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
知乎用户 Veritas 发表 反过来考虑,凡是不在清单上的都可以学。 限学令颁布后中国物理教育大改革,成效显著,消息传到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派物理学家去中国参观学习。 美国物理学家问一个小朋友: 「小朋友,光滑水平桌面上,小球拴在一个储 …
校长:我是让你注册几个新微信号以学生身份发朋友圈!不是让你以学校身份发官网!
华二初中在校初二学生,匿了。实事求是地说一点吧。
先说一下有关于钱方面的事吧。初二年级一个学期一万二,再加上住宿费和其他的一些活动费,一万七最多,也不是什么一年要十几万的国际贵族学校,小康之家有能力承担。但据我了解,学费一直在涨,新一届估计要两万五了。
至于各种科创大赛,学生是可以不参加的,我班里的人也不是个个都是科创高手。要说不公平,科创大赛是真的不公平,学生可以拿着家长的研究成果去得奖,很拼爹。华二初中的科创成绩也是由经筛选的学生创造的,现在摇号,科研成绩必然大不如前。
其实在这所学校,你跟着校内老师老老实实地走,哪怕外面不报一个补习班,中考都能去市重点甚至八校。我希望未来上海的每所学校都能有这样的水平。(也有学习气氛的因素在里面)
筛选生源肯定是有违公平和政策的,还是应该跟着国家走,让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我觉得竞争不应该太早,从幼升小,小升初开始,应该在初升高时开始,因为这时的学生才开始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太早的竞争就注定要拼家庭。
我主张高中以及大学好坏分明,既让优质学生享受了优质资源(优质的学生不差初中的几年,有时会拔苗助长)培养顶尖人才,又能尽量让每个孩子得到较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命运。
———————————————分割线———————————————————
5.5 谢谢各位对我的认可,以后有空会再更的,明天就要开学了。
5.9 更新
一答主要是在写我的见解,这次二答就围绕这封信来说一下吧。
先概括一下大意:来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家里没钱的别来,科创大赛没得过奖的别来,承受不住压力的别来。我一开始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学校如此执着于有钱的学生家庭,在我班里,顶尖的学生也不是家里最有钱的,有钱成绩也未必能拔尖。当时我也是凭借小五班的硬成绩进的华二。
到华二之后才发现,有很多塞钱进来的条子生,交个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的也能进来,不少同学的家里都是年入百万甚至两百万的那种。只能说,这所学校被定义为了生意,只不过在上升期,需要用性价比来抢占市场。之后学费越来越贵,也是必然的。既然是生意,那就要疯狂盈利。
教育行业的资本化是很危险的,极端的例子如美国,穷人通过受教育来实现阶级跨越的几率极低,而富人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中国也同样有这种现象,这不过所竞争的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格局与眼界,在我小学有不少家长连小五班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孩子就肯定进不了民办。很多家庭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眼界,对教育的投入不够大,这在暴发户众多的上海尤为明显。
而这次改革,则能让孩子尽量少依靠父母的眼界,多依靠自己来受到良好教育,保证阶级流动性,避免走美国的老路。历来改革,必然要牺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过私以为,真正的好学生、天才是不差初中这几年的。
当教育不再追求真善美,而成为某种工具时,教育行业必然会变成悲剧。
扯得有点远了,接下来说下科创大赛的事。
在往年的宣传中,科研成绩是学校的重大优势之一,学校里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科创。但科创究竟还是拼生源的,摇号政策无疑会让华二失去一大优势。
最后说一下学习压力及学习氛围吧。在华二,预备初一作业不多,到了初二初三会暴增,而且同学们也都很努力,有你追我赶的感觉。只是不知道在生源变得平庸后,还能不能维持这种追求卓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习惯且擅长教优生的老师能不能胜任教平庸学生的任务。
当时小升初,我参加华二的大面,与我搭档的那位嘉定菜小同学,和我的实力天差地别,特别菜,不禁让我感叹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后华二估计也得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了,祈祷吧。
这次回答我取匿了,但用了昵称。
总结一下全文:没有优质生源,我们华二连个屁都不是!
不说别的,我对家校合作还是有发言权的,我本人就参与了与侄子小学的家校合作,所以大概能猜到这所谓一百多门兴趣班是什么货色 —- 学生吃瓜、家长代劳、老师刷分,当然如果涉及到学校推荐评奖的话还会有权钱交易。这种兴趣班除了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增加点谈资外可说是极度有害的,让孩子以及非学术圈的家长造成学术 = 腐败的印象了,我姐已经关照我今年基金申请记得打点关系,因为她觉得基金申请与我侄子参加的上海市科创竞赛是一个性质的东西 (¯―¯)。孩子真正的兴趣应该如何培养?给他们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即可,对大城市的学校来说成本一点都不高,一座图书馆,顶多再加上有老师监督安全事项的杂项实验室即可。我自己就受益于高中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要什么一百门兴趣课。
无论家长有没有想好,华二明显已经想好了:
没有好生源,怎么教出好学生?
仗还没打,锅都已经甩好了。
我们这边啥条件都没变,只有生源变了。
这要是考砸了,可不赖我们,都怪你们太穷!
哦,不是,都怪你们不努力!
毕竟,努力的人怎么可能缺钱呢?
求求你们这些穷鬼了,千万别来我们这儿摇号。
你们失去的只是孩子的前途,我们失去的可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提出了 “有教无类”,
有些现代人,怎么越活越倒退了呢?
为了更好地筛选目标家长,建议华二初中把这幅对联刻在大门口:
寒门社畜,请走别路;
无钱无权,莫入此门。
全民摇号开始了,小升初不再凭本事,开始凭运气。第一波先慌的是牛娃的爸妈,本来凭本事可以上名校的,现在要凭运气跟千千万万普娃、学渣一起挤。
第二波发慌的就是学校。连他们自己都闹不清,之前升学排名高,到底是因为自己教得好,还是收进来的学生底子好,父母抓得紧?
如果说学生们正烧香求菩萨保佑 “摇进名校”,那名校的校长们一定在烧香求菩萨保佑 “入我门内皆牛娃”。只不过大部分学校都只是想想而已,偏偏有学校敢于诉诸于口。
前几天民办华二在学校的官方公号推送了一篇文字,名字叫**《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这篇文章发出来不到 2 小时,就被删了,后来华二还专门发了一个道歉公告。但依然有眼手快的网友截图保存。现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看上去满篇都在问:“你想好了吗?真的要来华二吗?” 其实仔细一看,满篇都写着:掂量掂量自己,不够秤的可别来华二,华二不欢迎你。
而且劝退方式还很不入耳,先是讲了华二现在的家长是多么给力,有法官、企业家、作家、IT 精英等,言下之意,摇号来的可别拉低华二家长的平均档次。
又说华二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每学期都要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保利大剧院看演出,这些都是要钱,还有一日五餐、好看的校服,国际大赛,海外游学,这些都是要钱的,“你一定要想清楚”。
就差把 “没钱别来华二” 打出来了。不过意思也没差了,刺激家长自尊心的同时,也不由还有些同情四年初中要去 8 次迪士尼的华二学生。
挑过父母的职业和收入之后,就是挑剔学生了。他们说:华二的功课很难,兴趣班很多,学业要求很高,不属牛娃莫入我门来。
后面的打分测试就更是露骨,把学生和家长分了甲乙丙丁四等,第一等的家长要出得起学费,游得起学,连续 4 年每天都来学校讲 90 分钟的课,学校有活动,不但要自己出马,还要提供人力、物力……(这不就是霸道总裁人设吗?区别是小言里的霸道总裁一天啥事不干,光谈恋爱。民办的霸道总裁,一天啥事不干,光泡在学校了。万一生了俩,就该有丝分裂才能应付学校了。)
学校的诉求在这篇文章里可以说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后面删文道歉,但是最初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声音。(真话都敢说,敬你华二是条汉子)
学校怕了,露怯了。
公民同招,全员摇号,他们再也没法保证自己江湖大佬的地位。
原来的名校就像庄家,让谁入局,给谁发牌,都要看他们脸色,由他们说了算。现在形势倒转,学校由庄家变成公共设施,谁都可以来,谁都可以上,卖票权没有了,学校还能做啥?无非是找两个牛鬼蛇神站在门口,吓唬吓唬人罢了。万一学渣吓住了,就赚到了。
那么这个文章有没有用,会不会把学校认为 “不匹配” 的学生吓跑?
不可能的!
什么人会选摇号?牛娃?有钱人家的孩子?
都不是。
全民摇号的初衷是让教育资源平均化。**会选择摇号的家庭,学籍 / 户籍对口的初中一定不会是第一流的公办初中。**放着家门口的市重点、区重点不去,跑去不确定性极高的民办摇号,脑子瓦特了吗?民办的学费再贵,贵得过一套学区房吗?
真要把家长分成四类(类比等好听些),也应该是这样分:
第一类家庭条件:去国际学校,不走体制内的应试教育,人家有那个实力给孩子兜底,将来出国留学。
第二类家庭条件:早早买好学区房,该给孩子铺好的路也铺好了。
第三类家庭条件:学区不理想,对口初中不太热门,即便民办摇号完回来,公办学校名额依然不满,还可以进,不影响就近入学。
第四类家庭条件:人户不一致,本来在公办学校排名就靠后,并不能保证进,那去民办搏一把也无妨。(上海人家没买房,但手里有个几十万能让孩子上民办的情况也不少。)
对于第一、第二类家庭,民办校长就是站在校门口挥断手,人家也不会考虑的,未来不可期,风险太大。
第三、第四类家庭,校长就是在校门口磕断头,人家该来摇还是要来摇。为什么不呢?万一运气好摇中了,孩子前途可期,收益太大。
搞清楚这个底层逻辑,大家就应该明白,华二这样的民办,所期盼的那种又有钱,又有闲,又有本事一周五天,白天泡学校,晚上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大概率是不会选华二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而且家长的 “含金量” 还会逐年降低。因为今年摇号政策有些仓促,一些有实力的家长可能来不及买学区房,或者家里筹划了很久要让孩子上民办名校,不甘心,咬咬牙还是选择来搏一搏。
越往后,该买学区房的也买好了,民办因为生源不掐尖,升学率有所下降,家长更加会重新考量。(听说今后重点高中招生还会进一步向公办倾斜),种种因素都决定了,民办学校是时候走下神坛了。
至于学校的另一个奢望:“只有牛蛙摇,青蛙不要摇”,同样很难实现。对于牛娃来说上哪都掐尖,哪怕是菜小,都有顶级重点高中的保送名额。如果能去附近好的公办,为什么要冒险去民办摇号呢?
那么学渣的父母会不会被劝退呢?别开玩笑了,**癞头儿子都是自家好,哪怕现在再渣,进了牛校万一开窍了呢?**父母看小孩,都是天生自带滤镜的。孩子现在学习再不行,也不会有父母会 “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考虑”,为了不让孩子 “拖学校的后腿”,而选择放弃摇号的。
所以说民办华二真的太天真了。发这篇文章除了让人笑话,一点目的都达不到。但是这背后揭露了一个问题,很值得深思:民办学校到现在仍然心存幻想,觉得只要学渣不来摇,自己就还能岁月静好。这说明学校的态度是很傲慢的,压根不考虑改变自己。
假如凭运气摇进来的学渣数量不多,几乎可以肯定学校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些学生放弃掉。那如果摇进来的生源,有 30% 不如意,学校会怎么做?假如 50% 以上都是普娃,学校又会怎么做?
现在有不少民办,提高升学率的手段是劝退跟不上的学生。可如果一个班大多数人都跟不上,学校还能有什么办法?规定不可以分班,如果学校还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尖子生身上,那 4 年后的中考,升学率会给学校一个响亮的耳光。
**只会教牛娃的学校算不得牛校。**全民摇号的大趋势下,生源一定会越来越同质化。学生都是差不多的,能教得好才是学校的真本事。
民办名校们,别再躺在过去的辉煌里傲慢地劝退你们认为不合心意的学生了,好好动动脑筋,研究研究怎么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才是正理。
现在你们瞧不上的每一个学生,未来都存在着无限可能,是帮助他们成为优质生源,还是无视他们任他们成为你们升学率上的污点,都在你们一念之间。
我是亦君,80 后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认知心理学,多平台作者。谢谢你的关注和转发!
最近中小学生创新大赛的事情频频上新闻,想必很多人看到了,什么中学生研究基因技术,癌症获奖的事情多了去了。华二如此重视的创新大赛大概也是如此吧。
——————
招生全文充斥着 “你真的想好了么?”,感觉更像是拷问家长 “你配么?”“你的孩子配么?”
什么音乐会迪士尼上海大剧院,这不都是花钱的项目么?到底有啥好炫耀的,这年代花钱也分高低贵贱了么?除了能证明这个学校的娃能花钱还能说明啥?难道去个大剧院就说明修养高贵了么?看看这个学校的言论,就算去欣赏了高雅艺术,好不容易有的那点儿气质也得被学校的势利眼消耗殆尽。
农村的娃是没进过上海大剧院,但是人家认识各种农作物啊!华二的学生比这个就不行了吧?
全文只有作业要求那个算是合理的。但是学校要求学生多积累语言,自己错别字满篇真的好么?
其他的充满了阶级歧视,还歧视的不是地方。
我迪士尼有年卡音乐会大剧院去过很多次,自己赚钱自己去,没觉得自己高贵,也不知道这学校咋想的,呵呵。
整篇招生信息一股铜臭味儿,把对家长的要求放在学生之前,没说出的意思就是 “我们主要选家长”。学校本是为家长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却始终居高临下,泥古不化,言语刻薄,错别字连篇,知道的人知道这也就是个尚属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不知道的以为哪个贵族皇室选拔血统呢!
来,我们逐一分析一下华二初中这篇有关招生的文章。我把重点帮大家画好了。
“择校降温,大势所趋;教育均衡,国家方略。”
看看这开头语,这学校也不傻么,它也知道教育均衡是国家方略,那作为我国一线城市拿着纳税人补助占用国家土地的尚且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一所初中,是打算和国家方针抗衡么?
这学校啥态度,大家读了都懂。
“我们仔细打量面谈的学生,像相亲一样”“浑身解数去了解相亲对象的实力和人品”“怕你不来,怕你乱来”。
这学校直接承认了,之前选学生不是基于充分了解不是认真考核,而是带有揣测之意的 “相亲”,搞不懂为什么针对五年级的未成年人,这个学校居然要求学生在入学的时候经历这些尴尬而无奈的事情。
“曾经,我们家校之间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句的言下之意不就是 “现在好了,摇号这玩意儿一出,以前蹭的家长的福利都要没有了”,当然他们管这个叫家校合作。**具体请看后面解释。
“提醒:学校没变,老师没变,课程没变,理念没变。。。”“但,家长呢?学生呢?这就充满了变数。”“什么样的学生来华二读书已经不再华二的掌控之中”
这两句话明显没有搞清楚学校的基本工作,学校往小了说是为了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服务的。摇号之后,生源会有变化,这个学校自己都承认这是 “国家政策,大势所趋”,那么为什么不能根据生源去调整老师的教学方式,调整课程的安排,重新规划学校的理念。就仅仅因为无法掌控学生了,就不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了?那这样的学校要来干嘛呢?我能说家门口马路拓宽了,我就不会开车了么?
最精彩的来了!
**这个学校搞个科技节,民俗节,运动会,都得家长们配合,还得去执勤,那句 “无比强大的家长团队” 的言下之意是不是在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家长,这个学校就搞不了类似的活动。**那学校未免太弱了吧?我是上海郊区普通公立初中毕业的,我们学校类似活动全都有,还是航天特色学校,我表示并没有请过家长帮忙。所以不是很明白这个学校学费这么贵,搞个学生活动还得家长亲自来执勤,而且还得是企业家律师医生才有资格执勤,免费的公立初中倒是不需要,想不通想不通。
“庞大的选修课,需要一个强大的家长讲师团”,要什么样的家长呢?教授、法官、企业家、书画家、专栏作者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到,之前提到的 “相亲式选学生” 我看主要相得是家长。只要你是教授的儿子,管你潜力好坏,哪怕为了你爸的讲座,也得把你招进来。同时说明,这个学校所谓的选修课,其实就是免费掠夺家长的劳动力,甚至要求“连续四年每周一个半小时”,也不知道什么企业家、法官、医生这么悠闲,每周剥夺医生半天的工作时间,明显对不起广大患者。
最体现智商的地方来了,也是我最初写的问题。
这个学校春秋游是迪士尼,每个学期都要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保利大剧院。参加国际大赛,到海外游学。
我去看过一些剧院的演出,包括上海大剧院,也包括保利大剧院,看到这段话居然让我觉得连以高雅艺术著称的剧院突然都 low 了很多。
什么迪士尼大剧院,不过就是花钱的事儿。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吧,这年头花钱还分三六九等么?去个迪士尼春游难道说明这个学校高人一等 ?
我记得河南濮阳的杂技非常有名,有些条件很差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去学杂技,当地的杂技团很早就与美国迪士尼签约了,一直为他们输送演员,当时连香港都没有迪士尼。现在,因为当地这个杂技团很有特色,名声在外,已经可以吸引周围城市的人去观看,为此带动了当地的餐饮旅游业。
同样跟迪士尼有关,我觉得家境差出生五线小城的杂技演员们起码比这个学校的学生更值得吹嘘,人家起码是去迪士尼赚钱的,而且很早就走出了国门,还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而这个学校的学生就是花父母的钱去玩几趟。
玩本身没问题,但玩这事儿实在是不值得高傲啊!
“华二初中是家校合作创造的一所知名民办初中”,言下之意又是在表达摇号后我们没了现在这些 “精英家长” 确实难以做好教育工作了,也无法维护贵校高大上的形象了。
学校本质上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既然学生群体变了,自然应该选择更适合的课外活动。最重要的是,不过是个花钱的活动而已,描述的那么高大上,充满不屑与轻蔑,是想怎样呢?
谈了半天家长,终于谈到了学生。
着重提了 “创新大赛”,从这一点足以看出这个学校的拙劣,都是上海长大的,你说你为啥不提华罗庚数学竞赛,大同杯物理竞赛,天原杯化学竞赛,搞了半天都是什么创新大赛。大家细品,恐怕是因为学科竞赛主要靠实力,所谓的创新大赛拼爹的成分或许更多,毕竟之前也说了,家长要掏得起去国外参加比赛的钱。
“哦,忘记告诉你,每天的作业,必须完成”
完成作业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语气给人的感觉就是 “你们这种摇号进来的熊孩子肯定做不好”,进入初中的不过才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就算有习惯问题,教师不就是做这个的么?用这样的语气描述真的好么?
好了,来看自测题中的几道,简直无语至极。
首先是要求学生家长开设选修课,他们希望的居然是 “连续四年每周用一个下午开设 90 分钟”(每周很明显是漏掉的),这种事儿感觉也就全职妈妈能做到吧,哦,不对,人家肯定看不起全职妈妈。之前说了,得是教授、医生、律师、专栏作家。请问哪个医生、律师如此清闲。这言下之意给人感觉是,你家长得工作非常优秀,但我们学校的选修课比你的工作还重要,你必须放下工作每周来!甚至家长说“我可以学着开一次 30 分钟左右的讲座” 在这个学校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家长。像我们普通人的家长也就是出席一下家长会,真是配不上这个学校,这要求真高,真是高。
关于求学的支出
民办学校是收费的,大家都懂。但是交得起钱不就好了,那不行,这个学校的要求是家长可以 “轻松支付所有费用” 这才符合他们高大上的定位。出得起学费但不愿出钱海外游学的家长都得受到鄙视。还是那句话,游学就是个花钱的项目,如果不是学校有什么利益纠葛,值得拿出来另作要求么?
关于参加学校活动。
人家的要求是不但家长自己要来,还最好要提供人力、物力。又是卡家长的油,不说了不说了。
关于住宿
学校宿舍不允许晚上闲聊可以理解,但是没有紧急事件(比如学生受伤了)半夜叫家长是因为学校以折腾家长为乐么?熄灯后说话是违纪了,认真教育孩子就可以了,为何又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
那句租房也是变相审核家长经济实力,光交得起学费还不够,你还得全家搬到我们学校旁边,要知道这个学校在嘉定区!离市区很远,至于你家长上班方不方便,那管不了。
最后,我想说。。。
学校想要好的生源无可厚非,但也该学会因地制宜,依着国家政策认真办学,吃相如此难看,实在不像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优质初中(他们自称)
最近常州(缪可馨)和宝鸡都出现了小学生坠楼的事件。两个事件的回答分析分析如下,欢迎指正。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15265679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9255269
还有哦,点赞的你最美了呢!
在前几天的想法中,我已经把问题差不多都讲清楚了——
[昨天民办华二初中的雄文《 到华二初中读…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pin/1239966910793879552)[“锄强”不如 “扶弱” 这个方案说了很多年…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pin/1240370708347875328)
把我的观点再整理一下,主要是这样的逻辑:
1,民办学校若可自由选择生源,最后必然是马太效应,好生源——好成绩——更好的生源——更好的成绩。一开始可能还算均衡,一点偏离后就开始正反馈,最后就成了少数超级初中和普遍的菜场中学。所以此时不存在「锄强扶弱」,每每要 “扶弱”,最后永远是弱者更弱,资源全部被“强” 吸走了**——这是分层教育**。
解决方案就是入学摇号,打乱生源;毕业名额到校,打破正反馈。此时好的生源看到目标学校的生源好,在名额给定的情况下,反而担心会有更强的竞争,因此会反过来选择稍差一些的中学,进入「差成绩——好生源——好成绩——差生源——差成绩——好生源」的负反馈,师资和其他资源也会根据这一根新的指挥棒慢慢重新分配。此时义务教育才能均衡**——这是平均教育**。
2,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走前面的分层教育,对不同学生搞区别对待,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原本就很优秀的初中生集结在一起,加上最好的老师,培养出一群**「超级初中生」;同时,那群被小升初和幼升小淘汰下来的「后进」学生,到了一群同样是「淘汰者」的学校,早早贴上「被遗弃」的标签,成为「超级淘汰者」**。
这有意义吗?「超级初中生」,能超级到哪里去?你家孩子初中阶段放松点,多锻炼身体,多出去玩,不要那么超级,到了高中和大学再超级起来,会碍着他吗?你要是觉得实在想要超级,请跳级,相信可以变得更超级。
但「超级淘汰者」,可就问题大了。这不仅仅是学习能不能赶上去,更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健康成长,能否自食其力,能否不走上歧路的问题。
简而言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分层,坏处远远多于好处。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坏处多于好处?你有什么证据吗?
比如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差学生在哪里都是差生,给他们放在好学生堆里,差生一样学不好。
但好学生只能和好学生一起学习,把好学生放在差生那里,好学生也会被带坏。
如果上一句话是对的,那显然我们就应该继续搞分层了,因为差生已经没救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但要把好学生保护起来,所以好学生也只能集中在一块。
真的是这样吗?
用 PISA 数据 [1],我们可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或者平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影响如何?
