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收留难民,大神们怎么看?
知乎用户 小布尔乔亚的死敌 发表 2020 年 10 月 16 日法国巴黎一个 47 岁的中学教师因为上课时展示了一张讽刺穆罕默德(伊斯兰先知)的漫画被一名 18 岁的青年斩首,并大喊:“真主至上!” 这名青年是来自车臣的穆斯林难民。 顺便 …
我也只能谈谈瑞士的中立,不过我的了解应该也不全面,这里有个官方评价,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http://www.swissworld.org/zh/politics/foreign_policy/neutrality_and_isolationism/
瑞士的中立跟国情不能说无关。因为瑞士没有什么自然资源(除了水和风景),所以瑞士男性以前多去作雇佣兵(包括梵蒂冈教宗卫队),这也是瑞士国家财富积累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被告知,瑞士转向中立,1515 年是个重要年份,那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敌对的法国和意大利其实都是用的瑞士雇佣兵作战,而且伤亡很惨重。此后瑞士开始实质上的中立,但获国际(欧洲)承认,是 1815 年。据说当时拿破仑的用意是让瑞士作为法、意、奥等国的缓冲地带。
瑞士的中立属于武装中立。很多人都说,瑞士的山几乎都被挖空作防空洞,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之前看到的数据是,一旦发生核战争,瑞士全国人口的 97% 都可以在 24 小时内进入掩体。在瑞士盖楼(超过若干户人家),都必须有一个可以装下全楼人的防空设施,并装有很厚的防辐射的门。每年全国还会有一次警报器测试,全国上下警报齐响,可算奇观。而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各山口或隘口,都可以见到不少混凝土制三角形,据说这种防护桩露出来的部分只有其体积的十分之一,作用是挡坦克的。下文中有照片:
http://www.swissinfo.ch/chi/detail/content.html?cid=703528
二战期间瑞士的确有数万军人防守边境,当年的吉桑将军现在仍被瑞士人看作一位英雄(去年法语区评比上世纪百名杰出瑞士法语区人,吉桑将军是第一)。离我家不远,近法国边境处有座碑,是纪念二战中被瑞士击落的英国飞机机组成员的。当时瑞士的做法是,无论盟军纳粹军,谁都别从瑞士领土上过,过者必打。只有这样,才有中立。据说当时的战略是,如果纳粹真打起来,瑞士也是抵抗不住的,到时平原地区只能全舍,大家全部退进阿尔卑斯山区,这也是为什么上面提到的三角形防护体,基本都在阿尔卑斯山周围。瑞士的兵役制度至今也是,男性 20 岁起必须服兵役(除了有残疾或心理问题,但近几年已经松多了),第一次先上 3、4 个月的军校,以后每年服兵役 3 周至 34 岁左右退役,每年还有射击训练,各个区都有耙场供训练使用。不服兵役者或者要作义务社工,或者就是多缴税。瑞士每年的国防开支很大,也有不少军工企业。个人感觉瑞士的中立可以总结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自卫没商量。
不过现在要保持中立,对瑞士来说也是头疼事,国内议论很多。但瑞士人一般不愿加入国际组织,连加入联合国都是几次全国公投后才通过的。近几年公民特别担心加入欧盟,上个月的全民公投还有个组织要求真正的还权于民,每个重要协议都必须经全民公投,不过未能通过。
上面有人说瑞士有七位总统,这种说法不准确。瑞士的政府是由七位部长组成,一般是 4 年一选,只要不被选下,就可以干到退休。总统是这七位部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能连任(但再轮到还是可以当),没有实权,只是国家的代表。比较有意思的是,瑞士的这些部长没有保镖,也和平常人一样乘火车上下班,大家路上碰到可以自由去攀谈。
瑞典和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名义,并不能保护它不被德国侵略。
实际上在 41 年以后,欧洲大陆绝大部分都已经落入了德意两国手中,仅存的几个小国,是没法得以善终的,所以只能选择妥协。
瑞典:1940 年,允许德国的物资在瑞典国境运输,并且实际上瑞典帮忙承载了很多运力。
1941 年,德军为了绕道芬兰,和瑞典签署了合约,从而使得德国军队可以直接带着武器开进瑞典,然后进军芬兰,德战机可以路经瑞典上空,德国海军可以停留在瑞典港口 24 小时。
到 1943 年底,瑞典共运送 214 万德军士兵和 10 万节车皮的物资到战争前线。
这已经完全不是中立国的表现了。
瑞士:瑞士和瑞典相比,更加微不足道了,实际上以瑞士的武装实力,根本守不了一个星期,所以它也必须妥协。
瑞士为德国提供的帮助主要在金融方面,首先是借钱,瑞方向德方提供 1.5 亿瑞士法郎贷款,为德国初期的闪电战的军备提供了极大帮助。
而后他们也开放了旧圣哥达隧道,这条隧道可以连接德国和意大利,给两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帮助。
其它还有对待犹太人存款、黄金交易方面,都是完全偏向德国的。
=================================================
以上两个国家,虽然在二战期间,为了保护国家而偏向德国,但是依旧保留了中立国的名义,没有被德国侵占,我认为原因在于,当时纳粹德国判断,侵占的损失大于收获。
首先瑞典当时是北欧第一强国,实力当然不容小觑,而瑞士也如上面的人所说,当时调集了几十万的军队守在边疆,几乎占了全瑞士人口的 10%,准备捍卫国家。
侵略两国带来的损失都很大,而且在侵略过后,又必须耗费军队守卫,这种损失大于收获。
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国家是名义中立国,不反德不反纳粹,并且在战争年代又如此的配合,所以没有必要把力量耗在它们身上。
假设德国在二战的时候平息了苏联全境,那么它会不会掉过头来对付瑞典和瑞士呢?我觉得届时是很有可能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不过这两个国家,还是尽量偏向于中立的,虽然在二战特殊时期有点不中立,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中立,也是尽力做到了不参战不出兵不结盟的保证。
瑞士就是只铁王八,为中立而生;但咱的种族天赋技可比他强!
其实看地图咱就不难发现,瑞士接壤德、法、意、奥这四个老牌欧洲大佬,算联通西欧交通的四战之地。加上这块地皮基本都是山区,只要在边界的山口处堆个要塞就能轻松守下一条防线,再不济也能依靠漫长的边境线四面出击从侧翼打击敌国。按理来说,这种易守难攻的宝地,别说让你中立了,连留着过年攒利息都不可能。.
