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今天我们该怎样谈环保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方舟子:今天我们该怎样谈环保

晨报记者 周怀宗北京晨报2015.3.6

对于二十一世纪,人们有许许多多的定义,商业时代、信息时代、微时代、传播时代等,不论这些定义如何的五花八门,但有一个一定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那就是——环保的时代。

于中国而言,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关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探讨、争论、批评甚至谩骂每天都在上演。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唯心造物的世界里,关注和讨论并不能真正为环境危机带来扭转的契机。在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看来,科学带来的问题,必然还要向科学寻求解决之道,“我主张环保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放弃科学”。

科学环保论

两百年前,居住在伦敦的人们,把终年不散的烟雾和散发恶臭的河水,看做是文明的标志。两百年后的人们,再也没有了这样的观点,环境的恶化不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更不是文明的标志,甚至也不再是文明前进必然的代价,它是整个人类不可承受的伤害。

环境问题必须要解决,已然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更多时候,人们在讨论环境问题时,把原因归结于科技,但却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把科技放在一边。

方舟子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和科学本身的特性有关。科学要求严谨,它揭示的事实有时候很专业,很枯燥,很不招人喜欢,不像煽情那样吸引人,可以随便说,读者、听众想听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科学是不能夸张的。有些人在文章、演讲中也会出示科学数据,以表明很权威,而其实有的数据是片面的,乃至编造的,但是读者、听众喜欢。”

科学不仅仅是不招人喜欢,方舟子说:“有的环保流派本身就是反科学的,例如西方有些所谓环保组织就以反科学为己任。受其影响,国内有些环保民间组织、环保人士也有反科学倾向,反水电、反核电、反转基因,都是这种表现。”

更多时候,漠视科学、反科学的原因并非因为对科学的仇恨,而仅仅是因为缺少一点儿科学的素养和态度,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科学带来的便利之中,同时也生活在它带给人们的伤害之中,得其利而不受其害当然是最好的状态,但怎样才能做?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方舟子是一个科学环保主义者,“我主张环保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要有科学的态度”,在和人争论时,反对他的人说他是“唯科学主义”。西方哲人曾经说“解决自由弊端的唯一办法,就是更自由”,解决科学弊端的办法,其实也一样,就是更科学。

污染不是科技的必然

批评污染,人人可以,但是如何治污,却并非人人能做。批评官员急功近利,批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这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寻找环境治理之道的一部分,但却并非全部。

批评一下发展模式,批评一下政府行为,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那还太早了,方舟子说:“如何治污其实是个很专业的问题,普通公众很难提出什么可行的见解。公众能做到的是关注污染问题,督促相关部门采取行动,而对污染的研究、治理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机构、部门。普通公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环境问题上很容易被煽动起来,如果贸然采取行动,往往会好心办坏事,为了环保反而做了对环保不好的事情。”

不好的事情有时候并非加重环保的难度,加重污染,也在于对于污染和治理污染的误解,甚至对于科学和污染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都存在着普遍的误解,方舟子说:“虽然有的污染与科技发展有关,但并非是科技的必然结果,相反的,科学技术可以被用来减少、消除这类污染,也可以用来消除自古以来就有的、与科技发展无关的其他污染。”

比如雾霾,方舟子说:“有些东西并非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雾霾的产生,并不是在科学发展后才有雾霾的。例如农田烧麦秆,居家烧煤炭,到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是雾霾的重要来源,它们就跟科学发展无关,自古以来就有的。有些雾霾来源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例如工业排污、汽车尾气,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这些产业、产品,也可以说跟科学发展有些关系。”

理清这些关系,对于治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非得需要专业的科学研究者才能真正做到。但是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科学的态度。愤怒可以理解,但愤怒之后,还要继续寻找真正可行的办法。

回不去的原生态

在治污成为共识的同时,绿色生活、环保出行等同样深入人心。多数人会把污染看做是科技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大家不开车、步行,少使用可以排放污染的工具等等,或者干脆放弃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回到原生态的生活。

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如何享受便利,如何防止伤害,有时候太伤脑筋,所以干脆放弃,成了许多人想象中的理想方法,但这样的因噎废食,这样的脏水孩子一起泼掉的做法,真的好吗?