PISA 数据的简介可以看这个回答:
[OECD 2018 年 PISA 测试成绩出炉,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拿下全球第一,如何看待该测试结果?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085476/answer/925622377)
他是 OECD 测试每个国家初三学生的标准测试,且根据学生报告的家庭变量构建了每个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指数(ESCS)。我们把其中上海的数据拿出来,将每个学生的 ESCS 指数划分为 100 个百分位,取出其中两组样本:
1,分层样本。在这群样本中的同学,其家庭的 ESCS 指数和所在学校的 ESCS 指数差距在 3 个百分位之内。也就是说,在平均家庭地位在 90 分的学校,我们取出 ESCS 指数在 87 分 93 分之间的学生;在平均家庭地位在 10 分的学校,我们取出 ESCS 指数在 7 到 13 分之间的学生。
2,平均样本。在这群样本中的同学,其学校的 ESCS 指数在 47 分到 53 分之间,也就是一个非常平均的学校。
我们将这两组样本的学生根据其 ESCS 指数和综合测试分数可以画出下图:
上图中的蓝色点和绿色线,代表了分层组学生的情况。在这一组学生中,好的家庭社会地位明显有着更好的测试得分。
上图中的红色点和黄色线,代表了平均组学生的情况。在这一组学生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家庭社会地位和学生的测试分数没有什么关系。
更重要的是两条线的左右两边,我们接下来要计算几个数字。
第一,我们将家庭情况更好的学生从现在的学校拿出来,放进分层组,也就是放进一个层次和他们更接近的都是好学生的学校——比如本题的华二初中——计算他们能获得的分数增量,
第二,我们把家庭情况更糟的学生从现在的学校拿出来,放进分层组,也就是放进一个所有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都比较差的学校,计算他们的分数减少值。
为了结果可比,我们将分数标准化,也就是减去平均分再除以标准差。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家庭背景最差的 20% 学生放进分层组,让他们和家庭背景一样差的学生待在一起,那么他的分数会下降 0.94 个标准差。将家庭背景最好的 20% 学生放进分层组,让他们和家庭背景一样好的学生待在一起,他的分数会上升 0.8 个标准差。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 20%-40% 的学生和 60%-80% 的学生这里,前者放入分层组会损失 0.49 个标准差,后者只会增加 0.4 个标准差。
很显然,分层对于家庭背景更好的学生的好处,比对家庭背景更差的学生的坏处要更小。
如果将他们放进平均组呢?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看法:最差的 20% 学生得到了 0.55 个标准差的增量,最好的 20% 学生只损失了 0.35 个标准差的增量。
我们将整个上海的学生都做这样的处理,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如果当前的平均情况是基准,那么将所有的学生都放入分层组,上海的平均测试成绩会降低 0.05 个标准差。若是将所有学生放入平进组,则上海的平均测试成绩会提高 0.07 个标准差。
一来一回,打乱生源平均教学的结果,比集中同类生源分层教育的结果,要好 0.12 个标准差。
更重要的是,这 0.12 个标准差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变化,若是考虑整个社会影响,将背景更差的学生教好,让他不走上歧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其意义要远大于将一个背景已经很好的学生培养成超级初中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说到底,再分配的不是教师,不是硬件设备,而是学生。好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最大的资源。正如华二初中的文章所说,这些学生的家长,他们的家庭,为学校支撑了大量资源。
现在我们就是要让这样的资源被平均分配到所有学校,而不是集中在一所学校了。
对于这些背景优秀的学生,我想说,很抱歉,没有能让你和一群和你一样的好学生在一起学习,没有能让你获得更高的分数,而是把你放到了一个平均化的学校,把你当做其他同学的教育资源了。
但我相信,没能在初中就变成「超级初中生」,只是让你的成功之路稍微走缓几步,而你今天的发光发热,将使得你能够在十年后生活在一个更好、更安全的中国。
真恶心。这离光明正大喊出 “血统论”,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初中、高中读的学校,有大量农村学生,不少来自社会底层,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初中同学里,很多没考上大学,甚至有的没有考上高中;高中同学倒基本能考上本科(中考就筛选过了嘛),但能进 985、211 的是少数。
后来我本科和研究生在北京读,同学基本是北京土著和各省非顶尖学霸,整体素质也不错。每个班也都有三五个贫困生。
工作到了央企和中央部委,同龄同事基本是 985 硕博,并且都有丰富的学生干部或社团、实习经历,还有些各种各样的特长。他们虽然不是学术专家,但如果更考虑为人处世等综合情况,几乎可以说是全国的顶尖人才了。其中也有个别农村出身的,但数量很少了,可以想象他们一路走来付出了多少。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我这几十年经历的同学同事之间,天资和勤奋的差别当然有,但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大。尤其是那些农村学生里比较勤奋的,如果有好的条件,其实也能有比较高的成就,然而其中多数并没有。
造成他们之间区别的,最主要的,就是父母的差异。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智商当然是一部分,而差异更大的其实是父母的眼光、教育方式和能调动的资源,差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很多底层学生是没有犯错的机会的,一次大考没考好,就会被家长放弃,就彻底断了教育的机会,工作去吧。而对条件好的学生来说,中考没考好可以留级,高考没考好可以复读,或者等留学、考研再次改变命运。
此外,很多底层家庭出身而勤奋的同学,会有一些性格问题,而如果有更好的家庭教育,这些性格问题原本是可以不存在的。
除了父母的差异,城乡的差别、地域的差别,也很惊人。一个人口大省的农村考生,想要考到和一线大城市考生一样的,多付出的不是一点半点。等到毕业,开始拼 “人脉” 和“素质”的时候,要想取得同样的成就,更是不知道要吃多少苦。
如果退回十年、二十年前,华二初中的这种言论,一定会引起各界批评的,甚至就不会出现,因为写的人就不敢这么直白地发表新式 “血统论”。
而现在,我们是不是在潜移默化中,对 “血统论” 的态度太宽松了些?
微博上,有多少人在叫马云爸爸,在叫王思聪老公?我知道,这只是玩笑。然而就是在一个个玩笑中,原本人们对勤奋的敬畏,对 “血统论” 的警惕,一点一点在瓦解。
如今,不断也有人在呼吁教育私有化,让孩子少上些课吧,减减负吧。后果就是穷人的孩子放羊,富人的孩子补习。
当然,富人的孩子(或者富人自己)不仅可以补习,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入学途径。奶茶妹妹不就是健美操特长生?蒋方舟不就是因为文学成就降了 60 分?
2019 年,我当年读的高中,一所县城一中,多次出过省状元知名的省重点高中,一个清华北大都没考上了。
古人就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教育的公平难以保证,富人的孩子越来越聪明,穷人的孩子越来越傻,那王侯将相恐怕就真的更有种了。
欢迎点赞关注!
前几年,上海的民办初中(包括小学)非常的强势,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如家长抱怨学生负担太重、民办和机构趁机 LC 现象严重。我的一个前同事,他孩子在去年面临小升初的时候,去参加了所谓的小五班(号称某名校初中的合作,将会组织统一的筛选考试)。最后我这位同事花了 10000 多块钱获得了参加筛选考试的资格,据说有近大几百人参加这个考试,而且成绩不公开。当然,我这位同事的孩子没有获得录取任务,连成绩都没有。想想看,一场考试就能获利近 1000 万元,这其中涉及的 LY 有多少人在里面。
所以,改革是必须的。
从今年开始,上海的民办初中以及小学都开始摇号了,这对于当初仅仅需要获取面试资格就能获得民办学校的录取的牛蛙来说,他不敢冒险了。大部分牛蛙都会尽量冲刺公办学校,导致民办学校最初得意炫耀的资本—生源,已经不能保证都是牛蛙了,而且有很多是普通娃。
这是最令民办学校头疼的地方。其实,几个月前上海好多民办初中的对于委婉的让家长慎重选择去他们学校进行摇号的提示,已经在微信朋友圈流转,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所以也就笑笑而过了。
只不过华二初中比较猛,竟然白纸黑字写在自己单位的微信公号上了,这种文章发出来一定是 10 万 + 的阅读量。不过,在中国当前的背景下,这种文章属于 XX 不正确的事情,是在给领导添麻烦,弄不好会把校长或者某个人负责人弄下去。
其实,聪明的学校马上掉转方向,如张江集团。上海张江集团是浦东最好的民办之一,每年会给四大高中的上海中学输送大量的优质生源。而新政出来后,与其让不同地方的生源参与来摇号,还不如以科创中心的黄金地段为核心,好好打造出一个新阶段。毕竟,老师以及教学体系不会变,所在地段的生源大部分都是对口的汤臣系商品房的生源,基本上属于好生源了。
所以,民办学校转公办将是一个趋势。由于篇幅有限,相关配套的公办资源倾斜支持的政策就暂时不做更多解读。华二初中的另一个兄弟在浦东前滩,叫华师大附属前滩学校(9 年制公办),这个学校将是这两年浦东非常热门的 9 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所在区域的房子都是全新商品(二手房 10 万 +),家长买这边的房子,就是看中了这所学校,所以生源应该是很好的。前滩学校应该是华二初中转型的一个参考。
时刻警惕教育,医疗和法律领域的资本化。
此前疫情大考中,美帝医疗资本化嘴脸,平民教育愚民化的恶果已经赤裸裸展示在我们面前。
时刻牢记阶级斗争求团结,这种看似试水的行为见一个打一个,绝不姑息。
虽然吐槽,中国丑校服保护多少贫困家庭孩子自尊心。上海不能多走了几步就得意忘形了,共同富裕,公平小康社会才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奋斗目标。
“退潮的时候,就知道谁在裸泳。”
原来华二也没穿裤子啊。
正好借回答评论更新一波
~~~~~~~~~~~~~~~~~~~~~~~~~~~~~~~~~~··
有评论说,我家庭普通读了民办已经抬高了阶层,如果没读民办可能工作生活都不如现在。
我的回答:你说得对,我深知读了民办肯定对我有很大帮助,我原来有个同学读了对口公办初中。她当时是公办初中顶尖成绩,最后考上的那所市重点,就是被我放弃保送名额的。肯定还是有差距的,我完全不否认,读民办对于我后续的工作生活发展的确是有进阶的。
但是要说抬高阶层,恕我直言,还真的没有。可能看似我的工作收入还不错,但是毕竟还是打工的,撑死了就是工资高点,在普通家庭条件背景下,其实活的还是很辛苦的,幸福度其实也真的没那么高。所以有人会说我当时读了这么好的民办,现在也不过如此嘛。
我也有想过如果我没读民办会怎么样,但是都没有意义,时间不可能倒退。其实我对民办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学习课业上,好是好,但是可能一半以上是我自身能力因素。在德育上受的阴影也都是真的,当然肯定也有我个人因素。所以我才认为民办需要多注重下德育,因为成绩已经够好了,太过功利对于身心还未发展健全的学生来说,影响是一辈子的。
不管上不上民办,家庭条件好的都不怕,家庭条件普通的还是慎重点,如果真的要上,心态要摆正,不要以为上了民办就能实现跨阶层,父母削尖脑袋把孩子往上逼,最后的结果并不一定好。
如果我将来有了孩子,我未必会想让 TA 上民办,一来是我有过民办的经验,觉得未必好,二来是,如今的民办费用,可能并不是我的收入能支撑的,如果硬上,应该会非常累,还会把压力转加到孩子身上,TA 也不会快乐。
你看这就是我所谓的不过如此,我的父母条件很普通,当年供我上了民办,我成年后工作也不差,收入也不算低,竟然供不起我的孩子上民办了。这哪门子跨越阶层了?
其实想到这里,会更加觉得,如果有孩子的话,TA 健康快乐才是真的,民办不民办真的不重要。
哈哈哈,我想再总结一下,如果父母真心想让孩子好,拼命赚钱才是正道,家庭条件好了,孩子未来的路才会更好,而不是把筹码压在民办上面。
民办的目的非常明确,找资金雄厚的家庭与优质生源,这两者结合才能打造金字招牌。早些年的时候,优质生源可以凭脑袋进,不用花钱,但是现在竞争更激烈,有很多家庭不仅有钱,孩子也聪明(这就是阶级固化的形态),普通家庭的孩子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脑袋进的民办,基本就是工具人了,学校最不 care 的就是这些人,反正你们聪明,就给我乖乖学习提高升学率吧,学校要的可是那些有钱家长的钱,工具人的未来跟我无关,哈哈哈。
所以我说华二着急不是因为生源,是因为钱没了,哈哈哈哈。
-————————- 以下为原回答 —————————-
民办学校将跌下神坛,又一个时代结束了。
我不是家长也不是学生,看到这则新闻我想追忆一下我的校园时代。
我本人是 80 后,20 多年前就读的小学和初中正是一所与华二非常类似的民办学校,与所有民办策略一致,这所学校筛选优质生源,拉拢权贵家庭,在经济和生源上两手抓,打造了当时所有家长都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去的一流金字招牌。
而我家庭条件其实非常普通,我能进这所学校的原因只可能是充当优质生源。不知道是说自己智商高好呢?还是我妈当时早教做的好,反正我听说我 4 岁就开始读报纸了。当时是年纪很小,被送去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智商测试题,就这么通过了。
然后众所周知,民办还有面试,你们懂得,是给权贵们谈出资价码的。而我并没有价码可谈,所以被说了一些打压的话吧,具体也不记得了。我就这么开始了我的民办校园生活。我在这所民办上学基本只有学费花费,我记得当时 90 年代,一个学期 600 的学费其实挺天价了,后面几年陆续涨到 1000 多。但还算能承受,我妈说就当是省了课外补课费给你交学费,也划得来。
我来说一说我个人就读民办学校的感受,在课业方面,民办学校的水平还是值得认可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真的非常好,我也非常感谢这所学校给我打下的学业基础,对我之后的人生的确有很大的帮助。课业水平能好到什么程度呢?我来举个例子,初三毕业中考之前,我被一所市重点高中邀请去参观他们学校,并告知只要我愿意,我可以不用参加中考直接去他们学校上高中。当时被邀请的不是我一个人,我根本不是最名列前茅的人。他们邀请了所有年级前 30 排名的同学。只要点头立刻给你发通录取知书那种。
当然这只代表了市重点高中看中了我们民办的生源。最骚的操作是什么呢?基本上前 30 名的同学都没有接受这所市重点的橄榄枝,因为在我们眼里它根本不是我们的目标,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把这些免试的名额让给了 30-60 排名的同学。最后我参加中考考上的是四大之一。
但我觉得民办学校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质量,不是生源,不是资金,而是德育!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华二的发文,就能感受到,在光鲜的学校外表下隐藏的暗流涌动。今天因为摇号的政策,它终于浮出水面了。
虽然我都已经快迈入不惑之年了,但是一想起民办校园时光,我内心总有一种自卑,委屈甚至愤怒的情绪翻涌出来。我当年在这所学校最大的功能就是成为一名提高升学率的工具人,而那些所谓精英阶层活动跟我基本上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家没钱。当时科创还算比较公平,都是凭实力参加。除此之外,因为家庭条件普通而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经历过轻微的被霸凌,让人窒息的功利感,实在是让我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这些东西可能我现在已经不那么在意了,但终究挥之不去,会伴随我一生。
当年我刚进学校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但我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在乎那些排名,就自己顾自己学。但是我发现周围很多同学有着非常强的得失心,他们跟我抱怨自己在原来的学校是年级第一,是三好学生,是红旗手,而进了这所民办,他们放弃了曾经的光环,成绩排名也大不如前,觉得心理落差非常大,嫉妒心也非常强。当时小学毕业想要同校直升的话,得看成绩排名,所以每个人的竞争意识都非常强,甚至有个别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给其他同学设局,降低对方的成绩。你们能想象这是小学生的氛围吗?
如果毕业成绩不够直升的排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继续出资赞助费就能读同校初中。当然我没有这种弄选择,当时快毕业了,我妈跟我说,你要是没有达到排名,我们家承担不起赞助费,你就不能继续读这所学校了。好在我这位优质生源不负众望,拿到了比较好的毕业排名,有幸继续了 4 年的民办初中生涯。
所谓的精英才有资格玩的项目,举个例子,当年有一个国外姐妹学校交换生计划,外国学生来中国交换,寄宿到国内学生的家里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反之我们中国的学生去国外交换。我当时非常向往能去国外交换,但是这个事情根本轮不到我,因为首先你得先接待了国外同学才行啊,你家至少得有个几间多的客房让外国学生留宿,而我呢?我当时的家连自己单独的房间都没有。呵呵,我还是好好读书吧。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 20 年前就读了这么好的民办,现在肯定发展很好,跨越阶层了吧?怎么可能?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了,岂是我等能超越的?
还有人说,我当年读了这么好的学校,但现在混得一般,看来所谓民办也不过如此。
对!民办就是这么的不过如此。我也不过如此。我撑死了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的上中产,生不起孩子,也不想当鸡爸鸡妈,因为自己经历过,知道没什么意义。
我民办的那些个同学,本身家庭条件好的,家里早早都准备了出国的资金,20 年前就能用房产证斗地主了,你说他念 985,念 211,还是念常春藤?我觉得区别也不大,将来下一代都是奔涌的后浪。
那些普通家庭条件砸锅卖铁出了国的,混的也还行吧,但是牺牲了上一代生活质量,其实还是守恒的。我是不愿意爸妈受苦,所以没有选择出国,我觉得钱留着在国内吃吃喝喝买房买车挺好的。
所以说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拼爹,拼你的爹,拼你孩子的爹。跨越阶层不是随便念一个民办,不是平等了教育资源就能实现的。
说实话华二摇号了它肯定着急,从本质看摇号对生源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对于资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在原来的民办模式下,一半的好生源来自筛选,另一半用来注入资金的生源当中学渣也很多。华二着急的原因更多并不是生源没以前好了,而是财路被断的一干二净。升学率还能做做假,可这白花花的银子,说没就没了。
未来摇号入学华二的学生,并不会有太大的命运转变,本来好的呢依旧好,本来差的可能能好点,但是也就那样。鸡爸鸡妈也不用太着急,攒好出国资金才是真。
而未来的华二,的确令人担忧,这让人贻笑大方的微信文章,大家真的不去怀疑一下校长的智商吗?民办学校多年的遮羞布因为摇号被撕的一干二净,也是时候该走下神坛了。金字招牌不是你该有的,而是我们这些工具人和赞助商们给你砌的!
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很难听但是实用的潜规则,他竟这么直接的说了出来,这是蠢。
文章里透露出的赤裸裸违背教育公平精神笑贫不笑娼,这是坏。
能让平常高高在上优雅的他们拉下面子发出这种暴露自身全部丑态,说明他们是真的怕了。
另外针对这类名校,我在另一个学校里提过一个观点:
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在说:
曾经百姓窗前燕,如今只飞富贵家。
我一直有一个主张,
一个社会可能无法实现绝对的公平,
但是有两样东西一定要保证公平,
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彩票。
这两样东西是实现阶级跨越代表性途径,说白了,要么你有能力,要么你有运气。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给底层的人预留上升通道,或者这个通道本身不公平,早晚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黄巢为什么起义,洪秀全为什么造反,不就是因为科举考试那点儿事吗?
但是,其实穷人想要跨越阶级,
只有好能力或者只有好运气都不够,
我们要想办法让那些有能力、有天赋的人更可能有好运气。
什么意思?就是要保证机会平等。
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人人都有权利享有。
我们要让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让那些有潜力的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体制。
看到华二初中的这篇微信推送,我是真的被恶心到了,字里行间充满了优越感,
我们是贵族学校,想上先掂量掂量你配不配。
不要以为摇号你就有机会了,选学校这件事讲究个 “门当户对”。
我们这里的孩子天生高贵,
家长都是社会名流,消费又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要伤了你们的自尊。
你们阶级搞排外,搞的这么明显真的好吗?
虽然这些不公平的事可能难以避免,但是你搞得这么赤裸裸不怕拉闸?
这个事件反应出来社会极其荒诞的一个场景,
内卷式的竞争正把一大群年轻人逼得梦想破产,自认韭菜,
既得利益群体还拼命护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怕别人动他的奶酪。
当 70 后、80 后的前辈们转发后浪演讲的时候,90 后、00 后正在试图破解自己的 “红桃皇后困境”,
他们全力奔跑,只为停在原地。
而 old money 们利用他们的起跑优势,自我复制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
可能老一辈人对评论区偶尔出现的 “加速”、“入关” 感到困惑不解,这正是群体之间的割裂。
如果有人认为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并因此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并没有不公平之处的话,
我建议他去读一读罗尔斯的《正义论》。
那些基于出生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优势,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理所应当的。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 17 条规定,“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也就是说,这是一份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必须依照执行的 “红头文件”。根据今年 3 月公布的 2020 上海义务教育招生方案,今年,上海将首次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于 5 月 18 日和 19 日实施电脑随机录取,也就是家长俗称的 “摇号”。届时,各区将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全程录像。[1]
华二初中这时候发出的这样一篇推文真的是顶风作案,逆大势而行。
其实这都不能算是一篇招生贴,它更像是一篇劝退贴。
它的作用就是让那些挣扎在苟且中的人,更加认识到自己卑微如草芥。
当然官方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还是比较坚决的,直接追究责任,并承诺对招生工作加强监管。
说实话,
我感觉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在教育公平方面,虽然在地区均衡、学区均衡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
但是最起码比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明码标价好多了,基本上四五线城市的孩子也有机会上名校的。
但是最近几年,商业化教育机构兴起,
各种私立学校、辅导学校层出不穷,
这些新现象,给以往我们以公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冲击,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正在加剧。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
我觉得上层真的应该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未来经济上的公平,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相信国家现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正是针对的这个问题,希望未来能够好好落实。
怎么看?随便扫两眼——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排比中断……
讲道理,人人都会犯错,这种小错我一般是原谅的。无伤大雅嘛。
但如果这篇文章是秀优越的,那么这就属于严重的翻车事故了。
听老师朋友说现在初等教育是 “大语文”?我现在很怀疑这个学校贯彻教材改革的能力。
连语文能力都如此笑话,整那么多烂七八糟、花里胡哨的东西有用?
决定起草这玩意的人脑子里有没有点基本的分析推导能力?
这种秀优越的文章能起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吗?还是会造成公关灾难?
既然是秀优越的文章,这么大一个名校,找不到好笔杆子来秀一下吗?
哦,我明白了。大概就是用这种烂文劝退非关系户?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为什么不能去离家近的学校,
为什么班里学习最差,在全校优秀学生 1000 进 999 选拔中惨遭淘汰的二蛋就能去最好的学校。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号码,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公平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妈的运气。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华二初中,
但是华二初中更有幸,
遇见这样的你们。
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这样的话:
没钱、没时间、没特长的家长,不要来华二摇号。
对于华二这样毫不掩饰的态度,我真的挺震惊的。
其实,也正说明了,华二这个民办学校过去之所以牛,
不是因为学校本身牛,
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优质的生源。
他们所谓的 100 多门特色选修课,
也主要是靠家长们的支持才能实现的。
而摇号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大量的优质生源,
同时失去的还有那些多才多艺的家长们。
他们的 100 多门特色选修课,也将逐渐消失。
所以他们才慌了,
发出这样的文章。
就华二这样三观不正的学校,
我是坚决不会让孩子去上的,
我还真怕把我的孩子给教坏了呢。
我的孩子以后会走公办路线。
最后,我要表扬一下这个摇号政策,真的是太好了。
利益相关:上海浦东某民办初中已毕业好几年的学生
(如果被认出来了我就怂匿)
粗略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真实,但这话都敢放台面上讲?