可问题在于,德法意奥这帮大佬们谁家没有二两肌肉?无论谁拿下了这个地盘,其他三家就会产生一种侧翼堪忧、敌国壮大的危机感,便必然会选择同其他国家联合来抢地皮。哪怕是与西欧领土无瓜的英俄两国,也不会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强国吞了瑞士威压四海的。特别是有过黑历史的法国,坚持 “大陆均势” 的腐国爵爷们打死也不会让法兰鸡再出个拿破仑。
别说英国了,与瑞士拥有漫长边界线的法国自己也怕呀。当初要没有瑞士保持中立,法国就得投入大量兵力在侧翼防守,从对外贸易到原材料补给也怕是都得给反法联盟包围掐掉。
更何况瑞士真的穷得没人爱,4.1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里可耕地才 30% 不到,还都是些瘦田没点油水,其他基本都是高山雪林,更没啥矿产资源可以挖,平时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都得求代帮忙带点进口货。别说占地发财了,真盘下这档口,每年光驻军给养就得烧不少钱…
也因如此,地小人少的瑞士就成了大伙眼中想娶又娶不起、想霸占又情敌贼多,可望而不及的西欧网红小萝莉。
而且这网红还是肌肉贼厚实的大屌萝莉。
15 世纪勃艮第战争,瑞士跟对老板也享受了把战胜国待遇,其步兵的勇猛善战更是闻名欧洲。弄得欧洲土豪们都对瑞士雇佣兵是口水直流纷纷抢购,当时光法国军队里就有 2 万瑞士雇佣兵,其他欧洲国家军队里也有 6 万多瑞士人领着工资帮着掐架。
可以说欧洲有名的 “三十年战争” 里,瑞士左手一个中立、右手一个雇佣兵换外汇,不禁换来了自身领土的安全,还攒下了自主创业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打那以后,在各国战火中偷鸡锤炼的瑞士就形成了尚武的传统,他们实行民兵制,虽然平时连常备军都没有,但只要有战争,那就是举国动员全民皆兵。
想想,真要入侵这本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小国,上到七八十退岁老干部、下到六七岁南海幼儿园一霸,整个瑞士人民的汪洋大海都将是你的敌人!更恶心的是,废大力气打下这破地方后除了片林子和废墟外你还啥都赚不着,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事情真是傻子才干。
哪怕是 1914 年一战爆发,瑞士也全国动员在一夜间拉起 25 万大军驻守边境做好武装中立的准备,欧洲参战国们一看也头疼,干脆就同意了瑞士的中立立场以保卫本国侧翼缩短战线。所以在整个一战期间,除美国外,就属高度工业化的瑞士小日子过得美滋滋了,人家靠着向交战国卖民用品(军火是不行的)赚得盆满钵满,两边还得保障其原料和食物供应来讨好他。
特别是二战,瑞士在几小时内一个全国总动员就能拉起 50 万大军,调来飞机坦克云集各边境要塞,这可是个 400 万人口的小国啊,相当于每 8 个人里就有一个应招参军,其他从 16~70 岁的则基本参加了地方卫队。瑞士人还贼硬气,放话说只要你德国佬敢打过来,我立马炸了连接奥地利意大利的圣哥大隧道和辛普朗隧道,然后跟你死掐到底!
当时希特勒快气炸了,哎我好心好意想问借你地盘打通西欧交通网促进大东亚人类共繁荣,结果你神经兮兮的又是全国动员又是玉石俱焚的干啥,这熊孩子,开个玩笑还当真了,不玩了不玩了 (╯‵□′)╯︵┻━┻
到现在,瑞士平时也还是没有常备军,顶天了一支 3500 人不到的教官队伍负责在全国搞军训。但瑞士 820 万人口里光后备役就有 36 万人,所有瑞士男子年满 19 岁起都得参加军训,每年至少烧掉 55 亿美元军费。
为了快速动员成军,所有 19 岁小朋友刚到新手村,就能在 NPC 那领到枪支弹药军装防毒面具等全套装备并带回家供着,一旦接到作战命令,就必须在 48 小时内迅速进入战斗岗位!任何拒绝服役拒绝参加军训的都要被判刑,所以每年也有几百个瑞士人不想去军训被拖到局子里关上一整年!
政府也怕大伙儿把枪当摆设丢家里不用,还规定所有成年男性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国考——射击考试,考试成绩要放到个人档案里跟一辈子的。咱顶多给机动车搞个年审,人倒好,打枪都当义务教育三月一小考一年一大考,也不知道谁更折腾… 总之每到周末,瑞士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老百姓拖家带口地去靶场练枪,去相亲问的都是你去年射击考试拿几分家里有几把枪啥牌子。
这还没完,身处欧洲中心的瑞士也知道自己的邻居都是些啥货色,他找蓝翔花了大半个世纪挖洞,建成了 700 多万平米的地下防空洞(比一个上海市还要大不少),空调发电机厨房水库浴室 WiFi 空气清新剂等一应俱全,防化防盗防辐射,都快赶上三星招待所了。战时掩蔽率达 100%,实现了 “每个瑞士人都能在坑里找到自己的位子!”(总感觉不是太吉利…)
为了让大家都习惯住在洞里的日子,瑞士百姓每年还得进行一次 “地下生活体验”,就是赶在防空洞里的储存食品快过期前,进去住上一个周末┓( ´∀` )┏既能减少浪费更换存粮,又能让百姓先适应战时生活。
而除了肌肉结实打架猛以外,瑞士得以独立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人缘好。
虽然瑞士在中世纪穷得揭不开锅,但好在当时有不少跑商的法国贵族土豪,因宗教信仰被驱逐出境搬到了瑞士的日内瓦住,也把自己整幅身家和其他欧洲权势家族的关系网一并带了过来。而这帮人也成了瑞士最早的私人银行家,许多欧洲皇室也乐于狡兔三窟把钱藏在安全可靠还不怕被当地私吞(瑞士那么弱也不敢呀)的地方。
更大的转折点是一二战,当时为了多捞钱充会员军费备战,欧洲强国们都开始向富人阶级开刀,像法国的所得税都从 1914 年的 2% 一路涨到 1924 年的 90%,遗产税则涨到 38%,其他英德意那些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朝着 GC 主义一路狂奔的节奏。
飙升的税率加上越来越浓的硝烟味道,大半个欧洲资本乃至普通百姓,都想着要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到一个低税率低风险、更和平稳定的国家去,万一仗打输了至少还有个退休养老的地儿√
所以连着两场世界大战,逃税的欧洲富人、求稳的跨国资本、避难的民众保命钱… 无论英法同盟国还是德意轴心国,几乎大半个欧洲的资金都涌入了瑞士的地下金库和私人银行保险柜里,让瑞士一举成为了稳定可靠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也间接带来了一个好处:没人敢动瑞士!
废话,上到你老板黑海钓鱼里海日光浴北海养小三的退休金,下到你爹抽烟遛鸟贪玩蓝月的私房钱,说不准都搁瑞士银行里呢。谁要敢拉意大利炮去轰平安县城瑞士,别说你老板急跳脚要炒你鱿鱼,全国上下有多少老婆本不保的百姓要把你剁了拿去下酒?
更何况瑞士还会走群众路线去收买人心,一战大家打得正快乐时,瑞士则默默忙着帮交战国两边遣返平民、收留病残战俘、交换伤员等等。二战更 “过分”,瑞士最夸张的时候,同时给 35 个国家当照管国。
啥意思?就是你们打仗抓的俘虏遣送的平民只要是这 35 国的人,都可以送我瑞士这儿来,有 WiFi 包食宿还给五险一金~
所以整个二战期间,瑞士联合红十字会给 700 万战俘和 17.5 万被拘平民提供了基本救助,并花了 2.38 亿法郎(当时的币值)用于救助收留难民。此外,瑞士也成了同盟国和轴心国双方战时谈判、交换战俘、遣返平民的中立场所。
可以说瑞士在当时,就是欧洲人心中那个硕果仅存、和平繁荣的一方净土了,不知道有多少犹太人、日耳曼人、盎格鲁 - 撒克逊人手捏着同一家瑞士银行的存单,就指着战争结束后拿这笔钱找地方平安过完下半生。
结果你丫居然跟我说要打下瑞士炸了玩儿集中营?你怕不是苏联派来的吧?嗯???
综上所述,瑞士就是一只头铁壳硬难下嘴、结仇咬死不松口净恶心人的铁王八,你让他开疆扩土搞扩张是没希望的,但任何人想打他注意,怕是磨掉半身皮也只能换来举国死寂一城废墟遍地鸡毛。
他也是大半个欧洲权贵的账房先生,光银行资产就有 80% 是外国客户存进来的,每年 14% 的财政税收全靠银行手续费撑着。可以说拿瑞士开刀,就是与西欧为敌,与大半个西方世界为敌。
瑞士的中立可不是日本死肥宅那种国家凉了管我屁事的令和盛世,人家靠的是一种 “壳硬人犟要打就玉石俱焚崩你一嘴牙” 的尚武精神;靠的是人均持枪率远超美国、军事化程度世界最高的本钱;靠的是全欧开枪自杀、军用枪他杀人数最多但老子就是不控枪不禁枪的坚持,用不知多少颗人头多少池血水,才让全欧洲全世界彻底服气,
弊端当然是有的,签了永久中立国声明就相当于阉了自己去换邻居们的免死金牌那种感觉,相当于永远进入了 “贤者模式”:
1。外国佬掐架不管谁是你家亲戚都不能帮手,哪怕两边都帮和稀泥也不行 ×
2。隔壁老王想借你家地皮作为对外播撒革命火种的军工厂发射场皮革厂那更不行,你有义务用尽一切手段把老王赶出去!
