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永远保存全产业链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锋道​ 发表

必须的。因为好处太多了!举个栗子

还记得武汉新冠疫情期间,山东的抄家式救援吗?去往灾区的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山东的汽车,鲁 A、鲁 B、鲁 K、鲁 M 等,口罩、防护服、隔离面罩、钢板、移动厕所、医疗床、手术台、热水器、空调、电暖器、HDPE 土工膜、还有数百辆救生艇、挖掘机等物资,只要灾区缺的,都源源不断从山东运来!

山东牛逼在哪?全产业链!联合国公布的 41 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所有工业大类都具备的国家,而全国唯一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就是山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

懂了吧?只要全产业链在手,对内搞内循环,对外底气足,不会受制于人,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咱们国家今后的基本国策就是实业立国。你觉得会放弃吗?

知乎用户 灵猫无影 发表

说白了,想要增加人口怎么办,不是你放开二胎,甚至放开三胎,老百姓就放开了肚皮生。

而是要落实《劳动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有足够的劳动报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这才有精力去生孩子。

前年我们毕业 13 年同大学同学聚会,那些吃公家饭当公务员的,几乎全员二胎,其他没吃公家饭的,只有一个要了二胎。

现在要的起二胎的人,要么是吃公家饭,要么是家里有的是钱,有的是房子收租。

而这些人的子女,将来大多数不是走仕途就是出国,有几个会去当工人?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如果实现智能制造,即数据化在线化系统化的三化改造,那就有可能。

生育率再暴跌也可以保存全产业链。

我有个在破乎举烂了的例子:

JUKI,日本重机,全球工业缝纫机第一。

我跑萧山一家开了二十八年的老服装厂,老总工最自豪的就是办公室里一台贴金箔的 JUKI 缝纫机,用玻璃仔细罩着。

这台 “金” 缝纫机是 JUKI 官方送的,象征着二十年以上的合作关系,说明这家工厂是 JUKI 积累工程数据的重要客户。

国产缝纫机不是没有大的,我见过杰克牌和中捷牌,但一般都是用于生产国内订单的服装厂。

品控不好,稳定性不佳(别骂我,这是来自一线厂佬的反馈),做海外品牌的单子容易出事。

所以江浙那边的服装厂,展示实力时还是习惯性秀自己有多少台重机缝纫机和兄弟缝纫机,而这俩牌子(JUKI 和ブラザー)都是日本的。

在自媒体乃至专业媒体的报道里,日本肯定告别服装业了,起码肯定是告别了成衣加工。

日本服装的海外进口率是 97.6%,产自日本本土的才 2.4%,基本都是和服和贵点的洋服,或许再加上 cosplay 用衣。

17 年日本国内所有服装产量加总跌破 1 亿件,到 9840 万件左右。这数字啥概念?我国服装加工头部公司之一的申洲国际,一年起码 3 亿件。

现在日本这个数字估计得跌到 5000 万件水平,还不够孟加拉的一个零头。

孟加拉十年前的服装年产量就是 70 亿件,中国去年是 712 亿件。

但你看着纺织业里的日系设备和生产标准,你真的能说日本告别了服装业?

我觉得有个界定上的误区,使得很多人对 “工业门类” 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例如媒体会习惯性地把 JUKI 这种公司划入 “装备制造业”:他们是做生产设备的,单算。

但从产业链的角度,这种说法不成立:没有生产设备,我生产个寂寞?我怎么可能把核心要素单独划开?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说法是有毒的。因为如今的生产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普遍开始集成化,越来越像一个个 “大脑”。

工人厂房原材料基建,不过是这些大脑的外延。

“工业全门类” 一词的缺陷,在于没有说清哪些门类我们是做了外延、哪些门类我们是做了大脑。

外延和大脑不是一个待遇。

做外延拼的是成本效率。孟加拉工人月薪折人民币 600 块左右,拼去。

做大脑拼的,本质上是数据积累。

生产设备无非就是能实现某组数据的装置,工人无非这就这组装置的操作工。

你是根据什么理由、为什么要把元器件这样组合、为什么要形成这种生产形式?这是最值钱的数据黑匣子。

只要你能掌握这个数据黑匣子,你连生产设备的代工都能外包出去。因为做你设备的厂子本质和用你设备的厂子一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你成了这个产业的钉子户。投资、工厂、工人、订单都会随着国家的起伏而游走,但你永不缺席。

而且这种数据积累是能产业升级的。

还是前面提到的 JUKI,一个做缝纫机的,13 年把索尼下面一个 SMT 贴片部门收了,升级了自动化业务。

听着也很合理:我电机动作这么熟,贴片也做过。只要集成上努力一把,我的生产设备数据化改造就有了。

更精准、实时、系统地采集生产环境里的数据。人家也不跟你扯什么智能制造,但就是在实打实积累数据——这个智能制造的原材料。

我国如果想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将来保存全门类工业能力,就必须完成从外延到大脑的转型。

从 “我会用这台机器做货赚钱”,到 “我会做这台机器”,到 “我知道怎么改这台机器”,到 “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台机器”。

我们很多工业门类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在前两个阶段。能走到第三个阶段的都已经是大能了。

想象一家能做局部优化的国产数控机床公司,很牛逼了。

国家提倡的智能制造升级是个机会。把大量沉淀在口头笔头心头的生产知识,梳理沉淀,并且能形成交叉复用比对的范式,这是一个真实的工业化垄断机会。

做到这一步,生产知识的流动就会停滞,并且在中国主导的产能数据库里内生循环。说得简单点,就是 “为什么这么做” 的知识在中国,“怎么做”的知识可以随便输出。

就算要承受相应的工作岗位流失,产能垄断红利也能支付庞大的成本,孵化一大批新增三产岗位。

中国就成了人类亿级规模工业化的终点。

当然,理想很丰满…

知乎用户 David​ 发表

我就提醒一个问题:2021 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跌落到不足 1000 万, 而世界新生儿数量是 1.4 亿。中国新生儿数量已经跌到世界的 7%。

未来我们的下一代是什么局面? 1000 万儿童按照男女对半算,每年只有 500 万男生,这些人力扣除那些进国家机关的,进军队的,还要有生产农产品的,进工地支撑 “基建狂魔” 幻梦的。 就算把女生也考虑上,能有多少来支撑这个所谓的 “全产业链” 制造业?上打美欧日,下踩印越缅?

更重要的是,1000 万并不是底部。还会继续下跌的,

中国人这么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思维定式:

一边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好处,一边还在不断的骂着人口多,把各种问题都归罪于人口。

天地下没有比这更可笑而可悲的事情了。

人多饭量大,没错,你有 1000 工人就得建个满足 1000 工人日常生活的食堂、宿舍、卫生间….. 等基础设施。 你扩张到了 1 万个工人,就得搞起来满足 1 万人需要的设施,投入更多的钱。

可为啥老板们都把扩张看做是好事呢? 因为人多也力量大啊,劳动力越多,自然就能贡献出更多的资源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人多根本不是人均获益多少的负因子,相反,人越多,解决事情的能力越强,大家都会变得越有钱。

我们来看看国家层面。

中国有 14 亿人,但只需要保持 200 万军队,就可以保持对周边的优势,人均军费负担轻的多

==== 因为军事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打起仗来没人管你本国人口多少,公不公平,我 20 万人的军队你 2 万人,你就是得自己琢磨怎么以弱敌人强。

中国只需要人均负担很少的花费,就可以把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空间站,大型对撞机,射电望远镜,大型风洞群等等全套的基础科研设施配齐,这些东西不需要按照人均都达到标准,都是有了就可以了。就可以满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研要求。

==== 科技领域也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不需要你一个国家 1 亿人搞 1 个对撞机,10 亿人就得搞 10 个对撞机才能站到科技前沿,不是的,你只要高科技领先一点,就全国都受益,这是乘法关系。

中国的企业只需要在国内甚至省内占有一定的市场,就可以站稳脚跟,而不像那些小国的企业在某个领域想活下来都必须走出国门和国际巨头竞争。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说起来也有世界级规模的,阿里,腾讯,乃至美团等等,但是它们在国际上影响力多大? 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起步阶段哪怕让各省市的出租车行业先放一批量就能站稳脚跟,这是大部分国家的企业可以有的待遇么?

===== 经济领域又恰恰是数人头的地方,一个产品能卖给 5000 万人还是 10 亿人,那就是决定了强弱成败。决定了经济的效率。

而且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又集中在东南部的光热水土综合禀赋很好的区域内,这个区域纵横只有 2000 公里级别,因此就使得全面铺设 4G 基站,建设高铁等商业模式可以行的通,从而构成了之前十几年里中国在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上的领先。

===== 如果说前面说的消费者多是促使经济产出效率高的话,那么人口多就还使得基础设施的利用大大提高,变相的降低运行成本。

人口多成这样是美欧日垂涎三尺的经济重大利好要素。196、70 年代中国的新生儿数量高峰达到两千几百万。然后在 1980 年代时,因为之前五、六十年代中国婴儿潮一代也到了生育高峰,因此这期间生育也达到了 2000 到 2400 万婴儿。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强力推行,到 1990 年代后期已经迅速跌落到 1700 万上下,最终到现在的不到 1000 万。根据现在的社会上的结婚率,离婚率,丁克数量等估算,900 万以下也尽在眼前了。

所以现在真正需要关注的,未来靠什么支撑起这个齐全的产业门类

知乎用户 库尔沃塔森林​ 发表

之前在「中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下看到的回答,正好用来回复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 天行两端​ 发表

当然不会

第一,东南亚已经选边,参见 RCEP / 和东盟的新外交定位 / 美国的民主峰会

第二,我们保证东亚 + 东南亚的生产比其它地区的交易成本低,综合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就可以,他们都在我们的完全火力覆盖下就可以

第三,美国近期在抢制造业回流,龙头是芯片,但结局一定是悲惨的,因为他没有市场和完整产业链,规模(北美 5 亿对远东 20 亿)更不够。芯片最大需求端在中国,新兴行业如 5G / 电动车 / 自动驾驶 / 新能源的最大生产和消费市场都在中国。

综上,未来我们会把相当多的中低端产业布局在东南亚,并留给日韩一部分高端产业,并在一带一路下贯通大陆岛,铁路网的发展会加速,联通中东和欧洲,大致恢复明朝时期的远东生产和消费关系。

美国现在正在做撤退前的准备,一是尽可能搞乱你,二是能带走的带走比如芯片,多少还是能带走一部分,三是能多讹点钱多弄点钱,四是将其在东亚东南亚 70 年来的政治、军事、金融、制造业的各类投资争取卖个好价钱,不然美元崩溃之时,他在远东的一切投入将如当年苏联在东欧的 60 年投资被西方一波带走一样,被兔子一波带走!

知乎用户 溜达 发表

会否永远就看市场需求了,我的家乡有个小破机械厂,二十多年钱就快倒闭了,后来被厂子一个职工承包了,十几年前找到我让我帮他找一家能生产低端轴承的厂子,就一个要求便宜,我了解了一下知道他们要仿制一种苏联六十年代的牧业机械,我当时老惊讶了,那玩意生产有意义吗,当时同类产品最好的是美国加拿大的,二百多万一个车组一个人一天能工作(具体忘了太久了,懒得查总之很厉害),他们这个生产出来几乎就落后一个世纪,毕竟老乡后来找了个厂子,一个过去给拖拉机厂配套的老厂也是风雨飘摇那种,工资都开不出,结果呢人家一年就卖了 2000 多套,三四年就垄断当地和周边市场了,成功秘诀是便宜一套设备成本两万多卖三万多点,一年纯利就一千多万,回头市场饱和了,我想完了吧。没成想人家当初找轴承厂生产的都是非标轴承,那破机器就轴承损耗最大,第二年开始几个关键部位就得更换,于是厂子工人就成维修工天天去作业现场干活,维护费用不高,回头一算不比卖机器少赚多少,同时还把合作厂子救活了,据说后来又仿制了几种类似设备,路数相同,而且一个产品快饱和了就出让技术卖给或送给更小的作坊,改卖配件。他们属于最低端了,依然活的很好主要就是适应市场。类似的情况在好多行业都见过,只要市场还有需求能养活自己,这个行业就不会消失,现在的农业机械收割设备这么先进,镰刀不依然有卖的,中国不需要低端了,不还有更落后的国家。

多说点中国打败西方工业及农业,工程等行业不完全是价格因素,最主要的是适应能力,比如各种作业的机械设备,西方的好确实好但他们为了技术产权或者是为了赚维护费用,好多易损模块都是总成,坏了整体换,又做不到售后及时到位,甚至一根螺丝杆都得从国外发,而中国的设备很多并不精致,可是随便找个类似的就能对付,谁更适应环境谁生存能力就更强

我不是高工业的,也不是搞技术的,说不来那么多工业产品也来不了什么技术指标核心技术啥的,只能说些工作里的见闻。知乎里还有各种所谓公知啊评论区大神啊,总是在说中国工业就是个壳,关键技术都是别人的,然后给你各种举例各种的高大尚的专业知识,不管真假吧,反正挺唬人的,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中国工业那些海外同行对中国制造都畏惧如虎,反倒是自己家扁的一无是处,和一些合作者聊到中国制造,他们认为中国最强大的不只是某个产品的制造,而是可以出口系统,不是所谓电脑系统啊,是一整套工业系统,这些年中国给海外建造了很多诸如电力系统,铁路系统,化工系统,工程系统,通信系统,甚至军工系统,就这一点世界上很难有第二个国家或财团能做到,这可比卖个配件强大的多这是能改变一个国家整个经济体系和国家环境的东西。

我曾接触过一个搞这种大系统输出的公司,建核心工厂是一个所谓核心配件,当时该公司相关技术世界领先国内设备都是自产的,可这个项目上却选择了一家国外公司的产品,不但不如国产还贵很多,为什么你们觉得呢?

肯定不是什么人家技术先进,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之类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那里是那个企业背后国家的势力范围,我们都用国产就是吃独食,就会收到各种阻碍抵制,换个思路换个方式带他一起玩,他才会主动替你开拓市场,而让出去的最好是我们擅长的,因为人家擅长他真可能回来卡你脖子。

其实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高铁我们想打开国际市场,哪怕所有技术都有,也要分出一些给别人,也就是合作共赢,那我们需不需要自己搞呢,必须的国产自用就得自主产权,哪怕多花钱也要搞自主,因为只有你有他才能跟你真合作,就像 c919 你不用西方发动机,适航证都拿不到,而自主技术就靠国有企业去消化研究了,以备不时之需。

网络上对于中国海外援助一直诟病极深,我就模拟个健康的海外援助和产业链的联系,一下内容纯属臆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海外某半原始社会国家,国内大量优质矿山,无人问津国人活在饥饿线上。新上台政府未改变,前往各国寻求合作,西方某矿业集团,到实地一看,矿品质不错,但无开矿所需附属设施,而这些肯定不是一个公司能投的起的,目前没有开采价值,况且一旦开采对国际矿石价格影响巨大,于是提出矿可以买,但目前不开采,做战略储备,给你们一笔钱。这些钱给一个人肯定很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于是该国又找到某东方大国的矿业集团,到实地一看,嗯矿石品质不错,附属设施太差,连电都没有,目前开采不了啊,正在该国要失望时候,对方说这样我让电业集团的来看看,于是电业的来了,经过考察该国可建电厂若干输电线路若干,价值若干亿,该国没钱啊,于是东方大国大使来谈援助计划了。该国正犹豫对方是否会把矿山作为补偿,大使说了不用电业是电业的事,这样我无息带给你这些钱,电网建成后,我们两家共同经营,用电费的百分之多少还贷,该国立刻同意,于是东方大国援助某国若干亿,某国将钱打入电业集团账户,于是国内上百家厂子接到电业订单若干,全力开工。电力开工时发现当地没有公路港口,运输物资得从很远的国家绕行,本着为该国负责的态度提出,这样不行啊成本太高,而且将来你的矿石也运不出去啊,不行你先修路修港口吧。该国没钱没能力,于是大使来了,经过磋商,我再给你点低息贷款吧,我们国家建设集团承建,港口呢共同运营,拿一部分利润还贷,于是建设集团来了,同时国内上百家建筑材料及工程机械厂家接到订单若干。大批中国施工人员进入该国并同时雇佣大批该国工人,矿山没开采就为该国提供一大批就业岗位。随着中国工人进入和该国有了大量就业人员,该地区开始出现集市和商人,当地土特产有了销路,而工人带来的商品也进入市场,随着交流的深入敏锐的东方商人开始大批来到该国经商。

电网公路港口齐备,于是矿山开采提升日程,经过协商由双方共同开发,利润比例若干,于是更多的工人设备物资进入该国,矿石发往东方大国,制成各种工业品再卖回来。于是港口到矿山沿线出现了很多聚居点,不论当地人东方商人都需要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地产商出现了,向该国政府购买地皮开发楼盘,通讯商出现了,设立基站,随之某北手机开始覆盖市场,几年或者十几年,这个半原始国家逐步变成现代国家了,各国的商人进入该国,开设工厂,贸易繁荣而港口更加繁忙了,该国富裕了开始注重教育卫生人文,需要的钱更多了,于是东方大国说当年贷款不用你还了,发展民生吧,于是双方合作更紧密了。

其实我想写的更多,原来只是想随便聊聊,可一展开发现太庞大了,不是个小文能概括的,产业链是相关连的,中国能完整产业链,不止国内市场需求,而是我们能创造市场,只要不横加干涉,我们能用更平和的手段让全世界都进入真正的文明并享受文明的成果。而对于我们国家自己来说想要共同富裕,就得有更广大的市场,不仅仅是个美国澳大利亚之流,我们眼里是星辰大海,是更广阔的世界,有时候人得提高自己格局,别老想着盘子里的,也要看看盘子外的,这个世界上最挣钱的就是新兴市场,而不是老迈帝国那种毫无活力的烂摊子

我们的模式优势就是开发新兴市场,消化我们过生产能,比如没有电,电器怎么卖,没有路轿车怎么卖,没有电信设备,手机怎么卖,西方国家都是商业行为,会给点捐款贷款,换点原材料,一个财团规模再大无力建设一个国家,于是市场还是那么大,竞争激烈,慢慢的就舍弃了很多产业,因为卖不上价,利润空间太小不如不干,我们不一样,一般都是由国有企业资本进去开疆拓土,把基础做好了私营企业跟上占领市场,过去那里没有正经路只有有限的日系越野车皮卡车,我们抢不过你,那我就修路卖轿车,当地人没收入,那我就搞建设增加你的就业岗位,你有钱了国家基础有了,五花八门玲琅满目的中国商品来了,于是新的消费新的岗位也来了,你要求高了,就会给国有企业下更大订单发展更好的基础设施,于是老百姓越有钱买的越多,中国商品卖的越多,于是就有商人发现与其运来不如就地加工,于是工业设备订单来了,于是新一轮发张,慢慢的形成良性循环,而当地人从半原始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他接触的一切都是中国商品,认同感越来越高。这就是中国模式,假如我们有一天不受西方制约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世界新秩序,不过这也是西方害怕的地方,因为也许那时候他们反倒成为落后地区

知乎用户 西塞狼烟​ 发表

现在在美国国内几乎达成共识,上世纪下半叶美国制造业转移,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错误。

由于产业空心化后,现在想要恢复,已经几乎不可能。

制造业一般是一个链条,上中下游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生态。所以,在制造业生态形成之后,生态链里的企业都无法在生态链外发展,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业的生态链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不同的产业链之间还互相交叉,因此,产业链之间的互相依赖从所未有的紧密。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与中国打了三年贸易战也没有什么起色的重要原因。

现代科技与以前的科技发展有非常大的不同,科学和技术交叉已经成为常态,一项新的产品,往往是一系列产业链的组合。所以保持产业链的完整非常重要。

美国在上世纪末产业链转移后,制造业在全行业的占比越来越小,制造业无法形成产业链闭环,对其它国家的产业链依赖度大,即便是美国科技发达,要想重建完整产业链也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

中国现在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联合国产业分类的 39 个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我国全部拥有。目前我们国家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不能破坏产业链的完整性,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今后与其它国家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

今天点赞超过一千了,感谢各位知友的鼓励。you raise me up

这是我第一次点赞超过 1000,希望各位知友今后能继续关注我的文章,也欢迎大家对我的知文多加指点。我将竭尽所能对知友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谈谈我的看法,相信,通过与各位知友的交流,可以帮助我多角度观察世界,丰富我观察世界的视野。

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在工作中主要是接触了广州和成都的丰田和大众的汽车产业链。我对产业链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丰田和大众的领导们。但是,因为我本人是金融从业人员,对汽车产业链的认识总体还是浅薄的,能得到各位知友的帮助,我非常荣幸。

————————————————————————————————

2021 年 12 月 21 日更新

有知友认为,中国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低端产业链还是会流出中国,到时候中国仍然不能保持完全的产业链。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准确的。中国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程度高,工资收入也大幅高出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低端产业链可以梯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个过程,不能单纯靠市场去选择,我们各级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否则,如果由市场去选择,确实可能出现一些知友们认为的低端产业链外流的情况。美国制造业外流的情况应让我们引以为戒,防止美国的制造业外流的问题在中国再次发生。

————————————————————————————————

2022 年 1 月 8 日更新

其实,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有一部分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然也有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 “一带一路” 沿线,转移到东南亚和 “一带一路” 沿线的企业主要是因为所生产产品如果在这些国家生产,出口欧美国家有更优惠的进出口政策。

当前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正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关键时刻,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进程,但是,不会从根本上达到阻止中国产业升级的目标。

国内产业链转移到境外,对中国保持全产业链的影响,要看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是外资企业,迁出中国后,确实会影响到产业链的完整性。如果是中国企业迁移到海外,仍然可以为国内企业配套,不会影响国内产业链的完整性。


2022 年 4 月 25 日更新

随着中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美之间出现部分脱钩的风险在增加。中国现在在高端产业链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一旦中美出现部分脱钩,有可能对中国的产业链完整性造成重大影响。

现在半导体行业是中美竞争最激烈的行业,是中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相关产业还有许多节点需要西方,甚至还是美国,这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否则一旦脱钩,就会影响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除了半导体行业,中国在人工智能、精密和数控机床等环节也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从美国人现在的节奏来看,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完善我们相关的产业链。

知乎用户 甄昊元​ 发表

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全产业链。

必要进口的,是来自中东的釉料而已。

出口就多了。丝绸陶瓷茶叶只是便于出口的部分。也因此导致了大航海时代。

这就是乾隆说我中华一切尽有的原因。

为什么有大航海时代?