当年我靠着自招的流程(初试复试面试)进了某民办初中成为第一届学生。
学费肯定是比公办的贵,但也比贵族学校少的多,刚入学的时候,校长承诺过我们一定的初升高的市重点升学率,现在想想真是为了招学生吹得天花乱坠,但我们信了,毕竟是新学校。后来我们这一届毕业的时候并没有达到当初说的升学率,就背后说是因为招进来的第一届学生生源差,晕倒。而我们那届学校师资力量并不平均,可以说近几年的师资应该都在不稳定阶段,有好有坏,关键是差就差的离谱(晚上去夜店打工的语文老师,见过吗。私底下找个别学生的家长通过不正当渠道让他们买证书的呢?)民办初中在某方面肯定管的是不如公办的严,还是存在一些灰色产业,而有些家长正好也不差那些钱,而且可能还有因为是新学校的问题,我们初中四年语数英班主任都至少各换过 3 次不同的老师。
后来回了趟母校,有咖啡机有创业园有茶室有物理走廊,一切都变得有钱了起来。听我初中的老师聊起来才知道我那个学校现在为了挑选出 “好学生”,还会考核家长,什么意思呢,就是会专门面试家长,说的好听点是观察家长的素质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其实真相我们大家心里明镜似的。
———————————————————————竟然还会有人看和点赞,非常感谢,既然深夜无聊,那我再随便写写,纯属有感而发。
其实从这篇公众号文章上就能看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相选择只适用于那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而大部分的学生还处在被民办学校单向选择的状态。在上海,公办和民办的差距比较大(除了个别)选择民办初中意味着有一个相对而言能上好高中的保障 。为了能让这条保证顺利进行,学校肯定还是想要好生源的,延续好学生的优秀品质来满足自己的指标,很省心,有一个词叫 “懒政”,我称其为 “懒教”。那么为什么说大部分学生被学校选择呢,因为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真的不大,也就是说小学基础教育相对而言还算公平,负担得起学费的家庭多,竞争压力就会增大,再加上民办初中比起公办拥有着自由筛选生源的权利,一直被捧上 “神坛”,即使平时装的再清高,骄恣专横的习气也会在不知觉中滋长起来,比如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是。
说回 “摇号新政” 本身,作为一个暂时的局外人,我仅处于观望状态,发挥的作用大不大我不清楚。但是这就意味着上海的民办小学、初中今后不再具备 “挑选生源” 的权利,我觉得这仅对已经做好准备的四、五年级好学生的家长来说是很猝不及防,但未尝不可。从原先的民办初中垄断优秀资源转向随机化生源,意味着优秀的学校不论民办与否可以更好的脱颖而出。摇号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民办性价比降低,那么学区房可能就…
再说到民办学校,我认为踏踏实实注重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是最重要的,仅仅靠好生源提高招生率在往后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小,什么样的学费就该付出什么样的心血,打着民办的幌子占用公共资源总有一天会暴露。
面对接下来的摇号,我想对那些曾经把一个地区最好的学生都割光的学校说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别怕,有些孩子会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加油
————
分享很多不做教师的不知道的一件事:教一教室的优等生,是一种享受。因为,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够逼着老师或者说是督促激励老师把备课没想到的知识点,拓展点都讲出来了,整堂课的容量和质量,啧啧啧,可以说是非常爽,就像是一群人嫌弃你跑的慢,推着你跑!而另一种极端的学生,是一群人拖着你跑,有的还直接躺下不跑了,还有的往反方向跑,你得去追。
昨天一则消息是广东第一神学院华师附中的奥班被勒令停止选拔学生。
最近的教育政策的趋势是 “录取随机化”:
如果按考试成绩录取,那么考试好的有优势,对考试不好的不公平。而且这样压力太大,只考一次,随机性太强,考得好的可能是运气好的;考很多次,压力非常大。
如果按学区房读小学,然后小学直升中学的 “九年一贯制”,那么好学校的房子价格会飞天,对穷人不公平;如果是区内祖辈的房产,对投胎技术欠佳的不公平。
因此,为了解决教育公平,有如下办法:
多校划片。就是这几所小学读同一个初中,小学差一点没所谓,初中都是一样的;然后让好初中兼并差初中,形成教育集团;这确实可以起到平衡学区的结果,毕竟初中都一样了,小学上哪都可以,买哪的房子都可以,就不会挤学区房。
民办强制 100% 摇号。之前广州就是多校划片,大家没关系,因为可以考民办。现在今年规定民办 100% 摇号,就是上面说的 “录取随机化”,逼着民办没法掐尖录取。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
民办提高学费。以省实天河为例,之前一年 2 万多,后来 4 万多,今年直接 10 万左右,这样可以逼退读不起的学生。另外初二可以给奖学金,成绩好的也可以留下。另外,如果招不满,学校有权选人的。
不知道政府有没有什么对策。目前的趋势是择校生的权力收到区教育局统筹,学校也没有权利招生了。
作为家长(突然发现自己老了),我觉得其实反而释然了。如果资金有限,可以这么考虑:
1. 不必在乎学区房。因为都差不多了,没必要花几百万买破砖头。珠江新城边珠江旧城也是 10 年内的事情。升值很难。
2. 尽量自己辅导,或者报网上的辅导班。比如很多编程、数学可以网上辅导。
3. 放弃国内奥赛,直接参加美国的奥数竞赛,国内有考点的。避开最内卷的地方。
只有东亚人如此 “重视教育”,先看个美国的例子,williams 这个女孩主动放弃世界 top10 美国 top3 的耶鲁大学,去读世界 800 名的奥本大学。
她为啥不去耶鲁?她 zz?中国人多少做梦都想去哈佛耶鲁!
因为耶鲁学费 6 万美元,奥本 1 万 5。四年会差 18 万美元,这还不算耶鲁生活费也更贵,和同学社交成本也更高。
奥本大学毕业在阿拉巴马可以赚 4~5 万美元 / 年。而耶鲁毕业要去曼哈顿、湾区施展才华,才能赚到 8~10 万美元 / 年以上。如果去小地方没啥用。
耶鲁毕业比奥本一年多赚四五万美元,所以你觉得读耶鲁比奥本多花的学费四五年回本?
too young
纽约生活成本高,房价贵,房租贵,连停车费都贵,多赚四五万基本一分钱也剩不下还得天天还教育贷款。
生活大爆炸里面谢尔顿那几个人都是顶尖天才,也没还完教育贷款。
读耶鲁那 18 万美元在阿拉巴马可以买一个 400 平大 house,外加一辆三年车龄的二手福特大皮卡或者野马、大黄蜂、大切诺基。
大 house 大皮卡他不香吗?
绝对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各省市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同一省市各家庭财富能量也不均衡。就算上一样的学校,你能阻止有钱的家长们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额外花钱 “投资教育” 吗?
真正能实现的教育公平,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普通教育甚至乡村教育,不是让普通家庭也能有机会接受对他们不一定有用的精英教育。
如果华二想将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拒之门外,完全可以放弃中考,只抓竞赛、科创、艺术、社团、游学,这样普通家庭就即便有机会都不会想进这种学校。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教育部。
放弃抵抗并交出你们的教育资源。
我们将拉平所有初中的准入门槛。
你的设备师资将公平的为大众所用。
抵抗是徒劳的。
摇号有其诸多粗暴不公平之处。
中学环境包含老师水平和同学水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师_____________。
说的更狠一点:宰予昼寝,___________
孔子是个好老师。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即使是这样的好老师也不觉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必须承认,华二这篇文章说的都是真相。但是说的方式非常不合适,使人反感。。。甚至使很多在心里认同这件事的人难以接受。
在这一点上,华二活该被骂,也应该道歉。
建议小编学习一下下面这篇,不过指望小编达到这个水平也不现实。
[刘彭芝: 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英才教育不是教育公平的对立面edu.people.com.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du.people.com.cn/n1/2019/0202/c1006-30608895.html)
顺便说一句:摇号就能保证随机录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小升初的时候学习好一些的同学基本都被派位到对应的某区重点,学习薄弱一些的则都没被派位到好学校,嘻嘻。
这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明面上不见得拿的出来实际的证据,却真实存在。
小心最后摇号的支持者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连用自己的实力换取好学校的机会都没了呢~
最残忍的不是看不见希望,而是看见了希望却失败了。希望破灭,有多残忍?摇号结束以后见分晓~各位现在旗帜鲜明支持摇号的家长朋友们到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最根本的教育公平是教师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不是阻止学生为了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而提升自我。固然很多竞赛有问题(比如科创竞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靠自己的水平),但是总比听 “天” 由“命”要好。毕竟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面对的 “天” 是什么,也不知道摇号偶然进入好学校由了什么“命”。
与其说华二推送的文章在彰显血统论,不如说摇号制度的全面推行才让血统更加重要。
一言以蔽之,曰:考试相对最公平,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其次,摇号最不公平。
利益相关:初中某区比较好的公办学校,高中大学均就读于上海最好的学校(之一?)。
华二初中有些话挑明了,触动了大家敏感的神经。上海的教育在小学初中阶段,可以说是用钱砸出来的。民办初中成绩亮眼的最大原因就是生源极好,其余因素包括学校高薪吸引优秀教师,学生在外补课。这也造成上海基础教育两极分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公办学校和大部分普通学生是毁灭性的打击。
改革必然触动一些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值得的。但还是建议,保留一部分学校(可以是民办)招收少数顶尖学生(有竞赛天赋)的资质。
-———- 不知道怎么打分割线 ————-
放假最后一天晚上没啥事,随便再写一点,也算有感而发…
私以为民办学校最大的问题,不是掐尖,我非常赞成最优秀的学生享受最顶尖的教育。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招收了几乎所有水平中上的学生(至少比掐尖掐的多),这是我强烈反对的。
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导致小学阶段的很多孩子被迫学习过于超前的内容,学得一知半解还异常痛苦。大多数人都在被迫成为天才儿童。
另一方面,这导致公办学校有比较强能力(特指有时间,有能力能够辅导自主招生考试内容)的老师比较少。(但是有一说一,我遇到的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尽心教书育人)这就使得我身边的同学,想学习一些超前的内容,只能报课外班,然而因为 “团课” 等等因素,课外班一些好的老师也不太能选的到,只能自己埋头刷题,依靠百度文库的参考答案学习。
更令人难过的是考试报名资格都垄断了… 初中数学联赛,公立初中竟然没有参赛名额?全网竟然找不到报名渠道?自己跑了很远去组委会问报名事宜,什么报名都不行,一个人在街上绝望又是怎样的心境?学了那么久,就算菜,连考试的机会都不给我吗?
如果读到这边,你为公立学校感到难过,请先等等,你还记得开头我写的,我们公立初中是上海教育质量顶尖的区中比较好的公办学校了么?那么其他公立初中呢?
然而我支持掐尖的原因是,我认为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只有最好的老师才能教他们,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这个能力的。而这个尖的数量到底要取多少,就是一个 jw 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最后总结一下观点:不反对掐尖,反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华二初中想要垄断,我反对。
-——— 更新与补充 ———-
隐去了一些信息。
中午休息时粗粗浏览了一下其他回答,大部分答主都是私立学校 + 公立高中,而我的教育经历可能决定了我在这一问题上还是比较矛盾的… 一方面的确感受了公立初中被碾压的境况,一方面也的确在高中阶段感受了非常好的教育资源。现在想想,一路读上去还算是顺利,靠户口,靠补课费,靠运气,当然也靠努力。
总之,教育公平引发热议,还算一个好的现象。做不到绝对公平,也要追求相对公平。如果某一天,所有人都认定教育不必改革,公平无法实现,那么所有人就都躺平,该当韭菜就当韭菜,该做镰刀就做镰刀吧。
全民摇号之下,所谓的名校开始慌了。这些所谓的私立名校,过去靠着筛选生源来碾压老老实实按政策招生的公立学校,既赚足了名声,更赚足了银子!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私立学校,几乎全是公办名校举办的!这本身就是很讽刺,很搞笑,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华二初中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的。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实打实的公办学校。一所国家出钱办的公办学校,有什么资格去举办民办教育来牟利?
公办名校办民校,这种行为几乎全国都存在。一群吃着国家财政饭的公办学校领导和教师,跑出去办一个民办学校,收取高额学费,这有什么合理性?
济南的几个所谓名校,也全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大名鼎鼎的历城二中,就举办了稼轩中学和稼轩小学。校园是政府出资建的,领导层是公立学校派出的,教师有一些也是公立学校的,然后收取高额学费,这算哪门子民办学校?
还有山大附中也是,一个堂堂的大学附中,性质非得定成私立,这算哪门子事?
当然,这种所谓的私立学校除了多收学费之外,更重要的是掐尖招生。比如济南的稼轩学校和山大附中就是面向全济南范围招生,优中选优。然后三年后鼓吹自己中考成绩有多好。
华二初中这回是真急了。毕竟没法掐尖了,到时候中考数据会很难看,还怎么去宣传?一个私立学校,没有了成绩,还怎么收高额学费?能不急吗!
我现在已经不大敢说当代中国崇尚平等、打破阶层之类的赞美词了
怕被后人编排成苏联笑话
去年出台民办学校摇号政策的时候,我和我老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民办和公办之间,如何最大限度的既保障教育公平,又给予学校合理的自主权?
首先向大家科普的一点是,义务教育阶段,上海的民办学校一直比公立强势。因为可以筛选生源,课程安排上自主程度比较大,可以劝退跟不上的学生,所以升学率考试成绩比较好看。所谓的名校,是好的生源成全了好的学校,反之,好的学校未必能成全好的学生。但是在上海这种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的城市,就近入学的公立学校也无法保证所谓的教育公平,学区房比非学区房贵一大截,没有户口即使买得起学区房也是统筹的命,还有各类高校附属小学不接受就近入学的学生。反而这些收费其实并不高昂的民办学校给了无权无势的家庭一些希望 – 只要你家孩子足够优秀,总有希望考进一所民办。
但是民办学校的录取近些年已经魔怔了,很多学校和外面的机构合作,各类偷偷摸摸的考试和小五班等成为了巨大的灰色地带,还有录取人数里相当比例的条子生(找得对门路的话,行情价 30-50 万人民币),让我们这些家长感觉哪条路都是黑,从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起就要谋划孩子将来去哪里读书。教育部门不出手干预也不行了,前几年开始公民同招,后来民办只能接受本区的学生的报名,到最后直接出手统一摇号,基本上把民办掐尖生源的路全堵死了(如果是真摇号的话)。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办学校的录取本来就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教育部门强行干预民办招生也是不合适的。考虑到很多民办本身就是公办转的,估计接下来都要纷纷转回公办 – 郊区开分校 – 开发商在附近修商品房 – 买得起学区房的人才能就近入学。否则就是另一条路:转成国际学校 – 收高昂的学费让穷人不敢报名 – 不进入体制内升学率的衡量途径。
不得不承认,好的教育资源一直是稀缺的,一定要平均,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学不好。很多年以前,我们国家的好的初中也是要考的,到我读书那会,初中是就近入学了,重点班也是要考的。我读高中那会,一个年级上千人,好的老师只有那几个,只能把尖子生集中起来教高考才能考得好,没有重点班的那几届基本就是全军覆没。把公立的优质资源留给少数学生其实更加让民众不满,这才慢慢催生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我觉得倒不如让民办教育向国际学校的方式靠拢,不要从国家拿钱,不要给教师编制,把招生自主权交回学校。我老公做过国际学校的股票研究,要想仅靠学费运转好一所学校,一个学生一年应该要交 20 万左右的学费。让华二这样的学校先用学费做门槛筛选出他们的目标家庭,再从中择优录取好了,也免得他们如此着急忙慌的发这种吃相太难看的文出来,徒增笑柄罢了。至于到时候当真录取得到几个尖子生,招得到几个靠谱的老师,就两说了。
这学校是不是没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啊?
讲真,这种话没必要说得这么明显。要是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直接增加本校直升初中的比例,减少摇号的比例不就行了吗?
以前直升 300,自己招生 700
以后直升 800,摇号 200,基本盘还在的嘛。
我想好了, 我觉得我不配到华二读书, 我的孩子 (如果有) 也不配.
直接盗图问卷自
的答案
2. A 独立完成作业这个还行.
3. C 反正肯定不算乐于分享, 没别的原因, 就是懒. 吐槽的时候倒是很勤快.
4. E 选修课就别开玩笑了. 我爹妈肯定没这本事, 我倒是有, 不过一般初中也请不起.
5. D 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读博的我表示学费可能都不够.
6. A 我很忙, 我不愿意, 我没空.
7. B 自己住宿倒是很安静, 不过如果学费住宿费很贵的话, 不能提供个好点的住宿条件吗?
8. A 我只知道你们有个高中部.
9. C
10. C
总得分 18 分, E 按零分算 (意思是我觉得 D 对我来说都不能接受). 我不适合在华二初中就读, 高攀不起, 告辞.
作为一个在二附中呆了七年,毕业 20 年的学生(我们从来管学校叫二附中,华二这个名字是什么鬼),目瞪口呆,这还是我呆过的二附中么?
二附中从来不是贵族学校,我们是一所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当我们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时候,我们招收划片内的学生,不会因为家庭和学习基础就说你最好不要来。即使二附中四处掐尖,也是只看成绩不看其余的。二附中的老师和校长只看你的成绩,不看你的家庭。初中的时候坐在我后面的同学妈妈是清洁工,高中的时候我们班里好几个农村孩子顿顿吃青菜,学校还联系了太平洋百货给我们定点扶贫,每天给每个同学一袋奶。但在老师们眼里,我们同学眼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啊,至少我当时觉得一个同学厉害,我也只是因为他数学物理厉害,而不是他父母厉害,他会钢琴跳伞芭蕾舞。
反正在我小时候,我有时候会装逼戴着二附中的校徽出门,我相信成年人觉得我优秀,只是因为二附中人聪明又勤奋,而不是所谓的父母优秀价值多元无数选修课。我们优秀就是因为聪明勤奋,数学物理辩论演讲什么都强。
二附中是一所公立学校,我一直觉得我们有勤奋求实的工程师传统,热爱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从来都不是贵族学校,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假如他变成了那样,那所叫华二的学校从精神上已经背叛了过去。按我的理解,你也配叫二附中?
不是很清楚这学校这波劝退想表达什么。摇号不是靠运气吗?
这篇文章所劝退的没钱又没成绩的孩子,除了运气什么都没有了,换言之根本没有选择权。
人家摇进来了肯定就赖上你了,人家没钱换学校也暂时没能力考学校。
假如某天清北可以摇号,结果清北说菜鸡别来摇,我就大骂 “垃圾学校” 然后不去了?
我还不是屁颠儿屁颠儿去摸奖去了。香啊!
之前不就有个河南的 500 多分上北大被劝退的嘛,人家还是忍辱负重进了北大。
你的劝退只是徒劳,发出来纯粹只有恶心人的效果。
站在学校的角度。趁现在不如想想多分出几个班的等级。什么普通班实验班火箭班状元班?把影响降到最小,也不会被社会指责。
这波操作就很 nt
工作原因,对嘉定区的民生情况比较熟悉,华二发这篇文章,其实是有原因的。
1、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嘉华二的地位,之前嘉华二是嘉定最好的初中,没有之一。在全市嘉华二排进前五问题也不大。嘉定本来教育资源就一般,可以说嘉华二凭一己之力抬高了区整体教育水平。所以嘉华二在生源上一点不愁,也是嘉定区父母挤破头也要娃上的学校。
华二虽然是嘉定区的学校,但每年只招收 80 位嘉定学生,另外 160 名学生是其他区的。
嘉华二之前只招收第一志愿的学生,并且需要面谈,一般民办学校都会有这种操作,不仅拼娃也拼爹妈。
之前官方学费是 12000 + 住宿费 / 学期,这个价格在民办学校不算最高的,顶多达到平均值。但诚如文章所说,嘉华二每年的其他支出不少,如果是有房贷的家庭,上起来还是会有压力。我预计未来学费很有可能会涨。嘉定区去年就有民办学校调整了学费。
可以说在遴选生源上面,嘉华二有莫大的话语权。
之前我们猜测政府可能会给民办学校一些缓冲,比如部分名额摇号,不然未免有些太狠,没想到这次全民摇号政策,直接把华二打懵了。
2、华二这篇文章,其实话糙理不糙,都是大实话。只是这么怂的华二,很让人失望。
教育资源本来就是不均衡的,好的教育也需要成本。我看好多答主说教育需要均衡,公平,其实教育从来就没有公平过。高考都不是全国统一试卷呢,哪里有公平。你要是在上海没房,上学还是得排在人户一致,人户不一致后面呢……
华二的黑点不在于他把这个事实赤裸裸地写了出来,而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他没有立场这么说。
都说有教无类,华二即使没有那么好的生源了,凭借他们之前优秀的师资,我相信华二的成绩也不会差。更何况华二之前可是嘉定区最靓的那个仔,在整个上海也是赫赫有名,这么一搞,格局全无。
其实华二刚开始办学的时候,生源也一般,但成绩不错,后来华二开了小五班之类的,因为成绩好开始滚雪球,才变成之前那样。
我也不明白为何华二这么没有自信,要说这是某个老师自己的想法,那肯定不完全是,学校发文至少也要两级审核。只能说安逸久了,忘记了奋斗的初衷吧。
3. 最后再说点我身边家长真实的想法。
大部分家长内心淡定,只是默默吃瓜。大家内心非常清楚,如果不摇号,自己家娃进了华二也不一定跟得上,既然摇号了,大家都去摇着玩玩,全凭运气,而且生源一旦平均,民办不一定比得上公办。
大家对华二更多是是怒其不争,感到失望,毕竟华二是嘉定的招牌,哪怕进不去这个学校也是有一股骄傲在的。朋友圈里大多都是觉得华二飘了,华二这么做不妥当,要说指责甚至像知乎上这么抨击的,我还真没见到几个。(我在 2 个 500 人的教育群里,也有 3000 + 本地家长的微信好友,这点观察应该还是有代表性的)
这事吧,旁观者看个热闹,自媒体带带节奏,挑动家长情绪,大家笑骂一通,热度很快就过去了。但是真正的家长们还是要纠结,要买哪里的学区房才有用?自己家娃居住证积分够了,能就近上学吗?如果要统筹,会去哪里?学区内学校太差,能转学吗?