3。最后还有装鳖的义务,就是其他国家打起来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炸死你几个国民抄了几家你国企业财产,那你也有义务装看不见,做一个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的乖宝宝
当然,同样签了这份协议的国家也有义务去保证你这中立国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但打铁还要自身硬,若是瑞士在欧洲没有那么深厚复杂的人脉关系、没有能跟德国玉石俱焚的军事肌肉,当初二战怕是也要像捷克奥地利那样给希特勒吃干抹净,完了英法美却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既要让人相信你没那个野心和能力去搞扩张,又要让人相信你有实力不好惹,永久中立国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像咱中国,国土 963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14 亿;军队规模 230 万;大炮仗﹣2000 颗(咳咳);航母两艘半;经济体量都快赶上欧盟了;手握西藏澜沧江南海卡着印度泰国缅甸越南和南洋一众小国如鲠在喉夜夜失眠朝不保夕,如此泱泱大国,你跟我谈永久中立???
这跟老虎说自己不吃肉改行吃草、皮几万说他们只是姐弟在房间里拍抖音、和尚说自己不.. 咳咳.. 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总之中国说自己永久中立顶多就糊弄下自己,**动辄自古以来的国家能有几个是善茬?**其他国家是得傻成啥样才会信呐┓(´∀`)┏
总之,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请用粤语念一遍~),相较之下,瑞士的文化历史地理条件才给予了他永久中立的种族天赋技,这一点咱还真学不来,但也并不需要去羡慕去学。毕竟中国的种族天赋技才是充钱买来的作弊器:
更多文章请关注 “yiyu824”(浮世兿语)
写到最后有些得意忘形了,嗯就是写 h 了,洗把脸冷静下
挺想为最后的中国种族天赋技喝上一杯的
可惜明天要考科目一(没错我还没驾照 hhh),就只能作罢啦
下篇大概率聊 HK 近况,难度高不好写还容易被吞
我自己也没把握,可能要憋很久也可能会跳票,看缘分咯┓(´∀`)┏
咱再唠点别的
[踩高跷的短腿威:不烧亚马逊,百姓没活路 141 赞同 · 5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564407)
[踩高跷的短腿威:沙特 3 个旅被灭,真凶是伊朗?!1746 赞同 · 89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670073)
[踩高跷的短腿威:逼着五常撤军赔款,环保组织也能如此硬核!945 赞同 · 183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002535)
[踩高跷的短腿威:如何抢劫国家:雇群大学生就好√394 赞同 · 17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9399461)
在瑞典生活过挺久的,当时和瑞典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再加上一些我自己的补充
1、瑞典牛逼的时候
大概在 13 世纪的时候,瑞典统一了,基本上现在的北欧四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现在所属的地盘当时都归瑞典所有,北欧基本全部被瑞典占领。瑞典有个国外叫古斯塔夫二世,从他开始军事一直强势(瑞典到处都能看到他的雕塑),直到 17 世纪的时候,波兰、丹麦、俄国组成了一个联军打败了瑞典,瑞典国势渐衰,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
贴一张疆域变化图,不过是瑞典语的
2、战略的转型
1780 年瑞典与俄国、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同盟,这是瑞典中立的开始。1815 年维也纳会议(刚刚打败拿破仑,此时俄国最牛逼),俄国拿走了瑞典所属的芬兰,并且还把波美拉尼亚省割让给普鲁士,自此瑞典战略收缩,领土差不多就是现在的面积,一直到一战都一直维持中立的。
3、一战到二战
一次大战结束后,瑞典加入国联國際聯盟。
这时候的中立,其实就是一种 “灵活” 的中立了,这个现在不是那么强大的国家需要加入国际组织,维护地区稳定来保护自己。在国联里,瑞典对裁军,消减武器生产等等议案是极力赞成的。
但是国联毕竟只是大国的游戏,几次惩罚无效之后(1936 年夏当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侵华战争等等),1938 年瑞典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国联,1939 年它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也反对英法苏提出的关于全面保障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提议。在大战即将来临时,瑞典出于对国联的失望和对本國安全的关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场。
答案中
说的很正确,瑞典确实做了很多帮助德国的事情,但是当时苏联其实也是对瑞典虎视眈眈,德国打着反苏的旗号,瑞典自然不可能明着和德国翻脸。(瑞典和俄罗斯的关系一向不好,瑞典和俄罗斯的几次战争让瑞典失去了北欧霸主的地位)
此外,据说希特勒对瑞典也颇为忌惮,不敢动这个北欧强国,瑞典真的是在北欧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国民素质和科技实力都非常强悍的国家,因此在收拾完挪威和丹麦之后,希特勒应该是准备攻占苏联,然后再对瑞典动手的。
但是随着德国的萎靡,瑞典国内也有反对的声音
以下引自二战 “中立国” 瑞典:运送 214 万德军上前线
1940 年 7 月 8 日,瑞典向德国妥协,同意德国经由瑞典境内向挪威运送军事物资,并同意德国军队在境内通过。但随着德国入侵苏联的步伐举步维艰,瑞典的屈辱也即将结束。在这段和平的日子里,瑞典的军队扩编一倍,达到 50 万人,武器装备为从前的三倍,并加强了机动化部队。
1943 年 4 月,瑞典国民大会提议停止德国到挪威的铁路运输。但政府还在犹豫,因为他们还不能确定战争的走向。德国在库尔斯克的坦克决战中失利后,瑞典终于决定不再替德国运输物资和士兵。在战争期间,瑞典共运送 214 万德军士兵和 10 万节车皮的物资到前线。
所以说,中立,仅仅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考核了自己的实力之后的待机而动,不要把国家政策这种事想的太美好。
最重要的是实力
其次是战略位置
2. 战略位置
德国吞并奥地利,然后干掉法国之后,瑞士被轴心国围得严严实实,本身就对德国形不成什么威胁了。身边大哥都被打残了,一早就说清楚中立的小弟肯定不会动手,虽然你明知道他手里面握的有刀子他也敢捅人,可你也知道这个时候他也绝对不会捅你。所以德国也就没有必要对瑞士开战。当然我认为德国打瑞士很容易。二战期间瑞士也有击落德国的空军,但希特勒也犯不上因为这些小事大动干戈。
反观丹麦挪威,是一定要打。丹麦占据着德国最重要的出海口,要是被英国人先下手,德国就会被憋死在波罗的海。挪威的纳尔维克是德国进口瑞典铁矿石的毕竟之路。挪威丹麦打下来波罗的海就成了德国人的内海。
瑞典本身是亲德的,都是日耳曼民族,一家亲,干嘛要打来打去,卖你铁矿石不好么?瑞典直到 1944 年才停止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
瑞士是山区,又一向民风彪悍,爱好自由。
神罗时代,瑞士人就打跑了皇帝的收税官吏,自管自治,长枪兵名闻天下,不服你来打啊。
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不服,领兵来战,把自己的命给送掉了。
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不服,三战三败,最后也丢了命。
瑞士没有对外扩张,没有一个统一的瑞士民族,瑞士是居住于阿尔卑斯山下各处山民的联合,平时各管各的,碰见外敌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瑞士没有强大到可以和奥法抗衡,但强大的武装和贫瘠的山区使得进攻瑞士无利可图。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业已逝去的 20 世纪所带来的改变,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之前数百年的总和。而在其中的种种动作,以北约的成立最为鲜明。历经整整七十年,借助北约,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可谓稳如磐石,而在 90 年代末东欧剧变,北约更是趁此良机大力东扩。
然而在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加入或者谋求加入北约的时候,有一个国家对北约却始终抱有冷眼旁观的态度,它小心翼翼地处理着自己的位置,在大国角力和小国联合的现状中,为自己争取了一片自主性极大的生存空间。这个国家,就是瑞典。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瑞典没有采取像其他欧洲国家相似的选择,而是茕茕孑立的游离在北约之外呢?
