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蒋方舟这么不招人待见?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紫荆银杏 发表

如果说蒋方舟读书的话,她是典型的 “学而不思则罔”,但为什么会这样?

观众不喜欢蒋方舟,有些答主说是蒋方舟言语之间透露出了傲慢,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观众不喜欢她更多源于观众觉得蒋方舟没什么水准。

在各种综艺节目上,蒋方舟只有两种姿态

一则掉书袋,引用下一些非专业人士听都没听过的音译名字,比如赫尔辛根默斯肯说过,符拉迪沃斯托克说过,弄得听众云山雾罩,点点头,真有学问啊。

二则发表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比如

“我 30 岁以前结婚一定会出轨,还没玩够呢。”

“4800 米以上的性爱不算数。”

“中国文学处于很低的地位。”

有知友说,蒋方舟仅仅是被动接受观点,绝少自己的输出,某某文学大师说过,外国有个作家谁谁谁说过,某某流派有一个观点说过,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说过。。。。。而完全缺乏自己的思考,成了掉书袋。

有知友说,人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功劳簿上,15 岁是天才,现在却毫无建树。

有知友说,如果蒋方舟缺少证明自己实力的作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作家,那她真的还在及格线附近徘徊。

没错,蒋方舟最大的问题确实是**德不配位,**作为年轻一辈作家,包括整个 80 后 90 后群体里面,她是以文学起家名气最大的几位之一,基本上前三。

但论文学实力,论综艺活动,论电影电视剧改编,没有一项算得上 80 后 90 后前三,尤其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实力,蒋方舟完全算不上 80 后 90 后作家中前三。

说德不配位,实际上应该是才不配位,中国的语言喜欢代指,就像请吃饭不是真的就拿三碗白饭,谈天说地不是真的只能谈天文地理,五湖四海不是单纯指湖和海,德不配位实际上代指才能能力无法匹配地位名声。

但关于这点,为什么会才不配位,我想展开讲讲。

这背后,是蒋方舟自己的难言之隐。

开门见山地讲,我觉得蒋方舟从一开始就是有点缺乏作为作家的天赋的,从她 9 岁到她现在 31 岁,都缺乏。

即使是她小时候一样缺乏。

即使是被称为天才少女的时候一样缺乏。

即使是她风光无限的时候一样缺乏。

按天赋来看,蒋方舟本来就不该走职业作家的道路。

有人可能反驳我,她缺乏了作家天赋,为什么偏偏是她成名?一个名作家,你说她没天赋,你这不是嫉妒吗? 你这不是眼红吗?你这不是酸葡萄吗?

其实她的成名,和母亲尚爱兰的运作关系极大。

她一开始是尚爱兰将蒋方舟,以天才小作家,9 岁出书,小神童,90 后美少女作家作为卖点来营销的,尤其是 9 岁出书这种超低龄写作,放到哪都是爆点新闻,蒋方舟走的路线是营销成名,而不是正常作家的成名路径。

正常作家成名路径是什么?靠的是作品质量和文坛的认可,那就像遮住名字和作者资料,直接看作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根本不关心作者是男是女,或者年龄多少岁。

无数默默无闻,毫无背景可言的作家靠着作品一鸣惊人,这是实打实的才华。

莫言 29 岁的时候,写《透明的红萝卜》,就此名震文坛,当时文学评论界评价之高,甚至说今年中国文坛最大的收获是出现了莫言。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发表的那年,韩少功这样说,即使没有其他作品,1991 年的文坛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就已经是一个丰年了。

苏童 24 岁,发表《1934 的逃亡》成名,和 26 岁的余华等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正常作家的成名,是作品打动了阅文无数的编辑,认可了他的写作水准,才会出版他的作品,他们的书售卖,也是因为打动了读者,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可是蒋方舟不是这样,她成名靠的更多是运作和营销。

而卖点就在于少年作家这个名头。

少年作家这种营销思路,就算不是尚爱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创,也是尚爱兰把这个思路做到了最成功,尚爱兰经营如此完美,让蒋方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少年作家,后来还弄出了个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头衔一大堆。

但蒋方舟的实力呢?

9 岁出书,看似很震撼,但含金量没有那么高。

实际上,9 岁出书不代表 9 岁就达到了职业作家水平,她那些童年和少女时代的作品质量并不高,《打开天窗》咿咿呀呀的大白话,《正在发育》也完全不成熟,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作家根本拿不出手,对于一个成年人,就算是个普通人,写出这种水平也稀松平常。

但能指责吗?不能,因为马上就有人反驳,蒋方舟才 9 岁。

一个文学幼苗,普遍抱有宽容,人家才 9 岁,人家还未成年用得着这么苛刻吗?

蒋方舟当时依靠这本书出名,完全就是在年龄红利。

如同评论区所说,**少年作家四个字,重点在 “少年”,是不是作家,其实根本不重要,反正写得不好也可以拿年龄小来说事。**但是少年总会长大,而他们的作品实力,又不足以放到成年人的水平中厮杀,有的人流水落花春去也,有的人,名气大到人们忘不掉,只有顶着这个名气过一辈子。

换句话说,过去的她,看作品质量也没多强,只是占了年龄红利,少年作家的名头,再加上母亲和背后的出版社营销运作得当而已。

所以,其实过去的功劳簿也是镜花水月,别说莫言余华这些名作家,就算是不知名的普通作家,如果少年时代有如此背景资源,出来包装炒作,也能用他们那时候稚嫩但灵气的文字,成为闻名一时的少年作家,也许完全能走出比蒋方舟更加漂亮的人生。

9 岁出书,15 岁出书,文联主席,清华降分这一系列事件,其实也都是尚爱兰给蒋方舟搭了一个名声的高楼,但高楼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蒋方舟的文学天赋与实力,在最风光的时候,依然值得怀疑。

蒋方舟从来没有写出过真正让文坛信服的作品。

现在没有,以前被称为天才的时候也没有。

别说和那些名作家比,就算是当时全国上下的青少年,15 岁的蒋方舟就一定能压倒他们吗?21 世纪初期的中国,蒋方舟占据了当时全国中小学生写作名声的第一,但实力真的能保证是第一吗?

有多少初中高中的白衣才子和文艺才女,其实才华并不差,因为缺了家庭背景和资源运作而只能寂寂无名地准备高考?

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大量优秀之作,2008 年,十八岁的蒋方舟在万众瞩目中参加高考,那一年,江苏高考一篇《好奇心》,在考场上,一般学子大谈爱迪生李白的时候,作者别出心裁讲述景德名瓷的开窑,

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只听见丝丝裂响在我的周身回荡。
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正一板一眼地给他新收的徒弟们授课。
那布满岁月沧桑的手滑过我的腰际,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老师傅凝神,对他的徒弟们道,这必将是景德镇最美的一件瓷器。 接着,那沧桑而有力的手颤颤巍巍地在我光滑的周身上刻下斑驳的纹案。如游龙走笔一般,矫健而又苍劲。

阅卷老师动情地写道 “起笔是诗,落笔是传奇,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了灵犀互启的对话,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这是今年江苏省高考上的顶尖之作”。

这个不知名的作者,和蒋方舟一样那年 18 岁,从文字背后,可想而知这也是个玲珑剔透,风采卓人的才女,在 9 岁时,给她蒋方舟一样的背景和资源,她难道就不能在同年龄写出《正在发育》《打开天窗》一样水平的作品吗?

从这个意义上,蒋方舟一开始的名声就非常取巧,蒋方舟名声和尚爱兰的营销关系最大,而和蒋方舟的实力关系不大,对于出版社,甚至不需要尚爱兰有什么央求就会主动配合,这也是一件扩大自己的名声,乐见其成的事情。

她的文坛声誉,这里我不打算讨论代笔问题,就算都是自己写的,也是取巧的名声,而不是真刀真枪在文坛拼出来的名声

随着年龄渐长,不能用年纪小遮盖问题,她才隐隐约约察觉到自己和其他名作家的差距。

包括《东京一年》《骑彩虹者》都是在止步不前,以这两本书的质量,如果不是作者蒋方舟有偌大名声,如果是一个没名气的作家,绝对难以打动出版社编辑。

蒋方舟知不知道自己德不配位(才不配位)?

当然知道。

蒋方舟对自己的缺陷比谁都清楚,她也曾经说过自己确实缺乏真正作家的天赋。

在《东京一年》之后,有读者曾刻薄评论蒋方舟 “9 岁是天才,15 岁是才女,25 岁就是普通人了”,蒋方舟回应:“如释重负的感觉,用我书里曾经说过的话,我觉得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我一直要逃避的事情就是这个。”

这个语言虽然大度**,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得出蒋方舟的疲惫。**

她明显知道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她不是一个天才型作家,她缺乏天赋,要维持自己的名声只能努力,努力干什么,她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努力读书汲取营养。

蒋方舟读了很多书,很努力了,但是,她在天赋上面的差距依然难以抹平,缺少思考,缺少作为一个作家的犀利和洞察力,以至于读了很多书,完全没消化,或者没有能力消化,

没读书的时候,肚子里没货,读了很多书,肚子里全是别人的货。

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家,首先论思想和洞见,其次论文笔。

**她缺少深度思考的天赋,然而,一个作家的犀利,一个文学家的洞见和思考恰恰又是最可贵的,**就像刘慈欣从来不以文笔和人物塑造称道,但文笔最差的《三体 1》一样获得雨果奖,入选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

蒋方舟的作品缺乏深度,不仅仅是现在的《东京一年》,而从出道起就是这样,《正在发育》轻松搞笑,《打开天窗》孩子的天真,但确实没有那种非常惊艳的文章,深刻到窒息感的洞见。

她一直不擅长这个。

而缺少这种思考的天赋,对一个作家而言,

太致命了。

那我们就说说文笔,蒋方舟一直也不以文笔出名,另一位年少成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同年龄的作品,在文笔上远胜蒋方舟。

都是女作家,都有国民才女之称,也选取同年龄作品,这种比较没什么不公平,文笔比较,很明显看得出差距,也可以以小见大,为什么张爱玲从一个小有名气的才女能变成中国文坛后来最重要的女作家,而蒋方舟也是才女,为什么至今没有足够分量作品。

我们穿越时空来看,28 岁的才女蒋方舟东拼西凑写了一本《东京一年》,然而另一个才女,年轻四岁,24 岁的张爱玲笔下已经有了《沉香屑》和《倾城之恋》的惊艳质感。

在《东京一年》里面,文字的老辣程度,当然比 9 岁写《打开天窗》15 岁《正在发育》强多了,但放到整个作家群体里面,那就黯然失色,在中国所有的名作家里面,从莫言余华这些老前辈,到中生代的作家,再到 80 后 90 后作家,蒋方舟有自信排多少名?

这是她写作的第二十四年了,努力程度超越常人,她积攒的经验已经超过二十年,一个三十岁的作家,年轻缺乏磨砺已经不是什么理由,至于机遇平台,那更是好得不得了,让无数经历坎坷的作家羡慕。

蒋方舟在文学上的失色,只能说天赋所限。

文学上,甚至整个艺术这个大类,天赋恰恰又是如此重要。

有些人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却拥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对文字的领悟和掌控能力,他的早期作品里面,刚刚踏入文坛,根本没多少经验之时,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其超凡的灵气。

没错,我说的就是在知乎上风评比较差的江南

有人说我是个江黑,好几个高赞都是在批评江南,

其实我真的不是,相反我是挺佩服他的。

江南那些早期作品,虽然技巧上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已经可以看到其间迸发出的天才光芒

不仅仅是细腻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已经拥有一些震撼他人内心的元素,

那场意外的决战在史书中的记载却是极简约的,《燮 · 河汉书 · 威武王本纪》说:
“成帝三年,八月十七,王出殇阳关,帝出黯澜山涩梅谷口,终相遇。阵前相决,王惜帝之才,收刀北向而去。帝年二十二,初起野尘之军,语项太傅曰,‘我遇王,而知天下偌大’。
而此时狮子的骨灰已经沉没在越州的流水中,皇帝高坐在太清宫的帝位上,目光空洞地越过重重云天,去向没有尽头的远方,他的脚下,万臣驯服。这么说起来两个人倒是有点像…… 他一上车就注意到了她,这个女孩靠着窗呆呆地看着窗外,那时火车还没有开动,她就呆呆地但这月台上人来人往。
现在樱井明明白那是种什么样的心情了,那是生活在孤独世界里的人渴望的看着人世间,看着人流涌动就觉得自己也被温暖了。
难怪这个女孩的身上会有一种雪一般的味道,因为曾在孤独一人的世界中生活过,感受过世界上最可怕的寒冷,所以即使在最炙烈的的阳光中都带着微微的凉意。

这也是中文系的尴尬,四年,甚至七年的专业培养也不是天赋的对手。

在理工专业里面,大佬都有个专业身份,很多从名校本科一路到博士都是这个专业的,闲暇之际自己钻研那是民科,都当笑料看,专业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基本上是圈子的准入门槛。

纵横文坛的作家,绝大部分居然都是业余爱好者,鲁迅学医的,郭沫若学医的,王小波学会计的,刘慈欣搞计算机的,余光中是学外文的,林清玄学电影的,郁达夫学医的,冯骥才本职学绘画,海子学法律的,莫言和余华查查他们履历,虽然到什么大学研究院镀过金,其实更多是自学成才,而顾城,啥都没学。

虽然出自正儿八经科班的作家也有,比如苏童,余秋雨,但就算把新闻,中文,戏剧文学一系列和写作相关的专业都归到科班门下,名作家中,来自科班的比例一样尴尬。

**中文系确实宣称不培养作家,**但是那并非不想培养,而是不能,如果作家都是中文系出身,无数文学梦想的青年涌入中文系,那中文系风光无限岂非好事?对于中文系教授们,这难道不是乐见其成的好事??

但是作家不能被培养,这就是文学对于天赋的要求。

这给人一种印象,艺术一事上面,啥才也不如天才。

就像蒋方舟赢不了江南一样。

蒋方舟二十年后天的训练,在作家这个极度依赖天赋的职业里面,完全被江南的天赋击败。

阵前相决,王惜帝之才,收刀北向而去。帝年二十二,初起野尘之军,语项太傅曰,‘我遇王,而知天下偌大’。


有人说,蒋方舟还太年轻,才 31 岁,现在没作品不代表以后也不行。

其实不是这样的,古往今来,天才艺术家的人生绝大多数都是横空出世,所向披靡的。平步青云的天才们,要远远多过被埋没大半生,甚至死后才成名的大师。

这句话适用于雕塑,绘画,音乐,也适用于文学,而梵高的悲剧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错觉,就是艺术家就该生前潦倒落魄,流落街头,死后才出名。

天才艺术家似乎能七八十岁大器晚成都算不错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纵观艺术的历史,真正的天才艺术家绝大部分很早就功成名就,一生多金,比如贝多芬,一个小青年背井离乡来到音乐圣地维也纳,就让当时已经名扬世界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为他鼓掌,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青年时代的《哀悼基督》,气势恢宏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

你所知道的名作家绝大部分从小就已经显露出异常的天赋,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天才。

以外国那些大师举例,

小仲马写《茶花女》才 24 岁,文坛名气已经超越了父亲大仲马。

同样,大仲马也是年少成名,写作一生的骄傲之作《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那时候只有 27 岁。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才 29 岁,如果真正算他成名,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了长篇序言,那时候才 25 岁。

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25 岁,当时的人们,文艺圈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将是未来德国文坛的天骄。

托尔斯泰才 27 岁就已经在俄罗斯文学最顶级的圈子里面了,受到屠格涅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等作家和批评家,写出《战争与和平》也才三十出头。

泰戈尔和托尔斯泰情况类似,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园丁集》的发表确实是三十出头,但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奠定文坛名声的时候仅仅 25 岁。

黎巴嫩大诗人纪伯伦,在 20 岁开始写诗,到 25 岁收录成为诗集,这就是后来奠定纪伯伦世界级名声,赫赫有名的《泪与笑》,日后选入中国初中课本的《浪之歌》《雨之歌》就来自这本诗集。

英国文坛双璧,莎士比亚和拜伦,莎士比亚最黄金的时代在 1590 年到 1600 年,服务于当时英国最顶尖剧团,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开始蜚声文坛,但那时候莎士比亚只有 26 岁。拜伦死得很早,因此成名更早,他成名始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问世,轰动了文坛,那年 1812,拜伦仅仅 24 岁。

莫泊桑早在大学毕业后几年,就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29 岁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轰动文坛,奠定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名声。

巴尔扎克成名的时候为 30 岁,而立之年进入了自己创作黄金时代,他算比较晚,但了解他生活的都知道,巴尔扎克经商,各种创业,各种破产,他成名比其他人晚,是因为心思不在那上面,如果大学毕业就专心写作,二十出头成名板上钉钉的事。

中国作家里面,基本也是这样。

徐志摩去世很早,所以他的名声都是年少时期创建的,他从英国翩翩归来创立新月诗派,影响中国文学的时候,只有 25 岁。

而另一个著名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写出传唱大江南北的新诗《雨巷》只有 22 岁。

最年轻的是冰心,写《繁星春水》才 18 岁,出版于 21 岁。

张爱玲基本上是天赋的代名词,十几岁开始就纵横文坛,23 岁就写出了《沉香屑》《倾城之恋》。

巴金开始创作《家春秋》的时候 29 岁。

曹禺创作《雷雨》,只有 23 岁,还是一个大学生,堪称年少有为。

老舍兜兜转转留学,转校,教书,这么多波折,依然在 27 岁踏入文坛,很快就成为知名作家。

郭沫若 29 岁,写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

鲁迅是真正的晚成名了,37 岁才写出《狂人日记》踏入文坛,可是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半路出家耽误了时间。先不说之前鲁迅从事医学工作,即使是弃医从文之后,他的从文也不是大众理解的写作,鲁迅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其实是在做翻译工作,介绍优秀的外国小说进入中国试图注入新思想。如果不是钱玄同偶然的邀请,有了那段著名的铁屋对话,甚至文坛都不会有什么作家鲁迅,在现在专业而小众的教科书上面,也许能看到一行字。“周树人,浙江人,中国民国时代早期优秀翻译工作者,具体生平不详。”

