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怎样看待鲁迅这个观点?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闰土猹迅 发表

这个观点就是想要汉字拉丁化,其理由就是汉字的学习成本太高,通过拉丁化降低成本、普及教育,具体的一些做法是从地方方言拉丁化再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汉字拉丁化。今日来看这个观点自然是错的,但很多人还是对汉字拉丁化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一提汉字拉丁化就只想到鲁迅,搞得好像鲁迅是把很多精力放在这上面一样。对汉字拉丁化的提法还是要看钱玄同、瞿秋白,这俩人一个是章太炎的弟子,一个是共产党员,有学识、有能力,比鲁迅在汉字拉丁化上的影响更大。这种想法也不仅在 “新式” 人物中流行,像蔡元培、孙科等人也赞同过。


具体的资料:

如何看待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四,你所谓 “五胡中国化…… 满人读汉文,现在都读成汉人了” 这些话,大约就是因为懂得古书而来的。我偶翻几本中国书时,也常觉得其中含有类似的精神,——或者就是足下之所谓 “积极”。我或者“把根本忘了” 也难说,但我还只愿意和外国以宾主关系相通,不忍见再如五胡乱华以至满洲入关那样,先以主奴关系而后有所谓 “同化”!假使我们还要依据“根本” 的老例,那么,大日本进来,被汉人同化,不中用了,大美国进来,被汉人同化,又不中用了…… 以至黑种红种进来,都被汉人同化,都不中用了。此后没有人再进来,欧美非澳和亚洲的一部都成空地,只有一大堆读汉文的杂种挤在中国了。这是怎样的美谈!
五,即如大作所说,读外国书就都讲外国话罢,但讲外国话却也不即变成外国人。汉人总是汉人,独立的时候是国民,覆亡之后就是 “亡国奴”,无论说的是那一种话。因为国的存亡是在政权,不在语言文字的。美国用英文,并非英国的隶属;瑞士用德法文,也不被两国所瓜分;比国用法文,没有请法国人做皇帝。满洲人是 “读汉文” 的,但革命以前,是我们的征服者,以后,即五族共和,和我们共存同在,何尝变了汉人。但正因为“读汉文”,传染上了“僵尸的乐观”,所以不能如蒙古人那样,来蹂躏一通之后就跑回去,只好和汉人一同恭候别族的进来,使他同化了。但假如进来的又像蒙古人那样,岂不又折了很大的资本么?

知乎用户 盛世美颜贾队长 发表

有没有一种可能,鲁迅反对的是烦体字?

附原文: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僻的 “薑” 字,或一个“鸞字,到方格子里面去,也得要花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目前,新文字运动的推行,在我国已很有成绩。虽然我们的政治当局,已经也在严厉禁止新文字的推行,他们恐怕中国人民会聪明起来,会获得这个有效的求知新武器但这终然是不中用的!我想,新文字运动应当和当前的民族解放运动,配合起来同时进行,而进行新文字,也该是每一个前进文化人应当肩负起来的任务。

知乎用户 sinux 发表

这句话并不是鲁迅自己写的.

原文出自发表在 <救亡情报> 报章上的一篇采访

照录如下

前进思想家——鲁迅访问记 《救亡情报》记者 芬君
满怀着仰慕和期望的情绪,去访问我国前进思想家鲁迅先生。
在一个预约好的场所,他坐在那里,已经等了一刻多钟。一见面,我就很不安地声述因等电车而延过时刻的歉意。他那病容的脸上,顿时浮现出宽恕的而又自然的微笑,对我说:“这是不要紧的;不过这几天来,我的确病的很厉害,气管发炎,胃部作痛,也已经有好久居家未出,今天因为和你是预先约定好的,所以不能不勉强出来履约。” 听了他这些话,已足以使我内心深深的感动了!
谈话一开始,首先问他对于去年 “一二 · 九” 以来全国学生救亡运动的感想。他鼓起浓密的眉毛,低头沉思了一下,便说:“从学生自发的救亡运动,在全国各处掀起澎湃的浪潮这一个现实中,的确可以看出,随着帝国主义者加紧的进攻,汉奸政权加速的出卖民族,出卖国土,民族危机的深重,中华民族中大多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已经觉醒的奋起,挥舞着万众的拳,来摧毁敌人所给予我们这半殖民地的枷锁了!”学生特别是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中感觉最敏锐的前哨战士,因此他们所自发的救亡运动,不难影响到全国,甚至影响到目前正徘徊于黑暗和光明交叉点的全世界。再从这次各处学生运动所表达的各种事实来看,他们已经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在民族解放战争前程一切明明暗暗的敌人,他们也知道深入下层,体验他们所需要体验的生活,农民工人加紧推动这些民族解放战争的主力军。在行动方面,譬如组织的严密,遵守集团的纪律,优越战术的运用,也能够在冰天雪地中,自己动手铺设起被汉奸拆掉的铁轨,自动驾驶火车前进,这一切,都证明这次学生运动,比较以前进步得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缺憾和错误,自然还是有的。希望他们在今后血的斗争过程中,艰苦的克服下去。同时,要保障过去的胜利,也只有再进一步的斗争下去;在斗争的过程中,才可以充实自己的力量,学习一切有效的战术。
其次,我问道全国救国团体最近所提出的 “联合战线” 这问题。他很郑重的说:“民族危机到了现在这样的地步,联合战线这口号的提出,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我始终认为在民族解放斗争这条联合战线上,对于那些狭义的不正确的国民主义者,尤其是翻来覆去的投机主义者,却望他们能够改正他们的心思。因为所谓民族解放斗争,在战略的运用上讲,有岳飞文天祥式的,也有最正确的,最现代的,我们现在所应当采取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呢!这种地方,我们不能不特别重视。在战斗过程中,决不能在战略上或任何方面,有一点忽略,因为就是小小的忽略,毫厘的错误,都是整个战斗失败的源泉啊!”
接着,他谈到文学问题,他主张以文学来帮助革命,不主张徒唱空闻高论,拿 “革命” 这两个辉煌的名词,来抬高自己的文学作品。现在我们中国最需要反映民族危机,鼓励战斗的文学作品,像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 等作品,我总还嫌太少。在目前,全中国到处可听到大众不平的吼声,社会上任何角落里,可以看到大众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的斗争鲜血,这一切都是大好题材。可是前进的我们所需要的文学作品的产量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如中国青年对文学修养太缺少,也是一端;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在汉字太艰深,一般大众虽亲历许多斗争的体验,但结果还是写不出来。
话题一转到汉字上来,他的态度显得分外的愤慨和兴奋,他以坚决的语调告诉我:“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僻的 “薑” 字,或一个 “鸞” 字,到方格子里面去,也得要花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目前,新文字运动的推行,在我国已很有成绩。虽然我们的政治当局,已经也在严厉禁止新文字的推行,他们恐怕中国人民会聪明起来,会获得这个有效的求知新武器,但这终然是不中用的!我想,新文字运动应当和当前的民族解放运动,配合起来同时进行,而进行新文字,也该是每一个前进文化人应当肩负起来的任务。他扶病谈话,时间费去半小时以上。谈话时热烈的情绪,兴奋的态度,绝对不像一个病者,他真是个永远在文化前线上搏斗的老当益壮的战士!这次访问所给予我深刻的印象,将永恒的镌铭在我的脑际。
临别时,我还祝颂他早日恢复健康,目送他踏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细雨霏霏的街头。
(本文抄就后,经鲁迅先生亲自校阅后付印)

![](data:image/svg+xml;utf8,)

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假借鲁迅之名, 原文作者写了一篇澄清

这篇文章的关键在这里

很含蓄的说明一件事: 有删改, 是否真的经鲁迅审阅过, 作者并不知情.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鲁迅最后的岁月里曾经表达过一个意思: 他虽不情愿, 但默许左翼拿他当枪使. 有一些文章甚至不是他写的, 他也没否认. 比如李何林周扬他们.

最有名的是冯雪峰, 明确的有两篇:《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他读给鲁迅听完,鲁迅除了签上名,不置一辞。但鲁迅在编订本人作品时,特意将这两篇代笔文章排除在外。

《救亡情报》上这篇专访究竟能多大程度上代表鲁迅在 1936 年的真正想法, 难说得很.

知乎用户 LEE​ 发表

站在现在

指责过去的人的一些 “过激” 言论

是很傻的一件事情

属于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要是生活在那个时代

也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

汉字在那个时代

确实是开启民智,发展科学的一大阻碍

原因就是

无法使用工业化新技术

让文化廉价快速的传播

而这帮文化人,感受最甚

首先是码字

当时的西方,早早就用上了打字机

中国人要写东西,还是只能用笔

为了方便给别人去校对,排版印刷

所以要尽量写的清晰标准

免得无法辨识,引发错误

当时的中外人士人

也确实有人努力改善这个情况

不过都失败了

比如一个外国传教士在 19 世纪末发明的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光看图片就知道这是个几百斤的玩意

由于尺寸太大,这个大玩具很明显没有办法推广

后来又开发了比较小的几个款式。。但是也都是大几十斤的玩意

依旧操作复杂,费时费力,还废眼神

而且字库数量有限,很多字是打不出来的。。

一个文弱的老先生,拿这玩意写完一本书

估计麒麟臂是能练出来的

金刚孔明那种

![](data:image/svg+xml;utf8,)

看着老外用的,小巧,轻量的打字机

老先生们的怨念可想而知

人家可以一个包提着,去海边,去山上

诗意的创作

你这边搬动就要找几条壮汉

效率还不如手写

于是中文打字机的小型化尝试就开始了

其中最出名的是林语堂

这位先生花了十几万美元(当时的十几万美元啊。。。到 40 年代都够买好几架最先进的战斗机)

搞出了这么个玩意

明快打字机,IBM 好像还买了授权

但是由于过于复杂,故障率极高,而且还是很多字无法打出

最终还是没能推广开来

一直到建国后,中文打字机还是各大单位的专属

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操作使用,无法在民间推广

中国人敲键盘写中文,一直到电脑时代五笔发明,才成为了可能

那是 90 年代的事情了。。。

中国的文人,看着外国同行流口水,流了最少 100 年。

其次是印刷

和码字比,印刷才是真正的地狱难度

在铅活字印刷时代

汉字的印刷成本和效率也是输拉丁文一大截

首先是硬件成本

英文 26 个字母,也就分个大小写

中文常用字就好几千

这就意味着中文印刷厂需要准备更多的字

一旦某个字用完了,就抓瞎了

如果你看过 80 年代以前的老书

就会发现,经常有某个字和其他字

从字号到字体都不一样的情况

不用疑惑。。。就是这家印刷厂,这个字体的这个字用完了

只能抓其他字体里的字来顶缸

再来是人工成本

西方排字工,就算遇到不认识的字

会拼写就行。。照着底稿拍上去就行

中文印刷的排字工,对于文化的要求极高

字是必须全部认识才行的

就算你能靠偏旁部首去字库找,也要比对好一会才找的到

在那个完全文盲率超 8 成的年代

找一个认识几千字的人来干排字工这种体力活

必须是高薪才行啊。。。

还有排字效率

由于中文字数多,很多科技辅助都用不到

比如最基础的排字架(这玩意还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

就是一个以旋转的架子

里面放着备用的铅字

方便取字

西方排字工 26 个字母,分大小写

52 格,加上标点之类的

完全可以做到站在原地就把活干完了

中文排字工

排字架也无法满足全部需求

一本书动辄用几千个单字(注意,是单字)