西方需求增加而产能不足。

什么东西需求和产能?

香料、陶瓷、茶叶。

其实是生活必需品。

你以为这是欧洲人向慕中华文明和审美?我一直觉得,这就是基本生活需求而已。

比如茶。

发展到今天,英国人喝的茶也没好到哪儿去。可以想象,维多利亚时代也没高明到哪里去。所以哪有什么高级的品味。

推及陶瓷,也是这样。

欧洲的容器,材料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木、金属、玻璃。

材料决定工艺。在蒸汽机时代以前,你看哪一样是能够快速大量生产的?还不是手工匠人敲敲打打。所以又慢又贵。

相比之下,中国陶瓷可就太快了。陶轮上一转,快速成型。施釉烧制,都是奇快无比。入窑都是几万件十万件一起烧。景德镇火光冲天,是那个世界上最明亮的夜晚。

都不说中国陶瓷有多好,就这个产量,就全世界吊打。每个中国人家庭都可以有碗筷,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简单平常的事。同时代日本,家庭还只能吃饭团。就是因为缺少碗盏。所以来自大明的调料瓶在日本都能卖出贵价,被称之为 “茄子”、“茶入”,当做浓茶小罐的储茶器。

这玩意是个批量生产的大路货。

日本都如此,北欧西欧就能好到哪儿去?

为什么日本人的茶碗那么怪?

七扁八不圆的?

不就是因为它那个时候没有龙窑,没有几十道工序各司其职的工匠,做不出精细活儿嘛。

而龙窑这种规模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光福建建阳就有上百座,还不用说天下瓷都的景德镇。

士农工商的说法,在中国可是有几千年的历史。工匠作为社会重要阶层,一早就被认可。当然社会地位不怎么高,但是那会儿也没什么人是真高的。

鸦片战争以后,是欧美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就开始各种追赶。无论是官办的招商局,江南造船还是汉阳兵工厂,还是民办的棉纱厂、纺织厂、火柴厂…… 追求工业生产的脚步就没停过。

中国你不能单纯理解它是世界上 197 个国家中的一个,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至少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的广袤空间。

它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内部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这片广袤大地的一个强烈的需求。

知乎用户 寻道人 发表

中国如今能保持大多数产业链的齐全,你以为中国的业界自己就愿意吗?谁不想躺着玩金融,最次也要整点资本输出。然而国际市场真的允许你去转移产业吗?你自己的十四亿国民真的允许你去转移产业吗?

能保持第二产业对其他国家的压倒性优势,既离不开中国本身的 “特点”,也离不开国际市场的局势。

前者我不必多说——实际上,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承接中国的产业链。

就拿准入门槛相比起机械、土木都偏低的纺织业来说。如果不在乎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销路,工业技术至少也要达到印度水平(这不是在批评印度)才能够组织起一套足以拿到国际低端市场上去竞争的纺织产线。印度在纺织业上的胜利是靠其棉花产地与人口红利堆出来的,印度本身是棉纱大国,而且其纺织业工人的工资的一半甚至更少。就是这样一个可谓后发国家中排名第一的纺织大国,他的纺织产业仍然是面向国际上最低端的市场的,利润微薄,只要产业一有风吹草动就将面临亏损。

而这样的国家和中国的差距有多大呢?印度为其棉花出口大国的地位而自豪,但中国的纺织产业基本已经不再出口棉花,而是必须进口棉花才能满足自己的产量。印度、印尼与尼日利亚等后发纺织业强国还在焦头烂额地完成手动针织横机向电脑针织横机的升级,但实际上他们购买用来升级的机械就是中国出产的。

你让中国把这样的一整套产业链转移出去,你准备转移给谁呢?印度收的住吗?收不住,他们缺乏足够多的机械工程师,没法研制出比中国竞品更好更优惠的机械。他们缺乏足够多的熟练工人,也缺乏与纺织工厂配套的化学工厂。结果就是中国的纺织业资本走出去试水,例如天虹、百隆东方和华孚从 2013 年开始就在东南亚布局,19 年他们在越南投资了 200 万锭纺纱项目,但结果又如何呢?2019 年越南服装出口金额为 309 亿美元、纺织品出口金额为 91 亿美元,而这还不到同期中国纺织行业顶着贸易战压制一个月的出口数额。


之前总有朋友嫌弃中国做实业是 “蠢”,是不思进取,而西方人玩金融就非常智慧,无污染又获利高——我必须为他鼓掌,因为他和我父亲极其憎恶的一位经济学家所谓的“腾笼换鸟” 理念想到一块去了。

结果呢?东莞惠州两地玩腾笼换鸟,要脱实向虚,结局就是工厂赶跑了。赶跑了工厂,东莞惠州就失去了与深圳齐头并进的能力。到了最后,工厂没了,证券交易所也没引进来,逐渐沦为深圳市的 “经济附庸”。而深圳近几年也大搞地产经济,结局就是华为这种巨头都苦不堪言,整天研究怎么把基地摆到惠州那边去。

脱实向虚,首先你要找到一个能够吸血的国家。而如今的金融水蛭们找到的 “牛” 就是中国,他们不希望这头牛去死,也不希望这头牛能够抖擞精神,把他们都掀下去——他们唯独希望的就是这头牛能安安稳稳地让他们继续吸血。这就是我所说的“国际市场的局势”,中国如果要放弃实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只会是这帮金融家。如果全世界都去玩金融了,谁来生产你机箱里的显卡呢?

也不要幻想所谓 “中国保持全产业链只是为了战争”“中国保持全产业链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这是极其错误的幻想。在新冠疫情刚开始在美国肆虐的时候,产业完全空心化的美国沦落到了连直面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口罩都供应不上的程度,他们的医务人员不得不将一个口罩反复使用。至于平民,他们甚至不得不动手自己用不合格的布料来缝制口罩。

保持全产业链不是中国自己的 “意志”,不是说哪一道行政令逼着实业资本必须亏钱维持某一个产业,以至于这个问题下的某些答主甚至义愤填膺地拿朝鲜来对比。

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如果哪一个产业既无关轻重,干起来甚至倒亏本,中国的实业家自然会看都不看。

但真的有哪一个行业已经惨淡到这种程度了吗?既然不存在哪一个行业真的亏本到这种程度,中国就是可以维持全产业链,这有什么异常的吗?为什么中国维持了全产业链反而导致一些答主如此愤怒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中国如今的工业力量反而是世界和平的保证。

这乍一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但请问:假如现在中美立刻爆发战争,美国动用其优势海军在第二岛链外封锁了中国的船运,最难受的是谁?答案不言自明——美国海军封锁中国就是在封锁美国。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其他的假想敌,美国海军早已失去其存在价值。

一些答主愤怒地说全产业链又卡不了美国人脖子,我们要全产业链有什么用——我只能说没有全产业链送给阿美吸血,你连被阿美卡脖子的机会都没有,阿美会直接把你像某些可悲的小国一样逐出自由世界,让你的工业产品一百年、一万年都出不了国界,你与任何国家的经济合作协议都会被美国策动制裁。某些国家究竟是建立了全产业链沦落到如今的程度,还是被美国封锁、逐出世界沦落到如此程度,难道这位答主分不清吗?

这个问题下的答主必须承认,美国已经早就不是那个罗斯福总统大手一挥就可以完成 “巨人的觉醒”,以其令人畏惧的工业力量碾压法西斯蒂的美国了。在美国应对新冠疫情完全失败的当下,仍然帮美国贷款吹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并无意义。


话可以摆在这,即使中国失去人口红利,在一些中国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技术垄断或体量压制的产业中(如稀土冶炼、纺织、土建、机械等),中国仍然会保全完全的产业链。而在中国还较为拉胯的行业(如微电子等),政府持之以恒的资助与砸钱仍然能帮助产业在拿不到原始积累的情况下发展起来,而实际上这种高科技产业也不怎么吃人口红利。总之,在实业界,中国就是可以暂时赢麻了。直到未来哪一天印度或者黑非洲能成长到能被中国的金融家吸血为止。

最后,我还是不知道这个答案下如此憎恶中国全产业链的答主们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恶意。

人口红利与全产业链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倒不如说,不完全依赖人口红利才有全产业链带来的优势。如果有人口红利就能威尔逊 · 爱德华兹,那黑非洲、印度与印尼早就赢麻了,还轮得到中国去赢吗?

知乎用户 SanKin 发表

知乎上提的问题怎么老是未来、永远的?未来是多久的未来,一亿年算进去吗?永远? 没点概念?比较合理的预期十年二十年的吧!超过 30 年基本上可以说是玄学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uzZLeC​ 发表

不会。未来如果能顺利在海外收了狗,就能把产业链转移一部分出去。

别总想着做最苦最累最不赚钱的产业好吗,贱不贱啊。

ps:狗也要吃骨头的,啥活你都自己干了,还收小弟干嘛?

上辈子又不是没当过老板,还是说自己犯贱?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很难。虽然人工智能也许可以部分代替人工,但机器再能干,也不能消费。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欧美日韩这些人力资源不足的国家。

50-90 年代,整整 50 年,年均出生人口 2131 万人。这些人(人口红利)才是中国制造业几乎不枯竭的人力资源走向强大的基础。这些人,是最吃苦耐劳的一批工人,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人。我们的基建、纺织、电子、建筑业,就是这批人拼死拼活干出来的。问题是,你愿意让你的子女干这些活吗?

00 后的 10 年,年均 1625.9 万人。10 后的 10 年,得益于二胎陆续放开,年均 1630 万人。

2020 后,二胎红利基本耗尽,人口出生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年均出生能维持 1000 万吗?我看难。

全产业链优势估计还能维持 10 年,之后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很多低端产业必然面临越来越大的产业转移压力。

知乎用户 常言笑 发表

我记得农夫山泉的老板钟睒睒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不是一个小国家。大国的产业升级比转型更重要(转型也需要,但是不能 80% 的声音都号召转型)。中国还有 5 亿农民,转型的话,5 亿农民能转到哪里去?”

首富不重要,发言内容很重要

基于此,我个人认为,全产业链对于中国来说,长期保留是有好处的。而短期来看,很多产业还不能转移去国外去。至于是不是永远保留,那就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了

一,七普数据显示,天朝现有人口为 14.12 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 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天朝任何一种产业,都是解决 14 亿人的大产业。**举例来说,以中国整体水资源丰富的程度,农夫山泉靠卖瓶装天然水能让老板成首富,很说明问题。严格意义上,天然矿泉水只是刚性消费需求的一小部分(注意此处用词是天然矿泉水,不是瓶装水),但消费者还是掏钱买单,把钟睒睒抬成了首富。

而最近东北部分地区临时停电限电、河南降雨演变为洪水引发部分地区粮食绝收…… 这说明一个基本问题,在 9 亿城镇人口面前,整个天朝社会的生活资料的供给必须是全面的。

以天朝最基层行政单位乡镇来看,一个镇的平均人口就超过 3 万人,百强镇平均一个镇人口超过 22 万人,相当于一个美帝中等城市。新加坡全国人口 569 万;天朝 25 个百强镇人口就相当于新加坡整个国家。

短期内,只能保留全产业链才能保证对全国人民的供应能力。这里面还有供应成本、供应速度、供应质量和运输物流体系的事儿。

如果国内供应为零或者小于 30%

  • 你说临时购买大宗商品,国际期货市场趁火打劫,那你还买不买?
  • 你说临时缺大米,忍一忍,等海外大米,请问价格不论,你能等多久?
  • 你说临时缺煤,忍一忍,等海外煤炭,那临时能买到优质煤炭嘛?
  • 你说咱缺的货已经在地中海装船了,苏伊士运河出事故堵住了怎么办?
  • 咱们就不说敌国故意搞经济封锁和贸易制裁…… 这种小概率事件忽略好了。

你说这都是政府的事儿,和你毫无关系,那你说短期内天朝政府把全产业链留着好,还是转移出去好?

所以,国计民生相关的全产业链必须保留。真闹起饥荒来,美帝是不会来救我们的。人家本来也没这个国际义务。自由资本主义世界,讲利益不讲国际主义。

1845 年至 1850 年间,爱尔兰大饥荒。当时的爱尔兰农民把土豆当主食,但由于连续三年虫害,土豆绝收,爱尔兰人大量饿死。在这 5 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有一百万爱尔兰人逃难去美国,沦为南北战争的炮灰。当时南军和北军对阵,两边打头阵的都是爱尔兰旅,打赢的爱尔兰军一边哭一边喊 Irene。都是为了一口饭吃。

爱尔兰同胞为了吃饱在美国血战

英国政府当时坚持食品配给靠市场自由调节,政府不能干涉自由贸易。政府主要的救灾措施是以工代赈。爱尔兰穷人买不起商品粮;而救济粮数量有限,杯水车薪;以工代赈最坑,根本就吃不饱,哪有力气出工干活?

二、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和规划不同、人口密度和质量千差万别、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产业链有助于各个地区合力向前。

天朝 2020 年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而且,七普显示,总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下降。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 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这有利于天朝保留完整的产业链。

历次工业革命都降低了人类对体力劳动的依赖性。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覆盖率也逐渐提高。

内地各省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先发的省份像网络化和智能化工厂才讲转型,走高端制造。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制造行业。全国范围内都在搞 “腾笼换鸟”,而中低端工业部门可能会留在国内的后发省份。但随着环保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部分很可能就是将来转移出去的产业链上的具体环节。

但是,有些时候,后发省份的产业未必落后。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及升级反而来得更快。蔚来汽车的李斌曾经声称,“安徽江淮工厂的代工生产线比保时捷生产线更先进”。这里面也确实存在合理性:国内汽车新工厂的技术含量,一般都比老工厂要高。而保时捷在德国很久都没有建新工厂了,他家老工厂的生产制造设备未必领先。

至于第一产业肯定要守耕地红线,搞农业生产托管,向大农业、机械化农业和精细化农业进军,实现高质量农业生产。

随着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多元化服务组织蓬勃兴起,农业生产托管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可以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等全程 “保姆式” 服务,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

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农业生产托管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可以让年迈的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年轻的劳动力安心外出务工,有助于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 89.3 万个,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竞相发展。

其中,农业服务专业户数量更多,占全国服务主体总量的 1/2,虽然单体服务规模不大,但更贴近农民;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服务规模更大,带动小农户数量更多,达到 5000 多万户;服务型企业数量少但服务带动能力更强,单个企业平均服务对象达 530 个(户),且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VY2HH 发表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可以把它转化为中国年轻人,以后会愿意进工厂干活吗?或者你可以问一下你自己愿意进厂干活吗?如果你不愿意拿 2 千底薪,那很可能别人也不愿意。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我并不觉得中国应该保留全产业链。因为你这个全产业链的保留啊,是建立在很多人的生活痛苦之上的。在大城市靠加班才能赚 4000,你想想日子会很难过的,而且根本没法可持续的生活。所以说呀,除非搞欧美那种高薪雇人搞生产的模式,否则的话,制造业都是建立在很多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业,并非宣传的那么伟光正。

甚至你还可以再转化一下问题,中国以后还有年轻人吗?人口可是呈几何级数变化的,14 变 7,7 变 3.5 就几代人时间。中国如果不能搞出个激进政策,强制全民生孩子的话,很可能将再次在全球被边缘化。第二次百年大变局。

知乎用户 麻花鱼 发表

我不知道会不会永远保存,我只知道一件事,如果我们还保有全产业链,那么世界上另外十五亿人一辈子也别想迈入工业国阶段。

假如,某次印度横了心,想拼命扩张工业规模,由于我们的存在,它只会搞得矿产资源价格飞涨,然后外汇耗光打出 GG,除非湿婆降世给它把牛粪全变成黄金。

知乎用户 凌乐​​ 发表

不一定,现在中国有人口优势,成本优势,需要就业和产业升级,而且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全产业链就是应对中美博弈最好的底气,现在必然要保存全产业链。

但是这种全产业链也有劣势,首先是低端制造业偏多,毛利率很低,不太赚钱;其次是以后人口少了,劳动力单价变高,中国制造业就没有成本优势。

未来国内的工业技术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端,那必然会淘汰落后产能,想要保存全产业链就会越来越难。

这次疫情的爆发,把所有国家打回了原点,才凸显出中国全产业链的工业能力有多强,在国内疫情爆发初期,想必每个人都真切的感受到了口罩的稀缺,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 N95 口罩甚至直接断货,往日几毛钱一个的普通医护口罩也能炒作到百倍高价。

突袭之下,中国的医护用品产业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这种黑天鹅在短期就被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击溃,中国航空工业、船舶集团、兵器工业、上汽通用、比亚迪等所有工业企业开始快速生产口罩,武汉封城后的一个月时间内,中国口罩产能增长了几十倍,在 3 月 7 日就已经达到日产 1.16 亿只口罩,能够满足国内所有的口罩需求,甚至有产能过剩的趋势。

切莫小看了这一个小小的口罩,生产一个口罩,需要原油、原油加工、纺布、耳带、透气膜、大片机、点焊机、包装机等几十款原料和生产器械,其中仅原油层面就涉及到提炼、分层、萃取和加工,需要一个完整的原油工业体系。在器械层,又需要钢、铁、稀土、软件 IT 系统;硬件组装,又需要一个完成的钢铁产业链,口罩涉及到的原材料,就包含了一百多个工业分类。

然而口罩产业链不仅仅需要上游制造商,还需要下游批发、零售商,还需要线上的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更需要线下商场实体店和超市,一个小小的口罩产业链就需要上万家企业、数以百万的人群为之服务

一个小小的口罩产业,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工业产能高速发展的缩影!现如今,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依靠自己的产业,就能生产每一个生活必须用品,无需对外采购。

我们曾经为工业打开过国门,也曾被美国技术封锁,没有国家比我们更加了解工业的重要性,所以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自中国放开市场经济之后,第一个重点发展的,就是工业,工业总产值一路超过德国、超过美国、并在 2012 年超过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体。目前来看,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仍未停止,与之对比的是西方工业近十年一直停滞不前,我们在全力工业化的同时,它们却在去工业化

工业如此重要,为什么西方国家要去工业化呢?

答案是没有利润。当全球总工业水平较高的时候,工业的利润就开始降低甚至是负值,以钢铁为例,在 2012 年时钢的价格接近 4000 一吨,但因为产能过剩,价格直接腰斩至现在的 2000,行业整体利润逼近负值,生产越多,亏损越多,导致全球很多钢铁公司直接倒闭,最后只剩下了中国企业。当中国工业企业掌握到市场定价权之后,价格就不再是市场化了,而是几家国企互相商量一下,开始收割全球的资本,也开始向全球输出中国标准。

近两年在官方价格的引导下,全球钢、铁、水泥等基础工业品的价格都在上涨,而此时,因为主要产能在国内,中方又成了最大获利方。

越来越多的工业产业出现相同的情况,就导致中国的各类工业品性价比最高,入场毫无利润,西方国家就搞出一个去工业化,把低利润的产业放到中国加工,自己只收专利费和高端技术费,但核心产业,一直都在中国,所以不要再说什么阿里是日本的,腾讯是南非的了,关键时刻,只要经营主体在国内的,统统都是中国企业。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知乎用户 崔磊​ 发表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已经学了,要 “用发展的眼光” 看问题,可是老有人做不到。

啥叫发展的眼光,就是你考虑未来的问题的时候,你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而是要用未来的标准来看。

比如说你现在还在上大学,买不起苹果 5 万一台的电脑。可是等你毕业了,工资 2 万一个月了,甚至所在公司直接配电脑的时候,你还担心苹果的价格么?

就拿题主这个问题来说。

我们为啥要实现 “全产业” 以及“全产业链”。

因为我们现阶段面临很多现实需求和问题。

比如人口过于庞大,同时大部分人口学历低、缺技术,还有两三亿高学历人。这 14 亿水平差异巨大的人要吃喝拉撒,要不同技术要求、不同薪资待遇的工作岗位,当然需要足够量的产业。

再比如国家安全,有个流氓国家天天想着搞乱我们,搞垮我们,在各种地方限制我们,所以我们要尽量维持完整的产业覆盖,确保哪怕被流氓国家限制了,日子难一点,但最起码还能活下去。

这就是现实需求。

有答主说我们人口增长在降低,这是一个现实变量,但并非唯一的现实变量。

比如技术的发展,让一些低技术需求的工作让机器人代替。例如街道的清洁工作,不一定非要大叔大姐,清洁机器人现在也完全可以取代。

比如某个流氓国家,体制僵化,内部矛盾剧烈,自己明显在走下坡路,国内疫情几千万感染、几十万死亡,据说后遗症还会攻击男性生殖系统,那么过 30 年,这个国家还能保持现在的相对强势国力么?

再比如,现在卡我们脖子的,主要是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过去几十年我们发展晚,确实落后一些。但是再过 30 年,这些瓶颈还是瓶颈么?某些流氓国家还能在这些方面卡我们脖子么?

等等。

当这些变量,都变得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当然就不需要维持现在这样的完整产业布局,那些赚钱少、工作累、消耗大、产出低的工作,就可以逐渐转移出去。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我们不是还会被卡脖子么?

当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且某个流氓国家逐步式微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敢随便卡你脖子么?

知乎用户 机械键盘侠 发表

这是现实条件决定的,

如果未来工业人口不够,想保存也保存不了。

如果未来工业人口过多,不想保存也得保存。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这不取决于中国,而是取决于有没有其他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能替代中国。如果有哪个国家可以承接中国制造业,跨国资本会毫不犹豫把工厂搬走。就像当年它们把工厂从欧美日韩搬到中国大陆一样。

知乎用户 Boy Sleep 发表

全产业链需要 14 亿人以上么?

这就好像把 14 个苹果装在 10 个篮子里。

请问你一定要避开两个篮子不装是几个意思?

如果 14 亿人不够形成全产业链的,那自然没话说。

问题是你够啊。

请问你怎么避开发展成全产业链??

而且你还 TM 不能全球征税养人。

认为不形成全产业链也可以的人,其实前提是能够有稳定全球贸易市场化和自由化。你的需求一定可以通过贸易解决。

而如果形成稳定的全球市场化和自由化,完全自由竞争。那你就几乎不可避免一种情况的出现:存在世界上 22% 的人,他们分布的各个行业基本覆盖了所有行业。

联合国分类工业有 525 个小类。我们就算 5 亿工业人口,平均每个小类都可以分到 95 万的工业人口去从事。

有哪个小类的劳动力门槛是超过 95 万人的?你把 5 亿人装到 525 个篮子里去。出现几十个空篮子这种事情很好实现?你要是 500 万人口。那你只从事几个类别,有大几十亿的人的市场来消化你的产品。你搞单一品类都行。

22% 的人的一个集合,出现几个品类缺失,你觉得要多少人来满足供应?一旦供应不足,这是多大的市场?你怎么规避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中国的资本不进入这个市场?

