这里,老师 “留级”,没有跟班上,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算是被流放了。而且,新的年级打算继续让我当班主任,然而我心灰意冷,严词拒绝,得罪了新领导。
可是我也不在乎了,我心累了。
我始终秉持着教书先育人的理念,始终想着沉下性子厚积薄发,然而他们那些短视、功利、粗鄙且落后于时代的老头子们,却容不得我这样的手法——对他们来说,无能 之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听话的人。
他们有把学生当人吗?没有!
每次一听到年轻老师跟他们讲班里有人抑郁,他们就皱起眉头,觉得那些孩子是无病呻吟,总是很不耐烦。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首先想到的总是劝退,把学生赶回家以规避责任(这点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关心的,只是这次模拟考的成绩能不能向校长交代。然后一天到晚想一出是一出,今天学衡水,明天学黄冈,后天看到临县学校出了个新花样赶紧去照猫画虎学来试试,全然不顾实际情况是否可行,最终的结果,只是在反反复复地控制学生的活动时间。
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完全就是一个催生抑郁的地方。
一看这种标题,首先表示怀疑。这个检出率是个什么概念?样本有多少人,哪些人在被检测范围,通过什么方式检测的?
然后查了查,还真是人日的官博发的,不过嘛,还是信不过。。。有些时候也是章口就莱。(传说中的二流报纸)
里面又提到一个报告,叫做《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找到一堆解读,没有看到原作。。京东看了看,书要小一百,算了,买不起。。也不知道谁会买这类书。。。
解读里没有说数据是哪里来的,因为从来没有被官方检测过。。也没听身边人说过,可能小四线城市不在检测范围吧。。。
找到一个介绍蓝皮书的文章,写的比较详细,下面是链接。
[2020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新鲜出炉 39 赞同 · 168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4819735)
根据这里面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指数在增高,所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相对较高倒是合理。
因素的话,暂且不敢妄论,这周如果回得去,去图书馆借一本看看里面怎么说。
只是一些没有经过调查的思考:
个人觉得和家长的普遍焦虑有关,放在家长身上是焦虑,青少年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心理也相对脆弱,家长的焦虑、不耐烦、辱骂、殴打、逼迫,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
还有之前学校的唯成绩论,会将焦虑抑郁情绪传递给教师,间接影响到青少年。
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的校园暴力。我就是因为校园暴力患上了抑郁症。
青少年缺乏被普遍认可的娱乐方式。
成年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泄压方式,青少年除了学习,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之前还有个家长说女儿看《羊脂球》被爸爸制止,认为除了学习,看名著也没啥用。。
但实际上,人需要娱乐,需要常常换个思维方式,换个环境。一直学习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陷入某种情绪中出不来,最终导致抑郁的产生。
你发现自己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你曾经很想去做的事情
甚至不愿意去做那些
你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抑郁的反面
并非快乐,而是活力
有时该吃午饭了
你却开始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
放到盘子里
得切,得嚼,得咽
这让你感觉就像耶稣受难一样
人们在谈论抑郁时
时常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你知道这一切都很荒谬
即使你正处在抑郁之中,
你也知道这一切都很荒谬
你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然而你已经被它掌握
并且无法找到任何解决的方式
你开始感到自己事情做得越来越少
思考得越来越少
感知得越来越少
就好像整个人已经没什么价值了
紧接着,焦虑来了
人不自杀的唯一原因
是你不想伤害身边的人
有几种东西人们容易混淆
抑郁,悲痛,难过,
而有的人,甚至至亲,却认为这是矫情
困扰他们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一些事实的偏执
他们对一些事实超乎常人的在意
抑郁让人精疲力尽
它会消耗掉你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而对此保持沉默
只会让抑郁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忧郁,是爱的附属品
TED 教育:忧郁症
你说你有抑郁症,会有各种说法:矫情;无病呻吟…… 甚至,连最亲近的人也可能会说:“有那个时间胡思乱想为什么不写写作业呢?”
据美国医药数据统计现实日常生活中大约有 10% 的成年人被抑郁症所困扰,在青年群体中比例可能更高,这一数据在很多国家都有体现,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抑郁症比 “肉体类” 疾病(如高胆固醇)概念更难被理解,其中最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在于区分患有抑郁症与简单的情绪低落。
几乎所有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考试失利、失业、与人发生争执,甚至只是雨天都有可能导致心情低落。有时可能根本就是没来由的消沉、伤感就那么不经意地来袭了,但是渐渐地峰回路转悲伤的感觉总会慢慢淡去。
临床上所讲的抑郁症却是另一码事。
抑郁症是一种医学上的情绪障碍,它无法靠意志来改变 ,它会持续至少两周到多年的时间,并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状态、行为能力、以及情感生活。
抑郁症有多种不同的症状,情绪低落对平时的爱好失去以往的兴趣,食欲的改变、自卑或者极度的负罪感、嗜睡或者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焦躁或迟钝、浑身乏力,或者反复的轻生念头,如果你符合以上所述的五项症状,从精神学的角度讲便可以被判定为患有抑郁症。
不止是行为上的这些症状,抑郁症还会导致一些脑部的临床表现。
首先,有些变化可以通过肉眼以及 X 光检测观察到,其中包括检测出较小的额叶以及海马体 (大脑的组成部分)。从更微观的角度讲,抑郁症与以下几点有关: 以血清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为主的某些神经传导物质的异常传递与消耗,生物钟节奏混乱或是睡眠状况的明显变化, 以及荷尔蒙紊乱。例如皮质醇(一种类激素) 偏高以及甲状腺激素异常。但是神经系统科学家始终未能完美诠释导致抑郁症的原因,这可能和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准确判断这种作用具体的发生机制,并且由于抑郁症的病症发生于无形,我们便很难发现那些正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
根据美国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数据表示:平均每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花至少 10 年去寻求帮助,但其实目前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可以促进脑内化学物质的产生。在一些特殊的病例中,甚至电休克疗法,即一种像是控制病患大脑进行休克的方法也有一定疗效,另外一些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比如经颅磁刺激(一种皮层刺激方法) 也正在被广泛研究。 因此,如果你认识某位正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请鼓励他们从以上的方法中寻求帮助。
你甚至可以进行更为具体的帮助。比如寻求一些此领域中的专业治疗师 又或者是帮忙列一个问题清单去请教医生。
对于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迈出这第一步尤为艰难。如果他们有负罪感或羞耻感,请向他们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医学疾病,就像哮喘或糖尿病一样常见。告诉他们抑郁症并不能成为他们的弱点或代表他们的人格,而且他们不能只靠自己硬撑来克服这个疾病。这并不像伤筋动骨一样可以自愈。
如果你未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请不要将他们的痛苦与你平日里的情绪低落进行比较,将他们所承受的困扰与常见的悲伤情绪相提并论,会使他们为自己的病情感到自责。哪怕只是单纯而诚恳地谈谈抑郁症都会对他们有所帮助。例如,研究显示询问一些人关于自杀的看法,实际上可以降低他们自杀的几率,开诚布公地谈谈精神疾病有利于淡化患者的自卑意识,并且让他们更有勇气去寻求帮助,而越多的患者来积极寻求治疗,对于抑郁症的研究才能有所突破,从而使他们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抑郁症,是网络上很多人搜索的高频词。同时,它也经常和另一个词 “青春期” 难解难分。
曾热播的网络剧《极限 17》新章《滑魂》,就讲述了一个抑郁症少年的故事。该剧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述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杨步凡从患病到治愈的曲折经历和突破自我的心路历程。
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常会说:“我抑郁了”。但这只是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真正抑郁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只要太阳一下山,平静就会变成了无生趣的死寂;看不到一丝光亮,悲伤到了极限的悲伤。”
抑郁症是一种高致死、致残、反复发作的疾病,全球约 1/5 的人群有过抑郁症的经历,每 100 个青少年中就有 4~5 个抑郁症患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2~3 倍 [1]。
**抑郁症可能会引起青少年滥用药物、嗜酒、网瘾等并发行为,重度抑郁甚至会引起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症状会延续到成年,因此,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抑郁症,对家庭和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至今仍有大量的读者觉得什么抑郁症,这就是矫情!《滑魂》中阿布的同学觉得这是人设,父亲觉得这只是为偷懒找的借口。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实际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生物学方面有单胺假说、受体假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改变等 [2],而青少年抑郁症有些许不同,以下几点均是其重要的风险因素 [3]:
遗传因素(抑郁症患者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退避 - 自责型消极应对方式;
父母不良教养方式;
儿童期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父母离婚、亲人离世等负性生活事件;
不会寻求周围群体的帮助来应对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
青少年肥胖。
阿布的妈妈在阿布刚出生时就死了,阿布最在意的事情就是父亲的认可。但父亲过度严厉,控制欲极强,阿布觉得自己从来都不能让父亲满意,他不会觉得是父亲太过苛求,反而会觉得是自己太无能。
和成人不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是导致青少年抑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假如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一种缺乏温暖的情感、不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方式教养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应对生活中种种事件的行为方式。
当遇到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受到惩罚、生病等刺激的时候,如果不能学会正确的对待,很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4]!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成人病,孩子似乎天生就不会得抑郁症。
父母经常把孩子的异常行为当做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但这是不对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并不亚于成人,很多甚至会持续终生。
区别在于青少年抑郁症表现并不典型,经常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并且父母本身缺乏识别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的能力。随着生长发育,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不断的变化,所以青少年抑郁症极易漏诊。
假如孩子出现以下问题,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带孩子到心理科就诊,早日进行干预,以免抑郁症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5]。
学习效率、成绩下降;
厌学、逃学(工作);
认知功能下降;
亲子(家庭)冲突增多;
师生(同事)冲突增多;
哭闹、易激怒;
睡眠障碍、躯体症状;
疲倦、精力不足。
阿布其实是很典型的一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厌食、失眠、疲倦甚至自残。
在学校也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内向,经常孤单一人,和老师同学的冲突不断等问题。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爸爸因为忙于工作并没有注意到阿布的情况,当阿布尝试向他说明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为懒找的借口”。
直到他粗暴的阻止阿布玩滑板,导致阿布抑郁症发作,再次在房间里自残的时候,阿布的爸爸才被这血淋淋的一幕唤醒了麻木太久的神经。
父母常常会因为工作忽略孩子在成长发育中遇到的问题,这些情感忽视会引起孩子心理健康发育障碍。不是每个孩子都天生暴躁或孤僻,假如他们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行为,理解和陪伴是最重要的准则。
在情况依旧没有好转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得了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此时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一些符合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可能在数周内便可以自愈,或者在家人的帮助下不需要看医生便可以恢复。但是有明显抑郁症症状,且持续 6 周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就需要及时就医,接受干预和治疗,常见的方式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
在此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 [9]:
正确看待青少年抑郁症,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当发现青少年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状态不良时及时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
遵从医嘱,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就自行停药,此举极易引起疾病复发;
尽量寻找专业背景的医生治疗,积极和医生沟通,听从医生的意见;
联合治疗一般效果更佳,减少对某种方式的偏好更利于疾病的恢复。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家人和同伴的支持。**阿布的父亲在知道阿布患上抑郁症之后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适当的放下工作,花更多的时间陪伴阿布,监督阿布每日服药;
听从医生的意见,让阿布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因为喜欢滑板,阿布认识了一群朋友,他们没有因为阿布得了抑郁症就歧视阿布,反而给予阿布充分的理解,在阿布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时候,不断的鼓励阿布。虽然在抑郁症治疗的过程中,阿布走了很多弯路,但最后他战胜了疾病,也战胜了自己!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青少年抑郁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和沟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遭受抑郁症的侵害。
阿布患上抑郁症早有端倪,因为不善于和他人交流,阿布和老师同学关系并不融洽。他的父亲严厉、强横,阿布甚至不能选择自己唯一喜爱的滑板,就像生机盎然的鸟儿被关进了牢笼。
……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轻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 [6][7][8]:
改善父母教养方式;
让孩子学习和他人沟通的技能;
健康饮食、规律作息;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
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校组织开展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活动拓展青少年的活动空间;
加强体育锻炼;
为家族性精神病病史青少年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以恰当方式提供贫困学生支持。
虽然一开始阿布爸爸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但爱是最强大的魔法。在阿布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之前,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行为,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阿布,同时积极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固然医生和同伴的帮助必不可少,但阿布选择勇敢和疾病抗争到底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爸爸最终的改变。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生活毕竟不是电视剧,大家不可能和男主一样周围的伙伴都是小天使,善良又包容,也可能不会遇到如此通情达理父亲。但是就算没有一群人小心翼翼的陪着自己,大家也要好好的爱自己。没有群星环绕,我们就做自己的太阳,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令人欣慰的是,大结局抑郁症少年杨步凡终于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和朋友冰释前嫌,尽管抑郁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治愈。
但是就如同最后阿布说的话:“生活还在继续,难免遇到阴霾,只要心中还有希望,阳光总会照进来……”
来源:《极限 17· 滑魂》截图 - 腾讯视频
参考文献
[1] 吴歆, 刘芳.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2):194-196.
[2] 杨敏, 康洪钧, 戴晓畅.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3).
[3] 郭晓娜. 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研究 [D].
[4] 郑郭嫄, 黄晓琴, ZHENGGuo-yuan, et al.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分析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10):1506-1508.
[5] 黎英. 6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早期特征研究 [J]. 大家健康 (学术版), 2013, 7(3):28-29.
[6] 郑郭嫄, 黄晓琴, ZHENGGuo-yuan, et al.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分析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10):1506-1508.
[7] 宋利利, 青少年抑郁症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调查研究, 临床诊疗进展 1004-6763(2019)04-0085-02
[8] 吴赫南,邵芳,林波. 引起青少年抑郁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 [J]. 现代实用医学.
[9] 瞿伟, 谷珊珊. 抑郁症治疗研究新进展 [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11):1113-1117.
其实父母那一辈更多。极度自我感动,极度在意他人看法,极度自我安慰,极度压抑自我顺应社会规则。
集体病态而不自知。
1、童年有和父母分离的种子
临床心理学认为:孩子早期与父母分离的经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会给孩子带来遭人忽视和遗弃的创伤性心理体验,而且这种伤痛很难被修复和抹除。
幼年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常感觉自己不被爱,没有价值。
2、家庭成员间深入有效的交流不够
小时候,爸妈只在意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感受。每当孩子难过时,想要和父母倾诉,就被父母用『我忙着呢,你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为啥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小孩子哪那么多情绪,还是作业太少了』类似的话,把情绪一次次给压抑下去,孩子就缺乏释放表达的通道。
3、对父母的不幸婚姻,感到自责和内疚
有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要不是因为有了你,我才不会跟你爸 / 你妈结婚』,『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他 / 她离婚了』,这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存在造成了父母不开心,自己是这个家庭不幸的根源。
4、完美主义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太大,很多得抑郁症的人,向好之心又过于旺盛。当遇到学业、事业,就会以积极狂热的态度来对待,把自己的能量在短期内以高压强烈的状态,快速消耗出去,消耗完了就进入抑郁状态。
但完美主义的人不允许自己低落,也不太能面对失败的结果,尤其是在自己特别在意的事情上失败,ta 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如果长期不成功就会让 ta 彻底丧失信心,导致抑郁问题。
5、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愤怒
总是考虑父母和朋友的感受,甚至不忍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有时害怕发火后被报复,有时是冲人发火后会感到内疚,这类青少年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把所有负面情绪都压抑在心里,缺乏解压释放的通道。
当他们压抑愤怒时,情绪就被掩盖、否认、内化,那么容易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反应,让他们进行自我攻击,社会功能受损……
6、过于悲观,不自信
父母是厂家,孩子是产品,当父母如果有严重的负面思维,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指责、悲伤,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出悲观自卑的孩子。
带着 “我不够好” 的内心标签去努力,孩子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负面思维、消极思考、没有觉察的潜意识模式,不只是拖住了青少年成功的后腿,而是牢牢的捆住了他们的两条腿。
7、缺乏和大自然的连接
不只是青少年,现在有太多人,每天穿梭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离自然太远了。天地间的自然能量是大补,你去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修养个几天,效果会比你吃人参虫草还要好。
人回到自然中,晒晒太阳、听听风声、感受雨落。这些东西看似没用,却会给人们充足的心灵滋养,只有时不时回自然中充充电,才能够对现代社会过于强烈的、煽动的、喧闹的生活有一点免疫能力。
8、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自我一直处于低认同状态,内在没有安全感,也不清楚自己的内在需求,所以需要从外界获取力量,只有外界有了 ta 们所需要的认可和理解,ta 们才会确定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要学会充分对自己的遭遇负责,有必要的话,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清理童年的创伤印痕,释放多年来的愤怒、恐惧或委屈,升级认知模式,和自己和解。
9、疗愈家族创伤
一个人的状态,是 ta 背后整个家族关系的镜子。近期找我做咨询的抑郁症案例,背后都有意外 si 亡、抱养孩子、极度怨恨父母等家族故事。
不去了解抑郁症的根本原因,盲目的逼抑郁症孩子吃精神 yao wu,只会造成缘木求鱼的悲剧。
我上面的这个回答,用了 7 千字详细描述了这类家族问题。这个回答很重要,认真去看,一定会对抑郁症朋友,有帮助有启发。
10、父母情绪不稳定
如果父母经常歇斯底里的吵架、打架,还经常对孩子讲另一方的坏话,利用孩子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那么会让孩子内心产生分裂和痛苦。
孩子本来就敏感,也没理解和消化父母负面情绪的能力,所以就会站错自己的家庭序位,试图去拯救父母的婚姻,也会对父母产生更多批判和不信任。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的滋养,久而久之就会缺乏生命力,导致抑郁。
11、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总是替 ta 做选择
很多家庭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拼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了最好的物质生活,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孩子一哭就不顾身份的认错讨饶。忽视了孩子自立精神的培养,也缺乏真正有效的心灵滋养,这就导致孩子过度依赖,长大后遇到应激事件,他们就会因为挫败无助而出现抑郁。
12、二分法思维
很多抑郁的青少年都是严重的二分法思维: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是,就是非。永远是偏道,做不到中道。
但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现实中的人也并不是非善即恶 / 非敌即友,因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很多事情也是可以转化的。善于把握分寸,才是人生的智慧。
13、妈妈没有面对的痛苦,被孩子承接了
在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家族系统排列个案,有位母亲带着自己的抑郁症女儿来做咨询,以为问题出现在小女儿身上。
但在做现场排列时,我们发现,这位母亲先后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丈夫,但她没有好好的表达这份悲伤,而是在潜意识里一直想追随去世的人。
这种信息被敏感的孩子接收到了,孩子出于对母亲盲目的爱,便用抑郁的问题拖住了想要自毁的母亲。当母亲彻底的释放悲伤,面对了死亡事件,孩子的状态就明显好转了。
14、母亲怀孕期间,给孩子种下恐惧的无明种
我们有些年轻的学员,他们出生时正好赶上计划生育,他们的妈妈都有过被强行脱拽,恐吓打 tai 的创伤,或是在怀孕期间,母亲被迫东躲西藏,活得战战兢兢。
母子连心,母亲恐惧的情绪都被胎儿承接了,所以这些孩子一出生,就觉得自己不配活着,不如别人,胆小、抑郁、孤独。
15、祖辈中的杀害事件带来的影响
家族成员命运一体,当家族里出现 sha hai 事件,这些事就会成为家族黑洞,哪怕年幼的孩子并不知情,但孩子天性清明,却可以感知到家族的隐形动力。
当 ta 感知到了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对立,承接了家族成员的巨大愤怒和恐惧,自己就很容易无心学习,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动力,导致抑郁和厌学。
16、父母不孝,导致孩子也和祖辈断根
孩子好坏不用管,全靠父母德行感。家里的老人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孩子是树叶。很多家长不好好照顾老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在孩子面前,抱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说他们思想落伍,越老越不中用。这样都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批判,也和祖辈失去连接,断掉来自家族的爱的能量。
一个人身心受创,单枪匹马的对抗世界,而别人爱力满满,和整个家族连根。那 ta 怎么会有能量和后者竞争。
17、总是向外求,希望世界以自己为中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不能总是强求周围的人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改变。我对他好,他就该对我好;我努力看书了,就该考上好大学;我是学生,老师就该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改变,当我们执意强求,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抑郁愤怒的痛苦之中。
18、爱头脑编故事
抑郁的人往往思维反刍问题特别严重,别人忘记给自己带书这样一件小事,就很容易被泛化到对方不喜欢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是个垃圾,以后的人生只会一片黑暗。
过去八百年的事,也会被自己翻出来,批判自己当时太愚蠢、太懦弱、太丢脸。翻来覆去的在自己的头脑里和自己打架,造成严重内耗。
19、习惯性的逃避问题
很多人因为内在没有力量,遇到问题就会逃避,避免冲突和挫败。很多需要被即时表达的愤怒、委屈、不甘都被压抑在心里,长期向内加压,自我攻击,很容易让压力以疾病的方式爆发出来,或者以抑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20、校园暴力带来的伤害
在学校被孤立,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无端惩罚,被好友欺骗…… 这些都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恐惧、悲观的负面情绪里,触发 ta 的抑郁。
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孩子成绩优秀,就不存在抑郁,加上自己工作忙碌,就忽视了孩子的精神健康,很多孩子也不敢开口讲述这些事情,怕爸妈担心,也怕爸妈的责骂不理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抑郁。
21、其他疾病导致的抑郁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就会加重我们低落、失眠、厌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的问题。越是没有精神,学习就越差,心情就越糟,也减慢了身体康复的速度。
身体久治不愈,再加上别人的嘲讽和不理解,学业生活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病人抑郁。
22、父母对孩子高要求、高期待。
有两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一种是当孩子达不到要求,就辱骂打骂孩子,表达对孩子的失望,甚至让孩子滚出家门。
另一种是拼命表扬孩子,用夸奖鼓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孩子可以乖乖学习、乖乖干活。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忽略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喜欢迎合别人,高要求的苛责自己,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值得被爱,也就更容易生命枯萎。
23、父母没有正确的爱的能力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父母的一生。常常贬低孩子的家长,其实贬低的也是自己。因为他们也是在被极度否定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
哪怕他们想活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但刻录在他们心中的被否定的种子,会在潜意识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今后的行为举止,让他们也被迫做出嫌弃孩子,打骂孩子的事情。
24、妈妈童年被遗弃,孩子承接了妈妈的情绪
曾经有个案例是这样的,孩子的爸妈很恩爱,对孩子也很好,但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比别人胖,自己不够好,慢慢就演变成了抑郁症。
后来经过系统排列,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位妈妈是被抱养的,一直有被遗弃的重大创伤,觉得自己不优秀,所以父母才遗弃自己。孩子承接了妈妈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也常常否定自己。
当妈妈开始释放自己的痛苦,与原生家庭和解,孩子也开始接受了自己,从抑郁的困境里,走了出来。
25、缺乏身体和精神的边界感
很多人得抑郁症,就是因为把自己的主权交付出去,任由别人来侵犯自己的边界,不敢也不忍拒绝别人,总是按照社会标准,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一些自己不想说的话,不断的损耗自己的能量,和自我分离,最后就患上了抑郁症。
26、无法放下过去,生命停止流动。
有些人因为经历了巨大的创伤,比如身患重病、高考失利、负债事业、被劈腿…… 就彻底的自暴自弃,无休止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悲伤哭泣,不愿意向前走。
但伤害你的并不是经历本身,而是你的认知、你的思绪、你的选择。你不愿意放下记忆,反而不断重温着过去的一切,情绪化的解读过去的一切,因此才会陷入它们所制造的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不肯自救的人,是无法得到救赎的,而能够自助者,人助天也助。
27、情绪过于跌宕起伏
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一个人如果长期情绪不稳定,一会高亢,一会抑郁,就很容易造成身心失常。人的过去,不管是光荣还是丑陋,其实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要接受并允许它自然的改善。疗愈心理问题,就是一个纠 “偏” 的过程,让人回到 “中” 的状态。
28、青少年缺乏运动,身心流通不好
现代人喜欢葛优躺,太缺乏运动。学生好不容易有节体育课,也被各种主科老师占去补课。
运动能帮孩子冲破现实的阻力,当孩子运动时,能量会大面积的,有秩序的流动。我们的心灵、精神也是能量,那么当人运动时,ta 的精神能量也会从一种散乱的状态,变成有秩序的流通,那么就不会堆积太多的负面情绪,同时会增大精神空间。哪怕只能每天散步一小时,也是很好的流通运动。
29、青少年睡觉太晚,睡眠质量又差
学生有学业压力,年轻人有工作压力,通宵干到凌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睡眠是特别好的补充能量的方式,但很多人白天没有自己的时间,晚上还要加班,或是单纯想多玩会手机有自己的空间,这样就造成白天没有精神,心情烦躁,工作学习事倍功半。
如果性格过于追求完美,喜欢自责,就会给自己制定更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苛刻的生活习惯,到了晚上也因为过度焦虑,过度追求早睡,反而加剧失眠状态,恶性循环。长期失眠,也会让人日渐抑郁。
30、长时间玩电脑、手机
很多人每天看手机长达到 8 小时以上,当人过度看手机、电脑时,就会过度消耗一个人的精气神,长期消耗下去就会损害人的下焦元气,身体阳气不足就容易抑郁消沉。
而看太多刺激新奇的短视频,也会让人越来越散乱,没办法静静的和自己待在一起,也缺乏现实生活中和人真实的交流,加重抑郁倾向。
31、长期忽视自己的身心感受
很多人和自己的身体是失去连接的,不知道自己已经累了,需要休息,反而用看吵闹视频的方式去缓解疲劳,增加自己的亢奋。身体有时候发出酸麻胀痛痒的信号,希望 ta 能好好调养一下,ta 也总是忽视这种问题。
直到出现大的身体疾病才后悔莫及。身体知道很多我们潜意识的问题,我们需要好好和身体连接,觉知感受,释放身心压力。
32、不能好好吃饭
很多人越是处于一种过度消耗的状态,就越是喜欢用油腻辛辣、冰冷刺激的食物,来调动自己低落的情绪,那么只会加重身心的瘀滞。
很多孩子对街边美食也是没有抵抗力的,经常吃一些不健康的辣条、冰镇汽水来填肚子,身体就缺乏营养,也增加了肠胃压力,和身心浑浊的状态,进一步消耗身体的能量。
33、不懂得筛选负面信息,远离焦虑源
现在有太多网络文章视频,充斥了暴力、炫富、色情等信息,心灵鸡汤,成功学大师的出现,也加重了人们的焦虑,让人觉得自己没有钱,没有学历,没有地位,就只能被剥削,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出头之日。
我们要去减少去看这样负面的信息,远离让你焦虑的人事物,让自己更多的处于一种放松静心的环境中。
34、不懂得躺平的意义
社会和家庭给了我们过多的标准,也刺激着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总是觉得努努力,再逼自己一把,再辛苦一阵子,就可以遇到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爱人……
我们每天被欲望折磨着,很难活在当下,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也就很难知足,很难幸福。要学会适当的躺平,放慢脚步,让自己的内心回到原点,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35、放不下心中的恨意
很多时候,人们没有办法身体康复,没有办法从抑郁的情绪里走出来,是因为他们牢牢抓住过去的创伤事件,牢牢记恨着伤害过自己的人,宁愿继续糟蹋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释怀。
但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想要在自己的田地不长草,就要勇敢行动,从现在开始栽种善良快乐的新种子,这样才能远离抑郁。
36、堕胎对家里其他孩子的影响
光是从我们平台 30 多年无数的疗愈个案中看,duo tai 就对夫妻关系影响很大,dt 之后常常出现离婚、婚外情、莫名争吵、相互不信任。关系疏远等问题。另外,它对家里其他活着的孩子,影响也很大。
一是,剩下的孩子会承接被 dt 孩子的情绪,莫名觉得愤怒恐惧,不想亲近父母,怀疑父母也会这样对待自己,不是真正的爱自己,内心变得分裂。二是,活着的孩子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也许那个孩子活着会更优秀,因此忍不住贬低自己的生命,时常觉得空虚孤独。
泉瑛老师曾经也在抑郁症里也痛苦挣扎了很多年,但我终究通过自救,一点一点的拽着自己向前走,一寸一寸的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
我把我抑郁症自救的心得都分享在了我的回答里,希望可以帮助正在寻求帮助的朋友。祝大家一切吉祥如意。
检出率高未必是坏事
证明大众对心理疾病的意识有所提高,也证明青少年有自己去求助的动力和渠道,自己也关注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也证明政府、社会和媒体这 5 年间不断的宣传,也许产生了效果。之前 10 部委、九部委连续发文,提高社会心理服务水平。还有,去年卫健委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抑郁症的特色治疗方案。疫情期间,政府也多次提到疏导心理困扰。
真正要命的是接受治疗的青少年有多少
之前《柳叶刀 - 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抑郁症患者仅有 9.5% 曾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只有 0.5% 的患者接受了充分的治疗。
也就是说每 1000 个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只有 100 个接受过精神科诊断和心理治疗。只有 50 个接受了完整的,充分的治疗。
为什么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和得抑郁症的这么多?