还是必须经常往字库跑。。。

手工排版本身就不占优势了

后来更是被科技进步降维打击

20 世纪初前后,西方发明了自动排版机

连活字都不需要预先制备了

排字工坐在机器前面,在键盘上打字

机械装置直接将金属溶液加工成活字

冷却后自动排列在字盒里

敲完键盘,排版就完成了。。。那叫一个轻松写意

这玩意,中国也是从 1920 年代开始攻关

但依旧由于技术问题,无法推广使用

一直到改开时代才诞生。。而且还不是自动铸造的

仅实现了机械拣选

依旧需要提前准备备用字

又是一个一百年。。。

到 90 年代,电脑输入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推广

终于让汉字摆脱了这些劣势

也让汉字拉丁化的讨论,最终走入了消亡

这几年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

这个话题又被拿出来鞭尸

但是讨论的方向却是

“废除汉字是不是没有民族自信” 这样的角度

引发了很多人对那个年代的学者的攻击

我就想说

假如你的毕业论文

你必须手写,你们学校的留学生可以用电脑

原因是因为人家用的拉丁字母

而你用的是中文,没办法用电脑

你会不会很火大。。。

会不会觉得汉字拉丁化,是个好主意。。。

————补充————

汉字拉丁化议题

在建国后也一直持续

比如汉语拼音

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发明出来的

在 70 年代末

汉字拉丁化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是因为电脑的普及应用

汉字再一次面临极其尴尬的处境

没有办法在电脑上使用

80 年代初,五笔输入法被发明

算是解决了汉字输入法从无到有的问题

但是依旧有较高门槛

就是你必须先学会,记住一整套

现在看来非常复杂的拆字输入方式

(个人小时候在学校学过,学的不上心,到最后都打不出几个字)

到 90 年代,拼音输入法被发明

(国产的清华紫光输入法好像是 99 年面世)

算是彻底终结了汉字的现代应用门槛

知乎用户 linxiao geng​ 发表

伟人也有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这没什么。无须为尊者诲。

知乎用户 甩锅大魔王 发表

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 评价一个人一定要把他放到他的时代里

知乎用户 Simon 发表

就是想开个窗,于是就说把房子拆了吧。这个逻辑鲁迅自己讲过的。

知乎用户 Loquat-Honey 发表

我阅读而比较熟悉的几个作家文人或知识分子:胡适,鲁迅,林语堂,梁实秋。

这四个人都算有些文字天分,但不能说是第一流或最高一档。

胡适发起的新文化运动,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林语堂那时候在清华当教员,迎接胡适归来。梁实秋还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生。他们不算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最多是有所体会感受。

1909-1917,胡适留学时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时还在美国。

1919-1923,林语堂留学四年,美国-法国-德国。因为官费停了,所以要去欧洲完成学业,拿的语言学博士。

1923-1926,梁实秋留学三年,本来可以五年,但惦记结婚所以三年就回来了,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文学专业,好像是硕士。

林语堂回国在北大等学校任教,和语丝派混在一起,姑且算 1924 年作为作家身份出道,1927 年他就完全脱离教职成为专业作家。

梁实秋一直是学校生活,读书 - 留学 - 教书,生活经历比林语堂略微平淡。据我所知两人没有交往。梁实秋学生时期喜欢王尔德文笔,后来接受白壁德影响,趋于理性稳健,远离颓废。

胡适不喜欢” 骈俪四六 “,梁实秋都很不赞同。林语堂在哈佛跟白壁德学,但他喜欢克罗齐美学观,坚决不接受白壁德人文主义。吴宓很喜欢白壁德,认为当代孔子。林语堂回国后,狂看中文典籍,因为进大学就少看中文多看英文。35 岁左右发现袁中郎,自认是”性灵 “” 道家 “” 公安派“这一路。

鲁迅是虚无主义者,接受国外思潮主要是尼采超人哲学托尔斯泰人道主义,但是理解的不够正确和深入。

同时代的陈西滢、徐志摩、郁达夫等人阅读较少,暂不列入。

曹聚仁、苏雪林这种鲁迅死后评价较多的作者,有所阅读,但这里也不涉及。

1925-1926 年,鲁迅和现代评论派打笔仗,标志着鲁迅和新文化运动闹翻。胡适逐渐不想弄文学,交给梁实秋朱光潜等人弄了,请梁实秋去北大(当时梁实秋在青岛教书)。我见过那封信件,感兴趣可以去看。

四个人的文艺观可以比较一下:

胡适 1918 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1920 年 10 月

鲁迅的文学观,认为文艺改造大众的精神,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梁实秋的文学观,认为文艺表达永恒人性,不相信阶级斗争和美学原理解释文学。

林语堂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似点心,不妨精雅一些。

这四个人的文字特点:

胡适提倡白话文,这和他本人的特性也有关,他的文字犹如白开水,文采不足,清楚明白。

梁实秋的文笔,他自认早期经常学习胡适的文风,但自陈比较杂乱。他脑中没有哲学成分。曹聚仁的观点,梁实秋的小品文熔铸东西比胡适还高一筹。我把他的雅舍小品和王小波杂文放在一起,我也说不清是否合适。

林语堂的文笔,喜欢文言里的白话,不喜欢白话里的文言。他推崇” 语录体 “。他写过很多谈论文章写法和文字语言的文章。

林语堂:《语录体举例》

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

鲁迅的文笔,按梁实秋的观点,” 简练而刻毒 “。

我收集归纳许渊冲阅读鲁迅著作的感受体会和评价应对:

许渊冲中学大学时期阅读鲁迅杂文译著感受反应收集归纳


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翻译理念各发一篇文章略作表示:

胡适 1928 年 12 月 29 日写给梁实秋的信,讨论徐志摩翻译曼殊斐儿小说

梁实秋 1933 年与鲁迅论战文章截图(可以先看《欧化文》一篇)

林语堂:《论翻译》

据我感觉梁实秋的翻译理念是 “信达”。我没研究过梁实秋译文,但据许渊冲说,莎士比亚译文读起来不像名著,朱生豪的才算。姑且认为梁实秋翻译没有发挥译语优势。

林语堂的这篇「论翻译」是 20 年代末写的教材,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没有影响。我不知道鲁迅看过没有,即使看过估计也不认同。我认为水平不低,虽然还不如许渊冲的翻译理念激进深刻全面自觉性强。

胡适的翻译,我研究不多,就不谈了。

鲁迅是 “硬译” 的祖师爷,水平高低自己判断,影响好坏有目共睹。


知乎用户 精中之剑 发表

只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日军大炮一响,就张惶失措带着女人往日本租界里逃,乞求日本刺刀的保护去了

设想一下,今天乌克兰人民要都是这德性,乌克兰还能存在于世界吗?

知乎用户 列兵阿廖沙​ 发表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讲中文拉丁化的看法固然激进而不切实际,但要以当时的视角看待,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 “孔家店” 为代表的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守旧思维不是一场并不彻底的辛亥革命与一场知识分子领导的五四运动能轻易撼动的,20 世纪 20 一十年代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的呼声风起云涌,与之相对的保守的顽固的势力也甚嚣尘上,不时出现某大员参拜文庙、某某要求小学教授四书五经等开历史倒车的新闻。

所以鲁迅反方向的激进是可以理解的,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打出反对孔子的口号,那是因为孔子的学说已经被封建统治者修正篡改按照他们的意志解读与使用了,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势力奴役人民的工具,喊打到孔子,是要挖坟掘墓打倒孔子本人么,不是,这样喊的目的是要打倒接着孔子学说名义行不轨之事的封建道学家。

汉语文字本来可以用白话说的简洁流畅,但道学家用古文用八股,把知识与信息垄断,让人们没法学习知识,没法得到新思想,学习新智慧,所以为了白话文的推行,一些人喊了干脆废除方块字改用拉丁字母,他们的目的是要废止中文么,他们是要废除八股,废除古文,提倡新文学,提倡新文化。你要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五四精神的真谛,五四不是一些人说的,要打烂传统文化,要砸碎一切,五四是要破旧立新的。

正如我们这个时代资本泛滥呼风唤雨,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一些人开始呼唤教员那个时代,开始记起那个时代工人当家做主,没有 996,没有高房价的好处,甚至无限美化前三十年,那么前三十年真如他们说的那么好么,他们自己也知道前三十年没那么好,但意识形态是他们手里唯一的反抗武器,他们要做的是在当代富饶的物质基础、便利的生活条件上,恢复一些教员时代的人民福利与社会皿煮,要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不是资本家的生产工具。

时代的逆流滚滚向右奔流,这时一股向左的洪流冲刷过来,大江大河的主流才有可能沿着中间的道路,不偏不向的流淌。这个时候你不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你要理中客,你要兼顾事实,形成的合力还是向右的,你还会被逆流吞没。

知乎用户 长安客 发表

鲁迅也有激进的时候,那时他的心情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知乎用户 杨程程​ 发表

汉字灭不灭不知道,反正他已经灭亡了。

知乎用户 相关规定 发表

封建文人的局限性

知乎用户 支护王有 发表

我们整个国家都在为废除汉字,语言完全拼音化,作出巨大努力三简字
更大的努力是宣传将来的必定拼音化
它的理由没有弱化,反因不便使用计算机,而得到了超高的加强
人们很自然的想到破解它的字形五笔字型
但每个字对应的字母太多,于是简化成双拼法
不管哪种输入法,计算机的输入汉字,比英文多了储存查找的操作
打破这个思维定势的障碍,我们用了多少年
这就是当年必须修理汉字的理由
汉字拼音化的问题,直到这样的年代,才逐渐熄火

知乎用户 皇朝 发表

1,出发点是好的,鲁迅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精英都只有一个目的:救国。把文字弄简单一点,让更多的人可以更简单的学习知识。

2,归因是不科学的,鲁迅和他的老伙伴们不是社会科学家,表达的观点都是靠生活观察和直觉。民国民众识字率太低,对他们来说,汉字太难就可能是原因之一。

3,民国老百姓不识字,汉字难度不是最主要原因,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匮乏才是。鲁迅和他的老伙伴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做一些自己能做且感觉有用的事情,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四面突围找出路,火灾现场哪条路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拼命的往外跑,总归有人找到出口。

4,社交软件有天然的垄断特性,文字终归是一种社交软件,用的人越多地位越稳固、越具有排他性。在 95% 以上都是文盲的时代,降低了学习的成本。但当识字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后,汉字简化就更难且变得没有必要,二简失败就是这个道理,毕竟改变使用习惯比学习使用更难。

5,感谢在深夜火灾现场大喊快跑的人,也更感谢那些匆忙奔跑还从火里带出几件宝物的人,他们都是爱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

知乎用户 随意​ 发表

汉字已经过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这个问题只具备历史价值了。

知乎用户 阿胡拉玛兹达 发表

这个观点被实践证明了是对的,现实的发展就是,中华将兴,汉字半亡。

现实社会中,汉字读写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了校门,手写汉字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如果做一个统计,在同时支持手写和拼音两种输入法的设备上,使用手写的人多,还是拼音的多。现实社会里,从来不会提笔忘字的人有几个。那些用繁体字体的人,有几个是手写输入的?