……………………………………………………
1,文章是真的写的有问题。就差明着说:你可别来,没钱没时间没能力,你千万别来了。
2,关于民办教育是开给谁的问题,其实民办教育真的不是开给有能量的家庭的,因为真有能力的工作大多能解决教育问题,能买得起学区房,能随心所欲的选择国际教育;民办恰恰是开给那些一年能给娃不到十万块教育投入的中产的。
所以民办摇号,未必能带来底层的跃升,但大概率是能带来中产的下滑。阶层流动的活跃程度从来都不是中层和顶层的流动,而是底层和中层的互相流动。
3,优质教育资源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稀缺资源,多元的发展前途是多元的社会认同,以目前的社会基础来说短时间很难看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里插个嘴,其实我很好奇很多答主有没有上过好民办学校,毕竟作为一个西北地区的名校,从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开始就没什么填鸭式教学了,学校确实能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孩子提供专业辅导,当然挖掘天分是需要家庭广泛参与的。我很难想象上海排名靠前的民办在 2020 年还像很多答主口中说的那么不堪?适合的孩子能在这里走的更远,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不过这个筛选标准是学习能力,而不是钱。
4,建议焦虑的家长看看现在博士多难找工作,适度教育,开心就好,教好为人,有乐观的态度和学习能力比读什么学校重要,下一代人自然有下一代人的命数和潮流。
5,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学校,都要选符合自己认知的。
在当下,更多元的教育确实也意味着更多的教育投入,这个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我家几个表兄弟姐妹都是读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出来的;最大的是我,最小的刚刚考完大学,我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学校,因为可以不被纳入一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也因为不管是在研究所月薪几千块的小姨家的表妹,还是高中就去美国,能掏出几百万教育经费的舅舅家的表弟,我们都在这所学校学会了同样的东西:寻找自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基础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它应该帮助每一个孩子,去发现,去寻找,去实践每一种想到的可能。(但其实绝大部分的家长连自己的自我都没找到,他们只会想当然)
但这种功能的实现确实需要孩子、家长、学校三方付出非常多的时间、金钱还有试错成本,并且还要承担你找到的自我是不被社会广泛认同的风险。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因为孩子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对孩子的快乐和自我真心欣赏。
所以以至于我看第一遍《后浪》时,最先感到的是认同感。因为这真的是个太好的时代了,再小众的爱好和追逐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声浪,被长辈理解,从而不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同样,可能这所学校在其他人眼里并非如此;初中时我有个同桌是转学来的,一个礼拜就转走了,后来在大学遇见,他描述了那次逃离,我眼中 “恣意而无所不能的学生时代” 在他眼里成了“被压抑的可怖的”,现在他在德国读人类学博士,我辗转回到家乡的学校混日子,我们也都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生。所以我刚才提到的每一个家长都是好的家长,因为他们也在尝试,而且在孩子表达出清晰意愿的时候满足了他们。
当我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家长,我对教育投资的建议永远是:选择符合自己期待的,因为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的远景再美好;也抵不过现实绝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终点是成为社会的一份螺丝钉。绝大部分的家庭供不起一个天马行空的孩子,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需要努力的仍旧是一张具有广泛认可度的高等教育入场券。(非常不政治正确,但这很现实)而不是美育,多元的兴趣爱好;因为当你谈教育投资,就是在期待回报率了;可大部分兴趣班对于成年人不过是多了一个年会上可供表演的选择而已,它们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入场券、不是生产力工具、甚至如果不是因为热爱都不能成为情感宣泄的窗口。所有的教育产品,大都不过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消费品罢了。
我有个朋友,孩子三年级,还是在我的母校上学,时常说希望女儿将来可以读个研究生,然后回研究所里来。我总是笑他,你看看我,你觉得小孩子在这这种 “世界触手可及” 的氛围里长大,能甘心安居一隅吗?你要是真的这么想,送她来这里就是个错误,俗称花钱买罪受。
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产品,但弄清楚自己的诉求,还有机会找到更合适副作用更小的仅此而已。
文章写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没事说个实话还给这么多无关甚至错误的论据,哪个 ** 写的?
刘彭芝: 「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英才教育不是教育公平的对立面」
刘彭芝谈到,当前,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英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到教育公平的对立面,误导公众。大家应该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在潜能、个性、志向等各个方面与普通后备人才存在差异,对他们施以合适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对他们的教育公平。
仅做搬运。
某位图书管理员:
陈沁:不要盲目迷恋好学校_新浪安徽教育_新浪安徽ah.sina.com.cn
————————————————
摘抄原文里的话:
“事实上,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禀赋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业表现。同样,父母的收入、家庭教育、家庭社会关系等等因素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研究者发现,所谓的重点中学的作用并没有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在学业表现上,重点中学的效果让人失望。”
————————————————
不是说重点中学的老师与资源没有作用,而是说重点中学的学生牛逼,老师起的作用远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大。
某些人夸大学校、老师的作用,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我之所以不行,都怪老师不好。要是老师好,那我最起码也要上个复旦浙大。
上海华二初中校方非常清楚一所学校的牛逼,生源是第一因素,他们有恐慌。同理,你让人大附中、上海中学接受平均水平(指全中国所有初中毕业生的平均值)的生源,人大附中与上海中学就会被许多县级市最好的高中虐。你让北京大学接受平均水平(指全中国所有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值)的生源而一般的 211 大学生源不变,北京大学就会被后者虐得找不着北。
我都大学狗了,无任何利益相关
私以为这个摇号根本无法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要问的一个点,教育资源到底是谁?
是尖子生?还是优秀的学校资源?(为了避免争执不谈论老师优秀与否的问题,但是有钱的学校拥有更好的硬件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摇号实际上是让另一群人代替了原本的一群人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聚集在少数学校,这平均到哪里去了?
那些因为自己手气问题没能给孩子提供更优质资源的家长岂不是要捶胸顿足一辈子?
这就好比是一群人分少量的面包,原本是有钱人可以买更大的面包吃饱自己,现在摇号发面包,对于领不到面包饿死的人就公平了?怪你手气不好????
难道不该是把面包切成每个人等份吗?
私以为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教育回归国家,取缔民办学校,将教师、硬件等资源真正公平分配
摇号只能解决掐尖问题,对于实际的教育改革并无任何意义
巧了,最近一直在研究学区房。自我感觉上海的情况应该也是私立掐尖。从幼儿园一大波家长就应该准备上民办了。幼儿园学小学,小学学初中,德智体美一起发展,就为了上一个好的私立初中,缴纳巨额的学费,以换得一个上重点高中的名额。
所以我就特别好奇一个问题,到底是华二这种学校成就了学生,还是那么多拼命鸡自己的家长成就了华二?华二这篇文章充斥着傲慢与不屑,看起来却是特别的可笑,很像以前凤姐说只有奥巴马才能配得上我的感觉。
你有钱吗?
你有时间给我们当苦力,让我们学校吹牛吗?
尤其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搞笑的,颇有我小时候做思想题,遇见老奶奶扶还是装没看见还是踹她两脚的感觉。
任何一个能花出大价钱让孩子读私立的家长都是不差钱的,也很少有家长会一年花 10 多万专门让孩子上私立去做害群之马的人,除非孩子是隔壁老王的。
然而华二还是怕了,他怕的是什么?他怕自己在锁区摇号的大事所趋下,不再掐尖招生,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他怕自己再也不能独领风骚,让学费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了!他怕的是自己再也不能名利双收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一个好的老师,好的学校,好的校长会改变一个人,甚至是无数人的命运。
然而华二的文章让我看不到他们有关教育的理解,更让我感受不到他对家长和孩子的责任感,通篇都是垃圾不要来拖后腿,我们是贵族初中,尔等贫民退散,真是让人心寒啊!说句难听的,真的是不配开学校。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正版 4 册卢梭书籍】全集 西方哲学经典 社会契约论 + 论
京东
¥ 68.80
去购买
太 low 了。有教无类这事虽然确实知易行难,但是教育工作者连装一下都不装了吗?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一个好学校的标准,并不是由出去的学生的绝对质量决定的,而是由录取的学生在你这里受教育后提高的相对程度决定的。这也是我一直说新加坡香港英国,甚至澳洲大学也比中国大学强的地方,有些人越渲染那些大学的门槛低,其实反而是在夸他们的大学水平高,因为在这么低的入学标准下确实还出了不少牛人,不是吗?
我以前和人说,在基金干技术经理是世界上最容易干的活,就那么点需求,那么高招人预算,招一群 100 分的做题家分分钟就把 60 分的活干的又快又好。教育的逻辑也一样,如果你招一群牛逼的学生,还要学校干啥?真给你招个高斯,你有能耐不浪费吗?
这个学校的教育者连这个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还堂而皇之的发文章,也是活久见。当然,也可能不是他不明白,是把自己形容成一种奢侈品,来迎合家长的阶级观。可能在中国,任何东西不够体现阶级,不内卷,受众就不舒服,这是贱!
要是我,不可能会送孩子去这种三观的学校,这都什么教育者?如果我只是想要培养做题家,自己教不比你这个学校强多了。
PS:有个好友,夫妻都是超级学霸,做题家的巅峰。前年从纽约搬去德州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教育。不是因为价格,是不喜欢纽约私校的贵族风气,希望能选一个校风朴实点的私校。原来我不特别明白他和我形容的贵族风气是啥意思,现在我明白了。但是老实说,人家纽约这里的贵族私校再怎么 low,也不会写这种 “我是暴发户” 的文章,不是人家写不出,是这么写了家长就没人送孩子来了。中国倒好,逆向营销。
说实在的,站在老师的角度,肯定是希望学生一致性越高越好的。
一致的好当然不用说了,10 分钟把国家教学大纲的内容讲完,剩下来是教师自己天马行空和学生课堂互动的空间。
一致的差其实也不坏,平时认真备课,怎么琢磨把教纲中的难点用孩子们能听得懂的话掰开揉碎消化下去。
最怕的就是好的差的混一块儿,讲慢了班上顶尖的学生吃不饱,开小差;讲快了落后的学生听不懂,开小差…… 最后家长横竖都要投诉你,里外不是人。
其实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初中根据小升初考试成绩分快慢班是符合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教学原理的,但是现在什么都要政治正确,结果形式上的平等可能造就实质上的不公平。
![](data:image/svg+xml;utf8,)
不请自来。
这就是挤泡沫的第一步,我相信华二发的这段话并不是少数派的想法,很多其他的学校心里面估计和华二想的是一样的。当然我觉得什么 “迪士尼”、“音乐会” 反而不是重点,华二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就算你摇到号了,你自己清楚自己够不够格来上华二。**偏偏这句话虽然很让人恼火,在过去的体系里还真就一打一个准,而且我认为其实在现在的体系里依然是能发挥作用的。说到底,我对这个摇号一直都是观望的态度,我也不认为它真的能完成什么 “消除教育资本化” 的目的,因为它只是完成了一个初始阶段的机会均等,而机会均等没有相应的发展策略的配套革新是无法消除阶层差异的。最简单一件事情,等到摇号摇完了,学校开学入学第一次考试以后直接按成绩分班,之后资源往好班全面倾斜,玩《华二 101》,玩上一个学期一切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去了。当然第一步的尝试总归是好的,但是鉴于教育部这十年来搞过的”第一步的尝试 “实在是不少,还有当年“减负运动” 的先例在,现在这个摇号我只能说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想法,但留给这个想法实践的时间并不多了。
我好像有点实践性的发言权,作为家长!
我家大的,女儿,初中读的是上海排在第二梯队的民办,确实,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海外游学,家校合作这一块都和华二一个套路,我属于向来不拍学校和老师马屁的那类家长,所以,家委会从来不参加,但是女儿班里确实有一些家长有钱有闲有社会资源,每次学校搞活动都出钱出力,我这种家长就等现成的就好了,哈哈。
但是,但是,我要说的但是,我女儿 4 年民办读下来,确实太辛苦了,钱就不说了,一学期学费加上住宿费,餐费,各种辅导教材,周末的各种辅导班,一个学年下来至少 6 万以上了,这个当然不包括暑假的什么游学,无非就是去一些疫情控制最不力的国家感受虚伪的资产阶级文化罢了。
上海民办的成功没啥稀奇的,高门槛新引进来聪明努力家长重视的生源,高工资挖来水平高点可以 996 的老师,然后就是填鸭式教学,超大作业量,超前学习,大量超纲的教学,万变不离衡水中学的老套路。
我最生气的是我女儿民办初中 4 年下来,睡眠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导致现在个子少长了 5 公分,还没到 170 的身高,皮肤也变差了,长痘痘。我个人觉得太不值了,天天骂他们学校瞎搞。
现在女儿上了公立的重点高中,轻松多了,整个人状态也好了很多。
所以,今年看到上海民办全部摇号,我心里是开心的,这帮民办中学是要好好整治他们了,哈哈哈。
最后,我家二宝,我儿子 4 月份报名小学,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学区的 9 年一贯公立学校。
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让民办教育,国际教育,移民教育滚开,我们就安安静静地读书就好,不用想那么多,未来也不会去想什么哈弗 麻省 剑桥 啥的 。
华二是民办,要是公办,我早就赤膊出阵喷得要多难听有多难听了。
当然公办也没那个熊心豹子胆,敢公开动摇国本。
我只能赞一声,嘿!还真挺有资本主义内味儿。
加速主义者看见高兴了: 卧槽?大城市和城乡脱节的又一铁证,加速!加速!我们只要加速。
入关及曹学利益复合体也开心: 看见没,再不支持我们,我们后代就内卷得连知识都要贵得买不起了。
自由派更高兴: 喜事儿!不就该这样搞吗?
只可惜高兴归高兴,可尽是些喜丧,披麻戴孝着乐呵,是真乐呵吗?
应试教育再怎么不好,它起码还有点人民的模样。精英教育再怎么好,它和人民有一分钱的关系吗?
是不是在上海扫大街阿姨的孩子,就一辈子被规定死了,不能在我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你说,你敢说这话吗?
说,不敢。
但做、诱、哄、骗,你们还真的是敢啊!
维持公立学校质量的方法有两个:
1、政府多投资。
2、私立涨价。
顺便一说我是新西兰公立学校教师,工资也没私立的多,但是我完全支持私立学校(民办也算私立吧?)能爱怎么选学生就怎么选学生,你就算说父母一定要有一个拿过奥运金牌,也行。
否则我上公立不香么?
其实说到底,私立学校学费太低了,我刚看了下,其实你要是收一年十万二十万的,那就完全没啥好担心的。
而且会逼迫交不起学费的优秀生源去公立学校,这样公立学校的生源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我没在开嘲讽,现实如此。
在手机上,随便答下。
简单说就是学校这篇文章写得很不体面,但愤怒可以理解,这事和教育公平毫无关系,强制私立学校摇号招生是典型的管太多的政策,而且不能促进任何合理的教育公平的理想。
在教育方面追求 FEO 的意思什么呢?是追求让所有有才华且愿意发展才华的学生,无论贫富,都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有同样的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而不要求资质平庸或不愿努力的人获得和前者同样的资源
2. 以限制个人选择的方式,很难在不付出极大的侵害个体自由的代价的同时促进 FEO.
强制民办中学摇号招生,意思是学校在 “报名的中产家庭差生” 和“报名的中产家庭优等生”中无法挑选后者,并不是后者腾出的位子,“付不起学费没有报名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就能顶上去了。所以私立学校摇号录取并不能让 负担不起民办校开销却有才华的学生 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只能让 有能力和意愿支付民办校开销的优等生失去一个选择。
而现实是,对于有能力并有意愿为孩子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的家长,政府无法通过限制他们选择的方式阻止他们给孩子更多资源。
不让人家择校人家还可以给孩子报课外班。禁止报课外班人家还能请家教(我小学时上一个叫 “华校” 的数学课外班,四年级被关停了,父母回头就请了北大数学系博士小姐姐给我补课)。政府总不能把家教也禁了吧?就算禁了家教,受过高教育的家长还可以组织亲朋好友在家给孩子开小灶。除非剥夺家长对孩子监护权,搞社会抚养,否则根本无法限制高收入高教育家长为孩子提供更多教育资源
有效实现 FEO 的方式,是政府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教育资源,抵消高收入家长教育投入给他们孩子带来的优势,而不是限制后者的选择
上海有四大顶尖高中,每个顶尖高中旗下有 3-4 个不等的初中。
这些优质初中,是每个魔都小升初家长心心念念向往的学校. 因为上了这些顶尖初中,就意味着一路名校,一路光明美好的前途。
在众多家长的狂热追逐下,民办初中有大把的生源可以挑选。
然而从 2020 年起,也就是今年起,所有民办都不再能选择生源,招生的唯一合规方式是:摇号!
以前的民办是,好生源进来,再好生源出去,他们需要的只是在挑选生源时好好把关,使出力气,尽量挑选到资质好,悟性高,家庭优的牛娃。然后把一颗颗璞玉,稍精细打磨一下,就足以让他们璀璨万分。
哪怕学校力量不足,完全不用愁,牛娃家长自会耗尽心力与金钱,在校外,进行精加工。这样的家校联合,这些学生交出亮闪闪的成绩,是必然结果。
家长开心,孩子开心,带着满怀骄傲,离开母校。
学校高兴,金字招牌巍然不动。更多家长追逐而来。
而摇号以后,民办不再能挑选生源。好差生源全部拥来,可能尚存些璞玉,但更多的可能是没有深开发的原木,是普通的沙砾,是平凡的石头。如何能把这样的原料加工成钻石,交出亮闪闪的成绩?
如果不能交出亮闪闪的成绩,那么如何保住金字招牌,又如何吸引一批批家长不惧高学费追逐而来?
很多民办表示心慌。
兰生复旦在四月发布了一条温馨提示:
“
单凭一时的热情择校,后果有可能是漫长的痛苦折磨,因为有绝大部份学生,家长是在理性支持下的选择,而由此衬托出盲目择校后的 “跟不上趟儿” 的无奈。“
”
这个还只是一个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暗暗的提醒,温柔地支招,“千万不要来摇我们学校,会跟不上的,里面可苦了”。
那么华二初中昨天发布的文章,硝烟味就太浓了:
这篇文章里,对大家进行一步深一步地拷问:
“我们学校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每个学期要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保利大剧院看演出。靓丽的全套校服,还有到国外游学… 民办教育是收费教育,你一定要想清楚 “
第一问:我们学校很贵,不只是学费的 1 万 7,还有很多有形无形的额外支出,你的经济是否能支撑?
“我们当初选择生源的时候,是有意识地做过筛选,有基础的学生招进来,然后再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引导。”
“我们的作业不容易,我们的试卷要求质量高。我们的课是有难度的”“适合的都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
第二问:我们的课程很难,我们的课程要求很高。你的孩子是否能达到?达不到的,进来就是煎熬。
“周五风里雨里执勤,元宵节送汤团挂灯笼”
家长大多是” 教授,法官,企业家,机械师,书画家,专栏作家,IT 精英,心理咨询师 “
第三问:家长本人强大吗?有没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当学校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否随时待命?
他们要什么样的学生?他们要什么样的家长?华二眼里的完美学生与完美家长,在问卷里提到:
学生
已经参加过上海市的科创竞赛,获得市级奖项。
孩子能够独自一人完成作业,家长不操心,但老师经常表扬你的孩子。
华二眼里的完美家长,在问卷里提到:
家长
可以轻松支付所有学费杂费和外出游学费用
可以连续四年用一个下午到学校开设 90 分钟的选修课。
总结起来,华二的需求是:
成绩不行的别来,吃不起苦的别来,没有钱的别来,钱不丰厚的别来,家长不想花力气的别来,家长没资源的别来….
一些家长说,这都是大实话呀。
“好学生读好学校
有钱阶层读民办贵族学校”
这些看起来都没有错,就像我们平时听到的下面这样一些话,初看都没错,都符合人的本性。自私利己,是人与生带来的本性。
上了公交的人,都催促公交司机,“快开,快开”,完全不顾在车下喘着粗气奔跑的人群。
当疫情期间,上海的各医院都抽出了精兵强将支援武汉,有些吃瓜群众也嘟囔:凭什么先抽我们上海的医生呀,我们后面自己看病就没人了。
那么,我们再细想:
为什么哈佛每年必须要招 15% 的贫困家庭学生与家族里第一代大学生呢?
为什么全国高考要分省市核定分数线呢?而不是全国一刀切呢?
为什么有支援贫困地区,支援西部地区的行动呢?
为什么动物世界崇尚 “弱肉强食”,而人类社会讲究 “互帮互助” 呢?
为什么在所有人都惧怕死亡与病毒时,而有的人偏偏选择 “逆向而行” 呢?
自私利己是人的本性,
但通过受教育,我们才学会,关心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大众的利益诉求。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必须舍弃自我的利益。
还记得美国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招生官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所有用金钱搞得定的活动,买得来的活动,诸如国外研学活动,在迪斯尼导游,这些通通都不值钱。而真正值钱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活动:
比如在贫困地区去支教,带去知识的光芒。
比如徒步在边远地区考查,送去科学与技术。
比如深入穷山僻壤,送去书,送去文明。
比如对第三世界,对底层人的同情,关注与思考。
他们希望学生们不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人的本性是利己,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而教育让人心胸开阔,视野远大,关心自我,也关心世界。学会同情,学会俯身,学会与低一层的人平等交谈,握手,拥抱。
在华二的文章里,我们读到的是自恋与傲慢。
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学校的利益,自己学校的得失。
他们没想到,去迪斯尼春游秋游,不是他们骄傲的理由。
他们能招到可以为学校随时服务的上层的家长,不是他们可以吹嘘的本钱。
当他们挑选了少数精英学生时,他们让更多资质普通的孩子的家长,隐入了失望,绝望与彷徨。他们对学生家庭经济的推崇,让无数收入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滋生了愤怒。当一流学校,占尽了挑选所有生源的好处,拥有所有升学的万般好处,这个局面注定不可能持续很久。
昨天很多家长用各种方式表达了这种情绪。
华二的错在,把人性中的自私利己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它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学校应该背负的社会责任。它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毫无同情,没有任何共情能力。
不要让孩子有 “何不食肉糜” 的荒谬,教会他们懂得宽容,懂得在多元化社会里和谐相处,懂得公平教育的重要性,懂得我们身处优越的环境,也要心忧天下。这才是一个教育家,一个学校,该做的事,该干的事。
面对摇号,没有哪个民办学校不心慌。但同样的心慌,其它几个一流学校的表现就大气很多。
华育: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只要学生进来,学校会帮他们:巩固与扎实。
松江的一流民办九峰:学校会从选好学生,转变为:教好学生。
青浦一流民办五浦汇:欢迎各种类型的学生,对各类学生都会尽责。
华二的这篇文章不能代表一个学校,更不能抹杀它本身是一个好学校。
华二毕竟是一个一流的好初中。
昨天嘉定区教育对华二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进行追责。因此大家不用对华二心怀害怕。它终将变得更理性,更包容,更为大家喜欢的学校。
民办心慌,说明:
摇号是真的!
公平教育是真的!!