「 历史悠久的独善其身
相较于 19 世纪 20 年代才开始实行 “门罗主义” 的美国,瑞典在中立的实践上有着更悠久的传统。尽管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的欧陆争霸中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曾于三十年战争和大北方战争中诞生过古斯塔夫大帝和卡尔十二世这种不世出的名将,但瑞典终究无可奈何地丧失了霸权。
令人钦佩的是,瑞典人并没有因为失败便沉溺于往日的荣光无法自拔,而是用最快的速度调整了国家战略方针。无论是在之后的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亦或是一战,瑞典都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面对整个欧洲局势,绝不站队,两不相帮。
而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无所得亦无所失,瑞典的基础反而更加稳固。
当然,之所以选择这种 “孤立主义” 的政治态度,绝非是异想天开的灵光一闪。
首先,瑞典所处的环境决定了这种政策的可操作性。瑞典除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外其余皆是一片海拔低平,然而大部分地形处在台地和蚀余山地交错的状态中。
加之地貌上多是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等特殊的环境状态,决定了北欧地区的易守难攻,外部势力想要渗透和入侵可谓困厄交加。
其次,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几乎将瑞典的西北部包裹起来,来自北冰洋的寒流被阻隔在外;而南方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暖湿气流,又为鱼类的繁殖以及北欧地区为数不多的耕地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外部气候。
最可喜的是,波罗的海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降水量极为充沛,物产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可以说整个瑞典所处的地域,集合了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的双重精华,为瑞典的中立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也正由于此,二战时期的瑞典,成为了欧洲极少数几乎完整保留了其国防力量的国家。
尤其是在二战后,在美国积极采取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的战后重建,致使欧洲大部分饱经战火的国家不得不依赖于美国的经济援助的情况下,瑞典却可以进退有据地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立场。
因此,瑞典对北约的军事保护,其需求也并未达到一体化的程度。
「 瑞,美,苏的 “三人行”
如果说一直以来秉承中立态度仅仅是瑞典不肯加入北约的一个可以堂而皇之公开化的原因,那么,则是众人心照不宣的一个现实。
对于美国来说,瑞典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伙伴。不同于战后支离破碎的英,法,德等传统强国,瑞典的完整和实力让美国整合大半个欧洲以对抗苏联的设想被打得措手不及。
而相对的,长久以来的保守传统,使得瑞典对强势介入的美国也有着比较深的戒备。
于是在二战刚刚结束的 1946 年,瑞典便跟美国有了初步的接触,美国试图让瑞典接受美国的无息援助贷款以求将瑞典纳入自己的联盟势力范围,而瑞典则以自己在战争中几乎无所损失为名断然拒绝。
交涉陷入了僵局,而在第二年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展开,瑞典感受到美国渗透入欧洲的压力,于是积极联络同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邻居的挪威和丹麦,准备在美国的势力范围外再次构建一个 “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
这种举动自然瞒不过美国的双眼。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对丹麦和挪威进行了分化瓦解的外交政策。与瑞典不同,丹麦和挪威在二战中都陷入了国土彻底沦亡的窘境,迫于压力,两国不得不对瑞典的提议有所保留并接受美国的无息贷款援助。
在之后的 1948 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及 1949 年的卡尔斯塔特会议,瑞典最后的努力,希图连接东西两大阵营的 “架桥政策” 也宣告破产,“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 的构想终于化为乌有。
有鉴于此,美国和瑞典的关系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之后的北约对于瑞典,某种程度成为了一个并不值得信任的战友。之所以还称为战友,完全是因为北方那头巨兽——苏联的存在。
瑞典和苏联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北欧的狭长和寒冷让曾经有着帝国梦想的瑞典对东欧的战略缓冲区有着狂热的渴望,而俄罗斯对波罗的海的温水出海口也梦寐以求。
因此从 15 世纪中期瑞典向东欧的扩张直到 17 世纪彼得大帝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因领土造成的冲突让俄瑞之间爆发了八次大规模的全面战争。
尽管最终的结局是瑞典全面退出争霸舞台,但是这份国家之间的反感和抵触显然持续到了二战。尤其是当苏联针对于北约建立起了华约这个从军事力量来看更为庞大的国际组织后,相对于北约的威逼利诱,华约带来的压力更如芒刺在背般压制着瑞典。
危机中往往蕴藏着转机,惯于在钢丝上行走的瑞典,突然看到了自己的机遇。在两强僵持之时,自己恰恰是一个分量着重的砝码。于是乎,瑞典接着贯彻自己的一直以来公平外交的理念,对美,对苏采取完全一致的态度。
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因为忌惮若是极力逼迫瑞典可能导致的使其完全归属对方的不良后果而对瑞典优容有加,于是冷战时代的奇观出现了:瑞典一边从美国吸收大量尖端科技来发展自身的国内产业,而另一方面则积极与苏联进行进出口贸易来赚取外汇支持经济建设。
直至冷战结束,瑞典再次实现了国力质的飞跃。高新产业位居世界前列,商业贸易与日俱增,作为典范屹立于欧洲。能够拥有这样的成就,跟瑞典的中立政策可谓息息相关。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一超多强” 的国际局面业已成型。近年来瑞典一反常态,脱离中立政策的原则,反复加强与北约的军事合作,动辄进行的联合军演,仿佛能够看出些什么。
没有了曾经的苏联,加之美国日渐不满日益衰落的老欧洲,继续大力扩充位于欧洲的政治存在,未来的瑞典又会如何呢?