类似的是茅盾,茅盾成名也是在 32 岁,但茅盾是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他踏入文坛晚和那时候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宣传工作有关。

再一查当代作家,

严歌苓成名的时候,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才 22 岁就已经成名,如此年轻。

莫言早年各种参军,工作,耽误了文学创作,可是莫言写《透明的红萝卜》的时候,也才 29 岁,一经发表就名震文坛。

余华,算得上大作的《活着》创作时间看似不是很早,可他成名一点不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等人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也是 26 岁。

同理,苏童发表《1934 的逃亡》成名的时候,只有 24 岁。

1987 年,29 岁的刘震云,开始连续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塔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小说作品,就此名声鹊起。

余光中,24 岁,发表诗集《舟子的悲歌》奠定后来诗文双绝的名声。

阎连科,29 岁发表中篇小说开始引起文坛关注,次年提名茅盾文学奖。

林清玄留给人们印象是个敦厚的老年人,其实林清玄才是年少成名的代名词,20 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21 岁出版第二本书《莲花开落》,22 岁出版第三本书《稚乌啼》,在他人生 20 岁到 29 岁,以一个年轻人身份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少年得志,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

印象里只有刘慈欣和余秋雨比较晚成名,但原因和鲁迅类似,半路出家,余秋雨开始创作的时间很晚,要等到中年之后的西北之旅,而刘慈欣开始创作,更是要等到那场改变一生的麻将,输了一个月工资,被老婆骂了之后。

其实文中提及的江南也很天才,细腻典雅的文字,打动人心的情节,准确的情感跳动,对于他而言像呼吸一样自然,是从写作一开始就会的东西,写《此间的少年》也才 23 岁,开始创作《九州缥缈录》的时候才 24 岁。

在所有的著名作家里面,年少成名是基本类型,这是大部分作家的情况,如张爱玲,雨果,托尔斯泰,而另外一小部分作家的情况,比如鲁迅,福楼拜,半路出家成名很晚,但他们进入写作一行之后,立马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横空出世,所向披靡。

蒋方舟目前的人生轨迹,只能说明她不是一个天才作家。

以蒋方舟目前的状态,要想在以后的人生迈入文学大师行列,追上这些前辈,

就基本不可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989 年出生,她 31 了。就算假定没有代笔,自主招生也没有问题,她依然要面临德不配位的尴尬境地。人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以她当下的言行,如果她只有 11 岁,那毫无疑问是天才。

如果她 21 岁,那也是文艺才女,后生可畏。

可她 31 了!努力装作文化人,努力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可她根本就毫无建树!她未曾提出过独到的观点,也从未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言论。她用读过的书籍编织成一件光芒万丈的外衣,内里却是贫瘠的荒漠。听她讲话,就像是经典文学大家的观点复读机,唯独不是蒋方舟,不是一个有着自我独立思想的人。

恕我将她与郭敬明比较。

郭:这个包是 ×× 牌子的,价值 ×××,全球仅有 ×××× 件。

蒋:×× 有一种观点,意思是 ×××,代表了 ×××× 流派。

读书未必就高人一等,读书是为了安心,时而会心一笑没事偷着乐,若读书值得炫耀,则读书也低俗。蒋方舟的确读过很多书,却仅仅是被动接受观点,在表达上,私以为她类似于郭敬明。

更何况人不能永远活在过去。一个 10 岁的孩子有 15 岁的水平,人们自然夸奖;一个高中生有成年人的深度,大家喜闻乐见;可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作家,还要装作 20 出头的少女,靠上节目来获得影响力,那还叫作家吗?

如果蒋方舟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作家,那她真的还在及格线附近徘徊。

知乎用户 申鹏​ 发表

提起蒋方舟,你会想起她的哪些 “作品”?

相信我,普通人根本就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作品。

没读过,是你们的福报,读她的东西,真是遭罪。

你把她那些 “小说”、“文章” 换个无名之辈的名字去投稿,没有任何一个脑筋正常、有基本审美能力的编辑会采用发表,你就算发到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去,也不会有任何流量,你看着那些读起来味同嚼蜡的东西,不会有任何点击进去读到底的欲望。

来看看她在日本外务省资助下写出来的《东京一年》吧,日本外务省给她的钱也不多,一个月两万人民币,她 “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在东京生活一年,体验体验日本人的生活,结果她就写出了 “围观舞女 75 度角无遮掩打开大腿,像一块顶级金枪鱼接受食客的检阅和赞美….. 观众们真心诚意地赞美!”

一通彩虹马屁,都拍得生硬无比,尴尬无比,你可以感受到蒋方舟文章中、小说中很想模仿某些前辈作家来点 “坦荡荡” 的荤段子,但她还没有王小波、莫言、贾平凹的才情和水平,画虎类犬,读之令人脸酸。

你会觉得日本外务省的钱白花了,你找蒋方舟来宣传日本,她只能把日本宣传这个样子,她的天赋和文笔,做个肉喇叭都是不够格的。这本《东京一年》在豆瓣上打到了 7 分,但评价大多都是 “差评”,有读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果作者不是蒋方舟,这本书有出版的机会吗?”

你到随便一个城市的书店里转一转,看看 “当代文学”、“畅销书” 那一栏好好找一找,有没有她蒋某人的书?你到京东、当当、天猫搜一搜,看看蒋大小姐一共卖出了几本书?评价都怎么样?

蒋方舟一直在和不存在的东西 “战斗”,她真的以为自己是靠天赋、靠努力、靠文学走到这一步的,所以她把外界对她的差评都看作 “偏见”、“对女性的恶意”,实际上她从来都不需要战斗,也没谁有功夫对她有 “恶意”。

她在作家母亲的炒作营销下,7 岁写作、9 岁出书、12 岁给省报写专栏、16 岁成为 “中国少年作家学会” 首届主席(野鸡学会)、19 岁被清华大学降 60 分录取……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成了《新周刊》特约记者,《意林》杂志顾问,参加湖南卫视《天下女人》节目,成为《快乐男声》评委,甚至还成了中国电视金鹰奖的颁奖嘉宾。

她这人生,完全就是 easy 模式,成名之后,冯仑、潘石屹、梁文道、窦文涛、封新城、马未都、陈丹青、高晓松这群文艺圈的老男人簇拥在她身前身后,把她抬上了 “大雅之堂”,俨然已经是 “文坛巨擘”、“业内翘楚”,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夸夸其谈当别人的人生导师了。

此外,她还热衷于在微博当 “公知” 和“意见领袖”,发布一些文笔低劣、庸俗无聊的地摊文学,侮辱人民子弟兵,把恶俗当有趣。

在台湾 “太阳花运动” 期间,她公开支持“太阳花”,写出了著名的《抵制一切抵制》,嘲讽中国的“民族主义”,结果却因为不学无术,把“反服贸”,写成了“反服装贸易”,被全网嘲笑。

你把她这小半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她就是一个才不配位、徳不配位、三观不正、附庸风雅的 “文二代”,作家圈子、文艺资本联手捧起来的一个畸形怪胎、一个漂亮的草包,她躺着赢到了 30 多岁,却真的以为这一切是源自于自己的能力,还想着继续在这条“艰难” 的道路上走下去。

有人说她 “江郎才尽”,可是她什么时候有过才华?

她要不是个作家的女儿,不是一堆文坛前辈、油腻中年们抬轿子,不是从小炒作成 “七岁写小说、九岁出书” 的“天才少女”,不是铺天盖地的炒作卖人设,不是在新世纪占了信息差的便宜,就她那点文笔和“天赋”,给某些作文出色的普通高中生提鞋都不配。

举个例子,我们谈刘慈欣,一般都会谈他的《三体》、《球状闪电》、《全频道阻塞干扰》;我们谈马伯庸,一般会谈他的《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我们谈路遥,一般会谈他的《平凡的世界》;哪怕我们谈韩寒郭敬明,都会提一嘴他们的《三重门》、《小时代》…… 正经的作家都是有作品的,别管好作品烂作品,起码这个作品都是被大家广泛讨论的,作家和流量明星不同,大家是先认作品再认人。

但蒋方舟完全相反,她是先把人设炒了起来,书能不能卖出去不重要,反正她可以开讲座,上综艺节目,充 “社会名流”,你不需要知道她有什么作品,你只需知道她是个 “天才文学少女”,30 多岁还在吹 “天才文学少女”。

这回日本外务省公布名单之后,蒋方舟可以改一改头衔了,可以叫做 “日本官方认证、接受外务省津贴的知日派女作家”、“75 度金枪鱼文学家”、“皇军之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那么多人点赞,我想说一下。当时她来我们学校,肯定是来挣票票的。所以她应付我们,她对自己的讲解没有准备,她根本没有把这次讲座当回事。不想评价,我记得我读研的老师曾告诉我们:做好每一件小事。这每一件小事,或许你不在意,但是那就是你的实力。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请她来讲座。我起身问了她一个问题,从她回答问题的话语里:第一,她让我们觉得自己年少成名,在座的我们都是屌丝。第二,答非所问,总联系到自己身上,满满的优越感。第三,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一般。第四,身上确实有文艺青年的气质。第五,讲解文学内容非常乏味,感觉提前就没有准备,上来凭感觉讲。

其实开始见到她之前,很期待很仰慕。之后就觉得,多看了几本书多写了几篇文章上了好学校,也就那样子吧。本想一直仰慕她,见到本人,还是算了

知乎用户 弹吉他的胖达​ 发表

蒋方舟适合圆桌派。

圆桌派这个节目说好一点是观察深刻敏锐有预见性。

说坏一点就是野狐禅。

老男人太多,缺少点活力,

你看蒋方舟咋咋呼呼的,明明不通人情世故却还踊跃发言。

让我想起了泪痕大师,凡是泪痕大师所到之处,知乎大 V 必倾巢而出。

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人说点错误不知深浅的话,怎么引来这么多批评意见?

换句话说,蒋方舟就成了圆桌派的背景板,每个嘉宾都在她的衬托下显得熠熠生辉。

知乎用户 沙漠 发表

因为她读书读出了优越感。

首先任何形式的展露优越感都会不招人待见

其次大众可以接受的展露优越感是你通过努力或者天赋取得的成绩

读书本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天天读书和天天逛街天天健身没有本质区别。读书的看不起不读书的,时尚达人看谁都土,健身狂魔看谁都油腻,都不好。

知乎用户 马丁. Success 发表

1. 上位过程疑点重重(代笔疑云)。

2. 作品成色槽点斑斑(涉嫌抄袭)。

3. 理工院校性别红利(却搞得好像自己在情场上特别得天之独厚,尤其不缺恋爱资源,酒池肉林任我遨游)

在清华这样男多女少的学校,靠身上的性别红利,才女光环,号称谈了很多恋爱且愿意在不同的恋爱对象身上学到东西,却全然一副我就是很无辜,很被动,茫然失措,不知为何,就有那么多男的追逐我,甜蜜我,以死相逼我,试图挽回我,跪我,舔我,启发我,折磨我,重塑我,成全我,摧毁我。

4. 站着说话不腰疼(柯蓝曾经当场吐槽她)

圆桌派有一期谈出身对一个人气格的塑造之重要,她爸爸是铁路系统,妈妈是教师,却一个劲声称自己是最底层,听的最后柯蓝(爷爷是开国上将钟期光)都听不下去了,说你那那算底层草根啊,你都这么说,别人该怎么排啊。

这种明明是个既得利益者的精英人士,却总是试图无限贬低自身的社会阶层的做法,其实是很多精英人群通有的毛病。以为这样自己就不翘尾巴与民同乐了。其实这种过分贬低自己,把自己放于明显不可能的位置,才是真正的得意,真正的鸡贼。

5. 她其实严格地说更接近一个出版界泛媒体人士,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混在作家圈。

她不是职业写作者,她的身份是杂志主编。她更多的不是一个真知灼见生产者,而是一个自身经历讲述者,包括她引经据典,被人喷为掉书袋的一些东西,也是她在讲述自己看书的经历,这些经历很少和她自己的头脑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己独到的看问题角度或者原创性首发性的灼见真知。不是么?在窦文涛节目上,她更多的是提供一个人设。在马未都,窦文涛,许子东那些老男人旁边,摆放一个能开口讲话的年轻知识文化圈泛社会话题陪聊者。

她更多的是靠话题吸引流量,靠流量反哺话题,她其实是中国文化界最顶尖的几个流量明星,类似影视圈的一部烂片拿走 5000 万片酬的流量小生和狼狗鲜肉。

她不生产观点,她是自身经历讲述者和自己见闻到的观点的搬运工。所以这个 9 岁就以才女成名稍后又远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了大量高端资源和精英人物的她,嘴里没有任何让人耳目一新的独到和深刻。

她想扮演谦虚,但却总让人接收到骄傲,她让人接收到骄傲,但这个骄傲本身又站不住脚。

她想接接地气,但她那些假意俯就屌丝的自嘲分明透着骨子里洗不掉的既得利益者的优越。

她努力让自己接得住老男人看似风轻云淡其实却只有世事沧桑里淘炼过的人精才能抛得出的话题,但她接话的姿势永远是老三样,瞪大眼,讲经历,演无辜。

她的年轮,自成名后没有经过复杂而深度地刻画,所以她在今日的各类场合,总是让人失望地展开一副与各类群体的期待都格格不入,别别扭扭,难言出众,又总想入流的画图。

知乎用户 workholic 发表

我没看过圆桌派,只读过她的《东京一年》。

看她的文章,怎么说呢,很诧异。

读了很多严肃文学,但好像没有自己的生活。

见解与其说浅薄,不如说是并无新意。

掉书袋是读书多都容易出的问题,她自己也很痛苦吧,看了那么多才华横溢而文笔斐然的文字,自己写的倒是一些东平西凑的东西。我没有特别讨厌她,更多的是同情吧。她被放在一个高高的位子上,想必她比任何骂她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

对自己有清醒的自知之明,知道天赋有限而无可奈何,自己是最痛苦的。

知乎用户 金粼​ 发表

大概是因为她文字作品里满溢出来的优越感吧,就拿她比较受欢迎的《东京一年》来说,开篇讲了个故事,讲她请一个为了梦想在日本打拼的女孩子吃很昂贵的自助烤肉,那姑娘大概很少会吃到这么昂贵的烤肉(700 多一位),就点了很多。她当时对此的描述是

“她吃了很多很多肉,我都已经吃不下了,她还在一直点。”

“结完账,她又说了一遍,非常不安,好像吃很贵的牛肉是比离婚更严重的事故。”

面对这个身处在人生低谷却很有勇气的姑娘,她没有在文字中表露出任何尊重,反而在卷尾强调了自己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 的身份,字里行间都是利益既得者对下位者的轻视,这种自以为是难免会让人心生厌恶,自那本书以后我就没有再关注过她的作品和发言了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如果一个人,因为写作能力进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并且以天才作家的身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红利,但是却没有什么过硬的作品,还频频以 “通告艺人” 的角色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那不招人待见不是很正常吗?

知乎用户 桥桥的奇妙冒险 发表

看到有知友说,蒋方舟虽比不得张爱玲、余华、王小波、莫言,但是她还年轻,30 岁,还有很多可能。

实际情况呢?

芥川龙之介 23 岁写出《罗生门》;

加缪 29 岁写出《局外人》;

马尔克斯 28 岁写出《枯枝败叶》;

莫言 29 岁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

张爱玲 23 岁写的《倾城之恋》;

三岛由纪夫 31 岁完成《金阁寺》;

余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 27 岁,而在此之前他是个牙医。

1831 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雨果当时 29 岁

《黄金时代》在台湾出版的时候,知乎男神王小波倒是已经 39 岁了——但是别开心的太早,王老师快 28 岁才开始正式写作的,且黄金时代前后改了快十年。蒋方舟这个水平的文字,他一个月能拿十几万出来。

30 岁?莱蒙托夫 27 岁就死了!

