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小七文章: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
知乎用户 [王小七](//www.zhihu.com/people/wang-qi-wen-85-23) 发表于 7/10/2020 我是原作者,看到回答里有人说:“这货肯定收钱了”,我简直太TM生气了,谁说我收钱写的?你给我的钱吗?我写了 …
7月9日,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一文,火了。
随后,该公众号受到了蒙牛和伊利两家公司的联合投诉,文章被迫删除: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然后到了今天早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声明,表示上面此文“罔顾事实、刻意杜撰、用心险恶。”
同时,该话题也被顶到了热搜榜第一的位置。
![](data:image/svg+xml;utf8,)
那有朋友就问我了: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呢?
![](data:image/svg+xml;utf8,)
我认为原作者这样写没什么问题。
结合事件爆发后的舆论反应来看,大家多少都有点“天下苦伊利蒙牛久矣”的意思。
![](data:image/svg+xml;utf8,)
但问题是:
当我们在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们需要用大量的事实数据来支撑,这样才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显然,无论是原作者的文章,还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声明,两方都缺乏一定的事实依据。
![](data:image/svg+xml;utf8,)
你不摆点数据吗?
没关系,原作者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没做的事,我来做。
原作者罗列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状”,具体为:
1.2005~2008年,在伊利蒙牛的推动下,国家启动“禁鲜令”,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
2.蒙牛和伊利也和三鹿一样,添加了三聚氰胺。
3.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了奶制品质量。
4.蒙牛爆出质量问题,微博禁止评论。
5.2018年的伊利跨省追捕。
6.蒙牛CEO当众表示: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接下来,我会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佐证:
到底原作者罗列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状”,是真实存在的吗?
●结论:正确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2005~2008年的国家“禁鲜令”是真实存在的吗?
经过查资料得知:这是真实存在过的: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那么来到最关键的问题:
伊利和蒙牛真的推动了“禁鲜令”吗?
![](data:image/svg+xml;utf8,)
很遗憾,这一点,也是事实。
在凤凰网《禁鲜令警报解除 巴氏奶阵营打了翻身仗》一文中,他们提到: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在2005年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一文中提到:
![](data:image/svg+xml;utf8,)
请大家认真看完以下文字:
![](data:image/svg+xml;utf8,)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这一部分中,显然原作者没有说错,伊利和蒙牛确实推动了“禁鲜令”。
●结论:正确
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查,随便翻翻就有了: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毫无疑问,作者也是对的:
三聚氰胺事件中,不止是三鹿,蒙牛伊利也有添加,只不过没有被当做出头鸟去打而已。
●结论:正确
南方日报报道:
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和蒙牛起草“乳业三大国标”,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data:image/svg+xml;utf8,)
联商网也同样报道了此事: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一财经日报的《乳业标准之争实为大佬之争:光明VS伊利蒙牛》更是指出:
![](data:image/svg+xml;utf8,)
蒙牛伊利指定的新国标中:
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降到了2.8%,细菌含量从2003年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
![](data:image/svg+xml;utf8,)
这显然是把中国乳业的标准硬生生拉低了一个档次。
同时,也符合作者文中的这段论述:
![](data:image/svg+xml;utf8,)
作者原文
据我的了解,三聚氰胺事件后,质量降低的原因,是出于“保护奶农权益”的需要。
一旦提高标准,许多农户的牛奶将不能卖出,进一步打击奶农的收入。
当然了,这个理由是否正确,就见仁见智了,像当时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反对的。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总的来说,原作者关于“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质量降低”的叙述,是正确的。
结论:总体正确
原作者文章中写道:
2012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
![](data:image/svg+xml;utf8,)
这篇文章是真实存在的吗?
是的没错。
![](data:image/svg+xml;utf8,)
那么蒙牛是否在微博道歉呢?也是有的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但至于他们微博有没有设置“禁止评论”,就不得而知了。
总的来说,原作者叙述的问题不大。
结论:正确
先说刘成昆,他因为在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出乌兰记》。
结果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高层,然后被伊利指控,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这个看看伊利的官方声明就知道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刘成昆认为,小说是艺术,是虚构作品,所以坚持自己无罪。
![](data:image/svg+xml;utf8,)
当时事件一出,微博炸了。
无数人为刘成昆说话,但没什么用: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后来伊利跨省追捕山西人刘玉珍一事,也是真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当然了,虽然这件事是真的,但这些被伊利通缉的人,是否真的做错了事,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原作者举的这两个例子,无疑是真的存在的。
结论:正确
这个连视频资料都有了,还能有假吗?