参考资料
于鹏《论瑞典与北欧冷战起源的关系》
纪胜利《战后瑞典中立外交政策评析》
姚椿龄《挪威、丹麦、冰岛加入北约的缘由和经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缘谷」ID:Geo-Valley。**关注即可查看更多原创文章,获取、定制无水印地图。视野拓展
[格陵兰 - 丹麦和平分手记mp.weixin.qq.com/s?__biz=MzUyNDcxOTgzMA==&mid=2247485343&idx=1&sn=bda8ac3b35630f870f4a2bb81f4adb15&chksm=fa284426cd5fcd3093e0e3d193dab0cd5353241e4feefbaeebd72614033ea149da4fbb1868d9&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专栏专览
[人文地理zhuanlan.zhihu.com/c_200372205
](https://zhuanlan.zhihu.com/c_200372205)
地图作坊——查看《消失的帝国地图集》
瑞士和瑞典都是欧洲的中立国,中文名和英文名都相似,但这两个国家无论在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还是中立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别。
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接挪威、东临芬兰,南部隔厄勒海峡与丹麦相望;而瑞士是位于中欧阿尔卑斯山区的内陆国,四周被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法国包围。就人口规模来说,瑞典有 1037 万,瑞士有 860 万,相差不大,但前者的面积却是后者的十倍有余。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瑞士和瑞典都以不介入大国纷争而名存于世,不过它们的中立却有着明显不同。
尽管有市井传言说瑞士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未被德国侵占,是因为瑞士银行在帮助纳粹管理财物,但瑞士人棱角分明的 “武装中立” 却是不争事实。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就已经独立置身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的对抗之外。当时德国、奥匈帝国、法国和意大利四大强国将瑞士团团包围,但瑞士人始终一个态度:你们打你们的,但不要把战火烧到我们国家,否则谁进来打谁!不过仅是这样的话,瑞士的中立大概很难得到尊重,诚如荷兰、比利时,尽管高喊着中立但一样被德军推平。
图 - 瑞士首都伯尔尼
为了确保中立政策得到贯彻,瑞士人可谓煞费苦心,他们紧急动员了全国所有的军事力量,然后将其中的 60% 布置在法瑞边境,然后在北面的德国和南面的意大利同样安排重兵。瑞士人的严阵以待让已经陷入拉锯战的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敢轻易进犯,因为谁也不想凭空多出一个敌人。
图 - 瑞士地铁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瑞士不仅一如既往地进行军事动员,同时针对来自纳粹的煽动,有意识地控制境内的德语区域,这也使得瑞士自始至终未曾出现内部叛乱。反观瑞典尽管也宣布中立,但他们的中立却带着明显的偏袒,而且两次大战都是偏袒德国。
在一战刚刚爆发的 1915 年,德国以帮助瑞典夺回之前被沙俄侵占的芬兰为诱饵,要求瑞典加入同盟国集团,瑞典险些放弃中立。尽管此举后来未能成行,但瑞典还是强烈地偏向于德国,比如瑞典与丹麦之间的厄勒海峡是控制波罗的海进出北海的关键通道,而德国海军不具备与英国海军正面抗衡的实力,如果英国舰队得以从容地通过该海峡,那么德国波罗的海沿岸将面临无休止的战火。然而宣布中立的瑞典人帮了德国的大忙,他们不仅拒绝为英国舰队指引航路,而且在厄勒海峡水域铺设大量水雷,这样就解除了德国的后顾之忧。
图 -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的中立依旧保持着亲德色彩。战争爆发之后,英国和瑞典之间的贸易指数急转直下,而德国与瑞典在经济上却更加亲密,瑞典人大量出口铁矿石给纳粹德国,这使得德国的战争机器拥有了源源不断的钢铁供应。更过分的是瑞典在中立的前提下居然以 “人道主义” 为理由允许纳粹使用瑞典的铁路运送军医,当然如果真的只是军医的话也还说得过去,但事实上德国的每一名军医都配备 17 名武装士兵和 1 门火炮,这样的安保规格未免也太夸张了。
图 - 瑞典人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瑞典的中立远不如瑞士的中立来得彻底,甚至英国人曾直言不讳地说,瑞典的所谓 “中立” 本质上就是虚假的中立,如果瑞典停止向德国出口铁矿石的话,战争甚至可以在几个月之内结束。不过尽管愤怒,英国仍旧不敢跟瑞典公然撕破脸,原因就是瑞典和瑞士一样极端重视本国的军事建设,一旦 “中立” 破坏,英国人得不偿失。
在 18 世纪初,瑞典王国在 “大北方战争” 输于俄国之后,基本就褪去了让 “波罗的海为内海” 的霸权野心,量力而为,在国际事务中腾挪闪转,纵横捭阖,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 “中立” 态度是瑞典版 “实用主义” 灵魂的最好展现。
2012 年 4 月在参观乌普萨拉市市立档案馆,讲解员在讲述档案馆历史及规程时,提到过这么一句,引起了我的兴趣:“理论上,70 年之前的档案将自动解封,不再做保密处理。”
我随即发问,乌普萨拉档案馆还有什么过了 70 年保密期却尚未解封的?她狡黠的一笑:“不是和纳粹合作的那一部分。” 我明白了她的意思。
她印证了长久以来坊间的传闻:二战中后期瑞典官方和苏联的 “媾和” 档案仍属于保密性质的文件,尚未公之于众。
如果有历史学家引愆瑞典首鼠两端,“两头下注”,瑞典也会以他们的难处作为回应:1940 年德国密谋 “巴巴罗萨” 计划准备奇袭苏联的时候,迫于希特勒的压力,瑞典把“中立”(neutrality)状态调整到耐人寻味的“非战争”(non-belligerent)状态。他们以灵活的柔身手段保证了瑞典本土免受战争的蹂躏。
瑞典是北欧第一强国, 军事,经济实力那是北欧首屈一指的, 现在欧洲好多著名武器都是瑞典研发的(战斗机, 火箭筒。。等等);
而瑞士, 虽然只有巴掌这么大,但是它的实力, 尤其是军事实力其实是很强的, 强到什么程度呢?瑞士平时只有五千常备军, 但是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动员出 50 万军队;据称当时纳粹德国就要不要入侵瑞士专门做过研究, 结论是:以德国国防军的实力, 可以打下来, 但是代价是 – 可能要付出上百万人的伤亡;而且,这块地方没什么大用, 基本都是山, 也没什么紧要的资源, 打下来还得分兵去占领, 实在是得不偿失。
资料参考:
http://bbs.tiexue.net/post_5048356_1.html
http://bbs.tiexue.net/post_5826275_1.html
原先的答案个人感觉也不是很好,这个挺符合我的观点的,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看到一个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 43 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
但是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只是一个传说,大部分的说法还是基于: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1995 年 4 月 3 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 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 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PS:德国存在瑞士的金子,最后好像是瑞士和盟军 55 分的帐。。个人认为这个是最主要的能保持中立的原因
以下说的是一些客观因素
因此,如果说当年小胡子要入侵瑞士,不如说是吓唬一下小兄弟不要同英美走的太近。
瑞典和瑞士这 2 个国家,都是表面看着老实,实际上桌子底下没少做工作的那种国家。
瑞典很反俄,跟他的历史有关。德国没打瑞典的主要原因,是瑞典国王当时主动与纳粹媾和。基本上没打仗已经达到了希特勒的目的,所以打与不打意义不大。如果要加税的话,日后可以巧取豪夺。当时忙着进攻俄国,所以希特勒尽量不要分散精力。另一方面,是瑞典人是比较正统的雅利安人。所以,希特勒考虑到种族主义的因素,给他们留了个后根。如果德军顺利打下俄国的话,恐怕希特勒会想法迫害死瑞典皇室,然后强行合并北欧那几个国家。
瑞士,其实大部分都是德国移民,苏黎世大区站一大部分,拉加诺意大利语很小,然后日内瓦法语区占一小部分。瑞士是个纯山地国家,打起仗来费劲。有点类似于韩国或者莱茵法尔次那块山地丘陵地带。罗马帝国的时候,山南山北行省打了很多年,在这个罗马军团与蛮族的斗争中,或者罗马贵族内部冲突,或者罗马对付迦太基军团的过程中,也足可见瑞士不好打,尤其在冷兵器时代。
最重要的因素是,纳粹入不敷出。德国工业品单价过高,性能却不稳定。采购成本越来越高,德国不得不印了一大堆假马克去套现。世界结算体系里,只有英格兰银行,纽约银行系统,和瑞银集团可以实现大规模套现。希特勒的真正用意,是借助瑞士的中立国身份,用假马克去英格兰银行进行汇兑。这样,英美人便无法区分到底哪一笔帐是盖世太保的。不过,后来随着战争加剧,英美加大了对瑞银的监管。所以这条路到 42 年之后就不太好走了。
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英美有意放纵德国进攻苏联,可以允许瑞银汇兑。一旦苏军反扑的话,英美觉得德国的价值利用完了,所以借坡下驴,开始诺曼底登陆,另一面制裁瑞银和德国账户。
说到底,还是美国的坏。
一个人在瑞士住了好久,你看看火车上的年轻大兵,一个个穿着迷彩背着 SG55 乘火车回家休息,你就知道为啥敢中立了。和朝鲜一样的全民兵役制,逃都逃不掉,退伍自动变预备役,服役时候的自动步枪还必须带回家保管!永久跟这你!也就是说有几个瑞士男人,基本上就有几个瑞士大兵!(没事我老去同事家拆枪装枪玩) 中立国国必须要自己拳头硬,当年二战绕着瑞士打,希特勒就是不敢进攻瑞士,卢森堡之类号称中立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不怕战才行
一楼正解。瑞典是名义上的中立国,但是却同意让德国的军备运输直接穿行,明知到德军是去攻打其他北欧国家的。瑞典人一直看不起挪威人,因为在历史上挪威是附属于瑞典的。但是二战中,挪威却是说出 “我们决不屈服” 的那一个!~
要解答这个问题应该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侵略国想不想侵略瑞士;第二、瑞士有没有能力保持中立。
拿破仑在滑铁卢之后,瑞士又重新独立,并从此宣布与成为了永久中立国,不管其他国家干啥,瑞士哪边都不站队。
蒸汽革命后,欧洲崛起,瑞士凭借着自己中立的身份和与多国交界的位置特点,成为了国际交易枢纽,从而诞生了瑞士银行等机构,一战的时候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使它没有收到展战火的波及,生产力更进一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瑞士虽然受到波及,但也没有被占领全境,并用事实证明了他也不是好欺负的,1851 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瑞士凭借他的实际行动被国际正式确认为永久中立国。