那么就像华二自己说的:
学校没变
老师没变
课程没变
理念没变
欢乐没变
精彩没变
知错改正后的华二更美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大胆地去摇一摇呢?
华育等着大家
兰生等着大家
华二也在等着大家
优质教育资源平等地静静地迎接着每一个向往的学子
民办学校考试择优录取,被一群人揪着不放指责有违 “教育公平”。
通过学区房直升名校,这么典型的阶级固化行为,反而被捧臭脚,买得起的人不吱声闷声发大财,买不起的人做帮凶高唱着 “别酸,有本事你也买!”
唯有通过考试录取,才是所有家庭最有可能接近的公平。一旦民办被打死,有钱人从此一路登高走上青云,普通家庭连拼的资格都没有。
还有说学校真好就什么学生都能教好的人,怕是对教育怀着极大的误解。
民办初中摇号政策是伟大的,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义务教育的格局,也从根本上幸福了孩子的童年,乃至一生。
首先是平等。
其中,除了家庭、孩子之间的平等,更还有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平等。
民办学校的政策原意式作为公办学校的补充,尤其是在特色教育上。然而随着发展,民办学校逐渐演变成凌驾于公立学校之上,超待遇的存在。
公立学校受制于严格的政策管制,就近入学,有教无类,也就是没有独立的招生权。
但与之相对的是,民办学校却享有的独立的招生权,可以组织单独的考试,提前招生,对生源进行提前 “掐尖”。
这一点,但从程序上就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
除了招生,公办学校还受制于政策管制,不能补课,不能有早晚自习,不能…
所以,几轮收割下来,在聚集效应之下,民办学校的升学率开始碾压公里学校。在很多地方,公里学校沦为差校的代名词,公里学校的孩子也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但细究之下,哪里是民办学校又有什么点石为金的能力,不过是钻了政策的空隙,在不公平之下的畸形发展而已。
所以,最新的教育政策中,民办学校要和公立学校同步招生,那里是什么 “锄强扶弱”,不过是回归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该有的公平之意而已。
除了学校的公平,还有孩子童年的幸福。
在民办学校的提前招生之下,内卷竞争开始下沉儿童幼稚的肩膀上。
于是,为了考上所谓的初中 “名校”,孩子们从 6、7 岁开始,在本应是天真烂漫,懵懂无知的年龄,就在升学的指挥棒下被领入了“996” 的生活中。
但人的一生中,童年是底色,也最应留下轻松快乐的记忆,而现在却都没有了。
而之后,等孩子们毕业、工作之后,在生活巨大的压力之下,或被迫,或无奈的开始另一种 996 生活。
那么,回忆人的一生,童年、中年、老年一路走来,我们的快乐和轻松在哪里,难道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受苦?
其实,这个话题早已不新鲜,为孩子的童年 “减负” 早已喊了好多年。但现实却是只要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考试还在,在巨大的升学焦虑之下,家长们就毫不敢松气。
最终,把孩子本应是快乐玩耍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消耗各种补习班上,晚自习上,偃苗助长的培养出一个个所谓的牛娃。在掏空了孩子童年幸福的同时,也消耗着家长的钱包。
但最后发生了什么?新创造了什么?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内卷而已,然尤其不能让人接受的是,这毫无意义的内卷却发生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所以,现在民办学校统一摇号,浅层的是公平,更深远的是釜底抽薪的恢复义务教育应有之义,还孩子一个清朗幸福的童年。
华二初中毕业生。就事论事,不想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
首先,就这篇文章而言,说实话我看见的时候就发现欠妥,文章中宣传的每学期必去大剧院博物馆之类是真的,我在校期间的教导主任也经常以此勉励我们要有修养巴拉巴拉。还有科创强项,我们学校获奖人数的确近几年蝉联上海市第一,但文末的科创测试实在不应该出现。emmm 说实话我想起了何不食肉糜这句话 (本身这个测试就存在极大的争议)
纵观全文,我个人觉得遣词造句和语气都欠斟酌,它比以往的文章似乎多了一点盛气凌人。。。尤其那篇文章甚至出了两个错别字。。。那是我四年以来在公众号上看见的错别字最多的文章。因此被 jiaoyujv 等批评是情理之中。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如何,单就这种低级错误,就应该立正挨打。华二的确犯了很严重的过错。
其次,结合 zhengce,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根本不是所谓的带着镣铐跳舞,而是赤裸裸地无视规则,自恃清高。摇号 zhengce 刚出来那一阵,我感叹自己的青春没了,也担心小五班还能不能挺住,但想想,比起个人得失,这种录取受益的是广大面临着小升初的家长和孩子,无论如何,我认为它多少帮助竞争的天平向公平倾斜了点。我也希望,以后的上海 jiaoyu 能越来越好,不辜负我对素质 edu 的期望。(至于实际嘛还得看时间啦哈哈哈 doge)
最后说一说身边人的反应吧。我们老师貌似并不是很感冒,叫我们干自己的事情不要管。但我觉得他们越淡定,事情就越大越严重,只是不想让我们蹚浑水再闹事吧。。也希望校方能借此事深刻思考一下,新政策下该如何 “招生 “,如何育人。以上是从我个人角度来分析的,如有高见还请在评论提出~(不接受杠精和无脑黑)눈_눈☆
哦对了,补一句,科创大赛有水分,我当时也参加过,报名的时候要求你写家庭信息,很详细的那种。这么多届下来,的确大多是拼爹的,但有实力的人也不是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小五班和我成绩差不多的一个人被筛掉吧,或许只因为父母是嘉定土著农民 (没有歧视的意思) 这么一想突然有点想通了
以前只知道微博豆瓣喷子杠精多,现在看看知乎也没有多大不同哈哈哈。仅仅靠拼音就来断定一个人的,自己要不也回答一下?前文说了不接受杠精和无脑黑,没必要一定赞同,但别来挑刺,我又没有惹你。怕被认出来,删了些
本人是张宝华的,我初中同学其实没几个是那种阶级很高的,大多数都是小康家庭。
其实,真正的顶层人士受影响不大,也就是买套学区房,上个好公办,但对一般的小康家庭是比以前更不公平的。
本来孩子学习好,硬着头皮花个最多 20 万上个民办,现在好了,变摇号了,学区房又买不起,怎么办,只好听天由命。
当然对底层百姓这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所以,这次摇号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在打压民办,真正的教育公平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
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华二有多么多么不要脸,只接受富人,不要穷人。
其实,真正经历过民办名校的人都知道学校绝不会因为钱(学费肯定要付得起,华二不算贵,4 年肯定用不着 30 万)而拒绝那些踏实认真学习优异的学生,校方只是想用钱的问题来阻止一些什么基础都没有的学生,避免学生差距过大。
反观公办名校,有多少人知道附近的学区房多贵呢,这才是富人会选择让孩子待的地方 。
希望大家理性看待问题,不要盲目跟风。
我擦,按照不同的家庭条件,把学生分成甲类乙类丙类,这个学校搞清楚自己算那一类不?嫌贫爱富的斯文败类?
教育的不公平并不是教育资源的不匀称
而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好学生懒得听,全是傻得要死的内容;差学生听不懂,好难啊好难啊;中层学生受影响;课堂气氛极其不好,毫无道理可言。
摇号制度就是部分家长的迷之自信和过分的虚荣心而导致的悲剧;
细想想,这种迷之自信导致了很多悲剧。
孩子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你们家长的肯定;对外吹嘘自己的孩子,对内拼命逼迫;
对于分层教育的抵制就是想维护内心的那丝不甘,总而言之就是不想承认:
我的孩子就是脑子不好,不聪明,不可能在学业上有一番成就。
我现在就读于兰生复旦中学,初三,即将毕业,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不知道回校的时候,还能见到多少老师了;
他们中的一部分一定都跳槽去高中了吧。
老师不止一次的和我们提起:
你们是我们带的最后一届有天赋的学生了
我很心痛
因为这意味着那些天赋极高的学生
不能在初中阶段受到优质的教育
不同学校师资的差距是很大的
他们如果一个也没摇进
只能上对口初中
他们的人生,还会像现在我们这批人一样辉煌吗?
强烈建议添加 “小考”
与中考高考并存
或者允许初中自招
不能浪费一部分人类的与生俱来的天赋
认真回复,纯讨论,不夹杂情绪,不站队。首先,学校至少在发布这封信的时候没有理解政策,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不是措辞不当,是校方三观的问题。从教育部到市教委下足了力气推进教育的公平化,现在华二嘉定的做法为了所谓的生源,以校方身份继续择生源,如果这不是和政策叫板,什么是?这种叫板的目的又是什么?第二,一个孩子的发展,家庭环境当然占一部分因素,资质天赋,还有后天培养呢?什么叫掂量自己的轻重。如果做一个统计,相信这些非官即贵的家长大概不少就是寒门贵子吧,通过努力进阶就封杀社会阶层上升之路,这种逻辑是什么?第三,不少认同者的理由是,这是潜规则。社会中有很多潜规则,为什么不能成为规则,那是因为孟子说的羞恶之心,廉耻之心,自己撕掉遮羞布,嘲笑别人衣服下其实也藏着一样的污浊,一种是小人之心,一种是拉人下水,居心叵测。社会的整体文明就在于是非善恶之心,没有底线没有羞耻心,何来办学初心。不管公办民办,教育是化人的,是育人的,赤裸裸的搞家长歧视,果真是为了教育本心吗?最后,最让人不齿就是把家长当资源,这是办学,还是搞关系。这个表格一路看下来,让人明白这所学校最惧怕的不仅是生源,还有资源。这样的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社会阶层流动是让现在的利益阶层能长久的更稳固的方式,无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还是短视的自诩的精英,在社会主义体系中,对公平的敬畏是一切稳固的基础。仅仅做探讨,不夹杂情绪。
华二毕业生强答一波
这篇文章中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 不是什么迪士尼也不是这个科创那个兴趣班
而是反反复复出现的家庭和家长
是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是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或者家庭富裕程度来决定的
我依稀记得十年前我去嘉定新城初级中学 (没错,就是现在的华二初级 暴露年龄哈哈哈)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
当时的考试题目分成文科和理科
文科卷两道大题 有一题好像是写诗啥的 反正整张卷子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理科卷有五道题目,不用写,直接和当时负责面试的高中部学长说你的看法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什么一张纸直接从天上丢下来会下落的很慢,而把他揉成一团之后,就会下落的很快。
其实当时的我因为文科卷一个字没写出来已经基本上放飞自我了,五年级的小孩那懂什么体积空气阻力,就天花乱坠的巴拉巴拉讲了一堆,然后那个学长就说说的很好,可以走了。
后来过了几个月,别的初中都没要我,因为我真的很学渣,在家里心灰意冷的时候,因为太学渣了,小学的老师都说我只能上对口的社区初中了。华二的老师打电话来了,而且那个打电话给我的老师,正好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加语文老师。
在华二学习的四年,我至今都认为是我前二十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华二教会了我一个我直接都受益匪浅的能力,就是刨根问底,我完全不热爱课本上的死板知识,但是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爱的要命。华二教会我,你不一定需要会考试,会读书,但是要会从生活中学习。各种兴趣班,其实说有多重要也没有多重要,但是给孩子带来的对于未知的事物好奇会一直一直影响着他。
啰嗦完了开始说正事
-—————————– 分割线 ——————————
在我心里华二一直都是一个神一样的学校,但是看到这篇文章和网上的声讨之后,我一句支持华二的话也讲不出来。
这篇文章把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本质扒了个干干净净。
就算是从所谓的素质教育中出来的我,如今也慢慢意识到,所谓的素质教育正在变成阶级固化的保护伞。说白了,素质教育从来都不是穷人能享受的起的。
我之前和我朋友讨论的时候就提到一个问题,中国社会的上升通道,正在不断地快速缩紧。
我祖上三代都是农民,父母都是种田的农民,但是借着私有化的浪潮,一举成为了今天的模样: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上海有三套房产,大儿子(就是我)在国外接受更高级的 “素质教育”,小女儿在国内准备开始 “素质教育”。但是这个改变阶级的通道正在不断不断地被锁紧。剥削关系也已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我认为就是教资源的极度缺乏与不平均。
还是那我自己举例子,我初中四年,前两年住校,从初二开始,我父亲在学校跑专门租了一间公寓,每天他下班开车几十公里来陪我,周末我们在一起回市里陪我母亲和妹妹。还请了一个专门负责辅导我各科作业的老师,周一到周五盯着我学习,周末就去上各种补习班动辄一节课几百上千。而投入如此之多的资源,我中考依然是学校倒数二十名,只考上一个区重点。(我不是说区重点高中不好,在华二人均都是去上海前二十的高中里,我这个区重点真的蛮拉胯的)但就是这个区重点,对于很多其他与我同龄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他们的家庭根本拿不哪怕是我所受到的百分之一的资源。这种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阶级固化从小学就开始体现了,小学不好导致初中不好,就算考上高中了,高中也不好,最后跌落回父母的阶级,继续被剥削。
还是那个朋友,他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家里五口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几十平的房子里,他自己不断地努力,考上了市重点高中,考上了一个好大学,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我我知道他这一路走的有多么的困难,他的学术水平和对知识的渴望都比我强,但是他只能在国内上大学。而我高考考得不好就可以申请国外的大学,而且很容易就申请上一个很知名的大学。我自觉自己到今天为止已经学到了很多了,但是相比那些比我更努力的人呢。我配吗?很显然我不配,而且实话实说,我觉得至少一半的留学生都不配。来美国花天酒地,天上人间的绝不在少数,而这些孩子,可能正是素质教育的那一批人。
随着不断地开放,很多问题正在不断地暴露出来,我们的社会要想进步就一定会伴随着不断地改革,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有十四亿人口的大池塘里,一块小小的石子也是可以掀起巨浪的。
-————————- 分割线 —————————
暂时就想到这些,想到了别的再更新
明天就要回国了,这机票六万人民币一张。。。。。。。
先说结论:**文章表达偏激,方向错误,但本质真实。**能接受的了这个观点,您再往下看。本文将详细说明民办学校兴起的原因,民办学校的优势和困境,和要不要选择民办学校。
利益相关:教育工作者
一、为什么要去民办?
我始终说 “民办” 而非 “私立”。因为这两个是有区别的,私立学校大多是国际学校,小部分是国内教育家和公益家办的,其本质就是需要维持独立运营并有一定盈利,或者有定向输送人才的方向,比如惠灵顿国际学校就是为企业子女提供的一个福利。
华二其实并不是完全的私立中学,它是集团化办学大背景下,国家扶持的 “民非企业”。这样的初衷原本是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均。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公办学校摇号。但是这样能做到平均吗?或许是真的 “均” 了,但后果是全都 “寡” 了。
这里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好学校的成绩好,是老师好还是学生好?都不是,是师生配合的好。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天津市为例,五所市级市重点中学(本地人称 “市五所”),它们的初中部在近三年的七八年级期末考试中分别锁定了本区平均成绩的倒数三名,对没看错,是倒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原来重点学校的老师缺乏应对后进生的手段。当班里 40 个人只有两三个后进生的时候,老师能够依靠分为进行带动;当班里有一半的后进生的时候,谁会带动谁呢?初中生,只有不到 14 岁!谁会指望小孩子有自觉性呢?这时候教师严管严教反而更适合。但是学校又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各种选修和综合活动,又不许加课,又要成绩,这本身就无法做到。
所以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有着官方背景,收费又不算太贵,本身有面试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的筛除 “后进生” 提升生源质量。这本身是很好的事。所以民办学校成为了很多家长的首选。
二、民办学校的优势和困境
民办学校招生更灵活,师资配置更好,学生更容易出成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优势。那么光鲜背后的困境呢?首先是资金,非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只有学生学费。集团化办学稍微好一点,会有自己的基金会和企业投资,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很多人认为民办学校教师工资高可就大错特错了。原则上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 “同工同酬”,但是因为没有编制,教师那令人羡慕的“保险和公积金” 民办教师是没有的。那有人要算了,一个学生一年一万多学费,都花哪里了?教师工资、教职工工资、学校设备维护、草坪绿地操场、安保公司、食堂运营等等等等,太多了,有 “民办非盈利性企业” 这个帽子扣着,学校是不可能赚钱的。
三、要不要选择民办
在原来,我是赞成有主观学习意愿的学生去民办的,而民办学校本身有自己完善的选拔机制,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现在全民摇号的情况下,虽然公众号文章吃相难看,说话难听,但是我建议家长考虑一下。建议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学习能不能跟的上?和同学们的爱好是否相近?和同学们是否有共同话题?都要考虑到。
四、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目前来看,没有。家长要求减负,小考没了。家长要求师资均衡,摇号+教师轮换了。家长要就教育平均,好了,全民摇号了。现在家长又要求出成绩,那么怎么办呢?我不知道。
总有人认为小学不学习初中努努力就行了,总有人认为教育平均了就是往好处平均了再不济也是个中位数,总有人认为先进后进学生一半一半以混就能都好了,要是这么容易的话,多好啊!
写在最后
1. 教育平均不等于教育公平,教育平均只是一个看上去更好看的方案,但是反而更不公平。留念寒窗苦读的学生和六年光玩不学的学生共同靠运气争夺优势教育资源,这算公平吗?
2. 想要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怎么办?教育机构。(呵,努力学习的学生还要花更多的钱才能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这就公平了?)
3. 我不是为二中辩驳,观点已经写在开头。我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4. 可能写的不太清晰,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请留言。
在这个问题下
常见的入关学言论又没了(摊手)
上海真的是一个很注重教育公平的地方。公立学校同样有大量的教育补贴,你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但是你在公立学校同样有大量的出国补贴和科创奖励。绝大多数情况下,市财政奖励比国家奖励高多了。
从古至今,上海都没有彻底推行过任何中央政策,上海这些年,一直没有很激进的推行教育市场化和医疗市场化。所以牢牢的把握着政治经济权力。
深圳,在南巡讲话时,邓小平就捏着唱片问有没有买版权。
我们把孩子分成几类:
1. 父母有资源,自己努力。
2. 父母有资源,自己不努力。
3. 父母没资源,自己努力。
4. 父母没资源,自己不努力。
第一类和第四类不用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第二三类之间的矛盾。
国内先前如火如荼的民办思路,就是孩子的努力最重要。
父母有资源固然好,没资源只要肯在孩子身上投入精力,保证孩子努力就行。
这种思路其实很有市场,你看国内天天说高考如何公平,如何提供阶级流动的渠道。
说到衡中,知乎还有高赞答案说记者采访一个孩子,人家直接 “硬核回怼”:我不在乎人权,我要上清华。
我们不谈这种思想对不对,至少从升学率来看,这种思想是正确的。
土豪可能忙于生意不能兼顾孩子学习,本身也没有极强动力去督促孩子读书,城市中产反倒有更多的精力和动力去打造牛蛙。
可是结果呢?结果是无尽的无意义内卷。
之前不是有笑话么。
问:4 岁孩子掌握 1500 英语单词够不够?
答:美国是够了,海淀区远远不够。
那么,全民摇号是不是就公平又合理呢?
先问一句,学校有没有意愿筛选生源?
当然有。现在他能怎么筛选生源?
(我们且不谈骚操作,比如学费一年 200 万,孩子考试多少分打 0.1 折这种。)
学校能筛选生源的,只有钱了啊。
以前 10 个人录取 5 个,我自己挑。
现在摇号了,收谁都一样,我涨价还不行吗,保证只有 5 个来摇号。
再温习一遍,孩子有四类:
1. 父母有资源,自己努力。
2. 父母有资源,自己不努力。
3. 父母没资源,自己努力。
4. 父母没资源,自己不努力。
全面摇号,是给民办和孩子来一轮洗牌,把 2 和 3,给区分开。
但 3 和 4 怎么区分呢?对不起,摇号去,没法区分。
能保持原先竞争力的民办,可以接受 1 和 2 的孩子。
失去竞争力的,就沦落到只收第 3、4 类。
看出来了吗?现在咱们不区分 12 了,也不区分 34 了。
结果就是,父母资源高于一切,孩子努不努力根本不重要。
可怕的阶级固化。
请注意,我说的是可怕。可怕在哪里?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迅速垄断。
只接收 12 类孩子的学校,有升学率,有收入,将成为垄断巨头。
他可以向下疯狂吸血,攫取所有的优质教师。
哪个老师不愿意有更高的待遇,更高的平台,面对家庭背景更好的学生呢?
这种垄断无疑会迅速加快阶级固化。
其次,是资本主义的渗透,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扭曲。
以前你有份体面工作,哪怕待遇一般,你也能接受。
但现在,教育资源的经济投入巨大,你想让孩子不在三流中学读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出去打工,你就得赚钱。
你必须赚钱,赚很多钱。
赚不到很多钱怎么办?你的孩子别说考大学了,不被校园霸凌就不错了。
这个层面的影响,不止局限在教育领域,而是面向全社会。
你名校毕业工作努力,你当了法官,外面有律所三倍薪水挖你,你追求稳定,觉得法官这个职业更有荣誉感,你拒绝了。
那么,当你的孩子面临升学时,你还能坚持所谓荣誉感和稳定吗?你跳槽了啊。
公立医院的医生,待遇福利还不错,外面私立虽然给高薪,但前景不明朗,没必要下海冒险。
但孩子要上学啊,咱还是出去捞钱吧。
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结果必然是萎缩。
这种萎缩无疑会加速资本的血腥积累。
你去莆田系被坑了钱,你找医闹,医院门口站一排精壮小伙,个个训练有素。
你走正常途径,法官二本毕业刚工作三个月,别人精英律师团队已就位。
你说算了算了,好好上班赚钱吧,扭头就被辞退了,还要赔一百万。
你走不通法律途径,你网上曝光,两秒以后你帖子没了,再发你号没了。
一篇评论都没看先写下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华二的脑子被门夹了才会发这么一段话,这段话有违国本,其心当诛。我这么说毫不过分。
人人生而平等,有教无类,这是不言而喻的。就算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没人敢把阶级上的不公说的那么直白,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中国一天还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执政,这种话就不该说,至少不该由一所有声誉的学校来公开说。
的确现在教育的不公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阶级固化是客观问题,贫富差距是客观问题… 但面对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放任、雪上加霜还是解决?这才是关键。
看到当初国家出台民办中学摇号政策我双手赞成,国家为何会出台这样的政策,说白了就三个词: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孩子们本就不该在起步时就被分为三六九等,这一点政府做的很好,至少看到了问题,寻找着方法,来塑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生活环境。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我们有高考,这也是相对于民办招生更公平的考试。
而那些民办初中的受益者是谁,华二自己告诉了我们:
什么时候学校变成了阶级固化的工具,变得这样两幅面孔,请恕我爆一句粗口,这 tmd 算什么教育!把这种话搬到台面上说已经连脸都不要了,这样的学校是中华历史的耻辱!