尤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又不能全球抽税,压根做不到直接放弃掉普通的制造业。鼓吹不要全产业链的,有有效方案直接把纺织行业工人全部转变成金融、汽车、IT 的人力么?你转变不了。

那互联网、IT 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政策强制去做的么?

也不是。大量都是民营企业,因为能赚钱。

所以不保持全产业链根本就是个悖论。压根做不到。

你是掐着民企的脖子不准进高精尖领域?还是能瞬间把服装厂工人直接变成芯片制造工人?

还是你说国家队从铁路石化退了没有民营想跟上的?

连邮政这种感觉上的苦差事都被民营疯狂的要拿市场份额。国家队的领域退了以后民营能看着那么大的市场空着?

你想要不全产业链?学美国产业空心化?你 NB 啊,学的了么?你有那个本事学么?你能全球抽税么?

你能把创造出能够容纳 14 亿人的高端岗位需求么???

一边坚信全球自由贸易,一边觉得 14 亿人需要能避开某些产业?有没有用过脑子啊。能给个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不会出现全产业链的合理解释?中国的资本天然的不去竞争垄断性行业是市场经济得出的结论???

你当国家领导人不想中国所有工人都从事高端制造业,垄断世界的高端产业呢?做得到么?

知乎用户 蒲公英 发表

又想吊路灯,又想轻轻松松高工资,又想保全产业链。

你们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什么时候能改一下?

又不敢对外殖民,又不敢走帝国主义道路,又不敢输出战争。

你是觉得资本主义是轻轻松松敲啰打鼓,就能高工资的吗?就能拥有卡脖子能力的吗?就能永葆全产业链的吗?

知乎用户 朱定好律师​​ 发表

按照目前的国策方向(莱茵模式),永远保存全产业链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是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发生根本性的重塑。

先说为什么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情况下,中国永远保存全产业链是可能的。

这要从美国(盎格鲁 - 萨克森模式)这面历史的镜子中去找答案,美国当初为什么主导了好几轮产业转移,在国内实行去工业化?

1)美国有美元金融霸权,可以利用美元周期满世界割韭菜,美国的三大市(证券、商品期货、外汇)就是印钞神器,既然躺着就能轻松赚钱,为什么要苦哈哈去搞利润薄的制造业呢?这是美国去工业化的内因之一。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初衷是为了打破美元霸权,避免被割韭菜,维持国家财政金融独立性,而不是为了取代美元霸权继续割韭菜。管理者既深知金融霸权是一把双刃剑,也知道中国不具备取代美元霸权确立新货币霸权的现实可能,美元霸权是二战唯一未被战火波及的全产业链美国在取得所有其他就大陆国家抵押品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管理者是要带着地球村居民征服星辰大海的,而不是在地球上争夺存量资源割韭菜。

2)七八十年代中国普遍的识字率和低文盲率使得中国高素质人口成为大量产业工人的可能,而且广阔统一的中国市场叠加廉价劳动力,一个有要实现全面工业化决心的高效中央政府,这些都使得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后的最优配置。

印度空有人口规模,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高效的中央集权,文盲率高、种姓制度羁绊,这些都使得印度永远只是一种潜力的代名词,而永远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实力。

越南国情和民情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都有某种相似性,但越南人口规模和国家体量、市场规模和中国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虽然越南也曾被寄予厚望,被西方国家普遍看成下一个中国。

总之,放眼全球,再也无法找到一群 10 级人口规模的踏实肯干、崇尚勤劳奋斗且拥有理想和抱负的高素质人群。

3)守成大国对后发国家的压制和其构筑的护城河、壁垒。

上个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经济崛起大有取代美国之势头,可惜日本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没有独立自主的内政政策,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趴窝了 30 年。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美全面贸易战之前,就有西方国家隔三差五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诉讼,以环保、人权、中国威胁论等种种借口压制中国发展势头,中国能发展到今天和美国扳手腕纯粹是中国本身系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地位,加上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纵横捭阖,博弈而来。今天又有几个国家能复刻中国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独立自主发展精神呢?

4)最糟糕的是,现在发达国家搞的新能源战略和碳中和战略,已经彻底锁死了非洲、印度等国家地区全面工业化之路。

按照碳中和理念,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工业只能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交易权,这对于既无资金,也无技术的落后后发国家,兼职就像三体人向地球发射质子,锁死了地球科技进步的路径一样。

老实说这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当年也是经过高污染高能耗的粗狂发展阶段,才在今天积累起资本和技术优势,碳中和就是隐形的剥夺后发国家工业化的权利,不过还好中国已经在碳中和最终落地前积累起全产业链的优势。

5)中国之所以坚持发展制造业和工业的莱茵模式,是因为包含高端制造业的现代制造业可以容纳的就业人口之多,能够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有序生产生存,而且不会产生较大的社会贫富差距。

美国总人口只有 3 亿,国内只需要保留少数航天、军工、生物医药这样的高精尖科技,辅之以割全世界韭菜的金融业(这些行业特点均是门槛高,容纳就业人口少),就能保证美国国家整体富庶,并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碾压性姿态,哪怕国家内部有大量铁锈地带的产业工人(这些人作为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具有竞争优势),需要以整个社会供养懒汉的形式去供养他们。

但是中国不行,中国人口规模超过十亿,仅仅靠少数尖端制造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足以解决养活全部中国人乃至提供相对富庶的高品质生活,这就是中国与美国国情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知乎用户 bluetrees​ 发表

产业链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在世界范围分工只会受到地理限制,技术进步缩短了地理距离,只能适应,不可开倒车搞闭关锁国。

知乎用户 RANDY 发表

凡事有利就有弊。

2020 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某省由于没有口罩厂,还专门建了一个口罩厂。

但口罩不缺了以后,当地不适合生产口罩(非原料产地、人力贵、省内市场小)的问题就出来了,口罩是生产一个亏一个。

请问该省要不要考虑下一次疫情爆发而保留口罩这个产业呢?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除非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
否则,当然是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农村卖油翁 发表

永远保存是可以实现的,就是微薄利润产业门类无人化。

比如:东莞企业内迁量产工厂生产线,但是东莞留下样板打样的小型流水线,周边匹配的供应商依然存在。

类似你把大规模量产迁移到任何地方,但是体内依然存在这么个门类,但是无人化生产,可以不迁移。因为我们体内足够大,有很多地方足以留下这些产业,只是劳动力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廉价,只有高度自动化或者无人化可以降低劳动力因素的影响。

但是真正决定产业是保存在体内还是金融主导秩序产业外移的根本原因还是看会采用那一套货币体系。

这里代表的有法国… 日本… 美国还有…… 港币……。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这是毫无疑问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都不是拆解产业链、转移产业链的借口,多研发并生产机器人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waterboy 发表

某个大聪明不知道从哪个旮旯里翻了张图,数了数有 41 个就端出来当个宝,结果自己不好好看看里面有某个门类叫 “其他制造业”……

这么多回答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 41 大类的全产业链。却没有一个人说得出来究竟这是哪 41 类,更没有人说得出美国日本德国缺了哪一类 / 几类。

麻烦有哪位先去把联合国说只有中国是全产业链那篇文章找出来?

要不这几个高赞先搞清楚到底是 39 个还是 41 个?

还是说这数字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知乎用户 夜色 发表

只要党依然领导这个国家就会。

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有过全产业链,中国为什么有,是因为中国地域庞大,人口众多?印度也地域庞大人口众多,为什么就没有?

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起就信奉的是自立更生的独立发展思路,所以我们在建国创业期就定位于全产业链,你别管我强不强,先进不先进,反正我先有了再说。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思路之一。

产业链都不全,谈什么自立更生?

知乎用户 王四哥 发表

不能,因为人民对收入增长的要求与低端产业的薪资压力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

知乎用户 1P 和 1N 发表

乾隆说,我大清国,物产丰富,哪里需要国外进口的东西?

说回来,苏联就死在全产业链上。

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全球化一来,什么产品都卖不出去。国外的东西又好又便宜。

然后国外的厂家赚到了利润,产品开始迭代。

但是自己的工厂没有利润,自然没法迭代。

最后就是产品越来越垃圾。

其实只需要在产业链的上取几个关键节点,卡人家脖子。自然低端的产品就换回来了。

知乎用户 天天卷翻天 发表

其实卖家天然属于上帝,买家只是偶然做回上帝而已。

保存全产业链,是持续维护主权的唯一手段。

知乎用户 智线云知者说​​ 发表

高赞答案是中国想保留,但人口撑不住。

我这里明确说:中国未来不会保留全产链!

1、首先人口数量在目前所有已经工业化的国家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就没有一个工业国的工业人口目前处于增加状态的(包括能印美元的美国、高素质白人的人口数量也是下降的)。

2、保存全产业链是中国目前只处于世界老二的无奈之举,要不你看看美国为什么没保存全产业链?现在芯片问题炒上了天,你知道美国如果没有荷兰的光刻机、它的芯片不也是无米之炊吗?但这影响美国通过长臂管辖控制全世界的经济运转了吗?要不你问问美国的航空母舰同意不?

3、中国未来只需要把相关中低产业阶梯布置在中国力量能投射的范围之内就行,目前已经布局的东南亚和中亚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周围国家做配套,中国控制范围里有全产业链就行(这也是这些年中国军舰频繁下饺子的原因)。

4、为什么美国这么做现在玩不转了,一是美国是资本家主导的国家,资本只看个人利益不看国家利益,为了利润把大量资本投向了自己根本控制不住的中国,导致了中国工业崛起,搞起了全品类替代,二是产业空心化玩大了,不止低端工业没了,连绝对尖端的航母产业都要玩不转了(赔钱开工),你金融 + 大棒控制其他国家,结果现在连大棒都要造不出来了,等你需要拿钱去别人家买武器的时候,就是金融帝国崩塌的开始。

知乎用户 开心一笑 发表

永远有多远?

14 亿人组成的产业链,10 亿人能保存的了,八亿人呢?

知乎用户 紫罗畅想​​ 发表

看人口发展。如果人口持续断崖下跌,很多产业链的原料端必然往东南亚和非洲转移。现在我们想保全全产业链但是要考虑年轻人愿意干嘛?

知乎用户 tianpei-guo 发表

假如中国保持全产业链:

第一、不需要进口。我都全产业链了,所有的东西都自己生产了,那再进口岂不是多此一举。

第二、不需要出口。我都不需要进口了,我出口换那些美元,有什么用呢?拿在手里贬值?

假如我们是全产业链,或者说我们只需要进口一些香蕉啦、车厘子啊的农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国家叫大英帝国,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英国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实现只有自己是一个工业国,其他各国都是农业国只给自己种水果的结果。

评论区里有很多三无小号,对我进行谩骂攻击。

告诉你为何是这种结局:

因为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你保持全产业链,那就意味有很多产业是不赚钱但是需要财政补贴的。

比如马斯克的空 × 可以自己赚钱,而你的航天需要补贴;台积电可以自己赚钱,而你为了保持全产业链需要财政补贴。

那么,政府的钱是不是白来的,只是从某一部分人(重点)口袋掏出来的。

假如,航天补贴,没问题,有钱!芯片补贴,小意思,我是大款!农业补贴,必须滴……

当你这么多行业都在补贴,那么其它的产业就会面临一个问题:

投入不足,技术落后!!!

会导致全部产业链落后,那么反过来,你敢进口么?你现在把卫星交给马斯克发射,马斯克赚到钱投入研发,你岂不更落后?所以:

你不能进口。

那么再反过来:你全产业链都落后,那么你的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你就没有办法出口。

请问:

中国既没有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华为公司据说 5g 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他为什么就能实现大英帝国没有实现的目标?

知乎用户 霍彻尔 发表

除了闭关锁国那会,中国什么时候有过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没有意义,很多产业都处于低端,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知乎用户 小道不吃肉 发表

中国想要有未来一定要保存全产业链,能不能做到现在看来却不好说。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不是产业分工竞争,不是公司之间竞争。

而是两种生产组织形态之间不相容,即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区别。

所以要在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生产世界外再造一个社会主义生产世界,就需要全产业链,无一例外。

资本的目标是资本增值,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更好,在周期上行阶段是可以共赢的,即在资本增值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在周期下行阶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就开始背道而驰。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个阶段是可以相融,这个融合剂就是国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产物——国企。从建国最开始的全部国企到后来的产业上游国企,国企属于全民所有,国企的作用对外是和大型跨国公司竞争,对内稳定市场、库存、价格,使下游产业稳序发展。无论哪个行业——钢铁、水泥、化工、能源、运输、机械、通讯等等头部都是国企把控,想要为民生服务,首先要有这个行业,然后把这个行业头部实行国有化改造。

为民生服务这个目标就注定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一定要有全产业链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按照资本世界规则去分流分工必然会损失群众利益。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只有监管部门没有国企存在,就导致现在互联网行业全员成为外资买办,对内透支吸血对外供养服务。

我国通过大量基建很想把低端制造业分流到三四线城市,却被分流到了东南亚,任务依旧艰巨。

知乎用户 山间的风 发表

[

中国为什么要保留全产业链?

山间的风的视频

 · 371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43981977674645505)

中国之所以保存全产业链,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丛林法则,并非公道合理健康的竞争。

有句话说得好: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国际金融资本,以及国际霸权主义,可以动用一切手段,用垄断的手法,把中国暂时无法生产的商品,价格拉得很高。

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如果中国没有国产车,目前的中国百姓可能还要省吃俭用购买 20 万一部的桑塔纳。正是因为有了国产车的进步,使得桑塔纳从几十年前的 20 万降到了现在十万以内的价格。

类似还有:现在两千块钱就能买到大电视,要是以前,中国无法生产面板的时候,同样的大电视直接定价万元以上。等等。

所以,至少五十年内,只要国际秩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从每个中国百姓自身的利益出发,打破国外垄断,中国都有必要保留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intplusplus 发表

保持全产业链的困难在于中国的人口趋势会快速萎缩,意味着市场的萎缩,除非政治要求,不然不可能保持全产业链

保持全产业链的意义也不大,多元化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你看恒大就把自己搞垮了吧…

一个大产业就可以保持一个大国的发展,中国只需要在下一波产业升级上跟上脚步就可以,求全反而不是好决策。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不需要刻意保存全产业链,这样别人也不想跟你玩了。

要保存农业和制造业。

农业是战争底线,制造业是和平底线。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造出来的东西给谁用呢?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保全是对的,国际风云变幻,必须立足于自身。

中国的产业链也不是封闭的,就连领先的电力高铁行业也有从引进国外的技术开始的。

要保全,得存异。

知乎用户 宝贝请转身 发表

全产业链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同环境的劳动力价值是有差异的,比如农业和高科技职位的产出价格可能有几倍、几十倍。

但是,机器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啊。低端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人力向智力和服务行业转移,在这种架构下保持全产业链还是可行的。

这玩意都能设计出来,还有啥搞不定的?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CRI 元哲​​ 发表

从咨询业从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在未来 20 年内,中国肯定还是要保存全产业链,至于 50 年后,或者 100 年后的情况,暂时无法回答了。

在未来 20 年内,中国需要保存全产业链的原因:

(1) 提供就业机会。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需要就业的人口也众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 16 岁至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8.8 亿人。所在中国不可能像日韩那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在经济结构升级后就可以放弃部分技术含量较低,行业毛利润率也低的产业链环节(行业)。中国有大量低学历,低技能的群体,要解决这些人的就业,就必须保留一些相对低端的产业链环节(行业)。

(2) 为了经济安全的需要。如果中国放弃了一部分行业,或者放弃了某些产业中的某些环节,势必需要大量依赖进口某些原料,零部件,成品等。由于中国整体进口的数量巨大,因此一些投机者会借机炒作市场价格,让中国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而由于价格传导等机制,也必然将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

(3) 社会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的需要。在这次疫情的爆发初期,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竟然一度出现了口罩、消毒水、卫生纸等短缺的荒唐现象,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制造业向国外转移过度导致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就不分析了。对于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而已,如果缺乏某些行业,即使是口罩制造这种在平时看来很低端的行业,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还是可能会对居民生活,社会稳定等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保存,维护全产业链,对于中国而言,至少在最近二十年内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CRI 元哲:CRI 元哲: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意义(元哲具有长期协助企事业单位撰写应急预案的经验)

知乎用户 红烧大板儿砖 发表

看看大毛的制裁,连猫都没放过,你觉得我们该不该保存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真啸风 发表

当然了,人口优势,咱有这个实力。

知乎用户 如水 发表

全门类有点夸张。但一定程度上保留衣食住行是难免的。

知乎用户 laowang3215 发表

那肯定得保存全产业链啊,看芯片被卡脖子,看欧美骨子里打算跟咱们脱钩,看他们不遗余力的想把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印度去而且是想把产业链拆分成几部分或者几个方面转移到不同地域……

这说明什么?一旦咱们有缺项,欧美那些肯定会可劲儿打压咱们的发展,,所以不能提供给他们这个机会,怎么办?只能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强……

知乎用户 套路​ 发表

育碧有一个经营模拟游戏《纪元 1800》里面从商品原材料,到加工,到贸易还有市民的需求等等一系列的模拟整个产业。

最后通过财富积累来扩张。

现阶段美国和欧洲已经走到金融垄断层次,而且高科技作为利润最高级的产业,再加上一票有些殖民地历史的原材料产地被其捆绑。

而中低端制造业,其实是剪刀差里面最被动的,因为一方面会被上端的高科技锁屏,又受阻于金融寡头的折腾。而原材料的价格又会被国际期货浮动,现阶段的原材料价格暴涨,就是国际热钱过多还有部分发达国家的金融寡头抬高起来的。

一方面做生意要交货币税(因为现阶段美元和欧元还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依旧路漫漫),一方面又被高涨的原材料价格(煤,石油,铁,铜等)压低利润。

再加上国内工人工资依旧不断提高。产业升级还没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新能源产业加上高科技产业)。

传统的制造业早晚会向新能源,可循环,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前进。

毕竟碳税就是发达国家完全阻断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后杀手锏。

后发国家再也不能通过牺牲本国环境完成原始积累了,因为早年工业化就是通过粗放的发展还有挤压劳动者收入换来的财富,通过这个财富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等手段来促进整个国民教育水平,还有培育有经验的产业工人,通过良好教育和产业升级完成国家的工业化。

可是通过征收碳税,越开工厂,就交税越多,基本上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就被打断了。

知乎用户 小草 发表

从这次疫情看,保存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多么重要,未来中国可能会打造以科技、节能减排为主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业链。

别看一些外资企业迁走了,以后他们还会回来的。初期可能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例如贸易战的影响。

或者因为人工成本增加了,一些享受过付低工资的企业初期接受不了,转向越南、印度等国家。

中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购买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完善的快递服务网络和服务意识。

看看一个双十一,各大平台公布的数据就知道,在世界疫情如此严重情况下,内需已然拉动。

拥有完整产业链,我们不会抢卫生纸、方便面,不会没鸡炸,没杯子装咖啡,更不会全国大面积停电,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街头没有那么多流浪的人。

我们既要保存完整产业链,还要继续打造高科技大国,复兴中国,未来可期!

知乎用户 飞雪连天 发表

中国穷人的数量,等到要因人力贵去产业链,中国早就爬上世界之巅了。

一些衣服鞋子是有一些移到了越南,但本国衣服鞋子没有减产,要多便宜的,上拼夕夕看,依然满坑满谷。

三星赶走了,中国手机业难道不内卷了么。

知乎用户 Erika 发表

能啊,除非原材料断供,不然一个根本没怎么发动对外 war 的 country 为啥会被全球经济循环和产业链抛弃,加半天关税壁垒能有啥意义?人工便宜的要死。

如果狠一点,搞搞内循环,让大家都过上 2000rmb 购买力的好日子,洋货去它的,放开 “落后思想” 束缚,每个人买买,这购买力够买下全产业链所有产品的了。

知乎用户 spring 发表

取决于中国要不要结盟。如果中国要结盟当盟主,肯定要拿出产业链的一部分分给小弟们,并且自己不再保留,否则谁愿意给你当小弟。

知乎用户 海狩 发表

科技和制造业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产业链想保存保存,不想保存就抛弃。

什么时候有急用,短时间也能拿起来。

知乎用户 三月药草​​ 发表

中国将永远保存全产业链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看知乎上的朋友们在拿美国或者工业革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剩产能做转移角度来解答。我认可这个看问题角度。

美国之所以要把自己的产业资本搬迁到中国,是因为当时美国出现了产业资本瓶颈,生产过剩,但却自己无法消费这么多产能。导致人力成本太高。为解决危机,转移生产地点,到人力资源丰富,工资低的中国。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转嫁危机。同时大量的赚取低收入群体国家的剩余价值。

我们国家最早先的外贸加工企业只是来料加工赚点儿手工费而已。这些美国厂家,占用了中国的自然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电力消耗煤炭消耗,环境污染,生产了全世界销售的商品。

中国现在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联合国产业分类的 39 个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我国全部拥有。目前我们国家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会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产能后,转移产能的问题。一定也会。但我们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前提。

美国四亿人口,中国 14 亿人口。美国转移出来的产业有他自身产能和资本逐利运作的原因。人口规模也是,是否可以承接世界性生产力能力的基础。美国人口太少,只有中国体量的才能承接下来。

中国拥有地球上顶级,政治经济团结的最大单一经济体。这是相对于欧盟这样的,政治不团结,经济搞合作的欧盟来说的。政治经济统一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确定性。首先是营商环境的确定性,企业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经营成本,只需遵守规则即可。可以专心搞企业经营,生产的稳定性,管理的稳定性,促使企业机会把总部设在中国。也就是说,企业会把生产的大本营设在政治经济稳定安全的地方。

转移到中国的产能问题,首先上边提到了人口基数,也就是你得能承接下来别国转移的问题。其次提到我们国家政经稳定,营商环境好的优势。我们承接的不仅仅只是来料加工厂,而是吸引来了更多在中国设立总部的外国企业。中国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连续施行宽松货币政策,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反观西方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对外输出战争,美国透支发国债,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欧盟打烂了中东,将中东难民祸水引到自家。日本体量规模太小,人口老龄化,年轻人躺平等死。印度人口虽多,但只是是一盘散沙而已。高低种姓制度存在,就直接把印度大步向前进的任督二脉封死了。印度这样的国家如果不来一次深度的大革命,至少 100 年以上的内部残酷杀戮来打破这个种姓问题,不然,就不可能转变。人口再多也不过是奴隶社会的现代版本而已。这些高种姓的奴隶主们虽然坐拥天下最大的奴隶群体,但奴隶是不可能为奴隶主卖命的。什么时候印度人民翻身做主人了,什么时候印度就有承接世界的资格了。

从目前来看,印度想要承接中国产能,只能是承接中国溢出的产能。核心产能供应链是跟着政经稳定可预期走的。当期全世界除了中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既满足人口规模,又满足政经稳定。

14 亿人口,还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中国拥有的全世界最全的工业体系,不光是大家看到的世界工厂。中国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消耗。14 亿人口的国情,造成产业进入中国之后,天然被国内需求锁定。

中国几千年来一只都是自己自足的,只是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暂时落后了。随着中国补上工业文明的世界性差距之后。中国将再次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实现自给自足,并且再次恢复实现出口世界的世界重心地位。

中国会转移一部分溢出的产能,给周边国家,但想转移出中国核心制造的产业链,从历史角度来说,没有可能了。除非再次出现千年一遇的,工业文明打农业文明事件。

中国恢复大国荣光,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百年未有之变局。而西方想再次打败中国只能等下一次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机会了。

知乎用户 小小明 发表

沸腾党们不妨考虑一个问题:实现自动化了以后,制造业就不坑了吗?