大家可以移步到这位微博用户的微博下,寻找答案哦:
![](data:image/svg+xml;utf8,)
微博用户@魔年微凉,也把该视频资料整理成截图,方便大家观看: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因此原作者的列举的例子同样没错,蒙牛确实存在双标的现象。
![](data:image/svg+xml;utf8,)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清楚,原作者在《蒙牛伊利6大罪状》中,所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事实。
也有人会怀疑我找到的报道不是真实的,拜托,难道10几年前就有媒体故意抹黑他们吗?
另外,本文只涉及“事例”方面的讨论,不涉及对于原文中的数据等方面的论证,请大家了解。
![](data:image/svg+xml;utf8,)
也许蒙牛伊利,现在变得更加“专业正规”,但以上的历史,也是他们不能抹去的。
我也希望蒙牛伊利能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来佐证原作者是否在造谣。
事情的进展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凤凰网《禁鲜令警报解除,巴氏奶阵营打了翻身仗》
联商网《乳业三大国标由伊利和蒙牛参与制定遭质疑》
北京现代商报《巴氏奶巨头沉默抵抗禁鲜令,蒙牛、伊利弃鲜》
商务周刊《乳业禁鲜令:烽火戏诸侯》
京华时报《专家所谓乳业标准降低系从国情出发说法遭质疑》
鉴闻《山西一奶农涉敲诈勒索被跨省追捕,曾发文举报伊利》
观察者网《蒙牛代工厂问题曝光,责任人已停职》
BiliBili《深扒伊利蒙牛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厨房人类
专注于 研究「人类行为学和美食之间关系」
致力于 把和食物有关的趣事儿煮给你吃
已提前复制留备。
写在前面:
PS:压力太大了,原文删了,除了YL和MN的公关,今天奶协也打电话过来了。抱歉了各位,再发最后一次,放在小号里,之后关于与伊利与蒙牛的后续争端我会写在大号里,在下一篇文章里讲清楚,大家可以去大号持续关注,感谢诸位的支持,我们一起加油。
这是一篇深扒蒙牛与伊利暗黑发家史的文章,长达6500字,但每一个字都不多余,每一个字都有意义,可能开头会有稍许枯燥,但如果可以,希望你可以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最后你会发现,你在关心的,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且事关每一个人的事。
1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蒙牛、伊利的牛奶越喝越没有奶味了。
这不是错觉。
这个表述还不够精准,应该是:平价奶越来越没奶味了。
事实上,这是由以蒙牛和伊利为首的奶企在22年前埋下的恶果,而平价奶质量迟迟难以提升,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恶果。**其余数不清的恶果还有诸如:**毛利润高达百分之70甚至80的婴幼儿乳粉,以及买着全球价格最高的国产乳粉,依旧惴惴不安的中国父母。
10余年果然够久,人们早已忘记了蒙牛和伊利曾作过的恶。但即便在12年前蒙牛和伊利频频爆雷之时,很多人就避开蒙牛和伊利的丑闻不谈,认为蒙牛和伊利这两家“民族企业”被“整跨”了,外国同行公司就会乘虚侵入控制中国奶业,把它们整跨了就是整跨民族企业。
12年后,蒙牛和伊利更是已与民族企业牢牢粘连,在如今爱国情绪空前高涨的当下,你敢跟民族企业作对,就是与全国人民作对。
但是蒙牛和伊利真的配称民族企业吗?我战战兢兢地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蒙牛和伊利的几十年发展史,对中国产生的坏处绝对大于好处,倘若没有蒙牛与伊利,中国的奶制品行业或许远比现在好。
要谈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制品行业的伤害,想要细数蒙牛伊利作下的恶,必须要从1983年谈起。
2
恶之花萌芽
为什么我会把蒙牛与伊利放在一起谈?