可以明确的说,汉字的读写分离,己经慢慢把汉字变成汉语拼音的辅助助记符了。

知乎用户 小风老师 发表

我说用这白话文有许多好处,他们不肯。可我若是说要废除汉字,他们便来折衷,说这白话文也不是不可行的了。

知乎用户 山晴居士 发表

在那个时代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不合理的。

汉字相较于其他文字,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更高,这是其一。

当时的强势方是西方,而西方文字多以拉丁文为基础,而拉丁文字只有十数个极便于学习。换句话说,废除汉字的学者欲使用拉丁文来跟先进世界接轨,这是其二。

统合起来就是: 汉字 (繁体) 在当时来讲是很难推行教育的,中国的识字率自古以来就不是很高。**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 5 亿多人口中有超过 4 亿人口是文盲,文盲率约为 80%,其中农村地区的文盲率高达 95%以上。**而多数学者欲采用拉丁文便是以上原因。

而新中国也是进行多年的扫盲运动,简化汉字。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中国大陆总人口约 13.4 亿,其中文盲人口约 0.54 亿,文盲率为 4.08%,可见其扫盲之艰辛。爷爷奶奶那一辈能识字的就是凤毛麟角,到父母这一辈不识字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先生欲废除汉字,不过亦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废除罢。

知乎用户 muraiYonkin 发表

無論是多麼偉大的人,都難以跳出當時時代的侷限性。

當時認爲漢字落後是正確的,魯迅也是受到了影響。

知乎用户 步值道 发表

事实不是已经证明鲁迅的观点了吗?

中华民国改革的不彻底。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没完完全全的完蛋,一部分残部在某个小岛上苟延残喘)。现在的新中国使用文化体系是跟旧中国不同的平行体系。

鲁迅说的仅仅是文字吗?不,他说的是文字背后站着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文明的骨架,是社会的脊梁。他们的扭曲就是一种病态。

这群知识分子在干嘛?当年日本逐步逼近,他们再开法会。(参考台湾缺水的闹剧。距离开法会已经过去了快八十年,一点长进没有。领导层丝毫不认为这件事有多么滑稽可笑。先找个地方求个雨,不行就问心诚不诚,最后不行了,来一个上厕所不冲水,节约用水。这就是旧中国的知识分子话语权笼罩下的合理行为。)他们通过文字,圣人之言,掌握了话语权之后,展现出来的治国策略。

所以啊,新中国一上台要使用简体字,使用汉语拼音,为啥,就是通过 “同文”(就不说“灭●” 了不好听)限制这些反动落伍的知识分子的话语权。虽然最后局势失控。但最后结果还可以接受。

虽然,我对一部分 “恢复繁体字” 的声音不感冒,但是有一点我是认同的,推行简体字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与过去的文化传统做了一个了断 。

不然我们也会某省一样,发生问题,总部不设法解决问题,而是跑到天坛,祭天祈福。

你真的觉得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文明还有未来?

知乎用户 老马 发表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往往比较偏激,鲁迅也难免受影响。废弃汉字是不切实际的。但我支持汉字拼音化。我赞成双轨制,也就是汉字和汉语拼音文字同时存在和使用,至于将来谁取代谁,顺其自然吧。

如果汉字拼音化,必须对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做些改变,使它实用化。然后,在可以使用拼音的场合都可以用拼音,包括书信,文章,书籍,文艺作品,政府文件等等。

有些场合目前还不宜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例如古书,古诗词,研究古代文化的文章和书籍以及人名和地名等等。

知乎用户 悉遥闻​ 发表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要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

但如果你说要拆掉屋顶,他们就愿意开窗了。

“汉字运动” 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喜欢折中。

是不对的。

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折中。

比方《是,首相》,比方希特勒的一步步做大做强;再比如俄乌战争,北约的反应;北约东扩的时候,俄罗斯人的反应。

那都不是调和折中,最后闭的没办法了,才说改革吗?

通辽可汗常曰:带资本家的带英在不做人这方面,常常是不做人的。

教员在论不同阶级的斗争性上,也做过系统的分析。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闹大点,精英权贵阶层不做人,就是一如既往的不做人。

你都吃糠了,他说你怎么不吃一美元的炸鸡?

你想吃炸鸡了,他们说你要环保,人家改吃糠了(粗粮)。

很多中国人,一辈子的努力,就是想着财务自由后,从炸鸡阶级跳跃成吃糠,资本家的糠,不叫糠,叫生活。

知乎用户 涤生​ 发表

鲁贼的文集扣除翻译的和人傻逼的,来往书信,属于文学的就薄薄一本,这种极端仇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居然被捧上天,鲁贼自己翻译水平垃圾,还怪中文不行。

知乎用户 漂流人世 发表

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鲁迅以及更早的古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如今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普及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九年义务教育几乎是全民的,当然九漏鱼还是有的。但不识字的人如果智力有问题,基本是不存在的。

知乎用户 zero​ 发表

可能打算开天窗?

知乎用户 scootie​ 发表

要考虑时代背景。

鲁迅说的汉字并不仅仅是汉字,还包含了文言文这种形势。

当时中国是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旧式的文言文和繁体字复杂而且晦涩难懂,读过一点私塾的人也未见得能看懂。为了日常场景使用便利,所以各位学者都在研究如何简化和替代文言文和繁体字。

这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尝试阶段,什么都有可能,也什么都会出现,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最佳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学者的试错,才让后来的我们选择了简体字,虽然对部分汉字的内涵有所削弱和改动,但整体上的益处更大,也让新中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减少文盲。

不能因为现在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就嘲笑那些先行者的 “愚蠢”。

更不要断章取义,抠字眼更是大可不必。

知乎用户 北宫辰 发表

观点肯定不正确。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你要连这个基本观点都不认同,我只能喷你。

但是不是因为观点不正确,人就一定错误?

谁人没犯过错?

揪着别人的错误有意思吗?

鲁迅是什么人物,国家都承认这是大师,一堆头衔。

所以人家水平是没问题的,过硬的,只能说,某方面观点不对。

知乎用户 Sam 发表

毕竟乃顶级大愤青嘛,理解

知乎用户 陈嘉鸿 发表

很正常的观点,在那时候而言。

在那个时代,中国积贫积弱。先是被满清奴役了两百多年,然后又来了船坚炮利的洋人过来奴役。他们都不是汉人,拥有着和汉人不一样的书写系统,但他们却把汉人揍得满地找牙。

在这种时候,换谁也会把自己的弱归咎于自己的各种原因,一方面是两百多年来的奴役,加上即使其他洋人也比自己强,这出来的自卑感很正常。

而那时,西化后的日本强大了,你也会把这个归咎于自己的文化,归咎于自己的文字。题主若是身处于当时社会,没有后来的这些知识,题主也会跟鲁迅一个想法,“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在那个时候这个就是主流。鲁迅只是跟随了主流。若不是随着后来电脑的发明,中文、日文等输入法的诞生,估计这个观点仍有市场。

据我所知,日本也曾对日本的文化嗤之以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文化自卑。只是后来人家站起来罢了。而我们在新世纪也开始意识到汉字的好处罢了。

知乎用户 炉麟​ 发表

这让我想起李可先生重用附子回阳救逆

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附子辛甘大热,因为含乌头碱,有大毒。所以平常用量最多不过 10 克左右,但李可先生用量却高达 150~200 克之多

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当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亡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大辛大热之性,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挽垂绝之生命

同样,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政府腐朽衰败,人民愚钝不知。鲁迅、胡适等激进派救国的急切心理带来的全盘西化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不仅是废除汉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批判孔学,反对专制,提倡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毕竟不破不立,大破大立。那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所以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来一次彻底冲击是很有必要的。但新思想的产生必定伴随着相当的局限性,所以一些不是糟粕的东西也加入了被剔除的行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斗争方向是正确的,态度是坚决的,不断地唤醒了一又一代新青年。

所以看一个人的观点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整体去看,不然就有些断章取义的意味了

知乎用户 银色黎明​ 发表

时代的局限性

那个年代中国文盲率太高,而且通行繁体字,非常难学难记,当时的知识分子出于快速扫除文盲的角度,提出这样的想法很正常

越南和韩国建国以后都选择废除汉字,直接原因也是因为汉字太难学

知乎用户 青青子衿 发表

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当初使用汉字的人们要经受多么大的麻烦,众所周知,英文是 26 个字母的排列组合,而汉字有大概 85000 多个字,从学习量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由古文演变的 “文言文” 在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上有几重劣势:

1、文言文大多没有标点符号;

2、文言文生僻字太多,而且还要通假字;

3、文言文句式复杂;

4、汉字数量多,版物刊刷困难。

为了更好地使用汉字,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1、简体字;

2、白话文;

3、汉语拼音。

知乎用户 机枪捷克造 发表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这句话用拼音文字该怎么说?

知乎用户 小卷阿 发表

也就鲁迅配说出这样的话,虽然我对他的观点持以保留意见。

知乎用户 小岛主 发表

因时而异。

比如一个人病危,动手术把什么切下来割下去,可能也是必要的最好的办法。

但如果这个人慢慢好转了,就不该再让他动这个手术了。

知乎用户 清风明月光​ 发表

不熟悉汉字发展史,搁这里断章取义有意思吗?不要做这些无聊的事,多看看书吧。

知乎用户 立恒 发表

汉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人引以为傲。岂能轻易废除。

在清王朝灭亡前,官方书面表达和囗头表达采用文言文。

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才逐步推广了白话文。方便了学习和运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末,开始实行推广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统一了汉字读音,此举为全国人民便于语言和书面交流,促进读书学习,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才疏学浅,不懂什么观点,但认为汉字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知乎用户 思考和行动都重要 发表

如果一个人说的每句话都对,那么他就是神了。。。

时代不同,看法不同而已。

知乎用户 李年君​ 发表

老周讲的是文风改变

知乎用户 Lazy 发表

这其实与当时打倒孔家庙相似,并非将其全盘否定。为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罢了。

知乎用户 侗态生活 发表

时至今日,仍然觉得这是有道理的。

知乎用户 太阳 1159​ 发表

鲁贼是悲观主义者,从复兴会,辛亥革命,到北伐,918 上海一二八事变,他没有为国家出过一点力,一个精致的 ** 主义者

他有很强的民族自卑感,而且和方舟子一样,所以才拼命糟践中国,

现在繁体不学了,古文书几个人看的懂,中国文化要断代了,

知乎用户 文人携刀行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感觉现在网民好偏激啊,崇敬鲁迅所以不允许鲁迅身上有半点污点,甚至不能说是污点,是不能接受鲁迅身上有半点与现在主流价值观不符的观点,可是,同志们啊,鲁迅本就不是当代的人啊,他是民国时期的文人斗士,他甚至不算是无产阶级斗士啊,他的观点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国民革命时期,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背景,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到处拱火,中国那时的处境不能简单的说是内忧外患,在很多人看来是生死存亡之际,也在这个时候,兴起了各种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这些人目的一样,拯救中国,复兴中国,但所选的路不一样而已,有人相信革命,有人相信改革。而对很多人很多人而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旧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列强面前败了,败得很彻底,又有日本全盘西化后迅速崛起的 “珠玉在前”,那放弃中国的旧文化全盘西化当然是一条救亡图存的捷径。

我觉得这没有错对,按历史书的说法就是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伟大尝试而已。

知乎用户 离开海的蛤蟆 发表

可能这就是文人吧。

文人能做的也就这些了,在那个文盲率高达 80% 的年代,文章给谁看?只能是唤醒一个有志之士算一个了。归根结底,还是看精英层的意识。

言归正传。我觉得鲁迅先生的话没有错。你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和上帝的视角去完全客观评价那个年代的人的言论。

在那个积重难返,战火不断的年代,中国因为之前与外界隔绝导致了科技、生产力、工业、教育全面落后的状态。在那个西方世界鼎盛的年代,中文是导致与世界交流的屏障之一。你也很难在那个年代聊中华文化的优点。不是吗?