知乎用户 璠璠 发表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你倒是要做历史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知乎用户 caige 发表

那么,最低端,最不赚钱的那些活你来干吗

知乎用户 吴博士看未来​ 发表

先说答案:

不能永远保存,但可先失后得。

关键论点:

  1. 保存全产业链,跟产业升级相矛盾;
  2. 保存全产业链,跟共同富裕相矛盾;
  3. 突破高端产业,比保存低端更重要;
  4. 部分低端产业,将会暂时性地流失;
  5. 人工智能革命,重新恢复全产业链。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所指的全产业链概念,既要全,更要强。倘若仅从门类范围上看,中国已经算是世界上产业链最齐全的国家,但仍然要被卡脖子。以芯片产业为例,虽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样样不缺,但谁敢说中国真正掌握了芯片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否真正掌握了全产业链?显然并没有。

横向看来,中国拥有齐全的产业链。

纵向看来,中国却只占据着中低端。

以下论述,主要着眼于纵向视角。从这个视角看来,题目中的设定本身就是错误的。既然中国尚未掌握全产业链,那又谈何保存呢?所以我们不妨把题目中的 “保存”,修改为 “通吃”。

于是问题就变成:

中国能通吃全产业链吗?

仅就近期来看,不可能。

在高低端产业之间,存在某种互斥矛盾。这种互斥矛盾,集中体现在劳动力价格上。我们之所以要向高端产业进军,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事高额利润行业的劳动者,不仅应该,也必然会获取高额的收入。然而,低端产业却对劳动力价格非常敏感。同一个国家,同为打工人,劳动者之间的收入水平,不可能长期保持一个大范围、大幅度的落差。原因很简单,劳动者会自发地向收入更高的方向流动,使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价格趋于平衡。

考大学,当码农,做直播,送外卖,哪样挣钱干哪样,哪行钱多往哪卷。

一二线城市外卖骑手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一个参考线。城市中产的数量增多、薪酬增加,促进了外卖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的规模,提升了骑手的收入。只要中国高端产业的规模、质量持续提升,外卖骑手的收入就会随之而水涨船高。外卖骑手的收入提高了,那么农村和工厂里的年轻人自然也就会趋之若鹜。简而言之,高端产业越发达,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就会越高,进而釜底抽薪式地抢夺低端产业赖以生存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总之,想要产业升级,就别指望着还能保留低端产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该怎么选呢?

如果只能二选一,那当然是要向高端产业进军喽!先把高额利润赚回国内再说,至于怎样公平合理地再分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在 2035 年的远景目标,是要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搞产业升级,怎么做得到呢?但只要产业升级到一定程度,低端产业的萎缩就不可避免。

再说,要想实现共同富裕,总得先多赚点钱吧?如果不搞产业升级,就赚不到足够的利润,低端产业倒是保留住了,可是大家继续苦哈哈地卖力打工有意思吗?试想,如果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倍,达到两万美元左右,低端产业还留的住吗?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就是由少数高端产业劳动者创造大部分的社会财富,然后再通过发达的服务业进行再分配。没有了低收入者群体,当然也就没有了低端产业。

低端产业暂时性的作用,一是作为产业升级之前的赚钱手段,二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产业成功升级之后,也就是大概二十年后,一是看不上低端产业赚的那仨瓜俩枣,二是由于年轻人口减少也不必再保什么就业,低端产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于是,低端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国家。

低端产业流失,只是暂时性的。

难道,低端产业还会再度回流?

是的,但那是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之后的事情。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爆炸式的提升。廉价充沛的机器劳动力,将会全面替代昂贵的人类劳动力。哪怕是人类劳动力价格再低的国家,也难以跟机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相抗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各国之间人类劳动力的价格差异已经不再重要了。再便宜,你也便宜不过机器劳动力。到这个时候,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变为机器人密集型产业。

于是,低端产业就会从人类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国家,转移到机器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国家。哪些国家的机器劳动力最便宜呢?当然是工业体系完整发达,并且掌握全套人工智能产业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或许不止一个,但中国绝对是其中之一。虽然中国不差那点钱,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最终,中国又将恢复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tommaxmim 发表

那些说永远保存的回答,

看看南宋要不要北伐,

这么明显的战略主动权的问题,

最后结果如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又是减排,又是碳中和,你觉得可能吗?

知乎用户 黄枫妖 发表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能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黄枫妖:什么是 “完整的工业体系”?它对一个国家有什么意义?

顺便就【中国工业齐全有什么用还不是都是中低端】、【追求工业齐全是冷战思维,说是搞内循环其实就是闭关锁国】,【啥都想自己造违背经济规律,连美国都没追求什么都自己产,有国外的好货你还非得用自己人烂货很骄傲?】等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追求全产业链是工业国的本能,其他国家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

很多人有个误区,看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都不搞完整的工业体系,却也都能工业发达,生活富裕,就认为人家就是从 “比较优势”、“自由贸易” 出发搞国际分工合作,根本不屑于所谓“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认为【追求工业齐全是冷战思维,说是搞内循环其实就是闭关锁国】,【啥都想自己造违背经济规律,连美国都没追求什么都自己产,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才是王道】。这是有问题的。

首先,做为一个工业国都有追求完整工业体系的动机,英国、德国、法国、美国、苏联都是如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国,德国,这些历史上的世界工厂都拥有当时最完备的工业体系。

1850 年的英国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量的 40%,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 21%,这时的英国妥妥地具备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以此根基完成了 “日不落帝国” 的伟业。

1900 年的美国,工业产值约占世界工业产值的 30%,其工业体系在接下的 50 年内持续膨胀,到 1950 年的时候,美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的占比甚至达到惊人的 55%。那时的美国,从钢铁到轮船、从火柴到火枪,从螺丝钉到飞机,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那为啥工业国都会自发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呢?

其实这是工业的自身禀性所决定的,对于工业来说,最重要是控制成本。而在生产中,将同一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在同一地区,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以及全产业的整合,将有效提升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因此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产业集聚,打通上下游全产业的天然本能。

例如,温州低压电器集群,某种程度上就看做低压电器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涵盖了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本地配套化率可达 85%以上,生产一个电气产品,在当地就能找全配件,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这些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细分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了温州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凭借着集群优势,温州成为全国最大低压电气产业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 65% 以上,集群覆盖电力能源输电、变电、配电的 200 多个系列、6000 多个种类、2.5 万个型号产品,其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位居国内同行之首,已形成行业话语权,主导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 226 个,国际标准 1 个。

再举个例子,三星再将手机工厂迁往越南的同时,也要求其上下游的近百家企业在其工业园周围建立配套工厂,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来降低成本。这可以看做三星在越南构建其手机行业 “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因为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越完整,换而言之,也就其内部的产业集群耦合度也将随之提高,那么这个国家的工业配套生产成本越低,彼此的生产配套效率越高,也就是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和很低的价格获得某种产品。外国投资时,也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从外国进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运费,往往还要支付关税)。中国的产业发展就是建立在完整工业体系基础之上的,然后用产业升级推动工业体系完整化,这是一个工业国的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已。

在工业体系还不庞大的时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苏联都是这样实践的。后来随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迭代,产业分工就越细致,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战时期坦克才几千部件,现在的一辆坦克已经达到 3 万多个了。工业体系越来越庞大而让很多工业国力不从心,只能将自己的专业聚焦在某些优势产业上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人口不够用了。工业是需要依靠人口数量支撑的。在现代工业体系内,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至少要涉及数百万乃至于数千万就业人口(可以看一下《铅笔的故事》,一只铅笔的生产就需要成千上万人参与)。

就拿汽车来说,一辆汽车通常由一万多个不能拆卸的独立部件组成。F1 赛车等结构极其复杂的特种车,其独立部件数量可达 2 万辆之多。拿傻瓜算法来算,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一万个左右相关产业,每个产业一百人就是一百万人,每个人一家三口,这个国家全民一心想装一辆汽车底线就是就是三百万人。这仅仅是是汽车一个行业。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有上下游产业链啊,还有通信,船舶,冶金,老百姓还要生活吃饭,盖房子搞基建还需要一些人,所以一个国家初步的工业化入门级是一千万人口。

想搞的有声有色就的七八千万人,例如德国,2019 年德国总人口 8200 万人,就业总人口也就 4530 万人,其中德国汽车工业(含整车制造加零部件配套服务企业)总就业人口达到 1200 万。这就决定了他们做了汽车、化工、机械产业,就没有多余人口去做通信、互联网产业了。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也决定了工业体系的上限,因为如果人不够,一切都白搭

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核能、航天、战略轰炸机、超级运输机、战略航母、战略导弹等等需要的工业人口不断飙升。据统计,冷战中期工业配件的数量已经增长到 3000 万左右,连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面对 3000 多万个还在快速增加的工业配件数量,也是越来越不堪重负。

各自 2 亿左右的人口已经被各种工业门类挤满了,很难再往很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由于重工业占据了太多的工业人口,轻工业方面工人匮乏,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那时美国联合西欧,通过向日韩东南亚、拉美这些地区转移低附加值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把这些国家拉倒自己的产业链中,用他们的人口分担自己承受的巨大工业压力,重新构建了一套十亿人口级别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苏联及东欧阵营,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口和市场推动轻工业生产,导致苏联乃至整个华约市场缺乏足够的消费品,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趋于停滞,短缺开始出现并逐渐蔓延,更重要的是缺乏足够的人才进行新领域开发,整体工业难以自我升级,最终在冷战中落败。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他国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但中国 14 亿的人口规模,庞大的发展纵深允许我们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从高端到低端,从研发到制造,从高附加值到低附加值,通过国内差异极大的不同区域也实现了比较优势,独立地构建 “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欧美的压制和威胁,逼着中国搞 “完整的工业体系”

不少人从比较优势、自由贸易的角度反诘完整工业体系是错误的。从理论上来说,比较优势、自由贸易是有道理的。全球性进行国际分工合作无疑是最高效的。中国能自己制造,不代表自己制造就划算,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有时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美国工业门类的不齐全,所缺少的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性放弃。

但问题是: 美国这么干可以,那中国行吗?或者欧美允许你这么搞么?

从第一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就是欧美占统治地位,垄断全球最大数量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就是一个异类。或者说,不只是中国,其他亚非拉国家,也一样都是受到欧美等先发国家压制的。“比较优势”、“自由贸易” 通过公平交易可以使双方获益。这个本身是要约束条件的,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经常是不具备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巴统和瓦纳森协议。

瓦森纳协定》又称瓦森纳安排机制,全称为《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协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目前共有包括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 40 个成员国。
尽管 “瓦森纳安排” 规定成员国自行决定是否发放敏感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许可证,并在自愿基础上向 “安排” 其他成员国通报有关信息。但 “安排” 实际上完全受美国控制。
当 “瓦森纳安排” 某一国家拟向中国出口某项高技术时,美国甚至直接出面干涉,如捷克拟向中国出口“无源雷达设备” 时,美便向捷克施加压力,迫使捷克停止这项交易。

共产党有一句话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中国必须通过自己发展来打破这一限制,很多东西,“有” 和“没有”完全是两个概念。

再讲个故事。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曾在一本书的序言里,说了很多让国防科大教授很愤怒的话:

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系花那么多的钱,就是给中国未来计算机博物馆提供很多的展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用处 “(这件事是陈教授自己在博鳌论坛上说的)。

那事情真如陈教授所说的那样么?咱们来看看历史 :

1949 年 11 月,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联合成立了一个多边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又称 “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 “巴统组织”。对于这个组织的成立理由同样也是很简单,完全就是为了对封锁,禁止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苏联进行科学技术的转移,这也是冷战下的典型产物。

银河 I 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

银河 II 十亿次机宣布成功之后,巴统组织放开了十亿次机对中国的销售……

可《瓦森纳协定》所限制的技术可不仅仅超算这一项,《瓦森纳协定》限定了民用与军用的双重领域,主要控制的范围包括两份清单,一个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 材料处理,电子器件 计算机 电信与信息安全等 9 大类,还有一份是军用清单,涵盖了各种武器弹药 和设备及作战平台共计 22 类。可以说,小到电池,芯片、电视,大到飞机发动机、火箭、光刻机,这里面的每一项技术的升级和革新都被这套协议牢牢限。

中国要发展相关先进技术和产业,想引进,没门!那只能被逼得自己搞了。这样一个个技术,一个个产业攻克下,结果最后回头一看,咦!俺怎么就把 “完整的工业体系” 搞出来了呢。

换句话来说,中国是被欧美的禁售 “逼上梁山”,被迫搞出 “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逼着中国搞 “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的人口规模是优势,也带来了巨大压力。毕竟一睁眼,就有 14 亿张嘴要吃饭了。很多人完全没有觉悟!他们根本不知道不断地人口增长是要就业和收入的,如果没有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建立,中国人民就只能像印度和巴西那样挤压在贫民窟了。你认为中国人民会答应?

但中国这么大的体量,要让中国人消费更好的产品,更充分的就业,更高的收入,必须建立一个又一个产业,才能使得中国人有更高的消费水平,更充分的就业水平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要填饱十亿级人口级别国家的胃口,在当前的科技和工业水平下,必然是需要涵盖从低端高端、从火柴到火箭,从纺织到纺织机、从螺丝钉到高铁的全工业门类才行。换句话化,中国的体量要求中国必须工业体系完整化。

所以哪怕中国自己不想要搞 “完整的产业体系”,追求幸福生活的广大中国人民也会逼着搞。

而且不但要工业体系完整化,而且要力争在每个具体产业都高精尖化,因为中国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饱。总理说过:“中国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低于 1000 元呢”。而那如何提升这 6 亿人的收入,只能是搞产业升级,建一个个高精尖产业。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 2010 年,发改委一共批了 25+10 共 35 个城市 50 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 200 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 80 亿,50 条线就是 4000 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 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

国际产品生产商啊!他们的毛利至少在 50% 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5 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 + 五星酒店。产品代理商花了 5% 的商业成本拿走 8% 左右的利润,增值税 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 4000 亿的生意,只留下 300 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 3000 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 亿的工业销售额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 2013 年有 2390 亿元销售额,有 15 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 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 40 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 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

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就只能让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也可以推动各个产业的高精尖,这是量变产生质变的产物,历史强国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四、中国能永远保存全产业链吗?

很遗憾,答案是——

不能!!

一方面,未来随着工业体系进一步复杂化,复杂到需要二三十亿人才能支撑的时候,中国也必然无法再像现在一样保持完整的工业体系 (全产业链),只能像美国一样,进行产业转移协作,这是客观规律 ····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人口规模将面临萎缩。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2021 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跌落到 1000 万, 而世界新生儿数量是 1.4 亿。中国新生儿数量已经跌到世界的 7%。根据现在的社会上的结婚率,离婚率,丁克数量等来看,未来甚至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要知道,现在中国工业的主力支撑人口是 1970~1990 年一代,每年大概 2000~2400 万人。

如今每年 1000 万的儿童,这个数量的人力扣除那些进国家机关的,进军队的,还要有生产农产品的,进工地支撑 “基建狂魔” 幻梦的,剩下的估计很难支撑这个 “全产业链” 的工业体系了。

五、小结

最后总结一下:

  1. 追求全产业链是工业国的本能,其他国家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
  2. 欧美的压制和威胁,逼着中国搞 “完整的工业体系”
  3. 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逼着中国搞 “完整的工业体系”
  4. 当前阶段,中国的体量要求中国必须工业体系完整化,也只有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就只能让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5. 未来随着产业进一步复杂化,分工进一步细化,复杂到需要二三十亿人才能支撑的时候(估计得三四十年以后),中国也必然无法再像现在一样保持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像美国一样,进行产业转移协作,这是客观规律 ····

知乎用户 互企通 发表

如何判断我们应该是脱钩还是拥抱?国际上不少人在讲全球产业链可能会脱钩,学者中大部分反对脱钩。我也反对脱钩,但问题是美国要把你踢出全球价值链(GVC),你能不能抗得住。其实,美国加征关税也是它的把中国踢出全球价值链政策的一部分。若关税加到 45%,中美之间的贸易也就不要做了。在非高技术的领域,美国没有必要做的如此决绝。但在高技术领域就很难说了。美国能不能做到这点则是另一回事。

在做出结论之前,应该仔细分析不同产业链的不同情况,具体考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然后再归纳总结应该制定的政策。不同产业、企业应有的不同应对之策。

如果先做出一个政治上的判断或者一般性的结论,例如为了坚持全球化,我们一定要拥抱,或者一定要自力更生、不怕脱钩,这是有悖政策制定的逻辑的。先考察具体情况,再考虑应该做出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才能维护我们的利益。

全球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长度、不同特点。大飞机制造的产业链是高度全球化的,它一共分了 13 个系统,现实情况是在每个系统下,又会有子系统,子系统下还有子系统。这些系统中,绝大部分都跟外国供应商相联系。

当然,芯片的全球价值链同飞机的全球价值链的结构是不同的,如何应对美国把中国踢出全球价值链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

顺便提一下,霍尼韦尔向台湾军售,我们有可能把它列入到不可靠实体清单。但是霍尼韦尔在大飞机的供应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些系统中,电源系统、起落架、辅助动力等 6 个系统都与它有密切关系。另外惠普、柯林斯都是雷神的一部分,雷神后来被 UTC 兼并,UTC 参加对台湾的军售,它也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但是它在中国大飞机制造中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中国的大飞机 C919 有 200 万多个零件,缺少一个零件大飞机都制造不了,更不要说发动机。

因此,如何决定我们的立场,要考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能简单说是脱钩还是不脱钩、拥抱还是不拥抱

最近日韩之间的贸易战对我们是有启发性的。实际上日本只有几种能够抑制韩国半导体企业的产品,比如日本对韩国采取出口管制的高纯度氟化氢、光致抗蚀剂和氟聚酰亚胺这三种原料,其中光致抗蚀剂又称光刻胶,市值可能并不大,但是一旦日本不向韩国提供,韩国半导体制造业可能就要歇业,至少是歇很长的时间。

从韩日矛盾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越是上游产品,没有替代厂商的,在制裁过程中的杀伤力就越大。实际上在半导体制造中,有许多原料,比如类似清洗剂的材料,全球只有一个工厂生产,一旦停止供应,被制裁方根本没法去从事生产。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自己独立生产?一个厂家向全世界提供原材料,其生产具有规模效应,而如果我们要独立生产,成本就会特别高。这时要判断并深入讨论,这些原料我们是不是有独立的生产能力?韩国很快做出了一些政策反应,比如多元化——光刻胶原来完全依赖日本企业,现在尝试能不能找到其他供应商。同时,韩国也开始强调自主研发。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想制裁别人的人,自己也不是充分自由的。日本制裁了韩国,自己也有问题——出口管控措施不仅对日本供应商造成了冲击,对于索尼、松下等使用韩国半导体产品的日本企业也有影响。同样的,美国想制裁华为,高通就要受到极大的损失,这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越是能够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的对象和材料加上大量的样本,越能总结出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基本政策、指导方针。

采取拥抱战略还是坚持自主创新,是非常大的问题。拥抱战略的提法有道理,但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强调的还是不够。个人认为,全球价值链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全世界各国将更多依靠产业垂直分工,中国应该尽可能留在产业链中,能多待一天就多待一天。班农之流希望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踢出去,我们不能让他的想法实现。我们要尽量留在产业链中,就要利益共享,不能赢者通吃,得与其他参与方分利,这方面华为做得非常好。

另外,供应端的多元化下还有如何缩短产业链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全球产业已经开始出现某些变形,我们要更多地依靠国内市场,加强对产业链保护,特别是法律层面的保护。美国切断产业链,实际上有背信弃义的行为,我们在法律上要争取保护自己的产业链。

在芯片制造领域,日本虽然总体上竞争不过韩国,但是有反制武器,在几个关键占据难于取代的地位。这样,就能在技术战上占上风。

中国企业必须做好脱钩的准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应该尽快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像华为用高昂代价准备芯片备胎。对关键产品和设备必须自主研发,对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幻想。另外我觉得也要注意发展区域产业链。

竞争中性原则和产业政策并不是对立的。中国应该坚持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如何处理竞争中性和产业政策,还有可以磋商的地方,两者不是相互对立的政策。

我同意竞争中性,这是规范国家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关系和不同企业相互之间关系的政策。而产业政策,与竞争中性的原则并不发生必然矛盾。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中国必须保留产业政策,因为这正是美国的害怕和担心之处。所以对产业政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过去的产业政策有一些缺点要纠正,但坚持产业政策这一点应该不动摇

仔细看看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在不同层面上制定了产业政策。德国非常注意产业政策。20 世纪初,德国决定大量运用风能太阳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正是在这样优惠政策推动下,它在推广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德国政府极大地干预了投资方向,影响了传统化石原料能源的供应。如果只要追逐利润,清洁能源短期是没有利润的,必须通过政策影响企业行为。

德国的经验,包括美国的已有经验都说明,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没有产业政策,只靠市场不能够有效地改善资源配置。为了使中国资源配置能够得到改善,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不动摇;另一方面不应该贬低放弃中国的产业政策,我们不能够自废武功。

事实上,我们从郭台铭和其它业界重要人士谈中国为什么能成功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们都非常看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调动资源的能力和中国产业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来源:观察者网

知乎用户 凶悍的大灰狼 发表

我 996 的目的,是为了我孩子以后不用 996,而不是为了我孩子以后也能够 996

知乎用户 夏末遇见伱 发表

天天宣传打电竞,搞直播,做网红,以后谁他妈还搞制造业?

