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女性的境遇:既进步也退步了|波伏瓦逝世36周年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如果安德蕾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她会过着世界各地很多女性的那种生活:在家庭中不被视为自由的个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得不服从于他人的意志。

记者|孙若茜

《形影不离》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在1954年写下的一部中篇小说,记述的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段感情经历——9岁时,她在阿德里娜·德希尔教会学校和一个比她年长几天的女孩扎扎成为无可替代的朋友。

在波伏瓦笔下,扎扎风趣幽默,率真大胆,在周围的保守主义作风中显得特立独行。她因此被扎扎吸引,崇拜她,为她着迷。她们在学校争各门功课第一名,两人形影不离。所受的教育使她们彼此以“您”相称,不能过于亲密。但对波伏瓦而言,和扎扎的促膝长谈就拥有无穷的价值,是她与其他人从未有过的。1929年11月25日,扎扎在她22岁生日前一个月骤然离世。

波伏瓦先后四次在不同题材的写作中再现扎扎,先是故事集《精神至上》(Quand prime le spirituel)和《名士风流》(LesMandarins)中被删掉的一段。1954年,《名士风流》获得龚古尔奖后,波伏瓦就写下了《形影不离》。当时她没有为这部小说命名,也未在生前将它出版。1958年,她又将有关扎扎的往事记录在了自传《端方淑女》(Mémoires d’unejeune fille rangée)中。

1928年9月,扎扎(左)和西蒙娜在卡涅邦(图 | Association élisabeth Lacoin /L’Herne)

在小说《形影不离》中,安德蕾的原型就是扎扎,而叙述者“我”,也就是希尔维的原型即波伏瓦。小说对现实世界有一些变形,其中有一点比较重要:波伏瓦在1954年和1958年的两次创作中,对扎扎死亡的讲述并不完全一致。

扎扎的死因是什么?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养女,也是她的文学遗产继承人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Sylvie Le Bon de Beauvoir)在《形影不离》的序言中写道:**根据冷冰冰的科学客观性,她死于一种病毒性脑炎。**但是,波伏瓦也许会说:“扎扎死于特立独行。”她的死是一起“精神谋杀案”——扎扎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她努力做自己,而人们想要使她相信这一企图是罪恶的。

1907年,扎扎生于一个激进的天主教资产阶级家庭,在这样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家庭中,女孩子必须自我忘却、自我放弃、学会适应。扎扎与众不同,她无法“学会适应”,但她终究成了“社会义务”的猎物:参与社交,接待访客,参加集体娱乐,没有片刻能自由支配,家人从不让她一个人待着,或者单独跟密友相会。她不属于她自己。在她家所属的阶层,女孩子不应该特立独行,不可以为自己而活,而是要为他人而活。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认为,对于波伏瓦而言,再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丑陋行径了。这是一种可以说是哲学性的丑陋行径——因为它侵害了人的境遇。肯定主体性的绝对价值,是波伏瓦思想和作品的核心,这种价值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纪德所言“最无可取代的存在”,成为在此时此地就具有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是一位哲学教授。波伏瓦曾在《清算已毕》(Tout compte fait)一书中记录过她们的初识。20世纪60年代,17岁的希尔维被波伏瓦的书迷住,于是写信向她倾诉仰慕,想要和她见面。当希尔维到巴黎学习哲学之后,波伏瓦邀请她到家中做客。两个年龄相差33岁的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希尔维曾说:“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就像爱情一样,是无法解释的。她让我进入她的生活,并把我介绍给她身边的朋友,包括萨特。然后我们开始在夏天一起旅行。”而波伏瓦曾告诉一位传记作者:“你可以把我对希尔维的感情与我和扎扎的友谊类比,我这一生都很念旧。”

希尔维陪伴了波伏瓦26年。1980年萨特去世后,波伏瓦疲惫不堪、疾病缠身,始终是希尔维照顾左右。波伏瓦以“养女”的名义收养希尔维,但两人的关系显然并非母女。波伏瓦这样做,只是为了便于让希尔维继承她未发表的信件、笔记和手稿,将自己的文学遗产委托给她。