我身边有朋友的孩子学着高尔夫学着马术,六七岁的年纪英语流利跑遍了五大洲四大洋;我也在旅游途中听说过失学的孩子;有的家庭坐拥几套学区房却觉得还不够眼望着哈罗公学;有的家庭托关系也进不去民办,别人把赞助费退回来的时候家长觉得自己的层次拖累了孩子…
什么时候掌握着资源的教授、法官、企业家们已经可以把剩下所有人的尊严这样践踏!
幸运的事现在这么说的只有一所学校,现在的群众还会愤怒,等哪天我们习以为常就太晚了。我不希望从孩子开始他们感受到的就是这样的风气。
听说教育局已经介入,我希望可以严惩这样的论调将华二从市重点中除名,不然我作为一个上海人将会以有这样一所学校为耻。
顺便一问,是谁写的这段毫无素养的公告?读的时候画面感就是一个庸脂俗粉在青楼门口揽客的模样,看到叫花子就厌烦的说 “去去去,哪里来的臭要饭的”,看到达官显贵就挥着手里的小手绢谄媚道 “大爷,来玩啊~”
恶心。
我就想问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合着您学校搞个活动,还要家长出钱呗?
DDDDDAAAAA
最后一 A 才是真的 Ace
再更一下,摇号制度能否带来幸福的童年?我不这么认为。我小时候还能够每天下课去院子里玩,我周末还可以一下午去打篮球,那个时候还是面试制度;可现在的学生,一下课就去了补习班,周末更是一天的课。
这是根属于面试制度的问题吗?不是!是根属于人均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举个例子,我小升初的时候才 8w 人;现在的小升初是 20w 人!关键是人越来越多了,而优质教育资源却几乎没有变化。
那么所谓的摇号制度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解决不了教育资源的缺乏,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童年。为什么?因为体制内的学生终究要面对中高考,大家拼了命想进优秀初中的原因就在于为了以后的体制考试铺路,进一个好的初中,中考就成功了一半。我举一个例子,民办 hy 的中考平均分能够到 600 分,满分 630!但现在摇号进初中变得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实际上战线拉长了:我必须从小更加努力,才能够在万一自己被摇进了一个不好的初中,依旧能够弯道超车,把不好的环境对我的影响降到最低。没有家长敢拿自己孩子的未来开玩笑。我只会觉得接下来校外补课可能更加严重,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至少是那些想要为自己未来拼命的学生。
—————分割线————————————
更新一下,很感谢大家的评论,也能激发我的一些思路,互相学习。
回到题目,竞争只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办法,包括现在的中高考,也达不到绝对公平,但是我们可以做损益比较,是不是竞争比摇号更加公平?很多人的逻辑是:因为家里有钱,所以能够上补课班,所以成绩好,所以可以去好的民办。家里没钱的人没法补习,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没办法去好学校。孩子太小,靠的是家庭形成了分流。还是回到我下面的回复,比例的问题;我们应不应该让 10% 已经有显露的人为剩下 90% 中可能存在暂时未显露的人腾出所有位置的问题?我觉得不妥当。况且持这样逻辑的人的问题在于,既然如此看重补习的情况,如此看重钱的因素,那么到了初中,高中,课外班是不是也有很大影响,那么是不是中考,高考又不是靠自己的分流?通过把整个家庭的因素排除掉来达到公平,是一种不解决教育资源不平均这个本质问题的错误方法。
补充一下,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天赋没有那么高的人。我见过我们学校,刚进来考平均水准的人,就跟着老师,在民办的体制下,一步一步最后拔尖。而民办摇号,正是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这些有天赋并且努力的人的机会。
———————- 分割线—————————-
我认为在写回答前先要表明所处的立场,我是上海比较优秀的民办初中走出来的人。我承认华二文章的语气过于强烈招致不满,但是我认同背后的理由。全文比较长,欢迎合理讨论,但请不要贴标签。
我看到了很多人一直在谈一个词叫做教育公平,认为摇号就是教育公平。我觉得这是把平等和公平两个词的意思混淆了。摇号不是教育公平而是教育平等。
平等,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你的家里背景,你的个人才华而改变;摇号更偏向于教育平等,不论你的家庭背景,不论你的个人天赋。而公平,我个人认为是一种付出和回报对等的关系。用英语解释或许更加清楚一些,这是平等的定义:having the same rights or being treated the same as other people, without differences such as race, religion or sex being considered;这是公平的定义:the fair treatment of people。
所以我对摇号持反对意见。因为我自己学校的关系,我自己周围很多都是相当优秀的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从小学开始就比别人付出了很多,别人在玩耍的时间或许就是他们刷题的时间。别人在放松的时候或许就是他们为了奖项拼搏的时候。为了什么?在面试制度存在的时候,为了能够面进更好的学校。所以我认为他们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也就是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才是教育公平。而不是那些不努力的人凭着运气能够抢夺这些人的位置。
也许你觉得这些同学实际上是被父母逼迫。但是我不应该忘记,教育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如果家长有足够的远见,让孩子更早地去学习,为了将来做准备。那么享受优质资源也是对这样一种远见的回报。
华二的文章其实讲得很明白,你是不是适合?面试制度存在的时候,是学校和家庭双向选择,现在摇号制度大家什么都不知道。以自己的学校为例,老师基本完全脱离教材编排,按照自己学校历来的教学方式讲课,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所以存在面试制度,要找到那些适合这样教学方式难度的学生。不然进去了只会怀疑人生。再比如华二的教育体系中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所以它对于家长有要求。注意,这是民办,它是自成一套的教学体制,它认为需要为了孩子使用大量的金钱去扩展他的视野。那么如果部分家长无法提供,自然不适合这样的体制,你不可能要求华二去改变已经延续多年的体制吧?
另外一点,我认为天赋是不可忽视的,并不是因为家长条件好,有钱去补课去塑造的。我身边好几个同学都是从来没补课但成绩优秀,身边也有一直补课但成绩不理想的。面试制度实际上能够较好地反应一个人的天赋,我反而觉得这不是很多答主说的拼家庭。
最后,问题根源在于整个教育资源的不充分。谁都希望享受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但是其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情况下,我宁愿选择给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通过自己早期更加地努力,来获得更好地资源。而不是通过摇号。摇号反而更像是一种懒政,但后果恐怕并没有很好的考虑。
感谢阅读,欢迎友好讨论,谢谢。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马从床上跳起来,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发现还是 21 世纪 20 年代,并不是 20 世纪 20 年代黄金 10 年。
我又翻箱倒柜地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找到绿卡。我这才想想起来,我是没有出过国的沙雕。看来我并不是在空气香甜的美利坚。
我心里有点忐忑,又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么几个大字: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随即陷入了沉思,过了良久才恍然大悟。
最近一定流行某种病毒,暂且把它命名为新资脑炎病毒吧。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要感染这种病毒,需要一定资本的。至少也得什么教授、法官、企业家、 机械师、书画家、作家 (网络作家除外,那哪能叫作家,只能叫打字员)、IT 精英、心理咨询师什么的,当然要是人民富豪那就更好了。当初病毒选择对象的时候,是有意识地做过筛选的。其他的人,你配吗?你也配被新资脑炎感染?呸!
被这个新资脑炎病毒感染了之后,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比如:
加班是福报,不加班就要赔款啦。
想当人民富豪啦。
要网络作家重新签订合同,成为平台打字员啦。
拍个视频说有资格被新资脑炎病毒感染者的后浪们都很好啦。
读书配不配的问题啦。
看看花呗催款信息我心安了。
没小孩,随便说说,不是很懂。教育资源公平不该是公办摇号吗,按区域摇号。这样才能打破学区房及教育资源问题。民办就该自己招生啊,民办干嘛摇号。或者公办学校经费统一,教师轮换,陆续公平。
5 月 9 日补充:
一开始我以为教育部想拉动整体水平提高,推进大众教育,避免精英教育。
现在才发现人家只是单纯地想培养愚民罢了,哪个 IMO 金牌得主小学时没学过排列组合。我理解教育部想要拉动素质教育的意愿,但是普通公办学校有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吗?有能力发展乐高、机器人课程吗?有能力举办高质量的艺术节、请到善于且乐于授课的老师吗?我第一次看到规定学段要求上限而不是规定学段要求下限。什么时候连学习知识的权利也可以被剥夺了?(声明:补充部分带有强烈主观意愿。)
利益相关:魔都学生,中考模考区第二,市重点高中在读。
嘉华二只是把一件事情写了出来:进入这个学校,你需要自身实力够强。
纵使盛气凌人,纵使错别字满篇。但就算它语调平和措辞绝佳,也不会改变被批判的现实。
这次教改意图就是:拉平学校之间的差距,减缓为了择校而提前学习的风气,抑制民办教育资源遥遥领先于公办的情况,推进大众教育。
教改仍然无法使优秀的寒门子弟进入适合的初中,它求的不是公平,而是平衡。用 “好学生” 拉动“差学生”,牺牲的不是所谓中产阶级、精英阶层的利益,而是民办学校 &(家境足以支撑民办学费的)优秀学生的利益。
我所能预见的是民办学费提升,公办学区房暴涨,无数优秀老师因无法教授到足够好的学生而出走,【但很可能不会进入公办学校】,灰色补课链进一步扩大。
华二把自己的教育体系放在那里炫耀,直白地跟你说:没能力没钱就别来了,你跟不上。
而老人新政策不过是一个信号:看看那些拼命补课的孩子现在前途未卜,你,还要补课吗?
请注意,我们反对的是因为过度补课学习而形成的恶性竞争,而不是补课学习本身。
以下回答为具体分析。
魔都教改
简单说一下魔都今年的政策:所有幼升小、小升初摇号招生,摇不进就分配对口,而且是老人新政策、一刀切式的改革。其意图是拉平学校之间的差距,减缓为了择校而提前学习的风气,抑制民办教育资源遥遥领先于公办的情况。
据答主推测,本次教改将使民办的教育资源逐渐分散到公办,直至公办逼近甚至反超民办的教育水平,推进大众教育。
教改仍然无法使优秀的寒门子弟进入适合的初中,甚至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进入优秀公办初中的难度。如果能从根源上抹平民办与公办的教育水平差距,没有家长会给民办送钱,也自然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然而,它求的不是公平,而是平衡。**如果求的是公平,那么就绝对不会对把未来寄托在运气上;但追求的是平衡,所以会打破 “好学生” 抱团取暖、“差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用 “好学生” 拉动“差学生”,进而实现平均水平的提高。
它牺牲的不是所谓中产阶级、精英阶层的利益,而是民办学校 &(家境足以支撑民办学费的)优秀学生的利益。
教改争议
这次最大的争议在于其某种意义上违背了 “因材施教” 原则。
魔都最初相传因财政压力而开设民办学校,又因民办学校可以选择学生而在二十年间逐渐对公办学校形成压倒性优势,教育资源也逐渐向民办累积。
现在,民办公办的教育资源差距已客观存在:民办中有平均水平更优秀的老师、更多的平台、往届优秀毕业生带来的更广的人脉、甚至更高质量的活动和讲座。
曾经民办学校用学费和选拔考试来筛选生源,如今选拔考试全部被砍掉,最优秀最努力的孩子也有概率失去这些资源。
可惜了已经辛辛苦苦这么多年的孩子们。
魔都某民办初中改公办,学生家长并未有一丝喜悦,反而在疫情期间也要戴着口罩外出抗议,使学校最终承诺在这一批学生毕业前老师不会离开。该前民办优秀初中尚且如此,我所能预见的是民办学费提升,公办学区房暴涨,无数优秀老师因无法教授到足够好的学生而出走,灰色补课链进一步扩大。
——初中不择校,难道高中、大学也不择校?
华二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它成功了。
批评归批评,宣传也宣传了。虽然用词不太妥当,但其核心思想却很明确,只是与教改目标不相符罢了。
它把自己的教育体系放在那里炫耀,直白地跟你说:没能力没钱就别来了,你跟不上。
答主确实好奇:那些被教育模式 “劝退” 的家长,有多少是有钱但对孩子的教育较失败的家长,又有多少是没钱但对孩子的教育较成功的家长?
个人看法
虽然教改一刀切、虽然会牺牲一些孩子、虽然会引起绝大部分精英阶层的反感,但这次的措施绝对有效,推进大众教育也绝对是没错的。
如果它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我应该会绝对认同。但老人新政策,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释放一个信号:
看看那些拼命补课的孩子现在前途未卜,你,还要补课吗?
答主是从与嘉华二水平相似的初中毕业的。平心而论,课堂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的确来源于学生水平的相似性。
如果你是那个日日夜夜苦读诗书的孩子,咖啡续命,手表常伴。你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却喜提对口,那个平日吃喝玩乐的同学摇进了你梦寐以求的初中。
你会觉得公平,还是会觉得自己被当成了牺牲品?
另一个看法
知乎 er 号称人均 985、211,却又很大一部分人仍持有 “只有把好学生、差学生都教得好,才是好老师。” 的观念。
这种观念隐含的逻辑是:无论孩子自身好学与否,只要遇到 “好老师” 都应该成功。这种逻辑的荒谬性不必多言。
民办学校的优势在于它有一套更善于培育较优学生的教育体系,而不是能够教导任何人。而前者的潜在危机才是讨论的重点。
我们反对的是因为过度补课学习而形成的恶性竞争,而不是补课学习本身。
嘲讽小留学生不爱国的也是你们,嘲讽内卷竞争的也是你们。合着能挣到钱就是非蠢即坏,这种价值观实在是令人不敢苟同。
补充:
看了高赞答主
的回答,简单粗暴地把可摇号家长划分为有钱有实力家庭(买得起学区房)不必上民办 & 没钱没实力家庭摇到血赚不摇不亏。
完全不了解魔都教育现状,却恶意地把民办描绘成吃尽掐尖红利却实力糟糕坐享其成的垃圾学校。
它们没那么好,但也真没那么糟。
第一错:忽视了第五类人
第五类:买不起学区房却有实力上民办的家庭 (没钱没闲但成绩好学校也要的,更何况民办学费全部花销远远比不上学区房。)
第二错:不清楚魔都公办民办实力差距
不摇也不亏?作一个较直观的类比,公办民办之间的差距根本不是复交与清北的差距,而_往往_是一本、二本甚至三本与清北的差距。本来有实力去 985、211(考进比较好不太贵的民办)却去了二本三本,这叫不亏?
差距大不大?大!应不应该纠正?应该!那摇号对不对?可以,但并非完美无缺!
第三错:不了解魔都教育行情
累了,有人看再写重点。简单说一下就是牺牲第五类人、便宜高赞答主说的第三第四类人,拉动根本没钱摇号的人。跟第一第二类人无关。(这种分类本身是有偏见的,在此仅借以指代。)
补充是半夜三更写的,语气可能比较偏激,欢迎指出谬误之处。
当年我自己报考少儿部的时候,需要经过三层选拔,初试从三千多人里选 240 人,复试是七天的集体讲座 + 测试,从 240 人里选 80 人,复试过后还要先试读一年,按这一年的成绩选前 30 名,进入少儿部的学制。
而一年期的试读开始之前,按照惯例都有一次家长会,家长会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劝退。大意和这篇被骂惨了的文章类似,顶多也就是语气柔和一些。
而少儿部这套体制运行了二十几年,我所了解到的老师,毕业生和家长,大体上也都赞同这样一种劝退或者警示,让那些不适合这套体制的学生不要不明不白地把自己坑进去……
在我试读那一年的同班同学里,就有这种把自己坑进去的例子。
并不清楚她来自哪个小学,但毫无疑问她在小学里也是吸引了全校老师注意力与喜爱的天之骄子,和我那个时候的所有同学一样。那个时候我在玩新浪博客,恰好她的母亲有写新浪博客的习惯,所以我能看到她在入学之前骄傲地宣称 “我还从没遇到过不会做的题!”
而事后回想起来,连我都觉得讽刺。
她在第一次数学考试里是倒数第二名,分数低于 40 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一次的全班平均分在 70 上下。她遇到了从未见过的不会做的习题,一道接一道,最开始还会试着问问老师,而到了后来连听懂讲解都十分费力的时候,我便很少看到她走进教师办公室了。
我们那时候每周都会有一轮考试,被称为 “周练”。因为成绩有些不如意,我那学期里养成了背成绩单玩的不良爱好,所以我可以记住,在之后的所有周练里,她的数学成绩从未超过平均分。
到了试读的第二个学期,数学考试的满分被调到了 120 分。那时候我解决了自己的成绩问题,数学周练的分数大部分时候都是三位数,因而也没再背过成绩单了。但有一件事我的印象极为深刻:某次我终于以 112 分的分数拿到第一时,她的分数是 2 分。
然后?没有然后了,一个十一二岁时自信心便彻底崩溃的孩子,还有多大概率能夺回一个光明的未来?
有些人口口声声要公平。
不过,假如你们和我一样,见过不少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过早地见到纯粹的智力碾压而自信心彻底崩溃的惨状之后,还会有多少人支持这种简单粗暴的公平呢?
我的高中的一个初中部在 2014 年被划片招生了。校区硬件和师资都毫无变化,唯一变化的只有生源。
而让我们稍稍考虑一下,哪怕生源随机选取,一个班级里也总归会有那么三五个同学达到原来的生源水平,可能还有一些水平稍差但无本质区别的学生,但应该也不会超过十人。
那可是一批教惯了前 5% 的学生的老师。你猜他们会在划片之后降低课程难度吗?虽然习惯了带四五十人的大班,但一个班级里需要注意的学生突然变成了原来的五分之一不到,这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吧。
继续猜猜,你觉得课程难度会下降吗?
一堆自发选择了保成绩上限的老师,为什么要让课程难度适应那些自己十几二十年从教生涯里从来没教过的,水平处于平均值的学生啊……
至少据我耳闻,在划片招生之后,上文中类似的悲剧没有变少,反而增多了。
嗯……
只要改革必然是满足一部分的利益,伤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能把大家利益都照顾好的改革。摇号肯定是坑了牛娃家庭,以及在孩子教育上倾注了太多精力和财力的家庭。摇号肯定是美了没有好学区房,学习也不好的孩子。这是眼前的利益得失。
长远来看,不摇号行不行?任由民办学校掐尖,那必然造成精英阶层的人垄断教育资源。有人说会导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觉得过分了。但凡有口吃的,饿不死,几个人敢揭竿而起啊?不摇号,我们顶多堕落成美帝那样,社会分裂而已。
摇号肯定不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公平最好的办法,但一定是最廉价的办法。要教育公平,那么就要加大公立教育投入,民办学校给老师 1 万的月薪,你给 1 万 2,你还怕竞争不过吗?开什么玩笑,公立学校那么多,你总不能只给几所学校老师加工资吧?都加工资,你有钱吗?
我比较担心的是同阶层人民内部的分裂。房子均价 10 万 / 平米的小区 A 和房子均价 1 万 / 平米的小区 B 可以说没有任何交集。我住在 B 小区,周围的孩子都上家门口的 XX 村小学。本来没啥问题,我虽然知道 A 小区的孩子都在上华二,但毕竟我并不认识那些人。
现在摇号了,我娃小学成绩一直不错,但没摇上,上了 XX 村小学,邻居家娃整天拉帮结派打群架,不小心摇上了华二。
谁知道华二教育质量是真特么高!6 年后高考,我娃考了个普通二本,邻居家娃顿悟了,考了个 985,这我心里就不平衡了。本来我这种屌丝应该是支持摇号的人群,现在成了反对摇号的人群了。现在网上支持摇号的非既得利益者,设身处地想一下,你娃没摇上,你某个亲戚朋友家的娃摇上了,你会心平气和吗?
那些孩子本来就能上华二的家庭肯定是反对摇号的,不管能不能摇上。摇不上号的自然是骂娘,没什么好解释的。摇上号的家庭还担心,华二生源差,学习氛围变差。
你掐指算算,最后支持摇号的,是极少数人。反对摇号的人却很多。但为什么还要摇号呢?其实主要目的是避免好的民办学校掐尖,让好学生能够往好的公立学校匀一匀。至于垃圾公立学校,该垃圾还是垃圾,钱没到位,学生没进去,凭什么逆袭?
好学生和好老师是互相成就的,我是大学老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我不懂。大学生我太懂了,对于厉害的学生,指导他们竞赛简直是一种享受,整个备赛过程都是共同成长的。对于学渣,别说竞赛了,就是让他们完成个本科毕设都能把人气死,说啥都不听,进度完全跟不上。另一方面,老师水平不行,好学生也很难拿大奖。大学里那些个竞赛,你最后发现,年年获奖队伍的指导老师就是那么几个人,只是手底下的学生在变。他们就是通过掐尖吸引了好学生,好学生找人家也是因为人家水平高,之前获奖多。
仅仅摇号分配生源,我觉得还不够,最好能摇号分配老师。至少公立学校能摇号分配老师。事实上有些国家就是这么干的,公立学校老师要在不同学校轮岗。这样才不会造成学区房歧视。不然,你就是把民办学校全停办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依然没解决,买得起好学区房的家庭依然和买不起好学区房的家庭是分裂的。学区房价格歧视比民办学校入学考试歧视大得多。我看了一个北京小网红录的视频,说给他孩子报了二十多个民办学校的招生考试,北京的好学校基本都是公立的,谁不想上啊,学费又低,水平又高,学区房你买得起吗?买不起,所以只能求个好民办。一个学校考试的费用大概是 7,8 千,二十多个,至少得 16 万,学区房也就最多买两平米吧。所以说,不管给孩子报辅导班,还是报很多民办的入学考试,总费用加起来跟学区房比都是零头。
我觉得摇号坑民办学校不是个好路子,怎么把学区房问题解决了才是正道。
学校都知道生源的重要性,但就是不肯公开承认。
一面大力宣扬学校管理如何厉害,一面明里暗里使劲掐尖。
好像承认了生源不好,老师就会不认真教学似的;
好像透露了生源不好,学生就会抑郁不学习似的。
每次接新年级班级的时候,
分管领导给一线老师开会都要反复强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老师们不要总说生源差。”
考的不好的话,生源是没有问题的,肯定是老师教的问题。
等到学生最终高考完,完成了升学目标的时候,又要说 “这届生源真的是不如上一届” 以凸显是因为管理有方才带出了这一届差生源的好成绩。
生源好,一线老师苦;
生源不好,一线老师更苦。
学生、家长、一线老师各有各的苦。
这篇文章看一半看不下去了,浑身恶心。
我高中就读的是私立高中,可以提供一下普通家庭孩子进入私立的就读体验。
我所在的私立是省级重点中学和民间资本合办的学校。省重点提供师资,民间资本提供校园硬件设施。
招生大多数是关系户、小康往上至中产水平家庭的孩子,这里的关系户大概水平是某系统的小领导,小康往上至中产反正我是见过同学哥哥开劳斯莱斯接送的,也有同学家里家里三个小孩个个能够送出国读本科;学费三年每年一万多。小部分是小地方中考发挥失利,离重点高中录取线 10 分以内,不甘心去低 60-70 分的普通高中就读的,我就是;学费三年每年两千多。
但要我重新回忆一次,绝对是青春里最惨痛的一段经历。
学校里充斥着对金钱至上的崇拜、对位高权重的长辈不加掩饰的赞美。没有校服,同学们带我认识了随随便便七八百上千的衣服鞋子,以及偶尔的大牌奢侈品包包。他们有很多时间去学校附近的商业街消费,假期出国度假很日常,重金走艺术的路子是被接受的。
而我的父母都在体制内的普通工人岗位踏踏实实干了一辈子,给我提供的条件就是基本的温饱不愁。
高中是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我也处在叛逆期。于是每周回家我都会和父母吵架,埋怨他们为什么没有用 “关系” 把我送进更好的学校,没有用优渥的金钱给我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甚至为此离家出走过。不是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混账,但是偶尔和家族长辈交流过,正常的价值观又稍微回来之后,回到学校又要重新经历一阵资本至上金钱至上的洗脑。
每次月考排名是和重点高中本部一起的,三年读完成绩越来越糟糕。
没有学会学习。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遭遇过校园言语冷暴力。和老师的关系也不好,上课被点名讽刺。
最后的结局是高考二本。去了外省的农业大学。
到了大学我的身边同学大多数农村家庭,评选助学金的过程以及平常的接触中会感受到家庭条件,是真的比较困难。
但家庭条件完全阻挡不了,他们的善良淳朴真诚,愿意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学习奋斗,认定了喜欢的东西就勇敢去追逐。我交到了许多的真心朋友。
今年毕业,因为疫情我至今没有回校,毕业照也没有,真的是一辈子的意难平。
所以回到本题的华二初中,这篇文章真是每个字眼都透着资本的肮脏,丝毫看不到对知识的尊重,丝毫看不到对教育公平的维护,丝毫看不到理解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对教育资源的渴求。
大家骂得好。
(答主也正在给孩子看学区房… 华二慌了我更慌啊)
民办华二初中真的慌了呀,这篇文章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出来,那是慌得尿裤子了…… 估计对自己教育上的成功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怀疑,到底是我教得好还是学生好?
