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数万中学生因抑郁症自杀,这才是胡鑫宇案背后的真问题
这部跨越106天的“超级悬疑剧”,终于告一段落。 2023年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 发布会通报,2022年10月14日,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某宇失踪。事件发生后,组织有 …
胡鑫宇死亡的警方复原图
昨晚写了那篇《孩子求救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本意是想提请更多人关注青少年自杀背后的心理抑郁问题,至于胡鑫宇之死本身,我既没有掌握什么内幕,更不是刑侦专家,就略过不谈了。此前我看[“没药花园”的一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DgyMzIzNA==&mid=2247525570&idx=1&sn=2999e6956ec38b4255d29044fb2083e9&chksm=fa255b6fcd52d279c64dafa64efaf893d39335edc1998c73a2695eba0483ffbdbdccde123bdd&scene=21&sessionid=1675489793&subscene=7&key=636668851d757ef26e9282d2cc7b35d0ec4b1fd983f2cd7c70f9d2358d9a8251bcd3e47591641b1ccdd694b0e99278c5ff56b6bb37200d31830cc2c35c23e41624ca17d7c29d5daccb168e1026911b41d1cbaa829e8bdf00144dcfaef6ea20034c8d398ac35fd6ee52df3c78d726e58eda970489e6db920fd3d3d19e1f617c5f&ascene=7&uin=MjQ3NjczNzgyMg==&devicetype=Windows 10 x64&version=6309001c&lang=zh_CN&exportkey=n_ChQIAhIQQ122c3cUwKBUAfAuRTM3DRLgAQIE97dBBAEAAAAAAEmUEWyigQE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h03LGpn3mMqZRDuFgPgpj3sRfHX2eOaDc4y C n2QMt7/eRkmzO9LslphzoC7M8TojlgihBd/zCnoiiKIY6PxYZEI4YQVrgkSU07vUyo4NB7xNb7faqEFoYGVgQNO5tkopsitRzQRfbSGUnv9cg4TLBG5wCu1Hm0gGJrzZjmtId aapy9n9ncrWhrwLnSXeD0hsUcM4/bK0EszuNPxvhYqd6/Eh1B0k6r6mB5H4VYpyzPUhq UwpC44X&acctmode=0&pass_ticket=dBwMeZbDeXlj6hht7kn ojfrB JYXJ5WTs9eEVxiUcwwfDfddL/Q6dWrIgat6FgbIe6msESCDHgdWP iOrUzuw==&wx_header=1&fontgear=2#wechat_redirect)已经以缜密、清晰的逻辑和细节分析并认定胡鑫宇确属自杀,可说任何疑点都可以在那得到解答,我无法推翻这一结论。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很多读者都给我留言、私信,不仅对胡鑫宇自杀继续存疑,还有人不满我“匆忙接受官方结论,带节奏误导舆论方向”,偏离了继续追查的“正确方向”,是在“洗地”:
“这篇文章讲得不错,写得也很好,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应该用胡鑫宇做例子。因为用他做例子等于就是说他压力大自杀了,然而他不是自杀的,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
“还有那么多令人困惑的疑团没有得到清晰有力的解答,就开始大谈特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不是有点转移注意力之嫌?一向提倡独立思考的维舟如果要讨论此事,是不是也应该看到其中明显需要质疑的地方?合理的质疑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且渴望一个能符合理性和常识的真相。”
“对于这么一个所有人都已经关注的事件,居然有这么多人认定了自杀,说明中国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这文章是在接受官方定调的前提下写的,其实不可能有真相的事不如就不写。”
“因不可描述的原因这次原谅你了,言不由衷不如沉默。”
我完全尊重每个人对此保持质疑、追问的权利,但请相信我,我也是经过慎重思考才接受胡鑫宇自杀这一结论的,没有什么“言不由衷”或“转移焦点”的动机。
在此,我感兴趣的不是辩驳细节(这方面我不可能比“没药花园”写得更好),而是另一个问题:人们为何不愿意接受这一调查结果?
一些人之所以不接受,恰是因为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严重不足。胡鑫宇是因为抑郁而自杀?对此,有人说:“这解释太可笑了,我绝不会相信。”为什么呢?很多人的想法是:“抑郁归抑郁,难道就自杀了?”那潜台词是:“多大个事,至于吗?”