诗人就是应该冷峻和孤独的,应该死于决斗。
——阿列克谢耶维奇

有理想是好的,但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大部分作家,这已是知天命的年龄。蒋女士出名的时间快赶上卡夫卡写作的时间,三十岁不小了,平庸是藏不住的。

一般而言,作家想要出头,就是不停地写稿投稿,在刊物上积累名气,再有独立出版物,然后拿一两个奖项,混进作协之类的。被退稿是常有的,别怕,很多大师一样被毙过,锲而不舍,金子总会发光。在这个作者 - 编辑 - 读者三方沟通的过程中(有时还带上评论家)作家往往能快速成长起来

但蒋方舟不是,我随手复制一下百度百科

蒋方舟,1989 年 10 月 27 日出生于湖北。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并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十二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出版)、《都往我这儿看》,《青春前期》发表于 2002 年第三期,即将拍为电视连续剧。从 12 岁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
2003 年 11 月起,**在《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2004 年 8 月,获 “中国少年作家杯” 一等奖。2005 年 10 月 1 日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6 年 7 月,首部长篇小说《骑彩虹者》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只能说幸亏我不是干这行的,不然要被活活酸死。她沾了当年国情的光,那会儿大家说啥信啥。靠着南方报系捧红,把 “天才少女” 的人设立得稳又准。二十岁以前,可以靠早熟的油腻腻的青春文学,可以张嘴卡尔维诺闭口米兰昆德拉维持高高在上的形象(实际她掉书袋的水平也不咋样)可看热闹的群众不在乎这个。见报出书这种事,对大部分人来说遥不可及、金光灿灿,但实际上水分不轻。事实就是,在那个年龄,只要你把好好学习的劲儿拿来干点别的,就一定能出名。

和所有到了 30 岁依旧拿不出作品的青年作家一样,蒋方舟也要不可避免的陷入焦虑。我猜最近几个月在微博上的高话题度,和这场 “青年危机” 密不可分。

蒋方舟也许当个学者会更好一点,至少肯坐冷板凳,就一定能出成绩。不说成就大小,起码达到的高度也不是我能妄议的。但是学者赚不来她如今的名气,她已经丢失——或者从未有过成为严肃作家的素养,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对文学的热忱,可以伏案整宿的狂热,更遑论对人世间的悲悯和对他者的共情 ,她只是一个别人思想的容器,经年累月的名声甚至限制了原本可能有的高度。**蒋方舟的写作水平本就不曾多高,只是终于到了祛魅的时候。

如果你非要看什么天才故事,说实话,还不如了解一下孙宇晨。


讲点题外话,或许能很好的解释,我为什么不喜欢蒋方舟。

就不拿李娟双雪涛欺负人了,说个和蒋方舟同龄的。

胡波,笔名胡迁,1988 年生,北电导演系毕业。代表作中篇小说《大裂》获得台湾第六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执导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 68 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17 年 10 月,胡迁自缢于北京的一栋居民楼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问题。

“别拍电影,别当作家,学个绘画,或者音乐,哪怕跳跳舞也行。”
——胡迁

他爱笑,爱喝酒,个子很高,只穿黑白的衣服。最喜欢的老师是徐浩峰,会翘课去听他的课。会自己磨咖啡豆,烧得菜很好吃。租的房子里只有生活必需品,此外只有三盏灯、两个茶几,朋友说 “他就是这么简单,除了精神世界,什么也不要。” 曾经有人找胡迁拍广告被拒绝了,他说,如果拍过这些东西,以后就不可能再沉下心拍自己真正想要的。

就在死前三个月,西宁的 FIRST 影展上,胡迁还见到了他的偶像、匈牙利导演贝拉 · 塔尔。他是这一代最有才华的那部分人,在光明光明终于要到来之时,把门永远的关上了。

蒋方舟和胡波都是文艺创作者,有着共同的头衔:青年作家。不一样的更多:一个生者,一个已逝;一个名满天下,一个知者甚少。胡波有很多蒋方舟不具备的东西,但蒋方舟唯独一样是他没有的:一个牛逼的妈。

知乎用户 王若枫 发表

蒋方舟是属于强行卖人设的,相貌学识谈吐没有一个拔尖的元素,本来不适合混电视节目,非要往里扎,所以会招人烦。

她小时候靠她娘推销时我就知道她,后来玩微博看见了,就关注了她,然后发现她仅仅是个普通的好学生,比一般人好很多但并无特别出彩的地方。后来两件事让我取关了,一个是她说自己长得像苍井空,一个是兴高采烈地宣布地铁上有人骚扰她了。这两件事让我看到了她的苍白和与苍白不相称的用力过度。

知乎用户 hilo 你个恭喜发财 发表

蒋方舟学姐是清华第一批降 60 分录取的,因为年少成名的作家,湖北文科高考 568 分,在当年算是能上武大的分数,且降分 60 分以前还上报纸。

没记错当年还是快升初中的时候传来她被清华保送的消息,那时候大人们说的都是 “不拘一格降人才”“多元化人才” 这种,现在大家开始质疑这事的公平性,开放降分或者保送本来就很容易被滥用,应该说她是时代成就的,或许本身不一定多牛,但在她的少年时代就年少成名,这是只属于她的时代机遇,不需要跑赢现在的人,只需要跑赢当年她的同龄人就行了,非黑她自主招生是黑幕,还有很多省部级高官都没本事把孩子送清北,没证据凭想象这么黑她也过于牵强,有证据不起诉清华去,你们是都忘了奶茶妹也是清华的,她是高一荣获全国健美操亚军,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比普通特长生是质的不同。但是要真算她的文化课确实真是武大都上不了。

人一旦堕落,哪怕是短暂的几年,上帝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收走你的天赋和力量。

— — 蒋方舟

圆桌派开始时候只参与几集,后面因为观众喜欢看她所以第四季才变成常驻嘉宾的,

和徐静蕾一起的这期圆桌,她说的低级女权高级女权,田园女权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还说女生来大姨妈可以向男性撒娇。因着旁边有了徐静蕾的衬托说女性一定要结婚生子不是社会绑架,是自我绑架,很多人就是太在意他人看法了就反而显示出了蒋方舟的不讨喜了

这仍旧是个实力说话的社会,大家最看不起半吊子,只有在市场中证明你是牛逼的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少年成名的有很多,只有事实确认不是盖的在所涉及的领域都有所作为

身为作者,没有实力,

跟身为演员没有演技一样会遭人耻笑的,

作家界的郑爽?

明明生活在作品傍身的时代,

却通过营销来吃着人设红利?

看有多少人理你

知乎用户 西决 发表

**年少成名,多么害人又遮蔽双眼的词汇。**仿佛一下子把人举到高处,任何人都要仰望。于生活而言,大多数人都忘抬起头看看她,可是,这种来自内心的鄙夷究竟是因为她做了什么?

她想去做,却什么都没做。同意高赞回答所讲的一个词:德不配位。就像一个一个高高在上的蜂巢,满身都是窟窿。

年前成名多了去,张爱玲八岁便开始写小说,摇摇晃晃的请教母亲怎么修改故事脉络。韩寒 17 岁便写出了《三重门》塞满了无数高中生的桌洞。但这背后,隐藏着艺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天分。

比环境还要重要的天分,是艺术成就的一道光,这是上帝给的。她只是一个被抚养在温柔乡的淑女,生的秀气,大一些便抛头露面,从来未经世事,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碰巧,赶上了这个时代,哪里来的天分?

除却天分以外,还是拼命的努力。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把各种资料塞满了屋子,就连厕所都是书,以便随时随地都能随手查看资料。严歌苓曾经为了写一个赌场的女子,抛头露面的去做了一年的站台。

先入世,后出世,最后豁然开朗。这是道,是禅,可能也是文学。最浅显得道理可能每个人都会懂,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一个作家,如果在意自己的生死,甚至漂浮在人间烟火的虚空,不愿入世又出世,她的文字会很空洞,没有灵魂。

就好比父母离异过后的 18 岁的小女孩突然跟你说,婚姻是不幸的。

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哪怕自己应该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按部就班的了结红尘是件坏事,对于写作者来说,至少对于这个身份来说。最可怕的还是,那是没有思考过的人生。

看过几篇蒋方舟的短文,读过几篇郭敬明和韩寒,也看了几部笛安。

80 后作家中,有人靠写作成了商人,有人靠写作进军娱乐圈,有人依然执着。而每个人都在紧抓自己的天赋,让自己的这道光发光发热,他们都有权力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他们同样,都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相比之下,同样出身文学世家的笛安,就要好很多。父母都是作家,22 岁生日那天写了《告别天堂》,一部作品就抓住年轻人的视线,这不是偶然,这是真正的天分。9 岁的蒋方舟能够出书,笛安其实也可以,可是相差的这 13 年,就是将自己的天分积攒,然后猛的一声迸发出来。

换句话说,她们其实不是 9 岁能够出书,只是 9 岁能够赚钱罢了。等到 22 岁,真正能够出书的时候,却让人感受到了天才少年的败落,人们误以为这不是她的才情,其实那只是最真实的而已。

可是很多事如果做不到,就需要思考。

知乎用户 趾高气扬的喵 发表

不管她本身在智力和天赋方面有没有成为一名大作家的潜质,她年少成名的经历吧,至少也是极大得削减了这种可能性~~

为啥?

主要是活得太滋润了!

没点焦虑你咋写东西?

没点痛苦你哪来的驱动?

没点深层次的别扭你会拼命地想要解剖自己给别人看吗?

她妈那牛逼的营销手段把 7 岁的她直接就送上了人生巅峰,她这辈子咋混都不会太差,更何况,她后来的发展道路我们都知道了,那是相当地不差!自考加 60 分考上清华,一毕业就空降《新周刊》副主编职~《圆桌派》常客~与马未都陈晓卿冯唐高晓松等京城文化界名流混同一个朋友圈……

普通人几辈子能混到这水平?

所以,有得必有失吧~

孔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不是开玩笑的~

莫言就饿极了!他饿了一辈子,直到他终于有能力每天大鱼大肉地伺候着,把自己吃成三高,他还是饿~~ 年少时代有关饥饿的记忆,已经慢慢在他的精神层面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出于文人敏锐的触觉,他又能够把这种饥饿记忆与时代、历史、社会这样的宏大主题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文字,反反复复地去表达和渲染这一文化心理创伤主题~~

所以,别拿蒋方舟和莫言路遥苏童一类的对比了吧,她都说她自己不曾历经沧桑了~~ 中国能被称为 “作家” 的人那么多,稍微有点知名度的数数也得大几百吧?咋就不能有个优劣等次了呢?

在我心目中,蒋方舟就是个三流作家~三流作家啥水平?有较好的文字驾驭能力,能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写清楚,文章让人能读得下去,有些地方能让人产生共鸣,文字有辨识度,有自己较强的个人特色,这就能称为三流作家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内在驱动不足,她只能通过阅读去充实自己的素材库,所以给人留下一种掉书袋的印象,也可以理解~当然,这种 “那谁谁说过啥” 的表述习惯是真得改~她就不能稍微嚼两下再吞进去吗?引经据典不是不可以,然而引太多就是另一回事了~一篇文章得有起码的时空连贯性吧?频繁地引经据典,不觉得像是扰乱时空的鬼畜乱入吗?再者这也体现了她的不自信~德不配位那是应该付出这种心虚的代价~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她一直掉书袋的深层次因素呢?我猜想,她可能是想给人传达一种她正在从事严肃文学创作的印象吧~

当然,她确实一直都是在创作严肃文学~杂文门槛虽然低点,但也基本可以算严肃创作~想写好,也没那么容易~

一个能一直坚持严肃文学创作,从 7 岁坚持到 30 岁的人,情怀一定是有情怀的~

这种情怀可能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来源于痛苦,也可能是来源于特权~~

一个能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把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搜集起来一本过一本地阅读,看心情随性子写几个字的人,她的生活也足以称得上 “奢侈”~~

她不用搞网络文学走流量,不用写营销号拉广告,不用隔着一层厚厚的痔疮痂别扭地坐在冷板凳上依据研究主题阅读指定书目,只是为了在体制内的研究机构混到一个稍微结实点的饭碗(铁饭碗是不可能的了)~ 与大多数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不同,她想读啥书就读啥书,想咋读就咋读,这种自由度,真心不是普通人想有就能有~~

很多人觉得特权就一定得是什么政商背景名流家世香车宝马慈善晚宴之类的,如果是那理解的话,那就太狭隘了~

像什么林徽因冰心杨绛之类的,她们身上透出的那种贵气和书卷气,难道不是特权吗?

享用这种特权的人,不用怀疑她们的真诚~蒋方舟的杂文水平怎样大家见仁见智,但是在我看来,仅就 “真诚” 这一点而言,她不输当代任何一名三流作家~

她真诚是因为她用不着不真诚,她用不着像迷蒙那样人文剥离,她早就被人送到了云端,她现在的生活状态根本就跟古代名门淑女差不多,吟诗作赋发幽思,有啥可不真诚的?写成啥样都是她自己~

相较于同水平层次的作家,她的文字寡淡是寡淡了点,但是没有韩寒那么形式主义和哗众取宠,也没有冯唐那么油腻,更不会像郭小四那样叮叮当当挂一堆名牌奢侈品 logo~~

概而言之,她虽然寡淡,但是她的文字没有毒副作用,公害程度低!

她就是一碟吃不吃都一样的小菜而已,也不是什么硬菜,但是你非要说她对社会有什么公害,那只能说明你自己体质太奇葩连蒋方舟都能吃出过敏反应!

她是高考加分了没错,高考加分只是她一个人加了吗?

你要说加分属于特权她必须得自主放弃特权才叫做善良,这特么不是道德绑架吗?

我就不信了,换了你唾手可得的特权就在你手边你还能高傲地仰起头来大义凛然地来一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

至于说什么代笔门之类的,她小时候出版的作品她妈肯定是给她润色过的这个不用怀疑,可是你要说她成年以后写的文字也是别人操办的,那可就太无脑了吧?

有人特地给我发一篇蒋方舟的 “打假文”,里面指控她代笔的依据是——她大学期间描写的校园恋情没有透露出一种羞涩的少女情怀,因此就不可能是一名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写的,而是出自一名挥毫万丈的老男人之手……

你可拉倒吧你!敢情没有少女情怀还不能当少女了,刘胡兰没听说过吗?人家 13 岁就参加游击队了呀!17 岁就壮烈牺牲了呀!不比你这躲在键盘背后恶意揣度且毫无逻辑的 S13man 多了?!女孩就不能挥毫万丈?凭什么?

营销案例的成功也不是单纯从获益者的主观角度就能解释清楚的,以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讲,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去成全一个 “天才文学少女” 的神话?

你换个角度想想,当与她同龄的小孩只能在作文纸 400 格上写一些什么《我是红领巾》、《美丽的故宫》、《少先队的红色风采》、《给敬爱的连战爷爷的一封信》、《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之类的命题作文的时候,视野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能够自由自在、百无禁忌地把自己内心里的一点天马行空和奇思妙想写出来的少女,偶尔还带点儿反讽、戏谑和恶趣味,这难道不美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蒋方舟这个人很谜。

这个人所有加给自身的标签,都是矛盾的,没有一个对的上。

首先说她最常标榜的——读书多。

这是最难以考证和质疑的一点,但蒋方舟就连这个都表现的不好。蒋方舟身上完全没有读书非常多的人所具备的一种谦恭的气质。如果一个人读书多了,他很难不对于知识产生一种敬畏之心,从而使得整个人产生一种谦逊儒雅的气质。很多科学家大牛还有学霸一般都多少有了这种气质。

但是蒋方舟每逢露面,都非常倨傲,言语间甚至时常带有对他人的蔑视。且不论她自己到底什么气质,她的这种态度至少在她自己所声称读过的很多书里,都是不提倡的。她要么根本就没读过那些书,要么读完就抛之脑后了。

接下来——讨好型人格

讽刺的是蒋在后来炒作的所谓讨好型人格,也跟她的所作所为对不上。蒋从不讨好任何人,在学校就喷学校,黑室友。出了社会进入南方系,就喷全社会。她这辈子讨好谁了?

蒋方舟和李诞是老相识,她和李诞一起出来做节目,言语之中还要揶揄李诞 “不读书”,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慢。她这么 “率性而为”,人前对别人毫不留情面。恐怕唯一讨好只有她自己吧。

当公知——稀里糊涂

这也是蒋小姐非常令人尴尬的一点。蒋连公知都当不好。同样做公知,和韩寒相比蒋简直就是个瑞典女孩。如果质疑代笔,蒋更应该被拷问。抱歉我说错了,蒋可能反而更没有嫌疑,因为最差的微博运营团队都写不出那么多低层次喷政府喷社会的三流微博。不看蒋的名头,光看她的微博,就一小学文化水平的低级黑。

大肠花最盛的时候,作为公知,蒋连个 “黑箱操作” 这种说烂的老梗都说不出来。张口就是 “服装贸易”,可见所谓的“针砭时弊的美女编辑” 对社会时事无知懒惰到了一个什么程度。蒋当公知当的可谓“一无所知”。

难怪特朗普上台砍了这部分的预算。看到钱全给了这种和 “胡言乱语生成器” 不相上下水平的大 v,这个 deal 太不划算。

写作

这更不用提了。蒋小姐不敢公布她的高考作文,怕各方大神挑刺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几十年来除了发微博外未立寸功。其水平之低也是有目共睹。

知乎用户 Ricky chiang 发表

我看圆桌派也不太喜欢听蒋方舟讲话,觉得她太端着,理论经典一串一串的,没有马未都他们经历风霜的老男人们接地气。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她不就是我们自己吗?读了些书觉得自己有点文化 (虽然嘴上自谦,但是还是有优越感);书中的或者别人的想法觉得好就立马拿出来秀一秀,觉得这是自己思考后的产物,其实没有真正的思考;一味迎合别人的话语。

我觉得这是我们很多人的通病 (包括我自己)

我们 tm 讨厌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知乎用户 爱情教练天蓝 发表

我见过她一次,那时是一家汽车公司邀请她来做活动。主持人一直都很礼貌地介绍她,说她是什么天才作家,有多牛逼,各种夸奖。可能有时主持人用语不太贴切,而她的反应就是一直否定主持人,甚至讥笑主持人。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人情商不高啊,说话不行。作家说话应该很得体,至少在那样的公共场合,面对那么多人,装也要装出来吧,而她有点颠覆我对一个作家的认知。自此我对她也没什么兴趣了。

知乎用户 vftyjn ghb 发表

有很多女明星是妈妈相当明星,所以逼着孩子拍裸照什么的,这位妈妈是外围作家

知乎用户 kaola li 发表

因为你对她怀有期待(是媒体给你的)。

其实你接受她就是一个运气好一点的普通人的认知,就不会对她有那么不好的想法。

她的很多特质和普通人都差不多。但是媒体,为了满足大众以及你,塑造了天才少女的人设来取悦你(这个世界需要偶像,大雾。。)。她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她的人生应该是不一样的这些认知和你对她本人实际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你的心理就有点不舒服。

你反感明明很普通的珠玉要包装成高价的宝石,占用公共媒体资源。大家都很忙,不需要普通平庸的故事,想要看普通平庸,看自己就够了,何必还要在媒体上看。

其实她一直束缚在媒体的人设里,并小心维持这种人设。你用这种想法去看她的各种行为,便不觉得她奇怪了。你甚至还有点羡慕自己没有人设负担,想吃地三鲜就吃地三鲜,才不会觉得地三鲜油,就改口说香菇菜心。

是媒体需要一路开挂的人生,抑或伤仲永的故事,还是苦难的生活?不,是我们,我们需要对别人开挂的人生景仰嫉妒,对伤仲永的故事惋惜甚至幸灾乐祸,对苦难的生活同情怜悯。普通的人生、故事,一如你我,无趣。

有一天你发现明星也是和你一样要吃饭,拉屎的,你不用惊讶。对,他们和你一样要吃饭,要拉屎。

知乎用户 半山 发表

今天日本外务省实锤是她是汉奸了,歇歇吧

知乎用户 瓜大西 发表

我纯路人,不认识她,也没有搜过百度。

就是偶尔看了两集主持人姓窦,嘉宾李玫瑾的节目。

个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感觉她好像不是那种很自信的人。

她说话的时候,如果别人正眼注视她,她的眼神会躲闪,撇到一边。

然后有些嘉宾说话比较主观,会把自己主观认为的事,用事实的语句描述出来。别人一听,觉得这一定是真的。比如说嘉宾说中国人就是自卑,捧外国人。那实际上有些中国人自卑有些中国人不自卑,不能概括为全体中国人自卑。