1. 个体层面. 缺乏体育锻炼,缺乏劳动,使得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同时体内能够产生愉悦的神经递质不活跃。或者说达不到这个年纪应有的强度,甚至退化。
2. 家庭层面. 核心家庭数量急剧增加,父母双职工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且因为父母的劳动强度不断增大,内卷加剧,充满了焦虑,家庭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近几年又出现二胎三胎,又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的内部矛盾,先出生的孩子因为失去了父母的爱,从而抑郁。
3. 学校层面 · 表面的问题是重视学业成绩,不重视体育和美育。深层次是学校资源不足以满足青少年发展需要,一退再退,成为补窟窿的地方,只要不出事就好,尽量少运动少折腾。学生都老老实实弓着背,盯着书本,对学校来说最安全。
4. 社会层面 · 价值观多元、多样使得很多青少年提前陷入到价值观的虚无和麻木当中,人生找不到意义,如许凯文老师讲的空心病。移动技术,媒体技术的发达发展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价值观的多元选择,使得更加绚烂和迷茫。白天还是干瘪无气的面孔,深夜里都是炯炯有神盯着屏幕和几百人聊天,开黑的大神。
虽然我的心理统计学得稀烂,但是受 @喻丰老师的启发,我还是想从心理统计学的角度来解释下这个问题。
(毕竟我从其他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已经回答了无数遍了,比如这个:如何看待老一辈人认为 “现在小孩(00 后)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是因为被家长揍的少”?)
统计学上有一个永远绕不开的名词。叫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一个倒钟形的图形,中间高两边低,并且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具体如图:
所谓上帝偏爱正态分布。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和概率有关的数据,基本都是符合正态分布的,比如:
人类的身高、智商分布,肯定是最高的和最低的都占极少数,多数人都是中等;
比如人类的财富分布,肯定是最富有的和最穷的都占极少数,多数人都是中等。
人类的心理健康健康水平分布也一定是正态分布,最健康的和最不健康的都只占极少数,多数人都是中等水平。
那为什么最近几年抑郁检测率,尤其是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逐渐增高呢?
“回归效应” 可以解释:
回归效应是正态分布点必然结果,它是上帝的一种自然的纠错规律。如果你做实验,你会发现在一开始实验数据最高和最低的个体,在后续的重测中数据会逐渐向中间水平回归。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如果高的一直保持高,甚至更高,低的一直保持低,甚至更低,那么整体数据的正态分布如何维持呢?
你可能说,所有个体的测试结果都和上次差不多的话,那就还是正态分布啊。
可问题是,概率的统计不仅仅是横向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也是纵向的、同一个体不同测试之间的。
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一对清北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大概率上不了清北,因为回归效应存在。
一对高个子父母,他们孩子的身高大概率没他们在同龄人中那么突出,因为回归效应存在。
你可能会疑惑,可是现实是,高个子的人家生出来的还是高个子啊,高智商家庭生出来的也一般都高智商啊。
如果你看我上面的正态分布的示意图,你会发现正态分布的形状也有高矮胖瘦不同的。
而决定这个高矮胖瘦的,就是方差σ,也就是个体之间的数据差别有多大。
数据差别小,正态分布的曲线就矮胖、缓和;差别大,就高耸、陡峭。
由于基因强烈突变的概率也是正态分布的,所以大多数父母的孩子最终还是会很像他们,只是在像他们的基础上,符合回归效应!
哇,讲了这么多,好像还没绕到青少年抑郁发病率上,喻丰老师行文风思路果然没法随便模仿……
但别急,现在就要讲了:
由于横向的正态分布的存在,所以不用担心心理健康人群的比例会在某天变得凤毛菱角,大多数人肯定还会是健康的。
但又由于纵向的正态分布的存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心理不健康人群比率,也会符合正态分布。
由于种种原因(见我上面的回答),我们之前的年代经历了心理不健康人群比率较低的阶段,那就意味着我们必然要面回归效应带来的这个年代的心理不健康比率升高。
就这样,统计学解释了我们社会的抑郁发病率为什么就此升高了。
按理说,问题回答道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我知道你一定有很多疑惑认为我没有解释完,比如:内卷。
这个异常热门的话题似乎一直在逆回归效应而行——我们都发现这个世界在变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高知家孩子更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平民家孩子更难进入好学校……
确实如此,但请看我说的这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和概率有关的数据,基本都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概率是个体之间彼此独立的,你的身高和他的身高没有关系,你的财富和他的财富也没有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不看概率而看量级(比如社会财富总量、人口总量、教育资源总量等),那就彼此有了关系——
因为总量一定是有限的,即使只有少数人有概率占据大额量,那也意味着多数人将只能分享剩下的小额量。
而当谈到量的问题的时候,上帝遵照的是二八原则。
也就是常说的:20% 的人占有了世界 80% 的财富。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财富正越来越集中地存在于正态分布最右端的那 20% 的人手里。
虽然正态分布的图形不变,但形成这的图形每一条竖线,除了最右端的那 20%,都正经受着自己财富和利益的稀释。
可以这么想象:
虽然正态分布的形状依旧没变,但印刷这个图形的墨汁,却越来越向图形的最右端集中,最左端都几乎没墨了。
如此,你说左边那些线条会不会抑郁?
===================
公众号:李谊之帮
专注心理成长 & 抑郁症救助
抑郁不等于抑郁症。
简单说,人的情绪始终是波动的,开心是巅峰,抑郁就是谷底。
而抑郁症,就是长时间无法自然反弹的低谷。所以被列为病症,需要治疗干预。
所以,混淆概念,泛化抑郁症和忽视抑郁、否认抑郁症一样,都是有害的。
一个角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点赞鼓励!
我不明白 青少年抑郁了 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抑郁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吗 抑郁检出率又不等于抑郁症患病率
对了,李姐也说她没法理解
辛弃疾有首词说 “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实际上,小小少年也可能有诸多烦恼。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内外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 5%~1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 22.6%,《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采用问卷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
上课睡觉、旷课、逃学、违纪…… 这些在老师父母看来是 “坏孩子” 的行为,也许正是青少年抑郁症发作的表现。
青春期骚动可能是抑郁症表现
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儿童不可能有抑郁发作,青少年即使出现抑郁症状,也被视为发育过程的正常表现,被称为 “青春期骚动”。
70 年代以后,有关研究发现,与成年抑郁症类似的症状群完全可以见之于儿童。对成年抑郁症的回顾性调查也表明,大多数患者的首次抑郁发作是在青少年时期。之后,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DSM-5),重性抑郁障碍的定义为:
持续至少 2 周的心境抑郁或者丧失兴趣或愉悦感,并且主要症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至少 4 种:睡眠变化(失眠或嗜睡)、食欲或体重变化(下降或增长)、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疲劳或精力不足、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不适当地感到内疚,以及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这些症状在青少年身上,最初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兴趣丧失、精力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自我否定等,进而学习困难、成绩下降。
如果此时家长及老师对孩子的精神状态缺乏了解,一味训斥管教,导致冲突升级,患者就可能出现旷课、逃学、厌学、撒谎、偷窃、抽烟酗酒、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等行为。
自杀是 15~19 岁青少年的第二大致死性因素,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 10.72%~12.1%,自杀企图和计划为 8.1%,而自杀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由于近年来青少年的抑郁症患病率在上升,青少年自杀率也随之上升。
抑郁障碍的成因复杂
抑郁障碍的患病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它具有遗传倾向,抑郁障碍的发生风险可跨越几代人。在一项多代人研究中,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患抑郁症的孩子患重性抑郁障碍的概率最高。
还有证据表明,父母患抑郁症会对青少年接受焦虑症和抑郁症治疗后的应答情况产生负面影响,母亲抑郁症得到成功治疗与年轻后代抑郁症减轻、功能改善相关。因此,发现并治疗父母的抑郁症有可能改善患抑郁症青少年的结局。
另一方面,青少年抑郁症通常有明确的诱因,比如不幸的童年经历、父母离异、学习压力、校园暴力、感情处理不当或身患疾病等。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与父母控制存在明显的正性关联。通常家庭关系矛盾、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会让青少年产生难以抑制的愤怒却又无法表达,而特质性愤怒构成了青少年拒绝自我、无法表达自我、否定自我的认知不良图式。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还存在生物学基础,如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障碍、神经影像学改变(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杏仁核、海马、丘脑、下丘脑等脑区结构、功能异常)等。
如何治疗青少年抑郁症?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但在青少年中,抑郁症复发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尤其是患者不持续接受治疗或过早放弃治疗。
**药物干预和心理治疗是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抗抑郁药有补充 5 - 羟色胺(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补充 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补充 5 - 羟色胺和多巴胺(5 - 羟色胺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及其他补充 5 - 羟色胺(非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等。
在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后,临床指南建议至少将抗抑郁药继续用药 6 个月,大多数医生会建议至少继续用药 1 年,以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一行为治疗(CBT)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效果要好于人际心理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和家庭治疗。
认知一行为治疗(CBT)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歪曲(例如负面思维和反应)、鼓励促进积极情感的行为、使患者学会管理情绪以及学会处理负性生活事件等来缓解抑郁症状。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对于因家庭矛盾、同伴关系等诱发的抑郁症,人际心理疗法的效果要好于认知一行为治疗。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因此,父母对孩子应多一些关爱、支持和理解,多倾听、多肯定,少指挥、少比较。学校也要多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及时了解、调整孩子的负面情绪。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舒明跃.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29-132.
[2] 从恩朝, 蔡亦蕴, 王韵, 吴彦. 青少年抑郁情绪及自杀意念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研究 [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1,23(09):938-943.
[3] 王智雄, 刘靖, 李雪, 等.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35(4):300-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21.04.006.
[4]Miller Leslie,Campo John V.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1,385(5):
[5]Shin B, Committee on Adolescence.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J].Pediatrics,2016,138(1):e20161420.PMID:27354459.DOl:10.1542/peds.2016-1420.
[6] 张丽丽, 杨松, 张歆玮, 等.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1,21(4):254-258. DOI:10.3969/j.issn.1009-6574.2021.04.006.
[7] 张郭莺. 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D]. 四川: 四川大学, 2006. DOI:10.7666/d.y994966.
文中写的是青少年抑郁检出率 24.6%
看图片,加粗加黑的这句后面还有一句,重度抑郁 7.4%
然后配文,抑郁症是疾病。
很容易误导成 24.6% 的青少年都有病。
实际上抑郁症(严格意义上的重度抑郁发作)才能达到疾病程度。而就这 7.4 还要考虑由于自伤导致诊断扩大。也就是说不足 7.4 的青少年有抑郁症,这个比例与成年人发病率相比相仿。
今天北京儿童医院的讲课谈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时着重谈了这类行为与媒体不恰当宣传的关联。
从我做心理咨询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的抑郁症都源于 PUA。
很多人并不知道 PUA 的原意。其实,PUA 是 Pick up artist,本质上是一种教人如何搭讪的技术,属于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范畴。
但随着 PUA 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PUA 约定俗成的定义也逐渐演化成了一种 **利用尊敬、爱慕等情绪带来的沉没成本,或者利用威胁、恐惧引发的焦虑感,在精神上对个体进行说服 + 控制 + 改造的行为。**因此,PUA 的内涵也算是被以讹传讹了。(注:在如下的讨论中我们将沿用这个定义)
不必深究 PUA 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但答主想先问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会说你得了 “好学生综合症”。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很大程度上你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平均意义上的优秀生,有着不错的生活,甚至考了 985、211 大学,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但不幸的是,这些 “假性自我” 的性格特质让你更容易成为 PUA 的受害者。
因为,你有极大的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以上这些性格特点是你的致命弱点,稍有不慎,你就会陷入抑郁症的深渊。
让我们继续测试下去。
请你更加深入地思考,在你和老师 / 父母 / 老板的关系中是否存在如下的情况?
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在你身上发生,一定可以推测出你目前过得并不快乐。
致评论区: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 维特根斯坦
(关于教育 + 儒学的讨论已删减)
必须承认,大部分讨好型人格的产生,都与不正确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有关。
众所周知,如果在师生关系中过分地强调 听话 和 服从,过度使用惩罚手段,则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具体可请参考这篇文章: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听话和服从,正是讨好型人格的核心表现。
习惯性的听话和服从,则会让你慢慢变成容易被 PUA 的人。
在此引用苏珊 · 福沃德博士在《情感勒索》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在情感勒索(PUA)的关系中,我们以牺牲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关注别人的需要。通过对别人的让步,我们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短暂的安全假象,使我们得以栖身其中聊以自慰。我们避免了冲突和对立,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没错,过度听话的背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事实:
牺牲自己真实的生理 & 心理需求。
当你长期忽视或者压抑个人的生理 & 心理需求时,多巴胺的分泌便会紊乱,出现 “不快乐” 的状态。
除了师生关系,不良的家庭关系也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率不断提升的因素之一。
这就不得不提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女有三从四德,男有三纲五常。
(此处有删减)
这些文化的本质,也接近于守规矩、听话和服从。
同理,传统礼教也为 PUA 的发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也许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但看看鲁迅先生当年在《狂人日记》里是怎么说的吧: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所以,道德绝对不可以被滥用。
被滥用的道德,是道德绑架。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被过度要求的孝顺,被过度要求满足父母的要求,也让孝变成了父母对子女实施 PUA 的利器,诞生了无数的家庭悲剧。
举个例子,吴谢宇弑母案就是充斥着 PUA 的家庭关系悲剧:
此外,上述逻辑还可扩展至任何一种亲密关系,比如恋爱关系等等。
爱是多巴胺,也是沉默成本 —— 大卫
相信大家对职场 PUA 的问题已经司空见惯了,典型的比如 “996 是一种福报”。
说个笑话。
老板表面上说的是,“小张,好好干,以后豪车、美女都是你的”。
老板实际心里想的是,“你可得好好干啊,以后豪车、美女都是我的”。
请问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老板说这样的话:
“我都是为你好啊,你得听我的。”
“你得听话啊,按我说的做,你就有肉吃。”
靠谱的老板一定会努力保障你的利益和前途,而无良的老板只会画饼 + 道德绑架 + PUA。
除了无良老板的直接 PUA,在职场中,你还会接受各种洗脑 + PUA 的成功学课程。
美其名曰:自我提升。
在这些妖术的操控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关于类似套路的解析在这里(一切非法传销 PUA 的套路):
Sara 死于自我否定,一种抑郁症患者必会经历的感受。
我相信 Sara 至死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无能。
Sara Wei 的遭遇,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 “死不瞑目”。
也许你会说体制外的公司因为各种规则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 PUA 文化的盛行,但事实并不如你所料。
引用北大徐凯文教授的研究结果:
图片引用自:Insight 视届:
个人从直觉上判断这个实验结果比较靠谱,只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个体随机演化的一种收敛结果。关于这个实验结果背后蕴含的逻辑,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寻找答案。
(此处有删减)
(此处有删减)
(此处有删减)
作为补充,除了上述三大关系的影响,再说说整体的大环境。
但存量博弈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并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的。
资源内卷、行业内卷、人才内卷,不过是过去二十年放纵和放水的结果。
泡沫之后,就是无尽的萧条。
而亲身经历告诉我,当一个人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时,更容易对他人产生 PUA 行为。
因为恐惧需要发泄,而发泄的出口就是那些对你不具有威胁的人。
最后的结果是 PUA 不断传导,这可以用劣币驱逐良币或者电影院效应来类比。
内卷的加剧直接推动 PUA 的扩大化,落到现实中就是打工人天天加班、小中大学生玩命学习,过度疲劳的身体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身体和大脑的过度疲劳,直接导致的就是内分泌失调和失眠。长期以往,如果你有不错的正反馈,赚到了钱或者考了高分,多巴胺可以帮你撑住。如果长期没有正反馈,多巴胺不足,去甲肾上腺素紊乱,肾上腺素太多,各种精神问题也就出现了。
希望你不要成为内卷中 “迷失的一代”:
我们不讨论商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但这些技术的引入,对你最大的伤害在于:
提高你的快乐阈值,让你的多巴胺回路越来越挑剔。
没错,像吸毒一样。
一会儿不刷手机,你就会焦虑(提一个关键词:FOMO);
一天不玩手机,你就会抑郁。
互联网和游戏的滥用,也是青少年抑郁症和各群体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或心态有问题,所以它就想一个黑洞,会不断把你吸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单纯地感到心情低落,负面的情绪会长时间持续,不只是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也会出现一些信号,所以赶紧来做个测试吧。
抑郁症患者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另外,身体还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狀:
大家可以结合上述症状进行自我测评,如果发现自己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情况都中了,那么赶紧去医院做一下专业检测吧。
感谢你看到这里。
作为一名野生的心理咨询师,曾经拯救了数十名抑郁症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 985 高校的硕博研究生。
而绝大多数同学的康复,都是因为阅读了如下两份回答:
上述康复方法,均得到不同个体的验证,也适用于其他抑郁问题的解决。
简单来讲,抑郁症的本质就是快乐激素分泌紊乱了。
当你在学习和工作中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时,时长伴随着熬夜、生活不规律、身体得不到及时放松的情况,一旦长期出不了成绩、得不到正向反馈等情况,就会造成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失调、多巴胺分泌减少、血清素分泌不足,进而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
概括性地谈一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
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人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精神压力” 使用得当,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但当人长期承受压力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剩直至枯竭,导致易怒、悲伤、烦躁不安、负面思考、带有攻击倾向。
多巴胺和我们的干劲、精神集中力息息相关,提升动机的关键在于大脑当中与奖酬行为有关的「伏隔核」,在预测到奖酬的发生,便会促使多巴胺分泌。大脑会根据经验判断哪些行为会带来何种结果,便会驱使人做出行动。多巴胺不足,会让人失去做事情的动力。
血清素具有具有安定精神的作用。血清素分泌不足时,在身体上,人会容易疲劳、失眠、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基础代谢率降低、虚胖、表情僵硬(抗重力肌退化)、动作明显迟缓(抗重力肌退化)、暴饮暴食 or 食欲不振。在精神方面,人会感到精力不足、专注力降低、脑袋一片空白、闷闷不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没精神)、容易失落、提心吊胆、没来由地感到烦躁、容易暴怒、对不值一提的小事敏感、变得感性,还有患上强迫症和焦虑症的可能。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抑郁症的康复,一定要从调节这几种激素并使其分泌正常的思路出发。
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下手机,开始中高强度的健身!
这只是一篇融合了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社会学 + 教育学 + 经济学 + 个人实践的学术性讨论。
答主感恩父母、老师、社会、国家对我的培养和磨练,但着实也见过太多被 “过度的爱” 所伤害的朋友,我是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帮助那些因为抑郁症而痛苦不堪的朋友。
这是第 37 次更新
有人问我是如何写出这样的回答的,其实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为约 90 多人做过免费的心理咨询。而这篇文章的形成,不过也是随着我做咨询的过程,每日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结论和原理进行概念的连接和范畴的叠加形成的。
至于这篇回答的靠谱程度,大可不必质疑,全部的研究结果都是早就形成共识或者已经发表过的,经历了 peer review。我没有写任何学术性的东西,不代表我不懂 research,文字的可读性很友好,适合各种阶层的人,这种可读性是也算是我自己的 contribution 了。
**平心而论,抑郁症源自 PUA 这一观点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对于很多人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我之所以能写出这种级别的回答,除了学术研究的功底,更离不开个人和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人类的喜怒哀乐并不相通,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是很难共情的。所以,评论区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舆论声音也是必然的。
**真正有价值的 idea 和 research,都是游离在人类认知边缘的。**当年哥白尼提日心说、牛顿提三大定律、爱因斯坦提相对论的时候也有大量的人喷他们。作为发表过 SCI1 区 Top 的人来讲,早已习惯这种褒贬不一、双方阵营对立的结果了。
目前,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相对独立,你去医院看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师只会给你聊天,精神科的大夫忙着给你开药。这本质上其实还是遵循着西医的方法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很明显抑郁症的形成逻辑非常简单,并不像那些所谓专家讲的那么复杂。专家如果能讲的像我一样浅显,他们还怎么赚钱?有时间了我会把我更多的想法整理成文。
对于已经得了抑郁症的同学,我建议你们去看看中医。抑郁症、焦虑症等大多数精神疾病主要还是跟肝气有关系。心理方面的调节,自认为读完我的知乎已经差不多可以走出来了。生理方面,建议你们疯狂锻炼健身,有氧无氧反复训练。除此之外就是生活习惯上,早睡早起,少玩手机,日常可以保持手机静音,每天只给自己一个时间段统一回复各种消息。Sincerely,如果你们能把我的知乎全部内容都读懂读透,应该也不需要吃什么药看什么大夫了。
具体还是参考我的这份回答吧,个人认为对任何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参考价值:
至于文中删减的部分,很多网友强烈要求我公开,但因为多种原因,着实不能继续展开,感兴趣的可以沿着文章中提供的多篇参考文献继续研究。
最后提醒已经遭遇抑郁症的朋友,自私一点,放下欲望,放下学习、工作和家庭,扔掉手机,疯狂健身,多吃蛋白质 + 蔬菜水果,少吃碳水,早睡早起,坚持半年,啥毛病都好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哪怕你选择了躺平,也得舒服地躺平不是吗。
「大卫的小屋」:https://t.zsxq.com/QnaMrBA
大卫的小屋
3 次咨询
5.0
6055 次赞同
去咨询
作为一个长期服用舍曲林的病人,我来聊聊我的感受体会。
我生长的环境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完全没法理解 “为什么你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因为爹妈把 996 当爱好,我一辈子不工作至少也是不愁吃喝。
但我在自我成就方面确实有巨大的、长期的焦虑,这导致了我的抑郁问题。去医院就诊得出的结论是,抑郁情绪过重,但不是抑郁症。
由于本科学的就是教育向的心理学,也系统地学了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内容,我对自己前期的状况太过乐观,导致就诊偏晚。别人可能是耻于在这种问题上就诊,我是一直觉得自己能自愈。
后来想想,我要是能早几年看医生服药的话,至少有两年我不必承受情绪状态负面到完全感受不到快乐的代价。完全感受不到快乐,成天只有压抑。健身锻炼之后的激素分泌虽然能让我感觉好一点点,但是日常生活里整天只有无法自我成就的痛苦。
这种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我父母对我的期待,而我那时候又太把他们的期待当回事。
青少年把父母的过高期待当回事,我觉得正是抑郁检出率如此之高的原因。
社会的压力层层传递,通过家庭传递到了青少年身上。父母扛不住社会压力的话,就会转化为对子女的不切实际的期待。而青少年的评价体系里,父母是最重要的、无法摆脱的评价体系。
整体来说我还是很感激我父母的。他们替我扛下了时代本应压在我自己肩头的经济压力。我的压力来源于,自己小时候长期觉得,长大到三十岁,我应该是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妹子孩子一应俱全的社会精英。
焦虑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长期的焦虑造就了陷入抑郁情绪不能自拔的境况。
后来在舍曲林的帮助下,我逐渐摆脱了情绪失调的问题。之后的我依然是一名社会精英:我修改了自己关于精英的定义。
哦耶,这样理想和现实再也没有落差鸟~
现在的我,认为作为一个精英,不完全是工作方面赚钱或者社会地位(虽然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是工作生活的兼顾,以及自身能给予自己足够的情绪价值,不必向别人索取情绪支援,能够自己给予自己快乐,善良幸福地度过一生。
故此我是非常认可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这句话的。
虽然我和我父亲母亲均有一件事怎么都过不去,我父亲践踏了我的理想我母亲践踏了我的爱情,但我现在基本做到了跟他们的和解。
父母给予我的爱,实在难以回报,愿以帮助别人的方式,回馈给整个社会。
故此将我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正视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负面情绪过重导致的抑郁问题,及时地就医,也希望国家能在医疗资源上加大心理方面的投入和报销(正规医院的合格的心理医生不足、用药昂贵)。
我没有办法再快乐了,我感觉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意义。
-– 青春期抑郁症,除了关注孩子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有没有健康成长。
抑郁症是大脑神经系统异常了,没有任何道理可讲。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自杀欲望,是大脑神经系统异常带来的症状,就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高一样。去给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自杀念头进行逻辑上的分析,去讲道理,就是闹笑话。你能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去讲道理吗?
将抑郁症等同于心理问题,不是蠢,就是坏,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比如那些心理行业的从业者,甚至,只是一个打着 “痊愈患者” 名头的骗子营销号。
抑郁症是大脑疾病,精神障碍。神经解剖学早就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存在器质性病变。抑郁症的真正成因,医学界尚没有搞清楚,那些说是性格原因、心理原因的,是把诱因和成因搞混了。
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抑郁症属于总多诱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在没有真正搞清楚确切成因之前的一种和稀泥的说法,也说明了现在精神领域还比较落后的现状。
诱因当然不等于成因。
很多诱发因素,貌似和性格心理有关,但其实是患者的神经系统已经有问题了,诱因只不过是导火线,换个诱因一样会触发。而相同的诱因在正常人身上就不会导致抑郁症。
社会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当然都有可能会伤害神经系统,但心理层面对神经系统的伤害,毕竟是微弱的,需要长期存在而且超过神经系统的自愈能力,才能逐渐积累起来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这恐怕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中间一旦有机会,神经系统就会自我修复。
而大脑神经系统面临的考验,比心理因素更确切、更直接、更迅速的,有很多。比如国外有很多论文都证实,一次脑震荡就可以直接使人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导致自杀行为。一些减肥药,或者不规范的注射瘦脸针,都可能直接伤害大脑神经系统,导致焦虑症、抑郁症。吸毒,就更不用讲了。
据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药物、雾霾、辐射、失眠等等,都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杀手。还有比较奇怪的是,纵欲和禁欲,都是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
现在的年轻人,精神生活空虚,不良生活习惯成为常态,熬夜久坐,长时间面对各种屏幕,咖啡、奶茶、快餐的日常饮食。长此以往,他们的神经系统能不受伤害反而是不正常了。
【阳光灿烂猪大叔原创】
研究表明,以下危险因素(Risk Factor)和青少年抑郁有极大关联,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在中国语境下这些问题是否严重。
压抑,痛苦,无助,没人理解
经济的发展,父母的焦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形形色色的诱惑,薄如蝉翼的钱包
不邀自来,重度抑郁症,不过快康复了
但是上个月中秋节,我差点跳楼
我知道有一群阳光健康的少年规劝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你别把抑郁症当成病,你只是心情不好;有一群热情好客的亲戚批评我,跳下去是很不负责任的,你的爹妈怎么办?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的周边人都要被你拖累。可是你们真的想过吗?我跳楼的一切为什么呢?
就让我讲讲上个月的故事吧
今年三月,我的信用卡因为有透支影响买房,于是我爸怂恿我像我妈要钱(没错两人离婚了)。有透支是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没有要生活费,毕竟 24 了,真的开不了口,家人对我因病无法工作一直意见也很大。
以什么名义呢?买房?我妈不同意,她说这一切都应该让你爸来出,妈妈也没钱,要体谅妈妈,生活太难了,你天天不赚钱,光消费怎么行?
但我妈年前给我许过愿,给我买辆车,二十万上下
那我说买车吧,我妈说行,但她只出四万,剩下的找我爸。。。。
我爸说你妈怎么能这样,你就说现在就要买,急要,她出四万骗谁呢?
各位看官看出来了吗?我从小到大就是个皮球,被踢过来踢过去,我从五岁开始,早就习惯了。
一面我爸紧催,因为涉及到房贷;一面我妈哭穷,因为他说她没钱
最后,我妈给了八万,但前提是我要买二十万的车
你们以为结束了吗?
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顺利还了信用卡,房贷也下来了,看似美好生活开始了,实际上呢?