知乎用户 本地胡杨 发表

不会保持

不能保持也没必要保持

产业链就意味着高中低产业全有

这意味着两个问题

1. 对外贸易大打折扣

2. 货币体系很难完全覆盖

1. 对外贸易

世界不是孤立的

国家间必须 “礼尚往来”,商业是礼尚往来的一种手段

全产业链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国际商贸受阻

国际商贸受阻必然导致其他方式的 “礼尚往来”,比如各种形式的战争

2. 货币体系

货币体系不是全能的

产业链上下游对于货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低端制造业希望货币贬值

因为它们是走量的

只有货币贬值,才能在国际范围内 “倾销”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打压 “低端制造新玩家”

而高端制造希望货币升职

因为高端制造出卖的是稀缺性,是全世界稀有的超前生产力

从产业内部看,研发成本和用工成本都高

从产业外部来看,因为是市场稀缺的,所以拥有定价权

为了提高自己产业的利润,必须在国内提高产品价格

在国际上提高母国货币价值

综上所述

1. 世界是有分工的,如果不想引发战争的话,必须保证每个国家国民都有工作,有工作的基础就是国际贸易

2. 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只能一方妥协另一方,会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影响整体全局收益

3. 中国的制造业转型一定是往高端制造走,保留少量低端制造产能,其他大量的低端制造产能外移,因为受苦受累还赚不到几个钱的工作,不是老百姓想要的。

知乎用户 黑漆漆 发表

永远有多远?十万年还是百万年?产业链会越来越长,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些特殊人才中国培养不了的。。。。。不信百年后看看,总有些产业中国覆盖不了。

当然也有跟定义有关,比如现在不也说做不了高端芯片,甚至任天堂索尼微软的游戏机我们没造出来。但这里讨论的大家都认为中国全包括了。

知乎用户 过路男 发表

有大佬提新生儿出生率的问题

不慌

还没有给上计划生育呢

一个不生的,两口子灵活就业

一胎一岁以后没要老二的,女的灵活就业

两个孩子的,保留上升通道

三个孩子四个孩子的,你们是好样的,可以过正常人的日子了

有人可能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危言耸听

有人 30 年前就是这么干的

要不我这一代八零后怎么全叫独生子女?

所以不慌,肯定有办法。

知乎用户 思齐 发表

不保全就等着卡脖子。

想保全就得实现公平,起码是劳动公平。

但中国的中间商永远是有个特点 (*^ω^*):两头吃。

都吃了几千年 (〜 ̄▽ ̄)〜所以,无解。

除非,公平竞争,透明监督。

但,作为中间商的关系户是不会同意的。

知乎用户 Amro0093 发表

不会是永远,但在美国没有完蛋,新时代的朝贡体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肯定会存在

知乎用户 资本新时代​ 发表

碳中和,碳达峰会坎掉一些无绪、污染严重的产业链,但是中国一定会保持完整的世界工厂链条,问题很简单,疫情发生时,全世界连口罩都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中国就是全世界制造中心。

知乎用户 红巨星 发表

如果中国能解决人口危机的话,会。

解决不了,想保留也没用。

现在的中国能够保留全产业链,是因为有足够的人口,足够的人口才能支撑足够的生产力与市场。

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级,是能够保留全产业链的最低数量级,小一级的美国已经不能保存了。

知乎用户 Qqq​ 发表

不会

中国没有矿产资源,没有能源,工业生产能力远远高于 14 亿人的需求。另外也不掌握全球关键航运通道。

你把所有的工业产品都生产了。你让全世界 74-14=60 亿人都去喝西北风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口老龄化是新一轮的中国经济衰败论的切入点,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都在说人口少了,没有年轻人给老年人养老,交的养老金无法维持养老金发放,产业链难以维持等等论调,说实话即使现在二胎三胎非常有效,结婚率节节攀升,这个也只是推迟了老龄化而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从国家政策看出进行产业升级,用机械化代替低端工人,让职高技校来提高最底层工人的层级,打个比方就是现在最低端的工人是手工包包装盒,以后最低端的工人就是自动包装机的操作检修工人。劳动力的不足不会在现在就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现在是未来二三十年人口出生率的最低点,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会在二三十年内表现出来,那个时候产业的升级转型,能不能够弥补人口的缺位,以及那个时候产业的升级也就是说人均 gdp 的增长能不能够弥补,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拐点,我是不知道,也不清楚国家的政策到执行到升级完成还来不来得及,不知道了。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前面能摸的石头基本上没得摸了。以后会怎么样,作为普通人就只能赌一把国运。

知乎用户 Samuel 发表

反正这个地球上,总是需要存在全产业链的,现在中国建都建起来了,解决这么多就业,发展这么好的经济,那就保留着呗。何必再动呢。以后人少了可以升级机器人化自动化。国内饱和了可以服务全世界嘛。

知乎用户 天方夜谭 发表

中国将永远坚持全产业链。社会分工的历史很悠久。以后还要继续分工。直到产业链完整。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劳,要让人劳,必然要有工作岗位。没有工作岗位。怎么能让人劳呢?产业链全,分工才会逐步精细化。才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产业链中有利润高的,有利润低的。要产业链全,就必须要让利润高的和低的都有,都能生存下去。而资本是逐利的。厌恶低的,喜好高的。于是产业空心化就会在以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中蔓延。所以在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它宁愿发钱给因为利润薄,资本放弃这个产业而出现的失业工人。看似工人不工作就有钱是好事。其实是告诉工人,你没用了! 短期休息没有问题,时间长了就会成为大问题。各种后遗症就来了。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划分,还有一个隐形结果。就是工人自己把工作划了一个三六九等。工人之间建立一个鄙视圈 分化工人 。只会让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知乎用户 看看 发表

要保持全产业链是不可能的,也是可悲的。比如手工成衣血汗工厂,能保留么?保留有啥意义?

世界范围内合作分工,各自发挥各自特长。整体效率提升。是人类的未来,也是人类的希望。

产业链,吐故纳新。交给市场去决定就好了。

知乎用户 路灯 发表

不可能的,有些领域离开人就完全不行,闭着眼睛都能举出一堆。

举个例子,铜芯水龙头产品。这类产品的高端制造,是非常典型 mto 生产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审美要素,意思是产品还得做造型,小批次多样化生产。它的生产流程一般是铸造加电镀 (电镀是因为审美需求),因此中间必须有抛光环节。

抛光车间是典型的一线地狱,工作困难 (高端水龙头造型诡谲),噪声,高温,金属粉尘,事故高发,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首先缺少能够精抛的自动设备 (电镀要求光洁度,造型诡谲对设备的加工自由度要求也很高),有了设备也没法编程 (mto 的小批次多样化,每个造型只需要一百件,但是有二十种造型哈哈哈哈哈哈),雇不到有相关技术的人才 (事中小型私企,但是需要能五轴联动,请)。

所以两年前我去玉环的时候,看到抛光工开价是 9k 起步加计件奖金,还允许你面谈抬价。

知乎用户 ufozhou 发表

应该吧

不然工厂关了

工人去哪里

知乎用户 马浩然​ 发表

当年,古罗马人在宏伟华丽的浴宫中吹着口哨,认为帝国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样,建在整块花岗岩上,将永世延续。
现在人们知道,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个尽头。

知乎用户 Qwerty 发表

只要长期压制人力成本,就有可能实现,但是这个方法有风险,因为生存成本上涨了太多。

知乎用户 臭臭 发表

以前生产十颗糖,上面拿走九颗,你努力了,生产 100 颗,但上面就要拿走 98 颗,在乎这些产业有什么意思,普通人拿到手永远只有一点

知乎用户 Delfino 发表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永远 说句不好听的,按照目前的社会分配矛盾,这个证券能不能永远存在都是个问题

知乎用户 勿以恩小而不感 发表

不会的 总有比你更便宜的劳动力

知乎用户 刘海羿 发表

从现在看只能讲有这个可能。

这个可能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现在真正能实现的民用大规模工业化大生产,在产业链角度看涉及到的上下游产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这就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保证相关产业链条集中,产业从业人员集中。再把多个大产业加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就组成了一张大网。

这些必然倒逼企业都集中在一起,这样更容易资源共享,衔接配合更密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所以只能找一个地大人多的地方。

小国家基本只能重在参与。将来主要靠卖资源或者在某些细分领域有独到之处,这个领域市场规模要恰到好处,太大中国一定有人想吃掉,太小又无法养活产业。当然欧美还可以薅殖民地的羊毛,还可以印花纸薅全世界的羊毛。

当然这个可能也会出问题变成不可能。主要原因在中国。如果愿意老老实实搞实业,其实问题不大。但是要想学美国玩金融大爆炸,那死的一定比美国惨。而更可能应该是东亚南亚先搞个大团结,再亚洲欧洲非洲搞个大团结。到那个时候中国有没有全产业链谁在乎呀。

知乎用户 不知道 发表

中国离选择产业还差很久很久。让我们从火星视角看中国制造的正义性。

欧美在第一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所有产业都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的过程,最后优化出获胜的大公司,全社会在完全就业的边缘达到各个行业妥协默认的利润率,整个西方社会之内达到大体稳定的产业分工。但西方发达国家加起来多少人?十亿。中国多少人?十四亿。

所谓发达国家粉碎机,产业白菜化的推手,其实是十四亿人加入现代经济体系后重新经历自由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才可能有垄断企业胜出,全社会才可能坐下来靠默契,而不是靠割喉竞争确认各个行业的利润率和分工。

但现在中国根本没有任何标志表明这个过程可能很快结束。中国有苹果,特斯拉,谷歌,西门子,洛马那样真正进化到像教科书一样优秀的企业?中国近一半消费者和劳动者只是维持生计而已,根本没有参与到现代生产和消费体系之中。中国有自己良好运转自我治理的市场吗?中国有成熟的科研体系吗?

自己都还没长成个样子,谈什么产业分工,产业转移?主干还没长明白哪,就开枝散叶?

知乎用户 Kumarajiva 发表

中国必须长时间的保存完整的工业,这主要是外部因素不可控造成的。

而且中国是有保存全产业链的基础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和其他国家有本质上的区别。意思是说,中国的内部需求可以允许保有全产业链,而不是向其他国家那样,只能保有其中一部分。

知乎用户 发出了察觉的声音 发表

不可能,保留这个东西代价极大。至少在当前的经典工业化模式下是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陈子文 发表

实业的自动化速度能填补逐渐增长的老龄化好人工费用上升的话完全可以。这取决于老龄化到底有多快,快到什么程度,适当的老龄化是有益于自动化的推进的

知乎用户 zjtang 发表

我认为非常有可能,如果没有全产业链,支撑不起来这么多工业化人口

知乎用户 当行论 发表

智能化制造能否发展起来是关键。

机器弥补人力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LaLZq 发表

其实未来全(制造业)产业链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

人是做不到无敌的卷,但是 ai 可以。如果 ai 做得到,那就可以保留,做不到,那就应该去学着卡脖子

知乎用户 凯的风云 发表

为什么其他国家做不到?因为人口和市场不够多不够大。

我们要想保证全产业链首先要保证足够的人口,其次防止金融化。毕竟钱还是想去更容易赚钱的地方。

但是现在好像那个都没做到。

知乎用户 苏晓天涯​ 发表

因为新冠病毒,造成了全球很多产业链不能正常供应,供需失衡,因此,很多人觉得应该永远保存全产业链,个人认为,全产业链一定会长期保存,这跟我国的东西部发展长期不均衡及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有关,但不会永久保存,这跟我国终将走向繁荣昌盛,共同富裕有关。

全产业链其中备受争议的还是低端制造业,所以先说一下为什么要保留低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一般是指低附加值的制造业,日用品行业。而且因为低端制造业技术含量低、附近值低、高污染、属于高排放的工业化初期的产物等等种种缺陷而饱受诟病。特别是跟高端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相比,低端制造业一直都属于夕阳产业,属于产业升级和替代的重要对象。但是,个人认为,低端制造业也有很多优势是高端制造业无法比拟的。首先,就是大量就业机会,因为低端制造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这些企业所需的劳动力一般不需要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但是,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存在着这些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也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来消化,同时也可以给社会增加财富。其次,低端制造业也是社会必需品生产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是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这其中肯定也包括了低端制造业。特别是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的产业链经常出现断供现象,这更能体现了我国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优势,可以随时保障国内的各种需求。最后,很多低端制造业也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向中高制造业转型,但是需要时间和技术发展,也需要按照市场规律逐步进行和推进。

相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低端制造业也会不断提升技术与效率,越来越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化。所以说,我国将长期保存全产业链,但不会永久保存。

知乎用户 妖灵灵妖 发表

金融芯片之类的高端高利润行业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机会。低端产业可以适当转移,但是国内必须留根。

知乎用户 商业教练沈海涛 发表

先说说我的结论吧:不会永远保存,但是会长期保存。

可能因为这一次的疫情原因,造成了全球很多的产业链无法正常供应,造成了供需失衡,所以,不少人会觉得应该永远保存全产业链,但是在我看来,全产业链一定会长期保存,这跟我国的东西部发展长期不均衡及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有关,但不会永久保存,这跟我国终将走向繁荣昌盛,共同富裕有关。

制造业一般是一个链条,上中下游互相支撑,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生态。其中,全产业链最备受争议的还是低端制造业,所以我就先说一下为什么要保留低端制造业。

第一: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二:低端制造业也是社会必需品生产的重要一环;

第三:很多低端制造业也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向中高制造业转型。

目前,中国现在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联合国产业分类的 39 个大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我国全部拥有。目前我们国家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相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低端制造业也会不断提升技术与效率,越来越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化。所以说,我国将长期保存全产业链,但不会永久保存。

我是沈海涛,一位拥有二十余年投融资操盘经验、百余家企业资本运营的实战商业教练。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私信我一起交流!

知乎用户 想飞的企鹅 发表

衣食住行级别的产业链会和配套的产业链会。

2021 年新生儿 1064 万,18 年后也就是 2039 年。如果部队规模不削减,你觉得会有 200 万人去参军嘛?

这只是一个例子,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

知乎用户 IT 网站设计 发表

保存全产业链,要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啊,看看现在结婚率出生率,出生人口会越来越少,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育,怎么保持产业链,难道靠一群老人,当年搞计生的那群人太害人了,整个年轻人价值观都带偏了。

知乎用户 屠龙少年已经不在 发表

如果一直保存全产业链,就得牺牲某些穷人了。不要总觉得有全产业链就是多么好的事!你自己成为了红利,你还不自知!

知乎用户 梅吟雪​ 发表

有这个必要。世界真心不怎么太平,不想让你好好过总想卡你脖子的魂淡也真不少。所以提升自己保持能力是最重要的,别让某些买办忽悠瘸了。

我们有足够大的纵深可以实现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昏暗星辰 发表

可以,但没必要

依靠财政补贴手段当然可以把所有产业都保存下来

发达国家依靠这个留下核心工业产能的多不胜数了

不过没人会把这条产能的全部环节留下来

因为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总得用在刀刃上

知乎用户 胡工 发表

转不转,可能由不得国内来决定,而是成本来决定

知乎用户 tan zheng 发表

不会 因为迄今为止还没做到全产业链

如果未来某天真的做到全产业链会永久保存么 同样不会 也做不到全产业链

只会保存有利可图且需要的产业链 如有欠缺会极力补上 例如芯片行业正努力追赶中

有些产业会因无利可图或不需要会自然淘汰掉 保存它干啥 如果需要重新建立就行 例如民用相机的胶卷 曾经辉煌过也没落过这几年又恢复了

有些产业因为客观原因需要但极可能不会建立 比如巴西调节糖产业的甘蔗制酒精 酒精肯定是需要的但不会发展甘蔗制酒精产业没有那么多富裕资源

我们是个大国尤其是人口大国从需求和就业上自然会发展出相对多的产业 但自大到全产业 过了

知乎用户 SK561GF 发表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冯石少将

知乎用户 天使​ 发表

不好说。

永远这个词太远了。

随便说一个我设想中放弃全产业链的可能。

把低端的,不赚钱的,不合时宜的放弃。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化肥厂可以轻易的转化成炸药厂。

那么生产低端炸药的厂家就可以转化出去,转而用剪刀叉赚钱。

即使未来某一天,我们需要低端炸药,也能迅速的获得数家炸药厂。

当然具体要留什么,做什么,需要专业的人士去进行详细的调研。

知乎用户 狼行天下 发表

中国会永远保存全产业链的,没办法,人多,要想都有活儿干,就得什么都干,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中国制造会占全球的一多半儿,堵死其他的国家发展道路,就像防止核武器扩散一样,碳排放权也会堵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让他们无路可走,很多国家的人都只能混个温饱,一辈子也别想过上发达国家的好日子,不过别高兴太早,只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成熟,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一样,想出卖劳动力都没有途径,毕业即失业,想被压榨都没机会,在更优质的机器面前,资本家都懒得看一眼。

知乎用户 个人子料编辑 发表

会,因为中国人口比欧美日韩澳加等发达国家加一起还多。中国人要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自然就需要全产业链来解决全民就业。

知乎用户 大屯​ 发表

如果能做到,那就是国之幸事!

知乎用户 养猪酱 发表

首先,我们现在并不是全产业链,只不过是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部门。

其次,全产业链并不是全部工业门类,而是自身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所需要的产业门类。

我认为中国会努力让自己拥有和维持全产业链,但时代在进步,中国不太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和保持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一只小狗狗 发表

yes or no。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就是工业资本强国和金融资本强国斗争的历史,流程就是: 工业资本强国挑战金融资本强国并取得胜利,然后利用世界霸权变成金融资本强国并伴随产业空心化并最终被下一个工业资本强国取代的过程。比如大航海时代荷兰和英国,二战期间的英国和美国,最终中国能取代美国,然后成为……

知乎用户 清风一缕浮萍远 发表

理论上可以,实际上看情况。

因为现实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那就是挣钱问题。

知道美国的工业是怎么空心化的么?因为他们发现在中国当地建厂更赚钱。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出现了一个国家,几乎中国当初的翻版,在当地建厂的利润更高,你赚的更多,你是在当地建厂还是在国内建厂?

那么在我知道了空心化的危害我可不可以有意识禁止空心化?

可以,当然可以,毕竟厂商也是要听国家的,可问题是经济的增长进入瓶颈期后政府怎么办?

就算是厂商想通了钱赚的知足了,政府能接受 gdp 的停止增长么?就算能接受,能接受政府支出和税收停止增长么?

如果能接受的话那这世界上很多问题都不存在了。

知乎用户 文尼玛 发表

不可能了,疫情这个最后的窗口关闭了。

一切人类社会的事物都是人来完成的,穷人都绝后了你认为富裕人家的人会进厂补充?生产机器可以替代,但是操作维修技术累计都是靠人。

飞龙骑脸的局怎么输?就这样输。

知乎用户 danger ace 发表

全产业链,是需要海量的人力(技术人力)来支撑的。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在未来 50 年内,人口会锐减,想要保持全产业链发展,难度非常大,非常大。

JHSY,不过是欧美构陷出来锁死中国发展的一个阴谋而已。

知乎用户 洗剪吹吃花生米 发表

美国人民爱罢工,罢工最能要企业命,工会组织罢工时说,我们罢工 1 个月,你竞争对手乘机抢夺市场,富士康 100 万员工罢工 30 天,苹果手机就彻底没货了, 小米手机发布新机时正要赚钱大量出货时全厂罢工,30 天罢工雷军能损失上百亿,这种情况下谁敢在美国生产手机

知乎用户 九戈 发表

会的,我国劳动力过剩,保存全产业链就是保就业保经济增长。

知乎用户 柿子炒鸡蛋 发表

这得看人口了…… 不是你想不想保的问题。

知乎用户 Baugo 发表

首先,什么事儿都是多做多说多错,包括投稿的所有人。

垂直整合模式看起来面面俱到,其实现代社会是水平合作的时代,amsl 就是典型 - 叫得出来的发达国家地区各自贡献(占有)优势项目 - 效率最大化。

但人家卡脖子怎么办?这个起码知乎无解,展不开。

知乎用户 学海无涯​ 发表

哪天欧美没能力卡中国脖子了,中国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全球合作了。脱钩的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就只能为别人脱钩做准备。

知乎用户 顺势而为 发表

底层人民哪里都苦,然后大家又接受教育,显而易见是不能的,所以得合作共赢,但是不能喝西方合作,所以只能帮帮落后地区,搞产业升级

知乎用户 喂什么 发表

肯定不可能永远保全产业链。

中国不会永远这么穷,做低端的产业链,在有钱到一定程度后,产业链自然会转移到贫穷落后地区去。

但如果科技强大,中国就不会因产业链转移而贫穷,因为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靠科技赚钱,才是最佳选择。

知乎用户 枫叶山丘 发表

别说中国了,唐山一个三四线城市就拥有除了烟草工业以外的包括微电子工业的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精神女同异装癖 发表

如果不保存的话,哪里给这么多中国人安排工作呢?

知乎用户 第欧根尼 发表

当然,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哪怕全球产业大融合,

意识形态斗争都是人类层面最高斗争,

我们没有全产业链,有些东西就真的没有了。

知乎用户 禾呈提扯 发表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不久的以后,

牲口少了,仌就得下地犁田了。

坚持住。

知乎用户 小黄 发表

说的好像中国全产业链是因为中国政府自己想一样

你让以美帝为首的发达国家取消技术封锁,允许技术自由交易,你再看看中国愿不愿意保持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光追不上我​ 发表

如果马云上次成功了,那就转移定了。

要什么产业链呀,玩金融不好吗

知乎用户 Yiya Qiu 发表

你不能保存一个你本来就没有的东西。

那么未来能实现全产业链吗?

知乎用户 michaelall​ 发表

应该不会,除非我们闭关锁国。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搬走就会死掉,否则成本高,还不赚钱,这种公司谁会去养着它?