鲁迅先生所看到的中国不是如今已经逐步重新走向正轨的中国。他能感知到的中华文化皆是文化中的糟粕。而如今的我们所谈的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的中华文化。可就算是如今,依旧有人打着传统的旗号食古不化,玩封建余孽那一套。

或许鲁迅先生认为,只有学习西方语言才是快速突破屏障,与西方世界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的唯一办法。

我们不能用马后炮的言语去评判鲁迅先生的话过于极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感受不到当时的中国是多么落后,人民多么愚昧和凄惨,当局多么腐败,氏族门阀多么权势滔天。

鲁迅先生的眼光和观点必然是有着文人的局限性。更不是不是每一位政治家思想家都具备毛主席的眼界和胸怀。

不管怎么说,我们应当能感受到先生的急迫与焦虑,和胸怀天下的风度。在当时大家都认为中国已经无可救药,必须要打破一切重新塑造才能救中国,救中国人。

知乎用户 究哥 发表

一群人,走在路上,突然被窜出来的一条藏獒给咬了。人为什么打不过藏獒呢,这群人不禁陷入了沉思。这番群体性沉思的结果,就是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说,人之所以打不过狗,是因为狗精通德先生和赛先生,如果我们学习了藏獒们的德先生和赛先生,那么我们就可以打败这群藏獒。

李大钊说,要打败这条狗,需要革命,需要布尔什维克主义,只有经过革命运动组织起来的人民,才可以打败这群狗。

鲁迅说,人之所以打不过狗,是因为我们的祖宗把我们生成了人,而没把我们生成狗,所以导致我们今天被狗欺负。都是祖宗的错,谁让我们的祖宗是人不是狗呢。这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的根源。

胡适说,你们都不对,我认为不应该设想怎么打败狗。既然狗咬了我们,说明我们的一切都不如狗。我们首要的任务和目标,是怎么才能变成狗。

钱玄同说,人打不过狗,关键原因在于人使用汉字,而狗不使用汉字。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废除汉字才行。

周作人说,哎呀,你们都在说什么呀,你看那条狗,多漂亮的狗狗啊。

走路上被狗咬了,在新文化运动明星大师们看来,居然成了人种劣根性问题,和文化劣根性问题。他们反思的结果,就在于根除这些劣根性。

正常的做法,难道不应该从路边找根棍子,把狗暴打一顿吗?为什么要产生狗咬了人,狗就比人高级的奇怪想法呢?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说的多好啊。一句话就盖过了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全部反思。

用天下制天下,以人的精神和高贵,理直气壮的用一切方法和工具,去打败那些害人的贱狗,又何来的负罪感和自卑感呢。但是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直都被这种负罪感和自卑感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们承认了野蛮者的高贵,文明者的卑贱。这是一场反文明的文化运动。

直到主席横空出世,他比孟子还有气魄,也身体力行的实践了,什么叫万物皆备于我。圣人出,俾睨天下,终于一扫百年阴霾。

靠胡适那些人,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新文化运动,是把人在精神上变成狗的运动。胡适,就是这场运动里面,变得最像狗的那个人。

知乎用户 离殇 发表

只能说知乎上装 b 的很多,总喜欢和主流对着干

都开始抛开环境谈现实了,你还装什么理中客?

知乎用户 星星之火 发表

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的。只要中华不亡,汉字便永不灭。以后世界文字的发展趋势,就是汉字的统一。虽然时间会很长,但这是必然趋势。评判一个汉字的发展与使用方法并不是他美不美关,而是他的方便性,延展性。就目前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唯有汉字能承受得起。

知乎用户 彻蕴 发表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患者意识消失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检查

1. 脑电图

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2. 脑血管造影

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3. 脑超声波

病后 24 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4.CT 扫描

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5. 血液流变学

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急性期

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 梗塞区较大的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 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黏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 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 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 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 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 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2. 恢复期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等。此外,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潘生丁或阿司匹林等,有助于防止复发。

知乎用户 武田信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问题不是汉字和拉丁文字哪个好。在欧洲文艺复兴时肯定也有人说过,拉丁不灭,英法德 (随便写哪个国家都行) 必亡。这不是拉丁文简化拼写能解决的,只要是拉丁文,不是英文,法文,德文就不行。

在以前,只有教士懂拉丁文,书籍只有拉丁文版,普通人不学拉丁文就是文盲,不改革文字,文盲群众永远无法挣脱教会的桎梏。中国也是一样,汉字简化了也还是汉字,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士大夫阶级就相对群氓有知识优势。鲁迅那个时代不是只有繁体字,还有文言文或文白混用的书籍政令,还有故意乱翻译的外国书。曾经的士大夫阶级还在做知识垄断的挣扎。

所以鲁迅要求废除汉字,就是把全民知识起点拉平,谁也别比谁会用冷僻字,就用最接近口语的拼音文字把自己心里想,嘴里说的话语变成文字,传阅诸人,不比谁都辞藻华丽就比谁说的有道理。这样才能把 2000 年以来的谎言戳穿。

我们今天有拼音,简体字,文字处理系统,翻译软件,互联网。所有人都能相对 20 世纪初容易的多发声,我们现在确实很难理解鲁迅所处年代的愚昧和绝望。

知乎用户 一个大镖客 发表

汉语拉丁化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被反复提起,一直到八十年代。

从文明发展来看,拉丁字母代替汉字肯定是对中华文明更有利的,就拿电脑这一项来说,中国人要想使用电脑,首先得会输入法。对一个人来说学习输入方式不是什么问题,但对 14 亿中国人来说,这是多大的成本。

只是由于推进拉丁化问题太多,根本无法实现,但也推进了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

另外新加坡也给了另一种思路,与其废除汉字,不如干脆普及英语。双语教育不但根本解决了文字问题,而且国民天然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在全球化当中更吃香。

知乎用户 姑射​ 发表

只能说鲁迅当时认知受限,当时很多人看到西方科技蓬勃向上,国力像坐着火车一样呼啸而去。而中国还在裹着脚推着手推车在后面赶。

这种情况谁看了就感到绝望,就好比对面领先 30 个人头,己方三高已破,对面一个塔没掉;然后三路超级兵线已经进水晶了。

大量的不系统的信息涌入,让一些当时的中国精英们以为文字的拉丁化是点亮未来科技树的一个必要节点,这其实是对科学本源的错误理解。文字只是载体,况且汉字的语言效率并不比拉丁文字低。

知乎用户 青椒炒肥肠 发表

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错误见解,鲁迅是人不是圣人,也不可能有超脱时代的思想,就像现在大多数人每天都可以吃一餐肉,放在解放以前肯定是不可想象的。

知乎用户 草民王平 发表

1、当时说的汉字是指 “繁体字”,不是汉字本身;

2、当时不仅仅是鲁迅,而是有一批文人都有相似的观点;

3、现在大陆地区基本已经做到了化繁为简的汉字改革主张。


以下是我个人观点;

我们的文化需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文字,这个文字并不是繁体简体之争,而是我们的文字、文意、字词句的各种搭配各种俗语,都需要重新梳理,如果做不到或者当权者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华夏文明必亡。

重新梳理,不是抛弃,而是让我们的文字、词语更加具有理性,更加符合逻辑性的表达,否则的话,在我们的文字语境之内,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事件将会反复出现,我们的文明也将会停滞不前,停滞不前的结果就是灭亡,绝无其他的路可走。

知乎用户 万里洋 发表

可以看看繁体字,之前看一些道教的东西,那玩意真不是人看的,连蒙带猜能看懂,如果写,耗时耗力。

现在汉字也能简化,进一步简化,比如用肖代替萧这种同音字类的简化。

鲁迅所在年代是简化汉字最好的年代,社会上大量文盲,简化汉字推广会很快,现在多数人接受了教育,进一步简化会有不利影响。

知乎用户 午夜牧猪 发表

说实话,有点极左了。汉字和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灭了,中华就一定不会灭亡?恐怕是没啥说服力的。日韩、台湾省和海外一些华人社区不都是汉文化圈的且发展不错的地方吗?这些事实很好地打了鲁迅那句话的脸。很明显关键不在于文化,不在于民族,更不在于汉字。

知乎用户 左右圶夻 发表

鲁迅先生说的对。

汉字作为文字,体现了阶级对立性。阶级对立不消灭,中华必亡。

好在教员让阶级对立消失了一段时间。

社会意识有相对滞后性。阶级对立消失又恢复,恢复个三五十年,也没什么问题,因为社会意识能滞后。

不过,阶级对立继续下去,附合资本主义,那中国必然灭亡。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田园梦想。

知乎用户 hhhhhhh 发表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对其加以更改,无非是对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具体化或模糊化。——但这并不是一个政权,民族所灭亡的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精神,思想。汉字是革新技术的垫脚石,文化改造的方面,从当代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说和冷笑话有的一拼……

知乎用户 王侯將相 发表

建议你看鲁迅全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腐败分子一直在操控话语权,你看到听到的,往往是对方想让你听到看到的。

牛头焉能对马嘴。

知乎用户 谷 Asia 发表

鲁迅不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才是居心不良,鲁迅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西风东渐,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大变局要亡国灭种的时候,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在找出路,出错也是正常的,要消灭汉字的不止鲁迅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也有,连毛泽东还写文章要湖南共和国呢,这些主张有损于他们的地位吗?难道圣人一生下来就是圣人,然后永远是圣人吗?