我妈三番五次的催促我买车,如果不买车就要我还钱
我爸满嘴跑火车,一会买宝马三系,一会买奥迪 a4,一会又说家里缺个新能源,还说再过一个月,爸爸给你出全款,你妈的钱你留着自己花
于是我傻乎乎的就信了
转眼八月,我回银川老家呆了几天,我妈天天要带着我去看车,除了看车就是问我钱有没有被我爸拿走。最后没办法定了 model3,没有任何选装,付了一千定金等一个月。
我说先做个样子定了,反正定金可以拖延。我爸说你定吧,爸爸这里凑点钱也就买了
中秋节车到了,该批贷款了,首付七万贷款五年,正好是八万,我爸说你申请吧
贷款下来了,该付首付了,我给我爸打了电话
他说
车咱不要了,你把车退掉吧
你把车退掉吧
退掉吧……..
到这里
好戏开始了
我爸说叫我妈再给四万,我妈把我连讽刺带骂的骂了一遍,说你就知道剥削你妈,你妈还得负责弟弟上学,别人的孩子都知道体谅爸妈的辛苦,你只知道要钱
然后我打电话回去,我说贷款已经下来了,车真的不好退,你想想办法吧,我爸喝多了,又把我骂了一顿,说他为我花了多少钱,说我非买不可吗?
我爸觉得我疯了
最后我半夜十一点走了退车手续
我的父亲在郑州喝的烂醉如泥,我一个人在出租房里。为了省钱,我买床的时候没有买床垫,晚上硌得翻来覆去,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
早上七点醒来了,我出门一不小心,踏入巨大的混沌和悲伤里面,我想呼喊我想求救,我已经泣不成声,我不知道还有谁能信任,还有谁可以倾诉。我给我妈打了电话,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然后我妈这么说的
听完之后我之间把手机给砸了,但没砸坏
24 年来所有的压抑所有的痛苦已经没有办法用语言诉说了,我经常在网络上看段子,看到那些跟父母其乐融融,一家人在一个群里快乐聊天的场景,仿佛是外星世界,从来没见过的样子。
我还想自救,我速速打车到心理医院,我希望心理咨询能救我一命,在路上我的眼泪不断失控,我感觉我就是一个被打烂了的水龙头,到了医院,我见到了我的 “老师”,我倾诉了我的一切,他什么也没说,起身离开了。
随后他拿出一张纸
防自杀免责声明
我说你好冷漠
然后我走了,心理咨询在 15 层,我坐在那里准备往下跳,旁边的员工来来回回,没有人在意我
公司的人打电话,要我回去做账;健身教练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续卡,继母给我打电话,叫我去给她修电脑,4s 店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把首付改成 10%,心理医院给我打电话,问我免责声明什么时候签
我打开了 15 层的窗户,好高,我好害怕,我在想我跳下去就是一滩肉泥,什么都没有了,不会有人理解我的悲伤,不会有人感觉我的痛苦,我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化为灰烬,亲戚会在我生后耻笑,耻笑我心理弱小,我也许会上都市热搜,也许会被网暴,也许有很多也许,但我不知道了。
我最后给我爸打了视频电话,我看到他近几年很苍老,看到他还在为生活奔波,我想想未来也许还会更好。心理医院的人出来了,把我抱了下来,给我爸也打了电话,说你的儿子已经疯了,要去精卫中心。
我把手机彻底砸碎了
我又跟心理医生聊了一会,慢慢地心情也冷静下来了,我拿了旧手机,挨个回了电话,我爸很担心,我妈晚上还是在说我,但我无所谓了
我说我知道错了,我不要了,但我爸说既然贷款办下来就把车提走吧,提车后家里亲戚是这么说的
我只感谢自己在最痛苦的那一刻挺了下来,其实我家经济条件还凑合,这么多年做生意也积累了有一些资产,车款我爸也只需要出两万。最近家里现金确实紧张,我也应该谅解,我不过是一只蝼蚁,我不需要谅解。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从小到大 20 多年一向如此,我想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我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已经死过了,我什么也不怕,我现在只追求早日康复,也愿所有病友能早日摆脱痛苦,拥抱生活的阳光,共勉
没什么好回避的,简单一句话:家庭教育出大问题,又在学校承受压力。
不管青少年、婴幼儿还是成年人,大家都是人,但凡是个人,就得追求自由和轻松,就得需要广阔天地撒欢,就得顺着天性来生活。可青少年过的是什么生活?
别说是人,连动物都需要轻松自由,你把狗关笼子里一周试试。
这个道理谁不懂呢?但我看懂的人并不多,因为啥,利益相关。
这种问题在知乎太多太多了,大家难道真的看不出来孩子是怎么病了的吗?被逼的啊。
如果我们是家长或普通看客,已经很难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我们很容易把这个 24.6%当做一个抽象数字来看待,哦,挺高的呀,现在小孩怎么了?我们当时不那样啊?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会儿是夏天,但现在是冬天了,没感受过冬日的寒风凌冽,又如何能够理解孩子们为何要裹紧身体匍匐前行?
真正能对这个问题说两句的,是孩子本人,但他们上知乎吗?(知乎答题的小朋友举个手)
鄙人不才,想替孩子说点心里话。
暂时先把感性收起来,我们上点干货。早在 2014 年,哈佛医学院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研究中心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情绪障碍实验室就有一项研究,确定了青少年抑郁症认知方面的原因。[1]
该研究表明:
自我批评可以前瞻性地预测依赖的人际压力源以及随后的抑郁症状…… 这种效应特定于依赖的人际压力源…… 自我批评也可以预测,表明它可能在青少年抑郁症中发挥核心作用。_
_
总结就是:
更简单说,家庭和学校压力让青少年产生更多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对抑郁症有核心影响。
就像打工的人,干一个工作被人指责,干另一个工作又被人指责,总是接二连三地遭到领导同事的批评,总是被施以更高的要求,那最终他会怎样?他会认为自己确实不行。这种 “自己不行” 的信念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
小孩子更是这样,他们的天地真比成年人狭窄太多了,父母有可能就是他的天和地。面对着来自天和地的指责和压力,渺小的他们只能解释为是自己不好,于是自我批评越来越厉害,自我冲突越来越激烈。
我为什么一开始说家庭教育失败?
控制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就好像自己是克己复礼的圣人再世。
但其实这种家长往往过得一塌糊涂。
自己越糟,就越折腾孩子,为什么?爽。孩子可以替自己改变命运。自己的失败人生有一线希望了。
这种家长功利上脑,哪里还有心思和情绪来与孩子共情呢?谁管你喜欢什么?谁管你有多痛苦?咬牙挺过去就好了呀。挺不过去?意志力差!就这点出息。看我怎么收拾你。
体型比孩子虚大,又供着孩子,所以对孩子打打骂骂好正常的呢。
供你十几年,你还有意见?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你来当老子我给你当儿子好不好?你不懂,你听我的……
什么是工具人?这种家长手里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工具人。
还有种忽略型家长,看起来这种人挺好,不怎么给孩子压力。
但实际上,这种家庭的孩子压力也不小。有些孩子从小就被迫和父母分开,往往和祖辈一起长大。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呢?不安全感。
没有父母的爱,就好比向日葵没有阳光,内心会出现黑洞。黑洞越来越大,各种垃圾都被孩子们当做 “父母的爱” 吸纳进去,永无餍足。
这样的孩子很可怜,他们自卑而叛逆,他们的压力更像是一种暗物质,虽然不显化,但无时无刻不在驱使着他们用更多不好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那个黑洞。
还有两口子长期各种热战冷战的。
有次我在朋友家眼睁睁目睹了一次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那两口子把自己锁在不同房间半天,把我晾在客厅里,当时我又只能等着暴雨停了才能走。结果第三个房间里突然冲出来一个小姑娘,我一看是他家闺女,嚯,都这么大了。我还没回过神,就听那姑娘大声吼了起来:你们干脆离婚啊!你们怎么还不离婚啊!
这种 “给孩子完整的家庭”,真是一个好大的误解。
勉为其难地维持着,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孩子们真的很难,首先,他们感受不到家里的温暖和幸福,每天看到的是两张扭曲的嘴脸。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害怕一不小心又触发了什么机关,引来一场大战。
这种压力真是让人窒息。
孩子身上还有更直接的压力,那就是攀比。
这种家长不光是攀比洋房豪车,还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拿来和比人家的孩子比较。年级前十,奥数冠军,钢琴天才,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给他们自己脑门上贴金的,你说他为孩子考虑有多少?几乎没有。你还不能说,一说就是你懂个叉叉,这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考虑的,长线投资。这么一说,反而显得说他的人格局小了。
还有就是以为 “榜样式教育” 能对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这个真得看情况,有些孩子就不吃这套,你越夸别人的孩子,他就越叛逆,越自卑。
把自己孩子当出气筒,这个就很没人性。但朝着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施加暴力,没有任何被报复的风险,这是无本万利的发泄情绪的好方法。
家长把自己的压力直接转移到孩子身上,但他们忘了一件事:孩子很小,他们没有能力承受和消化这些伤害和负性情绪,这些都是孩子们头顶高悬的利剑。
不得不说,现在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挺多的,其中之一就是价值取向的单一化,整个社会都用一种观点来评判和塑造孩子——学习成绩。
没办法,想得再美好都没用,生活最终是落到找工作赚钱上面,就是这么俗。家长们无法免俗,老师和校长能免了这个俗吗?诗和远方都是电影里的,周考、月考、半期考、升学考、各种教学指标,才是现实生活。
初升高只有 50% 的机会,拼进重点高中很难,再拼进重点大学难上加难,大家想过没有,是谁在最终承受这些压力呢?社会生存的压力、未来几十年规划的压力、老师和学校各种指标的压力,最终是谁扎扎实实地扛了下来呢?
当然是学生,他们沉重的书包就是这些压力最好的代言人。
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遑论兴趣爱好?回归天性、回归大自然更是妄想。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被水泥牢牢地糊死了。
把所有人都集中在一个赛道上,这本来就是非常不公平且有害的事,但现实就是如此,所以有一说一,24.6% 的抑郁率,真是挺不错的数据了,孩子们真顽强。
这事我大概就说这么多。
现在国家都在给孩子减轻负担了,家长就不要再逼孩子了。
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警示信号,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可以参考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那个问题和这个基本差不多。
另外,我最近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抑郁简易自助手册》,里面有更多关于抑郁症康复的信息: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原创不易,还请点个赞!谢谢!
我会帮你远离痛苦,关注我,我是 @芊芊
免责声明:
本文参考和引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文医学部分论点论据皆为引用。本文内容仅为科普知识和个人理解,不能作为任何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亦不可代替医生的治疗诊断和建议。
抑郁是正常现象。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会产生抑郁情绪。
众所周知,抑郁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青少年感到抑郁,是因为青少年知道自己的能力还需要提升,是因为青少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种种有趣的挑战性活动。毫无疑问,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坏处的事情,但我们至少不能忽略其积极因素、积极影响。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抑郁具有极好的适应功能。换句话说,抑郁并不坏。抑郁就像快乐、兴奋一样,也是我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绪。
想象一下,在石器时代,一个智人,两天没有吃到美味的食物,然后感到抑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好事一桩,因为抑郁会驱使着智人去寻找食物,补充营养,然后活下去。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来说,事情也是如此。在二十一世纪,青少年拥有了新的挑战、新的任务,这些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形成了一幅幅或波澜壮阔或美丽和谐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青少年的新挑战、新任务的具体内容吧!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会激发我们的回忆。
高考,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美妙的青春年华,让我们想起了那认真学习的日日夜夜。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每天晚上差不多十一点多、十二点多才能上床睡觉,每天早上五点多、六点多就要醒来——那时我不太理解这种认真学习模式背后的良苦用心。现在,我渐渐明白了。
高考的指挥棒,是公正的良性竞争的典范。
高考,是筛选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人才都通过公正的高考而筛选出来了。
以上海市的重点高中为例。[1]
上海中学作为一所普通的市重点中学,拥有 99% 的一本率。
复旦附中作为一所普通的市重点中学,拥有 95% 的一本率。
七宝中学作为一所普通的市重点中学,拥有 94% 的一本率。
由此可见,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较为公平,不同学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再加上开放的、包容的国际主义氛围,再加上朗朗上口的口号,激动人心的跑操,热血沸腾的试卷——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如此,我在中学阶段接受长时间的刻苦训练,适应了各种各样美好友善的生活方式,知道了该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勤劳肯干的好青年。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我也不得不承认,高考带给我很多无比珍贵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像宝石一样,闪烁着令人永生难忘的光芒。
我们的确要承认抑郁可能会带来稍微一点痛苦,但前文已经谈到,抑郁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内容。
实际上,抑郁的积极意义不仅存在于适应环境的层面,抑郁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当我们阅读伟大小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悲伤、各种各样的痛苦。有些思想家一阵见血的指出:痛苦是灵感的源泉。
而抑郁又会导致痛苦,这就是说,抑郁基本上也就是灵感的源泉了。
由此可见,对于人的精神生活来讲,遇见抑郁,基本上就是遇见了幸运。抑郁所带来的丰富想象力以及永不枯竭的创作能力,已经越来越多的展现在了日常生活之中。当然,我们也绝不是在说抑郁这玩意儿越多越好。凡事都需要有个度。在这里,我们要说一句中肯话,不同的社会环境需要不同特质的个体,中学教育所带来的高效培养模式,就是把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一致性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光明的前途给处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年龄的人带来的永恒力量、奋斗精神。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著名瑞士学者说,“此外,学校也很关心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啊,学校都装上了金属防盗网——你们可以好好学习了,你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了。”
因为家长带来的各种童年创伤太多了。。。
身体暴力,情绪暴力,忽略,威胁,批评,强迫,冷漠,评判,父母吵架离异醉酒忙工作。。
终究是父母的问题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甚至对此加以伤害造成的内在心理冲突。。
当然,学校老师和教育体系也没起啥好作用,例如攀比和施压,孩子从小觉得自己的存在价值是 建立于 “学习成绩” 之上的,都没有 自我,怎能不抑郁。。
孩子能在小时候就体现出症状而不是伪装自己,其实还有救。。
ACE 和 CPTSD 了解一下
林沐棋:[旧文重发] 当我们在谈论『童年创伤』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忘了在哪看到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能教会孩子线性代数,却不会感受、表达、和自己的情绪感受相处, 那么意义何在呢?”
唉,能显现出来是好事,以前可能更多,只是伪装更强,即不敢表露抑郁而进一步自我强迫。。。
昨天是心理健康日,怪不得人民日报发这篇文章。
官方媒体发言还是要注意细节。
原文
抑郁症是病这没错,可抑郁状态不是抑郁症。
抑郁是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的状态而已。
就像身体偶尔发热不是问题。即使高烧只要几天就好也很常见。
只有长期发热才是病。
拜托媒体有点专业精神,为了点击率脸都不要了吗?
最关键是,本来民众就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你们是用虚假去纠正混乱么?
这是广义上的 “抑郁障碍” 的检出率,也就是症状的检出率。
就像咳嗽这个症状,可以对应各种各样的疾病,咳嗽的检出率,必然远高于新冠的检出率。
我们的抑郁宝宝们和家属的互助团体:抑宝之家
“抑宝之家互助关爱抑郁的宝宝”,简称 “抑宝之家”
说个笑话,孤独症居然是现代病。而且才出现没有多少年。最遥远可以追到工业革命末期几例。现在则是成批 成批出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轻症状则是躺平。
社会发展到今天,再也回不去了。以前,实际没啥玩的。但是人们超级能耐住寂寞。坐牢都有上瘾的。但是现在大脑已经进化的,一天没有新的信息进入。就会烦躁。
有 50% 的人铁职高,那 40% 的人铁没啥好未来不过分吧,那 24.6% 抑郁不过分吧
我今天和一个 10 岁的男孩儿聊了小半个小时。
起因是他一来就问我有什么解压玩具吗?我给他推荐完觉得挺可乐。就问了一句 “你们现在为啥有那么多压力要解?”
他说 “你做一下我们的作业就知道了!” 他爸爸在跟前附和着 “是啊。他们现在的作业简直莫名其妙。我给他检查作业都觉得压力大。”
然后我就详细的和他聊了聊,他的烦恼有哪些。得知我今天见到的这个 10 岁孩子大概有以下烦恼:
其实他还算比较幸运的,虽然妈妈唠叨,但是爸爸还是很理解他,并且休息时间会好好陪着他。父子俩处的就像朋友一样。
他想买一个捏捏球,我见过好几个家长跟孩子说 “太幼稚,不许买。” 而这个爸爸是说 “原来这就是你想要的解压玩具,回去给我也玩玩。”
所以我说他是幸运的。因为我也见过父母都对孩子非常严苛的。明明是说好的要带孩子买玩具,孩子高高兴兴的挑,结果挑一个否定一个,并且附带几句被美化成教育的讥讽。孩子越来越不开心,他们越说越来劲儿。
最后自己随便挑一个孩子不喜欢的,还觉得自己对孩子多么好。再三强调买过玩具了,让孩子以后好好学习,听话一点。高高在上的态度就仿佛施恩一般。
长期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怎么会不抑郁?
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还是家庭氛围出现了问题。因为社会给每个人的压力其实都大差不差。但是每个人回家能得到的治愈却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有压力,回家以后父母,(父亲或者母亲)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引导孩子走出阴影。而有的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回家得不到任何安慰,更有甚者,家里人还会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让孩子更痛苦。
(当然也有一部分抑郁症是因为生理病变导致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一代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是他们的父母却不一定能接受这一点,仍然在用自己从原生家庭学习到的方式,凭直觉对待孩子。也许这样的矛盾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吧。
总之希望为人父母者,学会正视自己的压力,也学会和孩子好好沟通。一家人一起成长。面对困境,共同面对。
我们都要加油呀!
去年 9 月 11 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高中及高等院校的抑郁症筛查评估列为抑郁症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将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视作重点人群,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中心、高等院校等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抑郁症筛查。并要求到 2022 年,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 50%。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抑郁检出率的提高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青少年会产生情绪波动,是青春期的必经阶段。以下有 10 点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抑郁症风险:
1、出现自虐、自残行为
2、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外貌上的改变
3、侵略性或愤怒情绪的频繁爆发
4、突然出现一帮新的朋友
5、体重上的突然增加或减少
6、忽视个人卫生
7、处理问题和日常活动时出现困难
8、酒精、尼古丁或毒品的滥用
9、发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威胁
10、经常性的噩梦或梦魇
关于面对抑郁症,我们可以应对的方法可以参考这篇:
面对抑郁症,你能做到的小 tips - 抑郁问题 -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www.gzylyt.com/xm/show/669.html
抑郁症产生可能的原因,请看这篇:
好好的人,怎么就抑郁了? - 抑郁问题 -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www.gzylyt.com/xm/show/740.html
青少年抑郁或焦虑的 10 个信号,请看这篇:
请注意:青少年抑郁或焦虑的 10 个信号 - 焦虑恐惧问题 -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www.gzylyt.com/xm/show/9.html
①遗传因素:即父母遗传给孩子;
②神经生化因素:本身患有精神病或其他慢性病、或存在悲观的人格特质;
③心理社会因素:学习(学校)、工作(公司)、生活(家庭)的压力过大,致使被动陷入长期焦虑。
比如此前,济南大学出现过女大学生因抑郁服药自杀的事件。
死前,她在 QQ 空间留下一封 “遗书”,称 “自杀仅仅是因为我爸爸”。
每一字,都以血泪控诉她的家庭,曾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很多时候,抑郁症,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潜伏在无数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在社会每个角落,抑郁症总是制造着一起又一起人间悲剧,而这个过程太隐秘且过于复杂。
2019 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约有 9500 万抑郁症患者。这意味着,每 14 个人中,就有 1 个是抑郁症患者。但在我国,抑郁障碍的充分治疗率仅 0.5%,只有极少数人正确的对抑郁症进行了治疗。
我们的家人,身边的朋友或同事,都可能深受抑郁困扰。但大家对抑郁症知之甚少,甚至充满了误解,有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疗。
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跟大家聊聊关于抑郁症的 7 大真相。
真相 1:抑郁症患者不是 “闹情绪”,而是疾病在发作
“当抑郁的感觉来临,我躲无可躲。
人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情绪低落,
无法填充的空虚、永无止境的绝望、心力交瘁的疲惫,
以及被关闭了的感知力,没有欲望,只有无望”
——这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描述自己抑郁症发作时的真实感受。
普通人提起抑郁症,通常把它看成是偶然的情绪爆发,
认为抑郁症不过是 “玻璃心”“软弱”,和 “无病呻吟”。
其实,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是一种大脑疾患,
是由激素变化引起的包括情绪、身体等在内的一系列状态变化。
抑郁症发作,通常会导致持续两周以上的三种症状:
●情绪低落
在发作阶段,由于激素水平下降,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总是忧郁伤感、甚至悲观绝望。
如果你看过《红楼梦》,那个整天皱眉叹气、动不动就流眼泪的林黛玉,大概就是抑郁症的典型。
●思维迟缓
自觉脑子变笨了,思维僵硬迟滞不活跃,思考问题困难,常常觉得脑子里空空的。
●运动抑制
活动显著减少,浑身发懒。肢体和语言都会变得缓慢或者减少,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简单来说,抑郁症发作时出现的这些症状,就和人感冒会流鼻涕、咳嗽、发烧一样,
是自身难以控制的疾病症状,真不是他们故意 “耍脾气”“使性子”。
而这种 “心灵的感冒”,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描述可能最为贴切——
“抑郁症好像一把勺子
慢慢地从我的大脑里
把跟 “情绪” 有关的那一部分挖走了
然后只留下 “麻木”
有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只是坐着躺着站着,然后眼泪流下来了”
在几年前,网易云的热评火了起来。
治愈的心灵鸡汤、妙趣横生的段子、脍炙人口的金句在网易云评论区盛行,引来一片围观和赞叹。哪怕现在读来,也依旧令我感动。
当时的网易云真的是一个很温暖,很治愈,很搞笑的地方。
但没多久,网易云忽然就变成了 “抑郁” 的重灾区。
网易云变成了大家嘴里的 “网抑云”,更成为许多年轻人张嘴闭嘴都离不开的 “梗”。
一堆滥用金句的 “抑郁” 的人们,“丧”到了家,
说着极度消沉的故事,用着假装抑郁的表情包,
故意卖惨装文艺,毫无下限的博取同情和关注。
谁也不知道屏幕背后,这些人是真抑郁,还是装抑郁。
正是这种对抑郁症群体过度消费,才导致大家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怀的抑郁群体。
有的人说,我做过网上抑郁症测量表,结果显示我中度抑郁,怎么就是 “无病呻吟” 了?
事实上,仅靠抑郁量表是不能诊断抑郁症的!
目前包括抑郁自评量表 (SD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 等在内的所有抑郁自测量表,
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抑郁症状或抑郁程度如何,但不能用于确诊是否患有抑郁症。
比方因为失恋、失业等打击,导致近一两周你的情绪、生理感受高度符合「抑郁状态」,看似有抑郁症。
但只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新工作找到了,新的恋情展开了,你的压力减小了,人也春风得意了,抑郁状态烟消云散了,你还能说你有抑郁症吗?
很显然,一句简单的 “我不开心” 并不能代表患有抑郁症,更无法和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煎熬相提并论。
心情不好,可以说是短暂的抑郁状态,正常人可以很快就调节过来;
但抑郁症不同,它真的是一种病,无法自行调节,必须进行干预治疗。
如果你的自测量表结果显示你处在抑郁状态,不等于你已经患了抑郁症。
建议你积极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不要自我臆测,也不要讳疾忌医。
你知道吗?
有些抑郁症患者 “我很好” 的笑容背后,真实寓意可能是“救救我”。
但因为他们伪装的太好,太像 “一个正常人”,以至于无人察觉。
就像年仅 32 岁的香港女歌手卢凯彤,三天前还在社交账号上微笑自拍,宣布自己要做 “一件大事”。
可是转眼就从 20 层的高楼跳下自杀,毫无预兆……
爱在微博上发太阳笑脸的阳光大男孩乔任梁,喜欢搞怪逗大家笑,
但谁也没有料到,有一天他会偷偷在家中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韩国艺人崔雪莉,美丽而乐观,特别爱笑。
但你可能不知道——她长期遭受着网络暴力,精神几乎崩溃。
在被疯狂的网友们谩骂之后,她不断在节目上哀求,请大家多疼爱自己。
镜头面前,她惨痛的微笑下,隐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破碎的内心。
面对网友的抨击,以及舆论的重重压力,还有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
最终崔雪莉不堪忍受,在京畿道的家里吊颈而死,用一根鞋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别人眼中的乐天派、开心果,看起来总是微笑淡然,
但很可能他们只是在用正面的情绪,隐藏自己内心的低落。
“在他们面前,我要笑,我要假装是一个正常人。”
这是许多 “微笑型抑郁症” 患者每天痛苦的煎熬。
明明内心极度难过,却要假装笑得最灿烂开心。
也许人前笑着,人后却厌倦了伪装。等到坚持不下去的那一天,只想赶紧结束生命。
如果你某一天发现了那些 “微笑抑郁” 的人们,请多多给予关爱,
你不用费尽心机的拙劣表演安慰,也不用刻意逗他们开心。
你只要多倾听,并真诚的告诉他们
——“嘿,我在,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得了(过)躁郁症是什么样一种体验?”
最高赞的回答是:
“世界观不断地建立然后崩塌,再重建然后再崩塌,循环往复。”
“双向情感障碍”,即躁郁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反复,仿佛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格。
当处于躁狂状态时,他们会感到心境高涨,整个人会特别 high;精力比平时更加旺盛,内心充满愉快和欢乐,思维更加活跃,健谈而且自信;
而当处于抑郁状态时,他们的精力、语言、情绪明显减弱,意志消沉颓丧,甚至伴随强烈的自杀欲望。
躁狂相和抑郁相的反复交替,会让患者的情绪向坐过山车一样波动,对生活产生非常巨大的负影响。
而双相情感障碍中 “抑郁相患者” 的临床表现,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大部分双向障碍患者,确实会选择在抑郁期就医,因此很容易被误诊断为抑郁症。
但不能说 “双向情感障碍” 就是“抑郁症”,二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疾病。
此时,必须借助专业精神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物理检查方可准确判断。
总而言之,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都应该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
作为他们的家人或朋友,我们也要尽可能多的支持患者,给他们树立信心,一起渡过难关。
患上抑郁症,自杀的风险的确会变高。
尤其是在病情反复的阶段,患者感到极度痛苦,自杀倾向会更高。
但并不是说,抑郁症就时时刻刻想自杀。
据统计,只有 2% 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 4%。
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想自杀。
只要治疗得当,90% 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可以治愈的!
抑郁症患者其实也是正常人,没大家想的那么脆弱不堪。
我们也不必谈抑郁症色变,逢人就劝他 “想开点”,像防贼一样,时刻提防他 “做傻事”。
也没有必要在他们抑郁发作时,让他们 “加油,开心点,挺一挺”。
因为在抑郁症患者听来,很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可能火上浇油,适得其反。
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流方法是,心理疏导配合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经济状况,建议心理咨询、药物或两者同时进行。
如果实在不想吃药,可以跟医生表达自己的顾虑,换成其他的治疗措施。
改变的方法有很多,而唯独不建议,不接受治疗或者偷偷改变治疗方式,等着抑郁症自己好。
对于治疗,不少人会担心花销太大,而选择逃避。
那么,治疗抑郁症需要哪几项花销?
据统计,抑郁症的复发率高达 50%~80%,其中 50% 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 2 年内复发。
正是因为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的疾病,为了防治疾病复燃,更应倡导积极治疗。
治疗抑郁症,需要长时间服药,接受心理咨询。
而这些花销只有住院期间产生的治疗费可以报销,门诊复查开药、心理咨询需要患者自行承担。
目前,只有天津、成都、重庆、抚顺、合肥等个别城市将抑郁症纳入门诊慢性病种,到门诊拿药可以报销一部分药费,具体报销比例和额度,各地均有差异。
抑郁症报销手续需要精神科住院证明,然后向医保局申报慢性病补助,
到医院买抗抑郁药物可以报 70%,一年 1000 元封顶。
对于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来说,医保待遇依然无法覆盖长期累计的治疗花销。
如果医保报销杯水车薪,那抑郁症患者如何减轻治疗负担呢?保险可以吗?
作为保险专业人员,我自然有义务帮大家解答!
我整理了抑郁症患者的投保攻略,涵盖重疾险、寿险、医疗险、意外险等产品。
慢慢看下去,你的疑问应该就能得到解决!
真相 7 :抑郁症患者,确实很难买保险
抑郁症患者能买保险吗?答案是可以!