知乎用户 jac 发表

不用,可以转到友好国家,同时保有保持这些国家友好的能力

知乎用户 ChrisJK 发表

大势所趋,最迟在 2039 年崩溃

知乎用户 东城飞升 发表

必须要,不保存的看看罗刹国,都啥比样了。

再说了,中国这个面积,这个资源,这个人口,没有全产业链真的说不过去。

再再说,全世界也就中美有资格且有必要保留全产业链,其他国家没必要,也没那个实力。

知乎用户 吴晨 发表

不会的 现在很多厂在搬 是没办法 环保的压力太大 只说你不合格 又不告诉你该怎么改 管道么在改造 又不说什么时候造好 你自己要弄 又不让你弄 我认识的几个已经去越南缅甸等地方开厂了

知乎用户 喵星扫地生 发表

人口够多才可以,现在看没希望,到二十一世纪五十年代,90 后接近退休,必然因为人口危机导致低端制造业大面积外流。

结果嘛两个:

或者成为美国那样的移民国家,从海外引进低端劳动力。

或者成为日本那样的国家,人口大幅减少,低生育率持续,年轻人低欲望,最终退化成小国

知乎用户 婧子是木桶饭​ 发表

我只说一点,现在工厂已经缺人了……

我们迟早也会把技术等级比较低的产业链承包给东南亚国家。

知乎用户 刘亦菲的前夫 发表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屯粮不屯枪,你家是粮仓。

屯枪不屯粮,处处是粮仓。

囤枪又屯粮,你是山大王。

产业链对于现在中美对峙的情况下其实就是枪,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粮食更重要。

就像男人的内裤和女人的胸罩,你可以没有,但是你不能不穿。

知乎用户 青狼 发表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再问: 我们要不要保留低端劳动力。从而直指一个核心,就是我们的国家未来会不会欧美化。

但是,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的这些担忧,不是问题不存在,而是认为我们解决不了问题。这类担忧一直存在,从 100 年前就开始了。

很多人学的都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套路里,绕来绕去,20 年前觉得,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全面西化,加速民主进程,前进的方向就是美国化。现在的问题是美国面临的巨大问题,无法在这套理论里得到解觉。

历史的终结,最终被历史终结。

马哲毛概是个好东西,可惜不好好学。

社会是发展,每个阶段都有他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展,努力进入下个阶段,然后下个阶段自然会有下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一劳永逸是不存在的。

回到问题本身,全产业链保存指的是低端产业会不会转移,转移结果就是欧美化,产业空心化,不转移就会面对欧美当年的社会矛盾,阶级对立。劳动力过剩或者短缺。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在一战二战前开始欧美出现,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社会重置,缓解了矛盾。然后冷战的胜利,信息革命出现再次延缓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的爆发。但是只要不进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配,这个矛盾就无法解决。

主要矛盾最新的修改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产业链保存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矛盾的现实映射。

解决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矛盾转移,让别国来承担低端制造业。但是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也就是现在的美国,这种办法就是饮鸩止渴。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去解决上述说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怎么解决,一个是提高生产力,一个是改善生产关系,也就是改善分配关系。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必须选择第二种

知乎用户 大公知​ 发表

不会,只会保存核心产业链。人口下降,外加产业升级门类的增加。总会有产业做不过来的。

知乎用户 sinolyra 发表

先说结论:**产业没有高端和低端的划分,只有需要和不需要之分。**任何行业,只要是必需的,那么就必须在本国保留足够的产能,否则,就将面临和美国一样的产业空心化和脱实向虚的必然,一旦国际环境和国家间局势发生变化,将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马克思主义曾经预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都将消失。我个人赞同阶级将会消失,但政府作为人类文明的维持体系不可能消失,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文明虽然高度发达,但这只是解决了人类的内部治理问题,并不意味着人类不会面临来自人类文明之外的威胁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依然需要一个统一的决策机构来确定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危机应对机制。只是政府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不再是现在的国家形式而已。
在开篇之初,我曾大胆地将人类文明阶段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原始人、野蛮人、平民、公民。按照这个标准,人类社会当前依然处于第二个阶段——野蛮人阶段。在这个阶段,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社会治理结构都是必需的发展方向。
改善社会治理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社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民主。前文提到过经济民主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

  • 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 手段: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 目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前提条件:主权独立、经济独立,社会治理结构是有机的整体,领导层是公民。

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在主权独立、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改善社会治理结构就成了重中之重。
社会治理结构
社会治理结构的存在是基于对于人和资源的管理需要,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曾经出现过很多种不同的治理结构,本人对此没有太多研究,不敢评论。我仅从为了更好地配合新货币体制建立的角度,对治理结构中关于人才、科技和资源的管理机制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信息时代,知识量和信息量已经远远超出个人本身的处理能力,以至于社会分工变得极其复杂。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分工的复杂程度还会进一步增加,人类将更加依赖团体的力量。科技的进步和分工的细化都意味着每个人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适应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如何在众多的知识和技能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和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将成为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人才与资源的匹配也将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资源利用体系之间基本上都是互相独立,没有明确的关联,以至于很多人才的培养和最终的应用是完全脱节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科技树
为了适应新货币体制的建立,人才的培养和资源的分配需要一个开放又有机结合的体系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历史上的以人和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同,我这里提出一个以科技树为先导的管理体系,人才链和产业链以科技树为纽带进行对接。下图是一个简单的以芯片行业为例的示意图。本人对于芯片行业了解不多,下图只是蹭个热点,仅为了说明问题而做,如与实际不符敬请海涵。

在这个粗略的示意图中,科技树的发展是整个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所有的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的发展都是依据科技树的发展需要进行。随着科技树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将被加入到科技树中,人才链和产业链也将跟随科技树一同发展。
由上图可以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量会越来越大,产业链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细,这些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从刚开始的文化程度达到义务教育毕业就可以从事绝大多数的工作,到现在大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虽然这里有人才错配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而人才的培养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复杂的体系。
下面我将就新货币体制下的产业链和人才链以及两者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的解析。
产业链
**产业没有高端和低端的划分,只有需要和不需要之分。**任何行业,只要是必需的,那么就必须在本国保留足够的产能,否则,就将面临和美国一样的产业空心化和脱实向虚的必然,一旦国际环境和国家间局势发生变化,将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在新体制下,每个行业根据其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和行业发展现状,将被赋予不同的行业权重以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需要的行业。同时每个行业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不同赋予不同的企业权重,以鼓励企业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下图是新货币体系下的产业链示意图。其中行业协会将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重心,企业将在行业协会的管理下依据全社会对于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序发展,虽然不会有强制性的企业发展要求,但行业权重、企业权重、岗位权重的确立将是对于企业发展的指导,违背权重体系将很可能无法获取想要的利润。

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将作为产业领域内的行业管理者,包含产业链上所有相关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管理,是属于类似政府职能部门的非营利机构。
一、行业协会的职责
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有:

  1. 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制定并适时更新相关的行业标准,报送政府相关部门审批或备案,并推动标准在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实施。行业标准除包含现行行业标准(如生产储运等规范、产品标准等),还需要包含环保标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标准等
  2. 行业内企业备案管理以及企业对于行业标准执行情况的审查。
  3. 行业信息统计。统计行业内的总体劳动价值量、平均劳动生产率、全行业人力资源总成本、平均产品资源消耗量、总产出和总投入以及产能利用率等。
  4. 维护行业标准、统计数据、企业权重赋权等信息并定期报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接受监督和管理。

二、行业协会权重和行业岗位权重

  1. 行业权重的作用 行业权重关系到每个行业的税率。行业权重由政府或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需要进行赋权并定期更新,最高为 5,最低为 1。可以视情况选择不同方式确定税率等级,如可以根据权重等级按阶梯税率收取,也可以采用标准税率减免的方式,如下公式所示为根据标准税率减免的计算方法

![](data:image/svg+xml;utf8,)

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业。不同行业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有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的,也有锦上添花的。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完全一致,有已经发展成熟的,也有新兴的。为了更好的鼓励人们从事和发展相应的行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先进行业,理所当然的应该赋予更高的权重。
2. 行业权重的计算 标准行业权重的计算公式如下:

3. 行业岗位权重 行业岗位权重直接影响行业内所有就业人才的收入,与行业权重直接相关。通过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行业岗位权重:

![](data:image/svg+xml;utf8,)

行业岗位权重 (ipw) 标志着整个行业在全社会的转移支付中的情况,当行业岗位权重小于 1 时,表示该行业是转移支付的付出方,当行业岗位权重大于 1 时表示该行业是转移支付的接受方。通常情况下,转移支付的接受方有两类:

  • 非劳动力群体为接受方,如学生、育产期群体、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失业人员等
  • 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需要鼓励人才和资本进入的行业,在行业权重赋权时有意提高权重。

4. 行业权重赋权参考的要素

  • 行业的重要性: 根据对于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以及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同,行业可以分为几类(具体行业类型仅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类行业:关系到国家主权独立的行业。如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北斗 5G、互联网根服务器等。
二类行业:关系到国家核心科技发展的行业。如科学发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各种基础性科学应用研究(如可控核聚变、量子科技、AI、新型半导体、新材料等)、国家新科技发展以及产业化的核心装备和技术(如高端工业母机、重要工程机械、新能源核心技术等)以及核心产业的创新技术(如主要农副产品新种研发、人工合成淀粉、创新药、新中医研究等)。
三类行业:关系到国家科技、经济、文化自主性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和技术。如主要农副产品种业、公共卫生防疫、先进制造业(如先进机床、芯片制造设备及技术、高端医疗设备等)、核心文化传承(如国家或文明核心价值观导向、统一教材文献编纂、考古和历史溯源等)、自然资源勘察与保护等。
四类行业:国民生产生活必需品行业。包括但不限于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三大主粮、生猪、食盐、棉花、食用油等绝对必需品)、教育培训体系(包括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包括所有公办医院和医疗产业,尤其是中医院、常用药物及医疗器械生产等)、供水供电及供能系统、网络通讯系统、金融系统、重要自然资源和稀有矿产开采、其它重要基础建设等。
五类行业:非必需品行业。除以上四类行业之外的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行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的行业。

  • 行业的科技水平: 包括产品的科技含量、资源利用率以及环保指标等。

- 科学发现和理论研究:研究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以期望从理论上提高人类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知,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由国家层面进行组织、由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研究,位于人类发展的最前沿,以科学发现为目标,不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常由国家进行组织研究。
- 创新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在科学理论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科研,为人类开发利用新资源进行方向性验证、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持。可由国家进行组织,通常由科研机构、各大院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应用研究。
- 新科技产业化:通过对于基础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出可应用的全新产品,并实现新产品的产业化生产,以实现新资源开发应用、已有资源的更高效应用、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等。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产品,所以可获得的风险收益最高,相应的投入也最大。通常由科研机构、各大院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应用研究。
- 先进科技产品应用:应用国内外先进科技的产品或服务,已经完全实现产业化生产。产品的升级换代可以完全由企业自行研究。
- 成熟产业和基础产业:已经普及的产品或服务和基础生活资料,技术含量低或产业高度自动化。

  • 行业的生产水平和产能状况:产业链国产化率、国内市场自给率、和行业内国际市场地位等

5. 行业权重赋权 行业权重的赋权可以分两步走:

  • 以行业的重要性和科技含量进行初始赋权。下面是行业权重赋权矩阵示意图。

  • 在初始赋权的基础上,依据行业的生产水平和产能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如自给率低的必需的行业可以适当提高权重以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包括资本和人才。

企业
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核心力量。
一、企业的管理 除现有的工商税务等管理体系外,所有企业都必须接受相应的行业协会的管理。

  1. 注册成立企业必须在行业协会登记备案并接受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
  2. 企业必须遵守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
  3. 企业依据行业权重和自身企业权重(如有)享受相应的政策和应有的优惠。
  4. 企业自主设立工作岗位及相应职业要求,并依据职业工会的指导信息发布招聘信息自主决定聘用人才。工作岗位及职业要求中只能有工作相关的内容以及职业和职业等级要求,不得包含年龄、学历、性别等非工作内容的信息。
  5. 登记并确认在本企业就职的人员的工作情况,对在岗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公会认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水平进行评价。
  6. 按劳务合同支付相关费用给职业公会,并协助职业公会确认和发放岗位工资。
  7. 每个企业独立归属所属行业协会管理,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完全独立,不得并表经营。投资人资产与所投资企业必须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投资人如同时拥有多家公司,除参与董事会外,不可以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更不能并表经营,实控人不得挪用所投资企业任何资产。

二、企业权重 企业权重被用来衡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企业能否获得利润的重要标准。如公式所示,通常情况下,企业权重为 1,表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处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准。

在成熟行业企业权重通常不需要做调整,只有某行业在亟需大力鼓励发展且缺乏先进企业或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资源消耗等级、环保达标水平、行业标准执行情况等差距较明显的时候才需要适当调整先进企业的权重,以鼓励企业主动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在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时降低企业权重以示惩戒。但在主动改变企业权重时,需要确保以下等式成立,以保证行业劳动价值量的平衡。

三、岗位权重
岗位权重是影响企业对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企业也可以自行确定不同岗位的权重 (pw) 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但应满足以下标准。

已发表章节:

sinolyra:穿越理想 - 摘要sinolyra:穿越理想 - 序sinolyra:穿越理想之数字货币理想 - 新货币的曙光(一)sinolyra:穿越理想之数字货币理想 - 新货币的曙光(二)sinolyra:穿越理想之数字货币理想 - 新货币体制下的金融与投资(一)sinolyra:穿越理想之数字货币理想 - 新货币体制下的金融与投资(二)sinolyra:穿越理想之数字货币理想 - 国际收支sinolyra:穿越理想之产业人才理想 - 科技树、产业链sinolyra:穿越理想之产业人才理想 - 人才链sinolyra:穿越理想之产业人才理想 - 新体系下的劳动关系管理

知乎用户 金钱发掘者​ 发表

会,毕竟,这都是被教训出来的
早在 “原子弹威胁” 的时候,我们就明白,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以后,“来样来料加工” 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风景线。

这段时间,中国干的都是组装的活。设计研发都是第一世界干的。

这一点在加入 WTO 以后,越发凸显,Made in China 无处不在,中国 “世界工厂” 的名声,享誉全球。

这段时间,产生了像 “L 想” 这样的组装大厂,还有以的 “FS 康” 为代表的代工厂。

当然,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在全球产业链里面,欧美日吃肉,中国喝点汤也是很满足的。
而且这段时间,大家对全球化非常乐观。
普遍认为跟着美国走就对了!

雾霾之下,外边的月亮确实圆。

这段时期 “公知” 们甚至乐观到认为中国不需要全面自主研发,也不需要全产业链。
90 年代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拿引进西方芯片这个事情来说。
“系统我们可以用 windows,芯片买就行,导航用 GPS 就可以。” 当时被认为是无比正确的。

于是在芯片上采取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的策略。

最终导致的就是国 + 现在的芯片产业比较落后。
当然芯片落后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这和该领域缺乏长期投资也有关系。
直到”中兴事件 “,” 华为事件“,许多人才幡然醒悟:

原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是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所以华为,为何伟大?就是因为

华为挑战的是传统的全球产业链格局。

除开华为,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也有诸如求伯君这样的人。

求伯君早在 1988 年就搞了个 WPS 想对标 Office。

在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之前。WPS 用户超过千万,占领了中文文字处理市场的 90%。

但在和 Office 互通后,WPS 在市场面前一败涂地。

当时正版 Office 要接近 100 块钱,盗版 5 元,而 WPS 每套软件的批发价格 500 元左右。

关键是还特么跟不上 Windows 的更新。

民族精神在市场选择面前不值一提,市场选择真香理论!

这时候在求伯君手下的雷布斯就懂了:爱国很重要,但是活到下一集更重要。
后边可以看到,雷布斯创业特点有 L 想的影子。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先活着再突破。

只是后来,某想好像已经忘记了,

突破。

成为彻头彻尾欧美产业链上的代工厂。

全产业链,需要更多的企业来参与,也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来生长。

还好,中国市场够大!

知乎用户 环保资讯 发表

这个可能性很小,总结了以下几点:

存储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通过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到某些介质上并能保证有效的访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数据临时或长期驻留的物理媒介;另一方面,它是保证数据完整安全存放的方式或行为。

常见存储方式

数据存储,是现代信息产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底层基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存储技术已经呈现出非常多的形态,且仍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数据存储需求。

存储产业发展历程

一、存储产业发展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存储市场特指的是企业级存储系统市场,截至 2020 年底,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 50 亿美元,较上年增加 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04%;预计 2021 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达到 55 亿美元。

分享个手册,环保行业都能用

【更新】5.6.1 版本环保手册:查规范、查标准、查应急预案、查排污许可、计算软件应有尽有,全部功能免费!

2019-2024 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预测

存储市场按照存储架构可以分为传统企业级存储 (TESS)、软件定义存储(SDS)、超融合基础架构(HCI)。2020 年,中国存储市场中传统企业级存储(TESS) 占比 59.2%;软件定义存储 (SDS) 占比 22.2%;超融合基础架构 (HCI) 占比 18.6%。

2020 年中国存储市场占比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 年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市场供需规模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存储市场按照存储介质可以分为全闪存储 (AFA)、混闪存储(HFA)、全机械盘存储(HDD)。2020 年,中国存储市场中混闪存储占比 53.2%,全机械盘存储(HDD) 占比 28.6%,全闪存储占比 18.2%。

2020 年中国存储市场介质使用情况

二、存储技术发展问题

存储整体利用率低,造成存储、计算资源浪费。大数据时代,这一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如何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使用成本将是未来各行业用户关注的重点。

存储技术存在问题

三、存储产业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技术发展使得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数据激增带来存储计算需求的飞速增长,为存储产业带来了新需求、新挑战和新机遇。新机遇、新挑战不仅驱动了存储技术革新,也推动了存储产业发展,为存储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存储产业发展趋势

知乎用户 音乐猫 发表

市场经济,都是干自己擅长的。没有哪个缺心眼会保存全产业链,你保存了,那绝大部分也是相对低端落后的产业链,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国家在每个方面做的比全世界其他国家都好,美国也不成。

所以,你保存这些没有竞争力的落后产业干嘛?

知乎用户 威 92 发表

全产业链不香么? 香爆了!

2019 年美国疫情的时候, 美国马上开始建厂, 口罩防护服都是低技术产品, 但是产业链一但断了, 想要立刻重新建立那是做梦。极其成熟的技术一旦封存,重新捡起来一般耗时 3-10 年,工厂工人都转业了,哪那么容易重新掌握?所以疫情初始,欧美互相抢医疗物资。

维持全产业链的好处是不会被人卡脖子,建国以来被卡太多次,领导和群众是有记忆的,维持全产业链肯定得花钱,这就好像军队,经济收益永远是负数,但是总体收益极大。

鼓吹全球经济的没一个好货,某些国家放弃了自己生产粮食,马上就阿拉伯之春了,动乱和政权更替就来了,全球粮价是只有你自己有粮食的时候才低,当你缺粮食了,立刻暴涨百倍千百。

鼓吹全市场化的也没一个好货,就拿盐来说,不吃盐活不过半年,盐厂全资本调控制,想想就刺激。

欧美自己也想制造业回归,特朗普心心念念的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全靠它,别的国家做不到,所以才要反向吹自己的现象,不要听别人这么说,要看别人怎么做。

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产业是国家主权完整的体现,就算是脱实向虚的美国,也留下了军工产业和高精尖产业, 剩下的低利率的产业半强迫地转移到其他国家了, 其他国家的经济就被掌握了,‘高等的’股份制公司的特点是可以被资本收割 (自产自研不上市的老干妈就属于’低等’的小农经济代表), 只要成功推行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让渡一部分主权),那就成了美国经济收割的对象。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就能被美国经济制裁,只有内循环健全的国家才无惧经济制裁。

顺带一提,产业转移的前提是军事实力强大,这是大国才能玩的东西,经济全球化只利好大国。许多关乎民生但是经济效益极差的产业链(国企就是干这个的,基建的目的就不是挣钱),都可以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因为需要的时候可以开军队过去‘收租’。小国接受产业转移 + 资本化叫做出让经济自主权,经济命脉无法自己掌握就会随时被人收割(金融收割)。

有个说法是,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但凡中国研发成功的产品,马上变成白菜价。那么为什么白菜价的东西可以当金子卖?这就叫卡脖子,卖给其他国家的都是正常价格,卖给你中国就得加价,这就叫 “自由贸易”。别人的东西再怎么好,也不如自己手上有个备份,东西能便宜是因为我们自己手头有替代品。产业迁移出去了,你就没有定价权了,垄断就是这么玩的,除非你拳头大(美国),但是中国自己声称不搞霸权主义,所以保持全产业链是一定的。

知乎用户 小火星 发表

保存不保存全产业链,首先得明白中国为啥有了全产业链。

从根本上讲,无论一二三产业发展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恰饭。如果中国靠种地就能解决十几亿人温饱,谁闲的屁股疼会去搞工业?你知道工业从基础开始搞是多难的一件事吗?

中国为什么能发展出全产业链?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全国多少亿人穷的跟啥似的,靠种地都得饿死,靠卖资源咱又没那天赋,不发展工业全国人民怎么吃得饱?而没有工业打底,又怎么发展第三产业

而且你还就得感谢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搬掉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没有立国之战后 156 个工业项目打下的基础,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扫盲普及教育培养出来了大批量受教育的老百姓,中国能比今日之印度好到哪?

所以你看改开以来,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天赋异禀的中国把全世界都看傻了。而其背后的本质,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

想通了这一层,你告诉我,中国会不会在未来无限期的想要保留全产业链?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肯定的!肯定的!

截止到今天,我国政府对待房地产、股市、互联网的态度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政府早就想明白了,想要实现国富民强还得靠实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

只有掌握了高端制造业,才能彻底地解决中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只有把尽可能多的工业能力掌握在咱们自己手里,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十几亿中国人致富。

我再举几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钢铁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流传已久的段子里说世界钢产量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唐山,第三是唐山瞒报产量。。。。

看起来好牛逼的段子,但是仔细想想挺心酸的。像钢铁这样的行业,在中国这样的体量面前也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的问题。中国人把全球一半的粗钢都生产了,可能也就是给千万级的人带来了改变。

福耀玻璃生产了全球百分之二十的汽车玻璃,他的员工才两万多人。

我知道的一家青岛的机械厂,做汽车上的零部件的,全球占有率五十多,全厂也就千把人。

山东曹县几乎垄断了日本人的棺材生意,而曹县的 GDP。。。。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太多太多了,一个乡镇或者县城生产的某个小门类产品,动辄全球占有率七八十。

就算这样,中国现在连富裕国家的门槛还没看到。

所以你说,中国会不会在未来放弃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华家池之猫 发表

光光中国保存全产业链还不够。

参看苏联,苏联除了极少数附带产品交给东欧国家如捷克,东德生产外,国内应该是保存全产业链的,结果苏联一解体,俄国还是抓瞎,为啥?