核突击绝对打得下来,但是利益不足以抵冲成本。
不懂历史,但我猜这是个纳什均衡… 折叠我吧……
查查瑞士二战期间击落了多少盟国迷航入境的飞机就明白了
瑞典的中立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当时的德国绝对在各方面是欧洲第一大强国,瑞典瑞士只能选择自保的中立的选择。是的,瑞典的小弟挪威一直鄙视大哥当年让出国道使得德军长驱直入直拿挪威,小弟芬兰则是被认为是北欧最有血性的民族 (在长期与俄罗斯的斗争中练就) 也觉得瑞典超级不够义气。北欧一直的老大瑞典也是苦不堪言。
不过话说回来,德国肯定是需要中立国作为战争缓冲地带的,就像日本轻而易举的横扫东南亚,不是还有个泰国作为缓冲地带被保下来了吗,导致现在的泰国没有经历过真正流血的侵略和革命,祥和而满足,各种封建迷信延绵横行
跟 49 年我们不收回香港的原因差不多,需要一个窗口,比如洗钱、兑换货币、采购某些被禁运的东西,战争状态下大家还可以在中立国交流。
还有一个原因是瑞士、瑞典没什么资源,打它费时间不划算,德国从 39 年开始每天都在调兵打仗,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导致入侵苏联的计划被推迟,如果再打这些小国家就更晚了。
我觉得前面的人都回答的挺充分的了,中立在二战都是一种自欺欺人,而到了冷战期间,瑞士,瑞典又显然属于西方阵营。
不过,在未来中立国就越来越有它的存在空间。首先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打不起来了,因为大国之间基本能保证 mutual destruction,希特勒似的战争已毫无利益可言。其次各类冲突还是不断,比如俄罗斯和周边,巴尔干,中东,目前的东西方对峙,作为中立国就能灵活在其间穿插,所以这两个国家很有前途
提到瑞士,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瑞士名表或者是瑞士军刀,但是瑞士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永久中立国, 这个国家人口八百万,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却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甚至如今面对美国,也依旧选择中立的态度,他凭什么能独树一帜。 大家好我是长庚,感谢各位的支持,长按点赞会有特效, 了解瑞士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永久中立国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主权国家,因而也是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简单来说就是我不参与战争,也不支持任何一个国家,但是别的国家也不能对我发动战争。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瑞士又是凭借什么,保持中立身份,从而免受战争之苦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瑞士的地理位置,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四面都有邻国,瑞士的高原占据三分之一的国土,相对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瑞典易守难功,战争讲究的不仅仅是军事强大,也需要背后的后勤补给,一味进攻瑞士这种高山地区,即浪费时间,又不能充沛的物质补给,占领此地区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另外瑞士虽然有钱,但是他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并不丰富,4.1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耕地不到三成,高山雪地占据了瑞士大片领土矿产资源更是少的可怜,平时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都得进口, 这是瑞士免受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瑞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很雄厚,战争需要足够的经济作为支撑,瑞士被称为世界上最稳定的经济体之一,尽管人口只有八百万,但人均 GDP 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尽管是中立国,但是他们从未放弃强大自己的军事力量,瑞士是全民皆兵的状态,按照瑞士宪法规定,20 岁至 42 岁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健康,必须依法服兵役,。瑞士至今仍有高达 36 万军队人数,属于世界人均最高水平。每年至少烧掉 55 亿美元军费。瑞士人对枪支的管理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严格,虽然现在大都数服兵役军人家中有枪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据统计,在瑞士私人手中依然有超过 250 万枪支,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瑞士军刀如此出名。 瑞士很少主动发起战争,但是他们随时准备战斗,没有实力的中立就是笑话,自身实力足够攘外安内,所以才让瑞士能保持中立,安稳不受战争
以下是从外网翻译了一下当地网友的评论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瑞士为什么能在二战时期保持中立?小编总结翻译了外网上的高赞热门回答,一起来看看吧。
01
匿名
希特勒实际上计划入侵瑞士,但他的将军们告诉他,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是对的。德国入侵瑞士的结果与俄罗斯入侵芬兰的结果相似。德国人最终可能会赢,但这是不值得的。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瑞士人在其历史上一直保持中立,是因为他们擅长制造钟表和巧克力。事实是,瑞士一直保持中立是因为没有人想与他们作对。
自文艺复兴以来,瑞士一直是欧洲战场上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之一。虽然瑞士本身与其他国家的战争相对较少,但他们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其他国家而战。回顾从中世纪到拿破仑战争的任何重大冲突,你会发现瑞士军团在这些战争中战斗。他们在战斗中享有当之无愧的声誉。
瑞士还对所有男性公民强制服兵役,他们在一支小型但技术高超的军队接受训练。这项兵役不仅仅是两年,在两年完成后你必须把你的服役步枪放在家里,半定期地报告偶尔的任务和训练。这就好比国民警卫队中有 80% 的成年男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如此认真地捍卫自己的边界。
最后,瑞士几乎完全由崎岖的高山地形组成,即使在夏季,入侵的军队也很难穿越这些地形。忘记冬天的入侵吧。世界上大多数军队都有一两个师专门训练山地作战,但瑞士全军都专门在高山地形作战。瑞士有许多广阔的军事基地,这些洞穴基地储备了大量的补给和弹药,包括数英里长的隧道和硬点,以及装甲药箱和炮兵阵地,可以向下面的战略山谷开火——有些甚至有战斗机可以从洞穴机场起飞。
此外,别忘了二战时期德国武装部队的主要力量是装甲师,德国步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在对抗任何其他国家的步兵方面没有任何特殊优势,而德国坦克则远远优于其他国家(直到战争结束)。
这一切都意味着,如果德国在二战期间入侵瑞士,他们将在崎岖、敌对、装甲和空中支援有限的地形上徒步作战,并与经过专门训练以保卫其独特地理位置的敌人作战。
对德国来说,这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术灾难,虽然他们很可能最终成功地入侵瑞士,但在这种入侵中损失的时间、资源和生命的数量,将夺走德国所有其他战线的力量。另外,为德国赢得瑞士也没有什么战术价值,他们所能得到的只是另一个需要看守的国家。
02
Jim Gordon
吉姆 · 戈登
Third generation to serve in the US military, grew up on air bases, served (USAF 1966-70 VN).
在美国军队服役的第三代,在空军基地长大,服役(美国空军 1966-70 越战)。
瑞士(和其他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保持中立的原因有很多:
1939 年战争爆发后,瑞士在食品进口,银行和金融,燃料和能源贸易,武器和设备贸易,金属和制成品贸易以及国防和军事事务中尽可能保持中立。在所有这些地区,瑞士的情况十分复杂,由于对交战国的依赖和被依赖的程度和别国不同。在许多地区,轴心国对瑞士的需求超过了对轴心国的需求。
在政治上,瑞士一再表明其保持中立的意图,就像它多年来一样。
1920 年,在加入国际联盟之前,它坚持要求邻国和其他国家正式承认其中立性。瑞士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共同边界促进了一些瑞士人对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极大同情。
瑞士非常依赖从许多国家进口的粮食,必须用其他地区的贸易收益来支付。
瑞士的银行和金融交易依靠中立,以促进其在所有领域的贸易,并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以维持生存。德国的经济以国家庞氏骗局为基础,该计划要求存在外部金融市场。当时有贵金属和黄金储备的交易,但是战后盟军的一项调查显示,瑞士与德国的交易并未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
瑞士完全依赖石油进口,拥有德国和意大利所需的一些煤炭,水力发电能力超出了其自身需求。
瑞士人能够为其部队生产小武器,但需要进口一些炸药和弹药以及飞机(特别是战斗机)。瑞士授权维克斯(英国)生产 20 毫米欧瑞康高射炮,获得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在德国的滚珠轴承工厂被摧毁之后,瑞士制造商确实向德国出口了少量的金属和宝石摩擦轴承。
1939 年第一次爆发战争时,瑞士武装部队在三天内动员起来,并(重新)巩固了该国的边界。轴心国入侵的风险伴随着流血的消耗战、国家堡垒以及轴心国通过关键铁路线的权利受到干扰。轴心国和盟国飞机的空中入侵在瑞士得到了公平的对待,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轰炸机编队的拦截,以及对失去的单一飞机的意外侵犯视若无睹。
03
Eugene Miya
尤金 · 米娅
Work with their govt. a tiny bit for the US govt.