但比起其他人,抑郁症患者在投保时的确会遇到不少困难,主要是这三点原因:
自杀自残倾向:据统计,60 % 的患者有自杀的念头,抑郁症的自杀风险比常人要高。
药物依赖: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有的会出现精神萎靡、体重下降等副作用,而这些也可能诱发心血管、免疫系统等疾病
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 50% - 85%,其中 50% 的患者在疾病发生 2 年内复发。
一方面是抑郁症的风险很难预测,比如需要长期服药的副作用可能诱发各种疾病;
另一方面,《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对抑郁症自杀进行赔付:
投保两年后自杀,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例如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在两年内自杀,保险公司都需要理赔的。
基于这些考虑,保险公司对抑郁症患者的核保会很谨慎,不敢贸然承保。
抑郁症在买保险时,确实会比较困难。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保险都买不了。
在投保时,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这 3 个投保技巧:
经过手动测试数十款线上产品,我们总结出了抑郁症的投保攻略,给你提供参考。
抑郁症要投保重疾险并不容易,目前线上的新定义重疾险都无法购买。
不过,由于癌症和抑郁症没有什么关系,防癌险相对容易购买。
防癌险就是专门保癌症的保险,确诊合同约定的癌症后,会直接赔一笔钱。
比起重疾险,防癌险的健康告知更宽松,价格也便宜些。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
虽然没法买重疾险,但像昆仑康爱保、弘康人寿爱无忧这类防癌险也值得考虑,起码先把最高发的癌症保起来。
如果追求性价比:昆仑康爱保最值得考虑,癌症和原位癌都有保障,价格也很有竞争力。
想要投保最宽松:弘康爱无忧对于甲状腺癌患者特别友好,术后满 3 个月,就有机会买。不过,身故责任只能选赔保费,才不会询问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通过线上智能核保,几番搜寻下来,百万医疗险只有 1 款抑郁症可以投保,同时也加入了 2 款防癌医疗险。
防癌医疗险只报销癌症治疗的花费,健康告知相对宽松,一般不会询问到抑郁症相关的问题。
想要保障最好:建议选择平安 e 生保,这款产品对抑郁症投保较宽松,不需要治愈,抑郁症患者也能买,不过所有精神类疾病都会除外,是为数不多能投保的百万医疗险。
看重癌症保障:安享一生、神农 6 年期癌症医疗都只能保障癌症产生的治疗费用,健康告知比较宽松,没有询问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可以直接投保。
需要注意的是,平安 e 生、神农 6 年期癌症医疗对于自杀自伤、精神障碍导致的治疗费用,都是不赔的。
此外,如果你有上班纳税,税优健康险也是可以带病投保的。
绝大多数意外险都没有健康告知,通常只要求 “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就能购买。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一般也是可以投保的。不过大家也要关注责任免除部分的内容。
我查阅了数十款线上产品,发现主要有三种类型:
优先选择:A 类产品最友好,只对自杀自伤免责,没有针对精神疾病有专门的规定。
尽量避免:C 类产品相对严格,对患有精神疾病期间的所有意外都免责。
举个例子,小 Z 患抑郁症期间,在坐公交时,不幸遭遇交通事故,A 类、B 类产品都能赔,而 C 类就不行。
因此,大家在购买意外险时,一定要看清楚责任免除。
如果你不太确定,可以电话保险公司进行咨询。
寿险以死亡为赔付条件,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常人高很多,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经过数十款手动测试后,只找到同方全球臻爱优选定期寿险,针对轻度或中度抑郁症患者,治愈满 1 年,满足一定条件,通过智能核保,有机会投保。
不过根据免责条款,投保两年内自杀是没法获得理赔的,除非自杀时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不满 8 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对于抑郁症患者,是否无民事行为能力,需要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关于抑郁症,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病症本身,而是我们的误解和漠视。
人性本身是相通的,有同理心的人,更能感受到他人所受的痛苦和精神上承受的煎熬。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
希望你能多一点了解,少一些伤害,拉住他们,不让他们继续滑向无尽的深渊;
身体可能感冒,心灵自然也会生病。
如果你不幸面临着抑郁的困扰。
请一定要记得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我也会一直在这里,做你最真诚的倾听者。
感谢你读完,麻烦顺手点个赞吧!
也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愿世界充满爱与善意。
延伸阅读:
新定义重疾险怎么买?2021 年全网超全选购指南 + 3 月重疾产品推荐!
买百万医疗险看这篇就够了:百万医疗险测评,选出了 2021 年性价比最高的 5 款
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像身体健康知识那样普及。
把心理健康考虑进来确实是会给教育带来更多的责任,以前我们可能不知道面对的对象会有心理障碍,而现在需要考虑这样的因素,不能单单从行为问题和道德的角度来考虑了。
有人可能担心,孩子会不会诈病,孩子会不会自杀,这都是心理健康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只会觉得麻烦、不知道怎么办,然后说要考虑心理健康太难了。这恰恰说明需要更多的科普工作,不仅仅是说这个问题有多严重,还要知道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就现在的心理咨询相关从业规范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甚至是全社会)其实有很多困难,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有相应的行动和措施了。
目前,抑郁症的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清楚,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发病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有关。
**_一、_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
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许多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家庭教养不良、隔代教养等,也可能成为患病的危险因素。
**二、社会性因素:**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寿命、健康和疾病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人的烦恼、幸福、悲痛、舒畅、焦虑等,这一切维持或破坏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情绪都与社会紧密相连。
比如: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及校园暴力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或者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压力,导致孩子心灵受伤。
无休止的争吵、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去世、长时间和孩子分离都会对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如果不及时疏导孩子,孩子甚至会认为这些争吵或者悲剧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不好,从而出现抑郁状况!
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导致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无法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消沉,情绪低落。
还有些孩子长期处于受到歧视、虐待、校园暴力或者家庭冷暴力等环境中,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抑郁症状。
**三、心理性因素:**生活中凡能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条件都可成为心理因素。
比如:经历重大变故创伤
经历过重大生活变故或者事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因为孩子的身心还不具备心理调节能力,经历强烈的刺激,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阴影。
因此当孩子经历过车祸,火灾或者一些暴力事件后,医院第一时间都会派出心理医生对孩子做心理疏导,以免孩子内心受到创伤!
另外抑郁症也与人的性格有密切联系,此病人的性格特征一般为内向、孤僻、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等。抑郁症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彻底改变人对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甚至会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青少年抑郁的对治要从家庭入手,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案例,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1、 陌上非花妈妈的文章《累死累活,却换不来孩子的快乐》https://mp.weixin.qq.com/s/XdAGHdQ9suDaPXERPicRcg
2、 群香妈妈的文章《儿子抑郁了,我的天塌了》https://mp.weixin.qq.com/s/_zFq7XJ4IJnLjp4cbyImHw
3、 自由的风妈妈的文章《有抑郁倾向的女儿,终于噙着泪和我讲述她的遭遇….. 要想救孩子,先要救自己》https://mp.weixin.qq.com/s/ZcGDy2sr0sAfvp0I1bM1MQ
4、 慧淑妈妈的文章《幸亏学佛了》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5313246/
5、 兰花 / 涵香:《选择狠心放手,抑郁症的女儿竟然走向了康复》https://mp.weixin.qq.com/s/HPvLlEoSN8r7WPnVeXbZpg
6、 陈远琼:《休学的孩子回归了》https://mp.weixin.qq.com/s/pbT7_4x2VIwFlSyPR4hKnw
7、 妞妈 / 涵香:《感恩我的大女儿,她用自己的病情拯救了我,拯救了我们这个家》https://mp.weixin.qq.com/s/VCrw8_O2wia6emNZIDHuZQ
8、 学员家长:《孩子听话是最深的伤》https://mp.weixin.qq.com/s/uzVOVyVO6q6APrb6x2vcOg
9、 滟子:《为什么父母作为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却不需要学习和考试?》https://mp.weixin.qq.com/s/5qbk9YMDEnpxo-9EdRfydA
10、 Teana:《医生曾判决重度抑郁症的她需要终生服药,结果她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恢复好转》https://mp.weixin.qq.com/s/JIaNMmgN4nS72qW3G6BtBA
11、 知足常乐:如果我们的孩子未来很平凡,那么我们也应该愉快地接受 ta 的平凡。https://mp.weixin.qq.com/s/LuwwGSs1J9OWh_IPHnG09Q
12、 大爱无言爸爸:女儿,你的病是送给爸爸的隐藏的礼物 https://mp.weixin.qq.com/s/uQSMPC2GwHTndeGtqYf54w
13、 爱在路上:即将毕业的女儿忽然爆发了抑郁,让母亲没想到的是,发病的原因竟然出自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fMXXcWHC5aR7ZY4GIt-dCQ
14、 水晶妈妈:妈妈和女儿同时抑郁,这样的家庭困境,该如何化解?https://mp.weixin.qq.com/s/G93b8n9SrQk_0KlnWQE-fA
15、 儿子抑郁在家一言不发 、老公创业失败欠下巨额外债,绝望中的她选择坚强面对 https://mp.weixin.qq.com/s/UB04yBtJ455vQWdmnr4Jwg
16、 星妈:一个三代抑郁的家庭,是如何走出抑郁泥沼、打破抑郁魔咒的?https://mp.weixin.qq.com/s/WlkC6y3rfJbG23-K83xeVA
17、写给所有焦虑中的家长:父母首先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孩子才会活成他们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XdWJ-iXJCxldebPTANHJeA
18、这是一个 “拼妈” 的时代。只有妈妈快乐了,孩子才会真正地快乐 https://mp.weixin.qq.com/s/h-oYboSAi38H3j_5jrgvbw
19、给所有焦虑中的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https://mp.weixin.qq.com/s/pDZZaqgRwQ7xYnEJ3ZuTIA
20、15 岁的儿子沉迷电竞、因抑郁休学在家,我却并不担心 https://mp.weixin.qq.com/s/oHmFH-30seDSiMyTIACxfg
21、一位妈妈长期牺牲式的活法,让自己和儿子同时陷入了抑郁 https://mp.weixin.qq.com/s/CD8q6TTd9Ijh1jk9EvNN8w
22、这位妈妈的自我蜕变再一次印证:当我们成长了,身边的人自然就会跟上来 https://mp.weixin.qq.com/s/okWWzdJukToT35Jt9NQHnw
23、女儿抑郁的根源,是因为我在潜意识里,把女儿当成了爸爸妈妈 https://mp.weixin.qq.com/s/xUO8P8bF-CP4yGWjMAhfJA
24、十几年错误的教育方式,让我 12 岁的儿子开煤气自杀。是我一步步摧残了他原本茁壮的生命 https://mp.weixin.qq.com/s/QsH_Y2ya5MM3JNswjRwSZQ
25、一次夫妻争吵实录:我和老公,内心其实是两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https://mp.weixin.qq.com/s/RDu6x0cVpXkKoE7w28t8GA
青少年抑郁症典型征兆有:
一、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如逃避集体、孤僻、总是一个人行动;
二、自卑,往往表现为怕受到伤害,对小事也很敏感、甚至耿耿于怀;
三、出现神经症状,经常性的失眠、头疼、静不下心;四、因恋爱问题或学习成绩大幅波动而经常苦恼、痛苦。
青少年患者和成人有所不同。青少年抑郁,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孤独。孩子的人际适应、同伴人际交往明显退缩,表现为不愿出门上学、不愿和朋友来往,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急剧恶化。此外,孩子的消极情绪更为明显,例如觉得自己无能、“活着没用”,以往的爱好突然放弃,对异性丧失兴趣、显得无精打采、很难快乐起来等,相当多的学生还会有学习成绩下滑、食欲下降等表现。少数人甚至身体发育滞后。如果自己按照心理病症 “对号入座”,那就非常不必要了,现在向大家介绍根据科学的规定,抑郁倾向特征: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对所有的事情或者几乎所有的事务明显感觉兴趣不大或者不感兴趣,几乎每天如此 (通过自己的主观表达,和别人的感受得到证明)。
没有节食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加 (例如一个月的体重变化超过 5%),或食欲增加,或食欲降低,几乎每天如此。
失眠或者嗜睡,几乎每天如此。
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几乎每天如此 (通过自己的主观表达,和别人的感受得到证明)。
激动不安,或者反应迟钝,几乎每天如此 (通过自己的主观表达,和别人的感受得到证明)。
疲劳或者无精打采,几乎每天都如此。
感觉自己或者环境一无是处,或是感觉过多的、不恰当的内疚,几乎每天如此,不仅仅是因为生病而自责或者内疚。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打喷嚏不是感冒。
其实很好理解,
有 24.6% 的人努力后对自己的成绩还是不满意
【因为现在快没有青少年了,所以青少年才会被关心】
【我们那时候青少年是个什么东西?】
另外我觉得很多问题并不是抑郁,应该只是失败而已。
然后你也不能说让他更接纳他自己就行了。他可以接纳他自己,但是谁接纳他呢?
社会一点都不宽容。
然后我觉得那些不穷的人都不算真正的抑郁。
受到成功因素的影响吧。
家长你好,做为天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近年来接待了不少来访的家长和青少年。
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过快,竞争激烈,从家长到青少年都存在着过大的心理压力,以分数来判定学习成绩给孩子产生了片面的心理影响,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考个好学校,今后才能找个好工作,才能多赚钱,过早的给青少年赋予了社会角色。
另一方面,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也促使家长和孩子在长期高压环境下 “孕育” 出了抑郁情绪,心理失衡,进而发生一些可悲的事件。
2021 年国家出台 “双减” 政策势必会对教育减负,但是否能真正减轻青少年的心理负担,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天津圣安米悦心理咨询严选中科院心理所等知名院校毕业,高资历且经验丰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每一位咨询师均长期接受专业督导,定期进行个人成长分析,参加各自流派专业技术的培训,平均咨询时长 5000 + 小时。针对情绪压力、婚姻情感、青少年心理、儿童心理咨询、个人成长等领域,致力于为访客提供有效果、定制化、私密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有问题可以私信我。
表面是青少年有问题,实际是他们的家庭(父母)有问题。
大部分抑郁症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有关
不会教育孩子
不尊重孩子
漠视孩子感情
道德绑架孩子
情感虐待孩子
语言暴力
……
成长因素。青少年期是人生中迷茫的一个阶段,童真已去,世界观未立,困惑难免会多一些,是必须经历的,如果遇见合适的陪伴,是幸运的。
这个数据可能是高了,也可能是低了
用这说明什么呢?
以前人吃不饱饭不抑郁,现在孩子吃饱了所以抑郁?
花招太多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自己是否陷入抑郁中,
不同处境的人对话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享受生活的人只会觉得言说自己抑郁的人很吵闹。
可能欲望跟实力不匹配导致的吧。
其实很多时候做人不能太急于求成,要把战线拉长,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
比如张益唐,洗碗 20 年,终于对孪生素数猜想有了巨大贡献。哪怕这种世界级数学难题,只要慢慢磨,不急不躁,也能有所突破。更何况那些日常琐事?
陶哲轩也类似。他是说有的问题很难,可能要几年几十年;但有的问题简单一些,可以很快解决;工作的时候要平衡好,不能只做难的,这样压力很大,风险也大。
很多基础数学博士没法毕业抑郁跳楼进精神病院的就是这样,老想博士期间做个大题目。但真正的老油条反而不这样,比如丘成桐的博士论文就很普通,能毕业就行,早点毕业早点工作早点赚钱。他两年就毕业了。
其实升官赚钱也差不多。官场上抑郁的也不少,因为官场本质上是高度内卷的,职位就一个,这么多人争,有人争到有人争不到。提了副科想正科,当了正科想副处,无休止的,公布之前都吃不好睡不好,级别多高都一样。
赚钱的话好一些,毕竟赛道更多,这个不行换一个,反而自由了。
反正心态宽松一些,这辈子没法发财,子女能发财就行。我说了,每代翻一倍,10 代 1000 倍,哪怕现在只有几千万,10 代也有几百亿了;如果非要加速,10 年一倍,两代人 100 年 1000 倍,也可以接受;但你非要自己从穷山窝出来一代人就要几百亿几千亿,那不就是自取抑郁么。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 4 个方面: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 8~20 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 儿童抑郁症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 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高的负相;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
1. 遗传因素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比正常人口高很多,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 19.7%. 自幼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期同病率高达 66.7%,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孩抑郁症比男孩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
2.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症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症。
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3. 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高的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症。
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较低,未能发展有效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将自己认知为人际交往无能,体验着焦虑和社会拒斥感。
4. 应激生活事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
有研究者发现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问题。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一个抑郁率就跳抑郁症
单相抑郁都好几种,里面只有一种叫抑郁症。
人血馒头吃多了,蹭抑郁症热度。还嫌青少年状况不够糟糕吗
【写在前边】在当代社会,抑郁症确实是很复杂的问题。这其中有遗传因素,有家庭环境因素,也有很多其他的个体性的因素。但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中抑郁症病人的数量在短期内快速增长,这背后一定是有整体性、结构性的原因。这些整体性、结构性的原因与个体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并不是要否认针对个体的抑郁症治疗体系的必要性,而是要分析出个体的抑郁病例背后的结构性原因,这是本文的着眼点所在。当然,也欢迎大家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概括起来说就是:晚期资本主义人人有病。
马克思在年轻时候,写过一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一部他年轻时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之所以说它不成熟,是因为它整体上停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框架之内。他预设了一个抽象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这个类本质在私有制社会中发生了异化(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异化的表现形式),而共产主义则是这种自我异化的扬弃,是人的本质的重新复归。
这个框架整体还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框架。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抽象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还没有得出” 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的结论,因而也没有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视为人类发展的推动力量。但这个小册子在西方非常受欢迎,直接催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非常直观地揭示出了现代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生存困境——但又不会导向一种革命性的结论。
所谓异化的本质,就是人本身自己生产出了一个与自己直接相对立、统治自己的力量。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与人相对立,第二是这个与人相对立的东西是人自己生产出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别人家的儿子打你,这是异化吗?不是,因为这是别人家生、别人家养的孩子,跟你没多大关系,所以挨打的时候虽然有肉体上的疼痛,但并没有精神上的折磨。
但如果你自己的儿子不仅不孝顺你,反而虐待你、折磨你,这就是异化了,这是非常令人绝望的。因为你为了生养儿子,付出了自己的体力、智力和感情,是你生命的对象化体现,但是这个对象化的结果反而站在了你的对立面,你付出的越多,你就会越痛苦,因为这是对你生命的否定。
当然,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马克思用异化这个概念,主要是说明雇佣劳动制度下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手稿》里,马克思分析了人所受的四个方面的异化,即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先说第一个异化,即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所谓资本,其实是工人过去劳动的结晶。资本家所有剥削工人的生产资料,都是工人生产出来的,是与工人的活劳动相对立的死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是,死劳动控制活劳动,工人自己生产出来了一个剥削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一种异化。
马克思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模和卷王都是工贼的原因——只有摸鱼才是阶级觉悟的体现。
第二个异化是工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讲自己生命对象化的活动,是自己体力、智力的体现。任何人,都需要这种对象化的活动。如果让一个人每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他感受到的一定是无聊、痛苦,他一定需要一种能够发挥出自己体力、智力的对象化活动——不管这种活动是劳动,锻炼还是游戏。
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生产者,不管是农民也好,工匠也好,他们从事的基本是独立的生产劳动。他们虽然受到了封建贵族的剥削,但这种剥削是一种劳动结果的剥削。农民每年要给地主交一定的租子,但是生产粮食的过程是农民自己控制的,他在劳动过程中拥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封建社会中的工匠更是如此,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一种带有很强的技术性甚至艺术性的劳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封建时代的工艺品,大部分都是工匠的手笔。这种劳动的过程,可以综合发挥人的体力脑力,对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享受。
但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中,工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完全被剥夺了。工人所从事的,是在资本皮鞭之下的被强制的劳动,他没办法把控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节奏,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且,在机器大工业尤其是泰勒制出现之后,脑力活动被从工人身上剥离出来了,工人完全变成了一种机器的附属品,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机器的螺丝钉而存在。所以,这种资本主导下异化的劳动活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第三个是人与类本质的异化。这里马克思比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但是在异化劳动之下,人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却被贬低为了手段——即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
十年前,富士康有十多个工人连续跳楼,一时间成为了舆论焦点。老板郭台铭感到很委屈,因为他觉得富士康的待遇和劳动条件深圳算是比较好的。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人不是一种吃饱穿暖就能活下去的动物,人是有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当人的自由意志完全被剥夺、进入一种动物版的生存状态的时候,人就会陷入一种极度绝望的情绪。
第四个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说,人的异化只有通过人同其它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末,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只是一种痛苦,那末,这种活动就必然给” 另一个人 “带来享受和欢乐。因为,” 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这个” 另一个人“,就是资本家。
分析完这四个异化,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瞬间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因为这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 人 “的生存状态,都是一种被异化的动物性状态。这种异化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体现。
比如上学的时候,围绕着高考的激烈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异化。学习作为人自身的成长过程,本身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当它被与高考以及未来的” 前途 “绑定的时候,它就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初高中事情抑郁,就是因为这种丧失了本来目的的强制性的学习,对人来说是一种极度折磨的过程。即使到了大学之后,依然有围绕着绩点、保研、找工作的异化式学习,很多学生在毫无意义的内卷游戏中变得极度迷茫。
学习的异化是由工作的异化决定的,在学生阶段的所有努力,无非是为了谋一个好前程。但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面对的是更为严酷的异化。工作过程中的异化,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那些东西。在资本已经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独立的小生产者几乎绝迹,大部分人都是被资本雇佣的雇佣劳动者,从事着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在为资本奉献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自己的人生。
在工作领域之外,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极度异化的状态。资本瓦解了一切前现代社会温情脉脉的共同体,使人进入了一种原子化状态,形成了”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人与人的情感,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被普遍工具化了。没有共同体和情感支撑的原子化个体,很容易陷入一种孤独、绝望、压抑的状态。
所以,我们也就能明白开头那句话的内涵:晚期资本主义人人有病。
对,大家都有病。
检测什么青少年,查一下中国人民客服抑郁率,看看有多少上有老下有小,想死都不敢
死的
为什么青少年得抑郁得这么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第一,家庭环境,父母对于孩子是否有过高的要求,是否爱批评孩子,不理解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单亲家庭,有没有一方说另一方的坏话?
第二,有些抑郁症患者来自同学之间的嘲笑,甚至有些来自老师,今天刚刚在直播间听一个人说曾经中度抑郁的原因是自己当时声音很细,说话声音像女声,同学们经常嘲笑他。
第三,校园暴力。或轻或严重的校园暴力,甚至孤立一些同学,冷暴力也容易导致抑郁。
第四,学生自身没有内在评价体系,依靠外部评价来评价自己。别人说自己好,就觉得自己好。
以上几条占一条也很容易抑郁,我占了第一条和第四条。第一条中:父母很爱我,但对我严格要求,父母爱吵架,在家里我不能表达情绪。我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差,农村有男孩子才不被欺负,我排行老二,老四弟弟是男孩。因为没人帮忙,生活一地鸡毛,我记得印象很深刻,老妈不让我哭,说哭声会使她心烦。经常我需要从大哭被吼着 “让啜泣声都得停下来。” 第四条,我从小只会学习,我没有兴趣爱好,我到了毕业,写简历都不知道兴趣爱好是什么。不看娱乐节目,不知道明星,我的眼里只有成绩。好不容易熬过了特别痛苦的高中时代,我在大一学习很放松,考了系里第一名,由开心变为去看其他同学上课的表现,我怕被超过,后来怕考不好会被嘲笑,会被质疑第一次的成绩。继而失眠,抑郁休学回家。
我后来变成了更为严重的双相抑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疾病。
今天老公刚好也发给我一个信息,是人民日报报道医生说 “抑郁症需要注意两点:一、抑郁症是病,是一种疾病,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矫情,不是想不开,不是跑一跑步就好了。但这一点是很多人意识不到了。第二,抑郁症找专业机构治疗,绝大部分病人是可以治好的。”
医声说的 “很多人意识不到’抑郁症是疾病‘这一点。” 我觉得很准确。虽然我生病住院过两次,每次都接受过严重的脑部电击手术,但是每次恢复期,父母都劝我 “你想开点,你要什么有什么,你有房有车,有聪明的儿子”,每次我都会听得很不是滋味,我会想可我努力打拼了好久的工作丢了,我成了精神疾病人员,我得接受不知道几年甚至终身的吃药治疗,可我那么善良,为什么要让我生病?我辛辛苦苦打拼的一切都没有了。我都没有工作的能力,我怎么养儿子?“
好在我学习心理学知识,跟着杨妈买了付费课程,教会我保护自己,两副身体里,精神体很容易在伤口未愈合时再被刺伤。要有内在评价体系。我也看专业书籍。
我喜欢看知乎研究心理学的大咖给我推荐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何会伤人》,樊登推荐的《感受爱》,我自己有看奇迹故事《秘密》系列。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我主页有相对应的推荐理由,在不同回答下都有推荐过,理由比较详细。希望有需要的人能拥有它们。
祝愿所有的抑郁症患者能早日康复,家属能更多些理解、耐心和信心,普通路人希望对于精神疾病群体多些关爱!
以我个人 15 年的心理咨询来看,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发主要是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影响。我们学校的教育是精英主义,利己主义,家长和老师一致的追求目标。
很多青少年变成了父母学校的功利工具道具,他们失去了人文的关怀,人文的情怀,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爱,什么是大好山河,什么是长城内外,什么是利他,什么是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
他们学会从小必须恶性竞争,和同班同学暗中竞争,没有同学情谊,只要分数!少一分意味着被甩掉好几个台阶,就算上了大学,他们也看不得其他童靴优越自己,优秀的复旦学子学会了投毒,下药给潜在对手童靴。
扭曲的社会,制造扭曲的孩子。青少年活在善与恶的挣扎中。
没有分数,就可能会被他人贬低看不起,没有分数就可能没有好高中,接着没有好大学, 然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老婆,没有好房子,好车子,所有的人被精致优越感实足的资本催眠!
分数决定了一切!!否则一生就毁了。
一个男孩说,我想退学,我的未来一眼看到头,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光。
就算考上清北,也不过还是为了多几两碎银几套房!
看看吧,孩子是清醒的!正因为清醒才痛苦!
那么国家现在严厉打击课外辅导,实行双减,就是为了给孩子们的心灵一点喘息的机会。给孩子们一个活着的希望,学习不是为了分数!
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被资本暗中控制了,国家层面清醒意识到再不出手,… 东亚病夫卷土重来!鸦片战争是肉体摧残,资本教学是在心理精神层面暗中摧毁祖国的花朵。
幸运的是,国家重拳打击资本控制教育!
也许再过几年,青少年抑郁症应该会降低。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才是国家的未来,心理健康,才是孩子们的希望之所在。少年强则国强!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各个单位都提出重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口号与行动!
祝福孩子们,希望他们好好活着,好好睡觉吃饭运动!