不只是因为蒙牛和伊利是如今占据垄断地位的两大奶业巨头,更因为在我眼里,这两家公司不过是同出一根的两颗果实,归根结底他们的底色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伊利与蒙牛的产品如此相似,除了牌子几乎一模一样:
伊利推出优酸乳,蒙牛就跟着推出酸酸乳;伊利推出QQ星,蒙牛就跟着推出未来星;伊利推出了安慕希,蒙牛就跟着推出纯甄;蒙牛推出了特仑苏,伊利也跟着推出金典。
甚至连出产的雪糕都几乎一模一样:
![](data:image/svg+xml;utf8,)
**事实上,蒙牛与伊利的纠葛自1983年便已被埋下。**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与伊利创始人郑俊怀本就出自一家公司,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1983年1月,因为持续亏损,郑俊怀被调到该厂,任厂长,试图破局。而牛根生就是郑俊怀的得力手下,当年能力出众的牛根生,很快就带领一波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实现了扭亏为盈。1996年,伊利集团成立,郑俊怀成了董事长兼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兼副总。因为牛根生能力出众,并且与下属直接接触更加频繁,伊利有一半人都牢牢听从牛根生的调遣。这下子郑俊怀慌了,眼看着自己有被架空的迹象,这怎么行?**于是两年后,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牛根生被扫地出门。**被扫地出门后,反倒侧面证明了牛根生对厂内人才的影响之大,许多曾经的旧部都劝说牛根生东山再起,愿意辞职跟他继续干,不服气的牛根生响应手下意愿,筹措了100万后就注册了蒙牛乳业。自此,蒙牛与伊利便展开了长达20年的拉锯战,**这也是为什么,蒙牛与伊利一直纠葛不休,甚至看起来就像一家企业的真正原因。**就在这种相爱相生的厮杀中,蒙牛与伊利时而抱团、时而互相攻击,他们首先将其他乳制品企业击垮,而后再互相瓜分市场,形成两强双分天下的局面。**但也就是在他们相爱相杀的争斗中,中国奶业走上了一条几乎不可挽回的歧路。**在2000年之前,中国尚且没有一家全国性品牌,因为当时市场上只能生产低温杀菌的巴氏奶,这种奶保质期只有几天,且必须冷藏,销售半径有限,难以规模化,所以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企业。
![](data:image/svg+xml;utf8,)
转机从1997年开始,这一年,牛根生即将被扫地出门,瑞典利乐包装公司与伊利达成了协议,我们熟悉的伊利盒装常温牛奶由此诞生。2000年后,利乐又与揭竿而起的蒙牛达成合作,只要蒙牛与伊利每卖出去一份奶,利乐就赚一份钱,**这个默默无闻的包装公司反而成为蒙牛与伊利之战中的最大赢家。**自此,奶制品企业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蒙牛和伊利开始进军全国,试图二分天下。常温奶的出现让光明等地方奶企产生了危机感,试图反抗,曾经反目的蒙牛伊利则沆瀣一气,共同应对地方奶企的反抗,在03年时成功打败销售额居全国首位的龙头老大光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巴氏鲜奶企业们终于因为灭顶之灾般的压力团结在了一起,光明、新希望、燕塘、三元等四家以低温奶销售为主的中国乳品制造销售商,与美国国际纸业(另一家包装公司)公司达成联盟。一场鲜奶(即巴氏奶)和常温奶的大战随即爆发。**资本斗争里没有温度可言,蒙牛和伊利更是把不择手段发挥到了极致。**2005年2月2日下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该委会议室召开了液体乳“鲜”字标识专家研讨会,与会人员约40人,其中包括卫生部、农业部、国标委、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元、蒙牛、伊利、黑龙江乳业集团等有关专家或负责人。有意思的是,利乐公司传播事务总监杨斌致中国乳协领导的一封信被带进会场,并一一分发给各与会者,信中强烈地表达了支持“禁鲜”的意愿。同时内蒙政府也暗流涌动,**当时这些蝇营狗苟尚且没有摆在阳光下,但也为2018年的跨省追捕埋下了伏笔。**结果如蒙牛与伊利所愿,国家规定: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只能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此后主打“新鲜营养”的低温鲜奶被迫更名。与蒙牛伊利作对的奶企从此几乎一蹶不振,直到2008年1月1日,“禁鲜令”才被解除,巴氏奶能叫回鲜奶了,但是低温鲜奶已经丢了大半江山,回天无力,以“纯牛奶”“早餐奶”等命名的常温奶、调制奶大获全胜,几乎垄断了液态奶市场。但因为这场恶性竞争,导致各大国产奶企都不得不为了生存舍弃质量追求速度,以求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谋图一线生机,就在05年——08年之间的短短三年内,国产奶业就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歧路。
3
恶之花绽开