蒋她说话会说 “有本书说”“有什么名人说”,她主观的东西尽量不多说,感觉这种人内心敏感纤细,会看脸色,是求和型选手,不是攻击型的。比如她想说中国人咋样,她就会说龙应台有本书上写,中国人巴拉巴拉。意思是这是龙应台说的啊,不是我说的,你们可别怼我。

感觉也挺好的,有时候节目里要有会杠的嘉宾,也要有会和稀泥的嘉宾。

知乎用户 Airic 发表

高中时期在杂志上读过一些蒋方舟在清华求学时期的杂文,坦白说我觉得比起大多数人还是写得好多了,但这种好多了在于蒋方舟的文章更像是写作文,甚至她的语言风格、文章段落都可以直接拿到作文里引用而毫不违和。她的文章里面那种 “博闻强识” 感、“掉书袋”显示的阅读量丰富,如果用来写作文,或者她去做个柴静一样的记者,我想还是比大多数人强的。

但到了三十岁了依旧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作品,没有真正能出圈的书,再想打造 “天才少女” 人设真的很困难了。从她出道开始,不论她早期作品是否为本人执笔,从来没有那本书是真正是很多人读过而不是存在于 “传说” 里新闻里网络通稿里,反正我是想不出她哪本书畅销。最有名的除了经常被提及的第一本书,就是在在清华就读前后借 “清华” 加“降分录取”两大热点出版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销量如何不得而知,但应该比不上同期最小说和花火系签约的那些作者的小说,起码那些作者动不动就在封面打上 “畅销二十万册” 的 slogan,如果卖到了这个程度,出版社不可能不以畅销宣传。所以蒋方舟的书更像是一个挂在橱窗的展示品,很多人都知道,但没有真正读过。

她的不足就像很多人说的她只是一个别人思想的容器,更像是一个集百家之长的杂糅机,如果她去做一个学者,真的不是现在这个成就和风评了,平心而论她的写作风格很适合学术写作,也不会有人以灵气以思想性去要求她了,而且那也已经脱离了一般人可以评价的领域。

举个例子,于丹,我从一开始看于丹的文章也好,看她的节目访谈也好,我从没觉得她有才过,她的文章说是高中生写的我都信,从语言到思想全方面的平庸。后来热度散去以后也同样很多人指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很多明显的错误,学术界比她更有资格去注解论语的多的是。但一般人真无法指摘于丹的学术水平,毕竟大部分人连论语原著都没看完,自己也看不懂,于丹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又有北师大教授的头衔,蒋方舟如果走这个路子,以她的文学素养以及话题性,不会比于丹差,国内青年学者又有知名度的恐怕也独这一份了。

我倒是想起来有一个人走过了差不多的路,我高中那个年代有个女作家叫安意如,以脑瘫作家加草根出生逆袭翻盘且写作内容为古诗词注解的 “纯文学” 多重卖点出圈,不过内容平庸加深陷抄袭风波近年来好像销声匿迹了。

除了郭敬明,韩寒,国内真正能让人记住的 “少年作家” 其实很有限。写言情小说的女作家这边还有明晓溪、顾漫等人,包括夏七夕,独木舟,乐小米等我虽然不熟悉但也畅销过一阵起码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张悦然常常被和韩郭二人作为新概念代表作家提起,但事业上和知名度与前两人差距明显,据说张悦然最大的失误就是她在国内青春文学大行其道的那几年选择了去新加坡留学,创作半停滞,等她回来已经物是人非。七堇年若不是机缘巧合和郭敬明合作,很难说她会否有让人认识的机会,离开了郭敬明以后不知道是磨铁的包装能力不行还是七堇年已经过了创作激情期,这几年作品少且相比前几年质量也没有明显提高,名气急剧下滑。周嘉宁则是与郭敬明张悦然同期出道,郭敬明曾经在少年时的文章里数次提到她,很可惜她的作品总不畅销。张怡微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作家,从高中写到博士毕业,一直跟《萌芽》有很深的合作,散文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然而也只能走学术路子。还有一个作家叫颜歌,也是最早几期新概念出来的,出道时颇有人气,也一直笔耕不辍,一直有作品出版,在写作的同时完成了学业,没记错是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毕业。算是少年成名,但成年后高开低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七堇年的《尘曲》发布的时候她作为嘉宾被主办方介绍为美女作家,真论起来起码也算七堇年前辈。然后 13 年的时候她终于在收获上发表了《段逸兴的一家》得到文坛的好评和认可。八月长安,如果不是这几年她的作品陆续被拍成电视剧且好评不断,外加哈尔滨文科状元北大光华毕业的学霸身份,也谈不上出圈,且八月长安无论学霸还是作家的身份都是凭自身实力被认可的。

蒋方舟不仅没有那些畅销书作者那样的销量,她写的看似纯文学,讲究思想内涵,却又跟真正有思想的作者差距明显,她本人甚至没有展现出一个作家一个有艺术天分的人应该有的对于 “问题” 的敏锐,总是老生常谈一些别人写过的事件和道理。无论在哪个时期,她都不是那一批少年作家里最厉害的一批,文学上商业上都是。而这些年过去,曾经那些当时比她更火的作家纷纷隐退或沉寂,没有作品支撑的她还有话题度已经是件匪夷所思的事了。

从清华毕业以后,感觉她就再也没有什么成绩了。且我本人一直有个疑问,当年为什么是清华录取她,而不是中文系第一的北大?圆桌派本身也是比较小众的节目,而这个节目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探讨的深度总是浅尝辄止,就像是几个有点文化有点阅历的老朋友坐一起唠嗑,互相吹牛逼。和那些围在一起开口伊拉克战争闭嘴朝核危机的下象棋老大爷瞎扯没有本质区别,听上去见多识广,一深谈就露馅。

知乎用户 张小律 发表

我看过一些蒋方舟的书和文章,我现在已经不愿意再看,真的浪费时间。

其一,不可否认,蒋方舟的阅读量远超同龄人,但我个人认为,读书背后的思考,远比读书量重要。在蒋的作品中总是有意无意提到自己看的哪本书,而且这些书多数我都没看过,很多引用我个人认为非常牵强,我甚至有一种她在卖弄阅读量的感觉。但我并没有读到任何有深度的思考,如果你认为她的思考已经很有深度,那请你看看周国平,看看路遥,看看陈丹青。

其二,如果作家的文笔一流,我可以当作沈从文来看,如果逻辑一流我可以当作东野圭吾来看,如果知识量一流我可以当作袁腾飞来看,但是我没发现,真的没有。文学价值在哪里?深度逻辑在哪里?知识量在哪里?

其三,我不能说作品中的价值观不对,我只能说非常片面。青年作家的短板肯定是社会阅历,我更喜欢阅读老年作家的书,读起来有一种与岁月对话的感觉,能够有很多收获与感悟。读蒋的书让我有一种与不谙世事的文艺女青年对话的感觉。我可能比较糙,我更喜欢你把一个问题生吞活剥了,露出血淋淋的现实给我看,而不是听一个文艺女青年诉说她的三观,她的三观没有问题,可能比我更正,但我很难认同。

当然,我是个人见解,如果你喜欢读她的作品,没有错,你们可能三观正好一致,而我正好不一致。现代确实比较浮躁,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我觉得中华千年文脉也处于低谷时期,她能够成名也绝不是偶然,也正因如此,优秀的文学才更值得玩味。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因为她是公众人物。

任何出现在她人视野里的人,都会有大量的人不待见。

相比蒋方舟,我更不待见詹青云。

理由很简单,要不是知乎,我压根不知道蒋方舟是谁,

在知乎以外的地方,也看不到她。

但老有自媒体给我吹詹青云什么才女人设……

呕呕呕

知乎用户 值日生记得擦黑板 发表

我好像也可以来写一下~

19 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某报社组织的夏令营,蒋方舟来给我们做讲座。

讲座中,蒋方舟的讲话重点在于自己小时候如何写作,如何被挖掘出来。尤其在关于自己高中时候一边忙于所谓的各种报社的追稿,一边兼顾高中学习,最终被清华自招录取的辉煌经历的描述。

拜托!!我是来听你讲写作感悟写作方法写作灵感来源写作感觉的好吧,不是来听你讲自己辉煌故事的。你那么厉害对我又有什么帮助呢??

我还有幸提出了问题,关于高中生怎样兼顾学习和写作,怎样写好应试作文。

蒋的回答是:“哎呀这个我和你们的经历不同,我自招上清华的,那时都是报社催我稿的,很忙的。应试作文嘛,其实很简单的啦,我没有刻意训练过的啦,其实你考前找几篇范文看看就好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

然后我从牙缝里挤出 “谢谢老师”

这啥水平啊幼师吗???作文你让我看看范文就好了??你是自招清华怎么啦??你很 nb 别人都不如你吗?她本身可能年轻时候实力挺强的,但是给人感觉就是能力退化或者不愿分享,三十多了表达的方式语气内容还把自己放在 “少年作家” 的位置上,不成熟。

总体感觉冷冰冰的,没有亲和力,感觉自己很厉害:我是一个昼夜睡眠不规律,头发掉很多,内心很脆弱,但是我年少成名,报社追着要我,我就是这么厉害但是我真的好累好累你们都是垃圾能别烦我了不, 奥哟母校清华怎么又邀请我去做讲座啊!

最后我还获得的她的大作《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和签名。。无感,真的无感,没有一个青年作家的蓬勃、胸怀和气量。过气了,真的过气了。她这名声真的顶不住她在圈子里的地位了。

还有一些读后感,下次再写,我要写作业了~

知乎用户 神会 发表

文笔好的早慧儿千千万,哪个好运进清华?

少年时的我也是个自视甚高的主儿:沈阳市知识竞赛一等奖(语文第一、数学第三)、沈阳市读书状元、辽宁省作文大赛一等奖,在报刊上发了不少文章、登过文学杂志封面、被政府刊物用整页表彰……

想来我文笔不会弱于她蒋方舟,以笔作刀杀出来的战绩更经得起推敲。可我做不到 11 岁就出版书籍、12 岁就开设多个专栏,我相信各位也不会傻到认为小孩子单凭自身才学就能做到这些吧?可蒋方舟就是如此 “好运”。

她 16 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原谅我没这么 “好运”,直到今日查阅百度百科才知道有“中国少年作家协会” 这么个组织。

她 16 岁那年作为 30 名特长生之一被重点中学提前录取。原谅我没这么 “好运”,不是什么特长生,更无福享受提前录取的待遇,老老实实凭中考成绩公费踏入辽宁省重点中学的大门。

蒋方舟大我两届,我也是在她被清华破格录取那年才知晓有此等人物。作为一个两年后就要参加高考且自诩文智非凡的高中生,自然对她的作品抱有兴趣——我倒要见识见识能被清华破格录取的少年文豪到底有几斤几两!

可真正拜读她的 “作品” 后,倍感失望!

如今已忘了载体是《意林》还是《读者》,更忘了标题为何,不过绝然难忘 “作者:蒋方舟”。文章通篇可以缩减成三句话:我是清华新生,哈哈哈;我在参加军训,哈哈哈;我要找个男同学谈恋爱,因为上大学就该谈恋爱,哈哈哈。

这样一篇 “文章”,哪怕放在《意林》与其他稿件相比也是连垃圾都不如。若不是“蒋方舟” 三个字,想来也没有哪家编辑会容许这样的东西印制面世吧?

两年后,我也参加了高考。没有破格降分,更没有进入清华。

知乎用户 儒雅随和黑旋风 发表

体育竞赛中,各选手的实力差距,任何人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苏炳添的铁粉,也不会说他比博尔特快。

但是文学方面,判断谁是才子谁是书蠹,就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别人客观评价你的偶像,你也会当成侮辱谩骂。

无解的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德不配位,或者说,才不配位。

对蒋方舟最初的印象,是媒体上的报道——几岁就能出版作品的小才女。

接下来,是她长大了,在节目中和蒋雯丽对话。她遗憾于自己生在 89 年年末所以做不了 “90 后”,又对蒋雯丽表达想拍电影的意愿。十几岁的小丫头真是伶牙俐齿,优越感满满,用东北话说就是“妖道儿的”。虽然不大招人喜欢,也还可以理解。反观蒋雯丽,真是大气知性,全场表现得十分得体,把个黄毛丫头“小才女” 衬托得像个被火燎了毛的小猴儿。

最近一两年通过 “圆桌派” 又看到了蒋方舟。她也活到了之前与蒋雯丽对话时后者的年纪,但她作为 “才女”,远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大气、沉稳、厚重。节目中,她似乎一直小心翼翼地跟“老男人” 对话,虽然也在旁征博引,但总感觉心虚得要命,不说内容如何,单是态度和气势上便让她的回答都打了折扣。

同样是这个节目,有一期的嘉宾是孟广美,本以为模特出身的她是典型的 “花瓶式存在”。谁知,她身处老男人之中却十分和谐,往来应对自如得体。整期她没说多少话,偶尔的发言让人看得到她人生的阅历和积淀,这远不是掉书袋能够替代和弥补的。

说回蒋方舟,一直以来,她既没有少女的伶俐活泼——她不屑也不会,又缺乏熟女的世故深厚——单纯不会,这样不上不下,两边不靠。真是 “好尴尬呀”~!

知乎用户 哇渔 发表

窦文涛的节目是少数看得下去的,扯两句吧

1. 丫就是一人肉图书馆,肚子里装了太多太多的书,但是只是装进去了而已,完全没消化。

2. 不要老强调自己是天才作家,比你优秀的人太多了,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能有这样的名气完全是因为媒体大众需要这样一个人,正好你被看到了而已。

3. 窦文涛的聊天节目嘉宾里是垫底水平,但是这个可以锻炼的,现在好多了,能讲故事了,现在更受不了史航老师。

大多数的少年天才后来 要么英年早逝要么郁郁不得志 请加油

我相信 8090 一代人还有很多人没被大家发现,也许还要十年二十年吧,我不着急。

知乎用户 李相宇​ 发表

你说你喜欢她,她说你不配。

你说你不喜欢她,她说你没眼光。

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吧

知乎用户 海雨 发表

蒋方舟就是没权没势力。

知乎用户 李燃末 发表

说点题外话。

我一直搞不清楚,我为什么觉得蒋方舟和于丹这二位都很性感。性感,没错,世俗的,庸俗的那种性感,不带一点文艺上的色彩。我一直在试图寻找她们的共同点,并且思考,她俩身上什么要素引发了我的感觉。

首先,必须排除长相身材,摆拍,造型,化妆等等方面。蒋方舟是有很多艳俗的人物照的,但并没有太多的性暗示,于丹老师更没有。所以,只能从二位的气质上去寻找了。

这个气质,指的是我感受到的气质,并非你感受到的,所以不用和我争论。

我想了很久,她们两个气质上共同的特点是:推销,魅惑,谄媚以及若即若离的假扮的高冷。

我见过很多商务服务中介,她们都擅长把一些普通服务包装成很有品位的样子,并时刻向客户暗示,从她那里能得到人性的升华。客户会讨好她们,但是,并不尊重,甚至态度还很轻浮。

说到这里,你们应该看明白了吧。

知乎用户 骑士​ 发表

曾经一度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新闻媒体一直将其称为 “作家”。

我想作家应当是相当有思想、相当有思辨能力的一类人,不分男女。

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位作家发言时,脱口而出的话语,凸现出的不是丰富的内涵阅历,也不是有深入洞察力的思维,反而更多的是引用,引用…… 加上平淡无奇的观点,稚嫩的声音,慌张的表情……

整体感觉像是被 “拔苗助长” 起来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

甚至有种 “我上去都比她讲的好” 的冲动……

回答里有人说她从小就被父母刻意打造为小明星式的 “作家”。

但是每次出镜时给人的应变能力和言语表达水平,与她的成就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般来说,你口语表达体现出的思想深度和特点应该和你的文字表达水平相近,和你内在的思想深度相近,口语表达的思想深度与文字作品不会那么分裂,或者是相差无几的。

青年作家比如韩寒,文字内容不仅犀利,作品有深度有洞见,面对记者回答问题时也能表现出和作品一样的水平和气质。

“一致性” 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人格现象。就比如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各个社交媒体用的头像都是相同的。试问你会把自己的微信、qq、微博、知乎、推特的头像都分别用不同风格的头像吗?

表里不如一,要么精神分裂,要么水平有限。

“7 岁就能写作,9 岁就能出散文集……”,

估计这种奇异的自然现象也就只能在我们这些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出现。

隔壁的金三胖,不是幼年六七岁就能骑马打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从小就是学霸神童吗?你信吗?(哭笑不得)

08 年被清华大学降分录取…… 引起巨大争议

方舟子称其作品文章多是由其母亲、作家尚爱兰代笔完成~

……

说她是教育牺牲品似乎有些过,毕竟在其家庭的打造下,名利双收,人家财富物质生活很富有。但精神富有吗?