知乎用户 毛脸雷公嘴和尚 发表

疫情在家,闲来无事,先占个坑,如果后面不犯懒的话再润色。

  • 用本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从 2022 年的今天来看,这显然是暴论了,问题在于,这是鲁迅说的暴论。我们习惯性地圣化一个人,认为 TA 说的话就一定对,上一个有这个待遇的是孔子。可作为一个讲求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理论之一立国之国家的公民,这种态度我们首先是要反对的。

而且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批评的一生,是教育知识分子的一生,但在理论建设这块没什么成就。和他同时代的人就批评过他,说你这也骂,那也骂,那你到底支持什么?或者你另有高见,那你说说大家该怎么走?鲁迅没有回答。

(挖坑一:懒癌过去后把这个公案找一找贴出来)

  • 尽管是暴论,但有一定的道理

我看有一部分回答也已经说了这部分内容。

(挖坑二:把知友的现成答案链接贴出来——或者你们自己也可以翻翻)

我国的四大发明大家耳熟能详,其中活字印刷术其实比火药重要的多。我小时候看《牛虻》,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们宣传革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宣传单。是的,就是像你走在大街上,人家问你 “房子了解一下?” 以及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的那种单页或小册子。

(挖坑三:把相关小说片段贴一贴)

现在这些发传单的,自有城管对付。但革命者面对的比城管要凶得多,要么是身负武装的士兵,要么是穷凶极恶的警察。虽然说三千城管足以收复台湾,但你我均知那是玩笑话。跑不掉的革命者,轻则吃牢饭,重则判刑、瘐毙,甚至当场格杀。

这种革命方式有两个前提:第一是革命者必须有能力以极低的成本发放印刷品,第二是接受单页的受众必须识字。

先说第一条。

实际上革命者这招是别人玩剩下的。从公元 1517 年开始,马丁 · 路德发动了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但在那之前,他很鸡贼(机智)地办了一件事:把拉丁文《圣经》翻译成德语。

拉丁文是一种屠龙之技,普通老百姓甚至普通知识分子根本就不用,唯有 “体制内” 的人才有机会学到。这样普通老百姓如果想得到宗教服务,就必须依托天主教廷的神职人员体系。而一场布道的时间,充其量也就是讲一两个圣经故事,唱唱歌也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对于普通人,只接触得到 “《语录》”,碰不到 “《毛选》”。而马丁 · 路德这个翻译,直接就打破了天主教廷对经义的垄断。

但是,强大的翻译要搭配强大的出版能力。据统计,1516 年到 1546 年,马丁 · 路德一个人的著作就发行了 310 万册,这还没包括德语《圣经》本体。在教皇推销赎罪券的年代,神职人员是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么多高级知识分子中间,说仅有马丁 · 路德一个有良心的战士显然是亏心的;马丁 · 路德和其他战士的区别在于,他拿着机关枪。

铺天盖地的印刷品砸下来,但凡识点字的市民均有能力拿着《圣经》解释经义,甚至直接挑战神职人员的谬误。而神职人员一旦出现失误——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他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就会受到自己教区民众的质疑。

所以印刷机为什么能这么恐怖?为什么我们明清时期,很多书皇帝一声令下,说禁也就禁了?

这是因为,在机械印刷的年代,字母文字有极大的优势。以英语举例,它有 26 个字母,算上大小写,那就翻倍,再加一定的标点符号,一百以内解决。也就是说,如果要准备活字,100 个就够了;对于排字工来说,他也完全不必认识相应的单词,只要认识字母也就够了。

这样一来,只需要一个印刷机,一定数量的字模,就能小作坊式地生产印刷品。至于排字工,只要花两天时间培训一下字母就够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西方,印刷作坊可以病毒式地传播,到处开花。

对照咱们来说,我们明清时期也有大量的印刷品,小说话本很多。但是以当时来说,出书的成本极高,要依靠各地的土豪才能制造印刷品。比如,要想把四大名著印下来,如果要用活字印刷,起码得准备三四千个铜活字才行,而西方的同行只需准备百十个就已经连损坏备件都包含了。那可是铜,不用四舍五入,在当时直接就是钱。

排字工作呢?认识三四千个字的排字工,在当时妥妥的是知识分子。因为是活字,必须认识才能排版,跟雕版印刷完全不同。做一个雕版,只要你给雕版师傅一个模板,他就能给你做个反字雕版出来,这个过程 99% 是手艺问题,理论上来说,不识字也可以

所以这也就同时回答了为什么泥活字不行。因为泥活字太容易坏,坏上几个你就得请个知识分子帮你再排一次版——总不能让黄老爷自己排版吧。这时候,要钱的知识分子反复放你的血,但不要钱的知识分子其实成本更高,他可能问你要个秀才甚至举人什么的。这样泥活字并不比铜活字省钱。

事实上明清两代的愿意出正经书的富豪,多半都是巨亏的。

因此,虽然东西方的统治阶级反应速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面对印刷术这个大杀器,字母文字滚雪球太快,以至于西方统治者反应不过来。而东方统治者却可以慢慢地顺藤摸瓜——就那几个印书地方嘛,不是张三就是李四,因此想禁就禁,想封就封,想烧就烧。

再来说第二条。

今天我们总是富有自豪感地说中文世界最难。其实中文也好,英文也好,到高深处难度差不多。但我们入门尤其难。

我们看老外学中文,初学者一般在两个地方卡住。第一个是音调变化,这个不谈;第二个就是基础字形。想要流利阅读中文,起码得认识两千以上的汉字。

在电影《马尔科姆 · 艾克斯》中,X 学习的方式是读词典。因为只要会 26 个英文字母,再稍微有一点点词汇量,就可以通过读词典的方式学习。这是那个年代西方人自学的最低成本途径。而我们汉字,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学不学查字典,但我小时候学查字典可是不容易,因为你要先学会笔画笔顺,你得知道 “横折” 算一笔而不是两笔,在此基础上你得会自行判断偏旁部首。这还是简化的,因为已经引入拼音排序了。如果没有现代拼音,你还得另学一套很像日语假名的东西,那是古时候的拼音;你可能还得学反切一类的技巧。

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外会被难住的话,没受过教育的古代人当然只会更难。而且相比现在,古代的书普遍没有标点符号。(有标点,但是没有系统,因为就两个,句号和逗号)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书商来说,最大的财产就是雕版。每一个书商,家里都藏着少则一万,多则十数万的雕版,雕版数量的多少就决定了一个书商的实力,所以节约雕版是每个书商的本能。因此尽管推广标点符号有利于卖书,但书商们依然不肯。

孩子们开蒙,要一个个到先生面前,请先生讲解句读。这也就是说,要想练就自行句读的基本功,起码得在私塾体系泡过一阵子。这就不是一般的经济实力能够得上了。因此虽然明清小说十分辉煌,但我们的历史课本会写 “明清话本小说”。作为印刷品的小说,受众多是殷实之家,而普通老百姓则依靠说书人,所谓“话本” 是也。

郭德纲说过,过去异地说评书,往往有本地吃不上饭的同行来找茬。找茬颇具仪式感,但是核心就是一句:你师父是谁。找茬人的理由,无非是你胡说八道,误导听众;说书人则抬出自家师承,表明自己不是胡说八道。

(挖坑四:把这一段视频找出截个图贴这里)

这其实很有意思。比如你讲三国,其实没必要抬出师承,只要手边备一本《三国演义》就可以了。遇到找茬人则说,你看书上就是如此这般云云,我没有胡说八道。之所以一定要抬出师承,主要是很有可能对方不识字——其实自家也很可能不识字;即便双方都识字,在场的老百姓可基本都不识字,闹将起来,老百姓很难自行依据书本文本来做判断,而自己人在异乡,当地人在难以判断真假的情况下很可能会相信同乡人,属于有理说不清——至于衙门,那肯定是决不能去的。

所以一定要公然说,我师父是某某某,我师爷是某某某,我有师承,不是胡说。老百姓不认识自己,但听说过自己师父,这样就能相信自己。

第二条讲完了。其实第一条和第二条,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雪片一样的印刷品自然会催生高识字率,识字率高了,传播印刷术也好,找排字工也罢,都是比较方便的。

而识字率,则是开启民智的根本。而开启民智,则是中华救亡图存的根本。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成为一种从上到下,四亿人口(清末民国时期人口数)能普遍接受的概念是非常晚近的。她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并非一个血缘概念,因此必须反复灌输,反复 “洗脑”。这个过程,既需要大量的印刷品来为之鼓吹,也需要民众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实际上,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一些边缘地区,依然需要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 “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这些地方的人跟汉奸、卖国者不同,他们是非常朴素闭塞的,根本就不知道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且那些反复强调的话跟汉奸们说了也是白说,没有用,对这些地方的人则是有用的。

因此这一 part 我说,尽管是暴论,但有一定的道理。

  • 未曾想过的新难题

众所周知,我们自从改开以来,经济逐渐腾飞。但能这么快爬到 GDP 第二,其实还多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但事实上,中国其实差一点没赶上这一波行情。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外的发展基础其实还真差不多。中国人当时穷,但计算机对老外也不便宜;上古计算机不认汉字,但它也不认英文,它认的是 0 和 1;即便后来,它认英文了,在老外那也是少数人的玩具,中国完全拿得出同等数量级的会英语的人。

但是个人计算机炸裂式的发展之后,就不能指望中国能拿得出那么多外语人才了。

大量的个人用户反过来倒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充分刺激了经济。现在讲产学研一体化,其实是一个道理。西方的计算机大佬们想出了让计算机认英文的方法,这固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中国的大佬们则在不久之后,想出了让计算机人中文的办法,这是一件**巨特么难的事情。**从此以后,中国的网民能像西方的网民一样,倒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了,玩计算机的门槛连年降低,雪球滚起来了。

这里面的难点,其实和上一 part 一样,那就是汉字太多了。英文字母占一个字节就好了,但是按照同样的逻辑编汉字,那占用空间可太大了。

今天哪怕手机的存储空间也动辄 512G,甚至 1T 的,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难想象存储空间寸土寸金的年代了。我小时候学电脑的时候,老师总会反复灌输要有好的使用习惯,其中有很多习惯是为了节省内存空间的,我至今都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网页开超过四个我就很难受。而在更早的时候,阿波罗登月用的电脑,运存也才 2k,固定内存 36k。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当初国内的计算机大佬们各显神通,中国是赶不上这一波行情的。看看没赶上信息革命的欧洲吧,现在拉成什么样子了。这还是人家底子厚,以我们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很难说腾飞的过程会不会被打断。

旧日的暴论,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意义。

  • 风水终将轮流转,暴论今天没市场

到了新世纪,情况突然有了变化。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英语世界的总词汇量连年增长——当然汉语也在增长。这是因为新的时代,就是需要这么多新的词汇才行。

英语因为自身的特性,往往要发明新的单词——当然也并不总是如此,用旧词汇表达新内容也不少,比如 bug 这个词,原意是虫子,我至今也想不到一个精准的中文词汇与之对应。漏洞也好,错误也好,总感觉用什么都差点意思。而新的单词往往与旧的词汇库没关系。

汉语也因为自身的特性,往往从基础字库里面排列组合一个新的词汇——当然也并不总是如此,比如硂这个字,太特么精妙了。而基础字库本身是有一定的含义的,这导致新的词汇可以被外行人 “望文生义”。

这个特点太厉害了。一方面,有意义的东西它好记。英语单词这种硬背的功夫,过了一定岁数效率就低了;但具备意义的中文词汇,正适合以逻辑思维能力见长的成年人。也就是说,通过汉语来学习新事物的难度,要比通过英语来得低,受众范围则更广。

另一方面,望文生义的意义也是意义。新词汇所用到的字并不是随便安排的,往往能说明新事物的某个特征。纯外行人一眼看过来,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非常可贵的。