和美国政府一起工作。
瑞士人不仅仅是中立的。他们是全副武装的中立军,现在仍然是。几个世纪以来,瑞士一直是其他国家的雇佣兵(现在仍然是教皇的雇佣兵)。他们以凶狠著称。大多数从未到过瑞士的人,特别是那些来自美洲、没有受到世界大战影响的人,在他们访问瑞士各地的旅游区时,一点也不知道这些。
一位德国将军的问题:瑞士军队将如何应对一支入侵部队,使其在 48 小时内动员的 40 万人增加一倍,答案是:“每个人都会开枪两次。”
典型的军队把士兵训练到 100 米的目标。瑞士会训练到 300 米。
瑞士人围捕了他们的瑞士纳粹成员并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一位在苏黎世长大并移居美国的朋友(在瑞士妇女获得选举权之前)讲述了认识这些瑞士纳粹分子的故事;他们希望接管这个国家。讲德语的瑞士人对德国人相当反感。你需要更多的细节吗?和其他日耳曼国家一样,这种情绪仍然存在,我去过苏黎世的民族主义酒吧。
这个国家的防御工事纵横交错。我在罗纳河上参观的第一批小镇中,有一个只有一个人的小碉堡,就在市中心,上面长满了苔藓。
一个澳洲朋友和他来自波兰的女朋友正在聊天,他看到了一个田园诗般的乡村;而他的女朋友可以轻松识别出坦克障碍物的结构(特别是用 “装甲车” 这种专业词汇)。
在萨甘镇周围有假悬崖(离得足够近,你可以看到墙是假的)藏着反坦克炮。这可能是入侵莱茵河上游山谷的主要路线之一。瑞士人不仅在火车和卡车上有他们的步枪,我还看到了后来我在我们住的酒店 / 餐厅里发现的一个被我称为 Panzerfaust III 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军用卡车锁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带上它”;我见过最大的便携式聚能弹头。)
人们曾经问我,为什么世界经济论坛(WEF)在达沃斯(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滑雪小镇,皇室成员去滑雪)。到达达沃斯山顶(一个朋友在冰雪研究所休假),我发现了由英国导弹系统组成的顶级电车雷达和东部地区瑞士防空系统(为什么查尔斯王子在这里滑雪)。这是一个复杂的,防御严密的地区,有假岩石,有枪口。
瑞士人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们的服役情况。所以要尊重他们。有时间去看看这个国家。他们并不都是富有的瑞士银行家。它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其最好的资源是勤劳的人民。
04
Greg Stewart
格雷格 · 斯图尔特
Studied at Colgate University.Lives in Ridgewood.
在高露洁大学学习, 住在里奇伍德。
希特勒认为瑞士是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并不打算让它永远保持中立。事实上,他至少制定了三个独立的入侵计划。但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瑞士能够保持中立足够长的时间直到战争结束。
1. 瑞士相信武装中立。从 18 岁到 55 岁的每一个男性过去和现在都是军队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有一支 80 万人的军队。瑞士不会是比利时。要征服这个国家,需要一百多万人的军队。在波兰战役开始后,希特勒就再也没有多余的百万士兵。
2. 瑞士是三分之二的山区。山增加了防御的有效性,降低了进攻的有效性。它们严重减少了装甲纵队的使用,阻碍了战略空中指挥。更重要的是,这些山区处于最具战略意义的地区。如果你想从瑞士中部平原去意大利,你需要去基涅夫湖,沿着陡峭的山脉去罗纳河谷。路线狭窄陡峭,就在 Chillon 城堡(Chillon Castle)所在地。瑞士在那座山上有一个完整的军事基地。他们是防炸弹的,有一个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医院。(那个基地现在关闭了,但你仍然可以看到从山顶冒出的烟雾。)
3. 瑞士人很清楚,他们在希特勒的任务清单上名列前茅,他们尽一切可能避免逼迫希特勒。例如,作为一个中立国家,他们不允许军火从德国通过该国运往意大利。作为一个折衷方案,如果火车车厢在国内时是密封的,从来没有打开过,他们就不知道火车车厢里有什么时,就可以同意运输。
4. 瑞士同意拘留在瑞士境内发现的战斗人员。超过 1700 名美国人被如此拘禁,但只要眨眼点头,在瑞士就再也找不到德国人。公平地说,一旦美国人被拘留,他们经常被安置在像迪亚布雷特这样使用不足的滑雪胜地的酒店里。白天他们被允许在城里走动,战争结束时,只有 700 名实习飞行员留在瑞士。
尽管希特勒在德意志帝国的未来看到了瑞士,但他从未被激怒将其列为优先事项。
希特勒被允许抢劫。其他人都没有。如果你是一个对马蒂斯或雷诺阿有好感的将军,你就不能把你新 “获得” 的财富带回帝国。相反,这些画,银,金,无记名债券,雕塑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最终在苏黎世街道下的金库。如果对瑞士的入侵让这些资产曝光,那些在瑞士银行拥有资产的领导人将面临被行刑的惩罚,于是这些将军们总是准备好争辩说,入侵瑞士的费用太高,而且毫无成效。
由于这四个因素,瑞士仍然是唯一一个不成为第三帝国一部分的德语国家。
05
Steve Greenwald
史蒂夫 · 格林瓦尔德
Independent Consultant.
独立顾问。
我去过瑞士好几次,并和当地人交谈过。事情很简单。
德国真的很想占领瑞士。二战期间,它拥有世界六分之一的财富(这不是一个错误:世界六分之一的财富!)。主要在苏黎世的地下。只要看看德国在二战中的经济状况,你就会发现,任何说德国和希特勒不想要瑞士的人都不了解这件事。
瑞士使美国看起来像一个没有枪支的国家。政府给几乎每一个公民一支质量极高的全自动步枪(机关枪,突击步枪),每年都给他们免费的弹药练习,并鼓励他们多练习、服完兵役后,他们得保留步枪。我采访过的许多瑞士人下班后都去射击,以摆脱压力、放松等。
德国根本不可能征服瑞士,除非杀死几乎每一个公民,我毫不怀疑,普通的瑞士士兵比普通的德国人有更好的训练。
德国根本不可能把坦克开进瑞士。那里简直就是个山寨。如果德国试图通过山间隧道运送坦克。好吧,那些隧道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瑞士人开采了它们。
在瑞士山口移动坦克和支援?不可能。而没有坦克,德国不可能战胜瑞士。
充其量,德国人可以把瑞士炸得一塌糊涂。是啊,那会给德国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在那之后,他们将试图占领她,而如果一个国家高度武装的民众决心反抗,那基本是不可能被占领的。
我真的很佩服瑞士人。是的,他们和纳粹有合作,还有其他不好的事情,但这这种事情每个国家都有。有多少人在美国公司知道纳粹使用 IBM 计算 / 制表机器来统计大屠杀的受害者吗?到处都是腐败的非道德的人,没有人应该追究瑞士政府或人民的责任。
06
Ahmed Rayyan
艾哈迈德 · 雷扬
Studied at Beaconhouse School System.Lives in Multan, Punjab, Pakistan.