1986年,波伏瓦去世后,希尔维出版了她的许多信件和一些书籍,书籍大多是对波伏瓦、萨特作品的编辑、整理、注释。早在那一年,她就读过《形影不离》,并打算出版。但直到2020年6月,这部小说的手稿才首次在法国面世。今年,这部小说有了中译本,借此,本刊采访了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

小说《形影不离》

《形影不离》:包含爱意的友情

三联生活周刊:在《形影不离》之前,西蒙娜·德·波伏瓦先后四次在不同题材的创作中,尝试用文字再现扎扎。比起之前的几次,你觉得《形影不离》有何不同?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除了《精神至上》之外,先前的几次都只是青年时期不成熟的尝试。创作《形影不离》时,波伏瓦已经成名,有很好的写作驾驭能力。小说对扎扎的人物塑造是生动感人的,然而波伏瓦认为自传《端方淑女》能提供更深入的视角,对此我深感认同。扎扎的悲剧根植于某些历史背景与社会结构,小说无法像自传那样触及这些话题。

三联生活周刊:1954年波伏瓦写完这本小说之后,并没有将它出版。很多资料将其中的主要原因指向了萨特,因为他曾评价这本小说“似乎没有内在的必要性,也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而波伏瓦同意了他的观点。于是这本小书被束之高阁。我想知道,波伏瓦曾如何与你谈论这本书的?她曾说,她之所以写那些让她得以成名的书,都是为了能够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你认为为什么?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1954年,在发表《名士风流》之后,她想中断小说的创作,转向自传。正是在这一文学抉择的前景下,她做出了对《形影不离》的判断,并决定将作品搁置一旁。萨特十分了解她当时的打算,他对作品的评价也是基于此形成的。中短篇小说不符合波伏瓦要讲述童年与青春期的文学意图。确实,这个意图萦绕她心头很久了,最终通过《端方淑女》得到充分实现。因此,1954年是由于她认为自己背离了创作计划,才决定不发表这篇小说,然而她将作品保存了下来,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一切。

西蒙娜·德·波伏瓦

三联生活周刊:有些评论者认为,萨特之所以那样说,很大程度是出自他对扎扎的嫉妒,因为扎扎才是第一个令波伏瓦崇拜、衡量自己、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因此波伏瓦将这本书展示给萨特,是一个错误。你怎么看?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这些评论家的观点不成立。**波伏瓦和萨特在从事文学工作时,彼此之间毫无保留,互相影响。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交流,能够理解对方,批评对方,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彼此熟知对方的计划。**他们讨论起手稿来互不相让,波伏瓦可能对萨特提出非常严厉的意见,萨特对波伏瓦同样如此。如果波伏瓦不认同萨特提出的某个意见,她是不会接纳的。称萨特出于嫉妒心理进行批评,或声称他们可能对彼此隐瞒某个计划,做出如此假设,说明对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理解。

萨特与波伏瓦早年存影

三联生活周刊:使波伏瓦决定不去出版这本书的因素是否还有其他?比如有评论认为它的内容证明了波伏瓦的女同性恋倾向,在当时,这对她不利。波伏瓦对此是什么态度?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该观点不成立。《形影不离》展现的是一种“饱含爱意的友情”,这一点在四年后出版的《端方淑女》中得到了公开表达。应当如其所是地去理解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而非强加另一种事实。认为波伏瓦会因为作品“揭露”自己是双性恋而感到难堪,这一想法是荒谬的,来自于一种武断的偏见,这种偏见扭曲和碾轧了故事的真实面目。好在很多读者能明辨是非。作品中从来没有哪一刻希尔维对安德蕾表现出性欲或展露性困扰的苗头。那是一种心灵之爱,波伏瓦已经多次明确指出。爱有很多种,为何要归于唯一的模式?狭隘的视野会阻碍对作品的正确阅读。且生命会变得多么贫瘠!