似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一直最缺的就是富有的精神。

每次打开微信朋友圈,看到最多的都是晒物质生活(吃喝玩乐)的照片,似乎证明自己 “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 是一种 “美好,阳光和富有” 的政治正确。

只追求物质而没有精神生活,这种天然的缺失,大概是为什么中国人虽然富起来能买世界,但外国人一直觉得我们人傻钱多的原因吧。

知乎用户 刀眼看人 发表

有才气的人都会遇到什么样的遭遇,男女有别。

当年明月说过一句话:记得马未都同志有次对他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人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理解,应该理解。

所谓才女比才子在这方面运气更差,《圆桌派》上蒋方舟经常在一群中老年男人中间,侃侃而谈,万绿丛中一点红,扮演舞台上的亮色,有了她节目更时尚好看,但也使她更招人嫉恨,恶意心理会揣度她是靠着老男人上位,才不配位。

还记得当年才女柴静女士如日中天的时候,舆论借老男人饭局,添油加醋对她讨伐,几乎如出一辙。

类似例子还有,王子文和王朔的故事,在娱乐圈也不是什么新闻。王子文有才吗,真有才,《欢乐颂》里古灵精怪,魅力值可类比当年《射雕》里的翁美玲,可是各种不招人待见的无法验证的流言也在往她身上频频招呼。

也许这就是才女们的宿命,谁让大部分社会资本偏偏就掌握在一些有资源有地位的老男人身上呢,要摆脱偏见的束缚,除了一辈子一直用好作品证明自己以外,恐怕也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万一要是想不开学田某珺女士那样,大声标榜成功是女性独立的结果,她们受到的言论鄙视程度恐怕只会比田更猛更糟,因为真有才华的人,往往脸皮也会变得更薄,舆论也会专门捡这种软柿子捏。

知乎用户 小夫子老男孩​ 发表

高赞的学而不思说得很好,而她学而不思的根本很可能来自家庭教育。如果老蒋是五道杠,那么大家就是不屑弟。

老蒋确实博览群书,但是出乎意料的不爱思考。她和我正好相反,我是典型思而不学,从小不爱背书(大家千万别学我),我不上不下偶有高光的成绩就是思而不学的直观表现。不过不同的是我爱问,很多人的回答评论区和私信里应该见过我打破砂锅的询问,我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或者努力获得真才实学的朋友。无论是突发奇思,还是 “蓄谋已久” 的猜想,我都想抓住一切办法找明白人去咨询证明自己的思考猜想。如果在辩论中我沉默了很长时间,那大概率我是找知识后援了。好了扯远了继续说老蒋

老蒋则不同,从小在父母的神童炒作下,成了方仲永。

她从小太顺风顺水了,年纪轻轻就进入老狐狸遍地的群体,她也说过自己因此变成讨好型人格,虽然后来宣称改好了,但那种不爱思考尽听人言的习惯也养成了。众所周知,神童成事的太少太少,仲永太多太多。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我的理解就是可以享受长时间的名声红利,用现在的话就是流量红利。既然过早通过商业炒作攫取了红利,自然也要接受监督,没有监督的利益会让人迷失,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迷失不迷失倒也无所谓,爽就行了。

老蒋很明显是从小享受流量红利名奢侈惯了,长大后慢慢平庸的本质显现,30 多了大家的印象还是当年的神童,但凡有好作品也不至于惨到这样。于是不得不想方设法回到公众视野,**可惜大潮退去才知道是在裸泳,只能用各种奇论吸引眼球。**大家本来就不服你,不自黑等着挨骂啊?多少有才华的人被更有才华的人压着一头,郁郁不得志,遇到一个更没才华的靠老妈炒作来插队,兴你恶心人,不兴别人抱怨你?王校长的老爹厉害不厉害?但大家虽然表面说国民老公,实际上谁服过?只能道路以目,对这位司马昭敢怒不敢言,只能调侃罢了。现在老王欠国家的贷款不还,还向海外转移国有资产,司马一家祸国已久,谁忍得了?

你老蒋家底子比老王家干净点,就是炒作,那你就继续享受,忍受一点大家的抱怨,继续赚钱,开心的写作不用管大家认不认可,**如果真的想得到认可,就潜心闭关修炼,感悟生活,五年十年,哪怕二十年,写出一个让大家闭嘴的佳作。那么我相信大家也会真诚的祝福,群众的原谅和认可都很廉价,你不要嫌贵,**比你过早攫取的炒作红利便宜多了。

打个个人消息,你喜欢科普吗?想把自己的科普文变成视频吗?欢迎私信合作或者加群 490428995 夫子科考队来合作,或在 b 站关注我的科普节目《夫子说》

哔哩哔哩 (゜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

或在我专栏投稿夫子曰

热爱科普,对抗谣言,欢迎加入我们~

知乎用户 不写影评梁鹏飞 发表

因为收了日本外务省的钱,蒋方舟最近又在网上火了。

她最新回应了这个事儿

开头就先强调了:日本二战犯下罪行,至今没有道歉,这一点不可原谅,也毋庸置疑。

看得出来,蒋方舟这次是真的怕了,所以才要如此信誓旦旦指天赌咒般,先写这么一段话。那意思是,我也是爱国青年啊。

说起来,我一直也搞不懂,蒋方舟到底是怎么火的。

就她写的那些书,真的有人看吗?

就她写的这些玩意,要深度没深度,要逻辑性没逻辑,你读了根本没有任何收获。完全就是女文青的自以为是。

说实话,那些著名的公知,有一些还真的有点水平。比如和蒋方舟类似的龙应台,也是出了门的以反对体制著称,天天抨击这个抨击那个,但是龙应台写的文章还真的不错。

比如龙应台写的那篇《目送》,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真的非常感动。即使到了现在,抛开龙应台的身份,我还是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但蒋方舟到底写的啥玩意啊。

我到现在也完全搞不懂她到底怎么出的名,到底怎么就上了清华了。

不仅我搞不懂,当年和蒋方舟一起上清华的很多人也搞不懂。不仅搞不懂,而且对这种被照顾上清华的学渣,清华的大神们非常看不起。

这种心态可以理解。这就好比古代科举考试,同样是考中进士的,一甲肯定看不起二甲。

结果蒋方舟上了清华,依然天天得瑟。

就以前校内网还很火的那会,蒋方舟天天在校内网上抨击清华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学生会不行,教务处不行,食堂不行…….

把很多清华学生都给看毛了。

你想想看啊,对于大多数清华的同学来说,你蒋方舟能上清华本来就是被照顾了的,本来就是赏你的好处,你还得了便宜又卖乖,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啊。

所以后来蒋方舟当年蹭北大牟某某的热点,又来抨击清华学生会如何的时候,网友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看不下去了,出言讽刺她“怎么上的清华,心里就没点逼数嘛……”

所以说,时隔多年,清华学子依然对蒋方舟怨念很深啊哈哈

这不,其实当年就有清华大神曾经做过一个 flash 作品,说起 flash 动画,估计如今的 00 后们根本就不懂吧?那是 00 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出现的动画载体,画质很低,像素很差那种,但是当年出了很多神作。

扯远了。这个讽刺蒋方舟的 flash 作品,好像还有个名字叫《蒋方舟在清华园装 Bee》,当然这肯定是后人取的

现在网上还能找得到这个视频,就是没有字幕,大家凑合着看看。

视频一开始说的是,有一所很著名的园子

能进园子里的花鸟飞虫都是全国一等一的,这里用了个比喻,说是 “进入花园得会飞 600 圈”,指的是考上清华的大神基本上都是高考 600 多分——00 年代 600 多分就是高分了。

但是这个小甲虫还差 60 圈,暗指蒋方舟被降分 60 分录取。

这个小甲虫在屁股后面装了根刺,冒充蜜蜂。

这里讽刺性就出来了啊。屁股上插了根刺,说的是蒋方舟天天没事就抨击清华园哪里不好。

冒充蜜蜂,一是说蒋方舟本来就不够分,假冒的;二是讽刺蒋方舟装哔,因为蜜蜂的英语是 Bee,大家都懂的

所以蒋方舟天天抨击清华如何如何不好,尤其是清华建校 100 周年的大好日子,她还在那里得瑟不停。

这个视频就假借另外一只真蜜蜂去问小甲虫了,那你天天说这个园子不好,你咋不滚呢?

小甲虫说 “离开了这里,我还能装 Bee 吗?”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不得不说,这个视频的讽刺意味非常强哈哈。

这个视频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蒋方舟的印象确实非常恶劣。所以有了这么一个讽刺她的作品,让大家产生了很强的共鸣,你也可以说这是群众喜闻乐见,还可以说这是群众 “幸灾乐祸”,总而言之,大家都颇有点看不得蒋方舟这么得瑟。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蒋方舟也算是个悲剧人物。她本来只是一个普通人,顶多算是有点小才华,她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后来得到的这一切。可以说蒋方舟是一个被捧杀的 “天才儿童”,任何被捧杀的人,终有原形毕露的一天。等到大家都觉得他才不配位的时候,大家自然就会唾弃他。

我看,随着这轮蒋方舟再次成为焦点人物,恐怕距离她跌下神坛不远了。

知乎用户 乔金诺阿 发表

还是能力问题,主要锵锵、圆桌这个圈子在中国已经把谈话类做到极致了,受众也基本都是想学点东西,虽然蒋方舟不至于像弹幕刷的那么不堪,但确实在这里太容易放大自己的弱点了,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基本上都是把自己的领域玩到极致了才能说出点子午卯酉来,而蒋毕竟在自己的领域里也算不得翘楚,甚至铁三角里马家辉在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里随口而谈的一些都经常为人诟病水平不够,周迅陈坤聊圆桌和何冰聊的质量受认可度也是天壤之别,原因还是这类谈话节目的铁粉们看的都比较多了,就像音乐你把所有音域都听一遍横向一对比瞬间便知高低,你总听许子东说话你再听蒋方舟引经据典就感觉深度不够(如果说引经据典之前锵锵里青年一代格子做的相对要准确一点,格子的文笔也比蒋要强得多,但也有人抨击),李玫瑾老师、武志红老师聊心理学,陈晓卿老师、罗朗聊美食,陈丹青老师、曹星原老师聊艺术,许子东老师、王蒙老师、金宇澄老师聊文学,张立宪老师聊读书等等。

说到底锵锵、圆桌的所有节目

基本上出彩的都是像这种嘉宾在一个领域扎根几十年并且做出优异成绩的人,理论还是实践,自身体验体会极其丰富,而且基本上很多观点都是原创,也不是网上东扒西扒(这一点在《一本好书》、《见字如面》这类里其实史航做的就不好,杨雨那就更别提了)要么就是聊自己切身去做的事儿,比如一些纪录片导演如徐童(常年住在城乡结合部拍游民,也就是社会边缘人),比如一些纪事记者如张良(在震区耗时三年采访写出《汶川地震 168 小时》),这些内容都是坐在家里、上网冲浪得不出的观点,第四季中的罗朗评价高也是这个道理,**身体力行说出来的话就让人信服。**比如李小牧讲歌舞伎厅、案内人那他无敌,聊日本他也肯定比大多数人要明白得多,但如果聊一些其他的有时候也露怯,比如谈红烧肉被陈晓卿给截了,这还是在他开这么多年饭馆的情形下,这个世界还是要讲专业的,谁在哪个领域专业不专业,一时可能搞不清楚,如果你看十年这种节目,你还搞不清楚,那只能说明你放这个节目的时候基本都在做别的事儿,就是听一动静。

而像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马未都这些人就都得算扎根这种谈话栏目几十年了,分寸自然拿捏的好,本身涉猎的也够广,至于像王朔这种说话能喷出口腔快感的人物,更是二十年锵锵里几乎被公认为最经典、最有意思的节目了(周孝正的说话方式也有点这个意思,所以一度人气也高),这二位那都是多少年修炼沉淀的,不是讲几十年课,就是侃几十年大山(王朔老师的话就要用这个 “砍”)。

而女性嘉宾里,文化不如蒋方舟的如孟广美、李艾这种好在一般姿态放得比较低,而且养眼度上这就不多说了,李菁、周轶君、竹幼婷、林玮婕、查建英、李秀媛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专长,虽然偶尔也脱线,在至少在自己领域的造诣是要比蒋在文学的造诣要高的,同类型女文学作家严歌苓、王安忆这些那就没法比了,一开口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一直蒋就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我还是那句话,蒋也真没那么差,锵锵三人行、圆桌派里也真有过差的,比如郝景芳完整的话都说不明白。

其实蒋方舟小姐如果想打破争议,还是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使使劲,写出来点能拿的出来的作品,不管说卖的好,还是写得好,总得有点说法,单纯混节目台本准备点东西一时还好,时间长确实 Hold 不住,反而会放大自己专业领域的薄弱。

世界,终归是要以实力说话的。

知乎用户 范坚强 发表

我觉得这个人可能是因为年少成名,失去了正常的童年,造成了精神上一定程度的扭曲。

我对她的印象是大概 20 年前的一个谈话节目,她那时候是小学六年级或者刚上初中,具体记不太清了。除了她还有别的童星嘉宾,和主持人互动的时候,感觉就她的态度有点奇怪,不太合群,有点故作高冷那种。节目最后,是场下观众提问。有一个可爱的小萝莉举手问问题:

“我想请问蒋方舟姐姐一个问题……”

问到半截,就被蒋方舟粗暴打断:

“我最讨厌你们叫我姐姐了,怎么都叫我姐姐,我有这么老吗?”

当时年纪不大的我是目瞪口呆。

之后,我觉得这个人…… 真的不太正常。

知乎用户 卉卉 0 李卉 发表

她不招人待见的原因,我觉得跟某只会 “哈哈哈哈哈” 的女主持人有点类似。

她包装的自己跟实际输出的内容不对应,人设崩且好像不知道自己人设崩了。

正常人费解她的脑回路。看了下其他回答,发现她跟李诞竟然是旧相识。

这俩人能玩到一起还是让我挺震惊的,李总身边果然美女环绕,不仅有盛世美颜,还有美少女作家。

看过一个蒋方舟评价 “大龄剩女” 问题的节目,简直辣脑子。

她发言的核心我理解是:大龄未婚,是有钱有颜有能力的女性的特权。

这观点是不是挺熟悉的?是不是跟某些知乎男的观点一毛一样?

不是天才文学少女么?

不是畅销书做家么?

这说的都些啥?

忽略人的主观选择与能动性,把婚姻、不婚跟才貌钱权相绑定是认真的?

我没钱没颜就不能单个身不个婚了?我觉得我没本事选择单身,就不能是怕自己没能力为别人带去幸福而不去祸害别人?

你大姐恨嫁,想朝拜某些一种思潮拜托别拉着 “大部分女性” 行不行?

其余的我就不想说了,她有文章讽刺自己的清华同学 “小黑胖子”,人家黑,人家胖,你前几年又白又苗条啊?

最费解的是她这颜值前几年包装啥 “美少女作家”?长大了发现自己确实不是美少女,又给“大部分” 女性代言了?

起码我与我身边还知道这姐们儿的人觉得不用了吧?

同样的话,偶像爱豆说就是没情商,美少女作家说就是有观点?作家不是更应该厚重有涵养吗?

她上过《鲁豫有约》,不知道那期节目现在还能不能搜到,大概是说她自己黑,小时候一度认为她妈给她爸戴了绿帽子,她亲爹是个非洲黑人,一贯冷场的鲁豫都惊呆了,问她:你不怕你这么说你妈揍你?

让我辣脑子的那期节目,蒋是跟徐静蕾一起上的,在蒋变异般衬托下,徐静蕾简直才貌双绝,双商 6 的飞起。

刚刚看到有朋友说,蒋方舟跟詹青云类似,因为提供了 “他视角” 而让别人觉得“被冒犯”。

但我觉得这俩人不一样吧?

大家看到詹青云的感受是:我不同意你说的,但我承认你好厉害!

大家看到蒋方舟的感受是:所以,你想表达啥?

詹能力强,作为辩手,她今天辩正方出彩,明儿换成反方照样牛 X,虽然偶尔出现一些小 BUG,但整体上逻辑严丝合缝,论述沉稳大气。

蒋原生态,作文不命题表达自己,很多时候时候都前言不搭后语,至于说话得体就别求了,能惊着鲁豫的人要啥自行车。

知乎用户 林间 发表

黑体加粗声明:

我没有亲自接触过蒋方舟,对她本人没有任何成见。只就圆桌派和微博上见到的她,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圆桌派每期放一个主题在那里,观众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再去听不同的嘉宾讲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互碰火花,层层推进,甚至以木见林,把一个主题聊得满满当当的。这种时候就非常考研嘉宾的功力和修为了。自己肚子里有多少货,翻出来给大伙儿瞧瞧。除了梁文道,我印象深刻的有姜文和何冰。特别是何冰。把自己整个人扎进了戏剧里。演戏,也懂戏。这么多年一直感受戏剧对自己的刺激,抓住刺激带来的震动,再把震动小心翼翼化成领悟,化成语言,在圆桌派上倾情巨献。你听何冰说话,就觉得自己只是站在戏剧的门口,他手把手带你摸着里面的门门道道,曲折蜿蜒,熠熠生辉。现在想起何冰聊戏剧时那种扎进去了的眼神,我还会起鸡皮疙瘩。

看何冰的圆桌派,像喝酒上了头。看蒋方舟的圆桌派,像喝了杯白开水,雁过不留痕。蒋方舟在圆桌派里,乖巧有礼,倒没怎么觉得有年少成名的傲气。问题是她每次聊天的内容,真的是。。。太没有内容了。硬要说的话,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自己过往的经历和读书总结。这两点本来也没什么。姜文聊自己的经历就笑点爆点齐发,梁文道爱书爱到出了《一千零一夜》。问题是蒋方舟聊得太浅太浅了,对内容完全没办法提炼和筛检,想到什么说什么,聊闲天一样,一恍神还以为自己在看初中女生咖啡店聊天集锦。在圆桌派这种输出观点和想法,跟观众思维碰撞的节目里面,在大家都抛重点的珍贵的 50 分钟里,就真的山峰山谷云泥之别了。

我曾经不死心,看了蒋方舟微博上关于阅读的几篇长文。就。。。怎么说呢,她的确爱书,也看了很多书,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除热门书籍以外专业一点的书籍,但文章多是对书籍做简单的介绍,虽有自己的看法但延伸不广也不深,无法通过旁征博引或者抽丝剥茧以一本书为基点辐射出一幅更大的图像,撇除了里面的书摘,真的所剩不多了。

不喜勿喷。文明讨论。

知乎用户 EulerFunction 发表

没读过她几句话,也懒得看她写的东西,不屑听这种没时间复杂度的装嫩女言论,尽说些耍性子显摆的话。今天他的自卑就是你昨天的自大的恶果。

一个 2.0 版本且丑化版的 哈佛女孩 刘亦婷 罢了!想想湖北真才实学的那些人为什么不像她这么年少成名!(朱光亚、李四光、彭恒武、田长霖、姚期智… 鄂籍人士里面,他们谁吹一下自己年少得志不比 蒋方舟 这种资质平庸的人强万倍)所以记住了,凡是能力能在市井广泛传播的才俊都不是什么鲲鹏!