![](data:image/svg+xml;utf8,)
摇号随机摇肯定进来的比较匀称的生源,良莠不齐是肯定的。毕竟上海约 7-80% 的家庭是在收入平均数之下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和经济实力肯定和曾经的那些华二人家庭无法相提并论。
全民摇号开始了,小升初不再凭本事,开始凭运气。第一波先慌的是牛娃的爸妈,本来凭本事可以上名校的,现在要凭运气跟千千万万普娃、学渣一起挤。
但是不要忘了自己的社会定位,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国策是教育资源扁平化。如果 “上流社会” 垄断了这些基础教育资源作为壁垒,那些普通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应该是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就像美国社会那样:穷人家孩子只能无所事事混社会。
按照目前的基础教育公平化策略继续发展下去,全上海都和长宁区一样没有学区概念,最后只有一个可能: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统统混在一起摇号,然后划片区多(小区)对多(学校)录取。
比如联洋前滩这种纯新均匀高知高收入的群体,学生的父母受教育背景较优于老城区优劣混合,**最终学区与地产价值由社区版块决定。**华二赶紧搬到这些 “甲类社区” 去吧,别让人做题了…… 浦东可以是新浦东,下只脚永远是下只脚。
也许时代不同了,也许地区差异太大。我小地方读书出来的,我自己的感觉是,考好大学是难,但至少想要努力的学生都有机会,我身边不少例子,别说初中,直到高一的时候学习都还不行,高二开始知道要了,努力学习,最后高考考上名牌大学。
但在上海给我的感觉是,你不上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难了,没有一个好初中,好高中就基本不可能,没有好高中好大学也就别指望了。
现在上海的竞争分化已经提前到了小学,甚至不客气的说已经提前到了娘胎里面。
包括华二初中在内的一些人,在一个人还在 12、13 岁的时候就给人贴上标签是不妥当的。竞争是好事,分化也是必然,但时间越提前对社会越不利,而将竞争分化提前到娘胎,更是将堵死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危及社会稳定。
这个危害是对社会所有阶层而言的,包括富裕和权贵阶层,包括中产阶层,这些人可能暂时是竞争分化提前的短期受益者,但中国自古就有句振聋发聩名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堵死社会阶层的流动,也必将反噬上等阶层,这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公平是不存在的,但社会规律是谁也无法打破,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要推进摇号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目的。
华二初中毕业班学生,不请自来(今年毕业),也不匿名了
这其实是最残忍的实话
首先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简直是华二的锅,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鉴于可能很多小伙伴还不明白为什么社会的反响那么剧烈,那我就说明一下。阶级在中国是一个相对于敏感的话题,曾经 china 就因为阶级问题闹出过十年动乱,而华二这篇文章不知有意无意,的确是有点传播阶级固化这一思想,这的确是寒门难出贵子的 思想
我们学校一个学期学费 12000,一年 24000,加上伙食费(我吃的不多,一个月 500)一年也差不多 3000,然后加上一些活动的费用,也差不多三万了,的确让很多家庭负担不起
我很赞同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必须公平:教育和彩票,可是彩票有可能,但是教育的确不可能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期,即使美国,英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无法做到,我国也更难了
这是现实,也可能是今年不能说的现实,华二这做法有失风度,十分不妥,尤其是在今年经济不好的情况下
我代表我个人向他人道歉
至于老师的三观,绝对没有问题,我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好,可是老师从没有你学习成绩不好,你给我爪巴的思想,每个老师真的是用他们的全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能进华二的学生,你们不用担心老师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瞧不起你,你家境不好而贬低你
我很理解他人愤怒的原因,曾经的我也对这种现象十分生气
只希望这种情况不要在发声,也希望华二的某些人能够收住自己的优越感
希望中国能实现平等的教育,中国加油,世界加油,相信这个社会能更好
我想替华二向大家道歉,但华二也 真的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拜金主义
谢谢
教育资源没有平均分配的前提下,先把学生平均分配了,那好的教育资源谁能得到这个是不用多说了?在我国这种根本不存在第三方监管的制度下,摇号摇的谁的号这还用说?
之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舍弃一部分生活消费资源换取一定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个路堵死以后,教育资源落在谁的手里这还用说?
平均? 我国自古以来,到现如今,从来没有哪一朝哪一代出现过平均这个字眼,恢复高考制度以前谁能上大学你们这么快就忘了?
-—————————–
本来所有国家都是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井水不犯河水,自古以来如此。
我国本就是一个精英国家,金字塔尖带领下面的大底座。
你硬要拆了选拔基础,摆出平民教育的样子,不就是因为自己的阶级稳了,后面想愚民教育么?
别以为逃得过去,想想 66-76 发生过什么? 你以为愚民就好欺负。
谁配当后浪,现在清楚了吧。
华育毕业生,稍微谈谈个人看法。
对生源挑剔不是问题,毕竟华二初中的定位是高端民办初中。问题在于挑选生源的标准上。华二初中这篇推文里反复强调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能力特长与社会资源、家庭对学生 “创新能力” 的培养等,几乎条条指向学生的背景资源而非个人的发展情况,加之通篇咄咄逼人的傲慢口吻,无怪乎被抨击为助长阶层固化、阻塞上升通道。
但是,我们抛开这篇推文不谈,民办初中在实际中非但不是阶层固化的帮凶,反而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最佳的上升通道。九年前我刚读初中时,华育的学费是一学期 9000,住宿费为 2400 一学期;同年兰生复旦、上宝、张江、进华、华二初中、新华初等上海最优秀的一批民办初中,收费标准均在 5000-10000 元一学期,而这笔教育支出是绝大多数上海的小康乃至温饱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除此以外能否入学的唯一要求,就是学生自身能力足够。各类竞赛成绩当然是不错的证明,而且只要父母有心,在小学竞赛中取得一定成绩并不需要多少培训开支;哪怕没有显眼的奖项证书,能够在小学课内学习的优异表现也足以让他们获得一两所上述初中的青睐。还有比这更加公平的选拔标准吗?
所谓教学相长,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互相成就的。一流民办初中教师的工作压力不逊于任何职业,他们的激励不仅是相对丰厚的薪资待遇,也有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成就感,二者缺一都是遗憾。初中四年中有两年我的语数英物四门学科的老师均毕业自复旦,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较高水准于双方而言皆是幸事。民办初中的存在使得顶尖高校的毕业生愿意投身教育栽培自己未来的师弟师妹;学生在各个阶段遇到困难时,他们的老师拥有与他们类似的成长经历,一切经验体悟都能为他们所用。摇号政策一旦施行,势必破坏原本合理的师生匹配。生源良莠不齐,民办初中办学质量下滑—民办学校吸引力降低,教师待遇与教学成绩受到影响,缺乏激励—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义务教育领域的意愿减弱,社会整体教育水平下降;这样的恶性循环恐怕不是社会乐见的。
以此观之,尽管华二初中这篇文章传递的价值观念值得反思,但是民办初中依照自身办学理念挑选合适的生源、学生凭借能力择校实则是一件好事。努力进取比不上摇号时的一朝好运未免不太合理,一刀切地采取摇号政策实在有些形式化、极端化。
大意就是,普通家庭你们可别来华二了,我们以前收到都是优秀家庭的优秀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那么他来华二可能会跟不上我们的节奏。
所以来之前,你真的想好了吗?当然,优秀的孩子来华二吧,这个还是你们熟悉的华二。
分层教育的终极形态就是美国。开始时有家庭有条件有背景的都去上昂贵的私立学校,贵有贵的道理,私立学校因为这部分家庭也获得了越来越好的资源,慢慢的私立学校就成长为了最好的学校,反而收费廉价的公立学校成了差的代名词。现在的美国公立学校学习氛围非常差,导致学生进入后根本都不能进行正常学习,学校也不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还美其名曰素质教育,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就慢慢都废了,因为私立学校不但学习任务重,家长还有经济实力请昂贵的的私教,公立的你怎么和人家私立培养出来的 PK?就这样好的初级私立学校越来越好,学费越来越高,进入的家庭门槛越来越高。教育就这样分层了,阶级就这么慢慢的固化了,真正的阶级固化是从教育固化开始的。
我们建国时间比美国短的多,但在教育固化的速度上明显比美国快的多。反对的绝对都是一些精英家庭,自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多的,怕自己的孩子和差学生在一起会被带坏。
有研究为证的,类似于领头羊效应,一个初级班级里如果有几个好学生,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那么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比都是一般学生会好很多,但前提是有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然后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会比都是较差学生的有质的提升。这个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差生的提升,这也是我们国家希望看到的。
现在其实说的难听点,就是将好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当成资源进行一下重新分配,但这个好资源真的能被利用起来吗?这是精英家庭最担心的地方,在涉及到孩子前途上,所有的家长会尽最大能力保证万无一失,所以各方面阻力一定会很大。
对于整个中国教育,对于中国的未来,这是好事,但落实到具体家庭,有的会成为受益者,那么也一定会有牺牲者。
古往今来的改革历来如此
孩子好惨,孩子爹妈也好惨,不婚不育保平安。
我真的觉得有些人也没啥资格嘲讽自己爹妈爱买保健品交智商税。
中年人为了所谓的 “中产焦虑”“阶级固化” 而交的智商税可比老年人买保健品多得多。某些中年人为了培养 “牛娃” 的那股子热乎劲可不比自己爹妈买保健品看着理智到哪里去。
我可能就是华二初眼中的 “差生”
在上初中之前没有学过初中知识
还差一步进了兰生
(这学校的小五班真的绝 老师上课上二进制 就光写答案啥也不教
最后上了上海另外一所 有点名气?的民办
家里没啥钱 我那届一学期 1w 的学费还是出的起的
但我的学校 我的老师真的有把我教好
老师们真的都很负责
刚开始可能真的是 “折磨”
但之后真的会觉得 没有什么
我真的很感谢那所学校所带给我的一切
18 年中考考上了排名还不错的市重点
说真的好学校真的能把学生教好的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而最有名的不过个位数。
啥时候高中和大学也能摇号呢?
我大概是看不到的了。
年轻的可以期待一下。
首先,我不是华二的,我的初中就读于华育中学(对,就是常年中考平均分全市第一的学校),但是关于民办中学摇号招生这件事,作为曾经就读于民办中学的一份子,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吧。
因为知乎小透明,所以匿了。
先说观点:我非常反对这样的政策。
我可以理解教育局所想推行的教育公平。但是用运气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
真正受害的,是相对学习好的同学。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学习好的人放一起,学习氛围会越来越好。在华育,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 “一大群人一起讨论题目、一起学习” 的快乐。强者和强者比较,才能让高个子里的矮子更加努力。如果这些人因为摇号而去到一个不怎么样的学校,那么他常年霸榜,也是于事无补:因为他真的没办法在 “我已经比周围同学优秀了” 的条件下付出和前者一样的努力。
其次,我们一直受到的教育难道不是 “你努力才有可能得到你想得到” 的吗?这种摇号政策,让一个不怎么努力,甚至偷懒的人都能获得别人努力了几年却因为运气不佳而无法得到的教育资源。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同时,差的学生可能在进校开始便与最顶尖的学生差了一大截。我泼盆冷水,有时候真的是资质的问题。当实力已经相差到无法形容的地步的时候,你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毁掉这些差生。
也许这些话会让你感到不适,但这真的是一些很现实的东西。我不是说差生没办法改变,而是有时候真的改变不了。我在华育,亲眼见过那些去考高中数学竞赛然后拿了奖的,一篇课文读了几遍就背出来了的,更在无数个深夜和朋友们线上互问问题的。
真的,靠实力考学校吧,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关于那篇文章,对,也是一篇会让人感到不适的文章。我觉得… 这是一篇劝退文。至少,他写得很真实。
他把一些他不能放在明面上说的内容用 “钱” 这一概念,从另一个角度给表达出来了。(悄咪咪说一句,读民办是真的烧钱,我光是学校的学费和因为激烈竞争而去外面补课的钱就花掉大概 20w)
其实我的初中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要不是初中读华育我高中也考不上四校也不会有之后种种… 所以我真的很感恩我的初中,并且为我的母校衰败该感到很难过。
我曾经的梦想是,以后带着我孩子去华育面试(华育还要面试家长的),然后对着老师(或许以前还教过我)说,“我以前是华育 1x 届毕业的”,希望他也能从这个改变我一生的地方也得到一些能改变他的地方。现在这些都不可能了氦…
至于教育公平,我且问一句,为什么(在上海)高中要分区重点、市重点、四校之分?为什么因材施教在高中可以得到肯定而在初中就不行呢?初中完全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方法的地方啊!
他急了!他急了!挺好的,改革方向还是让资源更多更公平的倾向公办学校。别说民办是商业行为,教育本身就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以前教育资源缺乏或者为了增加活力,开了口子,现在把口子缩小了也没毛病。
一个未必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魔都的初升高是一场异常魔幻的人生历程大分流器。当全国各地人民声嘶力竭地斥责魔都高考对比其他地区难度犹如巴西在南美对比中国在亚洲参加世界杯预选赛时,全国人民未必了解魔都 50% 的 15 岁上下青少年会被强制分流到一批叫三校的地方,这批人将永久性失去参加正常六月高考的机会,再对这类学校以讹传讹添油加醋的掺点什么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乱搞男女关系之类的传闻,在过往好多届、本届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好多届魔都家长心里三校就成了魔鬼的家园,仿佛自家孩子只要不小心踏进去这辈子就算完蛋了。这种对于未来的恐慌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每个终将面对这个问题的正常家长都会尽最大能力确保自家的崽能够免于掉入后 50% 的深渊,然后直接把战火烧到幼儿园入学报名处。
很多人会说全国其他地区也有 50% 甚至更多的适龄儿童会提前告别高考啊,你们魔都家长这么矫情犯得着么。在这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度中惨烈的现实就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大量惨遭教育歧视的农村孩子,这些农民伯伯的孩子或是没有能力跟城里孩子竞争,或是想去高中但被农民伯伯一顿呵斥上什么学赶紧给我打工去,这些孩子数量大到发指,对于知乎人来说就是传说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因此这批孩子把很多省份的后 50% 给填的七七八八了,让城里人都有种人人能上高中的幻觉。
这种现象在魔都是不可想象的,魔都的人民群众常常有另一种幻觉,即魔都代表中国,实际上魔都之所以为魔都不就是他魔幻的根本就不像是中国么。 而新老魔都人民共有的另一个幻觉是自己这么优秀自己的崽必然天纵奇才,身为魔都的妈怎么能容忍魔都的娃不如妈呢?
如果你有幸有个魔都的娃再有幸参加一次他的家长会再有幸见识下其他家长们的水准(即使是选上台表演出来的),结合那该死的 50% 诅咒,普通的魔都家长都会从小崽子入幼儿园起就焦虑到发际线以月为单位向后齐步走。
以上背景决定了为什么华二这所名办初中能嚣张到如此发指的程度以至几乎人神共愤了。
不是每个魔都家长都指望小兔崽子能去四校八大的,但是几乎每个魔都家长都指望小兔崽子别 TNND 给我沦落到三校去。
而民办学校几乎是过去若干年避开后 50% 诅咒的不二法门,因为民办可以肆无忌惮打破公平挑战底线。政策规定公办两三点放学孩子回家放羊,稍微多布置点作业还会被要么脑子不好的蠢人要么用心险恶的坏人以违反素质教育的名义给举报。而民办可以补课、作业、超纲三联,这样从一年级干到五年级,人与人的差距已然难以填补,再从这批这么干到五年级还生存下来的小强里掐出更强者从六年级再干到九年级,此时公办生和民办生已经是考试届的不同物种了。
于是才有了民办幼儿园 - 民办小学 - 民办初中这一条避险路径,这条路径不是为了把小兔崽子送到复旦去的(当然要去复旦这是不可避免的路径),这条路径就是为了避开落入三校万劫不复的。
未来民办还可以用这种套路教学,毕竟不公平教育的底线还是没被打破,公办依旧不能补课作业超纲三联而民办可以,但是来接受三联的小兔崽子从定向成了随机,能够在身心和智力上忍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受众不同了,这套方法还有没有效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甚至可能在 “这堆好学校好老师” 的手下也会出现 40 分钟课堂上花 30 分钟维持纪律的事情,毕竟你无法掌握随机摇进来的齐天大圣们的数量,我认为 “好老师们” 对于管教调皮捣蛋的齐天大圣们的水平一定不如在我们当年的 “流氓中学” 里历练了无数年的老油条教师群体,毕竟他们根本没有这种经验,这是以华二为代表的民办学校真正感到恐惧的。
作为魔都家长,我不想买学区房也不想让臭小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走上鸡血之路,我愿意承担落入后 50% 的风险,所以对于市委市府精准打击民办的政策我手脚并举叫好,而我无限期望的是让民办掐尖彻底嗝屁的下一个政策——按校分配后 50% 名额,无论你是华二还是华育,张江还是兰生,把竞争留在本校内,哪怕你连微积分都学会了,排在校内后 50% 一律跟老王家对门那个菜场中学的后 50% 一样滚去三校,这才叫义务教育界天下大同,到那天,估计华二的公众号内容应该是欢迎广大后进生来我校当韭菜吧。
说白了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其实,我个人觉得摇号是大势所趋。
毕竟。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华二的一篇文章,处处在说明,我们是精英层,您的家庭是精英层吗?或者您有足够的资金成为精英层吗?华二是培养中国未来的精英的或者是培养未来外籍华人的精英的,您有什么资格通过摇号进来?
看似在吐槽学校的无奈,实则是在吐槽即将实行的制度…… 华二说的是现实吗?是现实,阶级被资本分的如此的分明,但是它能用这样的方式说出来吗?答案是不能!
五四的热潮尚未退去,青年人应当用奋斗去获得出彩的人生,这是官方承认的主流思想,也是普通大众有机会感受到与国家同在民族同在的机会。但你一封信,告诉我们这些普通人,即便政府帮你,我们也不想要普通的渣渣,因为我们曾经有着无比荣耀的 “贵族教育” 的辉煌!你们这些渣渣凭什么随便进出华二,你们甚至不会用刀叉吃牛排!我承认这是现实,但是华二不应该说出来,因为你是在和普通大众及国家唱反调!
我承认中国有阶级的存在,但是没有谁能允许大肆宣扬阶级的活动!
上海教育局这么做(民办初中摇号)的实质是:劫富济贫,把民办初中积累了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口碑一把敲碎,分给 “群众”
这种杀鸡取卵的事情,只能是短期的闹剧,长期的悲剧。
华二它的教育,就是面向它的生源优化的,多年磨合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效果。越是头部学校,这种磨合越精密,对教师和学生都越是挑剔。你设想一下,把清华大学的学生换掉 20%,让全国摇号的学生去顶上,清华的课程内容、实验内容、乃至于整体的教育目标,是不是就都得换了——除非清华就不管这 20% 的人。别说什么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是一对一教育才能做到的,是要巨量的金钱 作为支撑的。只要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制定教学计划都不可能兼容不同层次的学生。
最后,想请在看这个答案的读者,稍微多想一点儿。今天是砸了民办的盘子去 “让群众满意”,明天是不是要取消公办学区房,让你的 1000 万变成 500 万?
说实话,客观来看这个问题。华二做错了什么嘛?
其实没有。唯一错的不过是他用一种愚蠢的方式把自己的诉求直接表达出来了,伤害到了大部分普通群众的 “玻璃心”。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如今的教育行业的现状,华二这种模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延续了二十多年了,差不多已经成为如今优质教学资源的一个模板,全国各地都一样。
要搞清华二的诉求,就要搞清楚华二这类学校的起源。
民办华二,前身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初中部。没错,是个公立学校。
为创营增收,很多公立中学或是把自己的初中部分离了出去,或是新成立一个姊妹学校。当然,无一例外全都是私立初中。
那么,这些私立初中的卖点在哪里呢?尽管继承了原有的优秀师资,但仅凭优秀师资就想让人掏出高昂学费那还不够。
卖点就是直升自己的公立高中。
此后,明目张胆的直升被逐渐取缔了,虽然还是或多或少还是有些门道,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华育、华二这些学校的金字招牌已经立起来了:
我华二就是上海最好的初中(之一)!
于是求学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学费和教育投入自然是水涨船高。
钱有了,生源有了,接下来就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马太效应。
私立学校可以开出比公立学校丰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工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能力有才华的优秀师资慢慢都集中在了这些私立学校里。
顺便提一个最近才被严管的挂职问题,这些私立学校的很多老师其实本身也是有国家编制的事业人员,不过是挂靠在这些私立学校的公立本校上。也就是说很多人以为的公立初中能提供的铁饭碗优势其实根本不存在。在教师待遇这方面,私立初中完全是形成了对公立初中的碾压。
收费高了,学校也会考虑到生源的问题。
其实和很多人想象得不一样,子女勤奋与否其实和家庭条件没什么必然关系,甚至还有一点点正相关。通俗点讲,富二代们不仅比你有钱,还比你勤奋。
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根本不缺成绩优异家里有钱的学生。
因此华二可以在全上海的小升初的学生中,凭借自己的金字招牌选拔自己的目标学生(成绩好、家庭富裕)。
对于吸引力没那么大的私立初中,则采用了分段学费和奖学金的方式,吸引那些成绩优异但是家庭没那么富裕的学生。
至此,在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的加持下。华二这类私立初中赚的盆满钵满,还收获了金字招牌。
对了,以上说的都是二十年到十多年前的事。
如今的上海教育业,最好的初中已经全都是私立初中了。
那么这次教育局做了什么呢?