苏联的轻工业在白俄罗斯,棉花加工工业在中亚,军事工业一大半在乌克兰。一解体,俄罗斯一下子又变得没有全产业链了。

所以中国保存全产业链远远不够,要做到每一个省都至少保留一套全产业链。有一些大省,有多个中心城市的如山东,河南,辽宁,应该保留 2 套全产业链,这样才不至于像苏联那样。

知乎用户 杨林柳飞​ 发表

这话说的有点笼统。

一个国家内可以有自己的全产业链,在本国一定经济基础包括技术拥有,价值取向,资源配置等形成的产业链,也可以与另外一个或多国形成一定产业链。站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拥有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先进制造业、生物材料,比一般产业链中的结构性产业要重要太多。

拥有完整产业链是自力更生自我提升有着基础保障。等拥有强大的军事、金融、科技,以及大量优秀的人才后,全世界产业链也可为我们服务。

知乎用户 南岗威哥 发表

全产业链的保存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或者说很难完全维持。

第一:全产业链需要依赖众多种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撑,例如矿产,石油,人力,地理空间等等。不管那个国家,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发展这个行业,另外的行业就会受到资源排挤。例如外卖行业做大,做外卖员的人增加,进工厂的人就会减少。同理,土地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要协调发展,需要管控的资源非常繁杂,难度也非常大。

第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可控制。资本总喜欢流向利润率高的行业,人员流动也是希望获得高薪。还有对于某些低利润行业比较致命的因素是人力成本上升 (例如当年香港很多低端制造业北上内地),但是人的收入增加又是一项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一些低端的制造行业本身就有往低成本地域迁移的趋势 (例如去越南开造鞋厂)。

第三: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是有益的,或者利大于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现今与未来都是会受到严格管控。例如电镀,大家都知道污染有多严重。但是这个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行业,如果没有规模,那么其他的相关产业制造又会因为失去配套而造成加工困难。

总而言之,要维持全产业链,势必要维持多种类资源的供给,还有要素流动控制,甚至要忍受一些污染行业继续存在。否则,可能在出现某些行业凋零或者迁移后,相关强粘合产业也会随之转移,全产业链会随之崩塌。

知乎用户 王锐​ 发表

不一定会永远保持,美国欧洲制造业的产业链往亚洲转移也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当然想保留在本国,解决税收就业等问题。

关键是本国人工成本高的吓人,还有公会过度化干涉。

比如美国想高自动化港口,公会就会派人反对游行,甚至搞破坏。

资本家是哪里有利润就往那里流动。

中国如果将来成本上升到某条线自然有很多产业链会转移走,比如这几年的制造业往越南等国家转移

知乎用户 恒心​ 发表

首先,没有什么是永远的,从大英帝国,到美丽国,都有盛极而衰的时候,产业转移只是这种转变的一部分;

其次,产业转移是资本逐利的结果,并不会因为个人情绪而改变。产业转移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开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 附加值从低到高。我们现在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外移的过程中,一部分企业从沿海迁往内地,一部分开始外迁。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相信最近几年是这类企业大量外迁的阶段;

再次,新冠过后会怎么办?转移还会转移,但是如果我们能抵消掉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还是有很大可能留住的。毕竟中国这么大,还能周旋,如果我们能建设高速货运干线,缩短从陆到海的运输时间和成本,那就更有希望。另一方面,现在不断深化的自动化改造和 AI 的发展,也有可能会大大缓解人工成本的上升。

最后,至少 20 年以内吧,我们都将是地球上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没有之一。

知乎用户 吃完就饿 发表

一个 15 亿人口的国家,不做全产业链?那是犯罪啊,同志。

知乎用户 寒雨 发表

能不能保存全产业链我不清楚,不过如果中国所有的工厂,农村都能实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那将会腾出很多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可以继续接受教育,进而从事更高端的行业。

知乎用户 瓦尔哈拉 发表

中国现在没有全产业链,未来必须拥有全产业链。

照现在昂撒老爷的玩法,就是奔着世界毁灭去的。

以前老觉得欧美怎么总是末世末世的搞文艺创作,现在看来,资本这套玩法,大概率就是奔着末世去的,人家文艺创作只是正常推演而已。

当然他们希望中国现毁灭。

那我们自然要拥有全产业链,减少他们自毁时候的影响。

知乎用户 一品 - 中正 发表

如果我回答问题,必独辟蹊径。

不会。

工业化后,海上马车夫荷兰百万级的人口,只能将权利交给千万级人口的西班牙,千万级人口的西班牙只能将权利交给数千万人口的英法德日,数千万人口的英法德日只能将权利交给亿级人口的美国,亿级人口的美国也注定将权利交给十亿级人口的国家。

问题是为什么交,不交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工业有两个根本特点,一个就是过剩,现有的都会过剩;另一个就是进化,总会出现最好的。这两个基本特点,就注定了量级小的国家无法面对量级大的国家的全面竞争,而只能占据一偶,从而将权利交给量级大的国家。

所以权利必须交。

那权利的交出和不保留全产业链又有什么关系?

权利交出后,量级大的国家就占有了全面的控制权、分配权甚至处置权。此时,国内没有此产业的某一部分,更胜于保留此产业的某一部分。国内没有全产业链不代表没拥有全产业链,比如美国对 asml 的控制,你说它是美国的吗?你能说它不是美国的吗?

另外,工业的进化要求也需要量级大的国家不保留全产业链。进化是加速的,进化是全面的,进化是高精尖的。它需要你的人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是你想象不到的大。分工合作是必然选择。大清闭关锁国,它能想到现代社会的复杂度吗?我们现在感觉可以保留全产业链一是因为还在追赶阶段,旧的还没有来得及甩脱,想想国家为什么搞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因为你还是缺少想象力,你想想歼星舰、想想去火星定居、想想去木星采矿、想想反重力飞行器、想想去打败外星人、想想去光速播撒文明,出生在地球,但是地球不是永远的家,走出地球需要什么样的工业能力你想象的到吗?10 亿人够吗?我不知道,不过 100 亿人的概率肯定比 10 亿人的大。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知乎用户 爱我的请继续 发表

很难,我们老大太保守了。

特斯拉进入我们国家之前,新能源汽车有现在这么火吗?

我们的环境造就出来的人,说好听点都比较保守,不会主动出击。

东南亚国家抢我们的制造业,反手一个原材料出口关税,再来一手进口关税提高,分分钟东南亚工厂破产。

不知道是蠢蛋给建议,还是坏人给的建议

说我们不需要廉价工厂。

搞笑啊

我们是 14 亿人口大国,怎么可能不需要廉价工厂?

知乎用户 ftkftk 发表

人力资源要跟上,工业机器人要发展。

知乎用户 基瓦​ 发表

一种货币只能有一个汇率

知乎用户 刘辉 发表

我们不可能永远保存全产业链,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让出一些的,最后是保留核心工业,这是一个必然结果。

那些喊着我们必须保留全产业链的人,真的以为我们自己吃独食就能做上世界老大的位置么?短视!

一场波及全球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拥有全产业链的好处,成了在疫情的大浪中一艘平稳行驶的巨舰。并以此来证明只有拥有全产业链,我们才能在灾难来临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可凡事有利也有弊,在我们保持全产业链的时候,原材料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死穴,因为我国本来就不是什么资源大国,有太多的原材料需要进口,这些原材料在非常时期都会卡住我们的脖子,不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什么全产业链都只是笑话。

所以我们在登顶的过程中,需要的不是保持全产业链,而是交换,和友好国家互相交换,我们让出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拖累的产业,换取对方的稀有原材料的供应和市场,并且扶持友好国家跟上我们的发展步伐,让友好国家和我们共同富裕,这才是我们的发展之道。

我们现在缺的是以我国为中心的稳固的经济圈,打造这个经济圈,释放一些产业,让这个经济圈的国家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这个经济圈的联系就会越来越紧密,最终成为我国登顶的助力,我国才能重回世界之巅。

知乎用户 神说 z 要有光 发表

全产业链,本来就是伪命题。

因为体量与人口,中国的产业链本身就很全面。再加上国家战略以及制裁因素,政府也希望中国在产业链上做到全面,切不依赖国外。

但现实是,在很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你不得不依赖国外技术,不得不依赖国外产品。中国在科技水平上达不到美国的地步,在影响力方面,又达不到美国对产业链的控制。

所谓的全所谓的全产业链优势,无非是某些自媒体的一种话术。比如说,虽然我们中国在某些领域技术水平不足,但我们有。

这种逻辑,本身就有问题。比如说我们每年进口的芯片比进口石油还多,但依然某些不靠谱的媒体会说,我们中国是能生产制造芯片的,只是技术差了点。

如果差一两代,国外制裁,但对国内影响不大,有顶替的方案,我可以认为是 OK。如果差距太大了,那就相当于整个产业的缺失了。假如国外在某一领域满分是 100 分,我们能达到 70 分,我们可以说我们在这个产业是有布局的,是不怕国外制裁的。如果我们只能在这个产业达到 30 分甚至更低,还舔着脸说我们有全产业链优势,那就搞笑了。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无论是经济资源,科研资源,都是有限的,想保持全产业链,那么有个重要的问题是资源怎么分配?想处处精通,就是处处平庸。

所以,全产业链只是一种话术,可以提高民族自信,但实际政府的政策肯定有侧重点,毕竟资源是有限的,指望中国的行业与科研在各种领域去追赶超越全世界,明显是一种不经济,不实际的行为。

知乎用户 无涯兄 发表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有的产业就是赚钱少还成本高,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转移到更合适的地方?

我们总要进军那种利润高有壁垒的产业,当然这个很难很难了。

知乎用户 多久哈一个 发表

除非印度大改革承接过去了。全产业链一要规模二要合格劳动力。都取决人口这个根本要素,只有印度有,但是印度的分裂和不均衡成了化龙的最高门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是吹牛逼。中国是名义上有全产业链不假,但是大多数产业链实质上是不全的!

比如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那么多铁矿石,机械行业产业链就不全,原料开采环节在外国,像一汽大众,设计环节也在外国,甚至机床制造环节全在外国。手机产业链全吗?芯片是买的现成的。飞机产业我就不详细说了。

名义上中国产石油,但是远远不够,名义上造芯片,但是性能太差。名义上啥都有,实际差远了。

所以实质上,中国压根就没有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我叫苦酒 发表

什么全产业链,难听点就是西方给你点低级技术,让你做代工厂什么低级产品都做,真正的技术只掌握在欧美手上。

知乎用户 天任​ 发表

可以明确的说,是肯定要保存全产业链的,新冠疫情已经充分说明全产业链能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如果单论我们自己国家,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是你从外部视角看一下,整个欧盟在这次疫情之下,仅有具备产业链优势的德国,在短期内获得喘息的机会,美国到目前为止都还是磕磕绊绊。

另一个案例就是美国三任政府都在呼吁实体产业要回到美国本土,已经充分说明了全产业链的重要性了!

再则,产业链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上游资源、设计开发端,中游制造端,下游出品端,所以的产业生态是互通有无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成的产业链生态,不管是哪个单一的产业单独发展都无法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另外,至于通过什么方式保存全产业链,会有不同的方式和阶段,我们国家目前在做的分为两种如下简略解读:

1、政策扶持导向 — 供给侧改革解决低效产业升级。

供给侧改革产业调整是非常成功的,去除落后过剩产能,放开人才流向产业升级和高价值产业中,在保留相关产业的同时提质增效,并且加强了相关产业的技术门槛、成本优势,放大了人才优势,还解决了新产业高价值产业的基础人才缺口,一举多得,简直完美。

2、教育改革分流 — 教育是产业链生态发展的核心基础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 + 特色高中 + 职业高中)和大学教育产学研,孵化高级技工类、工程师研究领域人才缺口,解决高价值产业攻坚解决卡脖子问题。

职业教育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职业技工的社会认可度,让所有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也是共同富裕的中间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拥有了可以创造收益的技能,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劳有所得

大学教育将逐渐专业化,拓展产业研究领域人才结构,着重攻克各项高价值产业板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整体升级,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链壁垒。

教育、人才、技术、产业、市场就形成了产业链生态有序发展结构,有了基础和发展要素,再加上中国现在打造的全产业链生态,未来可期啊!

知乎用户 贾宁 发表

尽可能吧。

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条产业链上,会生长出一个可以决定我们命运的,新世纪。

为什么要保护那些稀有的野生动物?是因为它们的基因。这些基因是未知的没有进行发掘的宝库,都是碳基生命,基因上的不同,太有价值了,这些不同的基因代表着无数未知的未来。未来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就会需要它们的基因拯救自己的生命。

说回全产业链。中国人受够了被别人掐脖子了,一百多年前是大舰巨炮,几十年前是狂轰滥炸,现在是芯片制造。

仿佛是越来越好了,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没有制造这些产品的能力,我们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选择全产业链,不光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的安全才是最值得拥有的产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应该会,但负担成本高。因为历史原因,重视安全属于底线和正确。将会成为新的闭关锁国,难以真正融入国际社会

知乎用户 简单鲸鱼 Li​ 发表

你可以肯定地说,是。

最多的人口(也许印度人口会超过,但中国能做到的事印度做不到,这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证明过多次了),最庞大的市场(这点上印度比不过,美国比不过),最庞大的生产力……

知乎用户 problem 发表

你首先要看到为什么中国要拥有全产业链,然后,中国在外部环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还有没有必要保存全产业链就得两看了。

知乎用户 柳翔天 发表

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知乎用户 LyuL 发表

最好是这样,因为是有短链优势的

知乎用户 爱水却不会水 发表

中国现在的全产业链是 14 亿人口的产业链。平均寿命按照 70 岁,平均每年 2000 万新生儿,从生到死。

70*2000 万 = 14 亿人口。目前中国的全产业链。

70*1000 万 = 7 亿人口。比美国加欧盟少 1 亿。你搞产业,最多搞美国加欧盟的。

70*500 万 = 3.5 亿。大概就是美国人类,你搞不起全产业链了,人口不够。重工业和轻工业,你放弃一个吧。

当然,这是科技不进步,和出生人口平均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实际情况,可能环境不改变,按照出生人口下降速度来看,别说出生人口掉到 500 万,掉到 100 万都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担心,也大可不比。自己想想中国人口从建国 4 亿左右怎么吹气球涨上来的。

未来怎么样,不好说。

知乎用户 冶心​ 发表

占个坑,下班再来答。

知乎用户 愿中华民族兴旺 发表

是的。

中国的工业会越来越强,有以下因素。

首先作坊式生产越来越难,直至淘汰。这是中国有意为之。但不是走美国产业化外流的老路。淘汰的是作坊式生产,不是淘汰先进高效率的大机械化生产。

其次,中国青年进工厂可以,但不再是从事机械式流水线作业了。在以后青年甚至中老年在工厂从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从事机械作业参数调教和运行监控;二是设备维护保养;三是产品研发。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厂员工人数,和有效提供人员高福利待遇。此外,我国完善的交通运输设施、产业链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再次,让产业线更长、组织更科学完整、竞争力更强大。中国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但人口基数庞大,如果朝大机械化生产方向发展,人员需求少,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一是拓展产业链,虽然中国有全世界产业链工业门类,但大多处于中低端,只有奋起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然后完善分工。让更多的人员流向研发、企业管理、以及服务,如企业产品推广、法律、财务、审计、营销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境外推广等;二是通过创造其他服务业,如互联网、娱乐、餐饮等各类服务行业来吸纳就业人员,注重情感服务、人性化服务;三是做好农业的安全和发展,实现大农业高效生产发展,农产品丰富多样竞争力强。

最后,目前来看血汗工厂还是有的,他们将越来越少,越来越难。这与目前因历史原因形成的低素质人员与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形成现状和趋势的矛盾。

中国目前打击课外辅导,可能少数有钱人通过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规避,但是大多数中国人会通过天赋筛选,进入不同的教育体系,比如技能、理工、理论、艺术、文体,中国会更完善教育和再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学习,职业培训会更发达,全社会形成终生学习的氛围,以后个个都是人才。中国所有产业链都应抓在手,都要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乎用户 KiKy 发表

工业和农业是基本盘,粮食哪怕发补贴赔钱也得保证种植面积,工业以后大概也一样,一些不赚钱但如同粮食一样重要产业,也得赔钱发补贴保证不停产不外流

知乎用户 珵觅 发表

答案是一定的。至少在可见的 20 年里是,一个 14 亿人口的国家 + 东南亚 + 日韩朝,保持完整的产业链是必须的。用教员的一句话是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再加上中国人独立自主的精神肯定是优先的。

那么给我们的有三个选择:

上策,保证完整的产业链,这个完整的产业链区域包含了东南亚和日本韩国,朝鲜,巴基斯担等全部区域。然后整合所有的亚洲资源和人口,形成真正的亚洲势力范围,借一带一路高速流通!这样格局和远见是更为宏大的顶级玩家。需要的是军事政治文化的绝对影响力!产业链分配也是在亚洲区域完成。

中策:自己保有完整的产业链。自己关门也可以自己玩。

下策:自己保留中高端的产业链,转移低端产业链到东南亚等其它国家。

上中下觉得怎么选才是最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能!因为根本没有全产业链,全产业链指什么?全代工产业链?真要做到全产业链我们至于在房地产和互联网上死磕?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全代工产业链也会逐渐走向衰败!

不要吹全产业链了!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很大,超英赶美不是过嘴瘾,放嘴炮,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追赶,自信是好事,盲目自信就是井底之蛙,正视差距奋起直追才是正事,网上蛊惑人民麻痹大意,不是蠢就是坏!

玻璃心匿了,不接受反驳,如果反驳请列出全产业链的核心科技,核心设备,知识产权究竟有没有掌握在手中?

吹全产业链的好好想想全产业链意味着什么?要是有全产业链了还至于被卡脖子?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08aFOR 发表

不看好,现在制造业就业全面劝退,不知道之后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常盘台派蒙 发表

对的,因为全产业链能保证中国在最恶略的情况下保证人民温饱以及国家战争机器的开动,当年戴旭狠批中国 gdp 都是狗的屁,因为不能转化为国防 gdp,一旦开战就会被掐死,现代化说白了就是工业化,有些高端的东西我们虽然没掌握,但是战时并不影响生产武器装备,人民损失的也只是一些享受上的物资,举个例子 byd 和平时期造汽车,疫情时期造口罩,战时绝对就能生产卡车子弹枪炮,这对一个大国来说很重要。

知乎用户 精神小妹 发表

一定是的。

原因很简单。

1. 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有能力为中国 14 亿人口提供足够的中低端产品。

2. 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愿意永远为中国 14 亿人口提供中低端产品。

3. 中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购买 14 亿人口所需的中低端产品的外汇。即使人民币是全球货币也不行,美国只有三亿人,都快顶不住了。

知乎用户 光翼 发表

首先人口也是一种资源,卖资源可是会上瘾的,其次后发国家想富起来多生孩子捡发达国家淘汰的劳动密集产业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日本韩国我国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再其次欧洲诸国日本韩国人口萎缩是因为他们的国家领土面积就那么大能承载的人口本身就是低于当前数量的,或者说他们的人口数量实际是过饱和的,最后计划生育四十年为的就是今天,为的就是我们的后代不用在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付出大量的劳动力换取微薄的薪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全又怎么样,技术又不在,醒醒好不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高智能化想都别想

除非真想看到每个人都是蝼蚁

知乎用户 李冯 发表

产业链需要劳动人口 换句话说 贱民 印度很多贱民

有贱民才能工人比机器便宜 工人有钱赚 资本不用想着升级 但等印度工人有钱以后 花了那么大代价 结果儿子去掏大粪 转换比不合算吧 那还生个屁 等印度人发展到生个屁的时候 印度有全产业链也得歇着

知乎用户 朱怕虎 发表

从 50-100 年的时间段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人口才行,要维持各行各业的人才梯队,这需要足够的人口。除非人工智能大发展~

知乎用户 陶谢砍手​ 发表

如果我们足够乐观,相信我们必然实现产业升级,那就没有这个必要。首先搞清楚何为产业链,产业链是某个产业的价值在部门和空间上流转的这一过程。比如手机,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组装到营销最终进入消费,这一过程是一条产业链。

大量产业链研究显示其满足微笑曲线,即两头——设计,营销的价值高,组装生产价值低。中国如果执行全产业链政策,在工人的报酬很低时可以实现,否则只能靠无效的产业政策补贴才能使得手机价格有优势。组装等低附加的活可以外包到工资更低的国家来实现(发达国家的道路)。别觉着别国抢了饭碗,拿补贴产业的钱直接发给老百性消费比维持全产业链有时候有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懒汉日子过得滋润。我们养他们了,以后我希望东南亚非洲印度的朋友可以让我的孩子躺一躺。

另外很多人其实谈的不是全产业链,而是全产业。这个条件弱一些,即中国是否需要在从农业到服务业全部 150 多个部门保留产能。这实际上也很可能不需要(这也是个实证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即便考虑如今很热门的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安全问题,我国也只需要设计完整的产业链安全预警和产业链恢复机制就可以保证国家的产业安全。

产业升级之后,我们更多的是依照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全球布局产能。当然会设计一套预警,对于在欧美,日韩,澳等各国的布局都会在模型里不断评估其风险,超过一定临界值及时预警并启动配套的恢复措施。

人口和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如果只会保守得利用利用本国布局产能,那中国人过不上发达国家的日子,也无法扩大自己的影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就好比赚了钱全部换成现金埋家里的人一般发不了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建议改成:如何操资本家的心保全高性价比工人的持续供给

知乎用户 阴雨不及之处 发表

很难!原因不是某些答主所说的人口问题,而是科技发展的问题!网络上论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为止的发展趋势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越来越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需要的节点越来越多,在现阶段我国还有可能保持住,但是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下去呢?这个发展速度可比人口增长速度快多了!那么全产业链需要的人口就一定有超过我国人口规模的时候。

地球上的人口总量也总有一天会无法满足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那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什么情况就很难预测了…