这丫头从头看到尾鼓吹的神乎其神的,眼神里面没有文学的半点锐度,反而包装得恨不得用 楚辞、汉赋、骈体文 信手拈来流畅表达,浮躁的传播时代的一只希望变黑天鹅的丑小鸭形象,应该是对她贴切的总结! 感觉她走的路线和于丹当年马失前蹄的方式很像!

有人说她 德不配位,个人觉得她还没有到谈 德 的层面,应该是 才无标格,出现这种也算是湖北教育的怪胎。一想在文科领域里面谈写作,这个评价空间太大了。

干文学的,没有长期的提炼,很难给人深刻印象,不像编程看性能,机械看稳定性,都有量化的数字指标在里面。

作为一个湖北同乡,想说的就是,他上华师一走 “写作自主招生” 在我们省内内行人看来的确是拗口,华师一的人不是理科竞赛优秀能特招, 就显得理科院校文科强好就是另类了,不过华师一现在比起 90 年代我们读书时候肯定是变味了,湖北高中里面的 巴黎圣日耳曼 吧,校友水平跟入学档次比起来有很大落差。 过去 30 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校友排行榜里面,华师一的校友的社会成就感应该在省内排的相当靠后,什么原因大家自己去想。

教育考试里的黑幕,我想蒋方舟算是为大家展现了一次什么叫当代门阀制度,另外也想质疑一下当年清华的招生办和文学院的招生决定是什么样的程序?

跟高晓松跑清华研究音乐,做节目讲历史一个另类法。要不你文科特长怎么不去申请去咱们武汉外校呢?武汉外校这里比她家里背景牛逼的学生多了去了!

高考语文才 117 分上清华让破格 60 分录你,走了 “后门” 也就罢了,还整天网上、传媒节目上刷存在感就是问题了。自己硬实力不行就低调点不好吗?整天跑到圆桌派面前秀观念,跑到微博上瞎秀,还跑去东京做哈日作家,不让人厌恶你是什么?

想起了湖北另外一个父亲逼迫天天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政治英才—— 五道杠,其实特别反感省内这些奋斗逼家庭,从小根深蒂固为了名利而来,也不在乎名节了!

换我是她,要么消声灭迹、改名换姓去隐居了,还在社会上大摇大摆有什么意思?

想想 蒋方舟 这三个字拿在 度娘 外的地方搜索,可以看出她在写作圈是什么水平,真是 又丑又想把人生往上押 !

在 Bing 上搜索 Jiang Fangzhou, 头条是一个 CalTech 的 Dr., 也叫 Jiang Fangzhou 的天体物理大牛:

https://www.fzjiang.com/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面部表情

说话语气

肢体动作

都看着难受。

知乎用户 骑猪飞上天 发表

不招人待见的点很明显:没有自己的东西。

很像大学早期的我

那时的我,说话一定要套用某某名人说过,或者各种数据资料支撑,否则就觉得说服不了别人。然后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学识渊博,思维缜密,逻辑严谨。

直到遇到了灵魂一击:和一个朋友讨论移民和国家的问题。我从重大事件应对的角度讨论了移民国家与非移民国家的国家执行力,当然,内容都是引用平时的储备。

我的朋友听完了我的高谈阔论,默默说出一句击穿我灵魂的话:我说啊,如果把国家当做一个人的话勒,不是移民的人算亲生的咯,移民的人就是抱养。都是自己小孩,但是总是不一样。

朋友是初中毕业,十几岁时黑身份去的美国,在各种中餐馆打杂多年,三十多岁时自己开中餐馆,很典型的福州人闯美国的套路。真正是没文化,全靠吃苦耐劳从底层打拼熬出头。

这句话,像是煲一碗汤。用他在美国打拼十几年的经历熬制,不需要那些高大上的词汇调味,绝对的原汁原味。这碗汤,不一定所有人都觉得好喝,也可能别人也熬出过类似的汤。但是它不会让你觉得这碗汤是别人熬出来的,你只不过是调个味。

蒋方舟说的话,让人觉得,你拿着别人煲的汤,调了个味,然后给汤做了一大堆介绍,让别人觉得这碗汤是你煲的。

炒隔夜饭起码也是加点葱花、鸡蛋、肉丁、料酒什么的翻炒一下,炒出香味。你在这给隔夜饭加背景,说这隔夜饭可好吃了,因为它是某个大佬吃剩的,这个大佬多牛多牛多牛,所以你不能说它不好吃。

?????????

这算是人类迷惑行为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蒋方舟这个人吃相太难看。

蒋的资质平平,但自幼托上辈福荫,获得了大众难以企及的资源,为自己树立起了 “天才少女” 的人设。事实上这些操作也属正当,旁人无非羡慕而已。但既然如此,在公众场合就要知道藏拙。而她反而得意忘形,总是在普罗大众面前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处处要压别人一头,这就非常讨人厌。

比如说,她依靠人设包装,降分进了某大学。她常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却又对母校丝毫不知感激,对同学亦是充满鄙夷。蒋入学没多久便撰文评述自己的同学,凭臆想编造出一些不接地气的故事,利用大众对 “理工科学生” 的刻板印象来加以抹黑,凸显自己的“卓尔不群”、“眼光毒辣”。

可笑的是,她本人在生活中完全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同学)的典型,却把自己塑造成 “因为饱含人文气质” 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倍感孤独的出泥小荷。殊不知她所鄙视的同学之中,人文素养强于她者比比皆是。一个庸人惯于标榜自己的优秀,其实并无不可,然而非要踩着别人而自显其能,就未免过分了。

另外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校百年校庆之际,曾在某杂志专刊中刊登了众多校友撰文。她作为在校同学,受邀忝列其中,已属殊荣。然而她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 “批判精神”,写下一篇不知所云的文字,莫名把学校、同学讥讽一番,此种吃相实在令人不忿。再有一次就是她为了写一篇文章述说“学生中的官僚主义” 而编造了(或者起码是极度地夸张)各种苍白浮夸的故事,完全是侮辱读者的智商,或许如今她自己看了都会尴尬吧。

至于她毕业之后凸人设、蹭热度、显优越、恰良心钱的表现,很多人也看在眼里,对她的印象自然不会有什么改观。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看过她的一片文章,没看过她的书,为了这个问题还去看了看她的微博。

我不太敢用 “不招人待见” 去说她,但我不太喜欢她。

先从我看过的她的那篇文章说,讲了她跟中国作协出国访问的事情,去哪里忘了,干了什么忘了,她也没怎么写,现在的印象就是作协的主席副主席什么的都和她一同出去访问交流,读完了就感觉她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位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了。

我没看过她的书,我觉得既有我自己最近读书越来越少的原因,也有她的书没啥名气的原因。我没有读过不敢妄下断言,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貌似不太乐观哈………

我还去看了看她的微博,一直看到 19 年 8 月

我不知道咋说,感觉像是被欺骗了一样,从小无数描述她天才作家的文章就涌现在《青年文摘》,《大学》…. 一堆杂志里,也读过不少。但她如此的名气和声望却没有什么文章被选来给我做阅读,当时就奇怪了好久……..

再说说她的微博,我翻了 5 个多月的,像是一个还在读大学,喜欢展示自己的生活,想让别人看看自己过的有多好的女学生。

不是说这有啥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无可厚非。但她从小就是天才少女,后来保送清华,毕业南方编辑,作协会员……

结果就整了这些东西,真的挺失望的。

我觉得以她的社会地位和人设,应该也必须要发点文章,出出声音吧,每天发些自己的旅游摆拍,作协也该退出来了(韩寒文章看多了,对作协感觉不佳,见谅),中国老百姓没必要供着你每个月的补贴,供你出国访问交流。你活成什么样我觉得都没有关系,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占着社会资源,躲在自己的乌托邦里,只是偶尔发发无关痛痒的评论,还是早点算了吧。

与其一直这样被从小的盛名拖着,又实在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形成不了自己的社会号召力,惹得大家不喜欢,还不如早点放手,潜心做些东西。

也希望这位自己的老乡能走出来,作为同乡,我还是希望她能为我们这座古城留下一段美好的传奇。

知乎用户 Josiah​ 发表

我一直不明白,一个把 “服贸” 理解成 “服装贸易” 的人,是有什么脸说大陆人不了解台湾政治的?

知乎用户 andy8857 发表

之前对她的观感是路人,看了许多答案里提到她的作品东京一年,于是看了四章,先不说她关于眼前和远方的矛盾解读,我看完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不知人间疾苦而且不讳言自己就是不懂而且不想懂也不必懂的女孩,第二感觉就是愤怒,愤怒源自于嫉妒,我嫉妒她的家庭给她的条件,让她可以脱离生产甚至脱离劳动,让她拥有全部我没有时间,我喜欢地理、历史、政治、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逻辑学、数学、医学、语言学,我喜欢离散数学、矩阵论和统计学,教育军事艺术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我除了文学和工学都喜欢,我希望有好多好多时间去学习,去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奥秘,这个女孩拥有我想要的一切 - 时间,却这样将它挥霍。

知乎用户 汪汪仙狈 发表

看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总觉得不像是个 30 多岁的人写的东西。时刻流露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哀怨。倒像是在青春期。她活在自己的镜花水月里,带着自己女文艺青年的那份清高,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勾起她敏感的神经。

或许是因为年少成名,想必也是真的没吃过什么苦,总觉得她是在故作老成。看了很多的艺术作品,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就一定能称为阅历吗?我不以为然。如今她的文字依旧称不上老练,却也没有一份纯真。

天才从来不是自封的。

知乎用户 Edinson Cavani 发表

她上清华,好像打游戏的时候用了外挂。

现在这外挂总不可能一直用啊,所以得自己打,自己打又打不过,只好找别的理由了。

不过大家总是很厌恶给自己找理由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挺喜欢的她的。。。

在几个老男人堆里,她没有那么多的经历,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只能通过书来拓宽自己的长度和深度。

身价几十亿的人,用个几万的包是正常消费,你看就是炫富。她博览群书,随便说出几句,在你看来就是卖弄。

她内心也是尊敬各位长辈的,在一个桌子上和父辈甚至爷爷辈的在一起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话立的住,如何谈笑风生,如何既不冒犯又不太卑微,拿捏的分寸要恰到好处。

可能,她做到了她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冷静,博学。本来嘛,人家就是神童。所以,你只能喷她丑。可能在你看来,只有杨天宝的长相才算完美吧。。

知乎用户 凸眼金鱼 发表

两个记得的点:

1,一个跟读书有关的节目,现场一个主持人,嘉宾就方舟跟李诞俩人,现场还有些观众。主持人提问:读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大概是这个意思)?蒋的回答大意是:某个著名作家说,读书可以让人每天有那么一段时间,摆脱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和身边不那么聪明的人。。。(这 TM 是初中智商以上的人能说出的话?) 旁边李诞忙打哈哈说,这就我们俩人,我就是不那么聪明的人,哈哈哈。

2,圆桌派里讨论女性上桌权的话题,方舟的观点:某位著名作家说,酒桌是男人们的战争,她对男人们的战争完全没有兴趣,所以她不要上桌权。(听了感觉一头问号,感觉她从来没参加过正常的饭局。。。)

听她的发言总体感觉,引用书本一般都比较生硬,像高考作文一样为了引用而引用;讲事例的时候讲到社会热点的时候还好,但是说话有点啰嗦角度也比较肤浅;一旦引用自身的事情就感觉经历特别匮乏,说的都是小女生的事情,实话说我上了高中之后都很少听到周围同学说这些事了。

知乎用户 一只读书蛙 发表

如果蒋妹子不像诗人贾浅浅那样,低头做自己的副主编,写写小文章,大概不会有这么多人骂。

坐在窦文涛马未都马家辉这些真正的人精跟前,她的学识、思维和人生经历都太弱鸡了。一不小心就会露怯。

和周轶君这种女性想必,又显得稚嫩和单薄。

花瓶吧,样貌又不够。

弄了个不伦不类。

开心的可能就是节目组了,有话题。

你要往窦文涛马爷这种人靠拢,那就得有这些水平。

(个人是《锵锵三人行》忠实观众,喜欢窦文涛马爷许子东,这几位给当年 20 出头的毛头小伙儿蛙很多启发,连同阅读一起陪同我走出无知和懵懂)

如果按照邻家女孩标准来看,她已经非常成功了。似乎 “德不配位” 有点过分,“水平不配位”更恰当些。

虽然她没有什么深刻的思维和见解,但起码有一些阅读量。这一点我感觉值得肯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圆桌派,从她言行举止间还是认为她内涵不够。

读书确实很多,但并不应该以此有优越感,且并未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层次,这是一。年纪尚轻,阅历太少,真正优秀的人应该是经历过风雨,而蒋的观点大多照搬她从书本上或从别人处所学所听,这是二。

印象颇深的是她谈及恋爱观一期,颇为浅显,甚至配不上传说中她的才情和学识,言语间过分看重男性的物质条件社会地位这样的三观让我颇为不屑。当然熟识的男同事跟我恰恰相反,认为蒋很有内涵。

依我陋见,蒋只不过是习惯了从小当别人家的孩子,但离真正的优秀和有内涵还是有一些距离。女人看女人,总是只有见到真正优秀的女人,才会哇崇拜。见到蒋这样半吊子却硬上的女人,只会切就那样哈哈哈。

知乎用户 csy2edc 发表

挺喜欢她的呀~
反正她挺招我待见的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阿大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人很刻薄

知乎用户 跳墙佛 发表

降分上的名校。

一个青年作家,没什么大钱也没有实权那种。

却有远超知乎或微博各路营销号拼命追求话语权。

太招人眼红了。

没有暴力做后盾的话语权是非常招人恨的。

知乎用户 大敌人 发表

有时候就常听说是才女,一直崇敬有加,当作传说中的人物。。。

有次,看跟她跟窦文涛做的节目中,讨论男女分手,有位嘉宾问她,你和之前的男友分手都是谁主动提出来的?我心想,这问题不好直说,容易伤人。结果,蒋方舟大剌剌地说,都是我提出来的,嘉宾附和着,蒋方舟感觉有点得意的样子……

就这一点,让我觉得她很浅薄。再无崇拜之地。

知乎用户 一去二三里 发表

因为她不能好好说话。

《圆桌派》前身是《锵锵三人行》,这个想必大家都清楚。每期都会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价值观上的探讨。但整体的氛围是友好的,基调是思辨的。

但可以看到蒋方舟在节目里的表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我想表现我自己,以重复别人观点的方式。与其他嘉宾互动感很差,没有默契,其他人都是从自己的感悟经历出发,到她这突然给你谈到一本书,有些让人没法接话的感觉。其二,就是没有思辨性,你的观点又在哪里?让你上节目不是让你来告诉我别人的看法。

我一直感觉蒋方舟对文学的审美有些病态,写的文字有些佶屈聱牙,经常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表的观点,非得说的拐弯抹角。

比如高赞引用她说的那句话: 我觉得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

就让你感觉这个表达意犹未尽,遮遮掩掩的感觉。

微博方兴未艾的时候,我曾关注过她的微博,她曾经喜欢这么一个小故事。

团长身边有个小士兵,有天被团长嫂子勾搭上了,然后一次战役里,小士兵舍身救团长死掉了。

这特么和韩剧的狗血有何异同?军人的身份不过是一层障眼法罢了,但仿佛一下就能升华到人性的扭曲了。

蒋方舟一直背负着伤仲永的压力,她知道什么样形式的文学是好文学,她一个劲的描绘这种外壳,但一直不能深入内核。

其实也是她的一种悲哀,人生及早的功成名就,社会又基本稳定,诗家不幸文章幸也算是逃不过的宿命了。

知乎用户 阿布 发表

简单粗暴地说一句,因为 “美女 + 才女” 人设。

作为一个正宗的颜狗,我对所有虚假营销美貌的都很厌恶。毕竟皮相和才华不同,有没有是一目了然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知道有部叫《少年班》的电影你们看过没有?

孙红雷主演的。

里面有个角色,他本来是个平凡人,并不是什么天才,

却被他的妈妈包装成了天才,强行塞入了孙红雷组织的少年班。

他在少年班的生活极为痛苦,因为他知道,他是个平凡人,他不是天才。

班里每个天才都各有特色,唯独他没有。

他只能靠讨好其他人取得心理平衡。

天才可以恃才傲物,他没有那个本事,只能讨好讨好讨好,

成了缓解其他几个人关系的润滑油。

看过几集老男人围桌子侃大山,

她的角色就是那个平凡人。

几个常客老男人的成就都是自己一点点打拼赚来,

说起话来有底气,

她没有,

她在里面只能扮演讨好的角色。

她没那个和老男人针锋相对思想交锋的本事。

就如电影里的那个平凡人没有和天才一较高下的天赋。

她也没有自我磨砺的成长过程,

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历经过风雨,

园丁精心修剪嫁接培育出的脆弱品种,

样子好看,却娇弱得受不得半点风雨。

啥叫磨砺?

看人家刘电工,

老山沟子电站看电表的,

外出接受采访从来不虚,

完全不必讨好别人,附和别人。

人家有自己的东西,别人夺不走。

她有啥?

她不虚谁虚?

就她那人生履历,

整个儿一全程打兴奋剂参赛的运动员,

奖杯多多又能如何,

谁瞧得起她?