汉语在度过了艰难之后,终于开始显现出优势。

大概先写到这吧,润不润色看我心情了。

知乎用户 Frankie 发表

不能认同更多! 我就覺得漢字不存,中國必亡。

知乎用户 何是何非 发表

原本汉字的输入效率很低,没法用打字机啊

。手写,人工检字排版,和英文打字没法比。速度差几倍。所以,当时的鲁迅是对的,国家间的比拼最终是效率的比拼,信息沟通的效率低会大幅拉低整体效率。

可是,他老人家没想到会蹦出电脑这个奇葩。同信息量比较的话,中文在电脑中的输入更快。

电脑救了中文。

知乎用户 雾岛浪子 发表

当年废除汉字的本质是为了让文盲认字 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

知乎用户 安奎 发表

以现当代的历史科学发展观来看,这确实是个错误的观点。但也只是那个时代一些文人思想产物罢了。文字只不过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文化产物,没有对错。

知乎用户 木子集智 发表

@甩锅大魔王

那个两行的回答。

3.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主题,鲁迅那个时代,革命主题就是尽可能的 “破”。破而后立,我们这个时代,主题就是“立”。“破” 不是请客吃饭,没有那么温文尔雅,不可避免会有“伤及无辜”、矫枉过正。

4. 一个人的言论,特别是名人言论,切忌不要形而上的、孤立的去看待。否则就是搞个人崇拜或者阳奉阴违。

5.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髓充满辩证思维、唯物思维,不要只拿着欧美那种形而上思维去思考。以这个题目为具体说明,这句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形成一个逻辑语句,即汉字不灭蕴含中华必亡,形而上去理解就容易得出这句话是假的。而实际上,这句话并不一定符合逻辑三定律中的同一律、排中律,不要乱用逻辑。

知乎用户 好汉饶命 发表

所以中国有种说法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题主也不要断章取义。

知乎用户 拘泥​ 发表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 “时代” 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 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 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 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 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汉字灭了,那才是中华消失了。

知乎用户 wd8226 发表

没有新文化运动,汉字灭亡的几率与印第安文明的毁灭差不多。“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就像新文化运动也鼓吹性爱自由,但中国极大多数的老百姓坚守中国传统的婚姻伦理道德,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对的坚守,错的改错,这是中国!你说得天花龙凤也没有作用。

新文化运动,就是不管这么多,用西方那一套,打败西方。

因为长技落后,被虐到受不了,那时的人们救急不救穷的思想取代了一切思想。活不下去,一切都是没有的。

逻辑非常清晰而且正确,“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就是这个逻辑正确的一部分。

国歌中有一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想即使现在,我们还处在救急的思想中,没办法长远打算。

从这里,你能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明、正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站在现在的角度,你可能会认为鲁迅的言论很可笑,凭什么祖宗用了几千年的文字,你说弄没就弄没?

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想法绝对是超前的。因为当时可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争斗的年代。况且文化的传播所必须的印刷打字技术不适用于汉字,当别人一边打字,一边传播的时候,我们还在排版,去雕刻字库里没有的汉字。第二天,人家发的是第二天的新闻,我们发的却是昨天的 “新闻”。

时代的发展或许会磨灭汉字存在的意义,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都是拿人家的字母在编写程序。

所以我粗略的认为:汉字是文学的,而拼音文字是科技的。而发展中国,科技>文学。

知乎用户 天生万物以养人 发表

不如问问汉字废了,中华还能剩下什么。

知乎用户 小观园​ 发表

“中国⼈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太暗,须在这⾥开⼀个窗,⼤家⼀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知乎用户 中华咬人猫​ 发表

鲁迅应该说的是繁体字,还有文言文。现在不都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吗?而且这话是不是鲁迅说的,也不能确定。是鲁迅说的,难道就是真理吗?哎呀,好绕,把我自己绕晕了……

没有上下文可以回答出句子的含义吗?小学语文老师好像不是这么教的。是小学老师教错了吗?

哈哈

知乎用户 人谋天成 发表

不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知道鲁迅说这句话的原意所指,断章取义的事,不评论。

知乎用户 吴钩 发表

怎样看待不读近代史,期待别人施舍就来问问题

知乎用户 站着也能睡 发表

这是鲁迅的一个错误观点。

知乎用户 落樱无情​ 发表

所以你看简体字不是顺应时势出现了吗?用繁体字的那个不是已经走了?

知乎用户 月光光光 发表

怎么说呢,这问题就好比:西医虽然见效快,但容易复发。而中医虽然见效慢,但它去根啊。

而当时的中国已经病入膏肓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里的某个器官快要坏掉了不能工作了,所以才着急做手术换掉。可能当时鲁迅是急切的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解决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吧。而这句话估计也是代表了当时一部分文人墨客的想法,而这些人大概率是一些留学归来的人。

但最后当然没有被采纳,因为搞不好会因为不匹配,而加速灭亡。

现在的中国之所以安稳强大,是因为选择了用中医疗法,虽然见效慢,但它去病根啊。慢慢去掉一些腐朽没落的根,去简化去优化以前的文字,让它尽量通俗易懂去与世界同轨。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传承的命脉,怎么能轻易放弃换掉呢。

世上哪有完人,有些事只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得不那样想,不能只 一味的评判好坏对错。

始皇也有焚书坑儒的时候

毛爷爷也有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我们这些后人能有现在的生活,都是前人趟过泥沼冒着生命换来的。

在此希望我们在讨论前人功过的时候,能够理性讨论,注意言辞。

以上都是个人拙见

勿喷哈

谢谢

知乎用户 数字化真的来了吗 发表

鲁迅不是解释过了吗?开窗户和掀房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该放在当时的时代去看,而不能脱离时代视角。

知乎用户 哈批 发表

如果你要开扇窗,他们必是不会同意的,如果你说你要掀了屋顶,他们就会同意开扇窗了

知乎用户 Hiro 发表

我觉得挺对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网友都反对呢?

知乎用户 初见 发表

客观的讲,鲁迅说的是繁体字吧,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是什么原因呢,究其原因是文化,如果把汉子都取消了,那中国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缔造新的文明么?个人灼见。

知乎用户 看看行了 发表

按鲁迅反封建的风格,主要原因是:

汉字的学习肯定伴随古人的故事和封建思想及传统糟粕。而这其中糟粕大于精华。且不能适应当时的世界。所以宁可从头学习,好过学习过程中被糟粕污染。这点上我看 ysl 世界也是一样,他们如果真的一天朝拜 5 次. 注定无望。

知乎用户 华良 发表

没什么可说的,历史告诉我们了,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然后想尽各种办法,这就是全盘西化的一个观点而已,事实已经证明当时人没有走到这一步,还是肯定了自己的文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知乎用户 mikez 发表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载体。

在鲁迅那个年代,中华文明(农耕文明)在西方文明(工业文明)面前,被铁一般的现实证明了一无是处,从而认为这是文字的锅,也不为过。进而萌生出废掉现存文字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去学习当时先进文明,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汉字确实无比契合农耕文明,其本身随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变而不断的进化,但到了现代,人类却不继续在农耕文明上发展了,反而点开了另外一条科技树:工业文明。这就尴尬了,相当的尴尬。

未来会如何呢?

知乎用户 五红红 发表

不可思议,堂堂爱国文豪怎么会有如此言论。

知乎用户 韧行 发表

不了解这段历史,我估计也是时代的局限性,特殊时期下极端的、畸形的产物,可能初衷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多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而不要抱着自己闭塞的偏见止步不前吧。但不管怎样灭绝一个民族语言这种事,都是亡国灭种的,民族文化断了传承,中国也不再是中国,中华民族也不再是中华民族,只是人还活着…… 其实也已经死了。

他们当时如果看见因为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灭亡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时候,比如美国黑人这些,也会反思吧…… 万幸中国没有走那一步。

知乎用户 魔鬼偷西瓜 发表

你没办法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批评鲁迅

反而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绝望

毕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是谁都能有的。

知乎用户 左右 发表

可能他的意思是废繁体字还有文言文旧文体。毕竟太麻烦了写个字要小心翼翼说句话还要文绉绉扯半天

知乎用户 一蓑烟雨​ 发表

丫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得了

知乎用户 孙健栋 发表

鲁迅也说过,要说服中国人装一扇窗,你得先提个激进的建议,比如把屋顶拆了。

知乎用户 刻舟 发表

矫枉必须过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名人身上就不能有污点吗?况且这事未必是个错误,虽然我也不赞同废除汉字。

要么把鲁迅贬得特别低,要么牵强附会的神圣化,你们再加把劲,估计鲁迅都能气活过来喷你们……

知乎用户 朝理 发表

想要开窗户,屋子里的人不同意,我说要拆房顶,他们便同意开窗户。

想要简化汉字,他们不同意,我说要全盘废除汉字,他们同意了简化汉字。

知乎用户 边城 发表

这是你们 1450 的逻辑,不要把鲁迅拉到你们这个阵营里去

知乎用户 若雨七月​ 发表

两千年未有之变,生死存亡之际。

那个年代不改革必死,种族都会灭亡。而现如今看起来就是各种奇葩亡国的言论,但在当时就是救亡图存的稻草,有没有用不知道,先提出然后抓住再说。

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知乎用户 weisongde2018​ 发表

有一技之长的人,不一定是全才。德高望重的人,也未必字字珠玑。

知乎用户 时间的守望者 发表

题干时间是 1936 五月中旬,我翻了一下鲁迅全集,对印时间是且介亭杂文续编。

1936 四月三十日《出关的关》

六月九日《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没有找到有五月中旬的文章

鲁迅反对文言文复杂 “以震其艰深” 导致绝大多数人处于文盲状态的观点及文章是很多的,但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这种观点我没有在全集中看到过

知乎用户 被遗忘的般若​ 发表

首先这个观点是不是鲁迅的观点, 还有疑惑, 可以看

@sinux

老哥,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

其次退一万步说真的是鲁迅先生的意思, 是否是完全废除汉字, 还要分析.

当时一直有汉字拉丁话的提议, 还有不少人支持, 现在盛传的《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都是为了反驳而写的.

现在事实说明不用拉丁化, 只要和平安稳定的环境, 纯正的中文汉字也不影响降低文盲率.

哪怕就是要完全废除汉字的意思, 也不用太惊讶. 看待问题, 要代入当时的时代环境, 全面了解后在讨论.

我对那段历史了解也就大众水平, 但是我知道那个时代的混乱, 国家, 民族都面临危机, 那时的有志之士都在找出路. 都希望改变. 别说废除汉字, 更离谱的观点也有, 支撑直接全盘西化言论也有. 像大家辜鸿铭自己留辫子还支持小脚, 纳妾呢.

那个群魔乱舞的年代, 绝大部分观点我们现在都无法理解的. 时代不同了.

历史大家的观点, 批判性学习就好.