三联生活周刊:波伏瓦去世后,经你之手出版过很多她的信件和其他作品,这本小说2020年才得到出版,在时间上,是否有什么特别考虑或者契机?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2018年出版“七星文库”波伏瓦《回忆录》全集时,没能收入这部小说。我觉得既然波伏瓦将它保存了下来,就值得单独发表。她自己也曾在1979年发表《精神至上》,这部作品在30年前,也就是1938年时曾被出版社拒稿。

三联生活周刊:同样是再现扎扎,小说《形影不离》里有一些区别于传记(或者说区别于现实)的设定:人物、地点、家庭情况等。你认为,这些变形,仅仅是写作手法上的需要,还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你是否与波伏瓦讨论过相关的问题?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没有,我没有跟波伏瓦细致地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她曾明确解释过小说和自传的本质区别。《形影不离》是一部小说,相对于现实,创作时可以有一些自由。《端方淑女》的中心人物是作者本人,这就改变了一切,因为要扎根于现实。

拉古昂一家1923年前后摄于奥巴尔丹(Haubardin)。第二排左起第四位是扎扎(图 | Associationélisabeth Lacoin / L’Herne)

三联生活周刊:“白色”是《形影不离》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书的结尾处,希尔维看到安德蕾坟墓上放着一些白花,“感到窒息”,于是在上面放了三朵红玫瑰。你认为书中的“白”代表什么?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是的,“白”有着深厚的内涵。“白”象征着未明言的、遭否定的、被遮蔽的,象征着所有那些谋害了安德蕾的谎言。这是小说的一个中心主题。

三联生活周刊:在自传和小说之外,波伏瓦是否,又是如何与你谈论起她和扎扎的关系,以及这段关系对她来讲的意义的?波伏瓦是否真的在未出版的笔记中写下过“祭品”这样的词,认为扎扎是她获取自由献出的祭品?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我们谈过扎扎,在那段岁月里我们无所不谈。波伏瓦始终对扎扎之死感到悲痛,难以释怀。每当她收到被家人折磨的年轻女孩来信,都会不由自主地提起扎扎,她说:“这样的事还在发生……”要在抒情而非实际意义上去理解“祭品”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在抒情象征主义的层面,她觉得是以好朋友的死亡作为代价来获得了自己的自由。但是她知道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最高存在者会强制要求献出这一“祭品”。

三联生活周刊:有评论认为,如果小说中希尔维的父亲没有在“一战”中破产,并因此期待女儿有一份职业养活自己,希尔维也许会成为另一个安德蕾,而并不能过上挣脱束缚的自由人生。你怎么看?如果将对希尔维的另一种人生假设,移植到波伏瓦身上呢?你认为,她的自由,存在某种偶然性吗?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这种推断是不可靠的。显然,就家庭出身而言,波伏瓦很可能拥有跟安德蕾相似的“女性”命运。家里破产是一种偶然“机会”,但仍需知道抓住机会才行。波伏瓦抓住了,这完全拜她的个性所赐,她跟安德蕾截然不同。孩童时期的她就已经萌发了叛逆的种子。她以一种她所特有的热烈方式,自由地选择学业和进行学习。作家的使命深深扎根于她,我相信无论如何她都会写作,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逃出传统的女性命运。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如果安德蕾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她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会是世界各地很多女性过的那种生活:在家庭中不被视为自由的个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得不服从于他人的意志。

当下女性的境遇:既进步也退步了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的角度,是如何理解波伏瓦和扎扎之间的关系的?它与你和波伏瓦的相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你如何定义你和波伏瓦的关系?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波伏瓦一直感到很遗憾,没能跟一位女性建立起从前跟扎扎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在认识我之前,她尝试过,但没能成功。这绝非一种性关系,而是一种彼此毫无保留的交流,是一种心灵、感觉与思想的默契。就此而言,我跟她的关系确实有点像她跟扎扎的关系。但二者存在很大区别:我极为仰慕她的个性与作品。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位知名作家,我们不是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她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在跟我相处的时候,知道如何消除彼此地位与年龄的差距以达到某种平等。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1927年卡涅邦宅邸外景,扎扎和西蒙娜在这里度过了悠长假期(图 | Association élisabeth Lacoin / L’Herne)

三联生活周刊:《清算已毕》一书中,波伏瓦记述了你们初次相遇的情景和关系的发展。我想知道,她的记述和你的记忆如出一辙吗?相处之后,她本人和你对她的想象有很大不同吗?大多数人看她的外表,听她说话的语气,都认为她是令人生畏的,在你的眼中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26年间随着我与她关系的加深,我不仅没有感到失望,反而越来越喜欢和欣赏她的才智与勇气,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说她是冷漠和令人生畏的,这属于针对知识分子的顽固偏见。她是最热情、最有活力、最快乐的女性。她那些微笑着的照片可以证明,还有她的信,尤其是写给纳尔逊·奥尔格伦的信,信中的她就是她曾经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这是一个懂得去爱的人,难能可贵。她对别人一直那么关怀备至、慷慨大方。