精神障碍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交互影响的,我今天说说我认为很重要,很常见的一点。
父母很难正确的表达情绪和感受。
比如说:你这次先去考试,看看啥情况,考差了妈妈不说你。
考完之后,发现分数太少,一通臭骂。
考第二了,问孩子不考第一。
父母关系不好了,拿孩子出气,等等。
还有为啥孩子在 15 岁容易出问题,因为 ta 看到了家庭中的不公平,可能是对 ta 自己的,可能是父母之间的,ta 要对抗。
情绪心理问题甚至自杀很多时候都是家庭权力的对抗,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过去的表达没有被听见,被尊重。
希望家长懂得更多心理知识,尊重孩子。
反过来想,75% 多人很好啊!形势不是小好,简直是一片大好。
人本来情绪就有起伏变化,我们现在想想,小学,初中阶段 3/4 的时间,开心 1/4 时间有点不很正常嘛。
不要被某些机构利用这些问题打牌。
里面需要关注的是 6.8% 抑郁症,我对这个数字注水程度有很高的怀疑,但他讲的是终生就这方面问题的,那么就算有这个问题的时间持续三年。
那么在同一个年龄段,比如十五到二十岁,一共五岁,我们就按占人生阶段的可能得抑郁症 1/10 好了,这样算约 0.68%,还算正常。
这个数据就像高铁,中间有十个站,有人上有人下,上座率就很容易超过 100%,很多人都是中间短途的,实际感觉并不会拥挤。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看到这个标题,想要说些什么。
首先,心理疾病,不是由客观理论决定的,它是一个主观世界的困扰,这就意味着,有没有困扰,不是外界决定的,是当事人的感受决定的。
其次,心理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普遍存在的,就像生理疾病一样,但是文化背景中对心理问题的刻板印象,使得人们对心理问题心情复杂,有病耻感,好像心理有了问题成了一种耻辱,从心理学的角度,那些否认心理疾病的人要更严重一些。
再者,抑郁症的产生,因为是心理疾病,和生理一类可以用逻辑解释的问题不同,属于综合的模型,所以不容易被习惯了科学模型的人们所理解,实际上,现在的科学模型也被量子力学模型所冲击,医学和心理学的前沿是心身医学,而心身医学的鼻祖正是我们的中医,只因为过去西方的科学成为主流,所以我们的中医不被接受。
抑郁症的原因有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这些可以从很多论文和著作中找到答案,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找,碎片化的知识作用并不会很有效,也不会被接受,这本身就很有心理学意义。
但是简单地说,抑郁症是一个症状,就像发烧一样,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要具体地去了解,很多人上网找答案,好像那里有什么解决方案,专业的人士对此都很担心,而非专业的骗子却很喜欢,给你承诺,让你以为交给他就万事大吉了。
这个提问很含糊,抑郁,有抑郁情绪,也有抑郁症,我不知道为什么用这样的描述,但我隐约感觉到,现在的平台都喜欢模糊的说法,或者极端化,利用人们的焦虑来增加流量。实际上,真正的专业人士反而不会利用这些流量,在理解你的同时,也提醒你现实。
这是杭州的最新落户政策:
也就是说不管未来教育怎么改革,公务机关对人的评价还是只看学历,学历几乎是唯一的门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如果是小镇农村出身,考不上本科意味着连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都没落户的资格,更遑论一线北上广深。
没有户口就无法享有发达城市的公民权和福利,勉强来到这里也只是被剥削青春的消耗品,而三四线未来根本没有多少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代孩子注定不可能快乐,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享受社团活动、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夏天,他们放松一下就会有负罪感和堕落感,父母为他们投资的所有 “兴趣 “不过都是能够中高考加分的东西,抑郁并不是他们脆弱而是环境本身就是高压锅,在这种环境下只能无休止地消耗年轻的生命把一切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内卷做题当中去,父母更是充满了危机感只能变本加厉地施压,终归在这里人的出路太少了。
长期买药,这是最优质的现金流!
谢邀
我家小孩 7 岁,二年级,体重 21 公斤,书包重 3 公斤。
我常常换着法儿给她讲:
(1)不管你学习成绩好不好,爸爸妈妈都爱你。哪怕你得了全班倒数第一,爸爸妈妈也永远爱你、相信你、支持你。
(2)幸福不是希望将来怎么样,而是现在我们在一起。只要现在我们觉得幸福,那么无论将来怎么样,我们都会觉得幸福。
(3)爸爸爱你不是因为你是爸爸的女儿,而是因为你本身就可爱,有你陪伴在身边,爸爸每天都觉得:哇,生活真美好!
有此三条,可保吾儿心理无恙。
家庭暴力(热战 / 冷战)
校园暴力(同学孤立 / 热战 / 老师不作为)
社交软件低龄化(attention whore/show-off bitch)
顺序分先后
抑郁症在青春期高发是 “完全的生理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自然意义不正常,但在人类社会来说是正常的,这也是一个 “文明发展太块而身体的进化水平跟不上的客观现象)。
我们的人脑,处理复杂环境信息的中枢是前额叶,而这个东西,是要 “成年之后” 才发育结束的。
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大脑基本就是一个董事会和高层缺席的巨型企业】
它运行失常,不是很正常的吗。。。。
在自然意义上,也就是原始丛林的意义上,额叶的发育缓慢并不影响动物生活。因为自然角度上动物感知的 “环境信息复杂程度” 是有极限的。别说人脑了。比人愚蠢 100 倍的任何动物大脑都能胜任。所以一个额叶晚熟的 “部落人”“山洞人” 并不会因此感到痛苦。
————但拿到现代城市社会,问题就来了——特别,特别是在 “全球信息化” 之后。
为什么,因为青春期开始,额叶急速发达。青少年的大脑【一改少儿时期只关心自己的运行方式】,开始大量的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大脑尝试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直观的身体感觉就是:你突然开始在意身份,地位,社交评价,流行时尚,别人的态度,以及一些社会问题————小时侯你真的不在乎,不是因为那时候你笨 “儿童并不笨”,而是因为那时候你的额叶没有能力吸收这么多的基本信息元素。
然而。前面已经说了,青春期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毕,额叶 “吸收了信息,但是无法消化”。
懂了?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突然拿到了巨额的投资,扩大了项目组 100 倍,开始介入各种领域。但这家公司因为扩张太块,高层的管理人员,专业精英人数不够处理它 “扩张带来的业务难度”。
于是这家公司就陷入了,刚刚扩张发展,就突然面临倒闭的这么一个怪现象。
其实要治疗青少年的抑郁挺简单的(理论上)
就是彻底隔绝他的信息环境就行了。
————比如,一个生活在明尼苏达州偏僻小镇上,18 岁之前都只见过 100 个不到的人的青少年。他是不会抑郁的,因为他的大脑不需要处理过多的环境信息。
(但这会有另一个问题,人脑发育需要不停的吸收信息,如果环境中 “缺乏信息”,人脑不会抑郁但是会焦虑………… 所以美国出现了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 “小镇文学”,就是说人们拼命的想逃离小镇的那种焦虑文化)
所以我们的世界确实发展太快了。现在需要人工智能快点完成信息爆炸,帮我们调整基因才行。
PS:前面有回答说会 “自愈”,某种意义上也对。如果你青春期的抑郁问题没有导致你出现比较大的 “生活偏差”,那么等你上了大学,人脑发育完毕了。慢慢你会发现你信息吞吐能力变得极强——突然觉得自己想什么事情都特别清楚,特别 “笃定”。那个瞬间差不多你就知道 “我发育好了”。那个时候尚未造成严重生活问题的抑郁就会自愈。
但是如果学生时代本身除了生理问题——还有客观环境问题的,比如家庭的顺利,社交上的不顺利(学校霸凌),那么这个抑郁恐怕是会影响你的整个大脑发育。
那成年之后也未必能很好的康复(女性在这方面多一些)。
茅卫东老师谈抑郁
青少年抑郁,推荐向茅卫东老师做心理咨询。
具体的文献我找不到了,从整体上看,30 岁之前负面情绪是随着年龄逐渐上升的…… 之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具体的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人生中最大的考验都在前半段,比如升学,就业,结婚,生子,几年一个关,在这些过程中一个青少年要不断的被赶出舒适圈,刚稳定下来的自我要不断被打碎重建,每次被打碎都是一个很让人焦虑抑郁过程的。
我国的特殊情况大家也知道,初中拼高中,高中拼大学,大学拼工作,工作后拼房子,然后到 35 岁的时候如果还立不住就开始中年危机,年轻的时候焦虑点也没啥坏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国整体抑郁焦虑水平高说明我国还在高速发展中,而社会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这种发展,努力不掉队,国家发展劲头还很足。
由于整体焦虑和抑郁水平比较高,那掉入正态分布另一端的比例也会高一些,也不用太过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催生社会变革的,国家近些年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了,心理服务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大了。随着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社会大环境越来越稳定,这个比例会下降的。
下面有一篇关于情绪调节的,一篇关于心理咨询的文章,大家可以看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大部分家长的认知中,稚子懵懂,不谙世事,他们的快乐来得轻松,世界无忧无虑,不会和抑郁症扯上什么关系。
“孩子都不懂事,他们知道什么是抑郁吗?”
的确,小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抑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有压力和负面情绪。
在儿童的世界里,穿不好袜子、交不到朋友、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成年人受困于自己的烦恼,无法理解,但这些压力事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同样也会产生很强的负面情绪。
对于儿童抑郁症状的不了解,也会导致家长们把很多 “暴躁”、“消极” 的行为,想当然地认为他只是学习障碍,或是短暂的情绪问题。
这种在儿童青少年期时期出现的抑郁远比家长们想象得更为常见,且严重得多。
国际上,抑郁诊断的年龄标准不断降低,儿童青少年也会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
如果没有得到适时干预,相当于在成长的道路上埋下了一颗雷。带着抑郁长大的孩子,情况往往会变得更严重,会极大地增加他们未来罹患抑郁症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未成年人正处在情绪和精神格外脆弱的时期,儿童青少年抑郁同样不能忽视。
在中国,成人抑郁症经过近几年的普及,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但未成年人,特别是幼儿也会受到精神情绪问题的困扰,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断、治疗和心理干预,对于许多成人来说都还是盲区。和庞大的患病群体相比,大众对儿童抑郁症的认知远远不够:
目前,全球有 3.5 亿抑郁症患者,中国占 1 亿多,患病率为 6.1%。在 8~16 岁的中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 34.57%,远远高于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
有研究显示,在对近 1300 名中国深圳的初中生在初一和初三分别作了两次(2016 与 2018 年的 11 月)追踪性的抑郁情况调查后发现,平均 3~4 个初中生中,就有 1 个有轻度抑郁倾向,每 6 个孩子中,就有 1 个有重度抑郁症状。
环境压力、遗传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创伤等,可能都与儿童抑郁症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精神疾病的高发有其普遍的生理基础。
人类大脑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计划,抑制冲动,同时也和社交活动、理解他人和自我认知有关。它是大脑中发育最晚的区域,一直到 25 岁左右才会成熟。与此同时,由海马和杏仁核构成的大脑边缘系统,用于管理记忆、情绪和对奖惩作出即时反应,一般在 15 岁以前就发育成熟。
这意味着,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感受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特殊时期,激素分泌明显发生变化,这也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因激素变化出现抑郁情绪。
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家庭矛盾、老师批评带来的慢性压力也是抑郁症的诱因。慢性压力会让感知情绪的杏仁核变得更大、更敏感,导致儿童、青少年持续感到焦虑和抑郁。
特殊的生理结构,加上躲不开的慢性压力,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然而大多数人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忽视、误解,让患病的孩子难以得到帮助。
“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我想退学,哪怕最后变成一个废人”
“为什么要逼我上学,一定要逼出事才好是吗”
“初中就退学,又能有什么出路,但我真的读不下去了”
“重度抑郁症可以休学吗,我真的不想上了,可医生却不建议我休学”
“不知道我要怎么面对学校,我一想到我这个假休完就要去上学我就受不了,我好难受”
这是一位 13 岁女孩乐乐的微博。确诊抑郁症后,她开始用 40 多条微博记录完自己的抑郁心路,最后吞下了 100 余粒药物试图自杀。
据乐乐的父亲蒋先生描述,乐乐确诊住院治疗一周后,她和女儿商量返校的事情,乐乐突然问他能否退学。蒋先生看出女儿不想去学校,但怕她落下课程,还是拒绝了。每当他回想起那天的对话,就懊恼不已。
无数像乐乐的青少年儿童抑郁症患者,他们也曾怀疑着、迷茫着、愧疚着、害怕着却又无从倾诉。甚至和家长认真沟通后被无视拒绝。
说到底,这些患者终究还是儿童,面对抑郁症,家长应该成为他们的第一道防线。
那么,如何识别儿童抑郁的早期症状呢?
| 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动力缺乏状态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通常表现为对事情提不起兴趣、缺乏孩童期应有的快乐和笑声,郁郁寡欢缺乏活力等。沮丧倦怠同时会伴随生理上的症状,如:头疼,无端的生理上的疼痛,晕眩,失眠,注意力减退,持续疲倦等。
| 情绪波动大,且伴有冲动、攻击行为
例如无缘无故发脾气、暴怒和哭泣,且显得特别委屈,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体重增加快。
| 意志活动减退
如对学校不满不愿上学、不愿社交、不愿与家人待在一起;表现出被动、懒散、不想做事等。
| 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拖延
精力低下、思维迟缓导致学习下降,做事犹豫不决且难以完成生活、学习任务。同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失败会使青少年产生挫败感,从而加深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 生活节律昼夜颠倒,出现睡眠问题
早醒、难以入睡、赖床不起等睡眠问题。昼夜节律颠倒有时可与沉迷于电子游戏或其它物质依赖等同时出现。
| 出现自我贬低、自我攻击或者自伤等行为
无端地自我惩罚、自己打自己。对自己不满,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贬低;对表扬不在乎,曲解别人的赞扬、扬言活着没意思,有自杀言论和探讨自杀方法等。
有些儿童患者不明白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甚至主动把负面情绪隐藏起来,表面阳光、快乐、充满激情,而长期无法宣泄被压抑的负面情绪积累下来,会形成巨大压力。
**如果孩子持续出现以上现象,就需要父母和老师加强关注。**只有敏锐察觉孩子的情绪与行为状态,才能及时跟进并发现孩子的真实情况,同时应积极寻找专业医师求得帮助。
儿童抑郁症患者治疗选择与成人相似,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建议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如果症状严重或光靠心理治疗效果不理想,会考虑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但只是配合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每次的对话,都是加重抑郁情绪的原因。
像上文的乐乐一样,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但和父母的每一次对话,得到的都是 “你要好好学习”。
对孩子来说,最常见的外界不良刺激就是来源于父母。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抱有期望,却不知这有时候也会成为压倒孩子的稻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 · 舒尔提出过一个概念:孩子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 “外部调节器”(External Regulator),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临床中接触过的很多家长更像是没长大的孩子,他们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临床医生经常会遇到孩子来就诊时,已经身患抑郁好几年,只是现在不能上学或是出现了自伤自杀行为,这才带孩子来看病。
其实,承认和接受孩子的负性情绪没有那么难。只有承认和接受了,孩子的压力和不良情绪才能得到缓解。
出现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抑郁是一个红色警报,提醒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改变。
很多孩子生病后,家长不能接受,表现得特别焦虑、总抱怨等,这也会对孩子的痊愈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需调整好自己心态,要学会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带孩子治疗。更重要是改善亲子关系,去了解孩子抑郁的原因,理解孩子的抑郁表现,接纳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陪伴孩子走进心理治疗室,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亲密关系,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学家史宾塞曾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教育孩子,也从来没有那么复杂,给予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爱,就是帮助他健康成长最简单的方法。
心理医学博士在线直播精彩瞬间⭐️
比如:
不想错过回放的朋友,找我呗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初期的信号很容易被大家忽视,这些危险信号,还请家长们收藏。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当您发现您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抑郁情绪,或者症状复杂以致于影响正常生活时,请尽早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属于炒冷饭和瞎跟风,这数据本身和最近十年发生的事情关系都不大。
因为不爱国吧 ,爱国治百病。
要感谢最近的双减政策。
如果没有双减政策,青少年抑郁的人数可能更多,检出比率更高。
青少年抑郁的因素比较复杂,有心理因素(比如人格特质、心理反应机制)、身体因素(躯体状况、身体机能)、社会因素(父母家庭、成长环境、人际关系),学业的压力,可能是最直接的因素。
不论是学霸还是学酥,都有可能抑郁。因为竞争 hin 激烈,压力 hin 难受。
而父母在这样内卷的环境下,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学校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有了抑郁,也无处诉说,不知道如何处理。
曾经有一位 15 岁孩子在线上和我说他的抑郁症状。我请他赶紧告诉父母,带他接受心理治疗,他说:“没用的。他们不会相信。”
这应该不是个例。
现在双减政策下,孩子的学业负担陡然减轻,对于心理状态的恢复是有肉眼可见的好处。
为人父母者,请善待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谢谢你们!
我是
!
心理咨询师大项
13 次咨询
5.0
杭州市下城区心之声心理服务中心 心理咨询师
1181 次赞同
去咨询
几个月前上海的一个初中女生刚留下遗书自杀,青少年抑郁患病的几率逐年升高,这是一个需要严肃面对和慎重解决的问题!
遗书全文如下:
人生一道,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想想也没什么,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纪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开学就是初二了,你们口中美好的小学,轻松的预备,快乐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打下来的,哪还敢奢望什么魔鬼初二初三。也没有什么好可惜,好难过的,是你们说不指望我的,我相信你们。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 严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在人前彬彬有礼, 来了电话时语气礼貌又文明,在人后我承受了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气撒出来了,你们开心了,我就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也没什么不是吗?
人生比的不是长短,是价值, 我知道许多你们不知道的事,为世界也做出过微薄的贡献。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 最后是大脚,打在背上还行,被皮带或电线抽时脚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双臂。差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让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声骂最难听的话, 还说的冠冕堂皇,最后是耍泼归,失眠的原因是睡前被骂或被打,趟在床上接着听从主卧传来的谩骂声, 剩下的时间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
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可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先来明白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更不可能知道,孩子喜欢的玩耍方式一直在变,我们满意的作业量一直在改, 流传下来的却是上一辈的那句 " 我们在你们这个岁数是没有怎么怎么样,所以现在才怎么怎么样,因此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 **但凡你真的认识到自己的差都没脸说出这种话,但凡你在这方面有一点基因我们都不会这样。**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长辈。
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次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几分,我还是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辈子做尽了别人的出气桶,但还是有些对不起的人的, 自然不是你们,为了他们,我又意外挺过了初一,的确是意料之外。既然都受不了彼此,不如我们各退一步,我消失也不错啊,我不怕。我不气你们,爱护你们的肺,你们的心脏,不缩短你们的寿命了, 你们不适合养女儿,或许儿子承受能力更好。也不能完全怪我,我真的尽力了,实在受不了了,这蛮好,不用担心我抄人作业,我作业不用交了,也不用担心我某某时间背着你们玩电子产品,花钱买我喜欢的东西。
为人大气,我给你们想要的东西,桌子上是我能拿的出手的所有现金,你说压岁钱统一给我三万,我不要了,手机也不需要了,全归你,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给保险金,有的话最好,少了一个败家子,家庭会富裕起来,微信的钱全给你们了,自己看着分,我要课都上完了,那羽毛球课听你们别买你们偏不听,那个课好像成年人也能上,你们趁着暑假去听掉,平时没有打打球挺好,我不会赖在家里把房子变成凶宅的,放心,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吧,别整天去那种地方旅游被人家骗钱。诚心诚意祝你手术顺利,早日康复,少加班少熬夜,别过来烦我,桌上那张蓝色的卡是我们学校的借书卡,我借了学校三本书:《创业史》《红岩》《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一定要帮我还掉,麻烦跟老师说声谢谢,记得用我的零钱给小朋友买棒棒糖,珍珠棒的牌子好。房间里的东西她们有喜欢的一律随便拿。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其余一切顺其自然。**你们已经毁了我,也毁了江雯月,请好好待她的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这并不威风,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全文 完
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优秀的孩子,为何走到轻生这一步?!这是一个稚嫩的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向我们发出呐喊,哀嚎,呜呼哀哉!
希望现在的家长能够慎重对待孩子的 “心病”,不要老是认为孩子大惊小怪!
文末,愿女娃能到天堂,愿天堂没有抑郁!
放过抑郁把,这只是城市化带来的副作用,和抑郁症没有那么强的关系。
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会有很多不适,不要把问题关注在病,多去解决如果让人群融入城市工作生活,降低城市化带来的危害。
说明检测标准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 blahblahblah 我编不下去了。
众所周知,网络可以让人们聊微信、玩游戏、刷抖音、看电影、追电视剧等等。请问:
当人们在通过网络做以上事情的时候,幸福感是降低了还是升高了?
只要实事求是,我想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回答肯定是**:**
“升高了。”
既然网络使得人们的幸福感普遍升高了,为什么会出现网络害人的言论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楚:
一个人幸福和不幸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1、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写过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叫《幸福之路》,在这本书里面他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说:
“如果连富人都是不幸福的,那么让所有的穷人都变富又有什麽意义呢?”——《幸福之路 • 第一章》
你一定很好奇,罗素为什麽会发出如此无奈的感慨?因为他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反常识的现象,那就是:
不论是他明查过的、暗访过的、听说过的、见到过的大多数的富人,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穷人不幸福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富人不幸福,是不是就有点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呢?研究到最后,罗素得出一个结论:
富人之所以不幸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专注于自己了,很少去关注别人。
说的哲学化一点就是:
一个人幸福的程度,取决于对自我的消除程度。
不得不说,这个结论可谓字字千钧,洞见力十足。著名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
每一个个体要想获得幸福,起点必须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被讨厌的勇气 • 第四夜: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2、
还有 2000 多年前的**庄子,**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哲学家叫杨朱。某天他去一家小旅馆住宿,发现旅馆的主人有两位小妾。一位美若天仙,一位丑不堪言。
但是,这两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却恰恰相反:
丑小妾倍受宠爱,美小妾则横遭冷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哲学家杨朱想了几天几夜,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亲自去向旅馆的主人请教,你猜猜主人是怎么回答的?
3、
旅馆老板回答说:
“那个美小妾自以为花容月貌,所以天天颐指使气,恃美而骄。以至于我几乎觉不出她哪里美;而这个丑小妾自以为面目可憎,所以常常**善解人意,温柔可人。**于是,我根本看不出她哪里丑。”
杨朱听了恍然大悟,回来后告诉身边的弟子们说:
“一定要记住了:**你可以聪明,但不要自以为聪明;你可以成功,但不要自以为成功;你可以高尚,但不要自以为高尚;你可以善良,但不要自以为善良。**唯有如此,你才能无往而不受尊敬和爱戴。”——以上故事出自《庄子 · 山木篇》
当然**,杨朱**先生不可能说得出这么漂亮的排比句。这四句话其实是我揣测了原文的语意之后加工编造的,他的原话是: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意思是:
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后能推掉做好事的名声,就会无往而不受爱戴。
当然,除了圣人,普通人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不爱面子、不慕虚荣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能做到 90% 人,肯定比只做到 60% 的人生活的快乐; 能做到 60% 的人,也肯定比只做到 20% 的人过的舒心。
没错,**一个人越是消除自我,反而越受到别人的欢迎。**那么自然而然地,**他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好,幸福感也就越高。**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心理学的一些调查依据。
5、
哈佛大学 1938 年开始了一项关于幸福感的研究:
在 70 多年里,他们追踪了 724 段人生,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这个项目至今还在继续中。
研究发现:
幸福的根本原因几乎无关富有,无关名望,也无关辛勤工作。
那关乎什么?答案是:
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人保持健康与快乐。
负责此项目的第四任主管罗伯特 · 瓦尔丁格在 TED 演讲中提炼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当然,这里的社会联系是指**与真实的人面对面交往,而不仅仅是网络沟通,**而且是良性的沟通。
这里我想提一点:
有些有名有权的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的朋友数量虽然很多,但是质量常常不过关,所谓 “相识满天下,交心能几人?” 这句话可以说是他们内心中迸发出来的最强音。
再者,地位和名望往往都是权力角逐的发源地,江湖漩涡的正中心,人情世故是基本标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是人生的常态。身在此中者,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和心力,反而比普通人活得更加焦虑。
研究表明:
良好的社交关系对我们生活至关重要,不仅保护我们的身体,更保护我们的大脑,甚至能放缓一个人衰老的速度。
真的如此神奇吗?是的!研究表明:
50 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 岁时最健康。那些在 80 岁之后依然在关系中可以完全信任并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的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
谈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 2015 年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6 月 30 日的一则报道。
在悉尼大学大脑和心智研究所 (Brain and Mind Research Institute) 的赫基教授的主持下,研究小组对 1728 名抑郁症患者以及 7199 名非患者进行了调查,并对他们的大脑扫描及医学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抑郁症患者中,有 65% 的人患有复发性抑郁症。
赫基教授提到,最新的医学研究显示:
对患有复发性抑郁症和持续性抑郁症的患者来说,他们大脑中的海马体会因抑郁症而缩小。
海马体是什么?
没错,它恰恰是大脑中负责记忆和控制情感的部分。这就意味着:
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有效防止海马体的萎缩,从而更容易保持记忆和控制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 · 瓦尔丁格的幸福调查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他发现无论男女,只要处于良好的亲密关系中,在他们 80 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
6、
那么如此看来,网络之所以既利人又害人的根本原因是:
网络既让人们暂时性地消除了自我,却又没让人们永久性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
短期来看,网络能使人们消除自我,所以幸福感升高; 长期而言,网络会使人们忽略人际交往,所以幸福感降低。
这个结论究竟有没有证据呢? 还真有。
7、
2017 年,美国心理学家珍 • 特温吉出版了一本新书叫《i 一代》。
所谓 “i 一代”,指的是 “即时网络时代” 背景下出生的新一代,特温吉把 1995 年~ 2012 年间出生的年轻人称为 “i 一代”,因为他们是在智能手机(iPhone)和互联网(internet)中度过整个青春期。
珍 • 特温吉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
在进入 21 世纪的十几年以来,美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比例在不断地增加。
具体情况如下图:
我们可以看到:
从 2012 年开始,抑郁症比例陡然上升。男青少年的抑郁症比例已经超过 5%,女青少年的抑郁症比例甚至接近 20%。
更可怕的是从 2012 年~ 2016 年这段时间:
这 5 年时间内,美国青少年抑郁症状增加了 60%,自残行为比例增加一倍,女孩自残行为甚至增加 2 倍,而且,男女青少年自杀率几年间也都翻了一番。
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特温吉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青少年得抑郁症的几率,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
你每天花在手机屏幕上的时间越多,患抑郁症的几率就越大。
当然,还有一个临界点就是**:” 两小时。“**
如果你每天玩手机不超过两小时,那么几乎就不会得抑郁症。
即使你得了抑郁症,也跟手机无关,可能是家庭遗传、或者人生变故等等其他因素造成的。
如果你每天玩手机超过两小时,那么患抑郁症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而且你花在手机屏幕上的时间越长,离抑郁症就越近。没错,根本原因就在于:
一个人玩手机的时间越长,他的人际交往就越少,人际交往越少,人际关系越糟糕,也就意味着,他的幸福感越低。
8、
当然,你可能会问:
如果我这个人,既喜欢人际交往,也喜欢玩手机,如果天天玩两小时以上,那么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吗?
答案是:不会!
特温吉在书中提到,有一项统计表明:
只要你每天跟真实的人有足够量的往来和交谈,那就算你跟屏幕 **“多腻歪 “**一会儿也没问题。
9、
那么好,你可能又会问:
女生不是天生的社交动物吗? 女生不像男生那样一味地玩游戏,反而会在网路上更多的跟朋友家人互动,为什么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呢?
没错,客观地说:
女生虽然是在网络之间互动,多少也算是一种人际交往,应该不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要忘了:
正因为女生是 “社交动物”,社交直觉更敏感,所以才更容易被亲戚圈、朋友圈、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圈所影响。
10、
这种影响表现为两方面:
有关研究表明,在美国当一个女生在 Facebook 看到一个另一个女生精心修饰过的照片时,特别容易焦虑。
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另一项关于女性抑郁症的调查报告,其实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最近几年,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陆陆续续做了很多次大规模的多种多样的调查。
结果表明:
男性抑郁症患者和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率是 1:2,也就是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
而且无论是什么种族,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失业者还是有工作者,哪怕是同工同酬的男女,甚至是除去了生物学遗传的因素,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 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是男性的两倍。”
【备注:数据具体内容出自——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第七章•黑暗无边的抑郁》
具体什么是原因导致的,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统一定论。不过塞利格曼在书中列出了其中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原因:
“以瘦为美”。
没错,罪魁祸首很有可能就是这四个字。证据是在世界上的一些其他 “不以瘦为美” 的部落和社会中,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并不突出,而是与男性相当。而且塞利格曼曾亲身参与过一个以七年级女学生为被试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预测哪些女生进入青春期后,会更容易患抑郁症。
结果发现:
如果一个女生不喜欢丰满,害怕胖,是患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高曝光率,恰恰为女性提供了看到另一部分女性身材和相貌的机会,而镜头前的女性又都是经过美图和滤镜的精心 “整容” 之后才展现出来的。
这就意味着:
绝大部分女性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个样貌和身材比自己好的女子,于是更容易焦虑和不安,也就更容易抑郁。
现在有一些心理学家们认为,网络对女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炫耀和攀比,而是 “被孤立的感觉”。
比如说几个女性朋友约好一起出去聚会,其中一人有事没参加。当她晚上点开朋友圈看到她们几个人一起游玩的照片,会是什么感受?对于男生来说并不严重,无非少玩一次而已。但是对于女生这种 “社交动物” 而言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意味:“她被孤立了。”
没错,她会感到一些遗憾甚至是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现象在女生当中司空见惯,她们会故意利用此种方式 “孤立” 某个女生,以达到攻击和欺压的目的,而网络恰恰降低了这种操作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其执行的便利性。
网络的发达,短期内会使人们幸福感升高,但长此以往反而会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
当然,网络毕竟只是一件工具。就好像一把刀:
刀能杀人越货,但同样也能切菜做饭。
如果所有的杀人者,都归罪于刀;所有的做饭者,也归功于刀,岂不是很可笑?我们既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那就应该积极适应并解决当代面临的人生问题。身在网络同时又不被网络所束缚和绑架,甚至还能在网络之中随风起舞,我想,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当代人的理想追求,愿诸君共勉!