即便当时在竞争中获胜,但那时的蒙牛依旧处于空壳状态,严重缺乏优质奶源,蒙牛选择从奶农手中收购低质牛奶,而后加工生产,因为中国奶牛生产严重滞后,并且缺乏优质奶牛品种,匮乏的奶源对面则是庞大的奶源需求,鲜奶争夺战一触即发。**因为质量不达标,为了求速度争夺市场,往牛奶里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就成了各大奶制品企业默认的潜规则。**既然蒙牛和伊利这些龙头老大都不怕添加,你怕个啥?更何况只要你不努力添加抢占市场,就休想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存活。脂肪低了,加脂肪粉;细菌超标了,加抗生素;浓度低了,加乳清粉;发酸了,加碱面中和;蛋白质低了,加三聚氰胺蒙混。添加这些东西后的牛奶,只能保质六七个小时。因此,在将牛奶送检的车上还要备好双氧水,在检查前赶紧往里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奶业从源头到终端都彻底腐烂,而作为恶果的劣质奶粉,则被一包又一包地被送到中国孩子的嘴里。2008年,大头娃娃事件东窗事发,三鹿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三聚氰胺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噩梦,直到22年后的今天,5月份一起湖南郴州的“大头娃娃”报道,即便报道中说明了不是三聚氰胺所致,还是引发了一阵恐慌,曾经的噩梦被唤醒。如今人们一提到三聚氰胺就会想到三鹿,但各位不知道的是,当年各大奶制品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如今的奶业领头人伊利蒙牛也光荣上榜。**三鹿只是被顶出来成了出头鸟,得以让其他品牌悄然隐退。**说道这里不得不提及职业打假人蒋卫锁,其实工业原料添加的恶果早在08年以前就频频爆出,当时蒋卫锁为了揭露行业黑幕,整顿中国奶业,就自费30万元发起“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行动,整理出《中国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调查报告。为打假,他卖了企业,丢了老婆,两个孩子因此辍学,结果社会上反倒对他攻击的声音居多,说他是在毁灭中国奶业,社会上一度传言有人要花50万元买他人头。
![](data:image/svg+xml;utf8,)
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炸开,理解他的声音才多了起来,但就在三聚氰胺事件被爆出四年过后,2012年蒋卫锁就被曾主动选择与其离婚的妻子捅死,与其妻子一同捅死蒋卫锁的还有其余6名青年,当时警方对外宣称是家庭纠纷,**真正原因是否为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为众人抱薪会被针对,被捅死,残害百姓的企业反倒顺风顺水,悄然隐退,恐怕这也是蒋卫锁未曾想到的结果。蒋卫锁更想不到的是,一些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受害者,在求公道的时候反倒被倒打一耙,郭利就是典例,郭利的女儿因为长期服用添加了三聚氰胺的雅士利奶粉,导致双肾产生结石,雅士利想要私了,郭利同意,于是在2009年约了郭利在杭州当面交付赔偿金,结果郭利等来的是警方的抓捕,判刑5年,17年广东法院再审此案,改判无罪,但此时郭利已妻离子散,甚至连去看女儿的权利也被限制。
![](data:image/svg+xml;utf8,)
资本无情无义,很快蒙牛宣布收购雅士利,蒙牛当权者在接受采访时装作一脸茫然:“我们不知道郭利是谁。”
但这些都不是最毒的,恐怕蒋卫锁最想不到的,是这起三聚氰胺事件,不仅没有提高国内奶制品水准,反倒成了蒙牛和伊利降低奶制品质量的借口。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称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业原料,所以无法提高奶源质量和制奶技术,就降低了检验标准。结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蛋白质含量由旧国标的不低于2.95克/100克降低到了2.8克/100克。菌落不高于200万CFU/ml(越低越好),一下子比旧国标提高了150万,反观美国和欧盟,标准都比我们高的多,美国要求牛奶蛋白质不低于3.1克/100克,菌落总数不高于30万CFU/ml。欧盟要求更高,蛋白质不低于3.3克/100克,菌落总数不高于10万CFU/ml。大家可能对这些数据不太敏感,那我就直说了——**蛋白质含量低于3g的牛奶,都是垃圾。**很多人说,蛋白质含量的规定是针对生牛乳,生牛乳需要加工之后才会变成市场上售卖的牛奶,在加工的时候可以通过高温闪蒸技术去除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依旧不会太低。**这个逻辑没错,但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真正损害的,不是消费者,而是中国整个奶制品行业。**自一开始,中国生牛乳的蛋白质含量就远低于世界标准,因为中国奶农多是散户,标准参差不齐,而且奶牛品种质量极低,后天饲养技术更是与国外差的不是一般的大。