三联生活周刊:在很多现代女性看来,波伏瓦是个理想的榜样,她表明一个女人能够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不受任何偏见和约束。但是在《第二性》中,波伏瓦曾写道,没有一个女性能够不受成见和偏见约束地过自己的一生。以我们的理解,这句话中当然也包括她自己。你认为,她的一生所受到的最大偏见和约束是什么?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波伏瓦曾强调过她从未因自己是女性而受苦,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比如在求学期间,同学们都以平等的态度跟她相处,后来她身边的男性也是如此。不幸的是,如今事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社会、就业领域,男性将女性视为竞争对手,很容易变得咄咄逼人。我相信在私生活方面,波伏瓦过的是最自由、最幸福的生活,我觉得她从未受过任何禁锢。

**然而,作为一名女作家,情况不太一样:她会遭遇偏见、厌女症攻击。**人们无法原谅她是个知识分子,怎样的知识分子啊!《第二性》出版后,无论是所谓的进步分子还是最反动的那一类,男性的暴怒反应很能说明问题。总体而言,作为小说家也好,传记作家也好,她没能逃脱针对女性的无所不在的偏见、诋毁与蔑视。对此她了然于胸,尤其明白很多记者对她的敌意:在法国,当你是女人,仅仅是从事写作,就会给你招致一些打击。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处理波伏瓦的作品之外,你个人的研究还聚焦在哪儿?什么话题是你目前最为关切的?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我对国际时事感兴趣并尽可能理解那些事情。这只不过是延续我跟波伏瓦和萨特在一起时养成的习惯。之前我当然密切关注过MeeToo运动带来的各种风波,也关注过撼动天主教会的性丑闻,很多起卑鄙的性侵事件被曝光。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性侵发生面有多广。现在我很关心巴勒斯坦的压迫悲剧与乌克兰战争。我还很关心的一点是,延续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女性地位的退步。

三联生活周刊:1976年,波伏瓦在接受加拿大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女性的情况比她当初写《第二性》时还要糟糕。如今,时间又过去了46年,你认为,当下女性的境遇如何?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既进步也退步了。男女平等确实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进步,但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有些意想不到的退步在发生,**比如在避孕和流产方面。另外有些国家并没有从这些进步中获益。在所谓的发达国家,“性解放”常常只是一种幻觉。知识或经验的代际传递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年轻的一代往往是思维方式最老旧的一代。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有数据推测,按照当下女性权利进步的节奏,在工业化国家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至少要等到2178年。你怎么看待这种推测?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哦,我很想知道这个预测涉及哪些因素!看上去还比较乐观,要知道扭转人们的思维方式绝非朝夕之功!我们继承了几千年来的性别偏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只不过让史前观念表露出来而已!无论如何,就跟不相信人类历史整体存在“历史的终结”一样,我也不相信在妇女权益方面,存在某种“历史的终结”。历史是一种辨证发展过程,各种利益与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预料的。应当时刻保持警惕,无论对女性还是男性而言,没有什么最终的胜利。

(本文___源自___三联数字刊____2022年16期,实习生刘田对本文亦有帮助)

排版:盐巴/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ruoxi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媒体文章《一个 24 岁的男生,决定做结扎手术》?

知乎用户 手抖毛大夫​​ 发表 这个问题作为泌尿外科大夫当然得来说两句。 纯医学上来说,输精管结扎术确实是永久性男性避孕最有效的方式(其实也是男性永久性节育唯一可广泛使用的方法,毕竟不能真把人给阉了),但这个手术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却是 …

南方洪灾屡治不绝,怎么破?

进入2020年汛期后,我国南方多个地区出现了连续暴雨天气,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地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一边是1998年洪水以来持续多年的治理投入,另一边却是年年必至的洪涝灾害。针对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本刊采访了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

南方洪灾屡治不绝,怎么破?

进入2020年汛期后,我国南方多个地区出现了连续暴雨天气,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地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一边是1998年洪水以来持续多年的治理投入,另一边却是年年必至的洪涝灾害。针对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本刊采访了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