作者:@紫侠狼,90 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 90 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 2.5 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 120 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 “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 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如图
来自北大课程
很多很多
只放了部分
抑郁症的形成是一种综合性复杂的因素,与自我成长的环境,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与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性格中压抑的成分过多,就会提高抑郁的几率。
或许用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并且拥有一种属于自己长期形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才可能减少抑郁的可能性。
1. 打游戏老输。
2. 不能打游戏。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我希望给大家普及一个很基本的常识。
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它们不是「非黑即白」的。
不是说,只有跳楼自杀了,才叫真抑郁症。人的心理也不只有「自杀」和「没事」两种状态。
「心理问题」,就像其他所有生理问题:有病入膏肓的绝症,严重的可能会走向极端,结束生命;但它也有「感冒」、有中度的病,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有时候心理上的感冒严重了,演变成慢性病了,包括我们说感觉一个人「性格有问题了」,就需要外部介入治疗,来寻求解决。
-
我个人有过不止一段,感觉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的经历。
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开始变得「客体化」,变得无常。
我可能生活中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值得悲伤、生气的事情,但自己就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长期的低落。
包括情绪随日常生活波动得特别剧烈,可能上一秒因为赶上了一班地铁而特别开心,下一秒就因为没有买到喜欢的早餐而特别失落。
这个情况发展到极端可能就是双向情感障碍。
这种情绪失控,也会带来一些确切的负面症状,比如失眠、易怒、失落、焦虑……
-
某个时间点,我觉得自己这个状态,需要心理医生介入了,我就去做了几次心理咨询。
具体的治疗细节我就不多说了,但我提几个比较关键的点吧:一个是心理医生听我描述之后,引导我去「哭」,通过哭,作为释放情绪压力的一种方式;另一个是心理医生帮我沿着自己的某种行为,往上追溯,追溯到那个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童年的某种缺失,可能是自己对过去某件事的执念,反正就是根源找出来,然后常识帮我修复这个 bug。
心理治疗不像平时我们吃药打针,某种程度上是药到病除,我的心理问题也没到需要药物介入的那种程度。但好的心理医生,会引导你找到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你在之后的生活中,就可以自己去寻求控制。
包括「心理互助」,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自己去看过心理医生之后,也建议过身边几个朋友去看,就我个人觉得他们也在面临一些心理上的 struggle。他们看过之后的反馈也不错,
之后我们就也会在一起互相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种「心理互助」,互相当对方的心理医生。这对巩固友谊也有很关键的作用。
一直都希望大家重視這個問題
大人好難切身體會孩子得感情世界,以前還好,現在科技越發达越容易誘發這些問題,人與人交流變少,學校就一定是開心愉快的?不,可能答案剛剛好相反。當你的孩子承受不住向你求救,我想大多數家長或者大人都會提議: 好好休息,然後回學校。
那孩子長大了呢?不安抑鬱情緒就更加難排解。
已經上昇到社會問題,感覺已經越來越嚴重,我自己就是,能夠撐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很值得稱讚。
真希望可以有特效藥,可以根治這操蛋的絕症!!!
我愤怒了,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却恰恰是有些自媒体大 v 对心理咨询行业胡说八道,因此流量大涨。
看看这个题目下的一个 nb 答主,什么行业都敢答、粉丝超多,在回答中抨击心理学的重要流派精神分析,理由竟然是 “按时长收费,在利益驱动下,咨询师没动力去治愈”,什么意思?咨询师为赚钱故意不治好来访者。靠→
不按时长收费按什么?效果吗。去医院看病是按效果收费的吗?治好一个什么病多少钱,没治好不收钱。
医院收费是按药物、检测费用、医生劳务等,对于心理咨询来说,谈话是几乎唯一的手段,心理咨询师付出的是时间精力以及背后的学习,还有请督导的费用。
时间长短和技术高低,合起来就是心理咨询收费的标准,**这是世界范围之内,心理咨询发展一百多年来的惯例,但一个外行的自媒体大 v,可以用一个违反常识的言论来博取眼球,骗取大家的信任,**说明什么?
心理咨询行业被误解很深。
说到这,希望对心理咨询有所了解的知友顶我上去,让更多人看到。
这两年,有好几次关于心理咨询的公众号文章被疯传,内容就是描述咨询师是如何割韭菜,如何精神控制来访者骗钱……
这样的人肯定有,但是少数,而且跟心理咨询有多大关系呢,他们只是打着这个旗号而已。——但这样客观的说,这文章是不会被疯传的,他没法获得流量暴利,他就得告诉大家,心理咨询行业的整体就是这样肮脏,我来给你讲(编)两个实例。
昧着良心胡说八道的外行自媒体人成功了,朋友圈的刷屏让他们粉丝大涨、流量大增。
**客观的说,**心理咨询行业是一个很脆弱的朝阳产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鱼龙混杂,优秀甚至合格的咨询师数量很少。
2017 年,心理咨询师的国考取消了,为什么?不认可这个行业。而且据统计,只有 1% 不到的持证心理咨询师在正常开展咨询工作,说明什么?这个行业的技术难度非常大,考一个证和能真正做咨询之间还有很深的鸿沟。
官方的态度是?你们自生自灭吧。
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本应得到关注与扶持。官方忽视,心理咨询行业的民间联盟又不强大,现状是常常被误解、被抹黑,被作为刷流量的下水道。
**回到题目,为什么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这么高?**我个人理解: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抑郁本质是一种负能量的堆积,它会堆积在洼地。
什么意思?我们这几十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一个副作用是社会压力陡增,焦虑情绪蔓延,这些负能量会去什么地方?就是这个社会里最弱势的群体。
老年人?不会。他们不是这个社会的关注点,没有那么多责任,加上传统文化对父母的孝顺要求,老年人是不容易被波及的。
中年人?也不太会。虽然责任大但话语权也重。而且 “人过四十天过午”,上了年纪就不会对自己有很高要求了,**且会研究出很多让自己心理自洽的安慰方式,**有几个人还努力搞事业,真有不甘心的,大多把精力放在育儿了。
青年人?也还好。虽然生存压力很大,但很多精力投入到了现实工作中,在忙碌中、成就中抑郁情绪被稀释了;另外,脱离了父母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婴幼儿?不会。在学龄前,基本都被父母、爷爷辈 “团宠”,因为太小不会寄予过高的期望。
**青少年?首当其冲。**中年人即使对自己的人生不满,也会以身体差了、精力不够了、人生走下坡路了来为自己开脱,**转而把对社会竞争的恐惧、自己人生失意的懊悔转嫁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 “鸡娃” 成了这几年的主旋律。
自己恐惧,所以希望孩子拼命努力。
自己失败,所以希望孩子帮自己翻身。
自己奋斗很难,但动动嘴皮子逼孩子的劲是还有的。
自己改变很难,但动动嘴皮子指导孩子的 “自恋” 还是有的。
所以,正处于学习本领、太阳升起阶段的青少年,就被迫承担起家庭的全部希望,是其他成年人活下去的指望;孩子的学习成绩,锋芒已经盖过了曾经的明星 “鸡的屁”。
再换个角度简单想想,一家人有负能量骂谁?骂老人不合适啊,怕被亲戚指责不孝顺;老公老婆互骂,消耗太大;看见小宝宝,骂不起来;骂青年人,你骂他他就不回家了;骂正在上学的,合适!“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学习都搞不好你是干什么吃的!”
**抑郁最核心的是什么?就是认为自己 “不好”,**高压社会下谁都在想办法为自己开脱,只有青少年竟无言以对!
ps:畅想一下,虽然心理咨询行业在我国才起步,但从社会需求来看,未来几十年会有高速的发展,我相信一个有价值的行业,具备野蛮生长的能力。
因为物质文明的富足,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心理健康的需求正是文化艺术以外,蓬勃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
更一:
评论区有懂行知友对精神分析疗法提出了质疑,认为 CBT(认知行为疗法)才是科学有效的疗法。因为态度友善,我也在这继续诚恳交流,个人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学习者和初步实践者,认识有效仅供参考。
**大形势来说,**精神分析是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开创的,起源早,曾在世界范围红极一时,目前在国外有些式微,但在国内还风头正劲。
CBT(认知行为疗法)是后起之秀,目前在国外是主流的疗法,因为治疗时间相对短、费用低、效果好(仅从临床统计的角度看)。
**从治疗方法来看,**精神分析流派是传统技术,强调深入潜意识进行治疗,关注来访者的童年经历,让来访者通过自省、提高自我功能,以实现深度彻底的治疗。
而 CBT,有一套规范的治疗和诊断方案,以及模式化的治疗流程,治疗师直接帮来访者矫正行为层面的认知。
**从治疗效果来看,**精神分析有点类似中医,说不太清,有点取决于咨询师个人的悟性,好的治疗师可以帮助心理创伤严重的来访者走出困境,深度彻底的治愈;而差的就可能 “打太极”,迟迟没效果。
而 CBT 的治疗类似于西医,比较容易通过临床数据得到验证,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而且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受到心理学主流的认可。个人认为对于有些心理问题它治疗的系统性和长期有效性比精神分析差。
从适应性来看,两个流派各有优缺点,性价比有差别,但不能比较优劣。
精神分析很适合人格障碍类型的来访者,尤其是心理创伤严重的、自我功能很差的,精神分析师的抱持可以让来访者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勇气;CBT 很适合自我功能还不错但现实功能出问题的人,咨询师干脆利索的一套治疗下来多数能解决问题,这更适合创伤较轻的。
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倾向于长程,而 CBT 基本都是短程。
还有几点我想表达:
1、从临床统计的角度看,精神分析的效果比不上 CBT,但这并不能说明两个流派的优劣,因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就像中医西医也不能比较优劣。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CBT 的治疗方法也借鉴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和理念,不用互相抨击,让市场来大浪淘沙。
3、pua 来访者的,精神分析流派的有,CBT、人本主义等其他流派也有,**这和流派没关系,跟咨询师的个体有关系,**国内精神分析师多,自然出问题的比例也高。
4、国外 CBT 是主流,有可能是,国外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比例高得多,不光创伤严重的,一大批创伤轻的人也来治疗了,而这些人恰好适合用 CBT;而国内治疗的基本都是创伤严重的,这可能是精神分析占大头的客观基础。
5、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大众更加了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普及心理学知识,规范鱼龙混杂的市场,以及揭露靠抹黑心理咨询博眼球的外行无良媒体人,而不是流派之争。
码这么多字,纯粹出于对心理学的爱。
我想人们脱离生活,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相应的行动支撑,就会感觉不到幸福。同时,外界压力很大,但却没有疏导,甚至外界的要求不是让你幸福的,是让你压抑的,所以就更绝望。现在的家长没有带孩子去游玩,没有带孩子去看书,没有跟孩子去沟通,只是要求读书,也就是让孩子脱离生活,没有感受生活。家长们充满焦虑,一看到孩子有点松懈了,就抓狂了,孩子们被这种焦虑影响,更绝望了。
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明白人生的真谛,能分辨好坏,不被别人影响,有坚定的自我,学会活在当下,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为过去痛苦,不为将来忧虑,尽力力而为,就行了。明白人生是自己负责的,不是别人的责任,不要对他人要求太多,都要把注意力放在我能怎么做上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做一点算一点,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我。
人生的真相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面,人生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学生要自我救赎,家长也要知道这些人生的道,知道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1/4 的人口有病!???。
现在做报告,数据都这么暴力的吗?
就没有人质疑一下嘛,1/4 啊,朋友们。
如果学校一个班上有 50 个人,意味着有 12 个人就有病。而且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中国一年有 278 万人参加高考,意味着其中有 70 万人都有病。
????
马路上随便拉四个小孩,其中就有一个小孩儿有心理疾病。?????
这个研究谁做的?。做了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做的?青少年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小孩被研究过了吗?找几个青少年的父母学校问一下,有这个事儿吗?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如果占总人口的 10% 的话,数量也有 1.5 个亿。那就意味着有 3700 万青少年是精神有问题的。
????
我就是精神科的,说点难听的,网上说自己抑郁症的百分之八十是无病呻吟。
短时间的抑郁情绪抑郁状态不等于抑郁症,谁还没个伤心的时候,真正严重的抑郁症连吃饭打游戏看剧盧關都提不起兴趣,更严重的还会有木僵状态,就是躺床上几天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拿掉枕头头还不带下垂的那种,哪有精力网上在那无病呻吟。
那些无病呻吟的人或许会有些暂时的抑郁情绪,跟父母吵架啦,跟同学处不好不想去学校啦,一时难过然后上网搜抑郁症一拍大腿我全中!我真是太严重啦,终于有借口不去学校啦,可以拿抑郁症怼父母啦,好耶,实际上你只是在耽误自己的人生罢了
一拿抑郁症为借口休学以后再想复学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学校怕你在学校自鲨基本不会同意你复学,但也不会直接拒绝,他会让你出具精神科医生开具的康复证明,很多医生也怕你乱搞出事了他得担责任,他最多给你开个诊疗联系单,上面说你在医院积极配合治疗 xxx 的,但就是不给你开康复证明,这个诊疗联系单你拿到学校学校是大概率不认 的,大部分情况下,你复学成功靠的是你找的哪一个医生,或者靠你父母的关系网和人脉
也就是说,你休学浪费的是自己的宝贵时间和你父母的大量资源,全扔进一个名为 “抑郁症” 的借口里面去了
能活在这种环境下而不抑郁的非后浪青少年竟然有这么多,真的出乎我意料
刻意来个 “抑郁” 检出率,然后配个 “抑郁症” 的图,又双叒叕要人均 “玉玉症” 来消费真正的 “抑郁症” 患者了么?
[
造就 TALK | 贺岭峰:00 后,活在平行时空里
造就 Talk 的视频
· 2323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13442353897721856)
“抑郁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袭击任何人的一种情绪,没有一个人具有免疫力。只要你有压力。”
“所有的天才都是抑郁的..”
00 年 5 月,崔永元主持《噩梦醒来是清晨》,有一期节目聊到了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崔永元:康老师能不能告诉我一些我们大家都认识的、都非常熟悉的人,说一说他们也得过抑郁,这样我们就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了。
康老师:例子太多了,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三毛、海明威,抑郁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袭击任何人的情绪,没有一个人有免疫力,只要你有压力。
崔永元:我听您这么一介绍,觉得抑郁的人当中好像优秀的人挺多。
康老师:对,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天才都是抑郁的。
崔永元:我最近就特别抑郁。
(文章转载自下文:« 狠人前传: 崔永元时代的实话实说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580603
警惕拜拉宗打抑郁牌呗(笑)
还能有什么因素影响,只能说,工业国的诟病该来的一个都跑不了!
说白了人生不止需要钱,也不止需要短视频,也需要艺术品。
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如果不能在人生中有哪怕一点精进自我的幻想,是会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的。
你们把上游资源全部垄断,后辈再卷都暗无天日,还在问后辈为何抑郁?虾仁不带这么猪心的啊!
抑郁检出率不代表抑郁症的患病率吧。
我想这两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引起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来自学习方面的、身体方面的、也可以是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家庭环境方面的,总的来说,总结导致孩子们出现抑郁的心理原因最多的出自以下三个方面: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儿女不但是父母的镜子,更是家庭关系的镜子。孩子们抑郁,往往反映的是整个家庭系统里有某些关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比如,一个家庭里父亲出轨,母亲长期情绪郁积,孩子就可能抑郁,因为孩子是会对母亲 “感同身受” 的。无论他是否了解事情的全部,在家庭系统里,情绪和疾病都可能“代代相传”。因为情绪可以被感知,也是可以被传递。
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于人而言都是无法掩藏的,从口里藏起来,却会从眼睛里流出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抑郁的一种常见情况——代替父母抑郁。
这种抑郁症,通常是孩子无意识的在代替父母表达家庭系统里被藏起来的或无法表达的 “痛”,很多家庭里,看上去抑郁的是孩子,但其实真正该抑郁的,本来是父母。还有些父母本身的人格就不是非常健康,由于我们心理卫生的常识普及不足,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身边,其实生活着 “人格不健康的人”,这些人只是你以为他们是健康的罢了。
人格不健康的人,通常会让周围的人很不舒服,从亲人到朋友到同事,他们几乎所有的关系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个人如果本身人格有问题,不会因为他们获得了 “父母” 这个身份,问题就会消失。“有毒的父母”会通过言传身教,把心理问题传给下一代,从而造成孩子的抑郁。
(1)他们试图通过相互依存控制孩子。他们会不断地告诉孩子或让孩子感觉到:“不要离开我”,“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2)他们利用孩子的爱与内疚控制孩子。这些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为你牺牲了一切”,通过不断地让孩子内疚,从而让孩子去做他们想要的事。
(3)他们轻易地收回爱。如果孩子没能做到他们想要的,他们要么严厉地惩罚孩子,要么给你冷漠的对待。这些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4)他们从不尊重孩子的隐私。这些父母会毫不犹豫地进入孩子的房间,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不尊重孩子的 “私人” 空间,他们害怕并不允许孩子建立独立的心理边界。
(5)他们从不倾听(或关心)孩子的感受。这些父母的孩子无法和自己的父母分享感受,因为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表达会被取笑,被无视。通常,这是无数次受伤的经验留下的教训。
(6)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共情行为。这些父母从来不曾真正揣摩你的内心,理解你,或关心你。他们只对自己在意的事情感兴趣。
(7)他们喜欢展现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些父母善于伪装,确保别人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因此别人对孩子所受的心理伤害往往一无所知。
总的来说,有毒的父母分为两种:
(1)**吞噬者:**这些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续。他们过分介入了孩子的生活、不尊重孩子,无法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2)**忽略者:**这些父母只关心自己。换句话说,孩子的存在并不能使他们心理发生任何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抑郁,只不过是孩子们 “中毒” 的反应。此时的治疗,单纯依靠药物,是无法根治问题的,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家庭治疗,父母必须一起接受治疗。家庭治疗师的重要工作,就是诊断、切除并转化家庭系统里有毒的“病灶”,孩子才能逐渐恢复健康。
青春期有许多的特点,与抑郁最直接相关的特点并不是逆反,而是恋爱。事实上,孩子们通常不会因为逆反而抑郁,会逆反的孩子不会抑郁,那些很乖的孩子才会。与青春期抑郁最直接的相关因素是:失恋,或无法去恋。
弗洛伊德在他的经典著作《哀伤和抑郁》中提出,如果只是在 “哀伤” 的情况下,我们是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处理这种复杂的情绪的,我们的焦点会同时放在 “爱” 与“失去”,经历哀伤之后,我们得以复原。但在 “抑郁” 的情况下,患者会纠结于这种矛盾中最负面的元素——强烈的爱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抑郁症是由矛盾生成的内部冲突,一种攻击性的内化(aggressionturned inward)。青春期因为恋爱抑郁的孩子,会不断纠结于当初自己做过或者没做过的事情。与失去的哀伤相伴随的,他们往往还有强烈的负罪感——失去本身多少是一种解脱,但他们又要为自己的解脱而怀有罪恶感。
这种类型的抑郁,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负罪感中解脱出来,能重新去爱、相信爱的美好。这里还包括了同性恋的孩子们,他们在发现以及确认自己性倾向的过程中往往经历了巨大的负罪、哀伤与痛苦,非常需要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帮助。
如果说前面两种情况的抑郁症通过恰当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往往能够看到孩子显著的变化,那么这第三种情况的抑郁,世界上顶级的心理治疗师也可能爱莫能助。但我要写出来,是因为这确实是小几在工作中观察到的造成孩子抑郁的原因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孩子的抑郁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他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心境低落的,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抑郁是 “看情况” 的,有手机玩的时候很正常、在家的时候挺正常、顺着他们的时候挺正常,但让他们放下手机就抑郁、出门就抑郁、一有要求的时候就抑郁……
这并非真正的抑郁,我把这些孩子的抑郁,称为 “假性抑郁、工具性抑郁”,换言之,这些孩子的抑郁,是他们用来控制父母、甚至试图让世界可以如他们所愿而派生出来的工具。
这样的抑郁症,是很难被治疗的。因为,患者需要症状,症状变成了他们实现目的的工具,他们依赖这个工具。
在这样的案例中,我们往往看到的不是毒性的、冷漠的父母,而是有求必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 “保姆型父母”、“割草机型父母”,这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过分溺爱,没有让孩子经历该经历的挫折,从而发展出坚韧的心理品质。
于是当孩子要走出家庭走到学校或走进社会的时候,一点点的挫折都经受不住,别人的一句话或者非常正常的一个摩擦,就足以将这些 “小王子小公主” 重伤,然后他们就抑郁了,抑郁成为了他们可以不出家门维持 “舒适区” 的工具。**我们需要知道,真正的抑郁具有以下基本症状,而 “假性抑郁” 不完全符合。快感缺乏:**任何事物(包括了手机)都无法带来快乐或喜悦,无论是财富、提升、或者成就。
**悲痛:**悲伤、失落、无望,纠结,妄想。
**负罪感:**为一切真实或虚构的失败自责,为自责而自责,为自怜自艾则自责(而不是一直责怪他人)。
**自我伤害:**伤害自己、割伤、自杀、以及其他形式的加诸自身的痛苦。
**精神运动性阻滞:**思考、走路、做任何事情(包括玩手机看电视)都觉得疲惫不堪。
**植物性症状:**生理学数据显示他们有巨大的压力反应,甚至在睡眠状态中也是如此。
**睡眠变化:**经常早醒。睡眠周期紊乱。
**胃口:**普通人靠吃来排解抑郁,但抑郁症患者对吃全无胃口(包括喜欢的食物)。
**压力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涌出。外表看来懒散疲惫,貌似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身体内部却正在经历巨大的压力反应。
对于假性抑郁的孩子而言,他们会逃避治疗,因为,他们其实根本不愿意被治好,治好了就要离开襁褓,所以患者往往不给机会,阻抗很大。想要解决此类孩子的抑郁,这些孩子的父母可以接受心理咨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治疗孩子的抑郁,必须先解决父母的溺爱问题。
2. 隔代抚养混合共居引起的问题。家里有长辈溺爱孩子,父母由于不恰当的孝道任由溺爱发生,婆媳关系不合,通常就是公主病和王子病滋生的温床。
3. 确实不懂如何养育。养育孩子需要 “和善和坚定” 并行,既不骄纵也不惩罚,我在工作中常发现有的父母和善有余但坚定不足,设置了规则但无法坚持,总在孩子的哭闹中轻易投降。那么,如果从小哭闹可以解决问题让大人让步,那么长大后没有理由抑郁不可以,他们错误地以为抑郁,就可以让父母让步老师让步社会让步。
以上问题需要一一解决。综上所述,抑郁症是需要服药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精神类药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其副作用的大小因人而异,长期服药可能会让孩子出现思维不清晰、整日昏昏欲睡以及身体迅速变胖等现象。
我们终究不能将孩子长期交给药物,如果解除不了心病根本的病灶,就无法根治抑郁症,抑郁症就会不断复发。
因此,抑郁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为了不长期依赖药物,抑郁症的孩子包括他的家庭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最后,如果有小伙伴发现自己最近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小几在这里分享一个免费实用的抑郁自测量表,记得点赞收藏以防丢失。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简称 SDS)**由 Zung 编制于 1965 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十分广泛。
适用对象:
1. 长期不快乐,有抑郁困扰的人。
2. 怀疑自身有抑郁症的人。
3. 有严重负面情绪的人。
我是
,欢迎关注,不负期待。
环境恶劣呗
我接触的抑郁症都做过调查,没有一个不是父母吵架的,父母吵架可能不会百分百孩子抑郁,但是,抑郁症的孩子几乎百分百父母吵架,这当然也是中国家庭的常态,而近些年离婚率的增长,家庭不幸福和谐,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安全感的缺失。
另外一个也几乎是抑郁症的通病,就是家庭教育是比较,批评,情绪倾泻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源自于物质极大匮乏的旧社会时代,需要竞争,抢占优势资源,因为关乎生命,可谓生死攸关,所以,就是鞭打快牛的批评方式,去抢占生命资源。
而现在是和平年代物质极大丰富,而父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还没有改变,过去是针对生死存亡的生活环境,而现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容易把孩子逼入生死存亡的抑郁境地。竞争就必定会有淘汰,过去竞争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现在不是啊,条条大路通罗马,现在是激发个体个性天赋的年代,还让孩子拼死去竞争,失败就否定了孩子的人生价值,孩子们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的孩子跟过去不同了,过去物质条件跟现在比差很多,生出的孩子不如现在的孩子,聪明,懂事早,敏感的孩子居多,因为生命能量越强,越敏感。孩子们进化提升了,家长还滞后呢?怎么能带动起新一代的新新人类。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小孩很多都是高能量小孩,出奇的聪明,但是,不懂得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不懂得如何应对负面打压,攻击,就会出现很多自闭,抑郁的情况。
昨天在短视频上刷到一个周 X 生先生,一位中学老师,500 多万粉丝。
他的视频内容很简单,一个侧脸的镜头,对着他半边脸,他朝向镜头外的左侧,挨个 “批评” 学生。情景非常真切、自然,不像是摆拍。我随便摘抄两段,他的发言:
第一组的第一个,你什么原因?
作文没带。
作文没有带?草稿写没有?写了呀。明天给我带起来,因为我知道,你不是犯错的人。这次我肯定是相信你的。明天能不能带起来?- 能。- 好,走。第二组的第一个,第二组的,没有是不是。第三组的,你什么原因?
- 作文没带。
是没有带,还是没有做?
- 没有带
你确定吗?看着我的眼睛。真的是没有带?可以给妈妈打电话求证吗?那你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叫你妈妈给我发个信息。走!(四组第一个了)- 草稿没有写
草稿没有写?因为是,因为你今天早上是那个啥,补的是不是?!那不好意思,你的字写得很丑的话,我会让你重新写。折磨你,让你写好。不要用这种无辜的眼神看着我!你不应该的哈!能不能写好?!作文写了多少字?
- 没数
没数?我今天会看的哈,你字写得很丑的话,我还是会不合格的哦!
下一组第一个!
- 草稿没有写。
草稿没有写?到底是没写,还是故意不写?!
- 是不知道。
是不知道?!!!!(人跳起来了)你这个借口对于我来说是,诛心的哦。是不知道吗?我有没有说过,作文一定要写草稿?我有没有说过!(语气逐渐可怕)说话!!!!
- 有
那你是怎么不知道的呢?!!选择性的输入吗?把你这个正文当草稿,明天给我把正文交起来!
就引用到这里。评论区也很有意思。引用两条:
紧张又刺激的环节到来了(捂嘴
感觉他对学生有点偏心
一个班级里,成绩第一名有一个人,前十名有十个人,而成绩二十到六十有四十个人(这不是一句废话文学)。
这意味着,在不写作文 / 作业,被叫到办公室后,能够被 “信任” 的青少年,一个班里或许就五到十人。
我觉得将全国中小学,教师 KPI 从班级成绩,改成 “学生满意度”,让每学期末,学生填问卷,评选最喜爱的老师。
人民日报今天发布的这个 24.6%,我斗胆猜测,能够降低到 4.6%!
补充两句吧:
举这样一个例子,是论据,要说明的点是,中国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内卷,价值观单一,成绩就是一切,成绩好就被喜欢被偏爱,成绩差就被羞辱被边缘化。
而任何一个班里,成绩排名靠前就那几个,大多数人是普通学生。
普通人的价值感从何而来?