教育局把公立初中和私立初中的招生进行了统一把控,通过摇号的方式决定入学。
当然,教育局是出于公平教育的好心,把私立初中筛选生源这个源头掐断,以遏制私立初中发展到马太效应。
虽然这个手段,未必见得高明和有用……
必须看清的一点是,优秀教学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不是也不可能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不妨用家庭经济条件和学生学习能力做一个划分,这里先无端套用一下 28 定理(即优秀的一部分占 20%)。
那么富裕家庭的好学生占 4%,家庭富裕但成绩一般和普通家庭的好学生各占 16%,普通家庭的一般学生占绝大多数的 64%。
私立学校通过入学考试和高额费用的筛选方式。首先吸取了那 4% 的学生,以及通过奖学金和阶梯学费的方式吸取了两种 16% 学生中各一部分(主要是家庭富裕但成绩一般的那部分)。至于剩下的,则归入公立学校的招生范畴之类了。
然而教育局整了这么一出,本意是想让私立学校的生源和公立学校落到同一水平。然而实际操作起来,本来就没有经济实力上私立学校的学生自然不会去参加摇号。再加上华二的这一顿骚操作,还能敢去参加摇号的学生家庭都是富裕家庭。而入学考试却也是少不了的,华二依然可以选出剩下的学生中的成绩较优者。
毫不客气的说,以上海的人口,那 4% 的学生即使是摇号后也能满足华育、华二这样的顶级私立初中的生源。所以更强大的华育中学甚至懒得出声,而华二的宣传口能如此傲慢地歧视普通家长也无非是他们根本不缺生源。真正受影响的是那些没有那么好的私立初中,但也只是生源质量上的。
顺便教育局的这个做法还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优质师资如果是按家庭财富和学生成绩来分配显得不公平,那么以摇号这种毫无规律的方式来分配教育资源就更优嘛?表面看起来公平是公平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该如何考量呢?
用一个水友的话来说就是:在以前我上学校还能靠拼爹,现在只能靠抽 SSR 了吗?
这真的不是一种为了公平而公平的行为嘛?
抵制美式精英教育的演变是对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方法。上海教育局这种粗暴的方式只能导致如今这种啼笑皆非的场面发生。
不抬杠,不引战… 单纯的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听说这个事情是来自老婆的分享,看完了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好大胆!怎么把实话都写出来了!
因为有以后送自家娃去宝山华二的念头,所以时常会关注一下这个学校。
在我看来,华二这个文发的有问题吗?肯定有,但是问题在哪里?
看了很多回答,都在讨论教育资源公平的问题。但是在上海的家长们都知道,上海的教育资源一点都不公平!!!
我们简单的把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
摇号前入学条件:公办 - 学区房,民办 - 面试。有条件买学区房的,经济上有一定能力;面试能进民办的,牛娃;有条子的,牛爹妈。
那时候,身边的朋友们无论择校还是升校,大都是有能力的先去买个学区房,再去报个民办,考不上回来还能对口。
学校的成绩好坏,生源绝对是大因素,民办的进度快,是因为老师吗?是因为学生的基础,是因为家里愿意给孩子补课。公办的一梯队同理。
摇号以后,现在呢?
- 我有学区房了,算了,万一以后被统筹怎么办?
- 反正对口公办不咋地,统筹也不会再差了,去民办试试运气吧!(这是不是华二说的乱来 )
家长心态的变化,导致生源的显著变化。
很多人在诟病华二文中,要求父母最好是企业家,科学家… 无非想表达的就是一点,就是很多学校现在宣扬的: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试想一下,学校布置了一个亲子科学课题,家长的教育程度和眼界对最后作品的差距应该挺大吧。不要杠让学生自己做,无论哪种学校都会有这种活动…)
只有民办这样吗?身边一个朋友的娃前年进了浦东某一梯队小学,开学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就发出动议:念我们学校,希望父母有一方最好全职。这跟华二希望你全家都是 xx 家一个道理:家校联合。
所以我们要的教育公平是什么?大家都用同一本教材就是公平了吗???
疫情期间,大家开玩笑说,疫情让师资率先评论了。事实是这样的吗?
有的家长为了网课给孩子添置大屏幕、投影仪,而有的为了能连上网要跑几公里路才能收到信号,这是公平?朋友说好的学校已经在教下个学期的内容了,全市统一的网课只是过场,这是公平?
华二的文章满篇可笑的铜臭味,是为什么?我理解,是因为他们不够贵… 为什么要提希望家长有各种医院,学校有各种活动… 因为一万多一学期的学费在上海的民办市场,真的不算贵… 更谈不上贵族学校了… 靠学费真的没办法拉开差距… 那只能用别的了…
华二这篇文章看似是用来劝退一批人的,但是实际有多大的作用?
我不觉得他们在发文之前,会没有考虑到后面会引起的争论,但是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发了。我挺佩服学校的勇气的,毕竟谁都知道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上海的教育环境的严苛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看到一些回复说,这才是初中,难道初中不进好学校,未来就完了?
当然不会完了,但是上海的中考会分流一大部分孩子,上个好学校无非是家长希望未来的路更好走一点…
换个角度想,居然这次的摇号是真的… 学校慌了!虽然有直升,有员工子女等一些相关名额,但剩下的是绝大多数啊…
到底是生源重要,还是学校教的好,四年之后就知道了~
这就是前浪送给 “我们” 后浪的礼物。
我建议家长们能摇号的全都去摇号,别管你孩子合不合适,先进去再说,不合适再想办法。
你孩子可能跟不上进度,可能留级。但也好过在打架斗殴,两性关系混乱的学校。
我的当时在浦东的初中就读,那时候就很乱,听说就是个混混呆的学校。打架斗殴,霸凌同学,早恋开房也是常有的。
重学,重商怎么样比也好过重武。学习不好最多也就是留级,家里没钱最多也就是有点自卑。
而学校是那种打架斗殴为风气的学校,那就不是心理创伤了。我听老师传言在我们当时那一届之前有混混把女生打到子宫出血,两波人在学校不远处打架斗殴,然后有人递了把刀,就把人捅了。
如果整个学校是会打架的说了算,那么女生会喜欢和混混交朋友,男生也会去模仿上一届的大哥。老师怎么教育都教不好。因为那套在校园政治上行不通。那是很多年以前了,现在应该管得比较严了吧。
后来我考上了某三流市重点,环境就明显改善了。打架斗殴就没有了。各种社团活动也丰富了很多。
昨天学校公众号发了这篇文章,我就知道会闹出事情来
华二初中在校学生,匿了匿了
恐吓过头,语气自大,是我看完文章后的第一反应
学校想挑选优质生源我也理解,但这次实在是做过了,也不免被人诟病吧
—————————5.2 晚更新—————————
我知道各位都是来这里看笑话或者看华二初中被批评的,但就事论事,如果想了解这所学校不要来这种问题下了解。网络上别人发表的东西,也请带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来看,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过度被他人的言论影响了。
摇号好啊,孩子们终于不用每个人都去学奥数,四季,学而思,蘑菇,剑桥英语,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了。
多练练体育不好吗?收益终生的技能。
多看看书不好吗?自主阅读才有学习的能力和动力,乐趣。
多玩玩泥巴不好吗?抓鱼,采野花,逮蚂蚱,不接触大自然,没法理解真实的生活。
可怜的孩子们,都是资本的牺牲品。
教育的产业下,是童年的尸骸。
各种培训,各种竞赛,各种杯,各种 APP,都在收割孩子的快乐,孩子的童年。
更别说父母的焦虑,父母的钱包了。
难难难,个人面对资本的力量,资本的狂妄,资本的叫嚣,无能为力。
幸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英明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者,不会和资本苟且。打断这吸血的产业链。
打蛇打三寸,摇号,直接废除资本的力量,直接废除产业的根基和存在的意义。
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在我们社会里,资本的声音,还不能成为主流,也一定不能成为主流。
爱我们的孩子吧,给他们童年,从资本的魔爪中,解放孩子们吧,救救孩子们!
前有 B 站后浪青年无限选择的权利
后有上海平民小孩几无名校的机会
你看这汹涌的浪潮
这篇文章的语气也太让人讨厌了
说白了就是不希望一般的学生来自己学校拉低学校排名呗,但是肯定有家长会为了孩子付出超级多,发这篇文章劝退意思特别强烈,也让人对这所学校感觉不太好(成绩好是真的但是学校风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学生分为那么多等非得突出自己学校多么牛逼有必要吗
如何解决摇号导致的 “上海华二初中” 生源质量问题?
答:让全中国的小学生都拥有同样的高素质,让每个中学都成为 “上海华二初中”。
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真正当素质教育进行,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中国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每个老师要自己讲课?将全中国最优秀老师的教课视屏录下来,让各地学生看视频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最契合他们的老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数学,看李永乐老师的数学课,学刑法,看罗老师的刑法课,不香吗?
而且看视频时,学生可以自由调节视屏速度,不理解的地方能回看,完全没有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导致尖子学生嫌啰嗦浪费时间、差生跟不上的问题。
再进一步,视频学习可以就是一个老师一块黑板的限制。只要能提高学习效率,视频可以想拍什么拍什么,用各种形象的示例、动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只有想不到,没有技术做不到的,一旦一节课有成百上千万的学生看,分摊制作成本,每节课都能当纪录片来做。
教课有了视频,学校老师做什么呢?
由于视频学习导致学习效率的提高,每天可以只学一门课(内容会更紧凑),老师负责监督学生看视屏课程、不开小差,回答学生视频学习时不懂的问题等等,以及批改学生必须通过的随堂测验。
每堂课都有测验卷,所有学生必须通过测验。通过测验的学生可以出去玩,自由支配时间,想踢球的踢球,想画画的画画。这个机制能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当好朋友都出去玩时,落下的同学自然会加紧学习,甚至为了按时通过测验,主动在前一天预习(网上有视屏课程)。
这时候老师的职责变了,变成了 “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随着一个个学生通过测验,老师越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需要教的学生越少教学效果便越好。
而当每个学生每天都要通过测验时,日复一日下,整个中国的教育不平等问题迎刃而解,无论农村城市,东部西部,所有中国学生都能接受 “保底” 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上跟上所有同龄人。
至于 “华二初中” 关心的学生才艺问题,则由退休老人来承担,这些老人曾今是教授、法官、企业家、机械师、书画家、专栏作家、IT 精英、心理咨询师等等。
将这些退休老人吸收进学校,做每个学生的 “家长”,发挥余热,他们创立各式各样的社团(数学、物理、文学、足球、篮球、乒乓、武术、画画、音乐、书法、编程、机械、电子、航模、天文……),让每个孩子寻找自己的天赋、兴趣,自由发展。
从学校中长大,在学校里老去。每个社团会写历史册,将社团的每一代 “师傅” 记录下来供后人纪念,这即能给老师傅们以道德感与历史感的约束(不留下 “历史” 污点),又能成为老人人生中最好的注脚。
于是,家长不用花钱给孩子报兴趣班,退休老人与孩子作伴,老有所依,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与老人、与不同年龄同学的社团学习的过程中(老生带新生),自然而然会学得如何尊老爱幼,如何乐于助人,社交相处。
在学校的社团建立起来后,学生们会更加自信,他们相互比较将不在以学习为单一维度,每个人都寻找到自己的兴趣,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
每个学生都有资格成为 “华二初中” 的一员,每个学校也能成为“上海华二”。
只不过是把现实赤裸裸的说出来了而已。就让一群人感觉受到了侮辱。说实话,我不在上海生活,也达不到这个华二初中所说的合格的家长的标准。但作为一个学生的家长,我认同华二初中的说法。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校,最重要的资源,首先就是生源。我们设想一下,把清华北大甚至任意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迁走,弄一群技校学生进去。你试试看?用不了几天就乌烟瘴气了。而生源的基础是啥?就是家长。有一群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极其负责的家长,才能有一群容易教育的学生。我女儿就读的小学,位于我们这个小县城的老城区,周围 600 米内,集中了本市最优质的幼儿园到高中。来这里读书的孩子,要么机关子弟,要么家里是富商,要么就是拼了命在周围买房租房的。其实这里教学条件真一般,主要是学生太多。一个班 70 多个孩子,反正我去开家长会,坐不进去。但是,学校氛围极好。老师对学生都挺关心,要是学生实在捣蛋,也一样敢于下手打。家长决不找麻烦。前年么,有次去农村吃饭,席间,一个熊孩子的娘就说了 “费那劲把孩子往城里送啥?小学又学不了啥东西” 我当时心里就想“为了不跟你这路家庭的孩子一起混”
哟呵?华二这是最终想成为伊顿公学?非上流社会阶层不可入?为了像西方国家一样建设牢不可破的社会阶级划分添砖加瓦?建议多看看马克思主义升华下思想境界。一脚踩爆这种苗头
很多人认为抽签不合理的其实是因为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站到了因为此次政策利益受损者的角度,没有办法接受汇聚上海顶尖的师姿力量与硬件资源以这种形式向更广的社会群体倾斜。
华二这个声明是绝对失败的,相信这文章没有给学校的语文老师看过。通篇看完引人深思的点就在于对于教育本身与这次政策的正面解读几乎没有。反而透露出浓浓的成绩 = 业绩,自己掂量掂量份量的味道。
我如果是知乎红人大 v 啥的,肯定直接一篇 “华二,什么是教书育人?你真的明白吗?” 这样一篇文章糊脸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怼个三天三夜。
呐,不是说这个政策本身没有争议,但是华二这文章写的一股子说不清的清高和傲气?说话和劝人也不是这么来的吧?网红文看多了吧这是。
想清楚是什么意思呢?so ?我阶层不高希望破灭孩子也没资格上好的学校吗?那我和我孩子那是为了什么在奋斗?… 这文章写的一定程度上在磨灭一些宝贵的东西,让我比较气愤。而且政策也没有一刀切,更多中性平和的操作不干,写这么一出… em
造房子不能光有设计师,也要有会搬砖砌墙的。房子要造的高又好,要的是懂每一块砖怎么砌的设计师和懂房子整体设计的砌墙师傅。而不是光会比比的设计师和不识字的砌墙师傅。学生里面有多少是 “设计师”,多少“砌墙师傅” 又如何,你们孕育的是“高度”,不是分数。
上海市教育局:“老铁们我做的对吗?”
什么时候学校变得只敢教好学生了?
感觉这样的学校就现代化像养鸡场一样,小鸡仔们孵化出来之后就送到流水线上进行筛选,某些不合格的比如说长出三只翅膀的小鸡仔直接就弄死了,剩下的都是品相良好的输出流水线。
反过来好像也不能完全怪学校,毕竟一只长了三只翅膀的怪鸡最后也没人敢买去吃,但是人生漫长,人也不是肉鸡人有很大的改造空间,浪子回头不也美哉吗?
这是要搞教育世袭制度吗?
爸妈上清北,子女上清北;爸妈上武大,子女上武大;爸妈上南翔,子女上南翔。
这么搞以后都不用办学校了,教育世袭收入也世袭,爸妈年薪百万,子女年薪百万;爸妈月薪一万,子女月薪一万;爸妈路边捡垃圾,子女路边捡垃圾。
这是一个贵族学校的自救之举。至于劝退作用,没有的,徒增笑柄而已,广告作用杠杠的,会吸引更多孩子扑过来,除非搬到国外去。
几句题外话。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后果就是动摇国本。不是危言耸听。名校产生的马太效应会导致中国出现更为明确的两个阶层。精英与屁民。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这次疫情下美国底层红脖子的反智言行已成笑柄。如果中国政府放任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不出二十年,普通中国人也基本上如此。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执政合法性在于对全民的承诺:复兴中华,共同幸福。如果真的出现了事实上的精英与底层,那么如何让全民相信党?相信他依然是一个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团体?当丧失了这种信任感,国之动荡将不可避免。
没了前浪的后浪什么都不是。
好的生源是成功的 90%,除了学生天赋,财力,家长,华二已经忘了教学质量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躺赢惯了,起手都是一手王炸,一摇号都没有自信能把普娃变成牛娃了。名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真的挺讽刺。
补充一下:
1. 虽然吐槽华二的慌张样,但不可否认确实是好学校,学校成绩的背后必然是学生和老师的努力付出,这点毋庸置疑。
2. 摇号本身是治标不治本的,在没法撼动学区房的既得利益,以及没法快速提升公办教师待遇的前提下,想解决最底层人民的公平也只能这么办了。所以这次摇号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是无法发声的群体,是既买不起学区房,也没精力和财力去投入到子女教育中的家庭,至于孩子是否能走得远,看造化了,毕竟国家扶上马了。
3. 希望华二多点自信,向前看,生源层次不齐,老师确实会更累,但也更能体现牛校的水平。
理性看待吧。
没想到居然一所学校的政策就上了热搜,摇号入学政策反而没有。
摇号政策在初期很可能把各种妖魔鬼怪召唤出来,但不失为家长择校时,查看学校是否是**最合适的选择(best fit)**或者查看学校教学理念的好机会。
华二初中应该并不是纯粹的民办双语学校或者说国际学校,风格和学费更贴近公立学校的国际部,这样的学校是非常在意生源选拔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学校的 “出口”,这也是家长在择校里往往很在意,却有时又不愿意承认的一点。
这其实是学校失去自主筛选生源的权力后所出的下策——学校的招生政策和 “态度” 应该与之前毫无改变。
家长如果不顾孩子的水平和个性,只想着让孩子 “拼一拼”,让学校 “带一带”,如果学校的定位和老师不变,那无疑孩子肯定是最大的牺牲者。
现在小学,初中摇号了,高中可没有。
摇号政策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在应试教育阶段内弱化不必要的 “择校”,可以在未来降低一些家长和学生在这阶段的焦虑情绪,但无疑把今年面临进小学,和小升初的家长打了个措手不及。
北京的家长估计也慌神了。
不算精英,不算土豪,夫妻二人,民校硕博,本来也不了解民办,也想过尝试下民办,看了这个贴子,对不起我们彻底看不上贵校了!
迪斯尼,音乐会,前者是我们看不上的地方,后者是我们日常出入的地方,也值得拿出来说事,校长您是第一天来上海发展吗?
家长讲团,是的我不但有这个实力,我们夫妻二人还能自己给孩子设计十几门课,从钢琴乐理到原子物理到大学选修课的古诗词鉴赏,我都能改头换面教给自己还在大班的娃,不知道贵校看不看得上我们,我们反正是看不上贵校的。
感觉下来,贵校这样的风格比较适合有钱无脑的人,然而有钱人要是无脑,钱是哪来的啊? 真的是彩票吗?
谢邀。怕被骂所以匿名了。
公办民办我觉得本来就应该不一样,民办学校本来就是要交钱,那肯定就得是你的家庭有这个经济能力,那在那么多有钱人家里面,你们都想进来,那学校肯定得反选啊,本来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摇号了,不是了。现在摇号你可以想去好的学校,但还是得交钱,就算你摇上了这也是个民办学校啊,华二说那么多家长的地位啊经济能力只是提前打预防针而已。
我看到也有答主说要就算学校成绩好也得看风气什么的,但你想,如果很多比你自己孩子差的学生摇号进来,整个班的氛围都是不爱学习,就算老师再怎么教,又怎么教得出呢?再说,风气是由学生来决定的。学生是由从小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决定的。推文说的那些职业,家长一般来说都会比较注重教育。说得难听一点,工人的孩子和企业家的孩子本来起点就不一样。那么如果生源不那么好,学校的风气氛围能好吗?
那些说什么华二发的这篇推文里面尽显优越感的,难道不是自己没能力没自信然后过度解读?说把孩子分等级的,分等级肯定是有的,怕你家脆弱的玻璃心宝贝适应不了学校的进度学校的刷题策略,你要是认为分等级不妥的话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你没信心你家孩子能成绩好变得优秀?恕我直言,初中的教学内容只要是努力根本就没问题,还是说你的孩子不会努力?那么你的孩子还真的会拖累学校风气。再说,学校内部也有分层的拓展课程,一个原因是想要学生们更好适应教学,稍微有点落下的就帮你温故知新补一补,比较突出的学生就再去提升一下自己做更难的竞赛题。你家孩子不优秀还不允许其他孩子往前跑了?本来这个社会就是处处需要竞争的。
还有说这个招生书是劝退书的,就算是现在劝退那也是劝退没能力的,防止你进来之后仍然被劝退。
说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那你来华二干什么?不是说华二的教育不素质,但的确很多方面是看成绩。如果你想要素质教育,那你大可以对口随便去一个公办学校,但华二的教育的确就是精英的。我不是说素质教育的公办学校里就出不来好学生,只是如果人人都要素质教育,那一些精英教育的学校大可以不开了,这样也不会有华二、华育、兰生一说,此后上海初中再也没有名校。
回归应试教育不香吗?小升初就公平考试录取不行吗?
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_共同富裕_。 ——邓小平
私立学校末日来了
本来就是靠钻政策空子发展起来的畸形产业
在社会主义下大规模搞这种精英教育迟早出问题,而且现在社会问题已经很大
这趟浑水是时候要搞动一下了
知乎用户 Veritas 发表 反过来考虑,凡是不在清单上的都可以学。 限学令颁布后中国物理教育大改革,成效显著,消息传到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派物理学家去中国参观学习。 美国物理学家问一个小朋友: 「小朋友,光滑水平桌面上,小球拴在一个储 …
知乎用户 总是不让人说话 发表 上网的时候 知乎用户 炒锅电解氯化钠 发表 贵州的一个贫困县,借来的钱胡花乱用建面子工程,一屁股烂账捂不住了才有人过问,还能底气十足以法办要挟。 河南的两任省会,自己筹钱买地盖几个学校,问责的铁拳马上就砸过来 …
知乎用户 海豚可爱多君 发表 中学的时候,我爸就带着我看了一部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电影《早熟》,我爸晚上一个人 23 点左右在安徽影视频道看了首播,第二天白天 10 点左右带着我看了重播,记得我妈看电影名字叫《早熟》时,还对我爸翻白眼,气的差点 …
知乎用户 月咏幻 发表 我合理怀疑现在知乎官方拱火越来越熟练了。如果误伤的话请告诉我。 调查方式:打开问题日志。发现问题是 6 月 19 日进来的。 点进这个平头哥的页面。 发现回答和动态都是 6 月 19 日才刚刚注册的。 …
知乎用户 胡萝卜 发表 如果你不爱我,请你不要委屈自己。 我不稀罕。 ——新时代老实人如是说。 知乎用户 王某 发表 老子最烦这种逼逼赖赖 “哎呀我是不是该将就” 的妹子了。 一个妓女来知乎提问,30 岁了,该不该找个人结婚了,哪怕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