面对这样的落后境地,国家标准竟然随着蒙牛伊利的需求反向升级,结果自然就是中国奶业的不思进取,奶源质量低下,既然你都降标准了,我又有何理由花钱自行升级?吃力不讨好?但质量低下的奶最终还是会卖给普罗大众,结果依旧是消费者为蒙牛与伊利造就的恶果买单。更不用提一下子提高150万的菌落标准,这是对中国奶业与消费者的双重损害,**这个标准的意义在哪里?**以美国为例,美国要求菌落总数不高于30万CFU/ml,结果就是全行业的质量提升,对于与牛奶直接接触的设备和容器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不是一次性设备,在每次使用之前,不仅要求充分清洗,还要求使用高温或者化学试剂来消毒。反过来再想想我们提升到200万菌落数量的后果,显然就是落后且不讲究的生产环境,**毕竟你标准都这么低了,我有何理由不脏一点?**很多人说经过高温消毒,牛奶中的大量细菌会被杀灭,但注意了,目前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全面杀死细菌,生牛乳中含的细菌越多,最后遗留的细菌也会越多,牛奶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大多数不会让人体产生直接反应,但各种如果一头奶牛感染了葡萄球菌而导致乳腺炎,它生产出了一批细菌数比较高的牛奶,本来这批奶不能进入市场,但因为标准降低,这批本不合格的生牛乳得以进入市场。这批生牛乳再经过巴氏消毒,细菌数降到了合格,而后被卖到消费者手中。但是,葡萄球菌在巴氏消毒之前产生的毒素,仍然存在于牛奶中而且保持活性。如果不幸被人喝了,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而这只是其中一例,牛奶中可能潜藏的细菌繁多,具体后果不一而足,很多也不是当下就能反馈出来,**各位可以多品尝蒙牛伊利的平价奶,长期体验一下。**结果,我们拥有的只剩落后的奶牛品种、生产技术,还有被乳企利益绑架了的行业标准。但作为凶狠远超虎豹豺狼的蒙牛伊利,又怎么可能只损害一个行业而已呢?
4
恶之花蔓延
**自蒙牛伊利占据垄断地位后,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对劲了。**他们可以绑架行业标准,可以恶性竞争打击对手,可以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悄然隐退,还可以不思进取,在2012年再度爆出质量丑闻:2012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生产地附近就是垃圾焚烧站,宿舍苍蝇漫天,他们必须每天工作12小时,喝水吃饭也要登记,有失误就要罚款,宿舍里贴着几十条罚款规则,没一个奖励规则,生产小布丁等产品的车间里满地都是污水,雪糕掉在地上也会被捡起来继续装袋。
![](data:image/svg+xml;utf8,)
(蒙牛冰淇淋生产间)一时间将蒙牛推上风口浪尖,蒙牛官方核查后报告属实,向公众道歉,微博则设置成不可评论。其他奶企更是乱象横生,几年前恶性竞争的后果不断爆出,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各大奶粉企业不专注提升产品质量,反而在消费者心理上不断钻研。在多次奶粉安全事故之后,在中国家长们的心里,便宜奶粉已经约等于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可以说患上了“便宜奶粉恐惧症”,奶粉企业抓准中国家长的这个心理,不断提升奶粉价格,价格一度飙升到世界第一。这直接让卖奶粉的飞鹤、合生元毛利率接近70%,飞鹤董事长就曾直接表示:有低价奶粉,但消费者不买,认为贵的就是好。
**
![](data:image/svg+xml;utf8,)
**
**合着中国父母买着全球最贵的奶粉,附带一份全球最重的担心,还要为中国奶粉质量低下背锅。到了2018年,伊利竟然已经可以利用警方跨省追捕。**2018年3月,北京一位男作家刘成昆,因为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出乌兰记》,结果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高层,然后被伊利指控,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很快,伊利本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在4月份,又指控山西女奶农郭玉珍,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data:image/svg+xml;utf8,)
事件起因是郭玉珍在网上发文实名举报伊利压榨奶农,举报信的标题是《内蒙伊利公司如此欺压奶农谁来保护弱势奶农利益诉求》,指责伊利经常找出各种理由克扣奶站与养殖户的奶款,让养殖户和奶站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并且每月还变相把几千元不等的罚款摊派到奶农、奶站的奶款上,正所谓**“风险共担,利润我独占”**。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奶农敢怒不敢言,因为伊利蒙牛已经挤死其他奶企,他们不购买他们的奶,奶农就只能破产倒闭。**结果刚一发声,郭玉珍就被跨省追捕。