知乎用户 Hungry foolish 发表

首先我们假定鲁迅确实说过这句话,其次我们在进行分析。

那么鲁迅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通过个人的理解,我觉得是鲁迅在当时的情况下,觉得中国人的文盲率太高了。识字的人太少,而汉字很难写,很难学。

当时也有一种风潮是要把汉字拉丁化,鲁迅觉得汉字拉丁化有助于迅速的减少文盲。

历史需要实证。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政府有能力在使用汉字的情况下消灭文盲,普及识字率。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就从另外一条途径。解决了鲁迅的问题。

越南,韩国等国家也采取了把汉字拉丁化的做法。对此我认为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说割裂了文字的延续性,使得现代的人阅读古代的文献有严重的障碍,这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知乎用户 兔友今晚吃什么 发表

要我说啊,鲁迅就是图样图森破,撒母胎木乃五

没有虚心向长者请教人生的经验

不肯虚心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

知乎用户 Cloudseven 发表

首先,繁体字很复杂,当时大家又习惯用毛笔写,导致效率低下。其次真正的原因则大家很少知道。就是当时打字机功能有限,打字机用英文非常便捷,中文则毫无办法。导致当时有先见之明的人士觉得中文不先进。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可哪里知道 100 年后还有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即使电脑,286 和 386 时代的五笔法大家背起来也是很痛苦的。 最后的结果也是很理想的,大家没有抛弃汉字,又引入了英文字母做为拼音读音注释,真可谓中西结合优点无穷。通过先辈们的探索和创造,简体字既有中文的表达丰富,拼读时又有英语的规范易教授,再加上简体中文的推广,中文优势再次发扬光大,让民族充满自信。

知乎用户 Duang 发表

历史局限性嘛,可以理解。

可惜鲁迅没见到新中国的扫盲运动和义务教育

知乎用户 一条油煸腿 发表

这里的汉字其实代指的是传统文化,这里的中华其实暗指的是华夏种族,在鲁迅的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救亡大于启蒙是当时知识界的主旋律。为了避免亡国灭种,全盘接受外国文化的情况不乏先例,比如邻国日本。

因此,保守派嘴里的中华指的是文化属性,而激进派则指的是族群属性,前提不一样,陷入各自的逻辑闭环也就不难理解了。。

知乎用户 樱花小语 发表

中华民族会亡国灭种!幸好没有按照这奴才说的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典型的看文章不看时代背景和大环境

曾经有一个说法你听过没有

权威医学家提醒您,少量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

这话传到中国,许多人养成了饮酒的习惯,说权威医学家都说了,少量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

可是为什么不翻回去看看这句话出现的大环境??是当时欧洲饮酒成疯,人人都不喝水只喝酒,打架闹事加中风脑血栓各种疾病频发,于是医学家这才提醒大家,“别喝这么多酒,别拿喝酒当正事,少量的饮一点就行了,少量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 是在劝人饮酒吗?是在劝人少喝点。

所以说鲁迅说这话的大环境是什么

繁体字太复杂太难学,让认字的门槛过高,导致文盲太多,中华文明得不到传承,这样下去非灭国不可,所以鲁迅大呼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鲁迅口中的汉字,是繁体字

别忘记,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各方列强环伺,等着瓜分中国,来不及,推广文化速度太慢了,急于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不知道国家的未来在哪里,大家都在找,在碰,提出各种观点,互相争辩

鲁迅也只是其中之一

所幸现在我们不用取消汉字,而是推广了简化字,让文明得以传承,让汉字没有消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鲁迅是故意支持汉字拼音化,好让各大保守派大吃一惊,和他争辩这个明显的矛盾,而令新文化的其他条例能够得以顺利通过,加以推广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总结果都是,最终新文化胜利了。

知乎用户 鸭梨大学​ 发表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本质是否会因其编码方式而改变。

显然历史已经证明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的观点是错误的。想必各位可能会关心的话题是:

一、汉字灭,中华会怎样?

这个选项是当前中国周边韩国、越南等国的选项,也是历史上西夏等国家的选项。

西夏已亡,当然不是因为文字亡的,就不说了。

韩国从 1948 年起通过了 “韩国文字专用法”,1970 年开始强制推行全面汉文化,禁止汉字的使用。

当前的情况是,韩文确实几乎全面普及了,韩国也没有亡国,韩国的文化也仍然在传承。但问题是:

1、韩文是拼音文字,若遇到同音异义的字词,要么靠上下文去理解,要么就只能猜,甚至会出现一些严重误会。有个典型例子是,由于 “放水”、“防水” 发音完全一致,因此拼写上无区别,导致有一次韩国高铁项目里把两者搞错了,造成重损失。

2、朝鲜半岛从大约西汉时就开始使用汉字,大量的历史典籍、文物等,若不懂汉语就无法学习了解。汉字对他们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和永久性的,历史是没办法选择的。

3、基于以上原因,在一些重大场合,汉字仍然是重要选项,甚至是必选项。例如大家知道的光化门等古迹名,韩国人身份证上的汉字名字,以及这个掌心写 “王” 字的男人:

以及这个:

韩国挺汉字派的游行标语:“汉文万岁”

二、汉字小改,但不灭,中华会怎样?

这个选项就是当前我们大陆的选择,即汉字简化字方案。

这个选项的结果诸位都非常了解了,确实给我们的学习、书写、阅读带来了一定便利,也并不影响我们看繁体字(需要短暂的适应学习)。这里提出几点:

1、1977 年过度简化的那个版本并没有推行下去,说明汉字简化是存在底线的。

2、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到来,汉字的简繁对书写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

3、一个优秀的编码,是要考虑学习成本,更要考虑的是编码效率。汉字简化过程中对一些汉字进行了合并,这一点带来了学习成本的降低,代价是对汉字的表达效率产生微小的影响。

三、汉字不改也不灭,中华会怎样?

这个选项是当前我们港澳台的选择,也是历史上数千年来中华大地及周边一些国家的选择。

根据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我国大陆文盲率由 4.08% 下降为 2.67%。

根据我国台湾省 “内政部”2015 年公布的数据,至 2014 年底,15 岁以上人口文盲率降至 1.5%。2017 年数据为 1.21%

看起来使用繁体字和文盲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知乎用户 僧听雨 发表

脱离时代背景谈人物言论就是耍流氓。不管鲁迅说没说过这句话,离开时代背景去分析都没有任何意义。

知乎用户 默小花​ 发表

我想这个跟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想表达的想法大致相同。废除汉字主张第一人是陈玄同先生, 他们的一致主张。拥护民主与科学。而拥护民主与科学,必先废除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和文化。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如男尊女卑,如君臣之纲,在过去的学说和文化大多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就当时的社会现状,如果不从根源改变人们,百姓的思想,革命就不会成功,中国只有在腐朽的观念里走向灭亡。所以鲁迅,陈独秀,陈玄同先生的主张,废除旧的文化,废除文字,就如石板压驼背的办法。看了许多评论后,怕自己说的不明白,再来补充,鲁迅当时说这话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中国新文化新观念,与君主旧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代,鲁迅所谓废除汉字,是处于当时的社会状态而言。《新青年》拥护民主和科学,拥护新中国新思想,新理念,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国人思想。而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文字记载大多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不符合新时代,新中国理念,才会提出废除文字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当今看来并不周全,合理,但就当时的社会现状,只能说是 “石板压驼背” 的办法。

知乎用户 波纹 发表

去看看爱因斯坦那个时代怎么评价当时的中国人,如果你还相信他不是胡说八道就能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说了。

知乎用户 Alex​ 发表

当鲁迅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有一群极度腐朽的爷爷们,这群爷爷天天想教鲁迅怎么做事情

知乎用户 道也无常 发表

刚看有几个被删掉的评论好逗比啊,鲁迅那时候叫中华民国,批判的本身就是封建主义时期和旧中国,跟新中国毛关系没有。不要有些居心不良的人,把旧时代跟新时代相提并论。知乎真应该公布这些人的坐标,看看提问回答的都是些什么牛鬼蛇神

知乎用户 Erwin 发表

有时代的局限性 但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 不能因为一个小点而全盘否定 那时候文盲率很高

知乎用户 德尔文大法师​​ 发表

鲁迅《无声的中国》中写道:

“中国人的性情,
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
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
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
他们就来调和,
愿意开窗了。”

知乎用户 台湾 1450 发表

我不觉得他会这么说。鲁迅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的:

取法挺高古的,肯定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假的……

知乎用户 斯琴 Sikin​ 发表

我严重不同意鲁迅的说法,汉字是中国的象征,它必须保留,就是简化也要保留!

我个人觉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难道我们不写汉字了中国就不亡了?我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要灭亡,并不是一种文字导致,文字只是一种工具,那你说阿拉伯帝国灭亡了,就能怪阿拉伯语吗?阿拉伯语现在十多个国家都在用!怎么了?

我个人觉得写汉字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他代表中华文明的象征,你看看唐朝时期,中国周边的新罗,日本,北越都使用汉字,怎么了?

我们现在的文化已经被西方文化冲击的狠了,所以我们推出文化自信的口号,我们不能忘本,如果汉字没了,中华那才是真的快没了!因为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如果连文字都没了,那文明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我很反对汉字拉丁化,想想韩国,把汉字废除了,使用韩文,结果呢,好多词的表音都一样了,怎么区分?韩国这个前车之鉴我们必须吸取教训,书写不方便,那交流岂不是更麻烦吗?

如果我们废除汉字,改用字母书写,我们中文的很多含义就都解释不通了,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如果改成韩文那种字母就解释不通了!

所以我个人是很反对废除汉字的!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字才是大不敬,我们这么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辉煌灿烂的历史,还有这种表意的文字,可以把含义解释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扬我们的文化呢!所以我觉得写汉字怎么了?不耽误我们的国家繁荣,近五千年的文明,如果要废除汉字早废除了,但是我还是那句话,我们废除了汉字,那我们华夏文明也就差不多灭亡了!因为没有汉字传承,研究历史就麻烦了,那不就慢慢的自我灭亡了吗?

我还是那句话,看看韩国现在的样子,就知道废除汉字的后果了!

知乎用户 公主上的豌豆 发表

老鲁说的就是圣经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

知乎用户 囚团 发表

不怎么看,鲁迅本来就是一直在绝望跟希望之间纠结。希望国民觉醒,又不知道怎么让国民觉醒。知道自己的语言思想能让人思考觉醒,但不知道怎么让全体国民都看懂并思考自己的语言思想。只能说,他做不到像李大钊那么乐观。就像我们看着自己慢慢的走向资本,苦恼但想不出任何办法,但我们曾经有过毛主席这样的人,所以我们更容易相信未来一定也会出现这样的人。但鲁迅那时候,没有。

知乎用户 温和温和喷火龙 发表

在鲁迅当时那个时代提出这样的观点无可厚非,原因很多答主已经说了,这里不再赘述。

但放到现在我认为拉丁字母是有很明显的局限性的。以下观点举证供讨论:

比如,我看一些英文论文与文献,如果是计算机领域的,我可以做到几乎没有读障碍。但如果我去看其他领域,比如生物病毒类的文献或者论文,我却感到十分艰难。但我阅读中文文献却没有这种障碍。

另外,我们学院专门开了一门课叫(数学英语),里面的数学词汇和句式基本可以说是从头学了,因为里面的词汇都是【新造】的。

以上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所体会。但我认为随着学科的增多,生造的词汇会越来越多,最终将【不利于看似不相关的两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国务院发言及公开演讲,我认识的大部分人(包括乡村里没多大文化的人)都是能至少听懂表面的字面意思的。但美国特朗普和奥巴马演讲差别极大,我可以很轻易听懂特朗普演讲,但奥巴马很多词汇我有时至少得转一个或者几个弯才能理解,当然,奥巴马式的演讲确实很华丽,听惯了也会比较容易听懂并且惊叹于他的演讲才华。

ps 我最想吐槽的是 windows api 真的是又臭又长,但虽然如此,编程语言目前也只能用拉丁语言来造,中文不合适用于编程语言设计。反过来,使用中文进行代码注释不要太爽,因为不用像 windows api 那样把注释写得又臭又长。。。

知乎用户 潇湘夜雨 发表

先弄清楚这个观点是否是鲁迅的观点,再来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回答里很多人直接默认这是鲁迅的观点,对其口诛笔伐,这是落入有心人的话术了。

知乎用户 胡大宇 发表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知乎用户 Rui Ho​ 发表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

语言的其中两个功能,一个是【沟通记录】,第二个是【文化承载】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情况下,这两个功能的重要性完全不一样。

在某些时候,语言的沟通功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富强,在另一些情况下,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国家或地区能否富强。

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标准去看待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主张。

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度量衡,而共和国尊重 56 个民族的文化个性,这两个貌似矛盾的方向,在特定历史时期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乎用户 残页 发表

无论是谁说的,中华没了?