方舟子说:“人们有一种‘过去的好时光’的心态,总以为过去的时代是美好的,就像人们年老了会回想年轻时的快乐,过滤掉了种种不愉快的记忆。实际上过去的好时光是不存在的。我看过美国一幅漫画,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原始人对另一个原始人说:有些事不太科学,我们的空气没有污染,我们的水也干净,我们每天都锻炼身体,吃的都是有机食品,可是为什么我们都活不过30岁?”

事实上,完全放弃科技便利的原生态生活不仅仅是不科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幻想,方舟子说:“除了发发感慨表示自己很有情怀,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真正过所谓原生态生活。那些提倡过原生态生活的人,往往自己就开着豪车、住着豪宅、享受着科技发展的好处。”

在方舟子看来,“对于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还是只能通过科技发展来解决,回头路是走不通的。当然,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并不妨碍提倡过绿色生活、环保生活,只是不要将其极端化,而且绿色、环保生活往往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例如,现在提倡无纸办公、无纸阅读,用电子文件代替纸质文件,用电子书代替纸质书,这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科学理性最重要

科学究竟有没有治污的办法?方舟子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对污染治理、环境保护都做得很好,这只有通过科学的办法才能做到。伦敦、洛杉矶以前雾霾都很严重,后来治理好了,而其治理,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但是科学的办法只有得到应用、推广,才能发挥作用。”

大多数后发型的国家,都在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发达国家则走在环保的前面。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西方国家把重工业、低端的、污染性的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使得这些后发的国家承担着全球发展的代价。

方舟子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说法,他说:“发达国家投资商出于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考虑,会把一些制造业转移到落后国家,这并不是有意转嫁代价,只不过是因为落后国家的劳动力便宜,而且对环保的要求也比较低,自然而然的转移。这和国内有些企业开始在比中国更落后的东南亚国家办厂是一个道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众未必乐意见到这种制造业转移国外的现象,因为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了。”

那么,怎样才能用科学解决科学问题,又为什么明明有治污的技术,却难以被应用?方舟子说:“关键在于如何克服自私的天性,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对本国有好处,保护则未必,所以国际上可以为一个减排问题争论不休。在国家范围内,发展对地方有好处,保护则未必,所以地方政府会为了追求GDP而无视保护。同样,发展对个人有好处,环保意识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修养和良知。要搞好环保,就要以人类为本,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具有全局、长期眼光,而这往往是违背了人的自私、短视天性的,所以很难,只有通过长期的科普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靠科学理性才能克服。”

(XYS20150309)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读书日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少读人文,老读科学

读书日北京晨报专访方舟子:少读人文,老读科学 北京晨报2015年4月23日,记者:周怀宗 方舟子:学者 少读人文 老读科学 现在是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但是网上的阅读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不高端,甚至不算阅读。我觉得这种判断其实不合理。图书电子化是发 …

再说说医学是不是科学——答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王承志

再说说医学是不是科学——答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王承志 ·方舟子· 我发表《也说说医学是不是科学——评樊代明院士的反科学谬论》之后,《赛先生》发表署名王承志(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的文章《再说医学与科学:樊代明与方舟子所论对象之不同》,反 …

郭英森自称超过爱因斯坦 “方舟子道歉我也不接受”

郭英森自称超过爱因斯坦 “方舟子道歉我也不接受” 华商晨报2016.2.22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杨兴)美国科学家在2月11日宣布发现引力波,在基础物理学界掀起巨浪。然而,一段5年前的视频,也随着引力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请郭英森们放过科学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请郭英森们放过科学 作者:西坡 “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来自今日头条的一个标题近日大火。 先分享一下我曾对今日头条这款资讯产品做过的评价: 曾经,互联网新闻被四大门户垄断,但人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