在信标学校系统学习。住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木尔坦。
瑞士是中立的,但仍然全副武装。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入侵中立国比利时,从一个更好的位置进攻法国时,瑞士人非常害怕(这是正确的)。他们制定了一个名为 “国家堡垒” 的计划,其基本目的是让任何敌人都能在地图上看到瑞士,并认为它不值得吞并瑞士。
他们开始强制征兵,并在两天内动员了 40 万人的军队,因为士兵们不得不(而且他们仍然)把步枪放在家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受过训练,可以在瑞士山区作战。反坦克炮伪装成谷仓。整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尤其是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部地区。例如,在下面的照片中,左边的建筑是机关枪巢,右边的建筑是反坦克炮。它们通过一条地下隧道相连。
每一条通往该国的公路、隧道和铁路都可以从一个偏远的地方炸毁(其中有 3000 多个点)。这将使入侵成为德国人的后勤噩梦。瑞士有这么多碉堡,德国人无法充分利用他们的闪电战战术。
另外,瑞士持有大量纳粹德国的黄金,价值 4 亿美元。如果德国入侵瑞士,瑞士人会把黄金留给自己。即使德国人吞并了瑞士,他们也很可能得不到全部的黄金。
此外,德国已经在许多战线上作战;再开辟一条困难的、不必要的战线是不合逻辑的。也许在希特勒的心目中,当他们赢得了战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试图入侵瑞士。
瑞士的战略一直是放弃主要的人口中心,撤退到阿尔卑斯山南部,那里已经建造了 26000 多个碉堡,敌人不习惯在这样的地形上作战。1938 年,由于中立,国际联盟给予瑞士免于国际制裁的自由。德国需要瑞士在没有制裁的情况下粉帮他们粉饰收入。只有瑞士的银行会这样做,因为根据瑞士法律,他们必须匿名保存银行账户所有者的姓名。
这些使得入侵的代价非常高昂,尽管纳粹德国有可能征服瑞士,但他们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德国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总之,这不值得。
回答转载自公众号【世界 View】
可以看一下这个知乎专栏
不可以。
-2020 年 3 月,瑞士被劫走了大量物资。他拿外敌毫无办法。
是姿态、策略
在列强的矛盾中保持中立
渔翁、先礼后兵
什么?你不是列强
拳头大才能安然中立。
很多人说中立国不需要军队,那是肥肉。
真正的中立国,那是硬骨头。硬骨头不兴咬人,而人固可咬他,只是搞不好会崩了牙。
当年德国没咬瑞士,多半不是咬不动,而是不敢在盟军面前崩了牙齿漏了破绽。若是当年的莫斯科没有挺住,那么很难说随之而来的不会是瑞士沦陷的头条。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立国他需要威慑力,需要当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要比鸡肋更难啃,比鸡肋更不好吃,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有着天然的防御优势,会令擅长闪电战的钢铁洪流陷入持久的消耗战当中苦不堪言。
一些中立国如哥斯达黎加放弃了军队,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强大的武装警察。
还有一些中立国 / 岛国没放弃军队,但却加入了地区性的联防 / 共同防御体系。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二战的时候最有名的两个中立国,一个叫捷克,一个叫做波兰。可能捷克的下场没什么人在乎,可波兰的下场很多人都知道。中立国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地理位置很重要。
我是听高晓松的讲的
1 瑞士男性人人服兵役,可以短时间内动员出几十万大军跟你干仗。
2 瑞士打仗基本策略很简单,几十万大军后撤到地势险峻的阿尔卑斯山里,跟你死磕。
3 瑞士国家富裕,精密制造业极其发达,武器不输给其他列强。
总结下来,谁会愿意在地势险峻的地方,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几十万大军开战呢?你付出百万大军的伤亡,最终也就是占领那么一小块山地而已啊。
要想不受欺负害得自己强啊。
大形式下,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国家能真正保持中立。
中立国概念起源于欧洲,是欧洲各国相互制衡的手段,谁打破这个平衡,其他国家都会打他,就像拿破仑时代一样,它们不是缓冲,是天平中重要的小砝码,这是欧洲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国家的原因,相互制衡的手段。
首先,同意其他人说的,想中立必须有能力捍卫中立,这方面就不再赘述,另提一点大家都不太注意到的吧。
瑞士金融业发达,各国的钱都在那里存着,所以和瑞士宣战就等于威胁到所有在瑞士有资产的国家的利益,各国都不会答应,这应该也是瑞士自卫的一种方式吧。
瑞士的金融业是不可取代的 就算希特勒灭了瑞士 那瑞士的金融体系和积累的国际信用也不是他能拿到的 既然瑞士都愿意用自己的金融也为希特勒干脏活 希特勒干嘛要去掀人家的摊子呢?希特勒再疯狂也知道没有一个国际金融渠道这个世界战争是全然没法打的。 另外 捷克的制造业也是对德国很重要的 所以希特勒对捷克人还算不错 不然要是捷克人坚决不配合 迫使你用集中营劳工的办法去搞生产 也是达不到人家制造业本来的效率和质量的
所处的情况有些像战国时期的卫国,谁也威胁不了。
结合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中立国的回答。
1. 小,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
2. 没有侵略的野心
3. 自身足够强大
4. 为了保持中立的态度,适当的时候灵活变通,以换取中立的态度
瑞典不是特别清楚,说说瑞士吧,大家都知道梵蒂冈的瑞士卫队吧,可见瑞士军队的牛逼。瑞士成年男子是必须要服兵役的,基本全民皆兵,阿尔卑斯山内有大量的武器装备,战争一打响,瑞士有能力在 48 小时内集结几十万军队,你说有人还敢打吗?二战还是一战我记不清了,英国的战机不小心越过瑞士境内,短时间内就被瑞士空军全部干掉,飞行员全部俘虏,英国要人,当时瑞士好像还没给。你说强不强?
所以人家中立是有中立的资本,不然全世界都把钱往瑞士银行存。
1914 年至 1915 年旨在瓜分拿破仑后欧洲的维也纳会议中明确提出了瑞士作为中立国,由欧洲诸大国来保护。由此,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得到确认和保护。
二战期间的中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
简言之 得不偿失
小国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只能是大大国的需要。不然被灭,是分分钟的事。
阿道夫算过,入侵瑞士起码出动一百万大军。而且瑞士没有多少油水,瑞士值钱的就是瑞士人。
知乎用户 小布尔乔亚的死敌 发表 2020 年 10 月 16 日法国巴黎一个 47 岁的中学教师因为上课时展示了一张讽刺穆罕默德(伊斯兰先知)的漫画被一名 18 岁的青年斩首,并大喊:“真主至上!” 这名青年是来自车臣的穆斯林难民。 顺便 …
知乎用户 搜粟都尉赵过 发表 抗争从来都不是靠个人,而是靠组织。 中国人在抗日战争时候,如果没有组织,可以让日本三五个士兵就占领县城,可以被成批成批无反抗的杀戮,可以成群结队的国内逃难。但一旦有了组织力量,就焕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叙利亚的问 …
作为当今政治学界最为复杂也最为迷人的概念之一,民主引起的争议可谓是经久不息。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它曾经被奉为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以来挑战专制主义的利器;而作为一种确定统治形式的制度安排,它更是引起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迄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 …
知乎用户 盗火者 发表 瑞士有没有 Wilson Edwards 这个人不是由 850 万瑞士人决定而是由 14 万万中国人决定的 知乎用户 change log 发表 说你有就有,别不识抬举 (滑稽) 知乎用户 2-20 滑膛枪等 96 …
品葱用户 巴比伦花园 提问于 3/2/2021 一战德国死亡超200万,伤残400多万,高于英法,伤亡率占总人口10%,在一战前这种程度的伤亡是难以想象的。按理说德国短期内不可能轻易再卷入一场大型战争了,就像英法两国在二战前的绥靖,就是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