遥想当年宿舍卧谈会也好,

大学校园里一帮男女畅聊也好,

有本事有思想的人那扑面而来的味道是藏不住的,

即兴说出的见解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她不行,

没从她身上闻到内味儿~~

知乎用户 星空下的品者 发表

因为在知乎上要受待见挺难的。

不能太有名。

不能卖学识。

不能太精英。

不能太有钱。

……

暂时想到这些。

知乎用户 柳无渡 发表

对于蒋方舟,说不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甚至说不出像或者不像,我从她身上照不出自己,这有点奇怪。自诩文学少女,多多少少得有点相似吧?但是抱歉,没有。

没看过圆桌派,在 b 站看过一些剪辑,这个姑娘一如既往的不自信,不太适合做公众人物的样子,她更适合什么呢?大概是一个人看书,写字,旅游,思考,这种事情吧。她大概没有准备好做一个名人,就被推到了人前,打扮齐活,就开始对着话筒讲。

对她的印象,只从她的书中得。其实也只有这一本书,并不能看得完全。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书名应该来自聂鲁达的回忆录《我坦言,我曾历经沧桑》,这个是我的猜测,因为书读的太久,不记得她在书中是否说明来源。

摘录一些书中的文字。

1. 作为批判者的写作者,我陷入鲁迅那种尴尬的英勇的姿势之中,一方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攻击的对象却缥缈虚妄,自己陷入鬼打墙一样的 “无物之阵”。而我却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 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2. 写高考:

面对庞大的审核关卡,人没有个人价值,只有整体价值。他的价值混在没有意识的人群之中,只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纯粹分数,取决于他身上增加了多少驯服温顺的成分。

3. 古人说三十而立,说明三十岁已经是很关键决绝的岁数了。三十岁,已经决定了后半生定格的那种形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古人寿命短,所以生命周期都在压缩加速,反正我周围的 80 后,都仍保持着 “二十而蹲” 的姿势,他们将立未立,下一个动作还暧昧未卜,不知道会昂然地顶天立地,还是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4. 作家真正该恐惧的,是被国家的巨大力量所魇住,被它的荣誉和拥抱收买,被它逐渐走向开明包容的幻想所欺骗,因为那将让他失去自我。

有两个莫言: 小说里的莫言,讲台上的莫言。

前者嘲笑后者。

5. 作家有两个自我: 实际生活着的,小说里的。两者关系颇像鲁滨逊和星期五——一个是另一个的仆人。也像少年派和他的老虎——一个是另一个人的敌人和朋友。小说中的作家透过纸背审视创作他的人,直到他冷汗涔涔,只能坦诚相对。

6. 那么,作家和政治到底该保持怎样的距离?

有两类作家,一类是加缪式的,加缪曾说:“当我只是一个作家,我将不再写作。” 在他眼里,写作的过程就是政治抗争的过程。

另一类作家,是博尔赫斯式的,他一生避免与任何现世的斗争和意识形态挂钩,对于贝隆政府,他只是低下眼帘,盖住日益失明的眼睛说:“贝隆主义不能说是对还是错,关键是他已经无法改变。”

7.“任是无情也动人”——不相干的人恐怕会这样说你,相干的人则只觉得无情。你却说自己 “所有人都同情”。我想到有人曾经问徐梵澄先生,说鲁迅为什么这么刻薄,这么好骂? 徐梵澄先生说:“因为他厚道。厚道是正,一遇到邪,未免不能容,当然骂起来了。” 角度不同,冷暖自知吧。平常事物,你别别人更早看到更深一层的苦难,着急别过脸去,人说你无情,其实是同情至深。

8. 我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多疑妒夫,我皱着眉头严密监视着我妈和每个异性的眼神交流,我对我妈的怀疑和控诉来得毫无根据。我脑海里经常出现 “生是我妈人,死是我妈鬼”“一日为妈,终身为妈” 的可怕标语。归根到底,我对我妈的生命也有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最可怕,母亲对孩子生命的占有,大多还能在无力无奈中好始善终,孩子对母亲的生命却很难松手。

知乎用户 刘凯​​ 发表

德不配位,投靠公知阵营,舆论风评论自然不佳。

曾经她颇受一位 “以权谋色,毫无廉耻” 之徒的赏识,于是有了她陪同领导人出访的殊荣——虽然她只是数百陪同人员中的一位而已,但这确实是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不过这个时刻也注定会成为她崩塌的前兆,德不配位的呼声也是从此时开始掀起的。

问题是谁叫她真的德不配位呢?

命运在给予她礼物的时候,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然而,大部分标签,并没有撕开。

知乎用户 老毒物 发表

优越感,她的文字、话语总是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管有意无意,都仿佛在告诉别人我这样优秀的人是和你们这些土鳖是不一样的。

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喜欢到处炫耀的人。我上学的时候读过她的每一篇博客,也看过她的书,她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自我炫耀而不自知。

尽管有些答案说她喜欢掉书袋,这一点我也认同,但我并不讨厌这一点。

她最让我感受到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只要是她不认同的观点就都是错的,只要她不擅长的活动都是没意义的,只要和她不一样的,都是没品位的,都应该被讥讽。她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人间,好像她才是真理的化身。

她想努力打造一个平静淡然不争不抢的才女人设,但她表现出来的样子却仿佛在说,看我多优秀,你们这些愚蠢的普通人快来摩拜我吧。

我也看过几期《圆桌派》,她就像那些上学时候喜欢在老师面前扮演乖孩子私下里却是另一个样子的女同学。据我所知,这样的女孩子在班里的人缘一般都不怎么好。

更何况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自身缺点自然也会放大无数倍,以前的神童、才女人设等等问题都被翻出来,再加上她又没有能配得上自身名气的代表作,就像高赞答案说的德不配位,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讨厌了。

知乎用户 曦曦 发表

知乎用户 逆鳞光 发表

看了几篇高赞的回答,有几条说的算是中肯,但是这真的足以让人讨厌吗?她可能不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姑且算平庸,看看评论里写的还是不要侮辱作家这个称号了,真的假的啊?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吗?无感不甚喜欢就往另一个极端说?平庸没有错,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可以说她比天才更接近我们普通人,如果这让人讨厌,这个世界上值的我的喜欢的太少了。

知乎用户 saili​ 发表

蒋方舟!我希望你看不到这个问题,但如果你看到了,不要难过,有哥哥挺你!

蒋方舟,是在圆桌派里了解的一个女孩子,我没有阅读过她的文学作品,也不了解她文学上的成就。

但是她在圆桌派里的表现,她对嘉宾之间的对话,该有的谦卑姿态,我觉得还是很认可这个女孩子的。

她表现的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差,并且我不厌恶她说的话和表达的观点。

她就像一个有点思想的小女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仅此而已。

多好一姑娘,没啥毛病啊,怎么就招黑了?

而且,她也没在文学方面一直吹嘘自己,至少节目里我感觉并没有。我就当成她是一个普通,有点名气的那么一个邻家女孩子。

她和一群经验丰富的优秀阅历的老男人一起做谈话类节目 ,本来就非常的困难和有压力,自然需要一点点用力过猛来搭配撑场。不然她真把自己当小女孩,老男人说的她接不住,她说的老男人们又不懂。

只要是一个没做恶的人,都不应该面对这样的群体性批判。

我看到的只有嫉妒,和丑陋的人性。大家都在说她德不配位,技不如人,才华不够,算不上天才,等等人设。那又如何?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你们到现在还不了解,是才华吗?是品德吗?并不是,而是运气。资本运作也好,运气好也罢,那也是人家团队,或者小姑娘有本事,投胎好。你们这群老爷们,大男人,这样欺负一个小女生,真的看不过去。

知乎用户 嬴政 000​ 发表

因为她是敌特认证的拿了本子补贴的公知呀,2333333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没发现有什么文采,但是才华肯定堪比方方,收了日本钱的公知之一。“皇军官方认证”

Sina Visitor System​weibo.com

知乎用户 方鸿渐 发表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被轻视。

知乎用户 一蓑烟雨 发表

翻了翻她最新的《东京一年》。

真遗憾,她是我见过的最名不副实的 “文学工作者”。她的文字没有真实鲜活的生命和情感,只有对生活的虚影的拙劣模仿。

她确实缺乏艺术创作的天赋,而且这种能力不是光靠读书能读出来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在所有从事文艺骗子这个行业的人中(文艺骗子我个人认为类似打着文化的牌子割智商税)

…… 话说回来,在所有文艺骗子中,最垃圾的就属 “意见领袖” 这类骗子

因为 “意见领袖” 不需要真的读书,其他类型的骗子如罗振宇之类的,或多或少是要读书并研究文化套路的,至少也要熟悉用词套路

而所谓的 “意见领袖” 如韩寒,蒋方舟之流,它们向来只有 “意见”,没有“建议”…… 更何况其“意见” 大多只属于撒泼碰瓷和泥之类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看过她几本书,个人感觉她是读了很多书,但是没有足够的经历去让她有更深的体验,这些是强求不来的。

乱世不但出英雄,也出文豪思想家,我一直觉得,有时候物质上的富裕对精神上的富裕不一定是好事。

蒋方舟就是一直太顺利了,或者说太幸运,她的那些挫折或者挫败,很多时候根本没法让她对这个世界社会有更深的挖掘。相比同坐一桌的那些 “老头儿”,她实在太稚嫩了。

她已经竭尽全力让自己去接触更多,思考更多,但是难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她很努力,可惜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努力而已。

知乎用户 yuan su 发表

我觉得只是因为这姑娘越长越难看了。

知乎用户 行走的大腿 发表

来自皇军的认证,此类人还有:何兵 、熊培云 、马国川、段宏庆等

日本外务省资助的国际交流人员记录

[https://www.mofa.go.jp/mofaj/ms/pe_ar/page24_000482.html​www.mofa.go.jp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mofa.go.jp/mofaj/ms/pe_ar/page24_000482.html)[独立行政法人国際交流基金の業務実績評価](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mofa.go.jp/mofaj/ms/pe_ar/page24_000482.html)[独立行政法人国際交流基金の業務実績評価​www.mofa.go.jp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mofa.go.jp/mofaj/ms/pe_ar/page24_000482.html)

知乎用户 笨火山 发表

我很喜欢她,她分享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共鸣、对书的评析我也觉得很好

知乎用户 白兔叔叔 发表

小蒋走特殊渠道门进的名校,跟考上的学子们比就有很大差距。另外学的专业是文科类,大学四年又没从所学的专业中进行深入的专研,这类人在大学生里实在太过于普通,泯然众人是迟早的,或者说她本来就是俗人之中的一个。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如果真的把人生比做《地球 online》游戏,她就是氪了 “首充大礼包” 那种玩家。

霸服或欧皇倒都谈不上(一般玩家也很难碰见),但就是总能压普通玩家一头。

大家明知道她的技术没吹嘘的那么牛,但她就是总能在 “竞技场” 里榜上有名,获取 “收成” 和“奖励”。

与她的 “氪” 相比,大家的 “肝” 仿佛没有任何意义。

仿佛只差一,两步就能追上甚至超越她,但就是达不到。

这种玩家最招人恨!

知乎用户 苏相辙 发表

蒋女士的同龄人。

郭敬明,虽然说郭敬明涉嫌抄袭。还很拜金主义,姑且当他的故事没有内核。

但是至少他的小说我能流畅的看下去,从头看到尾不难受,不会觉得这写的什么玩意。

蒋女士的《东京一年》,我坚持不到五分钟就要皱眉头放下手机。

蒋女士的话里话外都有一种。

我很牛逼,因为我在写作。写了什么?

写了我很牛逼,我在写作。

知乎用户 吉乐哥 发表

不成熟,说的话如一个大二生,根本没有思考!也不像写过小说的人,写小说的人观察还是比较细的,感性多!但她没有!

知乎用户 王天元​​ 发表

我还挺喜欢她的。

没文化的不想撩,有文化的撩不起。

小蒋姑娘这种识得几个字的半桶水,正合我意。

知乎用户 jin wei​ 发表

号称作家,写的东西读不下去。东京一年是啥啊,跟初中生游记似的。出了掉书袋,通篇行文就是一个初中高中生得日记,这都能出版让我怀疑她背景。

想看真正的女作家,去读严歌苓,池莉,王安亿。说的难听点,连有巨大争议的木子美,直播大型燕京绝恋的微博都比她的微博好看的多的多。她的任何文字真的都是让我读不下去。

知乎用户 带笑看 发表

我记得这个人,是在小学作文的杂志上看到的。我记得这位在作文里写的:她娘在她上小学骗她说,小学生必须要出一本书,不然不能毕业。结果这姑娘就信了。

我就不吐槽这家长的话了,我就问问,这种低段位的谎话,什么样的人才能信。

知乎用户 昨夜星辰昨夜风 发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她成年以后的作品?我读了《东京一年》直接傻了。

这本书和她受邀请在东京一年的经历关系并不大,她的游历写的浅薄,大面积篇幅是流水账一样的日记,而且她控制不住自己想掉书袋的手,非要配上了一些知识运用,特别生硬。

说白了,底子不行她还在硬拗什么啊,她读的书太少了论据撑不起来啊哎呦喂。

而且这种感觉也是她在《圆桌派》节目上给人的感觉,半瓶子醋,自我感觉贼良好,自信爆棚,所言之物都是 “子曾经曰过”……

说第二个讨厌她的理由,嫉妒。这位我在 21 世纪第一个 10 年就在省图书馆看到她幼时被亲妈包装起来的狗狗屁屁的女作家,居然一口气红到了我 30 岁 + 啊!她凭什么?靠命好?

写成这个鬼样子居然有人用资金支持她去东京摸鱼玩一年,写了一本屎一样的书居然还卖得出去?娘希匹的。

怒摔。

知乎用户 张宇宙​ 发表

题主写到了韩寒,认为韩寒和蒋方舟差不多。那我可以说,题主你的审美有点问题。

第一:蒋方舟的起点其实很低。

放在大家都刚刚起步的处女作来看,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可以说当时文坛瞩目。别看小四现在这个碧样,当年,郭小四可是王蒙都期待的年青作家。韩寒更不用说了,三重门出来的时候,不仅卖的好,奖也没少拿。可蒋方舟的处女作呢?说实在的,挺一般的。抛开年龄这个噱头的话,估计得自费出书。

第二:蒋方舟的天赋很差。

看过郭小四和韩寒两个人的书或者文章。你就会发现在文字的掌控力这两人确实有那么一手。韩寒各种文字游戏,最典型的就是《后会无期》各种金句,文字玩法。这说明啥?说明韩寒对于文字的掌控力和内心对于世界的洞察。郭小四则直接带起了一股华美文字风,多少后来者学郭小四当年的幻城?这说明啥?说明郭小四对于文字的掌控力和创造力。很多人诟病大刘的文字功底不强,其实大刘的文字掌控力还不错,只是大刘对于故事的节奏把控有点问题。可大刘写的啥?科幻小说啊,那玩意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扎实的科学功底。故事节奏乱一点没啥。可蒋方舟呢…… 说真的,花溪,南风这些少女杂志上很多作者不比她差,可能唯一比她差的是没那么个会折腾的妈。

别说作家,就算是个说书人,讲故事的,蒋方舟都不是很合格。原因无他,没天赋。没门槛的行业吃的就是天赋,牛逼的天赋写啥都是香的。读者看完只能说牛逼。没天赋的,写完了就会被各种吐槽。不过为了谋生,蒋方舟也算是挺努力的,只是,真的进错行了。

知乎用户 许思 发表

这个热榜啥时候成为黑榜了?

知乎用户 alegria​ 发表

高中时代还是很喜欢蒋方舟的,想不起来为什么了,可能是因为她上清华,标新立异吧!

大一的时候(或者是大二),蒋方舟在北外阿语楼礼堂演讲,我慕名抢票去看的。天哪!四年北外生活,我连一次校园十大歌手都没看过,居然去看她!

我在楼上坐着,艹,楼下还有没座位坐台阶上的。蔣当时讲了一些青年人应当做什么一类的吧。听得我是越来越气愤!两点,印象特别深。

一、骂老师傻 X

众所周知蒋方舟是清华降分进去的,主修新闻。她说她大学没上专业课,只是看杂书什么的,因为老师傻 X!

我当时就 What,什么逻辑!! 没上过课,连老师上课内容、风格、学识都不清楚,就对老师出言不逊,对人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的。至此,此人在我心中立即跌下神坛!

二、观点东拼西凑,自相矛盾

她说,青年人要有社会责任感,积极表达和社会参与。然后提到了自己在台湾访学,某大学有一个地方,专门张贴学生的意见,学生积极建言献策 blablabla。这个观点没错。

接着她又抛出观点,年轻人要有定力,避免外界纷扰。举的例子,印象中是有个围棋大师下棋,不管外面的事 blablabla。也没错!

这两个观点单拎出来都没错,然而放在一个演讲里,我立即有丝分裂了!

失望啊,竟然是这货!

说实话,我一度很喜欢铿锵三人行、圆桌派,然而自从蔣小姐做客,我就再也没看过了!

——————————————

同向比较一下吧,北外当年还请过另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日文翻译林少华!这个太牛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过了 5-6 年了吧,我记得他大概讲了以下几点吧。

1、他的读书经历。儿时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读中国古典经典,以及经典在他的未来翻译道路的作用。他坚持做笔记,把好的、妙的表达方式记下来。

2、他对文学翻译的理解。推敲作者的心境,意境,风格。

只要我想起村上春树,我就能想到他,哎!先生很低调,真是学识!