这么一来,那这事就应该没那么简单。这一问题已经在网上引发水火不容的激烈争吵,有些人坚称,那些到现在还不接受胡鑫宇自杀这一结论的,只是一些愚昧的阴谋论爱好者,他们幻想有什么黑手导致了这个少年的不幸死亡,然后又操纵了结论,但这只是因为他们抖音看太多了。
不难看出,这种态度不免有几分理性的傲慢,当然令人不快,事实上,那些认定疑点尚未澄清的人,反过来认为接受胡鑫宇自杀结论的人,才是轻信、愚昧乃至居心叵测的,自认继续怀疑才是理性、清醒的,是独立思考(意思是“不接受官方结论”)的。
平心而论,这种在每个细节上钻牛角尖的较真,固然让事件越想越诡异,但也因此逼迫官方回应质疑。正如我一位朋友所言:
在监督缺失的当下,从各种角度对只能由官方披露的“真相和事实”进行刁钻的质疑,甚至捕风捉影的进行猜测和阴谋论,实际上成为了官方所忌惮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吊诡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官方越是想要“一锤定音”,急于平息事态,可能反倒越难平息质疑。有人说:“没有任何第三方独立的媒体调研的情况下,社会上的任何谣言我都觉得是不可避免的。要想让谣言减少,没有独立的调研者的参与是不可能的。”
然而,有独立第三方公开透明地参与,就能让所有人相信了吗?像肯尼迪刺杀案这样的事件,从未能说服所有美国公众,各种阴谋论至今都没有平息。Douglas Adams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相信。证明给我看,然后我还是不会相信。”
这种论调,在这次的事件中也出现了,认为理性其实是一个圈套:胡鑫宇自杀一说,乍看每个疑点都能合理地解释,但如果你相信,那就上当了,不免头脑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些都是为你准备好的说辞,是不能信的。
那么要怎样才能信?我看到最极端的一种反应是:“真相早已湮没,永远都不会清楚。公之于众的都不是真相,只是要我们相信的一套说法。”
根据这种看法,信任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公开的信息都不是真相,反倒是在掩盖真相,而“真相”已经不得而知了。既然如此,那么对事件怎么揣测都不为过,因为再离奇的猜想,倒是都有可能比官方说法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因此感叹,“塔西佗陷阱”重现了:公信力一旦崩塌,无论你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人往最坏处设想。问题是,为什么这一陷阱反复出现?
胡鑫宇案虽然现在全国瞩目,但我想,这恐怕是胡鑫宇本人生前都意想不到的,他自己都说过:“试着销声匿迹,原来真的无人问津。”中国每年走失的人数以百万计,一个少年的消失,就算家属到处奔走,往往也不会得到什么社会关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失踪都十多年了,至今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除了亲友也没人关注过。
为什么胡鑫宇失踪106天后才被发现?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此:当地警方根本没在意,何况报警那会,疫情防控才是头等大事。然而,此事之所以引发关注,最初也是因此:防疫时在各种码、各种监控之下,每个人的行程轨迹都一清二楚,一个15岁的少年怎能凭空消失?
也就是说,人们的怀疑是基于这样一个明显的反差:按说无所不能的力量,竟然办不到一件看来很简单的事。要说之前是重视不足,那怎么后来重视了,仍然那么多天都找不到?此时,人们不是去检验自己的前提(它可能没那么无所不能),而是怀疑其中另有隐情。
这样,什么样的说法就都可能涌现出来,因为不管怎样,它可以回应人们迫切想了解真相的心理需求。官方的回应,一如既往,不是引入透明公开的程序和第三方调查,而是试图给出定调,尽快平息争论,然而,这么一来,却又造成了第二个不信任的怪圈。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这种定调意味着“都别吵了,我说的就是真相”,但它凭借的其实是自身的权威,也就是说,“你不用知道究竟如何,也不管你信不信,就是这么一个说法,不得质疑,别的说法也都不得存在”。然而,这并不能让所有人心里的疑点都消散,恰恰相反,不乏有人相信,这就是硬上,甚至连编都不肯编得圆一点。
到这一步,情况就陷入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僵局了。这里的关键在于:“公信力”的建立,不能仅仅依赖“我说了算”的那种权威,而应当是一个公开的程序,也不要把公众的关注看作是一件坏事,倒不如将之看作完善这一程序的助力。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我只是想再度提醒一点:这件事可以有不同角度,不要仅盯着这一点,而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胡鑫宇原本是想向社会发出这样的警讯,那我们没能倾听到他这最后的呐喊,不仅对不起他,也失去了一次理应当反思的机会。
防失联,请关注我大号:
这部跨越106天的“超级悬疑剧”,终于告一段落。 2023年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 发布会通报,2022年10月14日,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某宇失踪。事件发生后,组织有 …
在铅山县举行的胡鑫宇事件发布会,值得专门写一篇。一个原因是,这是一次出乎意料的发布形式,一个本可以用长篇通报就可以完成的发布使命,何以采取直播的形式?背后的决策动机自然无法了解,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及其考虑值得探 …
** 凤凰网原创**这乍看是某种个人心理问题,其实是结构性的社会困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作者丨维舟 专栏作家 备受关注的胡鑫宇案,现在有了最新进展:从他遗留的录音笔中复原的音频来看,他两度表达了清晰的自杀愿望。虽然肯定还有人不愿意相信,但合 …
在胡鑫宇失踪事件上,有些朋友鄙视那些盘桓不去的阴谋论。这种鄙视不只是对非理性的蔑视,一种被裹挟在信息流中无力回天的恼火,还隐藏着切实的担忧:假如将来官方确认了自杀结论,网暴将如暴风骤雨袭击胡鑫宇一家。阴谋论越广泛,网暴越激 …
本结论纯属预测,如有雷同,不是巧合。 经过现场勘验、尸检结果、录音笔内容还原等证据综合判断结论如下: 一、确系自杀,死亡时间系失踪当晚的夜间。具体自杀方式,上吊所用绳索来源,具体实施过程,由警方负责调查、模拟、复原及详细解释说明,具体细节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