给老师 KPI 是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学校教育,需要给普通学生平等的发展空间。有多元的价值体系。
希望那些在双减问题下觉得不上辅导班,不拼命学就会去工厂打工的父母,能够看一看这个问题下的一些回答。
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压抑了,物质上确实很满足,但是心灵上的丰富度太低了。
每次放学后带娃去广场上溜达,基本见不着同学,都是些三岁以下的娃娃。
长期的限制,长期的全方位有一个观察者,让人的情绪根本得不到缓解。
经常跟一些家长聊天,苦口婆心的劝导,每个人都需要摸鱼的。
孩子也不例外
而现在的孩子,比大人还惨,毕竟 996 的时候还能摸摸鱼,打打游戏,上知乎发发帖子。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从起床到睡觉,都被人盯着。连偷偷摸鱼都不行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意义,吃饭喝水都要讲究个意义,人生过得太累了,本来开心的探索世界的年纪,背负了太多的意义。
人生需要有点意义,但不是 24 小时候都要有意义的啊
当然,我在抑郁症话题下说这个有点不讲科学
只是看到了,有感而发,可能不太切题。
中秋节放假第一天,我带着我老婆走进浙江省中医院的精神卫生科,终于她肯到这里来看医生了。
之前一直劝她来看看精神卫生科,她始终不愿意,放不下这心结,认为自己不是精神病,没必要看医生。
从第一天认识我老婆,她就消瘦的很,原因就是不喜欢吃饭,一到饭点就头疼。但凡我跟她一起吃饭,我一般都会劝她多吃点多吃点多吃点,但是这话就是耳边风。
这么多年了,她还是这么消瘦,生了娃后,更消瘦了。
以前劝她吃饭会说为了自己考虑,我喜欢胖点的她。
生了娃后劝她吃饭会说为了娃考虑,为了家庭考虑。
但无论怎么劝她吃饭,这些话根本不起作用。
大概也就是在她生完娃后,她还和以前一样吃法,还给孩子喂奶,这可怎么行。别人生娃后,体重往上,我老婆生娃后,体重下降。以前在 bmi 下限的下面,生娃后变得更低了,我慢慢地怀疑是不是有神经性厌食症。
其实以前也问过为什么她吃的这么少,她和我说的,上初高中那会,她姐跟她说吃多了会长胖,然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吃少,慢慢地就吃的越来越少,吃一点就撑着了。
今年在我好多次的催促下,中秋节那天我们去了精神卫生科。她做了一些精神方面的检查,结果有轻度抑郁症,说起来我有点惊讶。
日常生活中根本看不出来,正常说话,正常喜怒哀乐,偶尔也会吵个架,就是吃饭少的可怜。其实我就在怀疑,是不是每个人去检查下精神卫生,都有可能是轻度抑郁。
和医生说了她不喜欢吃饭的历史,医生开了一些精神方面的药,还有增强胃动力的药,现在吃了快三个星期了,她现在挺有胃口,但是依旧吃不下,还是会担心长胖了怎么办。医生说两个月后会有效果,我其实非常期待两个月后的效果。
今天早上开车,听杭州交通广播的一档早高峰节目,就在说这个青少年抑郁症的问题。
听到了两个案例,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案例一,主持人的一个前女同事每天上班到工位后,都抱怨一下,要么今天踩水坑了,要么下雨了,反正第一件事情就是一通抱怨。后来这个女同事被她妈妈带到医院检查,一查有抑郁症。
案例二,一个小孩一到晚上就开始肚子疼,白天都没啥事儿,反正一到晚上就肚子闹腾。带到医院检查肚子,也没有问题,好的很,最后去检查了精神方面,结果就是抑郁症导致的肚子疼。
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或许真的像报告里面说的,抑郁症并不是人一定就不喜欢说话,就内向,就厌世,很多不经意的动作都有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我觉得主持人说的一句话很对,那就是人的一生,千万不要让他反复经历 “向死而生” 的事情,注意是反复经历。
人都是有压力的,当压力绷到一个度的时候,可能就要出问题的,有的可逆转,有的可能就逆转不回来了。
全球有 3 亿人都在与抑郁症斗争。
这是一种隐蔽的精神疾病,在早期阶段很难被意识到,而当我们深陷其中时才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本期视频为大家分析了十点抑郁症可能会有的状态,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学习当然是痛苦的,将来挣钱更痛苦。
当年父母在黑龙江国有工厂下岗
家里揭不开了锅
冬天零下三四十度 没什么太阳
青少年向武 老师放羊管理
这波青少年抑郁了
下波该谈论到教育上了
您好!不管青少年抑郁还是其它年龄的抑郁,核心是抑郁。那么,抑郁的产生背后影响因素主要是: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那么,我们撇开遗传因素,最核心的就是环境因素。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的情绪问题逐渐上升呢?我们来看环境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过于严厉、过于粗暴的教养方式,反之过于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容易导致因素。
2)留守儿童:中国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国家有意识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很多人自然会跑到城市发展。那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就来了。那么孩子在成长中,是需要大人的陪伴的,这个时候父母的缺失,情感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3)创伤:如暴力。如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网络暴力。
4)教育体制: 如家庭过度追求成绩、学习也是,整个社会也是。这压抑了人性的舒缓。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最近一条又一条抑郁症统计信息刺痛着老师的心,高中生的抑郁倾向已经到了不得不被全社会关注关心的程度,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不光是家长要反省,我们的校方和老师都要反省。
12 岁到 18 岁这个阶段,是我们的孩子面对世界具备一个初始印象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观念逐渐成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要让孩子经历打磨,经历锤炼,往往便忽略了我们的同学所受到挫折和创伤从何而来。
“被别人看轻很糟糕吧”
“被老师放弃很难过吧”
“看着父母殷切的眼神,压力一定很大吧”
“我为什么存在?”
“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糟糕”
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一层又一层的风浪击打着我们心灵最脆弱的地方,而更加可怕的是,打击我们的风浪源自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甚至于我们的朋友,很多时候,抑郁情绪袭来并不代表着你抑郁了,而是你的情绪在告诉你,“我受伤了”。
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教学成果的关系,但我们更加关注,这种状态情绪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教导着要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不畏困难。不可置否,今后我们还是会教导孩子们要具备这些品质,但是,在这之前,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同样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避免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的同学学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面对个体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还没有一套成型的危机情绪处理机制的同学们来说,做到真正的实践,并达到既定的效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那么首先,面对这种情绪,我们要做到接受,就不能够不了解这个情绪的起源,如果说抑郁情绪是一只黑暗中的野兽,那么我们的同学就是一个在这片丛林中结对行走的人,这只野兽在暗处敏锐的观察着可以扑咬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可以是任何一个被抛下,感受到挫折,感受到被排斥和厌恶的,或者感受到焦虑的人。被扑咬过后,很难挣脱,那么,不要急着朝前奔跑,想要脱身,站起身来,直面这只野兽,想一想,它从哪儿来?想一想,它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当我们知道黑暗中有什么,点亮了火把,高声歌唱向前而去,我们就不会害怕了。而在此之前,抑郁这只野兽如果扑到了你,不要觉得羞耻,不要觉得难以启齿,老师也好,父母也好,朋友也好,同学也好,去表达,去诉说,哪怕会很难过,哪怕会说出心里最深处的痛苦与悲伤,都不要害怕,这是一场需要你释放出能量的战斗,求助身边的人,求助能够帮助你的人,在帮助你这件事情上,这个世界的善意远比你想象得要更加美好。
诉说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痛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担心自己被轻视,对于每一件事情都谨小慎微,害怕被挂上软弱无能的名号,更怕讲述之后,人人对我们都避而远之。这是那只野兽看到的漏洞,它想要吞噬你,必然先要找到破绽,它笃定你不敢面对,笃定你会害怕,所以它肆无忌惮的蚕食你的灵魂。所以,孩子,不要害怕去面对,更不要害怕去求助,你的面对和求助都是勇敢的象征,都是给予造成这样伤害的人的一次补救机会,他们知道你受伤了,自然也会感到愧疚。所以,不要害怕。
最后,如果说表达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么选择抛弃自己不比表达出来更困难吗?尝试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感受到的一些小尴尬,笑一笑,看看明媚的太阳。
这个世界笼罩你的终会是温暖的光!
这是我前些天读到的文字。我不曾用这样的方式饲养过动物,也未曾通过其它途径对此有过足够的、深入的了解。当我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敢去想象那样的现实,因为我会感觉到窒息般的痛苦,不敢面对那样的残酷。
读着这些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亲戚家小孩所描述的中学生活。被囿于狭小的猪栏,活着唯一的任务便是繁衍,其余所有与此无关的本能需要获得满足的机会全部被剥夺。这种工具猪的生活同他们的中学生活何其相似啊~
想到动物过着这样的生活尚且令人感觉痛心和残忍,何况是花朵般年纪的我们人类孩子们啊
救救孩子!!!
谢邀。
最大的影响因素当然是环境,其实为什么会抑郁,除了因人而异的细节经历,非说共性,随便找一个狗血电影或者点开一篇文章,会发现从性格和生长环境角度来说,其实抑郁条件是有一定共性的。
家庭因素是占很大头,家庭是一个人心灵的出发点,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真的会影响很多事情。
其实在我的成长生涯中,明显感觉到其实大家在卷的环境里,对于心理问题首先根本不当回事,其次是根本不专业,没心理疏导之素养。
在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环境里,高压下,又求助无缘
环境、媒体是客观因素,其次或许就是价值观的欠缺、时下盛行的快文化的认同、因快而导致的家庭忽视等等,总之原因很多
相关文章:
以下内容摘自:6 学习内驱力和奖励(6.22-6.25 + 摘要) - 知乎 (zhihu.com)
学习是一种可持续的、非上瘾的快乐形式,除了时间成本外,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此外,良好的学习倾向于增长知识,并通过提高学习内驱力[1] 来促进更多的学习。这意味着学习应该作为抑郁症的治疗手段。
如果学习是快乐和奖励的源泉[2],为什么我们会在学龄儿童中看到猖獗的抑郁呢?尽管是学习机构,但学校更有可能导致抑郁症,而不是作为一种治疗措施。没有学习的自由,就很难获得好的学习。为了让学习变得愉快,它需要学习内驱力[1]。它不能是强迫性的 (coercive),也不能是强制性的 (mandatory)。它一定是自由的。
自由学习是有趣的,然而,学习的乐趣并不能使它成为对抗抑郁的强大工具。
记忆是一个可能触发或抑制抑郁的因素。记忆决定了输入信号在大脑中是如何被传送的。记忆决定了哪些概念与输入或神经激活相关联。记忆决定了我们对过往汽车的声音的反应。它可能会让人想起一个快乐的假期,埃隆 · 马斯克的灵感,或者是一场使心爱的人残废的车祸的记忆。
要使记忆对情绪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需要很多记忆。仅仅与心理治疗师坐下来,了解一些关于大脑、我们的生活或应对策略的关键事实是不够的。要想在大脑中形成健康的轨迹,需要几个月又一年的学习。我们可以建立内在乐观或内在悲观的联想。我们需要数千个这样的联想来扭转局面。然而,即使是多年的学习也很容易被病理或创伤所推翻。神经激素可以立即改变大脑工作的模式。神经激素谱的改变将立即优先考虑可能以负面方式影响情绪的记忆集。创伤可以灌输记忆,这将激发新的活化源,将覆盖从其他来源的激活。换句话说,如果开关改变了使用中的轨迹,或者大脑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活化源,那么良好记忆的装备就可能一文不值。要减轻一个有学问的人的死亡是不可能的。
一旦抑郁发作,受影响的个人将面临双重打击。不仅是关于防守的美好回忆。糟糕的记忆开始盘旋在周围,促进他们自己的新轨道,并获得上风。大脑重新编程,使情绪的平衡向错误的方向摆动。当这个过程成为失控,我们可能有一个临床抑郁症在手边。完全的坏消息是,抑郁症患者失去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习的热爱。
学习能打破这个循环吗?这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尊重生理周期是恢复脱轨大脑的第一步。在昼夜周期中,需要抓住创造力高峰窗口来尝试补救性学习。学习需要多产、强烈、有效和愉快。渐进阅读如果不是那么困难的话,那就太棒了。对于一个在部门里没有技能的抑郁的人来说,SuperMemo 是不能补救的。太晚了。试图在糟糕的心态下掌握渐进阅读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可能会导致对渐进阅读的厌恶。
如果学习是可能的,它可以作为一个避难所,这可能有助于抑制消极记忆和建立新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建立新的知识卷轴的过程可能开始。这一应当使人对世界作出更加乐观的解释的过程是缓慢和艰苦的。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艰苦工作,结果是不能保证的。
最终的结论是,学习不是灵丹妙药,但它可以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过丰富而有效的学习,可以提前数年避免患抑郁症的风险。学习必须在自由和尊重学习内驱力[1] 的条件下进行。简而言之,热爱学习是走向热爱生活的好方法。
我是医学上的路德派教徒。为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坚持一条规则:“如果它没有坏,就不要修理它”。我避免任何形式的药物干预。我相信自我平衡的力量和干预自我平衡的危险。我用的最厉害的药是咖啡和啤酒。我甚至不用阿司匹林。我对滥用抗生素、止痛药、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物感到非常沮丧。我已经几十年没吃抗生素了。长到忘记多久了。如有必要,我会在死亡之床上使用。所有药物都有其合法的用途,抗抑郁药物也是如此。由于它们导致受体下调,一旦服用,就会使神经递质的现状变得更糟。这通常意味着,服用的药物越多,就越需要服用才能避免挫折。然而,在严重的临床抑郁症病例中,药物可能会阻止失控的过程。它们可以保护大脑免受自我伤害。一旦抑郁症患者开始失去脑细胞,康复的道路就变得漫长而崎岖。抗抑郁治疗开始的那一刻,如果起作用的话,就是把学习作为治疗的最佳时机。只要大脑愿意继续学习,学习就可以启动那些微妙的知识卷轴,这些知识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产生残留的学习内驱力。在理想的情况下,一旦药物被撤除,学习内驱力应该存留下来,开始一个与抑郁相反的过程:学习、创造力、良好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的积极反馈。这并不容易,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药物治疗是唯一能改变病人生活的东西,它只能作为病理过程中的一种中断而起作用。它不会使大脑处于比问题开始前更好的状态。改进需要积极努力。没有健康的学习内驱力,积极向上的记忆就不会开始。
蹒跚学步的孩子似乎表现出最旺盛的学习内驱力。难怪,健康的孩子生来就是乐观的。乐观与学习内驱力[1] 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快乐的头脑可能在神经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学习内驱力的作用。悲观肯定会起到抑制或过滤的作用,阻止学习内驱力[1] 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悲观的头脑可能掩盖了学习内驱力。在抑郁症中,学习内驱力可能完全消失。难怪罗伯特 · 萨波尔斯基博士称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
似乎出现了一种共识,即学校是青少年 (以及以后的生活) 抑郁的主要原因。其机制尚不清楚,但习得性无助[3] 和对学习内驱力[1] 的抑制可能是导致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正在读这篇文章,而你不确定学习是否对你有帮助,那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你今天心情好吗?正如上面提到的,当你在一个下降秋千和寻找一个解决方案,你的解释是黑暗的,你可能会发现这篇文章不够安慰。然后记住关于活化能的概念:你需要先迈出一小步,然后你可能会被一系列有趣的东西拉进来学习。
如果你今天对量子力学没有兴趣,那就从名人新闻或者体育新闻开始吧。少量学习总比不学习强!
作为一个轻度抑郁的人,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可能我症状较轻,所以没有那种彻底的悲观厌世与世隔绝的情况
有一定信任的人在身边,或者有件事可以投入,整个人就还好,看不出什么来
但是不能停,一旦停下来,整个人的情绪就非常容易一路下滑,滑到最低点
人变得敏感,比如家里亲戚跟我说,年轻人出去闯纪念,他那哪哪朋友在北京,几年前就一个月一万多了
我心里必然想” 你也才三十几岁,你也还年轻,你家还有俩女儿,两口子工资都不高,你特么怎么不出去闯闯? 我没房没车不如你,可我收入确实也比你高一截 “等等等等…… 但我又不可能说出来的,毕竟大家都是亲戚,人家就算不是好心,也绝无恶意,那我就又憋在心里了,然后不停的消化不停的消化…… 你懂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看事情容易悲观
其实我倒不是总那么悲观,甚至我可以说,更多的时候,我希望能从阳光温暖的一面去看待事物,但情绪总是会被各种实际情况引导到阴暗面,然后重复上述操作情绪下沉,悲观厌世
具体表现在工作接洽、恋爱交往、时政、人际等等方面……
究其根本私以为,因为现在接触信息的面变得越来越大,渠道越来越多,不管是炫富还是真富,不管是造谣还是事实,无风不起浪,就是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才会有人添油加醋的大肆渲染
我发现很多事情,尤其是美好的事物,其实才是反人性的
原来人的本质就是贪财纵欲,追求权力,奴役他人,欺凌弱小 =。= 原来所有人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变成恶魔,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我不能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
然后就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之下,蜷缩起来,见谁咬谁,又或者谁咬我我都不还口
就这样,我抑郁了
我没拿这个当什么特权,也尽量不跟无关的人提起来,睡不着觉就去医院精神科开睡眠障碍的处方(吃完了,国庆一直在下雨没有回去拿药,这礼拜惨了,脑袋疼)
或许生活比文字还要更狗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 不属于 我们的 不知道啥时代……」
[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预防和区别
现代社会之中,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的精神健康的越来越关注,抑郁症一词也渐渐地被人们所认知。此外,人们在知道抑郁症的同时,却不一定知道双相情感障碍,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很容易就被人们误解成同一种疾病。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区别,和具体的症状…
6 赞同 · 2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716966)
来自内心的回避和来自外界的冲击。
当今社交媒体的使用如日中天,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太过紧密,以至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能触动我们的精神末梢。流连于抖音快手的帅哥美女,或是眼红于清北哈佛的学神学霸,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天之骄子,都不免让现实中的青少年们自惭形秽,毕竟,天之骄子有,但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不过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其实网红也很平凡,是网络的这层滤镜放大了他们的优势,却无形中也反衬了我们的劣势。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没有过人的长处,让我们时常陷入颜值焦虑,身材焦虑,学历焦虑,家庭焦虑等等的漩涡中。外界给的压力让我们无处寻找诉求入口。因为在长辈看来,这不是压力,是矫情,更谈不上抑郁。因为我们与他们的成长背景不同,在他们那个年代,他们很少受到同龄人的鄙视,很少被信息流量裹挟,没有内卷,也没想过躺平。
而我们,在现实中羞于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靠网络发泄,所以不奇怪 “网抑云” 不奇怪“深夜 emo”,不奇怪“社交牛逼症”,这些都只是我们表达自己(只是方式的偏颇程度),保护自己的一层脆弱的外壳。
而人终究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尤其是青少年,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现实中缺乏正确观念的指导,在网上又被各种奇奇怪怪或是不健康的思想洗脑,只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而这又没有现实的渠道可以发泄,(因为现实生活中对抑郁大都不置一词,认为是羞耻的,是精神有问题的)只能寄托网络,网络的虚无感,和各种言语攻击无形中让痛苦叠了一层又一层。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忍受,何况是青少年们敏感脆弱的心。
成年人抑郁的更多。这么多鸡娃的,感觉不止抑郁,全是精神病。
马克思拍了拍你,并说:“醒醒,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制度设计的还不够卷,剩下的蛋糕还太多。
三大差别不能消除,教育内卷则永远不能消除,减负是治标不治本。
个人认为可以从 “中国用几十年高速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老路” 这个观点解释。
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大多数行业没有新增长点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淘汰,加剧恶性竞争也就是内卷的问题。
2. 在以前那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教育体系设立的目的除了保留上升渠道,维持社会公平与稳定,选拔人才,也在于为国家发展生产一批又一批的后备人才(螺丝钉)。而这个生产模式是根据发展导向出发而不是根据独特的人的天性和热情出发,生产出来的 “螺丝钉 “大多数适合社会需求还好,要是过剩,或者根本不适合当前这个时代了呢?这点上西方的很多大学确实做得比我们好,它鼓励人真正挖掘深处的自己,真正沉淀,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和劳动的价值。
拿了个学位证,学到个技能养家糊口,好像就没有什么属于自己很独立的精神世界了,这也是抑郁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的整个教育模式其实也在与时俱进的路上,不过因为历史遗留因素和自身国庆特点,不好调头。
3. 社会观念,家庭关系上。
一方面说,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虽然人住进了现代化城市城镇,但是观念还是停留在农村或者集市的小市民阶段。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在 “丰衣足食” 的条件下抑郁甚至自杀,他们无法理解,成长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在接触外界多元世界的时候需要的不是 “打压式鼓励” 或者“鼓励式打压”,而是一定的距离和平等的地位。亦亲亦友的家庭关系绝对比掌握所有控制权的家长儿童关系要健康得多。
另一方面说,家长由于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务工,身不由己不能抽出足够时间陪伴孩子,青少年也可能因为缺少关爱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如果以上两个方面加上任何 “校园欺凌”,“无德师长”,“熟人欺负”,大多数青少年是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的,心理阴影慢慢形成摧毁健康心境的黑暗森林,压力无法排解,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导致抑郁。
总结一下,1. 很多孩子是高速发展历史背景下的牺牲品,这无关谁对谁错,它就是存在。朋友们,看得更多之后相信自己,加油。
2. 社会观念和劳动关系上的问题,需要更多基层工作者和文化战线上的同志帮他们忙,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也需要企业家和产业设计师从更宏观的层面缓解这些问题。
3. 有一定抑郁症状或者是心情的所有朋友,尝试看清更多的东西,尝试找到更深处的自己和热爱的事物,尝试自己做到精神上真正的独立和自信。
如果是真的有无法消除的阴影,跟你很像的人和跟你不像的人,都与你同在。
对有些朋友来说,能活下去,看见第二天的光亮,就是莫大的幸运,伟大的胜利。跟那些比我们处境还糟糕很多但还在坚持并乐观下去的人来说,我们拥有的和能拥有的还有很多。
人类的痛苦无法完全相通,但不同时代和地方的陌生人之间是分享某种温暖的共鸣的。
“抑郁” 只是生活中的一站或者几站而已。在抑郁情绪里自愈的很好一个方式,就是去治愈别人 。当你把伤疤勇敢地拿出来很多次,之后你再看它的时候就不是麻木,而是坦然了。
(偏题了。。。。)
我觉得教育本身还是太磨损学生的热情了。
教育界的主流还是偏向于 “家长式” 的教育。小孩子厌食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为家长干涉太多,左手端着碗,右手举着汤匙,喂到孩子口中,再健康的孩子也会失去对食物的兴趣。
学习也是如此。
小孩子应当很早就决定自己要吃什么(家长监督不要挑食就行),而可怜的中学生在漫长的学习时间中,决定学什么的自由很小很小,每天应付 “喂到嘴里” 的海量作业就足够令人沮丧,有的孩子还要各种补课,缺乏思考——自己究竟“想吃什么”。
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患有 “学习厌食症”,乃至于 “精神厌食症”——这不就是抑郁症嘛?
再加上家庭高压环境、学校高压环境、同侪之间的压力、青春期特有的敏感与孤僻等一系列因素叠加…… 作为年轻人真的不容易。
我个人觉得造成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美的缺失。(美术课没有好好上的恶果)
所谓美,就是各美其美,是欣赏,是包容与理解,是价值的多元,是无限的可能,是面对生活的从容与豁达…… 有了这些品质,有了心灵寄托,抑郁会少很多吧。
人是群居生物,却活成了一座座的人际孤岛,社交逐渐归零,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滑坡严重。
在超快城市化、核心家庭化、个体原子化的背景下,这种抑郁率飙升的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人世只会越来越苍凉。
现实生活里,家庭亲子关系势如冷战,亲人亲戚来往越来越少,也没有啥异性朋友,更别提异性伴侣了,整天不是在忙着做题就是在加班,人生几乎一片空白。身边也没有什么知交朋友,也没有啥信得过的乡里乡亲,邻居有跟没有一样,工作了能做同事的朋友也没几个还得提防着。如果没啥兴趣爱好的话,都不知道怎么打发孤独无聊的时间。好容易闲下来,上个网找陌生人吐槽下,还有一定的概率遭遇政确铁拳。
以前我看日本讲社会问题的书籍,比如《无缘社会》《女性贫困》《过劳时代》《低欲望社会》这样的书,还以为中国蹈日本覆辙怎么也得等几十年后吧,好家伙,现在直接就现场直播了。
你让我说啥好呢。该吃吃,该喝喝,交一些朋友,给未来留点美好回忆吧。
转载一篇文章,用最具权威的马克思和佛洛依德来回答问题:
世卫(WHO)2017 年的报告指,全球忧郁症人口在 2005 年到 2015 年的十年间上升了约一成八,至今超过三亿人,是导致失能(disability)的主要原因。在香港接受医管局治疗的精神病患人数,也由 11 至 12 年度约十八万人,增加到至 15 至 16 年度约二十二万人,整体呈上升趋势。
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为何受精神疾病所困的人却在不断增加,甚至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精神疾病制造商》的作者伊恩.弗格森答你:问题喺个资本主义制度。
弗格森在书中引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压榨工人的生活,又把心理失衡视为个人问题,漠视了构成精神痛苦的真正原因。唯有争取更好的政治制度,人们的精神健康才能得到改善。
药物是现时常见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弗格森在《精神疾病制造商》里首先提到,英国在 2012 年开出了超过五千万份抗忧郁处方,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数字。这种以生物医学知识医治精神病的方法,称为「医学模式」。
「有病便要吃药」似是真理,但「医学模式」其实只有约一百五十年历史。医疗社会史教授罗伊.波特(Roy Porter)在他的《疯狂简史》里就提到,「疯狂」曾被宗教视为恶灵附身,也有从体液失衡解释病因的医学,十八至十九世纪亦有提倡以社区环境重建病患行为的「道德疗法」。后来种种原因使不同的方案没落,就如弗格森提到,英国自 2010 年起大幅删减以社区为基础的替代方案,进一步把忧郁视为需要采取医疗措施的疾病,无疑是意识形态的竞逐过程。
「医学模式」的兴起,把精神病视为个人问题,以最效益的手段医治,与资本主义脱不了关系。弗格森在书中也提到,负责筛选和定义精神病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的作者,竟有一半人跟制药工业有财务关系,而大型药厂的销售回报率甚至比商业银行还要高!可以说,这份曾经把同性恋列为精神病、近年更新至第五版并且不断增加疾病数量的手册,奠定了药厂藉行销新药物而获取的庞大利润。深不见底的利益冲突下,牺牲的是精神病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的资源与机会。
简单来说,「医学模式」的问题在于把精神病视为体内器官性的疾病,无助患者面对心理层面和外部刺激的痛苦。在另类解决方法上,弗格森提到一个名字——佛洛伊德。
由佛洛伊德奠定的精神分析学派,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一度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主流解释。当中最关键的思想,是无意识(unconscious)理论。这套理论认为,因禁止而被压抑的童年思想、愿望和信念会藏在无意识里,而无意识会以人们不察觉的方式形塑他们的行为,甚至演变成焦虑、忧郁等精神官能症。也即是说,无意识与我们的意识之间呈现动态关系,精神病的构成可追溯到人们被压抑到无意识里的众多需求,它是心智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而非仅仅是生物医学的观察对象。
尽管很多学者都承认佛洛伊德并非激进的革命支持者,他甚至认为压抑某程度上是文明的基础,但他的理论不乏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尤其是性压抑带来的巨大痛苦。1920 年代初的俄国革命里,精神分析理论甚至受到托洛茨基等人的官方认可,其时欧洲不同地方的左翼都热切地讨论精神分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容性,视之为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方法,直到纳粹崛起才告夭折。由此可见,佛洛伊德的理论遗产具有作为政治分析的潜能。
除了二 O 年代,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启发了后来六 O 年代的欧洲「反精神医学」运动,当中包括弗格森在书中论及的,电影《疯癫之翼》(Mad to be Normal)中由大卫.田纳特饰演的著名苏格兰精神医学家连恩(R. D. Laing)。
当时的精神病院主要以药物、电痉挛疗法、脑白质切除术等方法治疗精神病,就是把精神病视为身体机能失调的结果,这种观点在当今的精神医学里仍然存在。连恩等精神科医生反对这些身体疗法,反而认为精神疾病是可以理解的,「失常」行径其实是对现实情景的理性回应,涉及不能容忍的家庭压力和要求。连恩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思觉失调这种「疾病」,它是社会加诸的标签,藉此授权不同机构对当事人的控制。
连恩的见解跟二 O 年代的欧洲左翼有着相似的政治分析潜力,可惜他却反行其道,转而视精神疾病为内在的「治疗之旅」,跟当时披头四乐队前往印度学习冥想的神秘学气氛相若。他反对精神病标签的理论,随后也受到在 1982 年出版《精神病患的政治》一书的塞奇威克(Peter Sedgwick)批评。塞奇威克认为,轻言抛弃精神病概念会带来退步和保守的政治影响,令患者无法提出改善心理健康服务等社会改革的要求。他进而提出,「精神疾病」是一个批判性的概念,人们可以藉此加强对政府施压,针对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改变社会的诉求。
《精神疾病制造商》的重点,是希望结合精神分析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出现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源于压抑和剥削劳工的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精神病患的分布并非平均,诸如贫穷、低收入人士、性少众等边缘群体往往较大机会患上精神疾病。
佛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指向人性被压抑的处境,只是前者认为是无可避免,后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强调积累利润而非人的需求的结果。他们都认为,人有劳动、社交、表现性欲、沟通和自我表达等需要,却往往在生活的互动中被压抑,反过来影响心理。譬如马克思的异化(alienation)理论中也提到,因为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垄断,工人阶级就连生产甚么都无法控制,因而无法表达自我,亦远离了人性中的想象和创造力(佛洛伊德说的性欲也包含想象)。此外,出于利润考虑而削减的劳工保障,工人生活困苦,无数的焦虑导致普遍的精神病,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药厂透过精神科药物赚取庞大利润,政府大幅削减心理健康的公共开支,无不是以积累利润为本的资本主义制度所致。资本主义最终使「医学模式」得以垄断,排除了其他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亦无法根治人们的痛苦。弗格森在书中提到一个颇具说服力的数字:自 1980 年代以来,因罢工而「失去」的工作日数愈少,后来相关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幅上升;即是说,工人的集体抵抗愈少,心理问题就会变得愈个人化,最终以精神病的方式显现出来。阶级斗争的程度显然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当然,劳工问题不是唯一导致精神压力的原因,也有性别、性取向等各种不平等的面向。但诚如塞奇威克所言,「精神疾病」可以是一个批判性的概念,社会的平等程度,投放多少资源到每个人身上,最终都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喺个制度」,精神障碍无法透过个人的方式治理,只有集体的协作与改变,才能有效根治。
就那么一个根本性问题,根本性问题解决了,一切表面问题都会好转起来。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这些表面问题就永远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青少年为啥抑郁你调查的时候没点数吗?