知乎用户 大大的奥利奥​ 发表

不犯错的我就知道毛泽东

知乎用户 帝鸿鹤​ 发表

我还才知道鲁迅也是个反华言论者。这是不对的,是和民族相背离的!是该从族谱是抹杀的!

知乎用户 执中 发表

鲁迅曾经说过,想要开扇窗,你就得提议拆了天花板

知乎用户 我是傲娇小粉红 发表

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幸运的死于民国,否则和老舍一样跳湖

知乎用户 西子酒 发表

这个问题我们历史老师讲过,说当时的中国不这样做或者不提出这样的观点,社会就没办法改变。胡适还提出反对儒家思想呢。鲁迅先生那一代可真谓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中国适合哪种发现道路,只有一条条的试,他们都是伟大的,鲁迅先生带来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只不过现在人的思想变了,当然时代也不一样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鲁迅先生的说法也是一种尝试。对于现在或许不是正确的。

知乎用户 Tommy Zhao 发表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我觉得鲁迅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

现在别说繁体字,一直用手机电脑的我们偶尔手写几个不常用的简体字都会写不出。

知乎用户 李然 发表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局限性,你不能要求刚从愚昧中睁开眼的一群人立足当时的历史环境做出的判断能永远正确。。。。当时的环境,能改变中国的只能是变,是彻彻底底的变,是大破而大立,是烈火而重生。。。现在的中国也在寻求变,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稳中求变,是在寻回自信的过程中蜕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时代需求不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知乎用户 嗜血狂热 发表

鲁迅当时对中国的态度就是一个铁房子,大家都要闷死了,你醒了,不管是叫醒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跟你痛苦的死去,还是一个人痛苦的死去,让其他人安然死去,都是得死,这不光是他,这在当时算得上主流观点,他就没想过李德胜真的能把大家叫醒,组织起来把铁房子打烂,领着大家冲出去,这是他自身格局太小,他不是李德胜,不知道世上还有这等强人,这是他的局限性,但是鲁迅从没想过摇身一变成为外国人,成为买办,成为狗腿子,他是真的打算跟这个房子一起死的,这是他的进步性

知乎用户 WXPZDM​ 发表

“汉字” 代表的是数千年封建文化。

这封建历史看起来几千年,本质上只是两百年历史的多次循环。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须大量摒弃落后封建文化。

知乎用户 重置之后又重置 发表

拿来主义也是鲁迅说的,鲁迅还教导学生让好好学习呢,有几个人听了?

知乎用户 飞天小猪猪​ 发表

键盘侠的升级版—键盘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看它矮矮的,它留胡子的习惯,还是中东那边的特点,它姓周,浙江的周姓很多都在八百年前被波斯来的中东人给替换掉了。。

这几百年里,最喜欢写小说的,蒲松龄,也是中东人来后突然冒出的蒲姓

知乎用户 thawgod 发表

那代人的时代局限性罢了,因为那代人是真的对这个民族失去信心了,悲观到了极点,这样的人只能否定民族的一切,全盘西化在他们心中是唯一能救这个民族的方法。

知乎用户 Sinaean Dean 发表

关于重要性,很多人都会夸大。好多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实际并没有那么重要。

看问题还是要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每一个汉字的缺点都找到一个解决办法,那汉字就可以存活。

事实是我们找到了,通过改良。

鲁迅说的也没错,现在的汉字已经不是原来的汉字了,只不过没有变为拼音文字而已。

知乎用户 心明 发表

主要是说,以汉字为载体的东西被教条化的认知,惯性太大,因此要想一个办法来改变。

就想到了要消灭这个载体。

都是权宜的想法,不必较真,要较真的如何克服教条主义。

知乎用户 飞瓦​ 发表

孙中山曾怒斥满洲人是 “野番 Jiаn↘种”。

林语堂曾说 “中国人是根本败↴类,奴↴气十足。”

对诸如此类抽离出时代语境的只言片语式考古要特别小心谨慎。

知乎用户 独孤球 发表

鲁迅所说 “”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真正含义

新时代的我们有了新的任务,那就是需要在汉字中挖掘古人的智慧,以及细细的研究汉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俗话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才能振兴中华、富强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在民国时期,像鲁迅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在旧的思想文化中甚至可以凭借着手中的笔以及科学的头脑来为民主和自由淌出一条血路。

我们如今拥有着优越的教育资源,更需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积极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的未来紧握在青年人手中,如果我们青年人都崇洋媚外的话,那我们的民族精神将无从寄托,中华民族又何谈未来?

与其说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是一种极端的言论,不如说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呼吁我们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

让这句话成为民主与自由的象征,让汉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会真正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鲁迅先生最想要达到的效果。

知乎用户 睡懒觉的鱼 发表

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不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知乎用户 东君 发表

鲁迅这个说法多少被断章取义了。现在看来,汉字是很好很有必要的,我国已经完成了扫盲,所以用起来没啥问题。只是有些 han jian 想要借题发挥废除汉字,我想说你脑仁只有花生那么大学不懂很正常,你也不配学汉字。

知乎用户 安黑西 发表

法国在越南灭了汉字,

改成拉丁字母。

和鲁迅,钱玄同,翟秋白,

这些南人的主张一致。

从上海到河内,

古代叫百越。

百越地区不说官话。

鲁迅死了,

老蒋,宋美龄,尊称他为民族魂。

民族,

知乎用户 油泼辣子​ 发表

鲁迅说的那些难写的字,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或者用不上了。

所以如果鲁迅先生来到现代,我相信他的观点会改变。

要知道现在很多老外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他们以此为荣。

说明两点

1:现在中文并不难学,过个英语 4 级还得从小学学到大学呢。

2:中文是很有魅力的,还好当初没有被废除。

知乎用户 保尔柯察银 发表

鲁迅很伟大,敏锐地洞察到汉字的弊端。

汉字是无效率文字,而且难写不易推广。本来简化汉字的初衷就是一个过渡,最终是要废除汉字的。(解放后毛主席、周总理、吕叔湘、王力等都支持拼音化)

加上声调完善化,汉字没有多少存在的必要了,拉丁化了之后也便于引入英语词汇。

对比日韩语,我们发现汉语表达能力极差,很难吸收外来词汇。

비빔밥我们翻译为石锅拌饭,这是意译,而且四个汉字,难写而且很难反应源自韩国。

英语转为 bibimbap,日语转为ピビンバ、就单单汉字是表意文字,无法反应出来。

汉语的低端性导致和世界接轨的能力极差,无怪乎鲁迅当时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历史发展到今天,汉字确实已经走到了尽头。可是行将就木的汉字还有那么多人为之喝彩,满眼看到的都是汉字的优点,这又不能不让人深思。在积贫积弱的民国时代,那么多有识之士主张废除汉字;可是到了今天,中国比以前强大了,汉字这颗 “大众身上的结核” 却成了民族精华、到处招摇。弱小的时候能看到缺点,并愿意改变;刚刚强大一些,立刻就忘了缺点,甚至把缺点看成了优点,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如果中国人不能虚心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永远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汉字是商周咒文符号,低端的象形文字,只表意不表音阻碍了各地的交流,造成中国方言林立,地域对立,汉字文明只会诞生巫术,而不是科学,摈弃汉字,实现汉语的拼音化,完成未竟的文字改革是中国的任务。

知乎用户 竹九 发表

这个观点表达的意思是要降低文字使用难度,使更多的中国人能轻松认识字写字,更方便快速的学习到文化知识,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达到强人的效果,人强才能国强,国强中华才能不亡。

现在使用的汉字是简体字,跟鲁迅那个时代的繁体字比已经算是 “半灭” 的汉字了。

比如繁体版忧郁的小乌龟。

吓不吓人,假如学的是这种繁体字得耽误多少功夫。

简体字就是为了快速扫盲,提高知识文化水平改良的汉字。

文字的根本作用在于记录、沟通,传统的繁体字、文言文在记录沟通方面的效用明显低于现代的简体字、白话文

就像毛笔和圆珠笔,毛笔明显没有圆珠笔更方便书写,所以毛笔从日常生活中退出,搞书法艺术去了,同样去艺术领域的还有繁体字和文言文。

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就是这样。

拼音也是个好东西,过去没有拼音,要知道一个字怎么念必须有人教,现在学会拼音就可以自己查,大大提高了自学的效率。

拼音只有 26 个字母 4 个声调,更容易学,更方便写,有时候碰到不会写或者笔画多的字,我会直接写拼音,自己看的懂就行。

但是汉字最终没有简化为拼音,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发音会有好几个字。针对这个问题最经典的就是这篇《石世时视石狮》。

原来的文字是繁体字不带拼音,现在的文字是简体字带拼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汉字已经完成了变异和字母化。

原来的版本:

现在的版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丑陋的中国人》一书?

知乎用户 芝麻酱和红糖 发表 以偏概全 明明是地球人都有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却成了中国人独有 比如美国选举这一段,说候选人从不揭露对方隐私。 实际上呢 为了攻击对方连老婆的事都拿出来说事了 再举个 对于人情冷漠的认识 朋友在路上收到了两个黑人 …

沈睿:《巨婴国》、国民性与不想长大的人们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在他的书《巨婴国》里提倡每个人都要长大,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面对生存的处境,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成为你自己。 这样的主题思想是不被(此处省略五个字)认可的,因为对他们来说,独立思考是很可怕的事情,独立思考的人往往有 …

中国人怎样才能恢复文化及精神自信?

知乎用户 山高县​ 发表 实话不好听: 1. 中国仍处于内战状态,精神上处于分裂状态,而内战永远无法靠嘴结束。 2. 人穷志短,仓禀足而知礼仪。对过往五十年的中国来说,没穷疯穷死已经是最大的奇迹了,很难对过去要求更多,尤其是精神层面。即使是 …

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

知乎用户 是萝卜呐 发表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 - 1936 年 10 月 19 日) 以前不懂先生,再看满眼泪花。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 …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团结,是和什么有关?

知乎用户 Justin Lee 发表 你说这种团结,其实是手中有钱、强大的中央政府协调、调配资源的的结果。 同样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离开手中有钱、强大的中央政府,大概率只会是吹得很大实际没太多投入的作秀。 复旦大学的兰小欢老师,在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