知乎用户 清凉的风 发表

生育率越来越低,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假如真的保存全产业链,谁来干,谁愿意干?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1txLkD 发表

nothing last forever

知乎用户 开心小花 发表

按照目前的国策方向(莱茵模式),永远保存全产业链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是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发生根本性的重塑。先说为什么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发生根本性逆转的情况下,中国永远保存全产业链是可能的。这要从美国(盎格鲁 - 萨克森模式)这面历史的镜子中去找答案,美国当初为什么主导了好几轮产业转移,在国内实行去工业化?1)美国有美元金融霸权,可以利用美元周期满世界割韭菜,美国的三大市(证券、商品期货、外汇)就是印钞神器,既然躺着就能轻松赚钱,为什么要苦哈哈去搞利润薄的制造业呢?这是美国去工业化的内因之一。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初衷是为了打破美元霸权,避免被割韭菜,维持国家财政金融独立性,而不是为了取代美元霸权继续割韭菜。管理者既深知金融霸权是一把双刃剑,也知道中国不具备取代美元霸权确立新货币霸权的现实可能,美元霸权是二战唯一未被战火波及的全产业链美国在取得所有其他就大陆国家抵押品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管理者是要带着地球村居民征服星辰大海的,而不是在地球上争夺存量资源割韭菜。2)七八十年代中国普遍的识字率和低文盲率使得中国高素质人口成为大量产业工人的可能,而且广阔统一的中国市场叠加廉价劳动力,一个有要实现全面工业化决心的高效中央政府,这些都使得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后的最优配置。印度空有人口规模,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高效的中央集权,文盲率高、种姓制度羁绊,这些都使得印度永远只是一种潜力的代名词,而永远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实力。越南国情和民情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都有某种相似性,但越南人口规模和国家体量、市场规模和中国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虽然越南也曾被寄予厚望,被西方国家普遍看成下一个中国。总之,放眼全球,再也无法找到一群 10 级人口规模的踏实肯干、崇尚勤劳奋斗且拥有理想和抱负的高素质人群。3)守成大国对后发国家的压制和其构筑的护城河、壁垒。上个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经济崛起大有取代美国之势头,可惜日本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没有独立自主的内政政策,一纸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趴窝了 30 年。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美全面贸易战之前,就有西方国家隔三差五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诉讼,以环保、人权、中国威胁论等种种借口压制中国发展势头,中国能发展到今天和美国扳手腕纯粹是中国本身系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地位,加上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纵横捭阖,博弈而来。今天又有几个国家能复刻中国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独立自主发展精神呢?4)最糟糕的是,现在发达国家搞的新能源战略和碳中和战略,已经彻底锁死了非洲、印度等国家地区全面工业化之路。按照碳中和理念,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工业只能向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交易权,这对于既无资金,也无技术的落后后发国家,兼职就像三体人向地球发射质子,锁死了地球科技进步的路径一样。老实说这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当年也是经过高污染高能耗的粗狂发展阶段,才在今天积累起资本和技术优势,碳中和就是隐形的剥夺后发国家工业化的权利,不过还好中国已经在碳中和最终落地前积累起全产业链的优势。5)中国之所以坚持发展制造业和工业的莱茵模式,是因为包含高端制造业的现代制造业可以容纳的就业人口之多,能够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有序生产生存,而且不会产生较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美国总人口只有 3 亿,国内只需要保留少数航天、军工、生物医药这样的高精尖科技,辅之以割全世界韭菜的金融业(这些行业特点均是门槛高,容纳就业人口少),就能保证美国国家整体富庶,并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碾压性姿态,哪怕国家内部有大量铁锈地带的产业工人(这些人作为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具有竞争优势),需要以整个社会供养懒汉的形式去供养他们。但是中国不行,中国人口规模超过十亿,仅仅靠少数尖端制造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足以解决养活全部中国人乃至提供相对富庶的高品质生活,这就是中国与美国国情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知乎用户 竹书纪年 发表

现在珠三角有些工厂已经找不到人了,给介绍费都找不到,不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他们只能倒闭,还不如把这些低端产业转出去,我们掌握中高端,只要能卡他们脖子就行了,什么都想自己干,人家光进口你的东西,他的东西你却不要,人家干嘛跟你做生意?有顺差有逆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民币才能走出去啊。

知乎用户 安拉 发表

看看俄罗斯这次被限制的多惨,你有馒头包子就不敢漫天要价,你没鱼竿鲤鱼就敢卖鲍鱼价。

知乎用户 凝君 发表

这取决于怎么能否收到忠心的小弟,有小弟就能把一些产业转移出去。毕竟不是所有脏活累活都要自己做的,你说是不?

知乎用户 闪电 2 代​ 发表

啥叫全产业链?别整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自我感动好不好?就说芯片行业,啥时把那些测试软件、光刻机这样的东西整出来再来谈全产业链吧!

知乎用户 凯通 发表

肯定会的,要不这么多人口如何消化,低端还会用机器代替,用到人的地方更少了,没必要放弃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Axie 发展研究员 发表

关注吧,反正现在都爱考公务员,没人愿意进厂,没人怎么保存呢?

知乎用户 青出于藍 发表

资本只会流向获取利润最大化的地方,资本没有祖国,资本必然逐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键词:制造业全面升级 淘汰低端产能 限电 限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全盘承接中国的产业链

拥有全产业链的条件: 足够广阔的国土 × 十亿左右的人口 × 足够高的全民教育水平

将来,中国会将一部分中低端产业链分出去,分给世界众多有生产实力的国家,但中国仍不得不保留小部分。一来是为了自己安全,二来是这些国家吃不下这么庞大的产业链

知乎用户 低头捡钱 发表

会。

一直持续到万国来朝。再往后就不好说了。

。。。。。。。

极端情况下,一个螺丝钉一包卫生纸都得自己生产,哪怕是五十年代技术,也得有。

我见到的最老一个现行有效标准是 1974 年的一个橡胶材料,某国营厂归口,持续生产至少 50 年了吧。也没敢问他们给谁配套的,反正挺有意思的。

知乎用户 zxzSatan 发表

新科技革命爆发之前肯定如此,新科技革命爆发后不好说,因为谁也不确定新科技革命是什么样子。

如果新科技革命是在理论基础突破的前提下爆发,那新科技革命的红利应该可以吃很长时间。在技术及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制度也有可能面临巨大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极有可能转移部分甚至大部分中低端产业,全力公关高端产业。

知乎用户 李李 发表

中国会永远保持全产业链。

一般来讲,驱动产业链转移的是资本的逐利。产业链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基础原材料加工和能源电力供应。实际上国内的钢铁厂和发电厂都是微利或者亏本在保持供应。得亏是国企,不然早转移了。这事也只有中国干的出来。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很多,为啥他自己不做成钢铁了再卖,因为赚不了钱,甚至还会亏本。

资本主义国家决定了资本的逐利性。

这事就只有中国会干。

你把其他的产业转到其他国家去,一旦中国在电力能源原材料加工行业给你今天加价明天涨价后天限量供应大后天间歇性供应,你还干个屁。

产业链转移,想都别想,跟着中国赚点产业链下游的钱才是正道,比如越南。

知乎用户 行人 发表

现在人类面临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工业问题是,工业转移开始于 70 年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还不行。人工具有比较优势。而产业链的发展是用高级设备制造吃喝穿用各种东西。没有高端低端的分类,只有是否可以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差别。

知乎用户 别讲了 别讲了 发表

你去问问上一辈吃苦耐劳的工人,他们愿意自己孩子继承他们的衣钵么

你去问一问上一辈吃苦耐劳的工人的子女,他们愿意自己和父辈一样么

知乎用户 yanrenzhang​ 发表

如果中国处于弱势,那就没办法,只能用笨办法苟一下,自己家里都备着。如果强势,那就不必如此,想要啥就去外面拿,不给就揍他丫的

知乎用户 寒山 发表

必须保存全产业链!

首先有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历史教训;

其次有 2020 年新冠肺炎的冲击,全产业链是中国有效应对这次突发事件的客观基础;

再次有美国对中国打压的现实压力,全产业链恰恰是中国有效反制美国的优势,而且这一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知乎用户 Michael 发表

不可能的…….

随着人工费上涨,低利润低附加值制造业都会被转移出去或者主动转移出去。

这是经济规律,我们嘲讽欧美的一幕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知乎用户 猫听途说 发表

全产业链其中备受争议的还是低端制造业,所以先说一下为什么要保留低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一般是指低附加值的制造业,日用品行业。而且因为低端制造业技术含量低、附近值低、高污染、属于高排放的工业化初期的产物等等种种缺陷而饱受诟病。特别是跟高端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相比,低端制造业一直都属于夕阳产业,属于产业升级和替代的重要对象。但是,个人认为,低端制造业也有很多优势是高端制造业无法比拟的。首先,就是大量就业机会,因为低端制造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这些企业所需的劳动力一般不需要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但是,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存在着这些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也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来消化,同时也可以给社会增加财富。其次,低端制造业也是社会必需品生产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是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这其中肯定也包括了低端制造业。特别是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的产业链经常出现断供现象,这更能体现了我国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优势,可以随时保障国内的各种需求。最后,很多低端制造业也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向中高制造业转型,但是需要时间和技术发展,也需要按照市场规律逐步进行和推进。

相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低端制造业也会不断提升技术与效率,越来越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化。所以说,我国将长期保存全产业链,但不会永久保存。

知乎用户 卡乜 发表

看收入 等人力成本涨到无利可图就会转 农业除外

知乎用户 路过炊烟 发表

我们已经在快速的去工业化,可能几十年后工业体系就不全了,哪可能永远保持?

人口是第一位,中国一线的劳动人口在急速下滑,即使每年有上千万新新人类,大家也不愿意从事低端,脏乱差的制造业了。 最明显的感觉,制造业中 30 岁以下的人比例很小了。 社会中所谓某工,某高级技师 地位等同农民工。

知乎用户 bridgefox 发表

想啥呢,搞碳交易,以后传统制造业还得向外转移

知乎用户 模范震荡 发表

没必要非得保存全产业链,我们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弱弱的,抓住关键节点,不要只局限于中国,打造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我们的目标。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VwnJdk 发表

如果能发展到美国一样的高度加上人口大规模减少了就不需要啊,低端的可以像美国一样给穷国做,自身发展服务业金融业高端科技就行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全产业链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题主你知道你在讨论什么吗?

现在元宇宙整条产业链都被封杀,你哪来的全产业链?

知乎用户 uwen​ 发表

不会的,再过二十年招不到那么多工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高端商用 CPU 做出来了吗?

啥就全产业链了?

知乎用户 关山月 发表

不能保存,如果不想绝种和违背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的话和补贴破产的话,未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产业链不是一个国家能承担的,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一定能满足这个产业链。

资本主义是追求利润的,人口的减少,工资的腾飞,是必然的,世界上有工资更低的地方,这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当然也可以强力压低工资,人力违背自然规律,这个可以参照上个世纪的苏联。还有就是补贴,这个补贴来自于别的地方,但是过时的产业带来不了利润,还带来了骗补贴的人。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化,事实证明,有时候机器还真干不过便宜的人形机器。

产业链是世界的,它的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它的消费也来自世界,它的成果也必须要播撒于世界,这不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那必须的, 一个微信包含所有软件

下一步, 一家公司包含所有产业

华为肯定首当其冲

知乎用户 西风急雨​ 发表

其实有两个国家能替代中国

那就是印度和巴西

理论上来说,我们最终也会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走向 “产业转移” 的路

但现实嘛……

知乎用户 ffffs 发表

从没有过,何谈保存

知乎用户 吾栖之肤​ 发表

不可能也不需要,用翟东升老师的话讲,就是中国不可能把全世界的活都干完了,要给朋友们一口饭吃,只需要保留产业链关键节点和特殊领域全产业链即可。

知乎用户 标签收集 发表

能,引进东南亚人并大幅压低工资

知乎用户 得你个当 发表

全产业链不代表就不进口了,原材料比如石油,矿石,我们生产的不够所以要进口。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进口同类产品,比如国产车越来越多但是奔驰宝马也依旧要进口。

全产业链除了对国家来说是世界工厂外。队伍广大工人也很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端人才进高端产业拿高端工资,技术工人进技术岗位拿技术工资,广大一般工人能充足就业养家糊口,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弱病残的也可以进低端岗位拿一份生存下去的工资。这样各种不同的人都有工作,能过日子,也能产生 GDP 和缴税,这样的社会不好么,只要工作就饿不死,不好么。

知乎用户 梁帝 发表

我国人口足以支撑高中低全领域的工业生产,有活干总比没活干

知乎用户 蜗牛先生 发表

不会的,淘特低端产业链,升级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

知乎用户 大熊星座 发表

中国太大了,人口太多了,中国会尽量保存全产业链,即使有转移也只会转到听话的小弟手里

知乎用户 阿豪论市 发表

中新网 5 月 24 日电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 24 日介绍,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也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这也是今年提出来 “六保” 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 月 24 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秘书长丛亮、副秘书长赵辰昕介绍扎实做好 “六稳”“六保” 工作,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记者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造成很大影响,一些国家加大了对企业的回流力度。我的问题是,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将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未来如何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丛亮表示,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着纾解企业的困难、畅通供应链循环、支持产业链的协同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的复工等方面,精准有力地出台了八个方面 90 项政策措施。

  目前来看,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政策效果正在显现,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发电量的统计最能说明问题,据行业统计的发电量,3 月份同比下降了 4.6%,4 月份同比增长 0.3%,目前 5 月份前 20 天同比增长 5.2%,比 3 月份提高了接近 10 个百分点。

  丛亮指出,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显著增多。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也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这也是今年提出来 “六保” 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在巩固和拓展国内的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将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不断提升竞争力。

  一方面,要全面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的力度,落实已经出台的财税、金融、社保、用工、房租等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出台,而且已经明确很多政策要延续到年底,关键是落实到位,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稳定生产、渡过难关。围绕着重点产业链和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疏通难点,聚焦龙头企业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业、生产销售和供应,以及大中小企业的整体配套、全面复工达产。有的大企业复工比较快,但小企业没有复工,也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循环,只有大中小协同,才能全面达到复工和复产。同时,要优化供应链的体系,协调国内国际的物流资源,确保铁路、航空、海运等物流大通道畅通。

  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要巩固传统的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的地位,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开展数字化的转型行动,鼓励企业推进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灵活应变和协同能力。同时要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和增长极。

  丛亮强调,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绝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国际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尽快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推动产业运行回到正常轨道,促进经济社会系统实现动态循环、健康发展。中新网 5 月 24 日电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 24 日介绍,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也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这也是今年提出来 “六保” 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 月 24 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秘书长丛亮、副秘书长赵辰昕介绍扎实做好 “六稳”“六保” 工作,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记者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造成很大影响,一些国家加大了对企业的回流力度。我的问题是,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将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未来如何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丛亮表示,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着纾解企业的困难、畅通供应链循环、支持产业链的协同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的复工等方面,精准有力地出台了八个方面 90 项政策措施。

  目前来看,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政策效果正在显现,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发电量的统计最能说明问题,据行业统计的发电量,3 月份同比下降了 4.6%,4 月份同比增长 0.3%,目前 5 月份前 20 天同比增长 5.2%,比 3 月份提高了接近 10 个百分点。

  丛亮指出,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显著增多。我国已经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也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这也是今年提出来 “六保” 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在巩固和拓展国内的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将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不断提升竞争力。

  一方面,要全面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的力度,落实已经出台的财税、金融、社保、用工、房租等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出台,而且已经明确很多政策要延续到年底,关键是落实到位,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稳定生产、渡过难关。围绕着重点产业链和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疏通难点,聚焦龙头企业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业、生产销售和供应,以及大中小企业的整体配套、全面复工达产。有的大企业复工比较快,但小企业没有复工,也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循环,只有大中小协同,才能全面达到复工和复产。同时,要优化供应链的体系,协调国内国际的物流资源,确保铁路、航空、海运等物流大通道畅通。

  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要巩固传统的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的地位,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开展数字化的转型行动,鼓励企业推进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灵活应变和协同能力。同时要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和增长极。

  丛亮强调,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绝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国际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尽快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推动产业运行回到正常轨道,促进经济社会系统实现动态循环、健康发展。
作者:佟明彪

知乎用户 阿斯兰 发表

保存产业链不等于必须占有全产业链,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成功的工业化政策既不是占有全部产业链的铺摊子大包大揽的行为,也不能是占据高端转移低端然后压榨它国的行为。

转移富余产能,提高稀有产能,保障基本产能,合理分配上下游利润,这才是最合适的产业政策,也是一带一路的宗旨。

当然,这很难,而且西方明显也不愿意接受。

知乎用户 爱分析的老实男 发表

我赞成保存

那谁去打螺丝,装配件,30 天 2 休每天工作 10(不算午休) 小时以上月入 5k 呢?

知乎用户 神经蛙 发表

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一个国家尽可能保证全产业链的全国产化,这是必须的。

但是,随着中国物价的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我们需要的是产业升级,逐步淘汰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这些产业不得不转移到国外,比如非洲,东南亚去生产,而留在国内的将是高端制造业。

全产业链是分高端低端的,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高端制造业,但是低端的我们一样离不开,不是因为他是低端所以我们就不需要了。但是发展的趋势就是让这些低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向低劳动成本地区转移,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也是无法改变的。这部分转移的低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生活必须的,大多是日常用品,所以如果供应出问题,会大范围影响到国内的生活。但是在和平时期,高昂的生产成本又不适合在国内生产,很矛盾。

高端制造业本来就是少数,也很赚钱,又受到国外的垄断封锁,也只能国内自己研发,想买也买不到,这样国内就必须有自己的全产业链,才能生产。

知乎用户 斌哥读智造 发表

全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明显不是保出来的,担心啥?

by 斌哥读智造

知乎用户 小木屋里的大叔 发表

丶中国若是永远走资本主义路线就不会永远保存全产业链的!因为资本家是驱利的,只要是有利可图有钱赚是没有国界和国家概念的!不要期待资本家会发善心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思维!

知乎用户 小哆同学爱吃甜饼 发表

不会

万事有盛有衰

产业链也一样的

现在城镇长大的孩子根本不会进厂,更不用说以后

而且世界上还有生活相对困乏的人,需要基础产业。

迟早要移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取决于把产业迁到这里来的其它郭嘉

知乎用户 无双 发表

低端产业链是一定会转移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到了一定水平,低端产业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对我们更有利。

知乎用户 马面狐​ 发表

保存产业链的基本要求是它被需要。如果一条产业链造出来的东西是没人要的,都是废物,那这条产业链就毫无价值。把工艺记录下来就已经是极限了。

知乎用户 我老婆超美 发表

不可能的,因为目前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细分程度下,只有中国这么多的产业人口才可以勉强维持全产业链,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维持全产业链需要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中国目前年出生人口只有三十年前的一半的。

知乎用户 阿狗 发表

知乎用户 财经 183​ 发表

我的答案是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个目标,现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所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即向上下游延伸链条,实现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说简单点,上游原料厂商我要干,下游销售我也要干,中间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我也要占。对企业来说,能实现全产业链固然很爽,但是并不简单。

对企业来说,全产业链意味着多环节,多种类,多功能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对管理的要求极高。而且全产业链自成生态体系,包括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关联企业,形成一种 “产业共同体”。

全产业链的关键是技术。保持技术创新的活力,才会维持全产业链的运行。特别是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全球供应链中,更需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知乎用户 kiroyou​ 发表

1. 产业链转移从 08 年就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现在东盟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 中国是开发中国家。

3. 许多商人在越南遇到了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很常见的行为,导致他们放弃越南回到中国。

知乎用户 祝家庄 发表

美国可以产业空心化因为美国每年从世界吸收大量的智力资源,创造足够的财富,把另外 70%的人推入服务业仍能够平衡。中国目前恐怕还不行。但是随着产业技术升级,某些产业仍然没必要保留在国内,除非为了国家安全考虑必须保留部分份额,因为有些产业的环境人力成本开始大于运输成本以后,在市场指挥棒下必然寻找最佳产地。

知乎用户 幸运专家 发表

什么时候我们拿到世界主导权了,加上新的高端产业创造了大量岗位,自然可以有序转移出去。目前吗,西北同胞还吃草呢,先解决自己的温饱再说了。

知乎用户 小小杰的父亲 发表

不会,没必要,美国的问题是转移的太多了。事实上,只要把核心的,关键的,还有工资是不高但能创造很多岗位的留下,其他转出去没问题的。现在好多工作岗位虽说容纳很多人,但是利润实在太低,比如低端制造业,这个未来肯定会转出去很多的,不转出去就是死路一条。

知乎用户 孤魂刺客 发表

还是多想一想自己 35 岁退休后的生活吧

知乎用户 HHHH 发表

这里有一个悖论。

只要年轻人不愿意进厂工作,中国就不能保存全产业链。

但不拿到全产业链,根本提供不了那么多工作岗位。

以后更有可能出现的是社会生产力和失业率双高。

或者是强行创造岗位,将大部分人用福利养起来。

知乎用户 脾气不好怒了就骂​ 发表

我觉得难。

工人钱太少了。

现在可以靠人口红利。过了二三十年后怎么办。

要么发展机器人,要么提高工人待遇。

不然凭什么要我们的孩子继续干苦活累活。钱还少。

现在的结婚率和生育率都在下降,大多数普通人都想明白了。我自己这代吃点苦我认了。下一代最多养一个。有些条件不太好的。一个都不愿意养。

知乎用户 心灵 发表

世界不是静态的,未来的事谁也无法预测,但是当下肯定不会主动放弃任何产业链

知乎用户 CHI sqmist 发表

保存全产业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国家独立的支持。

但是在国家追求更高质量 GDP 的战略要求面前、在人们追求更高利润的社会需求面前、在人们厌恶重复低效体力劳动的朴素期望面前、在人口红利逐渐转化为人口负担的无奈现实面前:

能不能有效地保存全产业链:就看第四次和第五次工业革命能不能把低效、低利润、高劳动强度产业的劳作自动化、智能化了。

如果做到了,那么 OK,我们就能成功地保存全产业链。

比如说美国农业高度发达。虽然农业的利润率很低,但是因为机械化程度高,从事土地作业的人口相对少,所以划到个人,收入也还是可以的。

知乎用户 铜钱世道​​ 发表

这个不好说:看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科技创新、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链短期不会收缩。

时代进步来看,产业升级是主流。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经济建设为产业多元化,提供发展创新动力。

所以,全产业链是否会保全,不能一概而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制造业为什么利润这么低?

知乎用户 霍华德​​ 发表 @冷哲 的回答我很赞同,基本原理就是人无我有,我有壁垒形成垄断,才能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上面是基本原理,下面结合中国特色。 盾构机是中国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把售价七亿的国外盾构机打成了 5000 万的白菜价。中铁 …

如何看待逆全球化?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逆全球化是短时期内产生的一种现象,但是不会持续很久。 因为全球化是有经济理论作为支撑的,民族主义可能在某一个时期有影响,但是不会扭转大格局,全球化的理论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很多东西被甩锅到全球化了。 举个例子, 以美 …

如何看待日本政府鼓励日本企业搬离大陆?

知乎用户 发表 近日,日本花22亿鼓励企业搬离中国,担忧供应链过度集中,3成日企支持!这种情况下,国内制造业产业链会受影响吗?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重要更新】这个题目就不成立在。经济产业省发布申请细则,特定国、转移、回归这些词儿全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