知乎用户 林冥美 发表

一句话总结就是:对很多人而言,你把他们放在她那个家庭,达到她现在的水准并不难,超过她的也会不少。

她没问题,就是很平庸,如果她足够聪明,应该好好借助家庭的力量和大学的好口碑找个优厚的工作或继续求学,渐渐淡出大众视线,或许这样偶然有一天被人提及,就只会惊讶她当年的那些事迹。但她非要出来彰显她的平庸,又乐于把这种家底丰厚的平庸包装成天赋异禀的出类拔萃,这就有点招人烦了。

说个题外话,当年华师一招她的时候,我们作为高年级倒没有多不待见她,只是有点担心我们学校要走下坡路了。。。

知乎用户 高山县 发表

“天才少女”

天才少女的意思是她妈是天才,她是个少女

知乎用户 未来 发表

大部分归于人们对年龄和相貌的偏见,小部分归于个人喜好。

个人觉得蒋没有刻意扮演老成,也无需证明什么,维持这个年纪应有的样子,甚至还有些童心,是很难得的,真实的样子比博学更珍贵。大家看到的还有一部分是节目组需要的效果,总要有绿叶配红花。

知乎用户 jusalun 发表

可能因为是皇军亲自认证的汉奸吧

知乎用户 哈默 发表

坦白说圆桌派这些嘉宾

大部分人除了阅历多点

也没什么特别的洞见

这个节目吸引人的点

也只是有不同人的经历和视角而已

蒋在这儿没什么不合适

可以作为引子

和不同嘉宾沟通

看看这些嘉宾对当下年轻人的一些想法

挺好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一代才子,很容易穿底;

才子,必须三代才养得成,最难的是性情。

知乎用户 Travis L 发表

见过这样的人

甚至可以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说瞧不起那是不正确而且过分的,她的能力要正视并且要尊敬。但不待见你还真就说对了,我心里明镜儿的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明镜儿的她在干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韩寒没有恃才傲物……

韩寒蒋方舟已经是时代的眼泪了吗……

我觉得本质上因为很多人经历了那个时代吧,《萌芽》杂志带着它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席卷全中国的文艺高中生,名为作文比赛作品却与什么《高中生优秀作文选》截然不同,离经叛道异想天开,却得到一众主流站台,不仅有真正文艺界大咖的关注还有名校录取福利。蒋方舟韩寒本身就是文艺家庭出身,真可谓得天独厚。韩寒主要标签是傲视主流,蒋方舟则是天才少女作家。现在大概很难想象当时的那份崇拜了。

但是时隔多年,大家发现,你蒋方舟早早成名一路坦途,到底也没有在文艺界混出名堂,成为大师嘛,而且现在才知道所谓天才少年,与家庭资源实在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在那个普通家庭连投稿是怎么回事都不太明白的时代,你有家长早早为之谋划,超过同龄人是理所应当,不过赢在起跑线罢了。

其实靠输出无用观点圈粉的人那么多,也不是说都比蒋方舟更配吃这碗饭,只是你早前已经吃过这碗饭了,大家真心追捧之后又幻灭了一次,如今还想再吃一遍,当然会被更严厉地审视。

知乎用户 小恶魔 发表

这么大的人了,只会引经据典啊?

我还不如自己回家看书去呢,看她背书有意思吗?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唉,当年还拿钱钟书比较,这不是侮辱先辈么,不是每个特招的都是钱钟书。

知乎用户 Vagabond​ 发表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直脚踏七彩祥云、身穿金圣铠甲,光环加身而一直 bling bling 的。

天使也有坠落凡尘的例子。

很多时候,高赞文中 “大家” 的一炮走红,也有某个特殊时期的运气成分在里面的。当然要有一定的基本功。

所以对蒋方舟,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些宽容?

也希望蒋方舟对自己多一点宽容。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人生该怎么走就怎么走,文章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 “火红的 bling bling” 了呢?

即使泯然众人矣,各位看官也不用落井下石般的冷嘲热讽吧?

知乎用户 化木 发表

看圆桌派很久了

感觉蒋蒋的个人感受很足,就是她的想法以及所表述的观点站脚力不足,让人无法耳目一新,也无法完全信服。窦文涛时常给她话头,但是她接的一般,我觉得是她没有足够的厚度在圆桌派这个节目,感觉她还活在过去,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保持一种超越时代的思想,或者说她的思想无法在这个时代被快速捧起。

知乎用户 卫若兰 发表

做美女容易,做才女确是很难的事情。

才女是要命途多舛的多,李清照三毛张爱玲,萧红丁玲谢冰心,都这样。

才女是要有故事和传奇色彩的。蒋方舟哪里有传奇和特立独行?她好像一个班上的同学,突然走了自主招生,成了才女了,但我们都知道,她跟我们没什么两样。

知乎用户 全脂青年 发表

看了以上回答,我觉得她不招答主们的待见可能是出于一种: 感觉自己也行,但是也不去试试是不是真行的傲慢吧。

我挺待见她的,都 21 世纪了,得接受好多你想过的想法别人都想过了的现实,但是如何表达是个技术活,我觉得她做得很好。

知乎用户 静止的时空 发表

她还是招很多人待见的,但至少我不待见她,原因很简单,才不配位!作为作家,没有独树一帜的思想和见解,没有耳目一新的作品和成绩,没有笃定质朴的人格和魅力,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知乎用户 yue 发表

主要还是不好看

知乎用户 斩龙诀 发表

人家多可爱啊!有啥待不待见的。无论夸也好骂也好人家都赚钱了

知乎用户 Spiegel 发表

新世纪初,国内出版界由韩寒爆红开始,极力强推 “天才少年” 作家的噱头,一个接一个的半大孩子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前文提到的韩寒,后来的郭敬明、张悦然、张佳玮… 层出不穷,蒋方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由出版社、图书公司(以及家人)强力打造的,更年轻、更张扬、更有符合优秀小孩标准的新型作家人设。

在他们出道那个年纪,这些半大孩子的思想成熟度、写作能力的确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人生很长,18 岁只是成年的门槛石,14 岁写出《三重门》的是天才,34 岁写出《三重门》的便泯然于众人;54 岁写出的还是《三重门》就真没什么好拿出来讲了。

事实也是,随着这些少年天才们,如果要让读者和社会数年如一日的保持对自己的认可,光靠 15、6 岁的超级作品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三重门》,韩寒其他小说一直争议不断,认可度也不高,但他在那个略显特殊的几年时间里,用杂文和辨思捍卫住自身价值;郭敬明则在 “伤痕” 文学这一垂直的商业领域建立了自己强大的价值壁垒;几本不温不火的小说后,张佳玮在评论领域 - 特别是体育评论 - 大放异彩…

你看,当年那些还能被你记住名字的 “少年作家们”,都已在更为细分、深层次的领域,用硬实力塑造出了新形象——韩寒 = 导演 - 车手 - 作家;郭敬明 = 导演 - 畅销书作家;张悦然 = 畅销书作家;张佳玮 = 体育评论人 - 几乎所有 ugc 社区第一人。

当年更年轻、更有活力、更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超级少女作家蒋方舟呢?

她横空出世那年,正是 “少年天才作家” 噱头最盛的时候,出版商对其的商业包装,远远超过与她自身的实力。换句话,无论是出道初还是后来的成长过程,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她都没有拿出具有真正影响力的作品。

质疑声一定会来,在少年天才司空见惯、遍布作家的年代,大家或许还愿意相信,因为毕竟年纪小,就能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即使家长在旁边做些指导),将来说不定真能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作家。但十几年过去了,除了年少成名这件事儿,她被互联网记住的,是争议——旁人代笔的争议,就读清华的争议。还有极力想证明自己,却迟迟无法祭出有力反击的形象。

她不像韩寒,韩寒出生在上海远郊,有着非常深刻的 “小镇青年” 的生活和烙印,普罗大众的真正生活,与他相去不远。她不像郭敬明,郭敬明成长在四川小县城发迹与上海,对金钱、物质有着非同寻常的自尊心,普罗大众的真正升华,与他也不远。

但蒋方舟,这一生顺遂,从小优等生、家长老师出版社力捧、清华破格录取、毕业之后进入新周刊…… 这几乎是保守主义思维下能够联想到最好的 “别人家的孩子” 了。她就是一个学习好、成绩好、凡事也会有独立但不越界的见解….. 的,优秀的普通人。

人们对蒋方舟的不满,很大程度上在于十几年前的商业出版社、家长老师、甚至于整个社会环境,在当时的造神运动中,把一个优秀的 9 岁小女孩,抬太高、太悬,树立成远超其上限的才女形象,以至于蒋方舟越成长、越加展示自身真实情况,众人就越觉得 “才女” 之名不副实。

二十年过去了,生而为人,不妨宽容一点。

知乎用户 安妮 发表

不喜欢蒋方舟,书读得多但实在没有什么内涵,就是一滩清水让人一望到底。在《圆桌派》喜欢抢话,毕竟年轻。对她最不苟同的是衣品,审美太差,上节目经常袒胸露臂着装,关键是衣服还很难看,离优雅差太远。唯一有点可爱的是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装。

知乎用户 凌云飞渡 发表

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她自己本身的原因,這個方面其他回答裡已經說的挺多了,比如待人接物,比如學識之類的,我就不多說了。另一方面其實是她走的那條路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韓寒,郭敬明,蔣方舟,張悅然等都是少年作家出身,而且都是新概念出來的文壇新星**(此处有误,蒋方舟的荣誉栏里没有新概念相关,应该是我记忆有误差)**。他們的特點都是年少成名,賣點也一直是少年英才,問題是他們都是 80 後啊,你不可能吃一輩子少年英才的名頭。這個問題張悅然我不太清楚,韓寒和郭敬明是很早意識到的,兩人的處理方式都是轉型。他倆雖然一直還是靠寫作聞名,但很早就不再單一的依靠寫作了,韓寒玩賽車,郭敬明也是早早開始搞商業。說句題外話,新概念的造星成果裡,韓寒和郭敬明一直是一個檔次的,韓寒因為話題性,已經文風的關係,我覺得比郭敬明一直要高半點,這個純屬個人觀點,非常主觀。

我當年也算是學校裡小有名氣的寫手,也參加了不少比賽,小有斬獲,自然也是沒有放過新概念。我當年還買過獲獎作文選進行研究,可以這麼說這幾個人裡最適合比賽的是韓寒,韓寒的文章非常獨特,以當年的眼光來看他並不一定絕倫逸群,加上作文比賽還有個評委口味的問題,但是誰也否認不了韓寒的文章非常有辨識度,你看過以後很容易記住他。郭敬明的文章其實我並不喜歡,但當時很多學生喜歡,他的粉絲裡相當部分是 90 後,而且女生很多。郭敬明的文章確實很美型,但是看完以後沒啥感覺,只有一個辭藻華麗的印象,至於他寫了什麼印象並不深。蔣方舟,張悅然因為是女生,風格也不對路,所以我看的比較少,只記得當年的印象就是作文寫的挺好,功底應該不錯,就完事了,她們寫過什麼完全沒印象。現在又爆出來可能她女神童的形象還是她媽媽塑造的。

以上看起來雖然有些偏題,但稍微一想也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蔣方舟本來就不是那批人裡最優秀的,或者說最有熱度的。而這幾十年來,她有沒什麼長進,才女這個帽子她戴的穩嗎?如果是非名校出身,那麼她當然帶得穩這頂才女的帽子,然而她是名校出身啊,裡面的才子才女何其多哉。她又起碼戴著神童,才女兩頂帽子,還是全國性的神童,才女,沒點才華能服眾嗎???

韓寒,郭敬明的進步也不大,還是以前那個調調,可問題是他們的身份有變化,多棲發展使得人們對他們的印象還是有才華,而且還不會過多的糾結在他們的文章水平上。韓寒如果不是因為涉政,郭敬明不是因為抄襲,兩人的評價會比現在更高。雖然我非常不喜歡小時代,設麼折紙時代的時候就是爛片,我去看那次還是建設銀行搞活動,才 5.5 元,我還覺得不值票價。但是郭敬明還是顯現的出相關專業出身的水平的,如果他去當個廣告導演也許會不錯,可惜他起點太高了,不可能去做的。

蔣方舟廣泛不受待見也是這幾年的事情,在之前蔣方舟三個字只是一個符號。很多人甚至不記得她。如果她不自己作的話,其實路還是很好走的,在她那個位置上女的路比男的好走多了。想想姚晨都能塑造一個女權形象,蔣方舟之前的底子可好多了,無論知識性女強人,還是大隱隱於市的現代才女,牌都很好打,要是像高曉松學習下嘴皮子,才女的牌子也能立不少時間吧。

知乎用户 人生一躺 (退博婶) 发表

确实没有有见解的观点。而且颜值也有点。。

知乎用户 吃串串不数芊芊 发表

男嘉宾最喜欢铁三角。书生气的文道,偶尔冒出政治黄色笑话的子东老师。家辉很多时候因为背景原因,并没有大陆嘉宾那么深刻,有时表面上看起来有观点,其实是没有观点。马未都偶尔也聊没边,有时可以看出来受过严谨新闻训练。革命老领导王蒙老师,资历足,思想前卫,而且姿态低,民国人士风。还有凤凰自己出品的军事评论员,鹰派人士宋晓军,港英余孽陶杰老师。大嘴周孝正说话很有意思,用党报的观点来批党,满嘴跑火车,而且最近卖掉家产移民美国,经常在海外反华阵营频道看到他。书生气陈丹青。青年一代更看好格子,格子有时候自视清高,爱挑别人小辫子,不把自己姿态放低和他聊不到一块去。不喜欢刘炎焱,特别是和饶毅老师的论战,恰好是并没有充分了解特朗普的情况在,说自己期待特朗普表现,这恰恰是不够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的表现。

女嘉宾最喜欢周轶君。常驻女嘉宾:知性的广美,直爽的幼婷,英姿飒爽的林玮婕,三联周刊的李菁,纽约客查建英,台湾美眉李秀媛,

知乎用户 小球喵 发表

神童时期充分体现了学而不思则罔

综艺咖圆桌派时期充分显示了思而不学则殆

然而,两个阶段的学和思并没有承接关系,如同师承国画名家画山水,办了几次画展,圈了几次钱之后,突然开了公众号连载《微博漫画内容创作与变现概论》然后在使徒子白茶等人映衬下极度尴尬

另外就是圆桌派中无论谈什么,都要把自己套进亲历者,然后叙述方式不符合亲历者的思维模式,如同在知乎上分享现编的故事

流量,变现,作品,学术造诣,起点这么高知乎还有人讨论的蒋方舟好歹要成就一个吧?然而,并没有,只有尴尬出镜赚通告费,那这个样子和台综那些通稿咖有什么分别?

我们不是见不得神童才女才子,而是见不得神童才女才子的门槛这么低,更不想看到有人糟蹋了别人望尘莫及的资源和天赋

知乎用户 测算中 发表

因为就是一个普通人….

她的年少成名也好高学历也罢都没有给她带来和别人独特的体验… 或者说她表达不出来(但我觉得就是没有咯)

所以说出来就给人感觉说起来好肤浅啊…… 和之前的人设有落差….

知乎用户 hushuo​ 发表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她为什么是!作家!小时候写的那《打开天窗》,当时四年级的我看了两页就放下了,明明有很多天才少女!她成名是凭什么!我小时候看过《再造地狱之门》作者也才十来岁,还有《十七岁不哭》也是十几岁的女生写的,哪个不甩她好几条街!

知乎用户 傻傻小笨蛋 发表

蒋方舟对于同龄读者而言,有过卓越的观点输出,她并不是以作家被知晓的。而是以成长标杆,或者某种意义上的偶像,而被知晓。喜欢蒋方舟的年轻人,不是喜欢作家,而是喜欢有方法有态度地做自己。去 TMD 作家,与我何瓜?

知乎用户 堆个大雪人 发表

人不了解,只说文字。

我不从事文学方面相关职业,只是个喜欢读闲书的,在评价一个人写下的文字时,与其说凭细节,不如说评日积月累看书所积攒的那种感觉。

她的文字看起来犀利,但是感觉上既没有那种清风过耳的轻灵,也没有那种千山压顶的厚重。

读了也就读了,也就是产生:哦,这样啊。这样的感想,然后就没了,下次看到一段她写的文字,不提作者多半是想不起来这个人的。

没错,感觉是很适合刊登在那些乱七八糟微信公众号里面的内容,看起来很唬人,但是没有细细品味的价值。

然后你跟我说,铺天盖地宣传的说,这是才女,我体会不到她的才在哪里,就觉得她和我之间必有一个人有问题——无论结果是哪个,都不会让我产生什么好情绪。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圆桌派,曾经一直看,后来弃了。

除了老窦,其他人看问题的态度一股小布尔乔亚的气息。

蒋方舟我没法评价,但与其他几个人相差无二。

知乎用户 Ben RLD 发表

主要是担不起 “美女” 作家这个名号

知乎用户 陈少 发表

大多数人觉得她太顺了,对比起来,觉得自己不太顺。

知乎用户 翟氏​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按统计样本量,最多是我这样无感的吧。不要踩人家草根小姑娘啦,何苦呢

知乎用户 闪闪的大米 发表

她只是年少成名,算不上真正的年少成才,名不等于才。。。。。

知乎用户 ffjoa401 发表

因为她从小被人捧起,从未真正地站在过这一片我们挣扎着的土地上。

知乎用户 马马 发表

大众不是傻子,资本家说谁是作家就是作家了么?假话一千遍还是假的。虚假的运营的人设。

知乎用户 石隐​ 发表

小学时最恨刘亦婷,特么简直是噩梦!

初中挺好,没啥可以恨的

高中时最恨蒋方舟,浪费我宝贵时间!

因为它,保送清华文科,让有些学校后面两届的高一到高三都跑偏了

知乎用户 江左 发表

读书,如果真读进去了,一定读不多。精力时间它不允许啊。

知乎用户 cloud​ 发表

因为她高中的时候写的作品是高中生水平,她现在写的作品还是高中生水平

知乎用户 羡鱼客 发表

圆桌派她要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背景板,说话跟没说似的,衬托一下大佬的水平。

当然,她也是本色出演,完。

知乎用户 樱枫落丶 发表

作为 90 后的同龄人,第一次觉得不喜是清华降分 60 录取;如果自主招生可以理解为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从清华出来才现在这个水平,感觉有辱文人群体,虽然,文人群体也没多高贵就是了(有些拉仇恨了,看官理解成夸张就好)。

以天才少女出道,写的文章,同龄人读不进去,后辈人读不进去,发表的言论,一种很直白的浅薄无趣,,不招人待见,对不起,我觉得,这个词对她的评价太高了。不是天才少女的噱头,我觉得她也就是路人甲乙丙丁的水平吧……

知乎用户 陈亮 发表

我觉得她应该去体验下真正的生活,才能更加明白人生和书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蒋方舟这个人?

知乎用户 F 王小可 发表 话说蒋方舟女士也是个为国家立过功的人:亲手彻底消灭了一个百万粉丝的流氓公知,并重创了与此人关系密切的两个几十万粉丝的公知。 此百万粉丝公知名叫章文,他和蒋方舟一起参加过所谓的 “赴日访学”,并且跟贺卫方、叶匡政等 …

如何看待蒋方舟的最新回应?

知乎用户 高山县​ 发表 蒋女神最近要回应的东西好像有点多啊 仅举几例吧 为台独涂脂抹粉 鼓吹蔡英文 “用民主替代统一” 的分裂言论 希望 “大陆从天朝梦境中醒来” “考虑如何改变自身” 为港独摇旗呐喊 为黄之锋唱赞歌 把港独风波称为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