**不知道跨省追捕是不是就是内蒙古的官方特色,从鸿茅药酒到蒙牛伊利,有求必应,我在之前的文章《“毒药”鸿茅药酒再登“优秀民族企业榜”,背后这三大权力机构功不可没》(文章已消失,之后有机会发给大家)中就曾发出过质疑,**或许要真正彻查的,根本就不是鸿茅药酒和蒙牛伊利呢。**虽然蒙牛伊利带坏了国内乳业风气,让中国奶业反向进步,枉顾消费者权益,还压榨奶农,**但这并不意味着蒙牛伊利就生产不出好奶了,而是不想给内陆人生产平价好奶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出,香港对大陆奶企提出质问,时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面对香港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大陆)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到了2019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蒙牛乳业CEO卢敏放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data:image/svg+xml;utf8,)
从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业、对竞争对手、对消费者、对奶农、对政府、对香港与整个内地的6种表现,6大罪状,让我不得不质疑:**你们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在如今两大奶企依旧顺风顺水,被册封为“民族企业”的当下,似乎已经没有人愿意质问,更没有人愿意回答。
5
后记
在国内疫情逐渐缓解,各行各业开始复苏之际,我反倒扒出蒙牛伊利的这些丑闻,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自己也要担忧会不会被强势的蒙牛伊利跨省追捕。但我实在看不下去所谓“民族企业”的声浪,不是什么企业都配称民族企业,更不是什么企业都值得我们自掏腰包去维护,至少那些破坏整个行业,导致中国奶业倒退,压榨奶农,枉顾消费者利益的企业不配。我写这篇文章,想质问的不仅是蒙牛和伊利为何不对自己曾经作过的恶负责,我更想问的是:蒙牛和伊利,你们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你们想要龙头老大的利润,想要老百姓的腰包,你们是否又愿意担起龙头老大的责任?**我为什么要质问?又为什么要让他们担起责任?**因为占据垄断地位的他们,踩着的,是中国奶业的命运,是大陆十几亿人的生活,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风貌与名声。只要没有等来他们的回答,我的质问就不会停止。他们不说,媒体不说,那就我来说。历史不记得,我帮你记得。
![](data:image/svg+xml;utf8,)
参考文献:[1] 《降低蛋白质指标,“生奶新标”的另一“哭点”》果壳
[2] 《放宽细菌指标,“生奶新标”意味着什么?》果壳
[3] 《向雅士利索赔:“结石宝宝”父亲郭利的十年维权路》三联生活周刊
[4] 《伊利又双叒叕跨省抓捕了!》翟振轶律师
[5] 《中国乳业20年:蒙牛伊利成“双寡头”,新品牌的机会在哪儿?》新消费内参
[6]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二十年蒙牛伊利斗争史》厨房人类研究所
6500字长文剖析,无论在看还是转发分享,皆是支持。
大号已封,新老朋友记得关注这个新公众号啊:
http://weixin.qq.com/r/CirVzRTEmUnmrVCu938Y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用户 [王小七](//www.zhihu.com/people/wang-qi-wen-85-23) 发表于 7/10/2020 我是原作者,看到回答里有人说:“这货肯定收钱了”,我简直太TM生气了,谁说我收钱写的?你给我的钱吗?我写了 …
7月9日,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一文,火了。 随后,该公众号受到了蒙牛和伊利两家公司的联合投诉,文章被迫删除: 然后到了今天早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声明,表示上面此文“罔顾事实、刻意杜撰、用心险恶。” …
知乎用户 [流光](//www.zhihu.com/people/xu-dong-20-20) 发表于 5/1/2020 两个都不是什么好饼,三聚氰胺证明它们都干了坏事,可大锅被三鹿背了,国内好的乳业,去查查三聚氰胺那件事哪家保持了良心,不 …
写在前面: PS:因为这篇文上了微博热搜,我被乳协威胁,结尾附上最新进展文章。 这是一篇深扒蒙牛与伊利暗黑发家史的文章,长达6500字,但每一个字都不多余,每一个字都有意义,可能开头会有稍许枯燥,但如果可以,希望你可以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最后 …
凌晨五点,朋友开始猛敲我房间的门,我从梦中惊醒,这才知道,原来我上了微博热搜,还是第一。 只是我一点都不开心,看到原因的一刹那,我出了一身冷汗。 在原因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穷凶极恶之辈,该千刀万剐。 但所谓的声明只是一纸空文,乳协丝毫不摆事 …