谈恋爱不让谈恋爱
追星不让追星
玩游戏不让玩游戏
看动画片不让看动画片
岂止青少年,成年人隐性比例更多,
如果可以,我们真该尽量拉他们一把。
不久前,多年的朋友 Z 在某个深夜跳了楼。
他是在尝试各种方法未果,最后才从楼上跳下的,据说临终的样子很惨,我的另一个朋友 S 含泪帮忙料理了后事,那天,他给我看了他拍下的 Z 用铅笔写的遗书照片,字字句句,让人不禁唏嘘。
有几个朋友担心我,接二连三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我是否会受不了?
那天晚上,我在整理东晋僧人写的禅诗,又帮人改了一篇破绽百出的申报材料,很晚才睡,临睡前还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讲话稿,直到困到眼睛睁不开,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清晨醒来的时候,有一瞬间,眼睛很糊,都看不清了,我真害怕自己失明了。
终于,终于,我还是看清了这个世间。
死是不容易的,活着也很难。
很多人说现在抑郁症太多了,多到一开口,一众人中必有人说最近抑郁了,
有人说单位有几个长病假的人,一半是抑郁症,
有人甚至说抑郁症大都是装的,骗骗人的,
现实中有装的不假,但你可知,你这么说,对真正有抑郁症的人有多么大的伤害。
当一个人持久地心境低落,悲观绝望,
当一个人兴趣减退,焦虑深重,
当一个人回避社交,自我评价过低,
当一个人整天精力丧失,疲乏无力。
如此的一个人活着就象浮尸一样让自己厌恶,所谓生不如死,我想不过如此。
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有 3.5 亿人,在中国有多少人患抑郁症或隐藏病情很难统计,但即使患病,仍有很多人从不就医。只是碰到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人,有的亲友才知当事人已病得很重。
我曾经很难想象三毛会在医院上吊,顾城会喋血异乡,海子会卧轨山海关,张国荣会从 16 楼的中环文华东方酒店纵身一跃,从此,世间再无那些绝代风华。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把 “抑郁” 称为自己身上的“黑狗”,他说,它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张狂得让人痛不欲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理解,即使象托尔斯泰、黑塞、川端康成、海明威这样伟大的文学巨匠,在顽戾的抑郁症面前最后只能俯首称臣。
我对割掉耳朵,又开枪自杀的梵高一直有种特殊的不可意会的感觉,在荷兰,我几乎到过他所有的故居和写生地,也看过关于他所有版本的传记和画集,只是为了探析他特有的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在那么痛苦难熬的抑郁的折磨下,我很难想象他的画作中还会出现那么明艳的橙色的向日葵,还会出现那么耀眼的深邃的浩瀚星空……
患抑郁症的人的通病是自我封闭,拒绝沟通,害怕交流……
也许你会说,得病怕什么,治呗。
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少有各种社会身份的的人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的,
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甚至都向家人屏蔽相关信息,当知道自己患病后,很多人会选择异地就诊,把药悄悄改装在感冒药或维生素的瓶中长期服用,有的人会越吃越多,甚至超量、过量,直至一命呜呼。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的科学认识,勇于接受药物或心理治疗的人正在增多,但是仍有很多人还在备受煎熬。
科学表明:除遗传和生化因素外,环境和创伤应激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对自己不满,对他人不满,对世界不满,沉沦于一二个点不得自拔。
一句话,不开心。
莫名地,忽然就不好了,忽然就觉得没意思,没意义了,忽然就走神了,忽然就不理人了,忽然就说走就走了,
请不要责怪那些人,请试着更多地关心那些人……
我的朋友老赵是中度抑郁症患者,患病多年,他从不隐瞒自己的病情,他说患了这个病,得自己给自己治,要想活下去,只能自己救自己,没人救得了你。
有阵子他很悲观,我说你首先要肯定自己,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肯定疗法,他说抑郁症患者的自我价值很低,只会不断对比和否定,你给他再多外在,也很难弥补,小青年还可以试试,老青年了,怕是没用,肯定,那不是自欺欺人吆?
我说,那你有没有试着将那些负面情绪释放呀,他说,我也曾经跑到山上、跑到湖边,可是我喊不出,骂不出,叫不出。去的时候我也曾想过,要痛骂害我的人,要大骂我恨透的人,可是我一句都喊不出,一句也骂不出,说着说着,他忽然嚎啕大哭,不能自已,
我说,那你怎么办呢?你可得好好活着呀。
老赵说,他很感谢家人,他们家原住 28 楼,每次风大,去关窗,他都会在窗边站好久,家里人害怕极了,却不敢叫他。因为这,妻子在半个月中就匆匆忙忙忍痛卖了房,搬到了现在的一楼,还说可以在院子里种花种草,
儿子看到他喜欢看《等着我》等悲情的电视节目,直接把电视信号卡了,下载了很多搞笑综艺给他看,
儿子的女朋友还送给他一条小狗。
老赵说,他们看起来很随意的举动,他其实心里都很明白。
老赵特别提到他的一个邻居,他说,只要不外出,每晚她会在晚上九点至十点间弹奏几首非常唯美的钢琴曲,邻居说,她做不了什么,只是希望那些定时出现的音乐不经意间带给老赵一些恒定的美好和希望。
老赵说:他后来找到了一个实用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忙到筋疲力尽,忙到倒头就睡,忙到没办法,没时间妄想纷飞,忙到即使偶尔去高楼,也没空去看阳台,没空去看高楼下的万丈深渊。
我想,老赵说的是对的。
这年头,每个人都有病,病得自己自防自治,
既然选择活着,再难,也要好好活下去。
既然我们是他们身边的人,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多做点什么,多规避点什么,比如多说一些开心的往事,交流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适度地,不打扰地问候、陪伴他们,或者只是多一些赞许和微笑,我想,这都可能成为他们加快疗愈的动因,至少,我们也是把他们往后拉了一把、又一把。说不定,他们就好好的,一直好好的了……
我想,一定会的。
我上小学时,上初一初二时一点也不抑郁,令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没有写完作业,站在教室门口写作业。
上初三时我就抑郁了,有了晚自习,周六周日补课,原来的双休没有了,原来的下午五点放学没有了,原来的寒暑假没有了,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这时我就抑郁了,初三上了不到一个月我就不去了,我就在家待着,待着待着我发现我好像什么也干不了,父母还天天叨逼叨我,然后我又被逼无奈又去上学了,每天都生活在抑郁之中,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就好了,我发现高中的老师,大学的老师很和蔼可亲,也不逼迫、体罚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随便。
小学、初中的老师别逼迫学生能够降低不少抑郁度。
1.4 亿阳痿,1.7 亿精神疾病,8000 万残疾人,5000 万同性恋,每年 500 万癌症,105 万艾滋病,220 万吸毒,1.23 亿酗酒,7 亿人胃病,8000 万家庭家庭暴力,。
这些数据都好牛!再加上别的负面数据,全国人民一人不得摊上一项?还有健康人嘛?
这些数据怎么统计的啊?好奇
会不会某天心情不好,就属于抑郁症状或者精神类疾病?
会不会近视眼就算残疾?这样统计的吗?
近视,肥胖,容貌焦虑,学习焦虑,学习差,学校不公正待遇,普通高校就业困难,薪资低,家境贫寒,70-80 后父母焦虑传导,翻盘的使命感。
现实社会的潜规则跟书本上的仁义道德相互冲突。生活缺乏信仰。
单一的学习节奏,上课,做题,考试,吃饭,睡觉,五点一线,沉闷压抑。
缺乏运动,整天正襟危坐,埋头读书,有氧运动几乎为零。
睡眠不足,意志消沉。
来自家人,及考学的压力,没有及时得到疏通。
根本不是这个比例,传统的量表诊断漏掉了很多外表症状不明显但脑神经数据确定是抑郁症的那部分,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例如昨天一个 16 岁的女孩,外部病症已经有四年了,但其外部病症并不是抑郁症的表现,看过了若干个大医院也没有结论。QEEG 测试,数据出来 10 秒钟就百分百确定抑郁症。这就是实际的情况。
城镇化,工业化,资本化,的必然,因为人是动物,人是属于自然的,人被异化了,人本来应该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无拘无束,充分的释放身心,睡在房子里,呆在格子间里或者工厂,每天完成资本的绩效目标,从小学开始,一直这样,以前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现在人哪有自然啊!每天面对的都是钢筋水泥。
其实可能是因为以前没检测所以没发现,每代人每个成长阶段让人抑郁的事情多不胜数。部分人可以确诊,而大部分人都处于亚抑郁状态,无人理解,也求医无门,只能自己消化。我一 85 后,从高中开始和身边的同学一起使用 “郁闷” 这个流行词,来表达很多一言难尽的事情。谈自己的体会,青少年抑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逐渐认清了理想与现实、校门内外的巨大鸿沟,正在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碎片化的懵懂认知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过程又分化成两派,一派是入世暴躁派,以前叫做 “奋青”,现在叫做“情商低”;另一派叫做出世自闭派,以前叫做“佛系”,现在叫做“躺平”。不同时代,改了名字,但我观察,都是一类人。这些表现都是外在的、人前的,而内在、人后的呢?都是郁闷派,现在叫做抑郁倾向。这个心理结果产生和消化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从“我想改变全世界” 到“我什么都改变不了”再到“我至少可以改变自己”,能走到第三步的人,已经和自己、和世界都和解了。无法和解的,无力发现生活美好积极一面的,往往一门心思活在自己世界里面而无法释怀。我的解决方案是凭借我的专长分享知识,帮助一个垂直维度的人换个角度看世界和看自己,希望更多人可以像我一样走到第三步,而不要深陷在第二步。总之,第二步的问题无法在第二步本身找到解决办法和出路,只能引入新元素去打开人生的新视野,才有可能豁然开朗,用新的探索和新的体验去把郁闷稀释在如歌岁月里。
9 月 18-19 日,2021 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举行。论坛发布了《青少年抑郁症防治 2021 成都宣言》。论坛提探讨多维度的合作路径,以期倡导和推动家庭、社区、学校、医院四方联动,为 6-18 岁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防治支持。
“我感到悲伤,我想哭,没人愿意帮助我照顾我。”
“我感到孤独,内心空虚 我已经失去了那些关心我的人。”
“我从来没有什么优点,我没有用,我无法帮助别人。”
“没人喜欢我。”
“有人想利用我,占我便宜,对我不公平”
“我是坏人,别人恨我,我应该受到惩罚,我不应该受到这么好的待遇”
“我还是死了算了,我应该自杀,我活着对家人老师,朋友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配不上你们的爱!”
可能这些话他们已经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可能他们在被窝里一次次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网上五花八门的抑郁症测试、怀疑着、迷茫着、愧疚着、害怕着却又无从倾诉。
他们终究还是孩子,面对抑郁症,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如何预防病症的发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的需求。
孩子需要更多社交机会。
与朋友一起玩,参加家庭聚会、兴趣活动和志愿服务。
孩子需要更多陪伴。
每天家长与孩子有机会面对面谈心交流,将手机搁置一边,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孩子需要更多运动。
运动有益促进积极情绪,保证孩子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户外运动。
孩子需要健康生活。
不要用进食来处理负面情绪,减少零食的摄入,避免太多含糖或淀粉的食物。
孩子需要更多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保障孩子的睡眠,睡觉一定要关灯或夜灯。
甜美梦工坊的专业心理疗愈师说如果孩子出现抑郁症状,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直面问题。**抑郁症已经是全球青少年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
**不要自责或互相责怪。**这是重新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
**不要自我压抑。**沮丧、悲伤、无助或愤怒的情绪都是正常,与家人坦诚沟通,共同应对,也可以与同样处境的家长沟通,寻找学校、医院或公益组织、商业机构的专业支持。
**照顾好自己。**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很重要,可以与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财富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和爱。**财富的意义是让孩子有更多人生选择的自由。
近年来,抑郁症逐渐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然而距离大众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它仍需要一段时间。
不少人打着抑郁症的幌子在网络上肆意输出负能,并以之为乐,肆意调侃;又有人以抑郁症博取同情,将抑郁症当成 “财富密码”。
这给那些抑郁症患者平添了一丝 “病耻感”。
如今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环境仍然不是很友好,不仅难以确诊,难以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还难以寻求社会支持,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白纸黑字,我们看到了抑郁症患者突围路上的曙光。
在抑郁症患者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里面,青少年的抑郁症患者更为无助,他们不仅要面对抑郁带来的负能,还要处理青春期的各种不受控制的情绪。
遇到困难时,家长无疑是孩子最希望求助的对象,尤其是阳光型抑郁,家长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的陪伴、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睡眠、符合天性的活动、满足好奇心发挥创造力而非功利的学习,是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的良药。
抑郁症里水货多多,尤其是青少年。当然,存在一部分真实的小朋友抑郁症。流调可是调不到哪些真抑郁,哪些假抑郁,这些东西只有天知道。
在医生面前哭哭啼啼、幻想痛苦一套,在学校家里脾气发躁、动不动自残的另外一套。
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的多数青少年不是抑郁了,而是中二了,傻了,呆了。天天 emo。
有位精神科副主任说得好,有些抑郁的小孩,就是欠打。有时候惩罚治疗比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效果来得快得多(当然,还是用药治疗,这句话可以当放屁)。
对比一下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抑郁,真的不忍心看见小孩子这样 “抑郁” 下去。成年人的抑郁往往是平静的、持续的、无法控制的,小朋友的抑郁经常是爆裂的、间断的、玩手机时开心的。
还有的就是,这是抑郁检出率,不是抑郁症检出率。抑郁情绪流行性更加普遍,这与这个时代本身脱不了干系。
真正的抑郁症是比较少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只是因为一时的抑郁情绪,就向医生描述出抑郁症的情况。
我见过一个很深刻的例子,闵行区的某位小朋友,自称抑郁症躯体化全身复杂性疼痛的,找了好几个主任医师,都没有给诊断,最后被我认识的一位老师诊断为抑郁躯体化的,实际上,他该玩的时候该吃的时候哪里痛过一分?
别说精神科医生了,就算是傻子都看得出来。
说了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话,有些朋友不爱听了,质疑我懂不懂精神病学?
[帕利哌酮: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各论(去甲肾上腺素假说)3 赞同 · 1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7227024)
我哪里说过抑郁症不是疾病?我说过抑郁症跟遗传没关系吗?
[如何看待《柳叶刀 - 精神病学》研究称「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女性患病率更高」?6 赞同 · 0 评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268879/answer/2145187596)
其实我也可以写一篇温和的回答,收获一批政治正确的赞同,但是我不想。
检出有这么多,没检出到多少不敢想
无他,中国老话讲叫酒足饭饱思淫欲。
(这句不是说饿的时候就没欲望,只是被忽略了)
美国也有说法认为人均 1 万$收入后,心理质询行业会迎来井喷,而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到了,也有不少城市在接近这条线。
说现在环境不好的,所以抑郁的。
这要搁以前饭都吃不饱,咋弄?
再往前,命都保不住,死几万人的饥荒和瘟疫都不配写入史书,只能记载在地方县志,国内新冠疫情到现在才死多少人?
再往前推,投胎投不好生下来就是奴隶,甚至是两脚羊,找谁说理去?
河北发洪水,庄稼绝收,一年的收入没了,明年还得拿钱买种子化肥。拿工资的想想自己一年工资全交出去再贴个罚款啥心情。
家里的电器,小汽车,各种东西,全废。
这在事要在以前,这些人都得当流民,死路上都没人管的流民。
抑郁症这个东西在群体上和环境的压力没有太大关系。
(在百年前很多压迫被正当化合理化,使人们不觉得是压迫。还会正当的压迫他人,被压迫的人认为合理,自然就没有痛苦没有反抗,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麻木)
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是极其稀少的,是贤者之石,是无数次向内历练的结果。
补充另一个角度,上帝死了。
现在的国内社会,很多人是并没有找到一个信服的生活意义。
在过去,人们把生与死,存在的意义交给宗教。
信徒是不必恐惧也不必担忧的,因为神会为他安排好去处,信徒只要遵守教义就好。
封建主义时期,祠堂祖先和传宗接代深入人心。
大家想的就是按照规矩孝顺父母,养育子女,然后父母进祠堂,保佑子孙,自己老了以后也进祠堂,和祖先团聚接着保佑子孙。
做了害人事就是愧对列祖列宗,走了好运就是祖宗显灵。
这是一种中国独特的信仰。
还有为伟大事业奉献终身的人,这样的人心志有多顽强就不用说了。(现在的话,饭圈是个例子)
还有的人,当科学家当学者,此生立志解决某个问题,和宇宙的奥妙相比,生死都是小事。
但现在社会,没这些东西,人在心智上是虚无缥缈的,每天都面对不存在的恐惧。
有的人心大,没想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人就会想 “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 这个永恒的问题,尤其是当人努力 20 多年,然后发现屁用没有的时候。
小时候老师说,为中国崛起而学习,现在大学毕业了,还能摸着良心说这句话吗?
小时候父母说,努力工作踏实挣钱,娶媳妇生孩子,好好过日子,但天天加班最后的钱连首付的零头都没有,努力到底为了什么?
为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存在主义,就是我自己定义我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多?
因为社会进步了。
因为中国社会进步了。
因为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
因为抑郁的产生,因素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遗传,二是环境。
遗传因素,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传的。
抑郁检出率的升高,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变。
我们看青少年的检出率,就是样本年龄在 20 岁以下,也就是 2000 年以后出生的人口。
那么他们的父母呢?应该绝大部分是 80 后,90 后,还有少部分 70 后。
之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发生抑郁这么高,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成长时期,经历了社会的重大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到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从大锅饭,变成了承包制,从重视成分,变成了重视成绩。
这在经济上,绝对是重大的进步。
只不过在精神上,却是重大考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看抑郁的三无表现,就知道了。
一是无望。
有一位先人说的非常精辟:“如果你的人生只有金钱,名誉,权利,那你终将是个废物”。
因为这些东西是没有止境的。
从古自今,真正挖空心思追求这些东西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本本分分,过着自己的日子。
可是社会大生产,把所有人都卷了进来,把所有人的目标都统一了,
评价学生的,只有成绩,评价大人的,只有业绩。
另一方面,信息的高速流通,让人们很容易知道了其他人的生活。
学校的教育,又给每个人画出了美好的蓝图。
可现实是,绝大部分人,穷极一生,只会是个普通人。
二是无助。
被成绩和业绩的统一评价所否定。
心怀梦想却没办法通过努力达成。
人们变得无望,
压抑的心情,需要释放。
可是这时候,父母家长,没人听,他们只会说,别瞎想,好好学习。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
同学之间,上课不让说话,下课各回各家。
同学之间,本身又是竞争关系,很难交心。
回家以后又是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几乎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跟同龄人交流。
三是无价值。
考试成绩出来,没人会说,你 100 道题,做对了 99 道题,真厉害。
而是会说,你这个题怎么做错了?
这当然有助于提高成绩,但是给人心理造成的创伤,也是巨大的。
他不会体会到做对 99 道题带来的价值感。
反而会因为错题,而产生自责。
这种自责长期堆砌下来,就是 “我活着有什么用?”
而其实也有很多家长,直接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要你有什么用?”“这都做不好,你还能做点什么?”
当所有人都在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必然会分出三六九等。
当一个社会,只有学习,没有其他出路的时候。
当一个人,在学习上,又无法超越其他人的时候。
他又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呢?
毒害青少年的网络游戏,又何尝不是一个出口?
可就这一个出口,如今也被堵死了。
你让青少年怎么办?
进工厂?学技术?上职高?
他们其实都愿意。
可是他们 80 年代的家长,能愿意吗?
他们家长看着其他家庭的成功,能甘心吗?
而这些在一些国家,更为严重。
特别是在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
特别是一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古老的农业国家。
.
..
…
….
…..
……
作为动物,尤其是小动物,运动太少。
做为动物,尤其是小动物,新鲜的事物太少。
做为动物,尤其是小动物,可以肆意去做的事情太少。
做为动物,尤其是小动物,承载的事情太多。
做为动物,尤其是小动物,吃的太多。
……
…..
….
…
..
.
抑郁的孩子反而是对自己学业要求高的,而不是低的!
我遇到过的抑郁的孩子有对家庭环境不满意的,有对学业要求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
遇到过的自杀的孩子是因为幼年母爱缺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品学兼优,但在得知父亲再婚后决绝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许多知友提出来检出率与筛查率的问题,然而就算筛查出来,孩子能否得到长期的专业的治疗,不影响后面的人生发展都是无解的难题?
在学校内被筛查出来,孩子在群体中的隐私权无法被保障,有时候反而影响孩子康复,但从学校老师的角度,真不敢放一个确诊抑郁的孩子在班级中,无法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从许多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多半把孩子的抑郁因素归于学校和家长的,而很少考虑同伴影响与社会因素,还有个人的认知因素就更少被考虑了!
不会吧?
深夜让高中生打飞机,不是变态是救人,青少年抑郁症
这并不是标题党,而是实实在在的案例。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有很多缺失,比如性教育,心理教育,死亡的教育。以及一个常见的错误,只给压力,但是不给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性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一些心理充满负罪感,最常见的就是青少年男生的打飞机。
在学业压力很重的情况下,家长不能帮孩子减压,反而强调让孩子好好学习,给孩子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但是如何能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家长没说,孩子自己也找不到,所以压力下,动力很足,但是根本没有实现方法,活生生把孩子憋坏了。再加上,缺少心理教育,孩子只知道自己心里难受,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懂得向其他人求助。又缺少死亡教育,缺少对生命的珍惜。最后就很容易有轻生的惨剧!
所以,你看近几年有很多这类,学生轻生的新闻。高中生,大学生,甚至读博的研究生都有。
十一期间,河北高三轻生新闻。
微博上也有一个视频:上海高架桥上,由于孩子受不了母亲训斥,直接打开轿车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下去了,留下母亲捶地痛哭。(千万别在汽车里,训斥孩子!)。
人民日报微博发表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 24.6%。基本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了。实际的病人数,比这个比例还要大。因为很多人羞于去做检测,对抑郁症存在着误解,或者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抑郁不是不开心,而是没有活力。
有几个典型的表现:
而且上述症状要持续两周还没有缓解。就很有可能是得病了。要去正规的三甲医院去诊断和治疗了。别自己乱吃药。而且 80% 都能治好的。
抑郁症中有种特殊的抑郁,隐藏特别深,叫微笑抑郁。
日常社交也会笑,甚至和朋友聊天还谈笑风生,但是他内心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了,这种难以识别的,就更加危险了。
虽然抑郁症这么危险,很多家长,仍然只是觉得,孩子矫情,想不开等等,根本不理解孩子,这基本就切断了孩子最后求救道路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这个识别的意识。然后,一定要做的的事儿,就是倾听,听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让他把心里话说出来。千万不要评价,否定,而是要认同,承认自己还说的对,比如,是这样的,你说得很对,甚至把孩子话再重复一遍都好。
运动改变大脑,高中学业虽然重,但是能有时间做运动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学习效率提升,身心健康都有帮助的。
祝愿,每个人都能远离抑郁这条黑狗!
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反观这些人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大多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重大隐患首当其冲的父母教育观不完善甚至缺失,当然他们的原生家庭大概率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只是在复制粘贴。并且排斥学习新的知识,思维模式老旧。还存在对儒家思想浅薄理解叠加历史性的腐朽瑕疵所谓传统观念的侵蚀,在对心理精神情绪健康上也可以叫做心智,人格的教育概念几乎没有。当然中华民族的经历也密切相关,被打压了这么久,老百姓穷怕了对于物质有执念。其次社会环境和主观机关没有做引导,保护,正面宣讲的动作。这跟权利机构没有重视或者足够重视有关。最后一个大因素,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了!目前当下已经是有病没处医的近况了。所以在康复的路上自救显得更加重要。
与城市化有关。青少年面临的城市环境,严重缺乏运动。抑郁症百分之六十,七十是因为不运动,接触大量的有毒文化,有毒信息导致。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中,古代医学书籍,鲜有抑郁症的记载和治疗。这说明一个大问题。劳动运动改造大脑,改造身心世界。从事脑力劳动,假如不劳逸结合,一张一弛,很容易内分泌失调。孩子也是如此
哈哈哈,那挺好,抑郁症被确诊不能考公,你以后前途又少很多竞争对手,所以大家都在隐藏,都爆发吧!不破不立!
我笑了,各种各样的观点,野鸡心理学家多看看官方的发言,什么环境决定论,脑功能决定论,心理治疗无用论,怀疑论,甚至跑到了宗教上,环境和人是根本原因,脑功能失调是直接原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把哲学好好学学
抑郁症高发是资本主义社会反人性的必然结果
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孩子有一个爱他她的,包容他她,给他她安全感的父亲,那这个病几乎没有人会得,遗传除外
这个趋势恐怕会继续发展,社会需要做出检讨。
我来说一个吧,有些父母,尤其是很多当母亲的,控制欲太强。
这些父母恨不得把孩子从出生一直到他们今后娶妻生子的每一步都规划出来,你孩子必须得按照父母要求的去做,按照父母划定的路线去走。
甚至孩子去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都得由他们来规定。
如果孩子敢违抗动辄打骂,甚至给你扣上不孝的大帽子。
对于这些父母的行为,还有个专门的词儿叫望子成龙。
殊不知,摊上这样的父母,在这样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
轻者性格懦弱,或是在青春期之后出现逆反。
重则抑郁,自杀也并不稀奇。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孩子,面对挫折和变故时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差,而且往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换做是谁只能像提线木偶一般活着心情都不会愉快。
偏偏很多父母还意识不到,还不断的用我是为孩子好这个理由来麻痹自己。
因为信任已经不在了,你想一想,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了,能不抑郁吗
知乎用户 简单心理 发表于 7/7/2020 文|简里里 简单心理创始人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 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 …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采访安霖,是因为她5岁的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关门了,我们想跟她聊聊她经历的北京私立幼儿园运行现状。但即便孩子待学在家,安霖也并无强烈的归责诉求。我们则发现,安霖自己的故事同样值得讲述。 作为一个90后农民工二 …
这是 2021 年的上海市南汇。 这里远离市区,但身处上海,也算是得天独厚。 成长在这个地方的小孩,大部分都会拥有光明的未来。 **他们的青春年代,在外人看来,大概率是不会有多少烦心事的。 ** 早早的接触到二三线城市的孩子看不到的一切,一 …
知乎用户 江淮夜雨 发表 现在很多扭曲的三观充斥着整个网络,这个案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从新闻评论、到微博、到贴吧,再到知乎,好像支持打人的比例都不小。 这事的对错很明显,打人者就是个王八蛋。 孩子最多就是有点讨嫌,并没有什么大错。某些人脑 …
知乎用户 圣狗子 发表 永远不要以成年人的承受能力去看待一个孩子。 我 16 岁的时候,被我们的教导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书打我的头,扇我耳光。 而这几乎是毫无理由的,唯一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一个吵闹的教室里,我刚好坐在他走进教室的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